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第五章

新帝國主義爭霸
5-1 新帝國主義與瓜分非洲
http://www.0214shui.blogspot.tw/
本講義參考三民版教學資源
§ 新帝國主義
◎形成
歐 洲
德、義 國際競爭更為激烈
建國

新一波的西方殖民擴張

1.歐、美列強工業化後的對外擴張
2.獲取更多原料及銷售市場
3.加速經濟發展
§ 新帝國主義
舊帝國主義與新帝國主義比較
舊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時間 十六~十九世紀初 1871~1914年
興起 新航路、新大陸發現 德、義建國後國際競爭激烈
背景
特色 透過海外貿易增加財富 奪取原料生產地與市場
列強 農業國家,尚未能獨大 工業化國家,軍力、國力強
國力
代表 西班牙、葡萄牙、 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未
國家 英國、法國 參加非洲大獵)等
目的 經濟掠奪 有領土野心和政治目的
領土 小 大
需求
§ 新帝國主義
◎特色

西盛東衰的近代歷史趨勢
主要強權:英、法、德等國
被殖民目標:非洲、亞洲等地

挾現代化、工商實力入侵

利用機關槍、汽船、 入侵
電報與奎寧 非洲
新科技的運用

十九世紀後期,新科技的
運用促使英國在爭奪非洲
的殖民地時更加無往不利。

第1頁/3
§ 新帝國主義
◎特色
銀行與鐵路的征服政策
設立跨國公司、工廠、 經濟侵略 壟斷殖民地
銀行,興建鐵路、暢 經濟,傾銷
通航運 工業產品

工業革命的產物
英國成為最大的帝國、德國崛起為新帝國
投資礦冶、種 殖民母國
植經濟作物 介入內政
取得利潤 確保利益
§ 非洲的瓜分
◎黑奴貿易
地理大發現後
歐洲人開始從事跨洲的
海上貿易與海外殖民
黑奴貿易 西班牙、葡萄牙在中南美洲
日漸興盛 殖民地勞動力不足
歐洲人將黑人
十七世紀英、法、荷 從非洲販賣到
在西印度群島與北美 美洲等地(約
的殖民需大量勞動力 1000餘萬人)

非洲人口大量流失,嚴重影響非洲發展
黑奴貿易

第1頁/3
§ 非洲的瓜分
◎非洲探險 史坦利隨之而來
1. 從政治、經濟
十九世紀中以前 觀點探索價值
對非洲了解甚少 2. 尋求西方政界
與商界支持

國際剛果
十九世紀中
協會成立
李文斯頓深入非洲內 1878年
陸,將傳教與醫療工 1. 史坦利受比
作及遊歷出版成書 利時國王贊
助而成立
引起西方人興趣,各國 2. 致力中非的
君主、商人紛紛贊助非
開發與經營
洲探險
李文斯頓被獅子攻擊

李文斯頓的非洲探險遇到許多困難,像語言文化差異、
食物與水的缺乏等,有次還遭到獅子的攻擊,雖然最後
逃過了一劫,但他的左胸處卻留下被咬的齒印。
第1頁/3
史坦利

史坦利為紐約先
驅報(New York The
Herald)的記者,被
派任至非洲尋找
李文斯頓。他再
順利找到李文斯
頓返國後,又接
受另一項探險任
務,進行剛果河
的探索。
描繪比利時侵略
剛果的趣味漫畫
畫中將比利時國王
利奧波德二世比作
大蟒蛇緊緊纏繞著
剛果地區的原住民,
象徵比利時侵入剛
果地區,威脅當地
原住民的生存。
◎列強在非洲瓜分勢力
比利時 1880年代圖謀剛果,使得列強紛紛搶進瓜分非洲
◆1881年在布拉柴維爾(今剛果共和國首都)建立
法 國 法屬殖民地;占領突尼西亞和今剛果共和國
◆1884年進占幾內亞
由於曾與剛果帝國簽署條約,所以在1884年和英國
葡萄牙 結盟,企圖阻止比利時在剛果的向西發展

1882年占領名義上屬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埃及,
英 國 並控制蘇丹與部分的索馬利亞

義大利 1870和1882年奪得厄立特里亞
1884年將多哥、喀麥隆與西南非(今納米比亞)納
德 國
為保護國
§ 非洲的瓜分
◎入侵與瓜分

START
輕易征
入侵 掌握 經濟勢力 取得政治 服大片
非洲 貿易 壯大 影響力 土地

1884年
柏林西非會議 侵略迅速使
衝突日趨嚴重
俾斯麥邀請各國商議
非洲的拓殖問題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的諷刺漫畫

圖片中央的
俾斯麥拿著
刀子將象徵
非洲大陸的
蛋糕切成多
塊。
§ 非洲的瓜分
◎入侵與瓜分

柏林西非會議
決定列強在非洲的行動準則
殖民地須有軍隊戍守,而非以豎立國
有效占領
旗、界碑等象徵性的事物為證
若在沿海占有殖民地,則有自此往內
拓殖優先權
陸擴張的優先權
最高:殖民地(殖民母國直轄)
對控制地的
其次:保護地(列強操控但名義上獨立)
支配分三等 最後:勢力範圍(列強相互承認)
柏林西非會議

會議中列強從地圖上進行勢力範圍的劃分。現今
非洲國家的界線大多沿襲自當時會議,其劃分方
式使得不少國家的國界線十分筆直。
§ 非洲的瓜分
◎入侵與瓜分

葡法
列 1885~1895 、、 1914年
深強 十年之間 義 英 僅剩衣索
入加 最六、
非緊 非洲被列強 多國比 比亞與賴
瓜分殆盡 比瑞亞為
洲腳 獲、 獨立地區
步 益德







非洲大獵
十六世紀歐洲人在美洲陸續建立
殖民地後,人力需求日漸提升

將非洲黑人輸往美洲的貿易便成
為新興產業,各國商人相繼投入

運送至美洲的數量不斷攀升,
直到十九世紀初才緩和

十八、十九世紀歐洲逐漸邁向工
業化,對自然資源產生濃厚興趣 十九世紀後期,歐洲人更
積極地開採鑽石與黃金
英國商人進口棕櫚油製造飼料、肥皂、
人造奶油與潤滑劑,再銷往非洲 1866年南非首先發現鑽石
非洲大獵 取得
好望角、開羅

南北縱貫計畫
蘇丹

1898年
剛果河向尼羅河發展
英、法在蘇丹
從撒哈拉沙漠到紅海的 發生對峙局面
東西橫向計畫
英國的非洲
南北縱貫計畫
圖中人物為英裔的
南非鑽石大亨羅德
斯, 他為了獲取更
多的商業利益,積
極鼓吹英國在非洲
執行「南北縱貫計
畫」,希望英國能
將埃及開羅至南非
好望角南北縱線上
的土地收為己有。
比利時布魯塞爾
舉辦殖民展覽的海報
新帝國主義的國家
進入非洲後,非洲
的人事物皆引起西
方人的好奇,因此
各地流行舉辦相關
的展覽,甚至還直
接將非洲原住民活
生生地放在展覽櫥
窗中展示。
莎拉‧巴特曼
(Sarah Baartman)
莎拉‧巴特曼是一名被
帶到歐洲各國展示的南
非土著,讓人觀看她奇
特的身體外觀,還得到
「何騰拖維納斯」
(Hottentot Venus)的藝
名。她肥大的臀部是展
示的賣點之一,與象徵
美臀女性的維納斯女神
互成諷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