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参考文献

陈建军《中华文明》,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

阮忠《韩非子的人生哲学》,台北:杨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

黄香山《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杜甫的诗对后世的影响。(2017)。取自于
http://www.gs5000.cn/gs/lishirenwu/25682.html

杜甫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2017)。取自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9C%E7%94%AB/63508

附录

治国之道

制定法律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
人。通过赏罚来督促百姓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趋利避害。同时韩非子还补充道:“夫圣人之
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
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
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一国之内为善的人不计其数;使少数作恶的人不作恶,国
家便能太平。君王治国,是依靠众人的力量并使(那小部分作恶的人)去除恶。所以,
(治理一个国家)不要老是着眼于提倡好的道德,而应致力于建立(那管理少数作恶者
的)条文。据此推论,君王只需掌握法律,以法治民,社会就会天下太平,而只以宣扬好
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徒劳的。

循名而责实

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而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
责任去完成其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
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君王只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至于怎
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君王要做的只是:完成任务有赏,
完不成任务受罚。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人去担任某项职务。“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
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
则罚。”这样,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

好利恶害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管仲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
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
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
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得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
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
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
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就富强起来了。[18]
治道不法古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
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
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
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势术法结合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
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
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
之卫意,在乎君政,政之所为,在乎一道”。

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
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到了西汉以后,独立的法
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
的有力工具。但是,先秦法家对以后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仍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法布于众

法要“布之于众”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
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韩非强调: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 定
法)。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律自戒,二是为了
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依法办事
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其权威性。法家坚决反对在“法令”之外讲仁爱、道德,韩非子明
确指出:“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故存
国者,非仁义也。”他认为,“任法而治”要排除一切人为的因素,以免“人存政举,人
亡政息”。正所谓“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刑无等级

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强
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乃“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
量也,谓之法。”形象说明了“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
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所谓“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
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皆体现了法家公平执法的决心。

法律稳定

“壹法”、“一尊”强调统一法律的内容、立法权,并保持法的稳定性,即:“壹法”、
“一尊”。“法莫如一而固”,“一”指的就是“法”的内容,不能“故新相反,前后相
悖”,“固”则指保持法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只会是亡国之道,这也反映了战国末
期,法家从“变法”到“定法”的立场之转变,只有“政法独制于主”,才能保证“政不
二门”,达到统一立法权之目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