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M15:讨论与评述“东坡如何突围”,并评述作者的写作角度。

谁帮苏轼“解围”?

人物 如何“解围”
杭州的父老乡亲 公开做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
狱卒梁成 在狱中尽力照顾苏轼的生活。
朋友范镇、张方平 写信求皇帝宽大处理苏轼的案件。
王安礼 对皇帝仗义执言,劝皇帝不可以 言语罪人,以免百姓认为
(王安石弟弟) 皇帝无容人之德。
太皇太后 皇帝要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太皇太后却要求只赦免
苏轼一人便足够了。
左相吴充 引述曹操也能容忍祢衡,反问宋神宗为何容不下苏轼。
朝廷官员 李定挡着众官员面前嘲讽苏轼,却无一人搭理李定,使李
定碰 得一鼻子灰。
宋神宗 皇帝找到了理由减轻苏轼的罪行,释放了苏轼,把苏轼贬
谪到黄州。

苏轼思想上的突围?

 苏东坡虽被贬谪了,可落得两袖清风,一身清闲,不是一种解脱吗?脱去那件
华丽却又沉甸的外衣,当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闲人,他在大起大落后豁然开
朗,一笑泯灭了过去的恩仇。
 40 岁左右的他已知晓风残烛的老人那份看破红尘的心态,那刻,他成熟了许
多。也是这份豁达,他不会像我们一样记恨那张张向自己吐过口水的嘴脸,而
是洒脱地挥挥衣袖作别那浑浊的空气。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
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
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
 他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他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
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
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
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
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
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评述作者的写作角度

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的写作角度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评析《苏东坡突围》,
即:历史角度、文学角度和作者角度。

历史角度: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斩钉截铁地把乌台诗案说成是一个完全莫须有的可
笑事件。余秋雨举出众多文化群小对苏轼进行迫害诬蔑的例子,把苏轼塑造成
一个无辜的伟大文化代表 。
 然而在真正的历史里,苏轼并非毫不知情的卷入政治斗争当中,苏轼不但参与
这一场新旧党争,而且还是积极地投入其中。
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并没像其他就当官员如司马光等人那般反对王安石变法
的内容,苏轼所反对的是王安石变法那股雷厉风行的作风,苏轼提倡的是循序
渐进,然而行当官员却因此也把苏轼当成了眼中钉。
 苏轼本身的确是造成苏轼成为被新党员第一个逼害的对象。由于苏轼名头 太
响,新党员要杀鸡儆猴,便须拿苏轼开刀。
 从历史角度中,文章的种种细节,已被余秋雨扭曲了事实。余秋雨所呈现的苏
轼并非真正的苏轼,而是被余秋雨理想化后的苏轼。

文学角度: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重新打造了一个新事物苏轼。
 在善(苏轼)与恶(文化群小)的对比中,把苏轼的文化人格烘托到更高的一
层境界,二八文化群小的丑恶形象塑造得令人厌恶无比,这便是余秋雨在文学
上的功力, 两类人的形象有了鲜明的对比,一部文学作品便有了韵味。
 在这一份韵味中,余秋雨借此抒发郁结在兴中的无奈,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苏
轼,在众多舆论攻击中,试图突围而出。
 余秋雨成功地塑造了苏东坡的形象,也成功赋予《苏东坡突围》很高的艺术欣
赏价值。

作者角度:

 余秋雨在创作《苏东坡突围》是以文学艺术的写作角度着手,是以《苏东坡突
围》作为一边文学作品来鉴赏,是很有价值的。
 然而《苏东坡突围》却断不可作为一分历史教材,因为其中有诸多给人主观思
想,影响了历史的可靠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