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9

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硕士学位论文

“可能 A,可能 B”及相关复句格式


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刘天翊
申请学位学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
申请学位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 朱斌 教授
硕士学位论文

“可能 A,可能 B”及相关复句格式研究

论文作者:刘天翊
指导教师:朱斌 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2 年 5 月
A Study of ‘kě néng A, kě néng B’ and
Related Multiple Sentenc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s Degree in Chinese Philology

By
Tianyi Liu
Postgraduate Program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Bin Zhu


Academic Title: Professor Signature ___________
Approved
May, 2022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2022 年 6 月 3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2022 年 6 月 3 日 日期:2022 年 6 月 3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半年;□一年;二年发布。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2022 年 6 月 3 日 日期:2022 年 6 月 3 日
中文摘要

从形式上看,“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的前后分句是对等并列的两项,应属


于并列复句。但通过实际考察语料发现,“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会因变量的语
义特征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逻辑关系。本文对这类句式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
用功能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意义,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明确研究对象,介绍研究
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介绍广义并列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表形态和语义关系,包括
并列句、选择句、递进句和连贯句。重点介绍并列句和选择句:当前后分句主语不
同或为复数时,无论“可能”修饰的部分是否矛盾,复句均为并列关系;当主语相
同时,若两种可能性相互矛盾,则为选择关系;若两种可能性可以并存,则为并列
关系。
第三章介绍广义因果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表形态和语义关系,包括
说明性因果句和推断性因果句。因果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义关系较为单
纯,主要依靠关联词判断。
第四章介绍广义转折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表形态和语义关系,包括
转折句和让步句。转折复句关联项间的逻辑基础和并列类复句基本一致,因此有大
量标记复现现象。但由于使用了转折标记,主观上强调两种可能性在逻辑上相互逆
转的关系。
第五章分析“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适用的语言环境以及语体上呈现的特点,
以及该句式在交际中有何独特的语用功能。并将该格式与其他语义关系类似的复句
句式进行对比,分析此类句式的表达效果。
第六章简要介绍“可能”的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前肯后否式
“可能 A,不可能 B”和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三类句式,并与肯定式
连用进行比较。
结语部分探讨了复句标记与语义的关系。在有些情况下,句间标记与关联项之
间存在一种互动,共同决定了复句最终呈现出何种面貌。“可能 A,可能 B”就是
这样一类特殊句式,值得我们进行专门研究。

关键词:“可能”;复句句式;语义;关系标记

I
Abstract

In terms of form, the ‘kě néng A , kě néng B’ sentence pattern is juxtaposed and
should belong to juxtaposed multiple sentence. But in fact,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this kind of complex sente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junction and content. This paper
makes an all-round investigation on the formation, meaning and linguistic purpose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 patter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nd define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form and semantics of the generalized
Juxtaposition ‘kě néng A,kě néng B’ multiple sentence, including compound sentence,
choice sentences, progressive sentences and coherent sentences. When the subject of the
current post clause is different or plural, the multiple sentence is juxtaposed whether two
possibilities is contradictory or not. When the subject is the same, whether the two
possibilities are contradictory or not determines the multiple sentence relation.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form and semantics of causal ‘kě néng A,kě néng B’
multiple sentence. Including explanatory causal sentences and inferential causal
sentence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causal ‘kě néng A,kě néng B’ multiple sentence
is relatively simple,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related words.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form and semantics of the turning type ‘kě néng A,kě
néng B’ complex sentences. Including turning sentences and concession sentences. The
logical basis between the related items of turning sentence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juxtaposed complex sentences. However, due to the use of turning mar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ossibilities is subjectively emphasized.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 applicable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kě néng A , kě néng B’ sentence patterns, as well as their unique
pragmatic functions in communication, compares this format with other multiple
sentence patterns with similar semantic relations, and analyzes the expression effect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 pattern.
Chapter six introduces the three sentence types of ‘bù kě néng A, bù kě néng B’ ‘kě
néng A, bù kě néng B’ and ‘bù kě néng A, kě néng B’,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kě
néng A,kě néng B’ .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sentence markers and
semantics.In some cases,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 sentence markers and
content, which jointly deter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sentence.
Key words: ‘kě néng’;multiple sentence pattern;semantics;Relationship marker

II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意义 .................................................................................................................. 1
1.2 研究现状 .................................................................................................................. 1
1.2.1 “可能”研究现状 ............................................................................................2
1.2.2 关联副词“也、又、还”研究现状 ................................................................4
1.2.3 相关句式研究现状 ............................................................................................7
1.3 研究对象 ................................................................................................................ 10
1.4 语料来源 ................................................................................................................ 12
1.5 研究方法 ................................................................................................................ 12
第二章 “可能 A,可能 B”并列类复句形义分析 .....................................................13
2.1“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 ...................................................................................13
2.1.1“S 可能 p,(S)可能 q”类并列句 ............................................................ 14
2.1.2“S1 可能 p,S2 可能 p”类并列句 ............................................................... 20
2.1.3“S1 可能 p,S2 可能 q”类并列句 ............................................................... 21
2.1.4 并列句中两分句的顺序 ...................................................................................24
2.2“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 ...................................................................................24
2.2.1“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语表研究 ............................................................ 24
2.2.2“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语义研究 ............................................................ 26
2.2.3 选择句中两分句的顺序 ...................................................................................29
2.3“可能 A,可能 B”递进句 ...................................................................................31
2.3.1“S 可能 p,(S)可能 q”类递进句 ............................................................ 31
2.3.2“S1 可能 p,S2 可能 q”类递进句 ............................................................... 34
2.3.3 递进句中两分句的顺序 ...................................................................................35
2.4“可能 A,可能 B”连贯句 ...................................................................................36
2.5 本章小结 ................................................................................................................ 36
第三章 “可能 A,可能 B”因果类复句形义分析 .....................................................38
3.1“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 ...................................................................................38
3.1.1“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语表研究 ............................................................ 38
3.1.2“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语义研究 ............................................................ 40
3.2“可能 A,可能 B”推断句 ...................................................................................42
3.3 本章小结 ................................................................................................................. 42
第四章 “可能 A,可能 B”转折类复句形义分析 .....................................................43
4.1“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 ...................................................................................43
4.1.1“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语表研究 ............................................................ 43
4.1.2“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语义研究 ............................................................ 45
4.2“可能 A,可能 B”让步句 ...................................................................................46
4.3 本章小结 ................................................................................................................. 47
第五章 “可能 A,可能 B”句式语用分析 .................................................................48
5.1“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语体色彩 ...................................................................48
5.2“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表达特点 ...................................................................49
5.3“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交际功能 ...................................................................50
5.4 本章小结 ................................................................................................................. 51
第六章 与其他“可能”复句句式的复句关系比较 .................................................... 53
6.1 并列类复句比较 ..................................................................................................... 53
6.1.1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 ....................................................... 53
6.1.2 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能 B”类 ........................................................... 56
6.1.3 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 ........................................................... 56
6.1.4 并列类总结 .......................................................................................................57
6.2 因果类复句比较 ..................................................................................................... 58
6.2.1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 ....................................................... 58
6.2.2 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能 B”类 ........................................................... 60
6.2.3 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 ........................................................... 60
6.2.4 因果类总结 .......................................................................................................61
6.3 转折类复句比较 ..................................................................................................... 62
6.3.1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 ....................................................... 62
6.3.2 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能 B”类 ........................................................... 62
6.3.3 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 ........................................................... 63
6.3.4 转折类总结 .......................................................................................................64
结语 ...................................................................................................................................65
参考文献 ...........................................................................................................................67
致谢 ...................................................................................................................................7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汉语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凝固或半
凝固的表达形式。所谓“半凝固”是指由固定的常量部分和灵活的变量部分组合而
成的单位,“可能 A,可能 B”就是这样一种单位。这一句式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及
口语中都被广泛运用,但目前学界对此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形式上看,“可
能 A,可能 B”的前后分句似乎是对等并列的两项,应属于并列复句。但通过实际
考察语料不难发现,通过添加不同的关联词,可以使该句式呈现出并列、选择、递
进、连贯、因果、转折等多种复句关系。此外,即使不添加复句关系词,“可能 A,
可能 B”类复句也会因变量 A、B 的语义特征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复句关系,应该
说这类复句句式具有独特之处和研究价值。
本文对“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的语表形式、语义关系、语用功能进行详细
描写和系统分析,对这一句式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对比“可能 A,可能 B”类
句式添加并列标记“也、又、还”后使用情况和表意效果上的细微差别,能够帮助
我们更好地区分“也、又、还”的语义特点,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实用参考
价值。通过分析“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的关系标记与内在逻辑语义之间的关系,
还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关联标记和复句语义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加深我们对复句
形式与意义的认识。分析会话中“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的使用情况,能够体现
出该句式在交际中独特的语用功能。总之,探讨“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的特点,
不但有利于发掘、认识该格式本身,还有助于进一步开阔现代汉语句型、句式的研
究思路。

1.2 研究现状

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针对“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取


了与该句式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主要包括对“可能”的研究,对关联标记“也、又、还”的研究,以及对相关
复句句式的研究。

1
1.2.1 “可能”研究现状

1.2.1.1“可能”本体研究
有不少学者对现代汉语中表推测的“可能”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如郑萦(2001)认为表推测的“可能”始见于清代,是由助动词语法化而来的。
朱冠名(2006)指出,现代汉语中表示推测的“可能”与中古时期的“可”“能”
连用不同,应是来源于表询问的语气副词“可”和动词“能”结合的结构。而一旦
句子中含有句末疑问语气词或否定词等其它表疑问语气的成分,“可”的推度语气
就会减弱,从而逐步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可能”,这一转变主要发生形成
于清末。但胡静书(2014)认为朱文缺乏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并提出现代汉语中
表推测的“可能”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词,由日语中固有词“能 atau”和“可 beki”
组合而成,清末由留日学者从日译西方文献中引入中国。胡丽珍(2019)则又对胡
静书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指出“可能”的来源在汉语史中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不应认为其源自日语的外来词。虽然“可能”的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因的推
波助澜,但根本来源一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可以能够”意义的“可能”;二是表示
“可否能够”意义的“可能”。并指出表推测的“可能”初现于明末清初,成熟于
十九世纪。
事实上,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同“可能”内源说。如董秀芳(2011)也认为现代
汉语中的“可能”来源于古汉语中表示“可以做到”义的“可能”。当它出现在多
动词的语境中,由于语义上有非现实性,和表推测的副词有相通之处。
陈曦(2017)通过考察文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能”这
样的形式。但与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只是表示“可以能够”的动词短语。直到元
代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表示推测、估计的用法,到了清代“可能”的意义完成了彻底
转变。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可能”的词性进行研究。目前专门对此进行研究的
文章较少,主要见于词典及教材中。但对“可能”进行研究的文章多少会涉及到定
性问题,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具有多种词性,做名
词和形容词的用法基本没有争议。学界争议较大之处在于,用在动词、形容词、动
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前或小句前表示猜测、推断、估计的“可能”(为便于区
分,本文将其记作“可能 3”)究竟是何词性。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现
代汉语八百词》为代表,认为是副词。吕叔湘(199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

2

出“可能 3”为副词,表示“估计、也许、或许,可用在动词、助动词或主语前。 ”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也认为“可能 3”是副词。胡静书(2014)、胡丽珍(2019)
也认为属于推测副词。
另一种观点认为“可能 3”是助动词(或称能愿动词、情态动词),如《现代汉
语词典》指出作为助动词的“可能 3”表示估计、不很确定。邢福义、黄伯荣、胡
裕树、张斌主编的四版《现代汉语》教材均将其划入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的范畴。王
庆、廖继超(2016)将“可能 3”的语法特征与其它含义相近的助动词、副词分别
进行了对比,认为“可能 3”属于助动词,但与其它助动词语法功能有一定不同,
将其列为“推测类助动词”。赵志强、王冬梅(2021)认为“可能 3”情态意义单
一,仅表示推测意义,属于典型的“认识情态动词”,而当“可能 3”位于句首时,
则有副词化倾向。其他文章提及“可能 3”的时,也大多将其归入助动词、能愿动
词或情态动词一类。
而胡树鲜(1988)认为副词“可能”和助动词“可能”分属两个义项。但从其
文中所举例句来看,两种“可能”的意义和用法并无明显分别。分成两类似乎过于
繁琐,也缺乏依据。
也有学者对“可能”的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刘家玮(2016)专门对
“可能”一词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缓和语气、避免唐突、增加表义
的灵活性、使话语易于接受等语用效果。魏政(2020)借助于情态词选择函数理论,
分析了“可能”在接受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修饰,或和其他认识性可能性情态副词
连用时情态力度的差别。
除此之外暂未见专门对“可能”的语义语用进行研究的文章。大多是在比较研
究中分析其独特之处。我们在下一部分进行介绍。
1.2.1.2“可能”对比研究
尽管也有单独分析“可能”一词语义、语用的文章,但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还
是以对比研究为主,将“可能”“也许”“大概”等基本意义类似的词汇进行辨析
比较,在对比中考察其各自的语义语用特征。
如顾士熙(2004)分析了“可能”和“也许”的用法,指出“可能”是助动词,
可以够构成反复问的形式,副词“也许”则不行。
蒋宁(2006)对比了“可能”和“也许”的异同,认为尽管二者在意义上比较
接近,但在句法功能方面,“也许”经常用在句首作为插入语,“可能”则不具有
这项功能;“可能”可以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语气,这项功能则是“也许”所不

①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36.

3
具有的。从语义层面来看,“也许”推测的内容大多主观性较强,而“可能”则大
多有客观事理作为依据。从语用效果上来看,“可能”书面色彩比较浓厚,而“也
许”则显得更为口语化,语气上也更加委婉。
周晓利、曾传禄(2015)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对“可能”和“也许”
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指出,“也许”和“可能”在语义上都带有不确定性,但相
比之下“可能”的确信度更高。此外,二者在句法上也有差异,“也许”能够用在
句首,但“可能”不行;在连用时,“也许”可以直接连用,“可能”的后项要加
“也、还”之类的连接词;“可能”有正反问的表达方式,“也许”则没有。
崔倩(2018)归纳了“可能”“也许”在语义上的相同之处:二者都能用来表
示对于某种情况的猜测和估计,或用来对某些即将发生的事实进行委婉阐述。但文
章也指出了二者存在的差异:首先,“也许”所推测的内容往往理据性不如“可能”
强;其次,“也许”的语气比“可能”更加委婉;此外,由于“可能”表达的确信
度比较高,因此往往不会出现多项并列,而“也许”则没有这项限制。
总体来看,学界对于“可能”的研究分歧主要集中在对“可能 3”词性的争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能 3”属于能愿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但不可否认其
与一般的能愿动词在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
针对“可能”的来源问题,尽管有“内源说”和“外源说”两种看法,但绝大
多数学者都支持“内源说”。其他关于“可能”的研究,大多是以语义、语法、语
用为切入点,研究和近义词的异同点,结论也基本一致。目前对“可能”相关句式
的研究还相对空白。

1.2.2 关联副词“也、又、还”研究现状

在整理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前后项之间经常添加“也、


又、还、但、不过、然而、更、甚至、因为、由于、所以”等各类标记凸显复句的
语义关系。其中,广义并列类标记“也、又、还”的语义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
色,在该句式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因此这里选取了部分关于关联副词“也、
又、还”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也、又、还”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髙的词汇,经常在复句、句群中
单独使用,或与其它关联词相搭配,组合成为某种固定格式来表示特定的逻辑关系。
关于“也、又、还”的用法,学者们曾做过许多研究。“也、又、还”都是多功能
副词,由于表示程度、情态、频率、语气等用法与本文研究内容无关,因此这里只
介绍与关联副词相关的研究成果。

4
1.2.2.1 对关联副词“也”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也”的语义以及其在复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相关研
究的成果主要有:
景士俊(1980)认为“也”的基本用法是表明事物在某方面相同或类似。
马真(1982、2014)指出“虽然……也……”“即使……也……”“不仅……
也……”“不论……也……”等格式所表现出的的转折、让步、假设、递进等语法
意义是属于整个格式的,不能归到“也”上。因此不论“也”出现在怎样的复句格
式中,其最基本的用法实质上还是表示类同。还进一步指出当只在并列后项用“也”
时,各并列项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分主次,谁先谁后取决于说话人;二是并列项在
语义上不平等,如语义上有主次之分、时间上有先后之分、情理上隐含因果关系、
量级上呈现递减关系。当并列各项都用“也”时,凸显了前后分句之间的类同关系,
同样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不分主次,谁先谁后取决于说话人;二是顺序有定,如肯
否并举肯定在前、含指示代词近指在前、按语言习惯分列前后。
杨亦鸣(1988)以“王老师也教数学”这一歧义句为例,分析了由于“也”字
追加义指向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现象。指出“也”的基本语义就是任意的类同追加。
文章认为,虽然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但“也”却可以关涉各类句子成
分和多种词类。这正是其独特之处。之后(2000)又撰文进行补充,分析了“也”
字句歧义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语用手段消除歧义。
鲁晓琨(1992)认为“也”除了单纯表示类同关系外,还可能隐含着递减的深
层语义。前一种情况可以在两分句都加上“也”,顺序也可以调换,后者则不行。
汪卫权(2000)指出“也”字使用的语义根据是“异中有同”。“也”字的语
义指向有双指、全指、前指、后指、单向、双向等情况。
邓根芹、焦秀凤(2004)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也”进行了考察,
从句法上将也字句分成了有先行句和无先行句两种。指出“也”字具有拷贝信息的
特征,但这种拷贝是不完全的,只是部分拷贝。
郝文华(2008)分析认为,“也”字中蕴含了多种形式的“异”:可以表现为
比较项的不同,可以是行为动作的主体不同,可以是叙述主体和叙述客体态度、观
点不同,还可以用来说明情况异于常规。
陈鸿瑶(2012)从认知角度解释了“也”的多义性。认为“也”的意义用法较
为复杂,而“类同”是其原型意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添加、并存、递减等一系列
意义,并且区分了因焦点不同而造成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也”
字句根据类同项可以分为三类:行为类同、主体类同、关系性质类同。

5
储泽祥、储一鸣(2017)分析了表类同的“也”字句的两种比较类型:一是单
比,表现为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比较项是有定的。二是通比,即某个个体与其所处
的集合的其余全部个体进行整体比较。文章还归纳了“也”字单比句、通比句的几
种句式,以及各自的表意特点。
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也”在复句中承担着怎样的的角色还存在一定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也”无论在哪种复句关系下,都表示“类同”。但也有学者反对
这一观点,认为“也”字时常在复句中单独出现,承担起表达分句间逻辑关系的任
务。仅以单纯的“类同”来概括其复杂多样的语义内涵似乎比较牵强。但无论如何,
表示类同意义是“也”的基本功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
1.2.2.2 对关联副词“又”的研究
史锡尧(1990)认为,副词“又”的语义较为复杂,将“又”的基本语义概括
为“增益”。
张斌(1998)指出“又”的其中一项功能是表示并列的事实和状态。
陆俭明、马真(1999)归纳了“又”的两个基本用法:表示重复和表示追加。
吕叔湘(1999)指出“又”有三种用法:表示相继、积累或表示某些语气。
邵敬敏(2000)认为“又”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同类动作、状态或性质的加
合关系。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同“又”的基本语义为“添加”这一观点。
1.2.2.3 对关联副词“还”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单句中“还”的语义、句法特征。对复句
中起关联作用的副词“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较少,主要散见于词典中对“还”
义项的分析。这里只介绍用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还”的研究成果。
史锡尧(1988)将副词“还”分为四类,其中与本文相关的是第二类:表示事
物性质程度加深,或表示同一范畴中的项目增加。
杨玲(1999)指出“还”具有表示现象、动作、行为有所增益的用法。
李杰(2000)分析了表示补充添加含义的“还”字句的句法特征、内部语义关
系以及“还”的辖域。
刘月华(2004)指出“还”的其中一个功能是表示对提到的情况之外,加以增
补。
叶姣蒂(2006)认为表示“补充增加”的“还”既可以表示范围、程度上的增
加,也可以表示心理上的增加。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者认同“还”具有表示“增补”的基本功能。

6
1.2.2.4 “也、又、还”对比研究
目前“也、又、还”的对比研究主要针对三者作为语气副词时的用法和功能进
行比较,对起关联作用的“也、又、还”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主要有以
下几篇文章:
郑盛锦(1996)将“也、又、还”做了对比,指出:“还”一般表示在原有基
础上增加;“又”不强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且有轻微转折的意味;“也”主要表
示平行的几件事,强调“异中有同”。
吕叔湘(1999)认为“还、又”都可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二者在时间上有
区分,前者强调未实现的动作,后者强调动作已实现。“也”和“又”的区别是前
者表示和其他的动作相同,后者表示和自己的动作相同。
高媛媛(2002)对比了“也”和“还”的语义区别,认为“还”主要表示范围
的扩大,或现象、动作等有所增益,两分句的主语一般是相同的。而“也”的基本
功能是表示类同,强调前后提到的两件事或两种情况在性质上有类同之处。“也”
字句的前后项一般是并列关系。
毛婧雅(2011)指出“还、再、又、也”都可表重复,但是“还”表主观,“再”
表客观,“又”表周而复始,“也”表完全式狭义同一。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将“也、又、还”置于某一句式中,对它们形式、意义上的
差别进行对比研究,此类成果我们在下一部分进行介绍。

1.2.3 相关句式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复句句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虽暂时未见文章对“可
能 A,可能 B”这类句式进行研究,但有许多针对其它相关格式的研究。这些研究
为我们认识复句中的关联标记以及复句关系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
更好地分析“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如:
1.2.3.1 对“不是……就是……”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不是……就是……”格式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存在一定分歧,大致
有以下三种看法:以朱林清(1987)为代表,认为表示选择或并列的关系;以吕叔
湘(1990)、邢福义(2001)为代表,认为表选择关系;以王宏宇(1995、1996)
为代表,认为表示推测或并列的关系。
王弘宇(1995、1996)对“不是 A,就是 B”格式的语义内涵进行了分析,认
为这一格式可以表示推断、列举两种语法意义。指出了表述对象的数量对该格式意
义的制约作用。认为尽管“不是 A,就是 B”从表面上看只有前后两项,但实际上

7
这一格式的成立要求必须有一个潜在项 C。而格式的选择义并不表现在 A、B 两项
之中。而是在 A、B、C 三项中,选择前两者,否定 C 项。C 项一般是潜在不出现
的,在意义上与 AB 对立。
刘乃仲(1998)也针对这一句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指出,“不是 A,就
是 B”中的“不是”没有否定义。与普通选择句的主要区别是:其前后两项都是已
然事实。此外,该结构中关联的前后项主要体现“同一性”,也正因此,该格式不
能关联两个绝对反义词;而选择句往往侧重强调差异性、对立性。
周有斌(2002)指出,当“不是 A,就是 B”的表述对象是一个非整体的复数
形式,或“的”字结构式,或句子里有表示这种现象反复出现的词语时,该句式表
达并列关系。当表述对象是单数,或表述对象是一个复数但说话者把它看作为一个
整体时,该句式表达推测关系。
周静、钟莹(2008)认为“不是 A,就是 B”中的前后两项存在“推测、列举
和选择”三种语义关系类型。
甘莅豪(2011)认为“不是 A,就是 B”的选择义并非来源于假设,而是来源
于互文。
1.2.3.2 对“既……又/也/还……”的研究
“既……又/也/还……”是三个十分相似的格式,因此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是对
这三种格式或其中两种格式的异同进行比较。也有对某一构式单独研究,如:田然
(2007)分析了“既 A 又 B”格式中 AB 共现的条件,指出 AB 要表达同样性质的
内容,语义色彩要一致,但不能完全等义。宋增文(2015)从认知层面讨论了“既
A 又 B”中 AB 的三种关系在大脑思维中的两种不同认识层面。程亚恒(2015)对
“既 X 也 Y”结构中 XY 的语义关系,以及该结构的衍生机制与动因进行了分析。
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邢福义(1985)指出“既……也……”后项表示补充说明,重点一般在前项;
“既……又……”后项表示另起一层独立的意思,前后两项都被强调。
董再勤(1988)分析了“既……又……”和“既……也……”的特点和二者在
语义、结构上的区别。认为“既……又……”连接两个相关的性质或情况,一般没
有时间先后和严格的逻辑顺序。“既……也……”结构中,后项是对前项的补充,
关联项不能是两个光杆动词。
武氏清平(2002)分析了“既……又……”与“既……也……”“又……又……”
在语义、语用上的区别。
李晓琪、章欣(2005)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入手,以大量语料为依托,分析

8
了“既……又……”和“既……也……”两个格式的句法分布、音节数目、语义特
点等。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总结。
林雪梅(2016)对“既……又……”“既……也……”“既……且……”进行
了对比研究,探究其异同,以及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
宋彩云(2020)以语义背景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既……又/也/还……”进行考
察,分析该典型格式的各下位格式衔接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语义背景。
1.2.3.3 对“也……也……”的研究
宋增文(2015)对“也 A,也 B”句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该句式的句法结构,
指出变量 AB 只能是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该句式中主语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从 AB 语义关系的角度将该句式分为三类:A 对 B 的成
立有顺向制约作用、逆向制约作用以及不具有制约作用。文章的最后还从认知层面
分析了人们使用这一句式时的心理依据。
郭霞(2016)分析了“也……也……”格式的构件形式、句法功能,并通过与
“又……又……”对比体现了该格式的语义特征。
方甲珂(2016)详细考察了“X 也 A,也 B”句式的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
面,总结了该句式的整体意义、“也”的语义和句式的语用功能。
1.2.3.4 对其他相关格式的研究
李国庆(2002)分析了“不是 P,也是 Q”复句的语义特征,认为这一复句虽
然从性质上看是选择复句,但隐含着让步含义,前一分句前可以添加让步词“即使”。
文章还总结了这一句式的特征:发话者主观认为 P 和 Q 在语义上具有某种同类的属
性,不能相反或相悖;在某些极端情况下,P 和 Q 甚至可以相同,从而表现坚定的
语气。而除了这种极端情况外,该格式往往表达一种委婉语气。
覃聪(2006)详细分析了“A 也行,B 也行”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方
面的特点。将该句式分别与普通平列句和“要么 A,要么 B”选择句进行了比较。
认为“A 也行,B 也行”在语义上更接近选择复句。
朱斌(2009)将“p 是 q,又不是 q”句式分为然否式和否然式,分别分析了这
类句式后分句单用“又/也”、前后分句合用“既”和“又/也”、前后分句复用“也”
这三种格式,以及“但”类词嵌入的情况,并对相关语料进行了统计。认为该句式
虽然表面上在形式逻辑上存在矛盾,但实际上凸现了矛盾双方的不同面和同一性。
关于关联副词“也、又、还”以及复句句式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受篇幅所限
无法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选取了与本文研究对象紧密相关或对本文有重大指导意
义的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对于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敬。

9
1.3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义“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为研究对象,包括基式以及添加“也、


又、还、但是、更、因为、所以”等复句标记后形成的变式。其中“可能”以及添
加的各类关联词是这个结构的骨架和常量;“A、B”是指关联项,也就是这个结构
的血肉和变量。常量和变量共同影响着这类复句的语义关系。
广义“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根据其肯否性可以分为四类:肯定式连用“可
能 A,可能 B”类、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前肯后否式“可能 A,
不可能 B”类、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本文以“小三角”理论为指
导方法,重点对肯定式连用“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的语表形式、语义关系、语
用价值进行描写分析,并与另外三类进行对比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分析分句中的“可能”为助动词(或称能愿动词、情态

动词) ,且前后分句相互呼应的情况。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的“可能”不在讨
论范围之内。有些语料中虽然表面上出现了“可能”连用的形式,但前后分句并没
有呼应关系,例如:
(1)……可能就没人愿意雇用你,即使找到工作,工资也可能要比正常标准
低。
(2)但同时也有一种可能,他的话也可能使你的读解产生误导。
(3)虽然思考各种可能策略是很有帮助的,但这也可能是缺乏修炼的一个表
现。
(4)一个非经验的而且还可能为假的陈述,可能具有高度概然性。
以上这些例句中,例(1)中第二个“可能”前的“也”并非为了凸显前后分句
的类同性而使用的并列标记,而是和前一分句的“即使”配套,构成让步关系。因
此前后两个“可能”并不存在相呼应的关系。例(2)中前一个“可能”被数量短
语“一种”修饰,是名词;例(3)中前一个“可能”用来修饰“策略”是形容词。
例(4)是一个主谓句:“陈述”是主语中心语,“一个非经验的而且还可能为假”
做定语,“可能具有高度概然性”是谓语部分,虽然形式上有逗号,但实际上是一
个单句。上述及类似情况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本文只研究“可能”连用构成分句的情况,有些例句中“可能”连用后整体充

① 目前学界对“可能”的词性划分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认为用在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
语或句联前的“可能”属于助动词(或称为能愿动词、情态动词)。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可能”的副词用法。
在上文“可能”的词性研究综述部分已做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10
当定语或状语,例如:
(5)……或者同意接受一系列可能有用,也可能无用的皮下注射。
在例(5)中,单独来看,“可能有用,也可能无用”确实是两个“可能”连用
构成的复句,属于本文讨论的对象。但纵观该句,“可能有用,也可能无用”实际
上是“皮下注射”的定语。有学者将这类现象称为“复句形式”做句子成分,但也
有学者指出“复句形式”难以归入汉语语法单位体系之中,不认可这种说法。这类
情况极少,由于很难定性,且与本文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无关,因此为避免争议,文
中暂不讨论这类现象,不引用此类例句,也不纳入数理统计范围。
此外,多个“可能”连用构成的多分句复句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况,可能是单
重复句,也可能是多重复句,例如:
(6)美文与好书可能让读者眼眶湿润,可能鼻腔流涕,可能口齿生津,可能
后脊冒汗,可能下体潮热。
(7)既然他可能有杀害吴老太爷的动机,也可能出现在吴家,就可能是真正
的凶手。
(8)可能是屠夫转世,杀孽太重,也可能是祖上风水欠佳,冲撞了哪位神灵。
例(6)中“可能”所连接的眼眶湿润、鼻腔流涕、口齿生津等处于平行并列的
关系,虽然有多个分句但处于同一层次,因此是多分单重并列复句。例(7)最外
层是一个由“既然……就……”关联的推断句,而“既然”句内部由两个并列的可
能项构成。句中三个“可能”不出在同一层次,属于多分多重复句。例(7)的复
句层次和关系如下:
既然他可能有杀害吴老太爷的动机,||(并列)也可能出现在吴家,|(推
断)就可能是真正的凶手。
“可能”多项连用一般出现在广义并列类复句中。语表部分简单介绍多分单重
“可能”连用复句,多分单重复句纳入数理统计范围。多重复句情况较为复杂,本
文不做探讨,统计时仅计算处于同一层次的部分,如例(7)中前两分句“他可能
有杀吴老太爷的动机,也可能出现在吴家。”计入并列句。但后两分句“可能出现
在吴家,就可能是真正的凶手。”不在同一层次,不计入推断句。
语料中出现的多重复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例(8)的常量为“可能……也可
能……”框架,而两个“可能”均修饰二分并列句,复句关系层次划分如下:
可能是屠夫转世,||(并列)杀孽太重,|(并列)也可能是祖上风水欠佳,
||(并列)冲撞了哪位神灵。
这种“可能”修饰句联从而构成多重复句的情况,两个“可能”句仍处于同一

11
层次,存在前后呼应关系,因此属于本文讨论的对象。在语表部分介绍变量的特征
时会出现此类例句,且计入统计范围。
“可能”连用结构除了构成复句,也有少数的情况是构成句群。例如:
(9)你没在心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可能会让他一个人流
泪。
例(9)中两个“可能”句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将句号改为逗号并不影响
阅读,甚至更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无论作者出于何种考虑而使用句号,观察
语料后我们认为,“可能”连用复句和句群在常量变量的构成、变量间的逻辑关系、
小句间的语义关系等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本文不再单独分
析“可能”句群。
有些例句中,连用的“可能”之间不出现标点,如:
(10)我是说,由于这些奥秘可能导致好也可能导致坏……只有他的同伴才能
了解。
例(10)中“可能导致好”与“也可能导致坏”之间不添加逗号。这类例句和
本文所研究的“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没有实质区别,只是形式上少了停顿,可
以看作紧缩复句。为保证文中所选例句典型且无争议,正文中不引用此类例句,但
统计时计算在内。

1.4 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CCL 语料库、北京语言大


学 BCC 现代汉语语料库、搜索引擎以及少量内省语料。为行文简洁,正文中不再
注明具体出处。

1.5 研究方法

本文以小三角理论为指导,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定性分析法、归纳和演绎
推理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的语表形式、语义
关系、语用价值进行详尽的描写和分析。在梳理归纳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借鉴其中优秀的研究方法,以真实的语料和客观的统计数据直观反映规律。并通过
对比,更直观地体现这类句式独特的表达效果。

12
第二章 “可能 A,可能 B”并列类复句形义分析

按照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以将“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进行分类。本


文的复句分类系统参照邢福义先生的三分体系,首先分为广义并列、广义因果、广
义转折三大类,二、三、四章分别对应这三大类,各章的每一节对应其中的一个次
类。
本章研究广义并列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表形态和语义关系。涉及到
的二级复句关系类有并列句、选择句、递进句和连贯句。

2.1“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

第一节介绍狭义并列关系的“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可能 A,可能 B”


并列句要求句中“可能”所修饰的内容可以同时成立,彼此之间不存在矛盾。为方
便叙述,本文将“可能”所修饰的部分称为“谓语”,与语法学中常规的谓语概念
含义不同,特此说明。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谓语”的逻辑关系决定了两分句
能否同时成立,对比以下两个例句:
(11)学生考得好可能是天生智商高于常人,理解能力强;也可能是自主性强,
学习认真刻苦。
(12)肯定还会有第二波行情,可能现在就可以开始,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让市场自己来回答吧。
例(11)的前分句意在说明先天智力条件的优秀,后分句意在说明后天的学习
态度良好,二者都是成绩优秀的原因,且两种原因不存在矛盾对立的关系。天生智
商高且学习认真勤奋的大有人在,因此属于合取的并列关系。而例(12)中“现在
就可以开始”和“要等到明年上半年”显然是矛盾的,二者仅能择一成立,是选择
关系,具体情况将在下节“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部分加以探讨。
总之,主语一致且两种可能性可以同时成立时,复句整体呈现出的是并列关系。
而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即使谓语语义对立,也互不干扰,可以共存。因此在
对“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讨论主谓一致性的问题。
为了更直观的体现“主语”和“谓语”的异同,我们将“可能 A,可能 B”句
式进一步细化,分为主语相同,谓语不同;主语不同,谓语相同;主语不同,谓语
不同三种情况,用公式分别可以表达为“S 可能 p,(S)可能 q”“S1 可能 p,S2

13
可能 p”“S1 可能 p,S2 可能 q”(为行文简洁,句中添加的并列关系词不在公式
中具体体现)。下面依次对这三类情况进行分析。

2.1.1“S 可能 p,(S)可能 q”类并列句

两分句的主语相同,谓语不同是语料中最常见的情况,可以用公式表述为“S
可能 p,(S)可能 q”。例如:
(13)这些外国人可能会欺骗我们,也可能觉得我们软弱。
(14)不同商品房销售量的销售曲线可能与 y 轴在同一点相交,它们也可能斜
率不同。
例(13)中两个分句有相同的主语 S,即“这些外国人”,前分句谓语 p 为“会
欺骗我们”,后分句谓语 q 为“觉得我们软弱”。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主语相
同并不是形式相同,而是意义上相同。如例(14),该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不
同商品房销售量的销售曲线”,后一分句主语是“它们”。虽然从形式上看并不相
同,但“它们”指代的就是前一分句的主语,依然属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的情况。
主语相同谓语不同的并列句一般可以替换为“S 可能一方面 p,另一方面 q”“S 可
能既 p,又 q”等。
2.1.1.1“S 可能 p,(S)可能 q”并列句语表研究
语表形式的分析涉及句中的常量和变量。常量指句中的各类关联词和“可能”,
是固定不变的部分,是复句的骨骼。变量包括分句的主语和“谓语”,是灵活可变
的,也是复句的血肉。
2.1.1.1.1“S 可能 p,(S)可能 q”并列句的常量
2.1.1.1.1.1 不使用关联词
此前有不少学者研究指出,当两个“可能”连用时,后项通常需要添加“也”
等并列标记,极少直接连用。但通过实际考察语料发现,存在大量“可能”直接连
用的例句。如:
(15)这张画可能画得非常难看,可能从成年人的角度看什么也不像。
(16)大家可能不再那样头脑发热,可能又会产生怀疑。
语料中共出现了 530 条“可能”直接连用的并列句。尽管这样的句子不在少数,
但添加“也、又、还”等并列标记后更符合语言习惯。
2.1.1.1.1.2 后项单用关联词
除了不添加额外的关联成分直接连用,“S 可能 p,(S)可能 q”结构还可以
在后项前添加“也、又、还、并”等并列标记,如:

14
(17)受托者在处理事务时可能力有不逮,也可能承担不起背后的代价。
(18)蜂群可能不止有一个蜂巢供他们居住,还可能会从一个蜂巢搬家到另一
个蜂巢。
(19)此时他可能正在写他们呢,又可能就要记载他们的死亡。
(20)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热带暴风雨,并可能下冰雹。
经过统计,发现语料中单独使用后标“又、还”的例句数量远少于单独使用“也”
的例句。“可能 A,也可能 B”是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 A,可能 B”类
句式。此外,由于“还”具有表示“添加、增补”的基本功能,且常作为递进句的
承递标与“不仅、不但”等标记呼应使用。因此大部分“可能 A,还可能 B”复句,
如例(18),也可理解为递进关系,其递进意味虽不及充盈态的有标递进句强,但
也难截然分开。在本章第三节“可能 A,可能 B”递进句中,还会进一步介绍。
2.1.1.1.1.3 前后合用关联词
考察语料发现,“又”一般不单独出现在“可能”并列句的后分句,往往在前
一分句添加“既”与之呼应,成对出现。在“可能 A,也/又可能 B”的基础上添加
并列前标“既”,便构成了合用前后标的“既可能 A,也可能 B”和“既可能 A,
又可能 B”格式。如:
(21)其实,天真既可能本于善良,也可能本于对生活的无知。
(22)国有股作为国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价值形式既可能升值,又可能因变
为货币形式而更具灵活性。
在例句中未见“既可能 A,还可能 B”的形式,“还可能”一般出现在三项或
多项连用时的最后一项。
前后合用关联词的另一种形式是“也可能 A,也可能 B”。需要说明的是,这
里讨论的“也可能 A,也可能 B”要求和句式之外的其它成分没有类同性语义关系。
也就是说,第一个分句不能再有前提句。如:
(23)他可能去北京,也可能去上海,也可能去广州。
(24)事情究竟为什么闹到这样的地步?也可能他做的事情不可饶恕,也可能
你不愿再重蹈覆辙。
例(23)中“也可能去上海,也可能去广州。”实际上是两个“也”字单用句
的连用,是对前提句“他可能去北京”的连续追加。这类例句实际上应属于我们下
一部分要分析的“可能”多项连用。在判断是前后合用关联标记还是多项连用时,
必须纵观上下文语段的整体含义,不能单独截取后两个分句就草率地认为是“也可
能 A,也可能 B”式。例(24)中的两个“也可能”前没有其它类同项,彼此呼应,

15
属于前后合用“也……也……”。
“既……也/又……”和“也……也……”都是典型的并列复句标志,虽然在后
分句单独使用“也、又”同样能表示并列,但前后合用并列标志与“也”字单用句
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在前一分句使用并列前标“既”或“也”,强化了前后分句
在结构关系上的并列等立感,弱化了后项对前项的追加类同感。有观点认为“也”
字单用还是多用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差异,语义和语用上并无区别。但这明显违背
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既……也……”或“也……也……”这样的格式中,说
话人突显的是“也”字的并存义,强调多种情况的客观存在,起到平行列举的效果,
增强了分句间的等立感,弱化了追加意味。
2.1.1.1.1.4 多项连用
此前有学者指出,“可能”的确信程度较高,因此往往不会多项连用,但实际
语料中不乏三项甚至更多项连用的实例,如:
(25)它可能表现为无知的天真懵懂,又可能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还可能
表现出叛逆乖张。
(26)与“欧盟东扩”相伴的,可能是东欧人的期盼,也可能是西欧人的疑虑,
还可能是美国人的观望。
多项连用时关联标记的使用模式较为灵活多样,可以不添加任何标记直接连用,
可以在首项添加并列前标“既”,可以只在后几项添加并列中后标“也、又、还”,
可以前中后标全部出现,等等。从实际语料来看,较为固定的规律是:“既”只能
用在第一个并列项;如果首项使用了并列标记,则之后的每一项都必须添加标记;
“还”往往出现在最末项。
2.1.1.1.2“S 可能 p,(S)可能 q”并列句的变量
上文中我们总结了主语一致谓语不同的“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的常量。接
下来继续分析该句式的变量有哪些特征,“变量”包括分句的主语和“可能”所修
饰的内容,本文称为“谓语”。
2.1.1.1.2.1 主语的隐现
而当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时,后一分句的主语往往可以承前省略,也有前后分句
均说明主语的。例如:
(27)故事的主角可能因各种经历而很害怕伤害,可能因内心不够强大羞于与
异性沟通。
(28)我可能会喜欢上图书馆,我可能会习惯一个人漫步在林荫大道。

16
(29)王宝森之流在他们问题暴露前,有时在党的会议上也可能做些毫不自律
的自律检查,也可能虚伪地喊过反腐败。
(30)某些政策短期来看似乎鲜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是积极的,可能产
生利好影响。
(31)可能是因为受了一些教育,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成年,反正你要让我去解
放什么人的话,我肯定要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什么需要帮助。
(32)可能你很不在乎吧,可能你把我当个傻子。
例(27)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故事的主角”,但只在前分句出现,后分句承
前省略。例(28)两个分句都指明主语,主语重复出现时往往能够起到突出强调的
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紧挨在“可能”前面的并不一定就是主语,比如例(29)“有
时在党的会议上”显然只是个时间状语,真正的主语还要再往前追溯,是“王宝森
之流”。例(30)的主语也要往前追溯到的“某些政策”。还有些句子从形式上看
似乎并没有主语,如例(31),“可能”出现在句首,似乎没有主语。但从逻辑上
看,主语就是下文所描述的“你要让我去解放什么人的话……为什么需要帮助。”
这一情况。这类句子的主语潜化入前后文中,可以依赖上下文意会。这种潜化主语
句可以通过变形补上一个形式主语。例(31)可以改写为“你要让我去解放什么人
的话,我肯定要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什么需要帮助,这可能是因为受了一些教
育,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成年。”还有些例句中“可能”修饰一个完整的主谓短语,
如例(32),这类句子可以认为主语出现在“可能”后,也可以认为没有主语且无
需添加主语。
但后一分句主语不出现并不一定是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承前省略的结果,例如:
(33)人民币贬值,国内外投资者可能减少对我国投资的信心,也可能引起国
内通货膨胀。
前一分句中,“减少对我国投资的信心”的主语是“国内外投资者”;但后一
分句“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语显然应当是“人民币贬值”。这句话可以表述为
“如果人民币贬值,可能减少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投资的信心,也可能引起国内通
货膨胀。”如果不对例句进行变形,应当认为两分句主语是不同的。前后分句主语
不同但后分句未出现主语的例子仅见以上一条,不过还是应该引起注意,不论是判
断主谓语的一致性还是分句间的语义关系,都不能只看表层形式,要注意深层的逻
辑关系。
2.1.1.1.2.2 谓语的特征
通过观察语料不难发现,“可能”后所修饰的部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

17
甚至可以是含义更为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联。并且,由于部分例句中存在结构
简省的情况,前后项还可能是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
作为能愿动词,通常情况下“可能”不修饰名词,因此所有例句中,p、q 均为
谓词性结构,—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也有少量形容词性的。没有发现变量为
名词性结构的例句。我们看以下这些例子:
(34)这条路可能曲折,可能艰苦。
(35)他可能喝多了,可能累坏了。
(36)敌人可能藏枪化装隐蔽,从事地下活动;也可能利用我们尚未土改的边
缘区空白村屯,抓住群众没有发动的弱点,和我们周旋坚持,等候着明
春到来。
以上例句中,例(34)前后项都是双音节形容词,语料中 p、q 均为形容词的例
句较少,这种情况往往是使用一对意义类同或相近的词,说明两种近似的情况或属
性并存;例(35)中的“喝多了、累坏了”均为动补短语,p、q 为动词性结构是例
句中最常见的情况;例(36)构成成分较为复杂,前项“藏枪化装隐蔽,从事地下
活动”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并列复句,后项包含四个分句,而前后项又共同构成一
个更高层次的并列复句。
2.1.1.2“S 可能 p,(S)可能 q”并列句语义研究
“S 可能 p,(S)可能 q”类句式在复句关系上具有其独特之处。从形式上看,
前后分句似乎是平行并存的两项,应属于并列复句。但通过实际考察语料我们发现,
这类复句整体的逻辑语义关系由该结构的关联标记以及 p、q 的语义特征共同决定。
常量与变量的不同组配方式使该句式呈现出多种复句关系。其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
狭义的并列关系和选择关系。
判断是否为并列句的根本标准在于分句间是否为合取关系。在本节导语部分已
经简要介绍过,只有当前后两个小句所陈述的命题能够同时成立时,复句整体才属
于并列关系。接下来具体分析“S 可能 p,(S)可能 q”并列句中的变量呈现出怎样
的语义特征。
在并列句中,当主语相同谓语不同时,p、q 的语义存在三种较为典型的逻辑关
系:类同追加、说明解注和语义无明显关联。
2.1.1.2.1 类同追加
当主语一致时,较为常见的一类语义关系是 p、q 的意义相近或相关,前后两分
句阐述相近似的情况。这里所谓的“类同”是狭义的类同,也就是马真先生(1982)
所说的“相应性类同”,指大致相同、类似的语义关系。这种关系下,p、q 往往含

18
有相同的语素或是使用了近义词。例如:
(37)找准真正的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也可能事半功倍。
(38)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
(39)从全国大局、从国际上看可能是不利的,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40)我有挺不错的想法,可能不会按部就班,可能不会简单重复。
例(37)中“对症下药”和“事半功倍”都是“找准真正的症结”带来的积极
结果,二者可以同时成立,替换为“才可能既对‘症’下药,又事半功倍。”依然
符合语法规范,表达的含义也和原句基本一致。例(38)两分句的“谓语”中含有
相同的语素“表现为企业……”,且前后意义也有相关、相近之处,这里涉及到一
个会计学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当企业盈利时,既可以是被减
数“资产”增加,也可以是减数“负债”减少,还可以是二者兼而有之,前后分句
的可能性可以同时成立。例(39)中“是不利的”和“产生负面影响”含义基本一
致。例(40)中“按部就班”和“简单重复”语义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表示效率较
低的死板工作模式。
这类并列句往往使用“可能……可能……”或“可能……也可能……”框架,
前后两分句往往音节一致,较为工整对称。
2.1.1.2.2 说明解注
并列句中 p、q 的另一类比较典型的语义关系是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进行补充完
善,或加以进一步说明。如:
(41)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可能因为粗心而用错一个词或拼错一个字母。
(42)现如今还看不出它的作用,不久之后可能会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可能会
对全人类的命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3)同时录音播放速度可能加快,可能增加到每分钟二百三到二百四十字。
(44)人们可能会对此奇怪,可能会想为什么这人这样热心?
以上例句中,前一分句是较为概括笼统的说法,后一分句就此进行更进一步的
说明。如例(41)前分句笼统地说“出现错误”,后分句具体举例可能会出现“用
错一个词或拼错一个字母”这样的错误,是对前分句所说的情况进一步细化;例(42)
如果只说具有“重要性”,读者也许会不好理解究竟重要到什么地步,于是后一分
句加以补充解释“对全人类的命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43)前一分句说速度
加快,后分句紧接着对具体加到多快进行了说明:“增加到每分钟二百三到二百四
十字”。例(44)前分句说人们会感到奇怪,后分句具体说明感到哪里奇怪。后项
均是对前项的补充说明。

19
2.1.1.2.3 语义无直接关联
有些例句中,孤立来看前后两分句的关联项似乎没有明显的关联,如:
(45)香港人可能还在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可能会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
(46)局限可能来自于习惯,也可能是过去的结论全都同时在运作。
以上例句中前后分句中 p、q 单独看来并无明显的语义关联,只有在上下文语境
中才能联系起来,他们或者可以共同导致某一结果;或者都是由某种原因引发的后
果;或者共同指向事物的某一方面——往往同是积极的一面,或同是消极的一面。
在这种情况下,复句整体所表示出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关联,需要人们运用
一定的背景知识加以引申、联想方可感知。

2.1.2“S1 可能 p,S2 可能 p”类并列句

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谓语相同的情况用公式“S1 可能 p,S2 可能 q”表示。这


类例句数量较少,但也独具特色。
2.1.2.1“S1 可能 p,S2 可能 p”并列句语表研究
2.1.2.1.1“S1 可能 p,S2 可能 p”并列句的常量
主异谓同的例句在语料中并不多见,且例句的常量部分均为“可能……也可
能……”。语料中出现了以下四例“S1 可能 p,S2 可能 p”并列句:
(47)嘉陵江、青衣江、沱江可能出现中偏高洪水,岷江、涪江中上游也可能
出现中偏高洪水。
(48)相同的教学内容,男女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可能很大,不同班级的学习效
果差异也可能很大。
(49)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在这里的浓度可能最小,受到的高温和爆炸冲击波
的影响也可能最小。
(50)研究表明,学校里的违规行为可能与低气压有关,心脏病等疾病的发作
也可能与低气压有关。
语料中出现的四例“S1 可能 p,S2 可能 p”并列句均在后分句使用“也”作为
关联手段。
2.1.2.1.2“S1 可能 p,S2 可能 p”并列句的变量
当主语不同谓语相同时,前后两分句的主语都要出现,且均位于“可能”前。
例句中“可能”所修饰的 p 和 q 均为形容词性或动词性短语。尽管前后分句谓语一
致,但并不存在承前或蒙后省略的情况。主语相同可以省略,而谓语则不然,这也
从侧面说明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一旦省略就显得句子不那么完整。重复出现的

20
谓语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
2.1.2.2“S1 可能 p,S2 可能 p”并列句语义研究
在分析常量时发现,例句均在后分句单用并列标志“也”。此前许多学者都对
“也”的语义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可关联副词“也”的基本功能是表示类
同。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类同关系是异中见同,类同感建立在相

同的部分之上。” 这类复句的理解就是一个异中求同的过程。当主语不同,谓语
相同时,该句式表示两个不同的主体都可能由同样的原因引发、存在同样的状态、
导致同样的结果等。例如上文所列举的四个例句中,尽管两分句主语不同,但在语
义上存在一定联系。如例(47)的主语“嘉陵江、青衣江、沱江”和“岷江、涪江
中上游”都是河流或河流的一部分;例(48)前后分句的的主语分别是“男女生的
学习效果差异”和“不同班级的学习效果差异”主语中心语相同,前分句是在不同
性别之间进行比较,后分句是不同班级之间进行比较;例(49)前分句主语“一氧
化碳等有毒气体在这里的浓度”和后分句主语“受到的高温和爆炸冲击波的影响”,
都处在“爆炸”这样的语境之下,彼此间也有关联。也就是说 S1 与 S2 语义相关。
单看例(50)前后分句的主语“学校里的违规行为”和“心脏病等疾病的发作”似
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结合上下文来看,本句意在说明此二者可能由同一原因导致,
因此使用了“可能……也可能……”这样的句式,凸显两个主体的类同感,这种类
同是语境所赋予的。

2.1.3“S1 可能 p,S2 可能 q”类并列句

前后分句主语、谓语均不同的情况可以用公式“S1 可能 p,S2 可能 q”表示。


2.1.3.1“S1 可能 p,S2 可能 q”并列句语表研究
2.1.3.1.1“S1 可能 p,S2 可能 q”并列句的常量
2.1.3.1.1.1 不使用关联词
语料中仅出现一例不使用关联词的例句:
(51)一句刻薄的话,可能令人把心伤透;一句劝慰的话,可能治愈别人伤口。
该例句不使用关联词,前后分句字数一致,形成类似对偶的句式,更具有齐整
对称的美感。
2.1.3.1.1.2 后项单用关联词
语料中大多数例句都在后分句使用关联词:

①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93.

21
(52)快速的价格波动可能会破坏社会安全网络;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抑制又可
能防碍价格与贸易的改革。
(53)不辞辛劳、勤勤恳恳的员工可能被贬为木讷迟钝;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又
可能被指责傲慢和目中无人。
(54)基金型的理财产品包括债基可能会受到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也可能会产
生波动。
“S1 可能 p,S2 可能 q”并列句中只出现了“又、也”两种后标,没有使用“还”
的例句。因为在并列句中,“还”的基本功能是表示增益、增补,通常是先陈述事
物的某一方面后,再对该事物的另一方面进行补充,因此前后主语往往是一致的。
2.1.3.1.1.3 前后合用关联词
“S1 可能 p,S2 可能 q”式并列句中前后合用关联词的情况也较少,均使用
“也……也……”连接,例如:
(55)一个亿万富翁也可能债台高筑,一个政府高官也可能革职入狱。
“也”字双用和单用的区别已经在主同谓异部分做过分析,此类句式中作用基
本一致,同样起到了弱化后项对前项的追加感,强化结构关系上的并列等立感的效
果。不再赘述。
2.1.3.1.2“S1 可能 p,S2 可能 q”并列句的变量
和主异谓同类一样,由于“S1 可能 p,S2 可能 q”类并列句前后分句主语不同,
因此后分句的主语不能省略,且语料中所有例句的主语均位于“可能”前。谓语部
分仍以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主。
2.1.3.2“S1 可能 p,S2 可能 q”并列句语义研究
语料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类是 S1 是 q 的构成部分,S2 是 p 的构成部分,如:
(56)丢车者可能成为买赃车者,买赃车者又可能成为丢车者。
(57)股票的优劣并非一成不变,劣质股也可能借着政策的东风成为优质股,
优质股也可能决策失误成为劣质股。
(58)在与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局势经常会发生变化,敌占区可能变为游击区
乃至游击根据地,根据地也可能变为游击区乃至敌占区。
(59)客观情况在变化,有时我们的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成为劣势,
有时我们劣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又可能成为优势。
例(56)中 S1 为“丢车者”,q 是“成为丢车者”;S2 是“买赃车者”,p 是
“成为买赃车者”,S1 和 q、S2 和 p 在语素上存在相同部分。其它几个例句也是如
此。这类句子中谓语的核心动词通常带有转化、变化的意味,如“成为、变为”等,

22
往往是通过对照来表现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如例(56)意在说明丢车人和买
赃车人之间角色的变动;例(57)通过优质股和劣质股的转化,说明经济局势瞬息
万变,在炒股时一切事情都可能发生;例(58)通过敌占区和游击根据地、游击区
之间的转化,体现战争中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例(59)说明优势与劣势可能
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类是前后两分句的主语语义相反,谓语语义也相反,故而达到了正反对照
的效果,并常借此说明某些道理。例如:
(60)把礼物扔在一边的人,可能把好意谨记在心;惊呼可爱的人也可能把礼
品留给灰尘和老鼠去欣赏。
(61)信息产业的特点就是以小搏大、重新洗牌。任何一个小公司都可能迅速
成长,任何大公司也可能很快萎缩。
(62)感受往往会出“偏差”,因为参赛选手的动作难度不同。看似十分完美
的动作可能分数不高,而看似有些摇摆的动作也可能得高分。
这类句子往往是对相反的事物、性质、状态进行对比。如例(60)比较两种人
面对礼物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说明不能通过表面现象来判断人的
内心;例(61)通过将小企业的成长和大企业的萎缩相对照,说明在信息企业中,
只要把握机会,就能以小博大;例(62)通过将看似完美却得分不高的动作和看似
摇摆却拿到高分的动作相对比,说明选手的最终成绩不光受到完成度的影响,动作
难度也是重要参考指标。
第三类是前后两分句的主语之间有一定关联和相似性,谓语虽然不完全相同但
语义上较为接近。
(63)发达国家提高利率可能会损害资本流动,金融市场动荡也可能给资本流
动带来不利影响。
(64)消费者信心可能受挫,企业信心也可能下降。
(65)术语名称可能非常标新立异,艺术形式也可能很新颖,但骨子里仍是一
些陈腐传统、狭隘独断的东西。
例(63)中两分句的主语“发达国家提高利率”和“金融市场动荡”都是经济
层面上的一些变化,而谓语“损害资本流动”和“给资本流动带来不利影响”含义
基本一致,都是说对资本的消极影响。例(64)中前后分句主语中心语一致,谓语
“受挫”和“下降”语义也比较相近。例(65)前一分句的主语“术语名称”和后
一分句主语“艺术形式”都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概念,而“非常标新立异”“很新颖”
都是在讲现代艺术表面上的新,前后分句共同和下文“骨子里……狭隘独断的东西”

23
形成转折关系。其他例句也是一样,前后分句的主语有某种联系,谓语也表达了类
似的含义。

2.1.4 并列句中两分句的顺序

说明解注类并列句中,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进一步补充,因此前后顺序自
然不能调动。但在其它两种关系中,前后顺序并不十分固定。如例(40)两分句顺
序调整为“可能不会简单重复,可能不会按部就班。”也未尝不可。观察语料发现,
通常情况下字数少的关联项在前,多的居后。但也并不是绝对的,总体来看前后分
句的顺序较为灵活。

2.2“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

第二节对“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的语表和语义进行分析。当分句所提出的


的可能性彼此矛盾对立属于析取关系时,为选择句。“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均
主语一致谓语不同,因此本节无需根据主谓一致性进一步分类。首先来看“可能 A,
可能 B”选择句在形式上的特点。

2.2.1“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语表研究

尽管“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和选择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变量的语义特征,


但语表形态上也有一定差异。选择句有其独有的关系标志,变量的形式也有独特之
处。
2.2.1.1“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的常量
2.2.1.1.1 不使用关联词
选择关系下的“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同样可以不使用关联词直接连用,例
如:
(66)可能还会想起,可能永远不再想起。
(67)一个人走,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风景,可能没有风景。
这样的例句不在少数,从形式上很难与并列句区分,需要根据语义关系判断。
2.2.1.1.2 后项单用关联词
选择关系下的“可能 A,可能 B”句式除了在后分句添加“也、又”这样的关
联词外,还可以添加选择句独有的关联标记“或者”。
(68)投机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

24
(69)终点可能近在眼前,又可能遥遥无期。
(70)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时,分红可能非常有限,或者可能没红可分。
和并列句不同,两分句的“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中没有出现后项使用“还”
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还”的基本功能是表示“添加”,一般是在先行句的基础
上进行补充。如果用逻辑学中真值表示,一般要求两命题同真。而选择关系下前后
分句的两个命题相互矛盾,一真一假,只能择一成立,因此通常不适合用“还”关
联。只有在多项并列中,才出现最末项使用“还”的情况。
2.2.1.1.3 前后合用关联词
由于“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中没有单用后标“还”的例句,前后标合用也
只有“既可能 A,也可能 B”“既可能 A,又可能 B”两种情况。例如:
(71)利益既可能是权利主体自己的,又可能是与权利主体相关的他人的。
(72)这些方式既可能被单独采用,也可能被同时采用。
2.2.1.1.4 多项连用
选择句也存在多项连用的情况,例如:
(73)可能是被车撞死,可能被跳楼的人砸死,可能被人杀死,可能睡觉就睡
死了,可能是中毒身亡。
(74)既可能是无罪释放,也可能是刑罚执行完毕而释放,还可能是赦免释放。
(75)可能接受一种传统,也可能拒斥一种传统,还可能取折衷的态度。
(76)这可能是由于自然原因,可能是人为因素,也可能是受到二者交互作用
的影响。
选择关系的“可能”多用句同样存在不添加标记直接连用的情况。当添加标记
时,后两项使用标记的情况居多,也可以各分句均添加标记。标记的使用情况和并
列句基本一致,不再做赘述。
二分选择句中没有出现“还”做关联标记的情况,但当涉及三个或更多选项时,
最末项的增补意味较强,因此可以使用“还”联结,有“除了以上几种可能外,还
另有某某可能”的含义。
选择句多项连用时,关联项之间的关系比较有特点。由于语义部分不涉及多分
句复句,故在此简单介绍。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情况:第一,各个分句是彼此对立没
有交集的选项,多个选项中成立一项,此时并列项可以是三项也可以是更多,如例
(73)(74),各分句之间相对并立。另外一种情况,前两项是彼此对立的,第三
项是前两者结合、调和或融合后的持中状态,如(75)(76),此时只能有三个并
列项。

25
2.2.1.2“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的变量
2.2.1.2.1 主语的隐现
考察语料发现,与并列句不同,“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的主语仅在前分句
出现,后分句均省略主语。有些例句中,主语潜藏在前后文中,或无需出现。例如:
(77)盆腔和腹腔可能有触痛,可能没有。
(78)现在的资讯还仅以文字形式显现,未来可能是实时图像,也可能是专家
视频解说。
(79)其实那扇窗户就是一个词:希望。跳出去可能生,可能死。
例(77)的主语是“盆腔和腹腔”,出现在“可能”前,后分句主语承前省略。
例(78)的主语并不是紧挨在“可能”前的“未来”,而是前一分句中的“资讯”,
准确地说是“未来的资讯”。例(79)“可能生,可能死”的主语显然不是“跳出
去”,而是某个人。或许是作者本人,或许是泛指所有人,并未在文中直接出现,
但即使不说明主语也不影响理解句子的含义。
2.2.1.2.2 谓语的特征
由于选择句中前后分句的谓语处于矛盾对立的关系,因此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就是后项为前项的否定形式,由前项添加“不、没、没有、非”等否定词构成。还
有些例句前后分句的谓语包含一对反义词,或处在同一语义场下相互对立的类义词。
例如:
(80)詹明信对鲁迅的解读可能正确,也可能谬误。
(81)大凡受极不公正待遇者,可能自寻短见,可能铤而走险。
(82)我可能去,可能不去。
(83)可能运气很好,赚很多钱,也可能是运气不好,亏很多钱。
(84)价格的绝对值比较高,可能十万,可能百万。
从语法单位上看,两分句的谓语可以都为词,如(80);也可以都为短语,如
(81);还可能一为词一为短语,如(82);甚至可以关联两个句联,如(83)。
从词性上看,所有语料中,仅见(84)一例前后分句的谓语均为数词,整体来看还
是以动词、形容词性为主。当两分句谓语有相同内容时,后分句往往可以承前省略,
也有蒙后省略的例句。从音节上看,选择句中前后分句的谓语以双音节词或三四音
节的短语为主,关联多音节短语和句联的情况相对比较少见。

2.2.2“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语义研究

从复句的内部语义来看,由于使用了“可能”,当前后两分句变量语义矛盾不

26
能并存时,实际上是向读者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情况。王维贤等所著《现代汉语
复句新解》认为并列句、连贯句和递进句分句间的逻辑语义是合取关系,而选择句

分句间的逻辑语义是析取关系。 按照这一标准,当两种可能性无法并存,也就是
主语相同而“谓语”语义对立或相反时,“可能 A,可能 B”显然属于选择复句。
接下来具体分析“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内部变量的语义关系。
2.2.2.1 绝对相反,非此即彼
第一种情况为,主语相同,A、B 表示两种绝对相反的语义关系。此时 B 等于
非 A。如果用集合表示,A 和 B 的交集是空集,二者的并集就是全集。A、B 分别
说明一件事物的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否定 A 就等于肯定了 B。也就是说,两种可能
性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这种情况下“可能 A,可能 B”格式在逻辑上基本相
当于限选句,可以替换为格式“要么 A,要么 B”“不是 A,就是 B”。但表达效
果上有不同之处,将在第五章“可能 A,可能 B”的表达效果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在语表部分介绍选择句谓语特征时已经涉及到几种不同的构成情况,接下来具
体说明。第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后项为前项的否定形式,从而构成“可能……,
可能不……”或与之类似的句式。
(85)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可能同步,也可能不同步。
(86)炮弹的降落伞可能打开,也可能没打开。
(87)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可能如此,也可能并非如此。
(88)持续可能是均匀的,也可能是非均匀的。
(89)然而,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
(90)进化过程的某些片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突然转向。
(91)物质成为幻觉的混合或结构,这些幻觉可能是发展来的,可能不是。
这些例句中,后项通过在前项的基础上添加“不、没”等否定副词或“并非”
等表示否定的动词,构成前项的否定形式。当分句较长时,往往蒙后或承前省略相
同的部分,避免行文冗杂。如例(89)(90)属于蒙后省略,(91)属于承前省略。
还有另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前后两项包含一对正反反义词。正反反义词也叫
绝对反义词,两词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中间状态的概念存在。
(92)大家非常关心新的女排怎样训练,怎么参加第一个比赛。可能成功,也
可能失败,不要一点点的事情就大造舆论,这样就容易束缚我们的手脚。
(93)这些比较项可能出现,也可能蕴藏。
(94)每个人都可能是诚实的,也可能是虚伪的。

① 王维贤,张学成,卢曼云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10-213.

27
(95)路西的话,既可能真,也可能假。
AB 互为正反反义词,前后分句同样处于非此即彼、绝对相反的状态,不存在既
非 A 同时又非 B 的情况。如例(92),女排的比赛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例(93)
如果比较项没有出现,那么就是蕴藏;例(94)不诚实的人就是虚伪的;例(95)
如果路西说的话不是真的,那么只能是假的。都没有第三种情况出现的可能。这些
例句中,B 可以转化为 A 的否定形式:“失败”就是没有成功;“蕴藏”就是不出
现;“虚伪的”就是不诚实的;“假”就是不真。像这样前后使用一对反义词对举,
两个关联项字数一致,音节相同,更具有对称齐整的美感。
以上两种是比较直观能够判断语义绝对相反的情况,还有一些例句中并没有明
显的标志,但 B 也处在 A 的绝对对立的一面上,我们可以根据常识判断,如:
(96)你问的有道理,这里面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是碰巧了。
(97)股东认购股份以后,可能一次全部缴清,也可能在一定期限内分期缴纳。
如例(96)中“有问题”和“碰巧了”单独来看很难说二者具有反义关系,但
在这样的语境下,相当于说: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设计,要么没有问题只是巧合。后
项相当于对前项的否定。例(97)也是一样,“分期缴纳”实际上相当于不一次全
部缴清,也和前项构成了绝对相反的关系。
2.2.2.2 平行列举,相对并立
除上述情况外,还有另一种类型,B 不等于非 A,前后项提出的两种情况虽然
存在矛盾,不能同时成立。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否定了前一项并不等于肯定
后一项,除 A、B 两种可能性之外,客观上还存在其他的可能。逻辑上基本相当于
任选句,可以用关联词“或者 A,或者 B”进行替换。
(98)就文化程度论,他们可能是文盲,也可能是学者。
(99)这个故事只属于一个人,可能是快乐,可能是哀伤。
(100)……但他们的选票可能投给希特勒,也可能投给罗斯福或丘吉尔。
前后两分句往往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选项,这些可能性虽然也相互矛盾,但是
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或此或彼的关系,口气上比较灵活。并非除去前一种情
况,只剩下后一种情况这样绝对相反的关系。如果 A、B 中包含一对意义相反的词
语,只能是两极反义词,两词之间必须存在某种中间状态的概念。比如例(98)中
的“文盲”和“学者”,例(99)中的“快乐”和“哀伤”,虽然彼此是矛盾对立
的,但也存在既非文盲又非学者,既不快乐也不哀伤的可能。换句话说,是学者就
一定不是文盲,但不是文盲却未必就是学者。因此后项不能转换为前项的否定形式。
例(100)中,希特勒和罗斯福、丘吉尔虽然并不是反义词,但如果投票给了希特

28
勒,就不能再投给罗斯福或丘吉尔或其他的什么人,这两个可能是相互矛盾对立的。
其他例句也是如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主语的数量也会对整个句式的复句关系产生影响。前文已
经说明,当主语一致、前后小句谓语语义矛盾对立时,“可能 A,可能 B”往往呈
现选择关系。但主语若为复数,即使谓语语义对立,也可以是共存的并列关系。例
如:
(101)经营了一个小商店,卖一些饮料和零食之类的。这些商品可能是自己
采购自己售卖,也可能是代售。
在例(101)中,主语为“这些东西”那么就不止一件,此句句意可以理解为“这
些东西有的是自己采购自己售卖,有的是代售。”应属于并列关系。这里说的“主
语的数量”是意念上的而非客观上的,例如:
(102)这些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相继出现。
这句话的主语是“这些英文字母”,是复数。但这里作者意在说明它们出现时
彼此的状态关系,是把它们视作有联系的整体,显然不宜理解成有的字母同时出现,
有的字母相继出现。因此不应视作并列句。该句主语虽然从客观来看确实是复数形
式,却是意念上的整体,因此依然属于选择关系。也有些句子的主语在意念上是否
为复数可以有不同理解,例如上文例(98)的主语是“他们”,句子如果理解为这
些人中的每个个体或者是文盲或者是学者,那么就是选择句。如果理解为这些人中
有的是文盲有的是学者,就是并列句。

2.2.3 选择句中两分句的顺序

有些情况下“可能 A,可能 B”选择句中 AB 两项并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前后


的顺序似乎可以颠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只取决于作者或说话人的主观倾向。例如:
(103)对手可能是日本队,也可能是希腊队,中国队有很大希望能争取进入
四强。
(104)两个小脑瓜……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105)据当局初步推测,杀人的原因可能是土地纠纷,也可能是毒品走私。
例(103)说成“对手可能是希腊队,也可能是日本队”也并无不妥;例(104)
可以说成“可能是野羊,也可能是狐狸”;例(105)“土地纠纷”和“毒品走私”
这两个原因也可以前后调换。但在有些情况下,前后顺序一般不宜随意更改。
2.2.3.1 前积极后消极
选择句中比较常见的一条规律是:当前后分句中中包含一对反义词或表达了相

29
反的意义时,往往表达积极、肯定、正面、褒扬意义的居前,含有消极、否定、负
面、贬斥义的在后。例如:
(106)此次联合国改革的前景十分不明朗,可能成功,可能夭折。
(107)可能真,可能假。那山峰有多少山洞,总得去找一找。
(108)同是两元饭票,可能吃到街上的三元水平,也可能吃出一肚子不舒服。
例(106)先说“成功”这样好的情况,再说“夭折”这样糟糕的情况;例(107)
先说“真”再说“假”;例(108)花两块钱“吃到街上的三元水平”说明物超所
值,是人们乐于看到的好结果,后分句的“吃出一肚子不舒服”则是人们不希望发
生的;这一现象可能与我们的思维表达习惯有关,在说明两种相反的情况时,人们
往往倾向于先说积极的一面再说消极的一面。不过这一点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例句,
语料中共发现三条反例:
(109)大赌注可能意味着大输,也可能是大赢。
(110)权力的滥用,就其具体功能而言,既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111)"吹牛皮"的打法是:出牌的人将牌覆在桌上,然后报牌,报的牌可能
是假,也可能是真,倘若同意他是真,那么便过去,有不同意的就翻
牌。
前两条语料均为翻译作品,总体来看这一规律还是比较具有普遍性的。
2.2.3.2 前肯定后否定
当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否定形式时,往往肯定形式在前,否定形式在后。否
定形式可以是直接在 A 项前加“不”“没有”等否定词,也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变
形加工。
(112)正如你说,池净可能会离开,可能不会。
(113)可能一样,可能不一样,总之是不知道。
(114)寻租活动中所耗费的财力可能全部浪费掉,也可能不被浪费而变成政
府和政府官员的收入。
如例(112)先说肯定形式的“会离开”,再说否定形式“不会离开”;例(113)
先说肯定形式“一样”,再说否定形式“不一样”。
这和上一点规律有类似之处,两个分句都表达了一正一反,相互对立的意义。
但这两条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这里的肯定形式不一定就是积极的一面,否定形式也
不一定是消极的一面。例如(114)中前分句所说的“全部浪费掉”显然是不好的
事情,“不被浪费而转化成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收入”才是积极的一面。但依然是肯
定形式在前,否定形式在后。此类例句全部符合这条规律。

30
2.3“可能 A,可能 B”递进句

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都属于合取,是两件事情的加合,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前
者是平行关系,后者所涉及的各事件之间则有轻重之分。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
中指出:“是平列还是递进,往往看说话的和听话的心理如何,同一方式可以有不
同的作用。 ”前文中在分析“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时,提到了合用前后标的“既

可能 A,又可能 B”框架,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既……又……”是典型的并列标记,
但吕先生就曾指出使用该格式关联的句子有些可以作为前轻后重看。黎锦熙在《新
著国语文法》中也将“既……又……”句式归入进层复句。
本文的重点并非探讨递进与并列关系的划界,因此对于这类有争议的情况暂且
搁置,本节主要选取有典型递进标记的例句进行分析。
递进句的层递性主要体现在前后分句的谓语上,自然不可能存在谓语相同的情
况。因此大多数“可能 A,可能 B”递进句均为主同谓异。但也有少量例句前后分
句主语谓语都不相同,本节依然先区分主同谓异、主异谓异两大类情况,再分别对
语表和语义特征进行考察。

2.3.1“S 可能 p,(S)可能 q”类递进句

递进句中主语一致谓语不同也是最常见的情况,可以简化用公式表示为“S 可
能 p,(S)可能 q”(为行文简洁,两分句中添加的递进关系词不在公式中具体体
现)。
2.3.1.1“S 可能 p,(S)可能 q”递进句语表研究
2.3.1.1.1“S 可能 p,(S)可能 q”递进句的常量
2.3.1.1.1.1 不使用关联词
通常情况下,递进句会使用标记来凸显前后分句见的递进关系。有些句子中并
没有出现递进标志,根据句意我们可以补充上,例如:
(115)你可能会写,可能写得很精彩。
(116)这样的天气可能持续几天,可能持续几个星期。
例(115)可以添加标记“不但……而且还……”,说成“你可能不但会写,而
且还可能写得很精彩。”例(116)可以在后分句添加“甚至”来显示分句间的递
进关系。但像原句这样前后分句间不使用递进标志时,很难和并列句、选择句区分
开,例如(116)也可以在后分句添加“或者”成为选择句。因此,我们认为关联

①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62.

31
项之间具有层递的语义基础但无递进标志的“可能 A,可能 B”复句处于并列句(或
选择句)和典型递进句的过渡地带。
2.3.1.1.1.2 后项单用关联词
递进句中,较为常见的单独使用的后标有“更、甚至”。此外,“还”是多功
能的关系标记,除了并列句,在递进句中也可以使用,有时会和“甚至”连用,构
成后双标“甚至还”。例如:
(117)他敏捷的身手和十分活跃的思维,可能弥补他们的一些不足,更可能
使得警方将行动计划提前。
(118)有些年轻人可能暂时无法接受这一情况,甚至可能滋生出一些所谓的
逆反心理。
(119)可能影响其个性的发展,甚至还可能成为一种终生的不幸。
在介绍并列句时提到,单用“还”并不属于典型的递进标志,需要关联项本身
体现出比较强烈的递进关系。例(119)中,后分句的“成为一种终生的不幸”是
比前分句“影响其个性的发展”更为严重的后果,语义上本就有层递的基础,再加
上关联标记“还”的凸显,即使去掉“甚至”,也属于比较典型的递进句。
有些例句中,后分句的标记并不明显,没有出现在“可能”前,而是和变量结
合的十分紧密。最典型的是“连 x 都……”“连 x 也……”。例如:
(120)我可能再也不能优雅的坐在轻轨上看书了,可能连位置都坐不到了。
本句中前后分句陈述了两种可能“不能优雅地坐着看书”和“没有位置坐”,
后一种显然是更加糟糕的情况,语义上具有层进性。后分句中“连 x 都”可以替换
为“甚至”:我可能再也不能优雅的坐在轻轨上看书了,甚至可能坐不到位置了。
2.3.1.1.1.3 前后合用关联词
递进句可以只使用后标,也可以前后合用关联词,形成呼应。在“可能 A,可
能 B”类句式中常见的预递标主要有“不仅、不仅仅、不但”等,承递标有“甚至、
而且、还”等,例如:
(121)如此至关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不仅可能使得执政府垮台,甚至可能
会导致现代化运动的全面崩盘。
(122)延长核查不但可能影响美国对伊的全盘计划,而且可能导致核查按 128
号决议的轨道进行。
(123)争取到伊斯兰国家向伊拉克派兵不仅可能对伊斯兰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还可能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
有些例句的后分句会连用“而且还”,形成后双标,如:

32
(124)被告不仅可能获假释,而且还可能会被从轻发落。
有些例句的关联词位于“可能”后,形成“可能不但”“可能还”这样的形式,
但语料中出现的较少,如:
(125)最后她可能不但没有引渡成任何一个人,可能还害了一些人。
(126)它们可能不仅装备着常规弹头,还可能装备化学弹头或生物弹头。
2.3.1.1.1.4 多项连用
语料中未见各分句间均使用递进标记的多项连用。但存在前两项或前几项是选
择或并列关系,最末项使用递进标记的情况,如:
(127)其损害结果可能是对竞争者的直接损害,也可能是间接损害,甚至可
能只是“潜在损害”。
(128)可能是一辈子,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几天,甚至可能只是几分钟。
例(127)前两个分句间是选择关系,最后一分句使用了递进词“甚至”,为递
进关系。(128)前几个分句间没有使用递进词,但从内容来看,各分句提到的时
间逐步缩短,语义上存在递减的层进关系,最末项使用标记,使递进义得以凸显。
从整体来看属于递进多分复句。
2.3.1.1.2“S 可能 p,(S)可能 q”递进句的常量
2.3.1.1.2.1 主语的隐现
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后分句的主语往往承前省略,上文所举例句均如此,
这里不再重复举例。另外,有少量例句前后分句主语在形式上不同,但其所指实际
上是一致的,例如:
(129)抑制 Atr 可能不仅仅会削弱肿瘤,它还可能把肿瘤逆转为普通细胞。
后分句的“它”指的就是“抑制 Atr”。也属于主语一致的情况。
2.3.1.1.2.2 谓语的特征
与选择句不同,“可能 A,可能 B”类递进句要求前后分句的意义比较完整,
因此没有出现前后相均为词的情况,四个及以下音节的短语也很少。总体来看,前
后分句谓语以多音节长短语为主。
2.3.1.2“S 可能 p,(S)可能 q”递进句语义研究
根据 p、q 的语义是否矛盾对立,又可以将“S 可能 p,(S)可能 q”递进句分
为并列型递进和选择型递进两类。
2.3.1.2.1 并列型递进
顾名思义,并列型递进指两个关联项可以并存,彼此之间没有矛盾对立的关系,
往往用“不仅/不但……而且/还……”类标记关联。例如:

33
(130)数码影像打印不仅可能成为一种专门的盈利模式,甚至可能是埋藏于
数字娱乐经济下的一座金矿。
(131)人民币升值不仅可能会导致两国国内大规模失业情况的发生,而且还
可能会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例(130)中数码影像打印既能够“成为一种专门的盈利模式”,又可以“是埋
藏于数字娱乐经济下的一座金矿”,二者并无矛盾,可以同时成立。例(131)中
前后两分句阐述的大规模失业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可以同时发生。总之,
并列型递进中的 p、q 逻辑上不存在矛盾,是积累叠加的递进,在肯定前分句提出
的可能性之外,后分句进一步延展。且后项通常本身就在语义上比前项更进一层,
即使不添加关联词也有递进的意味。例如(131)中“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
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显然比“导致两国国内大规模失业”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恶
劣。
2.3.1.2.2 选择型递进
选择型递进则与选择句类似,句中 p、q 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项互相矛盾,不
能同时成立,往往单用后标“更、甚至”关联。例如:
(132)这辆出事的汽车,可能是蓝色的,更可能是绿色的。
(133)……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来读,可能是本历史书,甚至可能是本小说。
例(132)中,这辆汽车如果是蓝色的,就不可能是绿色的,二者相互矛盾。例
(133)中从书架上拿下的书要么是历史书,要么是小说,不能既是历史书又是小
说。选择型递进中,p、q 本身往往不存在层递性,如例句中的蓝色和绿色、历史书
和小说,他们彼此之间并不像并列型递进那样存在语义上的轻重差异,只是主观或
客观因素导致两种可能性的高低不同:如果使用“更”关联两个分句,说明在当前
语境下,后项发生的可能性高于前项;而用“甚至”则说明作者认为依据常理,后
项发生的概率更低,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极端的可能性。

2.3.2“S1 可能 p,S2 可能 q”类递进句

递进句中还出现了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谓语也不同的例句。主语谓语均不同的
情况可简化为公式“S1 可能 p,S2 可能 q”。递进句中主语不同的情况很少,有以
下三个例句:
(134)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早搏、血压升高,严重者还可能引发糖尿病。
(135)广州地区可能出现大风暴雨,局部地区还可能出现短时冰雹。

34
(136)中国企业可能会在世贸组织中受到各种规范的矫正,实力差的企业还
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从语表形态上看,句中均未出现典型的递进标记,后项用“还”关联。由于例
句数量较少,且形式上并不复杂,不再对语表进行详细分析,重点介绍前后项的语
义特征。
以上例句和并列句中主异谓异的情况非常类似,但语义关系上又有差异。通过
观察不难发现,S1、S2 之间存在类属关系,S1 是比较大的范畴,S2 是其中的一部
分。如果把二者抽象成两个集合,则 S2 是 S1 的真子集,可表示为 S2⊂S1(即 S2
真包含于 S1)。且 p、q 之间存在语义上的层递性,q 比 p 的语义更进一层。如例
(134)中 S1 为心脏病患者,S2 为严重的心脏病患者;糖尿病是比早搏、血压升高
更重的病情。(135)中 S1 为广州地区,S2 为广州的局部地区;冰雹是比大风暴雨
更极端的灾害天气。(136)中 S1 是中国企业,S2 是中国企业中实力较差的那些;
而面临淘汰显然是比接受矫正更大的冲击。
在介绍“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时提到,若后分句用“还”关联,则存在轻
微的层递性,可能被判定为递进关系。本文认为“可能 A,还可能 B”复句关系的
判定不能只依靠关联词这个“常量”,还要兼顾具体的关联项,也就是句中“变量”
的语义内容。如例句(134)——(136),尽管只在后分句使用“还”,而没有使
用典型的递进标记,但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变量呈现出鲜明的层递性,毫无疑
问应归入递进句。
总之,在语义特征方面,主异谓异的递进句与并列句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例句
数量较少,也不应混为一谈。

2.3.3 递进句中两分句的顺序

递进句中,当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语义上更进一层时,前后位置不可调换。例
如:
(137)上述的限制性条款可能对经济技术进步确有积极作用,甚至可能是必
不可少的。
(138)不根据国际局势调整策略,不仅可能错失发展机遇,还可能在激烈的
国际竞争中自我折损。
例(137)前分句“对经济技术进步确有积极作用”说明条款重要,而后分句“必
不可少”在程度上高于前分句。(138)后分句提到的在竞争中自我折损显然比失
去发展机遇更加严重、更糟糕。这些例句中前后分句的语义存在事理、程度上的递

35
进,此时语义轻的分句居前,语义重的分句居后。这样的顺序天然且固定,不论是
否使用递进标记都不宜更换,否则不合逻辑。
另外还有一类例句,前后分句的变量本身不具有递进关系,也就是上文说的选
择性递进例如:
(139)可能是贝希斯坦太太,更可能是赫仑纳·汉夫施坦格尔。
例(139)中“贝希斯坦太太”和“赫仑纳·汉夫施坦格尔”不存在语义上孰轻
孰重的递进关系,但依然使用了递进标记“更”。这类递进句中,递增(或递减)
的不是变量自身的语义程度,而是可能性的大小,这种情况下前后分句的顺序由可
能性的高低决定,与关联项自身的语义无关。

2.4“可能 A,可能 B”连贯句

连贯关系的“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数量极少,仅有两条。形式、语义关系


均与一般连贯句差异不大,语料中出现的连贯句如下:
(140)牛剑锋则可能要面对实力强劲的欧洲选手泰勒,之后还可能碰到日本
小将平野美宇。
(141)投资者则如同坐在火山口,随时可能被喷发送上天堂,之后也可能随
岩浆冷却于海底。
从形式上来看,两条语料均为后分句添加连贯后标“之后”。从语义上来看,
前后分句在时间上先后相继,事理上先后相承。由于例句较少,难以详细展开,因
此本节只做简要说明。

2.5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广义并列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表形式和语义关系,包括


并列句、选择句、递进句、连贯句。其中,递进和连贯关系通过关系词可以比较直
观的判断,并列句和选择句的辨析是本章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当出现“或者”等明
显的选择标记时,可以直接判定为选择句。但若不出现关联标记,或关联标记为“也、
又、还”,并不能直接判断为并列句,而是要通过变量中“谓语”的逻辑关系以及
主语的数量辨别: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或主语为意念上的复数时,不论前后分
句的“谓语”之间为何种语义关系,均为并列句;当前后分句主语为单数且“谓语”
语义不存在矛盾,两种可能性能够并存时,也属于并列句。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且

36
为意念上的单数形式,并且“谓语”所描述的两种可能性相互对立不能并存时,复
句整体呈现出选择关系。选择句中存在不少前后意义正反对立的例句,这些句子从
表义来看似乎存在冗余。如例(85)“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可能同步,也可
能不同步。”前分句的“可能同步”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也可能不同步”,后分句
似乎没有出现的必要。这类句子是否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相违背呢?沈家煊先生提

出“汉语语法以对言格式为主干……对举着说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上述
现象的存在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可能 A,可能 B”递进句同样具有独特之处,以
两种可能性能否同时成立为根据,可以将之分为选择性递进和并列型递进。本节还
重点介绍了递进句与并列句标记形式和语义基础的异同,我们认为递进句和并列句
存在模糊的过渡阶段,“可能 A,还可能 B”复句就处在这一过渡段,判断这类复
句是递进句还是并列句,有时不能仅依靠标记,要兼顾关联项的内容语义。由于连
贯句语料较少,本文未作详细分析。
此外,通过对语料中含义较为相近的“可能 A,也/又/还可能 B”例句进行统计
发现:广义并列类复句中,“可能 A,也可能 B”共 928 条,其中并列句 314 条(约
占 33.84%),选择句 609 条(约占 65.63%),连贯句 1 条(约占 0.1%),递进句
4 条(约占 0.43%);“可能 A,还可能 B”共 82 条,(有 21 条为多分句,统计
时以“还”关联的两个分句的语义关系为准),其中并列句 35 条(约占 42.68%),
选择句 15 条(约占 18.29%),连贯句 1 条(约占 1.22%),典型递进句(指出现
其它递进标记的复句)31 条(约占 37.81%);“可能 A,还可能 B”共 23 条,其
中并列句 12 条(约占 52.17%),选择句 10 条(约占 43.47%),递进句 1 条(占
约 4.34%)。可以看出,与其他两种句式相比,“可能 A,还可能 B”句式中递进
句占比明显更高,“还”常出现在递进句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可能 A,还
可能 B”的复句类型为何难以划定。
通过对广义并列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进行描写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值得
思考的问题,例如,“也、又、还”都是常见的复句标记,为何“可能 A,可能 B”
句式中使用 “也”关联的语料远远超过其它两种?“也”属于典型的并列标,实
际语料中却存在大量选择关系的“可能 A,也可能 B”复句,能否说明复句关系并
不完全由关系标记决定?再如递进句的判定:当前分句出现“不但、不仅”等预递
标时,后分句再使用“还、而且”等承递标可构成典型递进句。那么“还”单用于
后分句时,能否判定为递进句?必须承认,汉语复句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各语义类
型之间难以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受能力和篇幅的限制,不再进一步讨论。

① 沈家煊.有关思维模式的英汉差异[J].现代外语,2020,43(01):1-17.

37
第三章 “可能 A,可能 B”因果类复句形义分析

本章研究广义因果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表形态和语义关系。因果类


“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义关系较为常规,没有并列类复杂,但也有自己的特
点。涉及到的二级复句关系类有说明性因果句(以下简称因果句)和推断性因果句
(以下简称推断句)。

3.1“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

本节从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和句间语义关系对“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进行


分析。尽管从事件发生的客观时间顺序来看,原因必然先于结果,但呈现在文本中,
既可以先讲原因,也可以先说结果。根据原因句和结果句的顺序,可以将“可能 A,
可能 B”因果句进一步分为因果式和果因式,二者在使用的关联词和前后分句的逻
辑关系上均存在差异。

3.1.1“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语表研究

3.1.1.1“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的常量


根据是否使用关联标记,可以将因果句分为有标因果句和无标因果句。从检索
到的语料来看,有标因果句大多仅在后分句使用标记,也有前后分句均使用标记的
语料。因果标记往往位于“可能”之前。具体来看,“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关
联标记的使用存在以下情况。
3.1.1.1.1 不使用关联词
(142)雅典的奥运会可能举办有困难,可能由汉城接过去。
(143)可能你感到自卑,可能你觉得你给不了我幸福。
尽管有些例句中没有出现关系标记,但前后分句间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可
以补充上标记,凸显强调句间隐含的因果关系。如例(142)可以说成“雅典的奥
运会可能举办有困难,因此可能由汉城接过去。”例(143)可以改为“可能你感
到自卑,(这)可能是因为你觉得你给不了我幸福。”前者为因果式,后者为果因
式。当标记不出现时,也可以处理为并列关系或连贯关系。
3.1.1.1.2 后项使用关联词
因果句中常见的后项单用的标记可以分为因果式后标和果因式后标。因果式往
往使用后标“所以、因此、因而、从而、于是、就”等。果因式多用“因为”。例

38
如:
(144)台球可能会穿过其它的建筑物,可能会有其他许多人因此而丧命。
(145)头发生长所需的营养可能无法获得,于是长得慢、长得差的状况就可
能出现了。
(146)伊朗选举结果可能是美国的失败,因为它将可能削弱美国在海湾地区
的影响。
例(144)(145)均为因果式,例(144)使用后标“因此”,例(145)使用
了后双标“于是……就”。例(146)为果因式,使用“因为”连接。
在例句中,还存在因果标记与并列标记复现的情况:
(147)这样可能对抗梅加瓦蒂同丹戎的搭档,从而也可能形成两大阵营的对
抗。
(148)而我这儿,压力可能就会相对少一些,也就可能会安全一些。
例(147)(148)中因果标和并列标复现,属于复合的语义关系。例如(148)
中,前分句提到的“压力少一些”,正是后分句“会安全一些”的原因。二者又同
为“我这儿”的优点,是因果和并列的复合。“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中存在标
记复现现象的较少,故不再进一步展开说明。标记复现的情况多出现于转折句中,
将会在下一章重点介绍。
3.1.1.1.3 前项使用关联词
(149)由于各集团的领导可能存在一些分歧,最终方案的敲定可能还需要一
段时间。
(150)由于巴西今后可能退出这一比赛,本次赛事可能变成南共市杯赛的绝
唱。
单独使用前标的例句少于单用后标,例句中出现的前标均为“由于”。
3.1.1.1.4 前后合用关联词
(151)由于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中可能有火,就可能复燃而酿成火灾。
同时出现因标和果标的例句仅见上述一例。
3.1.1.2“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的变量
在第二章分析“可能 A,可能 B”并列复句时,首先按照前后两分句的主语异
同情况进行分类,再分别考察语形、语义。这是因为主语相同与否是影响并列关系
和选择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主谓一致性不同的“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在形
式和意义上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但广义因果关系不受前后分句主语是否一致的
影响,因此本章中不对变量中主语、谓语的特征做详细分析。因果句既存在前后分

39
句主语不同的情况也存在主语相同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例句后分句“可能”
前后均未出现主语,但并非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承前省略。可以在后分句添加形式主
语,例如:
(152)由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因素可能十分复杂,可能大大提高治愈
的难度。
后分句可以添加形式主语“这”,代指前分句所陈述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预
后的因素十分复杂”这一可能性。总体来看,“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前后分句
主语不一致的占多数。谓语均为动词性短语。

3.1.2“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语义研究

因果关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逻辑关系。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呈现出天然的时间
序列性:作为原因的事件必然发生在结果之前。因此无标因果句通常也可以理解为
连贯或并列关系,这反映出汉语复句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在分析“可能 A,
可能 B”因果句语义时,尽量选取具有典型因果关系的例句。下面我们分别对由因
到果的因果式和由果溯因的果因式进行介绍。
3.1.2.1 由因到果
因果句中的原因和结果并不一定都是已经实现的。根据原因句和结果句的现实
性,除原因已然结果已然的情况之外,还可以再分出三类因果句:第一类是原因或
然,结果或然;第二类是原因或然,结果已然;第三类为原因已然,结果或然。后
两类在“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中没有出现。首先来看原因结果均为已然的情况:
(153)可能我就置身知识分子层中间的缘故,因此可能对哈尔滨知识分子对
待钱的态度,有一个极小极小的、甚至不能再小的了解。
通常情况下,既然使用了表示猜测的“可能”,那么事件的真实性应该是存疑
的、未定的。但结合上下文来看,作者“置身知识分子层中间”是既定的事实,也
确实对“哈尔滨知识分子对待钱的态度”有一定了解。本句中原因和结果都是已然
的,本无需使用表推测的助动词。结论句中使用“可能”主要是为了显得语气谦虚
委婉,用定语“极小极小的、甚至不能再小的”修饰“了解”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而作者在原因句中使用“可能”,并非不确定句中所陈述事件的真实性与否,而是
不十分确定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结果句中再次强调,也显得谨慎含蓄。
尽管绝大多数例句中“可能”都用来表示推测,但也不应忽视其表示委婉语气的用
法。
上述情况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原因或然,结果或然的情况在例句中占多

40
数,也就是 AB 都尚未发生,也不确定是否会发生,使用“可能”表示对不确定的
结果的推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前后项的语义关系还可进
一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若 A 成立,则 B 一定发生,A 是 B 的充分条件,
例如:
(154)可能我已经在盔甲里饿死,可能我们再也见不到面了。
一旦“我已经在盔甲里饿死”这件事发生,那么二人必然再也见不到面了,因
此 B 是否会实现首先取决于 A 成立与否,可以使用“如果……那么……”类关系词
构成假设句,如本句也可改为“如果我已经在盔甲里饿死,那我们再也见不到面了。”
复句语义关系发生了改变,但修改后的句子依然符合逻辑。这类例句前后分句所阐
述的事件之间存在必然性的因果联系。
另一种情况是。若 A 成立,则 B 有一定几率发生,但并非绝对。例如:
(155)由于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中可能有火星,就可能复燃酿成火灾。
即使灰烬中有火星,也可能自己熄灭,未必一定就会复燃并酿成火灾。因此 A
的发生只是有一定概率会导致 B。若改为假设句“如果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中有火,
就会复燃酿成火灾。”则显得过于绝对,与原句想表达的含义不符,也不符合客观
情况。这种情况下,前后分句所阐述的事件之间存在或然性的因果联系。
3.1.2.2 由果溯因
此前学者的研究大多指出因果句中“前因后果”型句序占优势地位,从检索到
的语料来看,果因式例句的数量也确实少于因果式。邢福义先生将果因句进一步分
为析因式和补因式。前者重在分析断定结果产生的原因,多使用“之所以……是因
为……”类标记进行关联。后者是重在补充说明结果产生的原因,往往在后分句单
用“因为”。语料中出现的例句均为补因式,例如:
(156)过早地说“彻底战胜”非典可能埋下懈怠和疏忽的种子,因为病毒可
能会卷土重来。
(157)他在国会的作证可能给自己带来法律麻烦,因为联邦检察官可能会认
定斯基林向国会隐瞒实情而指控他作伪证。
这类例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往往不一致,后分句主语位于“因为”和“可能”之
间。前分句先说某种结果,后分句紧接着再补说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果因式这种从句后置现象,赵元任(1961)、王力(1980)均认为是一种外来
结构,是汉语欧化的结果。而贺阳(2008)则通过历时考察指出先果后因这种句序

在汉语中由来已久。

① 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04):16-31+2.

41
3.2“可能 A,可能 B”推断句

推断性因果句主要用来表示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语料中仅出现三例“可
能 A,可能 B”推断句:
(158)糕里既然可能有五毒钉,就可能有霹雳子。
(159)既然观念可能彼此矛盾,那么事实也可能彼此矛盾。
(160)既然老鼠可能在中亚各国之间传播病毒,那么也可能通过贸易等途径
扩散到西亚和欧洲。
以上例句均属于断果句。句中使用典型的推断标记“既然……那么/就……”。
例(159)和(160)存在标记复现现象:例(159)由前项“观念”的矛盾推及后
分句“事实”的矛盾,而两分句都是在讲“彼此矛盾”,后项是对前项的追加,具
有相似性;例(160)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前分句说老鼠能够在中亚地区传播黑死
病,后分句说西亚和欧洲也可能受到波及,语义上具有相关性,且后项是由前项推
而广之,故而属于推断关系和并列关系的复合。
和说明性因果句相比,推断句更注重理据性,强调判断的依据。推断的依据通
常是已然的、确定的,是已经发生的某件事或客观存在的某种情况。而由于使用了
表示推测的助动词“可能”,使句义显示出不确定性、未然性,这是“可能 A,可
能 B”推断句较少的一个原因。由于语料数量有限,不再展开。

3.3 本章小结

广义因果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判定主要以复句标记为依据。当前后分


句间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但没有出现因果标记时,有些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
此外,通过对语料进行整理统计,发现“可能 A,可能 B”类因果句中无标因
果句共 30 例,单用后标的例句有 72 条,单用前标的例句数量仅有 9 条,合用前后
标仅见 1 例。单用后标的例句数量远远超过单用前标和合用前后标的句子。可以看
出,尽管语法教学往往更强调因标与果标配套使用的标记格式,但在实际语料中,
单独使用标记的情况更为多见,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42
第四章 “可能 A,可能 B”转折类复句形义分析

本章研究广义转折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的语表形态和语义关系。涉及到


的二级复句关系类有转折句和让步句。

4.1“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

转折句中两分句往往意思相反,后一句并非顺着前文的意思继续说,而是转到
相对的意思上去。但仅“语义相对”这一点,第二章第二节中介绍的“可能 A,可
能 B”选择句也是满足的。事实上,语料中大部分选择句和部分递进句、并列句的
前后分句间确实可以插入转折词,构成转折复句。
郭志良(1999)曾指出:“转折说到底是心理上的转折。判断一个复句是不是
转折句,主要不是看分句之间是否语义对立,而是看后一分句所表事实是否轶出预

期。” 转折标记起到凸显“轶出预期”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转折标记是区分
“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和并列类复句的根本依据。如果没有出现转折词,即使
前后语义对立我们也不认为它是转折复句。本节对“可能 A,可能 B”类转折句的
语表形式和语义关系进行研究。

4.1.1“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语表研究

4.1.1.1“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的常量


转折标记是区分转折句和并列类复句的最主要依据,因此所有“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都不存在无标记的情况。此外,语料中“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通常
仅在后分句使用标记,没有前标,若非和其它标记复现不存在前后合用标记的情况。
例句中也没有出现多项连用的连转句。
由于“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中标记复现的情况较为常见,故本节按照“单
用转折标记”和“复现其他标记”对转折句句式框架分类。当转折与并列、选择关
系复合时,存在前后合用标记的情况。
4.1.1.1.1 单用转折标记
在“可能 A,可能 B”句式中可以直接添加转折词构成单纯转折句,例如:
(161)这方法可能没有快速垂降简单,但可能会安全一点。

① 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与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2.

43
(162)我们可能一千次的遇见,却可能从未看见。
(163)可能跑跑步,不过可能会在跑步机上跑。
单用转折标记时,后项添加的转折词一般是重转连词,主要有“但、但是、却”
等。例句中也出现了轻转词“不过”。单用转折标的语料较少,更常见的是和其他
关系标记复现。
4.1.1.1.2 复现其他标记
转折句是“心理上的转折”,它的现实基础可能来源于并列、选择、递进、因
果等语义关系。因此体现在书面上,可以和其它关系标志词一同出现,我们称之为
标记的复现。具体到“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中,较为常见的是“但、却、而、
不过”等转折标和“也、又、还、更”复现,例如:
(164)这种假设在某特定场合可能是对的,但也可能不对。
(165)近距离的观察可能比较亲切,但又可能分不清哪是重要的,哪是不重
要的。
(166)“希德勒”被改成“希特勒”,这可能是出于疏忽,但更可能是农民
之狡计使然。
(167)苏童在哲学上可能弱于余华,在机智上却又可能胜过余华。
标记复现还存在前后合用的情况,例如:
(168)爱情既可能使人沉溺于醉生梦死的幸福,却也可能让人失去理智变得
盲目冲动。
(169)那些无人照管的蛋既可能是骗子的蛋,但同样也可能是它们自己的蛋。
前后合用标记是在“既……也……”等并列标记的基础上,由后分句添加“但、
但是、却”等转折词构成。转折句前后合用标记的语料较少,以后标为主。
4.1.1.2“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的变量
4.1.1.2.1 主语的隐现
语料中“可能 A,可能 B”类转折句均为前后分句主语一致,以后分句承前省
略居多,也有少量前后分句都出现主语的情况。当后分句出现主语时,如果转折标
为“但、不过”等连词,主语位于转折标后;如果使用转折副词“却”,主语位于
转折标前。例如:
(170)局部缺血发作可能只持续 30 秒,但也可能长达 24 小时。
(171)你可能没有感染肺炎,但你却可能得了“这种病”。
(172)那个家伙似乎可能采取这种做法;不过,他也可能不这样做。
例(170)主语为“局部缺血发作”,只在前分句出现;(171)前后分句都出

44
现了主语“你”,后分句主语位于转折连词“但”后,转折副词“却”前;例(172)
前后分句都出现主语,尽管书面形式不一致,但后分句的“他”就是代指前分分句
“那些家伙”,所指内容相同。
4.1.1.2.2 谓语的特征
“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的“谓语”部分以动词性短语为主,也有少量形容
词性短语或句联。例如:
(173)这种型号的车子可能已经成为古董进了陈列柜展示,但也可能还在大
街小巷跑着。
(174)类似的目标在宇宙中可能非常普遍,但也可能非常稀少。
(175)家长的教育可能让孩子更加开朗自信合群,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自卑,
失去和同龄人交往的信心。
例(173)前后项均为动词性短语;例(174)前后项均为形容词性短语;例(175)
前一个“可能”修饰了一个二分并列句,后一个“可能”修饰动词性短语。

4.1.2“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语义研究

通常情况下,转折句的两分句原本就包含逆转的逻辑关系,再由“但”类转折
词突显出来。因此“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中较为常见的语义关系是前后分句相
反对立。如:
(176)腿上的枪伤可能是这名士兵想要逃避兵役自己有意造成的,但也可能
是战争中流弹所致。
(177)这可能很痛快,但也可能很可怕。
(178)这种假设在某特定场合可能是对的,但也可能不对。
例(176)中,枪伤是“有意造成”还是“流弹所致”存在矛盾,二者只能择一,
不能同时成立。例(177)中谓语“很痛快”和“很可怕”语义矛盾相互对立;例
(178)中,这个假设要么是对的,要么不对,前后分句语义正反对立。如果没有
转折词“但”,以上几个例句均属于选择复句,而前后分句包含一对意义相反的词
语,逻辑语义上存在逆转。这就为转折标记的插入提供了可能。加入“但”类转折
词后,属于转折句。
尽管语料中能够插入转折词的复句前后分句大多是相反或并立的关系,但逻辑
的逆转并不一定意味着两种可能性的对立,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句:
(179)大众宗教被认为处于正统文化的对立面,这可能是事实,但也可能被
过分强调。

45
(180)新的产品体系可能一时还不成规模,但可能更具有开拓潜力。
例(179)中提到的“大众宗教处于正统文化的对立面”这一现象,完全可以
既是事实,同时又被过分强调,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例(180)也是如此,
新体系“一时还不成规模”“更具有开拓潜力”这两种特点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前
者是说新产品体系目前的短板,后者是说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大,是未来的优势。先
说不足,再说优势,一正一反,语义上存在逆转但并不构成对立。
此类转折句前后分句所述的两种情况并无矛盾,但彼此语义上又有反转,添加
转折词突出了这两种可能性之间存在的逆转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句中没有复现并列类标记时,关联的变量必须能够同时
成立,不能为矛盾对立的关系。例如上文例(180),再例如:
(181)今天早上你出门的时候,可能看不到前几天的雾,但是可能会碰到雨。
(182)愿望与现实之间可能只有一丝的距离,但可能永远也不会产生交集!
以上例句中,例(181)的“看不到前几天的雾”和“会碰到雨”可以并存;例
(182)的“只有一丝的距离”和 “永远也不会产生交集”同样可以并存。前后项
不存在矛盾对立的关系。如果 AB 彼此矛盾不能并存,后项必须使用“也、又、更”
等标记。如例(177),只能说“这可能很痛快,但也可能很可怕。”而不能说“这
可能很痛快,但可能很可怕。*”语料中不存在前后分句逻辑上相互矛盾,且后分
句单独使用转折词的句子,这也是不合语感的。而复现并列类标记后则既可以联结
两个能够同时成立的变量,也可以联结两个不能同时成立的变量。
总之,在并列类复句的基础上,当前后两种可能性在逻辑上具有相互逆转的关
系,且作者更看重这种差异性时,可以加入转折标加以强调突显,构成转折句。没
有转折词时,不论前后两项是类同、并立、相反还是不具有明显关联,都属于广义
的并列类复句。此时作者在主观上重在罗列这两种可能性,而选择性的忽略了彼此
间语义的反转。因此即使前后隐含着逆转关系,我们仍不认为这属于转折复句。

4.2“可能 A,可能 B”让步句

语料中共出现四例让步关系的“可能 A,可能 B”复句。均为容认性让步句,


如下:
(183)把文化学术抛向市场,虽然可能淘汰大批庸才,但也可能扼杀所学“不
合时宜”的精英。

46
(184)一些病症虽然可能难以彻底痊愈,但也可能有办法缓解症状以减少其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85)以色列的军事手段固然可能会达到某些目的,但也可能会激起当地民
众的反抗。
(186)用治狗的方法治人,固然可能药到病除,但也可能一剂口服液就伸了
腿而瞪了眼。
从形式上看,关联标记均为前后合用。例句中出现的让步标有“虽然、固然”,
后分句使用转折标“但、但是”,并复现并列标记“也”。
容认性让步句强调在承认 A 情况存在的前提下,B 事件依然可能发生。因此,
前后两分句往往是能够并存的,如(183)—(185)。而例(186)关联的两个变
量“药到病除”和“伸了腿而瞪了眼”,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对立的,不能同时成立。
但本句宜理解为:用治狗的方法治人,固然有些情况下能够侥幸药到病除,但也有
些情况下可能致人死地。依然是在承认前分句所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反转。

4.3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广义转折关系的“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包括转折句和让步转


折句。在邢福义先生的复句三分体系中,并列类和因果类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关系,
有现实的事实基础和逻辑基础。但转折关系不同,转折是心理层面的,是人主观认
知上的,是从并列和因果关系派生出来的。正因如此,转折句存在大量语义复合的
情况,体现在“可能 A,可能 B”句式中,往往和并列、选择、递进标记复现。
广义转折类“可能 A,可能 B”复句中,前后分句变量的逻辑关系通常是逆转
对立的,存在语义相对并立、绝对相反和不具有明显关联几种情况,不存在狭义的
类同关系。添加转折标记后,表明作者意在强调语义关系的逆转。让步句中,前分
句的让步标激起读者的某种心理预期,而后分句则打破这种预期,产生反转。
转折句的前后分句之间一般不存在轻重关系,尤其是前后分句的关联项字数音
节基本一致的句子,如例(174)“类似的目标在宇宙中可能非常普遍,但也可能
非常稀少。”像这样两分句结构相似意义相反的复句,突出的是对等并立,很难说
前后孰轻孰重。让步句则通常强调后一分句,例如(185)显然意在强调以色列施
加军事手段的不利影响。可以看出,在早期复句二分系统中,黎锦熙等学者将转折
句(突转句)归入等立复句,而把让步句纳入主从复句是具有一定事实基础的。

47
第五章 “可能 A,可能 B”句式语用分析

5.1“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语体色彩

目前学界对于“语体”的分类依然没有形成十分统一的标准。常见的语法教材
往往将现代汉语分为“口语”与“书面语”两大类。潘庆云则按照语言功能,将语
体分为“应用语体”与“艺术语体”。李文明将现代汉语语体分为“科学语体”“艺
术语体”“应用语体”三大类,每一小类都包括“口语”和“书面”两种形式。林
裕文将语体分为“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公文语体”“口头语体”
五大类。袁晖、李熙宗基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将语体分为“谈话语体”“公文语体”
“科技语体”“新闻语体”“文艺语体”“演讲语体”“广告语体”七大类,本文
的语体分类即参照袁晖、李熙宗的分类方法。
我们对 CCL 语料库中“可能 A,可能 B”句式语料的来源进行统计,共 4936
条。其中来源于报刊的有 2367 条,属于新闻语体,约占比 47.95%;来源社科文献、
辞书、科普性文章的语料共 1378 例,属于科技语体,约占 27.92%;来源于文学作
品的共 766 条,属于文艺语体,约占比 15.52%;来源于百家讲坛的语料有 289 条,
属于演讲语体,约占 5.85%;来源于对话的语料 54 例,属于谈话语体,约占比 1.09%;
来源于法律条文的语料 1 例,属于公文语体,占比忽略不计。此外,还有 81 条语
料来源于微博或博客,这类语料属于何种语体争议较大,暂不讨论。
从语料来源可以看出,“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常用于科技、新闻语体,在
谈话语体中非常少见。一方面,复句这一结构较为复杂、内涵较为丰富的形式本身
就更常见于书面语中;另一方面,这与“可能”的语义特征也有关系。此前,许多
学者将“可能”与“也许”等其它表推断的近义词进行对比研究并指出:使用“可
能”时往往有一定的客观事理作为依据,确信程度比较高。因此,较之于“也许、
大概”等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可能”的书面色彩更加浓厚。
“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在应用文、报刊中尤为常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
句式能适应这类文体自身的表达要求:一方面,新闻报道、学术论文要具有客观性,
不适用“大概、也许、说不定”这类确信度低、口语化的表达;另一方面,考虑到
表述严谨性的需要,也不宜使用太过绝对化的表达。因此,书面性较强、较为正式、
且具有弹性空间的“可能”自然与这类文体十分契合。

48
5.2“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表达特点

在“语体色彩”部分我们已经简要提及了“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表达效果,


主要相比较于不使用“可能”而言,更显得严谨、委婉。这种效果主要是由“可能”
带来的,放之各句而皆准。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详细分析了“可能”一词自身的表达
效果,本文不再赘述。上文提到,当“可能 A,可能 B”句式前后主语一致且谓语
处于矛盾对立的语义关系时,整体呈现出选择关系。本节重点分析此种句式在表达
效果上与一般选择复句存在的差异。
首先,由于使用了表示推测的助动词,“可能 A,可能 B”的语气比典型的选
择复句更为和缓。即使前后两分句表达了非此即彼、绝对相反的内容,语气也没有
限选句那么肯定,不像限选句那样没有商量的余地。此外“要么 A,要么 B”中的
两分句的变量既可以是对事实进行描述或反映,也可以是要求主体在有待取舍的几
项中做出选择。而“可能 A,可能 B”则只能表示叙实性选择。换句话说,使用“可
能 A,可能 B”的意图在于说明和陈述,尽管提供了可能的选项,但并不要求对方
做出选择;而其它选择复句既可以是单纯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或推测,也可以期待
对方在两个或几个选择项中做出主观取舍。尤其是决选句,表达了主体在衡量得失
之后,舍此取彼的坚定选择。
(187)他要么是一个浪漫的国际主义者,要么是个一本正经,自命不凡的道
学先生。
(188)要么你现在穿衣服和我一起走,要么永远别再让我看见你。
例如以上两个“要么”选择句,(187)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具有较强的客
观性和叙实性,可以替换为“可能”选择句,替换前后基本只有语气上的区别。而
(188)则是要求对方在给定的选项中做出决定,具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和意欲性,
此类选择句不能用“可能 A,可能 B”进行替换。
“可能 A,也可能 B”和其它表示选择的格式所能连接的内容也有区别。选择
标记连接的前后项虽然以动词短语为主,但也可以连接名词,如:
(189)-公司派谁去北京?
-还没最终确定,反正要么/不是老齐,要么/就是老张。
而如果使用“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只能说“可能老齐去,也可能老张去。”
或者“可能派老齐,也可能派老张。”总之,“可能 A,也可能 B”的前后两项必
须都是谓词性成分,不能直接连接两个名词。这与“可能”的词性有关。这一结构
中的“可能”是能愿动词,作为一种“前辅助动词”,它通常用来修饰动词或者形

49
容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即使在形式上位于名词之前,也并不是修饰名词,而是
修饰整个句子。因此,“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中 AB 两项都不能是名词或名词
性结构。
另外,被“要么……要么……”“或者……或者……”等选择连词连接的两项
在音节上不会差太多。“可能 A,可能 B”句式中前后分句的变量则可以有较大差
别。

5.3“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交际功能

尽管“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体中,但我们在对话中偶尔


也会使用这类句子。其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情况是,后项为前项的否定形式,也就
是“可能 A,可能非 A”。我们在语料中发现不少这类句式用作应答语的情况。例
如:
(190)甲:通稿是她和她工作室出的吧。
乙:这谁知道,可能是,可能不是。
这样的回答实际上没有提供任何有效信息,违反了话语交际中的质量准则。这
样的“无效回答”似乎不应该大量存在。但通过分析会话语料,我们认为在答语中
使用这样的句式有其特殊的交际功能。接下来结合上面这段对话的前后语境进行分
析(对话中涉及到真实人物信息的内容用*省略):
甲:上国家宝藏是明显的没有准备好,是态度问题。希望他能知道这个节目的初
衷,有背景不是放肆的理由。另外,问过国民再自封**吧!
乙:**不是他自封的,是央视一档节目里主持人说的。
甲:通稿是他和他工作室出的吧。
乙:这谁知道,可能是,可能不是,啥都有可能,这年头给自己按人设的明星太
多了。
从对话内容可以看出,甲乙二人在讨论某明星。甲指责该明星的所作所为,显
然对该明星较为不满;而乙言语中则表现出回护的态度,很可能是该明星的粉丝。
且从二人对话中可以看出,乙对该明星和娱乐圈有一定了解,清楚知道该明星称号

的来龙去脉,那么他也应该清楚通稿 一般都是出自明星和工作室的手笔。而面对
甲质疑的“通稿是他和他工作室出的吧。”乙却给出了“可能是,可能不是。”这

① 该语境下“通稿”并非一般新闻稿,而是指公众号、娱乐博主等自媒体在明星或工作室授意下有偿发布的
宣传稿。明星往往通过发通稿的方式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舆论环境。

50
样模棱两可的回应。根据上下文可以做出推断,乙心知通稿理应出自工作室,但由
于喜欢该明星不愿承认。因此并未对甲的提问做出正面回应,而是做出了一个看似
无效的回答,借以规避二人观点的冲突。
再看另一个例子:
(191)甲:你中午去食堂吃饭吗?
乙:可能去,可能不去,一会儿再说吧。
(甲离开一段时间之后)
丙:我吃饭去,你吃啥要不要给你带?
乙:不不你等我一下我跟你一起去,我就是不想给她带饭,我要说去
她肯定又让我帮忙带,每次她都拖好几天才转我钱。无语死了。
在这段对话中,乙明确说出了自己使用“可能去,可能不去”作为回答的目的。
从乙丙的对话可以看出,乙原本确实准备去食堂,也就是说,面对“你中午去食堂
吃饭吗?”这一问题,她是有确切答案的,却故意给出了一个无效的回答。这是因
为,根据经验她认为甲的潜台词是“如果你去食堂就顺便帮我带饭”,出于某些原
因她不愿意帮忙,但不好直接拒绝,又不愿撒谎说自己不去食堂。因此,她既不肯
定也不否定,而是用一个模糊的说法将问题暂时搁置下来。这样的回答确实违反了
交际中的质量准则,也使得会话难以继续下去,但恰恰达成了乙的交际目的。也就
是说,她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而违反合作原则。
(192)甲:哎呀,我也想回去噻,可是这个毕业让我很纠结噻,而且我跟你
说啊,我的暑假可能只有两周,两周啊!!!!
乙:啊,这么短,那又见不太到了。
甲:我也很失望啊~~很可能是这样,但也可能不是。
在这段对话中,甲所说的“很可能是这样”就是回应乙上一句说的“那又见不
太到了”。既然甲的假期只有两周,且由于毕业问题不一定能回去,那么最有可能
的情况就是两人见不到。也就是说,甲如果只是根据事实情况做出回应,那么只说
“很可能是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他之所以又补充“但也可能不是”,主要是由于
对话的双方都希望二人能再见面,因此甲在将事实情况陈述完毕后,又接上了一句
符合二人期待的情况,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对对方的宽慰。

5.4 本章小结

本章从语体色彩、表达效果、交际功能三个角度对“可能 A,可能 B”句式的

51
语用价值进行了分析。语体色彩方面,从语料来源可以看出这类句式在社科类应用
文、议论文、报刊中较为常见,在文学作品中相对较少,我们认为这与“可能”的
表义特点有关。此外,通过将“可能 A,可能 B”类选择句与其它常规选择句进行
对比,可以直观地体现这类句式独特的表达效果。最后,通过实际会话语料,具体
分析“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在交际会话中具有的独特语用功能:对话中有时会
用“可能 A,可能非 A”(即结构中 B 是 A 的否定形式)这样的说法作为应答,这
样的回答没有提供有效信息,违反了话语交际中的质量准则,我们认为在答语中使
用这样的句式往往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52
第六章 与其他“可能”复句句式的复句关系比较

前几章主要分析了“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句式的语表形态、语义关系和语


用功能。事实上,“可能”连用的复句句式除了肯定式连用“可能 A,可能 B”类
之外,还包括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
能 B”类和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下面对以上三类其它“可能”肯
否性复句句式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与肯定式连用进行对比,突出“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句式的独特之处。

6.1 并列类复句比较

6.1.1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

从句式中常量的语义来看,由于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表示对前


后分句的可能性加以否定和排除,不存在前后分句能否同时成立的问题,因此复句
关系不如肯定式连用复杂。“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复句关系类型的判定主要取
决于关联词。广义并列类“不可能 A,不可能 B”句式包括并列句、递进句、选择
句和一类特殊的连贯句。
6.1.1.1 并列句
从形式上看,“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并列句和“可能 A,可能 B”类一样,
既可以直接连用,也可以添加适当的关联词,例如:
(193)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无菌罩内。
(194)不可能有什么延期执行,也不可能有什么减刑。
(195)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一个模式生活,同样也不可能让每个作家都
按一种方式写作或为人。
(196)既不可能取代成文规则的地位,也不可能取代成文规则的范围和深度。
例(193)为直接连用,例(194)(195)仅在后分句使用标记,例(196)合
用并列前标“既”和后标“也”。“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句式中没有出现用“还、
又”关联的例句。
从主谓一致性上看,“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并列句存在主同谓异、主异谓
异两种情况,例如:
(197)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没有过失,不可能事事都处理的完美圆满。

53
(198)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历史不可能倒回,事实也不可能改变。
例(197)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人”,谓语不同但意义上有相似之处,都
属于人的过失、犯的错误。例(198)前后分句主语谓语均不一致,但表达了相近
的含义,都意在说明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覆水难收。
和“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一样,当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谓语不同时,否定式
连用后分句的主语往往也会承前省略。但也有前后分句都指明主语的情况,例如:
(199)她不可能在夜总会立足,她不可能每月赚一千八百元。
前文指出,在主语相同的前提下,“可能 A,可能 B”类并列句和选择句的区
别主要在于前后两个选项能否同时成立。但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句式中,
无论前后分句的变量是否矛盾,只要不出现选择标记,都属于并列句,这是“不可
能 A,不可能 B”与“可能 A,可能 B”句式最大的不同。例如:
(200)爱情不可能长期地隐藏,也不可能长期地假装。
(201)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幸福,也不可能一辈子痛苦。
以上两个例句中,例(200)中“隐藏”和“假装”在该语境下有相似之处,都
是一种隐瞒欺骗的行为,前后分句的语义类同。(201)中“一辈子幸福”和“一
辈子痛苦”则互相矛盾不能并存,如果换成“可能 A,可能 B”框架,则前后分句
只能择一成立,是析取的选择关系。但“不可能”是对两种可能性的否定,当前后
变量语义相对时,表示排除两种相互对立的可能,出于居中的状态。即使前后分句
的变量相互矛盾,整体依然是并列关系。例(201)中“一辈子幸福”和“一辈子
痛苦”就是两种不能同时存在的极端情况,本句即表示排除这两种极端的可能,人
的一生既会有幸福,也会有痛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可能 A,不可能 B”句式中,当前后变量对立相反时,
只能使用相对反义词,不能使用绝对反义词。在语料中没有出现“不可能 A,不可
能非 A”的例句。在逻辑上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不可能 A”就是否定 A,集
合中排除 A 之后即为非 A。若非 A 也被否定,那就只能是空集。因此,除某些特
殊的修辞用法外,该句式中的两个可能性不能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另外,“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句式中存在一类非常有特点的并列句:
(202)就如同戏剧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激动人心,革命之歌也不可能始终保持
高昂激越的旋律。
(203)“天真的眼睛”不可能实现,正如人类不可能真正回归自然一样。
这类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谓语均不同,后一分句用类比的方式对前一分句进行
阐释说明,往往会在前分句或后分句使用“就像、正如、如同”等标志。多分句中

54
也存在这种现象:
(204)不可能不担心,也不可能不恐惧,正如同不可能停止思考一样。
例(204)前两项为平列关系,用“也”连接。最末项以打比方的形式对前两分
句进一步阐释。
6.1.1.2 选择句
“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选择句较少,且不存在无标选择句,均使用选择标
记“或者”,例如:
(205)行为人在客观上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或者不可能造成犯罪结果。
(206)我们不可能顺利地解决,或者不可能真正地解决。
绪论部分指出,广义“可能”连用的复句关系受常量和变量的共同制约。在“不
可能 A,不可能 B”这一框架下,不论变量的语义呈现出何种关系,整体都不会相
互矛盾。只有出现选择标记,才是选择句。不需要像肯定式连用那样综合主谓一致
性、前后项语义关系、主语的数量等加以判断。由于语义关系单纯且例句极少,不
再展开。
6.1.1.3 递进句
递进关系的“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句式与肯定式连用“可能 A,可能 B”
类句式使用的关联词基本一致,大多使用后标“更”“甚至”作为递进标记。也有
合用前后标的例句,但数量较少。例如:
(207)他初到新加坡的这一年,身边不可能有多少藏书,更不可能有线装书。
(208)任何人都不可能洞悉世间万物,甚至不可能对某一件事有充分的认识。
(209)不仅不可能宽恕这样的过失,而且也不可能容忍哪怕细如毫发的差池。
尽管例(207)和(208)均使用后单标,但两个句子前后分句的语义关系并不
相同。根据例(207)的上下文来看,显然后分句“有线装书”是可能性更低的事
件,这句话表达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他身边普通藏书数量都不多,更何况是珍贵的
线装书了,是反逼性的递进。而(208)前分句中所说的“洞悉一切”则是比后分
句中“对某一件事有充分的认识”更难做到的、更不可能的事情,该句意在说明人
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是顺递。如改成反逼性递进句则需要调换前后分句的顺序——
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有“足够”的知识尚且不可能,何况是洞察一切。例(209)也
是顺递关系。
6.1.1.4 连贯句
“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句式中出现了一类较为特殊的现象:前后分句内容
一致,后分句是对前分句的重复,仅语气存在差别(体现在标点符号上)。这是肯

55
定式连用中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例如:
(210)他不可能抛下她,他不可能抛下她!
(211)这不可能是真的……这不可能是真的!
这类句子一般用来描写人物面对某种无法接受的现实时,内心反复一再否认的
心理活动。表现主人公对某一情况的抗拒和难以置信。这类复句很难根据语义关系
归类,郭志良在《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一书中将其归为连贯复句,认为属于话
语重复性连贯复句。

6.1.2 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能 B”类

“可能 A,不可能 B”类句式表示肯定前项提出的可能,否定后项。前后分句


之间不构成对立,自然就不涉及选择关系。二者一正一反也难以构成层递关系。因
此,语料中只出现了并列句一种,例如:
(212)可能都错,不可能都对。
(213)六书只可能是六种字——六种形义关系不同的汉字,不可能是六种造
字方法。
直接使用“可能 A,不可能 B”框架的例句较少,如例(212)。语料中大多是
像(213)这样,在前项添加“只”形成“只可能 A,不可能 B”结构。前后分句的
变量具有对立关系,例如“是六种字”和“是六种造字方法”二者相互矛盾。由于
使用了“只可能”,语气比较坚定,具有排他性。此时复句关系接近于“是……(而)
不是……”类对照并列句。如例(213)也可以说成“六书是六种字——六种形义
关系不同的汉字,而不是六种造字方法。”
以上都是主语相同谓语不同的情况。“可能 A,不可能 B”类句式中也存在主
异谓同、主异谓异的情况,但此类例句极少。如:
(214)让那姑娘可能见到他,也让那老先生不可能见到他。
(215)有的要求可能不完全符合价值规律;人们也不可能一下子适应价值规
律的要求。
例(214)前后分句谓语一致,都是“见到他”,前分句主语是“那姑娘”,后
分句主语是“那老先生”。例(215)前后项主语谓语均不同,但彼此意义上存在
一定联系。

6.1.3 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

和前肯后否式一样,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否定一种可能再

56
肯定另一种可能,不构成对立的选择关系,此类复句以狭义并列关系为主,例句中
还出现了反转性递进句。先来看并列句。
6.1.3.1 并列句
“不可能 A,可能 B”并列句的情况和“可能 A,不可能 B”类似。当主语相
同谓语不同时,大多用“不可能 A,只可能 B”这样的形式,比较接近“不是……
而是……”类对照并列句,但由于使用了“可能”表推断,从表意效果来看比“不
是……而是……”更灵活,语气也比较委婉。此外也存在主语谓语都不同的情况。
例如:
(216)不可能是吸收犯,可能是连续犯。
(217)范文澜同志 1939 年入党,不可能在 1932 年就担任北平教联的党团书
记,只可能是一个成员。
(218)局势不可能出现任何改观,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例(216)使用“不可能 A,可能 B”原型关联,前后变量具有对立关系,可以
替换为“不是……而是……”并列句,但替换后表意上更为绝对。例(217)在后
项添加“只”,语气更加肯定。以上两个例句均为主同谓异,例(218)为主异谓
异。
6.1.3.2 递进句
前否后肯式和其它框架下的递进句有较大的差别。“不可能 A,可能 B”类递
进句大多为反递句,以否定式“不可能”为基点,向肯定式“可能”做反转性递进。
此时 A 和 B 的含义往往相对立,且“非 A”和“B”之间有顺递关系,例如:
(219)不仅不可能去坚持和捍卫真理,甚至可能去出卖和背叛真理。
(220)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可能是有害的。
以(219)为例,“坚持和捍卫真理”和“出卖和背叛真理”含义相对,而“不
去坚持和捍卫真理”和“出卖和背叛真理”又属于顺递关系,不坚持真理不代表一
定会出卖真理,后者比前者更加恶劣,语义更重,呈现出层进性。而(220)中“成
功”和“是有害的”一褒一贬,语义相对,而成功的反面失败则和“有害”存在顺
递关系。

6.1.4 并列类总结

“可能 A,可能 B”广义并列类复句的语义关系最为复杂多样,关键点主要在


并列句和选择句的区分,在第二章的一二节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做赘述。而其它
三类框架下,语义关系判断起来较为直观,主要依靠关联词语判断复句类型。

57
语料中出现的“不可能 A,不可能 B”广义并列类复句共 734 例,绝大多数为
并列句,共 619 句,大约占 84.33%;其次是递进句,共 111 句,约占 15.12%;选
择关系的仅有 4 句,约占 0.54%。“可能 A,不可能 B”广义并列类复句较少,共
23 条,均为并列句。语料中“不可能 A,可能 B”广义并列类复句共 49 条,包括
并列句和递进句,其中并列句 36 条,约占 73.47%,递进句 13 条,约占 26.53%。

6.2 因果类复句比较

6.2.1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

6.2.1.1 因果句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因果句使用的关系标志不如肯定式连用丰
富,语料中出现的例句大多使用后标,没有单用前标的情况,前后合用标记的例句
也极少,如:
(221)因为他一定不可能在一个职位上做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不可能积累经
验。
在使用后标的例句中,先因后果式的标记主要有“所以、因此、从而”,也有
例句使用“这是……的原因”标明前后分句间的因果关系,例如:
(222)我们目视看的速度、反应速度都不可能快,所以航模不可能是高速的。
(223)近期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大规模转移劳动力。
(224)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可能实实在在得到解决,从而就不可能为企业注
入新的生命力。
(225)不信任和猜疑不可能在朝夕之间消除,这也是韩朝关系的发展不可能
一帆风顺的重要原因。
果因式均使用“因为”连接两个分句,例如:
(226)一个在北京的人不可能不通过任何技术手段直接看到美国的景象,因
为从美国发出的光线不可能直接传到在北京的人的眼里。
除“可能”的肯否性外,否定式连用的果因句与肯定式连用基本一致,不再赘
述。
6.2.1.2 推断句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推断句语料数量远远超过肯定式连用。其
中前后合用标记的又两例均使用“既然……就……”关联。更多的是后分句单独使

58
用标记,一般使用“自然、当然、也就”。例如:
(227)既然我们决不可能确实地知道,就不可能存在有权声称是权威的权威。
(228)他不可能再建立任何功勋,当然也不可能再继续飞黄腾达了。
和肯定式连用相比,否定式连用推断句除了数量多,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
存在大量推断并列关系复合的例句,如:
(229)现在,我们还不可能消灭“三大差别”,也就不可能消灭贫富差别。
(230)乒乓球俱乐部的发展不可能离开这个大局和前提,也就不可能和外国
俱乐部走相同的道路。
(231)不进行制度创新,企业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转换机制,也就不可能成为
名副其实的市场竞争主体、形成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这类复句一般使用“也就”连接,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的基础,存在推断关系,
可以添加表推断的关联标记。例如(229)可以说成“既然我们还不可能消灭‘三
大差别’,那么就不可能消灭贫富差别。”同时,两个分句也是并列的,可以说成
“我们既不可能消灭‘三大差别’,也不可能消灭贫富差别”。其中,有一类例句
可以归纳为“没有/不 x,就不可能 p,也就不可能 q”,例如(231)。这类复句从
最外层看是假设关系,第一分句“没有/不 x”前可以添加“如果、要是”等假设连
词,后两个分句均为该假设下的结果,存在并列关系。而两个结果之间又存在推理
关系,例如(231)可以将后两分句单独截取出来,构成“既然企业不可能从根本
上转换机制,也就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竞争主体、形成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
构。”这样的二分推断句。
除了并列句,否定式连用还存在推断和递进标记复现的情况:
(232)你不可能听懂这个学派成员所说的话,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同他们进行
对话。
例(232)前后两分句之间既包含推断关系——既然不可能听懂他们说的话,那
么就不可能同他们对话。又包含递进关系,而且是反逼性递进——他们说的什么尚
且听不懂,更别说是同他们对话了。尽管从形式上看,该句并未使用反逼递进句的
关联标记,但在深层语义关系上,后分句中“不可能同他们进行对话”是较浅层次
的不了解这一学派的表现,前分句“不可能听懂这个学派成员所说的话”是更深层
次的,从整体看无疑是以深证浅的推论和反逼。
相比于肯定式连用中“可能”的不确定性,“不可能”表示坚决地否定,做出
的推理有确信的依据,更符合推断句对理据性的要求。因此“不可能 A,不可能 B”
推断句的数量远远高于肯定式连用。从占比来看,肯定式连用中,广义因果类共 106

59
条语料,推断句 3 例,约占 2.83%。否定式连用语料中,广义因果类例句共 66 条,
推断句 28 例,约占 42.42%。显然远高于肯定式连用。

6.2.2 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能 B”类

“可能”和“不可能”除了肯否性不同,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可能”代表
一种推测,是“不确定的肯定”;而“不可能”则是明确的,是“确定的否定”。
在因果句中,往往不会由不确定的原因导致确定的结论,因此前因后果式的“可能
A,不可能 B”因果句数量较少,均为单用后标,一般使用“所以、因此、因而”
关联,例如:
(233)这样的核证文件只可能出具一份,因而一个人不可能登记第二个个体
户户口。
(234)企业的自我定位、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各方面都可能根据经营状况
调整,所以企业形象不可能一成不变。
(235)他可能早已痊愈,因此不可能一直是病人。
例(233)在“可能”前使用“只”,体现出排它性,确信程度极高,和后分句
的“不可能”相对应,更加符合因果复句对原因句和结果句逻辑关系的要求,也更
符合人们的语感。而例(234)(235)中,原因句是不确定的命题,结果句则是确
定的命题,这样的句子不十分符合逻辑要求,语料数量也较少,仅有 6 条。
“可能 A,不可能 B”因果句同样存在果因式,例如:
(236)爱情可能于你无益,因为你不可能永远只沉浸在爱情的美好、光鲜、
幸福之中。
(237)机会可能正是为我们准备的,因为中国习以为常的爆炸式生产模式不
可能永远继续下去。
果因式均使用“因为”关联,数量略高于因果式,共 10 条。

6.2.3 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

和前肯后否式正相反,前否后肯“不可能 A,可能 B”类因果例句中,果因式


的数量少于因果式,原因在上一节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例句中因果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句式均使用后标关联,常见标记有“因
此、因而、从而”,例如:
(238)留给企业的机会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多,因此可能出现相当激烈的竞争。

60
(239)原始生命不可能起调节星体表面环境的作用,因而液态水圈和早期的
生命可能同时消失了。
(240)它不可能走向高潮和繁荣,从而可能错失社会大众影视娱乐内容转向
的需求机遇。
以上三个例句均使用标记显示出前后分句的因果关系,“不可能 A,可能 B”
因果句还可以不使用关联标记,依靠意义关联。例如:
(241)短期内 DVD 还不可能替代 VCD,将来很可能会形成两者并存的局面。
例(241)前后两分句间隐含着因果关系:正是因为目前 VCD 存在一定的不可
替代性,因此接下来会与 DVD 共存。可以通过添加因果连词显示和强调这一关系。
果因式例句均使用“因为”关联:
(24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可能向俄提供稳定俄宏观经济的资金,因为俄可
能会出现高通货膨胀。
(243)这些厂家不太可能轻易接受技术革新,因为那样可能打破他们原有的
生产模式。
和前肯后否的因果式一样,类似例(242)这样原因分句使用表推测的“可能”,
而结果句使用表确信语气的“不可能”往往不符合人们的认知,因此“不可能 A,
因为可能 B”类例句的数量较少。而例句(243)则在结果句使用了同样具有不确
定性的“不太可能”,前后分句保持一致,表意更加严谨,也更符合一般的言语习
惯。

6.2.4 因果类总结

和肯定式连用相比,否定式连用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推断性因果句数量较多,在
“不可能 A,不可能 B”广义因果类例句总量中占近 45%。这是因为“不可能”是
确切的否定,符合推断句对理据性的要求。而“可能”则带有不确定性,较少作为
推论的依据。前否后肯“不可能 A,可能 B”和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能 B”
类例句中,均未出现推断句。
在因果句中,很少由不确定的原因得出确定的结论。通常情况下,原因已然,
结果已然;原因已然,结果或然;原因或然,结果或然这三类情况占多数。而“不
可能”表示确定,“可能”则不确定,因此“不可能 A,可能 B”因果句中前因后
果式例句数量较多,约占总数的 72.22%。“可能 A,不可能 B”因果句中前果后因
式例句数量较多,占 62.5%。

61
6.3 转折类复句比较

6.3.1 否定式连用“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

“不可能 A,不可能 B”类转折复句数量非常少,仅出现以下三条:


(244)有许多问题不可能不从政治领袖身边滑过去,却不可能从伟大的无产
阶级艺术家身边滑过去。
(245)文学作品……不可能有绝对的权威来硬性规定一种解释,但又不可能
也不应该陷入阐释的相对论或主观主义。
(246)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又不可能放弃我们的理
想。
例(244)为单纯的转折关系,前后分句变量的语义存在一定相似性,可以同时
成立。例(245)(246)为转折并列复合,后分句转折标“但(是)”和并列标记
“又”复现。两分句变量相互对立,如(245)前分句中“有绝对的阐释权威来硬
性规定一种解释”相当于规定文学作品的唯一阐释,后分句“陷入阐释的相对论或
主观主义”也就是说追求文本解读的绝对个性化。该句意在否定这两种极端倾向,
阐释文学作品既不应限制“标准答案”,也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理解甚
至曲解作品。例(246)“真正地实现我们的理想”和“放弃我们的理想”也是相
互对立的,后分句需要添加并列标记“又”或“也”才能使句子通顺。这和肯定式
连用“可能 A,可能 B”转折句一致:单纯转折关系中,前后分句所陈述的命题必
须能够同时成立。只有在转折并列关系复合时,才能联结两个对立相反的变量。

6.3.2 前肯后否式“可能 A,不可能 B”类

前肯后否式“可能”连用复句中,转折句共 27 条,约占总数的 40.3%。从关联


词的使用情况来看,这类句式中没有出现转折标记与其它关系标记复现的情况,例
句均为单纯转折句。例如:
(247)单纯的价格竞争可能会称雄市场于一时,却绝不可能称雄一世。
(248)今年……可能会出现微量的顺差或逆差,但不可能有大的逆差。
(249)他们一击得手,可能已乘着刚才黑暗时全身而退了,但却不可能已全
都退出武当。
(250)人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个人的成功,然而却不可能取得令所有人
都心悦诚服的成就。

62
“可能 A,不可能 B”类转折句的关联词以后单标为主,如例(247)(248)。
也有使用“但却、然而却”等后双标的,如例(249)(250)。所有例句中,前后
分句主语均一致。
从语义关系来看,没有出现前后分句变量语义相反相对的情况,后分句通常是
从反面对前分句所述的情况加以补充或限定。例如(247)首先肯定了单纯的价格
战一定时间内可能会使企业称雄于市场,接着又加以补充,这段时间不可能太长,
不可能永远靠低价挤占市场。例(248)首先肯定了出现逆差的可能性,接下来又
加以限定,逆差不会太大。例(249)先说他们可能已经退了,接着话锋一转补充
说这么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部退出。其它例句也是如此。

6.3.3 前否后肯式“不可能 A,可能 B”类

“不可能 A,可能 B”类转折句中,同样没有出现转折标记和其它标记复现的


情况。例句大多在后分句使用“但、但是”,也有使用双标的。例如:
(251)我觉得,个性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某些特质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252)任何人都不可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永恒的旗帜,但是却可能因为自己
的个性而留名青史。
此外,和肯定式连用一样,前否后肯式转折句中也出现了轻转连词,例如:
(253)犯了罪的干部不可能被绳之以法,不过他的乌纱帽可能就要落地。
(254)政府的政策不可能孤立北京,不过可能孤立美国。
轻转句在否定式连用和前肯后否式转折句中没有出现。“不可能 A,可能 B”
类句式的前分句表达坚决的否认,后分句则是较为灵活的推测,本身语气就由强硬
变得较为松快,因此较之于后分句为否定形式的另外两类来说,更适用轻转连词。
语料中还出现了四例让步关系的“不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如下:
(255)虽然这种规模的空袭不可能造成大的伤亡,但可能使得全社会人心惶
惶,动摇民心。
(256)尽管我不可能永远骗过每一个人,但是我却可能暂时蒙蔽某些人的眼
睛。
(257)尽管增长率不可能达到前些年的水平,但仍可能大大高于国际直接投
资的平均增长速度和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投资的增长速度。
(258)学者们绝不可能确信他的理论是不是万无一失的,虽然他们可能清楚
某一理论是错误的。
前三例让步在前,转折居后,是比较常见的让步句句序。例(258)在后分句使

63
用“虽然”连接,将让步句置后,和 3.1.2.2 中提到的果因句类似,也属于王力、赵
元任等学者认为的从句后置现象,是一种非常规句序。

6.3.4 转折类总结

肯定式连用转折句大多是主语一致,谓语相互对立的。而其它三类转折复句的
前后分句谓语通常并不矛盾,后分句往往是对前分句进行补充或加以限定。
只有前后分句的肯否性一致时,才会出现转折标和其它标记复现的情况。当前
后分句肯否性不一致时,不存在并列和转折关系的复合。前否后肯式和肯定式连用
一样出现了使用轻转标的例句,另外两类中没有出现。让步关系的“不可能 A,可
能 B”类例句中还出现了让步分句后置的情况,这是肯定式连用中没有出现的。

64
结语

对于“可能 A,可能 B”类复句句式的分析暂时告一段落,但关于复句形式与


意义的讨论却永远未完待续。撰写本文并不仅仅为了描写“可能 A,可能 B”这一
格式,也是以此为切入点,窥探“复句”这个庞大体系的冰山一角。针对复句标记
与语义的关系,学界已有不少争议,主要体现在关于多重复句层次分析的文章中。
有些学者认为多重复句划分应以复句标志为判断依据,有些学者则认为应从意义出
发切分复句。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的常量,是用来标明复句关系的成分。关联词的使用通常与
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相契合。但周静(2003)通过分析并列句与递进句的转换,
指出深层的语义关系和表层的语法形式有时不一致。例如递进句的语义基础既可以
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而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复句形式与意义存在不对应的
情况。
复句类型的判定应以形式还是意义为根本标准?学界普遍认同无标复句的复句
关系由分句间的语义基础决定,但这类复句关系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例如正
文中提到,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通常具有天然的时间序列性,当分句间不出现标记
时,既可以认为是因果句,也可能被判定为是连贯句或并列句。必须承认,标记对
于确定复句关系类型起着相当大的、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
关联标记来源于人们对事物间客观事理关系的总结,而当我们使用关联标记时,
又包含了对复句关系的主观认识。一旦使用了某种关联词语,就可能使得语义基础
不同的句子归入相同的复句类型,或者使语义基础相同的句子归入不同的复句类型。
通常情况下,不同类的关联词语显示着不同的语义关系,而某些关联标记又可以兼
表多种关系。因此,有些情况下单纯依靠关系标记判断复句类型还不够全面。复句
的标记和语义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点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已有
相当详尽的说明。本文所分析的“可能 A,也可能 B”类句式也是很好的例证。尽
管本文认为“可能”是该句式的常量,但“可能”显然无法归入关联标记。也就是
说,“可能 A,也可能 B”格式实际上是由并列标记“也”关联的复句。“也”并
不表示选择关系,但正文部分的分析足以说明,句中主语的一致性以及“谓语”能
否同时成立影响着该复句最终呈现出选择还是并列关系。这就说明,即使是有标复
句中,复句的关系也并非完全由关联标记决定。有些情况下,句间标记与关联项之
间存在一种互动,共同决定了复句最终呈现出何种面貌。尤其体现在“可能 A,可
能 B”选择句中,当主语一致且 AB 处于矛盾对立的语义关系时,即使不使用选择

65
标记,复句依然为选择关系。而其它几类则由关联标记主导。
当然,特殊情况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否定“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这一基本
原则。正如上文所说,复句标志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言语逻辑的提炼,呈现出概
括性、体系性、规律性。类似“可能 A,也可能 B”这样复句关系受关联项语义特
征影响的毕竟是少数。根据关联标记判断复句类型无疑是最高效、最直观的方法,
是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最大程度的结合。复句的分类体系,应当尽可能化繁为简,通
过分析大量的言语事实,归纳出统一的规律。关联标记正是这种规律的体现。而从
语义出发则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对汉语教学也不利。在
有标复句中,从关联词入手更便于教学,也便于计算机处理。本文提到的一套标记
对应多种复句关系的情况自然是重点研究讨论的对象。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发现、
解释特殊现象,正是语法研究的归旨。

66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16.
[2]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张斌,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与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7]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王维贤,张学成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邢福义.复句与关联词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二)期刊论文

[1] 赵 志 强 , 王 冬 梅 . “ 可 能 ” 的 语 法特 征 及 来 源 研 究 [J]. 河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2021,26(01):48-52.
[2] 胡麗珍.再論推測副詞“可能”的來源[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9(01):91-105.
[3] 邓川林.副词“也”的量级含义研究[J].中国语文,2017(06):653-661+766.
[4] 储泽祥,储一鸣.“也”字句的单比与通比[J].汉语学习,2017(05):3-11.
[5] 胡 为 飞 . “ 还 、 又 、 再 、 也 ” 和 能 愿 动 词 连 用 共 现 考 察 [J]. 宿 州 学 院 学
报,2017,32(03):54-56+88.
[6] 陈曦.能愿动词“可能”意义的词汇化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7,18(03):72-74.
[7] 郭霞.副词连用构式“也……也……”的句法语义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16,35(06):112-114.
[8] 刘 家 玮 . 试 析 模 糊 限 制 语 “ 可 能 ” 一 词 的 语 用 功 能 [J]. 信 阳 农 林 学 院 学
报,2016,26(01):87-89.
[9] 周晓利,曾传禄.“可能”和“也许”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
学报,2015,34(09):118-123.

67
[10]石慧敏,汪小溆.“A 也不是,B 也不是”构式及其认知动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3):146-151+172.
[11] 陈 鸿 瑶 . “ 也 ” 字 在 复 句 格 式 中 的 语 义 贡 献 [J]. 苏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4,31(05):34-37.
[12]胡静书.推测副词“可能”的来源[J].语言研究,2014,34(03):59-63.
[13]马真.包含副词“也”的并列复句句式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2014,28(01):37-43.
[14]王冬.论“不是……而是……”和“不是……就是……”的异同[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14(10):59-63.
[15]曹翔.副词“也”研究的相关问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8):59-61.
[16]陈 鸿 瑶 . 副 词 “ 也 ” 主 观 性 的 认 知 解 释 [J]. 东 北 师 大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2(02):95-98.
[17]甘莅豪.“不是 A,就是 B”选择构式义的形成——基于互文的空间认知分析[J].
汉语学习,2011(06):60-68.
[18]刘 板,景梅叶 .“……也不是 , ……也不是 ”的逻辑意 义分析[J]. 黄山学 院学
报,2011,13(01):102-104.
[19]朱 斌 . “ p 是 q, 又 / 也 不 是 q ” 及 相 关 句 式 [J]. 社 会 科 学 论 坛 ( 学 术 研 究
卷),2009(01):130-135.
[20]郝文华.“也”字句蕴含的“异”[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55-56.
[21]周静,钟莹.“不是 A,就是 B”的语义类型与语用辖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03):124-129.
[22]田然.“既 A 又 B”格式中 A、B 共现的条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
学与研究版),2007(04):71-74.
[23]蒋 宁 . 语 气 副 词 “ 可 能 ” 和 “ 也 许 ” 句 法 、 语 义 及 语 用 分 析 [J]. 现 代 语
文,2006(03):62-63.
[24]覃 聪 . 两 可 式 并 列 复 句 “ A 也 行 ,B 也 行 ” 的 分 析 [J]. 河 北 北 方 学 院 学
报,2006(01):23-26.
[25]李晓琪,章欣.“既 A 又 B”、“既 A 也 B”的异同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
报,2005(03):52-61.
[26]邓根芹,焦秀凤.副词“也”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拷贝型副词研究之二[J].
常熟高专学报,2004(05):96-99.
[27]李 杰. 试 说 补 充 “ 同 一 项 目” 的“ 还 ” 字 复句 [J]. 南 京师 大 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2004(02):134-138.

68
[28]周静.并列与递进的转换制约[J].殷都学刊,2003(02):96-99
[29]周有斌.制约选择项在“不是……就是……”中出现顺序的因素[J].琼州大学学
报,2003(04):78-79.
[30]周 有 斌 . “ 不 是 A, 就 是 B ” 句 表 述 对 象 的 数 量 及 作 用 [J]. 安 徽 教 育 学 院
报,2002(01):84-88+128.
[31]高媛媛.谈谈“也”与“还”[J].语文学刊,2002(01):51-62.
[32]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 P,也是 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5):82-83.
[33]杨亦鸣.试论“也”字句的歧义[J].中国语文,2000(02):114-125+189-190.
[34]汪卫权.副词“也”的语义指向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0(01):111-113.
[35]杨玲.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9(01):68-74.
[36]刘 乃 仲 . “ 不 是 A 就 是 B ” 的 又 一 种 并 列 句 [J]. 吉 林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1998(05):85-87.
[37]郑盛锦.还、又、也功能比较[J].柳州师专学报,1996(04):25-29+34.
[38]王弘宇.细说“不是A,就是B”格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6(04):66-70.
[39]王弘宇.数量因素对“不是 A,就是 B”格式意义的制约作用[J].世界汉语教
学,1995(02):23-27.
[40]鲁晓琨.副词“也”的深层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2(04):17-20.
[41]史锡尧.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04):101-111.
[42]杨亦鸣.“也”字语义初探[J].语文研究,1988(03):56-59.

(三)学位论文

[1] 王钦.情态词“可能”“也许”“恐怕”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
大学,2020.
[2] 宋彩云.“既……又/也/还……”格式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
学,2020.
[3] 丁佳.对外汉语中副词“还、再、又、也”的对比分析与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7.
[4] 袁鑫.现代汉语“要么”句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 方甲珂.“X 也 A,也 B”句式辨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 林雪梅.“既……又(也/且)……”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7] 谷雨薇.副词“也”、“又”的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 汪小溆.“A 也不是,B 也不是”句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9
[9] 顾婷婷.“也 A,也 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0]张绘娟.又是“A”又是“B”格式及其相关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1] 叶姣蒂.副词“还”的语义探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12]胡爱东.类同比较性让步句式“不是 p,也是 q”的句法语义分析[D].华中师范大
学,2003.
[13]唐敏. 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3.
[14]武氏清平.“既……又……”格式的语义和语用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70
致谢

光阴似箭,转眼已是在桂子山上度过的第七个年头。我记得夏日灼热的烈阳,
我闻过桂花沁人的芬芳,斑驳的光影洒在桂中路上,我无数次用脚步丈量。如今,
我可以无比确信地说,我在华中师大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最美好、最酣畅淋漓的
七年。这七年中,留下了许多欢声笑语,也有过无助和彷徨,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
友、可亲可敬的师长。就以这篇文章为七年的回忆画上记号吧。
一路走来,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父母,这些年来,我有过许多迷茫的时刻,每
当遇到挫折时,爸爸妈妈永远能够体谅我宽慰我。如果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我的
生活不会这么无忧无虑,求学之路也不会这么顺利。还有我的导师朱斌教授,和老
师初识是在本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课堂上,朱老师不仅传授给大家知识,更是潜
移默化地教给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正是这门课程激起了
我对语法研究的兴趣。之后,非常幸运,我本科的毕业论文便是在朱老师的指导下
完成。三年后,这篇文章也在朱老师的指导下诞生了。从题目的选定,到语料的搜
集、分析,到论文框架的建构,再到最后填充起文章的血肉筋骨,每一步都离不开
朱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耐心帮助。何其有幸能够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何其有幸能够成
为朱斌老师的学生。另外,还要感谢我遇到每一位老师,您们的课堂或幽默风趣,
或认真严谨,都让我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与魔力,并为之深深着迷。最后,我想
感谢我认识的每一位朋友,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见证了彼此太多的欢笑与泪水,嬉
笑怒骂,犹在耳畔,山高水远,长路漫漫。希望你们今后的人生平安快乐,前程似
锦。

7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