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4

』irl Jl[, frl rJI rj,r,rI rl rl l r[I l ,l l,rlj rjfJfl』

Y1 529845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研究

作者姓名:赵国炳
指导教师:陈国定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信.E-_z.程学院

2009年5月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研究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无线通信、嵌入式计算和传感器及微机电系统等技术的

快速发展,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无线网络通信能力的微型传感器以及由其构成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能量消耗和网络覆盖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两个核心问题,网络覆盖决定了无线传感

器网络对物理世界的监测能力,能量消耗则决定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时间。网络覆

盖与能量消耗密切相关,节点部署则是影响网络覆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无线传

感器网络的能耗问题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与节点布置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传感器节点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整个WSN的成本及性能,如鲁棒性、容错性等,这

也是WSN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WSN覆盖问题的分析,从理论上

证明了在WSN中,满足完全无缝覆盖条件的节点最大有效覆盖面积及其最大有效覆盖

面积率,针对在一个给定的探测区域内,得出了实现完全无缝覆盖至少需要多少个节点

的解析式;接着,本文对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问题的研究进行分类,比较了

现有3种网格划分方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旨在充分利用每个传感器节点的传感覆盖范

围,得出监测区域面积、传感器节点数及传感器覆盖范围之间的关系。

对于确定性布置节点网络,为了得出信号传输距离为D(D可变)时,不同网格划

分网络的能耗,本文引入了最小跳网络协议,得出了正六边形网格划分网络中信号传输

在最小跳网络协议条件下的能耗表达式;进而引入加权平均算法,得出了更为准确地正

方形网格划分网络的能耗表达式。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区域内,正六边形网格

划分方法比正方形网格划分方法使用更少的节点数,而且在数据长距离传输上能耗更

少。总之,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显示了很好的特性。

对于随机布置节点网络,首先,本文通过利用节点的传感半径划分正六边形网格来

研究网络的覆盖性;接着,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与数学推导,从理论上证明了正六

边形网格划分网络中节点分布服从泊松分布的可能性,进而得出了正六边形网格内节点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节点通讯半径与网络连通性的关系;最后,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从仿真结果可

以看出,该算法不仅能够实现任意期望的连通覆盖,而且还能够在较小密度的节点分布

下,实现网络的无缝覆盖,保持网络的连通。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正六边形网格,能耗,泊松分布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THE COVERAGE PROBLE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BSTRACT

Since1 990s,along诵th techniqu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embedded

computation,sensor and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et al,people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icro sensor、耐tll the capability of sensing.computing and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and 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at is made up of such Sensors.

Network covera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re two primary proble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performance of a sensor network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sensor field

coverage and its lifetime is determined by its energy consumption.While network cover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network energy consumption,the deployment of sensor nod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overage of a sensor network.This thesis focuses on

energy-・efficient coverage contro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movement-・assisted

self-deployment of sensor nodes.It presents methods for energy-efficient node scheduling and

self-organization,as well as techniques for coverage-centric sensor node deploymen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number of sensor nodes has direct relation tO WSN’S

COSt and performance,such as robustness,fault-tolerance.And furthermore,it is considered at

first as WSN is designed.Analyzing the coverage problem of WSN,the thesis proposes the

concepts of efficient coverage area and efficient coverage area ration,the analysis formula is

given that minimum number of sensor nodes is demanded in a given sensor field if the field is

covered fully and seamlessly.Then,this article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overage at home

and abroad tO optimize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the three

kinds of the existing鲥d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thods.Designed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each sensor node sensing coverage of the round,come to monitor the area,

the sensor nodes;sensor coverage relationship.

For certainty distributed network,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of coverage and


浙江工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l e introduced briefly.Then,start with grid network,

we proposed a new method of regular hexagonal grid plot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By

mearls of theoretical proving and computing,the resul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of grid plot not

only demand less sensor nodes,but also have a very outstanding low energy-consuming

characteristic.

For random distributed network,we divided the monitored area into hexagonal grids with

sensing radius.By means of mathematic inference,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nodes and complete coverage were got.Finally,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gives Can achieve the partial coverage、析t11 any

expectant percentage,achieve seamless network coverage in the deployment of the smaller

node density,and maintain the network connectivity.

K吖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coverage optimization,hexagonal grid,energy

consumption,Poisson distribution
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浙江工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

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作者签名:囊闫铴 日期:呷年岁月汐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浙江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叭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众闫彳两
刷磴各p槛 飙瓤
9,Q,/
,/吖7.
年年
朋一 矽哆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1978年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就在美国

国防高级研究项目署(DARPA)的资助下成立了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工作组

(Distributed Sensor Nets Workshop)【11,专门研究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的军

事监视系统【21。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十分有限。

进入到21世纪,随着技术水平的大规模提高,当前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

究与开发已成为目前信息领域的一个热点。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从最初的节点研

制,到现在的网络协议设计和智能群体的研究阶段,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公

司正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来,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WINS网络: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ieo Radio项目:麻省理工大学的I-tLAMPS项目等。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由原先的军事领域扩

展到反恐、防暴、环境监测、医疗保健、家居、商业、工业等其他众多领域,能

完成传统系统无法完成的任务【3】14】15】【61。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架构

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由为数众多的传感器(Sensor)所构

成的网络系统,而传感器之间的通讯方式则是采用无线通讯方式,极为方便。在

传感器网络的架构下,传感器的设计以省电、价格低廉、体积小、且具有感知环

境的能力为目标,传感器本身就像是一台小型计算机,并配备了简单的感知、运

算处理、无线传输等装置,而感知装置可以针对环境中我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如

温度、声音、光源等)进行侦测,并将所收集的数据先做简单运算处理后,再通

过无线传输装置将数据回传给基站,最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基站所收集的资料,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解环境的状态,并开发新颖有趣的应用。

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架构如图1—1所示。这个网络由传感器节点、接收发送器

(Sink)、Internet或通信卫星、任务管理节点等部分构成【7】。传感器节点散布在

指定的传感器区域内,每个节点都可以收集数据,并通过“多跳”路由方式把数

据传送到Sink。Sink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各节点。Sink通过Internet

或通信卫星实现任务管理节点与传感器之间的通信。

图卜1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示意图

每个传感器并不知道自己与其它传感器的相对位置,因此传感器网络必须使

用自组织协议,将传感器之间自动组织起一个通讯网络,使得所有感知区域中的

感知数据,皆能通过自组织所建立的网络,将信息送到基站。基站的功用则类似

网关,将感知网络的数据透过Internet、卫星或是其他传输媒介,传送到后端的

服务器,即应用程序或管理者手中。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设计

在不同的应用中,传感器节点设计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一样

的。如图1.2所示,传感器的硬件设计主要由以下四个基本部件所组成:

1.感知单元(Sensing Unit)

感知单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感知组件,负责侦测环境,将搜集到的数据使

用模拟信号表示:信号转换组件,负责将感知组件感知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号,并将数据送到处理单元加以处理。

2.处理单元(Processing Unit)

处理单元主要也包含两个部分:储存器,功能类似个人计算机中的硬盘、闪

存等储存装置,将收集到的环境信息储存在储存组件中;嵌入式处理器,负责执

行事先储存好的程序代码,以协调并控制传感器之间不同的单元组件。处理组件

可以根据原先所储存的程序指令,或是根据后端服务器所发送的命令,启动感知

单元收集环境的信息,并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整,通过传输单元将数据发送回

去。

3.传输单元(Transceiver Unit)

传输单元负责连接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之间的沟通,或是将传感器的数据传

送给无线数据搜集器。传输单元可使用的传输介质有红外线、无线电波以及光纤

介质等,配合不同的环境及应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4.电源(Power Unit)

电源必须负责传感器中所有单元的能量,无论是任何一种功能运作都必须使

用能量,所以电源是传感器中最为重要的单元。通常传感器的能量是由电池所支

持,而电池本身所带的能量有限,因此在软硬件的设计上,省电可以说是主要考

虑的因素之一。

虽然传感器内部包含如此众多的组件,但是传感器本身的硬件以体积小、重

量轻、成本低廉、以及高效能为设计主要原则。

图1—2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考虑因素

传感器网络容易受到环境及自身设备局限性的影响,在设计的时候往往需要

综合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3】:

1)网络的容错能力(Fault Tolerance)

由于传感器本身构造简单且能使用的电源容量有限(目前传感器多半是以电

池来供应电源),再加上传感器节点受到环境因素的侵蚀与毁损,因此传感器节

点容易损坏或是耗尽电源,所以在设计传感器网络的时候,必须避免由于少数传

感器节点损坏而造成整个网络瘫痪的情形。

2)网络的扩展性(Scalability)

传感器网络在设计上,一般都是考虑传感器数量极为庞大的情形,少则可以

是数百至上千个,多则可达到数百万个。因此,如何在这个规模庞大的网络中,

设计一套有效率的传输协议,以及分布式的计算模式,让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能

够顺利传回给后端服务器,以及维持传感器的拓扑结构,则是决定这个无线传感

器网络是否能够成功运作的关键。

3)传感器节点的价格(Sensor Costs)

传感器网络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所需要部署的传感器数量往往十分庞大。由

于传感器必须大量的使用,因此为了考虑整体的成本,对于如何降低传感器节点

本身软硬件及设计上的价格,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之一。

4)传感器硬件设计的限制(Hardware Constraints)

利用现有的微电子系统技术,已经可以设计出像铜板一般大小的传感器,未

来必须继续克服硬件设计上的限制,迈向更小尺寸、效能更强的目标发展,比如

让传感器达到如同灰尘一般的大小。

5)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Sensor Network Topology)

一般传感器网络的建立与维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事先规划与实际部署阶段。在一些友好的环境中,传感器的部署可以事先精

心规划,再依据所规划的蓝图逐一放置传感器。然而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例如:

海洋、战场或是森林等,传感器的布置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感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器往往以大批量的方式,透过船只、飞机或是其它机械装置,随机散布在目标区

域中。

后部署阶段。理论上,在传感器部署完成后,就己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无线网

络架构,但是传感器的位置容易受到环境因素,例如水力、风力或是人为移动等

因素而改变,或是当传感器电力耗弱或故障损坏时,可以造成网络拓扑改变;这

时候,系统就必须对拓扑的改变做出实时反应,并迅速对破损的网络拓扑做出修

正。

增量部署传感器阶段。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传感器可能由于能量严重不

足或是损坏的缘故,造成整个传感器网络中,可以感知环境以及传输数据的节点

个数不足。此时,系统己经无法自动对整个网络架构做出修补的动作,所以这时

候必须依靠外力在这个网络中新增一些额外的传感器,以弥补传感器数量不足的

问题。有了这些新增的传感器之后,原先破损的网络便可以再自动重新组织网络

架构,以继续执行任务。

6)感知环境(Environment)

传感器所感知的环境,除了可以是居家、农田、溪流、森林、山丘、建筑物,

甚至是草坪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区,也可能是危险的战场、人类所未知的太空、

海洋的最深处、高温的火山口、以及酸性与碱性的化学环境等。因此,传感器必

须能够根据不同的感知环境而有着不同设计,以便能够适应环境,搜集各种不同

的环境资料。

7)传感器网络的传输介质(Transmission Media)

传感器网络的传输介质与一般常见的无线网络是相同的,包括可以利用红外

线、无线电波以及光纤介质等作为传输媒介,而最常使用的传输介质则是无线电

波。

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具有的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可探测包括地震,电磁、温度、

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边环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境中多种多样的现象。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支持下的微

小传感器技术和节点间的无线通信能力为传感器网络赋予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主

要表现在军事、生态环境监测、医疗健康、土木工程智能监测、先进制造、空间

探索和其他商业领域。

1)军事应用…8】

在军事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军事命令、控制、通信、计算、智能、生存、

侦察和目标(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 computing,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 and targeting,C4ISRT)的组成部分,传感器网络的快

速布置、自组织和容错等特性使其成为应用于军事C4ISRT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探

测技术。由于传感器网络是由高密度和低造价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因此来自敌方

对节点的破坏并不能影响整个军事行动,这一点是传统的传感器技术所无法比拟

的,也正是这一点,使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包括监控

我军兵力、装备和物资,监视冲突区,侦察敌方地形和布防,定位攻击目标,评

估损失,侦察和探测核、生物和化学(NBC)攻击。

目前正在研制的“智能尘埃"无线传感器,它像灰尘一样细微,却是神通广

大的电子眼和电子耳。它不仅可以感觉到运动的或静止的金属,而且可以感觉到

声音、光线、温度、化学物品以及动植物的生理特征,并通过网络系统将数据传

输回去,是军队在敌对区域中获取情报的重要技术手段。这种“新概念”武器的

研究和应用将为未来高科技战争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

2)环境监测19】

在环境科学方面,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日益关注,环境科学所涉及的范围越

来越广泛。通过传统方式采集原始数据是一件困难的工作。传感器网络为野外随

机性的研究数据获取提供了方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包括:跟踪

鸟类、昆虫和小动物的迁移、监测对人类和牲畜有影响的环境状况、森林火灾探

测、气象或地质研究和环境污染监测。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中,由英特尔Berkeley研究试验室、U.C.

Berkeley大学和College of the Atlantic in Bar Harbor联合,成功地设计和开发了一

个用于监测海鸟的巢居环境和生活习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该系统包括对无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线传感器的设计、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和远程获取及管理现场数据的功能实现。目

前整个系统由l 30个无线节点组成,并于2002年夏季在有海燕巢的洞穴中进行了

安装和布置,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浏览该系统实时获取的各种监测

数据。

3)医疗健康【10】【11】

通过在病人身上安装若干具有特殊用途的体积微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如心

率和血压监测传感器),医生可以随时对病人进行诊断,了解病人的病情,进行

及时的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可用于药物的管理,将传感器节点按药品种类分

别放置,计算机系统即可帮助辨认所开的药品,从而减少病人用错药的可能性。

总之,传感器网络为未来的远程医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技术实现手段。

4)土木工程智能监测【12】【13】

在土木工程应用中,可以在不能精确定位监测点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传感器

节点的布置数量来弥补:在一些高耸和结构复杂的建筑结构中,利用传感器节点

的无线特性可以免去复杂的布线工作,降低了工作的危险性,增强了传感器节点

的成活率:在结构遭受地震或其它自然灾害破坏时,可以通过系统的自配置将对

系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并能灵活地增加和补充传感器节点。

综上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民用领域都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其必将对2l世纪人类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

的意义重大而深远【14】【1 5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尚处于研究阶段,为了加快其实用化进程,国外建设了

很多演示系统,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很多。今年来,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

也展开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覆盖问题、连通问题及节点布置问题对提高WSN的鲁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棒性、容错性等性能以及降低成本和节省能量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这

些问题的研究己经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1 6】Il 71。

1)无线传感器网络连通与覆盖问题研究

文献【1 8]对覆盖盲区(Coverage Holes)进行如下定义:对于给定的传感器集

合和给定的目标区域,如果对目标区域的任一点都有k个节点对其覆盖,则称目

标区域无覆盖盲区,此处k是特定应用要求的覆盖度。此时,也称对目标区域实

行了k重完全无缝覆盖。对于连通问题也有相似的定义。

按照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不同配置方式,即节点是否需要知道自身位置信

息,可以将WSN的覆盖问题分为确定性覆盖、随机覆盖和运行环境覆盖等三大

类。

(1)确定性覆盖

确定性覆盖是指覆盖的区域大小是确定的,如何放置传感器节点,以保证使

用最少数目的传感器覆盖该区域。可根据预先配置的节点位置确定网络拓扑情况

或增加关键区域的传感器节点密度。此时的覆盖控制问题,就成为一种特殊的网

络或路径规划问题。典型的确定性覆盖有确定性区域/点覆盖、基于网格的目标

覆盖和确定性网络路径/目标覆盖等3种类型。

(2)随机覆盖

在多数实际自然环境中,由于网络情况不能预先确定且许多确定性覆盖模型

会给网络带来对称性与周期特征,从而掩盖了某些网络拓扑的实际特性。再加上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拓扑变化复杂,导致采用确定性覆盖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

的局限性,不能适用于战场等危险或其他环境恶劣的场所。典型的随机覆盖大致

可分为几何方法、监测能力、冗余性和连通性等几种类型。

(3)运动环境覆盖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经常移动,所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也随之

经常发生变化。运动环境覆盖可以分为静态覆盖和动态覆盖两类。

2)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布置问题的研究

传感器节点的布置有确定性和自组织两种方式f1 91。在前者的情况下,传感

器节点采用手动放置,数据以预先确定的路径进行路由。在自组织的情况下,传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器节点随机抛撒并以Ad hoc方式形成一个节点拓扑结构1201[21】【22112 31。在这种

拓扑结构里,就能量有效和网络性能而言,接收/发送器或者簇首的位置是至关

重要的。特别当节点的分布不均匀时,为了使网络的能量有效,最优的分簇将是

一个紧迫的问题。

节点放置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4】125】126】【2 71。节点的随机放置由于敌对

布置环境不能够满足布置的要求。有两种方法被用来提高覆盖度,即增量传感器

节点布置【28】和辅助移动传感器节点布置【291。对于前者,使用前面已经布置过的

节点位置信息来逐个地布置当前节点。这个方法不具有可扩展性和计算复杂度大

的缺点。最近,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势场的虚拟力方法。

1.2.2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有效性研究现状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数目庞大,工作环境恶劣或人类难以到达,

主要使用不能补充或更换的电池供应能量,网络的工作方式通常采用多跳路由方

式,传感器节点不但要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同时要完成大量的通信任务,在通信

过程中,每个节点既是端节点又是路由器,因此,采用有效的能量管理策略,延

长网络生命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和实现的核心问题,而其他诸如成本、延

迟、吞吐量、带宽利用率等性能指标在传感器网络中是第二位的。

目前,传感器网络能量有效性的研究集中在物理层、MAC层和网络层通信

协议等方面。在物理层,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调制机制、采用低能耗硬件和有效

的能量感知节能策略实现能量节省。MAC层的能量节省主要通过分析MAC层

能量损耗的因素,开发以能量有效性的为目标的MAC层协议。网络层能量有效

性通信协议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解决传感器网络能量管理的主要研究方

向。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连通问题的研究现状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覆盖控制问题是根据被监测的区域或目标的分布情况,

对传感器节点的部署进行规划,保证传感器网络完全覆盖或以较大概率覆盖被监
浙江工业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测区域,同时,尽量减少冗余和网络资源的浪费;拓扑控制问题是在维持拓扑的

某些全局性质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结点的发送功率来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提高网

络吞吐量,降低网络干扰,节约结点资源。网络的覆盖状况、拓扑情况都是和网

络节点的数目、位置、网络节点的通信距离和感应距离等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看出,覆盖控制和拓扑控制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多方面都有交叉重

叠的地方。我们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部署前和部署阶段的网络的覆盖问题和连通

问题,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大概有以下这些:

在对覆盖问题算法的研究中,有很多是基于全局信息寻找次优结果的算法,

这种算法一般用于网络部署或者重部署。文献[30】使用线性规划技术选取最小活

动节点集合来保证覆盖性。在该研究中,作者使用的模型是二维和三维的点阵网

格,并分析了目标定位的问题,作者假设每个传感器节点的感应距离都足够与数

据汇集点通信,因而省略了对连通性的考虑。除了提出使用整数线性规划解决在

保证全局覆盖情况下最小化传感器造价的问题外,作者对节点数的边界进行了分

析,并给出设置适当节点位置的方法。

文献【3l】中,作者从理论和统计、最好情况和最坏情况两个角度出发,定义

了覆盖问题。结合计算几何和图论的方法,尤其是Voronoi图和图搜索的方法,

作者对最坏和一般情况提出了覆盖计算的最优多项式时间算法。文献[32】中,作

者提出了一种对传感器网络中暴露计算的有效算法,主要用来寻找最小暴露路

径。在基于暴露的覆盖问题的最差情况下,最少暴露路径的计算非常重要。对任

意给定的节点分布和密度模型,这种算法都能有效工作。

文献【33]在发起区域(sponsored area)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局部信息计

算来控制节点是否工作并保持完全覆盖的算法。发起区域指一个邻居覆盖的最大

区域。当一个节点接收到邻居发送的数据包时,就计算该邻居的发起区域,如果

其邻居的发起区域总和包含了该节点所覆盖的区域,就关闭自身。该文献研究的

是在节点部署后阶段如何调度节点的工作以延长网络生存时间,并没有考虑连通

问题。

文献【34]中定义了一个判断性的覆盖问题,目标是判断网络中的每一个点是

否都在k个传感器的覆盖之下(k是预先指定的值),每个节点的覆盖区域可以是

lO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意大小。该工作提出了一个多项式时间的算法,该算法可以很容易的转换为分

布式算法。

另外有一些协议用来保持网络的连通性,而不保证覆盖特性,如

ASCENTl361,SPANl371和GAF[38】。还有另外一些研究同时考虑了无线传感器网络

中的覆盖性和连通性问题,或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9】140】【411。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

的工作:

1.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确定性布置入手,在覆盖优化的前提下,从理论上

证明了在WSN中,满足完全无缝覆盖条件的节点最大有效覆盖面积及其最大有

效覆盖面积率。得出了在一个给定的传感器区域内,实现完全无缝覆盖至少需要

多少个节点的解析式,全面系统的比较了现有3种网格划分方法的无线传感器网

络。

2.在确定性网络覆盖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推导出了信号传输在最小

跳网络协议条件下的能耗表达式;并且为了增加结果的准确性,引入了加权平均

算法,通过数学建模,得出了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能耗表达式;最后得出了正方

形和正六边形的能耗比较图。

3.以随机放置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为背景,研究了节点数目、节点通讯

半径与网络连通性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得

到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

1.4论文的组织结构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从概念、特点以及应用前景几个方面介绍了无线传感器

网络;然后介绍了覆盖问题与连通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最后,对本文的组织结构进行了介绍。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相关理论。这部分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

覆盖问题的分析,得出了在一个给定传感器区域内,实现完全无缝覆盖需要最少

节点数的解析式,比较了现有3种网格划分方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三章为确定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约束的能耗。这部分主要通过数学

建模和理论推导,对3种网格划分方法进行了能耗计算比较,得出各自节点之间

的通信能耗。

第四章为随机无线传感器网络k重覆盖算法。这部分主要是对于随机节点布

置的网络,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理论推导以及计算,得到了节点数与完全覆盖的

概率关系;并且提供了算法的仿真实验和性能分析。

第五章为总结和展望。这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和计算结果做出总结,阐

述了研究的意义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浙江-I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相关理论

2.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及

MEMS(微机电系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无线网络通

信能力的微型传感器以及由其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WSN由随机分布的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

和通信模块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网络。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形式多

样的传感器,协作地实时感知、监测和采集周边环境中众多人们感兴趣的物质现

象,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更为详尽而准确的信息,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发

展前景引起军事部门、工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42】【431。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通常被随机的布置在探测区域内,因此,覆盖问

题是其一个基本问题。而该问题会对目标监测和跟踪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献[44】

提出如何在多项式时间内查找最大裂口路径(maximal breach path)和最大支持路

径(maximal support path),即最差和最好地被监测到的区域。如何查找最小和最

大曝光路径(minimal and maximal exposure path),即目标被监测的时间在文献[45】

被讨论。在文献【46]里,给出了固定的基于曝光覆盖和位置发现算法。文献[46】

描述了基于探测器的密度控制算法,即把一些节点放到节点稠密区域以确保长时

间、健壮性的覆盖。基于簇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效能和覆盖的关系在文献【47】

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VFA(Virtual Force Algorithm)算法。在文献[481里,证明了

基于CDS(Connected Dominating Set)方法选择的活动节点集满足完全覆盖和连

通性的要求。覆盖质量即最好情况和最坏情况的覆盖距离在文献[49]里进行了讨

论并给出了算法。文献『50]讨论了在传感器网络中各种“盲区”(holes)的分类、

特征及对传感器网络的影响,如覆盖盲区、路由盲区、收发盲区等。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在实现完全无缝覆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内,节点的最

大有效覆盖面积及其最大有效覆盖面积率,节点的净最大有效覆盖面积及其净最

大有效覆盖面积率,给出了在一个给定的探测区域F内,实现完全无缝覆盖至少

需要多少节点的解析式;接着本文对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问题的研究

进行分类,比较了现有3种网格划分方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2.2最大有效覆盖问题

2.2.1 假设与定义

如图2.1所示,本文进行如下理论假设:

1.每个传感器节点能对其周围实行全方向探测,即其覆盖范围是一个半径

为,.的圆形区域D=刀2。

2.探测区域所有传感器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发射功率,即所有节点的探测半

径,.均相等。

3.探测区域所有传感器节点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图2.1 节点的探测范围及WSN的探测区域

从考虑三个半径相同的圆的位置关系开始分析。当三个圆相离,彼此没有重

叠部分时,三个圆构成的圆域面积最大。但是这样的圆的位置关系并不能满足需

14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因为在圆之间存在缝隙,不能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完全无缝覆盖的需要。那

么,三个圆应该相交以消除圆域之间的缝隙,同时保持相交的部分尽量小,以使

相交圆构成的总体圆域面积为最大。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探测区域内,一块区域Z有可能被几个节点所覆盖(如

图2.2所示),则对其中一个节点C1来说,节点Cl对该区域Z的覆盖则是冗余

的(针对单重覆盖),因为该区域Z的信息能够被其他节点所感知和采集。所以

进行如下定义。

定义1:有效覆盖面积%
节点C1的有效覆盖面积S砌为节点C1的覆盖范围D(万2)减去重复覆盖

区域Z的面积S,,即

S肋=D—S:=刀2一S: (2—1)

定义2:有效覆盖面积率R砌

节点C1的有效覆盖面积率尺肋为节点Cl的有效覆盖面积S砌除以节点C1

的覆盖范围D(万2),即

R砌=等=等斗告一t一争 ㈦2,

图2-2 有效覆盖区域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2 无缝最大有效覆盖定理

定理2.1 三个无缝拓扑的圆域D1、D2、D3,当构成圆域的圆C1、C2、

C3相交于一点且由圆心构成的AClC2C3为等边三角形时,取得无缝最大有效覆

盖面积,且为—4z+—3~/3,.2。

证明:为了实现完全无缝覆盖,如图2.3(a)所示,则圆域D1内至少有一

点落在交点A、B之间;为了使D1、D2、D3的有效覆盖面积为最大,显然,只

有当圆域D1的边界点通过交点A或B且圆心Cl在圆域D2、D3之外时才有可

能,如图2.3(b)所示。

(a) (b)

图2—3 三个圆实现无缝覆盖的两种相交情形

为了使得图2.3(b)的有效覆盖面积为最大,显然,就要使得图2-4(a)

中的灰色区域为最小。为了使得图2.4(a)中的灰色区域为最小,在满足完全无

缝覆盖的条件下,就要使圆心C1、C2、C3相互间尽可能地远离,即线段C1C2、

C2C3、C3Cl长度尽可能地大,也就是AClC2C3的面积尽可能地大。下面来证

AClC2C3的面积何时为最大及最大值为多少。

在图2.4(a)中,
浙江]: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ACI I爿AC2 I爿AC3 l=,.(IACl I为线段ACI的长度)

.。.C1,C2,C3共圆(圆心为A),如图2.4(b)所示。

在图2.4(b)中,作辅助ACl。C2C3(CI’为圆A上除C1之外的任一点),CI。P2

为其边C2C3垂线。在AClC2C3中,C1 P1为其边C2C3过圆心A的垂线。

显然,对VCI’∈圆A,当C1’≠C1时

有I C1P1 l>I C1’P2

又‘.‘I C2C3 I--t C2C3 I

.’.AClC2C3的面积>ACI。C2C3的面积

‘.。C1t的任意性

.’.AClC2C3的面积S为最大面积

此时,有IClc21=1c1C3I

又。.’对称性

.。.同理可-证1C2C11=lc2c3l及Ic3c1 I=1C3C2I

.。.IClC2FIclC312IC2C3I

.。.AClC2C3为等边三角形,如图2.5所示。

C 3

(a) (b)

图2-4 无缝覆盖面积最大的情形

17
浙江工业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图2-5等边三角形C1C2C3

在图2-6(a)中,灰色区域的面积S为

Sl=扇形AC2A’回积一AAC2P3的回积

=百30"nr2一丢Ic2砷宰旧l
:篆一争√巧歹宰眈)
2百一互幸扩一奶J宰奶J

=一r。
2n"一343 2
(2—3)

在图2-6(b)中,由于对称性,灰色区域的面积S:为

(2-4)
s::4半s。:—2—n"—-石3—4一r3厂2

在图2-6(c)中,由于对称性,灰色区域的面积S,为

s,:2宰s::丁2n"-3,f3,.2 (2.5)

在图2-6(d)中,由于对称性,灰色区域的面积S。为

&:。一s3=刀2一—2n"-广3√t3,.2
万+3压,
=一,-一一’


(2.6)

18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图2-6(e)中,灰色区域的面积s。为

驴,峨冉耻,・型乡小塾≠,2
:生三巫,z (2.7)

问题得证。


涌∽

篡㈨譬 乌\
d)
浙江工业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e)

图2-6最大有效覆盖面积

通过上面的证明可以得出,--4"半径相同的圆两两相交,以圆心为顶点的三

角形是正三角形且正三角形边长是圆半径的压倍时,躅域的面积最大,相交部

分最小。这是三个圆两两相交面积最大的极限情况,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

三个圆构成的无缝拓扑面积为最大。

2 2 3最大有效覆盖面积及最大有效覆盖面积率

根据定理2-1,进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图如图2—7所示。

图2*7无线传感器阿络拓扑图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黑色区域,这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所能达到的最大有效覆盖面积S黝

(边界节点除外)为:

s删一3峨=7/7.2_3木学,.2
:堑,.:(2-8)
=——,.’

所以其相应的最大有效覆盖面积率R黝为:

343 2

月肋:等:手:等343-82.7%
月肋=等=寺=i% ㈦9)
(2.9)

在图2.7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传感器节点完全没有被其他传感器节点

覆盖的最大有效覆盖面积(如图2—7中的灰色区域),定义为节点的净最大有效

覆盖面积S删为:

s脚:D一6木s2=70"2—6奉—2—Jr—-73—1/3厂

=(3压一万),.2 (2.10)

所以,其相应的净最大有效覆盖面积率尺Ⅳ矿。为:

R删=可SNECA=—(3,f了3芦-7r一)r2=_343_-Jr:65.4%(2-1 1)

2.3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传感覆盖范围是以节点为圆心,以传感半径,-为半径的

圆。按照以上理论,对传感器节点的位置进行排列。在一个给定的区域S(W唪上)

内,把传感器节点按照如图2.8所示排列,・代表的传感器节点是每个圆的圆心,

圆代表以传感半径厂为半径的辐射圆。由以上理论可知,相邻传感器节点之间的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距离都是其传感半径√;倍。相邻节点的以厂为半径的辐射圆相交,每三个两两

相交的圆相交于一点,相交部分最小;它们的圆心,即传感器节点构成边长为√_厂

的等边三角形。每个辐射圆的面积都充分利用,且区域S(形牛三)实现无缝覆

盖。

图2-8 较少的节点覆盖目标区域

在图2.8所示的区域网格划分中,把圆两两相交的部分简化,用线段代替圆

的相交部分,即用圆的内接正六边形来代替圆形,则图2—8可简化为如图2-9所

示。圆形简化成正六边形,这种形状接近圆形的理想功率覆盖区域,且在正六边

形之间无缝隙也无重叠部分,非常适合于区域规划与网格划分。按照这样的方法

对监测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只要确定传感器节点的传感半径,就可以使用最少的

节点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监测。进行这样的网格规划,并不影响节点的圆形传感覆

盖区域,简化的正六边形只是为了使规划的图形更加直观。因此,把这种利用正

六边形进行网格划分的方法称为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X,V

图2-9 正六边形网格划分示意图

图2.10相邻三个正六边形

为了得出网络实现无缝覆盖的最少节点数公式,我们取出其中相邻的三个正

六边形,如图2.1 0,由于是正六边形,我们可以得到:

dl=3/≤2,. (2-12)

d2:√弓 (2.13)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实现无缝覆盖的最少节点数公式为:

Ⅳ=『划-『志]_ 3压,
——厂‘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吲木I l
W7
协・4,

其中,N是网络实现无缝覆盖所需的最少节点数,r是节点传感半径,I・I是
不小于・的最小整数。

通过以上分析,区域内实现了用最少的节点达到完全无缝覆盖的目的。但是,

在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不但要实现传感、对特定区域监控的目的,还要完成节点

之间通信的任务。也就是说,只实现区域的无缝覆盖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区域的

无缝连通。文献【5 1】通过理论证明得出,在网络完全覆盖的条件下,当节点的通

信半径是传感半径的至少2倍时,无缝覆盖也意味着无缝连通。正六边形网格划

分方法首先保证的是网络的无缝覆盖,则根据文献[5 1]的证明,只要传感器节点

的通信半径至少是传感半径的2倍时,就可以同时达到无缝覆盖和无缝连通的目

的。至此,覆盖和连通的问题得以解决。

2.4 三种网格划分方法的比较

2.4.1 正方形网格划分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统的正方形网格划分是以节点的传感半径为依据划

分的。即,若节点的传感半径为,.,则以为半径的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每

个网格的边长,节点处于网格的中心位置。不难得出,网格边长为√2,.。由上节

的理论基础可以得出,由于图2.11所示的情形是四个圆两两相交,相交部分最

小、构成的圆域面积最大的极限情况,故正方形网格中辐射圆的相交部分大于正

六边形网格中辐射圆的相交部分,前者较后者的辐射圆的有效利用面积小。也就

是说,与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来比,正方形网格划分的辐射圆相交部分面积大,有

效利用面积小,所需的节点数更多。

在同样是S(W牛L)的区域内,不难理解正方形网格划分所需要的节点数

是: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怪] (2.1 5)

图2.11 正方形网格划分示意图

2.4.2 三角形网格划分

‰=斟斟 ㈦㈤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V —U 一\/ 一\/1

图2.12 三角形网格划分示意图

2.4.3 正六边形网格划分

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在上一节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仔细介

绍。我们可以得到在S(W母L)的区域内,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所需要实现无缝覆

盖的最少节点数公式为:

Ⅳ惜斟W 治Ⅲ

2.4.4三种网格划分方法的比较

如图2.1 3所示,在外接圆半径,-相同的情况下,表2—1给出了三种正多边

形任一网格内的节点与相邻网格内节点的最大通信距离、网格覆盖面积以及网络

每增加一层需增加的网格数量。

~、

≥冬.

(b)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图2.13 三种网格类型

表2.1 网格的参数

正三角形 正方形 正六边形

通信距离R。 2√多 4r
√西
覆盖面积
3√蚤z/4 2,.2
3西2/2
每层节点数(,为层数) 12, 8, 6,

从表2.1可知,正六边形网格通信距离介于三角形与正方形之间,但覆盖面

积最大,网络每增加一层所增加的网格数最少。对同一监测区域,按正六边形网

格划分的网络所需节点数最少,网络需要转发的数据量也就最少。

2.5 本章小结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许多大大小小功能相同或不同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散

落在传感器区域内。这些散落在传感器区域内的节点形成对该区域的覆盖,而覆

盖问题是WSN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本章研究了确定性布置网络中的节点覆盖优化与连通问题。通过使节点之间

的距离最大而又使节点的覆盖范围之间无缝隙,提出了一种使用最少节点数的确

定性网络网格划分方法,这种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是使用最少节点数的网格划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方法;接着通过比较现有3种网格划分方法,可以得出,正六边形网格划分网

络比传统的正方形网格划分网络使用的节点数更少,网络需要转发的数据量也更

少,显示了良好的特性。

在实际的应用中,首先按照节点的传感半径对指定的监测区域进行正六边形

网格划分,然后把无线传感器节点置于正六边形网格中心位置,就能够同时实现

无缝覆盖和使用最少节点数的目的。这样,不仅每个节点的传感覆盖范围都得到

了充分利用,网络也实现了无缝覆盖的目的。但是,这种节点覆盖方法存在太多

理想成分,没有考虑到节点失效等实际问题。在具体的应用中,为了保证网络的

服务质量,还应在正六边形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冗余节点。

总之,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优化研究存在一定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 确定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约束的能耗

3.1 引言

在传感器监测区域内,在每个节点能量有限的情况下,用现有的节点实现对

给定区域尽可能长时间的监测,实际上也就是使该区域内的每一个节点所能监测

的时间为最长,尽量减少信号传输路径的重叠部分,充分利用每一个节点。

目前,有很多文献都对确定性网络覆盖优化下的能耗进行了研究【52】f531,对

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种网格划分的能耗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确定正方形网

络的能耗表达式时,对其参数的设置都比较模糊,没有给出一个比较严谨的推导

过程。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章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1.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当信号传输距离为刃时,引入了最小跳数网络协

议,得出了在信号传输距离为刃时,%,。、E加,:和E。的表达式。其中%。表示
的是正方形网络中,信号传输距离为口时,每跳距离为2厂的能耗表达式;E加:表

示的是正方形网络中,信号传输距离为D时,每跳距离为√2,的能耗表达式;E打

表示的是正六边形网络中,信号传输距离为刃时,每跳距离为√3,.的能耗表达式。

2.在最小跳网络协议下,通过数学建模以及推导计算,得出E枷。和E伽,:在

整个正方形网络信号传输中的比值,进而通过加权平均算法,得出正方形网络的

能耗表达式E,鲫,,最后通过仿真得出正方形网络和正六边形网络的能耗比较图。

29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三种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

3.2.1能耗模型

如第二章所述,在网络完全覆盖的前提下,当节点的通信半径是传感半径的

至少两倍时,完全覆盖也意味着完全连通。正六变形的网格划分能够保证网络区

域的完全覆盖,取尺=2,.,网络完全连通。R是,.的2倍,为了表述方便,仍然

使用,.进行能耗计算。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耗主要发生在发送和接收数据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

节点的能耗,诸如调制,网络的路由协议等等。为了使计算简单易行,采用文献

【55】的简化模型,如图3—1所示。

Eelec幸Jj} e,amp*k幸d疗

图3.1 能耗计算模型

在这里,我们设发送端的能耗发生在发送模块和无线天线发射器上,接收端

的能耗发生在接收模块,接收和发送模块的能耗相刚5 61。则,接收和发送k比

特信息,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相距d,在接收端和发送端的能量消耗分别为:

E硝(七,d)=Erx一出(七)+E硝一o。p(k,d)

={嚣二鬈
d<d。”
(3.1)
d≥do.

E凡、,(尼)=E兄r一。尼。(k)=kE,h (3.2)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Erx(Jj},d)是发送端能量消耗,Eea.(七)是接收端能量消耗,E,.fs和£即是

无线天线放大器能耗,单位为J/bit/m 2,E出,是1比特电子设备能耗,发生在接收

和发送模块上。其中£~是与信道模型有关的变量,和发送端与接收端的距离有

关,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无线传感器的信号传输,距离相对比较小,所以采用自由

空间(free space)的表达式(占丘)。

信息传输中继一次(即一跳)的能耗E(尼,d)是发送端和接收端能量消耗的

总和,设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的距离是d,则:

巨(后,d)=EA(七,d)+Em(后,d) (3-3)

3.2.2参数取值

上面三式中的各个参数的取值如下:

k=lbit:

气=10pJ/bit/m2:

E。把。=50nJ/bit.

其中:

lpJ=10—12J:

lrd:10—9J.

由此得出,一比特信息传输中继一次(即一跳)的能耗巨(1,d)为:

El(1,d)=EA(1,d)+Em(1,d)

=2Eelec+s%d2

=100M+10d2pJ (3-4)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3三种网格能耗划分方法的能耗表达式

1.正方形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

在正方形网络中,如表2—1所示,节点通信范围内邻居节点数是8,并且节

点之间存在两个距离,如图3.2所示,其中:

dl=2r;

d:=√矗.

我们并不能确定的知道分别有多少个距离为d。和d:的中继次数,则分别给

出这两个极端情况下的能耗表达式,实际的能耗应该是这两个极端能耗之间的

值。

当d取值为d。时,能耗表达式为:

E加l=lOOrd+lOd22pJ=lOOnJ+lO(2r)2pJ (3.5)

当∥取值为矗:时,能耗表达式为:

E胁,2:lOOnJ+lOdl2pJ=100rtJ+10(.J2r)2pJ (3.6)

图3.2正方形信号传输路径

2.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

在正六边形网络中,如表2.1所示,节点通信范围内邻居节点数是6,并且

节点之间的距离d是√多,如图3.3所示,由于每跳间隔相等,则能耗的表达式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

E,。:100nJ+10d2pJ:100nJ+10临)2pJ (3-7)

图3.3 正六边形信号传输路径

3.正三角形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

在正三角形网络中,如表2.1所示,节点通信范围内邻居节点数是1 2,并

且节点之间的距离d是√多,如图3—4所示,由于每跳间隔相等,则能耗的表达

式和正六边形的能耗表达式一样。

图3—4 正三角形信号传输路径

3.3 基于最小跳数算法的能耗比较

3.3.1最小跳数算法概述

在文献【57]中,作者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跳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下

面先介绍跳数的概念。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跳数:是指无线传感器网络某节点发出的数据,经过多个节点转发,最后到

达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在该过程中经过的转发节点的个数。

如图3—5所示,节点A发出的信息经过节点B、C节点,最终到达sink节点,

此时节点A的跳数为3。再如,节点D的信息需要经过节点E、F、G,其跳数

为4。


图3.5 跳数

节点的跳数可能有多种情况,如图3-6所示,节点A走爿一B专C专sink的

路径时跳数为3,而走彳专D—sink时跳数为3。

图3-6有多种跳数的情况

为此,我们定义最小跳数的概念为:

最小跳数: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某一个时刻,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某节点到达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的跳数中,在网络拓扑结构上跳数最小的。

最小跳数算法的网关跳数为0。其他节点发出的信息包沿着最短路径到达网

关所经过的中间节点数量+1,就是该节点的最小跳数。例如:网关通信范围内的

邻居节点跳数为1,通过一个中间节点与网关通信的节点跳数为2。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最小跳数算法分别应用到基于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网格划分的无线传感器

网络中。假设在S(W掌L)的区域内,有任意的两个节点A和B,信号要从A

传到B,那么信号的传输路径有很多中选择,如图3.7所示。

×××× × W

×××××

×><× × ×

.-————————————三,.—————————_..・——————————』=_——————————叶
_.+——————————————————————.-卜'|_————————————————————,

(a)正方形信号传输路径 (b)正六边形信号传输路径

图3.7信号传输路径

图3.7(a)表示的是在S(W卡L)的区域内,节点服从正方形网格划分方

法的布置下,信号从任意的节点A传输到B的所有路径选择。其中黑色的线表

示的是信号从节点A传输到B的所有可能路线,而红色的线表示的是信号从节

点A传输到B的最小跳路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正方形网络中,信号传

输的路径里有两种距离不同的跳数,分别是2,.和√2,.,而各个跳数的值取决于各

个节点的位置。

图3—7(b)表示的是在S(W木L)的区域内,节点服从六边形网格划分方

法的布置下,信号从任意的节点A传输到B的所有路径选择。其中黑色的线表

示的是信号从节点A传输到B的所有可能路线,而红色的线表示的是信号从节

点A传输到B的最小跳路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正六边形网络中,信号

传输的路径里只有一种跳数,即每跳的距离都为√3厂。
浙江1二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2基于最小跳数算法的能耗表达式

径的最小跳数为:

roun的跳数=旧
如啦蝴数=吲
血…=罔
其中,r是节点传感半径,r.]是不小于・的最小整数。
那么,在传输相同路径D的情况下,不同传输路径的能耗表达式为:

E丘。,,=100nJ+10d22pJ]木f.昙]=IOOnJ+10(2,.)2pJ】}『昙] c3—8)

‰=100nJ+10dj2pJ】木矧=[m州。旧卅隐] ㈤9)

k=lOOrd+10d2pJ]宰『隽]=[100Ⅲ枷晦刎叮去1(3-10)
在式3-8、3-9、3—10中,假设节点排在一条直线上,信息在节间传播是沿着

直线传播的,因此给出的是理想情况下传输D距离的能耗。在实际情况中,节

点并不能刚好排在一条直线上,故信息在节点之间沿一定方向传播时是沿着折线

传播的。但是,如果把折线拉直,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故以上假设并不失一般

3.3.3基于最小跳数算法的能耗比较

为了能够更加形蒙的比较出不同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我们现在把式3.8、

3-9、3.10进行仿真。

由于信道模型采用的是自由信道模型,故节点的一跳距离不能过大,所以取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的上限值为50m。D取100~500m

,q■u#*

c) 丘。

37
浙江工业大学琢士学位论文

静%出瞳田

(d)能耗比较

图3-8施耗三雏圆

圈3-8(a)表示的是在d=2r时,当r在10~50m区间内,D在100~500m区

间内时,EM的取值。

图3-8(b)表示的是在d=√矗时,当r在10~50m区间内,D在100~500m

区间内时,E栅:的取值。

图3-8(c)表示的是在d=√_r时,当r在10~50m区间内,D在100~500m

区间内时,丘。的取值・

图3-8(d)表示的是当r在10~50m区间内,D在100~500m区间内时r E栅l、

£肺:和E。在同一坐标系下的比较,

我们从图3-8(d)中可以看出,£,。介干E帅,和£撕,之间,尤其是随着r和D

数值的增加,效果越发明显。由于三维图形在细节的显示上不够细腻,故特别给

出,分别为10m、30m,40m和50m时,E与D的关系。如图3-9所示。
_ 一——————————————————————————,———————————————,————————————一
浙江-F,lk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10m (b)/-=30m

(c),.=40m (d),.=50m

图3-9 能耗二维图

从图3.9(a)和(b)可以看出,当D>>,.时,D与E基本是线性的关系,并且正

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E。介于E伽,。和E加2之间。

从图3.9(c)和(d)可以看出,当D与厂相差不多时,正六边形网格与正方形网

格能耗曲线交织在一起,有时甚至前者高于后者。

那么,到底正六边形网络的能耗E,。与正方形网络的能耗E伽,的关系是怎样

的呢?本章将在下一节再做仔细地讨论。

39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加权平均值下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能耗比较

在正方形网格划分方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如图3-7(a)所示,在同一个sink

节点所覆盖的区域内,不同的节点位置不同,信号传输的路径也不同,并且E如。

和Ero们所取的比值也不同。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和%,:的比值,使得正方形
网格划分网络的能耗表达式能够确定呢?在这里,我们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

3.4.1加权平均法概述

平均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总体中各单位的标志值(变量值)的大小,而且取

决于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频数),由于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对其在平均数中的

影响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因此叫做权数。

加权平均值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单位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

以总的单位数。加权平均法具有计算的数据比较贴近实际,数据精度比较高的特

点。所以我们这里采用加权平均法。

在加权平均法中,需要的参数有数值和单位数。应用到正方形网络中,数值

就是E加。和%:的值,E加。和%,:的表达式我们在上节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表
达;现在我们要确定的是单位数,即在正方形网络中,E加,。和E细:出现的概率

彳和B。数学表达式为:

E.:兰:垒:!±竺:兰丝!
I)1
厶ou’一 (3.1
、。“7
A上B

3.4.2数学模型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传感器节点能对其周围实行全方向探测,故sink

节点的通信范围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因为圆具有对称性,所以我们只需要考

虑在【00,900]区间内的节点信号传输情况就可以。在[Oo,900]区间内,正方形网络

的节点布置如图3.1 0所示。

40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0正方形网络节点布置

在上图中,我们发现所有的节点排列都是有规则的:

1.同一行的节点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并且同一列的节点也都在同一垂直线

上:

2.在每一行上,相邻节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即为,-,在每一列上,相邻节

点的距离也都是一样的,同样为r;

3.在最小跳的网络路由算法中,一个任一节点传输信号到sink节点,都是

先找距离为√2厂的跳数,再找距离为,.的跳数。

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下面的数学模型:

把红色的节点定义为sink节点,把它的坐标定位为(0,0),其他的节点坐

标为(x,Y),X表示的是该节点在横向上与sink节点的跳数,Y表示的是该节点

在纵向上与sink节点的跳数。那么,图3.1 0就可以转化成图3.11。
浙江工业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3.11 节点的数学坐标系

该数学模型的算法思想如下:

1.如图3.11所示,任何一个节点在数学坐标系下的坐标为(x,y),任一

节点把信号传输到坐标为(0,0)的sink节点,信号经过距离为2,.的跳数为A,

信号经过距离为√2,.的跳数为B。

2.在最小跳的网络路由算法条件下,任一节点的坐标为(X,y),当x>y

时,我们可以发现,信号传输经过距离为2r的跳数为该节点的纵坐标值Y,信号

传输经过距离为√2,.的跳数为该节点的横坐标减去纵坐标的值(x.y),即A的值

为Y,B的值为(x—Y);当x=y时,我们可以发现,信号传输都是经过距离为2,.

的跳,其跳数为X,即A的值为X,B的值为0;当x<y时,我们可以发现,信

号传输经过距离为2厂的跳数为该节点的横坐标值X,信号传输经过距离为√2厂的

跳数为该节点的横坐标减去纵坐标的值(y-x),即A的值为X,B的值为(y-x)。

则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关系:

工2+Y2<=R2

if(x>y) A5Y?B2X—y;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lse if(x=y) A=x,B=O;

else A=x,B=y—X.

3.4.3计算结果

由于传感器节点能对其周围实行全方向探测,即sink节点的通信范围是一

个半径为R的圆,所以在模型中,x和Y的取值范围应该是一样的,并且X和Y

都应该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考虑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传输的特点,即sink节点的通信半径R与,.的

关系,我们取如下四种情况:x∈【0,10】,y∈【0,10】;x∈[o,30】,y∈[o,30】;x∈【0,50】,

y∈[o,50】;x∈【o,100],y∈[o,100]。计算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1 数值计算结果

x∈【0,30】 x∈【0,50】 x∈【0,100】

A溢B≤
x∈[o,10】
,的值\ Y∈【0,10】 Y∈【0,30】 Y∈【0,50】 Y∈【0,100】
A 202 5283 24418 195457

B 328 7852 35662 280958

A:B 0.38:0.62 0.40:0.60 0.41:O.59 0.41:O.59

如上表所示,我们取A:B的值为:0.4:0.6。则正方形网格划分的网络能耗

E栅的加权平均值为:

%,:竺乌睾堕--0.4,Efo。ri+0.6,‰,
己加2—_i百√一 上M’ ¨o¨
(3.12)

同样,我们为了能够更加形象的比较出两种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我们现在

把式3.1 0、3.1 2进行仿真。并且在自由信道模型下,取厂的上限值为50m。D

取100.-一500m。如图3.12。
浙扛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交

』∽
i蟛
毫毋篓 fc)能耗比较

圈3-12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能耗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 2(a)表示的是当厂在1 0"---.50m区间内,D在1 00~S00m区间内时,E加,

的取值。

图3—1 2(b)表示的是当,.在10"--50m区间内,D在1 00,-一500m区间内时,E。。

的取值。

图3-1 2(c)表示的是当,.在1 0"--'50m区间内,D在1 00"--"500m区间内时,E庙。

和E,。在同一坐标系下的比较。

我们从图3-12(c)d0可以看出,E。。的曲面在E加的曲面2_-F,尤其是随着,

和D数值的增加,效果越发明显。由于三维图形在细节的显示上不够细腻,故

特别给出,.分别为1 0m、30m、40m和50m时,E与D的关系。如图3.1 3所示。

距-jD簟位:…

(a),.=10m (b)厂=30m

(C),=40m (d),.=50m

图3—1 3 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二维能耗比较图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图3.1 3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显示了很好的节

能特性,尤其是在多跳长距离传送时,这种优势更加明显。从图3.1 3(a)可以看

出,当D>>厂时,D与E基本是线性的关系,并且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的节能

特性尤其明显。

从图3.1 3(b)、 (c)和(d)可以看出,当D与,.相差不多时,正六边形网格与

正方形网格能耗曲线交织在一起,有时甚至前者高于后者,但总体上来说,正六

边形网格能耗仍较少。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当信息传输中继次数较少时,正方形

网格由于每跳传输距离短,能耗小,故比正六边形网格节能。但是,随着总传输

距离D的增加,正六边形网格由于每跳的传输距离大,信息传输中继的次数少,

收发模块的电子设备能耗少,故总能耗反而比正方形网格能耗小。在大型无线传

感器网络中,信息的中继次数一般都比较多,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D<<,.,

那么正六边形网格的优势就得以发挥了。

3.5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提出了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传输的能耗模型,在该模型下,推

导出了在最小跳路由算法协议中,各个网格划分方法的能耗表达式;接着,通过

数学建模,得出了在加权平均算法下,正方形网格划分方法和正六边形网格划分

方法的能耗表达式以及比较图。得出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不仅使用的节点数更

少,而且传输能耗更小,显示了良好的特性。

另外,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还存在一类重要的网络一随机布置节点网络。节点

的位置不是预先知道,而是随机的散布在监测区域内的。下一章就研究随机布置

网络节点的覆盖优化与连通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 随机无线传感器网络后重覆盖算法

4.1 引言

上一章研究了确定性网络覆盖优化下的能耗。在本章中,我们进一步考虑传

感器网络的k重覆盖问题。在目标区域部署一组传感器,我们想要知道这个目标

区域是否满足k重覆盖,也就是说目标区域中的每一点至少被七个传感器覆盖,

其中k是事先定义好的一个常数。

国外很多学者都对k重覆盖判定问题做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算法。文

献[34】提出了一个1重覆盖判定算法,算法中提出了一个周边覆盖计算模型的概

念。在文献【39】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覆盖配置协议(coverage configuration

protoc01)CCP,它考虑了k重覆盖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复杂度为D(胛3)的k重覆
盖判定算法(其中n是传感器网络邻居节点数),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文

献[58]提出了判断一个网络是否k重覆盖的分布式算法,且此算法的复杂度为

O(dlogd)(其中d是传感器网络邻居节点数),然而我们发现,其结果在后≥2的

时候是错误的,文中的结论并不成立。

本章首先建立了一个无线传感器模型;接着用数学的方法,经过严格的推导,

证明了在该模型下,节点服从泊松分布的可能性,得出在该模型下,传感器节点

数目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后重覆盖的关系;最后提供了算法的仿真实验和性能分

析。

4.2 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

大量的研究都表明,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覆盖范围的增加,节点数目的

增多,网络不连通的概率趋于0t 91。文献f60]关注节点数门与整体覆盖面积的关
浙江工业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系,Philips总结出当整体覆盖面积A增加时,若想保持网络覆盖性和连通性,

节点数刀必须以对数形式增长。大量文献的研究范围集中于节点的传感范围或通

信范围厂伽)与节点数疗的的关系,当刀一8时,研究网络保持连通性与覆盖性的

,.伽J值。

与第三章的基本思想类似,本章的研究内容仍然是考虑用尽量少的节点数实

现对指定区域的覆盖。与第三章不同的是,本章考虑的是随机网络中的最少节点

数,它是一个与节点传感范围,目标区域大小有关的量。本文假设门个节点散布

在区域S(形宰L)内,这一假设并不影响结论的一般性,按比例扩大即可得到

一般情况下的分布情况。

为了简化问题分析,本文进行如下理论假设:

1)探测区域内所有节点处于同一平面内;

2)节点采用二进制感知模型,每个节点的传感半径为,.,节点的传感覆盖范

围是以r为半径的圆,传感覆盖面积是万2;

3)探测区域内节点都为同构节点,即节点具有相同的传感半径,.;

4)节点感知半径厂与节点无线通信半径R满足R≥2r,以确保网络中覆盖即

连通【6¨。这个结论在很多文献里都做过证明。

5)刀2<<三∥

把区域S(∥木L)划分成M个互不重叠且完全覆盖整个区域的正六边形网

格,如图4.1所示。每个网格的边长是,.,即正六边形对应的外接圆的半径是,.。

图4—1 S区域的正六边形网格划分示意图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第二章的推导计算,我们可以得出S区域内可划分的正六边形数是:

M惜斟 (4.1)

4.3 k重覆盖算法

4.3.1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泊松分布是概率论中常用的一种离散型概率分布,由法国数学家西莫恩.德

尼.泊松(Simeon-Denis Poisson)在l 838年首次提出的。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内随

机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节点分布的情况非常吻合,这也说明了节点服从泊松分布

的可能性。

泊松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4.2)
尸(x=七)=1Frlke厂-m
上式中的参数k表示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时间)内随机时间的平均发生率。

泊松分布的分布率尸(尼;五)随k值的变化而变化,观察以下比值:

黑:粤翼攀:兰,
一=一=一.
e(k一1;们

由此可知,泊松分布具有以下的性质:
∥‘1k!e“ k
七≥1(4-3)
r,● ’J

当k<五时,P(k;2)的值随k的增大而增大,当k>元时,P(k;2)的值随k的

增大而减小;

当五不是整数时,尸(七;见)的值在意=阢】处达到最大,当兄是整数时,则当k=五

及k=五一1时达到最大。其中阻】表示的是不超过名的最大整数。

最大值是个相对的概念,它表明在泊松分布p(七;名)中,_j}从O到n最有可能

取到的那个。

49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2节点服从泊松分布的可能性

只=‰。由于假设中刀2<<LW,即只足够小,那么随机散布的传感器节点在

P{X:m}:坠掣 (4-4)

e{x:m):钟丫坠¨一竖r
\ n //\ 狞 /
(4-6)

凇圳辞(坠n m华厂
\ ,\ 玎 /

靠(竿)研.藩
=(,一竿]一・学,而志丽㈤7,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行专+∞时,式4-7的最后3个于I贞分别独立求解如F:

(1)由指数分布定义可知:

limf,1一业]”=e-O.so
”4”\ 行 /
(4.8)

(2)第二子项与n无关:

lim!尘:兰旦!:.:f尘:兰旦∑ (4.9)

!二! …!二!±!
研 :lim 翌 .

一一”刀一①・SD rl一西・SD 刀一o・SD

=1 (4—10)

综合式4.8、4-9、4—10的3个子项乘积可得:

P∽:聊}=e-O.so.坠些 7靠!

所以,问题得证,此即为泊松分布。

通过上面的证明,可以得出,在我们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学模型中,由于

∥2<<三∥,即£足够小,那么随机散布的传感器节点在区域S(W木L)内为均

匀分布,且节点分布服从泊松分布。

由于节点分布服从泊松分布,联系上一个小节中的泊松分布的性质,我们可

以得出:

(1)当节点数目甩不是正六边形数目M的整数倍时,尸(七;A)的值在防/M】处达
到最大;

(2)当节点数目胛是正六边形数目M的整数倍时,e(k;2)的值在n/M及

(玎/M)一1处达到最大。

总之,P(k;2)在n/M附近达到最大值。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3系统模型

泊松分布的。泊松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1)

结合上面小节中的式4—4(P讧=m>=塑L』旦竽),
p(后;脚)=]rakre-m(4-1
①表示的是

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密度,so表示的是任一配置区域的面积,X表示的是具有

的节点个数。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关系:式4.1 1中的m即为式4—4中的

①・so;而式4・1 1中的k即为式4-4中的X。

联系到系统模型中,节点分布服从p(k;m)的泊松分布,区域S(W掌L)被

划分成了M个正六边形的网格,那么任一节点被抛到任一网格中的概率为:

P。=心 (4・12)

由于假设中刀2<<LW,即P。足够小,那/z.我们可以得到:

朋=。幌=坳。=苦 (4.13)

上式中,N为传感器网络的总节点数,M表示的是传感器网络中正六边形的

个数,其值如式4—1所列,为:

M埘斟W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m表示的是期望每个正六边形中的节点个数;

2.k表示的是每个正六边形中实际落入的节点数;

3.p(尼;所)表示的是在每个正六边形中节点个数为聊时,k重覆盖在整个网

络中的覆盖率。

由于p(.j};聊)表示的是在每个正六边形中节点个数为聊时,k重覆盖在整个网

络中的覆盖率,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率用数学表达式
浙江1: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达为:

P(x)=1一咕(o;聊)+p(1;m)+…+p(z~1;m)1

=p(工;肌)+p(z+1;m)+…+p(+∞;研)

:挚堕二 (4—1 4)
鲁七!

其中,P(石)表示在整个网络中,大于等于z覆盖在整个网络中的覆盖率。例

如现实应用中要求网络的最小连通度为x,则P(x)表示符合该x连通度的网络覆

盖率。

4.4算法仿真和性畿分析

经过前面对随机布置网络中节点的k重覆盖问题研究,已经构建了一个正六

边形随机网络的模型,并得出了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的节点数、网格数与k

重覆盖的关系。本节主要是对上一节中的网络模型在MATLAB环境下进行算法

仿真。

4.4.1仿真工具简介

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在MATLAB 7.0中对网络模型进行仿真。

MATLAB是Math 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科学计算软件,它将高性能的数值计算、

符号计算和可视化集成在一起,并提供了大量的内置函数,从而被广泛的应用到

科学计算、控制系统、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分析、仿真和设计工作中【631。

MATLAB是当今最优秀的科技应用软件之一,它以强大的科学计算与可视化

功能、开放式可扩展环境,特别是附带30多种面向不同领域的工具箱支持,使得

它在许多科学领域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算法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本工具

和首选平台。MATLAB作为一套数值计算软件,可以实现数值分析、优化、统计、

自动控制、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若干个领域的计算和图形显示功能。它的矩阵

计算功能非常强大,非常适合于大型数值算法的编程。还有强大的图形表达功能
浙江工业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和可扩展功能。用户可以自己编写M文件,组成自己的工具箱,以解决本领域内

常见的计算问题。

除了MATLAB语言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和图形功能外,它还有其他语言难以

比拟的功能,如编写简单、编程效率高、易学易懂等,因此MATLAB语言也被通

俗的称为演算纸式的科学算法语言。在控制、通信、信号处理及科学计算等领域

中,MATLAB都被广泛的应用,已经被认可为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设计

手段的工具软件。此外,它和其他语言的接口能够保证它可以和各种强大的计算

机软件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MATLAB语言的典型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2)数值和符号计算;

(3)建模、仿真和原型开发;

(4)算法预设计与验证;

(5)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6)MATLAB应用与C、C++、JAVA以及Web集成;

(7)一些特殊的矩阵计算应用。

4.4.2仿真环境

本次仿真采用了联想的品牌PC机,其配置如表4.1所示:

表4.1 仿真实验PC配置

CPU 3.00GHZ

内存 768MB

操作系统 Windows XP
淅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4 3参数设定

为了方便实验的仿真,我们对模型的参数做如下取值

(I)由于肘2<<工矿,所以区域s取50*50的方形区域

(2)节点的传感半径,取1个单位;

(3)传感器网络中正六边形的个数M为:

M惜斟
=圈・『刻50
(4・1 5)

(4)期望每个正六边形中的节点个数脚为:

(4q6)

4 4 4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在上面的参数取值条件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的节点数、网格数与女重覆

盖的三维仿真结果如图4-2所示。


目目d n

. .J。,1. ,. 1L

a)不同m下t随着k变化“km)的值
浙江工业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b)不同m下.随者k变化P∞的值

图4-2三维关系图

图4-2(a)表示的是卅在n,5l区同内,不同k重覆盖嘶,卅)在整个网络的覆盖

率。由图中可以看出.当k在埘附近时,p(k,m)取得最大值,这和泊松分布的性

质非常吻合。

图4-2(b)表示的是m在nJ】区间内,太于等于k重覆盖P(七)在整个网络的覆
盖率。由图中可以看出,当胍在4左右时,即网络总节点数n为3944

(”=rfl・Ⅳ=4*986=3944)左右时,网络基本能全部实现1重连通覆盖;而当

m在5左右时.即网络总节点数H为4930(”=m。M=5*986=4930)时,网络

基本能全部实现2重连通覆盖。

从图4.2中,我们可以基本得出该算法能在较小密度的节点分布下,实现网

络的无缝覆盖,并且保持网络的连通。由于三维图形在细节的显示上不够细腻,

所以特别给出当k重覆盖分别为1、2、3和4时,唯)与卅的二维仿真结果,如
图4.3所示。
浙江工业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a)k=l时,随着m变化PG)的值 (b) k=2时,随着m变化PG)的值

(c)k=3时,随着rn变化PG)的值 (d)k=4时,随着nl变化尸G)的值

图4-3二维关系图

从图4-3(a)e?我们可以看出:

1.当m=2.5时,即网络总节点数刀为2465("=m宰M=2.5木986=2465)时,

网络的1重连通覆盖率已经能达到90%左右,适用于对覆盖度要求不高的应用环

境;

2.当m=5时,即网络总节点数/,/为4930(刀=5木M=5木986=4830)时,网

络的1重连通覆盖率已经能达到99%以上;而当m=7.5时,即网络总节点数it/

为7395(刀=5宰M=7.5宰986=7395)时,网络能完全实现1重连通覆盖率,适用

于对覆盖率要求比较高的应用环境。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现在很多场合都是节点的高密度分布来说,该算法能够在较小密度的节

点分布下,实现网络的基本无缝覆盖。

从图4.3(b)、(c)和(d)中我们可以看出:

1.当m分别为4、6和7时,即网络总节点数刀为分别为3944

(玎=m车M=4宰986=3944)、 5916(玎=研幸M=6木986=5916) 和 6902

(”=m奉M=7木986=6902)时,网络的2重连通覆盖率、3重连通覆盖率和4

重连通覆盖率已经分别能达到90%以上,适用于有热点区域的应用环境;

2.而当m分别为9、11和1 2时,即网络总节点数船为分别为8874

(疗=m宰M=9掌986=8874)、1 0846(刀=,行幸M=11・986=10846)和1 1 832

(刀=m木M=12*986=1 1 832)时,网络已经分别能够完全实现2重连通覆盖率、

3重连通覆盖率和4重连通覆盖率,适用于对全部区域都需要严密监控的应用环

境。

4.5 本章小结

传感器节点的布置方式已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感器

节点布置方式有两种,即确定性布置方式和自组织布置方式。前者采用手工放置

传感器节点,数据按预定路径进行路由,网络便于控制:后者传感器节点随机抛

散在传感器区域内,并以ad hoe方式进行组网。考虑到无线传感网络一般用在

人们不易接近的环境,所以后者具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蜂窝模型是在无线通信中大量使用的网络模型。借助前面两章提出的正六边

形网格划分方法,本章首先研究了随机布置网络中节点的k重覆盖问题,构建了

正六边形随机网络的研究模型;接着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得出了在

该模型下,节点服从泊松分布的可能性;进而通过泊松分布的特性,得出了整个

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的节点数、网格数与k重覆盖的关系。

本章最后通过对网络模型在MATLAB环境下的算法仿真,得出系统的仿真

图,可以看出,该系统模型不仅能够实现任意期望的覆盖率,还能在较小密度的

节点分布下,实现网络的无缝覆盖,并且保持网络的连通。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总结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覆盖

优化问题,侧重研究了覆盖和节点布置等问题,取得了如下创造性的成果:

1.给出了在完全无缝覆盖的WSN中,节点的最大有效覆盖面积和最大有效

覆盖面积率及其净最大有效覆盖面积和净最大有效覆盖面积率;得出了实现完全

无缝覆盖的WSN中至少需要多少个节点的解析式。

2.提出了确定性布置网络的一种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该网格划分方法

能够充分利用每个节点的传感覆盖范围,使节点覆盖范围之间的重叠部分尽量

小,并实现整个网络的无缝覆盖。接着对现有的3种网格划分方法进行比较,通

过理论证明与数学计算,得出各自的优缺点。

3.在确定性网络覆盖优化的能耗研究中,引入了最小跳网络路由协议,通

过数学推导,推导出了信号传输在最小跳网络协议条件下的能耗表达式;并且创

造性的加入了加权平均算法的概念,通过数学建模,得出了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

能耗表达式,得出了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能耗比较图。

4.提出了随机布置网络中的k覆盖问题研究模型。借助正六边形网格划分

方法,通过详尽的数学推导和证明,得出在随机网络中,节点服从泊松分布的可

能性,得出网络总节点数、监测范围、节点传感半径和覆盖率之间的关系;最后

通过MATLAB语言,对该研究模型进行算法仿真,得出仿真结果图。

综上所述,本文为WSN的覆盖与节点布置提出了~些创造性的成果,可以

应用于随机布置网络的覆盖问题分析与最少节点的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展望

虽然本文取得了~些研究成果,但WSN的覆盖与节点布置是一个复杂的研

究领域,还有不少问题和方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里给出几个主要的方面:

1.本文没有考虑节点睡眠或能量耗尽等不活跃情况下网络的覆盖和连通情

况,可以引入一定的节点失效概率来进一步完善计算方法,计算网络中所需的最

少节点数,完善数学模型。

2.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没有考虑节点处于边界的覆盖情况。可以进一步

加入边界区域的覆盖条件,以更加真实的模拟实际下的节点覆盖问题。

3.本文的节点感知模型没有考虑实际无线信道中出现的通信干扰,是一种

理想模型,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更加完善的感知模型种类。

4.WSN三维空间中的覆盖与连通问题。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少,有待

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 考 文 献

【I】R.Lacoss,R.Walton,Strawman.Design for a DSN tO detect and track low flying aircraft,

Proc【D】.Distributed Sensor Nets Conf.Carnegie・Mellon Univ.,Pittsburgh,PA,1 978.

【2】Mark Hewish.Little brother is watching you:Unattended ground sensors【J】.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200 l,34(6):1-1 0.

【3】Akyildiz I.F.,SuW.,Sankarasubramaniam Y.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J】.

Computer Networks.2002,38(4):393—422.

【4】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14(7):1282.1291

【5】马祖长,孙恰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通信学报,2004,25(4):1 14.124

【6】Lin Ruizhong,Wang Zhi,Sun Youxia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olutions for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Nuclear Power Plant【A】.Proceedings of the 5th IEE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4,6(1 5):3663・3667.

【7】C.Pekrins.“Ad Hoc Networks,Addison-Wesley,”Reading,MA,2000.

【8】孙雨耕,张静,孙永进.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J】-传感技术学报,2004,6:331.348.

【9】Alan Mainwaring,Joseph Polastre,Robert Szewczyk,et al,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for

H abitat Monitoring【C】,WSNA’02,September 28,2002.

【10】Noury N,Herve T,Riale V,et a1.Moitoring behavior in home using a smart fail sensor【C】.

In:IEEE2EMBS Special Topic Conference on MicrotechnolOgie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October 2006:607—61 O.

f 1 1】Warneke B,Liebowitz B,Pister KSJ.Smart dust:communicating with a cubic—millimeter

computer【J】.IEEE Computer January 2001:2-9.

【1 2】Jerome P.Lynch,Kincho H.Law,Erik G.Straser,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Wireless

Modular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or Civil Structures【C】,Proceedings of the MCEER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by Advanced Technologies Workshop,Las Vegas,NV,

USA.November,2007:30—3 1

【1 3]Jerome P.L)’nch?Kincho H.Law!Anne S.Kiremidjian,et al,Validation of a wireless

6l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odular monitoring system for structures Annual International


fC】,SPIE’s9th Symposium

on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San Diego,CA,USA,March,2002:I 7—21.

【1 4】Pottic G J.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nformation Theory Workshop,June 1 998:

1 39—140.

【1 5】Hill J,Szewczyk R,Woo A et a1.System Architecture Directions for Networked Sensors【J】.

ACM,2000.

【16】李德识,李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覆盖问题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

22(8):150—152.

【1 7】王燕莉,安世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问题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5,1 8(2):

307.312.

【1 8]Nadeem Ahmed,Salil S.Kanhere,Sanjay Jha.The holes proble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J】.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2006,9(2):4—1 8.

【1 9】Kernal Akkaya,Mohmaed Younis.A survey on routing protocol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Ad Hoe Networks,2005,3:325—349.

【20]Soharbi K,Gao J,Ailawadhi V.Protocols of self-organization of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0,7(5):1 6-27.

【2 1】M.Younis,M.Youssef,K.Arisha.Energy-aware routing in cluster—based sensor networks

【J】.Proceedings of the 1 0m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ling,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MASCOTS2002),Fort

Worth,TX,October,2002.

【22】A.Manjeshwar,D.P.Agrawal,TEEN.a Protocol for enhanced efficienc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1甜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Issues in Wireless Networks and Mobile Computing,San Francisco,

CA,April,2001.

【23】W.Heinzelman,A.Chandrakasan,H.Balakrishnan.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ystem Sciences,Hawaii,January,2000.

f24J S.Meguerdichian,F.Koushanfar,G.Qu et a1.Exposure in wireless ad—hoe sensor networks

【J].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2001:1 39—1 50.

[25]T.Clouqucur,V.Phipatanasuphom,P.Ramanathan,and K.K.Saluja.Sensor deployment

62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trategy for target detection【J】.Proceedings of WSNA,2002.

【26]蔺智挺,屈玉贵,翟羽佳等.一种高效覆盖的节点放置算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

报,2005,35(3):41 1—416.

【27】S.Dhillon,K.Chakrabarty,and S.1yengar.Sensor placement for grid coverage under

imprecise detections【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2002.

【28】屈玉贵,翟羽佳,蔺智挺等.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放置模型【J].北京邮电大

学学报,2004,27(6):1-5.

【291A.Howard,M.J.Matarie,G.S.Sakhatme,An incremental self-deployment algorithm for

mobile networks[J】.Autonomous Robots,Special Issue


sensor on Intelligent Embedded

Systems,September,2002.

【30]Guiling Wang,Guo hong Cao,and Tom La Porta.Movement-assisted sensor deployment

【J】.IEEE INFOCOM,2004.

【3 1】K.Chakrabarty,S.S.1yengar,H.Qi,E.Cho.Grid coverage for surveillance and target

location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s,December

2002,51(12):1448—1453.

【32】S.Meguerdichian,F.Koushanfar,M.Potkonjak,M.Srivastava.Coverage Problems in

Wireless Ad—Hoc Sensor Networks【J】.IEEE INFOCOM,April,2001:1380—1387.

【33】S.Meguerdichian,F.Koushanfar,G.Qu,M.Potkonjak,Wireless Ad—Hoc Sensor Networks

【J】.Proceedings of 7恤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July,2001:1 39—1 50.

【34】D.Tian and N.D.Georganas.A coverage—preserving node scheduling scheme for larg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First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Georgia,GA,2002.

【35】C.Hunag and Y.Tseng.The coverage Problem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

WSNA’03,2003,19:1 15一121.

【36】A.Cerpa and D.Estrin.ASCENT:Adaptive Self-Connguring Sensor Networks Topologies

[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2004,3(3):272—285

【37]B.Chen,K.Jamieson,H.Balakrishnan,and R.Mortis.An Energy—Efficient Coordination

Algorithm for Topology Maintenance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J].ACM/IEEE

63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Rome,Italy,July,200 1:

85—91.

【38】Y.Xu,J.Heidemann,and D.Estrin.Geography—informed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Ad Hoc

Routing[J】.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Rome,Italy,July,200 1:70—84.

【39】Xiaorui Wang,Guoliang Xing,Yuanfang Zhang,et a1.Integrated 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First ACM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Los Angeles,CA,November,2003.

【40】E.Altman and D.Miorandi.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of ad-hoc networks in presence of

channel randomness【J】.Submitted to INFOCOM,2005.

【4 1】J.Wu and S.Yang.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in Sensor Networks with Adjustable Ranges

【J】.Accepted tO appear in 2004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bile and Wireless

Networking(MWN),Aug,2004.

【42】李建中,李金宝,石胜飞.传感器网络及其数据管理的概念、问题与进展【J】.软件学报,

2003,14(1 o):1717-1727.

【43]崔莉,鞠海玲,苗勇,李天璞,刘巍,赵泽.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

与发展,2005,42(1):163.1 74

【44】Chifu Huang and Yuchee Tseng.The coverage problem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05.1 0:5 1 9-528.

【45】G.veltri,Q.Huang,G.Qu and M.Potkonjak.Minimal and maximal exposure path

algorithms for wireless embedded sensor networks【J】.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2003:40—50.

and M.Potkonjak,Localized
【46】S.Meugedrichian,S.Slijepcevic,V.Karavan algorithms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s:location discover and sensor exposure[J】.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e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2001:106—1 16.

【47】F.Ye,G.Zhong,S.Lu et a1.PEAS:a robust energy conserving protocol for long—lived

sensor network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2003.

【48】Y.Zou,K.Chakrabarty.Sensor deployment and target localization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J】.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2004,3(1):61—9i

【49】Yi Zou and Krishnendu Chakrabarty.A distributed coverage—and Connectivity—Centric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echnique for Selecting Active Nod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05,54(8):978—99.

【50】Hai Huang,Andrea Richa.Dynamic coverage in ad—hoc sensor networks【J1.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05,10:9一I 7.

【5 1】Di Tian,Nicolas D.Georganas.Connectivity maintenance and coverage preserv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Ad—hoc Network Journal,2005,3(6):744—761.

【52】翟正怡,张轮.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六边形网格划分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3,(31):

89.91.

[531汪泉弟,孔卫,李彬,张占龙,杨永明.事件驱动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存期分析【J】.重

庆大学学报,2007,30(6):30.33.

【54】Xueqing Wang,WU Yang,YongtianYang.Research on Coverage Problem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ADM2006),Harbin,China,2006:543-546.

【55】Wendi B.Heinzelman,Anantha P.Chandrakasan,Hari Balakrishnan.An application

specific protocol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Oct,2002:660-670.

【56】Wendi Beth Heinzelman.Application-specific protocol architectures for wireless network

【J1.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une,2000.

【571马祖长,孙怡宁.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

【58】Huang,C—F.and.Y-C.Tseng,The coverage problem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05.10(4):519—528.

【59】Sanjay Shakkottai,R’Srikant,Ness B.Shroff.Unreliable sensor grids:coverage,

connectivity,and diameter【J】.Twenty—second 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ocieties,2004,2:1 073—1 083.

【60】Thomas K.Philips,Shivendra S.Panwar,Asser N.Tantawi.Connectivity Properties of a

packet radio network mode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September,I 989,

35(5):1 044一l 047.

[6I】Zhang H,Hou J C.Maintaining sensing 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in large sensor networks

【J].Ad Hoc&Sensor Networks,2005,1:89—1 24.

【62]崔逊学.方红雨!朱徐来.传感器网络定位问题的概率特征【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65
浙江jr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44(4):630—63 5.

【63】李显宏.MATLAB 7.X界面设计与编译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陈国定教授!在整个研究生学习

和科研过程中,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工作方法乃至生活做人,他都给予我极大的

帮助和启迪。在此期间,陈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丰

富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我在此向陈教授无私的帮助和教诲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感谢同一导师的同学张奇伟在系统设计方面的帮助;同时,感谢同学

周源泉,金志华,谢中赛,黄飞腾等在平时的学术、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上的帮助;

还感谢各位师弟师妹的帮助。

最后,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专心地完成

学业,每当想到这些,我都觉得任何文字都不足以表达我心中的感激,唯有今后

加倍的努力,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录用和发表的论文

【1】 赵国炳,陈国定,张奇伟.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方法的研究【J】.机

电工程.(已录用)

【2】 张奇伟,陈国定,赵国炳.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PWM变流技术研究[J】.机

电工程.(已录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