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姓名: 蔡尚恩

第二堂課 神學方法論: 釋義學循環


學號: 110101007

教授引用古代婦女與現代 21 世紀婦女地位的改變,也提到過往台灣政權的交替,歷史與
社會的變動提醒了我們需要不斷的進行反省與新的詮釋。如謝根道(Juan Luis Segundo)所說:
「上帝會不斷地回來,從聖經中對我們說話。」神學必須不斷地回到聖經來重新詮釋,我們須
在具體歷史情境的光照下來了解上帝話語的一部份,且回應上帝呼召,因此需要具有不斷檢視
與反思能力的神學方法論。當我們探討上帝的話語時,而把過去與現在關聯起來的方法,那就
是謝根道的「釋義學循環」
(The Hermenutic Circle)
。這種詮釋的循環本質根源於一個事實,即
每一個新的現實面會迫使我們去重新解釋上帝的話語,去適當地改變現實面,然後又回去再次
重新解釋上帝的話語。
「釋義學循環」是由謝根道所發展神學方法論,這是承續布特曼(Rudolf Bultmann)對「解
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的釋經法與士萊馬赫(Schleiermacher)所整理的詮釋學,所提
出的一種具有革命性見解的四檢驗步驟。布特曼的「解神話化」的釋經法,是受到存在主義哲
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影響。布特曼主要關注對新約中神話概念的現代詮釋,這需
要一種詮釋學循環,就是介於原經文的意義與現今對它的詮釋之間的一種繼續的流通。「解神
話化」並非要將聖經中的神話因素用理性方式排除掉,而是強調神話本來的原貌及其保存下來
的象徵意義,也就是說人們的世界觀及實存情境會因時代的不同也給予不同的重新詮釋。
士萊馬赫整理阿斯特(Friedrich Ast)與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對詮釋學的觀點。
阿斯特認為語言學詮釋的目的是在於把握古代的精神,作品的外在形式會是一種內在統一的意
義。詮釋一個古代的個人作品中,若沒有將它放置於古代精神的統一整體意義時,就不太可能
把握此個體作家的精神。沃爾夫所言的詮釋即是與作者的對話,詮釋學的目的旨在達到一種完
美與作者的溝通,由此把握作者的概念。詮釋學的三種標準就在於歷史詮釋,語法詮釋及哲學
詮釋。對士萊馬赫來說,詮釋理解就是對作者心理過程的再體驗。詮釋就包含著二個相互作用
的成分:一是語法的句子結構的詮釋;另一是作者心理過程的詮釋。我們理解某物是靠著我們
將它與我們已知的某物做出比較。也就是說理解就是一種介於整體與部分間的一種循環。
當我們探討上帝的話語時,而把過去與現在關聯起來的方法、就是「釋義學循環」。謝根
道提到兩個先決條件:一、對真實現況有豐富和足夠的質問和懷疑。二、對聖經產生相對應的
豐富與足夠的新解釋。由此四條件發展出了四個檢驗步驟:
1.由現實的經驗帶到對意識形態的懷疑;2.對思考架構/神學的懷疑;3.對當前聖經釋義的懷疑;
4.開始產生新的釋義學(聖經詮釋學)。
 以下檢驗四種理論來論述釋義學循環:
寇斯的世俗之城(The Secular City) 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
寇斯沒有意圖要去發展一個新實用性對聖經 馬克思廢除宗教的意志行動非根植於神學本
的解釋,來繼續性的作為神學家與世俗城市的 身的意志行動,只是揚棄了問題
對話  未展開第三階段(一種改變神學的委身)
 在循環的第一階段就註定要失敗
韋伯對加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關連的分析 孔恩的黑人解放神學(完整四步驟)
注重的只是教義在歷史上的意義,以心理學的 1.經由個人經驗及對黑人社區的使命感而起
方式關連於經濟態度 2.揭示在一般的壓迫現實中,背後其文化/神學
 並沒有形成對聖經資料的一種新的解釋 3.以黑人社區的經驗作為聖經詮釋的新方向
學,未進入第四階段 4.耶穌的復活仍彰顯在今天社會,對被壓迫者
的解放進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