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 24 卷 第 6 期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Vol.24 NO.

6
2012 年 12 月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rversity Dec.2012

创作主客体与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
杨永贵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摘 要:彝族民间文学是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盘水市彝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彝族民间文学,包括口碑文学
和彝族毕摩文学,是彝族毕摩和彝族人民对彝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书写,进一步研究彝族民间文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对彝
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繁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六盘水 ;彝族; 民间文学 ;主客体
中图分类号: I207.9,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5X (2012 )06-0034-06
DOI:10.3969/j.issn.1671-055X.2012.06.008
O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literary Creation and Yi Folk Literature of Liupanshui
YANG Yong-gui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Department ,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553001,China )
Abstract: The folk literature of Yi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Yi people;
Liupanshui has abundant ethnic folk literature in the area of Yi people, including oral literature and Bimo
Literature, is written about Yi people's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lity.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Yi folk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inheriting and
prosperity of Y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Liupanshui; Yi People; folk literature; subject and object
彝族民间文学这朵瑰丽多彩的奇葩,是彝族 车明旭收集整理的 《萨慈若阿哥与液都啊美》等
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体现为口头流传 民 间 幻 想 故 事 ;有 如 王 留 英 讲 述 、车 明 旭 收 集 整
和毕摩经籍文学两种形式。 ( 沙马拉毅 ,2003) 认为 理 的 《穷 县 令 认 亲 》、甘 文 庭 讲 述 、车 明 旭 收 集 整
中国的毕摩文学以云南和贵州较为丰富,并将其 理 的 《赊 三 不 如 现 二 》,钟 山 区 彝 族 中 流 行 的 《傻
划 分 为 十 个 区 域 ,主 要 是 凉 山 毕 摩 文 学 、滇 东 毕 子 敬 土 司 》、《懒 汉 的 奉 承 话 》,盘 县 彝 族 中 的 《老
摩文学、滇南毕摩文学、滇东南毕摩文学、滇中毕 鹰 叼 高 粱 》等 民 间 写 实 故 事 ;有 如 将 嘲 讽 与 训 诫
摩文学、滇东北毕摩文学、水西毕摩文学、黔西南 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民间笑话《糊涂的祖摩》、
毕摩文学、乌撒毕摩文学、广西毕摩文学。 六盘水 《卖骑鞍》、《卖蜂蜜》、《砍树》、《愚蠢的选择》 等;
横跨水西、乌撒、黔西南三个区域,足以见得其毕 民间写实故事还有如盘县李斌、 朱恩思收集的
摩文学之丰富。 《龙总兵传说故事二则》(《海马珠与洗马塘》、《刀
一、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概况 劈 山 与 枪 打 洞 》)、钟 山 区 彝 族 中 流 传 的 《半 仙 安
六盘水境内的彝族民间文学,主要体现为口 宣慰》、《彝姑赵妹逸事》,钟山区肖俊良收集整理
头流传和毕摩经籍文学两种形式。 的《夜郎公主坟的故事》等。
(一)多姿多彩的口头流传 民间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风物传
口头流传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歌 说。 六盘水市境内的彝族民间传说主要有盘县肖
谣民间 长 诗 、民 间 语 言 游 戏 、警 句 、谚 语 、歇 后 语 择波讲述、卢树雄收集整理的《刘金锭故事二则》
等(段宝林,2006)。 等民间人物传说;有如钟山区肖俊良收集整理的
民间故事包括民间幻想故事、民间写实故事 《扒瓦河边的传说》等民间史事传说;有如钟山区
和民间笑话。 六盘水市境内的彝族民间故事有如 彝族中流传的 《海嘎湖的传说》、《心石的来历》、
流传于境内北盘江流域的《濮买埃斩蟒》、张白驹 《阿朵寨》、《高石桩的来历》、《水牛的来历》,盘县
讲述、卢树雄收集整理的《铁树妹》、王留英讲述、 彝族中流传的 《牛为什么没有上门牙》、《睁只眼

收稿日期:2012-11-02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9GH028 )
作者简介:杨永贵(1971- ),男,贵州大方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写作学研究。
- 34 -
杨永贵:创作主客体与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
闭只眼的猫头鹰》、《蜈蚣和公鸡》 等民间风物传 要做什么。
说。 (二)浩如烟海的毕摩经籍文学
六盘水彝族神话主要是洪水再生神话。 境内 彝 族 民 间 文 学 ,除 了 口 碑 文 学 (包 括 一 些 已
流传较为广泛的彝族神话是《洪水淹天》。 经 收 集 整 理 过 的 口 碑 文 学 )外 ,其 书 面 文 学 形 式
六盘水境内彝族歌谣主要形式有: 劳动歌、 主要体现在彝族毕摩先生进行宗教活动的彝文
仪式歌谣、情歌、扯白歌和盘歌等。 劳动歌谣描述 经书里。 彝文经书多为五言诗歌体,有格律。 从内
劳 动 情 景 ,或 诉 说 劳 动 感 受 ,或 传 授 生 产 知 识 和 容上看,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习俗和
经验, 如 《犁地歌》、《量布歌》、《放羊歌》、《扯韭 宗教信仰。 从体裁上看,有的经书内容就是诗歌、
菜》、《撒燕麦》、《撒荞子》、《撒小麦》等;有如人生 民间故事、神话故事。 从表达方式上看,多采用比
礼仪和民间祭典中祈福驱祸的仪式歌谣 ,如普古 喻、象征、夸张、对偶、重复等手法。
乡境内的天桥彝寨《酒令歌》,水城县野钟乡兴隆 六 盘 水 市 的 彝 文 古 籍 文 献 ,浩 如 烟 海 ,境 内
村的 礼 俗 歌 《十 二 月 正 命 天 子 》(包 括 《定 亲 歌 》、 尚留存彝文古籍 3000 余册, 仅盘县就有毕摩 53
《进礼进亲歌》、《礼信歌》、《问郎歌》、《盘歌》、《冠 人,收藏彝文古籍 2000 余册,800 万字,内容涉及
戴 歌 》、《 发 亲 歌 》、《 交 亲 歌 》 八 个 部 分 , 近 500 历 史 、哲 学 、文 学 、天 文 、历 算 、医 学 、 宗 教 、 占 卜
行);丧祭歌谣如流传于坪地乡境内的《丧祭歌》; 等。 如《作斋经》、《作祭经》、《招魂经》、《献药经》、
有反映爱情生活和向往的情歌 (分为古代情歌、 《献酒经》、《供牲经》、《供饭经》、《除祟经》、《打醋
现代情歌),古情歌,彝语称之为阁躲,意为“玩耍 炭 经 》、 《 酿 酒 经 》、 《 五 谷 经 》、 《 刀 具 经 》、 《 织 布
之 话 ”,如 今 仅 在 盘 县 淤 泥 乡 的 麻 郎 垤 、米 妥 、旧 经 》、 《 丝 绸 经 》、 《 祭 虫 经 》、 《 血 河 经 》、 《 玄 通 大
寨等 彝 村 传 唱 ,主 要 有 《劝 玩 》、《寻 偶 》、《两 呀 两 全》、《指路经》 等 (六盘水市民族志编纂组织机
相遇》、《两呀两相恋》、《郎心底无数》、《无缘再相 构,2003)。
聚》、《相 处 不 久 远 》、《郎 不 是 美 人 》等 ;现 代 情 歌 二、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主体
用汉语演唱,多为七言句,每首四句,四句山歌最 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是彝族民间口碑文学
普遍 ,往 往 即 兴 编 词 ,抒 情 言 志 ,表 现 喜 怒 哀 乐 , 的创作者,彝族毕摩是彝族民间文学的传承者和
悲 欢 离 合 ,交 流 生 产 生 活 经 验 ,宣 扬 社 会 伦 理 道 主要创作者。 作为彝族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具
理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但仍具彝族特色,最典 有以下特点:
型的为淤泥河民间山歌,有李家耀等收集出版的 (一)对拓境艰辛和农耕文化充满体验
集子 《山 歌 出 在 淤 泥 河 》两 册 ,收 录 山 歌 百 余 首 ; 彝族民间文学作品或为劳动劝力之作,或展
还有演唱形式和表达方法较为独特的扯白歌和 示民俗与历史,或传递情感,或幻想美好生活,或
盘歌若干。 体现智慧与民族情趣,贯穿着彝族人民的善良勇
民间长诗,主要有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长诗 敢和彝族先民拓境的艰辛,体现了彝族人民从古
两种。 流传地在盘县的英雄史诗《戈阿娄》,由高 至今的农耕生活特点。 燕麦、荞子是主要农作物,
昂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的《盘县彝 水搬酒、咂酒等是彝族人民喜爱的饮品。 这些,在
族民间文学》 收集和翻译的主要有两个版本,一 其 民 间 文 学 作 品 中 都 有 体 现 ,彝 族 歌 谣 中 的 《撒
为甘本权、李世安讲述、袁丛林收集整理,一为李 燕麦》、《撒荞子》、《撒小麦》 就是以农事为题,英
海民口译、唐春芳收集、沈芸整理。 版本不同,细 雄 史 诗 《戈 阿 娄 》中 就 有 喝 水 搬 酒 、咂 酒 的 情 景 ,
节 差 异 较 大 ,艺 术 风 格 迥 异 ,但 主 题 和 主 要 事 件 民间故事长诗《南山恨》中,表现了彝族先民早期
基本一致。 六盘水境内的彝族民间故事长诗有谢 拓境的艰难和不断迁移的历史。
芝妹讲述、车明旭收集整理的《南山恨》和曾玉兰 (二)深受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影响
讲述 、车 明 旭 、赵 玉 良 、任 立 国 收 集 整 理 的 《八 石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彝族民歌、舞
(音 dan)山》。 蹈与彝族民间文学,常常是三位一体,如其山歌、
民间语言游戏流行最广的是谜语和灯谜,即 叙事歌、盘歌等,既是曲调优美的歌曲,也是唱词
俗称的“谜谜子”、“谜谜”、“问破儿”。 优 雅 的 民 间 文 学 ;彝 族 民 间 舞 蹈 ,按 历 史 渊 源 可
警句言简意赅、通俗,警示人们要做什么,不 分为:欢庆舞、祭祀舞、征战舞三类。 欢庆舞有酒
- 35 -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礼舞 (撒 麻 舞 、盘 歌 舞 )、板 凳 龙 舞 、婚 嫁 跳 脚 舞 ; 魂 都 必 须 妥 善 安 抚 ,安 排 到 该 去 之 地 ,否 则 会 对
祭祀舞有搓蛆舞、羊皮鼓舞、丧葬祭祀跳脚舞、毕 生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摩舞;征战舞以海马舞为代表。 内容丰富、形式多 市境内的彝族同其它省区的彝族一样,将祖
样,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明显的叙事色彩,有 先居住之地想象为最美丽的彼岸世界。 人死后,
明显的文学和故事背景。 一定要将第一灵魂经由指路仪式发往祖先发源
独特的婚嫁习俗、 丧葬习俗与节庆文化,丰 之地。 这个灵魂带着生人的希望与重托来到祖地
富了民间文学创作的题材与素材。 每逢火把节, 与祖先团聚,从此很少与彝族人的现实生活相联
彝族人家都宰鸡杀牛,欢度佳节。 过节当日,接回 系,只是在道义上承担一点在遥远祖地祜佑家人
嫁 到 远 方 的 女 儿 ,年 长 者 饮 酒 摆 谈 ,青 年 男 女 盛 的责任。 把亡灵超度到祖先发源之地永远怀念,
装尽 情 玩 耍 ,相 约 唱 歌 、跳 舞 、谈 情 说 爱 ;彝 族 年 是市境内彝族祖先崇拜的突出特征。 此外,大致
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淤泥乡各个彝寨最具 而言, 市境内彝族的祖先崇拜还有四种物化形
传统特色。 彝族年是农历十月初一,人人欢天喜 式:祖灵筒、家中神龛及家族祠堂、祖灵洞。 对祖
地,到 处 洋 溢 节 日 色 彩 ,每 户 要 杀 鸡 、舂 粑 粑 ,备 先的崇拜,在彝族《指路经》中体现比较明显。
佳肴,尽情开怀畅饮。 男女青年相约唱歌跳舞,谈 市境内彝族的民族意识中认为:世间万物都
情说爱,互诉衷肠。 这些,激发了彝族民间文学创 具有生命和灵魂,这些生命和灵魂能够感知或透
作灵感,也提供了文学创作素材。 视世间的潜移默化。 它们具备强大的超自然力
兄长弟媳不得开玩笑, 在家不能唱山歌,不 量,行使自然的惩戒功能。 世间所发生的自然灾
讲下流话,不吹口哨;不哼唢呐调进村窜户;儿子 害即是这类生命和灵魂作祟的结果,是对人类的
结婚后,父不入子房,儿媳要先于别人起床担水、 惩罚。 因为对其产生敬畏和恐惧心理,彝族先民
扫地 ,给 公 婆 、兄 长 倒 洗 脚 洗 脸 水 ,公 婆 在 ,儿 媳 便将之人格化为自然神,并以自然界中的实物作
不上楼;就餐时,不与公婆兄长同桌,平时不在公 为自然神的代表或附身,采取一定的形式加以崇
公兄长对面坐或袒胸喂乳; 父母健在不留胡须, 拜。 市境内彝族人信奉的自然神包括:土地神、树
长 辈 来 时 青 年 人 要 让 坐 ;不 跷 二 郎 腿 ,要 敬 烟 酒 神、石神、水神、虎神、龙神、火神、雷神等。
……,这些民族禁忌体现了彝族人民尊老爱幼的 以 “万 物 有 灵 ”观 念 为 基 础 而 产 生 的 彝 族 自
传统道德观念,也渗透在其民间文学中。 然 神 灵 崇 拜 行 为 ,已 经 随 着 社 会 、文 化 及 科 学 的
(三)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发展而逐渐颓灭。 现今市境内彝族仍存在的自然
六盘水市彝族的民族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 神崇拜包括祭火神、祭树神及祭小白龙神等。
为 主 ,可 以 分 为 六 个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包 括 灵 魂 崇 同时,市境内彝族还有竹崇拜、龙崇拜、虎崇
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专神崇拜、巫 拜、鹰崇拜等图腾崇拜。 这些宗教信仰在彝族民
术与禁忌。 六盘水市境内的彝族在民族意识中就 间文学中随处可见。
相信人有灵魂。 活着的人有生魂,人死后,生魂脱 (四)彝族人民创作与毕摩创作的结合
离肉体成为鬼魂,灵魂可以永世不灭。 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市境内的彝族认为,人是由有形的物质实体 常 常 是 你 中 有 我 、我 中 有 你 的 ,是 表 现 和 被 表 现
和无形的灵魂组成的。 “影”是灵魂的存在形式, 的关系,互为手段。
它寄宿在人的有形体之中, 支配着人的形体活 毕 摩 ,系 彝 语 音 译 ,“毕 ”是 主 持 各 种 宗 教 祭
动,也主宰人的内心变化。 作为生魂的“影”如果 祀、 为人驱鬼禳灾时诵经书或诵经者之意,“摩”
离开人的形体,人就会罹患重病,甚至死亡。 彝族 意为母、师、智者之意。 因为各地彝语方言或意译
人相信每个彝族人都有三个灵魂。 人死后,生魂 的 差 别 ,汉 文 史 志 、彝 文 古 籍 和 各 地 彝 区 对 毕 摩
弃肉体而去,变成了鬼魂。 经过丧葬仪式中毕摩 有多种不同的称呼,有耆老、白马、白末、必磨、笔
对灵魂的安抚和超度,每个灵魂都奔赴自己该去 母、呗耆、布摩、西波、腊摩等。 是彝族进行各种原
的地方。 一个灵魂经过毕摩的指路回到祖先发源 始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祭司,被人们认为是能够
的地方与祖先团聚, 一个灵魂为死者镇守墓地, 通神、通鬼的特殊人物,是人与神鬼交流的媒介。
另一个则留在家中保佑家人平安。 死者的每个灵 毕 摩 掌 握 大 量 的 彝 文 古 籍 ,通 晓 彝 文 经 书 ,是 彝
- 36 -
杨永贵:创作主客体与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
族 社 会 中 的 智 者 ,是 知 识 最 丰 富 的 人 ,是 彝 族 毕 26°55′ 33′′ 、东经 104°18′ 20′′ 至 105°42′ 50′′ ,总
摩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整理者。 面积 9926 平方公里。 东邻安顺市,南连黔西南布
在市境内彝族的宗教活动中,毕摩是不可缺 依 族 苗 族 自 治 州 ,西 接 云 南 省 曲 靖 市 ,北 毗 毕 节
少的关键人物。 毕摩掌管着彝族流传下来的古老 市。 境内地势呈梯级起伏,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经书。 每个毕摩手中的经书数量和内容多少不 中 部 因 北 盘 江 的 强 烈 切 割 侵 蚀 ,呈 隆 起 状 ,起 伏
同,经书来源有祖传、师传、自抄几种。 这些经书 剧烈。 一般地区海拔在 1400 至 1900 米之间,最
只有毕摩在仪式中才有资格诵读,它们贯穿了市 高峰韭菜坪,海拔 2900.3 米,同时 也 是 贵 州 省 海
境内彝族人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 彝族谚语说: 拔最高点; 最低点在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
“毕摩是讲道理、明是非的,是为人与鬼神通达关 谷,海拔 586 米,相对高差 2314.3 米。 由于地形起
系的,是教人做人的师者”,因此毕摩在彝族社会 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中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 因为毕摩要“为人与鬼 六盘水市境内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后代。
神通达关系”, 因而是维系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 默 系 向 乌 蒙 山 东 南 麓 拓 境 ,渐 由 今 会 泽 、宣 威 扩
关键人物。 散到水城、六枝及其邻近的毕节市、安顺市;布系
作为彝族历史文化传承人的彝族毕摩,其使 往 南 进 入 盘 县 ,并 向 其 邻 近 的 安 顺 市 、黔 西 南 州
用的毕摩经籍内容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医学, 地域扩散;盘县还有武系一部分。 以小聚居、大杂
民 间 占 卜 、祭 祀 无 所 不 包 ,是 彝 族 历 史 文 化 传 承 居状态分布。 1992 年贵州省进行 “撤 区 并 乡 建
的载体。 其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色, 镇”,撤销部分彝族乡,新建了部分彝族乡。 市境
又展示了这些作品的文学性的一面。 因此,可以 内以彝族为主体建立的单一民族乡共 9 个,彝族
说, 彝族毕摩是彝族民间文学的缔造者之一,又 和其他民族共同组建的民族乡共 36 个。
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传承人(杨永贵,2011)。 由于历史及其他多方面原因,境内彝族多居
(五)传统教育的影响 住 在 气 候 温 和 、雨 量 充 沛 的 半 山 坡 地 带 ,民 谚 有
古代彝族地区教育形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和 “不高不低是彝家”、“杜鹃花盛开的地方是彝家”
社会教育,彝文产生后则开始出现师徒形式的毕 的说法,少数居住在河谷坝区或高寒山区。 彝族
摩教育、彝文教育等。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伦 聚居地区面积宽广,有成片宜牧宜林的草坡和山
理 道 德 行 为 规 范 和 准 则 ,以 达 尊 敬 长 辈 、合 睦 邻 地 ,为 欠 开 发 地 区 ,主 要 体 现 为 农 业 文 明 和 农 耕
里、勤劳敬业之效果。 盘县彝文文献中“人父似我 文化。 境内彝族先民经“六祖”分支后进入,进行
父,人兄似我兄”的记载,充分表明了彝族社会对 了艰难的拓境垦荒。
伦理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风云际会的历史与社会制度变迁
毕摩教育是彝族最早的有文字的正规教育。 历史上,彝族的社会制度以“家支制度”为核
毕摩教育以经书为教材, 教学方法上讲练结合、 心。 家支是历史上彝族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它
学以致用。 这种形式灵活、讲授活泼、不拘一格的 是按照父系血缘纽带组成的、内部不通婚的社会
教育方式增强了毕摩教育和毕摩活动的影响力。 集团。 家支制度及家支观念至今仍遗存在六盘水
毕 摩 的 存 在 ,毕 摩 教 育 的 开 展 ,不 仅 传 承 了 文 字 市的彝族社会中。
与 文 学 ,更 提 高 了 彝 族 人 民 的 文 化 素 质 ,为 彝 族 彝族是一个家支观念比较强的民族。 彝族谚
民间文学的世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智力与文化 语 说 ,“马 的 劲 在 腰 上 ,牛 的 劲 在 肩 上 ,彝 族 的 劲
的支撑。 在家支中”,在彝族的生存和发展史上,家支所起
彝族人民注重对子女进行社会、伦理和尊君 的作用非常巨大。 家支负有保护每个彝族家庭和
敬长、以孝为重、重义轻利、集体意识等方面的道 家 支 公 共 土 地 、山 林 、水 源 、牧 场 的 责 任 ,作 为 家
德教育。 支成员则有维护本家支地界的职责,这些与家支
三、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客体 生产生活有关的个人及集体利益若遭侵犯而引
(一)农耕文化下的生存境况 起纠纷,就可能挑起家支之间的集体团结意识及
六盘水彝族聚居区位于贵州西部、云贵高原 行动。 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个人离开了家支的
一 、二 级 台 地 斜 坡 地 带 ,地 跨 北 纬 25°19′ 44′′ 至 维护,就无法安宁地生存下去。 即便是在新社会,
- 37 -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彝族人的家支观念仍然十分强烈。 总体而言,彝 史发展趋向的揭示和对社会发展前途的预见、追
族的家支制度起到了社会调节的功能。 彝族家支 求和展现。 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从他们同现
内 部 通 行 “相 互 原 则 ”,家 支 成 员 婚 丧 大 事 、修 房 实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 创作主体不仅同周围环
建屋、耕种和收割、抚养家支内遗孤、相互解决温 境 相 协 调 的 境 况 下 肯 定 现 实 ,展 望 未 来 ,而 且 往
饱等方面都受到其它成员的帮助。 往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的境况下,萌发出变革现
明 代 早 期 ,六 盘 水 市 (主 要 是 今 水 城 县 和 钟 实,摆脱束缚,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审美理想不
山区以及六枝特区) 为水西土司政权的管辖之 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固有物
地。 水西慕俄格政权,将其辖境以家支为单位划 和 臆 造 物 ,而 是 一 定 时 代 的 物 质 条 件 的 产 物 (陆
分为十二则溪进行管理,明代,在普安州地(今盘 贵山,1989)。 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也是前文所述
县境),彝族地方政权推行十二营制,“营”是彝族 主体与客体相碰撞的产物。
按血缘家支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统治制度,与 综观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整体上有以下特
“则溪”职能相同。 这是土司制度下的行政管理制 点:
度。 而在民间通行的社会制度则有,传统彝族村 (一)真实写照彝族先民的生存境况,充分展
落管理的村落议事会“寨老制”,父权制下的家庭 现客体反映的需要。
制度以及按父系继承的财产制度等。 有彝族历史的再现, 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三)风物遗址众多 有反映民俗的由来, 也有对民俗的具体展现;有
在市境发现的六枝“懒龙桥彝文岩刻”、盘县 劳 动 情 景 的 写 照 ,也 有 劳 动 经 验 的 介 绍 ;有 对 逝
龙 氏 古 建 筑 等 遗 址 、郎 岱 城 墙 遗 址 、毛 口 古 道 遗 者 的 怀 念 ,也 有 对 未 来 的 憧 憬 ;有 对 天 地 万 物 的
迹、箐脚沙氏旧居遗址、白果沙氏旧居遗址、狗场 景仰,也有本民族的图腾。 如《丧祭歌》、《两呀两
营遗 址 ,以 及 安 健 故 居 、安 健 墓 、龙 天 佑 墓 、水 城 相 遇 》中 的 鹰 图 腾 、虎 图 腾 ,又 如 甘 本 权 、李 世 安
玉 舍 钱 氏 印 楼 、水 城 青 林 苏 家 祠 堂 ,保 华 扒 瓦 桥 讲 述 、袁 丛 林 收 集 整 理 的 英 雄 史 诗 《戈 阿 娄 》中 ,
等多处遗迹,历史悠久,形式多为古建筑和碑刻, 彝族先民围坐在一起唱彝歌、 喝水搬酒的情景,
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江南文化的特点,充分体现 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民俗。 又如很多民歌、民间故
了彝族文化在历史上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事 中 提 到 的 种 荞 、撒 荞 等 事 件 和 情 景 ,也 体 现 了
(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众多 彝族人民从古至今的农耕生活特点。 又如一些抒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长 河 中 ,勤 劳 勇 敢 、团 结 奋 进 情 类 文 体 中 ,常 常 在 起 兴 时 用 到 一 些 比 喻 ,所 比
的彝族人民在反抗民族压迫和反动统治,追求美 之物多取材于彝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喻
好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演绎了明末清初彝族反抗 贴切,质朴易懂,易引起情感共鸣。
吴三桂的斗争的阿扎屯之战,贵州盘县马场彝族 (二)文学形式与宗教形式的统一,充分展现
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的拖拉翁事件,解放战争 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能动性。
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彝族地区地方武装 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毕摩文学,首先是宗教意
盘北游击队的英勇故事,以及红军长征过彝区时 义上的,其次才是文学意义上的形式与内涵。 这
的 感 人 情 景 ,反 映 了 彝 族 人 民 爱 党 、爱 国 历 史 传 种形式与内涵是实现宗教活动及其教义的有效
统,以及酷爱自由与幸福,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辅助形式。 所反映的既是创作主体毕摩的思想感
与此同时,也留下了龙天佑、安季英、龙云 情 、审 美 观 念 与 艺 术 情 趣 ,也 是 创 作 客 体 的 客 观
楼、 安健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供后人演绎传说。 需要, 无论是对逝者生前往昔的追忆和灵魂安
盘县李斌、朱恩思收集的《龙总兵传说故事二则》 抚 ,还 是 对 祖 宗 与 神 的 祈 求 ,都 是 广 大 彝 族 先 民
(《海马珠与洗马塘》、《刀劈山与枪打洞》)就是取 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艺术再现 (杨永贵,
材于现实人物进行演绎的,龙总兵即龙天佑。 2011)。 与此同时,鉴于毕摩文学的书面化特征以
四、主客体关照下的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的 及彝族毕摩教育等的影响,彝族民间文学多为韵
创作特色 文,彝族先民们习惯用诗来思维,用诗来表达,无
审美理想,从美学意义上说表现为审美对象 论 是 文 学 性 较 强 的 历 史 故 事 ,还 是 医 药 、历 算 的
的完美程度,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则是指艺术对历 书,无不如此,常常以五言诗句为主体。
- 38 -
杨永贵: 创作主客体与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
(三 )体 裁 多 样 ,艺 术 性 强 ,充 分 展 现 主 客 体 区 的 彝 族 历 史 文 化 相 近 ,另 属 于 一 块 ,其 中 盘 县
的有机融合。 的靠近八石山一带与水城交界的四格、坪地则属
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 于乌撒文化区。 在城市化进程和工矿建设的不断
裁多 样 化 ,涉 及 民 间 故 事 、民 间 传 说 、民 间 神 话 、 扩 展 中 ,很 多 地 区 受 汉 文 化 影 响 较 大 ,彝 族 本 族
民 歌 、民 间 长 诗 、民 间 谚 语 和 民 间 语 言 游 戏 灯 谜 文化在悄然消失。 目前收集与掌握的彝族民间文
等,雅俗共赏。 不少民间文学作品综合运用了多 学中,各地风格迥异,以淤泥、普古为代表的盘县
种 艺 术 手 段 和 文 学 表 现 手 法 ,情 景 交 融 ,艺 术 性 北部地区的彝族民间文学, 原生态形式较为浓
强。 如甘本权、李世安讲述、袁丛林收集整理的英 厚,如彝族古歌尚有传承,彝族英雄史诗、长篇叙
雄史诗《戈阿娄 》中 ,叙 述 、描 写 、抒 情 、议 论 等 多 事诗也产生和流传在这些地方。 而其他地方的彝
种表达方法交叉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心理 族民间文学汉化成分较多,如钟山区境内的彝族
描写 各 具 特 色 ,反 复 、排 比 、比 兴 、夸 张 等 修 辞 手 民间故事与盘县的彝族民间故事相比,则显得篇
法比比皆是,所抒情感一咏三叹,感人至深。 幅较短,内容、风格上,也多以幽默风趣的笑话短
(四)文化板块下的地域差异大,凸显主客体 章为主。
差异对创作的共同影响。 六盘水彝族民间文学中主客体的映照关系
六盘水彝族文化总括水西、乌撒和盘北三个 又 一 次 说 明 ,在 文 学 创 作 中 ,创 作 主 体 永 远 居 于
文化板块。 大致上,六枝属于水西文化,钟山区与 主 导 地 位 ,永 远 是 时 代 的 歌 者 ;丰 富 多 彩 的 社 会
水城县,部分属于水西文化,部分属于乌撒文化, 现实生活, 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
以淤泥、普古为代表的盘县北部地区和黔西南地 泉。

参考文献:
段宝林主编 . 民间文学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陆贵山 .1989. 审美主客体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2-54.
六盘水市民族志编纂组织机构 . 六盘水市志民族志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沙马拉毅 . 2003. 论彝族毕摩文学 [J]. 贵州民族研究,(1) :70.
杨永贵 . 2011. 六盘水彝族毕摩经籍文学概观 [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7-10.
杨永贵 . 2011. 六盘水彝族民间口头文学述评 [J]. 毕节学院学报,(7):28-34.

- 3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