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地工技術,第 99 期(民國93年3月)第93-102頁

SINO-GEOTECHNICS, No.99 ( MAR., 2004) PP.93-102

軟岩鑽掘樁承載力之案例分析
古志生 李德河
義守大學土木工程系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

摘 要
我 國 西 部麓 山 帶有 許 多上新 世 與 更新 世 所沉 積 而成之 地 層,其 岩性 以 膠結 不良 砂 岩、粉 砂岩 及 泥
岩 (頁 岩 )為 主 。 這 些 岩 層 之 成 岩 時 間 較 短 , 岩 質 膠結 不 良 而 岩 性 軟 弱 , 具 有遇 水 軟 化 或 崩 解 之 特 性 。
重大工程常使用之大口徑樁基礎在此種介於岩石與土壤之特殊地質材料的承載力是相當有趣的研究
課 題。本 文藉 由 軟岩 地 層鑽 掘 樁 的樁 載 重試 驗,採用 不 同 的詮 釋 法評 估 其 軸向 極 限 承載 力,並進 行 軟
岩 基 樁 承載 行 為之 探 討。分 析 結 果發 現 樁身 阻 抗樁所 佔 之 荷重 比 例隨 樁 頭變位 之 變 動而 遞 減,至最 大
試 驗 荷 重 21.22MN時 之 樁 身 阻 抗 約 為 40%; 而 且 在 軟 岩 層 之 單 位 平 均 樁 身 阻 抗 與 對 應 之 樁 頭 變 位 有
關 , 約 介於 120kPa至 196kPa之 間 。

關鍵字: 軟 岩, 鑽 掘樁, 樁 載 重試 驗 。

DRILLED SHAFTS BEARING CAPACITY IN SOFT ROCK


KU CHIH-SHENG LEE DER-HER

DEPT. OF CIVIL ENGNG, I-SHOU UNIVERSITY DEPT. OF CIVIL ENG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western foothills of Taiwan, most soft rock strata are sedimentary rocks formed in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As the soft
rock was a young formation, the cementation of the rock is quite weak and susceptible to weathering, slaking and eros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public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ok place in the soft rock-rich western Taiwan. The side resistance and end
bearing of shaft in soft rock is one of the interesting research subjects. Pile tests results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rilled
shaft bearing capacity in soft roc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friction and test load is the function of pile head settlement,
and is about 40% at the maximum test load. Meanwhile, the unit side resistance of pile in soft rock is the function of pile head
settlement. The unit side resistance ranges from 120kPa to 196kPa.

KEY WORDS:soft rock, drilled shaft, pile loading test.

一、前 言 (1995)認 為 軟 岩 (weak rock)之 單 軸 壓 縮 強 度 介


於 0.5∼20MPa, 其 軟 岩 強 度 之 上 限 主 要 考 慮 到
軟弱岩盤泛指破碎岩盤、風化岩盤以及地 混 凝 土 之強 度 。 Hassan 和 O’Neill (1997)將 單
質 年 代 較年 輕 而岩 石 強度較 低 之 岩盤,本 文 所 謂 軸 壓 縮 強 度 0.5∼5.0 MPa之 粘 性 地 質 材 料 (土 壤
之軟岩係指地質年代較年輕而岩石強度較低之 或岩石)定義為IGM(intermediate geomaterial)。
岩 石。岩 石 分 類所 指 之強度 通 常 以單 軸 壓縮 強 度 我國西部麓山帶有許多上新世與更新世所
代 表,不 過,目前 對 軟岩單 軸 壓 縮強 度 的範 圍 尚 沉 積 而 成之 地 層,其岩 性以 膠 結 不良 砂 岩、粉砂
未有一致之定義。日本將單軸壓縮強度 岩 及 泥 岩 (頁 岩 )為 主 。 這 些 岩 層 之 成 岩 時 間 較
10-20MPa 以 下 之 岩 石 視 為 軟 岩 。 Kulhawy 短,岩 質 膠 結不 良 而岩 性軟 弱,具 有 遇水 軟 化或
94 古志生、李德河:軟岩鑽掘樁之承載力之案例分析

崩 解 之 特性,其 抵抗 風 化、沖 蝕 之 能力 較 差,而 二、基樁在軟岩之承載力


且此類岩體在高低含水量時之強度會有明顯差
異 (李 德 河和 古 志生,2000;林 景 民,2001),浸 依基樁施工方式而言,在土壤中有打入式
水 後 之 強 度 約 折 減 20-60% 左 右 ( 鄭 富 書 等 , 基 樁、鑽 掘 式基 樁 與植 入式 基 樁,在 軟岩 地 盤之
1996;許 慶 祥,2002;古 志 生 等,2003)。由 北 基 樁 大 都為 全 套管 或 反循環 之 鑽 掘樁。單 樁 之 極
而 南 都 有這 種 軟岩 地 層,例 如 大 南灣 層、頭 嵙山 限 承 載 力 可 分 解 成 樁 身 阻 抗 與 樁 底 支 承 力 (式
層、卓蘭 層、六雙 層 等等(何 春 蓀,1986)。大 南 1),並 可由 靜 力學 公 式、經 驗 式 或樁 載 重試 驗 法
灣 層 之 單 軸 壓 縮 強 度 在 0.22到 0.99MPa之 間 (古 估 算。不 過,基樁 與 土壤或 岩 層 之互 制 行為 相 當
志 生 、 李 德 河 , 1997)。 北 部 楊 梅 層 砂 岩 、 泥 岩 複 雜,正 確 無誤 的 估算 基樁 之 承 載力 相 當 困 難 。
之 平 均 單 軸 壓 縮 強 度 分 別 為 3.43MPa 及
2.82MPa;頭 嵙 山 層 砂 岩、泥 岩 之平 均 單軸 壓 縮 Q = Qs + Qb………………….…………….(1)

強 度 分 別為 3.12MPa及 2.69MPa;卓 蘭 層 砂岩 、 式 中 Q: 基 樁 之 承 載 力 , Qs: 樁 身 阻 抗 ,


泥 岩 之 平 均 單 軸 壓 縮 強 度 分 別 為 3.72MPa 及 Q b : 樁 底 支 承力 。
1.50MPa(施 國 欽、李 彪,1994)。高 雄 田 寮 泥 岩 在軟岩地盤之基樁大都為全套管或反循環
含 水 量 11%到 14%之 岩 心 試 體 的 單 壓 強 度 在 2到 之 鑽 掘 樁,兩 種施 工 方式對 樁 周 和樁 底 岩體 產 生
4MPa 之 間 , 平 均 單 壓 強 度 約 為 3.3MPa( 古 志 甚 大 之 擾動,對 基 樁 之承載 力 和 變形 量 均有 明 顯
生 、 李 德 河 , 2002)。 由 以 上 資 料 可 知 , 國 內 上 影 響。因 此,純理 論 性的基 樁 極 限承 載 力或 沉 陷
新世與更新世地層之單軸壓縮強度大部分在 量 之 評 估方 式 並不 適 用,結 合 靜 力學 公 式、經驗
0.5∼5.0 MPa 範 圍 內 , 屬 於 軟 岩 (Weak, Very 式或樁載重試驗法的基樁極限承載力評估方式
Soft, Very Low Strength)或 Hassan和 O’Neill 較 為 可 行。
定 義 之 粘性 地 質材 料 IGM。 O’Neill (2001)檢 討 許 多 嵌 入 軟 岩基 樁 之載
早期,在這些軟岩地區的開發較少且規模 重 試 驗 結果 後 指出 , 側璧阻 抗 (side resistance)
亦 小,雖 然也 有 沖蝕、崩塌 等 破 壞案 例 發生,然 的 大 小 與許 多 因素 有 關;這 些 因 素包 括 軟岩 的 凝
而 因 災 情較 輕 微且 個 案較少,並 未 引 起 廣泛 的 注 聚 力 (cohesive) 和 摩 擦 剪 力 強 度 (frictional
意。隨著國內重大建設逐漸往西部麓山地區推 shear strength) 、 鑽 孔 壁 面 的 粗 糙 度
展,例 如 第二 高 速公 路、南 北 高 速鐵 路,以及 許 (roughness)、 樁 體 與 岩 石 介 面 的 結 合 情 形 、 以
多 的 大 型山 坡 地住 宅 社區的 開 發,西 部 麓山 地 區 及 岩 體 薄 夾 層 (seam)或 不 連 續 面 等 等 。 Hassan
軟 岩 的 相關 問 題逐 漸 浮現。其 中,重 大 工程 常 使 和 O’Neill (1997) 建 立 一 個 考 慮 壁 面 粗 糙 度
用之高承載量之大口徑樁基礎在此種性質介於 (asperity)、泥 膜 (smear)的 混 凝 土與 軟 岩介 面 垂
真正岩石與土壤之特殊地質材料的承載力是相 直 剪 應 力 (vertical shear stress)的 分 析 模 式 。
當 有 趣 的研 究 課題。在 一般 土 層 中有 關 樁身 摩 擦 Wilson(1976) 根 據 南 非 Elizabeth 港 橋 樑
力與樁底承載力之研究眾多且已獲致不錯的成 工 程 之 試樁 結 果,並 以粘性 土 之 評估 方 法來 決 定
果,並 有 商 業用 套 裝軟 體可 供 使 用。對於 軟 岩基 嵌 入 白 堊 紀 泥 岩 (cretaceous mudstone)之 樁 身
樁之側壁阻抗與樁底承載力之了解遠少於土壤 摩 擦 力,由 試 樁結 果 顯示,單 位 樁身 摩 擦力 (f su )
中 基 樁,國 內此 部 分之 相關 研 究 亦較 為 缺乏。因 約 為 0.2S u (S u =不 排 水 剪 力 強 度 )。
此,如 何 恰 當評 估 軟岩 基樁 之 承 載力,對 大 地工 Williams 和 Pells (1981) 認 為 砂 岩 、 泥
程 師 是 一 個 相當 大 的考 驗。 岩、頁 岩 之 基 樁側 壁 阻抗與 岩 體 強度 或 混凝 土 強
度 (小 者 )、 介 面 之 粗 糙 度 及 岩 體 勁 度 (stiffness)
有 關,實 際 設 計之 時 應根據 基 本 的剪 力 強度 及 粗
糙 度 等 參數 進 行評 估,基樁 側 壁 阻抗 可 由岩 體 單
壓 強 度 來評 估 (公式 2)。
地工技術,第99期(民國93年3月) 95

τ s = αq u (0.5 MPa <q u < 60 MPa) 承 力 (q ub )之 評 估 相 當 困 難 。 有 些 岩 盤 試 樁 之 樁


…………………………………………(2) 底 承 載 達 3-10倍 的 岩 體 單 壓 強 度 仍 未 見 真 正 的
其 中 τ s : 側 壁 阻 抗 (MPa) 破 壞 (Williams, 1980)。 由 試 樁 結果 顯 示, 內 涵
α: 折 減 係 數 安 全 係 數 2-3之 樁 底 容 許 支 承 力 (q a )約 等 於 岩 體
q u : 岩 體 單 壓 強度 (MPa) 單 壓 強 度 (Rowe and Armitage, (1987)。 此 外 ,
Hooley 等 人 (1993) 蒐 集 過 壓 密 粘 土 、 軟 也 有 以 粘 性 土 之 評 估 方 法 9S u (S u : 不 排 水 剪 力
岩、風 化 岩 之樁 身 阻抗 與單 壓 強 度之 案 例 資 料 , 強 度 , =0.5q u ) 來 決 定 軟 岩 之 極 限 樁 底 支 承 力
發 現 單 位樁 身 阻抗 與 試體的 單 壓 強度 有 關,建 議 (Wilson, (1976)。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在 軟 岩 中 貫 入
單 壓 強 度 在 0.25MPa∼3.0 MPa時 , 單 位 樁 身 阻 數 公 分 或 十 餘 公 分 時 之 打 擊 數 即 等 於 50, 也 有
抗 可 由 單 壓 強 度 估 算 之 ( 公 式 3) 。 Horvath 等 工 程 案 例 採 用 外 差 的 方 式 計 算 SPT-N值 , 並 以
(1983) 、 Kulhawy 和 Goodman (1987) 及 場鋳樁經驗式來評估軟岩基樁之極限支承力,
AASHTO (1992)等 亦 分 別 提 出 由岩 層 的單 壓 強 此法之適用性有待驗證。
度 估 算 單位 樁 身阻 抗 之建議 式 (4、5、6式 )。Reese
和 O’Neill (1988) 則 建 議 (4) 式 適 用 於 單 壓 強 度 三、軟岩樁載重試驗
小 於 1.9MPa之 岩 層 。

f s = 0.15(q u ) 1/2 (0.25MPa <q u <3MPa) 樁載重試驗是求得基樁承載力最可靠的方

…………………………………………(3) 式。一般而言,樁載重試驗可分成兩大類,其
一 為 前 期 樁 載 重 試 驗 (preliminary pile test),
f s = (0.2∼0.3)(q u ) 1/2 (q u < 40 MPa)
另 一 種 為 驗 收 樁 載 重 試 驗 (acceptable pile
…………………………………………(4)
test)。 前 期 樁 載 重 試 驗 主 要 在 了 解 基 樁 之 極 限
f s ≤ (0.15)(q u ) (q u < 5 MPa) 承載力,因此,此種方式之最大試驗荷重須達
…………………………………………(5) 試驗樁破壞或降伏荷重。通常前期樁載重試驗
也會在試驗主樁安裝監測儀器,以了解樁體阻
f s = (0.03∼0.04)(q u ) 1/2 (q u < 40 MPa)
抗之分佈情形並區分樁身摩擦力及樁底支承
…………………………………………(6)
力。驗收樁載重試驗主要檢核基樁之安全性,
f s : 單 位 樁 身摩 擦 力(MPa) 通常其最大試驗荷重為設計載重的兩倍,正常
q u : 岩 體 單 壓 強度 (MPa) 的驗收樁載重試驗通常不會發生破壞或降伏。
以上各種由軟岩單壓強度估算基樁單位面 前期樁載重試驗結果對檢核各種詮釋法的適用
積 樁 身 阻 抗 之 公 式 (2、 3、 4、 5、 6式 ), 在 相 同 性甚為有效。不過,這種樁載重試驗的資料相
單壓強度計算所得之最大與最小單位面積樁身 當有限,尤其是對軟岩基樁而言,更是可遇不
阻 抗 相 差達 10倍。若 是應用 於 國 內大 口 徑場 鑄 基 可求。主要的原因是軟岩基樁的承載力通常較
樁 之 極 限樁 身 阻抗 估 算,其 差 異 之大 所 產生 之 承 大,其極限荷重可能達數千噸,因此,執行此
載 力 差 異恐 怕 不是 安 全係數 可 克 服,選 用時 不 可 種樁載重試驗之困難度遠大於小口徑的打擊
不 慎。此 外,大部 分 軟岩可 供 室 內試 驗 之現 地 岩 樁。
心 鑽 探 取樣 不 易,且 取得樣 品 之 品質 及 代表 性 亦
須 考 慮,因此,國 內必 須 累 積 相 當 之 案 例 分 析 ,
3.1 軟岩試樁之相關條件
建立適用之軟岩單壓強度與基樁單位樁身阻抗 由於樁載重試驗所需試驗費用較昂貴,因
之 關 係 式。 此,除了重大工程外,一般工程鮮有執行樁載
樁底極限支承力所需驅動之變位太大,在 重試驗。軟岩地區之樁載重試驗報告非常有
土層的實際試樁案例中達到真正的破壞荷重並 限,本文擬由兩支軟岩地區某公共工程案之樁
不 多,在 軟岩 盤 中更 少,因 此 軟 岩中 樁 底 極 限 支 載重試驗結果進行軟岩基樁承載力之初步探
96 古志生、李德河:軟岩鑽掘樁之承載力之案例分析

討 。 目 前 國 內 壓 力 樁 載 重 試 驗 大 都 參 考 ASTM 線 之 極 限 承 載 力 判 斷 較 為 容 易;不 過,圖 二 之 B


D1143-81(94)規 範 進 行 , 並 以 標 準 加 載 荷 重 方 試樁曲線隨樁頭變位增大而其阻抗亦逐漸增
式 (Standard loading procedure)為 主。在 最 大 加,此類型之試樁曲線不易判定其極限承載
荷 重 之 維 持 時 間 為 12或 24小 時 外 , 其 他 各 階 加 力。軟 岩 之 試 樁 結 果 通 常 屬 於 圖 二 之 B試 樁 曲 線
載 荷 重 之 維 持 時 間 均 以 2小 時 為 限;解 壓 時 每 次 類型,其阻抗隨樁頭變位增大而逐漸增加而無
減 少 25%荷 重 , 且 各 階 荷 重 維 持 時 間 均 為 60分 明顯降伏現象,因此不易判定其正確極限承載
鐘。各階段試驗之變位記錄除了安裝電子式變 力。對於不易判定其極限承載力之試樁曲線,
位計之自動化量讀系統外,為求周密起見,亦 仍可利用適當的詮釋方法判釋較恰當的極限承
同時安置人工量測的測微錶及水準儀, 載力。
兩 支 軟 岩 壓 力 樁 載 重 試 驗 中 , P1為 前 期 樁 可用來判釋基樁極限承載力的方式眾多,
載重試驗,試樁位置之地層分部及鋼筋計安裝 根 據 Kulhawy (1995)之 統 計 , 樁 載 重 試 驗 極 限
位 置 如 圖 一 所 示 。 P2為 驗 收 樁 載 重 試 驗 , 此 試 承 載 力 之詮 釋 法至 少 有 41種。早期 使 用的 極 限承
驗 樁 並 未 安 裝 監 測 儀 器 ; 試 驗 樁 位 置 20公 尺 深
SPT-N Rebar Pile
度內均為灰色泥岩偶夾粉砂岩地層。兩個試驗 0
Silty sand,brownish yellow
0.5 m 0m

場 址 軟 岩 之 單 壓 強 度 試 驗 結 果 如 表 一 所 示 , P1
8 2m
2m
23
Brownish yellow silty mudstone,
試驗場址軟岩之平均單壓強度試驗約為 5
weathered
71 5.8 m
1042kPa, P2試 驗 場 址 軟 岩 之 平 均 單 壓 強 度 試
6m
D=1.2 m

驗 約 為 555kPa。 有 關 試 驗 兩 支 主樁 基 本 資料 詳
Depth (m)

100/10
10 10 m
表二。
100/10 Gray silty mudstone
3.2 試樁結果判釋 15
14.5 m
15 m

樁 載 重 試 驗 可 得 到 載 重 沈 陷 量 曲 線 (load 100/6

vs. settlement curve) , 習 慣 上 簡 稱 為 試 樁 曲 20


20 m

線。由 於 地 層 條件 及 破壞型 式 之 不同 而 有不 同 型
圖一 P1試樁之地層條件與鋼筋計位置
式 之 試 樁曲 線,常見 之 試樁 曲 線 如圖 二 所 示。圖
二 之 A試 樁 曲 線 具 有 明 顯 降 伏 現 象,此 類 試 樁 曲

表一 各試驗場址軟岩之單軸壓縮強度
Sample Unit Weight Water Content Uniaxial Compression Grain Size Analysis
Hole No. Remark
Depth(m) (kN/m3) (%) Strength,(kPa) (sand/silt/clay),(%)
6.4~6.5 20.26 10.67 750 -
10.0~10.1 20.78 4.22 972 53.5/35.5/11 Silty Sandstone
10.4~10.5 20.12 10.93 998 9.7/82.5/7.8 Mudstone
P1
15.3~15.4 22.84 9.85 1255 40.2/48.9/10.9 Sandy Mudstone
15.5~15.6 21.71 7.08 981 53.4/35.5/11.1 Silty Sandstone
18.0~18.1 21.79 10.93 1297 1.6/79.2/19.2 Mudstone
7.9∼8.0 22.0 13.8 549 Mudstone
P2 12.7∼12.8 22.2 15.7 361 3/62/35 Mudstone
19.8∼19.9 22.8 13.4 755 Mudstone

表二 主樁基本資料
Pile No. Diameter Length Construction Method Length of Socket Site Instrumentation

P1 120 cm 15m All Casing(dry) 13m Hsinchu Yes

P2 150 cm 15m All Casing(wet) 15m Koashiung None


地工技術,第99期(民國93年3月) 97

載力詮釋法大都以小樁徑之試樁結果加以驗 表 三 為 6種 詮 釋法 之 判釋結 果,由 表 中可 以


證。由 於 樁徑 小 之承 載 量也 較 小,因此,由 小樁 發 現 各 種 詮 釋 法 所 得 P1試 樁 之 極 限 承 載 力 值 差
徑低極限承載樁驗證而得的試樁詮釋法是否在 異 頗 大 , 而 僅 有 三 個 方 法 可 以 得 到 P2試 樁 之 極
高 承 載 能量 的 軟岩 基 樁亦適 用,這 是 需 要加 以 檢 限 承 載 力 值 。 圖 二 為 北 部 泥 岩 為 主 之 地 盤 的 P1
討 的 問 題。 壓力樁載重試驗結果,圖三為南部泥岩壓力樁
本文基於簡單明確、合乎邏輯,可以數化 P2之 載 重 試 驗 結 果 。 由 圖 三 及 圖 四 中 可 以 知 道
等之 原則選用了 6種詮釋法 。這些方法 之中 兩 支 試 驗 樁 之 最 大 樁 頭 變 位 分 別 約 為 69mm及
Terzaghi法、Hirany and Kulhawy (1989)係 分 27mm,此 最 大 樁 頭變 位與 Terzaghi法 之 10%樁
別 以 10%及 4%樁 徑 之 變 位 量 所 對 應 之 荷 重 為 極 徑 相 去 甚遠,因 此 無法 由Terzaghi法 判 釋 此 兩 支
限承載力,此兩法屬於簡單明確的詮釋法。 試 樁 之 極限 承 載力 。
Davisson (1972)、 Ng et al. (2001) 係 分 別 考 Load (MN)

慮 基 樁 荷 重 時 之 彈 性 變 位 及 塑 性 變 位 (樁 端 極 限
荷 重 之 變 位 ), 此 兩 法 屬 於 合 乎 邏 輯 的 詮 釋 法 。
De Beer (1967)、 Chin (1970) 均 為 曲 線 模 式 ,
Settlement (mm)

屬於可以數化之詮釋法,此兩種分析方法在
Fellenius(1980)論 文 中有 較 詳 細之 說 明。
Davisson(1972) 根 據 樁 徑 1 呎 之 打 擊 樁 的
試 樁 結 果,將 試樁 破 壞荷重 發 生 時之 樁 頭變 位 分 A B

解 成 三 個部 分,分 別為 彈性 變 位、樁 尖極 限 荷重
變 位 及 0.15吋 。 彈 性 變 位 (δ e )可 由 材 料 力 學 之 基 圖二 常見試樁曲線示意圖
本 公 式 (式 7)計 算 ; 樁 尖 極 限 荷 重 所 需 變 位 在 樁 Load (MN)
0 5 10 15 20 25

徑 1呎 時 之 建 議 值 為 0.1吋 。 香 港 (BD,1997)則 將
0

Davisson法 略 作 修 正 , 修 正 後 之 試 樁 破 壞 荷 重
Diameter = 1200 mm
Length = 15 m

發 生 時 之 樁 頭 變 位 如 式 (8)所 示 。 Ng等 人 (2001)


20
Settlement (mm)

針對彈性變位及樁尖極限荷重變位兩方面之討
論 , 修 正 Davisson之 方 法 而 提 出 大 口 徑 鑽 掘 樁
40

載 重 試 驗破 壞 荷重 的 判釋方 法,並 考 慮 土層 與 岩
層 之 不 同 地 層 條 件 。 Ng等 人 建 議 之 試 樁 破 壞 荷
60

重 發 生 時之 樁 頭變 位 (δ M )如 式 (9)、式 (10)所 示 :
80

PL …………………………………(7)
δe = 圖三 試驗樁P1之試樁曲線
EA 0 5
Load (MN)
10 15
0

PL D(mm)
δM (mm) = (mm) + + 4(mm) …(8) Diameter = 1500 mm
EA 120 Length = 15 m

10

1 PL
δ M (mm) = 0.045D(mm) + (mm) …( 9)
Settlement (mm)

2 EA
20
3 PL
δM (mm) = 0.045D(mm) + (mm) ...(10)
4 EA
30

其 中,D為 樁徑,P為 荷 重,L為 樁 長,E為


基 樁 彈 性模 數,A為 基 樁斷 面 積。式 (9)適 用 於土 40

層 中 基 樁, 而 式 (10)適 用於 崁 入 岩層 之 基樁 。 圖四 試驗樁P2之試樁曲線
98 古志生、李德河:軟岩鑽掘樁之承載力之案例分析

表三 各種試樁判釋法之應用結果 或 5%樁 徑 , 此 判 釋 基 準 似 乎 可 作 為 國 內 軟 岩 地
Pile No. P1 P2
區 高 承 載 之 大 口 徑 鑽 掘 樁 (φ=100∼200 cm)載 重
Pile Diameter (mm) 1200 1500
Pile Length (m) 9.2 15 試 驗 結 果 之判 釋 基準 。
Rock Type Mudstone Mudstone 由圖五及圖六中可以發現,甚受推薦之
Max. Test Load 21.22 MN 11.07 MN
Davisson法 所 求 得 之 極 限 承 載 力 對 應 之 變 位 量
Terzaghi, 10%D NA NA
Hirany and Kulhawy 18.8 MN NA 較 小 , 在 前 期 樁 載 重 試 驗 (P1)或 驗 收 樁 載 重 試
Davisson 12.6 MN 10.8 MN 驗 (P2)均 可 應 用 此 法 判 釋 得 極 限承 載 力,顯 示 此
Ng 20.7 MN NA 法 適 用 性相 當 良好。不 過,此 法 所 得 之極 限 承載
De Beer 4.98 MN 8.21 MN
Chin 23.47 MN 11.98 MN
力 對 應 之變 位 量較小,對於高承載之大口徑鑽掘樁
而言,此樁頭變位量判釋所得之極限承載力較接近
對 於 台 灣高 承 載之 大 口 徑鑽 掘 樁 (φ=100∼200cm) 極限樁身阻抗,而非真正之極限承載力。Ng等人

而言,驅動極限承載力所需之基樁頭沉陷量相 (2001)以Davisson法為主之修正方法中考慮4.5%樁
當 大 , 實 務 上 之 試 樁 最 大 變 位 通 常 不 易 達 到 (胡 徑之塑性沉陷量對應之荷重為極限承載力之判釋法
邵 敏,2001;古 志 生 等,2003)。而 且 一 般 試 樁 較為合理 , 可 以 考 慮 以 此 法 取 代 Davisson法 應

最 大 載 重依 規 範為 設 計載重 之 二 倍或 三 倍,在 保 用 於 鑽 掘樁 載 重 試 驗 結 果之 判 釋 。
守 的 設 計條 件 下,軟 岩地區 試 樁 之樁 頭 沉陷 量 達 De Beer (1967)、Chin (1970) 之 兩 種 可 數
樁 徑 10%的 機 率 不 大。因此,作 者 認為 Terzaghi 化 的 曲 線 法 中 , De Beer法 獲 致 之 極 限 承 載 力

之 10%法 雖 然 相 當 明 確 且符 合 物 理意 義,但 使 用 及 對 應 之樁 頭 沉陷 量 偏低,所 判 釋之 極 限承 載 力


於 小 樁 徑或 摩 擦型 之 壓力試 樁 的 可能 性 較高,在 接 近 極 限 樁 身 阻 抗 , 為 較 保 守 之 詮 釋 法 。 Chin
高 承 載 之大 口 徑鑽 掘 樁的應 用 機 會較 少,特 別 是 法 係 將 試樁 曲 線假 設 成雙曲 線 型 式,其 判釋 所 得

樁 身 與 樁底 承 載同 時 驅動的 軟 岩 鑽掘 樁,試 樁 時 之 極 限 承載 力 比最 大 試驗荷 重 還 大,屬 於外 差 結


所施加之最大荷重應該是無法產生符合定義之 果;由於試驗樁沒有達到明確降伏或破壞,因
樁 頭 變 位 。 Hirany 和 Kulhawy(1989) 或 此,無 法 確 認 此極 限 承載力 判 釋 值是 否 為基 樁 承

O’Neill 和 Reese(1999) 建 議 一 般 土 層 場 鑄 樁 受 載 力 之 真正 極 限值 。
軸 向 壓 力 之 破 壞 載 重 約 發 生 於 樁 頭 沉 陷 量 達 4%

Load (MN)
0 5 10 15 20 25 30
0

De Beer, Pu = 4.98 MN Terzaghi, Pu = ? MN


20
Davisson, Pu = 12.6 MN
Settlement (mm)

40

Hirany & Kulhawy, Pu = 18.8 MN Ng et al., Pu = 20.8 MN


60

80
Chin, Pu = 23.47 MN
Diameter = 1200 mm
Length = 15 M
100

圖五 P1試樁之判釋結果
地工技術,第99期(民國93年3月) 99

Load (MN)
0 5 10 15
0

10 De Beer, Pu = 8.21 MN
Chin, Pu = 11.98 MN
Settlement (mm)

20
Davisson, Pu = 10.8 MN

30 Hirany & Kulhawy, Pu = ? MN

Ng et al., Pu = ? MN
Diameter = 1500 mm
Length = 15 M Terzaghi, Pu = ? MN
40

圖六 P2試樁之判釋結果

整體而言,對於沒有達到明確降伏或破壞 圖 七 為 軟 岩 地 盤 之 前 期 樁 載 重 試 驗 (P1)的
的 試 樁 結果,應 用 本 文選用 之 各 種 判 試 方法 所 得 樁 身 阻 抗與 樁 底支 承 之驅動 情 形。圖 中 之樁 身 阻
到 的 承 載力 差 異甚 大,應用 時 可 能造 成 爭議 或 困 抗與樁底支承力係由監測儀器量測結果分析而
擾。依 筆 者 之經 驗,考慮適 當 變 位的 判 釋方 法 較 得,可 視 為 直接 量 測之 樁身 與 樁 底承 載 量。由樁
為 可 行,如 Ng等 人 (2001)之 方 法;不過,由 於試 身阻抗與樁頭變位之曲線可以發現此軟岩基樁
驗 樁 沒 有達 到 明確 降 伏或破 壞,應 用 這 種判 試 方 之樁身阻抗有降伏現象但並沒有明顯的尖峰
法得到的極限荷重未必是軟岩基樁之真正極限 值,而 是 類 似應 變 硬化 之行 為。也 就 是說 此 軟岩
荷重或破壞載重,應該稱為判釋極限荷重 基 樁 並 沒有 明 顯之 樁 身摩擦 力 破 壞現 象。樁 底 支
(interpreted ultimate load)較 為 恰 當 。 承與樁頭變位之曲線顯示樁底支承仍隨著樁頭
變 位 之 增加 而 增大,在 最大 樁 頭 變位 時 仍未 達 尖
四、軟岩之承載行為 峰 值。基 樁 整 體之 承 載行為 係 樁 身阻 抗 與樁 底 支
承 之 綜 合反 應,因 此,就樁 底 支 承仍 未 達尖 峰 值
一般而言,極限樁身阻抗驅動所需的變位 之 情 形 而 言 , 此 試 驗 樁 在 最 大 荷 重 21.22MN時
量 遠 小 於極 限 樁底 支 承力驅 動 所 需的 變 位量,因 尚 未 達 到破 壞 階段 。
此,無 論 就 理論 或 實際 案例 來 看,基 樁之 承 載力 雖 然 樁 底支 承 尚未 有 明顯的 降 伏 現象,不 過,此
都 是 先 以樁 身 阻抗 為 主,之 後 樁 底支 承 力再 隨 著 試 驗 樁 之 最 大 加 載 荷 重 21.22MN略 大 於 前 文 所
變 位 增 加而 逐 漸發 揮。嵌入 岩 盤 之 承 載 力亦 大 部 述 Ng法 之 判釋 極 限荷 重 (20.8MN),故 可 將 此 階
分 為 樁 身 阻 抗 提 供 (Wyllie,1992)。 除 了 通 過 軟 段 荷 重 視為 極 限荷 重。首先,將 各 階 段量 測 所得
弱 層 達 到良 好 承載 層 之點承 樁 外,基 樁 之工 作 荷 樁底支承除以最大樁底支承來探討樁底支承隨
重 大 部 分為 樁 身阻 抗 提供,因 此 之 故,正確 評 估 樁 頭 變 位之 驅 動情 形。由圖 八 中 各荷 重 階段 的 樁
基 樁 之 極限 樁 身阻 抗 顯得相 當 重 要。 底支承驅動比率來看,可以發現樁頭變位約達
軟岩性質較為特殊,與真實岩石和土壤之 0.25%樁 徑 (3mm)時 , 其 樁 底 支 承 驅動 僅 約 15%
特 性 有 所差 異,軟 岩 基樁之 承 載 行為 是 否有 其 獨 之 樁 底 極 限 承 載 ; 而 樁 頭 變 位 約 1.25% 樁 徑
特之處?甚為重要的樁身摩擦力所佔荷重比例 (15mm)時 , 其 樁 底 支 承 驅 動 達 45%之 樁 底 極 限
又 如 何 呢 ? 以 下 將 由 安 裝 監 測 儀 器 之 P1軟 岩 試 承載。
樁 結 果 來初 步 探討 這 個有趣 的 問 題。
100 古志生、李德河:軟岩鑽掘樁之承載力之案例分析

Load (MN)
0 5 10 15 20 25
0

Qt(max) = 21.22MN
Qs(max) = 8.19 MN
Qb(max) = 13.03MN
20
Pile head settlement (mm)

40

60

Qs Qb Qt

80

圖七 P1樁各階荷重之樁身阻抗與樁底支承
Qs/Qsu or Qb/Qbu or Qs/Qt (%)
0 20 40 60 80 100
0
Settlement/Diameter (%)

4 Qs/Qsu

Qb/Qbu

Qs/Qt

圖八 P1樁之各階荷重之比率與樁頭變位關係

其次,由圖八中各荷重階段的樁身阻抗佔 使 樁 底 條件 較 佳有 關 。
總 荷 重 之比 率 來看,隨 著樁 頭 變 位之 增 加而 逐 漸 將各階段量測所得樁身阻抗除以極限樁身
遞 減,當樁 頭 變位 約 0.25%樁 徑 (3mm)時,其 樁 阻 抗 可 以了 解 樁身 阻 抗之驅 動 比 率。由 圖八 中 可
身 阻 抗 佔總 荷 重之 63%;而 樁 頭 變位 達 1.25%樁 以 發 現 樁頭 變 位約 達 0.25%樁 徑 (3mm)時,其 樁
徑 (15mm)時 , 其 樁 身 阻 抗 佔 總 荷 重 約 為 50%; 身 阻 抗 驅動 約 達 50%之 極 限 樁 身 阻抗;而 樁 頭變
至 最 大 試 驗 荷 重 時 之 樁 身 阻 抗 約 為 40% 總 荷 位 約 達 1.25%樁 徑 (15mm)時 , 其 樁 身 阻 抗 驅 動
重。此 試 驗 樁 之樁 身 阻抗樁 與 底 支承 所 佔之 荷 重 約 達 70%之 極 限 樁 身 阻 抗 。 據 Reese之 研 究 結 果
比例隨樁頭變位之變動趨勢符合土壤中基樁之 顯 示 , 基 樁 之 變 形 量 約 達 0.6%樁 徑 時 , 樁 身 摩
行 為,承 載 力都 是 先以 樁身 阻 抗 與為 主,之 後樁 擦 力 可 完 全 發 揮 ; Kulhawy則 認 為 完 全 驅 動 樁
底 支 承 力再 隨 著變 位 增加而 逐 漸 發揮。不 過,此 身 摩 擦 力之 變 位約 為 5∼13mm;雖 然 此 試 驗樁 之
軟岩試樁結果顯示樁底支承力所佔比例似乎比 樁 身 阻 抗 驅 動 情 形 與 Reese 及 Kulhawy 之 研 究
較 顯 著,此 現 象應 該 與此基 樁 採 乾鑽 施 鑽方 式 而 結 果 略 有不 同,不 過,筆者 認 為 在決 定 軟岩 基 樁
地工技術,第99期(民國93年3月) 101

250

200 6 - 10 m Max. fs=222 kPa


Average Shaft Resistance (kPa)

15 mm
150 Max. fs=172 kPa
fs=127 kPa

10m - 14.5m
100 Max. fs=122 kPa
fs=113 kPa
2-6m

50
fs=60 kPa

0
0 20 40 60 80
Settlement (mm)
圖九 P1樁不同深度岩層的平均樁身阻抗與樁頭變位關係

之 設 計 樁身 阻 抗時 仍 需考慮 適 當 之對 應 變位,以 可 計 算 折減 係 數值 約 為 0.12至 0.19,此 折 減 係 數


本 試 驗 樁而 言,樁 頭變 位15mm左 右 應 該 是 可以 值 較 接 近 Hooley 等 人 及 Kulhawy 和 Goodman
接 受 的 參考 值 。 之 建 議 值 0.15。
根據鋼筋計之計讀結果,可以計算各深度
之 荷 重 大小,進 而 求 得各段 地 層 之單 位 平均 樁 身 五、結語
阻 抗 。 圖 九 為 P1試 樁 不 同 深 度 岩 層 之 單 位 平 均
樁 身 阻 抗,由 圖中 可 發現各 段 岩 層之 單 位平 均 樁 根據本文單一軟岩鑽掘樁案例的初步探
身 阻 抗 均隨 樁 頭變 位 之增加 而 增 大,並 無明 顯 之 討 , 發 現 Ng等 人 所 提 的 Davisson修 正 法 適 用 於
尖 峰 值 出現。假 設 各段 之樁 身 摩 擦力 均 勻 分 佈 , 本 文 軟 岩鑽 掘 樁前 期載 重 試 驗 之 判 釋。樁 身 阻抗
則最大試驗荷重時所對應之單位平均極限樁身 樁 所 佔 之荷 重 比例 隨 樁頭變 位 之 變動 而 遞減,至
摩 擦 力 分 別 為 122kPa(深 度 2-6m)、 222kPa(深 最 大 試 驗 荷 重 21.22MN 時 之 樁 身 阻 抗 約 為
度 6-10m)、 172kPa(深 度 10-14.5m)。 承 前 段 所 40%。試 驗 樁 在軟 岩 層之單 位 平 均 樁 身 阻抗 與 對
述,在 考 慮樁 頭 變 位為 15mm時 所 對 應 之 單位 平 應 之 樁 頭變 位 有關,約介於 120kPa至 196kPa之
均 樁 身 摩 擦 力 分 別 為 60kPa( 深 度 2-6m) 、 間。
127kPa(深 度 6-10m)、113kPa(深 度 10-14.5m)。 此 外 , 本 文 之 分 析 結 果 驗 證 Hooley等 人 及
由於對應深度之單壓強度試驗數量有限, Kulhawy 和 Goodman 由 岩 石 單 壓 強 度 估 算 之
且 岩 層 性質 之 差異 不 大,故 將 基 樁深 度 內未 風 化 單 位 樁 身摩 擦 力建 議 式 (3、5式 )可 以獲 致 較佳 結
岩 層 視 為單 一 軟岩 層,並假 設 此 岩層 之 樁身 摩 擦 果,不 過,筆者 認 為此 法僅 供 初 步參 酌 使用。由
力 均 勻 分佈,以 便 於 探討基 樁 之 單位 平 均樁 身 阻 於軟岩基樁之承載力為基樁與軟岩之互制反
抗 與 軟 岩單 壓 強度 之 關係。整 理 鋼 筋 計 之計 讀 結 應,受到地質狀況、基樁條件等許多因素的影
果 可 求 得 6-14.5m 段 軟 岩 層 之 單 位 平 均 樁 身 阻 響,而 且 國 內 可用 以 分析之 軟 岩 試樁 案 例相 當 有
抗 與 樁 頭變 位 有關,約介於 120kPa至 196kPa之 限,目 前 尚 無 法由 少 數之案 例 探 討提 出 國內 軟 岩
間 。 試 樁 岩 層 之 岩 心 單 壓 強 度 在 基 樁 較 適用 之 單位 樁 身摩擦 力 建 議式。期 待 國 內
0.75MPa∼1.3MPa 之 間 , 平 均 單 壓 強 度 約 為 地 工 界 繼續 努 力,來 日有足 夠 資 料建 立 本土 適 用
1.04MPa。由 單 位 樁 身摩擦 力 及 單壓 強 度關 係 式 之 軟 岩 基樁 承 載力 評 估方式 。
102 古志生、李德河:軟岩鑽掘樁之承載力之案例分析

shaft frictional resistance mobilized by bored piles


致謝 in overconsolidated clays and socketed into weak
and weathered rock,”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Weak Rock, Balkema, pp. 447-455.
本 研 究 承 蒙 國 科 會 提 供 研 究 經 費 補 助 (計 畫
HORVATH, R. G., KENNEY T. C., AND KOZICKI, P.,
編 號:NSC 92-2211-E-214-003,NSC 92-2211 (1983)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drilled piers in weak rock” Canadian Geotechnical
-E-006-055), 特 此 申 謝 。 Journal, Vol. 20, pp. 758-772.
KULHAWY, F.H., (1995) “Estim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for
參考文獻 Foundation Design & Drilled Shaft Foundations”
Short course Lecture Notes, Sinotech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Inc., Taipei.
古志生、李德河(1997),「大南灣層工程特性初步探討」,第 KULHAWY, F. H., AND GOODMAN, R. E., (1987)
七屆大地工程研討會,台北金山,第1129-1134頁。 Foundations in Rock, Butterworth.
古志生、李德河(2002),「泥岩基樁摩擦力之初步研究」,2002 NG, CHARLES W.W., YAU, TERENCE L.Y., LI,
岩盤工程研討會,新竹,第591-600頁。 JONATHAN H.M. AND TANG, WILSON H., (2001)
“New Failure Load Criterion for Large Diameter
古志生、翁佳薏(2003),
「粉砂岩與混凝土介面剪阻抗之研究」,
Bored Piles in Weathered Geomaterials” Journal of
地震衍生之邊坡破壞行為之研究與應用九十一學年度期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末研究成果研討會,台南市,第117-146頁。 Vol. 127, No. 6, pp. 488-498.
林景民(2001),「軟弱岩石之應力應變與屈服行為」,國立交 O’NEILL, M.W., (2001) “Side Resistance in Pile and
通大學土木所碩士論文。 Drilled Shaft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李德河、古志生(2000),「泥岩鑽掘樁軸向承載力之探討」土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l. 127, No. 1, pp.
3-16.
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第73-82頁。
REESE, L.C., AND O’NEILL, M.W., (1987) “Drilled Shafts:
何春蓀(1986),台灣地質圖說,經濟部地質調查所。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and Design Methods,” U.S.
胡 邵敏 (2001), 「由 試樁結 果談大 口徑長 樁之 設計與 施工問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題」,PILE TALK研討會-大口徑場鑄樁之設計、施工 Administration, Virginia.
與試驗,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第B1-B37頁。 ROWE, R.K., AND ARMITAGE, H.H., (1987) “A Design
許慶祥(2002),「膠結不良岩層之力學行為研究」,國立中興 Method for Drilled Piers in Soft Rock”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24, pp. 126-142.
大學土木所碩士論文。
WILLIAMS, A.F., AND PELLS, P.J.N., (1981) “Side
施國欽、李彪(1994),「台灣地區沉積岩單壓強度初步研究」,
Resistance Sockets in Sandstone, Mudstone, and
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219-228頁。
Shale”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18, pp.
鄭富書、李怡德、黃燦輝 (1996),「軟弱砂岩遇水弱化行為實 502-513.
驗研究」,1996岩盤工程研討會,第373-382頁。 WILSON, L.C. (1976)., “Tests of Bored and Driven Piles in
Creaceous Mudstone at Port Elizabeth, South
AASHTO (1992),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Africa,” Pile in Weak Rock, Geotechnique No. 26, pp.
Bridge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2-12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WYLLIE, D.C. (1992), Foundations on Rock, E & FN
BUILDINGS DEPARTMENT (BD), “Pile Foundation:
SPON, London, pp. 205-237.
Practice Note for Authorised Persons and
Registered Structure Engineers, No. 66 Buildings
Ordinance Office, Hong Kong (1997).
FELLENIUS, B.H., (1980) “The Analysis of Results from
Routine Pile Load Tests,” Ground Engineering, Vol.
13, pp. 19-31.
HASSAN, K. M., AND O’NEILL, M. W., (1997) “Side
load-transfer mechanisms in drilled shafts in soft
argillaceous rock,”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l. 123, No. 2, pp.
145-152.
HIRANY, A., AND KULHAWY, F. H., (1989)
“Interpretation of Load Tests on Drilled Shafts,”
Proceed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urr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Vol. 2 pp. 1132-1149.
HOOLEY, P., AND BROOKS, S.R.L., (1993) “The ultimat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