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杜鹃花的红都是熬夜留下的泪

——《那片血一般的杜鹃花》学习者档案

情节梳理

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王雄
在王雄的眼中,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对过去的无限怀念。 两次“我“与王雄的对
话都离不开家乡与过去这两个词。”他们是过来找亲人的。“这是王雄对死尸的解读,结
合“那些死人跑回去跑得才快呢”,表现出王雄就如同那些死尸一样,知道他们的“所思
所想”,仿佛自己就如死尸般,凄惨。这些死尸在王雄的眼里看来是去寻找家人的,因此
表现出王雄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家人、朋友的思念。“小妹仔长的白白胖胖的,是个很傻
气的丫头”,是叙述者与王雄的第二次谈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王雄是咧着嘴笑的,这
是王雄为数不多的笑,但这个笑是真情流露,是发自内心的对小妹仔的思念。小妹仔亦是
为数不多能真正触及王雄内心的人。

卑微也是王雄的标志。由于丽儿和过去的小妹仔有着十分相似的外貌,都是雪白的,
白白胖胖的。因此,丽儿就变成了王雄满足自己对于过去眷恋的影子。“表哥,看我骑马
嘟嘟”,从第三人称的视角看出王雄在丽儿面前愿意做牛做马,做一切不符合自己年龄的
动作,好似自己就是几十年前那个与小妹仔玩耍的伙伴,映射出王雄愿意用卑微来满足自
己可怜的内心需求。

除了卑微,王雄的骨子里还刻着无奈,孤独这两个词。每个人都会长大,丽儿也会。
当丽儿长大了,王雄就没有办法看到原先的小妹仔了。丽儿对王雄的刻薄与抵触,再一次
刺穿了王雄受伤的心。“在那几片花丛中,孤独的徘徊者”突出了王雄对丽儿改变后的绝
望,也体现出对世俗的无奈。面对成长的丽儿,王雄的心智似乎已经定格了,再也不会长
大。所以,王雄认为曾经的丽儿,曾经的小妹,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失去了他的情感寄托,
他感到无尽的孤独,成为了一个灵魂无处安放的人。
次要人物

丽儿+小妹仔
丽儿是娇生惯养的,在丽儿六岁的时候,她需要妈妈亲自喂奶,就连鞋带也不愿意自
己系;丽儿是任性的,自己可以决定自己做的任何事情,就连她的妈妈也扭不过来;丽儿
是高傲的,丽儿为了凸显自己的聪明,在王雄面前得意洋洋的念起英文来;丽儿是虚荣的,
“人家都在笑我了”,这是丽儿将王雄赶走的理由;丽儿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小妹仔的化
身,而小妹仔只是活在王雄的记忆中。丽儿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于通过性格与外貌
的变迁与记忆中的小妹仔形成对比,给了王雄希望,最终因为丽儿的鄙视与不屑,又将王
雄推进了绝望的深渊,这一切环环相扣,辅佐了主题的体现。

喜妹
喜妹的是一个愚蠢的肉欲化身。喜妹是一个极肥胖的,穿着紧身衣的,油白油白的脸
的女人,体现出喜妹是一个毫不顾忌自己形象的泼妇。“每逢她逗得他红头赤脸的当儿,
她就大乐起来” “很不驯的把嘴巴一撇,自以为很有风情的样子。”作为一个泼妇,喜妹
却一直调戏着王雄,凸显出喜妹的内核似乎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肉欲的化身。
喜妹的存在是为了逼迫王雄展现出人肉欲的一面,为了让王雄释放多年的性需求,释放对
物质世界的不满,侧面的展现出小说的主题。

环境描写方法以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
小说中舅妈的花园是作者重点描写的自然环境。从对其描写的变化中也可以映射出主人
公从欢喜到悲剧结尾的整个过程,体现出一种苍凉的意味。小说初期,作者曾提起花园中
的花草树木“许多株已经开始打苞了”,花园的中间也充斥着绿草的清香。从对花园内部
植被的描写譬如说“打苞”一词中可以体现出人物初期的朝气和蓬勃向上,从而给予了读
者主人公王雄以美好希望与憧憬的错觉。而到小说结尾处,作者描写到“却赫然看见那百
多朵株杜鹃花全部爆放开了,洒得一园子斑斑点点都是血红血红的”。“血红”一词带有
血腥的意思,而“爆”有种在压迫和沮丧下忍受很久突然爆发的感觉,烘托出一种压抑的
氛围。作者将中心意象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侧面暗示主人公在历经了一
系列时间的酝酿以及事件的打击之后的无力和崩溃,也从环境描写的变化中体现出人物内
心的情绪变化,从而造就了全文较为阴沉的基调。

社会环境
小说的时代悲剧无疑是战争后的台北,大陆人在战争的迫使下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了
台湾并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说中王雄曾说过“我以为过几天依旧回去的呢,哪晓得出来一
混便是这么些年,总也没能回过家”,从他来台的经历之突然可以体现出战争对于普通百
姓的伤害之大,让许多人至死都没有回到故乡。因此,白先勇笔下的小说集《台北人》中
几乎每一个小说都会有大陆的缩影,那些异乡人带着对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与思念在台北寻
找着家乡的影子,让读者读出时代背景下芸芸众生的无奈。此外,小说中的人物也因为社
会环境的烘托显得更加无力。书中作者对老士兵在金门岛的海边对着大海怅然的场景体现
出战争的悲哀,同时也暗示人物在大环境下的无可奈何。

文学技巧
象征

杜鹃花:
古人认为杜鹃的叫声如同血月的使徒,就如诗人白居易所说: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
啼血猿哀鸣。血与暮色乃是杜鹃的象征。文学中,杜鹃花一般隐喻着思念,哀怨。本篇小
说亦是如此。白先勇利用杜鹃花表述出三种不同的意味,为小说设置了一个凄凉而带有血
色的基调。首先,杜鹃花象征着王雄与丽儿单方面的爱情,是王雄内心对小妹仔的沉重守
望。1960 年,人们的思想没有很开放,还是坚持着男人工作,女人持家的观念,男人做家
务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王雄做到了。虽然他是一个粗人,但是他克服了自己
“粗”的性质,变得柔了,为的就是打理杜鹃花,哄丽儿开心。可见,王雄是多么的爱丽
儿,多么的爱小妹仔。王雄将自己对丽儿,对小妹仔的爱寄托于杜鹃花这个事物上。所以
杜鹃花就是王雄所有的心灵寄托。即便丽儿的转变,王雄找不到那份纯真与美好,但是他
任然徘徊在那片杜鹃花的花丛中,孤独的打理,就好像王雄在修理着那份受伤的心灵。王
雄已经把他的所有,寄托于杜鹃花。其次,杜鹃花象征着王雄对家乡的怀念。恨对面,不
相识,这是王雄通过杜鹃花表达的。王雄日日夜夜思念的都是自己的家园。王雄照顾杜鹃
花就如同醉生梦死的盼望着自己的国家一样,但是只得远观,不可亵玩。可就算是王雄没
有回到自己的国度,他已经用自己的死亡增强了杜鹃花的红颜,仿佛思乡之情永远不可泯
灭。同时,杜鹃花也象征着王雄对世俗制度的愤慨。王雄活在无奈之中。他失去了自己的
爱情;失去了家乡;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所有;甚至还遭到了丽儿与喜妹的侮辱。而这些
的不甘与无奈都是由战争带来的,因此王雄无能为力。王雄唯一能做的能做的就是通过杜
鹃花来传达自己所有的愤慨。杜鹃花的颜色是血色的,这个血就好像是王雄海边流干的血
液,也是王雄穷尽一生的感叹。即使王雄死去,杜鹃花依然盛开,更加艳丽,好像是在怒
吼,虽然无声,但却震耳欲聋,诉说着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金鱼
金鱼象征着王雄对丽儿的爱。王雄用丽儿所喜欢的事物金鱼来让她开心,从而满足自
己内心的精神需求。可是,随着丽儿性格的变迁,她不再满足于金鱼,所以对王雄造成了
伤害——打碎了玻璃钢,杀死了金鱼。“呆呆地望着那两条死去的鲸鱼,半晌,他采用手
捻起了那两条金鱼的尾巴。“表现出王雄的踌躇,这种踌躇实际上诉说的是王雄内心的无
奈。因为,金鱼的死代表着王雄于丽儿的爱护止于弹指间,剩下的只有王雄卑微的爱。

浇水声
浇水声如同地震的余震,代表着王雄的灵魂对这个世界诉说的回音。杜鹃花就如同一
个喇叭一样,放大了这个声音,传入了舅妈的耳里,凸显出王雄面对爱情,家乡,世俗极
致的无奈。

对比
在台北人中作者加入了大量的对比使得全文的冲突越加深刻,丽儿前后对王雄态度的转
变则是导致故事发生的主要原因。作者用了多处对比来体现丽儿的变化。丽儿以往和王雄
可谓是形影不离,而王雄对丽儿的态度更是千依百顺,小说中曾说到“一回到家里,丽儿
便拉着王雄到花园中嬉戏”,这体现出丽儿对王雄的依赖。后来丽儿上了中学,虚荣这个
性格在丽儿心中生根发芽并开始对王雄的行为产生了厌恶。她称呼自己是 student,而称呼
王雄为 dog,这个称呼的对比体现出丽儿从来就没有平等对待过王雄,哪怕王雄对他有求
必应她也从来没把他当回事。以前她叫王雄是直呼其名的,但后文更是称呼他为大猩猩,
这种前后称呼的对比反应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丽儿逐渐对王雄失去了兴趣,也直接暗示了
其悲剧的结局。
丽儿与王雄人物形象的设置也存在对比。文中作者形容丽儿“我从来没有见过哪家的
孩子生得像她那样雪白浪圆的”而王雄则是“一颗偌大的头颅,头皮剃得青亮,黑头黑脸,
全身都黑得乌钢一般发出了亮光来” 一黑一白俩个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作者描写丽
儿用的是“丽儿的模样儿却长得实在逗人疼怜”但当提到王雄却说“他的十个指头却秃得
有点滑稽”,“疼怜”与“滑稽”又是一组对比,再次凸显出丽儿与王雄的形象差异。

讽刺
作者白先勇在小说中的情节设置极其具有讽刺性,在突显主人公王雄之死的同时让读者
为之动情并引发深思。小说的结尾处有一段描写丽儿与朋友捉迷藏的场景,“她们在那一
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丛中穿来穿去,女孩子们尖锐清脆的嬉笑声在春日的晴空里,一阵紧
似一阵地荡漾着。”杜鹃花是在王雄的照料下渐渐从未开的花苞变成现在鲜红的花朵,就
因为丽儿喜欢,所以他亲手栽了满园子的杜鹃花。而王雄死后,他细心照顾的杜鹃花确实
如他所愿的绽放开来,但他所在意且重视的丽儿就当从来没有他这个人存在似的,在他亲
手载的杜鹃花园子里放声大笑的玩耍,仿佛他的死对丽儿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文中越是强
调杜鹃花开的茂盛或者是女孩们清脆的嬉笑声,就越具有讽刺的意味,讽刺了他的一味付
出却毫无意义,从而更体现出主人公王雄的悲凉。

叙述方法
全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来诠释了整个故事,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叙述者
“我”是角色丽儿的表哥,因此叙述者可以在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整件故事经过并
同时近距离的了解主要人物,而且通过叙述者与主人公的沟通以及对话,可以更加清晰的
体现出主人公的人物特征。此外,叙述者又是一个调回台北的行政官,也就意味着他对王
雄背井离乡的遭遇感同身受,因此,作者借叙述者一角更好的将小说的副主题乡愁展现了
出来。不仅如此,小说的叙事距离也饱含深意。叙述者在讲述王雄故事时就是故事发展中
的人物之一,也就意味着他设身处地的目睹了一切并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近距离叙述
的好处便是让读者将自己带入故事本身,因此可以更加理解故事主人公的心情,譬如说增
加对王雄经历的同情。

悬念
小说的开头是以倒叙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以王雄的死为线索引出了整个故事。在王雄尸
体出现时,作者给读者设置了一个王雄为何死亡的悬念“他们是在基隆附近一个荒凉的海
岸上找到王雄的”,因此读者会对后文王雄的往事产生兴趣,也就有了读下去的欲望。直
至小说的结尾,作者才揭晓了王雄之死的这个悬念的谜底,也就意味着在故事发展期间读
者会加以自己的揣摩以及思考,优点是可以让主题的体现和人物的悲凉更加深入人心。

伏笔
丽儿的性格转变在小说中并不是突然且没有预知性的,作者在小说中埋下的许多伏笔
来暗示丽儿后期的转变。文中作者曾写道“她很轻巧地便考上了省私立二女中”,丽儿在
此处的聪慧就是作者对后期丽儿的转变专门埋下的伏笔,它暗示了不论小时候丽儿与王雄
关系多么亲密,他们终究不是一路上的人。此外,丽儿口中“you are a dog”也预示了她后
文与王雄内心的分道扬镳,为王雄的死埋下了伏笔。在台北,丽儿可以算是王雄对家乡或
是过去唯一的寄托,但当这个唯一在乎的人都瞧不起他并对他不尊重时,它压垮了王雄对
于“生”最后的希望。所以当王雄失踪的这一事情浮出水面时,读者就会对丽儿曾经说的
话恍然大悟,这也是白先勇笔下伏笔的绝妙之处。
(有缘-王雄与丽儿有缘)
(他们是来找亲人的-王雄死在海岸,体现乡愁)

语言
小说的语言特点相对于《永远的尹雪艳》以及其他白先勇的习作来讲较为平淡,平铺
直叙地诉说完了一整个悲剧。但从这平淡的言语中,读者不难读出其中的暗潮汹涌并为人
物的遭遇感到揪心。譬如说在王雄死后,作者对王雄的描述只是一句“同一天,王雄便失
了踪”。作者没有用任何描写的语句去形容他的失踪,也没有说明任何原因,只是短短的
一句话便将人物最后的结局告知给了观众。虽然只简短的九个字,但读者却从中读出满满
的伤感和人物的无力感,深切的感受到王雄遭遇时代背景的迫害后又被丽儿与喜妹所伤害
的悲凉。《那一片血一般的杜鹃花》用平静却又有力的言语将讽刺的意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让时代的可悲通过字里行间融入读者心中。

主题
《那片血一般的杜鹃花》写出战争下的众生相。作者借助王雄凸显出战后人民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的匮乏。
互文性
《花桥荣记》VS《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
人物 - 卢先生 VS 王雄 洗衣婆 VS 喜妹 老板娘 VS 军官
在《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与《花桥荣记》两篇短文中,主要人物之间有着极大
得相似性,《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有在大陆有着一个未婚妻,《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
花》中的王雄在大陆也有一位童养媳,这二人的性格都忠厚老实且在内心中依旧抱有着对
过去的思念,并为此一直在努力。
除王雄与卢先生,洗衣婆与喜妹亦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二者的外观便有着一定
的相似 《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对喜妹的描述是:“喜妹是个极肥壮的女人,偏偏又
喜欢穿 紧身衣服,全身总是箍得肉颤颤的,脸上一径涂得油白油白,画着一双浓浓的假眉
毛,看人的时候,也斜着一对小眼睛,很不驯地把嘴巴一撇,自以为很有风情的样子。”
与之相应的是《花桥荣记》中对洗衣婆的描述:“那个女人,人还没见,一双奶子先便擂到
你脸上来 了,也不过二十零点,一张屁股老早发得圆鼓隆咚。搓起衣裳来,肉弹弹的一身。
两只冬瓜奶,七上八下,鼓槌一般,见了男人,又歪嘴,又斜眼。”其次,二者的性格通
过作者的描写也可窥探一二,洗衣婆在文中写道“那副泼辣劲,那一种浪样儿”,作者对
喜妹的形容是“喜妹打量了王雄一下,突然间,她放纵地浪笑了起来,笑得全身都颤抖了,
一边笑,一边尖叫着:‘大猩猩—大猩猩。’” 作者在这两篇文章中都塑造了一个泼妇形象,
且这二者都与文中的某位人物相对应,丽儿的逗人疼怜对应喜妹的故作风情,罗小姐的亭
亭玉立与洗衣婆的水性杨花。
老板娘与军官(叙述者)两篇文章的叙述都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展开,且在字里行
字间都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从而让读者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更加的客观,让读者能够更
加理性的思考两篇文章背后蕴含的深意,同时,也正是这种客观与理性方才让读者在读完
之后更感一丝的凄凉。

情节- “死亡”+“命运”
两篇文章的情节同样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故事的结局也终究指向了死亡。卢先生 15
年来的 不辞辛劳为得只是能有朝一日和罗小姐再续旧缘,王雄费尽心思做牛做马只为在丽
儿身上看到曾经童养媳的影子。罗先生与王雄的行为代表着他们依旧心系过去,拼尽全力
只为能够抓住一缕过去的影子。但在两篇短文中他们的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卢先生在明
白受骗之后,对老板娘大声哭喊着:“他不是人!”而在这句话的背后是卢先生 15 年来的心酸
和努力化为徒劳,与罗小姐完成婚约的梦想也化作泡影。同时“表哥”这位人物亦象征着
命运,玩弄着世人。与其相似,夺走王雄对过去一切寄托的,是时间。丽儿第一次穿上中
学的校服时,王雄的反应就已经暗示了王雄的所有念想已化为乌有。“王雄老早便推着三
轮车在门口候着了,丽儿一走出去,王雄好像猛吃了一惊似的,呆望着丽儿,半晌都说不
出话来。”王雄为何震惊,是因为在和丽儿的相处中他早已将丽儿的身影和童养媳合二为
一了,在他的时间里,丽儿如童养媳一样永远 10 岁,但是时间无情,丽儿的长大让王雄被
迫认清现实,并摧毁了他灵魂中唯一的支柱。
当人心中的支柱被毁灭,迎来的便是疯狂与放纵。卢先生被骗后选择和洗衣婆在一起,
沉迷于肉欲,而王雄则把喜妹虐待了一番以此发泄。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眼里都没有了光,
文中是这么形容王雄的:“他的眼塘子整个都坑了下去,乌黑乌黑的,好像多少夜没睡过
觉似的。”,卢先生则是:“他那一双眼睛却坑了下去,眼塘子发乌,一张惨白的脸上就
剩下两个大黑洞。” 在最后时刻命运也不忘给两人最后一击,卢先生死前被小女孩嘲笑,
王雄死前被喜妹嘲笑,这“笑”又何尝不是命运对两人痴迷过去,看不清现实的嘲弄呢!
最终二人双双落得惨死的结局,更为讽刺的是他们的死还为他人带来了痛苦和晦气,卢先
生死前还欠着顾太太和老板娘的钱,王雄的死给舅妈家带来的也只有惊吓。卢先生和王雄
都将自己的“生”的意义和希望都寄托在她人身上,最终换来的也只会是迷失和死亡。
此外,这二人相似的经历和同样的结局,亦是作者所希望描写的——那些从大陆撤离
到台北的普通人的生活。而这些人对过去也秉承着不同的看法,或麻木,或看清亦或是无
奈。《台北人》 也以此串起了各文章中的人间百态。

内核-“灵”VS“肉”
“灵”与“肉”的冲突同样是两篇文章所叙述的中心。《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丽
儿代表着 “灵”,是王雄对童养媳的思念,同时丽儿的形象与童养媳重叠之下,体现出王
雄对丽儿的痴迷就是他对过去的痴迷,在最初“灵”占据上风,于是王雄愿为丽儿付出所
有。而肥壮的喜妹则是“肉”的象征,喜妹的一次次嘲笑和戏弄,换言之是“肉”想拉回
王雄,让王雄看清这现实。而被在此期间“灵”与“肉”亦是一次一次争锋相对,如文中
舅妈所言“王雄和喜妹的八字一定犯了冲,王雄一来便和她成了死对头,王雄每次一看见
她就避得远远的,但是喜妹偏偏却又喜欢去撩拨他,每逢她逗得他红头赤脸的当儿,她就
大乐起来。”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丽儿的长大与王雄心中永远十岁的童养媳开始产生了冲
突,而丽儿也逐渐抛弃了王雄,“灵” 也随之慢慢破散。恰时此刻代表着“肉”的喜妹对
王雄的“灵”继续进行嘲讽,也最终激怒了王雄的“灵”,于是 “灵”对“肉”展开报复,
相应的体现在王雄对于喜妹的施虐。最终王雄自杀,“灵”则飘回了花园中,而杜鹃花便
开放的如鲜血般,“那样放肆,那样愤怒!”。
而卢先生亦有着相似的遭遇,被骗后代表着“灵”的破碎,与之相应的“肉”让卢先
生整日沉醉于肉欲,但当洗衣婆偷人并对卢先生施暴后,代表着肉欲也即将消散,卢先生
最后所能做的也只剩下对女学生发泄愤怒,最终死去。
“灵”与“肉”的争锋永远不会消散,正如《台北人》中,永远无法放下和忽视的
“今”与“昔”的对比,时间不会停止流逝,命运也不会有重来的机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