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审证求因”在肛肠疾病中的运用

“审证求因”的概念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
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集体反应状态的综合归纳,是对疾病
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1]“因”是指致病因素,是引发机体目前病理状态的客观因素,如受
凉、传染因素、精神因素、外伤等。
因此,有学者认为,“审证求因”是指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探求病因,除了解发
病过程中可能作为发病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收集、分析症状、体
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亦称为“辨证求因”,它是中医探究病因
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一个主要特点。[2]

“审证求因”的重要性
治病必求于本,临床诊病应当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从消除病因入手,从
根本上消除病症,而非一味地用药物消除症状。疾病的发生发展大都通过症状表现出来,
但这些症状大都只是疾病的表象,并非疾病的本质。只有透过现象深入探究,才能找到疾
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手段。[3]
因此,临床中一旦辨明证型后,还应分析、探究造成此种证型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种
原因,还是多种原因。例如辨证结果是湿热蕴脾证,除了要对证施治,给予清热燥湿药,
如黄芩、黄柏、黄连、栀子等,还应探究造成湿热蕴脾证的因素,如外感湿热邪气,或嗜
食肥甘味,饮酒无度,湿热内蕴脾胃,针对前者要辨析湿热邪气的来源,针对后者要建议
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宋代著名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
病源无目。”如果只是片面地“有是证用是药”,而不究其根本的话,易导致病人病后复
发,或病程迁延难愈,甚至恶化情况。

“审证求因”在肛肠疾病中的运用

1 脱肛

1.1 传统医学观点

中医古典文献对脱肛病早有记载,“脱肛”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病位在
肠,病机责之于脾胃肾,本为命门火衰,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升提而脱出。《诸病
源候论》载“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
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躽,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之脱肛也”。《景岳全书》云
“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热则大肠燥结,肺虚则大肠滑脱,此其要也。故有因久泻、久痢、
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
…”。
传统医学认为,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的生理特性为“升”“脾宜升则
健”,具有维持内脏器官稳定的作用,先天不足,笨蛋尤佳营养不良,饮食不节,过度劳
累等因素均可损伤脾胃之气,致使中焦气虚,升举无力,无法维持相关脏器的稳定,引起
脱垂。

1.2 审证求因

脱肛,以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为主症。兼见脱出肿物淡红,肛门坠胀,大便带血,
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虚下陷证;脱出肿物色紫暗或深红,
肛周湿疹、瘙痒,甚则肿物表面破溃、糜烂,肛门坠痛灼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为湿热下注证。[4]
脾虚下陷证多由久泻久痢,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失养等,使脾气虚甚,清阳下陷所致。
湿热下注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味,饮酒无度,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2 便秘

2.1 传统医学观点

脾主运化水液,肾司二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与脾肾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脾运正常
则中气健旺,中气充足,大肠的传导有序,肾的气化正常则大便自通;脾阴充足,则一身
之阴津充足,若脾土之阴受损,胃之阴津亦不足,肠道失于濡润则大便干结。《医学正传 ·
秘结》“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
……渐成结燥之证。”《杂病广要·脏腑类·脾胃病》:“若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
便燥难。”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灵枢·口问》:“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朱丹溪·《格致余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
化。”“肾司二便”,肾的气化与大便的排泄密切相关,肾阴亏虚则大便燥结。《景岳全
书·秘结》:“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
结也。”《何氏虚劳心传》:“二便不通,则肾水竭,水竭则火燥。老人便燥多由于
此。”

2.2 审证求因

便秘,以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为主症。兼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 ,
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为热秘;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嗳气频作,腹中
胀痛,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黄腻,脉弦,为气秘;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四肢
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苔淡白,脉弦紧或沉迟,为冷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
便质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为虚秘。
热秘可由感受温热邪气,或寒邪郁化为热所致。气秘可由痰浊、湿浊等阻滞气机所致 。
冷秘可由感受寒邪所致。虚秘与病久体虚等有关。

[1]吴承玉.王天芳.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5
[2]吉军.审证求因对治疗的重要性.中医药导报.2017.11
[3]吉军.审证求因对治疗的重要性.中医药导报.2017.11
[4]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