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制度与组织

第三章 分析框架的建构,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
1.制度的定义。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
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尽管规则、规范和文化—认知信念(即符号系
统)是制度的核心基础要素,但制度概念还必须涵盖相关的行动与物质资源。这种制度观
尽管十分强调社会生活的符号层面的重要性,但是也必须关注生产与再生产它们的活动,
以及维持它们的资源。
2.制度在对行动产生禁止和制约作用的同时,也会对行动者及其活动产生支持和使能作
用,因为制度可以为行动提供导引与资源。
3.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 。把规制性 (Regulative) 、规范性 (normative) 和文化—认知性
(cultural-cognitive) 系统分别确定为制度的关键要素。

4.关注制度的文化—认知性维度,是社会学与组织研究的新制度主义最显著的特征。
5.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与组织的合法性。
6.关于组织的资源依赖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往往仅仅把合法性视为组织从其制度环境中
所抽取的又一种资源 。然而,从一种制度观点看来,合法性并不是一种被占有或交加换的
日常用品,而是一种反映被感知到的、与相关规则和法律、规范支持相一致的状态,或者
与文化—认知性规范框架相亲和的状态。与物质资源或技术信息不同的是,合法性不是一
种为了生产某些新的、不同的产出而进行的投入,而是一种以外部可见的方式来展示的符
号性价值。
7.在实际生活中的大多数制度形式中,并非是某一单独的制度基础要素在起作用,而是三
大基础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在起作用。
8.与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分别相关的基本假定。
(1)本体论。持有规制性制度观(即强调具有规制性作用的制度)的学者们,主要关注焦
点是规制性规则,例如他们先假定存在具有系列给定利益的行动者,然后探讨操纵奖惩与
激励的各种规则系统,可能如何影响这些行动者追求其利益的行为。持有文化一认知性制
度观的学者,则强调具有建构性作用的规则的重要性,即他们所探讨的是哪些类型的行动
者会出现,他们的利益是如何由这些制度所塑造的,以及这些制度许可他们可以从事哪些
类型的行动。可见,上述两种制度观在本体论假定方面存在不同,至少其研究的本体论层
次存在不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