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1091 社會學理論 0922 課綱 —《社會學主要思潮》孔德(1798-1857)

一、孔德思想的三個階段:實證科學統一社會和人性秩序
A. 一致性無差別:孟德斯鳩把歷史給科學化,立足社會的差別性,力求人類的一致性。孔德則追求
歷史、社會和人類的一致性,唯一有效類型,找不到差別性。
B. 三階段代表作:1. 1820-26 年間《社會哲學文集》,包括《現代史簡評》 (1820/4)
、《重組社會必要
的科學工作簡介》 (1822/4)、《對科學和學者的哲學研究》 (1825/11-12)
、《論神權》(1825-26)
。2. 1830-42
年間《實證哲學教程》六大冊。3. 1851-54 年間《實證政治體系》四大冊和《論人類宗教社會學》。
C. 從神學到科學:1. 社會類型矛盾:當神學和軍事(尚武)社會轉型成科學和工業社會,人與人的
戰爭將變成人與自然的鬥爭和開發,社會秩序將重組成精神秩序(學者取代神學家和僧侶)+世俗秩
序(企業家、工廠經理、銀行家等實業家取代軍人) 。2. 改造社會秩序:在形上學過渡期,可藉由社
會學實現新秩序,首先綜合實證科學、然後創立實證政治,而非鼓吹自由制度(孟)或平等革命(馬)。
D. 歐洲到人類史:1. 三狀態法則:依據歐洲歷史發展,通則化為三大狀態/秩序、或說階段/時期,
即神學階段(虛構原因的神靈意志)→ 形上學階段(抽象本質的自然實體)→ 科學階段(真實關係
的社會規律) 。2. 科學系統化:a. 學科階序: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倫理學
//→實證政治和人類宗教。b. 綜合方法:生物學→社會學→人類史…效法生物學解釋生命機體的器官
功能,社會學也承認整體先於局部,綜合先於分析,研究對象最終是人類歷史(小至大、內到外) 。
c. 科學職能:無意識自由,可預測未來,結果是社會、歷史乃至人性都趨向統一。
E. 實證政體思想:1. 延續前中期:寫於戀愛經歷之後,雖然文體和用語改變,但是基本思想傾向不
變(與一般解讀相左)。2. 大腦顱相學:綜合人類活動、符應大腦區位的普同人性觀(卷一)。2. 社
會靜力學:梳理多樣機構、辨認社會發展的基本秩序觀(卷二) 。3. 社會動力學:世界歷史變遷將如
何實現前兩卷的人性和社會秩序(卷三)。
F. 思想特點總評:1. 科學支配原則:面對神武和科工的社會矛盾,尋找現時(或上升)秩序的支配
思想,綜合全人類的自然科學工作,奠定社會學的誕生條件。2. 政治改革目的:解決現代世界的秩
序危機(形上學懷疑),提供重組社會的綜合科學思想,發現人類「可以更改的必然性」。3. 人性宗
教信仰:孟德斯鳩和托克維爾偏重社會的政治形式(民主國家),馬克思偏重社會的經濟組織(資本
市場) ,而孔德偏重社會的精神協調(人性宗教) :由於社會只實現在其成員的共同信仰中,所以人類
歷史的統一思想是參照人性化社會的永恆秩序發展的。4. 三大爭議命題:a. 工業勞動的科學組織:
西歐工業社會是歷史典型,有普遍使命?b. 科學思想的普遍應用:實證方法可否把自然科學應用到
社會科學,進而延伸到倫理、政治和宗教學?c. 人社秩序的終極統一:人類發展史是西歐社會、科
學思想、人性精神的成長進化史?

二、工業社會:自由和社會主義之間的才能制
A. 財富社會制度:1. 工業社會特點:科學勞動組織、開發自然資源、城鎮工廠工人(→實證主義的
社會秩序) ;勞資階級對立、生產過剩危機(→社會主義的政治革命) 、自由貿易競爭、國家干預減少
(→自由主義的經濟進步) 。2. 勞資方組織化:a. 反自由派:脫離價值的抽象形上學、分離社會的孤
立經濟學、高估競爭的私人利益學。b. 準自由派:但是勞資之間沒有利益對立!因都在發展財富故
最終利益一致,只是經濟調節不止是競爭還需要組織(綜合工科學校的組織派畢業生) 。3. 私有制集
中化:a. 準共產派:因組織勝過競爭作用,故資本和生產資料的財富集中化正符合物質文明的發展
史。b. 反共產派:但是集中化不必然國有化!因私有制和公有制本來就一致,少數政經個人總是處
在社會權威的支配地位,只是必須抽去私有制的個人性,抬高權貴階級的社會職責(社會企業?),
變成集體天命的私有制,接近天主教社會主義。4. 聖俗兩秩序:世俗秩序由財富集中的實業家權威
來領導,但精神秩序另由道德價值和集體忠誠來決定(學者和女人;底層的工人)。這種價值和權力
的分立秩序是想用教權來節制金權的溫和經濟改革方案。5. 不合時宜性?a. 古怪設計不受當時左右
政黨承認,只有極左或極右的少數個人支持。b. 先接受康德式可敬價值,才接受霍布斯式等級權力。
c. 放在 20 世紀中工業社會的大量機構化看,其實頗合時宜(如今科技社會更神似?)。
B. 被人遺忘理由:1. 烏托邦想像: 《實證政治體系》對工業社會的描寫具體詳細,成了烏托邦小說家
/神。2. 戰爭終結說:但 1840-1945 間發生兩次大戰,都以工業西歐為中心。3. 反戰反殖民:文明
傳播不該採用征服,勞動至上可以創造和平,財富轉移應當擴大贈與。4. 教權改造世俗:科學一面
解釋工業社會,哲學一面貶低世俗組織,寄望教權可以聯合勞動、協調感情、承認權威、節制權貴。
a. 學者教權並未誕生:人們沒有把他們當保護主,反受意識型態衝突和爭戰所苦。因為人們喜好分
裂不好團結?社會堅持獨特差別?工業社會作用不足?b. 能人統治缺說服力:才幹與地位相符的工
業社會可能實現社會正義,但人們卻無法接受。世俗地位低者只好自責?貶低世俗秩序更不容易?

三、社會學是一門人文科學:《實證哲學教程》四冊起
A. 人類統一的社會學:1. 基本前題:孟德斯鳩的決定論(社會規律),孔多塞(Condorcet)的進步
論(人類理性) ,波舒哀(Bossuet)的天意論(普遍史說)
。2. 思想要旨:「按照唯一目的,合理協調
人類各種事件的基本系列」;如此說來,實證科學繼承了基督宗教的目的史觀。
B. 思想情感的雙綜合:1. 思想通用:實證方法藉由觀察和實驗發現規律一體適用在自然和社會領域,
如天文和政治現象。2. 情感協調:a. 前期客觀法(形上學—實證科學) :當集體成員採納實證思想才
真正統一,但是為何現況中有多種思想?因為各類科學尚未同步實證化,所以要把科學哲學加以歷史
系統化。b. 後期主觀法(神學—實證科學):此外自發的拜物主義也有思想一致性(人類想像非人外
界有生命和意識),但是為何起始點要進入歷史?因為自發的拜物神學只是暫時變通的生存之道(世
界可認識理解、人類有道德信心),直到後來的實證主義最終發現統一人類的社會規律。c. 歷史目的
論:歷史不但有必然性,而且有目的性,因為實證和拜物的兩種綜合有理性矛盾,直到完成最終階段。
他晚期又提出,人類部分可停留在暫時的綜合階段,且有些民族可從拜物綜合直接躍入實證綜合。
C. 思想史的政治性:1. 思想和社會:人類進步史顯示在理性才智上(孟說政治制度上) ,並且推動在
社會現實中。社會變遷的動力來自部門矛盾,但是思想方法仍在優先地位。2. 人類和民族:歷史不
僅是宗教信仰史,而且是科學思想史(如數學、生物學),全人類有效的統一民族史。但在《實證政
治體系》中,人類也有民族差異的進化史,發展按照種族、氣候和政治活動(時勢英雄,而非相反)。
3. 非個人歷史:人類可以更改,歷史不再命定;但是個人無法改變歷史(反對英雄幻想、革命暴力、
烏托邦改良),只能借助實證科學,發現社會機體的歷史規律,緩和或縮短轉型危機期。
D. 從靜力學到動力學:1. 靜力學:社會體可比生命體,須研究結構功能的協調整合,把特定部分(如
國家)置入整體結構和主要機構進行多因素分析(《實證政治體系》卷一) ,直到發現整個人類的基本
秩序(《實證政治體系》卷二) 。2. 動力學:
「進步就是秩序的發展」 (巴西國旗)。3. 科哲學:從靜力
動力的科研發展到秩序進步的哲思,主要是出自整體規律、歷史天意的兩大觀點。

四、人性和社會秩序:《實證政治體系:人類秩序的抽象論著》
A. 人性結構(卷一):1. 大腦圖表(cerebral table):人類秉性在大腦解剖學上的區域定位,當代讀
者可忽略作偽科學。大致分布是從後部到前部、低處到高處、邊緣到中間,能量減少尊嚴增加,亦即
秉性越少動越高級。2. 人性先二分為心(heart: sentiment + action, or affection + will)與智(mind:
intelligence),再三分為思想(thought, intellect, head)
、情感(feeling, affect, heart)
、活動(action, activity,
(參考孫版)
practice, character) 。3. 行動人觀:首先原則說,人類不是為了在臆測投機和無窮懷疑中
浪費時間,而是為了行動而生;按著名格言: 「由感情而行動,為行動而思考。」4. 情感動力:感情
總是人類靈魂、行為的動力,理智只是行為的手段。5. 理智高階:但理智又與力量成反比,可產生
異於力量的高尚舉止;理智在大腦前部與感覺器官聯繫,情感在大腦後部與運動器官聯繫。6. 情感
的十秉性:保護利益的利己本能(個別欲食慾 Nutritive、種屬欲性慾 Sexual、種屬欲母性 Maternal);
改良利益的利己行為(破壞欲軍事 Military 和建設欲工業 Industrial);聖俗志向的利己情感(權力欲
驕傲 Pride 和讚許欲虛榮 Vanity);殊普社會的利他情感:特殊依戀 Attachment(平輩間)、特殊尊敬
Veneration(下對上)、一般仁慈 Benevolence(博愛同情或普遍愛情,朝向人類宗教);7. 理智的五
秉性:概念理解 Understanding(被動具體、被動抽象、主動歸納、主動演繹)和溝通表達 Expression
(再細分模仿、口頭、書面) 。8. 活動的三秉性:勇氣 Courage、謹慎 Prudence、堅毅 Perseverance。
9. 永恆的人性:人類本質是利己但不全利己,也早有無私友愛的利他主義。10. 歷史的社會:客觀條
件並有助人類認識自身的崇高東西:發揚實證科學精神,有助情感利他主義,而非理智樂觀主義。
B. 社會結構(卷二):1. 七大章的主題:宗教、所有制、家庭、語言、勞動分工、僧侶化社會、秩
序化變動。2. 宗教的社會性:宗教同時具備精神(教條和信仰) 、情感(崇敬中仁愛)和活動(制度
化行為)的人類全部秉性,要求信徒成員的配合和團結,創造協調一致的社會秩序:「宗教永遠具有
集體或個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特點。…宗教之於精神如同健康之於身體,是一種正常的協調一致。」3.
所有制和語言:所有制反映活動的社會,語言反映理智的社會,兩者反映積累的規律,即物質財富和
和精神文化的儲藏和繼承:「人類的組成是死人多於活人;死人越來越支配著活人。」有別現代社會
學家,這是保存傳統的社會主義,更完美的未來包含延續了更豐富的過去,即歷史遺產。4. 家庭組
織(關係形式,情感單位) :西方單配偶制的可能情感關係,包括平等(兄弟姊妹間) 、崇敬(子女對
父母) 、慈愛(父母對子女) ,和複雜的指揮服從(丈夫和妻子:男人在理智和力量上優越,但女人在
愛情和精神上優越,故是秉性和職責區別基礎上的兩性平等觀) :「人們會對辦事甚至思考感到厭倦,
但從不會對愛情感到厭倦。」5. 社會組織(勞動分工,活動單位):承認霍布斯的唯物論政治,物質
力量(人口和財富)決定社會強盛,因此勞動分工要注重工作職務的區分和合作。6. 僧侶教權(糾
正力量,精神單位) :a. 教權有兩種:早年指理智權力,晚年指情感和愛的力量,到實證階段才充分
顯示。b. 教權的功能:起先是調合和神化俗權(正當化強者、聯繫全人類) ,最終是節制和約束俗權
(限強者職權、精神優越性) 。7. 靜力朝動力:a. 理智史是從拜物發展成實證主義,從主觀意志的投
射到客觀規律的發現。b. 活動史是從軍事轉變為工業主義,從人與人鬥爭到人戰勝自然。c. 情感史
是從利己擴大到利他主義,但是利己主義並不會改變或消失。d. 前述動力學的三層意義可從靜力學
的人性和社會結構中推導出。大趨勢是歷史發展不但會導致社會的差異和統一並行,同時將明顯化俗
權和教權的秩序區別(因為了解世俗等級制的脆弱,並且嚮往精神秩序的永恆)。

五、從哲學到宗教:實證哲學暨政體的科學/宗教性
A. 兩精神和三意願:從工業社會制度到統一民族歷史再到人類宗教秩序,可知孔德思想中不只有哲
學和社會學的兩種精神,甚至有科學哲學家、社會改革家、宗教大祭司的三種意願。
B. 思想到行動路線:1. 有別孟德斯鳩:貶低經濟和政治、抬高科學和道德(宗教)的作用,並且不
滿小心的局部解方,而是追求大膽的總體解方(有別孟)。故用科學方法組織勞動也是相對容易的,
最終組織和制度並不足以結束社會危機。3. 比較馬克思:一方面鼓吹科學理性和宗教道德,教育人
們成為實證主義者,才能公正組織社會和國家,另方面實證秩序又必須是自行實現的歷史規律,結果
是憎惡革命暴力,保留行動範圍。他相信工業文明發展的不可避免性,意謂人類命運可變性最大、自
由度最多,只是社會危機的歷史解決需要時間,值得有志之士努力。
C. 用科學改造社會:1. 科學的信仰性:科學的基礎是信仰、而非懷疑,檢證的命題是如信條的規律。
2. 科學的倫理性:科學的真理內容指涉現象之間的規律關係,發現世界秩序可作為理智和道德教育,
是種雙重實用主義(秩序的進步) ,而非追究根源或新奇解釋(無序的進步)。因此他不贊成概率論,
可能也不會支持探險。3. 科學的等級性:社會的實在結構是如生物的等級結構,意即簡單、低等的
事物可以影響但不能決定複雜、高等的事物。4. 科學的綜合性:科學是實證精神的表現結果,應當
提供社會信條,但是本身受到專門化威脅。分析科學必須朝向綜合科學發展,成為知識、歷史社會學。
D. 宗教思想的貢獻:1. 實證科學可以啟迪新宗教,不被神啟和教條的舊宗教支配。2. 人類和社會需
要宗教,因人類要愛高於自己的東西,而社會要鞏固並節制俗權的教權。3. 人類宗教是偉人宗教,
我們要熱愛的人並非粗魯愚昧不公道的俗人,而是由死人構成的偉人群像。他們在活著的時候留下功
績、樹立榜樣、雖死猶存。4. 孔德的社會學宗教並不荒謬,反而比許多不自覺的社會學家要好。這
種社會學宗教不要世人愛某個社會、或者未來社會,而是消除形上懷疑,熱愛人性美德。5. 主張人
類統一的社會學結果是建立人類統一的偉人宗教,一種超越個性、團結社會,實現人性的完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