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姓名: 蔡尚恩

第四堂課 神義論
學號: 110101007

神義論(theodicy) 詞語源自希臘文的「上帝」(theos)及「公義」(dike)所組合,可簡釋為
「存在世界上的罪惡與上帝的全能與善並不相互矛盾的論辯」。王教授解釋,如何跟困苦的人講
安慰的話,如何對苦難進行解釋,需要一個安定社會的法則,這就是神議論。
1. 過程神義論—使徒教父愛任紐(Irenaeus)認為上帝由愛造人,人雖有「上帝的形象」,但須藉由
順服而越來越符合上帝得本性,達到與造物主共融的終極目標。人類的道德成熟或精神完善,需
要歷經漫長艱辛的歷程,而「罪惡的存在」則是在這歷程中必經的階段。英國神學家約翰‧希克也
藉此(John Hick)以「創造二階段」為基調,人雖有「上帝的形象」卻又未達「上帝的樣式」 ,受造
物的理想狀態應在未來。善的形成有兩種:一是人選擇的結果,另一是上帝賜予的本性。
缺陷- 將苦難「美化」 ,苦難的衍生大多是強者欺壓弱者所造成的;德國女性神學家 Dorothee Soelle
認為苦難的基本要素是人意識到自已的無力感。神學朝著受虐性的悲觀主義前進,誤解設想上帝
為審判酷刑者。
2. 自由意志神義論—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認為惡的起源及本質在於自由意志的誤用及
善的缺乏。萊布尼茲(Leibniz)分析三種不同的惡為形上學、物理學及倫理學之惡。形上學之惡來
自被造事物的有限性,乃被造物的本質。物理學之惡是自然事物皆具有某些缺陷。倫理學之惡是
道德的缺乏,乃是人自由意志的濫用。
缺陷- 原罪說加深了人類深層於內心性欲的罪惡感。駭人的邪惡遠大於「自由意志」所能解釋。
3. 社會補償神義論—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認為人活在這個世上多少會遭遇到不幸,而說明
不幸讓受苦的人安頓下來當是宗教的成果。宗教第一法則常被視為「因果法則」:善有善報,惡
有惡終。若第一法則難於實踐,宗教第二法則的「天堂、地獄」或「輪迴轉世」思想就會強化。
彼得‧柏格(Peter Berger)認為宗教如何合理化失序現象就是神義論的中心主題。其社會學的向度就
是個人及社會對「社會秩序化的力量,藉由信仰認知來臣服」。這種自我否定式的臣服,是一種
受虐性心態,由社會安定法則所強迫形塑。
4. 解放神學神義論—強調上帝與被壓迫者同在,可在現今不公義的社會中實踐上帝的公義。德國
神學家莫特曼(Moltmann)的「盼望神學」說明復活盼望,才能使萬物激發熱情,面對苦難挑戰。
解放神學的出發點是「使命感」,委身於自身處境的信仰熱誠。真正的「道成肉身」是要打破不
公義的壓迫體系來重建人性社會,真正體驗上帝的愛與公義可在人間實踐。上帝的攝理始於祂的
創造,持續的維護祂的創造,及指引祂的創造走向復合,具「力動性」與「歷史性」。可惜傳統
神學中看不到了這兩點,將苦難醜化(上帝對罪惡的審判、因果報應)、美化(上帝的考驗)與
神祕化(苦難為難以明瞭的上帝意旨)。
「出埃及」運動的兩個主題:一是作為以色列人歷史意識的認同泉源;另一是提供「社會平
等愛的理想」,防止歷史意識導向仇恨。因此,偤太人雖多遭逼迫甚至亡國,文化仍能保存甚至
於兩千五百年後重新立國。台灣經歷「二二八」的傷痛,教會除須保留文化及族群認同,也須避
免將歷史意識引導至「仇恨」 ,省思「赦免」的可能性。德希達(Derrida)說赦免的本質是一種召命
(calling),赦免無法赦免的罪行才是真正的赦免。偤太哲學家 Hannah Arendt 說「沒有赦免,我
們就無法從以前行為的後果解放出來,我們永遠成為以前行為後果的犧牲者。」
詩人金芝河提出懂得珍惜生命、社會改造的自我革新及信仰的「斷」
:1.始天主:上主取代恨
意。2.揚天主:讓上主的心意成長。3.行天主:上主的心意於受壓迫中。4.上天主:克服恐懼,復
活勝利的盼望。神學家漢斯・昆(Hans Kung)提出基督徒面對苦難時,常把苦難冒充為上帝的旨意,
想把苦難的人拯救到另一個世界。但苦難就是苦難,我們可以在苦難中找到某種意義,在苦難中
與上帝做最深刻的關聯來超越恨意,這就是苦難中的盼望,並成為改造社會不義的動力。
心得:

本次的課程很有感觸。

上課提到 3Q 罷免的活動中充滿假消息,難道要因此罷免他? 又提到若有學生被誣陷,難道神


學院要趕走他? 當時突然很想掉淚…
自身因為一場不名譽誣陷,在工作場合上受到許多歧視與長官的刁難,卻有苦難言。很多交
好的朋友在我無法解釋的情況下漸漸疏遠,也被踢出一些平常社交的群組,連教會的長老都
公開談論對我十分不滿,我也有一段時間只能到其他教會參與敬拜。

不久前楊順從牧育長找我,原先我以為神學院也會跟我長官一樣希望我趕快離職,但楊牧師
只是簡單的問我是否會上訴打官司,需不需要什麼幫助,當時我真的受到很大的感動,原來
家人之外還是有人願意相信我,晚上幾乎無法入眠。

神義論對我來說真的不只是一門神學、哲學思想的探究,而是一個從不同角度反覆思考苦難
與盼望的歷程。使徒教會所受到的各種逼迫,他們卻將苦難視作甘願受的歷程讓人欽服,但
卻難以承受;奧古斯丁闡述了罪的自發性,讓人檢討到自己的硬頸與驕傲,這些卻也讓我難
熬。而莫特曼提出的盼望與 Hannah Arendt 所提的原諒與承諾,操練我的心,讓我能有力氣去
面對與平復自己的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