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DO I : 15891/j .

10. cnki .
cn62 - c.
1093/ 2009.
06.
010
242 甘肃社会科学   2009年第 6期    

闵一得修身治世之哲学阐释
1 2
李汉超  陈志丹
( 1.湖南大学, 长沙  410079;
2.江西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  330027 )

提 要 : 闵一得是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 代表, 他融 儒释 道于一 体, 创建 了自成 一体 的修炼 理论 和修 炼实践, 在 该理 论


中, “真一 、真元 ”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同时也是其最重要的 理论基 石 。 为了达 到这个 目的, 闵一 得提出 “三教 同修 ” 、“性命 双
修 ”等理论, 为道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 。 闵一 得强调 内明与济 世之学 为一 体, 通过内 炼外 养, 培养真 气, 先治以 身, 次治 以
心, 最终修真珔果, 达到治世宁 之目的, 体现了道教济世利人 、服务社会 之 “真精 神 ”之思 想, 折 射出闵一 得之道 学顺应 社会发 展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
关 键 词 : 闵一得哲学 ;
道;修身治世 ;养 生之学
中图分类号 : B9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3637( 2009) 06 -0242 -03

  一 、闵一得及其道学 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


闵一得 ( 1748~ 1836), 名苕莆, 字补子, 是中国道家学 派的 二 、闵一得修真治世之道学理论
重要代表 。 闵一得在继承道家先哲性命 双修的养 生术基础上, (一 ) “真一 、真元 ”理论
集 “儒尽性以立命 、释见性 而度命 、道成 性以复 命 ”三家之 言为 在闵一得的 道教 思想 体系 中, “真 一 ”是 一个 最根 本的 概
心性的修养的核心, 以道教的内丹 、调息 、导引 等为主要的 道教 念 。 他在 《吕祖师 三尼医 世说 述 》中 写到 :“大生 之 母, 大道 之
养生方法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宝贵财富 。 据晏端书 《闵懒运 云先 原, 是曰 真一 。真 一者, 先天之精活泼泼 地, 其 发不可遏 。 发 则
生传 》记载闵一得 “及壮, 以父命入赀, 为州司马, 服官滇南 。 寻 通, 通则 明, 其复则为阴, 通复是气之始 。 阳清则 升, 阴 浊则降,
[ 1]
奉讳归, 绝 意仕 进, 出访 名 胜, 数 遇 异 人 相印 证 ” 。 杨维昆 清浊为形之始 。 故真一 为生 天生地 之始, 体 万有而 空万 有, 无
《闵懒运云先生传 》也 有相似 的说 法 :“素 羸弱, 谒 东篱 子于 桐 极是也 。” [ 6] “真一 ”是先 天地而 存在 的形而 上的 本 体, 是自 然
柏山, 留数载, 体始充 。 资性绝 人, 读书 穷理, 不为 应举 业 。 比 万物的产生和其生成 发展的 根本, 是 “确 不可 拔, 而 无所 倚 ;

壮, 有经世 志, 援 例 入朝 , 以 州 司 马官 云 南 。 寻 丁 父忧, 不 复 不可破, 而无 所 住 。 无 二 无 间, 无 内 无 外, 静而 无 静, 动 而 无
[ 2]
仕 。” 此两则文献都说明 闵一得 自幼体弱 , 早 岁即依 师皈道, 动 ”。 尽管 “真一 ”没有具 体的 形状, 但 它通 过万 物 、万 有来 实
成年后因顶父亲的缺 而在云南为官, 后因父亲 去世而借口 为父 现自身的价值, 与 《道德经 》中 所描述 的 “有 物混成, 先 天地生,
守孝, 辞官访道 。 可见闵 一得在 修道 养性与 读书 做官 之间, 认 寂漠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 天下母 ” [ 6] 的 “道 ”一 样, 是 一
为养性最为重要, 而当性命无忧时, 他所追求的就是所谓 “经世 个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本体, 它生有万物, 然却不持万 物, 独 立
志 ” 。这 种 “经世志 ”不是一般 意义上 的为国 为民, 而是以 一种 不改, 始 终如一 。
道教的热情与慈悲心 去救度众生, 让众生明白 生命的真正 含义 闵一 得 说 :“盖 人与 地 、天 并 列 为三 者, 同 属 先天 真 一 所
与价值 。 生 。”就明确指出天 、地 、人 三才 都源于 “真 一 ”所生, 其 “真一 ”
作为一代宗师, 闵一 得不仅 在修 道上有 很高 成就, 而 且在 概念与葛洪的 “道起于一, 其贵无偶, 各 居一处, 以象天 地人, 故
撰书立学, 弘扬道学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 其主要代表 著作 曰三一也 … …故曰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人得一以 生, 神 得
有 《金盖心灯 》 8卷 、《古书隐 楼藏书 》 14 卷, 以及 《道 藏续编 》 4 一以灵 … … ”的 “三才一 体 ”理 论, 并 无多大 区别, 然闵 一得 在
卷 。 《金盖心灯 》是闵氏本着 “习闻金 盖山之 事吕仙, 而道 之源 “真一 ”的基础上提出了 “真元 ”这一概 念丰富了其 养生修道 的
[ 3] [ 4]
流可考也 ”之意 而著 。 该 书纪 传体, 共计 8卷 。 《古书 隐 理论基础 。 “人 物 得其 灵 明 之理 而 为 性, 得 其 屈伸 之 气 而 为
楼藏书 》被今胡静道主编的 《藏外道书 》所录, 共计 14册, 有 35 命 。” [ 7] 闵一得把人的性与命 归结为 真一 、真元所 生, 当 然人 的
种之多 。 闵一得所撰之 《古书隐 楼藏书 》汇 存了龙 门前辈 高道 性与命就具有真一 、真元的特质, 但是由于 人生在世, 身心受 到
及民间的珍 贵典 籍 。 他 本人 所著 的如 《读 吕祖 师三 尼 医世 说 种种物欲的侵蚀, 使来自真 一之真 元之 气逐 渐丧失, 从 而导 致
述 》 《古法养生十三阐微 》 《还源阐微 》 10余册, 皆系其生平对于 人的生命的终结 。 要避 免此 情况, 可以 通过 修炼内 丹的 办法,
修道的印证 、心得以及对于道学的弘扬 。 运用内丹返还 之 术, 寻回 已 丧失 的真 元 。 人 能 摒弃 过多 的 欲
闵一得融儒释道 于一体, 创建了自成一体 的修炼理论 和修 望, 能运用本论文 提到的一些修炼性 、命的 方法, 就能追回失 去
炼实践, 该理论融 “儒者读书究理, 治国齐家 ;
释者 参禅司道 、见 的真一 、真元, 以复性命之先天之气, 如张岱年所言 :
“物我本 属
性明心 ;
道者修身寡过, 利物济 人 ”三教的内明与济世之学 为一 一体, 内 外原无判隔 。 但为私 欲所 昏蔽, 妄 分彼 此 。 应 该去 此
体, 通过内炼外养, 培养真气, 先治以身, 次治以心, 最终修 真珔 昏蔽, 而 得到天人一体之自觉 。”
果, 达到治世宁之目的 。 闵一 得的养 生理 论是道 教济 世利人 、 用儒家哲学 观点来看, 闵一得的 “真一 ” 、“真元 ”本体论 是
服务社会之 “真精神 ”的集 中体现, 折 射出道教 适应社 会, 顺应 与宋朝理学家朱熹的“理气二元论 ”极其相似 。 朱熹在 《答黄道
  哲学 · 社会   243

夫 》中云,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 理也 者, 形而 上之道也, 生物之 身, 外则 用以治世 ” [ 12] , “通 过治 身 、治心 进而 即身 入世 治世,


本也 ;
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 。 是以人物之 生, 必禀 达到 `天都泰安 ' 之人与自然的和 谐, `四夷安靖 ' 之社 会安定,
此理, 然后有性, 必禀此 气, 然后 有形 ” [ 8] 。 “真一 ”相 当于 “理 ” `闾阎富庶 ' 之民富国强 `世治 ' 目的 ” [ 13] 。
是无形无象, 生育万物, 而又充斥于万事万物中 。 不难看出闵一 (三 )性命双修学说
得的 “真一 、真元 ”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需要我们用批判的 性与命是人两种构 成要 素, 也是闵 一得 养性的 核心 内容 。
眼光去审视其哲学观点 。然 而作为 道家的 代表之 一, 闵一 得的 闵一得秉承先辈们对性 命的定 义, 认为 “盖天赋 一点 ★降衷 而
“真一 、真元 ”宇宙本体论是为其养生修道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 能自具生生之机, 以 为健 顺五 常之 德者, 谓 之性 ”。 “ ★”是 即
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一个 至真至善至 美的境界, 虽然带有 浓厚的 前面所提到的 “真一 ”, 是一个形而上本体, 若人能心中无物, 一
局限性, 但在当时那种社会与历史背 景之下, 闵一得能提出人类 念不生, 则此 “★”光明 、圆满 、寂 静, “这 个性 体, 道家 谓之 `圆
应该追求 “真 、善 、美 ”的境界, 也实属不易, 应该值得首肯 。 明 ' , 释家谓之 `圆觉 ' , 儒家谓 之 `明 德 ' , 又 谓之 `至 善 ' ” 。这
( 二 )三教同修学说 个 “性 ”与我们与人之 “本性 ”之 “性 ”是有差别的 。 他说 :“若 今
“万物皆在性命之中, 性命皆在真一之中 。 性 命之外无道, 人所言性, 乃气质之性, 是既生以 后禀气 成质 之性 。”就 明确 了
性命之外无教, 三教同 出于 一也 。 儒 尽性以 立命 ;
释 见性 而度 区分了 “性 ”的含义, 乃先天所成, 是父母未生前面目 。
[ 9]
命;
道成性以复命, 儒 贯一, 释皈一, 道 得一 。” 他在 此指 出真 对于性 、命的 关 系, 闵一 得 认为 :“命 无性 不 灵, 性无 命 不
一不仅是产生万物的 根本, 而且 借用 佛教心 物一 元理 论, 指出 呈, 谓必性命双修 也 。 据 我见, 修得 一分 性, 保得一 分命, 盖 以
儒教 、佛教 、道教也由 其而生 ;
此 类心 性之学 , 只 是名 称概 念上 性命两字不可分也, 实以有 时偏乎 性而 命在 其中 、偏乎 命而 性
的差别而已, 无论修学何学, 只要 正心, 都能证 得 “真一 ”, 超凡 在其中, 有如形 影然 得 可分 乎 ?” [ 14] 他认 为 双 修之 理, 少 一 不
入圣, 成仙成佛, 这就为三教同修找到了 一个本源, 一个切 实的 得, 少性 则命堕顽空, 少命则 性无 法呈现 。 就命 与性之 哲学 命
理论依据 。 题, 用今人的哲学 观念实乃理解 。 借用张岱年话 :
“本根与事 物
闵一得在阐述内 丹功法 时, 认为 在很多 问题 上, 三教 都是 有别而不相离, 本根与事物之关系非背后实在与 表面假象之 关
相同的 。 他在 《还源篇 阐微 》中 说 :“还原 之法 必先 正念, 就 伦 系, 而是 原流根枝之 关系 。” [ 15] 把 “性 ”理 解为 本根, “命 ”理 解
常日用中, 处处惩忿 窒欲, 真实 无妄, 礼 以行之, 是 为炼 己 。 潜 为事物, 大家就容易理解 了 。 因此 顺理 成章, 闵 得提出 一个 重
致辞力夫涤虑忘情以 疏通督任三关 、遂由 慎独而退藏 于密 … … 要的理论, 此 “性 ”作为形而上 的本体是永 恒存在的, 而 “命 ”作
从此心只存诚 、气自周行 … …第觉三际圆通, 万缘 澄澈, 六 根清 为 “性 ”的一个功用, 有生即有 灭, 正 如庄子 所言 “方生 方死, 方
净, 方寸虚明, 如是期 月不违, 药 物亦 源源而 至, 始终 以清 静自 死方生 ”, 人为人欲所蔽, 在轮 回中打转, 难脱苦海 。
[ 10]
然为运用, 可以还源本与道合真, 是为全真 。” 从这些资 料上 初一看, 仿佛闵一 得理论 前后 大有出 入, 自相 矛盾 。 既 然
就明显有儒 、佛的痕迹在其中 。 如 “正念 ” 、“存诚 ” 、“慎独 ”“礼 说 “修得一分 性, 保得 一分 命 ”, 只 要修 炼得 当, 命 也可 与世 长
以行之 ”都是借用儒家 之言, 而 “三际圆 通 ”、“万缘澄 澈 ”、“六 存, 何以 后面又讲 “人之 色身, 修也死 , 不 修也 死, 纵 活得 千年,
根清静 ”则是佛教中的 用语 。 在总 体的功 法运行 上, 更是 体现 终归于土 ”。 其实不然, “命 ”与 “色身 ” ( 人之身体 )根本不是 一
了儒佛的要旨 。 道教以前走的 都大多是清修 、孤修路 线 。 而闵 个概念, “色身 ”只是 “命 ”延生的一 个功能体, 因为其 与物质 环
一得大胆打破常规, 借用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创 “佛法在世间, 不 境的亲密接触, 最 先消失的是它, 虽然道教 以前有此理 论, 可 以
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 兔角 ”的中 国禅模 式, 把儒 家伦 修得色身不死, 但也 只是 理 论上 行得 通 罢了 。 而到 龙门 中 兴
理引入到道家日常修炼中来, 他说, “欲修仙道, 先 修人道, 人道 时, 王常 月一改前 人的观 念, 把 “命 ”重新进 行定 义, 因为 “命 ”
未修, 仙道远矣 ”, “孝悌 是立身 根本 , 不孝 不悌 不可 为人 ”, 把 乃 “死而不亡之寿 ”, 即所 谓人死 不是如 灯灭, 还有一 个不死 的
“齐家犹人道, 治国犹仙 道, 家 不能治, 岂 能治国乎 ”, 很好 地把 东西存在 。 这个 “不 死的东 西 ”不是 一般意 义上 的 “灵魂 ”, 只
儒家学说融入到道 教理论 及修 行上 。 至 于对佛 教理 行的 借鉴 是形而上的体之用也 。 既然这个 “不死的东西 ”是永恒的, 为何
在其著作中比比皆是 , “念佛虔诚便是丹, 念球百八转循 环 … … 还要修它呢 ? 闵一得认为, 因为 “命 ”为 欲望所障, 人 难见之 真
[ 11]
体此行持, 方是念佛真谛 ” 。在 此他明确指 出修道炼内 丹与 性, 时时 刻刻在作业, 死后为业力所迁, 在六道 中轮回不止 。 这
佛教中念佛法门, 同理同行, 指出炼丹不 能意念跟 随妄念走, 念 样就不难 理 解闵 一 得 所 谓 的 “修 得 一 分性, 保 得 一 分 命 ” 的
心常在一个似空的 境界, 但不 是空, 而 是似空 非空, 似 有非有, “命 ”不是指 人 的色 身 了 。 其也 同 时也 指 出 :“色 身原 是 法 身
执着一端都不是道之真根本, 然后才能超脱 生死, 不再轮回, 住 房, 内若 明时外自光 。 但愿主人修福慧, 何悉房屋不辉煌 。” [ 16]
于道体, 这一切不管是从用词的概念及修行的 法门上都是 全搬 闵一得认为通过修福 慧而 使人的 色身 达到 一种理 想的 境
佛教的理论 。 闵甚至自称 “发僧际莲 ”, 用自己的修正去诠释佛 界, 虽然 不能永存, 但 至少可 以做 到即身 治世 之功 效 。 南怀 瑾
教中最难理解的梵音 咒语修 持法门, 其代 表著有 《佛 说持 世陀 教授在 《道家 、密宗与东方神密学 》中 指出 :“在 修道养 生方面,
罗尼经法注 》 《密迹金刚神咒注 》 《大悲神咒注 》。 心理与 性理可 以是相 互影响, 互为 因果的 。” [ 16] 闵一 得的命 与
闵一得在三教同修的基础 上提出和系统阐发了 “三尼 医世 色身也可说是因果相联, 因为 “色身 ”是 后天的气 所成, 而后 天
说 ” 。 “三尼者, 孔子 、如 来 、老 子 也 。 《心 印集 经 》曰 :
青尼致 的气是先天的 “炁 ”所流注, 通过一些他提 倡的法门, 追本溯 源
中, 仲尼时中, 牟尼空中 … …天所命也, 是以宝 诰亦称为三 教之 是可以通过修 “色身 ”, 而 达到见 性立命 的, 反 过来通 过见性 立
师 。 `医世说 ' 乃 三教 之 精蕴 。”医 世 说作 为 闵一 得 的 另一 创 命而达到 “色身 ”久住也是可能的 。
举, 不仅把道教的中道 、儒教 的中 庸 、佛教的 中观 合而 为一, 而 三 、闵一得道学理论之现实启示
且在形而下之为器的 世俗之 学也统 一起来, 即是 “内 则用 以治 从上述闵一得道教 理论可以 看出, “真 一 、真 元 ”是闵一 得
244 甘肃社会科学   2009年第 6期    

道教学说所追求的终 极目 标, 同时也 是其 最重要 的理 论基石 。 解 。' 这凡心乃三纲五常之理, 如依此行 完, 即人道全, 而修仙 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闵一得提出 “三教同 修 ”、“性命 双修 ”等理 难矣 。” [ 22] 这里的 “凡心 ”一是指道德修养, 即仁义道德之人伦,
论, 更好地融合了儒道释 主流文 化, 为道 学的发 展做 出了 重要 二是指 “凡心 ”即平常心, 就是 “世 间天地万 物, 日用平 常, 无 不
贡献 。 闵一得认为, 为了 返本还 源, 通过 合理的 道德 修养 方法 是道 。 眼 之所 见, 耳 之所 闻, 无一 物不 在道 在, 无一 物能 出 道
及身体炼养的方法有 层次有条理地进行练习, 人完全可以 寻回 外 ”。 修仙成佛并不是一味地躲到深山 , 不理尘事, 盘腿打坐 即
渐行渐远的 “真一 ”。 道德 修养与身 体炼养 是闵一 得道教 养生 可见道, 闵一得认 为, 它应该在日常的生活 中去体会, 去把握 自
修性的主体部分 。 我的真性, 出世与入世并 重, 自渡 与渡他 双行 。 从现代 个体 道
( 一 ) “精进无间 ” 、“先修德后养身 ”原则之确立 德的结构来说, “保持崇高 的精神 境界属 于内在 的道德 意识 层
“精进 ”据 《释氏 要览 》 (宋 僧道诚 撰 ) 载 :
“勇而 无怯, 自策 面, 此外 , 个体道 德还应 包括 外在 的道德 行为 层面 ” [ 23] 。 出 世
发也, 捍而无惧, 耐劳倦 也 。” [ 18] 就 是指 要克 服自身 的不 足, 勤 为德心, 入世为德行 。 与之 相应, 道德 修养 亦包 括心理 层面 的
于向上, 持之以恒地追求 至善至 美 。 闵一 得说 :“精进 无间, 则 修养和行为层面的修 养 。 这 两方面 相得 益彰, 不可 偏废, 才 能
性田耕熟, 而无渗漏之虞矣 。”无论是修道 、修德 、养生都必 须持 促使个体不断地实现着道德境界的升华 。
之以恒地学习理论及 实践行证, 所谓 “理事 无偏 ”。 人往往有一 (三 ) “心理 — 生理 — 社会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的确立
个缺点, 做事虎头蛇尾, 不了 了之, 把 最初的 美好 愿望 、憧 憬丢 闵一得道教养生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科 学体系, 讲究性命 双
之脑后, 这就是没有恒心 。 “而大 凡人情 或生怠 于乍 得乍 失之 修, 形神 兼炼, 因而既有物质, 又有精神 。 闵一得 养生体育重 视
后, 而每忽于已得 未行之 际, 一不 自省, 为害 非细 。” [ 19] 人没 有 个人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养护, 通过宗教信仰和采 用一系列主 动
恒心通常是因为没有 处理好 得与 失的 关系, 得之 者忘 形, 而觉 的心理 、生理调节 方法以求得积极 、稳定 、健康的 心理与生理 状
得天下事无非如此, 来之 容易, 就 此懈 怠 ;
失 之者 灰心 丧气, 信 态 。 他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心性关系对健 康的影响, 把传统 儒
心不够, 而放弃努力 。 因此 在日常 生活中 要时常 观察自 己 “初 家道德伦理与佛教的 “济世 ”精神纳入健康养生体系范畴, 从而
心 ” (自己发的 大愿, 要达 到的 目的 ) , 佛教云 “不 怕念 起, 只 怕 建立 “心理 — 生理 — 社会 ”三位一体 、由内及 外的健康模式 。 在
觉迟 ”, 一旦发现自己 有所懈 怠, 就 要发起 精进心, 通 过对 理论 此教育模式中尤其强调修身必须以修德为 基础, 具备了现代 健
的学习不断加强自己 当初的宏愿, 通过实践的 行证渐渐达 到自 康观念的原则, 可 以说闵一得是这方面的先行 者 。 他提倡的 性
己的目的 。 只要精进无间 、持之以恒, 通 过合理的 理论与方法, 命双修, 强调人的品质修 养, 这对净 化人 们思 想灵魂, 辨 是非 、
养生修德的目的都能 达到 。 分真伪 、明善恶, 促进人类 社会 道德水 平的 提高 具有积 极的 意
闵一得认为 “修我文德, 饮之食之, 教之诲之, 权不下移, 令 义 。 这就是闵一得道教理论对教育的现实意义 。
自谁出, 是即凝神聚气, 念不妄 动, 一守冲和, 无微 不烛, 久 而久
之, 群阴咸化, 国泰民 安而 身治 矣 。 是于 修身家 必以 心性 圆明 参考文献 :
为第一宝则云 ” 。 人是先天 “真一 ”所生, 本 与 “真一 ”同体, 清 [ 1] [ 2] [ 3] [ 4] 胡道静 等 .
藏外 道书 [ M] .
巴 蜀书社, 1990( 第 31

静洁白, 空洞虚无 。 下生 之后, 产 生种 种妄心, 蒙 蔽真 性, 造成 册 ) :369, 37, 158, 158.


[ 5] [ 7] [ 9] [ 10] [ 11] [ 12] [ 14] [ 16] 胡道静等 .藏外道书 [ M] .巴
养生修身障碍, 念想难 除, 妨害 返本还 源 。 修德 的目 的就 是要
蜀书社, 1990( 第 10 册 ) :346, 346, 346, 670, 636, 356, 148, 148.
培养个人谦虚, 柔和 、忘我, 济世利民的胸怀, 净化 心灵, 去 妄归
[ 6] 老子 .
道德经 [ M] .
中国古文化出版社, 1997:32.
真, 再去下功练习养生术, 方有成效, 所谓 “德正则 心安, 心 安则
[ 8] 朱熹 .
朱熹文集 [ M] .
四川古书籍出版社, 1985:341.
气顺 ”, 便是此理 。 从闵一得养生体育方法内容上 来看, 大 多都
[ 13] 盖建民 .
闵一得与道教 “医世 ”思想 [ J
].世界宗教研究, 2002,
涉及气定神闲, 心 神 清净 的 功夫, 若 无 修德 之前 提, 则 心神 不 ( 1 ) :34.
清, 性地不纯, “习 业 不 净, 欲 修 至道, 譬 如蒸 砂 作 饭, 万 无 成 [ 15] 张岱年 .
中国哲学大纲 [ M]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45.
理 ” [ 20] 。 所以, 闵 一得 一再 强 调 “修 命不 修 性, 此是 修 行第 一 [ 17] 南怀瑾 .道家 、密 宗与 东 方神 秘学 [ M] .厦 门大 学出 版 社,
病 ”, 修德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 修身必须以修德为基础 。 2001:57.
( 二 )善悟道德之修养, 坚持德心与德行相统一 [ 18] 道诚 .
道诚集 [ M] .
中国古文出版社, 2001:89.
道教的养生理论 和实践 虽然是 围绕 得道成 仙的 宗教 目的 [ 19] [ 20] [ 22] 胡 道 静等 .藏 外道 书 [ M] .巴 蜀书 社, 1990:452,
而展开的, 但随着时代的 变迁及 道教 养生的 发展, 道 教修 炼理 451, 193.

论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 闵一得认为, 道教的养 生应该追求 品德 [ 21] 葛洪 .


抱朴子内篇 :
地真 [ 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82.
[ 23] 唐凯麟, 龙兴 海 .个体 道德 论 [ M] .
中 国 青年 出 版社, 1993:
完善和身心健康的价 值取向, 体现出了追求自 我精神世界 的提
110— 121.
升 。 何谓 “道德 ”? “夫所 谓道 , 岂唯 养生 之 事而 已 乎 ? 易曰 :
作者简介 :
李 汉超 ( 1977— ), 湖 南郴 州人, 湖南 大学 讲师,
立天 之道, 曰 阴与 阳 ;
立 地之 道, 曰柔 与刚 ;
立 人之 道, 曰仁 与
硕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传 统 养 生 哲 学 。 陈 志 丹
义 。” [ 21] 儒家认 为 “仁 ”、“义 ”是在 现实生活 的基本 伦理道 德标
( 1971— ), 福建长乐人,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 教授 。
准, 行仁义是修道的先决条件 。 闵氏修炼宗旨 以性命双修 为特
点, 同时秉承了全真道的 传统, 将心 性道 德修炼 作为 修行 的根
本 。 《碧苑 坛经 》中 就 曾 指出 :“释 氏曰 :`须 尽 凡 心, 别 无 圣 责任编辑 :
浩宏 ;
校对 :
竹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