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歷史二 葉鈺庭 陳宏威 沈品薰

先秦文明——惠施思想

一、惠施的生平與政治活動

生平:年代時間沒有太多爭議,多數論證稍嫌粗略;鄉里來源多認定為宋國,應語帶保留
,班固也未記述惠施籍貫,考察惠施活動範圍多在衛國故也有魏人一說,宋人說者仍然
眾多,認為惠施從宋入魏—出生於宋、活動於魏,事實已不可考,多由莊惠交往推測,莊
比惠年少,再根據兩人談話的問題內容、性質、語氣(莊子妻死/人故無情)應該是晚年
共同生活相處的紀錄,莊子首次見惠施:「以為見鳳凰」可知惠施已有名望在外,應該並
非早年就居住宋國,而在楚王「奉惠子納之宋」之時說的是「宋王之賢惠子」並沒有連類
而及說出惠子為宋人,認定惠子為宋人可能是依據莊子書中記載的兩人來往的材料而
作的臆想;社會出身沒有直接說明的記述,可參考兩項材料出自《說苑.雜言》和《呂氏春
秋.不屈》,前者是惠施欲赴梁國渡河之時與船夫的對話,說自己在船上不如船夫,但論
到安定保全國家,則比視對方為狗,後者是匡章(齊國三朝名將)批評惠施「無耕而食」
「害稼」「農夫殺之」,惠施回覆他自己是社會中管理與糾正指導他人的角色,故推定惠施
出身階級輕視勞動族群並且以治理勞動者為己任的士階級,而惠施在魏惠王面前自稱
「施布衣也」一語,是出於春秋戰國時代背景的慣用通稱,一般地表示自己非王者而已,
作者論點不支持惠施為勞動者的身份。

政治活動:魏國三家分晉之後成為封建諸侯國,經過變法日益強大,魏惠王為巔峰,面臨
馬陵之戰的失敗,魏國十萬軍隊覆滅、太子被殺,惠王打算報仇被惠施阻止,認為大戰
過後不該再戰,運用外交手段激怒楚國,楚伐齊完成報仇;魏與韓共服於齊,期間又為魏
國制定法律,為了鞏固地位推行政策於是和白圭、匡章等人辯論,在惠王統治有三十年
的長時間裡無比信任惠施,尊他為「仲父」;魏王後期連橫派的張儀來到魏國,惠施受到
排擠而前往楚國,楚國接納進諫擔心得罪張儀故將惠施送往宋國,這屬於政治生涯的前
期,惠施全力從政皆在惠王之世。魏國政治四十年分兩期,前期輔佐魏惠王三十餘年,
後期十年政治活動僅為餘波,實質轉向學術研究,處事待人態度有些轉變。

補充

馬陵之戰: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
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後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
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中伏身亡,齊軍乘
勝追擊,俘太子申,但未全殲魏軍。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了霸主地位。馬陵之戰
也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白圭攻擊惠施為「看起來美好實則無所可用的大鼎」,惠施回應「使三軍飢而居鼎旁,莫
宜之此鼎」說明自己的言論不拘於小用而有大用。

匡章除了「無耕而食」又在「變服折節朝齊」指出「王齊王」,惠施在此證明愛民如子的思
想實踐。(匡章對惠施說:「先生所學的是去除階級地位,現在卻又尊稱齊王為王,為什麼
如此顛倒做事呢!」惠施學的是墨家的學問,而辯論術與語言學就是墨家擅長的東西,
這裡匡章是針對墨家兼愛說發難的,惠施回答說:「現在有一個人在這裡,一定要攻擊他
愛子的頭,但可以拿石頭來作替代。」匡章接著問:「先生是拿來替代呢,還是不替代
呢?」惠施回答說:「會拿來替代!兒子的頭是所重視的東西,石頭是所輕視的東西啊!
攻擊他所輕視的東西以免除他所重視的東西,哪裡能不去做呢!」匡章說:「齊王之所以
動用軍隊而不休息、攻擊別人而不停止,這是什麼緣故啊!」惠施回答說:「往大了說可
以稱王,其次也可以稱霸啊!現在可以用尊稱齊王為王的方法來讓百姓多得到一點壽
命,免去人民的死亡威脅,這是用石頭替代愛子的頭啊!為什麼不做呢!人民在寒冷的
冬天就想要火,在酷熱的夏天就想要冰,乾燥的時候想要濕潤、濕潤的時候想要乾燥。
寒冷、酷熱、乾燥、濕潤是相反的東西,對於人民有好處卻是一致的。讓人民得到好處,
又豈止只有一種方法呢!只是順應那個時間點罷了啊!」惠施言下之意,他尊稱齊王為
王的舉動,只是為了避免兩國百姓陷入戰火之中。)

張儀:魏合於秦韓去攻齊楚/惠施:魏合於齊楚以案兵,反對秦魏兼併(合縱就是南北縱列
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
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

晚年生活:與莊子談辯相排遣,兩人的關係因為惠施離開政治從事學術而有改變,辯論
氛圍和諧、友好、融洽近似師友之間—問者謙恭、答者如傳道授業解惑,批評點到為止,
莊子的著述提供勾勒出惠施學術活動之輪廓樣貌,第三部分會討論到兩人之間實際的
談辯互動內容

二、惠施的著作與思想

據說惠施的著作有很多,多到需要五輛車才能裝完。但很遺憾的是都失傳,有保存下來
的思想是在《莊子·天下篇》所記的“歷物之意”、歷物十事。因為是以惠施的視角來觀察事
物的方法來看,其十個論點又可得出以下意義

一、一切事物都是由聯繫的

二、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

三、一切事物的性質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面是相互轉化的

四、一切事物本事的組合及其相互之間都有它們的差異性和同一性。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最大之物要包含一切,沒有東西在其外;最小之物是不可再分割,沒有東西在其內

現大一指宇宙空間、小一指物質的粒子、數學上的的點或空間最小的單位

指道家的氣

不是惠施獨有觀念,同時期或更早就有類似思想
《莊子·秋水》“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管子·心術》上篇:“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就是對最大和最小做一個定義。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荀子·修身篇》:“有厚無厚之察”::這個命題在是當時熱烈爭論的問題《墨子·經上說》:
“惟無厚,無所大” :主張“無厚”不能說大

雖然無厚不能積為立體,但依舊有“大”這一屬性。發現了立體和平面的同異性:大、可積
不可積

《墨子·經上說》,是將立體和平面做比較,故無厚沒有“大”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無高卑上下之分,天有時而降下,地有時而升;山可在澤下,澤亦可在山上。常人只看到
它們的差異性,沒有看到他們的同一性。

(四)日方中方晲,物方生方死

太陽開始升到正中,就已開始偏斜;一物開始誕生,已同時開始死亡

運動的矛盾性、生物體的變化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呂氏春秋·有始》“天地萬物,猶一人之身體,此之謂大同;眾耳目鼻口也,眾五穀寒暑也
,此之謂眾異”。天地萬物藉有所同,是謂畢同;萬物各自為異,是謂畢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荀子·正名篇》“欲南無多,而欲北無寡,岂为夫南之不可尽也 离南行而北走也哉”

反映當時人都認為南方是不可盡的。

《墨子·經下說》“南者有窮則盡,無窮則不盡”:進行邏輯分析,並未作出具體的肯定
這是一個實踐與理論問題。

以實踐情況來說,南方是無窮的。但從地理知識的推測,南方是有窮的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莊子·齊物論》“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

(八)連環可解也

《戰國策·齊策》戰國時,君王后用錘子打碎了秦國使臣送來的玉連環。自稱解開了連環
的故事。

在施會看來,常人說,連環不可解,是假定他在“成”的條件下;君王后把條件改為“毀”,
則可解。

兩環環體並不相貫而可解開,以連之之法解開,使其損壞,以不解解之。

《淮南子·俶真》:有所謂“辯解連環”;是以辯作解,而不是實際的解開

事物不斷變化,也就包括事物的成毀在內

解決一件事情,嘗試跳脫已有條件去思考。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天下之中央”由什麼來規定的問題

《禮記·中庸》“是以聲明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中國”與“蠻貊”——文明與野蠻的區別問題

“天下之中央”是否該由地理中心來決定?

根據當時的地理知識(如「大九州之說」和《山海經》),中國不是天下的地理中心

這句話可以解讀為“我知道了天下的中央在哪,可能是燕之北?可能是越之南”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十個論點之一,亦為“歷物之意”的結論
“歷物”九事提出了:

宇宙本體的大一(至大)和小一(至小)

事物的高和卑,生和死,同和異,成和毀

空間的有厚和無厚,有窮和無窮,中央和四方

時間的今和昔

第一事“大一”和第五事“的萬物畢同”連接起來的出第十事

三、惠施與莊子的互動

著名的濠梁之辯 :

先秦名家學說是所有哲學思想中思辯性最強的,最重視萬物、講究實事求是,形成
於戰國中期,引起一股思辨風潮、勇於以此挑戰舊觀念,講究邏輯的特色也推動語言學
的發展、使人們開始去思考事物的合理性。類似西方所說的科學和理性觀念,但名家在
秦始皇統一、確立封建制度後沒落,因儒家獨大而不再現百家爭鳴的現象,名家著作也
四散各地、真偽難辨,比如惠子就只留下《歷物》的十句話,其餘活動痕跡只得另外尋
找。各界對名家褒貶不一,參考書籍《惠施評傳》的作者楊俊光則認為惠子作為名家學派
的先驅,有高深的辯論能力,足以自成一家且其思想為中國邏輯史貢獻極大。

與惠子相關的資料中,前期他的言論政治氣息濃厚,而與莊子的學術性對話則從晚
年才開始,此時的惠子已六十多歲,脫離政治後轉向學術,與莊子是談天說地的好友。
以下說道惠子與莊子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秋水》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
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
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 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惠二人遊於濠水橋梁之上,莊子看著水裡悠游的魚,認為魚是快樂的,惠子卻言 :
「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莊子言 :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
樂?」惠子言 : 「我的確不知道你的想法,因為我不是你,所以你也不會知道魚的想法,
因為你不是魚。」對話結束於莊子的偷換概念 : 「回到最初的對話,你會問我怎麼知道魚
的快樂,代表你認為我知道魚的快樂,而我是如何知道的呢?我是從濠上觀察知道的。」

常有人嘗試將這則論辯分出輸贏,而參考書籍的作者楊俊光認為這只是個辯論的文
字遊戲,對話沒有高下之分,重要的是兩者思想體系的碰撞互動,而我也是如此認為的
,換句話說,莊惠二人在乎的重點根本不同。莊子在審美而惠子在認識;莊子以抒發感情
為主,而惠子在辯論對魚的認識,可說是雞同鴨講,說難聽點便是一個邏輯散漫,一個
破壞氣氛。舉例當你的朋友向你抱怨課業壓力大時,你不去安慰還反過來糾正他,是不
是你不夠用功?為什麼其他人就沒有怨言?他想得到的回應絕非理性建議,而是情感
慰藉,所以當莊子說完魚如何快樂後,惠子的答案較顯得不解風情。

莊子只是把自己當下的快樂情緒轉移到魚群身上,以此表達自己的快樂,魚本身
感覺如何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莊子當下如何,當然這種物我合一的概念也是莊子一貫
秉持的。換句話說便是容情於景、藉物抒情,這種用法常出現文學作品上,感性大過理
性,例如侯景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
家」和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皆是把自己的情感轉
移,用別的事物作為主體來抒發,情緒傳遞才是這類說法的重點,並非惠子在乎的邏
輯。

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惠子會提出疑問是正常的,他希望莊子提出自己知道魚群
快樂的證據,因為話題也是他先開啟的,而惠子只是在順著他所理解的莊子思路繼續下
去而以,然惠子這麼一問,反倒莊子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因為他確實不知道魚快不快
樂,頗有種被拆穿卻反跳腳的感覺,以自己的詭辯顛覆惠子縝密的邏輯思路,惠子此處
的邏輯也確實合理,即「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 知魚之樂,全矣。」,
逼得莊子只能偷換概念,將惠子先前提出的「安知魚之樂」的意思換掉。顛覆固有邏輯,
將其解釋成惠子問他如何、從哪知道魚的快樂的,而他是正是從濠梁之上得知。對話結
束,可看出兩者思想的南轅北轍,過於理性與喜愛抒發情感的兩人,確實有著完全不同
的主張,也因此沒有什麼誰錯誰對,看成思想交鋒更為客觀。

惠子眼中的莊子 :

《莊子.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又曰:「吾有大樹,人
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
,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外物》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
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
之為用也亦明矣。」

惠子眼中的莊子淨會說些虛無的話,而當時是個亂世的背景,他亦不能理解莊子為
何仍然主張萬物歸一、無為而治的生活態度,所以儘管兩人是好友,在秉持截然不同的
理念下,他仍說出子言無用的話。此處舉例莊子所說的無用就是有用概念,例如當你看
到士兵們整日下棋喝酒,卻不去盡士兵的義務時,當下想法會是覺得稅金白繳了,但若
進入莊子的思想,無用就是有用,意思是士兵無用不正代表當下是處於和平的時代嗎?
但當然這不是人人能認同,好比惠子就覺得他的思想沒有固定範圍且不夠縝密,這情有
可原,畢竟惠子是主張實事求是的人,說到底也沒有誰錯誰對,就如濠梁之辯所述,這
是任可事物不同的問題罷了。

莊子眼中的惠子 :
《莊子·齊物論》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
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

莊子眼裡的惠子雖然太過好辯而違反常理、還喜歡自以為是提出他人不感興趣的
問題,卻也正是因為學問淵博才能如此,否則做不到那麼快速反駁,和挑出語句的微小
錯誤,總結就是雖莊子不服惠子的思想,也覺得他沒什麼大成就,但認可他的學術價值
,值得被記載,此點可從「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看
出。惠子主張實事求是,對自己懷疑的事物會積極求知,儘管被說成脫離正道、難讓人
心服口服,也不能去否定他的邏輯思考和語言組織能力,莊子是樂於與他談天說地的。

兩人亦師亦友的友好關係 :

《莊子·徐無鬼》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
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
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
矣!吾無與言之矣。”

兩者的友好關係是真實的,常在一起聊天解悶,所以才會有以上記載,莊子將兩人
類比成故事中郢人和石匠的關係,說明兩者的契合,而惠子死後不再有人能與他辯論、
有資格當他的對手。同樣出自這則故事的還有成語運斤成風,不過得注意此成語的意思
非形容感情好,而是在比喻技巧之熟練,莊子用來緬懷對惠子的思念與成語意思無關。

《淮南子·修務》

“鐘子期死而伯牙絕弦破琴,知世莫賞也。惠施死而莊子寢說,言世莫可為語者也。”

這則也是莊惠二人友好關係的證據,即惠子過世後莊子覺得沒有人能跟他說話了,
表達出他對惠子的懷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