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5 年 6 月 第 39 卷 第 6 期

《金匮要略》中和性用药组方思维初探
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VOL. 39 NO .6 Jun. 2015

林志雄 1,2 徐光星 1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马来西亚大马中医药学院
摘要:[目的]探究《金匮要略》
“中和性”用药思维,并以“相反相成”作为应用法则来作出分析,以期更全面地掌握方剂配伍之法,从而拓宽思路,提
高临床疗效。[方法]从《金匮要略》第 6、
7、17 篇中撷选“相反相成”相关条文,并以“寒热并用”之“半夏泻心汤”“阴阳相济”之“肾气丸”
、 、“动静结
合”之 “表里双解”
“桂枝汤”、 之 “补泻兼施”之“薯蓣丸”
“厚扑七物汤”、 等 5 个代表处方,追本 溯源为 配伍用药作出具体说明。[结果]“中和
“中和性”
性”
的特点是“矛盾对立,混合统一”,
“相反”是矛盾对立,
“相成”是“混合统一”。在《金匮要略》处方之中,
“相反”
是在讲方剂之用,
“相成”是讲方剂
之效,所以综合“相反”与“相成”二者而言,即是“中和性”思维之所在。 [结论]通过“中和性”来统摄“相反相成”配伍法则,是《金匮要略》处方遣药
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中医学 “阴阳相合”理论的最好说明。掌握《金匮要略》 “相反相成”之“中和性“思维法则,不仅有助于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体
会发挥,而且也能提高医者临床水平。
关键词:金匮要略;中和性;相反相成; 配伍;寒热并用; 阴阳相济; 表里双解; 攻补兼施
中图分类号:R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509(2015)06-0494-05
DOI: 10.16466/j.issn1005-5509.2015.06.020
Discuss the“Balance”of Treatment in Jin Kui Yao Lve LIM Chee-hoong, Xu Guangxing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P.R.China
(310053)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balance”of treatment in Jin Kui Yao Lve,and the“antagonism and complementary”rule,to totally understand the
match of medicine and to provide good reference for clinics. [Method] From the 6, 7, 17 chapters of Jin Kui Yao Lve,choose sentence to be related to
“antagonism and complementary”and the “combination of cool and hot”of Ban Xia Xie Xin soup, “complementary of yin and yang”of Shen Qi pill,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bilization and immobilization”rule of Gui Zhi soup, “ treatment together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of Hou Pu Qi Wu soup,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ogether”of Shu Yu pill,to explain clearly the “balance”of treatment. [Result]Use “balance”command “antagonism and
complementary”in the math of medicine,is the big characteristic to choose medicine in Jin Kui Yao Lve,also is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theory“the
combination of yin and yang” . Understanding the rule “balance”of “antagonism and complementary”in Jin Kui Yao Lve,to help us to have the
comprehension about principle-method-recipe-medic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ovide good reference for clinic.[Conclusion]“Balance”is a
word of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His sense is" contradiction opposite,mixture unite”,“antagonism”is contradiction opposite;“complementary”is
“mixture unite” . in the match of medicine in Jin Kui Yao Lve, “antagonism”is the way to use medicine, “complementary”is the efficacy of the
medicine,so the uniting of“antagonism”andcomplementary”is the key of“balance” .
Key words: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neutrality; both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compatibility; complementary of yin and yang; treatment together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ogether

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中国最早论述杂 旨,利用性质功能相对的药物,组成一定的方剂,实现
病辨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书中载方 205 首(其中四方 解表与治里、
清热与散寒、
补虚与泻实、
温阳与滋阴的
只列方名而未载药味),以组方严谨、用药精当、配伍 综合调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聚合。”[4] 如此说来,针

有度而称著于世,而其中关于杂病的制方思维,最主 对阴阳气血不和、
虚实夹杂、寒热失调等复杂证候,采
要的一点就是“相反相成” ,就是指 用补泻兼施、
寒热同调、表里相解等方法扶正祛邪,皆
博 。所谓“相反相成”
在组方之时,选用性味或功用相反的药物组合以取 为“相反相成”
配伍法度之精神所在。据初步统计,在
之 效。 这种看似矛盾对立、却又能和谐统一的思路,即
[1]
《金匮要略》205 首方中,既相反又相成发挥治疗作用
是一种“中和性”的“阴阳配伍法”。 张氏认为:
“考古 [2]
的方子,计有 100 多首,占据全书 50%的比率。如此
窗 代方书,有关相反配伍的记载不少,但是论述最早的 说来,相反相成这种中和性的配伍法度,在《金匮要
还是《金匮要略》。”此外肖氏另以
“间者并行”替代 [3]
略》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反相成”的提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间者并行’在 以下就以此“相反相成”的“中和性”思维,在《金
《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宗 匮要略》书中寻其相应代表处方,并且以寒热并用、

——
——
————
——
————

通讯作者:徐光星,Email :xgx55555@163.com

494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5 年 6 月 第 39 卷 第 6 期

阳相济、动静结合、表里同治、补泻兼施 5 个子项条 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主之。”


[10]144
原方
目,
探讨《金匮要略》 的
“相反相成” 组方思维。
“中和性” 组成:
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
1 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 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炮)。[10]149
“寒热并用”法,是指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 方中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滋阴生
运用,相反相成,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此法亦被 气,桂枝、
附子温肾壮阳。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证可
称之为“寒热并投” 、
“ 寒热互投” 、
“ 寒热并调” 、
[5] [6] [7]
愈。[19]
“寒热并用”法[8],在八法中属于寒法与温法并用[9]。 对于八味肾气丸这种 治法,阐释最为
“阴阳相济”
“寒热并用”的组方,计有三泻心汤、
《金匮要略》 精辟的莫过于明代的张景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梅丸、柏叶汤、黄土汤、薏苡附子 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20]后世医家对于此方所
败酱散、三物备急丸、橘皮竹茹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蕴含的“阴阳相济”之法,也是相当推崇。岳美中在评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栝蒌瞿麦丸、
黄芩汤、黄 论此方时说:
“ 水火兼补,不湿不燥,一开一阖,至平
芩加半夏生姜汤、大青龙汤、
越婢加半夏汤、麻杏甘石 淡,至巧妙,使水去而阴不生,扶阳而火不生,取得矛
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堪称寒热并用之典范而垂法 盾对立的协调,阴阳得以燮理,水火得以既济。”[21]如
后世,在此且以“半夏泻心汤”为“寒热并用”的代表 此说来,
“调燮阴阳”之法与 之“相反相成”
“阴阳相济”
方剂来展开论述。 的“中和法”,并无二般。正如周氏所言:
“《金匮要略》

林 志 雄 ,等 :《金 匮 要 略 》中 和 性 用 药 组 方 思 维 初 探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呕 肾气丸实际也是双向调燮的方剂,因方中六味滋阴,
而肠鸣,
心下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原方组成:半夏半 则于阴中生阳,于是水火互济而生化不竭。”[22]
‘桂附’
升,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 甚至邓氏还认为八味肾气丸“是为《金匮要略》方中
二枚,甘草三两(炙)。 主治因寒热互结、脾不健运、 ‘阴中求阳’
的典范”。[19]20
[10]

胃气上逆导致的胃脘痞满、呕吐、
肠鸣腹泻之证。[11]方 不过必须指出,采取这种“阴阳相济”的中和之法
中用半夏、干姜之辛温,散寒和胃,黄芩、黄连之苦寒, 来治疗疾病,前提条件必须是病程较久的虚证 [23],这
泄热降逆。这两组寒温之药并用,使相互结聚的寒热 是由于病程较长,气血阴阳生化严重不足,治疗必须
得以散开、下降,则痞满可除,呕吐可止。 再以人参、 [9]
阴阳兼顾 [24],互济相助 [4],此时采用这类“阴中求阳”
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8]13,
如此可使脾气得升,运化 (或阳中求阴)的
“阴阳互济”之中和法,作为治疗由于
得健,
肠鸣下利得止。 [9]
阴阳俱损所引起的诸多虚劳病证,方显有效。
在半夏泻心汤中,持 这种治法观点的
“寒热并用” 3 动静结合(桂枝汤)
有贾氏“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文氏“寒热并调,辛 [12]
“动静结合”法是指以一种动性药和一种静性药
开苦降” 、张氏“寒热并治,
[13]
清温配伍” 。而张氏 、 [3]41 [14]
的配对,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调畅营卫气血 [24],
邓氏[15],则认为半夏泻心汤是代表仲景寒热并用的典 于是营卫气血在运动中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起到治疗
范。至于连氏所谓“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 、张氏所 [16]
作用的方法。
谓“半夏泻心汤属于和剂,善解寒热之纷 ”,更是明 [17]
“动静结合”的组方有桂枝汤、当归芍
《金匮要略》
确地以“和”之一字,揭示在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当中展 药散、胶艾四物汤、当归散、
白朮散、四逆散等 6 首,其
现出的“中和性”思维这一重要理念。 中又以 为“动静结合”
“桂枝汤” 法的代表方剂。
2 阴阳相济(八味肾气丸)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利
“阴阳相济”法是指根据阴阳互根原理,以阴阳不 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
同属性药物配伍组方来发挥治疗作用的治法。此法亦 汤,攻表宜桂枝汤。”[10]118 原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阴阳互生”
被称之为“阴阳互济”[4]“ 法[18]。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0]122
“阴阳相济”的组方,计有八味肾气
《金匮要略》 其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证,表现
丸、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等 3 首,其中又以“八味肾气 为脉浮缓或浮弱,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方
丸”为“阴阳相济”法的代表方剂。 中桂枝辛能散邪,温能通阳,甘能和营;白芍能益气敛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腰 阴,使营阴渐充;生姜辛温,可助桂枝解肌泄邪;大枣

495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5 年 6 月 第 39 卷 第 6 期

味甘,可佐芍药和营益阴,而姜枣合用,又非专于发 之。”原方组成: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
散,能助桂芍以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21]上述众药合 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10]61-62 其主治为
之,能除太阳中风之诸症,并奏解肌发汗、通调血脉、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之腹满、发热、脉浮而数,甚
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之功。 [25]
至还有大便干结或数日不大便等证。[29,30]方中桂枝、
在桂枝汤方中,最能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桂枝、白 甘草、
生姜、
大枣解表发汗,大黄、厚朴、
枳实攻里导滞
芍这两味药物。此二味药,一散一敛,一动一静,相反 [31]
。从上述按里外用药之思路得知,此方实为治太阳
相成。就如艾氏等人所说:
“桂枝辛温解表,但有发散 表证未解、兼见阳明腑实等证而立,故用此方可达到
太过之弊,
配伍白芍,利用其酸收之性,制约桂枝辛温 解太阳表邪、攻阳明里实的表里双解作用 [31],而能把
发散之性,
既可解表又能和营敛阴,起到一散一收,发 腹满(里证)、发热(外证)等证一一去除。
挥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的作用。” 另如张氏等人所 [25]
厚朴七物汤主要用
“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再加
说:
“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中有 以解表[25]1597。正如邓氏所言:
“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实
调卫之功,使表邪解、里气和,而获解肌发表、调和营 由桂枝汤去芍药加厚朴三物汤组成……。诸药配合,
卫之效。” 郭氏云:
“二者等量相配,一阴一阳,一动
[2]
意在表里双解。”[15]为何需要运用到以此一表一里的
一静,
一散一收,则卫阳通畅而不伤营阴,营阴调和而 组方形式?这是因为本条“既有表证发热脉浮,又有
不滞阳气;
一开一合,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留 里证腹满,疾病已不全在于表,而趋向里,表里俱实。
林 志 雄 ,等 :《金 匮 要 略 》中 和 性 用 药 组 方 思 维 初 探

邪,于解表中寓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敛邪之效,具 此时若仅用表散,则在里之邪不能去,单攻其表,
则在
有调和营卫之功。” 徐、张二氏云:
“二药相伍,动静
[26]
表之邪不得解”[4],于是才选用这种一外一内的中和
结合,
发汗之中有收敛之意,和营之中有调卫之功。” 用药之道。如此一来,一方面解表不碍攻里,另一方
[24]
以上数家都以桂、芍相伍达到调和营卫的功效立 面攻里不阻解表,体现出“表里双解”
这种针对病位双
论,但是以桂、芍药对这类“动静结合”所形成的相反 向性的应用法则[21]8。诚如隆氏所言:
“此条论述了腹
相成用药之道,不只限于以调和营卫之法治疗外感, 满兼表证的证治……。该证系太阳表邪未解兼见阳
其在调理内伤方面,也能起到调和阴阳的功效。正如 明腑实……,所以用表里双解之厚朴七物汤治之。”
[30]

柯氏所说:
“桂枝(肉桂)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 而贾氏对厚朴七物汤的药物描述更为简单,纯粹认
益肝脾真阴,
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调整阴阳的功 为。“(厚朴七物汤)方中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
能。” 金氏亦云:
“二者相制为用……。对于内伤阴阳
[27]
火,桂枝、生姜辛温发散风寒,也属表里双解之法”
。[12]
两虚、寒热错杂之证,能通阳调卫气,敛阴和营气,从 程氏尤为精炼,说:
“厚朴七物汤解表泻实,治表里同
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得以协调。” 由此可知,桂 [28]
病的腹满发热。”
[32]

枝汤中的桂、芍配伍,即是“动静结合”这一相反相成 从以上诸家所言可证,
“表里双解”之中和法则,
的用药之道,是达致调和营卫或阴阳之时一种不可或 在“厚朴七物汤”起到病位双向性分治作用。但是在
缺的“中和性”法则。 此要补充说明一点的就是,在运用“表里双解”
法则之
4 表里双解(厚朴七物汤) 时,必须是表里病位皆为有余之邪盘踞不去,方能用
“表里双解”法,特为表里同病而设,是针对表里 之。就如周氏所言:
“周学海《读医随笔》说:
‘表里俱
同病的情况,采取以通彻表里之药组合成方,从而达 实者,俱伤于邪也,非表邪实里正虚之谓也。’据此则
到表里双解、
攘外安内作用的治疗方法。此法也称为 表里双解是兼治表里之邪的和法。”[22]13
“表里俱伤于
“表里并用”法[19]18。 邪也”,此时若用“表里双解”之法,当属适宜不过,但
的组方有厚朴七物汤、瓜
“表里双解”
《金匮要略》 若是“表邪实里正虚”
之时,又须另以
“补泻兼施”之法
蒌桂枝汤、大靑龙汤、越婢汤、射干麻黄汤、乌头桂枝 调治(此
“补泻兼施”法,下节论之),方为正道之法!
汤、大柴胡汤等 7 首,其中又以 为“表里
“厚朴七物汤” 5 补泻兼施法(薯蓣丸)
双解”法的代表方剂。 “补泻兼施”法,是指以一种扶助正气之药与一种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病腹 祛除邪气之药配对的治疗方法。此种配对,针对一些
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 虚实错杂的病证,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当然,
“补泻兼

496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5 年 6 月 第 39 卷 第 6 期

施”法中的泻法,非指泻下,而是相对补虚扶正而言 调理脾胃、
培育正气,兼以疏风散邪,共奏扶正祛邪之
的祛邪之法 [23]。此法亦称为“虚实并治”[15]、
“ 扶正祛 功。”
[15]
戴氏:
“薯蓣丸以薯蓣(山药)为君,重在补脾益
邪”
[33]
、补泻并用”
“ [23]、 [4]、
“补泻同施” 法[22]13 等
“攻补兼施” 气,与 ‘理中’
‘四君’、 相伍,力专调补脾胃。
少佐桂枝、
等。 柴胡、防风等祛风之物,兼以祛邪。诸药共成扶脾养
《金匮要略》书中,药物有 的组方有薯
“补泻兼施” 正兼以祛邪之力。”
[36]
李氏:
“薯蓣丸健脾益气,扶正祛
蓣丸、大黄 虫丸、麻黄附子汤、大黄甘草汤、苓桂术 邪。”[37]故而韩氏等人说:
“薯蓣丸,药味达 21 味,
结构
甘汤、枳术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十枣汤、葶苈大 严谨,众而不乱。”[34]
枣泻肺汤、竹叶汤、白虎加人参汤等 11 首,其中又以 从上文整理得知,
“补泻兼治”法特“为虚实夹杂
“薯蓣丸”为“补泻兼施”
法的代表方剂。 之证而设。虚实是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结果,
邪气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诸 有余为实,正气不足为虚,实则泻之,虚则补之”[4],而
不足,
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0]41
原方组成:薯蓣三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的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
十分,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 邪”。对于病症复杂的证候,宜采取攻补兼施。[20]480 也
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 就是说,只有在既有虚证又有实证这种邪正盛衰双向
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 性[21]8 的基础条件下,才能以这类“补泻兼治”法来施
分,
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10]44 其主治 治。至于戴氏,其对
“补泻兼施”法所蕴藏的相反相成

林 志 雄 ,等 :《金 匮 要 略 》中 和 性 用 药 组 方 思 维 初 探
因虚劳感受风气所致虚实夹杂证。 方中用山药、大 [15]
之中和性法则,更是有着相当精辟深入的说明。戴氏
枣、干姜益脾胃、温肺脏,四君、四物、阿胶、麦冬养气 云:
“扶正与祛邪虽然是具有不同内容的两种治疗方
血,配伍柴胡、桂枝、防风疏风解郁,杏仁、桔梗、白蔹 法,但他们也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增强
理气开郁,神曲、黄卷消食益胃。方以调理脾胃、培育 有助于抗御和驱逐病邪,而祛邪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干
正气为主,兼以疏风散邪,共奏扶正祛邪之功[15],于是 扰和对正气的损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38]由此说
正安邪退,虚劳诸不足与风气百疾,皆可康愈。 来,这又是对“补泻兼施”
法的另外一种剖析。
薯蓣丸中,
药味虽有 21 味之多,但主要还是分为 6 结语
补正与泻邪这两大方面而已。就如上文方义所述,四 每一种疾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演化趋势等
君、四物(合之为八珍汤)、山药、大枣、干姜、阿胶、麦 方面均有其特点与规律,治疗有相应的基本原则与方
冬,这 13 味补益气血阴阳之品,是为补正一类,柴胡、 药。[23]63 而综述上文,从寒热并用的半夏泻心汤、阴阳
桂枝、防风、杏仁、桔梗、
白蔹、神曲、
黄卷,这 8 味祛风 相济的八味肾气丸、动静结合的桂枝汤、表里双解的
理气消食等,当属祛邪一类。也就是说,薯蓣丸中药 厚朴七物汤、补泻兼施的薯蓣丸这 5 个经方来看,

物纷纭,
达致 21 味之繁多,实为仲景诸方之中少有之 是运用了“相反相成”的组方配伍之法。但是“相反”
例,但若仔细分析区别,其实也不过只是补益与泻邪 只是施治手段,
“相成”
才是医疗目的。正如张氏等人
这两个大类范畴而已,所以韩氏等人才会对于此方给 所言:
“相反相成对药配伍,是指药物性能相反配伍之
予“结构严谨,众而不乱” 的肯定评语。而这种在“薯 [34]
后以求得协同发挥作用。
《本草思辨录》称其‘相为制,
蓣丸”中体现出的“补泻兼治”之法则思路,很多学者 还相为用’。”
[2]
“相反”后
如此说来, “相成”之
“相反相
也是深有体会。宋氏云:
“薯蓣丸方中用大量补脾胃、 成”,即是组成半夏泻心汤、
八味肾气丸、
桂枝汤、厚朴
养气血之药,配桂枝、防风、柴胡等祛风散邪,补中寓 七物汤、薯蓣丸等方的重要原则。这种“相反相成”之
散,适用于虚劳病正虚为主兼有邪气者。” 舒氏云: [23]
法,就是“矛盾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也就是所谓的
“(薯蓣丸)方中除用四君、四物等补气血为主外,又用 “中和性”。
防风和柴胡等疏风散邪。”[35]而邓、戴、李等俱认为在 人体常因体质性、
病理性、医源性因素,导致疾病
薯蓣丸中扶正这一作用,主要还是通过补益脾胃这块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
中州之地来建立。如邓氏:
“(薯蓣丸)方中用薯蓣、人 夹杂、阴阳不调等,此时即为双向性的两极病变情况
参、白术、茯苓、阿胶等调理脾胃,养血滋阴,扶助正 ,必须采用具备“中和性”的“相反相成”法则来施
[22]12

气,同时又用柴胡、
桂枝、
防风祛风解表以散邪。方以 治,方可奏功。具体来说,就是选用两类具有矛盾效

497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5 年 6 月 第 39 卷 第 6 期

用的药物进行综合调节,如在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芩、 [15] 邓先瑜 . 《金匮要略》方剂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探讨 [J]. 中医


药学报,1994 (4 ):18-20.
黄连合半夏、干姜之寒热并用法,八味肾气丸中的附
[16] 连 建 伟 . 论 仲 景 和 解 四 方 [J]. 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1998 ,22
子、肉桂合六味地黄丸之刚柔相济法,桂枝汤中的桂 (1 ):7-8.
枝合芍药之动静结合法,厚朴七物汤中的桂枝汤去芍 [17] 张存悌 . 半 夏 泻 心 汤 在 脾 胃 病 中 的 应 用 [J].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
药合厚朴三物汤之表里双解法,薯蓣丸中的八珍汤等 1989 (12 ):14.
[18] 钟瑜,董艺,朱妤 . 由《金匮要略》方看“寒热并用”的临床意
合柴、桂、杏、曲等药之补泄兼施法。以上 5 张方药,即
义 [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 ,28 (3 ):11-12.
是采用了“即对立又统一的双向性配伍[21]8 之法。换言 [19] 丁世幸,周亚萍,陈红宇 . 《金匮要略》脏腑治法探要 [J]. 光明
之,双向性配伍之法即是具备“中和性”的
“相反相成” 中医,2010 ,25 (7 ):1145-1148.
[20] 李 海 鹏 . 浅 析 《 金 匮 要 略 》 方 剂 配 伍 特 色 [J]. 河 南 中 医 ,
之法。就如周氏引蒲氏所说:
“使表里、寒热、虚实的
2013 ,33 (4 ):480-481.
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归于平复。 [21] 赵 健 雄 . 略 论 《伤 寒 论 》、《金 匮 要 略 》组 方 论 治 中 的 对 立 与
寒热并用、补泻合剂、
表里双解、
苦辛分消、
调和气血, 统一 [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4 (1 ):8-11.

皆谓之和。”[18]12 又或如黄氏引戴氏所言:
“寒热并用 [22] 周 衡 . 试 论 和 法 及 其 在 《金 匮 要 略 》的 运 用 [J]. 黑 龙 江 中 医
药,1984 (4 ):12-14.
之谓和,补泻合施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39]由此
[23] 宋 建 平 . 浅 论 《 金 匮 要 略 》的 处 方 用 药 特 色 [J]. 中 医 杂 志 ,
可知,许多方剂虽未指明为和,但只要具备“相反相 2006 ,47 (1 ):63-65.
成”配伍之法,
则皆合于 组方之法度。
“中和性” [24] 徐凤琴,张秀梅 . 《金 匮 要 略 》药 对 配 伍 规 律 探 析 [J]. 山 东 中
医学院学报,1993 ,17 (5 ):6-8.
林 志 雄 ,等 :《金 匮 要 略 》中 和 性 用 药 组 方 思 维 初 探

总而言之,使用“相反相成”这种“矛盾对立而又
[25] 艾华,张曙光,刘海英 . 《金匮要略》对药的研究 [J]. 中华中医
能混合统一”的“中和性”思维,在《金匮要略》中占有 药学刊,2009 ,27 (8 ):1595-1597.
重要位置[39],同时更能代表《金匮要略》遣药组方的一 [26] 郭廷东 . 张仲景运用桂枝对药探析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11 ,17 (4 ):430-431.
种配伍特色。
[27] 柯 雪 帆 . 张 仲 景 药 对 选 要 [J]. 中 国 医 药 学 报 ,1993 ,9 (2 ):
参考文献:
41-43.
[1] 姜德友 . 《金匮要略》杂病辨治临床思维方法 [J]. 中华中医药
[28] 金芷君 . 《金匮要略》中“桂枝—白芍”药对之探讨 [J]. 国医论
学刊,2011 ,29 (5 ):946-950.
坛,2008 ,23 (4 ):5-6.
[2] 张 友 堂 ,黄 雯 静 . 浅 析 仲 景 对 药 配 伍 [J]. 河 南 中 医 ,2010 ,30
[29] 章曦.《金匮要略》方剂配伍规律简析[J].江苏中医药,2008 ,40
(11 ):1046-1047.
(4 ):58-59.
[3] 张谷才 . 从《金匮要略》谈相反的配伍方法 [J]. 安徽中医学院
[30] 隆新霞 . 《金匮要略》积滞性胃肠病症治规律及特点 [J]. 杏林
学报,1983 (2 ):39-42.
中医药,2013 ,33 (2 ):109-110.
[4] 肖家翔 . 浅析《金匮要略》对间者并行的应用 [J]. 中医函数通
[31] 刁吉祥 . 《金匮 要 略 》泻 下 法 类 析 及 临 床 应 用 [J]. 国 医 论 坛 ,
讯,1994 (3 ):6-7.
2012 ,27 (2 ):5-6.
[5] 温 武 兵 . 半 夏 泻 心 汤 配 伍 规 律 初 探 [J]. 国 医 论 坛 ,2001 ,16
[32] 程兆胜 . 《金 匮 要 略 》运 用 大 黄 的 规 律 [J]. 江 西 中 医 药 ,1984
(5):1-3.
(1 ):56-59.
[6] 谭庆刚 . 论半夏在《金匮要略》中的配伍应用 [J]. 时珍国医国
[33] 王 雪 华 . 《金 匮 要 略 》治 则 治 法 辨 析 [J]. 河 南 中 医 ,2006 ,26
药,2006 ,17 (6 ):1063-1064.
(2):10-13.
[7] 张长恩,王利军 . 半夏泻心汤证探究 [J] 北京中医杂志,1992
[34] 韩 庭 威 ,山 德 明 . 《金 匮 要 略 》治 法 特 色 问 津 [J]. 甘 肃 中 医 ,
(6 ):47-49.
2002 ,15 (2 ):8-9.
[8] 高媛 . 对半夏泻心汤的组方配伍特点的再认识 [J]. 中国医药
[35] 舒鸿飞 . 试论《金匮要略》选方用药的几个特点 [J]. 新疆中医
学报,2002 ,17 (1 ):12-14.
药,1988 (2 ):10-12.
[9] 哈小博,肖娴 . 漫谈半夏泻心汤 [J]. 开卷有益,1999 (6 ):19. [36] 戴 天 木 . 《金 匮 要 略 》治 脾 12 法 [J]. 中 医 杂 志 ,2003 ,44 (1 ):
[10] 何任.《金匮要略》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6. 66-67.
[11] 郑天富,杨维钦 . 《金 匮 要 略 》对 半 夏 的 运 用 [J]. 成 都 中 医 药 [37] 李 云 海 . 《 金 匮 要 略 》 脾 系 病 证 治 法 探 析 [J]. 光 明 中 医 ,
大学学报,2003 ,26 (3 ):43.
2013 ,28 (2 ):247,255.
[12] 贾 海 燕 . 张 仲 景 寒 热 并 用 之 法 解 析 [J]. 光 明 中 医 ,2012 ,27 [38] 戴 锦 成 . 论 《 金 匮 要 略 》的 治 则 与 治 法 [J]. 中 国 医 药 学 报 ,
(3):434.
2003 ,18 (2 ):107-109.
[13] 文 士 涛 . 浅 谈 方 剂 的 矛 盾 配 伍 [J]. 黑 龙 江 中 医 药 ,2004 (5 ): [39] 黄菁 . 《金匮要略》中和法的运用 [J]. 时珍国医国药,2009 ,20
434-435. (2 ):495-496.
[14] 张亮亮 . 黄煌教授对半夏泻心汤方证的认识与运用 [J]. 中国 (收稿日期:2015-03-12 )
医药指南,2008 ,6 (23 ):374-375.

49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