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拥抱使人类零距离表达爱 20秒以上可减压(组图)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0年10月23日16:32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布丽尔的胳膊绕上凯莉身体的那一刻,奇迹发生了

印度传奇女子阿玛依不分宗教种族地拥抱了近2900万人

高氏兄弟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

  □张 洋
  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拥抱是身体的本能需要;
  简简单单地用手臂围一个圈,就能让我们感到被无条件地接纳着;
  面对冰冷的石屎森林,面对同样拘谨和手足无措的对方,你仍然下不了手? 科学家说,去抱抱
树吧,一样的。
  拥抱,是人与人之间零距离表达爱与关心的方式,它简单而明确。心理学家说,它是我们身体
的本能需要。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首先学会怎样去拥抱。柔软的胳膊,是无人能拒绝的索要怀抱。你可以同
任何人握手,却只能带着爱来拥抱。
  在西方,人们传短信、网聊的时候,喜欢用“XO”来表示友爱,据说,“X”象征拥抱着的胳膊,
“O”则是吻向你的嘴唇。
  拥抱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文化。在《圣经》里,耶稣拥抱了孩童,他们
曾被认为与上帝无关而受到歧视与虐待;他拥抱了麻风病人,他们一直被社会所排斥;他还拥抱了
十字架,一个人承受了世上的罪与罚。有人说,拥抱是两颗心在握手。还有人说,拥抱是朋友间最
亲近的一刻。
  在中国,古往今来,拥抱似乎仅仅存在于父母与幼童间、恋人间。尽管近代以来西风日盛,拥
与抱依然不被广为接受,曾有社会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中,人与人间的距离也是不同的,或许
千百年的传统决定了国人相对矜持的人际距离吧?
  纵观历史,不仅男女授受不亲,“内外各处,男女异群,不窥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窥
必藏形,男非眷属,互不通名”。(《女论语》),同性之间的礼仪也多无肌肤接触,见面不外是
揖、拜、拱等。
  即使不羁如屈原,送别美人之时,亦仅仅是“与子交手兮东行”而已,朱熹曾这样解释过“交
手”:古人将要分别的时候,互相牵着手,以表示不忍心分开的意思。这恐怕是含蓄的东方人在公
众场合最亲密的举动了。
  而今天,拥抱正从亲友向陌生人“扩散”,拥抱或者无法改变历史,但它也一次次向世人证明,
人类世界可以更相爱、更温暖、更和谐。
  人狮拥抱,动人心弦
  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曾经播放过一段人狮拥抱的视频。
  这头名为克里斯蒂安的狮子在幼年时曾被两名住在英国的年轻人当宠物饲养,后被放归肯尼亚
野生动物保护区。4年后,双方在保护区重逢,克里斯蒂安先是慢慢向他们走近,然后应该是认出
了他们,于是加快速度,几乎是奔向两位前主人。克里斯蒂安把前爪搭在伦德尔肩上,像幼时一样
用舌头舔他的脸颊。伦德尔也张开双臂深情拥抱克里斯蒂安。
  这段视频截取自拍摄于30多年前的录像,但人与猛兽之间的深厚情谊,在那激情四溢的人兽拥
抱中,显露无遗,并深深地打动了世人,迄今网络点击率超过600万次。
  拥抱,尚且能令人兽间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何况人与人呢?
  早产双生花,救命的拥抱
  特殊时候,拥抱带来的不单是情感的愉悦,还是生命的奇迹。
  1995年10月17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纪念医院里诞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孩,凯莉和布丽尔,两个婴
儿早产了3个月,医生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将她们分别安置在各自的保育箱里照料。
  因为早产,医生预计只有一个孩子能够存活。几天后,布丽尔的状况良好,凯莉的健康却每况
愈下,心跳不稳、体温偏低。她哭得越来越凶,护士凯丝培莉心急如焚,她抱着小凯莉,给她裹上
毯子、抽吸鼻腔,但各种方式都无济于事。
  这时,她忽然想起欧洲人把双胞胎放在一个育儿箱里的事例———然而,这是不符合医院规定
的行为———但小凯莉的生命危在旦夕了,情急之下,凯丝培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两个幼小的生命一起来到人世,短暂的分离之后又再次相聚。
  自然而然地,布丽尔的身体向凯莉依偎过去,并以一个拥抱的姿势,将小胳膊绕上凯莉的身
体,几乎就在那一刻,奇迹发生了,凯莉的心跳稳定下来,体温回到了正常水准,低得惊人的血液
含氧量也迅速回升!她安静了下来,肤色渐渐红润,俨然获得了新生。
  随后这对“拥抱的双胞胎”的故事传出医院,传遍了整个城镇,当地一位记者克里斯·克里斯托
来到医院,拍下了这张照片。
  几周以后,两个孩子健康出院,像其他人一样幸福地生活着,听说从此以后,姐妹两个人一直
喜欢依偎在一起睡。
  阿玛依:“拥抱女圣人”  
  “太阳与莲花相隔万里,依然赋予它怒放的生命。距离,不是爱的阻力。”
  她用行动为这句话作出了最好的注释。
  57岁的阿玛依,是一位印度的传奇女子。20余年来,她拥抱了近2900万人,将足迹印在了澳
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迪拜、英格兰、芬兰、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日
本、肯尼亚、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留尼旺岛、俄罗斯、新加坡、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和美国。
  除了每年一次的国外旅行,她还会在印度各地巡游,拥抱是阿玛依生活的主题。
  1953年,阿玛依出生于印度喀拉拉邦的一个小村庄,在那个久远的隐约泛黄的年代,贫穷与眼
泪勾兑成一杯杯苦涩的生活之酒。离开学校的时候,她只有9岁,与生俱来的善良与敏感,让她无
法漠视身边的贫困与苦难,她带给他们衣服和食物。由于自己家并不富裕,她因此受到家人的斥责
与惩戒。
  渐渐地,阿玛依开始向别人敞开怀抱,用拥抱而不仅仅是钱物来抚慰那些言语无法触及的忧
伤。
  但对于一个14岁的印度女孩来说,与人最轻微的身体接触都是不能为传统接受的,更别说异
性。
  父母三番五次帮她安排婚事,她都拒绝了。家人的反对没能阻挡阿玛依的脚步,她这样解释:
“在我眼中,男男女女,所有人都与我没有区别。爱源源不断地从我流向所有生命。这是我的天
职,正如医生要治疗病人,我的责任就是安慰这些受苦的灵魂。”
  拥抱并非难事,却让阿玛依展露出无穷的魅力。从1981年开始,越来越多追随者在她的家乡定
居,成为她的门徒,无数人慕名而来接受她的拥抱,阿玛依说:“人们带着各自的烦恼前来,当他
们向我哭诉时,我就拥抱他们。”有时候,阿玛依要20小时接连不断地送出拥抱。
  在她第一个美国门徒的帮助下,阿玛依在1987年来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从此开始在世界各城
市环游,有人曾问她,怎样让简单的拥抱改善这个世界?她回答说:“我不能百分百肯定,尝试改
变世界,就像要把弯弯的狗尾巴捋直一样。然而社会的改变来自于人,所以,通过影响每一个人,
就能改变这个社会,进而改变世界。你不能更换它,但可以带来改变。因此如果你可以触动一个
人,就可以触动整个世界。”
  几十年来,阿玛依不分宗教种族地向世人敞开怀抱,在旅途中她歌唱、演讲、微笑、聆听,不
遗余力地驱逐着盘旋在人们心头的孤独与苦痛。2002年,她被授予“甘地奖”,人们称她为“拥抱女
圣人”。
  什么力量如此神奇?
  拉斯维加斯的一名医生说:“对有生命危险的患者来说,他人的拥抱和肢体、精神接触有极大
作用。我发现,这让人的精神状态发生变化,进而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最棒的是,拥抱没有任何
副作用,而且不用去看医生。”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抱使人体中的荷尔蒙“催产素”浓度升高,并降低心
脏疾病的发病率。
  事实上,当两个人拥抱20秒以上时,他们的“催产素”指标就会升高,同时,在女性身上还检测
到压力指数的降低。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则表示,拥抱可以消除沮丧,使人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
升;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还能加强关
系及大大地减少磨擦……
  不管怎么说,简简单单地用手臂围一个圈,就能让我们感到被无条件地接纳着。
  拥抱,可以因为很多不同的原因。家人和朋友的拥抱有时候仅为表示关心,他们会抱一抱长久
未见的人,某个将要离开一段时间的人,有时也会用来祝贺某个幸运儿或某个很不走运的家伙……
  拥抱也存在着差异的。比方说,家人之间,我们可以一边拥抱一边讲话,并不要紧,手放在哪
里也不是问题,被拥抱的人不会想太多;不必太用力,也不必有头部接触。
  在女孩之间,拥抱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有多爱自己的朋友;想多用力都可以。不过不
必拍她的背,有些女生不喜欢别人那样做。而在男孩之间,用力抱住他吧!互相在背上拍拍!
  如果是爱侣,男方把手轻轻滑下她的肩膀,放在腰背间;把头放在她的肩上,还可以用手传递
简短的信息,试着温暖她。女方呢,用手臂环绕他的脖颈与肩膀,尽可能依偎着他,避免把手臂放
在他的肩下方,尽管这可能有些奇怪,可是真的奏效!
  街头拥抱:行为?艺术?
  2000年,尽管涂着行为艺术的色彩,中国的两位艺术家———高氏兄弟将拥抱带上了中国的街
头。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上午9点钟,我们召集近150名志愿者租乘三辆大巴前往济南北郊黄河南
岸实施我们名为‘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的行为计划。志愿者中有几个是我们的老朋友,更多的是陌
生的新朋友。
  “第一次被邀请参与公共性的行为艺术,大家开始不免心存疑问:拥抱何以成为艺术?……我
们不得不对这个行为的意义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甚至,当场我们两人拥抱做示范,又分别
拥抱了许多男女朋友……渐渐地,大家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我们提出的自由组合的原则,大家各
自选择了自己的拥抱对象。我们希望大家选择异性拥抱,但最终由于习俗的制约,许多人还是选择
了同性。150人散落地站在一起,第一次以艺术的名义,先后分别在道路旁、在黄河堤岸上,有节
奏有秩序地拥抱在一起,先一对一对地同时拥抱15分钟,然后是大家拥围在一起拥抱5分钟。20分
钟沉寂而美好的时刻,拥抱者们闭目倾听着彼此的心跳,一种超日常的复杂感受与体验成为记忆永
远的馈赠。”
  《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是一个开端,高氏兄弟的拥抱艺术得到了国内国外、线上线下的响
应,从济南到威尼斯,从英格兰到德意志。虽然,这不过是一种艺术行为,但其中包含了令人尊敬
的博爱理想。
  据说,最早向世界推行“自由拥抱”(free hugs)活动的是美国人贾森·亨特。他感觉自己需要
借助他人提供的温暖来克服丧母的悲痛,于是做了个写着“真情拥抱”的纸牌走上家乡的街头。
  第一个与他“真情拥抱”的人是一个路过的姑娘,她停了下来,看了看纸板,毫不犹豫地向亨特
张开了双臂。从这一天起,这个关于爱和分享的运动开始在美国蔓延。
  澳大利亚人胡安曼于2004年将这项运动推向了全球化的网络世界。他认为,在社会越来越发展
的情况下,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他要让大家体验拥抱带
来的快乐和温暖的感觉。
  2006年,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一段澳洲乐队“生病的小狗”的MV让这场运动风靡全球,它被
播放了6000万次!
  如今,中国城市街头纷纷出现“抱抱团”,尽管种种山寨版本层出不穷,尽管也有争议,但拥抱
已套上良民身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走进了国人视野,并赶着奥运世博亚运的一波波春夏秋风准备
与世界接轨。
  “抱抱团”已不陌生,Hugs(拥抱)仍未free(自由,免费),冰冷的城市森林,拘谨的现代都
市,是不是也需要多一点拥抱来互相温暖呢?
  拥抱的欣慰,你懂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