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6

目錄

邏輯與批判思考
序 ............................................................................................................................................................3
1. 導論 .................................................................................................................................................12
1.1 命題與論證............................................................................................................................12
1.2 真假、對確性與真確性 ........................................................................................................16
1.3 可信性....................................................................................................................................22
1.4 修辭 .......................................................................................................................................25
2. 演繹 .................................................................................................................................................30
2.1 定言邏輯................................................................................................................................30
2.2 定言三段論............................................................................................................................38
2.3 符號邏輯................................................................................................................................45
2.4 演繹方法................................................................................................................................53
3. 歸納 .................................................................................................................................................62
張政遠 3.1 類比論證................................................................................................................................62
3.2 因果論證................................................................................................................................68
3.3 科學說明................................................................................................................................74
4. 謬誤 .................................................................................................................................................78
4.1 形式謬誤................................................................................................................................78
4.2 非形式謬誤............................................................................................................................84

© 張政遠 2011
《邏輯與批判思考》非賣品
本書版權為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或流傳。

2
歸納(induction),我們會探討什麼是類比論證、因果論證,探討如何作有一強的歸納論證。在章

節 4.1 至 4.2 中,我們會研究什麼是謬誤(fallacy),並且分析常見的謬誤形式。
(rational thinking)
「邏輯」與「批判思考」等科目的學習目的,是培養「理性思考」 。換言
本書的書名由「邏輯」(Logic)與「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組成,它們都是香港中
之,本書將介紹如何運用「理性」
(reason)作「推理」
(reasoning)
。我們期望大學生能夠理性地
文大學的一些通識科目名稱──「邏輯」(或「邏輯與論辯」)的內容較為專門,提供基本的邏輯
思考。事實上,從學前教育、小學以至中學的課程亦非常重視學生於這方面的能力。為配合「三
學訓練,涉及內容包括邏輯的基本概念、演繹、歸納、謬誤等;「批判思考」(或「思考方法」)
三四新學制」1,香港的新高中課程已於 2009 年 9 月開始實施,2009 至 10 年度的中四高中生將
的內容則較為廣泛,除了講授演繹、歸納、謬誤,亦會探討可信性與修辭等。這些科目與本書之
參與 2012 年舉行的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
關係如下:
HKDSE)
。新高中課程沒有「批判思考」或「邏輯」等科目,但有「高中通識」
。《通識教育科課
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指出:
「邏輯」/「邏輯與論辯」 「批判思考」/「思考方法」 本書章節

1. 簡介 1. 簡介 通識教育科讓學生探討的課題,涉及不同處境下的人類境況,藉此幫助學生理解現今世界的
狀況及其多元化特質。本科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各科的知識,能從多角度研習不
2. 導論(1):命題與論證 2. 導論(1):命題與論證 1.1
同的課題,從而建構與他們所身處的現今世界直接相關的個人知識。本科的獨特性在於培養
3. 導論(2):真假、對確性與真確性 3. 導論(2):真假、對確性與真確性 1.2
4. 導論(3):可信性 1.3 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2
5. 導論(4):修辭 1.4

高中通識的目標不僅單是擴闊學生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強調多角度批判性思考和獨立學習。「通
4. 演繹(1):定言命題 6. 演繹(1):定言命題 2.1
識」無疑是當今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很多報章也有「通識版」
,介紹一些與「高中通識」有關的
5. 演繹(2):定言三段論 7. 演繹(2):定言三段論 2.2
6. 演繹(3):符號邏輯 8. 演繹(3):符號邏輯 2.3 消息,甚至有一些所謂「中英時事通識大比併」的問答。例如:
7. 演繹(4):演繹方法 2.4

中央決定於二零二零年把以下哪一個中國城市建設為國際金融中心,並將與香港成為人民幣
8. 歸納(1):類比論證 9. 歸納(1):類比論證 3.1
9. 歸納(2):因果論證 10. 歸納(2):因果論證 3.2 結算試點?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廣州3
10. 歸納(3):科學說明 3.3
社會上,不少人都認為「通識」與時事常識有關。某電台的節目主持人提出了他對「通識」的見
11. 謬誤(1):形式謬誤 11. 謬誤(1):形式謬誤 4.1
解:
12. 謬誤(2):非形式謬誤 12. 謬誤(2):非形式謬誤 4.2

13. 總結 13. 總結 「通識」這科目,大家都聽過很多次,但實際上是包括甚麼,大概沒有幾多人能馬上說出


來……基本上,通識教育這概念是好的,但要收到實際成效,我相信在教學方法和素材的選
本書的章節 1.1 至 1.4 為導論,探討邏輯與批判思考的基本概念。章節 2.1 至 2.4 是演繹
1
「三三四新學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 。
(deduction),我們將會講述定言邏輯(categorical logic)與符號邏輯(symbolic logic),具體的內容包 2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簡稱《指引》
),
2007 年,2 頁。
括定言三段論(categorical syllogism)、對確性(validity)、真值表與演繹方法等。章節 3.1 至 3.3 是 3
星島日報,2009-04-06。答案為 C。

3 4
擇方面,都需要更清楚地確立,以免上完通識,依然統統唔識。某舊朋友正密鑼緊鼓地籌備 的課題。這一科的評估分為兩部分,即公開考試(佔總成績 80%)及校本評核(佔總成績 20%),
一系列通識課程,打算向全港中小學進軍,並邀請我擔任導師一職。我打趣問:
「我可以嗎?」 以下將作簡單的評析。
她肯定地說:「可以,因為我們的教學方法,與你做電台的手法很相近。」一句話,勾起了
我無比興趣,也就口輕輕地答應了。我對自己說:
「要惡補多一點世界大事喇,教通識的人, (1)公開考試
4
自然甚麼也要識多一點嘛。」
高中通識的公開考試將有兩考卷,卷一為資料回應題,卷二為延伸回應題。這兩卷筆試考卷

當然,我們不排除這位主持人或有可能成為一位傑出通識教師;但任教通識的教師除了要具備時 的理念如下:

事觸覺,而且還要把握邏輯思考。通識教育與邏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並非所有通識老師皆了
解邏輯。某教師甚至向我們分享了以下之教學經驗: 本科在學與教上所採用的探究模式,會反映在筆試考卷的設計中。筆試題目的形式並非意味
要求學生指出某些正確答案。相反,探究模式的採用,正好說明大部分的議題均是複雜的,

……適當教授一些思考方法,可以有助達至通識教育的宗旨。不過,思考方法對相當部分的 以致不易提出簡單的解決辦法。雖然,在理解某一議題而作出判斷之前,必須認識有關知識

中學生來說較為艱深,若老師作長篇大論的介紹,或方向過分艱深,引入大量學術名詞,那 和事實;但是,本科考試的重點不在於事實性資料的累積-事實上,設計考卷時也會盡力避

便恐怕難以取得成效。因此,我們不妨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滲透性地進行思考方法介紹,在 免要求背誦詳細事實的試題。因此,考試的重點將會放在評估學生的理解和展示思考方法的

議題討論期間適時地講授相關的方法。此外,為了幫助同學理解那些較抽象的理論,不妨多 能力上。6

加入生活化和有趣味的例子。在通識科教授思考方法,宜以簡易為主,旨在讓同學靈活應用,
避免引入太多過分艱深的學術名詞或複雜的邏輯推理。5 有別於大部分科目,高中通識的考試並沒有「模範答案」
。如何評估學生是否理解和展示了思考
方法?這個問題備受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筆者有幸參加了由考評局舉辦的「通識教育科簡報會」

我們要問:通識是不是等於時事常識?做電台與教通識有什麼根本差異?通識強調批判思考與獨 (2008 年 11 月 20 日,以下簡稱「簡報會」)


。在這個簡報會上,考評局列出了一個樣本試題:

立思維,但如果教師不教授邏輯,學生如何能夠理性地思考?這涉及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通
識? 樣本試題:有家長組織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提出立法規管穿舌環,但一些青少年卻認為立法

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為 general education,高中的通識則是 liberal studies。所謂 liberal studies 會限制他們的自由。你同意家長組織抑或青少年的觀點?試加以解釋。

的語源是來自 artes liberales,可意譯為「博雅之藝」


,但實質上這是指西歐傳統中的「自由七科」,
對於這個問題,考評局同時提出了兩個樣本答卷:
即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幾何、算術、音樂及天文學。這些科目不僅是知性或技能方面的訓
練,而是一個全面的人格培養過程,透過學習知識來達至真、善、美。作為「自由七科」之一,
樣本答卷(甲同學):我同意青少年的觀點。沒錯,家長的出發點是為青少年好的,是出於
邏輯學本來與通識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然而,香港中學文憑課程並沒有「自由七科」,而
關心。但穿舌環並非什麼罪行,若立法監管,似乎不太合適,而且穿舌環的青少年佔少數,
是有「必修四科」,即中國語文科、英國語文科、數學科及通識教育科。相信大部分學生所關心
若為少數的人而立法,亦欠恰當。而且青少年正處於反叛期,若立法規管,他們會有很大的
的並非如何令自己得到自由,而是如何考取理想成績以便升學。高中通識的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
反應,所以家長在干涉他們的自由……

4 6
星島日報,2009-03-31。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簡稱《指引》
),
5
大公報,2009-3-31。 2007 年,102 頁。

5 6
論點(viewpoint)有根本的差異:第一,我們可以列出一個清楚的論點,但論點只是一個命題,
樣本答卷(乙同學):我同意家長組織的觀點……立法後可以限制從事這個行業的店舖或人 因此不構成任何論證;第二,論證不在於清楚與否,而是在於論據能否支持論點。《指引》曾提
士要遵守衛生上的規例,盡量減少青少年受細菌感染的機會,可以保障到青少年的健康。例 及論據──「清楚表達自己的論據,並以尊重證據、開放和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其他人所持的意見
如當青少年要求穿舌環,臍環等容易受感染的工序時,若店內人士有跟足規例,青少年受細 和價值觀」11,亦有提及觀點──「在處理不同議題時,能考慮和評論不同的觀點」12。日常生活
菌的機會會下降。7 中,我們大概不會經常使用「論證」一詞,但令人失望的,是《指引》中竟然對論證隻字不提。
此外,我們亦要指出,提出了一些例子是一回事,這些例子能否支持一個論證是另一回事。有些
考評局把學生的成績分為 5 級,即 L1 至 L5(另有 L5*標示較佳表現者、L5**標示最佳表現者)。 例子可以與論點不相干,而個別的例子亦不能支持一個論點,例如某人的汽車有很多小毛病,這
同學如未能考取 L2 或以上的成績,便會喪失入讀大學的資格。作為老師或學生,我們都希望了 不能支持所有該型號的汽車皆有小毛病。
解考評局的評估結果。簡報會上,考評局的同工指出,甲同學的成績為 L2,而乙同學的成績則
為 L5,評核的標準包括:答題是否相關、列舉資料是否準確、有沒有回應關鍵詞等。 (2)校本評核
相信不少人(包括筆者在內)會質疑,為什麼甲同學能夠獲得及格分數,而乙同學的答案會
被評為 L5?8 有關評核標準,筆者特別注意了兩個說法,即:有沒有 clear argument 或 viewpoint、 除了公開考試,高中通識科的評估亦包括了校本評核。校本評核由任教高中通識的教師負
有沒有 argument with example。這兩個說法產生了一些問題:有沒有所謂清楚的論證(clear 責,評估學生的表現後向考評局報告成績。
《指引》提出了校本評核的理念:
argument)?有例子的論證(argument with example)是什麼意思?更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是論
證(argument)?如果考評局未能具體地回應這些問題,則會增加教師與同學的憂慮。我認為有 對於通識教育科來說,校本評核的主要理念是要提高整體評核的效度,並將評核延伸至涵蓋

必要釐清論點、論據與論證的關係。因此,我在會上提出了以下之說明9: 下列評估目標,其中大部分目標是筆試難以評估的……在通識教育科推行校本評核還有其他
原因。其一是減少對考試成績的過分依賴,因為考試成績間或未能可靠地反映考生的真正能
力。根據學生在較長時段內的表現,並由認識學生的科任教師進行評核,可以提供較為可靠
論證 = 論點 + 論據
的評核結果。13
argument = viewpoint + evidence

具體地說,所有高中通識的學生要做一個獨立專題研究(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簡稱 IES)。

邏輯學上有命題(proposition)與論證(argument)之區分;換言之,論證至少包含兩個命題, 教師的工作包括在不同階段定期與學生會面、分配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研究報告工作、檢視建議
10
即前提與結論。 邏輯學的關心,是前提(論據)能否支持結論(論點)
。論證(argument)與 書、資料和定稿等;另一方面,教師須確保學生提交的研究報告是學生自己的作品。簡報會上,
考評局提出了一些專題研習的例子。某學生以「香港中學之性教育課程切合學生需要嗎」為題,
7
引用自簡報會的 ppt,可於以下網址下載: 做了一個獨立專題探究。這個探究包括了問卷調查、訪問等方法。在「總結及建議」中,學生作
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Subject_Information/LS_Briefing_Session_KY_Lo-11_Aug_08.pdf
8
甲同學主張「為少數人而立法欠恰當」 ,這一點相信難以合理支持;乙同學提出了一個例子,實質上只是重申其主
張,即「立法可以減少青少年受細菌(感染)的機會」 。
9
這個建議被考評局同工視為「溫馨提示」。 歷史上有很多一言堂造成的悲劇,原因就是在領導層內部未能做到百花齊放,以致重要的決定沒有經過充分的論
10
命題不是指問題,而論證亦不是討論。以下是一個錯誤解命題與論證的例子: 「幾個月前我接受沈教授邀請,出 證,而單憑長官意志去行事。」引用自〈政務司司長出席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嘉賓講座講詞全文〉 ,可於以下網址下
席今天的嘉賓講座。在準備發言稿的時候,我特別看了過去三年出席講座的三位講者的演詞-曾特首的“務實領 載: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909/18/P200909180191.htm
11
導”,曾俊華司長的“領導與承擔”,還有黃仁龍司長的“領導與服侍”。他們都講得很精彩,旁徵博引,加上個人的經 《指引》 ,97 頁。
12
歷和獨特的見解,能夠將命題說得深入透徹。珠玉在前,對我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很多人重視團隊對外時是否 《指引》 ,97 頁。
13
合唱和諧之歌,但我覺得好的團隊更大的價值是在內部發出雜音,刺激我們的思維,令我們不會痲痺,不會睡覺。 《指引》 ,104 頁。

7 8
了以下的結論:
某學生將數據按性別的向度分類,加以分析,然後呈交。教師發現這種單一向度的分析,並
至於香港中學的性教育是否切合學生需要呢?兩方面去看。第一,課程內容。一般學生均期 未能窮盡這些數據可能展示的含義,因此提議該名學生可以嘗試從不同向度進行分析,並舉
望課程能平均地涉及多個範疇,包括:處理性衝動、身體私隱、性習慣和行為、經性接觸傳 出「年齡」作為例子。學生把數據分析架構擴闊後,結果能夠從同一組的數據中建構出更豐
染的疾病、避孕、意外懷孕、身體護理等。可惜,一般學校只偏重教授某幾個的範疇而已, 富的含義。在以上例子,教師在協助學生善用數據的過程中,並沒有以自己對數據的詮釋來
例如:避孕、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等,忽視了處理性衝動、身體護理及意外懷孕等課題。另 取代學生的努力;相反,教師建議例子或提出引導性問題,藉此鼓勵學生更深入的鑽研數據,
外,課堂教授的內容亦過於表面,未能深入探討有關課題。第二,時間編排。一般的中學認 讓他們自行發現新的見解。16
為性教育的地位比其他學術性學科低,於一個學年內只能提供 1-2 小時的「安全性行為教
育」,但學生卻期望學校安排更多的時間教授性教育。總括而言,香港中學的性教育不論在 問題是,為什麼教師不先向學生講解如何做問卷調查?學生以數據作為理據,其實是要歸納出什

課程內容或時間編排兩方面,均未能切合整體學生的需要。14 麼結論?問卷調查背後根據什麼方法?《指引》中指出:

負責高中通識的老師人數有限,他們每學年要處理大約 200 個 IES,相信校本評核會為他們帶來 問卷調查是學生進行專題研習最常用的工具,學生可以從一群受訪者取得一手數據。由於問

極之沉重的工作壓力。《指引》建設教師作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互動學習,以下是一個教學經 卷設計者可以限定受訪者的答案選擇,因此數據的整理及分析相對會較為簡單。另一方面,

驗分享: 問卷調查與其他研究工具一樣,也有其局限。例如,調查的信度及效度均受著抽樣方法及受
訪者數目的影響;而問題的撰寫方式也會影響調查結果。此外,每條問題所提供的答案選擇
一位在某所以英語教學的女校任教通識教育科的教師認為,對於能力較高的學生,學校應提 也會偏向於問卷設計者個人的觀點。上述各種缺陷,在學生專題研習的情況下會加倍明顯。
供機會發揮學生的優點。這位教師會識別在不同方面表現卓越的學生,鼓勵她們在小組學習 學生或會因缺乏途徑或資源而未能妥善抽樣,又或者分析能力不足,以致未能妥善設計問卷
活動中擔當特別的角色。她策略性地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包括不同能力的成員,使同學互 或分析調查數據。他們往往在進行獨立專題探究的後期才察覺這問題,而遞交報告的限期卻
相幫助,達到共同目標。在進行互動學習活動時,溝通能力較好的組員,會發揮主動的角色, 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須讓學生認識問卷調查的局限,並著他們小心處理問卷結果。17
包括激勵其他同學參與、給組員以即時回饋、匯報小組的成果。教師可鼓勵協作能力較強的
組員帶領分組討論、激發小組成員參與並且協調討論,以達到結論。批判性思考能力較強的 面對校本評核,教師與學生皆承受極大的壓力。如何避免獨立專題探究的後期才察覺上述的問

組員,則負責處理組員提供材料的真確性、制訂合理的論據;同時,她們也會質疑組內提出 題?筆者認為在高中通識之課程設計中,有必要加入一些有關歸納法的教學單元,以免學生花費

的論點,並評論同學的意見。 15 大量時間去推敲研究方法,結果只能模仿一些「樣板 IES」(甚至由補習社代辦 IES),失去了校


本評核的意義及獨立思考的機會。
問題是,教師以什麼基準來區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只有能力較高者才懂批判思考?為什麼教 通識不是常識,批判思考也不是常識。通識教育要求批判思考,而批判思考要有學習過程,
師不先向所有學生解釋什麼是批判思考?另一個重大的問題,是專題研習會建議學生作問卷調 不應由學生自己「領悟」或「發現」。坊間流行「腦圖(mind-map)」的技巧,很多教師與學生
查,從中取得數據以支持論點。問卷調查花費不少時間,學生要在短時間之內取得充分的數據, 皆認為學習這些技巧便能把握邏輯。某通識教學網站指出:「有系統的思考、具邏輯的分析以及
並系統地加以分析,這顯然不是容易的事。某教師分享引導學生之心得: 綜合各種資料的能力是通往通識的必經之門。利用『Mindmap』鍛鍊你的邏輯思維,訓練多角度

14 16
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Subject_Information/LS_Briefing_Session-SBA2.pdf 《指引》
,90 頁。
15 17
《指引》 ,80 頁。 《指引》
,89-90 頁。

9 10
思考,全力為通識作好準備。」18 的確,
「腦圖」的用途是列出相關的概念,以便有系統地回答
1. 導論
問題;然而,有系統地整體一些概念,這並不等同於分析論點與論據的邏輯關係。19 我們建議
於高中通識的課程中加入批判思考的教學單元,為學生提供基本的邏輯訓練,讓他們把握如何作
論證,以應付公開考試,並且讓他們學習如何從問卷調查的方法歸納出結論,以便更有意義地進 1.1 命題與論證
行獨立專題探究。
已進入了大學的學生雖然不用考高中通識,但其兄弟姊妹亦要面對這個挑戰;大學生為高中 什麼是邏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網頁如此說:

生補習通識,或者將來投身教育界或出版界參與通識教育,亦必須懂得什麼邏輯與批判思考。筆
邏輯:研究推論及論證。邏輯的領域範圍很廣,例如問:某組理由或資料會推導出什麼結論
者希望,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些關於邏輯與批判思考的入門。
來?理由如何支持結論?我們可以證明科學理論是真的嗎?若一吸煙者指出吸煙不健康而
作為一本與邏輯及批判思考的教科書,本書並不是邏輯研究的專門文獻。本書的寫作,主要
說我們不應吸煙,那麼他是自相矛盾嗎?說某人「不邏輯」是什麼意思?
亦是參考了一些邏輯及批判思考的教學用書,如 Copi and Cohen 的 Introduction to Logic,及 Moore
and Parker 的 Critical Thinking 等。英文邏輯術語的中文翻譯將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編纂的:
我們可以說,只有在涉及推理時,才有所謂「合邏輯」或「不合邏輯」
。「邏輯是研究用於區分正
《中譯邏輯學詞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Logic is the study of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used
確推理與不正確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學問。」
凡人皆有錯,本書難免亦有不少錯誤之處,歡迎讀者來涵指正。
to distinguish correct reasoning from incorrect reasoning.)(Copi 2009: 4)

張政遠
對於不正確的推理,我們不能只說「不正確」,而是要明白為何這些推理不正確。如何作一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些正確的推理?這是邏輯學中的關鍵問題。要了解邏輯學,便要了解兩個基本的概念:命題
二零一一年九月一日
(proposition)與論證(argument)。簡單來說,任何論證都是由命題構成。命題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
的語句。可以被肯定的命題,即真的命題。可以被否定的命題,即假的命題。例:

所有王老五是未婚漢。 Æ 真的命題(王老五與未婚漢同義)
張先生未婚。 Æ 假的命題(張先生已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陳述句(declarative)、疑問句(interrogative)、命令句(imperative)、感嘆句
等語句(exclamatory)等。陳述句是命題。「張先生已婚」是一個陳述句,它陳述了張先生已婚的
事實。疑問句、命令句和感嘆句都不是命題。換言之,疑問句、命令句和感嘆句沒有真假可言。
沒有真假可言的語句,雖然不能作為論證的一部分,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其他重要的作用。

18
http://www.liberalstudies.tv/ls_skills_main.html 一個命題不能成為一個論證。一個論證至少包含兩個命題:前提(premise)與結論
19
《指引》的附錄十展示了一幅「學生繪製的概念圖」 ,這圖提及了一些關於經濟發展與財富分配的概念,但卻沒
(conclusion)。例:
有任何論證的成分。 《指引》 ,135 頁。

11 12
Q 為什麼是真。例如,妳或你的另一半問:「妳/你為什麼愛我?」
「所有人是動物,所有中大學生是人,所以所有中大學生是動物。」
「我愛你,因為我對你一見鍾情!」Æ 說明
這是一個論證,它有兩個前提,及一個結論。再分析另一例: 「如果我對 X 一見鍾情,則我愛 X,我對你一見鍾情,所以我愛你。」Æ 論證

「如果我是貓,則你是人。」 很多時候,我們已知一些事實。為什麼這事實為真?這時候,我們不需使用論證,而是要用說明。

這只是一個條件句,它是一個命題,而不是一個論證。 為了方便分析論證的構造,我們可以把論點和論據的關係圖示出來。例:

論證與推論(inference)不同。論證是從一個或以上的前提,推出一個結論。推論是以一個或 「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勤奮,並且師資優良,因此是一所好的大學。」
更多的命題為起點,得出另一個命題。結論是一個論證的終點,推論沒有結論。此外,論證與主
張(claim)不同。英文作文時,往往把“I argue …”等同於“I claim …”。然而,主張只是提出一個真 我們可以把上述文字中的論證以圖示的方式表達:
的命題,它最多只是一個命題,而不能成為論證。提出理由去支持一個主張,這才是一個論證。
以下的主張有什麼理由支持? 前提一: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勤奮。 前提二:香港中文大學的師資優良。

「X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
「中大學生很『頹』。」 結論: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好大學。

「香港的營商環境全球最佳。」
我們要注意,上述的圖示法與所謂的腦圖(mind-map)不同。腦圖可能有助我們在寫作時,整理好

當我們看一篇論文的時候,先要把握論文的論證,即:這篇論文的論點或主張是什麼?它提出了 一些概念或語句之間的關係。但是,腦圖不一定表示某些句子作為前提,來支持一個結論。邏輯

什麼論據或理由去支持該主張?最簡單的方法,是找出一些指示前提或結論的連詞。前提指示詞 家的興趣主要在不於命題的真假,而是在於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如何從一個或一些命題推出另

包括「因為」
、「由於」等,而結論指示詞則包括「所以」
、「因此」等。當然,沒有連詞,也可以 外一個命題?如何從前提推出結論?簡單來說,這並不是「靠估」,而是透過推理(reasoning)。

是一個論證。一些文章沒有明顯的前提或結論指示詞,我們亦能從語境中,把握文章的前提及結 如何提高推理技巧?當然,學習邏輯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在實戰中學習,例如在辯論及寫論

論。此外,一些文章有一些非陳述句,或沒有未明確陳述的命題,它們也有可能暗示或設定了一 文的時後,要求嚴格的論證。另一方面,亦可以從遊戲中學習。數獨(sudoku)便是一個很好的例

個前提,是不是凡有「因為」等連詞便是論證?我們要注意,論證和說明(explanation)不同。兩 子。這些推理遊戲不單是一種思維訓練,而且也是一種愉快的活動。

者的基本形式如下:
參考:

「Q 因為 P。」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3-70.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pp.1-76.

論證即未知 Q 是否真,所以提出論據作為支持 Q 為真。而說明即已知 Q 是真,但提出 P 來說明

13 14
問題: 1.2 真假、對確性與真確性

(1) 以下的推理正確嗎? 明白了命題與論證之分,我們便要討論真假(truth)、對確性(validity)、真確性(soundness)。

「你是犯人,因為你是唯一的疑犯。」 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上文已指出,可以被肯定的命題是真的命題,而可以被否定的命題是
「上帝存在,因為上帝是完美的。」 假的命題,而不能被肯定或否定之語句,則不是命題。真的命題有兩種,第一種是分析命題本身
「今年你運情欠佳,因為你犯太歲。」 就能斷定為真的命題,例如:
「所有王老五是未婚漢。」 第二種是要考慮命題是否符合經驗事實,
「你是恐怖主義者,因為你是回教徒。」 才能斷定真假,例如:「這個課室內最少有一位未婚漢。」假的命題亦有兩種,第一種是分析命
題本身就能斷定為假,例如:
「沒有王老五是未婚漢。」第二種是不符合經驗事實的命題,例如:
(2) 這些語句是命題嗎?
「這個課室內沒有未婚漢。」

「中文大學有四間書院。」
凡命題皆有真假可言,即有真假條件(命題分析或經驗考察)。沒有真假可言的語句,不是
「你是哪間書院的學生?」
命題,例如:
「立即離開這裡!」
「你們太聰明了!」 「婚姻是戀愛的墳墓!」
「我思考喜歡。」
「%&*^)@%)%E@)*&%」

第一句是表達個人情感的語句,它沒有真或假可言;第二句(應為:
「我喜歡思考。」
)有語法錯
誤,沒有真假可言;第三「句」是一些符號,它們不構成任何有意義的語句,因此亦沒有真假可
言,因此不值得爭論。
什麼是「論爭」(dispute)?在辯論比賽時,正反雙方會各自提出一個命題,例如:

甲:「中國有民主。」
乙:「中國沒有民主。」

甲和乙都認為自己的命題為真,因此互相爭論。我們在審視雙方的論證之前,先要分析什麼是論
爭。論爭的原因有兩種──歧義(ambiguity)與不一致(disagreement)。歧義即相方有不同的定義,
不一致即相方對事實有不同的信念或態度。定義能消除歧義,但不能消除不一致。沒有歧義或不

15 16
一致,便不構成任何論爭。了解論爭的原因,我們便可分析論爭的種類。 以車定義如下:
「車是有輪胎的機器。」又例如,我們把人定義如下:
「人是理性的動物。」換言
之:
第一種是明顯的實質論爭(obviously genuine disputes),即沒有歧義,但有不一致。例:甲:
「去年的英超冠軍是車路士。」乙:「去年的英超冠軍是曼聯。」他們之間沒有歧義,因此不能 屬(species):人
透過定義來解決論爭;這個由於不一致而產生的論爭,可以透過翻閱英超的公式記錄等方法來解 類(genus):動物
決。 屬與類的差異(difference):人是理性的動物。

第二種是純粹言辭之爭(merely verbal disputes),即有歧義,沒有不一致。例:甲:


「人是自 定義能消除歧義(ambiguity),亦能減少含混(vagueness)。含混與歧義有什麼分別?例:
由的。」乙:「人是不自由的」甲與乙之間有歧義,甲所指的自由是關於道德決定(人能選擇善
惡)
,而乙所指的自由的關於物理法則(人不能飛)
。如果論爭純粹是由於歧義,則可以透過定義 一斤:香港斤(0.6kg)抑或大陸斤(0.5kg)? Æ 歧義

來解決論爭。 一斤:0.6 公斤抑或 0.60478982 公斤? Æ 含混

第三種是表面上的言辭之爭,但實際上是實質的論爭(apparently verbal disputes that are really 某人提出了一個主張,最多只是一個命題,沒有提出理由來支持。邏輯重視的是論證,即推

genuine),即有歧義,並且有不一致,例:甲:
「我贊成安樂死。」乙:「我反對安樂死。」甲所 論是否正確。真假與命題有關,而對確性則與一種特別的論證有關:演繹論證。「我們可以如此

指的安樂死是消極的安樂死(negative euthanasia),即放棄使用醫學手段來治療末期患疾;而乙所 定義『對確性』 ([W]e define


:一個演繹論證是對確的,即如果所有前提為真,則其結論必然為真。」

指的安樂死是積極的安樂死(positive euthanasia),即以注射毒藥等人工的方法來終結末期病患者 “validity” as follows: A deductive argument is valid when, if its premisses are true, its conclusion must

的生命。而當甲與乙以定義來消除歧義,亦不能消除不一致。即使兩方把安樂死定義為消極的安 be true.)(Copi 2009: 26)有兩種演繹論證:對確的論證及不對確的論證。例:

樂死,亦仍然有不同的立場,因此而產生論爭。
All M is P
All S is M
上文指出,定義可以消除歧義,但什麼是定義?定義由定義項(definiens)及被定義項
∴All S is P Æ 對確的論證
(definiendum)所構成,兩者是具有相同意義的符號或符號群。簡單來說,定義有外延定義與內涵
定義。外延(extension)即可以適用的對象的集合,而內涵(intension)即可以適用的對象的屬性。
All P is M
All S is M
外延定義非常容易實行,如定義什麼是車,我們可以用列舉定義(definition by example),例
∴All S is P Æ 不對確的論證
如:巴士、的士、私家車。我們也可以用實指定義(ostensive definition),即以指示(pointing)或某
;或以半實指定義(semi-ostensive definition),即除了指示或
種姿勢(gesture)來定義(如指向某車) 如何測試以上論證的對確性,我們容後再談。現在我們先分析論證的對確性與命題的真假之間的
姿勢,還加上一些已知的語項來作實指定義(如指向某車,並且說「這就是」)
。 七種關係:

問題是,這些車之所以為車,有什麼根據?羅列車的外延,不能令我們了解車的內涵。內涵 (1)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肺,


定義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類差定義」。以車為例,它屬於機器,但卻有輪胎。因而,我們可

17 18
所有鯨魚都是哺乳動物, 所以,所有鯨魚是哺乳動物。
所以,所有鯨魚都有肺。 論證:對確
論證:對確 前提:假
前提:真 結論:真
結論:真
(6)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翅膀,
(2) 所有四腳生物都有翅膀, 所有鯨魚有翅膀,
所有蜘蛛都是四腳生物, 所以,所有鯨魚是哺乳動物。
所以,所有蜘蛛都有翅膀。 論證:不對確
論證:對確 前提:假
前提:假 結論:真
結論:假
(7)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翅膀,
(3) 所有哺乳動物是動物, 所有鯨魚有翅膀,
所有人是動物, 所以,所有哺乳動物是鯨魚。
所以,所有人是哺乳動物。 論證:不對確
論證:不對確 前提:假
前提:真 結論:假
結論:真
為什麼只有七種可能性?理由非常簡單,以下之情況邏輯上不可能:
(4) 所有猴子魚是動物,
所有人是動物, 論證:對確

所以,所有人是猴子。 前提:真

論證:不對確 結論:假

前提:真
結論:假 根據對確性的定義,一個論證對確,前提為真,結論必然為真。換言之,一個論證對確,結論卻
為假,即最少有一個前提為假。

(5) 所有魚是哺乳動物,
所有鯨魚是魚, 明白了真假與對確性,我們便能了解什麼是真確性(soundness)。真確的條件如下:第一、論
證對確;第二、所有前提皆為真。當論證對確,並且前提全真,結論必然真。例:

19 20
論證:所有 M 是 P, 1.3 可信性
所有 S 是 M,
所以,所有 S 是 P。 Æ 對確 做學問是為了求真,而邏輯學則關心推論是否正確。某個主張有什麼理由支持?但有些人在
接受某主張時,只是認為主張本身可信,而沒有追問該主張背後的根據。重視批判思考的人,便
前提:所有人皆會死, Æ 真 要反思這個問題:什麼是可信性(credibility)?
所有中大學生皆是人, Æ 真

「信」是一個有歧義性(ambiguity)的語詞。本章所討論的「信」當然與「信用卡」無關,但
結論:所有中大學生皆會死。 Æ 真 亦不是一般所說的「信心」(trust)或「信仰」(faith)。「信心」與信任某人或物有關。例:

真確的論證十分具說服力,因為它根據真的前提,並且由此對確地推出一個結論。真確論證的結 「我信中文大學。」
論必然為真。 「阿仁,我最信你。」(《無間道》)

參考: 信某人物與否,這和人生經驗有關,本章把這問題存而不論。
「信」亦可指是否「相信神」
(假設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3-70.
我們已釐清這裡所指的「神」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想像: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pp.1-76.

「我相信神,因為我感覺到神的存在。」
問題:
「我相信神,即使沒有任何理由支持。」

(1) 試分析以下語句,它們真、假、抑或沒有真假可言?
信神與否,這和信仰或宗教經驗有關,本章亦不詳論。本章所探討的可信性,是關於主張的可信
「香港有一間中文大學。」
性,即:「你信某主張(claim)嗎?」某人所提出的主張是否可信,這與他的人身處境無關。一個
「中文大學是中文大學。」
不誠實的人,也有可能提出一個真的主張。以下的主張可信嗎?
「中文大學是一間以中文授課的大學。」
「中大學生很頹!」
「你已中奬。」
「辮子路的確有幽靈存在。」
(2) 試列出一個真確的論證。
「今天股市有利好消息。」
「我希望與你分享一筆遺產。」

我們可以說,這些主張並不可信。我們說某主張不可信,這裡涉及內容的可信性及來源的可信性。

先談內容的可信性。一般來說,考察主張的內容,便能夠判定是否可信,這與誰提出該主張

21 22
無關。我們會問:這些內容本身是否符合個人觀察?它是否符合背景資訊? 大眾傳播媒界是否可信?大部分媒體都是謀利機構,依賴收視與及廣告利益等維持營運,某
些媒體更有明顯的政治傾向;而在媒體上所發表意見,不一定有可靠的來源,而只是個人的主張。
個人觀察可以肯定一些主張,因為第一身的觀察有頗高的可信性。某主張不符合個人觀察, 有些新聞報導沒有實地報導,而只是轉送其他媒體的報導。以戰爭報導為例,國家機構有可能利
便值得懷疑。然而,個人觀察可能被騙或含有偏見,有關觀察的記憶可能不準確。例: 用傳媒作有利自己的宣傳報導,或刪減自國軍人傷亡的畫面,以免引起反戰運動;即使沒有把戰
爭正義化,所謂「軍事評論家」的意見往往只著眼於軍備,把戰爭遊戲化。
「今天沒有下雨。」
「昨天沒有下雨。」 除了主流報導以外,現時亦有個人報導、民間報導在互聯網上發佈消息。我們不一定能夠把
「這個課室之內有 80 個學生。」 握這些組織的目的,它們亦有可能帶有一些政治目的,或先入為主的見解。某些互聯網討論區,
「這個課室能容納 80 個學生。」 亦有嚴重的人身攻擊及煽動活動。

背景資料不是第一身的觀察,但仍然有某程度的可信性。我們擁有越多背景資料(常識、事實、 互聯網已成為一個主要的資訊源,但互聯網的可信性甚可疑。以 Wikipedia 為例,有研究指


知識、學問等),便越容易分辨一個主張是否可信。例: 出它的可信性與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差不相伯仲,但問題是前者並非由可靠的學術權威而
作,而是誰都可以修改。總言之,Wikipedia 是一個具開放性的百科全書平台;它能提供一些資
「孔子是韓國人。」 料,但它並不是教科書或嚴格的學術文獻。它的可信性受到質疑,因此不應視作嚴格的資料來源。
「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不用交學費。」 尤其是寫學術論文的時候,不應把只參考 Wikipedia。
「朱咪咪是一個牙醫專家。」
「兩條路軌的盡頭將會交叉。」 參考: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除了訴諸內容的可信性,我們亦可訴諸來源的可信性。某些國家的元首擁有強大情報機關,因此 pp.77-116.
不用第一身的觀察。情報機關提出伊拉克有大量武器、北韓正研製核武、中台可能在奧運後開戰
等主張,它們都會被認為是可信的。 練習:

現今資訊發達,我們擁有多個資訊來源,但是哪些來源比較可信?一般人的情報來源,包括 (1) 從報章上找一篇報導文,並評論其可信性。

身邊的人(親友、陌生人、專業人仕等)
,及傳播媒介(如:報章、電視台、電台、互聯網等)。
有哪些來源比較可信? (2) 從 Wikipedia 中,找一個不可信的陳述句。

相對於一般人而言,專業人仕的意見比較可信,因為專業人仕一般來說都能夠提出理由支持
自己的主張。然而,這包含了一個條件,即主張的內容與專業人仕的專長有關,並且該專業人仕
的意見與其他同行的意見沒有衝突。例如,關於疾病的原因,醫生的主張比其他人的主張更可信。

23 24
1.4 修辭 說服的策略有兩種,第一種是以理服人,這策略要求邏輯效果;另一種則是以情動人,這策
略是以邏輯力以外的方法來說服別人。它雖然沒有邏輯效果,但有心理效果。修辭學(rhetoric)

未經任何反省,我們也可能會說:「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問題是,沒有語言也能「交 是研究說服文(persuasive writing)的學問。以下將介紹一些修辭法,把一個主張修飾,令它在心理

流思想」嗎?語言是否只是「工具」?我們如何使用語言? 上更可信或更不可信。

我們已說明了什麼是命題(proposition),但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語句都是命題,這些語句 修辭式的定義(rhetorical definitions)

不適用於論證,而可能有其他的用途。語言有不同的用途。以火車的駕駛室為例,不同的手柄有 定義的基本形式是:「A 是 B。」定義的目的是避免或消除歧義(ambiguity)。但修辭式的定

著不同的特徵和用途。不認清各手柄的用途,自然出現各種嚴重的錯失。
(參考:維根斯坦,
《哲 義則另有目的──它在定義上加以某種態度,特別是使用情感語彙,來加強心理效果。例如:
「墮

學研究》) 胎是謀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同性戀者是一個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伴侶有變態的性接觸,並達
到性高潮的人。」這些定義令人對墮胎或同性戀產生反感。
簡單來說,語言有三種用法:報導(informative)用法、表達(expressive)用法和導引(directive)
用法。報導性功能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訊息,有訊息內容的語句是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命題,如實 修辭式的比喻(rhetorical analogies)

驗報告、論文等。表達性功能不是為了報道訊息、事實或理論,而是表達感情、情感或態度,沒 比喻的基本形式是「A 是 B。」A 不是 B,但以 B 來喻 A。這修辭法以生動的比喻來引起共

有所謂真假,如代表:詩、小說、戲劇、散文等。導引性功能不是為了報告或抒情,而是引起或 鳴,但比喻不是論證,它並沒有邏輯效力。例:

阻止某行動,因此亦沒有所謂真假可言,例如命令和請求等。
「人性是善的,正如水向東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這三種功能?寫一編論文的時候,我們重視報導用法;寫一編情信 「人性是惡的,正如水向下流。」

的時候,我們重視表達用法;而寫一篇求職信的時候,我們要兼用報導用法、表達用法及導引用 「性無善無不善,正如水可向東或西流。」

法。
修辭式的說明(rhetorical explanations)

我們有很多時候要說服別人,例如一個大學申請奬學金,他如果說服教授為你寫推薦信?申 說明的基本形式是「A 因為 B。」已知 A 為真,並以 B 來說明 A。說明(explanation)不是論

請宿舍的時候,如果說服書院你應該有宿位?求職時,如何說服老闆非雇用你不可? 證(argument),修辭式的說明在說明的時候加入某種態度,加強心理上之效果,但沒有推出任何
東西。例:
說服別人的時候,有些人只提出一個主張,但有些人會提出一個論證。主張與論證不同,前
者只是一個命題,但後者則是從前提推出結論。有個正確的論證可以說服別人,但有些論證不是 「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因為他是那些望了兩邊才過單程路的人。」

為了說服;有些說服不涉及論證,不是為了說服的論證。例如:「有些人是動物,所以有些動物 「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因為他是那些不看清楚便過馬路的人。」

是人」
,這是一個真確的論證,但卻沒什麼說服用途。
「相信我吧!」
「結婚吧/離婚吧!」
「買這
個產品吧!」這些都不是具有說服力的論證,但卻有可以說服某些人。 美化(Euphemism)
以中性或正面的表達方式來代替負面的表達方式。例如把「他是恐怖份子。」美化為「他是
自由戰士。」

25 26
醜化(Dysphemism) 低調(Downplayers)
以負面的表達方式來代替中性或正面的表達方式。例如把「他是反抗者」醜作為「他是恐怖 把本來重要的問題低調化,轉移視線。例:
份子」。
「抄襲不是問題,天下文章一大抄也!」
成見(Stereotypes) 「不會責怪他了,他只不過是一個人,聖人也會犯錯!」
Stereotypes 的原意是模樣或框架,即固定觀念或陳腔濫調,它不能增進我們對人和事的理 「在這起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監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業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用老
解。例如:「香港人是工作狂」、「日本人性變態」等。 百姓的話說就是「沒良心」。」

影射(Innuendo) 嘲笑(Horse laugh)


以中性或褒義之詞來作描述,但其實暗示了一種態度或意見。例: 以嘲笑或恥笑來回應某主張,它表達某種態度,但不能支持或反駁某主張。例:

「你的成績有進步空間。」 「香港是全球最佳的城市?」「哈哈哈!」
「你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
「你的普通話說得很好。」 誇張(Hyperbole)
以著色效果,引起注意。例:
預設性問題(Loaded question)
一種涉及問題的修辭法,無論回答是「yes」或「no」,皆預設了一種判斷。例: 「你是共產主義者。」
「你是法西斯。」
「你是不是已經沒有偷東西了?」 「你是漢奸。」
「你最近是否戒煙了?」
「你的男/女朋友是中大學生嗎?」 代理證明(Proof Surrogates)
以一些措辭去表達證明之意思,卻沒有提出任何證明。例:
弱小化(Weaselers)
固意提出一個弱小的主張,減少對論證的要求,令人感到較有說服力。例: 「事實上,外星人存在。」
「某宗教人物的事蹟,鐵證如山。」
「X 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 「有理由相信,經濟危機很快會解決。」
「X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
「X 可能係世界上五大最好嘅啤酒之一!」 除了上述的例子,我們亦可列出一些中文常用的修辭技巧,如:多用四字詞語、諺語、俗語、
潮語……這些修辭法能加強我們對文章的印象,或者說服別人,但沒有邏輯效力。有邏輯效力有
兩種,即演繹與歸納。當提出了一個擬似論證,但論證並不正確,即所謂謬誤。

27 28
2. 演繹
參考: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pp.117-144. 2.1 定言邏輯

練習:
演繹是指前在一個論證中,前提有決定的根據去支持結論。傳統邏輯又稱定言邏輯
(Categorical Logic),在古希臘時代已有相當的發展;而現代邏輯,則指近百多年來開展的真值涵
(1) 從廣告中,找出一個修辭法,並加以評論。
數邏輯(Truth-functional Logic)。本章先介紹定言邏輯的基本──定言命題(Categorical
Proposition)。下一章將會介紹由三個定言命題所組成的論證,即定言三段論(Categorical
(2) 在中文的學術期刊中,找出一個修辭法,並加以評論。
Syllogism)。

什麼是定言命題?這些命題肯定或否定某個類 S 全部或部分地包含於另一個類 P。共有四種


定言命題:

例:S (subject): 天真的人、P (predicate): 傻人

A:所有天真的人皆是傻人。
E:沒有天真的人是傻人。
I:有些天真的人是傻人。
O:有些天真的人不是傻人。

定言命題的質(quality)有兩種:

肯定(affirmative) A, I
否定(negative) E, O
定言命題的量(quantity)亦有兩種:
全稱:所有(all)、沒有(no) A, E
特稱:有些(some) I, O

29 30
定言命題中,包含了繫詞(copula)。繫詞連接主詞(subject)與述詞(predicate)。例: 卻包括了所有肉類(牛肉、豬肉……)。

「有些人是動物。」(繫詞:
「是」) 「普及」有什麼用?它能有助我們作定言三段論的對確性測試(規則法)。AEIO 的普及語
項一覽如下:
「有些人會死。」這個命題有沒有繫詞?如何我們把這個命題了解為「有些人是會死的動物」,
便能找到繫詞(是)。 A: S 普及,P 不普及
E: S 普及,P 普及
談及定言命題,我們有必要論及「普及/周延(distribution)」這個概念。
「一個命題普及了一 I: S 不普及,P 不普及
(“A proposition distributes a term if it refers
個語項,如果它指捗了語項所指定之類的所有分子。」 O: S 不普及,P 普及
to all members of the class designated by the term.”)定言邏輯中,我們要處理以下問題:
在討論對確性測試之前,我們先談一談傳統邏輯的 AEIO 四角方陣:
A 的 S 有沒有普及?A 的 P 有沒有普及?
E 的 S 有沒有普及?E 的 P 有沒有普及?
I 的 S 有沒有普及?I 的 P 有沒有普及?
O 的 S 有沒有普及?O 的 P 有沒有普及?

我們先分析 A 句。A 句的 S 普及,P 不普及。A 指涉了 S 所指定的類之中的所有分子,但


沒有指涉 P 所指定的類之中的所有分子。例:
「所有蘋果是水果。」這是一個真的命題,它包括
了所有蘋果(紅蘋果、青蘋果……),但不包括所有水果(橙、香蕉……)

在 E 句中,S 與 P 皆普及。E 指涉了 S 所指定的類之中的所有分子,並且指涉了 P 所指定的


類之中的所有分子。例:「沒有肉類是水果。」這是一個真的命題,它包括了所有肉類(牛肉、
豬肉……),亦包括所有水果(橙、香蕉……)

在傳統的四角方陣中,有四種關係:正對反關係(contrary)、負對反關係(sub-contrary)、矛盾關係
在 I 句中,S 與 P 皆不普及。I 句沒有涉了 S 類的所有分子,亦沒有指涉了 P 類的所有分子。
(contradictory)和涵屬(subalternation)。現簡介如下:
例:
「有些蘋果是水果。」這是一個真的命題,它只涉及有些蘋果(即沒有涉及所有蘋果)
,亦沒
正對反關係(contrary):A 與 E 可能同假,不能同真。例:
有說所有水果(橙、香蕉……)。
A: 凡中國人愛民主。
E: 沒有中國人愛民主。
在 O 句中,S 不普及但 P 普及。O 句沒有涉及 S 類的所有分子,但它涉了 P 類的所有分子。
例:
「有些蘋果不是肉類。」這是一個真的命題,它只涉及有些蘋果(即沒有涉及所有蘋果)
,但

31 32
負對反關係(sub-contrary):I 與 O 可能同真,不能同假。例: I: 有些 S 是 P Æ I: 有些 P 是 S
O: 有些 S 不是 P (沒有位換!)
I: 有的中國人愛民主。
O: 有的中國人不愛民主。 注意,A 句的位換是一種有限位換(conversion by limitation),即先以涵屬把 A 推出 I,再作位換;
另外,O 句的位換是不對確的。
矛盾關係(contradictory):A 與 O 不能同真或同假/E 與 I 不能同真或同假。例:
質換(obversion)是指通過改變命題的質及把述詞(P)改為它的「補」(complement, non-P)來推
O: 有的獨角獸沒有角。 論。主詞保持不變,而命提的量亦不變:
A: 凡獨角獸有角。
A: 所有 S 是 P Æ E: 沒有 S 是非 P
I: 有的獨角獸有角。 E: 沒有 S 是 P Æ A: 所有 S 是非 P
E: 沒有獨角獸有角。 I: 有些 S 是 P Æ O: 有些 S 不是非 P
O: 有些 S 不是 P Æ I: 有些 S 是非 P
涵屬(subalternation): A 可推論出 I(所有 S 是 P Æ 有些 S 是 P)/E 可推論出 O (沒有 S
是 P Æ 有些 S 不是 P)。例: 異質位換(contraposition)是指把主詞(S)改為述詞的補(non-P)及把述詞(P)改為主詞的補
(non-S)來推論:
A: 凡中國人愛民主。
I: 有些中國人愛民主。 A: 所有 S 是 P Æ A: 所有非 P 是非 S
E: 沒有 S 是 P Æ O: 有些非 P 不是非 S*
E: 沒有中國愛民主。 I: 有些 S 是 P (沒有位換!)
O: 有些中國人不愛民主。 O: 有些 S 不是 P Æ O: 有些非 P 不是非 S

涵屬是一種直接推論(inference)。而涉及定言命題的其他直接推論有三種:位換(conversion)、質 注意:E 的異質位換是一種有限位換,即先以涵屬把 E 推出 O,再作異質位換;另外,I 句的異


換(obversion)和異質位換(contraposition)。 質位換是不對確的。

位換(conversion)是指通過交換主語(S)和述語(P)的位置來推論。經過位換之後,命提的質保 以下是一些應用例:
持不變:

(1) 沒有數學家是把邏輯盲。 Æ 沒有邏輯盲是數學家。


A: 所有 S 是 P Æ I: 有些 P 是 S* (2) 沒有邏輯盲是數學家。 Æ 所有邏輯盲是非數學家。
E: 沒有 S 是 P Æ E: 沒有 P 是 S (3) 所有邏輯盲是非數學家。 Æ 有些非數學家是邏輯盲。

33 34
SP≠0),但 A,E 卻沒有存在假定 (SP =0, SP =0)。布爾方陣之中,矛盾關係依然成立,但正對
現代邏輯家認為這推論(3)不對確。(3)是一個不正確的推理,它又稱為「存在假定之謬誤」(fallacy 反關係、負對反關係與涵屬不成立。矛盾關係成立,A 與 O 不能同真或同假,E 與 I 不能同真或
of existential assumption)。 同假:

什麼是存在假定?I 和 O 命題都假定 S 的類(class)至少有一個的分子(member)存在。例:有 O: 有的獨角獸沒有翼。


些人是英雄。有些人不是英雄。這兩個命題都預設了至少有一個人存在。換言之,I 句和 O 句都 A: 凡獨角獸有翼。
有存在假定。根據涵屬關係,A 和 E 能推出 I 和 O。我們暫時假設 A 和 E 命題都有存在假定。
而根據矛盾關係,A 和 O 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或同假,即: I: 有的獨角獸有翼。
E: 沒有獨角獸有翼。
「所有外星人是金髮的人。」
「有些外星人不是金髮的人。」 負對反關係不成立,即 I 與 O 可能同假。例:

問題是,外星人不存在,則以上兩個命題同假。邏輯不應因為存在假設,而犧牲矛盾關係,傳統 I: 有的獨角獸有翼。
的 AEIO 四角關係要作出修正。 O: 有的獨角獸沒有翼。

傳統邏輯假設 S 的類之中至少有一個分子存在,沒有空類(empty class);而現代邏輯家布爾 獨角獸不存在,即 I 與 O 可同假!


(George Boole, 1815-1864)指出,A 和 E 命題:有空類(empty class),不可從 A 或 E 推出 I 或 O。
(pp.206-207)布爾所提出的四角方陣(Boolean square of opposition)如下: 正對反關係不成立,因為 I 與 O 可能同假,則 A 與 E 可能同真。我們亦可以把 A 與 E 視為
以下之條件句:

A: 如果獨角獸存在,則獨角獸有翼。 ∀x(Ux ⊃ Wx)

E: 如果獨角獸存在,則獨角獸沒有翼。 ∀x(Ux ⊃ ~Wx)

當條件句的前項為假,則該條件句為真,故上述命運可能同真,正對反關係不成立。

涵屬不成立,因為從一個沒有存在假定的命題(A,E),不能對確地推出有存在假定的命題
(I,O)。

比較傳統邏輯四角方陣與布爾方陣的特徵,我們可見布爾方陣保持了 I,O 的存在假定 (SP≠0,

35 36
參考: 2.2 定言三段論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180-223.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定言三段論(categorical syllogism)是指由三個定言命題所組成的論證,它包括了兩個前提,
pp.247-286.
及一個結論。命題的名稱如下:

問題:
大前提(major premise):涉及大詞(P)與中詞(M)
小前提(minor premise):涉及小詞(S)與中詞(M)
(1) 試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列出一個真的 A 句。
結論(conclusion):涉及小詞(S)與大詞(P)

(2) 根據(1),列出一個假的定言句。
大詞、中詞及小詞的定義如下:

大詞(major term, P):結論之述詞


小詞(minor term, S):結論之主詞
中詞(middle term, M):兩個前提都有出現的語項

另外,定言三段論有四種格(figure),取決於大前提與小前提的排位:

第 1 格: 第 2 格: 第 3 格: 第 4 格:
M-P P-M M-P P-M
S-M S-M M-S M-S
∴S-P ∴S-P ∴S-P ∴S-P

標準的定言三段論如下:

大前提 (包含大詞與中詞)
小前提 (包含小詞與中詞)
∴結論 (包含小詞與大詞)

例如:

37 38
所有人是天真的人 A: M-P A: SP=0 (empty!) E : SP=0 (empty!)

所有傻人是人 A: S-M
∴所有傻人是天真的人 A: S-P

這個論證的形式是 AAA-1。

明白了什麼是標準定言三段論,我們便可以計算出有多少個標準定言三段論:

O : SP≠0
命題(A,E,I,O)的可能組合:4x4x4=64 I : SP≠0
格(1,2,3,4)的可能組合:4
標準定言三段論的總數:64x4=256

如何測試這個論證的對確性?我們會介紹兩種定言三段論的對確性測試方法:范氏圖解法
(Venn Diagram Method)和規則法(Rules Method)。

范氏圖解法是將定言三段論繪製成相應的范氏圖,觀察由兩個前提所構成的范氏圖與結論的
注意:陰影部分是指不作考慮,而 X 則指有一個分子存在。
范氏圖是否一致。

如何測試一個標準定言三段論是否對確?例如:
如何繪製范氏圖?首先,我們要了解兩個類(例:S 類與 P 類)之四種可能性:

所有人會死,
所有中大學生是人,
所以,所有中大學生會死。

這個論證的形式是 AAA-1。

All M is P A: M-P
All S is M A: S-M
之後,我們便能繪製 AEIO 的范氏圖(Venn diagram): ∴All S is P A: S-P
由兩個前提,可繪製出以下的范氏圖:

39 40
由兩個前提所繪製而成的范氏圖,表達了結論的范氏圖,因此這是一個對確的論證。 由兩個前提所繪製而成的范氏圖,不能表達結論的范氏圖,因此這是一個不對確的論證。

再看另一例: 上述說明了范氏圖解法的兩個例子,以下則介紹規則法。一個定言三段論是對確的,當且僅
當滿足以下條件:
所有人是動物,
所有猴子是動物, (1) 含有三個詞項
所以,所有猴子是人。 (2) 至少有一個前提普及了中詞
(3) 結論中任何普及的語詞,必須在前提中也普及
這個論證的形式是 AAA-2。
(4) 沒有兩個否定式的前提
(5) 如任何一個前提是否定式,結論必須也是否定式
All P is M A: P-M
(6) 兩個全稱前提不能推出一個特稱結論
All S is M A: S-M
∴All S is P A: S-P
違反了以上任何一個條件,即不對確。有些參考書只提及三個規則:

它的范氏圖如下:
(1) 前提中的否定式數目必須等於結論中的否定式數目。
(2) 至少有一個前提普及了中詞。
(3) 結論中任何普及的語詞,必須在前提中也普及。

這是不充分的。有關普及/周延,可參考以下的表:

41 42
A : S 普及,P 不普及 練習:
E : S 普及,P 普及
I: S 不普及,P 不普及 (1) 以范氏圖解法,測試以下論證的對確性:

O: S 不普及,P 普及
III-4

例如,測試以下論證是否對確:
(2) 以規則法,測試以下論證的對確性:

所有天真的人是傻人
EAO-3
有些明星是傻人
∴有些明星是天真的人

首先,我們可以列出這個定言三段論的形式:

A: P-M
I: S-M
I: S-P

這個論證(AII-2)違反了第二條規則,即中詞沒有被普及。這是一個不對確的定言三段論。

定言三段論的測試,沒有什麼特別困難的地方,無論以范氏圖解法或規則法,皆可測試所有
標準的定言三段論。

參考: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224-314.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pp.247-286.

43 44
2.3 符號邏輯 p 和 q 是變項(variables)。有些語句形式只有一個變項(~p)
,而有些命題則有多於一個變項。
語句是語句形式的代換個例(substitution instance)。如「我是中大學生」是一語句,它的語句形式

定言邏輯有助我們了解演繹,並且能夠處理所有定言三段論。然而,它不能處理其他種類的 是 p,它的否定式為~p。

論證,因此用途有限。現代邏輯學,即真值函數邏輯(truth functional logic)或符號邏輯,它是以


邏輯符號作為基本,去處理一些演繹論證。例如: 了解了五種語句形式後,我們便要介紹五種真值表(truth table):

假言三段論: If P then Q 否定式

not P p ~p
∴not Q T F
F T
分取三段論: P or Q
not P 例:「我是中大學生。」
∴Q
合取(conjunction) 形式: p.q
以下,我們先介紹五種邏輯符號: p q p.q

T T T
否定號(Not): ~ ﹁ T F F
合取號(And): . ⋀ F T F
分取號(Or): ⋁ F F F
條件號(Imply): ⊃ →
雙條件號(If and only if): ≡ ↔ 例: 「我是中大學生,並且是邏輯科的學生。」

單是邏輯符號,並不構成任何命題。五種邏輯符號構成以下五種語句形式: 分取(disjunction) 形式: p ⋁ q

p q p⋁q
~p 否定式(negation form) T T T
p.q 合取式(conjunctive statement form) T F T
p⋁q 分取式(disjunctive statement form ) F T T

p⊃q 條件式(conditional statement form) F F F

p ≡q 雙條件式(biconditional statement form)


例:「我是報讀邏輯科的學生,或者旁聽邏輯科的學生。」

45 46
蘊涵(implication) 形式:p ⊃ q
例:「所有科拿 A,當且僅當 GPA 是 4.0。」
p q p⊃q

T T T
如何理解「如果… 則… 」?日常語言的兩種表達方式:「…當…」/「…僅當…」
。當(If)
T F F
F T T 顯示條件句的前項,例:

F F T
「我派糖(P),當我有錢(Q)。」

定義:~(p.~q) 「如果我有錢(Q),則我派糖(P)。」

p q ~q p.~q ~(p.~q) Q⊃P

T T F F T
僅當(Only if)顯示條件句的後項,例:
T F T T F
F T F F T
F F T F T 「我開心(R),僅當我派錢(S)。」
「如果我開心(R),則我派錢(S)。」

例:「如果下雨,則地面濕滑。」 R⊃S

真值表:等值(equivalence) 如何理解「… 當且僅當… 」?「…當…」(Q if P)是指 P ⊃ Q,「… 僅當…」 (Q only if P)是指

形式:p ≡ q 「… 當且僅當…」 (Q if P, and Q only if P)是指:(P ⊃ Q).(Q ⊃ P),亦即 P ≡ Q。


Q ⊃ P,因此,

p Q p≡q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及「充分條件」(sufficient
T T T
condition)等說法,邏輯學上還有「必要並且充分的條件」(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之概
T F F
F T F 念。它們的定義如下:

F F T
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
定義:(p ⊃ q).(q ⊃ p) q 是 p 的必要條件

p q p⊃q q⊃p (p ⊃ q)˙(q ⊃ p) p only if q


p⊃q
T T T T T
例:「愛情是結婚的必要條件。」
T F F T F
F T T F F 如果結婚,則(有)愛情。這個命題在以下的情況為假:結婚了(前項為真),但沒有愛情(後

F F T T T 項為假)。

47 48
真函恆假是指命題的真值永遠是假(false),例:P.~ P
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q 是 p 的充分條件 P ~P P.~ P
p if q T F F
q⊃p F T F
例:「愛情是結婚的充分條件。」
如果(有)愛情,則結婚。這個命題在以下的情況為假:有愛情(前項為真),但不結婚(後項 真函適言是指非恆真或恆假,例:P.Q
為假)

P Q P.Q
必要並且充分的條件(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T T T
q 是 p 的必要條件,並且 q 是 p 的充分條件 T F F
(p ⊃ q).(q ⊃ p) F T F
p≡q F F F

例如,「勤力是成績好的必要條件」與「勤力是成績好的充分條件」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條件句, 所謂「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被喻為「思想三律」(p.344~),但它們其實沒有什
而「所有科目取得 A 是 GPA4.0 的必要並且充分的條件」
,這則代表了一個雙條件句。p ≡ q 不是 麼特別:
條件式,而是雙條件式實質等值(material equivalence)。
同一律(law of identity)
真值表(truth table)有什麼用?它能檢查一個命題的真假值(truth value),亦能檢查一個論證的 如果 P,則 P
對確性(validity)。 P P⊃P

T T
在真值函數邏輯中,命題的真假值有三種:真函恆真(tautology)、真函恆假(contradictory)及 F T
真函適言(contingent)。真函恆真是指命題的真值永遠是真(true),例:P ⋁ ~ P

矛盾律 (law of contradiction)


P ~P P⋁~P 非(P 並且非 P)

T F T P ~P ~(P.~P)
F T T
T F T
F T T

49 50
排中律 (law of excluded middle) P ⊃Q
P 或非 P Q
∴P
P ~P P ⋁ ~P

T F T
F T T P Q P ⊃Q

T T T
這三律皆真函恆真,而真函恆真的語句形式不限於這三種。 T F F
F T T

除了測試一個命題的真假值,直值表亦可以測試一個論證的對確性。首先,我們要分辨論證 F F T

的前提和結論、設計真值表、填上真值、觀察真值表有沒有任何一行,前提全真,但結論為假。
在真值表中的第三行,前提全真,但結論為假,所以論證不對確。
有即不對確,沒有即對確(前提全真,結論必然為真)。

例如,這個論證對確嗎?
參考: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315-371.
P⋁Q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P
pp.287-332.
∴Q

P q p⋁q 練習:
T T T
T F T (1) 列出一個有三個變項的命題,並以真值表測試其真假值。
F T T
F F F (2) 列出一個有三個變項的論證,並以真值表測試其對確性。

在真值表中,沒有任何一行前提全真,但結論為假,所以論證對確。

又例如,這個論證對確嗎?

51 52
2.4 演繹方法 2. 逆斷律 / 否定後項
Modus Tollens (M.T.)

符號邏輯涉及五種邏輯符號,學習其語句形式及真值表,便能檢查一個命題的真假值,或 檢 p⊃q
~q
查一個論證的對確性。真值表法易學易用,但弊處是變項(variables)或前提越多,便越花時間。
∴~p
例如,5 個變項的真值表要有 32 行 (25=32)。

3. 假言三段論
真值表法是一種測試(testing),即檢查一個論證是否對確。以下我們將介紹的是演繹法,即
Hypothetical Syllogism (H.S.)
證明(proof)前提是否能推出結論。使用演繹法,先要記憶一些推論規則(Rules of inference)。推論
p⊃q
規則即一些已知是對確的論證形式。例:離斷律(Modus Ponens, M.P.)是對確的,其論證形式如下:
q⊃r
∴p ⊃ r
p⊃q
p
4. 分取三段論
∴q
Disjunctive Syllogism (D.S.)

它的代換個例(substitution instance)亦是對確的:
pvq
~p
P⊃Q
∴q
P
∴Q
5. 正面二難式
Constructive Dilemma (C.D.)
這個論證個例對確,理由(justification)是 M.P.為一對確的論證形式。
(p ⊃ q) • (r ⊃ s)
pvr
首先,我們介紹九種基本的對確論證形式:
∴qvs

1. 離斷律 / 肯定前項
6. 吸收律
Modus Ponens (M.P.)
Absorption (Abs.)
p⊃q
p⊃q
p
∴p ⊃ (p • q)
∴q

7. 簡化律

53 54
Simplification (Simp.) 1. P ⊃ Q
p•q 2. Q ⊃ R
∴p 3. P
∴R
8. 合取律 4. Q 1,3, M.P.
Conjunction (Conj.) 5. R 2,4, M.P.
p
q 九種基本的對確論證形式不足以處理所有論證,因此我們要記憶另外十種替代規則。替代規
∴p•q 則是已知一些邏輯等值句的形式,例:雙重否定律 (Double Negation, D.N.)

9. 附加律 p ≡ ~~p
Addition (Add.)
p 我們可以真值表,測試它是真函恆真(tautology)。這些邏輯等值的形式,無論在任何地方出現,
∴pvq 左項與右項都可以互相替換。換言之,p 可替換成~~p,~~p 可替換成 p。十種邏輯等值句如下:

如何從前提演繹出結論?例如,有以下的論證: 10. 笛摩根律


De Morgan's Theorem (De M.)
「如果我有錢,則我大魚大肉; ~(p • q) ≡ (~p v ~q)
如果我大魚大肉,則我身體差; ~(p v q) ≡ (~p • ~q)
我有錢;
所以我身體差。」 11. 交換律
Commutation (Com.)
首先,我們列出論證的形式: (p v q) ≡ (q v p)
(p • q) ≡ (q • p)
P⊃Q
Q⊃R 12. 結合律

P Association (Assoc.)
∴R [p v (q v r)] ≡ [(p v q) v r]
[p • (q • r)] ≡ [(p • q) • r]
然後,我們列出對確性的形式證明:
13. 分配律

55 56
Distribution (Dist.)
[p • (q v r)] ≡ [(p • q) v (p • r)] 「如果我有錢,則我不會打工;
[p v (q • r)] ≡ [(p v q) • (p v r)] 我結婚並且沒有錢,不可能;
所以,如果我結婚,則我不會打工。」
14. 雙重否定律
Double Negation (D.N.) 如何從前提演繹出結論?首先,我們列出論證的形式:
p ≡ ~ ~p

A ⊃ ~B
15. 易位律 ~(C • ~A)
Transposition (Trans.) ∴C ⊃ ~B
(p ⊃ q) ≡ (~q ⊃ ~p)

再列出對確性的形式證明:
16. 實質涵蘊律
Material Implication (Impl.) 1. A ⊃ ~B
(p ⊃ q) ≡ (~p v q) 2. ~(C • ~A)
∴C ⊃ ~B
17. 實質等值律
3. ~C v ~~A 2, De M.
Material Equivalence (Equiv.)
4. C ⊃ ~~A 3, Impl.
(p ≡ q) ≡ [(p ⊃ q) • (q ⊃ p)]
5. C ⊃ A 4, D.N.
(p ≡ q) ≡ [(p • q) v (~p • ~q)]
6. C ⊃ ~B 5,1, H.S.

18. 輸出律
以上,我們介紹了 19 種推論規則(rules of inference),包括了 9 種基本對確論證形式
Exportation (Exp.)
(Elementary valid argument forms)及 10 種邏輯等值句(Logically equivalent expressions)。但這 19
[(p • q) ⊃ r] ≡ [p ⊃ (q ⊃ r)]
種規則不足以處理定言邏輯中涉及“All…” 或“Some…”的命題。因此,我們仍要學習 4 種附加的
推論規則(p.404):
19. 重言律
Tautology (Taut.)
1. Universal Instantiation, UI
p ≡ (p v p)
(x)(φx), ∴φν
p ≡ (p • p)

2. Universal Generalization, UG
例如,有以下的論證:
φy, ∴(x)(φx)

57 58
(x)(Hx ⊃ Mx)
3. Existential Instantiation, EI Hs
(∃x)(φx), ∴φν ∴Ms

4. Existential Generalization, EG 對確性的形式證明如下:


φν, ∴(∃x)(φx)
1. (x)(Hx ⊃ Mx)
上述規則的例子如下: 2. Hs
(x)(Hx ⊃ Mx) ÅA: All H is M (For all X if x is H, then x is M) ∴Ms

∴Hs ⊃ Ms UI 3. Hs ⊃ Ms 1, UI
4. Ms 3,2, M.P.
Hs ⊃ ~Ms
∴(x)(Hx ⊃ ~Mx) UG ÅE: No H is M (For all X if x is H, then x is not M) 最後,試列出以下論證的對確性的形式證明:

(∃x)(Hx • Mx) ÅI: Some H is M (For some X x is H and x is M) p


~p
∴Hs • Ms EI
∴q

Hs • ~Ms
1. p
∴(∃x)(Hx • ~Mx) EG ÅO: Some H is not M (For some X x is H and x is not M)
2. ~p
∴q
注意,上述例子中包含了 A, E, I, O 句的現代邏輯表達方式。
3. p v q 1. Add.
4. q 3,2, D.S.
例如,我們如何證明以下論證?

真值表測試亦檢查出論證對確:
「凡人會死,
蘇格拉底是人,
p ~p q
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1 0 1
1 0 0
如何從前提演繹出結論?首先,我們列出論證的形式: 0 1 1
0 1 0

59 60
因為沒有一行前提全真,但結論為假。
3. 歸納
這涉及了不一貫性(inconsistency)。以上論證中,p 與~p 同時出現(p.~p 是真值恆假)
,這
是不一貫性。凡有不一貫前提的論證皆對確,但不真確。例如:甲:「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 3.1 類比論證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乙:「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我們已簡單介紹了演繹論證。在一個對確的論證內,前提全真,結論必然真。換言之,結論
這個盾無堅不陷, p 的內容不可能超出前提。然而,以下所介紹的歸納論證,結論的內容可以超出前提。在一個強的
這個盾不是無堅不陷, ~p 歸納論證中,所有的前提為真,結論只是概然真。比較以下兩個論證:
所以,一加一等於三。 ∴q Å q 可以是任何東西!
所有哺乳動物有心臟
總結本章,我們學習了 9 種基本對確論證形式,10 種邏輯等值句,及 4 種附加的推論規則。 所有貓是哺乳動物
有了這些規則,我們便能作演繹推論,列出對確性的形式證明。 ∴所有貓有心臟

參考: 每一匹被觀察的貓皆有心臟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372-436. ∴所有貓有心臟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pp.287-332. 前者是一個演繹論證,後者是一個歸納論證。有關演繹與歸納的一個常見誤解,是把演繹了解為
「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把歸納了解為「從特殊到一般」的論證。然而,演繹不一定從一般到
練習:
特殊:

(1) 為什麼以下推論不對確?
我會死,
所以,我會死。(從特殊到特殊)
1. p ⊃ (q.r)
2. p ⊃ q 1, Simp.
所有人會死,
所有中大學生是人,
(2) 列出以下論證的對確性形式證明:
所以,所有中大學生會死。(從一般到一般)

~Q.(~S.~T)
所有貓有心臟,
P ⊃ (Q ∨ S)
所以,有些貓有心臟。(不對確)
∴~P

61 62
演繹有對確(valid)與不對確(invalid)之分,而歸納則有強(strong)與弱(weak)之分。對確的論證有
必然性,即前提全真不能推出假的結論,強的論證只有概然性,即使前提全真,結論亦有可能為 類比論證的應用例不只關於「吃飯」,法庭判決很多時候都是以過去的案例來作類比,科學研究

假。 以白老鼠實驗來作類比,投資分析以圖表的走勢來作類比,這些都是類比論證。

為什麼歸納沒有必然性?以「每一匹被觀察的貓皆有心臟,所以凡貓皆有心臟」為例,前提 然而,並非所有類比皆是論證。例如「我是一隻沒有腳的鳥。」(以 B 來表現 A),這不是

沒有提及所有貓,事實上不可能觀察所有過去和現在的貓,我們也不能觀察所有將來的貓。然而, 論證(沒有前提和結論)。

結論提及所有貓,因此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結論。
類比論證的強弱,取決於類比項目的多少、類比項目的性質、屬性的多少、屬性的相關性、

歸納論證沒有必然性,但這並不是說它「沒有用」?例如,經過了一些觀察,歸納出「吸煙 反類比、結論的主張等因素。

不會必然引致癌症」之結論。這個歸納論證雖然沒有必然性,但它卻可以擴充我們的知識。事實
上,歸納有助我們作因果推論,及預測未來。這些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學術研究都非常有用。 類比項目(terms)越多,論證越強(概然性越高)。以「頹飯論證」為例:學生 A(07xxxxxx)
吃了 100 碟頹飯,學生 B(04xxxxxx)吃了 1000 碟頹飯,相比之下,學生 B 的論證較強。

歸納論證有很多種,我們先介紹類比論證(analogical argument)。類比論證的形式如下:
類比項目越不同(dissimilar),論證越強。以「頹飯論證」為例:學生 A 只吃食堂 X 的頹飯,

項目 a,b,c,d 均有屬性 P 和 Q 學生 B 吃食堂 X, Y, Z 的頹飯,相比之下,學生 B 的論證較強。

項目 a,b,c 均有屬性 R
∴項目 d 有屬性 R 越多相同(similar)的屬性,論證越強。以「頹飯論證」為例:學生 A 的論證涉及 P, Q, R,
學生 B 的論證涉及 P, Q, R, S, T, U,相比之下,學生 B 的論證較強。

例:(以下稱此論證為「頹飯論證」)
屬性越相關(relevant),論證越強,以「頹飯論證」為例:學生 A 的論證涉及不相關的屬性

吃了一百碟頹飯,均有以下屬性: S, T, U,學生 B 的論證涉及相關的屬性 P, Q, R,相比之下,學生 B 的論證較強。

P:比較便宜
Q:碟頭飯 反類比(disanalogies)是項目 b 與之項目 a 有顯著的差異點(point of difference),反類比越多,

R:難吃 論證越弱,甚至出現類比不成立。例如,法庭判決。律師 A 以之前的案例來類比本案,律師 B


提出之前的案例與本案有差異點,這樣律師 B 便成功減弱了律師 A 的論證。

第一百零一碟頹飯有以下屬性:
P:比較便宜 結論的主張越大,對前提的負擔越大,因此論證越弱。例如:某混能車的耗油量:29.6km/L

Q:碟頭飯 ,車主 A 主張:


(一般房車的耗油量:10km/L) 「混能車的耗油量為 30km/L。」車主 B 主張:
「混
能車的耗油量為 20km/L。」相比之下,車主 B 的論證較強。

所以,一百零一碟頹飯難吃(沒有必然性)

63 64
類比論證從「特殊」推出「特殊」
,但不能從「特殊」推出「一般」
。枚舉法(enumeration)則
從「特殊」的個例(instances),歸納出「一般」的命題。例: 一般的科學調查的信心度為 95%,並且以 1000 作為標準的抽樣大小。根據上表,誤差幅度為
±3%。把抽樣大小提升至 1500,亦不會令誤差幅度顯著減少。此外,非隨機抽樣的民意調查(街
頹飯 a 難吃 頭訪問、網上調查等)都是自我選擇的抽樣(self-selected samples),它和歪曲的問題(slanted
頹飯 b 難吃 questions)同樣影響了民意調查的可信性。
頹飯 c 難吃
...
所以,凡頹飯皆難吃

枚舉法涉及了一般化(generalization),即由特殊推到一般。枚舉的個例越多,論證越強;相反,
如出現反例,便能削弱論證的強度。

當涉及太多個例的時候,我們便要作抽樣調查,即以抽樣中有某百分比的 X,推出整體人口
亦有某百分比的 X。例如,某民意調查訪問了一千人,其中 20%滿意特首的表現,這可以推出
整體人口中亦有 20%滿意特首的表現。

隨機抽樣調查涉及三個互相影響的變項:第一、抽樣大小(sample size):調查的對象數越大,
論證越強;第二、誤差幅度(error margin):誤差幅度越闊,論證越弱;第三、信心度(confidence
level):信心度越大,論證越強。信心度是量度論證強度的指標;當信心度越高,論證的結論為
真的概然性越高。以信心度 95%為例,抽樣大小與誤差幅度之關係如下:

抽樣大小 誤差幅度(%)
10 ±30
25 ±22
50 ±14
100 ±10
250 ±6
500 ±4
1000 ±3
1500 ±2

65 66
參考: 3.2 因果論證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482-511.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類比論證不能解釋因果關係,什麼是因果關係?什麼原因(cause)引致什麼結果(effect)?有所
pp.333-370.
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是不是有因必有果?

練習:
我們先要區分因果主張(causal claim)與因果論證(causal argument)。某神探說:「凡結果必有
原因。」這個說法是一個主張,它不是論證,不構成任何謬誤(fallacy)。
(1) 簡要地說明演繹與歸納的分別。

某人說:「吃青口之後腹痛,所以,吃青口是腹痛的原因。」這不是因果主張,而是一個因
(2) 例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列出一個類比論證(
「頹飯論證」除外)。
果論證,但它其實是一個謬誤──居前為因的謬誤(post hoc fallacy)。居前為因的謬誤是以「X 比
Y 先出現」為前提,推出「X 是 Y 的原因。」為什麼這是一個謬誤?未知 X 與 Y 是否有因果關
係,X 與 Y 可能只是偶然地一同發生,因此不能從先後次序推出因果關係。

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歸納出因果關係?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提出了五種歸納


法:契合法(method of agreement)、差異法(method of difference)、同差交比法(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erence)、剩餘法(method of residues)和共變法(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以下將簡
介這五種因果論證:

契合法(取同法)
找出一起發生的情況(大寫)和現象(小寫):
A B C D 與 w x y z 一起發生
A E F G 與 w t u v 一起發生
∴A 是 w 的原因或結果
例:
吃了青口(A)而肚痛(w)
甲吃了 A B C D 並且 w
乙吃了 A E F G 並且 w
∴吃了 A 是 w 的原因

67 68
差異法 服用 A B C,有臨床效果 x y z
找出沒有一起發生的情況和現象 已知 B 是 y 的原因,C 是 z 的原因
A B C D 與 w x y z 一起發生 ∴A 是 x 的原因
B C D 與 x y z 一起發生
∴A 是 w 的原因或結果、或原因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共變法

例: 找出一起變化的情況和現象

吃了青口(A)而肚痛(w) A B C-x y z

甲吃了 A B C D 並且 w A(+/-)BC-x(+/-)y z

乙吃了 B C D 沒有 w ∴A 與 x 是因果地連接在一起

∴ 吃了 A 是 w 原因、或原因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
有關吃魚 A 與預防心臟病 x 的研究
同差交比法 每週吃一次魚,患心臟病的危險減 50%
契合法和差異法的同時使用 每兩週吃魚一次,患心臟病的危險減 30%
A B C-x y z A B C-x y z ∴吃魚 A 與預防心臟病有因果關係
A D E-x t w B C-y z
∴A 是 x 的原因或結果、或原因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穆勒歸納能解釋因果關係的規律性,為科學方法提出了一些基礎。然而,如何從一個特殊的

例: 因果主張,推出一個一般的因果主張?例:

有關新藥 A 與臨床效果 x 的實驗


第一組:有服用 A,有臨床效果 x 「我早睡早起,我身體健康,所以,凡早睡早起,身體健康。」

第二組:沒有服用 A,沒有臨床效果 x
這樣涉及「一般因果論證」(general causal argument)。如何得出一個強的一般因果論證?我們將
所以,新藥 A 是臨床效果 x 是的原因、或原因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介紹三種方法:

剩餘法 (1) 原因-結果控制實驗 (controlled cause-to-effect experiment)

從一些已知的因果關係,去找出一些未知的因果關係 (2) 非實驗的原因-結果研究 (non-experimental cause-to-effect study)

A B C-x y z (3) 非實驗的結果-原因研究 (non-experimental effect-to-cause study)

已知 B 是 y 的原因,C 是 z 的原因
原因-結果控制實驗把實驗對象分成兩組: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和控制組(control
∴A 是 x 的原因
group),觀察兩組之間的原因(Cause, C)與結果(Effect, E)之發生頻率差異(difference, d)。發生頻率
例:
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便能支持一個強的因果論證。什麼是統計學上有意義(statistically
有關新藥 A 與臨床效果 x 的實驗

69 70
significant)?以.05 Level 為例, 找出理由去支持這個主張?我們可以作什麼研究去論證母語學習理科與成績欠佳的因果關係?

實驗組的數目 發生頻率差異要超過(%) 研究(一):原因-結果研究


10 40 第一組:100 名母語學習理科的學生 成績較差的發生頻率:A%
25 27 第二組:100 名並非母語學習理科的學生 成績較差的發生頻率:B%
50 19
成績較差發生頻率差異:A-B%
100 13
是否超過 13%?
250 8
500 6
研究(二):結果-原因研究
1000 4
第一組:100 名理科成績較差的學生 母語學習理科的發生頻率:C%
1500 3
第二組:100 名理科成績並非較差的學生 母語學習理科的發生頻率:D%

例如新藥 C 與臨床效果 E 的研究,100 隻老鼠的實驗組(使用新藥 C)中,臨床效果 E 的發生頻率 母語學習理科發生頻率差異:C-D%

為 30%;而 100 隻老鼠的控制組(不使用新藥 C)中,臨床效果 E 的發生頻率為 10%。發生頻率的 是否超過 13%?

差異(d):30%-10%=20%,超過了 13%,因此統計學上有意義。
(我們可能會問,新藥 C 令老鼠
出現臨床效果 E,那麼新藥 C 對人是否有同樣的臨床效果 E?在這裡,我們便要使用類比論證。) 因果主張不是因果論證。因果論證即提出一些理據去支持一個因果主張。以不充分的理據去
支持一個主張,便是一個謬誤。

非實驗的原因-結果研究把研究對象分成兩組:第一組:已知有原因(C)、第二組:已知沒
有原因(C)。比較兩組的懷疑結果(E)之發生頻率差異(d),發生頻率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便能
支持一個強的因果論證。例如:
「有關吸煙與肺癌的研究(一)」
,第一組:500 名吸煙者中,10%
有肺癌;第二組:500 非吸煙者中,5%有肺癌。肺癌的發生頻率差異:5%,沒有超過 6%,因此
統計學上沒有意義

非實驗的結果-原因研究把研究對象分成兩組:第一組:已知有結果(E)、第二組:已知沒
有結果(E)。比較兩組的懷疑原因(C)之發生頻率差異(d),發生頻率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便能
支持一個強的因果論證。例如:
「有關吸煙與肺癌的研究(二)
」,第一組:50 名肺癌患者中,80%
有吸煙;第二組:50 名非肺癌患者中,50%有吸煙。吸煙的發生頻率差異:30%,超過了 19%,
所以統計學上有意義。

以理科應否以母語教學?我們可以作一個因果主張:母語學習理科是成績欠佳的原因。如何

71 72
參考: 3.3 科學說明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512-558.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什麼是科學?關於科學的一些用語有 Science, Natural Science, scientia, Wissenschaft 等等。科
pp.371-418.
學為什麼成為了「學」(~logy)?「Humanistic science」是學科抑或科學?科學等於做實驗?

練習:
科學重視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科學家要懂科學方法,不懂科學方法,便不能進行科
研;但 科學家要不一定要反省科學方法,反省科學方法是哲學家或邏輯家的工作。科學家不一
(1) 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列出一個因果論證。
定是哲學家或邏輯家,不反省科學方法,也可進行科研。

(2) 找一篇涉及了一般因果論證的報導文章,並評論其是否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穆勒(J. S. Mill)是一個哲學家。他反省什麼是科學方法,提出了五種歸納法。今天,這成為
了一般控制實驗的方法(general method of controlled experiment)的基礎。

什麼是科學說明(scientific explanation)?這裡必須重溫什麼是論證和說明?論證(argument)
是指未知結論 Q 是否為真,並以 P 去推出 Q;而說明(explanation)是已知現象 Q 為真,並以 P 來
說明 Q。例如,已知某地區出現大量癌症案例。我們需要找出一個相關(relevant)的科學說明來解
釋這個現象,並提出一個具普遍(general)的說明。例:「癌症與遺傳有關。」這是一個主張,它
提出遺傳與癌症有相關性。這個主張不是說明個別例子,而是普遍的現象。

並非所說明皆是科學說明。偽科學說明也主張有相關性和普遍性。例:「癌症與邪靈上身有
關。」偽科學家主張邪靈與癌症皆「惡」
,並且聲稱他的主張有「普遍性」
。我們如何區分科學和
偽科學?

我們可以分析兩者在科學態度(scientific attitude)上的差異。科學說明只是嘗試性的(tentative)
或暫時性的(provisional),因此,科學強調可驗性(testability)。偽科學說明則不採取這種態度,它
提出的一絕對真理,沒有進步可言。

具體地說,科學強調假設(hypothesis)。當一個假設被提出後,我們可透過經驗來檢查這個假
設是否成立。而關於偽科學說明的主張,我們無法透過經驗來檢驗真假。檢驗真假有三種原則:
檢證原則(verification principle)、否證原則(falsification principle)和印證原則(conformability

73 74
principle)。 我們先問,新的假說系統與舊的假說系統是否協調?如協調,則採納新的假說系統;如不協
調,則沿用舊的假說系統。科學要求任何時候的假設系統必須是協調的。例如,天王星(Uranus)
檢證原則涉及可檢證性(verifiability),我們能否以經驗證明某主張為真?例如:
「這隻貓有心 軌道外有一個未知的行星,新的假說與舊的假說是否協調?結果新的假說被採納,海王星
臟。」我們解剖這隻貓便能檢證這隻貓有心臟。然而,後多知識都不能被經驗證明為真。例如: (Neptune)因而誕生。
「所有貓有心臟。」我們只能檢證一些貓,而不能檢證所有貓。
我們亦可比較兩個科學說明的預測力或說明力。兩種皆說明同一個現象的假說,哪一個有較
這引出了第二個原則:否證原則。例如:「沒有貓有心臟。」我們不能直接檢證這個主張, 強的預測力或說明力?當然,我們會探納預測力或說明力較強的假說。例:伽利略(Galileo)說明
但只要我們觀察到一種貓有心臟,便能否證這個主張。這涉及了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即 物體落下運動,開普勒(Kepler)說明天體的軌道,而牛頓(Newton)說明萬有引力,他同時能說明
能否被經驗證明為假。然而,很多「知識」都不能被經驗證明為假。 伽利略及開普勒的科學說明,因此我們採用牛頓的說明。

這引出了第三個原則:印證原則。這裡的關鍵概念是可印證性(conformability),我們實際上 最後,科學強調簡單性原則。兩個科學理論的說明能力都大致相同,我們選擇較為簡單的理
不能檢證,但原則上可印證。例如,「所有貓有心臟。」這是一個可印證為真的命題,即原則上 論。中古哲學已有這個要求,奥坎的剃刀(Ockham’s Razor)指出,我們應該剃去那些不必要的假
有可能被經驗證明其真。又例如,「靈魂是不死的。」我們無法以經驗證明其真假,所以這是一 設。例如,兩個說明皆能解釋宇宙的起源,A 假設神的存在,B 不假設神的存在,則我們應採納
個沒有真假可言的主張。 B。

靈魂不死與否,我們無法科學地研究。但我們卻可以研究「不死」及「長生」。例如: 科技研究不等同於做實驗,科學研究的步驟,是確定問題、建構初步假設、收集額外的事實、
提出假設、從假說演繹出結果、對結果進行驗證、應用該理論;科學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冥王
有關「癌細胞不死」的研究 星(P)不再是行星(Q),但冥王星(P)永遠是冥王星(P)。
現象:癌細胞不死
假設:癌細胞中有可以使細胞無限分裂的成分 A

有關「長生的村民」的研究
現象:某村村民的壽命比平均壽命為長
假設:村民的飲食中有可以防止老化的成分 B

假如科學說明 A 與科學說明 B 皆能說明同一個現象,則哪一個更有說服力?面對兩個在競


爭(competing)的科學說明,我們應選擇哪一個科學說明?科學說明的取捨基準有三個基準:與經
已確立的假設之協調性(compatibility with previously well-established hypotheses)、預測力或說明力
(predictive or explanatory power)及簡單性(simplicity)。

75 76
參考:
4. 謬誤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559-587.

練習: 4.1 形式謬誤

(1) 試指出科學說明和偽科學說明的分別。 日常生活中,我們大概不會經常使用「謬誤」一詞。報章或雜誌間中會用「謬誤」,即一些


「似是而非」或「違背常識之說法」,例如:
(2) 進化論是科學說明仰或偽科學說明?為什麼?

「投票率低不利民主派」(蘋果日報 2008-09-09)
「中學生以為薄荷可避孕」(明報 2008-10-06)
「Life is incomplete if you don't have children.」
(星島日報 2009-02-23)

又例如,某報章報導了關於飲酒的「三大謬誤」:

謬誤一:食解酒藥見效?
正讀︰人體吸收酒精後,小部分會透過呼吸及皮膚揮發,但大部分仍靠肝臟分解,而原來維
他命 B,有助減低醉意。註冊營養師詹兆洲說:
「維他命 B 增加新陳代謝的速度,能達至所
謂『解酒』的用途,多數解酒藥也有這種成分,但也不會即食即見效。」詹兆洲建議,於飲
酒前服食維他命 B,讓成分融入血內,助效更大;而平常有服食維他命 B 習慣的人,也相
對沒那麼容易喝醉。

謬誤二:喝茶有助醒酒?
正讀︰酒醉後喝下濃茶,其實會令身體脫水,茶內的咖啡因,更會令人酒後頭痛更嚴重!酒
「人參有豐富的維他命 B,亦可令
後想紓緩身體,正確做法可喝參茶,或最簡單的,喝水。
血管擴張,讓人感覺紓緩一點。飲水有助稀釋體內酒精,若喝酒後喝點水,效果最理想。」
酒後敷熱毛巾亦有助血管擴張。

謬誤三:睡一覺便可駕車?
正讀︰肝臟分解酒精的速度因人而異,一般為每小時十五至三十克。「很多人喝酒至深夜,
體內已有過百克酒精,若以為『瞌一陣』醒來便可以駕車,絕對是錯誤。」僅在數小時的睡

77 78
眠後,其實人體內的酒精還未完全散去,判斷及神經傳遞速度仍受影響,駕車十分危險,切 不才是實際。
記!(星島 2009-02-11) (忽然一周 2008-07-25)

另外,某雜誌的一篇文章,內容是關於男追女的「四大謬誤」,該文的筆者「歸納幾個我覺得追 然而,我們要注意,上述的例子都不是邏輯學上的謬誤(fallacy)。邏輯學上的謬誤並不是指「假」

女最常犯的錯誤供各方男士參考」,現引用如下: 「不真實」、「錯誤」、「不科學」、
「誤導」……

謬誤一:令女人認為你不是做大事的男人 什麼是邏輯學上的謬誤?我們可以把謬誤(fallacy)定義為「看似正確,但經過檢驗後可證明
男人話題圍繞着 office politics 的恩怨情仇,或者 show off 自己最近在股市贏了多少,或者經 為不正確的論證類型。」(A type of argument that may seem to be correct, but that proves, on
常用 msn(一上網就收到男人的「hi hi!」)和 sms(能次次做到即時回覆)追蹤着我,甚至 examination, not to be so. )(p.138)
「Don't you have better ways to spend
細微習慣如說話「chum」氣、詞不達意,都會令女人懷疑:
your time? 」 謬誤主要分為兩種:形式謬誤(formal fallacies)與非形式謬誤(informal fallacies)。形容謬誤即
不對確的演繹論證。這些論證的前提全真,但結論不是必然真。非形式謬誤(informal fallacies)即
謬誤二:太早表明心跡 形式謬誤以外的謬誤,這些論證看似有一些「前提」去支持「結論」,但其實論證並不正確。
當女人未對男人存有明顯的好感,擺明車馬追追追等於自毀,因為抹殺了女人處處 wonder
這個重要的步驟。男人 email 女人,女人 wonder 他有何目的。男人約女人星期六吃晚飯, 我們談「演繹」的時候,已討論了一些形式謬誤(不對確論證)。例如:

女人 wonder 他在觀察她還是已經開始欣賞她,她更 wonder 他有沒有別的晚飯女伴。女性的


wondering 有如一種自我調情,能容納無限聯想空間。聰明的男人怎能讓女人 skip 掉這 肯定後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auto-pilot? p ⊃ q, q, ∴p
例:如果你愛國,則你支持奧運,

謬誤三:蜜蜂舔蜜糖 你支持奧運,

追女手段像蜜蜂舔蜜糖,不斷地見面,不斷地送禮,肉麻的贊美,不禁令女人懷疑那個男人 所以,你愛國。

沒有 better option(更好的選擇)
。女人因此想到,假如接受那個男人,不就等於自貶身價,
與未夠級數的男人混,多吃虧! 否定前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

p ⊃ q, ~p, ∴~q

謬誤四:每事問
「你星期幾有空吃飯啊?」「你想在哪一區吃啊?」「你想吃什?啊?」「那我 book 好後打給 例:如果中國改善人權,則奧運可在中國舉辦,

你 confirm 好不好?」總不如一句:「明晚有空嗎?」女人:
「七點後都 ok。」男人:
「那明 中國不改善人權,

晚七點半 IFC H One 見。」瀟灑一萬八千倍……而最愚笨的問題莫過於「我可以拉你的手 所以,奧運不可在中國舉辦。

嗎?」做 sales 的都應該知道,千萬別讓顧客選擇要不要買,直接帶她付錢,不給機會她說


不對確的定言三段論

79 80
例:AAA-2 p⊃q
所有球迷皆是恐怖份子, p

所有激進藏獨份子皆是恐怖份子, ∴q

所以,所有激進藏獨份子皆是球迷。
這是一個對確的論證(否定前項),因此不屬於任何形式謬誤。我們測試論證形式的對確性,不用

例:OOO-3 理會命題的真與假。對確論證不構成任何謬誤,但對確論證不一定是真確的論證。

有些學生不是白癡,
有些學生不是天才,
所以,有些天才不是白癡。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形式謬誤的例子。例如:

如果我有時間,則我拍拖,
我沒有時間,
所以,我不拍拖。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但細心分析,這個論證的形式如下:

p⊃q
~p
∴~q

這一個否定前項,因此是一個形式謬誤。另一方面,以下的說法是不是謬誤?

如果圓是方,則外星人存在,
圓是方,
所以,外星人存在。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個說法有問題,但細心分析,這個論證的形式如下:

81 82
參考: 4.2 非形式謬誤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118-178.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非形式謬誤所以是謬誤,並非是論證形式不對確(形式謬誤)
,而是其論證不正確。非形式
pp.486-490.
謬誤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有用理性去從「前提」推出一個「結論」
,但論證本身不正確;第
二種情況是以非理性的方式,令人接受其「結論」,即在要求理性討論的時候,以非理性的手段
練習:
來取代理性。

(1) 試說明形式謬誤與非形式謬誤之分別。
有教科書在討論非形式謬誤的時候,提出了史上十大謬誤(The top ten fallacies of all time)
之說法。(Moore and Parker 2007: 486-490。我們可以馬上作一個倒數:
(2) 試找一篇錯誤地使用「謬誤」的文章,並評論之。

第十位
居前為因謬誤 Post hoc fallacy
X 比 Y 先出現,因此 X 是 Y 的原因
例 X: 我拜神 Y: 我拿 A

第九位
來自群眾的「論證」“Argument” from popularity
很多人都相信 X 是真的,因此 X 是真的。
例 X: 神存在
「很多人相信神存在」不能推出「神存在」

第八位
個人願望的思考 Wishful thinking
又稱:鴕鳥謬誤(Ostrich fallacy)。
我希望 X 是真的,因此 X 是真的。
例 X: 神存在
「我希望神存在」不能推出「神存在」

第七位

83 84
轉移視線的謬誤 Attention-span fallacy 第四位
推論 X 的時候把問題轉移到不相干的 Y 驚嚇之策 Scare Tactic
例 X: 中國要有民主 X 有恐怖後果 Y,因此要避免 X
Y: 民主與文革有關係 例 X: 現在不買樓 Y: 以後沒有機會買樓

第六位 第三位
集體思考 Group Thinking 粗暴「論證」“Argument” from outrage
集體的價值 X 判斷取代了個人的判斷 Y 誰較大聲(令人血壓上升),誰的論證較強,又稱“Shouting matches”。
例 X(主場球迷): 球證判錯 例 立法局選舉論壇
Y(一般球迷): 球證沒有判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pz-iKN0QLA

第五位 第二位

輕率的結論 Hasty conclusion 稻草人謬誤 Straw man fallacy

不恰當的一般化 不直接批評論證 X,而是攻擊一個假想稻草人論證 Y

a) 逸事謬誤(anecdotal fallacy):以個別例子來推出的結論,非常弱的歸納論證。 例 X: 某議員反對「派糖」

某人 A 有經驗 X,因此凡人皆可有經驗 X Y: 某議員支持加稅

例 A: 某牛奶公司的負責人
X: 飲用牛奶後沒有患病 第一位
人身攻擊論證 Ad Hominem Argument

b) 不相干的類比(irrelevant analogy):類比項目不相干,前提不能推出結論 攻擊當事人本身,對人不對事

A,B 皆是 X,並且 A 是 Y,因此 B 是 Y 例 「你的論證不成立,因為你是一個胖子。」

例 A: 奶粉甲 B: 奶粉乙 「你的論證不成立,因為你是一個漢奸。」

X: 含三聚氰胺 Y: 十大品牌
十大謬誤也許能令我們加深引象,但排名先後有何根據?我們學習了一些常見謬誤的名稱及例

c) 結論跳躍(jumping to conclusion):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 X,便輕率地下判斷 Y 子,但謬誤之所以為謬誤,有什麼條件?有沒有方法把謬誤分類?這涉及了一個重要的思考──

例 X: 奶類食品不安全 謬誤分析。發現一個看似不正確的謬誤,我們不應機械地把它冠上某個名稱便算,而是要反思:

Y: 奶類食品安全 為什麼這是謬誤?

謬誤之所以為謬誤,有三種原因。這亦即是非形式謬誤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涉及相干性
(Relevance)的謬誤,即論據不能支持論點;第二、涉及預設性(Presumption)的謬誤,即論據假定

85 86
了論點;第三、涉及歧義性(Ambiguity)的謬誤,即論證中包含狹義的歧義或含混。我們一同分析
以下例子: 例:英考生作「悲情故事」博加分 (明報) 04 月 02 日 星期三 05:05AM
【明報專訊】根據英國 教育部門指引,學生可於某科考試後的一周內,撰寫「求分信」,
R1 提出酌情加分的申請,於是愈來愈多學生向當提出各種「悲情故事」
,「博同情」求加分。英
「我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所以上帝存在。」 國考試局的指引明言,若考試前適逢喪親等「特殊情 」,考生可獲最高加 5%分數;小病
「我不能證明上帝存在,所以上帝不存在。」 或骨折未癒等普通「輕度」慘情,可酌量加 2%分;就是心愛寵物離世或頭痛不適,也能加
以一個命題沒有被證明為假,便論證該命題為真。或者,以一個命題沒有被證明為真,便論證該 1%分。考場有噪音、精神壓力太大,也可以是爭取額外加分的理由。如此「體貼」的指引,
命題為假。這種謬誤稱為訴諸無知的謬誤。在某些情況下,訴諸無知可以被接受,如刑事法庭的 自然引來大批學生紛紛撰述一篇又一篇的 「悲情故事」來求分幫補。英國資歷及課程局
判決。 (QCA)稱,去年藉此獲得加分的考生增加了 9%。新數據顯示,英國有逾 30 萬考生提出
了「求分」申請,希望能 提高自己的會考和高考成績,當中大概只有 3%申請人會遭到否
R2
決。有學界人士便抨擊,這種求分手段,形同「騙分」。(每日電訊報)
「某某是地產界的權威,他說畢加索的畫偉大,畢加索的畫偉大。」
具權威的專家之意見,可以成為論據去支持論點;但不當權威的意見根本與論點不相干。這種謬 R6
誤稱為訴諸不當權威之謬誤。 「如果你批判國家,你便要流亡海外。」
「如果你批評中大,我便不和你續約。」
R3
「如果你反對我,我便找人打你。」
「某某住在天水圍,所以某某有很多悲情。」
以物理或非物理的暴力手段來達到目的。這種謬誤稱為訴諸暴力。
對人的論據與論點不相干,這種謬誤稱為人身攻擊的謬誤。人身攻擊嚴格來說不是謬誤,
「在討
論時針對別人的品格、動機、態度、階級、種族、處境……之類的因素進行攻擊或加以挑撥,以 R7
此當做提出了理據去駁斥對方的言論,那便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
(參考:
《李天命的思考方法》) 「香港不應實行雙普選,因為過度的民主會產生文化大革命。」
證明一個與論據無關的論點,這種謬誤稱為不相干結論
R4
「A 國嚴重傷害了我國人民的感情……我們要抵制 A 國。」 P1
「很多人都認為愛國無罪……愛國無罪!造反有理!」 「你選擇救國還是亡國?」
激起人群之感情,以達到某些目的。這種謬誤稱為訴諸情感/人群。 「你還有沒有偷東西?」
問題中可能包含著結論,這種謬誤稱為復雜問題。
R5
「我沒有考試,但這是由於我要賺錢養活家人,所以請你讓我及格吧!如果不及格,我便不能畢 P2
業……」 「通過圖書館前的『門』字雕塑便不能畢業。」
訴諸情感的一種特殊形態:引起同情憐憫之心,以達到某些目的。這種謬誤稱為訴諸同情。 「不上週會便不能拿奬學金。」

87 88
預設了一個並不存在的因果關係,這種謬誤稱為虛假原因。
A4
P3 「一個機器的每一個部分都輕,這個機器亦輕。」
「人是性善的,因為善之本性。」 從部分的性質推出整體的性質,這種謬誤稱為合成。
「人是性惡的,因為惡之本性。」
證明某論點的時候,卻假定了所要尋求的論點。這種謬誤稱為窃題,或循環論證(circular
A5
argument)。
「這間宿舍很大,宿舍內 學生的房間也很大。」

P4 從整體的性質推出部分的性質,這種謬誤稱為分解。

「凡墮胎皆是不道德的,所以這一次墮胎是不道德的,。」
把普遍的原理不恰當地推在事例上,這種謬誤稱為例外(偶然)。 我們可以把上述謬誤的例子,整理如下:

P5 涉及相干性的謬誤

「有些墮胎是道德的,所以凡墮胎是道德的。」 R1 訴諸無知(argument from ignorance)

把事例不恰當地推在普遍的原理上,這種謬誤稱為相反的例外(逆偶然)。 R2 訴諸不當權威(appeal to inappropriate authority)


R3 人身攻擊(argument ad hominem)
A1 R4 訴諸情感(appeal to emotion)
「我有時自由,有時沒有自由,因此人沒有真正的自由。」 R5 訴諸同情(appeal to pity)
所謂「自由」是指什麼意思?論證如出現一字多義,便會產生謬誤。這種謬誤稱為語意歧義 R6 訴諸暴力(appeal to force)
(equivocation)。 R7 不相干結論(irrelevant conclusion)

A2 涉及預設性的謬誤
「士可殺不可辱」 P1 復雜問題(complex question)
到底是「士可殺,不可辱」,抑或「士,可殺?不,可辱」?論證如出現一句多義,便會產生謬 P2 虛假原因(false question)
誤。這種謬誤稱為語法歧義(amphiboly)。 P3 窃題(begging the question)
P4 例外(accident)
A3
P5 相反的例外(converse accident)
「我們認為他的說法有問題」
這個說法強調「我們」
,抑或「他」?論證中如出現一句多強調(accent),便會產生謬誤。這種謬
涉及歧義性的謬誤
誤稱為強調。
A1 混義(equivocation)

89 90
A2 因形歧義(amphiboly) 參考:
A3 強調(accent) Copi and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13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9, pp. 118-178.

A4 合成(composition) Moore, B.N. and Parker, R.,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2007,
pp.486-490.
A5 分解(division)

練習:
某某提出一些看似正確,但經過檢驗後可證明為不正確的論證類型;相反,某某沒有提出論證,
只是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主張,並沒有所謂謬誤與否!
(1) 試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列出一種非形式謬誤。

(2) 為什麼(1)的例子是謬誤?

91 9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