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屯門天主教中學

中四中國語文
指定文言經典篇章參考筆記
課文:《出師表》 諸葛亮
甲、文章體裁:「表」是臣下向君主陳述意見用的一種文體。

乙、內容大要:
第 1 段:從凸顯蜀漢形勢說起,引出下文忠告的必要。
(一)先分析蜀漢形勢危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以追念先帝功業未成的引起全文,告誡後主父業不可廢。
2.表明先帝壯志未酬而身先死,今天下三分,逐鹿中原,但益州(即蜀國)最弱。
3.在此危在旦夕的形勢下,若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
(二)然後指出蜀漢官員的反應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
1 雖然蜀漢危急,但朝中大臣卻沒有因而情緒低落;
2 相反,他們不忘先帝恩德,為國盡忠效力,故轉危為安仍是有希望的。

第 2-5 段: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
第 1 項建議:廣開官路
1 在凸顯危急情況下,提出「開張聖聽」(聽取意見)的重要。
2 諸葛亮委婉地提出「宜」與「不宜」:
 宜廣開言路,聽取意見,光大先帝的遺德,發揚志土之氣節。
 不宜妄自菲薄,言談失去大義,堵塞臣子盡忠進諫的道路。

第 2 項建議:執法公平
1 先提出執法公平的重要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後主應把宮中與府中,視為一體,無論對內朝與外朝的大臣都一視同仁。
 陟罰藏否(賞善罰惡),必須大公無私。
 後主對於那些作奸犯或為忠善的人,必須交付有司,確定他們的賞罰。
 後主不應厚此薄彼,使宮中與府中有不同的法制。
2 再推薦宮中、府中的人材: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
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愚以為營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 宮中之事,應向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忠臣請教,事無大小,都諮詢他們,這樣必能有所裨補
缺漏,得以廣益。
 府中之事,則應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若然營中之事,都諮詢他們,這樣必能使
行陣和睦,優劣各得其所。
3 總的而言
 這些大臣都是先帝所稱讚,因而必須重視。
 對宮中的用人,言之甚詳,這是因為侍衛之臣更重要,可以防止宦官誤事。

第 3 項建議:親賢遠佞
諸葛亮提出「親貿臣,遠小人」的問題。
1 分析親賢遠佞的利弊:
 先漢所以興盛,是由於親賢臣、遠小人;而後漢所以衰亡,是由於親小人、遠賢臣。此歷史事
實可作為借鏡。
 先帝在生之時,常常痛恨後漢桓、靈二帝的昏庸誤國,藉此告誡後主,促使後主親信賢臣。
2 舉薦堅貞可靠的忠臣:
 侍中(郭攸之、費禕等)、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向琬)等皆貞良死節之臣,願後
主信任他們。
 諸葛亮表明他所推薦的都是「貞良死節之臣」,希望後主能「親之信之」,可謂到達了叮嚀周
至、苦口婆心的地步。

第 6-7 段:自敘生平及説明北伐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
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
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又十一年矣。」
1 先敘述自己的生平與抱負:
 先帝三顧草廬,使諸葛亮出山效命。
 在危急之際,先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由布衣身份一躍而為重臣。

2 激勵後主,表明心志:
 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之情,叫後主聽來,覺得自然。
 以自身不負先帝之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的榜樣。
 二十一年不平凡的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後主不可半途而廢。
 寫先帝的徬樣,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之知人善任。
 表明自己二十一年來竭忠盡智,今後仍忠心不改,以得到後主的信任。

3 北伐的決心: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
月渡瀘,深人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歇駑鈍,攘除奸凶,興復
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1)敘述先帝遺志:
 首先追言先主劉備在永安宮臨崩托孤之事。
 其次交代出師的原因,乃先帝的遺願。
 最後表明出師條件的充足: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師北伐乃自己的職責。
目的:
 表明自己忠貞為國:
 先帝臨崩托弧,而自己受命以來,全力以赴,因恐不能勝任。
 表明北伐中原決心:指出今平定南方,而兵甲已足,率師北伐,興復漢室,完成先帝之遺志。

4 指出各人的職份:
4.1 臣下盡忠進言: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 諸葛亮又以郭攸之、費禕、董允的「進盡忠言」作結束,表達臣子對國家職責。
 此節回應前文,並為引起下文:勸勉後主必須以身作則,肩負一國之君之責任,努力自勉,作
為群臣之榜樣。
4.2 諸葛亮本人出師討賊: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 諸葛亮勇敢地承擔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重大責任,主動地表示若作成功,甘願受罰。表示自
己是一個不怕困難,勇於負責的人。
 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實為勉勵後主,作為一個借鑑。
4.3 後主要努力自勉: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 諸葛亮希望後主敢於承擔責任,能廣開言路,使政治修明。
 此節文字回應文章首段之「開張聖聽」,可見後主能廣開言路,使內政修明,是諸葛亮北伐勝敗
的關鍵所在。
5 表達自己沉重的深情: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諸葛亮表露自己一片忠心;其情沛然如流,以此作結,餘韻未盡。

6 對劉後主反復叮嚀
6.1 廣開言路:勸戒後主宜廣開言路,聽臣民意見,以光大先帝的遺德,發揚志士之氣節。
6.2 執法公正:宮中與府中,視為一體,無論對外朝與內朝的大臣,應一律看待,賞善罰惡,不宜
偏私,不可使內外異法。
6.3 推薦人才:對於宮中與府中的人才,諸葛亮舉薦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表明此皆良
實,或性行淑均人才,希望後主能重用他們。
6.4 親賢遠佞:勸勉後主應謹記先帝遺詔,並以兩漢為鑑,指出先帝嘗言:先漢所以興隆,實由於
親賢臣,遠小人;後漢所以傾頹,實由於親小人,遠賢臣。願後主能親賢遠佞。
6.5 努力自勉:表中一再激勵後主自我振作,不要看輕自己,言談失去大義,應該努力自勵,以完
成先帝遺志。
丙、表中忠告後主人「宜」與「不宜」之事:
(一)「宜」之事:
(1)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土之氣;
(2)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諸有司,或罰或賞;
(3)宮中之事;事無大小,宜悉咨先帝簡拔之良臣,如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
(4)營中之事,則宜悉咨將軍向寵;
(5)宜親賢臣,遠小人。
(二)「不宜」之事: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論其刑賞,不宜偏私;
(4)不宜親小人,遠賢臣。

丁、諸葛亮的為人:
(一)具有公忠體國之情操:
感於先帝厚遇,為國效力己愈廿載;而先帝臨崩托孤,受命水來,悉力以赴,因怕
不能勝任;故五月渡瀘,平定南方,進而出師北伐,以竟先帝遺志。
(二)懷著苦口婆心之勸勉:
有感於後主之年幼不懂事,乃不惜上表回後主盡進忠言,向後主闡明治道,叮嚀周
至,苦口婆心,可見其用心之良苦。

戊 、寫作技巧:
一、文中提及「先帝」的用意:
(一)表示自己與先帝的深厚關係:
先帝三顧草廬,故自己也盡力為先帝效命;先帝在危難之間,亦托之以大事,受命
以來,夙夜憂歎,無非為報答先帝知遇之恩。
(二)以父、子親情來感動後主:
先帝臨崩之時,委之重任,並囑後主以父事諸葛亮,故表多次提及先帝,必明自己
深得先帝信任;現出師在即,表中所奏,均為先帝遺志,而自己所為,定必盡忠。
(三)忠勸後主繼承先帝遺忘:
先帝創業艱難,有志未遂,加之益州疲弊,藉以勸導後主應繼承父親遺志,統一天
下,復興漢室。
(四)表揚先帝知人善任:
指出朝廷內外臣子為報先帝知遇,而欲報答於後主,故對後主忠心耿耿,希望後主
能愛惜重用他們。
(五)藉先帝之行事,忠勸後主努力自勵:
提出先帝生前善納諫言,故希望後主能以之為榜樣,不要看輕自己,努力振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