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第 51 卷第 1 期 煤炭科学技术 Vol. 51 No.

1
2023 年 1 月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n. 2023

张宏伟,李 胜,韩 军,等. 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应用[J]. 煤炭科学技术,2023,51(1):


191−202.
ZHANG Hongwei, LI Sheng, HAN Jun, et al. Geo-dynamic divi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tudy of rock burst[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51(1):191−202.

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应用
张宏伟 ,李 胜 ,韩 军 ,宋卫华 ,兰天伟 ,荣 海 ,付 兴 ,杨振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矿业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 要:冲击地压的实质是煤岩体内积聚的弹性变形能突然释放的动力现象,是煤矿重大动力灾害之
一。地质动力区划认为现代地质构造运动等内动力作用和构造应力场对矿井动力灾害的孕育、发生
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地质动力区划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对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在煤矿开
采领域主要用于研究现代构造运动影响下的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问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
动力区划团队根据中国大陆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形式的特点,在俄罗斯И.М.巴图金娜院士和И.М.佩图
霍夫院士创建的以断块构造划分为核心内容的地质动力区划方法基础上,经过 30 余年的研究和实际
应用,对地质动力区划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广泛拓展,创建了地质动力环境评价方法、煤岩动力系统
与能量特征分析方法和矿井动力灾害多因素模式识别方法,开发了岩体应力分析系统和地质动力区
划信息管理系统,丰富和深化了地质动力区划理论和方法,开创了地质动力区划研究的全新体系,
为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矿井动力灾害的危险性预测与防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笔者介绍
了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方面的部分应用成果:①基于地质动力区划的煤岩动力系统分
析方法,计算确定的系统“损伤区半径上限值”作为冲击地压工作面超前支护范围的参考值,为冲击
地压矿井确定超前支护范围提供了依据;计算确定的系统“影响区半径上限值”作为冲击地压矿井工
作面开采影响范围参考值,为确定 2 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离提供了依据。②基于地质动力区划的
多因素模式识别方法,在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分单元精
细化预测,为矿井提供了更精确的冲击地压危险性区域空间定位和更准确的冲击地压危险程度预测
结果,提高了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地质动力区划在中国的义马、鹤壁、鹤
岗、双鸭山等矿区的 40 多个煤矿的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和防治工作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键词:地质动力区划;矿井动力灾害;冲击地压;地质动力环境;煤岩动力系统;多因素模式识别;危险
性预测
中图分类号:TD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36(2023)01−0191−12
Geo-dynamic divi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tudy of rock burst
ZHANG Hongwei, LI Sheng, HAN Jun, SONG Weihua, LAN Tianwei, RONG Hai, FU Xing, YANG Zhenhua
(College of Min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Abstract: Rock burst, one of the major dynamic disasters in coal mine, which is the energy sudden release accumulated in coal and rock
under elastic de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cademic viewpoint of geo-dynamic division, the internal dynamic action such as modern geo-
logical tectonic movement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reparatio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ynam-
ic disasters in coal mines. Geo-dynamic division method is mainly used to research the impact of internal dynamic geological processes on
human activities in engineerings, and it is mainly used to research dynamic disasters such as rock burs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tec-
tonic movements in the field of coal mi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movement and tectonic form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e geo-dynamic division researching team,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has expanded the content of geo-dynamic division after

收稿日期:2022−09−30 责任编辑:朱恩光 DOI:10.13199/j.cnki.cst.2022-158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4135,51674139,5190414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0801407)
作者简介:张宏伟(1957—),男,黑龙江汤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Tel:0418-5110040,E-mail:kyzhw@263.net

191
2023 年第 1 期 煤炭科学技术 第 51 卷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geo-dynamic division method with fault block structure division as the core con-
tent extensivel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academicians I.M. Batugina and I.M. Petukhov in Russia. After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geo-dynamic environment, the analysis method of coal-rock dynamic system and energ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ulti-factor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of dynamic disasters in coal mines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team developed the rock mass
stress analysis system and the geo-dynamic divis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enriched and deepened the theory and meth-
ods of geo-dynamic division, and further created a new system of geo-dynamic division, which providing a new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risk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dynamic disasters in coal mines such as rock burst, coal and gas outburst. The geo-dynamic division
method and some application results in rock burst were introduced. First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method of coal-rock dynamic system in
geo-dynamic division, the “upper limit value of damage zone radius” was determined as the reference value of advance support range in
working faces with rockburst risk, which provided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advance support range of rockburst mines. The “upper limit
value of influence zone radius” was determined as the reference value of influence range of working face mining in rockburst mines, which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working fac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multi factor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of geo-dynamic division,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eo-dynamic division information system, we have realized the refined prediction
of rockburst risk by units. We can provide more accurate spatial location of rockburst risk area and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results of
rockburst risk degree for the mines, thus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timeliness of rockburst risk prediction in coal mines. The geo-dynam-
ic divis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risk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dynamic disasters in more than 40 coal mines, such as
Yima, Hebi, Hegang, Shuangyashan and other mining areas in China.
Key words: geo-dynamic division; dynamic disaster in coal mines; rock burst; geo-dynamic environment; coal-rock dynamic system;
multi-factor pattern recognition; risk prediction

若释放的能量大于所消耗的能量,将产生冲击地压[3];
0 引 言
COOK 等 [4] 指出采矿过程中,能量释放的增加率超
冲击地压的实质是煤岩体内积聚的弹性变形能 过材料的能量耗散能力,将引发冲击地压。1965 年
突然释放的动力现象,是煤矿重大动力灾害之一。 COOK[5] 提出了刚度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发生一定要
1738 年英国南史塔福煤田发生世界上第一次有记载 满足“围岩与支架”的组合刚度小于矿山结构本身的
[1]
的冲击地压 ,以后在前苏联、德国、南非、波兰、捷 刚度,矿体系统的刚度达到极限刚度是发生冲击地
克、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以及中国等 20 多个 压的原因。1975 年布霍依诺[6] 提出了夹持煤体理论,
国家和地区都记录有冲击地压现象。我国首次冲击 认为坚硬的顶板可将煤体夹紧,从而阻碍深部煤体
地压发生在 1933 年抚顺胜利矿,之后在北京、辽源、 自身或“煤层−围岩”系统交界处的卸载变形,积蓄较
通化、阜新、北票、枣庄、大同、开深、天府、南桐、 多的弹性能,一旦高压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减
徐州、大屯、新汶等矿区都相继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 小,煤岩体将会发生破坏和运动形成冲击地压。И.М
截至 2022 年 8 月,我国冲击地压矿井数量为 146 处 佩图霍夫[7] 表明了围岩的弹性变性能和煤岩体自身
(2022 年 8 月 11 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召开的全国 积聚的能量为冲击地压的发生提供了基础。
煤矿瓦斯和冲击地压重大灾害防治现场会)。随着我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章梦涛[8] 基于冲击地压的
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大以及浅部 发生与岩体失稳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煤岩体的变形
[2]
煤炭的逐步枯竭,深部开采将逐步成为主流 。随着 失稳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冲击地压的产生源
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等矿井 于煤岩材料本身的失稳破坏,而材料本身的失稳破
动力灾害的危害将更加突出。冲击地压作为岩石力 坏源于外力,失稳现象引起的瞬间释放的大量能量
学中的疑难问题之一,60 余年来一直是煤炭行业的 将导致冲击地压的发生。谢和平等[9] 用分形理论对
热点研究问题。 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和特征进行了诠释,认为冲击
目前,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强 地压的发生是煤岩体中的裂隙由微观逐步向宏观发
度理论、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性理论和变 展的损伤过程,分形维数与煤岩体微裂隙的发展程
形失稳理论。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前苏联学者С.Г. 度呈负相关,当分形维数降低到最小值时,冲击地压
阿维尔申以及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英国学者 Cook 发生的可能性最大。齐庆新等 [10] 提出了冲击地压
等提出了能量理论,С.Г.阿维尔申认为矿 (岩) 体发生 “三因素”理论,即冲击倾向性因素、结构因素和应
破坏,引起矿体-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 力因素。认为应力条件是冲击地压发生的核心条件,
192
张宏伟等: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应用 2023 年第 1 期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自身的冲击倾向性密切相关,并 建立了“煤岩动力系统”结构尺度计算方法,确定了不
[11]
且与外界的高应力和高能量环境相关。潘一山等 同尺度范围内煤岩体的冲击危险程度。笔者 [26-27]
将煤体压缩、顶板断裂以及断层错动视为冲击地压 对井田岩体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
的 3 种诱发因素。根据释放能量的主体,将冲击地 应力区对矿井动力灾害的影响。笔者在对地质动力
压类型划分为煤体压缩型冲击地压、顶板断裂型冲 区划全面系统的论述基础上,以冲击地压为例介绍
[12]
击地压和断层错动型等 3 种基本类型。窦林名等 了地质动力区划部分研究内容在煤矿中的应用。
构建了冲击地压的“强度弱化减冲”模型,原则是破
1 冲击地压研究面临问题与新思路
坏煤岩体自身的应力和能量的积聚条件,降低冲击
倾向性,依托的材料是松散的煤岩体。赵阳升等 [13] 1.1 冲击地压研究的难点问题
认为,可以通过采用最小能量原理解释煤岩体弹性 冲击地压是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发生的具有代
变形过程和塑性破坏过程,认为虽然岩体破坏时会 表性的动力灾害之一,是煤矿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
释放相当一部分的能量,但使其破坏的能量却是远 题。冲击地压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煤与瓦斯突出、煤
[14]
小于释放的能量。姜耀东等 认为冲击地压是在不 尘爆炸等事故发生。目前普遍认为:冲击倾向性、岩
同的地质条件和开采环境下,在多种诱发因素共同 层结构、地质构造、地应力、开采深度、周期来压、
作用下,煤岩体的状态由稳态向非稳态,内部结构中 坚硬厚层顶板、支承压力、煤柱应力、采空区“见方”
的裂隙逐步扩展直至破坏所致,认为地质体所处的 来压、工作面推进速度等是冲击地压发生的重要影
环境、开采活动的影响程度、以及应力场和能量场的 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多是在井田范围内围绕煤矿
时空演化规律共同组成了冲击地压的致灾机理。姜 采掘活动确定的,主要是分析人为工程活动的作用。
[15]
福兴等 针对“蠕变型”冲击地压事故隐蔽性、自发 在煤矿生产中,没有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矿井也多有
性和时滞性等特点,认为蠕变的孕育条件在于特厚 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表明除上述影响因素外还有
煤层与高地应力的共同作用,蠕变通过逐步降低煤 其他控制因素导致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的发生,
岩体强度、减小阻抗的过程,最终在巷道的薄弱区域 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与目前的采矿工程学科
[16]
引起“蠕变型”冲击的产生。谭云亮等 对冲击地 的知识体系有关。
压发生的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顶底板及煤体 目前的采矿工程学科知识体系主要是研究和解
内赋存的弹性变性能共同释放是导致深部煤巷帮部 决煤矿开采中的技术和工艺问题。基于这一知识体
[17]
发生冲击破坏的基本力学机制。潘俊锋 提出了冲 系和研究方法,基本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矿井设计和
击地压的启动理论,认为冲击地压的发生是弹脆性 生产的要求,确定的多数参数都有理论依据[28],如超
单一结构体突破材料强度极限,材料失稳,导致组合 前支护距离、上山间距、煤柱尺寸、支承压力、支护
结构体结构动力失稳的结果,并将深部开采冲击地 强度、来压步距、“三区”(应力降低区,升高区,正常
压划分为深部动静载叠加型、深部高静载加载型、深 区)、“三带”(垮落带、断裂带、弯曲下沉带)等。在
[18]
部高静载卸荷型 3 种类型 。 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方面,主要是围绕开采工
[19-20]
近 20 余年来,笔者团队 提出了“不同矿区、 程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即主要对井田范围内的地
不同矿井、不同构造和应力条件下矿井动力灾害具 质条件和采掘工程等开展研究工作,对井田外部的
有不同的模式”的学术观点,为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 影响因素考虑较少。在煤矿面临冲击地压等矿井动
[21]
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韩军等 提出了构造凹地的 力灾害时,主要通过煤矿开采效应的研究回答冲击
概念和定量评价指标,明确了构造反差强度对矿井 地压问题是不全面的。在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
[22]
动力灾害的控制作用。宋卫华等 对煤矿所处的区 研究中,仅仅应用目前的采矿工程知识体系是远远
域地质构造条件和应力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了构造 不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19]
应力分区对矿井动力灾害的控制作用。笔者团队 1)无法全面回答冲击地压的能量来源问题。冲
建立了矿井动力灾害多因素模式识别概率预测方法, 击地压的实质是“煤岩体积聚的弹性变形能”的瞬时
实现了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的分单元定量化预测。 释放,要想回答冲击地压为什么发生,必须要明确煤
[23-24]
笔者、兰天伟等 建立了矿井动力灾害的地质动 岩体积聚弹性变形能的来源。目前的研究在分析冲
力环境评价方法,揭示了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动力 击地压发生原因时,多是围绕井田内采掘工程活动
[25]
学背景,确定了矿井地质动力环境类型。荣海等 开展,认为引发冲击地压的煤岩体弹性变形能是由
193
2023 年第 1 期 煤炭科学技术 第 51 卷

地质类与采矿类 2 个大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应从地质动力环境与开采工程效应 2 个方面进行科


[29]
果 ,对井田外部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对于现代 学系统的研究。对开采工程效应研究主要基于常规
构造运动、现代构造应力场对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 的采矿工程知识;对地质动力环境研究应基于地球
灾害的影响及冲击地压的能量来源等方面,目前的 动力学基本原理,在煤矿领域就是地质动力区划方法。
采矿工程知识涉及的较少。 地质动力区划是地球动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其
2)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参数的确定缺少理论依据。 理论基础是板块构造学说,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
目前多数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参数主要依据现场实践 用对井田的作用关系。地质动力区划阐明了地质动
经验确定,大多缺少理论依据,如临界采深、采掘工 力环境对煤矿工程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解决矿
作面之间的安全距离、回采工作面超前支护距离、冲 井地质动力环境评价和“四位一体”冲击地压治理综
击地压临界能量等。说明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相对滞 合措施中危险性预测问题,为监测预警和制定防治
后,很难满足现场工程需要,这也是冲击地压防治工 参数提供依据,体现“可知才能可控”的综合防治思
作难度很大的原因之一。 路。因此,对于具有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的矿
冲击地压研究难点是确定其动力机制,研究工 井,开展地质动力区划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包括 2 个方面。一方面要研究自然条件下地质动 1.3 地质动力区划提出与创新内容
力作用,主要依据地质动力学的相关原理,揭示井田 1)地质动力区划提出。地质动力区划是 20 世
外部地质体对井田的动力作用,评价其影响程度;另 纪 70 年代末期由俄罗斯自然科学院И.М.巴图金娜
一方面要研究开采条件下的采掘工程的动力效应, (И.М. Батугина)院士和И.М.佩图霍夫(И.М Петухов)
主要基于常规的采矿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分析解决。 院士创建的 [32],其核心内容是进行断块划分和断块
2 个方面有机结合的综合研究才能更合理的回答冲 应力状态评价,其基本原理是矿井工程区域岩体的
击地压问题。 应力与变形状态是根据“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确定
1.2 冲击地压研究的新思路 的,这一原则能通过对地质构造的个别断裂片段特
地球动力学主要是研究板块及其在工程区域的 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岩体变形过程总的趋势。认
活动和相互作用关系,确定地壳的应力-变形状态存 识了这一过程之后,就能够解读岩体应变的过程,查
[30]
在的联系 。笔者认为煤岩体赋存的动力环境是岩 明矿井区域在断裂带影响下的应力分布规律[33]。研
体地质特性和力学行为的重要控制因素,只有将矿 究成果可应用于矿区自然地质动力状况评价、矿井
井动力灾害问题放在特定的地质动力学环境中考察, 动力灾害预测、矿井开采矿压显现特征分析、大型工
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内在规律。 程稳定性评价等方面。1989 年,地质动力区划方法
按地球动力学基本原理,认为现代地质构造运 由原东北内蒙古煤炭集团公司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对矿井动力 (原阜新矿业学院)从前苏联的“全苏地质力学与矿
灾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构 山测量研究院”首次引入中国,并于 1991—1993 年
造运动引起的应力变化和能量传递必然影响到矿井 合作开展“北票矿区地质动力区划及岩体动力现象
所处工程地质体,矿井动力灾害积聚能量过程要包 预测研究”科研工作。
含井田周围外部地质体作用,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 2)地质动力区划创新内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31]
灾害是地质动力环境和开采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地质动力区划团队根据中国大陆的构造运动和构造
确定地质内动力作用对煤矿工程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形式的特点,在И.М.巴图金娜院士和И.М.佩图霍夫
关系,是研究矿井动力灾害、预测矿井动力灾害、防 院士创建的以断块构造划分为核心内容的地质动力
治矿井动力灾害的前提,提出了在自然地质动力条 区划方法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拓展,在
件下和人类工程活动尺度上研究矿井动力灾害的方法。 30 余年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引入了 GIS 技术、分
矿井动力灾害具有统一的动力源,一方面是地 形理论、岩体应力分析和多因素模式识别等理论和
质体提供的能量,从能量来源角度可划归为内动力 方法,创立了地质动力环境评价方法、煤岩动力系统
作用;另一方面是煤矿开采扰动提供的能量,从能量 与能量特征分析方法和矿井动力灾害多因素模式识
来源角度可划归为外动力作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 别方法;建立了地质动力环境的一体化监测和井下
控制着煤矿开采的动力效应和矿井动力灾害的孕育、 远场断层监测分析方法;开发了岩体应力分析系统
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对于冲击地压的研究工作 和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丰富和深化了地质
194
张宏伟等: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应用 2023 年第 1 期

动力区划理论和方法,开创了地质动力区划研究的 况下,进一步划分井田矿井动力灾害危险区是冲击
全新体系,建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矿井动力灾害预 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测和防治方法。 地质动力区划在遵循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基础
地质动力区划创始人И.М巴图金娜院士在 2004 上,根据自然地质动力系统的活动特点,确定地球内
[20]
年为《淮南矿区地质动力区划》一书作序中认为 : 动力地质作用对矿井动力灾害的影响。发生冲击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动力区划研究所在张宏伟 压等矿井动力灾害的矿区和矿井不是孤立存在的,
教授领导下,与俄罗斯专家合作,对地质动力学进行 必然处于周围地质体的包围中,要受到周围地质体
着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地质动力区划法得到了进一 的动力作用和影响,井田具备相应的地质动力环境
步发展,特别是在地质动力区划研究中引入了计算 是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井下开采等工程
机可视化和模式识别方法,使得地质动力区划工作 活动的工程动力作用是矿井动力灾害的诱发因素。
得以深化,尤其有利于进行煤田和矿井地质动力区 因此,要研究矿井动力灾害,预测矿井动力灾害,防
划的研究。张宏伟教授应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在中 治矿井动力灾害,首先要研究内动力作用对矿井动
国煤田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力灾害的影响,体现“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的研究
充分证明只有新的研究方法才可以查明自然界发展 思路。
过程所未知的规律”。地质动力区划方法已在中国 应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预测矿井动力灾害危险
40 余个煤矿的矿井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中得到了广 性的核心理念是基于以下认识[19]:
泛应用,建立了新的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危险 1) 矿井动力灾害发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地质动力
性预测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环境,是受多因素影响的。
地质动力区划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对井田 2) 不同矿区、不同矿井、不同煤层、不同构造和
的影响,较少涉及应用常规的采矿工程学科知识体 应力条件下矿井动力灾害具有不同的模式。
系对矿井动力灾害研究方面的内容。 3) 虽然准确地预测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极
其困难的,但是预测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发
2 地质动力区划基本原理和工作内容
生概率)是可以的。
2.1 地质动力区划基本原理 2.2 地质动力区划工作内容和方法
地质动力区划认为现代地质构造运动和构造应 依据地质动力区划原理,研究工作可分为基础
力场等影响因素在矿井动力灾害孕育、发生和发展 性研究,包括现代构造运动、现代构造应力场,地质
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将板块构造、现代构造运动、 动力环境评价等内容,目的是确定内动力作用对井
现代构造应力场、人类的工程活动和矿井动力灾害 田的影响的程度和矿井的地质动力环境类型;以及
发生看作是一个动态体系,重点研究内动力地质作 应用性研究,包括断块构造划分、岩体应力特征与应
用对井田的影响和对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的影 力分区、煤岩动力系统分析、矿井动力灾害多因素模
响,揭示矿井动力灾害的发生机制。 式识别等内容,目的是确定井田构造形式、井田岩体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内构造块体中应力和能量的 应力分布规律和煤岩动力系统参数,划分矿井动力
[20]
重新分布可分为 3 种情况 :①应力和能量相对稳 灾害危险区,建立矿井动力灾害防治技术体系。地
定区域;②应力和能量增高区域;③应力和能量临界 质动力区划工作内容如图 1 所示。
极限区域。 地质动力区划研究中首先进行矿区或井田的地
在第①种状态区域进行煤矿开采,主要是常规 质动力环境评价,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得
矿压显现,不会发生矿井动力灾害;第③种状态区域 出矿区或井田的地质动力环境评价结果。当井田不
地壳岩体处于临界失稳状态,通过地震等方式释放 具备矿井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环境时,可以正常开
能量,达到新的平衡,重新恢复到第①种或第②种状 采;当井田具备矿井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环境时,进
态;在第②种状态区域进行煤矿开采,在构造运动作 行断块构造划分、岩体应力分析、煤岩动力系统分析
用下煤岩体应力和能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煤岩体 和多因素模式识别等地质动力区划研究工作,地质
局部区域能量积聚程度较高。在工程活动扰动下系 动力区划工作方法流程图如图 2 所示。
统失稳,能量释放发生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 1)地质动力环境评价 [23]:矿井地质动力环境是
如何确定和划分这几类工程区域,特别在第②种情 对煤矿所处的区域地质体的结构特征、运动特征和
195
2023 年第 1 期 煤炭科学技术 第 51 卷

4)煤岩动力系统分析 [35]:煤岩动力系统用于描

地质动力环境评价
板块构造理论

基础性工作
述矿井动力灾害的影响范围。为矿井动力灾害提供
现代构造运动
能量及受到影响的煤岩体构成了“煤岩动力系统”。
地质动力区划工作内容

构造应力场 煤岩动力系统主要属性为系统尺度和能量值。通过

工程动力条件
分析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孕育、演化、灾变全过
程中煤岩动力系统的结构特征、能量释放规律和影
断裂构造划分 响范围等,将煤岩动力系统的结构划分为“动力核区”

多因素模式识别
应用性工作

“破坏区”“损伤区”和“影响区”等区域。矿井可根
岩体应力分析 据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释放的能量值,确定煤
岩动力系统各区域结构尺度大小,煤岩动力系统结
煤岩动力系统 构尺度计算方法为冲击地压矿井确定超前支护范围
等提供了依据。
图 1 地质动力区划工作内容结构
5)矿井动力灾害多因素模式识别 [36]:在查明多
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geo-dynamic division work content
个矿井动力灾害影响因素与危险性之间内在联系的
应力特征的评价,是指在自然地质条件下,由构造形
基础上,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有限个预测单元,运用多
式、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岩层特征等及其组合模式,
因素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综合智能分析,将预测区域
对井田煤岩体的动力作用。地质动力环境是客观存
各单元的多因素组合模式与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模式
在的,不同煤田不同矿区不同矿井的地质动力环境
进行相似度分析,确定各预测单元的危险性概率,按
类型也不同。地质动力环境评价方法用于划分矿井 概率预测准则划分井田内矿井动力灾害危险区,形
地质动力环境类型。矿井地质动力环境评价方法从 成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图。多因素模式识别提
宏观地质动力学角度明确了矿井工程地质体内产生 高了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的准确性,
矿井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条件,为新建矿井和生产 建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方法。
矿井的矿井动力灾害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矿 6)断裂构造与地壳变形监测 [37]:井下断裂构造
井动力灾害的发生条件、孕育环境、危险性评价与预 监测是通过井下原位跨断层锚索应力、变形监测确
测等提供了全新理论和科学依据。 定断层在开采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情况,为矿
2)断块构造划分 [34]:断块构造划分通过活动断 井动力灾害发生提供远场预警信息;应用 EH-4 连续
裂划分进行,断块构造划分目的是确定地质构造形 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探测确定断裂带的空间分布形
式、现代构造运动特征和断裂活动性,是地质动力区 态和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应用 GNSS 和 InSAR 测
划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活动断裂的识别与断块 量技术进行矿区地壳形变监测;应用流动地震监测
划分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从板块构造的尺度 方法进行矿区地震发生规律监测,确定矿井动力灾
出发,根据断块的主从关系和大小从高级到低级按 害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性。为冲击地压等矿井
顺序确定出Ⅰ~Ⅴ级断块,建立了现代构造运动与 动力灾害研究提供地质动力环境监测数据。
工程应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断裂构造对 7)基于 GIS 的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 [38]:
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其中 地质动力区划工作涉及矢量图形、数据库、图片和视
Ⅴ级断块图建立了井田地质构造模型,为下一步井 频文档,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且多数信息具有时
田岩体应力分析和多因素模式识别奠定了基础。 间特性和空间位置特征。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
[26]
3)岩体应力分析 :依据地质动力区划井田断 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 Visual Basic
裂构造划分特征和井田地质构造模型,建立数值计 6.0 和 Matlab 等计算机语言开发。地质动力区划信
算模型;结合井田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确定煤层岩性 息管理系统提供了集成的数据环境和可视化的分析
分布区域;基于地应力点测量结果,应用“岩体应力 平台,将地质动力区划的各专项功能集成在一起,可
状态分析”系统,确定井田应力分布规律并进行应力 及时、迅速、准确地提供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等
分区,进一步分析岩体应力对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 信息。
灾害的影响。岩体应力分析为实现煤矿开采工程与 地质动力区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繁多,
灾害防治等工作的分级、分区管理提供依据。 涉及到地质、采矿、地震、测量、计算机等多个学科。
196
张宏伟等: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应用 2023 年第 1 期

地质动力区划原理与方法

板块构造理论 现代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应力场 工程动力条件

地质动力环境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

不具备地质动力环境 具备地质动力环境

正常开采 地质动力区划工作

断块构造划分 岩体应力分析 煤岩动力系统分析


断裂活动标志

断裂评价方法

断裂考察探测

断裂活动评估

地应力测量

应力分布规律

应力区划分

系统结构特征

系统能量特征

系统尺度特征
多因素模式识别

划分预测单元, 将各影响因素量值映射到各单元

已开采区域 预测区域

将影响因素模式
监督及非监督学习 类比方法 专家意见
与已知模式对比

N Y
确定无危险模式 危险区域? 确定危险模式

相似度分析

确定各预测单元危险性概率值

单元概率预测图 区域预测图

地质动力区划成果

指导施工的工程项目 指导设计的工程项目

成果应用

动力灾害预测 动力灾害监测 动力灾害防治 动力灾害防护

矿井动力灾害防治技术体系

图 2 地质动力区划方法结构
Fig.2 Structural diagram of geo-dynamic division method

其各单项研究工作主要为多因素模式识别危险性预 3 地质动力区划在煤矿中应用
测提供基础参数,同时单项研究工作也可独立对相
3.1 基于地质动力区划的煤岩动力系统计算方法应用
关问题进行研究。基于地质动力区划的多因素模式
识别方法实现了矿井动力灾害分单元预测,提高矿 3.1.1 煤岩动力系统结构尺度计算方法
井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的准确性。研究成果为确定 煤岩动力系统分析方法属于地质动力区划专项
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的动力机制、以及矿井动 研究内容,可确定冲击地压矿井的工程安全保护范
力灾害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 围。为描述煤岩动力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冲击地
冲击地压预测、监测、防治及防护“四位一体”工作 压影响,建立了煤岩动力系统模型,如图 3 所示。将
提供依据。 煤岩动力系统设为“球体”结构,不同区域影响半径
197
2023 年第 1 期 煤炭科学技术 第 51 卷

表征动力核与工程区域的尺度范围,如图 4 所示。 系统动力核潜在分布区域


煤矿可根据确定的冲击地压临界能量值,应用煤岩 系统影响区或损伤区边界位置

动力系统的计算方法,按式 (1)−式 (4) 计算出的系 系统影响区或损伤


区边界位置
统“动力核区”“破坏区”“损伤区”和“影响区”的半
采掘工程推进方向
径,据此确定井下工程需要的安全保护尺度,在遵守
采掘工程位置
《煤矿安全规程》的基础上,确定实际安全保护范围。

2
图 4 煤岩动力系统安全范围的示意
1 采掘工程
0 Fig.4 Diagram of safety range in coal-rock dynamic system
煤炮
单轴抗拉强度等物理力学参量,以及地应力值和工
压出、倾出
冲击地压 作面埋深等因素相关。对于矿井实际生产区域,煤
强冲击地压 岩体的物理力学参量、地应力值和工作面埋深等均
为固定参量,因此煤岩动力系统结构尺度大小直接
0—动力核区;1—破坏区;2—损伤区;3—影响区 取决于系统释放能量大小。根据煤岩动力系统释放
图3 煤岩动力系统模型 能量的判定结果,基于爆破理论和 Mises 强度准则,
Fig.3 Coal-rock dynamic system model
对煤岩动力系统动力核区、破坏区、损伤区和影响区
煤岩动力系统结构尺度与系统释放能量大小, 等系统各区域尺度大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煤岩体泊松比、弹性模量、体积力、单轴抗压强度、 1)动力核区半径计算公式如下:

3E (1 − μ) ΔU
R0 = [ ( ) ] (1)
3

2π 2μ (k1 k2 + k1 k3 + k2 k3 + 1) − μ 2k1 k2 + 2k1 k3 + 2k2 k3 + k12 + k22 + k32 − 1 + k12 + k22 + k32 − 1 γ2 H 2
2

式中:R0 为动力核区半径,m; E 为煤岩体弹性模量, 力的比值; k2为中间主应力 σ2与自重应力的比值; k3


GPa; μ为煤岩体泊松比;ΔU 为煤岩动力系统的释放 为最小主应力σ2与自重应力的比值。
3
能量,J;γ为上覆岩层容重的平均值,kN/m ;H 为单元 2)破坏区半径计算公式如下:
体所处位置的深度,m; k1为最大主应力 σ1与自重应
■ 1 ■

■ ■ [ ( )] 1 ■ 2+λ ■ ■


■ ■■■ √ 2 2 ■ ■■■ ■ ■


■ ■■■■ Evb
■ ρΔU (1 + λ) − 2μ(1 − λ) (1 − μ) + 1 + λ
2 2
■■■ ■ ■

R1 = ■
■ 1 + ■■■ √ ■■■ ■ ■ R0 (2)


■ ■ σ
■ c 0
R 6 π R 2σcd ■ ■
■ ■




0



[
1 [
式中:R1 为破坏区半径,m;vb为冲击波在煤岩体介质 R3 =R2 + √ (1 + λ)2 − 2μ (1 − λ)2 (1 − μ) +
2D
中的传播速度,m/s; σc为煤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
)] 1 ] 2−λ
1
(
MPa; ρ为动力核区煤岩体的密度,kg/m3; λ 为侧压系 1+λ 2 2
R0 (4)
数;σcd为煤岩体的动态抗压强度,MPa。
3)损伤区半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3 为影响区半径,m;D 为煤岩体的损伤系数。
[ 3.1.2 煤岩动力系统结构尺度一般性计算结果
σcd [
R2 =R1 + √ (1 + λ)2 − 2μ(1 − λ)2 (1 − μ) + 煤岩动力系统结构尺度与系统释放能量大小、
2σtd
煤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地应力值和工作面埋深等
)] 1 ] 2−λ
1
(
1+λ 2 2
R0 (3) 因素相关。其中相关的煤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包括
弹性模量、泊松比、体积力、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
式中:R2 为损伤区半径,m; σtd为煤岩体的动态抗拉 拉强度和密度等,进行煤岩动力系统尺度一般性分
强度,MPa。 析计算如下:
4)影响区半径计算公式如下: 1)根据统计规律,确定系统释放能量取值范围
198
张宏伟等: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应用 2023 年第 1 期

为 106 J; 3.2 基于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多因素模式


2)发生冲击地压的工作面埋深取值 400~600 m; 识别方法应用
3)地应力测量结果,k1 取值 1.2~2.0,k2 取值 1.0, 3.2.1 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
k3 取值 0.6~0.9; 地质动力区划研究过程涉及数据多、信息量大,
4)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弹性模量取值范 且多数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围 2.50~4.80 GPa;泊松比取值范围 0.19~0.30;体积 如何有效地将它们管理起来,是体现矿井安全管理
3
力 取 值 范 围 25 000~27 000 kN/m ; 单 轴 抗 压 强 度 水平和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
取 值 范 围 10~20 MPa; 单 轴 抗 拉 强 度 取 值 范 围 理系统基于 GIS 技术,采用 Visual Basic 6.0 和 Mat-
3
0.20~1.70 MPa; 煤 体 密 度 取 值 范 围 1.05×10 ~1.70× lab 等计算机语言开发,系统界面如图 5 所示。基于
3 3
10 kg/m 。 大数据管理对地质动力区划工作中数量大、来源分
将上述参量代入煤岩动力系统各区域尺度计算 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管
公式,计算得到:动力核区半径上限值 2.90 m;破坏 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矿井地质构造、煤层特征、地
区半径上限值 22.00 m(采取解危措施安全范围参考 应力测量、井下工程、冲击地压地点等基础数据进行
值);损伤区半径上限值 130.00 m(超前支护参考值); 管理分析;管理系统的专项功能是对地质动力环境
影响区半径上限值 228.00 m(最大影响范围参考值)。 评价、断裂构造辅助划分、岩体应力分析、煤岩动力
系统分析和多因素模式识别等地质动力区划的专项
3.1.3 煤岩动力系统研究成果的应用
研究成果进行管理分析,构建影响因素空间分布状
1)确定冲击地压工作面超前支护距离。根据
况与矿井冲击地压危险程度的关系,实现了地质动
《煤矿安全规程》(2022)第二百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
力区划研究成果和矿井基础数据的空间可视化管理,
“采煤工作面必须加大上下出口和巷道的超前支护
提高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范围与强度,弱冲击危险区域的工作面超前支护长
度不得小于 70 m;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中等及以
上冲击危险区域的工作面超前支护长度不得小于
120 m,超前支护应当满足支护强度和支护整体稳定
性要求”。煤岩动力系统计算的“损伤区半径上限值”
结果与《煤矿安全规程》(2022)要求具有一致性,计
算结果为冲击地压矿井确定超前支护范围提供了
依据。
2)确定冲击地压矿井 2 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
离。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22)第二百三十一条第
一款规定:“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应力集中区内
图 5 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
不得布置 2 个工作面同时进行采掘作业。2 个掘进
Fig.5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geo-
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 150 m 时,采煤工作面与掘
dynamic division
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 350 m 时,2 个采煤工作面
之间的距离小于 500 m 时,必须停止其中一个工作 3.2.2 多因素模式识别方法应用
面”。煤岩动力系统计算的“影响区半径上限值”结 冲击地压多因素模式识别与危险性预测方法与
果《煤矿安全规程》(2022)要求具有一致性,计算结 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在地质动力区划
果为冲击地压矿井确定 2 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离 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
提供了依据。 危险性预测,提高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的准确
3)煤岩动力系统分析方法在冲击地压矿井的一 性和时效性。
般性应用。煤岩动力系统分析方法在矿井应用时, 多因素模式识别主要工作内容:①确定影响因
在确定矿井冲击地压释放能量大小、煤岩体的物理 素;②预测单元划分;③数据映射;④确定冲击地压
力学参数、地应力值和工作面埋深等参数的基础上, 发生模式;⑤计算各单元危险性概率;⑥划分矿井冲
利用相应的公式计算矿井煤岩动力系统各个区域的 击地压危险区域;⑦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区分析等。
影响半径,在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基础上,确定工 预测单元网格划分和数据筛选与前处理分别如图 6
程的实际安全保护范围。 和图 7 所示。
199
2023 年第 1 期 煤炭科学技术 第 51 卷

图6 预测单元网格划分 图 9 冲击地压单元危险性与巷道对应关系
Fig.6 Prediction unit meshing Fig.9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burst risk of
unit and roadway

险性概率预测图和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概率预测
图,如图 10、图 11 所示。模式识别预测结果提高了
矿井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的准确性。

图7 数据筛选与前处理
Fig.7 Data screening and pre-processing
图 10 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概率预测(局部)
多因素模式识别预测结果分析:应用多因素模 Fig.10 Rock burst risk probability prediction diagram (local) in
式识别方法对矿井各煤层进行了冲击地压危险性预 coal mines
测。确定煤层的无冲击地压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
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和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占比。得
到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分层着色图和冲击地压危险
性概率预测图,如图 8、图 9 所示;矿井冲击地压危

图 11 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概率预测
Fig.11 Rock burst risk probability prediction diagram in
working faces

4 结 论
图 8 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
Fig.8 Rock burst risk prediction map in coal mines 1)地质动力区划理论认为现代地质构造运动等
200
张宏伟等:地质动力区划及其在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应用 2023 年第 1 期

内动力作用和构造应力场对矿井动力灾害的孕育、 XIE Heping. Research review of the state key research develop-
ment program of China: deep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地质动力区划在
theory[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9, 44( 5) : 1283−
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对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基础上, 1305.
在煤矿开采领域主要用于研究现代构造运动影响下 [3] 阿维尔申. 冲击地压[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59.
的冲击地压等矿井动力灾害问题。地质动力区划为 [4] COOK N G W,HOEK E,PRETORIUS J P,et al. Rock mechanics
applied to study of rockbursts[J].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African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矿井动力灾害的危险性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1966,66(10):436.
预测与防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5] COOK N G W. A note on rockburst considered as a problem of
2)地质动力区划团队创立了地质动力环境评价 stability. Journal of the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
方法、煤岩动力系统与能量特征分析方法和矿井动 tallurgy, 1965, (65): 437-446.

力灾害多因素模式识别方法,开发了岩体应力分析 [6] BRAUNER G. Kritische spannungen in kohlenflozen[J]. Gluckauf,


1975.
系统和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管理系统。丰富和深化了
[7] 佩图霍夫И. М. 冲击地压和突出的力学计算方法[M]. 北京: 煤
地质动力区划理论和方法,开创了地质动力区划研 炭工业出版社, 1994.
究的全新体系。 [8] 章梦涛. 冲击地压失稳理论与数值模拟计算[J]. 岩石力学与工
3)地质动力区划方法预测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 程学报,1987,6(3):197−204.
ZHANG Mengtao. Inst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的核心理念是:①矿井动力灾害发生必须具备相应
coal/rock burst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
的地质动力环境,是受多因素影响的;②不同矿区、
gineering,1987,6(3):197−204.
不同矿井、不同煤层、不同构造和应力条件下矿井动 [9] 谢和平,PARISEAU W G. 岩爆的分形特征及机理[J]. 岩石力学
力灾害具有不同的模式;③虽然准确地预测动力事 与工程学报,1993,12(1):28−37.

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极其困难的,但是预测这一 XIE Heping, PARISEAU W G. Fractal character and mechanism


of rock burst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发生概率)是可以的。
eering,1993,12(1):28−37.
4)应用煤岩动力系统分析方法计算确定的系统 [10]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 冲击地压非线性非连续性特征[J]. 岩
“损伤区半径上限值”为 130 m,作为工作面超前支 土力学,2003,24(S1):575−579.
护参考值,与《煤矿安全规程》(2022)第二百四十四 QI Qingxin,MAO Debing,WANG Yongxiu. A study of nonlin-
ear and discontinuous characters of rockburst[J]. Rock and Soil
条相关条款要求具有一致性,研究结果为冲击地压
Mechanics,2003,24(S1):575−579.
矿井确定超前支护范围提供了依据;计算确定的系 [11] 潘一山,李忠华,章梦涛. 我国冲击地压分布、类型、机理及防
统“影响区半径上限值”为 228 m,作为工作面开采 治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1):1844−1851.
影响范围参考值,与《煤矿安全规程》(2022)第二百 PAN Yishan, LI Zhonghua, ZHANG Mengtao. Distribution type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of rock brust in China[J]. Chinese
三十一条的相关条款要求具有一致性,研究结果为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3,22(11):1844−
冲击地压矿井确定 2 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离提供
1851.
了依据。 [12] DOU L,CHEN T,GONG S,et al. Rockburst hazard determina-
5)应用多因素模式识别方法对冲击地压等矿井 tion by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technology in deep work-

动力灾害危险性预测,在地质动力区划信息系统的 face[J]. Safety Science,2012,50(4):736−740.


[13] 赵阳升,冯增朝,万志军. 岩体动力破坏的最小能量原理[J]. 岩
支持下,实现了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分单元精细化预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1):1781−1783.
测,为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防治等工作提供了 ZHAO Yangsheng. FENG Zengzao, WAN Zhijun. Minimum en-
更精确地空间定位和更准确的预测结果,提高了矿 ergy principle of the rock body impacting destroy[J]. Chinese
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地质动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3, 22( 11) :
1781−1783.
力区划在中国的 40 多个煤矿的矿井动力灾害危险
[14] 姜耀东,潘一山,姜福兴,等. 我国煤炭开采中的冲击地压机理
性预测和防治工作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和防治[J]. 煤炭学报,2014,39(2):205−213.
JIANG Yaodong,PAN Yishan,JIANG Fuxing,et al. State of the
参考文献(References):
art review on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of coal bumps in
[1] BUKOWSKA M. The probability of rockburst occurrence in the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2):205−213.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 area dependent on natural mining condi- [15] 姜福兴,冯 宇,KOUAME K J A,等. 高地应力特厚煤层“蠕
tions[J].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2006,42(6):570−577. 变 型 ” 冲 击 机 理 研 究 [J].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 2015, 37( 10) :
[2] 谢和平. 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进展[J]. 煤炭学报,2019, 1762−1768.
44(5):1283−1305. JIANG Fuxing,FENG Yu,KOUAME K J A,et al. Mechanism of

201
2023 年第 1 期 煤炭科学技术 第 51 卷

creep-induced rock burst in extra-thick coal seam under high measurement and stress field analysis of Donghuantuo mine[J].
ground stres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2,
2015,37(10):1762−1768. 21(1):15−18.
[16] 谭云亮,郭伟耀,赵同彬,等. 深部煤巷帮部失稳诱冲机理及 [27] 张宏伟,邓智毅. 地质动力区划在岩体应力预测中的应用[J].
“卸-固”协同控制研究[J]. 煤炭学报,2020,45(1):66−81.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9−13.
TAN Yunliang, GUO Weiyao, ZHAO Tongbin, et al. Coal rib ZHANG Hongwei,DENG Zhiyi. Application of geodynamic zon-
burst mechanism in deep roadway and “stress relief-support rein- ing in rock stress prediction[J].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forcement” synergetic control and preven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4,24(3):
China Coal Society,2020,45(1):66−81. 9−13.
[17] 潘俊锋. 煤矿冲击地压启动理论及其成套技术体系研究[J]. 煤 [28] 钱鸣高, 许家林, 王家臣.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3版[M]. 徐州:
炭学报,2019,44(1):173−182.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21.
PAN Junfeng. Theory of rockburst start-up and its complete tech- [29] 窦林名. 冲击地压危险性评定的综合指数法[C]//高效洁净开采
nology system[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9, 44( 1) : 与支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苏州: 中国煤炭学会, 2000.
173−182. [30] 王鸿祯. 地球动力学的演化观[J]. 科学中国人, 1999(2): 8-12.
[18] 潘俊锋,齐庆新,刘少虹,等. 我国煤炭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特征、 WANG Hongzhen. Evolutionary view of geodynamics [J]. Sci-
类型及分源防控技术[J]. 煤炭学报,2020,45(1):111−121. entific Chinese, 1999(2): 8-12.
PAN Junfeng,QI Qingxin,LIU Shaohong,et al. Characteristics, [31] 韩 军. 煤矿冲击地压地质动力环境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typ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rockburst in deep 2016,44(6):83−88,105.
coal min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20, HAN Jun. Study on geologic dynamic environment of mine strata
45(1):111−121. pressure bump[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44( 6) :
[19] 张宏伟,李 胜.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模式识别和概率预 83−88,105.
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9):179−183. [32] И.М.Батугина, И.М.Петухов. Геодинамическое районирование
ZHANG Hongwei,LI Sheng.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probability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при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и и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predic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risk[J]. Journal of Rock рудников[M]. Недра, 1988.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5,24(19):179−183. [33] 张宏伟, 淮南矿区地质动力区划[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 张宏伟, 韩 军, 宋卫华, 等. 地质动力区划[M]. 北京: 煤炭工业 2004.
出版社, 2009. [34] 张宏伟,孟庆男,韩 军,等. 地质动力区划在冲击地压矿井中
[21] 韩 军,张宏伟,宋卫华,等. 构造凹地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机制 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35(5):
及其危险性评估[J]. 煤炭学报,2011,36(S1):108−113. 449−455.
HAN Jun,ZHANG Hongwei,SONG Weihua,et al. Coal and gas ZHANG Hongwei,MENG Qingnan,HAN Jun,et al. Application
outburst mechanism and risk analysis of tectonic concave[J]. of the geological dynamic division in rock burst coal min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1,36(S1):108−113.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6,
[22] 宋 卫 华 , 张 宏 伟 . 构 造 区 域 应 力 场 与 煤 与 瓦 斯 突 出 区 域 预 35(5):449−455.
测[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34(4):7−12. [35] 荣 海,于世棋,张宏伟,等. 基于煤岩动力系统能量的冲击地
SONG Weihua,ZHANG Hongwei. Stress field in tectonic region 压矿井临界深度判别[J]. 煤炭学报,2021,46(4):1263−1270.
and regional predic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J]. Mining RONG Hai,YU Shiqi,ZHANG Hongwei,et al.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7,34(4):7−12. critical depth in rockburst mine based on the energy of coal-rock
[23] 张宏伟. 矿井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环境分析与评估[C]//第一届 dynamic system[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Society,2021,
中俄矿山深部开采岩石动力学高层论坛论文集. 阜新: 辽宁工 46(4):1263−1270.
程技术大学, 2011. [36] 兰天伟,张宏伟,李 胜,等. 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的多因
[24] 兰天伟,张宏伟,韩 军,等. 京西地质构造对矿井动力灾害的 素模式识别[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3):33−38.
影响[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6):17−19,43. LAN Tianwei, ZHANG Hongwei, LI Sheng, et al. Multifactor
LAN Tianwei,ZHANG Hongwei,HAN Jun,et al. The influence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for Predicting Mine Rock Burst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n dynamic disaster in coal mines in West Risk[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3,23(3):33−38.
Beijing[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2012,40(6):17−19,43. [37] 张宏伟,朱 峰,韩 军,等. 冲击地压的地质动力条件与监测
[25] 荣 海,张宏伟,梁 冰,等. 煤岩动力系统失稳机理[J]. 煤炭 预测方法[J]. 煤炭学报,2016,41(3):545−551.
学报,2017,42(7):1663−1671. ZHANG Hongwei, ZHU Feng, HAN Jun, et al. Geological dy-
RONG Hai, ZHANG Hongwei, LIANG Bing, et al. Instability namic conditions and forecast technology for rock bursts[J].
mechanism of dynamic system of coal and rock[J]. Journal of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3):545−551.
China Coal Society,2017,42(7):1663−1671. [38] 李 胜,张宏伟.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开发[J]. 辽
[26] 张宏伟,刘少伟,方 众. 东欢坨矿地应力测量及应力场分 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S1):37−39.
析 [J]. 辽宁工程 技 术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2, 21( 1) : LI Sheng, ZHANG Hongwei. Development of coal and gas out-
15−18. burst regional prediction inform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ZHANG Hongwei, LIU Shaowei, FANG Zong. In site stress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2006(S1):37−39.

20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