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張若虛是唐代詩人,生平留下的資料非常少,連出生和死亡的時間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揚州人,
一生中只留下了兩首詩。但是,這兩首詩中的一首,卻在千年的歷史中膾炙人口,傳誦一時,被後人譽
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
融并称“吴中四士”,今存诗二首。《春江花月夜》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这首诗从月生写到
月落,把客观的实境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
就像是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的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
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感到有深邃的、丰富的的东西蕴含在里边,等待我们去挖掘和
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段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
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以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
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
“升”,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
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就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姐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都变活
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
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
回到月,用其他的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
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两句是说,江水弯弯曲曲的绕过生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
来,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雪白的雪珠儿。“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
霜反而不能察觉了。“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
天上,一句写地下,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这样的境界,很自然的会想到
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
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
年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
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
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
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
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的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
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开来,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
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
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然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
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
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
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
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了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和诗人作
伴,总在她闺楼上徘徊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帘门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
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下的远方亲人。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
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这明月像镜子似的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
是听不到的。我愿意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
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阵阵波纹而难以游到你
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梦境:闲潭落
花,春已过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的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
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景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
分辨不清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
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出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了。这整夜的
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日
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
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
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写过这个题目,那都
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
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
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
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冷,
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
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
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全诗便紧扣着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
围绕着月做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
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的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
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
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觉察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
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的景物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的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
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斑斓多彩的
效果。

赏析 2

讀完這首詩,這時只覺得餘韻裊裊,美不勝收。詩的一開場,就壯麗的描繪出整個天地間,春江月夜的
場面:「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連海,一望無際,分不清是冮還是海,皎潔的明月,
也隨著洶湧拍打的潮水從海面升起,此時真是氣象萬千。光是這個「生」字,就讓整個「春江月夜」的
畫面鮮活起來了。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灧灧」,是月光在水面閃動的樣子。江水
映著月色,波光點點,流過了萬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處的春江,沒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轉遶芳
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水曲曲折折地流過了遍地花草的汀洲,
月色灑在花樹上,就像是綴滿了雪珠一樣,一片晶瑩剔透。這時天地間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了,連
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凈了世間萬物的顏色,將整個大千世界,浸染成像夢
一樣的空靈幽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個江
天渾然一色,乾淨得沒有絲毫的雜質,這時只看到空中皎潔的一輪明月。在這樣澄凈的天地中,讓人神
思飛馳,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見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
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嘆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繼,
轉世輪迴沒有窮盡,但比起來,江月卻是永恆的。一輪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好像
永遠都不能如願,只留下了滾滾的東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所思念的人兒哪,像白雲
一樣的離開了,只剩下住在江邊的姑娘,愁思萬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誰家的兒郎呢?而相隔
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樓上,有個思念他的姑娘啊!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
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月光好像也在憐憫著姑娘一樣,在樓上徘徊著不忍離去。但這勾人愁思
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妝鏡台上,也遍灑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悵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耀著遠方的那個人嗎?
兩人雖然望著共同的月兒,卻聽不見彼此的呼喚。真想隨著月光把相思遙寄給他呀!可是遠飛的鴻雁,
卻不能把月光也帶去,而低頭看看水中的魚龍,他們卻潛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紋。向來以傳信為
務的魚雁,如今也無法捎去音訊了!「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
復西斜」。姑娘昨夜夢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將老,而思念的人兒還在天涯。江水帶著暮
春流走了,月兒也西斜了,即將落入江潭,這一切更襯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
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迷茫的海霧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問離別的
人兒啊!有的還遠在碣石,有的阻在瀟湘,天各一方,他們之間的路途是多麼的遙遠哪!在這美好的夜
裡,不知有幾個人能乘著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樹叢,還掛著落月的餘輝,勾動著人們不絕如縷的
思念之情。

欣賞完了這首詩,到此真是蕩氣迴腸,餘韻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氣,月下
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對宇宙時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張若虛用人生中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抒
發了他最深沉的探問。整首詩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
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遼濶,悲情高遠,把全詩從純粹讚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懷人
世間的情愛,升華到對人生歸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卻嘆人生苦短,如朝
露一般,轉世輪迴沒有窮盡。然而輪迴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來經歷這紅塵中的生老病死
嗎?張若虛在千年以前,悲憫人生的不能超越,而發出了這樣的探問,然而在千年之後,我們真的找到
答案了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