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2013. 12

LAN ZHOU XUE KAN

上古神话中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思想论析
尚子楠
(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神话中的生死与魂灵问题是中西神话共同的中心问题。死亡意识在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神话产生的一
大源泉。在我国上古神话中,死亡成为了开启生命与宇宙永恒循环、永恒回归的核心,文章以“借死而生”的神话逻辑为重点,
以来源、空间、内部关系、神话内容为四个主要方面,对上古神话中的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思想加以解读,从而窥探上古时期
先民的生命观、灵魂观。
[关键词] “神、鬼、人的三分世界”; “人神混同,鬼神一体”; “借死而生”; “永恒回归”
[中图分类号]B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3492( 2013) 12 - 0220 - 02 [收稿日期] 2013 - 09 - 26

一、来源 虎、玄狐蓬尾。”《楚辞·招魂》曰: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


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来源于古老的灵魂观与生命观。 些。”王逸注: “幽 都,地 下 后 土 所 治 也,地 下 幽 冥,故 称 幽
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是中西方远古时期先民的共识。 都。”《尚书·尧典》曰: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蔡沈
从原始初民在蒙昧状态中创造的动植物等等活物论神 注: “日行至是,则沦于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庄子·
话,到以人、鬼、神的生死为中心的神话,宗教始终作为其中 在宥》曰: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于彼至阳之原也; 为
的支柱。尤其是上古时期,原始人民将巫师作为知识最高水 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从这些略而不详的
平的代表,由于神话为巫术形式的合法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 对冥界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冥界无论存在于地上抑或地下,
依据,因此神话与巫术互为条件而发展,“当这一切文化知 都是一个黑暗无比的空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古中国神
识通过巫师的手,用文字记录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出来的时 话中的幽都,与后来长期受佛教影响的冥界不同,并不作为
[1]
候,是不免要打上宗教的烙印、笼罩上神秘的气氛的。” 人死后灵魂的去处,如《招魂》告诫人们不要误入鬼蜮,“告
基于不同的宗教思想,各个时代也表现出不同的鬼神 诫灵魂: 东、南、西、北、天上、地下等各个去处都不值得向往,
[3]
观。我国商代时期鬼神思想、宗教思想已基本形成,《礼记· 唯有故土才是舒适的归宿。” 这份眷恋故土的情结直到今
表记》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 天仍扎根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也就是说,当时神话中
赏,尊而不亲。”到了周代,人们已经普遍认为人生而有魂魄。 的死亡、冥界神话尚未包括罪感和地狱式的惩罚观。由于我
但在上古神话中关于死亡神话的记载却并不丰富,这大概与 们只能窥见上古神话关于冥界的片段记载,并不完备,茅盾
先民重实际、儒家强调现世等等有关,无论如何,从现有的文 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也指出,中国上古的幽冥神
本记载中,我们通过死亡神话了解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命观、 话本该是十分丰富的,但都逸失了,后代书籍中掺入佛教思
灵魂观,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想、印度神话,已不再是幽冥神话本来的样子了,因此笔者在
二、空间 此讨论冥界神话的空间时,不再对幽都景象的细节加以赘述
先民概念中的神话世界在空间上指向为神、鬼、人的三 和揣测,而是展开接下来的关于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的另一
分世界,他们同时是神话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 个话题———上古神话三界的重要关系,即人鬼神混同。
对“神”与“鬼”的释义分别是: “神,天神,引万物者也。鬼, 三、人神混同,鬼神一体
人所归为鬼。”我们由此可知,神、鬼、人三界各有所持: “神” 前面谈到神、鬼、人三界的各自掌握,从理论上这三界是
是造物主,是宇宙之主宰,神在人们心目中更多的是关于宇 不得混淆的,“只有太阳和月亮才有权力周游三个世界,它
[4]
宙的一种自然崇拜,因而神界代表了至高的永生之地; “人” 们在运动中获得永生。” 而在中国上古早期,神、鬼、人的
则受到了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在人间一切生命的生死都不 界限并不明确。比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
由自主; “鬼”是人死后魂灵的化境与形式,人们重鬼更多的 “天神地衹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祗。”这种
是由于祖先崇拜,“它们的最后归宿是地下的鬼蜮,那里是 人、鬼、神杂糅的情况,一方面表现于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
[2]
黑暗之家,也是水的世界。” 鬼蜮、冥界在古代神话文本中 的身份演变,另一方面表现于一个人物同时兼具的各种身
通常被称为幽都、幽冥。《山海经·海内经》曰: “北海之内, 份。前者以西王母为例,仅从《山海经》各部分不同的成书
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 时期来看,在最早的《大荒西经》记载中,西王母是一个面目
220
狰狞的野人: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而 朽, 死百廿年乃复更生。”这仿佛出现了死,
但是这种死亡也仅
发展到《西次三经》就变成了一个凶残的厉神: “司天之厉及 为一种现象记载, 并无具体情节,
它只作为“无启之国”人民的
五残。”再到《海内北经》,西王母的形象已经转变为一位高 另一种特质, 是再生的一个寻常阶段罢了。所以这种从根本
贵雍容的女神: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 上依靠天生特质来得以复生的情况也属于“天生不死”一类。
母取食。”这种在流传过程中的人神混同是根据不同时代不 第二类“死而复生”的神话则具有更加丰富深刻的意
同社会现实所引起的心理需要而发展的,也是神话在广义上 义。我们先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颛顼“死即复苏”的神
的必然性、合理性。而第二种同时兼具人神身份的情况,更 话: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北道风来,天及
加不胜枚举,尤其在英雄神话中十分常见,如炎帝、大禹、后 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死去的颛
稷、 后羿,
他们或有超人的技能, 或近乎天神一般有造物技能, 顼是在蛇鱼变化之际,依托鱼体复生的,这其中蛇化为鱼的
或是具有神性的氏族首领。“英雄与天神的具体关系形式多 过程,陆上爬行动物向水生动物转变的形式,暗示了由人间
变( 或父子、或翁婿、或臣属、或敌对……) ,但总是十分紧密, 向冥界的转变,即生向死的转变。“阴间的特征是黄泉大水
有时,
英雄即神,他的渊源能清晰地追溯到天地伊始和至高无 与四海之水相联通。……偏枯的鱼妇兼有陆生动物和水生
[5]
上的创始神那里。” 追溯到创始神的例子就是女娲、
伏羲。 动物的双重特征,因而是阴间大水与阳界陆地之间的神话中
[8]
人神混同之外,三分世界中也经常出现鬼神一体的情 介物,也是生与死之间交互作用的神秘媒介。” 这不仅再
况。我们参见段玉裁在《说文解字·鬼部》中,对“魃”字的 次印证了我们之前所说的“借死而生”,死亡是人神鬼三界
注释: “《大 雅 · 云 汉》曰: ‘旱魃为虐。
’《传》曰: ‘魃,旱 神 杂糅的纽带,而且也从中看到了古代人民珍爱生命渴望生命
也。 此言鬼,
’ 以字从鬼也。神鬼统言之,则一耳。 ”可见,神与 延续、在寄托理想的同时敢于挑战权威、坚信真理与灵魂可
鬼二者经常混淆合一。究其原因, 大概是在上古时期,先民心 以超越生死的种种精神气概。这一类“死而复生”的神话一
目中神与鬼的形态相仿, 职能相似,“这种情况反映在神话中, 般都具备了故事情节,人物的内外特点都十分丰满,不再仅
[6]
就是神鬼并存, 相互融合, 相互斗争, 并且互为补充。 ” 仅作为某种缥缈仙话的现象出现,因此笔者认为这类神话是
在人神鬼三界的混同互渗中,死亡正是他们的纽带——— 研究上古死亡神话的主要范式。
“神明世界的中心是某个神的死与复活,消逝与回返,隐退 在这类神话中我们还须提到的一个著名典例是“夸父
[7]
与重现。” 我们看“鲧复生禹”这个神话,鲧为治水救苍生 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讲到: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
不惜窃取可以无限自生的息壤来掩塞洪水,天帝怒而令祝融 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
杀鲧,鲧死了三年尸体却没有腐烂,最终从肚子里诞生出了 景,逮之于 禺 谷。将 饮 河 而 不 足 也,将 走 大 泽,未 至,死 于
禹,天帝只好命令禹承父业,步土治水平定九州。此人神四 此。”《海外北经》也有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人,均富有神性,可以说鲧正代表了人的魂灵信念,为治洪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水、济天下,他敢于违抗至高的天帝,当这种信念发展地坚不 杖,化为邓林。”从精神上看,夸父竟与太阳争霸; 从实力上
可摧,他的肉身死去而灵魂却不灭,这时候他已经超越了凡 看,夸父“饮于河、渭”还不足,最后化为邓林( 即桃林) ,可见
人,死后的他依然能孕育诞生出禹,这是将此信念传承于下 他并非普通人类,而是个超级巨人。他虽死,精魂仍感念化
代的“永生不死”的体现,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已经是半神性 为桃林,神话文本本身并没有对此进行象征意义的解读,而
的人物了。虽然不乏悲剧性,但这一类神话中所蕴含的“永 后人却对它进行象征诠释,无论夸父究竟是何种神格,“夸
恒不灭”“灵魂不死”之意,完全体现了上古神话“借死而生” 父逐日”不约而同被看作一种动人心魄的宏大志向,这也是
的突出特点: 借由死亡这个手段使得神话主角冲破固有空 这个神话故事能够深入人心、流传千古的最根本因素,它激发
间, 进入另一级宇宙循环,以达到生生不息,迎合初民对死亡 了民族心理情感的共鸣,难怪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中云: “夸
的抗争与弥补心理。 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夸父不仅是失
四、死亡神话中的死亡内容 败的悲剧形象,而且他是后土的后代,后土又是主管幽都的
上古神话中的死亡神话按照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天生 可见夸父的形象也代表了死亡、冥界,“化为邓林”的这种
神,
不死”和“死而复生”两种情况。 复生、寄生形式同样是一次死生循环、
三界混同的表现。
“天生不死”在《山海经》中多见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
树等记载———《大荒南经》: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参考文献
《海外南经》: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郭璞 [1][英]弗雷泽. 金枝[M]. 麦克米兰公司,
1978: 83.
云: “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 之 乃 寿; 亦 有 赤 泉,饮 之 不 [2]袁珂. 中国神话史[M].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19.
老。”《海内西经》: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 [3][5][9]叶舒宪. 中国神话哲学[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47,
死树。”这些生命都是长生不死的,并且没有具体故事,仅作 47,
103.
为一种现象记载,他们的“不死”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代表了 [4][6]叶名. 中国神话传说[M]. 新华出版社,
1991: 40,
84.
先民对长生的幻想。还有一种虽然有死,但是死而不朽、死 [7]周明. 神、
鬼、人———三位一体的神话结构[J]. 社会科学研究,
1989.
后可再生的例子,如《海外北经》记载的“无启之国”,郭璞 [8][加]弗莱. 批评的解剖[M]. 普林斯顿大学,
1957: 158.
云: “启,
肥肠也。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薶之,其心不 〔责任编辑: 刘旭挺〕

2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