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年  第 30卷  第 7期  CHI

NAPOPULATI
ON,
RESOURCESANDENVI
RONMENT  Vo
l.3
0  No
.7 2
020

禹湘,陈楠,李曼琪.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
20,30(7):1-9.[YUXiang,
CHENNan,LIManqi.Res
ear
cho nca
rbo
ne mis
sio
nchar
act
eri
st
ic
san
dre
duc
ti
onp
athwa
yso
flo
wc
arb
onpi
lotc
it
iesinChi
na[J].China
po
pul
at
in,r
o eso
urce
sa ndenv
iro
nment
,2020,3
0(7):1-9.]

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
禹 湘1 陈 楠2 李曼琪1
(1.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北京 1
000
28;
2.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北京 1
000
05)

摘要 城市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领域,也是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领域,实现城市的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日益重
要的举措。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的低碳发展对于中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意义重大。20
设, 10年 7月以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开展了三批 87个低碳省区和低碳城
市的试点工作。根据低碳城市试点的进展,本文采用 Ta
pio脱钩模型考察低碳试点城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并根
据脱钩弹性系数的大小将低碳试点城市分为低碳成熟型、低碳成长型、低碳后发型三种。在对城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 STI
RPAT
模型,考察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和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识别不同驱动因素对试点城
市碳排放的影响,依据碳排放驱动因素识别不同类型城市的减排路径。研究结论表明,对于低碳成熟型城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大研发投入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低碳成长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对于低碳后发型城市,
实现低碳发展需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升级转型。同时,位于东、中、西不同区域的低碳试点城市呈
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在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减排路径时,区域性的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碳减排的目标。
关键词 城市;碳排放;低碳;脱钩
中图分类号 F06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2
210
4(2
020)0
7000
109  DOI
:10.
120
62/
cpr
e.2
020
0436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目前世界上最 地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海平面上升、热浪、极端天
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 气等气候灾害对城市的威胁正逐步显现 [4]。中国政府为
与者与贡献者。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二氧化碳排 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启动低碳
放在 2
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以及单位国 城市试点 是 其 中 的 重 要 举 措。中 国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 于
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
005年下降 6
0% ~6
5%的应 2
010、
201
2和 2
017年先后在 6个省和 8
1个城市开展了三
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 批国家低碳省市试点,旨在探索不同地区率先实现碳排放
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步入 达峰的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路径。参与低碳试点的城市
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道路。城市是经济活动中心,也是 通过设定碳排放达峰目标,倒逼低碳发展转型,加大低碳
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主体,城市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直接关 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力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
系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
019 的低碳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 8
484
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作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城市层面的低碳试点,中国
[1]
比重(城镇化率)约为 6
0.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 低碳城市试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的
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及居民生 指 标 体 系 对 中 国 低 碳 城 市 试 点 的 成 效 进 行 评 估,如
活都将消耗大量能源,城市将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领 Kh
ana等 [5]对第一批 8个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目标及政

域之一 [2]。根据 Ca
i等 [3]的统计,城市碳排放约占中国整 策支持手段进行评估;宋祺佼等 [6]以两批共 3
6个低碳试
体碳排放的 7
0%。不仅如此,城市也是气候风险的高发 点城市,从区域分布、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三方面对低碳

收稿日期:
2020-0
3-21 修回日期:
2020-05-15
作者简介:禹湘,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E
mai
l:y
uxi
ang
@ca
ss.o
rg.c
n。
通信作者:陈楠,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低碳旅游。E
mai
l:c
hen
nan
526@1
63.c
om。
基金项目:科学技术部《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专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登峰计划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
项目成果。

·1·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
0年 第 7期

试点情况进行分析;丁丁等 [7]以人均碳排放等 1
0个指标 试点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情况,并根据脱钩
建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对 3
6个低碳试点城市进行评 情况的差异将试点城市划分为不同类型。进一步针对不
[8]
价;周泽宇等 选择了 4大类共 1
6项低碳发展的核心指 同类型的城市,采用 S
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其碳排放的
[9]
标计算出试点城市的低碳指数;陈楠和庄贵阳 从宏观领 驱动因素,提出不同类型城市的低碳发展模式及路径。对
域、能源、产业、低碳生活等维度对低碳城市建设状况进行 中国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成效的评估和低碳发展模式
[1
0]
评估;中国城市绿色低碳评价研究项目组 构建城市绿 的总结不仅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引领和带
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的绿色低 动中国城市的整体绿色、低碳转型,还能为其他国家提供
碳发展效果进行评估;Ch
eng等 [11]用 绿 色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可借鉴的城市低碳发展的中国方案。
ng等 [12]以 中 国
对中国 的 低 碳 试 点 城 市 进 行 评 估;So
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准自然实验,对中国的低 1 数据和模型
碳试点城市 进 行 评 价。相 关 研 究 表 明,低 碳 试 点 城 市
评价的指标 日 益 多 元,从 仅 包 含 碳 排 放 指 标 逐 渐 增 加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城市不仅是工业的集聚
至经济、产业、能源、环境、政 策、管 理 等 多 方 面 的 指 标; 地,也是大量居民生产、生活的集中地,现阶段经济发展水
评价的内容 日 益 丰 富,从 低 碳 生 产 逐 渐 扩 展 至 低 碳 生 平仍然是决定中国城市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鉴于
活,从碳减排扩展至生态 环 境 的 绿 色 协 同 发 展;评 价 的 此,本文先采用 Ta
pio模型对低碳试点城市经济增速与碳
城市数量逐渐增多,时间 跨 度 日 益 增 长;评 价 的 方 法 日 排放增速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并基于经济增速与碳
益多样化,从 单 一 评 价 方 法 逐 渐 到 组 合 评 价 方 法。 大 排放增速之间的脱钩情况对这些城市进行分类,针对最为
部分学者均 认 为 中 国 的 低 碳 城 市 试 点 成 效 显 著,不 仅 主要的类型采用 S
TIRPAT模型对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因素
能有效提升城 市 低 碳 发 展 的 水 平,助 力 “十 四 五”期 间 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不同类型城市实现碳减排
[13]
的碳排放达峰 ,还能改善城市生态效率,有效推动中 的模式和路径。
国经济的绿色增长。 1.
1 城市碳排放数据核算方法
中国幅员辽阔,位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人口规模、经 对城市碳排放的特征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城市的碳排
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的城市采用了不同的低碳发 放进行核算。城市尺度的碳排放核算不仅包括城市中与
展路径,因此,低碳试点城市的案例研究也是热点之一。 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还包括工业过程排放和废弃物处
如 Ya
ng等 [14]对北京、晋城、池州、广元低碳试点的特色和 理的相关排放,其中农业、土地利用和林业相关的碳排放
亮点进行了分析。S
hen等 [15]以北京的低碳试点为例,陈 量所占比例较小。依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终端能源
楠和庄贵阳 [16]以浙江省的低碳试点城市为例,Fe
ng等 [17] 消费量的数据,考虑到试 点 城 市 的 能 源 消 费 品 种,本 文
以参与第一批试点的广东省为例,吴雪莲和万迎峰 [18]以 最终选用煤 炭、焦 炭、原 油、燃 料 油、汽 油、煤 油、柴 油、
武汉的低碳试点为例,对城市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模式和 天然气八种能源核 算 碳 排 放。能 源 消 费 碳 排 放 的 核 算
路径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研究的结论来看,人口规模、产 方法和排放因子参照 联 合 国 政 府 间 气 候 变 化 专 门 委 员
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均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但这 PCC)提供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估 算 [19],计 算 公
会(I
些因素在不同的区域以及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碳排放 式如下:
的贡献有所不同。 n

CO2 =∑ (Ei ×NCVi ×CEFi ×COFi) (1)


目前针对低碳试点城市评估的研究虽然丰富,但评估 i=1

体系尚无统一界定,根据不同评价指标来分析各城市碳排 式中,CO2 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n表示能源种类数


放的特征,所得结论差异较大。受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 量,Ei表示第 i
种能源消耗的实物量,NCVi表示第 i
种能源
影响,现有的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 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i为第 i种能源的单位热值当量,
一,经济增速与碳排放增速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论 COFi为第 i种能源的碳氧化因子,其缺省值为 1。
证,
而这既是城市低碳政策制定的基础,更是低碳试点的 1.
2 Ta
pio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脱钩模型
目标。基于此,本文以 2
010年低碳试点城市建立的起始 有关 经 济 增 长 与 环 境 污 染 物 的 关 系,S
haf
ik和
[2
0]
时间为基准,选择 6
2个试点城市(在考虑到连续数据可获 Ba
ndy
opa
dhy
ay 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解释经
取情况下,本文去除三批参与低碳试点城市的区县一级, 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倒 U型关系。随后,经济合作与
选择 6
2个城市 作 为 分 析 样 本),采 用 Ta
pio模 型 分 析 了 发展组织(OECD)[21]提出用脱钩来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

010—2
015、
201
5—2
016和 2
016—2
017年这几个时 间 段 污染之间的关系,并用脱钩指数来衡量两者的变动关系,
·2·
禹 湘等: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

以期打破“环境的坏”和“经济的好”之间的连接。脱钩分 规模(P)、富裕程度(A)、技术水平(T)对环境压力(I
)的
析也开始被用于对 OECD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 影响。但 I
PAT模型在实际运用中不允许各影响因素存在
[2
2] [2
3] [2
4]
放分析,如 Ru
ffi
ng 和 Gu
pta 的研究。随后 Ta
pio 在 非单调、不同比例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
分析交通领域碳排放时构建了脱钩弹性系数,可以更加详 Yo
rk等 [30] 采 用 随 机 模 型 的 方 式 将 I
PAT模 型 扩 展 为
细地描述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情况。Ta
pio模型也 STI
RPAT模型。具体表达方式如下:
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碳排放的相关分析,如 Wa
ng和 S
u [2
5]
I=aPb

tAc

tTd

tεit (3)
[2
6]
将其运用于国家层面、齐绍洲等 将其运用于省级层面、 其中,b
、c和 d分别为 P、A、T的系数,a为常数项,ε为
[2
7] [2
8]
郭炳南等 将其用于区域层面、J
ian
g等 将其运用于部 误差项。对(3)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门领域的碳排放分析。本文将 Ta
pio模型运用于城市层 l
nIt =a+b
i lnPit +c
lnAit +dl
nTit +εit (4)
面,
基于其脱钩弹性系数的界定并结合中国城市碳排放的 (4)式表述了人口、富裕程度和技术水平与环境压力
特征,根据调整的 Ta
pio模型弹性系数对参与低碳试点的 之间的线性关系,目的在于分析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可
城市进行分类。 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
Ta
pio模型的弹性系数值计算公式如下: 响。本文选取低碳试点政策设计最为关注的几个领域,即

ΔCO2 能源结 构、产 业 结 构、城 镇 化 率 和 科 技 投 入 等。林 伯 强


CO2 等 [31]、Yu等 [32]、鲁万波等 [33] 的研究也表明这些因素会显
e= (2)
ΔGDP 著影响城市碳排放。考虑到城市碳排放特征的差异性,本
GDP
文基于 Ta
pio模型的分析,引入了表示城市类型的虚拟变
式中,e表示脱钩弹性系数,ΔCO2 和 ΔGDP分别表示
量 dummy
ty
pe,当脱钩弹性系数 e≥ 1时,dummy
ty
pe设为 1;当
基期到末期的碳排放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Ta
pio模型
e<1时,dummy
ty
pe设为 0,从而构建模型(5)和(6),分别
依据 e值的高低和 ΔCO2、ΔGDP的正负情况界定了八种脱
考察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与不同碳排放影响因素
钩状态,如表1所示。Ta
pio模型为避免过度解读细微变化,
之间的关系。
将落在临界点处的情况弹性考虑。

nTCit =l
na+b
lnI
Sit +c
lnESit +dl
nURit +e
lnRDit +
本文用 Ta
pio脱钩模型对 6
2个低碳试点城市的脱钩 l
fnGDPit +dummy
ty
pe +εi
t (5)
关系进行研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弹性系数的测算使 l
nPCit =l
na+b
lnI
Sit +c
lnESit +dl
nURit +e
lnRDit +
用2
010、2
015、2
016和 2
017年 各 城 市 的 碳 排 放 总 量 和 l
fnGDPit +dummy
ty
pe +εi
t (6)
GDP数据。考察期为“十二五”规划期间,即 2
010—2
015、 其中,TC为碳排放总量;PC为人均碳排放量;I
S为第

015—2
016及 2
016—2
017年。在进行区域分析时,使用 三产业的占比;ES为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代表能
处于各脱钩状态的城市占总城市数量的百分比来表现区 源结构;UR为城市化率;RD为科研投入水平;GDP为城市
域城市的脱钩整体情况。 生产总值。
201
0、2
015—2
017年的能源数据主要来源于各
1.
3 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分析 省或市统计年鉴和产业结构数据,城市生产总值数据均来
Eh
rli
ch和 Ho
ldr
en[29]首次使用 I
PAT模型来分析人口 源于 EPS数据库,科研投入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
科学技术支出,城镇化率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公报。数据的
表 1 Ta
pio脱钩体系 描述性统计如表 2所示。

ΔCO2 ΔGDP
状态 e 表 2  样本描述性分析
CO2 GDP

增强 <0 >0 e<0 变量 均值 方差 最小值 最大值

TC/万 t 644
4 56
03 3
05 2
6528
脱钩 减弱 >0 >0 0< e<0.

PC/
t/人 11.
45 1
0.29 2.
00 8
6.7

衰退 <0 <0 e>1.2

S/% 48.
56 1
0.63 2
8.7
0 8
1.2

增强 >0 <0 e<0
ES/
% 57.
48 2
0.82 3.
800 9
5.4

负脱钩 减弱 <0 <0 0< e<0.

RD/亿元 39.
63 7
6.25 0.
751 4
03.
52
增长 >0 >0 e>1.2
UR/
% 68.
98 1
3.38 4
0.8
3 10

增长 >0 >0 8< e<1.
0. 2
GDP/亿元 591
4 65
69 1
22.
8 30
633
连接
衰退 <0 <0 0.
8<e<1.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3·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
0年 第 7期

原 Ta
pio模型中,将弹性值在 1的上下 2
0%之内视为
2 城市碳减排特征分析
连接状态,即 e
∈(0.8,1.2)。由于本文更关注经济增长
2.
1 基于 Ta
pio脱钩模型的分析 和碳排放量的相对增长幅度,故将这个区间进行调整。将
根据 Ta
pio模型可分别计算出 6
2个低碳试点城市的 e=1,即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的相对增长幅度的突变临界
脱钩弹性系数,并根据表 1确定其脱钩状态。2
010—2
015 线,作为低碳城市类型划分的分割线。当 e<1时,经济增
年和 2
015—2
016年,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处于脱钩减弱型 长快于碳排放增长,e>1时则反之。将调整过的划分临界
状态的城市占比分别为 7
1%和 6
9%,处于脱钩增强型状 线回嵌入 Ta
pio脱钩模型框架,综合考虑 2
015—2
017年份
态的城市占比约为 2
0%。2
016—2
017年,相较前一阶段 各城市的脱钩类型,并根据其弹性系数的大小及 GDP的
处于脱钩增强型的城市数量从 1
2个增长为 2
3个,占比提 增长情况,将其划分为低碳成熟型(ΔGDP >0且 e<1)、
升至 3
7%,表明经济增长但碳排放负增长的城市数量在 低碳成长型(ΔGDP>0且 e≥ 1)和低碳后发型(ΔGDP<
显著上升;而处于脱钩减弱型状态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 0)。其中,低碳成熟型的城市呈现碳排放的增速小于 GDP
占比从前两个阶段的 7
0%左右下降至 3
2%。2
016—2
017 的增速,或 GDP增长而碳排放负增长;低碳成长型的城市
年,
增长连接型和负脱钩增长型城市的占比从前一阶段的 呈现碳排放的增速大于 GDP的增速,说明这些城市虽然
0上升至 1
0%左右,这是因为在 2
015—2
016年处于脱钩 经济在增长,但碳排放还需进一步降低。低碳后发型的城
减弱型的城市中,大部分的碳排放由正增长变为负增长, 市则呈现出 GDP负增长。
从而进一步提升为脱钩增强型;而其他城市经济增长和碳 根据以上低碳城市类型的划分,低碳试点城市中的北
排放增长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转型为连接增长型或负脱 京、厦门、南平和深圳这四个城市,达到了 GDP正增长而
钩增长型。综合各试点城市三年的脱钩情况分析,脱钩增 碳排放负增长的最理想情景。低碳后发型城市的 GDP均
强型和脱钩减弱型城市处于主导地位。2
017年脱钩增强 为负增长,其中位于东北地区的沈阳和吉林市的经济下降
型的城市数量在显著上升,表明低碳试点城市在经济增长 速度快于碳排放的下降速度,而西部的金昌、乌鲁木齐和
的同时,碳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 2
017年一小部分城 昌吉在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同时,碳排放量在上升,各类
市的经济增速相对碳排放有所放缓。 型试点城市的分布如图 1所示。

图 1 2
015—2
017年低碳试点城市类型划分象限图

·4·
禹 湘等: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

2.
2 基于 S
TIRPAT模型的碳排放特征分析 综合表 3和表 4的分析结果发现,低碳成熟型城市受
基于 Ta
pio模型的城市类型划分,低碳成熟型城市和 经济规模和能源结构影响较大。科研技术的投入对两类
低碳成长型两类城市作为研究关注的重点,需进一步分析 城市的减排都有作用,但对低碳成熟型城市来说,技术效
其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 应相对于规模效应更为显著,意味着现阶段低碳成熟型城
从数据分布来看,不同城市的规模差距较大,对回归 市从技术投入角度更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率先实现达峰。
结果的有效性可能产生影响。Wh
ite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 产业结构对于低碳成长型城市的减排更为显著,表明低碳
存在异方差。为考察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计算了 成长型城市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防范过快城镇化和经
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济快速增长的规模效应所引发的碳排放增加问题。
大多小于 0.6
3,只有生产总值与科研投入之间的相关系
3 城市碳减排路径分析
数为 0.
918。进一步考察方差膨胀因子,发现除科研投入
和生产总值的方差膨胀因子分别为 8.
33和 6.
64外,其余 3.
1 城市层面的碳减排路径
全部小于 1.
97,均值为 4.0
6,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 低碳成熟型城市的经济增速高于碳排放增速。相比
因此本文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低碳成长型城市,其产业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
表 3和表 4分别表示以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 的弹性系数均相对较低,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减排
作为因变量的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模型(1)、(3)、 潜力较小。对于低碳成熟型城市,未来减排的重点领域在
(5)、(7)表示低碳成熟型城市情况,(2)、(4)、(6)、(8)表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加大科研投入,
示低碳成长型城市情况。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同时,因城市间的资源禀赋和规模具
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低碳成熟型和低碳成长型 有较大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未来的低碳发展路径。北
城市中,生产总值、能源结构、城镇化率分别与二氧化碳排 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需要在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双
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科研投入、产业结构分别与二氧化 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以“创新 +”带动
碳排放总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其中,生产总值仍然是 碳减排,进一步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济南等省会城市需
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低碳成熟型城市和低碳 要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双向优化,减少单位生产总
成长型城市相比,生产总值相对于碳排放总量的弹性系数 值碳排放;杭州、南京、广州等省会城市的居民消费活力较
更大,说明规模效应对低碳成熟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 强,需要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从而减少人均
响更大。城镇化率相对于碳排放总量的弹性系数,低碳成 碳排放。对于济源、湘潭、株洲等以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
长型城市的弹性系数由 1.
205增加到 1.
736,且显著性水 实践表明在深化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平由 5%提高到 1%,说明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碳排放增 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南平、广元、昆明、黄山、桂林
加的问题日益凸显。对比两种类型城市的弹性系数值的 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则宜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
大小表明,
科研投入水平的增加、
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的下降 展第三产业,通过打造生态旅游、养生休闲、文化创意等服
对减少成熟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效果更为明显。 务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显示,在低碳成 低碳成长型城市的经济增速低于碳排放增速,该类型
熟型城市中,生产总值、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与人均碳排放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相对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
量呈显著正相关;科研投入、产业结构分别与人均碳排放 排放的弹性较大,这与其大部分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
量呈显著负相关。在低碳成长型城市中,科研投入与人均 化进程中的情况相符,未来需加大力度推进绿色城镇化,
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产业结构 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的低碳转型。武汉、长
与人均碳排放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具体来看, 沙等省会城市应依托中部崛起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
虽然生产总值与低碳成熟型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呈显著正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乌海、晋城等能源丰富的城市需要
相关,但 弹 性 系 数 值 稳 步 降 低,显 著 性 水 平 由 1% 变 为 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
5%;
而成长型城市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弹性系数 低碳后发型城市目前正面临防止经济衰退和节能减
稳步增加,说明经济规模效应对成长型城市人均碳排放量 排的双重压力。该类城市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
的影响虽不显著,但在逐渐提高。城镇化率对低碳成长型 保证经济不继续下滑的基础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
城市的影响更大,而科研投入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 产业转型。例如吉林等资源丰富的城市需从根本上改变
结构调整对减少低碳成熟型城市的人均碳排放量效果更 资源密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低碳发展为契机,实
为显著。 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5·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
0年 第 7期

表 3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因变量的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

成熟型 成长型 成熟型 成长型 成熟型 成长型 成熟型 成长型

变量 (1) (2) (3) (4) (5) (6) (7) (8)


nTC l
nTC l
nTC l
nTC l
nTC l
nTC l
nTC l
nTC


nGDP 817
0. 0.
835 1.
222 1.
076 1.
192 1.
096 1.
152 1.
101
(0.
032) (0.
096) (0.
070) (0.
229) (0.
071) (0.
216) (0.
073) (0.
209)


nUR -0.
269 205
1. 0.
0355 1.
715 0.
124 1.
542 0.
287 1.
736
(0.
188) (0.
475) (0.
235) (0.
468) (0.
236) (0.
448) (0.
248) (0.
445)


nRD -0.
351 -0.
283 -0.
312 -0.
256 -0.
255 -0.
240
(0.
061) (0.
156) (0.
063) (0.
148) (0.
069) (0.
143)


nES 0.
148 0.
477 0.
150 0.
300
(0.
075) (0.
218) (0.
074) (0.
232)


nIS -0.
419 -1.
194
(0.
211) (0.
665)

Co
nst
ant 835
2. -3.
162 351
2. -4.
044 1.
174 -5.
666 1.
764 -1.
370
(0.
763) (2.
306) (0.
766) (2.
185) (0.
962) (2.
189) (0.
996) (3.
190)

Obs
erv
ati
ons 135 36 13
1 34 13
1 34 1
31 3

R
squa
red 0.
835 0.
695 0.
848 0.
622 0.
852 0.
675 0.
857 0.
709

  
   注:① 括号内数据为 t值。② 、 、 分别表示在 10%、
5%、
1% 的水平上显著。③《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大兴安岭、济源的科研投入数
据(RD)缺失。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表 4  人均碳排放量作为因变量的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

成熟型 成长型 成熟型 成长型 成熟型 成长型 成熟型 成长型

变量 (1) (2) (3) (4) (5) (6) (7) (8)


nPC l
nPC l
nPC l
nPC l
nPC l
nPC l
nPC l
nPC


nGDP 0.
052 -0.
067 0.
278 0.
038 0.
218 0.
060 0.
191 0.
099
(0.
037) (0.
109) (0.
081) (0.
250) (0.
081) (0.
235) (0.
081) (0.
228)


nUR 669
0. 2.
592 1.
148 3.
319 1.
311 3.
191 1.
522 3.
495
(0.
226) (0.
584) (0.
265) (0.
544) (0.
264) (0.
514) (0.
275) (0.
527)

nRD  -0.
194  -0.
155 -0.
095 -0.
153
-0.
215 -0.
148
(0.
068) (0.
170) (0.
070) (0.
161) (0.
072) (0.
156)


nES    0.
310
0.
213 0.
502 0.
219
(0.
073) (0.
224) (0.
072) (0.
243)

nIS -0.
527 -1.
355
(0.
230) (0.
781)
     
Co
nst
ant -1.
066 -7.
880 -2.
413 -9.
553 -4.
238 -11.
61 -3.
503 -7.
195
(0.
854) (2.
642) (0.
862) (2.
343) (1.
044) (2.
383) (1.
076) (3.
432)

Obs
erv
ati
ons 135 36 13
1 34 13
1 34 1
31 3

R
squa
red 0.
121 0.
383 0.
243 0.
569 0.
291 0.
633 0.
320 0.
668

  注:①括号内数据为 t值。②  、 、 分别表示在 1


0%、
5%、
1%的水平上显著。③《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大兴安岭、济源的科研投入数
据(RD)缺失。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6·
禹 湘等: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

3.
2 区域层面的城市碳减排路径 顶层战略到城市中观层面的政策制定,再到城市具体微观
由于中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战略,东、中、西部的资 领域的政策传导机制。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之所以在短期
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 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相较于其他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
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逐步降低 的 梯 度 差 距 [3
4]
,中 国 和完善的低碳公共政策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5]。未
东、中、西部地区低碳城市试点也呈现出不同区域性特征。 来还需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碳交易、合同能
总体来看,
30个位于东部的低碳试点城市中,低碳成 源管理等市场化工具以及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等融资手段
熟型、成长型和后发型分别占 8
0%、
17%和 3%;
15个中部 来推动城市的低碳转型。
试点城市中,低 碳 成 熟 型、成 长 型 和 后 发 型 城 市 分 别 占 对于不同区域的低碳城市发展,未来应充分考虑如何

0%、
53%和 7%;
17个西部低碳试点城市这三种类型的 从区域协同的角度减少碳排放,推动区域层面的城市减排
占比分别为 5
9%、2
4%和 1
8%。在低碳发展方面也呈现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东部地区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经济
出显著的梯度差距。东部地区不仅有 8
0%的低碳试点城 活力最强、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其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效
市实现了经济增速大于碳排放增速,北京、厦门、南平和深 应、
规模效应、溢出效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
圳率先实现了经济正增长而碳排放的负增长;中部低碳试 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协同的低碳减排战略,大力推进城市
点城市的成熟型和成长型占比相近,说明中部城市在经济 层面的减排。中部和西部地区可通过区域化的低碳战略
增长的同时,仍具有更大的减排潜力和空间;相比较东部 来协调区域内低碳产业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市低碳转型
和中部地区,西部的低碳试点城市在低碳后发型中占比最 的区域合作,从而缩短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同步增长的周
大,金昌、乌鲁木齐和昌吉这三个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碳 期,加快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进程。
排放的控制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除了西部这三个城市, 未来,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所取得的经验还应在更大范
低碳后发型城市中其他两个均位于东北地区,未来还需借 围推广,为中国更广大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有益借鉴,为
助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东 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参考,为全球城市作
北独有的生态资源,积极推动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 为非国家主体的减排路径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
可见,未来东部地区应该立足其经济发展的优势,进 (编辑:刘照胜)
一步通过低碳技术引领率先实现城市碳排放的达峰。中 参考文献
部地区应在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全面提升城镇化的 [1]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
019[M].

质量和水平来实现低碳转型。中、西部地区,未来在能源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和产业结构上仍有较大低碳转型空间,西部地区未来要进 [2]S
HAN Y L,GUAN D B,HUBACEK K,e
tal
.Ci
ty
lev
elc
li
mat


han
gemi
ti
gat
io
ninChi
na[J
].S
cie
ncea
dva
nce
s,20
18.DOI
:10.
一步防止能源和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增长。

126/
sci
adv
.aa
q0390.
4 结 论 [3]CAIBF,CUIC,ZHANGD,e
tal
.Ch
inac
it
yl
eve
lgr
een
hous
ega


mis
sio
nsi
nve
nto
ryi
n20
15a
ndu
nce
rta
int
yan
aly
sis[J
].Ap
pli
ed
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推 e
ner
gy,2
019.DOI
:10.
101
6/j
.ap
ene
rgy
.2019.
113
579.
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4]巢清尘,胡国权,冯爱青.全球气候风险与中国防范策略[M]//
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通过将碳排放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
019):防范气候风险.北京:社会科学出版
紧密挂钩,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积极 社,
2019.
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 [5]KHANNAN,FRI
DLEYD,HONGL.Chi
na’spi
lo
tlo
wc
arbo
nci
ty

本文的分析结论表明,鉴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呈现出不 i
nit
ia
ti
ve:ac
ompa
rat
iv
eas
ses
sme
nto
fna
ti
ona
lgo
alsa
ndl
oca
lpl
ans

同的减排特征,需明确和细化以碳排放达峰为目标的城市 [J
].S
ust
ai
nab
lec
it
ie
san
dso
cie
ty,20
14(1
2):1
10-121.
[6]宋祺佼,王宇飞,齐晔.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J
].中
低碳发展路径,精准施政,采用差异化、精准化的城市低碳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
5,25(1):
78-82.
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的低碳发展路径。城市实现低碳转型
[7]丁丁,蔡蒙,付琳,等.基于指标体系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J
].中
应在立足城市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形成契合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0):
1-1
0.
城市特色的低碳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
[8]周泽宇,田丹宇,付琳,等.低碳城市指数的构建与应用[J
].宏
生活方式。 观经济管理,
2017(1
1):
52-5
6.
目前,中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城市低碳发展的相关 [9]陈楠,庄贵阳.中国低碳试点城市成效评估[J
].城市发展研究,
工作,实际上是从碳排放目标倒逼城市更快地实现低碳转 2
018,
25(1
0):
88-9
5,1
56.
型。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宏观层面的 [1
0]中国城市绿色低碳评价研究项目组.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评

·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
0年 第 7期

级研究[M]//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19:防范气候风险.北京:社 de
cou
pli
ngmo
dela
ndde
comp
osi
ti
onme
thd[J
o ].En
vir
onme
nta

会科学出版社,
2019. i
mpa
cta
sse
ssme
ntr
evi
ew,2
020,
81:
106
356.
[11]CHENGJ
,YIJ
,DAIS,e
tal
.Ca
nlo
wc
arbo
nci
tyc
ons
tr
uct
io
n [2
6]齐绍洲,林磆,王班班.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

aci
li
ta
teg
ree
ngr
owt
h?e
vide
ncef
romChi
na’spi
lo
tlo
wc
arb
onc
it
y 影响———基于 Ta
pio脱钩模型、面板数据的滞后期工具变量法

nit
ia
ti
ve[J
].J
our
nalo
fcl
eane
rpr
oduc
ti
on,2019,23
1:1
158- 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
5,2
5(5):
59-66.
11
70. [2
7]郭炳南,林基,刘堂发.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
[1
2]S
ONGM L,ZHAOX,S
HANGYP.Thei
mpa
cto
flo
wc
arb
onc
it
y 钩关系的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
2017,
33(4):
25-29.

ons
tr
uct
io
none
col
ogi
cale
ff
ic
ienc
y:e
mpi
ri
cale
vide
ncef
romq
uas
i [2
8]J
IANG R,ZHOU Y,LIR.Mo
vin
gtoal
ow
car
bone
con
omyi


atu
rale
xpe
rime
nts[J
].Re
sour
ces
,co
nse
rva
ti
ona
ndr
ecy
cli
ng, Chi
na:de
cou
pli
nga
ndde
comp
osi
ti
ona
nal
ysi
sofe
mis
sio
nand
202
0(6):
114-121. e
con
omyf
rom as
ect
orp
ers
pec
ti
ve[J
].Su
sta
ina
bil
it
y,2
018,1

[13]齐晔,刘天乐,宋祺佼,等.低碳城市试点“十四五”期间需助力 (4):
978.
碳排放达峰[J
].环境保护,
2020,
48(5):
9-11. [2
9]EHRLI
CHPR,HODREN JP.I
mpa
cto
fpo
pul
at
io
ngr
owt
h[J
].
[1
4]YANGX,WANGXC,ZHOUZY.De
vel
opme
ntpa
tho
fChi
nes
e S
cie
nce
,19
71,
171:
1212-1
217.

ow
car
bonc
it
ie
sba
sedo
ninde
xev
alua
ti
on [J]. Adv
anc
esi
n [3
0]YORKR,ROS
AEA,DI
ETZT.STI
RPAT,I
PATa
ndI
mPACT:

li
mat
ech
ang
ere
sea
rch,
2018(2):144-153. a
nal
yt
ict
ool
sfo
run
pac
kingt
hed
riv
ingf
orc
eso
fen
vir
onme
nta

[15]S
HENL,WUY,LOUY,e
tal
.Wha
tdr
ive
sthec
arbo
nemi
ssi
on i
mpa
cts[J
].Ec
olo
gic
ale
cono
mic
s,2
003,4
6(3),35
1-365.

ntheCh
ine
sec
it
ie
s?ac
aseo
fpi
lo
tlo
wca
rbo
nci
tyo
fBe
ij
ing[J
]. [3
1]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

our
nalo
fcl
eane
rpr
oduc
ti
on,2018,
174:343-354. 略调整[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1):
58
71.
[16]陈楠,庄贵阳.低碳城市成效评估及碳排放收敛性分析———以 [32]YUX,WUZ,ZHENGH,e
tal
.Ho
wur
bana
ggl
ome
rat
io
nimp
rov

浙江省各设区市为例[J
].生态经济,
2018,
34(1
2):
14-21,
28. t
hee
mis
sio
nef
fi
ci
enc
y?as
pat
ia
lec
ono
met
ri
cana
lys
iso
fth
eYa
ngt
ze
[17]FENGJC,ZENGXL,YUZ,e
tal
.St
at
usa
nddr
ivi
ngf
orc
eso
f Ri
verDe
lt
aur
bana
ggl
ome
rat
io
nin Chi
na [J]. J
our
nalo

CO2 e
mis
sio
noft
he na
ti
ona
llo
wca
rbo
n pi
lo
t:c
ases
tudy o
f e
nvi
ronme
nta
lma
nag
eme
nt,2
020,2
60:11
006
1.
Gu
ang
don
gPr
ovi
ncedur
ing1995—2015[J]. Ene
rgypr
oce
dia
, [3
3]鲁万波,仇婷婷,杜磊.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

019,1
58:36
02-3607. 研究[J
].经济研究,
201
3,4
8(4):
106-11
8.
[18]吴雪莲,万迎峰.武汉低 碳城市 试点创 建的 路径及 模 式 浅 析 [3
4]黄群慧.改革开放 4
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J
].中
[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0,
46(2):
102-106. 2
国工业经济,01
8(9):
5-23.
[19]I
PCC.Cl
ima
tec
hang
e2013,t
hep
hys
ica
lsc
ienc
eba
siss
umma
ryf
or [3
5]庄贵阳.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设计逻辑[J
].中国人口·资

oli
cyma
kes[EB/
r OL].ht
tp://www.i
pcc
.ch/
. 2
源与环境,020,
30(3):
19-28.
[2
0]S
HAFI
K N, BANDYOPADHYAY S. Ec
ono
micg
rowt
hand [3
6]何建坤.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与公平的国际制度建设[J
].中国人

nvi
ronme
nta
lqua
li
ty:t
ime
se
rie
sand c
ros
sc
ount
rye
vid
enc
e 口·资源与环境,
201
2,2
2(5):
15-2
1.
[R].Re
PEc
,1992. [3
7]柴麒敏,何建坤.气候公平的认知、政治和综合评估———如何
[21]OECD.Or
gan
iza
ti
onf
ore
cono
micc
oo
per
ati
ona
ndde
vel
opme
nt 全面看待“共区”原则在德班平台的适用问题[J
].中国人口·

ndi
cat
orst
o me
asur
e de
cou
pli
ng o
fenv
iro
nme
ntpr
ess
uref
rom 资源与环境,2
013,2
3(6):1-7.

con
omi
cgr
o h[R].
wt 2002. [3
8]梅赐琪,刘志林.行政问责与政策行为从众;“十一五”节能目
[22]RUFFI
NG K.I
ndi
cat
orst
ome
asur
ede
coupl
ingo
fen
vir
onme
nta
l 标实施进度 地 区 间 差 异 考 察 [J
].中 国 人 口 · 资 源 与 环 境,

res
sur
efr
ome
con
omi
cgr
owt
h[J
].S
ust
ai
nabi
li
tyi
ndi
cat
ors
:a 2
012,2
2(1
2):12
9-1
36.

cie
nti
fi
cas
ses
sme
nt,2007,67:2
11. [3
9]张小丽,刘俊伶,王克,等.中国电力部门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
[23]GUPTA S
.De
cou
pli
ng:as
tept
owa
rds
ust
ai
nab
led
eve
lop
men
twi
th 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
8,2
8(4):
68-7
7.

ef
er
enc
etoOECDc
oun
tri
es[J
].I
nte
rna
ti
ona
ljo
urn
alo
fsu
sta
ina
ble [4
0]朱东山,孔英,高一放,等.中国发电行业 CO2减排成本及潜

eve
lop
men
t&wo
rl
dec
olo
gy,2
015
,22
(6):5
10-5
19. 力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
15,2
5(2):
14-20.
[24]TAPI
OP.To
war
dsat
heo
ryo
fde
coupl
ing
:de
gre
eso
fde
cou
pli
ngi
n [4
1]王常凯,谢 宏佐.中国 电 力 碳排 放 动态 特 征及 影 响因素 研 究

heEUa
ndt
hec
aseo
fro
adt
raf
fi
cinFi
nla
ndbe
twe
en19
70a
nd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4):2
1-27.

001[J
].Tr
ans
por
tpo
li
cy,200
5,1
2(2):137-15
1. [4
2]崔学勤,王克,邹骥.2℃和 1.
5℃目标对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和
[25]WANG Q,S
U M.Dr
ive
rso
fde
coup
linge
cono
micg
rowt
hfr
om 长期排放路径 的 影 响 [J
].中 国 人 口 · 资 源 与 环 境,2
016,2


arb
one
mis
sio
n: a
nempi
ri
cala
nal
ysi
sof192 c
ount
ri
esu
sing (1
2):
1-7.

·8·
禹 湘等: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

Re
sea
rcho
nca
rbone
mis
sio
ncha
rac
ter
ist
icsa
nd

educ
tionpat
hway
sofl
ow
car
bonpi
lotc
iti
esi
nChi
na

YUXi
ang1 CHENNan2 LIMan
qi1

(1.Re
sea
rchI
nst
it
utef
orEc
olo
gic
al
civ
il
iz
ati
on,Ch
ine
seAc
ade
myo
fSo
cia
lSc
ien
ces
,Be
ij
ing1
000
28,Ch
ina

2.Da
taCe
nte
rofMi
nis
tr
yofCu
ltu
rea
ndTo
uri
sm,Ch
inaTo
uri
smAc
ade
my,Be
ij
ing1
000
5,Ch
ina

Abs
tra
ct  Ci
ti
esa
rema
jorc
ont
ri
but
orst
ogl
oba
lgr
een
hou
seg
ase
san
dar
evu
lne
rab
let
ocl
ima
tec
han
ge.Atp
res
ent
,Ch
inai


nde
rgo
inga
nur
ban
iza
ti
onp
roc
essa
tanu
npr
ece
den
teds
cal
ean
dsp
eed,a
ndl
ow
car
bonu
rba
nde
vel
opme
nti
sofg
rea
tsi
gni
fi
can
cet

Ch
ina
’sg
oalo
fad
dre
ssi
ngc
li
mat
ech
ang
e,p
romo
ti
nge
col
ogi
calc
ivi
li
zat
io
n,a
nda
chi
evi
nge
con
omi
c,s
oci
al,a
nde
col
ogi
cali
mpa
cts

nth
eme
ant
ime
.Si
nceJ
uly2
010,t
heNa
ti
ona
lDe
vel
opme
nta
ndRe
for
mCo
mmi
ssi
onh
asc
arr
iedo
utt
hre
eba
tch
eso
fpi
lo
tlo
wc
arb
on

roj
ect
sin8
2ci
ti
esa
ndp
rov
inc
es,a
ndt
hep
erf
orma
nceo
fth
esel
ow
car
bonc
it
ie
sha
sbe
ene
val
uat
edb
yva
rio
usr
ese
arc
hgr
oup
s.Th
is

ape
rsu
mma
riz
edt
hec
har
act
eri
st
ic
sofc
arb
one
mis
sio
nan
dpr
opo
sedp
ote
nti
ald
eve
lop
men
talp
ath
sofi
tsr
edu
cti
onf
ort
hel
ow
car
bon

ilo
tci
ti
es.Th
eTa
piomo
delwa
sus
edt
oin
ves
ti
gat
eth
ere
lat
io
nsh
ipb
etwe
ene
con
omi
cgr
owt
han
dca
rbo
nemi
ssi
ons
,th
ena
cco
rdi
ngt


hev
alu
eso
fth
ede
cou
pli
nge
las
ti
ci
tyc
oef
fi
ci
en,t
t h
esec
it
ie
swe
rec
las
sif
ie
din
tot
hre
ety
pes
:lo
wc
arb
onma
tur
it
yty
pe,l
ow
car
bon

rowi
ngt
yp,a
e n
dlo
wc
arb
onl
at
ed
eve
lop
ingt
ype
.Ba
sedo
nth
ety
peso
fth
elo
wc
arb
onp
ilo
tci
ti
es,t
heS
TIRPATmo
delwa


mpl
oye
dtoe
xami
net
her
ela
ti
ons
hip
sbe
twe
ent
ot
alc
arb
one
mis
sio
nsa
ndp
erc
api
tac
arb
one
mis
sio
nsa
nde
con
omi
csc
ale
,en
erg


tr
uct
ure
,in
dus
tr
ials
tr
uct
ure
,an
dur
ban
iza
ti
onl
eve
l,e
tc.,i
nor
dert
oid
ent
if
ydi
ff
ere
nti
mpa
ctsf
romt
hed
riv
ingf
act
orso
nur
ban

arb
one
mis
sio
ns,a
ndt
ofu
rth
erf
ormu
lat
eap
pro
pri
at
ede
vel
opme
nta
lpa
thso
fca
rbo
nemi
ssi
onr
edu
cti
onf
ord
iff
ere
ntt
ype
soft
hel
ow

arb
onp
ilo
tci
ti
es.Fo
rci
ti
eso
fth
elo
wc
arb
onma
tur
it
yty
pe,v
igo
rou
slyd
eve
lop
ingr
ene
wab
lee
ner
gya
ndi
ncr
eas
ingr
ese
arc
han


eve
lop
men
tin
ves
tme
nta
ree
ff
ect
iv
ewa
yst
ore
duc
eca
rbo
nemi
ssi
ons
.Fo
rlo
wc
arb
ong
rowi
ngc
it
ie
s,o
pti
miz
ingt
hei
ndu
str
ials
tr
uct
ure

ndi
mpr
ovi
ngt
heq
ual
it
yofu
rba
niz
ati
ona
remo
ree
ff
ect
iv
e.Fo
rlo
wc
arb
onl
at
ed
eve
lop
ingc
it
ie
s,t
heys
hou
ldf
urt
herr
emo
vet
he

ack
war
dpr
odu
cti
onc
apa
cit
yan
dac
cel
era
tet
hei
ndu
str
ialu
pgr
adi
nga
ndt
ran
sfo
rma
ti
ono
nth
eba
siso
fpr
omo
ti
nge
con
omi
cgr
owt
h.
Mo
reo
ver
,iti
sco
ncl
ude
dth
atd
iff
ere
nta
ndd
ive
rsi
fi
edc
arb
one
mis
sio
nre
duc
ti
onp
ath
sre
qui
rer
egi
ona
lgr
eena
ndl
ow
car
bons
yne
rge
ti


eve
lop
men
t.
Ke
ywo
rds
 ci
ty;c
arb
one
mis
sio
n;l
owc
arb
on;d
eco
upl
ing

·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