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学校代码:10184

分 类 号:

文学 硕士学位 论文

情态副词“非得”的多维度考察 分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MODAL

ADVERB“非得”

亓 金 凤
汉语言文字学
延 边 大 学






















2
0
1
7
分类号 密级

UDC 学号 2014010214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情态副词“非得”的多维度考察

研 究 生 姓 名 亓金凤
培 养 单 位 汉语言文化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黄贞姬 教授
学 科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研 究 方 向 现代汉语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7 年 5 月 30 日
本论文已达到文学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答辩委员会主席 (3 号华文中宋)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3 号华文中宋)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3 号华文中宋)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3 号华文中宋)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3 号华文中宋) (印)

延 边 大 学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记和致谢的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学校有权保存其电子和纸制文档,可
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
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对于保密论文,按
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2.不保密 。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非得”进行详细的考察,根据
情态的基本概念确定其情态副词的地位,并对其进行语义、句法及语用方面的分
析。文章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确定“非得”
的情态副词地位,综述研究现状,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做了说明。
第二章先分析“非”和“得”各自的语义,然后重点分析“非得”表达的三
种情态义,即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动力情态表达当事人或说话人的
主观意愿;道义情态一方面表达情理事理上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表达说话人的指
令;认识情态则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判断。此外本章节还简要分析了“非得”和“非”,
“非得”和“非得 X 不可”的语义侧重点的不同。
第三章对“非得”进行句法方面的分析,“非得”在句法分布上大部分位于
主谓之间,句法功能上它主要是作状语,但并不是单纯地作状语,而是具有述谓
性。“非得”与体标记“了”、“着”、“过”搭配时具有不同的情态义,并不存在
内部的一致性。“非得”和副词“就”的共现频率较高,和副词“也”、“还”的
共现频率次之,它们在语义上相融,都具有主观性。一些因素还能帮助我们判断
“非得”表达的情态义,如人称、“不可”的有无、事件的性质、和“要”的搭
配、假设复句的影响以及否定形式等。
第四章考察“非得”在语用方面的表现,语气上“非得”主要用于陈述语气,
其次是疑问语气,祈使语气使用最少。言语行为上,“非得”表达动力情态时主
要涉及承诺行为和指令性行为;表达道义情态时主要涉及指令性行为和表述性言
语行为;表达认识情态时则只涉及表述性言语行为。此外“非得”还具有突出焦
点、强化口气的作用。
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做最后的总结说明,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以及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情态副词;“非得”;语义;句法;语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e-plane theory this study make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semantic,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researches on the modern Chinese “非得”
that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modality ,we determine its position of the modal
adverb. This study consists of five main chapters:
Chapter 1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urpose and the meaning of this study, the object
and scope that determines the modal adverb position of “非得”. Also i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udies and makes a statement about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ource corpus.
Chapter 2 firstly introduces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非 ”and“ 得 ”, then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modality of“ 非 得 ”that expresses dynamic, deontic and
epistemic modality. Dynamic modality expresse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intentions.
On one hand,the deontic modality is to express reasonable rationality,while expressing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speaker.Epistemic modality expresses the subjective judgment
of the speaker.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briefly analyzes the different semantic
priorities of“非得”、“非”and“非得 X 不可”.
Chapter 3 analyzes the syntax that in syntactic distribution,“ 非 得 ”mainly lies
between subject-predicate and in syntactic function, it is mainly used as adverbials,
but it is not simply as adverbials but a predication.“非得”expresses different modality
when matching with aspectual marker, and there is no consistency inside. Regarding
of the frequency of co-occurrence with“非得, the adverb“就”is the highest, next are
the adverbs“ 也 ”and“ 还 ”.They are semantically integrated and subjective.
Furthermore, some factors can help us to judge the expression modality of“ 非
得”―person, having or not“不可”, the nature of the event, going with“要”, the effect
of hypothesis complex sentence and its negative form, etc.
Chapter 4 examines its performance in pragmatic terms. By investigating “非得”
in mood type,declarative mood takes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nd next is interrogative
mood and imperative mood is the least. On the speech act, “非得” which expresses
dynamic modality mainly involves commissives and directives. When it expresses
deontic modality, it mainly involves directives and then assertives. When it expresses
epistemic modality, it only involves assertives. Besides, it also can stress the focal
points and strengthen the tone.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presents a final summary .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is study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Key words: modal adverb,“非得”,semantics, syntax, pragmatics

II
目 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
1.2.1 情态概述............................................................................................... 1
1.2.2 情态副词“非得”的界定................................................................... 2
1.3 研究现状.......................................................................................................... 3
1.3.1 情态副词的研究现状........................................................................... 3
1.3.2“非得”的研究现状............................................................................ 4
1.4 研究理论和方法.............................................................................................. 5
1.5 语料来源.......................................................................................................... 5
第二章 情态副词“非得”的语义分析...................................................................... 6
2.1“非”和“得”的语义................................................................................... 6
2.1.1“非”的语义........................................................................................ 6
2.1.2“得”的语义........................................................................................ 7
2.2“非得”的语义............................................................................................. 10
2.2.1“非得”的成词.................................................................................. 10
2.2.2“非得”的语义.................................................................................. 11
2.3“非得”与“非”、“非得 X 不可”............................................................. 16
第三章 情态副词“非得”的句法分析.................................................................... 19
3.1 句法特征........................................................................................................ 19
3.1.1 句法分布............................................................................................. 19
3.1.2 句法功能............................................................................................. 20
3.2“非得”与体标记......................................................................................... 24
3.2.1“非得”与“了”.............................................................................. 24
3.2.2“非得”与“着”.............................................................................. 25
3.2.3“非得”与“过”.............................................................................. 26
3.3“非得”和副词的共现................................................................................. 27
3.3.1“非得”和“就”的共现.................................................................. 27
3.3.2“非得”和“也”、“还”的共现...................................................... 28
3.4 影响“非得”情态义的几个因素................................................................ 29
3.4.1 和人称的搭配..................................................................................... 29
3.4.2“不可”的有无.................................................................................. 30
3.4.3 事件的性质......................................................................................... 30
3.4.4 和“要”的搭配................................................................................. 31
3.4.5 和假设复句的关系............................................................................. 31
3.4.6“非得”与否定.................................................................................. 31
第四章 情态副词“非得”的语用考察.................................................................... 33
4.1“非得”与语气............................................................................................. 33
4.1.1 陈述语气............................................................................................. 33
4.1.2 疑问语气............................................................................................. 33
4.1.3 祈使语气............................................................................................. 34
4.2“非得”与言语行为..................................................................................... 35
4.2.1“非得”表达动力情态时涉及的言语行为...................................... 35
4.2.2“非得”表达道义情态时涉及的言语行为...................................... 36
4.2.3“非得”表达认识情态时涉及的言语行为...................................... 37
4.3 突出焦点........................................................................................................ 37
4.4 强化口气........................................................................................................ 38
第五章 结语................................................................................................................41
参考文献...................................................................................................................... 43
致谢.............................................................................................................................. 46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非得”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现代汉语大词典》(第六版)
对“非得”的解释为:副词,跟“不可、不成、不行”呼应,表示必须(口语中
“不可”等有时可以省略)。但是,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口语中的“非得”
后面很少加上“不可”,而且“非得”还有其他的语义。前人对“非得”的研究
更多地是把它置于“非X不可”格式中,对于它本身的语义表达、句法功能及语
用表现还没有详细地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非得”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并对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归属做一个说明。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语料,进一步明确“非得”情态副
词的地位,这一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情态及情态副词的认识。同时,对“非得”
的全面分析也将有助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情态概述
国外学者对情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Lyons(1977)、Palmer(1986)。Lyons
(1977)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情态,认为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命题
所描写的情境的观点或态度,并提出了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的概念。Palmer(1986)
认为,情态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与观点在语法上的表现,并列出了自己的情态语
义系统,即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此外作者还讨论了情态与时态、否
定、人称、存在的关系。
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情态和语气一直存在不分的现象,两者经常混用。如:
贺阳(1992)、齐沪扬(2002)都是使用“语气”的概念表达情态的意义。鲁川
(2003)区分了语气和情态,认为语气是对“人”的,体现言者跟闻者交际的意
图;情态是对“事”的,体现言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表达对某件事的主观态度。
崔希亮(2003)使用“情态”一词构建了汉语的“表态系统”。语气和情态都表
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看法,两者联系紧密,在理论上可以分开,但是在实际中
要把二者截然分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借鉴前人的观点,认为两者还是有基
本界线的,情态是一个语义领域,语气是语法形式范畴。情态在语言中通过形态
变化、词汇、句法或韵律表达,而语气,是表达情态的众多手段中的一种。徐晶

-1-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凝(2008)将现代汉语中“表达说话人选择怎样的方式将命题放到语篇环境中”
的语言形式看作语气。
彭利贞(2007)对情态的定义做了梳理,他指出“所谓情态,就是说话人对
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徐晶凝(2008)
认为“情态指的是语句中所表达的说话人对语句内容或语句所处语境的主观态度
和看法”。关于情态的类型,学界最普通的分类是把情态分为认识情态、道义情
态和动力情态。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属于典型情态,道义情态有时道
义来源是客观环境,有时是说话者的权威,所以介于典型情态与非典型情态之间。
动力情态表达句子主语的意愿或能力,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无关,属于非典型情
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也可以合称为根情态。此外,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把
情态分为内部情态和外部情态,施事取向情态和说话人取向情态等。
本文认可最普遍的情态分类,根据彭利贞(2007)的定义,动力情态“表达
说话者对一个事件成真的可能性或必要性的观点或态度,与能力或意愿的意义相
关,例如, ‘愿意’”[1]。道义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与
‘能够’、
必然性的观点或态度,涉及许可与必要等概念”。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
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或者说,它表达说话人对一个情境出现的
可能性的判断”。

1.2.2 情态副词“非得”的界定
崔诚恩(2002)指出“情态副词表示指说话时点有效的、不能客体化的说话
者内部的主观世界,即表示说话人针对命题表明主观判断的,同时对命题附加真
值的,表示说话人的发话时的主观认识映射到命题的副词”。本文对情态副词的
界定则比较简单,既能修饰限制谓词性词语又具有情态意义的称之为情态副词。
通过语料的分析,本文认为“非得”具有情态的三种语义类型,同时又在句
中做状语,是副词,所以本文把“非得”归到情态副词的名下。在前人的研究中,
也曾把“非得”归到语气副词中。史金生(2003)把语气副词分为知识类和义务
类,两大类之下又分小类,他把“非得”看作表意愿的语气副词。齐春红(2007)
把它看作意态类语气副词。张营(2011)把语气副词分为说话者指向副词和主语
指向副词,说话者指向副词又分为认识类和道义类。在他的分类中,“非得”既

[1] 这一定义彭利贞引自谢佳玲(2002)。

-2-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属于主语指向副词,也属于说话者指向中的认识类语气副词。因此,本文结合前
人的研究并以意义为主要标准,把“非得”看作情态副词。按照崔诚恩(2002)
对情态副词句法特征的总结,“非得”并非典型的情态副词,主要表现在:位置
上,它只能位于句中,不能位于句首;不能做形式上的高谓语;是否定范围之内
的成分;和其他副词连用,可以放在后面等等。本文也将在下面的论述中根据语
料详细探讨“非得”在这些方面的句法特征。
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情态副词“非得”,我们会选择语料库中包含“非
得”的句子进行整理、研究,这其中也会包括“非得 X 不可/不行/不成”等格式。

1.3 研究现状

1.3.1 情态副词的研究现状
情态副词传统上称为语气副词,前人关于副词及语气副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张谊生(2014)《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史金生(2011)《现代汉语副词连用顺序
和共现研究》,齐春红(2006)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齐沪扬(2004)
《语气
词与语气系统》等这些论著中。随着国外对主观性和情态问题的研究,一些学者
开始使用“情态副词”的概念,这其中的论著主要有彭利贞(2007)《现代汉语
情态研究》,徐晶凝(2007)
《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崔诚恩(2002)
《现代汉
语情态副词研究》等。也有学者沿用语气副词的名称,但是从情态方面加以研究,
如潘田(2010)《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情态类型研究》。有的研究同时使用“情态”
和“语气”概念,如余琼(2013)《现代汉语语气情态副词的构句、联句能力研
究》。
张谊生(2014)把副词分为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以及评注性副词,他的
评注性副词基本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情态副词,张谊生认为评注性副词的基本功能
在于充当高层谓语进行主观评注,作者从分布与组合、传信与情态、语用与篇章
等角度对评注性副词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分析。
崔诚恩(2002)《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对情态副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文章从情态副词的性质、情态副词的时观念、情态副词的典型分布这三大方面界
定了典型的情态副词。文章还考察了情态副词的句类分布、篇章特征及语序,并
把情态副词分为价值判断的情态副词、真伪判断的情态副词、发话行为的情态副
词,各类之下又分小类,他把“非得”归为意必性判断副词。文章还对情态副词
的口气类型进行了探讨。

-3-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晶凝在她的著作《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中,从汉语的句类系统、语气
助词、情态助动词以及情态副词等方面对汉语的话语情态做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和
解释。作者根据情态副词与助动词的组合情况,以及情态副词彼此间的组合情况,
把现代汉语情态副词划分为四个次类:评价情态副词、认识情态副词、道义情态
副词和加强情态副词。

1.3.2“非得”的研究现状
情态副词“非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非X不可”及其相关格式(构式)
的讨论中,其中“非X不可”的相关格式就包括“非得X不可”和“非得X”[2]。
对于“非得”的专门研究,我们还没有看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取得
的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 VP 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问题,其中最有价值的文章是王
灿龙(2008)的《“非 VP 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
作者认为“要”和“得”是“非X不可”中“不可”隐去不用的充分条件,文章
以表达视角为切入点,对“不可”的隐现规律及其动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和
分析。作者把表达视角分为言者视角和当事人视角,把主语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
名词,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通过例子具体说明“非 VP 不可”表
达的不同语义。之后的很多论文也都借鉴了王灿龙(2008)的观点,如刘喜瑞
(2010)、程一飞(2011)。
二、语义方面,徐复岭(1981)认为“非……不可”可以表示和强调以下三
种意思:①表示必要性,强调“必须如此”;②表示必然性,强调“一定如此”;
③表示愿望之强烈或决心之坚定,也含有“一定如此”的意思。张谊生(1992)
认为“非 X 不 Y”及相关格式表达的语义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推断之
必然。之后的很多研究在对“非 X 不可”进行语义分析时也大多采用或借鉴张谊
生的观点,如杨玉玲(2002)、王艳红(2007)、孙中芹(2008)、刘喜瑞(2010)。
此外,唐贤清、李振中(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框式结构“非…不
可”表达估测语义时的条件,作者提出了“估测”这个和情态有关的概念。
三、“非X不可”及相关变式的多角度研究,包括了不同格式之间的比较研
究,如刘喜瑞(2010)从句法、语义、主体意识、焦点角度等方面分析“非X不
可”中“不可”的隐现问题;吴悦(2010)把“非X不 Y”与“非X才 Y”做了

[2] 其余的相关格式还有“非 X 不成/行”、


“非 X”等,对于其相关格式的组成部分,各家
也有不同意见,具体参看杨德峰(2015)。张谊生(1992)统称为“非 X 不 Y”格式。

-4-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比分析,两者在表现形式、“非”的意义、焦点等方面有所不同;程一飞(20
11)对“非X不 Y”的两种变式“非X不可/行/成”和“非得 X”以及“非X才
Y”进行了比较分析。
四、历时研究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洪波、董正存(2004)
《“非 X
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他们认为该格式产生于先秦时期,发展至今
经历了结构语法化和功能语法化。结构语法化包括格式的凝固化、有界化和 X
的谓词化,其功能语法化起始于清代末年,而广泛发生于 20 世纪上半叶,
“非……
不可”由命题谓语语法化为表示情态意义的高谓语,并由此导致了情态副词“非”
的产生。李振中(2013)的《框式结构“非…不可”用于估测表达的历时考察》
分析了该格式在表达估测语义时的历时发展,文章认为上古期为专化阶段,中古
期为类化阶段,近代期为泛化阶段,现代期为结构化阶段。

1.4 研究理论和方法

有关情态的概述,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下展开的,同时情
态属于语义范畴,所以文章也会涉及现代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整体来看,
本文主要是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情态的基本概念来指导我们对副词“非得”的
研究,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情态的分类的。
对“非得”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需要在三个平面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从语义、
句法、语用三方面对“非得”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及使用情况作出说明。三个平
面理论既能把彼此区分开来又能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
本文将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在三个平面理论
和情态基本概念的支撑下,对现代汉语中的“非得”进行详细的考察。

1.5 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的来源主要有:CCL 语料库中整理的 1417 条例句,这些例句具有
比较多的书面语性质,在下面的介绍中我们简称为 CCL 语料库例句。其次本文还
整理了 BCC 语料库中的微博例句和一部分现当代文学作品、电视剧中的例句共
830 条例句,他们具有比较多的口语性质,在下面的介绍中我们简称为当代口语
例句。还有一部分自省例句。当代口语例句和自省例句都没有注明出处,CCL 例
句中有的出处不明确,本文直接标注为 CCL 语料库。

-5-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情态副词“非得”的语义分析

这一章主要讨论“非得”的情态意义,在这之前,先来看一下“非”和“得”
各自的语义,虽然“非得”不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但是本文认为有必要对“非”
和“得”具有的情态义进行归纳总结,而且“得”的情态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
“非得”的解读。

2.1“非”和“得”的语义

对于“非”的语义,洪波、董正存(2004)详细分析了“非”的语义演变,
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也赞同他们的观点,它的语义表达就是它的情态义的发展。
王灿龙(2008)也讨论了“非”的虚化问题,从“非 N 不可”发展为“非 VP 不
可”,谓词取代体词,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以及语义上的重新解读等一系列心理
认知操作,使得处于副词句法位置上的“非”获得了一种情态义。在这里本文只
讨论现代汉语中“非”的情态义。
“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看作助动词,如果从情态动词的角度来描写它,它
的情态义也就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所以,对于“得”,本文的重点是概括它的
情态类型。

2.1.1“非”的语义
“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有 8 个解释:①错误(跟“是”相
对)②不合于③不以为然;反对;责备④动词,不是⑤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
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⑥副词,不⑦副词,跟“不可、不成、不行”呼
应,表示必须(口语中“不可”等有时可以省略)⑧书面语,不好,糟。其中只
有义项⑦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这里的“非”具体属于副词中的哪个小类,学术
界的观点还不太一致,但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非”具有的情态意义。
本文赞同洪波、董正存(2004)的观点,认为副词“非”的情态义是由于“非
X不可”的功能语法化发展而来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洪波、董正存(2004)
中,文章的第九个注释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就是随着情态副词“非”的高
频使用,它的语义不仅仅表达主观意愿,它又返回去吸收“非 X 不可”的其他语
义,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在王朔 23 部小说中,检索到带有情态副词“非”
的句子一共 160 句,其中“非 X 不可”12 句,其余都是“非”字单用的情况。
我们已经清楚了“非”的情态义的来源,接下来看看现代汉语中“非”具有

-6-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哪些语义。通过前人对“非 X 不可”语义的研究以及我们对语料的考察,《现代
汉语词典》中对“非”的第七个义项的解释是不全面的。根据情态的类型,本文
认为“非”的语义可以表达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例如:
(1)你再动我一下试试,非跟你拼了。(王朔《空中小姐》)
(2)你非要这么说,那我就这样。(王朔《永失我爱》)
(3)我记得我当时在北京,可一帮人非说我在云南。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4)怎么说都没用,非要大员的手谕。(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5)谁能学过什么都一辈子不忘?有什么必要非一辈子不忘?(王朔《我
是你爸爸》)
(6)阿眉的身体越来越糟,再这么搞下去,非停飞不可。
(王朔《空中小姐》)
(7)你说这话已经不孝了,你爹妈听见非寒心死。(王朔《我是你爸爸》)
例(1)—(3)表达动力情态,表达说话人或当事人强烈的主观愿望。例(4)、
(5)表达道义情态,强调从情理上事理上看这样做是必不可少的,例(5)是从
反面否定这种必要性。例(6)、
(7)表达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情或情
境出现的可能性的推断。因为“非”和“非得”都来源于“非 X 不可”格式,所
以它们的语义基本相同,在这里我们暂时不展开讨论“非”的三种情态义,而是
放到“非得”中进行详细考察。

2.1.2“得”的语义
[3]
现代汉语中“得(děi)”和“得(dé) 都可以看作情态动词(前人称之
为助动词),彭利贞(2007)把“得(děi)”看作是较典型的情态动词,把“得
(dé)”看作非典型的情态动词。它们都是从表达“获得、得到”的实义动词“得”
经历语法化发展而来的。赵元任(1979)认为两者“语源相同,字形相同,但意
思不同”。本文赞同赵先生的观点,两者作为助动词在句法语义上还是有很大的
不同,在这里本文只关注表达“需要、必须”义的“得(děi)”[4],其它的暂不
讨论。目前对“得”的情态义的研究主要有唐华(2012)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得”
的语义和语用分析》和李泽琴(2015)《现代汉语助动词“得(dei)”的研究》。
李泽琴(2015)详细分析了“得”在表达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时的情况,本文则
简要描写一下“得”的情态义。

[3] “得(dé)”的情态动词用法主要是在否定句“不得......”中。
[4] 也有学者把表达“必须义”的“得”看作情态副词。如力量、解正明(2005)。后面的
“得”不再注音,一律表示情态动词“得(děi) ”。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