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钱穆 《国史大纲 》 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 ①

单 磊
(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 20 世纪史观派代表人物之一钱穆对清代乾嘉历史
考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赵翼十分推重 , 二人均以 “会通” “明
变 ” 为治史旨 趣 , 代 表 性 著 作 均 具 有 鲜 明 的 经 世 致 用 倾 向 ,
均十分注重 对 历 代 治 乱 兴 衰 的 探 讨 , 对 许 多 重 大 问 题 的 认 识
趋于一致 。 以 鲜 明 的 文 化 本 位 、 民 族 立 场 为 历 史 观 撰 写 的 经
典性通史 著 作 《国 史 大 纲 》 在 体 例 、 立 意 、 见 解 、 取 材 、 叙
述思路 、 文 字 表 述 等 多 方 面 均 对 赵 翼 著 作 有 所 承 袭 或 借 鉴 。
承袭或借鉴 的 方 式 既 有 照 原 著 抄 录 , 又 有 借 彼 之 思 想 资 源 为
己所用 , 承袭 或 借 鉴 之 中 亦 有 发 展 , 体 现 出 继 承 性 与 发 展 性
的统一 。
关键词: 赵翼 钱穆 《国史大纲》 承袭

《国史大纲 》 是 20 世纪史观派代表人物之一钱穆 ( 1895 ~ 1990 ) 的


经典性通史著作 。 该著成书虽然仓促 , 却是长期酝酿的产物 。 他早有撰
写一部中国通史的宏伟计划 , 也为此做了精心准备 , 可惜因抗战爆发而
搁浅 , 后于颠沛流离之际在陈梦家力劝下 , 为民族大义所激 , 最终痛下
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著述 。① 1940 年 , 该著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次出

①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赵翼史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 ( KYLX15 _


0022) 阶段性成果。
① 钱穆称: “自在北平始授此课,先一日必作准备,写录所需史料,逐月逐年逐项加以添
写,积五六厚本,及离北平藏衣箱底层夹缝中携出,至南岳蒙自又续有添写。( 转下页注)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21

版 , 随即被中华民国教育部定为大学教科书 , 之后多次重版 , 风靡海内


外 , 影响日隆 。

《国史大纲》 在形式和意涵上均显著地表露出承袭或借鉴清代乾嘉历
史考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赵翼 ( 1727 ~ 1814) 著作的痕迹。 钱穆对赵翼十
分推崇,① 在谈及 《国史大纲》 的撰写构想时多次明确声称欲模仿 《廿二
史札记》 之体例谋篇布局,② 并在此体例下 “提出若干大题目,篇幅内容稍
加扩大”。③ 事实上, 《国史大纲 》 不仅在体例上模仿 《廿二史札记 》, 还
在立意、见解、取材、叙述思路、文字表述等多方面均对之有所承袭或借
鉴; 不仅显著地承 袭 或 借 鉴 了 《廿 二 史 札 记 》, 还 显 著 地 承 袭 或 借 鉴 了
《陔余丛考》。
由于写作环境恶劣, 钱穆承袭、 借鉴赵翼著作之处未及一一标明④。
形势所迫,条件所限,不宜苛责前贤。 不过, 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的当代史
学研究者有必要厘清事实。 《国史大纲 》 承袭或借鉴赵翼著作之处甚多,
本稿只选取不同时期的部分问题略加考述, 以楬橥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
关系。

此乃余日后拟写 《史 纲 》 所 凭 之 惟 一 祖 本, 不 得 不 倍 加 珍 惜。” 可 见,
撰写计划早已酝酿于胸,并非纯属 应 时 而 作。 流 寓 西 南 联 大 时, 同 事 陈 梦 家 两 次 劝
说他撰写一部中国通史性质的教 科 书。第 一 次,他 以 “材 料 太 多, 所 知 有 限 ” 为 由
推辞,陈梦家激之以 “此乃先生为一己学 术 地 位 计。 …… 但 先 生 未 为 全 国 大 学 青 年
计,亦未为时代急迫需要计”,未果。 第 二 次, 他 又 推 辞 说: “兹 事 体 大, 流 亡 中,
恐不易觅得一机会,当俟他日平安返 故 都 乃 试 为 之。” 陈 梦 家 复 勉 励 之 说: “不 然,
如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 多, 不 知 又 有 几 许 题 材 涌 上 心 来, 哪 肯 尽 抛 却 来
写一教科书。不如 今 日 生 活 不 安, 书 籍 不 富, 先 生 只 就 平 日 课 堂 所 讲, 随 笔 书 之,
岂不驾轻就熟,而读者亦易受益。” 他终为所动,在教学之余花费一年左右时间撰 写
出这部 50 万 言 之 名 著。 参 见 钱 穆 《师 友 杂 忆 》, 生 活· 读 书 · 新 知 三 联 书 店,
2012 ,第 230 ~ 232 页。
① 钱穆盛赞赵翼 “极有智慧,颇富哲学味”,实为史学名家而非考据家,其著作确有精彩之
处,值得欣赏,并表示欲仿 《廿二史札记》 作 《新廿五史札记》 或 《宋史札记》 《明史
札记》 等。钱穆口述、叶龙记录整理 《讲学札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第 18 页。
② 钱穆: 《师友杂忆》,第 230 页。
③ 钱穆口述、叶龙记录整理 《讲学札记》,第 19 页。
④ 钱穆自称: “《国史大纲》 为求简要,所钞材料多不注明出处,后遂无可记忆矣” ( 钱穆:
《师友杂忆》,第 222 页) ; “此书一本所携笔记,缀集而成,而笔记随时摘录,颇多疏忽。
大率未注出处,忘记篇卷。此书因一律削之,不更标举; 偶载来历,转成例外。” ( 钱穆:
《国史大纲·书成自记》,商务印书馆,2010,第 4 页)
222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一 秦、汉部分

( 一) 秦汉之际平民势力崛兴

赵翼和钱穆均对秦汉之际的社会变迁有较浓着墨 。 在平民势力崛兴的
问题上,《国史大纲》 明显表露出承袭赵翼著作的痕迹 。
汉初平民阶层得势引起了赵翼和钱穆莫大的兴趣 。 赵翼关于 “汉初布
衣将相之局” 的认识极富启发意义。他认为,布衣将相之局并非汉初才开
始出现,衰周之时即已涌现出大批在历史舞台纵横捭阖的寒微之士。 钱穆
同样注意到春秋、战国时期寒微之士一言既合、 立擢卿相的现象, 并认为
秦始皇时的朝局就已表现出布衣卿相之局的特征 。① 为使读者能够直观地
认识二者之间的承袭关系,兹撷取部分内容列表 1 对照如下 ( 左右两侧相
同下画线内容对读,下同) :

表1
《廿二史札记》 《国史大纲》

汉初 诸 臣, 惟 张 良 出 身 最 贵, 韩 相 之 子 也。
一时群臣,如萧何为沛主吏掾,曹参为狱掾,
……萧何, 沛 主 吏 掾; 曹 参, 狱 掾; 任 敖,
任敖狱吏,周 苛 泗 水 卒 史,申 屠 嘉 材 官,陈
狱吏; 周苛,泗 水 卒 史; 傅 宽,魏 骑 将; 申
平、王陵、陆 贾、郦 商 等 皆 白 徒,周 勃 织 薄
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
曲、吹箫给丧事,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娄敬
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挽车,惟张良为韩相贵胄。汉初王后亦多出微
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
贱。项羽、田横之徒皆贵族,而皆不能成事,
娄敬则挽车者,一时 人 才皆 出其 中,致 身 将
此可以觇世变。
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 间 为天 地 一 大
变局。

资料来源: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中华书局,


2013,第 36 页;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28 页。

赵翼和钱穆均认识到布衣将相之局是秦汉之际一场 “变局” ( “世
变”) ,并在立意、观点、论据、文字表述、人物排序上十分相近。 结合上
下文的意涵和逻辑,尤能清晰地透视出二者之间的承袭关系。 此外, 《国
史大纲》 引文中 “汉初王后亦多出微贱 ” 一语明显是据 《廿二史札记 》
卷三 “汉初妃后多出微贱” 条目改写而成。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21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23

虽然就考实性认识而言,钱穆所述内容不及赵翼所述内容丰赡, 但是
在抽象性认识层面, 钱穆优于赵翼, 其历史解释意识和解释力更强。 如,
他明确指出: “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
而秦亡为其最后一幕。直至汉兴, 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①; “汉
高称帝,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的统一政府。 武帝以后, 开始有一个代表平
民社会、文治思想的统一政府”。② 他将对秦汉之际平民势力崛兴这一历史
现象的叙述升华至平民主义勃兴、平民社会生成的思想高度, 这是处于 18
世纪的赵翼远不及的。综览 《国史大纲》, “平民政府” “平民社会” “平
民思想” “平民主义” 等用语俯拾即是, 反映出钱穆承袭或借鉴赵翼著作
是为了表达其历史观和历史认识 ,而非单纯地为承袭而承袭。

( 二) 两汉帝王将相身份之变迁

与西汉开国君臣流品淆杂不同, 东汉开国君臣多具深厚的儒学素养。
钱穆论述道:

光武天凤中至长安受 《尚书 》, 略通大义, 其自身本为王莽时代


之太学生,故在军中犹 “投戈讲艺, 息马论道 ”。 其一朝功臣, 亦多
属儒生。邓禹为光武同学, 寇恂、 冯异、 马援、 贾复、 祭遵、 耿弇诸
人,大半皆通儒。③

这一认识和叙述显然受到赵翼的启发 。赵翼论述道: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 至东汉中兴, 则诸将帅皆有儒


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光武少时, 往长安, 受 《尚书 》, 通大
义。……故樊准谓帝虽东征西战, 犹投戈讲艺, 息马论道。 是帝本好
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 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 亦皆多近于
儒。如邓禹,年十三能诵 《诗 》, 受业长安, 早与光武同游学, 相亲
附,其后佐定天下。…… 寇恂性好学, 守颍川时, 修学校, 教生徒,
聘能为 《左氏春秋 》 者, 亲受学焉。 冯异好读书, 通 《左氏春秋 》、
《孙子兵法》。贾复少好学,习 《尚书》,事舞阴李生。…… 耿弇父况,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28 页。


②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13 页。
③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69 ~ 170 页。
224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以明经为郎,学 《老子》 于安邱先生。弇亦少好学,习父业。 祭遵少


好经书,及为将,取士必用儒术。…… 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 与
光武意气相孚合。①

对照文献可知,钱穆所论内容只是赵翼所论内容的一小部分, 既不及赵翼
论据赅博,又不及赵翼论证有力,其立意、 见解、 文字表述、 人物次序与
赵翼所述一致,实际上是对赵翼所述内容的概括 。
在吸收赵翼思想的基础上, 钱穆明确指出: “西汉适当古代贵族阶级
破坏之后,各色人物平流竞进, 并无阶资, 亦无流品。…… 大抵是一个杂
色的局面。东汉则渐渐从杂色的转变成清一色, 人才走归一路, 为东汉国
力向衰之又一原因。”② 西汉用人不拘流品, 而更注重才能、 勋绩, 东汉多
用儒生,更注重文化素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是两汉由盛及衰的原
因。可见,钱穆援据赵翼著作绝非机械地照搬, 而是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
历史解释体系。

( 三) 东汉士风

钱穆注意到深为时人和后世推美的东汉士大夫风习 , 并叙述了 “久
丧” “让爵” “推财” “避聘” “报仇” “借交报仇” “报恩” “清节 ” 八项
具体表现③。这些内容几乎不出赵翼著作的范围, 主旨与赵翼所述趋近,
所选例证多与赵翼著作雷同,遣词造句也多模仿赵翼文风。
赵翼对东汉士风的论述可谓连篇累牍 ,如:

盖本无必当行丧之制, 故欲行丧者皆须自乞, 亦无不许行丧之


制,故乞身者亦多得请也。惟其无定制, 听人自为轻重, 于是徇名义
者,宁过无不及。……可见两汉丧服本无定制, 故转以此立名。……
可知徇名者之未必出于真也。④
是时郡吏之于太守, 本有君臣名分, 为掾吏者, 往往周旋于死生
患难之间。……此感知遇之恩, 而制服从厚者也。…… 有以让爵为高
者。……夫以应袭之爵, 而让以鸣高, 即使遂其所让, 而己收克让之

①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4 《东汉功臣多近儒》,第 91 ~ 92 页。


②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98 页。
③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87 ~ 190 页。
④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3 《两汉丧服无定制》,第 70 ~ 71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25

名,使受之者蒙滥冒之诮,有以处己, 既无以处人, 况让而不许则先


得高名,仍享厚实,此心尤不可问也。 又有轻生报仇者,…… 夫父兄
被害,自当诉于官,官不理而后私报可也。 今不理之于官, 而辄自行
仇杀,已属乱民。然此犹曰出于义愤也, 又有代人报仇者。…… 此则
徒徇友朋私情,而转捐父母遗体, 亦缪戾之极矣。 盖其时轻生尚气已
成习俗,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务欲绝出流辈, 以成卓特之行, 而不
自知其非也。然举世以此相尚,故国家缓急之际, 尚有可恃, 以搘拄
倾危。昔人以气节之盛,为世运之衰, 而不知并气节而无之, 其衰乃
更甚也。①

汉廷并未强行帝王、臣僚、百姓服三年之丧, 却对服丧持久者有所嘉
奖,遂有以久丧得名节者。 《陔余丛考 》 卷十六 “汉时大臣不服父母丧 ”
条和 《廿二史札记 》 卷三 “长官丧服 ” 条亦有相关论述。 至于让爵、 推
财、报仇、报恩等所谓节义也不过以此鸣高, 未必出于真心实意, 由是涌
现出大批伪君子。赵翼在指出其虚伪性的同时, 还肯定了其可贵的一面:
存亡之秋,超拔于平庸之上的节义之士往往扮演着正义和进步的角色 。
钱穆沿着赵翼的思路展开论述, 也运用两分法对之做了评价。 他首先
指出其虚伪和褊狭: “道德乃人人普遍所应有, 并非可以争高斗胜。 若专
以道德来分别人高下,便造成社会上种种过高非常不近人情的行为, 而其
弊且导人入于虚伪”; “‘孝’ 与 ‘廉’ 为东汉士人道德之大节目,然此二
者全属个人和家庭的,非国家和社会的”,“因东汉士人只看重私人和家庭
的道德,故王室倾覆后,再不能重建一共戴的中央, 而走入魏晋以下之衰
运”。随后,他笔锋一转,称赏其积极意义: “然东汉士人正还有一种共遵
的道德,有一种足令后世敬仰的精神, 所以王室虽倾, 天下虽乱, 而他们
到底做了中流砥柱,个别的保存了他们门第的势力和地位 。”② 他站在新的
时代高度对这些历史现象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 称得上是对赵翼思
想的发展。

( 四) 汉代陵寝徙民制度

赵翼和钱穆对汉代陵寝徙民制度的叙述几近一致 ,兹列表 2 对照如下:

①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5 《东汉尚名节》,第 104 ~ 106 页。


②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90 ~ 191 页。
226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表2
《陔余丛考》 《国史大纲》

汉制,天子即位即营陵寝,而徙富民以实之。
《汉书》,景帝 五 年,作 阳 陵,募 民 徙 陵,户 汉诸帝并有陵寝徙民的制度。景帝五年 作 阳
赐钱二十万。武帝初,置茂陵,赐徙者户钱二 陵,募民徙陵,户 赐 钱 二 十 万。武 帝 初 置 茂
十万,田二顷。昭帝为母起云陵,募徙者赐钱 陵,赐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昭帝为母起
田宅。盖其时仅徙民,而不皆富人也。帝又徙 云陵,募徙者赐钱、田、宅。此仅徙民,不皆
三辅富人平陵,则渐及富民矣。宣帝时募吏民 富人也。帝又徙三辅富人 平 陵,始 专 徙 富 人
赀百万以上徙于昭帝 平 陵,以 水 衡 钱 为 起 第 矣。宣帝募吏民赀百万以上徙于昭帝平陵,以
宅。宣帝自作杜陵,徙丞相、 ( 下) 将军、列 水衡钱为起第宅; 宣帝自作杜陵,徙丞相下将
侯、吏二千石、资百万以上者。则并及于达官 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以上者,则为高官
矣。元帝筑寿陵,乃 勿 徙,诏 曰: “安 士 重 矣。元帝筑寿陵,乃勿徙,曰: “今所为陵,
迁,民之性也。今使其弃坟墓,破产失业,非 勿置县邑。” 成帝为昌陵,又徙郡国豪杰赀五
计也。今所为陵勿 置 县邑,使 天 下 咸 安 士 乐 百万以上者。哀帝作义陵,又诏勿徙。帝王厚
业。” 成帝作初陵,继又 改 新 丰 戏 乡 为 昌 陵, 葬固非美事,然汉都长安,屡 移 东 方 户 口 实
又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者。哀帝作义陵, 之,主父偃谓: “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
始又 诏 勿 徙。 今 按 《主 父 偃 传 》, 偃 奏 曰: 家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消奸猾”,此与
“茂陵初立,天下豪 杰 兼并 之家 皆 可徙 茂 陵, 秦徙东方大族用意正同。
内实京师,外消奸猾。” 上从之。

资料来源: 赵翼撰,曹光甫校点 《陔余丛考》 卷 16 《汉时陵寝徙民之令》,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第 272 ~ 273 页;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94 页。

两份文献仅有个别字句出入, 承袭关系一目了然。 《陔余丛考 》 明确


标示出征引了 《汉书》 的内容, 《国史大纲 》 则直接根据表达意图将之嵌
入行文之中; 《陔余丛考 》 将散落于 《汉书 》 各处的内容置于一处, 体现
出赵翼的主体意识,《国史大纲 》 做了几乎相同的叙述。 这些现象说明了
钱穆撰写此部分内容时极有可能并未直接征引 《汉书 》 原著, 而是转录自
《陔余丛考》。所不同者在于,赵翼在历史现象的论述上比钱穆透彻得多,
但其论述的主旨是批评陵寝徙民制度劳民伤财 , 立意较为浅近, 而钱穆要
揭明的主旨是两汉陵寝徙民制度的不同是两汉治乱兴衰的一大关键 。

( 五) 汉代州郡自置官吏

钱穆注意到,两汉郡太守 “俨如古代一诸侯”,“在郡得自辟属官,掾属
限用本郡人,惟三辅得用他郡人”; “因郡吏由太守自辟,故郡吏对太守,其
名分亦自为君臣”, “甚至即已进身为中央官,仍多为其举主去官奔丧 ”①。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216 ~ 218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27

这些认识及所举例证基本未出赵翼所述范围 。 赵翼考述了汉至唐郡国守相
自置官吏的流变和汉至南北朝属吏为长官服丧的流变 :

汉时郡国守相皆自置 吏 ,…… 州 郡 掾 吏 、 督 邮 、 从 事 , 则 牧 守
自置之 。…… 郡守置掾属并皆用本郡之人 。 杜氏 《通典 》 谓 , 汉时
惟三辅许兼用他郡人 。…… 观史策所载 , 属吏之于长官已有君臣分
谊 , 降及 后 世 , 若 行 之 不 变 , 未 有 不 成 党 援 门 户 、 背 公 向 私 者 。
…… 降及东汉 , 气节相矜 , 并至有甘以身殉者 。…… 甚至有为举主
及长官持服者 。①
两汉父母之丧无定制 , 而魏 、 晋以后 , 长官之丧转有定制 。 盖
自汉制 , 三公得自置吏 , 刺史得置从事 , 二千石得辟功曹 , 掾吏不
由尚书选授 , 为所辟置者 , 即同家臣 , 故有君臣之谊 。…… 可见是
时长官属吏有君臣分谊 , 虽帝王不禁也 。 既有君臣之礼 , 遂有持服
之制 。②

汉代三公和郡国守相皆可按照自己的意志设置官署 、 选拔官吏 ; 属
吏多用本郡人 , 部分官吏兼用他郡人 ; 长官与属吏的关系如同君臣 , 属
吏需效忠于长官 , 并为长官服丧 。 赵翼对这些现象的论述优于钱穆 , 所
选例证也被钱穆选取 。 不过 , 钱穆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现象的复述上 , 而
是用 “二重的君主观念 ” 的现代概念展开历史解释 , 揭示出 “君臣观念
之淡薄 , 逐次代之以朋友 ”, 士大夫终究 “摆不脱封建时代的遗影 ”③ 这
一主旨。
除以上所述之外,钱穆对两汉时期其他许多问题的叙述也承袭或借鉴
了赵翼著作。如,关于武帝酷政和打压豪强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三 “武帝时刑罚之滥” 条和 “两帝捕盗法不同” 条; 关于武帝时期官吏
流品之杂、选拔途径之多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二 “贤良方正茂
材直言多举现任官” “上书召见 ” 条; 关于西汉中叶以后外戚辅政和东汉
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三 “汉外戚辅政 ”
“两汉外戚之祸” 条,卷四 “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入继 ” 条, 卷五 “党禁
之起” “东汉宦官” “宦官之害民” “汉末诸臣劾治宦官 ” 条; 关于王莽受

① 赵翼: 《陔余丛考》 卷 16 《郡国守相得自置吏》,第 269 ~ 271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3 《长官丧服》,第 71 页。
③ 钱穆: 《国史大纲》,第 218 页。
228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禅的民意基础、发展过程和失败原因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三
“王莽之败” “王莽自杀子孙” “王莽引经义以文其奸 ” 条; 关于东汉皇帝
年寿短促的 叙 述 及 “东 汉 诸 帝 年 寿 略 表 ” 参 考 了 《廿 二 史 札 记 》 卷 四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 条; 关于东汉太学清议和 “党锢之祸 ” 的叙述参考
了 《廿二史札记》 卷五 “东汉尚名节” “党禁之起” “东汉宦官” “宦官之
害民” “汉末诸臣劾治宦官 ” 条; 关于汉代儒术发展的叙述参考了 《陔余
丛考》 卷十六 “两汉时受学者皆赴京师” 条; 关于东汉察举孝廉的叙述参
考了 《廿二史札记》 卷五 “召用不论资格” 条; 等等。

二 魏晋南北朝部分

( 一) 南北朝寒人掌机要

在阀阅观念浓郁的南北朝时期 , 享有特权的士族趋于腐朽 , 奋发有


为的庶族势力逐渐上升 , 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受到撼动 。 钱穆论述
道: “刘 、 萧诸家 , 族姓寒微 , 与司马氏不同 。…… 他们颇思力反晋习 ,
裁抑名门 , 崇上抑下 , 故他们多以寒人掌机要 。”① 随后又叙述了寒人掌
机要的弊端及流变 。 从立意 、 逻辑和文字表述上看, 《国史大纲 》 对此
问题的论述明显借鉴了 《廿二史札记 》 卷八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 条
和卷十二 “江左世族无功臣 ” 条的内容 。 其中 , 钱穆对南朝开国帝王出
身寒微的论述与赵翼所述内容无实质差别 , 兹选取部分内容列表 3 对照
如下 :

表3
《廿二史札记》 《国史大纲》

宋武本丹徒京口里人,少时伐荻新洲,又尝负
刘裕少时伐荻新洲,又尝负刁逵社钱被执。萧
刁逵社钱被执,其 寒 贱可 知 也。齐 高 既 称 素
道成自称 “素族”,临崩遗诏: “我本布衣素
族,则非高门可知也。梁武与齐高同族,亦非
族,念不到此。” 萧衍与道成同族。陈霸先初
高门也。陈武初馆于义兴许氏,始仕为里司,
馆于义兴许氏,始仕为里司,再仕为油库吏。
再仕为油库吏,其寒微亦可知也。

资料来源: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12 《江左世族无功臣》,第 268 页;


钱穆 《国史大纲》,第 267 ~ 268 页。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267 ~ 268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29

两份文献表述方式不尽一致, 但表达的意思并无二致, 部分词句十分


相似,承袭关系是十分显著的。

( 二) 南朝典签制度

钱穆叙述了南朝典签制度的缘起、 流弊: 南朝诸帝惩东晋王室孤微之


弊而内用寒人、外托宗室; 宗室强悍, 则以典签制之, 宗室幼弱, 则以典
签辅之,由是典签位卑而权重; 任典签者多躁切倾险之人, 威行州郡, 作
乱地方; 倘朝廷有变, 典签便挟宗室、 据雄藩、 处要地, 与朝廷分庭抗
礼; 典签制度创设初衷是以之拱卫朝廷, 然而最终将之培育成朝廷的离心
势力,积弊已久,尾大不掉,难以剪除。① 这些认识显然借鉴了赵翼著作。
相较而言,赵翼的论述比钱穆更透彻:

齐制,诸王出镇,其年小者, 则置行事及典签以佐之, 一州政事


以及诸王之起居饮食, 皆听命焉, 而典签尤为切近。…… 行事执其
权,典签掣其肘,处地虽重, 行己莫由。 斯宋氏之余风, 在齐而弥甚
也。……其始皆有行事, 不得自专也。…… 行事之威制也, 此行事之
弊也。……其有不甘受制而擅杀典签者, 则必治以专辄之罪。…… 是
以威行州郡,权重藩君,势积重而难反。…… 宋季多以幼小王子出为
方镇,人主皆以亲近左右为典签, 一岁中还都者数四, 人主辄问以刺
史之贤否,往往出于其口, 于是威行州郡, 权重藩君。…… 盖以典签
本微贱者也,然官小而权重,革之为此, 岂至梁时签帅已轻, 不复如
齐时之威福在手耶? ②

安插典签是朝廷遥制藩君的重要手段, 典签制度在宋、 齐两朝盛行,


齐朝尤甚; 典签官小而势大,时常掣肘藩君, 担负品评藩君的任务, 是朝
廷获取藩君信息的主要来源; 典签跋扈, 积重难返, 成为统治的痼疾, 威
胁到朝廷安定。二者在观点、叙述思路、 所选事例上十分相近, 赵翼两次
用到的 “威行州郡,权重藩君” 一语直接被钱穆承袭。

( 三) 南朝帝室乱象

在对南朝宗室骨肉相残和宫闱之乱的叙述上, 《国史大纲 》 在命意、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268 ~ 269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12 《齐制典签之权太重》,第 265 ~ 266 页。
230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叙述思路、例证选取、文字表述等多方面均表露出承袭 《廿二史札记 》 卷
十一 “宋子孙 屠 戮 之 惨” “宋 齐 多 荒 主” “宋 世 闺 门 无 礼 ” 条 和 卷 十 二
“齐明帝杀高武子孙” 条的痕迹。如钱穆称:

宋诸帝自屠骨肉,诛夷惟恐不尽。 宋武九子、 四十余孙、 六十七


曾孙,死于非命者十之七、 八, 无一有后于世。 其宫闱之乱, 无复伦
理,尤为前史所无。 而宋、 齐两代 诸 帝 之 荒 荡 不 经, 其 事 几 乎 令 人
难信。①

再来看赵翼的论述:

宋武九子,四十余孙, 六七十曾孙, 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 且无


一有后于世者。②
古来荒乱之君,何代蔑有,然未有如江左宋、齐两朝之多者。③
宋武起自乡豪,以诈力得天下, 其于家庭之教, 固未暇及也, 是
以宫闱之乱,无复伦理。④

二人均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屠戮之惨, 二是荒淫之甚。 钱穆列举的


前废帝、后废帝、郁林王、东昏侯等人的荒淫事迹是赵翼所选事例的一部
分; 关于宋武帝子孙命运的文字表述几近一致, 一个细节是, 九子数目不
确,应为七子,此当为赵翼误记, 而钱穆跟着错下去, 可见他并未核查原
始史料,而是径直抄录赵翼著作。

( 四)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对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门阀制度的反映和适应 。 钱穆
注意到汉代以来 “累世经学 ” 和 “累世公卿 ” 的现象 , 并将之与选官制
度建立起联系 : 作为 入 仕 条 件 的 “累 世 经 学 ” 是 孕 育 “累 世 公 卿 ” 的
文化基础 , 而 “累世公卿 ” 又是 “累 世 经 学 ” 的 阶 层 基 础 , 二 者 共 同
营造出阀 阅 观 念 , 进 而 促 发 “权 门 请 托” “故 旧 报 恩 ” 等 选 官 特 点 。⑤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269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11 《宋子孙屠戮之惨》,第 254 页。
③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11 《宋齐多荒主》,第 244 页。
④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11 《宋世闺门无礼》,第 251 页。
⑤ 参见钱穆 《国史大纲》,第 184 ~ 185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31

这种认识和论述思路 与 《廿 二 史 札 记 》 卷 五 “累 世 经 学” “四 世 三 公 ”
条接近 。
钱穆对九品中正制的缘起、 实施方式和利弊得失的叙述明显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卷八 “九品中正 ” 条。 钱穆所持论点与之相近, 借以展开
论述的例证几乎没有超出赵翼所述之范围 , 论据的次序排列、 论证的逻辑
思路以及文字表述均与之十分接近。 尤为显著的是, 在叙述世家大族的政
治特权的某些用语上,钱穆几乎完全照搬了赵翼所述内容。 钱穆所称 “其
时高门大族门户已盛,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 故不屑竭智尽心, 以邀
恩宠”① 一语与赵翼所称 “其时高门大族, 门户已成, 令、 仆、 三司, 可
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 以邀恩宠 ”② 一语仅一字之差。 钱穆还完全照
搬了赵翼著作中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③ 的用语,
且以之表达的见解和在论证中所放的位置与之相同 。
除以上所述之外,钱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许多问题的叙述也有承
袭或借鉴赵翼著作之处。 如, 关于北朝累世同居的叙述参考了 《陔余丛
考》 卷三十九 “累世同居” 条; 关于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汉化、 儒化的叙
述颇多,由立意、事例、表述上看明显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八 “僭伪
诸君有文学” 条; 关于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十
四 “魏孝文帝文学” “魏孝文迁洛 ” 条; 关于梁武帝、 齐武帝酷爱文雅之
学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卷十二 “齐梁之君多才学” 条; 关于六朝
崇尚清谈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八 “六朝清谈之习 ” 条; 关于
“南朝世族无功臣,亦无殉节者”④ 的叙述在观点、论据、 叙述思路、 文字
表述上明显承袭了 《廿二史札记 》 卷十二 “江左世族无功臣 ” 条和 《陔
余丛考》 卷十七 “六朝忠臣无殉节者” 条; 等等。

三 唐、五代、宋部分

( 一) 唐、五代藩镇之祸

唐、五代藩镇之祸引起了赵翼与钱穆共同的兴趣。 他们认识到: 节度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307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8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第 180 页。
③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8 《九品中正》,第 174 页; 钱穆: 《国史大
纲》,第 299 页。
④ 钱穆: 《国史大纲》,第 273 页。
232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使执掌行政权、 军事权、 财政权、 民政权, 对朝廷的离心倾向越来越严


重,朝廷孤微,难以驭制地方; 藩镇本为拱卫朝廷而设, 却发展为朝廷的
离心力量,最终颠覆了唐朝。二人对藩镇制度创设、 完善、 腐化过程的认
识及文字表述非常近似,兹列表 4 对照如下:

表4
《廿二史札记》 《国史大纲》

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其始察刺史善恶 唐制,州、县以上有十道按察使,本为都督,
者有都督,后以其权重,改置十道按察使,开 以权重改,督察地方行政。开元中,或加采访、
元中或加采访、观察、处置、黜陟等号,此文 观察、处置、黜陟等名目; 此皆理民事。至边
官之统州郡者也。其武臣掌兵,有事出征,则 疆,有事出征,则设大总管; 无事镇守,则有
设大总管,无事时镇守边要者曰大都督。自高 大都督,主兵事。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
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然 节,谓 “节度使”。然亦止统兵,不侵及民事。
犹未以名官。……至开元中,朔方、陇右、河 ……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至
东、河西诸镇,皆 置 节 度 使,每 以 数 州 为 一 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
镇,节度使即统此数州,州刺史尽为其所属, 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
故节度使多有兼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者。 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使、安抚、支度诸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 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
其财赋,于是方镇之势日强。……及安、 史既 唐自安、史之 乱 以 后,武 夫 战 卒, 以 功 起 行
 
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 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
 
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 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 
资料来源: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0 《唐节度使之祸》,第 454 ~ 455
页; 钱穆 《国史大纲》,第 447、458 页。

对照文献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承袭关系。 钱穆对赵翼著作的承袭方式
既有照搬,又有改写,但基本不出赵翼所述之范围。
朝廷无力控制地方,又冀望于藩镇为朝廷所用, 便赏赐藩帅财物、 官
爵以笼络之,由是藩镇势力愈加膨胀。 在这一问题的叙述上, 钱穆显然承
袭了赵翼的论述,兹列表 5 对照如下:

表5
《廿二史札记》 《陔余丛考》 《国史大纲》

( 藩兵) 一出本境,即须朝廷给以衣粮,…… 方镇兵奉命征讨,出境即仰度支供馈。……每


獉獉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出境即仰度支,……诸帅每有小捷,辄张其数 小捷,辄张其数以邀赏,实欲困朝廷而缓贼。
以邀赏,实欲困朝廷而缓贼也。 ……朝廷财力竭,则以官爵赏功。诸将出征,
诸将出征,皆给空名告身,自开府、特进、列 皆给空名告身,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33

续表
《廿二史札记》 《陔余丛考》 《国史大纲》

卿、大将军,皆听临事注授。……考其时封王
下至中郎将,听临事注名。诸将但以职任相统
者不必皆高官显秩。…… 军 中 但 以 职 任 相 统 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 
 摄,不复计官资高下。大将军告身一通, 才易
摄,不得计爵之高 下, 至 有 僮 仆 衣 金 紫 称 大 
  一醉。凡应募 入 军 者,一 切 衣 金 紫。 朝 士 僮
官,而执贱役 如 故 者。…… 大 将 军 告 身 才 易 
  仆,多衣金紫称大官,而执贱役。
一醉。 

资料来源: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0 《方镇兵出境即仰度支供馈》,第
455 ~ 456 页; 赵翼 《陔余丛考》 卷十七 《唐时王爵之滥》,第 307 ~ 309 页; 钱穆 《国史大纲》,
第 469 页。

朝廷借藩镇之力平定叛乱, 藩镇借朝廷提供的资源发展壮大。 由是,


朝廷日弱,藩镇日强,遂至尾大不掉, 朝廷只得以空名虚衔羁縻藩镇。 对
照文献,承袭关系一目了然。
唐、五代时期不仅时常出现藩镇挟制朝廷的情况, 在藩镇内部还时常
出现藩兵挟制藩帅的情况。 钱穆注意到这一现象: “其先是镇将挟兵以抗
朝命,渐次镇将亦为骄兵所制。”① 这一认识显然参考了赵翼著作。 赵翼
论道:

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
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
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
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赵翼为论证该问题举出大量例证, 论证充分、 有力, 钱穆删繁就简,


将之用概括性语言重新表述一番 ,仍然表露出承袭痕迹。

( 二) 对张全义、冯道的评价

五代乱世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一批像张全义、 冯道这样的人物。 他们
亦正亦邪,既觍颜无耻,又拯物救民。 赵翼与钱穆在立意、 叙述思路、 论
据选取、文字表述上十分接近,兹列表 6 对照如下: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465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0 《方镇骄兵》,第 456 页。
234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表6
《廿二史札记》 《国史大纲》

张全义媚事朱温,甚至妻妾子女为其所乱,不 张全义媚事朱温,妻妾子女为其所乱,不以为
以为愧,及唐灭梁,又贿赂唐庄宗、刘后、伶 愧。及唐灭梁,又贿赂唐庄宗、刘后、伶人、
人、宦官等,以保禄位。冯道历事四姓十君, 宦官等,以保禄位。然时称名臣元老,以其犹
……然当时万口同声,皆以二人为名臣,为元 能以救 时 拯 物 为 念 也。 杨 凝 式 赠 全 义 诗 曰:

老。……道死年 七 十 三,论 者 至 谓 与 孔 子 同 “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 不是我

寿。……二人独能以救时拯物为念。…… 杨凝 公重葺理,至今犹是一堆灰。” 冯道历事五朝
 
式赠全义诗曰: “洛阳风景实堪哀, 昔日曾为 八姓十一君,当时群尊为长者。死年七十三,

瓦子 堆, 不 是 我 公 重 葺 理, 至 今 犹 是 一 堆 谈者美之,谓与孔子同寿,亦以道能周旋有所

灰。” ……( 冯道) 对耶律德光则言,此 时 百 存济也。其对耶律德光曰: “此时百姓,佛出

姓,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论者谓一言而 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论者谓道一言免中国
免中国之人夷灭。……是道之为人,亦实能以 人于夷灭。世运至此,何可更以节义廉耻责当
救济为心,公正处事,非貌为长厚者。 时之人物!

资料来源: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2 《张全义冯道》,第 511 ~ 512 页;


钱穆 《国史大纲》,第 519 页。

张全义、冯道的事迹散落于史籍各处, 赵翼运用类聚法将之置于一
起 对事例进行选择、排列、组合、表述, 体现出其主体意识。 钱穆运用

同样的方法, 选取同样的事例, 展开同样的排列、 组合, 做出同样的表
述,进行了一致的评价, 承袭关系显著。 虽然钱穆对赵翼著作有所改写,
还有张冠李戴之处,但依然掩饰不了承袭赵翼著作的痕迹 。

( 三) 五代皇帝多由军士拥立

赵翼注意到 “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 的现象:

宋太祖由陈桥兵变, 遂登帝位。…… 盖以为世所稀有之异事也。


不知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 相沿为故事, 至宋祖已第四帝矣。 宋祖
之前有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唐废帝王从珂, 从珂之前有唐明宗李
嗣源,如一辙也。①

这一认识不是正史中现成提供的, 而是赵翼在考论正史中抽象出来
的,是其历史认识的产物, 体现出其主体意识。 钱穆也认识到这一现象,
且做出近似的评述: “宋太祖由陈桥驿兵变, 黄袍加身, 这是五代兵士拥

①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1 《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第 490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35

立皇帝的第四次。唐明宗李嗣源、 唐废帝潞王从珂、 周太祖郭威, 皆由军


士拥立。”① 对照引文,并结合上下文意,可以得出钱穆借鉴了赵翼著作的
结论。

( 四) 宋初以文臣代武将

鉴于五代时期武夫专权之局, 宋初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略, 重要职


位多以文臣替换武将,收到了良好的统治效果。赵翼论道: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 乃至不隶藩镇之州
郡,自朝廷除刺史者, 亦多以武人为之。…… 自宋太祖易以文臣牧
民,而后天下渐得甦息。历代因之,皆享国久长,民不思乱。②

引文省略部分是武将在藩镇、 州县卖官鬻爵、 酷刑敛财、 荼毒生民的


事例。赵翼比较了五代与宋代政略不同引起的政治变迁, 肯定了宋初统治
者以文易武的功绩。钱穆做出了意涵相似的论述:

五代时不仅诸镇节度使皆用勋臣武将,即不隶藩镇之州郡刺史,亦
多以军功为之。……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之分割,
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

引文省略部分大意是武夫的横横征暴敛与宋初统治者以文易武的举
措。二者在基本观点、叙述思路上相近, 钱穆据赵翼提供的思想资源将问
题引向了深入; 首句的文字表述大体相同, 仅有个别字词有所出入, 当为
钱穆据之改写而成。
接着,钱穆连篇累牍地叙述了宋廷如何厚待文官, 哪怕制造冗官冗费
也在所不惜。 这些认识显然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二十五 “宋郊祀之
费” “宋制禄之厚” “宋祠禄之制” “宋恩荫之滥” “宋恩赏之厚” “宋冗官
冗费” 等条内容。

( 五) 南宋取民无艺

宋室南渡,外贡岁币以苟安,内养军士以自守,然其统治疆域及人口已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525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2 《五代藩郡皆用武人》,第 498 ~ 499 页。
③ 钱穆: 《国史大纲》,第 525 ~ 527 页。
236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大不如往昔,财政濒于绝境。为维护统治,宋廷只得设置名目繁多的税种摊
派到百姓身上,此饮鸩止渴之法终于导致宋廷覆灭。赵翼与钱穆均循此思路
展开了对南宋取民无艺的叙述,后者明显承袭了前者,兹列表 7 对照如下:

表7
《廿二史札记》 《国史大纲》

有所谓经制钱者,本宣和末陈亨伯为经制 有曰 “经、总制钱”。……所谓经制钱者,由宣和
使,创杂征之法,因以为名。……于是课 末陈亨伯为经制使所创之一种杂征,…… 绍兴五
添酒钱,卖糟钱,典卖田宅增牙税钱,官 年,以总制司为名,遂因经制之额又增析为总制
员请给头子钱,楼店务增三分房钱,…… 钱。其法如添酒钱、添卖糟钱、典卖田宅增牙税
绍兴五年,孟庾提点财用,又请以总制司 钱、官员等 请 给 头 子 钱、楼 店 务 增 三 分 房 钱 等,
为名,因经制之额,增析为总制钱。…… ……又有 曰 “月 桩 钱 ” 者。 …… 又 有 曰 “板 帐
又有所谓月桩钱者。……又有所谓板帐钱 钱” 者。……诸如此类,有司固知其非法,盖以
者。……有司固知其非法,而以板帐钱太 板帐额重,亦别无他策也。其尤无理者曰 “折帛
重,不能不横征也。……此外又有和买折 钱”。折帛原出于和买,其制始北宋咸平中。方春
帛钱。先是咸平中马元方建言,方春预支 预支钱与民济其乏,至夏秋令输绢于官。是则其
钱与民济其乏,至夏秋令输绢于官。是先 先由官 给钱,故称 “预买”。继则官不 给 钱 而 白
支钱而后输绢,民本便之。其后则钱盐分 取,又后则反令以每匹之价折纳现钱而谓之 “折
给,又其后则直取于民。…… 于是民力既 帛”。……南宋政府,所以取于民者如此, 其民乌
 
竭,国亦随亡。 得而不困,其国亦乌得而不亡!
 
资料来源: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注》 卷二十五 《南宋取民无艺》,第 565 ~
567 页; 钱穆 《国史大纲》,第 625 ~ 627 页。

二人均对南宋横征暴敛持批判态度, 对诸种税名及其设置缘起、 征收
方式、造成后果的叙述非常一致, 部分字句相同或相近。 赵翼将散落于
《宋史》 各传、志的史事集于一处展开叙述, 钱穆也选取这些事例, 做出
近似的叙述,这些都足以表明钱穆承袭了赵翼著作 。
除以上所述之外 , 钱穆对唐 、 五代 、 宋时期其他许多问题的叙述也
承袭或借鉴了赵翼著作 。 关于 “唐代武功之盛”, “政治之修明 , 民力之
富厚 ”① 的叙述在立意 、 文 字 表 述 上 明 显 承 袭 了 《陔 余 丛 考 》 卷 十 七
“唐初武功之盛 ” 条 ; 关于唐初修谱时皇族与世族争高低 、 世家大族累
世仕宦 、 豪门生活奢华的叙述参考 了 《陔 余 丛 考 》 卷 十 七 “六 朝 重 氏
族 ” 和 《廿二史札记 》 卷二十 “豪宴 ” 条 ; 关于唐前 期 京 官 比 地 方 官
地位优越引起重内轻外之习的 叙 述 参 考 了 《陔 余 丛 考 》 卷 十 七 “唐 制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444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37

内外官轻重先后不同 ” 条 ; 关于 唐 代 宦 官 之 祸 的 叙 述 在 立 意 、 论 据 选
取 、 论证思路 、 文字表 述 明 显 承 袭 了 《廿 二 史 札 记 》 卷 二 十 “唐 代 宦
官之祸 ” 条 ; 关于唐代 “女祸 ” 的叙述明显参考了 《廿 二 史 札 记 》 卷
十九 “唐女祸 ” 条 ; 关 于 “唐 之 诸 帝 乃 醉 心 于 服 丹 药 , 求 长 生 ”① 的
叙述明显承袭了 《廿二史札记 》 卷十九 “唐诸帝多饵丹药 ” 条 ; 关于唐
代售卖度牒以增赋税和百姓争购度牒以避赋役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
记 》 卷十九 “度牒 ” 条 ; 关于藩镇政权下社会文化水平大为降低 、 文士
受到轻蔑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二十二 “五代幕僚之祸” “五
代藩郡皆用武人 ” 条 ; 关于建都 、 文化中心转移 、 南北经济 实 力 消 长 、
地气转移等问题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二十 “长安地气 ” 条 ;
等等 。

四 元、明部分

( 一) 元代政治状况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元朝表现出诸多迥异于汉人政权之处。 赵翼和钱
穆对此多有论述,后者在认识和表述上承袭或借鉴了前者。 赵翼专立 “元
诸帝多不习汉文 ” 一条, 称: 元朝帝王汉化程度普遍较低, 大多不习汉
文,偶有通汉文者也不甚通贯; 多由蒙古勋旧担任的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
“罕有留意儒学者”,有些行省中大僚竟无一人通文墨。② 这一认识和表述
显然影响到钱穆的历史叙述: “元之诸帝, 多不习汉文, 甚至所用官吏,
有一行省之大而无人通文墨者。”③ 钱穆还认识到蒙古人、 色目人的政治地
位优越于汉人、南人:

行省长官, 贵倨如君长, 同列跪起禀白, 同于小吏。 各 道 廉 访


使,必择蒙古人。缺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 其次始参以色目人及汉
人。州县官或擢自将校, 或起自民伍, 率昧于从政。 县尉多系色目,
并年小不谙事,以承荫得之, 不识汉文, 盗贼滋溢。 汉人、 南人既不
得为台省要官,亦惟有谋为州县卑秩。④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481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30 《元诸帝多不习汉文》,第 718 页。
③ 钱穆: 《国史大纲》,第 638 页。
④ 钱穆: 《国史大纲》,第 641 页。
238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居高官显位者以蒙古人为主体 、 色目人为补充 , 地位低微的事务性


官吏才会考虑 汉 人 、 南 人 。 这 些 内 容 显 然 是 据 《廿 二 史 札 记 》 卷 三 十
“元制百 官 皆 蒙 古 人 为 之 长” “元 初 州 县 官 多 世 袭 ” 条 相 关 内 容 改 写
而成 。
此外,《国史大纲》 中关于忽必烈穷兵黩武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
记》 卷三十 “元世祖嗜利黩武” 条; 关于元军所至之处掠人为私户的叙述
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卷三十 “元初诸将多掠人为私户” 条; 关于回民相
率殖产卜居于汉地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三十 “色目人随便居
住” 条及 《陔余丛考》 卷十八 “元制蒙古色目人随便居住 ” 条; 关于佛
教势大、僧侣蛮横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卷十八 “元时崇奉释教之
滥” 条; 关于元代专行钞法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卷三十 “元代专
用交钞” 条; 等等。

( 二) 明代政治状况

明代政治异象颇多,明中叶皇帝不理朝政是一个重要表现。 赵翼对此
认识颇为清醒:

前明中叶以后,诸帝罕有与大臣相见者。…… 成化七年至弘治十
年,两朝天子与廷臣不相见且二十五六年也 。…… 自万历十七年以
后,渐不复见廷臣。……统计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十七年, 其间延访
大臣,不过弘治之末数年,其馀皆廉远堂高, 君门万里, 无怪乎上下
否隔,朝政日非。①

皇帝怠政,深居宫闱,君臣难以顾面, 致使朝政废弛。 钱穆沿其思路


作了如下论述:

皇帝深居内殿,不复常与大学士相见。 甚至宪宗成化以后, 迄于
熹宗天启,前后一百六十三年, 其间延访大臣者, 仅孝宗弘治之末数
年,而世宗、神宗则并二十余年不视朝。群臣从不见皇帝之颜色。②

引文立意、文字表述与赵翼所述接近。 在做出这番论述后, 钱穆明确

① 赵翼: 《陔余丛考》 卷 18 《有明中叶天子不见群臣》,第 328 ~ 330 页。


② 钱穆: 《国史大纲》,第 672 ~ 674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39

指出参考了赵翼 《陔余丛考》 之 “有明中叶天子不见群臣” 条内容。


此外,钱穆关于明初擢拔人才不问流品的叙述参考了 《陔余丛考 》 卷
十八 “明初用人不拘资格” 条; 关于贮才之地的翰林和抡才之所的吏部的
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卷三十三 “明翰林中书舍人不由吏部” “明吏
部权重” 条; 关于明代宦官权势之大、为祸之烈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
记》 卷三十五 “明代宦官” “魏阉生祠 ” 条和卷三十六 “明代宦官先后权
势” 条; 关于明中后期君臣意气之争终致亡国的叙述参考了 《廿二史札
记》 卷三十五 “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 “明末书生误国” 条; 等等。

五 封建与郡县之争

封建与郡县之争几乎贯穿整个帝制时代, 是一个需要运用 “长时段 ”


眼光来考察的重要问题。钱穆显然具备驾驭宏大问题的器局和能力, 对秦
至清封建与郡县的升降沉浮展开了详细而精辟的论述 :

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 平民、 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 封建


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 秦以下, 虽封建
遗形尚未全绝, 然终不能再兴。 且其势如危石转峻阪, 不堕于地不
止。汉初先则有异姓封王,继则封王惟限于同姓, 又次则诸王惟得衣
租食税,同于富 人; 此 自 景、 武 下 逮 东 汉, 封 建 名 存 实 亡, 尺 土 一
民,皆统于中央, 诸封王惟食邑 而 已。 至 魏 则 并 邑 入 亦 薄。 晋 矫 魏
孤,大封同姓, 并许自选官属, 然刘颂言其 “法同郡县, 无成国之
制”。盖亦徒享封土, 不治吏民, 乃西汉景、 武以后法度耳。 至晋惠
帝立后,诸王或镇雄藩,或专朝政, 遂有八王之乱; 然此乃权臣之擅
政,非古代封建之比。 下至南朝, 宋、 齐、 梁诸代, 宗室诸王皆出为
都督、刺史,星罗 棋 布, 各 据 强 藩, 假 以 事 任, 矫 东 晋 中 央 衰 替 之
势; 然此特援引亲族以踞要位,其权重在为守令, 不在为王侯。 唐封
诸王不出阁,有名号, 无国邑, 空树官僚而无蒞事, 聚居京师, 亦仅
衣税食租。惟明初封诸王, 欲以封建、 郡县相杂, 然一再传即废。 终
明之世,仍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 食禄而不治事也。 再以
封侯论,汉初诸侯亦犹有君国子民之意, 景帝后事权即皆归国相, 侯
国与郡县无异; 然尚裂土以封。东汉则多未与国邑, 仅佩印受廪, 列
侯殆全同于关内侯。 又汉初丞相选用列侯, 武帝时始有拜相封侯之
240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制。东汉位三公者亦不复有茅土封。 然汉人犹常称 “万户侯 ”, 言其


封食之大。至魏,虽亲王所食未有及万, 诸将封多不满千户。 晋、 宋
以下,门第既盛,朝廷封爵乃不为重。 至唐则并废封爵世袭之制, 爵
仅及身而止; 而所谓爵土亦只是虚名。 受封者于内府给缯布, 惟同俸
赐,绝不足以拟古之胙土矣。…… 唐初屡议封建, 李百药、 马周诸人
皆反对之。观于此,则知封建制度已不能复行于后世。 以唐太宗之英
武,唐初文、武诸功臣之出众, 诚使君臣割地, 各自专制一方, 相与
和好连结, 征租训武, 亦足各传百年、 数百年之外。 所以不能尔者,
由国人对于政治意义之认识, 久已不许复有贵族世袭封建制度之存
在。此乃中国史进程中一极要纲目,不可不特别注意也。①

此段论述包括史实梳理与历史认识两个层面 。 第一, 在史实梳理层


面,钱穆从封王、 封侯两方面立论。 以封王而言, 据其要旨可做如下概
述: 秦正式弃封建、行郡县; 汉初虽复封建之制, 却不断削弱诸侯权力,
终至名存实亡; 晋室分封,只封土而不治民, “八王之乱 ” 乃权臣擅政而
非封建之弊; 南朝分封旨在引亲族以踞要位, 实权在守令而不在王侯; 唐
封诸王有名无实,仅衣税食租; 明初分封与郡县并行, 之后藩王权力大大
削弱。以封侯而言, 据其要旨可作如下概述: 西汉初期侯国权重, 后渐
轻,虽有裂土封疆,也不过如同郡县; 东汉列侯取消封土, 仅佩印受廪;
晋、唐以下,侯爵愈加不受重视,不过是虚名美号。 第二, 在历史认识层
面,钱穆论述封建与郡县之争的旨趣在于论证秦汉以来平民 、 贵族两大对
立阶层消融,平民主义彰显。他认识到, 自春秋、 战国以来, 郡县制取代
封建制乃大势所趋, 后世封建渐轻、 郡县渐重是对这一趋势的自觉适应;
此间虽屡有封建思想死灰复燃, 但在 “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 “平民
政府必然创建” 这一 “不可抗之进程 ”② 支配下, 郡县制最终占据上风,
成为主流。
钱穆的见解颇具史识。不过, 细绎之, 便能发现其立论基点是赵翼的
思想。该段论述及书中其他相关论述较多地参考了 《廿二史札记 》 卷二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诸侯王自置官署 ”, 卷三 “长官丧服 ”、 卷三
十二 “明分封宗藩之制” 等条及 《陔余丛考 》 卷十六 “郡县” “汉唐食封

①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17 ~ 118 页。


② 钱穆: 《国史大纲》,第 128 页。
钱穆《国史大纲》承袭赵翼著作考述 241

之制” 条,卷十七 “唐时王爵之滥” 等条的内容。


通览赵翼的相关论述, 对他关于封建制演变的叙述大体可做如下建
构。先秦时期虽有设置郡县的历史现象, 但将之制度化并推广开来是在秦
代。① 汉代 “法制先疏阔而后渐严”,诸侯王受制于严密禁网, “惟得食租
衣税”。② 后世王侯势力日益衰弱,唐时不过是跪受皇恩的功勋集团: “秦、
汉时列侯无封国者曰关内侯, 其有封地则即食某地之户, 而自遣人督其
租,至唐犹然。…… 唐时封户之受困, 虽国赋不至此也。 宪宗时始定实
封,节度使兼宰相者,每食实封百户, 岁给绢八百匹、 绵六百两。 不兼宰
相者,每百户给绢百匹。 诸卫大将军, 每百户给三十五匹。 盖至是始改
制,封家不得自征,而一概尽给于官矣。”③ 明代虽行分封, 但朝廷对藩王
的戒备心甚重: “明祖初定天下, 分封诸子于各省各府, 盖仿汉、 晋、 六
朝及有元之制而参酌之,外以壮藩卫而实无事权。…… 其分封内地者, 不
过设三护卫,不至有尾大不掉之患,…… 支庶蕃衍皆仰给县官,…… 国家
之所以防闲宗藩者,则又禁例太密。”④ 赵翼的认识与钱穆所论有诸多相同
或相近之处, 某些词句也被他借用, 当是钱穆参考并借鉴了赵翼著作的
缘故。
秦汉之际封建与郡县之争中出现了封建制回流的现象 , 却最终抵挡不
住郡县制成为主流的趋势。赵翼论述道:

楚、汉之际,六国各立后, 尚有楚怀王心, 赵王歇, 魏王咎, 魏


王豹,韩王成,韩王信, 齐王田儋、 田荣、 田广、 田安、 田市等。 即
汉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 韩等, 继分国以侯绛、 灌等。 盖人情
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 乃不数年而六国诸王皆败灭,
汉所封异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败灭。 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 而天意
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 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 迨至七国反
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 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 又多以
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 而成后世征辟、 选
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岂非天哉! ⑤

① 赵翼: 《陔余丛考》 卷 16 《郡县》,第 266 ~ 268 页。


②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 《汉初诸侯王自置官属》,第 37 ~ 38 页。
③ 赵翼: 《陔余丛考》 卷 16 《汉唐食封之制》,第 281 ~ 282 页。
④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32 《明分封宗藩之制》,第 778 ~ 779 页。
⑤ 赵翼著、王树民校注 《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 2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第 37 页。
242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汉初分封不过是对先秦封建制度的短暂延续, 不久便遭破坏, 反映出


“新局” 已出、“故事” 不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前引钱穆长论末尾
部分中运用虚拟性假设句式, 指明郡县制优于封建制已被人们普遍认同,
纵然明君贤臣也无力抗拒,与赵翼此处所持见解接近。 此外, 赵翼将封建
制衰落与选官理念、 方式的变迁联系起来考察的思维路径也被钱穆借鉴。
这些都表明钱穆对该问题的论述受到了赵翼的启发 。

结 语

《国史大纲》 较多地承袭或借鉴了赵翼著作是确凿无疑的, 承袭或借


鉴之处当不下百处。事实上, 不只是 《国史大纲 》, 钱穆不少其他著作也
深受赵翼思想的影响。 赵翼和钱穆均以 “会通” “明变 ” 为治史旨趣, 治
史风格均偏重义理,二人著作皆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倾向, 都十分注重对
历代治乱兴衰的探讨,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这些因素促使钱
穆承袭或借鉴赵翼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 展开历史叙述
的时域更广、地域更宏阔、解释意识更强烈、 历史认识更深刻、 思维进路
更完善、核心观点更突出,体现出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钱穆承袭或借鉴赵翼提供的思想资源不是盲目的 , 而是带有强烈的主
体性自觉。《国史大纲 》 既有对赵翼著作的照录, 又有借彼之思想资源为
己所用的强烈意识。该著对赵翼著作中关涉汉、 唐两代盛衰兴替叙述的承
袭或借鉴明显较多, 体现出钱穆欲借之振奋精神、 警示国人的致用倾向。
该著在当时和后世之所以享有崇高的声誉, 既有赵翼示后学以轨则的因
素,又有钱穆对自我事业全神贯注的因素 。 他在 《国史大纲 · 引论 》 中
称: “一民族文化之传统, 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 数十世、 数百世血
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 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 结此民族文化之果,
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① 文化本位、民族立场的历史观促使他在中华
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撰写该著, 体现出自觉的文化使命感和强烈的民族责
任感。

① 钱穆: 《国史大纲·引论》,第 3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