You are on page 1of 9

辯 論 比 賽 中 思 維 能 力 和 語 言 技 巧 的 要 求 ─

「語常會 初中辯論比賽 」初賽及半準 決賽賽後檢討

辯論比賽首先是思維能力的較量,同時又是語言技巧的比試。辯員在辯論比賽的表現,
一要靠平日的不斷訓練,二要靠獲知辯題後的全面準備,三要靠臨場的應變發揮,貫
串以上三者的,則主要是思維能力和語言技巧。

以下內容,整理自「語常會全港初中辯論比賽」2006 年 2 月 27 日初賽後的檢討會評語,
以及 2006 年 4 月 22 半準決賽賽後評語,簡略說明一下辯論比賽中思維能力和語言技
巧的基本要求。

一、思維 能力

辯論比賽首先是思維能力的較量。思維能力主要表現在:分析辯題、綜合資料、維護或攻
擊辯題、評估己方和友方的強弱,以調整維護或攻擊的策略。

1. 辯 題 的 類 型
辯題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事實辯題、價值辯題、政策辯題 (Freeley, 1996 [1990], pp. 58-
60):

a) 事實 (factual) 辯題: 例如「兒童觀看暴力電視劇集,會變得暴


力」

「胎兒是人」,這類辯題的爭議點在 於
辯題內容的真還是假,而真假的判斷一般
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準則。這類辯題也常
見於科學探索之中。

b) 價值 (value) 辯題 例如「校本評核比校內評核更能準確反映
學生的能力」

「墮胎是不道德的」,這類 辯
題的爭議點在於辯題內容所表達的價值觀,
而認同或者否定某種價值觀,則取決於所
選擇的信念系統。例如比較校本評核與校
內評核,正反雙方便要在「更重視評核的
效度,還是更重視評核的信度」這二者之
間,提出選擇的理由。
c) 政策 (policy) 辯題: 例如「學校應全面禁止垃圾食品」

「政府 應
禁止墮胎」,這類辯題的爭議點在於應否
執行辯題提及的措施。由於凡事總有利有
弊,因此,政策的辯論,很多時候涉及權
衡利害、輕重,而且常有妥協的成分。

事實辯題是價值辯題的基礎,價值辯題又是政策辯題的基礎,例如,要支持「政府應禁
止墮胎」,首先可能要說服別人「墮胎是不道德的」;要說服別人「墮胎是不道德的」,又
可能須先行論證「胎兒是人」。事實辯題是所有辯題的基礎,換言之,辯論最終還須以 事
實(尤其是具體的數據)為根據。

政策辯題已包括了處理事實辯題和價值辯題的最基本要求。而純粹的事實辯題局限在自
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實證證明上,純粹的價值辯題又限制在價值系統的比較和選擇中 ,
二者對初中學生要求不免稍高。因此,初中學生的辯論比賽,還是以政策辯題最為常見。
如何分析政策辯題,如何綜合各方觀點和事實,以維護和攻擊政策之應否施行,也便
成為初中學生辯論比賽的關鍵了。

2. 政 策 辯 題 的 分 析 、 維 護 和 反 駁
政策辯題,通常涉及一個解難的情境 (problem-solving situation),或者是手段與目的
之間的關係 (means-end relation)。也就是說,世界或社會正面對某些難題,於是人們
提出一個或一套方案,以解決該難題。政策辯題中的政策,就是解難的方案。因此,分
析政策辯題,不但要了解該政策,還要能夠深入了解該政策所面對的難題,二者缺一
不可。

以語常會初中辯論比賽半準決賽辯題「香港政府應立例禁止售賣魚翅」為例,辯題提出
要求香港政府立例禁止售賣魚翅,但是為甚麼要有這個措施?根據我們的對這一題目
的認識,當然知道背後涉及鯊魚瀕危的問題;如果錯誤揣摩辯題所針對的難題,辯論
便無法開展。而辯論對知識的要求,也由此見到。

正 反 雙 方 在 分 析 政 策 辯 題 的 解 難 情 境 時 , 須 考 慮 以 下 四 道 批 判 問 題 (critical
questions),並分別作出不同的維護或攻擊策略:

a) 辯題涉及的難題是否嚴峻得需要以辯題中的方案來解決?正方須強調問題的嚴
重性;反方則宜淡化問題,或提出殺雞不必牛刀,解決有關問題根本不必動用
辯題提及的解決方案。
b) 即使問題嚴重,辯題中的解決方案,是否能夠對症下藥,有效解決問題?正方
當然要證明是能夠的;反方則須指出辯題方案如何未能切中問題的核心,只不
過是隔山打牛。
c) 即使辯題提及的方案能夠解決有關問題,然而,凡事總是利弊互見的,俗諺所
謂「針無兩頭利」,因此,辯題中的解決方案有沒有副作用?有哪些副作用?副
作用是否嚴重?正方的考量是:沒有副作用;或者有其他辦法輕易解決副作用
的問題;又或者,由於問題太過嚴峻(於以上 a 項中分析),因此即使方案有
副作用,但是兩害當取其輕。反方當然得強調措施帶來的其他種種新問題更麻煩
更不易解決;其中最常被反方提及的副作用,是方案即使原則上有效,但可行
性低,實施起來也困難重重。
d) 即使辯題中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沒甚麼副作用,還須考慮,有沒有其他方案可以
達到同樣的效果,因而根本毋須實行辯題中的方案?最常見的,是提出以教育
代替立法,以自律代替他律等。

辯題= 建議解決方案

a) 問 題 嚴 峻 嗎 ?
b) 建 議 方 案 有 效 嗎 ?
c) 有 新 問 題 出 現 嗎 ?
d) 有其他解決方案嗎?

以上四項,正方須全面維護,但首務是 a 項和 b 項,至於 c 項與 d 項,正方固然要事


先準備,成竹在胸,但還要視乎反方提出哪些觀點,再圖維護之策。反方有時可同時兼
顧四項,但也可只突出其中一二,端視具體的辯題,以及正方實際的強、弱點何在。

以 2006 年 4 月 22 日半準決賽「香港政府應立例禁止售賣魚翅」為例,正反雙方的主辯
在開辯時都能有效針對批判問題分別進行維護或攻擊。

正方首先提出鯊魚整個物種的死亡率高於出生率(事實命題),因此捕鯊是一種「不可
持續」的行為(價值命題),不宜提倡(政策命題)。根據聯合國報告,如果人們繼續
捕獵鯊魚,鯊魚十年內極可能絕種(事實命題),而鯊魚是海洋生態中重要一環(價
值命題),鯊魚瀕危對整個生態鏈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a. 強調問題的嚴峻情形);
而香港是全球最大魚翅巿場,涉及鯊魚數量 14 萬條(事實命題),因此,停止香港魚
翅買賣是最有效的保護鯊魚生態的措施(b. 論證措施的有效性);魚翅沒有味道,營
養價值低,捨之毫不可惜(c. 預先反駁措施並無不良後果)。

反方呢,則指出其實並非所有品種的鯊魚都瀕危,其中不足一半受威脅,況且捕鯊的
真正問題不在數量,而在於捕鯊的手法不當(a. 淡化問題的嚴重性,重新界定問題的
關鍵);而且一旦香港不再買賣魚翅,魚翅巿場自然轉到東南亞,問題仍存( b. 措施
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香港若沒有了魚翅巿場的國際地位,反而失去了正面影響和規
管捕鯊業的籌碼,加上香港奉行自由貿易,鯊魚一日未如象牙般受國際法規管、保護,
政府不能違反國際原則輕言禁止魚翅貿易(c. 措施帶來不可解決的新問題);另外,
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各人可有各自選擇,況且 2003 年香港人吃魚翅的數量已減少一
成(事實命題),可見可以通過宣傳、教育,達致減少魚翅需求的效果(d. 其他同樣有
效的措施)。
正反雙方在界定問題(a 項)時分別提出了「整個鯊魚物種有危機」與「只有部份鯊魚品
種受威脅」的立論基點,雙方都十分聰明,而一場物種與品種之爭由此展開。雙方都能
對解難式政策辯題的批判問題十分敏感,維護與攻擊各自生花,一起為我們表演了一
場相當精采的開辯。
3. 正 反 雙 方 維 護 和 反 駁
正反雙方主辯開辯之後,便開始反駁的階段。雙方要:一、估量 (evaluate) 友方在四項
批判問題上的強處、弱點何在,強處要避其鋒,弱點要窮追猛打;二、也要估量自己有
何弱點,並盡快修補 (fix-up)。友方的強處就是己方的弱點,友方的弱點便是己方的強
處,強弱的互動和消長是副辯發言階段的關鍵。

正方要估量反方在四項批判問題上採取的策略和強弱情況:反方在哪項批判問題上表
現最強?正方便要在相關項目上加以補救;反方在哪項批判問題上表現最弱?正方便
要盡力反駁。正方的反駁主要不出以下四類:反方認為問題不嚴重是錯誤理解情境、反
方認為措施沒有效果是錯誤了解措施、反方過度誇大了措施的其他問題、反方提出的其
他代替方案並非等效。換言之,正方是通過反駁以維護辯題。

反方的任務則較富彈性,頗有游擊的意味。反方要不斷強化己方在四項批判問題上的觀
點,選擇自己最有力的項目一再重申,並反駁友方的反駁。只要反方在四項批判問題的
其中一項立於不敗之地,正方的維護便有無法修補的漏洞。

當辯論逐漸展開,雙方提出的觀點愈多,便要注意先後提過的觀點有沒有互相矛盾。這
種情況反方尤其容易出現,因為反方總是在四個批判問題上攻擊正方,但四個批判問
題所處層次並不相同,各項的前提有異:

a) 項要講問題不嚴重,
b) 項的前提卻是即使問題真的嚴重,措施也無效,而
c) 項的前提則是即使措施有效,也有其他問題,到了
d) 項,前提卻是即使措施沒有其他問題,

也有其他代替方案。如果不同副辯各自負責不同的批判問題,如何互相協調以免矛盾,
便十分必要。正方在四項批判問題上則是一貫的:問題嚴重、措施有效、沒有太多嚴重的
新問題,沒有同效的可代替方案,因此,只要夠謹慎,出現矛盾的機會一般較反方少。
辯論比賽中最常出現三種矛盾,下面再以「香港政府應立例禁止售賣魚翅」為例說明:

a) 明顯矛盾──例如一位副辯提出,魚翅是中國人重要的飲食文化,不能輕易放棄;
另一位副辯則提出,要改變中國人吃食魚翅的飲食文化,要靠教育。究竟反方認為
應否保留魚翅這種飲食文化?這裡便出現了矛盾。
b) 隱含矛盾──例如一位副辯提出,香港社會對禁賣魚翅未有共識,不能貿然禁止;
另一位副辯則提出,香港人已逐年減少吃食魚翅的數量,因此靠教育改變文化是可
行的。前者認為社會沒有共識,後者卻暗示了社會已漸有共識,這裡便又出現了矛
盾。
c) 雙刃劍──有時,同一事實既可以作為正方的論據,又可以作為反方的論據,端看
如何解釋。例如,「香港魚翅貿易佔全球最大宗」一事,正方既可以用來推論香港禁
賣魚翅,護鯊效果立竿見影;反方也可以用來推論香港可以利用國際魚翅貿易地位
左右捕鯊規管制度,以利護鯊。正反雙方便要爭奪這一事實的解釋權,正方要反駁
友方的因果關係,反方則要證明有此因果的可能,以指出禁翅引申了其他問題。

4. 反 方 分 析 辯 題 的 特 殊 策 略 ─ ─ 窄 化 辯 題
正方和反方任務不同,正方要全面維護辯題,而反方以攻擊為主,只要證明辯題有部
份不合理,整個辯題便無法成立。因此,有時反方會利用窄化辯題的策略,只攻擊辯題
中的其中一點,而不及其餘。

例如初賽辯題「全港中小學應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反方可能認為只要否定了「小學應
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整道辯題便不能成立,因此,專打小學,而忽略中學。這種做
法在策略上無可厚非,但是,不免有點危險,一旦正方有較充分理由支持小學應以普
通話教授中文科,反方又沒有其他應變準備的話,反方便很難再辯下去。

因此,窄化辯題可以是辯論時的方向(例如重點主要放在小學),而不能完全依賴這
策略(也得兼及中學)。
二、語言 表達

辯論比賽既是思維的表現,又是語言的較量。在辯論中對語言的要求很高,由身體語言
的大方從容,咬字吐音的?楚準確,到停連、語氣、語調的富節奏感與抑揚有致,到詞彙
語法、修辭等整體語言表達的得體和豐富多彩。以下主要講如何通過專業化的表達,顯
出專家風範,而不是說些行外話或日常閒談的用語。

1. 術 語
若事物有一套不太複雜、已為大眾接受的專門用語,要盡量使用,以方便簡捷地表達複
雜的概念,例如禽流感、人雞分隔、交差感染等,只要一提及,意義很易明瞭。又如辯題
「學生應按專長分班」,便涉及許多學習的原則,評核的觀念,乃至近年常提到的學習
風格等,這些內容便有許多相關的教育用語。辯論前,辯論隊員應按辯題開列一張學科
用語清單,並熟習用語的意思;辯論其間,坐後排的智囊團應負責提醒辯員使用那些
術語,以利表達。

2. 邏 輯 謬 誤 術 語
初賽時,常聽到有些辯員以「你錯啦、你咁講就唔通啦」等日常語言反駁友方,這些不是
辯論語言。何謂辯論語言?例如,辯論中,如想指摘友方僅用一個孤例以推論全體成員
的表現,把例子當原則,我們會批評友方「以偏概全」,如果改說「你想用一個例子,就
當全部人都係咁,係唔??」,便顯得很外行。
辯論語言的其中一部份是邏輯謬誤術語,「以偏概全」便是邏輯謬誤之一種。在中學生的
辯論中,較常犯的邏輯謬誤還有以下三項,要特別注意:

a) 在一齣動畫電影中,主角小豬的媽媽給小豬說了一個故事,大意是:從前有一個小
朋友,很不聽話,最後,他死了。這故事之所以成為笑話,因為媽媽犯了一個謬誤,
由小朋友不聽話,到後來死了,中間欠缺了許多因果上的環節。這種因果之間欠缺
完整推論過程的謬誤,稱為「過度推論」。又如,一方說:「香港一旦實行小班教育 ,
香港教育就會失敗了」,對手便應指出友方犯了「過度推論」的邏輯謬誤。
b) 通常一件事有其好處,但總也會有壞處。在解難式政策辯題中,正方辯員由於立場
關係,當然只提辯題措施的好處,但反方卻應指出同時出現的可能壞處。例如,傳
統辯題「中學生不應談戀愛」,正方辯稱中學生談戀愛會影響學業,反方除了可以指
出談戀愛未必影響學業外,更可說如中學生談戀愛,男女方一同讀書,或者可能帶
來學習的動力。總之,每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不宜蔽於一偏。這類謬誤可以稱為片
面 辯 護 (special pleading) 、 論 證 偏 見 (confirmation bias) 或 者 單 一 謬 誤 (one-
sidedness fallacy),都是指只見其利(或弊)而刻意忽視其弊(或利)的推論。
c) 偷換概念,或不相干謬誤,又稱為稻草人謬誤 (straw man fallacy),指有意無意間
曲解別人的見解,然後批評、攻擊本非原意的見解,把稻草人當敵人,亂打一通,
結果永遠是無功而還。如辯題「全港中小學應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反方把以普通
話教授中文科解釋為要經常用普通話說話,因而指出許許多多常用普通話講話的缺
點,但這並不能切中辯題的核心,便是犯了偷換概念的毛病。

前香港教育署曾經編印《理性思考訓練》(1991) 的公民教育教材,其中第四章教導學生
認識常見的邏輯謬誤,可以參考。
3. 表達套語
a) 辯論比賽進行到即場問答的環節,要求辯論員具有臨場的應變和急才,初賽時有些
辯論員在這一環節顯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回答。這時,辯論員可以用以下方法︰
事先準備好一些比較通用的作答,當遇到真的無法回答的時候,至少可以用預先準
備好的內容應付一下,總比啞口無言稍佳,也免得令自己失去信心。

然而,切記這只不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權宜之計,而且,運用預先準備的內容,也
不宜完全照讀,而應視為回答的基礎,真正作答時,最好還須加以適當的變化,以
回應友方。或者,事先預備的通用套語只是作答的開端和結尾而已,正文部份則還
待臨場回應。平日訓練,也可由隊員互相提問,共同探索如何既能運用通用套語,
又能真正回應問題。

記著,過了初賽階段,正反雙方大都旗鼓相當,答問環節往往是決勝關鍵,過份依
賴通用答案,問非所答,或不能正面回答提問,必失分不少。
b) 辯論是用口語表達,不應照讀書面語,因此即使事先寫好稿子,也要將文字轉換成
口語。初賽時有些辯員讀稿時未能把全部書面語變為口語,很不自然。這其實可以透
過平日多練習,讓自己習慣把書面語轉化為口語。
c) 有些說話不適宜在台上說,例如發言完結後,有些辯員會說︰「我今日講的就是這
麼多。」但誰都知道每位辯員不會只發言一次。因此,如果想完結該段說話,辯員 可
以說「所以,我方認為今日的辯題是成立(不成立)的……」作結。

參 考 閱 讀 :
Freeley, A.J. (1990) 辯論与論辯。李健強、李書春、何美蘭譯,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6 。
〔前〕香港教育署。(1991) 理性思考訓練。香港:香港印務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