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煤炭学报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ISSN 0253-9993,CN 11-2190/TD

《煤炭学报》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高径比对砂岩能量积聚与耗散试验及分析方法研究
作者: 赵光明,刘之喜,孟祥瑞,张若飞,考四明,戚敏杰
DOI: 10.13225/j.cnki.jccs.XR21.1606
网络首发日期: 2022-01-20
引用格式: 赵光明,刘之喜,孟祥瑞,张若飞,考四明,戚敏杰.高径比对砂岩能量积
聚与耗散试验及分析方法研究[J/OL].煤炭学报.
https://doi.org/10.13225/j.cnki.jccs.XR21.1606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2-01-20 14:28:06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190.TD.20220119.1431.006.html

doi:10.13225/j.cnki.jccs.XR21.1606
高径比对砂岩能量积聚与耗散试验及分析方法研究
赵光明1,2 刘之喜 1,2 孟祥瑞 1,2 张若飞 1,2 考四明 3 戚敏杰 1,2
(1.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 淮南 232001;
2. 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淮南 232001;
3. 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
摘要: 为了探究高径比对岩石能量积聚与耗散的影响,利用 RMT-150B 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
同直径不同长度的砂岩试件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以及单轴分级加卸载
试验。对比砂岩单轴压缩与单轴循环加卸载曲线发现,单轴压缩曲线近似为单轴分级加卸在
曲线的外包络线,并且由于“硬化”作用单轴分级加卸载强度略高于单轴压缩。通过砂岩单
轴循环加卸载下力学特性分析发现随着循环次数增多,残余变形逐渐减小,直至某次循环无
残余变形产生砂岩出现非线性伪弹性体特征,继续承受加卸载作用非线性伪弹性体特性消失,
残余变形再次出现,因此可以将残余变形演化规律归纳为:存在较大残余变形-残余变形逐渐
减小-无残余变形-再次出现残余变形。基于砂岩弹性能的演化分析发现循环次数对弹性能的影
响较小,即疲劳损伤对砂岩的弹性能影响较小,则可以假定单轴分级加卸载各卸载点的荷载
与单轴压缩试验的荷载相等时,两者的弹性能也相等。利用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各卸载点的
弹性能与单轴循环加卸载首次加卸载弹性能进行比较,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进一步对不同
高径比下砂岩的单轴压缩试验进行能量分析,发现砂岩的弹性能演化服从线性储能规律。基
于砂岩的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结合线性储能规律对同尺寸的单轴压缩试验进行能量演化分
析,为砂岩单轴压缩的能量分析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当荷载相等时砂岩储存弹性能与
高径比成正比,与储能极限成反比。将文中提出的试验法与传统能量分析方法(利用公式计算
得到弹性能)进行比较,发现本文提出的方法精确度高。基于耗散能演化规律进一步对不同高
径比下砂岩的损伤进行了分析,发现砂岩损伤曲线呈非线性演化,并且荷载相等时高径比越
大砂岩损伤程度越高。破裂时砂岩内部积聚的弹性能转化成破裂面表面能和碎块动能,储能
极限与高径比大小成反比,因此当 L/D≥2 时主要呈单方向的剪切破坏,L/D<2 时岩石主要为
相对复杂的双剪切或圆锥形破坏,并且进一步从能量角度对钻孔卸压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尺寸效应 线性储能规律 弹性能 耗散能 能量演化 非线性伪弹性体 循环加卸载
单轴压缩
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sipation test and analysis method of
height-diameter ratio sandstone
Zhao Guangming1,2, Liu Zhixi1,2, Meng Xiangrui1,2, Zhang Ruofei1,2, Kao Siming3, Qi Minjie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Respons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eep Coal Min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afe and Effective Coal Min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3.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Physic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spect ratio on rock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sipation, uniaxial com-
pression test, uniaxial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test, and uniaxial stage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st -were carried
out on sandstone specimens with the same diameter and different lengths using RMT-150B rock mechanics test
system. Comparing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and the uniaxial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curves of sandstone, it is a
discovery that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curve is approximately the outer section of the uniaxial graded loadin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4009)、安徽省“省特支计划”的领军人才项目、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研活动经费、高校协同创新项目
(GXXT-2021-075)、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gxbjZD2016051)、安徽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赵光明(1976—),男,安徽桐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13955471006@163.com

1
and unloading curve, and the strength of uniaxial graded loading and unloading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ni-
axial compression due to hardening. Get through the sandstone under uniaxial cyclic unloading mechanical char-
acteristics analysis discover that as the cycle number increases,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decrease gradually, until
cycles generat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sandstone in the nonlinear pseudo elastomer characteristics, continue to
add unloading effect under nonlinear pseudo elastomer features disappear,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appears again.
So residual deformation evolu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a large residual deformation -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 no residual deformation - residual deformation occurs agai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analysis
of the elastic energy of sandstone, the number of cycles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lastic energy of sandstone,
fatigue damag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elastic energy of sandstone. Therefore, the elastic energy of sandstone is
equal to that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when the load at each unloading point is equal to that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lastic energy of each unloading point and the first loading-unloading
in uniaxial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tests was made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hypothesis. It is the discovery
that the elastic energy evolution of sandstone obeys the law of linear energy storage by energy analysis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sandstone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The energy evolution analysis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with the same size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uniaxi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st of sandstone
and the linear energy storage law, whi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energy analysis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 energy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height-diameter ratio and inversely propor-
tional to the storage limit when the load is equal. The new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nergy analysis method, which calculates the elastic energy by formulas. It is found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highly accurate. Based on the evolution law of dissipated energy, the damage of sand-
stone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is further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amage curve of sandstone exhibits non-
linear evolution, and the damage degree of sandstone with a larger aspect ratio is higher when the load is equal.
The elastic energy accumulated in sandstone during fracture is converted into the surface energy of the fracture
surface and the kinetic energy of fragments. The energy storage limit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height-diameter ratio. Therefore, when L/D≥2, the shear failure mainly occurs in one direction, L/D<2 , the rock
is mainly a relatively complex double shear or conical failure, and the pressure relief of borehole is further dis-
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Key words: size effect;linear energy storage law; elastic energy; dissipation energy; energy evolution;
nonlinear pseudoelastomers;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uniaxial compression
等 [6] 进行了真三轴卸荷过程中岩石能量耗散分
引言 析;以上的研究探索了单轴、常规三轴以及真三
轴压缩下的能量演化规律率及其破坏本质特征,
岩石的尺寸效应是指随着岩样尺寸的增加,
丰富了岩石力学的研究。张志镇等[7]通过对单轴
岩石强度随之降低,在工程设计中岩体存在明显
分级加卸载试验的能量演化分析发现加载速率对
的尺寸效应,给其破坏预测带来困难[1]。热力学 岩石的弹性能无影响,并且耗散能受加载速率影
认为能量转换是岩石变形破坏的本质特征,岩石 响较大。宫凤强等
[8-10]
通过对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
破坏是能量驱动下的失稳现象 。因此对不同高 [2,3]
中能量演化进行分析发现岩石的弹性能与总能量
径比下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演化分析,从 存在线性储能规律即岩石弹性能与总能量呈线性
能量的角度解释和岩石破坏特征,对于揭示岩石 关系;并且基于线性储能规律改进了峰值能量冲
击性指数的计算公式,进而建立一种基于剩余弹
破坏本质和探索尺寸效应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性能指数(峰前弹性能密度和峰后破坏能密度的
从能量角度对岩石的变形破坏进行研究,是岩石
差值)的岩爆倾向性判据;而且对不同岩石的能量
力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6],
的研究中提出了耗散能与弹性能的线性关系,丰
如谢和平等 [2,3] 从岩石力学实验角度阐述了岩石
富了岩石能量演化方面的研究。Chen 等[11]通过对
在实验室内的岩石试件的能量积聚与耗散的影
岩石能量损伤演化机理以及脆性评价中的应用发
响;Zhao 等[4]关于三轴大理岩在不同加载速率下
现硬脆性岩石比软岩更早进入能量硬化阶段,更
的能量演化与损伤分析;以及 Zhang 等[5]关于三
晚进入能量软化阶段,硬岩的储能极限远大于软
轴卸围压过程中能量转换与耗散的研究;Huang
岩。目前关于岩石尺寸效应的研究中通常对岩石

2
强度以及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如 Hudson 等[12]
通过对大理岩不同尺寸下单轴压缩的研究,认为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存在尺寸效应,并且随着高径
比变化而改变;尤明庆等[13-15]通过对岩石尺寸效
应的研究指出岩石单轴压缩强度随长度增加而减
小,并且提出了岩石尺寸效应存在本质原因是岩
石材料内部结构的非均质性。杨圣奇等[16]在岩石
材料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中指出岩石材料的长度效
应是由于端部摩擦效应造成的,与其内部结构的
图 1 砂岩试件
非均质性无关,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大理石尺寸效
Fig. 1 Sandstone specimen
应的理论模型。朱其志等[17]对粉砂岩进行了尺寸
效应的室内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不同围压下岩 单轴分级加卸载采用荷载递增的加卸载方
石强度和变形影响规律,不同高径比下围压相等 式,10 kN 为一个循环,直至加载至试件破裂失
时岩石强度、泊松比以及杨氏模量在高径比超过 稳,即按 0→10→0→20→0→30 kN…的顺序进行
2.2 时测量值趋于稳定。 加载。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荷载上限值分别与单
关于岩石尺寸的研究中通常都是对其强度、 轴分级加卸载试验各卸载点荷载相对应,循环 20
泊松比以及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的研究,而关于 次,循环后无论试件是否破坏都不再进行试验。
尺寸效应能量演化方面的研究中主要是利用能量
计算公式得到的,如梁昌玉等[1]关于花岗岩尺寸
2 砂岩变形曲线分析
效应的能量特征研究,孟庆彬等[18]关于红砂岩能
L/D=1.0
量积聚与耗散的研究。基于弹性模量公式计算出 L/D=1.5
L/D=2.5
的弹性能,并没有考虑卸载曲线的滞回效应与卸 90
L/D=2.0
载弹性模量与弹性模量不同,而关于岩石循环加 L/D=3.0
轴向荷载/kN

卸载试验的研究中可知岩石的卸载曲线有明显的 60
滞回效应,并非是一条直线[19]。因此利用能量计
算公式得到的岩石能量不够精确,本文基于岩石
30
循环加卸载试验中弹性能不受循环次数影响,提
出了利用不同尺寸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对其同尺
寸单轴压缩试验中的能量演化进行分析。关于不 0
a1 a2 a3
0.3 0.6 0.9 1.2
同高径比(相同直径)下能量演化规律的研究有
变形/mm
助于探索岩石在受载过程中能量驱动变形机制、
图 2 不同高度下砂岩单轴压缩曲线
能量积聚与释放、弹性能量指数演化规律等等, Fig. 2 Uniaxial compression curves of sandstone at different
研究结果对岩石岩爆倾向性、冲击地压等课题的 heights
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图 2 是 L/D(D=50mm)分别为 1.0、1.5、2.0、
2.5、3.0 的砂岩单轴压缩曲线。单轴抗压强度分
1 试件尺寸及试验方案
别为 110.1kN、88.2kN、77.16、69.01kN、66.01kN,
本次研究采用砂岩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砂岩 砂岩的高度与单轴抗压强度成反比。不同高度下
均来自同一产地,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经过切 砂岩试件的单轴压缩均存在压密阶段、弹性阶段、
割和取芯将岩石加工成直径 50mm,高分别为 50、 塑性阶段以及峰后破坏阶段。a1、a2、a3 为分别直
75、100、125、150mm 的岩石试件,将圆柱体两 径 50mm 高 75mm 的砂岩试件进入弹性阶段、塑
端采用砂纸打磨,使其上下表面平行度及侧表面 性阶段以及峰后破坏阶段的分界点。岩石并非通
平面度符合国际岩石试验标准试件的要求。 常假设的均质体,其内部存在许多天然缺陷。压
本次试验采用 RMT-150B 岩石力学测试系统 密阶段主要是将岩石内部的微裂纹压密。高径比
对直径相同高度不同的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 越大其内部包含的原生裂纹越多,压密时需要消
验、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以及单轴循环加卸载试 耗的能量越多,轴向荷载-变形曲线作为热力学一
验,为了便于分析三种试验均采用 1.0kN/s 的加载 方面的表现,表现为荷载相等时高径比越大产生
速率。 的变形越大。弹性阶段主要是以弹性变形为主,

3
有少量新裂纹生成,高径比越大内部应力集中区
域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表现为在荷载相等时
不同高径比砂岩试件单轴压缩曲线相互之间偏离
程度增大。塑性阶段有大量的新裂纹生成以及原
生裂纹扩展,高径比越大岩石包含的微裂纹越容
易相互联结形成更大裂纹,在相等荷载下变形越
大,因此在塑性阶段砂岩的轴向荷载-变形曲线相
互偏离程度进一步增大。

(d)L/D=2.5 砂岩对比曲线

(a) L/D=1.0 砂岩对比曲线

(e)L/D=3.0 砂岩对比曲线
图 3 不同高度砂岩单轴压缩与单轴分级加卸载对比曲线
Fig. 3 Contrastive curves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and uniax-
ial fraction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sandstone of different
heights
图 3 为单轴压缩与同尺寸单轴分级加卸载的
曲线对比,单轴压缩的变形曲线与单轴分级加卸
载各卸载点的外包络线具有相同的演化趋势,都
具有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以及峰后破
坏阶段。不同高径比的砂岩试件的单轴分级加卸
(b)L/D=1.5 砂岩对比
载曲线近似为同尺寸单轴压缩曲线的外包络线,
随着加载等级的增加岩石单轴压缩曲线与单轴分
级加卸载各卸载点逐渐偏离,在峰值强度之前单
轴压缩曲线位置略高于单轴分级加卸载各卸载
点。砂岩在单轴分级加卸载作用下的强度整体上
大于单轴抗压强度,即岩石存在加卸载之后的“硬
化”现象。在加卸载作用下岩石试件出现“硬化”
试验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出现过,例如左建平
等[20]在关于煤岩组合体在循环荷载下的研究,尤
明庆等[21]对大理石的研究。结合上述学者关于岩
石试件“硬化”现象研究[20,21],笔者认为岩石“硬
(c)L/D=2.0 砂岩对比曲线
化”现象是由于岩石试样内部存在裂纹,轴向压
缩加载时裂纹间的局部接触应力远高于名义应
力,试件在轴向荷载作用下有很大变形甚至有局

4
部破坏现象,形成的碎屑可能脱落,充填到附近 贯通和旧裂纹扩展、贯通,致使岩石的残余变形
的裂纹中。裂纹间充填的碎屑增加了摩擦,提高 急剧增大,因此荷载载上限值为 50kN、60kN、
了岩石的承载力。值得注意的是岩石“硬化”与 70kN 的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首次加卸载产生的
强度提高并非同一概念,岩石强度包括抗拉、抗 残余变形分别为:0.194mm、0.229mm、0.313mm,
压、抗剪以及抗扭等等,而“硬化”只是由于摩 残余变形增长速率相较于弹性形阶段明显增加。
擦力增大而承载能力提高。 首次加卸载后砂岩继续承受循环加卸载作用残余
变形呈减小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加卸载次
数增多砂岩荷载变形曲线逐渐向右移动,并且单
轴循环加卸载的应力上限值越大,砂岩的轴向荷
载-变形曲线向右移动的趋势越明显。

(a)10kN-40kN 单轴循环加卸载曲线

(a)10kN、20kN 的加卸载曲线

(b) 50kN-70kN 单轴循环加卸载曲线


图 4 单轴循环加卸载曲线
Fig. 4 Uniaxial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curve
图 4 为砂岩在不同荷载上限值的单轴循环加
卸载试验轴向荷载-变形曲线,以高径比为 2 的试 (b)30kN、40kN 的加卸载曲线
件试验结果为例。由图 4 可知 0 到 26kN 左右为高
径比为 1.5 的砂岩的压密阶段,岩石内部存在许
多天然缺陷,当这些缺陷被压密后岩石产生了较
大的残余变形。荷载载上限值为 10kN、20kN、30
kN 的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首次加卸载产生的残
余变形分别为:0.055mm、0.093mm,0.173mm,
残余变形增长速率较快。26kN 到 56kN 为岩石的
弹性阶段,变形主要以弹性变形为主,荷载载上
限值为 30kN、40kN、50kN 的单轴循环加卸载试
验首次加卸载产生的残余变形分别为:0.173mm、
0.183mm、0.194mm,残余变形增长速率相对较小。 (c)50kN、60kN、70kN 加卸载曲线
岩石塑性变形阶段,岩石有新裂纹萌生、扩展、 图 5 单轴循环加卸载曲线演化规律
Fig .5 Evolution of uniaxial cyclic unloading curve

5
砂岩单轴循环加卸载初次加卸载曲线、无残 用部分能量转换为介质中的耗散能,减小岩石储
余变形的加卸载曲线以及最后一次加卸载曲线如 能极限,如岩石蠕变过程中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加
图 5 所示。在单轴循环加卸载过程中随着加卸载 产生的耗散能会降低其储能极限,当岩石储能极
[22]
次数增多砂岩残余变形逐渐减小,直至某次加卸 限降低至岩石储存的弹性能时岩石产生破坏 ;
载无残余变形其出现非线性伪弹性体特征。所谓 另一种是岩石内部积聚的弹性能达到岩石储能极
[23]
非线性伪弹性体是指承受循环荷载时应变不随外 限,内部能量释放岩石发生破坏 。
加荷载同时回到原点,应变有滞后现象[22]。结合 3.2 岩石能量计算方法
关于岩石微观结构变化分析[21],笔者认为砂岩试 根据热力学定理:弹性能是可逆的,耗散能
[21]
样变为非线性伪弹性体原因是:砂岩试样内部存 是单向不可逆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
L1
在部分天然的裂纹,轴向压缩加载时裂纹间的局
部接触应力远高于名义应力,试件在轴向荷载作
U  Fd L
0
(1)

用下有很大变形甚至有局部破坏现象,形成碎屑; L1
卸载时裂纹再次张开,加载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 Ue   Fd l (2)
形成的碎屑可能脱落,充填到附近的裂纹中;在 L2

荷载的反复加卸载作用下,裂纹间充填的碎屑增 U d  U U e (3)
加了摩擦,使得岩石试样在某次加卸载中残余变 式中:U 为输入能量,为岩石加载的荷载-变
形产生,砂岩出现非线性伪弹性体特征。出现非 形曲线与变形轴围成的面积; U e 为弹性能,为
线性伪弹性体特征后砂岩继续承受加卸载作用时 卸载的荷载-变形曲线与变形轴围成的面积; U d
会再次产生较小的残余变形。因此岩石残余变形 为耗散能为输入能与弹性能的差值,其大小为加
演化规律可以归纳为:存在较大残余变形-残余变 载曲线、卸载曲线与变形轴围成的面积;F 为试
形逐渐减小-无残余变形-残余变形再次出现。 验机施加岩石的荷载 kN, L 为岩石轴向变形;
L1 为 总 变 形 ; L2 为 残 余 变 形 。 注 :
3 能量演化规律
kN mm  N m  J ,公式(1)、(2)是概念性公
3.1 岩石的能量及其分类 式,基于公式原理借助数值分析软件才能计算得
受载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分析可 到。
以分为 4 个过程,即能量输入、能量积聚、能量 F
耗散和能量释放[7]。外界对岩石做功,是由机械 Fi

能转化为岩石的弹性能与耗散能。弹性能是指积
聚在岩石内部的能量,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可逆
性。耗散能是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所消耗的能 Ud

量,耗散能是岩石产生不可逆变形的原因,在任
何条件下都不具有可逆性。 Ue

0 L2 L1 L

图 7 能量示意图
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energy
从单轴压缩曲线以及循环加卸载曲线的演化
规律可以看出岩石加卸载曲线为非线性,因此岩
图 6 受载岩石系统的能量转化
石的输入能以及弹性能通过上述公式通常不能得
Fig.6 Energy conversion of rock system being loaded 到,基于公式(1)、(2)积分公式的原理,利用 origin
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岩石内部的能量转换是一 软件对加载曲线进行积分得到岩石输入能,对卸
个动态过程,表现为输入能、弹性能、耗散能以 载曲线积分得到岩石弹性能。
及能量释放的转化与平衡,每一个特定的力学状 3.3 弹性能演化规律
态,都有一个能量状态与之对应。能量驱动的岩 在上述关于单轴循环加卸载曲线的分析中岩
石破坏主要为两种机制,一种是在外部荷载的作 石的卸载曲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整体演化趋势

6
基本不变,因此可以对岩石在单轴循环加卸载作 18

用下的弹性能进行分析。利用 origin 数据分析软


试件L/D=1.5的弹性能
15
件对卸载曲线进行积分得到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 试件L/D=2的弹性能

不同循环次数的弹性能演化规律,以 L/D=1 的弹 12 试件L/D=2.5的弹性能


试件L/D=3的弹性能

弹性能/J
性能-循环次数演化曲线为例。 9
试件L/D=1的弹性能
18
6

110kN
15 3

100kN
12
弹性能/J

0 20 40 60 80 100 120
90kN
轴向荷载/kN
9 80kN
图 9 单轴分级加卸载弹性能与单轴循环加卸载首次加卸
70kN
6 60kN 载弹性能的对比
50kN Fig.9 Comparison of the elastic energy of uniaxial
3 40kN
30kN step-by-ste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nd the elastic energy of
20kN
10kN uniaxial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for the first time
0 5 10 15 20 为了验证当荷载相等时单轴分级加卸载各卸
循环次数
载点的弹性能与单轴压缩相等这一假设的正确
性,将不同高径比砂岩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各卸
图 8 L/D=1 的砂岩单轴循环加卸载弹性能
Fig. 8 Uniaxial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elastic energy of
载点的弹性能与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首次加卸载
sandstone with L/D=1 的弹性能相比较,两者的弹性能随荷载增加近乎
L/D=1 的砂岩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弹性能演 相重合,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
化规律如图 8 所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同高
4 单轴压缩试验的能量演化分析
径比的砂岩试件的弹性能并非某一恒定的常数,
其存在波动,并且波动的幅度与首次加卸载储存 4.1 线性储能规律
的弹性能相比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 基于上述岩石弹性能演化规律的研究,可以
以假设当单轴分级加卸载各卸载点的荷载与单轴 认为单轴压缩试验与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各卸载
压缩试验的荷载相等时,两者的弹性能也相等。 点的荷载相等时,两者的弹性能也相等,因此利
为了验证假设,将不同高径比下砂岩试件的单轴 用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可对单轴压缩试验中的能
分级加卸载各卸载点的弹性能与单轴循环加卸载 量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
试验首次加卸载的弹性能相比较。

表 1 不同高径比砂岩试件能量演化规律
Table 1 Energy evolution law of sandstone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s
轴向 L/D=1 (D=50mm) L/D=1.5(D=50mm) L/D=2 (D=50mm)
荷载 弹性能 S1 S2 S3 S4 S5 S6 S7
/kN /J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弹性能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弹性能 输入能
/J /J /J /J /J /J /J /J /J
10 0.5229 0.8776 0.8728 0.8730 0.5476 1.0001 1.0001 0.9968 0.5651 1.2082
20 1.3645 2.4747 2.4662 2.4677 1.5662 2.9265 2.9265 2.9374 1.6310 3.3989
30 2.3561 4.4162 4.3966 4.4082 2.9004 5.3737 5.3737 5.3522 3.1226 6.6608
40 3.4586 6.6175 6.6175 6.6183 4.3867 8.239 8.2390 8.2279 4.9482 10.3401
50 4.7448 9.0519 9.0324 9.0550 6.1755 11.6266 11.6266 11.6253 7.0056 14.7996
60 6.1127 11.6996 11.6025 11.6163 8.08322 15.5049 15.5049 15.5121 9.3549 20.1619
70 7.8450 14.6333 14.6471 14.5989 10.3508 20.2844 20.2844 20.3420 11.9660 27.5988
80 9.4503 17.8674 17.8706 17.8524 12.6924 26.2388 26.2388 26.2447 / /
90 11.2882 21.4436 21.4161 21.4571 / / / / / /

7
100 13.4767 25.5359 25.5353 25.5789 / / / / / /
110 15.6880 30.8113 31.0167 31.0018 / / / / / /
续表 1
轴向 L/D=2 (D=50mm) L/D=2.5 (D=50mm) L/D=3 (D=50mm)
荷载 S8 S9 弹性能 S10 S11 S12 弹性能 S13 S14 S15
/kN /J /J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输入能
/J /J /J /J /J /J /J /J

10 1.2744 1.2835 0.5502 1.2818 1.2671 1.2765 0.6145 1.4631 1.4716 1.4657
20 3.5213 3.5268 1.7580 3.676 3.6001 3.6096 1.8555 3.9458 3.9582 3.9468
30 7.041 7.0533 3.4768 6.9076 6.5591 6.6050 3.6278 7.2876 7.2263 7.2411
40 10.7667 10.7741 5.2315 10.6507 10.3238 10.3518 5.6533 11.3396 11.3655 11.2685
50 15.5771 15.5863 7.5980 14.6532 14.8351 14.8129 7.7477 16.0871 15.9878 16.1758
60 21.5991 21.6882 9.7809 20.3355 20.7246 20.8752 10.1472 22.2055 22.2493 22.2507
70 31.2266 31.2973 / / / / / / / /
利用弹性能演化的规律,可以得到单轴压缩 origin 积分单轴分级加卸载的卸载曲线得到砂岩
与同尺寸单轴分级加卸载各卸载点相等荷载的能 弹性能,积分单轴压缩曲线可以得到输入能。分
量演化,但是对单轴压缩全过程的能量演化无法 别考察弹性能和总输入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
清晰描述。宫凤强等[8-10]在考虑岩石加载全过程中 弹性能和总输入能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即服从线
能耗特性的基础上,得到了线性储能规律,能量 性储能规律,因此可以得到岩石单轴压缩任意荷
的线性储能规律表达式为: 载处的弹性能,进一步将输入能与弹性能相减可
Ue=aU+b (4) 以得到任意荷载下的耗散能。
式中 U 为岩石加载过程中弹性能;U 为任意
e
4.3 单轴压缩试验能量演化分析
荷载下的总能量;a、b 均为拟合参数。 20
S100-1
18
表 2 不同高径比砂岩试件的线性储能拟合公式 S50-1 S100-2
16 S50-2 S100-3
Table 2 Linear energy storage fitting formula for sandstone S50-3 S125-1
14 S75-1 S125-2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height and diameter ratios S75-2 S125-3
弹性能/J

12 S75-3 S150-1
S150-2
高径比 参数 a 参数 b 拟合公式 10 S150-3

1.0 0.51612 0.11358 Ue=0.51612U+0.11358 8

6
1.5 0.48794 0.27575 Ue=0.48794U+0.27575
4
2.0 0.43873 0.23791 Ue=0.43873U+0.23791 2
2.5 0.49322 0.00555 Ue=0.49322U+0.00555
0 20 40 60 80 100 120
3.0 0.46332 0.12800 Ue=0.46332U+0.12800 轴向荷载/kN
通过对同直径不同高度的砂岩试件弹性能与 (a)弹性能-轴向荷载曲线
输入能的分析发现:单轴压缩试验中不同高径比 20
S100-1
下砂岩的弹性能与输入能呈线性关系。 18
S50-1 S100-2
S100-3
4.2 基于线性储能规律能量演化分析方法 16 S50-2
S50-3 S125-1
S125-2
14 S75-1
文中通过单轴循环加卸载的卸载曲线随着循 S75-2 S125-3
耗散能/J

12 S75-3 S150-1

环次数增加其演化趋势基本保持不变的特性,假 10
S150-2
S150-3

设循环次数即疲劳损伤对砂岩的弹性能影响较 8

6
小,利用通过 origin 积分卸载曲线验证了假设的
4
正确性。进一步利用疲劳损伤对弹性能影响较小 2
这一结论,假设当单轴分级加卸载荷载与同尺寸
0 20 40 60 80 100 120
的单轴压缩的荷载相等时,两者的弹性能也相等, 轴向荷载/kN
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因此利用 (b) 耗散能-轴向荷载曲线

8
图 10 砂岩单轴压缩试验的能量演化  12
U e  u eV  V (6)
Fig.10 Energy evolution of sandstone under uniaxial com- 2E
pression test 式中 V 表示岩石试件的体积。
基于线性储能规律得到的经验公式,可以计 根据上述关于能量计算公式可知,利用公式
算得到单轴压缩试验峰前能量演化规律,弹性能- 法计算岩石能量演化规律的关键是岩石的弹性模
轴向荷载的演化曲线、耗散能-轴向荷载的演化曲 量。尺寸效应对岩石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大,通过
线如图 10 所示。 单轴压缩试验可知高径比 L/D 为 1、1.5、2、2.5、
由图 10(a)可知当荷载较小时不同尺寸的砂 3 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1.4GPa、9.11GPa、8.32GPa、
岩试件在相等荷载下储存的弹性能相差不大,随 8.01GPa、7.53GPa。为了便于文章分析,将单轴
着荷载的增加其弹性能-轴向荷载曲线偏离程度 循环加卸载首次加卸载的弹性能定义为砂岩的实
逐渐增大。材料高径比越小其内部包含的微裂纹 际值,将基于弹性模量计算弹性能的方法统称为
也越少,岩石破坏时需要产生的新裂纹面越多, 公式法,本文使用的弹性能分析方法为试验法。
砂岩高径比越小其储能极限越大。因此岩石的弹 30

新方法
性能演化规律可以归纳为:储能极限随着高径比 25 公式法
的增大而减小,但当承受相等荷载时高径比越大
20
岩石储存的弹性能越多。
图 10(b)为耗散能-轴向荷载曲线。耗散能-轴 储能极限/J
15

向荷载曲线随着荷载增加呈非线性变化。砂岩达 10

到峰值荷载的耗散能随其高径比增大而减小,其 5

原因在于高径比越大试件内部裂纹越多,越容易
0
相互连接形成更大裂纹,致使试件发生破坏,因 L/D=3 L/D=2.5 L/D=2 L/D=1.5 L/D=1

此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少。岩石高径比越大其内部 图 11 两种方法计算的弹性能对比
包含的微裂纹越多,裂纹面滑移摩擦产生的耗散 Fig. 11 Comparison of elastic energy calculated by two
能也随之增长,因此当承受相同荷载时产生的耗 methods
散能越多。因此不同尺寸下耗散能演化规律可以 图 11 为两种能量分析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储能
总结为:承受的荷载相等时高径比越大,产生耗 极限,在上述弹性能的研究中新方法得到的弹性
散能越大,但是岩石试件峰值强度时的耗散能随 能与单轴循环加卸载首次加卸载的弹性能相比,
着高径比增大而减小。 误差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从而间接说明公式法得
4.4 两种能量分析方法对比 到的岩石弹性能误差较大,精确度差。本文使用
在循环加卸载的研究中发现岩石的卸载的荷 的方法与利用传统公式法相比精确度高。因此利
载-变形受滞回效应影响是一条曲线,如刘建锋等 用单轴分级加卸载试验结合线性储能规律对砂岩
[24] [25]
、葛修润等 在关于周期荷载下岩石疲劳变形 不同尺寸下的能量进行分析的方法具有精确度高
以及阻尼参数的研究。在以往的单轴压缩试验中 的优点。
的能量演化分析中,通常认为卸载的应力-应变为 5 岩石损伤与破坏形态
一条直线,数值上与弹性模量相等,单轴压缩的
能量的计算表达式为 :
[18]
鉴于不同高径比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存在
1 2 较大的差异,为了比较不同高径比下岩石的内部
u e   1 1  1 (5)
2 2E 损伤情况,采用损伤变量-轴向荷载比进行分析。
式中 u 为弹性能密度;σ1 表示轴向应力;ε1
e
所谓轴向荷载比即岩石承受荷载与其单轴抗压强
表示轴向应变;E1 表示岩石卸载曲线的弹性模量。 度进行比较。
本文提出的能量演化分析方法与弹性能密度 岩石在加载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可以反映岩石
计算公式的能量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为了便于分 的损伤程度,Chen 等[11]学者提出了基于能量耗散
析将能量单位进行统一,采用能量进行对比。ue 的岩石损伤变量 D。
表示单位体积内能量密度,因此能量密度与试件 Ud
D (7)
能量的转换公式可以表示为: U pd
式中:Ud 表示岩石在任意荷载下的能量耗散;

9
U pd 表示峰值荷载时的能量耗散;D=0 时表示岩石 开展了岩石破坏形态的分析。岩石破坏主要分为
无损伤,D=1 时表示岩石破坏,达到了岩石峰值 脆性断裂破坏、脆性剪切破坏、延性破坏、弱面
强度。 剪切破坏以及“圆锥行破坏”等。
在上述的研究中在静态-准动态加载范围内
岩石能量演化服从线性储能规律,因此基于线性
储能规律可以将公式改写为:
U (aU  b) (8)
D
U p (aU p  b)
式中 U 为峰前任意荷载下输入的总能量;Up
为峰值时输入的总能量;a、b 均为线性储能规律
拟合的参数,随着加载速率的变化呈无规律变化。 (a)S50-1 (b) S75-2

基于式(8)可以得到岩石在单轴压缩试验中的损伤
演化规律。

(c) S100-1 (d) S125-2 (e) S150-1


图 13 不同高径比下砂岩试件的典型破坏形态
Fig. 13 Typical failure modes of sandstone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s
从图中可知当 L/D≥2 时岩石的破坏形态主要
以剪切破坏。主要原因在于高径比越大岩石内部
图 12 损伤变量-轴向荷载曲线 的裂纹越多均质性较差,其强度相对较低,微裂
Fig. 12 Damage variable-axial load curve 纹在外部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形成应力集中致使局
图 12 是损伤变量-轴向荷载曲线,从图中可 部产生较大变形,使得内部的微裂纹相互连接、
知不同高径比下砂岩试件的损伤变量随着荷载的 扩展以及贯通形成具有明显方向性的剪切破坏。
增加呈非线性变化。砂岩的高径比越大,内部包 当岩石 L/D<2 时,由于其高径比较小,内部包含
含的微裂纹越多。在上述的研究中可知裂纹处容 微裂纹相对较少均质性相对较好,在荷载作用下,
易形成应力集中现象,因此高径比越大岩石内部 其应力集中处相对较少,造成岩样破坏方向性不
应力集中处越多,岩石内部产生的损伤越多,因 明显,岩样破坏的形态以双剪切破坏和“圆锥形
此高径比越大岩石的损伤变量增长速率越大,岩 破坏”为主。从能量角度可以理解为高径比越小
石强度越低。由于压密阶段主要是将岩石内部的 岩石吸收能量越多,所以高径比越小在试样破裂
微裂纹压密,高径比越大其内部包含的微裂纹越 时岩石内部积聚的弹性能转换为破裂面表面能和
多,产生的耗散能越多,因此在荷载相等时岩石 碎块动能也就越多,表现为岩石破裂程度越剧烈。
内部产生的损伤越多。在弹性荷载范围内岩石内
部主要以弹性变形为主,只有少量裂纹生成,岩 6 讨论
石内部损伤程度随着轴向荷载增加呈近似线性增 本文根据相同直径不同高度的砂岩试件的单
长。塑性阶段岩石内部的主要是原生裂纹扩展、 轴循环加卸载与单轴分级加卸载探索了其弹性能
贯通和新裂纹生成、扩展以及贯通,岩石的损伤 演化规律,提出了利用单轴分级加卸载结合线性
呈非线性增长,临近峰值时岩石损伤急剧增大。 储能规律对不同高径比砂岩试件单轴压缩试验中
当荷载相等时岩石的高径比越大,其损伤程度越 的能量演化分析。对不同高径比下砂岩试件的能
大。 量演化分析发现:高径比越小砂岩试件储能极限
鉴于本次试验砂岩高径比不同,其破坏形式 越大,但是当荷载相等时高径比越大砂岩试件产
的研究对于探索岩石破坏机理也具有积极意义, 生的耗散能与储存的弹性能越大。

10
为解决深部巷道稳定性维护难题,国内外学 的位置和范围,能够更精准的利用钻孔卸压技术
者经过大量研究,指出围岩应力、岩性和支护是 防治冲击地压。围岩破碎区试件尺寸差异性较大,
影响巷道稳定的主要因素,单纯从改善围岩性质 因此研究尺寸效应岩体的能量演化特征对于冲击
和提高支护强度方面控制深部巷道大变形相当困 地压课题具有积极意义。
难,而相对降低围岩应力是维护该类巷道稳定的 在工程实际当中巷道的变形速率对围岩中岩
根本。巷道应力转移的实质是采用人为方法降低 体的储能极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围岩所处应力环境或改变围岩应力分布,使支承 非圆柱体尺寸效应对岩石能量的影响;在动态加
压力峰值向围岩深部转移,从而减小围岩破裂范 载速率范围内岩石的力学参数与破坏形态与静态
[26] [28,29]
围,保持巷道长期稳定 。 加载速率下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加载速率、
动态加载非圆柱体试件等因素对岩石储能极限的
影响都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7 结论
(1) 荷载上限值恒定的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
残余变形演化规律可以归纳为:存在较大初始残
余变形-残余变形逐渐减小-无残余变形(出现非
图 14 钻孔卸压机理[26]
线性伪弹性体特征)-再次出现残余变形。
Fig. 14 Mechanism of borehole destressing
(2)基于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弹性能弹性能
岩石变形破坏的本质特征是能量转换,因此
受循环次数影响较小,利用不同高径比砂岩单轴
从能量角度可以理解冲击地压发生过程:岩体由
分级加卸载试验结合线性储能规律对相同尺寸的
于受开挖的卸荷影响,围岩周围岩体极限储能降
砂岩单轴压缩能量进行分析,与公式计算方法相
低,并且卸荷会引起巷道周围岩体能量转移和转
比该方法具有精确度高的优点。
换,经过一次或数次能量传递事件,巷道的岩体
(3)砂岩峰值时的弹性能、输入能以及耗散能
达到储能极限,弹性能迅速释放造成冲击地压现
与高径比大小成反比;荷载相等岩石弹性能、输
象。冲击地压是巷道支护的难题之一,是由于弹
入能以及耗散能与高径比大小成正比。
性能突然释放而产生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在冲
(4)对不同尺寸下砂岩的损伤分析发现损伤随
击地压的的防治中钻孔卸压作为一种常用措施,
着荷载增加呈非线性变化,荷载相等时高径比越
其属于巷内卸压,工艺较简单。钻孔卸压改变围
大,岩石的损伤越大。
岩应力集中情况,如图 14 所示,将围岩应力曲线
(5)破裂时砂岩内部积聚的弹性能转化成破裂
从曲线 1 转变为曲线 2,降低围岩承受应力,钻
面表面能和碎块动能,高径比与储能极限成反比,
孔卸压在转移巷道周边高应力的同时该技术可为
因此当 L/D≥2 时主要呈单方向的剪切破坏,L/D<2
围岩膨胀变形提供有效补偿空间,吸收部分变形,
时岩石主要为相对复杂的双剪切或圆锥形破坏。
巷道、硐室等,中等尺寸如卸压孔、瓦斯抽采孔
等,较小尺寸如节理、裂隙等,均可视为不同尺 参考文献
度的自由空间,任何新形成的自由空间均为自由
[1] 梁昌玉, 李 晓, 吴树仁. 中低应变率加载条件下花岗岩尺寸
空间系统的扩展和延伸,任一自由空间也可以视 效应的能量特征研究[J].岩土力学, 2016, 37(12);3472-3480.
[27]
为无数个较小自由空间构成的系统 。综上所述 Liang Changyu, Li Xiao, Wu Shuren. Research on energy char-
钻孔卸压可以认为能一定程度上减小钻孔后岩体 acteristics of size effect of granite under low/intermediate strain

的尺寸,与围岩应力集中情况;在文中的研究中 rates[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6, 37(12);3472-3480..((in


Chinese))
高径比越小,岩石的储能极限越高;应力越小储
[2] 谢和平,鞠杨,黎立云,等. 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机制[J].
存弹性能越少,综上所述钻孔卸压从能量角度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27(9):1729–1739.
以认为能够降低冲击地压的发生概率。如果能够 XIE Heping,JU Yang,LI Liyun,et al. Energy mechanism of
进一步研究其他形状的岩石试件的储能规律,可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ock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 2008 , 27(9) : 1729 – 1739.(in
以较好的预测围岩中岩体的储能极限,确定围岩
Chinese)
整体的储能极限。根据巷道微震事件的监测坐标
[3] 谢和平,彭瑞东,鞠 杨,等. 岩石破坏的能量分析初探[J]. 岩
得到围岩体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钻孔卸压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5):2603–2608.

11
XIE Heping,PENG Ruidong,JU Yang,et al. On energy analysis You Mingqing, Su Chengdong. Effect of fine and crystal marble
of rock failure[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 specimens on uniaxial compress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gineering,2005,24(15):2603–2608. (in Chinese)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4, 23(22):3754-3760. (in Chi-
[4] Kang Zhao, Xiang Yu, Yun Zhou , et al. Energy evolution of nese)
brittle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J]. International [16] 杨圣奇, 苏承东, 徐卫亚. 岩石材料尺寸效应的试验和理论研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究[J]. 工程力学, 2005, 22(4): 112-118.
2020,132:104392. Yang Shengqi, Su Chengdong, Xu Weiya. Experimental and
[5] Zhang Zizheng, Deng Min, Bai Jianbiao, et al. Strain energy theoretical study on size effect of rock materials[J]. Engineering
evolution and conversion under triaxial unloading confining Mechanics, 2005, 22(4): 112-118.
pressure tests due to gob-side entry retained[J]. International [17] 朱其志,闵中泽,王岩岩, 等. 粉砂岩三轴压缩试验中的试样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尺 寸 效 应 研 究 [J].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 2019,
2020,126:104184. 38(S2):3296-3303.
[6] Huang Da, Li Yanrong. Conversion of strain energy in Triaxial Zhu Qizhi, Min Zhongze, Wang Yanyan, et al. Study on the size
Unloading Tests on Marb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effect of silty sandstone samples under conventional triaxial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14,66:160-168. compress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
[7] 张志镇, 高峰. 单轴压缩下红砂岩能量演化试验研究[J]. 岩石 neering, 2019,38(S2): 3296 -3303.
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31(5):953-962. [18] 孟庆彬,韩立军,浦 海,等.应变速率和尺寸效应对岩石能
ZHANG Zhizhen, GAO Fe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energy 量 积 聚 与 耗 散 影 响 的 试 验 [J]. 煤 炭 学 报 , 2015 ,40(10) :
evolution of red sandst onesampl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 2386-2398.
sion[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eng Qingbin,Han Lijun,Pu Hai,et al.Experimental on the
2012, 31(5): 953-962. effect of strain rate and size on the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dis-
[8] 宫凤强, 闫景一, 李夕兵. 基于线性储能规律和剩余弹性能指 sipation of rock[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5, 40( 10) :
数的岩爆倾向性判据[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7(9): 2386-2398.
1993-2014. [19] 肖建清,冯夏庭,丁德馨,等. 常幅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滞后
Gong Fengqiang, Yan Jingyi, Li Xibing. A new criterion of rock 及阻尼效应研究[J]. 岩石力与工程学报,2010,29 (8) :1677
burst proneness based on the linear energy storage law and the -1684.
residual elastic energy index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 XIAO Jianqing,FENG Xiating,DING Dexin,et al. Study of hys-
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8,37(9):1993-2014. teresis and damping effects of rock subjected to constant ampli-
[9] GONG FQ, YAN JY, LI XB, et al. A peak-strength strain energy tude cyclic loading[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storage index for rock burst proneness of rock materials. Int J Engineering,2010,29(8) :1677-1684.
Rock Mech Min Sci, 2019, 117: 76-89. [20] 左建平, 谢和平, 孟冰冰, 等. 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特性
[10] Fengqiang Gong, Jingyi Yan, Song Luo, et al.Investigation on the 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1, 32(5): 1287-1296.
Linear Energy Storage and Dissipation Laws of Rock Materials ZUO Jian-ping, XIE He-ping, MENG Bing-bing, et al. Experi-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 mental research on loading-unloading behavior of coal-rock
gineering, 2019,52 :4237–4255. combination bodies at different stress levels[J]. Rock and Soil
[11] Chen Ziquan, He Chuan, Ma Gaoyu, et al. Energy Damage Evo- Mechanics, 2011, 32(5): 1287-1296.
lution Mechanism of Roc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rittleness [21] 尤明庆, 苏承东. 大理岩试样循环加载强化作用的试验研究
Evaluation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19, [J]. 固体力学学报, 2008, 29(1): 66-72.
52 :1265–1274. YOU Ming-qing, SU Cheng-do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12] Hudson J A, Crouch S. Soft, stiff and servo-controlled testing strengthening of marble specimen in cyclic loading of uniaxial
machines[J]. Eng Geol, 1972, 6(3): 155−189. or pseudo-triaxial compression[J]. Chinese Journal of Solid
[13] 尤明庆, 华安增. 岩样单轴压缩的尺度效应和矿柱支承性能 Mechanics, 2008, 29(1): 66-72.
[J]. 煤炭学报, 1997, 22(1): 37−41. [22] 刘之喜, 赵光明, 孟祥瑞, 等. 基于线性储能规律的红砂岩蠕
YOU Ming-qing, HUA An-zeng. The size effect of uniaxial 变能量演化分析方法[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ompression of rock specimen and support capacity of ore pil- 2021, 52(8): 2748−2760.
lar[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1997, 22(1): 37−41. LIU Zhixi, ZHAO Guangming, MENG Xiangrui, et al. Analysis
[14] 尤明庆, 邹友峰. 关于岩石非均质性与强度尺寸效应的讨论 of creep energy evolution of red sandstone based on linear ener-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19(3): 391~39. gy storage law[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You Mingqing, Zou Youfeng. Discussion on heterogeneity of and Technology), 2021, 52(8): 2748−2760.
rock material and size effect on specimen strength [J]. Chinese [23] 谢和平,鞠 杨,黎立云,等. 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0, 19(3): 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391~39. (in Chinese) 24(17):3003–3010.
[15] 尤明庆, 苏承东, 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单轴压缩试验的影响 XIE Heping,JU Yang,LI Liyun,et al.Criteria for strength and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23(22):3754-3760. structural failure of rocks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ener-

12
gy release principle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Wang Meng , Wang Xiangyu , Xiao Tongqiang . Borehole
Engineering,2005,24(17):3003–3010.(in Chinese)) destressing mechanism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its key pa-
[24] 刘建锋, 谢和平, 徐进, 裴建良. 循环荷载下岩石变形参数和 rameters in deep road- way[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阻尼参数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2012, 31(4): 770-777. 2017,42( 5) : 1138-1145.
Liu Jianfeng, Xie Heping, Xu Jin, Pei Jianliang. Discussion on [27] 齐燕军,靖洪文,孟波,等. 卸压孔尺寸效应的模型试验研
deformation and damping parameters of rock under cyclic load- 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8,35( 3) : 538-544.
ing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 QI Yanjun, JING Hongwen,MENG Bo,et al.Experimental
ing,2012,31(4):770-777. modelling on size effect of pressure relief hole[J].Journal of
[25] 葛修润,蒋 宇,卢允德,等. 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变形 Mining& Safety Engineering,2018,35( 3) : 538-544.
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0):1 [28] Siming Kao, Guangming Zhao, Xiangrui Meng, Yingming Li,
581–1 585. Zenghui Liu, Ruofei Zhang, Jun Zhou, Shunjie
GE Xiurun,JIANG Yu,LU Yunde,et al. Testing study on fatigue Huang, "Dynam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d Rock
deformation law of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J]. Chinese Journal Reinforced by Different Grouts",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3,22(10):1 581–1 ing, 2021, 8897537
585.(in Chinese) [29] Kao, Siming;Zhao, Guangming;Xu, Wensong; , Experimental
[26] 王猛,王襄禹,肖同强.深部巷道钻孔卸压机理及关键参数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andstone size effect and strain
确定方法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7,42( 5) : 1138- rate effect,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45. 2020,34(9):1-12.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