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6

摘 要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把配价理论运用到汉语二价动词的确定及相关句型的讨论上。论

述了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汉语配价理论一直有所争议的配价的性质、动词配

价的确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二价动词与一价动词、三价动词容易混淆的问题,及时

间/处所/工具等名词性成分作为动词支配成分的几种情况;应用语义的可验证性和句法

的可操作性对孟琮主编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二价动词进行确定,并对二价动词的

范 围 进 行 修 正 和 补 充 ; 重 点 对 二 价 动 词 的 基 本 式 : NP1+V2+NP2 , 特 殊 式 :

NP1+p+NP2+V2、N+V+NP/ N+V+着+NP(存现句),变换式:NP1+把+NP2+V2、NP2+

被+NP1+V2、NP2+NP1+V2 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基本式是二价动词使用最多的一

种句式,也是确定二价动词的句式;特殊式里面的 NP1+p+NP2+V2 是二价动词中的一小

类(交互二价动词)经常使用的句式;N+V+NP/ N+V+着+NP(存现句)是二价动词进

入的一种特殊句式,所以对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有所限定;变换式中的 NP1+把+NP2+V2、

NP2+被+NP1+V2 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因此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价动词的某

些共性和异性;最后讨论的 NP2+NP1+V2 也是二价动词特有的一种变换句式。通过这些

句式的讨论发现所对应的汉语二价动词语及其支配成分的语义特征,揭示其语法规律。

为汉语动词的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配价理论;二价动词;句式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exerting the valence theory to determine the Chinese
bivalent verbs and relevant sentence structures. Discussing both its production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probing into some disputable questions; distinguishing
promiscuous definitions; summarizing several usages of noun elements; defining
bivalent verbs in “Dictionary of Chinese Verbs” edited mainly by Meng Cong, and
talk over the definition of “bivalent verbs”; emphasizing these structures of the
bivalent verbs by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discussion: the basic structure which
is the most common one in practice: NP1+V2+NP2, the special structure:
NP1+p+NP2+V2, which is often used in small amount of verbs (mutual bivalent
verb), and N+V+NP/ N+V+着+NP(Existential sentence) which is a new form of
bivalent verbs and restricts its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nsformed
structure:NP1+ 把 +NP2+V2, NP2+ 被 +NP1+V2, which is another sentence
structure frequently used, and the discussion of it will reveal the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bivalent verbs, and NP2+NP1+V2 which is a transformed
sentence structure owned by bivalent verbs. After all the above are discussed, its
grammar rule is meant to open out here, which will benefit both the noumenon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tudies as well.

Key words: the valence theory; bivalent verb; sentences


目 录

1 绪论.......................................................................................................... 1
1.1 引言 ...................................................................................................... 1
1.2 汉语配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 1
1.2.1 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1
1.2.2 汉语动词配价的性质研究....................................................................... 5
1.2.3 汉语动词配价的确定 ............................................................................. 7
1.2.4 汉语配价的价类研究 ............................................................................. 9
1.3 汉语二价动词的研究现状 .......................................................................... 12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 ...................................................................................... 14
1.5 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
1.5.1 理论框架 .......................................................................................... 14
1.5.2 研究方法 .......................................................................................... 15
1.6 本文的研究价值 ...................................................................................... 15
2 汉语二价动词的研究 ........................................................................... 16
2.1 二价动词的定义 ...................................................................................... 16
2.2 区别二价动词与一价动词、三价动词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17
2.2.1 理论上的区别问题 ............................................................................. 17
2.2.2 二价动词与一价、三价动词容易混淆的问题 ............................................ 17
3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型 .................................................................... 22
3.1 基本式 .................................................................................................. 22
3.2 特殊式 .................................................................................................. 23
3.2.1 特殊式一 .......................................................................................... 23
3.2.2 特殊式二 .......................................................................................... 25
3.3 变换式 .................................................................................................. 30
3.3.1 把字句:NP1+把+NP2+V2 ................................................................... 30
3.3.2 被字句:NP2+被+NP1+V2 ................................................................... 31
3.3.3 变换式三:NP2+NP1+V2 ..................................................................... 33
4 结论 ........................................................................................................................................... 35
4.1 研究结果 ............................................................................................... 35
4.2 研究不足 ............................................................................................... 36
参考文献 ................................................................................................... 37
附录 1........................................................................................................ 39
附录 2........................................................................................................ 42
附录 3........................................................................................................ 44
附录 4........................................................................................................ 46
附录 5........................................................................................................ 47
附录 6........................................................................................................ 48
致谢........................................................................................................... 50
1 绪论

1.1 引言
“二价动词”是动词配价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汉语里应用配
价理论研究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文章较多,讨论比较全面,分析比较透彻,
描写也比较详尽。到目前为止,二价动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
重视,研究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考察不全面、不深入。主
要原因是二价动词数量众多,考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大家都是按照二
价动词的小类来分类研究。有的是针对二价动词的某一次类的语义特点来进
行研究,并探索其相关的句型;有的是就某一特定句式来探讨二价动词;也
有讨论某一次类的二价动词配价问题等。虽然他们反映出了二价动词的一些
问题,但由于每位学者的对配价理论基础的认识不统一,所以要是直接把它
们拼凑起来,建立二价动词的整体框架会缺乏统一性。因此本文从配价理论
研究出发,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二价动词系统,并对这些二价动词的有
关句型分别进行讨论,建立二价动词的语法框架。

1.2 汉语配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1.2.1 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化合价’)的概
念是为了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一般取氢原子为
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
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如水分子式(H2O)中一个氧原子能跟两个氢
原子化合,所以氧的化合价是二价(陆俭明,2004,pp.110)。”
我们一般认为最早把化学中“价”的概念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
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他的配价理论对前苏联、芬兰、捷克、
中国等国家的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特思尼耶尔在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一个动词能支
配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

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他认为,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句子是一个有组织

的整体,它的构成成分并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词,更重要的是的词和词之间
的句法关联。这种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由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之间的关
联。通过这种关联建立起了支配词与从属词之间的从属关系。所以句法关联
是句子的根本成分,是句子的生命力。他认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支配着
句子中别的成分,而它本身则不受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动词所支配的“行
动元”的多少就决定了动词的配价数目(陆俭明,2005,pp.122-123)。特思
尼耶尔的动词中心说也就决定了他只注意到了动词的配价问题。现在已经进
一步讨论到了形容词、名词的配价问题。特思尼耶尔的配价理论实际是讨论
的句法配价问题,现在还有学者提出了语义配价、逻辑配价等配价问题。但
特思尼耶尔的配价理论对语言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无可置疑。后来不但配
价理论自身有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各种新兴的语法理论,如乔姆斯基的管约
理论、菲尔墨的格语法、切夫的动词中心说、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等等,
都不同程度的借鉴或运用过这一语法理论。
德国配价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尽管魏斯格贝尔在特思尼耶尔
之前就在《内容相关语法基础》中探讨过了句型的问题,但是“配价”这一
概念直到 1960 年前后才出现于德语语法研究中。1960 年艾尔本在《德语语法
要略》一文中,首次在德语中采用配价的概念。与特思尼耶尔不同的是,他
把一些传统语法视为状语的成分根据其与动词的关系也划为动词的配价。从
此,配价理论在德国开始发展起来。
勃林克曼(H·Brinkmann)是德国第一个明确采用特思尼耶尔配价理论的
语法学家。他认为配价是“动词要求句中的另外一些位置的能力”。并称这些
位置为配角。与特思尼耶尔相同的是,他也把说明成分排除在动词配价范围
之外。
格雷波(P·Grebe)主编的《杜登——当代德语语法》虽未提及配价,但
却探讨了德语句子的基本形式,并用删减法分析出句法结构所必需的“状态
补充成分”和句法结构非必需的“自由状态说明成分”。阿德莫尼在《德语语

‐2‐
言构成》中提出了一个与配价等值的概念“连接能力”,并区分出必有性能力
和可有性能力。
1965 年,东德配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尔比希(G·Helbig)发表了《配
价概念作为语言结构描写和外语教学的工具》,这是他发表有关配价理论的第
一篇论文。提出研究配价理论的三个先决条件:
(一)结构语法应把动词作为
分析句子的出发点,
(二)要解决区分配角与说明成分的标准问题,并借用了
Glinz 的“简缩法”来区分。(三)配价理论应明确句法结构所必需的成分跟
传统语法中的宾语和状语的关系。他认为研究配价语法应分四个步骤。即:
(一)在理论上建立可以形式化的配价概念,
(二)对德语中的每个动词都要
确定其配价的数目,(三)确定配价的实质形式,(四)明确每个动词的句法
选择。这四步为动词配价词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后来在 1969 年,赫尔比希
与申克尔共同编写了《德语动词配价和分布词典》。
西德学者对配价语法(即从属关系语法)与结构成分语法的关系问题也
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派,以赫林格尔(Heringer)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两种语
法是互补的关系。而以恩格尔(U·Engel)为代表的则持另一种观点,认为这
两种语法是互相排斥的。恩格尔认为从描写对象来看,结构成分语法属于“主
谓语法”,把一个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从属关系语法则属于“动词语
法”
,把动词看作最高级,把其他成分同动词联系起来。而主谓语法决不能同
时又是动词语法,所以两者是取舍关系。
另 有 一 些 学 者 从 语 义 出 发 来 讨 论 配 价 理 论 问 题 。 1963 年 , 施 密 特
( W·Schmidt ) 提 出 配 价 概 念 可 分 成 句 法 配 价 和 语 义 配 价 。 邦 茨 奥
(W·Bondzio)、墨哥尔(K·Heger)
、舒马赫则认为价属语义范畴。
萨默费特(K·— E·Sommerfeld)讨论了德语形容词的配价问题。1974 年,
他与施莱波尔(H. Schreiber)一起编写了《德语形容词配价和分布词典》
。后
来他们还一起研究了名词的配价问题。合编了《德语名词配价和分布词典》

把特思尼耶尔的配价理论范围延伸到了形容词和名词的领域。
德国配价理论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摆脱了传统语法的束缚,把特思尼耶
尔排除在配角之外的传统语法中的部分状语合理的划入动词的配价范围。与
特思尼耶尔的理论相比,德语配价理论对补充成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

‐3‐
仅划分出必有性和可有性补充成分,并且认识到补充成分是某个词类的次类
所具有的特性,进而抓住了配价的实质。德语配价理论对动词的配价作了仔
细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大部分动词的配价数并对动词的语义环境进行了描写,
从而推动了句子构成形式的研究。此外还产生了动词配价词典。德语配价理
论把配价这一概念运用到形容词和名词的研究中。并编写出了形容词配价词
典和名词配价词典。在德语配价理论中,配价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句法层
次,而且已经扩展到语义、逻辑以及语用方面。(李洁,1981)
配价理论在我国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吕叔湘先生(1942)在《中国文
法要略》中开始讨论动词的从属成分的语义格——动词的价质问题。以及
(1946)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中涉及动词的支配能力
的数量化——动词的价数问题。虽然当时没能引起汉语语法学界的重视,可
是汉语动词配价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朱德熙先生(1978)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首次明确提出汉语
动词的“向”的概念,以及“单向动词”、“双向动词”、“三向动词”的
概念,并成功运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
结构的歧义指数问题。他首次明确地把配价语法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这
些研究引起了我国语法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为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拉开了序
幕。
八十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汉语配价理论的学者。文炼(1982)在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指出了引进“向”的概念来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
重要意义。八十年代,吴为章(1982)发表了《单向动词及其句型》,运用配
价理论对汉语的单向动词进行了研究。她(1987)在《“X得”及其句型——
兼谈动词的向》中又对“X得”这类合成动词的配价进行了研究。奥田宽(1982)
在《论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强制性联系和非强制性联系》中研究了汉语主谓谓
语句中形容词作谓语时“向”的问题。廖秋忠(1984)在《现代汉语中动词
支配成分的省略》中讨论了运用配价理论分析动词所支配成分的省略问题。
刘丹青的《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中讨论到了形容词的“向”的问题;他
(1987)还在《汉语相向动词初探》中对汉语相向动词的配价进行了研究,
认为相向与非相向应作为动词两类进行讨论。袁毓林(1987)的《准双向动

‐4‐
词的研究》对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及关系通常由两个方面的人或事物参与的动
词(例如“结婚、商量”),由于其中的一个人或事物出现在介词宾语的位
置上,介词后的成分是否看作配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论文的发表都标
志着汉语配价理论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九十年代以后,范晓(1991)《动词的“价”分类》,比较系统的对汉语
动词的配价情况进行了研究,把动词分成三类,并按价类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他(1996)在《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中对汉语动词配价的性质作了进
一步的探讨。吴为章(1993)的《动词的“向”札记》中专门讨论了有关动
词“向”的问题。袁毓林对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为汉语的配价研究开辟出了
一条新的道路。他的《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成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现代汉语
配价语法研究的专著。
1993年10月,第四届现代语言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许多学者对汉
语的配价语法研究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许多学者倡议把各个研究汉语配价
语法的论文进行汇总。1995年12月就召开了“第一届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
会”。这一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
段。同时,两本关于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论文集也诞生了。一本是沈阳、郑
定欧主编的论文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收入了十三篇有关配价理论的
专题论文。另一本是袁毓林、郭锐主编的《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第二辑),
收入了十八篇关于汉语配价的专题论文。其内容主要都是运用配价理论来具
体研究、解释一些现代汉语语法问题。

1.2.2 汉语动词配价的性质研究
关于配价语法的性质,国内外学者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有的学者认
为配价语法属语义平面,有的学者认为属句法平面,还有的认为是属“语义
——句法”平面。
认为配价属语义平面的学者是因为看到了汉语句法形式较灵活,句法的
省略、移位、隐含等现象较多的特点,一种语义成分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句法
表现,所以认为动词的配价由词汇意义来决定。
廖秋忠(1984)指出:“支配成分主要是语义即认知上的概念。支配成

‐5‐
分的从缺,指的是句中某些语义成分的从缺,而不是某些句法成分的从缺。”
范晓(1991)指出:“动词的价分类,是属于一种语义分类的。句子的语义
平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动核结构(或称述谓结构), 一是语态(时、体、
态、语气等等)。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动核结构是一种语义结
构,也就是一种深层结构,它是构成表层句子的基础。”张国宪(1994)和
周国光(1994)都明确地指出:“配价是一种语义范畴,决定配价的是词语
的词汇意义。”
认为配价属句法平面的学者则认为词汇意义并不能准确判定动词的配价
成分,跟动词有语义联系并不都是配价成分,还一定要在句法结构中得以实
现,才能算成动词的配价成分。
朱德熙先生(1978)在分析动词“向”时,是有意识回避语义问题的,
所以引入了“潜主语”、“潜宾语”这些句法概念,但是这里的“向”也不
是纯粹句法的。袁毓林(1987)认为:“‘向’的基础是动词在句法结构中
与名词性成分的组合功能的潜势,因而‘向’是建立在句法基础上的语法范
畴,是动词的组合功能的数量表征。但是应当承认,动词的‘向’是有相当
的语义基础的。但是,动词的这些语义要求(涉及到的个体数目)一定要在
句法结构中得到实现,才能计入‘向’的指数。”
而认为配价属“语义——句法”平面的学者则看到了前面两种观点各有
利弊。汉语动词的配价不能只依靠语义来确定,也不能脱离句法层面去考虑。
吴为章(1993)认为:“逻辑——语义‘向’,是认知上的概念,接近
于深层格。它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是难以准确确定其数量的,是无序的。
而不和语义相关联的纯句法形式的‘向’是不存在的。任何句法的‘向’都
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它是逻辑——语义的‘向’在具体语言结构
中的实现,是因语言而异的,是有确定数量的,是有序的。语法学引入‘向’
的目的既然主要是为了说明动词的支配功能以及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
系,那么它对‘向’的解释,就应当是‘句法——语义’的。”陈平(1980)
认为“动词和名词性成分之间可以发生种种语义和句法上的联系。”文炼、
袁杰(1990)指出“语法学家从化学中借用“向”这个概念,并不是说明一个
句子的语义表现,而是要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等)构句时所受的语义制约。也

‐6‐
就是说,动词离开了句子,并没有失掉“向”。他认为句法安排是定位的,
而语义关系是不定位的。”
从笔者看来,任何语法研究,如果没有语义的可验证性和句法的可操作
性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必须遵循语义和句法相结合的原则。因此,笔者认
为配价的性质应属于“语义——句法”平面上的概念,在本文讨论二价动词
语义价的同时,结合句法予以验证。

1.2.3 汉语动词配价的确定
配价是一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基于这一点,对“配价”的
辨别和确定,必须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这条语法分析的总原则。在这
个问题上,朱德熙、文炼、吴为章、朱景松、范晓、袁毓林、沈阳和周国光
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朱德熙(1978)首先提出:“根据能和多少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来确定
动词的向。‘只能跟一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单向动词’,‘能够
跟两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双向动词’,‘能够跟三个名词性成分
发生联系的动词叫三向动词’。”但是朱先生没有明确说明动词和名词性成
分之间的联系是句法上的还是语义上的。从他的例子来看,动词配价的由必
有补足语、可有补足语、自由说明语决定。
文炼(1982)指出,与动词发生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有一种是强制性的,
如果没有语境的帮助,一定要在句中出现;一种是非强制性的,根据表达的
需要,在句中或出现或不出现。“单向动词要求一个强制性名词成分与它同
现”,“双向动词要求两个强制性名词与它同现”。后来,文炼与袁杰又进
一步讨论了动词所联系的成分不限于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与
谓语动词在句中同现的成分可分为三种:必有行动元(或称必有补足语),
可有行动元(或称可有补足语),自由说明语。这三种成分可以通过省略法
(也称消元法)来区分,并指出确定汉语动词的“向”是由必有补足语和可
有补足语共同来决定的。这与赫尔比希的删除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吴为章(1987)认为,决定汉语动词“向”的是一个句子中与它同时出
现的必有成分。后来,她又进一步认为“决定汉语动词‘向’的因素是在一

‐7‐
个简单句中与动词同现的必有成分”。这是一条辨认和确定配价的方法原则,
它包括简单句确认规则、同现限制规则和无标记形式规则。她所说的简单句
是一个句法和语义都自主的最小主谓结构。界定了简单句以后,吴为章又对
“同现限制”作了说明,认为同现限制包含语义限制和句法限制。最后,吴
为章指出了动词的配价应当是无标记的名词性成分,由介词引出的有标记的
名词性成分不能成为动词的“价”。
范晓(1991)认为,动词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有支配成分(或称配角成分)
和说明成分(或称外围成分)。支配成分是构成动核结构(述谓结构)所必
需的语义成分,具有强制性,可称为动元,一个动词所结合的动元的总和,
称为这个动词的价。他对定价提出了四条标准:(1)按主谓结构里动词所联
系的强制性的句法成分的数目定价;(2)按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动
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来定价;(3)借助动元的标记(介词)来定价;(4)
利用提问形式来定价,主要是利用“谁V”“什么V”“V谁”“V什么”等形
式提问来测定。 这四条定价形式还可以简化为两条:一条是定价的形式标准,
即静态的主谓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着的强制性句法成分的数目;另一条是辨价
的操作方法,即利用提问形式构造静态的基干的主谓短语。
沈阳(2004,pp.149-150)确定价的方法是:首先构造一个形式化的汉语
动词的句位系统。该系统为:SP1——>[NP1 V1]、SP2——>[NP1 V2
NP2]、SP3——>[NP1 V3 NP2 NP3]。建立这个句位系统的三个原则是:
(1)NP原则。凡能进入SP中NP位置的名词性成分,且不违背原则2、3,都
可以充当SP中的NP。(2)V前NP原则。V前必须有NP。V前的NP不能加上介
词(表被动的“被”、“给”等除外)。(3)V后NP原则。排除所有能出现
在V前的NP,所有能在V后充任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
都属于V后NP。这样,根据一个动词在句位SP规定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可能支
配几个NP就可以判定该动词的价。沈阳对动词“价”的判定是首先限制句型
框架,然后对进入框架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与吴为章的观点
有相似之处,不过因为沈阳提出了具体的句型框架,因此更具有可操作性。
周国光(1994)认为决定动词、形容词配价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词汇意义。
他确定词语配价的方法是:(1)选取与具体的动词、形容词同现成分最多的

‐8‐
句法结构。(2)分析具体的动词、形容词的词汇意义,确定其能联系的价成
分。(3)把上述1和2的结果相比照,排除非配价成分(自由说明语),即得
出具体的动词、形容词的配价。
李剑冲(2001)认为动词的配价用从语义和句法平面来确定。应遵循四
个原则:(1)“词有定价”。即做到“依义辨价,一义一价”的原则。(2)
“价”在数量上一定要有限制。必须要限制得住,不能使价的数量无限增加,
主要指动作行为由多个人或多方面共同发出的多指性动词。(3)应选取与谓
词同现成分最多的配价形式(句法结构)来提取配价指数或在补足了所有动
核牵涉者的情况下确定配价,不能在最简单的句法结构中提取配价指数。(4)
把语义为二价或三价,但句法上只能为一价的动词归入到一价动词里面。
到目前看来,研究汉语动词配价的确定已见成就,但是否把介词引进的
名称性成分当作配价成分这一问题,还一直存在着争议。看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不把介词引入的词语看作配价成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吴为章、沈阳、
马庆株、朱景松等;另一种是把某些介词引入的名词性成分当作配价成分。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袁毓林、韩万衡、杨宁。其中有两位学者对在这一争论
不休的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议。袁毓林的配价层级思想把有、无介词分成
两个层面考虑;马庆株则提出了“直接配价”和“间接配价”的思想,“直
接配价”指在最小的主谓结构中不借助于介词所能联系的成分的数量,“间
接配价”指借助于介词实现的配价。
这些问题的讨论是研究汉语配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对动
词配价成分的确定有了定性的判定,才能对汉语动词配价的微观范畴进行深
一步的探讨。本文就是运用沈阳的句位系统三原则首先确定出孟琮《汉语动
词用法词典》中的二价动词,再进一步讨论其有关的句式。

1.2.4 汉语配价的价类研究
配价语法“价”的分类是根据“价”的性质和“价”的确定共同决定的。
由于最开始学者们对汉语配价性质的看法没有统一,以及研究范围的选择不
同,结果导致了对“价”的分类认识有所差别。不仅动词有“价”的区别,
名词和形容词也有“价”的差别。

‐9‐
吕叔湘(1964)中已涉及动词支配能力的数量化——动词的价数问题了,
可以说已把动词分为“双系”和“单系”,动词配价分类的思想也已初步提
出。
朱德熙(1978)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明确提出了单向动词、
双向动词和三向动词的分类。
李临定(1990)在《现代汉语动词》中认为,动词的“系”指动词联系
宾语的数量情况。按语义关系把宾语分为十种,只能联系一种宾语的称为“单
系动词”,能联系两种宾语的称为“双系动词”,能联系三种宾语的称为“三
系动词”,依次类推。然后研究动词跟其各种系属成分的句法配置,指出动
词的“系”可以有单联系形式和综合联系形式。据此可以给动词分类,并以
不同的系的动词为纲来研究动词和句式之间的推演关系。
周国光(1993)根据词语的配价能力对配价进行分类。他认为,词语的
配价能力具体体现为价质和价量。根据价质可以分为体词价、谓词价和复合
价。体词价又可再分为施事价、受事价、工具价、结果价等。谓词价又可分
为行为价、事件价、现象价、意愿价等。复合价是体词价和谓词价的结合。
价量指一定的词语能够关联多少配价成分的能力。根据价量,可分为一价、
二价、三价等。词语的配价是综合性的,是价质和价量的统一。
邵敬敏(1995)认为要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价”:“语义价”和“句
法价”。
吴为章(1996)把表现动词向的句法形式分为基本式以及与基本式相对
应的省略式、扩展式和变换式。省略式指“必有成分”省略的句式,扩展式
指句子中包含“可有成分”的句式,变换式指基本式通过某些句法手段而产
生出来的句式。
奥田宽(1982)把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单向(一价)形容词和双向(二
价)形容词。
刘丹青(1987)根据形容词的向区分了单向形容词、双向形容词和相向
形容词。
袁毓林(1992,1994)受朱德熙对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的直接影响,着
手对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从配价的角度看,袁毓林认为现代汉语名词可分

‐ 10 ‐
为无价名词(或零价名词)和有价名词两大类,这是根据名词有无配价要求
分类的。有价名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谓词派生出来的,另一类不是从谓
词派生出来的,它们往往包含一个降级述谓结构。其中根据其支配能力又可
以分为一价名词和二价名词两小类。
谭景春(1992)对双向形容词和多指形容词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根据
形容词的语义特点和句法分布状况,把双向形容词分为三类:(1)表示熟悉
和陌生的。(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的。(3)表示某种作用或效果的。
根据语义把多指形容词分为三类:(1)表示类同、不同或一致、分歧等意义
的。(2)表示完全、齐备、稀密和多少等意义的。(3)表示彼此关系亲疏、
远近等意义的。
张国宪(1993)对配价的分类是:数量类、 性质类、特征类、语用类。
根据补足语的稳定性程序,可以分为静态价和动态价。静态价由词汇意义决
定,动态价则是因语法、语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价的数量、性质的变异。根
据谓语形容词所带补足语的数量,分为单价、双价和三价;根据谓语形容词
对所带补足语的强制性程度,分为必有价和可有价;根据补足语是否有标记
(介词)分为有标记价和无标记价;他以形容词的词汇意义为主要参数,结合
形容词对句法结构的选择, 把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单价、双价和三价三类。
这三类根据补足语的性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五类。在单价、双价和三价这
三类形容词内部,形容词对句法形式和补足语的选择限制是不同的,可以进
行更细的分类。
尽管对汉语的“价”分类不同,但是笔者还是赞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认为汉语动词有四个价类:零价、单价、双价、三价(或零价、一价、二价、
三价)。另外鲁川从语义角度出发,推翻了动词配价只能是三价的看法,认
为在汉语中存在着四价动词。如“买”,与其相联系的有买者、成交价、售
货者和货物四个配价成分。刘钦荣在鲁川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出四价动词构成
的基干句模。但这种看法还值得商榷。还有学者提出了“准双向”动词的概
念,它们表示行为及关系通常由两个方面的人或事物参与,例如“结婚、商
量”等等。正因为这个特性使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跟一般的双向动词的句法
形式有所不同,所以笔者把“准双向”动词列入到二价动词的特殊句式中进

‐ 11 ‐
行了讨论。

1.3 汉语二价动词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二价动词的研究主要还是按照各家的意见分类进行讨论的。其中有
针对二价动词的某一范畴的语义特点来进行研究的,并探索其相关的句型,
也有对某一特定句式中的二价动词进行研究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戴耀晶(1998)的《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从配价的角度对
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
词的基本句型及其移位变换规则。
任鹰(2001)在《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移位规则再议》中对戴
耀晶讨论的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价语的移位规则存在不同看法,提出了质疑。
张丹(2005)的《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中,讨论了现代汉语
情绪类二价动词的句法语义框架,总结情绪类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从而确
立鉴别框架,并分析出了情绪类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型及变换规则。
袁毓林(1987)的《准双向动词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些动词: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及关系通常由两个方面的人或事物参与,例如“结婚、商量”等等。
正因为这个特性使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跟一般的双向动词的句法形式有所不
同,其中的一个人或事物出现在介词宾语的位置上,介词后的成分是否看作配
价成分有争议, 袁毓林和刘丹青分别将其称为“准双向动词”和“相向动词”。
蔺璜(2001)讨论了《二价不及物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通过设五个
框架(A:N1+PN2+V、B:N1+V+PN2、C:N2+N1+V、D:N1+V+N2、E:
N2+由N1+Vd)来鉴定二价不及物动词及其所构成句式的描写,提出了这类动
词特有的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总结出二价不及物动词,既是二价动词的非
典型成员,也是不及物动词的非典型成员。
张宜生(1998)在《交互动词配价研究》中指出二价交互动词有两个框
架:N1跟N2—(O);SNs—(O),其中N1、N2分别代表动词所关涉的两个方面,
SNs代表N1和N2的联合形式,以O代表动词所带的宾语这类动词的配价指数相
对模糊,是历来各家分歧的根源所在。
徐峰(1998)在《“交互动词配价研究”补议》对张文从同现选择角度

‐ 12 ‐
对交互动词的语法功能与表义方式等探讨中,修正了交互动词的定义和Va2类
中某些动词的分析处理不妥之处。
周红(2002)的《动宾式动词配价分析》,涉及到真二价和准二价动宾
式动词的价质分析(二价动宾式动词的句法表现不同,其价质表现也不同)
以及准二价变成真二价(必须用介词引入不同成分的语义角色而带上宾语,
语义角色受事程度越强,越容易移至宾语位置。由此可见,语义结构对句法
结构具有决定作用。
除了学术论著外,还有学者发表了学位论文探讨二价动词的具体问题。
吉益民(2000)的硕士论文《二价动核句语序的认知研究》,利用认知
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了二价动核句子语序的生成法则和理论因素。
张林(2002)的硕士论文《试论汉语中二价及物动词的两类不带宾语现
象》探讨了及物动词带宾语和不带宾语的两种形式。采用了描写与解释相结
合的方法,并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范晓的二价动词分类对各类二价及物
动词及动补短语进入“a ‘s(x)+v+0(Y)’——>b ‘S(Y)+V’对应格式”的情况进行
考察,分析出汉语中两种“a一>b对应格式”的基本框架及特征。
李敏(2003)的硕士论文《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根据直接宾语
位移的方向将双宾句分成两种类型外向句和内向句。通过句式研究发现了它
们都可以接受事论元,但是外向句还可以容纳结果论元,排斥材料论元。而
内向句正好相反,它可以容纳材料论元,但排斥结果论元。此外对能够进入
到双宾句中的动词重新进行了划分,将所有双宾动词分为强外向动词、弱外
向动词、离心动词、无向动词、向心动词和内向动词。
高俊杰(2003)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的配价研究》中把配价语
法的操作原则引进到汉代汉语存现句中加以探讨,得出存现句中二价动词的
语义特征,并构建了一个存现句的分类系统,把存现句分为两大类七小类。
王慧(2007)的硕士论文《二价动词与宾语》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主要
探讨了二价动词与宾语的问题。特别是运用范晓的二价动词分类讨论了二价
动词不带宾语的变式句(宾语移位至主语位置的情况、把字句以及被字句)
和省略NP两种格局。还讨论二价动词进入带双宾语这种句式后就变成了动态
的三价的情况。得出二价动词本身仍然是只有两个论元,但是带了双宾语之

‐ 13 ‐
后,其实是增加了一个论元而实现的。从研究各种情况之后总结出二价动词
和宾语关系的全貌,对二价动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些论文的发表有对二价动词各种小类的研究,也有对二价动词配价情况
的研究,还有对某一句式中的二价动词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仍然不能掌握
二价动词的全貌。我们对二价动词的数量、以及二价动词所构成的基本句式、
特殊句式、变换句式等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初衷,填补二价
动词整体研究的一个空缺。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
笔者以孟琮主编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研究对象,对汉语动词进行
了分析、研究,找出符合本文句法框架和语义特征的二价动词,即能够进入
SP2:NP1+V2 +NP2的句法框架,NP1表示动词的施事成分,而动词后所支配
的成分NP2可以不仅是表示受事、与事的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表示工具、处
所等名词性的成分,但是有条件的限制。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一共有
1145个符合本文讨论的二价动词(见附录1)。并按照有关句式:基本句式、
特殊句式、变换句式逐一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揭示出每种句法框架下所对应
的二价动词和所支配成分的语义特征。

1.5 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理论框架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提出的
配价理论下进行的。“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动词引入“价”的概念是
为了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成分。根据它所支配的名
词性成分数目的不同,就可以分为几价动词。本文所讨论的二价动词就是能
且只能支配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动词。本文还应用变换理论和移位理论来探讨
句法框架之间的外在联系和句法框架内部的内在联系,并通过特征理论揭示
出二价动词及所联系的必有成分的语义特征。

‐ 14 ‐
1.5.2 研究方法
(1)理论——材料相结合
本文的研究是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过程,先以沈阳确定二价动词的理论
方法为依据,再从材料中找出有关的二价动词,并发现规律,总结语法特征。
(2)语义——句法相结合
本文从语义、句法两个方面考察、分析二价动词的特点,力求全面、系
统的研究二价动词。
(3)材料——统计法相结合
本文对二价动词的研究是建立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对动词后所带
的名词宾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将得到的动词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量化,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6 本文的研究价值
针对目前一价、三价动词的研究比较全面,而二价动词还没有一个全面、
系统的研究状况。并且二价动词在动词中占了大部分的比例,所以对其进行
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对二价动词及其相关句式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细致
的研究,分别对各种句式中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进行了讨论,从
而更好的区别于其它动词。本文做到根据语义研究句法,又用句法来验证动
词的语义特征。为汉语二价动词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也为汉语动词的本体
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 15 ‐
2 汉语二价动词的研究

2.1 二价动词的定义
二价动词是只能联系两个必有成分的动词。一般都有主语和宾语的对立,
其必有成分由施事和受事等成分充当。二价动词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及物
动词。本文运用沈阳的方法确定《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二价动词。首先
建立一个形式化的汉语二价动词句位系统(SP2),该系统的句法框架为:
NP1+V2 +NP2。并对进入这个句位系统的 NP 限制了三个原则:
(1)凡能进入 SP2 中 NP 位置的名词性成分,且不违背原则 2、3,都可
以充当 SP2 中的 NP。
(2)V2 前 NP1 原则。V2 前出现的 NP 中必须有一个为 NP1,且不能加
介词(表被动的“被”、“给”等除外),在句中表施事,此 NP 为 V2 前 NP1。
(3)V2 后 NP2 原则。必须有且只有一个能在 V2 后充任宾语的 NP,一
般是表受事、对象、处所、目的等名词性成分(表施事的除外),此 NP 属于
V2 后 NP2。
本文通过结合 SP2 的句法结构和 V 前、V 后 NP 的原则,从《汉语动词用
法词典》中确定出了 1145 个符合的二价动词(见附录 1)。本文后面讨论的
各种句式都是结合这 1145 个二价动词来作具体的分析。
由于汉语中有不少的动词选用的义项不同,动词的价数也有不同这种现
象。目前汉语界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把这种现象叫做“兼价”,范晓(1991)
认为应把一个动词同时兼属几个不同的价。可后来文炼(1982)指出“这样
一来,许多动词就是兼价了,兼价一多,整个动词系统的‘价’就难以确定,
实际上等于无价”。另一种办法是吴为章(1993)提出的“不单独说某一个多
义动词是几‘价’,而是尽可能把它分成几个同形异义的单义动词”。朱德熙
(1978)先生也主张从语法的角度对多义词尽可能采取分化的办法。李剑冲
(2001)提出:
“必须‘词有定价’。某一语义的动词,无论在什么句法结构
中,其价都是不会改变的。词无定价的研究是毫无意义。因此,在研究配价
时,不能只‘依句辨价’、‘离句无价’,而应以语义分析为基础,同时结

‐ 16 ‐
合句法分析。做到‘依义辨价,一义一价’。”
笔者采用了后一种处理办法。把同一个动词具有不同价数的归为同一大
类不同小类,比如“变”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有三个义项,第一个义
项是一价动词,记为“变1”;而第二、三个义项的“变”都为二价动词,所
以记为“变2”。把只有一个义项的动词和有很多义项,但所有义项均为二价
的动词,统统记为“V”。如:
“爱好”、
“喜欢”、
“保护”等。而把一词多音的
动词,看作不同的动词。如:“背bēi”、“背bèi”、“挨āi”、
“挨ái”等。

2.2 区别二价动词与一价动词、三价动词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2.1 理论上的区别问题
就配价理论的划分标准来看,二价动词是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
语相关联,为我们一般所说的及物动词,如“爱、采、喜欢、看”等;一价
动词则是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相关联,为我们一般所说的不及
物动词,如“病、休息、醉”等;三价动词则是强制要求与三种性质的名词
性词语相关联,为我们一般所说的双宾动词,如“告诉、送、赔偿”等。

2.2.2 二价动词与一价、三价动词容易混淆的问题
目前对汉语动词价的分类,各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原因在于汉语
动词的配价由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一是语义,二是句法结构。大多数情
况动词的语义配价和句法配价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往往受汉语句法隐
含、省略、移位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动词的语义与句法呈现出“一对多”
或“多对一”的现象。这也是造成语义价与句法价有时不能达成统一的原因。
因此二价动词与一价、三价动词在划分上容易混淆,产生问题。
2.2.2.1 语义价与句法价不对应造成的混淆
大多数情况动词的语义配价和句法配价呈现出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有
时候动词的语义与句法呈现出“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现象。比如有的动
词语义上表现为支配两个必有成分,但是在句法上,另一个必有成分是由介

‐ 17 ‐
词引导,形成介宾短语被提到动词之前,因此宾语位置上没有名词性的成分
出现。这是二价动词与一价动词容易混淆的地方。
例如:(1)我为人民服务。
(2)我和他结婚。
这类二价动词还有“着想”、“道歉”、“求情”、“交往”等。他们
有别于典型的二价动词。典型的二价动词在语义上支配的两个必有成分,分
别是施事和受事,在句法上充当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通常把上述这类动词
称作“不及物的二价动词”,而不能看作一价动词。
2.2.2.2 隐含、省略、移位造成的混淆
由移位造成动词的混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某些一价动词在句法
上的主语和宾语位置都有名词性成分出现,名词性成分却不是分别表动词的
施事和受事。
例如:(3)王冕(的)父亲死了。——>(王冕/tNP)死了父亲NP。
(4)衣服(的)扣子掉了。——>(衣服/tNP)掉了一个扣子NP。
(5)动物园(的)狮子跑了。——>(动物园/tNP)跑了一只狮子
NP。

这种情况动词的主语NP往往是一种狭义的表领属关系的名词性短语。论
元NP分裂后移之后,表“领”的定语留在原位,并改为这个成分充当整个剧
中的主语。这种结构都可以看作是在动词前原论元位置留有语迹,而出现分
裂后移成分的动词后位置就成为“成分支配位置”,在动词前位置出现的就
只是非直接论元句首NP了(陆俭明,2004,pp.200)。所以这类动词是一价,
而不能看作二价。
还有一种情况是二价动词后的NP移到句首形成话题句。
例如:(6)这碗饭我吃了。——>我吃了这碗饭。
(7)那本书我读过了。——>我读过了那本书。
(8)他我认识。——>我认识他。
上述三个句式,右边的句式才是原型结构,而左边的是移位造成的句式
结构,因此不能把左边的句式作为判定动词价类的标准,必须根据原句式来
判定。所以“吃”、“读”类动词是二价动词,而不是一价动词。

‐ 18 ‐
还有一种省略/隐含造成的情况,主要是动词后的NP由于上下文语境的作
用没有表现出来。
例如:(9)晚饭我吃过了。——>我吃过了e。(e=晚饭)
(10)书我看完了。——>我看完了e。(e=书)
(11)他被我拒绝了。——>他被e拒绝了。(e=我)
上述例子中,右边的句式,动词后的NP都被省略了,要是有相关的语境,
不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这样从句法层面上看,会误把“吃”、“看”、
“拒绝”当作是一价动词。
综合上述几种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在分析动词的配价成分时,必须要在
原型句法结构中加以鉴别,不能凭借隐含、省略、移位后的句式来讨论动词
的配价。这样就会造成对动词辨价的不准确。
2.2.2.3 可有补足语造成的混淆
通常一个语义自主,结构完整的句子中有三种成分:必有补足语、可有
补足语和说明语。赫尔比希认为动词的配价由必有补足语与可有补足语的数
目共同来决定。确定必有补足语、可有补足语的方法是采用删减法。即删掉
句子的某个成分后,句子的语法结构仍然完整,语义自足,说明所删成分不
是句子结构所必须的成分;如果删除某个成分后,句子的语法结构不完整,
语义不自足,说明该成分是句子结构所必须的成分,即必有补足语。所以区
分必有补足语、可有补足语是决定动词配价的关键,也是区分一价动词、二
价动词、三价动词的有效方法。
必有补足语一般都是动词的配价成分,而可有补足一般由表时间、处所
或工具的名词性成分充当,所以是否充当动词的配价成分要视具体的情况而
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成分不处于句子主语、宾语的位置上,
删除后,句子的句法结构仍然完整,语义自足。这种情况下表时间/工具/处所
的名词性成分不是动词的必有成分。
例如:(12)我休息了两天。——>我休息。
(13)我用刀切肉。——>我切肉。
(14)我在教室里看书。——>我看书。

‐ 19 ‐
(12)中的“两天”,(13)中的“刀”,(14)中的“教室里”删除后不
影响句子结构的完整,语义的自足,所以不是动词的必有成分。因此,
“去”、
“切”、“看”所支配的必有成分只有两个,是二价动词,而不能看作三价动
词。
(二)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删除后,
句子的句法结构仍然完整,语义自足。这种情况下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
成分也不是动词的必有成分。
例如:(15)树叶落地上了。——>树叶落了。
(16)我放桌上一支笔。——>我放一支笔。
以上句子中的“地上”、“桌上”虽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但删除后
不影响句子结构的完整和语义的自足。所以也不是动词的必有成分。因此,
“落”是一价动词,支配一个必有成分;
“放”是二价动词,支配两个必有成
分。
(三)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删除后,
句子结构不完整,语义不自足。这种情况下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成分是
动词的必有成分。
例如:(17)我住北京。——>*我住。
(18)我骑自行车。——>*我骑。
(19)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国庆节。
(17)中的“北京”,(18)中的“自行车”,(19)中的“十月一日”删
除后影响了句子结构完整和语义自足。所以不能删除,并且充当动词的必有
、“是”是二价动词,而非一价动词。
成分。因此确定出“住”、“骑”
我们用下面的表格来说明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可有补足语)
在句中充当动词配价的情况。
表 2.2.2.3.1
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在句 表时间/工具/处所的名词性成分
中的位置 是否为动词的必有成分
不处于句子主语、宾语的位置上 不是

‐ 20 ‐
处于主语、 删除后,句法结构仍然 不是
宾语的位置 完整、语义自足
上 删除后,句法结构不完 是
整、语义不自足

‐ 21 ‐
3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型

汉语配价理论中涉及到研究汉语句型的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汉语二价
动词与有关句型的问题也一直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话题。比如有讨论二价动
词带宾语的情况,也有讨论存现句中二价动词的特征,还有讨论二价动词构
成的双宾句等。可是他们都没有对二价动词所涉及的句型做一个全面地分析
和系统地研究。所以笔者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确定出来的二价动词为
基础,试图找出二价动词所能构成的句型,并分析这些句型中二价动词的语
义特征。
本文主要从二价动词所构成的三种句法形式(就是下文所提到的基本式、
特殊式、变换式)来研究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基本式:NP1+V2+NP2,特殊
式:NP1+p+ NP2+V2,N+V+NP,变换式:NP1+把+NP2+V2、NP2+被+NP1+V2、
NP2+NP1+V2。下面就每种句式分别展开讨论。

3.1 基本式
本文所讨论的基本式为“NP1+V2+NP2”,其中 NP 一般指名词或名词性
的成分。NP1 在句中充当主语,表示施事,NP2 在句中充当宾语,本文讨论的
二价动词所联系的必有成分 NP2 可以表示【+受事】、【+对象】、【+工具】、【+
处所】、
【+时间】、
【+致使】、
【+等同】、
【+原因】、
【+结果】、
【+目的】、
【+方式】。
例如:(20)小王吃了那碗饭。
(21)他读了一本书。
(22)我们召集了所有的学生。
(23)我住在学校。
(24)我们迎接新的一年。
(25)我写标语。
(26)他(身上)捂着一床被子。
基本式中二价动词都有两个必有成分 NP1 和 NP2。其中 NP1 在句中表施
事,是动作的施行者,如句子(20)中的“小王”,(21)中的“他”,(22)、

‐ 22 ‐
(23)、
(24)、
(25)中的“我”,
(26)中的“他”。NP2 大多表受事,是动作
的承受着,如句子(20)中的“那碗饭”,(21)中的“一本书”,(22)中的
“所有的学生”。但 NP2 也有表处所、时间、工具等情况,如(23)中的“学
校”表处所,
(24)中的“新的一年”表时间,
(25)中的“标语”表结果,
(26)
中的“被子”表示工具但均可充当动词的必有成分。表处所、时间、工具等
名词性成分在什么情况下充当动词的必有成分本文前面已作了讲述,这里就
不再讨论了。
通过研究发现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找出的 1145 个二价动词都能进
入此句法结构(见附录 1)。

3.2 特殊式

3.2.1 特殊式一
汉语中有一小部分动词联系着两个必有成分 NP1 和 NP2,所联系的 NP2
在一个介词的引导下可以提到动词之前,成为“NP1+p+NP2+V2”(其中 p 指
介词)的句式,即本文所提到的特殊式一。见下面的例子:
(27)我要向他报复。
(28)他和小王争吵过好几回。
(29)她跟老王认识。
(30)我和他结婚了。
这类动词被有的学者称作交互动词。徐峰(1998)指出,
“凡是在语义上
要求由两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以上的人或物同时参与,且至少有两个事物之间
存在对等动作关系才能实现或实施的动词,称之为交互动词。
”经过研究,在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里能进入特殊式一的动词一共有 48 个。如下:
(1)挨 āi、保证、报复、抱怨、比赛、争吵、吵、斗争、发愁、放心、
交际、进攻、靠近、联络、联系、配合、碰见、乞求、挑战、投降、学习、
拥抱、掩护、认识、商量、熟悉、操心、担心、告别、讨论、请示、申请、
鼓励、提醒、合作

‐ 23 ‐
(2)帮忙、道歉、服务、结婚、离婚、恋爱、屈服、鞠躬、情愿、妥协、
奋斗、着想、战斗
(1)中的 35 个动词都是二价动词,既可以进入基本式,也可以进入特殊
式一。但(2)中的 13 动词即为交互动词,不能进入基本式,只能进入特殊
句式一,尽管此类动词在语义上要求与两个必有成分同现,但在句法上 V 后
没有必有成分可以出现。因此(2)中的动词不属于笔者讨论的二价动词范畴,
而是把它们看作准二价动词,没有归入本文二价动词的范围。
这些动词由于他们在语义结构上要求支配两个必有成分 NP1 和 NP2。在
没有语境的帮助下,这两个必有成分都要与动词 V 在表层结构上共现。在句
式中,NP1 一般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在句中充当主语;NP2 多为动作
指向的对象,即与事,在句中充当宾语。不同的语义角色用不同的介词引导,
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格式。笔者主要讨论了以下三种格式:
3.2.1.1 NP1+向/对 NP2+V
例如:(31)我向父亲抱怨。
(32)敌人向我们进攻了。
(33)服务员向顾客道歉。
(34)她对孩子们很放心。
其中 NP1 是施事,NP2 是与事,NP1 发出的动作行为 V,对 NP2 来说,
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或者是无所谓有益还是有害。介词多用“向”,
用“对”的大都能换成“向”,所以与“对”字句相比,“向”字句是 Va1 构
成的优势句式。能构成这类句式的动词是:
保证、报复、抱怨、进攻、靠近、乞求、挑战、投降、学习、放心(对)、
告别、屈服、道歉、鞠躬、请示、申请、情愿(对)、妥协
3.2.1.2 NP1+为/给 NP2+V
例如:(35)妈妈总是为我担心。
(36)我们要为人民服务。
V 表示一种有益的动作行为,施事 NP1 是施益者,与事 NP2 是受益者,
介词“为”
、“给”的作用是引进受益者,二者相比,
“为”的使用多于“给”

因此,“为”字句是 V 构成的优势句式。这类动词是:

‐ 24 ‐
发愁、担心、操心、帮忙(给)、鼓励(给)、提醒、掩护、服务、奋斗、
着想
3.2.1.3 NP1+和/跟/同/与 NP2+V
例如:(37)爸爸经常跟妈妈吵。
(38)他常常和小伙伴比赛。
(39)他同我商量。
这类句式中 NP1 是施事,它有意识地对 NP2 发出一种动作行为,并使之
作为参与者,加入到这个动作行为中去,所以这里的 NP2 既是与事,又是配
角,是个比较特殊的语义角色。介词“和、跟、同、与”可以互相替换。能
构成这类句式的动词有:
挨 āi、比赛、争吵、吵、交际、联络、联系、配合、碰见、拥抱、熟悉、
认识、讨论、商量、熟悉、结婚、离婚、恋爱、战斗、合作

3.2.2 特殊式二
二价动词必须有两个必有成分(NP1 和 NP2)与之同现,从二价动词的
基本句式:NP1+V2+NP2 来看,当 NP1 为动词的必有成分,另一个必有成分
NP2 表处所时,可以把 NP2 移到 V 之前,把 NP1 放到 V 之后,构成存现句。
存现句是表示某个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个人或事物的句式。句首必有成
分(NP2)的语义特征为:【+处所】。V 后的必有成分(NP1)一般为人或事
物。由于二价动词语义特征的不同,所构成的存现句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分
为:“有”类、“是”类、“挂”类。
3.2.2.1 “有”类存现句
这类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为:【+存在】、【-动作】、【-状态】;所能进入的
句法框架为:N+有+NP——>NP+在+N(N 为处所名词,“在”为动词)。这
类动词只有一个:“有”。
例如:(40)桌子上只有一本书。——>(只有)一本书在桌子上。
(41)教室里有小明。——>小明在教室里。
(42)墙上有一副画。——>(有)一副画在墙上。
(43)河边已经有很多人了。——>(已经有)很多人在河边了。

‐ 25 ‐
“有”类二价动词在存现句中的使用率非常高,几乎所有的存现句中的
动词都可以用“有”来替换。与别的动词不同的是,它只表示某地方存在某
人或某物,而不表示存在的方式。如果把充当必有成分处所名词称为位事,
则其语义框架为:位事+存在+存在者。
“有”构成的存现句基本上都能变换成
“某人或物+在+某个地方”的句式。
与“有”同现的两个必有成分 N 和 NP,在语义和句法上都是不可缺少的。
NP 多是由事物或人物名词充当,如(40)句中的“一本书”,
(41)句中的“小
明”,
(42)句中的“一幅画”
,(43)句中的“很多人”
。而且笔者还发现,作
为必有成分的 NP 多是由“数量同+名词”构成的具体名词,而不是抽象名词。
3.2.2.2“是”类存现句
“是”类动词的语义特征为:【+存在】、【-动作】、【-状态】。可以进入的
句法框架为:N+是+NP——>NP+在+N。这类动词也只有一个:“是”。
例如:
(44)学校北边是教学楼,南边是图书馆,东边是运动场,西边是
学生宿舍。——>教学楼在学校北边,图书馆在南边,运动场在
东边,学生宿舍在西边。
(45)屋里都是来听他讲故事的小孩儿。——>来听他讲故事的小
孩儿都在屋里。
(46)书架上全是我读过的书。——>我读过的书全在书架上。
(47)房子后边是一块空地。——>一块空地在房子后边。
“是”类动词的语义模式也为:位事+存在+存在者。存在者 NP 既可由人
物,也可由事物充当,并且“是”前面可以加 “全”、
“都”等副词。由它构
成的存现句也可以变为“在”字句。
“是”类动词与“有”类动词构成的存现
句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1)“有”类句中处所词语 N 所表示的范围要大于 NP 所占的空间,NP
所占的空间范围一般只是 N 得一部分。如(40)句中的“一本书”和(42)
句中的“一副画”所占据的空间分别小于处所名词“桌子上”和“墙上”
。但
“是”类句中处所词语 N 所表示的范围一般是等于 NP 所占据的空间,或是
绝大部分空间。如(44)中的 “教学楼”、
“图书馆”、
“运动场”、
“学生宿舍”
基本上占据了“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大部分甚至所有的空间。

‐ 26 ‐
因此,“有”字句可以延长,而“是”字句不能延长。
例如(48)这里有花、有树、有草,还有小动物。
*(49)这里是花、是树、是草,是小动物。
(2)“有”字前只能加表示部分范围的副词,如(40)句中的“只”;而
“是”字前只能加表示全部范围的副词,如(45)句中的“都”,(46)句中
的“全”。
(3)“有”类动词前可有时间副词,如(43)句中的“已”。而“是”类
动词则不可以。
“有”类句中的 NP 所指代的人物或事物没有“是”类句中 NP 所指
(4)
代的人物或事物具体、清楚。
例如(50)前面有一个人。——>*前面是一个人。
(51)前面是王老师。——>*前面有王老师。
“一个人”的概念较模糊,不是特指;而“王老师”的概念确是特指的某
一个人。
“是”类句中的两个必有成分可以都是表处所的名词。句首的 N 后
另外,
必须加上方位词。
例如(52a)学校旁边是邮局。
(53a)房屋左面是围墙。
(54a)医院后面是一个池塘。
(52a)句中的“旁边”,(53a)句中的“左面”,(54a)句中的“后面”。
由于处所词含有有空间性和事物性两种性质。由于句首的处所词加上方位词
【-事物】的特征;而句末的处所词则显得
后使其空间性较强,具有【+处所】、
事物性较强,具有【-处所】、【+事物】的语义特点。因此句首的 N 和句末的
NP 能互换位置,构成这样的句法框架:N+方位词+是+NP——>NP+反方向
方位词+是+N。
例如:(52a)学校旁边是邮局。——> (52b) 邮局旁边是学校。
(53a)房屋左面是围墙。——>(53b) 围墙右面是房屋。
(54a)医院后面是一个池塘。 ——>(54b) 池塘前面是医院。
3.2.2.3 其他类存现句

‐ 27 ‐
该类动词的语义特征为:【+附着】、【+状态】、【-动作】;能进入的句法框
架是:N+V+着+NP——>NP+V+在+N。是比较常见的一类。
例如(55)墙上挂着一幅画。——>一幅画挂在墙上。
(56)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一顶帽子戴在头上。
(57)床上躺着小李。——>小李躺在床上。
(58)外面站着一个人。——>一个人站在外面。
(59)门口放着一双鞋。——>一双鞋放在门口。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发现,存现句中 V 后 NP 的语义特征有所不同。(57)、
(58)句中 V 后 NP 为动作发出者,称作“施事”。因此,语义模式可以表示
为:位事+动词+施事。而(55)、 (59)句中 V 后 NP 的语义特征为【+
(56)、
受事】、
【+工具】或【+结果】,都不是动作的发出者。根据这类动词后面所跟
NP 语义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坐”和“放”类。
(1) “坐”类二价动词能进入的句法框架为 A 式:N+V+着+NP——>
N+(有)NP+V+着。
“放”类二价动词能进入的句法框架为 B 式:N+V+着+NP
——>NP+被+V+在+N 或把 NP+V+在+N。
例如:(60)沙发上睡着小男孩。——>沙发上(有)小男孩睡着。
(61)后面藏着一个人。——>后面(有)一个人藏着。
(62)马路中间躺着一位老太太。——>马路中间(有)一位老太
太躺着。
(63)屋子当中堆着许多杂物。——>许多杂物被堆在屋子当中。
/把许多杂物堆在屋子当中。
(64)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一本书被放在桌子上。/把一本
书放在桌子上。
经过统计,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找到 28 个二价动词,能进入句法框
架 A 式。具体如下:
靠、卷、立、藏、充满、倒 dǎo2、等、蹲、躲、跟、跟随、刮 2、跪、落 là、
裂、落 2、趴、破、骑、散布、散发、睡、躺、噎、隐藏、站、住、坐
笔者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找出 126 个二价动词,能进入句法框架 B
式。具体如下:

‐ 28 ‐
安 2、摆、绑、保留、包、抱、背 bēi、编、抄、擦、踩、插、缠、搀、盛、
出、穿、存、搭 2、戴、带、登、登记、叠、点、垫、掉 2、叮、顶、钉 dìng、
堵、对 2、堆、翻、放、缝、盖、搁、刮、挂、裹、滚、糊、画、关、混、记、
夹、剪、浇、嚼、接、扛、抠、扣、举、捆、拉 lā、晾、留、抹、埋、磨 mó、
拿、捏、拧 nǐng、佩带、喷、捧、披、泼、铺、热、扔、热、掐、签、绕、
撒 sā、洒、撒 sǎ、上 2、烧、梳、剩、收集、刷、拴、锁、套、提、填、挑、
贴 2、停 2、拖、托、涂、拖、驮、围、握、捂、写、绣、压、掩盖、腌、印、
栽、蘸、沾、蒸、凿、扎 zhā、织、种、煮、抓、装、坐、靠、卷、立、藏
“坐”类动词为非及物性,所以它不能进入这样的句法框架 B。
(2) “坐”
类动词的语义模式为:位事+动词+施事。而“放”类动词具有及物性,在一
般主谓句中,其动作的施事与受事可同时出现,但在存现句中,施事被存现
句的句法框架省略了,只有受事可作为“放”类动词的必有成分。在这里“动
词+着/了”以一种状态持续在静态的处所中。所以一般只能是一种事物,作
为动作的客体。有时客体也可以是表工具的,我们称之为“凭事”,或者表结
果的,我们可以称它为“成事”。因此,
“放”类动词的语义模式可以描写为:
位事+动词+受事/凭事/成事。
“坐”类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因此其句首的处所名词 N
(3)
和句末的 NP 都是它的必有成分。由于“坐”类二价动词还具有【-动作】、
【+
瞬时】的语义特征,动作在瞬间就完成,并一直持续着这种状态。因此,动
词常与“着”同现,表示状态的持续例如“充满”、“躺”、“坐”等,在动作
完成后就以这个状态存在着。“放”类动词同样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其句首的处所名词是它的必有成分。又由于动词具有【+状态】、
【-动作】性的
特征,决定了后面跟有表状态的助词“着”,表示状态一直持续。
(4)
“坐”类、“放”类动词后的状态副词“着”可被助词“了”替换,
其语意几乎没有变化。对于这种现象,宋玉柱先生(1982)认为“这两类的
动词句中‘着’和‘了’基本上相同,可以互换。”;李临定先生(1990)认
为“存现句表示事物存在的状态,用‘着’来体现最为合适。之所以也可用
‘了’,是因存现句也是表示已经完成的状态,用表示完成意义的‘了’也未
尝不可。”由于“放”类动词具有动态义和静态义,既可以表示动作,又可以

‐ 29 ‐
表示动作完成后的状态,因此和“坐”类动词一样,它后面的“了”等于“着”

但笔者认为“着”和“了”在语义上还是有区别,“着”更强调动作的持
续,前面可使用“一直”
、“仍然”、
“总是”等表持续义的副词。
“了”则更强
调动作的完成,前面可使用“己”、“己经”、“又”、“刚刚”等表己然义的副
词。

3.3 变换式

3.3.1 把字句:NP1+把+NP2+V2
主谓宾句(S+V+O)是汉语里面的一种基本句式,但却不是使用频率最
高的一种句式。因为由于意义的表达、句式的变化等需要,我们常常使用把
字句和被字句来体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把字句和被字句更强调施与受的对
立关系。一般的主谓宾句(S+V+O)句中,S 表示动作的施行者,O 表示动作
的承受着。把字句和被字句都具有强受事性、弱施事性的特点。所以动作的
发生会使受事者受到一定的影响,或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句法和与以上
看,把字句和被字句都需要联系两个必有成分,所以一价动词一般不能进入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而本文所讨论的二价动词可以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但
把字句和被字句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分析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二价动词的
语义差别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价动词原句式中的宾语 NP2 由“把”字引导,提到动词之前,主语之
后,构成把字句:NP1+把+NP2+V2。NP1 在句中作主语,表施事,大多数为
“有生”的名词,也可以是“无生”的名词;NP2 在句中充当宾语,具有独
立性,即先于动作而存在,也就是说不是行为造成的结果。此句式在于强调
动词对宾语 NP2 的处置作用。进入把字句的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是:
【+动作】、
【-感受】、【-行为】、【-关系】。
例如:(65)小李吃光了苹果。——>小李把苹果吃光了。
(66)他做完了作业。——>他把作业做完了。
(67)我关了电视。——>我把电视关了。

‐ 30 ‐
(68)小男孩摔坏了杯子。——>小男孩把杯子摔坏了。
(65)句中的“吃”,(66)句中的“做”,(67)句中的“关”,(68)句
中的“摔”都是表示动作类的二价动词。而感受类、行为类等动词则不能用
此句式来表达。
例如:(69)我喜欢英语老师。——>*我把英语老师喜欢。
(70)我帮助了老奶奶。——>*我把老奶奶帮助了。
(71)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他的话把一剂良药等于。
(72)小李成大学生了。——>*小李把大学生成了。
我们经过研究进一步发现,之所以动作类的动词能够进入把字句,是因
为动作类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导致对宾语 NP2
产生了影响。因此把字句的动词后可接表示结果的补语,表示动作对宾语造
成的结果。如(65)句中的“吃光”,
(66)句中的“做完”,
(68)句中的“摔
坏”;(69)、(70)、(71)、(72)句的动词后却不能加补语,因此不能构成把
字句。
笔者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找出 591 个可以进入把字句的二价动词,
见附录 2。

3.3.2 被字句:NP2+被+NP1+V2
被字句是由原句式的宾语 NP2 提前到主语之前,后由“被”字连接,构
成的句式为:NP2+被+NP1+V2。句中 NP1 表动作的实施者,大多为“有生”
的名词,也可以是“无生”的名词。NP2 则表受事。与把字句一样,V2 也是
强调动词对受事 NP2 的影响。由于被字句有强受事,弱施事的特点,在句中
施事主语 NP1 可以不出现。被字句中的二价动词大多是表示宾语遭受到的事
情,一般都是“不希望”发生或是“受到某种损害”的事情。进入被字句的
二价动词语义特征为:【+动作】、【+感知】、【+强迫】、【-关系】、【-行为】、【-
心理】。
例如:(73)他发现了我们的秘密。——>我们的秘密被(他)发现了。
(74)老师批评了他。——>他被(老师)批评了。
(75)雨淋湿了她的头发。——>她的头发被(雨)淋湿了。

‐ 31 ‐
(76)小猫抓了我一下。——>我被(小猫)抓了一下。
(77)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博物馆被我们参观了。
(78)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大多数人的意见被他们
代表了。
(79)我担心他了。——>*他被我担心了。
(73)中的“他”
,(74)中的“老师”
,(76)中的“小猫”均为“有生”
的施事主语,
(75)中的“雨”为“无生”的施事主语,但在被字句中都可以
不出现。而(77)、(78)、(79)中动词的语义特征分别为行为类、关系类和
心理类,所以不能变换成被字句。
笔者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找出 696 个二价动词,能进入被字句,见附
录 3。
3.3.2.1 能进入被字句,不能进入把字句的情况
张伯江(2001)在《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提出的“把字句
与被字句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被字句的影响性可以不是针对 NP2 的,而是
针对当事人的,把字句则没有这个特点,事件的影响力仅限于 NP2 本身”。所
以动词语义特征的差异,导致了某些动词只能进入被字句,不能进入把字句。
经过研究,能进入被字句而不能进入把字句的动词语义特征为:
【+赞成】、
【+
感知】、【+看见】、【+强迫】。
例如:(80)你的秘密被我知道了。——>*我把你的秘密知道了。
(81)我把父母的房间打扫干净了。——>父母的房间被我打扫干
净了。
“知道”这一动作一旦发生不是对“你的秘密”造成影响,而是对“你”
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被字句里的 NP2 既可以是直接受影响者又可以是间接
受影响者。把字句则不能。
“打扫”动作的发生只会对“父母的房间”产生影
响,而对“父母”造成任何的影响。由此来判定出能用于被字句而不能用于
把字句的二价动词。笔者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找到 220 个二价动词,见
附录 4。
3.3.2.2 把字句和被字句均可进入的情况
由于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动词都是强调动词对承受者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 32 ‐
可以相互转化,
“把”字句可转化为“被”字句,
“被”字句也可转化为“把”
字句。这种情况的 NP1 和 NP2 必须是直接的实施者和承受者,二价动词的语
义特征表示为:【+动作】、【-感知】、【-强迫】、【-看见】、【-关系】、【-行为】。
例如:(82)我把这碗饭吃完了。——>这碗饭被我吃完了。
(83)值日生把黑板擦干净了。——>黑板被值日生擦干净了。
(84)开发商把这块地买了。——>这块地被开发商买了。
下面我们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可同时进入“把”字句和“被”字
句的二价动词统计出一共有 476 个,见附录 5。
最后把本文讨论的二价动词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情况作了以下统计:
表 3.3.2.2.1
句法框架 二价动词语义特征 数量(个) 所占比例
能进入把字句 【+动作】、【-感受】、【-行为】、【-关系】 591 52%
能进入被字句 【+动作】、
【+赞成】
、【+感知】、
【+强迫】、 696 61%
【+看见】、【-关系】、【-行为】、【-心理】
能进入被字句,不能 【+赞成】、【+感知】、【+看见】、【+强迫】 220 19%
进入把字句
既能进入把字句,又 【+动作】、【-感知】、【-强迫】、【-看见】、 476 41%
能进入被字句 【-关系】、【-行为】
既不能进入把字句, 【+行为】、【+关系】、【-动作】、【-赞成】、 333 30%
又不能进入被字句 【-感知】、【-看见】、【-强迫】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二价动词能够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但进入被字
句比把字句的二价动词要数量多,并且还有接近 20%的二价动词只能进入被
字句,不能进入把字句。这说明了被字句能容许的动词范围比把字句要宽。
我们还发现凡表示动作类的二价动词都能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而表示行为
类、关系类的二价动词不能进入这两种句式。这也说明了把字句和被字句不
仅要求联系两个必有成分,而且行为要让受事者发生某些变化或产生一定的
影响。

3.3.3 变换式三:NP2+NP1+V2

‐ 33 ‐
这种句式结构其实是移位造成的。二价动词后的必有成分NP2(宾语)移
到句首,为了强调对受事发生的动作行为而形成的话题句。此句式的结构为:
NP2+NP1+V2。后面常跟“了”,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完成了。据统计发现进入
变换式三的二价动词具有【+行为】、【+动作】、【‐延续】的语义特征。
例如:(85)我订好了机票。——>机票我订好了。
(86)我吃了饭。——>饭我吃了。
(87)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
(88)他听取了领导的意见。——>领导的意见他听取了。
(89)我们完成了目标。——>目标我们完成了。
(90)我喜欢他。——>*他我喜欢。
(91)他讨厌这种自私的人。——>*这种自私的人他讨厌。
(85)——(89)变换成右边的句式后,都含有完成了的意思。所以要
求必须是非延续性的二价动词才可以进入这种句式。我们从《汉语动词用法
词典》中找到754个这样的二价动词,见附录6。

‐ 34 ‐
4 结论

4.1 研究结果
本文根据语义与句法相结合的配价方式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动
词进行了筛选,通过二价动词的确定方法,找出了符合本文所讨论的二价动
词 1145 个。并按照它们所能进入的不同句法结构,依次进行了讨论,找出每
一类句式中二价动词的语义特点。为二价动词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具体
的研究结果见下表:
表 4.1.1
句式类型 句法框架 二价动词语义特征 数量 所占比
(个) 例
基本式 NP1+V2+NP2 全部 1145 100%
NP1+向/对+NP2+V2 【+交互】 18 1.57%
特殊式一: NP1+为/给+NP2+V2 【+交互】 10 0.87%
NP1+p+NP2+V2 NP1+和/同/跟/与 【+交互】 20 1.75%
+NP2+V2
N+有+NP 【+存在】、【-动作】、 1 0.08%
特殊式

【-状态】
N+是+NP 【+存在】、【-动作】、 1 0.08%
特殊式二: 【-状态】
N+V+NP A 式:N+V+着+NP 【+附着】、【+状态】、 28 2.45%
【-动作】
B 式:N+V+着+NP 【+附着】、【+状态】、 125 10.92%
【-动作】
变换式

变换式一 NP1+把+NP2+V2 【+动作】、【-感受】、 591 51.62%


【-行为】、【-关系】
变换式二 NP2+被+NP1+V2 【+动作】、【+赞成】、 696 60.79%

‐ 35 ‐
【+感知】、【+强迫】、
【+看见】、【-关系】、
【-行为】、【-心理】
变换式三 NP2+NP1+V2 【+行为】、【+动作】、 754 65.85%
【-延续】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二价动词除了可以进入基本句式外,还可以进入
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和话题句等汉语常用的句式中,并且这些句式都是
由最基本的句式(NP1+V2+NP2)变换或由介词引导而成。其中二价动词进入
基本式的能力最强,几乎是 100%;其次是变换式,超过 50%的二价动词可以
使用变换式;而只有不到 15%的二价动词可以进入特殊式。每种句式虽然句
法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动词所联系必有成分都是两个,这也是二价动词的语
义和句法特征。由此验证了配价理论中语义与句法辩证统一的关系。

4.2 研究不足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动词是汉语中常用的动词和操
作上的疏漏使本文对二价动词的统计难免有不穷尽之处。
(2)由于任何一种语法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每一种语言在规律上
往往都有例外的情况。配价语法虽然比较适合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但也不
能解决汉语中所有的语法现象。由于汉语语义关系十分复杂,句式变换灵活,
所以笔者归纳出来的二价动词难免能准确无误。
(3)对变换句式三中二价动词的句法意义讨论不够。因为此句式也是汉
语中比较常用的一类,望今后能对其有更加严密、全面的讨论。
本文只对配价语法中的二价动词稍作了探讨,由于笔者学识有限,谬误
在所难免。笔者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找到二价动
词的语法规律,为汉语本体的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理
论支撑。

‐ 36 ‐
参考文献

专著: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200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04):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临定(1986):现代汉语句型[M]. 北京:商务出版社.

孟琮(1999)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袁毓林(1998):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袁毓林(1993):准双向动词的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小兵、李海鸥(2004)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文炼、袁杰(1990):谈谈动词的“向”[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期刊文章:

奥田宽(1982):论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强制性联系和非强制性联系[J]. 南开大学学报(3).

陈平(1987)
: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 中国语文(5).

戴耀晶(1998):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的探索[J]. 中国语文(2).

范晓(1996)
: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J]. 汉语学习(6).

范晓、朱晓亚(1999):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J]. 语言教学与研究(1).

金立鑫(1997)
:“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 中国语文(6).

廖秋忠(1984):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J]. 中国语文(4).

蔺璜(2001)
:二价不及物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J]. 语文研究(5).

鲁川、缑瑞隆(2000):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配价的分类系统[J]. 汉语学习(6).

李人鉴(1980):关于“被”字句[J]. 扬州师院学报(4).

吕文华(1990)
:“被”字句中的几组语义关系[J]. 世界汉语教学(2).

李临定(1980)“被”字句[J]. 中国语文(6).

任鹰(2001)
: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移位规则再议[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邵敬敏(1996):语义价句法向及其相互关系[J]. 汉语学习(4).

唐健雄(1994)
:“被”字句的谓语动词[J]. 河北师院学报(1).

‐ 37 ‐
文炼(1982)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J]. 中国语文(1).

王还(1985)
:“把”字句中“把”的宾语[J]. 中国语文(1).

吴为章(1982):单向动词及其句型[J]. 中国语文(2).

吴为章(1996):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J]. 三明大学学报(2).

吴为章(1993):动词的“向”札记[J]. 中国语文(3).

徐峰(1998)
:“交互动词配价研究”补议[J]. 语言研究(4).

尹钟宏(2002):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J]. 惠州学院学报(5).

殷志平(1989)
:“被”字句研究综述[J]. 中国语文天地(5).

张丹(2005)
: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4).

周国光、张国宪(1994)
: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J]. 语文建设(3).

朱景松(1992):与工具成分有关的几种句法格式[J]. 安徽师大学报(3).

张伯江(2001):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J]. 中国语文(3).

朱德熙(1978)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 中国语文(1-2).

张国宪(1994).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 汉语学习(4).

论文集:

范晓(2000)
:关于动词配价研究的几个问题[A]. 沈阳、郑定欧主编.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

研究[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84): “把”字句动词带宾语[A].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C]. 北


“被”字句,
京:商务印书馆.

张谊生(1998):交互动词配价研究[A]. 袁毓林、郭锐主编.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

辑)[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位论文:

高俊杰(2003):现代汉语存现句的配价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敏(2003)
: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慧(2007)
:二价动词与宾语[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林(2002):试论汉语中二价及物动词的两类不带宾语现象[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

‐ 38 ‐
附录 1

进入基本式的二价动词:
挨 āi、挨 ái、爱、爱好、爱护、爱惜、安 2、安插、安排 2、安慰、安置、熬
巴结、拔、把握、霸占、摆、摆弄、摆脱、搬、办、办理、拌、绑、包、包
含、包括、包围、剥、保持、保存、保护、保留、保卫、保证、报复、报销、
抱、抱怨、暴露、背 bēi、背 bèi、奔、逼、比、比较、比赛、闭、避、避免、
编、变 2、变化、辩论、标、表达、表决、表示、表现、表演、表扬、拨 2、
剥削、驳斥、补 2、布置、擦、猜、裁、采、采购、采集、采纳、采取、采用、
踩、参观、参加、参考、藏、操心、操纵、测、测量、测验、插、查、拆、
拆除、搀、缠、产生、铲、尝、唱、抄、抄写、超过、朝、吵、炒、扯、撤、
撤销、陈述、称 2、称赞、成 2、成立 2、成为、呈现、承担、承认、乘、盛、
吃、冲、充满、重复、抽 2、抽查、愁、筹备、出、出版、除、锄、处罚、处
分、处理、穿、传 2、传达、传染、喘、串 2、闯、创造、吹、刺激、凑、促
使、催、存、搓、搭 2、达到、打 2、打扮、打倒、打击、打破、打听、逮、
代表、代理、代替、带、逮捕、戴、担任、担心、耽误、掸、当、当心、挡、
捣、捣乱、倒 dǎo2、到达、倒 dào2、倒退、得 dé2、得到、得 dě、登、登记、
等、等待、等候、等于、滴、抵抗、颠倒、点、垫、惦、惦记、钓、调、调
查、调动、掉 2、叠、叮、盯、钉 dīng、顶、订、钉 dìng、定、丢、懂、动、
动弹、动员、冻、斗、斗争、逗、督促、读、堵、端、端正、断 2、断绝、锻
炼、堆、对 2、对待、对抗、兑换、蹲、多、夺、夺取、躲、躲避、剁、发 2、
发表、发愁、发动、发挥、发明、发现、发行、发扬、发展、罚、翻、翻译、
反对、反抗、反省、反映、犯 2、方便、防、防备、防守、防止、访问、放、
放弃、放松、放心、费、分、分别、分裂 、分析、粉碎、丰富、缝、讽刺、
否认、扶、服从、俘虏、符合、抚养、负担、负责、改、改变、改革、改进、
改良、改善、改造、改正、盖、干扰、干涉、赶、感到、感动、感谢、干、
搞、告别、搁、割、跟、跟随、耕、公布、攻击、巩固、贡献、勾结、勾引、
够、估计、鼓动、鼓励、雇、刮 2、挂、拐、怪、关、关心、观察、管、管理、
贯彻、广播、逛、规定、跪、滚、裹、过、害、害怕、喊、号召、喝、核对、
合、合作、恨、轰动、哄 hǒng、哄 hòng、后悔、呼吸、忽视、糊、护理、花、
划 huá、化、化装、划 huà、画、怀念、怀疑、欢迎、换 2、恢复、回 2、汇报、
回忆、会、混 2、和 huó、活动 2、和 huò、获得、积累、集合、集中、挤、
计较、计算、记、记得、记录、纪念、忌妒、继承、寄存、寄托、加、加强、
加入、夹、假装、驾驶、坚持、监督、监视、兼任、煎、捡、检查、检讨、
检验、减、减少、剪、见、建立、建设、建筑、健全、鉴别、讲、讲究、降、
降低、交 2、交代 2、交换、交际、交流、交涉、浇、嚼、搅、叫 2、校对、
教训、教育、接、接待、接见、接近、接洽、接收、接受、揭、揭发、揭露、
节约、结合、结束、解、解放、解决、解散、解释、介绍、戒、紧、尽、进、
进攻、进行、经过、经受、警告、警惕、纠正、救、举、举行、拒绝、具备、
具有、锯、卷、决定、掘、开 2、开除、开动、开辟、开展、看 kān、砍、看

‐ 39 ‐
kàn、看见、扛、抗议、考、考虑、考验、烤、靠、靠近、磕、克服、啃、恐
吓、控诉、控制、抠、扣、扣留、夸、夸大、夸奖、捆、扩充、扩大、拉 lā、
拉 lá、落 là、来 2、拦、朗读、浪费、捞、离、离开、理、理解、立、利用、
连累、联合、联络、联系、练、练习、炼、量、晾、了解、裂、淋 lín、淋 lìn、
领导、领取、留、留神、留心、流露、搂 lōu、搂 lǒu、落 2、抹、骂、埋、埋
没、埋葬、买、迈、卖 2、卖弄、埋怨、瞒、满足、冒充、没、没有、蒙蔽、
弥补、迷、迷信、描、描写、灭、灭亡、明白、明确、命令、摸、模仿、模
糊、磨 mó、抹 mǒ、抹杀、没收、抹 mò、磨 mò、谋害、拿、挠、闹、拟定、
捻、碾、撵、念、念叨、捏、捏造、拧 níng、拧 nǐng、扭 2、扭转、弄、虐待、
挪、挪用、趴、爬、怕、拍、排、排除、排挤、排练、排列、派遣、盘算、
判断、盼、盼望、耪、抛、抛弃、泡、陪、培养、赔 2、佩带、佩服、配、配
合、喷、捧、碰、碰见、批 2、批发、批改、批判、批评、批准、披 2、劈 pī、
劈 pǐ、便宜、骗、剽窃、拼、品尝、聘请、评、评论、凭、泼、迫害、破、
破坏、扑、铺、普及、沏、期待、期望、欺负、欺骗、欺压、歧视、骑、乞
求、启发、起 2、气、砌、掐、迁就、迁移、牵、牵扯、牵连、谦让、签、签
订、欠、强调、抢、抢劫、强迫、敲、敲诈、撬、切、切除、亲、侵略、侵
占、轻视、清理、清洗、请、请求、请示、庆祝、求、区别、驱逐、取、取
得、取消、去、劝、劝解、缺、缺乏、确定、染、让 2、扰乱、绕、惹、热、
热爱、忍、忍受、认、认得、认识、任凭、扔 2、容纳、揉、入、撒 sā、洒、
撒 sǎ、赛、散、散布、散发、扫、杀、筛、晒、删、扇、闪 2、伤、商量、上
2、捎、烧 2、少、赊、舍得、设计、射、申请、伸、深入、审、审查、升、
生 2、生产、声明、省、胜、剩、实践、实现、实行、拾、拾掇、使、使唤、
使用、侍候、试、试验、是、适合、适应、收、收获、收集、收拾、守、受、
梳、输 2、熟悉、属于、数、树立、刷、摔、率领、拴、涮、睡、顺、顺从、
说、说服、说明、思考、撕、松、送 2、搜查、搜集、算、算计、损害、损失、
缩 2、缩小、锁、踏、抬、抬举、贪、贪图、贪污、摊、谈、谈论、弹、坦白、
叹、探、探望、躺、烫、掏、逃、逃避、淘、淘汰、讨、讨论、讨厌、套、
疼 2、腾、剔、踢、提、提拔、提倡、提高、提供、提醒、体会、体谅、体贴、
体现、剃、替、替换、添、填、舔、挑 tiāo、挑选、调、调剂、调解、调整、
挑 tiǎo、挑拨、挑战、贴 2、听、听见、听取、听说、停 2、停止、通、通过、
同情、同意、统一、捅、偷、投 2、投入、投降、透 2、透露、突出、突击、
涂、吐 tǔ、吐 tù、团结、推、推测、推动、推翻、推广、推荐、退 2、褪 tuì、
吞、脱 2、脱离、拖、拖延、托 2、驮、挖、挖苦、弯、完、完成、玩儿、挽
救、往、忘、忘记、望、威胁、违背、违反、围、维持、维护、慰问、闻、
吻、稳定、问 2、握、捂、侮辱、误会、误解、吸、吸收、吸引、牺牲、袭击、
洗、喜欢、下 2、下降、吓、吓唬、掀、嫌、限制、陷害、羡慕、献 2、相信、
享受、想、想念、向、象、消除、消化、消灭、小心、晓得、笑话、歇、协
商、协助、写、泄露、卸、谢 2、谢谢、心疼、欣赏、信、信任、形成、姓、
修、修改、修理、绣、需要、叙述、宣布、宣传、选、选举、选择、削弱、
学、学习、寻找、训、训练、压、压迫、压制、轧、淹、腌、延长、研究、
掩盖、掩护、掩饰、演、咽、养、养成、养活、要求、邀请、摇、摇晃、咬、
要、噎、依靠、依赖、移动、遗留、议论、引起、引诱、隐藏、隐瞒、印、
迎接、赢得、影响、应付、应用、拥抱、拥护、用、游、邮、有、预备、预
防、预料、遇、遇到、遇见、原谅、怨、阅读、晕、运、运输、运用、酝酿、

‐ 40 ‐
扎 zā、砸、栽、宰、在、赞成、赞美、糟蹋、凿、造、责备、增产、增加、
增长、扎 zhā、铡、炸 zhá、炸 zhà、摘、沾、展开、占领、占有、站、蘸、张
望、长 2、掌握、招、招呼、着 2、着急、找 2、召集、召开、照、照顾、照
料、折腾、折磨、震动、镇压、争吵、争夺、争论、争取、征求、蒸、整顿、
整理、证明、支持、支配、支使、知道、织、执行、指、指导、指点、指定、
指挥、指教、指望、指责、治、治疗、制定、制造、制止、肿、种、重视、
主持、主张、煮、嘱咐、住、注解、注意、祝贺、抓、转 zhuǎn、转变、转移、
转 zhuàn、赚、装、撞、追、追求、准备、准许、捉、着眼、综合、总计、总
结、走 2、阻挡、阻止、组成、组织、钻、尊敬、尊重、遵守、遵照、琢磨、
作、作为、坐、做

‐ 41 ‐
附录 2

进入把字句的二价动词:
挨 āi、安 2、安插、安排 2、安置、熬、拔、把握、摆、搬、办、办理、拌、
绑、包、剥、保持、报销、抱、暴露、背 bēi、背 bèi、比较、闭、避免、编、
变化、标、表达、表现、表演、表扬、拨 2、补 2、布置、擦、猜、裁、采、
采购、采集、踩、藏、测、测量、测验、插、查、拆、拆除、搀、缠、铲、
抄、抄写、超过、吵、炒、扯、陈述、称 2、承担、盛、吃、冲、充满、重复、
抽 2、抽查、出版、除、锄、处理、穿、传 2、传达、传染、串 2、吹、凑、
催、存、搓、搭 2、打 2、打扮、打倒、打破、打听、逮、带、戴、掸、挡、
捣、捣乱、倒 dǎo2、倒 dào2、登、登记、颠倒、点、垫、钓、调、调查、调
动、掉 2、叠、叮、盯、钉 dīng、顶、订、钉 dìng、定、丢、动员、冻、逗、
读、堵、端、端正、断绝、锻炼、堆、对 2、兑换、夺取、剁、发 2、发表、
发动、发挥、发扬、发展、翻、翻译、反映、方便、防守、放、放松、分 2、
分析、粉碎、丰富、缝、扶、抚养、改、改变、改革、改进、改良、改善、
改造、改正、盖、赶、感动、干、搞、搁、割、耕、公布、巩固、贡献、勾
引、够、估计、刮 2、挂、拐、关、管、管理、贯彻、广播、裹、喊、号召、
喝、核对、轰动、哄 hǒng、哄 hòng、忽视、糊、护理、花、划 huá、划 huà、
换 2、恢复、回 2、汇报、回忆、和 huó、活动 2、和 huò、积累、集合、集中、
挤、计算、记、记录、寄存、加、加强、加入、夹、煎、捡、检查、检讨、
减、剪、建设、健全、讲、降、降低、交 2、交代 2、交换、交流、交涉、浇、
嚼、搅、叫 2、校对、接、接收、揭、节约、结合、结束、解、解决、解散、
解释、介绍、戒、紧、警告、纠正、救、举、锯、卷、决定、掘、开 2、开除、
开动、开辟、开展、砍、看 kàn、扛、考虑、烤、磕、啃、抠、扣、夸、夸大、
捆、扩充、扩大、拉 lā、拉 lá、落 là、拦、朗读、浪费、捞、理、立、练、量、
晾、淋 lìn、领导、领取、留、流露、搂 lōu、搂 lǒu、抹、埋、埋没、埋葬、
买、卖 2、瞒、弥补、迷、描、灭、灭亡、明白、明确、摸、模糊、磨 mó、
抹 mǒ、抹杀、没收、抹 mò、磨 mò、拿、挠、拟定、捻、碾、撵、捏、拧 níng、
拧 nǐng、扭 2、扭转、弄、挪、挪用、拍、排、排除、排挤、排列、耪、抛、
泡、培养、赔 2、佩带、配、喷、捧、碰、批 2、批改、披 2、劈 pī、劈 pǐ、
拼、品尝、泼、破、破坏、扑、铺、普及、沏、骑、启发、起 2、气、砌、掐、
牵、签、签订、欠、强调、敲、撬、切、切除、取、去、确定、染、绕、热、
认、扔 2、揉、撒 sā、洒、撒 sǎ、散、散布、散发、扫、杀、筛、晒、删、扇、
闪 2、伤、上 2、捎、烧 2、射、伸、审、审查、升、生 2、声明、省、实践、
实现、实行、拾、拾掇、使唤、使用、试、收、收集、收拾、守、梳、输 2、
数、树立、刷、摔、拴、涮、顺、说、说明、思考、撕、松、送 2、算、算计、
缩 2、缩小、锁、抬、摊、谈、谈论、弹、坦白、探、淘、讨、讨论、套、腾、
剔、踢、提、提高、提供、体会、体现、剃、替、添、填、舔、挑 tiāo、挑选、
调、调剂、调解、调整、挑 tiǎo、贴 2、听、停 2、停止、通、通过、统一、
捅、投 2、投入、透 2、突出、突击、涂、吐 tǔ、吐 tù、推、推广、推荐、退

‐ 42 ‐
2、褪 tuì、吞、脱 2、拖、拖延、托 2、驮、挖、弯、完、完成、挽救、围、
维持、稳定、握、捂、吸、吸收、洗、下 2、吓、掀、献 2、想、消除、消化、
写、卸、形成、修、修改、修理、绣、叙述、宣布、宣传、选、选举、削弱、
轧、淹、腌、延长、研究、咽、养、养成、养活、邀请、摇、摇晃、咬、印、
赢得、影响、邮、阅读、运、运输、扎 zā、砸、栽、宰、凿、扎 zhā、铡、炸
zhá、炸 zhà、摘、沾、展开、蘸、招、找 2、召集、照、震动、蒸、织、执行、
治、治疗、种、煮、注解、抓、转 zhuǎn、转变、转 zhuàn、赚、装、准备、
捉、综合、总结、琢磨、作、做

‐ 43 ‐
附录 3

进入被字句的二价动词:
挨 āi、挨 ái、安 2、安插、安排 2、安置、熬、拔、把握、霸占、摆、摆弄、
摆脱、搬、办、办理、拌、绑、包、包含、包括、包围、剥、保持、保存、
保护、保留、报复、报销、抱、背 bēi、背 bèi、逼、编、标、表达、表现、表
演、表扬、拨 2、剥削、补 2、布置、擦、猜、裁、采、采购、采集、采纳、
采取、采用、踩、藏、操纵、测、测量、测验、插、查、拆、拆除、搀、缠、
铲、抄、抄写、超过、吵、炒、扯、撤、撤销、陈述、称 2、称赞、承担、盛、
吃、冲、充满、重复、抽 2、抽查、出、除、锄、处罚、处分、处理、穿、传
2、传达、传染、串 2、吹、刺激、凑、催、存、搓、搭 2、打 2、打扮、打倒、
打破、打听、逮、代替、带、逮捕、戴、耽误、掸、挡、捣、捣乱、倒 dǎo2、
倒 dào2、登、登记、点、垫、钓、调、调查、调动、掉 2、叠、叮、盯、钉 dīng、
顶、订、钉 dìng、定、丢、动、动员、冻、逗、读、堵、端、断 2、锻炼、堆、
对 2、兑换、夺、夺取、躲、剁、发 2、发表、发动、发挥、发明、发现、发
行、发展、罚、翻、翻译、反对、反抗、反映、防、防备、防守、放、放弃、
分 2、分别 2、分析、粉碎、缝、讽刺、否认、扶、俘虏、抚养、改、改造、
盖、干扰、干涉、赶、干、搞、搁、割、跟、耕、公布、攻击、勾引、够、
鼓动、鼓励、雇、刮 2、挂、拐、关、管、管理、广播、规定、裹、害、喊、
号召、喝、核对、哄 hǒng、哄 hòng、忽视、糊、护理、花、划 huá、划 huà、
怀念、欢迎、换 2、恢复、汇报、回忆、和 huó、和 huò、挤、计算、记、记
录、继承、寄存、加、加入、夹、监督、监视、煎、捡、检验、减、剪、建
立、建设、鉴别、讲、交 2、交换、浇、嚼、搅、叫 2、校对、教训、教育、
接、接收、接受、揭、揭发、揭露、节约、解、解决、解释、警告、救、举、
拒绝、锯、卷、决定、掘、开 2、开除、开辟、开展、看 kān、砍、看 kàn、
看见、扛、考验、烤、磕、克服、啃、恐吓、控诉、控制、抠、扣、扣留、
夸、夸大、夸奖、捆、拉 lā、拉 lá、落 là、拦、朗读、浪费、捞、理、立、利
用、连累、量、晾、淋 lín、淋 lìn、留、搂 lōu、搂 lǒu、抹、骂、埋、埋没、
埋葬、买、卖 2、瞒、蒙蔽、弥补、描、摸、模仿、磨 mó、抹 mǒ、抹杀、没
收、抹 mò、磨 mò、谋害、拿、挠、拟定、捻、碾、撵、捏、捏造、拧 níng、
拧 nǐng、弄、虐待、挪、挪用、拍、排、排除、排挤、排列、派遣、耪、抛、
抛弃、泡、培养、配、喷、捧、碰、碰见、批 2、批改、批判、批评、批准、
劈 pī、劈 pǐ、骗、剽窃、拼、品尝、聘请、泼、迫害、破、扑、铺、沏、欺
负、欺骗、欺压、歧视、骑、启发、起 2、砌、掐、牵、牵扯、牵连、签、签
订、强调、抢、抢劫、强迫、敲、敲诈、撬、切、切除、侵略、侵占、轻视、
清理、清洗、区别、驱逐、取、取消、染、扰乱、绕、惹、认、扔 2、揉、撒
sā、洒、撒 sǎ、散布、散发、扫、杀、筛、晒、删、扇、闪 2、上 2、烧 2、
射、审、审查、声明、省、实践、实行、拾、拾掇、使唤、试、收、收集、
收拾、守、梳、输 2、数、刷、摔、拴、涮、说、说服、撕、搜查、搜集、算、
算计、损害、损失、锁、抬、贪污、摊、弹、烫、淘、淘汰、讨、套、腾、

‐ 44 ‐
剔、踢、提、提拔、提倡、提供、提醒、体现、剃、替、替换、添、填、舔、
挑 tiāo、挑选、调、调剂、调解、调整、挑 tiǎo、挑拨、贴 2、听、听见、听
取、听说、停 2、停止、通、捅、偷、投 2、投入、透 2、透露、突击、涂、
吐 tǔ、吐 tù、推、推动、推翻、推广、推荐、退 2、吞、脱 2、拖、拖延、托
2、驮、挖、挖苦、弯、挽救、忘、忘记、威胁、违背、违反、围、维持、维
护、握、捂、侮辱、误会、误解、吸、吸收、吸引、袭击、洗、吓、吓唬、
掀、限制、陷害、想、消化、消灭、晓得、笑话、写、泄露、卸、形成、修、
修改、修理、绣、叙述、宣布、宣传、选、训、压、压迫、压制、轧、淹、
腌、研究、掩盖、掩护、掩饰、咽、养、养活、邀请、咬、噎、移动、遗留、
议论、引诱、隐藏、隐瞒、印、影响、应用、用、邮、预备、预防、预料、
遇到、遇见、阅读、运、运输、运用、扎 zā、砸、栽、宰、赞成、赞美、糟
蹋、凿、造、责备、扎 zhā、铡、炸 zhá、炸 zhà、摘、沾、占领、占有、蘸、
掌握、招、找 2、召集、召开、照、照顾、照料、折腾、折磨、镇压、争夺、
争论、争取、征求、蒸、整顿、整理、支持、支配、支使、知道、织、执行、
指导、指点、指定、指挥、指责、治、治疗、制定、制造、制止、种、重视、
主持、主张、煮、注解、注意、抓、转 zhuǎn、转变、转移、转 zhuàn、赚、
装、撞、追、准备、捉、阻挡、阻止、组成、组织、尊敬、尊重、遵守、作、

‐ 45 ‐
附录 4

能进入被字句,不能进入把字句的二价动词:
挨 ái、霸占、摆弄、摆脱、包含、包括、包围、保存、保护、保留、报复、
逼、剥削、采纳、采取、采用、操纵、称赞、出、处罚、处分、刺激、代替、
逮捕、耽误、动、断 2、夺、躲、发明、发现、发行、罚、反对、反抗、防、
防备、放弃、分别 2、讽刺、否认、俘虏、干扰、干涉、跟、攻击、鼓动、鼓
励、雇、规定、害、怀念、欢迎、继承、监督、监视、检验、建立、鉴别、
教训、教育、接受、揭发、揭露、拒绝、看 kān、看见、考验、克服、恐吓、
控诉、控制、扣留、夸奖、利用、连累、淋 lín、骂、蒙蔽、模仿、谋害、捏
造、虐待、派遣、抛弃、碰见、批判、批评、批准、骗、剽窃、聘请、迫害、
欺负、欺骗、欺压、歧视、牵扯、牵连、抢、抢劫、强迫、敲诈、侵略、侵
占、轻视、清理、清洗、区别、驱逐、取消、扰乱、惹、说服、搜查、搜集、
损害、损失、贪污、烫、淘汰、提拔、提倡、提醒、替换、挑拨、听见、听
取、听说、偷、透露、推动、推翻、挖苦、忘、忘记、威胁、违背、违反、
维护、侮辱、误会、误解、吸引、袭击、吓唬、限制、陷害、消灭、晓得、
笑话、泄露、训、压、压迫、压制、掩盖、掩护、掩饰、噎、移动、遗留、
议论、引诱、隐藏、隐瞒、应用、用、预备、预防、预料、遇到、遇见、运
用、赞成、赞美、糟蹋、造、责备、占领、占有、掌握、召开、照顾、照料、
折腾、折磨、镇压、争夺、争论、争取、征求、整顿、整理、支持、支配、
支使、知道、指导、指点、指定、指挥、指责、制定、制造、制止、重视、
主持、主张、注意、转移、撞、追、阻挡、阻止、组成、组织、尊敬、尊重、
遵守

‐ 46 ‐
附录 5

同时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二价动词:
挨 āi、安 2、安插、安排 2、安置、熬、拔、把握、摆、搬、办、办理、拌、
绑、包、剥、保持、报销、抱、背 bēi、背 bèi、编、标、表达、表现、表演、
表扬、拨 2、补 2、布置、擦、猜、裁、采、采购、采集、踩、藏、测、测量、
测验、插、查、拆、拆除、搀、缠、铲、抄、抄写、超过、吵、炒、扯、撤、
撤销、陈述、称 2、承担、盛、吃、冲、充满、重复、抽 2、抽查、除、锄、
处理、穿、传 2、传达、传染、串 2、吹、凑、催、存、搓、搭 2、打 2、打
扮、打倒、打破、打听、逮、带、戴、掸、挡、捣、捣乱、倒 dǎo2、倒 dào2、
登、登记、点、垫、钓、调、调查、调动、掉 2、叠、叮、盯、钉 dīng、顶、
订、钉 dìng、定、丢、动员、冻、逗、读、堵、端、锻炼、堆、对 2、兑换、
夺取、剁、发 2、发表、发动、发挥、发展、翻、翻译、反映、防守、放、分
2、分析、粉碎、缝、扶、抚养、改、改造、盖、赶、干、搞、搁、割、耕、
公布、勾引、够、刮 2、挂、拐、关、管、管理、广播、裹、喊、号召、喝、
核对、哄 hǒng、哄 hòng、忽视、糊、护理、花、划 huá、划 huà、换 2、恢复、
汇报、回忆、和 huó、和 huò、挤、计算、记、记录、寄存、加、加入、夹、
煎、捡、减、剪、建设、讲、交 2、交换、浇、嚼、搅、叫 2、校对、接、接
收、揭、节约、解、解决、解释、警告、救、举、锯、卷、决定、掘、开 2、
开除、开辟、开展、砍、看 kàn、扛、烤、磕、啃、抠、扣、夸、夸大、捆、
拉 lā、拉 lá、落 là、拦、朗读、浪费、捞、理、立、量、晾、淋 lìn、留、搂
lōu、搂 lǒu、抹、埋、埋没、埋葬、买、卖 2、瞒、弥补、描、摸、磨 mó、
抹 mǒ、抹杀、没收、抹 mò、磨 mò、拿、挠、拟定、捻、碾、撵、捏、拧 níng、
拧 nǐng、弄、挪、挪用、拍、排、排除、排挤、排列、耪、抛、泡、培养、
配、喷、捧、碰、批 2、批改、劈 pī、劈 pǐ、拼、品尝、泼、破、扑、铺、沏、
骑、启发、起 2、砌、掐、牵、签、签订、强调、敲、撬、切、切除、取、染、
绕、认、扔 2、揉、撒 sā、洒、撒 sǎ、散布、散发、扫、杀、筛、晒、删、扇、
闪 2、上 2、烧 2、射、审、审查、声明、省、实践、实行、拾、拾掇、使唤、
试、收、收集、收拾、守、梳、输 2、数、刷、摔、拴、涮、说、撕、算、算
计、锁、抬、摊、弹、淘、讨、套、腾、剔、踢、提、提供、体现、剃、替、
添、填、舔、挑 tiāo、挑选、调、调剂、调解、调整、挑 tiǎo、贴 2、听、停
2、停止、通、捅、投 2、投入、透 2、突击、涂、吐 tǔ、吐 tù、推、推广、
推荐、退 2、吞、脱 2、拖、拖延、托 2、驮、挖、弯、挽救、围、维持、握、
捂、吸、吸收、洗、吓、掀、想、消化、写、卸、形成、修、修改、修理、
绣、叙述、宣布、宣传、选、轧、淹、腌、研究、咽、养、养活、邀请、咬、
印、影响、邮、阅读、运、运输、扎 zā、砸、栽、宰、凿、扎 zhā、铡、炸
zhá、炸 zhà、摘、沾、蘸、招、找 2、召集、照、蒸、织、执行、治、治疗、
种、煮、注解、抓、转 zhuǎn、转变、转 zhuàn、赚、装、准备、捉、作、做

‐ 47 ‐
附录6

进入变换三式的二价动词:
安 2、安插、安排 2、安置、熬、拔、把握、霸占、摆、摆弄、摆脱、搬、办、
办理、拌、绑、包、包括、包围、剥、报销、抱、暴露、背 bēi、背 bèi、闭、
避免、编、标、表达、表扬、拨 2、驳斥、补 2、布置、擦、猜、裁、采、采
购、采集、采纳、采取、采用、踩、参观、参加、参考、藏、操纵、测、测
量、测验、插、查、拆、拆除、搀、缠、铲、尝、唱、抄、抄写、吵、炒、
扯、撤、撤销、陈述、称 2、承担、盛、吃、冲、抽 2、抽查、筹备、出、出
版、除、锄、处罚、处分、处理、穿、传 2、传达、串 2、刺激、凑、催、存、
搓、搭 2、打 2、打倒、打破、打听、逮、戴、耽误、掸、挡、捣、倒 dǎo2、
得 dé2、得到、登、登记、颠倒、点、垫、钓、调、调查、调动、掉 2、叠、
叮、盯、钉 dīng、顶、订、钉 dìng、定、丢、懂、动、动员、冻、逗、读、
堵、端、断 2、锻炼、堆、对 2、兑换、夺、夺取、躲避、剁、发 2、发表、
发明、罚、翻、翻译、反对、反省、反映、犯 2、防守、防止、访问、放、放
弃、分析、粉碎、缝、否认、扶、服从、负责、改、改变、改革、改进、改
良、改善、改造、改正、盖、赶、干、搞、搁、割、跟、耕、公布、巩固、
贡献、估计、鼓动、励、雇、刮 2、挂、拐、关、关心、观察、管、管理、广
播、裹、害、喊、喝、核对、哄 hǒng、忽视、糊、花、划 huá、划 huà、换 2、
恢复、回 2、汇报、会、和 huó、和 huò、获得、积累、集中、挤、计算、记、
记录、继承、寄存、加、加入、夹、监督、监视、煎、捡、检查、检讨、检
验、减、剪、见、建设、健全、鉴别、讲、交 2、交代 2、交换、交流、交涉、
浇、嚼、搅、叫 2、校对、教训、教育、接、接待、接收、接受、揭、节约、
结合、解、解决、解散、解释、介绍、戒、紧、经过、经受、纠正、救、举、
举行、拒绝、具备、锯、卷、决定、掘、开 2、开除、开动、开辟、看 kān、
砍、看 kàn、看见、扛、考、考虑、烤、靠、磕、克服、啃、恐吓、控诉、控
制、抠、扣、扣留、夸、夸大、夸奖、捆、扩充、扩大、拉 lā、拉 lá、落 là、
拦、朗读、浪费、捞、理、理解、立、利用、连累、练、练习、炼、量、晾、
了解、淋 lìn、领取、留、流露、搂 lōu、搂 lǒu、抹、骂、埋、埋没、埋葬、
买、卖 2、瞒、没、没有、蒙蔽、描、灭、明白、明确、摸、磨 mó、抹 mǒ、
抹杀、没收、抹 mò、磨 mò、拿、挠、拟定、捻、碾、撵、念、捏、拧 níng、
拧 nǐng、扭 2、扭转、弄、挪、挪用、拍、排、排除、排练、排列、派遣、盘
算、耪、抛、抛弃、泡、陪、培养、赔 2、佩带、配、喷、捧、碰、碰见、批
2、批改、批判、批评、批准、披 2、劈 pī、劈 pǐ、骗、剽窃、拼、品尝、聘
请、评、泼、破、破坏、扑、铺、沏、骑、起 2、砌、掐、牵、签、签订、强
调、抢、抢劫、敲、敲诈、撬、切、切除、亲、侵占、清理、清洗、请示、
驱逐、取、取得、取消、去、缺乏、确定、染、扰乱、绕、惹、热、忍、忍
受、认、认得、认识、扔 2、容纳、揉、撒 sā、洒、撒 sǎ、散布、散发、扫、
杀、筛、晒、删、扇、闪 2、上 2、捎、烧 2、射、申请、伸、审、审查、升、
生 2、声明、省、实现、实行、拾、拾掇、使用、试、试验、适应、收、收获、

‐ 48 ‐
收集、收拾、守、梳、输 2、熟悉、数、刷、摔、拴、涮、说、说服、说明、
思考、撕、送 2、搜查、搜集、算、算计、损失、缩 2、缩小、锁、抬、抬举、
贪、贪污、摊、谈、谈论、弹、坦白、探、探望、烫、掏、逃避、淘、讨、
讨论、套、腾、剔、踢、提、提拔、提高、提供、剃、替、替换、添、填、
舔、挑 tiāo、挑选、调、调剂、调解、调整、挑 tiǎo、贴 2、听、听见、听取、
听说、停 2、停止、通、通过、同意、统一、捅、偷、投 2、投入、透 2、透
露、涂、吐 tǔ、吐 tù、推、推荐、退 2、吞、脱 2、拖、拖延、托 2、驮、挖、
完成、挽救、忘、忘记、望、违背、违反、围、维护、闻、吻、问 2、握、捂、
误会、误解、吸、吸收、洗、下 2、吓、吓唬、掀、限制、想、消除、消化、
消灭、晓得、协商、写、泄露、卸、谢 2、形成、修、修改、修理、绣、叙述、
宣布、宣传、选、选择、削弱、学习、训、训练、压、腌、延长、研究、演、
咽、养、养成、养活、邀请、隐瞒、印、赢得、应付、应用、用、游、邮、
有、预备、预料、遇到、遇见、原谅、阅读、运、运输、运用、扎 zā、砸、
栽、宰、凿、造、责备、铡、炸 zhá、炸 zhà、摘、沾、展开、占领、占有、
蘸、长 2、掌握、招、招呼、找 2、召集、召开、照、争论、争取、征求、蒸、
整顿、整理、证明、支持、支配、知道、织、执行、指导、指点、指定、指
责、治、治疗、制定、制造、制止、种、煮、嘱咐、注意、抓、转 zhuǎn、转
变、转移、转 zhuàn、赚、装、撞、准备、捉、综合、总结、走 2、组成、钻、
遵守、作、坐、做

‐ 49 ‐
致 谢

本学位论文及其研究成果是在我的导师曹保平副教授的热忱关心和悉心
指导下完成的。导师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勤勤恳恳的工作
作风,无不教育和激励着我,促使我克服了论文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从选定
课题到框架结构和提纲的制定,从资料收集、整理,拟定初稿到项目的最终
完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曹老师都给予了我耐心的指导和
不懈的支持。这两年多以来,曹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教导,而且在思想
上、生活上都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此谨向曹老师及全家致以崇
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此外,还要感谢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本专业任课教师周文德教授、谭
代龙教授、申红义副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指导。感谢研究
生部严啟刚主任、李小青书记、李金树老师、程明志老师、李科老师、张亮
老师、李丹丹老师等对我工作上的教导与帮助!感谢留学生部胡建平主任、
潘杰老师、申晓武老师、张建敏老师、宋建华老师对我教学工作的指导!在
这里请您们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这三年来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特别是 416 寝室
的姐妹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克服了学习、生活中
遇到的很多困难,并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本论文能够顺利地完成也有你们的
支持和鼓励。
在我即将毕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之际,我的心里还有许多人想感谢。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学业的支持和理解,感谢许许多多的师长、学妹、朋
友给予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余娟
2010 年 6 月 1 日

‐ 5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