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p.

1 英法聯軍

英法聯軍

英法聯軍之役的背景 / 起因

1. 入城問題 :

《南京條約》准許英人在通商口岸居住, 但廣州市民堅拒英人入城. 英領事多次向兩廣總督葉名琛

交涉, 但葉不加理會. 中英關係惡化, 埋下英再次攻華伏線.

2. 修約問題 :

《南京條約》沒有列明鴉片在華合法販賣, 1854 年英、美、法 聯合向清提出修約, 要求增開商埠,

及鴉片合法化, 遭清拒絕, 導致中外再起爭執.

1842 年中英的《南京條約》沒有 "修約" 條款, 但 1844 年的中美《望夏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都有"12 年修約的權利". 1854 年《南京條約》滿 12 年, 英引用最惠國待遇條款, 聯合美、法向

清要求修約.

英法聯軍之役的導火線

A. 西林教案 :

1856 年法國神父馬賴潛入西林縣傳教, 被廣西知縣捉拿及處死. 法要求賠償和懲辦該知縣, 遭拒

絕, 法以此藉口, 聯合英出兵攻華.

B. 亞羅號事件 :

同年, 廣東水師在亞羅號搜出違禁品, 便拘留船隻及拘捕 12 名中國藉水手. 英稱船隻受英保護,


p.2 英法聯軍

及稱水師拔去船上的英國旗, 要求釋放水手及道歉. 葉名琛只釋放水手, 及認為水師沒有拔去

英國旗, 不需道歉. 於是英艦炮轟廣州, 廣州市民焚燒英等外國商館還擊, 英以此藉口出兵攻華.

英法聯軍之役的發展經過


1 第一階段 (1856-1858 年)

1857 年英法聯軍攻 廣州, 次年北上, 攻 大沽炮台, 直逼天津, 清求和, 與英、法分別簽訂

《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

1.
增開南京等十處商埠

2.
賠償英國 400 萬銀両, 法國 200 萬銀両

3.
關稅由中、英、法 共同協定

4.
外國軍艦和商船可自由航行長江各口岸

5.
傳教士可到內地自由傳教, 外國人可到內地遊歷, 經商

6.
英、法 人士在華犯罪, 由該國領事審理

7.
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8.
鴉片改稱「洋藥」, 允許納稅進口
p.3 英法聯軍


2 第二階段 (1859-1860 年) 【換約問題, 戰事再起】

1859 年, 英法到北京換約再起衡突, 英法軍艦攻大沽不果. 次年, 增兵再戰, 英法攻 天津, 佔領

北京, 搶掠圓明園國寶後, 更把它燒毁.

北京失陷前, 咸豐帝已逃到熱河, 由恭親王 奕訢 留京與英、法議和,

並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

1.
履行《天津條約》

2.
增開天津為商埠

3.
割讓九龍半島南部給英國

4.
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加至 800 萬銀両

5.
准許招募華工出國

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

a、 列強奪土

英法聯軍之役大敗後, 列國侵華奪取中國四周的藩屬, 如法國侵略越南, 英國侵略緬甸,

俄國控制外蒙古.
p.4 英法聯軍

b、 喪失主權

不平等條約, 清除了割地賠款, 加開商埠外, 還喪失了司法自主權和關稅權益. 外國商船軍艦可在

內河航行, 國家安全備受威脅.

c、 領土喪失

《北京條約》清割讓九龍半島南部給英國; 另外, 英法聯軍之役期間, 俄國迫清簽訂《璦琿條約》

和《北京條約》, 吞佔大片土地.

d、 經濟受挫

《天津條約》例明鴉片可在中國進口和買賣, 危害國家財政和國民健康. 清把賠款轉嫁百姓,

人民生活苦困.

e、 《天津條約》准許外國傳教士自由在中國傳教、居住和建教堂, 一些不法教徒倚仗教士庇護,

橫行霸道, 加上中西文化差異, 教案頻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