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1

论文指导小组成员

胡奇光 教授

孙锡信 教授

傅 杰 教授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3
绪论…………………………………………………………………………………… 5
第一章 《史记》量词词义考辩…………………………………………………… 12
第一节 名量词………………………………………………………………… 12
1.1.1 个体量词……………………………………………………………12
1.1.2 集体量词……………………………………………………………21
1.1.3 度量衡量词…………………………………………………………24
1.1.4 容器量词……………………………………………………………30
1.1.5 时间量词……………………………………………………………32
第二节 动量词………………………………………………………………… 34
第三节 《史记》量词的几个特点…………………………………………… 35
第二章 对《史记》量词的多角度分析…………………………………………… 38
第一节《史记》量词的语法功能………………………………………………38
2.1.1 名量词………………………………………………………………38
2.1.1.1 量词与数词,名词,动词的组合及其语法关系……………38
2.1.1.2 量词的组合功能………………………………………………41
2.1.2 动量词………………………………………………………………42
第二节《史记》量词的语义功能………………………………………………43
2.2.1 名量词………………………………………………………………43
2.2.1.1 名量词的语义类别………………………………………… 43
2.2.1.2 量词对名词的选择………………………………………… 46
2.2.1.3 名词对量词选择的制约…………………………………… 46
2.2.1.4 量词对数词的选择………………………………………… 47
2.2.2 动量词………………………………………………………………48
2.2.2.1 动量词与动词的组合情况………………………………… 48
2.2.2.2 对动量词选择的制约……………………………………… 49
2.2.3 《史记》容器量词的语义分析……………………………………49
第三节《史记》量词的语用特征………………………………………………52
2.3.1 明晰性与模糊性……………………………………………………52
2.3.2 量词的感情色彩……………………………………………………52
2.3.3 增强形象性…………………………………………………………53
第三章 量词的历史变化考察……………………………………………………… 55
第一节 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 55
第二节《左传》与《史记》量词的比较………………………………………58
3.2.1 《左传》里的量词…………………………………………………58
3.2.2 《左传》量词不见于或用法不同于《史记》者…………………61
3.2.3 《史记》里新出现的量词…………………………………………63
3.2.4 《史记》里出现新义的量词………………………………………65
3.2.5 从《左传》与《史记》比较看汉语量词的演变…………………66
3.2.6 《史记》量词与汉代文化…………………………………………67
第三节 《史记》与《汉书》量词的比较…………………………………… 71
3.3.1 《汉书》的量词……………………………………………………71
3.3.2 从《史记》与《汉书》比较看汉语量词的演变…………………75
第四节 《史记》与《世说新语》、《三国志》量词的比较……………… 76
3.4.1 《世说新语》、《三国志》的量词………………………………76
3.4.2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新出现或产生新义的量词………87
3.4.3 从《史记》与《世说新语》、《三国志》量词比较看汉语量词的
演变…………………………………………………………………89
第五节 几个量词的历史变化考察…………………………………………… 90
第六节 量词产生的理据……………………………………………………… 92
第七节 汉语量词的演变规律………………………………………………… 93
第四章 《史记》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的比较…………………………………… 95
第一节 韩国语分类词概述…………………………………………………… 95
第二节 《史记》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的对比………………………………101
第三节 中韩两国同形量词的比较……………………………………………106
结语………………………………………………………………………………… 113
参考文献…………………………………………………………………………… 115
后记………………………………………………………………………………… 124
中文摘要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许多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鲁迅先
生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可以说明《史
记》在历史、文学上的价值和其地位,同时可以证明《史记》具有丰富的语言
艺术。本文以《史记》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史的角度对《史记》中
的量词进行描写和分析,进一步加强对汉语量词的历史演变的研究以及中韩两
国量词的对比。
第一章,对《史记》的量词,先把它们分名量词与动量词,然后分析了每
个量词的用义。就是通过参考《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周礼》
等的说明,分析它们的本义、引申义,作为量词的用义。过去学者们共同认为
汉语的动量词到魏晋南北朝时才产生,近年来几位学者提到在汉代已经使用动
量词的意见。本文通过对《史记》里的量词全面的分析,充分地证明在汉代已
经使用动量词的情况。最后添加《史记》里出现量词的统计,提高可信性。
第二章,从共时角度对《史记》中出现的量词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具体
说,从三个平面来分析量词的多样功能,就分析在《史记》里出现的量词的语
法功能及语义功能,以及语用特征。对语法功能,分析量词与数词、名词的组
合情况、语序、省略等的问题,以及量词和数量词组在句子里的语法功能与其
特点等。量词除了计量用法以外,还包含着一定的语义功能,从量词和名词、
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为主分析量词的语义功能。另外,对量词带有的语用上的
特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三章,从历史角度,进行历史比较,分析出量词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比
较的方法,考察《史记》表达的汉代量词的面貌及其历史上的位置以及汉语量
词的历史变化。比如:有些量词在汉代新出现,以前的量词在汉代发生使用范
围的扩大或缩小、消失等。本文从演变的角度,通过《史记》与《左传》、
《汉书》、《世说新语》、《三国志》等的比较,考察了汉语量词的历史变
化。再举几个量词的例子,详细地考察了它们的历史演变,同时分析出《史
记》量词所反映的汉代文化。最后分析量词发展演变的规律。
第四章,通过《史记》的量词与韩国分类词的对比,考察了《史记》量词
给韩国语分类词影响的情况以及其用法上的异同。先概括韩国语分类词的大致
面貌,就说明韩国语分类词的体系以及特征等。然后比较汉语量词与韩国语分
类词的形式上的异同,对比《史记》里的量词和韩国语分类词,分析其影响关
系。再对比中韩两国的同形量词,分析使用上的异同。同时证明中韩两国文化
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
本研究是第一次对《史记》量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利

1
用共时和历史角度的结合,描写和分析在《史记》出现的量词,同时考察了汉
语量词的历史变化。本文又通过中韩两国量词的比较,分析中韩两国量词在用
法上的异同以及其影响关系,进一步证明了中韩两国在文化交流上有流久的历
史。
本研究对古汉语量词研究,可以提供一份资料,同时对韩国人更好地掌握
汉语量词可以提供一点有用的意见。

关键词:史记、 量词、 语法、 语义、 语用、 演变、 比较

2
Abstract

The concrete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Shiji>, a big volume of historic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 draw and analyze the quantifier in it. The task i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easure words, and to make a compare on the use of quantifier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Chapter one, Divide the Quantifier in <Shiji> into two categories, that is,
quantifier-noun and quantifier -verb and analyze the use and meaning of each
word. with reference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the
extend meaning in <Shuowenjiezi>,<Erya>,<Shiming>,<Zhouli>etc.
Chapter two, Analyze the multiple function of the quantifiers in <Shiji>
from 3 different angles: grammatical function, semantic function and the use
character. Grammatical function: analyze the combination, order, omit of
quantifier with Numeral and Noun, as well as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quantifier ad the Numeral in the context. Additional to the
use of measuring , quantifier also plays semantic function, which is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fier, Noun and Verb.
Besides all above ,The pragmatics of the quantifier will be research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
Chapter three, In a evolutionary view ,Draw a outline of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fier by historical compare. Through
comparative method, scrutinize the condi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quantifier in
Han Dynasty. For Example, some quantifier emerged in han Dynasty, the
using scope some traditional quantifiers expands or dwindle even disappear.
In this article, a compare will be made between <Shiji> and <Zuozhuan>,
<Shishuoxinyu>, <Sanguozhi> with supporting materials of the same time
with <Shiji> Take some quantifiers as example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so
as to fine out the rules of quantifier’s evolution.
Chapter four, by contrast with Korean sort word, Study the influence on
Korean words caused by <Shiji>.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ort words in
Korean Language to out line the system and features,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Korean Language of the quantifiers in <Shiji> by compare. additionally,
a study of the quantifiers with the same literal form in both language will also
be made.

Key words : Shiji、 Quantifier、 Grammar、 Semantics、 Pragmatics、

3
Evolution、Comparison

4
绪论

量词的丰富运用是汉语的一大特点。量词是汉语中十分活跃而且极其普遍
的一类词,运用量词可以增强语言表义的准确性,丰富性,形象性。是汉语区
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跟其他语言来比较,汉语量词最突出的特点就
是其数量,目前为止,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的量词就有五六百之多。 1 从这
么多的量词来看,可以说,汉语量词很发达,分工细密。
其实单位量词是各种语言所共同的,此外,有的民族的语言还有各种量词

,但决不象汉语这样特别发展。可以说,汉语是特别发达个体量词,汉语量词
的独特性在于存在大量的计量个体事物的量词。
汉语量词具有很长的历史,在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中,就已经有量
词的使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量词也不例外。
对量词的名称和定义有过几种不同的看法: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最
早提出量词的名称,他说“量词就是标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作所
计数的事物之单位。”;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指出“凡名词,非指人物
数量的单位,或行为的次数者,叫单位名词”;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把
量词列入指称词类,叫“单位词”。他说“白话里名词之上不能直接加数词,
当中必须插一个单位词”。除了这些外,还有过“数位词”、“助名词”、
“咐名词”等的名称。直至二十世纪五世年代后期量词在汉语词类中,才单独
列为一个词类,并正式给以定名。五十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
述》正式给量词以明确定义:“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是量词。量词
有两种:计算实体事物的是物量词,计算行为动作的是动量词”。
《史记》是汉代语言为代表性的历史文献,洋洋五十余万言,不仅是一个
丰富的史料宝库,也是一个语言艺术的宝库。《史记》记述了上自五帝,下至
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基本上以汉代语文为表达媒介,即便采录先秦典籍史料,
也多采用汉时语言或改译为汉代语言。因此,可以说,《史记》从题材上是百
科全书性的纪传体通史,从语言学上说是秦汉时期语言的实录,它反映了秦汉
时期这一断代语言的基本面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史记》里,量词被大量运用,通过对《史记》量词的分析,可以概括
汉代量词的面貌。在整个汉语量词的发展过程当中,汉代有一定的进步,例
如;数量上有较大幅的增加,特别明显的是个体量词的增加,另外,数词与量
词一起构成数量词组,贴在名词的前面或后面的形式渐渐增多。汉代量词可以
分两大类,就是名量词与动量词。汉代量词以名量词为主,名量词可以分个体

1
汉语量词的数量据各学者有些差别,何杰(2001)所说,789个,刘子平的《汉语量词词
典》所收录892个。
2
例如,韩国语,日语都比较发达量词的语言,按照? ? ? (1998)的统计,韩国语具有369个
的量词。

5
量词、集体量词、单位量词、借用量词。在汉代动量词开始出现,不过其使用
还很少。
个体量词是计量个体事物的,它是汉语量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时期
个体量词还没那么发达,到汉代慢慢多起来了。集体量词表示集体事物或人的
数量,在先秦已经有不少集体量词被使用。单位量词是每种语言都有的,单位
量词有一定的标准和系统,因而单位量词是固定的。汉语的单位量词早已形
成,在先秦时期已经相当完备。经过秦朝量度量衡的统一,两汉度量衡单位用
词向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淘汰了先秦一些繁复的内容,形成了简明实用的系
统。借用量词是借用别的类别的词来充当的,大部分借容器名词来充当。动量
词是表示动作单位的,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

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史记》量词的研究,对古汉语专书研究可以提供帮助。关于古汉
语量词研究,虽然已经有不少的成果,不过还缺乏对专书的研究。为了深入地
研究汉语史,专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可以填补专书研究上的空白,而对
古汉语量词研究可以提供一份资料。通过对《史记》量词的研究,可以概括出
在《史记》里出现的量词,而进一步了解汉代量词的基本面貌。《史记》是可
以代表汉代语言的一部大型文献,语料丰富,词汇量大。它在历史、文学、文
化、社会、经济等很多方面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汉代
量词比先秦发展得多。《史记》量词研究可以指导我们了解汉代量词的基本面
貌。
通过对《史记》量词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整个量词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情
况。本文结合共时和历史的角度,考察汉语量词的历史变化。量词的丰富运用
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量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断地变化,发展过来的。量词到汉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利用
历史比较方法,观察、分析量词的变化与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对《史记》、
《汉书》、《左传》、《世说新语》、《三国志》等量词运用的对比,我们可
以进一步了解量词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情况。
通过对《史记》量词的研究,可以展示量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上的价值
及人们的思维结构。语言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语言使用跟人
们的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可以反映出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社会背景,
量词也不例外。通过对《史记》量词的研究可以观察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
以及古代人的思维。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语言本原的功能以及其使用的必然性
与必要性。
通过对《史记》量词的研究,对韩国人研究汉语量词可以提供帮助。最近
跟着中韩两国交流的大幅度增加,在韩国学汉语的潮流非常热。为了更深入地

6
理解汉语量词,需要系统的学习。本文利用共时和历史角度的结合,描写和分
析在《史记》出现的量词,同时考察了汉语量词的历史变化。而通过中韩两国
量词的比较,分析出中韩两国量词在用法上的异同以及其影响关系,进一步证
明了中韩两国在文化交流上有流久的历史。本研究对韩国人研究汉语量词可以
提供好处。

二 前期量词研究综述
目前,对量词的研究可以分几个方面来概括:

1 关于量词分类的研究

量词的分类问题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量词可以被
分不同的几个种类。也就是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的分类并不完全一
致。
王力称量词为单位词,它是名词的一部分,而把单位词分成度量单位、天
然单位。他说明度量单位是一般语言都具备的,天然单位是东方语言所特有
的,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的。王力进一步说明,就它与其他词类配合的情
况来说,单位词也有两种。一种是指称事物单位的,另一种是指称行为单位
的。3
赵元任按计量方式把量词分9类: Mc 个体量词、 Mt 临时量词、 Mc’ 个
体量词(通用词类‘个’)、 Mm 标准量词、 Mg 集合量词、Mp 部分量词、 M
q ? 量词、 Mv 动量词、 Mo容器量词4
郭绍虞按量词与其他词类的结合情况,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形量
词。对名量词又分单位量词与个体量词。5
陈望道主张用“单位词”代替“量词”,认为单位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
是度量衡量词规定的计量单位词,另一类是形体单位的词。形体单位词又按事
物的模样、项目、依托物、措施方式、经历方式,采取动作的依仗形体分为六
小类。6
黎锦熙,刘世儒把量词看作名词的附类,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形量词三
类。他们认为,量词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甲,附加于名词(名量词);乙,附
加于动词(动量词);丙,附加于形容词(形量词)。7
朱德熙把量词分为7类: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

3
王力(1988)302页
4
赵元任(1979)263页
5
郭绍虞(1979)278页
6
陈望道(1980)558-564页。
7
黎锦熙,刘世儒(1959)43页。

7
词、准量词、动量词。他将动量词又分专用动量词、借用名词、重复动词。8
杨伯峻,何乐士把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他们说明,物量词又可分为
天然和人为量词两类,人为量词可以再分为度量单位、容器单位、编制单位。9
孙锡信认为量词是称数时用的辅助词,用来计量单位,计量事物单位的叫
名量词,计量行为单位的叫动量词。他又说,不管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都是
由别的类别的词(绝大多数是名词)演变而来的。完成了这种演变的可以说是
专用的量词;未完成这种演变的,仅是临时借用来表示某种量的单位,这种量
词可称做借用量词。他把名量词分为:度量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借用
名量词。10
以上几位学者的分类并不是一致的。就是说,因为标准不一,角度不同,
各家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关于量词分类问题,至今也乃有不同划界。

2 古汉语量词研究及量词的历史发展方面的研究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全面地描述了整个汉语的变化、发展情况,在“单
位词的发展”中,他以几个量词为例,系统地说明了各量词的用途,变化、发
展。
刘世儒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详细地描写了这一时期的量词,这本
著作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在这部分里他描述了南北朝量词的类
系、语法特征、分工情况以及量词与数词,名词的组合规律等。另一部分是就
每个量词详细说明它的本义,用途,然后举例说明。
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说明了古汉语量词的种类、
数量词的位置以及量词的来源。他们还说明了数量词下省略名词、年龄或货币
多不用量词的情况。
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中利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对比方法,
描述了汉语量词的用法与种类。他把量词分为名量词与动量词,考察了它们的
历史变化发展情况。
牛道德次在《汉语文法论(古代篇)》中以《史记》等的文献为语料分析
了古汉语量词的种类与用法,以及量词与数词、名词的组合情况。
陈颖在《苏轼作品量词研究》中以苏轼的文学作品为对象,分析各量词的
用法。她主要利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归纳整理苏轼作品中的量词,同时比较细密
的描写个量词的语法功能以及与汉唐的继承,与现代汉语的演变关系。
张美兰在《近代汉语语言研究》比较详细地概括着时代量词的面貌。她把
这时期的量词分开名量词和动量词来说明,特别对动量词的分析比较详细,描
述个动量词的用法,语法上的特征以及语义上的特征。

8
朱德熙(2000)48页-51页。
9
杨伯峻,何乐? ( 2001) 204-211页。
10
孙锡信(1992)276-294页。

8
李艳慧、石毓智在《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 考察
了汉语量词系统建立与复数标记 “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们”在十世纪到十
五世纪之间具有向一般名词复数标记发展的趋势,但这一发展趋势被强大的量
词系统的建立所抑制,因且退掉了一些十五世纪之前已经发展出来的语法特
征,只能出现在定语的位置。
李讷、石毓智在《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
法化的原因》中分析了古汉语中心动词及其宾语后面还有一个谓词性成分,根
据作者的考察,包括时间词、数量词、介词短语、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
黄盛璋的《两汉时代的量词》描述了两汉时代量词的发展与应用情况以及
其语法特点,黄载君在《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
展》中考察了汉语量词的历史演变。关于古汉语量词与其发展的论文还有杨晓
敏的《先秦量词及其形成与演变》、何乐士的《〈左传〉量词研究》、张万起
的《量词“枚”的产生及历史演变》、赵中方的《唐五代宋元集体量词的发
展》、《唐五代个体量词的发展》、王绍新的《唐代诗文小说的运用》、《从
几个例词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张丽君的《〈五十二病方〉物量词举隅》、
徐正考的《汉代铜器铭文中的数量词》、马芳的《〈淮南子〉中的量词》、刘
兴均的《〈周礼〉物量词使用义探析》等。
此外,还有一些历史语法书,在书里谈到古汉语量词的种类与语法功能及
其发展情况。比如,向熹的《简明汉语史》、史存直的《汉语语法史纲要》、
潘允中的《汉语语法史概要》、孙锡信的《汉语历史语法要略》等。

3 量词的语义研究

邵敬敏在《动量词的语义分析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说明了动量词的语义
成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与之组合的动词的语义选择,他将量词分为通用量词、
自主量词、借用量词和静态量词,相应地把动词分为有量动词、自主动词、有
依动词,累计动词和空间动词,并绘制了一张动词和动量词相互选择的流程
图。文章还谈及动量词与名词组合时的种种复杂关系。他又在《量词的语义分
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说明了量词的语义类别,名词与量词的制约与反
制约,还分析了量词的语义特征,量词的语义特点。
马庆株在《数词,量词的语义分析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利用+次序把
数词与量词分为专用序数/量词,专用基数/量词,兼类数/量词的分类,同时又
根据+范围对语义特征将量词分成个体量词和范围量词两大类。通过数词和量词
语义特征的组合推断整个数量结构的意义、语法性质。
张万起在《名词对量词的选择问题》中分析了名词对量词的选择问题,比
如,名词选择量词的制约因素等。
李先银在《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中探讨了借用名量词的条件及语义特
点,分析了名词和容器等结合情况以及它们构成的语义关系等。

9
吴雅慧、郭先珍的《量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构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
词的语义选择》则通过分析量词的语义特征考察它们对数词的选择。

4 其他方面的研究

从修辞方面的研究来说,张向群在《量词修辞审美论》中详细说明了古今
量词的修辞作用和修辞方式等。郭绍虞在《语法修辞新探》说明量词跟修辞有
密切关系,他认为量词的发生由于修辞的需要,比如,为了避同字例、调节音
节、强调形象等的需要。康今印在《量词在唐宋词中的修辞作用》、《量词在
唐宋词中的功能初探》分析了量词的修辞用法。曹津源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量
词的修辞功能及其鉴赏》、《量词修辞功能漫谈》考察了量词的修辞功能。
关于量词的文化底蕴,李力在《谈谈汉语量词的文化意义》说明量词除了
具有表示数量的意义外,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这就是社会赋予量词的引申
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等特有含义。迟永长在《谈汉语量词
的文化底蕴》中描述了汉语的每个量词都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中的历史背景
中,而由于人们对每个量词的成词历史和语义演变过程等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足
够的了解和准确的掌握。罗美珍在《谈谈我国民族语言的数量词》从文化人类
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数量词,指出某些语言的数词反映着原始数概念的残迹,
而数词借用与文化的影响关系密切,数词对于确定语言间的同源关系具有重要
作用。
对汉语数量范畴的理论结构,李宇明在《汉语量范畴研究》通过探讨主观
量与客观量的问题,试图对汉语的数量范畴进行理论建构。他指出量的次范畴
主要有六中,就是“物量、空间量、时间量、动作量、级次、语势”。
对韩国的汉语量词研究来说,偏重于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并且主要涉及量词
的语法结构与功能。对古汉语量词的研究而言,可以说还是很空白,待着许多
方面的研究。

三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量词的丰富性是汉语与其他语言可以区别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术界一直关
注量词研究。本文把汉代文学语言巨著《史记》里的量词作为研究对象,试图
以共时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史记》里的量词进行全面、系统、多角度的
研究, 分析出《史记》量词的整体面貌,能为汉语量词演变历史提供一份重要
的资料,同时也对韩国人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量词,贡献一点有用的意见。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将《史记》的量词进行分类的辨析。第二章,从语
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史记》量词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是全文的

10
重点。第三章,通过《史记》与《左转》、《汉书》、《世说新语》、《三国
志》的比较,对汉语量词的演变进行历史的考察。第四章,对《史记》里已
有、至今仍在用的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进行比较研究。

11
第一章 《史记》量词词义考辨

在《史记》里出现的量词共有121个,可分为两大类,即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再可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容器量词、时间量词五
类。11
本章首先把《史记》的量词分类,对各量词分析其本义和引申义,然后举
例说明在《史记》里的用义。

第一节 名量词

1.1.1 个体量词

1、介——《说文》:“书也。”,和“个”通用,”介”是“個”与
“箇”的古体字,用于表示人。12 举例:

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南越列传》)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
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三南越列传》)

2、口——《说文》:“人所以食言也。”,“口”作为量词显然从名
词“口 ”转来的,是从先秦时期已用来表示人数的量词。 举例:

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刘敬叔孙通列传》)
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平准书》)

3、级——《说文》:“丝次弟也。” 段注:“引申为凡次弟之称……
尊卑之次弟……”;《后汉书注》:“秦法,斩首多者进爵一级,因
谓为级”。“级”在《史记》中用于表示人首,又用于表示等级。
举例:

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赵世家》)
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千级。(《平准书》)

11
这分类法是按杨晓敏(1991)的。他按照这种分类法,归纳先秦量词。一般上古汉语量词不
那么多样,借用量词也大都限于容器,这种分类法对上古汉语量词的分类比较恰当,又方便。
所以从他的分类。
12
“介”,在上古时含有“微小”、“轻贱”的味道,与后代“个”不同,所以只说“一
介”,不说“二介”、“三介”等。参见张世禄(1978)。

12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秦始皇本纪》)
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秦始皇本纪》)

4、人——《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用于表示人数。举
例:

二人即同兴而之市,游于卜中。(《日者列传》)
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秦始
皇本纪》)
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三王世家》)

5、夫——《说文》:“丈夫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
尺,故曰丈夫。”,用于表示人。举例:

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 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
(《三代世表》)
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周
本纪》)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秦始皇本
纪》)

6、骑——《说文》:“跨马也。” 段注:“两髀跨马谓之骑,因之人
在马上谓之骑。”,用于表示马。举例:

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平淮
书》)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羽本纪》)
而汉王乃得与数十 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项羽本
纪》)

7、匹——《说文》:“四丈也。”。“匹”用于表示马,又表示布
等。13举例:

塞之斥也,唯桥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票以万种计。
(《货殖列传》)

13
“匹”在产生初期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一些,除了“马”外,还用于其他兽类,但也只兽类为
限。“匹”量“布”起源于“匹配”义。

13
蓄积余业以稽市物, 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 匹 则百金。
(《平准书》)
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赐民百户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
二匹。(《孝武本纪》)

8、足——《说文》:“人之足也。”,用于表示羊、牛等。举例:

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货殖
列传》)
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货殖列传》)

9、头——《说文》:“首也”,“头”作为量词,来源和“口”相同
(都是动物体的一部分)。它的使用率虽不亚于“口”,但适用范
围则不及“口”广。它的用法始终还是以用于“有头之物”为主流
的14。在《史记》里用于表示马和牛等。举例:

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平淮书》)
唯桥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锺计。(《货殖列
传》)

10、疋——和“匹”通用,用于表示马。
例:米石致万钱,马一疋则百金。(《平淮书》)

11、只——“只”的本义是“一只鸟”,《说文》:“只,鸟一枚,从
又持佳,持一佳曰只,持而佳曰双。”,用于表示鸟。出现一次。
例:王独不闻玉椟只雉。(《龟策列传》)

12、蹄——用于表示马。
例:陆地牧马,二百蹄。(《货殖列传》)

13、蹄角——用于表示牛等。
例:牛蹄角千,千足羊 。(《货殖列传》)

14、蹄躈——用于表示马。
例:马蹄躈千。(《货殖列传》)

15、个——《说文》:“箇或作个,半竹也。” 段注:“史记木千章竹

14
刘世儒(1965)90页。

14
竿万个,正义引释名,竹曰个,木曰枚……今俗或名枚曰個,音相
近,又云今俗言物数,有云若干個者,此读然经传个,多与介通
用。”。在《史记》用于表示竹。
例: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货殖列传》)

16、枚——《说文》:“轩也,从木支,可为枚也。诗曰施于条
枚。”;《说文段注》:“引申为衔枚之枚,为牧数之枚。“枚”
在汉代可以适用的方面很广泛,在《史记》里用于表示“乘,动
物,木器”等。举例:

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田敬仲完世家》)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扁鹊
仓公列传》)
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者千枚。(《货殖列传》)
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
乎?(《田敬仲完世家》)

17、树——《说文》:“木生植之总名也。”,“树”作量词词汇意义
是可以一望而知的。表示树木。举例:

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货殖列传》)
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货殖列
传》)

18、具——《说文》:“共置也,从艹贝省,古以贝为货。”,“具”
作为量词由“备具”义引申出来的, 在《史记》用于表示施席。举
例:

枣栗千石者三之,狐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施席千具,佗果菜千
种,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千乘之
家,其大率也 。(《货殖列传》)

19、根——《说文》:“木株也。”,它本义是指植物的“根儿”,作
为量词,表示植物。
例: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
蓍百茎共一根。(《龟策列传》)

20、章——《说文》:“乐竟为一章,从音十,十数之终也。” 段注:

15
“歌所止曰章。”,用于表示木材,又表示法令,又表示歌曲的段
落。举例:

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货殖列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高祖本纪》)
王乃为诗歌四章,令乐人歌之。(《吕太后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高祖本纪》)

21、发——《说文》:“法,射发也。”,它的本义是“射发”。作为
量词专用于“箭”。举例:

王綪缴兰台,饮马西河,定魏大梁, 此一发 之乐也。(《楚世


家》)
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
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
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周本纪》)

22、纯——《说文》:“丝也。”,用于表示布帛的幅度。举例:

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苏
秦列传》)
“善。”乃以文绣千纯,妇女百人遗义渠君。(《张仪列传》)

23、布——《说文》:“枲织也。” 段注:“古者无今之绵布,但有麻
布及葛布而已。引申之,凡散之曰布,取义于可卷舒也。”用于计
量衣服。
例: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春申
君列传》)

24、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在《史记》用于表示
动物的皮革。举例:
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货殖列传》)
枣栗千石者三之,狐貂裘千皮。(《货殖列传》)

25、乘——《说文》:“覆也。” 段注:“加其上曰乘,人乘车,是其
一耑也,入者覆之竟也。”,它作为量词由“承载”义引申出来
的,用于表示车。举例:

16
赵地方二千余里,带 甲数十万,车千 乘,骑万匹,栗之数年。
(《苏秦列传》)
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周本纪》)
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周本纪》)

26、两15——《说文》:“二十四铢为一两”,“两”作为量词,其本义
是指“二”,由此引申,可以用来“车”。因为“车”有两轮。举
例:

上取江陵木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淮南衡山列
传》)
其轺车百乘,牛车千 两,木器 者千枚,铜器千钧 。(《货殖列
传》)

27、封——《说文》:“诸侯之土也”,“封”作为量词是由动词“封
开”义转来。用于表示书信。
例: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越王句践
世家》)

28、被——《说文》:“衣,长一身有半”,“被”作为量词,用于某
些护身物16,在《史记》用于表示甲楯。
例:甲楯五百被。(《绛侯世家》)

29、垓——《说文》:“兼垓八极地也”,通“陔”。指台阶的层次,
犹言“层”、“级”。在《史记》用于表示层次。 举例:

坛三垓。(《封禅书》)
上畅九垓。(《司马相如列传》)

30、领——《说文》:“衣之曲夹谓之领。”,“领”的本义是衣服领
子,在《史记》里用于表示衣服。
例:甲二十领,斧屈卢之矛,步光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仲尼弟子列传》)

31、所——《说文》:“伐木声也” 段注:“伐木乃声,此字本义,用
为处所者,假借为处字也……所所,则锯声也。”,用于表示场

15
也可以用于表示重量的度量衡量词。
16
向熹(1996)21页。

17
所。
例:臣意即灸其足蹶蹶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小腹
痛之。(《扁鹊仓公列传》)

32、面——《说文》:“颜前也。”,它的本义是“脸面”,由此引
申,凡作用在平面的都可以它来作量词。举例: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留侯世家》)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殷本纪》)
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项羽本纪》)

33、张——《说文》:“张,施弓弦也”,“张“的本义是指“把弓张
开”。由此引申,“弓”就常用它作量词。17
例:李陵尝以此弓十张遗苏武也。(《司马相如列传》)

34、方—《说文》“并船也。” 段注:“下象两舟并为一,上象两船头
总于一处也。”,用于表示地域或方位。举例:

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司马相如
列传》)
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周本纪》)
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三。(《王世家》)

35、卷——《说文》:“膝曲也。” 段注:“卷之本义也,引申为凡曲
之称。”。“卷”的本义就是“捲”。上古的书都可以捲起来的。
由此引申,“卷”就用成“书”的专用量词。出现一次。
例: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秦之。(《司马相
如列传》)

36、编——《说文》:“次简也。”。用于表示书卷,相当于“篇”、
“卷”、“本”。18 举例: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留侯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世家》)
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孔子世家》)

17
刘世儒(1965)130页。
18
刘子平(1996)312页。

18
37、篇——《说文》:“书也。”;《说文通训定声》:“谓书于简册
可编者也”。它一开始似乎就是转为计算篇章而设的,后来发展成
为一种称量“作品”的量词。举例:

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之篇,褒帝太甲,称太宗。(《殷本纪》)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韩非列传》)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 篇 ,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老子韩非列传》)

38、首——“首”就是“头”,《说文》:“首,头也。”。
例: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田儋
列传》)

39、成——古代乐曲一终称一成。《尚书》:“萧韶九成,凤凰来
仪”,用于表示歌曲。
例:于是夔行乐,祖老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皇
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夏本纪》)

40、种——“种”作为量词是由“种类”义转来的。用于表示种类。
例: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
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五帝本纪》)

41、度——《说文》:“法制也。”在《史记》用于表示角度。举例:

五色成文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乐书》)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太史公自
序》)
岁星出,东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天官书》)

42、等——《说文》:“齐简也。”,它的作量词来源和“辈、曹”
同。在《史记》用于表示等级。举例: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其有罪又减二等。(《平准书》)
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平准书》)

19
43、品——《说文》:“众庶也。”,它的本义“众多”。“众多”可
分类,这就引申出“品类”义。19 举例:

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夏本纪》)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
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平准书》)

44、行——“行”的作为量词由“行列”义而来的。《广雅》:“行,
陈也。 ”,凡物体排成行的,可以用“行”量。在《史记》用于表
示眼泪。出现一次。
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本纪》)

45、倍——《说文》:“反也。”用于表示倍数。举例:

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始皇本纪》)
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汲郑列传》)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高祖本纪》)

46、重——“重”作为量词由重叠义转来,若论语源,重该作锺,《说
文》:“锺,增益也”;《玉篇》:“锺,叠也,复也”。举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羽本
纪》)
汉军围之数重。(《项羽本纪》)

47、处——“处”作为量词,来源“所”同。但它可没有“所”用得那
么频繁。20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项羽本纪》)
若此辈者,数千百处。(《司马相如列传》)

19
刘世儒(1965)145页。
20
刘世儒(1965)155页。

20
1.1.2 集体量词

1、家——《说文》:“居也。” 段注:“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
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传移。”。用于表示人的集体。举例:

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孝文
本纪》)
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五帝本纪》)
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秦始皇本纪》)

2、军——《说文》:“园园也,四千人为军。” 段注:“当作万有二
千五百人为军。”,用于人的集体。举例:

卒起二军,车二千乘,要腹将而攻 鄗,卿秦攻代。(《燕召公世
家》)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秦始皇本
纪》)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於外,以谋其上。(《秦
始皇本纪》)

3、队——《说文》:“从高队也。” 段注:“左传曰以成一队,社注
百人为队。”。 举例:

乃分其骑以分为四队,四向。(《项羽本纪》)
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白起王翦列传》)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孙子吴起
列传》)

4、伍——《说文》:“相参伍也”,古代军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
举例:

臣素鼻贱,君之闾伍之中。(《司马穰苴列传》)
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白起王翦列传》)

5、旅——《说文》:“军之五百人。” 段注:“大司徒五人为伍,五
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引申为凡众
之称。”。 举例:

21
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吴太伯世
家》)

6、师——《说文》:“二千五百人为师。”。举例:

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扁鹊仓公列
传》)
今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今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
(《南越列传》)
儒者一 师 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於山谷之便乎。(《赵世
家》)

7、驷——《说文》:“一乘也。” 段注:“车轭驾乎马上曰乘,马必
四,故四马为乘。”,用于表示马的集体。举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滑稽列传》)
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孔子世家》)
骑马二匹,驾二驷。(《匈奴列传》)

8、双——《说文》:“只,鸟一枚也……,二曰双。” 段注:“见佳
部只下方言飞鸟曰双,鹰曰乘。”,在上古,和“只”一样,都归属
于“综合称量法”的。后来发展就分解成表双数的量词了。在汉代早
已不以量“鸟”为限。在《史记》表示“鸟、羊”等的双数。举例:

见鸟六双,以王何取?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
之?此六双者,可得而蘘载也。(《楚世家》)
牛千足,羊彘千双。(《货殖列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项羽本纪》)

9、部——“部”作为量词由“部落”、“部伍”义引申而来。举例:

军行无部伍行阵。(《李广列传》)
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历书》)

10、袭——《说文》:“左衽袍。”,袭的本义是“重衣”,就是上下件
相配成套的衣服。举例:

22
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刘敬叔孙通列传》)
徐越为内史,赐相国衣二袭。(《赵世家》)

11、群——《说文》:“辈也。” 段注:“羊为群,太为独,引申为凡类
取之称。”“群”的本义是 专指“羊群”,但作为量词早已一般化
了,是用来表示多数的集体量词。举例:

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万群。(《五帝纪》)
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周本纪》)

12、剂——《说文》:“剂,齐也。”,“剂”作为量词由“调齐”义而
来。
例:……即饮以消石一剂 。(《扁鹊仓公列传》)

13、贯——《说文》:“贯,钱贝之贯。”,“贯”作为量词由“贯穿”义
转来。故“钱贝”有眼儿可穿,所以后来“贯”就演成“钱”的专用
量词。在《史记》用于表示钱。
例:子贷金钱千贯。(《货殖列传》)

14、撮——《说文》:“四圭也,亦二指撮也。”,用三个指头撮去的
量。举例:

臣意往,饮以莨菪乐一撮,以酒饮之施乳。(《扁鹊仓公列传》)
臣意饮以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扁鹊仓
公列传》)

15、区——《尔雅》:“五十谓之区。”,“区”作为量词是由“区域”
义转来的。 举例:

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 区中者,乃为一州。(《孟子荀卿列
传》)

16、室——《说文》:“实也。”,用于表示房屋。举例: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仁则吾不知也。(《仲尼弟
子列传》)
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
广。(《范睢蔡泽列传》)

23
17、户——《说文》:“半门曰户”,“户”作为量词的来源同“家”,
但“户”多用于“会计户口”的场合,有公事性。举例: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秦始皇本纪》)
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 。(《货殖列
传》)

18、抔——用于表示泥土。
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张释之冯唐列传》)

19、緵——古代布帛在二尺二寸的幅内以八十根经线为一緵。用于表示丝
楼。
例:令徒隶衣七緵布。(《孝景本纪》)

20、辈——“辈”的本义是指“列车”。引申用于“人”,就是“群伙”
“辈类”义。段注:“引申之为什伍同等之城”。在《史记》用于表
示人的集体量词。21 举例:

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大宛列传》)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李斯列
传》)

1.1.3 度量衡量词

(1) 表示长度
《史记》里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有“分,寸,咫,尺,仞,版,寻,丈,步,
里,舍”。

1 、分—— 《说文》 :“分,别也,从八刀,刀以分别物也。”;《说


苑》:“度量权衡,以黎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
尺为一丈”。 量词‘分’表示长度,就是一寸的十分之一。因其表示
的长度很短,活用又限制。举例:

黄锺长八寸十分一,宫。(《律书》)
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黄锺长八寸七分一,宫。(《律书》)

21
“辈”又用于表示次数的动量词。

24
大吕长七寸五分三分。(《律书》)

2、寸——《说文》: “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胃之寸口” 段注:“十发


为程,一程为分,十分为寸”。 根据以上的解释,可以知道‘寸’古
时称指宽为寸。 举例:

同舍为合,相陵为斗,七寸以内必之矣。(《天官书》)
大雨雪,深二尺五寸。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秦始皇本纪》)

3、咫——《说文》:“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尺,周尺”;《列子》:“西
献 之,火浣之布,其 长尺有咫”。‘咫’是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
为一 咫。举例:

有准集于陈廷而死,枯失贯之,石砮,失长尺有咫。(《孔子世家》)
长尺有咫。(《孔子世家》)

4、尺——《说文》:“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

籍长八尺余,力能杠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矣。(《项羽本
纪》)
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孔子世家》)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
有以自下者。(《管晏列传》)

5、仞——《说文》:“身臂一寻八尺” 段注:“七尺曰仞”。许愼和段
玉裁的解释不一样,就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举例:

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牂牧其上。(《李斯列传》)
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穰
侯列传》)
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屈。(《原贾生列传》)

6、版——《说文》:“今字作板”;《礼记注》:“盖广二尺,长六
尺”。虽然在《说文》没有具体的说明,但按照《礼记注》等的解
释,可以知道汉代以前‘版’使用 以表示长度的量词。出现一次,
举例:

25
三国政晋扬,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赵世家》)

7、寻——《说文》:“度人之两碧为寻,八尺也”;《尔雅》:“倍仞谓
之寻,寻舒两肱也”。举例:

秦马之良,兵马之众,探前后蹄仙闲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张仪列
传》)

8、丈——《说文》:“十尺也” 段注:“夫部曰 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


丈”。举例:

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孝景本纪》)
是故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牧其上。(《李
斯列传》)
夫楼季也而难五丈之限,岂跛也而易百仞之高哉。(《李斯列传》)

9、步——《说文》:“行也。” 段注:“行部曰人之步也,步趋也,步
徐趋疾,释名曰徐行曰步”,又云:“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
步,今以周六尺四寸为步”。举例:

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父子勉哉!(《周本纪》)
三步而止,缩颈而却,复其故处。(《龟策列传》)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周本纪》)

10、里——《说文》:“居也。” 段注:“春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举
例:

方五千里,至于黄服。(《五帝本纪》)
封其後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周
本纪》)
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周本纪》)

11、舍——《说文》:“市居曰舍”;《左传?僖公23》:“其辟君三舍”
杜预注:“一舍,三十里”。举例:

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散舍。(《晋世家》)
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
亡地。(《天官书》)

26
(2) 表示面积
《史记》里表示面积的单位量词有‘亩,畦,顷,成’。

1、亩——《说文》:“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段
注:“邓展曰,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举例:

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晋世家》)
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晋世家》)
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赵世家》)

2、 畦——《说文》:“田五十亩曰畦”;《孟子》:“今俗以五十亩为
大畦,二十五亩为小畦”。出现一次。

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种之田,若千亩畦茜,千畦姜韭 此其人
皆与千户侯。 (《货植列传》)

3、 顷——《重校宋本广韵》:“田百亩也”;《玉篇》:“《说文》田
百亩为一顷”。举例:

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苏秦列传》)
其下圜如数 顷田处,上兑者则有黄色,千里破军杀将。(《天官
书》)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河渠书》)

4、 成——《周礼》:“方十里为成”;《左传》:“有田一成”。

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 ? 。
(《吴太白世家》)

(3) 表示体积

1、雉——《周礼注》:“长三丈高一丈”
例:臣无藏甲,大夫母百雉之城。(《孔子世家》)

(4) 表示容量
表示容量的单位量词有‘升,斗,斛,石,庾,钟,秉’。

27
1、升——《说文》:“十合也,从斗象形,合龠为合,龠容千二百黍。”
举例:

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极。过之,不占。(《天宫书》)
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扁鹊仓公列传》)
臣意饮以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扁鹊仓
公列传》)

2、斗——《说文》:“十升也。” 举例:

计食长给肉日五斤,酒二斗。(《淮南衡山列传》)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淮南衡山列传》)
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滑稽列传》)

3、斛——《说文》:“十斗也”,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举例:

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魏豹彭
越列传》)

4、石——《说文》:“十斗为一石”。古代以十斗为一石。举例: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燕召公世家》)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滑稽列
传》)
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货殖列传》)

5、庾——古代容量单位,《左传?昭公26》:“栗五千庾。” 杜预注:
“庾,十六斗也”。举例:

申丰汝贾许齐臣高子将栗五千庾。(《鲁周公世家》)

6、锺——《说文》:“酒器也”;《释名》:“六斛四斗曰锺”。举例:

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平津侯主父列
传》)
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 ,薪槁千车,船长千丈。(《货殖列
传》)

28
7、秉——《说文》:“禾束也”;《史记会注考证》:“十六斛曰秉,五
秉合八十斛”。

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仲尼弟子列传》)

(5) 表示重量
《史记》里表示重量单位量词有‘铢,两,斤,钧,石’。

1、铢——秦汉微小的重量单位,《说文》;“权十参里黍之重也”。举
例:

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平准书》)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汲郑列传》)
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
尉。(《酷吏列传》)

2、两——《说文》:“二十四铢为一两” 段注:“两者,二十四铢之
称”。举例:

其一曰重八两。(《平准书》)
其非吏,他赎死金二斤八两。(《淮南衡山列传》)

3、斤——《说文》:“斫木斧也,象形” 段注:“按此见篆象形之下当有
一曰十六两也”。举例:

上还坐,驭甚,赐平阳主金千斤。(《外戚世家》)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酷吏列传》)
从军击匈奴,至余吾水上而还,斩首捕虏,有功来归,诏赐金千斤。
(《滑稽列传》)

4、钧——《说文》:“三十斤也。” 段注:“斤者十六两也,三十斤为
钧”。举例:

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疆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仲尼弟子
列传》)
牛车千两,木器 者千枚,铜器千钧。(《货殖列传》)
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货殖列传》)

29
5、石——《说文》:“山石也。” 段注:“或借为石字,石百二十斤也”
举例:

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采千种。(《货殖列传》)
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 ,漆千斗。(《货殖列
传》)
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货殖列传》)

(6)表示货币
在《史记》表示货币的有“金、钱、镒”。

1、金——《说文》:“五色金也“,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秦代以黄金二
十两为一金,汉代黄金一斤为一金。举例:

五百金。(《张耳陈余列传》)
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货殖列传》)
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货殖列传》)

2、钱——《说文》:“一曰货也。”,用于黄金、白银的市制重量。举
例:

数十百钱。(《货殖列传》)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本纪》)
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後爵一级,天下户百钱。(《孝景本纪》)

3、镒——《说文》:“器满也。” 段注:“礼经一溢米,注二十两曰
溢。按谓二十两溢二十两溢者,谓满于一斤十六两之外也。后人因制
镒字” 举例:

二十镒。(《陈丞相世家》)
送子贡金百镒。(《仲尼弟子列传》)
束帛加璧,黄金百镒。(《孟子荀卿列传》)

1.1.4 容器量词

1、瓨——《说文》:“长颈,受十升。”,一种盛器,用于计量醯酱。
例: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货殖列传》)

30
2、甔——一种盛器,用于表示浆。
例: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货殖列
传》)

3、箪——《说文》:“笥也……汉律令箪小匡也,传曰箪食壶浆。”,
用于表示饭。
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仲尼弟子列传》)

4、桮——《说文》:“段注:“小杯也……杯其通语也。”,常用于量
酒。
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羽本纪》)

5、瓢——《说文》:“蠡也。”;《说文通训定声》:“一瓠蠡为二曰
瓢。”用于表示饮料。
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仲尼弟子列传》)

6、卣——《尚书》:“以秬鬯二卣,曰,明禋。” 孔疏:“卣,中尊
也。”,用于表示酒。
例: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秬鬯一卣,珪
瓒,虎贲三百人。(《晋世家》)

7、箧——《说文》:“缄臧也。”,用于表示书。
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樗里子甘茂列传》)

8、卮——《说文》:“圆器也,……易曰君子节饮食。”,用于表示
酒。举例: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鸠,置前,令齐王起为寿。(《吕太后本纪》)
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匈奴列传》)
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楚世家》)

9、盂——“盂”是一种盛液体或饭的盛器,用于表示酒。
例:……操一豚蹄,酒一盂。(《滑稽列传》)

10、车——指车子,在《史记》里借用来表示书。

31
例:薪蒿千车。(《货殖列传》)

1.1.5 时间量词
时间量词,即计时的单位词。

1、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用作计时单位,与
“天”同义。举例: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五帝本纪》)
子比为王十余日,子皙不得立。(《楚世家》)
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闲,闲必有言也。(《赵世家》)

2、旬——《说文》:“遍也,十日为旬。” 段注:“日之数十,自
甲至癸而一遍。”, 举例:

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扁鹊仓公列传》)
秦、韩之兵毋东,旬余,则魏氏转韩从秦。(《敬仲完世家》)
逆行二舍;六旬,复东行,自所止数十舍。(《天官书》)

3、月——《说文》:“阙也,太阴之精,象形。”,用作时间单位,农历
从初一至月末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举例:

六月,败吴兵于稷。(《伍子胥列传》)
以二月与婺女、虚、危晨出,曰降入。(《天官书》)
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天官书》)

4、载——《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
曰载。”,郭璞注:“载,取物终更始。”为“年”、“岁”的别
称。”,举例:

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也。(《孝武本纪》)
是时汉兴六十余载。(《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司马相如列传》)

5、岁——《说文》:“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
从步戍声,律历书 名五星为五步。”;《尔雅?释天》:“载,岁
也。” 郭璞注:“岁,取岁星行一次。”,举例:

32
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孝武本纪》)
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齐太公世家》)
十八年,成公卒,子午立,是为襄公。是时襄公三岁也。(《鲁周公世
家》)

6、年——《说文》:“谷熟也。”;《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
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郭璞注:“年,取禾一熟。”,邢
昺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女谋事至言可绩,三年矣。(《五帝本纪》)
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天官书》)
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太伯世家》)

7、纪——《书?毕名》:“既历三纪。” 孔传:“十二年曰纪。”,古代
十二年为一纪。举例:

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周本纪》)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
大备。(《天官书》)

8、世——《说文》:“三十年为一世。”,举例:

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鲁周公世家》)
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封禅书》)
後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封禅书》)

9、代——《说文》:“更也。”;《说文通训定声》:“凡以此易彼,以
后续前皆曰代。”, 举例: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立易。(《周本纪》)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封禅书》)
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
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天官书》)

33
第二节 动量词
在《史记》里出现的动量词有“辈、币、合、曹、阕、反、出”。 关于动
量词的起源,有几位学者讨论过。22唐钰明(2002),管锡华(2000),午道德次(1
966)都在《史记》里举动量词的用例,说明汉代动量词的使用情况。

1、辈——《说文》:“辈,若军车发车百两为辈”,它的本义是指“列
车”。用于表示次数。举例:

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秦始皇本纪》)
使者往十余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张耳陈余列传》)
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西南夷列传》)

2、匝——匝的作为动量,论来源和“周,遍”是一路。 但用法不能互
易,“周”多量“诵读”,“匝” 常量“围绕”。举例:

围汉王三匝。(《项羽本纪》)
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高祖本纪》)

3、合——《说文》:“合,合口也”,它作为量词由“配合”、“相合”
义转来。犹“回”、“次”。用于表示事情、动作的次数。在《史
记》里表示交战的次数。举例: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项羽本
纪》)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高祖本纪》)
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余兵去。(《晋世家》)

4、曹——《说文》:“狱之两曹也”,“曹”的作为量词是由“辈类”义
引申发展来的。
例:……曰,……,然后刺君十余曹,备之。(《袁盎朝错列传》)

5、阕——《说文》:“事已,闭门也”,乐曲每一次终止为一阕。举例: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羽本纪》)
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留侯世家》)

22
比如,刘世儒(1959)《汉语动量词的起源》、 唐钰明(2002)《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
傅铭第(1965)《关于动量词“匝”和“周”》。

34
6、反——《说文》:“覆也”,通“返”。“返”指“往返”,作为量词
它就表往返。往返一次就叫一返。 举例:

汤使人聘迎之五反。(《殷本纪》)
使者三反。(《吕太后本纪》)

7、出——《说文》:“进也”,“出”作为动量,应该就是由动词(出入
义)转来。
例:见酒来 ,即走出,驱疾至舍,即泄数十 出。(《 扁鹊仓公列
传》)

第三节《史记》量词的几个特征

据我们的考察,《史记》里有121个量词。以上,对《史记》里出现的各
量词的用义分析来看,可以发现几个特点。在《史记》里出现最多的量词就是
个体量词,有47个,占38.8%。 可以说,到《史记》个体量词明显地增加
了,量词的分工也达到了比较细密的程度。在《史记》里有两种情况:对一样
的事物是用几个量词的,比如,表示“人”的个体量词有“级、人、夫、
口”,表示“马”的量词有“匹、头、骑”等。反之,一个量词也可用表示几
种事物,比如,“章”用于表示“木材”,又用于“法令”,“两”用于表示
“马车”,又用于表示重量的度量衡量词,甚至“辈”可以用于表示人的集
体,同时用于表示次数的动量词。特别,“枚”是使用范围很广泛的当时的通
用型量词。
“蹄、蹄角、蹄躈”这三个量词都用于计量“马、牛”等的个体量词,只
在《史记》里出现的特殊量词。容器量词的大量使用也一个特点,利用多样的
容器,表示不同物质、不同多少的量。在《史记》里除了各种容器以外,还借
用“车”来表示“书”的借用量词的用例。
虽然其用例不多,动量词的使用也是《史记》量词中的一个大特点。按照
在《史记》里使用动量词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汉代已经使用一些动量词。
有些量词使用率不高,不少的量词在整个《史记》里只出现一次。例如,
“封、领、被、剂、贯”等。
《史记》中的121个量词中沿用至今且未加改变的不多,多数量词的使用义
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

35
表1 《史记》量词的数量与出现次数

名量词 动量词
个体量词 集体量词 度量衡量词 容器量词 时间量词 辈(3)
介(2) 家(79) 分(12) 瓨(1) 日(196) 匝(2)
口(3) 军(32) 寸(55) 甔(1) 旬(3) 合(2)
级(54) 队(3) 咫(2) 箪(1) 月(66) 曹(3)
人(43) 伍(1) 尺(101) 桮(1) 年(186) 阕(2)
夫(7) 旅(1) 仞(6) 瓢(1) 岁(409) 反(2)
骑(125) 师(4) 版(2) 卣(1) 载(16) 出(1)
匹(55) 驷(6) 寻(1) 箧(1) 纪(2)
头(2) 双(2) 丈(42) 卮(3) 世(136)
疋(1) 部(2) 步(14) 盂(1) 代(44)
只(1) 袭(2) 里(352) 车(1)
足(2) 群(2) 舍(29)
蹄(1) 剂(1) 铢(12)
蹄角(1) 贯(1) 两(6)
蹄躈(1) 撮(2) 斤(48)
个(2) 区(1) 钧(6)
枚(4) 室(5) 石(48)
树(1) 户(150) 亩(21)
具(1) 抔(1) 畦(1)
根(1) 緵(1) 顷(22)
章(11) 辈(2) 成(1)
发(4) 升(3)
纯(2) 斗(18)
布(1) 斛(1)
皮(2) 石(147)
乘(128) 庾(1)
两(2) 钟(5)
封(1) 秉(1)
被(1) 雉(1)
垓(2) 钱(23)
领(1) 金(96)
所(1) 镒(8)

36
面(1)
张(1)
方(4)
卷(1)
编(1)
篇(1)
首(1)
成(1)
种(2)
度(17)
等(14)
品(4)
行(1)
倍(12)
重(2)
处(5)
47 20 30 10 9 7
38.8% 16.5% 24.7% 8.2% 7.4% 5.7%

表2 《史记》量词的使用比率

总使用次数(2993)

名量词 2978 99.4% 动量词 15 0.5 %

个体量词 526 17.5%

集体量词 297 9.9%

度量衡量词 1085 36.2%

容器量词 12 0.4%

时间量词 1058 35.3%

37
第二章 对《史记》量词的多角度分析

汉语量词数量很多,并且含有多样的功能,可以说,正反映汉语结构上的
特点。要深入地理解汉语量词,需要作多角度分析。本章从语法,语义,语用
“三个平面”来分析《史记》的量词。

第一节 《史记》量词的语法功能

2.1.1 名量词

2.1.1.1 量词和数词、名词的组合及其语法功能
汉代时期的量词大都是名量词,按照量词和数词、名词的结合情况,《史
记》里的量词,可分类几种格式。还要指的是汉代仍然多用数词直接结合名
词,表示数量。23

(1)量词单用
在《史记》里,量词单用的例子很少,一般都表示“一”,或“每”,也
可以看作是前面省去了数词“一”。这时量词用作宾语、谓语、宾语、定语、
补语等。

① 王独不闻玉椟只雉。(《龟策列传》)
② 將相例侯郎吏皆以秼则金。(《吕太后本纪》)
③ 秦韩之兵母东旬餘,则魏氏转韩从秦。(《田敬仲完世家》)

这样的几个例子看,量词的独用可以说明量词的实词性很强。

(2)量词+名词
在《史记》里这种格式也不多见,条件有限制,一般只限于表容量之词。24
这格式也可以以为量词前面省去了数词“一”。量词与名词一起用作主语、谓
语、宾语、定语等。其中量词又用作名词的定语。

① 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谟也。(《魏其武安列传》)
② 杯酒责望,陷彼两贤。(《魏其武安列传》)

23
《史记》里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表示数量的例仍然很多。这证明整个量词的发展史中汉代
属于过渡期。这时数词作定语,数词和名词一起用作宾语、状语等。
24
见黄盛璋(1961)23页。

38
③ 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伯夷列传》)
④ 我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五固不出。(《范睢蔡泽列传》)
⑤ 于是无尺土之封。(《秦汉之际月表》)
⑥ 使秦无尺土之封。(《李斯列传》)
⑦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羽本纪》)

这种格式一般限于表容量,此外向数量上夸张也可以有此用例。例⑤-⑦
都属于夸张的用例。

(3)名词+量词
在《史记》里这种格式也不多见,也可以以为量词前面省去了数词
“一”。量词和名词一起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其中量词又用作名词
的定语。

① 石砮,矢长尺有咫。(《孔子世家》)
② 长尺有咫。(《孔子世家》)
③ 人口仪多怨公者,何也?(《袁盎朝错列传》)
④ 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陈丞相世家》)

(4)数词+量词
《史记》里这种格式比上述二种多一些,前后不用或省略有关的名词,数
词和量词联合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① 同舍为合,相陵为头,七寸以内必之矣。(《天官书》)
② 率三种二致一石。(《平津后主父列传》)
③ 六尺为步。(《秦始皇本纪》)
④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秦始皇本纪》)
⑤ 今日之是,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娩哉。(《周本纪》)

(5)名词+数词+量词
数量词组置于在名词之后,在《史纪》里不少出现。整个格式经常用作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用作主语或谓语,其中数量词组用作补语,还
用作定语25。

① 仲吕长五寸九分三分之二,微。(《律书》)
② 封广丈三尺,高九尺。(《封禅书》)

25
例⑥可以看作定语后置,就是后置的数量组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说,是可以把它前置,译
成定语的。

39
③ 取此龟不必满足二寸,民人得长十八寸,可寳矣。(《龟策列
传》)
④ 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田敬仲院世家》)
⑤ 王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
东西百三十步。(《赵世家》)
⑥ 我持百璧一双,欲献项王。(《项羽本纪》)
⑦ 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 ,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
(《周本纪》)
⑧ 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淮南衡山列传》)
⑨ 木器者千牧。(《货殖列传》)26

再值得注意的是,名量词可以分以自然存在的个体为单位的天然量词和以
人为确定的个体单位的人工量词。经常使用天然量词来作计量单位的人、生物
和事物,也可以并不使用量词。所以“马、车、玉”等,它们可以不用量词。
根据这种情况,用天然量词来构成的“名+数+名”式可以转换“名+数”,或
“数+名”。但是用人工量词来计量的事物不可以用“名+数”,或“数+名”的
形式来计量,所以由人工量词构成的“数+量+名”式不可以转换为“名+数”,
“数+名”。27上面 ①-⑤的都用人工量词构成“数+量+名”式,不可以转换为
“名+数”,或“数+名”,⑥-⑦就可以转换的。

(6)数词+量词+名词28

在〈史记〉里这种格式较第5种为少,但已不鲜见。整个格式较多用宾语,
也可用作定语、主语、状语等。其中数量词组又用作名词的定语。

① 凡从得二千石二人,别破军十六。(《樊郦滕灌列传》)
②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燕召公世家》)
③ 一尺布尚可缝,一头粟尚可春。(《淮南衡山列传》)
④ 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姦,京师优甚,乃以縱为右内史,玉温舒
为中?(《酷吏列传》)
⑤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仲尼弟子列传》)
⑥ 牛蹄角千,千足羊。(《货殖列传》)

最初“数+量”表明名词的数量,大多位于名词之后,春秋以后才逐渐出现

26
汉代“数+量”置于名词之后,独立性很强,与前面名词粘附并不紧,名词与“数+量”之间
可以插入别的词。
27
参看李佐丰(2003)45-47页。
28
刘世儒(1962)认为,“数+量+名”是由语言“系统的整化”,由“名+数+量”式的数量
结构前置造成的。

40
前置,但条件很有限制,一般只限于表度量衡或表容量的量词如“一箪饭、二
亩鸡”,否则中间必须加“之”字,如“五亩之田、八口之家”,除此意外,
前置的用例在先秦不多见。到了汉代前置的用例才逐渐多起来,但它未能完全
脱离先秦那种限制。汉代“数+量+之+名”的格式仍然出现。29

(7)数词+量词+“之”+名词
在〈史记〉里多出现这种格式,基本上跟第5种一样,不过有一些差别。用
作定语的数量词组之后,一般不用助词“之”字,如果使用助词“之”字,这
个定语除了一般表示数量,而重在表示事物的状态。

① 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穰后列传》)
②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锯。(《司马相如列传》)
③ 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悳辉而下之。(《屈愿贾生列传》)
④ 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孔子世家》)
⑤ 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货殖列传》)

2.1.1.2 量词的组合功能

(1)和数词组合
和数词组合在一起构成数量词组是常例,不必多说。还要注意的是在《史
记》里,也有量词独用而略去了数词“一”的。

① 王独不闻玉椟只雉。(《龟策列传》)
② 將相例侯郎吏皆以秼则金。(《吕太后本纪》)

(2)和指示代词组合
量词经常同指示代词组合的,在《史记》里的例子如下:

① 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也。(《李斯列传》)
② 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货殖列传》)
③ 不平者,血不居其处。(《扁鹊仓公列传》)

(3)和疑问代词组合
量词还可以和疑问代词组合的,在《史记》里的例子如下:

① 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李斯列传》)
② 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吴王濞列传》)

29
参看黄盛璋(1961)23页。

41
2.1.2 动量词
现代汉语表示动量,一般是将数量词置于动词后,构成“动+数+量”式,
而古代汉语则通常是将数词放在动词前,构成“数+动”式。30 这种格式到两汉
获得了迅速的发展31,在“动+量”式的大量存在的基础上,两汉逐出现了动量
词,构成与现代汉语本质一致的“动+数+量”式。

2.1.2.1 量词和数词、动词的结合与语法功能

(1)动+数+量
在《史记》里出现的动量词大都构成这种格式,整个格式多用作谓语或状
语,其中数量词组又用作动词的补语、状语。

① 沛公及夜引兵从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高租本
纪》)
② 汉军及诸后兵之数重。(《项羽本纪》)
③ 然后刺君十餘曹,備之。(《袁盎朝错列传》)
④ 汤使人聘迎之五反。(《殷本纪》)
⑤ 汉军围之数重。(《项羽本纪》)
⑥ 楚挑战三合。(《项羽本纪》)

(2)数+量+动
这种格式不多见,用法跟第一种一样。

① 使者十辈来。(《刘敬叔孙通列传》)
② 汉使十辈至梁。(《韩长孺列传》)

30
实际上,上古汉语表示动量,除了“数+动”式之外,还有“动+数”式。但大都是用“数+
动”式。在上古汉语中,数词作壮语计动量是自由的,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数词作谓语
计动量是不自由的,以虚指为常。数词作壮语一般只计一个动作的数量,而数词作谓语往往兼
计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的数量。对上古汉语中数词计动量,可以参看殷国光(2002)。
31
按照唐鈺明(2002),“数+动”式在《史记》、《汉书》之中,就已出现63例之多。

42
第二节 〈史记〉量词的语义功能

量词大都由名词或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或动词的意义便是它们的基本
义。所以量词和跟它搭配的名词、动词之间发生一定的选择关系。再说,量词
具有语义的范畴化功能,就是量词限定名词和动词的语义范畴。

2.2.1 名量词

2.2.1.1 名量词的语义类别
这里用量词与名词的语义选择关系,可以把《史记》里的名量词归纳成四
大类。32

(1)相似关系
这大概用事物外在形状的相似性来进行称量。这样就可以根据客观事物的
外形特征。例如,在《史记》里有表示点线类的“行、根、緵”,面类的
“面、方”等。这些量词从来源来说,大都由名词转化而来。还有一些从动词
转化而来的动状型,即强调造成该事物外形的动作行为,以动作本身作为参照
物,不过是着眼点仍在于该动作所引致的结果状态。这主要是利用事物与动作
之间的相关性。33在《史记》里有“贯、撮”。举例:

①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
百茎共一根。(《龟策列传》)
②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本纪》)
③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殷本纪》)
④ 子贷金钱千贯。(《货殖列传》)
⑤ 臣意往,饮以莨菪乐一撮,以酒饮之施乳。(《扁鹊仓公列
传》)

(2)相关关系
这一类量词往往被人称做是借用动词的量词,既然它们已备了记数的义
素,构成另一个义项,再采取“借用”的说法就混淆了词类之间的界限。在
《史记》里有“张、封、卷、具、编”等。这类量词,从来源上讲,几乎都由
动词转化而来的。尽管有些事物事实上不是由于来个动作所造成,但是只要外
形相近,也可以这样一来使用。举例:

32
参看邵敬敏(2000)、陈颖(2003)。
33
参看邵敬敏(2002)第2页。

43
①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留侯世家》)
② 李陵尝以此弓十张遗苏武也。(《司马相如列传》)
③ 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秦之。(《司马相如列
传》)
④ 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越王句践世
家》)

(3) 相联关系
前面两种关系,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很明显,就是相似关系着眼于外形,
相关关系着眼于动作。但有些事物在记数时并不仅仅依靠于这两方面,还可和
其他一些事物发生相联关系。相联关系包括代替类的相联关系、容器类的相联
关系、时间类的相联关系、空间类的相联关系。 在《史记》里,有以事物的一
部分代替全部的代替类有“口、头、足、根”,容器类有“巩 、箪、杯、卣、
瓢、箧、担、卮、车”,其中 “巩 、箪、杯、卣、瓢、担、卮”是容纳液体
的,“箧、车”是容纳固体的。时间类有“日、月、旬,年”等,空间类有
“所、室、区”等。举例:

① 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平准书》)
② 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平淮书》)
③ 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货殖列传》)
④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货殖列传》)
⑤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羽本纪》)

(4)相约关系
相约关系类比较厐杂,着眼于“约”,即“约定俗成”。可是,有些量词
仍然无法得到完满的解释,如度量衡量词,一般是由政府制定,或社会集团约
定俗成的,所以很难讲出什么道理来。表示集合的、个体的量词,可以将它们
归类,但要追沂起语源来,比较复杂,有些也难以找出语源与用作量词的意义
关系。所以,凡是量词基本义和名词之间是约定俗成关系的,或是因量词虚化
过程太久远而无法追沂其意义来源和名词间联结的,都归入相约关系类。在
《史记》里的表示长度、面积、容量、重量、货币的度量衡量词,有些集体量
词和个体量词典都属于这相约关系类。

① 大吕长七寸五分三分。(《律书》)
② 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平准书》)
③ 计食长给肉日五斤,酒二斗。(《淮南衡山列传》)
④ 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货殖列传》)

44
2.2.1.2 量词对名词的选择

量词与名词组合时,名词总是处于主导的制约地位,它的存在决定了对量
词的选择。反之,量词也对名词起到反制约作用。这种语义上的制约与反制约
关系是名词与量词组合中的主要矛盾。

2.2.1.2.1 量词的语义组合功能
名词与量词的组合选择,受到双方语义上的种种制约。根据可组合名词的
语义类别,量词的语义组合功能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专用型---即可适用于某一种特定对象。量词语义单一,而且比较具
体。在《史记》里的量词中属于这专用的很多。

布(衣服)、个(竹)、封(信)、两(车)、只(鸟)

(2)合用型---既可适用于两种以上的对象,量词语义多种,大部分情况
这些语义之间存在某种派生关系。也有少数是偶然同音同形造成的,在语义上
看不出内在联系。例如:

双:见鸟六双,以王何取?(《楚世家》)
牛千足,羊彘千双。(《货殖列传》)

树:安邑千 树枣;燕、秦千树栗; 蜀、汉、江陵千树橘。(《货殖烈


传》)

有的由同音同形造成的,在语义上看不出什么内在关系。在《史记》里有如下
的:

匹:动物——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
金。(《平准书》)
纺织品——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赐民百户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
孤寡布帛二匹。(《孝武本纪》)

章:植物(木材)——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货殖列传》)
法令——与父老约,法三章耳。(《高祖本纪》)

两:车子——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 者千枚,铜器千钧。《货殖
列传》

45
标示重量—— 其一曰重八两。(《平准书》)

辈:人的集体—— 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大碗列
传》)
标示次数—— 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秦始皇本纪》)

(3)通用型---即较普遍适用于若干种对象,与名词组合相对地说比较开
放。这类量词的语义虚化程度比较强。《史记》里“枚”是最典型,还有容器
量词也属于这通用型。
枚:动物、植物、器物……,例如:

① 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田敬仲完世家》)
②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扁鹊
仓公列传》)
③ 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者千枚。(《货殖列传》)

2.2.1.2.2 量词对选择名词的制约

如果量词的语义明确,它对名词的选择组合是单一的,这时名词不出现,
也不会引起误解。这时数量词组可以替代名词,名词可以省略。就说,数量词
组的语义内涵无疑的。量词与名词的组合面越狭窄,则量词对名词选择的制约
性越明显。举例:

① 而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人家)。(《卫将军骠骑列传》)
② 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人)。(《万石张叔列传》)

反之,通用型量词选择名词的制约性最弱。比如,“枚”可以表达好几种事
物。举例:
① 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田敬仲完世家》)
② 出血,血如豆比五六牧。(《扁鹊仓公列传》)
③ 牛车千两,木器者千枚。(《货殖列传》)

2.2.1.3 名词对量词选择的制约

在数量名的组合,名词总是处于主导的制约地位。这是因为,人们必须首
先需要描述事物,然后才能对它的数量进行描述。名词的语义特征,往往决定
着名词能否量化以及如何量化。据此,名词可以分为非量化名词和可量化名

46
词。不量化名词恰恰是因为自身的数量特点而导致不能受量词的修饰。 还有值
的注意是,名词所概括的意义,就是内涵义与外延义的统一,不过,有的名词
偏重从内涵的角度来概括事物,有的则偏重于从外延特征来概括事物。有些名
词具有事物的实在形态,人们习惯于从名词所指的事物的外在特点来概括。这
类名词和量词的组合能力很强。比如,在《史记》里“羊、牛”等的名词和
“头、足”的组合的就属于这例。反之,抽象的程度越高,名词和量词的组合
越收限制。例如物质名词往往没有专有的量词,但因为他们有质量,可以和度
量衡量词结合。对抽象名词来说, 那所受的限制就更大,在《史记》里就没发
现抽象名词和量词的结合的例子34

2.2.1.4 量词对数词的选择

(1) 度量衡量词
度量衡量词计算长短、容积、轻重的单位。这一类词古今中外都有,只作
计量单位用,一般来说,它们的前搭配数词自由,但由于受10进制的影响,习
惯与“1-9”的数词搭配。举例:

① 其一曰重八两。(《平准书》)
② 大吕长七寸五分三分。(《律书》)

(2)时间量词
时间量词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它可以用于计量时段,指时间所处的位置、
时间的早晚、例如,“六月,败吴兵于稷。”《伍子胥列传》;也可以用于计
量时段,指时间的长短、久暂,例如,“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
奔吴”《吴太伯世家》。由于受进位制的影响,某些时间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有
一定的限制。

(3)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是计量个体事物的单位,运用个体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对个
体量词选择数次的情况分几种。语义重在具体计量,后接中心词是具体名词
的,前搭配数词不受限制。这不用再说的。语义不重具体计量,强调“大、
多、深、满”等时,后接中心词不论是抽象名词,还是具体名词,对数词的选
择多为“一” 例如,“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留侯世家》
35

34
在现代汉语里,这些名词,一般只和“种、类、些、点”的几个量词结合。
35
在《史记》里这种用例很难找,不过,在现代汉语里多使用,例如,“一片悲惨的哭声”、
“一层恐惧的阴影”、“一幅和平的景象”等等。参看郭先珍(1996)99页。

47
(4)集体量词
集体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集合量,可以分为定量量词和不定量量词两种。

① 定量量词——它们包含的量是确定的,比如“双、伍、师”。在他们的使
用,如果语义重在计量,表示人或事物的集合量, 后接名词,对数词的选择自
由。如果语义不重在计量,强调某种语境或语气,后接名词,对数词的选择大
都为“一”或“数”。 例如,“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於山谷
之便乎”《赵世家》;“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
《扁鹊仓公列传》

② 不定量量词——它们包含的量是不确定,在他们的使用,如果语义重在计
量,量偏大,可数,后接名词,对数词的选择自由。如果语义不重在计量,泛
指 人 或事物的集合量,量偏大,不可数, 后接名词,对数词的选择多为
“一”。 例如,“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张释之冯唐列传》

2.2.2 动量词
在《史记》里的动量词都由动词虚化发展引申而来,动量词与动词的组
合,其中心动词的表义特征与动量词本身的动词义很相近。

2.2.2.1 《史记》动量词与动词的组合情况
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跟动量词组合的,只有含有“动量”内涵的动词
才有资格跟动量词组合。

匝---围:围汉王三匝。(《项羽本纪》)
合---挑战:楚挑战三合。(《项羽本纪》)
辈---请、来: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始皇本纪》)
出---泄:驱至疾舍,即泄数十出。(《扁鹊仓公列传》)
阕---歌: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羽本纪》)
反---聘迎:汤使人聘迎之五反。(《殷本纪》)
曹---刺:然后刺君十余曹。(《袁盎朝错列传》)

这些动量词仍保持有自身的语义特点,例如,“辈、反、曹”从语义上
看,含着“往复”义,明确地表示动作的次数。“合”含着“相合”义,多用
于战法。

48
2.2.2.2 对动量词选择的制约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单位,说明动作次数的,所以动量词对动词起到制约作
用。动词与动量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选择关系。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决定动词
并非自由地和动量词进行组合。动词根据动词的小类与“动量”范畴的关系可
以分为有量动词和无量动词。动作动词、使令动词、趋向动词属于有量动词。
其次动量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也有关。还有动词和动量词的组合不仅仅取决于动
词与动量词本身的语义特征,有时还涉及该动作的有关对象。

2.2.3 《史记》容器量词的语义分析

名量词中的有一些部分是借用名词来充当的,这些词用在数词与名词之
间,表示一定的量,因此具备量词的功能。量词如果不计借用量词,是一个带
封闭性类别,但如果计入借用量词,可以说,很难计算量的数目。容器量词是
借名词表示容量,以某种容器的名称为计量单位来表示一般的容量,只显示有
关物品的大略数量。《史记》里使用的容器量词有“巩、箪、甔、桮、卣、
瓢,箧、担、卮、盂、车”。从在《史记》里的容器量词看,我们可以知道一
些容器量词与名词之间的语义选择关系以及其特征。

2.2.3.1 容器量词与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容器量词与名词组合时,主要取于名词所代表物与量词所代表容器之间的
可容性,就是这种容器关系是在量词与名词的互动模式中建立起来“容纳”关
系。即只要情理许可,这类组合便成立,否则便难以成立。

2.2.3.2 各容器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情况:

巩——浆: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货殖列传》)

甔——浆: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货殖列传》)

箪——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仲尼弟子列传》)

桮——羹: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羽本纪》)

瓢——饮: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49
乐。(《仲尼弟子列传》)

卣——鬯: 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秬鬯一卣,珪
瓒,虎贲三百人。(《晋世家》)

箧——书: 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樗里子甘茂列传》)

卮——酒: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鸠,置前,令齐王起为寿。(《吕太后本
纪》)

盂——酒:……操一豚蹄,酒一盂。(《滑稽列传》)

车——书: 薪蒿千车。(《货殖列传》)

以上可以看,除了‘箪’、‘箧’、“车”以外,都是液体,这种差别由
于容器的材料,就是说‘箪’、‘箧’、“车”不能容纳液体。其他的容器量
词可以容纳液体,可以互相换用,不过也有一些差异,这主要由于容器的大
小。

2.2.3.3 容器量词与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的选择关系

可数名词既可以用个体量词标量,也可以借用容器标量,什么时候用个体
量词,什么时候用容器量词,主要看表达的需要。一般的,不很精确的标量用
容器量词,精确的标量要用个体量词。《史记》容器量词里,只有“箧“、
“车”与可数名词搭配,不过只能知道大概的量。
不可数量词一般没有个体量词,只能用容器量词标量,它们必须依靠一定
的容器容纳,这种表达方式也不精确,有两个因索影响到物体的量;一是容器
的形状大小,一是物体在容器里的容纳状况满不满。《史记》里的容器量词大
都与液体搭配,液体是不可数的,只能用容器量词,表示大约的量。

2.2.3.4 《史记》容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1)现实容器关系
《史记》里出现的容器量词都组成现实容器关系。现实的容器关系要求几
个条件,第一,容器与名词代表的物体是具体的。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
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有意识地经常用容器来容纳名词。例如,在《史记》里,
为了让别人喝到酒用卮盛酒给客人。又为了把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用
“箧 、车”承载。第三,对于同一个事物而言,容器不是唯一的。第四,容器

50
是大众的,常用的。什么容器用来容纳什么,什么容器的容量是多大,一般有
社会的约定俗性。

(2) 标量的实在性
容器量词都借人造物体的名词充当的,在《史记》里的容器量词以现实容
器标量很实在的,充当被容物的名词是液体,固体都可以。《史记》里的容器
量词大部分标量液体,一般来说,液体用这样的容器量词才能计量的。所以说
容器量词的一个大语义特点就是实在性。

(3) 标量的大略性
容器量词是以某种器物为计量单位,只显示有关物品的大略数量。决定数
量是只有容器的大小及容纳状态是重要,其次,容器的质料也比较重要,其他
容器的颜色,式样等与表达的物体的量关系不大。并且因为古代各种容器的大
小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只能知道大概的量。

51
第三节〈史记〉量词的语用特征

2.3.1 明晰性与模糊性

量词作为计算单位词的,其表义有明晰,有的模糊。从计量的精确度来
说,汉语量词还可以分度量衡量词与非度量衡量词两类。前者有于严格的规
定,计量是精确的,因而也是明晰的,后者由于没有严格的规定,其表义往往
可以带一定的模糊性。

(1) 臣意往,饮以莨菪乐一撮,以酒饮之施乳。(《扁鹊仓公列
传》)
(2)……即饮以消石一剂。(《扁鹊仓公列传》)
(3) 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抷土。(《张释之冯唐列传》)
(4)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本纪》)

它门的精确数量虽然有可供的技术手段能够测出,但生活当中,用模糊量
“一撮”、“一剂”、“一抔”表达完全可以满足交际的要求。

(1)军行无部伍行阵。(《李广列传》)
(2)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万群。(《五帝纪》)
(3)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孟子荀卿列传》)
(4)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仁则吾不知也。
(《仲尼弟子列传》)

这些不定量的集体量词,它们表示的表量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们表示
的量到低有多少,既使有相对参照量,也难以说清楚。它只表示大约量,模糊
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这一特点则更明显。

2.3.2 量词的情感色彩

量词在给予客观事物以计量概括认识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
憎意味和褒贬评价。这种主观的情态意味,就是量词的情感色彩。量词的情感
色彩是人们的情态活动的一种外在表露,在语境中,因人的主观理解不同,可
表现出多种类别。36 例如:

36
何杰(2002)94-95页。

52
(1)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赵世家》)
(2)从至梼余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卫将军骠骑列传》)
(3)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三十级。(《卫将军骠骑列传》)

在上面的例子中“级”都用于指人的个体量词,不过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
不同的情感色彩。在例(1)“级”指首级、在例(2)指首级和人、在例(3)
“级”指人,但是这里各量词表达的感情不一样。

(1) 于是无尺土之封。(《秦汉之际月表》)
(2) 使秦无尺土之封。(《李斯列传》)
(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羽本纪》)
(4)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货殖列传》)
(5) 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乐。(《货殖列传》)

上述的例都属于夸张的用例。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
小事实,具有让对方对于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的语用目的。所以
说,这时量词的功能并不是计量,而是表达感情。

2.3.3 增强形象性

量词表现事物或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其语法关系一般比较清楚明了,似无
文采可言。但同时量词是具有艺术个性的词类,它主要使语言充满视觉的光
辉,以自己的艺术力量生动地显示汉语的风采。这就是跟量词的修辞作用有密
切的关系。37在《史记》里如下:

(1)关东流民二万口。(《万石张叔列传》)
(2)十余岁,羊致千余头。(《平凖书》)
(3)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货
殖列传》)
(4)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
百茎共一根。(《龟策列传》)

“口、头、足、根”都以事物的一部分代替全部的,表达明显的形象美。这类

37
不过《史记》里,量词的修辞作用不那么突出,量词的各种修辞格在唐宋时期文学作品里普
遍应用,还有一个原因跟《史记》本身的性格有关,就是,虽然它具有丰富的文学性,本身还
是记录历史事实的历史书。

53
量词具有借代义,借代就是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不用,而借用与它相关的
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这种修辞格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量词的借代义,
汉语中的量词很多是由事物的形状特征转化借来的,本身给人以生动的形象
感。

(1)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货殖列传》)
(2)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货殖列
传》)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仲尼弟子列传》)
(4)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鸠,置前,令齐王起为寿。(《吕太后本
纪》)
(5)……操一豚蹄,酒一盂。(《滑稽列传》)

这都是使用容器量词的用例,容器量词也让听众明显地感觉到事物的形
象,具有形象化特征。而且一方面使蕴藉更为丰富、深远。

54
第三章 量词的历史变化考察

本章利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考察汉语量词演变的面目,从整个汉语量词发
展史中概述《史记》量词的面貌和位置,而分析量词的演变规律。

第一节 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其发展

3.1.1 量词的最初出现——甲骨文的量词

殷代甲骨刻辞是现在所能知道的汉语最早的文字纪录,在这里已经出现一
些量词。可以说,这是汉语量词的最初形态。在甲骨文中,量词的数量少,使
用范围也狭窄,只跟特定的名词,或只表示特定东西的量。
甲骨文中的量词可以分几种,表示度量衡的有“卣”、“升”,表示货币
的有“朋”、“丰”,表示集体的有“屯”,表示个体的有“人”、“丙”、
“羌”等。

3.1.2 量词与数词,名词的组合关系
甲文量词用法,依其与数词,名词的结合关系和组合形式,主要有三种格
式。

(1)数词+量词
前后不加名词,可以用作主语、谓语、宾语。举例:

① 十卣,有正?(《合集30815》)
② 人十有六人。(《合集137》)

(2)名词+数词+量词
数量词组和名词结合时,只能出现在名词之后。举例:

① 马而十丙有口。(《合集1098》)
② 鬯五卣。(《合集30815》)

它们后面还可以加数词或“数+量”的结构,以表示奇零之数。38举例:

① 五屯有一丿。(《合集17663》)

38
黄载君(1964)435页。

55
② 马而十丙有口。(《合集1098》)

(3)名词+量词
可以看作量词前面省略数词“一”举例:

① 多母有贝朋。(《合集11438》)

3.1.3 甲骨文量词的特点

3.1.3.1 数量少,量词应用范围狭窄——甲文量词应用仅限于极少数几个名
词,如“卣”与“升”只表示“鬯”的量,“丙”只表示“车”和“马”的
量,“朋”只表示“贝”的量,“屯”、“丿”和“骨”只表示骨版的量,
“人”只表示“人”或“羌”的量,“羌”只表示“羌”的量。 没有像后代那
样的可以跟许多名词结合的量词。39其他名词没有与它配合的量词,仍采用数词
直接表示。

3.1.3.2 原始形态——甲文量词摇摆于名词间,甚或名词性多于量词性,就
是说,词性很不确定。在古文献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界限往往不那
么分明,甲骨文中兼类险象环生十分严重,同一个字的用法是不固定的。可见
甲文词类是一种原始形态,所以说,甲文量词处于原始量词。

3.1.4 初期量词的发展

甲文量词是汉语量词的初期形态,数量很少,用法也限制的。最早的文学
作品里量词也不发达。周朝初年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其中有些量词。例
如:

(执兽)三人,(获)四千八百□二,孚人万三千八十人,孚(马)□□
匹,孚车十两,孚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八羊。(《小鼎》)

金文的量词比甲骨文增加多,量词的用法也比甲文复杂得多。金文中有“A
+数词+A”和“A+数词+B”的用法,而前者在后代为少见。这段文字里使用的量
词,可以反映出发展时的情形。有些名词上头该带什么量词还不固定,只好把
原来的名词重复,有些干脆就不带量词。最初量词词性较实,故加温,金文中
的量词可以单独使用,不依赖名词,甚至不依赖数词,单独至于名词前或后。

39
张玉金(2001)20页。

56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些表示事物的个体量词,如“乘”、
“头”、“个”等,又在用法上,开始出现了量词前置于名词的前面。例如:

① 负矢五十个。(《旬子?议兵》)
② 与之一箪铢,使问赵孟。(《左传?哀20》)

到了上古晚期的秦代,量词的数目有了增加,但还不是太多。量词的大量
增加,是汉魏六朝,那时常用量词已经达到二百多个。各种量词基本完备,特
别动量词的兴起发展,使汉语量词有了完整的体系。
总之,汉语量词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起来的。至于量词的产生,先
有名量词,后有动量词。度量衡量词、集体量词先出,一般的个体量词较后。
量词的最初的用法是置于名词之后,后来移至名词之前。

57
第二节 《左传》与《史记》量词的比较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文史杰作,《史记》就是汉代的一部大型历史
文献。它们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各自时代的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
两部书量词的比较,可以认识量词变化的实在面貌。

3.2.1 《左传》里的量词
经过上古初期量词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残存在甲骨文与西周金文
中的名词临时用作量词的现象消失不见了。各类量词的数目有较大幅度的增
加。在《左传》里运用60余个的量词40

3.2.1.1 个体量词
《左传》里的个体量词有“人、个、乘、匹、两、品、张、礼、言、章、编、
枚”。

(1) 虎賁三百个人。(《僖28》)
(2) 二惠竟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昭3》)
(3) 菜人使正与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襄2》)
(4) 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定5》)
(5) 用币必百两。(《昭10》)
(6) 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僖22》)
(7)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昭13》)
(8) 癸已,潘尪之堂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礼焉。(《成1
6》)
(9) 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枯富。(《定4》)
(10) 《静女》之三章。(《定9》)
(11) 或取一编菅焉。(《昭27》)
(12) 还于门中,识其枚数。(《襄21》)

3.2.1.2 集体量词
《左传》里出现集体量词有“乘、驷、耦、家、户、室、旅、军、卒、行、
伍、广、偏、珏、称、肆、布、秉”

(1) 妓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僖23》)
(2)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宣2》)
(3) 射者三耦。(《襄29》)

40
对《左传》里的量词,参照了李左丰(1984)、杨晓敏(1988)、何乐士(2000)。

58
(4) 因其十家九悬。(《昭5》)
(5) 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栗,户一钟。(《襄29》)
(6) 晋侯赏桓子狄臣室。(《宣15》)
(7) 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哀元》)
(8)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襄11》)
(9) 郑伯使卒出猳,行出犬鸡。(《隐11》)41
(10) 晋侯作三行以御狄。(《僖28》)42
(11) 五乘为三伍。(《昭元》)
(12) 楚子为乘广三十广。(《宣12》)
(13) 广有一卒,卒偏之量。(《宣12》)
(14) 皆赐玉五珏。(《庄18》)
(15) 归公乘马,祭服五称。(《闵2》)
(16) 凡兵车百辆,歌钟二肆。(《襄11》)
(17) 鲁人买之,百两一布。(《昭26》)
(18) 或取一秉秆焉。(《昭27》)

3.2.1.3 度量衡量词
《左传》里的度量衡量词可分别表示长度、面积、体积、容量、重量。

(1)表示长度
在《左传》里表示长度的度量衡量词有“寸、尺、寻、丈、两、里、舍”。

(1) 匕入者三寸。(《昭26》)
(2) 请断三尺焉而用之。(《昭10》)
(3) 人寻约,吴发短。(《哀11》)
(4) 里而栽,广丈,高倍。(《哀元》)
(5) 归妇人鱼轩,重锦三十两。(《闵2》)
(6) 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宣15》)
(7) 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僖23》)

(2)表示面积
表示面积的有“亩、成、同、坼”。

(1) 初税亩,非礼也。(《宣16》)
(2) 有田一成,有终一旅。(《哀1》)

41
“卒”还计量战车的集体量词,一卒是三十辆。例如;“其君之戎分为二厂,厂有一卒”
《宣布12》。
42
“行”用于计量军队人数,一行是二十五人,还用于表示人数不定的集体量词。

59
(3) 且昔天子之地一坼,列国一同。(《襄25》)
(4) 今土数坼,而郢是城,不亦难乎?(《昭25》)

(3)表示体积
表示体积的有“稚”。
(1)都,城过百稚,国之害也。(《隐1》)

(4)表示容量
《左传》用作表示用量的有“庚、升、豆、区、釜、钟”。

(1) 栗五三庚。(《昭26》)
(2) 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昭3》)

(5)表示重量
表示重量的有“钧、鼓”。

(1) 颜高之弓六钧。(《定8》)
(2) 瘦赋晋一鼓铁。(《昭29》)

3.2.1.4 容器量词
《左传》里有“箪、卣、箧、爵、盛、车”。

(1) 与之一箪铢,使问赵孟。(《哀20》)
(2) 柜一卣。(《僖28》)
(3) 卫人使屠馈这伯鬼叔向与一箧锦。(《昭13》)
(4) 臣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宣2》)
(5) 旨酒一盛兮。(《哀13》)
(6) 获齐栗千车。(《哀2》)

3.2.1.5 时间量词
《左传》里的时间量词有“日、旬、月、年、岁、载、祀、世”。

(1) 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成16》)
(2) 事三旬而成。(《宣11》)
(3) 天子七月而。(《隐元》)
(4) 处狄十二年而行。(《僖23》)
(5) 间一岁,郑人杀之。(《宣6》)

60
(6) 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宣3》)
(7) 政在季氏三世矣。(《昭25》)

3.2.2 《左传》量词不见于,或用法不同于《史记》者

(1)个体量词

1、品——在《左传》里用表示物品的个体单位,大致相当于“件”、“种”。
例如;“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僖22》), 这“品”在其他
先秦文献里使用,例如:《周礼》:“羞用百二十品。” 。在《史记》里
“品”用于表示品类。例如;“贡金三 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
服……”(《夏本纪》)

2、张——在《左传》里表示帷幕的个体单位, 如;“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昭13》)。在《史记》里用于表示弓,例如;“李陵尝以此弓十张遗苏武
也。”(《司马相如列传》)

3、编——在《左传》里用于表示席子一类的个体单位,意为“领”,例如;
“或取一编菅焉。”(《昭27》)。不过在《史记》里表示书,如;“有顷,
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留侯世家》)

4、礼——在《左传》里用于表示甲层次的个体量词。例如;“癸已,潘尪之堂
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礼焉。”(《成16》)。在《史记》里不见。

(2)集体量词

1、耦——在《左传》里用于表示人的集体量词,意为“一对”,例如;“射者
三耦。”(《襄29》)。 在《史记》里不见的。

2、卒——在《史记》里不见,在《左传》里计量军队人数的集体量词,一卒是
一百人。例如;“ 广有一卒,卒偏之量。”(《宣12》),此外,“卒”还用
作计量战车的集体量词,一卒是三十辆。如,“其君之戒分为二厂,厂有一
卒。”(《宣12》)

3、行——在《史记》里用于表示眼泪的,在《左传》里计量军队人数的集体量
词,一行是二十五人。另外,“行”又相当于“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例
如:“晋侯作三行以御或狄。”(《僖28》)。“行”在《左传》还用于表示

61
人数不定的集体量词。例如:“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定14》)

4、广——在《史记》里不见,在《左传》里计量战车的集体量词,一广是三十
辆。例如;“楚子为乘广三十广。”(《宣12》)

5、偏——在《史记》里不见,在《左传》里计量战车的集体量词,一偏是十五
辆。例如;“广有一卒,卒偏之量。”(《宣12》)

6、珏——在《左传》里计量玉的集体量词,意为“一对”,例如;“皆赐玉五
珏。”(《庄18》)。在《史记》里不见。

7、称——在《左传》里计量衣服的集体量词,意为“一套”,例如;“归公乘
马,祭服五称。”(《闵2》)。在《史记》里不见。

8、肆——在《左传》里用于计量钟的集体量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架”。例
如;“凡兵车百辆,歌钟二肆。”(《襄11》)。在《史记》里不见。

9、布——在《左传》里用于计量物品的集体量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堆”。
例如;“鲁人买之,百两一布。”(《昭26》)。在《史记》里用于表示衣服
的个体量词,例如;“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春申君列传》)

10、秉——在《左传》里用于计量禾茎之类的集体量词,如;“或取一秉秆
焉。”(《昭27》)。在《史记》里不见。

(3)度量衡量词

1、两——在《左传》里“两”除了用于表示车的个体量词以外,还用于表示长
度的度量衡量词,四丈为一两。例如;“归妇人鱼轩,重锦三十两。”(《闵
2》)。在《史记》里用于表示车子,表示重量的。

2、同——在《左传》里用于表示面积的度量衡量词,方百里为一同。如;“且
昔天子之地一坼,列国一同。”(《襄25》)。在《史记》里不见。

3、坼——在《左传》里用于表示面积的度量衡量词,方千里为一坼。例如;
“今土数坼,而郢是城,不亦难乎?”(《昭25》)。在《史记》里不见。

4、豆——在《左传》里用于表示容量的度量衡量词,四升为一豆。例如;

62
“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昭3》)。在《史
记》里不见。

5、区——在《左传》里用于表示容量度量衡量词,四豆为一区。例如;“豆、
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昭3》)。在《史记》里
不见。

6、鼓——在《左传》里用于表示重量的度量衡量词,四百八十斤为一鼓。例
如;“瘦赋晋一鼓铁。”(《昭29》)。在《史记》里不见。

(4)容器量词

1、爵——本为一种酒器,在《左传》里借用作酒的单位量词。例如;“臣君
宴,过三爵,非礼也。”(《宣2》)。在《史记》里不见。

(5)时间量词

1、祀——在《左传》用表示时间的,就指“年”。例如;“鼎迁于商,载祀六
百。”(《宣3》)。在《史记》不见。

3.2.3 《史记》里新出现的量词43

(1)个体量词

1、级——在《史记》里“级”用于计量人的个体量词,如,《赵世家》:“
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它的这种用法在汉代通用。
《汉书?文帝紀》:“斩首三千余级。”。

2、蹄、蹄角、蹄躈——这些量词在《史记》都用于计算牛羊等的。 44 例如,
《货殖列传》:“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45“蹄”加“角”加“躈”
是《史记》中见到的特殊计量方法。

3、头——“头”在《史记》用于表示牛、马等,如,《平淮书》:“ 式入山
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在汉代普遍使用,例如,《汉书?传常郑

43
参见管锡华(2000)。
44
“蹄角”、“蹄躈”不是复词。
45
“二百蹄”,索隐:“马有四匹,二百蹄有五十匹也。”。

63
甘陈段传》:“羊六十余万头。”,《居简》:“牛二头。”。

4、足——“足”在《史记》用于表示羊、牛等。例如,《货殖列传》:“故曰
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

5、皮——“皮”在《史记》用于表示裘皮、旃席的数量。如,《货殖列传》:
“狐貂裘千皮。”,这种用法在其他汉代文献也使用,《汉书?货殖传》:“
狐貂裘千皮。”。

6、被——在《史记》用于表示甲楯的数量,例如,《绛侯世家》:“甲楯五百
被。”,在《汉书》里也有一样的例子:“甲楯五百被。”。

7、树——在《史记》用于表示树木的。 例如,《货殖列传》 “淮北常山已


南,河济之间千树萩。”它在汉代通用的。

8、首——在《史记》用于表示篇章的。 如,《田儋列传》:“蒯通者,善为
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9、垓——在《史记》用于表示层级的。 如,《封禅书》:“坛三垓。”。

(2)集体量词

1、剂——用于计量药剂的,例如,“……即饮以消石一剂。”《扁鹊仓公列
传》《居简》:“饮药五剂”。

2、抔——用于计量泥土的,如,“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抷土。”(《张释之冯唐
列传》);《汉书?张冯汲郑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

3、贯——用于计量货币的集体,如,“子货金钱千贯。”(《货殖列传》)

4、緵——用于计量丝缕的集体量词,例如,“令徒隶衣七緵布。”(《孝景本
纪》)

(3)容器量词
1、盂——“盂”是一种盛液体或饭的容器,在《史记》里借用充当容器量词。
例如,“……操一豚蹄,酒一盂。”(《滑稽列传》)

64
(4)动量词
1、出——在《史记》使用表示次数,例如, “见酒来,即走出,驱疾至舍,
即泄数十出。”(《扁鹊仓公列传》)

2、合——在《史记》用于表示次数,例如,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
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项羽本纪》),本为动词闭合义,再如,《战
国策?燕策》:“蚌放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引申为动词义交锋。
再引申转化为表示交锋次数的动量词。

3.2.4 《史记》里出现新义的量词

(1)个体量词
1、个、章——在《史记》用于计量竹木的个体量词。在先秦“个”用于表示
“人”或“物件”,如,《左传》:“鹿皮四个。”。“章”在先秦用于表示
冠服的,如,《周礼》:“冕服九章。” 到《史记》“个”、“章”用于表示
竹木,例如,“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货殖列传》); “水居
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货殖列传》)

2、编、章——在《史记》用于表示条目的。“编”在先秦用于表示席子一类
的,例如,《左传》:“或取一编营焉”,在《史记》用于表示条目的用例:
“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高祖本纪》);“有
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留侯世家》)

3、匹——在《史记》出现用于计量布的。例如,“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赐
民百户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孝武本纪》)。这种用法
到《史记》开始用的。在先秦只用表示马的。

(2)集体量词
1、袭——在《史记》用于计量衣服的集体量词。例如,“乃赐叔孙通帛二十
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刘敬叔孙通列传》)。“袭”作为量词就在
《史记》开始的。之前用名词义。孔颖达疏:“凡衣,……裼衣上有袭衣 袭衣
之上,有常着之服,则皮之属也。掩而不开则谓之袭。”。

2、辈——在《史记》用于计量人员批次。例如,“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
百,少者百余人。”(《大宛列传》)。“辈”本义名词义车百辆,引申移用
于人,产生名词义一批人。就是引申转化为用于人等批、列的名量词词义。此
为新义,因前有集体量词义六十骑,《六韬?军车》:“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

65
为一辈。”出自名词义车百辆。46

(3)动量词
1、辈——在《史记》用作动量词,表示次、回。例如,“高使人请子婴数辈,
子婴不行。”(《秦始皇本纪》)。 由名量词义表示皮、列引申而来。

3.2.5 从《左传》跟《史记》比较看汉语量词的演变

《左传》中事物称数量时,以不用量词的情况为常见,只由数词和名词表
示,其中多数是数词置于名词前面,少数是数词置于名词后面。在《左传》使
用量词的事物有一定的范围,除了“人、车、马”使用较多之外,只用于
“酒、栗、禾、锦、珠、玉”等一部分日常物品。至于称说同度量衡及时间有
关的事物时,则一般要使用度量衡量词和实间量词。还有值得注意,对于经常
使用量词称数的“人、车、马”和其他少数事物来说,使用和不使用量词的现
象,在《左传》中同时存在。以上情况表明,当时量词的使用尚处于初期阶
段,一般量词和名词、数词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量词常常可以用,也可以不
用,其中有的也与词序习惯或句法有关。
先秦量词大都是由名词借用而形成,演变成为量词的,也有少数是由动词
借用而形成,演变成为量词的。对整个先秦时期的量词来说,还有几个值得注
意:第一,先秦众多典籍中普遍使用的量词,多数量词在不同的著作或同一著
作中多次出现,其使用比率较大。第二,同一事物单位,有的使用不同的量词
来表示。例如,表示车的有“乘”,还有“两”。表示人的集体有“家”,还
有“户”,“室”。从以上的现象可以看出,当时新的量词不断涌现,数目不
断增加,另一方面看,有些量词的适用范围很少,一些量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
不密切,这也反映出先秦时期的量词处于初期阶段。
在《史记》中的量词比《左传》的量词,明显地增加数量,特别容易发现
个体量词的大幅增加。这可以证明量词发展的一面目。相对来说,《左传》里
的集体量词比《史记》里的更多,更复杂。有些量词到《史记》少用,或不使
用,特别一些度量衡量词的变化比较明显。在先秦的复杂的度量衡单位,到汉
代进行尚简略,规范化。另外,由一些用法变化量词,就是,一个量词在《左
传》与《史记》里的用法不一样,例如,“个、章”在《左传》与在《史记》
的用法不一样。还要值得注意是在《左传》还没使用动量词,因为先秦时代还
没出现动量词。
从《史记》里的量词来看,汉代量词的面貌:第一,量词一出现,本身就
具有分工作用,不过量愈少则兼职愈多,愈发展则分工愈细,比如,“马”称

46
见管锡华(2000)148-149页。

66
“匹”,“牛”称“头”,先秦已有,汉代量词远较先秦为多,所以在先秦的
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分工。例如,“马”称“匹”,“牛,羊”称“头”。
如果“马、牛、羊”,分开计数,“马”一定用“匹”,不用“头”,“牛、
羊”一定用“头”,汉简中记马的数量之简很多,不见有例外。这说明匹和头
分工是相当严的。可是在“马、牛、羊”合数只用一个量词的时候就只能选择
一个“头”或“匹”,比如,《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卤马牛羊十万余头,
车四千余两。”,其选择的条件大致是最后一个名词决定所用量词。第二,上
衣有领如衣、袍、襦等用“领”,下衣成对如“履”、“袜”皆用“两”,成
套则成 袭。汉简中记此类数量最多,不见有例外,典借中亦不见有例外。第
三,“弓”称“账”,“箭”称“法”。“矢”称“支”。三者都可称
“枚”,矢又可称“发”,只有在合数时,弓、箭才有称“发”。这河“马、
牛、羊”合称“头”的情况时一样的。第四,成对的用“双”,不成对的用
“只”。
在汉代,量词与名词的配合虽然也有一定关系,但就某一名词与所需要的
量词来考察,有不少名词可以配合的量词都不止一个,甚至在上下文中同一名
词所配合的量词就不一样。这说明彼此配合的关系还没达到后代那样固定的程
度。
现代通行量词是“个”,汉代通行量词则是“枚”它可以用于一切物件,
汉代 “枚”等于今天的“个”那是“个”在文献中还用得很少。
先秦量词是不用为常,汉代量词较先秦有很大的发展。汉代的量词是可用
可不用的。在称量时特别是属度量衡一类的,不用是属于个别的情形。就量词
用不用的程度来考察,口语与书面语多少有些距离。汉代典籍可以说以不用为
多,用时少,用于不用其间比例有很大的悬殊,汉简中的情况就不是这样,汉
简中量词虽也有用又不用,但就一般而论,还是用的时候较多,这是一。再就
量词量的发展来考察,典籍中量词远远少于口语,汉简中有许多量词就是汉代
典籍中所未见的,有些值到魏晋六朝深隋唐时代才出现与书面语中。根据上举
关于“个”字的例证中,不难知道汉末口语中“个”字已经广泛的应用,可是
书面语中出现还很少。这些都说明书面语中的量词的发展一般要落在口语的后
面,口语中已经应用的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应用到书面语言中去。这种现象
也是造成书面语与口语有距离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量词的应用上可以看到这种
情形汉代已经发生,愈往后当然就愈严重。

3.2.6《史记》量词与汉代文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汉初在长期战乱之后,需要发展经
济,稳定社会,所以朝廷推行清静无为的政策,与民休息。西汉初年,在文化
学术方面,政府一般不加干预,因而自汉初至文景及武帝时期,仍然延续了战

67
国时期各家学说互相交流融会,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与西汉国力处于上
升时期相适应,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
《史记》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3.2.6.1 社会的稳定与文物制度的整顿

(1) 单位量词的规范化
度量衡单位出现极早,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从《史记》
看,经过秦的统一度量衡,汉代度量衡单位用词向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了,淘
汰了先秦一些繁复的内容,形成了简明实用的系统。47如长度单位,已不用的有
“仞、寻、常、武、咫、舍”等。而只用“里、步、丈、尺、寸、分”。重量
单位,不用的如“镒、锱、鼓”等,而用“钧、斤、两、铢”等。面积已不用
的有“成、畹、同、圻”等,而只用“顷、亩”等。容量单位,淘汰的有
“钟、釜、豆、区、廋、筥”等,而保留了“升、斗、石、斛”等。在《史
记》有 30 个度量衡量词,整个量词的数量中,占 24.7%。
在汉代使用的度量衡词,有相当一部分现在也还在使用,这可以证明,汉
代度量衡单位已经很稳定了。

(2) 军现制量词发达48
《史记》的集体量词当中有很多表示军队编制的集体量词,比如说,
“军、队、旅、师”等。还有一些跟军队有关的量词,如“驷、伍、骑”等。
这些量词在整个《史记》里出现 140 次 ,达到 4.6%。举例:

① 卒起二军,车二千乘,要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燕召公世
家》)
② 乃分其骑以分为四队,四向。(《项羽本纪》)
③ 臣素鼻贱,君之闾伍之中。(《司马穰苴列传》)
④ 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教离。(《赵世家》)
⑤ 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扁鹊仓公列
传》)
⑥ 今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今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
之。(《南越列传》)

47
魏德胜(2000)75页。
48
赵振铎(1994):“研究古代行业的专业用语,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课题,它应该注意各行
各业的专书,还应该注意传世的其他典籍。 比方研究军事方面 的专书用语,除了古代的兵书
外,还应留意《左传》、《史记》等著作里面描写战争的篇章以及《墨子》的《备城门》以下
各篇,从这里不看到,大多数专门用语来至当时的全民语言,有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有时利
用全民语言的材料组成新词,它的语法规则仍然与全民语言一致。”。

68
⑦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滑稽列传》)

3.2.6.2 经济发达,消费流通的扩大

(1) 个体量词的增加
到汉代个体量词大幅增加,《史记》里有 47 个个体量词,整个量词当中占
38.8%。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有所提高。量词的发达和社
会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工业、农业、交通等的发
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的发展以至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全都会产生各种
各样的新事物。49经济的发达导致了新事物的出现,为了将它概念化而产生了新
词,因而又产生了新的量词。举例:

① 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货殖列传》)
② 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平淮书》)
③ 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货
殖列传》)
④ 狐貂裘千皮。(《货殖列传》)
⑤ 甲楯五百被。(《绛侯世家》)
⑥ 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货殖列传》)
⑦ 坛三垓。(《封禅书》)

(2) 交通手段的扩大
由于经济的发达,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也随之增加。在《史记》里,大量运
用表示“马”和“乘”之类的量词,从这里可以看出流通的扩大。比如:

① 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栗之数年。
(《苏秦列传》)
② 然母死,客送葬车千余乘。(《袁盎朝错列传》)
③ 塞之斥也,唯桥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票以万种计。
(《货殖列传》)

(3) 金与货币的流通
我们从《史记》里可以看出,在汉代“金”是价值尺度的主要手段,一些
货币单位也以金为标准。在汉代这样大量使用“金、货币”,也可以反映经济
发达这一社会面貌。这些量词在《史记》出现 127 次,使用比率达到 4.2%。例

49
孙锡信(1992) 283-284页。

69
如:

① 送子贡金百镒。(《仲尼弟子列传》)
② 一见,赐黄金百镒。(《平原君虞卿列传》)
③ 居家则致千金。(《赵王居贱世家》)
④ 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列传》)

3.2.6.3 思维方式的精密化

(1) 个体量词的增加与容器量词的大量使用
量词的增加,可以反映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映人们思维的深化。个
体量词的增加就反映了人们对个体认识的扩大,个体量词中尤以状物特征类为
多,它们十分传神地显现事物间的某种联系,使所量的名词形象生动。这些量
词的使用,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细腻,人们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另外,在《史记》里,容器量词的大量使用,有十个。这可以证明,各种不同
意义的词可以用更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量词去计量,一方面使表义更为精确、细
腻,一方面使蕴藉更为丰富、深远。例如:

①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货殖列传》)
②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仲尼弟子列传》)
③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羽本纪》)
④ 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秬鬯一卣,珪
瓒,虎贲三百人。(《晋世家》)

(2) 动量词的使用
虽然其数量少,但在《史记》里有动量词的使用。在《史记》出现七个动
量词,总出现 15 次。从这里可以看出,要用正确的单位概念,是汉代人的认
识。也可以说,动量词的使用,就是汉语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然产物。例如:

① 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秦始皇本纪》)
② 围汉王三匝。(《项羽本纪》)
③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项羽
本纪》)
④ ……曰,……,然后刺君十余曹,备之。(《袁盎朝错列传》)
⑤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羽本纪》)
⑥ 汤使人聘迎之五反。(《殷本纪》)

70
⑦ 见酒来,即走出,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篇鹊仓公列传》)

(3) 名量词的前置化
到了汉代,名量词逐渐移置于名词之前,这可以反映出人们认识的提高,
量词在语言的表述上得到了正确的使用。虽然,在《史记》里量词置于名词之
后的情况仍然很多见,但比照先秦时期来说,《史记》名量词的前置化已经很
明显了。名量词从置于名词后面发展到置于名词前面的现象,也是称量方法精
密化的重要标志。例如:

①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燕召公世家》)
②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淮南衡山列传》)
③ 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姦,京师优甚,乃以縱为右内史,玉温
舒为中尉。(《酷吏列传》)
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仲尼弟子列传》)
⑤ 牛蹄角千,千足羊。(《货殖列传》)

第三节《史记》与《汉书》量词的比较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全书100篇,分为120
卷,记述西汉一代230多年的史事人物。体例大多模仿《史记》。虽然两本都是
汉代的,但《汉书》和《史记》间有不少的时间距离,通过对比,可加深对汉
代量词的认识。

3.3.1《汉书》的量词

3.3.1.1 名量词

3.3.1.1.1 个体量词
在《汉书》里出现的个体量词有“介、口、人、夫、级、匹、蹄角、蹄
角、蹄、头、疋、树、具、章、乘、封、垓、領、所、面、处、方、卷、编、
篇、首、度、等、品、行、倍、重、”。

(1)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公孫弘卜式儿宽传》)
(2)流民自占八万余口。(《酷吏传》)
(3)弟子受业而通者七十有七人。(《地理志》)
(4)一夫作难而七廟墮。(《陈勝项籍传》)

71
(5)王匡攻拔之,斩首万余級。(《王莽传》)
(6)车马二百五十匹。(《樊酈滕灌传靳周传》)
(7)牛千蹄角,千足羊。(《货殖传》)
(8)斩首捕虜三万余人,获畜产五万余头。(《昭帝纪》)
(9)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疋,絮三斤。(《昭帝纪》)
(10)故曰陸地牧马二百蹄。(《货殖传》)
(11)牛千蹄角。(《货殖传》)
(12)武发篋中有裹药二枚。(《外戚传》)
(13)令口种一树榆、百本粧、五十本。(《酷吏传》)
(14)旃席千具,它果采千种。(《货殖传》)
(15)革命創制,三章是纪,应天順民,五星同晷。(《百敘传》)
(16)车骑者日数百乘。(《爰盎朝錯传》)
(17)书数百封,亲疏各有意。(《游俠传》)
(18)上暢九垓,下泝八埏。(《司马相如传》)
(19)賜金钱、繒絮,繡被百领。(《霍光金日磾传》)
(20)治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赵充国辛庆忌传》)
(21)從三面攻龜茲,兵未合。(《传常郑甘陈段传》)
(22)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列。(《天文志》)
(23)有德受庆,改立王者,掩有四方,子孫蕃昌。(《天文志》)
(24)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艺文志》)
(25)出一编书。(《蕭何曹参传》)
(26)著书十八篇,言阴阳律曆事。(《张周赵任申屠传》)
(27)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雋永。(《蒯伍江息夫传》)
(28)定行星三十度百六十六万一千二百八十六分。(《律历志》)
(29)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食货志》)
(30)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食货志》)
(32)我闻在昔,鯀洪水,汨陈其五行。(《五行志》)
(33)高田五倍,下田十倍。(《溝洫志》)
(34)漢帥諸侯兵围之数重。(《陈胜项籍傳》)
(35)臣竊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薛宣朱博傳》)50

3.3.1.1.2 集体量词
在《汉书》出现的集体量词有“家、军、队、师、驷、双、部、襲、群、
贯、区、室、抔、輩、束”。

(1)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艺文志》)
(2)乃韩信也,一军皆驚。(《韩彭英卢吳传》)

50
“端”的作为量词是由“端头”义滋生来的,所谓端头义就是由此引申。

72
(3)愿得自当一队。(《李广蘇建传》)
(4)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魏相丙吉传》)
(5)方馳千驷,校骑万师。(《扬雄传》)
(6)牛千足,羊彘千双。(《货殖传》)
(7)乃拜十二部將率,发郡国勇士。(《匈奴传》)
(8)衣被七十七襲。(《匈奴传》)
(9)致马牛羊数千群。(《王莽传》)
(10)子货金钱千貫。(《货殖传》)
(11)宅二百区。(《平帝纪》)
(12)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武帝纪》)
(13)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张冯汲郑传》)
(14)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竇田灌韩传》)
51
(15)秩以升斗之祿,賜以一束之帛。(《杨胡朱梅云传》)

3.3.1.1.3 度量衡量词
(1)表示长度
标示长度的有“分、寸、尺、咫、仞、寻、丈、步、里、舍”。

(1)乃更作小钱,徑六分,重一銖。(《王莽传》)
(2)长七尺五寸。(《王莽传》)
(3)长尺有咫。(《五行志》)
(4)地陷数尺,鑪分為十。(《五行志》)
(5)鳳皇翔于千仞兮。(《贾谊传》)
(6)蟃蜒,大獸似狸,长百尋。(《司马相如传》)
(7)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翟方进传》)
(8)行十余步,人忽不見。(《王莽传》)
(9)使迎中山王,折衝万里。(《王莽传》)
(10)故熒惑必行十六舍。(《天文志》)

(2)表示面积
标示面积的有“畝、畦、顷、成”。

(1)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溝洫志》)
(2)千畦薑韭。(《货殖传》)
(3)賜徙茂陵者戶钱二十万,田二頃。(《武帝纪》)
(4)附城大者食邑九成,眾戶九百,土方三十里。(《王莽传》)

51
“束”作为量词由“束缚”义转来,用于表示捆扎在一起的东西。

73
(3)表示体积

(1)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蒯伍江息夫传》)

(4)表示容量
标示容量的有“升、斗、斛、石”。

(1)令军士人持二升糒。(《李广蘇建传》)
(2)为米二斛四斗,麥八斛。(《赵充国辛庆忌传》)
(3)吏二千石擇可立為代王者。(《高帝纪》)

(5)表示重量
标示重量的有“铢、两、斤、钧、石”。

(1)更造四銖钱。(《文帝纪》)
(2)罷三銖钱,行半两钱。(《武帝纪》)
(3)賜钱二千万,黃金二百斤。(《昭帝纪》)
(4)其圜象規,其重二鈞,備气物之数。(《律历志》)
(5)劾寿王吏八百石。(《律历志》)

(6)表示货币

(1)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食货志》)

3.3.1.1.4 容器量词
在《汉书》出现的容器量词有“箪、瓢、桮、卣”。

(1)而顏淵簞食瓢飲,在于陋巷。(《货殖传》)
(2)食不重味,案上不過三桮。(《薛宣朱博传》)
(3)秬鬯二卣。(《王莽传》)

3.3.1.1.5 时间量词
在《汉书》出现的时间量词有“日、旬、月、年、岁、载、纪、世、代”。

(1)為匈奴围,七日不得食。(《张陈王周传》)

74
(2)四百八十兩者,六旬行八節之象也。(《律历志》)
(3)居数月,田生子请张卿臨,亲脩具。(《荊燕吳传》)
(4)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眾。(《荊燕吳传》)
(5)自建始以來,二十岁间而八食。(《楚元王传》)
(6)堯在位七十载,乃遜于位以禪虞舜。(《董仲舒传》)
(7)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律历志》)
(8)顓頊生窮蟬,五世而生瞽叟。(《律历志》)
(9)三代既沒,五伯之末史官喪紀。(《律历志》)

3.3.1.2 动量词
在《汉书》出现的动量词有“辈、合、曹、阙、匝、反”。

(1)使者往十余辈。(《张耳陈余传》)
(2)宣明教化,以亲万姓,則六合之內和亲。(《元帝纪》)
(3)然後刺者十余曹。(《爰盎朝錯傳》)
(4)歌数阙,威夫人嘘唏流涕。(《陈胜项籍传》)
(5)围宛城三匝。(《高祖纪》)
(6)使者三反。(《张周赵任申树屠传》)

3.3.2 从《史记》与《汉书》量词的比较看汉语量词的演变

因为《汉书》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史记》,所以和《史记》一样的例子也
很多,量词的使用情况也是这样。不过也有一些差别:在《史记》里出现的量
词中,有的到《汉书》不出现。比如,“盂、瓢”等的容器量词在《汉书》不
出现;也有一些在《汉书》新出现的量词,比如,“束、瑞”等;还有有的量
词在《汉书》里的出现次数比《史记》多,比如“封、枚、首”等。
汉代量词是可用可不用的。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情况下不用。对
这个问题可以指出几点:度量衡量词,一般都要用。 再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凡需利用度量衡量词时一般是不能省的;量词的用与不用的程度来讲,口语与
书面语多少有些距离。汉代典籍可以说以不用为多,用时少,用与不用其间比
例有很大悬殊。汉简中的情况就不是这样,汉简中量词虽也有用有不用,但一
般而论,还是用的时候较多。量词数量的发展来考察,典籍中量词远远少于口
语,汉简中有许多量词就是汉代典籍中所未见的,有些直到魏晋六朝甚至隋唐
时代才出现于书面语中。这些都说明书面语中的量词的发展一般要落在口语的
后面,口语中已经应用的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应用到书面语言中去。这种现
象,也是造成书面语与口语有距离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量词的应用上可以看到
这种情况汉代已经发生,越往后当然就越严重。

75
两汉前后经历四百年,时间如此之长,量词不论在数量上或使用上不可能
没有发展。据考察所及,发展趋势,大致有三:第一,就数量上考察,是晚期
比早起为多。这从早期、晚期著作的比较中可以看得出来;第二,从应用上考
察,也是早期少用,晚期多用;第三,“数+量”前置于名词的用法,也是晚期
的著作中应用才逐渐多起来。52

第四节 《史记》与《世说新语》、《三国志》量词的比较

3.4.1《世说新语》、《三国志》的量词
《世说新语》是一本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
间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言行风貌和生活情趣。它接近口语,对话中记录的
口语成分更多,比较能反映这个时期的语言。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撰的纪传体史书,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共6
5卷。作为中古时期涌现的史学名著,《三国志》历来以独特的文献价值备受关
注。
《世说新语》、《三国志》量词的使用比较普遍,除了继续使用先秦两汉
时期已有的量词外,魏晋时期一些新量词也反映在这本书。

3.4.1.1 名量词

3.4.1.1.1 个体量词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里有“片、株、篇、行、间、流、条、重、部、
枚、领、通、更、匹、顿”。

1、介——“介”用于表示人。
① 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三国志?蜀志?霍王向张杨费传》)
② 与丁奉等将介士五万解围。(《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

2、口——“口”除了用于计量人,由此引申,就可以泛用于很多有口儿的器物
了。
① 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三国志?魏志?
武帝纪》)
② 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魏
志?武帝纪》)

52
黄盛璋(1961)27-28页。

76
③ 令促具缶数百口澄水。(《三国志?吴志?宗室传》)
④ 臣为陛下以百口保之。(《世说新语?言语》)

3、级——用于计量人,又用于表示等级。
① 赐男子爵人一级,为父後及孝悌力田人二级。(《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② 临陈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三国志?魏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4、人——“人”作为量词到了南北朝得到空前的发展。53
① 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三国志?魏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② 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三国志?蜀志?霍
王向张杨费传》)
③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世说新语?雅量》)

5、骑——用于表示马。
①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三国志?吴志?孙破
虏讨逆传》)
② 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三国志?
吴志?吴主传》)

6、头——大都用于计量兽类,但到南北朝“头”的用法还不能到此为止,他除
了继承上古汉语这种量兽类的用法外,还由此推广到禽类及一般昆虫类。这是
这一时代特有的用法,在这以前还不多见,在以后也逐渐被淘汰了。
① 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三国志?魏志?董二袁刘
传》)
② 当有老公从东方来,携豚一头,酒一壶。(《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③ 连梦见青蝇数十头,来在鼻上。(《三国志?吴志?方技传》)

7、只——用于表示鸟类54
① 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三国志?吴志?吴范传》)
② 常豫灸鸡一只。(《世说新语?德行》)

8、块——“块“的本义是“土块”。作为量词,最初当自陪伴“土壤”
① 岂得徒劳无一块壤。(《三国志?吴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53
尤其是在同其他量词对用的时候,更明显。例如;“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
(《魏书》)。
54
“只”作为量词,用法有种种,但基本上可以把它范围在两个系统内。一个是“鸟”的系
统。有这个系统发展下去,很多“鸟”“兽”也就可以用“只”量了。在南北朝用来辆“鸟”
的已经相当通行了。由此引申就可延及“兽”,但这种用法在南北朝还不多见,因为“兽”的
量词在这个时代在沿用“头”。刘世儒(1965)113页。

77
9、张——用于表示弓。
① 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10、种——用于表示种类。
① 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三国志?魏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② 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11、篇——用于表示书、作品。
① 正得渔父一篇。(《世说新语?文学》)
② 又著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
③ 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

12、封——用于表示书信。
① 谨奉所函书一封。(《三国志?吴志?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13、孔——“孔”指穴孔,由此引申就可用来量有孔之物,但实际上并不多
见,所看到的只是用来量有眼儿可穿的珠子而已。
① 贡白珠五千孔。(《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14、两——用于计量车。
① 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15、艘——“艘”的本义也就是“船”,用于计量船。
① 帝於宫中作小船三百余艘。(《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16、枚——“枚”在汉代已经得到相当的发展,到了南朝可以适应的方面就广
泛了。除了抽象名词及个别事物它还不习惯陪伴外,几乎是无所不可适应的。
① 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头书。(《世说新语?雅量》)
② 因下玉镜台一枚。(《世说新语?假谲》)
③ 遗令俭葬,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设。(《三国志?魏志?和
常杨杜赵裴传》)
④ 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
东夷传》)

17、行——用于表示排列成行的事物,又用于表示泪。
① 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世说新语?方正》)55

55
“行”表示行列的, 又用于指眼泪。

78
② 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书。(《世说新语?雅量》)

18、流——“流“的作为量词是由“流辈”义转来。它和“辈”用法很接近,
但色彩不同:“辈”只可观地指出事物的辈类,“流”则常带有区别高下的意
味。56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品级。
① 自是孙仲谟,司马宣王一流任。(《世说新语?容止》)57
②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世说新语?品藻》)

19、间——用于表示房屋。
①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间屋。”(《世说新语?赏誉》)

20、株——用于计量树木。
① 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世说新语?言语》)58
②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三国志?蜀志?诸
葛亮传》)

21、领——用于表示衣服
① 曰:“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
② 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
东夷传》)

22、顿——“顿”作为量词,指饭的顿数,始见于魏晋。
① 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世说新语?任诞》)59

23、通——“通”作为量词是从“通括”“通彻”义转来的。相当于现在的
“份”。
① 无不传些,各有一通。(《世说新语?文学》)
② 又遗一通於虏蹊要,虏即恐怖,种类离散。(《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传》)

24、更——用于计时的,指通用于夜。
① 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世说新语?文学》)
② 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25、片——“片”的本义是“木片儿”,由此引申,一切分成片儿的东西都可

56
刘世儒(1965)151页。
57
流,表示人或事物的品级。
58
株,用于指树木数量。
59
顿,作名量词,指饭的顿数,始见于魏晋。

79
用它来作量词。
①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世说新语?德行》)

26、段——“段”作量词是由“断”字假借来的。事物可以分成儿,因此凡断
开的单位就大都以用“段”量。60
① 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世说新语?
术解》)

27、匹——用于计量马,又用于计量帛等纺织物。
① 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世说新语?德
行》)
② 赐钱千万,帛万匹。(《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③ 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29、条——“条”的本义是“树枝”,但它作为量词早已不以称量“树枝”为
限了。由此引申,就可泛用于一切条状之物。 在南北朝,由此推衍,更虚灵的
用法也就跟着产生了。
① 可恨!唯此一条而已。(《世说新语?品藻》)
② 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三国志?魏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
传》)
③ 州本以御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已下。(《三国志?魏志?刘
司马梁张温贾传》)

30、重——在南北朝,“重”的用法,有了新的发展,既可以计量“席、衣、
门、室”等人为的,也可以计量“山”等天然的。
① 但着单练衫五六重。(《世说新语?夙慧》)
② 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三国志?魏志?二公孙陶四
张传》)
③ 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三国志?吴志?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④ 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三国志?吴志?诸葛滕二孙濮阳
传》)

31、卷——用于表示书。
①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② 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王。(《三国志?吴志?楼贺
韦华传》)

60
刘世儒(1965)123页。

80
3.4.1.1.2 集体量词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里有“家、剂、量、双、段、沓、户、群”。

1、家——“家”的作为量词由名词转来,在南北朝仍通行。
①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世说新语?文学》)
② 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月之间,襁负而至者千余家。(《三国志?魏志?袁张凉
国田王邴管传》)
③ 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三国志?魏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
传》)

2、双——用于计量鸟、其他成双的各物。
① 有人遗其双鹤。(《世说新语?语言》)
② 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魏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
阎传》)

3、量—— 用于表示成双的各物。
① 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世说新语?雅量》)61

4、剂——用于表示药的剂量。
① 合一剂汤与之。(《世说新语?术解》)

5、群——“群”,指人或动物的集合。
① 答曰:“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世说新语?轻纸》)62

6、沓——“沓”指“重沓”,用于表示成套的器物。
① 定是二百五十沓鸟?(《世说新语?任诞》)

7、户——用于表示门户。
① 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图作佛,不亦大乎?(《世说新语?排调》)
② 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③ 黄初七年进封开阳侯,邑千二百户,为昭烈将军。(《三国志?魏志?后妃
传》)

8、把——“把”的本义是“把握”“把持”,作为量词就是表示有一把之多
的。

61
量,相当于今天的双,指数的数量。
62
“群”,指人或动物的集合。

81
① 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三国志?吴志?陆逊
传》)

9、部——“部”作为量词由“部落”“部伍”义引申而来。用于计量组织的集
体,到南北朝适用范围更扩大。又用于表示“乐队”乃至“乐器”。
① 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世说新语?栖逸》)

3.4.1.1.3 借用量词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里有“船、车、笼、碗、杯、口、声”

1、船——用于表示一船所带之容量。
① 送一船米。(《世说新语?方正》)

2、口——用于表示口腔的容量活动作。
① 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世说新语?捷悟》)63

3、车——用于表示一车所带之容量。
① 送一车枝与合公。(《世说新语?俭啬》)

4、笼——用于表示一笼所带之容量。
① 俄见一人持半小笼生鱼。(《世说新语?任诞》)

5、碗——用于表示碗装物的量。
① 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世说新语?德行》)

6、杯——常量酒。
① 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世说新语?简
傲》)
② 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世说新语?排调》)

7、声——用于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
①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世说新语?伤逝》)
② 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声也。(《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

3.4.1.1.4 度量衡量词

63
“口”,用工具的名称作量词,这种结构都是南北朝以后才有的。

82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里有“丈、尺、斗、里、寸、石、围、步、段、
斤、升”

(1)标示长度
1、寸
① 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② 长八尺三寸,容貌矜严。(《三国志?魏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③ 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世说新语?规箴》)
④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世说新语?夙慧》)

2、丈
① 峨峨若千丈松崩。(《世说新语?伤逝》)
② 峨峨若千丈松崩。(《世说新语?伤逝》)
③ 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三国志?魏志?张乐于张徐传》)
④ 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三国志?魏志?张乐于张徐传》)

3、尺
① 七尺之躯,今日委君二贤。(《世说新语?排调》)
② 上人着百尺楼上,儋梯将去。(《世说新语?黜免》)
③ 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三国志?魏志?二李臧文吕
许典二庞阎传》)
④ 吾方托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於卿。(《三国志?魏志?桓二陈徐卫卢传》)

4、步
①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世说新语?文学》)

5、围
① 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世说新语?语言》)

6、里
① 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② 亦有千里、五百里赦,随意所及。(《三国志?吴志?吴主五子传》)
③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世说新语?言语》)
④ 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世说新语?方正》)

(2)标示面积

1、亩

83
① 不如垦田益一亩之收也。(《三国志?魏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② 少爰居永兴,躬自垦田,种稻二十余亩。(《三国志?吴志?贺全吕周锺离
传》)
③ 更不保五亩之宅?(《世说新语?规箴》)

2、顷
① 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三国志?蜀志?邓艾传》)
②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三国志?蜀志?诸
葛亮传》)
③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世说新语?德行》)

(3)标示容量

1、升
① 不能者,罚酒三升。(《世说新语?排调》)
② 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③ 守瞠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2、斗
① 人谓庾元规名士,胸中柴棘三斗许。(《世说新语?轻诋》)
②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世说新语?德行》)
③ 达使其人取小豆数斗。(《三国志? 吴志?吴范传》)
④ 主簿启内厨米三斗。(《三国志? 魏志?臧洪传》)

3、石
① 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早。(《世说新语?语言》)
②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
③ 今仕至二千石,物太过不祥,可以止矣。(《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
④ 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三国志?魏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4)标示重量

1、铢
① 初复五铢钱。(《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② 以谷贵,罢五铢钱。(《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2、斤
① 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世说新语?轻诋》)

84
② 唯饷“王不留行”一斤,此人得饷,便命驾。(《世说新语?俭啬》)
③ 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④ 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

3、钧
① 譬犹乌获之举千钧,良、乐之选骥足也。(《世说新语?魏书》)
② 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三国志?魏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3.4.1.1.5 时间量词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里有“日、旬、月、年、载、世、纪、代”

1、日
① 乃开库一日,令任意用。(《世说新语?俭啬》)
② 会连雨十日,辽水大涨,诏俭引军还。(《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③ 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2、旬
① 卓死後六旬,布亦败。(《三国志?魏志?吕布(张邈)臧洪传》)
② 後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三国志?魏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
传》)

3、月
① 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② 水行十日,陆行一月。(《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③ 胡儿懊热,一月闭斋不出。(《世说新语?纰漏》)
④ 许玄度停都一月,刘尹无日不往。(《世说新语?崇礼》)

4、年
① 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三国志?蜀志?黄李吕马
王张传》)
② 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三国志?蜀志?黄李吕马王张传》)
③ 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世说新语?德行》)
④ 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世说新语?德行》)

5、载
① 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三国志?蜀志?黄李吕马王张传》)
② 此臣得以经年之冀愿,逢值千载之一会。(《三国志?吴志?贺全吕周锺离

85
传》)
③ 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世说新语?规箴》)
④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世说新语?尤悔》)

6、纪
①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三国志?魏志?袁张凉国
田王邴管传》)
② 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三国志?蜀志?後主传》)

7、世
① 君去崔杼几世?(《世说新语?语言》)
② 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世说新语?言语》)
③ 而公孙渊仍父祖三世有辽东。(《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④ 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三国志?魏志?先主传》)

8、代
① 黄、虞是祖,越历五代,继世在下。(《三国志?蜀志?是仪胡综传》)
② 自三代以来,大乱之极,未有若今时者也。(《三国志?蜀志?是仪胡综传》)
③ 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世说新语?栖逸》)
④ 若欲啖者,当以二十代之。(《世说新语?汰侈》)

3.4.1.2 动量词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里有“番、过、出、转、壮、度”

1、出——用于计量次数。
① 昨夜复南塘一出。(《世说新语?任诞》)
② 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世说新语?文学》)

2、过——“过”的作为动量词,都是可以用来泛表一般动作的次数的。64
① 尝一过,大输物,戏屈,无因得反。(《世说新语?任诞》)
② 今欲思论一过,数日当以相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3、番——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
① 每相功难,年余后,但一两番。(《世说新语?文学》)
② 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世说新语?文学》)

64
刘世儒(1965)250页。

86
4、转——指转动一次或施转一圈。65
① 始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世说新语?雅量》)

5、壮——“壮”指“壮健”,量词用法是由“定语代主名法”转来。66
① 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6、度——指度过一次。
① 策数度水战,不能克。(《三国志?吴志?宗室传》)

3.4.2 在《世说新语》、《三国志》新出现或产生新义的量词

3.4.2.1 名量词

1、间——在《世说新语》用于表示房屋。 例如,“朗朗如百间屋。”(《赏
誉》)“间”到魏晋才用作量词。在其他魏晋时期的文献也出现,“方宅十余
亩,草屋八九间。”(《晋?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一》)

2、株——用于指树木的数量。例如,“ 斋前种一株松,桓自手壅治之。”
(《语言》) “株”作量词也是魏晋时开始成行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
传》:“成都有桑八百株。”

3、量——相当于今天的双,指鞋的数量,例如,“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
(《雅量》)

4、领——用于表示箪的数量,例如,“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
我。”(《世说新语?德行》)。上古时多以“领”称衣服,而以“领”称箪乃
开始魏晋。67

5、口——用工具的名称作量词,这种结构都是南北朝以后才开始的。例如,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世说新语?捷悟》)

6、顿——“顿”作为量词可能由“停顿”义转来。 就是从称量“吃饭”开始
的。在《世说新语》也用于指饭的顿数。始见于魏晋。例如;“闻卿祠,于乞
一顿食耳。” (《世说新语?任诞》)

65
刘世儒(1965)认为“转”在南北朝作为动量词还只处于萌芽状态。
66
刘世儒(1965)266页。
67
宋子然外(1995)238页。

87
7、沓——用于表示双数的。 “沓”指“重沓”,作为量词就是由此引申。现
代汉语“一沓子纸”之类说法,应该说这个“沓”也就是导源于南北朝。 例
如,“而忽有些物,定是二百五十沓鸟?”(《世说新语?任诞》)

8、群——指人或动物的集合。 例如,“见一群白颈鸟,但闻唤哑哑声。”
(《世说新语?轻纸》),再如,“任许一群妇人辈,奇事。” (《三国志?魏
志?方技传》)

9、通——相当于“份”, “一通”相当于现在的一份,“通”作量词乃魏晋新
祠。68例如,“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 (《世说新语?文学》)

3.4.2.2 动量词

1、过——“过”的作为动量词,由“过渡”、“经过”义引申出来的(经过一
次叫一过),凡动作差不多都有“过程”可说,因之,他的使用范围性非常
强。可以说,说就是南北朝动量词中的无色量词,如现代汉语中的“次”,都
是可以用来泛表一般动作的次数的(它在动量词中的地位就如同“枚”在名量
词中的地位一样)。69例如,“尝一过,大输物,戏屈,无因得反”(《世说新
语?任诞》)。

2、番——“番”的作为动量词是同名量词的“番”同源而异用的。因此,它所
表达的次数就总含有重复或反复出现的意味儿。“番”在南北朝也是一个比较
通行的动量词,但同“过”字比较,则又有不同, 因为那是“无色”的,这是
有局限性的(表示动作的多次出现)。但往后发展也就一般化了,多次重复固
然可以论“番”,一次出现也同样可以说“番”了。70例如,“每相功难,年余
后,但一两番”(《世说新语?文学》)

3、度——“度”作为动量词,是由“度过”义引申而来的。来源上它和“过”
可以说一路,语义也没有多大差别。不同的是:它没有“过”那样常见,也不
及“过”那样可“壮”可“补”。71 例如,“策数度水战,不能克。”(《三国
志?吴志?宗室传))

68
宋子然外(1995)239页。
69
刘世儒(1965)250页。
70
刘世儒(1965)253-255页。
71
刘世儒(1965)268页。

88
3.4.3 从《史记》与《世说新语》、《三国志》比较看汉语量词的演变

从以《史记》为中点的汉代量词与《世说新语》、《三国志》及其他一些
魏晋南北朝文献量词的比较来看,可以了解一些汉语量词的历史变化。
量词的分工,虽然在汉代已经开始,但真正形成一种体系是南北朝时代的
事。南北朝量词的分工已经相当细密了,大批量词的不断产生,新老量词的不
断专职化,就是这种体系已经形成的主要标志。不过,虽然这个时代的量词确
实进一步地走向分工了,但作为一种体系来说,还属于过渡期。就是,上古语
法还残存了,例如,《宋书》:“牛、马七百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动量词的使用有一大进步。数动组合总须通过量词
介绍,否则就不合规范,这情况,从当时的大批用例中可以得到证明。虽然在
汉代已经出现一些动量词,不过表示动量时还是数词直接和动词结合的例子
多,还没形成一种明确的规范。
数量词组的前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样移前可以使汉语语法的
规律性更严整,更有助于明确地表达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数量词组移向名
词的前边为主,这比汉代明显的发展。但一方面,数量词组置于名词后边的情
况还存在,但大都已经有条件。比如,在表示总括、逐指时,数量词组要后
附,例如“前馀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世
说新语?企羡》注引王羲之文)。这就明言是“十五人”,那么每人罚三斗,这
就是一共四十五斗了。有时“各”所逐指的“次宾语”也可以出现,这在词序
上就另有摆法;“次宾语”(人)搁在正宾语(物)前,但逐指次宾语的“各
仍不动窝儿,仍搁在正宾语之后,即数量词之前。在修辞上有需要的时候,数
量词组也常后附,例如:“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世说新语?德
行》)
南北朝时代的量词所以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量词,不仅仅因为它在
数量上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还因为它在质量上对以前的量词进行了系统的
规范。从这些淘汰方面来看,不难看出,南北朝时代的量词,作为一种系统来
说,它是从质上扬弃了它以前的量词的。这种统一而明确的规范的形成,可以
说就是对于上古汉语在量词方面的一个总清算、总规范;在汉语量词的发展史
上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飞跃的发展,划时代的进步。
总的来说,比上古汉语,可以看出南北朝的量词比起上古语来是更有发展
了。但若从现代汉语来看,则又不免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因为语法是历史范
畴,尽管从南北朝以后,量词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相当稳定的阶段,但也不能
停止不前。事实上从南北朝到现代语量词的发展就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不过这
种发展,的确也同南北朝那一阶段的发展有所不同。因为那是量词新体系形成
的起点,是质的飞跃;这只是对于新体系的局部改进,个别补充而已,至于大
经大法则基本上还是一样的。

89
第五节 几个量词的历史变化考察

3.5.1 枚

“枚”在汉语里一个古今通用的量词。它产生在先秦时代,在汉代普遍使
用,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到了近代汉语,则呈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发展
到今天,现代汉语只继承了古代的耨些用法,其适用范围大大压缩了,而且多
限于书面语言。“枚”的本意是“树干”(《说文》;枚,干也)引申用作计
数的工具。例如,《左传?昭公12》:“南蒯枚筮之”,再由此引申就用成量词
(《左传?襄21》:“识其枚数”),正因为它是由计数的工具引申而来,所以
它的“干”义就早已消亡,虽然“枚”的语源是指“树干”说的。它在汉代就
已经得到相当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木器者千枚。”,《汉书?外戚
傳》:“中有裹药二枚”。从汉代早期文献中所反映的情况看,量词“枚”的
用法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尤其是汉代竹简当中,量词“枚”的用法不仅丰富
多彩,而且有了泛用的趋势。到了南北朝可以适用的方面就更广泛了。这是适
应力最强的量词,除了抽象名词及个别事物它还不习惯陪伴外,几乎是无所不
可适应的。所谓树木以外的其他事物,包括各种器物、用具、兵器、钱币、金
玉珠宝、衣服服饰、印章、花草植物、瓜果子实等,几乎到了无所不包扩的地
步。除了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事物,“枚”还可以用来有生命之物,乘说动物。
例如,《三国志?吴志?张严程阚薛传》:“黄鱼一枚”。 如此看来,“枚”字
在南北朝的用法确实已经扩大多了,其实它是既有扩大也有缩小的。大批专职
量词的不断兴起,就是它逐步缩小范围的明证。
这样,量词“枚”可以与各类名词结合,广泛被用,反映了汉语量词发展
在一定阶段上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汉语量词大发展的时代,许多新的
量词产生了,但有些尚不成熟、不稳定,量词之间的分工还不甚明确,有些名
词还缺乏固定的专用量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活跃的、虚化了的量词“枚”
就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暂时替代了一些类的专有量词,和名词结合,满足了名
词对专用量词的需要。这是语言发展的积极现象,并不是语言的混乱。量词
“枚”的泛用,淡化了名词和量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也使量词“枚”本身更加
虚化,更加语法化。专用量词满足了名词对两次选择的各种要求,泛用量词也
满足了语言表达的另外的需要。现代汉语里各类专用量词十分丰富,分工明
确,但仍然有一个活跃的泛用量词“个”。这虽然是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语言现
象,但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72

72
张万起(2000)222页。

90
3.5.2 个

“个”的本义是竹杆(《说文》:个,竹枚也)。例如;《史纪?货殖列
传》:“竹竿万个”。但“个”作为量词,早已不以“数竹”为限,例如,
《左传?昭3》:“二惠竟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发展到南北朝,可以适用的
方面就更广。不但表示事物,连人也可以适用了。
“个”在南北朝真正得到发展的不仅在于它也可以量“人”,尤其是他可以
前附于中心词而陪伴它了。这是在这个时代以前所罕见的。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大都是单独使用的,那其实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脱离名词的范畴,只有发展到
“百个钱”一类的用法,才算真正成了量词。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它继续发
展到现在。就是说,魏晋南北朝使量词“个”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初计量
人、物类外,亦能用于植物、动物。唐宋时期基本延续了魏晋南北朝的用法,
还有广泛用于诗词个附表具体量。同时扩大为可以标时间量、可以计抽象物。
“个”的语法形式也变得丰富,可以重叠使用。宋元时期,“个”的发展变
化,出表现在表量范围的扩大外,量词词义中的表量意义在变化,它的意义变
化再逐步增加。到清代,“个”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基本包括了现代的用
法。对名词的选择和今天的选择运用范围也已基本一致。
在现代汉语,“个”是最发达的量词。它从先秦出现,到清代的广泛运
用,它的历史走向有自己的特点。由计量具体的“竹”开始到广泛地计量物
类、动物、植物、人、乃至抽象事物。“个”由选择有限到选择广泛,表量范
围逐步扩大,表量对象从简单到复杂,表量数量从单一到广泛。73

3.5.3 口

“口”作为量词显然是从名词“口“转来的。它作为量词的历史很长,经过汉
代,发展到南北朝,它早已用得很广泛。首先,最常用的是表示“人”,
“人”有“口”,用“口”量,这就是义部分量整体的量词。例如,《史记?平
准书》:“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汉书?武帝纪》:“募民
徒万十万口。”这就是量“人类”的用法。以后“口”有用于计量动物,动物
也跟人一样,也都有“口”的。所以它们也就都可以用“口”量了。例如,
《魏书?于什门传》:“赐羊千口”。由此引申“口”后来广泛用于很有“口
儿”的事物了。例如,《三国志?吴志?孙静传》:“领促具甖缶数百口。”;
《宋书?符瑞志》:“晋陵延得古锺六口”。 以后更进一步,就是没有口儿可
说的一些器物也可以用“口”量了,例如,《宋书?庾登之传》:“市令盛馥进
数百口材,助营它。”, “口”作为量词发展到这里,就完全一般化了。

73
何杰(2001)154-158页。

91
第六节 量词产生的理据

3.6.1 由社会经济发展

最初氏族公社时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们所得的东西仅仅可以
维持他们的生存,当然没有交换,因此也用不着量词。后来从生产力的增加,
家畜的驯养,产生社会劳动分工,同时产生交换的基础。随着交换方式的产
生,语言中产生了一些量词。后来,随着生产进一步的发展,交换的基础也大
大扩展,阶级已出现,私有财产已经产生,交换不但在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
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进行。人们开始斤斤计较于交换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的比值,
于是产生了度量衡量词。74总之,量词的产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6.2 记忆的需要

在甲骨文出现的量词大都是临时量词,就在数词后重复名词的底子的量
词,例如“人三人”中的后一个“人”。临时量词是跟表示有生命的东西或者
天然状态的物体的名词相配的,如“人”、“牛”、“田”等等。游顺钊(1988)
通过分析甲骨文和金文,发现当一个数目由相当长的一系列汉字表达时,后面
总随有量词。反之,如果用以表达数目的汉字很少,尤其是在只有“一”、
“百”这样的单音节词时,后面加不加量词是随意的。按照这种情况他说明,
最初产生临时量词,是为了记忆的需要,而临时量词正是量词的原形。
其实量词明显具有代替功能,起着让说者或读者参照前面名词的作用,这
样对先行名词底子的参照,都是符合记忆需要。这种记忆的需要是量词产生的
一个重要因素。

3.6.3 由汉语本身的特征

最初的汉语是单音词为主,单音词的缺点就是同音,近音太多,所以利用
量词分别。再说,为了避免混淆产生量词的。所以说,量词的产生,不能说与
汉语同音词太多没有关系。
例如,就古音讲“三色”和“三贼”是同部的,就某些方言讲“三绳”和
“三城”也是同音的。这在文字记录里不会误会,但在说话时就可能有问题。
所以古汉语里早就有量词。如于人称“夫”,于马称“匹”,可见西周时对个

74
参看潘允中(1982)110-111页。

92
体事物已有专用量词,只是应用不广。75量词的发生毕竟由于汉语本身的特征产
生的。避同音词,确实跟量词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因为上古汉语是大都是单音节语,若是事物与单位合二为一,在计算数量
时,语段未免太短,不够清晰,所以才把事物与单位一分为二,因此上古汉语
中虽有“人十”与“人十人”之说,但口语中,“人十人”怕比“人十”要清
晰得多。
后来量词的扩大发展也跟这音律有密切关系,就是说,汉语讲究双音节、
四字格很有音乐性。许多名词是双音节,如果要计量只用数词而不用量词,那
么往往就成了三音节,读起来不好听,要是用上量词,变成四个音节,节奏感
强了。76汉语的音乐性很强,这样调剂音节的效果,可以说,量词产生的一个必
然性。

第七节 汉语量词的演变规律

汉语量词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整个量词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经过变
化,发展。它的发展演变的情况大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就是,在发展过
程中,量词的应用范围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消失,以及某些新兴量词
的产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现象。

3.7.1 旧词的消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变化的结果,
有些事物不复存在了,代表这些事物的词也随着消亡了,量词也无处依附了,
只好结束自己的生命。例如,“贯”在古代的用于表示货币的(在《史记》里
也使用),不过,现代用纸币,另有了新的计算单位,于是“贯”的生命也结
束了。另一种情况是事物还存在,只因原来的量词不通俗,被人们搁置一边,
废弃不用,另外找了浅显的替代了。例如,“龙、被、套”,“件”代替。
有的量词不限于一种用法,它可以和好几个名词搭配。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的事物消亡了,于是该量词和代表这种旧事物的名词相搭配的这部分功能也
随之消亡了,只留下它的其他功能。例如,“串”在古代用于成串的金属货币
类,现代的硬币中间没有孔,不能穿成串,因此“串”的这种功能就没有了。

3.7.2 新词的产生

75
郭绍虞(1979)289页。
76
参看张向群(1993)344页。

93
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事物,有了新的名词,而原有的量词当中找不到能
和它搭配的,或者,表示事物的名词早已有,但是一直没有适当的量词,所以
产生新的量词。
另外,现实生活当中,表示某种事物的名词早已存在,并且已经有何这些
名词相搭配的量词,但是人们根据表达的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又
创造新的量词。比如,在《史记》新出现“级、蹄、蹄角、蹄躈、头、足、
皮、被、剂、抔、緵”等的量词。
总之,新产生的量词能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们能否被全社
会广泛使用。能被广泛使用的,就能存在下来,反之消亡。

3.7.3 词义的转移

一般来说,量词的词义变化不太大,主要是用法上的变化。这样用法上的
变化,自然会或多或少地引起词义上的变化。关于量词词义的变化,可以从几
个情况来说明。
(1)有的量词使用范围扩大——例如,“个、口”最初出现的时候,其使用
范围有限制的,后来其使用范围大大扩大。在《史记》,“个”只是用于计量
竹,后来其使用范围大大扩大。
(2)有的量词使用范围缩小——例如,“枚”在古汉语使用范围很广泛的量
词,后来逐渐缩小,只留下古代的某些用法。“枚”在《史记》用于表示
“乘,动物,木器”等,后来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3)原来可以和同一个名词或同一义类的名词相搭配的几个量词,仅留下其
中之一可以与该类的名词相搭配,其他的或者有了另外的分工,或者逐渐趋于
消亡。
(4)原来可以和几个不同义类的名词相搭配的一个量词,它的用法单一化,
变成只能一个义类的名词搭配,乘下的不同义类的名词须找另外的量词。
(5)混用于畜牲的量词有了相对的分工——例如,“匹、头、足”等。在
《史记》,“匹”用于表示“马”,“头”用于表示“马、牛”,“足”用于
表示“羊、牛”。

94
第四章 《史记》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的比较

韩国语有不少与汉语量词相当的词类,叫做分类词。韩国语分类词当中不
少分类词就是借用汉语量词的。汉语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从功能上来说大体相
同,不过还存在有些不同之处。对韩国语分类词的定义,虽然学者之间有不同
的看法77,但一般来说,从计量功能和语义范畴化功能为标准, 把它称表示事
物的数量单位的不完全名词,就在韩国语分类词归属于名词的范畴。78对名称来
说,大体有两种说法,第一是“数量单位依存名词”(或简称单位名词),另
外就是“分类词”。 79 韩国语分类词很大程度上受到汉语量词的影响,韩国语
分类词的产生以及其发展和汉语量词密切关系,这里有许多可以讨论之处。
《史记》里不少的量词仍然在韩国语里使用,这可以证明古汉语量词传到韩国
语的情况。本章从两个方向进行,先概括韩国语分类词的大致面貌,包括韩国
语分类词的系统、分类以及功能上的特征等。进而,比较《史记》里已有至今
仍使用的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在用法上的异同,以及分析目前中韩两国使用的
同形量词的异同及其特点。

第一节 韩国语分类词概述

4.1.1 韩国语分类词系统

(1) 借用汉字来的汉字语系统
韩国语词汇多以汉字语来构成的80,分类词也不例外,按照? ? ? 的分析,
369个韩国语分类词当中汉字语系统的分类词占着175个 , 达到47。4%。
例如 , “ ? (间)、? (个)、? (具)、? (卷)、? (头)、? (等)、? (门)、?
(里)、? (斤)”等。

(2) 固有语系统
借用汉字以前,韩国语里已经有固有的分类词系统。例如;“? ? 、? ?
、? ? 、? 、? ? 、? ? 、? ? 、? ? 、? ? 、? ? ”等。

4.1.2 韩国语分类词的分类

77
比如,有人把它看作数词概念。
78
这就是汉语量词和韩国语分类词的一大差
79
还有几种名称,比如,? ? ? (1968)认为“数名词”、 ? ? ? , ? ? ? (1970)称“名数
词”或“助数词”、? ? ? (1981)称它“量数词”。 别。
80
大约? ? ? ? ? 属于以汉字语来构成的汉字词。

95
目前,韩国语分类词的分类大体有两个方向,第一,以量范畴为主分类的,
另外,以语义范畴为主分类的。

(1) 量范畴为主的分类
? ? ? (1994)把韩国语分类词分类如下:

长度——? 、? 、? 、? ? 、? ? 、? ?
面积——? 、? 、? ? ? 、? 、?
容量——? 、? ? ? 、? ? 、? 、? 、? 、? 、? ? 、? 、? 、? ? 、? ?
重量——? 、? 、? 、? 、?
额数——? 、? 、? 、? 、? 、?
时间——? 、? 、? 、? 、? 、? ?
数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 、? 、?
动物——? ? 、? 、?

? ? ? (1975)的分类如下:

度量衡——? 、? 、? 、? ? ? ?
? 、? 、? 、? ?
? 、? 、? 、? ?
货币——? 、? 、? 、?
动量——? 、? 、? 、?
人,动物,事物——? 、?
? ? 、? 、?
? ? 、? ? 、?

(2) 语义范畴为主的分类
? ? ? (1983)以人们的认知概念为重点,把韩国语的分类词分类如下:

尺度范畴——绝对尺度分类词:? 、? 、?
相对尺度分类词:? 、? 、?
模样范畴——有形——球形分类词:? 、? ? 、?
张方型分类词:? ? 、? ? 、? ?
片型:? 、? 、?

96
无形:? 、? 、? ?
排列范畴——规则排列——? ? 、?
? 、? ? ?
不规则排列:? ?
人性范畴——人性分类词:? 、? 、?
非人性分类词:? 、? ?
数量范畴——中立分类词:?
数量——个分类词:? 、? ?
群分类词:? ? 、?

4.1.3 韩国语分类词的语序

韩国语分类词可以根据分类词的有无,以及有名词、数词、分类词的语序
可以分如下四种。81

(1) 名词+数词——? ? ? ,? ? ? ,
(2) 数词+名词——? ? ? ,? ? ?
(3) 名词+数词+分类词——? ? ? ? ,? ? ? ?
(4) 数词+分类词+名词——? ? ? ? ? , ? ? ? ? ?

在这四种分类当中,最多使用的是(3),就是说“名词+数词+分类词”形式
是最普遍的,其他三种形式在使用时有些制约:(1)种主要使用在罗列目录
时,(2)种名词是人称名词,数词也固有语系统,(4)主要用在文言或题目
一样,指整个内容的时候。82

4.1.4 韩国语分类词的语法功能

韩国语和汉语一样,分类词和数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在韩国语里数量短
语位于名词的后面,也可以位于名词的前面。比如“? ? ? ? ”、“? ? ?
? ? ”83,不过常用的语序是位于名词的后面。再举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在韩国语里很少谈动量词,一般都在名词的范畴把它看成名词的小类。
82
? ? ? (2002)143页。
83
数量短语位于名词前面时,一般加助词“? ”,“? ”相当于“的”。

97
? ? ? ? ? ? ? ? ? ? ? ? ? ? ? ? .

以上的例子都是“名词+数词+分类词”的结构,在韩国语里经常看到,特
别是在口语里常用的形式。虽然韩国语里还有“数词+分类词+名词”的结构,
但一般的常规搭配顺序就是“名词+数词+分类词”84
在韩国语里“数词+分类词+名词”的运用大致有如下三个条件。其一,自
古流传下来的成语,例如;“? ? ? ? ”(一片丹心)、“? ? ? ? ”(一场春
梦)等。其特点是前面的数词都限用于“一”,而不能用其他数词来代替。其二,
韩国语发展过程中已经整形化的词眼 , 例如 ; “ ? ? ? ? ” ( 二头膊筋 ) 、
“? ? ? ”(五世孙)等,数量词和名词密和不分。其三,强调某种意义的
时候,将数量词置于中心词之前,例如;“? ? ? ? ? ”(一个苹果)、“?
? ? ? ? ”(二张报纸)、“? ? ? ? ? ”(三篇文章)等,这种形式中间
可以助词“? ”(的),表示强调。
一般韩国语的名词也和汉语一样,修饰语置于被修饰语的前面,这时修饰
语长短不影响到整个数量短语。例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韩国语里,数量短语可以当作定语、谓语、宾语、补语、主语、状语
等,举例:

(1)主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谓语
? ? ? ? ? ? ? ? ? .
? ? ? ? ? ? ? ? .

(3)宾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
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名词+数词+量词”,比如,“死路一条”。但这并不是一般汉语
量词的搭配顺序,使用在特定的语境。按照郭绍虞(1979)说,数量短语放在名词的后面有三
种情况;一是被说明的词语比较复杂,如“父子两个”、“大少房间一百多间”,二是数目比
较复杂,如“每天消耗原料五十吨到六十吨不等”,三是计帐或着列举的时候,数量短语也放
在名词的后面,如“白菜三斤”、“肉一斤”。

98
(4)补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状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定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5 韩国语分类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

韩国语分类词中,有的是通行性分类词, 比如,“? ? ”是一个典型的。


它用于表示动物的,天上飞的动物,地上走的动物,甚至海里的动物,都可以
使用“? ? ”。
有些韩国语分类词,它们的语义类别着眼于事物客观呈现的外在形状,它
们是按照形状来分的形状行分类词。例如,“? ”、“? ? ”,它们分别指的
是 , 前者表示“固体点状事物”,后者表示 “ 液体点状事物”就像 “ ? ”、
“? ? ”。他们的语义特点不同,不能交互使用,比如;“药”有颗粒状的,
也有液体状的,“? ? ? ”(一粒药)这是颗粒状,只能用“? ”,“? ?
? ”(一滴药)是液体状,只能用“? ”。
有些分类词计量成串的事物,例如,? ? ? ? (一串黄鱼)、? ? ?
? (一串糖),指的使用工具成某种事物的分类词,它的理据重点在于强调事
物的连续性,突出串起来的状态。从韩国人的习惯来讲, 黄鱼从古到今,用绳
子串成十条, 二十条在市场买卖。这就强调造成该事物外形的动作行为,着眼
于动作所导致的结果状态,可以说动壮型分类词。
韩国语里有表示事物成双的分类词,例如,“? ”、“? ? ”,这些分类
词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依靠于任何事物的相约性。在韩国语,它们
有明显的语义上的特约性。“? ”、“? ? ”的主要差别在“有生事物”或是
“ 无生事物 ” 之上。 这种差别很明显 , 例如 , “ 鞋子 ” 是无生的 , 不能用
“? ”,“老虎”是有生的,不能选择表无生事物的“? ? ”。85

85
金珍我(2002)37-38页。

99
4.1.6 汉语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在形式上的异同

首先要说的事,汉语里量词是独立的词类,韩国语分类词归属于名词。所
以在韩国语,它看作名词的一部分,分析在名词的范畴。86
汉语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在功能方面来说,基本上大体相同。跟汉语量词
一样,韩国语分类词也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动词)组合,它们一般得先与数
词,数词短语或别的词组组合构成量词短语,才能与名词(动词)组合。
韩国语分类词在句法位置上跟汉语有所不同之处, 汉语名量词在句子里,
一般后加名词形成“ 数+量+名”格式,韩国语分类词跟名词的组合可以有两种
语序,就是名词在前面构成“名+数+量”,例如,“? ? ? ? ? ”(兔子两
只),另外跟汉语一样,造成“数+量+名”格式,例如,“? ? ? ? ? ”(两
只兔子)。
对动量词来说,汉语动量词在动词的后面形成“动+数+量“的格式,而韩
国语的动量词旨在动词的前面构成“数+量+动“的格式。例如,

? ? ? ? ? (说一遍)
? ? ? ? ? (看一次)
? ? ? ? ? (哭一次)

汉语的名量词、动量词无论在静态的句子或动态的句子里,数量词组和名
词、动词的组合都有一定的制约性,量词一般要出现句子里,相对来说, 韩国
语分类词较自由的,数量词组不出现也能表达意义。例如:

? ? ? ? ? ? ? ? ? ? ? ? ? ? ? ? ? ? ? .
院子里有(一些)玫瑰花开得很漂亮

86
最近来,有些韩国学者提出,让分类词作一个独立的词类,不过,目前还没达到成一个独立
词类的程度。

100
第二节 《史记》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的对比
《史记》的量词当中不少的量词使用在现代韩国语里,这些量词(分类
词)都是借用汉字语来的汉字语系统的。有的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有的
不一样。

(1)度量衡量词
在《史记》里的一些度量衡量词使用在韩国语里,有的用法一样,有的也有差
别。

1、? (寸)87——在《史记》用于表示长度,在韩国语里“寸”表示长度,又
用于表示亲人关系的远近。举例:
? ? ? ? ?
? ? ? ? ? ? ? ? ? ? ? ?

2、? (尺)——和在《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中也表示长度。举例:
? ? ? ?

3、? (丈)——和在《史记》里的用法一样,表示长度,指十尺
? ? ? ? ? ? ? .

4、? (里)——《史记》里用于表示长度,在韩国语里主要表示路的长度,指
0.4公里。举例:
? ? ? ? ? ? ? 10? ? ? ? ? .

5、? (亩)——在《史记》用于表示面积,在韩国语“亩”表示土地的面积,
略30平方米。举例:
? ? ? ? ? ? 10? ? ? ? ? .

6、? (升)88——在《史记》里用于表示容量的,在韩国语中也一样。举例:
? ? ?

7、? (斗)——在《史记》用于表示容量的,就十升,在韩国语中也一样。举
例:
? ? ?

87
在韩国语里“? ”又称“? ”。
88
又称“? ”。

101
8、? (石)——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中也表示容量89,十斗为
一石。举例:
? ? ? / ? ? ? ?

9、? (斤)——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表示重量,略600克。举例:
? ? ? ? ? ?

10、? (贯)——在《史记》用于表示货币的集体量词,在韩国语里表示重量,
略375克。举例:
? ? ? ? ? ? ? ? .

11、? (钱)——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中也表示货币。举例:
100? ? ? ? ? 1? ? ? .

(2)个体量词

1、? (个)——在《史记》里用于计量竹的,在韩国语用于表示事物的个体,
使用范围很广泛的通行型量词。无生命的东西,似乎都适用。举例:
? ? ? / ? ? ? ? / ? ? ? ?

2、? (骑) ——在《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里也表示骑马的人。举


例:
? ? ? ? ? ?

3、? (匹)——在《史记》里用于表示牛、马等家畜,在韩国语里也一样用的
。 举例:
? ? ? ?

4、? (具)——在《史记》里用于计量施席,在韩国语用于表示尸体。举例:
? ? ? ?

5、? (章)——在《史记》里的用于表示木材、霍表示法令,在韩国语里用于
表示文章。举例:
? ? ? 7? ? ? ? ? ? ? ? ? .

6、? (发)——在《史记》用于表示箭,在韩国语里表示枪弹等。举例:

89
也用于表示重量。

102
? ? ? / ? ? ? ? ? ?

7、? (布)90——在《史记》用于表示衣服,在韩国语里“布”指布袋,用于
表示米粉等。举例:
? ? ? ? ? /? ? ? ? ? ?

8、? (乘)——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中也表示车。举例:
10? ? ? ?

9、? (封)91 ——在《史记>用于表示信,在韩国语“封”指“纸袋”,使用


范围比较广。举例:
? ? ? ? /? ? ? ?

10、? (面)——在《史记》用于表示平面的,在韩国语中也一样。举例:
? ? ? ? ? ? ? ? ? ? ? ? .

11、? ( 卷 ) ——在 《 史记 》 用于表示书 , 在韩国语表示书、或目录的。举


例:
? ? ? /? ? ? ? ? 2

12、? (篇)——在《史记》用于表示作品,在韩国语用于表示作品,或书中
的一部分。举例:
? ? ? ? /? ? ? ? ?

13、? (首)——在《史记》里用于表示,在韩国语里表示诗、歌,又用于表
示一些家畜、特别是鸡。举例:
? ? ?
? ? ? ?

14、? (种)——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中也表示种类。举例:
? ? ? ? ?

15、? (度)——在《史记》里用于表示角度,在韩国语表示角度、或音程。
举例:
? ? ? ? ? ? 60? ? ? .
? ? ? 1? ? ? ? .

90
在韩国语里更多用“? ? ”,意思一样的。
91
和“? ”的例一样,在韩国语里更多用“? ? ”。

103
16、? (级)——在《史记》用于表示等级,在韩国语表示等级、或水平。举
例:
? ? ? ? ? ? ? 4? ? ? .

17、? (等)——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中也用于表示等级。举
例:
? ? ? ? ? ? 1? ? ? ? .

18、? (品)——在《史记》用于表示品类,在韩国语用于表示品类。举例:
? ? ? ? ? 3? ? ? ? ? ? .

19、? ( 行 ) ——在 《 史记 》 用于表示眼泪 , 在韩国语表示文章的行列。举


例:
3? ? /5? ?

20、? (倍)——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在韩国语中也表示倍数。举例:
? ? ? ? ? ? ? ? ? .

(3)集体量词

1、? (队)——在《史记》里用于表示在军队里人的集体,在韩国语表示具有
某些目的的集体。举例:
? 1?

2、? (双)——在《史记》用于表示“鸟、羊”等的双数, 在韩国语“双”


的适用范围很广,对双数的事物,包括人、动物,都适用。举例:
? ? ? ? ? /? ? ? ?

3、? (足)——在《史记》用于表示 “羊、牛”等的个体量词,在韩国语里


“足”是用于表示“鞋子,袜子”的集体量词。举例:
? ? ? ? /? ? ? ?

(4)容器量词

1、? (杯) ——在《史记》用于表示酒,在韩国语里表示酒、或饮料等。举


例:
1? ? ?

104
(5)时间量词

1、? (日)——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举例:
? ? ? 30? ? ? .

2、? (旬)——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举例:
? ? ? ? ? ? ? .

3、? (年)——和《史记》里的用法一样。举例:
? ? ? ? ?

4、? (岁)——在《史记》用于表示一年,在韩国语“岁”主要表示年龄。举
例:
? ? ? ? ? ? ? .

5、? (代)——在韩国语里“代”用于表示家系、或地位。举例:
5? ? ? ? ? /3? ?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在《史记》里的量词当中40余个量词
使用在现代韩国语里,这可以证明不少的上古汉语量词传到韩国语里。在用法
上也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由于度量衡量词和时间量词是较固定,所以大致
一致。通过《史记》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的对比,再可以确认量词的历史变
化。从韩国人的看法来讲,最初从中国借用来的量词用法,为了符合韩国语的
实际要求,发生变化,产生新用法。经过时间和社会的变化,量词也不断地变
化。

105
第三节 中韩两国同形量词的比较
由于韩国语分类词当中有许多从汉字借用来的分类词,目前在中韩两国存
在不少的同形量词。但是其使用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也有不少的差异。这里通
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中韩两国同形量词在用法上的异同,概括大致情况。92

4.3.1 在中韩两国一样用的

1、 栋(? )——“栋”作为量词,由“正梁”义引申而来(《说文):“栋,
极也”)。在现代汉语里用于表示“宿舍、公寓”等规模比较大的建筑。比如,
一栋(房子、单身宿舍、楼房)。和汉语一样,在韩国语里也用于计量房屋。93
举例:

① 废墟上,正在兴建一栋栋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水运宪《雷暴》)
②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尾(? )——《说文》:“尾,微也。从到毛在死尸后”。由此引申,用于计
量鱼。在韩国语中也用于计量鱼,不过固有语系统的“? ? ”比“尾”更多使
用。举例:

① 他认为乌江河里的鱼顶好钓,无鳞,一尾有三五斤重。(《纱汀选集》)
② ? ? ? 20?

3、瓶(? )——《说文》:“缾或从瓦”。由此引申,它指瓶装的水器。在现代
汉语里“瓶”用于计量瓶装物,酒、各种饮料、液体等都可用“瓶”来容纳。
其适用范围很广泛。比如,一瓶(墨水、浆糊、油、气水)。在韩国语中也一
样,“瓶”的适用范围很广泛。举例:

① 不一会儿,两瓶上等的白兰地就摆到了桌上。(陈祖德《游港见闻录》)
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组(? )——《说文》:“组,绶属。其小者,以为冕缨”。用于成套的事物
或成群的人,比如,一组(工具、人员、沙发、学生)。在韩国语中也用于表
示成套的事物或成群的人。94举例:

92
这里所举的例子多参考了? ? ? (2000)。
93
在韩国语里还有固有语系统的“? ”。
94
宋敏(1989)以为“组”作为量词的用法从日语借用来的。

106
① 两个人一组,按照图中所示,做问路练习。(孙晖《开明中级汉语》)
② ? ? ? ? ? ? ? ? ? ? ?

5、丸(? )——《说文》:“丸,圆,顷侧而转者”,由此引申,用于表示弹丸
、卵或药剂。在韩国语“丸”是“丸药”的略语,其用法和汉语一样。 95 举
例:

① 并且给他一丸药,和神符一同服下去(老舍《骆驼祥子》)
② ? ? ? ? ? ? ? ? ? ? ? ?

6、幅(? )——《说文》:“幅,布帛广也”,由此引申,用于表示布帛、呢绒
、纸张、图画等。比如,一幅(画屏、油画、被面、条幅)。在韩国语中也一
样。举例:

① 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鲁迅《故乡》)
②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述的一些量词在中,在韩两国一样用的,除了这些以外,“曲、岁、
挺、户”等的量词也归属这类。

4.3.2 在中国适用范围更广的

1、个(? )——在现代汉语“个”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是一个通行性量词。
它几乎对所有的具体、抽象事物可以适用。比如,一个(人、西瓜、阶级、故
事、饿鬼、菩萨、道理、方法)。在韩国语里“个”虽然可以和多样的名词搭
配,但是在使用上有不少的制约。比如,在韩国语里“个”不能表示人、动
物、植物,还有不能适用于行为名词、抽象名词、事件名词、自然现象、超自
然的对象。“个”在中,韩两国都确实是通行性量词,但是在韩国语里的适用
没有在汉语里的适用那么广泛。举例:

①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鲁迅《狂人日记》)
② 盘子中放着一个大木瓜,香气很浓。(冰心《庄鸿的姊姊》)
③ ? ? ? ? ? ? ? ? ? , ? ? ? ? ? ? ? .
④ ? ? ? 170? ? ? ? ? .

95
在韩国语里表示丸药的量词还有“锭”。

107
2、头(? )——“头”用于计量人、牲畜禽鱼(如,马、牛、羊、驴)以及某些
植物(主要是果实像头的),还可以适用于鞭炮、餐具、筵席等等。在韩国语
里“头”只有适用于一些动物。96举例:

① 他还不算老,像一头牛。 (田中禾《坟地》)
② 一头洋葱。(《现代汉语八百词》)
③ ? ? ? ? ? ? 40?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3、具(? )——在汉语里“具”用于表示尸体、棺、衣、座钟、化石等等。在韩
国语里“具”的使用很有制约,只能表示尸体、棺等少数名词。举例:

① 从此屋里不再有梅这个人,只有一具棺材。(巴金《家》)
② 你先把犁套好,套两具犁。(陈忠实《白鹿原》)
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门(? )——在汉语里“门”的适用范围比较广,可以表示分门别类的事物,
犹言“类”比如,一门(功课、课程、技术),又用于亲属、婚事,还可以用
于大炮等等。 在韩国语里“门”只用于表示大炮。举例:

① 齐大妈,我看这门亲事十分合适,门当户对。(老舍《女店员》)
② 除去三门山炮和迫击饱以外,还获好几百匹马。(《纱汀选集》)
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条(? )——在汉语里用于计量长条事物,比如,一条(线、腿、鱼、黄瓜),
又用于一些抽象事物,比如,一条(生命、新闻、计划、政策)。在韩国语里
只不过用于法律的条项、项目。举例:

① 街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鲁迅《药》)
② 我一到上海,便买一条假辫子。 (鲁迅《头发发的故事》)
③ ? ? ? 3? ? 1?

以上上述的“个、头、具、门、条”,在中国用得更广泛。属于这类的量
词还有“座、募、场、封、片、版”等。

4.3.3 在韩国适用范围更广泛的

96
而且对表示动物,“? ? ”比“头”更普遍。

108
1、代(? )——在汉语里“代”用于表示世系的辈分或产品的发展阶段。在韩国
语里它除了表示世系以外,还可以表示长条事物。这种用法可能从它的本义引
申而来的。举例:

① 一代作官为臣,三代睡着吃饭。(李劼人《大波》)
② ? ? ? ? ? ? ? ? ? ? ? ? ? ? ? ? ? .
③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首(? )——“首”在汉语里主要用于计量诗文歌曲。它在韩国语中也用于诗
文歌曲,还用于鸡、鸭子等的禽类。举例:

① 按着团长袁应唱了一首内蒙古民歌。(张昆华《叶玫瑰》)
② ? ? ? ? ? ? ? ? ? ? ? ? ? .
③ ? ? ? ? ? .

3、株? ——在汉语里“株”从古代一直用于计量树木。在韩国语里“株”除了
用于表示树木,还用于表示股票等。举例:

① 两岸苍送,夹着几株婴。(周恩来《雨中岗山——日本京都》
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 ? ? ? ? ? ? ? ? ? ? ? ? 2? ? ? ? ? ? ? .

4、桶(? )——“桶”在汉语里用于桶装物的计量单位。它在韩国语里除了表示
桶装物,还用于表示衣料的长度。97举例:

? 下锚卸货,货为桐油二百桶。(叶圣陶《日记三抄 东归江行日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寸(? )——在汉语里主要用于表示长度的度量衡量词 , 在韩国语里还可以用


于表示亲人的远近关系。举例:

① 七套装殓衣,五寸厚的棺板,我有钱。(张石山《长长的坡》)
② ? ? ? ? .

97
这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有过,可以说韩国语里还保存的。

109
③ ? ? ? ? ? ? ? ? ? ? ? ? 5? ? ? ? ? .

以上的量词在韩国更广泛地使用,归属这类量词还有“发、间、次、打”
等。

4.3.4 在用法上部分相同的

1、件(? )——在汉语里“件”早就用于表示事件,现在还用于表示衣服、家具
、以及文件、书信等。在韩国语里它用于表示事件、案件或买卖项目。“件”
在中韩两国只有用于事件时使用一样的用义。举例:

① 这一事件,越教我猜不出底细。(鲁迅《狂人日记》)
? ? ? ? ? ? ?

2、级(? )——“级”在汉语里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等级、又用于宝塔、台阶等
。在韩国语里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等级,又用于计量鱼的数量,一级指二十条
鱼。“级”在中韩两国,用于表示等级。举例:

① 老王文革前是行政十四级(《齐鲁晚报》 )
② ? ? ? ? ? ? ? ? ? 3? ? ? ? ? .

3、台(? )——“台”在汉语里用于表示某些机器、仪器、设备,又用于舞台演
出以及布景。在韩国语里“台”用于某些机器,又用于运送手段(如,汽车、
飞机等)。在中韩两国,“台“的共同用法就是表示机器的。举例:

① 自动布机五百台。
② ? ? ? ? ? ? ? ? ? ? ? ? ? ? ? .

4、张(? )——在汉语里 “ 张 ” 的适用范围很广泛 , 可以用于有平面的东西(如 ,


床、桌子、沙发等) , 又用于某些可以张闭或舒卷的东西 ( 如 , 嘴、弓、报纸
等),还可以用于某些作用在平面的农具或乐器(如,耧、琴等)。在韩国语
里“张”主要用于有些平面事物(如,纸、玻璃、碟子等)。 在中韩两国,
“张“的共同用法就是表示平面的东西。举例:

① 临别时,校长从墙上取下两张图画送去。(宗璞《澳大利亚的红心》)
② ? ? ? ? ? ? ? ? ? ? ? ? ? ? ? .

110
5、部(? )——“部”在汉语里用于表示书籍、乐舞、电视片,又用于车辆、机
器等。在韩国语里它用于书籍、杂志、报纸等,又用于表示动物的肉或内脏器
官。 在中韩两国,“部“的共同用法就是表示书籍。举例:

① 我买了《鲁迅全集》一部。
② ? ? ? ? ? 50? ? ? ? ? ? .

这些量词在中韩两国部分一样用的,归属这类的量词还有“卷、匹、通、
篇”等。

4.3.5 在中韩两国不一样用的

1、枚(? )——在汉语里“枚”用于表示某些单个的东西(大多形体较小),比
如,一枚(勋章、金牌、硬币、钉子)。在韩国语里“枚”用于纸、树叶、手
套等。举例:

① 我的集邮册里已有500多枚邮票了。
② 你胸前的那两枚英雄奘章就告诉你。
③ ? ? ? ? ? ? ? ? ? ? 2? ? ? ? ? ? ? ? .
④ ? ? 4-5? ? ? ? ? ? ? ? ? ? ? ? ? ? ? ? ? ? .

2、位(? )——“位”在汉语里用于称人(含敬意),又用于称物,犹言“座”
、“门”。在韩国语里“位”只用于计量佛像。举例:

① 我们的总理不仅堪称是一位战略家,而且堪称是一位哲学家。(彭子强《筑
向太空的长城》)
② ? ? ? ? ? ? ? ? 10? ? ? ? ? ? ? ? ? ? ? .
③ ? ? ? ? ? ? ? ? ? ? ? ? ? .

3、盏(? )——在汉语里“盏”主要用于表示单个的灯火。在韩国语里“盏”用
于表示酒、茶、咖非等。举例:

① 宿舍的走廓上挂起了四盏古色古香大灯笼。(鲁光《中国姑娘》)
② ? ? ? ? ? ? ? ? ? ? ? ? ? ? ? ? ? .

4、锭(? )——“锭”在汉语里用于表示金银及墨,又用于纱锭等。在韩国语里
“锭”主要用于计量药物。举例:

111
① 一位女工要管三十六部机器,二千锭纺锤。(郭沫若《洪波曲》)
② ? ? ? ? ? ? ? ? ? 100? ? ? ? ? ? ? ? .

5、文(? )——在汉语里用于表示古代货币的计量单位 , 南北朝以来称铜钱一枚


为一文。在韩国语里“文”主要用于鞋子的计量单位。举例:

① 一文不值。
② ? ? ? ? ? ? ? ? ? ?

这些量词在中韩两国不一样用的,这主要是根据两国语的不同的要求,在
两国各地发生新用法的原因。属于这类的量词还有“面、贴、席、剂、点、
番”等。

4.3.6 同形量词比较的几个特点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虽然韩国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
言,但在许多方面有相同的,尤其是在词汇上容易发现。韩国语量词(分类
词)也非常发达,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分类词是从汉语借用而来的汉字语系统
的分类词。因此,目前中韩两国存在许多同形量词。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在用
法上有不少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根据中韩两国语言的差异,再说由于各语言
的不同要求产生的。关于中韩两国同形量词在用法上的异同,跟上述一样,大
致可以概括5种。
有些量词在韩国语里还保存着古代的用法,比如;“桶”在现代汉语里用
于桶装物的计量单位。它在韩国语里除了表示桶装物,还用于表示衣料的长
度,这可以说保存“桶”的古代用法。
对外国人来讲,正确地使用汉语量词是一个难题。可以说,量词成了外国人
学习汉语的普遍难点。其实韩国语也发达量词的语言,而且在两国语里存在许
多同形量词,所以韩国学生使用汉语量词,比一些母语无量词的学生为好。然
而因为汉语量词错综非常复杂,而且中韩量词的用法有不少的差异,因此,误
用汉语量词还是普遍现象。

112
结语

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历来一直被关注。量词在汉语当中十分活跃而且
极其普遍的一类词,具有多样的功能。本研究是对《史记》量词进行全面地、
系统地分析的尝试性研究,以汉代一个大型历史文献《史记》为具体的研究对
象,对《史记》中的量词进行描写和分析,进一步加强对汉语量词的历史演变
的研究以及中韩两国量词的对比。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下面几个情
况:
1、在《史记》里出现的量词共有121个,先可以把它们分为名量词和动量
词两大类。名量词又分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容器量词、时间量
词五类。不难看出,到《史记》明显地增加了个体量词,同时量词的分工也已
经达到比较细密的程度。另外,虽然数量很少,但是在《史记》里已经出现一
些动量词,动量词的使用是《史记》量词的一大特点。通过分析《史记》里的
量词,可以充分肯定动量词的使用情况。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汉代已经使用
动量词的情况。
2、在汉代量词的使用情况属于一种过渡期,表示事物的数量,动作的次数
时,仍然多用数词和名词、动词直接结合来表示。量词经常和数词一起构成数
量词组,它们在句子里作为主语、宾语、谓语、定语、补语等的语法成分。量
词和数词、名词的结合情况来说,有几种格式:量词单用;“量+名”;“名+
量”;“数+量”;“名+数+量”;“数+量+名”;“数+量+之+名”。量词和
数词、动词的集合情况有“动+数+量”;“数+量+动”。
量词和名词、动词组合选择时,受到双方语义上的种种制约。量词的语义
明确,它对名词的选择组合是单一的,数量词组可以代替名词。反之通用型量
词选择名词的制约最弱。有些名词具有事物的实在形态,这类名词和量词的组
合能力很强。反之,抽象的程度越高,名词和量词的组合越收限制。动词和动
量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选择关系,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决定动词并非自由地和
动量词进行组合。
在《史记》里的量词当中,有些量词含有明显的语用特征:“剂、行”,
还有一些不定量的记忆量词可以带一定的模糊性;量词可以带情感色彩,比
如,“级”用于指人的个体量词,不过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
还有有些量词用于夸张;“口、头、足、根”都以事物的一部分代替全部的,
表达明显的形象美。还有容器量词也让听众明显地感觉到事物的形象,具有形
象化特征。
3、汉语量词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稳定地发展而来。汉语量词
的最初形态,甲骨文量词的特点就是数量少,量词应用范围狭窄。经过先秦的
发展,到汉代更有发展。从《左传》与《史记》的比较来看,可以了解一些汉
代量词的情况:比《左传》里的量词,在《史记》的量词,明显地增加数量,

113
特别容易发现个体量词的大幅度增加;先秦复杂的度量衡单位,到《史记》这
时代进行尚简略,规范化。
通过对比《史记》与《世说新语》、《三国志》量词,可以知道汉语量词
的历史演变:量词的分工到魏晋南北朝更细密,大批量词的不断产生,新老量
词的不断专职化了。到了南北朝时代,动量词的使用有大进步,数词和动词的
结合总须通过量词介绍,否则就不规范。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数量词组移
向名词的前边为主,这比汉代明显的发展。
总之,量词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量词的适用
范围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消失,以及某些新兴量词的产生,形成纵横
交错的现象。
4、韩国语也具有不少量词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语量词的影响。
《史记》量词当中不少的量词用在韩国语里,通过对比,可以了解一些其影响
关系以及中韩两国量词使用的异同。在《史记》里的量词当中40个量词使用在
韩国语里。这同时可以证明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目前在中韩
两国使用的同型量词的比较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有些量词在两国一样用,
有的在中国适用范围更广,有的在韩国适用范围更广,有的在用法上部分相
同,有的在两国不一样用。
本论文通过对《史记》量词的全面、系统、多角度的研究,分析出《史
记》量词的整体面貌,而证明了在汉代已使用动量词的情况。并通过《史记>
量词作出统计,对古汉语量词研究可以提供一份资料。本文从“三个平面”,
对《史记》量词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同时分析出《史记》量词所反映的汉代文
化。本文通过《史记》里已有、至今仍用在的量词与韩国语分类词的比较,证
明《史记》里的40个量词使用在韩国语的情况,进一步分析了用法上的异同。
这对韩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量词可以贡献一点有用的意见。
量词确实具有多样的功能,对量词的研究,需要多角度的分析,本文对量
词的分析还不够深度。在《史记》里出现多样的量词,对每个量词的本义、引
申义、用义以及对它的语法、语义、语用功能,本文的分析还不那么彻底。
至于量词演变的考察和分析,其难度非常大,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
事间和精力。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进行量词的历史考察时还不够全面的考
察。为了全面的对比,需要多方面的比较,本文对《史记》与《左传》、《汉
书》、《世说新语》、《三国志》等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不够全面。
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114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2002


司马迁《史记》 岳麓书社 2001
张大可主编《史记新注》华文出版社 2000
王利器主编《史记注释》三秦出版社 1988
(日)泷川龟太郎 《史记会注考证》宏业书局 1994
(日)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引得编纂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李晓光、李波《史记索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1983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2003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 1996
殷国光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薜安勤等《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余嘉锡《世说新语浅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00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200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200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 2002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 1998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 中华书局 1997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
北大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语言学论丛(二十二)》 商务印书馆 2001
仓修良《史记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仓修良《汉书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 1995
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 巴蜀书社 2002
陈保存《汉语量词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

115
陈望道《陈望道文集》第三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巴蜀书社 2003
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程湘清主编《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程湘清主编《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程湘清主编《宋元明清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古迹出版社 2002
崔瑞德、费正清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商务印书馆 1999
董治国《古汉语文型大全》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 1982
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高名凯《语言论》 商务印书馆 1999
高守纲《古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 2000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1998
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 巴蜀书社 2000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1981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 1997
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1998
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中华书局 2001
胡明扬《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引书官 2003
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巴蜀书社 2002
黄峰《河南汉代文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惠富平《〈史记〉与中国农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齐冲天《汉语史简论》大象出版社 1997
江蓝生《著名中年语言学者自选集江蓝生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 商务印书馆 2001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慨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蒋绍愚《蒋绍愚自选集》大象出版社 1999
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2

116
蒋绍愚、江蓝生编《近代汉语研究(二)》 商务印书馆 1999
李宇明《语法研究录》 商务印书馆 2003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李运益主编《论语词典》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李中华《神秘文化的启示;纬书与汉代文化》 新华出版社 1993
李左丰《先秦汉语实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2000
刘又辛等《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刘丽文《古代语言现象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刚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巴蜀书社 2002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 1988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2002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 1965
刘子平《量词词典》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6
刘学敏《现代汉语名词搭配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刘宗贤《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廖序东《楚辞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
卢烈红《〈古尊宿语要〉代助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陆俭明《八十年代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97
陆俭明《二十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 1993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2002
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 2002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1988
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2000
马庆株编《著名中年语言学者自选集马庆株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马如森《殷虚甲骨文引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马文熙等编《古汉语详细知识辞典》中华书籍 1996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 2002
秦明伍编著《日语数量词大全》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1999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邵敬敏《汉语语法史槁》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117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邵敬敏《汉语立体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1
邵敬敏《著名中年语言学者自选集邵敬敏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4)》巴蜀书社 2001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5)》巴蜀书社 2002
石锋《汉语研究在海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石毓智《汉语的形式与理据》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石毓智《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3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宋绍年等编《汉语史论文集》武汉出版社 2002
宋永培《〈说文〉与上古汉语词汇研究》 巴蜀书社 2001
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商务印书馆 2002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丛稿》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
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 1997
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1
王国安主编《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王海棻《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王海棻《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王力《汉语史稿》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王力《汉语语法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王力《同源字典》 中华书籍 1999
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98
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2002
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0
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王子今《史记的文化发掘》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 1998
吴金华《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夏传才《十三经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邢福义《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邢幅义选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 商务印书馆 2002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18
向熹《〈诗经〉语文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
项楚《著名中年语言学者自选集项楚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书海出版社 2000
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徐适端《〈韩非子〉单音动词语法研究》巴蜀书社 2002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2001
严修《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 2001
杨伯峻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 2001
杨琳《小尔雅今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6
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叶蜚声《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易孟醇《先秦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殷寄明《语源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因论》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于富章《古代汉语语法新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于石等编《汉语典故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8
袁晖、戴耀晶编《三个平面 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是视野》语文出版社 1998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家价语法》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张伯江《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张可大《〈史记〉文献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
张舜微《三国志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中华书局 1998
张世禄、严修《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
张世禄 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张万起《马氏文通研究资料》中华书籍 1988
张向群《量词修辞审美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1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 2001
张玉金《20世纪甲骨语言学》学林出版社 2003
张振德 宋子然《〈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巴蜀书社 1995
赵安启《史记与中国古代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
赵安启《〈史记〉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赵生君《史记文献学从镐》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赵元任《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119
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2
赵振铎 《中国语言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赵仲邑《古代汉语》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一)》 商务印书馆 2002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6
周东润《史记考察,汉书考察,后汉书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台联国风出版社 1972
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语文出版社 1996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1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2001
朱德熙《二十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99
祝敏彻《近代汉语句法史搞》中洲古籍出版社 1996
(日)志村良治著,江蓝生外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 1995
(日)牛道德次《中国古代语法》东京大修馆书店 1966
(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等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日)太田辰夫著 江蓝生等译《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 1991
(日)日语教育学会编《日本语教育事典》大修馆书店 1982
(俄)B.A.伊斯特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瑞)Ferdinand De Saussure, 高名剀译《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20
01
(美)Geoffrey Leech,李端华等译《语义学》2000
(韩)许壁《中国古代语法》新雅社 1997
(韩)许壁《中国语法学史》延世大学出版社 1999
(韩)? ? ? 《论语的文法的理解》文学与知性社 2000
(韩)丁范镇外译《史记》? ? 2002
(韩)李柱幸译《论蘅》? ? ? 1996
(韩)? ? ? « ? ? ? ? ? » ? ? ? ? ? 1998
(韩)? ? ? 《汉字字义论》汉成大学出版社 2001
(韩)? ? ? « ? ? ? ? ? ? ? ? ? » ? ? ? 2002
(韩)? ? ? 《韩国语分类词范畴化功能研究》? ? ? 2001
(韩)闵头基编《中国的历史认识(上)》创作与批评社 1989
(韩)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编 《中汉辞典》? ? ? ? ? ? 1992
(美)John King Fairbank, ? ? ? ? ? ? ? « ? ? 国? » ? ? 1999
( 美 ) ? ? ? E.?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9
( 美 ) Stephen C. Levinson, ? ? ? , ? ? ? ? ? « ? ? ? » ? ? ? ? ?
1996

120
Aikhenvald,Alexandra Y 《Classifiers: A Typology of Noun Categriza
tion Devi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ruse,D.A 《Lexical Seme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Drowing.P《numeral Classifier System :The Cace of Japanese 》John Be
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Lakoff,George 《women, 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常纯民《时间量词初探》北方论丛 1980 第3期


陈绂《简析古今汉语的定数量词》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0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 1988 第6期
迟永长《谈汉语量词的文化底蕴》辽宁大学学报 1997 第5期
范伟《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识解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
傅铭第《关于动量词“匝”和“周”》中国语文 1965 1月
傅希孟《名量词的形象化修辞作用》 中国语文 1987 第3期
郭芹纳《〈史记〉词诂》古汉语研究 1995 第4期
郭先珍 王玲玲《量词的模糊性》语文建设通讯 1992 第44期
郭先珍《谈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词的语义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 第3期
洪诚《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中国语文 1964 3月
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 1961 8月
黄载君《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语文 19
64 第6期
蒋宗霞《现代汉语量词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0
李力《谈谈汉语量词的文化意义》长春大学学报 2002第3期
李若晖《殷代量词初探》古汉语研究 2000 第2期
李洛枫《浅谈量词的特殊表达作用》 语言文字学 1987 第19期
李炜《〈史记〉饮食动词分析》古汉语研究 1994 第2期
李先银《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第2期
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当代语言学
2000
李宇明《数量词的主观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9
李亚兴《宾语和数量补语的词序》中国语文 1980 第3期
李佐丰《〈左传〉量词的分类》内蒙古大学学报 1984 第3期
梁关《浅谈量词的修辞功能》语文学习 1992 第2期
刘世儒《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 中国语文 1959 11月号

121
刘世儒《汉语动量词的起源》 中国语文 1959 6月号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称量词研究》 中国语文 1962 3月号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动量词研究》中国语文 1962 4月号
刘兴均《〈周礼〉物量词使用用义谈析》 古汉语研究 2002 第1期
马芳《〈淮南子〉中的量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 第2期
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 1990 第3期
倪保元《量词之选择》中国语文 1984 5月
鲍广丽《浅析〈史记〉语言的幽默特色》修辞学习 1998 第2期
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 1993 第3期
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 1996 第2期
唐雪凝《比喻性量词的艺术美》语文函授 1994
万献初《汉语量词分类系源》咸宁师专学报 2000 第4期
王索梅《从汉语量词的形象性谈量词的用法及教学》语言与翻译 1996 第1期
王兆麟《古汉语数量词定语后置问题》准阴师专学报 1980 第3期
魏德胜《〈敦煌汉简〉中的量词》古汉语研究 2002 第2期
邢福义《谈数量结构+形容词》中国语文 1965 11月
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中的数量词》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1999
徐前师《说文段注词义引申研究》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杨欣安《关于量词的几个问题》语文知识 1956 10月
杨晓敏《〈左传〉中的量词》中国语言学报 1988 第3期
杨晓敏《先秦量词及其形成与发展》 (见《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 商务印书
馆 1991
殷国光《上古汉语中数词计动量的两种位置的比较》古汉语研究 2002 第1期
袁晖《量词礼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79 第1期
张丽君《〈五十二病方〉物量词举隅》古汉语研究 1998 第1期
张向群《量词的换用于活用》语言文字学 1989 第10期
赵希桃《简论量词的修辞功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0 9月
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古汉语研究 1994 第3期
赵中方《唐五宋元集体量词的发展》南京大学学报 1992
赵中方《唐五代个体量词的发展》杨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1
朱德熙《数词与数词结构》 中国语文 1958 4月号
(法)游顿《从认知角度探讨上古汉语名量词的起源》中国语文 1988 第5期
(韩)金珍我《汉语与韩语量词比较》世界汉语教学 2002 第2期
(韩)郭秋雯《韩国语分类词研究》成均馆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1997
(韩)李恩敬《汉语量词研究——和韩国语量词比较为重点》梨花女子大学 硕
士学位论文 2000
(韩)全炳三《关于韩国语数量单位语的研究》中央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1985
(韩)成焕甲《对固有语的汉字语代替的研究》中央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1983

122
( 韩 ) ? ? ? 《 韩国开化期的外来汉字语收容研究 》 汉阳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3
(韩)? ? ? 《单位名词》(见《文法研究与资料》)太学社 1998
(韩)卢东善《量词考》中国研究1987 10辑
(韩)李根孝《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成均馆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1990
(韩)许壁《史记单位词研究》延世大学 延世论丛 1985
(韩)许壁《古代汉语量词研究》延世大学 人文科学 1997
(韩)刘性银《老乞大,朴通事语法研究》延世大学 博士论文 2001
Allan。K 《Classifiers》Language 53-2 1977
Cruse D.A《Number and Number System》The Encyclopendia of Language an
d linguistics Volum.5,Pergamon Press 1994
Gerdts,Donna B《Surface case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 in Korean;th
e evidence from quantifier float》 Studies in Language 11,1987

123
后记

本文是在胡奇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来,老师不但在学业上对
我们谆谆教诲,在生活上也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付
出的心血。老师对学术研究的孜以求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将一如既往地指引
我在求学的路上前行。
感谢孙锡信、殷寄明、傅杰等老师对我在论文作上的指导和帮助。
林源、于红岩、胡绍文等同学,她们在生活上与学习上给了我不少的帮
助,我在此向她们致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

124
1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