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7

— 叫 發知摩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题 目 : 《 金 匮 要咯 》 论 湿 之 病 脉证 治 研 究 ,

作 者姓 名 : 办海 燕

指 导 教师 : 连 建伟

学 科专业 : 中 医学 中 医 临 床基础

所在 学 院 : 基袖 医 学 院

提交 日 期 年 月
此 页 作为 扉页 放 在 学 位 论 文 封 面后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研 究生 学 位 论文 原创 性 声 明
本人 郑 重 声 明 : 本 人所提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 金 匮要 略 论湿 之 病 脉 证 治 研 究 》

是本 人在 导 师 的 指 导下 , 进 行 的 研 究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除 文 中 已 经加 以 标 。

注 引 用 的 内 容外 , 本 论文 不 包含其他个 人或 集 体 已 经 发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对 本文 的 研 究 作 出 重 要贡 献 的 个人 和 集 体 ,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和 致谢 。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结 果 由 本 人 承担 。

学位 论 文 作 者签 名 签字 曰 年 月》 曰

学 位 论 文 版权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者 完全 了 解 浙江 中 医 药 大 学 有 关 保 留 、 使用 学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同 意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 权浙江 中 医 药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部或 部

分 内 容编 入有 关 数 据 库进行 检 索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存 和

汇 编 本 学 位 论文 。

本 学 位论 文 属 于

、 保密 口 , 在 年 解 密后 适 用 本 授 权 书 。

、 不保

请 在 以 上 相 应 方框 内 打 “ ”)

学 位 论文 作 者签 名 指 导教 师 签 名 :

签字 日 「 月 幼 曰 签字 日 期 办 奢 月 化 日
目 录

中 文摘 要

一 、 “ 湿 ” 字 析意 及相 关 概念

一 ) “ 湿 ” 字直解

二 ) “ 湿” 与 “ 湿气”

三 ) “ 湿” 与 “ 湿邪 ”

四 ) “ 湿病 ”

二 、 《 金 匮要 略 》 论 湿 之 病 脉证 治

一 ) 《 金 匮 要 略 》 论湿 之 病

疾 病诊 断

鉴别 诊断

疾 病 转变

二 ) 《 金 匮要 略 》 论湿 之 脉

湿 病 主脉

脉 沉 而 细 一作 缓

脉缓

湿 病可 见 脉

脉大 : 病 在局 部

脉微弱

脉迟

脉上 下 行 , 微弦

脉滑 而 数

湿 病 相 兼脉

脉 浮 虚 而涩

龍迟

湿 病成 因 脉
4 . 1 历 节成 因 脉

谷疸成因 脉

湿病 补 充 脉

三 ) 《 金 匮 要 略 》 论湿 之证 …

识症 辨 病

由 病辨 证

随 症加 减

四 ) 《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之 治 …
治法

内 治法

微汗 祛湿法
温 阳 除 湿法

治 气 行湿 法

清 热 除湿 法

健 脾 祛 湿法
行 散 暑 湿法

外治 法

内 药 鼻 中 —通 窍 除 湿法

熏 洗法

外敷 法

坐药 法

浸脚 法

治效

治禁

三 、 《 金匮 要略 》 论湿 的特 点 ‘

辨 病 证症 结 合论 治

谨 守 脏腑经络辨 证

创 湿病 治 法 与 方 剂

参考 文献
附录

致谢
文 献综述
中 文摘 要

《 金 匾 要 略》 论湿 之 病 脉证治研 究

目 的 通过 对 仲 景 《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之 病 脉 证 治 的 研 究 , 从病 、 脉 、 证 、 治 的角度

探 讨 仲 景 论 湿的 规 律 , 归 纳 仲 景 论湿 的 特点 , 从 而 助 益 临 床 湿病 的 辨 治 。 同时 , 以期由

湿为 切入 口 , 增 加 对 仲 景 理论 的 研 究 角 度 和 研 究 方 法 , 为 其 他 病 因 病 邪 致 病 的 病 脉证 治

研 究 奠 定 基础 。

方法 从 概 念 入手 明 确 “ 湿” 、 “ 湿气 ” 、 “ 湿邪 ” 、 “ 湿病 ” 等 的 含义 , 进 而分 篇 分 条

缕析 《 金 匮 要 略 》 中 与 湿有 关 的 篇 章 和 条 文 , 并 从病 、 脉 、 证 、 治 的 角 度 分 别 进 行分 析 ,

找 出 各 自 的 规律 , 最 后 在 此 基础 上 知会 并 归 纳 总 结 原 著 论 湿 的 特 点 。

结果 ① 《 金 匮 要 略 论 湿之 病 重 视 湿 病 的 诊 断 与 鉴 别 》 , 、 判 断 湿病 的 转 归 与 预 后 、

注 意 湿 病 的 转 化 与 演变 。 ② 《 金匮 要 略 》 论 湿 之脉 , 较舌 详 细 , 有 主脉 、 可 见脉 、 相兼

脉 、 成 因脉 、 补 充脉 。 ③ 《 金 匮 要 略 》 论湿 之 证 , 通 过 识症 以 辨 病 , 而辨 证 以辨 病 为 前

提 , 辨 同 病 之 异证 、 兼证及 坏 证 , 并 对 兼症 、 或 然 症 进行 随症 加 减 。 ④ 《 金匮要 略》 论

湿之治 , 内 治法和 外 治 法 灵 活 丰 富 , 从 “ 汗” 、 “ 便 ” 见治 效 , 由 “ 二 禁一 慎 ” 明 治 禁 。

⑤ 《 金 匮要 略 》 论 湿 的 特 点 , 辨 病 证症 结 合 论 治 、 谨 守 脏 腑 经 络辨 证 、 创 湿病 治 法 与方

剂 。

结论 《 金 匮 要略 》 论湿 并 不 囿 于 湿痹 , 论湿 之病脉证 治 着 实 有助 临 床 , 实 开湿 病

体 系 之先 河 。 追 随仲 景 思 维 , 论 湿 之 病 脉证 治 , 为 其 他 病 因 病邪 致 病 的 病 脉 证 治 研究 奠

定基础 。

主 题词 《 金 匮 要略 》 , 湿病 , 张仲景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 o n D i s e a s e s ,

, , , , ,

, ,

, ,


d a m p n e s s

C o n c l u s i o n D a m p n e s s d i s c u s s e d i n J in K u i Ya o L v e i s n o t l i m i t e d b y d a m p n e s s - o b s t r u c t i o n

b u t c r e a t e s a p r e c e d en t i n t h e s y s t e m o f d i s e a s e s c a u s e d b y d a m p n e s s . F o l l o w i n g t h e t h o u g h

o f 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 s t u d y d i s e a s e s , p u l s e s , s y m p t o m s ,


前 言

湿之 为 病 , 较为 多 发 , 甚 为 广泛 , 症状 亦 显 复 杂 , 在 中 医 病 因 病 机学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虽 然 它常 与 水 、 疲 、 饮并 称 , 但 水 湿 痰饮 并 非 一 物 , 在病 因病机 、 临 床表 现 、 治则

治 法 等 方 面 仍 有诸 多 差 异 , 不 可 不辨 。 湿聚 为 水 、 水 停 成饮 、 饮 凝成 痰 , 其 形 质不 同 。

湿 属 无形 、 是乃 氤 氲之 气 、 弥 漫之 态 , 天地 所感 , 既 可外 受 、 又可内 生 。 由 是简 知 , 水

湿 痰 饮有 别 , 未 可 一统 论 之 。 鉴 于地 处 江南 湿 地 如 叶 氏 所 慨 , “ 吾 吴湿 邪 害 人 最广 ” ⑴ ,

而湿 之 为 病 又恰恰 是 现 代 西 医 学 诊 治 之棘 手所 在 , 故从湿 出 发 , 究其 病 脉 证 治 , 方得 其

全 。

纵观 中 医 对 湿 的 认 识 来 源 于 五 十 二 病 方 , 《 》 《 内 经》 《 难经 》 《 伤 寒 论 》 金 匮要 略 》
《 ,

发展 于金 元 , 完 善于 明 清 、 民国 , 成 熟于 现 代 。 其中 , 张 仲 景 开 湿 病 辨 证论 治 之 先 河 。

《 金 匮要 略 》 作 为 仲 景 《 伤 寒 杂 病 论 》 的 杂 病 部分 , 是 现 存 最早 的 一 部 论 述 杂 病诊 治 的

专书 , 倡 “ 脏腑 经络 先 后 病脉 证 治 ”, 提出病名约 种 , 首创 并遵循着 以 病 为 纲 、 按

病 论述 、 据病 立 法 、 病 分 各类 、 逐类 设 证 、 因 证 制方 、 按 方 用 药 这 样一 种 较 为 成 熟 的 理

法 方药俱 备 的 体 例系 统模 式 。 原 著 强调 “ 病 脉 证 治 ” 且 视其 为 整 体 , , 这 给 人 予诸 多 启

发 。 若 从仲 景 的 视 角 、 以 仲景 的 思 维 出 发 来 研究 “ 湿” , 发 现其 论 湿 之 病 脉 证 治 虽 散 在

于 不 同病篇 当 中 , 但 又有 其 规 律 和 法 则 可 循 , 这 为 本 研 究 的 着手 进 行和 继 续 深 入提 供 了

思 维 依托和 理 论依 据 。

正 如 仲 景所 云 : “ 若 能寻 余 所集 , 思过 半 矣 。 ” 推而 广 之 , 如 果 我们 对 于 这 常 见

“ 湿 病 的 病 脉 证 治 研 究 能 够 有 所 总 结 的 话 那 么 不 但 在 临 床上 治 疗湿 病 可 以 运 筹帷 幄
” , ,

而 且 对 于 其 他 病 因 病 邪 致 病 的 病 脉 证 治 亦 可 采 用 类 似 的 方 法 进行 归 纳 总 结 , 从 而 能够 更

加 明 晰地 透 视 经 典 、 更 加 有 效地 指 导 临 床 。
一 、 “ 湿 ” 宇 析 意 及其相 关概念

一 ) 字直 解
考 “ 湿” 之意 , 《 易 乾》 曰 : “ 水 流湿 。 ” 说 明 湿 与 水有 关 , 从其 类 也 。 东汉 许

慎 《 说文解 字》 曰 : “ 淫 , 幽溼也 。 从水 , 一 所 以 覆也 。 覆土 而有 水 , 故溼也 。 ” 直观 地

描述 了 “ 湿 ” 的状 态 , 这 是 水 以 土 覆 或 覆 土 于 水 后 而 出 现 的 状态 。 从 造字 法 来 看 , 湿的

形 旁为 ” ”, 湿的 声旁为 “ 显” , 而 “ 显者 , 阳也 ” 。 水加 阳 为 湿 , 阳 蒸 水 动 以 成氤 氲

为湿 。 可见 , “ 湿 ” 与 天地 相 关 , 得 地 之土 形 、 受天 之 阳 气 , 均 可 呈现 “ 湿 ” 所 特有 的

状态 。

二 ) “ 湿” 与 “ 湿气 ”

《 素问 阴 阳 应 象大 论篇 》 云 : “ 天有 四 时五 行 , 以 生长 收 藏 , 以 生 寒暑 燥 湿 风 。 ”

天地 自 然 之 中 , 有 春 夏秋 冬 四 时 的 更 替 , 有 木 火 土 金水五 行 的 变化 , 产 生 风 寒 暑 湿 燥火

六 气化 万 物 之生 长 收 藏 。 此中的 “ 湿 ” 便 是 六气 之一 , 属 于 正 常 的气 候 , 不 会使 人 致 病 。

“ 太阴之上 , 湿 气 主之 ” , 这是 《 素问 天元 纪 大论 篇 》 提 出 的 “ 标 本相 合” 。 又在 《 素

问 五 运 行 大论 篇 》 描 述 了 “ 湿 ” 作 为 六 气 之 一 的 特性 , 及其 在 人之 合 、 其 于 万 物 生化

的 规律 : “ 中 央 生湿 , 湿生土 , 土 生甘 , 甘 生脾 , 脾生 肉 , 肉 生肺 。 其 在天 为 湿 , 在地

为土 , 在体为 肉 , 在气 为 充 , 在藏 为 脾 。 其性 静 兼 , 其德 为 儒 , 其用 为 化 , 其 色为 黄 ,

其 化为 盈 其 虫 倮 其 政 为 爐 其 令 云 雨, , , , 其 变动 注 , 其 眚 淫馈 , 其味 为 甘 , 其志为 思 。 ”

并 对该特 性 下 “ 湿 ” 的 作 用 进行 了 阐 述 : “ … … 湿 以润之 … … 。 ”

由 是观 之 , 六 气之 “ 湿” — “ 湿气 ” , 是天 地 四 时 中 所 当 存在 的 , 也是 濡 润滋 养

万 物所 必 需 的 。 事 实上 , “ 湿 ” 的 这 一 特 性却 常 被 忽 视 。

三) “ 湿” 与 “ 湿邪 ”

六气 反 常 , 使 人 体难 以 适 应 或 抵 御 而 受病 , 遂现 六淫 致 病 。 相 应地 , 六 气之 湿”

便成 为 了 六 淫 之 湿” — “ 湿邪 ” 。 与 “ 湿气 ” 儒 润 滋 养 的 特性相 比 , 人 们 更 关注 的

是 “ 湿 ” 作为 “ 湿 邪 ” 所 表现 出 来 的 重池性 、 郁 滞性 、 黏滞 性 、 隐 匿性 、 弥 漫性 、 亲和

性 、 季节性 等 致 病 特 点 。 《 素问 至 真 要 大 论 篇 》 明 确 提 出 了 湿 气 淫胜发 生 的 各种 变 化 ,

如 : “ 太阴 司 天 , 湿淫所 胜 , 则 沉 阴 且布 , 雨变枯 槁 。 跗肿 骨 痛 阴 瘦 , 阴 瘦 者按 之不 得 ,

腰 脊 头 项痛 时 弦 , 大便 难 , 阴 气 不用 , 饥 不 欲食 , 咳 唾则 有血 , 心如悬… … ”
湿 邪 有 天地 之 分 。 《 素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篇 》 曰 : 故 天之 邪 气 , 感 则 害人 五 藏 … … ;

地 之湿 气 , 感则 害 皮 肉 筋 脉 。 ” 明 代 赵献可 《 医贯 湿论 》 云 : “ 有 在 天之湿 , 雨 露雾是

也 。 在 天者 本 乎 气 , 故先 中 表之 荣卫 。 有 在 地 之湿 , 泥水是也 , 在 地 者本 乎 形 , 故先 伤

肌 肉 筋 骨 血脉 。 ” 可 见 已将 湿 邪 分为 “ 天 之 邪气 ” 与 “ 地 之湿 气 ” , 并指 出 天 、 地湿 邪

伤 人 部位 有 所 不 同 。 《 金匿要 略 脏 腑经 络 先 后 病 脉 证 》 阐述 “ 五邪 中 人 ” 有 上 下 之 别 :

“ 清 邪居 上 , 池邪 居 下 , 大邪 中 表 , 小邪中里 , 饪 之邪 , 从 口 入者 , 宿 食也 。 五邪 中
人 , 各有 法 度 , 风 中 于前 , 寒 中 于暮 , 湿 伤于 下 , 雾 伤于 上 。 风令 脉浮 , 寒令脉急 , 雾

伤 皮腠 , 湿 流关 节 … … ” 其 中 所 论 雾 与 湿 皆 属 外 湿 之 邪 , 中 人 的 部 位 有上 与 下 、 皮 肤与

关节 的 差异 。 至于 清 邪 、 池 邪是 否 即 分 别指 雾 与 湿 , 历 代 略有 争 议 , 徐 成 贺 对 此进 行 分

析 后 给 予 充 分 的 肯定 。 《 医 宗 金鉴 》 谓 : 清邪居上 , 谓 雾 邪 本乎 天 也 ; 油邪居下 , 谓

湿 邪 本 乎地 也 。 ” 将 清 池 雾 湿 之 邪 与 天 地 之气 结 合 起 来 , 表明 《 金 匮 要略 》 分湿 邪 为 清

池与 《 内经》 将 湿 邪 分 为 天地 是 一致 的 。 此外 , 《 金 匮 要 略 此说 也 体 现 了 》 “ 同 气相 求 ” ,

点 明 了 清 池之邪 致 病 病 位 的 上 下 之 别 。 从 中 医 病 因 学来 看 , 湿 邪还 有 内 外 之 异 。 六淫

之 湿 致病 者 是乃 外 湿 , ; 机 体脏腑 功 能 失调 以 致湿 邪 停 聚 者 , 则是内湿 。 《 医 学 正传 湿

证 》 指出 : “ 夫湿 之 为 病 , 所感 不 同 , 有从外 感 而 得之 者 , 有 从 内 伤 而得 之 者 。 ” 比较

《 金 匮 要略 》 所 载 之 湿 病 ( 即 “ 湿搏 ” , 属 “ 狭义 湿病 ” , 概 念 见下 “ 湿病 ” , 表 证所 占

比 重 极大 , 且其侧 重 点 是 在 外湿 方 面 。

桂林 古 本 《 伤寒 杂 病 论 湿 病 脉证 并 治 第 九 》 有 载 : 湿气 为 病 , 内 外上下 , 四处

流行 , 随 邪变化 , 各 具 病 形 … … 湿 气 在上 , 中 于雾 露 , 头痛 , 项强 , 两额 疼 痛 , 脉浮 而

湿 … … 湿气 在下 , 中 于水冷 , 从腰 以 下 重 , 两足 肿 , 脉 沉 而 湿 … … 湿 气在 外 , 因 风相 搏 ,

流 于 经络 , 骨节 烦 疼 , 卧不 欲食 , 脉 浮缓 , 按之 徑 … … 湿 气 在 内 , 与 脾相搏 , 发为 中 满 ,

胃 寒相 将 , 变 为泄湾 。 …… ” 可见 , 仲 景对 于 湿 邪 的 认识 并 不局 限 。 虽然 桂 林 古 本真 伪

问 题难 以 确 考落 实 , 但 由 于古本 内 容 的合理 性和 实用 性 , 其 文 献价 值 重 新 得 到 重 视 和 肯

定 。 本着 如 此 的 研究精神 和 态 度 , 桂林古本 中 关 于 “ 湿气 为 病 ” 之 说值 得 学 习 , 同时

也 着 实 体 现 了 湿 邪致病 的 一大 特 点 。

四) “ 湿病 ”

“ 湿病 ” , 顾名 思 义 , 是 指湿 邪 所 致 之 疾 病 。 中 医对 湿 病 的 认 识 , 来源 于 《 五十 二

病 方》 《 内 经》 《 难经 》 《 伤寒 论 》 《 金 匮要 略 》 , 发 展于 金 元 , 完 善于 明清 、 民国 , 成熟
于 现代 。

仲 景 之 湿病 可 有广 义 和狭 义 之分 。 狭义 之 “ 湿病 ” , 即 “ 湿搏 ” , 见于 《 金匮 要 略

痉湿 暍 病 脉 证 治 》 : “ 太阳 病 , 关 节疼 痛 而烦 , 脉沉 而 细 作缓 。 者 , 此名 湿痹 。 《 玉函》 云中

湿 。 ” 是 指 感 受外 湿 , 并 兼 风夹 寒 , 侵 犯 肌表 , 流 注关 节 所 致 , 以发热 身 重 、 骨节 疼 烦 为

主 的 病证 。 广 义之 “ 湿病 ” , 则 指 凡 因 湿邪 侵 袭 人 体 , 或 人 体脏 腑 功 能 失 调 , 而 致 湿邪

潴留体 内 , 从而 引 起 病 证 的 统 称 , 这 就 是我 们 通 常 概 念所 称 的 “ 湿病 ” 。 在 《 金 圖要 略 》

中 与 湿相 关 的 疾病 就 多 达约 种 , 见 于湿 搏 、 中暍 、 狐惑 、 历节 、 肾着 、 小便 不利 、

黄汗 、 黄疸 、 吐血 、 下血 、 下利 、 浸 淫掩 、 转筋 、 妊娠 腹 痛 、 妊 娠 水肿 、 妊 娠 小 便难 、

妊娠 胎 动 不 安 、 产后下 利 、 产 后 外感 、 妇 人带 下 、 妇 人腹 痛 、 阴拖 、 脚气 、 弦晕 、 卒死

而壮 热者 。 仲景名 “ 湿病 ” 者 唯 见于 《 金 匮要 略 运 湿暍 病 脉 证治 》 , 但在 仲 景 其 他与 湿

相 关 疾病 的 诊 治 中 , 富含 了 仲 景 对 “ 湿 ” 之病 脉证 治 的 诸 多 理 念 , 开 创 了 湿 病辨 证 论 治

之先 河 。 因此 , 有 必 要扩 大 仲 景 “ 湿病 ” 的 概念 和 范 围 , 在 此 基 础 上加 以 研 习 , 方不

失仲 景 心 法 !

二 、 《 金匿 要 略 》 论湿之 病脉证治

《 金 匮 要 略 》 建立 了 以 病 为 纲 、 病 证结 合 、 辨 证 论 治 的 杂 病 诊疗 体 系 “ , 是 辨病 与

辨证 相 结 合 的 典 范 。 具 体来 说 , 在 原著 中 , 仲 景辨 病 是辨 杂 病 , 辨 证则 是采 用 了 脏腑 经

络 辨 证方 法 。 张 清 等等 学 者提 出 “ 先 辨病 后 辨证 论 治 是 辨 证 论 治 体 系 之精 髓 ” 。 原著

以 “ 病 脉证 治 ” 或 “ 病 脉证 并 治 ” 为 题 , 一 方 面提 示 了 “ 病 、 脉 、 证 、 治 ” 的 认 识规 律 ,

一 方 面又 强 调 了 “ 病 脉证 治 ” 的 整 体 意义 , 这 为 我们 研 究湿 病 点 明 了 方 向 。

《 金 要 略 》 论湿之病

《 金 匮 要略 》 中 与 湿 相 关 的 疾 病 多 达 约 种 , 可称其 为 “ 广 义湿 病 ” , 见 于 湿搏 、

中暍 、 狐惑 、 历节 、 肾着 、 小 便不 利 、 黄汗 、 黄疽 、 吐血 、 下血 、 下利 、 浸淫搭 、 转筋 、

妊 娠 腹痛 、 妊 娠水 肿 、 妊娠 小 便 难 、 妊 娠胎 动 不 安 、 产 后 下利 、 产 后 外感 、 妇 人 带下 、

妇 人 腹痛 、 阴掩 、 脚气 、 弦晕 、 卒 死而 壮 热 者 。 其中 , 一 些 病 有共 同 的 病 因 , 一 些病 有

类似 的 症状 , 一些病有彼 此 的 转 变 。

■ 疾 病诊 断
仲 景 论病 , 常喜 用 “ ……者 , 此名 … … ”、 “ … … 之候 ” 、 “ … … 之为 病 ” 、 “ 病…… ”、

“ … … 之病 ” 等 语言 结 构 , 以 示 该 病 常 见症 状 或 主 要 症 状 以 及 主 脉 , 举例 如 下 。

“ 太阳病 , 关 节 疼 痛 而烦 , 脉沉 而 细 一 作缓 。 者 , 此名 湿 瘦 。 湿 瘦之 候 , 小便不利 ,

大 便 反快 … … 。 ” 湿搏 , 由 太 阳 病 外 感而 来 , 湿 阻 关节 , 表 现 为 关节 疼痛 、 剧则疼烦 。

若 入脏 腑 , 影 响 膀 胱气 化 则 小 便 不 利 、 湿 走 肠 间 则 大 便反 快 ; 或脾 虚生 湿 , 内 外合 邪 ,

亦 可见 二 便 之变 。 脉沉而 细 或 缓 , 即 是湿病 的 主 脉 。

“ 狐 惑之为 病 , 状如 伤 寒 , 默 默 欲眠 , 目 不得 闭 , 卧起不安 , 蚀 于 喉为 惑 , 烛于阴

为狐 , 不 欲饮 食 , 恶 闻食臭 , 其面 目 乍赤 、 乍黑 、 乍白 。 ” 湿 热 蕴毒 之 狐 惑 表 现 特 殊 ,

症似 伤 寒 , 实 不 同 于 伤寒 , 默 默 欲眠 , 但又 目 不 得 闭 、 卧 起不 安 , 甚不 安 宁 , 面 目 颜色

忽红 、 忽黑 、 忽白 , 症 状变 幻 不 定 。 湿热 内 壅 、 胃 气 不和 , 则 不 欲饮 食 、 恶 闻 食臭 ; 湿

热 虫 毒腐 烛 上 下 , 分别可见 咽 喉 、 前 后二 阴 溃 荡 ; 剧 则 入 里入血 , 酿腐 成 脓 , 目 赤 目 此黑 。

“ 肾 著 之病 , 其 人 身 体重 , 腰中 冷 , 如坐水中 , 形如 水 状 , 反 不渴 , 小便 自 利 , 饮

食如故 , 病属下焦 , 身 劳汗 出 , 衣一 作 表 。 里 冷湿 , 久 久 得之 , 腰 以 下 冷痛 , 腹重 如 带 五

千钱…… 。 ” 寒湿 留 着 于 肾 之 外 府 ( 腰部 ) 是 为 肾着 , 症见 身 体 重 、 腰 中冷 , 就 像坐 在

水里 , 故 身 重 以腰 以 下 为 主 , 腰部 困 重疼痛 犹 如 系 有 五 千 个 铜 钱 。

“ 黄汗 , 其 脉 沉迟 , 身 发热 , 胸满 , 四 肢 头面 肿 , 久不愈 , 必 致痈 脓 。 … … 不 恶风

者 , 小 便通 利 , 上焦 有寒 , 其 口多涎 , 此 为 黄汗 。 … … 身 肿 而冷 , 状如周 瘦 , 胸 中室 ,

不能食 , 反 聚痛 , 暮 躁不 得 眠 , 此 为 黄汗 , 痛 在骨 节 。 … … 黄 汗之 为 病 , 身 体肿 , 一作

重 。 发热 汗 出 而 渴 , 状 如 风水 , 汗 沾衣 , 色正黄如 柏汁 , 脉 自 沉… … ” 黄 汗 , 寒 湿 或湿

热者 , 症略有 异 , 但 皆 可见 状 如 风水 、 骨 节 疼痛 、 身 肿发 热 、 不 恶风 、 汗 出 沾 衣 色 黄如

柏汁 、 脉沉 迟 或 自 沉 之 共 同 症 状 。

“ 转 筋之 为 病 , 其 人臂 脚 直 , 脉上 下 行 , 微弦 …… 。 ” 转筋 , 表 现 为 上 下 肢拘 急 强

直 , 脉 上下 行 、 微 弦不和 , 此湿 热 伤及 筋 脉 而 致 也 。

从 以 上所 举之 湿 病 , 可 见仲 景 以 主 症 、 主 脉 定 义 或 是 诊 断疾 病 , 以病为纲 。

接别 诊 断

仲 景 辨 病 注 意鉴 别 诊 断 , 原 著 釆用 以 病分 篇 形 式 , 大 多 数 篇 章 是将 病 机 相 仿 、 证候

相 似 或病 位 相 近 的 病 证 合 为 一 篇 来 论 述 。 这 种 编 写 体例 , 有 利 于区 别 相关 病证的 异 同之

处 , 便于 鉴别 , 有 助 于 掌 握 疾 病 的 辨证 论 治 规 律 。 事实 上 , 除 了 在 篇 章病 证 编 排 上 体
现鉴 别 之 用 意 外 , 仲 景 在 湿病 的 诊 断 过程 中 亦 穿 插 了 不 少 病 证鉴 别 思 想 。

“ 狐惑 之 为 病 , 状 如 伤寒 ” , 尤在 径 揭 示 : “ 默 默欲 眠 , 目 不得 闭 , 卧起不 安 , 其燥

扰 之象 , 有 似伤 寒 少 阴 热 证 , 而实为 之 乱其心 ; 不 欲饮 食 , 恶 闻 食臭 , 有 似伤 寒 阳 明
实证 , 而 实 为 虫 之 扰其 胃 也 。 ” 狐惑 病 另 有 “ 蚀 于 喉为 惑 , 蚀于 阴 为 狐 , … …其面 目

乍赤 、 乍黑 、 乍白 ” 等 的 其 他表 现 。 可以说 , 仲 景 对 狐惑 病 之 症 状 描 述 , 以 伤 寒相 比较

则 不 令 人读 之 惊 殊 ; 对狐 惑 病 之 疾 病 诊 断 , 与 伤 寒 相 鉴 别 而 不 令 人 辨之 棘手 。

再 来 看看 “ 黄汗” : 作为 症 , “ 黄 汗 ” 汗 出 沾 衣 色 黄如 柏 汁 ; 作为 病 , “ 黄汗 ” 有寒

湿 与 湿 热 之分 , 湿 阻肌 腠 , 营 卫 郁遏 , 表 现为 身 肿 、 发热 、 骨 节疼 痛 、 不恶风 , 汗出沾

衣 色黄 如 柏 汁 、 脉 沉迟 或 自 沉 。 对于 “ 黄汗 ” 之病 的 诊 断 , 仲景 将其 与 历 节 、 劳气 、 风

水进 行 了 鉴别 诊断 。 “ 历 节 黄汗 出 , 故曰 历节 ”、 “ 食 已汗 出 , 又身 常暮 卧 盗 汗 出 者 , 此

劳气也 ” , 历节 、 劳气 也 可 见 黄汗 这 一 症 状 , 但 黄 汗 之 病 见 黄 汗 之症 是 在全 身 , 历节之

黄 汗 是 在局 部关 节 痛 处 , 劳 气 之汗 未 尽 色黄 , 但 常在 食 后 汗 出 或 卧 时 盗 汗 。 风水 “ 其脉

自 浮 , 夕卜 证 骨节 疼 痛 , 恶风” 、 “ 脉浮 身 重 , 汗 出 恶风 ’’ 、 “ 恶风 , 一身 悉 肿 , 脉浮不 渴 ,

续 自 汗出 , 无 大 热 ” 与 黄汗 为 病 “ 身体肿 , 一 作重 。 发 热 汗 出 而渴 , 状如风 水 ” 有相似之

处 , 但仲 景 又指 出 黄汗 “ 脉沉迟 ” 、 “ 不恶 风 ” 、 “ 汗 沾衣 , 色 正 黄如 柏 汁 , 脉 自沉 ”。 在

症状 上 , 黄汗 不 恶 风 、 汗 出 沾衣 色 黄 , 而 风 水 恶风 、 汗 出不黄 ; 在 脉象 上 , 黄 汗脉 自 沉

或 沉迟 , 而 风水 脉 浮 ; 在成 因 上 , 黄汗 “ 以 汗 出 入水 中 浴 , 水 从 汗 孔 入 得 之 ” 乃 湿停 肌

腠 、 营卫郁滞 , 而风 水 “ 风 气 相 击 ” 乃 风水 相 搏 溢 于 肌 肤 。

此等 湿病 之 间 的 鉴别 , 仲 景 或用 直述式 的 笔 法 、 或 经 比 拟式 的 描 述 、 或 以师曰答 问

的 对 话 都在 告 知 后 人 诊 病 的 思 维 与 所 当 明 鉴 的 关 键 。

疾 病转 变
仲 景 论病虽 以 病为 纲 、 按病论述 、 据 病 立法 , 但 病 不 是 独 立静 止 的 , 病 与病 之 间亦

是动态的 。 在 其所 论 的 湿 病 中 , 例 如湿 痹 、 历节 、 黄汗 等就 体 现 了 病 的 多 变 性 。 同 样是

外湿 为 病 , 湿邪 侵 犯 肌 表 关 节 , 可致身 疼 发热 、 关 节疼 烦 之 湿 搏 ; 若 侵 犯筋 骨 关 节 , 同

时 存 在肝 肾 气 血不 足 的 内 因 , 可 致 关 节 疼痛 不 可 屈 伸 剧 则 身 体 魁 羸 独 足 肿 大 之 历 节 、 、 ;

若 侵犯肌 腠 , 营 卫郁 滞 , 可致 身 肿 发 热 、 汗 出 沾衣色 黄 如 柏 汁 之黄汗 。 关 于湿 搏 与 历 节

之 间 的 疾病 转 变 , 有学 者提 出 , 若湿 搏 日 久 , 损伤 肝 肾筋骨 , 致 关节变 形 肿 大 、 剧 烈疼

痛 、 黄汗 出 , 可按 历 节 病 辨 治 。 临 床 上 有 湿 搏 与 历 节 混合 存 在 而 难 以 截然 分 开 者 , 仲景
湿 瘦 与 历 节 病 之分 水 岭应 为 甘 草 附 子 汤 证 。 “ 风湿 相 搏 , 骨节 疼 烦 , 掣痛 不 得 屈 伸 ,

近 之 则 痛 剧 汗 出 短气 小 便 不利 , , , 恶 风 不 欲 去 衣 或 身 微 肿 者 甘 草 附 子 汤 主之 , , 。 ” 《 外

台 秘要 》 载 此方 治 风 寒 湿 邪 气 流 注 关 节 , 或 风 寒湿 瘦 而表 里 阳 气 皆 虚者 。 王 晋三 《 缔雪

园 古 方 选注 》 评其 制 方 : “ 甘草 附 子 汤 , 两 表两里 之 偶 方 。 风淫 于 表 , 湿 流关节 , 阳衰

阴胜 , 治 宜两顾 。 白术 、 附子 顾 里 胜 湿 , 桂枝 、 甘 草顾表 化 风 , 独 以 甘 草 冠其 名 者 , 病

深关节 , 义 在缓 而 行 之 , 徐 徐 救 解也 。 ” 湿 搏该 表 里 阳 气 皆 虚 、 风湿 并重 证 与 脉淫 小

之 盛 人 饮 酒 汗 出 当 风 所 得 之 历 节可有 相 通 之 处 盛 人脉淫 小 形 盛 气衰 。 , , 多 湿 多 虚体质 ,

饮 酒助 内 湿 , 自 汗 表虚 , 汗 出 腠 理开 泄 , 易 引 风邪 , 风湿 相 合 , 加 之表 里 本 虚 , 亦可 以

湿 瘦 甘草 附 子 汤 证 论 治 。

仲 景 对 于 湿 病 的 转 归 预 后 亦 颇 重视 , 认 为 其 多 与 湿 病 本 身 的 轻重 程 度 、 湿 病 进行 的

治 疗 调 护 等 因 素 有关 , 病 轻 或 治 疗得 当 者 生 , 病 重或 失 治 、 误 治 者 则 出 现 变 证 或死 证 。

从湿 病 本 身 来 看 : 例如 , “ 酒疸 , 心中热 , 欲 呕者 , 吐之 愈 ” , 酒 疸 乃 湿热在 中 焦 胃 中 ,

欲呕 是 病 邪 向 上 向 外 的 趋 势 , 能 吐 者 将 湿 热 因 而 越之 , 故 “ 吐之 愈 ” 。 对于 “ 难治” 之

湿病 , 仲 景 亦有 判 断 。 黄疸 , “ 疸而 渴 者 , 其疸难 治 ; 疸 而 不渴 者 , 其 疸可 治 ” , 以渴

或 不 渴 区 别 湿 热 是 否 化燥 入 里 , 渴 者 热重 病 进 而 难 治 , 不 渴 者 热轻 病 浅而 可 治 。 他如 ,

“ 黑 疸 … … 腹 胀 如 水状 , 大便 必 黑 , 时溏 , 此 女劳之病 , 非 水也 。 腹满 者 难 治 。 ” “ 黄

疸 之病 , 当 以 十八 白 为 期 , 治 之 十 日 以 上瘥 , 反极 为 难 治 。 ” 诸 如 此 类 的 论述 都体 现 了

仲 景对 于湿 病 本 身 的 变 化 了 如 指 掌 。 湿 性缠 绵 , 失 治 误治 , 变证 丛生 。 如 黄汗 “ 久不 愈 ,

必 致痈 脓 ” 、 “ 汗 出 已 反发 热 者 , 久久其身 必 甲 错 ” 或 “ 发热 不止 者 , 必 生恶 拖 ” 。 黄

汗日久 , 湿热 郁 蒸 营 分 , 加 之发热助 火 , 湿 热 火毒 相 合 , 腐 灼 肌 腠 而致 痈脓 或 恶 疫 ; 黄

汗汗 出 而热不减 , 气 机 阻 滞 日 久 或汗 出 日 久 伤营 , 气 血不 荣 , 肌肤 失 养 而 见 甲 错 之 变 。

又如 “ 湿家 … … 若 下 之 早 则 唆 , 或胸 满 , 小 便不 利 , 一云 利 。 舌上如 胎者 , 以丹 田有 热 ,

胸上有寒 , 渴 欲 得 饮 而 不 能饮 , 则 口 燥烦 也 。 ” 湿 病 下 之过早 , 误攻 其 里 , 出 现上 寒

下热 , 变生 呃 逆 、 胸满 、 小 便 不利 、 口 燥烦 渴 等 。 更有 甚 者 , 出 现死 证 , “ 湿 家下 之 ,

额上汗 出 , 微喘 , 小 便利 云不 利 。 者 , 死 ; 若 下利 不 止 者 亦 死 。 ” 湿病 本 已 伤 阳 , 误用

下法 , 则 里 阳更伤 , 阳 衰阴 盛 , 离 决 而亡 。

仲 景 论湿 病 , 将疾 病 的 诊 断 、 鉴别 、 转 变 到 转 归 预 后 呈 现得全 面 而 立 体 , 为 后 人辨

病 识病 树 立 了 榜 样 。
( 二 ) 《 金 要 略 》 论 湿 之脉
湿病 主 脉

脉沉而细 — 作 缓
“ 太阳病 , 关 节 疼 痛而 烦 , 脉 沉而 细 作缓 。 者 , 此名 湿 痹 。 《 玉函 》 云 中湿 。 ” 《 疫

湿 暍病 脉证 治第 二 》 第 条 )

“ 问曰 : 黄 汗之 为 病 , 身 体肿 , 一作 重 。 发 热 汗 出 而渴 , 状如风水 , 汗沾 衣 , 色 正黄
如柏 汁 , 何 从得 之 ? 师 曰 : 以汗 出 入 水中浴 , 水 从 汗 孔入 得 之 , 宜苗 苟 桂 酒 汤

主之 。 ” ( 《 水气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十 四 》 第 条 )

渴欲饮水 , 小 便 不 利者 , 皆发 黄 。 ” ( 《 黄疸 病 脉证 并 治 第 十 五 》 第 条 )

《 脉经 》 : “ 沉脉 , 举 之不 足 , 按 之 有余 。 ” 《 脉 诀刊 误 》 云 : “ 轻指 于 皮肤 间 不 可得 ,

徐 按至 肌 肉 中 部 间 应指 , 又 按 至 筋骨下 部 乃 有 力 , 此 沉脉 也 。 ” 〈 脉经 》 : “ 细 脉小 大

于微 , 常有 , 但细 耳 。 ” 李 中 梓析 : “ 细 之为 义 , 小也 , 细也 , 状 如丝也 。 微脉 则 模 糊而

难见 , 细 脉 则显 明 而 易 见 , 故 细 于微 稍 稍 较 大 也 。 ”

论及 湿 痹 之 脉 , 赵 开 美校 刻 本 作 “ 脉 沉而 细 一 作缓 ” , 而在 《 脉经 》 中 则 作 “ 脉沉而

缓” 。 另参 《 脉经》 “ 阴 邪来 , 见沉 细 ” 之说 , 湿 为 阴邪 , 故脉 见 沉 细 。 太阳湿痹 , “ 太

阳病 , 关 节 疼痛 而 烦 , 脉沉 而 细 一 作 缓 者 。 , 此 名 湿瘦 。 《 玉 函》 云 中湿 。 ” 尤 在经 评 : “ 湿

为 六 淫 之一 , 故 其 感人 , 亦 如 风寒 之 先 在太 阳 。 但风 寒 伤 于 肌腠 , 而 湿 则 流入关节 ; 风

脉浮 , 寒脉 紧 , 而 湿 脉 则 沉而 细 。 ” 湿邪 为 患 , 流注 关 节 , 停 滞筋 脉 , 营卫不畅 , 气

血 受阻 , 阳 气受 遏 , 故 见沉 细 之脉 若 阳 气 不 足 表 阳 虚 。 , 、 里阳 虚 , 甚 或表 里 阳 气 皆虚 ,

素 体 湿盛 或 复 感 湿 邪 , 亦 可 出 现 湿脉 。

黄汗 、 黄疸 湿 热 蕴 结 、 气机 郁 滞而 见 沉 脉 。 黄汗 为 病 , 因 于汗 出 入 水 中 浴 。 汗出之

时 , 腠理 开 泄 , 卫 表 空 疏而 汗 孔大 开 , 御邪 之 力 减 弱 , 又加 之入 水 中 浴 , 水湿之 邪 乘机

入于 汗 孔 , 湿阻化 热 , 营 卫郁 滞 , 气 机不 利 , 故脉 自 沉 。 得病 脉沉 者 , 为 湿 热 郁 滞 于里 。

渴欲 饮水 , 乃 里热之故 ; 饮水 但却 小 便不 利 , 则 湿 无 外 出 排 泄 之 路 湿 热 之邪 交 蒸 互 郁 。 ,

壅塞 体 内 , 无 路可 去 , 熏 蒸 泛 溢 于肌 表 , 遂 成发 黄 。

脉缓
“ 寸 窣 , 浮则 为风 , 缓则 为 瘦 , 痹非 中 风 , 四 肢苦 烦 , 脾色 必 黄 , 癖热 以

行 。 ” ( 《 黄 疸 病 脉证 并 治 第 十 五 》 第 条 )
《 脉经》 : “ 缓脉 , 去 来 亦迟 , 小 鴃于 迟 。 ” 李 中 梓云 : 缓脉四至 , 来 往和 匀 , 微风

轻 , 初 春杨 柳 。 … … 缓为 胃 气 , 不主 于病 。 取其 兼 见 , 方可 断 症 。 ”

寸 口 诊脉 法 源 自 《 内 经》 、 《 难经 》 。 《 内经》 提出 了 “ 寸 口 独 为 五脏 主 ” 的 理 论 , 《 难

经》 在 《 内 经》 重视 寸 口 脉 的 基 础 上 , 又首 创 了 “ 独取寸 口 ” 的 诊 脉方 法 。 仲 景 常单 用

“ 脉 ” 字或 “ 寸口 ” 来代 表 寸 口 三 部脉 此 条 仲 景 以 脉 测 病 机 , 。 《 难经》 曰 : “ 浮者 阳 也 。 ”

浮则 为 风 , 缓 为 湿征 , 湿 滞 体 内 着而 不 去 为 搏 也 。 脾主 四 肢 , 太阴湿蕴 , 四 肢重滞

不适 。 湿郁 化 热 , 湿热 入 血 , 遏于营卫 , 必 现黄 疸 。

联系 《 伤 寒 论》 亦 有 “ 脉 缓 ” 主 湿 , 见于 条 、 条 “ 伤寒 , 脉浮 而缓 ,

手足 自 温者 , ( 是为 ) 系在太阴 。 太阴 ( 者 , ) ( 身 当发 ) 当 发身 黄 , 若小 便 自 利 者 , 不

能 发黄 。 ” 《 伤 寒 六经辨 证 治 法 太 阴全篇 》 : “ 但 太 阴 主湿 , 其性 迟 缓 , 风邪 主 温 , 其性

轻扬 , 传 于 湿土 , 湿滞 化 热 , 风湿 互应 , 故脉 浮 而 缓 。 ”

湿 病 可 见脉
脉大 : 病在 局 部
“ 湿 家 病 身 疼发 热 , 面 黄而 喘 , 头 痛 鼻塞 而 烦 , 其 自 能 饮食 , 腹 中 和 无病 ,

病在 头 中寒湿 , 故 鼻塞 , 内药鼻中则愈 。 《 脉经 》 云 : 病人 喘 , 而无 “ 湿 家 病 ” 以 下至 “ 而喘 ” 十三

字 。 ” ( 《 痉湿 暍 病 脉 证 治 第 二 》 第 条 )

《 脉经 》 无 “ 大脉 ” 之描 述 , 但有 云 其 意 者 : “ 脉 大者 , 血 气俱多 。 ” 《 脉 理 求真 》

“ 大脉 , 大 则 应指 满 溢 , 既 大 且长 , 按似 少力 。 ”

《 难经 十 八 难》 : “ 脉有 三部 九 候 , 各何 所主 之 ? 然 : 三 部者 , 寸 关尺 也 。 九候 者 ,

浮 中 沉也 。 上部 法 天 , 主 胸 以 上 至 头之 有疾 也 ; 中 部 法人 , 主 膈 以 下 至脐 之有疾 也 ; 下

部 法地 , 主 脐 以 下 至足之 有疾 也 。 ” 中 景 本条 论 “ 病 在头 中 寒 湿 ” , 病位 在 上是 也 。

据此 , 推论 “ 脉大 ” 乃 “ 寸 脉大 ” 。 湿邪 中 人 , 上 袭肺 奇 , 外 束肌 表 , 表 阳 受遏 , 湿郁

交争 , 正 气 受 邪 而 不虚 , 故 脉大 。 另 有 学 者认 为 , 此 处 表 证见大 脉 , 乃 示初 病 未 久 , 气

血 未衰 , 邪 气 盈 实 之象 也 , 《 内经》 云 “ 邪气 盛 则 实 ” 盖 指 此 等 证 言 , 。 然表 证 当 见 浮 脉 ,

而 浮 脉主 表 , 乃气 血 充 旺 有 驱邪 外 出 之 势 , 详 参 证候 应 属 实 证征 兆 , 故 此处 之 言 脉大 ,

示 驱 邪 之力 强 , 与 脉浮 义 同 而 名 异 。

脉微 弱


“ 太阳 中暍 , 身 热 疼 重而 此 以 夏 月 伤 冷水 , 水 行皮 中 所 致也 , 一 物瓜 蒂 汤

主之 。 ” ( 《 疫 湿暍 病 脉证 治 第 二 》 第 条 )

《 脉经 》 : “ 微脉 , 极 细 而 软 或欲 绝 , 若 有若 无 。 ” 《 诊 宗三 昧 》 云 : “ 微脉 者 , 似有

若 无 欲 绝 非 绝 而 按 之 稍 有 模 糊 之状 不 似 弱 脉 之 小弱 分 明
, , 。 , 细 脉 之纤 细 有 力 也 。 ”

《 脉经 》 : “ 弱 脉 极 软而 沉 细 , 按 之欲绝 指下 。 ” 滑 寿云 : “ 弱 , 不盛也 。 极沉 细 而 软 , 怏

怏不前 , 按之 欲绝 未绝 , 举 之 即 无… … 。 ” ㈣

太 阳 中 暍 伤 暑 热 盛是 其 主 证 , , 仲 景 此 条 言 伤暑 湿 盛 之变证 。 身 热 疼重 , 暑夹 湿 也 ;

湿 胜则 阳 微 , 故脉 微 弱 也 。 王 付则 提 出 , 仲 景所 辨 “ 脉微 ” 未 必 尽 是论 “ 微脉 ” , 而有

诸 多 则是 以 “ 微 ” 字作 形 容词 , 以 修 饰 他脉 主 病 的 特 殊 性 , 并 认为 此 “ 脉 微弱 ” 意 指脉

微 而 弱 或 脉 略接 近 于 弱 脉 。 暑热 伤气 , 气 虚则 脉 弱 , 但 病 变 主要 矛 盾方 面 是暑 湿 营 卫 不

和 。

脉迟
“ 阳 明病 , 者 , 食难 用 饱 , 饱则 发烦 头 弦 , 小 便必难 , 此欲 作 谷疸 。 虽 下之 ,

腹 满如故 , 所以然 者 , 故也 。 ” ( 《 黄 疸 病 脉证 并 治 第 十 五 》 第 条 )

《 脉经 》 : “ 迟脉 , 呼 吸三 至 , 去 来极 迟 。 ” 《 诊 宗 三昧 》 曰 : “ 迟 脉者 , 呼吸 定息 ,

不及 四至 , 而举 按 皆 迟 。 ”

仲 景 此 条 亦见 于 《 伤寒论 辨 阳 明 病 脉 证并 治 》 , 论及 “ 脉迟 ” 二 也 。 其一 , “ 阳明

病 , 脉迟 者 ”, 《 伤 寒 溯源 集》 言 : “ 脉迟 , 中寒也 。 ” 寒气 中 阻 , 胃 阳 不足 , 腐 熟无

权 , 故食 难 用 饱 。 过饱 则 水 谷不 化 , 湿 郁食 滞 , 而 成 寒湿 。 寒湿 内 蕴 , 加 之 小 便不 利 ,

湿无 所去 , 太阴 受 困 , 肝 胆失疏 , 欲作谷 疸 。 若 下之 , 攻下 伤正 , 证 治不 符 , 腹满 自然

不解 。 太 阴寒湿 , 非下 可 愈 , 故云 “ 所 以 然者 , 脉迟故也 ” , 是其 二 。

脉 上下 行 , 微弦
“ 转 筋 之为 病 , 其 人 臂 脚直 , 呼 下彳 , 寧苹 , 转 筋 入腹 者 鸡 屎 白 散 主 之 , 。 ” ( 《 趺

蹶手 指 臂 肿 转筋 阴 狐沛 蛔 虫 病 脉证 治 第 十 九 》 第 条 )

《 脉 经》 以 “ 举之无 有 , 按 之如 弓 弦 状 ” 来描 述 弦脉 , 滑 寿认 为 “ 举之 无有 ” 不 妥 ,

改为 “ 按 之不 移 , 举之 应手 , 端直 如 弓 弦 。 ” 指 弦脉 于 浮 取 、 沉取 皆可 见到 。

转 筋 者 厥 阴 肝 经之 病 也 首 见 于 《 灵 枢
, 。 阴 阳 二 十 五 人篇 》 : “ 血 气 皆 少 则喜 转筋 。 ”
? 《 金匮 悬解》 云 : “ 肝 主 筋 筋 脉 得湿 , , 则 挛縮 而 翻 转 也 。 ” 以 方测证 , 《 长沙药解 》

述 : “ 鸡屎 白 , 性 微寒 , 利 水而 泄 热 , 达 木而舒 筋 。 ” 。 故仲 景 在 此所 述之 转筋 乃 湿 热

伤 筋 所致 。 其 “ 脉上 下 行 , 微弦 ”, 《 医 宗 金鉴 》 释 : “ 脉上 下 行 , 谓通退 长直 , 微弦 不
和 , 是 转 筋之 脉 也 。 ” 《 高注 金匮要略》 云 : “ 阳 气 之 柔 者养 筋 , 阳 虚故 筋如扭转而

坚痛 。 又 阳 亲于上 , 足下阳气 尝少 , 故 转 筋之 病 , 臂 少而 足 多 也 。 脉 上下 行 , 气 虚不 能

外鼓 , 但从 寸 及 尺 , 伏 行 往来 之 谓 , 气 衰 则微 , 气 削 则弦 , 故 上 下 行之 脉 体 , 微 而且 弦

也 。 ” 【 】

脉滑而 数
“ 伞 者 , 阴 中 即生拖 , 阴 中 蚀拖 烂 者 , 狼 牙 汤 洗之 。 ” ( 《 妇 人杂 病 脉 证

并 治 第二 十 二》 第 条 )

《 脉 经》 : “ 滑 脉 往 来前 却 流 利 , , 展 转 替替然 , 与 数相 似 。 ” 《 诊家枢要 》 指 出 : 滑 ,

不潘也 。 往 来流利 , 如 盘走 珠 , 不进 不 退 … … 。 ” 【 “ 。 《 脉经》 : “ 数脉 , 去 来促 急 。 ” 《 诊

脉三 十 二 辨 》 云 : ‘‘ 数 , 阳火也 。 一 呼一吸 , 脉逾 五 至 曰 数 , 是 阳 热 太过 之 脉 。 …… 数

之甚为 疾 。 ” 《 脉经 》 又 曰 : “ 脉 滑而 数 , 数则 为 热 , 滑则 为 实 , 滑则 主 荣 , 数 则 主卫 ,

荣卫相逢 , 则结为痈 , 热 之所 过 , 则 为脓也 。 ”

少 阴 脉属 肾 , 主下焦 , 少 阴 脉 滑 数 主 下 焦 湿热 。 尤在经 云 : “ 脉滑 者湿 也 , 脉 数者

热也 , 湿热 相 合 , 而 系在 少 阴 , 故阴 中 即 生拖 , 甚 则 蚀 烂不 已 。 ”

湿病 相 兼 脉
脉浮
“ 风湿 , , 身重 , 汗出 , 恶风 者 , 防 己 黄甚 汤 主之 。 ” ( 《 疫湿 暍 病 脉 证 治 第

二》 第 条 )

《 脉经 》 : “ 浮脉 , 举之 有 余 , 按 之 不足 。 ” 《 脉诀 汇 辨 》 形 容 : “ 浮之为 义 , 如 木之

浮 水面 也 。 其脉 应 于 皮毛 , 故 轻 手 可 得 如 水 中 漂木 虽 按 之 使沉 亦 将 随 手而 起 , , ,

脉浮 , 该 处 示湿 瘦 风 湿 兼气 虚 之 脉 。 《 医 宗 金鉴 》 云 : “ 脉 浮风也 , 身重湿 也 。 寒湿

则 脉沉 , 风湿 则 脉 浮 。 若 浮 而 汗 不 出 恶 风者 , 为 实邪 … … 浮 而 汗 出 恶 风者 , 为 虚邪 , 故

以防 已 、 白 术 以 去湿 , 黄甚 、 甘草以固 表 , 生姜 、 大 麥以 和营 卫也 。 ” 是证 脉 浮 而汗

出 恶风 , 腠 理 疏松 、 营卫不足 、 表 气 亏 虚在 先 , 风 湿之 邪 乘 虚 而 入 。
3 . 2 脉浮虚而裡

“ 伤寒 八 九 曰 , 风湿 相 搏 , 身 体疼 烦 , 不 能 自 转侧 , 不呕 不渴 , 呼 寧 者 , 桂

枝附 子 汤主 之 。 若 大便 坚 , 小便 自 利者 , 去 桂 加 白 术 汤主 之 。 ” ( 《 疫湿 暍 病 脉 证 治 第

二 》 第 条 )

《 脉经》 : “ 虚脉 , 迟大 而 软 , 按之 不 足 , 隐 指豁 豁 然 空 。 ” 《 诊家 正 眼 》 按 : “ 虚之

为义 , 中 空 不 足之象 也 , 专 以 旲 而 无 力 得名 也 。 ” 《 脉 经》 : “ 淫脉 , 细 而迟 , 往来 难

且散 , 或 一止 复来 。 ” 《 频 湖 脉学 》 : “ 参伍不调 名 曰 徑 , 轻 刀 刮 竹 短 而难 。 ”

脉浮 虚 而 淫 , 该 处 示 湿瘦 风 湿 兼 阳 虚 之脉 。 《 脉经 》 : “ 脉 来淫 者 , 为 病 寒湿 也 。 ” 《 伤

寒 溯 源集 》 : “ 正风 寒湿三 气 所 著 之脉 , 名 为 湿 擦是 也 。 ” 读来 有 言 之 不 尽 感 : 感 受外

邪 , 故脉 浮 ; 当 浮 而 无力 , 因 阳 气虚弱 , 故脉 虚 ; 湿 滞 肌表 、 营卫不 利 , 故脉湿 ; 风湿

在表 、 阳气不足 , 肌 表经 脉 不 利 , 故脉 浮 虚 淫 并 见 。

脉雌
“ … … 黄汗 , 其 身 发热 , 胸满 , 四 肢头 面肿 , 久不愈 , 必 致 痈脓 。 ” ( 《 水

气 病 脉证 并 治 第 十 四 》 第 条 )

沉脉 、 迟 脉 分 别 见前 、 释 。

《 金 匮悬 解 》 释 : “ 黄汗 者 , 汗 出 而浴 , 水 入汗 孔 , 浸 于 经络 。 水旺 阴盛 , 故其脉

沉迟 。 ’ ’ 黄汗 , 因 汗 出 腠理 开 , 又入 水 中 , 以 致 寒 湿伤 阳 , 脉 沉 主里 , 脉迟 主 寒 , 且

初 未化 热 , 故 脉见沉 迟 。

湿病 成 因 脉

历 节成 因 脉
沉 即 主骨 , 弱 即 主筋 , 沉即 为 肾 , 弱 即为 肝 。 汗 出 入水 中 , 如水

伤心 。 历 节黄 汗 出 , 故曰 历节 。 趺 阳 脉浮 而 滑 , 滑 则谷 气 实 , 浮则汗 自 出 。 少 阴 脉浮 而

弱 , 弱 则 血不 足 , 浮 则 为风 , 风 血 相搏 , 即 疼痛 如 掣 。 盛 人 脉湿 小 , 短气 , 自 汗出 , 历

节疼 , 不可屈 伸 , 此 皆 饮 酒 汗 出 当 风所致 。 ” ( 《 中 风 历 节 病脉证 并 治 第 五 》 第 、 、

、 条 )

《 脉经 》 无 “ 小 脉 ” 之描 述 , 与 “ 大脉 ” 相对 的 , 云其 意 “ 脉小 者 , 血 气俱 少 。 ” 《 脉

理求真》 : “ 小 则三 部 皆 小 , 而 指下 显 然 。 凡微细 短弱 , 皆 属 小类 。 不 似 微脉 之 微 弱 依 稀 ,
细 脉之 微 细 如 发 , 弱 脉 之软 弱 不 前 , 按 之 乃 得 短 脉 之 首尾 不 及 也 。 ” 沉脉 、 弱脉 、

浮脉 、 滑脉 、 經 脉之脉 释 分 别 见 前 、 、 、 、 释 。

“ 寸 口 脉沉 而弱 ” , 此 处仲景 以 “ 寸口 ” 来 代表 寸 口 三部脉 。 肾藏 精 主 骨 , 肝藏 血

主筋 , 脉沉 主 骨 病 , 脉 弱 主肝 病 , 肝 肾 不足 , 精血 亏 虚 , 加 之 汗 出 腠理 幵 , 入 水 受湿 ,

留 滞筋 骨 , 关 节疼痛 , 此 乃 历 节 成 因 之 一也 。

“ 趺阳 脉浮 而滑 ” , 《 金匮 悬 解 》 释 : “ 滑 则 阳 盛 而谷 气 实 , 浮则气蒸而 自 汗 出 。 ”

趺 阳 脉属 足 阳 明 胃 经之 经 脉 , 以候胃气 。 脉 滑 则 谷 气盛而 胃 气 实 , 谷 食 易 助 湿 热 之气 ;

胃 实 谷 盛 而汗 自 出 , 以 《 内 经》 “ 汗出者 , 皆生于谷 ” 也 ; 汗出卫 虚 , 脉 浮 于表 , 腠理

开泄 , 若 饮 酒汗 出 当 风 或 汗 出 入 水 中 , 内 外相 合 , 亦可 致历节 。

“ 少 阴 脉 浮而 弱 ” , 少 阴 脉候 心 肾 , 弱 则 阴 血 不足 , 虚 邪 贼 风 乘机 而 入 , 正邪 搏 结 ,

瘦 阻经 脉 , 不 通则 痛 , 关节 掣 痛 , 此 历 节 之 又 一成 因 也 。

“ 盛 人脉淫 小 ” , 体 型 肥 胖 丰 盈 之 盛 人 反 现 潘 小 之脉 , 并见 短 气 自 汗 之态 , 是形盛

气衰 、 形脉 不 符 也 。 肥人多痰湿 、 多 气虚 、 多阳虚 , 卫虚 汗 出 , 腠 理 开泄 , 酒后 当 风 ,

嗜酒助湿 , 风 挟 内 外 之湿 留 滞 筋骨关节 , 遂 成 历节 。

谷 疽成 因 脉
数则为 热 , 热则消 谷 , 紧则 为 寒 , 食即 为满 。 尺脉 浮 为 伤 肾 , 趺

阳 脉 紧为伤 脾 。 风寒 相 搏 , 食谷 即 弦 , 谷气 不 消 , 胃 中 苦池 , 池气下流 , 小 便不 通 , 阴

被其 寒 , 热 流 膀胱 , 身 体尽 黄 , 名 曰 谷疸 。 ” 《 黄 疸 病 脉证 并 治 第 十 五 》 第 条 )

“ 趺 阳 脉 紧而 数 … … 尺 脉 浮 … … ” , 仲 景 以 脉 言 病机 。 尤在 经 释脉 : “ 趺 阳 脉 数为 热

者 , 其热 在 胃 , 故消 谷 ; 脉紧 为 寒 者 , 其寒 在 脾 , 故满 , 满 者 必 生湿 , 胃 热 而脾 湿 , 亦

黄病 之 原 也 。 尺 脉浮 为 伤 肾 者 , 风伤 肾也 ; 趺 阳 脉 紧 为 伤脾 者 , 寒 伤脾 也 , 肾 得 风而 生

热 , 脾得 寒 而 生湿 , 又 黄 病之 原 也 趺 阳 脉候 脾 胃 , 脉 数主 胃 热 , 脉 紧 主脾湿 ,

湿 热 熏 蒸 而 致黄 疸 ; 尺 以候 肾 , 据 《 脉经 》 “ 尺脉 浮 者 , 客 阳 在下 焦 ” 之 说 , 风热 阳 邪

伤肾 , 脉 紧湿 阻 伤 脾 , 亦 可 病黄 疸 也 。 《 医 宗 金 鉴 》 则 据脉 而分 黄疸 : “ 若 胃脉数 , 是热

胜于 湿 , 贝 从胃 阳 热化 , 热则 消谷 , 故 能食 而 谓 之 阳 黄 。 若 胃 脉紧 , 是湿 胜 于 热 , 则从

脾 阴 寒化 , 寒 则不食 , 故 食 即 满而 谓 之 阴 黄 也 。 阳 黄 则为 热 疸 、 酒疸 , 阴黄则 为 女劳 疸 、

谷 疸也 。 若 尺脉 不 沉而浮 , 则为 伤 肾 , 肾伤 病 疸 , 亦 为 女 劳 疸也 。 胃 脉 不 缓而 紧 , 则为

伤脾 , 脾伤 病 疸 , 亦为 谷疸 也 。 ”
5 . 湿 病补 充脉

“ 师曰 : 六气 所 伤 , 各 有 法度 , 舍 有 专属 , 病 有 先后 。 风中于前 , 寒 中于背 ; 湿伤

于下 , 雾 伤 于上 ; 雾客皮腠 , 湿 流 关节 ; 极 寒 伤经 , 极 热 伤络 ; 风 令 脉浮 , 寒 令脉 紧 ,

又令 脉 急 ; 暑则浮 虚 , 湿则 燥短以 促 , 火 躁而 数 。 ” ( 桂 林 古本 《 伤寒 杂 病 论 湿

病 脉证并 治 第 九 》 第 条 )

今 人 言 及湿脉 常 不 离 “ 儒 ” , 然 仲景言 “ 濡 ” 主 湿 者 唯 见 于 桂 林 古本 版 《 伤寒杂病

论 》 ( 见上 条 , 可供一参 。 《 脉经 》 未 直 接 论 及孺 脉 , 但在 “ 软 脉 ” 旁有 小 字 注 : “ 软脉 ,

极 软而浮 、 细 。 ( 一 曰 按 之无 有 , 举 之有余 ; 一曰 细 小 而软 。 软 亦作 儒 。 曰 儒者 , 如 帛 衣在 水 中 , 轻手 相 得 。 ) ”

考 《 集 韵》 “ 儒 ” 字解 : “ 柔 也 … … 通作 软 … … 沾 湿也 。 ” 故儒 、 软者 , 一也 。 《 脉 诀汇 辨 》

云 “ 濡者 , 即 软之 象也 。 必 在 浮候 见 其 细 软 , 若中候 、 沉候 , 不 可 得 而见 也 。 叔和 比

之 ‘ 帛 浮水面 ’ , 时珍 比 之 水 上浮枢 ‘ ’ , 皆 状 其 随 手而 没 之 象 也 。 ” 潘 脉 之脉 释 见

释 。

“ 湿 则 濡湿 ” , 言 湿 邪伤人 则 脉 现 孺 徑 。 《 脉 经 》 亦有 论 : “ 紧 则 阴 气慄 , 脉 反 濡弱 ,

濡则 中湿 , 弱 则中 寒 , 寒 湿 相搏 , 名 曰搏 。 ” 可见 , 湿病 脉孺 不 可 忽 略 , 仲景 《 金匮 要

略 》 中 论湿 之 脉 虽 未 提 及 , 于 此 以 湿 病 之 补 充 脉 作一探 讨 。

三) 《 金 匱要 略 》 论 湿之证

论 “ 湿 之证 ” , 首 先 得认识 “ 证” 。 在古 时 , “ 证” 与 “ 症 ” 字不 分 , 均作 “ 證” 字 。

辨 证之 “ 证 ” 与 症 状之 症 ” 既 有 其共 同 之处 , 又有 其 不 同 之 处 , “ 症 ” 是认 识 “ 证 ”

的开始 , “ 证 ” 是归 纳 “ 症” 的核 心 。 “ 症 ” 渗透 在 “ 病” 和 “ 证” 之中 , 是病证诊

断 、 鉴 别 和 转 变 的 基础 ; “ 证 ” 则 贯 穿 并 可变 化于 “ 病 ” 的始终 , 但 又 建立 在 对 “ 症”

的 高 度 提 炼 之上 。

识症辨病
症是 病 的 具 体 表 现 , 是 辨病 辨 证 的依 据 所在 。 当然 , “ 症 ” 作 为疾病 的 具 体临 床表

现 , 包 含舌 脉这 些 要 素 , 只 是 为 了 强 调 舌 脉在 中 医 四 诊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 常常 将 其 提升 到

与 “ 症 ” 同 等重 要 的 地 位 。 从 本 质上 来 说 , 舌 脉作 为 医 生 观 察 到 的 体征 , 也当属于 “ 症 ”

的 范畴 。 《 金 匿 要 略 》 论湿 时 , 详于 脉 而 略 于 舌 。 论湿 之 脉 详 见于 上述 之 探 讨 , 而论 湿
之 舌 在 原 著 中 唯 见 于 两处 。 “ 湿家 , 其 人 但 头汗 出 , 背强 , 欲得 被 覆 向 火 。 若 下 之早 则

岁 , 或胸 满 , 小便不 利 , 云利 。 舌上如 胎者 , 以丹 田 有热 , 胸 上 有寒 , 渴 欲 得 饮而 不 能

饮 , 则 口 燥 烦也 。 ” 外 湿误 下 , 中阳 受损 , 寒 湿停 聚 而 舌 面 如 有 似笞 。 以 病机 测 症 , 当

为 白腻 、 厚 腻或 滑 腻 之 舌 苔 。 另 一描 述 , 见于 “ 腹满 , 舌瘘 黄 , 燥不得 睡 , 属 黄家 。 舌

瘘疑作 身痿 。 ”, 虽 然 对 于 此条 “ 舌 痿 ” 还是 “ 身 瘘 ” 考证 存疑 、 对 于 寒 湿 发 黄还 是 湿 热 发

黄 尚 有 争议 , 但对 于 舌 诊 仍有 参 考意 义 。

从本 篇 “ 《 金 匮 要 略 》 论湿 之 病 ” 部 分 可 以 窥 见 , 仲 景 对 于 湿病 的 诊 断 、 鉴 别诊 断 、

转 归 预后 等 都 是 以 “ 症 ” 为 基础 、 由 “ 症 ” 来表 现 。 而正是 基于 对 “ 症 ” 的把 疾病

诊断 得 以 确 定 , 其病 因 病机 、 治 则 治 法 的 基调 亦随 之确 立 。 就 湿病 而 言 , 以 湿 为 其共 性 ,

或 从外 受 、 或由 内 生 、 或 正 虚 而 受湿侵 , 仲 景 以 发汗 、 利 小便为 治 疗宗 旨 。 “ 湿 痹之候 ,

小 便不利 , 大便反快 , 但 当 利 其 小便 。 ” “ 诸 病 黄家 , 但利 其 小 便 。 ” “ 下利气 者 , 当利其

小便 。 ” 此 等 仲 景 当 机立 断 之 治 法 , 皆 是在 识 症辨 病 之 后 所 提 出 的 。

更 有甚 者 , 仲 景 在 识 症辨 病 之 后 , 即 提 出 治 法方 药 , 今称 “ 专 病 专 方专 药 ” 。 有学

者 评 价 其优 点 , 认为 “ 辨 病 论 治 ” 能 抓住 疾病 的 本 质 , 可 以 把 握疾 病 的 全 局 , 有 针 对性

地 选 择适 当 的 治 疗 方药 。 例如 , 肾着 , 寒湿着 于 腰 部 经 络 肌 肉 之 中 、 阳 气 因 而 瘦阻 不

通 , 症见 “ 身 体重 , 腰中 冷 , 如 坐水 中 , 形如水 状 , 反不渴 , 小便 自 利 , 饮食 如 故 ” ,

治 以 专方 肾 着汤 。 然而 , 仲景 “ 专 病 专 方专药 ” 在 湿 病 中 的 应 用 当 灵 活来看 。 例如 , 转

筋 , 症见 “ 其 人 臂 脚直 , 脉 上下 行 , 微 弦 ” 若 症 情加 重 , “ 转 筋 入 腹者 , 鸡 屎 白 散主之 ” ,

旨 在 清 热 利 湿舒 筋 。 从 方药推 测 , 仲 景示 例 之转 筋 , 乃 湿 热 伤及 筋 脉 。 相 对地 , 湿邪 致

病者 , 寒 湿 亦 可 致 转筋 。 因此 , 对于 仲 景 所 云 “ ……者 , … …主之 ” , 应 以 思辨 , 或可

识症 辨 病 使 用 专 方 专 药 、 或 当 在 识症 辨 病 后 辨 证论 治 。

由 病辨 证

同 种 疾病 , 由 于病 因 、 病机 、 病位 、 病 性等 的 具 体差 异 , 在 其 同一阶 段 , 可 以形 成

不 同 的证 ; 而 在 其不 同 阶 段 又 可 以 出 现 不 同 的 证 , 。 这 些 差 异 正 是 由 症 来 体现 的 。 例如 ,

同 为 湿搏 , 不 同 的 证有 共 同 的 主 症 ; 又 因 见 不 同 的 兼症 , 导 致 同 病 异证 。 “ 伤 寒 八九 日 ,

风 湿相 搏 , 身 体 疼烦 , 不 能 自 转侧 , 不呕 不渴 , 脉浮 虚而淫 者 , 桂 枝 附子 汤 主之 。 若大

便坚 , 小便 自 利者 , 去桂加 白 术 汤主之 。 ” 风 湿在 表 、 阳 气 不足 , 以 “ 伤寒 … … 风湿 相

搏 , 身 体疼烦 , 不能 自 转侧 , 不 呕不 渴 , 脉 浮虚 而 淫 为 共同见症 。 而 后 者 白 术 附 子汤
证 , 又有 “ 大便 坚 , 小 便 自 利 ” 之兼症 , 小 便通 畅 正 常 , 故 在前 方 桂枝 附 子 汤 基 础 上 去

桂枝之化气利 小 便 的作用 , 加 白 术 化湿 , 以 术 附合 用 并 走 皮 中 而 驱 留 滞 之 水 湿 。

由 病 辨证 , 除 了 要 辨 识 同病 异 证 进 行 异 治 以 外 , 也要 注 意 兼 证 。 兼证 与 主 证相 对而

言 , 但 和 主 证 一起 仍 属 于 同 病 的 范 畴 。 这 一 概念 仲 景在 《 伤寒 论 》 中 所 见 较 多 , 如太阳

病 中 风表 虚 以 桂 枝 汤 证 作 为 主证 , 又 有 桂 枝 加 葛 根汤证 、 桂 枝加 厚 朴 杏 子 汤 证 、 桂 枝加

附 子 汤证 、 桂 枝 去 苟药 汤 证 、 桂枝 去 苟 药 加 附 子 汤 证 、 桂 枝新 加 汤 证等 。 联系 到 《 金匿

要略 》 中 , 仲 景 亦 由 病 建 立 了 兼 证 的 模式 。 例如 , 黄疸 , 若 兼表证 , “ 诸病黄家 … … 假

令脉浮 , 当 以 汗 解之 , 宜 桂 枝 加 黄蔑 汤 主 之 。 ” 若兼少 阳 证 , “ 诸黄 , 腹 痛而 呕 者 , 宜柴

胡汤 。 ” 有 学者 提 出 , 兼 证是 在 本 病 本 证 不 变 的 情况 下 , 伴发 、 并 发某 些 反 映 不 同 于 主

证 病 机 的 证候 , 并 居 于 次 要地 位 。 由 于 主证未 变 , 故 治 疗 的 原则 、 大 法不 变 , 只 需 在主

方基础 上 , 适 当 作 随 证加 减 以 兼 顾 。

由 病 辨证 , 不 但 要 辨 主证 、 兼证 , 还要辨 坏 证 、 变证 。 仲 景 称其 为 “ 坏病 ” : “ 太阳

病三 日 , 己 发汗 , 若吐 、 若下 、 若 温针 , 仍不解者 , 此为 坏 病 … … ” “ 尤在 经 谓 : “ 坏

病者 , 言 为 医 药所 坏 , 其 病 形脉 证 不 复 如初 , 不 可 以 原法治 也 。 ” 可见 , 准确及 时 地

辨 识坏 证 、 变证 , 对 于 临 床治 疗 具 有 莫 大 的 帮 助 。 同 样 以 黄 疸为 例 , 误治 成 唆 之 变证 :

“ 黄疸 病 , 小 便色 不 变 , 欲 自 利 , 腹 满 而喘 , 不可除 热 , 热 除必 哮 。 卩 岁者 , 小 半 夏汤 主

之 。 ” 黄 疸之 太 阴 寒 湿 证 , 若误用 苦 寒 之 剂 , 重伤 中 阳 , 则 胃 失和 降而 发为 唆 逆 。 在治

疗上 , 不 应 再从黄 疸 出 发 , 因 为 已 成坏病 , 转变为 唆 逆 , 遂 当从喷 病论 治 。 胃 寒气逆 ,

仲 景 治 以橘 皮 汤 , 然 而 该 唆 病 由 寒湿 黄疸 误 治 而 来 , 乃 寒湿 停 聚 、 胃 气 上逆之 病 机 , 故

用 小 半 夏汤 治 疗 。 这 正 如仲 景 所云 : “ 观其 脉 证 , 知 犯何 逆 , 随证 治 之 。 ”

随症 加 减

《 金 匮 要 略 》 论湿 之 症还 体 现 在 仲 景 对 兼症 、 或 然 症 的 随症 加 减方 面 。 在识症 以辨

病辨 证 并 确 定 主 治 主 方 后 , 仲景 不忘症之多 样性 , 特列 加 减 法 。 比如 , 在 湿 搏 之 风湿 气

虚证 防 己 黄苗 汤 方 后 注 随 症 加 减 法 : “ 喘 者 加 麻黄 半 两 ; 胃 中 不和 者 , 加 苟药 三 分 ; 气

上冲者 , 加 桂枝 三分 ; 下 有 陈寒 者 , 加 细 辛三 分 。 ” 意 示 在 防 己 黄 蔑汤 之 症 状 “ 风湿 ,

脉浮 , 身重 , 汗出 , 恶风 ” 以外 , 若 兼 见气 喘 , 加 麻黄 宣 肺 平 喘 ; 若兼 见 胃 中 不 和 , 力口

苟 药 缓 急 止痛 ; 若兼 见气 逆 上 冲 者 , 加 桂 枝平 冲 降 逆 ; 若 兼 见 下 焦 陈 寒者 , 加 细辛 温 里

散寒 。 在 妊 娠 胎 动 不 安之 脾 虚 寒 湿 证 白 术 散 方 后 注 随 症 加 减 法 : “ 但苦 痛 , 加荀 药 ; 心
下 毒痛 , 倍加考窮 ; 心 烦 吐痛 , 不 能食 饮 , 加 细 辛 一两 、 半 夏大 者二 十 枚 , 服之 后 , 更

以 醋 装 水 服之 ; 若呕 , 以 醋装 水 服之 复 不 解 者 , 小 麦 汁 服之 ; 已 后渴者 , 大 麦 粥服 之 。

病 虽愈 , 服之 勿 置 。 ” 《 金 匮 要 略 直 解》 注 : “ 苟 药 能缓 中 , 故 苦 痛 者加 之 。 川 号 能温 中 ,

故毒痛者 倍 之 痰 饮在 胸 膈 故 令 心 烦 吐 痛 不 能 食 饮 加 细 辛 破 痰 下 水
。 , , , 半夏 消 痰去 水 ,

更 服聚 水 以 调 中 。 若呕 者 , 复 用 衆 水 服药 以 止呕 。 呕不止 , 再易 小 麦 汁 以 和 胃 。 呕止 而

胃 无津 液 作 渴 者 , 食大 麦 粥 以 生津 液 。 病 愈 服之 勿 置 者 , 以 大 麦 粥 能调 中 补 脾 , 故可 常

服 , 非 指 上药 可 常 服 也 。 ”

四) 《 金 要 略 》 论 湿 之治
■ 治法
“ 观 其 脉证 , 知 犯 何逆 , 随 证治 之 ” 是 仲 景 辨 证论 治 之 大法 , 治 湿 亦然 。 例如 ,

仲景 治湿痹 , 指出 : “ 太 阳病 , 关节 疼 痛 而烦 , 脉沉 而 细 者 , 此名 湿 痹 。 湿 癖之 候 , 小

便不利 , 大便反 快 , 但 当 利 其小 便 。 ” 《 医 宗 金鉴 》 注 释 : “ 太阳 病 , 一 身 关节 烦 疼 , 若

脉 浮细 者 , 湿 在外 也 , 当汗之 ; 小 便 不利 , 大便 反 快 , 脉 沉细 者 , 湿在 内 也 , 当 利之 。 ”

此 分表 里 , 治 内 外也 。 再如 , 仲 景 治 酒黄 疸 提 出 , : “ 酒 黄疸 者 … … 其 脉 浮 者 先 吐 之 ,

沉弦 者 先 下 之 。 ” 尤 在 径 解析 : “ 必 审 其 脉浮 者 , 则 邪近 上 , 宜 先吐 ; 脉沉 弦 者则 邪 近 下 ,

宜先 下也 。 ” “ 此 脉辨 阴 阳 , 治 从上 下 也 。 仲 景在 《 金 匮要 略 》 中 治 湿 宗 《 内经》 “ 开

鬼门 , 洁 净府 ” 之 大法 , 在 表在 上者 予 发汗 、 在 里 在 下者 予 利 小 便 , 施治灵活 , 具 体可

分 为 以 下 数 大要 法 , 是后世 治 湿 之 典 范 和 渊 薮 。

内 治法

微汗祛 湿法

《 素问 阴 阳 应象大 论 篇 》 云 : “ 其 有邪 者 , 渍形 以为汗 ; 其 在 皮者 , 汗而 发 之 。 ”

汗法 是 《 金 匮要 略 》 治湿 之 首 法 , 但 发汗 以 微汗 为 主 。 “ 微汗 ” 即 “ 微微 似欲 出 汗 者 ”

或 “ 遍 身 黎 榮 微似 有汗 ” , 不可 “ 汗大 出 ” 或 “ 不 可令 如 水 流 璃 ” 。 仲 景不 但 治 伤 寒 中 风

如此 , 治 外湿 更 强 调 如 此 。 ° 究其原 因 , 仲 景有 释 : “ 汗之 病 不 愈 者 , 何也 ? 盖发其 汗 ,

汗大出者 , 但风 气 去 , 湿 气在 , 是 故不 愈也 。 若 治 风湿者 , 发其 汗 , 但微微 似 欲 出 汗者 ,

风 湿俱 去 也 。 ” 徐忠 可指 出 : “ 盖 风性 急 , 可骤 除 湿 性滞 , , 当 渐解 。 ” “ 尤在 经认 为 : “ 风

无形 而 湿 有 形 , 风 气 迅而 湿气滞 … … 自 有风 易 却 而 湿难 除 之势 … … 故欲 湿之 去 者 , 但使
阳 气 内 蒸而不骤泄 , 肌 肉 关节 之 间 充 满 流 行 , 而湿 邪 自 无 地可 容矣 。 ” 微微发 汗 , 使

阳 气 周 流 全身 , 缓 缓 蒸发 , 营 卫 畅通 , 则 湿邪 与 风 邪 可 同 时 随 汗 而 排 出 体 外 。 正 如章虚

谷所云 : “ 治 风湿 者 , 必通其 阳 气 , 调 其营卫 , 和 其 经络 , 使 阴 阳 表 里之气周 流 , 则其

内 湿 随三 焦 气 化 , 由 小便 而去 , 表湿 随 营 卫 流 行 , 化 微汗 而 解 , 阴 湿之 邪 既 解 , 风邪 未

有 不 去者 。 ” “ 仲 景 微 汗 之 用 意 苦心 于 此 矣 !

《 金 匮要 略 》 方 后 注 “ 微汗 ” 者 共 有 五 方 ( 麻 黄加 术汤 、 麻 黄 杏 仁 薏 孩 甘 草汤 、 防

己黄蔑汤 、 甘 草 附子 汤 、 桂 枝 加 黄苗 汤 , 以 麻 黄 加术 汤 、 麻 黄杏 仁薏 孩 甘草 汤 为 微汗

祛湿法 的 代表 方 。 前 者针 对 寒 湿 在 表 , 用 麻 黄汤 散 寒 , 加 白 术除 湿 。 喻 昌 评 其用 药 : “ 麻

黄得术 , 则 虽 发汗 , 不至 多 汗 ; 而 术 得 麻黄 , 并可 以 行表 里 之湿 … … ” 后 者 针 对风

湿化 热 , 以 麻 黄 汤 去 桂 枝 加 孩仁 , 去 桂 枝而 不 致 发 汗太 过 , 加 孩 仁 而 助 清热 除 湿 。 当汗

出 而不 当 大汗 出 , 贵 在适 度 。

温 阳 除湿法
湿为 阴 邪 , 易伤 阳 气 。 若 阳 虚风 乘 , 则 风湿 相 兼 、 虚 阳难御 ; 若夹 寒 助 湿 , 则 阴寒

湿重 、 阳 气 式微 。 仲 景 治 疗 阳 虚 风 湿有 三个层 次 : 阳 虚 风湿 , 以 风 为 主 或表 阳 虚 者 , 以

桂枝 、 附 子组方 , 即 桂枝 附子汤 ; 阳 虚 风湿 , 以 湿 为 主 或 里 阳 虚者 , 以 白术 、 附子为 主 ,

即 白 术 附子 汤 ; 风 湿 并重 , 表里 阳 气 皆 虚 者 , 以桂 枝 、 附子 、 白 术共 用 , 和 以 甘草 , 即

甘草 附子汤 , “ 义 在 缓 而行之 , 徐 徐 救解 也 ” 仲 景 治 疗 寒 湿 历 节 不忘 夹 风 化 热 之 变 :

寒 湿 痹 阻关 节 , 仲 景 以 乌 头汤 温 阳 通 经 、 除 湿 散寒 , 乃 寒湿 历 节 之 正 法 , 此方 亦用 治 寒

湿脚气 ; 若风 寒湿瘦 日 久 、 渐次 化热 伤 阴 , 仲 景 以 桂枝 加 附 子 汤 合 麻黄 加 术汤 去 杏 仁加

防风 、 知 母 而成 桂 枝 荀 药 知 母 汤 , 以 示 其变 , 制方灵 活 。 仲 景 治 疗 寒 湿着 于 腰 部 之 肾 着 ,

以 甘 草 干 姜 获苳 白 术 汤 辛温甘 淡 之 品 “ 燠土 以 胜 水 ” , 此温 乃 温 脾 阳 、 而非肾 阳 , “ 使

土 旺可 以 治 湿 , 阳 壮足 以 发 越 另如 , 阳 虚寒湿 之弦 晕 治 以 术 附 汤 温 阳 气 、 祛寒湿 ,

阳 虚水 湿 之脚气 入 腹 以 肾 气 丸 温 肾 化 气 、 利 水 除湿 。

治气 行湿法

根据 “ 气 能行 津 ” 的 生 理基 础 , 若 气虚 、 气 滞 或气 郁 均可 致津 液停 滞 , 水湿 内 盛 ,

出 现 气 虚湿 阻 或 者 气 滞 湿 阻 之 患 。 仲 景 云 “ 阴 阳 相 得 其 气乃 行 , , 大 气 一转 , 其气 乃 散 ” ,

此 大 气 虽 是 指胸 中 之 阳 气 此 说 虽 是 强 调 阴 阳 相 和 对 于 大 气 的 重 要 性 以 及大 气 和 畅 对 于

却 病 保 身 的 关 键性 , 然愚 以 为 诸气 皆然 , 何 止大 气乎 ? 所以 , 气 之作 用 对 于 湿病 倒 是成

了 一个 祛 除 的 动 力 : 气 虚 湿阻 者 , 益 气 行湿 ; 气 滞 湿阻 者 , 行气利 湿 ; 气 郁湿 阻 者 , 化

气利 湿 。 其中 , 仲 景 治 气 化湿 法 以 益 气 行 湿和 化 气 利 湿 为 用 ; 而关于行 气 利 湿法 , 在利

水 剂 中 配 伍 行 气 药 始 见 于 唐代 , 该法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与 仲 景所 用 益气 合 利 水 配伍 的 创 意 是

否 存 在源流 关 系 , 有 待考证 。

益 气 行湿 法 , 祛 湿 剂 中 配 伍 益 气 药 系 仲 景 之首 创 , 为 宋 元之 后 形 成 益 气 利 水 的 治 法

奠定 了 基 础 。 《 金 匿要 略 》 中 治 疗风 湿 兼 气 虚之 湿 瘦 , 仲 景 以 防 己 黄苗 汤 益 气 固 表 、

怯风 化 湿 。 尤在 径 之 解 甚 妙 : “ 风 湿在 表 , 法 当 以 汗而 解 , 乃 汗不 待 发 而 自 出 , 表 尚未
解而 已 虚 , 汗 解 之 法 不可 守 矣 。 故 不 用 麻黄 出 之 皮 毛 之表 , 而用 防 己 驱 之肌 肤 之 里 。 月艮

后 如 虫行皮 中 , 及 腰下 如 冰 , 皆 湿 下 行之 征 也 。 然非茂 、 术 、 甘草 , 焉能 使 卫 阳 复 振 ,

而 驱湿 下 行哉 ? ” “

化气 利 湿 法 , “ 膀 胱者 , 州 都之 官 , 津液藏 焉 , 气化则 能 出矣 ” , 《 素问 灵 兰秘 典

论 篇 》 该膀 胱 气 化 理 论 为 此法 提 供 了 依 据 。 仲 景 治 疗 妊 娠 小 便难 , 因 血虚 热 郁 、 气化 不

利 、 膀胱 湿 热 蕴 结 , 以 当 归 贝 母苦 参 丸 开郁 下 气 、 清 热除湿 。 赵 以 德注 : “ 小 便 难者 ,

膀腕热 郁 , 气 结 成燥 。 … … 肺 为 肾 水之 母 , 水 之燥 郁 , 由 母气 不化 也 。 贝 母非 治 热 , 郁

热 则热 散 , 非 淡 渗利 水也 , 其 结 通 则 水 行 苦 参 长于 治热 。 , 利 穷逐 水 , 佐 贝 母 入 行膀 胱 ,

以 除 热结 也 。 ” 妊娠 水肿 , 受胎 气 影 响 、 膀 腕 气 化 受阻 、 水湿停聚 , 以 葵 子 夜 苳散 化

气 利水 、 渗湿 通 阳 。 张猫 谓 : “ 今 膀 胱 气 不化 , 水溺不得 出 外 , 不利经脉 , … …但利小

便 , 则水 去 , 而 经 气行 , 表病 自 愈 。 用 葵 子 直 入膀 胱 , 以利癃 闭 , 佐 获 苳 以 渗火道 也 。 ”

仲 景 另 有 苗苟 桂 酒 汤 、 桂枝 加 黄 苗 汤 两 方 治 疗 黄 汗 , 可 谓 是 益 气 行 湿 和 化 气利 湿 的

结合 。 前 者 针 对 表 虚湿 滞 、 卫郁 营 热 、 湿热交 蒸 , 后 者 针对 阳 郁 湿 滞 、 营 卫不 和 , 故遣

方 皆用 黄甚 、 桂枝 、 苟 药 宣达 阳 气 、 调和 营卫 。 然 前 者 重 用 黄 蔑 五 两 走表 , 益 气祛 湿 ,

加 苦 酒清 泄 营 中 郁 热 ; 后 者 轻 用 黄 蔑二 两通 阳 , 化 气 祛湿 。

清 热 除湿 法

仲 景 虽 未 明 确 提 出 湿 热 之名 , 却 开 创 了 临 床 治 疗 内 伤湿 热 病 证 的 先 河 , 创制 了 许多

治 疗 内 伤 湿 热病 证 的 方 剂 。 在 《 金 匮要 略 》 中 具 体 有 见 于 以 下 清 热 燥湿 和 清 热 利 湿 两 大

方面 的 应用 。
仲 景 治 疗 湿 热 虫 毒 蕴 结 之 狐惑 病 , 对 湿 热 上烛 咽 喉 者 , 以 甘 草 湾 心 汤 为 主 方清热 燥

湿解 毒 。 方 以 清 热 解 毒 之 生甘 草 为 主 药 , 用达四两 , 配以荨 、 连苦 寒 清 热 燥湿 , 姜 、 夏

苦 辛温 燥 祛湿 参 赛 和 中 扶 正 , 、 。 另 有 治 疗 湿 热 蕴 结 肠 道 之下 利 , 以 白 头 翁 汤 清 热 燥湿 、

凉 血止利 。 方 中 白 头 翁 苦 寒 清肠 解 毒 、 燥湿 止利 , 配 秦皮 清 热 淫 肠 , 连 、 柏 清 热 燥湿 、

厚 肠 止湾 。 在 此 方 基 础上 , 白 头 翁 加 甘 草 阿 胶 汤 治 疗 妇人 产 后 下 利 , 虑其 本 已 阴 血 不 足 ,

又兼 下 利 , 更伤其 阴 , 故加 阿胶 、 甘 草 养血益 阴 、 补 虚和 中 , 并 缓连 、 柏 之苦寒也 。

清热 利 湿 法 是 仲 景 治 湿 方 中 所 用 最 多 者 , 涉 及 狐惑 、 黄疸 、 小 便不 利 、 下血 、 转筋

等具 体 疾 患 。 例如 , 狐 惑 湿 热 虫 毒醜 腐 成脓 者 , 仲 景 以 赤 小 豆 当 归 散 清热 利 湿 、 解 毒排

脓 , 此方亦 用 于 湿 热 便 血 。 尤在 径论 狐 惑湿 热 蕴毒 之 病 “ 不 发 于 身 面者 , 则 发 于 肠脏 ,

亦 病 机 自 然之 势 ” 这 与 湿 热 下 血病 机 同 也 , 故异 病 同 治 。 另如 , 黄 疸病 治 疗 , 仲

景 以 一系 列 清热 利湿 为 主 治 之 方 如 茵 陈 蒿 汤 硝 石 巩 石散 , 、 、 栀子 大 黄 汤 、 茵 陈 五 苳散 、

大黄 硝石汤 。 用 茵 陈 蒿者 , 为 治 黄疸 要 药 , 黄 从 小 便去 , 《 本经 》 谓 其 “ 主 风湿 寒 热 ,

邪气 , 热结 黄疸 ” 用 大黄者 , 通脏 腑 、 导 湿热 , 推陈致 新 ; 用 栀 子者 , 清 三焦 、

利 水道 , 湾 火 除烦 ; 用 巩 石者 , 入气分 、 收湿淫 , 燥 土退 黄 ; 用 硝石 者 , 入血 分 、 消癖

结 , 破血退 黄 。 “ 脾色必 黄 , 疲 热 以 行 ” 仲 景 湿 热 入 于血 分 的 思 想 , , 在 赤小 豆 当 归 散 中

已 有体现 , 另 见 于 下 述小 便 不 利 的 证 治 , 清 热 利 湿药 与 活 血化疲药 之 配伍 为 后 世 清利 血

分湿 热 之 措 模 。 “ 小 便 不利 , 蒲灰 散 主 之 滑 石 白 鱼 散 , 、 获 薈戎 盐 汤 并主 之 。 ” 仲景 言 简 ,

以 药测证 , 此 “ 小 便不利 ” 主 要 针对湿 热癖 血 等 而 致 的 小 便排 出 不 畅 , 若伴见 尿痛 淋 淫

之 淋证 亦可 为 治 。 蒲 灰散 以 蒲 黄 、 滑石 凉血 消 瘀 、 清热 利 湿 , 用 治湿 热 癖结 、 膀胱 气 化

不 利 之湿 热 为 重 者 ; 滑石 白 鱼散 以 滑石 、 白鱼 、 乱 发化疲 止 血 、 清热 利 湿 , 用 治 湿热 瘀

结 、 膀胱 气化 不 利 之疲 热 为 重者 ; 获苳 戎 盐 汤 以 获等 、 白 术 戎 盐 益 肾清热
、 、 健脾利湿 ,

用 治 中 焦 脾 虚湿 盛 、 下 焦 肾 虚有热 者 。 再如 , 转 筋 之 甚者 , 湿 阻 化热 、 筋 脉失 和 , 仲景

以 鸡屎 白 散通 利 二 便 、 祛湿 清 热 。 妇 人产 后 外 感 , 湿 热留 滞 、 四 肢烦热 , 仲 景 以 三物黄

茶 汤 清 热 燥湿 、 兼补阴 血 。

健脾 祛湿 法

仲景 治 湿方 中 , 较 多 地用 到 了 白 术 , 约 十 个 方剂 , 《 本经》 谓 “ 术 味苦温 。 主 风寒

湿搏 , 死肌 , 痉 , 疸 , 止汗 , 除热 … … ” “ 。 汪昂在 《 本 草 备 要 》 中 对仲 景用 白 术之

意 作 了 一 个 比 较 到 位 的 解释 : “ 脾恶湿 , 湿 胜 则气 不 得 施 化 , 津何 由 生 ? …… 用 白术 以
除 其湿 , 则 气 得 周 流 而 津 液 生矣 。 ” 在 微汗 祛 湿 、 温阳 除湿 等法 中 , 用 方 已 体现 了 该

思想 。 另 有 当 归 苟药散 、 当 归散 、 白 术 散这 三 方 分 别 针 对 妇 人 妊 娠 血 虚 湿 阻 、 血 虚湿热 、

脾 虚 寒湿 , 以 健 脾 祛 湿合 养血 调 肝 法 、 清 热 化湿 法 、 温 中 除湿 法 , 为 后 世 祛湿 从 脾 论 治

的 观 点 奠 定 了 临 床基 础 。

行散暑湿 法
宋代 以 前 暑湿关 系 并 未 明 确 , 鲜 有 暑 与 湿共 论共 治 者 。 仲 景 治 暍 病 之 夹湿 证 : “ 太

阳中暍 , 身 热 疼 重 而 脉微 弱 , 此 以 夏 月 伤冷水 , 水行皮 中 所 致 也 , 一物 瓜 蒂 汤 主之 。 ”

以 一 物 瓜 蒂 汤 行 散 暑湿 , 可 谓 治 疗 暑湿 的 先 导 。 张猫 方 后 注 其 药 效 : “ 少顷 即吐 , 不吐

探之 。 此方 之 妙 , 全 在 探 吐 以 发 越 郁 遏之 阳 气 , 则 周 身 汗 出 表和 , 而 在 内 之烦 热 , 得苦

寒 涌 泄 亦 荡 漆无 余 。 ” 并叹 曰 : “ 今 人 目 睹其 方 而 不 知 用 , 医 道之 陋 若此 。 ”

外治 法

内 药 鼻中 通穷 除湿法
《 金 匮 要略 疫 湿 暍 病 脉证 治 第 二 》 : “ 湿 家病 身 疼 发 热 面 黄 而 喘 , , 头痛 鼻 塞 而 烦 ,

其脉大 , 自 能饮 食 , 腹中 和 无病 , 病 在头 中 寒湿 , 故鼻 塞 , 内 药鼻 中 则 愈 。 ” 头 中寒 湿 ,

肺不 宣通 。 以 鼻为肺 穷 , 仲景 “ 内 药鼻 中 ” , 可 宣 通肺 气 , 祛 散 寒湿 。 古 代有 注家提 出

“ 内 药 ” 以瓜蒂散 , 联系 在 黄疸 病 附 方 中 仲 景 有 云 “ 瓜蒂 汤 : 治诸 黄 ” , 此 说 似有 其 依

据 。 仲景该法 , 开 创 了 嗅 剂之先河 。 °

熏 洗法

狐 惑 前 阴 蚀烂 、 咽 喉 干燥 者 , 仲 景 用 苦参 汤 来洗 前 阴 部 , 清 热 解毒 、 燥湿 杀 虫 ; 狐

惑 湿热 虫 毒 腐 蚀 后 阴 、 肛 门 淸病 者 , 仲 景 用 雄 黄 置于 筒 瓦 中 烧之 , 借 助 烟 熏辟 移 燥 湿 、

杀 虫解 毒 ; 妇 人 下 焦 湿热 , 前 阴 拖 荡 或 糜 烂 者 仲 景将 狼 牙 煎 汤 , , 以 绵 缠 绕 筷子 如 苗 大 ,

浸汤 滴入 阴 中 , 旨 在 清 热 燥湿 、 杀 虫 止痒 。 仲景 以 熏 洗法 治 “ 湿病 ” , 为 熏洗 疗 法 的 应

用 起 到 了 承 先 启 后 的 重要 作 用 。

外 敷法

浸 淫 拖湿 热 火 毒 , 皮 肤瘙 痒黄 水 , 仲 景 取 黄 连一 味 , 为 粉外 敷 。 《 素问 至 真 要大
论篇》 : “ 诸 痛痒 搭 , 皆属于 心 。 ” 黄连 苦寒 , 用 于 此症 , 清心渴 火 , 燥 湿 解毒 , 药证 相

当 。

坐药 法
妇 人带 下 , 仲 景 釆用 坐 药 法 。 妇 人 癖血 内 阻 , 酿生 湿 热 , 腐 败 而致 带下 , 仲 景 以巩

石丸 为 坐 药 , 纳 入阴 中 , 清 热止 痒 、 燥湿 止 带 ; 对 于 寒湿 带 下 , 仲 景 则 以 蛇 床 子 散方 ,

绵 裹纳 阴 中 , 达 暖宫 除 湿 、 杀 虫 止痒 之 效 。

浸 脚法
巩 石 之 外 用 还 可煎 水 浸脚 , 仲 景 以 其 治 疗脚 气 冲 心 、 救 卒 死而 壮 热 者 。 以 方测 之 ,

巩 石 酸 湿 性 燥 有 除 湿 收敛 导 池 下 行 之 功 , 、 , 故 对湿气 冲 逆可 治 。 后 世 医 家 不 限于 巩 石 ,

而 采 用 他药 或组 方 以 浸脚 治 疗 多 种 内 、 外疾 患 , 扩 大 了 仲 景 浸 脚法 的 应 用 。

■ 治效

“ 药 不購 弦 , 厥 疾弗 瘳 ” 。 《 说文》 释 “ 膜 , 翕目 也” , 即合 目 之谓 ; “ 弦 , 目 无 常主

也” , 即 头 昏 眼花之 谓 。 腐 弦 本 指 治 病 服药 后 所 出 现 的 头 昏 目 弦 、 眼 睛 不 能 睁 开 的 一个

临 床 症状 仲景 治 湿 , 有 典型 “ 膜弦 ” 者 , 见 于 治 疗 阳 虚 风湿 、 以 湿 为 主 之湿 瘦 , 以 白

术 附 子汤 药 后 “ 一 服觉 身 療 , 半 日 许再 服 , 三 服都 尽 , 其人 如 冒 状 ” 。 这是术 、 附相 合

并 走皮 内 , 温 阳 散寒 、 逐水 祛 湿 之效 , 仲 景故 曰 : “ 勿怪 , 即 是术 、 附 并 走 皮 中 逐 水气 ,

未 得 除故 耳 。 ”

而今 膜 弦 进 一 步 被 引, 申 , 是指在釆 用 各 种 疗 法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 所 出 现 的 一 时性 的 、

没 有预料 到 的 各 种 不 快 症 状 , 随此之后 , 出 现 主 体 疾 病 的 好转 或 疫愈 。 仲景 治 湿 以 发

汗 、 利 小 便 为 大法 , 其 治 效见 于 “ 汗” 与 “ 便 ” 为 主 的 变化 。

“ 汗” , 以 “ 微汗 ” 为 瘥 , “ 徼汗 ” 也 是 祛 湿 治 疗之 度 。 此分 寸 的 把握 , 是在 诊 病 辨

证 精准 、 遣 方 用 药 到 位 的 基础 上 , 嘱病 患 “ 温服 ” 、 “ 避风 ” 或 “ 坐被上 , 又 以 一 被绕 腰

以下 , 温令微汗 ”。

“ 便” , 是 黄 从 便去 、 小 便利 也 。 黄疸 之 治 , 湿热 并 重 者 , 服 用 茵 陈 蒿汤后 , “ 小便

当利 , 尿如 阜角 汁 状 , 色 正赤 。 一 宿腹减 , 黄从小便 去也 。 ” 湿热 疲血 者 , 服用 硝 石 巩

石散 后 , “ 病随 大小 便去 , 小 便正 黄 , 大便 正黑 , 是候 也 。 ” 妊娠 小 便难 , 服 用 葵 子 茯苳
散后 , “ 小 便利 则 愈 ” 。

治效 , 乃 医 者 所 欲达 、 患 者 所 欲 求 者也 , 不 可忽 视 。 师 仲景心 、 用 仲 景法 , 亦当 如

仲 景 般将药 后 之 效 了 然 于 心 。

治禁

仲景治湿 , 一禁 “ 大汗 ”。 “ 风湿 相 搏 , 一 身 尽疼 痛 , 法 当 汗 出 而 解 值 天阴 雨 不 止 , ,

医 云 此 可 发汗 , 汗 之 病 不 愈者 , 何 也 ? 盖 发 其汗 , 汗大出 者 , 但 风 气去 , 湿气 在 , 是故

不愈也 。 ” 仲 景 治湿 强调 “ 微汗 ” , 使 湿 邪 与 风 邪 同 时 随汗 而 排 出 体 外 。 不可 “ 汗大出 ”

或 “ 不 可 令如 水 流 满 ” , 风为 阳邪 , 其 性 轻 扬 善行 , 故 易 于表散 ; 而湿 为 阴 邪 , 其 性粘

滞 重油 , 难 以 速去 , 大汗 出 , 风 随汗 出 而 解 , 而 湿邪 仍 在 。 故 “ 大 汗 ” 所 当禁也 。

仲景 治湿 , 二禁 “ 火攻 ” 。 “ 湿家 身 烦 疼 … … 滇 不 可 以 火 攻 之 ‘ 。 ” 火 攻 是 指 烧针 、 艾

灸 、 樊 、 熏 一类 外 治 热 法 , 易 造 成 汗 出 过 多 而伤 阳 , 非 但 不 利祛 湿 , 反 却助热 。 湿性 粘

滞 , 易 兼 他邪 , 与 热 相 搏 可致 变 症 。 如 “ 病 黄疸 , 发 热烦 喘 , 胸满 口 燥 者 , 以病发 时 ,

火 劫 其汗 , 两热所得 ” , 就 是 黄 疸 病 误用 火 劫 , 迫其 出 汗 , 以 致里 热 不 得 外 解 , 反与火

邪相搏 , 两热 相 合 , 其 热 更甚 , 是 其变 也 。

仲 景 治湿 , 三慎 “ 攻下 ”。 “ 湿家 下 之 , 额 上汗 出 , 微喘 , 小 便利 一云 不 利 。 者 , 死 ;

若 下 利 不 止 者亦 死 。 ” 尤 在 经指 出 : “ 湿 病 在表 者 宜 汗 , 在 里者宜利小便 , 苟 非 湿热 蕴

积 成实 , 未 可遽 用 下 法 。 额 汗 出 微喘 , 阳 已 离 而上 行 ; 小便 利 , 下 利不止 , 阴 复 决而 下

走 。 阴 阳离决 , 故死 。 ” 对 于 可 攻之 时 , 仲 景 亦 不 失 其机 。 “ 然 黄家 所 得 , 从 湿得 之 。

一身 尽发 热 而 黄 , 肚热 , 热在 里 , 当下 之 。 ” “ 黄 疸 腹满 , 小 便 不 利而 赤 , 自 汗出 , 此

为 表和 里 实 , 当下之 … … 。 ” 里 热识 盛 或 里 热 成 实 , 仲 景 皆言 “ 当 下之 ” 。

三 、 《 金 匮 要略 》 论 湿 的 特 点

辨病证 症 结 合论治

湿邪 致 病 , 最早见 于 《 五 十二 病 方 婴儿索痉 》 : “ 索 癌者 , 如 产 时 居 湿 地久 … … ”

提 出 产 时 久 居 湿地而 致疫 病 虽 然 学 术 界对 于 该 论 是产 妇 还 是 婴 儿 受 病 之争 未得共 识 。 ,

但 是湿 邪 致 病 由 是 而始 。 《 内 经》 对湿 气 、 湿邪 、 湿 病 有较 多 的 论 述 , 提出 咳 嗽 、 儒泄 、

水肿 、 痉病 、 肉瘘 、 消渴 、 酒风 、 脾 瘅 等 病 乃 因 湿而 生 , 并 以 药 物 性 味 配伍 作 为 湿 病 的

治 疗原 则 , 所 创 十 三方 中 亦 有泽 湾饮 、 兰 草汤 、 半 夏 林 米 汤 可 治 疗湿 病 。 仲景 《 金 匮要
略 》 论湿 则 理法 方 药 完 善 , 开 创 了 湿 病辨 证 论 治 之 先 河 原著多 以 “ 病脉证治 ” 或 “ 病

脉证 并 治 ” 为 题 , 体现 并 强 调 了 病 、 脉 、 证 、 治 的 结合与 统一 。 仲 景 的 临床 辨 病 辨 证轨

迹 , 是从 症 到 病 , 然 后 再 由 病 到证 , 即 首 先 由 主 症 来 认 识病 , 然 后 再 由 病 到 各 个具 体 的

方证 。 病 是纲 , 证是 目 , 症 是 辨 病辨 证 的 基 本 要 素 。

当今 , 诸 多 中 医 人 士 认为 中 医 治 病 重 在 “ 辨证 论 治 ” , 但其 中 不 少 却 忽 略 了 “ 辨病

论治 ” 的前 提 。 任 应秋 当 初 面对 中 医 辨病 与 辨证 认 识 的 混 乱 思 维 时 , 提出 中医的 “ 辨证

论治 ” 一词 由仲 景论著而来 , 中 医 的辨 证 主 要 就是 在 辨 病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来 的 因此 ,

在对 《 金 廣 要 略 》 论 湿 的 探 讨过程 中 , 以仲 景 的 思 维 、 从 病 脉证 治 的 角 度 , 发 现 仲师 识

症 辨病 , 重视 疾 病 的 诊 断 与 鉴 别 、 判 断 疾 病 的 转 归 与 预后 、 注 意 疾病 的 转 化 与 演 变 ; 仲

师 辨 证 以 辨 病 为 前提 , 辨 同 病 之异 证 、 兼证 及坏 证 ; 仲 师 治 湿在 识 症 以 辨 病 辨 证 并 确 定

主 治 主方 后 , 分 别 施 以 各法 , 并 对兼 症 、 或 然 症 进行 随 症 加 减 。 同时 , 重 视 脉 诊 在湿 病

辨 治 中 的 重要 性 , 特将 “ 脉 ” 冠 之 于 篇 名 中 。 与 脉相 比 , 仲 景 论湿 时 对 舌象 的 描 述 不 多 ,

若 在 本 研究 的 基 础上进 一 步对 《 伤寒 杂 病 论 》 论湿 的 命题 进 行 探 索 , 那 么 可结 合 《 伤寒
论 》 中 就 舌 的 辨 识进 行 归 纳 总 结 , 以 期寻 得规 律 。 另 一方 面 , 这 一 原 因 或 与舌 诊 的 发 展

有关 , 尤 其 明 清 温 病 学派 对湿 病 与 舌 诊 的 关 系 论 述 甚 详 。

总之 , 《 金匿 要略 》 论 湿将 病 、 证 、 症结合 , 在 识症 的 基 础 上 辨 病 , 在辨 病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症 之 差 异 辨证 , 如 此 而 行论 治 。

谨 守脏腑 经 络 辨证

后 世 皆 评 赞仲 景创 脏 腑经络 辨证 , 此 法 在 对湿 病 的 辨 治 过 程 中 亦 可 见 一斑 。 那么该

脏 腑 经 络 辨证 的 本质是什 么 呢 ? 本 人认 为 , 仲 景 脏腑 经络 辨 证 体 系 基 于 中 医 对 于 人 体结

构 的 抽 象认 识 。 这 种 认 识 不 是像 西 医 血 管 、 神经 、 器 官 之 类 的 实 质解 剖 , 而是 中 医 所 特

有 的 脏腑 、 经络 之 抽 象 解 剖 , 虽 然 其 中 也 兼涉 了 一些 对 实 体 的 感 性 认 识 , 但在 当 时 古 代

阴 阳 五行 等 哲 学 引 导 下 步 入 了 形 而 上 的 思 维 。 仲 景 脏腑经络 辨 证 体 系 不 但 涵 盖 了 以 脏 象

学 说 为 依 据 的 脏 腑辨 证 , 也 结 合 了 以 经 络 学 说 为 基础 的 经 络 辨 证 , 并 将 两 者 置于 同 等 重

要 的 地位 、 视 为 整 体而进 行 综合 应用 。 虽然 , 后 人 在 总 结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思 维 时 似乎 已 将

其 分 割 为 脏 腑 辨 证和 经 络 辨证 , 但 是重 温 并 深 究 仲景 脏 腑 经 络 辨 证体 系 将 使 我 们 对 于 辨

证产 生 更 加 深 刻 的 认识 。 仲景在 《 金 匮 要 略 》 中 对 于 湿 病 所 进 行 的 脏腑 经 络 辨 证 就 为 我

们 展示 了 这样 一种 临 证思 辨 的 范 例 。
在 疾 病 的 病位 方 面 , 湿 病有 在 皮 肤 、 在 肌腠 、 在肌 肉 关 节 、 在 筋骨 、 在腑 、 在脏等

部位的 不 同 。 在 皮肤 者 , 如 浸淫 拖 ; 在肌 腠 者 , 如 黄汗 ; 在肌 肉 关 节 者 , 如 湿搏 ; 在筋

骨者 , 如 历节 ; 在腑者 , 如下 血 、 下利 ; 在脏 者 , 如 狐惑 、 黄疸 。 在 病 因 的 分 类 方面 ,

以 脏 腑 经 络分 内 外 , 提出 “ 千般 疢难 , 不越 三条 ” : “ 经 络受 邪 , 入 脏腑 , 为 内所因也 ” ,

如 历节 、 黄汗 等 ; “ 四 肢九穷 , 血脉 相 传 , 壅塞 不 通 , 为 外 皮 肤所 中 也 ” , 如 肾着 、 转筋

等 ; “ 房事 、 虫兽 、 金刃 所 伤 ” 如 女 劳 疸 , 、 狐惑 等 。 在 病 程 的 演变 方 面 , 如 谷疸 、 酒疸 、

女 劳 疸 均可 转 变 为 黑 疸 , 病 位逐 渐 由 中 焦脾 胃 深 入 至 下 焦 肝 肾 、 由 气分 向 血分 发 展 。 在

病 证 的 分 型 方面 , 仲 景 也 注 意 分 辨表 里 虚 实 的 差 异 。 如 湿 邪 中 表之 湿 瘦 , 卫阳 不 虚 者 ,

以 湿 易 兼他 邪 , 而 见 寒 湿 或凤 湿 在 表 证 ; 若 卫表 不 足 , 可 见 风湿 兼气 虚 、 风湿 兼 表 阳 虚

证 ; 若 里 亦 虚者 , 可 见 风湿 兼 表 里 阳 虚 证 。 在 预后 的 判断方 面 , 仲 景 以 脏 腑 说 明 病情 轻

重 。 如 “ 血 气入 藏 即 死 , 入府 即 愈 ” 、 “ 脉脱 , 入藏 即 死 , 入府 即 愈 ” 、 “ 浸 淫疫 , 从口起

流 向 四 肢 者可 治 ; 从 四 肢流 来入 口 者 不 可 治 ” 、 “ 病 在 外 者可 治 , 入里 者 即 死 ” 等 都 体现

了 仲 景 脏 腑 经 络 的 辨 证观 。

创 湿病 治 法 与 方剂

仲景 创 立 了 诸 多 治 湿 的 大 法 、 创 制 了 诸 多 治 湿 的 方剂 , 不 但 为 后 世 医 家广 泛 应用 ,

也 为 后 世湿 病 的 治 疗 发展 奠 定 了 基础 。 在 “ 《 金 廣要 略 》 论 湿 之 治 ” 篇 章 中 可 以 看 到 ,

仲 景 治湿 法丰 富 而 有 效 , 尤 其 益 气 行湿 法 、 化气利湿法 、 健 脾 祛湿 法 、 活 血利 湿 法 、 行

散 暑 湿法 、 外 治 诸 法 等 等对 后 世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

“ 下 利气 者 , 当 利 其小 便 。 ” 仲 景 对 肠 道 气 滞湿 阻 治 以 利 小 便 的 方 法 , 使湿 邪 从 小 便

而出 , 湿去则气机 自 畅 。 此 即 后世所谓 “ 急 幵支 河 ” 法 , 见 于 喻嘉 言 《 医 门 法律 》 , 针

对湿 热 蕴 结 大 肠 、 膀 胱 气 化 不利 , 谓 “ 其邪 热 之在里 者 , 奔迫 于 大 肠 , 必 郁 结 于膀 腕 ,

膀 胱热 结 , 则 气 不 化 而 小 澳短 赤 ” 、 治疗 上 “ 清 膀 腕之 热 , 令气 ■ 行 而分 消 热 势 ,

则 甚 捷也 。 … … 夫气 者 膀 腕之 化 也 , 反 从 大 肠而 出 , 当 利其 小 便 , 非急 开 支河 之 谓 乎 ”

利小便 , 在 叶 天士 倒 成 了 温 病 通 阳 的 手 段 , “ 通 阳 不 在温 , 而 在利 小 便 ” 。 淡 渗利

尿 , 宣 展 气机 , 使 小便 通 利 则 湿 池 外 泄 , 阳 气 不 为 湿遏而 得通 达 。

关于 “ 湿疲互 结 ” 的 治 疗不 可不 提 , 黄 疸 之谷 疸 、 酒疸 、 女劳 疸 日 久 不愈 , 湿热 内

陷 , 血 为 之癖 滞 而 致 黑 疸 , 治 以 化疲 活血 、 清热 利 湿 。 仲 景 在 原 著 中 并 未给 出 具 体 的 方

剂 , 女 劳 疸病 进 而 成 肾 阴 虚 夹 疲 血湿 热 证 时用 到 硝石 巩 石 散 , 这对 湿癖 互 结 的 制 方 倒 是
可 供 一参 。 另 有 蒲灰 散 、 滑 石 白 鱼 散 凉 血化 癖 、 清 热 利 湿 治 疗 湿热 癖结 、 膀 腕 失 于气化

之 小 便不 利 。 仲 景对 湿 疲 的 论 述 , 间 接 提示 了 湿 在 气 分 、 在 血分 之 不 同 。 在 此基 础 上 ,

叶 天士 “ 初 病 湿热 在 经 , 久 则 癖热 入 络 ” ‘‘ 其 初在 经 在 气 , 其 久 入络 入 血 ” 等

理 论更 是强 调 了 湿 疲互 结 的 治 疗 在 经 络 气 血 上 当 有 不 同 。

另外 , 妊 娠腹 中 痛 或妇 人腹 中 诸疾 痛 之 肝 脾 失 调 、 气血郁 滞 湿 阻 证 以 当 归 苟 药 散

养血 调 肝 、 健脾 除湿 , 是 后 世逍 遥 散化 裁之 源 ; 转 筋 以 鸡屎 白 散 , 给 后 世 王 孟 英 香矢 汤

治 疗 热 性 霍 乱 转 筋 以 启 发 幵 创 或 发 展外 治 法 首 次 论 述 妇 科 外 治 法坐 药 及 阴 道 冲 洗 法
; , ,

并 详 细 描 述 了 冲 洗药 物 、 坐 药 的 制作 、 使用方 法 , 实 开后世 妇 科外 治 之先 河 。 ”

结 论

“ 仲 景之 书 , 载 道者 也 。 医之良者 , 引 例 推类 , 可 谓 无 穷 之 应用 。 ” 中 景 之书 文

字精 简 、 耐 人思 量 , 所述 有 限 , 然 有 无 限 于 文外 。 正是其 以 “ 病 脉 证 治 ” 为 主 线 的辨 病

辨证 论 治 方 法 , 给后 人 以 诸 多 启 发 。

本文 重 点 整 理 并探 讨 了 《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 之 病脉 证 治 , 追 随 仲景 的 思 维 、 从病 脉 证

治 的 角 度 探 讨 仲景 论 湿 的 规 律
, , 归 纳 仲景 论湿 的 特 点 , 从而 希 冀 助 益 临 床湿 病 的 辨 治 。

《 金 要 略》 论 湿 之病 , 重视湿 病 的 诊 断 与 鉴 别 、 判 断湿病 的 转 归 与 预 后 、 注 意湿 病 的

转化 与 演变 。 《 金 匿 要 略 》 论 湿 之脉 , 以沉 、 细 、 缓 为湿 病 主脉 , 以 脉大 、 脉微 弱 、 脉

迟 、 脉上 下 行 微 弦 、 脉滑 而 数 为 湿 病 可见 脉 , 以脉 浮 、 脉 浮虚 而 淫 、 脉沉 迟 为 湿 病 相 兼
脉 , 并 揭 示 了 历 节 和谷 疸 的 成 因 脉 , 而 儒 湿则 当 为 湿 病 补 充 脉 。 《 金匮 要略 》 论湿 之 证 ,

包含 “ 症” 与 证 ” 两 方面 : 通 过 识症 以 辨 病 , 重 视 脉诊 在 湿病 辨 治 中 的 重要 性 , 特将

“ 脉 ” 冠之 于篇 名 中 , 详 于 脉而略 于 舌 ; 辨 证 则 以 辨病 为 前 提 , 辨 同 病 之异 证 、 兼证 及

坏证 ; 同时 , 症 又 是 在 辨 病 辨 证 并 确 定 主 治 主方 后 加 减用 药 的 依 据 , 把握 兼 症 、 或然 症

而 进 行 随 症加 减 。 《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 之治 , 内 治 法 有 微 汗 祛 湿法 、 温 阳 除 湿法 、 治 气行

湿法 、 清 热 除湿 法 、 健 脾 祛 湿法 、 行 散 暑湿 法 , 外 治 法有 内 鼻 法 、 熏 洗法 、 外 敷法 、 坐

药法 、 浸 脚法 。

《 金 匿 要略 》 论湿将 病 、 证 、 症结 合 , 在 识症 的 基础 上 辨病 , 在辨 病 的 基础 上 结 合

症 之 差 异 辨证 , 启 示 世人 当 正 确 审 视 “ 辨病 ” 与 “ 辨证 ” 之 间 的 关系 。 仲 景 论 湿病 谨 守

脏 腑 经络 辨 证 , 将脏 腑 、 经络 视 为 整 体 , 将脏 腑辨 证 、 经 络 辨 证整 合 应 用 , 对 湿病所进

行 的 脏 腑 经 络辨 证 是 临 证 思 辨 的 范 例 。 落实到 治疗 时 , 创 立 了 诸 多 治 湿 的 大法 、 创制 了
诸多 治 湿 的 方 剂 , 并 有预 见 性地 提 出 了 治 效 和 治 禁 , 完善 了 治 湿 的 体 系 。

仲景 《 伤 寒论 》 与 《 金區 要 略 》 实 为 一 体 , 本 文 限 于 篇 幅而 仅 研 究 了 《 金匮 要 略 》

论湿 的相 关 内 容 , 后 续 可继 续 完善 《 伤 寒 论 》 的 相关论 述研 究 , 方 能 全 面 反 映 仲 景 论湿

的心法 。 虽然 , 仲 景 与 湿 相 关 的 疾病 并 未 尽 全 , 甚 至连 《 内 经 》 所 论 与 湿 相关 的 有 些 疾

病也 未 提及 。 那么 , “ 勤 求古 训 , 博采 众 方 ” 的 仲景 用 意何 在 呢 ? 如其所言 : “ 虽 未 能尽

愈 诸病 , 庶 可 见病 知 源 若 能 寻 余所 集 。 , 思过半矣 。 ” 如 果我 们 能借 此 研究 , 以湿为

切入 口 , 增 加 对 仲 景 理 论 的 研 究 角 度 和 研究 方 法 , 那 么 也 可 为 其 他 疾病 的 病 脉证 治 研 究

奠 定基础 。 另 一方 面 , 吾 地江 南 多 湿 , 四季 皆 然 , 长 夏更 著 , 临 床 多 见湿 病 患 者 , 故本

文 在研 习 经典 的 基础 上 , 亦 寄 希望 于 助 益 临 床 , 希 望 能够 提 高 临 床 辨病 辨 证 的 能 力 、 提

尚 临 床 掌 握 和 运 用 经方 的 能力 、 提 闻 临床 治验 的 能 力 !
参考文 献
黄英 志 叶 天 士 医 学全 书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出版社 ,

李连 成 , 刘 秉 昭 湿 病源 流 中 国 医 药 学报 , , :

蒋 明 论 以 辨 病 为 前 提之 《 金 匮 要 略 》 病 证 结 合模式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 , ,

张机 伤寒论 上 海 中 医 学 院 伤 寒 温 病 学 教研 组 , 校 注 上海 : 上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 ,

刘 力 红 思考 中 医 桂 林 : 广 西 师范大 学 出 版社 ,

张 秀美 , 王秀莲 浅 析 中 医 之 湿 天津 中 医 药 , , ;

赵 献可 医 贯 郭 君 双 , 整 理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 版 社 ,

徐 成贺 《 金 匮》 “ 五邪” 考 四川 中 医 , , :

吴谦 御 纂 医 宗 金 鉴 太 原 : 山 西 科学 技 术 出 版社 ,

王建 新 , 李芳 对 湿 邪 属 性 的 分 析补 充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 ;

虞抟 医 学 正 传 北 京 : 人民 卫 生出 版社 ,

严余 明 《 金 匮 要 略 》 湿 病 表 里 分 治 之 我 见 浙江 中 医 学 院 学报 , , :

魏 雪舫 , 陈 忠琳 桂林 古本 《 伤 寒 杂 病论 》 研 究 述评 国 医 论 坛 , :

范 永升 金 匮 要 略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张清冬 , 姜元 安 , 李致 重 论 中 医 辨 证 方 法 及 辨 证 论 治 体 系 北 京 中 医 药 大学 学 报 ,

赵心华 , 鲍计章 , 周 国 琪 回 顾 十 年 来 对秦 汉 时 期 辨 证 方 法 的 研 究 中 医 文 献 杂 志 ,

, :

尤怜 金 匮 要 略 心 典 李 占 永 , 岳雪莲 , 点校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刘会 琴 , 李昭 , 吉贤 《 金 匮 要 略 》 湿 痹 历 节 病 辨 治 探 讨 全 国 第 二十 次 仲 景 学 说学

术年 会 论 文 集

王 子 接 绛 雪 园 古 方 选注 北 京 : 中 国 中 医药 出 版 社 ,

戴起 宗 脉 诀 刊 误 上 海 : 上 海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李 中 梓 诊家 正 眼 包 来 发 , 校注 北 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王洪 图 , 杨凤珍 , 贺娟 , 等 难经 白 话 解 北 京 :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沈 明 宗 伤寒 六 经 辨 证 治 法 太 原 : 山 西 科学 技 术 出 版社 ,
2 4 . 黄 宫 绣 脉 理求 真 北 京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社 ,

刘 永年 , 潘 文 奎 张仲 景有 关 大 脉 论述 之 浅 析 广 西 中 医 药 , , :

张 聰 诊 宗 三昧 张 成 博 , 欧阳 兵 , 点 校 天津 : 天津 科 学 技术 出 版社

李 玉清 滑 寿 医 学 全 书 北 京 : 中 国 中医药出 版社 ,

王 付 伤 寒 杂病 论字 词 句 大 辞典 北 京 : 学 苑 出 版社 ,

钱 潢 伤寒 溯 源 集 上海 : 上 海 卫 生 出 版社 ,

孟景春 , 王 新 华 黄 帝 内 经 灵枢 译 释 上 海 : 上 海 科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黄元 御 黄元 御 医 学 全 书 孙 洽 熙 , 主编 太 原 : 山 西 科 学 技术 出 版社 ,

高 学 山 高注 金 匮 要 略 上 海 : 上 海 卫生 出 版社 ,

管 玉 衡 珍本 医 书 集 成 上 海 : 上海 科 学技 术 出 版 社 ,

李 延是 脉 诀汇 辨 武 国 忠 , 点校 海 口 : 海南 出 版 社 ,

李 时 珍 频湖 脉 学 译注 程 宝 书 , 张艳秋 , 译注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王付 , 杨志 强 《 伤 寒 杂 病论 》 病 证 症 的 辨 证 关 系 考 辨 中 医 药 学 刊 , ,

朱文 锋 论 症证 病 结 合 治 疗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 , :

童 舜华 童瑶 , , 段 逸 山 张 仲 景 病 证 结 合论 治 思 想 探 析 江西 中 医 药 , , :

李克光 , 张家 礼 金 要 略 译释 上 海 : 上 海 科 学技 术 出 版 社 ,

李小嘉 , 张強 谈 《 金 匮要 略 》 治 湿十 法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报 , ,

徐 忠 可 金 匮 要 略论 注 邓 明 仲 , 张家礼 , 点校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 版 社 ,

宋乃 光 , 李瑞 , 赵自强 , 等 温 病 八 大 名 著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陈 煩 喻 嘉 言 医 学 全 书 北京 : 中 国 中 医药 出 版社 ,

赵 以 德 周 扬俊 金 匮 玉 函 经 二注 周 衡 王 旭 东
, , , 点校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社 : , :

李 彦 从 防 己 黄 蔑 汤 的 组 方 配 伍 谈 益气 利 水 法 中 国 医 药学报 , , :

赵 以 德 金匮 方 论衍 义 刘 恩 顺 王 玉 兴 王洪武 校注 北 京 , , , : 中 医 古 籍 出 版社 , :

张 骑 张 氏 医 通 孙 玉信 , 王晓 田 , 点 校 上海 : 第 二 军 医 大 学 出 版社 ,
4 8 . 林惠 光 中 医 九大 经 典 北京 : 中 国 中 医药出版社 ,

汪 昂 本草 备 要 陈 赞 育 , 点 校 沈阳 : 辽宁 科 学技术 出 版 社 ,

黄仰 模 , 陈 志勇 , 章 文平 , 等 《 金 匮 要 略 》 治 风湿病 方 剂 探要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

高树中 , 许 法 同 中 医 熏洗 疗 法 史 略 中 医 外 治 杂 志 , , :

纪开东 论 “ 膜弦 ” 南 京 中 医 学 院 学报 ,

张再 良 , 程 磐 基 谈 仲 景 的 辨 病 与 辨 证 上 海 中 医 药 大学 学 报 , , :

任 应秋 谈谈 中 医 的 “ 辨证 论 治 ” ■ 陕 西新 医 药 , , :

任 应 秋 略 谈辨 证 与 辨 病 湖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 ;

叶 天 士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苏 礼 焦振廉 , , 张 琳 叶 等 整理 北 京
, : 人 民 卫生 出 版 社 ,

张志 兰 , 杨万 章 中 医 妇 科 外 治 法 简 史 中 医 外 治 杂 志 , , ;

田 思胜 朱丹 溪 医 学 全 书 北 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 ,

张仲 景 金 匮 要略 何 任 , 何若 苹 , 整理 北 京 :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南 京 中 医学 院 医 经教 研 组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译 释 上 海 : 上海 科 学 技术 出 版社 ,

福 州 市 人 民 医 院 脉经 校 释 北 京 : 人 民 卫生 出 版 社 ,
附录 : 《 金 匮要 略 》 与湿 相 关 的 原 文

藏府 经络先后 病脉職 一 :

问曰 : 脉 脱入 藏 即 死 , 入府 即 愈 , 何谓 也 ? 师 曰 : 非 为一病 , 百 病 皆然 。 譬 如 浸淫

拖 , 从 口 起流 向 四 肢 者 , 可治 ; 从 四 肢 流来 入 口 者 , 不可 治 。 病在 外 者 可 治 , 入里者 即

死 。

清邪 居 上 , 池邪居 下 , 大邪 中 表 , 小邪中里 , 任之 邪 , 从 口 入者 , 宿 食也 。 五邪

中人 , 各 有法度 , 风中 于 前 , 寒 中于暮 , 湿 伤于 下 , 雾伤 于 上 。 风令 脉 浮 , 寒 令 脉急 ,

雾 伤皮 腠 , 湿流 关 节 , 食伤 脾 胃 , 极 寒伤 经 , 极热 伤 络 。

疫湿 暍病 脉证第 二 :

太阳 病 , 关 节 疼痛 而 烦 , 脉 沉而 细 作缓 。 者 , 此 名 湿瘦 。 《 玉 函 》 云 中湿 。 湿搏 之候 ,

小 便不 利 , 大便 反 快 , 但 当 利 其 小便 。

湿家 之 为 病 , 一 身 尽疼 , 云疼烦 。 发热 , 身 色如熏 黄 也 。

湿家 , 其 人 但 头汗 出 , 背强 , 欲得 被覆 向 火 。 若 下之 早 则 唆 , 或胸 满 , 小 便不 利 ,

一云利 。 舌上 如 胎 者 , 以丹 田 有 热 , 胸上 有 寒 , 渴 欲 得 饮而 不 能 饮 , 则 口 燥烦 也 。

湿家 下 之 , 额 上汗 出 , 微喘 , 小便 利 云不利 。 者 , 死 ; 若下 利 不 止 者 亦 死 。

风 湿相 搏 , 一 身 尽疼 痛 , 法 当汗 出 而 解 , 值天 阴 雨 不 止 , 医 云 此可 发汗 。 汗 之病 不

愈者 , 何也 ? 盖发其 汗 , 汗大 出 者 , 但 风气 去 , 湿气在 , 是 故 不 愈也 。 若 治风 湿 者 , 发

其汗 , 但 微 微似 欲 出 汗 者 , 风湿 俱 去 也 。

湿家 病 身 疼发 热 , 面 黄而 喘 , 头 痛 鼻塞 而 烦 , 其脉大 , 自 能 饮食 , 腹 中 和 无病 , 病

在 头 中 寒湿 , 故鼻 塞 , 内 药鼻 中 贝 丨 愈 。 《 脉 经》 云 : 病 人喘 , 而无 ‘‘ 湿 家病 ” 以下至 “ 而喘 ” 十 三字 。

湿家 身 烦 疼 , 可 与 麻黄 加 术 汤 发 其 汗 为 宜 , 慎不 可 以 火 攻 之 。

麻黄加 术汤 方
麻黄 三两 , 去节 桂 枝 二两 , 去皮 甘草 一两 , 灸 杏 仁七 十 个 , 去 皮尖 白术四

上五 味 , 以 水 九升 , 先 煮 麻黄 , 减二升 , 去上 沫 , 内 诸药 , 煮 取二 升 半 , 去滓 , 温

取八 合 , 覆 取微 似 汗 。

病 者一 身 尽疼 , 发热 , 日 晡 所剧 者 , 名 风湿 。 此 病 伤 于汗 出 当 风 , 或久 伤 取 冷 所 致
也 。 可 与 麻 黄 杏仁薏 孩甘 草 汤 。

麻黄 杏仁薏孩甘 草汤 方
麻黄 去节 , 半两 , 汤泡 甘草 一 两 , 炎 薏 孩 仁 半两 杏仁 十 个 , 去皮 尖 , 炒

上剑 麻豆 大 , 每服 四钱 匕 , 水盏 半 , 煮 八分 , 去滓 , 温服 。 有 微汗 , 避风 。

风湿 , 脉浮 , 身重 , 汗出 , 恶风 者 , 防 己 黄 蔑汤 主 之 。

防 己 黄苗 汤 方

防 己 一两 甘 草半 两 , 炒 白 术 七钱 半 黄蔑 一 两 一 分 , 去卢

上 坐 麻豆 大! , 每 抄五 钱 匕 , 生姜 四片 , 大 麥 一枚 , 水盖 半 , 煎 八分 , 去淳 , 温服 ,

良 久再 服 。 喘者 加 麻黄 半两 ; 胃 中不和 者 , 加 苟药 三分 ; 气上 冲 者 , 加 桂 枝三 分 ; 下有

陈寒者 , 加 细 辛三 分 。 服 后 当 如 虫 行皮 中 , 从 腰下 如 冰 , 后 坐 被上 , 又 以 一被绕腰 以 下 ,

温 令微汗 , 療 。

伤 寒 八九 日 , 风湿 相 搏 , 身 体疼 烦 , 不能 自 转侧 , 不呕不 渴 , 脉浮 虚 而 湿 者 , 桂枝

附 子 汤主之 。 若大 便坚 , 小便 自 利者 , 去桂 加 白 术 汤 主之 。

桂枝 附 子汤 方
桂枝 四 两 去 皮 , 生 姜三 两 , 切 附 子三 枚 炮 , , 去 皮 破 八片 , 甘 草二 两 灸 , 大

寧十 枚 , 擘

上五 味 , 以 水六 升 , 煮 取二 升 , 去滓 , 分 温 三服 。

白 术 附 子 汤方

白术 二两 附子 一 牧 半 , 炮 , 去皮 甘草 一 两 , 灸 生姜 一两 半 , 切 大 麥 六枚

上 五味 , 以 水 三升 , 煮 取 一升 , 去滓 , 分 温三 服 。 一 服 觉身 瘦 , 半 日 许再 服 , 三服
都尽 , 其 人如 冒状 , 勿怪 , 即 是术 、 附 并 走 皮 中 逐水气 , 未 得 除 故耳 。

风湿 相 搏 , 骨 节疼 烦 , 掣 痛 不得 屈 伸 , 近 之则 痛 剧 , 汗 出 短气 , 小 便不 利 , 恶 风不

欲去衣 , 或 身 微肿 者 , 甘 草 附 子 汤 主之 。

甘草 附 子汤方
甘 草 二两 , 灸 附子 二枚 , 炮 , 去皮 白 术二两 桂枝四 两 , 去皮

上四味 , 以 水 六升 , 煮 取 三升 , 去滓 , 温服 一 升 , 日 三服 。 初 服得 微 汗 则 解 , 能食 ,

汗 出 复烦 者 , 服五合 , 恐一 升 多 者 , 取 六七 合 为 妙 。

太阳 中 暍 , 发热 恶 寒 , 身 重而疼 痛 , 其脉 弦 细 乾 迟 。 小便已 , 洒 洒然 毛錄 , 手足逆

冷 ; 小有 劳 , 身即热 , 口 幵 前 板齿 燥 。 若发 其 汗 , 则 其恶 寒 甚 ; 加温针 , 则发 热甚 ; 数
下之 , 则淋甚 。

太阳 中 暍 , 身 热 疼 重而 脉 微 弱 , 此 以 夏 月 伤冷 水 , 水 行 皮 中 所 致也 , 一物 瓜蒂 汤 主
之 。

一 物瓜蒂 汤方
瓜 蒂 二 七个

上坐 ■ , 以 水一 升 , 煮 取五 合 , 去滓 , 顿服 。

百 合 狐惑 阴 阳 毒 病 脉证 治 第 三 :

狐 惑之 为 病 , 状如 伤 寒 , 默 默欲 眠 , 目 不得 闭 , 卧起 不 安 , 烛于 喉 为 惑 , 蚀于阴 为

狐 , 不欲 饮 食 , 恶闻食臭 , 其面 目 乍 赤 、 乍黑 、 乍白 。 蚀 于上部则声喝 , 一作 噴 。 甘 草湾
心 汤 主之 。

甘 草湾 心 汤 方

甘草 四 两 黄尊 人参 干 姜 各三 两 黄连 一 两 大専 十 二 枚 半夏半升

上七 味 , 水一 斗 , 煮 取六 升 , 去滓 , 再煎 , 温服 一 升 , 日 三服 。

蚀于 下 部 则 咽 干 , 苦 参汤洗之 。

苦 参汤 方
苦参 一 升

以水一 斗 , 煎 取 七升 , 去滓 , 熏洗 , 日 三服 。

蚀于 肛 者 , 雄黄熏之 。

雄黄

上 一味为 末 , 筒 瓦二 枚 合 之 , 烧 , 向 肛 熏之 。

《 脉 经》 云 : 病 人 或 从呼 吸 上 烛其 咽 , 或 从 下 焦蚀 其 紅 阴 , 烛 上 为惑 , 烛下 为 狐 。 狐 惑 病者 , 猪等 散主 之 。

病者脉数 , 无热 , 微烦 , 默 默 但欲 卧 , 汗出 , 初 得 之三 四 日 , 目 赤如鳩眼 ; 七八 日 ,

目 四 一 本 此 有黄 字 。 黑 。 若 能 食者 , 脓 已 成也 , 赤豆 当 归 散主 之 。

赤 豆 当 归 散方
赤 小 豆 三升 , 浸 , 令芽出 , 曝干 当 归 三两

上二味 , 杆为散 , 楽 水服 方寸 匕 , 日 三服 。

中 风 历节 病 脉证并 治 第 五 :
寸 口 脉 沉而 弱 , 沉 即 主骨 , 弱 即 主筋 , 沉 即为 肾 , 弱 即为肝 。 汗 出 入水 中 , 如 水伤

心 。 历 节黄汗 出 , 故曰历节 。

趺 阳 脉 浮 而滑 , 滑则 谷 气 实 , 浮则汗 自 出 。

少 阴 脉 浮而 弱 , 弱 则 血不 足 , 浮 则为风 , 风 血相 搏 , 即 疼痛 如 掣 。 盛人 脉湿 小 , 短

气 , 自汗 出 , 历 节疼 , 不可 屈 伸 , 此 皆 饮 酒汗 出 当 风 所 致 。

诸 肢节 疼 痛 , 身 体 魁羸 , 脚肿如 脱 , 头 弦 短气 , 温 温欲 吐 , 桂 枝苟 药 知 母 汤主 之 。

桂枝苟药 知母汤方

桂枝四 两 苟药 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 二两 生姜五两 白 术五 两 知 母四 两

防 风 四两 附子 二两 , 炮

上九 味 , 以 水 七升 , 煮 取 二升 , 温服七 合 , 日 三服 。

味 酸 则伤 筋 , 筋 伤 则缓 , 名 曰泄 。 咸则 伤 骨 , 骨伤 则 痿 , 名 曰枯 。 枯 泄相 搏 , 名曰

断泄 。 荣气不通 , 卫不 独 行 , 荣卫 俱 微 , 三 焦 无所 御 , 四属 断绝 , 身 体羸 瘦 , 独 足肿 大 ,

黄汗 出 , 腔冷 。 假令 发 热 , 便 为 历 节也 。

乌 头汤 方 治 脚 气疼 痛 , 不 可屈 伸 。

麻黄 苟药 黄 苗各 三两 甘 草三 两 , 灸 川 乌 五枚 , 文阻 , 以蜜 二 升 , 煎 取 一升 ,

即出乌头

上 五味 , 欠阻 四 味 , 以 水 三升 , 煮 取一 升 , 去滓 , 内 蜜 煎 中 更煎 之 , 服七 合 。 不知 ,

尽服之 。

巩石汤 治 脚 气 冲心 。

巩 石二 两

上 一味 , 以 装水 一 斗 五 升 , 煎三 五 沸 , 浸脚 良 。

财方 :

《 近效方 》 术 附汤 治 风 虚 头 重弦 , 苦极 , 不 知 食味 , 暖 肌补 中 , 益 精气 。

白 术二 两 附 子一 枚半 , 炮 , 去皮 甘草一 两 , 炎

上三 味 , 判 , 每五 钱 匕 , 姜五 片 , 麥一 枚 , 水 盖半 , 煎 七分 , 去滓 , 温服 。

崔 氏 八 味丸 治 脚气 上 入 , 少 腹 不仁 。

干 地黄 八 两 山茱萸 薯截各 四 两 泽湾 获茶 牡丹 皮各 三 两 桂枝 附子 炮 ,

各一 两

上 八味 , 末之 , 炼蜜 和 丸 , 梧子大 , 酒 下 十五 丸 。 日再服 。
五 脏风寒 积 聚病脉证并 治 第 十一 :

肾著 之 病 , 其 人 身 体重 , 腰 中冷 , 如 坐水 中 , 形 如 水状 , 反 不渴 , 小便 自 利 , 饮食

如故 , 病 属 下焦 , 身 劳汗 出 , 衣 作表 。 里 冷湿 , 久 久得 之 , 腰 以 下冷痛 , 腹重 如 带 五 千

钱 , 甘姜 苳 术汤主 之 。

甘 草干姜获等 白 术汤 方
甘草 白 术各 二两 干姜 获苳 各 四 两

上四 味 , 以 水 五升 , 煮取 三 升 , 分温三服 , 腰 中 即温 。

消 渴小 便不 利淋 病脉证并 治第十三 》

小 便不 利 , 蒲 灰散 主 之 , 滑 石 白 鱼散 、 获 等 戎盐 汤 并 主 之 。

蒲灰散 方

蒲 灰七 分 滑石三 分

上二 味 , 件为 散 , 饮 服方 寸 匕 , 日 三服 。

滑石 白 鱼散 方
滑石 二分 乱 发二分 , 烧 白 鱼二分

上三 味 , 件为 散 , 饮 服半 钱 匕 , 日 三服 。

获莘戎盐汤方

茯莘 半 斤 白 术二 两 戎盐弹 丸大 , 一枚

上三味 , 先 将茯苳 、 白 术煎 成 , 入 戎盐 , 再煎 , 分温 三 服 。

水 气病 脉证并治 第 十四 :

… … 黄汗 , 其 脉沉 迟 , 身 发热 , 胸满 , 四 肢 头面 肿 , 久不愈 , 必 致痈 脓 。

脉浮 而 洪 , 浮则 为 风 , 洪则 为 气 。 风 气 相搏 , 风强则 为 隐疫 , 身 体为 痒 , 痒 为 泄风 ,

久 为 挪癞 。 气 强则 为 水 , 难 以俯仰 。 风 气相 击 , 身 体 洪肿 , 汗 出 乃愈 , 恶风 则 虚 , 此为

风水 。 不恶 风 者 , 小便 通 利 , 上 焦 有寒 , 其 口 多涎 , 此为黄汗 。

太阳 病 , 脉浮 而 紧 , 法 当骨节疼痛 , 反不 疼 , 身 体 反重 而 酸 , 其 人不 渴 , 汗 出 即愈 ,

此 为 风水 。 恶寒者 , 此 为极虚 , 发汗 得 之 。 渴 而不 恶 寒 者 , 此 为 皮水 。 身 肿而冷 , 状如

周痹 , 胸中 窒 , 不能食 , 反 聚痛 , 暮 躁 不 得眠 , 此为 黄 汗 , 痛 在骨 节 。 咳而喘 , 不 渴者 ,

此 为 肺胀 , 其状 如 肿 , 发汗 即愈 。 然诸 病 此 者 , 渴 而下 利 , 小 便数 者 , 皆 不可 发 汗 。
问曰 : 黄汗 之 为 病 , 身 体肿 , 一作重 。 发 热 汗出 而渴 , 状如 风 水 , 汗沾衣 , 色 正黄 如

柏汁 , 脉 自 沉 , 何 从 得之 ? 师 曰 : 以汗 出入水 中 浴 , 水从 汗 孔 入得 之 , 宜 蔑苟 桂 酒 汤 主

之 。

黄苗苟药桂 枝苦 酒汤 方

黄 苗五 两 苟 药 三两 桂枝 三两

上 三味 , 以 苦 酒一 升 , 水七 升 , 相和 , 煮 取 三升 , 温服 一 升 , 当 心烦 , 服 至六七 日

乃解 ; 若 心 烦 不 止者 , 以 苦 酒 阻故 也 。 方 用 美酒 醯代 苦 酒 。

黄 汗之 病 , 两腔 自 冷 ; 假 令 发热 , 此属历 节 。 食 已汗 出 , 又身 常 暮卧 盗 汗 出 者 , 此

劳气 也 。 若汗 出 已 反 发热者 , 久 久其 身 必 甲 错 ; 发 热 不止 者 , 必 生 恶掩 。 若 身重 , 汗出

已 辄 轻者 , 久久 必 身 瞷 , 瞷即 胸 中 痛 , 又 从腰 以 上 必 汗 出 , 下无 汗 , 腰髋 弛痛 , 如有 物

在皮中状 , 剧者不 能食 , 身疼 重 , 烦躁 , 小便 不 利 , 此为 黄 汗 , 桂枝 加 黄 苗 汤 主 之 。

桂枝 加 黄苗汤 方

桂枝 苟 药 各 三两 甘草 二 两 生 姜三 两 大麥 十 二 枚 黄 甚二 两

上六 味 , 以 水八 升 , 煮取 三 升 , 温 服一 升 , 须 臾 饮热 稀 粥 一 升 佘 , 以助 药力 , 温服
取 微汗 ; 若 不汗 , 更取 。

黄疸病 脉证并 治 第 十五 :

寸 口 脉浮而缓 , 浮则为 风 , 缓则为 痹 , 瘦 非 中风 , 四 肢苦烦 , 脾 色必 黄 , 癖热 以行 。

跌 阳 脉紧 而 数 , 数则 为热 , 热则 消 谷 , 紧则为 寒 , 食即为满 。 尺脉浮 为 伤 肾 , 趺阳

脉紧为伤脾 。 风寒 相搏 , 食谷 即 瞭 , 谷 气不消 , 胃 中苦池 , 池 气下流 , 小 便不 通 , 阴被

其寒 , 热 流膀 胱 , 身 体 尽黄 , 名 曰 谷疸 。 额上 黑 , 微汗 出 , 手足 中 热 , 薄暮 即 发 , 膀胱

急 , 小便 自 利 , 名 曰 女 劳疸 ; 腹如 水状不 治 。 心 中 懊愴 而热 , 不 能食 , 时欲 吐 , 名曰酒

疸 。

阳 明病 , 脉 迟者 , 食难 用 饱 , 饱 则 发烦 头 弦 , 小便 必 难 , 此欲 作 谷 疸 。 虽 下之 , 腹

满如故 , 所 以然 者 , 脉迟 故也 。

夫 病酒 黄疸 , 必 小 便不 利 , 其候 心 中 热 , 足下 热 , 是 其证 也 。

酒 黄疸 者 , 或 无热 , 靖言 了 , 小腹 满欲 吐 , 鼻燥 , 其 脉 浮者 , 先吐之 ; 沉 弦者 先 下

之 。

酒疸 , 心中热 , 欲呕 者 , 吐 之愈 。
酒 疸下 之 , 久久为 黑 疸 , 目 青面黑 , 心 中 如 啖 蒜 窗状 , 大便 正 黑 , 皮 肤爪 之 不 仁 ,

其 脉 浮弱 , 虽黑 微 黄 , 故知 之 。

师曰 : 病黄 疸 , 发热烦喘 , 胸满 口 燥者 , 以 病发 时 , 火 劫 其汗 , 两 热所 得 。 然 黄家

所得 , 从湿 得之 。 一 身 尽 发热 而 黄 , 肚热 , 热 在里 , 当下之 。

脉沉 , 渴欲 饮 水 , 小便 不 利 者 , 皆 发黄 。

腹满 , 舌痿 黄 , 燥不 得 睡 , 属黄家 。 舌痿 疑 作 身 瘘 。

黄疸 之 病 , 当 以十 八 日 为 期 , 治之 十 日 以 上 療 , 反极 为 难 治 。

疸而 渴 者 , 其 疸难 治 ; 疸而 不 渴 者 , 其 疸可 治 。 发 于 阴 部 其人 必 呕 ; 阳部 , 其 人振

寒 而发 热 也 。

谷 疸之 为 病 , 寒热 不食 , 食即头弦 , 心胸不安 , 久 久 发黄 , 为 谷疸 , 茵 陈 嵩 汤 主之 。

茵 陈萬 场方
茵 陈蒿 六两 栀子十 四 枚 大黄二两

上三 味 , 以水一斗 , 先煮茵 陈 , 减六 升 , 内二 味 , 煮取 三 升 , 去滓 , 分温三 服 。 小

便当利 , 尿 如阜 角 汁状 , 色正 赤 , 一 宿 腹减 , 黄从 小 便 去 也 。

黄家 日 晡所 发 热 , 而 反恶 寒 , 此 为 女 劳 得之 。 膀胱急 , 少腹 满 , 身 尽黄 , 额上黑 ,

足下 热 , 因 作黑 疸 。 其腹 胀如 水 状 , 大便 必 黑 , 时塘 , 此女 劳 之 病 , 非水 也 。 腹满者 难

治 。 确 石 帆石 散主 之 。

摘 石巩石 散方

销石 巩 石烧 , 等分

上二味 , 为散 , 以 大麦 粥 汁 , 和 服方 寸 匕 , 日 三服 。 病 随大 小 便 去 , 小 便正 黄 , 大

便正黑 , 是候也 。

酒黄 疸 , 心 中 懊燶 , 或热 痛 , 梔 子 大 黄 汤 主之 。

栀 子大黄汤 方

梔子十四 枚 大黄 一 两 枳 实五 枚 豉一 升

上四味 , 以 水六 升 , 煮取二升 , 分 温三服 。

诸 病 黄家 , 但利 其 小 便 。 假 令脉 浮 , 当 以 汗解 之 , 宜桂 枝加 黄蔑汤主 之 。 方 见 水 气病

中 。

诸黄 , 猪膏 发 煎主之 。

猪 資发 煎 方
猪 膏半斤 乱 发 如 鸡 子 大 三枚

上二味 , 和 膏 中 煎之 , 发 消 药成 , 分再 服 , 病 从 小便 出 。

黄追 病 ; , 茵 陈 五 等 散主 之 。 一 本 云 茵 陈 汤 及 五 苳散 并 主 之 。

茵 陈五萼散方

茵 陈 蒿 末十 分 五 苳 散五 分 , 方 见痰 饮 中 。

上 二物 和 , 先 食饮 方 寸 匕 , 日 三服 。

黄 疸腹 满 , 小 便不 利 而 赤 , 自 汗出 , 此 为表和 里实 , 当 下之 , 宜 大 黄 硝石 汤 。

大黄硝石汤 方

大黄 黄柏 确石 各 四 两 栀子 十 五 枚

上 四味 , 以 水六 升 , 煮取 二 升 , 去滓 , 内硝 , 更 煮取 一 升 , 顿服 。

黄 疸病 , 小便 色不变 , 欲自利 , 腹 满而 喘 , 不 可 除热 , 热 除必 岁
卩 。 岁 者 , 小 半夏 汤

主之 。 方见 疲饮 中 。

诸黄 , 腹 痛 而 呕者 , 宜柴 胡 汤 。 必 小 柴 胡汤 , 方 见 呕吐 中 。

附方 :

瓜蒂 汤 治 诸黄 。 方见 暍 病 中 。

《 千金 》 麻 黄醇酒 汤 治 黄疸 。

麻黄 三 两
上一 味 , 以 美清 酒 五 升 , 煮取 二 升 半 , 顿 服尽 。 冬月 用 酒 , 春 月 用 水 煮之 。

惊悸 吐鈕 下 血胸 满疲 血病脉 证 治第十 六 :

夫酒客 咳者 , 必 致吐 血 , 此 因 极饮 过 度 所 致 也 。

下血 , 先血 后 便 , 此 近 血也 , 赤 小 豆 当 归 散主 之 。 方 见狐 惑 中 。

枢 吐 唆下利 病脉 证 治 第十 七 :

下利气 者 , 当 利其小 便 。

热 利 下 重者 , 白 头翁汤 主之 。

白 头 翁汤 方

白 头 翁 二两 黄连 黄柏 秦 皮 各三 两

上四 味 , 以 水七升 , 煮 取 二升 , 去滓 , 温 服一升 , 不 愈 更服 。
搭痈肠 痈 浸淫 病 脉证并 治 第十 八 :

浸淫 拖 , 从 口 流 向 四 肢者可 治 ; 从 四 肢 流 来入 口 者 不 可 治 。

浸淫拖 , 黄 连粉 王之 。 方未 见 。

趺隳手指臂 肿 转筋 阴狐細虫 病脉证 治 第十 九 :

转 筋之 为 病 , 其人 臂 脚直 , 脉 上下 行 , 微弦 , 转 筋入 腹 者 , 鸡 屎 白 散 主之 。

鸡屎 白 散方

鸡屎 白

上一 味 , 为散 , 取 方寸 匕 , 以水六 合 , 和 , 温服 。

妇 人妊振 病脉证并治 第二 十 :

妇 人怀 娠 , 腹中 痛 , 当 归 苟药 散 主 之 。

当 归 苟药 散方

当 归 三两 苟 药 一斤 获等 四两 白术四两 泽 湾半 斤 穹 藭 半斤 , 一 作三 两 。

上六 味 , 杵为 散 , 取 方寸 匕 , 酒和 , 日 三服 。

妊 娠 小 便难 , 饮食 如 故 , 归 母 苦 参 丸主 之 。

当 归 贝 母苦参 丸方 男 子 加 滑 石 半 两 。

当归 贝 母 苦参各 四 两

上三 味 , 末之 , 炼 蜜 丸如 小 豆 大 , 饮 服三 丸 , 加 至 十丸 。

妊娠 有 水 气 , 身重 , 小 便不 利 , 洒 淅恶 寒 , 起 则 头弦 , 葵 子 获 苳 散 主之 。

赛子 获莘散 方
葵 子 一斤 获 苳三 两

上二味 , 杵为散 , 饮服 方 寸 匕 , 日 三服 , 小便 利则 愈 。

妇 人妊 娠 , 宜 常 服 当 归 散主 之 。

当 归 散方

当归 黄尊 苟药 弯 藭 各 一斤 白术 半斤

上五 味 , 件为散 , 酒 饮服 方 寸 匕 , 日 再服 。 妊 娠 常服 即 易 产 , 胎无 疾 苦 , 产后 百 病

悉 主之 。

妊娠 养 胎 , 白 术散 主 之 。
白 术散 方 见 《 外台 》 。

白术 四分 芎藭 四 分 蜀 椒三 分 , 去汗 牡蛎 二 分

上四 味 , 杵 为散 , 酒服 一 钱 匕 , 日 三服 , 夜一 服 。 但 苦痛 , 加芍 药 ; 心 下毒 痛 , 倍

加芎藭 ; 心 烦吐 痛 , 不 能食 饮 , 加 细 辛一 两 、 半 夏大者 二 十 枚 , 服 之 后更 以 醋 浆 水 服 之 ;

若呕 , 以 醋 浆水 服 之 复 不 解 者 , 小麦 汁 服之 ; 已后渴者 , 大麦 粥 服 之 。 病 虽愈 , 服之 勿

置 。

妇人 产 后 病脉证 治第二 十 一 :

产后下 利虚极 , 白 头 翁 加 甘 草 阿胶 汤 主之 。

白 头翁加 甘 草 阿 胶汤 方

白 头 翁二两 黄连 柏皮 秦 皮 各 三两 甘草 二 两 阿 胶 二两

上六 味 , 以 水七 升 , 煮 取二 升 半 , 内胶 , 令消尽 , 分 温三 服 。

附方 :

《 千金 》 三物 黄萃 汤 治 妇 人在 草 蓐 , 自 发露 得 风 , 四 肢 苦烦 热 , 头痛者 , 与 小柴

胡汤 。 头不 痛 , 但烦 者 , 此汤 主 之 。

黄 芩一 两 苦 参二 两 干地 黄 四 两

上三味 , 以 水八升 , 煮 取 二升 , 温服一升 , 多 吐下 虫 。

妇 人杂病 脉证并 治 第二 十二 :

妇 人 经水 闭 不 利 , 脏 坚癖 不止 , 中 有干血 , 下 白物 , 矾石 丸 主之 。

矾石丸 方

研 石三分 ! , 烧 杏 仁 一分

上二 味 , 末之 , 炼蜜和 丸 , 枣核 大 , 内 脏中 , 剧者再 内 之 。

妇 人腹 中 诸 疾 痛 , 当 归 芍 药 散主 之 。

当 归 苟 药散方 见 前妊 娠 中

蛇床子 散方 温 阴 中 坐药 。

蛇床 子 仁

上一味 , 末之 , 以 白粉少许 , 和令 相 得 , 如 枣大 , 绵裹 内之 , 自 然温 。

少 阴 脉滑而数 者 , 阴 中 即 生疮 , 阴 中 蚀疮 烂者 , 狼牙 汤洗 之 。
狼牙汤 方

狼 牙 三两

上一 味 , 以水四 升 , 煮 取 半升 , 以 绵缠 箸 如 茧 , 浸汤 沥 明 中 , 日 四遍 。

杂欣第 二 十 三 :

救卒死而壮热 者方

矾 石 半斤 , 以 水一 斗半 , 煮消 , 以 渍脚 , 令 没踝 。
致 谢

中 医之 治 , 治病 、 治心 、 治 阴阳 。

中 医 之悟 , 悟经 、 悟道 、 悟生活 。

中 医 之路 , 有得 有 失 , 有 苦有 乐 。

从 年 的 初入医 门 , 到 年 的 博士 入 学 , 一 路十 年 , 转 眼到 今 , 博 士 将毕 ,

在研习 中 医 的 同 时 , 中 医 亦 给 予我 诸 多 智 慧 和 启 悟 。

一路走来 , 有 幸 遇 见 导 师 连 建 伟 教授 , 在 初 学 懵懂 时 受 师 感 召 、 在 读 博深造 时 得师

亲授 , 在 此 特 别 感谢 导 师 连 建 伟 教授 的 悉 心 栽 培 和 不 倦 教 诲 ! 导师 “ 博 极 医源 , 精勤 不

倦 ” 的 治 学 态度 、 “ 淡 泊名利 , 宁 静致 远 ” 的 生 活 态度 , 令 我深 受 影 响 、 深 得熏 陶 。 传

承经 典 , 发扬 中 医 , 看 淡得 失 , 以苦为 乐 , 这 将 使我 终生 受 益 。

一 路 走来 , 有 缘遇 见 志 同 道 合 的 同 门 , 面 对 问 题共 同 探 讨 、 面对困苦共 同克服 、 面

对 喜 悦共 同 分享 。 因 为 有卓 文 、 有光 哥 、 有俊雄 、 有 利伊 、 有宛 芸 姐 、 有小新 、 有… …
因 为 有你 们 的 陪 伴 , 让 中 医 之路 更 加 精 彩 ! 谢 谢 你 们 给 我 带 来 的 鼓励 和 感动 !

一路走 来 , 有 福享 受 家人 无 私 无 尽 的 关 爱 , 感谢 你 们 的 支 持 和 照顾 !

一 路 走来 , 感 谢帮 助 我 的 老 师 、 同 学和朋 友 !

谢谢 !
附 :

文 献综 述

《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 之研 究 概况

“ 湿 ” 在 中 医病 因 病 机 学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许 多 疾病 的 发生 、 发 展和 变 化 都 与 湿有

关 。 根据 湿 证 的 流行 病 学 研 究表 明 , 中 国 东南沿海 地 区 , 中 医 辨证 以 湿邪 为 主 的 病 证 约

占 临 床 各 类疾 病 的 , 一 般春 夏 更高 , 而 秋季 略低 。 ⑴ 有如 叶 天 士 所言 : “ 吾吴

湿 邪 害人 最广 ” 。 现代 名 老 中 医 路 志 正 于 世纪 年 代 初期 也 曾 撰文 提 出 “ 北 方亦 多

湿邪 论 ” 的 见 解 。

中 医对 湿 的 认 识 , 来源 于 《 五十 二病方 》 《 内经》 《 难经 》 《 伤寒 论 》 《 金匮 要 略 》 ,

发 展 于 金元 , 完善于 明 清 、 民国 , 成熟 于 现代 。 其中 , 张 仲 景 开 湿 病辨 证 论 治之 先河 ,

仲 景 之 湿 病 有 广 义 和 狭 义 之分 。 狭义 之 “ 湿 病 ” 见于 《 金 匮 要 略 痉 湿 暍 病 脉 证治 》 , 指

感 受 外湿 , 并 兼 风夹 寒 , 侵 犯 肌表 , 流 注 关节 所 致 , 以 发热身 重 、 骨 节 疼烦 为 主 的 病 证 。

广义 之 “ 湿病 ” , 则指 凡 因 湿 邪 侵 袭 人 体 , 或 人体脏 腑 功 能 失 调 , 而 致 湿 邪潴 留 体 内 ,

从而 引 起 病 证 的 统 称 , 这就 是 我们通 常 概 念 所称 的 “ 湿病 ”。 在 《 金匮 要 略 》 中 与湿 相

关 的 疾病就 多 达 约 种 , 见 于 湿痹 、 中暍 、 狐惑 病 、 历 节病 、 肾着 、 小 便不 利 、 黄汗 、

黄疸 、 吐血 、 下血 、 下利 、 浸 淫疮 、 转筋 、 妊 娠腹 痛 、 妊 娠 水肿 、 妊 娠 小 便难 、 妊 娠胎

动不安 、 产后 下 利 、 产 后 外感 、 妇 人带 下 、 妇 人腹痛 、 阴疮 、 脚气 、 眩晕 、 卒 死而 壮 热

者 。 可 以说 , 原 著 对 湿 病 的 认 识 己 经 形成 了 初 步 的 理 论 体 系 , 提 出 了 一整 套治 湿 的 理 法

方药 。 因此 , 本文 就 近 年 学 者 对 仲 景 《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 之 研 究概 况 进 行 梳 理 , 以 期为今

后 相 关的 临 证与 科研 打开 法 门 。

湿 病探 源
《 金匮要略 》 中 最先 以 “ 湿 ” 作 为 独立 的病名 , 除 有 专 篇 论 述湿 病 ( 湿痹 ) , 还在

其 他 病 篇 中 有 散在 论 述 , 而且理法方 药 俱 全 。 邹贤 德 提出 , 《 金 匮 要 略 》 论湿 病不 仅

源于 《 内经》 , 而 且 感受 的 症状 、 病 理 以 及诊 断 、 治疗 、 护 理等 , 皆从 《 内 经》 发 展而

来 。 张辰 补充 , 湿 为 发 病 之 邪 以 及 易 感 之 途径详 见 于 《 内 经》 , 但若论 及 治 法 , 仲 景于

《 金 匮 要 略 》 中 论 述 最精 ’ 在 《 内经》 基 础 上 极 具 发挥 。 马 晓峰 从本证 和 类 证 的 角 度

进行 探讨 。 湿病 本 证 , 即 以 外 感湿 邪 为 主 因 , 以 关节 疼痛 、 发热 、 身 重 为 主症的病证 。

湿病 类 证 , 即 有 外 感湿 邪 , 同 时 又有 其 他 因 素 影 响 所 形 成 的 相 类 病 证 , 如 历节 、 肾着 、
黄汗 等 。

张 甦 颖 明 确 仲 景 论 述 湿病 相 关 概 念 之 异 有湿 痹 , 、 风湿 、 湿家 、 寒 湿等 不 同 称 谓 。

湿搏 , 即 湿邪 痹 阻 之 意 ; 风湿 含 义有 二 : 一 指病因 , 二 指 证候 名 称 : 湿家 , 指 素 患 湿病

之人 , 重 浊 粘 滞 之 湿邪 痹 阻 筋 脉 关 节 日 久 , 必 见 身 体 关 节疼 痛 反 复 发作 或 持续 不 已 ; 寒

湿 , 亦 湿 痹 证 型 之一 , 乃 寒 与 湿相 合 , 流 注 关节 , 痹 阻气 血 而 致 。 并且 强调 , 其 称谓 不

同 、 含义 有 别 , 不 可 不 辨也 。 胡 小 勤等 ° 定 义湿 病 , 认 为 是 指 由 湿邪 所 致 的 一类 疾病 的

总称 。 包 括湿 病 和 湿 证 两 大 范 畴 。 前者 具有特 定 的 病 因 、 发病形式 、 病机 、 发 展 规律 和

转归 , 完 全 符合 病 的 概 念 ; 后 者 仅 出 现 在 疾病 发 展 过程 中 的 某 一 阶 段 或 以 某 一 疾 病 的 一

个证型 出 现 。 徐重 明 等 却 认 为 仲 景辨 杂 病 全面 细 致 , 其 用 方 遣药 精确 , 体现 了 对 某 一

病 证 的证 治 规律 。 其 中 湿 病在 杂 病 中 存 在 较 广 且病 证 复 杂 缠 绵 , 或 在表 、 或 在里 、 或在

脏腑 、 或在 营 卫 。 《 金匮要 略 》 中 湿 病证 治 应 用 广 泛 , 在 临 床具 有 较 大 的 指 导 意 义 , 不

应 当 为 狭 义湿 病 所 囿 。

治 湿心法

仲 景 勤求 古 训 , 开 创 诸法论 治 湿 病 , 为 后 世完 善 治 湿 法 则 奠 定 了 基础 。 李小 嘉 等

评 价 金 匮 要 略 》 论 述 湿 邪 致 病 证 治 颇 为 详 尽 特 对 原 著 内 科 杂 病 篇 总 结 的 微汗 利 尿
《 , 、 、

涌吐 、 攻下 、 治肺 、 清热 、 治气 、 通阳 、 温阳 、 通 窍 等 治 湿 十 法 进 行 论述 , 以 指导 临 床 。

仲景 治湿 之 法 , 有 因 势利 导 、 就 近祛 湿 者 , 如 发汗 、 利小便 、 攻下 、 通 窍等 ; 有 因其 所

部位 , 湿 从寒 化 抑或热化 , 病性 虚实 , 病 势缓 急 而 灵 活 治 之 者 , 如 治肺 、 理气 、 清热 、

温通 、 涌吐等 。 然 上述几 法 往 往 不 能 截然分开 , 如 温 中 有通 、 汗 中 寓温 、 解 表 又利水 、

清热 兼利 尿 等 。 临 床运 用 需 辨证 论 治 , 众法 合 参 方 能 奏 效 , 。 黄 仰 模等 对 《 金匮 要 略 》

关 于 风湿 病 的 治 法 进 行 了 探讨 , 主 要有 : 祛 风 寒湿 法 , 如 桂 枝芍药 知 母 汤 、 乌 头汤 ; 利

小 便祛 湿法 , 如 麻杏 苡 甘 汤 ; 微 汗法 , 如 麻 黄加 术 汤 、 麻 杏 苡甘 汤 ; 温 阳 祛 风湿 法 , 如

桂 枝 附子汤 、 甘 草 附 子汤 ; 温 中 祛 寒湿 法 , 如 肾着 汤 ; 外 治法 , 如 纳 药鼻 中 、 针 剌等 。

王 恒照 等 根据 以 方 测 证 的 原 则 , 归 纳 出 利 尿 渗湿 、 微汗 除 湿 、 宣肺 祛湿 、 健 脾胜 湿 、

温 阳 逐湿 、 清 热 利 湿 之六 种 治 法 , 并 以 原文 为 据 , 推 出 仲 景 治 湿 有 禁 大汗 、 禁 攻下 、 禁

火 攻之 三 大 禁 忌 。

另 有 学 者 着 重 研 究 仲 景 治 湿 在 某法或 某 方 面 的 特 色 和 优 势 , 以 启 发 后 学 不 忘 仲 景心

法 。 张辰 关 注 《 金 匮要 略 》 表 湿证 治 , 具 体 有宣 肺 取 嚏 、 解表 散 湿 、 畅 化 表湿 、 温阳

祛湿 、 固 表 利 湿 等 要法 , 首分虚 实 , 再 辨病 位 , 汗之 以法 , 利之 以 度 , 寓通 于补 , 立法
灵活 。 周长清 认为 , 仲 景在 湿 病论治 的 主 要 条文 中 均 强 调 和 突 出 汗 法在 其 中 的 作 用 。

尤 其 是 从第 条到 条 , 即 风 湿 兼 气 虚直 到 风湿 兼 表 里 阳 虚 的 治 疗诸 方 , 方 中 虽发 汗

之药 不 多 , 而 且力 量 也 不 强 , 仍 能 通 过 方 中 黄芪 、 白术 、 附子 、 甘 草 等 诸 益气 助 阳 之 药

鼓 舞 阳 气 走表 以 助 汗 逐湿 。 个 法 的论 述 , 如支 氏 和邱 氏 强调 通 达 阳 气 法 、 王 氏等

侧 重燠 土胜 水 法 的研 究 等等 。

方证探要

《 金 匮 要 略 》 中 治 湿 有近 四 十 方 分 布 在 不 同 病 篇 当 中 , 。 黄仰 模 论述 《 金匮要略 》

治 疗 风 湿 病 的 方 剂 其 中 以 怯 风 湿 为 主 的 方 剂 主 要有麻 黄 加 术汤 麻 黄 杏 仁薏 苡 甘 草汤
, 、 、

桂枝 附 子 汤 、 白 术附子汤 、 甘草 附 子 汤 等 , 以 祛 寒 湿 为 主 的 方 剂 主 要有 外 治 剂 、 乌 头汤 、

肾 着汤 等 。 徐重 明 探 讨 原 著 湿 病 证 治 风 湿 袭表 : , 蕴化 内 热 证 麻黄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汤 , ;

卫 气虚 弱 , 风湿 袭 表 证 , 防 己 黄芪 汤 ; 湿邪 在 表 , 卫 阳不足证 , 桂 枝 附子 汤 ; 中 阳 不振 ,

表 湿 难 解证 , 去桂加 白 术汤 ; 湿 在营 卫 , 化 热 熏 蒸证 , 黄 芪芍 药 桂 枝 苦 酒 汤 ; 湿 痹 关节

证 , 桂 枝芍 药 知 母 汤 ; 寒 湿 困 扰 肾府 证 , 甘 草 干姜 茯 苓 白 术 汤 ( 肾著 汤 ) 。 朱秀 华 ° 简

述 《 金 匮 要 略 》 湿病 方 证 : 表湿 阻 肺 , 身 痛发 热 、 气 喘 鼻 塞心 烦 者 , 可纳 药鼻 中 宣 泄 ,

后 世多 用 辛荑消 风 散 ; 表 湿夹 寒 , 身 疼无 汗 者 , 用 麻 黄加 术 汤 ; 苔 腻 腹满 湿重 者 , 则以

苍术易 白 术 ; 表湿 化热 , 日 晡 诸症 加剧 , 用 麻 杏 苡 甘汤 ; 表湿 兼 卫 阳 虚 弱 , 汗 出 恶风 者 ,

用 防 己 黄芪 汤 。 湿兼 风 邪 犯 表 , 身 痛不 能 转侧 、 小便不利 、 大便 溏 薄 , 湿 盛阳 微 者 , 用

桂枝 附子汤 ; 服 药 后 阳 通湿 减 , 小便通 、 大便 硬 结 者 , 本 方 去桂 枝 加 白 术 健 脾 行 湿 ; 风

湿 深入 关 节 , 骨 节 疼烦 掣 痛 、 不得 屈 伸 、 近之 则 痛 剧 、 汗 出 短气 、 小便 不利 、 恶风 身 肿 ,

表 里 阳 气 俱 虚者 , 用 甘 草 附 子 汤 温 经 除湿 ; 寒 湿侵 及 关 节 , 历 节 疼痛 不 可屈 伸者 , 用乌

头汤 ; 风 湿 历节 日 久 , 正 气大 衰 , 身 体 虺赢 、 脚肿 如 脱 、 头 眩 短气 、 温 温 欲吐 者 , 用桂

枝芍 药 知 母 汤 。

关 于 原 著 方 证之 间 的 异 同 比 较 亦 有 新 说 。 陈 大 权等 分 析提 出 桂 枝 附 子 汤 证 与 白术

附 子 汤证 均 属 风 寒 湿 邪 在 表 而 阳 气 已 虚 , 其 鉴 别 关 键 在 于 桂 枝 附 子 汤 证 兼 有 肾 气 虚而 膀

胱气 化 不 行 ; 白 术 附 子 汤 证 则 兼 有脾气 虚 而 湿 邪 中 阻 。 李 宇 铭等 则 从 方药 比 较 认 为 :

桂 枝 附 子 汤 治 风湿 在表 而 属 “ 表 中 之 里 ” 兼 顾 在里 的 脾 胃 营 卫化 生 ; 甘草 附 子汤 则治 风

湿 在 表 而属 “ 表 中 之表 ” , 单 纯 治 表而 不 考 虑 脾 胃 营 卫 。 这 与 主 流认 为 桂 枝 附 子 汤 证 属

“ 表阳虚 ” 、 甘草附子汤 “ 表 里 阳 虚 ” 的 观 点 基本 相 反 。

遣药特 点
《 金 匮 要 略 》 中 治 湿 涉及 五 十 余 种 药 物 。 韩永 刚 对 《 金 匮 要 略 》 中 湿 邪 所 致病证

从风 湿 、 寒湿 、 湿 热 三方面进 行 方 证 总 结 , 并指 出 白 术 、 茯苓 、 薏 苡仁 等 药健 脾 化 湿 ,

内 、 外 湿均 可 见之 。 治 湿方 中 , 用 白 术 方 有 防 己 黄芪 汤 、 去 桂加 白 术 汤 、 甘草 附 子 汤 、

桂 枝 芍 药 知 母汤 、 麻黄 加 术 汤 、 甘姜 术苓 汤 、 茵 陈 五 苓散 、 白 术散 、 当归散 、 当 归 芍药

散 , 共 方 ; 用 茯苓 方 有甘 姜 苓 术 汤 、 茵 陈 五苓 散 、 当 归芍药散 , 共 方 ; 用 薏苡仁

方 有 麻杏 苡甘 汤 。 蔡英 剑 等 探析 《 金 匮 要 略 》 治 湿 用 药特 点 , 配伍 寒 热 并 用 , 祛邪 扶

正 紧密 结 合 ; 解表 散湿 用 药 塞 鼻 值得 临 床借鉴 ; 用 药精简 , 方 中 药 味一 般 只 有 味 ,

最 多 的 桂枝 芍 药 知 母 汤 也 只有 味 , 在 用 药 频 率上 , 桂枝 、 麻黄 、 白术 、 附子 、 芍药 、

黄芪 、 甘草 、 生 姜选 用 次以上 , 大 都 有祛 风 散 寒 、 除湿 之效 , 紧 扣 主 证 和 治 疗大法 ,

同 时从 白 术 、 芍药 、 黄芪 、 甘 草 的 运 用 上 体现 出 仲 景 治 痹 祛邪 不 忘 扶 正 的 辨 证 思 想 。 其

个 性 体现 在 仲 景 组 方 用 药 的 灵 活 配伍 , 一药 多 效 , 谨守病机 , 临 证 时 发 挥 药物最 佳 功 效

的 辨 证 论 治 思维 。

关于 原 著单 味 药 物 或 药对 配 伍 治 湿 特 点 的 研 究 尚 不 多 见 , 一般 关注 于 某 药 或药 对在

仲 景 体 系 中 的 应用 与 地 位 , 其 中 涉及 治 湿者 兼 而论 述 。 米 小 红等 探讨 白 术祛 风 除 湿 ,

仲 景 多 以 白 术配 麻 黄 、 炮 附子 、 桂枝等 辛温 发 散之 品 配伍 , 引 领 白 术宣 痹通 阳 、 走表 除

湿 。 《 金 匮 要 略 》 用 白 术 入汤剂 方中 , 最 大 剂量 为 五两 , 如 桂枝芍 药 知 母 汤 ; 最小 剂

量 仅 为 七钱 半 , 见 于 防 己 黄 芪汤 。 其 作 用 趋 势 偏表 时 , 用 量不同 , 作用 有 别 。 量 大者 ,

偏 于 取 其苦 温燥 湿 之意 , 如 桂 枝 芍药 知 母 汤 、 麻黄 加 术 汤 等 ; 量小 者 , 偏 于 取 其 甘 温益

气之 旨 , 轻清 外 浮 以 助 表 阳 , 如 防 己黄芪汤 。 蔡 秋杰 等 分 析 仲 景对 附 子 之 用 , 并指 出

仲 景 服 用 附 子 的 瞑 眩状 态 与 中 毒 不 同 。 其一 , 去 桂加 白 术汤 是 在 桂 枝 附 子 汤 基 础 上去 桂

枝加 白术 , 两方附 子 用量 、 制法 相 同 , 而 仲 景 独 在 去 桂 加 白 术 汤 后 加 方后 注 , “ 其 人如

冒状” 非 后 世诸 多 医 家理 解 的 中 附 子 毒 。 其二 , 中 附 子毒 的 症 状 并 非 如 此 简 单 。

他 法论 湿

近 年 来对仲景 《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之 研究 , 除 了 集 中 在 以 上溯 源 、 治则 、 方证 、 遣药

等方面 以 外 , 尚 有 学 者 独 辟 蹊径 , 可谓 是 “ 他 山之 石 ” 。

袁建 从 《 金匮 要略 》 方 后 注 中 探 析仲 景 治 疗 湿 病 的 思 路 , 涉及 药 物 炮 制 、 方剂煎

服 、 药 后 反 应 及 调 护 方法 体现 仲 景治 疗湿 病 的 学 术 思 想 。 具 体有 讲 究煎 药 方法 、 精确 煎

煮 时间 、 规 定 服 药 剂量 ; 温服 以 汤 液 之温 散 湿 、 调 护 取温 以 助 发汗 祛 邪 ; 方后 注 “ 覆取

微似 汗 ” 、 “ 温服有 微 汗 ” 、 “ 温 令微汗 ” 、 “ 初服 得微汗 则 解 ” 等 以 微汗祛 湿 ; 关注 药 后 反


应 , 并注 意 根 据 次 症 调 整 用 药 , 药 后 调 护亦 不 忽 视 。

唐 雪春 就 《 金 匮 要 略 》 对 湿 病 的 认识 进 行 归 纳 , 认为 : 原 著 中 论 述 湿病 病 因 以 外

感 寒湿 、 风 湿为 多 , 内 因 以 气虚 和 阳 虚 为 主 ; 病 位 多 在 体 表 肌 肉 关节 之 间 ; 治 疗 以发汗 、

利 小 便 祛 除 湿邪 , 补 气 温 阳 以 扶正 ; 治 湿 禁 忌有 三 禁 , 禁大汗 、 禁火 攻 、 禁下 。 不足 之

处在于 : 病 因 详于寒而 略于温 , 证 候 多 肌表 关 节 少 脏 腑 表 现 ; 治 疗 重于 温 通 发 汗 , 轻于

清宣 淡渗 ; 湿 病 用 下 并 非 绝对 禁 忌 。

林兴 栋 等 根据 《 金 匮 要 略 》 湿证 及 《 湿热 条 辨 》 湿 热 证 的 概念 、 分型 及 治 则 治 法

比较 , 得 出 如 下结论 : 从 概 念 上讲 , 《 条辨 》 中 湿 热 证 已 经 包 括 了 《 金 匮 》 湿证 , 《 金匮 》

湿证 相 当 于 《 条辨 》 中 湿 热 在表 分 、 在肌肉 、 在 经络 的 情 况 。 《 条 辨 》 湿在 表 分 与 《 金

匮 》 寒 湿在 表 治 法上 都 运 用 了 发 汗 燥 湿 的 方 法 , 二 者 治 法 上 的 相 似 也 反 证 了 概念 上 的 包

涵 关系 。 但二 者 的 辨 证 系 统 不 同 , 《 金 匮 》 将 湿证 归 为 太 阳 病 , 其 治 法 也 多 仿用 太 阳 病

法治疗 , 故 《 金 匮 》 仍 是 用 六经 辨 证 来 治 疗 湿证 。 而 《 条辨 》 的 辨 证 体 系 则 复 杂 得 多 ,

用 六经 辨 证 、 三焦 辨 证 、 八纲 辨证 、 卫 气 营 血辨 证 等辨证 体 系 汇 总 一起 , 彼此 之 间 相 互

交叉 , 使 之 可 以 针 对更 为 纷 繁 复 杂的 疾 病范 畴 。 治法上 《 金 匮 》 对于 湿证 辨 证 论 治 更 为

细致 , 而 《 条辨 》 囊括 的 内 容 更 多 , 治 疗 方 向 也 更 偏 于 湿 热 入里 及 化 热 伤 阴 所 引 起 的 种

种辨证 。 可见 , 二 者区 别 点 很 多 , 概念 内 涵 与 治 疗 范 围 也 不 同 , 但 二 者 又是一 脉 相 承 的

关系 。

结 语展望

关于 《 金 匮要 略 》 论 湿 的 研究 现 状 , 尚 存在 着 以 下几 大方 面 的 问 题 : “ 湿 ” 及其 相

关概念 的 界 定 未 得 统 一 ; 多 局 限 于 对 单 一疾 病 的 论 述 ; 未 见 对 湿 之病 脉 的 全面 归 纳 ; 虽

有 对湿 证 的 涉 及 , 但 并不系统 ; 对 于湿 之 治 疗 , 论 述不 少 , 但 仍 不 够到位 ; …… 。 鉴于

仲景 《 金 匮 要 略 》 论湿 之 病 脉证 治 散 在 于 各 病 篇 当 中 , 但 又有其规律和 法 则 可 循 , 如果

能 够 改 换视 角 , 参 各 篇 为 我所悟 , 那 么 原 著 对 此 的 辨病辨证 、 治则治 法 、 遣方 用 药 、 预

防 养护 等 皆 得 以 通 、 皆可 为用 。 由此 , 从 《 金 匮要 略 》 出发 , 集 《 伤寒 论 》 而 可全 仲 景

心法 , 上溯内 、 难之 学 , 下 习 各 家 之变 , 方 能 全面 到 位地认 识 湿 病 。 地处 江 南 湿 盛 的 医

者 若 能 从 经典 出 发 来 探 讨 湿 病 , 并 进 而 完 善 对 于湿 病 的 认 识 , 将 能 更好 地为 患者 服 务 、

助 益 临床 。
参 考文献 :

王 辉武 湿邪 致 病 何 其 多 实 用 中 医 药 杂 志 , , :

黄英 志 叶 天 士 医 学 全 书 北 京 : 中 国 中医药出 版社 ,

路 志 正 主编 中 医湿 病 证 治 学 北 京 : 科学 出 版 社 ,

李连成 , 刘 秉 昭 湿 病 源 流 中 国 医 药学 报 , , :

黄振东 《 金匮 要略 》 关 于 湿病 的 治 疗 湖 北 中 医 杂志 , , :

邹贤德 《 金 匮 要略 》 “ 湿病 ” 探微 河南 中 医 , , :

张辰 《 金 匮 要略 》 表 湿证 治 浅 议 甘肃 中 医 , , :

马 晓峰 论 《 金匮 要 略 》 湿 病 证 治 规 律 辽 宁 中 医杂 志 , :

张越 颖 《 金 匮 要 略 》 湿 病 相 关 问 题 的 探讨 河南 中 医 , :

胡小勤 陈 利 国 , 《 黄帝 内 经 》 对 湿病 的 认 识 时 珍 国 医 国 药 , :

徐重 明 , 汪 自源 《 金匮要略 》 湿 病 证 治举 隅 河北 中 医 , , :

李 小嘉 , 张強 谈 《 金 匮 要 略 治 湿 十法 》 甘 肃 中 医 学 院学 报 , , :

黄仰 模 , 赵 诗哲 , 刘 丽娟 , 等 《 金 匮 要 略 》 风 湿病 治 法 探 要 中 医 药 学 刊 , ,

: —

王恒 照 , 刘旺 国 , 王艳 , 等 《 金 匮 要 略 》 湿 证辨 治研 讨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

周 长 清 试述 汗 法在 《 金 匮 要 略 》 湿 病 治 疗 中 的 运用 实 用 中 医 药 杂 志 , , :

支焱 《 金 匮 要 略 》 湿 病 探蕴 河南 中医 , , :

邱 新 萍 浅 谈 《 金匮 要 略 》 “ 通 达 阳 气 ” 法 在 痹 证 中 的 运 用 北 京 中 医 药 , , :

王伟 , 巴 建 全 浅 析燠土 胜水法 四 川 中 医 , :

黄仰 模 , 陈志勇 , 章文平 , 等 《 金 匮要 略 》 治 风湿 病 方剂 探 要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

朱秀 华 《 金 匮 要 略 》 湿 病述 要 湖 北 中 医 杂志 , , :

陈大 权 , 王立颖 《 金匮要略 》 桂 枝 附 子 汤 证 与 白 术 附 子 汤 证 鉴 别 之 我见 天 津 中 医

学 院 学报 , :

李 宇 铭 姜 良 铎 桂 枝 附 子 汤 与 甘 草 附 子 汤 释义
, 山 东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 , , :
2 1 0 - 2 1

2 3 . 韩永 刚 , 胡荫 奇 《 金匮 要 略 》 治 湿 方 证 及特 点 江西 中 医 药 , , :

蔡英 剑 , 邱明友 《 金 匮 要 略 》 治 湿探 微 陕 西 中 医 , , :

米小 红 , 张 甦颖 《 金 匮要 略》 白 术 用 法 探 讨 山 东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 , , :

蔡秋 杰 , 曹 洪 欣 张仲 景 运 用 附 子 浅 析 中 医 药 信 息 , , :

袁 建 从 金 匮 要 略 》 方 后 注 浅探 仲 景 治 疗 湿 病 的 思 路 湖 北 中 医 杂 志
《 ,

唐 雪春 试述 金 匮 要 略 》 论 湿 病 的 特 点 与 不 足 云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 , , :

林兴 栋 , 刘叶 , 王 占方 《 金 匮 要 略 》 湿证 及 《 湿 热 条 辨》 湿 热 证辨 析 新中 医 ,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