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 16 卷  2001 年第 6 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

滕新才
( 重庆三峡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4000)

[ 摘  要 ]明朝中后期旅游活动空前普及化 、
大众化 , 形成了 现代旅游学上的“旅游资源”这个概念 , 是指能够激
全国性的旅游热潮 。这种热潮的形成是与商品经济撞击下 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 , 并为旅游业所利用而产生经
新的生活方式 、
思维模式 、
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 ,从而达成了
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因素和条件 “
; 游具”包括交通
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具有重
工具和旅游者所携带的生活器具 , 是旅游实现其社
大的社会意义 : 它相应地促进了交通 、
旅舍 、
食店 、
茶馆 、

会意义的载体和前提 , 并提供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
肆、
戏院等行业的发展 ; 促使旅行家们对旅游理论进行探索 ,
丰富了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体系 ; 形成了影响后世旅游事业 享受功能 ; 至于“游友”, 明代文人笔下或作“游伴”,
的四种审美模式 ,可资借鉴 。 即旅游过程中的伴侣 ,其中除了情趣高雅 、
志同道合
[ 关键词 ] 明朝 ; 旅游 ; 群体意识 的雅士之外 ,很大一部分人是能歌擅舞 、
能说会道的
[ 中图分类号 ]F590 清客 ,他们在陪伴达官贵人登览解颐时 ,往往充当着
[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旅游业中的“导游”
角色 。这些条件在江南地区
[ 文章编号 ]1002 - 5006 (2001) 06 - 0064 - 06 都是无与伦比的 , 其旅游事业自然执时代之牛耳 。
明朝中后期 著 名 学 者 焦   ( 1540 ~ 1620 ) 、顾 起 元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把旅游视为探 (1565~1628) 等人 ,根据文人独特的价值取向 , 曾评
索自然 、
考察社会 、
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 选南京钟山 、
牛首山 、
清凉寺 、
鸡鸣寺 、
灵谷寺 、
栖霞
特别是像明朝中后期那样如醉如痴举国若狂的旅游 寺、
燕子矶 、
雨花台等处为“金陵二十名胜”, 赋诗咏
热潮 ,更为历史上所罕见 。 唱 , 结 集 刊 行 , 名 曰《雅 游 篇》, 内 阁 首 辅 叶 向 高

一、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1559~1627) 为之作序 “一时以为胜事”
, 。比较而
言 ,南京风光其实当以秦淮河最为佳绝 ,秦淮河房号
作为文化现象的旅游 , 应当包括旅游主体的文
称“便寓 、
便交际 、
便淫冶 , 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
化素质 、
精神风貌 、
思想情趣 、旅游生活和旅游过程
日”③。每当春末夏初河水初汛之际 , 苏州 、
常州游
中的各种文化活动 , 旅游客体的风景名胜 、 地质地
山船往往数十百只成群结队邀至中流 , 苏州的游览
貌、历史沿革 、风俗习尚 、建筑艺术 、宗教信仰 、神话
主要集中在虎丘 ,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土著流
,
传说等等 。只有这两方面因素紧密结合 , 旅游才成
寓、
士夫眷属 、
女乐声伎 、
曲中名妓戏婆 、
民间少妇好
为一项完整的社会活动 。江南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
女、
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 、
清客帮闲 、
奚僮走空之辈 ,
的优越条件 ,历史悠久 ,经济繁荣 ,人文昌盛 ,交通便
无不鳞集”④。这种杂沓的旅游场面使苏州地方官
利 ,旅游最为发达 ,史称 “
: 吴人好游 ,以有游地 、
有游

具、 有游友也” 。这里所谓的“游地”, 大致相当于
① 《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卷 676《苏州府部・风俗考》。中华书
局 ,1934 年影印本 。
[ 收稿日期 ]2001 - 04 - 15 ② 顾起元 《客座赘语》
: 卷 6《雅游篇》。中华书局 ,1987 年 。
[ 作者简介 ] 滕新才 ( 1965 - ) , 男 , 重庆荣昌人 , 历史学硕士 , ③ 张岱 《陶庵梦忆》
: 卷 4《秦淮河房》、卷 5《虎丘中秋夜》。上
重庆三峡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 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
④ 张岱 《陶庵梦忆》
: 卷 4《秦淮河房》、卷 5《虎丘中秋夜》。上
化史教学研究工作 。
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

 
64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16 卷  2001 年第 6 期  双月刊  

府感受到了某种潜在的危险 , 以至于不得不出面干 动更是丰富多彩 ,令人目不暇接 “ : 长塘丰草 ,走马放


涉 ,于隆庆二年 ( 1568 年 ) 十月勒石示禁 , 禁曰 :“照 鹰 ; 高阜平冈 , 斗鸡蹴鞠 ; 茂林清樾 , 劈阮弹筝 ; 浪子
得虎丘山寺 ,往昔游人喧杂 ,浪荡淫佚 ,今虽禁止 ,恐 相扑 ,童稚纸鸢 ; 老僧因果 ,瞽者说书”⑦。其盛况只
后复开 ,合立石以垂永久 。今后除士大夫览胜寻幽 、 有西湖之春 、 秦淮之夏 、 虎丘之秋差可比拟 。宁波清
超然情境之外者 ,住持僧即行延入外 ,其有荡子挟妓 明节 ,日月湖中“游船甚盛”, 城墙下地势开阔 ,桃红
携童 、妇女冶容艳装来游此山者 ,许诸人拿送到官审 柳绿 “游人席地坐
, , 亦饮亦歌”⑧。杭州也有这样的
实 ,妇人财物 ,即行给赏 。若住持及总保甲人等纵容 风俗 ,每逢清明 、
霜降两个节气 ,一定要拜奠祖墓 ,于
不举 ,及日后将此石毁坏者 , 本府一体追究”①。400 是“阖城士女 ,尽出西郊 , 逐队寻芳 , 纵苇荡桨 , 歌声
多年后的今天 ,以社会心理学的眼光来审视 ,倒可以 满道 ,箫鼓声闻 。游人笑傲于春风秋月之中 ,乐而忘
发现这条禁令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危言耸听 , 它 返 ,四顾青山 ,徘徊烟水 ,真如移入画图 ,信极乐世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江南地区旅游业的兴旺 也”⑨。
发达成为今人了解明朝中后期旅游盛况的物证 。 俗话有云 “
: 天下名山僧占多”。历史上许多著
与苏州毗邻的松江府 , 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也颇 名的旅游胜地 ,往往又是香火旺盛的宗教道场 ,因此
为迅猛 。嘉靖 ( 1522~1566) 年间尚无专供游览的客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总是与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
船 ,隆庆 ( 1567~1573) 以后 “游船渐增
, , 而春秋间泛 联系 。例如泰山号称五岳之首 , 风光旖旎 , 可资登
集龙潭 ,颇与虎丘河争胜矣”②。至于杭州的风景名 览 ,但据说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泰山山神碧霞元君
胜 ,则更是蔚为壮观 , 天下驰名 。以西湖为中心 , 每 的生日 ,所以“齐 、
鲁、燕、
秦、楚、
洛诸民 ,无不往泰山
υ
λ
g
逢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之夜 “二鼓以前 , ,人声鼓吹 ,如 进香者” 。只不过这种形式的旅游 , 由于其宗教色
沸如撼 ,如魇如呓 ,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 ,一 彩太过浓厚 ,往往冲淡了旅游的主题 ,因而不易引起
无所 见 , 止 见 篙 击 篙 、舟 触 舟 、肩 摩 肩 、面 看 面 而 后世研究者的注目罢了 。
已”③。于此可以想见明朝中后期人们以怎样一种
二、
徐霞客旅游的文化意蕴
狂热的激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旅游浪潮 。
这种热潮绝不仅仅限于江南地区 , 北方也当仁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 , 强有力地改变了士大
不让 。京师乃帝都所在 , 万众向往 , 人们都知道“都 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 文人们不再闭门造
人好游 , 妇女尤甚”④。特别是正月灯市 , 更是热闹 车 ,坐而论道 ,纷纷走出书斋 ,走进大自然 ,涌现出张
非凡 ,持续半月有余 , 至十八日方才收灯 , 城内游冶 瀚 ( 1513~1575) 、李时珍 ( 1518~1593) 、
徐光启 ( 1562
渐趋沉寂 。然而相隔不过一天 , 正月十九日 “都中
, ~ 1633 、袁 宏 道 1568 ~ 1610 、徐 霞 客 ( 1587 ~
) ( )
士女” 又跃跃欲试 , 倾国出城 “畅游西郊白云观
, ,联 1641) 、张岱 ( 1597~1679) 等著名旅行家 。
袂嬉游 ,席地布饮”, 北京人称之为“耍烟九”, 或作 作为这场旅游热潮中的佼佼者 , 徐霞客确实不
“淹九”。这一天 ,北京“不但游人塞途”,连全国各地 同凡响 。徐霞客的旅游 , 绝不是一般士大夫那种游
的道士也赶来凑兴 “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
, , 把京 山玩水 、观光览胜 , 仅仅陶冶情怀 、
风花雪月而已 。
师的旅游再一次推向高潮 “ : 自此日后 ,冠绅闺阁 ,寻 他寓科学考察于旅行游览之中 , 勘测山势 , 探索河
春选胜 ,继以上冢踏青 ,宝马钿车 ,更番杂沓 ,竞出西
,水边林下 , 壶 无虚日”⑤。这种情况在当时是 ① 该碑现存虎丘二山门断梁殿 ,笔者自现场抄录 。

很有代表性的 。 ② 范濂 《云间据目抄》
: 卷 2《记风俗》。
《笔记小说大观》本 。
③ 《陶庵梦忆》 卷 7《西湖七月半》、 卷 1《越俗扫墓》、卷 5《扬州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 ,往往选择一定的节令 ,并配
清明》。
合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 , 使其更具吸引力 。清明节 ④ 王士性 《广志绎》
: 卷 2《两都》。
正当春暖花开 、
万木复苏 , 恰是旅游的大好时机 , 因 ⑤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 补遗卷 3《淹九》。中华书局 , 1959
年。
此踏青扫墓蔚然成风 , 而且多半是“ 服靓装 , 画船
⑥ 《陶庵梦忆》 卷 7《西湖七月半》、 卷 1《越俗扫墓》、卷 5《扬州
箫鼓”“虽监门小户
, , 男女必用两坐船 , 必巾 , 必鼓 清明》。
吹 ,必欢呼畅饮 , 下午必就其路之远近游庵堂 、 寺院 ⑦ 《陶庵梦忆》 卷 7《西湖七月半》、 卷 1《越俗扫墓》、卷 5《扬州
清明》。
及士夫家花园”⑥。扬州每逢清明节 “ , 城中男女毕
⑧ 《陶庵梦忆》 卷 1《日月湖》、 卷 5《金山竞渡》。
出 ,家家展墓”“是日
, ,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 、
曲中名 ⑨ 张瀚 《松窗梦语》
: 卷 7《时序纪》。中华书局 ,1985 年 。
妓、 一切好事之徒 ,无不咸集”,所开展的文化娱乐活 υ
λ
g 谢肇  《五杂俎》
: 卷 2《天部二》。中华书局 ,1959 年 。

 
65
 第 16 卷  2001 年第 6 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源 ,凡关地形地貌 、
关隘津梁 、
风土人情 、
奇闻轶事 ,
三、
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文化反思
无不随处著录 , 从而撰成了长达 60 万字的“千古奇
书”
《徐霞客游记》。同时代人称“霞客之游 ,非仅有 16 世纪的明朝中后期 ,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

胜情胜具也 , 实有至性” , 正表明了他的与众不同 高和生产结构的变化 ,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并
之处 。这种与众不同 , 就在于他打破了传统的旅游 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在自然经济条件
价值观念 ,背弃了两千年前孔夫子留下的箴言 “
: 父 下 ,人们固守土地 ,男耕女织 ,家给人足 ,与外界联系
“孝子不登高 ,不临深”②。像徐霞客
母在 ,不远游 。
” 极少 “农民家庭不依赖于市场和它以外那部分社会
,
, 驰骛数万里 , 踯躅三十年”③ , 东渡
那样别母弃家 “ 的生产运动和历史运动 , 而形成几乎完全自给自足
普陀洛迦 ,北历齐鲁燕晋 , 南涉闽赣两广 , 西北直攀 的生活”⑨ ,从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特殊的
华山极顶 ,西南远达云贵边陲 ,足迹遍及 14 省 ,毕生 稳态 。但是商品经济却打破了这种保守 、 封闭状态 ,
从事旅游文化考察 ,与其说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耽 促使人们思想变得活跃 ,视野豁然开阔 ,越来越向往
外面的世界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就是在这种社会
奇嗜僻 ,刻意远游”④ , 不如准确地说是开发意识对
前提下出现的 。
于旧式士大夫人格模式的胜利突破 。清人评论说 :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侵蚀自然经济以及以
“霞客之游 , 在中州者 , 无大过人 , 其奇绝者 , 闽 、
粤、
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 。商业经营活动尤
楚、
蜀、滇、
黔 , 百蛮荒徼之区 , 皆往返再四 。其行不
其是长途贩运 、 远距离行销的本身就是一个考察社
从官道 ,但有名胜 , 辄迂回屈曲以寻之 , 先审视山脉
会、 游览名胜的旅行过程 。如苏州居民 ,凡长至十七
如何去来 ,水脉如何分合 ,既得大势 ,然后一丘一壑 ,
八岁 “即挟资出商
, ,楚 、
卫、齐、 鲁 ,靡远不到 ,有数年
支搜节讨 。登不必有径 , 荒榛密箐 , 无不穿也 ; 涉不 υ
λ
g
不归者” 。苏州府所辖太湖西洞庭山之人“稍有资
必有津 , 冲湍恶泷 , 无不绝也 。峰极危者 , 必跃而踞
畜 ,即商贩荆襄”; 东洞庭人更是“商游江南北 , 以迨
其巅 ; 洞极邃者 , 必猿挂蛇行 , 穷其旁出之窦 。途穷
齐、 鲁、 燕、 豫 ,随处设肆 ,博锱铢于四方”λϖg。这种商
不忧 ,行误不悔 ,暝则寝树石之间 ,饥则啖草木之实 ,
旅生涯的不稳定性 , 必然导致传统的家庭纽带越来
不避风雨 , 不惮虎狼 , 不计程期 , 不求伴侣 , 以性灵
越松弛 ,从而有利于在社会大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
游 ,以躯命游 ,亘古以来 ,一人而已 !”⑤ 这种与众不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经商的紧张 ,赢利的兴奋 ,亏损
同的品质赋予徐霞客旅游事业一种恢弘的人文精 的苦闷 ,以及尘世生活的嚣喧烦扰 、 文人学士的雅
神 ,即“徐霞客精神”。明末清初著名的大学者钱谦 致 ,都会在旅游中以不同的方式得以排遣渲泄 。旅
益 ( 1582~ 1664) 最早使用“徐霞客精神”这个概念 , 游实在是一种享受 ,不仅仅是物质享受 ,更重要的是
但没有阐明其具体内涵 。照笔者理解 “
, 徐霞客精 精神上的慰藉与安宁 。凭吊古迹 ,感怀时事 ,赏花吟
神”
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 月 ,对酒当歌 ,成为明朝中后期人热衷追求的生活方
神 ,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后世之所以把徐霞 式之一 “大约一二人唱之
, , 众从而和之 , 和之者众 ,
客誉为“千古奇人”, 就在于他不仅仅留下了一部文
彩斐然的游记 ,也不仅仅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地学知 ① 吴国华 《徐霞客圹志铭》
: 《徐霞客游记》
, 卷 10 下附编 。上
识 ,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远比以上两者更为宝贵 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
⑥ ② 《论语・ 里仁》《十三经注疏》
, 本。
得多 。徐霞客的好朋友 、
靖江县令陈函辉说 “
: 以
③ 史夏隆 《徐霞客游记》
: 序 《徐霞客游记》
, 卷 10 下附编 。
余闻之江上诸友人所称述霞客 , 非但重其游也”。 ④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
: 卷 70《史部・地理类三》。中华书局 ,
“予谓霞客不以游重 , 而千古游人 , 从此当以霞客 1965 年 。
⑤ 潘耒 《徐霞客游记》
: 序 《徐霞客游记》
, 卷 10 下附编 。
重”⑦。人们看重的是“徐霞客精神”留给后世的文 ⑥ 滕新才 《: “斯人独擅奇千古矣”— ——论徐霞客对士大夫人格
化启迪 ,正如清人所言 :“学者之于道也 , 若覃思鼓 模式的突破》,载《千古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逝世 350 周年国际纪
勇 ,亦如霞客之于山水 , 则亦何深之不穷 , 何远之不 念活动文集》。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
⑦ 陈函辉 《霞客徐先生墓志铭》
: 《徐霞客游记》
, 卷 10 下附编 。
届 ? ……有志者可以观此而兴矣 !”⑧在当今形势 ⑧ 杨名时 《徐霞客游记》
: 序一 《徐霞客游记》
, 卷 10 下附编 。
下 ,弘扬“徐霞客精神”,特别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⑨ 马克思 《资本论》
: 第三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5 卷第
和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 无论在经济开发还是文化 879 页 。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
υ
λ
g 《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卷 676《苏州府部・风俗考》。
建设中都显得特别重要 。这就是研究”
徐霞客精神” ϖ
λ
g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 原编第五册《苏下》。《四部丛
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 刊》本 。

 
66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16 卷  2001 年第 6 期  双月刊  

遂成风俗 ,不可猝变 ……群相习于其中 ,油油而不自 船”“凭栏轰笑


, ,声光凌乱 , 耳目不能自主”⑤。这种
觉矣”①。这种情结在现代社会学上称为“群体意 男女杂沓 、
肆无忌惮的旅游方式 ,本质上是对数千年
识”。 来奉行不替的“男女不杂坐 ,不同 枷 ,不同巾栉 ,不
所谓群体意识 , 是指若干人共同从事某种社会 亲授”⑥ 的社会模式的大突破 。特别是嘉兴 , 更有
活动时的共同心理状态 。 “群体意识 ,是明朝人乃至 一种意味深长的浪漫情调 : 莺泽湖中“多精舫 , 美人
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 也是明朝人生 航之 ,载书 、
画、茶、
酒 ,与客期于烟雨楼 ,客至则载之
活方式的精神动向 ,无论这种动向是经济的 ,还是政 去 ,舣舟于烟波缥缈 ……柳湾桃坞 , 痴迷伫想 , 若遇
治的或文化的”。学术界有人在探讨明朝集会结社 仙缘 ,洒然言别 ,不落姓氏”。这种“美人”
雅趣高致 ,
现象时指出 “
: 群体意识的起源或许是多头绪的 , 但 行止洒脱 ,不会是流落风尘 、
专门图财谋利的妓女 ,
究其大概而言 , 当与古代人的野游大有关系 。野游 而且当时人们也见怪不怪 ,刻意追求这种浪漫情调 ,
在中国一直是项很流行的活动 ……在明代就更趋广 “间有倩女离魂 、
文君新寡 , 亦效颦为之”, 以至于惹
泛 。清明节的踏青 , 实际上是明朝人一次极好的郊 得一些正统的道学家们深恶痛绝地诅咒说 “
: 淫靡之
游活动 。另外 ,扫墓作为一项祖先祭祀与灵魂崇拜 事 ,出以风韵 ,风俗之恶 ,愈出愈奇 !”⑦
相结合的活动 ……其功能也实现了转化 , 成了实实 至于士夫文人介身旅游 ,历代不乏其人 ,本无足
在在的野游 ……明代民间的百姓 , 还时常喜欢结成 多怪 ,但明朝中后期情况却另当别论 。自明初确立
‘香社’
这种群众性的组织 ,去泰山 、普陀山或武当山 “八股取士”
的国策基准以来 , 程朱理学不仅被当作
进香还愿 ,这种集体性的宗教活动 ,同样变成了名副 科举考试的准绳 , 而且被视为“穷理以明道 , 立诚以
其实的野游”②。这段话虽然是针对明代集会结社而 达本 , 修之于身 , 行之于家 , 用之于国 , 而达之天下 ,
追根溯源的 ,但基本上剖明了本文所涉某些旅游方式 使家不异政 ,国不殊俗 , 大回淳古之风 , 以绍先王之
的文化内涵 ,了解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文化底蕴。
统 ,以成熙雍之治”⑧的法宝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 ,
空前普及化 、
大众化的旅游热潮 ,相应地造就了
其流弊远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
人们的旅游意识 , 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旅游欲望 。
黜百家”,驱使着天下士子含辛茹苦 ,穷坐寒窗 ,青灯
这种思想意识又反过来推动了更多的人投入旅游热
黄卷 ,苦心孤诣 ,以熟谙章句 、
 哔帖括为能事 ,以名
潮 ,促进了全社会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简言之 ,以不
题金榜 、
辅佐圣贤 、
建功立业 、显身扬名最后达到封
旅游为耻的群体意识 , 正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空前兴
妻荫子 、
光宗耀祖的终极目的为理想人格 。明朝人
盛的社会基础 。
评论说 “
: 自贡举法行 ,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 ,其所
那么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 ,为中国传统的旅
最切者 , 唯四子一经之笺 , 是钻是窥 , 余则漫不加
游文化提供了哪些信息价值 , 或者说补充了哪些新
省”⑨。由此造致了明初万马齐喑的文化格局和士
的信息量呢 ?
大夫皓首穷经的人格模式 。然而明朝中叶以后 , 程
第一 ,广大妇女和知识分子的踊跃投入 ,是明朝
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 ,其颓势如沉舸难挽 ,天理
中后期旅游的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对妇女的禁忌特
难求 ,人欲复苏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徐
别多 ,必须谨守圣训 ,蛰居闺阁 。但明朝中后期妇女
霞客等一大批著名旅游家就是在这种潮流下涌现出
在全社会性的旅游热潮推动下 ,却并不甘于寂寞 ,必
来的追求独立人格 、
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翘楚 。据
以身体力行 、亲自参与为快 。上述苏州“士夫眷属”、
“民间少妇好女”以及各地“士女”( 成年男女) 都属于
① 叶梦珠 《阅世编》
: 卷 4《士风》,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
这类人物 。北京妇女对旅游极感兴趣 ,时称“都人好
② 陈宝良 《明代的社与会》
: ,载《历史研究》
1991 年第 5 期 。
游 ,妇女尤甚”, 每年从元旦拜节开始 , 继以清明踏 ③ 《广志绎》卷 2《两都》。
青、 泰山进香 “每每三五为群
, , 解裙围松树团坐 , 藉 ④ 《陶庵梦忆》 卷 1《葑门荷宕》、 卷 7《西湖七月半》、
卷 4《秦淮
河房》。
草呼 卢 , 虽 车 马 杂 沓 过 不 顾”,“至 中 秋 后 游 踪 方
⑤ 《陶庵梦忆》 卷 1《葑门荷宕》、 卷 7《西湖七月半》、
卷 4《秦淮
息”③。杭州七月十五夜游西湖者 , 除了“名妓闲僧 , 河房》。
浅斟抵唱 ,弱管轻丝 , 竹肉相发”以及“好友佳人 , 邀 ⑥ 《礼记・ 曲礼上》《十三经注疏》
, 本。
⑦ 《陶庵梦忆》 卷 6《烟雨楼》。
月同坐 ,或匿树影下 , 或逃嚣里湖”之外 , 更有一班
⑧ 朱棣 《五经大全》
: 御制序 ,北京图书馆藏 。
“名娃闺秀 ,携及童娈 , 笑啼杂之 , 环坐露台 , 左右盼 ⑨ 宋濂 《銮坡集》
: 卷 7《大明故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公神道碑
望”④。南 京 每 年 端 午 节 也 是“士 女 填 溢 , 竞 看 灯 铭序》《四部丛刊》
, 本。

 
67
 第 16 卷  2001 年第 6 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说徐霞客少年时代就对四书五经 、 科举场屋不感兴 玩乐一条龙配套进行 。人们在旅行游览之余 , 往往


趣 “帖括藻芹之业
, ,雅非其所好 ……裘马少年之习 , 购物消费 、
娱乐消遣 ,因此各旅游景点的经济贸易和
秉心耻之”,他所关心的是“古今史籍及舆地志 、 山海 文化活动都十分兴旺 。北京是“四方财货骈集 ……
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 ,每私覆经书下潜玩 ,神 彼其车载肩负 、
列肆贸易者 , 非仅田亩之获 、
布帛之
栩栩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意识 ,他才敢于摈弃 需 ,其器具充栋与珍玩盈箱 , 贵极昆玉 、
琼珠 、
滇金 、
一切功名利禄 ,而立下了壮游天下的远大志向 “髫 , 越翠 ,凡山海宝藏 ,非中国所有 ,而远方异域之人 ,不
年蓄五岳志”,曾说 “
: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 乃以 避间关险阻而鳞次辐辏”λυg, 并以城隍庙会的方式大
“若睹青天而攀白日 ,夫何远之有 !”①
一隅自限耶 ?” 规模地展销 。到泰山旅游进香的客人络绎不绝 , 往
所以毕生从事旅游文化考察 ,即使遇险 、 断粮 、遭劫 , 来如织 ,致使当地“饮食香楮 、
贾人旅肆 , 咸藉以为
仍一如既往 ,始终不渝 ,艰难困苦 ,百折不挠 ,成为中 生”λϖg。泰安州客店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 , 张岱以
国旅游文化史上的“千古奇人”②。 文学家的笔触细腻地描写了它的经营业务 :
这种奇人在明朝中后期旅游热潮中不乏其人 。   投店者 , 先至一厅事 , 上簿挂号 ,
嘉靖十七年 ( 1538 年) 春 ,正当全国举子赴北京参加 人纳店例银三钱八分 , 又人纳税山银一钱
会试之际 《 , 西 湖 游 览 志》的 作 者 田 汝 成 ( 约 1503 八分 。店房三等 。下客夜素 ,早亦素 ,午在
~ ?) 经过苏州 ,向黄省曾谈起西湖形胜之美 ,惹得黄 山上用素酒 、
果核劳之 ,谓之“接顶”。夜至
省曾心仪不已 “便辍装不果北上
, ,来游西湖 ,盘桓累 店 ,设席贺 ,谓烧香后求子得子 、
求利得利 ,
月 ,勉之自号‘五岳山人’ ”。田汝成曾开玩笑地解释 故曰贺也 。贺亦三等 : 上者专席 , 糖饼 、

这个雅号说 “ : 子诚山人也 ! 癖耽山水 ,不顾功名 ,可 果、
十肴 、
果核 , 演戏 ; 次者二人一席 , 亦糖
谓山兴 ; 瘦骨轻躯 , 乘危涉险 , 不烦筇杖 , 上下如飞 , 饼 ,亦肴核 ,亦演戏 ; 下者三四人一席 ,亦糖
可谓山足 ; 目击清辉 , 便觉醉饱 , 饭才一溢 , 饮可旷
饼、
肴核 ,不演戏 ,用弹唱 。计其店中 ,演戏
旬 ,可谓山腹 ; 谈说形胜 , 穷状奥妙 , 含腴咀隽 , 歌咏
者二十余处 ,弹唱者不胜计 ; 庖厨炊爨亦二
随之 , 若易牙调味 , 口欲流涎 , 可谓山舌 ; 解意苍头 ,
十余所 ,奔走服役者一二百人 。 ……客日
追随不倦 , 搜奇剔隐 , 以报主人 , 可谓山仆 。备此五
日至 , 而新旧客房不相袭 , 荤素庖厨不相
者 ,而谓之山人 , 不亦宜乎 ?”这虽然是一句戏言 , 但
混 ,迎送厮役不相兼 ,是则不可测识之矣 。
人们却非常认可 , 觉得“人于五者无一庶几焉 , 而漫
400 年前的客店 , 能够达到如此的经营规模 , 应
曰游山 ,必非真实”③。
该说是很不简单的 , 所以连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张
再如宋懋澄自称“平生雅好游 , 兴之所至 , 辄竟
岱也不禁感叹说 “
: 客店至泰安州 , 不复敢以客店目
千里 ,虽于陆风雨 , 于水波涛 , 靡间昼夜”“往来燕
, 、

之 !”λω
g
而山东去普陀进香 、
嘉兴和湖州到天竺进香
齐几二十年” 。明末清初文人为其所作传记也都
的游客 ,每天抵达杭州的也很多 ,西湖边上于是形成
说他“平生好游 ,凡秦 、楚、燕、齐、 汴、宋、
吴、 越之区 ,
了著名的“香市”,在上中下三天竺 、
岳王坟 、
湖心亭 、
无不至”⑤“足迹遍天下”
, ⑥

此外 , 著名学者王畿 ( 1498 ~ 1583 ) 也是“性好
⑦ ① 陈函辉 《霞客徐先生墓志铭》
: 《徐霞客游记》
, 卷 10 下附编 。
游” 《明史》
, 本传称其“足迹遍东南”。乔宇“性好
② 钱谦益 《嘱毛子晋刻游记书》
: 《徐霞客游记》
, 卷 10 下附编 。
山水 ,尝陟太华绝顶”⑧。张岱自称“余少爱嬉游 , 名 ③ 朱国祯 《涌幢小品》
: 卷 17《山游》。
《笔记小说大观》本 。
山恣探讨”⑨ ,经常以“游山小启”( 通告 ) 的形式邀约 ④ 宋懋澄 《九龠集》
: 卷 2《积雪馆手录序》《 、偏怜客序》。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
文人出游 。其他诸如《五杂俎》 作者谢肇  《、松窗梦
⑤ 陈子龙 《陈卧子先生安雅堂稿》
: 卷 10《宋幼清先生传》。
语》 作者张瀚 、 《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 ( 1578 ~ 《九龠集》附录 。
1642) 等人 ,都曾广游各地 ,博闻淹洽 , 极大地丰富了 ⑥ 吴伟业 《梅村家藏藁》
: 卷 47《宋幼清墓志铭》。 《九龠集》附
录。
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 , 他们的著述为研究明朝中后
⑦ 《万历野获编》 卷 2《讲学见绌》。
期士大夫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 ⑧ 《明史》 卷 194《乔宇传》。中华书局 ,1974 年 。
资料 。 ⑨ 张岱 《西湖梦寻》
: 卷 1《大佛头》。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2
年。
第二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 相应地促进了交
υ
λ
g 《松窗梦语》 卷 4《商贾纪》。
通、
旅舍 、食店 、
茶馆 、
酒肆 、
戏院等行业的发展 。旅 ϖ
λ
g 《广志绎》 卷 3《江北诸省》。
游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经济活动 ,衣食住行 、吃喝 ω
λ
g 《陶庵梦忆》 卷 4《泰安州客店》。

 
68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16 卷  2001 年第 6 期  双月刊  

陆贽祠随处设市 , 尤以昭庆寺规模最大 。无论殿堂 “携友勿太多 ,多则意趣不同 ……勿偕酒人 , 勿偕孱


两边 、 甬道上下 ,还是水池左右 、 山门内外 ,有屋则设 伴”; 而且旅游过程中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 , 悉心体
摊 ,无屋则设厂 , 厂外又搭棚 , 棚外又摆摊 “凡胭脂
, 验“: 一景在旁 , 勿便错过 , 一步未了 , 莫惮向前 。宁
簪珥 、 牙尺剪刀 ,以至经典木鱼 、 仔儿嬉具之类 ,无不 缓毋速 ,宁困毋逸 ; 宁到头而无所得 , 毋中道而生厌
集”; 徜徉于香市的人 “数十百万男男女女
, , 日簇拥 怠 。 ……每到境界 ,切须领略 ,时置笔砚 ,以备遗忘 。
于寺之前后左右者 , 凡四阅月方罢 , 恐大江以东 , 断 此游山之大都也”⑥。这些见解无疑都是中国旅游
无此二地矣”①。 文化的宝贵遗产 。
饮食享受和文化娱乐是旅游过程中必要的调 第四 ,明朝中后期人的旅游实践 ,形成了影响后
节 ,而且人们刻意追求时髦 , 兴趣多变 , 吸引了更多 世旅游事业的四大审美模式 :1. 消闲享乐型 ,以登山
的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地投入其中 。松江在嘉靖 、 隆 涉水 、
观光览胜为旅游方式 , 以修身养性 、
赏心悦目
庆年间先后流行过弋阳腔 、 太平腔 、 海盐腔 “万历四
, 为旅游目的 ;2. 猎奇探险型 , 以历险涉奇 、
披荆斩棘
五年 1576 、
( 1577 年 来 , 遂屏迹 , 仍尚土戏”, 随后又
) 为旅游方式 , 以遂心适意 、克敌制胜为旅游目的 ;3.
“争尚苏州戏 ,故苏人鬻身学戏者甚众 ,又有女旦 、 女 文化采风型 ,以访古问俗 、调查民情为旅游方式 , 以
生 ,插班射利 ,而本地戏子十无二三矣”。酒则先后 收集资料 、
体验社会为旅游目的 ;4. 科学考察型 , 以
流行过华亭熟酒 、 金华酒 、 三白酒 “年来小名之家
, , 实地踏勘 、
现场探索为旅游方式 , 以求知穷理 、 成就
皆尚三白 ,而三白又尚梅花者 、 兰花者 , 郡中始有苏 事业为旅游目的 。现代社会旅游业基本上就是以上
州酒店 ,且兼卖惠山泉 , 自是金华酒与弋阳戏 , 称两 各种类型的集成 。因此可以说 , 明朝中后期人对旅
厌矣”②。 游事业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 , 为当今社会全面开
可以这样说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各行各业 ,都是 发和综合利用旅游资源 ,牢固树立市场导向机制 ,充
紧密联系 、休戚相关的 ,牵一发而动全局 。当政者往 分发挥旅游产品优势 ,加强旅游交通建设 ,提高导游
往以移风易俗 、 导奢崇俭自期 , 结果适得其反 , 弄巧 素质 ,扩大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 等等 , 都提供了极其
成拙 。明朝中后期人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旅游对其他 良好的历史参鉴 。
行业的促进作用 “ : 西湖业已为游地 , 则世民所藉为
利 ,日不止千金 。有司时禁之 ,固以易俗 ,但渔者 、 舟 On Tourist Culture in the
者、 戏 者 、市 者 、酤 者 咸 失 其 本 业 , 反 不 便 于 此 辈 Mid2 and Late2Ming Dynasty
TENG Xin2cai
也”③。 “以苏 、
杭之湖山而言之 , 其居人按时而游 ,
( Research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hinese Documents , Chongqing Three
游必画舫肩舆 、 珍馐良酿 ,歌舞而行 ,可谓奢矣 ,而不 Gorges College , Wanzhou 404000 , China)
知舆夫舟子 、 歌童舞妓 , 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几 。 Abstract :Tourist activities in the mid2 and late2Ming Dynasty be2
came unprecedentedly universal and popular in the entire country.
故曰 : 彼有所损 , 则此有所益”④。这些观点比较全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n brought about new
面地看到了旅游与生产 、 交通 、
饮食 、娱乐 、
贸易之间 style of life , mode of thinking , form of value , etc , and this gave
的密切联系 ,并对官府的禁令大不以为然 ,具有现代 birth to a popular sense of seeking tourism. This upsurge had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significance :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市场意识的萌芽 , 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是难能 trades as transportation , hotel , restaurant , teahouse , wineshop ,
可贵的远见卓识 。 theatre , etc ; It impelled the research of tourist theories and thus en2
第三 ,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家们往往借旅游陶冶 riched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It brought about four aesthetic pat2
terns , which was influential to later tourist industry.
情操 ,参悟人生 , 并对旅游理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 Key words :the Ming Dynasty ; tourism ; popular sense
讨 。徐霞客在其壮游天下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导游的
作用 ,曾说 “
: 游不必骑 ,亦不必同 ,惟指示之功 ,胜于 [ 责任编辑 : 文立玲 ; 责任校对 : 王玉洁 ]

追逐” 。所以每次出发前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导游 ,
或土著居民 , 或樵夫 、牧人 , 或僧人 、
行人 , 与他们商
定旅游路线 ,咨询疑难问题 , 搜寻幽隐景点 , 这在徐 ① 《陶庵梦忆》卷 7《西湖香市》。
霞客 30 多年的漫游生涯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自 ② 《云间据目抄》卷 2《记风俗》。
③ 《广志绎》卷 4《江南诸省》。
称“游四方名山 ,无险不届”的谢肇 则对“游友”的
④ 陆楫 《蒹葭堂杂著摘抄》
: 《丛书集成初编》
, 本。
选择颇有见地 ,强调志同道合情趣相投 “ : 游山者须 ⑤ 《徐霞客游记》卷 9 下《滇游日记十一》。
藉同调地主 ,或要丘壑高僧 , 策杖扶藜 , 惟意所适”, ⑥ 《五杂俎》卷 4《地部二》。

 
6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