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0

A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HUMANE

EDUCATION OF THE DIGITAL AG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in Science

By

Yang Xue

Supervisor: Prof. Zheng Bangshan Wu Hongfu

March,2013
摘 要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数字化革
命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人类社会经济的同时,也给人类传统的文化和传统的教育带来了
重大变革。“数字化时代”成为了当今人类生存的新语境,也成为了当前人文精神与大
学人文教育新的时代背景。
人文精神是全人类文明精华的传承和发扬,是人类对自尊、自由和自身价值的维护、
追求和提升。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成为社会的主
流,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也使得大学科学
教育迅猛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和排挤,逐渐衰落。那么,在数字
化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化对人文精神和大学人文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者之间存在
着怎样的关系,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界中的热
点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数字化时代的大学人文教育进行了分析讨论。
从人的个性发展、社会关系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来看,数字化时代本应是人类自由个性全
面解放,人文精神充分彰显的时代。然而,数字化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
同时也对人文精神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道德素质的下降、价值导向的偏失等。人
文精神逐渐衰落的现状迫切需要大学人文教育来改善。但是,通过对数字化时代大学人
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存在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而非人文
精神的养成、大学生阅读能力降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数字化时代过
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虚拟技术造成人的异化;数字化技术弱化了人文知识;技术化的
教学模式疏离了师生交往和情感交流;等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人文精神塑造的价值,
必须加强大学人文教育,而这至少需要做到:认识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优化整合课
程体系;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重视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大学人文教育

I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lmost overnight, the global ri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digital revolution unstoppable momentum comprehensive sweeping human social and

economic, but also bring the huma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whit a major change. The digital age

has become a new context for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oday, also become a human spirit with the new era,

of the college of humane and education.

The human spirit i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mankind civilization, human

maintenance, the pursuit of self-esteem, freedom and self-worth and enhance.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digital age, utilitarianism and pragmatism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uman spirit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cience education also makes rapid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humane education inevitably weakened and marginalized, gradually fading.

Well,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age, the digitiz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university humane

education what impact, there is w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humane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era become modern academic circles’ hot issu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humane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author through the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personality, social relations, and cognitive ability to demonstrate the digital era is the era of human freedom

personalized full liber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fully demonstrate. However, the digital age bring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 to human society but also generate som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human spirit, such as

decline in moral quality and the deviation of the value-oriented. The gradual decline of the status of the

human spirit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college of humane and education to improve, b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we will find, that the three aspects mistakes in the

university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such as emphasis on human knowledge to teach rather

than humane spirit and the unreasonable university humane courses, the author attribut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humane education from the tools of the digital age too much emphasis on education,

III
virtual technology caused alienation, and put forward four point proposal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humane education, that i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llege of humane

and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strength the teachers’

humane, emphasis on exemplary rol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humane environment.

Keywords: Digital age, Human spirit, University humane education

IV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III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选题背景 .................................................................................................................. 1
2.研究意义 .................................................................................................................. 3
(二)研究现状................................................................................................................. 4
1. 已有研究概述 ........................................................................................................ 4
2.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 6
(三)研究思路................................................................................................................. 7
二、数字化时代与大学人文教育及其意义......................................................................... 9
(一)数字化与数字化时代............................................................................................. 9
1. 数字与数字化 ........................................................................................................ 9
2. 数字化时代 .......................................................................................................... 10
(二) 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 ..................................................................................... 10
1. 数字化时代对人文精神的潜在价值 .................................................................. 11
2.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危机 .............................................................................. 12
(三)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精神价值............................................................... 14
1. 人文精神与大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 14
2. 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 ...................................................................... 15
三、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9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9
1. 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而非人文精神的养成 ...................................................... 19
2. 重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轻教育方法的人文化 ...................................... 20
3. 阅读方式的改变使大学生阅读能力降低 .......................................................... 21
(二)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23

V
1. 数字化时代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 23
2. 虚拟化造成人的异化 .......................................................................................... 24
3. 数字化技术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文知识的弱化 .................................................. 25
4. 教学模式的变化造成情感教育的缺乏 .............................................................. 26
四、加强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建议....................................................................... 29
(一)明确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29
(二)优化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30
(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重视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 31
1. 教学互动,创建动态教学模式 .......................................................................... 31
2.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 32
(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32
1. 改善精神文化氛围 .............................................................................................. 33
2. 营造网络文化氛围 .............................................................................................. 33
3. 构建特色实践活动平台 ...................................................................................... 33
结 语..................................................................................................................................... 35
参考文献............................................................................................................................... 37
致 谢..................................................................................................................................... 4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3

VI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
虚拟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1996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出版了其著作《数
字化生存》,书中首次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在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于一个虚
拟的、数字化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
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①。这本著作在当时引起
了强烈的反响,也宣告以“比特”②为存在物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得以蓬勃
发展。1998 年 1 月 31 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发表了
《数字地球——认识 21 世纪我们这个星球》的演讲,提出一个与 GIS(地理信息系统)、
网络、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概念,即“数字地球”,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
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为人们
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服务③。数字地球作为全球数字
化的产物,标志着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我国也正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1998 年,时
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两院院士代表时就曾表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
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
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④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中
国政府便高度重视数字地球的作用,提出要从数字地球的战略高度,多层次、长远地规
划推进相关工作,以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提供服务,造福于人类。1999 年 11 月 29
日至 12 月 2 日,由我国发起的首届“数字地球”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


[美]N・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 胡泳、范海燕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19.

比特是计算机处理、存储、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是 binary digit 的缩写,即由 0 和 1 组成的二进位数字.

郭华东.数字地球:10 年发展与前瞻[J].地球科学进展, 2009(9).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的讲话[N].
光明日报, 1998-08-10.

1
数字技术的重大意义,并发表了著名的“数字地球北京宣言”,这标志着戈尔提出数字
地球概念后该领域在全球范围的正式推进。2009 年 9 月,第 6 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再次
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球 40 多个国家的 100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大会的指导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回顾数字地球 10 年来的发展时说:“10
年前,数字地球概念悄然问世。伴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地球系统科学的
发展,公益性与商业性数字地球共享平台相继问世。当年的一些设想正在变为现实,数
字地球已走进千家万户,并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①
数字化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特征引发了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诸方面的深
刻改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文精神新的历史建构和变化。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和
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凝结,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共生共进,并对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方面
的支撑,帮助其形成和扩展,因此,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趋势,数字技术是以怎
样的方式影响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和关
注。2002 年 12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
“数字化与 21 世纪人文精神”的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 60 多个专家学者参
与了会议,探讨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数字化对人文精神的影响等问题。学者的观
点分为三类:乐观主义者认为人文精神是数字化的灵魂,数字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数
字化是人类创造并控制的,所以会在人文性的引导下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悲观主义
者认为数字化牺牲了人类的自由和世界的多样性,人文精神很难贯穿其中;中立主义者
则用二重性的观点看待问题,认为数字化给人文精神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②。我们究
竟能否在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的互动中准确把握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走向,坚持贯彻其核
心理念,这仍是值得人们思索的问题。
数字化时代,探析人文精神的构建不能仅局限于理论分析,还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实
践方案。人文教育的实施对人文精神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构建人文精神需要
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但教育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教
育可以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
此教育会使他们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③,教育的目的性和组织性对培
养人文精神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取代的。作为社会批判中心和人文精神高扬空


李大庆.40 多国科学家研讨“数字地球”[N].科技日报, 2009-09-10.

李振,奚建武.信息化进程的前沿探索——“数字化与 21 世纪人文精神”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 2003(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0.

2
间的大学,其人文教育更是担负着培养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因此,加
强和改善大学人文教育,构建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时代对大学人文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和挑战。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初衷与目的。

2.研究意义

大学人文教育是有较强理论性的课题,一直都是高等教育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人文教育又具有了新的社会境遇和研究问题。开展数字化
时代的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课题,既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1 理论意义
本文从数字化与数字化时代的概念开始,介绍人文精神与大学人文教育的时代背
景。以往有关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
育的关系与融合等方面,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对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不是很深入。本文
着力从这一角度探索,以期丰富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此外,本文阐述了大学人文教育
的现状,并从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内容、教学模式等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的形成原因,使数字化与大学人文教育关系的研究更加完善。近年来,有关大学人文教
育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为大学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指导。
但是,与数字化时代对人文精神和大学人文教育实践的要求相比,理论上的研究相对滞
后,还需要补充完善。本课题力图为丰富数字化时代大学精神与大学人文教育的理论研
究发挥一定的作用。
2.2 实践意义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
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大学人文教育的
工作虽然已经全面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得到很大改善,但从目前的
现状来看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不仅如此,由于对大学人文教育的
重新审视和思考与我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模式、高等教育质量、大学生身心
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息息相关,可以说,人文教育关乎大学教育的多个方面,影响其整
体教育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对数字化时代的大学人文教育进行密切关注与
深入研究。

3
(二)研究现状 

1. 已有研究概述

目前,与大学人文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很多,已经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
关于人文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文教育概念的阐述、大学生人文素养
和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与融
合,以及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
对于人文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有学者从学科分类的角
度分析,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包含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宗教和艺术在内的教育①;
也有人认为就是学校中的文科教育;有学者尝试从目标与内涵来界定人文教育,认为人
文教育就是要用人类在发展和进步中所积累的文化成果去影响人的内心观念、情绪感觉
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从而使人能和谐发展,较大提高整体素质②;还有学者从核心和
实质剖析人文教育的内涵,认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性教育,是人的灵魂与精神的教育,
其实质就是通过优秀的文化传统、高雅的文化氛围以及切身的人生体验,引导受教育者
塑造其人文精神,完善其内在世界③。
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也有很多。时伟和薛天祥教授在《论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一文中论述了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的最高
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出通过重塑人文目标、阐释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等四个
方面来引导大学人文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④。曾正勇在《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
和实践人文精神》中,引用中外教育学家有关教育的人文理念,强调培养和实践人
文精神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和灵魂 ⑤。此外还有《人文精神的重塑与人文教育》、
《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人文教育重在养成人文精神》等相关
文献,基本上都是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对重塑人文精神与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提出了诸多见解。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5).

张新颜.人文教育的涵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0).

李太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2-113.

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9).

曾正勇.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4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了人文教育的现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以及
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等。刘献君教授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仍停留在知识
传授的层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大学教师自身素质不
高等几方面的问题 ①。杨叔子教授在《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中谈
了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看法,认为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互通互动,现代教育
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绿色”教育 ②。而薛天祥教授在
《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中,对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途径提出建议,认
为要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升人文教育的地位;重视科学教育中知识的
隐形之维,充分挖掘科学中蕴含的人文因素 ③。
1.2 关于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
关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关于数字化时代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有的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认
为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④;也有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提
出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急需加强大学人文教育,认为大学人文教育是满足大
学生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有助于构筑大学生
精神家园和健全大学生人格⑤。
关于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存在危机的研究。有的学者从西化思潮侵袭、价值标
准冲突、网络信息庞杂、虚实空间错位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字化时代对传统的大学人文教
育的地位、评价、环境和对象带来的冲击⑥。也有学者认为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
危机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实用化”倾向日益严重,教师与学生都存在较突出的功利主
义价值观念,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开设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讲授内容明显偏离主题等方
面⑦。


刘献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3(11).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张金福,薛天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

桂署钦.新时期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3).

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语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3).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缺失原因初探[J].中南大学学报,2006(1).

5
关于数字化时代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
的实施原则:在人文的视野中构建科学精神, 以价值理性校正工具理性;要实现民族精
神、时代精神和全球精神的有机整合;在理想的视野中把握现实性, 实现终极关怀与现
实关切的统一;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中完善个体性①。有的学者认为在数字化教育的背景
下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次,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最后,要遵循人文教育的人文化、生活化、情感性以及互动
性等各项原则②。也有学者从创新教育模式的角度发表观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拓展
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转移教学重心,创设教学环境等途径,形成
开放性的动态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信息量的完美与最大最新的传播,使人文教育从传统
教育模式中转化出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步伐③。也有学者以具体的学校为案例进行研
究,如李训贵和宋婕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阐述创新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模式、
搭建高水平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营造以国学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组建以国
学普及和推广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等方法,探讨了以国学教育为切入点的大学人文教育的
基本理念和实践路径④。

2.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相关理论的梳理和综述,笔者认为国内外
学者长期以来在大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对大学人文
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加强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
贵的理论成就,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但是虽然相关理论
资料已经非常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挖掘的空间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第一,有关大学人文教育的课题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
人文教育的衰落与复兴,二是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与融合。而从数字化
这一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对大学人文教育进行探讨的课题不是很多,这是有待进一
步丰富的研究领域。


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

石新军,孙文生.数字化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与构建[J]. 航海教育研究,2006(2).

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李训贵,宋婕.大学人文教育路径的思考、选择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9(5).

6
第二,有关当前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比较多,
但是一般都没有对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出进一步的归因分析,这也是可以进行
补充完善的地方。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本研究拟分析数字化时代对于人文精神的影响。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虚拟技术的扩张、虚拟空间的创生以及人与人交往方式的变革,这无疑会给人类社会的
各个领域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数字技术的侵袭之下,人文精神首当其冲地遭遇新
挑战。
其次,研究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现实状况(问题和原因)。作为人文精神孕育
和高扬空间的场所,大学教育尤其是其人文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的状况有极大
的影响。大学一直有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社会也需要大学如此。在数字化时代,处于
新境遇的人文精神,更加呼唤大学人文教育。而探讨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存在问题和原因
对于加强和完善大学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拟着
重分析一下大学人文教育的当下状况,尤其是其问题和原因。
最后,为了改善大学人文教育,进而更好地发挥其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本文将对
如何重塑大学人文教育提出建议。

7
8
二、数字化时代与大学人文教育及其意义

数字化的产生和出现是人类科技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广泛
而深远的产业革命和一系列的社会变革。1996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
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所著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宣告数字化的
时代已经来临。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数字化进行了介绍并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他认为,“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①。事实证明,数字化
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化的形式,数字技术已经全方位
的渗透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人文精神与大学人文教
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数字化与数字化时代 

1. 数字与数字化

“数字”,英文译为“digit”,该词源于拉丁文“digitus”,原意为“手指”,根
据相关记录的考证,该词是古人进行十指计算引申而来的。数字化就是将复杂万变的信
息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和数据,再将这些数字和数据建立为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
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输入至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的编码处理,把信息、文字、图像
等转化为自己的形式,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交流。②
数字化是信息处理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它“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是“信息的 DNA”③。数字化是计算机运行的基础,计算机的所有运算和功能都是依靠
数字来进行转换和完成的;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基础,数字、
文字、图像和语言,都可以通过 0 和 1 的采样定理来进行转化编码,以达到人们想要的
状态和结果;通信网络也正在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都步入了
数字化的行列。
其实,“数字化”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早在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
了“竹串珍珠”的算盘,极大的简化了数字运算,这就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始祖。而现
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电子


谷翡.在超越中追求完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张胤. 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6).

[美]N・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
9
产品、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办公等等数字化生活模式的变革,使人们强
烈的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神奇和便捷。

2. 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是以数字为中介和体现方式的时代,是以纯技术化的物质形态为标志而
命名的。①“数字化时代”也被称为“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人们对以网络技术和虚拟
技术等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表征。
英国学者雷・海蒙德认为,信息时代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即物质化信息时代和数字
化信息时代②。物质化信息化时代,指的是信息的传播载体是以原子为基本单位构成的
具体的实物,比如报纸、杂志。在这一时期,知识的获取和传递,只能通过上述的物质
作为中介才能得以进行,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最初阶段。在接下来的数字化信息时代,计
算机和网络成为了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所有的信息都被转化为 0 和 1 的组合,通过
“比特”进行承载。相较于物质化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信息具有开放性,传播
速度也实现了光速传播,人们从之前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的获取信息。数字化通
过网络技术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构建出一个
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昭示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数字化技术带领
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化的价值一旦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实现,便以逆不可挡的之势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数字经济、数字化军事、数字化教育等先后兴起,数字化已然成为当代社会发展
的主导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专家学者先后提出了“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地球”的
理念,力图通过数字技术使全球联系更加紧密,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e studio”(人的研究),英文为 humanity,最


初是相对于神的研究而言的。其实在现代,真正意义的人文精神应该是指“humanism”
一词。③人文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普遍的关于自身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自我关怀,表
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蔡曙山.论数字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1(7).

[英]雷・海蒙德.数字化商业[M].周东、倪正东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26.

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 2005(5).

10
数字化带来的全新的社会文化形态,使得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新的载
体。多媒体、互联网、自动化系统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个人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生
产和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个时代属于数字化的时代,数字技术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深
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改变着整个社会
的人文精神。

1. 数字化时代对人文精神的潜在价值

1.1 解放人的身心自由,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代
替了效率低下的手工生产,物质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当时的生产依赖于体力劳
动和脑力劳动,是以消耗物质能源和自然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时代,生产工具的智能化
革命性的变更了前期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衡量标准不再以物质资料生
产力的创造和积累作为唯一的尺度,信息和知识的生产成为了推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助
力器,也成为了现代人类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
复杂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了大量的可以
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来进行工作之外的学习与休闲,进而可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人的身心自由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人的生存必定会受到各个方
面的制约和束缚,数字化时代给人类提供了这样一个解放身体和心灵的空间,人们在拥
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大量的自由时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追求科学、艺术等自己渴望从
事的活动,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数字化时代为人
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外部环境和空间。
1.2 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
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人的认知能力,这主要体
现在感性的延伸和理性的解放两个方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普的器官投影论告诉我
们,技术是人的器官的投影。比如说摄像头是人类眼睛的延伸,通过摄像头,我们坐在
屋里就能观察到外面的景象;电脑是人类大脑的延伸,通过编程我们可以实现科学技术
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在体验这些延伸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感性认知能力。置
身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我们可以对现实中已经消逝的文化古迹进行复原,足不出户就可
以观赏探寻宇宙的奥妙,感官的刺激提升了人类的感性认识,增长经验,从而使得身心
得到更大的自由和发展。
11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由传统的以书面形式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通过
网络自主寻找和选择知识的方式。虚拟技术提供的虚拟体验开阔了学习主体的实践领
域,扩大了认知范围,实现了人们理性的解放。学习的便利将更多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知
识的追求和认知世界的能力,提高人们实现自我解放的知性水平,进而有利于促进人文
精神的提升。
1.3 丰富人的社会交往,培育新的人文精神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具有丰富的情感,人们通过交往完成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流
与合作,社会交往是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人类的交往既是
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背景下,人类交往的方式和内容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时代的人们主要通过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来进行交往,工业时代则增加了以商
业合作关系为主的交往方式,到了数字化时代,网络的虚拟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
的交往关系,那就是以网络联系为主的交往模式,在这里我们称之为“网缘关系”①。
网缘关系是网民通过虚拟空间构建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它打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扩
大了人们的交际网络,开放了人们的生活圈,人们的交往关系在网络世界中变得更加全
面和丰富。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语言,人们还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换和肢体动作等别的交
流方式,而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在虚拟空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不管是借助于聊
天工具以字面形式出现的对话,还是通过语音进行的交流,网络语言作为数字化生存世
界里的信息符号,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它是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体
现出人文精神发展的广泛的可能性。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现存的精神状
态,成为解读这个时代人文特征的独特视角。相较于现实社会,数字化时代网络的虚拟
性使得人们加强了对自由平等权利的感受和关注,因此逐渐培育起来新的人文精神,那
就是平等、自由和公正。

2.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危机

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先进的数字技术让我们享受科技的神奇和便捷的同
时,也将人类与自然隔离开来。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几乎已经忘了大自
然最真实的样子,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力逐渐降低。同时,太过于依赖科技,也使得人们

秦卫东.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J].教育研究信息, 2000(7).

12
降低了自身的自主性,从某种程度上变得懒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反思能力和
批判精神。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存在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道德素质的下降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
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会极大的改善人类的生活,否则便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
不良后果。因此,从数字化的特征显现之初,人们就不仅仅是以技术的眼光去加以研究。
当人们意识到,借助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虚拟技术,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新
的互动模式,这时的数字化生存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了,它同时也是一个蕴含着复
杂伦理的社会问题。而从笔者搜集到的有关数字化与人的关系的文献资料看来,研究最
多的课题就是数字化时代的道德问题,而人文关怀的匮乏和伦理道德的丧失是数字化时
代人文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往往不再像传统社会那
样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取而代之的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通过互联网,
网上聊天,网络购物,网络会议等一系列的交流形式由于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很快被人们
所接受,然而,人们过于依赖网络生活,很容易造成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现在的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沉溺于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
健康,也会给他们的性格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暴躁、易怒、孤僻等。另外,由于网络
的匿名性,网络监管存在一些难度和漏洞,因此网络环境存在很多问题。网络语言暴力、
色情图片和视频、反动言论等垃圾文化屡禁不止,网络欺诈和犯罪行为也层出不穷,这
些都使网络环境长期遭受污染,严重降低人们总体的道德素质水平。
2.2  价值导向的偏失 
数字化时代又称为信息化时代,每时每刻每秒都有数以千万的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流
动,信息的公开性和网络中言论自由的特点所致,不同的人通过网络传播着不同的观点
和价值理念,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的价值判断,给他人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多
样化的可能性。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们正确的心态和行
为取向,而现如今大众媒体通过互联网传播出一些负面的新闻和观点,都会对尚无自主
判断能力未成年人造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和观念。网络的虚拟化,网民的匿名性和隐秘性
带给人们更多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的同时,也给一些怀有不良动机的人提供了散播谣言
歪曲事实的可乘之机,这就势必会影响自住性较差的人的观念和思想。

13
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文精神也应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统
一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人文精神。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人文精神应
该是一种文明时代的精神,是科技时代人类的精神支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
要继承传统的社会文化,体现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归宿的思考与关注,而
且要反映在数字化平台上“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人的地位与价值①。无
论历史的长河如何发展,也不管人类社会经过怎样的变迁,人文精神最终所要追求的,
都应该是对于真、善、美的统一及延续,都应该是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统一。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对人们鉴别是非的思考能力和
选择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对人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文
精神出现危机,迫切需要大学人文教育的疏导和矫正。

(三)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指人类在精神创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所在②。大学人文教育的精神价
值,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西方国家的大学人文教育宣扬的人文理念是自由,
中国追求的则是仁爱,虽然注重的角度不同,其本质都是塑造培养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
追求健全理想的人格品质。

1. 人文精神与大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1.1 大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文精神
儒家经典《大学》里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
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
且保持不变。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导向,
但是它离不开教育自身的本质属性,其最终的归宿就是把社会需求、学习者的需求以及
知识内在逻辑融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光明德性,是崇
高的人文素养,蕴含着高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人类的
自我关怀,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表现为对尊严、自由、幸福、真理和一切美
好事物的追求,尊重他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都能和谐相处。大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


伍小玲.论数字网络技术的人文关怀[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

马骏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价值观试论[J].贵州社会科学, 1998(8).

14
的就是塑造人文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由健全的人格和仁爱精神的全面发展的
人。
由于数字化时代人们对科技的重视和追捧,科学教育已经占据了大学教育中的主导
地位,而看似没有实用价值的人文教育则日益衰落,这就导致大学里人文内涵的教育严
重匮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里,而对本专业之外的社会、环
境、伦理道德和文化等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是
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大学人文教育最根本
的目标就是重建人文内涵,宣扬和培养人文精神。
1.2 人文精神的培养依托于大学人文教育
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薛天祥教授认为,“人文精神离不开教育的宣扬与烘托”①,这
是由人文精神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在历史的
长河中,人类的精神劳动遗留下来的结晶,经过世代相传,成为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的
瑰宝。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体系,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
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内隐性,需要学习主体去发现、探索和体验,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就
是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尚未形成主体意识的学习者,其学习过程需要
教育者进行引导启发,帮助其完成学习的过程。而教育者通过组织和整理,将人文知识
以哲学、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形式传授给学习主体,进而有目的地培养
其人文精神的过程,就是人文教育。
由于数字化时代的特征,网络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负面的不良信息和思想,大学
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完善,很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
迷失自己甚至走上弯路,这就需要人文教育来加以引导和规范。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培
养和实践人文精神,教育人,完善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主要是通过大学人文教育
来完成的。

2. 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

20 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著名的传播理论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MC Luhan)
出版了著作《理解媒体:人的延伸》,书中详尽的描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
的一系列影响,阐述了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在数字化的今天,人们努力去理
解和适应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大学这一特殊机构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其教

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9).
15
育理念、内容和方法都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已经警觉到当今社会人文精神逐渐
衰落的现实危机,要想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
2.1 有利于传承和提升人文精神
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重视人文教育,注重人
文精神的培养。从古希腊至 19 世纪中期,西方的高等教育一直贯穿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提出的“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即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发展理性,使人的心灵得到
解放。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人文教育,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以加强
道德修养,通过“格物、致知”以把握真理和规律,通过学习“六艺”以求得全面发展,
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①。
数字化时代,大学的社会功能、大学人文教育的教育模式等都受到了数字技术带来
的巨大挑战,大学在趋向世俗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身的独立性,大学人文教育也应
坚持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的人文精神,还要提升和培养与时代
特征相符合的新的人文精神。数字化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浸
润和渲染,因此,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使命将更加重大。
2.2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出的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
的文化素养,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对人类社会文化有所
作用。然而,在网络时代里,网络游戏风靡于拥有大把时间的大学生活中,相当大一部
分学生的大学生涯都是在网络中虚度过去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大多还
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上流传的一些不良的图片和视频,甚至歪曲事实
的谣言和过激的言论,都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还有的学生认为进了大学之后,有了大把的业余时间,很想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
就把精力放到兼职,打工挣钱上面。勤工俭学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过分的
将赚钱作为生存的意义就是不理智的表现了。一些大学生利用大学的课余时间甚至逃课
去做兼职,浪费了本该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和享受高等教育熏陶的大好时机,实际上是本
末倒置,是很不可取的。


陈媛,张芊.数字化时代追问人文教育的地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16
大学里开展的人文学科课程、专题讲座、书画欣赏和名著选读等一系列人文素质教
育的实施,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关注社会问题,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追
求自身的发展,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感情冷漠,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当代
许多大学生身上的弊病,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曾一度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
质疑。前段时间笔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中是一个穿高跟鞋的女人,用又高
又细的鞋跟将一只小猫踩伤致死,画面之残忍让看的人都心生寒意,更让人意想不到的
是,视频中的女主角竟然是一个女博士。博士作为国家精心培养的高端人才,具有一定
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但是,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其畸形扭曲的心理说明了其
人格存在严重的缺陷,这就反映出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许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
但却未必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这是很值得现代教育反思的问题。数字化时代需要的现
代人才既要具备精深的科学素养,也要有高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加强大学人文素
质教育,健全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目前大学人文教育
的当务之急。

17
18
三、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其传统大学的课程都以人文经典为主,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
神和教育思想,属于典型的人文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大学人文教育带来了
巨大的挑战,使人文教育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也出现了
一些问题,这已经引起我国一批学者的关注,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先生就曾说过:
“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①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
登庭在 1998 年的中国之行的演讲中,也曾呼吁大学要重视对人文(humane)学问的传
授②。加强大学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成为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两种文化”的概念,认为学术文化分化为了两
个隔绝的世界,一个是人文的,一个是科学的。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
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
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他指出“工业前期的伊甸园只是对过去美化的空想,他
呼吁学术文化界正视科学技术这件事,并寻求消弭‘人文的文化’与‘科学的文化’之
隔离与脱节的现象”③。当前,两种文化的分裂非但没有缓解,反有愈演愈裂之势,主
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盛行。不但人文学科和人文学者的地位受到了削弱,大学人文
教育也因“科学主义”的侵蚀而问题重重。概括地说,大学人文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
个问题,亟待解决。

1. 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而非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让每一个
独特的生命个体体验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证明自己的存在。斯普朗格认为,
教育过程“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
是教育的核心所在”④。人文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体现
在人文知识、艺术常识、伦理规范等一定的教育内容之中。掌握人文知识、阅读经典名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美]尼尔・陆登庭.21 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 高等教育研究, 1998(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27.

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教育价值的新取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19
著等方法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但人文教育并非人文知识的教育,不是增加几门
人文学科,背会一些名家名言就可以完成的。大学人文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具有丰富人
文内涵的知识被简化为死板、抽象的知识教材,编入教科书,其中的人文意蕴却难以展
示出来。人文教育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识记文学常识,通读或背诵名著,却很少告诉
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样一来,人文教育就只是单纯的知识学习,
不仅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业负担。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
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认为,当前的人文教育主要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
可以把人文知识很容易的传授给下一代,但是这种记忆导向的教学方式缺乏批判性的思
考①。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教科书上的人文知识照本宣科的硬塞给学生,不
教其领悟理解,学生也只会对着教科书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样即便是考试取得了较
高的成绩,也并不能代表人文意蕴的养成。
著名的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说过:“人文学科知识必须转化为人文精神,并外显
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很多人文学科课程,获
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精
神。”②由此可见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存在着转变内化的过程,而转
化的途径就是学生亲自去实践和体验,人文精神是一种内涵和素养,只有深入理解和体
会,才能将知识吸收消化,内化为自身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知识也不同于科学知识,后
者通过公式,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就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过程,人文知识则需要学
生自己的感同身受,自己去体会学习的过程。片面的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
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学习体验的过程,忽略了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人文教育就是失败的,
只是没有灵魂的空洞单调的人文知识传授。

2. 重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轻教育方法的人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数字化技术给我们的教育领域也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改
变。我国高等学校纷纷扩建,硬件设施也逐渐完善,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微机房、
综合型图书馆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成为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主动地开辟信息渠道,激发


黄俊杰.勿把“人文知识”等同于“人文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潘懋元.刘成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20
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过于注重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而忽视教育方法的
人文化,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初衷。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课堂,传统的粉笔、黑板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所取代,
教师逐渐把多媒体教学当做主要的教学方法,很少进行黑板板书,上课仅仅是将教科书
上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通过投影仪放大呈现给学生,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却微乎其
微;上课的时候也很少进行课堂问答,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师生之间几乎没有
了言语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没有了思想上火花的碰撞,上课的气氛变得呆板没有活力。
上课时学生听到的大多只是老师没有语气的照本宣科的读课件的声音,看到的是投
影仪投射出来的冷冰冰的字体。这样以来,没有了板书,没有了课堂提问,启发式教育
被遗忘得一干二净。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便捷,学生也很少再做笔记,而是在课下通过 U
盘直接将老师的课件拷走。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听讲,一台
电脑一张光盘一个账号就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作用逐渐被电脑所取代,学生
只需动动手指,去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教师逐渐失
去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的重要地位,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师生情感很难建立。同
时,学生过于依赖网络,也会逐渐失去对问题探求解答的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
素养和人文精神很难起到理想的作用。
除此之外,现在我国一些高校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大学,纷纷扩建新校区,校
园虽然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生活设施完善,却很难感受到传统的大学应有的厚重的历
史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大而空旷的校园里有的只是混凝土堆砌而成的建筑物,
利用率低下的实验设施和被各种商业广告贴满的校园信息栏,校园文化和人文气息薄
弱。没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也是很困难的。

3. 阅读方式的改变使大学生阅读能力降低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阅读者一种主动寻求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古典名著可以鼓舞人的智
慧和心灵,提升人的素养,健全人的品格,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的高等教育很注重阅读古典名著对于大学人文教育的作用。时任芝加哥大学的
校长赫钦斯为了使学生得到博雅教育的永恒性和广博性,主张所有的课程都必须建立在
基本且有永恒价值的研究上,而这些教材可从伟大的经典著作(Great Books)中得到,经
典名著包括圣经、哲学历史、数学、经济学等 145 部,是全体学生四年时间的必修课程,
21
这就是芝加哥大学伟大的经典著作计划。斯坦福大学的“文学与艺术”课程规定学生必
须阅读以下著作:荷马史诗的《奥德赛》、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圣经》、奥
古斯丁的《忏悔录》、维吉尔的《罗马史诗》、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但丁的《神
曲》、亚里士多德作品选读等①。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经典”课程则包括了从柏拉图
到尼采、马克思等从古至今的经典著作。古典名著中对人性的解析、生存意义的阐述,
对大学生而言都是充实完善自我的高级精神食粮,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有助于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自强自立,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
精神。
然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读书已经“过时”,越来越多的书籍被尘封在图书
馆,无人问津。尽管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名著选读的课程,但是真正做到用心阅读的学生
却寥寥无几。2007 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数十所职业院校的近千名大学生做了
一项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卷中对于“你的课外人文书籍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79.4%的学生选择是“消遣”,仅占 10.6%的学生选择“增
长知识”,10%的学生则是为“应付老师”②。
此外,数字化时代也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在雷・海蒙德提到的物
质化信息时代里,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主要是纸质的媒介,如报纸、杂志和书籍,到了数
字化信息时代,传统的纸质刊物和书籍逐渐被“第四媒体”所取代。“第四媒体”也被
称为网络媒体,是将因特网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
体并存的新的媒体。③第四媒体颠覆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给人文知识的传播和接收带来
挑战。根据“2008 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CUS2008)的报告数据显示: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体中居于榜首的是“互联网”,其次是电视和广播,
第三是报纸,书籍则排名靠后。而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网络聊天,在线观看
和收发邮件”,网络的阅读功能则居于前五名之外④。在互联网上,大部分的大学生对
娱乐新闻和网络游戏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一本好书的关注,这种现象令人堪忧。
大学人文教育重在人文知识的传播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对名著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
实施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在互联网盛行的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投入到网络交际和游戏中,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类读一本好书,看一篇优秀的文章,


廖梦园.大学人文教育的现代性困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袁小红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7(3).

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J].新闻实践,2008(8).

冯文艳,李大鹏.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危机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

22
缺乏对古典文明的关注和对人文传统的重视。大学生阅读能力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对大学
人文教育的实施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二)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人文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数字化的时代背景,笔者将造成大学人
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时代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在数字化世界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食粮却日益贫乏。人们受到
技术理性的影响进而对数字技术热烈的追捧,数字化带给人们的经济利益使人们对科学
技术趋之若鹜,大力提倡科学教育,导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机械式的技术训练,
人们忘却了教育的本质是要解放和完善人格,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人生的意
义和存在价值,人文知识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逐渐被遗忘、淡化。
教育是依据其具有的本体功能和工具性功能而存在的。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教人从
其生物属性和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体会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会人与
自然和平共处,使人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自由发展,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通过培养
复合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融入社会去创造经济回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是教育
的经济功能。除此之外,教育还具有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就成了当务
之急,于是,教育的经济功能就在其所有功能中被无限放大。如今,“有关大学角色的
讨论几乎完全集中在它们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上,或更具体地说,集中在
大学能够为降低失业率、提高竞争力所做的贡献上”①。大学的专业设计、课程设置以
知识是否实用为标准,大学的理念演变为以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为标杆。大学里报考专业的时候,人们咨询最多的问题是现在哪个专业毕业之后最好找
工作,哪个专业在社会上最吃香,金融类、理工类专业报考人数几乎爆满而社会人文专
业却鲜少有人问津。一项针对数所职业院校近千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53%的
大学生认为人文课程是“不实用,学了没用”的课程②。大学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多的以
迎合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人文教育在科学教育的光芒下显得尤为暗淡无光。升


格西娜・施万.知识不是铲子——大学和民主社会[J].复旦教育论坛,2010(5).

袁小红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7(3).
23
学和就业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大学成为了各种职业的培
训所,中小学则成为了进入这些培训所的基础训练场。现如今,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
专业技能证书考试培训、公务员系统考试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开展的如火如荼,学生成
为了各种考试专业户,整天为了考取各种证件奔波,而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信念则被
抛之一边。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教育与经济(主要是市场)过度亲密,缺乏必要的距
离;与社会过度亲和,缺乏必要的紧张;与文化过度异化,缺乏必要的生命关联。在经
济和社会面前,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坚持,过度放弃自己作为意义世界和为社会提供文
化上的‘理想类型’的文明角色,而把文化导引的地位拱手让给了在市场中处于强势地
位的企业家和媒体。”①

2. 虚拟化造成人的异化

数字化时代的人们生活在网络的世界中。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往方式逐渐被虚拟
技术所取代,手机、电脑已然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娱乐和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 2012 年 7 月 19 日发布的《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
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最新的调查显示: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
到 5.38 亿,上半年新增网民 2450 万。互联网普及率教上年底提升 1.6 个百分点,达到
39.9%。报告还显示,在 2012 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了 3.38
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 3.80 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②。由此可见
网络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在网络空间里,人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符号。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个体在网络的
世界里,被一串数字或字母所取代,各种账号、卡号、密码成为了人们的代码。数字化
对人类社会无限制的扩张导致人们对虚拟技术的过分依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正
在向以数字化技术为中介的方向转化,原本是作为一种交流中介的虚拟的网络符号,却
逐渐演变为主宰着我们生活的支配者,人们几乎完全被自己创造的虚拟的符号和技术操
控,丧失了主体性,沦为了网络社会的奴隶。
从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说,人的成长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个体在
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学习和接受教育,会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


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07-23.

24
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而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几乎已经可以囊括人类所需要的
所有信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来源除了学校的教育,其次就是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
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结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
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
为明显,2011 年网民比重也已超过九成,达到 90.9%①。
信息化技术将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传播、展现给青少年,势必会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他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的不良后果
就是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选择上的迷茫和行为上的偏激和障碍。由于过分依赖网络,
很多青少年整日沉浸在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长期远离真实的现实生活和世界,会导
致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无法得到较好的满足,容易迷失真实的个性和真实的自
我,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惨痛教训。2005 年 10 月 31 日,安徽省庐江县一名年仅 16
岁的少年连续上网 11 天后,由于迷失于游戏世界而选择喝农药自杀;2011 年 1 月 1 日,
湖南省一名 14 岁的初中生因为要钱上网被拒绝,竟然残忍的杀死了自己的爷爷,当警
察找到他的时候,他依然在上网玩游戏……这种未成年人因上网成瘾而发生的类似惨剧
还有很多,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本该无忧无虑地成长,但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导致如此下
场,这着实让人痛心。
生活中计算机网络虽然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但是数字信息的传递取代了人
们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亲情、友情之间不再有眉宇间的传递,心领神会的沟通。虚拟的
网络世界隔绝了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甚至导致一些人分不清网络和现实的区别,失去
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这些影响,实质上都是虚拟化造成人的
异化的表现。

3. 数字化技术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文知识的弱化

数字化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数字化媒介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
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几千年来,人类几乎一直以纸质媒体作为唯一的阅读方式,然而,
“第四媒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快捷的互联网获取信息和
知识,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数字化时代,人们对图片的浏览多于文字的阅读,对花边新闻
的兴趣多于人文知识的关注,各种新媒介信息内容呈现出娱乐化趋势,甚至走向低俗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07-23.
25
网络阅读超越图书阅读,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①。新媒体模
拟人性化,不仅声像并举,实现同步传播,而且造就了比生活中人际传播更为自由的虚
拟交流空间,以往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人文精神,从价值观到文字的阅读习惯被忽略②。
有些学者开始担心由于人们的阅读欲望、阅读率和阅读时间的降低,以纸张为载体的人
类精神文化遗产也许会遭到人们的遗忘与摒弃,从而造成人文知识的弱化,进而使人类
陷入人文危机。
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我国的一句古诗词的英文翻译,
“when you think of him, he
is far far away”,而这句话的原文竟然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翻译让人不禁
感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固然简单,但是文字之间的意蕴和内涵,却很难教人
体会,正所谓俗话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文知识作为长期积淀下来的人类文
化的结晶,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即便是口口相传,若要真的明白其中的意蕴,想必也
是很有难度的。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可以通过 0 和 1 将科学知识进行统一编码,
却不能全然将人文知识做到那么精准的转化。数字技术“比特”的运用,具有强大的统
一性编码转化的要求,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世代沿袭的知识的表达和保存方
式,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也极大的加快和简化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进而从根本上极大
助长了实用主义的快速蔓延。这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即计算机无法进行编码处理进而
输入至数据库的一些知识就不可避免的被遗忘直至淘汰。显然,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人
文知识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人文教育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4. 教学模式的变化造成情感教育的缺乏

情感是一种源自个体内心的比较复杂的人类高级精神状态,它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
象的态度体验,它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伴有一定的生理变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
种种外界的刺激而感受到开心和喜悦、爱慕和钦佩、生气和厌恶等都是情感的不同的表
现形式。与传统教育中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不同,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教学形式大
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育工具的使用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
是缺少教学活动中应有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讨论,没有了言语、动
作和表情之间的交流,缺少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感受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教
育的实施和效率。


王晶,刘静.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7).

姚萍.国民阅读率下降之我见[J].出版发行研究,2005(5).

26
此外,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逐渐习惯于通过网络搜索,在数据库中搜寻答案,
忽视自己思维中偶发性、创造性的灵感运用,思维被数字信息限制,势必造成思维创造
能力的下降,而对计算机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缺乏与他
人的沟通,造成情感上的缺失。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沉迷于网络
世界中人的虚拟化生存,人文教育中情感教学形式的缺乏和人文知识的逐渐弱化等一系
列原因,造成了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衰落。针对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
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才能使大学人文教育得到加强,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7
28
四、加强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建议

面对数字化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利弊得失,面对数字化时代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
精神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醒,呼吁加强大学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数字化带
给人类的生存悖论既与数字化技术本身快速发展的不完善有关,也源于人类对高科技技
术的过分依赖和崇拜。数字技术本身所涵养的的人文意蕴,其实与科学技术并不相忤逆,
二者应该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宣扬提倡科学的
人文精神,加强科学的大学人文教育。

(一)明确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21 世纪是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如果人们面对信息技术提出的挑战,固守传统
的教学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是加强数字化时
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树立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的教学思想,要求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都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开创和适应教育的革新和发展。
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
动,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就是以人文本。人“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
感觉诸方面存在有机整体性,而且在有机体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
到和谐一致。”①大学人文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
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启人的心智,提高人的修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美好和充实,
向着真、善、美的境界发展。
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价值理念,更正过分关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错误观
念,才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文化知识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教育的任务并非培养服务社会
的工具,过分注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具有统一性机械性的工作机器,
而非身心健全的自由的人。数字化时代,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应该具有坚实的科
学知识基础、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
一定的人文素养。


张桂芳.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解读[D].沈阳:东北大学,2008.
29
(二)优化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数字化
时代大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核心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布了一个针
对促进美国大学人文学科发展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对一个受过高等
教育的人,不论其专业是什么,所应具备的学识有一个清晰的看法。并以历史、哲学、
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必需的课程,人文学科与西方文化的学习必
须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①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起步较早,课程体系也
日渐成熟,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人文教育课程的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也影响了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
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科学的内涵,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引导
其对科技社会的关注,理性审视并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这就
要求大学人文教育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作出相应调整。哈佛大学在教育计
划中倡导文理交叉,注重通识核心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
8~10 个,每个学生必须在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思考、社会分析(社
会科学)、定量推论、自然科学 7 个领域的通识核心课程中,每个领域选修 1 门以上。
其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课程,占通识课程的比例约为 80%②。2001——2002 学年哈佛大
学的通识课程分布情况是:文学和艺术 31 种、历史研究 23 种、外国文化 14 种、道德
思考 10 种、社会科学 9 种、定量推论 7 种(其中 4 种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17 种③,
由此可见,人文社科类课程在通识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这符合数字化时代发
展的要求,有助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调整通识课程结构,加
强通识课程建设,优化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工作。
面对数字化时代对大学人文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大学应拓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
人文知识课程,关注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和平衡。除了加强有关哲学、文学、历史、
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之外,还应该设置有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基因科技和太空
科技等人类科学知识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的课程,在理性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培养
求真求实的人文精神。


威廉・詹・贝内特.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J].金锵,译.外国教育动态,
1991(5) .

李楠.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0(4).

30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校一直在致力于优化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
结构更加合理,清华大学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整合为 8 大课组:历史与文化、语言
与文学、哲学与人生、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法学经济与管理、艺术与审美、
科学与技术①,这些课组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质。又如浙江大学认为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必须集“知识”(Knowledge)、“能力”
(Ability)和“个人素质”(Quality)于一身,这就是浙江大学的“KAQ”人才培养模
式。这个模式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开放新知识的能
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根据“KAQ”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建立和完善了纪
实综合考评体系,使“KAQ”的目标要求得以量化考核,进而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②。
由此可见,高校应该结合时代背景,针对自身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优化整合人文知
识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环节。

(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重视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 

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
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学教育的教学工
具由传统的黑板粉笔逐渐被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所取代,教师备课的材料不再
是手写,而是做成了 PPT 形式的课件,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只
需要一台电脑就足以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但是,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时代
的人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学生面对的是没有表情和感情的机器,
很难真正领会人文知识的内涵,培养人文精神。

1. 教学互动,创建动态教学模式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模式都强调师生平等,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的
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示范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信息和知识迅速扩张的数字
化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实现师生互动,教学互动,创建动态教学模式,
是数字化时代向人文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超越从教师向学生灌输
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向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教学环境转换,从而创造性的实现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周晓辉,陈舒怀,骆少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5).
31
教学目标①。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灵活开放,可以整合多种教学要素,有助于营造活跃的
课堂氛围,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和处理信息,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分组辩论等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
学技术和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念和判断能力。

2.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具体的课堂教学仍旧只是关注人文知识的说教式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
验。缺少亲身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对于课堂上所教的人文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对于人
性的解放和人生的意义更是无法从中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是培养知情统一、
健全的人格,开设指引学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综合型课程,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的正确途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
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应当只局限于人文知识
的学习,这是不全面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从人
文学科课程中挖掘人文精神。在人文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的精髓,也要汲取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高校的人文课程内容。第二,
要从其他课程中提炼人文精神。对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进行提炼与解读,阐释出其所内
涵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引导熏陶。

(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必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
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012 年我们亲爱的母校河南大学刚刚经历了百年校庆,经过历
史的锤练和文化的积淀,走在河大的校园里,我们都能感受到萦绕在校园里厚重的人文
氛围和气息。每所大学都有其特有的校园文化,不同的学校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也是
不同的。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和理念就要通过校园
的人文环境才能有所体现。虽然人文环境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但是
它“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
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


韩涌.关于动态教学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9).

32
学生人文精神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不可否认的是,
要想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坚强的意志力和高雅的气质,不仅仅需要知识
的积累和丰富,还需要外在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大学要结合自身
的大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1. 改善精神文化氛围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在历史、校园传统和文化环境共同的作用下,经过几十年甚至上
百年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精神理念,反映了全体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
准则,是师生的价值观体系和群体意识,是大学宝贵的精神资产,时刻指引着大学的前
进方向。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凝练就是大学理念,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理念和校训,
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是
激励我们世代河大人的校训,时刻鞭策着我们要不断进步。此外,校风、学风、师德等,
都在无形中规范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2. 营造网络文化氛围

校园网络建设是数字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硬件条件。首先要建设一个基础
坚实、覆盖全校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构架;其次,
要搭建人文素养教育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突破教育实践和空间上的局限,给
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第二空间,为学生提供快捷高效、形象生动的汲取知识的途径;
构建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包括网状的信息环境、丰富生动的多媒体世界和时效性较强的
校园网络电视,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网络平台;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
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3. 构建特色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是大学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每所大学都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各样的社团
和协会,如书法社、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这些是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实现人文教
育实践途径。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数字化时代,大学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庸俗
文化的消极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展,欣赏大师们的杰


陈海娟,祁正新.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价值功能探析[J].江苏高教,2010(11) .
33
作,增进对艺术的了解,接受艺术的熏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自己进行文
学、音乐的创作,充分挖掘自己的艺术才能。通过互联网,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可以进行对话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其思辨能力,拓展
文化视野,这对完善大学生的品格,培养人文精神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4
结 语

作为人类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发展最为稳固的机构,大学经常被人们比作社会
的“灯塔”,指引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大学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源于其
对自由、平等、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大学的批判精神表现为
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与价值构建。在这种反思和批判精神
的映照下,大学才具备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的能力,人类的文明才能得以绵延和传
递。大学对社会现实的价值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注重人文教育和对人文精神的培
养。一直以来,大学教育都有着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西方大学一致秉持人文教育,
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自由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国大学更是以人文
教育为根。《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意即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就
难以有立足之处。儒家教育以复兴礼乐传统、重构和谐的大同世界为己任,始终关
注人性的培养,从而形成了以人为重心,以善为导向,以人的和谐生成为目的的人
文传统。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依托,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播,培
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仅给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使得教学内容和办学
模式日益丰富,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然而,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数字化时代带来有益一面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意识
到数字化时代给大学人文教育带来的挑战。诚然,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过分崇拜和依
赖使得人文精神出现衰落的现象,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的以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冲
击作为当前人文精神缺失和大学人文教育衰落的根本原因。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要“试
图在好战的激进主义和犬儒般的失望所造成的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①,既不能站在传
统人文教育的立场之上抵制数字化,又不能对数字化给人文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悲观失
望或无动于衷,而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适应数字化时代,我们
应该坚持“以人文本”的大学人文教育信念,优化整合大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合
理利用教学资源,重视情感教育,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大
学人文教育,重塑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加]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35
数字化时代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片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
类社会将迎来更多纷杂的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敢于超越,人类精神和创造力
的无限性也决定了人类必将不断摆脱生存的必然状态,趋向自由状态,人类对自身
发展的探索决不会就此止步。因此,大学人文教育的研究应是无尽的探索,是没有
办法终结的。无论什么时代,这个社会都需要大学的存在,需要大学人文教育的存
在,更需要大学人文教育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责任,这是大学永恒的社会责
任。

36
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 [美]N・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勇,范海燕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 [英]雷・海蒙德.数字化商业[M].周东,倪正东,关威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高瑞泉,袁进.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5]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6] 李太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0] [加]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期刊类:
[1] [美]尼尔・陆登庭.21 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2] 威廉・詹・贝内特.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J].金锵,
译.外国教育动态,1991(5).
[3] 刘献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3(11).
[4]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5]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6] 潘懋元,刘成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7] 张金福,薛天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
[8] 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9).
[9] 郭华东.数字地球:10 年发展与前瞻[J].地球科学进展, 2009(9).
[10] 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11] 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 2005(5).
[12] [美]格西娜・施万.知识不是铲子——大学和民主社会[J].复旦教育论坛,2010(5).
[13] 黄俊杰.勿把“人文知识”等同于“人文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14] 石新军,孙文生.数字化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与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 2006(2).
[15] 李训贵,宋婕.大学人文教育路径的思考、选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16] 秦卫东.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J].教育研究信息,2000(7).
[17] 李书萍.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

37
[18] 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9] 魏长宝.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2).
[20] 齐鹏.论网络时代的感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21] 黄正泉.论“信息人”与创新教育[J].湖南大学教育科学,2010(6).
[22] 严峻.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7(36).
[23] 孟建伟.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2).
[24] 杨寿堪.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1(3).
[25] 荀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0(6).
[26] 张新颜.人文教育的涵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0).
[27] 谢为营.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8).
[28] 蔡曙山.论数字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1(7).
[29] 马毅.人文精神价值的形而上内蕴——大学人文教育的终极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2008(3).
[30] 鲍宗豪,李振.数字化时代的价值转向[J].社会科学辑刊,2004(5).
[31] 李振,奚建武.信息化进程的前沿探索——“数字化与 21 世纪人文精神”研讨会综述[J].探
索与争鸣.2003(2).
[32] 李帆.2007,基础教育精神价值的回归[J].人民教育,2007(12).
[33]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0(4).
[34]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35] 李楠.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36] 袁小红.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7(3).
[37] 姚萍.国民阅读率下降之我见[J].出版发行研究,2005(5).
[38] 王晶,刘静.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7).
[39] 刘德寰,郑雪,崔凯等.数字化时代对国民阅读影响的文献综述[J].广告大观,2009(4).
[40] 冷冬梅.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J].图书馆界,2010(2).
[41] 吴道毅.文学名著欣赏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文学教育.2011(11).
[42] 张楚廷.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43] 吴新平,徐秀芝.高校思想教育必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44] 孔令帅.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6(4).
[45] 李桂红.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3).
[46] 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47] 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08(2).
[48] 束霞平.论大学人文教育实施途径[J].江苏高教.2009(5).
[49] Kai Horsthemke. Rethinking humane education [J]. Ethics and Education, 2009(2).

38
[50] Mary F Mc Ateer , Rowena Murray. The Humanities in a Course on Loss and Grief [J].
Physiotherapy, 2003(2).
[51] Martine W. Brownley. Academic speci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centers [J].
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3).
[52] G.M. Leftwich.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the case for state humanities councils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2(4).
[53] Jennifer Summit. Renaissance Humanism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ities [J]. Literature Compass,
2012(10).
[54] Jesse Graham , Jonathan Haidt , Sara E. Rimm-Kaufman. Ideology and Intuition in Moral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8(3).
[54] Jesse Graham , Jonathan Haidt , Sara E. Rimm-Kaufman. Ideology and Intuition in Moral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8(3).

3.硕博论文类:
[1]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4] 张桂芳.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解读[D].沈阳:东北大学,2008.
[5] 谷翡.在超越中追求完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 侯丽君.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7] 黄宏生.论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D].沈阳:东北大学.2008.
[8] 董宏建.论数字化时代的人文反思与建构[D].开封:河南大学,2004.
[9] 伍小玲.论数字网络技术的人文关怀[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0] 彭春燕.网络环境下教师能力自我完善方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11] 敖敦.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12] 石建良.第四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4.其他:
[1]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
籍院士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 1998-08-10.
[2] 李大庆.40 多国科学家研讨“数字地球”[N].科技日报, 2009-09-10.
[3] 鲍宗豪.数字化生存的人文反思[N].解放日报,2005-03-19.
[4] 舒扬.大学人文精神构建论析[N].光明日报,2002-08-27.
[5]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
心,2012-07-23.

39
致 谢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三年前踏进河南大学校门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而一转眼,
却已经到了毕业的日子。这是一个伤感的季节,我们即将告别相处三年的老师和同
学,各奔东西。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在河南大学度过的每一天,与老师和同学相
处的每一刻都历历在目,离别之际,我想表达此刻内心的感谢之情。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郑邦山教授。每次见面,郑老师都会关心地询问我的学习情
况和生活情况,教导我学习的重点和做人的道理,让我学习到了老师认真的工作态
度和低调的处事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郑老师从选题和写作
思路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谢谢老师!
感谢刘黎明教授。作为我们专业的牵头导师,刘老师对工作严谨负责,对研究
苦心钻研,督促我们好好学习,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把我们当成自己
的孩子,慈母般地呵护,让我们身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妈妈的慈爱。对于我的论文,
从选题的确立、开题的准备、内容的撰写和论文框架的确定,刘老师都悉心指导订
正,谢谢老师!
感谢吴洪富老师,在论文开题和撰写过程中,吴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他
多次认真地审阅了我的论文,从框架、内容到文字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
正是有了老师的指导,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非常感谢!
我还要感谢宋伟老师、李世平老师和张德宗老师,在我的求学生涯里,几位老
师的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教育了我,让我学会谦逊,树立严谨的学
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在这里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定会秉承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积极向上,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我还要感谢我们专业的同窗,与我一起走过宝贵的三年时光,这些将成为我此
生难忘的经历,有了你们,我的研究生生活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谢谢你们!

学生:杨雪
2013 年 3 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 杨雪,吴秀秀. 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13(5).
2. 吴秀秀,杨雪.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