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9

第 1 页

邓析(公元前 年 公元前 年)
,春秋末年郑
国人,与子产、老子、孔子同时。《汉书 艺文志》列为
名家第一人。春秋末年的郑国,战事频繁,又是中原商业
发达的列国之一,商人参加政治活动的显著增加,反贵族
阶级的士人也很活跃,郑人不断用“乡校议政”的论辩形
式来批判“朝廷政事”,使支配整个社会的周礼首先在
郑国遭到了破坏。因此,当时那种议论政治的“刑名之
辩”和“利口之辞”已很发达,而且非常讲究名辩达辞,
邓析就是最早提出“刑名之治”和“两可之说”的思想
家,是我国古代名辩思想的开拓者。(也有人认为邓析是
惠施、公孙龙诡辩派的始祖。)邓析作过郑国大夫,但坚
决 反对“不许 民知 争端 ”
和“禁 民有 争心 ”
的礼 治。
他还 作
了“竹刑”,善于运用“刑名之辩”开展辩讼活动,特别
是在子产执政时,他曾教人用刑名辩讼的方法和子产的禁
令作过反复的较量,邓析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律师,
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先驱者。由于他积极运用名辩的思想武
器来议论朝政,得罪了不少当权者,结果遭到了郑 领
第 2 页

(有谓郑子产)的杀害,郑国统治者虽然杀害了邓析,却
不能不采用他作的“竹刑”,足见邓析在当时的影响和地
位。
关于邓析的史料,
《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邓析》
两篇,晋朝鲁胜说:“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
……遂亡绝。”今本《邓析子》包括《无厚》、《转辞》
两篇,
内容杂乱,
多疑是后人抄缀的伪书,
不能直接作为研
究邓析思想的依据。但也有人认为,“无厚”、“转辞”
确是邓析思想的中心,今本《邓析子》亦非全属伪造,可
以作为研究邓析思想的参考。除此以外,我们可从《吕氏
春秋》、《荀子》、《韩非子》等书中找到有关邓析的思
想及其评论。这都是我们研究邓析思想的重要资料。
关于对邓析名辩思想的评价,历来也有很大的争论,
从古至今,不少人都认为邓析是“好治怪说、玩奇辞”,
“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的
诡辩家。但也有人认为邓析虽然“好治怪说”,却是一位
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刑名之家,是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
重要开拓者。由于史料缺乏,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论
证。
第 3 页

《邓析子》①
无 厚 篇

天 于 人,
无 厚 也;
君于 民,
无 厚也;
父 于 子,
无 厚 也;
兄于 弟,

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夫折之人②,便为善之民
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俞为盗者③,有诈伪相迷者,此皆
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无厚也。尧、舜位
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周公诛管、蔡,
此于弟无厚也④。推此言之,何厚之有

①《汉书 艺文志》记载名家著《邓析》二篇,今本《邓析子》有《无
厚》、《转辞》二篇,多疑为后人杂抄的伪书。但也有人认为,根据
庄子、荀子、韩非及《吕氏春秋》的有关论述,“无厚”、“转辞”
确是他学说的中心,而唐人李善注《文选》,前后引用今本《邓析
子》文字达十三条之多,可见唐人并不视今本《邓析子》全属伪书。
今节选其中的有关内容,以供研究邓析思想时参考。
所选原文均引自王启湘的《周秦名家三子校铨》。
②此句《四部备要》本改为“令夭折之人更生。”
③衡:穿木户也。
④《四部备要》本缺“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一句

循名责实,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职也。下不得自擅,
上操其柄而不理者 ,未之有也 。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
累?惟亲所信,一累①;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何
第 4 页

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一责②;居大位而不治,二责;理官而
不平,三责;御军阵而奔北,四责。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以
安国。

①《四部备要》本在“累”
后均加
“也”
字,即“一累也……二累也
②《四部备要》本在
“责”
后均加
“也”
字,即
“一责也 …二贵也 。”

异同之不可别,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浊之不可
理,久矣。诚听能闻于无声,视能见于无形,计能规于未兆,虑
能防于未然。斯无他也,不以耳听则通于无声矣,不以目视则照
于无形矣,不以心计则达于无兆矣,不以知虑则合于未然矣①。
君者②,藏形匿影群下无私⑧,掩目塞耳万民恐震。

①王启湘:“刘氏履芬影宋本作无然。俞氏樾曰:然乃朕字之误。朕误
为肤,因误为然矣。无朕,与上文无形、无兆、一律。”
②《四部备要》本改为“为君者”。
③ 《 四 部 备 要 》 本:
“御 览:
‘藏’作‘灭 。

循名责实,案法立威①,是明王也②。夫明于形者分不遇于
事③,察于动者用不失则利④,故明君审一,万物自定。名不可
以外务,智不可以从他,求诸己之谓也。

①《四部备要》本改“威”为“成”。
②《四部备要》本:“御览作:是谓明主”。
③王启湘:“遇字疑误”。
④《四部备要》本改“则”为“于”
第 5 页

治世,位不可越,职不可乱,百官有司,各务其形①。上循名
以督实,下奉教而不违②。所美观其所终,所恶计其所穷。喜不
以赏,怒不以罚,可谓治世。

①《四部备要》本改“形”为“刑”。
②王启湘:“影宋本违误达。俞氏曰:达当作违。字形相近而误也。”

其所以然者,乘势之在外推。辩说,非所听也。虚言向①,
非所应也。无益乱,非举也。故谈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
使不相乱,谕志通意非务相乖也。若饰词以相乱,匿词以相移②,
非古之辩也③。

①罗根泽:“向字疑误。”
② 罗 根 泽:
“‘乱,
疑衍。

③王启湘:“孙氏曰:此文多伪脱。虚言向,当作者。无益乱,当作无
益之辞。非举也,当作非所举也。别殊类使不相害以下七句,与刘向
别录引邹子、及韩诗外传文略同。”

故见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得其端,知其情。若
此,何往不复,何事不成。

所谓大辩者,别天地之行,具天下之物,选善退恶,时措其
宜,而功立德至矣。小辩则不然,别言异道,以言相射,以行相
伐,使民不知其要,无他故焉,故浅知也①。

①王启湘:“此二句文气正相拍凑,下句当作知浅故也。今本知故二字
误倒,则二句文气不相属矣。”《四部备要》本改为“故知浅也”。
第 6 页

罗根泽:“故浅之故疑衍。”

夫自见之,明。借人见之,朋也。自闻之,聪。借人闻之,
聋也。明君知此,则去就之分定矣。

转 辞 篇

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
于安①,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
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②。

①《四部备要》本改“安”为“要”。
②王启湘:“此文亦见《鬼谷子 权篇》,彼作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
者育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
与贫者育依于利,与贱者育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
锐,与此微有不同。”
《四部备要》本改“此言之术也”为“此言之说也”。

视于无有则得其所见,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故无形者有形
之本,无声者有声之母。循名责实,实之极也。安实定名,名之
极也。参以相平,转而相成,故得之形名。

言有信而不为信,言有善而不为善者,不可不察也。
第 7 页

明君之督大臣,缘身而责名,缘名而责形,缘形而责实,臣
俱其重诛之至①,于是不敢行其私矣。

①《四部备要》本改必俱”
为“慎”

夫谋莫难于必听,事莫难于必成。成必合于数,听必合于情。
故抱薪加火,
烁者必先燃①;
平地注水,
湿者必先濡 音儒)⑧。

故曰动之以其类,安有不应者,独行之术也。

①《四部备要》本改“烁”为“燥”。
②濡 ,沾湿。

智者寂于是非,故善恶有别。明者寂于去就,故进退无类。
若智不能察是非①,明不能审去就,斯谓虚妄。

①《四部备要》本缺“察”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公。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以天
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得此三术,则
存于不为也①。

①王启湘:“不为犹言无为”
第 8 页

其它(各家)有关邓析
逻辑思想的论述

《吕览 离谓》

郑国多相悬以书者①。子产令无悬书,邓析致之②。子产令
无致书,邓析倚之③。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

①“景书”,汪奠基:“关于议政的揭帖或即古代墙报”
②“致之”,汪奠基:“即改用简书传递来反对。”
③“俗之”,汪奠基:“即改用杂在物品包裹中送出。”

消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
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
死 者 患 之,
以告邓析。
邓 析 又 答 之 曰:
“ 安 之,
此必无所更买矣。

《荀子 不苟》

山渊平①,天地比②,齐秦袭③,入乎耳,出乎口④,鉤有
须⑤,卵有毛⑥,是说之难持者也⑦,而惠施、邓析能之。
第 9 页

①章诗同:“高山和深渊说成一样平,无高低之分。”
②章诗同:“天和地说成相接近,无上下之分。比,近。”
③章诗同:“齐在东,秦在西,相距很远,说成是并在一起。袭,合。”
④章诗同:“此六字疑误:下三宇有人认为是‘山出口’。”
⑥ 章 诗 同:
“妇女有 胡须。
鉤,疑是‘物,
的假借字,
姁即‘姐,
。”
⑥章诗同:“鸡卵中含有鸡毛的成分。”
章诗同:“难持,难以成立。”

刘向《别录》

邓析好邢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 其论无厚者言
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

附 :所引 注 释 本书 目

①王启湘:
《周秦名家三子校铨》
②《四部备要 邓析子》(上海中华书局据指海本校刊)
③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第一辑)
④罗根泽:《诸子考索》
⑤章诗同:《荀子简注》
第 10 页

尹文,
战国时齐人,
《汉书 艺文志》列为“名家”
第二。齐宣王时,与宋钘、彭蒙、田骈、慎到等人在齐国
的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讲论学问,所以他是“稷下”学派
的重要成员之一。曾与齐王谈论过“人君之事”, 以及关
于 “士”的间题 。至子尹文的生卒年代 ,一说先于公孙
龙,一说学于公孙龙。因而各家考订他的生卒年代也不一
致。一说为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年,
一说死于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年之间,一说为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年。
《汉书 艺文志》载《尹文子》一篇。亡。《隋书
经籍志》载二卷 。《道藏》本则是三篇 。而今本《尹文
子》 二羞, 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大概这即《隋
书 ・
经籍志》所指。但是,因为仲长统的序中有明显的纰
漏,文义内容又驳杂不一,语言浅近,也不象战国时期的
文字 所以大家都以为是伪作。不过,也有人认为全书固
然木实,其中在些内容还可能保留了尹文的思想。因此,
现在我们选出其中一些有关名辩的论述,加以诠注,可能
第 11 页

还有一点参考价值。
尹文的思想本于黄、老,而后又由道归于名、法。他
的名辩思想有些接近于儒家的正名。此外,他又把名、法
并提,显示了我国古代“邢”“名”合一的自然趋势。

《尹 文 子》
大道 上(节选 )①

“大道无形,称器有名②。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
则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 名 不 正 , 则 言 不 顺
也③。
’”

①大家都以《尹文子》为伪作,但也有人认为其中有些内容可能还保留
了一些尹文的思想,有一些参考价值。
②厉时熙:“器,指具体有形的事物。”
③仲尼的话见《论语 子路》

“大 道不 称,
众 有必 名。
生于 不称 ①,
则 群 形自 得其 方 圆②。
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

①王启湘:
“句首疑脱道字,
‘道生于不称’,
与下文‘名生于方圆’句一
律。

②厉时熙:“方圆,指事物的性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性状,不能
一一举出 故借‘方圆’来指代 ”
第 12 页

“大道治者①,则名、法、儒、墨自废 以名、法、儒、墨
治者,则不得离道。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不善
人之所宝②。’是道治者谓之善人,籍名、法、儒、墨者谓之不善
人。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③,不待审察而得也。”

①《诸子集成》本,句前无“以”字。口王启湘:“大道上当有以字。
‘ 以 大 道 治 者 ,则 名 、法 、儒 、墨 自 废 ,,与 下 文 ‘ 以 名 、法 、俗 、墨
治者,则不得离道’,正相对成义。”
②老子的话见今本《老子》第六十二章。口厉时熙:“长沙马王堆三号
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万物之奥,都作‘万物之(注)
〔主〕’。
又,乙本‘不善人之所宝’,
‘宝,
字作‘保’。

③《诸子集成》本:分,扶间切。即读 ,去声。

“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
圆黑白之实。名而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①。故亦有名以检形,形
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
无所隐其理矣。”

①王启湘:“孙诒让曰名而下,当有‘无形,二字。各本并脱。‘名
而无形,,与上文‘形而不名’正相对。”

“名有三科,法有四呈①:一曰命物之名,方圆黑白是也;
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
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
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

① 王 启 湘:
“ 呈 当 读 为 ‘ 程,
。”口 厉 时 熙:
“‘ 科,
和 ‘ 程 ’ 都 是 种 类、
品类
第 13 页

的意思。”

…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然后术可秘,势可
专①。”

① 厉时 熙: “ 术可 秘, 势 可专 , 术可 由君 主 密用 ,势 可 为君 主所 专
有 。”

“名者,名形者也①;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
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②。
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
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

① 厉 时 熙:
“第二个‘名’字作动词解,
命名。

②厉时熙:“指形而不名”。

“善名命善,恶名命恶。故善有善名,恶有恶名。圣贤仁
智,命善者也;顽 凶愚①,命恶者也。今即圣贤仁智之名,以
求圣贤仁智之实,未之或尽也②。即顽 凶愚之名,以求顽嚣凶
愚之实,亦未或尽也。使善恶尽然有分,虽未能尽物之实,犹不
患其差也。故曰:名不可不辩也。”

《诸子集成》本注器鱼巾切。
《左传 禧公二十四年》:“口不道忠
信之官为 ”
”读 ,奸诈的意思。
② 厉 时 熙:
“未 之 或 尽 也 ,
即下文‘未能尽物之实’的意思”
。下“未 或 尽
也”义同
第 14 页

“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①。自古及今,莫不用此而
得 ,用彼而 失 。失者由名分混 ,得者由名分察 。今 亲贤而琉不
肖 ,赏善而 罚恶 。贤不肖善恶之 名宜在彼 ,亲疏赏 罚之称宜属
我。
我 之与彼,
又复一名,
名之察者也。
名贤不肖为亲疏,
名善恶
为赏罚,合彼我之一称而不别之,名之棍者也。故曰:名称者,
不可 不察 也 。”

① 王 启 湘:
“宋古 迂 陈 氏 本 及 湖 北 崇 文 本 ,
均 作 ‘ 何 彼 此,
。孙怡让《札
迻》‘何’作‘别’,
以宋本之作‘何’为误。
其实非也。
此‘何’字当属下
读。
‘何彼此,
与‘检虚实’,
相对成文。
‘何’犹‘稽,
也。‘检,
犹‘验,
也。《广雅 释诂二》以‘何’与‘稽’‘考’同训‘间’。
口《释诂四》
以‘检’与‘证’同训‘验’。
是即何检与稽考证验诸字同义之证也。
《尹
文子》之意,盖谓名称者,所以稽彼此而验虚实之具耳。宋本实不
误,
不必据孙校而改为‘别’也。

“语曰:
‘好牛①’。
又曰:
‘不可不察也②’。
‘好’则物之通
称,
‘牛’则物之定形。
以通称随定形,
不可穷极者也。
设复言‘好
马’,
则复连于马矣。
则‘好’所通无方也。
设复言‘好人’,
则彼属于
人也③。
则‘好’非‘人’,
‘人’非‘好’也。
则‘好牛’‘好马’‘好人,

名自离矣。故曰:名分不可相乱也。”

①好,《诸子集成》本注“虚到切”。
②王启湘 :“钱氏曰‘又曰二字衍 ,当依《御览》八百九十九引此文
删’。
启湘案‘又曰’句当为衍文。
上文云,
‘故曰名称者不可不察也’,
‘故’字脱爛,
只存‘攴’旁。
则有似乎‘又’,
是以误衍一句。
下文‘好’
则物之通称,
‘牛’则物之定形,
正承‘好牛’句而育。
中衍又曰‘不可
不察也’七字,则上下文气隔绝矣。”
第 15 页

③王启湘:
“汪继培曰‘彼疑复’,
孙氏曰‘宋本正作复’。
启湘案:
‘彼’
当作‘复’,
‘也’当作‘矣’。

“ 五 色、
五 声、
五 臭、
五味,
凡四类,
自然存焉天 地之间①,
而不期为人用,人必用之。终身各有好恶,而不能辩其名分②。
名宜属彼,分宜属我。我爱白而憎黑,韵商而舍徵③,好膻而恶
焦,嗜甘而逆苦。白、黑,商、徵,膻、焦,甘、苦,彼之名也;
爱、憎,韵、舍,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定此名、分,则
万事不乱也。”

①王启湘:“焉犹於也……或谓焉为於字之误,亦通。盖‘於’为‘乌’
之古文,‘放’以声而 ‘乌’ ,‘乌’又以形而 焉’耳。”
“ 於 ”简 化 为“ 于 ”。
②厉 时熙: 辩,通‘辨’,辨正。”
③厉时熙:“舍,与‘拾’同,借作‘韵’的反义词。韵商而舍徵,爱
听商调而不爱听徵调。”

“故人以度审长短①,以量受多少②,以衡平轻重,以律均
清浊 ③,以 名稽虚实 ,以法 定治乱 ,以简 治烦感④ ,以易 御险
难。以万事皆归于一⑤,百度皆准于法。归一者,简之至,准法
者 ,易 之极 。如 此⑥ ,顽 聋瞽,可以察慧聪明⑦,同其治也。”

①钱熙祚:“故字误,《群书治要》引作‘古’。”
②钱熙祚:“二字《藏本》倒,与《治要》合。”“多少”作“少多”。
③ 厉时 熙 :“以 律吕 来调 节 清音 和 浊音 。律吕 ,古代 审定 音 律的 用
器 。”
④钱熙祚:
“《藏本》‘治’作‘制’,
与《治要》合。
”王启湘: 孙
第 16 页

氏 曰:
宋 本 亦 作‘ 制 ’ 。

⑤钱熙柞:“‘以’字衍,当依《治要》删。”
⑥钱熙柞:“《治要》引‘如此,下有‘则,字。”
⑦《诸子集成》本,至此断句,王启湘校本则与下文“同其治也”为一
句口。
钱熙柞:
“‘以’字误,
明去府本作‘与’,
与《治要》合。
”口王启湘:
“‘以’字不误,‘以,犹‘与,也。”

“名定,则物不竞,分明①,则私不行。物不竞,非无心,
由名定,故无所措其心;私不行,非无欲,由分明,故无所措其
欲。然则必欲人人有之,而得同于无心无欲者,制之有道也②。”

①《诸子集成》本:“夫问切。”去声。
②钱熙柞:“《长短经 适变》篇引:‘作在制之有道故也。,”

“庆赏刑罚,君事也;守职效能,臣业也①。君科功黜涉②,
故有庆赏刑罚;臣各慎所务③,故有守职效能。君不可与臣业,
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①效,有的本子作“效”,孙诒让据宋本改为“效”。
②钱熙柞:“《藏本》‘科,作‘料,,‘料,字是。下篇亦云‘料长
幼 ,。”
王启湘本“涉”作“ 。

③“ 务 ”,王 启 湘 本 作“ 任 ”。

“世有因名以得实,亦有因名以失实①。”

①王启湘:
“上‘因’字疑‘违,
字之误。
当是涉下而鸽
(同讹)
。盖‘违,
背字古本作‘韦’。
亦借用口。
与‘因’形近,
是以致 ……然则《尹
第 17 页

文子》原文,
本以‘违名得实’,
‘因名失实’,
相对成义明矣。
”下文
各有例证,今从略。

“凡天下万里,皆有是非,我所不敢诬。是者常是,非者常
非,亦吾所信。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
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①。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
废,翻为我用,则是非焉在哉?”

①此两句,王启湘及汪奠基断句为:“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
有矣。

大道下 (节选)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
故仁以道之①,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
以齐之,邢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②,亦所以
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③,
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
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④;刑者所以
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

①王启湘校本“道”作“导”。
②王启湘:
“‘於’
(今简化作‘于’)
疑‘施’字之误而衍者。

③钱熙祚:
“《治要》引作‘谨敬’。
《长短经 反经》篇作‘敬谨’。

第 18 页

王启湘:“‘恭谨,宇系宋人避讳所改。”
④钱熙柞:“《治要》及《长短经》并作‘亦所以生乖分’。”王启湘:
“孙氏曰‘汪云,
姜本无‘生’字。
各本作‘乖名分’,
据《治要》改。

本 ‘齐 生 ,
二 字 并无 。
以 文 义校 之 ,
当 从《 治 要 》为 正 。

“语曰:
‘佞辩可以荧惑鬼神。
’曰:
‘鬼神聪明正直①,
孰日荧
惑者② ?
’曰:
‘鬼神诚不受荧惑,
’此尤佞辩之巧,
靡不入也③。

佞辩者,虽不能荧惑鬼神,荧惑人明矣。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
人之嗜好而不敢逆④,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人喜闻己之美也,
善能扬之,恶闻己之过也,善能饰之。得之于眉睫之闲⑥,承之
于言行之先 。”

① 王 启 湘:
“孙 氏 曰:
宋本脱‘曰鬼神’三字。

②钱熙柞:
“‘曰’字误,
当依明吉府本作‘能’。

③ 王 启 湘:
“‘尤’,
甚也。
谓甚言佞辩之巧,
无所不入也。

④王启湘校本,
于“嗜 ”下 断 句 ,
即 …顺人之嗜,
好而不敢逆, ”

⑥“ 闲 ”,即“ 间 ”。

其他
(各家)
有关尹文逻辑思想的论迷

“公孙龙曰:
‘先生之言悖。
’……先生之所以教龙者,
似齐王之
谓 尹 文 也。
”齐 王 之 谓 尹 文 曰:
“寡人甚好士,
以齐国无士,
何也 ?

尹 文 曰:
“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
”齐 王 无 以 应 。
尹 文 曰:
“今有人
于 事 君 则 忠,
事 亲 则 孝,
交 友 则 信,
处 乡 则 顺,
有 此 四 行,

谓士乎 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
第 19 页

人 ,肯以为 臣乎 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是时齐王好勇,
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
以为臣乎?”王曰:“矩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
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
失其四行 ,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
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
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
之,
无 功则亦赏之。
而怨人之不 理也,
可 乎 ?”齐 王 曰:
“ 不 可 。”
尹文曰:“臣窃观下吏之理齐,其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
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
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
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
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且
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之也。无是而王是
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
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
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焉。故龙以子之言,
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此犹知好士之
名,而不知察士之类。”(《公孙龙 迹府》)

“尹 文子 见宣 王,
宣 王不 言而 叹。
尹 文子 曰:
‘ 何叹 ?
’王 曰
‘吾叹国中寡贤。
’尹文子曰:
‘国中悉贤,
谁处王下,
谁为王使?
’”
(马总 :《意林》)
第 20 页

“ 尹 文 子 见 齐 宣 王,
宣王不言而叹。
尹 文 子 曰:
‘何叹 ?
’王
曰:
‘吾叹国中寡贤。
’尹文子曰:
,使国悉贤,
孰处王下。
’王曰:
‘国
悉不 肖可 乎 ?
’尹 文子 曰:
‘国 悉不肖,
孰理 王朝 ?
’ 王曰:
‘ 贤与
不肖,皆无可乎?’尹文子曰:不然。有贤有不肖,故王尊于上,
臣卑于下,
进贤退不肖,
所以有上下也。

”《 诸 子 集 成 》 本 ,

《尹文子校勘记附逸文》)

附:所引注释本的书目

①健熙柞: 《校勘记 逸文》


②汪奠塞: 《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 、《中国逻辑思想
史》
③王启湘: 《周秦名家三子校诠》
④厉时熙: 《尹文子简注》
⑥刘汝霖: 《周秦诸子考》
⑥马总: 《意林》
⑦罗根泽: 《诸子考索》
⑧金受申: 《筷下派之研究》
第 21 页

老子姓李、名耳、字聆。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省
东部),生当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或稍早。作过东周的
“守藏室之吏”,负责管理国家图书馆的图书。有较多机
会遍览当时的文化典籍,成为博学的人。相传他为“南方
学派”的首领。孔子曾到周与老子讨论“礼”。老子潜心
研究“道、德”。其学说的特点是“以自隐无名为务”。
他在周居住了很久,后来看到东周衰微破败、日趋没落,
就离开了周,西出函谷关,到了秦国。最后死在那里。
老子的思想集中在《老子》一书中(据考《老子》
一书不一定是老子本人所写,但其中反映了老子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上、下篇,计八十一章,
凡五千余言。
《老子》中讲到“名”、“言”、“辩”等间题。老
子 说“
,名 者 实 之 宾(
”《 列 子 杨朱》)

,始 制 有 名 ”
(即名是由人的创立才有的)。关于“言”,老子说“言
有宗、事有君”。没有所本,无所遵循的空话不表达真
知 。关 于“ 辩 ”,老 子 讲“ 大 辩 若 讷 ”。他 主 张 合 于“ 道 ”
第 22 页

的“大辩”。
此外,《老子》中还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资料,
这也是应当深入加以研究的。
以下节选《老子》原文,依据晋王弼撰《老子注》。

《老子》 (节选)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④。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⑥。常有欲,以观其
徼 叫)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一章)

①第一个“道”字,老子特有的哲学概念。高亨:“道者,宇宙之母力
也。”杨柳桥: 道 ,在《 老子 》中是 一个 最基本 的概 念 ,就是
现在哲学述语所谓(自然的、社会的)法则或发展规律”。朱谦之:
“盖‘道,
者,变化之总名。
”任 继 愈 “老子的‘道,
有两个意思:
(一) 有时是指精 神的实体 ;(二)更 多的场合 下是指万物 发展变
化的规律。这两者在老子观念中是不十分清楚的。”严灵峰:“老子
的‘ 道,
,可以 说是:
永久 不断循 环运 动和变 化之 无限的 宇宙 本体 ”

第二个“道”,作“说”解。高亨:“道可道,犹云道可说也。”
②常 ,高 亨 :“常为自然 之意 。……常道者 自然界之道 。” 朱谦之 :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严
灵峰:“‘常,是永久存在和永久如是的意思。”
常道,严灵峰:“‘常道,,就是不可以言说指称的。”
③第 一个 “名” ,名称、指谓。
第 二 个“ 名 ”,作“ 命 ”解 。《 离 骚 》 :
“ 名 余 曰 正 则 。”高 亨 :
“名
可名 ,犹云名可命也 。”
第 23 页

④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
也 。”
⑤王弼:“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
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
成万物。”河上公:“母,本也。”
梁 启 超:
“以 ‘无,
名彼天地之始。
以‘有,
名彼万物之母。
”高 亨、

灵峰亦主此说。
⑥王弼:“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 始于无而后生。故常
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王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
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陆德明:“徼,边也。”
⑧王弼:“两者 ,始与母也 。”高亨:“两者 ,谓有与无也 。”任继
愈:“有形与无形。”朱谦之:“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
而道通为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①,高下相倾,音声相和⑧,前
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⑧。(二章)

①较,
河 上 公 《 老 子 章 句 》 作“ 形 ”。
毕 玩:
“本文以 ‘形,
与‘倾,

韵,不应作较。”刘师培、马叙伦、高亨、朱谦之等均主此说。
②《说文通训定声》:“单出曰声,杂比曰音。”任继愈:“音、声,
古人用时有区别。
简单的发音叫做‘声’。
声的组合,
成为音乐节奏的
叫做‘音,
。”
⑧杨柳桥:
“‘ 无为,
和‘不 言’都是顺其自然的意思。

执古 之道,以 御今之 有。能知 古始, 是谓道 纪①。( 十四


章 )
第 24 页

①王弼:“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
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
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朱 谦 之:
“执古之道,
以语今之有,
则是言古而有验于今。
”高 亨:
“是
谓道纪者,言以上所云乃道之形态性质也。”

致虚极①,守静笃②。万物并作③,吾以观复④……知常日
明⑥,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①极 ,顶点、最高限度。《诗 大雅 高 》: 崧 高 维 狱, 骏 极 于
天。
”《 吕 氏 春 秋 制 乐 》:
“圣 人 所独 见 ,
众 人 焉 知其 极 ?
”《注 》:
“极,犹终。”
②笃,
专一。
《三国志 吴志 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
始就学,笃志不倦。”
③作,王弼:“动作生长。”
④王弼:“以虚静观其反复 。凡有起于虚 ,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
作,卒复归于虚静 ,是物之极笃也。”“观”下河上公本有“其”
字。
高亨:
“‘吾以观复’疑原作‘吾观其复,
。转写衍‘以’字捝 脱 )
‘其’字耳”

⑤知常 ,高亨:“知常即知万物本性之自然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① 以 阅众 甫② 。吾 何以 知众 甫之 状
哉?以此③。(二十一章)

①自古及今 ,傅奕本作“自今及古”。马叙伦、高亨均主此说。马叙
伦:
“名本作‘自 古及今,
,非 是 。古 去 甫 韵 。
”高 亨:
“作‘自今及
古’是也。
古已有道之物,
今始有道之名,
故 归:
‘自今及古,
其名不
去’。
若作‘自古及今’失其序央。
”王 弼:
“至真之极不可得名,

名 皿是 其 名 也 。自 古及 今 无不 由 此 而成 ,故阵 自 古及 今 其 名不 去
第 25 页

也 。”
②阅,梁启超:“阅同说。”高亨:“阅,犹出也。《淮南子 原道》:
‘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言皆出于一之孔,皆
出于一之门也。”杨柳桥:“总括。高诱《淮南子 俶真训》注:
‘阅’,
总也。
”任 继 愈:
“《左传 襄公九年》‘商人阅其祸败之衅,
必始于火’;
《诗经 谷风》‘我躬不阅,遑恤我后’;《管子 度地
篇》‘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
‘阅’,
都有认识、
检查的意义。
”众甫,
王弼:“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
③高亨:“状当作然。盖古然作肰,因鸽为状也。此言吾何以知众甫之
能成为众甫哉?以此道耳。”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①,少则得,多则惑,是
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②。(二十二章)

①敝,凋敝,破旧义。《诗 郑风 缁衣》:“缁衣之宜亏,敝予又改
为亏。”陶潜《移居》诗:“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②王弼:“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之也。”高亨:“一谓身也。抱一,
犹云守身也。
身为个体,
故 老、
庄或名之日一。
”任 继 愈:
“‘式’也
作‘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迷信工具,到汉代卖卜的人还使用它。
见《史记 日者列传》。根据它转动的结果,来判断占卜的人的吉
凶祸福。
老子这里是说,
‘圣人’观察天下的命运也要用工具。
这个工
具不 是木制的 式,
而是用 ‘一’作 为式
(工具)
,这个 ‘一’就 是道。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①。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
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②,德者同于
德③,失者同于失④。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
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⑤。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二
十三章)
第 26 页

①故,河上公本无“故”字。据高亨校改删。
②道者,宋司马光撰《道德真经论》、宋王安石、王雱等撰《老子注》
及《淮南子 道应训》所引均不重“道者万二字。据俞秘、高亨校
改应删。
从事,王弼:“从事谓举动。从事于道者也,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
故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緜緜 同绵)若
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
③古时,德与得通用。王弼:“德者,得也。”(三十八章)《荀子
成相》:“尚得推贤不失序”。《孟子 告子(上)》:“为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任继愈:“这里的‘德者同
于德,
失者同于失’有双关的意义。
老子是说求‘德’的人就可以得到
‘德’。”王弼:“得,少也。少则得,故曰得也。行得则与得同体,
故曰同于得也。”
④本句及下句中“失”字,高亨意见为“天”之伪。失、天形似而误。
王弼:“失,累多也。累多则失,故曰失也。行失则与失同体。故曰
同于失也。”
⑤王弼:“言随行其所,故同而应之。”任继愈:“《老子》这三句话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
乐得之。)是文学的写法。意思好象人们说的:和真理一致的人,真
理也愿意得到他多和错误一致的人,错误也愿意得到他。”

道常无名①,……始制有名②,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止可以不殆③。(三十二章)

①王弼:“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高亨:“常,犹固也。”言道本来没有名字。
②王弼:“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
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高亨:“始为道制名,道乃有名。”
③二“止”字,河上公本作“之”。一说,古之、止通。
高亨 “‘夫,
犹彼也,
指侯王言。
‘止’作‘之,
是也。
之指道官,
育道既
第 27 页

有名,侯王亦将知道,知道可以不殆也。”
殆,危险。《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①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⑧。大直若
屈③。大巧若拙④。大辩若讷
( 纳)⑤。(四十五章)

①《说文》:“缺,器破也。”
王弼:“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
②冲,傅奕本作盅。《说文》:“盅,器虚也。 此处空虚意。王弼:
“大盈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
③王弼:“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④王弼:“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 故 若拙 也。

⑤辩,
辩说。
《荀子 劝学》:“有争气者,勿与辩也。”《孟子 滕
文公》:“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讷:出育迟钝,口才不好。《晋书 左思传》: 貌寝口讷,
面辞藻
壮丽。

王弼:“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①,以天下观
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②。(五十四章)

①“ 国 ”字 ,傅 奕 本 作“ 邦 ”。《 韩 非 子 解老》引《老子》亦作 邦 ”。
刘师培、高亨、任继愈等均主此说:“国”应作“邦”。马王堆《老
子》乙本作“邦”,汉人进高祖刘邦讳, 改作“国”。
②此 ,任继愈 、杨柳 桥 :指 “以身 观身……以天 下观天下”这 种认识
原则或方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①?其无正 。正
第 28 页

复为奇③,善复为妖④。人之迷,其日固久⑤。(五十八章)

①极 ,最终的道理。
②其,高亨:“其,犹岂也。”
正,
任 继 愈:
“‘正’,
政,即主宰者。
”朱 谦 之: ‘其无正’,
‘正,
读为 ‘定 ,
,言 其无定 也。
《 玉篇》 ‘正长 也,
定 也’,
此 作定解 ,
言祸
福倚伏,孰知其所极?其无定,即莫知其所归也。”
③王弼:“以正治国,则便复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复为奇。”
④王弼:“立善以和万物,则便复有妖之患也。”
⑤王弼:“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责。”
高亨 :“迷,谓不明于祸福正奇善妖之相寻也。”相寻即互相转化
意。

图难于其易①,为大于其细②。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
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③。夫轻诺必
寡信④。多易必多难⑤,是以圣人犹难之⑥,故终无难矣。(六
十三章)

① 图 ,谋 也、计 也 。《 诗 小雅 常棣》:“是究是图”。《仪礼 聘
礼》:“君与卿图事。”此为谋划、解决意。难,困难。
②③三个“大”字,均指大事。
④凡轻易许诺者,每不能实践其所言。故轻诺者必寡信也。寡,少;
信,
信用。
少信用。
《人物志 八观》:“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
易似能而无效。”
⑤易,看的容易。
⑥王弼:“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
曰,犹难之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①。言有宗,事
第 29 页

有君②,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③。(七十章)

① 王 弼:
“可 不 出 户 窥 牗 而 知 ,
故日,
甚易知也。
无为而成,
故日,
甚易行
也。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日,莫之能行也。”
② 王 弼:
“宗万 物之宗也,
君万物之主也。
宗,本源,
主旨。
”《 荀 子
非十二子》:“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庄子 知北游》:“直且
为人,
将反于宗。

君 ,统 治 、主 宰 。
《荀子 王霸》:“合天下而君之。”《荀子 解
蔽》: 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里引申为原则。
③不我知,即不知我。不了解(认识)我。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①。以其无以易之②。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
之垢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④,是为天下王⑤。正言若反⑥。
( 七 十八 章 )

①高亨:
“玫字疑衍,
‘坚强’一本作‘臤强’,
校者并记之,
遂衍作臤坚
强 ,又 攻坚强耳。而坚强者莫之能胜,犹言而坚强莫能胜之,谓坚
强之物莫能胜水也。此类句法古书恒有之。”
杨柳桥:“而(水)摧毁坚强的东西,什么都胜不过它。”
②易,代替。王弼:“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
易之也 。”
③垢,
屈 辱、耻 辱 。
《庄子 天下》:“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日受天
下之垢。
”《 左 传 宣十五年》:“国君含垢。”
④任继愈:“不祥,灾殃,倒霉的事。”
⑤“ 为 ”,
河 上 公 本、
傅 奕 本 并 作“ 谓 ”。
《淮南子 道应篇》、
《新序
杂事篇》引《老子》亦作“谓”。据高亨校改,“为”为“谓”妥。
⑥“正言若反”,正,正面的、肯定的。言,言辞。若,似乎。反,反
面的,杏定的
第 30 页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②。知者不
博③,博者不知。……(八十一章)

信 ,王 “ 实 在 质 也 。”
美,王弼:“本在朴也。”
两“育”字,俞樾等认为应为“者”。朱谦之等主张应为“言”。
②两“者”字,傅奕本作“言”。高亨等认为意较“者”胜。马叙伦等
主张应为“者”。辩,争论是非日辩。此指能说会道,有口才。
③博,
通 达、
多闻。
《荀子 修身》:“多闻曰博。”《说文》:“博,
大通也。”任继愈:此处意为“显示懂得的事情多。”

附 :所 引 校注 本 书 目

①王弼:
《老子注》,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版卷三。
②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 年版。
③杨柳桥:《老子译话》,古籍出版社, 年版。
④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 年版。
⑤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⑥严灵峰:《老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 年版。
⑦河上公:《老子章句》,涵芬楼景宋刊本。
⑧陆德明:《老子音义》,见《经典释文》卷一序录,卷二
十五音义。抱经堂丛书本。
⑨毕沅:《老子考异》,经训堂丛书本。
⑩刘师培:《老子 补》,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二十六
册。
第 31 页

马叙伦:《老子校诂》,古籍出版社, 年版。
梁启超:《老子哲学》,见商务印书馆出版《梁任公近著
第一辑本》。
俞樾:《诸子平议》,中华书局, 年版。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北京图书馆藏刻朱印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 老子》,文物出版社, 年版。
第 32 页

商鞅(公元前 年)
姓公孙,
名鞅,
是卫公的
同族,故名卫秧。他在少年时代,爱好刑名之学,以后在
魏国做小官,因不得志而入秦为相,佐秦孝公执政二十一
年。他尚法治,力主改革,重视“农战”、“军功”,反
对商、艺、言谈、辩慧,推行了封建专制集权的法治路线,
使秦国大治。秦孝公为了感念商鞅的功绩,以“商於十五
邑”之地封赐给他,故号商君。商鞅因而名垂史册,历久
不衰。商鞅虽政绩赫然,但因执法严峻,上、下积怨太
甚,当孝公死后不久,被公子虔一伙诬告“欲反”,身遭
车裂。
商鞅生平的思想言行,集中于《商君书》一书。《汉
书 艺文志》载二十九篇,今本仅存二十四篇。
商鞅从当时的法治需要出发,肯定了“正名”、“定
分”的社会意义。他认为名分定了,社会就能治理好,名
分不定,社会就大乱。不过,商鞅的正名思想同他的法治
思想是矛盾的,他主张专制集权,要实行愚民政策,反对
老百姓搞言谈、辩慧,从而导致了反名辩的非逻辑主义。
第 33 页

这就使他初时的正名逻辑思想,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定 分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为治而去法
令,
犹欲无饥而去食也,
欲无寒而去衣也,
欲东〔而〕西行也 ,

其不几亦明矣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
由名分之未定〕也 。
夫卖〔兔〕者满市 ,而盗不敢取,由名分
已 定 也 。故 名 分 未 定 ,尧、舜、禹、汤 且 皆 如 焉遂之; 名分已
定,贫盗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其
议,人异而无定。人主为法于上,下民议之于下,是法令不定,
以下为上也 。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尧、舜犹将
折而姦之 ,而况众人乎?此令姦恶大起,人主夺威势,亡国灭
社稷之道也 。今先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 ,乃知所
谓之名;不师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议之,至死不能知其名与其意。
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
定,则大诈贞信,民皆愿悫 ,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
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世 势〕乱
者不可治。
夫(世)
〔势〕乱而治之愈乱 ;势治而治之则治。故圣
王治治不治乱。

①商亨认为本篇非商鞅所作,为后期法家著作,但其内容符合商鞅的思
想实质,无重大的自相矛盾之处。
②朱师辙:“备,犹防也”。
第 34 页

严校本无“而”字。朱师辙说:“《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引东下有而
字。
《 太平 御 览》 卷 六百 三十 八 引作 ‘ 欲 至东 而 西行 ’ ,
”高 亨:
“今
据《治要》补而字。”
儿,近也。不几,远也。
“非以……”二句,严万里作“非以兔也,”朱师辙本据《长短经
适变篇》和《群书治要》三十六引补十一字,高本从朱本。
严本无兔字,朱本据《长短经》及《群书治要》引补,高本从朱本。
朱师辙: 为鹜之俗字”。高亨:鹜字是急驰。
高注本:
“‘以下为上’即下民代替君上之意,
‘以下为正’即以下民议
论为标准之意,均讲得通。今从前说。”
折,朱本:“折,曲也。”高亨“姦借为好,《小尔雅 广 言 》:
‘奸,犯也。’奸之言侵犯名分,因其未定之故。”
社稷,祭土谷神的坛子。高亨:“古代国君必立社稷,国家灭亡,社
稷就被折毁,或盖屋其上。所以古语常用社稷二字代表国家。,
高亨:“受读为授,传授。”
朱师辙:“愿,谨也。 诚也。”
势乱,严本均作“世乱”。朱本作“势乱”。朱说:“《治要》三十
六。《长短经・理乱篇》引作‘势乱’,当从之。”

农 战

善为国者,官法明,故不任知虑;上作壹,故民不俭营①,
则国力传②。国力传者强 。国好言谈者削 。故日 :农战之民千
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怠于农战矣。国待农
战而安。主持农战而尊。夫民之不农战也,上好言而官失常也。
第 35 页

常官则国治⑧。壹务则国富。国富而治,王之道。故曰:王道作
外 ,身作查而已央。

①,陶鸿庆:“俭乃偷字之误。”
②严万里:“抟,古与专通。”高亨本:“抟,集中于一。”
③高亨:“常官,任用官吏的常规。”
④作,高亨:“作字疑当作非,形似而误。王道非外,是说王道不是身
外之事。

今上论材能知慧而任之,则知慧之人希主好恶①,使官制物,
以适主心②。是以官无常,国乱而不壹,辩说之人无法也。如
此,则民务焉得无多?而地焉得无荒?《诗》、《书》、礼、乐、
善、修、仁、廉、辩、慧③,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
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多
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
必兴;好辩者以易攻,以易攻者必危④。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
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① 高 亨:
“希,
借为晞。
《 说 文 》:‘ 晞 ,望 也 。’ 即 观 望 。”
②制物,即断事。适,即迎合之意。
③高亨:“《后汉书 刘恺传》李注:‘前修,前贤也。’是修与货同
意。

④高亨:“难,指实力,实力是难有的东西。易,指空谈,空谈是容易
具有的东西。

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
烦言饰辞①,而无实用。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
第 36 页

曲舞,辈辈成群。民见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学之,夫人聚
党与②,说议于国,纷纷焉,小民乐之,大人说之③。故其民农
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怠则土地荒④ 。学者成
俗,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高言伪义,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
也。故民离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贫国弱兵之教也,夫国庸民以
言⑤,则民不畜于农⑥。故惟民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⑦,
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①朱师辙:“烦、多也。饰、巧也。”烦言饰辞即没完没了的议论,掩
盖真实情况的巧辩。
②党与,相互结成伙伴。
③说,借为悦。
④,高亨:“殆,借为怠,二字古通用,不必改字。怠,懒惰 ”

⑤朱师辙:“庸,用也。”
⑥ 朱 师 辙:
“ 《 吕 览 适 威 》 高 诱 注:
‘畜,
好也,
。”
⑦高亨:“辟,借为 。开拓,扩展。”

附:所引注释本书目

①高亨: 《商君书译注》
② 朱 师 辙: 《商君书解诂》
③ 严 万 里: 《商君书校》
④ 陶 鸿 庆: 《读诸子札记》
第 37 页

孔子(公元前 年一前 年 ),名 丘 ,字 仲 尼 ,春


秋末期鲁国 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的先世原是商后宋国贵族,他父亲孔纥做过鲁国
的 邑宰。
孔子年轻时,
也 在 鲁 国 做 过“ 相 礼 (
”司 仪 )

“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看管牛羊)等小官,
后来便一面聚徒兴学,一面等待从政的时机。但他在政治
上是不得志的,五十岁以后才在鲁国先后做过中都(今山
东汶上)宰、司空(管建筑工程)、司寇(管司法)共约
五年,并代理过三个月的鲁相,终因受到鲁国执政季氏的
排斥而离开鲁国,带着学生周游卫、宋、陈、蔡、楚等国
十余年,仍不见用。六十八岁时,孔子回到鲁国,专门讲
学,“以诗书礼乐”教学生,据传他的“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后来成为一个儒家学派;古文
学家说他曾删《诗》、
《书》,
订 《乐》,
赞《周易》,

秋》,
虽不可尽信,
但他熟悉我国古代典籍,
做过一些
整理、编纂工作则是可能的;因而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
的教育家和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 38 页

孔子生活在我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社会大变
动时期。为了解决当时极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他在提
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的同时 ,提出了“正名”的要
求。孔子的正名论把“正名”作为“正政”的先决条件,
具有政治论理范畴与名言形式概念的二重性 ;他指出名
言与实践的必然联系,这是积极的看法,但他以主观伦理
概念作正名的标准,这却是唯心主义的。这种正名主义的
逻辑思想,给往后中国逻辑的发展以深远影响,也是中国
逻辑思想史的特征之一 。孔子的正名论思想还有一些基
本上是合乎科学认识的,如他对“学”、“思”并重,并
特别强调“行”,说明他既注重理性认识,也注重感觉经
验,与某些后儒的唯理主义观点实有原则区别;他所主张
的 “能近取譬” ,“举一反三” ,“闻一知二、闻一知
十”,“告诸往而知来”,“一以贯之”等方法,实具有
逻辑推论的意义;而从他所提出的 “ 叩 其 两 端 ”

、过 犹
不及”、“和而不同”、“无适无莫”等观点,更反映出
他的逻辑思想的调和矛盾的本质。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
《史记 孔子世家》有所论述。
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辑的《论语》一书,
记载了他的言
语行事,是我们今天研究他的思想的可靠材料。
第 39 页

《论 语 》①

为政必先正名。(《鲁论》 ② )

①《论语》共分《学而》、《为政》等二十篇。以下所选资料均据《十
三经注疏》本《论语注琉》,并只举篇名,按原书顺序编排。
②《论语》传到汉代,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不同的本
子。《古论》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
没有传授。
《鲁论》和《齐论》最初各有师传,
到西汉末年,
张禹把这
两个本子融合为一,篇目则以《鲁论》为根据,号为《张侯论》,这
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论语》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曾据《张侯论》,
参照《齐论》、《古论》,作过《论语注》。在残存的郑注中我们还
可窥见鲁、齐、古三种《论语》本子的异同。

子 曰 : “ 踢 也 , 始 可 与 言 《 诗 》 已 矣 ① ,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② 。”
( 《 学而 》)

①《诗》:指《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往、来:朱熹《集注》:“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
刘宝楠《正义》:“往来,犹言前后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周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为政

①学而不思则周:包咸《注》 :“学而不寻思其义理,周然无所得之
第 40 页

也。”朱熹《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此皆释“阁”同
惘”,迷惑貌。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周,诬周的意思”;《论
语 雍也》“阁之生也幸而免”,邢 《疏》:“周,诬周也。”
②思而不学则殆:何晏《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使人精神疲殆
也。”《释文》云:“依义当作‘怠,。”朱熹《集注》:“不习其
事,故危而不安。”将“殆”解为“危险”。王引之《经义述闻》训
“殆”为“疑”,引何休《公羊传》衮四年《注》“殆,疑也”为
据。刘宝楠《正义》:“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而不能定也。”
即从王说。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①。” 为政》)

①这两句,里侃、邢 、朱 熹 将“ 异 端 ”解 为 圣人之道”或诸子百
家 的“ 杂 书 ”,训“ 攻 ”为“ 治 ”“
, 已 ”同“ 矣 ”。孙 奕 《 亦 儿 编 》
对“ 异 端 ”的 解 释 同 上 ,但 将“ 攻 ”解 为“ 攻 击 ”“
, 已 ”解 为“ 止 ”。
宋翔凤《论语发微》认为“异端即两端。 …
有 所 治 而 或过 , 或 不
及,即谓之异端。攻乎异端,即不能用中于民。”焦循《补琉》进一
步发挥说:“《韩诗外传》云: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
俘。
盖 异 端 者 各为 一 端 ,
彼此互异,
惟 执 持 不能 通 则 悖 ,
悖则害央。

以攻治之,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己,所谓使不相悖也 ”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①。多见阙殆,镇行
其徐,则寡悔②。” 为政》)

①包咸《注》:“尤,过也。疑则阙之,其徐不疑,犹慎言之 ,则少
过。

②包咸《注》:“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侮。”刘宝楠
《正义》认为 “胭疑”与“阙殆”、“寡尤”与“寡悔”均互文见

第 41 页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徵也①;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徵之央。”(《八
愉》)

①祀:国名,夏禹的后代。
征:征信,考验。
②宋:国名,商汤的后代。
③文献:朱熹《集注》:“文,典籍也多献,贤也。”

子谓子贡曰①:“女与回也孰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③。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④。” 公冶长

①子贡:孔子学生端木踢。
②回:孔子学生颜渊的名字。
愈:胜,强。
③闻一知十,闻一知二:朱熹《集注》:“一,数之始;十,数之终;
二者,
一 之 对也 。
颜 子 明   所 照 ,
即 始 而 见 终;
子 贡 推 测而 知 ,
因此而
识彼。”刘宝楠《正义》:“知十知二,皆很数多寡以明优劣也。”
④与:这里用作动词,赞同,同意。

子曰:“解不解①,觚哉,解哉 ”
雍也》)

①觚:古代酒器,腹部和足部都作四条棱角。每器容当时容里二升(或
曰三升)。
②解哉服哉:朱熹《集注》:“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服
哉服哉,言不得为觚也。”毛奇龄《改错》:“古制器命名,各有取
义 ‘礼,注云‘觚容二升,,取寡为义;《诗》说所云‘饮常寡
第 42 页

少,曰解,;则比觚命名,原与君子之称孤寡,有同义也。今饮常不
寡,而仍称曰觚,名实乖央,犹曰规哉 ”

子 曰: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 雍也

③朱熹《集注》:“譬,喻也;方,术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
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想之事而仁之
术 也 。”

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⑧;举一隅不以三朋反⑧,
则不复也④。” 述而》)

①愤:朱熹《集注》:“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启:开导。
②悱 匪):朱熹《集注》:“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发:启发。
③隅:方,角落。
反:同“返”,还。
④复 朱熹《集注》:“再告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①,我无是也②。多闻,择其善
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⑧;知之次也④。” 述而

①不知而作:包咸《注》 “时人有穿凿妄作篇籍者,
故云然。
”朱 熹
《集注》:“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
②是:此,这样。
⑧识:记。
④知之次:孔安国《注》:“次于天生知之。”(按:孔子曾说“生而
第 43 页

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朱熹《集注》 :“所从不可不


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奢,虽未能贤知其理,亦可
以次于次之者也。”

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子罕》

绝:朱熹《集注》:“无之尽者。”这句意思是,孔子一点也没有以
下四种毛病。
②毋 吾);不要,不可以。
意:意度,揣侧。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随意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子 曰: “吾 有知 乎哉 ?无 知也 。有 鄙夫 问于 我① ,空 空如
也②。我叩其两端而竭③。” 子罕

①皇本“鄙夫”下有“来”字。
②空空如:皇侃《义琉》解为“空虚”的样子,认为是孔子的自谦。刘
宝楠《正义》认为“空空”即“悾悾”,指鄙夫发间时“诚恳”的样
子。
③朱熹《集注》: ,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始终、本末、上
下、精粗,无所不尽。”焦循《补琉》:“此两端,即《中庸》‘舜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两端也。鄙夫来问,必有所凝,惟有两端,
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间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
而穷尽其意,使知所向焉。盖凡事皆有两端……而皆有所宜,得所宜
则为中。孔子叩之 ,叩此也;竭之,竭此也 。舜执之,执此也 ;用
之,用此也。”
第 44 页

子 曰:
“ 法 语 之 言 ①,
能无从乎 ?
改 之 为 贵 ②。
巽 与 之 言 ③,

无说乎④?绎之为贵⑤。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⑥ 。” 子罕》)

①法语之言:正言,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汪奠基解释为范畴式或公理
式的直言判断。
②孔安国《注》 :“人有过,以正道告之,口无不顺从之,能必自改
之,乃为贵。”
与之言:婉言,委婉而顺从己意的话。汪奠基解释为顺应或合理的
逻辑辩说形式。
④说:同“悦”。
⑤绎:寻绎,分析。马融《注》:“谓恭孙(逊)谨敬之言,闻之无不
说者,能寻绎行之,乃为贵。”
⑥ 末:
没有,
没有办法。

子曰:“过犹不及①。” 先进》)

①犹:
如同。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② ”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③王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 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札乐不兴;礼乐
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
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⑤。”(《子

第 45 页

①卫君:历来的注释家都说是卫出公辄。
②正名:马融《注》:“正百事之名也。”皇侃《义琉》引郑玄《注
“正名谓正书字也,
古者曰名,
今世曰字。

③由:仲由,即子路。
④阙:同“缺”,存疑,不下判断。
如:词尾,无意义。
⑤苟:马虎,不认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①。” 子路》)

①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相对的术语。和,调和;象烹调时用各
种材料来调和食物的滋味那样, 叫 和。
同,赞 同;
即 随 声 盲 从、
附和。
参见《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与《国
语 郑语》所载史伯的话。

子 曰:
“ 踢 也 ,女 以 予 为 多 学 而 识 之 者 与 ① ?”对 曰:
“然
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卫灵公

①踢 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②贯:朱熹《集注》:“贯,通也。”贯穿,统贯。王念孙疏证《论语
卫灵公》篇:“一以贯之,即一以行之也。”阮元《 经室集 贯
说》:“一以贯之,犹育壹是宙以行事为教也。”

子 曰: …我则异于是①,无可无不可②。” 微子

①异于是:和这些人(指上文的伯夷、叔齐等)不同。
②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 46 页

其他各家有关孔子
逻辑思想的论述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①,载忘归之矢②,以射蛟兕于云梦之
圃③,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④。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
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⑤。亦曰
‘人亡弓,
人得之’而已⑥,
何必楚⑦ ?
”若此,
仲尼异楚人于所谓
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⑧,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⑨,悖。
(《公孙龙子 迹府》)

①龙:公孙龙,战国时论辩家。
繁弱:古时良弓名。
②忘归:古时良箭名。
③ 兕( 寺):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
云梦:楚地名。
圃:这里指猎场。
④左右:指随从楚王的人。
求:寻求。
⑤遂:成功,实现。
⑥亦曰 :只须说。
⑦这句是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楚国人呢?
⑧是:肯定,赞同。
⑨非:否定,反对。
第 47 页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①,君之所司也②。 若以假人,与
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左传》成公二年)

①杜预《注》:“器,车服;名,爵位。”
②《吕览》高诱《注》引,“司”作“慎”

礼失则昏,名失则愈①。 左传》哀公十六年、

①昏:昏暗,引申为很乱。想:过失,丧失。《左传》对这两句的解说
是 失志为昏,失所为想”。《大戴记》也有孔子说的“礼失则坏,
名失则憎”的话,和这里意思相似。

名从主人①,物从中国②。 谷梁传》桓公二年)

①从 :从属。
②中国:这里与“中原”、“中州”含义相同,指华夏族、汉族地区。

梁亡①,郑弃其师②,我无加损焉,正名而已矣。(《谷梁
传》禧十九年)

①鲁漓公十九年(公元前 年),秦灭梁。《春秋》只写“梁亡”,
不写出灭梁的秦国。《 春秋》三传都认为梁国政治腐败, 是 自 取 灭
亡 ,为了正名 ,所以这样写。
②鲁闵公二 年 (公元前 年),狄人伐卫 ,杀卫懿公 。郑文公与大夫
高克有矛盾,派高克率师驻河上,名义上是防御狄人,实际为了把高
克赶出朝廷;后来长久不召回,这支军队就溃散了。所以,《春秋》
闵公二年这样写:“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这也是为了正
第 48 页

属辞比事①,《春秋》教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
《春秋》者也。 礼记 经解》)

① 属 辞 比 事:
郑 玄 《 注 》:
“属,
合 也;
比,近也。
《春秋》聚合会同之
辞,是属辞;比次裹贬之事,是比事也。”孙希旦《集解》:“属辞
者,连属其辞,以月系年,以日系月,以事系日也;比事者,比次列
国之事而书之也。”

孔 子 曰: …君子知之曰知之,
不知曰不知:
言之要也①。
能者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②。” 荀子 子道

①要:要诀。
②至:极点。《韩诗外传》卷三作“要”。

远哉禁偪①,虚名不以借人,况实事乎 ( 《 韩 非 子 外储
说右下》)

①陈奇献《集释》:“ ,借为‘匹,。禁偪,犹言禁止匹拟 ”

孔子侍坐于季孙①,季孙之宰通曰 :“君使人假马③,其
与之乎④ ?
”孔 子 曰:
“ 吾 闻 ⑤:
君取于臣曰‘取’,
不曰‘假’。

季孙悟,
告宰通曰⑥:
“今以往⑦,
君有取谓之‘取’,
无曰‘假’。

孔子曰:“正假马之言⑧,而君臣之义定矣。”(《韩诗外传》
卷 五 第三 十 四 章 )
第 49 页

①季孙:即季孙氏,春秋时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之一。
②宰:这里指家宰。
通 :周 廷 宷
( ,同采)《注》:“《家语 正论解》作‘谒,。
按下云‘告宰通,,则‘通,自是宰名,与《家语》异 ”

③君:指鲁君。假:借。
④赵怀玉《校》: “皇佩《论语琉》七引‘乎,上有‘不,字。”
⑤闻:听到,听说过。
⑥许维 予) 《集 释》 : “皇侃 《论 语疏》 七引同 。《 新序 杂
事》 五无‘ 通 ,字 ,若‘ 通 ,为 衍文 ,则 周氏不 得据此 以‘通 ,为
宰 名 央 。”
⑦许维遹《集释》认为此句“今”上当有“自”字。
⑧许维遹《集释》认为此句当据《新序 杂 事 》 五 作 “故 孔 子 正 假 马
之名”订补。

附:所引校注本书目

①《论语》《左传》原文据《十三经注琉》本
②何晏《论语集解》
③朱熹《四书集注》
④刘宝楠《论语正义》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
⑥《孟子》原文据《十三经注疏》本
⑦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⑧《春秋谷梁传注疏》
⑨《皇朝五经汇解 礼记》
第 50 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
庞朴《公孙龙子译注》
第 51 页

子思(公元前 年? 前 年 ),姓 孔 ,名 伋 ,
字子思,战国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相
传子思曾受业于曾子,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据史料所
载,
子思曾
“为鲁缪公师”
(《汉书 艺文志》注)

,尝 困
于 宋(
”《 史 记 孔子世家》 又 曾“ 居 于 卫 ,
有齐寇”
而弗去
(《孟子 离娄下》)
,其他事迹已不可详考。
子思的学说以 “诚”为核心。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
“诚”说成是世界本原,臆造出“诚”的天人合一论 甚
至鼓吹神人同形说 ,这完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汉儒
“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所谓“儒教”的宗教思想,均由此
引申而出。在逻辑思想方面,子思继承了曾子的“以己形
物”和内省方法论,以自己内心的意识为中心,恣意地进
行“无故”、“乱类”的推论,发展为一种主观主义的唯
我论的比附推理。《中庸》全书三十三章,到处都是先引
“子曰”、“诗曰”,然后加以比附。正如荀子所批评的,
这是一种 “僻违而无类”的逻辑 。这也给后世以深远影
响 ,如孟子所惯用的比附方法以及宋代一些理学家所提
第 52 页

出的“宇宙即是吾心”之类的武断命题,都可以说是导
源于子思。在与逻辑有关的认识论方面,子思提出“博
学、审间、慎思、明辨、笃行”等观点,这是对孔子关于
“学、思、行”的关系的认识的一种发展,有其一定的积
极意义。
《汉书 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唐后已
佚。
《史记 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郑玄说
《中庸》之作在于“昭明圣祖之德”,后世封建统治者尊
孔子为“至圣”,子思为“述圣”。梁沈约更说《礼记》
中除《中庸》外,《表记》、《坊记》、《缁衣》亦“皆
取子思子”,清魏源曾取此四篇为《子思章句》。宋汪掉
辑有《子思子》一卷,九篇,多取材于伪《孔丛子》,不
可尽信。近人章炳麟等根据子思的五行思想,也颇怀疑
《洪范》为其所作。

中 庸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②,恐惧乎其所不闻③。莫见

现)乎隐④,莫显乎微⑤,故君子镇其独也⑥。(第一章)

①《中庸》:
原为《札记》中的一篇,
朱熹取出与《大学》、
《论悟》
《孟子》合称为《四书》。以下资料原文据《四书集注》本,并按原
第 53 页

书章次编排。
②戒慎:戒备谨慎 。睹:看见,不睹 :指别人看不到的情况。这句是
说,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也总是十分谨慎。
③ 恐 惧:
害怕,
警惕。
闻:听到。
④见:同“现”,表现出来。隐:暗处,深处。这句是说,没有比隐暗
的东西更容易表现出来的。
⑤显:显露。
徽:细徽。
⑥慎其独:独自一人谨慎地进行内心反省。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灶)尔① (第十三


章 )

①胡:何,怎么,为什么。
慥慥尔,忠厚诚实的样子。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 争谷)①,反求诸其
身②。(第十四章)

①正鹄:两种鸟名,古代在布上画着“正”或者皮上画着“鹄”,作为
射箭用的靶子。
②反求诸其身: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或 生 而知 之 ①,
或 学而 知 之,
或 困 而知 之;
及 其 知之,
一 也 ②。
或安而行之③ ,
或 利而行之④,
或 勉 强 而 行 之;
及其成功,
一 也。
(第 二 十 章 )
第 54 页

①或 :有的人。
②这句是说,到他们都知道时,就都是一祥的了。
③安:这里是安心乐意的意思。
④利:指贪图私利。

博学之,审问之①,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②。有弗学,
学之弗能,弗措也③;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
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
笃,弗措也。(第二十章)

①审:详细。
②笃:切实。
③ 弗 :不 。措 :置 ,放 下 。这句 是 说 ,除 非 不学 ,学不 会 ,筑不 停
止。

唯天下至诚①,为能尽其性②。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③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三 )矣 ④ (
。第
二十二章)

①至诚:指至诚的人。
②尽:充分发挥。
性:本性。
③赞:帮助。
化育:指化育万物。
④ 参 :同 “叁” ;朱熹 《 集 注》 : “与 天 地 参 ,谓 与天 地 并 立为 三
也 。”
第 55 页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①,征诸庶民②,考诸三王而不缪
谬)③,建诸天地而不悖④,质诸鬼神而无疑⑤,百世以俟(
四)圣人而不惑⑥。(第二十九章)

①本诸身:最根本的是从自身做起。
②征:证明,证验。
③考:考证。
三王 :指 禹 、商汤 、周 武王 。
缪:错误。
④悖
( 倍)
:混 乱 ,违 反 。
⑤质:问。
⑥俟:等待。

无征不信①。(第二十九章)

①征:
证 明,
验证。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故君子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①(《礼记 缁衣》)

①危:郑玄《注》:“危,犹高也。言不高于行,行不高于言,言行相
应也。”王引之《经义述闻》: “ 危 ,读 为 ‘ 诡 ,
;诡 者 ,违 也 ,反
也。
言君子言行相顾,
则民言不违行,
行不违言矣。

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①;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
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②,以成其信。(《礼记 缁衣》)
第 56 页

①饰:掩饰。
③寡:少。俞秘 礼 记 郑 读 考 》:
“ ‘ 寡 ,,
当为‘顾,
,声 之 误 也 。

君子服其服①则文以君子之容⑧;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
辞③;遂其辞④,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
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
无其行。(《礼记 表记》)

①前一“服”字是动词,穿着服装;后一“服”字是名词,服装。
②文 :文饰 ,修饰。
容:仪容。
③辞:言辞。
④ 遂 :顽 ,成 。

附:所引注释本书目

①《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②《皇朝五经汇解 礼记》
③《四书集注》
④《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第 57 页

惠施,战国时期宋人。大约生于公元前 年,死于
公元前 年左右。他到过魏国,同魏相白圭进行论辩。
后来任魏国宰相,为魏王制法,并劝魏王“折节而朝齐”。
他还与匡章进行过 “ 去 尊 ”
“ 王 齐 ”的 辩 论 ,
当时颇受魏
惠王器重。以后,张仪的“连衡”说得势,惠施因被逐离
魏,到了楚国。不久,他从楚国转到宋国,他结识了庄
子。他们常在一起论学,庄子对他很是赞赏。几年之后,
他又从宋国回到魏国,还曾为魏出使楚国,与黄缭论天地
风雨雷霆。后来还为伐齐存燕而出使赵国。
据说,惠施的著作很多,但从《汉书 艺文志 诸
子略》“名家”所列书目来看,已经只剩下《惠子》一
篇,以后连这一篇也没有了。《玉函山房辑佚书目》,马
国翰有辑本。归有光又辑了《诸子汇函》。但它们只是些
有关惠施的资料,而没有惠施本人的著作。确属于惠施学
说的,
只有《庄子 天下》篇中记载的“历物”之意的十
条。
惠施的学说,在战国时是“显学”之一。他主张“合
第 58 页

同异”,以“多方”“善辩”而名重于时。他对自然科学
数理知识都有所研究。现在各家对他的看法不同。有人以
为惠施保持的是相对论的观点,是从唯心主义出发的,丧
失了名辩思潮的积极内容,蜕变成概念游戏的“诡辩”。
有人则以为惠施在研究万物和自然的基础上,开始了对逻
辑的研究,他为中国的逻辑研究作了良好的开端;但他有
着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是转向诡辩的先导。还有人认为
“历物”十题的科学思想是唯物的客观的,“历物”论题
的形式确实反映了古代演绎科学的理论与逻辑证明的思
维方法彼此是相联系、相发明的,而名辩论题的发觉对于
逻辑科学的建立,也确实有其积极的推进作用多只是由
于惠施企图用科学论题来为“天地一体”的形而上学宇
宙观服务,所以他终于陷入了反逻辑的混乱之中。尽管意
见如此分歧,惠施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是大家所公认的。

“历物”
十事①

“麻物之意曰②:‘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
小一③。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④。天与地卑,山与泽平⑤。
日方中方晚,物方生方死⑥。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
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⑦。甫方无穷而有穷⑧。今日适越而
第 59 页

昔来⑨。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 ,燕之北 ,越之南是


也 。汎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
’”

①见《庄子 天下》篇。
②厤,古歷字,今简化为历。《说文》:厤,治也。历物之意,顾实:
“举 其 治 物 之 大 意 也 。
”口 马 叙 伦 引 章 炳 麟:
“陈 数 万 物 之 大 凡 也 。

③ 王 先 谦:
“杜撰 小一 ,
以配大一。
”口 顾 实:
“此明大小一体之界说也
……则 是大小齐 一而平等 也。
”口马叙 伦:
“至 大无外,
至小 无内,
皆一
矣。
”口 汪 奠 基: ‘大一,
、‘小一 的概念,可能是从数量的
范畴,
特别是由老子‘万物得一以生’,
‘道生一……三生万物’的辩证
观 念 而 发 觉 的 认 识。
‘至大,
与 ‘ 至 小 ’、
‘无外,
与‘无内,
及‘大
一’与‘小一’,
皆是数理自然的相对概念。
是离开一定的形质而大胆
推论的认识。从逻辑上说,所谓无外的大一,不论在外延或内涵上,
都只能是无限性的抽象;而无内的小一,也只能说是无内涵的抽象概
念。”口周文英:“他反对世人常识之见,指出真正大的东西(大一)
应该 无外,,即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小一)应该‘无内’,即
无限小。这是一种极限论的概括,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④顾实:“无厚即小一也。……积,亦犹言积算也。凡至微之物,沦于
无形,则充虚相移易,一转移之间而茫无畔岸,约举言之四千里,故
曰其大千里也。
”口 马 叙 伦:
“其大千里两句,
言厚者皆有积也。
无厚
故不可积也。可积者皆有量。有量则有尽。不可积则无量。无量则无
尽,其大千里,乃形容其大无尽之意,非谓止于千里也。固不可积,
故大千里。喻如地球:以有厚故,有积可度,其大无穷。又如虚空,
以无厚故,无积可度,其大无尽。”口汪奠基:“惠施是从小一的概
念存在,来肯定宇宙有无厚的存在。由于小一的定义认识,所以推断
无厚的性质就是‘不能堆积起来,的特征。但是小一无限,它在宇宙
里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无厚的东西,对于这种绝对无限的小一而
言,当然是‘其大千里,了。”周文英:“无厚就是没有厚度的意
思。惠施引用无厚来对几何上的平面进行逻辑上的定义。几何上的
平面,从理论上讲是没有厚度的,无厚度的平面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
第 60 页

累积的,所以说‘无厚不可积,,至于几何平面的面积则是可以很大

的,所以说‘其大千里,
⑤王先谦:“天地一致,山泽均平。”口顾实:“卑比双声通用字,谓
亲比 也。天即 大一也。 至大无外 而地与之 比,山泽 依类相从 ,皆以
充虚相移易而各得其平也。”口汪奠基:“这是把空间里的存在,视
为形质相对的现象。例如高低、长短、距离一类形式,当然没有绝对
的差异性;天地山泽,是相对的概念名字,平、比或卑都只是空间变
异的势位。从大一、无厚来看 平、比已非真实现象了。”口周文英:
“这是说高和低的差别是相对的。一般说天是高的,地是低的;山是
高的 ,泽是低 的。但有 时则不然 ,份如高 山的湖泊 比低处的 山还要
高,所以说山与泽平。”
⑥王先谦:“成云‘睨,侧视也,居西者呼为中,处东者呼为侧,则无
中、侧也。犹生死也,生者以死为死,死者以生为死。日既中、侧不
殊,物亦死生无异也。’”口汪奠基:“本题应作为惠施的相对运化
观来理解。”汪先生以为成玄英的解释是否合于原题意旨的,很成间
题。“因为惠施不是要辩‘无中侧,,而是要证明‘中侧,为相对的
存在。同理推之,他不是要辩‘死生无异,,而是要论证死生‘运化
不居,。”又说:“惠施的运化观念既有变进,亦有循环。因为‘中
睨, 之变,‘ 生死,之 变,不可 能无时间 空间的客 观循环性 与差异
性。”口周文英:“……事物若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它们前后
性质上的差异也是相对的。”
⑦顾实:“大同而与小同异,则是于同中求异也。万物毕同毕异,则是
又于 同中求异 也。两于 同中求异 ,则是本 同也。本 同而自无 差等可
言 …”口周文英:
“ 说 ‘完 全 同’ ,
又 说‘ 完 全异 ,
,实 际上 是
无所谓同异。万物无所同异,无所差别,乃至‘天,和‘地,也没有
分别了!他‘向’滑得太远了,最后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坑。”
⑧马叙伦:“地形既圆,则竟无南方也。假立为南,南则又南,是南方
无穷也。至于无可复南则止矣。是‘南方无穷而有穷,也。”
⑨顾实:“今昔,异也。而皆于适越同也。夫适越,远行也。不能一日
而至,故今日适越,须统起程时之昔日而计之。”
⑩王先谦:“成云‘环之相贯,贯于空虚,不贯于环。是以两环贯空,
第 61 页

不相涉入,各自通转,故可解也。,”口马叙伦引章炳麟云:“连环
可解,是有分无分均也。”
汪奠基引司马彪之说:“燕之去越有数(限),而南北之远无穷,由
无穷观有数,则燕、越之间未始有分也。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
环无端, 故所在为始也。 ”然后说:“这 话是合于惠施相 对的见解
的,因为空间有无穷方位的相对存在,所以中央点原无绝对的位置。
从越、燕相袭与南北相对的无穷而有穷言之,则中央定点当有所在。
口王先谦及其他多人,都从地球为圆的角度考虑到了燕北就是越南,
正是天下中央之所在。
马叙伦引 章炳麟云:“大 同而与小同异, 此物之所有。万 物毕同毕
异,此物之所无,皆大同也。故天地一体。一体,故汜爱万物也。……”
口汪奠基:“这是历物论的总题……惠施认为概念的普遍性(共相)
是真实的,宇宙一切事物的差异、对立、区别,皆在大一、小一及大
小同异的变化下,转化而为合同异的逻辑相对性的同一。‘汜爱’、
‘一体’就是这种抽象同一的最本质的概念。”

其他(各家)有关惠施逻辑思想
的论述辩者二十一事①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②,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
乐之。卵有毛③。鸡三足④ 郑有天下⑤。犬可以为羊⑥马有
卵 ⑦ 。丁子 有尾 ⑧ 。火不 热 ⑨ 。山出 口⑩ 。轮 不蹍 地 。目不
见 。指不至,至不绝 。黾( 免)长于蛇 。矩不方,规
不可以为圆 ⑩ 。凿不围枘 ⑩ 。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 镞矢之疾,
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狗非犬 。黄马骊牛三 。白狗黑 。孤
第 62 页

驹未尝有母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辩者以此与


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①见《庄子 天下》篇。
②“此”,即指前文所说“历物”十事。
③王先谦引宜颖云:“卵无毛,则鸟何自有也?”口汪奠基:本题应属
惠施合同异的相对主义命题。旧注谓“胎卵未生而有毛羽之性”,是
用“毛羽性”释“有毛”,较原文词意易于理解。
④王先谦引司马彪云:“鸡两足所以行,而非动也。故行由足发,动由
神御。今鸡虽两足,须神而行。故曰三足也。”口顾实 《公孙龙子》
“通变”篇曰:“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 ”并说:“此
条幸赖公孙龙子尚有明文可据,不然,并他条亦难通矣。”口汪奠基以
为这是“夸大抽象推论形式的错误”,并引出严复《名学浅说》对此
题的批评。
⑤郢, ,春秋时楚之都城。顾实以为“天下有郢”是以“大名统小
名 ”; 郢有天下 ”是以“小名 统大名”。汪 奠基就惠施 的辩题来
说,可能是从空间属性的范畴提出的问题。“郢都”是“天下”的属
性之一,名字上虽异于“天下”之是,而概念上则实为其属性之是。
谓“郢有天下”,正是从合同异的共相说的。……如果按照空间具有
无穷分割的可能性来说,惠施的辩题并非以小概大,而是要论证同质
性的小大,仍为同一性的属性存在。由“郭有天下”,正可以证祀爱
一体 的天下 观。
⑥王先谦引宣云:犬羊之名,皆人所命。若先名犬为羊,则为羊矣。口汪
奠基:根据常识的逻辑看,这是离形而言名的诡辩问题。……如果按
他合向异的观点来说,可能是从名的共相间题来辩论的。换句话说,
就是以犬羊同为畜类四只兽来肯断的。又从同名异物看,郑人谓“玉
未理 者为 璞”
,周 人谓 鼠未腊者亦为璞”,这是用名以名物,而名非
物;物因物是,而物无应名之实。所以依主观观念的幻想,遂推而有
“犬可以为羊”而实非羊之足。这正说明如果脱离客观事物的对象,
就没有纯抽象的概念形式,或纯形式的概念存在。
第 63 页

⑦王先谦引成玄英云:胎卵湿化,人情分别,以道观者,未始不同,鸟
卵既有毛,兽胎何妨名卵。口汪奠基:旧注谓动物始生于胎卵,马生于
胎卵的机变,而马又有胎卵以生马,故日“马有卵”。但此就生理之
出于机的共相而言,对于现实的马与卵生动物,则为两不同概念。如
果强不同以名为同一性的表现,则是无与于名字代表的真实对象,而
为形而上学的诡辩了。
⑧王先 谦:成云 “楚人呼 虾蟆为丁 子。虾蟆 无尾,人 所共知。 以道观
之,无 体非无,非无 尚得称无,何 妨非有可名 尾也。”案: 虾蟆初
生,无足有尾。闻雷后,足出而尾没矣。口顾实举《稗雅》解“科斗,
一名丁子”。引洪颐煊解“丁子,当是孓孑二字之 。又引章炳麟
解“丁子,盖顶趾之借”。顾以《埤雅》之说为长。口马叙伦:成说虾
蟆为丁子无据。洪、章二说亦难通。……寻“丁”即说文“钉”之古
文。……丁子谓著物处为头,则其上出处为尾也。口汪奠基:本题的意
义是指“机变”的外形而言。是谓虾蟆方有尾方无尾的转化过程,就是
他离形化生与有无共相的表现。 二对于丁子化生的表现说,谓之有
尾的丁子,而无尾的虾蟆即在;谓之无尾的虾蟆,而有尾的丁子亦在。
两相毕同毕异,相反相成。
⑨顾实:火不自知其热,待人之以为热而后热,故日火不热也。口汪奠
基:从知觉上说,觉火则知热;从概念上说,知火之名,并不觉有火
之 热。
@顾实:山本不自名为山,出乎人之口,呼以为山。且出乎人之口,呼
以为某山某山,而后名为某山某山。故曰山出口也。口汪奠基:
从 口”的共相或名字来说,山有要隘处称山口或关口;河有出纳处称
河口或港口;海岸有交通处称海口或岸口。又从山的无限变迁的毕同
的概念而言,曰“山渊平”多从山的变动过程所有毕异的概念而言,
曰“山出口”:即谓山有谷壑险夷的现象。
跟,音 ,踩。王先谦:轮转不停,眼,地则何以转?口马叙伦:
《释文》云“服,本又作诊。司马云:‘地平轮圆,则轮之所行者迹
也。’”案:此言车行之时也。方止方行,故轮竟不践地也。口汪奠基
赞成旧注成玄英的解释:“夫车之运动,轮转不停,前迹已过,后涂未
至,徐却前后,更无辗(同跟)时,是以轮虽运行,竟不辗于地也。”
第 64 页

⑩顾实引《释文》司马彪之言曰:“目不夜见非暗 ,昼见非明,有很
也。
所以见者明也。
假光而后明,
故目之于物,
未尝有见也。
”口 汪 奠
基以为从名实概念来说,如果只靠眼看,结果对于思想智笼说,只有
“目不见”的情况了。惠施的意思,正是说共相概念是不可见的
王先谦:有所指, 遗 ,故曰指不至 。下 “至”字 ,疑 “耳”之
误。数语皆就人身言,耳虽有绝响之时,然天下古今,究无不传之事
物,
是 不 绝 也“
。至 ”字 缘 上 而 误 ,
遂不可通矣。
口 顾 实 作“ 指 不 至 ,
物不绝”。顾实案《列子》引公孙龙云“有指不至,有物不绝”,乃
正作“物不绝”
。口马叙伦亦认为顾实之说召于旧义为较胜”
。口汪奠基
不同意以上的意见,
说:“根 据 张 湛 注 释 ,
直接认为是惠施的学说,

没有什么困难间题。所谓“指不至,至不绝”就是历物第一题论无外
无 内 的 大 一 小 一 之 不 可 感 相 的 抽 象 说 法“
。指 ”就 是“ 指 事 ”的“ 指 ”,
说文解字以“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来释指事,我们借此可以了解所
谓“指不至,至不绝”者,乃谓无穷大或无穷小是视察不到的;即令
到了,也达不到绝对的穷尽。”
王先谦:成云:“夫长短相形,无长非短。谓蛇长黾短,乃物之滞情。
今欲遣此迷惑,故云龟长于蛇 。”又引俞秘云:“即莫大于秋毫之
末,而泰山为小意。”顾实不同意俞秘之论,而以司马彪之“蛇形虽
长 而 命 不久 ,
龟 形 虽 短 而 命 甚长 ”为 是 。
口 顾 实的 解 释 是:
“夫 龟 智 而
为人所宝,故虽短而长;蛇毒而为人所杀,故虽长而短、是辩者之爱
智而存仁 也,
情 见乎辞矣。
”口马叙伦以 为此条与“卵有 毛”
同。口汪奠
基 以为 惠 施 可能 是 取《 墨 经 下》“说在 量 ”的条 件 。
说:“龟 圆 蛇长 是
形量的差异,长于蛇之黾和短于龟之蛇,并非绝对有无的形量,因此
个别的黾蛇长短只是相对的差异,从而肯断‘龟长于蛇,,在惠施认
为 是 可能 的 。

王先谦引宣颖云:天下自有方,非以矩。天下自有圆,非以规。口顾
实:矩不能自为方,规不能自为圆,而用之为方圆者,在人不在规矩
也。
口 马 叙 伦:
“余谓割圆以益方,
则方者为圆,
而圆者为方。
是矩不
方,
规 不 可 以为 圆 也 。
此 言 方 圆 之 形非 定 ,
亦 示 方 圆 之体 本 空 也 。
”口
汪奠基以为惠施可能接受了一些古代数学的知识,因而推论到:矩规
之于方圆,各具相对的差异性,而不是方圆绝对同一的极尽性……这
第 65 页

正是他的大同异之相对综合观。
王先谦 引成玄英云: “凿,孔也。 枘者,内孔 中之木。”又 引宣颖
云:
“枘 自 入 之 耳,
凿 木 尝围 之。
” 顾实以为成、宣之说“俱未谛也。凿
枘之相遇由人,而凿与枘相逼,尤待人用斧击之,而后愈逼愈紧,此
人事而非凿之事也。……” 马叙伦同意成玄英的说法。说“凿、枘并
处空间,
非 相 围 也。
” 汪奠基以为:枘凿之用是在加工调合之后,否
则,凿不围枘,而柏亦不能入凿。但是每一凿枘的“调合”,只是每
一凿能 围枘的先决条 件,至于真正 的凿与枘, 还是“凿方” 而“枘
圆”即 “凿不围枘” 的说法。这也 就是说,个 别的调合只能 是个别
的,而不能改变其普遍的存在性。
王先谦 :鸟飞多以昼 ,故云影未尝 动。司马引 《墨子》云‘ 影不徒
也。
’” 顾实:鸟影尝随鸟而生,鸟动而影随鸟,固未尝动,故曰:
“ 飞 鸟 之 影 未 尝 动 也。
” 汪奠基:“本题主要提出了:同一运动在时
间一瞬 中的相对关系 。这里最值得 注意的是: 一方面承认飞 鸟是动
的,另方面认为无穷分现的鸟影,有未尝动的瞬间。辩题既指出了动
静相对的同异,亦指明了影不自动的差别。”
镞, 音 箭镞,箭头。高诱注《吕览》“贵卒”篇说:“镞矢轻利
也,小曰镞矢,大曰篇矢”。 王 先谦:
镞矢 行 止,
人 为之 也。
专以 镞
矢言,是有不行不止之时矣。 顾实:“矢之急疾,遇物而止是不行
也。然 势有不能止, 往往没石饮羽 ,是不止也 。”又引王道 煌之言
曰:“如矢达的,坚不能入,势必反却。此即不行不止之时。”承认
这又是一种说法。 汪奠基:“本题是从时间上说明同一动体有不同时
间的表现。”“公孙龙曾与孔穿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解说:‘善射者能
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续。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
犹衔弦,视之若一焉。’这是不行不止之时的简明解释。如果以镞矢
应声而 至的每一矢之 疾来说,就是 不止之时, 以每一前一镞 矢与后
一镞矢最快的时间间隔来说,就是不行之时,再合起整个共相之时来
说,所有镞矢经过的时间为不止的动体表现,而所有未经过的时间,
则对于镞矢之动而言为静止的不行之时。”
王先谦:成云“狗犬同实异名。名实合,则彼所谓狗,此所谓犬也
名 实离 则彼所谓狗 异于犬也。”又引墨子曰:“狗,犬也;然狗,
第 66 页

非犬也。”口汪奠基:“这是名字定义问题。意谓:如果概念上名实不
可离,则狗名狗实,犬名犬形,而谓狗非犬为合理的。如果说狗犬为一
物的两名字 ,则是二名重同。重 同则彼谓狗,此谓犬, 是为名实离
异,虽彼谓狗而实异于此谓犬,但谓彼此而彼且此者不可,故曰‘狗
非 犬 ,。”
骊 , 音 ,纯黑色的马。王先谦:宣云:“二色与体为三”。口汪奠
基:“黄马”,“骊牛”是两个外延有限的普遍概念,它们在外延和
内涵上,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内涵上有其共同属性,亦有其不
同的特殊 因此,在 两概念同时出现或 组成一个句子的 时候,如
果发生联断读法的问题,则至少有三种可能的理解。即单说黄马、骊
牛两个概念与合言为一个概念:“黄马骊牛”。前者是常识易解的,
后者则是作 为整体的统一体出现 的,作为专指黄骊这种 形色的每个
牛马所构成的“牛马”整体概念出现的。惠施的辩题指明“黄马、骊
牛,三”,正为告诉人们有这两方面所含的逻辑语法问题存在。
王奠基:… …盖谓狗虽有白黑色 的不同,但从共相的“ 狗”与“颜
色”的概念来看是相同的:因为同为狗,同为色,故曰白狗黑也可。
这里正好是取大同异而无视小同异的错误判断。, … 又 此 题 亦 可 作
为“白狗非白”的同一命题来理解……。
王先谦引李颐云:“驹生有母,言孤则无母。孤称主,则母名去也。
母尝为驹之母,故孤驹未尝有母也。”口顾实以李说未谛。认为:人类
有情,母死而知念母多畜类则母生而知哺其乳,母死则茫然不知矣。
故日“孤驹未尝有母”。口汪奠基: …谓之‘孤驹,,乃专指无母
的驹而言。……而凡无母则称孤,今驹既称孤驹,则是未尝有母。合
孤驹同称,则是同于‘未尝有母,之实名。”汪先生认为这是论正名
实与名号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离坚白之说。
王先谦引司马彪云:捶,杖也。若其可析,则常有两,若其不可析,
其一常存,故日万世不竭。口洪迈《容斋随笔》:“但取其半,虽碎
为尘埃,余半犹存,谓为无穷可也。”

“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抵
第 67 页

也。”(《庄子 天下》)

“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
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偏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
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
以与众不适也。……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
善辩为名。”(同上)

“ 惠 子 曰:
‘吾有大树,
人谓之樗 初)。其大本臃肿而
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
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 逍遥游》)

“ 惠 子 谓 庄 子 曰:
‘人故无情乎 ?
’ 庄 子 曰:
‘ 然。
’ 惠 子 曰:
‘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
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
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
然 而不 益生 也。
’ 惠 子曰:
‘ 不 益生,
何以 有其 身 ?
’ 庄 子曰:
‘道
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
子之精,倚树而吟,据高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 德充符》)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弃也,可
乎?’惠子曰:‘可,。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
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儒、
第 68 页

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鲁遽者邪?其弟
子日:“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 a
n篡 )
鼎而夏造冰矣。

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非吾所谓道也。吾示子乎
吾道。”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子室,鼓宫宫动,鼓角
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
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惠子曰:‘今
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
始吾非也,
则奚若矣 ?
’(”《 庄 子 徐无鬼》)

“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①,入乎耳②出乎口③,钩有
须④,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荀
子 不苟》)

①齐,在今山东。秦,在今陕西。一东一西,相去甚远。袭,合。 王先
谦:若以天地之大包之,则曾无隔异,亦可合为一国也‘ 侯 外 庐、
赵纪彬、杜国庠三位认为是“论时空的差别皆非实有”之类。
②、③王先谦:未详所明之意。或曰即“山出口”也。言山有耳目也。
凡呼 于一山 ,众山 皆应 ,是山 闻人声 而应之 ,故曰 “入 乎耳, 出乎
口”。或曰山能吐纳云雾,是有口也。 候、赵、杜三位以为与“山
出口”同属“论异质的事物本为合同”之类。
④王先谦:“或日,钩有须,即丁子有尾也。丁之曲者为钩。须与尾皆
毛类,是同也。”又引俞秘曰“钩疑殉之假字。《说文》女部‘姁
妪也’。妪无须而谓之有须,故曰‘说之难持者也’。”口候、赵、
杜三位以为亦属“论异质的事物本为合同”之类。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
惠,辩而无 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
第 69 页

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荀子 非十二子》)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撙,以相耻作,君子不若
惠施、邓析。若夫谲(或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
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
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
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 荀 子 儒效 )

必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
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王又固请,日:“寡人莫有之国
于此者也,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听寡
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王固万乘之主
也,以国与人犹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
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

“白圭新与惠子相见也,惠子说之以疆,白圭无以应。惠子
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竖子操蕉火而矩。新妇曰:“蒸火大矩 ”入于门,门中有敛陷。
新妇曰:“塞之,将伤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
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之曰:‘不
然。诗曰“恺佛君子,民之父母”。恺者火也,梯者长也,君子
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何事比
我于新妇乎?诗岂曰恺佛新妇哉?’诽汙因抒,诽辟因辟,是诽
者与所非同也。白圭曰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
闻而诽之,因自以为为之父母,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甚者。”
第 70 页

(《吕氏春秋 不屈》)

“白圭谓魏王曰:‘币丘之鼎以烹鸡,多洎 及)之则淡
而不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蝠焉美,无所可用。惠
子之言,有似于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饥而居鼎旁,
适为之甑,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无所可用者,意
者徒加其 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以惠子之言蜻
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
者为美也。

”《 吕 氏 春 秋 应 言 》 )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
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
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知弹者曰“弹之状
何若 ? 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
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
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
王 曰 无 譬 ,则 不 可 矣 。’ 王 曰:‘ 善 ,
。(”《 说 苑 善 说》 )

附:所引注释本书目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
②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庄子天下篇讲疏》
③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
④ 汪奠 基 :《中 国逻 辑思 想史 料分 析》 、《 中国 逻辑 思想
第 71 页

史》
⑤高亨:《诸子新笺》
⑥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之十三)
⑦马国翰:《玉画山房辑佚书目》(卷七十二)
第 72 页

公孙龙(约公元前 年 公元前 年)姓公孙、


名龙,字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在赵国平原君家当门
客(客卿),他善于辩论,主张“偃兵”,倡“白马非
马”之说,并跟孔穿、邹衍等儒家、阴阳家进行过面对面
的声辩。
《汉书 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 ,由于他坚持
“坚白石相离”之说,又被称为“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
表。
关于公孙龙的著作,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共有十
四篇,后来多数散失,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六
篇,除《迹府》篇是后人摘录公孙龙言行的材料外,其它
还有《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
《名实论》等五篇,
被保存在《隋书 经籍志》上称为
《守白论》的,多数人承认这是目前被保存下来的公孙龙
本人的著作,是我们研究公孙龙思想的主要根据。也有人
对《公孙龙子》一书是否公孙龙自著提出疑问,但缺乏充
足的证据。
公孙龙是中国逻辑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这是大家都
第 73 页

承认的,但对公孙龙的逻辑思想评价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
歧。关于公孙龙的名实观,有人认为公孙龙是一个彻底的
客观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是二元论者多还有人认为基本
上是唯物论者。关于公孙龙的逻辑思想,主要有三种不同
的看法:一种认为公孙龙是一个彻底割裂个别与一般的
形而上学诡辩论者,他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反面教员,没有
提出过什么合理的逻辑思想;另一种认为公孙龙提出的
“白马非马”既有割裂个别与一般或过分强调个别异于
一般的错误,又从逻辑上分析了概念之间的差别,反映了
合理的逻辑思想;再一种认为公孙龙的“唯乎其彼此”
是科学的正名理论,“白马非马”则深刻地揭示了种名和
属名在逻辑上的差别,但在《通变论》中则突出地反映了
其诡辩术。总之,关于公孙龙的哲学思想(名实观)和逻
辑思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公孙龙子》①

迹 府②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③疾名实之散乱④,因资材之所长⑤,
为“守白”之论⑥。假物取譬⑦,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
也。白马为非马 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 名形也⑧;色非
第 74 页

形,形非色也⑨。夫言色则形不当与⑩,言形则色不宜从 ,今
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 ,然
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
马竟非马。欲推是辩 ,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

①《公孙龙子》原文均引自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一书。
谢希深:“府,聚也。述作论事之迹,聚之于篇中,因以名篇。”主
启湘:“下诸篇皆其言也,独此篇记公孙龙与孔穿相问难。是实举一
事, 故谓之 迹,府 者聚也 ,言 其事迹 具此也 。”谭 戒甫: “文
段,前段为后汉桓谭所作;后段核由《孔丛子》抄袭而成,或唐人所
增。”庞朴:“本篇是公孙龙弟子们编纂的公孙龙传略。……它的编
成年代,不早于秦的统一。”
庞 朴:
“这 ‘六国’二 字,
是 秦以后人对 ‘战国时 期,
的称 呼。

”战
国时称名家学派的人为辩士、察士、辩者。”
疾:厌恶、痛恨。
资材:材能
为:创立。
俞樾:“守之言执守也。执白以求马,是谓‘守白’。”谭戒甫:“或
以白马为马,谓之‘离白’;龙云白马非马,谓之‘不离白’。不离
白,即守白也。离白、守白,相对为文。”庞朴:“守,固守。白,
白马之白。守白,坚持‘白马’因其有‘白’而不得为‘马’。”
⑦“假物取譬”,庞朴,屈志清:“借具体事物作比喻。”
⑧“言白 所 以名 色,
言 马 所以 名 形也,

”所 以”二字 作
“ 甩来 ”

、用以 ”
讲,
“名”,庞朴:“《白马论》中均作‘命’,意思相同。
⑨“色非形,形非色也,”谭戒甫作“色形:非形;非色也。,
与:附 着 、加 上 。
从:跟 随 、带 上 。
骊色:黑色也。
是,庞朴:“此也”。
第 75 页

⑧化,教化、开导。
王启湘: 日注曰:马体不殊,黄白乃异,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故
以斯辩而正名实。

龙与孔穿会赵 平原君家① 。穿曰 :“素 闻先生高谊② ,愿 为


弟子久,但不取 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 术,则穿请为弟
子⑧。

①庞朴:“孔穿,孔子六世孙。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名胜,封于平原;人称平原君,家中常有食客数千人,与齐孟尝君、
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②庞朴:“谊,与义通。‘高谊,,谓行义之高也, …此处作一般之
敬语用。”
③请:请求。

龙曰 :“先生之言悖① 。龙之所以为名者 ,乃以白马之论


尔 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
今使龙去之 ,此先教而后师之也 ;先教而后师之者 ,悖 。

①悖:
混乱、
荒谬,
即指自相矛盾之逻辑混乱。

“且白马非马 ,乃仲尼之所取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①,载


忘归之矢② ,以射蛟、兕 、食)于云梦之圃③,而丧其弓。
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④,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⑤。亦曰人亡弓⑥,人得之而
已,何必楚⑦?’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失是仲
第 76 页

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⑧,
悖。

①庞朴:“繁弱,一作蕃弱,古良弓名。《荀子 性 恶 》 :‘ 繁 弱 ,柜
黍,古之良弓也。’”
②庞朴:“忘归,当为良箭之名,言其一往无前。”
③庞朴 :“《尔雅 释兽》:兕,似牛。”屈志清:“兕,古兽名,指
雌性犀牛,此处用以泛指野兽 ”“圃,应为‘囿,,指古时帝王畜
养 禽 兽的 园 林 。

④“楚人遗弓”,庞朴:“《道藏》本等作‘楚王遗弓’,据《说苑
至公》、《孔叢子 公孙龙》校改 。”
⑤ 王 启 湘: 旧注曰,楚王失弓,因以利楚,不能兼齐天下,故曰仁义
未遂也。”
⑥“亦”,庞朴:“应当”。屈志清:“只须。”
⑦楚,指楚国人。
⑧这两句中的“是”即肯定、承认、赞同;“非”即否定、不承认、不
赞同。

“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①,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
百龙②,固不能当前矣③。”孔穿无以应焉④。

①修,庞朴:“信奉、遵奉。”屈志清:“学习、遵循。”
②百龙、庞朴:“指有一百个公孙龙这祥的人。”屈志清:“才能百倍
于公 孙龙的 人。

③固,庞朴:“根本。”屈志清:“当然。”庞朴:“当:充当。前
前导、指导。”屈志清:“当前:指在对方面前谈论间题。”
④应:回答。

公孙龙,
赵平原君之客也①;
孔穿,
孔子之叶也②。
穿与龙会。
第 77 页

穿谓龙曰:“臣居鲁③,侧闻下风④,高先生之智⑤,说先生之
行⑥,愿受业之日久矣⑦,乃今得见⑧。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
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⑨。”

①客。屈志清:“食客、门客。指寄居于贵族豪门、邦闲画策的文人学
士。

②叶。庞朴、屈志清:“后裔、后代。”
③臣。庞朴:“臣,自谦之称。颜师古注《汉书 高帝纪》:“臣少好
相人”句云:“古人相与语,多自称臣,自卑下之道也。”
④庞朴:“侧闻,侧耳而听,言敬畏状。下风,风的下方,自谦用语。
今语仍 有‘甘拜下风 ,一词。”屈 志清:“在 下面恭听着有 关的传
闻。

⑤高:仰慕。
⑥说:与“悦”通、敬佩。
行:德行。
⑦受业:接受学业、受教。
⑧乃:才得、终于。
⑨请为:请求作为。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
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
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②。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
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①谭戒甫改“者”为“著”。“即前龙之所以为名者之意。”
② 逮 :到 、及 。

“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①。齐王之谓尹文
第 78 页

曰:‘寡人甚好士②,以齐国无士③,何也?’尹文曰:‘愿闻
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
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④,可谓士
乎?’齐王曰:‘善 此真吾 所谓士也。
,尹文曰:
‘王得此人,
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① 谓 :告 诉。
庞朴:“齐王,齐宣王。惟《吕氏春秋 正名》以为齐洛王 。尹文,
《汉书 艺文志》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其学说略见于《庄子
天下篇》。传世的《尹文子》多以为系后人伪托。”
②寡人:意指寡德之人,是当时帝王、诸侯的自谦之称。
③庞朴:“以,守山阁本作‘而,。”谭戒甫:“‘以’犹‘而,也。”
④ 行 :德 行。

“是时齐王好勇①,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
侵侮而终不敢斗③,王将以为臣乎?’王曰:‘矩士也③?,见悔
而不斗,辱也④!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
不斗⑤,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⑥。而
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⑦,乃非士乎?’齐
王无以应。

①是时:此时、当时。
好:提 倡 、喜 欢 。
② 见 :受 到。
侵侮:被侵犯、受侮辱。
③庞朴:“拒,借为矩 能 岂。”
④辱:耻辱、羞辱。
第 79 页


⑤庞朴:“唯,《吕氏春秋》、《孔丛子》并作‘虽,,均可通。
⑥庞朴:“《吕氏春秋》于‘其,上有‘是未失,三字。
⑦庞朴:“向, 与 通,刚才、往昔。”

“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①,人有非则非之,无非
则亦非之②;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
乎?’齐王曰:‘不可,。尹文曰:‘臣窃观下吏之理齐③,其
方若此矣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⑥,人虽不理,
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⑥?’

①理:治理(下同)。
②“人有非”与“无非”之“非”字指缺点、过失;“则非”与“则亦
非之”之“非”字指非议,责备、批评。
③窃,谦词。
④ 方:方 法、
办法。
⑤信:果真。
⑥俞秘:“‘意未至然与,,《吕氏春秋》作‘意者未至然乎?”谭戒
甫:“意,同抑。”庞朴:“我想还不至于那样吧?”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①?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
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
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
非之②,故因除其籍③,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
无罪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
(是之也。无)是而王是之④,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
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
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⑤,虽十黄帝⑥,不能理也。’
第 80 页

齐王无以应焉。

说:根 据。
庞朴:“此句《道藏》本作‘无非而王辱之,’据俞樾改。”
庞朴:“籍,薄籍,,这里指官吏名册。”
“是之也。无”四字原缺,据俞樾补。
“相与四谬”。庞朴:“《孔丛子 公孙龙》作‘相与曲谬’,非是。
按‘四谬’指赏、罚、是、非。”
屈志 清:“ 黄帝、 传说为 我国中 原各族的 共同祖 先,姓 姬,号 轩辕
氏 、有 熊 氏 。”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①。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
之说②。以此③,犹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庞朴:“子,对谈话对方的尊称,这里是指孔穿。”
说 :根据 。
王琯删“以”字,“此”字属下读。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②;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
形也③,故曰:“白马非马”。
第 81 页

①《白马论》为间答式,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将问与答分列为宜。
②所以 :用以。
命:《迹府篇》作“名”,意同。
谭戒甫改“命色者”为“命色形”,以对应“白马非马”之命题。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①?有白
马为有马,白之②,非马何也③?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④;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⑤。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⑥所求
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
可与不 可,其相非明 。故黄、黑 马一也,而可 以应有
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⑦,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①俞描:“‘非马也,读作‘非马邪,,古‘也,‘邪,通用”。
②庞朴:“白之,用白去称呼 屈志清:“白色之马”。
⑧王启湘 :“‘有白马为 有马,白之非马何 也,二句,疑旧 注误入正
文。”庞朴:“此二句无误。”
④致:算数、给与、奉送。
⑤一:相同、一样。
⑥庞朴:“白者,《百子全书 》本作‘白马,,非是。‘白者,与上句
‘白之,呼应。”
⑦王琯疑上“而”(“而可以应有马”)字为衍文。金受申以下“而”字
为衍文。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
可乎?
曰:马固有色①,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巳耳②,安
取白马③?故白者非马也④。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
第 82 页

也⑥?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示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⑥,复名白马。
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⑦。

①固:本来。
②谢希深:“如,而也。如已即而已。”
③安:何以、那里。
④谢希深:“故白者自是白,非马者也。”谭戒甫:“白者非马,犹云
白异于马,正与上节‘白者不异马也,句相应。”
⑤谭戒甫改‘马与白,马也,为‘白与马也 ”

⑥谭戒甫改“合马与白”为“合白与马。”
⑦各家注解于此节解法不一。旧注以上之“未可”为主意;下之“未
可”为客难。辛从益改上之“未可”为“亦可”。金受申删下之“未
可”,以此句为主言。庞朴:“此节为客难。‘相与,指‘马与白’
相与为白马;‘不相与,指‘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

日:以“有白马为有马①,”谓有白马为有黄马②,可乎?
曰 : 未 可。
曰:以 “有马为异 有黄马③ ”,是异黄 于马也;异 黄马于
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
入池而棺槨异处④,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⑤,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
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⑥,独以马为有马耳⑦,非有白
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⑧,不可以谓“马马”也。以“白者不
定所白⑨,”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
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⑩,故黄、黑马皆所以应⑩;白马者,
有去取于色,黄、黑乌皆所以色去幼,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
第 83 页

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①谭戒甫、庞朴:“下‘有’字,守山阁本作‘非’,误 。”
“兹据《绎
史》《道藏》二本改。”
②谭 戒甫删 “白”字。
③辛从孟:“前‘有’字下当脱‘白’字。”金受申改作“以有白马为
异有黄马。”庞朴:“原文自明,不烦增改。”
④棺槨(掉):棺,棺材;椁,外棺。王琯:“飞者本应上翔,而乃下
潜 入 池;
棺椁本应相依,
而乃异地分处,
.此所谓悖言乱辞也。
”王 启
湘:“飞者入池,喻强合异以为同;棺椁异处:喻强离同以为异。”
⑤“以 原作“曰”,各家注本多因而定此节为客难。傅山:“此曰字
是与上文一人口气 ,非又设一难问之人也 。庞朴 : “本篇各节时以
“以”字起句,追求前意,又本书各篇篇末多以大段独白给尾,不用
对话体。此处‘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为第二章之客难。”
⑥为:同“谓”,即“以为”。
⑦谭戒甫删“以”,改为“独马为有马耳”。庞朴 “以,各本均作
‘有’,据《百子全书》本校改。”
⑧为:同“谓”,即“以为”。
⑨庞朴:“以,原作‘曰’,形误。”
⑩去取:取舍 、选择、规定。
冯友兰:“‘马’对于颜色,役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原 文 为“ 故 黄 黑 皆 所 以 应 ”,
谭 戒 甫、
庞 朴 改 为“故 黄 黑 马 皆 所 以 应 ”。
谭戒甫改“黄黑马皆所以色去”为“黄黑马皆以所色去。”
屈志清改为“无去取者,非有去取也。”

(曰)②:物莫非指,而指非指③。
(曰):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④。非指者天下⑤,而物
第 84 页

可谓指乎 ?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
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⑥。
(曰):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
也⑦?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
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①庞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
《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它 有两个特殊的难点:一个是,
它也是对辩体,却未用‘曰’字标明双方的界限;文中客难主答,一
气呵成,稍不留心,难免张冠李戴。另个是,它的论辩过程一波三折,
层出 不穷,在 这个意 义上肯定 了的东 西,到另 一个意 义上又把 它否
定,为的是最后再把它肯定;愈转愈探,如走龙蛇,偶一疏忽,便觉
不 知 所 云。

②“曰”字本无,据庞朴仿照其它篇的体例所加。傅山、陈泣也曾略分
主客二方。
③“指”字,自来未有定诂。俞批:“指,谓指目之也。见牛而指目之曰
牛,见马而指目之曰马,此所谓物莫非指也。”谭戒甫:“盖指义有
二,即‘名’、‘谓,之别。其指目牛马之指,谓也;因而所指目牛
马之形、色、性亦曰指,名也 庞 朴“
:指同‘指,
、‘ 旨 ,。‘ 指 ,
字作名词用,和‘意,相同;‘指,字作动词用,有‘指出,、‘指
示,的意思。本书的‘指,字,也有这两种用法。”屈志清:“指,
概念、称号。”
④谓:称谓、称作。
⑤俞 樾、谭戒 甫以“天 下”二 字连下一 句读, 并改“而 ”为“无 ”。
(“非 指 者,
天 下 无物,
可谓指乎 ?
)陈 澧:
“ ‘ 非指 者 ’ 上,
当 脱‘ 莫 ’ 字。
天下:充满 天下。
⑥冯友兰以这几句为主述己意:“这两句话肯定:无所‘定,,不‘与
第 85 页

物 的共相,
是天下所无……不过天下所无,
还不就是没有,
只是‘藏’
起来而已。”庞朴:“此处以‘有,‘无,辩,文意自明,为客之进
一步结难。

⑦ 陈 澧:
“ 也 ,同 耶 。”

(曰):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
而谓之指,是无不为指①,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②,未可。
(曰):以“指者天下之所无③。”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
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④;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
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⑤。使天下无物指⑥,谁径谓非指?天
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⑦?

①无,原作“兼”,形近致误。据俞描改。
②之,旧注:“适也。”陈柱疑“之”为“为”字之误。
③庞朴:“以,原作‘且,,疑本作‘吕’,形近致误。”陈柱疑为“曰”
字之误。无,原作“兼”,据俞秘改。
④傅山:“前云‘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此又云‘不可谓无指者,
非有非指也;’又深一层。”
⑤与,陈澧谓当作“于”。谭戒甫:“与,义犹故也,对也。盖以指与
物对待言之,则指始为非指矣。”庞朴:“此‘与’字即《白马论》
‘马与白,之‘与,;‘指与物非指也,’就句法说,犹‘马与白非
马 也。

⑥物指,各家注本都不同。旧注:“设使天下无物可指”,是以物、指
为二。陈遭:“设使天下无物可指”,是以指为动词。谭戒甫:“使天
下无物指以相对待,”也以物,指为二。伍非百以“物”字衍。陈柱
以“指”字衍。庞朴:“‘物指,为‘指,与‘物,之结果。原公孙龙
之意,盖‘指,之为物,不可名,不必名,本一独立自在物;‘指,之
用在指物而谓之,‘指,一经指‘物,,即与物结合而为‘物指,,
第 86 页

而可见可名,不复为‘指,。”屈志清:“物指,具体物的滁号。”
⑦屈志清:“依文意据金受申改为‘奚待于物而乃与为非指 ”增补
字。

通 变 论①

曰:二有一乎②?
曰 :二 无 一 ③。
曰 :二有右乎 ?
曰 :二 无 右。
曰 :二有左乎 ?
曰 :二 无 左 ④。
曰:右可谓二乎?
曰:不可。
曰:左可谓二乎⑥
曰:不可。
曰:左与右可谓二乎⑥?
曰 :可。

①此篇亦为问答式,今据庞朴主客分别。
②庞 朴:“ ‘二,和 ‘一, 是名家 论辩的 一个题 目。二, 指任一 合成
物,全体;一,指其组成要素、部分。”屈志清:“二,借喻两个不
同的部分,或两个不同的事物。”“一,借喻另一个新的整体,或一
个新的事物 “有,即‘为,,古二字可通。意为‘成为,、‘变
第 87 页

成 ,。”
③伍非百以《墨经》、《庄子》释“二无 ,说 “ ‘ 二 无 即《墨
经》的‘二与一亡,不与一在;’如果承认二有一,则二既为二,又
有一,将为三,这就是《庄子》中说的‘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
过此以往,巧历不能得。,”庞补:“所谓‘二无一,,包含有两个
意思:一是说,两个东西(‘二’)不能合成一个东西(‘一,,第三
者,
新的一)
;一是说,
由两个要素合成的东西
(‘二’)
,不再含有其
所由形成的要素
(‘一’)
。“
”‘ 二 无 一 ,
命 题 的 另 一 种 说 法,
是‘一
与一为二,,它由‘二无一,换质位后得来。”
④旧注:“左右合二(原误为一)位也。不可合二以为右,亦不可合二
以为左,明二必无为一之道也。”杜国库:“因为这‘一,和那‘一’
都是‘一,,不易区别,故又用‘左,‘右’来代替,取其较具体、
使人易懂。”庞朴:“‘一,‘一,为二,两‘一,亦不相同,故以
‘左,‘右,为喻
⑤旧注:“不可分右以为二,亦不可分左以为二,明一无为二之道也。”
⑥旧注:“左右异位,故可谓二。”

曰:谓变非不变①,可乎?
曰:可。
曰:右有与②,可谓变乎?
曰:可。
曰:变奚③ ?
曰:右。
曰:右苟变④,安可谓右?
曰):苟不变,安可谓变⑤?

③俞批疑“不”字衍文。谭戒甫疑“非”字本系“而”字。庞朴:“原
文无衍误。”旧注:“一不可谓二,二亦不可谓一,必矣。物有迁变
第 88 页

之道,则不可谓之不变也。”
庞朴 :“‘右 有与, ,即右得 左为与 。”谭戒 甫:“ 按马为四 足之
善,与牛可同党类;然则此右有与者,犹云马与牛也。”屈志清:“与,
参与。此处引申为‘参与者,‘参加者,。”
③奚,原作“隻”。谭戒甫改“隻”为“ ”。俞樾:“按变隻无义。
生,疑奚字之误。变奚者间辞也,犹言当变何物也。”据俞樾改。
④ 苟 : 如 果。
⑤各 家多以此 二句属上 读,并 疑下缺主 答之文 。唯陈澧 分上二句 为客
间,此二句为主答。丁鼎丞更谓应于此补“曰”字。(据陈柱《集解》
引 )今 从之。

曰:二苟无左,又无右,二者左与右,奈何①?
(曰):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②。
曰:何哉 ?
曰:羊与牛唯异③,羊有齿,牛无齿④,而牛之非羊也、羊之
非牛也⑤,未可。是不俱有而或类焉。
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⑥,未可。
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⑦,
故 曰 羊 合 牛 非 马 也。
非马者,
无 马 也。
无马者,
羊 不 二,
牛不二,

羊牛二,是而羊而牛非马可也⑧。
若举而以是⑨,犹类之不同⑩,若左右,犹是举 。

③根 据文意, 此句疑应 移至“ 左与右可 谓二乎 ?”曰“ 可”之后 作为


客间,而主无答。
②“ 曰”字根 据陈柱校 增。谭 戒甫疑“ 二苟无 左”前之 “曰”当 属错
简,应移在“羊合牛非马”之前。
庞朴:“自此以下,主以牛羊、青白等物为喻,证明二虽无左,又无
右,但左与右合,只可为二,不可另成他种新的一,以答复上句客难”。
第 89 页

合:组合、联合、合并。
⑧孙诒让:“唯,与虽通。”谭戒甫:“唯者,特也,独也。”
④谭戒甫、庞补:“牛无齿,指牛无上齿。”
⑤庞补:“此句各本不同,《道藏》本、守山阁本作‘而羊牛之非羊也
之非牛也,、《绎史》本作‘而羊之非羊也牛之非牛也。’兹据《百
子全书》本及下文校改。”
⑥旧注:“之而,犹之为也。以羊牛俱有角,因谓牛为羊,又谓羊为牛
者,未可。”谭戒甫:“此而字当假为‘若,,若有类似之义。”
⑦庞朴:“羊牛无尾,指无毛尾。”
⑧旧注:“马与牛羊若此之悬,故非马也。岂唯非马乎?又羊牛之中无
马矣。羊,一也、不可以为二矣;牛,一也,不可以为二矣;则一羊
一牛并之而二,可。是羊牛不得为之马,若以羊牛为马,则二可以为
三,故无马而后可也。”
王 琯 云:
“‘ 而,
训 ‘ 若,
训 ‘ 与 ’。
俱 见 《 经 传 释 词 》;
此 句 上 一 ‘ 而,
字,应作‘若,解,下一‘而,字,应作‘与,解,为古人上下文同
字异义之例。”
⑨庞朴:“举而以是,可看成‘以是(此)为举。’”
⑩庞朴:“犹,与由通,由于。”
谭戒甫:“犹是,即由是。并与下两句‘牛羊有毛,鸡有羽’连读。
庞朴:“犹:如同。”

牛羊有毛,鸡有羽。谓鸡足一,数足二①,二而一故三⑧;
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
合羊非鸡⑧。非,有以非鸡也④。
与马以鸡宁马⑥。材不材⑥,其无以类,审矣!举是乱名,
是谓狂举⑦。

①庞补:“谓鸡足,名义上的鸡足;数足,实际数的鸡足。”谭戒甫:
“谓者,概言之也,数者,指言之也。”
第 90 页

②谭戒甫:“而,犹与也。”庞朴:“而,与。”
③旧注云:“人之言曰:‘羊有足;牛有足;鸡有足。,而(同如)不数
其足,则似各一足而已。然而历数其足,则牛羊各四,而鸡二,并前
所谓鸡一足,则牛羊各五足,而(鸡三足)矣。夫如是,则牛羊与鸡
异矣。故曰非鸡也。”
④旧注:“非牛羊异(原为者)鸡以为非鸡;而牛羊之中无鸡,故非鸡
也。”谭戒甫读作: 非有以非鸡也。”庞朴读: ,有以非鸡也。”
金受申:“以,因。”
⑥庞朴:“‘与,‘以,一声之转,‘以,亦‘与,也,‘与,亦‘以,
也。又‘与……宁,与其这样,宁愿那样。”
⑥“材不材”:有成材与不成材之别,所以不属同类。
⑦谭戒甫:“各本多作‘举是谓 乱名,是狂举,,谓字错误在上也。”
孙诒让:“‘正举,‘狂举,之文,以意求之,盖以举之当者为正,
不 当 者 为狂。

曰 : 他 辩 ①。
曰:青以白非黄②,白以青非碧⑧。
曰:何哉 ?
曰:青白不相与而相与④,反对也⑤;不相邻而相邻,不害
其方也⑥。不害其方者,反而对各当其所,若左右不骊⑦。故一
于青不可⑧, 一于白不可,恶乎其有黄矣哉⑨?黄其正矣 ,是
正举也 。其有君臣之于国焉 ,
故强寿矣⑩

①旧注:“故又责以他物为辩也。”谭戒甫:“或人问辞也。”
② 庞 朴:
“ 以 ,与 。”
⑧屈志清:“碧,碧色,即青白色(俗称浅蓝色)。”
④谭戒甫:“青白不相与者,青自青,白自白,唯异而相反也。相与者,
青 与 白 或 类 而 相 对 也 。” 章 土 钊 于 “ 青 白 ” 下 加 “ 与 黄 碧 ” 三
宇。
第 91 页

谭戒甫:“反对也,应改为‘反而对也’,缺‘而’,据下文‘反而
对’句增。

庞朴:“当时的五行观念认为,青为本色。方位在东;白为金色,方
位在西。

孙诒 让以“骊 ”为“ 丽”之借 字。庞 朴:“丽 ,并也 。”屈志 清:
“意即‘附着’。”
庞朴:“一,动词,合一。”屈志清:“一于:统一于。,
庞朴:“恶、何。
谭戒甫:“当时五行家谓中央土,其色黄,为五色之中,故为正色。”
屈志清:“正举,正确的举例。”
陈柱:“其有”,疑“其犹,”声近之误。旧注:“白以喻君,青以
喻臣,黄以喻国。”
谭戒甫、伍非百俱疑“寿”为“俦”、“强”上声。俦:类也。庞朴:
“谓君之于国,强比为青白于黄。”屈志清:“强寿,指君、臣只有
如青、白那样各安其位,国家才能强盛而且巩固得长久。”

而且青骊 乎白而白不胜 也。白足之 胜矣而不胜, 是木贼金


也①。木贼金者碧,碧则非正举矣②。青白不相与而相与,不相
胜则两明也。争而明,其色碧也③。
与其碧宁黄。黄其马也,其与类乎;碧其鸡也,其与暴乎④!
暴则君臣争而两明也。两明者,昏不明,非正举也⑤。非正
举者,名实无当,骊色章焉⑥, 故曰两明也⑦。两明而道丧,其
无有以正焉⑧。

①庞朴:“贼 尅,伤害。按五行生尅的说法,金应该尅木。现在金未
能尅木,白不能胜青,反而被青伤害,这叫‘木贼金。’”
②庞朴:“五行观念认为,青、赤、白、黑、黄为五种正色,碧为杂色,
故 非正 。

③ 旧 注:
“夫 青 白 ,
不 相 与 之 物 也;
今相与杂而不相胜也。
不相胜者,

第 92 页

青染于白而白不全灭,是青不胜白之谓也多洁白之质而为青所染,是
白不胜青之谓也。谓之青而白犹不灭,谓之白而为青所染,两色并章,
故 两 明 也(两
。 明)
者(,青 )
白争而明也。
青白争明,
俗谓其色碧也。

④旧注:“黄,中正之色也;马,国用之材也。夫中正之德,国用之
材,其亦类矣。故宁取于黄以类于马。马,喻中正也。”“碧,不正
之色;鸡,不材之禽;故相与为暴之类。 庞朴:“类,指青白与黄
同为正色。”谭戒甫:“暴,旧训为乱,盖犹前非正举及狂举之义。”
⑤旧注:“君臣争明,则上下昏乱,政令不明,不能正其所举也。”
⑥庞朴:“骊,同丽。骊色,一色丽于他色而成之色。章,同彰。”屈
志清:“骊,同‘丽,,意为‘附着,。”
⑦庞朴:“‘一,中之‘二,互相争辉,各不相安,各不相让也。”
⑧旧注:“名者,命实者也多实者,应名者也。……若夫名乖于实,则
实不应名,上慢下暴,百度昏错,故曰骊色章焉。骊色之章,则君臣
争明,内离外叛,正道衰者,名实不当也。名实之不当,则无以反正
道之丧也。”
屈志清:“道丧:指道义就会伦丧。”“其无有以正 指那种混乱局
面,就无法纠正了。

坚 白 论①

“ 坚 白 石 三 ”,可 乎 ?
曰 :不可。
曰:二可乎 ?
曰 :可。
曰:何哉 ?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自得坚,其举也二。
第 93 页

曰:得其所白②,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
之石也之于然也⑧,非三也④?
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批不得其所白而
得其所坚者,无白也⑥。

①庞朴:“‘合同异,‘离坚白’,是先秦名家中的两大学派。就时间
顺序说,‘合,派在先,‘离,派在后,所以‘离,派也谈‘同异,
间题,即所谓的‘别同异,。公孙龙是‘离,派的代表人物。在《坚
白论》中 ,完整地保存了 这一派的‘坚白 ’观”。“‘坚 白石,使
‘离’派的观点得到充分表现。所以,公孙龙以‘白马说,成名,却
以‘离坚白’成家。
②傅山:“此‘所,字(‘得其所白’之‘所,)似非语词。‘所,字
暗谓石字,石谓白坚之所也。”
③旧注:“之石,犹此石。”傅山:“此‘于,字犹‘为,字。”谭戒甫:
“然者犹云自然。”庞朴:“然,如此。”
④ 也,
耶。
⑥扮:抚 摸。
庞朴:“《道藏》本、守山阁本均作‘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
其坚也,无白也。”此处据《子 》本、《绎史》本 ”

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①。坚、
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②?
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③。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④,其自藏奈何?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⑤。一二不相盈⑥,
故离。离也者,藏也。

①谭戒 甫改“不可以 谓石”为“不 可以循石”“ 疑循谓二字草 书形似


第 94 页

致误。谓字无义,下文作循石,循与拊同,故应为循石。”
②庞朴:“藏,动词。三,第三者。”屈志清改“藏三可乎”为:“藏
之可乎?”
③傅山改“非藏而藏也”为“非藏为截也 ”

④“以相盈”,原作“以相盛盈。”俞秘:“按盛,衍字也。谢注云:
‘盈,满也。其白必满于坚石之中,其坚必满于白石之中,而石必满
于坚白之中。故曰必待以相盈也。’是其所据本无盛宇。”谭戒甫:
“疑盛字为后人旁注,误入正文者:兹删去。”
⑤庞朴:“此句各本多不相同:《道藏》本作‘见与不见与不见离,’
守山阁本、《绎史》本作‘见与不见离不见离。’宋人旧注有:‘故
日见与不见谓之离。’此处据宋本改定。”
⑥“一二”,原作“一一”,据孙诒让校改。宋本也作“一二”。旧注
有:“于石,一也。坚与白,二也。此三名有实,则不相盈也。”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①,若广修而相盈
也②。其非举乎③ ?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
兼④。恶乎其石也⑤?
曰:循石⑥,非彼无石 ,非石无所取乎白石。不相离者,
固乎然,其无已⑧!
曰:于石⑨,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
不知焉多有见焉(有不见焉)⑩。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
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①庞朴:“二,指‘坚石’或‘白石,。三,指‘坚白石,。”
②庞朴:“广,宽。修,长。”
③ 举 :说 法。

庞朴:“兼, ‘独’的反义词
第 95 页

⑤庞朴:
“恶,
何。其,
原作‘甚,
,此据《百子全书》本及《崇文》本改。

⑥王琯:“循通楯,今抚楯字,以‘循,为之。”庞朴:“循,摩顺也。”
⑦旧注:“彼,谓坚也。 庞朴: 彼,不坚。”
⑧谭戒甫:“固乎然,犹云固于然。 其 无 已,
犹 云 无 止 时。
”庞 朴:
“‘固乎然,其无已,即本来如此,永远如此的。”王琯:‘其无
已,三字无辞,疑有脱鸽之。”
⑨庞朴:“于,所在。与下文之‘而在于石,的‘在,正相对产    
谭戒
甫疑“于”为衍字,应删。
⑩庞朴:“‘有不见焉’原缺,据文意补。”

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
任也①,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于石②,恶乎离?
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为坚③,而坚必坚。其不坚
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④,而坚藏。
白固不能自白⑤,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
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⑥。
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⑦?
故 离 也。
离 也者,
因 是 ⑧。
力 与 知 果,
不 若 因 是 ⑨。
且犹白 以目以火 见,而火不 见⑩,则 火与目不 见而神
见 多神不见而见离。
坚以手而手以捶⑩,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 。

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

①任:职责、任务。王琯:“‘任,训职训用,‘异任,言同之职责作
用不 同。”
②域:寓于、处于。
③俞樾 “‘物兼未与,当作‘兼未与物,。”
④ 若 :此 、其
第 96 页

⑤固:本来,固然。
⑥庞朴:“‘与之然,即‘也是这样,。”
⑦谭戒甫疑“坚白石乎”之“石”字为上文错简,故上文“则不白物而
白焉”应为“则不白石物而白焉,”而“恶取坚白石乎”应为“恶取
坚 白乎 。”
⑧杜国库谓“因是”即“因定”,解为“依乎事实”。庞朴:“公孙龙
此处所说之‘因是,,谓依乎‘坚白石,之‘本是,。”
⑨各家 注本读此句 多为“力与 知,果不 若,因是。 ”释“力” 为手之
抚,“知”为目之视。旧注:“果,谓果决也。若,如也。夫不固天
然之自离,而欲运力与知而离于坚白者,果决不得矣,故不如因是天
然之自离也。”庞朴:“本篇言手抚但用‘知,,言目见则用
‘见’,此处不应特殊。疑‘知,读‘智’,指上述对坚白的理智分
析;‘力’则兼指抚与视,指感性知觉。”“‘果’,争论。”
⑩孙诒让:“《墨子 经说下》有‘白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
此当亦作‘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 ’ ”

庞朴:“神,精神、理智。”
《庄子 天 下 》 有“ 一 尺 之 捶 ”
。庞 朴:
“ 捶 同 ‘ 箠 ’,
作 ‘ 棍、
杖,讲”

庞朴:“与,同样。”王琯:“与字无义,应系语助。”
庞朴:“《名实论》说:‘位其所位焉,正也。’事物处在它应在的
位置上,叫做正。公孙龙以‘离’‘独’为正。”

名 实 论①

天 地与 其 所 产焉 ② ,物 也 。 物以 物 其所 物 而不 过 焉 ⑧, 实
也④。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⑤,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
其所位焉⑥,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⑦;以其所不正⑧,疑其所正。其正
第 97 页

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①庞朴 :“《名实论》是公孙龙哲学的纲领性文章。《名实论》也可
以说是《公孙龙子》全书的诸论,这里给一些基本范畴都下了定义,
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同其他几篇共同构成了一个学说体系。秦汉
人写书喜欢把叙放在最后,这一篇因而也被编在末尾。”
②旧注:“天地之形及天地之所生者,皆谓之物也。”
③ 庞 朴:
“第 二 个‘ 物 其 ,
的 ‘ 物’ 字 ,
动词,
作 ‘ 形成 ,
、‘体现,
讲。”
谭戒甫:“物,相也;所物,谓所相之形色也。”
④珑朴:“实,同塞。 郑笺云:‘实当作塞,赵魏之东,实、完同
声。盆,是也。 寔 ,即 今 语 之 ‘ 本 质 ,。”旧 注 “
: 皆 无 过 差 ,各 当
其物,故谓之实也。”属志清:“实,实在,指物体处在其应处的时
空中,方谓之客观实在。”
⑤ 庞朴:
“第 二 个‘ 实 其,
的 ‘ 实,
字,动词,
作 ‘充 实 ,
讲。‘旷 ’ 与上 文
‘过’相对,
旷,空缺。
”“‘而 ’原缺 ,
据 王 琯、谭 戒 甫 校 补 。
”屈 志
清:
“ 实 ,用 作 动 词 ,
作 ‘ 占 据 ,讲 。”
⑥ 庞 朴:
“第 一个 ‘ 位其 ,
的‘位’字,
动词,
作‘处在,
讲。”谭 戒 甫:
“‘位其所位焉’前缺一‘而,
字。”
⑦ 庞 朴:
“第 一 个 ‘ 正 其 ,
的‘正,
宇,动词,
作‘矫正’讲。

”下 同 )
⑧庞朴:“《道藏》本无此句,此据《子 》本、《绎史》本及旧注
补。
旧注有‘以不正乱于正,
众皆疑之’,
可证。
伍非百改为‘不以其
所不正’,
亦可通。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①。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
行②;谓此而此不唯乎此③,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
而当④,乱也。
故彼彼当乎彼⑤,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
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
故彼彼止于彼 ,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
第 98 页

此且彼,不可。

①旧注,“唯,应辞也。”屈志清:“唯乎:唯,唯独、专一。唯乎,
意为‘专用于’。”
②彼谓:彼之称谓。(下句“此谓”即此之称谓。)
行:适用。
③谭戒甫:“谓此而此,各本皆作‘谓此而行’;不当而当,各本皆缺下
一当 字,
惟《子 》本、《绎史》本不误,兹据正。谓者属我;唯者属
人。如我谓彼而以为彼,不顾乎人,则人将不唯乎我之彼;由是我之
所谓彼者不行矣。”
④庞朴:“当,充当之称呼;不当,不适当。”
⑤谭戒甫:
“‘彼彼’者即上‘谓彼而彼’之缩文也。

⑥庞朴:“止,停。此处有‘专用于此,不得移动’之意。又,两彼字间
原有‘故,
字,衍。

夫名,实谓也①。知此之非此也②,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
谓也③;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至矣哉④,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⑤。至矣哉,古
之明 王!

①谭戒甫作:“夫名实,谓也。”“名以命形,名形不过为实,名实当
乃得谓之。故曰名实,谓也。”
② 谭 戒 甫:
“‘ 知 此 之非 此 也 ,
句,各 本 皆 作 ‘ 知此 之 非 也 ’;
兹据《子
》本、守山阁本、《绎史》本增改。”
③ 谭 戒 甫:
“‘ 则 不 谓 也 ,
,各本皆作‘明不谓也,
’兹据《子 》本、
守山阁本、《绎史》本增改。”
④庞朴:“至,高明。”
⑤谭戒甫改“镇其所谓”为“所慎其泪”。
第 99 页

其它(各家)有关公孙龙
逻辑思想的论述①
《孔丛子 公孙龙》②

公孙龙者,平原君之客也,好刑名③,以白马为非马④。或
谓子高曰⑥:“此人小辩而毁大道,子盍 、核)往正诸⑥?”
子高曰:“ 大道之悖,天下之交 往也⑦。吾何病焉 ?”或曰:
“虽然,子为天下故往也。”子高适赵,与龙会平原君家,谓之
曰: 居鲁遂闻下风⑧,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
然所不取于 先生者,独不取先生 以白马为非马尔。 诚去非马之
学⑨,则穿请为弟子。”

①这里的引文均依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分段和标点。
②此段内容与《迹府》篇相近,凡《迹府》篇中已作校释的地方这里均
略。
谭戒 甫:“《 孔丛子 》,前人 多疑其 伪;然间 有抄存 古说,殆 犹后
世辑佚之类,不可概视为无用矣。”
③谭戒甫:“刑与形古通用。”
④谭戒甫:“原作非白马,白字衍,兹删。”庞朴:“文中各句‘白马
非马,’原本皆误为‘白马非白马’。”
⑤或,有人。
谭戒甫:“子高,孔穿之字”。
⑥盍:何不。
⑦谭戒甫改“交往”为“校往”,并言:“《子 》 本作 交 往 ,《 祟
文》本作校枉,两皆有误。此即承上往正之义,犹言大道之悖,天下
第 100 页

之校正之者自然趋往也。”
⑧仆,谦词。
⑨谭戒甫、屈志清改此句为“诚去白马非马之学。”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也。龙之学正以白马非马者也①,
今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矣。今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②,不亦悖
乎!且夫学于龙者,以智与学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
教也。先教而后师之⑧,不可也。”

①谭戒甫改“者”为“著”。
②谭戒甫改此句为“令龙为无以教。”
③原无“先教”二字。谭戒甫:“据四部丛刊本,补下先教二字。”

“先生之所教龙者,似齐王之问尹文也。齐王曰:‘寡人甚
好士,而齐国无士?’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
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王曰:
‘善! 是真吾所谓 士者也。’ 尹文曰:‘王 得此人,肯 以为臣
乎?’王曰:‘所愿不可得也。’尹文曰:‘使此人于广庭大众
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夫士也,见侮
而不敢斗,是辱也,寡人不以为臣失①。’尹文曰:‘虽见侮而
不斗,是未失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不以为臣。则乡所谓士者,乃
非士乎?夫王之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令,故见侮
终不敢斗,是全王之法也;而王不以为臣,是罚之也。且王以不
敢斗为 辱,必以敢 斗为荣。是 王之所赏,吏 之所罚也; 上之所
是,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曲谬②,虽十黄帝,固所不能治
也。’齐王无以应。”
第 101 页

①谭戒甫改此句为“夫士也见侮而不斗,是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
②谭戒甫改“曲谬”为“四谬”。

“且白马非马者,乃子先君仲尼之所取也。龙闻楚王张繁弱
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 于云梦之圃 反而丧其弓,左右请
求之。王曰:‘止也。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
仲尼
闻之曰 :“楚王仁义而未遂 ,亦 日人得之而已矣 ,何必楚乎 ?
若是者,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也。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①,
而非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②,悖也。先生好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
也,欲学而使龙去所以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③!”
子高莫之应,退而告人曰:“言非而博,巧而不理,此固吾所不
答也。”

① 是:
赞 同、肯 定 。
② 非:
反 对、否 定 。
原缺“所”字。谭戒甫:“据四部丛刊本补所宇”。
③谭戒甫改此句为:“固不能当前也。”

异日,
平原君会众宾 而延子高①。
平原君曰:
“先生 圣人之后
也,不远千里来顾临之,欲去夫公孙子白马之学②。今是非未分,
而先生 音番)
然欲高逝,
可乎 子高 曰:
“理之 至精者 则自
明之,
岂在穿之退哉③ ?
”平 原 君 曰:
“ 至 精 之 说,
可得闻乎 答
曰:
“其说皆取之经传,
不敢以意。
春秋记‘六鹅 音议)
退飞④,
’覩
之则六⑤察之则 犹马也,六犹白也。银之得见其白,察之
则知其马,色以名别,内由外显,谓之白马,名实当矣。若以丝
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色名虽殊,其质故一⑥,是以《诗》
第 102 页

有‘素丝,,不曰‘丝素,;《礼》有‘缁布,,不曰‘布缁’。

牛,‘玄武,,此类甚众。先举其色,后名其质。万物之所
同,圣贤之所常也。君子之论⑦,贵当物理,不贵繁辞。若尹文
之折齐王之所言与,其法错故也。穿之所说于公孙子,高其智,
悦其行也。去白马之说,智行固存,是则穿未失其所师者也。称
此云云,没其理矣。是楚王之言‘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先君
夫子探其本意,欲以示广,其实狭之,故曰‘不如亦曰人得之而
已,也⑧。是则异楚王之所谓楚,非异楚王之所谓人也。以此为
喻,乃相击切矣。凡言人之者⑨,总谓人也。亦犹言马者,总谓马
也。楚自国也,白自色也;欲广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
宜去白。诚察此理⑩,则公孙之辩破矣。”

① 延:引 进、
邀请。
②公孙子、
即公孙龙。
③谭戒甫改此句为“岂任穿之退哉?”
④谭戒甫均改“鹤”为“貌”。“ ”同“ 貌 ”。
⑤谭戒甫:“睹之,原作视之。”
⑥谭戒甫改此句为“其质则一。”
⑦谭戒甫改此句为“君子之谓。”
⑧谭戒甫改此句为“故不如曰‘亦曰人得之而已’也。”
⑨谭戒甫改此句为“凡言人者”,删“之”字。
⑩谭戒甫改“诚”为“忱”。

平原君曰:“先生之言①,于理善矣!”因顾谓众宾曰:
“公孙子能答此乎 ?
”燕 客 史 由 对 曰:
“辞 则有焉,
理 则否 矣。

①谭戒甫删“之”字
第 103 页

公孙龙又与子高汜论于平原君所,辨理至于藏三耳①;公孙
龙言减之三耳甚辨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去。明日,复见。平原
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辨也,先生实以为何如?”答曰:“然,
几能减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为减三耳,甚
难而实 非也;谓减 两耳,甚易 而实是也。不 知君将从易 而是者
乎?亦其从难而非者乎②?”平原君弗能应。明日,谓公孙龙曰:
“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
理,终必受绌。”

①《吕氏春秋》皆言“辩”。“辨”均应为“辩”。
②谭戒甫删“其”字。

《吕氏春秋 淫辞》

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深而辩,至于藏三牙①。公
孙龙言 藏之三牙甚 辩。孔穿不 应,少选,辞 而出。明日 ,孔穿
朝,平原君谓孔穿曰:“昔者公孙龙之言甚辩。”孔穿曰:“然,
儿能令藏三牙矣。虽然,难。愿得有问于君:谓藏三牙甚难而实
非也,谓藏两牙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将从难
而非者 乎?”平原 君不应。明 日,谓公孙龙 曰:“公无 与孔穿
辩。”

①《孔丛子 公 孙 龙 》 均 为 “减 三 耳 ” 。 故 “ 牙 ” 均 应 为 “ 耳 ” ,与
《公孙龙子 通变论》之“鸡三足”命题同类。
第 104 页

《吕氏春秋 淫辞》

空雄之遇①,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②,秦之所欲
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
赵欲救之。秦王不说③,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
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
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
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④:‘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
也,。”

①空雒,原作空雄。谭戒甫:“毕玩云:‘空雄,前听言篇作空格。此
疑本是空雒,写者误耳,按毕校是,兹据改正。”
空 雄,
地 名。
遇,
会也 。
②以来,
以后也。
③说,
同 悦:
高 兴、
愉快。
④使、
使者。

附 :所 引 注 释 本 书 目

①谢希深:
《公孙龙子注》,
简称《 日注》
②傅山:《霜红龛集 外编》
③辛从益:《公孙龙子注》
④陈澧:《公孙龙子注》
第 105 页

俞樾:《读公孙龙子》(见《俞楼杂纂》)
孙诒让:《札迻》
金受申:《公孙龙子释》
王馆《公孙龙子悬解》
陈柱:《公孙龙子集解》
伍非百:《公孙龙子发微》
王启湘:《周秦名家三子校铨》
章士钊:《名学他辩》
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
屈志清:《公孙龙子新注》
第 106 页

墨家指墨子学派。墨子姓墨名翟(约公元前 一前
年),鲁国人,曾做过造车的工匠,后来上升为知识
分子的士,当过宋大夫,创立自己的学派,和儒家思想进
行 斗 争。
春 秋 末 年,
并 称 儒 墨“ 显 学 ”
。墨 子 学 派著 有 《 墨
子》一书。
《墨子》一书,《汉书 艺文志 著录七十一篇,

只保存五十三篇,包括墨子及其后学的思想资料。其中
《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
取》、《小取》六篇被称为《墨辩》,多半是“后期墨
家”著作。它集中论述了墨家逻辑学说。其余属于“前期
墨家”主要是墨子本人的思想资料,是墨辩逻辑学的前
驱。
墨辫六篇是墨子一传或多传弟子的集体著作,书的写
成在战国中后期,时间不晚于荀子。墨子代表当时小生产
者利益,而墨辩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墨
辩包含了后期墨家的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政治经济
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思想。自然科学中,光学的成
第 107 页

就很突出,社会科学就推逻辑学了。
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到了墨辩,就进入了一个划时代阶
段。它在当时科学发展所提供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把墨子
以来论辩中所使用的逻辑方法和思维原则,予以总结,并
结合与当时形形色色诡辩论作斗争的经验,写出了中国逻
辑史上极其辉煌的一章,而和同时代西方亚里士多德遥相
媲美。
这儿所选编的,除逻辑学内容外,还包括认识论以及
理论斗争中的应用逻辑等有关资料。
墨辩是中国古书中误、衍、脱、窜最多、最为难读的
一种。
我们的校注,
除一般性词义,
都是根据当前流行的有
代表性的几种注释本,
加以引述,
以供读者参看。
《墨子》
书原文是依据孙诒让定本《墨子闲诂》。

经上、经说上 (节选)

〔经〕故①,
所得而后成也。
〔说〕(故)②小故③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
端④。大故有之必无然⑤。若见之成见也⑥。

①故:原因、条件。高亨:“所谓故,即因果之因也。”
②凡 《经 说》上 、下的 标题 字都用 “() ”表 示。
第 108 页

③小故:指成事的部分原因。高亨谓小故即“体因”。谭戒甫:“此谓
成事之原因,苟有其一部分,则不必然多苟无其一部分,则必不然。
以其为体,故曰小故。”
④体:谭戒甫谓部分之义。
体也若有端:
孙 诒让:
此“五字与上下文 义不相属,
张校 移著下节体字
上。云“物之有体,若有其端。”伍非百校改为:“体也若尺有端。”
尺、端:高亨:“几何学上之线,墨经谓之尺。几何学上之点,墨经
谓之端。

⑤大故:高亨谓之“兼因”。即成事的全部原因。
有之必无然:孙诒让疑当作“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⑥见:能见,有所见。
成见:见的结果。

〔经〕体①,
分于兼②也。
〔 说〕
( 体)
若二 之 一,
尺 之端 也③。

①体 :与上条 体”同义。
②兼:指事物的总体。孙诒让:“盖并众体则为兼。”
③若二之一,尺之端也:好象组成二的一,组成线的点。

〔经〕知①,
材②也。
〔说〕(知材)③知④也者,所以知⑤也。而必知⑥,若明⑦。

①知:指认识能力。
②材:高亨:“感觉之本能谓之材也。”
③知材 :谭戒甫:“牒经标题用知材二字,乃变例 。梁启超谓材字衍
文,不免拘泥。”
④知:与“知,材也”之知同义。
⑤⑥知:知晓。
⑦明的含义是:比如眼有视力,定能见物。
第 109 页

〔经〕虑①,
求②也。
〔说〕
(虑 )
虑也者,
以其知③有求也,
而不必得之④,
若睨⑥。

①虑:高亨:认识能力的求知状态。
②求:探求。高亨:“求者,谓以其本能之知求知物也。”
③以其知:指用人们的认识能力。
④不必得之:探求不一定就能得到。
⑤晚:脱,邪之异体宇。古邪与“斜”通。高亨 “以目之明有所寻
视谓之睨 。”
谭论斜视不必得其真相。

〔经〕知,
接①也。
〔说〕(知)知②也者,以其知过物③,而能貌④之,若见。

①接:接触。认识能力与事物接触。
②知:高亨谓“知接”之知义。
③知:高亨谓“知材”之知义。
过:接触, 经历。
④貌:描画也。孙诒让谓吴抄本作兒。
说文:兒,颂仪也。
能貌之:孙诒让谓能知物之形容。

〔经〕 ,明 ② 也。
〔说〕
(忽 )
想也者,
以其知论物③。
而其知之也著④。
若明⑥。

①忽:旧本鸽恕,从孙校。高从顾说,谓愁古智字,明审也。谭戒甫谓旧
本恕字不误。论事物有不能接知者,故恕尚焉。恕者推概比度之义。章炳麟:
“心能推度曰恕 故夫闻一以知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恕之事也”。
第 110 页

②明:明察。能见人之所不见。
⑧论物:探求论究事物,整理出伦序条理。
④著:深切 著明。
⑤若明:象目明见物,明确精审。

〔经〕行:
为也。
〔说〕
(行)
所 为 不 善 名,
行 也。
所为善名,
巧也。
若为盗①。

① 说 文 二善 字,
疑 当 作 差,
形 近而 误。
“ 所为 不 差 名,
是 言 行 一致,
名实相
符,
乃 可 谓 之 行。

”所 为 差 名,
是 言 行 相 差,
名 实 相 违,
则 是 巧,
不得谓
之行。

”巧者行 丑而名 美,
是 盗名也,
故 曰:
若为盗。

”从 高 说 )
谭 记:
善,缮的省文,矫饰之义;故“缮名”和沽名钓誉或买卖名声相同。

〔经〕实,
荣也①。
〔说〕(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②,不若金声玉服⑧。

①张惠言说,荣谓光华之外见者。实是质,存于内,荣是文,见于外。
有诸内,必形诸外。
②“人”字梁校改为“之”。金声,金属的声音。
③玉服,玉的文采。说文的意思是说,因为实存于内,不可见,靠荣来
表之于外,这就要使表之于外的荣恰如其本来面目,不象金声玉服
只有外表而无其实。

〔经〕信,
言合于意也①。
〔说〕不以其言之当也⑧,
使人视城得金③。

①言是语言表达形式,意是主观的判断。二者相一致就是信。
②不以其言之当也:不为必之误,从孙校。当谓符合事实。这句话的意
思是,信不但是言意相合,而且还要求合于事实。
第 111 页

③视城得金:告人以城上有金,视而果得之。

〔经〕生,
刑与知处也①。
〔说〕
(生)
楹②之生,
商不可必也③

①刑与知处:刑同形。生命就是形体和认识能力相结合。
②楹系盈之误,从吴抄本。盈:相含,相结合。
③商:孙谓商当为常。常不可必,说人的生命,常不为定。

〔经〕卧①,
知无知也②。
〔说〕
(卧)

①卧:高亨:“墨家所谓卧,同于他书所谓寐,今语所谓睡也。”
②梁启超:上知字为知材之知,下知字为知接之知。
③此条有标题字而无说。

〔经〕梦,卧而以为然也①。
〔 说 〕( 梦 )②

①卧而以为然:卧,同寐。寐中所见本无其事,而以为实有其事。
② 此 条有 标 题 字而 无 说 。
孙 诒 让:
疑 以“卧 ”
“梦
、 ”义 易 明,
故述 而 不 说。

〔经〕平①,
知无欲恶也②。
〔说〕
(平 )
惔 ③然 。

①平:心中平正,欲恶两忘。(据孙、曹说)
②欲恶:
高亨:
“欲恶犹好恶也。
喜乐者好之情也。
怒惧忧哀者恶之情也。

③惔:安也、恬也。
第 112 页

〔经〕誉①,
明美也。
〔说〕
(誉之)
②必其行也⑧,
其言之忻④,
使人督之⑤。

①誉 :说明某人的美德。
② “之”字疑为衍文。
③必:谭戒甫据说文释义引伸为“必然”。行:行为。
④忻 :忻通欣。
⑤使人督之:上条经说误窜。(从高校)

〔经〕诽①,
明恶也。
说〕(诽)必其行也,其言之析②。

①诽:非议。
②忻:梁启超校忻为作。作:惭愧。使人因诽而感到惭愧。孙诒让疑说
文涉上而误,下有捝文。曹挺文义增补,作其言之不忻,使人改之。
言之戚然,使人改过而迁善。谭戒甫改作止其行也,其言之作。欲使
阻其恶行。

〔经〕举①,
拟实②也。
〔说〕
(举)
告以文名⑧,
举彼实也④。

①举:名词,概念,墨家称为举。
②拟实:高亨:以名摹拟事物之实。
⑧文名:见诸竹帛用符号系统书写出来的称为文名。孙谓文为之字之误。
④实也:旧本实也下有故字。孙断属下条,曹笺移也字上。实故指事物
的本质属性 。

〔经〕言①,
出举也。
第 113 页

〔说〕
(言)
故言也者,
诸 口 能 ② 之,
出 民 ③ 者 也,
民若画俿
也④。言也,谓言犹石致也

①言:高亨:“必为举而后为言,即必为句而后为言。”言是判断,命
题。
②口能:孙诒让:“疑口能,即谓口之所能。”
③民:孙诒让校“民”为“名”。下民同。
④民若画虎也:毕谓俿为虎之异文。高亨:“物有实有名,物之实犹虎
也。物之名但书其字,不读其音,犹画虎也。”
⑤言也,谓言犹石致也:谓字移言字下,转写误倒,读“言,谓也”断。
(从范校)言谓也是说言是有所陈说。犹,同由,石致为名致之误,
(从孙说)言犹名致,意为言由名组成。

〔经〕且,
言然也①。
〔说〕(且)自前曰且②,自后曰已③,方然亦且④。若石者
也⑤。

①且 :时态词。
然:事情的经过。
②且:且是将然,就事未然之前而言。
③已:已是既然,就事既然之后而言。
④方然亦且:方然是不前不后,方今如此,也叫且,它指现在。
⑤若石者也:俞秘谓涉下条经说君以君名者者也而衍,又误名为石。

〔经〕同,
异而俱于之一也①。
〔说〕(同)二人而俱见是楹②也,若事君③。

①异而俱于之一:俱,同。之,此。这句意思是说,相异的对象,有其
同一性,可同之于此一,
第 114 页

② 楹 : 柱 也。
③若事君:好象众人同事一君。

〔经〕穷,
或有前不容尺也①。
〔说〕(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②。

①或,同域,即区域,指空间而言。经文的意思是说,区域之前,不容
一线,空间已尽,就叫穷。
②经说的意思是说,区域之前不容一线,叫有穷。区域之前,还能容线,
叫 无 穷。

〔经〕尽①,莫不然也。
〔说〕(尽)但止动②。

①尽:高亨:“墨家所谓尽,与穷异义。穷者域之本休尽也。尽者物之
所然尽也。如云:‘物尽如此,,即物莫不如此。”谭戒甫:“尽者
色举之词。”尽有全称之意。
②但止动:但当作俱,犹尽也。止动,犹动静也。高亨:物之尽然,有
静象 ,有动象 ,如云草 尽青,花 尽红,此 静象之尽 然也。如 云尤尽
状,鸡尽鸣,此动象之尽然也。

〔经〕损①,
偏去也。
〔说〕(损)偏去也者,兼之体也。其体或去或存,谓其存者
损②。

①损:在事物的总体形量中,偏去其一部分。
②谓其存者损:曹耀湘说,不曰去者损,而曰存者损,何也?去者已去,
不可曰损也。存者失其偶,故曰,损也。
第 115 页

〔经〕必①,不已②也。
〔 说 〕( 必 )谓 执者也③,若弟兄④,一然者,一不然者,
必不必也⑤,是非必也。

①必:范耕研:“必读若毋亿毋必之必,谓事理之必然者。”在墨经中
有必然判断之意。
②不 已:已 借为改, 已改同 声系, 古通用 。(从 高改)不 已:固 定不
变。
③ 塞: 当作壹,(从高改)壹执者也:执一而不变。
④若弟兄:如弟兄的关系,有弟必有兄。
⑤必不必也:上必字疑为衍文。

〔经〕盈①,莫不有也。
〔说〕
(盈)
无 盈无 厚 ②

①盈:詹剑峰,汪奠基以概念内涵解本经。汪云:物类概念必有其内涵
性质,均谓盈莫不有也。高亨:盈谓二者相函,有此则有彼、有彼则
有此 。
②厚:为几何学上之体积,无所盈:则不成厚。

〔经〕坚白,不相外也①。
〔说〕()②于尺无所往而不得,得二③。坚异处不相盈,
相非是相外也④。

①石,质坚,色白,坚白相盈,二者不相排斥(外)。
②此说原无标题字。谭谓坚字当在于字上,转写误脱、应为标题字。孙
又谓坚下当有白,亦通。
曲尺,孙治让校改为石。下得字重,二字连得字读断。二指坚白 坚白
第 116 页

俱在于石,说坚盈白,说白盈坚,故说“得二”。
④这是反证。意思是说 :如果坚白异处,那就是相排斥,也就是相外
了。

〔经〕樱①,相得②也。
〔说〕(樱)尺与尺俱不尽③,端与端俱尽④,尺与或尽或不
尽⑤,坚白之樱相尽⑥,体樱不相尽⑦, 端 。

①樱:孙诒让:“庄子大宗师释文引崔譔云,樱有所系著也。毕云:玉
篇云,樱,结也。杨云:樱引也。几何原本所谓线相遇也。按杨说亦
通。”梁启超:樱,相接触也。
②相得:梁启超:相得,相衔接也。张纯一谓盈、尽意义有别,“盈者,
周编在融,无质碍,不可分也。樱则或有质碍,或无质碍,纵密合为
一,不尽如盈之周偏互融也。”高亨:二春相交,则二者相得。
③经说举出樱的相得有尽有不尽的不同情况。
尺与尺俱不尽:孙诒让:“言尺与尺相樱,则前尚有余地,故两俱不
尽 。”
④端与端俱尽:孙怡让:“旧本与鸽无,俱伪但。张云:无疑当作与,
但当作俱,
是也。
今 据 改。
经上云端,
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
是端前更
无余地。
故相樱则两俱尽。
”谭 戒 甫:
“盖 此 但 字 必 不 可 改 。
端之为物,
量属极微,大小莫分。可无差相,一切空时,皆为尽也,故曰但尽。
但尽者,惟此为尽耳。”
⑤尺与或尽或不尽:孙诒让:尺与下,疑当有端字。误错著于后,言尺
与端相樱,则端尽尺不尽。
⑥ 坚 白 之 樱 相 尽:
孙 诒 让:
“此言坚白虽殊,
而同托于石,
性色相含,

演无间,故其樱为相尽。即经说下坚白相盈之义。”
⑦体樱不相尽:孙诒让:“官凡物两体相樱,虽樱而各自为体,不能相
含,
是即不相尽也。

〔经〕法①,
所若②而然也。
第 117 页

〔说〕(法)意规是三也俱,可以为法③。

①法:墨家所谓法,包含标准,型范,法则等意义。
②若:高亨:“尔雅释言:若,顺也。释名释言语;顺,循也。”
③意规员三也俱,可以为法:高亨:员读为园。俱读为具。人之行事造
物,其程序有三:一曰目的;二曰工具;三曰结果。有某项目的,用
某项 工具, 得某项 结果。 三者备 具,无所 参差, 则其法 乃可谓 之法
也。“故”必意规圆三者备具,而后其法乃可以为法。

〔经〕说①,所以明也。
〔 说〕 () ② 。

①说:高亨:“说者所以申明其意旨。”
②本条无说。

〔经〕攸①,
不可两不可也②。
〔说〕(彼)凡牛枢非牛③,两也无以非也④。

①彼:攸当作彼,形近而误。(从孙校)梁启超:“彼者何?指所研究
之对象也。能研究对象之主体为我,故所研究之对象对我而名彼也。”
汪奠基谓彼为争论的论题,或待证命题。沈有鼎以为彼是《墨经》的
特别的术语,用来表示一对矛盾命题。温公颐据梁说并进一步发挥,
指出彼为物质界的对象。肯定其唯物主义精神。
②不可两不可也:一对矛盾命题其中必有一正确。不能两者都不正确。
反过来说,也不可能两者都正确。经义把矛盾命题适用于排中律,矛
盾律表示出来了。梁启超谓下不可二字涉上文而衍。谭戒甫:上“不
可”两字读绝,乙转两不字。
③凡牛枢非牛:孙诒让:“牛枢疑木名,牛枢段牛为名,则非真牛,故
曰非牛。”高亨:“‘凡,当作兕,‘兕牛,谓兕乃牛类也。‘兕
第 118 页

牛’此一命题也。枢疑当读为 初)。 者兽名,虎之类也。


此凡一命题也。兕牛与 非牛,本两命题。故曰:兕,牛、枢非牛,
两也。”谭戒甫认为:枢为区之繁文,非牛为负概念。
④两也无以非也:孙诒让:“谓牛枢与牛,两者实不同,则不足辩也。”
谭戒 甫:“一 辞之辩, 若不能用 两义,即 失辩之初 意。故曰 两也无
以,非也。”高亨:“以字下当有相字,两方所持为两命题。则无以
相非,无以生辩,故日无以相非也。”

〔经〕辩①,争彼也。辩胜,当②也。
〔说〕(辩)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③。
不俱当,必或不当④。不若当⑤犬。

①辩:即辩说之辩义。
②当:正确,符合客观实际。
③是 不俱当: 矛盾命题 不可能 两者同时 都符合 客观实际 而皆真, 所以
说,
是 不 俱 当。
④孙诒让:“必上毕本有‘不’字,今报道藏本、吴抄本删。”必或不
当:不能俱当,必有一不当。
⑤若当:范耕研谓“若当”两字转写误倒。若犬是拿犬作喻。如果所见
是犬,甲说这是牛,不符合客观实际,不当;乙说这是非牛,这话就
当。

〔经〕已,成,亡①。
〔说〕(已)为衣,成也。治病。亡也②。

①已:张云:“已谓事之已然,结果也。”已有成亡二义。
②成、亡:事已成为成,如缝衣已成,有积极意义。亡,物亡之亡,如
病已治愈为亡,有消极意义。
第 119 页

〔经〕使①,谓②,故③。
〔说〕 (使)令谓,谓也 ,不必成④ 。湿 ,故也,必待所为之
成也⑤。

①使:《说文》:使,令也。是假设词。这里所谓使,指假设两现象具
有 因果 关系。
②谓:吴抄本作非,据孙校改。
③故:说文段注,“故,使为之也,今俗云原故是也。”
④令谓,谓也,不必成:令谓作为使之一义来说,指假令其如此,但这
种假设尚有待事实的验证,所以不必成。梁启超谓“谓”字重,读令
字逗。高从梁改。并改令为今。今谓是“就今日之事两假设之,其事
未必果成。”谭戒甫谓不必成的成字,应连下湿字读。成湿而成故。
令谓是不必成故,即有之不必然的小故。
⑤湿,故也,必待所为之成也:湿为举例词。故作为使的又一意义,指
它作为客观事物形成的所以然的原因,具有客观的必然的因果联系。
它是必有此原因而后成的。如土湿由于水浸。
谭谓“故应属大故,故曰必待所为之成,即有之必然也。”高改湿为
昔,昔故是就昔日之事而假设之,其事必己成而后可。

〔经〕名,达、类、私①。
〔说〕
(名)
物,达也②。
有实必待文多也⑧。
命之马,
类也④。
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⑤。命之藏,私也⑥。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声
出口,俱有名,若姓字 。

①墨经从外延方面,划分概念为达、类、私三类。
②物,达也:达名,物类的普遍概念,外延最大,包括一切事物。
③文多应作之名,从孙校。之训此。命之二字应连本句读。
④马,类也:马是类名。是马这类事物的通称。比达名外延小。
第 120 页

⑤必以是名也:下句的命之二字应连读。谓有马之实都以马名命之。
⑥截,私也:藏是奴仆名,私名,一名一实,外延最小。
⑦若姓字:字原作宇,从毕校。字下原有 字,旧本连下条经说,应移
正。从杨、梁校。谭谓 应作俪。这句话的意思是,实之有名,好象
人有姓字。

〔经〕谓①,移、举、加。
〔说〕 ②(谓)狗犬命也③。狗犬,举也④。叱狗,加也⑤。

①谓:陈说,断言,相当于命题。谓有移、举、加三义。
② :见上条经说注⑦。
③狗犬命也:命应为移,从孙校。狗犬是举例,谓狗犬也,断定狗属犬
之一类(狗是犬之小者)。移就是移犬之名去谓狗之实。
④举也:举是拟实。就是对大的犬命名为犬,对小的犬,命名为狗,表
示狗犬并举。
⑤叱狗,加也 :叱狗是对当前的动物诃斥之为狗,以狗之名加以狗之
实 。

〔经〕知,闻,说,亲,名,实,合,为①。
〔说〕(知)传受之,闻也②。方不麋,说也③。身观焉,亲
也④。所以谓,名也⑥。所谓,实也⑥。名实锅,合也⑦。志行,
为也⑧。

①本经为基经对知识所作的分类。就知识来源说,有闻,说,亲三类。
就知识的内容说,有名、实、合、为四类。
②传受之,闻也:从传闻得到的知识,就是闻知
③方不 ,说也: 同 障 ,方不 即方域不能障碍。例如从墙隙看见一
只角,就推知墙外有牛,墙不能障碍,可见说知就是推理所创获的知
第 121 页

识。
④身观焉,亲也:亲身经历所得的知识就是亲知。
⑤所以谓,名也:名摹拟实,从判断上说,处于宾词地位,用以说明主
词。所以说,名是所以谓。
⑥所谓,实也:实是反映客观实物的主词,它是所谓。
⑦ 名 实 耦,
合 也:
辐是二人俱耕。
名实相特,
主 宾 相 应,
如 耦 耕中 没 有 参
差,这就是所谓名实辐,合也。
⑧志行,为也:志行是动机和意志,行是行动。志行合在一起就是为。

〔 经〕 闻,
传,亲①。
〔说〕(闻)或告之,传也。身观②焉,亲也。

①传、亲:高亨:“闻有两种,一曰传闻,二曰亲闻。传闻者或传某之
说以告我,而我闻之,是间接之闻也。亲闻者,我亲身在场,亲见其
人,亲闻其说,是直接之闻也。”
身观:亲历其境。

〔经〕见①,体②,尽③。
〔说〕(见)时④者体也,二者尽也。

①见:就上文身观所见,有体见尽见二义。
②体:一部分。
③尽:全部。
时:孙诒让校改为“特”字。

〔经〕合,
击宜必①。
〔说〕
(古)
② 兵 立、
反 中 ,志 工 ,正 也 ③ 。
减之为,
宜也
非彼必不有⑤,必也。圣者用而勿必,必也者可勿疑⑥。
第 122 页

①合乃名实祸合也之合。合有正合、宜合,必合之分。
击:当作正,从孙校。
②古:孙从杨校作合。
③兵立、反中、志工,正也:兵立曹校作并立。工,功之省文。谭戒甫
从判断的语句形式解释说文,认为正合有二,一为并立,即主宾词并
立,不用中介,如狗犬。一为反中,把系词不辍于中,反置于宾词之
末,如狗,犬也。志、工为立辞二大原则,志则白其义,功蒯是呈其
效,并立,反中都符合这原则。
④减之为,宜也:减之为是宜合。据谭说,减为私名,为乃行为,各有
本义,用之字联结起来,成为复名,叫做藏之为,(减所有的行为)
它是一名,不可分为二事。
⑤ 非彼 必不 有: 这 属于 条件 判断 ,其 形 式为 “非 …… 不 … ”或 “非
必不……”,它表达客观事物的必然关系,故为必合。
⑥圣 者用 而勿必 ,必也 者可 勿疑: 这两句 系下 条说文 ,应移 正。 从谭
改。

〔经〕同,重,体,合,类。
〔说〕(同)二名一实,重同也①。不外于兼,体同也②。俱
处于室,合同也③。有以同,类同也④。

①重同也:二个不同的名,同指一实叫重同,如犬和狗。
②不外于兼,体同也:部分(体)同含于全体(兼)叫体同。如白马包
含在马中。
③俱处于室,合同也:二物合处一处,如桌椅同处一室,叫做合同。
④有以同,类同也:事物就其一点有相似之点,如牛马同为四足兽,就
是类同。

〔经〕异,二,不体,不合,不类。
〔说〕(异)二必异①,二也。不连属,不体也②。不同所,
第 123 页

不合也③。不有同,不类也④。

①二必异:二体异实,如牛和马。
②不体也:二体异实,不相连属,如植物的枝叶与动物的四肢。
③不合也:不同所,如室内桌椅与室外桌椅。
④不类也:指类的不同。如动物和星球。

〔经〕同异交得,放有无①。
〔 说 〕 ( 同异 交 得 ) 于 福 家 良, 恕 有 无 也 ② 。 比度 , 多 少
也③。
免 还 园 , 去 就 也 ④ 。鸟 折 用 桐 , 坚 柔 也 ⑤ 。剑 尤 早 , 死
生也⑥。处室子,子母,长少也⑦。两绝胜,白黑也⑧。中央,
旁也 ⑨。 论行 行行 学实 ,是 非也 ⑩。 难宿 ,成 未也 。兄弟、
俱适也 。身处志往,存亡也 。霍为,姓故也 贾宜,贵
贱也

①同异交得,放有无:交,交杂参错。得,接触。放,借为方,比方也。
梁启超:“此言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即同异交得之理也。”
②于福家良,恕有无也:福借作富,古字通用。皂即阜隶之阜,指奴仆
地位之稍高者。恕当作愁。言富家有财产,而富家之阜隶则一无所有,
吾人于富家与阜隶则知其有无之异。
③比度,多少也:比较度量物之数量之多与少。
④免 还园,去就也:虭为轫之误,轫碍车之木。免轫:即发轫,谓车
之将行,免去轫。园借为辕,车之前辕。还辕,即还转车辕。免去其
轫,还转车辕,乃将去此处而就彼处。
⑤鸟折用桐,坚柔也:折,逝,犹飞也。用桐,当为甲桐之误,甲为介
虫类。桐,同动。此言鸟之飞逝,形体轻柔。介虫的行动则坚固。
⑥剑尤甲,生死也:尤,异也。剑欲人死,甲保人生,性异也。
处室子,子母,长少也:子字误重,高据于省吾校改。母子同处一室,
第 124 页

有长有少。
两绝胜,白黑也:绝当为色交二字的误合。两色交胜,此言两色如黑
白可以交相胜,多者胜。
中央,旁也:谓有四旁,而后有中央。
论行行行学实,是非也:重二行字,胭。论为评论,学为研究。评论
人伦之行为,研究事物之实际,是非并见。
难宿,成未也:难为鸡之误。鸡宿谓雌鸡伏卵即今人所谓鸡抱窝也。
此时鸡已长成,卵则犹未也。
兄弟,俱适也:适,得也,兄弟长幼异而分同。宜相友爱同。
身处志往,存亡也:身处此而志他往,是形体存于此而心已亡(往)
于彼。
霍为,姓故也:霍,鹤之省文,为,称猴。姓借为性,本性也。故谓
习惯。鹤称猴之成为鹤、狝猴,各有其性与故。
贾宜贵贱也:贾读作价,宜,适当。物价相比,适当为宜,超出为贵,
不及为贱。

经〕闻①,耳之聪②也。
〔说〕()③。

闻 :听。
耳之聪:谭戒甫:“管子宙合篇:耳司聪,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
孙诒让谓此条无说,疑有缺佚。

〔经〕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①。
〔说〕()。

①张纯一谓本条疑系前条之说,循上有闻字标经目也,今本脱之,故误
以为 经.
第 125 页

〔经〕言,口之利也①。
〔说〕()。

①张纯一谓此即前条之说,执上当有言字,今本脱之。

〔经 〕诺①,
不一,
利用 ②。
〔说〕(诺)超、城、员、止也③。相从,相去,先知,是,
可、五色④。长短,前后,轻重援⑤。

①诺:应也。它是辩论双方的对答方式。谭戒甫:大抵实名成辞,必有
一许一不许,方起争论。其一许,一不许,即已许之而敌不许也。故
凡由已许所提出之题义,以与不许之敌方相论决者皆谓之诺也。
②不一,利用:诺非一种,人宜善用之。范耕研理论辩固应驳难,而应
承诺处,亦不可不承诺之,且有姑先承认,渐引之归己意者。故曰:
不一 利用。
③超城员止也:未详其义,恐有讹脱。据张纯一校:超当为起,谓既诺
必起而行。是为正诺。员、城误倒,员为负之形误。负,背也,言不
允彼所谓,义与相去正合。城为成、土二字误合。成为惑之形讹。或
同惑,言未即信彼所谓,与下文无知相应。土,吐也,吐犹出也。谓出
口而应,与下文是义近。止也,谓于所诺之事,适可而止,不再进也。
适合 五数。高 亨校释 不同,略 谓“超 城员止也 ”当作 “诒诚负 正五
也。”以诺之本体而言,则有四种:诒诚,口诺之而心未应之者也。
诚诺,口诺之而心亦诺之也。诒诺与诚诺义相反,此一系也。负诺为
否定之诺,正诺为肯定之诺。问为否定,则诺亦否定。间为肯定,则
诺亦肯定。负诺与正诺,二者义相反,此一系也。
④相从, … 五 色 : 色 当 作 也 。 从 孙 校 。 高 谓 以 诺 之 应 用 育 , 姻 有 五
种:一、相从,彼之所言,我顺从之而云诺。(首段均高释,下同)
谭释为曲从段论,意在破段。二、相去,高改去为合,相合之诺,彼
之所言,与我意相合,而云诺也。谭不改示,谓相去为故违段论,求
第 126 页

中巳说。伍非百:彼谓而我违之,如应之曰否,或不然者是也。三、
先知,彼之所言,我先知之,而云诺也。谭谓证明的论题,为主段共
许的 师说。 伍改作 无知, 彼谓而 我不知所 谓,如 应之曰 :何谓 也。
四、是,彼之所言,我以为是,而云诺也。谭谓是训正、训实,论题
真实 而正确 。伍谓 暂以为 是,而 将有不应 之称也 。五、 可,彼 之所
言,我以为可,而云诺也。谭伍均谓仅可而未尽之称也。
⑤长短,前后轻重援:此七字当为别条说文,误窜于此。(从高校)

〔经〕服,
执说①。
〔说〕执(服)难成②,言,务成之③,九则求执之④。

①服:为辩务使人悦服,服者,服其言之当也。执,相持不服。说,不服
不执而相同。
②服为标题字,旧倒执下,据经校乙。执难成,谓各执持一说,是非难
论定。
③言务成之:言为倪之残误。说务成之,谓伺其言之不当者加以说服,
使彼无辞以自解,而我可因故而别胜。
④九则求执之:孙云,此义难通。高亨:九疑为究,同声系,古通用。
宄谓宄言,即邪说、僻辞,对于人的邪说、僻辞,我必求执之,执之
即制 止之。

〔经〕法同则观其同①。
〔说〕(法)法取同,观巧传②。

①法同则观其同:高亨谓此句下当有“巧转则求其故”一句,误窜入上
文。又谓凡造物之方,治事之术,推之根据,皆法也。此文所谓法,
指推理之根据也。以逻辑三段论为例,高亨认为法,即逻辑之大前提
也。又逻辑之大前提,有为全称命题,有为特称命题。此文所谓同,
即逻辑之全称命题也 根据大前提以推论某事物,设大前提为全称命
第 127 页

题,则其法为以大前提全称之同,而观某事物之同,故曰:法同则观
其同。但用此方法以推理,亦有巧变之时,而所推者与事实不合。其
巧变时,必有原因,宜求巧变之原因。故曰:巧转则求其故。本经诸
家注释多有不同,不一一引述。
②法取同,观巧传:高亨:“传当作转,形似而误。凡取全称命题三大
前提以推理,必须观其巧转,如结论误谬,则求其故,而加以修正。
故曰:法取同,观巧转。”

〔经〕法异则观其宜①。
〔说〕(法)取此择②彼,问故观宜③。以人之有黑者,有不
黑者也④。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心爱人,是孰
宜心⑤。

①法异则观其宜:高亨:“法者即逻辑三大前提也。异者即逻辑之选言
命题也。选言命题者在一命题中,函有相异之断案,故 子谓之异
也。吾人对于选言命题之大前提,须观其相异之两者(或两者以上)
孰为宜,孰为不宜。故曰:法异则观其宜。”本说诸家校释多有不同,
不一 一引述。
②择:孙诒让:“择读为释,释捨古通。”高亨:“择当读为释,同声
系、古通用。释舍也。取与释其义相反。”
③间故观宜:高亨:“欲观其宜,须容其故,既知其故,乃得其宜。故
曰:
间故观宜。
’’
④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孙诒让:“此言因人有不黑者,而禁其
奋人之黑。”高亨校“黑”字为“墨”字。并谓“人有墨者有不墨者”
即谓“人有墨徒有非墨徒。”
⑤心:孙诒让:“张校两心字云,疑当作止,_按张说是也。”

〔经〕止①,
因以别道②。
〔说〕(心)③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间
第 128 页

之 。

①止:《墨经》所谓止,表示对敌论的否言,表示拒绝承认,有反驳之
意。
②道:推理的合逻辑的途径。合道与否,可用止法以别之。经不起止的
反驳的,即为违反逻辑的推论。(从温释)
③心:心当作止,形近而误。从张惠言说。
④说 文的 意思是 彼举某 种诸 物之皆 然,以 为此 种全物 之皆然 ,则 我举
此种物中之不然者而间之,于是彼之说自破矣。(从高说)

〔经〕击①,
无非。
〔说〕(正)②若圣人③。有非而不非④。

①击,即正。
②正:标题字,旧脱,今依说通例补。
③若圣人:依说通例,此三字当在不非后,应乙转。圣人系墨家后学称
先师墨子。
④有非而不非:而同 与”。不非,即无非,亦即 是 ”。
是非两端对
立,
互相推勘,
才得出 正无非”的结论来。(从谭说)

《经下》、 《经说下》 (节选)

〔经〕止①,
类以行人 ,说在同③。
〔说〕(止)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
疑是其然也④。
第 129 页

①高亨“止类以行人”五字连读 ,并改“行”为“非”。谓“彼立一
类,而我反驳以止之,是为止类。止其人所立之类,以非其人之说,
是为止类以非人。”
②“人”当作“之”,形似误写,从孙怡让校改。“类以行之 指类的
推演。
③ 同,
指 同类 。
④说文含义,汪奠基举例解释说:“例如举虎、豹、犀、象而言:凡四
足为兽类。这个全称命题并不能穷尽此类。因为蛙、鳄、龟皆为四足,
却不能称之为兽。是彼以四足兽为其然,而此则有疑蛙、龟为兽的是
其不然之‘止,,这就是用类同以止其任举的立辞方法。”

〔经〕推类之难,说在之大小①。
〔说〕()谓四足兽,与生鸟与,物尽与,大小也。此然是
必然,则俱②。

①“推类之难,说在之大小”当作“推之难,说在类之大小。”类字误
窜,应乙转。诸家校释,多认为推类二字不误。或疑“在”下有“类”
字,或疑脱“名”字。意思是说,推类之难,在于类的范围有大小不
同,越乎范围,就陷于谬误。
②说文当作“(推)谓四足兽,牛与、马与,物不尽与。大小也。此然
是必然,则误。”(从高亨校)“推”依例为标题字,误脱。“牛”
“生”、“马”“鸟”是形似误写。“与生”二字误例。不字误脱,
俱、俱形似误写。误借为误,同声系古通用。说文意思是:说四足动
物的兽,可指牛马,而不能包括所有四足动物、四足动物和四足兽外
延大小不同。说牛马四足是兽,因而说其他四足动物也是兽,显然是
错误的。

〔 经 〕 物 尽 同 名:
二与斗,
爱,食与招,
白与视,
丽 与,
夫与

第 130 页

〔说〕()为麋同名,俱斗不俱二,二与斗也。包肝肺,子
爱也。橘茅,食与招也。白马多白,视马不多视,白与视也。为
丽不必丽,不必,丽与暴也。为非以人是不为非。若为夫勇,不
为夫。为屦以买衣,为屦,夫与屦也②。

①经文当作“物尽同名:二与斗、爱,食与招、白与眇、丽与暴、夫与
履。”视、眇形似误写,暴字误脱。尽,究的意思,“物尽同名”是
指研究物同名的各种情况,看它的实际意义是否相同。本条是墨辩举
语词相同而概念不同的若干例子,以说明概念和语词的区别。解释详
下。
②说文当作“(同名)为麋俱斗,不俱二,二与斗也。包肝肺,子爱也。
橘茅,食与招也。白马多白,眇马不多眇,白与眇也。为丽不必丽,
为暴不必暴,丽与暴也。为非以人,是不为非,若为夫以勇,不为夫。
为屦以蒉,不为屦,夫与屦也。”分别说明如下:
“(同名)为麋俱斗不俱二,二与斗也。”“同名”是标题字,旧误
倒。为:母猴。(《说文》:“为,母猴也。”)猴与猴 斗,麋与麋
斗,虽然都是斗,但未必都是两个在斗。斗,其名虽同,但其数不一。
“包肝肺,子爱也”:母腹子未成形曰“包”,也作“胞”。包肝肺
本来是人体的部分或器官,但也可作对子女的爱称。“橘茅,食与招
也”:橘借为需:挖掘。掘茅:可用于祭祖,也可用于招神。名虽一
而用不同(高亨说)。
“白马多白,眇马不多眇,白与眇也”:眇,旧作视,形似误写。一目
瞎曰眇。白马全身多白,故曰白马。但一目瞎的马并不多瞎,仍谓瞎
马:名的形式相同,但所指数量不同。
“为丽不必丽,为暴不必暴,丽与暴也”:第二句旧脱三字。全文意
思是:附丽不一定美丽,为恶不一定暴露。丽与暴,语词相同,但概
念不同。
“为非以人是不为非”:被人强迫干坏事和自觉干坏事不同。
“若为夫勇,
不为夫。
为 屦 以 监 为屦 ,夫与屦也” 两句意思是,
以县
第 131 页

称夫,不是夫妇之夫。蒉,旧误作买,不,旧误作衣,均形似误写。
赞是一种竹制品,形似履,履屦通。古皮履叫履,麻履叫屦。全句意
思是,拿蒉来当鞋穿,指的是鞋(屦 而不是行动(践履)。夫与
屦,都分别用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

〔经〕一偏弃之,谓而固是也①,说在因②。
〔说〕()二与,一亡。不与,一在,偏去未③。有文实也,
而后 谓之; 无文实 也,则 无谓 也。不 若敷与 美,谓 是则是 固美
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④。

③“一偏弃之,谓而固是也”,当作“一,不偏弃之,谓是而 是也”。
偏前旧脱不字,如不增补,于义不通。“是 从高校增。诸家校释,
多不增补“不”字,解释亦不相同。范耕研释本经谓“一名而二实,
则举此名时,宜弃一义,否则义意歧出,论点淆矣。”杜国庠:“本经
意在说明概念构成时,虽然把对象事物的属性尽量包容,但是概念一
经形成,总不能全部包举,有些势必舍象了去 。高亨认为经文系就
物之对立矛盾而言也。此两种现象,“生于两物之相比”,“两物相
比,此大而彼小,是大小之两象,同时分存于此彼之两物也。此为大
则不能同时为小,彼为小,则不能同时为大,是大小之两象,不能同
时并存于此物彼之一物,此或彼有其一象,则偏弃其一象也。”
②因借为樱,同声系,古通用。《经上》“坚白之樱相尽”,樱即相衔
接、相系着。经文意思是:坚白(二)而在于石(一),之所以不能
偏弃,因而石本来是那个样子:坚白两者是相樱的。诸家校释,亦不
改因为樱。范谓偏弃其一义,而请之固是也,如是因之而已。因其名
之所 固有 也。高 承上 举大小 两象不 能同 时并存 于此 彼之一 物例 ,谓
“因此为大,故彼为小,因彼为小,故此为大。大小相因,此经文说
在因之义。”
③“二二与一亡不与一在偏去未”当作 一)一与(举),一亡。二与
(举),一在。未偏去。”第一 个一字是标题字,
旧一 一误合为二,
第 132 页

从梁校改。二误写作不 ,从谭校改。偏去未 :未字误倒 。几句意思


是:只举坚或只举白,不能说明石头;既举坚,又举白,才说明石的
存在,这就没有偏举。杜校“不”为“一”,循孙校“偏去未”连读。
“举”是举实的“举”,“亡”就是“谓其存者损”的损(对于存者
来说,丧失其偶故叫损)“而其关键则在偏弃与否?”高谓“偏去未”
为“偏弃”,“去未”系弃的误写。意谓“一物之象,与其对立之象,
就其物之本体而言,其象亡,则与其对立之象俱亡,其象在,不与其
对立之象俱在。亡则俱亡,在则独存,即经文所谓偏弃也。”
④“有文实也 无谓则报也”一段三十九字 ,系《经下》“擢虑不
疑”一条错简,应移去。

〔经〕不可偏去二,说在见与俱①、一与二、广与修。
〔锐〕()见不见离,一二不相盈,广修、坚白②。

①“俱”是“不见”二字的误写和误合。从高说。杜校“俱”前脱“不
见”二字。杜解释本章说:“一切事物,都可分析为许多侧面(属性)
来观察,每一侧面,《墨经》谓之“体”,也叫做“偏”,把这些侧
面综合起来谓之“二”,(“二”字《墨经》特有的术语,不是数目
宇)。有种属性如果把它舍象,就不能构成那一事物的概念。譬如坚
白石吧,虽然视石得白,拊石得坚,可有见与不见的区别;然而坚白
相盈于石,见的白和不见的坚常相偕而俱存。若见不见离,则一二不
相盈,哪能有所谓坚白石的概念。
②说首当有标题字“不”。误脱。 见不见离,一二不相盈”当作“见
不见不离,一二相盈。”不宇转写误窜。这样移正 ,才符合经文含
义。说文以坚白广修为例:白以视知,坚以扮知,白所见也,坚所不
见也,二者尽管有见不见,石的一和坚自的二是相盈而不离的。又如
平面有宽、长,宽、长相盈而不离。

〔经〕不能而不害,
说在害①。
第 133 页

〔说〕()举不②重不与俄,非力之任也。为握者之倾
倍③,非智之任也,若耳目。

①“说在害”当作“说在不害”,不字误脱。经文意思是,有所不能并
不碍事,原因在于没有妨害。诸家校释,在“下”多不增补“不”字。
张纯一挺说校作说在“异任”。异任谓职司不同,如耳不能视,不害
为 聪 ,目 不 能 听 ,不 害 为 明 。谭 戒 甫 改“ 害 ”为“ 容 ”“
, 容 ”谓“ 容
而不许,兼具含容之义,不见有所偏玉”。
高亨改作“宜”。“人有所不能,必有所能。用不当其能则败,用当
其能则成。然则事之成败,不在人之能不能,而在用之当不当。”
②“举不”两字误倒,“不”依例为标题字,在说首。从梁启超校。重
不与俄的“与”,毕校为举之误。
③“握者”,谭戒甫解“握”为“计数之事”,则握者当为计算家。漪,
孙诒让校改为“ ”, 倍,即《庄子》“佩偶不伴之辞”,指诡辩。
“之”,梁启超校作“不”。说文意思是:能举重但不能举针缝纫,
并不妨碍他是举重家。能计算但不会玩弄诡辫,也不妨碍他是智者。
正如耳不能视不妨碍它是耳,目不能听不妨碍它是眼一样。谭戒甫释
漪倍为奇偶、单双一二。一二最易知 ,计数者以不能知一二见长,
以非智之所事也。说明举重不举俄,为握者之 倍,二者皆在智力范
围之下,故不能而不害。高谓握借为幄,幄是幄帐。像为雕之误,借
为彫,倍为棁误,棁为梁上拄。为握者不雕棁,是说为幄有为幄的技
巧,彫棁有彫棁的技巧,能为幄不能彫锐,因彫棁非为幄者的技巧所
能任也。

〔经〕异类不毗①,说在量。
〔说〕(异)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爵、亲、行、贾②四
者孰贵?麋与霍③孰高?麋与霍孰霍④,姻与瑟孰瑟⑤?

①毗,借为比:比较。吴汝纶说。
第 134 页

② “爵 亲、行、贾”:官爵、亲属、德行、物价。
③霍, 的省形存声字,即鹤。
④ “麋与霍孰霍”五字涉上文衍 ,应删去 。
高亨解为蜩,即蝉。瑟(句末),高校为悲.

〔经〕偏去莫加少,
说在故①。
〔说〕
(偏)
俱一无变②。

①高亨说:“偏去者谓减去一部分,非谓消灭一部分也。莫犹无也。加
谓增加,少谓减少也。例如二去一,所去者一,所存者一,两者依然
是二,不过不在一处而已。本未增加,亦未减少,数量仍然如旧。故
曰偏去莫加少,说在故。”杜国庠:所谓偏去莫加少,意思是说,因
概念的构成对于事物的某些属性,虽有所舍象,但是结果并未减少事
物的性质。换句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可说是和大小故有关
的属性,都包涵在概念里面,所以说,说在故。
②“俱一无变”:都是一样, 
并未改变。杜国庠库说,“就构成概念的各
个现 实的 事物来 说, 它们所 以同的 ,则 都包涵 于事 物的本 质中 间。
‘俱一’‘,
就‘偏去’一边说, 无变’就莫加少一边说”。

〔经〕假必誖,
说在不然。
〔说〕(假)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①也。犹氏霍②也。

①霍即鹤字,从高说。
② “ 氏 霍 ”: 指一个姓霍的人。说文意思是:假必定是不合事实,不合
事实才叫假。狗取名叫霍(鹤),事实上并不是鹤,正如姓霍的人不
是鹤一样。从沈有鼎说。

〔经〕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
第 135 页

说在病。
〔说〕(物)或伤之,然也。见之,智也,告之,使智也①。

①两智字均读为知,从张惠言说。
说文意思是,高亨谓“此举例以释经也。如有物或伤之,即经所谓‘物
之所以然’也。我目睹而知之,即经谓‘所以知之,也。我举以告人
即经所谓‘所以使人知之,也。”

〔经〕疑:说在逢、循、遇、过①。
〔说〕(疑)逢为务②则士。为牛庐③者夏寒。逢也。举之则
轻,废之则重,非有力也④。沛从削⑤,非巧也。若石羽⑥,循
也。斗者之敝也,以饮涵,若以日中,是不可智也。遇也⑦。智
与,以已为然与。愚也⑧。

①梁启超云:“或如牛,或如彼、未能断定谓之疑”。疑有逢、循、遇、
过四义。
汪奠基谓“疑为抉发真知、剖辩事物与判断是非的思想形式。”
②高亨谓 疑下逢字、殆涉 下文而衍。曹笺: “为务者值其时 而为其事
也。”
③牛庐:即今之牛棚。这两句话,大意是说,看见忙于工作的人,疑为
掌管 事物之士 ,看见做 牛棚的人 ,疑为使 牛得以取 夏凉。这 叫做逢
疑。
④废,置也。张其锽校,移若石羽于非有力也上。依张校,这几句话的
大意是:石块重举之则轻,羽毛轻置之则重,因此疑力之有无,实则
循 其 势而 已。
⑤ 沛当 作柿
( 肺),从张校。孙谓柿,削木札扑也。(扎、木片,扑,
木皮。 引者注)削木札扑,由于斧斤之 音短)斤削,疑者以
为 人 工之 巧。
第 136 页

⑥见上注④由举之则轻玉循也,系释循疑。
⑦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如遇斗者,或以为由于酗酒之故,或以为由于市
场上的争吵,这就是遇疑。
⑧孙谓“愚,依经当作过。”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对已往所经历的事,
是真知的,还是不过以已然为然推出来的 这就是过疑。

〔经〕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①。
〔说〕②。

①本条高亨校为“合,一与一,或复否,说在柜。”谓“合谓两物混合
也。一与一谓此一物与彼一物也。复谓还原也。两物相合,乃一物与
一物混在一处,有可以还原者,有不可以还原者。可以还原者,如黄
豆与绿豆相合,则可以还原,此物理上之混合也。如白水与墨水相合,
则不可以还原,此化学上之混合也。其可以还原者,因彼此相拒也,
其不可以还原者,因彼此不相拒也。”
汪奠基谓“经义乃从物理的变化说明事物有合而为一的,亦有合而不
归于一的。水乳相合为‘一,,冰炭不相容为‘拒,。拒则不复为一。
是知变化复否,原因在拒。……客观事物如此,推而至于思维认识
的形式亦莫不如此地反映着,例如由名实合为的判断形式,无论所谓
者的是否如何,必拒斥其反复无定的可能;或是或否,二者必居其一。
故此条实为排中律的基本认识。”詹剑峰谓合与一连读,并采章士钊
说,谓合与一标示了同一律,或复否,标示了毋矛盾律,说在拒标示
了排中律。陈孟麟谓这儿“合”即《经说上》“所以谓,名也,所
谓,实也。名实辐。合也”的“合”,指直言判断。“与一或复否,
说 在拒 ”当 作 “与 一或 否 ,说 在复 、拒 。”复 字错 置 。经 文意 思
是:直言判断分为肯定判断 (“与一”)和否定判断(“否”)肯
定判断指主宾项外延相重(“复”),否定判断指主宾项外延相斥
(“拒”)。
②本条无说。
第 137 页

〔经〕欧物①一体也,说在俱一②、惟是③。
〔说〕(俱)④俱一:若牛马四足;惟是:当牛马。数牛数马
则牛马二,数牛马则牛马一,若数指,指五而五一。

①“欧物”:欧,区的繁文,吴汝纶说。欧物即不同的物。
②“俱一”,指一类,即属性相同。
③“惟是”:惟唯古通用。是,塞的省文。寔通实。唯实指单独的物,
即不同的物,上文所谓区物。王恺运说:“惟是,独也,若区物。俱
一,同也,若一体。”
④俱,谭谓当作枢,伛也是区的繁文。

〔经〕宇:
或徙①,
说在长宇久②。
〔说〕()长宇③徙而有处。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
久。

①宇 :或徙,指区域移动。“宇或徙”的意思是,空间就是区域的移
动 。
②“说在长宇久”:长宇久,孙诒让解为“宇长行之必久”。谭戒甫认
“宇久”二字系别条经文,在此无义,改作“说在长”。说在长即说
在长徙,长徙和域徙相对成文。高亨认为物体迁徙必长其空间、长其
时闻,故曰:宇或徙,说在长宇久。
③“长宇徙而有处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久”当作“(宇)长徙而有
处徙,宇宙。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长久。”注释如下:“宇长”误
倒,首字依例是标题,应为宇。“长徙而有处徙,宇宙。”有同又。
处徙的徙字旧脱,长徙处徙相对成文。宇宙的宙旧误为宇。这句话意
思是,时间的流逝和区域的移动,就是宇宙。(上下四方和古往今
来 )
“南北在旦有在莫”,南北,谭戒甫谓“古人绘画天体,总以直为东
第 138 页

西,横为南北……彼所谓南北实即东西耳。”因而这句话意思是,太
阳从东到西(处徙)就是旦和莫(长徙)。

〔经〕坚白,
说在因①。
〔说〕()无坚得白②,必相盈也。

①因,借为樱。即《经上》“坚白之樱相尽”的樱。同声系,古通用。
②说首当有标题字“坚”,转写误脱。无,借为抚。“无坚得白”即“抚
石得坚,视石得白”的合文。

〔经〕在①诸其所然未者然②,说在于是推之。
〔说〕(在)尧善治,自今在诸古也。自古在之今,则尧不能
治也③。

①在,考察的意思,张惠言说。
②“者然”当作“然者”,从梁校乙。
经文意思是:“察事物之所然者与所未然者,宜以其所然者,推其所
未然者。”高亨说。
③后 两句含义 是:如果 把古代 的道理用 之于今 天,就知 道尧不能 治理
了。“因古今情势不同耳。”(高亨说)

〔经〕景不徙①,
说在改为②。
〔说〕(景)光至景亡,若在③,尽古息④。

①景,今影字正文,毕沅说。不徙,不移动。
②改 为 ,改换 。
③若 在 :如果 光线存在 。
第 139 页

④尽古息:永远不会产生影子

〔经〕无说而惧,说在弗心①。
〔说〕(无)子在军,不必其死生;闻战,亦不必其生②。前
也不惧,今也惧。

①心,孙校作“必”。弗必:不能下个必然判断。
②“亦不必其生”,当作“亦不必其死生”,死字误脱。

〔经〕或①,过名也②,说在实③。
〔说〕(或)知是之非此也,有④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谓
此南北⑥,过而以已⑥为然。始也谓此南方,故今也谓此南
方。

①或同惑,范耕研说。
②过:过错。过名:错误地使用了概念。
③说在实:原因在于失实。
④ 有 同 又。
⑤北,应作“方”,从高校。
⑥已字衍,应从高校删。

〔经〕知知之否之足用也,谆①,说在无以也②。
〔说〕(智)③论之非智无以也④。

①谭,当作悖,张惠言说。谭戒甫读本经为“知”一一“知之”,“否”
一一之足用也悖。并谓“《论语》载有孔子教诲子路的话,说:‘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本条‘知之否,,即‘知之,与‘不
第 140 页

知之,,也即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省略之辞。但这可以
算得是‘知,吗?名家的意见 ,说这种‘知,为够用是错误的 ,因
为不知的当求其知,才能够用,不要把不知的就委为不知吧。”高亨
读作“知知之,否之,足用也,俘,说在无以也。”上知读为智,下
知字谓知其事也。否之者为否认其知也。以知为不知,而以此为足用
则谬误。……因人皆以其知推论事物,以知为无知,则无以推论事物
矣。高又以为本条系驳老子:“知、不知,上 。不知 ,知,病”之
说。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态度同。
②无以:无用。
③ 智,
同 知。
④这句话意思是:讨论问题,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谭谓“论之”是说把
得 来的 知识 加以 比类 才能 有用 ,
才可 称 得上 真的 知识“非
。 知”即“知
之否”之知,这是没用的。

〔经〕谓辩无胜①,必不当②,说在辫③。
〔说〕(谓)“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
之犬也。异则或则之牛,牛④或谓之马也。俱无胜。”是不辩。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①辩无胜:辩论双方没有胜利者。
②当:合乎事实。
③“说在辩”当作“说在不辩”,不字误脱。什么叫不辩?不辩就是矛
盾律和排中律都不适用的两可或两不可。比如,说文指出,甲乙两人
看见一条狗,甲说这是狗,乙说这是犬,两人说法相同,两人说法也
都正确,这是两可。甲说这是牛,乙说这是马,两人说法相异,两人
说法也都错误,这是两不可。可两可或两不可,自然不可能有胜利者,
这叫不辩。从沈有鼎说。
④牛,当作其,涉上文误写。
第 141 页

〔经〕无不让也,
不可,
说在始①。
〔说〕(无)让者酒,未让始②也,不可让也。若殆于城门与
于减也⑧。

①②始当作姑,形似误写。姑借为酤 买酒。从高校。
⑧“若殆于城门与于减也”一句旧误置在《经说下》“或以名示人”一
条文末,从孙诒让校移。“殆”同样为姑字误写。减奴隶。这句话意
思是,比如往城门酤酒,是奴隶干的事。

〔经〕于一①有知焉,有不知焉,说在存②。
〔说〕(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故有智③焉,
有不智④焉,可。

①一,指石。
②存,即说文“而在石”的在。
③④智读 为知。
杜谓:
本经和说 ,
意在说 明事物的多样性 ,
不是 概念所能
一次概括净尽。

〔经 〕所 知而 弗能指 ①,
说在 春也 ②,
逃臣 ③、
狗犬、
遗 者④。
〔说〕(所)春也,其执国固不可指也。逃臣,不智⑥其处。
狗犬,不智其名也⑦。遗者,巧弗能两也⑧。

①所知而弗能指:知道的东西但指示不出来。
② 春也 :春 , 的误写。各即冬的古文。也,古蛇字。春也即冬蛇。说
文“春也”同。从高亨说。张惠言、张纯一均以春字不误。言春在时
不可指 。杜国库据 此说 :“本章主旨就 是说客观 的事物是变 动不居
的,有时虽然知道它的存在,但还不能确实标指它的属性,借以说明
第 142 页

概念要能够适应客观变动着的事物,就不能一成而不变。”
③逃臣:逃跑了的奴隶。
④遗者:遗失了的东西。杜国库以为遗者应解为遗漏,如果解作遗失,
就和逃臣之例重复。
⑤执、通蛰:蛰 藏。高亨说。
张、孙均谓执当为势。
⑥智读为知,下同。
⑦“狗犬不知其名也”:杜国库说:“犬之未成毫者曰狗”。“狗之有
县晚者曰犬”。这两名和它们的涵义是知道的,但是狗变成犬是逐渐
长成的,虽有“成毫”“县晚”之类的标识,但也不容易说在那一天
转变“成功”。又说:“不知其名,并不是不知这两个名称,而是不知
道实际要给它那个名称好。”
⑧ 遗者,巧弗能两也”:遗失了的东西,虽巧手不能重作。孙校两为
网。杜国库解为“明知以名举实,一定要把某些属性遗漏,虽有巧者
也不能把它网罗净尽。”

〔经〕知狗而自谓不知犬,过也,说在重①。
〔说〕(智)智狗重智犬,则过。不重则不过②。

①重,即《经上》“二名一实,重同也”的重同。谭戒甫说。
②说文当作“(知)知狗不重知犬则过,重则不过。”不字误窜,三智
字均 读为知。

〔经〕通意后对,说在不知其谁谓也。
〔说〕
(通)
问 者 曰:
“子知减 激)①乎?”应之曰:“砚
何谓也?”彼曰: 施② ”。则智 ③之。若 不问 何 谓 ,径
应以弗智,则过。且应必应问之时④。若应长,应有深浅大常中
在兵人长⑤。
第 143 页

① ,古羁字,从谭校。
②施是旅的形似误写。从谭校。
③智读为知,下同。
)这句话意思是:应必应于间之时。
⑤“若应长,应有深浅大常中在兵人长”当作“若应长,应有深浅、大
小,不中;在长人长。”小不二字篆文误合为常。兵,与古文长字形
似误写。这句话意思是:比如回答什么是长,告以深浅、大小,这都
不正确,应说明是长人之长。

〔经〕所存与者①,於②存与孰存,驷异说③。
〔说〕(所)室堂所存也。其子存者也。据在者而问室堂,恶
可存也 ?主室堂 而问存者 ,孰存也? 是一主存 者以问所 存,一
主所存以问存者。

①“所存与者”当作“所存与存者”,存字误脱。
龄,即乌
( 恶)字,从高校。乌存或恶存,意即何存。即“哪儿可
存 ?”
③ 驰 异 说 ”: 即四。“异说”,当作“说在异”。在字误脱、异字
误倒。全句是:“四,说在异。”这儿指所存在的地方和存在的人,
存在哪儿和谁存在 ,是四个概念 。

〔经〕五行毋常①胜,说在宜②。
〔说〕(五)合水土火火③。离④然⑤火铄金,火多也。金
靡⑥炭,金多也。合⑦之府⑧水,木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
利⑨。

①常 :必然。
第 144 页

②宜,谭、高均校为多,谓某一行之胜某一行,由于某一行之多于某一
行。陈解宜为或然性。
③“合水土火火”当作“金水土火木”,从谭校。
④离,无义,衍文。温读离然断。意谓“五行各自独立,并无相生相克
的联系存在。”
⑥然,燃的本字。
⑥靡 ,
灭的 意思 。
⑦合,当作金,形似误写。
⑧府 :聚藏 。
⑨“木离木若识服与鱼之数惟所利”当作“火离木炽,若麋与鱼之数,
惟所利。”火误为木。离:附丽。若识误倒。识借为炽,火感貌。数:
道理。这几句话意思是:金聚藏水,火燃烧木,就象麋居于山,鱼居
于水的道理,只有山和水对它们有利。

〔经〕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①。
〔说〕(无)欲恶伤生损寿,说以少连②。是谁⑧爱也,尝多
粟④。或者欲不有能伤也,若酒之于人也⑤。且想人、利人,爱
也。则唯 弗治也⑥。

①“无欲恶之为益损也”,益字无义,虚拟,“无欲恶之为益损也”即
“ 无 欲 恶 之 为 损 也 ”。
经 文 意 思 是:
说欲恶 悟)对人有损是不能
成立的,原因在于它只具有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宜”,指或然
性。
②少连:据《论语 微子 记载,为古逸民,是柳下惠一流人物。少连
曾有欲恶伤生损寿的育论,墨辩非之。
③“谁”当作“唯”,形似误写。
④这两句话意思是:就是因为爱(欲),才多吃饭来养生。
这两句话意思是:欲不一定伤人,比如饮酒,在一定限度由并无害。
第一句 “不有”两字误倒。
第 145 页

⑥“且忽人利人、爱也,则唯忽弗治也”应作“且知利人,爱人也,则
唯恐弗治也”。忽,读为知。人字误窜,下 宇应作恐 ,形似误写。
这几句话意思是,并且知道利人,就是爱人。要求爱人,则唯恐没有
良好的政治。可见,从这个意义说,欲恶更不会带来损害。

〔经〕损而不害,
说在徐。
〔说〕(损)饱者去徐,适足不害①。能害饱 ,若伤麋之无
脾也③。且有损而后盖智④者,若 病之于挽也⑤。

①两句话意思是:饱者去其徐食,正是无害。
②“能害饱”当作“饱能害”,饱字误倒。意思是饱是伤人的。
③“若伤 之无脾也”:麋,曹耀湘改为糜。 欲 是 粥 。
无,高校作 ,

病的意思。瘼脾,就是脾脏生病。
④孙怡让谓智字衍。
⑤“若 病之之于 也”, ,疟的异文。“之之”当作“之”,衍一
之宇。两句话意思是,有的摄去不但无害而更有益,如害疟病的人去
掉疟疾。

〔经〕知而不以五路①,说在久 。

〔说〕(智)③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④,惟以五路
智久,不当⑤以目见,若⑥以火见。

①五路:指耳目口鼻身五种感觉器官
②久:时间。
③智读为知,下同。
④火:光线。目以光线才能见物,叫“目以火见”。光线本身不能见物,
叫“而火不见”。
⑤不当 :并不相当。
第 146 页

⑥若:相当。这三句话意思是,如果说用感官去认识时间,那么并不相
当于目见物,而只相当于因光线见物。因为光线本身并不具有见物能
力,只是人们用以见物的一个条件。正如五官认识时间,对于时间,
五官并不其有直接认识能力,只是认识条件罢了

〔经〕必热①,说在顿②。
〔说〕(火)谓火热也,非以火之热我有③,若视日。

①“ 必热” 当作“火 热”, 形似误 写,说 文标题 字正作火 ,从孙 诒让


校。
②顿 ,高谓 是纯的假 借,同 声系, 古通用 。“说 在纯”指 没有不 热的
火,
无 火 不 热。
③“非以火之热我有”:并不因为我们感觉它才是热的。

〔经〕知其所以①不知,说在以名②,取。
〔说〕(智)③杂所智与所不智而问之,则必曰:“是所智
也,是所不智也”,取、去俱能之,是两智之也④。

①以当作知,从高校。知其所知、不知,意思是:知其所知,也知其所
不知。
②名当作去,形似误写。说文正作“取、去”可证。诸家校释多不改名
为去。“以名取”即《墨经》《贵义篇》“替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
也,以其取也”之义。
③说文五智字均读为知。全文意思是,混合他所知道的和所不知道的去
间他,一定回答:“这是我所知道的,这是我所不知道的。”既知道
所知道的(取)又知道所不知道的(去),所以叫两知。汪奠基:能
知其所知,则是知名取实。能知其所不知,则虽知名而不能取其实。
故取去两知之法,也就是名实兼察的方法。
第 147 页

〔经〕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①。
〔说〕(无)若无焉②,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⑧,则无之而
无。

① 说在所谓”当作“说在有无”,与下条错简,从谭校改。
②焉,一种属于风类的鸟,古代有过,现在没有了。
③天陷:天塌下来。天陷现在固然没有,从前也没有过。

〔经〕摧
( 酌)①虑不疑,说在有无②。
〔说〕(摧)疑,无谓也③。减也今死,而春也死,而春也得
文,文死也可④。且犹是也⑤。

①“摧”是典型分析,沈有鼎说。
②“说在有无”当作“说在所谓”,与上条错简,应移转。“所谓”是
《经说下》“有之 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 无谓也”中“无
谓”的矛盾概念。“无谓”指无实,无实则疑(“疑无谓也”。)则
“所谓”指有实,有实无疑。这两句话意思是,根据同样事实,无疑
可以得出同样结论,原因在于事实相同。
③“无谓”指无实。
④全句应作:“减也今死,而春也得之,必死也可。”“之”、“必”
皆误写作“文”,从孙、沈校。臧、春是男女奴隶名。减得了这
样的病死了,在同 样医疗条件下,春得了同样的病 ,可以断定:必
死。
⑤“且犹是也”:将来的情况也必 然如此。又“且犹是也”文后,脱
“有文实也,而后 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 若敷与美,谓是
则是固美也,谓也 则是非美,无谓则极也”一段。 错简入《经下》
“一偏弃之,谓而 固是也,说在因”一条说文,应 移正。这段文字
两“文”字均当作“之”,形似误写。“不若敷与美”,不字衍文。
第 148 页

敷从谭、高释为花。“谓也则是非美”的“也”当作“它”,古本一
宇。“报”当从谭校作“疑”,形似误写。这段话意思是:有这个事
实,才有所谓,没有这个事实,就无所谓。就象花与美。我们认为花
是关的,因为花与美本来具有必然联系,有花必美。别的东西和美不
具有必然联系,就是非关。没有事实(无谓),不具有必然联系,才
引起怀疑 。

〔经〕且然不可正①,而不害用工②,说在宜③。
〔说〕()且然、必然④。且已、必已。且用工而后已者,
必用工而后已⑤。

①且然是将然,高亨说。正,实然。这句话意思是:将然不是实然。
②工,同功,孙诒让说。这句话意思是:并不妨害人的用功,即发择主
观能动作用。
③宜:或然,即可能性。这句话意思是:原因在于具有可能性。张惠官
释本经云:“且然之事,不可以为正,而可用功,当审其宜。”
④“且然、必然”前应有标题字“且”,误脱。旧本正作“且且 。这
句话意思是,
将然是必然。
⑤“且用功而后已者,必用工而后已”句前当有“且用工而后然者,必
用工而后然”句,误脱。

〔经〕均之绝 不 ,说在所均 。

〔说〕
(均 )
发②均县 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
绝 。

①《列子 仲尼篇》 引公孙龙曰:“发引千钧”。又引公子牟曰:“发


引千钧,
势至等也 ”这说明这样的杠杆原理 :如果支点两边的力点
和 重点 同 为千 钩 (三 万 斤) 面 势至 薄 ,那 么 ,在 任 一边 增 加些 微
第 149 页

盆,比如一发,都必然引致平衡破坏,这叫发引千钧:一发之微,能
引千钧之重。墨辩同意这个观点,本条就是阐明这个事实。“绝”有
落下来的意思,屈原《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绝”就是
“落”的含义。“均之绝不,说在所均”意思是:平衡状态倾斜与否,
要看平衡的东西所发生的情况。
②发,衍文。
③“县”同“悬”。
④绝,都是落下来的意思。说文含义是:两边吊的东西轻重平衡而头发
落在一边,必然变成不平衡。如果仍然平衡的话,落发所加的重量就
等于没有加了,那是不可能的。

〔 经 〕尧 之 义 也, 生 ① 于今 而 处 于古 , 而 异时 , 说 在所 义
二 ②。
〔说〕(尧)霍③或以名视④人,或以实视人。举友富商也,
是以名视人也。指是服也,是以实视人也。尧之义也,是声也于
今,所义之实处于古。若殆于城门与于减也⑧。

①生当作声,从高亨引王树栟说。全句意思是,尧的义行,今天有声名
而事实发生在古代。
②所义二:指尧时所谓义,未必今天同样是义。
③霍同鹤,字或作矅,别体。这儿霍字是衍文。
④视读为示,古通用,从高校。
⑤“若殆于城门与于臧也”是《经下》“无不让也,不可,说在始”一
条说文,误窜,应从孙校移去。

〔 经 〕 狗,
犬 也。
而 杀 狗 非 杀 犬 也,
可 ①。
说 在 重 ②。
〔 说 〕( 狗 )
狗 ,犬 也 。谓 之 杀 犬 ,可 ③ ,若 两 ④ 。
第 150 页

①“可”前当有不字,误脱,从高引张、伍说。
重指重同,即二名一实,从谭说。
③“谓之杀犬,可”意思是,杀狗谓之杀犬,可。
④若两 ,
高 校 作“ 若 甬 ”,甬借为蛹, 借为螝。 就是蛹,二名
一实。

〔经〕使:殷、美。说在使①。
〔说〕(使)令使也。我使我,我不使,亦使我。殿戈亦使
殿,不美亦使殿②。

①经文意思是:使用人,或者由于他勤于其事,或者由于他善于其事。
原因在于使用的需要。从高说。
②说文高亨校作“使:令使也。戍使戍,不殷、亦使戍。殿使殿,不美,
亦使殿。”谓戍以形似误为我,又误衍其一。殷误为使,戈亦衍文。
按 “使:令使也”当作“(使)使,令也”,第一个字是标题字,二
三两字误倒。说文意思是:使用就是命令。应当使之戍边,就使之戍
边,
虽不勤于事,
也 得 使 之 戍 边;
应当使之殿军,
就使之殿军,
虽不善
于事,也得使之殿军。这是由于使用的需要。高亨说。

〔经〕荆①之大,其沈浅也②,说在具③。
〔说〕(荆)沈,荆之贝④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
一 ⑤。

①荆,楚国别名。
②沈,楚国一个县名。浅:小。
③具当作“有”,形似误写,孙诒让说。
④贝当作“有”,形似误写,孙诒让说。
⑤“若易五之一”,意思是,就象不能把一说成五一样,陈说。
第 151 页

〔经〕以槛①为搏②,于“以为”,无知也。说在意③。
〔说〕(以)楹之搏也,见之,其于意也不易④,先⑤智、意
相⑥也。若楹轻于秋⑦,其于意也洋然⑧。

①槛当作楹,形似误写,说正作楹。楹( 盈):柱子,孙诒让说。
②搏:圆形。
③意:判断。经文意思是:以为柱子是圆形的,这个“以为”,并不是
知识。原因在于这是判断。判断可以是主观的,还不能算作知识。
④易:变。不易就是相同。
⑤先当作是,形似误写。
⑥智读为知。相:合。“知意相”:知识和判断相同。
⑦秋,借为萩,古通用,从高校。萩:艾蔺。草本植物。
⑧洋然即茫然、茫洋叠韵联绵字,义通,谭戒甫说。说文意思是:柱子
是圆形的,跑去一看,和判断相符,这样,判断才是知识。如果以为
柱子比艾篙还轻,这是事实上绝不存在的,因而这个判断是盲目的、
无知 的。

〔经〕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住①。
〔说〕(一)五有一焉,一有五焉②,十、二焉③

①住当作位,从孙诒让校。本条说明十进位的建位法,就个位说,一少
于二,就十位百位说,一多于五,谭引俞秘说。
②五有一就个位说,一有五就十位说。
③“十、二焉”,十是两个五之和。

〔经〕非半①,
弗 ( 著)②则不动,说在端③。
( 非 ) 半,进前取也④,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⑤。
〔说〕
第 152 页

前后取则“端中”也⑧。 必半 ,“无”与 “非半” ,不可


也。

①“非半”,不能再分成两半。
② 与祈通。两句意思是,物分到不能再分成两半的时候,就不能再被
分割而不动了。
③墨辩谓“体之无序而最前者”曰“端”,即不可再分的质点。
④“ 半,进前取也”:破成两半,取前一半,将前一半再破成两半,
仍取其前半。
⑤“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一直取到不能从中间再分为部分的时候,
就成为最后的质点了。
⑥“前后取则端中也”:从前后两头分半去取,取到中也无半,只剩一
点,就是不可再分的“端中”。

〔经〕可无也,有之而不可去,说在尝然①。
〔说〕(可无也)已给则当给,不可无也②。久有穷无穷③。

尝然:指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从高说。尝然有两个特点:一可无,二
不可无。过去的情况发生了现在可以消失,没有发生现在可以发生,
这是“尝然”的可无性。但无论现在发生与否,过去发生或没有发生
的事实永远不能抹杀(有之而不可去),这是尝然的不可无胜。
②“已给则当给”,当作“已然则尝然”,都是形似误写,从孙诒让校。
两句意思是,过去既已有了就是曾经有了,这是不能因为现在没有而
加以抹杀的。
③“久有穷无穷”当为《经下》“行修以久,说在先后”一条说文,从
孙诒让校移去。

〔经〕宇进无近①,
说在敷②。
第 153 页

〔说〕()枢宇③不可偏④举,宇也。进行者:先敷近,后
敷远。

①“无近”即无远近,举近可以该远。
②敷,高亨谓借为“步”,古通用。下同。两句意思是:在宇内行进并
无远近可言。有远近,是因为举步行走,以一个终点为坐标,终点不
同,
然后远近不一。
③宇为标题字,应在枢字前。伛,区的繁文。区即域,指宇的局部,从
高亨、吴汝纶校。
④偏当作偏,形似误写,从梁校。说文意思是,区域是无银的,这就呢
空间。
但在宇内行进,
却是有限的,先到处是 ,后到处是远。

〔经〕行循①以久②,说在先后。
说〕
(行)
者③行者必先近而后远。
远近修也,
先后久也。
民行修必以久也 。

①循是修的误写,张惠言说。“行修”指位移。
②久:时间。位移具有绵延性,叫 行修以久”。
③者,
诸字省文 。
④说文最后应当有“久,有穷无穷”一句,误窜 《经下》“可无也,有
之而不可去,说在尝然”一条说文。应移正。

〔经〕一法者之相与也尽①,若方之相合也。说在方。
〔说〕(一)方尽类⑧,俱有法而异③。或木或石,不害其方
之相合也,尽类。犹方也,物俱然④。

①孙诒让说,尽后当有类字,说文正作尽类。法 标准。相与:相同。
第 154 页

这句话意思是:凡标准相同(属性相同),就是同类。
②方尽类:凡具有方的属性,通通是方类。
③“俱有法而异”:方类中,事物各不相同,但都具有方的属性。
④“犹方也,物俱然”,意思是:就象方类所说明的情况一样,凡事物
都如此。

〔经〕狂举不可以知异①,说在有不可。
〔说〕()牛狂②与马惟③异,以牛有齿,马有尾,说牛之
非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无有。曰“之④与马不类,
用牛有角,马无角,是类不同也。”若举牛有角,马无角,以为是
类之不同也,是狂举也。犹牛有齿,马有尾。

①这句话意思是,狂举是不能认识事物的差别的。狂举:梁谓“举而不
当”。伍谓“辩不中律”。
②“狂”应移在牛字前为标题字,张惠言说。
③ 惟 与虽 通。
④之应作牛,篆文形似误写,伍非百说。

〔经〕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说在兼①。
〔说〕(牛)“或不非牛而‘非牛也’可,则或非牛或牛②而
‘牛也,可。故曰:‘牛马非牛也,未可,‘牛马牛也,未可”。
则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马牛也,未可”亦不可③。且牛不
二,马不二,而牛马二。则牛不非牛,马不非马,而牛马非牛非
马,无难④。

①高谓“牛马者两物之兼名也,牛者一物之单名也。”
②“或牛”两字误涉上文衍,应删去。
第 155 页

③高亨谓“牛马牛也未可亦不可”句前当有 “牛马非牛也,未可”七
字。
④说文意思是:“牛马这一集合休一部分是牛而说‘牛马不是牛’如果
可以的话,那么,牛马这一集合体一部分不是牛而说‘牛马是牛’也
是可以的。所以说,说‘牛马不是牛,不可以,说‘牛马是牛,也不
可以。”这是误解。矛盾命题总是一可一不可的。既是“牛马非牛也
未可”,又说“牛马牛也,未可”是不行的。牛不是两个个体,马不
是两个个体,而牛马是两个个体的集合体,因此牛是牛、马是马,而
牛马作为一个集合体,既不是牛,又不是马,是不难理解的。

〔经〕循此循此①与彼此同②,
说在异。
〔 说 〕( 彼 )正 名 者:彼、此 彼 此, 可。 彼彼 止于 彼, 此
此止于此 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此亦可③。彼此止于很
此④。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⑥。


“循此循此”
梁启超校改为
“彼彼此此”
。彼、
循形似误写。
说文标
题字正作“彼”。又此、彼误倒
②“与彼此同”当作“与彼此不同”,不字脱。观于“说在异”的说明
可证。
③“彼此亦 可”,梁校为“此亦可彼”,彼字误倒。
④“彼此止于彼此”六字梁谓涉上文衍。
⑤“则彼 亦且此此也” 当作“则彼亦 且此也” 此宇 误重 。

〔经〕唱和同患①,说在功②。
〔说〕()唱无过,无所周,若稗③。和无过,使也,不得
已④。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必寡⑤。和而
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 。使人夺人衣,罪
或轻或重⑦, 使人予人酒,或厚或薄⑧。
第 156 页

①“唱和同患”,谭谓患,串之繁文。高谓串,与贯通。
②“说在功”:应该从所起的作用去分析。
③“唱无过,无所周,若稗”,句前当有一标题字唱,误脱,从高校补。
周,曹校作害,形似误写。这句话意思是:唱者(教者)如果对和者
(学者)无所害,就没有过错,就象稗子对人无害一样。
④这句话意思是:和者(学者)如果由于不得已听从教者使唤,虽然做
错了,也不能认为是过失。
⑤“必寡”当作“功必寡”,功字误脱,从高引杨说
⑥ 功适息”:作用于是停止。
⑦“使人夺人衣,罪或轻或重”:夺人财物有唆使夺者(教)和被唆使
夺者(和)两种人,定罪就有轻重不同。
⑧“或厚或薄”当作“义或厚或薄”,义字误脱。两句话意思是:使人
送人酒,使人者(教)和被使者(和)对于人,义有厚有薄。

〔经〕闻听不知若所知,则两知之,说在告①。
〔说〕(闻)在外者所不知也②。或曰:“在室者之色若是其
色”,是所不智③若所智也。犹白若④黑也,谁胜⑤?是若其色
也,若白者必白,今也智其色之若白也,故智其白也⑥。夫名以
所明正所不智,不⑦以所不智疑所明。若以尺度所不智长。外,
亲智也;室中,说智也。

①告指已知。“说在告”的意思是,原因在于具有已知前提。
②“在外者所不知也” 当作“在外者所知也”,不字衍文。这句梁启超
校作“在外者,所知也;在室者,所不知也”,增六宇。
③智读为知 ,下同。
④若,梁解为“与”。
⑤胜,梁解为“当”。这一句意思是:比如判断是白色还是黑色,哪种
颜色是正确的?这是未知。
⑥“若白者必白,今也智其色之若自也,故智其白也。”是一个直言三
第 157 页

段论。
⑦“不以所不智疑所明”前不字衍文。疑,通“拟”:比拟。这两句话
意思是:正是以概念所明确的去确定所不明确的,以他所不知的去比
拟他所知道的。

〔经〕以言为尽誖 誖。说在其言。
〔说〕(以)誖,不可也。出入①之言可,是不誖, 贝是有可
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审②。

①“出入”,当作“之人”,形似误写。观下文可证,从孙诒让校。之:
是。之人:这个人。
②“以当必不审”当作“以审必不当”,审当误倒,从孙诒让校。以审:
用这个来说 明。

〔经〕惟吾谓,非名也,则不可,说在仮①。
〔说〕(惟)谓是霍②可,而犹之非夫③霍也,谓彼是是④也,
不可。谓者毋惟乎其谓。彼犹惟乎其谓,则吾谓不行⑤,彼若不
惟其谓,则不行⑥也。

①仮,反的繁文,谭戒甫说。
②霍同鹤。“谓是霍”:把这个动物名之为霍。
③“非夫”,非当为“谓”。夫,指彼。
④“是是”无义,当为“非是”。
⑤“则吾谓不行”,意思是那么我就不能把同类事物使用同一名称了。
⑥“不行”前脱一“无”字。

〔经〕无穷不害兼①,
说在盈否。
第 158 页

的是谁?凡他指出的遗漏者都爱。
⑨若 :这样。

〔经〕不知其所处,不害爱之①,说在丧子者②。
〔说〕③

①“不害爱之”:并不妨碍兼爱。
②意思是:就看不知儿子去向,并不妨碍其爱子之心一样。
③本 条无说 。

〔经〕仁义之为内外也,内①。说在件颜②。
〔说〕(仁)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
彼也③。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义外
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若左目出,右目入④。

①内,无义。当为冈的误写。冈,古周字。从谭戒甫校。
②件颜:件,参伍交错的意思。许颜即下文“左目出、右目入”之意。
③“爱利、此也”,此指爱利者,即主观。“所爱所利、彼也”,彼指
被爱利者,即客观。
④“左目出,右目入”,两目字当为自的误写。自,鼻的古文,谭戒甫
说。出入指呼气和吸气。

〔经〕学之益也,说在诽者①。
〔说〕
(学)
也②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
故告之也。
是使钾⑧学
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誖
第 159 页

〔说〕
( 无“南
) 者有穷则可尽,
无 穷 则 不 可 尽。
有穷无穷未
可智 ,则可尽不可尽不可尽未可智③。人之盈之否未可智,而
必④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智,而必人之可尽爱也,誖 ”人若
不盈先必穷,则人有穷也, 尽有穷无难。
盈无穷,
则无穷尽也⑥,
尽有⑦穷无难。

①“无穷不害兼”,意思是: 无穷并不坊碍兼爱。
②智读为知,下同。
③“不可尽不可尽”误重无义,当别不可尽三字,从毕玩校。
④必字衍,应删去,从梁校。这几句话意思是:南方有穷就可尽爱,无
穷就不能尽爱。有穷无穷并不知道,可尽不可尽也不能知道,人是充
满了还是没有充满当然也不知道,然而硬要求尽爱,岂不荒唐么?
⑤“先尹字无义,是无的误写,从孙校改。
⑥“盈无穷,则无穷尽也”,意思是:如果充满了无穷,那么无穷是可
尽的。
⑦“尽有穷无难”当作“尽无穷无难”。 “有 ”于 义 不 通 ,
从伍非百校
改。

〔经〕不知其数而知其尽也,说在明①者。
〔说〕(不)“二②智⑧其数,恶知爱民之尽文④也?或者遗
乎?”其问也尽问人,则尽爱其所问⑧,若⑥不智其数而智爱之
尽文也,无难。

①明,当作问,从孙怡让校改。
②这儿“二”不是二字,是裹示重文的特号,即不字。王周运说。
③智读为知,下同。
④文当作之,形似误写。
⑤“其同也尽间人,则尽爱其所间 , 思是:他问有遗漏那么遗漏
第 160 页

①“说在诽者”意思是:可以分析一下反对学习的人的育论本身。
②也字涉下文衍,应删去,从高校。
③智读为 知。

〔经〕诽①之可否,不以众寡②,说在可非。
〔说〕()论诽诽之可不可以理③。之④可诽,虽多诽,其
诽是 也。其 理不可 非,虽 少诽 ,非也 。今也 谓多诽 者不可 ,是
犹以长论短⑥。

①诽:批 评。
②“不以众寡”:不在乎批评的多少。
③“论诽诽之可不可以理”当作“(诽)论诽之可不可以理”。第一二
字误倒,第一诽字是标题字,从曹校。
④之,代词。即其。
⑤“今也谓多诽者不可,是犹以长论短”意思是:即在说批评多了就不
对,这等于说长就不好短就好,殊不知好不好不在于是长是短,而在
于该长时长,该短时短。

〔经〕非诽者谆①,说在弗非②。
[说〕(不③)诽非,已之非也④。不非诽, 可非也,不可
非也⑤。是不非诽也。

①谆当作 ,形似误写,从张说。
②弗非:不能反对。
③不,当作非。标题字,孙诒让校。
④“已之诽也”当作 “已之诽非也” ,脱一非字 。两句意思是 :如果说
批评是不对的,那么你自己这种批评就不能成立。
⑤“不非诽,非可非也,不可非也”意思是:不反对批评,才能批评人
第 161 页

家的错误,这才无可非议。

〔经〕物甚不甚①,
说在若是②。
〔说〕
(物)
甚 长、
甚 短、
莫 长 于 是、
莫 短 于 是。
是之是也③
非是也者④,莫甚于是。

①“ 甚 ”,程 度 付 词 。
②“若是”,高亨解为“以众物拟此物”,即比较。经文含义是:事物
的甚和不甚(甚长甚短、甚厚甚薄、甚轻甚重、甚深甚浅 ),乃

由于比较后产生的性质。
③“是之是也”,当作“是之甚也”,是、甚形似误写,从高校。
④ 是也者”当作“非若是也者”,若字误脱。
说文含义是:物的甚长、甚短,没有再比它长的、没有再比它短的
这些“甚”,如果不是比较,就没有这个甚于那个的间题。

〔经〕取下以求上也,说在泽①。
〔说〕(取)高下以善不善②为度,不③若山泽。处下善于处
上④下所请⑤上也。

①“说在泽”当作“说在山泽”,山字误脱,从高校增。经文意思是:
要确定上处,必须以下处为准,正如有泽的下,才有山的上。
② 善不善”当作“差不差”,形似误写,从高校。
③不字衍,应删去,从梁校。
④这句当作“处下差于处上”,差误为善。意思是:处上和处下不是一
回事。
⑤请,孙诒让云当作谓。这句意思是,有下才有所谓上。

〔经〕是是与是同,
说在不州①。
第 162 页

〔说〕(不是)是则是且是焉②。今是文③龄是而不于是,故
是不文④是。不文则是而不文⑤焉。今是不文于是而文于是⑥,
故文与是不文同说也⑦。

①谭校经文为“不是与是同,说在不州”。谓不州就是不殊:“不是与
是同 ,盖以二 者不殊 之故。” 高校经 文为“是 是与不 是同,说 在不
州。”谓“是是者,今日之是,来日仍为是也。不是者,今日之是,来
日变为不是也。今日之是来日仍然是,今日之是如故也。今日之是来
日变为不是,今日之是亦如故也。故今日之是,来日或仍为是,或变
为不是,对于今日之是之阶段,不发生影响。然则来日仍为是之今日
之是,来日变为不是之今日之是,因相同而不殊也。”
陈孟麟谓经文当作“不是与是同说,说在不周”。不字误作是,说文
标题字正作“不是”,可证。说字当重,误脱一。州借为周,同音通
假。 又州有周 义(见 《太平御 览》引 风俗通) ,故郭 沫若改州 为周
(《 十 批 判 书 》 第 页)。本条说明一个直言肯定判断,主宾项虽包
含(或包含于)但不重合的是而不是的外延关系,指出宾项的不周延
性。
②“ 是则是 且是焉 ”当作 “是则 是且 不是焉 ”,不 字误脱 。肯定 判断
(“是”)主宾项的外延关系是“是且不是”。
③文当作之,形似误写。从孙诒让校改。之,这儿含义是“至”。至于
是而又不至于是,意思是主项为宾项外延包含但不重合。
④文当作之。这句意思是:所以是不是完全的是。
⑤前“文”字当作“之”,后“文”字当作“是”。这两句意思是:不
是完全的是,就是是而不是。
⑥两“文”字均当作“之”。
⑦这句当作“故之是与不之同说也”,两“之”字均误作“文”,“与
是”二字误倒。最后两句意思是:现在不是完全的是而又是是,所以
是是又不是是由于同一原因(宾项不周延)。
第 163 页

《大 取》①

天之爱人也,薄于圣人之爱人也;其利人也,厚于圣人之利人
也②。大人之爱小人也,薄于小人之爱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
于小人之利大人也③。

①孙诒让:“毕云,篇中言利之中取大,大取之义也。……毕说非也。
此与下篇,亦墨经之余论。其名大取小取者,与取譬之取同。”
②全句意思是:孙诒让:“毕云,言天地之大,人犹有憾。”张纯一:
“言天之爱人无迹,不若圣人爱人之易知;然天之利人无方量无时
量,
非圣人有加爱于人之心,
利人有限者比。
”谭 戒 甫:
此句及下句之
“ 薄 ”字 ,
“从溥 普)声,可读为溥”。溥,广大、普遍之意。
③张纯一 :“大人,亲也 ,喻天 ;小人,子也,喻圣人。”张解全句
为,“大人务远大无近功,非小人所及知,故爱似薄而利甚厚。小人
务浅近较易见,
于大人无所加,
故爱似厚而利甚薄。
”谭 戒 甫:
“傅 山
云:‘大人,有德有位者,诒人者也;小人,……诒于人者也,。此
言爱利之度,惟天为最大,他如政长 天 子 、国 君 、乡里 之 长
次之,下至众民皆能爱利,惟所及人者小耳”。

以减①为其亲也,而爱之,非②爱其亲也③。也减为④其亲
也, 而利之⑤ ,非利其 亲也。 以乐⑥为 利⑦其子 ,而为其 子欲
之⑧ ,爱其子 也⑨。以 乐为利 其子,而 为其子求 之,非利 其子
也。
第 164 页

① 孙诒 让: “顾 云, 减, 贱称 也, 篇内 同。 义亦 互见 小取 篇。 案
此藏即减获之减”。
②孙诒让:“非字疑衍。”
③全句意思是,孙诒让:“减善事吾亲,因而爱利之也,”即“爱其亲
也”。
④“也减”,也为以字的误写,观下文可证。孙诒让:“吴抄本为下有
利字,疑衍。”
⑤利之,孙诒让:“谓资给之。”
⑥乐,孙诒让:“乐,谓音乐。”谭戒甫:“乐当指繁乐 ”

⑦利,张纯一:“爱利”。
⑧欲之,满足之。
⑨张纯一,“爱其子也”前,从毕校增“非”字。

龄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①。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②。
权正也③。断指以存 万),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 中取 小也 ⑤,
非取 害也,
取 利也。
其 所取 者,
人之 所执 也⑥。

盗 人,
而 断 指 以 免 身,
利 也。
其 遇 盗 人,
害 也。

① 孙 诒 让:
“吴妙 本 ,
作 龄 所体 轻 重 之 中 ,
而权其轻重之谓权。
案‘其’
字疑当‘有,”。谭戒甫:“‘所体,与下段‘事为,,相对成文。
后世论学,多言体、用或事、理。此所体者体也,理也。”曹耀湘:
“论理则有是非,论事则有利害。是非本由利害而生;而是不必利,
非不必害,故权不为是非设也。两利两害,于中各有大小之别,权者
择 而取 之。

②俞樾:当作 为非也”。孙诒让:当作“亦非为非也”。
③孙诒让:“经上篇云,欲正权利,恶正权害。”谭戒甫:“於理中而
权 轻重 ,
故 权 与 正同 矣 。

④ 同“ 腕 ”,即 手 腕 。
⑤也,
孙诒让 “毕云,当为者”。
第 165 页

⑥全句意思是,孙诒让:“言为人所持执,不能自免”。谭戒甫:“盔
之杀人,原以求利,而断指免身,我以为利,盗以为害,故利者盗与
我之所共执也”。

断指与断腕,利于天下相若①,无择也。死生利若,一无择
也②。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一人以利天下也③。杀己以存天下,
是杀己以利天下。于事为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求。求为之非也④。
害之中取小,求为义,非为义也⑤。

① 若 ,如 、象 。
②全句意思是:孙诒让:“当作非无择也,谓必舍死取生。”张纯一:
“一,皆也”,“利若,承上文而省”,“言果利天下,出入生死,
无 不可 也 。

③全句意思是:孙诒让:“此对下‘是杀己以利天下,为文,当作‘非
杀人以利天下也,。一字涉上而衍”。张纯一:“‘一,字似非衍。
言杀一人以存天下,利既周于天下,则为天下损一人何伤。”
④孙诒让:“求为之非也”,当作“求为之非为之也”。张纯一:“无
‘为之 ,二字亦通 。”谭戒甫:“为之非也;之 ,当读是,古本通
用。此求,与《论语》‘求仁得仁,同多此义,与孟子‘舍生取义,
同。求与权对;权非为是非,求乃为是非也。”
⑤孙诒让:“此疑当接后‘不可正而正之,句。”张纯一:“顾求为
义,要本无所求而为;设有所求而为,又非为义也。”谭戒甫:“求
既为是非,则取之合于义者是而背于义者非矣。夫害之中取小,乃避
害趋利之行,所计较者全在利害,阁论是非;故欲于害中取小而求为
义,
乃非为义也。

为暴人①语②天之③为是也④,而性⑤。为暴人歌天之为非
也 ⑥。
第 166 页

①暴人,谭戒甫:“《天志上篇》云:‘昔三代之暴王桀封幽厉,此反
天意而得罚者也,。其暴王,当与此言暴人同。”
②语,谭戒甫:“《说文》言字下:‘论难日语,。徐锴日:‘语者相
应 答, 。
③谭戒甫:“天之,即志。曹云:‘墨书中凡言天志,多作夭之,古字
通用 ’。

④谭 戒甫: “此言为 暴人解 说天志 ,劝其 法兼爱 (《天志 下篇》 云:
‘顺天之意何若?日:兼爱天下之人。’)乃为是也。”
⑤谭戒甫:“曹耀湘云:‘是也下,原衍而性二字,,按性字当是惟字
之形误,兹就文义改。”
⑥张纯一:“‘歌’当作‘语’”,“此似言性出于天,苟能希天以存性,
必为圣人,本无不义而为暴者。”谭戒甫:“为暴人歌烦天志,遂其
背天兼恶,(《法仪篇》云:‘暴王桀封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则
非矣。

诸陈执①既有所为,而我为之陈执;执②之所为,因吾所为
也③。若陈执未有所为,而我为之陈执,陈执因吾所为也④。

①陈执,张纯一:“似谓偏计陈迹而成执,即‘所染,之异名,犹习惯
然。”曹耀湘:“诸陈执者,人之所执不一也。为执有鬼,执有命,
执厚葬久丧,人之有所执而不化也久矣,是陈执也。墨子节葬非命非
乐之说,亦陈执也,《兼爱》《尚同》《天志》《明鬼》各篇,亦陈
执也。

②张纯一:“之所上疑衍一执字,当删。”
③全句意思是,张纯一:“言暴人之所为,非天使然;盖以人间一切陈
执, 既有 先为我 之者 ,而我 亦习染 而为 之,诸 陈执 固吾所 为之 前因
也。”谭戒甫:“此‘所为,与‘为之,对文。为之者于陈执而能为
之也;所为者陈执之有成效者也。执之所为而不曰陈执者,殆已变本
第 167 页

加厉矣。”故此犹云:如儒家无鬼,执有命,执厚葬,执繁乐,既皆有
所为矣。今我以彼既有所为,而又为之陈执,不独仍旧,或尤甚焉;
则儿此时执之所为,殆因吾所为而然也。”亦即“前贤有所创建,如
已见事效,则后学或当改弦更张,救其偏敝。”
④全句意思是,张纯一:“我之所为,不必皆本于陈执多若陈执未有所
为者,亦且自我为之成陈执,则吾习染之所为,又后人陈执之前因
也。”谭戒甫:“陈执若尚未有所为,而我为之陈执,益发挥而光大
之;则凡此之陈执,亦因吾所为而然。”亦即,“设事效尚未彭著,
或当循途精进,致其完成也。”

暴人为我为天之以人非为是也而性①。不可正而正之

①孙诒让:“此文多伪脱”,“疑性并当作惟,惟与唯通。 惟是亦
即唯是,谓言是则应之也。”张纯一:“此言天下所以多基人者,皆
由自执陈陈之我见,惟知为我而然。诅知天赋之性体,非使为是暴人
也;暴人所为一切行相,莫非陈执熏习而成,非基人之性本然也。”
②孙怡让:“言于不可正之中,而权其正。”张纯一:“此言一切人为
是非利害,似不可以权正者,要可权其利害大 而正之。此所以为实
用哲学也。”曹耀湘改此首句作“暴人谓:我为天志”。曹解释全句
为:“暴人本拂逆天意,而自以为合乎天意,以人之所非者为是也。
如夏桀矫天命以布命于下,商封谓有命在天,是皆自谓天志也 此其
性殆不可正,而墨者欲从而正之。”

利之中取大①,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未
有而取焉②,是利之中取大也;於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
也。

①孙诒让: 此节疑当接上文‘非为义也,下。”
第 168 页

②谭戒甫:此句之前,“原快於字,兹据下文补。”

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谓伦列①。德行君上,老长
亲 戚② ,此 皆所 厚 也。 为长 厚 ,不 为幼 薄。 亲 厚, 厚③ ;
亲薄,薄④。亲至,薄不至⑤。义,厚亲,不称行而顾
行⑥。

①全句意思是 :孙请让 :“谓上 ,当重之字 。《战国策 宋策》高注


云:‘伦 ,等也。’《服问》郑注云:‘列 ,等比也 ”谭戒甫:
“盖此伦列即无差等,亦即今日平等之意。伦列须以义为标准,厚薄
皆由以定;如 世人,义所当厚者厚之,而 盗,义所当薄者则薄
之,盖义与伦列实无二致也。”
②谭戒甫:“德行”即“行事尚贤”;“君上”即“朝廷尚贤”;“老
长”即“乡党尚齿”;“亲戚”即“宗庙尚亲”。曹耀湘:“亲戚殆
即同宗庙之近亲。”
③此句意思是,孙诒让:“厚其近亲”。谭戒甫:“亲之义当厚者厚。”
④此句意思是,孙诒让:“薄其远亲”谭戒甫:“亲之义当薄者薄。”
⑤此句意思是,孙诒让:“言有至亲无至薄”。谭戒甫:“亲至,即亲
之至者,犹云至亲,此当指父母言。盖本句系承上文‘亲薄,薄’言,
谓亲之当薄者则薄之;若于父母至亲,虽薄不为已甚,亦得为义”。
谭断此句为“亲至,薄不至,义。”
⑥孙诒让:“顾当为类”,“行,谓德行”。张纯一:“言于义止厚于
至亲,不足称为德行;德行当充其类,厚加于天下”。谭戒甫:“厚
亲之亲,承上‘亲至,,亦指父母言。曹云:‘称,审量也,。《说
文》:‘顾,还视也。’《书 太甲篇传》:‘顾,谓常目在之
按此语乃申说上文亲至,薄不至为义之由,盖厚亲为人子分内事,其
于父母之行为,不可称量(亦计较意)其得失,而但目存之以冀其善
耳。”谭断此句为:“厚亲,不称行而顾行。”
第 169 页

为天下①厚禹,为禹也;为天下厚②爱禹,乃为禹之人爱③
也。厚禹之加于天下,而厚禹不加于天下④;若恶盗之为加于天
下,而恶盗不加于天下⑤。

①天下,谭戒甫:“犹云天下之人,与下文禹之人句例同。”
②孙诒让:此“厚”字“疑衍”。谭戒甫:此“厚”字应移至上句“为
禹也”的“禹”字之后。
③孙诒让:“人爱二字,疑倒”。
④全句意思是,孙诒让:“据下文,之下当有为字。言所以厚爱离者,
为其德加于天下。”“所厚止于禹身,不遍及夫下”。
⑥孙诒让:“言恶盗,为其害及天下。”“所恶止于盗身,不遍及天下。”
谭戒甫“犹之为天下之人而恶盗,则可以惩恶,故能增益于天下;设
祗恶盗之一人,是日私恶,则于天下之人亦无增益矣。”

爱人不外 己,己在所爱之中 ①。己在所爱,爱 加于己。伦


列②之爱,己爱人也③。

①孙论让解此句为,“言己亦犹是人也。”
②张纯一:“伦古通轮”,“轮列,即以次轮转意”。谭戒甫:“伦列”
即“平等”“不涉于私”。
③此句的意 思是,孙诒让:“言爱 己亦可谓之爱人”。张 纯一断此句
为:“伦列之爱己,爱人也”。“此言己既在所爱之中,则凡爱之所
加,是加于己。故周匝次第之爱己,道莫要于爱人也。”

圣人恶疾病①,不恶危难②。正体不动③,欲人之利也,非
恶人之害也④。

①毕玩:“ 自 重 其 身 ”。
第 170 页

②毕玩:“为人不避难险”。
③ 孙 诒 让:
“ 疑 当 作 四 体 不 勤 ”。张 纯 一:
“《 易 系辞传》日:
‘无思
无为,
寂然不动,
。”谭 戒 甫:
“自卫 其生,
而不为诊疫所累,
故日正
休。”“自坚其志,而不为艰阻所摇,故日不动。”
④毕玩解此句为:“欲存其身以利人,非恶人之以危难害己。”

圣人不为其室减之,故在于减①。

①张纯一:“减即藏”,“此言圣人不为其室,可以减身之故,而志在
域。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是。此墨子所以无吸席也。”谭
戒 甫:
“ 《 下 经 》 第 四 十 二 条 云:
‘室,
堂,所 存 也。
’ 按 存,
即此之威。
言圣人利天下,不为其居室足以存藏之故,而心在于货财之藏也。”

圣人不得为子事①。

①孙诒让:“似言圣人事亲爱无穷,而事必有所尽。”谭戒甫:“苟为
父者为子‘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则一自私自利之人耳。圣
人以兼利天下为心,不得如此。”

圣人①之法,死亡亲②,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
体渴兴利③,有厚薄而毋伦列,之兴利为己④。

圣人,谭戒甫:“或指禹言。”
②孙诒让:“亡,忘通,谓亲死而忘之,即薄丧之义。”
③体,《经上》第二条:“休,分于兼也”。渴,《说文》:“渴,尽
也”。谭戒甫解:“体渴兴利”为“分尽兴利之责焉耳。”
④谭戒甫:“有厚薄,言事亲而校量厚薄。毋,通无”。“伦列之兴利,
言人人有同等之兴利。此谓为人子者,徒事校量厚薄而执军葬久丧,
第 171 页

不能与人为同等之兴利,直是‘为己而已,。”

语经①

①谭戒甫:“王周运云:‘此本在《大取篇》,今分出,。孙怡让云:
‘语经者言语之常经也’。……此称《语经》者,其中名辩虽略同于
《墨经》,而其不用论式组织则异也。著书名‘经,,战国晚年始
有;此《语经》或尤在《墨经》以后,本不连第而行,不知何时
颤)入《大取》 ,淆乱甚矣!”据上看法,谭将《语经》各
条“
,别 行 荟 辑 ,
附 读 篇 末 ”。
对谭归入《语经》各条,
编者均给以注
明。

语经也①,非②白马焉③。执驹焉说求之。舞说,非也④。
渔天之舞大,非也⑤。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诒让:“也”,“当为者”。
②谭戒甫:“非字当即求字之误”。
③孙诒让:“此即白马非马之说”。
④毕沅将此二句断为“执驹焉说求之舞。说,非也。”毕校舞为无,解
“执驹焉说求之舞”为“执驹马说求之无母”。孙诒让:“白马孤驹,
盖 名家 常 语,
所谓 语 经 也。
说 求 之 上疑 脱 有字 ,
与 下 无说 文 相对 。
”谭
戒甫断此句为:“语经也:求白马焉,执驹焉;说求之舞,说非也。”
谭解此句为“执为持守”,“驹亦小白马耳”,“舞此乃无之繁文
耳。”全句为:“求白马而执驹,此事之可行者;乃说‘求之无有,,
殆非求之非,乃说之非也。”
圜孙诒让:“疑当作杀之无大。”谭戒甫:“上大字为木之误”,“下
大字亦当作求”。全句应为:“渔木之舞,求非也”,意思是:“求
鱼于木,必不得鱼,斯真求之非矣。”
第 172 页

三物必①具,然后②足以生③。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诸让:“必,与毕通”。
②谭戒甫:“足以生”前应据意补一“辞”字。
③孙诒让:“此下疑当接后,‘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句 三
物,即指故、理、类而言之,谓辞之所由生也。”

减之爱己①,非为爱己之人也②。厚③不外己,爱无厚薄④。

①孙诒让:“此节,疑当接上文‘爱己爱人也,下”。
②孙诒让:此句“言减自爱其身,非为爱己之为人也”。
③孙怡让:“厚下当有人字”。
④谭戒甫:此节“谓减之爱己,并非伦列之爱己,必不爱人;然则藏既
不可为爱人之人,自亦不为爱己之人矣。何则?以厚而言,厚人固不
外己也;以爱而言,人己皆无厚薄也。”

举①己非贤也。

① 孙 诒 让:
“举,
当 作 誉 ”。

义利不义害。志①功为辩②。

①孙诒让:“志,旧作之。今据道藏本,吴抄本正”。
②曹耀湘解全句为:“义者必其利于人也;不义者必其害于人也。志,
意也;功,事也。人之志与功,皆当明辩也。爱人,志也,利人,功
也。”谭戒甫解释全句为:“此当云:义不义,志也;利害,功也。
盖人存义不义之意志,苟见诸行事,即呈利害之功效;然则去义,怀
第 173 页

不义以为害,何如去不义、怀义以为利乎?此当辩之而知所取,故日
志功为辩。

有有赞 秦马,有有赞马也②,智来③者之马也④。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 孙 诒 让:
“ 有 有 於 ”,疑 当 作“ 有 友 龄 ”。下 同 。谭 戒 甫 :
“ 二 、‘ 有
有於,皆当读作‘友有於,”。
②孙诒让:本句应为“有友於口焉”。
③谭戒甫,此“来”字应为“求”。
④谭戒甫解释全句为,“友有於”之“於”字可省。“故此二语可读作
‘友有秦马,友有马也;知求者,此马也。 ”

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①,兼爱之有②相若。爱尚③世与
爱梭世,一若今之世人④也。

毕沅 :两“ 世”字 改作“ 也”。 王引之: “爱众 众也” 下“众 ”字


衍 ,当 作“ 爱 众 也 ”。又 ,下 文“ 凡 学 爱 人 ”,当 在“ 爱 众 也 ”之 前 。孙
诒让:“此当作‘爱众世与爱寡世相若’。众世寡世,以广狭言;下
文尚世后世以古今言,文自相对。”
②孙请让:有,与又通。
③王引之:“尚与上同”。
④王引之,“今之世人”应作“今世之人”。

鬼非人也①,兄之鬼兄也。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王引之:“‘鬼非人也,当作‘人之鬼非人也,” 孙诒让 : “义自
第 174 页

可通,今不据增。”

天下之利眺
( 欢)①,圣人有爱而无利,倪 见 )
日之言也,乃客之言也②。

① 孙 诒让: 驩,
犹 悦 也 ”。
曹 耀 湘: 驩,动也。言人之趋利者若驰骛
也”。谭戒甫:“之字常训为往,为至,引申亦有趋义;则天下之利,
犹云天下趋利也。”
②孙诒让:“倪有间训,此疑亦当与间义同。《方言》云,间,非也。
俔间盖谓驳难相非,故下云,乃客之言。日,疑当作日,或疑当为儒
者之言 二亦通”。谭戒甫:“日”当作“日”。“《说文》:‘倪,
譬喻 也。’又 ‘客, 寄也,。 曹云: ‘倪日, 犹籍日 也;客者 非主
也。’盖此谓天下之人,骚动而趋利。圣人恐世人有利而无爱,因盛
称爱、罕称利。乃浅识者遂谓‘圣人有爱而无利’;不知此为‘籍日’
之词,非主言,乃客言耳。”

天下无人①,子墨子②之言也犹在③。

①孙诒让:“‘无人,即兼爱之意,言人己两忘,则视人如己矣。”谭
戒甫:“天下无人者,谓天下无继其业之拒子,故深致曦叹也。”
②孙诒让:“子墨下,归无子字,今据吴抄本补。”
③谭戒甫:“言犹在,谓其所 (创 的 异 体 字 编者)之各说,传之
於禽滑益三墨及其他弟子者,今犹在世也。”

不得已而欲之,非欲之也①。非杀减也②。专杀盗,非杀盗
也③。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第 175 页

①孙诒让: 本重‘非欲之,三字。毕云:‘一本无,。按顾校季本
亦无,今据删。此即前‘害之中取小,不得己也,之义。疑当在上文
‘是害之中取小也,下。”
②王引之:“‘非杀减也,上有脱文,以下二句例之。当云‘专杀威,
非杀减也,。”谭戒甫:“非杀藏也”前,应补“欲杀减”,其意为
“今非不得己而欲杀减,则实非杀减,乃利中取大耳。”
③章太炎:“当作专杀盗,非杀盗也,非杀减也。言专杀为盗之恶行,
非杀为盗之人,亦不计所盗之减也。减通脏。”谭戒甫解此句为:
“治盗者苟不为利人而杀,乃专遭以行之;则其所杀之盗,实非杀盗,
直 杀人 耳 。

凡学①爱人②。

①学,孙诒让:学,“当为誉”。
②孙诒让:“此句或当接后‘利人也为其人也,句。”

小圜①之圜与大圜之圜同②。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圜 ,
同圆 。
②张纯一:“圜有大小不同,而为三百六十度无不同。”

方至尺之不至也,与不至钟之至,不异①。其不至同者,远
近之谓也②。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诒让:“方,当为不”;“钟,当为千里二字”;“钟”下“之
至”二字,当为“之不至”。全句“谓尺与千里远近异,而其为不至
则同,故下云,远近之谓。”谭戒甫: 方”应接上句之后,“犹云
第 176 页

‘小方之方与大方之方同,
”;句 首 缺“ 不 ”字 ,
据 王 闿 运 说“
,至 ,
不异”应作“不至异”。据上校,全句应为:“不至尺之不至也,与
不至钟之不至异”。这是说:“夫十寸为尺,未及十寸者谓之不至尺。
八斛(
  h
6胡)
为钟,
未及八解者谓之不至钟。
其不至虽同,
而其所以
为不至者异也。”
②谭 戒甫解 此句为 :“然 不至如 求其 同 ,可 以远近 言之 。盖尺以 长短
言,钟以多少言。其不致远者,在尺为短,在钟为少,其不至近者,
在尺为长,在钟为多。故曰其不至同者,远近之谓也。”

是璜①也,是玉也②。意③楹非意木也,意是楹④之木也⑤。
意指之人也,非意人也⑥。意获也,乃意禽也⑦。志功不可以相
从也⑧。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璜,古玉器名,形状象璧的一半。
②孙诒让:两“是”字,“当作意”。曹耀湘在此句后增下文: 意璜
非意玉也,意是璜之玉也。是楹也,是木也。”谭戒甫:此句“若改
作‘是楹也,是木也,亦通。”
③王引之:“意,度也”。度,猜想,推测,估计之意。
④张纯一:“楹,柱也。”
⑤谭戒甫解此句为:“此楹虽是木,而意楹则非意木,以楹特为木所作
物之一类耳。但若意此楹之木则可,以木专属于此楹故也。”
⑥王引之:“当作‘意人之指’非意人也,”。张纯一:“似言意所指定
之人,非意通常之人。”谭戒甫:“此指之人,犹云枝指之人”,“枝
指之人,亦为人之一类;故意枝指之人则可,谓意人则不可。”(枝
指,手有六指也。 编者)
⑦孙 诒让 :“《 说文》 大部 :‘获 ,猎所 获也 。’” “此与 上文 反正
则对,言猎者之求获欲得禽也。”谭戒甫:“《白虎通》云:‘禽,
鸟兽总名,言为人禽制也。’此禽本为猎所获之一物,若如上文辞例
第 177 页

亦可云‘意获非意禽也。’然此云意获乃意禽者,亦犹上例‘意是获
之禽,犹云意此次所获之禽耳。”
⑧孙诒让:“志,即意求之也。功,谓求而得之。”曹耀湘: 所之
为 事所成为功,不可以相从者,言未可用也。”谭戒甫:“盖意
楹非意木,意指之人非意人,均就志言;意楹乃意是楹之木,意获乃
意禽,均就功言;故曰不可以相从也。”

利人也,为①其人也,富人②,非为其人也③;有为也以富
人④,富人也⑥。

①孙诒让:“毕云,为一本作非。”
②孙诒让:“富人”,“言誉人之富”。
③孙诒让:“毕云,旧二字倒,一本如此。”
④孙怡让:“言有所为以使人富。”
⑤谭戒甫将“凡学爱人”句移至此正段文字前,并据孙诒让改“学”为
“ 誉 ”。其 断 句 为 “
:凡誉 利人爱人也,为其人也;富人,非为
其人也,有为也,以富人富人也。”全句意思是:“凡誉人之爱人利
人者,为其人也;凡誉人为富人者,非为其人也,实为己耳。盖有为
于己 者,即以 富人为 能富人也 ;苟无 所为,则 人虽富 ,将不欲 誉之
矣。此言凡人视爱利与视富贵有别;盖富贵私,爱利公耳。”

诒人有为①鬼焉②。

①谭戒甫:“此有,当读为又。为,亦诒也。”
②孙诒让:此句为“言诒人之事,兼有事鬼,若祭祀之类。”

为赏誉利一人,非为赏誉利人也,亦不至无贵龄人①。
第 178 页

①孙诒让:“无贵,疑当作无赏誉,言赏誉虽不能遍及人,亦不至因此
遂不用赏誉也。”曹耀湘:“为赏誉而专利一人,不得谓之利人与,
以其小也;然以为无贵于人亦不可。”

智①亲之一利,未为孝也,亦不至聆智不为己之利於亲也②。

①孙诒让:“毕云,智同知。”下同。
② 全句 意思 是,
孙诒 让:
“言 虽不 足为 孝,
亦不 至于 明 知己 之有 利于 亲,

不为之。
”谭戒甫:
“此谓知亲之一利,
而不知兼利人之亲,
即‘为己之利
于亲也’,
充其量将至于舍亲而利己,
故未足为孝。

”为人子者,
既不知
‘为己之不利于亲’,则反之‘不为己之利于亲’,当亦不至于知之矣。”

智是之世之有盗也,尽爱是世①。智是室之有盗也,不尽②
是室也。智其一人之盔也,不尽是二人③。虽其一人之盗,苟不
智其所在,尽恶其弱④也。

①俞樾:此句“当作‘智是世之有盗也,不尽是世。’”孙诒让:此句
“当作‘智是世之有人也,尽爱是世,即兼爱之义”。谭戒甫:“知
此世之有盗,而尽爱此世之人者,以世盗有限,世人无穷,不得因至
少之盗而废至多之爱也。”
②孙诒让:“不尽”下“当有恶字”。
③毕玩:“二”当为“一”。孙诒让:此句“当作‘不尽恶是人,此脱
‘恶字,,衍‘二,字耳”。张纯一:“盗上据上文疑脱‘有,字。”
全句意思是:“人遂为天地万物所盗矣。声色盗其耳目,肥甘盗其脏
腑多几若一人之身,有盗环伺焉。”“故知,人之身亦有盗,似乎二
人;然能杜绝其盗机而不为所盗,又不尽是二人也。”谭戒甫:应为
“‘不尽恶是二人,,原脱‘恶,字”。
④孙诒让:“弱,疑当作朋”。全句意思是:“盗虽止一人,然不能审
知其谁某,则尽恶其朋党也”。张纯 “弱, 王)劣也。
第 179 页

《书 洪范》‘六日弱,《疏》‘厄劣并是弱事,为筋力弱,亦为志气
弱。,虽其一人之身,亦既有盗,当知盗之所在而巢灭之。苟不知其
所在 ,则盗之为恶无尽 ,将终身莫由自强而不息,心神丧而生理败
矣 。”谭 戒 甫 “
: 弱 ,溺 之 省 文 。《 说 文 》 :‘ 溺 ,没 也 ,。盖 没 入 于
水为溺,隐匿似之,今俗称窝藏,又言包庇,皆即其义。”

诸圣人所先为人欲①名实。名实不必名②。

①孙诒让,“欲”为“效”。张纯一:“效,考也”,(《广雅释言》)
“效名实,
即邓析‘循名责实,
之意。

②孙怡让:“当作‘实不必名’上名字误衍。”张纯一:“圣人先务正
名。
然 名 所 以 状 实;
若果有实,
不必待名而自见。
”谭 戒 甫:
当 作“ 名
实不必后”。意思是,“先有为人之心而后欲名实(谭引《孟子》朱
熹 注 》 :‘ 名 ,声 誉 也 ;实 ,事 功 也 。,”)此 固 甚 善 ;实 则 先 能 为
人,名实即随之,不必待‘欲,而后有,故日名实不必后。”

苟是石也白,败是石也,尽与白同①。是石也唯大,不与大
同②。是有便谓焉也③。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诒让: 败,当为取”。全句“言白石之白皆同。”张纯一:《说
文》云,“败,毁也。”“此言石果白,则毁其石仍不失为白;盖白
与石相含,不可毁也,必尽与万物之白同。”
②孙诒让:“唯虽通”“言大石之中,仍有大小之异。”张纯一:“若
谓其石为大,则不与大同;以天下之大无定也。”谭戒甫:“不与大
同”前应补“败是石也。”全句意思是:“设此为大石,乃认石为实
而形为大;故此石虽形大,及毁败之,而其形已变,不与大同,则其
所谓物形者无定矣。

③孙诒让;“便,疑当为使”。张纯一:“此言石果白,则毁其石仍不
第 180 页

失为白:……必尽与万物之白同。若谓其石为大,则不与大同,……“
是同与不同,各因其便宜而称之。”

以形貌命①者,必智是之某也,焉②智某也③;不可以形貌
命者,
唯④不智是之某也,
智某可也⑤。
诸以居运⑥命者,
苟人⑦
其中者,皆是也⑧。去之因非也⑨。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齐荆
者皆是。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皆是也。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 命,
命名。
②孙治让:“焉,犹乃也”。
③张纯一解全句为:“物之以形貌命者,必知其为某物而名之。如知山
岳室庙各异,而命名以异,故曰乃知某也。”
④孙诒让:“唯,亦与虽通。”
⑤全句意思是:张纯一:“若夫超一切物,绝对而不可以形貌命者,本
无名而强命之名,如天云,帝云,道云,太极云,虽名之,因非如山
丘室庙等之有物实可得也。然虽为感官之所不得,而自内证知是有。”
谭戒甫:“若仁义道德之类,不可以形貌命者”,“虽不知仁义道德
之为谁何,然有名实可说,……爱利即仁义之实,故谓之为真知仁义
亦 可 矣。

⑥毕沅:“居运,言居住或运徙”。
⑦孙诒让:“人,当作入。”
⑧谭戒甫解全句为:“盖凡以居住运徙为名者,若乡里齐荆之类皆是。
如居 于荆者 固为荆 人,即 由齐而 徙于荆者 亦为荆 人;故 曰荀入 于其
中者皆 是也。

⑨谭戒甫解此句为:“设其人复由荆而他去,便非荆人;故曰去之,因
非也。
第 181 页

智与意异①。

①孙诒让:“旧本脱异字,今据吴抄本补。”“上文辨智意二文甚详”。
张纯一:“此四字不知由何处错简”。谭戒甫:“盖理不本于实测,
而由一己所意以为者,其非真知明矣;故此日知与意异。”

重同①。具同②。连同③。同类之同④。同名之同⑤。丘同⑥。
鲋( 复)同⑦。是之同,然之同⑧。同根之同⑨。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诒让:“《经说上》云:二名一实,重同也。”
②孙诒让:“具当为俱,《经说上》云:俱处于室,合 也。”张纯一:
“《荀子 正名篇》云:‘有异状而同所在,,相注:‘谓若老幼异
状,同是一身也,蚕蛾之类亦是也,。”
③孙诒让:“《国语 楚语》韦注云:连,属也。”张纯一:“此即《经
说上》‘休同,之义”。
④孙诒让:“《经说上》云:有以同,类同也。”
⑤谭戒甫:“盖玉与鼠虽极不同,然可同名之日璞。”
⑥孙诒让:“丘,与区通,详《经下》篇,谓同区域而处”。谭戒甫:
丘与区通,有区略(即大略)之义,“故丘同当为大略之同也。”
⑦孙诒让: 鲋,附通”。谭戒甫移“丘同鲋同”于“连同”之后。
⑧孙诒让,“是之同,然之同”,下应接“有非之异”句。张纯一据毕
玩校增一“同”字,为“是之同,同然之同”。张解此句之义为:“是
之同,谓实际本同。同然之同,谓实际未必果同,而群情同以为同,
亦不得不谓之同。”
⑨孙诒让:“此四字,疑当在前同名之下。”张纯一:“此为瓦器各殊,
同是微尘。”谭戒甫:“今史家谓‘人猿同祖,此义殆为近之。”

有非之异①,有不然之异②。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
第 182 页

也异③。一日乃是而然。二日乃是而不然。三日迁④。四日
强 ⑤。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张纯一:“有本不一是之异。”
②张纯一:“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各执之异。”
③ 孙 诒 让:
“此下,
疑 当 接 下 长 人 之 异 ,短 人 之 同 ,
一 节。
”张 纯 一:
“异
必由 同而显, 同固异 之总和也 。《经 上》云: ‘同, 异而俱于 之一
也,,是其义。”
④孙诒让:“昔是而今不然”。
⑤孙诒让:“貌是而情不然”。谭戒甫重列本节文字并解释如下:“一
曰乃是而然:是之同;然之同。二日乃不是而不然:有非之异;有不
然之异。三日迁: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似亦可云:其同也,为其
异也。)四日强:为其同也,异。”“一二两项,其例今皆在《小取》
第四章”。第一项,《小取》之例“起句为是,承句为然,而同为正
辞,故日是之同,然之同,具言之即所谓是而然也。”第二项,《小
取》之例有“起句也为是,而承句为不然,故日是而不然”,以及“起
句为不是,而承句为然,故日不是而然”两种情形。把这两种情形“合
而简言之,可谓不是而不然”。“辞或一正一负,或一负一正,两者
相反而异,故日有非(即不是)之异,有不然之异也。”“《下经》
第二十四条”、“《上经》第五十条”可为“迁”与“强”之例。

子探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①。

①俞秘:“尊,当读为 尊上)。《说文》刀部:‘树,减也,。
有减损之义,故与益其益对文成义。”谭戒甫:“句首子字,当即
称 子 墨 子 ”。
此 言 墨 子 教 人、
深 浅、
益 (即加减损益。)随机顺应,
“盖亦孔子因材施教之义欲”。
第 183 页

察次山比因至优指复。次察声端名因请复①。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怡让:“两次字,疑皆当作 ,即盗之坏字。一优字,二复字,皆
得之误。请读为情。请复即下文之请得也。”首句,当作“察盗止此
室,因指得”。其意为,“智是室之有盗也,不尽是室也。言察盗之
止赞是室,乃因人指而得之。”次句,当作“察盗声端名,因情得。”
其意为,“若察盗之声,而得其名,则因箱( 菊,同鞫,审间。
编者)其情而得之也。”曹耀湘:首句,“谓察物之次第,由比
类而得也”;次句,“谓听其言以正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也。”谭
戒甫:当作“察此由比;因至优指。复次:察声端名,因请复正。”
“此因至优指,
乃名家用以驳形名家‘指不至’之说,
其二家立言之次
第,可由比校而知。”首句“因至优指”是说, 每因实体之可至,
然后知指之终为多指也” 。(《小尔雅》云:“优,多也。”)次
句,“察声端名”是说,“人声出口,意必有在,若能察知其意,即
为名之所由生”。“因请复正者,孙诒让云:‘请,读为情。’ 二

情者实也。”意思是,“如欲反复以正其名,自非因其情实不可。”

正夫辞恶者,人右以其请得焉①。诸所遭执而欲恶生者,人
不必以其请得焉②。

①孙诒让:“正,当为匹;右,疑有之误,有与或义同;请亦读为情,
下同。”“辞恶,谓不受恶。”全句:“言匹夫虽贱,而不肯受屈,
必欲自明其志,
则可以得其情实。
”谭 戒 甫:
“ 正 ”字 移 上 句;
“右 ”

“请”,同孙诒让注;“辞恶,犹云讼者辞烦也尹全句意思是:“辞
恶者其情皆可得而知也。”
②孙怡让:“恶生,谓乐于就死也。言遭囚执,而不求生,则虽有曲折,
而不欲自明,故不能必得其情实也。”谭戒甫:“《说文》段玉裁注:
‘两曹,
今俗所谓原告、 ’ “遭、曹之紧文。曹执,育两曹各
被告也。
第 184 页

执一辞也。诸,凡也。”全句意思是:“盖凡两曹有所诤执,欲恶即
生,纷云杂沓,其情乃不易得矣。”

圣人之附谧也①,仁而无利爱,利爱生于虑②。昔者之虑也,
非今日之虑也。昔者之爱人也,非今之爱人也。爱获之爱人也,
生于虑获 之利③。虑获 之利④,非虑减 之利也;而爱 减之爱人
也,乃爱获之爱人也⑥。

①孙诒让:“附,道藏本,吴抄本并作拊。毕云,演字未详。”谭戒甫:
附 ,当 为 拊 “
。 曹 云 :‘ 拊 ,与 抚 同 。’ ”
“ ,字书所无,曹耀湘作
覆,形不甚似。余疑 当为读之形误。”“此读为卖之繁文,即假用
为育字耳。”全句意思是:“圣人抚育天下之人。”
②孙诒让:“谓以仁待人而无私爱利之心。凡爱利皆生于自私之心,不
足为仁也。《经说上》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之”。谭戒甫:‘
人抚育天下之人,祗见其仁,不见其利爱,故日仁而爱无利爱;实则
非无利爱,以利爱须由虑求而生耳。”
③孙诒让:“谓因赖其利而爱之。”
④此四字据王引之校补。
⑤孙诒让:“言所爱虽异,其为爱人则同。减获统龄人之内也。”

去其爱,而天下利,弗能去也①。

①孙诒让:“疑当作弗能不去也。言去一人而利天下,虽在所爱不能不
去也。”谭戒甫:“爱利二者,关系至切,故墨子常言‘兼相爱,交
相利’。今若去其爱,势必失其利。”“故欲天下利,其爱终弗能去

昔之知墙,非今日之知墙也① 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②于
第 185 页

正 ③ 夫 。二 子事 亲 ④,
或遇 孰,
或遇 凶 ⑤,
其亲 也 相 若⑥。

彼其行益也,非加也⑦。外执无能厚吾利者⑧。

①苏学时:“墙,疑作减。”俞樾:“墙字不可通,乃啬字之误”,“啬,
爱 也 ”,
全 句“ 犹 上 文 云 ,
昔者之爱人也,
非今之爱 人也。
”孙 诒 让:
“此
下疑 为接后 文,籍 臧也死 而天下 害句。” 谭戒甫 :墙, “乃啬 字之
误”(从俞校) 啬,“经典通用稿”。《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务
穑劝分。”杜注:“穑,俭也”。“所谓知啬者,乃实知乎节用之道
而已。

②厚,厚薄之厚。
③孙诒让:“顾云,正,当作匹。俞校同。”
④孙诒让:“此上,疑当接上文,义厚亲不称行而类行下。”
⑤孙诒让:“孰,道藏本、吴抄本,并作熟。毕云,言岁孰岁凶。”
⑥孙诒让:“言不以孰凶,而事亲有厚薄。”
⑦孙治让:“疑当作非彼其行益加也。”谭戒甫:此句应作 彼其行
益也,此非加也”。其意为: 彼迁熟之子其事亲之行独优,而此
迂凶之子其行独薄。”
⑧孙诒让:“执,疑埶(同‘势,字 编者)之伪。谓外物不能使吾
利亲之心加厚。”

籍①臧②也死,而天下害,吾持养③臧也万倍,吾爱臧也不
加厚④。

①孙诒让:“籍,即假借字”。
②臧,
孙 诒 让:“ 旧 本 误 藏;
今据吴抄本正。
”谭 戒 甫:
“犹 今言 ‘某
甲’”

③谭戒甫:“《荀子 荣辱篇》:‘以相持养’。杨倞注:‘持养,保
养 也。
’”
④孙诒让解全句为:“假令臧死,而害及天下,则吾之持养之也当万倍,
第 186 页

然为天下去害,非爱减加厚也。”

长人之异,短人之同①,其貌同者也,故同。指之人②也,
与首之人③也异,人之体非一貌者也,故异。将剑与挺剑异④,
剑以形貌命者也,其形不一,故异。杨木之木与桃木之木也同。
诸非以举量数命者,败之尽是也 。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俞秘:“长人之与短人也同”。张纯一:全句无误。谭戒甫:当作“长
人之与短人之同。”
②指之人,张纯一:即“指之于人”。联系下文其意为:“虽同是人类,
同足形貌多若细核之,则指之于人各异,首之于人各异。人之不同如
其面,至不一也。”谭戒甫:“犹云枝指之人”。
③首之人,孙诒让:即“以首向人”。谭戒甫:似谓“有首疾之人”。
④将剑、挺剑,孙诒让:“将, 之借字。 ,
江)《 说 文》 手 部 云:
,扶 也 。挺 ,拔 也 。’ ”
⑤孙诒让:“败,疑亦当为取。”“此言不以量数举者,若一人为人,
百人亦为人,故云取之尽是也。”曹耀湘:“‘败之’句下云:‘如石
败而白同’。”张纯一:“《吕氏春秋 秋义赏》篇 ,‘败楚人于城
濮,,高注:‘败,破也,。量如分寸尺丈,数如十百千万 全句意
为:“凡谓为异者,尽可破其异而为同;凡谓为同者,尽可破其同而
为异;非举量数命者比也。”谭戒甫校此句为:“杨木之木与桃木之
木不同;诸非以举量数命者败之尽是也,故同。”

故一人指,非一人也①。是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②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王引之:此句当作‘故一指,非一人也’。”谭戒甫:“故”宇移上句
第 187 页

末,此句意思是:“人有实体,指持其所属者。故一人之形色性,并
非一人。”
②王引之:此句当作“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谭戒甫:“‘是’者,
《荀子 富国篇》:‘其所是焉诚美,。”杨倞注:“是;谓可其意
也。此犹云有一人于此,其形强大,其色正黄,其性善良,则我于其
人之形色性以为可者,乃即认其人以为可也;故日一人之指,乃是一
人也。

方之一面,非方也①;方木之面,方木也②。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诒让:“言方幂与方周、方体不同。”
②曹耀湘:“立方凡六面,一面未足以为方也;若方木,则见其一面可
知其余。”谭戒甫:“此节亦驳‘形名’二字者也。如方之一面,与方
木之面,同一方形、方名也。然方之一面,祗见方周而不见方体,故
曰非方,犹云非方体也;若方木之面,虽祗见方周而未见方体,亦可
知其为方木焉。然则徒持形名以定知见之真妄,将不可得矣。”

以故生①,以理长②,以类行也者⑧。立辞而不明於其所生,
忘也④。今人非道无所行⑤,唯⑥有强股肱⑦而不明於道,其
困也,可立而侍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於其类,
则必 困矣。

①孙诒让:此句“以上当有夫辞二字”。“《广雅 释诂》云:‘故,
事 也 , 。此 疑当 接上 语经 节下 ” 。谭戒 甫 : “夫 辞” 二字 同孙 校 。
“‘辞’为立论者提出所持之旨。”“凡立一辞,苟对敌者不之许可,
重须诸其立辞之由 ,则立者便当说明其故以为之答 ;如出故正确,辞
即坚定,故日以故生。”
第 188 页

②谭戒甫:“由一物以推及多物,由已知以推及未知,因而得一综例,
谓‘凡如是者皆必如是’;遂令所立之义,得以增长,故日以理长”。
汪奠基:“辩说组织的形式,都是按照合理的规则进行推衍的。”沈
有鼎:“‘理’正是论证中指示道路的东西,我们必须遵循它才不致
于 受困 。

③孙诒让:“也者”“二字当乙”。谭戒甫:“夫推理原以同类之事物
为比勘,以期得一综例,故凡同类之事物,必可取之以相推。”
④孙诒让据顾广析校:“忘,当为妄。”
⑤孙诒让:“道与理同。此释以理长之义,言不循道,则辞不可行。”
⑥孙诒让:“唯,与虽通。”
⑦ 股 肱( 工),股指大腿,肱指手臂从肘到腕处。

故浸淫之辞①,其类在鼓栗②。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诒让:“《文选》《洞箫赋》李注云:‘浸淫,犹渐冄
( ,
冉之异
体字 编者)
相亲附之意也’。
”谭 戒 甫:
“ 故 ”字 移 上 “
。浸 淫 之
辞,犹云相亲附者渐入之辞耳。”汪奠基:“诡辩淫辞。”
②孙诒让 :“‘在,下,吴抄本有於字。”谭戒甫:“孙人和云 :鼓
栗,即鼓铁也。”“此浸淫之辞,犹同鼓铁,必渐相鼓扇,如变白石
为黑铁也。

圣 人 也 ,为 天 下 也 ,其 类 在 于 追 迷 ① 。

①毕玩:“言能追正迷惑。”曹耀湘:“追,补救也。 迷 ,愚惑
也。圣人先觉先知,所以救天下之惑也。”王间运,“当作追迷子;
失子而追之”。“盖圣人先觉,为天下觉后觉,恰与父兄追正迷惑之
子相似。”汪奠基:“智者为天下人探求疑难与惑于用名者而正之,
是谓‘追迷,
。”
第 189 页

或寿或卒,其利天下也指若①,其类在誉石②。

谭戒甫辑此条入语经。
①孙诒让据苏时学校: 指 ,当 作 相 。,
②毕沅:“疑誉名。言圣人有寿有不寿,其利天下同,则誉名在也。”
孙治让:“疑当作礜(预  )石。《说文》石部云:礜,毒石
也 “此言礜石害鼠而利于蚕,以況(况)或寿或卒之利害不同
也 。”

一日而百万生,爱不加厚①,其类在恶害②。

①孙诒让:“此疑释籍臧也死而天下害一节之义。”曹耀湘:“生,犹
养也。百万生,即前文所谓‘持养万倍’也。”汪奠基:“爱尽万众,
而独不加厚於盗。”
②毕沅:全句“言意多所爱,而不行者,畏难之故。”谭戒甫“盗能害
天下;墨家兼爱,故甚恶盗。即恶害也。”全句“谓以一日之暂,养
之乃 百万倍於 人,其 爱可谓加 厚矣, 今云爱不 加厚者 ,以其害 人故
也 。”

爱二世有厚薄,而爱二世相若①,其类在蛇文②。

孙诒让:“二当为上字之误”,“上世与尚世义同。此释上文,爱尚
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王闿运:二世即“众世、寡世。”
谭戒甫“盖众世、寡世,系就空间说,尚世,后世、今世系就时间说。
此二 世当兼指 空间与 时间;意 谓虽世 之众寡前 后不同 ,其爱不 无厚
薄,然在空间、时间、其爱实相若也。”
②孙诒让:“此文有伪。洪云,文当作玄,玄即蚿字之省。《庄子 秋
水篇》,夔
( 葵)怜蚿( 弦),蚿怜蛇。亦取相爱为义。案洪
说未塙。”谭戒甫:“蛇文”应作“蛇交”,“此交亦即空互
第 190 页

爱之相若,择而杀其一人①,其类在院下之鼠②。

①毕沅:“言爱二人同,择而杀其一;杀,减也。”孙诒让:“此似释
上文‘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一人以利天下’一节之义”。曹耀湘:
“圣 人 之 于民,
无 不 爱也;
其害 民 者 则择 而 杀 之,
非 偏 有 恶于 一 人 也。

②孙诒让:阬(坑之异体字 编者),“旧 本 伪 院 ”
“《
。 尔雅 释
沽》云:阬,虚也。得鼠则杀之,为其害物也。”谭戒甫:“阬
下”,“作院下亦通,不必更改也。”“院下之鼠,犹云墙穴间鼠,
所谓社鼠耳。墙穴间鼠,亦为众人所恶,皆欲杀之,事与此同,故得
为类。

小仁与大仁行厚相若①,其类在申②。

①孙诒让:“大仁,旧本作大人”。“此似释上文大人之爱小人也一节之
义。”曹耀湘:“前文云:‘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於匹夫。’即此说
也。 ”谭 戒甫 :“小 人, 为云 匹夫; 大人 ,如 云天子 。” 张纯 一:
“言能行仁,无小无大,其厚相若。”
②谭戒甫据曹校改“申”为“田”。谭解此句为:“犹之一田所出,不
因人之贵贱 而有差异也。”张纯一 :“《广雅 释 诂 》 :‘ 申 , 伸
也’。
”此 句 为“在 能 引 而 伸 之 ,
触类而长之。

凡兴利除害也 ,其类在漏雍① 。

① 孙 诒 让:
“ 王 云:
‘雍与甕
( 瓮的异休字 编者)同,
此似言甕之害在于漏,去其漏,则得汲水之利也。”曹耀湘:“漏,
溃也。雍,与壅同,塞也。治堤防者,所以塞水之溃溢。分

厚亲不称行而类行①,其类在江上井②。
第 191 页

①孙诒让:“此释上文义可厚厚之一节。”
②曹耀湘改“类行”为“顾行”,并解全句为:“江水之与井泉,未可
为比量也。为井于江上者,不称量水之多寡,以适于用而己。以况厚
亲不称行而顾行也。”谭戒甫“江上井者,江水虽大,然以井为源,
水之所从出也;故井水虽少,而江不能与之比量。犹之人子当念父母
出生养育之恩,不能与亲比量其行。但当顾视其行而厚亲也。”张纯
一:“言止厚亲而不能充其类而厚天下,犹人在江上,舍江水无限之
润利,而惟井水是汲,不足称为德行。”

不为己之可学①也,其类在猎走⑧。

①孙怡让:“学,疑誉之误。上文云,誉非贤也,此或释其义。”
②张纯一:“《初学记》引蔡邕月令章句,‘猎,捷也。’捷走,即墨
子所 以无煖 席之义 。” “言学 爱人, 莫先于 舍己, 尽力 奔走以 利天
下。”谭戒甫:“猎走犹云竞走耳。”此句是说:“‘不为己,亦可学
而 致 也 。”

爱人非为誉也 ,其类在逆旅① 。

①孙诒让:
“言因求利而爱人,
此释上文‘为赏誉利一人,
一节之义。

张纯一:“《左氏》禧二年传,‘保于逆旅,注:‘逆旅,客舍也
此言爱人本于尺性,非为虚誉。”

爱人之亲,若爱其亲①,其类在官荀⑧。

①孙诒让:“此疑释上文以减为其亲也一节之义”。
②张纯一:“苟”字应移下“官,犹公也,不私也。”曹耀湘:“苟,
读如觅。谓自急饬也。官荀者急宵事也。 急官事者挽官事如家事
第 192 页

然 。”

兼爱相若,一爱相若① 。一爱相若②,其类在死也③

①孙诒让:“言爱一人,与兼爱众人同。”谭戒甫:“盖天之兼爱兼
利,纯一不二,自可谓之一爱,非谓祗爱一人也。”
②孙 诒让:此为衍文。张纯一、谭戒甫:此四字非衍。
③也,毕沅:“一本作 ”张纯一:“虵,蛇之俗字”。“盖人无众
寡,皆在一爱之中,是所以兼相爱也。……类如人欲击她致死,她则
首 尾 互 相 救; 此墨子之互助论也。”谭戒甫:“死也”当作“宛
也”“引申有屈曲之义。”全句意为:“宛她者乃委曲随顺,宛转无
碍之义,正犹一爱相若,即所以兼爱天下之人而无制限也。”

夫辩②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③,明同异之处,察
名实之理,处④利害,决嫌疑⑤。焉摹略⑥万物之然⑦,论求群言
之比⑧。
以名举实⑨, 以说出故 。
以辞抒意⑩, 以类取,
以类予 。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

①小取,孙诒让:与《大取》同为“墨经之余论,其名大取、小取者,
与取譬之取同”。张纯一:“小对大言,以所取者不过谈辩小道,无
关墨道之大也。”
②辩,胡适:“辩驳”,“分别是非真伪的方法”。梁启超:“论理学
之应用”,“对于所研究之对象辩论以求其是也”。沈有鼎:“对一
对矛质命题的争论。”李匡武:“不只是一种争论的方法,而且是一
第 193 页

种认识的过程。”
③纪,道;纲。《吕氏春秋 孟 春 纪 》:
“ 无 乱 人 之 纪 ”。
高诱注产纪,
道也。”道,指法则、规律。
④处,决断。《汉书 谷永传》:“臣愚不能处也。”
嫌疑,谭戒甫引《文史通义 习固篇》:“嫌介疑似”;又引《吕氏
春秋 疑似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疑 似之 迹,
不可 不察。” 李匡武 :“‘方 可方不 可,方不 可方可 ,的棋栩 思想
行动。”
摹略,孙谊让:“《说文》手部云 ‘奉,
规也,
。《淮南子 本经
训》高注云:‘略,约要也。’俞正燮云:‘事略,即今言之模量,
古言 之无虑。 ’”胡 适:“‘ 摹略, 有探讨搜 求的意 义。《太 玄》
注:‘摹者,索而得之,……《广雅 释诂三》:‘略,求也,。”
谭戒甫:“摹略者总括大凡之词也。”沈有鼎:“观察 反 映之
愈。”
⑦然,孙诒让:“俞云:‘然字无义,疑当作状,。”胡适:“现象”及
“各种现象交互的关系”。汪奠基:“真实的所然的规律。”
⑧全句意思是,胡适:把现象及其间关系“用语言文字表示出来。”汪
奠基:“探论各种名言表述的真伪关系。”沈有鼎:熟悉、比较、批
判“学术界矛盾错综的各派理论。”
⑨ 孙 怡 让:
“ 《 经 说 上 》 云:
‘举,
告以文名,
举彼实也。
’ ”胡 适:
“实”
是“事物 ,也是 “主 词” ;“名” ,是 “实 的称 谓” ,也 是 “表
词”。李匡武:“名(词,概念)是模拟实的。”“实”,“有事、物
之意”。在命题或判断中,“实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词(‘所谓’),
名是描述主词的宾词(‘所以谓’)。”沈有鼎:“名是语言的构成
原素。”“‘举,是‘名’或‘出名’的‘言,与所摹拟的外界事物之
间 的 关 系 。”
⑩孙诒让:“《史记 平原君 传》,
集解引 别 录 》 , 邹 衍 日: ‘辫者,
抒意通指,明其所谓。’《汉书 刘 向 传 》 : ‘ 一 抒 愚 意 。 ’ 颜 注
云:‘抒,谓引而泄之也。’ 胡 适: ‘辞, (
辞或译‘命题,殊无道理。……有了辞,才可达意。”
戒甫 为“概念”。沈有鼎 “‘辞 , ,即命题 、语句。
第 194 页

‘辞,所表达的‘意,即是判断。”
@胡适:“理由便叫做‘故,。明‘故,的辞,便叫做‘说,。今人译
为‘前提,( )”。汪奠基:“说,是墨辨的一种表述形
式”,与“推理的组织形式实质并不一样。”沈有鼎:“‘故,是根
据、理 由。 ‘说,就是把一个‘辞,所以能成立的理由,论据阐述出
来的论证。”
胡适:“取是‘举例,,予是‘断定,”,“‘类,便是‘相似,”。
这是一种“根本方法”即“一切推论的举例和断语,都把一个‘类,
字作根本。”谭戒甫:“取,即《上经》九十四条‘法取同’及九十
五条‘取此择彼,之取。予,即《说文》‘予,相推予也,之义。以
类予者,谓以类为推也。”“以类取”乃依类取例“以为譬者”。沈
有鼎:“甲与乙同类,那么承认了甲就不得不承认乙,不承认甲就不
能承认乙。这是‘以类取,。甲与乙同类,那么对方承认了甲,我就
可以把乙提出给他,看他是不是也承认;对方不承认甲, 我就无须这
样作。这是‘以类予,
⑩两句的意思是:谭戒甫:“有诸己不非诸人 悟他,”意为“辩术
之用,若有诸己,亦必使人有之,而不非人之无有。”“无诸己不求
诸人 自悟”意为“辩术之体,若无诸己,不可任己无之,当反求
诸己 而不求诸 人。” 沈有鼎: 前句说 ,“甲与 乙同类 ,那么我 承认
了甲,对方主张乙,我就不能反对。”后句说,“甲与乙同类,那么
我不赞成甲,我就不能要求对方承认乙。我的论证在某一点不彻底,
我就不能要求对方的论证在某一点要彻底。”

或也者,不尽也①。假者,今不然也②。效者,为之法也③。
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④。故中⑤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
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⑥。体也者,比辞而俱行也⑦。
援⑧也者,日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
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⑨。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

第 195 页

①此句意思是,孙诒让:“《易 文 》 言 云:‘ 或 之 者 ,
疑之也,
。”
胡适:“《经上》说:‘尽,莫不然也

或字即古域字,有限于一
部分之意。……不能包举一切,故有疑而不决之意 如说声明天或雨
或 晴 ,。”詹 剑 峰 :
“ 或 ”是“ 选 言 判 断 ”。杜 国 庠 :
“ 或 ”为“ 或 然
判断”。沈有鼎:“或”是“特称判断”。李匡武:“或”有多义,
即“或然判断,特称判断和选言判断。”
②此句意思是:孙诒让:“毕云:‘假设是尚未行’。万胡适:“假”
是“立辞的方法”。汪奠基:相当于“假言判断。”李匡武:“‘假,
主要是指思想中的假设,可以表现为假言判断或假言推理。”
③此句意思是,胡适:“法即是模范,即是法象。依‘法,做去,自生
同样效果。”“‘效,乃是‘演绎法,的论证。”沈有鼎:“‘效,
是在‘立辞’之先提供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
再看所立的‘辞尹是否符
合这标准。”汪奠基:“效”,“虽有直言一面, 但实际接近于所谓
模态形式的说法。”李匡武:“效” ,“是验证思想议论的一般标
准。
④此句意思是,胡适:立辞的“法 或“故”,即“所效”。沈有鼎:
“所效”是“被提供作标准的东西或是道理。”李匡武: “‘所效,
则指思想议论所必须遵循的具体法则。”
⑤中,读作 (重),下中字同。
⑥此句意思是,孙诒让:“毕云:‘辟同譬,,《说文》云:‘替,谕
也,。谕,古文喻字。”“王云:‘也与他同,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
譬’。

⑦此句意思是,孙诒让:“《说文》人部云:‘伴,齐等也,,谓词义
齐等,比而同之。”胡适: 体”
“,是 用 那 一 种 辞 比 较 这 一 种 辞 。

汪奠基:“作”,“相当子直接推理的附性法。”
⑧援,孙诒让:“《说文》手部云: 援,引也’。请引彼以例此。”
沈有鼎:“‘授’是援引对方所说的话来作类比推论的前提。”
⑨此句的意思是,孙诒让:“《淮南子 本经 训》高注 云:‘推 ,求
也’。此云取与求义同,谓所求者在此,所不求者在彼,取彼就此,
以得其同,所谓予之也 ”胡 适:
“‘推 ’便是‘归 纳法,
。“
”‘ 取 ,
是举例,‘予’是断定。” 己观察了的例,便是‘其所取者,。”
第 196 页

“役有观察了的物事,便是‘其所未取,。”“说那些‘所未取,和
这些‘所取者’相同。因此便下一个断语,这便是‘推’。”汪奠基:
“推”是概括了“假”、“或”、“效”、“辟”、“体”、“援”
等的“总形式”。沈有鼎:“‘推’是归谬式的类比推论。”“‘其,
是对方”。“‘其所取,是对方的主张。”以对方主张做前提进行类比
得出结论,并给予对方。即“予之”。
此句 意思是, 胡适: 应为“是 犹谓‘ 他者同也 ,,吾 岂谓‘他 者异
也,”。其意为,“人说‘那些不曾观察的,都和这些已观察了的相
同(他者同也)。’我若没有正确的‘例外’,便不能驳倒这通则,便
不能说‘那些并不和这些相同。’ 他者异也)。”沈有鼎 “是 犹
谓”,“表示两句话本质上类似。”“吾岂谓”表示“反驳的反驳”,
也就 是“被反 驳者可 以指出反 驳者所 认为本质 上类似 的两句话 在本
质上并非类似。”

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①。辞之俘也,有所至而正②。其然
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③。其取之也,有
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④。是故辟、体、援、
推之辞,行而异⑤,转而危⑥,远而失⑦,流而离本⑧,则不可不
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⑨,则不可偏观也。

①此句意思是 ,孙诒让:“率遂声近义同,《广雅 释 话》 云:
‘ 率,
述也。
’率遂述古并通用。
”谭 戒 甫:
“ 《 上 经 》 第 八 十 六 条 云:
‘有
以同,类同也。’率,即大率,皆也。”
②此句意思是,孙诒让:“毕云:‘之体,一本作伸之,。 “ 正 ”,
“疑当作止” 。谭戒甫 :“有所至者,谓宜止于适当之挽而不率行
牵涉也。正者亦所谓所体之辞,尤为前后一揆,不可彼此歧异。”沈
有鼎:“‘仲,也只能在一定限度内才不出毛病。”
③此句意思是,孙诒让:“其然也同,旧本脱上三字。”据王引之校
增。
谭 戒 甫:
“‘所 以然 ,
为成事之因,
‘然’为成事之果。
”此 条 讲
第 197 页

的是“援”。
④此句意思是,孙诒让:“有所以取之”句, 日本无所字”
,据王引
之校增。谭戒甫:“前云‘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
予之也。’此取字即承彼言。”
⑤谭戒甫:“辟”的推论“必不可行,若欲行之,则与其所取者之意大
异。”汪奠基:“用愉换的方法转移论点。”沈有鼎,超出合理范围
的“譬”。
回转而危,孙诒让:“俞云:‘危,读为诡。’ 诡亦异也。”谭戒
甫:“体辞之用,全在有所至而正;若所转各辞,诡 变不一,则多方
庞杂,途径莫明,将归纳之事废,而欲求其所至之境难矣。”汪奠
基:自语相违,循环定义,可转为诡辞。沈有鼎:超出限度的“俘”。
远而失,谭戒甫:“苟援物与第一辞物,立意甚远,则必失之。”汪
奠基:异类而比,则远而失于无类。沈有鼎:“援”例未注意“所以
然”,以致援例并不适用。
⑧谭戒甫:应为“流而困”。就“推”言,“若推物流动不定,易以其
他之异故,则辞必流放而困矣。”汪奠基:总指辞失故,说失理,推
失类。
⑨此句意思是,谭戒甫:应为“离言,多方,殊类,异故”。“离言”
指“辟”所取之言“离义甚远”。“多方”,指“伴”非“有所至”。
“异故”,指“推 的过程中用以立辞之故,被“易以其他之异故”。
沈有鼎:“立言有不同的范畴(‘多方’),有不同的特殊性或本质
(‘殊类,),有不同的条件或(隐讳来说的)理由(‘异故,),不
能偏执其一以概其余。”汪奠基:辟、伴、援、推有不同的表达方
式,不能以主观偏见,代替“遍观”的道理。

夫物或乃是而然①,或是而不然②,或一周而一不周③,或一
是而一不是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
观也,非也④。
第 198 页

①此 句意思是 ,谭戒甫 :“起 句承句同 为正辞 ,盖即《 大取篇》 所谓


‘是之然,然之同’也。”汪奠基:“简单用附性法在原判断的主宾
词上, 加一相当的 词义,所 以对原判断 的为‘是 ,而且‘然 ,的同
义。”沈有鼎:“在《小取篇》所举四个‘伴,式的推论中,肯定的
前提是正确的,肯定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李匡武:“从一个肯定的
命题(前提)推得另一个肯定的命题(结论)。”
②胡适:“或是而不然”后,应有“或不是而然”。首句“或是而不然”
的意思是,谭戒甫:“起句皆为正辞,承句皆用‘非,字为负辞。”
沈有鼎:错误的“体式推论”,即“肯定的前提是正确的,肯定的结
论则是错误的。”李匡武:“根据一肯定命题推出一否定结论。”次
句“不是而然”的意思是,谭戒甫:“起句皆用‘非,字为负辞,而
承句皆为正辞。”汪奠基:“一方面说明时间转变与可能和现实的关
系,另方面指出辞负而义正,与以负为正,和以正为负的不同情况。”
沈有鼎:错误的“俘式推论”,即“否定的前提是正确的,否定的结
论则是错误的。”
③此句的意思是,王引之:“两害字,俱当作周。”谭戒甫:“俞秘云:
‘ 周 ,遍 也 ,”“
。 周 ”,为“ 普 遍 而 不 疏 漏 ”之 义 。”汪 奠 基:
“‘周’,
就是逻辑上论周延性的‘周’。”李匡武:“下判断时,有时须普及
有关事物全体,议论(或‘说’)才能成立,有时却不必如此。”
④王引之:“此本作呼一是而一非也。’当以‘非也,二字,接‘或一
是而一’下。‘其不可常用也,以下三句则因上文而衍。‘不是也,
又后人所增。”“一是而一非也”的意思是,谭戒甫:“形同异实之
体辞”。汪奠基:“概念的附加与增减,有可行有不可行的。”沈有
鼎 错误的类比推理(髻、援、推),即“肯定的前提是正确的,肯
定的结 论则是错误 的,或者 否定的前提 是正确的 ,否定的结 论则是
错误的。”李匡武:“推理要顾到具体情况及习惯用语,不能徒取形
式,否则便会犯错误。”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①马,马也;乘骊马,乘
马也。获,人也多爱获,爱人也。减,人也;爱减,爱人也。此
第 199 页

乃是而然者也②。

①骊,孙诒让:“《说文》马部云,骊,马深黑色。”
②减获,孙诒让:“毕云,方言云,臧获,奴婢贱称也。”

获之亲①,人也;获事②其亲,非事人③也。其弟,美人也,
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人
船,非人木也④。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
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
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⑤,人也;爱盗,非爱人也;
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盔人,非杀人也”,无难盗无难⑥矣。
此与彼 同类。世 有彼而不 自非也,墨 者有此而 非之,无 也故⑦
焉,所谓内腰外闭⑧,与心毋空 乎,内膠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
然者也。

①亲,(下亲字同)孙诒让: “ 旧 本 作 视 ”,
从王引之校改,
指双亲。
② 事 ,侍 奉。
③事人,沈有鼎:“做人家的奴仆。”
④苏时学:两“人”字,“当为入之误。”
⑤盗人,孙诒让:“衍一人字”。沈有鼎:原文非衍 。(下“盗人”同
此)
⑥孙诒让:“衍‘盗无难,三字。”
⑦ 孙诒 让: “旧本,故在也上”,据王引之校改为“也故”,“也故,
即他故。”
⑧此句意思是,孙诒让:“《尔雅 释 诂 》 云 ,膠 ,固 也 。谓内 膠 固 而
外闭塞也。”汪奠基:“如果把主观的思想成见塞满在心里,那自然
看不见客观外界的真事物。”
⑨空,孙诒让:“读为孔。”
第 200 页

且夫读书,非好书也①。且②斗鸡③,非鸡也;好斗鸡,好鸡
也。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门,非出门
也;止且出门,止出门也④。若若是,“且夭非夭也,寿夭也⑤。
有命非命也,非执有命非命也⑥”,无难矣。此与彼同类 。世有
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罪⑧非之,无也故焉⑨,所谓内膠外
闭,与心毋空乎,内膠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⑩然者也。

①此句应校改为,孙诒让:“夫且读书,非读书也;好读书,好书也。”
胡适:“读书非书也;好书也。”
②沈有鼎删此“且”字。
③斗鸡,孙诒让:“毕云,言人使之斗。”
④孙诒让:此句下,“当亦有世相与共是之五字。”
⑤此 句意 思是, 汪奠 基: “且夭 ,非 夭也; 寿, 非夭 也。” 沈有 鼎:
“且夭,非夭也;寿且夭,寿夭也。”即“将夭折不是夭折,但改善
卫生条件,延长将夭折者的寿命,正是把夭折转变为长寿。”
⑥此句意思是,汪奠基:“墨子反对‘执有命,者,否定命寿则寿,命
夭则夭的谬论。”沈有鼎:“‘有命’的主张不就是命,但反对儒家
‘有命’的主张还是可以说就是反对命。”
⑦ 孙诒 让: “旧本脱类字”,据毕沅补。
⑧罪,毕沅:“据上无罪字。”孙诒让:“罪疑当作众 似非衍文 ”

⑨孙诒让:“旧本误作无故焉也”。“也故”即“他故”。
⑩此“不”字旧脱,王引之校增。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
爱①,因为不爱人矣。乘马,不②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
於马 ,因为乘 马矣。逮 至不乘 马,待周 不乘马, 而后为③ 不乘
马④。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
第 201 页

① 孙诒 让:“ 旧 本 ,不 周 爱 ,作 不 失 周 爱 。
俞 云:‘ 周 ,
犹遍也。
失宇
衍文 。此言 不爱人 者,不 待遍不 爱人,而 后谓之 不爱人 也。有 不遍
爱,因为不爱人矣。今衍失字,义不可通。’ 今 据删 。” 沈有
鼎:“不周爱”应为“失周爱”。
②王引之:此“不”字旧脱,今补。
③王引之:此“为”字旧脱,今补。
④ 王 引 之:
此句后,
衍“而 后 不 乘 马 ”五 字 ,
形。

居于 国 ,则为 居国 ,有 一宅 于国 ,而 不为 有国 。桃 之实 ,桃
也 ;棘 吉)之实,非棘也①。问人之病,问人也,恶人之病,
非 恶人 也 。人之 鬼 ,非人 也 ;兄之 鬼 ,兄也 。祭 人之 鬼② ,非 祭
人也,祭兄之鬼,乃祭兄也。之马之目盼 判)
③ ,则 为 ④ 之
马盼,之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之牛之毛黄,则谓之牛黄;
之牛之毛众,而不谓之牛众。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
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一马马也⑤。马或白者⑥,
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①孙诒让:“棘之实,枣也,故云非棘。”
②孙诒让:“祭人之鬼,旧本 脱人字”。据王引之校增。
③孙诒让:“顾云:《淮南说山训》,作眇 秒),此作盼,误也。
毕云:‘上之疑当为大,。王引之云:‘上之非大字之讹,之,犹龄也,
言于马之目盼,则谓之马盼。’ 苏云:‘之马,犹言是马。盼,
视也。’案《说文》目部云。‘盼,白黑分也。眇,一目小也。’马目
不可以言盼,顾校近是。之,当从苏训为是。”
④孙诒让:“毕云,为当作谓。”
⑤孙诒让:“王引之云: …此一马马也四字,盖衍’。”
⑥ 孙诒 让: “ 毕云 。‘ 白 ,旧 作自 , 以意 改。
第 202 页

尚 贤 中

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左右也。不肖者
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王公大人尊此,以为
政乎国家,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若苟赏不当贤,
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 咀 ) ① 矣 。是
以入则不慈孝父母②,出则不长弟乡里,居处无节,出入无度③,
男女无别。
使诒官府则盗窃,
守城则倍畔④,
君有难则不死,
出亡则
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
守不固,出诛不疆⑤。故虽⑥昔者三代暴王,桀封幽厉之所以失
措⑦其国家,倾覆其社很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
明大物也⑧。

①沮:阻 止。
②孙诒让注:“国语 齐语云: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王引之
云:贾子 道术篇云:亲爱利子谓之慈,子爱利亲谓之孝。孝与慈不
同,而同取爱利之义,故孝于父母亦可谓之孝慈。”
③节、度,意义相同。节度,法度。《苟子 成 相 》“
:言 有 节 ,
稽其
实,信诞以分赏罚必。”《左传 昭 公 三 年 》:
“ 公室 无 度。

④倍畔,背叛。
⑤疆,通“强”,强的异字体。
⑥虽,唯。王引之:“虽即唯也。古字通。”
⑦王引之:“措字义不可通,当是损字之误。”孙诒让:“损读抎。”
抎( 允)。失落,坠落。《墨子 天志下》 :“抎失社稷。”
第 203 页

⑧物,事。孙诒让:“周礼大司徒郑注云:物优事也。”

故以尚贤使能为政而诒者,夫若言之谓也①;以下贤为政而
乱者②,
若吾言③之谓也。

①孙诒让:“王云:夫亦此也。诒让案:此夫对吾为文,疑训彼。”张
纯一:“王、孙说均未允。夫若言疑当作‘若夫言夫,指事之辞。
若,
如也。
’言如上文所言之谓也。

②孙诒让校:“下贤下当有不使能之语,而今捝(脱)之。”
③ 孙 诒 让 云:
“若吾言疑亦当作吾若言。
”张 纯 一 “上文全出墨子一
人之口,不得言‘彼,,即不得言吾。吾字盖后人以对若夫言,误以
训彼意改。疑本作若此言,与若夫言相对为文。若夫,言指上文甚远
者,若此言,指上文甚近者。”

尚 贤 下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
民,莫知尚贤而使能①。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
于大也②。

①此句之意是士君子只口讲尚贤,而不实行。
②孙诒让校:“‘于,字,旧本脱。今据群书治要增,与下文同。”

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①之举伊尹②也,武丁③之举傅说
也④,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⑤法其言,
第 204 页

用其谋,行其通,上可而⑥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 是
故推而上之,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琢⑧
之 盂⑨,传以遗后世子孙,于先王之书,吕刑 之书然。

①汤:商代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领袖,与有辛氏通婚,任用伊尹执政。
②伊尹,商代大臣。 名伊,尹是官名。传说奴隶出身,原为有辛氏女的
陪嫁臣,汤用为大臣,任以国政。
⑧武丁:商代国君,后被称为高宗。盘庚弟小乙之子。相传少时生活在
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
④传说:相传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后被武丁任为大臣,诒理
同政。
⑤孙诒让:“惟,治要作唯。”
⑥孙诒让:“而,犹‘以,也。”
⑦ 张 纯一 云:
‘ 贤为政,务尽其性以赞天地之化育,……故日上利
天,中利鬼,下利人。以上言古圣王治天下求贤于仄陋,惟法其言,
用其谋,行其道,而天、鬼、人无不利。”
⑧ 琢( 酌),雕琢。
⑨架 盘),承盘。盂,盛水的,饮食用具。《韩非子 大体篇》:
“至安之世,不著名于图书,不録功于盘盂。”
⑩吕刑,《尚书》篇名。周授王时有关刑罚的文告,由于吕侯的请命而
颁,故名。近人有认为是春秋时吕国国君所造的刑书。

尚 同 中

子墨子日:方①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②,盖其
语日③,天下之人异义④。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
第 205 页

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
相交非也⑤。……是以天下乱焉,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
之义 ,而 天下乱也 。是 故选择天下贤良 圣知辩慧之人 ,立以为
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①张纯一:“方,当也。”
②孙诒让:“《易 杂卦传》云:‘复,及也。’谓反而考之,古之民
始生之时 。”
③盖其语日。张纯一云:“犹议论”。
④义 ,指仁义。
⑤旧作“相交”。孙诒让注:“戴云:当从上篇,作‘相文非,也。”
张纯一校:“嘉靖本正作‘交相非,”。

日天子①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日: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
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②,助己言谈;使人之心 ,助己思
虑;使人股肱 工)③,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
闻者远矣。助之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④者博矣。助之
思虑者众,则其谈⑤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
矣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复世者,无他故异物
焉 。

①毕沅云:“子旧作下。一本如此。”
②吻 :孙诒让 :“说文 口郁云:吻,口边也。以上句文例校之,吻上
疑有唇宇 。”
③股肱:原是人体足手部分。用以比喻帝王左右辅助得力的臣子。
第 206 页

④抚循:同“拊楯”,慰悦。
⑤孙诒让:“王云:谋度上,不当有谈字。盖涉上文言谈而衍。案王说
是也 。”
⑥孙诒 让校:“旧本‘其,在‘举,下,苏云:当作则其举事速成矣。
俞云:此本作即其举事速成矣。上文三言‘则其,。此言‘即其,,
‘即’‘则,古通用也。今作‘即其举其事,,误。案俞说是也。今据
乙 。”
⑦异物,犹言“异事”。

兼 爱 上

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不可不
察乱之所自起。当①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
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②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
故 亏 兄 而 自 利;
臣 自 爱,
不爱君③,
故 亏 君 而 自 利,
此谓乱也。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天下之所谓乱也。父
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
自利,君自爱也 ,不爱臣 ,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
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贱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④,故窃
异室以利其室。贱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⑤。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
爱其家⑥,
不爱 异家,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⑦。
诸侯 各爱其国,
不爱
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⑧。察此何
自起?皆起不相爱⑨。
第 207 页

①孙诒让云:“当,读为尝,同声假借字。”
②孙诒让注:“故,意林引作欲,下同。”
③“不”下旧衍“自”字,依道藏本删。上下文凡言不爱者,“不”下
皆无自字。从孙诒让校。
④王云:下句不当有“其”字。盖涉上下文而衍。下文不爱异家,不爱
异国,皆无“其”字,是其证。
⑤孙诒让注 :“俞云 :两人宇下,并夺身字。本作绒爱其身,不爱人
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方与上句一棒。”
⑥旧本无“其”字,据孙校增。
⑦旧本无“其”字,据孙校增。
⑧物,亦事也,言天下之乱事,毕尽于此。
⑨陈孟麟:《墨辩逻辑学》认为,这段的推论形式是“体”式推论。

兼 爱 中

君子曰①:然。乃若②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辫其故也。

①旧本“君子曰”作 “子墨子曰”此因与下文“子墨子言曰”相涉而
误。据王、孙等校改。
②乃若,转语词。
③于:旧本作“於”。据道藏本正。于:同“迂”;故:事。予故:迂
事。即行不通的事。俞云: 於故二字当为衍文。”孙诒让:“于故
虽难通,然非衍文也。窃疑于即迂之借字。 …于 故育于远 难行之
事。
第 208 页

兼 爱 下

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贱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
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子墨子曰①: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火也②,
其说将必无可焉。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
之故。何也?曰:籍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
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由③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
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
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
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
之利也。……分乎名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
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
也。且乡④吾本言曰:仁人之事⑤者,必务求与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⑥。吾本原别之所
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⑦若
方也⑧。

①孙诒让注:“俞云:此本作是故子墨子曰:别非也。下文是故子墨子
曰:兼是也。与此为对文,可证。”
②孙请让:“毕云:一本作火救水,顾校季本同。苏云:火救水是也,
当据改。俞云:一水救火,何不可之有?毕校云:一本作火救水,然
墨子此特,本明无以易之之不可。若水火是相反之物,无论以水救火,
第 209 页

以火救水,皆是有以易之,与设喻之旨不合。疑墨子原文本作犹以水
救火,以火救水也。故日其说将必无可。今本作水救火,别本作火救
水,皆有脱文。案俞说近是。”
③由,同“犹”。
④毕玩:“乡,‘ ,字省文”。《说文》:异,不久也。曏(
响)“响”的异字体。一响,不多久。
⑤旧本“事”讹“是”,据道藏本正。
⑥旧本脱,据道藏本补。
⑦孙诒让:“毕云:乎旧作平以意改。”
⑧孙诒让:“乐记郑注云:方,犹道也。”

非 攻 上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日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
之辩①矣;少尝苦日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
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
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辩义
与不义之乱也。

①辩,通“辨”,辨别,分别。

非 攻 中

是故子墨子日: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 ,
以见②
第 210 页

知隐。谋若此,可得知矣。

①《论语 学而》有“告诸往而知来者”句。
②“见”同“现”,显现。

非 攻 下

今天下之所同义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
免①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
与人,同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

①孙怡让:“俞云:免字衍文。天志篇云: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
攻伐兼并。无免字,可证。”

今遇 带)①夫将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
以攻伐之②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③,汤伐桀,武王伐
封,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
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

①遇:同“逮”,及。旧本逻作“还”。据孙诒让校改。
②孙诒让:“毕云:以攻伐之据后文,当云子以攻伐。”
③有苗,即三苗。传说中人物。
第 211 页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①之有规,匠人②之有矩。
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
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
法③以度之。

①轮人,指轮匠。
②匠人,泛指工匠。
③法,《经上》七 “法,
所 若 而 然 也 。”胡 适 “
:法 如 同 铸 钱 的 模
子,……这是法的本义。 这里,“法即是模范,即是法象 依‘法’
做去,自生同样效果。”

曰义者正①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
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①孙诒让:“正,犹言正人。详上篇。”《天志中篇》,此正为善政。

曰,
义正者何若 ?
曰,大 不 攻 小 也,
强 不 侮 弱 也,
众不贼寡
也 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践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
第 212 页

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若事 利天 ,中利
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故凡从事此者,圣知
也、仁义也、忠惠也、慈孝也。是故聚敛天下之善名而加之。是
其故何也?则顺天之意也。

今有人于此,入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瓜 者 ,上 得 且 罚
之,众闻则非之。是何也?曰,不与其劳,获其实,己非其有所
取之苗

①孙诒让:“此有误,疑当云,以非其所有取之故。”

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必曰
吾目乱,不知黑白之别。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
谓苦。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杀
人,其 国家禁之, 此蚤越③; 有能多杀其邻 国之人,因 以为文
义②。此岂有异 ( 坟)③白黑甘苦之别 者 哉。

①孙诒让:“戴云,三字有误脱。”
②孙诒让:“此当作因以为之义。为与谓通。文即之之讹。言因以称之
曰 义也 。

③ ,孙诒让 :“毕本并改责。 顾云,读若治丝而棼( 坟)之
葬。……葬亦与纷同 。”
囚孙诒让:“别辩声近字通。”

明 鬼 下

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
第 213 页

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①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
莫见,则必以为无。 若以众之所同见,与众之所同闻,则若
昔者杜伯②是也。
……故尚者③夏书,
其次商周之书,
语数鬼神之
有也,重有④重之 此其故何也 ?则圣王务之 。以若书之说观
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尝若⑥鬼神之能赏贤如⑧罚暴
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

①孙怡让:“请当读为诚 惑与或通。”
②杜伯,周宣王枉杀之臣。传说周宣王后为其鬼魂射杀。
③孙诒让: 日本作尚书”。
④孙怡让:“有,亦读为又”。
⑤孙怡让:“尝若,当作当若。”
孙诒让:“如,昊抄本作而。”

非 命 上

子墨子言曰①,
必立仪②。
言而毋③仪,
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
夕者也④。
是非利害之辨,
不可 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 表⑤。

谓三表 ?
子 墨 子 言 曰,
有 本 ⑥ 之 者,
有 原 ⑦ 之 者,
有 用 之 者。
于何
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
实。于何用之?废⑧以为 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
谓言有三表也。

①孙诒让:“昊抄本无曰字。案疑当作言必立仪,今本日言二字涉上误
第 214 页

倒。”
②《管子 禁藏篇》 :“法者 ,天下之仪也。”尹知章注:“仪谓表
也。”
③毋 ,与无通。
④孙诒让:“《广雅》云,运,转也。 《管子 七法篇》云,
不明
于则 ,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尹注云,均,陶者之轮
也;立朝夕,所以正东西也。今均既运,则东西不可准也。”
⑤表,孙诒让:“表仪义同。……非命中篇 ,非命下篇此段文义大略
相同,皆作言有三法。”
⑥孙诒让:“本,谓考其本始,下篇作有考之者。”
⑦ 孙 诒 让:
“《广雅 释诂》云: ( 愿),度也。原 字通 。刘
歆《列女传 颂小序》云,原度天道。此原之亦谓察度其事故也。”
⑧孙诒让:“王云,……废读为发。故中篇作发而为刑政。下篇作发而
为政乎国。”

非 命 中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由①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而不先立
义②法。

① 孙请 让 : “由 为 义相 近 。下篇 云 ,今 天下 之君 子 之为 文学 出言 谈
也。”
②孙诒让:“毕云,义,上篇作仪,义仪同。”
第 215 页

非 儒 下

仁人 以其取舍 是非之理 相告 ,无 故从有故 也 ,弗知 从有知


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何故相①

①孙诒让:“王云,何故相下,当有与字。……相与,谓相敌也。”

耕 柱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①?”子墨
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②者实壤,能欣③者欣,
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辫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
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①大务:大事。这句话意思是:什么是最大的为义?
②实壤: 填土。
③欣,读为啼:目测。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
未云贼①也,
功皆未至,
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
”子 墨 子 曰:
“今
有燎②者赞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③ 益之④,功皆未
至,子何贵蔗二人⑤?巫马子曰:“我是⑥彼奉水者之意,而非
第 216 页

夫⑦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① 贱:
害。
燎:放火。
③掺火:操火,即拨火使燃。
④将益之:使火烧得更厉害。
⑤“子何贵龄二人?”,两人中,你认为谁是值得称道的?
⑥是:赞同。
⑦夫 :彼。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耶①,鬼不见
而富②,
而子 为 之,
有狂疾。
”子 墨 子 日:
“今使子有二臣 此,
其一人者,见子从事③,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
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赞此二人?妙巫马子曰:“我贵其见
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日:“然则是子亦贵有狂
疾也。”

①耶,王引之认为本为服字,服字形坏误作耶。
②富 ,读为 福,富 福古通 用。“ 鬼不 见而富 ”:没 有看见 鬼神降 福于
你。
③从 事:工 作。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赞
越人①,爱鲁人於邹人,爱我乡人龄鲁人,爱我家人於乡人,爱
我亲於我家人,爱我身赞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②,击彼
则不疾於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⑧,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
彼以我④,无杀我以利⑧。”子墨子日:“子之义将匿邪,意⑥将
第 217 页

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子墨
子曰:“然则一人说子⑦,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
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
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详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
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样言
者也。说子亦欲杀子,不悦子亦欲杀子,是所谓经者⑧口也,杀
常之身者也⑨。”

①“我爱邹人於越人”意思是我爱邹人甚龄越人,以下用法同。
② 疾 : 痛。
③拂,借为抚。抚 爱抚。这两句话意思是:我为什么不去爱那关痛痒
的,而去爱那不关痛痒的人呢?
④“ 故有我 有杀彼以 我”当 作“故 有杀彼 以利我 ”,“有 我”二 字衍
文。利字误脱。
⑤“无杀我以利”当作“无杀我以利彼”,彼字误脱。
⑥意 ,借为 抑。抑: 或者。 两句意 思是: 你这个 思想是准 备不告 诉人
呢,还是准备告诉人呢?
⑦说:同悦。谓悦其义而从之。
⑧经,当作轻,形似误写。轻口,指说话随便。
⑧“杀常之身者也”当作“杀子之身者也”,常字无义,误写。

子墨子谓骆滑笼日:“吾闻子好勇。”骆滑笼日:“然。我
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从而杀之。”子墨子曰:“天下莫不欲与①
其所好,度②其所恶,今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是非
好勇也,是恶勇也。

①与,当作举,古通用。
度,王引之谓当作废,竹书相似致误。这儿举、废相对成文
第 218 页

贵 义

子墨子自鲁即①齐,过故人②,谓子墨子曰:“今天下奠为
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⑧。”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
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
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④劝我者也,何故止
我?”

①即:至。
②“过故人”当作“遇故人”,形似误写。故人:旧友
③“子不若已”:你不如算了吧!
④如:宜。应该的意思。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为一犬一截之宰①,不能则辞
之。使为一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哉?”

①这句话意思是:让他去杀一只狗或一个猪。

子 墨 子 曰:
“ 今 瞽 ① 曰:
矩 者 ② 白 也;
黔 者 黑 也。
虽明目者无
以易之。兼白黑使替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替不知白黑者,
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
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日:天
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①瞽:瞎子。
②拒者当作皑
( 癌)者。皑是白色。
第 219 页

子墨子日:“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恨①,
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慑也,岂不悖哉?”

①恨:发怒。

子墨子北之①齐遇日者②。日者曰:“帝以今日⑧杀黑龙赞北
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④北,至描水
不遂⑥而反焉。日者日:“我谓先生不可以北 ”子 墨 子 日 “
:南
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
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於东方,以丙丁杀赤龙龄南方,以庚辛杀
白龙赞西方,以壬癸杀黑龙於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
行者也。是围⑧心而虚天下⑦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①之:到。
②日者:古代占候卜筮搞迷信活动的人通称日者。
③“帝以今日”:帝,上帝。以今日在今天。
④遂:于是。
⑤不遂:过不去。
⑥围,同违,古通用。
⑦虚天下:让天下人都不能行动。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①革思②者,是犹舍穫
获)而 ( 郡)粟③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挑以卵投石也,
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③“舍官”当作“舍吾言”,吾字误脱。
④革思:更思,即另行思考。
第 220 页

③舍穫 粟:丢掉割下来的谷子而去拾稻稼。

公 孟

公孟子 谓子墨子 曰:
“君子共己 以待①。
问焉则 言,
不 问焉则
止。譬如锤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是言有三
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②也。又未知其所谓也。……且子曰:君
子共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锤然,扣则鸣,不扣则不
鸣,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谓不扣而鸣邪?是子之所谓非君子
邪?”

① 共己以待”当作“共己以待人”。共读为恭。
②身当作耳,形似误写。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
子墨子曰:“昔者齐恒公,高冠博带①,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样②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
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续③,绛④衣博袍,以治其
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⑤,以治其国,其国治。
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瞿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

①离的帽子,宽的带子。
②牂:有盛、大的意思。
⑧组续:古代系冠用的丝带。《礼记》:“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
第 221 页

玄冠丹组续,诸侯之冠也。
④绛:大红色。
⑥文身:用针在人体上刺出自然物或几何图形。

公孟子曰:“贫富寿夭,龄然①在天,不可损益②。 又 曰:
“君子必学。”子墨子曰:“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
其 冠 也 ⑧。

①结同错 。命然:确然。
②不可损益 :不能增减。
⑧两句话意思是:就好象让人把头包遮起来但又不让戴帽子一样。

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子墨子
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
署( 古)①也。”

①苦:鱼网。

_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日之丧,
亦非也。”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非三日之丧,是犹倮①
谓 撅( 嗟)者②不恭也。”

①倮 :赤身 露体。
②撅者 :揭开衣服的人。

子 墨 子 曰:
“问于儒者何故为乐 ?
”曰:
“ 乐 以 为 乐 也。
”子 墨 子
曰:“子未应我也。今我问曰: 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下
第 222 页

署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以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
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
也 分

子 墨子 谓 程 子曰:
“儒 之 道,
足 以 丧夭 下 者 四政 焉。
…… ”
程子
曰:
“甚矣先生之毁儒也。
”子墨子曰:
“儒固无此若四政者,
而我言
之,
则 是 毁 也;
今 儒 固 有 此 四 政 者,
而 我 言 之,
则 非 毁 也,
告 闻 也。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
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
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①,子之身乱之矣 ”

①子姑亡 你还是算了吧。

齐将伐鲁,子墨子谓项子牛曰:“伐鲁,齐之大过也。昔者
吴王东伐越,栖诸会格;西伐楚,葆①昭王于随;北伐齐,取国
子②以归于吴,诸侯报其雠,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③。是以国为
虚戾④、身为邢戮也。昔者智伯伐范氏与中行氏,兼三晋⑤之地,
诸侯报其雠,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戳
用是⑥也。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 。

①葆:
通保。
第 223 页

②国子:国太子。
③弗为用 :不听从驱使。
④虚庚,即虚厉。居宅无人叫虚,死而无后叫厉。
⑤三晋,指晋卿三家。即智氏、范氏、中行氏。
⑥“用是”两字衍文。
过必反于国”:倒过来自己受到损害。过 :损害。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
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①,我将助天诛也。”
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
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
人 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答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
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①三年不全:三年没有好收成。
②强梁:任威使气之貌。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日:“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
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
为义。替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
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①言之谓也。”

①“ 此 若 ”误 倒,
当 为“ 若 此 ”。

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
财①,
孰以为太子而可② 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
为是也③。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④。吾班
第 224 页

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①“好分人财”意思是:喜欢把财物分给别人。
②谁可以做太子 ?
③“或所为赏与为是也”:与,誉。全句意思是,或许为了求赏赐名誉
而做这个。
④钓鱼的人那恭恭敬敬的样子,并不是薄敬鱼;把毒饵让鼠吃(虫为蛊
的误写),并不是喜欢老鼠。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
设而①亲在百里之外,则②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
则死③。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④之轮于此,使子择
焉,子将何乘 对曰:“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曰:
“焉在矣来⑤?”

① 籍设而”:假如你。而,代词。
②则 :而,连词。
③这两句意思是:到了就可以救活他,到不了就得死去。
④奴马:弩马即劣马。四隅:四个角。
⑥“ 焉 在 央 来 ”当 作“ 焉 在 不 知 来 。

” 不 知 ”二 字 字 损 并 误 合 为“ 矣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
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①,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
第 225 页

命焉为?”子墨子日: 方有侮臣②,
愿籍③子杀之。
公输盘不
说 ④ 。”子 墨 子 曰:
“ 请 献 十 金 。”公 输 盘 日:
“ 吾 义 固 不 杀 人 。”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⑤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
有 余,
不 可 谓 智;
宋 无 罪 而 攻 之,
不 可 谓仁;
知 而 不 争,
不 可 谓 忠;
争 而不 得,
不 可谓 强;
义 不杀 少而 杀众,
不可 谓 知类。
”公 输 盘服。

①郢 楚 国都 。
② “侮臣”后当脱一者字。
⑧籍 ,训借 。
④说 :同悦 。
⑤荆国 :楚国。

附:前引注释本书目

①孙诒让: 《墨子闲诂》
②张惠言: 《墨子经说解》
⑧ 毕 沅 : 《墨子注》
④吴汝纶: 《考定墨子经下篇》
⑥张纯一: 《墨子集解》

⑥王 运 : 《墨子注》
⑦梁启超: 《墨经校释》
⑧伍非百: 《墨辩解故》
⑧谭戒甫: 《墨辩发微》
⑩ 高 亨 : 《墨经校诊》
汪奠基: 《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
第 226 页

庄子(约公元前 前 年)
战国时哲学 家。

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人,曾做过蒙的漆园吏。家
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楚威王曾用重币请他为宰
相,都被他拒绝。后“终身不仕”。他推崇老子学说,反
对儒、墨两派,成了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研究
者多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多为
庄子后学所追记。这里所选的儿篇只是庄子学派的某些基
本的逻辑思想。
庄子的著作不仅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
他的逻辑思想。在逻辑思想方面,他认为是非是辩论不清
的。你说是,他说非,到底谁是谁非呢?因为“是”也是
“ 不 是 ”,
“ 然 ”也 是“ 不 然 ”,所 以“ 辩 有 不 辩 ”、
“辩
有不胜”,唯有“止辩”。认为事物的“类”也是无法区
分的。你说此事物是这一类的,他说此事物是那一类的,
究竟这个事物是哪一类的呢?各持己见,无法断定,唯有
听其自然。认为名与实也是无法搞清的。概念就是事物,
事物也就是概念。因为天地可以说是“一指”,万物可以
第 227 页

说是“一马”。因此名实可以划一了。正因如此,他认为
儒、墨的形名是非之辩是无用的;坚白同异之辩是诡于真
理的“小辩”,甚至认为天下往往因辩而大乱。所以唯有
调和各种是非,达到天然的均平,持“是非两行”之说。
庄子不反坚持 “是非两行”之理 ,而且付诸实践 。
如:是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你不是鱼如何知鱼
之乐趣;人、泥鱿、猿猴,这三种动物究竟谁知道哪里是
正当的居处呢?等等。
这些逻辑思想表现在我们这里所选的《齐物论》、
《胠
筐》、《天道》、《则阳》、《天下》、《秋水》、《山
木》等篇中。

《庄 子 》

齐物论(节选)①

夫言非吹也②,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
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毅( 扣)
音③,
亦有辩乎④ ?
其无
辩乎 ?

①齐物论,《庄子》《内篇》中之第二。原文和引注均见郭庆落《庄子
集释》。
②吹,崔云犹籁也。
⑧毅音,毅,司马云鸟子欲出者也。毅音,鸟子欲出卵中而鸣谓之般音
第 228 页

也。
④辩 ,别也。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① 言 恶乎 隐而 有是 非 ?道恶 乎往 而不
存② ?
言恶乎存而不可 ?
道隐于小成③,
言隐于荣华④。
故有儒墨之
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
莫若以明。

①真伪,一本作真诡,崔本作真然。
②存 ,在也。
③小成 ,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
④荣华,谓浮辩之辞。华美之言也。

物 无非 彼,
物无非是。
自 彼 则不 见,
自 知则 知 之。
故 日:
“彼
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
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
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
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
其偶①,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
亦一无穷也。故日:“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②,不若以非
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①偶,对也。枢要也。
②指,手指也。喻,比也。
第 229 页

可乎可①,不可乎不可②。道行之而成③,物谓之而然。恶乎
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
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 庭)与楹 )

迎 ④,
厉 与 西施 ⑤,
恢恑( 鬼)橘 决)
怪⑥,
道通为一。

分也,成也;其成也⑦,毁也⑧。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
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⑨。庸也者,用也多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⑩。因是已 。
已而不知其然,

之道。
劳神明为一,
而 不 知 其 同 也 ,谓 之“ 朝 三 ”。
何 谓“ 朝 三 ”?
曰:狙( 驹)公狱芋
( 序 ) ,曰:“朝三而莫四。”众狙
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
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
两行

①可,可于己者即谓之可。
②不可,不可于己者谓之不可
⑧道,路也。
④聋,司马云屋梁也。楹,屋柱也。
③厉,病丑人也。西施,吴王美姬也。
⑧恢恑擂怪,恢者,宽大之名。恑者,奇变之称。橘者,矫诈之名。怪
者,娇异之物。指各种各样的诡怪奇异的现象。
⑦成 ,于此为成。
⑧毁,于彼为毁。如散毛成毡,伐木为舍等也。
⑨寓,寄也。庸,用也。
⑩儿,尽也。
⑧因,任也。任天之谓也。
狙公,司马云狙公典狙官也。崔云养猨狙也。李云老狙也。广雅云狙
狝猴也。斌,付与也。茅,司马云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第 230 页

天钧,自然均平之理也。钧,又作均。崔云钧陶钧也。
两行,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故谓之两行。王先谦云物与我各得其所是
两行也。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①,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
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③,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
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
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
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④?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⑥,而太山为
小 ;莫 寿 龄 殇
( 伤)子⑥,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
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
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
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⑦,以至于三 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
因是已。

①类者,辈徒相似之类也。
②尝,试也。
③未始 ,犹未曾也。
④谓,言也。
⑤秋毫之末,秋时兽生毫毛其末至微,故谓秋毫之末也。豪,应作毫。
司马云兔毫在秋而成。楚辞云锐毛也。
⑥疡子,人生在于襁棍而亡谓之疡子。短命者也或云年十九以下为疡。
⑦适,往也。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珍( 诊)也①。
请言其珍。有左有右,有伦有义②,有分有辩③,有竞有争,此之
第 231 页

谓八德④。六合之外⑤,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
议;
春秋经世⑥,
先 王 之 志 ⑦,
圣 人 议 而 不 辩。
故 分 也 者,
有不分
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
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
言,大仁不仁,大廉不 ( 浅)⑧,大勇不忮
( 至 ) ⑨;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
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⑩。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
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
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 保)光 。

①珍 ,界畔也。
②伦,理也。义,宜也。崔本作有论有议。
③辩,别也。
④八德,德者功用之名也。
⑤六合,天地四方也。
⑧春秋经世,春秋,时代也。经,典诰也。
⑦先王之志,先王,三皇五帝也。志,记也。
⑧嗛,盈也。真诚。
⑨忮,逆也。
⑩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几,近也。园,圆也
葆光,葆,蔽也。若有若无谓之葆光。

齧 聂)
缺 问 乎 王 倪 曰:
“ 子 知 物 之 所 同 是 乎 ?”曰:
“吾
恶 乎 知 之 ?”
“ 子 知 子 之 所 不 知 邪 ?”曰:
“ 吾 恶 乎 知 之 ?”
“然
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诅知吾
所谓知之非不知邪①?庸诅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
乎 女 :民湿
( 诗)寝则腰疾偏死②,鱿
( 秋)
然乎哉③ ?

第 232 页

处则惴操恂惧④,
猨猴然乎哉⑥ ?
三者孰知正处 ?
民食芻豢⑧,

鹿食荐 见 ) ⑦ ,蝍 即) 蛆甘带⑧, 吃)鸦誉
鼠 ⑧。
四者 孰知 正味 ?
猨,猵 偏)狙以为雌⑩:麋与鹿交;鱿
与 鱼 游 :毛 墙
( 强)、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
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 烦 )然 殽
( 消 )乱 ⑩ ,吾
恶能知其辩?”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泣 互)而不
能寒 ,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倞。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①幼 巨,庸,用也。诅,何也。又案,庸拒,犹言何遽也。
②偏,司马云,枯死也。
⑧鱿,司马云,鱼名。泥鳅。
④揣傈恂惧,恐怕之别名。恐貌。
⑤猨 ,猴也。
⑥芻豢,勿 草也。是牛羊之类豢养也。是犬豕之徒皆以所食为名也。
司马云,牛羊日当。犬豕日豢。以所食得名也。
荐,《说文》荐兽之所食。司马云美草也。崔云甘草也。郭璞云三苍
云六畜所食日荐。
⑧蝍蛆,或作蝍且,《广雅》云娱公也 。带,崔云蛇也 。司马云小蛇
也。
⑨鸱鸦,鹤,鹅枭。鸦,乌鸦。晋,作嗜。
⑩编狙,司马云 样似猨而狗头世与雌猨交。
毛嫱,司马云古美人。一云越王美姬也。丽姬,即骊姬,晋献公之宠
妃。
骤,崔氏训疾走不顾。
⑩般,说文杂错也。
第 233 页

,冻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
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
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
受其 ( 坦)闇
( 按)①,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
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
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
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
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

① 闇 ,不明貌。

何为和之以天倪?日: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
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
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 泥)①,因之以
曼衍②,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③,故窝诸无竟。
昔者庄周梦为蝴操,栩栩然蝴蝶也④;自喻适志与,不知周
也。俄然觉,则蘧蘧( 距)
然周也⑤。
不知 周之梦为 蝴蝶与 ?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①天倪,自然之分也。
②曼衍,犹变化也。司马云无极也。
③振,畅也。竟,穷也。崔作境。
④栩栩,忻畅貌也。喻晓也。
⑤蘧蘧,惊动之貌也。
第 234 页

胠 筐 (节选)①

今遂至使民延须举踵日:“某所有赞者”,燕( 盈)粮
而趣之②。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
车轨结乎千里之外⑧,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
天下大乱矣。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 努)毕弋 易)
机变之知多④,
则鸟乱于上矣;钩饵阁署( 古)曹
( 曾)笱
( 狗)
之知
多⑥,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 ( 租)罘
( 浮)
之知多⑥,
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领 辖)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⑦,
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⑧,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
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
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 倍)
日月 之明 ⑨,
下烁 山川 之
精⑩,中堕四时之施,惴( 赘)耎
( 软)之虫 ,
肖翘之
物必,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⑧。舍夫种种
之民 ,而悦夫役役之佞 ;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哼哼之意 。

哼哼已乱天下矣。

①肤筐,《庄子》《外篇》中之第十。原文和引文均见郭庆藩《庄子集
释》。肤,开也。筐,箱也。胠筐,打开箱箧,盗取财物。
②燕,崔云裹也。广雅云负也。趣,赶到。
⑧车轨,轨,做迹也。说文,轨,车徹也。
第 235 页

④弓弩毕弋机变,弓,弹弓也。弩,以机关发箭之弓。毕,网小而柄,形
似毕星故名为毕。弋,以绳系箭射谓之弋。机,弩牙也。变,以石旋
之箭。
⑤钩 饵罔罟 罾笱,钩 ,钓钩 也。饵 ,鱼饵 也。罔 ,同网。 罟罾, 鱼网
也。笱,捕鱼竹器也。
⑥ 削 格 罗 落 罘,削格,削刮树枝,施罗网也。罗落,陷井也。 罘,
免 网也 , 罘, 一作 罦 覆 车也 。
⑦知诈渐毒领滑坚白解垢同异,知诈渐毒,四字同义,即欺诈也。颉,
同黯 颉滑,狡猾也。解垢,诈伪也。坚白,战国名家公孙龙论辩之题。
⑨每每,梦梦也。李云犹昏昏也。
⑨悖,乱也。
⑩炼,销也。堕坏也。
惴耎,
蠕曘 动虫。
一云无足虫。
肖翘,轻小物也。崔云植物也。李云 飞之属也。
③三代,
夏殷周也。
种种,李云谨悫貌。一云淳厚也。
⑩役役,鬼黠貌
哼哼,同谆谆。郭云以己诲人也。

古之 王夭下 者②⑧,
知 虽落天 地,
不白虑 也,
辩虽雕 万物,

自说
( 悦)也。……礼法度数③,形名比详④。治之末也⑤。
……故书曰⑥: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⑦。
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
名⑧,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在
第 236 页

伍)道而说者⑨,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
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
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
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①天道 ,《庄子》《外篇》中之第十三 原文和引注均见郭庆落《庄子


集释》。
②古之王天下者 ,谓三皇五帝
③礼法度数 ,礼法 ,五礼之法也。度,丈尺 。数,计算 。
④形名比详 ,形 ,容仪 。名 ,字讳 。比 ,校当 。详 ,定审
⑤治之末也,用此等法以养苍生治乖淳古故为治末也。
⑥书 ,道家之书。
⑦先 ,本也 。
⑧骤 ,数也。速也
⑧迕 ,逆也 。司马云横也。

则 阳( 节 选 )①

丘山积卑
( 婶)而为高,江河水②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
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四时殊
气,天不赐⑧,故岁成;五官殊职④,君不私,故国治;文武大人
不踢,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
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 唇)⑥,至有
所 拂( 弗 。又 弼)
者 而有 所宜 @;
自殉 殊面⑦,
有所 正者 有所
差。比于大泽⑧,百材皆度;观于大山,木石同坛⑨。此之谓丘里
第 237 页

之言。

①则阳,《庄子》《杂篇》中之第二十五。原文和引注均见郭庆落《庄
子集释》。
②水,俞批曰水乃小之误。卑高小大相对为文。
③赐,与也。
④五官,谓古者法五行置官也。春官、秋官,各有司积。
⑥淳淳,流行貌。
⑥拂,决也。
⑦殉,逐也。面,向也。
⑧比,譬也。
⑧ 坛 ,荃 也 石有巨小,木有粗细,共聚大山而为基本。

天 下( 节 选 )①

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②辩者之徒,
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辩者之囿
诱)也⑧。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
此其柢 ,底)也④。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
地其壮乎⑥!”施存雄而无术⑧。南方有倚人焉⑦,日黄缭
辽)⑧,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
不虑而对,徧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
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
强于物,其涂腆 预)矣⑨。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
坟一 孟)之劳者也⑩,其于物也何庸 ?夫充一尚可,
第 238 页

曰:
“愈贵道,
几 矣 ⑩。
”惠 施 不 能 以 此 自 宁 ,
散于万物而不厌,
卒以善辩为名 。惜乎惠施之材,验
( 抬)荡而不得 ,逐万
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①天下,《庄子》《杂篇》中之第三十三。原文和引注均见郭庆落《庄
子集释》。
②桓团、公孙龙,姓桓名团。姓公孙名龙并赵人,皆辩士也。客游平原
君之家,而公孙龙著守白论。
⑧囿,域也。
④柢 ,体也
⑤壮 ,大也
⑥术,道也。
⑦倚,同畸,奇异。
⑧黄缭,姓黄名缭。游方之外、赞士者也。
⑨涂隩,涂,道也。喧,深也。谓其道深。
蚊 ,飞空鼓翅,嗤扰,徒自劳倦。
庸 ,用 也
几 ,近 也
卒,终也。
骀荡,放也。荡,放荡不得也。

秋 水 (节选)

河伯②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
倪小大?”
北 海 若 曰 ③:
“以 道 观 之,
物 无 贵 践;
以 物 观 之,
自 贵 而 相 贱;
第 239 页

以俗观之,贵践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
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 蹄 )
米也④,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银( 睹)
矣⑥。
以 功观之,
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多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
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央。以趣观之,因
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⑥,则趣操覩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 豪)梁之上 。庄子日:“(像
由)鱼出游从容⑧,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
之 乐 ?”庄 子 曰:
“ 子 非 我 ,安 知 我 不 知 鱼 之 乐 ?”惠 子 曰:
“我
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曰:
“请循其本。
子 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稼上也。”
①秋水,
《庄子》《外篇》中之第十七。
原文和引注均见郭废落《庄子集释》。
②河伯,河神。
⑧若,海神。
④梯米 ,梯,草名,内含米而细 ,形似稗 禅米,小米也。
⑤差 ,别也 。睹 ,视也。
⑧尧舜,尧,帝尧。舜,夏舜。
⑦稼深,
稼,水名,
在淮南钟离郡。
司马云濠,
濠水名也。
梁,稼水之桥梁。
⑧份鱼,白鱼也

附:所引校注本书目

①郭废落:《庄子集解》
②《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
学史组编
第 240 页

孟轲,邹国(在今山东费县、金乡一带)人。生子周
烈王四年(公元前 年),死于周赦王二十六年(公元
前 年),终年八十三岁。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
思的弟子,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
这一学派,后人称为“思孟学派”。他以捍卫儒学之责自
任,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杨朱、墨翟学派,认为杨、墨之
道是蛊惑人心的邪说,要捍卫“孔子之道”,正人心,就
必须辟杨墨。他一生的出处进退与孔子相似,壮年以后从
事教学,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游说诸侯。但都不见用,
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的学生最著名的有公孙
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作有
《孟子》七篇。
他重视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心之官则思,思
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善于“知言”,有“好辩”之称。
他的文章议论周密、熟练地运用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
形式,是“语约而意尽,不为馋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
第 241 页

犯”
(见苏询《嘉枯集》卷十一〈上欧阳内翰第一节〉)

体现了语言逻辑艺术的掌握。晋人鲁胜说:“孟子非墨子、
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
(见《晋书》卷六十四〈鲁胜传〉)
, 。
这说明孟轲的辩论逻辑可能受墨家逻辑的影响。

《孟 子 》①

梁惠王章 ( 节 选 )

王说曰②: 诗)
云③: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④。
’失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⑥,而不足以举一
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⑥,而不见与薪,则王许之乎⑦?”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⑧,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
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与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
“挟 太山 以 超北 海⑨,
语人 曰,
‘ 我不 能。
’ 是诚 不 能也。
为 长 者 折 枝 ⑩,
语 人 曰,
‘ 我 不 能。
’ 是 不 为 也,
非 不 能 也。
故王
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第 242 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别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
而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
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①《孟子》 ,共七篇,以下资料原文据《四书集注》本 ,并按原书 章次


编排。校注参考杨伯峻《孟子译注》。
②说 ,同悦 ,高兴 ,喜欢。
⑧《诗》 ,诗句见《诗经 、小雅 巧言篇》。
④忖 度 ,忖
( ), 度
( ),揣想,有推论之意。
⑥钧 ,三十斤为一钧。
⑥秋毫之末,形容极细小的东西。
⑦许 ,听信 。
⑧今,召今”字前省去“曰”字,表示孟子紧接宣王的话。
⑧挟太山以超北海,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
折枝 ,折取 树枝。
天下可运于掌 ,《列子 汤问》云:“大王治国诚能答此,则天下可
运于 一握 ,” 与此同意 。
刑于寡妻,“邢”同“型”,犹言示范,给妻子做榜样。
妙家,卿大夫之有采邑者。
善 推其 所为 ,这 一句 承上 句是 说古 代圣 贤之 所以 远远 地超 越于 一般
人,没有什么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孟子在这
里强调 “推”的作用,有着逻辑的推理的意义,与下句“权,然后知
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都是阐明推理的作用。
第 243 页

公孙丑章 (节选)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
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①,勿求于心②;不得于心,勿求于
气⑧’。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④;故曰:
‘持其志⑥,
无暴其气⑥。
’”
“既曰,
‘ 志至焉,
气次焉。
’ 又曰,
‘ 持其志,
无暴其气。

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⑦,气壹则动志也,今夫撅者趋者,是气
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⑧。”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于天地之间 。其 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 也 。是集义所生
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⑨,则馁矣。我故曰,告子
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⑩。必有事焉,而勿正 。
心 勿 忘、
勿助长
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
央。天下之不助苗长老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第 244 页

助之长者,堰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
“议辞知 其所蔽⑩,
淫 辞知其 所陷 ,
邪 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
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①不得,不得即不能得胜之意。“不得于言”,就是说人家能使我口服
却未能使我心服。
② 勿求 于心 ,据朱熹《集注》说是“不必反求其理于心。”就是说不要
在思想上寻找原因。
⑧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意思是“不得其理于吾心”,
即“不能在思想上得到胜利”。“勿求于气”,赵岐《注》以“直怒
之矣”解“求于气”,是把“气”解为感情意气,这一句是说“不必
求助于意气”。
④夫志至焉,气次焉,赵岐《注》:“志为至要之本,气为其次。”毛
寄龄《逸讲笺》以“次”为舍止,言“志之所至,气即随之而止。”
这句意思是说: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意气感情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
⑤持,《吕氏春秋 慎大篇》高诱注:“持,守也”。《荀子 荣辱
篇》杨倞注:“持,保也”,引申为坚持。
⑥暴,赵岐《注》:“暴,乱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是说要坚
持思想意志,不要乱用感情意气。
⑦壹,朱熹云:“壹,专一也。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
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如人颠踬趋走,则气专在是而反动
其心焉。”
⑧浩然,朱熹《集注》云:“浩然、盛天流行之貌。”
⑨ 慊 ,音嫌
( ,赵岐注:“慊,快也”。
⑩以其外之也, ,动词意动用法,这句承上句,意思是:因为告
子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正,王引之《经义述闻》:“正之言定也,必也。”又王夫之《孟子
第 245 页

稗疏》说“正”当读如《婚礼》“必有正焉”之“正”,“正者,征
也,的也,指物以为征准使必然也。”据此“而勿正”句是说“但不
要有特定的目的。”又《毛诗终风 序 笺 》 说:
“正犹止也”
“,而 勿
正”解作“但不要停止”。这样连上句及下句的意思是 :必须对义
加以培养,不要停止、时时刻刻记住它,但不能违背规律帮助它生
长。
诐 辞 ,诐
( )《说文》:“古文以为颇字”。朱熹《集注》说:
“诐,偏陂也”。又《四书讲义》说:“若任其偏曲之见,说着一
也,遗却一边,是为诐辞。”蔽,杨倞《注》云:“蔽者,言不能通
明,滞于一隅,如有物塞蔽之也。”
⑩淫辞知其所陷,孔颖达《正义》云:“淫者过度之意,故为过也。”
凡事当止而不止,必有所陷。
⑩邪辞知其所离,离于正则为邪。
⑩遁辞知其所穷,理有所穷而后其辞遁,饶鲁说:“当看四箇‘所,
字,如看病相似。诐、淫、邪、遁是病证,蔽、陷、离、穷是病源,
‘所蔽,、‘厉陷,、‘所离,、‘所穷,是病源之所在。”

滕文公章 (节选)

公都子曰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
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 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②。《书》曰:‘洚水警余’③。洚水者,
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④;水由
地 中行 ,江 、淮 、河 、汉是 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
第 246 页

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⑥,坏宫
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圃,使民不得衣食。邪说
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封之身,天下又大
乱。周公相武王诛封,伐奄三年讨其君⑥,驱飞廉于海隅而戮
之 ⑦ ,灭 国 者 五 十 ,驱 虎、豹、犀、
象 而 远 之 ,天 下 大 悦 。《 书 》
曰:
‘王显哉,
文王谟 王承者,武王烈 估启我后人,咸以正
无缺⑧。
’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⑨,
臣 其君者有之,子就其
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
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⑩,杨朱、墨翟之言盈天
下 。天下之育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
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 厄有肥肉,
厩有肥 马多民有饥 色,
野 有俄莩,
此率兽而 食人也。
’杨、
墨之道
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
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 ,距杨、墨,放
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
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
惩,则莫我敢承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
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
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①公都子,赵岐〈注)云:“孟子弟子也”。
②营窟,《说文》云:“营,币( )
居也。
”段 〈 注 云“币居谓围绕
第 247 页

而居。”焦循《正义》云:“此营窟当是相连为窟穴。”
⑧《书》曰:‘泽水替余,,赵岐〈注〉云:“《尚书》逸篇也。‘锋,
和‘洪,古音相同 。这句是说 :“《尚书》中告诉说:洪水警诫我
们 。”
④菹 ,羞
( )有水草之处。
⑥代作,
焦 循 〈 正 义 》 云:
“《说文》,
代,更也。
代作谓更代而作,

一君也。万这句是说残基的君主不时出现。
⑧伐奄三年讨其君,奄,国名,今山东曲阜县有奄里,即古奄国地。本
句连上句是说,周公辅助武王,杀了封王,又讨伐奄国,三年之后把
奄君杀掉了。
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史记 秦本纪》云:“蜚廉(蜚与飞古字相
通)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封。周武王之
伐封,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封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
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文(处文,蜚廉别号),不与殷 赐
尔石棺以华氏。’遂葬于霍太山。按《史记》所载与孟子有异。
⑧《书》曰不显哉数句,王,大;谟,谋略;承,继承。这数句的意思
是:“《尚书》说:正大光明啊,文王的谋略;伟大继承的是武王的
功烈,帮助和启发我们后代,使大家都能正确而没有缺点。”
⑨有,同“又”。
⑩处士,《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处士横议”注曰:“师左曰:处士谓
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
杨朱,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隐士,关于他的事迹已无可考查。《庄
子 寓言篇》说他曾学于老聆;刘向《说苑
政理篇》说他曾见过梁
王(《艺文类聚》九十四引作梁惠王),讨论治理天下的道理。据孟
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他的学说在当时确曾起
了很大的影响。杨朱没有什么著作流传下来 ,现在流传下来的《列
子 杨朱篇》是魏晋时期的人伪托的。他的思想材料散见于《孟子
《韩非子》、《淮南子》等书中。
墨翟,鲁人,或云宋人,生年当在周敬王之末年,其时孔子犹未
死,
但至迟难出孔子卒后之十年内,
享年可能在八十以上,
死当在孟子
出生前十年左右,当周安王十年左右,其学说皆见于《易子》一书。
第 248 页

闲,《说文》“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段玉裁注云: 引申为防
闲。
”《 般 梁 》 祖二 年 〈 传 范宁注云:“闲谓杆御”。这里当作捍卫
解。
诗》云数句,膺,攻击;荆舒,荆国和舒国。承,抗御。这数句意
思是:攻击戎狄,痛惩荆国和舒国,就没有人敢抗拒我。

离 娄 章 (节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①、欲其自得之也②。自得之,则
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⑧;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①君子深造之以 道,道,正确的方祛。句意是“君子依循正确的方法来
得到高深的造诣。
②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
③资,《说文》“资,货也。”段玉裁《注》云:“资者积也。”连上
下数句意思是:自觉地有所得,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能牢固
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
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求有所得。

孟子曰:“言无实不样①。不样之实,蔽贤者当之。”

①言无实不祥,祥,《说文》段注云:“善者谓之样。”不祥、不善,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言论没有内容,不充实,是不好的,孟子是从人
们的思想之是否充实来判断人们的言论是否正确的。
第 249 页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①。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
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曰至,可坐致
也。

①天下之育性也数句,朱熹《集注》解云:“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
也。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得天下之故者也。利,犹顺也,语其自
然之势也。言事物之理,虽若无形而难知,然其发见之已然,则必有
迹而易见。故天下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犹所谓善言天者必
有验于人也。然其所谓故者 ,又必本其自然之势 ,如人之善 ,水之
下,非有所矫揉造作而然者也。若人之为恶,水之在山,则非自然之
故矣。”按朱熹的解释近是。据此,可知孟子所言性、故,并非主观
之物,而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及其表现 。孟子在这里所反对的是穿
凿附会,妄意猜侧,而强调按照规律去认识客观事物。也就是“苟求
其故”,虽“千岁之曰至,可坐改也。”(如果能推求其所以然,以
后一千年的冬至曰 ,也可以推算出来。)孟子在这里所说的 “求其
故”,实际上与墨子的“辩其故”、“明其故”的逻辑思维形式是同
一意义,有着推理论证的作用。

告 子 章 (节选)

告 子 曰:
“ 性 犹 祀 柳 也 ①,
义 犹 桮 格 ②;
以人性为仁义,
犹以
祀柳为桮倦。”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祀柳而后
第 250 页

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
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③,决诸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
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 曰 : “水信 无分于 东西 ④ ,无 分于上 下乎 ?人性 之善
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
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⑥。”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办
曰:
“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
“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⑦。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
非内也⑧。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
“彼 长而 我长 之,
非有长于我也,
犹彼 白而 我白 之,

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
“ 异 于 白 马 之 白 也 ⑨,
无 以 异 于 白 人 之 白 也;
不识长马
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
“ 吾 弟 则 爱 之,
秦 人 之 弟 则 不 爱 也,
是以我为悦者也,
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
外也。”
曰: 曹秦人之炙 ,
无以异于誉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
第 251 页

然则誉炙亦有外与?”

①祀柳,朱熹《集注》:“祀柳,柜柳。”
②桮倦,“桮”同“杯”(《说文》只有“桮”字)。棬音圈。郑玄注
《王藻》以“杯圈”为盛羹,注酒及盥洗等器之通名。
⑧湍,音 《说文》:“湍、急濑也。”
④信,《说文》:信,诚也。”译作“诚然。”
⑤颡,音 额角。
⑥生之谓性,“性”字从“生”得声,“生”和“性”古音相同。《荀
子 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春秋繁露 深察名号
篇》:“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论衡 初 禀 篇 》“
: 性 ,生
而然者也。”关于性辩,告子与孟子对于“性”各有不同的含义。郭
沫若《名辩思潮的批判》说:“告子的‘生之谓性,是由道家万物一
体观出发的,在这种根据上说来,当然就是‘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
性犹人之性,’即所谓‘呼我为牛则牛,呼我为马则为马,’犬牛人
马,在作为本体的显现上没有什么不同。孟子的‘性,观是由五行
说出发的,五行的配剂不一,万物之性因有差别,而以人性为具足圆
满,故人性不同于犬性,亦不同于牛性,故谓‘人性善,,谓‘人异
于禽兽,。这样,两人在外表上虽象同在论一个东西,实则无异你在
说东,我在说西。”(见《十批判书》)
⑦食色性也,《礼记 礼运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与此同
义。
⑧仁内义外,与《管子。戒篇》所说“仁从中出,义由外作”同。对于
“仁内义外”的驳洁,墨子比之孟子更为有力。《墨子 经说下》:
仁,爱也 。义 ,利也。爱利 ,此也。所爱所利 ,彼也。爱利不相
为 内外 ,所 爱利 亦 不相 为 内外 。其 为‘ 仁 内也 ,义外 也 , ,举 爱
与所利也,是狂举也。”高亨《墨经校诠》对此条诊说云:“墨家之
意,仁义皆内也。盖仁者爱人也。义者利人也。故曰:‘仁爱也,义
利也。’爱利皆在内者也。所爱所利皆在彼人,皆在外者也,故曰: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然则爱利俱在内不在外,非爱在内
第 252 页

而利在外也。所爱所利俱在外不在内,非所爱在外而所利在内也,故
曰:‘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今人谓仁内义外
者,于仁而曰在内,是举其爱,而未举其所爱也。于义而曰在外,是
举其所利 ,而未举其利也 。故曰:‘其谓仁内义外也,举爱与所利
也。’于仁则举其内之爱,于义则举其外之所利。仁举其内方,而弃
其外方,义举其外方而弃其内方,其妄甚矣。故曰:‘是狂举也, ”

郭沫若认为里子的见解比告子和孟子都要正确,“便是仁与义都须有
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二者偏度即不能成其为仁义。故谓‘仁内义外,
固不可,谓‘仁内义内’也只是说到半边。故如孟子的嗜炙之喻,使
‘秦人之炙,过咸或有异味,那便不能说‘无以异于耆晋炙,,这明
明 也就 是‘ 耆炙 亦有 外 ,了 。” (见《 十批 判书 。名 辩思 潮的 批
判》)
⑨异于,朱熹《集注》引张氏曰:“二字疑衍。”按此说为是。
⑩曹,同嗜。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
才尔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豁麦②,
播种而摄之③,

地同,树之时又同、悖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④,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晓⑥,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
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誉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
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乎。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当豢
之悦我口⑧。

①赖 ,阮元云:“富岁子弟多赖,‘赖,即嬾 (今作懒)。
② 辫 麦 ,醉
( ),舞麦即大麦。
⑧峨, 《说文》作“提”云 :“摩田器也。”摩田即今之
第 253 页

耖(又作抄)田,耪地,耙松上块。以土理种亦用此器,亦须耙耖,
故又训为“覆种”(郑玄《论语注》)。
④日至,夏至日。
⑤ 晓 , 晓( ),土地瘩薄。
⑥刍豢,草食曰刍 ,牛 羊是 也 ;谷食 日豢 ,犬 象 是
也。

曰:
“耳目之官不思,
而 蔽 于 物。
物交物①,
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②,
不思 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 者⑧。

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①物交物,前 “物”字指“耳目之官” ,后“物”字指耳目之外的事


物。连下句意即:耳目与外物相接触。便被引向迷途。
②思则得之,“之”,宋元理学家指为“理”,据上下文意,宜指事理,
即思惟这个器官,能够运用,便会得到事理的认识。
⑧此,指 ,即思维器官。我,扩充用法,指人类。

尽 心 章 (节选)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①,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②,善
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③,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
下平。人 病舍其田而芸 人之田,所求于 人者重,而所 以自任者
轻。”

①指,通旨,意义。这句说: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是“善育
第 254 页

②施,《易 乾》:“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疏》云:“道德恩施
能普遍也”。这句是说 :“所操持的简单 ,而效果却扩大的是‘善
道,。”也就是说,能掌握原则而概括一般的是善于运用思维方法。
这个意思与〈梁惠王章》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所说的
“善推其所为”
同。
③不下带,带,束腰带。朱熹《集注》云:“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
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这句是说:
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常见的事情,但“道”就在其中。

附:所引注释本书目

①原文据《十三经注疏本》
②朱熹《四书集注》,《四书讲义》
③赵岐《孟子注》
④王夫之《孟子稗疏》
⑤孔颖达《孟子正义》
⑥焦循《孟子正义》
⑦王引之《经义述闻》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
第 255 页

荀子(约公元前 年)
,名 况 ,亦 称 荀 卿 或 孙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十五岁游学于齐,后在齐国文化中
心稷下讲学,三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公元前
年任楚国兰陵令,公元前二三八年被免职,同年卒。他的
学生有韩非、李斯等;现存著作有《荀子》,共三十二
篇。
荀子以朴素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综合了墨家、名
家和道家等的逻辑思想,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逻辑学说,
把先秦逻辑推进了一步。
荀子的逻辑学说,主要体现在《正名》、《解蔽》等
篇中。《正名》篇探讨了名、辞、辩、说,即概念、判断、
推理的理论。概念论是主要的成就。荀子的概念论,不仅
包含着丰富的普通逻辑思想,而且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
思 想“
。所 为 有 名 ”

、所 缘 以 同 异”
“、 制 名 之 枢 要 ”,
既是普通逻辑关于制名的原则,也是认识论、辩证法关于
概念的理论原理。
第 256 页

《荀 子》

修身 (节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①, 以善和人者谓之顺②;
以不善先人者谓
之 馅( 产)⑧,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于 )。是是、非非
谓之知④,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
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
常 ⑥,
保 利 弃 义 谓 之 至 贼。
多 闻 曰 博,
少 闻 曰 浅。
多 见 曰 闲 ⑥,

见曰陋 。难进 曰提
( 提)⑦,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
曰 秏( 冒 )⑧ 。

①先,首倡,倡导。
②和,协调,协同。
③诌 ,杨倞 :“诌之言陷也 ,谓以佞言陷之。”王念孙:“馅之言导
也,导人以不善也。”
④知,同 “智”
⑧趣,同“趋”,和“舍”字对举。
⑥闲,熟习 。《尔雅释诂》:“闲、习也。”
⑦提,杨倞:“提、弛缓也。”
⑧秏,王念孙:“秏读为‘眊,,眊,乱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弩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
极与 ?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
第 257 页

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相及也?不识步
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②?意亦有所止之与⑧?夫“坚白”
“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倚魁之行④,非不难也,然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
止而待我⑥,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
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 窥)
步 而不休⑥,
跛 奄 千 里;
累土
而不辍,丘山祟成⑦。”

①与,同“软”,疑间词。
②步,杨倞:“步,行也。”步道,行道。
⑧意,同“抑”,或者。《释词》三:“意与抑同, 抑词之转也。”
④倚魁 ,郝懿行:“倚与奇,魁与傀,俱声近假借字。”倚魁同“奇
傀”,怪异。
⑥迟,杨倞:“迟,待也。”
⑧颐步,同“硅步”,半步。
⑦祟,梁启雄案:祟借为“终”。

不 苟 (节选)

君子行不贵苟难①,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
贵。
故怀负石而 赴河②,
是行之难为者 也,
而申 徒狄能之⑧;
然而
君 子 不 贵 者,
非 礼 义 之 中 也 ④。
山渊平,
天 地 比,
齐 秦 袭 ⑥,
入乎
耳,
出乎口⑥,
鉤有 须⑦,
卵有毛,
是说之难 持者也,
而 惠 施、

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 直)
吟口⑧
第 258 页

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
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
之为贵。

①苟,不正当,不合理。梁启雄按:《仪礼》注:“苟,假也。”
②负,抱。怀负石,怀里抱着石头。刘师培:“怀”疑后人旁注之字,
以“怀万释“负”。
⑧申徒狄,传说是殷朝人。杨倞:“申徒狄恨道不行,发愤而负石自沉
于河。”
④中,梁启雄按:《淮南 原道》注 :“中,适也。”《汉书 刑法
志》注:“中,当也。”
⑤袭,杨倞说:“袭,合也。”齐秦袭,齐在东,秦在西,相距甚远,
但亦可合为一国。
⑥“入乎耳,出乎口”二句,杨倞:“未详所明之义。”疑为衍文。
⑦俞榴:鉤疑 ”之假字,《说文》:“驹,姐也。”姐(即妇人)
无须而谓之有须,故日:说之难持者也。
⑧吟口,杨倞:“吟咏长在人口也。”

君子位尊而志恭①,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
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②。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
天地始者 ,今日是也。 百王之道,后王 是也③。君子 审后王之
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④。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
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⑤,而事弥大。
五寸之矩 ,尽天下之方 也。故君子不下 室堂而海内之 情举积此
者⑧,则操术然也。

①恭,恭敬,端庄而有礼貌。
②操术,掌握的方法。
第 259 页

⑧后王,杨倞:“ 后王,当今之王。”
④拜,王念孙说:“拜当为‘拜,,今拱字也。端拱不议,即从容不劳
也。”
⑤弥,更加。约,少。
⑥举,皆。积,聚集。

非 相 (节 选)

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
世,则审周道①;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
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②,而众人惑焉。
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
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③。而况于千
世之上乎 圣人何以不可欺④?曰:圣人者, 己度者也⑥。
故以
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⑥,以说度功⑦,以道观之,古今一
度也⑧。类不悖⑧,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⑩,观乎杂物而
不惑,以此度之。

①周道,梁启雄:“周道,谓周徧全备之道。”
②原作“其以”,缺“所”字。依王念孙据《外传韩诗》增补。
③可,俞抛“可”字衍文。
④原缺“可”字,依王念孙据《外传》增补。
⑤度,测度,推测。
⑥类,杨倞‘“类,种类,”
第 260 页

⑦ 功 ,功 业 。
⑧度,梁启雄:“度”字是衍文。王念孙:“古今一度也,当作古今一
也 。”
⑨ 悖 ,乖 背 。
⑩乡,杨倞:乡读为“向”。

谈说 之术:
矜庄 以往 之①,
端诚 以处 之②,
坚强 以持 之,
分别
以喻之,
譬称以明之⑧,
欣 驩、
芬萝以送之④,
宝 之,
珍 之,
贵之,
神之⑥,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⑥,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
能贵其所贵。传日:“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不为甚焉。是以小人
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⑦,则其言不若其然
也,其辩不若其呐也⑧;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育者上矣,不好言
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⑧,正令是也;起于
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⑩。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
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 ,见端不如见
本分 。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
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 喜 ) ,应变不穷,是
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 ,文 而 致
实 ,
博而党正⑩,
是士君子之辩者也。
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 ,用
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
口舌之均⑩,
噡 沾)唯则节⑩,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 。

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
变,此不得变也。
第 261 页

①矜庄,严肃庄重。
②端诚,端庄诚实。
⑧王念孙:“譬称”与“分别”互易。《韩诗外传》和《说苑 善说
均作“臂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④ 欣 箱 ,即 欣 欢 。萝 ,同“ 香 ”。芬 萝 ,芳 洁 ;王 念 孙 说 :芬 萝 ,和 也 。
⑥神 ,神异,神奇。
⑥说,梁启雄:“说字借为悦。”
⑦中,读作“仲”,合也。
⑧呐,杨倞:呐同“讷。说话迟钝。
⑨道,杨倞:道同“导”。
⑩谋救,王念孙:“谋救”为“谏救”之误。救,止也。谏救,谏止。
⑧端,杨倞:“端,端首。”
见,衍文。王引之:“本分上本无‘见,字,此涉上两见端而衍。”
⑩错,置;居错,安居。王念孙:居读为“举”,古字通。
斯须,须臾,一会儿。
⑧致,郝 行:致同“组”,密。王念孙:致读为“质”。质,信也。
致实 ,信实。
⑩党,同“谠”,直育。
无统,无根本,无纲纪。
@之,通“则”。均,调匀。
⑩噡,同“谵”,多言。一说喻为“诺”之误。唯,唯诺,少言。节,
节制。
@奇伟, 大。偃却,即偃 ,骄傲,高傲。

非十二子 (节选)

很今之世①,饰邪说,文奸言,以枭 嚣)乱天下⑧。需
第 262 页

( 域)宇鬼
( 龟)琐③,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以存
者有人矣。纵情性,安恣睢 虽)
④,禽兽行⑥,
不足以合文
通治⑥;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
魏牟也⑦。忍情性,茶
( 其 ) 利 践( 齐)
⑧,苟 以 分异 人 为
高⑧,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是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鱿也⑩。不知壹天下 ,建国家之权
称 ,上功用⑧,大俭约而慢差等 , 曾 不 足 以 容 辩 异 , 县 君
臣⑩;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
钘 兼)也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⑩,上则听取于上,
下则听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纵察之 ,
则调然无所归宿 ,

不可以 经国定分 ;然而其 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 理 ,足以 欺惑愚


众。是慎到、田骈也⑧。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
琦辞 ,甚察而不惠⑧,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
纪 ;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
析也。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⑧,犹然而材剧志大 ,闻 见 杂 博 。

往旧造说 ,谓之五行⑧,甚僻违而无类 ,幽隐而无说,闭约而
无解⑩。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日 :
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 思 唱 之,
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 冐 )擂 ,嚾嚾然不知其所非
也 。
遂受而传之,
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 。
是 子 思、
孟轲之
罪也。若夫总方略 ,齐言行,壹统类 ,
而 群天 下 之英 杰 ,而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奥 窔 咬)
之间⑩,
簟 电 )
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 ,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
六说者不
能入,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 名 况 乎 诸
侯 ,莫不愿以为巨。是圣人之得埶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第 263 页

①假,借。今之世,指战国时期。
②袅,杨倞:“袅,同‘浇,。”淆乱。梁启雄:“枭借为‘挠,。”
挠,扰。袅乱,扰乱。
③矞,同“话( 决)”,诡诈。宇,同“ ( 虚) ” ,诡为 。矞
宇,就是“谲 ”,谲诡。鬼琑,就是“委琑”,邪僻琑细。
④睢,原作“唯 居)”,据卢文弨改。恣睢,放纵、暴戾的样子。
⑤禽兽行,行为如同禽兽一样。
⑥文, 杨倞:文,指 “古之文义” ;章诗同:“ 文,礼节。” 治,治
道。
⑦它嚣 ,人名,或说 即环渊,战国 时曾在齐国的 稷下讲学;梁 启超:
“它嚣,本书外不见,无考。”魏牟,战国时魏国贵族。
⑧鹅,极。路,深。爹路,过于深陗。利,同“离”。跂,同“企”,
立。利跂,离世独立。
⑨苟,但,只是。分异,别异。
⑩陈仲,即田仲,战国时齐人。史鱿,也叫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
壹,齐一, 统一。
权称,权衡。
上,王念孙:上与“尚”同。尚,尊祟。
大,王念孙:大,亦尚也。大俭约,尊尚俭约也。杨倞:大读为“太”,
过头的意思。僈,轻,轻视。
辩异,分别 差异。
县,同“悬”,远隔。
宋钘,也叫宋 、宋荣子,战国时宋国人。
修,贤智。作,创作。王念孙:“不修”疑为“不循之误。
,杨 倞: 与“循”同。循,抚摩,研摩。反 ,反复研究。
倜然,疏远的样子。
慎到,战国时赵国人。田骄,战国时齐国人。
琦,杨倞:琦读为“奇异”之“奇”。
惠,杨倞:惠,顺。王念孙:惠当为“急”之误。
统,纪纲。
第 264 页

犹然,舒迟的样子。剧,繁多。
往旧,往古。造说,臆造之说。
五行,杨倞:五行即五常,仁、义、礼、智、信。章太炎:五常之说
旧矣。
僻违,邪僻。王念孙:僻违,皆邪也。
杨惊:约,结也。解,说也。
祗敬,自 敬。
王先谦案:“沟犹警儒”中不当有“犹”宇,“沟誉”训“愚阴
嚾嚾然,喧嚣的样子。
子游,名 偃
( 眼)
,春秋时吴国人,
孔子的学生。
郭 嵩 焘 说:
“此
子游必子弓之误。”
兹,即指子思孟子。俞樾:“厚,犹重也。”
杨倞:“总,领也。”
杨倞:统,谓纲纪。大,谓之统,分别谓之类。
杨倞:“群,会合也。”
顺,理。
奥窔,杨倞:西南隅谓之“奥”,东南隅谓之“窔”。
敛,王引之:“敛”当为“歙( 系)”。歙然,聚集的样子。
佛,杨倞:佛读为“勃”。勃然,兴起的样子。梁启雄按:《韩诗外
传》四:佛然作“沛然”。
成,俞樾:成通“盛”。
况,赐也。孙诒让说:况通“皇”。

信 信 ① ,信 也 。疑 疑 ② ,亦 信 也 。贵 贤 ,仁 也;贱 不 肖 ,亦 仁
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
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洒然③,虽辩,
小人也。故劳力而不当民务,谓之好事。劳知而不律先王④,谓
之奸心;辩说譬谕,齐给便利⑥,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此三
奸者,圣王之所禁也。知而险⑥,贼而神⑦,为诈而巧⑧,言无用
第 265 页

而辩,辩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行辟而坚⑨,饰非而好 ,
玩奸
而泽 ,言辩而逆 ,古之大禁也。知而无法,勇而无惮 ,
察辩
而操僻,淫太而用之 ,
好奸而与众 ,
利足而迷⑩,
负石而坠 ,

是天下之所弃也。

①信信,信其可信。
②疑疑,疑其可疑。
⑧流缅,王先谦:流洒犹“沉面”,酒后乱说。
④律,杨倞:“律,法也

⑤杨倞:“齐,疾也。给,急也。便利,谓言辞敏捷也。”
⑧知,王念孙:“知者,巧也。”
⑦贼而神,杨倞:“贼害不测如神也。”梁启雄案:神似当作“狠”或
“忍”,音近而
⑧为诈,俞批:为通“伪”,为诈即伪诈。
⑧辟,杨倞:辟读为“僻”。僻,邪。
⑩好,巧妙。王念孙:“饰非而好,言其饰之工也。”
泽,润泽,光润。玩奸而泽,玩弄奸术而不露痕迹。
逆,杨倞:“逆者,乖于常理。”
⑩无惮,肆无忌惮。
“察辩而操僻,淫太而用之”,原作“察辩而操僻淫,大而用之”。
据俞批改。淫太,骄侈过甚。
⑩与,梁启雄案:《后汉书 陈元传》注:“与,犹党也。”
⑩利足而迷,郝懿行:所谓捷径以窘步也。
负石而坠,郝懿行:所谓力小而任重,高位实疾颠也。

儒 效 (节选)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凡事行,
第 266 页

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夫是之谓中事。凡知
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
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
乱世之所从服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①,坚白同异之分隔也,
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
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②,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
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
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 杠)陋之人③,乃始
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④,老身长子⑥,不知恶也。决是
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

①杨倞:充,实也。施,通“移”。移易,谓使实者虚,虚者实也。
②杨倞:偻,疾也。偻指,疾速指陈。刘师培 :偻字训为“曲” 。偻
指,犹言曲陈。
③戆,杨倞:愚也。
④辟,借为“譬”,比喻。称,称引。
⑥老身长子,即身老子长,指终身、一辈子的意思。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①;其言行已有大法
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②,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
也③;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④,外不自以欺,以
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⑥,统礼义,一制
度,以浅持博⑥,以古持今⑦,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
兽之中,若别黑白;倚物怪变⑧,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
然起一方⑨,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想( 作)
⑩ ,张 法 而 度
之,则晻然若合符节 :是大儒者也。……
第 267 页

①杀,减少,减省。梁启雄案:杀,差也,省也。
②齐,俞抛说:齐读为“济”。济,相助。
③类 ,类推。
④自,王念孙说:《唐风羔裘传》:“自,用也。”
⑤法先王,杨倞说,先王当为“后王”。
⑥持,梁启雄案:《吕览 至忠》注:“持犹得也。”以浅持博,杨倞
注:“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
⑦以古持今,杨倞说:“当为以今持古”。
⑧倚,杨倞往:倚,奇也。
⑨ 卒 ,借 为“ 葬 ”,仓 葬 匆促。
⑩杨倞注:佩,读为“疑”。想与“作”同。
杨倞注:腌然,同貌也。形容完全合拍。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
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①,明之为圣人。圣人者也,
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②,无它道焉 ,已乎行之
矣③。
故闻之而不见,
虽博必谬;
见之而不知,
虽识必妄④;
知之而
不 行,
虽 敦 必 困 ⑥。
不 闻 不 见,
则虽当⑥,
非 仁 也,
其道百举而百
陷也。 ‘

①明,明达事理。行之明也,杨倞说:行之则通明于事也。
②豪厘,即 毫厘。
③已,杨倞:“已,止也。”
④识 ,梁启 雄案:《 周礼 保章氏》注:“识,记也。
⑤敦 ,多而 厚。
⑥当 ,恰当。
第 268 页

王 制 (节 选)

以类行杂①,以一行万②;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⑧;礼义者,治之始也;
君子者,
礼 义之始也。
为之,
贯之 ④,
积重之,
致好之 者⑥,
君子
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⑥;君子者,天地之参也⑦,
万物之捻 总)也⑧,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
礼义无统⑨,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
夫是之谓大本 。

①类,统类、纲领。梁启雄案:类,指统类。《吕览 季夏纪》注:
“行,察也。”杂,指繁杂事物,一切事物。
②一,指一种理论。万,万物。以一行万,梁启雄案:谓以一理审察万
种事理。
③始,开始,本原。杨倞注: 始 ,犹 本也 。
④贯,杨倞:贯,习也。
⑥杨倞注:致,极也。好之,言不倦也。
⑧理,管 理。
⑦参,杨倞:参,谓与之相参,共成化育也。
⑧掘,同“总”。杨倞:德,领也。梁启雄案:总,犹言总管也。
⑧统,统 领。
⑩至乱, 极乱。
大 本,
根本。
梁 启 雄案:
大 本,
指 这 个 天 地人“ 同久 同 理 ”
的 伟 大的 基 本。
第 269 页

后王 之成名 ①:
刑名从 商②,
爵名 从周③,
文 名④从 礼。
散名
之加于万物者⑤,
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⑥,
远方异俗之乡,
则因之
而 为通 。散 名之在人 者 :生之 所以然 者谓之性 ⑧ 。性之 和所
生⑨,
精合感应 ,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 之 好 、恶 、喜 、怒 、哀 、
乐谓之情 。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 。心虚而能为之动谓之
伪 虑 积 焉、
能 习 焉、
而 后 成 谓 之 伪 。正利而为谓之事 。
正义
而为谓之行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合 谓之智。智
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 。知有所合谓之能 。
性伤谓之病 。节
遇谓之命 。是散名之在人者也,后王之成名也。

①成名,确定名称。刘念亲:“成名,定名也。”
②刑名,刑法名称。杨倞:“商从刑法未闻,康诰曰殷罚有伦是亦言殷
刑之允当也。”高亨:“《吕览孝行览》: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
不孝。《墨子 非乐上》:‘汤之官刑有之。,并商有刑书之证,其
书荀子时盖存,故荀子称之。”从,依照。
③爵名,爵位名称。杨倞:“谓五等诸侯及三百六十官也。”
④文名,礼节仪式的名称。杨倞:“礼,即周之仪礼也。”王先漆:
“文名谓节文威仪礼,即周之仪礼也。”郝璐行:“文名,谓节文威
仪礼,即周之仪礼,其说是也。古无仪礼之名,直谓之礼,或谓之礼
绣。”
⑤散名,杂名。刘念亲:“散,犹杂也。”
⑥诸夏,中原地区。成俗,旧俗,即已形成的习俗。曲期,众所公认。
第 270 页

刘念亲:“荀子书曲当多有周徧义。曲期,言要约之周编者。‘成俗
曲期’与上下文‘约定俗成’相应。”
因之,凭借诸夏已有的名称。通,相互交流。
性 ,自然形成 的 。梁启 雄按 :“此性字指 天赋的本 质 ,生理 学上的
性 。”
和,阴阳协调。精合,精神和事物相接。
感应,外物作用于思维器官而主体作出相应的动作。杨倞:“感应谓
外物感心而来应也 。”
性 ,天 赋之 性。
情 ,在生活中 形成的 “好” 、“恶” 、“喜” 、“怒” 、“哀” 、
“乐”。杨倞:“人性感物之后分为此六者谓之情。”
情 然 ,情 是这 样 。
伪,通“为”,行动,作为。杨倞:“伪,矫也。心有选择能动而行
之,则为矫拂其本性也。”郝懿行:“荀书多以伪为为,杨注训伪为
矫 ,不知古字通耳 。”
伪,庐文弨“此伪字元刻作为,非也。观荀此篇及礼论等篇,伪即今
为字。”梁启雄:“这是成功的伪。”
正利 ,正当的利益。
正义,社会公论的礼义。行,德行。
知 ,与 动 物 相区 别 人所 独 有 的智 能 。梁启 雄 :“这 是 本能 的
知。

合 ,认识与外界事物符合。
智,知识。
庐文 “句首智字衍。

能,本能。
句首能,指本能,即天赋的认识能力。谓之能,指只有当天斌的认识
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符合方叫才能。
性伤,自然生理上的损伤。
节,适。王先谦按:“节犹适也。”梁启雄:“吕览情欲注:‘节,
适 也 , ;节 遇 犹 适 遇 。
第 271 页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①,则慎率民而一
焉②。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③,使民疑惑,人多辨讼④,则谓之
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⑤。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
正 名 ⑥,
故其民 意则易使,易使则公 。
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
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⑧,如是则其迹长矣⑨。迹长功
成,诒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

①杨倞:“道,制名之道。”
刘念亲:“志,意也。通,达也。”志通、意达,即正意。通达。
②一,统一。杨倞:“一焉言不敢以异端改作。”
③析辞,玩弄词句。王念孙:“析辞擅作下本无名字有名字则成累句
矣 。”
④讼,争论是非。
⑥梁启雄:“为,制作”。王先谦按:“为与伪同”。
符节,古代通行进出门关的凭证。
⑥奇辞,诡异之词。
⑦公,同功。刘念亲:“公,通作‘功,。”
⑧壹于道法,统一于法治。循令,政令得到遵守。
⑨迹,通踱。说文:“迹或从足责。”迹蹟通,互为假借。
⑩名约,约定俗成之名。梁启雄:“名约,即科学家所谓界说也。谨守
名约,犹言谨守名词之界说耳!”

今圣王没,名守慢①,奇辞起,名实乱②,是非之形不明,则
守法之吏,诵数之儒③,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
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④,与所缘以同异⑤,与制名之枢
要⑥,不可不察也。
第 272 页

①慢 ,意忽 、轻忽。
②名实乱,名与实相矛盾,不一致。
③王先谦:诵数“犹诵说”。梁启雄:“数字是指书诗礼乐春秋各种课
的数,是指学的途径。”
④所为有名 ,所以要制名 。杨倞 :“物无名则不可分辨,故因而有名
也 。”
⑤缘 ,因。
⑥枢要,关键,基本原则。杨倞:“枢要大要总名也。”王念孙:“元
刻有作以(宋羹本同)。”王先谦:“王说是,今改从元刻。”

异形离心交喻①,异物名实玄纽②,贵贱不明③,同异不别④。
如是,则志有不喻之患⑤,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智者为之分别
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
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①异形,万物形状的差别 。离,离开 。交,连结。喻,《说文》 :告


也。梁启雄:“若无名,就:不能辨形和指实、不能明贵贱、不能别
同异 。谓:当不同形象的印象的印象离开说话者的心要向别人表达
时,若无名作达意工具,那就只能交合连结地说出一些模糊的观念;
即说方物和说园物无区别。”
②玄,眩同。广雅释诂:“眩,乱也。”又“纽,束也。”玄纽,纠缠
不清。梁启雄:“这句是接上句‘交喻,二字说的。谓,当人们要说
各种实物时,若无各种物,名作表达工具,就只好眩乱缠束地说出一
堆模棱观念;即说马、牛、驴、骡、都相同。”
③梁启雄:“要是无公、侯、伯 、子等名,这样,就使得人的贵贱不
明。若无瑜 、瑾、斌、 等名,这样,就物的贵贱不明。”
④梁启雄:“若无白马黑马之名,就不能在同中别异,在异中求同。若
无牛、犬之名,就不能辩牛与牛同,牛与大异。”
⑤不喻,不能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第 273 页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①?曰:缘天官②。凡同类同情者③,其天
官之意物也同④;故比方之疑似而通⑤。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
也⑥。形体,色、理⑦,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等奇声⑧,以耳
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借
( 郁)、腥、躁 洒、酸、奇臭⑨,以鼻异;疾、养、 、热 、
滑、铍、轻、重⑩,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
恶 、欲 ,以 心异 。心有征知 。
征 知,
则 缘 耳 而 知 声 可 也,
缘目
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五官
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 ,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 。
此所缘而
以同异也

①缘,原因。
②天论:“耳、目、鼻、口、形 各有接而不相能也 ,失是之 谓 天
官。

③同类同性,相同的类、相同的情感
④意物,对事物的感觉、印象。梁启雄:“‘此意,字读如论语‘亿则
屡中,‘不亿不信,之‘亿,,动词,犹言忖度推测也。”
⑤ 梁 启 雄: 犹 并 船 也 《 仪 礼 编 射 札 》:
“‘方, ‘不足方,
。注,
‘方,
犹 并也 ,。比方 之 ,言 物之 同类 同情 的就 比 并归 为一 类 。疑似 而
通,谓物的疑似的就通而名之,若白马黑马是疑似的物,就通名为
‘马’。
⑥约名,约定相同事物的名称。王念孙:约名,犹言名约”。梁启雄:
“以上说名之所以有同。”
⑦杨倞:理,“文理也”。王引之:“理,色理肤理。”
⑧杨倞:调竽,“调和笙竽之声。”刘师培:“调、竽即‘窕、槬,之
异文。左传二十一年传:‘小者不窕,大者不槬。’注‘窕细不满
也 ,槬横不入也。
梁启雄:“音细不满是‘窕,。音巨不容是‘槬,。”
第 274 页

王引之:“洒,当为‘漏’,旅文稍相似因误耳。”王念孙:“酸,
乃 ‘ 庮’ (有 )”字 之 误 。刘 念 亲 “
: 香 、臭 、穀 食 之 飶 饐 也 。芬 、
、草木之芳腐也。 奥曰‘腥’。
犬臭曰‘躁’。
马臭曰‘漏’。
牛臭曰‘庮’。”
杨倞:“疾,痛也,养与 同, 寒也,滑与汨同,铍与披同,皆坏
乱之名,或曰滑如字,铍当为 ,传写误耳,与涩同,轻重谓分铢与
钩石也,此皆在人形休别异之而立名也。”
说,同悦。故,同固,郁结。
征知 ,验证,检验,即对感性材料进行分类 、辩别,取舍。杨倞
“微,召也,言心能召万物而知之。”梁启雄:“微知,谓外物的映
象忽起,心应接了感性的反映而知,即感觉或感性的知。”
梁启雄:当,“犹‘正’也。”薄,接触。
说,说明,论述。
郭嵩焘:“然,语词。”王念孙: 莫不然,谓之不知,然字之步上
下文而衍。”梁启雄:“礼记注:‘然:如是也’。”
这就是名之所以有同异的由来。

然后随而命之①:同则同之,异则异之②,单足以喻则单③,
单不足以喻则兼④;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⑤;虽共,不为害矣。知
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异实
者莫不同名也⑥。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徧举之,故谓之物⑦。
物也者,大共名也⑧。推而共之,共则有共⑨。至于无共然后止
有时而欲徧举之 ,故谓之马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推而别
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 ,约
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 ,
约之以命实 ,

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有固善 ,径易而不拂 谓之善名。物


有同状而异所者 ,有异状而同所者 ,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
者,虽可合,谓之二实 状变而实无别而谓异者,谓之化 有
第 275 页

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 ,
此制名之枢要
也 。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命之,给事物命名。
同类则同名,异类则异名。
单,单名。如“马”。
兼,复名。如“白马”。
刘师培:“避,当作‘僻’,僻义略与同。共,共名,相当于现在的
“普通概念。”
异实,当作同实。杨引或:“异实当为同实”。
物,指普遍之物。
大共名,相当于现在最普遍、最高范畴。如物。
王念孙:“共则有共之有读为又,谓共则而又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梁启雄:“释词八:‘则,犹而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意请对概念的概括过
程。
徧,偏。俞秘:“此徧字乃偏字之误,上云徧举之,乃普徧之义,故
曰大共名也。此云偏举之,乃一偏之义,故曰大别名也。偏与徧形
似,因而致误。”王先谦俞说是。
大别名,相当于现在最小的种概念
“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意谓对概念作限定的过
程。
梁启雄:
“‘物’是‘共而又共至于无共’的大共名。
‘小母雀’
‘小公狗’是‘别而又别至于无别’的两别名。
‘在大共名’和‘小别
名’中间有:‘生物’‘物物’‘鸟兽’‘雀狗’四级名,这四级名
对‘大共名’是别名,对‘小别名’是共名,是相对的,因而大对小
的不同随时而转变”。
杨倞:“名无固宜,言名本无定也,约之以命。”
杨倞:“约之以命,谓立其约而命之,若约为天,则人皆谓之天也。”
刘师培:“约字当训‘界’,谓以人所命之义,立名为界说也。约定
者,界说定也。异于约者,背乎界说也。”
第 276 页

固,固定,规定。名无固实,谓名所反映的实并非一开始就固定了。
钟泰:实,“犹今人言‘名之有内涵’。”约之以命实,名所体现之
实是由社会约定的。王念孙:“约之以命实,实字涉上下文而衍,上
文名无固宜,约之命杨注云约之以命,谓立其约而命之,则此言约之
以命义亦与上同,若命下有实字则义不可通,且杨必当有注矣。”
实名 ,反映事物 之名 。梁启雄 : 这说明 ,名所由 制成的社会因
素 。”
善 ,完美。
径易 ,易懂易晓。拂违 。杨倞:“径疾平易而不违拂 ,谓易晓之名
也。即谓呼其名遂晓其意,不待训外者。拂音佛。”
杨倞:“谓若两马同状各在一处之类也。”
杨倞:“谓若老幼异状,同是一身也。蚕蛾之类亦是也。”
二实,同类之二物。杨倞:“即谓两马之类,名虽可令同谓之马,其
实二也。”
化,变更旧名。杨倞:“状号变,而实不别为异所,则谓之化。化者
改旧形之名 。”
杨倞:“一实,实一也。”梁启雄:“若幼化为老,蚕化为蛾之类。
号有化而无异所,故谓之一实。”
稽实定数 ,考察事实来定名之多寡。杨倞:“稽考其实而定‘一’
‘二’之数也。”
杨倞:“此皆明制名之大意是其枢要也。”

“见侮不辱”①,“圣人不爱己”②,“杀盗非杀人也”③,
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以为有名而观其熟行④,则能禁
之矣。“山渊平”⑤,“情欲寡”⑦,“自豢不知甘,大鍾不加
乐”⑦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无以同异而观其熟调⑧,
则能禁之矣。“非而渴楹⑨,有牛马非马也”⑩。此惑用名以乱实
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 ,则能禁之矣。凡邪说辟
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与
第 277 页

辨也。

不辱 ,不以为耻辱 。杨倞 :“见侮不辱,宋子之言也。”梁启雄:


“庄 子 天 下 述 宋 钎 之 说 日:
‘见侮不辱,
救民之斗’。
本 书 正 论:
‘宋
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
②杨倞:“圣人不爱己,”未闻其说,似庄子之意。孙诒让日:“此谓
圣人爱己不加于人,是为不爱己也。墨子大取:‘爱人不外己,己在
所爱之中。’即此义。”
③ 杨 倞:
“杀盗 非杀人,
亦 见 庄 子 宋 子 言 ”。
梁 启 雄:
“ 墨 子 小 取:
‘爱
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
④孰,何也。王引之:“孰者何也(说见释词)观其孰行者,观其何所
行也,观其孰调者,观其何所调也。”
⑤山渊平,系指惠施学说。杨倞:“山渊平即庄子云山与泽平也。”梁
启雄:“庄子天下述惠施之说日:‘山与泽平’。本书不苟述惠施邓
析之说曰:‘山渊平’。”
⑥情欲寡,指道家宋钘学说。杨倞:“即宋子云人之情欲寡也。”梁启
雄:“庄子天下述宋解之说曰:‘以情欲寡浅为内’。本书正论述宋
子日:‘人之情,欲寡’。”
锤,同钟。杨倞:“当豢不加甘,大锺不加乐,墨子之说也。”
⑧王懋竑:“缘下‘元’字衍。郭篙焘:“所缘无以同异与前文不合明
无宇衍文 。”
⑨杨倞:非而谒楹“未详”。王绍兰:“谒,当作‘易”,墨子兼爱中:
‘凡夭下祸篡怨恨,其所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即以
非之,何以易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此谓不相爱为非,
而易以兼相爱也。”刘念亲:“矢之篆文作‘ ’,
似‘而,
字。过
之篆文作‘鍋’似‘谒’字。两字疑皆涉漫漶形似而误。非,飞古字
通。若矢过楹,孙诒让闲话引庄子:‘镞矢之疾 ,而有不行不止之
时,
为说,
疑 此“ 非 矢 ’ ,
亦‘镞矢之疾,
之意。
”梁 启 雄:
“各 家注 也
不很好,
疑‘非而谒楹 ,
是一句,
‘有牛马非马 ’是一句。
上句非字训
‘排’,
释名释言语:
‘非,
排也 ’谒,
当柞‘谓’,
楹,当作‘盈’,
第 278 页

都是字之误。有,读为‘又’。译改这文,当作‘排、而谓盈’。,
此指公孙龙《白马论》。

杨倞:“以,用也。悖,违也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①,故明君临之以埶②,道之以
道③,申之以命④,章之以论⑤,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
神,辨埶恶用矣哉⑥!今圣王没,天下乱,好言起,君子无埶以
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实不喻然后命⑦,命不喻然后
期⑧,
期不喻然后说⑨,
说不喻然后辨⑩。
故 期、
命、辨、
说也者,
用之大文也 ,而王业之始也。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
文 ,名之丽也 。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
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 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
喻动静之道也 。期命也者 ,
辨 说 之 用 也。
辨说也者,
心之象道
也 。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心合于
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辨异而不
过 ,
推类而不悖,
听则合文 ,
辨则尽故。
以 正道 而辨 奸,
犹引绳
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奋
矜之容 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
则白道而冥穷 ,是圣人之辨说也。诗曰: “ 颙 颙 ,
如珪如
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

① 一 ,统 一 。以 ,用 。道 ,正 道 杨倞 “故,事也。言圣人谨守名
器,以道一民,不与之共事,共则民以它事乱之。故老子曰:国之利
器不可以示人也。”郝鹅行曰:“故,谓所以然也。”梁启雄:“一
以道,谓用道来齐一。故,指事理,解见《解蔽篇》中。,
②王愁垃:“埶,当作‘说’.”
第 279 页

句首道,指引导,诱导。杨倞:“道,达之以正道。”
申,明晓。王先谦:“申,重也。”
章,明也。
辨埶,辨说。王懋竑:“埶,当作‘说’。”庐文弨:“以注未释辨
说观之则正文辨埶乃辨说之讹,注埶宇亦当作说,下文屡云辨说,则
此之为误显然,盖因上有临之以埶语而误涉耳。”王先谦:“据庐说
注皆作埶,今繙谢本者并作辨说误,据虞王本改正。”
命,命名。
期,会。杨倞曰:“期,会也,言物之稍难名命之不喻者,则以形状
大小会之,使人易晓也。”
说,解说其所以然的道理。
辨,辨明。杨倞:“说亦不喻者,则反复辨明之也。”
用之大文,喻最美好的方法。杨倞:“无期命辨说则万事不行,故为
用之大文。
”梁 启 雄:
“ 礼 乐 记:
‘以进为文。
’ 注:
‘文犹美也’。

累,积累。累而成文,积累名词以成文辞。杨倞:“累名而成文辞,
所以为名之华丽”。梁启雄:“释名释言语:‘文者 …会集众字以
成词谊。
此‘文’字谓联合两字以上的名词。
所以说,
‘名之俪也。
’”
丽,与俪同。杨引或曰:“丽与俪同,配偶也。”庐文弨:“注丽与
俪同,旧本脱与俪二字,今补。”
兼,相当于现代逻辑合取之意。王念孙:“论,当为‘谕’宇之误也。
谕,明也。”杨倞:“兼异实之名,谓兼数异实之名以成言辞,犹若
元 年春 王 正 月,
公即 位 ,
兼 说 亡实 之 名,
以论 公 即 位之 一 意 也。
”王念
孙:“论,当是‘谕’字之误也。谕,明也。言兼说异实之名,以明
之也。字或作谕。下文曰: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是
其证 。上下文言喻者甚多,此不应独作论也。杨说以春秋云论公即
位之一意,则所见本一误。”梁启雄:“孟子万章:‘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此‘文,谓一字,‘辞’谓一语。这辞字也指一语。”
动静 ,是非。杨倞:“动、静,是非也,言辨说者不唯兼异常实之
名,
所以喻是非之理,
辞者论一意,
辨者明两端也。
”梁 启 雄:
“不 异 实
名,谓不变更实名。说在同一实名之中,有人认它是,也有人认它
第 280 页

非,那末,就有辨说了。如‘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是,而他家认为
非,因此,便产生辨说。”
杨倞“期谓委曲为名以会物也,期与命所以为辨说之用。”
心之象道,思维、认识与道一致。杨倞:“辨说所以为心想象之道,
故心有所明则辨说也。”梁启雄:“ 象借为‘像’。淮南览冥注:
‘像,
犹随也’。
说文。
‘随,
从也’。
心从道才低訾非道,
所以有了
辨说 。”
工宰 ,主宰。王懋竑 :“工乃‘主’字讹。陈奂:“工宰者,工官
也,官宰犹言主宰。”
经理,常法。杨倞:“经,常也,理,条贯也。言道为理国之常法条
贯也 。”
质,事物的根据 。请 ,作情 。情,事物的实情 。王念孙:“质 ,本
也。请,读为‘情’,情实也。言本其实而晓喻之也。”
杨倞:“辨异而不过,谓足以别异物也则已。不过,说也。”
合文,合乎礼法。杨倞:“听则合文,辨则尽故,谓听它人之说则取
其 合 文 理 者 自 辨 说 则 尽 其 事 实 也 ”。
梁 启 雄:
“ 国 语 周 语 注:
‘文,

法也’。谓凡听别人辨说时,必须平心静气地听他说,务心求合于辨
论的礼法。下文:‘以学心听’,即此证。”
奋矜 ,傲慢自是。
伐德 ,自夸美德。
俞樾“穷 ,读为‘躬’。白道而冥躬者 ,谓明白其道而幽隐其身
也。古穷与躬通用,论语乡党篇鞠躬如也,聘礼郑注作鞠穷是其论。”
冥穷 ,自甘隐居。
顺 (喁 )颙,体貌谦恭。 ( 昂 )卬,志气高明。杨倞:诗
大雅卷阿之篇颙颙体貌敬顺也,印 志气高明也。”刘念亲:“诗毛
氏传疏引此云:‘无奋矜之容,无伐德之色,即经文所谓颙颙,传之
所谓温貌也 。有兼听之明,有兼覆之厚,即经之所谓颙颙 ,传之所谓
盛 貌也 。”

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忌讳不称,袄辞不出。以仁
第 281 页

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①。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
耳目②,不赂贵者之权熟③,不利传辟者之辞④:故能处道而不
贰,吐而不夺⑥,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
也。诗曰:“长夜漫兮,永思赛兮,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想
兮,何恤人之言兮。”⑥此之谓也。

①王先谦:“以仁心说,谓务于开异不骋辞辨也,以学心听,谓谏敬而
听它人之说不争辨也,以公心辨,谓以至公辨它人之说是非也。”
②杨倞:“其所辨说不求夸眩于众人。”刘念亲:“活,饰也。言不饰
观者之耳目以苟悦于人也。”王念孙曰:“治字义不可通,活当为治
字之误也,不治观者之耳目,谓不为袄辞以惑众人之耳目也(袄辞见
上文),治与蛊石字通,集韵上声三十五马蛊以者切媚也,文选南部
赋侍者蛊媚王臣本蛊音冶,刘良曰蛊媚美容仪也 ,舞赋貌繚妙以妖
蛊,
五臣作妖冶,
后汉书张衡传,
咸姣丽以蛊媚。
注 曰:
蛊音野。
谓妖
丽也,是冶即蛊惑之蛊也。杨注云,其所辨说不求夸眩于众人,则所
见本当是冶字,若是冶字,则不得言夸眩于众矣,以是明之”。
⑧赂,以财物送人。久保爱:“不赂,言不赂遗权贵之人也。”梁启
雄:“赂,当作‘ ,,说 文 :‘ ,吗 也 ,。不 ,犹 言 不 顾 ”。王
念孙:“不冶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二句一想相承。”
④传,当为便。梁启雄:“传,当为‘便,,形近而讹。谓不利用便嬖
近同的人的育辞来作为己的称誉。”
⑤杨倞:“吐而不夺,谓吐论而人不能夺利或为和。”俞樾:“杨说非
也。吐当为咄,形似而误,从土从出之字隶书每相乱,若 从出而
今鸽为敖, 从出而今鸽为卖是也。咄者训之叚字,从口从育之字或
相 通,
若 詠 之为 咏,
谱之 为哈 , 喷之 为 , 是也 。诎而不夺,
吟 之为 许 ,
利而不流 ,
二句相 对,
言 虽困诎而不可劫夺 ,
虽通 利而不至流荡。

⑥杨倞:“逸诗也。漫,谓漫漫,长夜貌。澎,咎也 想,违反。恤,
忧。引此以明辨说得其正,何忧人之言也。”
第 282 页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①,愧然而类②,差差然而齐③。彼正其
名,当其辞④,以分白其志义者也⑤。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
足以相通则舍之矣⑥;苟之⑦,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
极⑧,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詔⑨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
宝。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⑩,啧然而不类 誻誻( 踏)然而
沸 。彼诱其名 眩 玄)其辞 ,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
故穷藉而无极 甚劳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言也 ,
虑之
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
恶焉。而愚者反是。诗日:“为鬼为蜮( 域 ) ,则不可得;
有 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此之谓也。

①杨倞:“涉然,深入之貌。”
②杨倞: “俛然,俯就貌 。俛然而类,谓俯 近于人皆有统类 ,不虚诞
也 。”
③杨倞:“差差然,不齐貌,谓论列是非似若不齐,然终归于齐一也。,
④当,运用。
⑤白,明,说明。梁启雄按:“吕览士节注:‘白,明也。’“志义,
思想。

⑥通,沟通。久保爱:“通,通志义也。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⑦刘师培:“苟,非‘苟且’之苟。苟从句声,即‘委曲’之义。言不求
其通而自歧其说也。”
⑧极,至,中。杨倞:“极中也,本也。”
⑨外是,超越界限。杨倞: 訒 难也。

⑩杨倞:“芴,与‘忽’同。忽然,无根本貌。”刘师培: 广雅:
‘忽,
轻也’。芴然而粗,犹言其语轻而粗也。”
杨倞:“啧,争言也。”
杨倞: “ 誻 誻 ,多 言也 。 然 ,沸 腾 也 。

诱,谁也,欺编,迷惑。《史记 高祖本纪》 “将军纪信乃乘王
第 283 页

驾,作为汉王,诳楚。诱其名,搬弄概念以为诱惑
眩,眼花。《灵柜经 卫气篇》:“上虚则眩。”引申为迷惑、迷
乱。
梁启雄按:小尔雅广言:“藉,借也”。穷藉而无极,谓不能正其名
当其辞,乃用尽他们叚借的本事而无终止。此句承前句‘诱其名,眩
其辞’言之。”
知 读为智。
蜮(域 ,古代相传为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毛传:“蜮,短狐
也。”
罔极,无终极。
反侧,反复无常。

强 国 (节选)

夫主相者①,胜人以埶也②;是为是,非为非,能为能,不能
为 不能 ,併 屏)己之私欲③,必以道夫公道通义之可以相
兼容者④,是胜人之道也。

①主相,居相位。
②埶,同“势”。
③供,杨倞:併,弃也。
④ 久 保 爱:
“‘以道’之‘道’,
训‘由’。
”公 道 通 义 ,
指法律制度和
道德规范。兼害,并行不悖。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①。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
乱②。不知贯,不知应变③,贯之大体未尝亡也④。乱生其差,治
第 284 页

尽 其 详 ⑤。
故 道 之 所 善,
中 则 可 从,
畸( 羁)则不可为,匿则大
惑 ⑥。
水 行 者 表 深,
表 不 明 则 陷 ⑦;
治 民 者 表 道,
表 不 明 则 乱。

者 ,表 也 。非 礼 ,
昏 世 也 ⑧;昏 世 ,大 乱 也 。
故 道无不 明,
外内异
表,隐显有常⑧,民陷乃去。

①杨倞:“无变,不易也。”
《广雅 释诂》:“贯,累也。”梁启雄:“凡经历过百王们悠久的
考验都无法变革掉的某种道理,那么,积累起那些道理就足可以为优
良传统的道贯了!”
②梁启雄:“虽然因时、地、条件不同,这道理偶然有兴废损益,然随
时使它和道贯相适应,所以理贯仍不乱。”
③梁启雄:“不知此条贯之根本精神所在而确定它的原则性,就不知应
变的 方法。

④梁启雄:“道贯虽然随时应变、灵活地变动,而其原则性的大体未尝
失掉。

⑤差,差错。杨倞:“差,谬也。万
详,周详。
⑥梁启雄:“中,中正适当也。”
畸,偏差。杨倞:“畸者不偶之名,谓偏也”。
王念孙:“匿,与‘慝’
( )同 :恩 ,差 也。”
⑦俞抛:
“‘水行’当作‘行水,
,‘行水者表深’与下文‘治民者表道,
一律。”杨倞:“表,标准也。”俞秘:“上句‘表,字动词,下句
‘表,字名词。”杨倞:“陷,溺也。”
⑧杨倞:“昏世,谓使世昏暗也。”
⑧杨像:“隐显,即内外也;有常,言有常法也 ”
第 285 页

天 论 (节选)

万物为道一偏①,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②,而自
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③;老子有见于诎,
无见于信④;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⑤;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
多⑥。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
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⑦。书曰:“无
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⑧。

①梁启雄:“《荀》书中的‘道,字多指道理或道术,独此‘道,字指
大自然。”《左闵二传》注:“偏,半也 。”一偏 ,一部分 、一方
面。
②杨倞:“愚者不能尽一物也。”
③梁启超:“慎子专注意事物已成之相,故曰:‘有见于后’。蔑视此
已成之相之所由来,故曰:‘无见于先。’”
④杨倞:“老子 著五千言,其意多以屈为伸、以柔胜刚,故曰‘见
袖而不见信,
也。”梁 启 超:
“诎 信即‘ 屈伸’ ,
古今字。
老子‘以柔
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专务以诎为教。而不知‘自强不息,、
‘日进无疆,之为美德,所谓无见于信也。”
⑤杨倞:“畸,不齐也。墨子著书有‘上(尚)同兼爱,,是见齐而不
见崎也 。”
⑧梁启超:“宋钘专以‘情欲寡,为教。而不知人之情各不同,有欲寡
者,亦有欲多者。……即一人之身,其对于各事物或欲多或欲寡亦各
自不同。……宋子仅见欲赛的一面,而不见欲多的一面也。”
⑦化,教化
第 286 页

⑧杨倞:“书《洪范》,以喻偏好则非遵王道也。”

正 论 (节选)

子宋 子曰① :“明 见侮之 不辱, 使人不 斗。人 皆以见 侮为


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日:然则亦以
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②。”曰:若是则必不得
所求焉③。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鉅知见侮之为不辱哉
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⑤,窃其猪彘,则援剑
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
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
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⑥,乃在于恶之与
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⑦,而务说人以勿辱也⑧,岂
不过甚哉?金舌弊口⑨,犹将无益也。不知其无益,则不知⑩;知
其无益也,直以欺人,则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将以为有
益于人,则与无益于人也 则得大辱而退耳!说 
草病是矣 。子
宋子日:“见侮不辱”。应之曰: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
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故所闻曰:“天下之大隆,是非
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 ,王制是也。”故凡言议期命 是非
以圣、王为师 ,而圣、王之分,荣辱是也 。是有两端矣 有
义荣者,有教荣者,有义辱者,有埶辱者。 志意修,德行厚,知
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
第 287 页

形埶胜 ,上 为天 子诸侯 ,下 为卿相 士大 夫, 是荣之 从外 至者


也,夫是之谓埶荣。流淫污慢 ,犯分乱理,骄暴贪利,是辱之
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辱。詈 )侮捽 )搏 ,捶笞膑
)脚 ,斩断枯磔 ⑤ ,是辱之由外至者

也,夫是之谓埶辱。是荣辱之两端也。故君子可以有埶辱而不可
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埶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埶辱无害为尧,
有埶荣无害为桀。义荣埶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孰辱,唯
小人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圣王以为法,士大夫以为道,
官人以为守,百姓以为成俗 。万世不能易也。令子宋子案不
然 ,
独诎容为己 ,说必不行矣。譬之,是犹以
搏涂塞江海也 ,以焦侥而戴太山也 蹎跌碎折不待顷矣 。二
三子之善于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 将恐得伤其体也 。

①宋子,即宋钘。
②杨倞:“虽恶其侮而不以为辱。”
③杨倞“求不斗,必不得。”
④王念孙:“岂钜知者,岂知也。钜,亦‘岂’也。”梁启雄:
钜通用。”
⑤杨倞:“央渎,出水沟也。”刘师培:“渎,当作‘窦, ,

通。央字从大,兼有大义,盖穴之大者名央窦也。”久保爱:“央,
当作‘缺’。”高亨:“央,当作‘穴,,形近而误
⑥梁启雄:“亡,借为‘无,;亡于,不在于也。”
⑦杨倞:“解,达也。”钟奉:“解,犹释也,谓解去释去也。”
⑧杨倞:“说,读为‘税,( )。”
⑨杨倞:“金舌,以金为舌。金舌弊口,以喻不言也。”俞樾:“金舌
弊口 谓说 人非谓 不言 ,杨注 非也。 此文 当作‘ 金口 弊舌, 。金 读为
‘唫’ 《说文 口 部 》 : ‘唫 , 口 急 也 。 ’ 弊读 为 ‘ 敝 ,
第 288 页

,言虽说之至于口唫舌敝,犹无益也。”
知( ),智。
杨倞:“‘与’读为‘预,
( ),本谓有益于人,反预于无益于人
之论也。”王念孙:“杨说甚迂,余渭‘与’,读为 ‘举’ 举’
古通作‘与’)。举,皆也。言其说皆无益于人也。”梁启雄:“此
文本作‘将以为有益于人与?则无益于人也。’‘与’、‘则’二字误
颠倒了!”
杨倞:“本欲使人见侮不辱,反自得大辱耳。”
王先谦:“隆正,犹中正。下文大隆即大中也。”梁启雄:“这‘隆
正,谓:伟大和正确的原则,指‘圣’和‘王’相结合成的‘王制’。”
名象 ,名物制 度。
刘师培:“期,即期约。”
杨倞:“命,名物也。”
王引之:“‘是非’当作‘莫非’。 盖涉上文两‘是非,字而
误。”
杨倞:“圣王以荣辱为人之大分,岂如宋子以见侮为不辱哉。”
杨倞:“荣辱各有二也。”
杨倞:“贡,谓所受贡赋,谓天子诸侯也。禄,谓受君之禄,卿相士
大夫也。”
杨倞:“形埶 谓 埶位 也 。”
杨倞:“僈,秽行也。僈,当为‘漫’。”
詈,责骂。
捽,揪头发。
搏,手击。
捶、 笞,均杖 击。
杨倞:“膑,膝骨也,膑脚,谓刖其膝骨也。”
杨倞:“枯,弃市暴尸也。”王念孙:“枯,同‘辜 ”杨
倞:“磔,车裂也。”
孙诒让:“舌 ,当为‘后缚’,《千禄字书》:‘后,俗作舌。’
与‘舌’形近而误。
后缚,
犹‘反缚。

第 289 页

高亨:“藉,系也 。 ‘靡’借为‘康’亦‘系’也。

王念孙:“第四句本作‘百姓以成俗,’与上三句对文。《晋语》注:
‘为,
成 也(
,《 广 雅 》 同 )。
‘以成俗,
,即‘以为俗,
。今本‘成,
上有‘为,字,乃涉上三‘为,字而衍。《吕本》无‘为,字,《礼
论》:‘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成,上亦无‘为,字。”
《释词》二 “ 案  ,则 也 。”
诎 ,屈 。诎 容 ,
委 曲 容 忍 。为 已 于 己 。 “ 为 ” 训 “ 于 ” 见 《 释
词》。
虑 ,思。
“ 砖 ”的 异 体 字 。庐 文 俗字,《荀书》当本作‘抟,
( 团)。”抟,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涂,同“塗”,泥。抟
涂,即抟泥。
焦侥,传说中的矮人国,此指矮人。
蹎 ,同 “颠 ”
( i
  )。郝懿行 :“蹎,僵仆也。,
止 ,息.
俞樾:“‘得,字无义,疑‘复,字之误。复者,反也。”于省吾:
“‘得,应读‘中’ )
,今字去声。
《齐策》‘是秦之计中’
注 :‘ 中 ,得 也 。’ ”

子宋 子曰 :“人之情 欲寡 ,而 皆以己 之情为 欲多① ,是过


也②。“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欲之寡
也 ③。
应 之 曰:
然 则 亦 以 人 之 情 为 欲 ④,
目 不 欲 綦 色 ⑤,
耳不欲綦
声,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 其)佚。此五綦者,
亦以人之情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己。”曰:若是则说必
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
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
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 损也⑥,
是百
王之所同也 。故上贤禄天下 ,次 贤禄一国 ,下贤禄 田邑 ,愿意
第 290 页

确)之民完衣食⑦。今子宋子以是之情为欲寡而不欲多也。
然则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赏,而以人之所欲者罚邪?乱莫大焉。
今子 宋子 严然 而好
( 浩)说⑧,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⑨,
然而说不免于以至治为至乱也,岂不过甚矣哉!

①王念孙:“‘人之情’三字连读,‘欲寡,二字连读。吕夏卿本作‘而
以己之情,为欲多’是也。钱大昕本误作‘以己之情欲为多,,则似
以‘情欲’二字连读。”
②《广雅 释诂》:“过,误也。”
③王念孙:“杨本作‘情欲之寡’,非。”梁启雄注本改为“之欲”。
④卢文粥:“此‘欲,字衍,句当连下。”
⑤綦,极,甚。
⑥杀,减 少。
,诚笃, 忠厚。
⑧严,同“ 俨”。
杨倞:“好说,自喜其说也。”
⑨《国语 周语》注:曲,“章曲也。”杨倞:“文曲,文章也。”王
念孙:“‘成文曲’,义不可通。‘曲’当为‘典’字之误也。”

礼 论 (节选)

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诚
大央,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其理诚高矣,暴慢悠唯轻
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①。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
诚县矣②,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园,君
第 291 页

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
规距者,方园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⑧,
谓之 无方之民 ④;法礼 ,足礼 ,谓之有 方之士。 礼之中焉 能思
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⑤,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
好者焉⑥,斯圣人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
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
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

①恣睢,放肆、暴庚。
杨倞:“队,古‘坠,字、堕也。”
②县,同“悬”。
③王念孙:“足礼,谓重礼也。不足礼,谓轻札也。‘足,当为‘是,。
‘是,与‘足’字相似而误。”
④杨倞: “方,犹‘道,也。”
⑥杨倞:“勿易,不变也。”
⑥王先谦:“史记‘者,作‘之,,此句当作‘加好之者焉,。”

解 蔽 (节选)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①,而 于大理⑧。
治者复经⑧,
两疑则
惑矣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并说,则
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⑤。乱国之君,乱家之人⑥,此其诚心莫不
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适也⑦。私其所积⑧,唯恐
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⑨,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
第 292 页

而是己不辍也 岂不敝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 ,
则白
黑在前而目不见 ,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平 !德道之
人 ,乱国之君非之上 ,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①蔽,蒙蔽。
曲,部分。杨惊:“一曲,一端之曲说。”梁启雄,“本篇下文‘曲
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即‘一曲,的确解。”
朋 “暗”异体字,“不明白”之义。
③治 ,整理 ,纠正。
复经 ,归于正道。
④俞樾:“天下之道一而已矣,有与之相故者是为两,有与之相乱者是
为疑 。两焉 、疑焉 ,惑从此起 ,故曰 :两疑则惑矣 。” 梁启雄注本
作 :“两 、疑 、则惑矣。
⑤卢文弨:“宋刻本‘或’皆作‘惑’,元刻本‘治’作‘理’。”
⑥乱家,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的学派。
⑦妒缪,嫉妒迷谬。杨倞:“嫉妒迷缪于道,故人因其所好而诱之。”
郝懿行:“迨,借为‘殆’
( ) 殆 ,近 也 。” 高亨 :“迨 ,借 为
‘怡,
( 〕。怡,悦也;谓所好也。”
⑧所积,所已经具有的知识。
⑨倚,偏倚。
⑩杨倞:“虽,或作‘离’,离去正道而走而自以为是,不辍止也。”
王念孙:“作‘离’是也。作‘虽’者,字之误耳。”
杨倞:“使,役也。”
俞樾: 使,字乃‘蔽’字之误。”
杨倞:“有贤得也”。王念孙:“德道,即‘得遭’也。”
非之上,在上面反对。

昔宾孟之蔽者①,乱家是也②。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③,宋子
蔽于欲 而不知得④ ,慎子蔽于 法而不知贤, 申子蔽于埶 而不知
第 293 页

知⑤,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⑥,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谓之道
尽利矣⑦,由俗谓之道尽 ( 怯)
矣⑧,
由法谓之道尽数矣⑨。
由埶谓之道尽便矣⑩,
由辞谓之道尽论矣 ,
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

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 一隅不足以
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
之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

① 俞 樾:
“‘孟’,
当 读 为“ 萌 ’ 。
《吕氏春秋 高义篇》高诱注:
“宾,
客也;萌,民。’所谓宾萌者,盖当时有此称,战国时游士往来诸侯
之国谓之‘宾萌’。”
②陶鸿庆:“乱家,犹言‘杂家’。”
③用,实用。梁启超:“墨子‘尚功用’,其论善恶专以有用无用为标
准。其所谓用者,又持义极狭。例如音乐,墨子以其饥不可为食,寒
不可为衣,故非之。”
④俞樾: 古‘得’、‘德’字通用。”
⑤杨惊:“其说但贤得权势以刑法驭下,而不知权势待才智然后治。下
‘知’音‘智’
( )
。”梁 启 超:
“ 下 ‘ 知 ’ 字 当 作 ‘ 和 ’ ,谓 徒 见
夫势力之足以箝制天下,而不知人和之足贵也。”
⑥杨倞: 惠子蔽于虚辞而不知实理。虚辞谓若山出口、丁子有尾之
类也。”
⑦利,功利。
⑧ 杨 倞:
“俗,
当为‘欲’。
‘赚’与‘谦’同,
快也。
”梁 启 超:
“以
欲言道,则道限于适意而已。”
⑨梁启雄:“《富国》:‘以法数制之。’数,指法律的条文”。
杨 倞 : “便 ,便 宜 也 。” 梁 启超 : “便 ,即 ‘因 势 乘 便’ 之
‘便’。”
论,辩说。
第 294 页

杨倞:“因,任其自然、无复治化也。”
体,体现。常,客观规律。尽变,适应变化。
饰, 装饰,炫 耀。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日心。心何以知?曰虚壹
而静①。心未尝不减也②,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③,然而
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④,知而
有志⑤,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
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
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⑥,谓之壹。心卧则
梦,偷则自行⑦,使之则谋⑧。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不以梦剧乱知⑨,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
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
察⑩。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坐于室而见四海,
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经
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恢恢广广 ,
孰知其
极!睪睪广广 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
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 乌)有蔽矣哉 !心者 ,形之
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
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形可却而
使拙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 。故曰:心
容 ,其择也无禁,必自见 ,
其物也杂博 ,
其情之至也不贰
诗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 彼周行 。”顷筐
易满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贰周行。故曰:心枝则无知
第 295 页

倾则不精 ,贰则疑惑。以赞稽之 ,
万物可兼知也。
身尽其故则
美 ,类不可两也 ,故知者择一而壹焉。农精于母,而不可以为
母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 ;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
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枝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
物者也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
故君子壹于道而
以赞稽物。壹于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
官矣 。

郝懿行:“壹者,专壹也。转写者乱之,故此作‘壹’,下俱作
‘一’。”梁启雄:“虚,虚心;壹,专壹。静,谓在动作当中镇静
不 乱。

杨倞:“臧,读为‘藏’,古字通。”
杨倞:“‘满’,当为‘两’。两,谓同时兼知。”
梁启超:“下文‘心生而有知’。此文‘人’字疑亦当作‘心’。”
志, 记忆 。梁启 雄: “志, 是‘识 ’古 文。《 周礼 》注: ‘识 ,记
也。
’”
王先谦:“夫,犹‘彼’也。”
梁启雄:“偷,松弛也。《礼记・表记》:‘安肆日偷’注:‘偷,
苟且也。’意与松弛近。”
使,运用。
杨倞:“梦,想象也;剧,嚣烦也。”
王引之:“此当以‘作之’两字绝句,下文当作‘则将顺道者之虚,
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静则察。’将,语
词也。”梁启雄: ‘将’上衍‘尽’字。
此文仍有伪夺,
我主观地
来增改它,象是这样:‘作之:则将顺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
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广雅 释 话 》:
‘将,
行也。

须借为‘须’
( )
;《 说 文 》 :‘ 须 ,待 也 ’ 。”
体,体会。
元刻本无“大”字。
第 296 页

杨倞:“言无有壅蔽者。”
郝璐行:“见,读为‘现’( )。现者,示也。”
郝懿行:“论,读为‘伦’ )伦 者 ,理 也 。”
疏观,洞察。参稽,考察验证。杨倞:“疏,通;参,验;稽、
考;度,制也。”
杨倞:“材,谓当其分;官,谓不失其任;‘里’当为‘理’;材,或
为‘ 裁’ 也。” 于省 吾:“ 里、理 ,古 字通。 ”梁 启雄: “经 纬天
地,谓天地虽广大,而能安排得井然不紊。材,同‘裁’,成也。材
官万 物, 谓依照 着各 物之所 宜来酌 量处 置使人 都称 其任、 物都 适其
用。大理,指宇宙间的大自然。”
制割,掌 握。
恢恢,宽广的样子。
杨倞:“睾,读为 )。’ ,广大貌 。”
顾广圻: 广 ,读为‘旷’
( )。”
杨倞:“涫涫,沸貌;纷纷,杂乱貌。”梁启雄:“涫,即今‘滚
字。

恶,何。
杨倞:“劫,迫也。”
郝懿行:“墨,与‘默’同;‘云者’,言也。”
辞,不受。
梁启超: 容,犹言心灵状态也。”
梁启雄:“见,音‘现’( ),即表现。”
梁启雄:“物,指心容。”
梁启雄:“情字读为‘精’( ),精,专也。不弍,不二心。”
《诗传》:“采采,事采之也。卷耳,苓耳也。顷筐,畚属,易满之
器。怀,思;真,置;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笺》:
“周之列位,谓朝廷臣也。”近人则释“周行”为“大道”。
“寘彼周行”,意为:将顷筐弃置于大道上。
郝懿行:“‘枝’与‘歧’同,古字通用。歧者,不一也。”梁启雄:
“心枝,谓心派生意念也。”
第 297 页

梁启雄:“谓心别有所倾向则不能专精。”
杨倞:“赞,助也。稽,考也
陶鸿庆:“‘以赞稽之’句与上文不相承接,句上当有‘壹于道’之
字,
而传写夺之。

杨倞:“故,事也。”梁启雄:“故,指‘事理’。”
杨倞:“凡事类皆不可两。”
王 念 孙“
: 吕( 夏 卿 )
、钱( 大 昕 )
本 ‘ 贾 师 ’ 作 ‘ 市 师 ’ ,是 也 。上
文以两田字相承,下文以两器字相承,则此文亦当以两市宇相承。”
俞樾:“‘精于物’上疑当有‘非’字,言此人不能三技而可治三官
者,精于道非精于物也。”
梁启超:“以物物,谓就各物之本身为分别,下‘物’字是动词。兼
物物,谓能兼裁别万物,上‘物’字是动词。”
杨倞:“在心为志,发言为论。官,谓各当其任无差错也。”

凡以知人之性也①;
可以知物之理也②。
以可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③,
而无所疑止之④,
则没世穷年不能徧也。
其所以
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⑤,与愚者若一。学,老身
长子,而与愚者若一,犹不知错⑥,夫是之谓妄人⑦。故学也者,
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易谓至足?日圣也⑧。
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⑨;两尽者,足以为天下
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
统类 ,以务象效其人 。
向是而务 士也;类是而几 君子
也;知之,圣人也。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 ;有勇非以持
是,则谓之贼;察孰非以分是 ,
则 谓 之 篡;
多能非以修荡是
则谓之知 :辩利非以言是 ,则 谓 之 ( 曳 ) 。传曰:“天

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谓合王制与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
以是为隆正也,然而犹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若夫非分是非,
第 298 页

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于人,不能无损子
人;案直将治怪说玩奇辞以相挠滑也 ,案疆钳而利口 ,
厚颜而
忍诟 ,无正而悠唯,妄辨而几利,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
相推挤 ,此乱世奸人之说也,则天下之治说者 ,
方多然矣 。

传曰:“析辞而为察 ,言 物而为 辨 ,君 子残 之 ;博 闻疆志 ,不


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

梁启雄:“‘以’当为‘可’,可知犹能知。能知是人的本能,故曰:
‘可知,
人之性卑 ”

梁启雄:“可以知,物之理也,谓可以被人知,是物之理。”
梁启雄:“‘知’字上衍‘以’字。”
俞批:
“‘疑’ 训‘定’,
‘故’与‘止 ’同义。

杨倞:“贯,习也。演,周也。”
俞她:“已,犹‘终,也。”
杨倞:“错,置也多谓废洽也。”
妄,愚妄 无知。
杨倞:“或曰‘圣’下更当有‘王’字,误脱耳。,
梁启超:“‘也尹,当为‘王’字之误也。”
一 杨 倞“
: 伦 ,物 理 也 。制 ,法 度 也 。”
极,尽、 至足。
杨倞:“统类,法之大纲。”梁启雄:“《说文》:‘统,纪也。’
类,指与法相类似的例。统类,指法例的纲纪。”
《虞书》传:“象,法也。”《广雅 释诂》:“象,效也。”
向,朝着。
务,努力。
杨倞:“几,近也。”
杨倞:“自知其非,以图虑于是,则谓之能戒惧也。”王引之:
“惧,当为‘攫’字之误也多攫,谓攫取之也。”
孰,同“熟”。梁启雄:“察孰,谓审察得很精熟。”
第 299 页

王引之:“修,读为‘涤’( )。谓涤荡使清洁也。,
于省吾:“知,谓巧智,读为《庄子 脸筐》‘知诈渐毒’之‘知’。

利,利口、流利。
,多言无用。
直,简直。
治,讲求。
挠, 扰。
杨倞: “滑,乱也,音‘骨’( )。”
王念孙:“钳,恶也”、“强钳者,既疆且恶也 强,同“强”。
王念孙:“诟,耻也。”
推挤,排挤。
《释词》八:“则,犹‘而,也。”
方多然,大多如此。
为,自以为。

故善 言古者,
必有节 于今①,
善言 天者,
必有征于 人②。
凡论
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③。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脸,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
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

杨倞 :“节, 准。” 郝懿行: “节者 ,信也。 言论古 必以令事 为符


信。”王引之:“诸书无训‘节’为‘准’者,‘节’,亦‘验’也。”
杨倞:“征,验。”
杨倞:“辨,别也。周礼小宰听称,责以傅别,郑司农云:‘别之为
第 300 页

两,两家各执其一。’符,以竹为之,亦相合之物。言论议如别之合,
如符之验,然可施行也。”

有圣人之知者①,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
之知者②。多言则文而类③,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
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④。少言则径而省⑤,论而法⑥,若佚之以
绳⑦,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 滔)⑧,其行也悖,其举
事多悔⑨,
是小人之知也。
齐给便敏而无类⑩,
杂能旁魄而无用 ,

析速粹孰而不急 ,
不 恤 是 非 ⑩ , 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
夫之知也。

①知 ,读作 “智”。下同。
②役夫 ,劳役之人。
杨倞:“文,谓言不鄙陋也;类,谓其统类不乖谬也。”
④杨倞:“虽终日议其所以然,其言千举万变,终始条贯如一,是圣人
之知也。

⑤杨倞:“径,易也;省,谓辞寡。”
郝懿行:“径者,直也。”
⑥杨倞: 论而法 ,谓论议皆有法,不放纵也 。”郝懿行:“论 ,犹
伦 也;
古‘ 论 ’、
‘伦 ’ 字 亦 通 。

⑦杨倞:“佚 ,犹引也;佚以绳,言其直也 。”郝懿行 ,“佚者 ,隐
合于绳墨不邪曲也。”俞樾 :“杨注‘佚 ,犹引也;’
然 ‘佚 ’ 无 ‘引 ’ 义 ,
恐不 可 从 。
佚,当 读为 ‘ 秩’;
秩 之,
言次 也 ,

也 。”孙 治 让 “
: 佚 ,当 为 ‘ 扶 ’ 。《 管 子 宙 合 》:
‘千里之路,

可扶以绳。
’ 扶、
佚形近而误,
扶者,
‘辅’之借字。

⑧梁启雄:“馅,诞也。”
⑨俞樾:“多悔,犹云多过多咎耳。”
⑩杨倞:“齐,疾也;给,谓应之速,如供洽者也;便,谓轻巧;敏,
速也;无类,首尾乖戾。”
第 301 页

杨倞 ,“杂能 ,多异术也;旁魄 ,广博也 ,无用,不应于用 。”郝


懿 行“
,  魄 ,
即 旁 薄 ,,大 也 。”
⑩杨倞:“析,谓析辞,若坚白之论者也;速,谓发辞捷速,粹孰,所
著论甚精孰也,不急,言不急于用也。”
梁启雄:“《国策 秦策》注:恤,顾也。”

大 略 (节选)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①。以其本,知其末;以
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②。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③。
改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①俞樾:“古所谓类,即令所谓例。”
《史记、屈原 、贾谊传》:“吾将以为类 。”《正义》:“类,例
也。

②杨倞:“其事虽异,其守则一。谓若为善不同,同妇于理之类也。”
⑧杨倞 :“通明于类,然后百姓应之。谓赏必赏,罚必罚,罚不失其
类。

《语》曰:“流凡止于阮臾①,流言止子知音。”此家言邪
学之所以恶儒者也②。是非疑,则度( 夺)之以远事⑧,验之
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④。

①杨倞 “瓯 、臾 ,皆瓦器也 。 成臾,


谓地之坳坎如瓯臾者也,
或曰:
瓯臾, 下之地。

第 302 页

②杨倞:“家言,谓偏见自成一家之言,若宋墨者。”
③度,衡 量。
④杨倞:“死,犹尽也。”

多言而类,圣人也①。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喆
然②,虽辩,小人也。

①杨倞:“应万变,故多类。谓皆当其类而无乖,越次,圣人也。”
“‘喆’当为‘湎’, 《非十二子》篇有此语,此当同;或曰
②杨倞:
当为‘楷’也。
”王 先 谦:
“‘而’当训为 ‘如’,
通用字。

附:所引注释本书目

①杨倞注: 《荀子》
②王先谦: 《荀子集解》
梁启雄: 《荀子简释》
④王念孙: 《读书杂志》
⑤孙诒让: 《札迻》
⑥俞樾: 《诸子平议》
⑦高亨: 《荀子新笺》
⑧刘师培: 《荀子补释》、《荀子 补》
⑨钟泰; 《荀子补订》
第 303 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 年(周赧
王 年)。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公子。他做过荀况
的学生,与李斯同学。韩非“头脑犀利,绝顶聪明”(郭
沫若语),虽有些口吃,不尚谈说,却很善于著书。
当时,韩国在战争中屡遭失败,在秦国的强大武力威
胁下,濒临亡国之患。韩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
王,韩王不能用。”他“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
得失之变,
”故作《孤愤 》、
《五蠹》、
《内外储》 、《说
林》、《说难》等篇,达十万余言。相传,韩非的书传到
秦国,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见之惊喜异常,极为钦
佩,叹曰:“寡人得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

公元前 年,秦国攻韩。韩王一反常态,派韩非使
秦。韩非到秦后,居于秦国高位的李斯和姚贾在秦王面前
大讲韩非的坏话,韩非因而被关进监狱,不久被迫服毒自
杀,
死于云阳。
韩非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共五十五篇。
第 304 页

据考证,除少数几篇外,皆出自韩非之笔。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一
位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实践逻
辑家。他对名实、辩说有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形名参
验”的原则和“审名”、“明分”的主张,反对“无度”、
“无用”之辩。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之说”,巧妙地
表述了逻辑矛盾律,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的问题。他的
全部法术论著熟练地运用着思维规律和丰富多采的思维
形式,有着严密的论证性和惊人的逻辑力量。韩非对中国
古代逻辑史作出了重要的责献。

《韩非子》① ( 节选 )

主 道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
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②,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者之情,静则知动者之正⑧。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
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④,归之其情。

①据陈奇像:《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新 版。
②陶鸿庆:“令”当作“之”。
⑧俞批:“知”当作“为”。
④陈奇献:此文以名、形、情为韵,不当多“君乃无事焉”一句。
第 305 页

……同合刑名①,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 刑 ”、
“ 形 ”古 通 用 。

扬 权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①。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
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②,下故素正③。因而任
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④,使皆自定
之 。上 以名举之 ,不知其 名 ,复修其 形⑥ 。形 名参同 ,用其所
生 ⑥。
二者诚信 ,下乃贡情。谨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其要,
乃为圣人。

①陈奇 “一”,指主道之道,即法术。法术为人主所独擅,故曰
“一”。人主之法术为审合形名。形名二者,先有名,然后有形,故
曰:
“用一 之道,
以 名 为 首 ”。
②赵用贤 :“不见其采”,是圣人以静自居 。陈奇像 :“采”,即
好 、恶 、旧 、智。
⑧“故”,乃也。“下故素正”,即臣下乃守素而趋正。
④陈奇欺:“正”,指法言。“与”,犹以也。
⑧顾 广析 : “修” ,当作 “循” 。陈 奇献 : “修” 亦通 。 “修” ,治
也。
⑧ “用” ,赏 罚也 。
⑦陈奇献:“二者”,指赏罚。

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
第 306 页

名祷①,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②。

①“祷”,告事求福。
②陈奇猷 《守道》篇云:“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
尽者名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即此“上下和
调”之意。

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①。故审名以定位,明分
以辩类②。……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参伍比物③,事之形也。参
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

①高亨 :“出”,谓 言也,名也。 “入”,谓功 也,形也。此 谓以其


言责其功,以其名贵其形也。
②审察其名 则事位自定,明识其分,则物类自辨。
③“ 参 伍 ”,错 综 比 验 。

凡治之极 ,下不能得① 。周合刑名 ,民乃守职 。

① 刘 师 培:
“ 得 ”当 作“ 德 ”。
《 八 奸 》 篇:
“ 不 使 人 臣 私 其 德 。”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①:……六日流行。何谓流行?
曰:人主者,固雍其言谈,希于听论议②,易移以辩说③。为人臣
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
第 307 页

流行之辞④。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
之谓流行。

①“道”,从,由。
②“希”,少。
③此句谓容易听信于某种辩说。
④陈奇猷“流行之辞”,谅系指古来流行之辞

孤 愤

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
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①;
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②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
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 不可两存
之仇也。

①“烛”,照,发现。
②“矫”,矫正。
③“当涂之人”,即重人。

奸 劫弑 臣

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①,循名实而定是
第 308 页

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
贪渔下?是以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此管仲之
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

①王先慎:“苟”当作“徇”,形近之误。陈奇献:“苟”当作“拘”,
形近之误。

且夫世之愚学,皆不知治乱之情,镊 多诵先古之书①,

乱当世之治;智虑不足以避穽井之陷,又妄非有术之士。听其言
者危,用其计者乱,此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甚者也。俱与有术
之士②,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而卖有异者也。
夫世愚学之人比有术之士也,犹螘垤之比大陵也③,其相去远矣。
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①“ ”( 辄, 荚),多言貌。
②“与”,犹“为”也。
③ “蛤 垤 ”
( 蚁, 迭),蚁穴外的小土堆。“陵”,大土山。

亡 征

群臣 为学①,
门子 好辩②,
商贾 外积⑧,
小 民右仗者 ④,
可亡
也。

①陶鸿庆:“为”读作“伪”。陈奇猷:“为”,治;“学”,指
第 309 页

儒、墨之学。
②“门子”,指卿大夫、嫡子;或弟子、门下客之类。
⑧商贾之财非国库之财,故日“外积”。
④陶鸿庆 :“右仗” ,当作“不使” 。陈奇献 “ 右 仗 ”,犹 言 尚 依
赖也。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等“右仗”为“内困”。

喜淫而不周于法①,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
功者,可亡也。

① 凌流 初本 “淫 ” 下有 “刑 ”字 。顾广 圻 : “淫 ” ,淫 辞也 。陈 奇
献:“淫”,淫赏也。不称其功谓之淫赏。

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①,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
亡也。

①“智”,智巧。

备 内

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
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①,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
实 ②,
执 后 以 应 前,
按 法 以 治 众,
众 端 以 参 观,
士 无 幸 赏 ⑧,
无徐
行,杀必当,罪不赦,则奸邪无所容其私矣。

① “朋 党 ” ,即宗 派
第 310 页

②“偶”,合也。
⑧陈奇献:“幸”,偷幸也。

南 面

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言无端末、辩
无所验者,此言之责也。以不言避责、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责也。
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其端以责其实①,不言者必问其取舍以为之
责,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则皆有责也。

①王先慎:依上下文,“端”下当有“末”字。

功 名

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①,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
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主御忠臣②,则长药生
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⑧,形影相应而立④,故臣主同欲而异
使⑥。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
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①“载”与“戴”同。
②王渭:当衍一“主”字。
第 311 页

⑧张鼎文本“持”作“待”。《御览》三百七十引“持”作 “须”。
④《御览》三百七十引“立”作“生”。
⑤肉鸿庆:依上下文,“使”当为“势”。

外储说左上

人主之听言也,不以功用为的,则说者多棘刺白马之说;不
以仪的为关①,则射者皆如界也。人主于说也,皆如燕王学道
也②;而长说者,皆如郑人争年也⑧。是以言有纤察微难而非务
也,故季、惠、宋、墨皆画策也④;论有迂深阴大非用也,故畏、
震、瞻、车、状皆鬼魅也⑤;言而拂难坚确非功也⑥,故务、卞、
鲍、
介、墨翟皆 坚瓠也⑦。
且虞庆诎 匠也而屋坏⑧,
范且穷 工而弓
折⑨。是故求其诚者,非归饷也不可。

① “仪” ,法度,准则 。“关” ,衡也 。


②“燕王学道”,是说:“客有教燕王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
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王 不知 客之 欺己 ,而诛 学者 之晚 也 。”
(见《外储说左上》篇)
③“郑 人 争 年 ”,
是 说: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
一 人 曰:
‘吾与尧同年’。
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见《外储说左上》篇)
④“季、惠、宋、墨”,即李悝、惠施、宋钘、墨翟,皆名辩家。“画
策”,即画荚。
⑥“畏、震、瞻、车、状”,疑为魏牟、填到、詹何、田骈、庄周,皆
道家。道家其言、行皆怪奇,故斥之为鬼魅。
第 312 页

⑧顾广圻:“言而”,当作“行有”。
⑦“务、卞、鲍、介”,即务光、卞随、鲍焦、介之推。
⑧详见本篇另条。
⑨详见本篇另条。

楚王谓田鸿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①,其言多
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
从文衣之媵七十人②。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
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
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③,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所谓善卖椟矣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
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⑥。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
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而不辩。”

①《庄子 天下》篇云:“墨翟,其生也勤,其死也薄,日夜不休,以
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不足为墨”。可为此句解。
②《御览》引无“令晋”二字。
③“辑”、“缉”古通。
④“椟”,即柜。
⑤太田方:盐田屯曰,“览、当作滥”。除奇猷 “有”当作
“其”。

儿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①。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②。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
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①“稷下”,齐地,为辫士聚会之所‘
第 313 页

②王先慎:“顾”,视也。古人马税当别毛色,故过关视马而赋不能辩
也。陈奇猷 “ 顾 ”下“ 白 ”字 当 删 。
谓其乘白马而过关仍酬马之
赋,不能谓其非马而不赋也。王说非。

夫新砒砺杀矢①,
毅弩而射⑧,
虽冥而妄发,
其端未尝不中秋
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
引十步之远,非界、逢蒙不能必全者⑧,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
无度易也。有常仪的,则弃、逢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
妄发而中秋毫为拙。故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
虽知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
不度以功,誉其行而不入关④,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所以长
养也。

① “砒 砺” 底或 纸, 厉),磨刀石。
②“毅弩”( ),张满弓弩。
③“弃”(尹义),即后羿,又称夷界。“逢蒙”( )
亦作逢
门、 门。传说,二者均为夏代善射箭的人。
④赵用贤本“不度”下有“之”字,“誉”上有“而”字,无“而不入
关”四字,即谓“不度之以功而誉其行。”

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①,夫材生则挠,涂濡
则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乾则直,涂
乾则轻。今诚得乾,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
成。有间,屋果坏。
范且曰②:“弓之折必于其尽也,不于其始也。夫工人张弓
也,伏檠三旬而蹈弦⑧,一日犯机,是节之其始而暴之其尽也,
第 314 页

焉得无折。”范且曰:“不然④。伏檠一日而蹈弦,三旬而犯机,
是基之其始而节之其尽也。”工人穷也,为之,弓折。
范且、虞庆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人主说而不禁⑤,
此所以败也。夫不谋治强之功,而艳乎辩说文丽之声,是却有术
之士而任坏屋折弓也。故人主之于国事也,皆不达乎工匠之搆屋
张弓也。然而士穷乎范且虞庆者,为虚辞、其无用而胜,实事、
其无易而穷也。人主多无用之辩,而少无易之言,此所以乱也。
今世之为范且、
虞庆者不辍⑧,
而人主说之不止⑦,
是贵败折之类而
以知术之人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坏弓折。知治之人不
得行其方术,故国乱而主危。

① “涂” ,泥 ;“濡” ( 如 ), 湿。
②陈奇献:当于“范且”上增“工人谓”三字,而删下文“夫工人张弓
也”句中“工人”二字。
⑧“ 檠” 擎),辅正弓弩的器具。
④联系上文,此句应为“范且曰:‘不然。夫张弓也 ”

⑤“说”,悦也。
⑥“ 辍”, 止。
⑦“说”,悦也。

厉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荐年,甽亩正①。河滨之渔者
争柢⑧,舜往渔焉,朞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 ③,
舜往陶
第 315 页

焉,荐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
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 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
曰:
圣 人 之德 化 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今耕渔不争④,陶器不窟,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
之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
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且舜救败,
荐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⑤,寿有尽⑥,天下过无已者,
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①王先慎:《艺文类聚》十一引作“朞年而耕者让畔。”
② “坻” 迟),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③“苦窥”( 古 , 雨),粗劣,不坚固。
④王渭:“今”,当作“令”。
⑥顾广析:“有尽”二字当衍。

奇侧比 ”,
“尽 限也 谓仅有一舜而非有无限之舜,而舜寿又是有限。

难 二

李 子设 辞曰 ①:
“ 夫言 语辩,
听 之说,
不度 于义 者,
谓之 窕
第 316 页

言②。”辩、在言者,说、在听者,言非听者也。所谓不度于义,
非 谓 听 者,
必 谓 所 听 也 ③。
听 者,
非 小 人 则 君 子 也。
小 人 无 义,

不能度之义也。君子度之义,必不肯说也。夫曰:“言语辩,听
之说,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

①“李子”,即李克。战国初政治家。一说李克即李悝,克、恤声近通
用。
②“窕言”,淫佚、虚诈之言。
⑧陈奇献  “所听”,为所听之言。

难 势

客曰:“人有鬻矛与楯者①,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
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
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夫贤之为势不可禁②,而势之为
道也无不禁,以不可禁之势③,此矛楯之说也;夫贤势之不相容
亦明矣。

①陶鸿庆 :“客曰”二宇不当有,疑作“客有 矛与楯者。”陈奇


献:此“客曰”指韩非。《难势》篇为他人难韩非之作。
②陶鸿庆:“势”当作“道” 。陈奇献 :此句应为 “夫贤之为道也势
不可禁。

⑧顾广圻:赵用贤本“势”下有“与无不禁之道。”当云:“以不可禁
之贤,与无不禁之势。”
第 317 页

问 辩

或问曰:“辩安生乎?”对曰:“生于上之不明也。”问者
曰:“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对曰:“明主之国,令者,
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
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
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言当则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是以愚者
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①,此所以无辩之故也。乱世则不然。
主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矫之,人主顾渐其法
令②,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学也。失言行者,以功
用为之的毅者也。夫砒砺杀矢而以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
然而不可谓善射者,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
羿、逢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也⑧。故有常则羿、逢蒙以五寸的为
巧,无常则以妄发之中秋毫为拙。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
毅,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是以乱世之听言也,
以难知为察,以博文为辩;其观行也,以离群为贤,以犯上为抗。
人主者说辩察之言,尊贤抗之行,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
别辞争之论④,而莫为之正。是以儒服带剑者众,而耕战之士寡;
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故曰:上不明,则辩生焉。

①高亨:《说文》:“讼,争也。”法令章,虚辞息,则智者无以相诽
相诟矣。
⑧高亨 渐”,犹奸也。奸,乱也。
第 318 页

③王先慎:“常”下脱“仪的”二字。
④张榜本无“故夫……之论”十七字。

诡 使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①。夫利
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
者,虽有不急矣。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
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
何也?夫上之所贵与其所以为治相反也。

①陈奇漱:“名”,统指毁誉之名,官爵之名,名实之名等。《说贬》:
“身安名尊”,此毁誉之名也。《走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
实”,此名实之名也。《二柄》:“群巨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
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此名分之名。《杨权》:“名正物定,名
倚 物 徙 ”,
此事物法令之名也。
_

六 反

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①。觉而使之视,
问而使之对,则喑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
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术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
第 319 页

无术不肖者穷矣。……故无术者得于不用,不肖者得于不任。言
不用而自文以为辩,身不任而自饰以为高。世主眩其辞,滥其高,
而尊贵之,是不须视而定明也,不待对而定辩也,喑盲者不得矣。
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
诬之行不饰矣。

①“嘿”,同“默”。

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褥,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
如曾、史,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
利。不作而养足,不仕而名显,此私便也。息文学而明法度,塞
私便而一功劳①,此公利也。错法以道民也②,而又贵文学,则民
之所师法也疑。赏功以劝民也,而又尊行修⑧,则民之产利也惰。
夫贵文学以疑法,尊行修以贰功④,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①陈奇猷 “一功劳”,谓爵禄与功劳相齐等也。
②王先慎:“错”,施行也。“道”,导也。
⑧陈奇献:道藏本重“尊行修”三字,误。
④陈奇献:“弍”,拟也。尊行修以拟功,则赏誉不当其功也。

说有必立而旷于实者①,言有辞拙而急于用者,故圣人不求
无害之言,而务无易之事②。
第 320 页

①“旷”,空,远。
⑧陈奇欲 介务”上当有“不”字。

八 经

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①。……言会众端,必
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②。四征者符,乃可
以 观矣。

①陈奇欲:“伍”,为错综谱事。此句谓,参验名实以谋功,度于诸事
以责失。
⑧离必从天、地、物、人等方面去参验。

听不 参①,
则 无以 责下;
言 不督乎 用⑧,
则 邪说 当上。
言 之为
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⑧。
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好之食上也④,取资乎众,藉信乎辩,
而以类饰其私。人主不膺忿而待合参,其势资下也⑥。有道之主,
听言督其用 ,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
明主之道,臣不得两谏,必任其一;语不得擅行⑥,必合其
条故奸无道进矣 。

①“参”,参验名实。
②“督”,督察。
⑧言者众,易信。王先慎:凡不然之物,十人以为然,则疑信已半;若
第 321 页

百人言之,愈不能决,至于千人之言,则已以为不然者亦已为然矣。
④“食”,蚀也,即侵蚀之意。
⑤陈奇猷:“展”,饱也,引申之则为盛。此句谓,不能期待于参验之
辩说 ,若不盛怒以去辩者 ,而必待 合于参验而后去之 ,则以势资下
也。
⑥陈奇猷。 语”字衍。“行”,当作“言”,此皆言言。不言行

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罚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重赏
也均。赏者,有诽焉①,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
明主之道,赏必出乎公利,名必在乎为上。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然则民无荣于赏之内②。有重罚者必有恶名,故民畏。罚所以禁
也,民畏所以禁则国治矣

①“有”,读“又”。
②此句疑有误脱。

设法度以齐民,信赏罚以尽民能,明诽誉以劝沮①,名号、
赏罚、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则尊君,百姓有功则利上,此之谓
有 道 之国 也。

① “沮 ”
( ) ,终 止 ,阻 业.

偃王仁义而徐亡,
子贡辩智而鲁削。
以是言之,
夫仁义辩智,
第 322 页

非所以持国也。

……今则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
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
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谬也,
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
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
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①。不事力而衣食则谓之能,不
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
行②,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①陈奇献 “民程于勇”,犹言民相与较量去勇力,即谓行私斗也。
物双松:“程”,“逞”字之误。
②乾道本无“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十五字。顾广圻
据道藏本、赵用贤本补之。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
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
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 下四相反
也①,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
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②,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
羊而褐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
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
北。仲尼间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
为孝,誉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子之背声也 故令
尹诛而楚奸不上闻,
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第 323 页

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⑧。古者苍领
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领
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
如修行义而习文学④。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
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
显荣,为有政如此⑥,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
两立也⑥。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
爱之说⑦多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 绅之饰⑧;
富国以农,
距敌恃
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
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
也。

①“趣”,取也。“法趣”谓法之所非,君之所取。
②刘师培:“文”上脱“习”字。
③“几”与“冀”通。
④“行”,当作“仁”。下同。
⑥陈奇欲:“为有”二字当衍其一。
⑥道藏本、迂评本“两”上有可字。
⑦太田方:“廉” ,当作“兼”。
⑧陈奇欲:“蔗”与“措”同。古者插漪于绅,故曰 或蔫绅也。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①;其用于行也,美
其声而不责其功焉②。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辩而不周于
用⑧,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行身者竞于为高
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 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
免于乱。此其何故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
第 324 页

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贵多无战之危,而有
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
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
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
为勇。是境内之民④,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
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① “说”,悦。
②“声”,名声。
⑧ “周”,合。
④松皋园:“是”下当补“以”字。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①,盛容服
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弍人主之心。

①陈奇献:“以”,当衍。“籍”、“藉”同。

显 学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
王①,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
受也。

①必明”,公然也。
第 325 页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①,服丧三月,
世主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②,世
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
将非墨子之庚也。今孝决、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漆雕
之议⑧,不色挠④,不目逃⑥,行曲则违于减获⑥,行直则怒于诸
侯⑦,世主以为廉而札之⑧。宋荣子之议⑧,设不斗争 ,取 不 随
仇 ,不羞囹圄 ,
见侮不辱 ,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
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今宽廉、
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
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 。夫冰炭不同器
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缪行
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⑧。

①陈奇献:“桐棺”,桐质松,不足为宫宝之材,则以桐为棺者,亦不
费有用之材也。
②“杖”,是古代居丧时拿的棒。
③“漆雕”,孺者之一派。
④陈奇欲:“不色挠”,有威严之势临之,亦无屈从之色。
⑤陈奇猷:“不目逃”,《孟子 公孙丑上》赵歧注:“云人刺其目,
目不转睛。

⑥“违”,避也。“减获”,奴隶名。陈奇欲 :此句谓 :已行而不合
于仁义时,则虽奴隶之卑亦避之。
⑦陈奇欲:此句谓,己行而合于仁义时,则虽诸侯之尊亦必责之。
⑧“廉”,廉限之廉。喻人品行端方,有志节。
⑧  宋荣子”,即宋妍,战国时宋人,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
使人不斗”等说。
⑩“设”,从育。
“不随仇”,谓不追随仇人而报其怨。
第 326 页

陈奇猷:“不羞囹圈”,不耻图圈之辱,不与暴虐之法令争。
“见侮不辱”,谓受人欺侮而不以为辱。
“议 ” ,作 “仪 ”也 。 “仪 ,度也” (《 说文》 ) 。
连上文,“必然”即“必然乱”。

澹蟗子羽①,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
其貌。宰予之辞②,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
辩。故孔子日:“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
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
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
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③,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④;此二
者,任辩之失也。

①澹台子羽,名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学生。貌丑,
但品行端正。
②宰予,字子我。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学生,以擅长言语著称。
③顾广圻:孟卯即昭卯。《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秦、韩攻魏,昭卯
西说 而秦、 韩罢。 齐、 荆攻魏 ,卯东 说而齐 、荆罢 。王 先慎: “华
下”即华阳。事在秦昭王三十四年,魏安厘王四年。
④王先谦:马服即赵括。赵孝成王七年,秦、赵军相距于长平。赵使廉
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赵王信秦之间,因以马服君
赵奢之子赵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
变也”。王不听。结果赵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①,不可谓强。石非不大,
数非不众也②,而不可谓富强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
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儒侠毋
军劳,显而荣者则民不使,与象人同事也。夫祸知磐石、象人,
第 327 页

而不知祸商官儒侠为不垦之地、不使之民,不知事类者也。

①王先慎:“象人”即俑人也。
②王先慎:“数”当作“象人”二字。

人 主

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
牙,
则人必制之矣。
今势重者,
人主之爪牙也。
君人而失其爪牙,

豹之类也。宋君失其爪牙于子罕①,简公失其爪牙于田常②,而不
蚤夺之③,故身死国亡。今无术之主,皆明知宋、简之过也,而
不悟其失,不察其事类者也。

①《二柄》篇: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
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
之,故宋君见劫。刑,爪牙也。
②《二柄》篇: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解而施于百姓,此简
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轼。德,爪牙也。
③ 蚤”,通“早”。

且法术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
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
明矣。今则不然,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 左右近习朋党
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能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
第 328 页

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故君人者非能退大
臣之议,而背左右之讼,独合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
之危而进说乎?此世之所以不治也。

附:所引注释本书目

①乾道本: 即宋乾道黄三八郎刻本《韩非子》
②道藏本: 即明正统道藏本
③赵用资本: 即明赵用资刻《韩非子》
④迂评本: 即明门无子《韩子迂评》
⑤凌瀛初本: 即明凌瀛初《韩非子钉注》
⑥张榜本: 即明张榜《韩非子纂》
⑦张鼎文本: 即明张 文校刻 《韩非子》
⑧顾广圻: 《韩非子识误》
⑨王渭: 《顾氏韩非子识误引
⑩俞樾: 《诸子平议》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王先谦: 《王先懊韩非子集解引》
刘师培: 《转非子 补》
松皋圆: 《定本韩非子纂闻》
物双松: 《读韩非子》
太田方: 《韩非子翼毳》
陈奇猷: 《韩非子集释》(上、下)
高亨: 《诸子新笺》
第 329 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卿管仲所撰,实则系后人
采撅管仲言行并附以他书汇集而成。据考证,《管子》是
在战国时期及其后成书,作者不得而知。全书分二十卷,
共八十六篇,
今存七十六篇。
《管子》一书杂说所丛,儒、道、兵、名、法等家无
不具备,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哲学、军事等思想包
罗尽有。在逻辑方面,《七法》、《宙合》、《心术》、
《白心》、《九守》等篇有关于形名的重要思想。书中从
名实上揭示出正名的思想要求,“名实之相怨久矣,是故
绝而无交,惠(慧)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多指出
了正名的极端重要性,“名正则治,名倚则乱”;正确地
阐述了名实之间的关系,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此言不得
过实,实不得延名”,“修(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
名”等等,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管子》文字奥衍,简篇错乱,号称难读。注释有唐
国子博士尹知章注、清戴望《管子校正》和郭沫若、闻一
多、许维遹合撰《管子集校》等。
第 330 页

①据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本《管子校正》。

形 势

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名之运也①。

①尹 知章 :言 受君 之辞以 出命 ,则 名必 运, 运,行 也。 张佩 纶: 此言
命即君之尊,辞即名之运。闻一多:疑“名”为“君”之误,“运”
当读为“威”。此言君之命则臣衔之以出于外,君之辞则臣受之以敷
于下 。郭沫 若:两 “之” 字均与 “是”同 义。言 唯君是 薄,唯 名是
运。“名”与“辞”相应,字不误。此处含正名之意。

功之不立,名之不章①,为之患者三:有独王者②,有贫贱
者,有日不足者⑧。

① “章” ,彰明。
②尹知章:独王者,谓无党也 猪饲彦博:独王即独任之意。戴望:
独王者,若桀封为天子,不若一匹夫也。何如璋:‘王”当作“主”。
③尹知章:有日不足者,谓有日不足之费也。
第 331 页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
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
有罪必诛,若是安治矣②,未也。是何也?曰:形势器械未具,
犹之不治也,形势器械具四者备③,治矣。不能治其民,而能强
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于为兵之数,犹之不可。
不能强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能强其兵,而不明于
胜敌国之理,犹之不胜也。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未之
有也。兵必胜敌国矣,而不明正天下之分,犹之不可。故曰:治
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则、象、法、化、
决塞、心术、计数。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
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④,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⑤,谓之象。尺寸
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⑥,谓之法。渐
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予夺也,险易也,
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实也,诚也,厚
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
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⑦,
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⑧,檐竿而欲定其末⑨。不明于象,而欲论材
审用,犹绝长以为短,续短以为长。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
犹左书而右息之。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
第 332 页

车。不明于决塞,而欲欧众移民,犹使水逆流。不明于心术,而
欲行令于人,犹倍招而必拘之⑩。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
无舟檝而欲经于水险也。故曰: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论材审
用,不知象不可;和民一众 ,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
不可;欧众移民,不知决塞不可;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举
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 。

①何如璋:此是《管子 经言》,本名《兵法》,因脱去“兵”字,传
抄者乃以后标子目《七法》名之。
②许维遹:“安”,犹则也。
③尹知章:“四者备”,谓立是,废非,赏功,诛罪。
④许维遹: 不”字衍, 均 有 ”当 作“ 有 均 ”。
“均 引申为法则。
⑤ 何如 璋 : “义 ” ,读 作 “仪” 。张佩 纶 :《左 》 桓六 年 《 传》 :
“公问名于申 ,对日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
生名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申繻之说足与此相证。信即名也,假即似也,象即状也。
⑥丁士涵:“角”与“ ”同 。平量之 器谓之 因之平亦谓 。

“角”即 之假借。
丁士涵:“出号令”当作“错仪画制”。与下文相承。
⑧“运均”,即“运钧”,钧,轮也。运钧,转移无定。
⑨王引之:“檐”当为“ ” ,古 “摇”字。
王引之:“倍”与“背”同,“招”,射之的也。“拘”当为“射”。
射招者,必向招而射,若背招,则招不可得而射。金廷桂:“倍”,
弃也。言欲拘之而弃其羁绊,不能也。
戴望:上文作“治民一众”,此作“和”字误。
伍非百:七法为一切政刑之本,而其要则在形名。形名之表现,不离
“器”、“数”、“理”、“分”四大端,而其用则为七法。故七法
者,又可谓之形名之基本学也。能知七法四端,则形名之精微尽矣。
故七法四端者,形名之公器也。
第 333 页

宙 合

天淯阳①,无计量,地化生,无法崖;所谓是而无非,非而
无是②。是非有,必交来,苟信是。以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
识虑之,然将卒而不戒③。故圣人博文多见,畜道以待物,物至
而对形,曲均存矣④。

①丁士涵:“阳”当为“养”,假借字。
②郭沫若:细审此数语,当是“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之意。天 ,阳
也,天而育阳是独阳,故无准则。地,阴也,地而化阴是孤阴,故无
边际。如是,即是所谓有非而无是,有是而无非。天下无是理也。
③丁士涵:“以”乃“必”宇误。“规”,古“窥”宇。虑,图也。此
句谓非谋隐伏不可先知者,蚤窥伺而图虑之也 ,斯仓卒之间出于不
备,皆由是非混淆,偏信为是 ,而不能蚤辩其非也。许维遹:“然
将卒而不戒” ,当作 “将卒然不戒而至”,今本脱一至宇。郭沫
若:此数语当依原文,不容损益。“是非有,必交来。苟信是,
以(已)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识虑之然,将卒(萃)而不戒。”
是非相对,不可偏存。既有七“是”,则已有“不可”先为其规约。
然同时亦必有不可预料之“然”将不告而萃集,使今之 是”又成为
“不可”。此用辩证方式,看取是非,乃战国时名家特征。
④郭沫若:上文谓是非相对 ,且有今日之是非与明日之是非。今日之
非或是昨日之是;而今日之是将是明日之非。如是,则是非将由何
定?曰:据客观事实而定。此即所谓“物至而对形,曲均存矣”。均
者平正也,与曲为对。故“曲均”亦犹曲直耳。

……夫名实之相怨久矣,是故绝而无交①。惠者知其不可两
第 334 页

守,乃取一焉②,故安而无忧,毒而无怨。

①吴志忠:“怨”当为“苑”,言名实相因而至,亦交相为病。今名实
并行则 苑(“苑, 病也”) 。许维遹: “怨”, 犹违也。“ 交”,
犹合也。意谓名与实相违反久矣,是故相弃绝而不能交合。
②“惠”与“慧”通。

耳司听,听必顺闻①,闻审谓之聪。目司视,视必顺见,见
察谓之明。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聪明以知,则博。
博而不婚②,
所以易政也③。
政易民利,
利乃劝,
劝则告④。
听不
顺不审不聪⑤,不审不聪则缪。视不察不明,不察不明则过。虑
不得不知,不得不知则昏。缪过以昏则忧⑥,忧则所以伎苛 ,

苛所以险政。政险民害,害乃怨,怨则凶。

①郭沫若:“顺”者,谓相朕带也。
②许维遹:两“博”字均当作“搏”,与“专”同。下文“缪过以昏则
忧”, “忧”即“ 扰”字。 扰与搏义正 相反。“ 明”下“以 ”字犹
“与”也。
③姚 永概: “易” ,平也 。刘师 培:“ 易政” 与“险 政”对 文。
④刘绩:“告”当作“吉”。“劝则吉”与“怨则凶”对文。
⑤刘绩:“不顺”当衍。
⑥许维遹:“以”字犹“与”也。“忧”即“扰”字。
⑦郭沫若:“所以伎苛”四字衍。

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①,运乎诸生②。是故辩于一
言,察于一治⑧,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圣人
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④,
故博为之治⑥,
而计其意;
知事之不可兼
第 335 页

也,故名为之说,而况其功⑥。

①丁士涵:“详”,“翔”之很字。
②尹知章:诸物由道而生。
⑧许维遹:据《淮南子》(“夫彻于一事,察于一辞,审于一技,可以
曲说而未可以广应也”)可知,“察于一治”与“察于一辞”同。金
文“治”作“ ”; 文“辞”作
“ ”。
④郭沫若:“兼”假为“慊” ,满足之意。下文“知事之不可兼也”
同。
⑤许维遹:“治”与“辞”,古为一字。
⑥张榜:“名”当作“多”。王念孙:“名”当为 “各”。

枢 言

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凡人之名三:有治也者,有耻也者,有事也者。事之名二:
正之,察之。五者而天下治矣①。名正则治,名倚则乱,无名则
死,故先王贵名。

①吴汝纶:“五”字下有脱字。许维遹:“者”下疑夺“一”字。
郭沫若:“而”读为能,能者善也。
第 336 页

行辟 而坚,
言 诡而辩 ①,
术非 而博,
顺恶 而泽者 ②,
圣王 之禁
也。

①许维遹:“诡”与“伪”通。
②尹桐阳:“泽 ,饰也.

言有辨而非务者,行有难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务,不苟为辩;
行必思善,不苟为难。

言多而不当 ,不如其寡也。博学而不自反① ,必有邪 。

① 尹 知 章:
“自 反 ”,
反修于其身。

名正分明,则民不惑于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
第 337 页

君 臣 下

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① 。

① 刘绩:
处名 物为 是,
违 名物 为非。

是 故 慎 小 事 ,微 违 非 索 辩 以 根 之 ① 。

① 丁 士 涵:
“ 违 ”字 疑“ 进 ”之 误 “
。 韪 ”,是 也 。上 文“ 名 物 处 违 是
非之分,
则 赏 罚 行 矣 ”,
即此所谓 非索辩以根之”也。安井衡:
“ 违 ”与“ 回 ”通 ,
邪 也。
微有行邪循非之事,
则求索辨别以根究
之。郭沫若 :当读 “慎小事微”为句, 事微”谓保持机密也。

违 非 ”即“ 题 非 ”之 误 。

侈 靡

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①。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成功然
后可以独名。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醉②。

① 郭 沫 若:
“ 独 名 ”无 义 “
, 独 ”当 是“ 犹 ”宇 之 误 。
“ 犹 ”同“ 猷 ”,
与“育”为对文。
②张佩纶:“然后可以承致醉”上脱一句。
第 338 页

物固有 形,形固有 名。名当 谓之圣人。 故必知不言 无为之


事①,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势,不与万物异理②,故可以为天下
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过实③,实不得延名④。
姑形以形⑤,以形务名⑥,督言正名,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
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应之
道也⑦。无为之道也⑧。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
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⑨。

①王念孙 :“不言”下脱 “之言”二字 。郭沫若 :当作 “不言之


意”。
②何如璋:言事物之蕃变,形势虽殊,其理则一。
③ 王念 孙 : “不 得 过实 ” 上 当有 “名” 字 。陶鸿 庆 :“言 ” 下当 重
“言”字。“育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二句文义相对,故下文
云“督言正名”。
④张佩纶 :“延名”乃 “过名”之误。郭沫若 :“名不得过实,实不
得延名”,即名与实必须一致,此乃战国时正名派之基本原理。诡辩
派则反是,其技俩为“形名异充,声实异谓”。
⑤ 张佩 纶 : “姑 ” 当作 “故 ” 。郭 沫若 : “姑” 读 为话 ,言 诂物 之
形而象之也。尹知章:“姑”,且也。且官形者以其形也。
⑥郭沫若:“务 读为“侔”,取也。
⑦王引之: “务其”下“应”字,“所以成”下“之”字,皆衍文也。
尹知章:物既有名,守其名而命合(当为“命令” 之,
则所务自
成。郭沫若:此“务”字亦读为“侔”。张佩纶:“之应之道也”
第 339 页

当为“此应之道也”。
⑧张佩纶:“道”当作“事”。
⑨张佩纶:上文明以不言无为为道之纪,非以名为纪也,此解不合。
郭沫若:张说甚谬。道之本身虽以“不言”、“无为”为纲纪,然而
在乎人事则圣人以名为纪万物。此重申上文“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名当谓之圣人”之义。伍非百:万物之要在于名,正名则万物各得
其所。

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
情。索其端,则知其名。故苞物众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
于日月,民之所急莫急于水火。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
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
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万物均既夸众矣①。是以圣人之治也,
静身以待之,
物 至而名自治之②。
正名自治之,
奇 身名废⑧。
名正
法备,则圣人无事。

①吴汝纶:“是故”句有夺误。郭沫若:“既夸”当为“既察”之误
“廪”字草书与“夸”字形似 ,故致误。“既廪”即汽廪( 戏
像) ,古代月给的薪资。
②尹知章 循名贵实 王引之:“名自”二宇衍。“物至而治之”,
谓 事 来 而 后 理 之 也 。陶 鸿 庆 : “自 治 ” 二 字 衍 , 当 作 “ 物 至 而 名
之”。
必王念孙:“奇身名废”当作“奇名自废”。谓名正则物自治耳,不正
第 340 页

则物自废也。郭沫若:“正名自治”当作 “正名自法”,谓“约定
俗成”也 。

事成而顾反无名。能者无名,从事无事①。……故曰功成者
嚣,名成者亏。故曰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
名,而还反无成?无成有贵其成也,有成贵其无成也②。日极则
仄⑧,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④。

①何如璋:“者”字乃“名”之伪,与下句对。谓能名于无名之名而尽
有其实,从事于无事之事而不懈其功。
②王念孙:“有贵其成”当作“贵其有成”。与下文“贵其无成”相
对。谓功未成则贵其有成 ,功成而不有其功。郭沫若:原文之意贵
“无成”,不贵“有成”,亦即贵方生而不贵方死。
③刘绩《补注》本和朱东光《中都四子》本“仄”作“反”。
④丁士涵:“巨”当为“成”,承上“有成”、“无成”言之。

制断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曰“刑”。正
之服之,胜之饰之①,必严其令,而民则之,曰“政”。如四时
之不贷②,
如星辰之不变,
如宵如昼,
如阴如阳,
如日月之明,

“法”。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亲之,曰“德
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二⑧,阴阳同度,曰“道”。
罪人当名曰刑,出令时当曰政,当故不改曰法,爱民无私曰德,
会民所聚曰道。……守慎正名,伪诈自止
第 341 页

①金廷桂:四句当一例解,言正之以德,服之以威,胜之以武,饰之以
文也 。安井衡:“饰”读为“饬”,饬 ,整敕也。
② 育 ( 特) ,同 “忒” ,差误。
⑧ 俞 樾:
“ 祟 ”读 为“ 宗 ”,
是 古 字 通 也“
。 万 物 宗 一 ”育 万 物 本 乎 一 也 。

任 法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
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则不然。舍法而任智,故
民舍事而好誉;舍数而任说,故民舍实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
民离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惑;而国家
不治。

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
上①。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

① 许 维 通:
“ 匈 ”即 胸 省“
。 虚 其 匈 ”,
犹言虚其心。

九 守

修名 而督实①,
按实 而定名。
名实 相生,
反相为情 ②。
名 实当
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
第 342 页

智生 于当③。

①王念孙: 修 当为“循”。
②丁士涵:“反”读还反之反。
③伍非百:此条言形名相反相生之义。治者因名而贵实,因实而定名,
则形名各当其所,可治而不可乱。按此条当为古代形名家遗说之最可
宝贵者。

形 势 解

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①。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
之相得也②,则主尊显。故曰:衔令者,君之尊也。人主出言,
顺于理,合于民情,则民受其辞。民受其辞,则名声章。故曰:
受辞者,名之运也。

①“衔”,接受也。
⑧符节,古代门关出入所持的凭证。双方各持一半,合之 以验真很。

明 法 解

故明主之听言也,言者责之以其实,誉人者试之以其官。言
而无实者诛,
吏而乱官者诛。
是故虚言不敢进,
不肖者不敢受官
第 343 页

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督其实,故群臣以虚誉进其党;任官而不
责其功,故愚污之吏在庭。如此,则群臣相推以美名,相假以功
伐,务多其佼,而不为主用。故明法曰: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
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佼而不求用矣。

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
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
怯①,以官职之治定智愚,故勇怯智愚之见也,如白黑之分。乱
主则不然,听言而不试,故妄言者得用;任人而不官②,故不肖
者不困。故明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实,以官任其身而课其功,专
任法不自举焉。故明法曰 :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
也。

①孙星衍:《群书治要》引“功”作“攻”。
②王念孙:“不官”当依《群书治要》作“不课”。任人而不课其功,
则贤否无由而见,故不肖者不困。

揆 度

桓公曰① :事名二 正名五,而天下治。何谓事名二?对曰:


天荚,阳也;壤荚,阴也,此谓事名二。何谓正名五?对曰:权
也,衡也,规也,矩也,准也,此谓正名五。其在色者,青黄白
黑赤也;其在声者,宫商羽征角也;其在味者,酸辛咸苦甘也。二
五者,童山竭泽②,人君以数制之人③。味者,所以守民口也;声
第 344 页

者,所以守民耳也;色者,所以守民目也。人君失二五者,亡其
国。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势。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国之至机
也,谓之国机。”

①王念孙:“祖公曰”当作“管子曰”,下文“何谓事名二”、“何谓
正名五”方是桓公间语。马元材:“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
当是古有此成语,故桓公特分别举此 为问。王说非也。
②俞樾:“童山竭泽”四字传写误入此,不可通矣。
③俞樾:“人君以数制之人”,“人”字当衍,此句当在 色者,
所以
守民目也”之下。

附:所引注释本书目

①尹知章: 《管子注》
②刘绩: 《管子补注》
③张榜: 《管子纂》
④ 猪饲 彦博: 《管子补正》
⑤王念孙、王引之: 《读书杂志》
⑥安井衡: 《管子纂诂》
⑦俞樾: 《诸子平议》
⑧戴望: 《管子校正》
⑨丁士涵: 说见戴望《管子校正》
⑩孙星衍: 说见洪颐煊《管子义证》
吴汝纶: 《点勘管子读本》
何如璋: 《管子析疑》(稿本)
第 345 页

张佩纶: 《管子学》 (手稿 )


陶鸿庆: 《读管子札记》
姚永概: 《慎宜轩笔记》
刘师培: 《管子 补》

金廷桂: 《管子参解》
尹桐阳: 《管子新释》
马元材: 《管子轻重篇新诠》(稿本)
郭沫若、 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
伍非百: 《中国古名学言 形名杂篇》
第 346 页

纵 横 家

战国纵横家是指以鬼谷、苏秦、张仪等一派人为代表
的所谓“游士”、“策士”、“谋士”或“游说权谋之
徒”。
鬼谷,相传战国时楚人,姓名传说不一,或谓姓王名
诩,周时豪士,隐于鬼谷,因以自号,著有《鬼谷子》一
书;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张仪,战国时魏人;还有
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等人,均系著名的纵横游说权
谋之徒。
《史记》称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说
明鬼谷思想乃是纵横家学派的理论基础,苏秦、张仪等人
的言行则是鬼谷思想的具体运用。
苏秦、张仪等人的事迹主要见于《战国策》和《史
记》。此外, 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
书中,有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的一种,共计二十七
章,其中十一章的内容和文字与《战国策》和《史记》大
体相同,另外十六章为久已失传的佚书,对研究纵横家学
派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 347 页

《鬼谷子》一书不见《汉志》,自《隋书》、《唐
书》始有著录,据此,今本《鬼谷子》疑为伪书,或说为
苏秦讬名鬼谷所著述多尽管如此,但它与《战国策》等书
所载苏秦、张仪等人“饰辩虚辞”“咀口利机”之情,确
有渊源可寻,故仍不失其思想史料的实际价值。
关于纵横家出现的社会背景,刘向在《战国策书录》
里写道:战国之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
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连与交质,重约结
誓,以守其国。故……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
秦、张仪、公孙衍、陈珍、代、厉之属,生纵横短长之
说,左右倾侧。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
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指
出:“战国争雄,辩士云踊;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
骋其巧辞,飞箱伏其精术。”总之,面对诸侯兼并,弱肉
强食的战乱形势,特别是因强秦崛起而造成的国际关系的
严重危机,使各国统治者不能不极度重视外交力量的聚散
离合,即所谓“安民之本,在于择交;”为了在变幻不定
的政治风云中求得生存发展,彼此“连与交质,重约结
誓”,形成“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错综局面。这就给
那班“释本而事口舌”的游说权谋之徒以可乘之机,他们
迎合统治者“强以兼人而弱以图存”的侥倖心理,朝秦暮
楚,纵横捭阖,从事买空卖空的政治交易,借以谋取“金
玉锦绣”“卿相尊位”,达到“功成、名立、利附”的个
第 348 页

人目的。
在这班游说权谋之徒看来,一个人的荣辱成败,一个
国家的福祸安危,完全以所谓“奇策异智”的主观运用为
转移。这样的思想方法,自然不能不流于形而上学诡辩;
但他们又不同于历史上玩弄抽象概念的诡辩学派,而是直
接从政治需要出发,为政治策略作论证的所谓“政治诡
辩”。
纵横家的诡辩术,作为逻辑思想固然属于形而上学谬
论,但作为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的一个必要环节,却还有
研究价值;特别是他们在游说辩论中对于某些形式逻辑
思维方法的自觉运用,更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他们的逻辑
思想体系中所包括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也不能
予以忽视。

《鬼谷子》卷上 ①
(节选)

捭 阖篇 ②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
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
知存
亡之门户,
筹策万类之终始③,
达人心之理,
见变化之联 真)
焉④,
而守司其门户。
……变化无穷,
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
或柔或
刚,或开或阖,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⑤,审查其所先
第 349 页

后⑥,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①选自《四部备要》本《鬼谷子》,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参考清
俞秘《诸子平议补录、鬼谷子》校释。
③陶宏景曰:“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言道,或拨动之令有
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③秦恩复曰:“万类”一本作“万物”。
④朕,缝隙、间隙。亦作 “朕兆”解,比喻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兆
迹。
⑤⑥秦恩复曰:
“《意林》引无‘一’字‘所’字”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
横,反出、反复、反件,必由此矣⑦。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
也⑧。必豫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
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掉阖⑨,制之以
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
阳其和,终始其义。

⑦陶宏景注本于“纵横”绝句。俞抛曰:“反出反忤四字,衍文也。此
文当读至万物绝句。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复,必由此矣。其
文甚明。

⑧俞樾曰:“‘大’字,衍文也。道之化,说之变,相对成文。”陶宏
景曰:“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
变言说。

⑨秦恩复曰:“捭阖”二字前一本有 “以”字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伸
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
第 350 页

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
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
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
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
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

反 应 篇

古 之大 化 者 ,乃 与无 形 者俱 生 。反 以 观往 ,复以 验 来 ;反
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
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⑩秦恩复曰:“《太平御览》作《反复篇》,据本文当作‘反复’,一
本亦作‘反应’。”陶宏景曰:“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
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辞听其言多言有不合者反而
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
象其事,痹贿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
也,其张置網而取兽也 ……此钓人之绸也。常持其網驱之,
……见其情随而牧之 。

俞 樾 曰:
“‘其,
当作‘既’。
”陶 宏 景 曰;
“前事既有象比,
当更观
第 351 页

其次。

俞樾曰:“‘钓语’谓人所藏不出之言,以求钓而出之, ……盖谓钓
取人之言语 ,合之其人之行事而得其实,犹之乎张置網而取兽也。
‘若’字误作‘其’字。

俞樾曰:“《方言》:牧,察也。此‘牧’当训‘察’。”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 、袭之 、反
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
反听者, ……欲闻其声。反默 ; 欲 张 , 反 睑 ; 欲 高 , 反 下 ; 欲
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同声相呼,实理
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
异,得其情诈也。

陶宏景曰:“己反往以求彼,彼必复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
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矣。”
陶宏景曰:“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
也。

陶宏景曰:“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
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陶宏景曰:“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如此则物情可致,
无能自隐也。

俞樾曰:“牧其辞,即察其辞也。”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 ……见微
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 ,如
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
人也 。……察其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也,舌之取燔 烦)
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用
第 352 页

事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是谓“天神”

陶宏景曰:“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
序万物,或分别雌雄也。”
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
陶宏景曰:“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
故量能射 意,乃无一失, 若合符契;螣蛇 所指,祸福不差 ,羿之引
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
陶宏景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智从 明生,明能生智 。故欲知
人,必须自知。”
燔骨,即烧肉。
俞樾曰:“牧人不正,谓伺察人不当也。”
俞樾曰: “作‘己先审定 以牧人’。”陶 宏景曰:“己能 审定以之
牧人,……故谓之‘天神’也。”

内 揵 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
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
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
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蛈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
独来,莫之能止

陶宏景曰:“键( )者 ,持之 令固也 。言上 下之交 ,必内 情相


第 353 页

得,然后结固而不离。”
俞樾曰:
“‘内’读为‘纳’。 此篇名‘内 键即键也。 内
揵者谓纳键于管中。陶氏解篇名……殆非其旨。”
陶宏景曰:“蛈母,螲 ( ,一种生活于地下的蜘蛛)也,
似蜘蛛在穴中,有盖。言蛛母养子,以盖复穴,出入往来,初无间
朕,故物不能止之。”

内者进说辞 ,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
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
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
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说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
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 ,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之
事 ,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俞 樾曰:
“‘ 内 ’ 读为 ‘ 纳’ 。
故 曰 ‘内者进说辞’。
以‘进’字释‘内’
字也。

陶宏景曰:“言不得其情类而说之者 必 北 辕适 楚 ,
东 轸 游秦 ,
所以
见 非 ,逆 也 。”
秦 恩 复 曰:
“‘ 得 ’ 字 上 一 本 有 ‘ 必 ’ 字 。
”陶 宏 景 曰:
“得其情则鸿
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行其术也。”

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
德。……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
仪 。

俞 樾 曰:
“‘危’读为‘诡’。
古 诡 与 危 通 。 ……诡,反也。《淮南
齐俗训》:‘礼乐相诡,服制相反’。是诡与反同。 … … 犹《 反 应
第 354 页

篇》所谓‘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也。’”
陶宏景日:“去就之际,反复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傍者
蕊知其所为。如此而退,所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

抵 篇

希)者禅
( 夏)也 燎者峋也, 者成大隙也
, a

始有联,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
得,此谓抵 之理也

抵,抵充,充实之。 毋隙 。抵 乘间而入。韩 愈《释言》:


“弱于才而腐于力,不能奔走乘机抵 以要权利。” 柳宗元《乞巧
文》 :“变情拘势 ,射利抵 ”陶宏景日:“抵,击实也。 衅
隙也。墙崩因隙,器坏因衅,而击实之,则墙器不坏,若不可救,因
而除之,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犹是也。”
摊,瓦器的裂缝,引申为凡物的缝隙,又引伸为漏洞。
陶宏景日:“隙大则崩毁将至,故宜有以抵之也。”
联,兆也。陶宏景日:“联者,隙之将兆,谓其微也。自中成者,可
抵而塞;自外来者,可抵而却,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崩微者,可
抵而匿多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深知此五者,然后善抵 之理
也 ,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
识细微。……抵 ,隙为道术。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
德,则小人谗城,贤人不用,圣人 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
第 355 页

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乘乱反目,是谓萌芽 罅。
圣人见萌芽 ,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
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复之。……
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

右,上也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 ,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摔阖,
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
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能固能循,
为天地守神 。

陶宏景曰:“上合谓抵而塞之,助时为治,检下谓抵而得之,束手归
己也。

陶宏景曰:“言能因循此道,则大宝之位可居,故能为天地守其神祀
也。

俞樾曰:“《国语 鲁语》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
为神。’社稷之守为公侯,故此云为天地守神。《注》谓‘为天地守
其神祀’,
失之。

《鬼谷子》卷中 (节选)

飞箝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徵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②,
第 356 页

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
事,然后乃数量之。其有隐括⑧,乃可徽,乃可求,乃可用④。引
钩籍之辞,飞而箱之⑥。

①箱,同钳,夹住。如箱子。引伸为紧闭、箱制。如箱口结舌。
陶宏景曰:“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籍,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
育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固其所
好牵持绒束不得转移。”
② 秦恩 复 曰:
“‘异 ’ 下脱 ‘ 之党 ’ 二字 ”。
③隐,或 。括,或括。隐括,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
④陶宏景曰:“权之所以知轻重,量之所以知短长;轻重既分,长短既
形 ,乃 施 隐括 以辅 其 曲直 。如此 则微 之 亦可 ,求之 亦可 ,用之 亦
可 。”
⑤陶宏景曰:“钩谓诱其情。言人之材性各有差品,故钩箝之;辞亦有
等级,故引钩箝之辞。内惑而得其情,曰钩;外誉而得其情,曰飞。
有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脱移,故曰钩箝,故曰飞钩箝。”

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⑥。 其用:或称财货、
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侯见
而箝之 。其事用抵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数量能,见天时之
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 居)崄之难易⑦,人民财货之多少,
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
重⑧,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于人⑨,则量智
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⑩。以迎之、随之 , 以 箝 和
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 ,
缀而
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纵,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
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复能复,不失其
第 357 页

⑥陶宏景曰:“谓说钩箱之辞,或掉而同之,或阖而异之。故曰乍同乍
异也。

⑦岨,同砠,戴土的石山,或土山上有石者。崄,同险。
⑧陶宏景曰:“知其好恶,然后就其所最重者而说之。”
⑨陶宏景曰:“用之于人,谓用飞箝之术于诸侯也。”
陶宏景曰:“枢,所以主门之动静;机,所以主弩之放发。言既知其
诸侯智谋能否,然后立法,镇其动静,制其发放,犹枢之于门,机之
于弩。

秦思复曰:
“‘以’字之前一本有‘飞’字。

缀,连结。陶宏景曰:“或先而迎之,或后而随之 ,皆籍其情以扣
之,用其意以宜之。如此则诸侯之权可得而执,己之思又得而固。故
曰飞箝之级也。
谓用飞箝之术连于人也。

陶 宏 景 曰:
“用 于 人 ,
谓以飞箱之术任使人也。
但以声誉扬之,
故曰
空往,彼则开心据情,归附于己,故曰实来。”
摄,倾覆,援灭。复,复兴,振发。陶宏景曰:“虽有覆败,必能振
复,不失其节度,此箝之终也。”

凡趋合信反,计有适合 化转环属 ,各 有形 势 ,反 复相
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
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 ,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
知之,与之转化 。
… … 成于 事 而 合于 计 谋,
与之 为 主 。合于彼
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 ,
作于彼,
忤于此,
第 358 页

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
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
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怜,违反,背(倍)反。合,趋合,迎合。陶宏景曰:“大道既隐,
正道 不得坦然 而行, 故将合于 此必件 于彼,令 其不疑 ,然后可 行其
意。

陶宏景曰:“言趋合信反,虽参差不齐,然施之计谋,理乃适合。,
陶宏景曰:“言倍反之理,随化而转,如连环之属。”
会,时机,际会。《后汉书 周章传论》:“将从反常之事,必资非
常 之 会。

陶宏景曰:“所多所少,谓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
后为计增减。故曰以此先知,谓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转化,谓变以从
化也
陶宏 景曰:“ 于事必 事,于谋 必合, 如此者, 与众立 之,推以 为主
也。

秦恩复曰:“是,一本作“此”。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箱之术。……非至圣人达奥,
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
质不惠 ,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已必
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 乃可以进,乃可以
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俞描曰:“‘惠’读为‘慧’,古字通。”
陶宏景曰:“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胜己,而必用之于不我若 故知
谁不如,然后行之也。”
陶宏景曰:“既行作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第 359 页

揣 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
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
权?日:“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财货之有无,料人民多少,
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多谋虑孰长孰短,
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嗜,孰多孰少;观天时之
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疏,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
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
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
情欲必失其变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
。夫情变于闪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
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揣情

秦恩复曰:“《太平御览》引作《揣情篇 》 ”。揣 ,度 量 、引 申 为 估
量、猜度。如揣猜、揣度。《淮南子 人间训》:“凡人之举事,莫
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 ”

俞 樾 曰:
“‘权量’当作‘量权,
。”
俞樾曰:“‘失’字无意,疑当作知。 下文曰:‘感动而不知其
变者’,即承此文而言。”
错,置也。陶宏景曰:“虽因喜惧之时,以欲恶感动尚不知其变,如
此者,乃置其人无与之语,徐徐更问斯人之所亲,则其情欲所安,可
知也 ”
第 360 页

秦恩复曰:“一本无‘以’字。”

故计国事者,
则当审权量 ;说人主者,则当审揣情。谋虑、
情欲,必出于此 。
乃 可贵,
乃 可 残 ,乃 可 重 ,乃 可 轻 ,
乃可 利,
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贤
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 。

秦恩复曰:“《火平御览》引《揣情篇》云:‘说王公居长则审情以
说,避所短,从所长。’今按藏本,无此文。”
陶宏景曰:“言审于揣术,则贵残成败己所制,无非揣术。故日其数
一也。

俞 秘 曰:
“‘大 ,
字,衍文也。
‘谋之本,
说之法,
’相对成文,
不当
有 ‘ 大 ,字 。”

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 ,
此最难为 。
故曰揣情最难守
司,言必时其谋虑 。 故观 蜗 飞蠕 动 ,无 不有 利 害, 可 以生 事
美 ,生事者几之势也 。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俞樾曰:
“‘人莫’下夺‘能先’二字。

陶宏景曰:“挟揣情之术者,必包独见之明,故有事于人,人莫能先
也,又能穷几尽变, 故先事而至。此非体无极妙,则莫能为此矣。故
曰:此难为者也。”
陶宏景曰:“人情脸于山 难于知天,今欲揣度而守司之,不亦难
乎 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谋虑出于人情,必当知其时节,此其所以最
难也。

俞樾曰:“‘美 当作‘变’。言蜎飞蠕动之虫,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
变也。
变、美,
形近而误。

第 361 页

编者按:依上下文句,“美”字疑为虚词“矣”字之误。
陶宏景曰:“生事者必审儿微之势。故曰生事者几微之势也。”
陶宏景曰:“言既揣其情,然后修饰言语以道之,故说辞必使成文章
而后可论也。

摩 篇

摩之术也 ;内符者,揣之主也 。用 之 有 道 ,其 道 必 隐;徵


摩之以其所欲,测得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秦恩复曰:“《太平御览》 引作《摩意篇》。

俞 樾 曰:
“此本作‘摩者揣之术也’,
传写夺‘者揣’二字。
”摩 ,

摩。《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高诱注曰:“揣,定也,摩,合也。”谓悉意探
求,以期合于本旨。引申为揣度。黄宗羲《移使馆熊公雨殷行状
“当时号为能谏者,亦必揣摩宛转以纳其说。”
陶宏景曰:“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摩之,故摩为揣之术。”
陶宏景曰:“内符者,谓情欲动于内,而符验见于外;揣者,见外符
而知内情。故曰符为揣之主也。”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
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圣人谋之于阴,故
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其摩者 :有 以 平 ,有
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
第 362 页

以利 ,有以卑 。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
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 ;廉者,洁也;信者,明也;
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
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陶宏景曰 :“钓者露饵以藏钩,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观功而隐
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胜由于善摩,
摩隐则无从而畏,故曰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陶宏景曰:“潜谋阴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测,故曰‘神’也,
功成事遂,焕然彰著,故曰‘明’也
秦恩复曰;“别本无‘其’字。”
陶宏景曰:“凡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发,言人之材性参差,事务变
化,故摩者亦消息盈虚,因‘几‘而动之。”
陶宏景曰:“名贵发扬,故曰发也;行贵成功,故曰成也。”
陶宏景曰:“言上十事,圣人独用以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众人莫
不有,
所以用之非道不能成。

故谋寞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寞难于必成。此三者,
摩然后能之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夫事
成必合于数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物归类:抱薪趋火,
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是也;此
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 。故曰摩之以其类焉。……夫几者不
晚 ,成而不抱 ,久而化成 。

陶宏景曰:“谋不周密,则失‘几’而害成,说不悉听,则违顺而生
疑,事不必成,则止赞而有废,皆有所难。能任之而难者,其唯圣人
呼!“篑 亏),盛土的竹器,引申为漏洞。
俞 樾 曰:
“‘者’,
衍字。
上 云:
‘夫事成必合于数’,
与此句正相对
第 363 页

成 文 。”
陶宏景曰:“言内粉之应乡 摩,得类则应,譬犹水流就湿,火行就燥
也 。”
陶宏景曰:“见儿而作,何晚之有。”
俞秘曰:“‘抱,当为‘保,。 保 ,犹 居 也 。 二‘成而不保,,
犹云成而不居。”
陶宏景曰:“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

权 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 。……口者,机关也,所
以关闭情意也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
故曰
参调而应 ,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速,变易而不
危者 ,观 要得 理 。

国秦恩复曰:“《太平御览》作《量权篇》。”
陶宏景曰:“说者,说之于彼人也,说之者,有资于彼人也。资,取
也 。”
秦恩复曰:“‘关,字脱,据《太平御览》及注文增。”
俞秘曰:“间,当读为见。窥间、即窥见也。”“间”、“见”二字
不并存。
陶宏景曰:“耳、心、目三者调而相应感,……故曰参调而应。”
俞 秘 曰:
“‘危,
读为‘诡,
。与《内键篇》‘危与之,
危同 言变易
而不诡诱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 ;众口铄
第 364 页

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
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 ;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
工 ,故不困也。其言有利者,从其所长也;其言有害者,避其
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
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俞樾曰:“‘者’字衍文”。
陶宏景曰:“口食可以肥百体,故可食也;口言或可以招百殃,故不
可以言也;言者触忌讳,故曰有忌讳也;金为坚物,众口能铄之,则
以众口有私曲故也,故曰,言有曲故也。”
秦思 复曰:
“‘ 工’ 作‘巧 ’。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 五者有一,
必失中和,而不平畅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 ,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
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 ;与贪者言,依于利;
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 ,依于锐。
此其术也 ,而人常反之 。……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
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曰不变而不失其主 ,故智贵不妄。听贵
聪,智贵明,辞贵奇

秦恩复曰:“原本作‘怨’,据别本改正。”
“五者有一,必失中和,而不平畅”,原本作陶宏景注文 。秦恩复
曰:
“一本 引作正 文。
”据 秦 氏 校 补 。
陶宏景曰:“此五者既失于平常,故用之在精,而行之在利;其不精
利,则废而止之也。”
秦恩复曰:“原本、别本作‘与拙者言’,据《太平御览》改正。”
第 365 页

秦恩复曰:
“‘高’当从《邓析子》作‘豪’为是
“过”,依《邓析子》当改为“愚”。
秦 恩 复曰:
“‘ 术’ ,
《太 平 御 览 》作 ‘ 说 ’ 。

秦恩复曰:“《太平御览》引《量权篇》云‘言有通者,从其所长;
言有塞者,从其所短。’注云:‘人辞说条通理达,即叙述从其长者,
以昭其德;人言雍滞,即避其短 ,称宣其善,以显其行 。言说之枢
机,事物之志务者也 ,今按全篇无此文,附录于此。”
陶宏景曰:“此量宜发言之术也,不达者反之,则逆理而不免成于害
也 ”

俞樾曰:
“此本作‘终日变而不失其主’,
与上文‘终日言不失其类’相
对。

陶宏景曰:“听聪则真伪不乱,知明则可否自分,辞奇则是非有证。
王者能行,则功成事立,故须贵也。”

谋 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 ,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
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 。

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以

秦恩复曰:“《太平御览 引作《谋虑篇
据秦恩复校本,“奇奇”当作“奇计”。
陶宏景曰:“言审情之术,必言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参以验之,
然后奇计而得而生,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拥蔽。然此奇
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 ,为其不惑也 ;夫度材量能


第 366 页

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
疏者,其偏害者也 ,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
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
异之分,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 ,
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

据秦恩复校本,“载”字前当有“必”字。
俞樾曰:
“‘偏害’当 作‘偏成’。

据秦恩复校本,“类”字前当有“其”字。
秦恩复曰:“‘其’字据别本增。”

故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 ,

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夫
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
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
立功。是三材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
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 ,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
道术行也。

秦恩复日:“六句《太平御览》引无‘于’字 又引注曰:‘会同异
曰议,
决是非曰说。
’”
俞樾 曰:
“‘ 积于弱 也’ 下本有 ‘为 直者 积于曲 也,
一 句。

计 谋之 用,
公不 如私,
私不 如结,
结而 无隙 者也;
正不 如奇,
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
与之言私 。……无以人之近所不欲 ,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
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
第 367 页

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陶宏景曰:“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事同机
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曰奇,流而不止
者也。

陶宏景曰:“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
道 可全 。

俞棚曰:“‘近’字衍文。”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
命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故先王之道阴,言之有曰:
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
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

陶宏景曰:“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
俞秘曰:“‘而能,二字,衍文也。”

决 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 ,用其善福,恶其有患害,至于诱也,
终无惑 。

陶宏景曰:“有疑然后决,故曰必托于疑者。
俞批曰:“此言天下祸福之来,皆先有以诱之,能终不为其惑,乃
第 368 页

以育决矣。”陶宏景曰:“善于决疑者,必诱得其情,乃能断其可否
也。

圣人所以能成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
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阳励于一言,阴
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徵而施之⑨。于是度以往事,
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
者,可,则为决之 ;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
勤苦,然而不得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
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
成败,难为者 。故先王乃用著龟者以自决也

陶宏景曰: 圣人言变通、穷物理,凡所决事,期于必成。事成理著
者,以阳德决之;奸 祸微者,以蔽匿决之多循常守固者,以平素决
之。

陶宏景曰:“励,勉也。阳为君道,故所言必励于一;一,无为也。
阴为臣道,故所言必励于二,二,有为也。君道无为,故以平素为
主,臣道有为,故以枢机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枢机也,四
者其所施,为必精徽而契妙,然后事行而理不难。”
陶宏景曰:“危曰商也。事高而名关者,则为决之。”
陶宏景曰:“治乱以之正,成败以之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枢机
之发,荣辱之主,故曰难为 ”

陶宏景曰:“夫以先王之圣智,无所不通,犹用龟 以自决,况自斯
己下,而可以专己自信,不博谋于通识者哉 ”
第 369 页

符 言 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
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多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

陶宏景曰:“发言必验,有若符契。故曰符言。”

用赏贵信,用罚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
不见闻者,莫不闇化矣

俞樾曰 :“作‘用赏 贵信,用罚贵 必,邢赏信 必,验于耳目 之所见


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闇化矣,。《管子 九守篇》作‘用赏贵诚,
用刑者贵必,刑赏 信必,于耳目之所见;  则其 所不见,莫不闇化
矣,
。是 其 证 也。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
君与之罚。……因之循理,固能久长 。

秦 恩复 曰:
“一 本作 ‘ 故’ ,
《 邓析 子 》亦 作 ‘ 故’ 。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
故 曰:名 当
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第 370 页

曾 俞 描 曰:
“‘实安,
当作‘按实’。
‘循名而为,
按实而定,
,相对成
文。
《管子 九守篇》作‘按实而定名’,是其证。”
陶宏景曰:“名实不亏,则情在其中。”

《鬼谷子》卷下 (节选)

本经阴符七篇①

实意篇

实意者,气之虑也③。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
荣③,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
间④。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⑤。

①陶宏景曰:“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
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秦恩复曰:“自‘本经,以下,一本题作‘外篇,。”
编者按:作为《鬼谷子》卷下的“外篇”,除了《本经阴符七篇》,
尚有《持枢》、《中经》二篇。本经七篇依次为:《盛神篇》、《养
志篇》、《实意篇》、《分威篇》、《散势篇》、《转园篇》和《损
兑(益)篇》。
② 陶 宏 景 曰:
“意实则气平,
气平则虑审,
故 曰:
‘实意者,
气之虑’。

③荣 ,兴盛 、繁荣。
④陶宏景曰:“智不可乱,故能成其计谋;功不可间,故能宁其邦国。”
间,断也。
⑤秦恩复曰:“多得则凝’一本作 得则宁凝,
。”
第 371 页

计谋 者,
存之枢 机。
虑不会 则所不 审矣⑥,
侯 之不得 ⑦,
计谋
失矣,则意无所信⑧,虑而无实⑨。

⑥会,合也。审,详尽,明悉。
⑦侯,随时变化的情状。
⑧信 ,实而无虚。
⑨据陶宏景注本,“虑而无实”句后当有“必在心术始也”一句 陶宏
景曰:“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故曰必在心术始
也。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
能内听、反视、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
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
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至而行。是谓道知 以通神明,应
于无方,而神宿央 。

⑩陶宏景曰:“可以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志虚定,太虚至,神明千万
往来,
归于己也。

肉宏景曰:“道,无思也,无为也,然则道知者,岂用知而知哉,以
其无知,故能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来舍。

转 圆 篇

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
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义类,说
第 372 页

义无穷 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
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

陶宏景曰:“言圣智之不穷,若转园之无止。”
陶宏景曰:“圣心若镜,物感斯应,故不测之智,心术之要可通也。”
据俞樾:“变论万义”之“义”字,衍文也。“变”,当为“辩”,
今文“辩”皆作“徧”,是“变”“辩”“徧”古字通用。此云变论
万类,即徧论万类也。
陶宏景曰:“此所谓圆、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谬,故圣人
法转圆之思,以求顺通合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
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之道,先知
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

陶宏景曰:“圣人 …体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转园而从
其方,
弃凶而从 吉方,
谓 存亡之所在 也。

圆 者 ,所以 合语 ;方 者 ,所以 错事 ,转 化者 ,所 以观 计谋 ,
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 皆 见其 会, 乃 为要 结 ,以 接其 说

陶宏景曰:“圆者,通变不穷,故能合彼此之语;方者,方位斯定,
故可错有为之事多转化者,改祸为福,故可观计谋之得失,接物者,
顺通人情,故可以观进退之意,是非之事也。”
陶宏景曰:“谓上四者,必见会之变,然后总其纲要而结之,则情伪
之说可接引而尽矣。”
第 373 页

损兑(益)篇

损兑(益)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
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

陶 宏 景 曰:
“‘ 兑 ’ 者 ,
谓心眼察理也,
‘损’者,
谓减损他虑,
专以
心察也。”俞樾曰 :“其说迂曲 ,殆不可从。据下文曰 :‘益之损
之,皆为之辞 疑此文亦当作损益。”
陶宏景曰:“夫圣人者,勤于求贤,密于任使,故端拱无为,以待有
德之士,有德之士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辞也,又明试以功,
故曰合于事也。

兑( 益 )者 ,知 之 也 ,损 者 ,行 之 也 。损之说之物 ,有不可
者,圣人不为辞也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
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
自然之道以为实。
损之益之,皆为之辞。……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
转园石于万仞之谿

俞批 曰:“ 知贵于 博, 为学日 益之事 ,故日 益者, 知之 也,行 贵于


约,为道日损之事,故日损者,行之也。”
陶宏景日:“言减损之说,及其所说之物,理有不可,圣人不生辞以
论。

陶宏景日:“智者……不以已能言而弃人之言,既有众言,故辞当而
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岂复乱哉。,
秦恩复日:“一本作‘壑,。”
第 374 页

中 经 篇

中经谓振穷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执穷者,不忘恩
也 。能言者,俦善博惠 ;施德者 ,依道而救拘执者 ,养使小
人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
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
语,摄心守义 《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
《中经》

陶 宏景 曰 : “谓 由 中经 外 ,发 于 心 本 ,以 弥缝 于 物者 也 ,故曰 中
经。

陶宏景曰:“振,起也,趋,向也。物有穷急,当振起而向护之,乃
其施之,必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若能救彼拘执,则穷者怀终不忘
恩也。

陶宏景曰:“俦,类也。谓能言之士,解纷救难,虽不失善人之类,
而能博行恩惠也。

陶宏景曰:“言小人在拘执,而能救养之,则小人可得而使也。”
陶宏景曰:“此总其目,下别序之。”
陶宏景曰:“此总言《本经》《持枢》、《中经》之养言。《本经》
纪事,但纪道数而已,至于权变之要,乃在《中经》《持枢》也。”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主也 可以影响形容象
貌 而 得 之也 ,有 守 之 人 ,… … 不 可 象貌 而 得 也 ……闻声和
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挠,故商、角不二,徵,羽不相配,
第 375 页

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 ……解仇斗郄 希 ) ,谓解 赢


雷)微之仇 ,斗郄者,斗强也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
言,使有余恩也 ;
”… … 却 语 者 ,
察伺短也,
故多 ,
必有数短之
处,识其短验之 ,动以忌讳,示以时禁,然后结以安其心,收
语盖藏而却之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
验之 ,惊以奇语,人系其心于己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
探心在内,以合也 ,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
随也 。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 。非 贤 智 ,不
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 ,诚以其可以
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俞樾曰:
“‘爻’乃‘交’字之误。
‘文’读曰‘狡’,
‘为’读曰‘伪’,
并古通用字也。

俞樾曰:“此言狡伪之主 ,其中无守,故可以象貌得之 ;若有守之
人,不可象貌而得也。”
陶宏景曰:“商金,角木、徵火、羽水,遂相尅食,性气不同,故不
相配合也,宫则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失,故为四声主也。
郄,同郤、却,空隙也。
羸,弱、瘦也。
陶宏景曰:“辩说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故羸徵为
仇,从而解之;强者为郄,从而斗之也。”
陶宏景曰:“系,属也。谓已令去而欲缀其所属之言,令后思而同
也。

据秦恩复校本,“多”字前当有“言”字。
陶宏景曰:“言却语之道,必察伺彼短也;言多不能无短,既察知其
短,必记识之,以取验之相也。”
陶宏景曰:“既有其短,则以忌讳动之,时禁示之,其人因以怀惧。
其人怀惧,必有求服之情,然后结以诚心,以安其惧心, …则其人
第 376 页

之恩威固以深矣 

俞樾曰:“伎术之人,声远闻,故为称远方以验之。”
陶宏景曰:“又以奇怪从而惊动之,如此则彼人心系于己也。”
据秦恩复校本,“也”字前当有“之”字。
陶宏景曰:“义,宜也。宜探其内心,随其人所宜,遂人所欲以合之
也,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心既深,故能从外制内,内由我
制,则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属,莫不由随之也。”
陶宏景曰:“小人以探心之术,来比君子,必以左道用权, …家破
国夺,不亦宜乎 ”

陶宏景曰:“道,谓中经之道也。”

《战国策》① ( 节 选 )

①选自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三十三卷本,参照南宋姚宏的续注本和
鲍彪的新注本,以及元吴师道对鲍本的补正校释。

秦策 司马错与张仪
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①。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
“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①司马错, 秦人。
第 377 页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塞 辕、缑氏之口,当屯
留之道,魏绝南阳③,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
郊④,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国籍⑥,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世也。
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
地不足以得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
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世远矣。”

②姚宏曰:“三川,宜阳也。”
③鲍彪曰:“秦使之绝。”
④姚宏曰:“二周、东周、西周也。”
鲍彪曰:“平王东迁之后所谓西周者,丰镐也;东周者,东都也。
威烈王以后,所谓西周者,河南也多东周者,洛阳也。
⑥鲍彪曰:“土地之图,人民金毅之籍。”

秦策二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珍谓楚王曰①:“王不如以地东解
于齐,西讲于秦②。”

①姚宏曰:“陈轸,夏人,仕齐亦仕楚也。”《史记 张仪列传》云: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具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居秦
期年 ,秦惠王终相张仪 ,而陈珍奔楚。楚未之重也 ,而使陈轸使于
秦。”楚王,据鲍彪本,指楚怀王。
②吴师道曰:“‘讲,当从‘妍,读。
第 378 页

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③,寡人与子故
也④,寡人不佞 宁)⑤,不能亲国事也⑥,故子弃寡人事楚
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 ,
子独不可以忠
为子主计⑧,以其余为寡人乎 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
者乎⑨?楚王甚爱之⑩,病,故使人问之 ,
曰 ‘诚病乎?

亦思乎 ?’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
今轸将为王吴吟 。
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
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庚虫多人者,甘饵也。今
两虎净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
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
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
覆逆者 ,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
而听过,
能有国者寡也。
故曰 ‘计有一二者难悖也 听无失
本未者难惑。
’”

姚宏 曰: “ 轸 先 仕 于 秦 ,
故言秦人也。

姚宏曰, 故, 。”
佞,有才能。
姚宏曰:“ 亲 ,犹 知 也 。”
姚宏曰:“ 便 ,利 也 。”
鲍彪曰:“ 主 ,怀 王 。”
姚宏曰:“ 游 ,仕 也 。”
鲍彪曰:“ 楚 先 王 。

鲍彪曰:“ 楚 王 使 问 。

鲍彪曰:“ 使 者 还 ,主 问 之 。”
姚宏曰: “思,思吴乎?”
姚宏曰: “吟,歌吟也。”
第 379 页

鲍彪曰:“言不忘秦。”
姚宏曰:“管,姓也。说,言也。”
鲍彪曰:“能计善听,知二国之覆逆。”
吴 师 道 曰:
“ 覆 ,谓 反 覆;
逆 ,谓 逆 料 。
‘覆,
即 下 文 ‘ 一 二 ’;
‘逆’
即下文‘本末’。”
“一二”,言反覆之计也。

齐策三 楚王死

楚王死①,太子在齐质②。苏秦谓薛公③曰:“君何不留楚太
子,以市其下东国④。”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 中立王,
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
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
将与三国共立之⑤。’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① 宏姚 曰: 怀王也。为张仪所欺,西与秦昭王会武关,秦胁与归,而
死 于 秦 也。

②鲍彪曰:“楚二十九年,使太子质于齐,名横,是谓倾襄王。按
《史》,楚三十年,怀王入秦,秦留之,明年倾襄王立,立三年怀王
乃死。与此驳。”
③姚宏曰:“薛公,田婴也,田文之父
鲍彪曰:“田文”。
④姚宏曰:“市,犹求也。下东国,楚东邑,近齐也。”
鲍彪曰:“盖楚国之东,其地近齐,楚地高而此下。”
⑤鲍彪曰:“齐尝与秦、韩、魏败楚,三国谓此。重立。
第 380 页

苏秦之事⑥,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 入下东国;可以益割
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逐太子;可以忠太
子使之 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
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

鲍彪曰:“此著书者叙说。”
上述十种“可以”之情,下文将一一叙说。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
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⑧,则楚之计变,变
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
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⑨,则君无
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⑩。

速也 。
鲍彪曰:“得,犹与也。齐求地而楚与之,为得成。”
鲍彪曰:
“‘ 之’下有‘故曰可以 请行也,
七字 。
……此类 亦著书者叙
说。

谓楚王曰 “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
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
己 。”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
亟入地”也。

鲍彪本以为怀王,则上言已死,以为倾襄,则倾襄即太子也,以为新
立王,则倾襄外无他王。未样。
鲍彪曰:“倍,多于前 ”
第 381 页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
告太子其故 ,使太子谒之君 ,以忠太子 ,
使楚王闻之,
可以
盖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当系苏秦答薛公之语。谓苏秦请薛公告太子以楚献地之故。
谒,白也,告也,陈述也。鲍彪曰:“君,薛公也。使太子白以欲割
地。

姚宏曰:“谓太子倍割楚以许齐 …齐得割则归太子,故曰‘以忠太
子’。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
其地 。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 ,
齐 必 奉 太 子 。”太 子 曰:
“善”。倍楚之割而延齐 。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
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 入地”也。

姚宏曰:“割地与齐,使留太子,齐嫌其少也。”
姚宏曰:“资,与。”
姚宏曰:“延,犹饶也,及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 ,挟太子也 。今已得地


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 。故臣能去太子 。 太 子 去 , 齐 无
辞,必不倍于王也 。王因驰强齐而为交 ,齐辞 ,必听王。然
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 ”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
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 去”也。

鲍彪本无“敢”字。
第 382 页

姚宏曰:“权,重。”谓太子重于王也。
去,离也。谓能使太子离齐国也。
姚宏曰:“齐无立太子辞,必不信求地于王也。”
鲍彪曰:“驰,亟往
姚宏曰:“一作‘而为交于齐,齐辞’。”
雠 
同仇,指太子也。
鲍彪曰:“因苏子交齐。”

谓太子曰:“夫 ,制)楚者王也 ,以空名市者太子


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
楚 交 成,
太 子 必 危 矣。
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 故 曰:
“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同制。约束。
姚宏曰:“ 齐未必信太子言也, 而楚便父地,故曰楚功 见。”鲍彪
曰:
“ 功 ,谓 入 地 。”
太子迅速离开齐国。

苏秦使人谓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
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
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 也。

鲍彪曰:“可”下有“以”字。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
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
第 383 页

秦也。 今人恶苏秦 于薛公,以 其为齐薄而为 楚厚也。愿 王之知


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故 曰 : “可
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姚宏曰:“武贞,楚邑。”
鲍彪曰:“封以美名,非邑。”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 “君之所以重子天下者,必能得天下
之士而有齐权也 。今苏秦天下之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
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
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仇
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
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

姚宏曰:“景,姓,鲤,名也。楚怀王相也。”
姚宏曰:“言薛公所见重子天下者,能得天下士之心,故有齐国权势
也。

据鲍彪本,全篇所言“苏秦”均应作“苏子”,非“代”则“厉”.
因此时苏秦已死二十年矣。未详。

楚策三 张仪之楚贫

张仪之楚,贫①。舍人怒而归②。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
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③。”当是之时,南后,郑裦贵
第 384 页

于楚④。

①据鲍彪本:仪初至楚,王未之重,故贫。
②舍人,谓张仪舍人冯喜。鲍彪曰:“‘而,下有‘欲,字。”
③据鲍彪本,“待”宇之前无“子”字。
④据鲍彪本,南后、怀王后。郑 ,美人。旋同袖。周紫芝《楚辞说》
云:“郑国之女多美而善舞。楚怀王幸姬郑袖,当是善舞,故名。袖
者,所以舞也。”

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
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
“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⑤,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
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
墨黑⑥,立于衡间,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
僻陋之国 也,未尝见中 国之女如此美也 。寡人之独何 为不好色
也?”乃资之以珠玉。

⑤鲍彪曰:“玑,珠不园者。”
⑥ 姚 宏 曰“
: 别 本 作 ‘ 黛 黑 ,。
”鲍 彪 曰:
“黑言其 发。
”吴 师 道 曰
“墨,别本作黛,画眉墨也。”

南后,郑褏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
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袜( 除末)⑦。”郑
亦以金五百斤。

⑦刍袜,饲养牛马的草料。
第 385 页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⑧,未知见曰也,愿王踢之
筋。”王曰:“诺”。乃筋之。张子中饮⑨,再拜而倩曰:“非
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筋之⑩。”王曰:“诺”。 召
南后、郑褏而筋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
曰:
“ 何 也 ?”曰:
“ 仪 行 天 下 偏 矣 ,未 尝 见 人 如 此 其 美 也 。而
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 。吾固以为天下莫
若是两人也。”

⑧ 鲍 彪 曰:
“‘关闭’作‘闭关,
。”
⑨中饮,谓饮酒半醉半醒也。
⑩鲍彪曰:“便,所安者。习,所呢者。”便习,犹便嬖也。
释,释放 ,放置。谓作罢之意也。

附 :所 引 注释 本 书 目

《鬼谷子》(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 鬼谷子》
《战国策》 (汉刘向集录)
《战国策》(南宋姚宏续注本)
《战国策》(鲍彪新注本及元吴师道补正校释)
第 386 页

吕不韦(? 前 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
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
赵都邯郸遇见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
楚),认为“奇货可居”,遂游说华阳夫人,立为太子。
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封
“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继位(十三岁),吕
氏继任相国,号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县)
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吕又利用燕、赵矛盾,取得燕
所献河间(今河南献县东南)十城作为封邑。执政时攻取
周、赵、魏的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门下有宾客
三千,家憧万人。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前
年),出居封地河南,不久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时,曾令其宾客“人人著所闻”,
在秦王政八年(前 年)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全书
共分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
篇,二十余万字,号称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据说
书成之日,曾“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
第 387 页

一字者予千金”。该书注释家高诱(东汉涿郡人)认为这
不是当时人做不到,而是因为害怕吕不韦的权势。该书内
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收名、法、墨、农及阴阳诸家
言,为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它汇合先秦各派学说,
目的是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大圆”、
“大矩”,即思想的工具和标准。
在这部由许多人集体编写的著作中,总结了当时人们
的思维认识成果,并保存了不少先秦名辩思想资料,表达
了他们对逻辑问题的一些观点。这里全文收录或节录的
《察今》、《正名》、《离谓》、《淫辞》、《疑似》、
《察传》、《别类》诸篇以及其他各篇材料,基本上反
映了《吕氏春秋》逻辑思想的面貌。如《正名》、《离
谓》和《淫辞》等篇,初步探索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并
由 此揭 露了 某些 诡辩 和思 维的 错误 。 察今》、
_《疑
似》、《察传》和《别类》诸篇,总结出一些颇有价值的
思维方法。这都是中国逻辑史的重要内容。
原文据中华书局出版《诸子集成》(第六册, 年
重印)高诱注本和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本( 年文
学古籍刊行社出版)。原文篇名在正文后,今移前。各篇
排列顺序照原书。
第 388 页

尊 师 (节录)

退想虑,求所谓①;时拂说,以论道②;不荀辨,必中法⑧。

①李宝崔曰:“退而思虑,求师所言之道。”
②“时”,适时。“辨”通“辩”。“以论道”,高诱注:“辨别道之
义理”。
⑧意为,不为辩论而辩论,辩论一定要遵守法规。

诬 徒 (节录)

故不能学者,……问事则前后相悖①,以章则有异心⑧,以简
则有相反③,
离 则不能合④,
合则弗能离,
事至则 不能受⑤,
此不
能学者之患也⑥。

①“间事”,做事。“前后相悖”,前后矛盾。
②高诱注: 犹义也。”许维遹云:“《文心雕龙 章句 》篇谓 ,
‘积句而成章,章总一义,,与注相会。”“以章则有异心”,做文
章有歧义。
③“ 简 ”,简 策 。许 维 遹 引 旧 校 云 “
: ‘ 简 ,一 作 ‘ 文 ,。”
“以简则有
相反”也是指做文章自相矛盾。
④ 《 大 乐 》 篇 云:
“ 离 则 复 合 。”高 诱 注 “
: ‘ 离 ,,散 。‘ 合 ’ ,会 。”
“离”指事物各方面分散、对立的一面。“合”指事物各方面会聚、
第 389 页

统一 的一面。
⑤ 高 诱 注:
“ ‘ 受 ,犹 ‘ 成 ,也 。”
⑥高诱注:“‘患’,害也。”

怀 宠 (节录)

凡君子之说也,非苟辨也①。士之议也,非荀语也。必中理
然后说,必当义然后议。故说义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士民黔首
益行义矣。
义理之道彰②,
则暴虐奸诈侵夺之术息也③。
暴虐奸诈
之与义理,反也,其势不俱胜,不两立。

①“辨”通“辩”。
②高诱注:“‘彰’,明。”
③高诱注:“‘息’,灭。”

去 尤 (节录)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①。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
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向
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
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②,
抇其谷而得其斧③。他日,复见其邻之子④,动作态度无似窃斧
第 390 页

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①“尤”,通“囿” 音右),见识不广,引申为局限、拘泥、
为偏见所蒙蔽。
②“俄而”二字据《列子 说符》篇补,不久。
③“抇” ,音胡( ),掘。“谷”,水沟。
④“复”,又,再。

听 言 (节录)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今人曰:“某氏多贷,其室培湿①,守狗死,其势可穴也②”。
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库③,其守具寡,可袭而篡
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①“其室培湿”有两解。一为其室后墙地势低下,一为其室后墙湿而易
凿(见许维遹集释)。
②“可穴”,可凿洞穴。
③“ 库 (
” 卑,又读 比 ) ,低矮 。

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
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①,公孙
龙之说燕昭王以偃兵及应空洛之遇也②,孔穿之议公孙龙③,翟剪
之难惠子之法④。此四士者之议,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⑤。
第 391 页

①“解在 …”约略相当于《墨经》的“说在 … ”,
这里是举出例证
以说明前面论题。白圭之非惠子,事见《不屈》篇。
②见《应言》及《淫辞》篇。“空洛”毕玩认为是“空雒”之误。
③见《淫辞》篇。
④见《淫辞》篇。
⑤许维遹云:“独论犹熟论也。”

察 今 (节录)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
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
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②。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③,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
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口惽之命不愉④,若
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⑥。天下之学者,
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⑥,务以相毁, 以胜为故。先王之法,
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
法其所以为法。

①孙锵鸣曰:“东夏与古今对文,犹言夷夏也。东方曰夷,故夷亦可言
东。命,名也,亦言也。”
②旧校云:“言一作世。”
③孙锵鸣曰:“命,名也。谓古之名物与今之言不同。”
④吴汝纶曰:“ 惽 读若《庄子》‘为其吻合,之‘吻’,‘愉,读为
第 392 页

‘ 渝 ,。”
⑤《墨子 经上》:“诽,明恶也。”“诽”是批评别人错误。
⑥许维 遹本断句 作:“天 下之学者 多辩,言 利辞倒, 不求其实 。”亦
通。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
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
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⑦,知所
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
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 音峦)
肉 ⑧,
而知 一 镬
( 音获)之味⑨,一鼎之调。

⑦毕沅曰:“《意林》无益字。”许维遹曰:“《吕览纂》亦无益字。”
应据 删。
⑧“脔”,切成块的肉。
⑨“镬”,指无足的鼎,相当于锅。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
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
变,向之寿民①,今为疡( 音伤)子矣②。故凡举事必循法
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③。

①“向”,以前。
②“疡”,未成年而死。
③“过”,错误。“务”,事情。
第 393 页

知 接 (节录)

人之目以照见之也①,
以瞑则与不见同②。
……旗者目无由接
也③,无由接而言见,慌。智亦然。……其所能接,所不能接,
异。
智者其所能接远也④,
愚者其所能接近也⑤。
所能接近而告之
以远化⑥,
奚由相得 ?
无由相得,
说者虽工⑦,
不能喻矣⑧。
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无由接
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
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由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
不闻危君⑨。

①“照”,光照,此处指人的眼睛能见物的能力。
② 溟”( ,又读 ),眼睛昏暗。
③ “接” ,指人的 感官和 外物接 触从而 取得认 识的能 力 。《 墨子 经
上》:“知,接也。”《经说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
若 见 。” 者目无由接也”,眼睛昏暗的人无法用眼睛察知外
物。
④高诱注:“智者达于明,见未萌之前,故曰接远。”
⑤高诱注:“愚者蔽于明,祸至而不知,故曰接近。”
⑥“远”与“近”相对为文,意为“能接近而告之以能接远”,“化”
疑衍文或“也”字之误。许维遹本“化”字属下读。
⑦“工”,巧妙。“说者虽工”,说的虽巧。
⑧ “喻” ,明也。
⑨高诱注:“言人君自知不智,则求贤而任之,故不闻亡国危君也。”
第 394 页

察 微 (节录)

使怡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 ,
若白 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
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
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
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①。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
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②。

①指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其弟管叔、蔡叔不满,朕合东夷八国反叛的
事情。
②高诱注:“过,失也。”

正 名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说也①。说淫则可不可,
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
不肖者之充而已矣②;足以喻治之所悖③,乱之所由起而已矣;
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凡乱者,刑名不当也④。
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其患在乎所谓
贤从不肖也,所为善从邪辟⑤,所谓可从悖逆也。是刑名异充⑥,
第 395 页

而声实异谓也⑦。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
奚待也?齐 洛王是以知说士⑧, 而不知所谓士也。 故尹文问其
故,而王无以应。此公玉丹之所以见信,而卓齿之所以见任也。
任卓齿而信公玉丹,岂非以自仇邪⑨?

①“淫说”,夸大失实的说辞。
②高诱注:“‘充’,亦实也。”
③高诱注:“‘喻’,明。‘悖’,惑。”
④“刑”通“形”。
⑤ 王 念 孙曰:
“‘ 为 ’ 与 ‘ 谓 ’ 同义。

⑥“声实”即名实。
⑧梁玉绳曰:“湣王,齐田常七世孙,宣王之子也。”“说”同“悦”。
⑨公玉丹、卓齿,皆齐湣王臣。齐洛王信任此二臣,后为其所杀,自食
其果。

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愿闻何谓士?”
王未有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
君乡则梯,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
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
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
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
尹文曰:“使若人于庙朝中①,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
乎?”
王曰 :“否。 大夫见侮 而不斗, 则是辱也 。辱则寡 人弗以
第 396 页

臣矣 。”
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
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未失其所以为士一②,而王不以为臣,
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③ ?
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
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而恶民之难治,可乎
王曰:“不可。”
尹文曰:“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
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
未至然乎④!”
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⑤。请言其说。王之令曰:‘杀人
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
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谓之辱者,非
此之谓也。以为臣不以为臣者,罪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
齐王无以应。
论皆若 此,
故国 残身危,
走而之谷⑥,
如卫⑦。
齐湣王 周室之
孟侯也⑧,太公之所议老也,桓公尝以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审
也⑨。

① 旧 校 云:
“‘ 庙 ’ 一 作 ‘ 广 ’ 。

②“未决其所以为士一”下旧衍“而王以为臣,失其所以为士一”十二
字,据陈昌齐、俞秘删。
③陶鸿庆曰:“‘乃士乎’本作‘乃非士乎,,乃反洁之辞,《公孙龙
子 迹府》篇载此文,正作‘乃非士乎’”。
④意为:“我看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吧 ”
第 397 页

⑤“说”是论证。《小取》:“以说出故”。
⑥ 谷”,齐国地名。
⑦“如卫”,到卫国去。
⑧俞描曰:“‘洛王’二字衍文也。”“孟”是“长”的意思。
⑨意为:这是由于管仲对名实问题辩察得清楚。

审 分 (节录)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
也 。
今有人于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
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①,牛马必扰乱矣。百官众有司也,万
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夫
说以智通②,
而实以过悗③;
誉以高贤,
而充以卑下④;
赞以洁白,
而随 以污德⑤;
任以 公法⑥,
而处 以贪枉 ⑦;
用 以勇敢,
而座 以罢
怯⑧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
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
此生矣。白之顾益黑⑨,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
在于正名。

① 有司”指官吏。下文“百官众有司也”。
②“说以智通”,说成智慧通达。
第 398 页

③毕沅曰: “旧校云,
‘过’一作‘遇’。 王念孙日:“作‘遇’者是
也。‘遇’即‘愚’之假借”,“‘悗’训为‘惑’。”“实以愚悗”,
即实际上是愚蠢迷惑。
④“誉”指名,“充”指实。
⑤意为:称赞为洁白无瑕,而跟随的是污秽的德行。
⑥“任以公法”,标榜为公正廉明。
⑦“处以贪枉”,实际是贪脏枉法。
⑧意为,空用勇敢之名,而充塞以卑怯之实。
⑨高诱注:“‘顾,,反。”

言者以喻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
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资不肖
不分。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②。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惑,
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③。亡国之
主,不自以为惑,故与禁封幽厉皆也④。然有亡者国⑤,无二道
矣。

①《精谕》篇云:“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陶鸿庆曰:“谓犹意也。
知育之谓者,听言而知其意也。《列子 说符》篇载此文,张(湛)
注云,谓者所以发言之旨趣,斯为得之。”又曰:“下文云,言者谓
之属也。与《离谓》篇‘辞者意之表也,义同。”孙锵鸣《离谓》篇
注曰:“意者即上篇(按即《精谕》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
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据此可知,“离谓”
即“言意相离”的意思。这是揭露一种诡辩的手法,即只抓住言辞的
第 399 页

表面,而“离”开其所“谓”的本意。
②“惑”,疑惑。
③许维遹集释本把上句“故惑”二字属下读,全句作:“故惑惑之中有
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
④“桀 ”,夏桀。“ 封”,殷封王 。“幽”,周 幽王。“厉” ,周厉
王。均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皆”,古“偕”字。“偕 即同
(依
许维 遹说)。
⑤许维遹云:“‘者’与‘诸’字古通。《广雅 释 言 》:‘ 诸 ,之 也 ,

‘然有亡者国’,
犹云然有亡之国。

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
书,邓析倚之①。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辨
也②。可不可无辨,而以赏罚。其罚愈疾,其乱愈疾。此为国之
禁也。故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诈伪之民,先王之
所诛也。理也者,是非之宗也③。

①王启湘云:
“‘县’古‘悬,
字。‘县书’盖今匿名揭帖之类。
‘致书’盖
今送匿名信之类。‘倚书’盖夹杂他物中而致送之。”
② “辨” ,分别。
③ 高 诱 注“
: 宗 ,本 也 。”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
孺挎。民之献衣孺挎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
乱,民口讙禅 。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②。民心乃服,是
非乃定,法律乃行。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诛邓析之类。
此所以欲治而愈乱也。
第 400 页

①“灌洋”,即喧哗,大声喊叫。
②此事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左传》(定公九年)云:“郑胭 杀邓析
而 用其 竹 刑 。” 张 湛 注《 列 子 》云 : “子产 卒 后 二十 年 而 邓析 死
也 ”

齐 有 事 人 者,
所 事 有 难 而 弗 死 也。
遇 故 人 于 途。
故 人 曰:
“固
不死乎?”对曰:“然。凡事人,以为利也。死不利,故不死。”
故人曰:“子尚可以见人乎①?”对曰:“子以死为顾可以见人
乎②?”是者数传,不死于其君长,大不义也。其辞犹不可服,
辞之不足以断事也明矣。夫辞者意之表也③。鉴其表而弃其意④,
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
不可知,其与桥言无择⑤。

①这句意思是说:“你还有脸见人吗?”这里“见人”指道德意义。
②这 句意 思是 说: “你 以为 死了 反而 可以 看见 人吗 ?” “顾 ”是 “反
而”。这里“见人”指生理意义。
③《小取》说:“以辞抒意”。此句是说言辞为意思(判断)的表达。
④这句意思是根据言辞的外表而抛弃它的本意。
⑤高诱注:“桥,决也。择犹异。”“决”即违反,扭转。“桥言”指
曲折难晓的言辞。

齐人有淳于 ( 音坤)
者①,
以纵说魏王②,
魏王辩之③。
约车十乘,将使之荆。辞而行,有以横说魏王④。魏王乃止其行。
失纵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辩不若无辩。
周鼎著倕而龁  音何)其指⑤,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

①“淳于宪”,战国时齐国学者 。以博学著称。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
第 401 页

者,被任为大夫。后到魏国,魏惠王拟任为卿相,后辞
②“纵”指合纵(联合关东六国以抗秦)的政治主张。
③“辩”,辩达。
④“横”指连横(联合秦国以反对他国)的政治主张。
⑤高诱注:“倕,尧之巧工也。以巧闻天下。周家铸鼎,著倕于鼎,使
自 其指,明不当大巧为也。一说周铸鼎象百物,技巧绝殊,假令倕
见之,则自衔齧其指,不能复为,故言大巧之不可为也。”

淫 辞 (节录)

非辞无以相期①。
从辞则乱②。
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必。
心之谓
也④。言不欺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
无以参之⑤,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⑥,
不祥莫大焉。

①《说文》:“期,会也。”此句意为:没有言辞人们无法互相交际。
⑧陶鸿庆曰:“从当为徒,以形似而误(按从繁体为從)。徒,空也,
即下文所谓欺心之官也。”
⑧陈昌齐、陶鸿庆认为“乱辞”的“乱”字是衍文。
④“心之谓也”依上下文意当为必言者(或辞者),心之谓也”(《精
谕》篇曾谓 “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 ,“言者谓之属也”)。意思
是,言辞是把心里的意思(判断)表达出来。
⑧“参” 检验。《荀子 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⑥“诡”,违反。
第 402 页

不 屈 (节录)

察士以为得道则未也。虽然,其应物也①,辞难穷矣②。辞难
穷,其为祸福犹未可知。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察而以
饰非惑愚,则察为祸矣。

①“应”,对待。
②“辞难穷”,说个没完。《庄子 天下》篇说惠施“遍为万物说,说
而不休,多而无己”,与此意同。

疑 似 (节录)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①。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
言而似通者②。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
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①“吴干”,吴国宝剑干将。
②“博闻”,见闻广博。“辩言”,言辞辩达。“通者”,通达事理的
人。
第 403 页

察 传① ( 节 录 )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②,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攫③,
攫似 母猴④ ,母猴似 人,人 之与狗 则远矣 。此愚者 之所以 大过
也⑤。

①“察” ,审察。“传” ,传闻。


② 王 念 孙“得 疑 当 作 传 。

③“攫” 音觉 猿猴一类动物,《广韵》:“攫,大猿也。”
④“母猴”,又叫沐猴,狝猴,比狸稍小。
⑤“过”,犯错误。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①。齐桓公闻管
子于鲍叔②,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 ,
审之也,
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豁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⑤,不审也,故
国亡身死也。

①“而”,假设连词,等于“如果”。“审”,审察。
②“管子” ,即管仲。“鲍叔” ,即鲍叔牙 。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推
荐,任命管仲为相,使齐国成为当时诸侯中最富强的国家。
③“楚庄”,即楚庄王。他接受楚国大夫沈尹筮的推荐,任命隐居的孙
叔敖为相,成为一时霸主。
④吴国打败越国后 ,越王勾践贿赂伯豁(太宰 ,官名。豁音 ,即 伯
,春秋时吴国人),要他劝说吴王接受越国求和的请求,吴王听了
第 404 页

伯 的话。后勾践发愤图强,灭了吴国。
伯”,名瑶。晋国荀首的后代(封于智,以邑为姓)。晋哀公时
权臣,和韩、赵、魏并称为晋国四大家。“赵襄子”,名无恤,晋卿
赵衰的后代,世袭为晋卿。“张武”,晋人,智伯家臣,他劝说智伯
纠合韩魏,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后赵襄子用计暗地联合韩魏,灭了智
伯。

凡闻言必熟论①,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乐正夔一足②,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③,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
律④,和五声⑤,以通八风⑥,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⑦。
舜曰:
‘夫乐,
天地之精也⑧,
得失之节也⑨。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
之本也⑩。
夔能和之,
以平天下⑧,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

①“熟”,深透。“论”,分析。
②“乐正”,乐官之长。“夔”( 音葵),人名。舜时掌管音乐的
官。这里“一足”被理解为生来就一只脚。
⑧“重黎”,人名,尧时掌管时令的官,后为舜臣。“草莽”,指民
间。
④“正六律”,制定六种音律(高低音)的标准。
⑤“和五声”,调和五种声音(宫、商、角、徵、羽)。
⑥“通八风”,统一各方风习。
⑦“欲益求人”,想再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
⑧“精”,精华。
⑨“节”,关键。
⑩许维 云:“‘乐’上‘和,字,当更增一‘和,字,文义乃顺。”依
许说,全句当作:“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意为只有圣
第 405 页

人才能做到和,和是音乐的根本。
⑧“平天下”,使天下安定。
象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①。是非之经②,不可不分。此圣
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③,以为所闻,则
得之矣④。

①“辞”,言词语句或判断,《墨子 小取》:“以辞抒意 “ 类 ”,
象 。
②“ 经”,界 限。
③“缘”,循着,顺着,根据。
④“为”,这里指审察。

别 类

知不知,
上架 ①。
过 者之患②,
不知而 自以为知。
物多 类然而
不然。故亡国谬民无已。
夫草有莘有藟 ,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荃不
杀 ④。
漆 淖 水 淖,
合 两 淖 则 为 赛 ⑥。
湿 之 则 为 干。
金柔锡柔,
合两
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⑥。或湿而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
推知也。
小方,
大 方之类也⑦。
小马,
大马之类 也⑧。
小智,
非大
智之类也⑨。
第 406 页

①意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最好的。
②“过”,过错,犯错误。“患”,祸患。
③“莘”,药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蕊 音磊),藤。
④“茧”,药草名。亦名 茹蓄,陆英,接骨草,灌木状草本。
⑤“赛”,音 或 。高诱注:“赛,强也。言水漆相得,则强
而坚也。

⑥“燔”( 音凡)焚烧。高诱注:“火炽金流,故为淖也。”
⑦小方跟大方是一类。
⑧小马跟大马是一类。
⑨“小智”,耍小聪明,弄小智术。“大智”,真正的智慧。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①。”人问其故,
对曰:“我固能治偏枯②,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③,则可以起死
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
者也。

①“起死人”,使死人复活。
②“固”,本来。“偏枯”,偏瘫,半身不遂。
③“倍”,加倍。“为”,治。

相剑者曰①:“白所以为坚也②。黄所以为韧也③。黄白杂,
则坚且韧④。良剑也。”
难者曰⑤:“白所以为不韧也⑥。黄所以为不坚也⑦。黄白
杂,则不坚且不韧也⑧。又柔则卷⑨,坚则折。剑折且卷,焉得为
利剑?”
剑之情未革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故有以
聪明听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说,则尧架无别矣。此忠臣
第 407 页

之 所患 也 ,贤 者 之所 以 废也 。

①“相 剑 者 ”
,管 鉴 别 剑 的 好 坏 的 人。
白色指青铜中含锡的成分。青铜中含锡成分高则坚硬。
③黄色指青铜中含铜的成分。铜柔韧。
④锡、铜含量适当,则既坚固又柔韧。
⑤“难者”,驳难的一方。
⑥含锡过多(也呈白色)则发脆,不柔韧。
⑦含铜过多(也呈黄色)则不坚固。
⑧铜锡比例不合适,就不坚固不柔韧。
⑨“卷”指剑卷刃。
⑩“革”, 变化。

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于祸则不然,小有
之不若其亡也①。射招者欲其中小也②,射兽者欲其中大也。物
固不必,安可推也③。

①“亡”同“无”。
②高诱注:“招,埻艺也。”埻( 音准)指箭靶的中心
③陶鸿庆曰:“‘物固不必,句绝。‘安,犹‘于是’也。‘安可推,者,
于是可推也。上文云,‘类固不必,可推知也,,文义与此相同。”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②:“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
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
“ 缘 子 之 言⑦,
则室不 也 木益枯则劲⑧,涂益干则轻⑨,以
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
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⑩,而不通乎大理也 。
第 408 页

册,中华书局 年重印)
②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文学古籍刊行社 年出
版。
③王启湘:《周秦名家三子校诊》,古籍出版社 年出
版。
第 409 页

①高诱注:“高阳,宋邑。因以为氏。应名也。或作高阳魋 音颓,
见《淮南子 人间训》),宋大夫也。”“室家”,房屋。
②“匠”,指木匠。
③“生”,这里指刚砍伐的木材,水分未干。
④“涂”,泥土。
⑤ “挠 ” 闹的阳平),弯曲。
⑥“败”, 毁坏。
⑦“缘”,按照,根据。
⑧“枯”,干。“劲”,坚固有力。
⑨泥土越干 越轻。
⑩“好小察”,擅长在小的方面审察得仔细。
“不通乎大理”,不懂得整体的大道理。

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①,至乎夕则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见
也②,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③。不知其说所以然而然。圣
人因而兴制④:不事心焉⑤。

①骥骜绿耳,快马名。
②“固”,本来。
③“数”,术数技艺,泛指人的能力。“及”,达到。
④“兴制”,规定制度,法式。
⑤“事”借为“恃”,“不事心”即“不恃心”,指不过分依靠心智。
《任数》篇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意与此同。

附:所引校注本书目

①《吕氏春秋》高诱注、毕沅新校正本(《诸子集成》第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