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博士

  世界工程科技界的权威刊物——美国《工程》学术周刊,曾在 2000 年评选出世界近现


代史上包括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内的 125 位对人类发展最具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华裔科学家
仅占 3、5 位,而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就是其中的一位。邓文中也是 125 人中迄今仍健在的
20 多人中的一个。

  在中国旅美科协 11 月 15 日在纽瓦克机场喜来登酒店召开的 2002 年年会暨 10 周年庆


典上采访邓文中时,很难相信面前这位文质彬彬、慈祥而和善的老者就是多次创新并改写
世界桥梁史的那个人。只有从旅美科协工程学会会长陈立强一旁的介绍中,才得知邓文中
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拥有 8000 多名员工的美国林同炎国际公司
董事长兼总工程师,以及中国旅美科协名誉顾问。

  作为世界著名的桥梁专家,邓文中在世界各地设计和建造了包括美国旧金山——奥克
兰大桥、中国上海杨浦大桥在内的各种桥梁 100 余座,其中有 6 座创建了当时桥梁建造的世
界纪录。问及这些大桥中最喜欢哪一座时,邓文中笑称,每个人都问我这个问题。说实话,
哪一座我都喜欢,不管有没有获过奖,我花心血搞的桥,都像我的孩子,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各的个性。

  邓文中说,像 1980 年开工的北卡罗莱纳州 Linn Cove 桥,位于优美的北卡州国家公园


风景区,建桥时牵涉到风景区保护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连桥墩也不能进去做,只好从空中
往下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也一律不能放在地面。这座桥原是一位法国人设计的,但采用
他的设计,就要采用法国的特殊机械,工程造价就会相当昂贵。承包商找到我们,我们对
美国的施工工具加以改良,使这一工具既可做桥面,又可做桥墩,从而造出了世界上最复
杂的悬臂桥。邓文中说,对自己的孩子,爱是爱,但不会个个都满意;完成每座桥以后,
也都会做出检讨,发现一些缺点。

  邓文中设计的建筑物高效、美观、引人注目,能够充分反映其所在国家、地区的环境、文
化和历史,许多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在北美,在南美,在非洲,在亚洲,都有邓文
中设计、建造的桥梁,也为他赢得了“邓氏大桥永无日落”的美誉。邓文中说,“安全,实
用,经济,美观”,是他 36 年造桥生涯中始终遵循的 4 个要素。

  64 岁的邓文中出生于广东肇庆,在香港珠海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到德国达姆斯泰
德科技大学学习并获工程博士学位。他于 1968 年赴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其夫人冯仪人女
士是邓文中在香港学土木工程时的同窗。融邓文中 36 年造桥心血和精华的《造桥 36 年》一
书,刚刚在最近出版发行。夫妻俩兴味盎然地向记者介绍着书中他所建造的每一座大桥的
图片。指着邓文中曾参与建造过的中国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南京长江二桥、虎门大桥等
中国桥梁的图片,邓太太说,现在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说南京
长江二桥,放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流的。邓文中则表示,应浙江省政府的邀请,他正在
给设计中的杭州钱塘江大桥做技术顾问。杭州钱塘江观潮是中国一大壮观景象,这里即将
要建起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邓文中坦言,这座桥有几方面的技术难度,新桥所在的杭州湾潮水很高,造成强力的
横向冲击力,这对新桥开始施工时运送材料、设定桩柱等构成一定难度。此外,跟他所建造
的旧金山海湾大桥一样,杭州湾大桥的两边也是软土和冲积泥,欠缺承受力,所以桥墩的
地基需要深入海底 100 米,以增加其稳定性和承受力。不过,他笑说,两条桥虽然同样有难
度,但中国由于人工和材料较便宜,所以杭州湾大桥纵使在施工技术上破世界纪录,建筑
费则不致于破世界纪录。

大智者大爱--大师李国豪

  科学需要率真。李国豪坦言,他习惯实话实说。
  这个可敬的老人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科学和爱。为爱而献身科学;一
生从事科学却仍保持一个普通人对人、对人类社会、对祖国的特殊的爱。
  李国豪是 1936 年同济大学土木系的毕业生,同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38
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并被
破格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学家克雷伯尔。
  1940 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论
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反响,时年仅 26 岁的李国豪自此便
以"悬索桥李" 而闻名于世。此后,他除了从事钢结构焊接问题的研究外,主要负责研究工
程实际中出现的各种桥梁结构方面的新老难题。他潜心于对悬索桥、行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
析,从中一一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发表了近十篇重要论文。其中,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
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撑弯矩高峰
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 70 年代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至
于他对火车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则都填补了当时的空
白。1942 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
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辨别准则》,成为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
则。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而成为第一位
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1943 年夏,他又成功发表论文《珩架和类似体
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论文所体现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后来被广泛引用于高层建筑和其他
复杂结构的计算中。1944 年 9 月,李国豪移居维茨堡市。至此,他和克雷伯尔一起工作的时
期基本告一段落。然而,三十五年后,这段深厚的合作情谊再次得到延续:1979 年,李国
豪重访达姆施塔特市,德高望重的克雷伯尔组织了一个桥梁工程界人士的盛大欢迎会,克
氏本人在会上发表讲话,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李国豪当年取得的突出成就,当李国豪介绍自
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桁桥梁扭转、稳定、振动》时,全场欢声雷动,克雷伯尔更是激动不已。
  从 70 年代开始,李国豪结合工程实际,致力于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在这
一时期内写成专著《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后又推广于研究拱桥、曲线桥和斜梁桥
的荷载横向分布,获得成功。至此。这位结构工程的专家已建构起一个基于同一原理和力学
模式、使用于中外各种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统一方法。
  1977 年,李国豪劫后复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学人治校,自见不凡。李国豪以其恢弘气
魄,出众才华,运筹帷幄,指点方略,令同济卓然而成为一所国内外公认的以理工为主的
多科性重点大学,功绩累累,世人共识。
  此后,他先后主持编写《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重建结构理论研究所,组建桥梁研究
室,开展桥梁的空间分析、稳定、抗震、风振和车辆振动方面的研究,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研
究生,由此进而形成地震工程、风工程和桥梁工程的研究中心。
  80 年代,他的英文版专著《箱梁和桁梁桥的分析》在国外出版。此间,他还先后发表了
大曲率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理论和公路弯桥及斜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分析理论,引起学
术界广泛注目。
  1981 年,李国豪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
从而进入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进入 80 年代以后,他还先后获得过联邦德国授予的歌德奖章(1982)和大十字功勋勋
章(1987 年),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荣誉工学博士称号(1985 年)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
会授予的"国际工程功绩奖"(1987 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5 年),"陈嘉庚技
术科学奖"(1996 年)和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工学博士称号(1998 年)。
   1994 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
   一个当年从广东梅县贫苦农家走来的青年,以其不懈的努力,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
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今已是誉满天下的李国豪,在内心深处,仍保有一份普通人
对世界的爱。那天,在他的寓所里,老人指着窗外对着我们,也对着夫人林凤棣女士,若
有所思地说:"我搬进这个大楼有一段时间了,隔壁的人都不任识。我建议,社区一个月、
两个月组织一次活动。人生活在社会里,关在一间屋子里不行。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并从中
获得乐趣。社区信息要沟通,有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社区不能只搞经济,没有上轨道
呀!"
科学孕于率真,伟大寓于爱心。爱为科学的土壤,大智者大爱。

大师林同炎

  林同炎 1912 年生,今年 88 岁,福州市人,是世界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世界上最


早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科学奖,就是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林同炎奖。

  1925 年,林同炎 14 岁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他每试必冠,是校长茅以升、


教授孙宝琦的得意门生。1931 年,林同炎由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执教的胞兄林同济
的资助,到该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
建筑界。刚到美国时,他只想着要当个小工程师,却没想到最后成了享誉国际的世界级建
筑工程师。林同炎硕士毕业后曾一度留校任教。其间,他走出校门,到过旧金山、芝加哥、纽
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地,一路观看了许多展览和建筑,其中最使他感兴趣的就是各国的
桥梁,他一一拍照,以备日后深入研究。

  1956 年他完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
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翻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是
“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
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1954 年,林同炎在美国创建了“预应力学会”和“林同炎国际公司”。“林同炎国际
公司”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设计、建造了百余座美轮美奂的桥梁及房屋建筑,举世闻名。1972
年 12 月 23 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 511 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惟
独屹立着林同炎建造的一座 18 层的美洲银行大厦。1977 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
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他设计的莫
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