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DOI :

10.
162
35/j.cnki.
33—
100
5/c.
199
7.0
2.0
15

浙江学刊(双月刊) 1
997年第2期(总第1
03期)

那喀索斯情结的审美意义

——论美感享受的生命内涵

徐 岱

美感体验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它指的是审美主体在自身的意识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对生
命本身的欣赏和品味‚
是因其内在的生命活力被激发后感受到的一种特殊喜悦。这种喜悦和欣赏的

心理基础是人类的“自恋情结”——即“那喀索斯情结”。
徐岱‚
男‚1
957年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 3
100
27)

1 认为寻求快乐是人类生命最基本的驱动
过。
问题正在于:究竟该如何来把握美感的这种独
力‚
这种思想由来已久了。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曾明确
特内涵?如果说现代美学的视点‚应该聚焦于“美感”
表示:没有快乐‚人就不可能生活。而弗洛依德也提
而不是 “美”;那么‚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自然便是:
“正是快乐原则安排了生命所意欲的种种活动。”
出:
① 什么是美感?诚然‚迄今整整一百年前‚美国哈佛教
无论这个观点是否没得商量‚它具有深刻的美学意
授乔治·桑塔耶纳曾以此为题‚
专门作了论述。作者
义是无疑的。对于人们来说‚审美活动之所以重要‚
所具有的才华使他的 《
美感》一书在事隔百年‚经历
也就在于它能给人一种奇妙的享受。这种享受的魅
了二十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的今天‚读来仍不乏精
力之大‚曾让一生不忘“克己复礼” 的孔老夫子“三月
辟之处。但唯独对美感的内涵的把握显得语焉不
不知肉味”;更让法国唯美派诗人戈蒂埃愿意放弃他
详。当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思辩之路‚
对他将美感与生
的国籍做一个地中海岸的居民‚为的是能每天都欣
理快感相区分‚以及认为美感的特征不是普遍性和
赏那些美如艺术作品的意大利姑娘。
无利害性等观点点头称是‚最终在 “美感是一种客观
快感也因此而几乎成了人类审美活动最显著的
化了的快感” 这一定义性的结论面前驻足不前‚失望
标志:无论你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是卢浮宫‚
之意难以掩饰。因为人们不明白的‚正是这种常被
去听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或
“客观化的快感”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快感。
是去百老汇剧场观看奥尼尔的保留剧目;无论你告
显然‚正是美感的这种虽然不断地在我们心中
诉别人‚你从中得到了多少教育‚获得了多少启示‚
浮现‚但又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特点‚使得尘土飞扬
你最终都无法否认‚驱使你走上那条审美朝圣之路
充满喧嚣与骚动的二十世纪美学‚在关于美的本体
的最直接也是最强烈的动机‚仅仅是为了体验一种
论研究方面一直未有能聊以自慰的进展。但这并不
享受。正如文学作品不同于教科书处在于能给人以
是说前人的努力都是无功而返的‚他们无疑已为后
这种快感‚对于 “美”‚人们有理由这么明确地宣布:
人的继续开辟了道路。在这里‚我想特别推出的‚是
“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给任何人以快感‚它决不可能是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众所周知‚
他在其著名
美的;一种人人永远对之无动于衷的美‚是一种自相
的《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里‚给 “美” 下了这
矛盾的说法。” ②
么一个定义:“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
但美感毕竟不是快感的同义词。同一般的快感
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
相比较‚
美感要更让人留恋、
珍惜。这意味着就象“艺
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而是它所特有的愉悦 。”人类的
术的特质不是愉悦‚ ③

美的。”概而言之‚
也即“美就是生活”。这个定义的缺
审美享受有其不同于一般快感的内涵。对之缺乏必
陷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生活” 还是“应当如此的生
要的认识‚我们也就难免会在生活中同美擦肩而
·71·
活”‚都是一种十分模糊的概念‚而作者本人的解释 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那位在小说的大部分
又为这种含混作了推波助澜。比如‚
根据车尔尼雪夫 里‚
总是显得生气勃勃的娜塔莎。她虽出生于贵族家
斯基的观点‚不仅上流社会和下层百姓之间对美无 庭‚但并不拥有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那种高贵气质‚也
共同语言‚生活中的任何状态都可以是美的:“因为 缺乏灵动的才气、聪慧的见识‚甚至也没有光彩夺目
活着到底比不活好”。④而这种见解‚
同我们的审美体 的外表的漂亮。她唯一的资本便是正处于天真烂漫
验相去甚远。 的少女时代所具有的单纯的生命活力。正象著名英
不过‚只要我们不以挑剔的目光去吹毛求疵‚便 国小说批评家珀西·卢伯克所指出的:“她在那儿并
可以体会出‚作者真正想说的‚其实是:“ 美是生 不是因为她是个美人儿‚而是因为她体现了青春朝
命”。就象他指出的:“民歌中关于美人的描写‚没有 气。”但这已足够了‚
托尔斯泰以此便向读者证明了‚
一个美的特征不是表现着旺盛的健康和均衡的体 “ 娜塔莎是她那个时代的和一切时代的讨人喜欢的
格。”也就是说‚
人之所以显得美‚
在于其所显示着的 少女”。而 “当她在比她本身重大得多的一个戏剧性
“太阳和日光之所以美得可爱‚
生命力。同样‚ 也就因 她的美则更无以复加⑥。”小
故事中获得她的位置时‚
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时也因为日光 说中的这位少女便是凭着这种旺盛的青春活力给予
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官的活动‚ 她的美‚不仅使已处于虚无状态中的安德烈公爵走
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⑤ 出了生命的低谷‚而且深深地吸引了与众不同的彼
从 “美是生活”‚到 “美是生命”‚虽只有一字之 尔的爱‚使这位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最终与她结为伉
差‚
却具有不同的意义。前者使我们对美的思考陷入 俪。
困境‚而从“美” 与我们生命的联系之中‚我们最终得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已成为
以洞悉美感的奥秘。汉语中有 “十八无丑女” 的说 一位母亲的娜塔莎体态丰满动人‚拥有了一种成熟
法。十八岁的年龄是最富有青春活力的年龄。当人们 女性所特有的美貌。但她的审美魅力不仅没有因此
用 “花季” 来比喻它时‚分明已感到了人类的生命感 而递增‚反而却大打折扣。借着作者的笔我们 “看”
同美感的那种密切关系。唯其如此‚
从社会语用学的 到:
“青春”和“美”差不多是等价的。
角度来看‚ “她长胖了‚也长宽了‚因此难以从这个健壮的
当然‚
对这种关系最为敏感的是艺术家。比如雨 母亲型的女人身上‚认出先前那个苗条的活泼的娜
果《
巴黎圣母院》里的女主角艾丝梅拉达。这位善良 塔莎了。她的面貌更加轮廓分明了‚
并且具有一种宁
活泼的吉卜赛姑娘‚仅仅只是由于自身具有一种超 静的、柔和的、从容的神情。她脸上没有了先前在那
群出众的美的魅力‚而最终毁灭于一场为圣母院副 里燃烧着的、
构成它的媚力的那种蓬勃的生气。……
主教富洛娄一手策划的阴谋之中。耐人寻味的是作 令人注目的不过是一个强壮的、俊秀的、多产的女人
者对她的美的表现手法:不是从静态的容貌描写入 罢了。……只有当旧的热情在她那美好的充分发展
手‚而是让我们从这位吉卜赛姑娘热烈奔放的舞姿 了的身体上燃烧起来的时候‚她就比往时更加动
中去认识她的美。比如小说的开头‚
艾丝梅拉达在格 人。”(见《 9
战争与和平》第146页)
雷弗广场表演‚吸引了一大批路人围观‚也征服了躲 事情就是显得这样的悖理:少女时期的娜塔莎
在圣母院里偷偷窥视的富洛娄。这不仅是由于这位 并不漂亮‚但却显得那样的美;成了一位贵妇的彼尔
吉卜赛姑娘是靠卖艺为生的‚更是由于只有在这种 夫人拥有了美貌‚但却失去了那种曾让人如沐春风
婀娜奔放的舞姿里‚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出艾丝梅拉 的美。但列·托尔斯泰不愧是一位超一流的文学大
达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旺盛的生命活力‚正是这种生 师。他发现‚一旦“旧的热情” 重新“燃烧”‚使娜塔莎
命力赋予了她一种独特的美。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 的生命重新注满活力‚那么她不仅依然光彩夺目‚而
地看到‚通常显得扑朔迷漓的所谓“美感”‚也就是一 且“比往时更加动人”。在这里‚
作家已经清楚地向我
种“生命感”。 们揭示出‚所谓 “美感”‚本质上也就是一种 “生命
生活里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对于主体 “人” 的美 感”‚
它是主体生命力高涨的结果。
而言‚这种生命活力尤其具有意义的是‚它甚至能弥 这个结论使我们想到尼采。在尼采看来‚
艺术作
补容貌上的缺陷‚让那些所谓“姿色” 一般的姑娘‚显 品之所以被人普遍视为 “美” 的首席代表‚乃至被自
得美仑美奂。列·托尔斯泰长篇巨著 《
战争与和平》 黑格尔以降的绝大多数美学家认作美学的基本研究

·72·
对象‚并非是由于它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是优美的‚而 场面‚并非是不择手段地去一味夺取金牌‚而是一种
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生命活力:“艺术使我们想起动 健康的人类生命力的展示。正是在这种展示中‚
他们
物活力的状态‚……它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感 得以分享到一种弥足珍贵的生命的喜悦。“ 公平竞
的激发。”换言之‚
“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唯其 争” 因此而成为奥运场上的基本要求‚它意味着构成
如此‚尼采独具慧眼地向那些长时期来‚曾颇受沙龙 现代体育精神本质的‚不是单纯的体能竞赛‚而是以
贵妇们青睐的病病歪歪的颓废文人亮出黄牌‚提出: 此为道具所蕴含着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倘若有些作为‚都一定禀性强健 (肉体上也 所以‚德国学者舒里安指出:“在运动会期间‚除
如此)‚精力过剩‚象野兽一般‚充满情欲。” “艺术家 了‘胜利’一词外‚使用得最多的概念便是‘比赛真
不应当按照本来的面目看事物‚而应当看得更丰满、 美’或者‘不美’。” 事实正象他所说:“今天比过去任
更单纯、更强健‚为此在他们自己的生命中就必须有 何时候都更直观地使体育运动展现出来的‚是审美
一种朝气和春意。”因为无论如何‚
“‘美化’是高涨的 因素。” ⑨这也便是现代体育能发扬光大的奥秘:
它已
力的结果。……审美状态仅仅出现在那些能使肉体 不再是古罗马角斗场里那种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肉

的活力横溢的天性之中。” 博‚也不是以毁灭、破坏、疯狂和民族非理性为特征
在群星闪烁的十九世纪思想家里‚尼采是一个 的战争‚ —
而是生命力的激发——美感。这种美感不仅
惊世骇俗的人物。他的这个一以贯之的特点仅从上 鲜明地体现在诸如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这类具有表
面的片断中就已可窥见一斑。这使得后人在清点他 演性的项目上‚
同样也属于那些对抗性的项目。有足
丰富的思想遗产时‚
一直不敢贸然接受。但不管怎么 球场上的 “凯撒大帝” 之称的德国球星贝肯鲍尔‚曾
说‚对于这个曾发誓要 “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 将现代足球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归结为这
说出的东西” 的才子‚关于美感本质所说的上述这番 项运动具有一种 “整体的美”。这个词同样可以很贴
话‚
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 切地用来说明篮、排球运动。事实上‚人们如此厚爱
尼采说的‚而在于它同人们普遍的美感体验相吻 以乔丹领衔的美国篮球队‚以“梦之队” 相称‚决非单
合。 单指他们的得分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最充分地体现

2 让我们来说说体育。在当今时代‚
体育无
了篮球运动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也曾多次使在世
界杯上饮恨的巴西足球队‚虽败犹荣‚一直受到世界
疑已成了一个全民性的盛大节日‚发源于古代希腊‚
球迷的关注。所以如果说艺术就是美的话‚
那么在某
迄今已度过了整整一百周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更
种意义上人们可以认为‚
体育也就是人体的艺术。
是为全世界各民族的普天同庆‚提供了一个无予伦
当然‚应该承认体育与艺术(美感)的这种关系
比的舞台。因此‚
究竟什么是以奥林匹克的五环旗为
并非自古就有。寻根溯源地来看‚
对于现代奥林匹克
标志的真正的现代体育精神?
这是一目了然的。那些
运动的前身的古希腊四大运动会来讲‚其目的主要
视其为 “和平时代的战争” 的观点‚在面对那种五彩
是健身‚培养能保家卫国的战士‚以及能抗御各种天
缤纷、喜气洋洋的氛围时‚显得无立足之地。因为现
灾人祸的公民。概言之‚
体育活动是为了有益于民族
代体育的真正上帝并非是那些出尽风头的冠军们‚
更好地生存。在当时‚
斯巴达人之所以在体育上做得
而是在看台上为他们摇旗呐喊‚驱使他们你追我赶
最为彻底出色‚最终成了全希腊的表率‚也正是因为
地创造佳绩的广大观众。
他们的生存环境比其他城邦更为艰难。他们的国家
所以‚在刚刚落幕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颇有夺
建立在一片没有城墙的田野上‚四周全是虎视眈眈
冠实力的阿尔及利亚运动员布尔梅‚在参加女子一
的敌对民族。所以‚军事上的成败关系着民族的生
千五百米跑最后一段虽不幸跌倒失去夺冠机会后‚
存‚而在缺乏先进杀伤性武器和战争手段的环境里‚
仍坚持跑完全程。事后她这样说道:“我当时是忍着
每一名战士在体能上强壮与否‚就具有了举足轻重
伤痛跑完最后三百米的。我这是出于对观众的尊敬‚
的意义。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不分老少无论男女都
他们是付了钱来看比赛的。” ⑧离开了观众的这种热
热衷于体育的社会风尚‚而自然气候的温暖适宜‚又
情参予‚不仅运动会会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而开不
使他们在从事体育时‚无须为衣饰所累。仿佛 “大自
起来‚更严重的是运动员们也会因孤芳自赏的寂寞
然在经历了寒暑所有阶段之后‚在希腊滞留了下来‚
最终失去“更快、更高、更好” 的动力。而对于每一个
这里的气温介于冬夏之间‚处于适中状态” ⑩。这样‚
健康、成熟的观众来讲‚能真正激发他们参予兴趣的
·73·
所有那些运动会都成了 “展览与炫耀裸体的场合”‚ 恋视为人类生命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这
那些得胜的运动员成了民族的骄傲。“在他们眼中‚ 一点‚
无疑是十分深刻的。只不过在弗洛依德明确地
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 提出这个概念之前‚人类对其自身的这一根深蒂固
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 的特点‚早已有所认识。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在古
各种运动的裸体。” 代希腊的神话中‚河神刻菲索斯和仙女莱里奥普的
不言而喻‚正是这样一种时代氛围造就了古希 儿子那喀索斯‚是一位美貌出众的英俊少年。为此‚
腊发达的雕塑艺术‚不仅使之迅速臻于成熟‚而且使 他拒绝了所有向他求爱的姑娘。但当他一视同仁地
“雕塑成为希腊的中心艺术‚一切别的艺术都以雕塑 拒绝了仙女厄科的恋情后‚
灾难降临了。被触怒了的
为主‚ 或是模仿雕塑” 〇
或是陪衬雕塑‚ 1
。这不难理解: 爱神阿佛洛狄忒‚决定对他的这种傲慢作出严厉的
唯有雕塑这种形式能最真切地表现那个充满裸体的 惩罚‚
让他对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发生爱情。在无边的
时代生活‚
歌颂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但值得注意的不 神力下‚那喀索斯终因为自己的倒影所倾倒‚憔悴而
是雕塑在当时的作用‚而是这些雕塑艺术作品对迄 死。这虽只是一个离奇的传说‚
但显然‚
在这里‚
人类
今为止的人类艺术文化的巨大影响。众所周知‚
对于 与生俱来的自恋情结‚
得到了形象生动的揭示。
整个西方艺术文化传统‚古希腊时代的艺术是其源 分析起来‚人类之所以会具有这种情结‚是大自
头。因此‚
只要我们承认古希腊雕塑作品迄今仍然具 然神秘地赋予人的一种生存本能‚它无疑具有突出
有其无比魅力‚那就不难发现‚以雕塑为中心的古希 的生物功能。“从目的论的意义上来说‚大自然赋予
腊艺术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所具有的美 人类强烈的自恋‚促使人类为生存而从事必要的工
感价值。著名的象征主义戏剧大师梅特林克曾这样 作。” 〇
4
1
因为人类已经失去了象动物那种天然的自为
“在我看来‚
写道: 雕刻是艺术中最为特殊的了。雕塑 机制‚除非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否则其就不会象一般
必须把生命中极稀有的‚绝对的而毫无瑕疵的美的 动物那样‚以本能的条件反射方式‚“自动” 地为其生
时刻固定下来‚无论是悲、是喜、是纯形‚凡雕塑出来 存利益作出努力。但也正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发现‚
的动态如果不是可歌颂的‚那么毋宁说是一件永远 “自恋”对于人类‚
首先含有一种精神方面的意义。因
不能叫人忘记的罪过。” 〇
不可饶恕的‚ 2
1
为从发生学上来看‚人类之所以能拥有自恋‚首先是
且不论这一见解是否道出了雕塑作为艺术的整 人具有一种自我意识‚正如马克思所曾指出过的那
个可能性空间‚至少对于古代希腊雕塑作品而言‚是 样‚这种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
符合事实的。从公元前5世纪的 《
掷铁饼者》、《
荷矛 活动区别开来” 〇
5
1
。自恋无疑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的
的人》、《
克尼多斯岛的维纳斯》‚到公元前4世纪的 产物和表现。但这也就意味着自恋之所以能具有一

阿波罗》和2世纪的 《
阿佛洛狄忒》‚无不体现出温 种生物方面的自我调节功能‚首先是因为已具有一
克尔曼所反复强调的一种优雅的美。而那些古代艺 种精神上的功能:以自身的生命存在为基础‚对这种
术家之所以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无 生命过程的欣赏。因为人的生命存在并非是一种单
疑是:他们所面对的那些作为素材的充满生命活力 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说‚人不
的健壮人体‚
便是最具有审美激发性的对象。从这个 仅活着‚而且是有目的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创造地
“健” 而 “美” 的转换关系里‚我们可以看到美感的本 活着‚
因而也就是努力地有滋有味地活着。人的自我
质是一种 “生命意识”:也即是生命主体对生气勃勃 意识不仅使其能创造这种存在‚同时也能欣赏热爱
的生命活动本身的欣赏。 这种存在。这种对生命的自我欣赏既是自恋的基础‚
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主体生命的这种欣赏基 —
也是其本质——任何形式的自恋‚都只能从个体存
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现代分析心理学的一大发 在出发对“生”的留恋。
现‚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切入的视点‚这就是 “自恋情 所以‚当我们说‚美感体验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
结”。按照弗洛姆的观点‚这个概念来自于他的 “本 体验‚指的也就是审美主体在自身的意识活动中出
家” 弗洛依德‚是后者“最有成效、意义最深远的发现 现的‚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欣赏和品味‚是因其内在的
之一〇
3
1
。”尽管正象弗洛姆所正确地批判过的那样‚
弗 生命活力被激发后感受到的一种特殊喜悦。这种喜
洛依德将 “自恋” 这种现象单纯地从生理方面作出解 悦和欣赏的心理基础是人类的 “自恋情结”。体育活
释‚视之为寻求性的满足‚这是一种偏颇。但他将自 动之所以借助于雕塑的帮助在这方面有优先权‚无

·74·
非是人体的健康和力量是人的内在生命力最直接也 板着脸‚
僵硬‚
丑陋‚
冷酷。
最充分的表达途径‚因而也是人的自恋情结最重要、 显然‚这是一棵充满了死亡气息的橡树。所以‚
最基本的对象。就象舒里安所指出的:“在体育运动 对观看者安德烈公爵来说‚仿佛有 “一整串绝望的思
中首先显露出来的是自我表现、表演‚是身体的展 想‚随着那棵树在他灵魂中腾起”。但仅仅隔了六个
示。这里也可以认出与自恋的关系。” 〇
6
1
星期以后‚这棵橡树在他的眼睛里似乎变了一个模

3 但对美感的生命内涵的准确理解‚我们
样:“他认不出来了。那棵老橡树‚完全变了样子‚展
开一个暗绿嫩叶的华盖‚如狂似醉地站在那里‚轻轻
还得注意两个问题‚首先‚主体的美感体验的发生‚
地在夕阳的光线中颤抖。” 这时的安德烈 “透过那坚
虽然有赖于一定对象的激发‚但其内涵并不是对象
硬的古老的树皮” 所感受到的‚是一种 “不可理解的
的生命的反映。因为自恋情绪只属于自身‚
并不涉及
春天感”‚让他产生出 “生命在三十一岁上并未过完”
对象‚它只是在自恋主体心理意识中存在的一种精
的生命渴望。
神现象‚
是主体的“一厢情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
仔细地来分析一下导致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
具体的审美实践中‚人们一方面并不是对所有拥有
是很有意思的:从小说的前面篇幅里我们得悉‚六个
生命活力的对象‚都能产生美感;另一方面‚有些东
星期前的安德烈刚经历了闻名史册的奥斯特里茨战
西虽已不再具有生命‚但却仍能激发起我们的生命
役。这是一场虽然无比惨酷激烈‚
但确立了拿破仑的
力‚
使我们因此而获得审美享受。
军事荣耀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法军所向披靡‚俄
前面的例子如象癞哈蟆、
毒虫和恐龙等怪物。这
军溃不成军。但对于安德烈‚
命运的严峻还在于等他
类动物的生命力越强‚对于人类的生命的危险也越
死里逃生地归来后‚目睹的又是妻子丽莎因难产而
大‚因而也就越让人感到恐怖‚对人的生命力产生越
死去。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下‚
安德烈心中一片虚
大的压制‚自然也就无产生美感的可能。同样‚象虎
无‚
生活对于他已失去意义。此时的安德烈看什么都
和狮这类动物‚只有在被关进动物园‚或当人们意识
是灰色的‚一棵树皮古老坚硬的老橡树在他眼里自
到自己是安全的时‚才能激发起我们的生命感‚成为
然具有一种死亡的阴影。但在这六个星期内‚
事情出
我们审美欣赏的对象。反之‚即便英雄如武松‚当他
现了根本性的转机。安德烈同正处于 “花季” 年龄的
在暮色苍茫的景阳岗上终于同一只斑斓猛虎狭路相
初出闺房的娜塔莎相遇‚他被这个虽不能说十分漂
逢‚当时也同样被吓出一身冷汗‚顾不上去欣赏它的
亮‚但却具有一种单纯的生命之美的姑娘所征服‚为
美丽。后面的例子如大自然的那些嶙峋奇异的陡壁
她身上那股勃勃的生气所感染。随着心灵深处一种
峭岩‚自身并无生命‚但却能以一种独特的造型激发
朦胧爱意的萌发‚对于安德烈‚人生再次出现一缕阳
起我们的生命感‚
成为我们的审美景观。元代作家马
光和春意。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致远的《
显然‚真正变化了的‚主要是看树的人而不是老
断肠人在天涯。”构成一幅很美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橡树。这棵树的生命感在很大程度上‚
是作为主体的
“枯藤老树”的意象不仅不是生的代
的图画。很清楚‚
安德烈自身生命力的投射。这便是人类 “自恋” 情结
表‚而是死亡的标志‚是无生命的存在。它们之所以
的 “非对象性” 的一种典型表现。所以‚正如在生活
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激发起我们的生命感‚取决
里‚一个恋人不能单凭其自身的激情‚而盲目地推断
于作为欣赏主体的人自身是否具有生命活力。
其所爱对象也一定爱自己;在审美活动中‚我们不能
列夫·托尔斯泰在 《
战争与和平》第六卷里‚曾
因为有 “美感” 而认定在美感之外存在着一种对象性
通过安德烈公爵的眼睛‚两次描述了同一棵大橡树‚
的 “美”。因为我们被作为审美对象激发起来的这种
第一次时是这样的:
生命感只属于我们自身‚
并不属于对象。对于这种激
……那是一棵大树‚它的腰围有两抱大‚显然好
发‚对象自身的生命存在不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决
久以前它的一些杈子已经折断‚它的皮上也出现了
定性只在于审美主体本身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瘢痕。它生有不匀称地伸出的不好看的大胳臂‚
又生
所谓的 “美”‚只是主体身上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得到
有多结节的手和指头‚它象一个古老的、严厉的、傲
激发、被张扬的结果‚通常表现为一种情绪性体验‚
慢的怪物一般站在含笑的桦树中间‚不肯对春天的
其内涵也就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体味欣赏。由于人
魔力屈服‚既不注意春天‚也不注意阳光。……在这
的生命存在在形式上都是一种个体存在‚所以‚主体
棵橡树下面也有花有草‚但是它站在它们中间‚依旧
·75·
对生命的这种欣赏‚首先也是以一种自恋的形式表 拥有‚而且也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人 (体现出人的本
现出来‚
以对自我生命的欣赏为本位。因为自恋是人 质)的现象。所以‚
也只有这样的生命现象‚
才能够成
类生命的存在基础。 为人们的自恋对象‚为人所看重;才能够在我们的意
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同这样的解释:“审 识中‚
相应地激发起一种审美的享受。美感也因此而
美享受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享受就是在 —
使自己同一般的感官快感区别开来——后者只是单
一个与自我不同的感性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〇
7
1
需 纯的生理满足‚这种满足只是生命对其单纯的存在
要补充的是‚这种“玩味” 的实质‚是一种“由此及彼” 事实‚也即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的反应;与此不同‚
对生命活动的欣赏。比如自然界常常能成为我们的 美感是一种精神性的满足‚这就是说‚它是主体生命
审美对象‚特别是在春天的季节‚万物重生‚一派生 在意识的中介作用下‚对自身所具有的能动性感到
机。但这只是假象‚事实上‚人之所以能以审美的眼 自豪。所以‚美感作为 “生命享受” 虽然以生理为基
光看大自然‚最根本的不是自然本身有生命力‚而是 础‚
但并不等于单纯的“生理享受”。
这种生命力同“我” 有关‚能为我所分享‚成为我的自 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的一大功绩也就在于他
恋对象。否则就失去审美意义。就象南宋诗人杨万里 率先对美感的这一“超生理性” 作出了分析。比如在
“准拟今春乐事浓‚
所说: 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 《
判断力批判》上卷 “美的分析” 一章‚他一方面明确
不是愁中即病中。”关键在于人是否有“看花
看花眼‚ 肯定了“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
眼”。有了这种眼‚那么我们便会有“浮云游子意‚落 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
“感时花溅泪‚
日故人情”‚ 恨别鸟惊心。”这样的种种 借想象力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但紧接
体验。所以‚ “美如同真理一
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的: 着他也指出了美感与一般快感仍然有别‚就在于快
样‚在主体性中‚不在客体性中。客体的美正是美感 感仅仅停留于个体的官能感觉之中‚因而是纯个人
的幻想。” 〇
8
1
所谓“美”‚也就是主体的一种感受‚而主 性的;美感则有一种超感觉性‚因而有一种超个体的
体的这种感受本身‚则是他(她)的内在生命力被某 普遍性。正象他所指出的‚
当我们面对一块绿色的草
种对象所激发‚ “充
而充实高涨的结果。古人孟子说: 地时‚其实有三种意识活动:一‚一种绿色的感觉‚
实之谓美”‚
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无独有偶‚
神秘主 二‚由这绿色产生的快感‚三‚包含在这快感中的美
义诗人布莱克也曾写道:“充实即是美‚水池满盈‚泉 “草地的绿色是属于客观的感觉‚
感。分析起来‚ 作为
水涌溢。” 〇
9
1
何谓“充实”?
主体生命的饱满也。它不是 对于感官对象的觉知;而这绿色的快适却是属于主
对激发对象的属性的反映‚而是生命主体凭借 “领 观的感觉‚它并不表示什么事物。” 〇
0
2
显然‚这里的快
悟” 的方式‚对自身内在生命活动所进入的一种境界 感虽由绿色感觉带来‚但它只是主体对这种感觉的
和状态的 “知”。所以‚它无从检验‚无所谓 “真” 与 反应。所以‚“绿色” 虽然指向(属于)客观存在的草
“假”‚
只能自知。 地‚但由这种绿色造成的快感并不属于草地‚只属于
明确了这一点同时也就意味着‚作为美感的本 产生它的主体。
质规定的 “生命享受”‚并不是主体对生命的任何一 在这一点上‚美感和快感一样‚所以美感反应是
种存在状态的体验‚而是对生命的一种特定的存在 非对象性的。不同的是‚绿色造成的直接的快感‚是
状态的体验‚在这种状态里‚生命不仅存在着‚而且 一种单纯的官能反应。而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

其内在的主体性——生命意志得到了实现‚因而也 的美感‚虽也是种快感‚但它并非直接由绿色所导
就是一种肯定性存在:在这种存在中‚生命的尊严得 致‚而是来自于对这种体验着官能性快感的整个生
到维护‚生命的价值得到认同。而所有这些归根到 命存在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中‚
生命主体不再是一种
底‚
又表现为对主体生命力量的确证。这也正是体育 “受动” 的存在‚而成了一种“能动” 的存在‚即处于一
之所以常常能充当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摇篮的缘故: 种能把握到自身的生命意志对其生存状况能作肯定
在体育活动中‚主体的生命之 “力” 得到了最充分的 性评估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见
展示‚在这种展示里‚人的生命超越了平庸的日常生 解有其意义:一般的快感是针对 “绿色” 的官能反
活‚摆脱了苟且偷生的状态‚向世界充分地伸展和开 应。美感所面对的‚
是由“绿色的草地”所构成的生命
放。 —
体的存在活动——生活。所以‚所谓“生命享受”‚也
显然‚只有这样一种生命状态‚才不仅是为人所 就是“享受生命”。 (下转第79页)
·76·
使诗作的张力受到损失‚从而最终使诗作的整体性 )‚实在是平淡而富于悠远的神韵‚但这样的诗
试笔》
受到损害。陆机《
文赋》早就说过“缀下里于白雪‚吾 句在余刚这里并不多见。所以我得承认解读余刚的
亦济夫所伟”‚意思是说‚精彩的 “嘉句” 应该有一定 诗很不容易‚也没有什么把握。理解人不容易‚借用
的“庸音” 相“济” 即相衬托。《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 余刚的话说‚“一点点走近一个人/ 走近一个人的一
九引 《
潜溪诗眼》:“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 部分/一个人真能走近?
” 理解诗人更不容易‚“艺术
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 家展现的只是一部分/ 他所付出的是整个高贵的生
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清王又华《
古今词论》节录毛 命/所有的世纪都如此”(《 )。何况我总是
也许是吧》
稚黄 《
与沈去矜论填词书》:“词家刻意、俊语、浓色‚ 从诗中抽取若干句子来作解读的依据‚对于余刚这
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处平处忽着一二乃 种极具象征意味和 “前卫” 性的诗来说‚是否合适也
艺概·诗概》:“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
佳。” 刘熙载《 很成问题。甚至‚余刚的诗是否能够解读?也许余刚
语语微妙‚
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
忽然触著‚
乃 自己就觉得真正的诗和很多本原的东西一样‚是不
足令神远。”均足以取法。阿奎那《
神学大全》引使徒 可解读不可诠释的:“难怪哲人要说:这道题目是可
保罗说:“在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 以任意解释的‚而别出心裁的不一定是好答案”(《

器。”亦可解譬。有趣的是‚
在我的感觉中‚如果以古 )。
方的清澈明亮者》
人来比况的话‚余刚的诗恰好与李贺相似‚大约原因 尽管我怀疑自己解读余刚的诗的可能性‚但我
就是在于其怪异性和可摘句而全篇稍弱的特点。余 丝毫不怀疑夜读余刚的诗时感受到的震动和另一种
刚应当而且可以将对“警句” 的追求化作对“警策” 的 生活的可能性‚就像我读阮籍的 《
咏怀诗》和李商隐
追求‚警句是可以而且常常脱离全诗的‚而警策则是 的《
无题》诗‚一头雾水仍坚定不移地确信他们作为
章句相得始彰的‚使全篇得以灌注神气的‚但可能是 伟大诗人的价值一样。“今夜‚肯定是想象中的最伟
平易无奇的平常之语(参看钱锺书 《
管锥编》第三册‚ 大的一夜/因为一到明早我就平凡”。我很高兴借花
1
第196—1
201页)。余刚曾跟我说起过自己的诗缺 献佛‚
用余刚自己的这首《
今夜》对他说:
少 “铺叙”‚我希望他理解中的铺叙不是铺张排比而 我要谢谢你‚
谢谢你为我提供了想法
是对警策的铺垫衬托。 但我却让这整个的世界挥一挥过去
就我本人的文学趣味而言‚其实我更倾向于平 在没有更新的想法之前
易、平淡、平实的风格‚例如余刚这样的诗句:“他们 我让鸟儿在存在物中飞翔‚
越飞越多
对着星空指指点点‚任千年万年在脚下流过”(《
午夜 (责任编辑 莫显英)

(上接第76页)
“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 〇
1
2
‚一代雕塑大师罗丹曾 ⑨〇
6舒里安:《
1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P1
05~1
07(漓江出版
如此说。显然‚这既是对艺术创作奥秘的一种概括‚ 1
社‚99
3年版)

也是对审美活动的本质的揭示。 ⑩温克尔曼:《
论古代艺术》P1
34(中国人民大学‚
198
9年
版)
注:
1丹纳:《
〇 艺术哲学》P4
3~4
7(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
3年版)
①〇
9布朗:《
1 生与死的对抗》P8‚P5
1(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
4
2熊秉明:《
1
〇 关于罗丹》P1
51(三联书店‚
199
3年版)
年版)
3〇
1
〇4弗洛姆:《
1 人心》P5
1‚P6
1(商务印书馆‚
198
9年版)
②桑塔耶那:《
美感》P3
3(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
2年版)
5马克思:《
1
〇 184
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P8
2(人民出版
③卡里特:《 7
走向表现主义的美学》P5(光明日报出版社‚
1
社‚97
9年版)
1
990年版)
7沃林格:《
1
〇 抽象与移情》P5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
7年版)
④⑤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P6‚P1
0
8别尔嘉耶夫:《
1
〇 人的奴役与自由》P2
14(贵州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
9年版)
1
994年版)
⑥见 《
小说经典美学三种》P4
1~4
2(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
0
0康德:《
2
〇 判断力批判》上卷 P3
9~4
3(商务印书馆‚
196
4年
年版)
版)
⑦尼采:《
悲剧的诞生》P3
49~3
51(三联书店‚
198
6年版)
1见《
2
〇 罗丹艺术论》P3
5(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
8年版)
⑧见《 1
钱江晚报》99
6.8.
4“奥运特刊·第二版”。
(责任编辑 莫显英)
·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