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DOI :

10.
137
18/j.cnki.xdsk.
200
6.0
4.0
47
第32卷 第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7月
V ol.
32 No.
4 Journal of Sout hw est China Normal U 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2006

  品艺·品书录

卡夫卡研究的创新与拓展
———读赵淳《
文本的卡夫卡》

甘 春 发1‚梁 琦2
(西南大学 1
∙ 外国语学院;
2∙ 文学院‚重庆市 400715)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 卡的位置上。
义小说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英国大诗人奥登曾将其与但 正如作者指出‚所谓“ 文本的卡夫卡” 是作者进入到卡
丁、莎士比亚、歌德 并 举 而 各 为 一 时 代 之 翘 楚‚同 时 指 出: 夫卡具体作品中进行分析‚将研究的焦点置于文化心理、文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 是 现 代 人 的 困 化语境和工具理性批判的层面上‚这一似乎并非全面研究
”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
境。 卡夫卡的方式‚恰恰可以对其作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
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所以从文学的角度 探讨‚也可以在方法论上打破传记式研究那种平面论述的
理解过去的20世纪‚卡夫卡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作家‚而 方式。它可以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基
且这种重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一种共识。 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作者将整
卡夫卡作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 个研究置于“前结构” 的统摄与涵纳之下‚来回穿梭于文本
间不仅翻译了卡夫卡的大量作品‚而且在研究上也取得了 与学理观照之间‚每一个结论的提出都继之以翔实的文本
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外国文学研究中所存在的一种传记式 材料印证‚有理有据‚既思想新锐‚新论迭出‚又小心严密‚
研究模式‚有时候会在某种意义上遮蔽了研究的学理性和 层层相连。这样‚文本的回归就不会导致学理的式微‚而学
意义所在‚从而难以为卡夫卡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 理的引入也并不以刻意迎合文本为诉求。
因此‚进入新时期以来‚对卡夫卡的研究论著大多还是停留 在具体研究中‚作者并没有将视界限于狭隘的文学性
在一种“事实性知识” 的提供上‚对这些事实的相关性挖掘 层面‚而是保持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学观念‚运用以解构为基
则鲜少涉及。在这种背景下‚赵淳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本方法论内涵的文化研究‚从关注文本到关注社会‚将文本
年10月出版的《
文本的卡夫卡》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卡夫卡 扩大化‚走出了昔日仅仅关注 文 学 性 的 狭 小 视 野‚而 把 历
研究领域的一大收获。作者以卡夫卡《
变形记》等三部小说 史、文化、社会也视为一种文本来加以解读‚致力于探索其
为研究对象‚在对比性考察的基础上‚用一种问题性的眼光 背后深层的权力和知识的互 动 关 系。这 即 是 当 下 语 境 中
进入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提出理论构想‚凝成了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经历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
这部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其最大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者中心论之后必然要向更宽广的社会、历史、政治扩张‚是
三个方面: 从局限于文本向更深厚的文化拓展的现实选择‚更是著者
一、卡夫卡研究切入方式的返朴归真 腾挪于文学史、文化史及文学评论、理性辩难之间‚既洞察
卡夫卡研究切入方式的返朴归真体现在著者选择了回 深识又驾轻就熟的深厚功力的彰显。
归文本的方式。从理论上说‚对文学的赏鉴从文本入手即 当然‚文本切入也只是诸多解读方式中的一种‚只是诸
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原初的‚但长期以来迷散在文学研 多探讨某种新的接近卡夫卡作品的路向的一种努力‚正如
究界的意识形态化及重文学史、文学思潮、重理论思辨的倾 “本书绝对无意提供一种终极观点‚如在本书结
作者所说:
向‚以固定的预设逻辑弱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文本 束时‚笔者提出了任何看法‚那也只意味着在卡夫卡研究语
存在‚使得文学研究有文本与理论对立或有因被理论入侵 ” 同时‚就文本范
境中新添了一个开放式的认识姿态而已。
而式微的危险‚甚至使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应有的程式化、流 围看‚作者 也 有 意 识 地 选 取 了 《变 形 记》、《万 里 长 城 修 建
俗化、抽象化‚甚至让文学承载了许多不能承受之重。正是 时》、《
在流放地》‚其中《变形记》恐怕是每一个卡夫卡研究
在这种意义上‚赵淳论著的视角切入方式有返朴归真的意 者都很难绕过的。
味‚立足文本‚还文学以本来面目‚而这恰恰是切入作品的 二、卡夫卡研究范式的多元整合与提升
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形式。尤其是对这位20世纪无法回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各种批评
的大师‚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恰恰正是处在了更为贴近卡夫 流派大量涌入中国。这些学说以其新颖性和挑战性改变着
191
中国文学批评的面貌‚冲击着我们对文学的传统看法。过 由此可见‚作者在文本解析的逻辑前提下‚来往穿梭于围绕
去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运用得较多的是文艺/社会学批 卡夫卡研究而展开的各种思维路径‚在交叉论述中试图进
评、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中国古代的感悟式批评等方法。 行全面融合与提升‚这既显示出作者敏锐的学术触觉‚更彰
欧美文艺思潮引进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分析文学现 显了作者融会贯通的研究实力。
象还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模式论等形式主义方法‚ 三、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的理性折射与时代印记
可以运用阐释学、语义学、叙述学等细读文本的方法‚可以 《
文本的卡夫卡》一书的研究路径还折射出当下中国比
运用现象学、原型批评等方法来研究文学中的意识现象‚可 较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学研究的理性自觉。
以从读者接受的视角去回眸文本意义的延伸。如此色彩斑 文学理论进入20世纪以后‚以现代主义将文学与意识
斓、形态各异的批评理论‚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 形态的整合为标志‚成为一种具有泛学科性质的学问。正
了我们理论思维的范畴‚促进了 文 学 批 评 多 元 化 的 发 展。 是从那个时候起‚比较文学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这一点在
在当下语境中‚文学已经不仅仅是再现现实生活‚而且是一 中国尤其如此。起初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偏重于以马
种重要的人生认识与感悟。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见识之力 列文论和中西古典文论作为理论武器‚强调文艺的社会学
在作品中的地位日益显要‚文学越来越多地凝集着理性内 批评、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中国古代感悟式批评等方法。
核‚文学家都跑到理论家那里去借火种。文学借助于理论 之后继之以欧美舶来的包含精神分析学、法兰克福学派之
获得了空前的张力‚论者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纷纷借其个 批判理论、比较 文 学 形 象 学、符 号 学、结 构 主 义、后 结 构 主
性禀赋与理论偏向试图以更为迫近真理的方式解读这位受 义、意识形态理论、权力话语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等在内
逃遁的诱惑与快感召唤而来回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 的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方法‚一时间百花齐放‚百
伟大灵魂:我们自己只不过是过去岁月的一个幽灵。 家争鸣‚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而在绚丽逐渐褪去那一层层
然而‚在繁华竞逐的恢弘背景下‚也同样有这样一种隐 油彩后‚比较文学的危机正发生在这种被文论与文化研究
忧‚亦即在各种论说向纵深处延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规范、 的侵蚀之中。这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当下语境‚也是比较
切割与分裂的痕迹‚造成了论者各说各话、孤芳自赏的“ 地 文学界面临的艰难现实。对以想象奇诡并善采寓言体以致
方知识”局面‚实有整理融合的必要。作者深感这一使命的 人言人殊著称的大师卡夫卡的研究更不例外。
迫切与紧要‚以本书为契机对以卡夫卡为中心而展开的某 《
文本的卡夫卡》可以说是现实情景中比较文学研究的
些相关思考和研究进行必要的整理。 一种姿态‚或者说是著者试图从长期以来所谓的作者中心
比如‚在对《
变形记》的剖析中‚著者在“存在” 这一宏大 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学科研究内部独立出来和
命题的逻辑统摄下‚依次遵循文本层、文化心理层、哲思层 试图从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学术流派纷扰对立中超脱出来
三条路径‚以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重论说对格力高 的一种努力。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中‚对卡夫卡的研究‚和
尔作条分屡析式的剖析‚展现了存在困境中人的意识的不 我们自身的生存状况与身份诉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
“变形” 就表征
同层次样态;而其中也不乏符号的隐喻成分‚ 这部著作中‚不管是作者对《
变形记》的存在的思考‚还是对
了人类在这个可怕的迷宫中的孤独及人无法选择和控制自 《
万里长城修建诗》的文化虚无的考证‚抑或是通过《在流放
己的命运的现实。而“例外”变成甲虫‚成了“例外的人”‚暗 地》对工具理性所提出的批判‚无不凝结着作者强烈的现实
示工具理性主义泛滥的现代工业社会中个体的孤立‚人与 关怀‚而对卡夫卡文本的阐释‚也就是在当下语境中对其文
人及人与社会间的对立。于是得出结论:人的存在的意义 本意义的重新定位‚从而由此折射出比较文学研究乃至整
是相对的、暂时的和虚幻的‚无论人们怎么抗争‚他们也永 个中国文学研究的理性和智慧。
远无法逃脱存在的无意义‚是再自然不过的。 众所周知‚卡夫卡研究历来都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学术
类似以上这些精彩的论说‚在书中还有不少。分析《万 领域‚以致不得不作尚无定论之类的徒劳托词‚而作者能从
里长城修建时》‚著者从后殖民文化理论的视角展开研究‚ 中推开坚冰‚以《变形记》、《万里长城修建时》、《在流放地》
并在文化背景上做出了必要的反思。而《
在流放地》这个文 三部作品文本入手‚从容穿梭于文本与学理、学理与学理之
本中‚一架精妙绝伦的杀人机器成为叙事的中心‚于是作者 间的多个领域‚这是一个难得的学术境界。同时‚该书也是
就从这架表征了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机器入手‚着重从法 比较文学研究界在当下话语情景中推陈出 新 的 又 一 次 努
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视野出发对卡夫卡进行研究。 力‚映照出中国文学研究界在当下的理性光辉。

19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