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4

对外汉语中的时量补语教学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学生姓名:张百慧

指导教师:贾雯鹤 教 授

学位类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 O 一五年五月
The Study on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By
Baihui Zhang

Supervised by Prof. Wenhe Jia


Specialty:MTCSOL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1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摘 要

补语是现代汉语六大句法成分之一,而补语又分为结果补语、情态补语、可
能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介词补语和数量补语七种,数量补语分为动量补
语和时量补语,因此,时量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形式,也是对
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但是,因为时量补语的语法形式与时间名词和
量词的选择、离合词的运用、了 1 和了 2 的学习以及动词的性质息息相关,所以无
形中增加了时量补语学习的难度,也使其成为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重难点。目
前学界所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涉及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其
往往内容繁杂、类别较多、层面较深,不能直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蓝本,外国
学生学习起来也不容易接受。而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时量补语的教学多停留在比较
简单的层面,很少涉及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领域,以及与其他语法点共现的情况,
因此无法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本文将站在对外汉语角度进行时量补语本体研究,更多地考虑外国学生的习
得规律以及教学规律,以更简单、易懂、易教的方法概括总结出时量补语的几种
不同语法结构形式以及具体的使用条件,同时针对时量补语与其它语法难点(时
间量词、离合词、了的使用以及动词性质等)共现情况进行详细梳理,期望能够
为一线教师提供时量补语教学的理论借鉴。同时分析外国学生学习时量补语过程
中易出现的偏误现象,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时量补语的课程教学设计,
对教学中语法点的展示、讲解、练习和复习等环节进行设计,希望为教师提供教
学建议。本文内容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数
量短语、离合词与时量补语的共现、“了”与时量补语的共现、动词性质对时量
补语表达形式的影响等方面。二、外国学生时量补语偏误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基础,分析外国学生在习得时量补语后的常见偏误,
进行偏误原因的分析。三、时量补语的教学设计。以时量补语本体研究为基础,
以外国学生习得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为导向,针对时量补语的教学,进行具体的
教学设计。四、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实现
笔者关于时量补语教学的预想,还需要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才能确定。

关键词:对外汉语,时量补语,本体研究,偏误,教学设计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ABSTRACT

Complement is one of the six modern Chinese syntax elements, which includes the
result complement, the modal complement, possible complement, directional
complement, degree complement, prepositional complement and quantity complement.
And quantity complement is divided into action measure complement and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Therefore,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grammar points. However, because the form of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is
related closely with the choice of time none and classifier, the use of separable word,
the study of 了 1and 了 2 , the nature of verb , virtually enhance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this is also the difficulties when foreign students
learn Chinese. The present study about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in Chinese grammar
circles focus on ontology research, but it is often too complex in content, have too much
categories, the level is too deep, so it can’t be directly used as a blueprint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it is too difficult for foreign students to accept, The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in Chinese textbook remain in a relatively simple level,
rarely involving the error prone points in student or other points of grammar
co-occurrence, can’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ontology
research, and will consider more about foreign students ‘acquisition rules and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ules, this paper will give a more simple and easy method to
understand, to teach, and sum up all the forms an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use of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at the same time carding all the condition of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when it is used with other grammar points(like time quantifiers, separable
word, and the nature of verb etc.) , we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when
teaching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the error prone when
foreign students learn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then design how to teach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based on an teaching material, including the show, explanation,
practice and review process of the grammar, hop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or
teachers.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one, the
ontological study of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time quantifiers,
the use of separable word, and the nature of verb etc. Two, errors analysis of time

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measure complement in foreign students. Tak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s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search,
Analysis the common error prone and the reason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learning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Three, teaching design of time measure complement, based on
the ontology research, design the method of teaching. Four, teaching effect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Whether teaching design is able to achieve the goal or not, need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feedback to determine.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ime measure complement,


Research on Ontology,Biased error,Teaching design

I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1 绪 论 ...................................................................................................................................... 1
1.1 选题缘起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关于时量补语的概念界定研究 ................................................................................. 2
1.2.2 关于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 ......................................................................................... 3
1.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量补语研究 ............................................................................. 5
1.3 研究意义 ................................................................................................................................ 6
1.4 论文结构 ................................................................................................................................ 7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 8
2.1 时量补语句类型划分 ............................................................................................................ 8
2.1.1 表示习惯、爱好或打算等长期保持稳定的行为...................................................... 8
2.1.2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 ....................................................................................... 10
2.1.3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并且动作继续持续.................................................... 11
2.1.4 动词的特殊情况之特殊用法 ................................................................................... 14
2.1.5 宾语的特殊情况之特殊用法 ................................................................................... 16
2.2 时量补语与其他语法成分共现情况 .................................................................................. 17
2.2.1 时量补语与量词和时间名词共现 ........................................................................... 17
2.2.2 时量补语与离合词共现 ........................................................................................... 18
2.2.3 时量补语与了 1、了 2 共现 ...................................................................................... 19
2.2.4 时量补语与动词性质 ............................................................................................... 19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 20
3.1 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偏误 ...................................................................................................... 20
3.1.1 宾语为一般名词 ....................................................................................................... 21
3.1.2 宾语为人称代词 ....................................................................................................... 22
3.1.3 宾语为定指 ............................................................................................................... 23
3.1.4 宾语较长 ................................................................................................................... 24
3.2 动词使用造成的偏误 .......................................................................................................... 24
3.2.1 动词为离合词 ........................................................................................................... 25
3.2.2 动词为短暂性动词 ................................................................................................... 25

I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3.2.3 动词为趋向动词 ....................................................................................................... 26


3.3 了 1、了 2 使用的偏误 ......................................................................................................... 27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 29
4.1 教材选取 .............................................................................................................................. 29
4.2 教学策略设计 ...................................................................................................................... 30
4.2.1 语法点的导入 ........................................................................................................... 30
4.2.2 语法点的展示和解释 ............................................................................................... 30
4.2.3 语法点的练习 ........................................................................................................... 31
4.3 具体设计案例 ...................................................................................................................... 32
5 教学效果评估 .................................................................................................................... 37
5.1 教学情况简述 ...................................................................................................................... 37
5.2 教学评估试卷 ...................................................................................................................... 38
5.3 教学评估结果分析 .............................................................................................................. 39
5.4 教学策略改进 ...................................................................................................................... 41
6 结 语 .................................................................................................................................... 43
致 谢 ....................................................................................................................................... 44
参考文献....................................................................................................................................... 45

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1 绪 论

1.1 选题缘起
当前,学习汉语的“热潮”已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
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外以及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迅猛增长,因此,关于对
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显得迫在眉睫。
语法是将词、短语、句子连接在一起的规则,语法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
中的重中之重,而补语又是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版的
《现代汉语》所述,补语共分为七种,分别是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
趋向补语,数量补语,介词补语以及可能补语。其中数量补语根据语法意义和语
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前者表示动作发生的数量(次数),由数
词和动量词组成;而后者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或动作发生后持续的时间数量,由
数词和表时间的量词组成,如“五年”、“三分钟”,有时也由数量词加时间名
词组成,如“三个小时”、“三个星期”。时量补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汉
语体系中自成一类。虽然时量补语只是现代汉语补语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但并不
能因此忽视时量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时量补语的构成包括数词和表示时间的量词,或者“数量名”短语,
而这些都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其次,时量补语的语法结构根据动词是否为离合
词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例如:“我看书看了两个小时/我看了两个小时的书”,这
两句话作为离合词的应用,都是正确的语法形式。再看另外一个词“锻炼”,因
为是非离合词,不能使用上述结构造句:“我锻炼锻了两个小时/我锻了两个小时
的炼”。离合词的学习本来就是汉语学习中的重难点,也是外国学生出现偏误率
比较高的语法点。而时量补语的语法形式与离合词紧密相连,二者的教学是不能
独立开来的,这就更是增加了时量补语学习的重要程度和困难程度。再次,因为
时量补语常常用来表示动作所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完成后所持续的时间,所以常
常与动态助词“了 1”和“了 2”共同出现。在刘珣主编的《新实用汉语课本》
(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二版)中,就根据“了 1”与“了 2”出现与否将时量补语
分为两种形式,分到两节课中进行教学,以让外国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掌握时量补
语中“了”的用法。最后,时量补语是用来描述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或者动作完
成后持续的时间数量,因此其语法形式的选择和动词的性质息息相关。动词是否
为持续性动词,决定了时量补语语法形式的选择,而时量补语语句中“了 2”的语
法功能和使用规则也与动词是否为持续性动词有关。
综上所述,时量补语的学习是对外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与量词、离

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合词、“了 1”和“了 2”等难学、易错的语法点紧密相连。那么,我们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时量补语教学的重难点?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以尽
可能的避免外国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
都是时量补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时量补语的概念界定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动词后的数量短语:如“看了一次”“住了两年”,
有的语法书(如《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说是补语,有的语法书(如《现代汉
语语法讲话》)说是宾语。这是因为时量补语和动量补语在结构上同名量宾语较为
相近。例如:学三天、看三次中的“三天”和“三次”是数量短语,由数词加量
词或者数词加时间名词构成,而像“吃了三碗”中的“三碗”也是数词加上量词
构成,这两种语法结构又非常类似,容易混淆。所以在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中,
学界把“三次”看成和“三碗”一样的结构,也就把“三次”看成是动词的宾语,
直到近期才将这种结构归类到补语系统里,称为时量补语。由此来看,“数量短
语既可以做宾语,也可以做补语容易分不清,区别的办法是主要看数量短语的性
质:表动量和时量的是补语;表名量的是宾语。”①例如:
每天早晨,他总要绕操场跑<三圈>。(表动量)
毛主席在重庆住了<四十三天>。(表时量)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表名量)
衬衣,我买了<三件>。(表名量)
吕叔湘老师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把补语称为补词,其概念是“叙述一
件事,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
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以称为补词”②。又在《汉
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补语’又指动词后边的表示动量和时量的词语,如‘学
一遍’的‘一遍’,‘学三年’的‘三年’。这是有人觉得把它们放在宾语里边不合适,特
意提过来放在‘补语’里的”③,就这一点可以看出时量补语已开始从被看作宾语的
理论转向为补语。
朱德熙在(1982)
《语法讲义》中,将宾语分为“真宾语”、“准宾语”两类,
准宾语包括动量宾语、时量宾语、数量宾语三类。其中时量宾语指由表示时量的
数量词或数量名词结构充任的宾语,例如:“学习三年”、“看一会儿”、“等


甘玉龙,秦克霞.新订现代汉语语法[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

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了好几天”等。丁声树主编的(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以及现在北大现代
汉语研究室编撰的(2003)《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则将一些动词后的量词短语认
定为动词后的宾语,进而将这种结构的短语认定为述宾短语。
对“时量补语”这个概念的第一次阐述出现在徐枢的《宾语和补语》里,其
中提到时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持续时间或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
间。”①如“等了半个小时”中的“半个小时”表示“等”这个动作持续的时间,
“成立了三个月”中的“三个月”表示“成立”后这个状态所经历的时间。
对于时量补语的语义功能,邢福义曾言:“如果将 X、Y 分别代表中心语和
补语,那么二者的语义关系是:Y 是 X 相关的量。”②如“住了三天”。早期学界
将数量补语纳入宾语体系中并不是十分合适,数量补语不同于数量宾语。例如:
肉包子我吃了<两次>。肉包子我吃了<两个>。两次是补语,而两个却是宾语,不
同之处在于,“两次”是动作的量词结构,“两个”是物品的量词结构,而做宾
语的物量词结构可以跟名词一起组成“数量名”结构,并可以一起用在句子的其
他结构中,比如我们可以说“两个肉包子”,不能说“两次肉包子”。
1.2.2 关于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
刘月华则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增订本)》中分析了时量补语与宾语共现情
况时宾语和补语的位置问题。特别是宾语是否确定、是否为人称代词、是否为抽
象名词,都会影响到宾语和补语的位置。吕冀平也在《汉语语法基础》中提到补
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张建、谢晓明在《动词后数量短语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属性》
中结合语法研究的语义功能理论,认为“紧跟动词的数量短语的功能是对动作的
时间的量的计算,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计算动作或状态所持续的时间。”③
闫娇莲的《时量补语与宾语共现时的分布与原因探微》也分析了补语与宾语
共现情况下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分布问题,并将分布情况分为语义指向、语法关系、
句子层次、变换、语用、位移六种。岳中奇在(2006)《时量补语句中“了 2”的
语法功能考释》中分析了时量补语与“了 2”的共现情况,当动词为持续性动词时,
句尾的“了 2”表示动作还未完成,仍要继续。而动词为短暂性动词时,句尾的“了
2”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贾颖于 2013 年发表的《关于时量补语的另外两种格式》,总结了《基础汉语


课本》
(李元培编著)、
《基础汉语课本教师手册》
(吕文华等编),以及《使用现代
汉语语法》
(刘月华等编)教材中对时量补语的论述,在把时量补语归为了四大类
的基础上,增添了时量补语的其他两种特殊使用情况共六种。


徐枢. 宾语和补语[M].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张建,谢晓明. 动词后数量短语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属性[J].汉语学习,2008(4)
:44-51.

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杨峥琳、刘倩在《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中
提到,像“结婚”、“打仗”、“洗澡”、“吵架”等都是离合词,按理说可以
将时量补语放置在离合词中间,但是我们可以说“打了两年的仗”、“洗了半个
小时的澡”,却不能说“结了十年的婚”,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动词的不同,
根据郭锐对动词的分类①,前者是“双限结构动词”,而后者是“点结构动词”。
文中总结出“根据离合词表示动作过程结构的差异, 其带时量成分的扩展形式存
在“V +(了)+时量+N”和“ V +N +时量+(了)”两种。”②
陆俭明所著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曾经提到过马庆株老师关于时量
补语的一项研究成果(1981),马老师根据动词在时量补语句中所表达出的不同的
语义功能,将动词分为了四类,这四类动词在表达“完成”、“持续”、“状态”③
这三方面的语义特征时具有不同点。
刘士红的论文《拟象性理论与含时量补语的两种句型》认为语言符号具有拟
象性,汉语时量补语在谓宾结构中的位置形式有“V +O+时量补语(+了)”和“V
(+了)+时量补语+O”两种,这是由于谓宾结构所表示的动作的性质有两种,一
种是瞬时性动作,一种是持续性动作。“性质为持续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
时量补语,其结构为‘V(+了)+时量补语+O”,即时量处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
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开始点和动作结束点之间;性质为瞬时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
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形式为“V+O+时量补语(+了)’,即时量处在整个谓宾
之后,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发生后。这两种结构形式的语法特点也有同有异”④。
靳古隆的《说“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通过对权威语文工具书和大量
语料进行考察,作者认为“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不应作为普通话的一条语
法规则,因为这其中的“的”字的语义功能不符合任何疑问语文工具书、教材、
专著等文献中对“的”的释义,“的”也不是时量补语的必须成分。
储泽祥(2005)
《肯定、否定与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后的位置》中收集大量从古
代到现代的有关时量成分与动词位置的句子,发现了时量成分在现代汉语的肯定
句里位于动词之后,如“休息几分钟”,否定句里则倾向于在动词之前,如“三
天没看电视”,这种现象与英语的位置安排也有明显的不同,英语句中无论肯定
否定时量成分都会处于动词之后。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的原则提出时量成分作为补
语与动词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表示动作已经结束后所延续的时间,
如“这家饭店开了三年了”,这种情况中的动词是非延续性的;第二种表示动作
行为持续的时间,如“学了一年了”,这种情况下的动词延续性是比较强的;第


郭锐.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J] . 中国语文, 1993,(6):410 - 419.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 :28-31.

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士红. 拟象性理论与含时量补语的两种句型[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5):48-50.

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三种表示动作产生的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如“这幅山水画在书房里挂了五年了”,
此种情况的动词就延续性较弱。总的来说时量补语与动词的位置关系取决于时间
确定原则,即时间起始和流逝的确定。
1.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量补语研究
上文中分析,正是因为时量补语本身的特殊性及其难点,才使其成为我们对
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外国学生的易错点,本文中对于时量补语的研究都是
为了能够找出更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帮助外国学生轻松准确的掌握时量补语
的使用方法。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量补语研究能够更加直接的帮助笔者进行
时量补语教学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时量补语也引起了一些学
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了十分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成果。
肖奚强、芮晓玮于 2001 年发表的《外国学生汉语数量补语句习得研究》站在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角度进行时量补语习得研究,对欧美、韩国、日本、泰国等
国的几十万中介语料进行总结,得出了外国学生学习时量补语的习得规律,进而
总结出了时量补语的有利的教学顺序:“S + V(了) + O +时量补语”— “S + V
(了)+时量补语”— “S + V(了) + 时量补语(的)+ O”。①
李大忠(2007)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系统的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中的
偏误现象进行了详细分类和原因分析,可以说是汉语语法偏误分析领域中的总结。
该文把时量补语偏误分为四类:第一,宾语为一般名词或人称代词时与时量补语
位置的偏误;第二,动词为离合词时,时量补语与离合词的共现情况;第三,动
词为短暂性动词或持续性动词时时量补语的位置;第四,当宾语较长时宾语和补
语的位置关系。
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是对时量补语进行偏误分析的
一篇论文,其将外国学生时量补语出现的偏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时量补语与
宾语的位置偏误;2、因动词性质不同而语法结构不同造成的偏误;3、宾语较长
时的语法结构;4、时量补语与“了 1”、“了 2”共现时的使用方式;5、时量补
语与助动词“着”共现时的使用方式;6、时量补语与趋向动词“来”、“去”共
现时的使用方式;7、否定句中时量补语的用法。张雅冰认为时量补语偏误产生的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点是学生自身的母语负迁移,另一点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在讲
解时量补语时的误导或讲解不够充分。
谢静的《英语国家留学生时量补语偏误分析》是针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的
时量补语偏误分析,并与日、韩等国家的外国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
过多种方式收集语料,总结出了英语国家留学生时量补语偏误的三种结构类型:
第一种“S + V + O + V + 时量补语”,如“我唱歌唱一下午”;第二种“S + V + C

肖奚强、芮晓伟.外国学生汉语数量补语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2008(4)
:44-50.

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的) +时量补语”,如“他开了一天的车;第三种“S + V + O +时量补语”,如


“我们等了他一上午”并分析了成因。
曾妍的硕士毕业论文《时量补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是一个比较详细的
时量补语研究论文,首先对时量补语出现的九种类型的偏误进行列举,然后分析
偏误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对现实教学具有较强的
指导意义。
江秀艳的硕士毕业论文《<我来了两个多月了>教学设计》虽然不是针对时量
补语的语法研究,但是其进行教学设计的这篇课文却是以时量补语语法教学为主
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以高效的实现教学目的、教授时量补语为立
足点,所以其中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也具有比较强的借鉴意义。
段姣平的硕士毕业论文《初级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中的补语编排研究》
对该教材中的补语的语法点解释和练习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与相关大纲
进行比照说明,然后对留学生的补语习得情况进行测试,最后对教材进行分析和
评估,为教材中语法点的编排和对外汉语补语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建议。其中对时
量补语教学的部分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修改建议以及课后练习建议。

1.3 研究意义
从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早期的语法专著中,涉及时量补语
的本体研究成果较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研究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因为
本体研究的立足点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很强,对时量补语形式的分类和研究非常
全面,但是内容繁杂、类别较多、层面较深,只适合中国学生进行研读和思考,
无法有效地指导对外汉语一线教师进行时量补语的具体教学,外国学生学习起来
也不容易接受,而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时量补语的教学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很
少涉及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领域,以及与其他语法点共现的情况,无法为一线教
师提供教学参考。而对外汉语领域中的时量补语教学研究多是站在偏误分析的角
度,直接分析外国学生学习时量补语过程中的一些偏误,没能从语法教学这一步
骤开始着手。
本文的时量补语本体研究能够站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更多地考虑到外国
学生习得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规律,以更简单、易懂、易教的方法概括总结出
时量补语的几种不同语法结构形式以及具体的使用条件,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
供时量补语教学的理论借鉴。
对外汉语教学下的任何本体研究都是为了服务于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因此本次研究的实践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会针对时量
补语的重点和难点,外国学生的习得规律,外国学生常出现的偏误特点,提出具

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体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将本体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来指导
教学实践。

1.4 论文结构
本文拟在时量补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合理有效的时量补语教学策略,
本文内容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重点把握量词的选择、离合词与时量补语的共现、
“了”与时量补语的共现、动词对时量补语表达形式的影响等方面。通过这几个
方面对既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为教学设计的提出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二、外国学生时量补语偏误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
究基础,分析外国学生在习得时量补语后的常见偏误,归纳出时量补语中的难点
和易错点以及错误原因。因为笔者所列举的时量补语学习难点毕竟只是对学生学
习情况的推测,只有通过大量语料的偏误分析,才能更加精准的把握时量补语中
的难点和易错点。
三、时量补语的教学设计。以时量补语本体研究为基础,以外国学生习得时
量补语的偏误分析为导向,针对时量补语的教学,以《发展汉语》第十八课《 我
上了四个小时的网》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不
仅包括语法点的展示、解释,还应包括语法点的练习和复习等环节。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笔者关
于时量补语教学的预想,还需要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才能确定。

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2.1 时量补语句类型划分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时量补语指位于谓语动词后的时量成
分,表示动作发生后或某动作发生后状态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其主要功能是计算
时间的量。时量补语是一种十分独立的语法形式,不能与宾语混淆,具有自己的
使用语境和语法结构,我们十分有必要对时量补语进行相关的本体研究和归纳总
结。
不管是对外汉语教材,还是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语法的教学最终都是
以语法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外国学生的学习也以语法结构形式为依托,所以本文
对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也将以时量补语的多种语法形式为基础,对语法形式进行
列举和解释,接着再对时量补语与其他语法点共现情况进行分别研究,以了解时
量补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偏误情况。
现存有关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中,因其立足点为汉语语法,所以习惯将时量
补语的种种语法形式划分的十分详细和繁杂,一个单单针对补语和宾语位置关系
的研究都有十几篇论文,将语法形式划分为七到八种,属于我们现代汉语体系内
的研究,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太难以理解与学习,对于对外汉语教师,
也无法进行实际教学。因此本文将综合前人从各个方面对于时量补语的探讨,对
时量补语句的语法结构进行语义和形式上的分类。
下文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将时量补语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一、表示习惯
爱好或打算等长期保持稳定的行为。二、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三、表示动
作持续的时间数量,并且动作将继续持续。除了这三种根据语义进行的分类以外,
本文在最后还在三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分别列举了当动词为特殊情况以及宾语为
特殊情况下时量补语句的结构形式。之所以会以语法意义为标准进行分类,有以
下两个原因。其一,语法意义不同时时量补语句会采用不同的语法结构,结构与
语义功能正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会产生混乱和错误。其二,一线对外汉语教
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在语法点讲解环节,都是以语法
的语义功能为主的,首先让学生了解了语义,再了解和记忆结构,这样的分类也
就符合了学生的习得顺序。在这四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下面根据宾语的性质或者动
词是否为离合词又有两到三种不同的语法形式,但是相比之前的分类和列举,更
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2.1.1 表示习惯、爱好或打算等长期保持稳定的行为
表示习惯、爱好、或打算的时量补语句并不是十分的常见,因为时量补语句

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的语法功能就在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或动作完成后时间量,所以较少的时量补
语句会表示一个长期保持稳定的行为。这种类型时量补语句虽然不多,但仍是时
量补语句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句子既然表示的是一种长期稳定行为,时量补语
句中就不会出现表示完成义的“了”,其语法结构相对来说就会比较简单。此种
时量补语句根据动词是否带宾语可以分为两种结构。
①S+V+时量补语 动词不带宾语或非离合动词
这种形式的时量补语句表示一个习惯、爱好或打算等一种长期稳定行为,不与
动态助词“了 1”语气助词“了 2”共现,比较简单好记,这时的动词既可以是及
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例如及物动词“玩”、“学习”和不及物动词“休
息”,如果动词(不管是单音节动词还是双音节动词)不带宾语,例如:跑、跳、
玩或学习、打扫等,则时量补语直接在动词之后展现:
S+V(离合词或单音节动词)+时量补语
我每天<跑>一个小时。
她习惯每天中午<睡>半个小时。
他打算在重庆<呆>一年。
杰夫准备在美国<学习>一个月。
除了动词不带宾语的情况需要使用这种语法结构,笔者认为非离合动词的使
用方式和动词不带宾语其实质是一样的,因为非离合动词不能带宾语也不能拆分
使用,只能和离合动词或者单音节动词一样,放置在时量成分之前。因此,为了
方便外国学生学习和记忆,我们不妨将动词不带宾语等同于非离合动词,所以其
句式结构依然是在非离合动词之后加上时量补语成分,与不带宾语的动词完全相
同。例如:
S+V(非离合词)+时量补语
我每天<午睡>半个小时。
我习惯每天<锻炼>两个小时。
杰克和妈妈每天<通话>十分钟。
②S+V+时量补语(的)+O/ S+V+O+V+时量补语 动词带宾语或离合词前后拆分
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我们更加常见的是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为了降低学习
难度和区分难度,我们刚刚将非离合动词看成不带宾语的动词,这时仍然将离合
词拆分形式看成动词带宾语的形式,因为离合词由动词性语素和名词性语素构成,
我们也可以将离合词拆开使用看成是“动词+宾语”,即把前一个字看成动词成
分,后一个字看成名词成分。例如:“睡觉=睡+觉”看成“学+汉语”,二者在时
量补语句中的语法结构完全相同。动词带宾语时,时量成分要放在动词和宾语之
间,可以在时量成分之后加上“的”,也可以不加。

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S+V+时量补语(的)+O
我准备<学>一年的<汉语>。
玛丽每天<打>一个小时的<球>。
她喜欢<睡>半个小时的<觉>。
除了这种形式,宾语也可以紧跟动词,将时量成分放在最后,但是一定要重
复动词:
S+V+O+V+时量补语
我打算<唱歌唱>二十分钟。
我每天<学汉语学>一个小时。
我准备<学汉语学>一年。
李明每天<上网上>四个小时。
动词带宾语或者动词为离合词时,有一种错误的语法结构是一定要注意的,
即动词和它的宾语以及离合词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不能连在一起使用,不能使
用“S+V+O+时量补语,例如:我每天学习汉语两个小时。或者:我打算游泳一下
午。
此种时量补语句不涉及到“了”,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及教师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把握这种句子中表示习惯、爱好或打算的词语,
例如“每天、每次、习惯、喜欢、准备、将要”等副词,这些副词在句子中作状
语,决定了句子的语义功能。句子一旦具备了表达长期动作的语义,就是这种时
量补语句,就只有以上两种格式,没有宾语则在动词后直接加上表示时间数量的
词语,带了宾语的话可以将时量成分放在中间,也可以重复动词后放在最后,十
分好记。
2.1.2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
时量补语的语句功能本来就是为了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的量或者动作发生完成
后状态持续的时间的量。所以时量补语往往与表示完成义的动态助词“了 1”同时
出现,表示动作的完成。“了”的出现增加了时量补语语法结构学习的难度。根
据动词是否带宾语,我们仍然将语法形式分为以下两种:
①S+V+了+时量补语 动词不带宾语或非离合动词
这种时量补语句中动词不带宾语,或者动词为非离合动词,其实和 2.1.1 中所
讨论的第一个句型只有多了一个“了 1”的区别,也不涉及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
题,仍然属于比较简单的时量补语句,只需要在动词后加上“了”表示完成义,
例如:
S+V+了+时量补语
我<午睡>了两个小时。

1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我<锻炼>了半个小时。
我<跑>了十分钟。
我<看>了三个月。
小红<等>了一上午。
②S+V+O+V+了+时量补语/S+V+了+时量补语(的)+0 动词带宾语或动词为离合

与 2.1.1 中时量补语句的第二种形式相比,此种时量补语句在结构上并没有很
大区别,只是因为语义表示了“完成”,所以要在动词后加上“了”,其他与之完
全一样。我们仍然把离合词拆分使用的情况看成是动词带宾语形式,把它们划分
到同一类中。例如:
S+V+O+V+了+时量补语
我<洗澡洗>了半个小时。
小明<打篮球打>了一下午。
我<听歌听>了一个小时。
她在重庆<学汉语学>了两年。
S+V+了+时量补语(的)+0
我<洗>了半个小时的<澡>。
我<打>了一下午的<篮球>。
他<听>了一个小时的<歌>。
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完成意义的时量补语句与 2.1.1 中讨论的一样,动词带宾
语的情况或者动词为离合词的情况下,是不能将动词和宾语或者离合词的前后连
接使用的,例如:我听歌了一个小时。或者:我吃饭了二十分钟。
其实,当我们需要时量补语句式表达动作的完成意义时,只需要在动词后加
上“了 1”,与我们在 2.1.1 中讨论的时量补语语法结构相比只有稍微一点的变化,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完第一种语义功能的时量补
后,只需要向学生提及用“了”表示完成,启发他们将“了”放置在动词之后,
就可以顺带轻松的讲授这种形式的时量补语句,遵循了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
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外国学生习得和记忆。
2.1.3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并且动作继续持续
时量补语句如果表示动作持续并且动作并未结束,将要继续持续,与我们 2.1.2
中讨论的语法结构相比,又上升了一个难度阶层,要在句尾加上表示语气或者表
示动作持续的语气词“了 2”,“在现代汉语中, 句末的“了”,我们一般称作语
气词,往往表达一定的语气,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但,它除了表语气的作用外,

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又确有表意的作用”①我们为了与动态助词“了”区分,称其为“了 2”,此时我
们先来讨论一下了“了 1”与“了 2”的区别。
吕叔湘所著的《语法学习》中分了两章分别介绍了“了 1”和“了 2”,他举
了这样的两个例子:
不到一天功夫,王家的葡萄园就变<了>样儿<了>。
你还等他?他都走<了>半天<了>。
吕叔湘分析到:“其中第一个‘了’我们说它是词尾,第二个‘了’我们说它是语
气词”②,所谓词尾,指的就是廖黄版《现代汉语》中位于动词之后的动态助词“了、
着、过”其中的“了”,而语气词则是同表疑问的“吗”,表祈使的“嘛”具有
相同的句法功能的句尾语气词“了”,它表示的是肯定的陈述语气,往往位于句
子的句尾处。本部分与 2.1.2 中句式的区别就在于,时量补语句中除了在动词后有
表示完成义的动态助词“了 1”以外,在句尾还有语气词“了 2”。那么,句尾是
否有语气词“了 2”,对句子的语义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句子:
A:我吃饭吃了二十分钟。
B:我吃饭吃了二十分钟了。
句 A 中的“了”为我们前文中提到的表示动作完成的“了 1”,是动态助词,
就如同“着”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过”表示动作的过去。那么 A 句表示,吃
饭的这个动作共持续了二十分钟,已经完成了,不会再继续吃饭这个动作。而再
看 B 句,除了在动词“吃”后有“了 1”表示吃这个动作的完成,句尾还有“了 2”,
这时的“了 2”除了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具有成句作用之外,更多的是表示吃饭
这个动作仍要继续。“吃”这个动作已经持续了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的行为已
经完成了,不过“吃饭”仍要继续。这里的“了 2”与“了 1”相反,正好表示了
谓语动词的尚未完成义③。所以,是否带“了 2”其实就是动作是否要继续的问题,
了解了这个问题,在教学和讲解中,就可以简单直接的告诉学生。
依照我们之前的分类标准可以根据动词是否带宾语以及是否为离合动词,将
带“了 2”的时量补语句分为以下两种结构:
①S+V+了+时量补语+了 动词不带宾语或非离合动词
表达这种语义的时量补语句其实就是在 2.1.2 中的①的句尾加上表示未完成义
的“了 2”,句法结构很简单,只要能够使外国学生了解到“了 2”存在的语义功
能以及与“了 1”的区别即可。例如:
S+V+了+时量补语+了


史锡尧.语气词“ 了” 、 “ 呢”的表意作用[J].汉语学习,1990(2)
:3-6

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岳中奇.时量补语句中了 2 语法功能考释[J]. 韶关学院学报,2006(5) :25-30.

1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我<写>了两个月了。
马克<等>了十分钟了。
李娜<考虑>了很久了。
他<复习>了半个小时了。
李明<休息>了一下午了。
②S+V+O+V+了+时量补语+了 / S+V+了+时量补语(的)+O+了
动词带宾语或动词为离合词
表达这种语义的时量补语句其实就是在 2.1.2 中的②的句尾加上表示未完成义
的“了 2”,句法结构依然很简单,只要能够使外国学生了解到“了 2”存在的语
义功能以及与“了 1”的区别即可,其他动词的位置,以及补语和宾语等成分的位
置关系,并不发生任何变化。我们依然把动词带宾语的形式看作和离合词拆分使
用是一样的结构。例如:
S+V+O+V+了+时量补语+了
我<看书看>了一上午了。
我<做题做>了俩小时了。
杰瑞<学汉语>学了五年了。
她<跑步跑>了三十分钟了。
zkq 20151222
S+V+了+时量补语(的)+O+了
我<做>了半个小时的<题>了。
我<写>了三个月的<论文>了。
我<洗>了半个小时的<澡>了。
他<开>了五年的<车>了。
与 2.1.2 中的②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同,学生一定不能将宾语直接放置在动词之
后,形成“我看书了一上午了”,“我洗澡了半个小时了”等错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任何句子都会“了 1”和“了 2”同时出现,我们
也常常会见到类似句子“他复习半个小时了”,“我做题做俩小时了”,“他跑
步跑三十分钟了”。这说明,在使用过程中,表示动作完成义的“了 1”是可以省
略的,省略之后也并不影响该动词的完成义,例如“他复习半个小时了”,虽然
复习的动作仍要继续,并没有完全完成,但是起码说明,这半个小时的复习是已
经完成了的,所以不管动词之后是否有“了 1”,只要动词之后存在时量补语表示
动作持续的时间,都能表示这个时间段的动作已经完成了,省略掉“了 1”也当然
是正确的语法形式。
在曾妍的硕士论文《时量补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中,她将时量补语句
的九种偏误类型进行列举,其中单独列出了一项“趋向动词在时量补语句中的运

1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用”,她认为趋向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其与时量补语的共现需要单独研究,
并将其分为有无宾语两种情况,而这两种情况下又根据“了”的使用情况各分为
两种。但是笔者认为,趋向动词与一般动词相比,虽然学习难度要大,语法结构
也更加复杂,但是按照任何一本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排,时量补语的学习都在趋向
动词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趋向动词甚至趋向动词做补语的基本用法,在时量补
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不必将其单独划分出来,仍然将其看成一般动词即可。
趋向动词无宾语时,如果句义表示动作完成后不再持续,那么和一般动词一
样,时量补语句语法结构为:S+趋向动词+了+时量补语,例如:我去了一个月。
表示“去”这个动作的完成,现在已经回到说话所在地了。而:S+V+了+时量补
语+了,例如:我来了两年了。有了“了 2”,则表示来这个动作发生之后所形成
的状态仍要持续。
趋向动词有宾语的情况一般带的是表示地点的宾语,如:学校、教室、英国、
中国等。因为“来”和“去”等趋向动词是短暂性动词,我们在下一章节中讨论
短暂性动词时再讨论其语法结构。
2.1.4 动词的特殊情况之特殊用法
以上三个章节的总结和阐述,基本上涵盖了时量补语句的所有使用情况和语
法结构,接下来我们在 2.1.4 和 所讨论的是动词为特殊情况以及宾语为特殊
zkq2.1.520151222
情况时的时量补语句语法结构。本部分就先来探讨一下当动词为短暂性动词或学
界所说的非持续性动词时,时量补语句的特殊结构以及“了 2”的特殊语义。
以“结婚”这个词为例,结婚是离合词,按照离合词的定义,我们可以说“结
两次婚”,“两次”是动量补语,表示结婚这个动作发生的次数。那么按照我们
2.1.2 中对离合词用法的讨论,将离合词拆分使用,就可以说“他们结婚结了五
年。”或者“他们结了五年的婚。”那么非常明显,这两种句子都是错误的,我
们生活中也不会使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动词的性质不同,“结
婚”和“洗澡”、“听歌”、“开车”等词不同,属于短暂性动词,这个动作是
无法持续的,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在开始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动作的结束和完成,
中间并不存在一个持续的时间量,因此就不能将其视为一般的离合动词,也就不
能适用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几种语法结构。这种词并不在少数,其他的例如“毕
业”、 “动身”、“上当”、“移民”等,这些离合动词具备离合词的一般特征,
可以在词中添加成分进行各种扩展,例如:“毕不了业”、“动了身”、“上了
好几次当”、“移了民”等。但是此类离合词,却不能说:
我毕业毕了一年了。(错)
我毕了一年的业了。(错)
我动了五分钟的身了。(错)

1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因这些短暂性动词表示的动作不能持续,所以出现在时
量补语句中时,使用方法等同于非离合词,必须采取语法结构:S+V+(了)+时
量补语+(了),将上述错句改写为:
他们<结婚>五年了。
我<毕业>一年了。
我<动身>五分钟了。
马庆株老师在研究“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的时候,曾经将动词分为四
类,因这四类动词性质的不同,当他们采用了完全相同的语法格式时,却产生不
同的语义,例如:
A:<死>了三天了。动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
B:<等>了三天了。这一动作持续的时间
C:<看>了三天了。既可以指完成后经历时间,也可以指动作持续时间
D:<挂>了三天了。既可以指动作完成后经历时间,又可以指动作持续时间,还可
以指由动作造成的事物状态所持续的时间。①
这其中的“死、等、看、挂”就是四类动词,使这四句时量补语句具有完全
不同的语义。但是马老师的这种分类是从我们理解句义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能够
更好地帮助我们中文系学生对汉语语句的一些不同句义进行辨析,更好地了解汉
zkq 20151222
语动词的不同性质,却不能直接拿来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观察这几个句子,
语法结构完全相同,也符合我们前文对时量补语句的分类研究,可以不必拿出来
进行教学,也不会影响学生对句义的理解,所以笔者仍然根据句法结构的不同将
动词分为持续性动词和短暂性动词,对短暂性动词进行了单独讨论。
当动词为特殊的趋向动词“来”、“去”时,因趋向动词也是短暂性动词,
“来”和“去”这样的动作都无法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趋向动词的性质和“结
婚”等词一样,这也是笔者将趋向动词带宾语的情况放在此部分讲解的原因。因
此在时量补语句中,我们必须采用非离合词的语法结构,即:S+V+(了)+O+时
量补语+(了)。例如:我<来>中国两年了。而不能说:我来中国来了两年了。或:
我来了两年的中国了。这样我们就轻松的划分清楚了趋向动词带宾语以及不带宾
语时的时量补语句的用法。
短暂性动词在时量补语句中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了 2”的使用。
“了 2”在句尾一方面表示肯定情况发生变化的语气,一方面表示动作未完成的语
义,但是当动词为短暂性动词时,动作就不存在未完成的情况,那么此时“了 2”
就不再表示不完成义,而是和“了 1”一样表示完成,放在句尾仅仅是语气词,不
再具有语义。例如:“他们<结婚>十年了”,“我<毕业>三年了”中的句尾“了”

陆剑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不同于“我们<打球打>了一个小时了”中的“了”,表示对整句话的一个肯定的
语气,仍然表示完成义。
2.1.5 宾语的特殊情况之特殊用法
2.1.4 中我们讨论了动词为特殊情况时时量补语句的特殊用法,这一部分我们
来看宾语为特殊情况时,时量补语句法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①宾语较长时
当时量补语句中的宾语较长时,就不再适用我们前文所列举的几种结构形式。
李大忠编写的《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从两点解释了为什么较长宾语不
能位于时量成分之后,“第一点是从节律的角度来分析的,在汉语句子结构中如
果有较长定语修饰的宾语与动词在句子的线性序列上相隔太远会给人一种拖沓的
感觉。第二点是从宾语的有定和无定来分析的,较长宾语的指定性都是比较强的,
如在宾语前的“那种”、“这本”、“这部”等表明其后的宾语都是有定的。汉
语语法规则倾向于把确定的事物放在句首做主语,而让宾语表示不确定的事
物”①。
佟慧君(1986)曾在《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中说道:“病句中动词带时
量补语,又有带较长定语的宾语,不该用‘主语一动词一时量补语一宾语’这种格式,
该用重复动词的句式表达。定语长或复杂时,其中心语更常作主语,以带时量补
zkq 20151222
语的动词谓语句作谓语部分”②。因此,解除这种不平衡性的一个要点就是突出主
要意义。例如这个句子:“我看了一个月那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宾语“那本
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很冗长,很多定语用来修饰中心语“书”,这么长的宾语就
不再适合放在补语之后,可以适用结构 S+V+O+V+了+时量补语,说:我看那本从
图书馆借来的书看了很久。或者将宾语放在句子最前面,即:O+S+V +(了)+时
量补语。这是宾语和补语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也是外国学生常犯的一种错误,
应予以重视,改成正确句式:“那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看了一个月”。再如:
O+S+V +(了)+时量补语。
我<穿>了很久妈妈买的羽绒服。(错)
妈妈买的羽绒服我<穿>了很久。(对)
我<穿妈妈买的羽绒服穿>了很久。(对)
②宾语为人称代词时
时量补语句中的宾语有时候为物,有时候为地点,有时候为人名,但是要特
别注意的是,当宾语为“你”、“我”、“她(他)”等人称代词时,宾语不能
放在时量补语之后,也不再适用于之前讨论的句法格式 S+V+了+时量补语(的)


李大忠.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佟慧君.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1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O,例如:小明等了半个小时的我。但仍然可以适用 S+V+O+V+了+时量补语。
例如:小明<等我等>了半个小时。而遇到这种特殊宾语时,我们还可以进行省略,
适用一种新格式 S+V+了+O+时量补语。例如:小明<等>了<我>半个小时。但是值
得注意的是,如果宾语不是人称代词,绝对不能适用这种格式,形成“我写了论
文两个月了。”所以,当宾语为人称代词时,格式如下:
S+V+O+V+了+时量补语。
杰克看她<看>了一上午。(对)
S+V+了+O+时量补语。
杰克<看>了她一上午。(对)
杰克看了一上午的她。(错)
③宾语为定指时
前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量补语句格式,可以说“我等了他半个小
时。”这个句式当宾语为定指的时候,也就是宾语是明确的对象时,也仍然适用。
例如:我看了李晓霞半个钟头。但是当宾语并不确定时,不能适用这种格式:我
吃了饭半个小时。前者宾语“李晓霞”是一个确定的人,而后者“饭”却是不确
定的。那么宾语的定指情况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前文所说的人称代词“她(他)”,
就可以适用 S+V+了+O+时量补语。但是宾语为不定指时,就无法适用,不能说:
zkq 20151222
“我吃了饭半个小时”,“我念了书三个钟头”等句。

2.2 时量补语与其他语法成分共现情况
开篇我们就提过,时量补语难就难在它总是与其他语法成分特别是一些比较
难的语法点共同出现,增加学习难度和复杂程度。从时量成分的构成来看,学生
在进行数词和量词组合时容易出现偏误;从时量成分的位置来看,因为动词可能
分成离合动词和非离合动词,持续性动词和短暂性动词,其句法结构往往存在区
别,造成学习的难点;从时量补语句的语义功能来看,又与“了 1”和“了 2“具
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在 2.1 中我们对时量补语句的结构形式进行归类和划分
时,已经将离合词、了 1 了 2、动词性质等难点融入进去了,接下来我们就专门分
类探讨时量补语与其他语法点共现情况。
2.2.1 时量补语与量词和时间名词共现
前文中我们未对时量补语中做补语的成分进行分析,做时量补语的一般是表
示时间数量的短语,例如“三个小时”、“两个星期”、“两个月”、“几年”、
“几分钟”等等,这些短语有的是由数量词加时间名词组成,有的是直接由数量
词构成,外国学生在使用中往往将这两种结构混淆产生各种偏误。
在短语“三个小时”中,“三个”是由数次“三”和修饰“小时“的量词

1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个”组成的数量词,而“小时”则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就如同“三个苹果”中
的“苹果”是表示物品的名词。除此之外我们还常见到诸如“三个月”、“三个
星期”、“三个小时”、“几个钟头”等短语中表示时间的名词。而“三年”、
“两天”、“几分钟”、“秒”等短语中却只见数词,未见量词,这是因为此类
短语中,“年”、“天”、“分钟”等虽然是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但是其具有
量词性质,可以直接跟数词,不需要在中间另外加上量词。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混
淆的两种结构,在时量补语教学之前进行量词或数量短语教学时,就要对其进行
单独讲解,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防止出现此类偏误。
2.2.2 时量补语与离合词共现
离合词是时量补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时量补语的学习是必须以离合词的掌
握为基础的,本文在 2.1 中对时量补语句的分类,也基本上是依据动词是否为离合
词进行的。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说,“有些组合只有单一的意
义,难于把这个意义分割开来交给这个组合的成分,例如走路、洗澡、睡觉、吵
架、打仗等等,因此有人主张把这种组合叫做‘离合词’”①。赵金铭先生说,有人
倾向于把“词汇意义单纯而专门化了,语音形式不固定”的“动+名”组合称为
“离合词”。现代汉语离合词加数量成分的扩展方法一般是,在构成离合词的动
词性语素和名词性语素之间插进数量成分。数量成分包括动量成分和时量成分,
zkq 20151222
本文在这里主要观察时量成分的情况。
目前学界中存在的针对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往往把离合词与时量补语共现
的情况单列出来进行深入的剖析,教材上所给出的时量补语句法结构也比较笼统,
使学生在离合词与时量补语共现时更加迷茫。对此,为了降低理解和记忆难度,
本文将离合动词在时量补语中的用法归入了动词带宾语这类句法结构中,把离合
词前后拆分使用的情况视为动词带宾语。例如“洗澡”是个离合词,其在时量补
语句中的用法为:
我<洗澡洗>了半个小时。
我<洗>了半个小时的<澡>。
句子结构和动词带一般宾语时是一样的,例如:
我<学汉语学>了两年。
我<学>了两年的<汉语>。
很多可以离合的动词拆分使用的自由度非常大,有学者认为已经具备了一些
词组的性质,不再是词了,那么很多离合动词前后如果看成是词组,就会类似单
音节动词加上宾语,这也是为什么离合词在时量补语句中的结构会与动词加宾语
的结构相同。所以,虽然离合词确实是汉语系统一个特色和难点,我们现代汉语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

本体研究中仍然要细细分析离合词与时量补语的共现情况,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完全可以将其归类到动词带宾语中去,既能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又能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量补语句。
2.2.3 时量补语与了 1、了 2 共现
2.1 中的时量补语句法结构分类中已将了 1、了 2 划分进去,而且也是按照循序
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习得顺序,由 “了 1”延伸至“了 2”,让学生先掌握
S+V+O+V+了+时量补语/S+V+了+时量补语(的)+0,再掌握 S+V+O+V+了+时量
补语+了 / S+V+了+时量补语(的)+O+了,让学生先了解“了 1”的完成义,再
了解“了 2”的未完成义,十分容易理解和记忆。从“我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延
伸到“我看了两个小时的书了。”在教学中,要将这两种句子拿出来进行对比,
让学生从语义上认知到“了 1”与“了 2”的不同。在任何一本教材的编排中,
“了”的学习都会先于时量补语的学习,如果老师能够在之前的课堂中让学生针
对“了”的使用有了充分的操练,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其用法,那么在时量补语教
学时,关于“了 1”和“了 2”的位置以及语义功能则可以不必花费大量精力进行
讲解,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掌握。
这部分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特殊动词以及特殊宾语中了的位置和用法。
在 2.1.4 中我们也曾讨论过,时量补语句中的动词如果是短暂性动词,那么句尾的
“了”就不再表示未完成义,而是“了 1”一样,表示完成。这时“了 2”的一种
特殊用法,在讲解短暂性动词时向学生提及即可。
2.2.4 时量补语与动词性质
动词的性质关系到时量补语句句法格式的选择,特别是马庆株老师对动词的
四大分类,更是从语义角度对时量补语句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前文中我们曾在 2.1.4
中讨论了动词为短暂性动词的情况下,时量补语句的结构。不管动词是“来”、
“去”等趋向性动词,还是“结婚”、“毕业”、“动身”等离合词,只要其表
达的动作是不能持续的,一开始就意味着结束的,那么在时量补语句中我们就将
其看为非离合词,适用非离合词的句法结构 S+V+(了)+时量补语+(了),这里
的“了 2”也就表示了完成义。
在教学中,老师都可以把这些当作例外进行讲解,提醒学生对其多加注意即
可。对于如何划分持续性动词和短暂性动词,我们要在举出更多例子的同时,引
导学生从词义上来辨析,例如“结婚”,在结婚的那一刻,结婚的这个目的就完
成了,之后的状态都是结婚这个动作完成后造成的状态的持续,而不是这个动作
的持续,通过词义的理解,学生能够自主的辨析出短暂性动词。

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以目的语为标准所产生的有系
统、有规律的错误,“代表的是语言能力的不足,当事人一般也不能改正”①。偏
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正常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
不断克服偏误而学会语言的。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发生的
偏误及偏误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
者正确的学习。对于偏误的类型和偏误的原因研究是偏误分析领域中最重要的两
方面,对类型的总结和划分,能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系统的教学,对于容
易出现偏误之处也能研究解决方法;对于偏误原因的分析则会划分国别、划分学习
阶段等等,也是为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偏误问题。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
语法偏误分析》中第二十七章就将时量补语的偏误分为四类并进行了系统和详细
的分析。张雅冰的《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一文中将有关时量补语
的偏误分为七类进行论述。
本文的偏误分析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重庆大学
国际学院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作文语料。
前文中我们对时量补语句的分类是以语义为标准划分为三大类以及两种动词
和宾语的特殊情况,是为了帮助一线教师理清时量补语的教学思路和语法结构,
使老师和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语义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语法结构。但是在进行
偏误分析时,我们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出现偏误的类型以及偏误出现的原因上,
所以在进行偏误分析时,本文根据偏误的类型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更加清晰和系
统,从而在教学中予以一定的注意,改进教学策略,服务于本次研究的目的。

3.1 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偏误
本文第二章中根据时量补语句的语义功能,将时量补语句分为了三种句法结
构,但是在每种语义功能下再进行划分的时候,则是根据动词是否带宾语为标准。
由此可知,动词是否带宾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时量补语句式的结构形式。而一
旦动词不带宾语或者动词为非离合词,其形式结构是十分简单的。当语义表示习
惯、爱好等长期稳定的行为时,句法结构为 S+V+时量补语,例如:我每天学习一
个小时。当语义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句法结构为 S+V+了+时量补语,例如:
我等了二十分钟。当语义表示动作持续时间数量而动作将继续持续时,句法结构
为 S+V+了+时量补语+了。例如:我住了两年了。可以看出,当时量补语句不涉及

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2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到宾语时,语法形式十分简单,即使与难点“了”共现,也只是在动词后加上表
示完成义的“了 1”,或者在句尾加上表示未完成义的“了 2”。比较容易发生偏
误的地方在于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动词、时量成分、宾语、了 1、了 2 这些句法成
分混合在一起,十分容易造成偏误,因此本文要探讨的第一个偏误类型就是补语
和宾语的位置偏误。
3.1.1 宾语为一般名词
当宾语为一般名词时,时量补语句的结构为:①S+V+(了)+时量补语(的)
+0+(了),将时量成分放在动词和宾语中间,如果需要表示完成义,紧跟动词之
后加“了”,如果需要表示未完成义,动词将要继续,句尾加“了”。也可以重
复动词,将宾语放在两个动词之间,将时量成分放在最后:②S+V+O+V+(了)+
时量补语+(了),如果表示完成义,第二个动词后加“了”。 此时句法格式比较
固定,不涉及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位置,偏误的发生一般是由于学生在句①中将动
词和宾语连用,将时量成分放在最后,例如:
(1)她每天<练习汉字>两个小时。
(2)我回美国<坐>了<飞机>九个小时。(“了”的误加)
(3)我们每天上午<上课>四个小时。(不会使用离合词)
(4)今天早上我<化妆>三十分钟。(不会使用离合词)
(5)我<写>了<汉字>一个下午。
(6)朋友<坐>了<出租车>半个小时去商场买东西。
(7)我在宿舍<洗>了<衣服>一小时。
以上各例都是错误的,其偏误产生的类型是相同的,都是将宾语和补语的位
置颠倒了。如例(1):她每天<练习汉字>两个小时。“汉字”是宾语,根据结构
S+V+(了)+时量补语(的)+0+(了),“汉字”应放在最后,改为“她每天练
习两个小时(的)汉字。”或者采用结构②,可以使宾语紧跟动词,但是必须重
复动词:她每天练习汉字练习两个小时。其余各项以此类推,应改为:
(2)我回美国<坐>九个小时的<飞机>。
我回美国<坐飞机坐>九个小时。
(3)我们每天上午<上>四个小时的<课>。
我们每天上午<上课上>四个小时。
(4)今天早上<化>了三十分钟的<妆>。
今天早上我<化妆化>了三十分钟。
(5)我<写>了一个下午的<汉字>。
我<写汉字写>了一个下午。
(6)朋友<坐>了<出租车>半个小时去商场买东西。

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朋友<坐出租车坐>了半个小时去商场买东西。
(7)我在宿舍<洗>了一个小时的<衣服>。
我在宿舍<洗衣服洗>了一个小时。
从这七个例句我们得知,外国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到时量补语时往往比我们在
课堂上教学时出现的例句要复杂的多,往往涉及到更多的语境,如例(7)在主语
后就有了地点状语,例(6)整句是一个表目的的连动句,更复杂的语境无疑给学
生使用时量补语句增加了难度。但是无论一个句子多么复杂,只要让学生记住宾
语与动词、时量成分的正确语序,就不会发生偏误。
上述的七个例子,其中例(2)-(4)偏误的发生不仅仅是源于动词和宾语的
位置问题,其中例(2)还源于“了”的运用偏误,例(3)和例(4)还源于离合
词使用的偏误,本文将在下节内容中进行探讨。
3.1.2 宾语为人称代词
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三种情况,均是宾语为特殊情况下补语和宾语位置上的
偏误,分别是宾语为人称代词、宾语为定指、以及宾语较长的情况。首先我们来
看当宾语为人称代词学生出现的偏误。
宾语为一般名词时,时量补语句的结构为①S+V+(了)+时量补语(的)+0+
(了)或②S+V+O+V+(了)+时量补语+(了),但是当宾语为人称代词时,不再
适用结构① S+V+(了)+时量补语(的)+0+(了),学生会产生如下偏误:
(1)杰克<爱>了三年<她>。
(2)我在咖啡店<等>了半个小时的<她>。
(3)老师<批评>了很长时间<我>。
(4)张老师<教>了汉语一年<我>。
以上四例偏误的发生均是因为学生直接套用了 S+V+(了)+时量补语(的)
+0+(了)格式,却没有意识到当宾语为人称代词时是不能适用这种格式,将宾语
放在时量成分之后的。这是因为在汉语中,人称代词前是不能带有任何修饰成分
的,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因此,我们要把宾语放在时量成分的前面,适
用新的格式 S+V+了+O+时量补语,或者适用② S+V+O+V+(了)+时量补语+(了),
因此,我们可以将上述例句改为:
(1)杰克<爱>了<她>三年。
杰克<爱她爱>了三年。
(2)我在咖啡店<等>了<她>半个小时。
我在咖啡店<等她等>了半个小时。
(3)老师<批评>了<我>很长时间。
老师<批评我批评>了很长时间。

2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4)张老师<教>了<我>一年的汉语。
张老师<教我汉语教>了一年。
其中例(3)不仅有宾语和补语的位置问题,还有结构助词“的”的误加,因
为宾语为人称代词时不适用结构①S+V+(了)+时量补语(的)+0+(了),因此
人称代词前也就不能有“的”。例(4)与其他例句不同,因为此句中存在双宾语
“我”和“汉语”,这时候学生就更不知道如何处理二者的位置了。当两种宾语
同时出现在时量补语句中时,“汉语”是一般名词,放在最后,“我”是人称代
词,不能放在补语之后,必须放在动词后、补语前,因此此句应按照句式 S+V+(了)
+O(人称代词)+时量补语(的)+0(一般名词),改为:张老师教了我一年的汉
语。
3.1.3 宾语为定指
宾语是否为定指、是否为确定的对象,也会对宾语和补语的位置造成影响。
例如这两句:我看了李晓霞半个钟头。我吃了饭半个小时。“李晓霞”和“饭”
同样是作为宾语在时量补语句中出现,但第一句是正确的语法形式,第二句却无
法被现代汉语系统所承认,原因就在于:“李晓霞”是个确定的对象,属于宾语
的定指;而“饭”却不能明确到具体的对象上去,确定性比较弱,属于宾语的不
定指。李大忠所著的《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把定指宾语分为七类,
从强到弱依次为:“代词>专有名词>称谓词>指示代词+量词+名词>领属性定
语+名词>普通名词>限制性定语+名词”①。一般情况下属于称谓词等级以上的宾
语就算是定指。
宾语为定指和宾语为人称代词时所适用的句法格式是一样的,即:S+V+(了)
+O+时量补语+(了),但是当宾语为不定指时,绝对不能适用这个格式,外国学生
正是因为没能意识到宾语有无定指时的区别,才产生了偏误:
(1)我认识一年多了<崎元壮大>。
(2)暑假时,她住在一个多月<奶奶家>。
(3)我看了一上午<那本语法书>。
(4)他复习了<汉语>两个月。
(5)我们学了<中国书法>一年。
例(1)中“崎元壮大”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属于专有名词,因此它是一个
非常典型的宾语定指,宾语就可以紧跟动词,放在时量成分之前。同样的,“奶
奶家”也是一个已经确定了地点的地点宾语,属于领属性定语+名词,也应该紧跟
动词,放在时量成分之前。例(3)中“那本语法书”属于指示代词+量词+名词,
也是宾语定指,放在时量成分之前。而例(4)和例(5)中的“汉语”和“中国

李大忠.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书法”是普通名词和限定性定语+名词,定指性较弱,不能将宾语放在时量成分之
前,以上各句应改为:
(1)我<认识崎元壮大>一年多了。
(2)暑假时,她<住在奶奶家>一个多月。
(3)我<看>了<那本语法书>一上午。
(4)他<复习>了两个月的<汉语>。
(5)我们<学>了一年的<中国书法>。
3.1.4 宾语较长
宾语较长是宾语为特殊情况的最后一种,当宾语较长时,为了突出宾语,以
免造成拖泥带水或重复不清的感觉,汉语语法规则中将较长的宾语放在句首,不适
用句式①S+V+(了)+时量补语(的)+0+(了),适用新句式 O+S+V +(了)+
时量补语或者②S+V+O+V+(了)+时量补语+(了)。常见偏误如下:
(1)课题组讨论了一个星期<这个问题>。
(2)公安机关调查了两年的<那个杀人案>。
(3)我看了一下午<玛丽借给我的那本书>。
(4)我穿了两年<妈妈买的那件衣服>。
以上四个例句的宾语都属于较长宾语,因为学生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学习过
这部分语法知识,造成了偏误,所以上述四句偏误应改为:
(1)<这个问题>课题组讨论了一个星期。
课题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了一个星期。
(2)<那个杀人案>公安机关调查了两年。
公安机关调查那个杀人案调查了两年。
(3)<玛丽借给我的那本书>我看了一个下午。
我<看玛丽借给我的那本书看>了一个下午。
(4)<妈妈买的那件衣服>我穿了两年。
我<穿妈妈买的那件衣服穿>了两年。
以上的四小节本文讨论了宾语和补语的位置造成的偏误,这种偏误的产生分
为四种情况:宾语为一般名词,宾语为人称代词,宾语为定指,宾语较长。接下
来本文探讨因为动词的特殊性而造成的时量补语句的偏误情况。

3.2 动词使用造成的偏误
前一部分我们分析了补语和宾语位置的偏误,这种偏误的产生多是与宾语的
情况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时量补语句中,动词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动词的不同决
定了时量补语句法格式的不同,动词为离合词、动词为短暂性动词或动词为趋向

2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动词时,都对时量补语句的结构产生影响,下文我们就从动词的三种特殊情况进
行分类探讨。
3.2.1 动词为离合词
离合词是动词的一种特殊形式,时量补语句的结构之所以与离合词息息相关,
是因为当动词为离合词时,其语法结构等同于动词带宾语,而不是一般的动词。
离合词出现在时量补语句中时,我们要将离合词看成动词+宾语,将时量成分放在
离合词的动词语素和名词语素中间,适用结构 S+V+O+V+了+时量补语或 S+V+了
+时量补语(的)+0,而不是 S+V+了+时量补语。很多外国学生在使用时量补语
句时就是因为不了解离合词的特殊性而产生偏误。例如:
(1)我<睡觉>了一天。
(2)我<游泳>了一下午。
(3)我<跑了步>二十分钟。
(4)李大齐<抽烟>了二十年。
(5)室友<生男朋友气>了很长时间。
例(1)-例(5)偏误的产生,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动词为离合词时时量
补语句的句法结构形式。“睡觉”、“游泳”、“看书”等词都是离合词,必须
拆分使用,例如:将“睡”看成一般动词,将“觉”看成一般宾语,套用结构
S+V+O+V+了+时量补语或 S+V+了+时量补语(的)+0。此外,例(3)和例(5)
中“了”的使用也不对,即使学生将离合词当做了一般动词使用,也应该将词尾
“了”放在动词性语素之后,而不是名词性语素后。因此,以上各句改为:
(1)我<睡>了一天的<觉>。
我<睡觉睡>了一天。
(2)我<游>了一下午的<泳>。
我<游泳游>了一下午。
(3)我<跑>了二十分钟的步。
我<跑步跑>了二十分钟。
(4)李大齐<抽>了二十年的<烟>。
李大齐<抽烟抽>了二十年。
(5)室友<生>了很长时间男朋友的<气>。
室友<生男朋友气生>了很长时间。
3.2.2 动词为短暂性动词
在第二章中,我们分析过“他们结了十年的婚了。”这句话,“结婚”为离
合词,按理说可以适用该格式,但是这句话却不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原因在于
结婚是短暂性动词。也就是说,不管动词是不是离合词,只要是短暂性动词,动

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作无法持续,就不能适用 S+V+O+V+了+时量补语或 S+V+了+时量补语(的)+0,


只能将其看做一般的不带宾语的动词,适用 S+V +(了)+时量补语+(了)。学生
因为不了解短暂性动词的特性,容易在使用中产生偏误:
(1)学校门口的那家饭店<开>了一星期的<业>了。
(2)美国已经<参>了两年的<战>了。
(3)我和我男朋友都<毕>了一年的<业>了。
(4)他都已经<出境出>了好几天了。
“开业”、“参战”、“毕业”、“出境”都是离合动词,所以学生在使用
时将其套用了 S+V+了+时量补语(的)+0,产生偏误,学生一旦了解了这些特殊
离合词,就能够避免这种偏误的发生。上述各句应改为:
(1)学校门口的那家饭店<开业>一星期了。
(2)美国已经<参战>两年了。
(3)我和我男朋友都<毕业>了一年了。
(4)他都已经<出境>好几天了。
3.2.3 动词为趋向动词
根据语素的构成,去向动词可以分为单纯去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而时量
补语句中的动词多为单纯趋向动词“来”和“去”。当时量补语句的动词为趋向
动词时,可以分为无宾语和有宾语两种情况。
当“来”和“去”无宾语时,其句法结构和一般动词无异,比较简单。难点
在于句子中是否有“了”以及“了”的位置影响了句子最终表达出的语义。例如
A:我去了一个月。该句表示曾经去过某地一个月,但是现在已经不在那儿了。而
B::我来了两年了。该句则表示从来到现在已经两年了,并且现在还在这个地方
继续呆下去。这两句句义的区别是由句尾的“了 2”造成的。在学生的作文中未发
现此类偏误,但是要注意防止这种偏误的出现:我去了一个月了。这句话中说话
者“我”肯定已经不在那个地方了,已经回来了,所以句尾千万不能加上表示状
态仍要持续的“了 2”。同样的,也不能说:我来了两年。说话者“我”现在仍然
在这个地方,就不能去掉表示状态持续的“了 2”。
当趋向动词有宾语时,很多学生会产生如下偏误:
(1)我<去北京去>了三个月了。
(2)李娜<回>了三个星期的<奶奶家>。
(3)他<回>了五年的英国了。
这三例偏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将趋向动词看成了一般动词,趋向动词不带宾
语时其结构和一般动词相同,但是因为趋向动词本身是短暂性动词,和“结婚”、
“毕业”等词一样,是不能适用格式 S+V+了+时量补语(的)+0 的。例句(1)

2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中,“去”这个动作是短暂性的,不能持续,更不存在持续了“三个月”这个情
况,“三个月”表达的只是去了之后在那里呆了三个月,是“去”完成之后的状
态,所以只能适用 S+V+(了)+O+时量补语+(了),说“我去北京三个月了。”
后两句分别改为:
(2)李娜<回奶奶家>三个星期了。
(3)他<回英国>五年了。
趋向动词带宾语时,除了会因为不了解趋向动词的短暂性而发生的偏误,还
有如下几种情况的偏误:
(1)我<去>一年<韩国>。
(2)我<来>了<中国>一年。
(3)我和同学<来>了<重庆>学汉语一年。
(4)我和约翰<去>了<云南>玩三天。
上述例(1)应该向表示曾经在韩国一年,说话者“我”现在不在韩国,所以
趋向动词后应加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完成的“了”。例(2)中说话者还在中国,
所以必须在句尾加上表示动作或状态仍要持续的“了”。例(3)和例(4)比较
复杂,不仅句尾缺少了表达未完成义的“了”,还在动词“来”后多添了一个
“了”,因为“来重庆”和“学汉语”、“去云南”和“玩”是表目的的连动句,
一般在句尾或第二个谓语动词后加助动词“了”,动词“来”后的“了”需要省
略,否则将会造成句子的冗杂。

3.3 了 1、了 2 使用的偏误


时量补语句中,除了动词、宾语、时量成分以外,就是动态助词“了 1”和语
气词“了 2”了。“了”与时量补语的位置问题,也一直是外国学生比较容易出现
的地方。先来看这几例:
(1)我<每天>看了两个小时的书。
(2)我<打算>睡半个小时的午觉了。
(3)我和他<做朋友>了两年。
(4)她想<着>很长时间这个问题。
(5)电话响<着>很久也没人接。
很明显,例(1)和例(2)偏误产生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这种表示习惯的时量
补语句与表示动作持续时间量的句型,所以(1)中才会在动词“看”后加上表示
完成的“了”,认为时量补语句表达的就是完成后的时间数量。其实如果句子中
有每天、打算、准备、喜欢等词作状语,表示动作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时量成分
只是用来描述每次进行这个动作时所持续的时间,所以并不涉及到“完成义”,

2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

也就不能使用“了”,这也是我们之前讨论的最简单的一种时量补语句形式,不
管是在句中的动词后,还是句尾,都不能出现“了”,在教学中,只需要讲清楚
这种语义的时量补语句与表达完成义的时量补语句的区别即可。例(3)中是放错
了助词“了”的位置,根据 S+V+(了)+O+时量补语+(了),“了”应该放在动
词之后,而不是宾语之后。同时,宾语也不能紧跟动词,而应放在时量成分之后,
或者重复动词。例(4)和例(5)则是用错了动态助词,时量补语与本身就表示
持续义的动词共同出现时,不能加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着”,汉语中不存在
S+V+着+时量补语的结构。同时,“这个问题”属于宾语定指的情况,不能放在
时量成分之后,应放在之前。因此,上述各句应改为:
(1)我<每天>看两个小时的书。
(2)我<打算>睡半个小时的午觉。
(3)我和他<做>了两年的<朋友>。
(4)他<想>了<这个问题>很长时间。
(5)电话<响>了<很久>也没人接。
“了”的偏误往往和其他语法点的偏误结合在一起,再看如下几例偏误:
(1)我<来>了三个月<中国>了。
(2)昨天他<游泳>了三个小时。
(3)我们<吃饭>一起两个小时了。
例(1)想表达的是仍然在此地的意思,应该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所持续的时
间,即动作还在继续进行。可适用句式 S+V+了+O+时量补语+了。例(2)明显表
示的是过去的动作,需要在动词后加上表示完成的“了”,适用句式 S+V+(了)
+时量补语(的)+O ,同时,还存在着“吃饭”和“一起”的错序,“一起”作
为状语修饰动作行为,应放在前面。例(3)中的动词是典型的离合词,作为助词
的“了”应放在动词后,学生将离合词当做了一般动词。上述各句应改为:
(1)我<来>了<中国>三个月了。
(2)昨天他<游>了三个小时的<泳>。
(3)我们一起<吃>了两个小时的<饭>。

2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是一门实用性十分强的专业,不管是汉语的本体语法研究,还是偏
误分析研究,甚至是本文提出的一些教学策略,只要是立足于对外汉语的,其最
终目的都是应用于教学中去,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从而降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更加高效的掌握汉语,热爱汉语。因此,任
何的本体研究最终都要应用于实践和课堂上去,所以本文选取讲授时量补语语法
点的一个课程,并进行教学设计,将前述时量补语的本体分类融入到教材和课堂
设计中,在真正的课堂上检验教学效果。

4.1 教材选取
笔者本学期在重庆大学外语学院外教汉语课实习基地担任汉语老师,在教材
的选取上,跟从于重庆大学国际学院,选取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汉语》
(初级综合 1)作为上课教材,该套教材系统的呈现了汉语实用语法、常用词汇、
汉字等语言要素,多方面呈现汉语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特点及其层次。其选取
的课文内容也能够全方位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有针对性的融入于学习者理解
和运用汉语密切相关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并予以恰当的诠释。通过对《发展
汉语》目录的观察,我发现其循序渐进的根据学习者的习得规律安排了语法的学
习体系,从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再到形容词谓语句,从地点状语到主谓谓语
句再到六大补语句型,体系十分完整,遵循了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从易到难、
急用先学、重复再现,同时采取了“小步快走”的编写原则,避免长对话、长篇
幅的课文,确保了教材的好教易学,增强了外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在《发展汉语》(初级综合 1)中,第十八课《我上了四个小时的网》是以时
量补语的语法教学为重点内容的,这个标题就是典型的时量补语句结构 S+V+了+
时量补语(的)+0,动词为离合词的情况。第十八课位于整个教材的中期偏后,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 300-400 左右的词汇,语法点的学习也涵盖了除六
大补语句型之外的其他语法成分,例如:动词谓语句,疑问句,量词的使用,存
在句,名词谓语句,时间状语,双宾语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第 13 课和 14 课,
学生已经学习了“了 1”和“了 2”,那么对于时量补语的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
基础。
但是教材的不足之处在于离合词的教学在第 26 课《圣诞节快到了》,这一课
中才第一次引入了“离合词”这个概念,例如放假、考试、见面、洗澡、睡觉、
帮忙、排队、请客、生气等词,既可以作为一个词单独使用,又可以分开,在中

2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间加上其他词语,例如:放五天假、见个面、睡个觉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离
合词拆分使用的形式并不是第一次在 26 课中出现,在 18 课中的“我上了四个小
时的网”中的“上网”就是离合词,词中间插入了“四个小时”这样的时量成分,
如果不提前使学生了解离合词的存在和用法,就不能更好地使用 S+V+O+V+了+
时量补语+了 / S+V+了+时量补语(的)+O 这样的句法格式,也无法理解“上了
四个小时的网”这样的时量补语句,因此就会出现诸如“我上网四个小时”这样
的偏误。所以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提前对离合词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和练
习,虽然篇幅不大,却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2 教学策略设计
4.2.1 语法点的导入
所谓导入,就是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今天所要学习的语法点上,
虽然是刻意为之,但又要做到不露痕迹,既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与所学语
法知识挂钩。语法导入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情景相关,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加
强学生的理解。所以这时一般会采取情景法进行带入,让学生融入进去。
以 18 课《我上了四个小时的网》为例,语法点的导入采取教师设置情景,对
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通过询问学生我们每天几点开始上课,几点下课,让学生
计算每天要学习多长时间?在学生说出答案之后引导他们正确的说出一个时量补
语句“我们每天学习四个小时。”很简单地进行了代入,也会通过类似的方式引
入“我们学习两个小时了。”这种表示完成义的时量补语句。在引导学生说出句
子之后,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语法——时量补语。”
这时学生就不会对时量补语这样一个新的语法点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反而会觉
得,新的语法点,原来我已经会说了,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4.2.2 语法点的展示和解释
展示和解释语法点不得不说是整个语法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只有对例句进
行归纳总结,给出语法格式,学生才能掌握运用要领。本文在第二章已经对时量
补语的语法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展示,而在教学中,我也将会本着教材与研
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置。
《发展汉语》第 18 课的有关时量补语的综合注释中,将时量补语的结构分为
带宾语和不带宾语,与笔者在前文中的分类是一样的:
(1)动词不带宾语 S+V+(了)+时量补语+(了)
我来了一个月了。
我睡了八个小时。
他学了两年。

3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2)动词带名词宾语 S+V+O+V+了+时量补语/S+V+了+时量补语(的)+0
我每天上一个小时的网。
我每天上网上一个小时。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了。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
从课本中总结的语法形式来看,与前文中笔者的归纳差不多,但是有如下两点
区别:
第一,教材中并未提到离合词的用法,但是“我上了四个小时的网。”这个例
子又的确是离合词拆分使用的形式,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适当插入离合词,
按照之前分类,直接将离合词与时量补语共现情况的用法入到动词带宾语中去,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也使他们在日常交流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不至于产生一些偏
误。
第二,教材中的分类是依据时量补语句的句法格式,而本文的分类是依据时量
补语句的语义,教材中的(2)直接涵盖了表达习惯、爱好等长期稳定行为的时量
补语句,即不含“了”的句子。其实在(1)中也存在不含“了”的句子,例如:
我每天睡八个小时。其实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将其单列出来,也可以把其并入
这两种格式中,只需教学中稍微提及,让学生了解不带“了”的原因即可。综上,
教材中列举的这两种结构,还是包括了笔者对时量补语句的所有划分,是十分科
学合理的,也证明了笔者的分类符合了对外汉语教学规律以及现代汉语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教材中语法讲解部分的最后,将动词为“来”、“去”时的情
况列为了特殊情况进行了单独讨论,“来”、“去”其实是短暂性动词,与“结
婚”、“毕业”、“动身”等离合词一样,不能持续,如果动词为短暂性离合动
词,要按照非离合词或者动词不带宾语来对待,适用 S+V+了+时量补语。如果是
非离合词例如:“来”带宾语,则适用 S+V+(了)+O+时量补语+(了)。教师在
教学中除了针对“来”、“去”进行阐述外,还可以扩展延伸到其他短暂性动词,
引入持续性动词和短暂性动词的分类标准,让学生根据动词性质选择不同的语法
结构。
本文在 2.1.5 中对宾语为特殊情况下时量补语句的讨论,此次教材中并没有涉
及,教师可以在学生对前述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在第二个课时中予以补充。
4.2.3 语法点的练习
语法点的练习是学生将刚刚理解的语法结构印刻在大脑中的过程,是将老师
给出的死的结构用活的过程,只有语法点的练习做到了科学合理,学生才能将语
法知识变为自己的。语法点的练习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
也要注意一些容易出现偏误的地方,注意学生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从时量补语的练习来看,第一步当然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通过老师的问题,
引导学生来回答,因为老师在问的过程中,就已经将时量补语的大部分结构带出
来了,所以学生在回答时就十分容易。例如:你每天学习多长时间?学生可以轻
松的回答出:我每天学习四个小时。练习的第二步就是生生练习,老师给出例句
和关键词,让搭档之间进行问答,缺少了老师的引导,如果学生依然能够正确进
行对话,说明时量补语句的语法结构已经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之中。练习的第三步,
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排序题,将一个时量补语句的各个成分打乱,让学生重新排
序,说出正确的句子,这样的练习难就难在乱序对学生存在一定的误导,特别是
碰到难点“了”或者学生搞不清补语和宾语位置的情况,这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学
生的偏误了解学习的薄弱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练习的第四步,就要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图片,例如:重庆大学,然后让学生
说出一个时量补语句,不限制主题,只要语法正确即可,这样每个学生说出的句
子又都不同,每一个句子都能反映该同学的掌握程度,甚至是词汇的掌握程度。

4.3 具体设计案例
根据时量补语句的教学策略分析,笔者以《发展汉语》第 18 课《我上了四个
小时的网》为教材,结合时量补语本体研究以及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进行了
具体的教学设计。因为本文的研究主题为语法——时量补语,所以教学设计以语
法部分为主要内容。教学对象为汉语为初级水平的学生,教学时间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动词带宾语以及不带宾语这两大类型时量补语句的教学,第二课时
则针对短暂性动词和宾语为特殊情况时的时量补语句进行教学。下面是具体的教
学过程:
第一课时
动词不带宾语或者动词为非离合词
(1)语法导入
老师:我们每天上午几点上课?
学生:我们每天上午八点上课。(课件上展示钟表,显示八点)
老师:我们每天上午几点下课?
学生:我们每天上午十二点下课。(课件上展示钟表,显示十二点)
老师:我们每天上午学习多长时间?
学生:四个小时。
老师:这时我们可以说:我们每天上午学习四个小时。(板书例句)
老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时量补语。
(2)语法讲解

3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老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我们”是语法成分?
学生:主语。(老师在“我们”下面标记“主语”)
老师:“学习”是什么词?
学生:动词。
老师:四个小时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时间。
老师:什么的时间?
学生:学习的时间。
老师:所以“四个小时”是补语,叫做时量补语。(老师标记“补语”)
老师总结板书语法格式:S+V+时量补语

老师:如果我们不问你每天要做的习惯,我们就问今天,今天我们八点上课,
现在几点了?(让学生看教室内的钟表)
学生:九点了。
老师:你们今天学习了多长时间了?(课件展示)
学生: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时了。
老师:谁能说一下“学习”后面为什么会带“了”?
学生:……(提示学生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老师:今天这一个小时的学习已经完成了。 那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吗?
学生:要。
老师:所以句尾的“了”还要加上一个“了”(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了 1

和了 2 的用法,老师对其进行复习和提示。)
老师: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在学习了,我们现在开始看电影。
老师就问:你们学习了多长时间?(课件展示)
学生: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时。
老师:如果动作停止了,不再继续,我们句尾就没有“了”。
总结板书语法格式:S+V+(了)+时量补语+(了)
(3)语法练习
交际练习 1: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进行交际练习时,老师注意要单独提问班里
的学生,在学生回答了老师问题后,带领全体同学进行跟读,强化大家的记忆,
同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你打算在北京学习多长时间?
你高中毕业多少年了?
你每天复习多场时间?

3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你每天运动多场时间?
狗能活多少年?大象呢?
练习二:老师在课件上给出图片或情景,学生用时量补语句来描述。
①一张北京的图片。
②两人结婚的图片。
③一个学生学习的图片。
④一个男人看电影的图片。

动词带宾语或者动词为离合词
(1)语法讲解
采用图示法:先在课件上展示一张一个男人正在看电视的图片,图片下面标注有
时间 8:00-10:00 然后提问:
老师:他在做什么?
学生:他在看电视。
老师:看时间,他八点的时候在看电视,那他十点钟的时候在做什么?
学生:还在看电视。
老师:他看了多长时间了?
学生:他看了两个小时了。
老师:我门可以说,“他看了两个小时的电视了。”
“他看电视看了两个小时了。”(同时板书两个例句)
总结归纳语法格式: S+V+O+V+了+时量补语+了
S+V+了+时量补语(的)+O+了
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个男人上网,图片下面标注有时间 8:00-12:00。
老师:他在做什么?
学生:他在上网。
老师:看时间,他八点的时候在上网,那他十二点钟的时候在做什么?
学生:还在看上网。
老师:他上了多长时间的网了?
学生:他上了四个小时的网了。
老师:我门可以说,“他上了四个小时的网。”
“他上网上了四个小时。”
老师这时可以顺带讲解除了“上网”以外的其他离合词,并告知学生离合词可以
拆分使用,中间加入其他成分,例如“四个小时”,其在时量补语句中的结构和
动词带宾语是一样的,让学生掌握离合词的用法。

3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2)语法练习。
练习一:对话练习(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进行交际练习时,老师注意要单独
提问班里的学生,在学生回答了老师问题后,带领全体同学进行跟读,强化大家
的记忆,同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你每天上几个小时的课?
你每天写作业写多长时间?
你每天吃午饭吃多长时间?
你每天看电视看多长时间?
你每个星期睡多少个小时的觉?
练习二:对话练习(同桌之间练习对话),老师给出关键词。
1 昨天 睡觉 七个小时 例如:我昨天睡觉睡了七个小时。
2 今天 吃早饭 半小时
3 每天 看电视 两个小时
4 今天下午 上网 一个半小时
5 在中国 学汉语 两年
练习三:给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
1 上网 一会儿 我 要
2他 看 三个小时 电视 了 都
3 吃饭 好久 了 她们
4 打篮球 打 马克 半个小时 了
第二课时
动词为短暂性动词时
(1)语法导入
老师:你们来中国多久了?
学生:三个月了。
老师:用时量补语句怎么说?
学生:也许会按照上节课的学习,说成“我们来中国来了三个月了。”
老师:这次呢,就不能那么说了。要说“我们来中国三个月了。”为什么呢?
(2)语法讲解
老师: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呢,当动词是“来”或“去”
的时候,我们不能这么说,要说“我们来中国三个月了。”把宾语放在动词的后
面。因为“来”和“去”不能表示持续的动作,是一瞬间就完成了,这时我们必
须用一种新的结构 S+V+(了)+O+时量补语+(了)
学生跟读。

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

老师:再看这几个离合词“结婚”、“毕业”“动身”虽然是离合词,但是不能
说我们结婚结了两年了。因为“结婚”和“来”一样,也是短暂性动词,不能持
续,必须使用新的结构 S+V+(了)+O+时量补语+(了),说成“我们结婚两年了。”

宾语为人称代词时
(1)语法导入
老师出示另一张图片:一个男生正在树下等人,时间 9:00-10:00
老师:大卫在做什么?
学生:大卫在等人。
老师:对,大卫在等女朋友。大卫等了多长时间了?
学生:大卫等了一个小时了。
老师:我们可以说:“大卫等了她一个小时了。”(同时板书例句)
(2)语法讲解
老师:这里的宾语是“她”,是时量补语句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时宾语要放在
动词之后,说“我等了他一个小时。”而不是我等了一个小时的他。不过依然可
以说“我等他等了一个小时。”
老师总结归纳格式:S+V+O+V+了+时量补语。(宾语为人称代词)
S+V+了+O+时量补语。
当宾语为较长宾语或宾语为不定指这两种特殊情况时,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
导入和教学,此处就不再赘述。

3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教学效果评估

5 教学效果评估

5.1 教学情况简述
笔者本学期在重庆大学外语学院外教汉语课实习基地担任汉语老师,为进行
时量补语教学实践和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学期外教汉语课共
有 11 名外教老师参加,通过本人在第一节课中进行的简单口测,了解到他们的汉
语水平大部分为初级水平,能够进行十分简单的自我介绍。例如:我叫**,我来
中国两年,我喜欢看书、打乒乓球,我喜欢汉语,喜欢中国。其次,他们均为外
教老师,本身就是语言老师,因此对语言就更加敏感,对语法结构等也比常人多
了一层理解力,是我在进行教学时的有利条件。但是,通过交谈我也发现,外教
老师的汉语水平基本上源自于来中国以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就是说,他们虽
然口语水平达到了初级,但是汉字水平却还未入门,这样会造成在教学中,他们
在阅读黑板或者课件时无法理解汉字,需要借助拼音,这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
注意的重点环节。通过前六次课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家庭作业,学生掌握了所有
的汉字笔画和笔顺,对于简单的汉字能够不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写出,而对于课
本上出现过的生词,学生也能够认识并读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课
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条件。
结合学生的汉语水平,本次课程从《发展汉语》的第十课开始进行教学,因
为 1—9 课重点讲解了拼音和拼写规则,学生已经掌握,而语法点中的动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数量词、趋向动词学生也已经掌握。通过这样的规划,在进行到第
九周时,我就会进行十八课《我上了四个小时的网》的教学,这时我与学生有了
一定程度的熟悉,他们也已经习惯了我的教学方式,我对他们容易发生偏误的地
方也能够多加注意,时间点十分合适。其实在第一节课进行自我介绍时,很多学
生已经能够说出时量补语句,因为每个人都要介绍自己来中国多长时间了,只是
他们的句子并不规范,存在各种偏误,所以在教学中就更加需要注意容易出现偏
误的地方。
在《我上了四个小时的网》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我们进行了生词的讲解和
练习,而第二和第三个课时,则是按照笔者第四章中进行的教学设计进行时量补
语的教学,教学过程基本符合笔者的预想,也对一些偏误的句子进行了重点讲解。
教学过程唯一让学生感到有难度的是离合词的学习,因为在《发展汉语》教材上,
离合词是在 26 课才会出现的语法点,但是因为时量补语句又确实需要涉及到离合
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难免存在难度。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离合词的用法后,他们
一直在问我该怎么辨析一个词是否为离合词,如果看到一个动词,不知道它是不

3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教学效果评估

是离合词,就无法选择正确的语法格式,这是我在进行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也是我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线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处理辨析离合
词的问题。
教学评估方式选取了试卷评估,试卷共 100 分,六道大题,按照从易到难的
顺序进行排列,试卷中穿插了课堂上所涉及的离合词知识、了 1 和了 2 的使用、短
暂性动词以及宾语的特殊情况。试卷中所给出的词语都是《发展汉语》前面的课
程中学过的生词或者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词语,保证学生做题过程中不会受到阻
碍。以分数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习得效果,能够十分直观、快捷的了解每位学生
对语法的掌握水平以及习得效果。本次测试时间选择在第十八课进行完毕后的第
二周课堂上进行,测试时间为一节课共 45 分钟,测试形式和测试时间保证了测试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教学评估试卷
一、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问题。(20)
1、你每天学习多长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每天运动多长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每天午睡多长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每天上多长时间的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每天洗多长时间的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所给词语写出句子。(20)
Eg:看 四个小时 电影
我看了四个小时的电影
1、写 一个多小时 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 一天 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 两年 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骑 两个多小时 自行车

3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教学效果评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完成对话。(10)
1、A:______________?
B:我下午写作业了。
A:你写了多长时间?
B:_______________。
2、A:你每天晚上做什么?
B:_______________。
A:你看多长时间的电视?
B:_______________。
四、给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20)
1、重庆 来 三年 小丽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婚 他们 两年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分钟 大家 她 等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 看两个月 小丽送我的那本书 我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图片写句子,描述小明一天的生活,看看他什么时候做什么?做了多长
时?(20)图片略
8:00-9:30 9:30-10:00 10:00-11:30 12:00-14:00 14:00-15:30
上课 休息 上课 午睡 上课
16:30-17:30 18:00-19:00 19:30-20:45 21:00-22:00
打球 写作业 看电视 上网
六、写作:描述上个周末,做了什么?做了多长时间?(10)
Eg:上个周末,我先洗了半个小时的澡,然后化了二十分钟的妆,和朋友逛
街逛了一上午。下午我学习了两个小时的汉语,上了一个小时的网。晚上我和室
友看了两个小时的电影,回到宿舍后,我和室友聊天聊了半个小时,然后就睡觉
了。

5.3 教学评估结果分析
此次测试的一到四题都是有固定正确答案的题目,批改原则为:整句中出现
一处语法错误扣一分,全句语句错乱、结构不当则不得分,第五题和第六题没有

3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教学效果评估

固定的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出现的语法点错误,也按照一个一分的原则进行扣除,
没有错误则得满分。
本次测试共有 10 人参与(一位学生请假),通过对本次测试试卷的批改,得
出如下结果:本次测试得分 90 分以上有 7 人,其中一位学生得到了满分;80-90
分之间 2 人;70-80 分之间 1 人;针对每道题的统计结果如下:

满分 扣1分 扣2分 扣3分 扣4分 扣 5 分以上


1.1(4) 10 0 0 0 0 0
1.2(4) 10 0 0 0 0 0
一(20) 1.3(4) 10 0 0 0 0 0
1.4(4) 10 0 0 0 0 0
1.5(4) 10 0 0 0 0 0
2.1(5) 10 0 0 0 0 0
2.2(5) 10 0 0 0 0 0
二(20)
2.3(5) 9 1 0 0 0 0
2.4(5) 9 1 0 0 0 0
3.1(5) 7 0 3 0 0 0
三(10)
3.2(5) 8 2 0 0 0 0
4.1(5) 9 1 0 0 0 0
4.2(5) 8 1 1 0 0 0
四(20)
4.3(5) 2 7 1 0 0 0
4.4(5) 6 3 1 0 0 0
五(20) 2 2 3 1 1 1
六(10) 1 2 3 1 2 1

由表格可知,第一大题的五道小题中,所有学生均获得了满分。第一大题是
一道十分简单的题型,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问答练习在课堂已经进行过很多次的口
头练习,另一方面是这五道小题的设置均为表示习惯的时量补语句,学生不需要
使用到“了”,减少了偏误率。同时,问题的设计中语法结构已经给出了。学生
可以直接针对“多长时间”进行替换,不容易出现偏误。但是通过对学生测试答
案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回答全部都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等,答案比较单一,也是课堂上老师反复提到的几个数量短语,没有进行拓展和
发散,这也是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4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教学效果评估

第二大题的五道小题中,除了一位学生第三小题和第四小题忘了加表示完成
意义的“了 1”,其他学生均获得了满分。第二题在课堂的口语练习中也遇到了类
似题目,例如第一课时后半部分的“练习二”,学生只需要在所给的关键词的基
础上加上助词“了”“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时量补语句中“了”的位置的
掌握以及整个句法结构的掌握,从结果来看,已经基本掌握。
第三大题是完成对话,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因此也比较容易发生偏误。
其中第一小题的 A 对话,课堂练习中没有涉及过,所以学生给出的答案各式各样,
有 3 位学生给出了错误的语法形式。第二小题中,2 位学生只注意到了第一问中时
表示习惯的时量补语句,不需要带“了”,在第二问中却带上了“了”,发生了
偏误。
第四大题是错序重排,在时量补语这个语法点中,错序重排是最难的题目形
式,因为时量补语句本身的难点就在于动词、宾语、补语、助词之间的位置问题,
如果题目将所有成分的顺序打乱,学生就更加容易出现偏误。同时,这四道题涉
及到了“趋向动词”、“短暂性动词”、“人称代词”和“较长宾语”,都是易
错点。四道小题中只有 2 位学生得到了满分,其他学生的偏误最多出现在第三、
四题中,没有及时意识到宾语“她”和“小丽送我的那本书”的特殊性。
第五题通过图画和时间点的形式,让学生描述小明一天的生活,其实就是让
学生通过时量补语句进行描述,同时还要根据图画中的时间节点计算时间段,对
学生是一个综合的锻炼。本题中学生在语法结构并未出现太多错误,但是很多学
生在写作时,有时候不带“了”,有时候带了“了”。这道题的设计,学生如果
选择了表示小明的习惯的时量补语句,则全篇都不能出现“了”,如果选择了表
示小明已经完成的动作的时量补语句,则全篇的动词后都要带上“了”,这一部
分未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第六题相当于自由发挥的作文题,因为试卷中给出了例句,很多学生的答案
是模仿例句进行的,没有出现偏误,只有 3 位学生出现了“了”的偏误。学生使
用的词语也是课堂上常用的词语“学习”、“看电视”、“看书”等,没有进行
相应的拓展和发散。

5.4 教学策略改进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得知,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时量补语句的基本
结构和用法,大部分学生对于时量补语句中的难点“短暂性动词”、“离合词”、
“了”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基本能够避免偏误的出现。一位学生的最后得
分为 78,主要是因为该位学生的词汇量相比其他学生较差,课堂上没能对生词进
行积累,课下没有进行复习,所以在测试中不了解很多生词的含义,产生了比较

4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教学效果评估

多的偏误。其余学生只是在“了”、“较长宾语”等难点上出现了些许偏误,是
因为练习较少的原因。但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给出的时量补语句都
比较单调,结构十分固定。比如当动词带宾语或动词为离合词时,时量补语句有
两种结构,但是因为试卷上更多的是结构 S+V+了+时量补语(的)+O+了,学生
可以直接进行套用,降低了难度,因此没有学生选择结构 S+V+O+V+了+时量补语
+了。这也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过分的关注了句法结构,没能让学生真正的感
知句义、感知语境,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种现象:学生一旦没有了句法结构或者忘
记了句法结构,就不会用时量补语句进行表达了。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
注意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
方面来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的让学生依赖语法结构。本文第二章在
进行时量补语本体研究时,是根据时量补语句的语义功能和结构类型进行分类的,
是为了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加清晰的教学思路。但是在课堂中,教师要在学生对句
子有了自己的认知,有了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再出示结构,同时,在课堂练习
中,也要防止学生直接套用格式。
其次,学生对于熟悉的词语能够正确运用,但是对于不熟悉的词语往往无法
辨析是否为离合词、短暂性动词等,这时,老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培养他们积累生词的积极性。对动词有了更多的认知,学生才能选择合适的语法
结构。
再次,教师在课堂练习中,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更多的词汇,不拘泥于老师给
出的几个例子,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

4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结 语

6 结 语

本文选取时量补语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时量补语是对外汉语教学
中的六大补语句之一,另一方面因为时量补语常常与语法点“了”、离合词、以
及动词的性质等共同出现,无形中增加了外国学生的学习难度,总是成为外国学
生学习汉语中的瓶颈,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首先对时量补语句进行了三种类型的划分,将其分为一:表示习惯、爱
好或打算等长期保持稳定的行为;二: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三:表示动作
持续的时间数量,并且动作将继续持续。并根据这三种语义分类总结了时量补语
句的结构类型,同时也将离合词、“了 1”、“了 2”等难点融入到了句型的划分
中去。而除了这三种时量补语句的大类之外,笔者还根据动词的特殊情况—短暂
性动词,宾语的特殊情况——宾语较长、宾语不定指、以及宾语为人称代词,进
行了时量补语句特殊句型的分析。基本上囊括了汉语日常生活中以及书面用语中
能够使用到的时量补语句。
接下来本文根据北京语言大学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笔者所在学校的国际
学院学生家庭作业为语料基础,进行了外国学生时量补语偏误分析,根据学生的
偏误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了解到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将易
错点融入到教学中,尽量在第一时间就做到不让学生出现偏误。
本文的教学设计是以《发展汉语》第十八课《我上了四个小时的网》作为蓝
本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了前文的理论研究和句型分类,在教学设计中进
行适当的增添和改进,以期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好时量补语句,
对离合词、短暂性动词、了 1、了 2 理解透彻,降低学习难度。
最后,笔者将《我上了四个小时的网》教学设计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并
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结果显示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基本
掌握了时量补语的结构类型,根据测试结果,笔者也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相
应的改进。
希望这样一个针对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以及教学研究能够有效的提高时量补
语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真正的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方法和指导,
也能为今后的教材编排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4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致 谢

六年的时间飞速而过,仲夏之季的毕业典礼悄然来临,金秋时节的开学典礼
仿佛还在昨日。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
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六年的时间
里,我 在 学 习 上 和 思 想 上 都 受 益 非 浅 。 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
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请允许我向陪伴我六年的老师和同学
们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首先,特别感谢贾雯鹤教授对我悉心的指导,从本科到研究生,他是唯一一
位陪伴我度过六年求学道路的导师。这次的论文也是在贾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
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
论文定稿,贾老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
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贾雯鹤老师致以诚挚的
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感谢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研究生阶段给我爱护和支持的老师们,特
别是杜瑾老师对我的鼓励和肯定,帮助我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
态迎难而上,树立信心,最终取得成功。
然后,感谢所有给我关心和支持我的同学、朋友,是你们让我的大学时光充
满欢声笑语。我们一起谈天说地,畅聊人生理想。你们的陪伴和关爱,让我在青
春蜕变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孤单。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是你们让我享受着亲情的温暖。感谢你们时时
刻刻对我的惦记和牵挂,是你们使我能无忧无虑地走完自己的大学生活。

张百慧

二 O 一五年五月 于重庆

4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曹保平,冯桂华.2003.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95-98.
曾妍.2013.时量补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吉林大学文学院.
段姣平.2012.初级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中的补语编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
院.
甘玉龙,秦克霞. 1993.新订现代汉语语法[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郭锐.199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6):410-419.
黄伯荣,廖序东.2010.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贾颖.2013.关于时量补语的另外两种格式[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4):22-25.
江秀艳.2013.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教学设计[D],吉林大学文学院.
金普.2009.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扬州大学文学院.
靳古隆. 2007.说“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J]. 焦作大学学报,(1):34-39.
李大忠.2007.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江.2001.从《汉语初级教程》看对外汉语教学补语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
:52-56.
李锦姬.2003.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刘士红. 2012.拟象性理论与含时量补语的两种句型[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48-50.
刘颂浩.2012.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刘珣.2010.新实用汉语课本(第 2 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1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2005.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2006.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吕文华. 2001.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
(3):78-83.
马庆株.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秦洪武.2002.汉语“ 动词+ 时量短语” 结构的情状类型和界性分析[M].当代语言学,(2):
90-100.
荣继华.2011.发展汉语(初级综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史锡尧. 1990.语气词“了”、“呢”的表意作用[J].汉语学习,
(2)
:3-6.
税昌锡. 2010.时量补语语义多指现象的认知解释[J]. 华文教学与研究,(2):61-65.
佟慧君.1986.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肖奚强,芮晓伟.2008.外国学生汉语数量补语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4)
:44-50.
谢静.2010.英语国家留学生时量补语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邢福义.2003.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枢.1985.宾语和补语[M].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闫娇莲.2007.时量补语与宾语共现时的分布与原因探微[J].职业圈,(7):34-36.
杨峥琳,刘倩.2006.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
报,(8):28-31.
岳中奇.2006.时量补语句中“了 2”的语法功能考释[J],韶关学院学报,(5)
:25-30.
张建,谢晓明.2008.动词后数量短语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属性[J],汉语学习,(4)
:44-51.
张雅冰.2005.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1)
:129-131.

46
对外汉语中的时量补语教学研究
作者: 张百慧
学位授予单位: 重庆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张百慧 对外汉语中的时量补语教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