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3

学校- - 1 


分 类 号 :
厕^

密 级 : 公开


, ?

 、 '  1

U D C :
 _
62 5 

 师國 瞒 —
圓- 丨
威 丨 ^^ ^ ^ -
1 1

1 1 1 

^ ^ S sy
— "



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性 能 特 点


的 再 生 路面设 计 研 究

研 究 生 姓 名 祝 谭 雍

 :

导 师 姓 名 : 黄 晓 明 教授

申 请学位类别 工 学 博 士 学 位 授 予 单 位 东 南 大 学

级 学科名 称 交 通 运 输 工 程 论文 答 辩 期 年

日 20 1 7 3 月 4 

二级学科名 称 道 路 与 铁 道 工 程 学 位 授 予 日 期 20 年 月 

答辩委 员 会主席 杨 军 教 授 评 阅 人 

20 1 7 年 3 月 4 


博士 学位论文

基 于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性 能 特 点


的 再 生 路 面 设 计研 究

专 业 名 称 交 通运输 工 程
: 



研 究 生 姓 名 祝 谭雍

导 师 姓 名 : 黄晓 明 教授


S T RU C T UR A L  A N ALY S I S A ND D E S I G N    FOR  RE C Y C L E D

A S P H A LT PAVE M E N T B A S E D ON T H E
     P E R F O RM AN C E

C HA RA 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R E C Y LE D A S P HA LT M IX T URE
 
  

AD  i s s e r t at i o n  S u b m it t e d  to

S o u th e a s t  Un i v e r s it


F or  th e  A c a d em i c D e gr e e o f  D o cto r  o f S c i en c e
 

BY

Z HU T any o n g

 

S up e r v i s e d  b y

P r o fe s s o r  HUAN G X  i a o m in g

S ch o o l  o f  T r an s p o rt at i o n

S o uth e a s t  Un i v e r s i ty

M ar c h  20 1 


东 南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 声 明 所呈 交 的 学位 论文 是 我个 人在 导 师 指 导 下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 尽 我所知 ,
除 了 文 中 特别 加 以 标注 和 致谢 的 地方外 , 论文 中 不包含其 他人 已经发

表或撰写 过 的 研 宄 成 果 , 也 不 包含为 获得 东 南大学或其它 教育 机构 的 学 位或证 书而使



用 过 的 材料 与我 同 工作 的 同 志对本研 宄 所做 的 任何贡献均 己 在 论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表示 了 谢意 

研 宄生签 名 


: 日 期 :

东 南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声 明

东 南大学 、 中 国 科学技术信 息研 究所 、 国 家 图 书 馆有 权 保 留 本人所送 交 学位论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文 档 , 可 以采用 影印 、
缩 印 或其他复制 手 段保 存论文 。
本人 电子文档 的

内 容和 纸质 论文 的 内 容相 致 除在 保密期 内 的 保密 论文外 允 许论文被查 阅 和 借 阅


。 , 

可 以 公布 ( 包括刊 登 ) 论文 的 全部或部分 内 容 = 论文 的 公布 ( 包括刊 登 ) 授权 东 南 大



学研宄生 院 办理 

研 究生签名 :
导师签名 :

^  ̄ ^ 曰 期 :






摘 要

基 于 再 生 沄 青 混 合料 性 能特 点 的 再 生 路面 设 计研 究

摘 要


职 咒生 :
祝谭雍


导师 :
黄 晓 明 教授


( 东 南大学 交通 学 院 , 江苏南京 ,
2 1 0096 

路面材料循环 利 用 是 公 路交通行业节 能 减排 的 工 作 重 点 之 也 是转变 公 路 交通




发展方式 的 重要 内 容 ,
有利 于 提升 交通发展 的 质 量与 效益 ,
减少对 资源 的 占 用 和 消 耗 

因此 , 沥青路面 再生技术在 公路养护 工作 中 受到越来越多 的 重视 。 当前 , 出 于对热再




生技术可行性及 耐 久 性 的 普遍担忧 , 在我 国 养护 工程实 践 中 热再生技术远没有冷再生


受 到欢迎 。 基于此 ,
本文 通过 室 内 试验研 究 探讨 了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对 老化沥 青混合料


综合性 能 改善及 旧 料掺量提升 的 效果 ,
并 结 合数值模拟 方法对再 生 路面 的 使 用 性 能加


以 验证 。
研 宂 从反应 型 橡胶沥 青胶 结 料性 能 分析 出 发 ,
为 揭 示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的 路用 性能特 征开展 了 广泛 的 试验研 究 ,
以 再生沥 青 路面 结 构 设 计及长 期 性 能 评


价为落脚 点 。 基于再生沥 青混 合料性 能 特 点 对再生 路 面进行 设计验证 ,
以期对我 国沥


青 路 面 再 生 领 域 的 材 料 研 发 及 路 面 结 构 设 计 体 系 的 完 善 提 供有 益 参 考 

针 对反应 型 橡 胶沥 青胶 结 料性 能 开 展 了 研 究 :
结 合沥 青 胶 结 料 常 规 性 能 试验 以 及


动态剪切流变 ( D SR ) 、 低温 弯 曲 梁流变 ( B BR ) 试验 ,
对 反应 型 橡胶沥青 的 基本 物


理性质 、 储存稳 定性 、 施工 和 易 性及 安 全性 能进 行 了 探讨 ,
并与 7 0# 基质 沥青 、 SB S 


性沥 青和 传 统橡胶沥 青进 行 分 析 比 较 , 从多 角 度揭示 了 反应 型橡胶浙青胶结料路用 性


能特征 ,
为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的 材 料 组 成 设 计 与 性 能 研 究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针对反应 型 橡胶沥青再生 混合料 的 配合 比 设计 : 论 文 首 先 结 合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与




路面 回 收料 的 材料组成特征 ,
分析探讨 了 两者对于再生混合料级配类型 的适应性 ; 


究 了 高速 公 路 上面层 铣 刨 料 的沥 青 老化及 集料破碎特 征 ,
并将其细 分为 多 档加 以 运用 

分别 检测 各档 旧 料 的 油 石 比 与 级配 , 以提高 旧 料对 不 同 再 生 混合 料种 类 的 适应性 , 

时 降低 再生 混合料材料组成及 路用 性 能 的 变异 性 。 通过将 旧 料细 致筛 分并灵 活运 用 



面 向 沥 青路面不 同 结 构 层 功 能 需 求设计 了 抗车辙层 及抗 疲 劳 层 再生混合料 



改善 再 生 混合料 的 综合 路 用 性 能 是本研 究 使 用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的 基本 目 标 , 因此


论文针 对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再生 混合料 的 路用 性 能研 宄 开 展 了 广泛 的 室 内 试验 :
对于抗


车辙层 再生料 E ME -

20 及抗疲 劳 层再生料 AC -

1 0 , 研 宄探讨 了 旧 料掺量对 于 再生混合




料动 态模量 、
高温稳 定性 、
低 温稳 定 性 的 影 响 规律 ; 为 更好地 模拟 实 际沥青 路面 的 三

向 受力 状态 , 提 出 了 环 形加 载 试验方法并对试验参数进 行 了 研宄 , 结合 环形加 载试验




及 半 圆 弯 曲 试验深 入 探讨 了 反应 型 橡 胶浙青 再 生 混合料 的 抗裂 性 能 ,
并与普通道路石


油 沥 青 新拌 混合 料 AC -

20 分析对 比 ; 基于 多 种 试 验手 段评价 了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的 水稳 定性 ,
并研讨 了 旧 料掺量对水稳 定性 的 影响 效果及机理 




东 南 大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再 生 路 面 的 使 用 性 能是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设 计 合 理 性 的 关 键 评 判 标 准 , 因 此论文针


对 再 生 沥 青路 面 在 设 计 使 用 期 内 的 车 辙预 估 开 展 了 研 宄 : 根 据 不 同 季节 的 气 象 数 据 

分 析计 算 了 半 刚 性 基 层 沥 青 路 面 的 瞬 态 温 度场 ,
并 研 宄 探 讨 了 瞬 态 连 续 变 温 条件 下 沥


青 路 面 车辙 发 展 情 况 ; 在 建 立 路 面温度 一

车 辙深 度 计 算 关 系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车辙 等 效


原则 , 提 出 了 沥 青路 面 车 辙 等 效 温 度 的 数 值 计 算 方 法 ,
并 借 助 车 辙等 效 温 度 建 立 了 基


于 连续变 温 的 沥 青 路 面 车 辙 预 估 模 型 ; 通 过 局 部 加 载 动 态 蠕 变 试验 获 取 再 生 混 合 料 的


高 温 蠕 变 参数 ,
并预 测 了 再 生 沥 青 路 面在 设 计 使 用 期 内 的 车 辙 发展 状 况 

气 象环 境对 于 沥 青 混 合 料 性 能 影 响 显 著 , 为 将 气 候 因 素 纳 入 路面 结 构 设计 体 系 当

中 ,
研 宄 开 展 了 基 于 连 续变 温 的 再 生 路 面 疲 劳 寿 命 预 估 : 在 调 研 半 刚 性 基 层 沥 青 路面


疲 劳 破 坏 行 为 的 基础 上 , 基 于 损 伤 力 学 理论 建立 了 半 刚 性基层 沥青路 面疲劳 寿命预估


模型 ,
并 探 讨 了 结 构 设 计 参数 对 路 面疲 劳 寿 命 的 影 响 规 律 ; 同时 , 

分 析 了 气 候 环 境季
节 性 变化对 于 路 面疲 劳 损 伤 规 律 的 影 响 ; 根据疲劳损伤等效原则 , 提 出 了 沥 青路面 疲


劳 损 伤 等 效 温 度 的 数 值 计算 方 法 , 并 依 托 疲 劳 损 伤 等 效 温 度 建 立 了 基 于 连 续变 温 的 沥


青 路 面疲 劳 寿 命预 估 模 型 ; 最终 , 通 过 室 内 试 验研 究 获 得 了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的 疲 劳 损


伤 特 征 参数 ,
并 预 测 了 再 生 沥 青 路面 的 疲 劳 寿命 

关 键词 :
厂拌热再生 ; 反应 型 橡 胶沥 青 ; 温度敏感 性 ; 路 面耐 久 性 ; 有 限元方法 ; 


辙 等 效温 度 ; 疲劳 等 效 温度




A B S T RA C T

S t r u c t u r a l  A n a l y s i s  a n d  D e s i g n  fo r  R e c y c l e d  A s p h a l t  P a v e m e n t  B a s e d

o n  t h e  P e r fo r m a n c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 H o t Re cy c -

l e d Asph a lt M i xt u r e

A B S T RA C T

Ph . D C an d
. i d at e :  Z HU  T a n y o n g

Su

e rv i s o r  P r o f : .  HU AN G X  i ao m n g

 i

( S cho o l  of  T r a n s p o rt at i on , 
S o ut h e a s t U n v e r s i i t
y , 
J i an g s u  N a nj i n g2 1 0 09 6 , 
Ch i na 

Re cyc li n g  o f  p a v e m e n t  m at e r i a l s  i s  t h e  k e y  w o rk  o f  e n e r g y -

s avi n
g an d
em i ssi on


e du cti o ni n hi w ay  i n d u s t r y  a n d  a  v e r y  i m p o r t a nt  c o nt e n t  o f
gh an s fo r m i n g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r  tr

de vel o  I t i sc o n d uc i v et ot h ed ev e


p i n g m o
d ea swe l l . l o p me nt o f  tr an s
p o rt a t o n  n  b o t h  q u a
i i l it


an d  e ff c i i enc
y , he l
p i n g  r e d u c e  r e s o u r c e  u t i l i z a t o n a n d  c o n s u m p t i o n i .  T h e r e fo r e 

a s p ha l t
 pa
v em entre c
yc l i n g  t e c hn o o g y l
 ha sb e e nre c e i v in
g  m o r e  att e n t o n i  i nm a int e nan c e

p r oj e c t .  C ur r e n t y l
, 
d u e  t o  t h e  c o n c e r n  a b o u t  fe a s i b i l i t y  a n d  d u r a b i l i t
y  o f h o t  i n p l a nt  r e c y c

l i ng 

t h e  a pp l i c at i o no f c o l dr e c
ycl  i n g  t e c hn o o g y  i s  m o r e  c o mm o n  i n  C h i n a
l .  Accord i ngt o thi s , 
t he

i m p r o v e m e n t  i n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h o t -

re c
ycle
da s
pha
l t m i x t u r e s  c a u s e d  b y a c t i v a t e d a s p h a l t

 t h e  r e s e ar c h  a n d  t h e
r ubb e r  w a s  i n v e s t i
g a e d n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r e c
y c l e d  a s p h a l  p a v e m e nt
t i t 

p ,

w a s  e v a l u at e d  b
y  nu m e r i c a l  s i m u l at i o n  m e t h o d .  T h e  p r o p e rt i e so f a c t i v at e d  a s

p h a l t  rub b e r  a n d

hot -

r ec
yc e
l d a s h a
p l t  m i x t u r e s  w e r e  s t u d i e d  b a s e d  o n  e x t e n s v e  l ab o r a t o r y  t e s t s i . T h e n  t h e

s t ru c tu r e  o f r e c
y c l e d  a s p h a l t  p a v e m e n t  w a s  d e s g n e d  a n d  i t s  p e r fo r m a n c e  w a s  e v a u a t e d  b y

 i l

num e r i c a l  s i m u l at o n  m e t h o d  T h i s  p a p e r  a i m s  t o  p r o v i d e  s o m e  m e a n n g f u  r e fe r e n c e s  fo r
i .

 i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a dv a n c e d  m at e r i a l s  a n d  t h e  i m p r o v e m e n t  o f d e s i g n  s y s t e m  o f
   r e c y c l e da sp halt

p a v e m e nt


T h e p r o p er ti e s  o f  a c t v a t e d  a s p h al t  r ubb e r  w e r e  i n v e s t g a t e d
i i . F i r st , th e  e l e m e nt a r



hy s i c a l  p r o p e rt}

 o f  a c t v at e d  a s p h a l t  r u b b e r  w a s  r e s e a r c h e d  w h i c h  r e v e a l e d t h e  s t o r a g e
i 
 ,

s t ab i l i t
y ,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w o rk a b i l i t
y  a n d  s e c ur i ty  o f  t h i ss
p e c a a sp ha
i l l t b i n de r . S e c o nd , 
t h er o a d

p e r o r m an c e  w a s  s t u
f d e d  b a s e d  o n  d y n am c  s h e a r  rh e o o g y  t e s t  ( D S
i i l R )  an d  b e n d i n g  b e a m

rh e o l o g yt e s t( B B R) .  A tl a s t  i n  o r d e r  t o  s um  u p  t h e


, p
e r fo r m a n c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t i c s  o f  a c t i v at e d

a s p h a l t  r ub b e r ,  t h e  e xp e r m e nt a  r e s u i l l t s o f  a c t i v at e d  a s p h al t  ru b b e r ,  m at r x a s p h a i l t
, S B 

m o d i fi e d  a s p h a l t  a n d  o r d i n a r y  a s p h a l t  r u b b e r w e r e  c o m p a r e d  a n d  a n a l y z e d  a c c o r d n g  t o

 i

c u s t o m ar
y  t e c h n o l o g y  n d e x  a n d  S H R P  p e r fo r m an c e  i n d e x
i 

Ho t

re c
y c l e d  a sp h a l t  m i xtu r e  r e g e n e r at e d  b y  a c t i v at e d  a s p h a l t  r u b b e r w a s  d e s g n e d i 

F rstl 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 o f  a c t i v a t e d  a s p h a l t  r ub b e r  i n  h o t rec
yc e da s
pha m i xtur e  w a s  a n a y z e d


t

y ,
l l l

b a s e d  o n  i t s  c o mp o s i t i o n c h a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 T he n as p ha ,
lt

ag gr e
g at e  r a t o  a nd  g r ad at i o n  o f
i 

y c l e da s p ha p av e m e nt  ( R A P )  w e r e  t e s t e d 
b y  e xt r a c t n g  t e s t  an d  t h e
r ec l t

i ,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a g e d

 

S B S  m o d i fi e d  a s h a l t  w a s  n v e

i st i
g at e d .  A cc ord i n g  t o  t h e  m at e r a  c o m p o s i t o n
p
ro
p e rt i e s  o f

 i l i

ag e da s

ha l t  m i x t u r e  R A P  w e r e  d v d e d  n t o  fo u r  t r a n c h e s  a s p h a

i i i

l t


g g r e g at e  r at o  a n d

 i

g r ad at i o n  o f  e a c h  t r a n c h e  w e r e  d e t e c t e d , r e s p e ct i vely . F i na l l
y ,  t o  m e e t  t h e  fu n c t i o n a l

e m e n t  o f  d i ffe r e n t  s t r u c t x ay e r s  t h e  h o t y c e d  m i x t u r e s  ap p
re
qu r al l re c e d  t o  a nt i fa t i
gue


ir
- -

i l l i

l ay e r  an d  a nt i -

r u tt i n g  ay e r  o f t h er e c y c e d  a s p h a l t p a v e m e n t  w e r e  d e s i g n e d  c o m o s e d  b y  fo u r


l  l
 p

tr an c h e s  o f  RA P 

i 


东 南大 学博 士学位论文

I mp r o v n g  t h e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 r o a d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h o t

rec
y c e da s p h a
l l t m i x tu r e s  i sth e

m a i n  o bj e cti v eo f  u t i l z i n g  ac t i v at e d  a s p h a
i l tr ubb e r .  T h e r e fo r e , e x
t e n s i v e  l a b o r at o r
yt e s
t sw e re

c a r r i e d  o ut  t o  r e v e a l  t h e e r fo r m a n c e  c h a r a c t e r i c so fho t d  m i xt u r e s  r e e n e r a t e d  b y
re c
yc e

sti
p

g 

a c t i v at e d  a s p h a l t  r u b b e r  . W it hr e g ar dt oE ME 2 0an dA C - -

1 0  t h e  e ffe c t  o f 

R AP  c o n t e nto n

d y n am i c  m o d u l u s  h i h  t e m e r atu r e  s t ab i y  an d  l o w  t e m p e r at ur e  s t ab i l yo f h o t re c
ycled


l i t t


p ,

m i x t u r e  w a s  s t u d i e d  I n  o r d e r  t o  b e t t e r  s i m u a t e  t h e 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 s t r e s s  s t a t e  n  a c t u a l
. l

l i

a s p h a l t  p av e m e n t ,  t h e  a nn u l ar  l o a d  t e s t  ( A L T )  w a s  p r o p o s e d  an d  r at i o n al  e xp e ri m e nt

p ar am e
tri c  s e l e c t o n  w a s  an a l
yze d
i .  Then , 
t h e  c r a c k  r e s i s t an c e  o f h o t 

re c
y c l e d  a s p h a l t  m xt ur e s

 i

w a s  t e s t e d  an d  e v a l u a t e d  u s n g  A L 丁  an d  n o t c h e d  s em i i

c i r c u l ar  b en d i n
g  t e s t  (N S C B )  T h e

 .

c r ac kre s i s t an c e  o f  AC -

2 0wa sal s o  s t ud i e d  t o  c o m

a r e w i t h  h o t -

re c
yc
l e da s
p h al t  m x tu r e
i 

E M E 2 0  a nd  A C
- -

1 0 .  Mu l ti p l e  ap p r o a c h e s  t o  e v a u at e  t h e  w at e r  s t a b l i l it
y o fho t

re c
yc ed

 l

a s p h a l t  m i x tur e s  ar e  a
pp l i e d  i n  o r d e r  t o  r e v e a l  t h e  i nf l u e n c e  o f  R A P  c o nt e n t o n  w at e r  s t ab i l i ty 

T h e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r e c y c l e da s
p h a l  p av e m e n  i s  t h e  k e y  c r
t t i te r i o n  fo r  t h e  d e s g n

 i

r at i o n a l i ty  o f  rec
y c l e d  a s p h a l t  m i xtu r e .  T hu s , 
rutt i n
g d e pt h o f  re c
y c l e d a s p h a l t
 p av e me n
t was

do f ha
c t e d  i n  s e r v i c e  l i fe  F i r s t
p e r a t u r e  fi e
n s e nt  t e m d a s
pr e d tr a s emi ri
p a v e m e nt  w a s


i i l i t

, 

g p l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 n u m e r i c a l  s i m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 a c c o r d i n g  t o 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 d a t a  o f  d i ffe r e n t

s e as o n s .  L a w s  o f  r u t t i n g  d e v e o p m e n t  u nd e r  t r a n s l i e nt  t e m
p e r a t u r e fi e l d  w e r e  s t ud i e d a n


s um m ar i z e d  S e c o n d  t h e  r e l at i o n s h i p  b e tw e e n a v e m e nt  t e m g ep th
wa s
p e r a ur e  a n d  r u
t tt i n d 

p

e s tab l i s hed .  B a s e d o n t h e  c o n v e r s o n r e at o n s h p  a n d  t h e  r u t t n g  e q u v a
i l i i i i l e nt
pr nc p l e i i


c alc o m
p o s e d At as
n um e r i
p u t a t i o nm e t
h o d  fo r  r ut t i n g  e ffe c t v e  t e mp e r a t u r e  w a s  p r o i t . l


su o r t e d  b y  r ut t i n e ffe c t i v e  t e m p e r a t u r e  r u t t i n g  c a l c u l at i o n  m o de c o n s i d e rin c o n s e c ut i v e


pp g ,

g

te m p e r a t u r e  v a r i at i o n  w a s  b u i l t  T h e  r ut t i n g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 r e c y c l e d  a s p h a l t  p a v e m e n t  i n
. 

e r v i c e  l i fe  w a s c t e d  b a s e d  o n  t h e  r ut t i n  n w h c h  th e  h i
gh
p red g  c a c u at i o nm o d e


s i l l l , i i

te m p e r atu r e  c r e e p  p ar a m e t e r s  o f  h o t -

rec
y c e d  a s p h al
l t  m i x t u r e s w e r e  o b t a i n e d  b
y d y n a m i c

c re e pe x
p er
i me nt 

Me te oro l o g c a l  e nv i r o nm e nt  h a s  s i

g n i f i c a nt  e ffe c t s  o n  t h e 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a s p h a l


m i xtu r e .  T o  n c o rp o r at e  c
i l i m a t e  fa c t o r s  i n t o  p a v e m e nt  s t r u c t u r e  d e s i g n  s y s t e m , 
t h e  fat g u e  l i i fe

o f  r e c y c l e d  a s p h a l t p a v e m e n t  w a s  p r e d i c t e d  c o n s i d e r i n g  c o n s e c u t i v e  t e mp e r a t u r e  v a r i a t i o n 

On t h eb as i so f  i nv e s t i
ga
ti n g  t h e  fa t i g u e  fa i l u r e  b e h a v i o r  o f  s e m i -

ri
g i d  a s p h a l t  p av e m e nt , t he

fat i
gu e
 d am a g e  c a l c u l at i o n m o d e l  w a s 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 e m
p l o y i n g  t h e  c o nt i nuum  d a m a g e

m e c h a ni c s  t h e o t
y .  T h e  n fl u e n c e  o f
i  s tr u c t u r a l  d e s i

n  p a r a m e t e r s  o n  p a v e m e n t  fa t i g u e  l i fe  w a s

a l s o d c u s s e d  T h e n  n u m e r i c a l  c o m u t a t i o n  m e t h o d  fo r  fat i ffe c t i v e  t e m e r a t u r e  w a s

p g u ee p 

i .

p ro
p o s e d  a c c o r d i n g  t o  t h e  fa t i g u e  d a m a g e  e q u i v a l e n t  p r i n c i p l e . S u p p o r t e d  b y  fat i g u e  e ffe c t i v e

t em
p e r a t u r e  fa t i g u e  ,
l i fe
p
r e di c ti o n  m o d e l  fo r  s e m i

ri
g i d  a s p h a l t  p av e m e nt  w a s  e s t ab l i s he d

c o n s i d e ri n
g
c o n s e c ut i v e  t e m t F
p e r a u r e  v a r i a t i o n  i n a l l y  t h e  fa t g u e  d a m a g e  d e v e o p m e n
i . to f

 ,

re c
y c e d  a s p h a l t  p a v e m e nt  i n  s e r v i c e  l i fe  w a s  p r e d c t e d  b a s e d  o n  t h e  b u
l i i lt  mo de l
, 
i n  wh i c h t h e

c h ar a c t e r i s t i c
 p aram e t er so f ho t

re c
y c l e d as ph a l t m i x t u r e s  w e r e  o bt a n e d  thr o u g h

 i

tr a b e c u l a r  b e n d n g  fa t i g u e  t e s t i 

K e yw o r d s :  H o t  I n P ant  R e c y c -

l li n g  A c t i v at e d  A s p h a

l t  R ub b e r  T e m p e r at ur e  S e n s i b i l i t y
; 

D u r ab i l i
y F
t ;
i n i t e  E l e m e nt  M e t h o d ;  Ru tt i n g  E ffe c t i v e  T e mp e r at u r e ; F a ti
g u e  E ff c
e ti v e

T e mp e r at ur e

I 


目 

目 

mm    

A B S T RA C T . . . . ,        

第 # 绪论

 

1 . 1 研宄背景及 意义  

1 . 2   

1 . 2 . 1 国 外渐 青 路 面 再 生 利 用  

1 . 2 2 .
国 内 沥 青 路面 再 生 利 用  

1 . 2 . 3 沥青路 面 旧 料 回 收 管 理  

1 . 3 浙 青 路面 再 生 技术 研 宄 现 状  1 

1 . 3 . 1 沥 青 老化 与 再生 机 理   1 1

1 . 3 . 2 新 旧 沥 青 的 混 合状 态  1 

1 . 3 3 .
再 生 混 合 料 组成 设 i t    1 

1 . 3 . 4 再 生 混 合 料 耐 錄 评价  1 

1 . 3 . 5 改性 浙 青 在 路面再 生 中 的 应 用  1 

1 . 3 . 6 考虑气 候环境影 响 的 路面性 能研 宄  


 24

1 . 4 研 宄 内 容 及 技 术路 线  25

第 二 章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胶 结 料 性 能 研 宄  29

2 . 1 沥 青胶 结 料 常 规 指 标 分 析  29

2 2 .
沥 青胶 结 料 S HRP 性 能 指 标研 宄  
 3 

2 3 .
本章小结  40

第 三 章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厂 拌 热 再 生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 41

3 . 1 试 验 材料性 能 分 析  4 

3 . 1 . 1
矿 料级 配及 技 术 指 丰示  4 

3 . 1 . 2 沥 青路 面 回 收 材 料 性 能 评 价  42

3 . 2 连 续 密级 配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设 计    47

3 . 2 . 1
抗 车 辙 层 再 生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计    47

3 . 2 2 .
抗 疲 劳 层 再 生 混 合料 配 合 比 设计  53

3 3 .
本章 小 结  54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再生 混 合 料 路 用 性能 研宄   55

4 . 1 再 生浙 青 混 合 料 常 规 性 能 研 宄  55

4 . L1 单 轴 压 缩动 态 模 量试 验  55

4 . 1 . 2 高 温 车辙 试 验  6 

4 . 1 . 3 低 温 小 梁 糊 试验  63

4 2 .
沥 青 混 合 料抗裂 性 能研 宄  67

4 2 . . 1 珊 加 载试验  67




东 南大学 博 士 学位论文

4 2 2 . .
半圆弯 曲 试验  75

4 . 3 沥青 混合 料耐 久性研 宄  8 0

4 3 .
. 1
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研 究  80

4 3 2 . .

再 生 混 合料水 稳 定 性 研 宄  90

4 4 .
本章小结  1 00

第 五 章 基 于 连 续 变 温 的 再 生 沥 青 路面车 辙 预估  1 02

5 .
1 沥 青路面车辙形 成机理 及 影响 因 素分析  1 02

5 . 2 连续 变 温 条 件 下 沥 青 路 面 车 辙 模 拟 方 法  1 04

5 .
2 . 1 沥 青 路 面温度 场 数 值 模 拟 分析 理 论  1 04

5 . 2 2 .
沥 青路 面车 辙 预估方法  1 0 8

5 . 3 沥青 路面车辙预 估模 型 及车 辙 等 效 温度  1 1 

5 . 3 . 1
车 辙数 值 计 算 模 型  1 1 

5 3 . . 2 车 辙形 成 规 律及 车 辙等 效 温度 研 宄  1 1 

5 . 4 再 生 沥 青 路面 车 撤 预 估  1 24

5 . 4 . 1
车辙模 型 蠕 变参数  1 24

5 . 4 2 .

再 生 路面 结 构 组合 设 计  1 26

5 4 3 . .
再 生 路面 车 辙 深度 预估  1 27

5 . 5 本章小结  1 3 0

第 六 章 基 于 连 续 变 温 的 再 生 沥 青 路面 疲 劳寿 命 研 究  1 32

6 . 1
半 刚 性基层 的宏观 力 学性能  1 3 

6 2 .
沏青路面结构疲劳损 伤模型  1 3 7

6 2 . . 1
损伤 力 学本构模型   1 3 7

6 . 2 2 .
疲劳 损 伤演化方程  1 3 8

6 2 3 . .
基 于 有 限 元 的 疲 劳 损 伤 数 值模 拟  1 40

6 2 4 . .

模 型 参 数及 室 内 小 梁疲 劳 损 伤模拟  1 43

6 2 5 . .
半 刚 性 基层 沥 青 路 面 控 制 疲 劳 设 计 方 法  1 45

6 . 3 坜 青 路 面疲劳 寿命 及影 响 因 素研 宄  1 47

6 3 . . 1 沥 青路面 结 构 疲 劳 损 伤 模 型  1 47

6 3 2 . .
结 构 层 厚 度对路 面疲 劳 寿 命 的 影 响 分析  1 48

6 3 3 . .

结 构 层 模量对沥青 路面疲劳寿命 的 影 响 分析  1 5 

6 . 3 . 4 超载 对路面疲 劳 寿命 的 影 响 分析  1 5 5

6 4 .
考 虑 气 候环境影 响 的 沥青 路 面 疲 劳损 伤模拟  1 5 7

6 4 . . 1
疲 劳 损 伤发展规 律及 疲 劳 等 效温度 研 宄  1 5 7

6 4 2 . .
路基 性状对沥 青 路 面 疲 劳 损 伤 的 影 响  1 64

6 4 3 . .

沥 青 路面长期 疲 劳损 伤模 拟  1 65

6 5 .
再生沥 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  1 67

6 5 . . 1
疲劳模型 特征参数  1 67

6 5 2 . .

再生 路面 结构 设计 及疲 劳 寿命 分析  1 69

6 6 .
本章小结  1 75

V 


目 

第 七 章 结 论 与 展望        1 77

7 . 1 主要研 究 结 论  


 1 77

7 2 . 主要创新 点  1 80

进 步研 究 的 建议

7 3 .  1 80

   181

i C W  1 90

博士期 发 表 & 学 术论 文    1 92

V II
第 章 绪 论


第 章 绪论


1 . 1 研 究背景及 意 义


2009 年 1 2 月 1 8 日 , 时 任 国 务 院 总 理温 家 宝 出 席 丹麦 哥本 哈根气 候变 化 大会 领 导


人会 议 ,
并 发表 了 题 为 《 凝 聚共 识 ,
加 强合作 ,
推进 应 对 气 候变化 的 历 史进程 》 之重


要 讲话 。 温家 宝 说 ,
气 候变化 是全球面 临 的 巨大挑战 , 遏制 气 候变 暖 ,
拯救地球家 园 

是全人类共 同 的 使命 。
每个 国 家和 民族 ,
每 个 企业和 个人 ,
都应 当 责 无 旁贷地行动 起


来 。
中 国 在 发 展 的 进程 中 高 度 重视气 候变 化 问 题 ,
从 中 国 人 民和人类长远发展 的 根本


利益 出 发 ,
为应对气 候变化做 出 了 不懈努力和 积 极贡献 

我 国 是世 界上新 能源和 可再生 能源增 长速度最快 的 国 家 ,


截止 2009 年上半年 , 

国 单位 国 内 生产 总 值能耗较 2005 年 降低 1 3 % , 相 当 于 少 排放 8 亿 吨 二氧化碳 。 中 国政




府 向 国 际社会庄严承诺 :
到 2020 年 , 单位 国 内 生产 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 % 。 中 国 政府所确 定 的 减 缓温室 气体排放 目 标 ,
是 中 国 根据 国 情采取 的 自 主行


动 ,
是对 中 国 人 民和 全人类 负 责 ,
不 附加 任 何 条件 , 不与 任何 国 家 的减排 目 标 挂钩 

自 上世纪 九十年代 以 来 , 我 国 高速公路事业取得 了 长足 的进步 。


中 国公路网 显示 

截止 20 1 5 年底 , 当 年新增 高速公路里程 1 22 1 2 公里 , 全 国 高速 公 路通路 总 里程 数达




1 25 3 73 公里 。 在 己 建成 高速 公路 当 中 , 沥青路面 的 比例 占 到 90 % 以上 。 通常高速公路


路面结 构 设计使用 年 限为 1 5 年 ,
但在实 际 的 使用 过程 中 发现 , 由 于不 断增长 的 交通量 

重载超载和 复杂 自 然环境 ( 如 温度 、 雨 雪及紫外线等 ) 的 综合影 响 ,


以 及材料 、 施工

控制 不 当 等人为 因 素 ,
部 分沥青路面在运营 2

3 年即 出 现 了 不 同程度的早期病害 , 


不少 重 交通沥 青路 面 在 运 营 6 ?
8 年 即 出 现 了 较严重 的 车辙 、
松散 、 裂缝等病 害 , 进入


“ ”

大面积 修养护 维修 阶段 。
我 国 高 速路 网 的 大 中 修 比例 在 十二五 期间 , 由 原先 的 1 2 

左右增长到 仅干线 公 路大 中 修工 程 中 每年产 生 的枥青路面 旧 料达


据测算 

_



[ ]

1 7 。 ,

1 . 6 亿吨 。 然而 ,
我 国 当 前 的 公 路路 面 材 料 循 环 利 用 率 不 足 3 0 % , 远 低 于 发 达 国 家 超过


90 % 的 循环利 用 率水平 。 由 此可见 , 加 快推 进 我 国 公 路 路 面 材料 循 环 利 用 的 任 务 十 分


艰巨 ,
各级 公路系 统有 必要增 强 责任 意 识 , 在 公 路养 护 工 程 中 积 极 吸 纳 新技 术 、
新材


料 、 新工艺及新设备 ,
努力实 现路面材料广泛 、
高效 的 回 收利 用 

早在 2 00 7 年 1 2 月 ,
交通 部 出 台 了 《 关 于 加 快发 展 现代 交通业 的 若 干 意 见 》 , 意见


明 确 指 出 了 加 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 的 要 求 :
要 转变 交通发 展 方式 ,
提 升 交通 发 展质 量


和 效益 ,
减少对资源 的 占用 和消耗 ,
把节约 资 源 、 保护 环 境 落 实 到 交通发展 的 各个层


面和 环节 然生态 的 和 谐统


实现交通发展和 遵循 减量化 再利 用 资源化



自 。 、 、

的原则 , 以 技术创 新和 制 度创 新为动力 ,


积 极 研 宄 开 发 资 源 综合 利 用 、
材料再 生技术 

大力 发展 循环 经济 ,
促进 生态 文 明 建 设 




东 南大学 博士 学位论 文

20 1 2 年 9 月 ,
交通 运输 部 印 发 了 《 关 于 加 快推 进 公 路路面 材料 循 环 利 用 工 作 的 指


导 意见 》 。 指 导意 见指 出 , 路 面材料 循 环 利 用 是 公 路 交 通 行 业 节 能 减 排 工 作 的 重 点 之


也 是 转 变 公 路交 通 发 展 方 式 的 重 要 内 容 要 充 分 认 识 公 路 路 面材料 循 环 利 用 的 重


, 。

要性 , 坚 持 以 科 学 发 展观 为 统 领 , 通过技术创 新 、
制度创新 , 建立有 效 的 政策激 励 机


制 ,
科 学 有 序 地 推进 公 路 路 面 材 料 循 环 利 用 工 作 , 全 面 提 升 公 路 路 面 材 料循 环 利 用 水


平 

指 导 意见制 定 了 明 确 的工作 目 标 

“ ” “ ”

到 十二五 末 , 全 国 基本 实 现公 路路 面 旧 料 零废 弃 ,
路 面 旧 料 回 收率 ( 


回 收 和 就地 利 用 ) 达到 95% 以上 , 循环 利 用 率 .
( 含 回 收后 再 利 用 和 就 地 利 用 ) 达到 50 

以上 , 其中东 、 中 、 西 部 分别 达 到 60 % 以上 、 50 % 以上 、 4 0% 以上 。
到 2 02 0 年 , 全国


“ ”
公 路 路 面 旧 料 循 环 利 用 率达 到 90% 以上 。
特 别 是对 于 高 速 公 路 , 到 十二五 末 , 


面 旧 料 回 收率 达 到 1 00 % ,
循环利 用 率 达 到 90 % 以上 ,
其中东 、
中 、 西 部 分别 达到 95 

以上 、 90 % 以上 、 85 % 以上 。
到 202 0 年 ,
高 速 公 路路面 旧 料 循 环 利 用 率全 面 达 到 95 

以上 

为 确 保 公 路 路 面 材料 循 环 利 用 工 作 的 有 序 推 进 和 目 标 的 最 终实现 , 指导 意见 明 确


了 五方面 的 工 作任务 

“ ”
是 要 科学 制 定 公 路 路面材料循环利 用 工作 方案 明确 十二五 及 今 后 较长 时


期 内 公 路 路 面 材料 循环 利 用 的 工 作 目 标 、 重 点 任 务和 保 障措施 ,
层 层 分解任 务 并 落 实


责任 

二 是要 制 定 公 路路面 旧 料 回 收管理办法 , 充 分 发挥 市场 机制 作 用 , 积极 引 导和支




持 路面 旧 料 回 收站 点 的 建设 

三是积极 引 导 并 大 力 推广 公 路 路面 材 料循 环利 用 技术 , 综合考虑 公路等 级 、 工程




性质 及规模 、 路面 旧 料类 型及质 量 、 施工环境 、 交 通 与 气 候 条件等 因 素 ,
确 保 高价值


的 路 面 旧 料得 以 科 学 高 效 的 循 环 利 用 

四 是 要 加 强 工程设计源头 管 理 , 公 路 改 建 和 养 护 工 程 设 计 应 优 先采 用 路 面 材 料 循


环利 用 技术 , 加 强 对 路 面 再 生 结 构 组 合 和 再 生 材 料 的 设计 , 形成可靠耐久 、 经济合 理

的 设计方 案 

五是要 强化施 工过程 管 理 ,


确 保路面材 料循 环利 用 工程施 工 条件 、 技术力 量和 管


理 监督 同 步 到 位 

可喜 的 是 , 近十 年 以 来 , 沥 青 路 面再 生技术 在 我 国 得 到 了 越来越广泛 的 关注 。 


“ ”
过 CN K I 学 术趋势 分析 知 识 脉 络 可 以 发 现 ,
以 再 生沥 青 为例 ( 见图 1

1 ) ,
其学术


“ ”

关注度在近十年来 路上扬 学术关注度 是以 CNKI 知 识 资 源 总 库 中 与 关键 词 最




相 关 的 文 献数量 为基础 统 计 关键 词 作 为 文 献 主 体 出 现 的 次 数 形 成 的 学 术 界 对某


, ,

学 术 领 域 关 注 度 的 量 化 表示 ) 




第 章 绪 论


1 60  r

4 0





 /


1 20

趙
 00



 ^


i 1

求 80  -



¥r  / :

)  人



 


 40  ■

20 

 

^ 



<  c
f r n ^  — ?  ■
 — I —  ■ —  ■  1  ■ ■   ■
  — ^  I 

1 997  2 0 0 0 20 0 3 2 0 0 6 2 0 0 9 2 0 1 2 20 1 

年份


“ ”

图 1

1  再 生沥 青 在 C N KI 数据 库 中 的 学 术趋 势 图


“ ”

图 1

1 中 ,
2 00 8 年关于 再生沥青 的 学 术关注度较 高 , 且高于 的 前后 两 点 , 

前 数值 点 相 比 增 长率超过 % 这 现 象 主 要 与 当 时 的 国 际 原 油 价 格变 化 有 关 


一 一

3 0 , ,

图 1

2 。 200 7 年 9 月 1 2 日 , 国 际原 油 价格 首次 突 破 80 美元 桶 / ,
随 后 加 速上 涨 。
到了

2008 年 7 月 1 4 日 , 纽约 商 品 交 易 所 原 油 期 货 价格创 出 1 47 27

美元 桶 的 历史高点 / 。 


而 , 由 于遭受 2009 年 国 际金 融危机冲 击 , 油 价 出 现大幅 回 落 , 当年 1 月 2 1 日 纽约 商


品 交 易 所原 油 价格 跌 至 33 . 20 美元 桶 / , 创出 自 20 04 年 4 月 以 来新 低 ( 如图 1

2 所示 ) 

此后 虽 然 国 际油 价在 很 长 段 时 间 保 持相 对平稳 水平 但 是 研 宄 人 员 对 于 沥 青 路面


, ,

再生技术 的 研 究热情并未消 减 。 可以说 ,


资源 的 短缺 、 石 油 危机 的 爆 发 促使道路工 作


者开始 注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 以 降 低 沥 青 路 面 的 修筑 成 本 、 提 高经济


效益 。 然而 ,
随 着 我 国 对 于沥青路面 再生理论 的 科 学探 索 持续迈 向 前进 ,
再生技术手


段趋 于 成 熟 ,
推 广 再 生 路 面将 不 仅 是 对经 济 效 益 的 追 求 ,
同 样 也 是 对 生 态文 明 建 设 的

积极响应 

      - 一
— — 


 


 

S  m

ii i i si o  2S 1 0

Cu a h % O K C rud e O Fu h G on t a c
— -

re 


* *

 i .
  
j  j  i 

图 1

2 近 20 年来 国 际 油 价 走 势


综上 ,
对 旧 沥 青 路面进行 再生 利 用 ,
蕴含 巨大 的 社会与 经济效益 ,
顺应交通 行业

可持续 发 展 的 战 略 举措 然而 当 前我 国 对于 再生路面 的 研 宄 设计 及建设还存在




。 , 、

定不足 , 全国范围 内 的 旧料回 收利 用 率较低 , 旧 料 的 再生利 用 价值不 髙 , 再生材料与




装备研 发相 对落 后 , 再生路面 结 构 设计方法 尚 需完 善 。 上述种种 问 题最终形成 的 表现


是再生路面 的 可靠 性 、 耐久性备受担忧 , 这极大 地 阻碍 了 公 路交通从 高耗 能 、 高污染


向 绿色 、 低 碳转变 。
为使研 究 更具 针对性和 突 破性 ,
本 文 着 力 开 展 了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东 南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

对于 沥 青路面 回 收材料 改 性再 生研 宄 ,
结合广泛 的 胶结料 、 混合料试验手段及先进 的

计算机模拟技术 ,
基于 再生 混合 料 的 性 能特 点 对 再生 路面进 行 了 设计验证 

1 . 2 沥 青 路面再生技术应 用 概 况

根据 我 国 交通 运输部 公路沥 青路面再 生技术规 范


6]
《 》 ( F4 1

200 8 ) 的 定义

, 沥青


路面再生是指 :
采用 专用 的 机械 设 备 对 旧 沥 青路 面或 回 收沥 青 路 面材料 进 行 处 理 ,



掺加 定 比 例 的 新 集料 新沥 青 再生剂 必要时 等形成路面结构层 的 技术

、 、 ( ) 

东 南大学赵 永利 提 出 沥青路面 再 生是 个广 义 的 概念 可 以 根据 不 同 工 艺 所产


, ,

生 的 效 果将沥青 路面再生技术划 分 为 再 生 和 再利 用 再生 是 指 将沥青 路 面 回 收材料



[ ]

。 ,


Re cy c A sp h a RA P 作为 种 主要 原 材料 按 照 原 有材料性 能或接近


( l e d l t P av e m e n t , ) ,

原 有 材料性能 要求进行加 工和 使用 ; 再利用 ,


同 样 是 以 旧 料作 为 主 要 原 料 ,
但按照有


别 于 原 有材料 的 性 能 要求对 其进 行 加 工 和 使用 。 从这个 角 度 解读 , 厂拌热再生和就地


热 再 生 混 合料 的 性 能 要 求 与 新 料 较 致 属 于 再生 技 术 而厂 拌冷再生和就地冷再生



混合料 的 性 能 要求侧 重 于 劈裂 强度 ,
更接近于 对基层 材料性 能 的 要 求 ,
属 于对沥青路


面 回 收材料 高 效 能 的 再 利 用 ,
本文主 要 着 眼 于 厂 拌热 再生 材料 以 及 再 生 路 面 结 构 的 性


能研宄 

1 . 2 . 1 国 外沥青 路面再生利 用

美 国 对于 沥 青路 面再 生技术 的 研 宂 与 实 践 最 早 可 以 追溯 到 1 9 1 5 年 。 1 973 年 , 在阿


以第 四 次战争 中 , 阿 拉伯 产 油 国 针对支持 以 色 列 的 美 国 等 西 方 阵 营 国 家实 行 石油 减产 

提价 禁运 引 发了 次 全球 性 的 能 源 危 机 沥 青 价 格 的 暴涨 激 发 了 人 们 对 沥 青 路 面


、 , 。

再 生技术 的 研 宄 兴趣 。 美国于 1 98 1 年出版了 《 路面废料再 生指 南 》 和 《 沥青路面热再




生技术手册 》 , 1 983 年又 出 版 了 《 沥 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手册 》 , 全美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使用 量从 1 9 8 1 年的 3 5 0 万吨在短短几年 内 增 长到 1 985 年的 2 亿吨 。
到 20 世纪 90 


代 ,
美 国 废 旧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再 生 利 用 率 达 到 了9 0 % 以 上 , 再生料 的 用 量 占 全部道路沥


青 混合料用 量 的近 半 据美 国 联邦公 路局 年统计 各州 再生沥 青混合料 的 旧 料


。 1 99 8 ,

掺量 随 当 地 的 规 范而异 范围 般在 % 


0 3 0

, 1

欧 洲 国 家 经过近 30 年 的 研宄 , 对于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的 应用 已 经 相 当规范 , 这与




欧洲 国 家对于再生技术 的研 究起步早 , 且重视环 保密 不可分 。 德国在 1 978 年沥 青 路 面


旧 料 的 回 收 率 就 已 经 接 近 了 1 00 % ,
在 欧洲 率先将再 生技术应用 于沥 青 路面 的 维修工程 

法国 、
芬 兰 等所 有城 镇 都 组 织 进 行 旧 路 面材料 的 回 收 与 储 存 工 作 。
欧洲沥 青路面协会


( E ur o p e an  A s p h a lt  P av e m e nt  Assoc i at i o n , EAPA ) 已 宣布 ,
其成员 国 的 旧 沥 青 混凝土

再生利 用 率达 年 荷 兰 投入 万吨 用 于建设再生路面

〇〇 %

RAP %以


[ ]

1 。 20 1 2 , 400 , 80

上 是 用 于 生 产 热 再 生沥青 混 合 料 , 在全 国 4 1
个沥 青拌合厂 中 , 有 40 个可 以 生产 热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 目 前 ,
荷 兰 正 致 力 于 将 厂 拌 热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中 的 RA P 掺量提高至


70 % , 以 消 化 国 内 大 量 的 RA P 库存 ,
荷兰 目 前规范规定 RAP 最大容 许掺量如表 1

1 




第 章 绪 论


示 。 与此同时 , 很 多沥青路面在养护维修 中 面临 二次再生 , 旧 沥青针入度 小 于 1 



的 情况 并不 罕见 这 也 是荷兰道路工 程师必 须 直 面 的 大问题


1 2
0mm

[ 1
( l / 1 ) , 

表 1

1 不 同 沥 青棍 合 料 RA P 最大 容许掺量




混 合 料类 型   S T A C |
 DA C PA G S MA

RA P 最 高 容 许 掺 量 50  2 0 〇

注 : S TA C 沥青稳定碎石 ;
DAC 密 级 配 沥 青 混 合料 ;
PA C 多 孔沥青 混合料 ;
S MA 沥 青 玛 蹄 脂 碎 石 混 合料


曰 本 自 1 976 年 开 始 对 旧 沥 青 路 面 材料 进 行 再 生 利 用 , 1 9 84 年 日 本道 路协会 出 版 了

《 路面 旧 料再 生 利 用 技术指 南 》 。 1 993 年 , 全 日 本 旧 沥 青混合料 的 再 生 利 用 率 为 78 % 



该 数字至 2000 年增 长到 90 % 。 2 0 02 年 , 日 本 再 生 混 合 料 的 用 量达 到 4 1 47 万吨 ,
占到


道 路沥 青 混 合料 总 量 的 5 5 % , 全 国 的 沥 青 混 合料 拌 和 设 备 有 一

半 以 上 能 够生产 再生沥


青混合料 本市政工程研 究 中 心
3 6

分析指 出

本 是人 口 密度非


K a z uy o k K ub o
[ ]

。 日 i  ,

常大 的 国 家 ,
没 有 足 够 的 土 地 容 纳 处 理道 路维 修 时 产 生 的 废 旧 沥 青 混 合 料 ,
在 旧 料再


生过程 中 主要采用 两类手段 ,

方 面通 过添 加 含 轻 质 组分 的 再 生 剂 以 使 得 老化 沥 青变


软 , 二是采用 双滚筒拌合设备 ( 流 程如 图 1

3 ) ,
为 旧 沥青 回 收料 提 供准 确 的 计 量 、 


够 的加 热量和 充分 的拌合时 间 ,
使得新 旧 材料充分混合 。 目 前 , 日 本厂拌热再生沥青


混合料 中 掺量 般在
2]
RA P % %
一 1

3 0 50



旧 沥 青 回 收 料 再 生 剂新 的 热 沥 青 矿 粉

 |
新骨料


1  1 l  

称 : 直
  称 量  称 量 称 量  称 量

T T ▼ ▼ 

出 曰料 j口 新沥 實 粉
力 、 、 力卩
赢 ▲ 赢 羞 ? ▲

新 料烘 < 





 ̄ , 〒 _  ■ 


 ?

T日 料加 热 、 ‘时 间 g j 制 搅森 、 再 圣

沥青烟气 再燃烧
 I  成 品 半斗

图 1

3 双滚筒 拌合 的 基本流程


双滚 筒厂 拌 热 再 生设备 ( 见图 1

4 ?

图 1

5 ) 是在加 长烘 干筒 的 外 壁 上 安装搅拌 叶 片 

再固 定上 个 RAP 加热 再生 拌和 的 外套筒 燃烧 器 安 装在 内 滚筒 端 用 来直接





、 、 。 ,

加 热新骨料 新骨 料在 内 烘 干 筒 全长加 热 逆流加 热


°

, ( ,
升温至 200

3 00 C ) 之后流入


外 套 筒 与 从 外 套 筒 进料 端 加 入 的 RA P 混合 , RAP 利 用 过 热 的 新 骨 料及 内 滚 筒 外 壁 间 接


加热 并强制撹拌 大 约 在外套筒 中 部撹拌均 匀 后
°

, 。 ( 旧 料温度 己 达 1 50

1 60 C ) ,



次加入再生剂 、
新沥 青 继续搅拌 ,
稍 后 加入矿粉充 分搅拌形 成再生沥青混合料 ,
最终


从 外 套 筒 的 出 料端 排 出 。 该再生 设 备 的 旧 料掺配率可达到 5 0 % 左右 




东 南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图 1

4 双 滚 筒 厂 拌 热 再 生 设 备 图 1

5 外滚筒 中 搅拌 叶 片

1 . 2 2 .
国 内 沥 青 路 面 再 生利 用

我 国 大规模 的 公 路 建设始 于 80 年代 中 后 期 , 当 时沥青路 面再 生技术 的 研 究 还处于




停 滞 状态 。
到 90 年代 中 后 期 , 我 国 早 年 建 成 运 营 的 部 分 高速 公 路 沥 青 路 面进入 维 修 阶


段 , 沥 青 路 面再 生技 术开 始 受 到 业 界关注 。 1 996 年 , 湖 南 省 在低等 级 公 路 旧 路 改造 中

将废机油 作 为再生剂 , 对沥 青 路 面再生技 术进 行 了 初步 探索 。 2000 年 ,


沈大 高速 营 

段 对沥 青 路面 再 生进 行 了 试 验 研 宄 同 济大 学 与 东 南 大 学 联合 承担 了 国 家


7]


。 2 0 02 ,

“ ”

高技术研 宄 发展计划 ( 国家 863 计划 ) 再 生沥 青 混 合料技 术 的 研 宄课题 ,


对再生


沥 青 混合 料 的 设 计方 法及性 能验证进 行 了 系 统 而 深入 的 研 宄 。 2003 年 ,
广 佛 高速 路面


大修 中 ,
引 进了美国 A S TE C 公 司 双 滚 筒 沥青再 生 拌合 设备 ,
在 下 面层沥青混合料 设计


时采用 料掺量 同年 上海浦 东 路桥建 设 公 司 利 用 就地 热 再 生技 术对 沪 宁


1 8

%的旧
[ ]

20 。 ,

高 速 上 海 段 的 沥 青 路面 上 面 层 进行 了 再 生 修 复

1 9]


2009 年 1 0 月 , 江 西 赣 粤 高 速 公 路 股 份有 限 公 司 组 建成 立 技 改 维 修 项 目 办 对江 西 省


第 条 高 速 公 路 昌 九 高速进 行 技 术 改 造 采用 厂 拌冷再生沥 青混 合料作 为 补 强 路段 的


上基层 ,
既节约 了 沥青资源 ,
又克 服 了 以 往半 刚 性基层产 生 收缩裂缝 的 缺 点 , 该项工

程为 前我 国 对 厂拌冷再生 技 术最 具 代表 性 的 次实践 截至 前 路 面损 坏 状 况 指


目 。 目 ,

数 ( P av e m e n t  S u r fa c e  C o n d t
i o nI nd e x i , P C I ) 大 于9 0 , 路面 行驶 质 量指 数 ( Ri d ng


Q ua li t
yI n d e x , RQ I ) 大 于 9 0 , 路面车辙深度指 数 ( R ut i ngS e p t hI nd ex , RD I ) 


2]
根据我 国 公 路 技 术状 况 评 定 标 准 》 G H2 0 路 况 依 旧 保 持优 良

80 90 JT 2 0 0 7)
? -

。 《 (
, 

2008 年 5 月 ,
我 国 交 通 运 输 部 在 总 结 国 内 外 沥 青 路 面 再 生 利 用 经 验及 成 果 的 基础


上 , 颁布 了 《 公 路沥 青路面再生技术规 范 》 ( JT G F4 1

2008 ) , 规范 明 确 了 对于 旧 

青 路 面 材 料 的 回 收 处理及检测 要 求 , 规 定 了 再生 混合料 的 设计及 技术标准 ,


并提 出 了

各 种 再 生 方法 的 施工 工 艺 、 质 量控制 、 验 收 标 准 等 相 关 试验 方 法 。 这 不 仅 是对我 国 近

年来 公 路再 生技术 发展 的 个 良好总 结 更标 志 着我 国 再 生沥 青 路面 的 建设逐渐 从从




粗放 型 转 向 精 益 型 的 发 展 模 式 

2009 年至 20 1 5 年期间 , 我 国 各 高速 公 路 建设大省 ( 河南 、 广东 、 辽宁 、 浙江等 



针对厂 拌 热 再生 技术陆续 出 台 了 地方性 的 指 南及 规 范 。 尽 管 厂拌热 再生技术在 国 际上



是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沥 青混合 料再 生 利 用 技 术 ( 美国 、 德国 、 法 国 分别 有 95 % 、 80 % 




第 章 绪 论


62 % 的 RA P 用 于 生 产 热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 , 但是 在 我 国 实 践 当 中 热 再生技术 的 推 广 应


用 远 没有冷再生 技术受 欢迎 。
交通运 输 部 公 路 科 学 研 究 所徐剑 分 析 认 为 , 当 旧料的掺


量小 于 20 % 时 ,
再 生沥 青 路 面 的 综 合经济 效 益 与 普 通 新 建 路 面 相 比 并 没 有 显 著 优 势 

2]
在 些 热再 生技术应用 不成 熟 的 地 区 热 再生路面 的 成本可 能 比 普通新建路面 更 高


, 

目 前 ,
我 国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热 再生 混合 料 拌 制 方 式 是 设 置 旧 料 烘干 筒 的 间 歇 式 厂


拌热再生 ( 见图 1

6 ) 。 通过 增 设 旧 料加 热 烘干筒 , 对 RAP 单独筛分 、 加热和 计量后 



再和新料 起加 入撹拌锅 内 进行 拌和 由 于 旧 料事 先经过加 热 因 而可有 效地提 高 旧




。 ,

料 的 掺加 比例 。
如图 1


图 1

8 所示 , 较 为完 善 的 厂 拌 热 再 生 工 艺 是 冷 料 提 升 式 ,


将 旧 料加 热 筒 安 装 在 拌 合 楼 热 料 仓 的 上 部 , 将冷的 RA P 通 过 垂 直 提 升 机 提升 至 旧 料加


热筒 , 加热后 的 旧 料 ,
依 靠 重力 下 落至撹拌锅 或者 采 取相 应措施运输 至搅拌 锅 中 和 新


料拌 和 ,
从而 有 效 降低 了 加 热 后 的 旧 料粘连 的 可 能性 , 这是 目 前 主 要 的 厂 拌 热 再 生生


产工艺 

回 收料 撕 口

齡 



图 1

6 间 歇式厂 拌 热再生设备

图 1 

7 热 料 提升 式 工 艺  图 1

8 冷料提 升 式工 艺


针对我 国 当 前 路面材料再生利 用 中 存在 的 突 出 问 题 ,
公 路养 护 技 术 国 家 工 程 研 究


“ ”

中 心 王 松根总 结 为 三低 滞后 是利 用 率低 在全 国 范 围 内 旧料回 收利 用 率总


一 一

: ,

量不 足 % 二是 旧 料掺 量 低 厂 拌 热 再 生 的 旧 料掺 量 不 足 °

般为 % %

3 0 ;
, 3 0 /。 ( 1 0 ?
25 ) 

三是利 用 价值低 , 将沥青面层 材料用 作 基层 甚至 路 基 回 填材料 ,


高速 公 路路面材料用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文

于低等级公路 ; 四 是再生技术研 宄 、
材料 与 装 备研 发落后 , 缺乏全面系 统 的研究 , 


专 项 环 节 中 新材料 、 新装 备 的 研 发 远 远 跟 不 上 实 际 需 求 

在 20 09 年 的 道 路沥青再生技术与 设备研讨 会上 , 长安大 学郝培文分析指 出 , 当前




再 生技 术在 全 国 各 地进行 了 许 多 卓有 成 效 的 工 程应用 实 践 ,
获得 了 不少 宝贵经验 ,



也存在着 定问题 是 旧 料 的 破碎 筛 分 及料场 管 理不 规 范 铣刨 旧 料不做破碎筛 分


一 一

: ,

的 现 象极为普遍 , 很 多 工程实践 中 仅 仅 是将 旧 料运至料场 , 直接掺配使用 ;


二是再生


路 面结 构 设 计 方法 几 乎是 空 白 , 由 于 缺 乏完 善 的 结构 设计体系 ,
对再生路面结 构 的 设


计缺 乏理论依据 ;
三是再 生 设 备 国 产 化 水平 不 髙 , 当 前我 国 使用 的 再生设备大 多 数为


国 外进 口 设备 ,
其 高 昂 的价格无 疑提 高 了 再生技术应用 推广 的 门槛 ; 四 是针对再生混


合料性 能评价 的 实验和 指 标有 待完善 

除上述 问 题 以 外 , 目 前普通 的 再 生沥 青路 面 耐久 性 较差 ,
导致路面重复翻修 的 周


期缩短 , 且传 统 再生沥青混合料 设计 时 为 了 达到将 旧 沥青软化 的 目 的 ,
会在材料 中 掺


量大量再 生 剂 甚至 改 性剂 ( 必要时 ) , 增 加 了 再生路面 的 材料成本 , 导 致修 筑再 生沥

青路面 的 直接投 资 效益非常 有 限 



1 . 2 3

沥 青 路面 旧 料 回 收 管 理

沥青路面 回 收材料作为 再生路面建设 的 主要 原 材料 ,


对其进行科学 、 规范化 的 回

收 管 理是 提 高 再 生沥 青路面 品 质 的 重要保 障 , 也 是 推动 再 生 路 面 面 向 RA P 高 掺量发 展




的 关键 环 节 

2 0 0 8 年美 国 国 家沥 青技 术 中 心 ( Na ti o n a l  C e n t e r  fo r  A s p h a l t  T e c h n o l o g y , N C A T 


对 当 时 全 国 沥 青 路面 回 收材料 的 管 理 实 践进行 了 广 泛 的 调 查 调 查对 象遍及 了 全


26]
_

美的 个建设项 在 RAP 分类储存 的 问 题 上 大约 半 的 受访 者表示他们 会将不




8 1 目 。 ,

同 来 源 的 RA P 合 并 储 存 而另 半 的 受 访 者 则 表 示会对 不 同 来源 的 RA P 进行较为严格


的 区 分管理 对于 RA P 的 破碎及筛分 问 题 有 % 的 受访者表 示会按 照 统 的最大粒




。 , 74

径标准将 RA P 破碎 , 这其 中 的 大 部分承包 商会按 0 . 5 英 寸 的 最大粒径标准破碎 RAP



( 见表 1

2 ) ,
有 1 6 % 的 受 访 者 会 根 据 具 体 工 程所 需 求 的 最 大 粒 径 将 R A P 合理地破碎 

仅有 4 % 的 受 访 者 会 将 RAP 分 成 两档 以 上 使 用 , 另外 6 % 的 受访 者 表 示 , 他们在使用


RAP 前完 全不 做任 何处理 实 际上 美国 些州 已经 明 确 规 定 在 高 掺量 RA P 再生 沥


。 , ,

青 混 合 料 的 制 备 过程 中 , 必 须将 RA P 分成两档 以 上使 用 , 这样便于控制 RAP 的 级配与




沥 青含 量 的 变 异 性 从 原 料上 确 保 再 生沥 青 路 面 的 建 设质 量

7 ]

, 

表 1

2 RA P 破 碎 后 的 最 大 粒径


筛孔尺寸 /i n < 1 / 2  1 / 2 5 / 8 3 / 4  \  >1

调查结果 / % 6 5 2 1 6  H 5 H

对于 RA P 储 存场 地 的 问 题 ,
有 53 % 的 受 访 者表 示 没 有 对 R A P 的 储 存 环 境 和 场 地


做特殊考虑 有 % 的 受 访 者 将 RAP 料堆 安 置在 具 有 定 斜 坡 的 位 置 以 促 进其 内 部 水


, 3 3




第 章 绪 论


分的排除 有 % 的 受访 者 会 将 旧 料 堆 安 置 在 具 有 定铺装 层 的 地 面 以 减少 地上杂 质




, 1 7

对 RA P 的污染 ,
仅有 9 % 的 受访 者会将 R A P 存储 于 有 顶 棚 的 仓 库 以 防 止 雨 水 直 接 浸 入 

在 RAP 质 量检 测 频 率 方 面 , 大 多 数 的 受访 者表示 ,
他们对 RA P 中 沥 青含量 与 级 配


的 抽 检频 率 约 为 5 0 0
n?
l y 次 。
美 国 沥青路面协会 ( Nat
i o na l A s pha l t P av e m e nt A s so c i at i o n 

NA P A ) 推荐 ,
对于 RAP 沥青含量 、 级 配及 其变异 性 的 检测 ,
最 好 在 料堆 不 同 位置 处


重 复 取样 5

1 0 次 进 行 检测 。 对 于 高掺量 RAP 再 生 沥 青路 面 , RA P 的 关键筛孔通过率


变异 系 数应小 于 1 5 % 。 当 变 异 系 数超 过 20 %时 ,
要对 RAP 进 行 均 匀 拌合 并 重 新 检 测 

否 则 应谨 慎控 制 RAP 掺量 

图 1


图 1

1 1
中 所示为 当 前 美 国 实 际 工程 中 相 对精 细 、 规范 的 RA P 处 理 方式 

由 于 RA P 在破碎 中 会产 生大量新 的 细 料 为 了 避免破碎加 工 使得 RAP 进 步细化 




, ,

先将 RA P 过筛 ,
分 离 出 超 过最 大粒径 标 准 的 部 分 RA P 进 行 破碎 ( 如图 1

9 ) 。 图 1

1 

中 , 通过移 动平 台 将 RA P 分离 为三挡 ,
粒径 分别 为大于 3 /4 i n , 3 / 4in ?

3 / 8 i n , 以 及小于


3 / 8 i n( 如图 1

1 1 ) 。
如图 1

1 2 所示 , 承 包 商 将 不 同 粒 径 范 围 的 RA P
7 分别 存贮在 设有


顶 棚 的 仓 库 中 以 减 少 雨 水 侵 入造 成 的 不 良 影 响 

 1   


图 1 

9R AP 破 碎 加 工 前 先 过 筛 图 1

1 0 分散堆垛

_晒

 图 M 1 分档 后 的 RA P 材料  图 1

1 2R AP 的 储存

, 


图 1

1 3 西 北某 公 路 改 造 工 程 中 RAP 的 储存环境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当前 , 我 国 再生技术 的 发展和 应 用 尚 未成 熟 ,
很 多 地方正在探索 性地实 践 ,
单从


RA P 的 管 理上 就还有进 步 改 善和 规范 的 空 间 图 为 我 国 西 北 某干 线 公 路 应 用



, 。 1 1

厂 拌 热 再 生 技术对 超 期 服 役 的 公 路 进 行 维 修 改 造 , 之 前 所述 的 各 项 RA P 储存 方 式 均 未


提倡采用 大 型 的 圆 锥体料 堆 般低


2 7

应用 从 RAP 堆放 的 形态而 言 相 关研 宄 高度
[ 一

。 , (

于 4m ) ,
并尽量避免采用 宽 敞 、 扁 平 的料堆 。 因为 ,
在 RA P 料堆上通常会形成


20 ?
2 5 cm 厚度 的硬壳 ,
圆 锥体 的 外形有助 于 尽 快排 除表面 雨 水 , 减少 渗入料堆 内 部 引

起 回 收料粘结 

综上 ,
建 立 健 全 公 路 浙 青路面 旧 料 的 回 收 管 理 办 法 ,
积 极推动路面 旧 料 回 收站点

的 建设 ,
规范 路面 旧 料使用 操作流程 ,
是提 高再生沥青路面 品 质 的基本保 障 

RAP 的 再生利 用 能够减少 新矿料和 新沥 青 使 用 ,


从而达 到 降 低 公 路 建 设成本和 减


少 碳排放 的 目 的 , 然 而 用 已 经 老 化 变 硬 的 旧 沥 青代 替 性 能 优越 的 新 沥 青 会 带 来 新 的 技


术难题与挑战 。
其中 ,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低 温 抗 裂性 能 、 抗疲 劳 性 能 最 让广 大道路工

作者担忧 。
通 过 全盘 考虑 , 只 有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及 再 生 路 面 结 构 的 性 能 达 到 了 设 计 阶


段确 定 的预期 目 标 ,
才 能 真正在经济 、 环 保两个方 面取 得 效 益 

1 . 3 沥 青 路面 再 生 技 术 研 究 现 状

很多 国 家和地 区对于 厂拌热再生技术 的推广依然呈现 出 谨慎 的态度 




当前

[ ]

, 。

据 美 国 沥青路面协会 ( Na ti o n a l  A s p h a l t  P a v e m e nt  A s s o c i a t i o n ) 2 0 0 7 年 的 调 查结果显不 

全 美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中 平 均 RAP 掺量仅 为 % 些 地 方 明 确 规定 上面层沥 青混合料




1 2 ,

的 RAP 掺量 不 得 超过 25% ,  Xf 沥 青 中 、 下 面层 的 RAP 掺量 限制则相对宽松 。 尽管 当



时 的 调 查显示很 多 州 对于 RAP 掺量 的 限 制 十分严格 但 些地 区 同 时 也表达 了 愿 意 持




续探索 提 高再 生路面 RA P 掺量 的 可 行性 。
美 国 运输署 ( D e p ar
tmen to f  T r an s
p o rt a o n i 

2 28

的 数据 表 明 在此后 的 几年 中 再 生沥 青 混 合料 的 掺量呈 现逐年 上 升




DOT RA P
[ , ]

) , ,

趋势 。 2007 年至 2009 年 ,
美 国有 27 个州 提 高 了 再生沥青混合料 中 的 最 大容许 RAP 


量 , 这 推 动 全美 再 生 混 合料 平均 RA P 掺 量在 短 短 两 年 内 从 1 2 %增长到 1 6 2 . % 。
截止

年 这 数字接近 % 见表

20 1 2 , 20 , 1

3 

表 1

3 美 国 运输署 RAP 掺量全 国 统 计数据




S 2 00 9 20 1 0  2 0 H 2 0 1 

DOT 沥 青混合料 RA P 平 均掺 量 / % Z 5 1 1 3 2 1 5^8  1 8 



其他机构沥 青混合料 RA P 平均 掺量 / % R 0 ^ 2 1 1 6 J 1 8 

全美 
H MA  及  WM A  中  R A P  平 均 掺 量 % / 1 6 2 1 8 ^0  1 9 ^  1 9^6

如 前 所述 ,
实 践 经 验表 明 , 当 RA P 的 掺量 小 于 20 % 时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 的 直接


投 资 效益 与 普通新 建路面相 比 并 未体 现 出 优 势 。 从全寿命成本分析 ( L i fe

Cy c l eC o st

A na l
ys i s , L C CA ) 的 角 度 评判 , 如 果 厂 拌 热 再生沥 青路面 的 使 用 寿命达不 到 正 常 要求 

甚至远低 于普 通新 建枥 青 路面 , 那 么 无 疑会增 加 厂 拌热 再生技术 的 推广 阻 力 。 因此 



国 际 上 围 绕热 再 生技术进 行 了 广 泛而深 入 的 研 宄 , 研 宄 内 容总 体涵盖沥青材料 的 老化




1 


第 章 绪 论


及再生机理 、
新 旧 沥青 的混合状 态 、 再 生 涅 合料 的 设计方法 以 及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

性 能检测手段等 。 这些研 宄 的 最终 目 标 , 是 为 了 推动 再生沥 青路面 向 高 RA P 掺量和 精




品 质 迈进 : 

1 . 3 1 . 沥青老化与 再生机理

沥青 的 老化是指 在储存 、 运输 、 施工 以 及使用 过程 中 , 由 于长 时 间 地暴 露在空 气




当中 经受 高温 氧气 紫外线 以 及水 的综合作 用 沥 青会 产 生 系 列 的挥发 氧化

, 、 、 , 、 

聚合 ,
使 得沥 青 内 部 结 构 和 性质 发生 改变 , 在宏观上影 响 了 沥青路面 的 耐久 性 。 道路


沥青 的 老化过程主 要 分 为两大 阶段 ,
即 短期 老化和 长 期 老化 :
短期 老化 是沥 青在加 热

沥 青 与 矿 质 混 合 料 的 拌 合 温度 高 达 很容 易
°

拌 合 及 摊 铺 过 程 中 发 生 的 老化 ,
1 60 C 以上 , 

导致沥 青 的 轻 质 油 分挥发和 高温 氧化 ; 长 期 老 化 是沥 青 路面在使用 过程 中 经 受 复 杂 环



境 与 荷 载综 合作 用 所 发生 的 漫长 老化 过程 。 而沥 青 的 再生 ,
则 可 以 看做是老化 的 逆过


程 , 从宏 观 角 度 而 言 就 是对 老 化沥青进 行 软化 的 过程 ; 而从相 容性理论解释 ,
就是对


老 化沥 青组分进行 协 调 ,
即 添加低饱和 烃 、 高 芳 香 烃 和 低沥 青质 的 再 生剂 恢 复 老化沥


青 的 组成 ,
使 其 从 某 种 程度 上 恢 复 到 原 始 状 态 

长沙理工大 学应荣华 、
郑建龙 等通过旋 转 薄膜烘箱 (
Ro l l i ngT hi nH m  O v e nT e s t i 

RT F O T ) 对沥 青进行 短 期 老化 , 再用 压力 老化仪 ( P r e s s ur e  A g i n g  V e s s e l ,  P AV ) 模拟 沏

青 的 长期 老化过程 研 宄 了 沥青老 化对其物 理性质 所产生 的 影 响 对不 同 老化程度




2 9
[ ]

, 。

的 沥 青进 行 了 针 入 度 、
软化 点 和 延 度 等三大 指 标检测 ,
并 分析 了 不 同 温度条件下沥青


老化对黏度 、 蠕变劲 度 和 蠕变 变 化速率 等 的 影 响 规律 。
结 果表 明 ,
随 P AV 老化时 间 的

增加 ,
老 化 沥 青 的 针 入 度 逐渐 减 小 ,
针入度指数 P I p e xi 逐渐 增 大 ,
软 化 点 逐 渐提 高 , 

度 越来越 小 , 而黏度 、 复数剪切模量 、 蠕变劲 度逐渐 增 大 , 相位角 、 蠕变速率 则 逐渐




减小 ,
并提 出 指 数 函 数更 能表 征 老 化对沥青 粘 温 关 系 的 影 响 。 沥青 的 老化 使得其弹性


增强 ,
感温性减弱 ,
耐久性 降低 ,
抗疲 劳开裂 能 力变差 ,
综合反 映为再生路面使用 寿


命减少 

长安大学耿九光等 分 析 了 基质 沥 青与 改性沥 青抗老 化性 能 的 差异 并采用 红 外





3 ( )

光谱分析和 凝胶 色谱分析等化 学手段研 究 了 沥青 的 老化机理 ,


揭 示 了 改性沥 青抗老化


性 能优 于基质 沥青 的根本 原 因 。
研究发现 , 基制沥青在热 、
氧 、
光 的 综合作 用 下会反


应生成醛 、 酮 、 酸和亚砜 , 同 时 发生氧化聚 合反应 , 导致分子量增 大 ,
极性增 强 。



化 聚 合反应 引 起 了 沥 青组 分 的 变化 , 主 要表 现 为饱 和 分减少 ,
芳 香分转化为胶质 、 

青质 , 这使沥青 的 胶体 结 构 稳 定 性变 差 。 而 改 性枥 青 的 老 化 包含 了 基 质 浙青 的 老化 和

改性剂 的 失效 ,
SB S 改 性剂 主 要 发生 氧化 降解反应 ,
使得分子链 断裂 ,
在短期老化阶


段 SB S 改 性 剂 降 解 程度 较 小 , 而长期 老化 中 大部 分 SB S 发生 降解并逐渐 失 去对沥 青 的

改性效果 

东 南 大 学 马 涛等 对 MA 的 老 化 特 性 进 行 了 研宄 借助 宏 观 性 能测 试手段及 微观



3 1

S ,

组分分析方法 , 探 究 了 不 同 环境 因 素对 SBS 改性沥青 的 老 化影响 规律 。 研宄显示 



1 


东 南大 学 博士学位论文

SB S 改 性 沥 青 的 老化 由 基 质 沥 青老 化 与 SB S 改 性剂失 效 组成 , S B S 改性沥青 的老化依




然遵循 四 组分移行理论 中 所提 出 的 重质 化路 线 。
从微观 角 度 分 析 ,
改 性剂 与 基 质 沥 青


组分 的 劣 化 , 同 时 反 映在基质 浙 青溶液本 身 的 不 稳 定 以 及 改性剂 与 沥 青 溶液体 系 的 不


稳定 


东 南大学 张利 冬等 以 沥青胶浆 的性 能 为 出 发点 基于 室 内 试验 方法对不 同 新

3 ]

, 

旧 料组成 比 例 的 沥 青砂浆及 相 应 的 热 再生 混 合 料 性 能进 行 了 深 入分析 , 讨论 了 新 、 



沥 青砂 浆组成 与 热 再 生沥 青 混合 料 路 用 性 能 的 相 关 性 。
研究表 明 ,
再生沥青砂 浆与 再


生沥 青混 合料 的 低 温性 能 和 疲 劳 性 能 相 关 性较 高 , 而 高温性 能 相 关性较低 ; 同 时推导


了 以 沥 青砂 浆 复数模量 为计 算 参 数 的 热 再 生沥青 混 合料动 态模 量 H i rs h 预测 模 型 

东 南大学王真等 采用 室 内 试验 分 析 了 传 统 方 法对 于 沥 青老 化 及 再 生 恢 复程 度 评


1 1
[ ]

价 的 弊端 ,
指 出 沥 青 回 收试验所得 到 的 旧 沥青 结合料性 能 受 到 残 留 矿 粉 、 三氯 乙 烯等


的影响很大 ,
并用 室 内 试验证 明 了 混合 料 再 生 与 结 合料 再 生 的 差 异 ,
提 出 从沥 青混合


料路 用 性 能 角 度评 价 老 化程度 和 性 能 恢 复情况 更 为 直 观 合 理 

等通过 光 谱对沥 青 氧 化 动 力 学 进 行 了 探 究 等利 用 凝胶 色
3 3
Wr
i gh t I R
[ ]

, H e rr i ngt
on 

3 4

谱研 宄 了 沥青结合料老化前 后 分子量 的 分布变化 [ ]

, C h a rr e i

D e uh a i t
r 等研 宄 了 轻质 组

分挥 发 、 雨 水冲 洗 以 及 氧化对沥 青性 能 的 综合 影 响 ,
并进行 了 气相 色谱和 质 谱联用 技


术 ( Ga s  C hr o m at o g r a

hy -

M as sS p e c tr omet er , GC MS -


分析 T r ax l e r 得 出 沏青老化


的主 要原 因 是轻质 组分 的挥发 部结 构变化 光 聚合 以 及热缩 聚 等 


3 6

内 B r o wn
[ ]

、 、 , i dge

从组 分调 节和 相 容理论 出 发 研 宄 了 再生剂 对 老化枥 青 流变 性 能 的 恢复作 用



3 7 ]

, 

1 . 3 2
. 

新 旧 沥 青 的 混 合 状态

在新沥青标 号选 择 的 问 题上 , 包 括美 国 联邦 公 路局 在 内 等诸 多 机构 所 出 版 的 再生 混


合料设计指南都存在 个前提假定 即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中 的 新 旧 沥青能够完全混合

, 、 

这 间 接地表示 RAP 中 的 老 化沥 青 可 以 完 全 用 来 弥 补 新 添 加 的 沥 青 。 而实 际 上 , 道路研




究 界 十分关 心 新 旧 沥青之 间 的 混 合 程度 , 因 为这 会直 接影 响 到 热 拌 再生 混 合料 的 路 用


“ ”
性能表现 。
如 果 在 再 生 混合 料设计过程 中 误将 RAP 作为 黑石 处理 ,
贝 I

J 易引 起再生


混合料 油 石 比 过大 ,
不 仅 影 响 路 用 性 能 且经 济 效 益 不 佳 ; 如 果误将 RA P 中 旧 沥青考虑


为 与 新沥 青完 全 混合 , 则 可 能 导 致再生混合料油 石 比 不 足 。
针对再 生 沥 青 混合料 中 新 

旧 沥 青 的 混 合状 态 ,
国 内 外 开展 了 广泛 而深入 的研 究 

采用 作 为 示 踪 剂 对添加 到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中 的 再 生 剂
3 8
Teh E 

gL E

c h an nap ht o l


进 行跟踪 ,
检测 再 生 剂 在 再生沥 青 混合料 当 中 的 分布状态 。
研宄表 明 ,
再 生剂 的 分布


状态 与再生混合料 的 拌合 时 间 、 拌 合温度等 工 艺 参数有 关 。
作 为率先 将示踪技术应用

于 研 究 再生沥青 混 合料混 合状态 的 探索 性 尝试 ,


该 项研 宄 并未获得新 、 旧 沥青之 间 的

微观结构 与 作用 机理 

华南理工大 学王勋 采 用 微 观 试 验 结 合 路 用 性 能 试 验 的 方 法研 究 再 生 沥 青 胶 浆




[ ]

先确 定 了 示踪剂 的配 比 ( 新沥 青含量 的 5 %三聚氰胺与 4% 的纳米 ZnO ) ,


采用 SEM

1 


第 章 绪 论



扫 描 电 子 显 微镜 ) 对 再生 沥 青 混 合料 中 集料表 面沥青 胶浆 的 三 聚 氰胺进 行 探测 , 


果表 明 , 45 % PA P 掺 量 的 再 生 沥 青 混合 料试样 中 新 旧 沥 青表面 发 生 混合 的 有 效深 度 范


围为 % % 随 fR A P 比 例 的 增 大 再生混 合料 中 新 旧 浙青混合 程度进 步降


54 78

. 5 . 1 ,

低 

4j ^ 了 对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性 能 的 影 响

不同 预热时 间

RA P 4 0 mi n

S t e p he n s

( 0 5 ) 

认为如 果 RA P 中 旧 沥青不 与 新添加 的枥 青 发 生反应 ,


则 RA P 的 预热 时 间 将对再生沥青


混合料性 能产 生不 了 影 响 。 研宄结果证实 : RAP 预热有助于再生混合料 中 的 新 旧 沥青


混合 ,
再生沥 青 混合料 间 接拉 伸 强度 和 无 侧 限 抗压 强度 随着 预 热 时 间 增 加 而增 强 ,



旧 沥 青 与 新沥 青 是会发生 混合 反应 的 , 混合状态受预 热 时 间 等 拌合条 件 的 影 响 

根据 中 矿粉 的 转移情况确定 了 老化沥 青 的 有 效 再生率 




4°]
东 南大学杨毅文 RA P

拌合 再 生沥青 混合 料 时 不 加 入矿粉 ,
然 后 测 定 混合料 中 新集料表 面 从 旧 集料表面转 移


过来矿粉 的 质 量 ,
从而 间 接确 定 了 老 化沥 青 的 有 效 再 生 率 。
分析得 出 了 老 化沥 青 的 预


热 温度 、 再生剂添加 与 否 、 再 生沥青 混 合料 的 拌合 时 间 对老 化沏 青有 效再 生 率 的 影 响 

将细 与 新 的 粗集料混合 加 入新沥 青搅 拌 测 量拌合 前 后 RAP 




RAP
[ ]

S hi r o d k a r , ,

新集料重量 的 相 对变 化 ,
以 研 究 新 旧 沥 青 的 混合程度 。 试验结果 显 示 , 对于 RAP 掺量


25% 的 再生混合料 ,
添加 PG70 2 -

8 新沥青后 , 旧 沥 青与 新沥 青 的 混合程度 大 约 70 % 

新 旧 沥青 的 混合状态与 R AP 中 旧 沥青黏度 、 R AP 级配 、
再 生 混 合 料搅 拌 时 间 以 及新沥


青 的 性质 等 因 素有关 

对再生沥青混合料 中 的 新 旧 沥 青三种 不 同 混合情况


42

研 究报告

美国
_

N C H RP 9 

[ ]


做 了 分析对 比 ,
即 不发生混合 、
部分混合 、 完 全混合 。 该项 目 统 计 了  6 6 组 试验 数 据 

分析表 明 :
当 RA P 掺量为 1 0 %时 , 70 % 的 试验 数据 结 果 显 示 三 种 混 合 状 态 下 得 到 的 再


生枥 青 混合 料 性 能 十 分 接 近 , 这说 明 在 RA P 掺量较低 的 情况下 ,
新 旧 沥 青 的 混 合状态


对 于 再 生 混 合料 的 性 能 影 响 很 小 ; 当 RA P 掺量为 40 %时 ,
42 % 的试验数据 结 果 显 示 

新 旧 沥 青完 全 混合 、
部 分 混合 时 再 生沥青 混合 料 的 性 能 十分接近 。 该报告 最终指 出 

新添 加 沥 青 的 劲 度 是影 响 新 旧 沥 青混合状 态 的 大要素



1 . 3 3 .
再 生 混 合 料 组 成 设计

沥 青 路面 在 使 用 过程 中 , 受到通车年 限 、 自 然环境 以 及 交通荷载 的 综合影 响 ,





条 旧 路 的 老化 损 坏 程度 都有 定差别 针对 旧 料 的 特点 在 再 生利 用 时 首 先 应对 其


、 。 ,

进行准确 、 全 面 的 检测 分析 。 对于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材料组成设计 , 目 前国 内 外最普




遍 的 思路是 , 根据 旧 料 的 性能 检测 评估 结 果确 定 RA P 的 旧 料掺配 比 例 和 新沥 青 的 合 理

标号 。
例如 ,
美国 《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指 南 》 建议 ,
当 RAP 掺量 < 1 5 %时 ,
新沥青技


术等级无 需 改变 当 RA P 掺 量在 % %时 新沥 青 的 高温 低 温等级 均 需 下 调



1 5

25 , 、

级 当 RA P 掺量 >25% 时 新沥青等 级 须结合相 应调 和 图 表来确 定 在 此基础 上




, 。 ,

般采用 马 歇 尔 设计 方法确 定 再 生 混合 料 的 级 配 组成及 最佳沥 青用 量 ,


但在加 热 、 拌合 

压 实 等 工 艺 上 做 了 适 当 的 改进 以 模 拟 现 场 实 际 情 况 

1 


东 南大 学 博士 学 位 论文

长安大学邓晓 青 % 等 四 种 旧 料 掺配 比 例 进 行 AC
44 1

选择 % % %和

0 、 3 0 、 5 0 70 1 6 

型 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 设 计 , 由 于 旧 料在使用 前并未 分成若干档 使用 ,


导致 70 % RAP 


量 的 再生 沥青混合料级配调 整难 以 达到 目 标级配 。 通过 马歇尔 试验 , 确定 RA P 掺量


0 % 、 30 %和 50 % 的 情况 下 再生混合料最佳油 石 比分 别 为 4 . 3 % 、 4 9
. %和 5 . 24 % ,
表明再


生 混合料 的 最 佳 油 石 比 随 着 RA P 掺量 的 升高而提 高 新 旧 沥青 之 间 达成 了 定 程度


, 、

的 交融 混合 

长沙 理工 大学宋微 对 从浙 江 省 杭昱线 临 安段 现场 取 回 的 路 面材料进 行 旧 沥


45
[ ]

S 1 02 

青与 旧 集料 的 性能检测 ,
在确 定 旧 料性能指标后 , 选择 〇 % 、 20 % 、 25 % 、 3 0 % 、 3 5 

和 40 % 等六种 RA P 掺量 与 新料掺配 设 计 AC -

20C 再生沥 青混 合 料 , 通过 马 歇尔 试验确




定 各 旧 料掺量 下 的 最佳油 石 比 。
结果显示 ,
随着 RAP 掺配 比 例 的 増加 ,
再生沥青混合


料总 体 最 佳油 石 比 升 高 ,
新沥青 的 添加量 下 降 , RA P 掺量从 0 %提高到 40% 最佳油 石


比上升 1 . 0 % ,
即 RA P 掺量每升 高 5 % 再 生 混 合料 的 最 佳 油 石 比 升 高 0 . 1 %左 右 

长安 大 学任栓哲 掺量 范 围 内 在添加 再生剂 与 不添加 再生剂


46

在 % % 的 RAP 

[ ]

0 50

1 ,

两种 情况 下 对 再 生 混合料 AC 1 6I 进行 马 歇尔 试验 ,
确 定 不 同 比 例 旧 料掺量 下 的 再生沥


青混合料最佳油 石 比 ,
以 及 混合料 的 体积指 标 、
力 学指标 。
试验对 比 发现 , 在添加沥

青含量 4 % 的 再生剂 时 , 不同 R AP 掺量 的 再生 混合料最佳油 石 比 区 别 不足 0 . 1 % 。 这表




明 , 与 不 添加 再 生 剂 的 情 况 相 比 , 添加 再生剂 以 后 新 旧 沥 青 的 融 合 程度 较 高 

A l

Q ad i 通 过对 两 种 不 同 来源 的 RAP 在 0 % 、 20
°
/。 和 40% 三 种 RA P 掺量下进行配合


比设计 , 研宄 RA P 掺量对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体积 参 数 和 力 学 参数 的 影 响 ,
发现不 同 RAP

掺量 的 再 生 混合料 最佳沥 青 用 量差 别 不 大 , 而在 最佳沥 青用 量 下 V MA 指标 的变化 随




随着
4 7]
RAP 来源 的 差 异 而呈 现 不 同 的 变化规律 K 和 M o g awe 的 研 究 发现 R AP



。 i m r ,

料 的配 比从 0 % 上升 到 45% ,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最 佳 沥 青 用 量 上 升 了 1 % ,
同 时 V MA


48

值也 略有提高
[ ]



表 1

4 热 拌 再生沥 青混合料组成材料配 比 计 算 公 式


占 混 合 料 的 质 量 之 比 与 集 料 质 量之 比


新沥—

旧 料雜 比 例 ¥   ^ ^


新集料掺配 比 例 八 s
/ % 

I uu

M 1 00  1 0 0+


新 沥 青 占 总 沥 青 的 比 例
1 Q QP
?a

R! %  P 

其中 4 RA P 占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质 量 百 分 率 %
一 一

, ( ) 

P 再生沥 青混合料 的 沥青含量 %


( ) 


1 


第 章 绪 论


P RAP 的 沥 青 含 量 %

( ) 


sb

P 再 生 沥 青 混合料 中 的 新沥青 百 分 率 %

( ) 


, l

Pm 新添集 枓 的 百 分 率 % ( ) 

美 国 的 再 生 混 合 料 设 计 方 法 注 重 与 混 合 料 的 施 工 工 艺 相 适应 ,
很多州采用


S up e rp a v e 设计 方 法来 设 计 再 生枥 青 混 合料 , 并 出 版 了 研 宄 报 告 和 技 术 手册 。
美 国 联邦


公 路 管 理 局 提 出 的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材 料 配 比 计 算 公 式 如 表
7 49

所示
[ , ]


4 

传 统 的 沥 青路 面 再 生 技术 出 发 点 是希 望通 过 添 加 新沥 青 或 再 生 剂 的 方 式 与 老 化沥


青相 互 调 以 恢 复 老 化沥 青退化 的 流变 性 能 , 同 时 添加 恰 当 级 配 的 新 集 料 ,
最终确 保老


化沥青及 沥 青混合料路用 性 能 得 以 恢 复 然而 研 宄 发现传统 的沥青路面再生方式



5 ()

。 ,

隐含 着 些问题 例 如 添加 了 再生 剂 和 软质 沥 青后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动 态模 量 比 预 期 要


低 、
高温性 能 也 大 幅减 弱 ,
特 别 是 当 再生剂黏度 低且 扩散不 均 匀 时 ,
其存在于 集料 外


层 的沥青 当 中 在集料 间 形成 软 弱 夹层 在集料相 对滑移 过 程 中 起 到 润 滑作 用





[ ]

, , 。

时 ,
再生剂或 软质 沥 青 的 添加 对 于 提 高再 生 混合料抗裂及 抗水 损 害 性 能 的 作用 是 有 限


特别 是在 掺量较 高情 况 下 正 是 由 于 当 前技术手段 的 种种 限 制 导致高


5 5 2
_


RA P
[ ]

, 。 ,

掺量 RA P 再生 路面在 投入 实 际应用 时 受到 质 疑 

随 着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 究 的 不 断深入 些 新 的 再生 混合 料 设 计 理念逐渐 开始




产生和 发展 ,
例 如 高模量 再生沥青混 合料 、 橡胶 再生沥 青 混 合料 等 的 设计 与应 用 , 


种 再 生理念 不 同 于 传 统 方法将 老化沥 青混 合 料按 原 有 性 能 进 行逆 向 恢 复 , 而是将 旧 沥


青路面材料看作 种原料 通过 定 设计 及 改性使得 再 生 混合料具 有特殊 功 能 以 满 足


一 一

沥 青路 面 特 定 层 位 功 能 需 求 

高模量沥 青混合土 ( H i
g h  M o du l u s  A s p h a l tc o nc r ete , 
HMA C ) 起源 于上世纪 80 年代


°

的法 国 法 国 对高模量 的 定义 是 复数模量
5 3
, : ( 1 5 C ,  1 0 HZ ) 多 1 4000 MP a
[ ]

。 H MA C

的 特征 在于 使 用 低标 号 硬质 沥 青 , 通过硬质 沥 青 的 高黏度 来增 加 胶 结 料 与 集料 间 的 粘


结力 ,
配合 比 设 计采 用 高沥青含量和 低 空 隙率 确 保矿料 形 成密 实 结 构 ,
进而增 加 沥 青


混合料 的 强 度和 高温稳 定 性 ,
并保证其抗疲劳 性 能 。 HMA C 起初 作 为 新 建 路面 的 基层


材料使 用 ,
如 今常将其用 于沥青路面 中 下 面层 , 与 超 薄浙 青 混凝 土 磨 耗层 ( 约 2 ?

3 cm 

相 结合使用 。
利用 H MA C 的 高 强 度 、
高 模 量保 护 基 层 ,
利 用 超 薄沥青混凝土磨耗层 的

抗滑 性 、 耐久 性 能 抵 抗 车辆 荷 载对 路 面 的 磨 耗 , 最 终提 高 沥 青 路面 的 耐久 性和 使 用 寿


命 

法 国 道路与 桥梁研 究 中 心 ( L ab o r at o i r e  C e n t r a  d e s  P o nt s  e t  C h a u s s l 6 es , L C P C 

2007 年 对 应用 于 表面 层 和 联结 层 的 高模量浙 青混凝 土 ( B St o nB it um i n e u x A M o du l 



E l ev t B B M E ) 进行 了 再生研 宄 , 旧 料掺配 比 例 达 到 50 % 。 200 8 年 , LCPC 利用 道路




磨 耗层 中 的 半粗式沥青 混凝土 ( B S t o nB i t um i n e u x  S e m i

G re nu , BB SG ) 进 行 了 高模量


沥 青 混合料 再 生研 究 ,
其中 回收 BB SG 的掺配 比例 达 到 5 0

65 % , LCPC 对再生所得 的

1 


东 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沥 青混合料进行 了 模量和 体积指标测 试 , 测 试 结果表 明 再生 混合料 的 模量 能 到 达到




1 40 00 MP a 的 高 模量标准 

西班牙研宄 人 员 应用 低标 号 硬质 沥青和 高 RAP 掺 量 设 计和 制 备 了 高模 量沥 青混 合




并对 高模量 再 生混 合料 的 适用 性进 行 了 分析
54

料 R HMAC 该项 分别 对掺加


[ ]


( ) , 。

旧 料 比例为 0 % 、 1 5 % 、 3 0 %和 5 0 % 的 再生 沥 青 混 合 料进 行 了 体积指标 、
力学性能 ( 


括劲 度模量 、 韧度 、 抗水损 坏性 能 、 抗车辙性能 、 疲劳性能 ) 的 分析研宄 。
研宄结果


表明 :
应 用 低 标 号 硬质 沥 青 和 高 掺 量 RAP 制 备 高模量再 生沥青 混 合料 是 可行 的 , 且掺


加 旧 料 后 的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性 能 接 近 甚 至 在 些 方面优 于 新拌 高模量沥 青混 合料 


于新添加 的 低标号硬质 沥 青在黏度上与 RAP 中 老化沥 青相 近 似 , 因 而试验设计 的 高模




量 再生 混合料在动 态模量和 抗裂 性 能 方面 与 新拌 高模量沥 青混合料相 似 。
随着 RA P 


量 的 增 加 高模量 再 生 混合料 的 水 稳 定 性 降低 ,
但在 5 0 % RA P 掺量下 依 旧 满足规 范要 求


( I TS R > 80 % ) 。
基于全 面 的 路用 性 能表现 ,
在对 旧 料进行充 分预热 的 情况 下 , RA P

掺加 比 例 可 以 增 至 5 0 % ; 如 果 旧 料没有 提 前 预 热 ,
为 满足规 范规 定 的 路用 性 能标 准 

旧 料的 彳 麥加 比例 最 商 为 3 0 % 

东 南 大 学耿磊 根据 法 国 沏 青 混 合料设 计 指 南 提 出 的 


5 3

EME 和常用 的 AC
[ ]

20

20

配范 围 选择 了 四 种 混合料级配 ,
采 用 湖 沥 青 改 性 沥 青 制 备 了0 ?

50 % 不 同 旧 料掺 量 的 R 

H MA C 并进行 了 力 学性 能 高温性 能 低温性 能 水稳 定性 疲劳性 能 等 系列性




, 、 、 、 、

能试验 。 在力 学性能 与水稳 定性和 低温性能方面 , 试验结 果表 明 旧 料 的 掺入对 上述 三



项 混合料性能 并没有 产 生 明 显 的 消 极影 响 ; 在 高温性 能 方面 , 当 旧 料掺量低 于 50 %时 



R HMAC

与 不含 旧 料 的 H MA C 的 高温性能 相 当 , 当 旧 料含量超过 5 0 %时 , R HMA C



的 高温性 能急 剧 下 降 ; 在疲劳性 能 方面 , 由 于 随着 旧 料含量 的 增 加 混合 料沥 青膜 厚 度




随之增大 因 此 R H MA C 的 疲 劳 性 能 随 着 旧 料 含 量 的 升 高 而 增 加 在 系 列 性 能 试验


, 。

中 ,
随着 旧 料掺量 的 増 加 , 混合料性能产生变异性 的 概率加 大 , 鉴 于再生混合料 的 路


用 性 能 试验 ,
建议 R HMA C -

的 旧 料 掺量 不 宜 超 过 50 % 

事实上 ,
除 了 法 国 的 高模量沥 青混凝土 再 生 技术 以 外 ,
荷兰也将 RA P 应用 于 多 孔


浙 青路 面 P o ro u sA sp h a P AP 建设当 中 气 由 于长期老化与重 复 的再生


( l t P a ve m e nt , )

利用 ,
荷兰储备 的 部 分 RA P 老 化程度 非 常 高 ,
常遇到针入度低于 1 0 ( 1 / 1 0_ ) 的情


况 。
如 需 对老 化 程度 极 高 的 旧 沥青进行再生 , 根据 新 老 沥 青 调 和 再 生 规 律 ,
需 要加 入


标 号 很高 的软质 沥青 , 这将极大地影 响 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 路用 性 能 。 然而 ,

些学者


发现 ,
由 于 老化沥青 的 严密包裹 , RA P 能够提供 强 于 普 通新拌沥青混合料 的 水稳 定 性


基 于这个 出 发 点 荷兰 的 研宄人 员 对 进 行 严 格 的 筛 分 以 控 制 再 生 混 合 料级


2 8

能 RAP
[ ]

。 ,

配 与沥青含量 的变异 性 ,
将 RA P 中 的细料筛 除 ,
仅 留 下 均 匀 的 粗骨 料应 用 于 多 孔沥 青


路面 的 设 计 与 生产 当 中 

针对 R HMA C -

的研宄 ,
从初期 的 法 国 高模量沥 青路面再生 利 用 与 性 能 恢 复 ,
发展


到 将 普 通 的 老 ¥ 沥 青 混 合料 作 为 种 原 材 料 投入 到 高 模 量沥 青 混 凝 土 的 制 备 当 中 


1 


第 章 绪 论


再 局 限 于传 统 的 沥 青及沥青混合料再生理念 , 而是基于老化沥 青针入度低 、 黏度大等




特点 ,
采 用 与 之流 变 性 能 相 近 的 低 标 号 硬 质 沏 青 或 硬 质 改 性沥 青 设计 及 制 备 性 能 有 别


于老化沥青混 合料 原始状 态 的 高模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 对于荷兰含 RA P 的 多 孔沥青路


面设计研 究 , 也 脱 离 了 传 统 沥 青 混合料性 能 恢 复 的 原 始 出 发 点 , 转而将 RA P 中 的 粗料


分离 出 来作 为 多 孔沥 青混合 料 的 原 料 。 这说 明 ,
在 热 拌 再 生 领域范 畴 内 , 沥青 混合 料


的 再生被赋 予新 的意涵 ,
而非仅仅局 限于原 始性 能 的 恢复 。 回 收沥 青混合料 可 以 作 为


种 宝 贵 的 原 材料 在进行 系 列 处理和 设计之后 用 于制 备实 际工程 中 所 需要 的 不


一 一

, ,

同 种 类沥 青 混 合 料 

1 . 3 4

再 生 混 合 料 耐久 性 评 价


( 1 ) 水稳定性


由 于 沥 青混合料 的 水稳 定 性不 足而 引 起 的 沥 青 路 面 水损 害 是 路面早 期 病 害 的 主 要


形式 ,
薄 弱 的 水稳 定 性不仅容 易 造成坑槽 、 松散等局 部 问 题 , 还会 导致路面平整度及


耐久 性 的 降低 ,
诱 发其 他大 规模 的 道路病 害 

6]
成功大学林晋 哲 对 掺量 % 的 不 同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进 行 了 水稳定 性试验


RA P

0 8 0

研究 ,
利用 S GC 旋转压 实仪成 型 混合料试件 , 在 空 隙饱和度为 5 5 % ?

80 % 的 条件 下进


行冻 融 劈裂 试验 ,
结 果 显示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 残 留 强度 比不 能满 足规范要求 , 这表 明

RAP 的 掺入对密 级配 混凝土 的 水稳定 性是不 利 的 。 同时 ,


研 宄还从 能量角 度对冻 融劈


裂试验 的 效果进行 了 分析衡量 , 采用 能量损 失 指 标 ( E n e r gy  L o s s  E L , ) 来说 明 沥青混


凝土浸泡后 变形 能力 的 丧 失程度 。
试验 表 明 , EL 值随着 RA P 掺量 的 增 加 而增 加 ,



当 RA P 掺量达 到 40 %以后 , EL 值加 速上 扬 ,
因 此研 究提议将 40 % 作 为 RA P 掺量 的 极


限值 

研 究报告 中 等采用 冻 融 劈 裂试 验 方 法评 价 了 不 同 等 级 新沥 青
5 7
N C H RP 9 -

46
[ ]

, W e s t 

不 同 旧 料来源 以 及不 同 RA P 掺量 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能 。 研宄指 出 , 由 于 RA P



材料 中 就 旧 沥 青 老化 变硬 , 导 致冻 融劈 裂试验 中 再 生沥青 混合料 的 间 接 拉伸 强度 较 大 



以 T SR 指 标评 价 再生沥青 混合料 的 水 稳 定 性 存 在 定误导性 不 应仅 仅 根据冻 融 劈裂




试验结 果 就推 断 RA P 材料 的 掺加 对 于 沥 青混合 料 的 水 稳 定 性有 益 

L or
ia 等对不 同 RA P 掺量 的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水 稳 定 性 进 行 了 评 价 ,
分别进行 了 多 次


冻 融循环 条 件 下 的 劈裂与 动 态模 量试 验 。
试验表 明 , 单 次 冻 融循环 试验 条件 并 不 能 反


映出 5 0 % RAP 旧 料 掺 量 的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水 稳 定 性 能 上 的 衰 减 , 而 3 次冻 融 循 环 后 的


动态模量变化 显 示 5 0 % RA P 掺量 的 再生料 出 现 了 显 著 的 水损 害 ,
提 出 多 次冻 融 循 环 条


件 为再生沥 青混合料 水 稳 定 性 的 评价 提供 了 更好 的 方法
5 8
[ ]



9]

等人 的 研 究 得 出 相反的结论 认为 由 于 中 集料被老化变硬 的沥


K ar 了 RA P

i S SOn ,

青牢 牢覆 盖 , 导致雨水难 以 渗透侵入沥青膜 内 部 ,
因 而含 RA P 的 再生沥 青混合料不容




易 发生松散 指 出 再生沏 青混合料 的 水稳 定性会受到 拌合工艺



M o g aW e r 摊铺及 压
()
[ ]

。 、

实等 因 素 的影响 ,
例如 RA P 预 热 不 足将 使 得 再 生 料 的 抗 水损 害 能 力 大 幅 度 下 降 ,
但如

1 


东 南大学博 士 学位 论文

果 生 产过程 控制得 当 , 再生料 的水稳定性会优于新拌沥青混合料 。 Mo go wer 采用浸水




车辙 试验 评价 了 再生 沥 青混合料 的 水 稳定 性 , 以 车 辙发展 的第三阶段拐 点 ( S t r i pp n g

 i

I nf
l e c t i o n  P o i nt , S I P ) 作 为 评价指 标 , 认为 随着 RA P 掺量 的 提 高 , 再生混合料 的 水稳


定 性 不 低 于 新 拌沥 青 混 合料 

综上 再生沥青 混合料 的 水稳 定 性 是评价其 耐久性 能 的 重要 环 因 此深 入探讨




, ,

RA P 的 掺入 对 于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水 稳 定 性 的 影 响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

( 2 ) 抗疲 劳 性 能


等学者在 掺量较 低 时 般低 于

M c D an N C H RP 9 中指出 %

当 RAP
[ ] 一

e 2 5

i l 1 , ( 1 ) 

再 生 浙 青 混 合 料 的 性 能 与 新 料 没有 什 么 差 异 。 M o ga we r 等 研 宄 了  4 0 % RA P 掺 量 的 厂 拌


热 再 生混合料路用 性能 ,
发 现再生混合料 的 强度相 对 新料大 幅提升 ,
涨幅达 49% ,



°

再生沥青 PG 分 级 试 验 的 低 温 等 级 仅 下 降 了 1 . 5 C , 这说 明 40 % RAP 掺量对于再 生混合




料 的低温抗裂性能影 响 不大 。 We s t 等在 N C HRP 9 -

46 中 研 宄 了  5 5 % RA P 掺 量 再 生 混 合


料的路用 性能 ,
发现其强度 、
动态模 量在所 设 定 的 温度 和 频 率 范 围 内 相对于新料提升


了2 5 % ?

60 % ,
研 宄 还 引 入 了 断裂 能 指 标 ( F r a c t ur e  E n e r g y , F E ) 评价 再 生沥 青混合 料


与 新沥青混合料 的 疲 劳性 能 ,
结果表 明 再生料 的疲劳性能确 实不 如 新料 

在现场试验路 的 研 宄方 面 , Wes t 等 人对 L TPP 项 目 中 使用 近 20 年 3 0 % RAP 掺量 的



再 生 沥 青路 面 进 行 了 调 研 ,
发 现 疲 劳 开裂 是 高 掺 量 RA P 再生路面 的 主 要病 害 。 B e nn e r


等分析 比 较 了 新泽西 州 段 L TP P 项 含 % RAP 掺量 的 再 生 路面 与 新沥青 路 面 的 开




目 3 0

裂速率 掺 量 的 再 生 沥 青 路面 开 裂 速 率 更 快
62
, 发现 3 0 % RA P
[ ]



然而 些研究 获得 了 与 主流认识 相 悖 的 结 论 等学 者采用 四 点 弯 曲 疲




6 3



[ ]

Q ad

, , l i

劳试验和 简 化 的粘弹性连续 损 伤模 型 ( Sim i f e d V


pl i i s c o el a s t i cC o nt i n u um  D am a g e , S 

VEC D ) 研究表 明 ,
相 较于新料 ,
含有 40 % RA P 掺量 的 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 更长 的 疲


劳寿命 环道试验 结果也表 明 掺量 的 再 生 路面 比 新沥 青 路 面 具 有


64
NCAT % RA P
[ ]

。 , 5 0

更少 的裂缝 ,
并分析指 出 ,
高掺量 的 RA P 使得 再 生 沥 青 路 面 模 量 增 加 ,
因此 降低 了 沥

青层 拉应变 , 这 有 利 于延 长沥 青路面 的 疲劳 寿命 

针 对沏 青 混合料抗裂性 能 的评价 国 际上提 出 了 系 列 试验方法 如图 




, ( 1

1 4

示 ) , 这 些 试验方法 大 多 既可 以 用 于 混合 料低温抗裂性 能 的 评 价 , 也可 以用 于 常温条




件 下疲劳性 能 的评价 。 


其中 ,
图 1

1 4 中 的 半 圆 弯 曲 试验在 欧 美 国 家 获得 了 越来越广 泛 的 关注 。 与 普通 的

小 梁 弯 曲 试验相 比 ,
半 圆 试件 由 自 重所 引 起 的 挠度很小 , 因 挠 度所产生 的误差能够得


到 有 效控制 ; 与 TOL 等试验相 比 , SCB 的 半 圆 形试件形状 能够 简 便地从室 内 成型 的 圆

柱 体 试 件 或 现 场 钻 芯 试件 中 切 割 获 得 种 含预切缝 的 CB 试验称为 N S C B No

。 S ( t c he d

S e mi -

C ir c u l arB e nd in
g ) 试验 ,
试验 的 裂缝开裂 轨迹 比 较 明 确 ,
都 是 从预设裂缝 的 顶 端


起裂 , 逐渐 向 S CB 试 件顶 部 竖 向 扩 展 , 因 为 这 样 能 够 获 得 最 短 的 开 裂 路径 以 消 耗 最 小


65

的 断裂能 该 试 验 方法 最 早 由 Cho ng 提出 用 于 计 算 岩 体 材料 的 关键 参 数 积分 [ ]

。 , J 

1 


第 章 绪 论


( a ) D C T 试验 ( D i
垂 戀


s c C o m p a ct T e n s i o v D C T
i )  ( b ) T 〇 L 试验 ( T e x asO v e r l ay , TO L 

議 ■


mB


( c ) 直 接拉伸 试验 ( D i re ct Te n s i on , DT )  ( d ) 间 接拉伸 ( I n d i r e c t Te n s i on , I DT 

麵壩

 r


w E


_ '

. . -

l : I

( e ) 半 圆 弯 曲 试验 ( Sem i -

C i rc u a rB e n d n g
l i , S CB 

图 1

1 4 抗 裂性 能 评 价 试 验


N C H RP 7 5 2 研 究 报 告 采 用 了  S C B 试 验 评 价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的 低 温 抗 裂 性 能 , 结果


表明 :
随着 RAP 掺量 的 增加 ,
再 生 料 的 应 力 强 度 因 子 幻c 增 加 ,
但其 断裂能 (?
/ 减小 

分析 指 出 , 尽管 RAP 的 掺 入 对 于 再 生枥 青 混 合料 的 低 温 抗 裂 性 能 有 影 响 , 但 新沥 青 的

选择 对 于 再 生 料 低 温 抗 裂 性 能 也 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用 

综上 , 目 前对于 再生沥 青混合料 的 低 温抗 裂 、


水稳定 性 、 抗疲劳开裂等路用 性 能


的研 究在不断深入 ,
其 中 既有 室 内 试验 的 设计 也 有 现场 试验路 的 验证 ,
不少 研 究 结 论


仍然存在 争议 。 再 生沥青混合料 的 耐久性是道路工 作 者关注 的 焦 点 , 因此 ,
根据 可靠


的 耐久性评价试验及 指 标来判 断再生沥 青 混合料设计 的 合 理性 ,
是改善当 前厂拌热再


生 路 面 应 用 现 状 的 关键 

1 . 3 5

改 性 沥 青在 路 面 再 生 中 的 应 用

长期 以 来 改 性沥 青 及 改 性沥 青 混合料 直 是 道 路 工 程 领域 持 续 研 宂 的 热 门 方 向


之 特别 是 随着 我 国 国 民 经济 的 持续快速发展 道路交通量和轴载 急 剧增加 大气




。 , ,

温度 持 续 升 高 , 路面行 车作 用 呈现 出 高温 、
高荷载和 高动 水压力 的 总 体趋势 , 对路 面


材料提 出 了 越来越高 的 要求 。
改 性沥 青 的 方法 、 途径有很 多 , 包括热 塑 性橡胶类 、 


胶类 、 树脂类及橡胶粉 改 性沥青 等 。 SB S 、 SB R 、 PE 等 改性技 术 也 已 基 本成熟 , 此类


1 


东 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改性剂 亦很好地 改善 了 沥青和沥 青混合料 的 路用 性 能 , 有效增 加 了 路面 的 抗病 害 能 力 



大大延长路面 的 使用 寿命 。 

东 南大学王真 以 改性沥青及混合料 性 能恢复为 标 研制 了 改性再生剂 针对




1 1
[ ]

目 , 。

 SB S 改 性 沥 青 的 老化特 征及 传 统 改 性 剂 的 不 足 ,
确定 了 改性再生剂 的 研发思 路 。
将再生


剂分成 了 三大组分 :
再生组分 、
渗透组分及 改 性组分 ,
并对各组分提 出 了 材料 的 选择


原则 ,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材 料 优 选 试验 及 复 配 工 艺 研 宄 


东 南大学 马 涛 针 对 S MA 混 合 料 性 能 恢 复 的 关 键 技 术 难 题 老 化沥 青 性 能 恢 复



进行 了 再生剂性 能 评价及 改性 再生剂研 发 。 通过评 价传 统 再 生剂作 用 下 的 再生沥青 胶




浆分布状态及再生浙青 混合料路用 性能 ,
分析揭示 了 现有普通再生剂 的 不足 。 基于


“ ” “ ”

改性再生 的 理念 , 总 结 了 再生剂 的 功 能 需 求 , 提出 了 模块化 再生剂研 发 思路 



进 而 通过 室 内 试 验 优 选 各 模 块 的 组 成 材 料 并 获 取 最 佳 配 方 

长 安 大 学 甘 新立 通过不 同 的 再 生 方 式 采用 新基质 沥 青 新 改性沥青和 再 生剂





6 6 ]

, 、

再生 老化 的 SB S 改性沥青 ,
测 定 了 不 同 方式再生后 的 SB S 改性沥青 RTF O T 老化前 后


°

的 25 C 针入度 和 老化后 的 残 留 延度 ,
以 及不 同 老化时 间 后 的 质 量损 失 。
研宄结 果表 明 

通过 新 改 性沥 青再 生 的 SB S 改 性 沥 青 的 老 化 性 能 优 于 通 过 新基 质 沥 青 和 再 生 剂 再 生 的


SB S 改性沥青 

东 南大学袁 芮 基 于 以 老 化 沥 青 性 能 恢 复 为 基础 的 沥 青 再 生 理 论
6 7]

, 对老 化 SB S 


性沥 青 分别 加入不 同 比 例 的 再生剂 、 SBR 乳胶进行再生试验 ,
并检测 了 改性 再 生沥 青


胶浆 的 常规性能指标 , 确 定 了 再 生剂及 SBR 乳胶 的 最佳配 比 。 结果表 明 ,
从老化沥青


性能恢复 的 角 度而言 , 通过再生剂 与 SB R 乳胶 的 复合作 用 可使 RA P 掺配 比 例 提高至


5 0 % 

然而 ,
聚合物 改性沥 青 昂 贵 的 价格严重 限 制 了 其使用 推广 ,
特别 是在非高速公路


上的应用 。
采 用 聚 合 物 改 性 沥 青 对 RAP 进 行 改 性 再 生 , 必 然使得沥 青 路面 再 生 技术 在


经济效益 上大打 折扣 进 步 寻求 性 能更优越 价格 更 便 宜 的 改 性 沥 青材料 仍是道


, 、 ,

路 工 作 者不倦 的 追求 

相 比 于 常规 聚 合 物 改性沥青 厂拌掺合 的 橡胶沥青 是 种 更 为廉价 而应 用 灵 活





使 用 便捷 的 结 合 料 ,
可 以 作 为 SB R 、 SB S 等橡胶类 聚 合物 改性沥 青 的 替 代 品 。
橡胶沥青


优 良 的 胶 结料性 能可有 效 改善 沥青混合料 的 综合路用 性能 ,
使其具有 良好 的抗车辙 

抗水损 害 、 抗低 温 开 裂 和 反 射 裂 缝 能 力 

同时 ,
推广 橡胶沏 青 也 是 出 于 环 保考虑 ,
随着我 国 国 民 经济 的 持续 增长 ,
汽车 的

社会 保有 量迅速攀 升 (
如图 1

1 5 所示 ) ,
我 国 己经面 临 国 外 发达 国 家早期遇到 的 大量


废 旧 轮胎 的 处理 问 题 。
截 止20 1 5 年6 月 ,
我 国 汽 车保有量 突 破 1 . 63 亿 , 平均每百 户 拥有


3 1 辆私 家 车 ,
机动车 驾 驶人数突 破 亿 3 。
据 不完全统计 , 20 1 3 年我 国 废 旧 轮胎产生 量 己

达到3亿条 , 重量达 1 080 万吨 ,


居世界首位 。
与此同时 , 该数字还在 以 8 % ?
1 0 % 的 速率


上涨 

20


第 章 绪 论


^胃
汽 车 保有 量 增速


8000 r 20


 

? ?
^ 



 '  


1 6000 、


 / 隱





馨 1 4000  ■


1 6

i會
?

, 

g漏 〇

' 



 一 * 1

屢_


i 

I b ii
g lJ1 1lil r 
时间

图 1

1 5 我 国 汽 车保有 量 的 增 长趋 势


在 废 旧 轮胎 中 含有 大 量 的 天 然橡胶 、 合成橡胶 等 高分子 聚 合物 以 及 炭 黑 、 抗氧化剂 

处理油 等许 多 有 益于 改善沥青性 能 的 材料 从反应机 理上 橡胶 屑 与 基 质 沥 青 之 间


6 8]



。 ,

的 相 互 作 用 主 要 包含两 方 面 是物 理 的 高温溶胀 作 用 橡胶粉 吸 收沥 青 中 的 轻 质 组




: ,

分后体积发生溶胀 胶粉 的 弹 性 降低 而塑 性 和 粘 性在 定程度上得 以 恢复 沥青 中轻


, ,

质 组分含量减 少 导 致 其 黏 度 升 高 且 温度 敏 感 性 有 所 改 善 另 方面 是反硫化 的 解 聚合


化学反应 ,
溶胀 过程 中 胶 粉 与 沥 青 中 的 活 性 官 能 团 发 生化 学 反 应 ,
胶粉部分氧化解聚 

其 中 的 抗老化剂 、
炭黑 、 锌化合物 活性成 分进入沥 青胶体体 系 ,
使其温度 稳 定 性和 抗


老化性 能 都得 以 优化 

目 前 ,
美国 己有 39 个 州 批 准 将废 旧 轮 胎 橡胶 粉 应 用 于 土 木 工 程 建 设 当 中 ,
其中橡


胶沥 青 是废 旧 轮胎橡胶粉在土木 工程领域 最 大 的 消 耗 市 场 。
我 国 政府对废 旧 轮胎 的 再


生利用 给予 了 越来越大 的 重视 , 20 1 0 年工信 部相 继颁发 了 《 轮胎 产业政策 》 公 告和


《 废 旧 轮胎综合利用 指 导 意 见 》 ,
前者规定 了 建立健全废 旧 轮胎 回 收利 用 的 管理制 度


和 市场 建 设体系 ,
后 者 则 明 确 了 要 逐步扩大废 旧 轮胎橡胶粉 的 应用 范 围 。 在 交通运输


“ ”
部 指 定 的 公路交通行业 十二五 规划 中 也 明 确 规 定 在 道 路 建 设 与 养 护 中 推 广 符合 资


源节 约 、 节能减排 的 绿色技术 ,
其 中 就重 点 推 广 了 沥 青 路面 再生 和 废 旧 轮 胎 橡 胶 再 利


用 等 循环利 用 技术与施工工 艺 

常 用 的 橡 胶 粉 生 产 工 艺 包 括 常 温 机械粉 碎 法 和 低 温 粉 碎 法 常 温粉碎法 般是 指 在


常 温或 略 高于 常温 的 温度 下 通过机械 作 用 粉 碎橡胶 制 成胶粉 的 粉碎法 ,


其 原 理是通过


机械剪切 力 的 作用 对橡胶进 行 挤压 、 碾磨 、 剪切 和 撕拉 ,
从 而将 橡 胶 块切 断 、 压碎 

该 法 生 产 的 橡胶颗粒粒径 般 能达到  低 温 粉 碎 法 是通


50 00 目 42 5 w ( 4 0 目

1 1 / 。
( ) / )

过低 温介 质 将橡胶冷冻 至 玻璃 化温度 以 下 ,
在 低温条件 下采用 锥 式或 磨 盘 式粉碎机制


备胶粉 的 方法 

两 种 工 艺 所 生产 的 橡 胶 粉 在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下 放 大 1 20 倍 的 形态如 图 1

1 6 所示 

常温粉碎法 获得 的 胶粉表 面蓬 松 且 富 含孔 隙 ,
具有 更大 的 比表面积 ,
能够吸收更多 的

2 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

沥 青轻质 组分 , 因 此 与 沥青发生 反应 的 速率 和程度更大 ; 低温 粉碎法生产 的胶粉棱 角




69]

分明 , 破 碎 f 光 滑平 整 [



( a ) 常 温 粉 碎 法 制 备 橡 胶 粉 ( b ) 低 温粉 碎 法 制 备 橡胶 粉


图 1

1 6 扫 描 电子显微镜 下 40 目 橡胶粉形态


橡 胶沥 青 的 概念 般 包 含 了 湿 法 工 艺 制 备 的 橡胶 改 性沥 青和 橡胶 游青结合料



二者相 比 , 橡胶 改性沥青 的 本质 特征 是 ,
橡胶 颗 粒 吸 收 沥 青 中 的 油 分 而 溶 胀 ,
橡胶颗


粒重 新具 有 定粘性 并 由 原 来 的 紧密 结构 变成 了 疏松 的 絮 状结构 绝大部 分橡胶屑


, ,

消 融 并 悬 浮于 热 沥 青 中 从而形成相 对均质 的 结合料 而对于沥青 橡胶 结合 料 




, ; ,

本质 是 种 非均 质 两相 材料 橡胶颗粒 虽 然 有 部分溶在沥 青 当 中 但 仍 保持着 固 定





, ,

的核心 。
实际上 ,
做橡胶 屑 与沥青 相 互 作 用 的 角 度 分 析 , 橡胶 浙青结合料主要 以 物理


溶胀 作 用 为 主 导 , 而橡胶 改 性 沥 青则 是 以 化 学 的 反 硫 化 、
解 聚 合作 用 为主 。 与传统 的

橡胶 一

沥青 结合料相 比 , 橡胶 改性沥 青 在材料要 求 、 生产 工 艺 、 应用 领域 方面还存在




以 下要求和 特点 

( 1 ) 材料要 求方面 ,
需 要采用 至少 3 0 目 ( 60 0 或更精 细 的 胶粉 , 因为细胶


粉相 对 易 于在 热沥青 中 熔融 

2 生产工 艺 方面 需进 行工 厂 化 的 生产
( ) , , 直 接供 应拌 合 站 使 用 , 需要采用 高强


度处理工 艺 在 处 理 过程 中 橡 胶 粉 会 发 生 定 程度 的 脱 硫 和 解 聚 合反应 从而消 融于


, ,

沥青 中 

( 3 ) 应用 领域方面 , 由 于 降 低 了 沥 青混合料高温黏度 , 可 以 得 到 与 常规沥青类似




的施工和 易 性 ,
故其适用 范 围 不仅 限于 断级 配 、
幵 级 配沥 青 混合 料 , 还适用 于密 级配


沥青混合 料 这 是橡胶 改性沥青相 比 于沥青 橡 胶 结合 料 突 出 的 应 用 优 势

, 

东 南 大 学 董夏 鑫 等 研 宄 了 反 应 型 橡 胶 改 性 沥 青 的 物 理 改 性 特 点 及 胶 粉 在 基 质 沥 青


中 的 形态和 分布 ,
采用 扫 描 电子 显 微 镜对 比 了 反应 型 橡胶 改性沥青和 湿法制 备 的 橡胶


沥青 结 合料 观测 图 像如 图 所示 反 应 型 橡胶 改 性 沥 青 胶 粉颗粒 分 散 比 较 均
7 ()




[ ]



1 1 。

匀 ,
表面 呈 雪 花 状 放 射 , 胶粉颗粒 与 沥 青相 互贯 穿 形 成 网 状交联结构 , 而对于湿法生


产 的 橡胶 浙青结合 表面 凹 凸 不平 能 明 显看 出 胶粉 的颗粒结构 胶粉结 团 严重

, , , 

没 有 分 散均 匀 

22


第 章 绪 论


峨观? W M 聯爆
S 
 I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湿 法橡胶 沥青 结合料


( a ) ( b )

图 1

1 7 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下 橡 胶 沥 青 形态
在 实 际路面再生工程 当 中 , 沥 青 路 面 经 过 长 时 间 的 使 用 和 铣 刨 过程 后 , RA P 中通


常含 有大量细料 旧 料级配具有 定 的 变异 性 并且 RA P 中 的 粗 集料 中 也 会 出 现 新 的


, ,

破碎 面 及 相 当 数 量 的 微裂缝 。 因此 , 为提高 RA P 掺配 比例 , 同 时 减 小 R A P 中 粗集 料 的

破碎 可 能 , 再生 沥 青 混 合 料 在 级 配 设 计 时 应 尽 量 选 择 连 续 密 实 型 级 配 ,
以 减 弱 RA P 级


配 的 变 异 性对 于 再 生 混 合 料 骨 架 型 结 构 所 带 来 的 不 良 影 响 ,
并缓解骨架 结 构对 于 RA P

粗集料 的 压力 

传 统湿法橡胶 沥青 结合料作 为胶粉和 沥 青 的 共混物 胶粉与 沥青 之 间 并 未 发生




充 分作 用 ,
溶 胀 后 的 固 态 或 半 固 态 胶 粉 颗粒 对 沥 青 混 合 料 起 到 了 骨 架 干 涉 与 填 充 的 双

重作用 , 因 此其应用 主要局 限在 断级配 、 开级 配和 应力 吸 收层夹层 、 碎石封层 等 。 




间 断级 配 中 ,
集料 间 隙 大并且分布集 中 ,
胶 粉 能 充 分发挥其填充 作 用 ,
并 且减少 自 


对骨架 的 干涉作 用 ; 而在连续级配 中 ,
集料 间 隙 小 ,
很 难容纳胶粉颗粒 ,
传 统橡胶 沥

 -

青 中 胶粉 的 填 充 效 果差而对 级 配起到 强烈 的 干涉作 用 ,


在施 工 中 往往 出 现沥青用 量偏


低 混合料压实 困 难等现 象 因此 传 统橡胶 沥青结合料如 应用 于 再生沥青混合



7 1
] 一

、 。 ,

料的制备当 中 , 会 为 再 生 路 面 的 现 场 施 工 造成 诸 多 复 杂 问 题 ,
图 1

1 8 所示 为橡胶沥青


路面摊铺 现场 

图 1

1 8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摊铺 图 M 9 反应 型 ( 左 ) 及传 统橡胶沥青 ( 右 

23


东 南 大学 博士 学位论文

图 1

20 橡 胶 沥 青 生 产 车 间 图 1

2 1 橡胶 粉 上 料


本 研 究 将 新 型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作 为再生 混 合料 中 的 新 添加 沥 青 , 目 标是提高再生


沥 青 混合料 中 的 旧 料掺量 并优化 其 路用 性 能 。
反应 型 橡胶沥青 ( 见图 1

1 9 ) 通过添加


有机活性 矿物增 加 胶粉与 沥 青之 间 的 交联 , 进而提髙 了 橡胶改性沥青 的 均 质 程度 及路


用性能 。 如图 1

20

图 1

2 1 所示 ,
良 好 的 稳定 性 使得反应 型 橡胶沥 青适合工 厂化 集 中

生 产 并远 距 离运输 。 在高温条件下 ,
反应型 橡胶沥 青 中 的 沥青与 橡胶颗粒 充 分混和 溶


解交融 ,
胶 粉 中 的 活 性 成 分 进 入沥 青 胶 体 中 ,
伴有较 强 的 脱硫 降解作 用 ,
使得黏度 降


低 , 保持 不 分层 、 不沉淀 、 不离析 , 施工 和 易 性显 著增 强 。 由 于 其 能够适用 于连续 密


级 配沥青 混合料 , 因 此与传 统橡胶

沥青结合料相 比 ,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更 适 合对 沥 青


路 面 回 收 料 进行 再 生 与 改 性 

1 . 3 6 .
考 虑 气 候 环 境 影 响 的 路面 性 能研 宄

公 路沥 青 路面 的 实 际 使 用 性 能 因 受 到 气 候环 境 的 影 响 而 出 现 显 著 的 变 化 ,
因 此在


不 同 气 候 条件 下 路 面 病 害 也 体 现 出 差 异 性 特 征 。
美国 AA S H T ? 力 学 经 验 法 路面 设 计 指


南 ( M e c h an i sti c

Emp i ri c a l P avem e nt D es i


gn G u i d e , M E P D G ) 综 合 考虑 了 交 通 、 气候


和 路面结 构 及材料等诸 多 因 素 的 影 响 , 对道路设 计使 用 年 限 内 的 车辙 、 纵 向 裂缝 、 

际平整度 以 及路面龟裂等路面病 害 进行 预测 , 且 具有 较好 的 科学 性与 准确 性 ,
弥补 了

长 期 以 来室 内 试验和 现场 性 能 之 间 的 差距 。 ME P D G 不 仅 能 够 预测 多 种 路 面 的 长 期 性 能 

还 在 筑 路 材料 设 计 、 路面结 构 设计 、 道 路施 工 和 路 面 管 理 体 系 之 间 建 立 联 系 , 与传统


72]
设计方法相 比 力 学经验设计方无 疑是 次重大革新 [

ME P D G 中 考 虑 气 候 因 素 是



由 强 化集成气 候模 型 ( E n h a n c e d  I nt e g r a t e d  C l i i cM o d e
m at l , E l C M ) , 主要包最大 气 温


度 、 降雨量 、 风速 、 云层覆盖率 以 及相 对湿度 5 大指标 。
然而 , ME P D G 基本 上是在美


国 本土 研 宄 推广 ,
很少 在 中 国 得到 应用 。 其原 因 主要是 ME P D G 的 预 测 模 型 是 建 立 在


美 国 长 期 路 面性 能 ( L o n g T e r m  P a v e m e n t  P e r fo r m a n c e

, L TPP ) 基 础 之上 , 汲取 了 全美


22 0 0 个 试 验 段 的 长 期 观 测 数据 ,
在 不 同 区 域进 行 ME P D G 的 应 用 时 , 必 须采 用 当 地数


据对程序 中 的 系 列 模 型进行标定



24


第 章 绪 论


为推动 MEPD G 设计方法来指 导 我 围 的 公 路 设计 实 践 ,


研宄人员 做 出 了 有益 的 尝


试 。 长 安 大学汪海年根据规划 求解 原 理 ,

采 罔 数 理 统 计 方 法对 陕 西 省 某 髙速 公 路 25 


试验段 的 车辙实测 数据进行分析 , 对 也
刚 性基层沥 青路面车辙预估模 型 的 参


数进 行校正 , 提出 了 考虑 当 地气候条 件 ?

交, 荷 载 与 校 正 参数 的 车辙预估校 正 模 型 

并 分 析 了 该 模 型 的 适 用 条件 。 研 宄表 明 :
采用 数理统 计方法对 多 条试验路车 辙数据 的


拟合 , 可大大提高 ME PD G 车辙预估模型 的 预测精度 ; 基于规划 求解原理得 到 的


ME PD G 车 辙预 估模 型 的 陕 西 省 校 正 系 数 ,
对 陕西 省 类似路面结构 的 高速公 路具有 良好


的 适用 性

73 ]



华南理工大学 王端宜 研 究 了 获取广 东 省 ME PD G 气 候数据 的 方法 ,


并对各 区 域 的


主 要 高速 公 路路面 损 坏 情 况 进 行 调 研 与 采集 ,
利 用 采集 到 的 数据 对 主 要 损 害 进 行 统 计


分析 , 进而建 立 了 广 东 地 区 MEPD G 气候文件 , 以 及 获 得 MEPD G 气 候 数 据 对 沥 青 路


面性 能影 响 的 评价指 标 。 研 究 建 立 了 3 广 东 省 不 同 地 区 ( 珠 江三 角 洲 ,
粤西 , 粤东 

的 气候模 型 , 该模 型 考虑 了 由 气 象站提供 的 全省 小 时 气 象数据 , 包括温度 ,


降 雨 雪量 / 

太 阳 辐射 , 云层覆盖 ,
以及风速等 因 素 。 基于 EI C M 提供 的 路 面 结 构 层 温 度 以 及 湿度


状况 ,
在设计期 间 对路面性状进行实 时 分 析计算 ,
并对路基 及 路面 结 构层 在整个 设计


使 用 寿 命 内 的 材料 特 性 进 行 估 算 [
74]


综上 , 道路工 作 者 已经意 识 到 气 象环 境 、
交通荷 载对 于沥 青路面材料与 结 构 设计


的 重要性 , 但 由 于我 国 尚 未针 对不 同 地 区 实 际路 面进 行长 期 系 统 的 观测 ,
并通过数据


处 理 建 立 起 类 似美 国 E I CM 的 大型气 候模型 , 因 而 气 候影 响 尚 未 能 够 很 好地纳 入我 国


公 路 新 建 沥 青 与 改 建 沥 青 路 面 的 设计 框 架 之 中 

1 . 4 研 究 内 容及 技 术路 线

本文将基础研 究 与 工程应用 相 结 合 ,
为 综合提高再 生沥青路 面 的 各项 路用 性 能 

研 究 首 次将反应 型 橡胶沥 青应 用 于 高速 公 路沥 青 路面 再 生技 术 当 中 ,
围 绕 反应 型 橡胶


沥青 的 常规物理特性及 S H RP 路 用 性 能 开展 了 广 泛 的 胶 结 料试验 , 揭 示 了 反应 型 橡 胶


沥青 的性 能特征 。 鉴 于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及 沥 青 路 面 铣 刨 料 对 于 连 续 密 级 配 混合料 具 有


良 好 的 适应 性 , 本研宄面 向 再生沥青路面不 同 结构层功 能 需求设计 了 抗车辙型 沥青混


合料 EME 2 0 -

及抗疲劳型沏青混合料 AC -

1 0 ,
并 结 合 传 统 浙 青 混 合料 试 验 以 及 环 形 加


载 、
半圆弯 曲 ( 疲劳 ) 试 验 等 非 标准 试 验 手 段对 E ME -

20 和 AC -

1 0 再 生 混 合料开 展 了

广泛 的 性 能研 宄 , 深 入探 讨 了 旧 料掺 量对 于 两 种 改 性再生 沥 青混合 料路用 性 能 的 影 响




效 果及规律 


论文紧密 围 绕 原 料性 能 分 析 一
材料组成 设计 一
材料性 能验证 一
路面 结 构 设计 

路面性 能验证 的 体化研宄 思 路 坚持基 于 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 路用 性 能 特 点 对再 生




路面结 构进行科 学合理 的 设计及 性 能分析 。 考 虑 到 沥 青 属 于 典 型 的 温度 敏 感 型 材料 



沥 青路面各项 性 能受气 象条件影 响 显 著 ,


本研 究将气 象条件 、 交通 荷 载等 影 响 因 素纳


入到沥青路面 设计框架 当 中 ,
在 全 面 掌 握沥 青 路面 温度 场 计 算方 法 的 基础 上 ,
建立 了


25


东 南大 学博士 学位论文

基于 连续变温 的沥 青路面车辙 预 估模 型 及疲 劳损 伤 计算模 型 ,


并提 出 了 沥 青路面车辙


等 效温度 及 疲 劳 损 伤 等 效 温度 的 数值计 算方法 ,
为 再生沥 青 路面 的 长 期 性 能 验 证 奠 定

了 坚实 的 基础 。
最终 ,
针对 不 同 旧 料掺量 的 再 生沥 青 混合 料 , 通过 室 内 试验获得 了 其


髙 温 蠕 变 参数及 疲 劳 损 伤 特 征 参 数 ,
代入枥 青路面 长期 性能 预估模 型 中 ,
研 究探讨 了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及 再 生 路 面 设 计 的 合 理 性 

论 文 以 反应 型橡胶沥 青及橡胶沥 青 再生 混合 料 的 路 用 性 能 研 究 为切 入 点 , 以 再生


沥 青路 面 的 结 构 设 计与 长期 性 能 验 证 为 落脚 点 ,
融 合先进 的理 论分析 、 试验 手 段 及 计


算机 仿真技术 ,
研 究 了 基于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 性 能特 点 的 再生路面设计方法 。 具体


研 究 内 容如 下 

( 1 ) 反 应 型橡胶 沥 青 路 用 性 能 研 究


针 对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的 性 能 特 征 ,
结 合 沥 青胶 结 料 常 规 物 理 指 标 及 S HRP 性能指


标 对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开 展 了 广 泛 的 试 验 研 究 ,
并与 70# 基质 沥 青 、 SB S 改性沥 青及 自 制


橡胶 沥 青进 行 分 析 比 较 。
研 宄 涵 盖 了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的 物 理性质 , 探讨 了 其在 工程 应

用 中 的 储存稳 定 性 、 施工和 易 性 、
安全性 。
分 析研 宄 了 反应 型 橡胶浙 青 的 高温 、 低温


性能 、
水稳定 性及抗疲劳性 能等 , 全方 位揭 示反应 型 橡 胶沥 青 的 路 用 性 能 特 征 ,
为其


在 再生沥 青混 合 料 中 的 应 用 提供 理论依 据 和 技 术支持 

( 2 ) 反 应 型橡 胶 沥 青再 生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随着浙青路 面再 生 技术 的 不 断进 步 , 沥 青 路 面 回 收 材料 开 始 逐 渐应 用 于 功 能 型 路


面 ( 如 高模量沥 青路 面 、 排水 型沥青路面 ) 的 设计 与 建造 当 中 。 为 了 全 面 提升 再 生沥

青路面 的 耐久性并延长其使用 寿命 研 宄 在沥 青路面 原 材料性 能 恢 复 的 基础 上更进




步 , 面 向 沥青路面不 同 结构 层 功 能 需 求 , 在细 致分析 旧 料组成及老化性 能 的 基础上对




其加 以 灵活应用 , 提 出 设计具有专项 性 能优 势 的 改性再生沥 青混合料 。 基 于反应 型 橡


胶沥 青 的 性 能 特 点 ,
结 合沥 青 路 面 铣 刨 料 的 细 化 特 征 ,
探讨 了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再生 混


合料对 于 级 配类 型 的 适应 性 ,
从而对抗车辙层及抗疲劳层 再生 混合料进行科学 的配合


比 设计 

( 3 ) 反 应 型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路 用 性 能 研 究


传 统橡胶沥青 内 部 存在 大量 胶粉颗粒 ,
因 而被广泛应用 于 断级配 、 开级 配沥 青 混


合料当 中 ,
其 原 因 主 要 是 连续 密 级 配 混合料难 以 提供 足够 的 骨 架 空 间 以 容纳 胶粉颗粒 

这 增 加 了 橡胶沥青 路 面 的 施工 技术难度 ,
为传 统橡胶沥 青在 路 面 再 生 中 的 应 用 设 置 了

无形 的 障碍 。 研 究 在 全面 掌 握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性 能 特征 的 基础 上 ,
首 次将其应用 于沥


青 路面再生技术 当 中 ,
并深入探讨 反应 型 橡胶沥青对 旧 料 再 生 的 作 用 效 果 。 通过沥青


混合料 的 常 规 性 能 试验 , 分析 研 究 旧 料掺量对 于 再生 混 合料动 态模量和 高温 、 低温稳


定 性 的 影响 规律 。 同时 , 重 点 针对再生 混 合 料 的 耐久 性 问 题 ,
结 合环形加 载及 半 圆 弯


曲 ( 疲劳 ) 试验 ,
开展 了 基于 多 指 标 的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再 生 混合料 的 抗裂 性 能 及 水稳


定 性能研究 

26


第 章 绪 论


( 4 ) 基 于 连 续 变温 的 再 生 沥 青 路 面 车 辙 预 估


“ ”

针 对 当 前 沥 青路 面 再 生 技 术 研 宄 重材料 设 计 , 轻结构分析 的 总 体局 面 ,
积极


开 展 了 再 生 沥 青 路面 结 构 设 计 及 性 能 验 证 。
研 究将气 象条件 、 交 通 荷 载 等 外 界影 响 因

素纳 入到 沥青路 面设计框 架 当 中 , 在 掌 握 半 刚 性 基 层 沥 青 路面 温 度 场 及 车 辙 模 型 算 法


的 基础 上 , 基 于 车 辙等 效 原 则 ,
提出 了 沥 青 路 面 车 辙 等 效 温 度 的 数值 计 算 方 法 ,
并借


助 车 辙等 效 温度进 步 建立 了 基于 连续 变 温 的 沥 青路面长 期 车辙 预估模 型 结合局 部


加 载 动 态 蠕 变 试 验 获 取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高 温 蠕 变参数 ,
依 托 沥 青 路 面 车 辙 预 估 模型 分


析 探 讨 了 不 同 路面 结 构 组 合 、 不 同 旧 料掺量对于再生 沥 青路面车辙 的 影 响 , 以 沥青 路


面 设 计 使 用 期 内 容 许 车辙 深 度 为指 标 ,
评 价再 生 混 合 料 及 再 生 路 面 设 计 的 合 理 性 

(5 ) 基 于 连 续变 温 的 再 生 沥青 路 面 疲 劳 损 伤研 究


针对 路面 疲 劳 开 裂 问 题 , 研 宄 首 先 对 半 刚 性 基 层 沥 青 路 面疲 劳 破坏 行 为 开 展 了 广


泛调 研 。
依 据 半 刚 性基 层 沥 青 路 面 控 制 疲 劳 设 计 思 路 , 将 基 层 的 模 量 衰 减过程 纳 入 沥


青层 疲 劳 损 伤 分 析 当 中 , 建 立 了 半 刚 性 基 层 沥 青路 面 疲 劳 损 伤 计 算 模 型 ,
并研宄 了 路


面 结 构 设 计 参 数对 于 疲 劳 寿 命 的 影 响 规 律 。 与此同时 ,
将气 象环境 、 交 通荷 载 等 外 界


影 响 纳 入沥 青 路 面 结 构 分 析 体 系 , 基于 疲劳损 伤等效原 则 ,
提 出 了 沥青路面疲劳损伤


等 效 温 度 的 数 值 计算 方 法 , 从 而 建 立 起基 于 连续 变 温 的 沥 青 路面疲 劳 损 伤 预估 模 型 

最终 , 基 于 再 生 混 合料 的 抗疲 劳 性 能 特 点 对 再 生 沥 青 路 面 结 构 的 疲 劳 寿 命 进 行 预 估 


论 文 坚持 以 原 料 性 能 分析 一
材料 组 成 设 计 一
材料性 能验 证 一
路面结构设计 一
路 面性



能验证 为主轴 , 将 材料 与 结 构 的 设 计 、 验证 紧密联系 , 开 展基 于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性


能 特 点 的 再 生 路面 设 计研 宄 

本文 拟 采 用 的 技术 路 线 如 下 

27


东 南大 学 博士 学位论文

 




!  
 %

! 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胶 结 料 性能分析
 - -  




I  r

I  


 

!  

,  v \ f  

 .

  


物 理 性 质 分 析  S H RP 路 用 性 能 分 析   沥 青 路 面 回 收 材 料 分 析

 I

 



n /
 J 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设 计

   丄 … … - … 


 、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

、  S

J  性 能 研 宄 

I  V

 F 、 ,
 V  V  X/  \
 




n p nn n
 动 高 低 疲 水




i  态 温  温  劳  稳 

I 模 性 性 性 定 

I 量 能 能 能 性 


  j^


^ ^
I  — ^ ^ 



\     _      

 ^ 

基 于 连 续 变 温 的 基 于 连 续 变 温 的 

沥 青 路 面 长 期 车 辙模 型 沥 青路面疲 劳 损 伤计 算_

 ^ ^ 

再 生 沥 青 路 面 再 生 沥 青 路面


车 辙预 估 疲 劳 寿 命 预 估 

图 1

22 论文技术路线 图

28


第 二 章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胶结 料 性 能 研 究

第 二 章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胶 结 料 性 能 研 究

 为 了 全 面 地 掌 握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的 各 项 性 能 特 征 本 章 结合沥 青胶结料常 规性 能


指 标及 S H RP 性 能 指 标 对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开 展 了 广 泛 的 室 内 试 验 , 并与 70# 基质 沥青 

SB S 改性沥 青及 自 制 橡胶坜 青进 行 分 析 比 较 。 研 宄涵 盖 了 反应 型 橡胶沥青 的 基本物 理



特性 、
储存稳定 性 、
和易性 、 施工安 全性 以及各 项路用 性能 , 从多 角 度探索 并揭 示 了

反应型橡胶沥青 的 性能特点 , 为 其在 改性再 生沥 青 混合 料 中 的 应 用 提供重要 依据 支 持 



2 . 1 沥 青胶 结 料 常 规 指 标 分 析


按 照 美 国 材料与 试验协会 (

Am e r i c an  S o c i e t
y 
fo r  T e s t i n
ga
n d  M at e r i a l s , A S TM ) 

定义 , 橡胶 粉 改 性沥 青 , 也称 为橡胶 沥 青 ( A spha l t R ub b e r , AR ) , 是 1 5 % 以 上 橡胶 颗


粒在 高温状 态 下 与 沥青 发生充 分 溶胀 而 形 成 的 复合胶 结 材料 反应型 橡胶沥青是 


新型 材料 改性技术 , 由 基质 沥青 、 橡胶粉和 有机活性矿物 ( Ac ti v e d M i n e r a l  B i n d e r



AM B S 按照 定 比例 生产 加 工而成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方 面 具 有 传 统 橡胶




一 一

S t ab i l i z e r ,
) 。

沥青 的 优势 , 在 高温条件 下橡胶粉与 基 质 沥 青相 互作 用 发 生 反应 , 加 强沥青胶结料性




能 另 方面 其 特有 的 AM B S 作为 种 新 型 的 二 氧 化硅矿物 活化剂 掺入 到 沥 青 当


一 一

; , ,

中 , 通过 高 分子 有 机链 条 与 橡胶粉颗粒连接 ,
分散在沥 青 内 部形 成 网 络 互联 结 构 ,



7  ̄6
高 了 橡胶 屑 与 沥 青 的 相 容 性 从而进 步提 高 了 沥 青 的路用 性 能

[ ]

, 

为 了 深 入 了 解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的 物 理 性 能 ,
本文选择 70# 基质 沥青 、 SB S 改性沥青


以及 自 制 橡胶沥 青 与 之 比较 ,
其中 自 制 橡胶沥 青在 7 0# 基质 沥 青基础 上掺加 20 %的 40

目 胶粉 ,
制 备 过程 是 在 1 80 C 的 高 温 条 件 下 采 用 高 速剪 切 机 剪 切 5 0 mi n ,
剪切速率设 定


°

为 5 000r
pm , 之后在 1 80 C 下发育 4 5 min 。 根据 《 公 路 工 程 沥 青 及 沥 青 混 合 料 试 验 规 程 》
( JT G E20

20 1 1 ) 对 四 种 不 同 沥 青进行 性 能 测 试并 分析对 比 

表 2 -

1 沥 青 的 基本性能


^  ̄ 

 S B S
沾 标
9 糾匕 士

加兩 虫 反应 型
试 —
 改 性 沥 青  橡 胶 沥 青 橡 胶 沥 青

 


°

针入度 (
25 C ,  1 00
g , 5 s

/ 0 . 1 mm

67 3

5 9 J

42 J

5 6 . 


软化 点 / C

4 8 3

67 3

6 9 j6

69 0

 .

延度 (
5 C  5 c m/ m,
i n ) / c m  5 9 3 . 1 . 9 9 5 2 0 2

 . .


弹 性恢 复 (
25  C )
/ %
  1 7 5 . 89 .


8 44

89 5

 .


°

IT I 1 3 5 C 0 . 483 2 .
8 7  1 6 950 . 7 . 5 75

黏度 / ( Pa

s )   

1 77 C 0 . 097 0 . 3 8 6 4 0 2 5 . 1 . 1 28

闪点 C 3 42


  3 54

3 40

3 3 6

由表 2 -

1 可见 , 反应 型 橡胶沥青相 比 自 制 橡胶 沥 青 较 为 突 出 的 特征 就 是 针 入 度大 

黏度低 ,
这 是 由 于 反应型橡胶沥青在制 备 时 ,
胶粉与沥青之间作用 更为充分 ,
溶胀 达


到 定程度后 脱硫 降解加 速发展 脱硫 引 发不 同橡胶分子 间 共 同 作用 的 交联 断裂

, , 

29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最 终 导 致 橡胶 颗 粒 崩 解 ,
降解使得橡胶分子链断裂 , 橡胶 分子 量 下 降 , 这两 个 过程 综


合 引 起 黏度 下 降 、 针入度 变大 

与 SB S 改性沥 青相 比 , 反应型橡胶沥青 的 针入度略低 、 软化 点 略高 , 差别 并不显



著 。 而在延度 指标上 ,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与 SB S 改性沥 青相 比 存在 较大差 距 。


究其原 因 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拉伸 断 面较 宽 ,
在受拉时 , 基体沥 青 比 胶粉 颗粒模量低 ,
当 拉伸方 向

产 生较大 的 应变时 ,
自 由 沥 青较 大 的 变 形 能 力 和 橡胶颗粒 的 低流变特征 之 间 相 互影 响 

变形不协调 , 导 致 橡胶 颗 粒 与 枥 青 的 界 面 存 在 应 力 集 中 ,
从而使得试件较早 断裂 

在 弹 性 恢 复 能 力 方面 ,
基 质 沥青 弹性 恢 复 能 力 明 显 弱 于 SB S 改 性沥 青 及 橡 胶沥 青 

反 应 型 橡胶沥 青 的 弹 性恢 复 能 力 与 SB S 改性沥青达到 了 同 水平 制 橡胶 沥 青 略 低


自 

在 美 国 公 路 战 略 研 宄 计划 ( S t r at e g i c  H i g h w a y  R e s e a r c h  P r o g r a m ,  S H RP ) 体系 当 中 

° °

通常采用 1 3 5 C 布 氏 黏 度 评 价 沥 青 混 合料 的 施 工 和 易 性 , S H RP 提 出 浙青胶 结料 1 3 5 

的 布 氏黏度不宜超过 3 Pa .

s 的 技术标准 , 以 保证沥青在泵送及拌合时拥 有足够 的 流动




性 普通基质 沥青 与 SBS 改性沥 青 能 够满 足这 要求 而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黏度 虽 较

。 , 

制 橡胶沥 青 下 降 许 多 但依 旧 未 能达到 这 标准 针对 橡胶沥 青 的 高温 黏 度这 指标


一 一


。 

美 国 的 加利 福 尼 亚州 、 亚利 桑那 州 及 德克萨斯州 等分别 提 出 了 相 应要 求 (
见表 2 -

2 ) 

亚 利 桑那 州 作 为橡胶沥 青 的 发源地 , 工程应用 较 多 ,


技术发展较为成熟 ,
因 此江苏在


°

对橡胶沥青技术指 标 的研 宄 当 中 参考 了 亚利 桑那 州 经验 。
将本文 的 四 种沥青 1 77 C 黏度


与表 2 -

2 对 比 可见 , 自 制 橡胶沥 青 尚 未满 足美 国 对 于 橡胶 沥 青 拌合黏 度 的 技 术要 求 , 


反应型 橡胶沥 青 黏度 全 面 优 于 各 地 制 定 的 技 术 标 准 说 明 其 拌合温度 并 不 需 要 提


°

1 77 C ,

高 到 传 统橡胶 沥 青 那 么 高 的 要 求 。 因此 ,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拌 合 与 制 备 较 传 统


7 79

橡胶沥 青更节 能
7 7
_


[ ,



表 2 2 -

橡胶沥 青施工和 易 性指标




 ̄ ^  ̄

WK  加利福尼 亚州 亚利 桑那州 德克萨斯州 江 苏 省




°

温度 / C 1 90  1 77  1 75  1 77


黏度 /

Pa


)  1 . 5

4 0
. 1 . 5

4 0 . 1 . 5

5 . 0  1 . 5

4 0

 .

施 工安全性方面 ,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的 闪 点 比 基 质 沥 青 与 SB S 改 性沥 青 略低 ,
但仍


°

足 以满足 《 公 路 沥 青 路 面 施 工 技 术规 范 》 ( JT G F4 0 -

2004 ) 中 所提 出 的 26 0 C 的 最低 要


求 

对 不 同 沥 青胶 结料 的 离析特性 分 析对 比 , 通过将 基 质 沥 青 、 SB S 改 性沥 青 、 反应


°

型 橡胶 沥青 以 及 自 制 橡 胶 胶 沥 青 放入 1 63 C 铝 管 并 放置 48h , 取上下 两段样 品 做软化 点



试验 取差 值 ,
得到 试验 结 果表 2 -

3 所示 。 从结果来看 , 基质 沥青与 SB S 改性沥 青 的 离




析现 象 并 不 显 著 。
自 制 橡胶枥 青离 析 最 严 重 , 反应 型 橡胶沥青 的 离析程度较 自 制 橡胶


沥 青有大幅 下 降 ,
反应 了 这 2 种 橡胶 沥青 的 胶 粉 与 沏 青之 间 作 用 程度 不 同 ,
自 制 橡胶


沥青 中 胶粉与沥青溶胀 作 用 最不充 分 ,
因 此普 通橡胶沥 青 的 橡胶 颗粒在 高温 下 放置 导

3 0


第 二 章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胶 结料性 能研 宄

致橡胶颗粒 明 显 下 移 。 综上 ,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较 普 通 橡 胶 沥 青 在 储 存 稳 定 性 上 有 显 著


改善 

表 2 -

3 离 析 试验


" " 

软化点 / C 7 0 # 基质 沥 改 性 沥 青 自 制 橡 胶 沥 青 
反应型 橡胶沥青

上 段 4 8  6 7 3  6 3 . 1 . . 9  67 . 

下 段 4 8 3  6 7 6  7 4 4  7 2 ^ ^ . 

差 值 0 . 2 0 3 1 0 5 5 0

 .

高温 阶段 1 3 5 C ?
1 9 ( TC 主 要反 映 了 沥青在施工 阶段 的 黏度变化 ,
所 以 通过考察该温


度 区 间 的 黏度变化 ,
能 够 真 实 反 映沥 青 的 高 温 条 件 下 的 温 度 敏 感 性 。
采用 Br
o okf
ie d l 


转 黏 度 计 测 试 了7 0 # 基 质 沥 青 、 SB S 改 性 沥 青 以 及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的 高 温 黏 度 ,
并 根据


黏 温 曲 线 评 价 高温 条 件 下 温度 敏 感 性 , 试验 结 果 如 表 2 -

4 所示 

表 2 4 -

不 同沥青旋转黏度 ( B ro okf
ie d l 法 ) 对比


 旋转黏度 ( 单位 Pa -

s )


日 曲 ”



又 ’

7 0# 沥 青  S B S 改 性 沥 青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1 3 5 0 . 4 8 3 Z 8 7 7 5 75

 .

1 4 5 0 3 0 7 . L 4 9 5 4 9 . 1 

1 60 0 . 1 70  0 72 5 .  2 42 5

 .

1 7 0 0 . 1 2 0 0 . 5 02  1 . 582

1 77 0 . 097  0 3 86 .  1 . 1 28

1 90 0 . 06 5  0 252 .  0 827

 .

采用 A S TM2 4 9 3 推荐 的 Wa l t her 公 式 回 归 得 到 的 黏温 曲 线 斜率 , 用 以 表征沥 青 的 温



度敏感性

8 ( )





m ? r


g l
g(" l 〇  l
g 1 . 1
) ( 

式中 ,
为 旋 转黏 度 ( 单位 P& s ) , r 为 开 氏 温度 , r( X ) =
T C) + 2 7 3

. 1 5 。 《 即 为黏温


曲 线 的 斜率 , 该 斜 率 越 低 表示 沥 青 在 高 温 条 件 下 的 温 度 敏 感 性越 小 

BA y
= -

1 1 4 3 2x 
+ 2 8665 SB S = -

0 5 5 5x+2 7 8 4 9  RA y =
0 x + 2 40 



: . .

8 5

1 .



 
 
: .

R


 R
 = 2=
0 7  0 999 1
0 9992
2  =
0 9987




 .

 .


 基 质 浙 青


0 6 @




  — ▲ SB S
改 性沥青


° 5 -






 c 


、 …

 

反应型 橡胶 浙 青



° 4
7


线性 基质 沥青

° -

 —

j ( 


0 2
线性 改性沥青
 

SB S

( 


线性 反应 型 橡胶 沥青


0 1

( 

  

 1
 !
 !
 |
 

2 . 6 2 .
6 1 2 . 62 2 .
6 3 2 .
64 2 .
65 2 .
66 2 .
6 7


gT

图 2 -

1 不 同 沥 青黏温 曲 线 比较


注 :
图中 BA 表 示 基质 浙 青 , S BS 表示 SBS 改性浙青 , RA 表 示反 应 型 橡胶 沏 青


3 


东 南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

按图 2 -

1 中 的 黏温 曲 线 的 斜 率 ^ 评价三种 不 同 沥 青温度 敏 感 型 可得 ( 如图 2 -

2 ) 

基质 沥 青 的 温 度 敏 感 性 最 强 ;
SB S 沥青次之 , 黏 温 曲 线 斜率 ^ 较 基 质 沏 青 下 降 了7 . 4 % 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温度 敏 感 性 最 小 , n 较 基质 沥青 下 降 了 2 5 . 4 % 

1 .
4r

1  .

圖 隱

 t ,  P


0 6  ■ 
 f

0 4

 .
^  m


0 2 .  

〇 
 論_

. 

B A SBS  RA

图 2 2

不 同沥青黏温 曲 线 的 斜率 

2 2

沥 青胶 结料 S H RP 性 能指标研 宄

( 1 ) 温 度 敏感 性 分 析


S H RP 基于沥青流变性 能 提 出 了 套 用 来表征 沥 青 路 用 性 能 的 试 验 方 法 其 中 复数


模量指 数法可利用 奥 地利 安 东 帕 MCR 1 02 型动态剪切流变仪 ( D yn a m i c  S h e ar



来测 定沥 青 在 中 高温 区 域 的 温度敏感性 研 宄表 明

见图

R h e o m et e r  D S R
[ ]

, ) 、 , 2 -

3 。 

根 据 沥 青动 态剪 切 试验 所 获 得 的 复 数 模量 C T 双对 数与 温度 T 的 对 数 具 有 以 下 线 性关 系 




g G 

 G r5 -


g r + C

 22




式中 可表 示 或 等  r 为 开 氏 温 度 K  G 7 5 为 复数 模



* ’ 1


< 5 G 、 G 、 G , Pa ;

量指数 ( SP l
gl g G 对 I
gr 的 斜率 ) , 绝对值 |
G 73 1
可 表 征 沥 青在 中 、 高温 区 段 的 温 度 敏 感


性 

图 2 -

3 奥 地利 MC R 1 02 型 D SR 动态剪切 流变 仪


° °

在 44 C ?

88 C 温度 范 围 之 间 ,
采 用 动 态 剪 切 流 变 仪对 沥 青 进 行 测 试 ,
试 验方 法 参 照

板 间 距为
82]
AA S H T O T 3 试验 中 采用 直径为 的平行板 加 载采 用 控


1 5 。 2 5_ , 1 _ ,

制 应 变模 式 , 测 试 频率 为 1 0 ra d/ s  ( 约 1 . 59 Hz ) 

32


第 二 章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胶 结料 性 能 研 宄

5 00 00   r 90  r

〇
基 质 浙 青


 
— 8
4 00 0 0  -

 B 改 性沥靑


- -

\ S G
7〇








 



3 00 00
-
左 \

 \ 
^
 

60





 2 00 00 


\\

\\  、 5 0  ■

 基质 沥青


B 改性沥青


0000  ■

 S S

4 ( )  _


反应 型橡胶沥青

4 0 5 0 6 0 7 0  8 0 9 0 4 0 5 0 6 0 70 8 0 9 0

° °

T/ C  77 

图 2

4 复 数 模 量 图 2

5 相 位角


由图 可见 随着 温度 的 升 高 种 沥 青 复 数模量 的 变化趋 势 大 体 致 其中

2 4 3

, , ;


反应 型 橡胶沥青 的 复数模量最大 , SB S 改性沥青次之 , 基质 沥青 的 复数模量 最 小 , 




°

在 所测 温度 区 间 内 ( 46 ?

8 8 C ) , 三种 沥 青 复 数 模量大 小 关 系 不变 

由图 2 -

5 可见 ,
在所测 温度 区 间 内 , 基质 沥 青 的 相 位 角 最 大 , SB S 次之 , 反应 型 橡


胶沥青 的 相位角 最小 , 说 明 相 比 较 之 下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更 接 近 于 弹 性材料 

BA y :


=  -

5 . 7 1 8x +1 4 .
972  SB S :

y
= -

3 . 896 1 x +1 0 4 0 8
 .
 RA :


' 
= -

3 . 2 1 1 2x+8 7 . 1 02

” R
2=
 0 99 2 3
. R
2  =
 0 989
. 1  R 2  =
 0 9989
.

7


0 .

 ? 基 质 沥 青



65



0 6
二 :

SB S 改性 赚



反应 型 橡胶沥青


^


0 . 5  -

0  线性 基质 沥 青


45

( 



04  '

改性沥青

线性 SB S

( 




  线性 反应 型橡胶沥青


,  .

 , 
 ( 


〇 3

2 5 . 2 .
5 1 2 . 52 2 .
5 3 2 .
54 2 .
55 2 . 56

图 2 6

不 同 沥 青 复 数模 量 与 温 度 的 关 系


通 过 处 理 数据 ,
得到 复数模量 G* 的 双对数与 温度 r 的 对 数 线 性关 系 ,
如图 2

6 


示 。 比 较 三 种 不 同 沥 青 的 复数 模 量 指 数 绝 对 值 G r5 b 可 见 |


( 图 2

7 ) , 以 G TS H 指 标 评


 c

价不 同 沥青在 中 、 高温 下 的 温度 敏感性 , 顺序依 旧 是 :


反应 型 橡胶浙青 温度 敏感性最


小 , SB S 沥青次之 , 基 质 沥 青 温 度 敏感 性 最 强 

3 3


东 南大 学博 士学位论文

B A S B S  RA

图 2 -

7 基 于复数模量 的 不 同沥 青温度 敏感 性 评价

S up e rp a v e 沥青结合料性 能规范 中 ,
以 最 高路面 设 计温度 下 沥 青剪 切 流 变 仪 所测


G *
/ s i n p
 车辙因子
( ) 作 为沥青 的 高温评价 指标 , 该 值越大 表示 高 温流 动 变 形 越 小 

沥 青 结 合 料抗 车 辙 能 力 越 强 将
°

。 46 C ?
8 8 C 温度 区 间 下 , 不 同 温度 的 G* / s i n 5 整理如


图 2 -

8 所示 

BA :

y 
= -

5 .
6 1 92 x + 4 1 .
73 5 SB S :

y 
= -

3 . 6 8 8 7x +9 .
903 9  RA :

y
= -

3 . 0 8 8 6x + 8 42 2 7



2  =
 0 9 93 6
. R 2 =
 0 9 896

R
2  =
 0 99 82
. 

0 75.

 

0 7 .

?  #
基 质 浙 青


f I  :
▲ S B S
改 性沥 青


〇 ?
反应 型 雛源青


| S  :

 线 性 基质 沥 青

 A


0 45



^


  线性 (
SBS 改 性赫 

o :

线 性 反 应型 橡胶沥青

  '  '
 '
  '
 '



3 ( 

2 .
5 2 . 5 1 2 . 52 2 . 53 2 . 54 2 .
5 5 2 .
56


g^

图 2 -

8 不 同 沥 青车 辙 因 子 与 温 度 的 关 系

14
4_







Q  

B A
  |

 , 

B S  RA




_
齡鑛  

图 2 -

9 基 于车 辙 因 子 的 不 同 沥青温度敏感性评价


三 种 沥 青 结 合料 的 车辙 因 子 排 序 为 :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 3 13 8 改性 沥青 > 70#基质 沥

青 ,
说 明 反应 型橡 胶沥青 的 抗车 辙性 能最优 ,
70# 基质沥青最弱 。
从抗车辙 因 子


的 双 对数 与 温度 r 对数 的斜率 指 标 |
G r5 b v s w |
看 ( 图 2 9 -

) ,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的 温 度敏 感 性 最 低 ,
而 7 0# 基 质 沥青对 于温度 的 敏感 性 最 强 

橡胶沥青 的 温度 敏感 性 最 低 , 主 要 是 由 于沥青 的 温度敏感性很 大 程度 上 取 决 于 四



组分 的 比例 ,
胶 粉 在 基 质 沥 青 中 发 生 溶 胀 从而 使得胶 粉 与 沥 青 达 到 很 好 的 混 溶 状 态 

3 


 第 二 章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胶 结 料 性 能 研 宄

在 这个过程 当 中 沥 青 中 的 轻质 组分 ( 如饱和 分 、
芳香分 ) 通过渗透 、
扩 散进入 橡胶 粉


网络 , 致使沥青质 所 占 的 比 例 有所升 高 。 增 加 沥青质 、 减少 胶质 会 改变沥 青 的 胶体 结


构 ,
胶 粉 对 分 散 介 质 的 吸 附 导 致胶 团 与 胶 团 之 间 距 离 缩 短 、 吸引 力增强 , 胶体结构 由

溶 胶 型 变 为 溶凝 胶 型 。 此外 ,
对于 不 同 品 质 的 沥青而 言 , 分子量 的 大 小 也 会影 响沥 青


的 温度敏感性 。
橡胶 沥 青 分 子 量 大 ,
分子 间 作 用 力 较 强 ,
分 子 链 段产 生 相 对 位移 的 可


能性就小 所 以 橡胶 沥 青 温 度 敏 感 性 最 小 [
8 3 ]

, 

( 2 ) 高 温性 能 分 析


些研宄认为
4]

指标 中 的 测 试 施加 了 连续 正 弦 交变 荷 载 的 可逆




HRP G

, S / si n 5

变形模 式 , 未 能 考 虑 改 性 枥 青较 高 的 弹 性 恢 复 能 力 。 在修订 S up e r p a v e 胶 结 料规 范 规程


时 D Ang e 等人提 出 了 米用 多 应 力 懦变恢 复试验

, l o ( Mu lti

S tr e s s  C r e e
p  a n d  R e c o v e ry

Te st , MS CR ) 来 评价 改 性沥 青 的 高 温性 能 , AA S H T O  T P 7 0 -

1 2 试验方法 已 经 引 入 了 该


试验 本 研 究 对三种 沥青进行 了 测试
° ° °


 M S CR , 试验 温 度 采 用 了  5 2 C 、 64 C 和 76 C 三个


温度 , 应力 采用 了 O . l kP a 和 3 . 2 kP a 两个水平 ,
每 次 循 环加 载 时 间 l s 、 卸 载时 间 9s ,



个应力 水平重 复加 载 1 0 次 , 应 力 水平 间 没有 间 隙 时 间 

2 5r

 .


〇 

 

\ T T

j i 






 
^
- 、

1 .

, I 

m ! - °  

r i 




0 5r

vy f




L i —

1 -

4 1 4 2 4

时间 / 

图 2 -

1 0 MSCR 试验 蠕变 应 变恢 复 图

图 2 -

1 0 中 ,
每个循环 周 期 在 加 载 蠕 变 阶段 ( I s ) 后 对 应 变进 行 校 正 ,
广

% 

r〇 为每个循环 周 期 加 载开 始 前 的 应变 ,
A 为 每 个 循 环 周 期 加 载 结 束 时 的 应变 

每个循 环周 期 的 蠕变应变恢复 率为 i?

% )

( l

/j ;

( H 。 )

在应力 水平 r 下 , 1 

个循环周 期 的 平均恢复率为 瓦
元艺

r i? r 


( ) ( )

在不 同 应 力 水平 下 ,
使用 平 均 蠕变柔量来评估沥青胶 结 料永 久变形 能 力 ,
表达 式


为 

了 

2 . 3
( 

图 2

1 1 所示 为 70# 基质 浙 青在 3 . 2 kP a 循环 应力 水平 下 应变 随时 间 的 变 化过程 。 

图 中 可见 , 70# 基质 沥青在每 次循环过程 中 卸 载 的 9 s 内 弹性恢复非常小 ,


几乎可 以 忽


略 

3 5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
 

8 0


1 60

 

4 0 
_




2 0 




1 —



、 1 0 0 ? 

8 0

 

6 0



 

40  -


— _




2 0

 
二 I . I .


 |  |
 |   |   |
 ,  

220  2 4 0 2 6 0 2 8 0 3 0 0 3 2 0 3 4 0

1 1S

图 2 -

1 1 6 4 C 下基质 沥青 的 M S CR 试验 结 果

8


 _ 
. !




l _
fV j

A Vj '





 AR


Q
        
 I |
 I ,
 , 

22 0  2 4 0 2 6 0 2 8 0 3 0 0 3 2 0 3 4 0

t/s

图 2

1 26 4 C 下 S BS 改 性 沥 青与 橡 胶沥 青 的 MSCR 试验 结 果


°

图 2

1 2 所示分别 为 SB S 改 性 沥 青 与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在 64 C 及 3 . 2 kP a 应力 水平下

的 应 变 发展 曲 线 。 相 比于 70# 基质 沥青 , SB S 改 性沥 青 与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的 变 形 恢 复 非


° °

常显著 下 两 种 沥 青 的 平 均 婦变 柔 量 与 平 均 恢 复 率 如 图
°

。 52 C 、 64 C 及 76 C 2 -

1 3

图 2


1 4 所示 

■ RA


90
  「
羞 RA  1 00
 「 

 B S 9 0
S B 


_

-  L

I

m
80




1 I F


J 

52  6 4 7 6 52  64 7 6


〇 °

77 C  T/ C

( a 应 力 O kP a  b 应 力 2 kP a
)  . l ( ) 3 .

图 2

1 3S BS 改 性 沥 青 与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不 同 温度 下 的 平 均 恢 复 率


3 6


第 二 章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胶 结 料 性 能 研 究

 s RA  〇 g RA


0 45 .

「 


「 
° 4  ?

  S B S 0 SB S
 ?
 


戀 _ 6

 

S I




。 5

, I

圍_

J J  

’ C




〇  _ ■ _ _ _ _ _

〇 
_
■ _ _ _ _
, 

52  6 4 7 6 52  64 7 6


 t tc  

rrc

应 力 O kP a  b 应 力 2 kP a
( a )  . l ( )
3 .

图 2 -

1 4 S B S 改 性沥 青 与 反 应 型 橡 胶沥 青 不 同 温度 下 的 不 可 恢 复 蠕 变 柔 量

图 2 -

1 3 所示为 SB S 改 性沥 青 与 反 应型橡胶沥青 在 不 同 温度 下 的 平 均 恢 复 率 。 由图

2 -

1 3 可知 ,
在 3 个 不 同 温度 和 2 种 应力 水平 下 , SB S 的 蠕变应变恢复率都大 于 反应 型


°

橡胶沥青 , 而表 1 中 25 C 的 SB S 改性沥青弹性恢 复 能力 也优于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


两种


试 验 都 表 明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弹 性 恢 复 水 平 略 低 于 SB S 改性沥 青 ,
但远 高 于 7 0# 基质 坜


青 

在 高温 区 段两种 应 力 水平 下 , SB S 的 蠕 变 柔量 大 于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
见图 2 -

1 4 ) 

说明 SB S 改 性沥 青 在高 温条 件 下 产 生 的 永 久 变 形 较 大 , 虽然 SB S 改性沥 青 的 弹 性恢复


能 力 强于反应型 橡胶沥青 ,
但是其抗永 久变形能 力 不如后 者 , 该 结 论 与 高温 车辙 因 子


G *
所得结果是 致的

/ s i n 5 

( 3 ) 低温性 能 分析

采用 S H RP 体 系 中 低 温 弯 曲 梁 流 变仪 ( B e n d n g B e am  Rh e o m e t e  B B R


) 试验 评价


°

三种 沥 青 的 低温性 能 ,
如图 2 -

1 5 ,
测 试温度 为 -

1 2 C 

图 2

1 5 美国 C A NN O N 弯 曲 梁流变仪


表 2 -

5 不 同 沥 青低 温性 能测 试结 果


^ ^ 

评 价指 标 70# 基质 沥青 SB S 改性沥青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技术要求



5/ M P a  2 2 7  2 6 6  1 47  < 3 00

m  0 3 0 9 0 . . 3 1 6  0 3 42
. 彡0  . 

由表 2 -
5 可见 ,
在 -

1 2 C 温 度 条件 下 ,
以 m 值 来 反 映 其 低 温 开 裂性 能 的 优 劣 :
反应


橡 胶 沥 青 > 8 8 8 改 性沥 青 > 7 0# 基 质 沥 青 ; 以 蠕变劲 度 S 表征其低温稳定性 ,
反应 型 橡


3 7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位论文

° °

胶沥青表现依然最佳 当 测 试 温度 从 C 进 步 降至 C 反 应 型 橡胶沥 青 的 蠕变 劲




1 2 -

1 8 ,

度 5 为 2 3 6 MP a( < 3 0 0 MPa  ) , m 值为 0 269 .

〇0 . 3


说 明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的 低温 PG


_

等 鈒 比 基 质 沥 青 提 高 程度 尚 未 达 到 个等级  



。 '

分析反应 型 橡胶沥青低 温抗裂 机理 , 主 要 由 于 活 性胶粉掺入沥 青后 主 发 生 溶胀 反






_

应 ,
形成 相 互连接 的 网 络 结 构 。 基质沥青 由 匀 质 体变成 了 胶粉和 沥青构成 的 两相 连续

共混 结 构 体 系 , 该共混 结 构体 系 体 现 出 较好 的 低 温性 能 。 

( 4 ) 疲 劳 性 能 分析

疲 劳 开裂是在 交通荷 载 作 用 下 , 混 合 料 疲 劳 损 伤 不 断 累 积 而 导 致裂 缝产 生 、 汇集 

扩 展直 至形成宏 观裂缝 的 过程 。 沥 青混合料 的 疲劳裂缝最 初产生 于沥 青胶浆或沥青 与



集料 的 截 面 , 因 此沥青胶 结料 的 疲 劳性 能 对沥青 混合料 的 疲 劳开裂有着 显 著 的 影 响 



S H RP 认 为 沥 青 对 沥 青 混 合料 疲 劳 开 裂 的 贡 献 率 占到 %
[ 85 ]

52 

针对沥 青 的 疲 劳 性 能 ,
美 国 N C H RP 9 -

1 0 项 目 提 出 采 用 动 态 剪 切 流 变 试验 计 算 得 到


的疲劳 因子 G *
s i n 5 以 及恒 定 荷载 水平 下 的 时 间 -

扫描 ( T m es we e p
i ) 试验评价沥 青 结


合料 的 疲劳 性 能 , 时 间 扫 描 试验可采用 控制 应力 或控 制 应变模式


以 重 复剪切 疲劳作


用 下 复合模 量G * 降 低 至5 0% 初始模量 时 的 荷 载作 用 次数 为指标 。 G *
s i n 5 反应 的 是 

次加 载过程 中 试验 的 耗散 能 , G *
s i n 5 越大则 循环加 载 中 疲劳损伤 的 积 累 越迅速 

S up e rp a v e 沥 青 路 用 性 能 技 术 规 范 要 求 沥 青 样 品 经 过 R T F O T 和 P AV 老 化 以 后 ,
采用 DSR

以 1 0 r a d/ s 的 频率 设计温度 范 围 内 试验 ,
当G *
s i n 5 达到 5 0 0 0 kP a 时 认 为无法满 足抗疲 劳


性能要求 [
86]


测 试 了 三种 沥青 的 复数模量 及 相 位角 计算疲 劳
°

在 1 8 C  ̄
29 C 温度 范 围 内 , G 

因子G 绘于 图 之中 越 小 则 疲 劳损 伤发展越慢 沥青 的 疲 劳性 能越


* *
s i n 5 2 -

1 6 。 ( 7 s i n (5 ,

好 。 根据 图 2 -

1 6 中 所示 , 在 常温 下 比 较不 同 沥 青 的 疲 劳 因 子 : 7 0# 基质 沥 青 〉 SB S 改 性


沥青 > 反应 型 橡沥 青 ,
说 明 反 映型 橡胶沥 青抗疲 劳 性 能 最 强 , 而基质 沥青 最弱 

60 00
  r 基质 沥青


5 000   .

SB S 改 性沥青

c a 4 00 0 -  反应 型 橡 胶浙 青


|


3 000

^ 2 0 0 0



1 000  ?

 

0   1  1  1  1  

1 8  2  2 4 2 7 3 0 3 3

 1

T/ C

图 2 -

1 6 不 同沥青 的 疲劳 因 子 比较


动 态 剪 切 流 变试验通 过 1 0 个加 载 周 期 , 确 定试样 处于粘弹性状态 下 的 复合模G 和




相 位角 5 , 业 内 认 为在 如 此 少 量 的 剪切 次数 下 所获得 的 参数难 以 反 映 沥 青材料 真 实 的

疲劳性 能 , 因 为 此 时 试件 处 于 线 黏 弹性状态 ,
尚 未进入疲劳 损 伤 累 积 阶段 。 长期研究


3 8


第 二 章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胶 结 料性 能 研 宄

也证实 沥 青疲 劳 因 子 与 沥 青 混 合 料 疲 劳 寿 命 的 相 关 性 不 大 说明 难 以 准确
86]

G *


, , s i n 5

“ ”

表征 混合料疲 劳寿命 。 而 时间

扫描 试验 则 施加 循环持续 的 动态剪切 作 用 , 直至


得 到 每 次加 载循环 的 G 等参数

试件剪切破坏 , 和 5 。 虽然

些研 宄认为 ,
以 复数模量


降 低 5 0% 作 为 浙 青 疲 劳 破 坏 的 判 别 标 准 属 于 经验 性 指 标

G , 缺 乏严密 的 理论支撑 。



是 ,
根据长 期 的 研 究 结 果 , 在控制 应变 的 模 式 下 ,
相 同 试验温度 下 的 沥 青胶结料疲 劳


寿命 与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 的相 关系 数在0 平均达到0 这说 明 以
8 7



[ ]
66 0 90 4

. .
, . 8 。

作 为沥青 结合料 的 抗疲 劳性 能 评价 指 标是 合适 的 。
时 间 扫 描 试验 中 -


试件经历 了

疲劳 损 伤积 累 至疲 劳破坏 的 整个过程 ,
因 而 更 能 准 确 地 反 映 沥 青 疲 劳 状态 

“ ” °

本研宄 时间 扫描 -

试验采用 1 0 Hz 加 载 频 率 ,
应变 水平 为 5 % ,
试 验 温度 为 1 5 C 

在计算疲劳寿命时 ,
初始 模 量选 择第 5 0 次加 载 时 的 沥 青剪切 复 数模量 ,
疲劳破坏 标准


选 择沥 青剪 切 复 数模 量 下 降 为 初 始 模 量 的 5 0% ,
即 采用 i V/5 0 表 征沥 青胶 结 料 的 疲 劳寿命 

试 验 结 果 如 表2 -

6 与 图2 -

1 7 所示 。 结果 显示 , 反应型橡胶沥青 的 疲 劳 寿命最长 , 这与采




用 G *
指 标 的表征 结 果相 致

s i n 5 

“ ”
表2 -

6 不 同 沥青 时 间 扫描 -

试验 下 的 疲 劳寿命


 ̄  ̄

浙 青 种 类  Np 〇  变异 系数 / % 试 件 个 数


70# 基 质 沥 青 4 2 3 1  1 0 40. % 3

S BS  改 性 沥 青 1 3 1 87  1 3 . 20 % 3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5 6 2 8 9 2 1 . 70 % 3

700 00

600 00  

50000  


^


400 00


 3 0000  

2 0000  

1 0000  




B A S B S  RA

“ ”

图2 -

1 7 不 同沥青 时 间 扫描 -

试验 疲 劳 寿 命

3 9


东 南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2 3
. 本章小结

本 章 从 沥 青胶 结料 常规 物 理 性 能 指 标 及 S H RP 路用 性 能 指 标角 度全方位 的 研 宄 了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的 性 能 特 征 ,
并与 70# 基质 沥青 、 SBS 改 性沥 青及 自 制 橡胶沥青进行 分


析 比较 。
研究获得 的主要结论如 下 

( 1 )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在 针入 度 、
软 化 点 和 弹 性 恢 复 等 方 面接近 于 SB S 改 性沥 青 

延 度较 自 制 橡胶沥青有 了 大 幅提高 , 但 尚不及 SB S 改性沥青 的 延度 水平 。


究其原 因 

主要 是 由 于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在 受 拉 时 ,
拉伸 断面 内 基质 沥青较大 的 变 形 能 力 与橡胶颗


粒 的 低 流 变特性相 互影 响 ,
变形不协调 , 导 致橡胶颗粒 与 沥青 的 接触 界 面 出 现 应 力 集


中 , 致 使 试件 较 早断裂 

( 2 )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的 黏 度 虽 然 未 能 满 足 S H RP 对 于普通沥 青胶 结料施 工 和 易 性


的 技术 要 求 , 但较 自 制 橡胶 沥 青 有 了 大 幅度 的 降低 , 全 面优 于 美 国 对 于橡胶沥 青 高温


拌 合黏度 的 技 术标准 。
因此 ,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在 拌合施工 过程 中 比 传 统橡胶沥 青更 为


节 能环保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虽 然 也 存在 定离析 但严重程度较传 统 橡胶 沥 青 有 了 显


。 ,

著下降 ,
具有 良 好 的 储存稳 定性 , 适宜 工 厂 化集 中 生产 并远距 离 运输 

( 3 ) 由 于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内 含 有天然橡胶 、 合 成 橡 胶 及 有 机 活 性 矿物 , 且包含 大


量炭 黑 、 抗氧化剂 、 防 老 化剂 等 添加 剂 , 橡胶 粉 在 沥 青 当 中 形 成 网 状 互 联 结 构 , 使得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温度 敏感 性较低 ,
并在 高温性 能 、 低温性能 、 抗疲劳 性 能等各项 路用

性能测 试 中 表现 良 好 

40


第 三 章 反应型橡胶沥 青再生 混合料配合 比 设计

第 三 章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厂 拌 热 再 生 混 合料 配 合 比 设 计

由 于沥青路面 回 收材料在 交通荷 载 与 铣 刨 施工 的 作 用 下 发生破 碎 , 导 致其细料含




量多 、 级配稳定性差 , 因 而 再 生 混 合 料 难 以 形 成对 级 配 骨 架 要 求 高 的 沥 青 混 合 料类 型 

连续 密 实 型 级 配 对 于 矿料 的 骨 架 结 构 的 依 赖 性 相 对 较 小 ,
其 结构 强度主 要依靠胶 结料


的黏结作用 以及粗 、 细 集 料 相 互填 充 、
嵌挤 与 支撑 ,
具 有均 匀 性好 、 空 隙 率 小 等特征 

因此 , 对 于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级 配 设 计 更适 采 用 连 续 密 实 型 级 配 。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作


为 种 掺有 有 机 活 性矿物 的 橡胶 改性沥 青 橡胶 分 子 与 浙 青 稳 定 交联 大部 分 的 橡胶


, ,

屑 消 融于基质 沥青 当 中 ,
所 以 从级 配 组成设 计 角 度 上讲 , 反应型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与 常


规 密 级 配沥 青 混 合 料 并 无 显 著 差异 

再 生沥 青 混 合 料 的 低 温 及 抗 疲 劳 性 能 备 受担 忧 ,
前 文基 于 胶 结 料 试 验 已 证 实 ,



应 型 橡胶 沥 青 受 益 于 较低 的 温 度 敏 感 性 , 在 较 宽 的 温 度 域 内 能 够 保持 良 好 的 工 作 状 态 

因此 , 通 过 合 理 的 材料 组 成 设 计 使 得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兼 顾 高 、 低 温稳 定 性


及抗疲劳性能在 原 理上是可行 的 。
本 章 在 对 沥 青 路 面 回 收 材 料老 化 性 能 分 析 评 价 的 基


础之上 ,
面 向 沥 青路 面 不 同 层 位 的 功 能 需 求 ,
将 RAP 分 为 多 档 应 用 于沥 青 路面 抗车辙


层 与 抗疲 劳 层混合料 的 制 备 当 中 , 设计 了 不 同 RA P 掺量 下 的 EME 2 0

及 AC -

1 0 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

3 . 1 试验 材料 性 能 分 析


3 . 1 . 1 矿料 级配及 技 术 指 标

用 于 再 生 混 合料 的 粗 、 细 集料应选 择石质 坚硬 、 干燥洁净 、 无风化 、 棱角 分 明 的




矿质 集料 ,
矿 粉 填 料采 用 石 灰 岩 经 过 研磨 获得 。
粗集料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见 表 3

1 ,
检测 结


果均满足 《 公 路 沥 青 路面 施 工 技 术规 范 》 ( J TG  F 4 0 -

2 0 04 ) 的要求 。 石灰岩矿料分为


1 0 ?
2 0mm 、 5

1 0mm 、 3

5 mm 和 0

3 mm 四档 ,
各档 矿 料 的 筛 分级 配 如 表 3

2 所 7 K 

表 3

1 粗 集料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性 能 指 标 —


表面 层 
竿枣 .

甘?
其 它层




检测 结 果




压碎 值 / %
彡 2  彡 2  6  6

8 1 . 5
一 

洛 杉矶 磨 耗值 %   彡 2   彡 0 7 6




3 1 .

软 石含 量 % < 2   彡  2
/ . 5 3 . 5 . 


针 片 状 颗粒含 量 %  彡 彡  4 ,

1 2 丨
1 5 _ 

坚 固 性 %  彡 2 6 / 
 1 3 .



吸 水率 % ^ 2

/ ^ 0  4  . 0

3 . 0 . 3

41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表 3

2 各 档 矿 料筛 分试验 筛 孔通 过率


— 


 筛 孔 mm     #    / I
1 # I 2 1 3# I
4#  矿 粉 1


 2 6  0 0 0 % . 5 1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0 . 

 9  9 4 % 1 1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0 . 


1 6  68 . 0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0 . 


——
 1 3 2 .  3 1 . 4%  9 8 6% 1 00 0% 1 0 0 0% 1 00 0 %
. 
 . . .

9 . 5  3 2 . % 6 5 . 7 % 1 0 0 0 % 1 0 0 0 %  1 0 0 0 %


 .

 ̄  ̄



4 7 5 0 0 %
. . 9 . 4%  80 6 . % 99 6% .   ̄  ̄
1 00 0 . 


2 . 36  0 0 . % 0 . 0% 4 . 1 % 8 5 . 1 % 1 00 0 . 


 1 . 1 8  0 0 . % 0 . 0 % 3  ̄

. 0 % 6 0 . 8 %  ̄
1 00 0 . 


0 . 6  0 0 . % 0 . 0%  2 0 . % 3 8 . 5 % 97 0%

 .


0 . 3  0 0 . % 0 . 0 % 1 . 3 % 1 8 . 1 % 9 3 . 5 

0 . 1 5 0 . 0 % 0 . 0 %  0 8 % 8 4 % 9 0 0 %

 . .

 ̄  ̄


0 0 7 5  0 0 % 0 0 %  0 0 %
. . . . 1 . 7 % 78 0 . 

 毛 体积 密 度 /  ( g/cm

) 2 . 6 86 2 . 66 7 2 . 64 9 2 . 644  

表观 密 ‘


g/cm ) 2 . 72 7 2 . 7 1 6 2 . 6 9 5 2 7 . 1 3 2 . 693

3 丄2 沥 青路 面 回 收 材 料 性 能 珊

⑴ RA P 来源


本研 宄 所使用 的 沥 青路面 回 收材料来源 于盐徐 高 速宿 淮 段 。 盐徐 高速 公 路 东 起沿


海 高 速 公路 盐城 东 枢 纽 , 途经盐城 、 淮安 、
宿迁 、 徐州 四 个省 辖 市 , 西 止 连 徐 高速 公


路徐 州 枢 纽 , 全长 3 08 . 43 公里 , 按 四 车 道 高 速 公 路标 准 建 设 , 路 面 结 构 如表 3 -

3 所示 

全 路共分徐宿 、 宿淮 、 淮 盐 三 段进 行 建 设 , 项 目 于 2000 年开工建设 , 2003 



年 徐 宿 段建
成通 车 , 200 5 年 宿 淮段建 成 通 车 , 2006 年 1 0 月 全 线 建成 通 车 。
盐徐 髙 速 公 路 自 东 向

西 将沿海 宁靖盐 京沪 宁连 宁 宿 徐 等 纵 向 高 速 公 路沟 通 是横 贯 苏 北腹地 的




、 、 、 、 ,

条重 要 的 东 西 向 交 通 要 道 

表 3

3 道 路 取样位 置 路 面 结 构 信 息


路面 结 构 层  厚 度 /c m  材料


上 面 层 4  改性 沥 青 混 合 料 AK -

1 


中 面层



普 通沥 青 混 合 料 AC -

20

下 面 层 7  普 通 沥 青 混 合 料 AC -

25


基层 40  水泥稳 定 碎 石


底基层   二 灰土


   20

盐徐 高速 自 建成通车 以 来 , 路面 使 用 状 况 总 体 良 好 , 养护 维修 相 对 较少 。 然而 

经 过 了 十余 年 的 行 车 运 营 , 在 自 然 环 境和 交通荷 载 的 综合作用 下 , 部 分 路 段 行 车道 出

现 了 不 同 程 度 的 功 能 性 衰 退 和 结 构 性 破坏 , 主要表现为 纵横 向 裂缝 、 坑槽 、
车辙 等 病


害 ,
路面 的 整体服务 水 平 下 降 。 为 了 改 善 公路使用 性 能 , 对其 进 行 了 厂 拌 热 再生 相 关


技术 研 宄 

42


第 三 章 反应 型橡胶沥青再生 混合料配 合 比 设计

( 2 )  RA P 的 清 洁性 与 含水 率


本研 宄所采用 的沥青路面 回 收材料为盐徐高速 公 路上面层 的 SB S 改性沥 青 混合料


AK -

1 3 , 原 路面 改 性沥青 PG 分级 为 P G70 22 -



在 厂 拌热 再 生混合 料生产 实 践 中 , 旧 料 作 为 原 材料整 体投放 到 再 生 混 合 料 中 加 以



使用 ,
其清 洁性 与 含 水 率 会对整个再 生工 艺 及 其 实 施 质 量产 生 显 著影 响 。
界 面理 论认


为 , 沥 青 与 集料 界面 形 成粘 结 强度 需 要沥 青 较好 地粘 附在 集料表面 , 由 于 旧 料在再生


利用 前经历 了 长时 间 的使 用 , 尘土 的覆盖 、 泥 水 的 渗透都会影 响 其清 洁程 度 ,
从而对


再生 混合料 的 性 能造成不 良 影 响 , 因此 《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 ( JT G F4 1


200 8 ) 对 此提 出 明 确 要 求 ,
即砂当量 SE > 5 5 的 。 经检测 AK -

1 3 旧 料的砂 当量 SE 


73 4 .

满足 了 规 范 中 所提 的 技术要 求 。 工 程 经 验表 明 , 旧 料含 水量偏大不仅会造成加 热


成本 的 增 加 , 还会影 响 旧 料 的 实 际称量 ,
更 重 要 的 是 不利 于 旧 料 的 分散 以 及 再生沥 青


混合料 的 拌合 效果 ,
从而 降低 生 产 效 率 。 因而 ,
厂 拌 热 再 生 过程 中 需 要检测 旧 料 的 含


水率 。
本 研 究采 用 的 旧 料经 检测 含 水 率为 1 . 52 % ,
满 足规范 不大于 3 % 的技术要求 

( 3 ) 回 收浙 青 性 能 检 测


为 了 检测 旧 料 中 的 沥 青含量及 旧 沥 青 的 性 能 ,
将 旧 料置 于 三 氯 乙 烯 中 浸 泡 溶解 , 


后 使 用 沥青 混 合 料离 心 式 抽 提仪对 旧 料进 行 了 抽 提试验 ,
得到 旧 沥青与三氯乙烯 的混 

合溶液 ,
再 用 旋转蒸 发 器将 混合溶液 中 的 三 氯 乙 烯 蒸 馏 去 除 ,
对抽 提后 的 沥青进行 回

收 

对抽 提 回 收 的 旧 沥 青进行 了 常规性 能试验 、 动态剪切 流变试验 以及低温 弯 曲 梁流




变试 验 ,
以 评价其高温性能 、 低温性能 以 及疲劳性能 。 回 收沥青 的 性 能指 标 检测 结 果


如表 3

4 

表 3

4 老化沥青 的 性 能 指标


检测 项 目  测 试 结 果 技 术 要 求 试 验 方 法

  ̄


针入度
0 0 . 1 mm )
购 ’ 5 s/

^


 

延度 ( 5 c m/m i n , 5 C ) / c m  0  > 3 0  T 0 6 0 5

 彡
°

软化 点 / C 69 5 .  6 0 T0 6 0 6

 彡
°

1 3 5 C 粘度 / ( P a .

s ) 4 . 3 5 3  T0 6 2 5

未 老 化 3 5 . 3 1 ^ l . O kP a


°

短  7 7771  A A

70 C (? / s i n( J ) (
@ 1 0 r ad/ s ) / kP a  R T F O T  771 S H TO


>

43 7 k 2 2 Pa
T
_ 3

期 老化后
_

3 1 



CG 彡 5000
25 s i n( t 5


@ 1 0 r a d/ s )/ kP a 8 3 9 4 


1 2 。 懦变劫度 / Mpa

279

< 3 0 0 AA S H T O


T3
°


1 2 C  蠕变速率 
0 267
 ^
0 3

1 

由 以 上检测 结 果可 知 ,
沥青老化之后表现 为粘度 上升 ,
针入度下 降 ,
延度 大幅 度


衰减 , 这些指 标 已 无法满足规范规 定 的技术要求 。 蠕变速率 m 和 蠕变 劲 度 S 反映 了 路


面在低温 收缩 时 胶结 料耗散应 力 对 路面开裂 的 影 响 , 沥 青劲 度增 长 所产 生 的 应 力 可 以

通过 自 身 粘弹性流动得到释放 , 沥 青劲度过 高 容 易 发 生脆性 开裂 ,


而 高 释 放速 率表示

43


东 南 大学博 士 学位论 文

沥青有应力 松 弛 的 趋势 , 可 以 有 效抵抗低 温开裂 。 由 于 -

1 2 C 下 的 蠕变速率 m 无法满 足


规 范要求 , 故原沥 青 的低温 PG 等级 因 受到长期老化 的影响而 下 降 。 C?

s i n 5 反映 的是


疲 劳加 载过程 中 的耗散 能 , G *
s i n J 越大 则 循环 加 载 中 疲 劳 损 伤 的 积 累 越迅速 , 检测 结


果 显 示沥青疲劳 因 子 高于 原 沥青 ,
说 明 其抗疲劳性能 劣 化 。
以 上检测 结果 是 由 于沥青


在 长 期 老 化过程 中 ,
各组分 之 间 配伍 失 调 ,
氧化 聚合 反应和 缩 聚反应破坏 了 沥 青 结构 

表 现为油 分 的 减少 ,
胶 质 和沥青质 增加 ,
随 着使 用 年 限 的 增 长和 老化程度 的 不 断深入 

沥 青 原 有 的 流变 性和 柔 軔 性逐渐 丧 失 

( 4 )  RA P 级配与 油石 比


再 生浙 青 混合 料 设 计过程 中 ,
除 了 需 要考虑 旧 沥 青 的 老化程度 以 外 , 旧 料 的 沥青含


量与 级配 也 是再生料设计 的 重要依据 。
根据 原 始 建设 资 料显 示 ,
该路段上面层 AK -

1 

混 合料 设 计油 石 比 为 5 . 3 % 。
由 于 旧 料在 项 目 现场装袋过程 中 取样 的 位置不 同 ,
所以根


据 目 测 即 可 发 现各 袋 旧 料 的 粗细程度有 着 显 著差 别 , 在室 内 旧 料级配分析 时 需将不 同

袋装 的 旧 料取 出 统 拌合均 匀 抽 提 后 的 旧 料 级 配 检测 结 果 见 表

3 5

, 

表 3

5 沥 青路面 回 收材料抽 提 筛 分 结 果

级配 筛孔尺 寸 / mm 检测结 果 1 检测 结果 2 检测 结 果 3 均值


— —

1 6  —
 00 0  1 .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0 .  1 00  1 00

筛 3 2 1 .   ̄  ̄
 9 6 2 . 98 /7 99 . 5 9 8 .
1  1 00 90

孔 9 5 .  —
 7 0 9 5 . 7 . 8 76 . 0 7 7 . 0  8 0 6 0


通 4 75 .  —
 4 6 8 .


5 1 . 7 53 . 7 5 1 . 3  5 3 3 

过 2 . 3 6  —
 2  32 . 3 7 .
0 39 . 7 3 6 3 .  4 0 2 0


百 1 . 1 
8 20  2 . 1 3 . 6 25 . 9 23 . 2 3 0  1 

    6 0 2 3 1 0
分
0 . 6 1 4 2 . 1 6 3 . 1 7 . 7 1 

宍 0 3 .


6 . 7  —
1 0 2 . 1 1 . 1 9 . 4 1 8 7

°
0 . 1 5   3 . 3   6 9 . 7 . 3 5 . 9  1 2 5

 0 075
. 2 . 4


^ 
4 4 . 3 . 4  8 4

油石 比 / % 5 . 0 5 . 2 5 . 2 5 . 1 3  

从测 试结 果 可 以 发现 , 上 面层铣刨 下来 的 旧 料 当 前油 石 比 为 5 . 1 3 % , 旧 集料级 配

靠近 于 AK 混合料规范推荐 级配 范 围 的 上 限 见图 表明 旧 料发生 了 定程


3 3

1 ( 1 ) ,

度 的细化 究其原 因 方面 是 由 于沥 青 路面上面层 直接承受 车辆荷 载 引 起 的 冲 击 与




。 ,

挤压 , 矿 料颗 粒 之 间 传 递 的 压 应 力 、 剪应力 超越 了 矿料 的 极 限 强度 ,
使得大 颗粒矿料


发生 破碎 另 方面 冷铣刨 的 作 业方 式导 致路面材料在 刀 具 的 作 用 下 进 步破碎

, 


弓 丨 起铣 刨 料 中 细 小 颗粒 含 量 偏 多 ,
细化程度加深 

44


第 三 章 反应 型 橡 胶沥 青 再 生混合 料 配合 比 设 计

1 00 0 .

 I
1 I

 ̄  ̄

 I  f
e - "
 

 实 测 结 果


90 0 .

这8 0  AK 上限



  ̄
 





W T

1 

?  蔣 70 0 .  - J 

AK -

1 3 下限  r
— 

r


 ^ : 6〇 〇 .
 —



- —

i
= -
J  ̄  ̄


7 ^  ̄


 g /


— !
-  ̄  ̄  ̄

5 0 0
  ̄
 ̄ 

7 丁

h40 0  


— —  ̄ 


U^ 4 /  4 - - 
 

>^

t  ^

3 0 0



2 〇〇  


?  
 

= 1

 .


0 . 0 [ — i  1  i  '  '
 i  i  

0 07 5

0 . 1 5 0 . 3 0 . 6  1 . 1 8 2 . 3 6 4 .
75 9 . 5  1 3 . 2  1 

筛 孔尺 寸 / mm

图 3

1 沥 青 路面 回 收 材 料 抽 提 后 级 配


为 了 定 量分析 旧 料在长 期 使用 及 铣刨 过程 中 的 细 化程度 ,
东 南大学赵永利提 出 了


“ ”

旧 集料细 化度 指标 。 旧 集 料细化度 的 定义为 , 旧 集料级 配 曲 线超 出 规 范 级 配 曲 线




的 程度 即 旧 集料 级 配 曲 线 在 规 范 上 限 以 上 部 分 和 下 限 以 下 部 分 的 面积 之 和 [
49]





1 >叱 -

4 | 

 |
^ |

( A D> l 〇〇 % (
3 . 1


式 (
3 . 1
) 中 ’
忒 为 旧 集 料 的 细 化度 , % ; 又 为各个筛孔 旧 集料通过率 , % & ; 为规


范 规 定 的 各 档 筛孔 上 限 通 过 率 , % ?

, 八 为各个筛孔 规 范 规 定 的 下 限通过率 , % ; ? ,
为各


档 筛孔 的 权重 系 数 ,
对于 2 3 6 mm

和 4 7 5 mm.
关键筛孔 ,
权重 系 数取 2 ,
其他筛孔统


取 1 。 经计 算 ,
本 研 究 采用 的 AK -

1 3 旧 集 料 细 化度 指 标计 算 值仅 为 0 57.
, 属 于 轻微细


化 ,
如 下表所示 。 旧 料 级 配 曲 线 基 本落在 AK -

1 3 级配范 围之 内 , 这可 能 与江苏 高速公




路上面 层采用 玄 武 岩 , 石 质 较 为 坚 硬 不 易 破 碎有 关 

表 3

6 不 同 来 源沥 青路 面 回 收 集 料 细 化 度


回 收 料 源 原 级 配 类 型  细 化 度  M  分 级 区 间


江 苏 宁 连 高 速 A C -

1 6I  2 4 8 ?


沈 大 高 速 营 口 段 A C -

20 I I 3 . 8  轻 微 0 ?
1 0 轻微细化


AC
 AC 
3 6 4


1 1 1 .

杭州 沥 青 拌 合 厂

1 0I
;
 79 . 9  严 重 > 4 0 严 重 细 化


盐徐 高 速 宿 淮 段 AK -

1 3 0 . 5 7 轻微



由 于沥青 路 面 回 收材料 的 细料 含量偏 多 ,


料堆在 堆放 时 容 易 造成 离 析 ,
再生混合


料 的 均 匀 性难 以 得 到 控制 , 从而影 响 到 再生沥 青路面 的 质 量 。
为 了 降低 旧 料 的 变异性


对于 RAP 高掺 量 再 生 混 合 料材料 组 成 及 路用 性 能 的 影 响 , 研 宄 中 参 照 新 集料 的 常 用 分


类办法 将 旧 料按 照 粒径 范 围 分成 了 四 档

本文用
” “ ”
, ( RA P -

1 #   ̄  RA P -

4# 来表 示 

用 于 分档 的 筛孔分 别 为 每 档 旧 料重 复三组平 行试验 并求




1 . 1 8 mm/ 4 . 7 5 mm/ 1 3 . 2_ ) ,

均值 , 得到 四 档 RA P 的 油 石 比 及 抽 提后 级 配 如 表 3

6 和图 3

2 所示 。
对 旧 料进 行细致


的 分档 不仅 能够 降低 旧 料对再 生 混合料性 能 的 影 响 , 更重 要 的 是 , 在实 际应用 当 中 可


以 根据 需 要 将 AK -

1 3 中 不 同 粒径范 围 的 旧 料 自 由 地组合 、 应 用 于 再 生混 合料 中 ,
基于


沥 青 路 面 不 同 层 位 的 功 能 需 求 设计 并 制 备 抗 车 辙 型 混 合 料 及 抗疲 劳 型 混 合 料 

45


 东 南大 学博 士学位 论文

表 3

6 各 档 旧 料 的 沥 青含 量 如 下 表所 示 :
 

旧 料 分 档 RA P -

1 #  RA P -

2#  RA P -

3 # RA P -

4#

油 石 比 % 4 / . 5 4 . 3 7 . 8  8 . 

1 00

。  


2 V 8 0

AK -

1 3  上限


g   /  / / AK 下限


—  . . -



1 

6〇

裝 4 。 ] /


S     RA P :

 + RA P

3 

蝱 2 0
—  ̄  ̄

4#

 i

0 0 7 50


1 5 0 . 3 0 . 6  1 . 1 8 2 . 3 6 4 . 75 9 . 5  1 3 . 2  1 

筛孔 尺寸 / mm

图 3

2 四 档 RAP 材料 的 抽 提 后 级 配

_ !! 義 國


( e ) RA P -

3 # 抽提前 ( f )  RA P -

3 # 抽 提 后 ( c ) RA P 4 # -

抽提前 ( d )  RA P -

4# 抽提后

图 3

3 四档 R AP 抽提前后 形态 比较

通常情况下 旧 料 颗 粒 越细 沥 青含 量 会 越 高 但在 研 宄 中 发 现 

的 枥 青含
88

RA P
[ ]

, ,

1 #

量反 而 略 高 于 RAP -

2# 料 。 四档 RA P 抽 提前后 形 态如 图 3

3 所示 , 通 过对 比 图 3

3  ( a 

( b ) 可知 , RAP -

1 # 在抽 提前 全数 为 1 3 . 2 mm 以 上 的 粗料 , 而抽 提后 出 现 了 大量 细 料 

抽 提 之 后 残 留 的 粗 集料 以 9 5 mm

和 4 7 5 mm .
粒径 为主 。 这说 明 , RA P -

1 # 抽 提之后 细 化


严重 ,
大 量 的 细 料被 旧 沥 青 包 裹在 4 7 5 mm .

9 5 mm

的 粗料 当 中 形 成大于 1 3 . 2_ 粒径


的粗料 , 图 3

3 ( c )

( d ) 中 RA P -

2# 的 细 化 则 没有这么 明 显 , 故 RA P -

1 # 沥青含 量 高


于 RA P -

2# 应属 于合 理现 象 

46


第三 章 反应型 橡胶沥青再 生混合料配合 比 设计

3 2 . 连 续 密 级 配 橡胶 沥 青 混 合料 设 计


3 2 . . 1 抗 车 辙层 再 生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我 国 高等 级 公 路沥 青 路 面 中 面层 是车辙病 害 发生 的 主要 层 位 ,
东 南 大学 张久鹏基


于 粘 弹 性损 伤 理论模 型 分析 了 沥 青 路面车辙发展规 律 其研 究 结 论 表 明 在我 国 典
8 9



[ ]

, :

型 的 半 刚 性基层沥 青路面结 构 组合 当 中 ,
车 辙主 要 发 生在 中 面层 , 中 面层 的 车辙贡献


率约为 42 % ?
54 % ; 下 面层 次之 ,
其 车辙贡 献率 约 为 26 % ?
40% ; 而上 面 层 的 车辙变 形


所 占 路路面车辙 的 比 例 最 小 , 约为 1 6 % ?
26 % 。
分析原 因 ,
从应力 分布看 , 主要是 中 面


层深度 范 围 内 承受 了 较大 的剪应力 ,
而根据 温度场 的 分 布 情况 ,
中 面层 的 深度范 围 的


温度 总 体较 高 温度越 高 剪应力 越大 沥青 混合料就越容 易 流动 变形 导致 中面



9 ( )

。 、 , ,

层 的 车辙严重 。 上 面 层 由 于 多 使 用 改 性沥 青 及 优质 的 混 合 料 类 型 ,
故车辙贡献率偏 小 

由 于 新 加 入 的 橡胶沥 青黏度较大且 旧 料 中 的 老化 SBS 沥青黏度 显 著 提高 ,


本文对


中 面层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再生 混 合料 的 材料 组成 设计借 鉴 使用 低 标 号 沥 青 的 法 国 高 模 量


沥青混合料设计理念 即 包括密 级配 高油 石 比 低 空 隙等特征 尽 可 能 兼顾再生



5 3 ]

, 、 、 ,

混合料 的 高 、 低温稳 定 性 能 

表 3

7 法国 EME -

20 级配范 围

各档 筛孔 (
mm) 通过 百 分率 / 


25 20 1 6 1 4 1 2 5 1 0 0 8 0 6 3 4 0 2 0 1 0 0 3 1 5 0 25 0 08 0 0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 限 1 00  65 60 3 8  7 7

 .

 ̄  ̄  ̄

下 限 1 00  45 40

25  5 4

 .

中 值 1 00  5 5 5 0 3 1 . 5  6 6

 .

法 国 在 混合 料 的 级 配 设计方面采用 了 控 制 关键 筛孔 的 做法 (
见表 3

7 ) , 对其它 筛


孔 的 通过率 并未提 出 具体要求 , 在 级 配 设计 时 需要 限 制 关键筛孔通过率 在 控 制 区 内 

由 于使用 了 低标号 的 硬质 沥青 ,
故在 级 配 设 计上无 需特殊要 求 即 可满 足沥 青 混合 料 的

高 温稳 定 性 。
在 平 衡 抗 疲 劳 性 能 和 低 温抗 裂 性 能 方 面 , 通过规 定 丰度 系 数 尤 (
含义类


似 于 沥 青膜 厚 度 ) 的 最 小 值来达 到 混 合 料 高油 石 比 和 低 空 隙 率 的 目 标 

由表 3

7 可知 ,
法 国 的 筛 孔尺 寸 与 我 国 并不相 同 , 因 此关键筛 孔控 制 点 难 以 直 接通


过我 国 的 筛孔尺寸 来精确 实现 。
在 0 45 .
次方级配 图 中 ( 见图 3

4 ) ,
标出 了 我 国 常用 的


AC -

20 推荐级 配 范 围 ,
与 EME -

20 关键 筛 孔控制 点 进 行对 比 。
由图 3

4 可 以 发现 ,
实际


上 E ME 的 控 制 点 所 限 定 的 连续 密 级 配 范 围 与 我 国 AC 的推荐级配范 围 有 定的


20

20

重叠 ,
特别 是在 AC -

20 的 中 值 曲 线 以 上 的部分 ,
与 E ME -

20 的 控制 区 有很 大程度 的 重


合 东 南大学耿磊 在 高模 量沥 青 混 合料 组 成 设 计 中 采 用 中 值级配 通过


5 3

了E M E
[ ]


20 ,

了 E ME -

20 控制 点 的 中 央 ,
实 际上 ,
该级配基本包涵 于我 国 AC -

20 推荐级配 范 围 内 

靠近 上 限 。
如 前所述 ,
研 宄 中 采用 了 原 沥 青路面上 面层 的 AK -

1 3 铣刨料 , 且 由 于 交通


荷载 、 铣刨 施工 等原 因 导致其细料含量变 多 ,
考虑 到 我 国 中 面层通常 使用 公称最大粒


径 2 0 mm 的沥青混合料 , 因 此选用 级 配 较细 的 E ME -

20 混合料能够容纳 更 多 的 AK -

1 

旧料 

47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  ̄  ̄

00



^^ 二




^ ^
"  


—   

9〇 7 7 !



   

乙  1  - ■ 


篆  ‘
户 V / 

 ^ /
— 

鲚 7〇 

二 十 

60  —   "   

汔 ?

二 二二
£ 50
  .

^ 上 0 P f  

| W AC 中 值

?
20

_ 


 !  _

40

 / .

— 一

AC -

20 下限


S 20 控 制 点 上 限
 

30 g
E ME -

_ _ E _ _ E M E AQ 麵 点下 限 

1 0


 


   

0 075

0 .
6 2 . 3 6 4 . 75  1 3 . 2  1 9 26 . 

筛孔尺 寸 / mm

图 3

4A C 2 0 -

级配与 E ME 2 0 -

级配范 围对 比

法 国 高模量 混合料 设计方法 中 ,


并 没有 明 确 规定 最佳沥青用 量 的 确 定方法 ,
为了

保 证 裹 覆 在 集料 表 面 的 沥 青 膜 厚 度 ,
该 方法 着 重 对 最 低 沥 青 用 量 做 出 了 规 定 。 沥青用

量 通 过 丰度 系 数 指 标 尤 来控 制 ,
丰度 系 数 尤 与沥青膜厚度 的 内 涵相似 。
丰度系 数 尤 的

计算 公 式如 下 

 TL
^
2)
K =

3 .


式中 71 油石比 %


, ,




a 2 65  /
pc


集料 的有 效密度


pG g /c
, 

^ G+2 35 +1 2 5 +


00 〇 25
1 . .   1 3 5
/ (
3 . 3



粒径大于 6 3 mm .
的 集料 百 分 率 , % 

S 粒径在 mm 到 6 3 mm 间 的 集料 百 分 率 %

0 3 . 1 5 . ,


粒径 在 0 0 8 mm 到 mm 的集料百 分率 %

5 . 0 3 . 1 5 ,



一 -

粒径小 于 0 0 8 mm

的集料百 分率 , % 

或者 

G+2 5+1 2^ + 

^

00 0 25 5 0 3 4
1 . . 3   1
/ (



f 粒径 小 于 mm 的 集料 百 分 率 %

0 063 . , 

考虑 到 我 国 最小 筛孔为 0 0 7 5 mm

, 与式 (
3 . 3
) 中 参数 /对 应 的 0 0 8 mm

集 料 比 较接近 

且 0 0 8 mm

间于 0 0 7 5 mm .
至 0 . 1 5_ 之间 , 可 以在 图 3

4 中的 EME -

20 级配 曲 线 上反算


出 0 0 8 mm.
以 下 的 集料含 量 。 选用 (
3 . 3
) 式进行计算 ,
得到 G 、 As 和 / 对应 的 百 分 比 分


别为 集料 的 有 效密 度 法 国 沥 青混



42 . 3 % 、 46 77% . 、 4 . 1 6 %和 6 77
. % ,

2 665

g/ c m ,

合料设 计 指 南规 定 EME 20 -

丰度 系 数最 小 值 尺

i n

3 . 4 ,
最终计算 对应 的 最小 油 石 比

为  5 . 44% 

48


第 三 章 反 应 型 橡 胶沥青 再生 混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通常 沥 青 膜 的 厚 度 推 荐 不 得低 于 美 国 沥 青 学 会 给 出 的 经 验 表面积 系




[ ]

, 6 ?


/ m 。

数见表 3

8 ,
集料 的 比 表 面 积 SA 计算 公式为 

&4



3 . 5
( 

式中 , 5 4 L
为集料 的 比表 面积 ;
P , 为 各 种 粒径 的 通 过 百 分 率 ;
F為 为对 应 于 各 种 粒 径


的 集 料 表 面积 系 数 

表 3

8 各 筛 孔集 料表 面 积 系 数


筛孔尺寸 / mm  彡4 . 75 2 . 3 6  1 . 1 8 0 . 60 0 3 0

0 . 1 5 0 . 075

表面积 系 数

/ ( m / kg ) 0 . 4 1 0 . 82  1 . 64 2 . 8 7 6 . 1 4  1 2 2 9 3 2 7 7
. 
 .

计算得 到 集料 比表 面积 SA

5 . 76 ,
根据 沥 青膜 厚 度 计 算 公 式 = — ^ —

 x l O ,



Yb 
乂  SA

算油 石 比 5 . 45% 时沥青膜厚度 约 为 9 0 .


^ 。
说明 , 法 国 设 计指 南丰 度 系 数 最 小 值确 定


的 5 . 45 % 油 石 比 能 够 满 足 满 足最 小 沥 青 膜 厚 度 的 要 求 

我 国 广泛采用 传 统 的 马 歇尔 试验方法对沏 青 混 合料进行配合 比 设计 ,


关于厂拌热


再生混合料并没有形成统 的规范 主 要还是参 照 普通沥 青 混合料进行 设计 马歇尔


, 。

设计 方法所用 设备 简 单 ,
便于掌握 ,
在 实 际工 程 中 获得 了 广 泛应 用 ,
并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验 资 料 。 马 歇 尔 设 计 方法 于 20 世纪 3 0 年代开 发形 成 , 至 今 已 经 历 了 不 少 改进 ,



原 理 是 希 望 通 过 经 验 性 的 试 验 方 法在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稳 定 性 与 耐 久 性 之 间 寻 找 合 理 的 平


衡点 实 际上 马 歇 尔 设 计 方法 最 初 就 是 针对 密 级 配 沥 青混 合 料 开 发 的

密级配混



8 ]
。 ,

合料 的 设计 思 路是 ,
使矿料按 最 紧密 的 结 构 排 列 , 这种 最 大密 度 的 矿料结 构 能够通过


颗粒 间 的 相 互嵌挤来抵抗车辆荷载 ,
并减少 矿料 间 空 隙 使得 空 气 不 易 进入混合 料 内 部 

因此 ,
研 宄 中 针对 反 应 型 橡 胶沏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的 设 计 ,
依然沿用 传 统 的 马 歇尔 设计方


法 

针对 E ME -

20 中 值级配 ,
采用 4 9 . % 、 5 3
. % 、 5 . 7 % 、 6 . 1 %和 6 5 . %五种油 石 比来确


定 最 佳沥 青含量 ,
将 马 歇尔 试验 各项 指 标绘 制 如 图 3

5 所示 

2 45

 




P 丄
 
 
丨 1

g ,
3 . 5   ̄

u






^  ^

2 44
  
 —

 n

^  > 2 5   


? x  ^

2  T




2 4 3


 

5?  i 

#    0 5    
 

I I

 2 42

 1   *
 ?

 〇  
 1 

4 9
. 5 .
3 5 . 7 6 .
1 6 . 5 4 .
9 5 . 3 5 .
7 6 . 1 6 .


油 石 比 % 油 石 比 %
/ 
 /

( a ) 毛 体 积 密 度 ( b ) 空 隙率

49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5 . 6   


1  1 00  


 L .




5 4     ̄  ̄

95    




芝 7
1 .

f ^
腾 ’ ?
 〇

 7^  运 
j
    - -

1 5
d 2 9 0

 f

鋰

竺 1 5  

^


  ■

碧 8 5
 

—二 

e
f  S 」

1 4 .

h
   

8 0  





4 6  7 5
    1   

1 .

4 9 . 5 .
3 5 . 7 6 6 .
1 . 5  4 . 9 5 .
3 5 . 7 6 . 1 6 .


油 石 比 % 油 石 比 / /
°
/〇

( c ) 矿 料 间 隙 率 ( d ) 沥 青饱和 度


9 . 3  

4 1
 

 %
    —  ̄ 

3 7
^ £

^  
8 7
  





?

 〇  、

, ,

3 3
  


- - 


彼 4


 M

  

8 . -


? 上



 2 9  个

、 _  一 

8 . 1      ̄  ̄



7 8 .   1  1  1  1

 2 5    

4 .
9 5 .
3 5 . 7 6 . 1 6 . 5 4 .

9 5 .
3 5 . 7 6 . 1 6 . 

油 石 比 % 油 石 比 %

 / /

( e ) 马 歇 尔 稳 定 度 ( f) 流值


图 3

5 马 歇尔 试验技术指 标与 油 石 比 关 系

从图 3

5 中 可 以 发现 , 对 于 规 范 所规 定 的 几大 体积 指 标 , E ME -

20 在 设计 的 油 石 比

范围 内 未 能满 足要求 。
在 沥 青 混 合料 空 隙 率 方 面 ,
即 使在 4 9%.
的 最低 油 石 比 下 依 然 没


有达到 4% 的空 隙率 , 且在法 国 设计指 南 中 足m i n 所对 应 的 5 45 . % 油 石 比 下空 隙 率不足


3 % ; 规 范 要求 沥 青 饱 和 度 VF A 应在 65 % ?

75 %范 围 内 ,
而 E ME 2 0 -

中 的 VFA 指 标 在


“ ”

75 % ?

95 %之间 ,
不 满 足技术 要 求 ,
多 余 的 沥青会在较高 的 温度 下起 到 润滑 作用 

引 起集料颗粒 间 摩擦力 与 嵌挤力 的 下 降 , 最 终影 响 混合料 的 高温稳 定性 。 马 歇尔 稳定




度 MS 从 9 2 KN

下 降至 8 3 . KN , 虽 然 M S > 8 KN ,
但其单 调 下 降 的 趋 势 明 显 反 映 出 , 


4 9% %这 油 石 比 范 围 内 无 法 确 定最 佳沥青含量

6 5

. . 

在 混合料实 际 拌 合 过程 中 ,
当 沥青含量 小 于 4 9%.
时 ,
由 于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粘 度 高


于基质 沥 青和 改性沥青 导致 出 现 花 白料 表 明 沥 青含量 不 足 因此 采用


SB S , , 。 , 

密实 的 E ME -

20 中 值 级 配 难 以 满 足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设 计要 求 。 在 研 宄 过程 中 , 通过


调整级配 曲 线 ,
例 如 改 变关键 筛 孔通过率 , 设计 S 型级配 曲 线 , 出 现 了 诸如 马 歇尔 稳


定度不 足等其他 问 题 。 最终 , 选 择在 原 EME -

20 中 值 的 基础 上重新调 整矿粉含量 。



际上 ,
在矿料 的 技术要 求方面 ,
普通热 拌沥青混合料对粗 、 细集料 的 要求基本 能够满


足橡 胶沥 青 的 生 产 需 求 , 只 是 橡胶 沥 青 混 合料 的 级 配 对 〇 〇75_ .
以 下 的 细 料有 着 特殊


的 限制 通常在 % % 对 于 橡胶颗粒相 对 较 大 的 沥青 橡胶 结合料 更 需要在




( 5 ) , ,

2 3 6_

以 下 的 细 集 料 中 总 体 调 整 并 限 制 筛 孔通 过 率 。 图 3

5 中 的 马 歇 尔 技术 指 标 未 能


满足要 求 , 也表 明 即 使在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当 中 ,
依然存在 无法完全 溶 融 于基质 沥 青 的

橡 胶 微粒 

5 


第三章 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 混合料配合 比 设计

其实 ,
橡胶 改性沥 青 中 的 粒子 并不是完全 消 融于沥青 中 为 最佳 ,
橡胶 屑 改 善胶 结


料性 能 的 贡 献 由 两 部 分 组 成 部 分 是 溶 融 于 沥 青 中 的 橡胶材 料起 改 性 作 用 另 




分则 是悬浮于沥青 中 的 粒子 起 作 用 。
如 要 求橡胶颗粒完全消 融 于 沥青 当 中 , 就有可能


大大 降低 结 合料 的 基 本 性 能 ;

t 其是 高温稳 定 性 。 因此 , 在橡胶沥青 的 设 计 、 生产 问

题上 提 高橡胶沥青 的 路用 性 能 与 改 善其储存稳 定 性之 间 存 在着 定矛盾 而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中 的 活 性 添 加 剂 则 是 平 衡 这 矛 盾 的 重要手段



9〇 

  


^> 1




70  ■ —  ̄  ̄
■  ̄
— —
—  ̄


- 

^ 


kn , 


 ^ —
| |

AC -

20 上限
L 
 

_

> 下 限

K AC
  -

< \
r 

20

m 4 0 



a l ^   ?  E ME 2 0 -

控制 点 上 限 

^ / 口  E ME -

20控制 点 下 限


j0



e 

a 

n i

20


 


- 
E -




  E



 
^ 

^  




r

e 4 




0  
!         

0 075

0 . 6 2 . 3 6 4 . 75  1 3 . 2  1 9 26 . 

筛孔尺寸 / 

_

图 3

6 调 整 矿 粉含 量 的 四 种 EME 2 0 -

级配 曲 线


将 EM E 的 矿粉 比 例 在 之前 尝 试 的 基础 上按 定 间 隔减小 矿粉含量 占 矿料 的


20

3 . 4 % 、 4 9 . % 、 6 4 . %和 7 9 . % ) ,
从而 产 生 出 四 种 不 同 的 E ME 2 0 -

的 级配 ( 图 3

6 中用 £ 

_

E 2 E E 4 表示 根 据 经验 橡胶 沥 青 的 油 石 比 般在 % %之间 


3 5 6 5


- - ?
1 、 、 、 ) 。 , . .

时 依据丰度 系 数和 沥青膜厚度 的 计算结 果 , 综 合 经 济 性 考量 , 初步确 定 EM E -

20 的油


石 比 控制在 5 . 5 % , 进 行 马 歇 尔 试验 以 优 选 级 配 

2 4 .
1   


5 .
5  


 



  -

3—1
77  5
. ,


I 2 -
3 9   L ^ —

^ 

4 5  

- —

^ —


| 

4 
 IH 

销 2 .
3 7   
  




h  ,   

一   二

逵
 


! 3 .



 


3 6

2 . 3 5    

 3

 

3 . 4 4 .
9 6 . 4 7 9 .
3 .
4 4 .
9 6 . 4 7 .


矿 粉 含 量 % 矿粉含 量 %

 / /

( a ) 毛 体 积 密 度 ( b ) 空 隙率


 82 



 

1 8 . 5

1 「




这
80

曼

1 8   

 ^
谢  ?
-  ̄  ̄ -  ̄ 
— 

7 8

    
1 7
^ n£ , 1 7 . J  d 

,  |





76

I 

74  

1 6 .
5     
 ^

1 ?

  77



72



1 6   1
 1  1

 7 〇  i  1  

3 . 4 4 .
9  6 4 .
7 . 9  3 . 4 4 .
9 6 .
4 7 . 

矿 粉含 量 % 矿粉 含量 %

 / /

( c ) 矿 料 间 隙 率 ( d ) 沥 青饱和 度


5 


东 南大 学 博士 学位论文

1 0 4 .    

 3 4  

1 0 2 .   

32   

^ 1 0  


 -

^ :

 B3 0 < 5
  

 

5

— —  

2 8
- -
  

9 8

爸




取 
函  
—   

26


9 . 6

裤

盤 9 . 4 

4 


24   

9 2

22  


^

9   >  

 2 0   

3 .
4 4 9 .
6 .
4 7 .
9 3 .
4 4 .
9 6 . 4 7 . 

矿粉 含量 / % 矿粉含量 / 

( e ) 马 歇 尔 稳 定 度 ( f) 流值


图 3

7 矿粉调 整 后 的 马 歇 尔 试验 技术 指 标 与 油 石 比 关 系

通过分 析 马 歇 尔 试验 的 技术 指 标 ,
最终确 定矿粉 的 最佳含量 占矿料总 量 的 5 . 6 

( 粉胶 比 约 为 1 . 0 ) , 此 时 己 近 接近法 国 E ME -

20 控制 点 下 限 ( 5 . 4% ) ,
实 际工程设计


级配如表 3

9 

表 3

9 新拌 EM E -

20 橡 胶 沥 青 混 合料 级 配


筛孔尺寸 / mm
 |
26 5 .

 
1 9
 丨
1 6
 丨
1 3 . 2
 | 
9 5 .


4 75 .


2 36 .

 丨
1 . 1 8

0 6 .


0 3 .


0 . 1 5


0 075


Hk 百 分 率 / %  丨
1 00
 9 7 丨
. 8
 9 丨
1 . 7
 8 丨
1 . 9
 6 7

. 1
 5 0

. 1
 3 1 . 0
 23

. 8
  6 9 

1 . 1 0 . 7
 | 7 . 6
 5

. 

为 了 研 宄 旧 料 掺 量对 于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性 能 的 影 响 , 采用 了 不 同 的 RAP 掺量水平 

分别是 20% 、 3 5 % 、 5 0 % 。 在工程应 用 中 , 20 % RAP 属 于 当 前应 用 较 为 普 遍 的 旧 料 掺 量 



而 3 5 % RA P 已 经 属 于 RA P 高掺 量 的 范 畴 了 

表 3

1 0 再生 EME -

20 橡 胶 沥 青 混 合料 级 配

旧 料掺量 / %
 
筛孔

寸 /i nx


 一
 ZZ


5 9 6 3 2 9 5 4 2  0 0 0 0

26 . 1 1 1 . . . 75 . 3 6 1 . 1 8 . 6 . 3 . 1 5 . 075


2 0 1 0 0 98 3 . 9 3 . 6 8 5 . 7 7 1 . 5 5 3 . 0 3 3 . 22 2 71 . 5 . 3 1 〇1 

1 3 5 . 

3 5  1 00 9 8 . 3 9 3 . 6 8 5 . 8 7 1 . 6 5 3 . 2 3 3 . 6 2 4 . 6  1 7 . 7  1 2 2 . 9 A 5 . 


 ̄  ̄

5 0  1 00 9 8 . 0 9 3 . 6 8 3 . 9 69^ 6 5 1 . 9 3 1 . 7 2 3 . 5  1 6 9 .  1 1 . 3 8 . 5 6 . 

削 )   j 1  

90    —
 E ME 2 0 -

0 %  
  



E ME 2 0 %
^0^
— —

20
^8 〇



   —   
  - -
 ̄ 



^ ^ E ME 2 0 %


3 5
70  —
—     

灸 , A 

^  E ME2 0 -

5 0 


6〇  

   - 1

jy


j p
▲ 5 0  — -


- … " …


- -


k  ̄  

H  、 

40  .
—   — —   

■ j

2 0

 i   

 _ _ 1   i        
丨 


0 075 .
0 .
1 5 0 . 3 0 . 6  1 .
1 8 2 .
3 6 4 . 75 9 . 5  1 3 . 2  1 6  1 9 26 .


筛孔尺 寸 / mm

图 3

8 不同 RA P 掺量再生沥 青混合料 E ME -

20 级配


将 E ME -

20 新料 与 RA P 掺量 20% ?
5 0 % 之 间 的 再 生沥 青 混 合 料 级 配 绘 于 图 3

8 ,


于 再 生 混 合料 的 配 比 由 四 档 新 料 和 四 档 RA P 料共 同 组成 ,
使得不 同 R AP 掺量 的 再 生 料


级 配 曲 线基本保持 重合 

52


第三 章 反应 型橡胶沥青再 生 混合料 配 合 比 设 计

采用 马 歇 尔 试验 方法确 定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的 油 石 比 。 将 R AP 放在烘箱 中 加 热 至




°

1 20 C , 加 热时 间控制在 2h 以内 , 既要适 当 提高 RAP 材料 的 温度 , 又不 能 让 旧 料 过 度




老化
° °

。 新矿 料 加 热 温 度在 1 80 C ?
20 0 C , 加 热保温 时 间 在 4h 左右 。
再生料拌合 时 , 


先将 RAP 料 与 新矿 料 均 匀 拌 合 , 使得 RA P 中 的 旧 沥青尽可 能 向 新料 中 转移 ,
再按计算


好 的 剂 量 加 入 反应 型 橡胶 浙 青 拌合 好 的 再 生 料 在
°

。 1 40 C 烘箱 中 保温 2h , 以 模拟 厂 拌


热 再 生 混 合 料 的 运 输储 存 

以 5 0 % R A P 的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为 例 ,
依据 马 歇 尔 试验计算 结 果 ,
分别将不 同油 石


比 下 各项 技术 指 标列 于表 3 4 1
中 ,
确定 50 % RA P 旧 料 掺 量 下 EME 2 0 -

再生料 的 最佳油


石 比为 5 . 25% 。 相同的 ,
将 20 %和 3 5 % 两 种 RA P 掺 量 下 的 最佳 油 石 比 确 定 为 5 . 45% 


5 . 3 5 % 。 最 佳沥 青含量 随 着 RA P 掺量 的 提高而 出 现 下 降 , 原 因 主要是 由 于 RAP 含 量越


高 ,
新 加 入 的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随 之 减 少 , 通常橡胶沥 青 由 于其 内 部 橡胶微粒 的 存在和


较大 的 粘度 导 致集料表 面 的 沥 青膜较 厚 , 而在橡胶沥青 占 再生料总 浙青 的 比例 下 降 以

后 , 沥 青膜 厚度 也 跟 着 变 小 

表 3

1 15 0 % RA P 掺量 E ME 2 0 -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马 歇 尔 试 验 技术 指 标

沥 青含 量 / %
  VV w
/ %  V M A %  V F A %  稳 定 度 K N 流 值 / / / / 0 . 1 mm






( g )



4 7 0 2
. A S 4 ^ 6 2 1 1 2 8 6 5 . 1 9  1 1 . 02 3Z9

5 . 1 0  2 A 9 3 J 6 1 2 6 7 1 1 . 69  1 ^0 3 3 L2

5 . 50  2 A 9 2 ^ 89  1 3 A 3 7 8 . 4 6 1 2 4 26J

 1


5 . 90  2 . 49  2 . 3 9  1 3 . 93  8 2 . 8 2 1 0 7 6 .  4 0 5
6 30. 2 . 49  1 .
8 9 1 4 3 6 . 86 . 8 1  1 0 4 5  4 3 /7
. 

3 2 2
. .
抗 疲 劳 层 再生 混 合料 配 合 比 设 计

抗疲劳层采用 公称最大粒径较小 的 AC -

1 0 沥青 混合料 ,
参照 《 公 路枥青 路面 施 工 技


术规范 》 的 AC -

1 0 推荐级配 范 围 ,
依据 AC -

1 0 中 值 级 配进行设计 ,
参照 前面 EME -

20

相 同 的 配 比 设计 方法 ,
最 终 获得 不 同 掺 量 RA P 条件 下 AC -

1 0 级配 曲 线及最佳油 石 比 

如图 3

9 和表 3

1 2 所示 ,
最 佳油 石 比 下 的 各 项 马 歇 尔 试验 技术 指 标 列 于表 3

1 3 

1 00 r   ̄  ̄  ̄  ̄ 
  








90  

AC -

1 0 上限   



 ̄ 

  ^

遂8 0  AC 下限



 — _ _ — 


I 



Mr  7 〇   # AC % z /
 ,

- 1 0 -

0 

^



 ■

j

 


AC 1 0

3 5 % ■



.   

5〇


t 40  -

一 1 .  



j  — - — -


  


l I i i




 | 

0 0 75

0 . 1 5 0 .
3 0 . 6  1 .
1 8 2 . 36 4 .
75 9 . 5  1 3 . 

筛 孔尺 寸 / mm

图 3

9 AC -

1 0 级配 曲 线

53


东 南 大学博 士 学位论文

表 3

1 2A C -

1 0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 结 果

^  ,
孔尺寸 ?1
旧 料掺量 % / 油 石 比 % /
:  _




 今
 4 2  0 0 0 0

1 3 . 2 9 5
. . 75 . 3 6 1 . 1 8 . 6 . 3 . 1 5 . 075


 ̄  ̄  ̄ 

0  6 J W 0 8 9 ^ 0 66 3 3 9^6 3 0  2 L 2  iJ7  9
1 l ^ 0 5 ^ 6



 ̄  ̄

20  6 3 5 1 00  8 91 6 6 ^ 2 409 3 0 3 209  VL 9  8^9 5 ^ 6





 ̄  ̄

3 5  6 2 1 00  S 9 A 6 6 A 4 L 9 3 04 2 0 6 1 2 8  O 5 J
 ̄  ̄  ̄  ̄

5 0  6 1 1 00  8 9 1 6 6 ^ 0 42^9 3 0^6 20 3  V2 J  8 ^ 6 5 ^ 

表 3

1 3 AC -

1 0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最 佳 浙 青 用 量 下 的 马 歇 尔 试验 指 标


毛 休禾 度     ^
口 滋 

旧 料 掺 量 %   w % V M A % V F A %  稳 定 度 K N  流 值
/ / / / / / 0 . 1 mm




( g )



0  Z 4 5 8 2 4 2 \ 6 M 8 5 ^ 6  9 3 0 24 8

2 0 1 4 6 5  2 l8  \ 6 J 5 8 4 ^ 6  02  26 1 1 ^ 

3 5  Z 4 1 2  2 M 1 6^4 3 83 ^ 8 9/ 7 5  23l





_

 50 2 . 4 8 1   2 . 87  1 6 09 . 8 2 2
.  1 1 . 07  2 7 . 

3 3 .
本章小结

本 章 对 盐 徐 高速 宿 淮 段沥青 路面上面 层 铣刨 料 AK -

1 3 进行 了 材料 组成研 宂 ,
并分


析了 旧 料老化性能 。 以 AK -

1 3 旧 料为基础 ,
将 旧 料细 分 为 多 档 应 用 ,
面 向 沥 青路面不


同 层 位 功 能 需 求采 用 马 歇尔 设 计 方法 设计 了 抗车辙层 再生沥 青混合料 E ME -

20 和 抗疲


劳 层 再 生沥 青 混 合 料 AC -

1 0 。 所得结论如 下 

( 1 ) 本 章 在 分析 AK -

1 3 铣刨料 的材料组成及老化特征 的基础上 ,


将其细分为 四 档 

并分别 检测 了 每 档 RA P 当 前 的油 石 比与 级配 将多档 AK 铣刨 料灵活应用 于抗车





。 1

辙层 E ME -

20 及抗疲劳层 AC -

1 0 的 配合 比 设计 当 中 , 既 可 以 提 高 了 再生 混合料种 类 的

多 样性 , 又 有 利 于 降 低 了 再 生 混 合料 组 成 的 变 异 性 

( 1 ) 反应型 橡胶沥 青 (
再生 ) 混 合 料 的 设 计 过程 总 体 与 普 通 热 拌 沥 青 混 合 料 相 似 

但在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 再生 ) 混合 料 设计 时 应注 意 限 制 0 0 7 5 mm

以 下细料 的含量 。 


是 因 为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中 的 胶粉微粒并 未 完 全消 融 于 沥 青 当 中 , 其 储 存稳 定 性 需 要 借


助有 机 活性矿 物 提 高橡胶 微粒 与 基 质 沥 青 的 相 容 性来 保 障 

( 3 ) 根据不 同 RAP 掺量 ( 0 % 、 20 % 、 3 5 %及 5 0 % )
设计 了 反应型橡胶沥青再 生


混合料 。
基于 马 歇尔 设计方法获 得 的 最佳油 石 比显示 , 随着 R AP 摻量 的提高 ,
再生混

合料 的 最佳油 石 比 小 幅 下 降 。 这是 由 于 RA P 含量越 高 , 反应 型橡胶沥 青 用 量 随 之减少 



橡胶沥 青 因 为 其 内 部橡 胶 颗粒 的 存 在 和 粘 度 较 大 的 特 征 导 致集 料表 面 的 橡胶沥 青膜 厚


度大 于 普通道路石 油 沥 青 ,
当 橡胶 沥 青 占 再 生 料 总 沥 青 的 比 例 下 降 以 后 , 沥青膜厚度


也 随 之变 小 

5 4


第 四 章 反应 型橡胶沥青再生 混合料路用 性 能研 宄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路 用 性 能 研 究

传统 的 橡胶沥青广泛应用 于 断级 配沥青 混合料 当 中 , 这主要是 由 于密级配混合料




难 以 提供足够 的 骨 架 空 间 以 容 纳 固 体 的 橡胶颗粒 。 而细 料含量 多 、 级配稳 定性差 的 再


生 沥 青混合料难 以 形成对 级 配骨 架 结 构 依 赖 性 高 的 混合 料类 型 ,
这就 限制 了 传 统橡胶


沥青在 旧 料再生 中 的 应用 推广 将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应用 于 旧 料再 生 中 是 种新 的 尝试

。 

本 章 结合沥青混合料常规性 能试验及环形加载试验 、
半圆弯曲 ( 疲劳 ) 试验等 非标准


试验手段 , 全 面 系 统 地 分析 了 这种 新型 改 性沥 青 再 生 裩合料 的 高 、
低温稳定性 , 疲劳


性 能 以 及水稳定 性等 , 探讨 了 不 同 RA P 掺量 ( 0 % 、 20 % 、 3 5 % 、 5 0 % ) 对 于抗车辙层 

抗疲 劳 层 沥 青混合料各 项 路用 性 能 的 影 响 规律 

4 . 1 再 生沥青混合料 常规 性 能研 究


4 . 1 . 1 单 轴 压缩 动 态 模 量试验

模量是评价沥青 混合料性 能 的 重要指 标 , 也是路面结构 设计与 力 学分析 中 不可或




缺 的 参数 。 长期 以 来 ,
我 国 沥 青 路面设计模量采 用 了 相 当 于 静载 条件 下 测 定 的 静态 模


量 在该模量试验 中 荷载变化速率缓慢 需在 定 荷载下 维持 段时间 难 以 模拟



, , , ,

路面在轮载作用 下 的 实 际受力 状况 。
在路面实 际受力 情况 与 路面 设计方法之 间 ,
存在


着模 型 与 参数方面动 态和静态 、 弹性和粘弹性的差异 。 在 静载作用 下 ,
材料并不是完


全 处 于 弹 性状 态 , 试验所测 得 的 性 能指 标 不 能 完 全反应车辆 行驶 中 路面 材料 的 真 实 工

作状态 ; 此外 ,
我 国 沿用 静态 参数作 为设计依据 ,
使得设计 中 的 理论 弯 沉值大于 实测


结果 从而不得不在规范 中 引 入 项 复杂 的 综合修 正 系 数

, 

在实 际道路上 , 路面承 受 到 连续 的 交通荷 载 ,


其 中 包含 了 垂直振动 、 瞬时冲 击及


水平推挤等多 重作 用 ,
路面材料并 不 处 于 完 全 弹性状态 , 因 而在静态荷载和动态 荷 载


条件 下 模量存在着 显 著 差 异 国 际 上大 多 数地 区 已 采 用 动 态 模量作 为路 面 结 构
92 93



_

[ ]

, 。

设计依据 ,
从路面 设计 的 发展方 向 来看 , 筑路材料模 量 的 取值从 静态 转 变 为动 态 是大


势 所趋 

美国 A S T MD 3 4 9 7 及 AA S H T O  T P 6 2 针 对 沥 青 混 合 料 单 轴 压 缩动 态 模 量 试 验 提 出

了 详细 的规定 ,
我国 《 公 路 工 程沥青及沥 青混合 料试验规程 》 ( J TG E2 0 -

20 1 1 ) 参照


美 国 的 规 范 并 结 合 我 国 实 际情 况对 其进 行 了 适 当 调 整 。 适 用 于 沥 青 混 合 料 单轴 压 缩 动


态模量试验 的 设备包含 MT S -

8 1 0 系 列 伺 服液压材料试验机 、 简 单性 能试验仪 SPT 以及




U TM 系 列 伺 服液 压 和 气 压材 料试验机等 

5 5


东 南大学博 士 学位论文

_議顏
本 研 宄采 用 澳大利 亚 简 单 性 能 试验 仪

 图 4 -


简 单 性 能 试验 仪


S i mp l e  P e r fo r m a n c e 
S PT

T e s t S P T )

对沥 青 混合 料


进行动 态模量测 试 ,
如图 4 -

1 所示 。
首 先根据 目 标 配 合 比 制 备 沥 青 混 合料 ,
并使用 旋转


压 实 仪 成 型 # 5 0 m w x /n 7 0 m m 的 试 件 , 米用 钻机从试件 中 钻取 1 0 0mm

1 0 4 mm 直径 的


芯样 ,
切 割 去 除芯样两端 ,
获得 高度 1 5 0 mm ±2 . 5 mm 的 试件 。 加 载 选 择应 力 控 制 模 式 

对 试件 施 加 正 弦 荷 载 , 我 国 规范参照 AA S H T O  T P 6 2 -

03 方法 , 提 出 试 验 过 程 中 试件 在


不 同 的温度 、 频率 条 件 下 应 变 应 达 到 50

1 50

^ ,
并给 出 了 不 同 温度水平 下加 载 的大致


范围 ( 见表 4 -

1 ) 

表 4 -

1 不 同 试 验 温 度 下 试 验荷 载 水 平



°

试验温度 / c ^
1 0  5 2 0 3 5 5 0

试验荷载 范 围 / kP a  1 4 0 0 -
2800 700 -

1 4 0 0 3 5 0 -

700  1 40

250 3 5 -

70

° °

六 种 试验 频 率
°

本 文 选 取 三 种 试验 温 度 ( 1 5 C , 3 0 C , 45 C ) 、 ( 0 . 1 Hz 、 0 . 5 Hz 、 

Hz 、 5 Hz 、 1 0H z 和 2 5 Hz ) 对施加 动 态荷 载 ,
测 量 并 记 录 每个 加 载 循 环 中 试 件 所 受 的


轴 向 应 力 及产 生 的 轴 向 应变 ( 典 型应力 、 应变 曲 线 如 图 4 -

2 所示 ) 

°
y
— — — -   - -  -
 


J s

900 200


「  1 

k hh hh hh na


8 0 0

h
uu

? 令 令 令 ? 令 >〇

? 合 O 令 ? 厶 O? ?? ?


^ 令 令 々 杏 合 厶 今 ? 々 ? ^ ? 合  <>  〇
 ] 4〇

I : :  n  n n  nm  n  h 
i t i i i : i/ i

-



 I :   !  5 1  :l  r 
' 00

i 400 I ! ! :I
^


I 3 0 0
  i  i i l 
i?  !i

6〇

200
  |  I I I I I I  i
| |  | | ! I I I I I I 40

1 0 0

0 


 W ^ ¥ ¥ ¥ ¥ ¥ ¥ ¥ 1
 1
 1  '
 ^
0


20

0  5 1 0  1 5  20

加载时 间 / 

图 4 2 -

典 型 动态模量试验应力 、 应变 曲 线


动 态 模量 和 相 位角 的 计 算 方法 如 下 

^
E =
4 . 1
\ \ 
( 


 亡


56


第 四 章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路用 性 能 研 宄



f


P 

4 2



式中 : 五
| 

混合 料动 态模量 ( MP a ) 

轴 向 应力 幅值 MPa )

〇 ( 


轴 向 应变 幅值 m m /m m

s ( 


0

相 位角



p

最后 次 循 环 加 载 变形 峰 值 与 荷 载 峰 值 的 平 均 滞后 时 间

5 ( s )
心 

最后 次循环加 载 的 平均加 载周 期


G ( s )

粘 弹 性 材 料研 宄 理 论认 为 , 沥 青及沥 青 混 合料 的 复 杂 力 学 行 为 其 实具 有相 当 明 显

的 内 在规律 具 体 表 现 为 材料 的 应 力 应变 响 应 关 系 依 赖 于 温度 效 应和 时 间 效 应 


, 。

时 在 粘 弹性 材料 的 力 学 行 为 中 时 间 效应 与 温度 效 应 具 有 等 效 性 时 温等 效 原 则

, , ( 

且可 以 相 互转 换 在 不 同 温度 加 载 频率 下 得 到 的 力 学 性质 可 以 通过平 移 形成 条在


, 、

特 定 参考 温度 下 的 光 滑 曲 线 即主 曲线 利用主 曲 线 可 以将 定时


, ( m a s te r  c ur ve ) 。 ,

间 、 温 度 范 围 内 的 试验 结 果 拓展 延 伸 到更加 广泛 的 时 温 空 间 中 去 

根据 时 间 一

温度 等 效 原 理 ,
将 不 同 温 度 及 加 载 频 率 下 测 得 的 沥 青 混 合 料动 态 模 量


通 过 计 算 得 到 动 态模 量 主 曲 线 。
不 同 温 度 下 的 动 态 模 量 横 向 平 移 是 通过 非 线 性 最 小 二

乘法实现 的 ,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动 态 模 量 主 曲 线 可 以 用 西 格摩 德 ( S i gm o i dal ) 模 型 来表 征 

公式如 式 (
4 3 .




〇 g( 五 = J +

l 
)
 /
3 +
y( l o g 叫 4 3)



| |

( 

 1  e

式中 : 五

混 合料 动 态 模 量 ( MP a ) 

参 考温度 下 的 荷 载频 率 又 称 为 缩减 频 率

〇) , 


5、 回归系数 5 代表动 态 模量 的 最 小 值 代表 动 态 模 量 的 最 大 值

a、 p 、
Y , , 

A  f 是 描 述 西 格 摩 德 函 数形 状 的 参数 , 参数 5 、 《 与 混 合料 组 成 、 集料 级 配 、 孔隙率


有关 ,
参数 >
5、 / 与 浙 青 混 合 料性 能 有 关 

不 同 温 度 下 的 动 态模 量 曲 线 具 有 相 似 的 几 何 形 状 首 先选择其 中 个测 试温度 作


为基 准 将 其 它 温度 条 件 下 的 动 态 模 量 曲 线 沿 着 水 平 方 向 平 移 定距 离 o g a (r ) 并与


, l ,

基 准 温度 下 动 态 模 量 曲 线 重 合 就能 够得到 动 态模量主 曲 线 l (r) 称为 时 间 温度




, 。 i 〇g f

平移 因 子 , 体 现 了 每个 温 度 下 模 量 变 化 的 总 和 , 显 示 出 了 材 料性 能 随 温 度 变 化 的 综 合


性质 , l (r )
f 与 缩 减 频率 的 关 系 见 式 (
4 4 .

; K4 . 5




〇) —

co x a T

r ( )

4 4)


l og
⑷ =
l og( y




+ lo g [ a ( r ) ]

45 )

以 50 %RAP 掺量 的 EME -

20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合料在 1 5 C 基准 温度 下 的 动 态 模 量 主


曲 线为例 ( 如图 4 3 -

所示 ) , 利 用 动 态 模 量 主 曲 线 就 可 以 确 定 材 料 在 高频 或 低 频 加 载 条


“ ” °

% RA P 的 再 生浙 青 混 合


°

件 下 的 力 学参数 。 图 4 3

中 , 以 30 C -

50 % 表示 3 0 C 、
含 50

57


东 南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

“ ”

料动 态模量 ,
以 MC 表示其平 移 到 主 曲 线 上 的 位置 ,
沥青 混合料 的动 态 模量会 随温

度 的 升 高和 加 载频率 的 降低 而减小 

 
 ̄  ̄    ̄
_ "

   
00000 
 
  〔 」



1 i 

  (

=^ 。 °
;;;
°

。 % ^
M C3 0 C % ^
M C45 C 



- — -

5 50 5 0 5 0
- -

° °

3 0 C 0 %

C %
- -


5 45 -

50   I





1 0 00  
 t it  ft 


■ " ■ "

 T t
"  ■ ■ ■ - -
' '
— — - — — — -


T n


rt t H
'  —

t fff n

ft 


f i

t t ti h h

n h 



 H l  h



_
| i

— -

1 00 
h  ^ l l
i l  丨 I 丨  I

I I i l i i i t l
i T r l t l 

0 0000 .
1 0 . 0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频率 / Hz

图 4 -

35 0 % RA P 掺量 的 E ME -

20 动态模量


图 4 4 -

中显示 了 不同 RA P 掺 量对 于 EME -

20 沥 青 混 合 料动 态 模量 主 曲 线 的 影 响 

° ° °

在 1 5 C 、 3 0 C 及 45 C 条件下 , 中 间 缩减频率 范 围 内 , 沥 青 混 合料 的 动 态 模 量 表 现 出 随


着 RA P 掺量 的 增 高而 小 幅上升 的 趋势 , 这表 明 旧 料 的 掺 入有助 于 提 高橡胶沥 青 改 性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动 态模 量 。
其原 因 主要是 RAP 中 的 旧 沥青 受到 了 高温及 紫 外 线辐射 的

影响发生 定程度 的 老 化 沥青粘度增 加 劲 度 模量 提 高 因 而 新 老沥 青混合 料掺配




, 、 ,

综合 表 现 为 再 生 混 合 料动 态 模 量 的 上 涨 

1 0 00 00  T r v




. . .


Wt
| |


 eM _ _

 c

_ 1 Q。。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r 1 

匕 ^  
 I 


; ;
? " ? — —


 ri
 7| y



: ;

  4


TZ L Z Z Z Zr  %
° ° °

C % C % C
— —

:: : 0
i i l 5 50 50 45 5 0


- -

. .
l .

 1 


| |
° ° °

 *
C % ^

°
/〇  C %
- - — -

00  3 5 3 0 3 5 45

- -

5 3 5


1 1
r TT

' ' °


C % C % ^
C %h
- -
— —

1 5

20 3 0

20 45 -

20 

1 〇 ,


0 00 0
.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

缩减频率 / Hz

图 4 -

4 不同 RAP 掺量 E ME 2 0 -

动态模量


°

在 1 5 C 、 1 0Hz 的加载条件下 ,
不同 RA P 掺量沥 青混合料 的 动 态模量都大 于


l OOOO M P a ( 见表 4 2

) 。 这说 明 ,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混 合 料 E ME -

20 拥 有较 高 的 模量 范


围 , 虽 然 尚 未 达 到 高模 量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严 格 要 求 ( 通常大于 M O O O MP a ) ,
但对 于 提 高


沥青路面承载力 、 抵抗永久变形是有利 的 

沥青混合 料
°

表 4 -

2 E M E 2 0 -

1 5 C 、 1 0 Hz 动 态 模量


RAP  掺 量 %  0  2 0  3 5  5 0 /

动 态模 量 / MP a 1 0 1 8 7  1 0987  1 2075  1 2979



58


第 四 章 反 应型 橡胶沥青 再生混合 料路用 性 能研 宄

图 4 -

5 ( a )

( d ) 分 别 为 旧 料掺量为 0 % 、 20 % 、 3 5 % 以及 5 0 %的 EME -

20 混合料


相 位 角 随频率 的 变化关 系 ,
与 动 态模量 不 同 的 是 ,
相 位角 随频率 的 改变而表现 出 的变


化规律较为复杂 


 ̄  ̄
 ̄  ̄

4〇



n  

:「 :二 ; 








。 己 -  I


  p 1

 
  ^

 - -

扫 , j ;  

 
 ̄ —


—  ̄  ̄  - - 
   ̄ -





n r i

] 丨


% h
° ° °


 ̄      

5 ?
C % C % C
° -

5 Q 3 0 0 45 0
- - -


0   1  1  ̄  1    

0 0 000 . 1 0 . 0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频率 / HZ

( a ) RA P 掺量  0 


3 5     




…  

0  '

 1
 ̄ — —

r

sr r

ir ;
」 

d



'  ̄ 一  ̄  ̄ — " —

^


^ 





_
_


_ — -


孤 




%%  %



1
5 ° °

? 1 5 t :

20 % ■ 3 0 C -

20 45 C -

20

0  1   1    1 1  1   

0 0000 . 1 0 . 0 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 减 频 率 H z /

( b ) RA P 掺量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 r
 i

v I


[」 —
1 1 



M ;   

^  二 於


H




 






i 



1 
n



 
    

 i


5  "

A
° °


i 5 X: -

3 5 % 〇 3 0 C -

3 5 %^ 45 C -

3 5 %F
  
  



1 ? ?  —   ■

0 0000
. 1 0 .
0 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频率 / Hz

( c ) RA P  掺量  3 5 


3 0    


25   
 -  ̄


 


*  t  4 — ■


2 。
  *


1 5  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1 ■





f



 A
°

° ,
5 °

i 5 C -

50 % ?
30 C -

50 / 
? 45 C 〇

50 


0  丨 ■  - ?   1    

0 0000 .
1 0 .
0 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频率 / Hz

( d ) RA P  掺量 5 0 

图 4 -

5 不同 RAP 掺量 E ME 2 0 -

混合料 相 位角


° °

当 实验温度为 C C 时 相 位 角 随着 频 率 降 低 或温度 升 高而 增 加 呈 现这


1 5 、 3 0 , ,

规 律 是 由 于沥 青 随 着温度 的 升 高 ( 或频率的 降低 ) 表 现 出 显 著 的 粘 性特征 。 当 实 验温



5 


东 南 大学博 士 学位论 文

现 象产 生


°

度提升至 C 时 相 位角 随着温度 的 升 高 或频率 的 降低 逐渐 下 降 这


45 , ( ) ,

的 主 要 原 因 是在 高 温低 频 条件 的 荷 载 作 用 下 , 沥 青胶结料软化 , 混合 料 中 矿料骨架 开


始逐渐承受主 要荷 载 , 而 矿料骨架 是 弹性体 , 故 沥 青 混 合料 相 位 角 出 现下 降趋势 

从不 同 RA P 掺 量 的 混 合 料来 看 ,
新拌沥 青 混合料相 位角 的 极值 点 在 30 C 、 1 Hz 


°

近时 即 开始 出 现 , 而 20 %  ̄
5 0 % RA P 掺量 的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相 位 角 极值 点 都 出 现在 45 C

时 。 同时 , 随着 RA P 掺量 的 升 高 ,
相 位 角 的 极 值 点 逐渐 下 降 ,
极 值 点 对 应 的 频 率 位置


表现 出 随着 RA P 掺 量 的 提 高 逐 渐 向 低 频方 向 平 移 的 趋 势 。 相 位 角 描述 了 材料粘 弹性 部


分 的 相 对大 小 ,
其 总 体变 化规 律 综 合 表 明 ,
随着 RA P 掺量 的 提 高 ,
再生沥青 混 合料 的

弹 性 部 分所 占 比 例 逐渐上 升 ,
粘 性 部 分 逐渐 下 降 

! 1 〇〇〇 

C 3-
—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 U ;



   

 ^e^ *

^ 。


°

; C % % C %L
 ̄ - -

0 45

5 0 50 5 0 

 5 3 (:
- - -


_
 

00


° ° 〇

? % r

% b %
F C C C
- — — - - -

5 3 5 3 0 3 5 45 3 5
- - -


土 彳 
一 一 .
一 一 - ' '


_

& _

c 2〇 %
_

^ _

3 〇 ^: 2〇 %

? -

45 C 20 %

. . -




 
° ° °


e -

1 5 C -

0 %

^  ̄

3 0 0 -

0 %

s -

45 C -

0% I

  
J  Q  I i I 

0 000 . 1 0 . 00 1 0 . 0 1 0   . 1 1 1 0  1 00

.  缩减 频 率 / Hz

不 同 RA P 掺 量 A C 0 混 合 料 动 态 模 量

图 4 -


图 4 6 -

显 示 了 不 同 RAP 掺 量 对 于 A C 0 沥 青 混 合 料 动 态 模 量 主 曲 线 的 影 响 -

1 , 


°

沥青混合料 的 动 态模量总 体显 示 出 随着


° °

1 5 C 、 3 0 C 及 45 C 时 , 中 间 缩减频率范 围 内 ,

RA P 掺量 的增加 而上升 的 趋势 。 在 1 5 C 时 ( 见表 4 -

3 ) RA P 的 掺 量 提 高 导 致 了 A C -

1 

动 态模量上升 但上升规律 出 现 定波动 其中 % RA P 掺量 的 AC 再生混合料动




, , 20 -

1 0

态模量略高于 3 5 % RAP 掺量 时 。
分析其 原 因 , 主要是 由 于 AC -

1 0 级配组成 设计 只 需 要


三 档 RA P 且以 2 # RAP 和 # R AP 为主 旧 料 级 配 及 沥 青含 量 的 误 差 定程度上增 加


, 3 ,

再生 料性 能 的 变异 性 。 AC -

1 0 混 合 料 的 相 位 角 主 曲 线 位置 随 着 RA P 掺量 的提高总 体呈


现下 降趋势 。 与 E ME -

20 相比 , 由 于 较 高 的 沥 青 含 量及 更 细 的 级 配 组 成 , AC -

1 0 动态




°

模量 略低 , 且不 同 RA P 掺量 AC -

1 0 沥青混合料相 位角 较 E ME 2 0 -

沥青混合料高 出 约 5

°

1 0  见图( 4

7 ) 

表 4 -

3 AC -

1 0 沥 青 混 合料 1 5 C 、 1 0 Hz 动 态模 量


RA P  掺量 / % 〇 2 0 3 5 5 0

动 态模 量 / MP a  8 5 8 7  1 0569 96 1 7  1 1 73 8

60


第 四 章 反 应型 橡胶 沥 青再 生 混合 料 路 用 性 能 研 宄

II
u  f Z I I I Z J Z ZZ

ZI Z^ Z : 二 二: 二=
 ▲ 莒 ▲ 匡 ▲ .

J   ZZZZZ 


 J


■ — — - 
  ―   

3 5
X ]


30 



  
J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f





9 S 
— 




_


扫

2〇

  -   ̄ — — —
 —  




1 T T


要 ^

— 
—   ―
 —   — 



H^
° °  



1 5 C -

0 % 导
 3 C TC -

0 %A 45 C 0 

% !

0

l —   ?   ■
  丨 *  ‘    1 

0 000 0

1 0 .
0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 频 率 / Hz

( a ) 0 % RA P 掺量  AC -

1 

4 5   —
  

 — — 

J  
  ̄
4〇
     —  

3 5  
  _
— -  ̄
 — 

um 

^

 
 ̄   
— 
□ 
 ̄  ̄  

S2  f n  Ml




_ _

i 二 ―
— i Ji 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t    

 
° 〇 °

? 15 C 


/〇  °

1 -

20 30 0 -

2 0 %▲ 4 5 C -

20% I

 :
— —

丨 ,
」    — ^ 


■ ■  ■ , ■ 1  1 

0 0000 .
1 0 . 0 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频率 / Hz

( b )  2 0 /〇 R A P 
°
掺量  AC -

1 

40  






 — —
" "
  

3 5

r b *
s T
 aA





 ̄  ̄

 
°






聢2 5 J J






       !

赵 '
 J  ̄ :
— — —
i  — —


 j ?  :

! 

% 
. *

 WC d %  口 %A

 3 0 C -
3 5 45 C -

3 5 T ?

1 0   1  1  1  '  1
 1


0 0000 .
1 0 .
0 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频 率 / Hz

( c ) 3 5 % RAP  掺量  AC -

1 


 — a N

 —  ̄  
— 

3 5

3 0  .

七   




备 

^
2 5

20
 — 一 一 - —    - 

I 1 1 r ;


q= — p


 

— - — — — 
:  — — 

1 0

1
°

〇  



5 ? C %口 C %A %

1 5

5 0  3 0

5 0 45 X :

5 0 1 1

0  1  ' —  — 1 1  1  1 

0 000 0
. 1 0 .
000 1 0 .
00 1 0 . 0 1 0 . 1   1 1 0  1 00

缩减频率 / Hz

( d )  5 0 % RA P 掺量  AC -

1 

图 4 -

7 不同 RA P 掺量 AC -

1 0 混 合料相 位 角

4 . 1 . 2 高 温车 辙 试 验

沥 青 路面 的 强度 与 刚 度 随 温度 升 高 而 显 著 下 降 ,
为 了 保 证沥 青 路 面 在 高 温季 节 行


车荷载 的 反复作用 下 不致产 生诸 如波 浪 、 推移 、
车辙等病 害 , 沥青混合料应具有 良 好


的 高温稳 定性 。 室 内 评价沥 青 混合料 高 温性 能 的 实验 方法有 很 多 , 除 了 常规的马歇尔


6 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位论 文

试验 、
车辙试验 , 还包含 了 圆 柱体试件 的 单轴 静 载 、 动载 、 重 复 加 载 蠕 变 试验 ,
以及


三轴静载 、 动载 、 重 复加 载蠕变 试验等 。 对于这几种方法 , 马 歇尔 试验通 过测 试标准


马 歇尔 试件 的 稳定度及流值评价沥青混合 料 高温稳 定性 能 ,
试验方法 虽 然 简 单 ,
但与


路 面 车辙深 度 的 相 关性较差 ; 单轴 蠕变试验 设 备较为 简 单 , 但 对现场 应 力 状态 的 模拟


较差 ;
三 轴 蠕 变 试验 能 够 较 好 地 模 拟 实 际 路 面 的 应 力 状 态 , 且 能为路面结 构 设计提供


沥 青 混 合 料 材料 参 数 , 但试验设备 比 较复 杂 ,
要 求 三轴 室 ; 车辙试验能够 较为真实 的


模拟路面 现场应力 状态 ,
与 实 际车辙深度 相 关 性较好 ,
但 是 所测 定材料 高温性 能参数


不 能直接应用 于沥青路面 的 设计和 车辙模 型 的 建立 当 中 。
因此 ,
本 章 先采用 传 统 的 车


辙 试验 仪 探 究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的 高 温 抗 车 辙 性 能 ,
评价不 同 RAP 掺 量对 再


生 沥青 混合料 高温性能影 响 规律 ; 在后 文再生 路面结构 设计 与 计算 时 , 运用 重 复加 载


动 态 蠕 变 试 验 获 得 再 生 混 合料 的 蠕 变 曲 线 , 为 车 辙 模 型 的 建 立 提供参数 

车辙试验仪 是 种 小 比例 尺 的 室 内 车辙模 式 设 备 可 以 较快速 经济地 评价沥青




, 、

混 合料 的 抗车辙性 能 , 在 国 际 上 广泛 应 用 于 混合 料配 合 比 设 计 以 及 质 量 控 制 当 中 ,



德 国汉堡 车辙仪 ( H WD T ) 、 法 国道桥研 究 中 心车辙仪 ( F RT ) 以 及 美 国 的 路 面分析


仪 我 国 规范规定车辙板试件尺寸为长

 父 


APA X 宽
[ ]

( ) 。 3 0 0_ 3 0 0_

5 0 mm

1 0 0_ ,
并提 出 以 60 C 作 为标准试验温度 ,
轮压标准 为 0 7
. MP a , 速率 42 


° °

/ mi n 。
为 了 保 证 试 件温度 在 60 C ±0 . 5 C 左右 ,
需 对 三个平 行 试 件 同 时 进 行 5h 以上 的 保


温 

不 同 旧 料掺量对 E ME -

20 混合料车辙试验 动 稳 定 度 的 影 响 如 图 4 -

8 所示 , 随着 旧 料


掺量 的 增 加 ,
动 稳 定 度 持续 上升 , 在 20 % 、 3 5 %和 5 0 % 的 旧 料掺量下 ,
动稳 定度分别


比 新料 提 高 了  1 1 . 1 % 、 24 7. %和 3 4 5
. % 。 E ME -

20 橡胶沥青 再生 混 合 料 的 动 稳 定 度 完 全


能满 足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 术规 范 》 ( JT G F40 -

2004 ) 对夏季 炎 热地 区沥青路面 中 



上 面层 所提 出 的 改 性沥青 混合料 动 稳 定度不 小 于 2800 次 / mm 的 技术要求 



60 0 0  

 


  

5000
^ t



5
4000

 —     

J 「  |

3 000      

 為琴
 、
   

2000



rr 

    

】 〇〇〇

0       * —  


0 % 2 0 % 3 5 %  5 0 %

图 4 -

8 RAP 掺量对 EM E2 0 -

动稳定度 的 影响

62


第 四 章 反应型 橡胶沥青 再 生混 合料路用 性 能研 宄

3 5 00  





3 000

  T
 — - —  

2500

矣 2000  


= L ==



I

讀 

_       ̄ - 

! 5 00

I . 000    —

 :
一 一

H 

沿

' '

500    
 %
—  

; 
; 4 

0 %  2 0 %  3 5 % 5 0 %

 

图 4

9R AP 掺量对 AC -

1 0 动稳定度 的影响


对于 AC -

1 0 橡胶 沥 青 混合料 ,
不 同 旧 料掺量对车辙试验动 稳 定 度 的 影 响 规律见 图

4 -

9 ,
随 着 旧 料掺 量 的 增 加 , 动稳定度持续提高 , 在 20 % 、 3 5 %和 5 0 % 的 旧 料掺 量 下 

动 稳 定 度 分 别 比 新料 上 升 了  8 . 4 % 、 1 9 . 1 %和 3 7 7 . % 。 在路面结构 中 , AC -

1 0 橡胶浙青混

合料作 为抗疲劳 层 粘 结 了 半 刚 性基层 与 沥 青面层 ,


其主 要 功 能是 发挥沥 青含量 高 、 


称 最 大粒 径 小 的 特 点 以 获 得 较 好 的 抗 疲 劳 、 抗反射裂缝性 能 。 由 于 AC -

1 0 的 沥 青含量


较 EME 2 0 -

更高 , 且矿料提 供 的 摩 阻力 及 嵌挤 力 较 小 ,
抗车 辙 性 能 总 体 比 E ME -

20 差 

考虑到 AC -

1 0 层位设置较深 ,
太 阳 辐射及 空气 温 度对其影 响 较 中 、 上面层有所减 弱 

因 此产 生 高温永 久 变 形 占 路表车辙 的 比例 小 ,
对其 高温性 能 的 要 求并 不 苛刻 。 不低 于


1 5 00 次 / mm 的 动 稳 定 度表现足 以 满足规 范对普通沥 青 混 合 料 8 00 次 / mm 的技术要求 

本 研 究 采 用 的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不 同 于 以 往 再 生 混合料研 究 中 采 用 的 普 通道 路 石 油

沥青 ,
其具有 良 好高温稳定性 , 同 时 还具 有劲 度 高 、 粘度大 、
弹性恢 复 能力 强 以 及温


度 敏 感 性低 等诸 多 优 点 ,
因 此不论是 EME -

20 还是 AC -

1 0 都 表 现 出 良 好 的 车辙 试 验 中

都表现 出 良好 的 高温稳 定 性 。
与此同 时 , 随着 RA P 掺量 的増 加 , 旧 料 中 严重老化 的


BS 改 性沥青与 新 加 入 的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之 间 相 互 融 合 进 步提高 了 再生料 的抗车


S ,

辙性 能 。
如 前所述 , 由 于 橡胶沥青 中 的 橡胶颗粒吸 收 了 沥 青 中 的 轻 质 组分从使得起 新


拌橡胶沥 青 混 合料具 有较 高 的 油 石 比 ,
而 RA P 掺 量越 高 时 部 分反应 型 橡 胶沥 青 用 量 被


老化 的 SB S 改性沥青所 取代 ,
再生 混合料 的 总 油 石 比 略有 下 降 , 也 会对再生料 的 高温


稳定 性产生 定影 响



4 . 1 . 3 低 温 小 梁 弯 曲 试验

沥青混合料 的 低温性 能是指其在低温条件下抵抗收缩开裂的 能力 ,


根据气温条件


的 差 异 又可分 为低温 引 起 的 开裂 以 及温度 循 环 引 起 的 疲 劳开裂 。 沥 青 路面在 老化过程


中 变硬变脆 ,
用 弯 曲 梁流变仪测 试发现 老化沥 青 的 蠕变劲 度 S 升高 、
劲度 随时 间 的变


化率 m 值下降 , S H RP 研究表 明 沥青 的低温性能对混合料 的低温开裂贡献率达到


70 % ?

80 % 。 因此 ,
低温抗裂 性能 是再生沥青 混合料控制 的 关 键指 标 ,
受到 了 广泛 的 关


注 。 研 究 中 采用 了 传 统 的 小 梁 弯 曲 试 验测 试 再 生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最 大 弯 拉 应 变 等 指 标 

并与 规 范提 出 的 技术要 求进行对 比 , E ME -

20 及 AC -

1 0 沥青馄合料低温 小 梁弯 曲 试验


结果如表 4 -

4 及表 4 -

5 所示 

63


东 南大 学博士 学位 论 文

表 4 4E ME 2 0
- -

低 温 小 梁 弯 曲 试验 结 果


旧料  ZZ  平 行 试 件  離 标 准



故 曰  指 标  
   

均 值 

差 士

掺 量 1 2

3 4 5




强度 / M P a 1 0 . 7 2  1 1 . 00  1 2 . 5 0  1 0 6
. 1  1 0 5 8

 2 4 .
5  1 1 . 3 1  0 9 . 

0 % 应 变 /
/ g
/ 3 02 6 3 5 4 6  3 0 0  3 6 5 4 3 1 876  2 4 7 3 3 2 6 3 5 2 


劲度 / M P a 3 5 4 2 3

1 03 4 1 65  2 9 0 3 2 7 3 05 0 3 5 3 5 8 0 8 80

强度 / M P a 1 0 4 9 .  1 1 . 8 9  1 1 . 7 0  1 4 . 1 0  1 3 . 3 5 ^ 2 . 9 1  1 2 4 . 1  1 . 3 0

20%  应变 

押 25 67  2 9 9 9 3 2 4 0 3 0 5 6 3 6 7 6 2 7 8 03 0 5 3 3 8 


 ̄  ̄


劲 度 / M P a  4 0 8 8 _
 3 96 4   ̄
3 6 1 1 4 6 1 3 3 6 3 1  4 6 4 64 0 9 2 4 5 6  

强度 / M P a 1 1 . 7 6  1 1 . 3 2  I4 44 .  1 4 . 1 4  1 1 . 48 1 4 . 8 2  1 2 99.  1 . 63 
3 5 % 应 变 /

/ g 2 702  2 4 7 3 2 7 4 3 2 4 0 6 2 5 3 3 2 6 9 2 2 5 9  1 1 3 9



 劲 度 / MPa   43 5 1  4 5 78  5 2 6^ 5 8 76 4 5 3 2 ^ 5 04 5 0

1 8 6

1 

强度 / M P a 1 4 87 .  1 4 . 5 9  1 3 . 92  1 4 . 1 9  1 4 9 . 1  1 3 . 80  14 3 8  0 48

.

5 0% 应变 2 4 0 3 3 1 4 9 2 5 93  2 4 2 6 2 2 4 2 2 8 1 1  2 6 0 4 3 3 0


劲 度 / M P a 6 1 8 9 4 6 3 3  5 3 6 7 5 8 4 8 6 6 4 9 4 9 0 7 5 5 9 9 7 7 2

表 4

5 AC -

1 0 低 温 小 梁 弯 曲 试验 结 果


旧料
P  平 行 试 件 M


ak


指 标 均 值 标 准



差 i r
     

掺 量 1 2 3 4 5 

强度 / MP a 1 2 .
02  1 5 . 2 5 1 2 3 4 .  1 2 29 .
 1 2 49.  1 4 6 . 1  1 3 . 1 7  1 . 3 9

0 %应 变 /

/ s 3 8 1 7  4 4 6 4 3 4 6 7 5 6 4 6 5 3 0 7 5 9 9 2 4 7 8 2 1 02 5

劫度 / M P a 3 1 4 83 4 1 6  3 5 5 92 1 76 2 3 5 3 2 4 3 9 2 8 4 9 5 9 7



" "  ̄
 ̄ 

强度  / MP a 1 3 ^ 98 1 455 1 453 1 4 60 . 1 3 32 1 4 42 . 1 4 2 3 0 5 0

20 % 应 变 /

/ £  3 7 5  3 4 4 8 4 0 3 6 3 9 3 9  3 4 9 4 2 8 7 2 3 5 9 0 4 2 2
1 

劲度 / MP a  3 7 2 7  4 2 1 9 3 6 0 0 3 7 0 6 3 8 1 3 5 0 1 9 4 0 1 4 5 3 7

强度 / MP a  1 4 . 5 6  1 5 . 2 2 1 5 . 75  1 3 . 1 3  1 5 . 23  1 4 . 3 0  1 4 . 7 0 0 . 92

3 5 % 应 变 2 898  3 2 0 4 3 8 3 7 3 5 5 4 3 3 74 3 797  3 4 4 4 3 6 

劲度 / M P a 5 0 2 6 4 7 4 9 4 1 04 3 6 9 64 5 1 5 3 766  4 3 0 9 5 4 

强度 / M P a 1 4 3 4 1 2 9 9 1 4
. . . 1 3  1 3 . 1 9  1 3 . 05  1 3 . 7 0  1 3 . 5 7 0 . 5 8

5 0 %应 变 /

^ 2 8 5 4 3 1 5 4  2 8 0 6 2 7 8 4 2 7 5 2 2 8 2 0 2 8 6 2 1 47

劲度 / MP a  5 0 2 6  4 1 1 8  5 0 3 5 4 7 3 9 4 7 4 3 4 8 5 74 7 5 3 3 3 7

图 4 -

1 0 中为 -

1 0 C 时 、 5 0 mm / m i n 加 载速率 下 ,
不同 RAP 掺量 E ME -

20 再生沥青混


合料 的 荷载 一

位移 曲 线 。 可 以 发现 , 新料 能 够承 受 的 荷 载极 限 较小 , RA P 掺量越


高 .

越大 , 试件破坏 前 的 荷载 一

位移 曲 线斜 率也越大 。
试件 发生破坏 后 ,
新料所承


受 的 荷 载存在 定 随位 移逐渐衰减 的过程 而掺有 R AP 的 再 生混合 料则 普 遍表现 出 瞬


间 脆裂 

64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再生 混合料 路用 性 能研 宄



 f L


L 6




  ^
— —

 0 % RA P

#  §/  W  1  一 20 % RA P

 

指 0 
A  


^ I % RA P


3 5 

——


,
/

0 0 . 5   1 1 . 5  2 2 . 5  3

位移 / mm

图 C 时不 同 RA P 掺量 E ME 2 0 荷载 位移 曲 线


4 -

1 0

1 0 

20  



1 8


^


1 6

1 ^ 2  - … —



^ 1
— 

? 
_
 — —
— 

> 〇

?     

4 !

笔

6  



' 

? —

_ 

 
  —  — —  . 

! !

〇  I I  [ 丨  1 卜 丨
r 

0 % 20 % 3 5 %  5 0 %

图 4 -

1 1  RA P 掺量对 EME 2 0 -

再 生 混 合料 抗 弯 拉 强度 的 影 响


5000  

  

4500

4 0 0 0

 

1
= — —

rh
 ̄  ̄

— -


 ^T  t

mm


— 


  —  ̄

2 500

转

1 1


應 — 一


_

圓 


Q          

0 %  2 0 % 3 5 % 5 0 %

图 4 -

1 2 RA P 掺量 对 E ME -

20 再生混合料最大 弯 拉应变 的 影 响


7000  

2
― —

T ( 

^ 5 0 0 0 丄
 ̄  ̄  ̄


|  '

l
n T
T  


- —



4000 

J

j :

rn
3 000  — — - - — — 

i : 、



0  
1 1  1 I I 

# 1
 

0 % 2 0 % 3 5 %  5 0 %

图 4 -

1 3 RA P 掺量对 E ME 2 0 -

再生 混合料弯 曲 劲 度 模量 的 影 响

65


东 南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

如图 4 -

1 1

图 4 -

1 6 所示 , 从 EME -

20 及 AC -

1 0 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 各 项低温性 能 指


标随 RAP 掺量 的 变 化 规律 可 以 发现 ,
随着 RA P 掺量 的 提 高 ,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的 强 度 总

体呈现 上升趋 势 极 限弯 拉应 变则 逐渐 减 小 究其原 因 方面是 由 于 旧 料 中 的 SB S


, 。 , 

改 性 沥 青 经 受 长 期 老 化 导 致 沥 青 混 合料 变 硬 变 脆 ,
所以 RA P 掺量 越 高 混 合 料 的 强 度 越


大 所 能承受 的 变形减 少 另 方面 由 于反应 型橡胶沥青具 有温度 敏感性 小 的 特 点

, , 


因此随着 RA P 掺量 的 增加 , 旧 沥 青含 量 增 加 ,
新 添加 的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含量 减 少 ,



°

生 沥 青混 合料 的 温度 敏 感 性 增 大 , 在 -

l 〇 C 的 低温 下劲度模量 随温度 降低而快速提高 



低 温抗变形 能 力 发生衰减 

1 9  





1 7

0 % 2 0 % 3 5 % 5 0 %

图 4 -

1 4 不同 RA P 掺量对 AC -

1 0 再 生 混 合料 抗 弯 拉 强 度 的 影 响

7000  

6000   

‘ 5000  

运 4 0 0 0
  


 — —

遞 一 


— 



j


2000

1 000  

 :


M ]




   k 刹 msm


I I I




0 % 2 0 % 3 5 % 5 0 %

图 4 -

1 5 不同 RA P 掺 量对 AC -

1 0 再 生混合料最 大 弯 拉应变 的 影 响


7000  

6000  

e 

15 0 0 0




I
■ 


i i
一 "

m \
一  ̄

H 


+n
  ̄  ̄

3000

1 T



— 


 


0°

hi 

I ;

0 % 2 0 %  3 5 % 5 0 %

图 4 -

1 6 不同 RAP 掺量对 AC -

1 0 再 生 混 合料 弯 曲 劲 度 模量 的 影 响

66


第 四 章 反 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 合料路用 性 能研 宄

《 公 路沥 青路面施工 技 术规 范 》 明确规定 , 对密 级 配沥 青 混合 料在温度 -

HTC 、 力口

载速率 5 0 m m/ m i n 的 条件 下 进 行 弯 曲 试验 ,
测 定 破 坏 强度 、 破坏应变 、 破坏 劲 度 模 量 

并根据应力 应变 曲 线 的 形状 ,
综合评价沥青 混合料 的低温抗裂性 能 。
其 中 沥青混合料


的 破 坏 应 变 应 满 足表 4 -

6 的要求 。
对 比 下表可知 ,
中 面层 EME -

20 再生沥 青 混合料在


3 5 % ?
50 % RAP 掺量 的 条件 下 依 然 能 够 满 足 冬 严 寒 区 对普通沥 青 混合料 的 弯 曲 应变 技 术


要求 而抗疲劳层 的 AC 再 生 浙 青 混 合 料在 % R AP 掺量 以 能够满 足各种极端低



1 0 3 5 内

温条 件 下 对 于 改 性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技 术 要 求 , RA P 掺量达到 50 %时 , AC -

1 0 再生 混合料


未 满 足 了 严 冬 寒 区 对 改 性沥 青 混 合 料 的 要 求 

表 4 -

6 沥 青 混合料低温 弯 曲 试验破坏 应 变 (

is) 技术要求


气 候 条 件 与 技 术 指 标 相 应 于 下 列 气 候 分 区 所 要 求 的 破 坏 应 变 以 s 


< -

3 7 . 0
 2

1 . 5

3 7 . 0
 卜9 _ 0

2 1 . 5 > -

9 . 0 试验


年极 而 取 低 气 温 ( C )

3  — 



_  1 .
冬 严 寒 区2 冬 寒 区 . 3 .
冬 冷 区 4 冬 温 区 万 法

 .

及 气 候 分 区 

   


1 2 -

1  1

22 23 - -

2 1 -

3 2 -

3  1

4 2 4

 -

普 通 沥 青 混 合 料 不 小 于 2 6 0 0  2 3 00  2000


T 072 8

改 性 沥 青 混 合 料 不 小 于 3 0 0 0  2 8 0 0  2 5 00

总 体而 言 ,
在 反应 型 橡胶浙青混合料 中 掺入 不 同 比 例 的 RAP 对于其 高温性 能有进


步 的 强化作用 再生混合料 的 低温性能 虽然 随着 RA P 掺量 的 提 高而逐渐 下 降 但总


。 ,

体表现相 当 突 出 ,
这 与 反应 型 橡胶沥青较低 的 温度 敏 感性 有 很大关 系 。 在低温条件 下 

材料保持着适 当 的变形 能 力 ,
不会过于 脆硬 ; 同 时 高温稳 定 性 良 好 ,
不 易 产生永久变


形 

4 2

沥 青 混合料抗裂性 能研 宄


4 2
. . 1 

环 形加 载 试验

为 了 更科 学地 评价 再 生沥 青 混 合料 的 抗裂 性 能 本研 宄采用 了 种 环 形加 载试验


( A nnu l ar  L o a d  T e s t ,  AL T )
方法 ,
如图 4 -

1 7 所示 。 从 实 际 路 面 受 力 状 况 来看 , 路面 沏

青混合料处于三 向 受力状态 , 而 小 梁 弯 曲 试验 ( 图 4 -

1 8 ) 仅是单 向 受力 ,
选择三维 的

试验方 法更加 符合沥 青 混合料 的 现 实工 况 。


我国 《 沥 青及 沥青 混 合料试验 规程 》 ( JT 

E2 0 -

20 1 1) 规 定 小 梁 的 横 截 面尺 寸 为 3 0 mm  ( 宽 ) X 3 5 mm  ( 高 ) , 试验准备较为复杂 

每 根小 梁 需要经历 面切割 切割 精度不 易 把握 且 小 梁 试件 取 于车辙板 混合




6 , ,
自 ,

料 分布 的 均 匀 性不 如 旋 转压 实 方法制 备 的 圆 柱 体试件 ; 同时 ,
考虑 到 小 梁试件不适宜


对现场路面进行取样分析 , 因 此不 宜 对 路面沥 青 混合料 的 实 际抗裂性 能 进 行检测 ; 


小梁试件 的 破坏 般 是 从 靠近 中 心 附近位置开裂 试验 结 果 对 于材料 内 部 的 原 始


夕卜 , ,

缺 陷 与 不 均 匀 性更为敏感 。 在试验 的 误差方面 , 小 梁 试件 的 梁体 重量会 自 身 挠度产 生




定影响 而 本研 究 提 出 的 环 形加 载试验 不仅 在 试件受 力 上 与 实 际情况更 为接近 


, ,

时 由 于 受到 周 围 的 环形支承 ,
圆 柱体 自 身 重 量对挠度 造 成 的 影 响 也 小 很 多 

67


东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 ■■ ■ ■ ■ ■ I

s鐘、  : —
馨 3 … ; : .
^ 


图 4 -

1 7 环形加 载 ( AL T ) 试验  图 4 -

1 8 小 梁 弯 曲 试验


( 1 ) 试件尺 寸 设计


环 形 加 载试 验 试 件 直 径 的 选 择 会 直 接 影 响 到 试 件 制 备 的 效 率 , 1 5 0 mm 和 1 0 0 mm 


种 方案 相 对 合 适 , 因 为 这 两 种 直 径 的 试 件 可 以 直 接 在 实验 室 内 通 过 旋 转 压 实 成 型 , 


免 了 钻芯 取样 的 工序 。 试件 直 径 与 厚 度 之 比 ( Z )/ ? / ) 将会 影 响 到 环 形 加 载试验 中 圆 柱 体


试件 的 破 坏 模式 , 当 乃 /好 过 低 时 试 件 可 能 发 生压 缩 破坏 , 而 在 较大 的 比 下 试件才


能保证破 坏形式为弯 拉破坏 , 因而 1 5 0 mm 直 径 的 试 件更 为 合 理 , 试件 高度 为 4 0 mm 

试验 特 制 彳吴 具 如 图 4 -

1 9 所不 


__


图 4 -

1 9 环 形 加 载试验专 用 模 具


( 2 ) 加 载参 数确 定


沥 青 混 凝土是 典 型 的 率 敏感材料 , 在动力 荷载作 用 下其动 力 特征与 静力 特征相 差


很大 , 混 凝土 的 强 度 、 刚度 、 柔韧 度 都会 受到 加 载速率 的 影 响 。 为确 定环形加 载试验


°

的 加 载参数 本 文 选择应 用 广 泛 的
°

, 7 0# 基 质 沥青 制 备 AC -

20 沥青混合 料 ,
在 0 C 、 1 0 


°

和 20 C 三 个 试验 温 度 , 以及 l mm / m i n 、 5 m m /m i n 和 1 0 m i n/ m i n 三种 加 载速率 下 进 行 试


验 , 优 选合适 的 试验 参数 。 AC -

20 沥 青 混合 料 的 配 合 比 设 计结 果 如 表 4 -

7 所示 

表 4 -

7 AC -

20 沥青 混 合 料配 合 比


 ̄ 一 

累 计 筛 孔 舰 率 % /

細%



  9 4  3 6  0 0 0

26 5. I 1 9 I
1 6 1 2 5 . . 5 . 75 \ 2 I
1 . 1 8 . 6 . 3 0 . 1 5 . 075


4 3 1 00 97 8 8  7 4 5 7 4 4 31 2 4 1 7 U  8 5

以 20 C 为例 ( 由图 4 20-

可见 ) ,
随着加 载速率 的 提 高 ,
试件 能够承受 的 荷 载 极 值


逐渐增 大 , 荷载 峰值 出 现 的 时 间 也越早 , 这 意 味 着 材 料在 较 短 的 时 间 内 存储 了 更 多 的

68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 胶沥 青 再 生混 合料 路 用 性 能 研 宄

弹性 能 。
宄其原 因 ,
在较高 的 加载速率下 , 沥青 混凝土 内 部裂纹发 展 相 对较快 , 而在


低速加 载条件 下 试件 内 部 的 裂 隙 逐渐 延 伸 并 联结 贯通 , 裂缝会尽量沿着 能量消 耗最 小


“ ”

的 路 径扩展 , 达到最 省力 的 状态 。 相较而言 , 高速 加 载 条件 下 试件 的 开裂 可 能 会




导 致沥 青 混 合料 中 粗集料 的 断裂 ,
而低 速加 载条件 下 裂缝通 常会绕开粗集 料 , 沿着集


料之 间 的 接触 界面 拓 展 。 图 4 2 0( c

) 中 , l mm / m i n 加载时 ,
传 感 器测 得 的 荷 载数据 产


生 了 大幅度波动 , 这 与 试 件 内 部 应 力 重 分布 以 及 逐 渐 形 成 并 扩 展 的 微 裂 纹 有 关 

7 r

6  /\

 -

跡 


 

、 V
 急

lO O nu n 2 #





/ /
°

 C

〇 mm
  2〇 3 #


- '

_

3 /




I  I  重  I  I  ■
 I  言  I  I  I  I  I
 

0   2 3 4 5 6 7 8 9
1 1 0 1  1 1 2  1 3  1 

位移 / mm

( a )  1 0 mm / m i n




 20 C 5 mm 


- -




mm 2#
 
20 5 

' '


I ;

 / 2 0C

If

5 mm -

3 








q  r ■  ,


■  ■


,  .  ■  ,


,  

0 1 2 3 4 5 6 7 8 9  1 0  1 1  1 

位移 / mm

( b )  5 m m/m n

 i




2 5 .  - 

20 C -

l mm -

l 


' 
赃 -

1 酬 2#

 -

§ 

0 

 J
l  l




 |  |  |   |  |  | |  |  

0  2 1 3 4 5 6 7 8 9  1 0  1 1  1 

位移 / mm

( c )  l mm / m i n


°

图 不 同 加 载速率 下荷载 位移 曲 线 
 C

4 2 02 0

° °

与 20 C 相比 , 1 0 C 时 的 荷 载 峰 值 大 幅提 髙 导 致 在 0 mm m , 1 / i n 的 高加 载速率下 荷


载 峰值超 出 了 实验 室 U T M -

25 荷 载传 感 器 量 程 ( 2 1 . 5 KN 左右 ) ,
如图 4

2 1 所示 。 与传


统 的 小 梁 弯 曲 试验 相 比 ,
环 形加 载试验 需 要更大 的 外 荷 载 , 因 为环形加 载 的 集 中 力 施


加 于 圆 柱体试件 的 中 心 圆 柱 体 的 周 边提 供 了3 6 0 同时 小梁试件 的 两个支
°

, 的支承 ; , 

69


东 南大 学 博 士学位论文

点之间距离 般为 而 圆 柱体 试件 的 直 径仅 当 温度 降低 到 C 时 


2 0 0_ , 1 5 0_ 。 0 ,

使加 载速 率 调 整 到 l mm /m n i ,
荷载依然超 出 传感器量程 ( 图 4 22

) , 因 此在 所提供 的


°

试验 条 件 下 本 试 验 尚 不 能 在 低 于 〇 C 的 条件 下 进 行 




: 


1 8  -

 /


1 5  

^  /
1 2 °


1 0 -

1 0mm


/ /

9

 。
J 0 5 mm







O XM m m

 jl ?  l 

 

 

■ I  I  I  ■ 嘗 I

0  2 4 6 ,
8  1 0  1 2  1 

位移 / mm

图 4 2 -

1 1 0 C 不 同 加 载速 率 下荷 载 一

位移 曲 线

2 1  r
1 8  

5  

2

¥ 1 2

 ,


i?  9 
海 6  z ’ 

/

 〇

- 0 C -

l mm

3  ?

  ̄



 



 I
I I I

 |  

0 0 . 5   1 1 . 5  2 2 . 5 3

位移 / mm

图 4 -

2 20 C 条件 下 l mm / m i n 加载速率下位移

荷载 曲 线


当 试验温度 较 高 时 , 沥青 混合料试件可 能 出 现非脆性破坏 ,
为 了 合理评价沥青混


合料 的 抗裂性 能 , 原 则 上应尽 量选择低温 。 综合 以 上试验 数据 , 最终确 定本研宄环形


°

加 载 试验 温度 采 用 1 0 C , 加 载 速 率采 用 5 mm / m n i 

( 3 ) 加 载 条件对 于 评 价 指 标 的 影 响


针对形如 图 4 20-

的荷载

位移 曲 线 ,
研 宄人员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评价指 标来描述材料


特性 。 其中 ,
最为 常 用 的 评价 指 标 包括荷 载 峰值 Fm ax , Fm ax K对应 的 变形 今 a ax

, Fm ax

出 现之前 荷载 位移 曲 线 线 性 阶 段 斜 率 由 于 该 斜 率 与 试件 的 劲 度模 量 有 关 因 此被


, ,

4]

称为弯拉劲度 指 数 用 表不 此外 断裂 能 也常被


;>

T en s F

, ( i l e  S t i ffn e s s  I n d e x ) 。 , P

应用 于衡量试件在荷 载作 用 下裂缝产生 与 扩展所释放 的 能 量 ,


表征外 力 对试件破坏 所


做的功 。
本 文 对 断 裂 能 的 计 算 从加 载 开 始 , 直 至 试 件破 坏 之 后 U TM 所施 加 的 荷 载达 到


0 . 1 fm a x 结束 。 针对 以 上 四 大指标 ,
分别 在五种 不 同 的 加载条件下进行 试验 ( 五种 温度


° ° ° °

与 加 载 速 率 的 组 合 为2 0 C -

1 0 mm / m i n 、 20 C -

5 mm/mi n 、 20 C -

l mm / m i n 、 1 0 C 

、 1 0 C -

l mm/ mi n ) ,
每 种 加 载条 件 所 对 应 有 效 平 行 试 件 不 少 于 4 个 , 整 理试


” °

验结果如 图 4 23 - ?

图 4 -

26 所示 ,
图中 20 -

1 0 表示 20 C 温度下 以 1 0 mm/m in 加载 

70


第 四 章 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路用 性 能研 宄



1 5



0  一


专 

1  議
  c —

i   


圍 

  n ■ b


*! 義 




1 1 1 1

20

1 0 20 -

5 2 0 -

1  1 0

5  1 0



图 4 23 -

不 同 加 载 条件 下 荷 载 峰值


图 4 23

显示 了 不 同 的 加 载条件对 Fm ax 的影响 ,
图 中 易 见 虽 然 加 载 速率 对 沥 青 混 合


料的 弯 拉强度有 定影响 但 弯 拉 强度 对 于 温度 的 敏感性更 为 显 著 在相 同 的 温度条


, 。

件下 , Fm ax 随 着 加 载 速 率 的 减 小 而 逐渐 下 降 ; 在相 同 的 加 载速率下 ,
随着 温度 的 降


低而大幅度升 高 。 当 加 载速 率 较 高 时 , 沥 青胶 浆 的 粘 性 蠕变流动 不 充 分 ,
外 荷载做 功


积 蓄 的 主 要 能 量集 中 消 耗在 少 数 耗散水平 高 的 微裂缝上 , 通过主裂缝 吸 收 能 量 并扩展


转化为表面 能 予 以 释放 

2 . 5  


- - 

V :
1 ,
' = = = = 




_




_ —
| | — 

20

1 0 20 -

5 2 0 -

1  1 0

5  1 0



图 4 -

24 不 同 加 载条 件对 的影响

图 4 24

显 示 了 不 同 的 加 载 条件 对 4 a ax

的影响 ,
与 相比 , 的 变化 幅度 很


小 。 在 相 同 的 试验 温 度 下 ,
随着加 载速率 的 放缓 ,
所对应 的 位移 越来越靠后 

试件承 受 的 极 限变形越来越大 。 然而 ,
与 较 小 的 变化 幅度相 比 ,
其变异 性过大 

这表 明 用 冬 _
分 析 加 载 条 件 对 试 件 破坏 的 影 响 并 非 理 想 的 指 标 

20  


±
  




VP

〇    门I

I I

內 ■ 


20

1 0 20 -

5 20 -

1  1 0

5  1 0



不 同 加载条件 下劲度指 数图 4 -

25 汉r

图 4 25

显 示 了 不 同 加 载 条 件 对 于 材 料 弯 拉劲 度 指 数 的影响 。 在 相 同 的 试验 温

度下 ,
随着 加载速率 的 放缓 , /i ? r 逐渐 下 降 , 反 映 出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率 敏感 性 。 而在相 同

的 加 载 速率 下 , 随 着 试验温度 的 下 降 , /i ? r 大 幅提高 ,
说 明 了 沥青混 合料劲 度 有 较 强 的

温度敏感性 。 /i ? r 的 总 体变化规律与 F max 相似 



7 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0  

 


5 0 =

40    


3 0  —

g
■ _
^ 

2〇  —
_  —

^  . .


w    —  

s * — 

〇 r .  .
i _  i .  . .
L .
1  [

; i  ■  1
20

1 0 20 -

5 20 -

1  1 0

5  1 0



图 4 26

不 同 加 载条件 下 的 断裂 能


图 显 示 了 不 同 加 载 条件 对 于 断 裂 能 f 的影响 当 试验温度 定时 断裂 能


4 26

f , ,

随着加 载速率 的 降 低 而 降低 , 表 明 在 低 速加 载 时材料开裂破坏所 需要 外 力 做 的 功较少 



当 加 载速率相 同 时 , 断裂能 P F 随着 温度 的 降低而 提 高 ,


说 明 温 度越低 , 试件破坏所 需


外力 做功越多 , 材料开 裂释 放 的 能 量越 高 

( 4 ) 基 于 环 形 加 载试验 的 再 生 混合 料 性 能 评价


°

在确 定 的 加 载参数之后 ( l 〇 C 、 5 mm/ m in ) ,
对 反应 型 橡 胶 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E ME 

20 和 AC -

1 0 进 行环 形加 载试验 ,
评价不 同 旧 料掺量对于 再生混合料 的 性 能影 响 

EME 20 -

与 AC -

1 0 环 形 加 载 试 件破 坏 形 态 如 图 4 -

27 与图 4 28 -

所示 


_ _



4 2 7E M E 2 0 J

20 
环 形 加 载 破 坏 形 态 图



4 2 8A C - -

1 0 环 形加 载鈿坏 形 态

| i 〇  —

rh — —

_ 












I 1
  

    

0 % 2 0% 3 5 % 5 0 %

( a ) EME -

20

20  

, ,   ? JT
i d  一





j 

rh B

 — — —


1 0



u .

5  



 

0  [ M  M  

0 % 2 0% 3 5 %5 0%

( b ) A C -

1 

图 4 -

2 9R AP 掺量 对 荷 载 峰 值 的 影 响

72


第 四 章 反 应 型 橡胶沥青再 生混合料路 用 性 能研 宄

如图 4 29

所示 ,
随着 RA P 掺量 的 增加 , E ME -

20 与 AC -

1 0 沥青混合料所能承受 的

最大荷 载逐渐升 高 。 当 RA P 掺量从 0 %提高到 5 0 %时 , EME -

20 所能承受 的 Fm a x 增长


幅 度 达 到 了3 0 % , 而 AC -

1 0 再生 料所 能 承 受 的 Fm ax 相较于新拌 AC -

1 0 沥 青 混 合 料提 高


了4 9 % 。 这表 明 , RA P 的 掺入 有助 于提 高再生沥 青混合料 的 弯 拉 强度 

5  

4
  



3  —

r — — — 

2   —


—  — 






—  — 

〇  1 1 1 1 1 1   1
; 

0 %2 0%3 5 % 5 0 %

( a ) E M E 2 0


5  





t r TTTt


具 z j r


 — 




「 1

1  I

r  ' dI
i ll


0 % 2 0%3 5 %5 0%

( b ) A C -

1 

图 4 -

3 0ra p 掺 量对 & m ax
的影响


图 4

3 0 反 映 了  RAP 掺 量 的 变 化 对 于 试 件 & m ax 的 影 响 规律 ,
从总 体趋 势 可 以 看 出


RA P 的 加 入对 于 再生 混合料 的 极 限 变形是有 负 面影 响 的 ,
材 料极 限变形 的 降 低 反 映 了

其脆化特征 。
当 混合料 中 RAP 掺量 从 0 % 逐渐增 长 到 20 %和 35 %时 ,
& m ax 随 R AP 


量 的 上升 而逐渐减 小 ,
但当 RA P 掺 量达 到 5 0 %时 ,
异 max 略有 回 升 , 这可能与 冬 _ 


标 的 变异 性有关 。 在 前文 中 关 于 加 载 温 度 及 速 率 对 冬 _ 的 影响 研 宂 中 可 以 发现 

对 于 加 载 条件 的 敏 感 性 相 对较 小 , 而 与 之形成鲜 明 对 比 的 是 变异 性较大 

1 5  






 ; e



°
 〇 %  2 〇 %  3 ?%

( a ) E ME 2 0


73


东 南大学 博 士 学位论 文

2


9  

^  斗


— 一 

3    —
 —

酸 —

§



w 

r\
    



0 %  2 0 %  3 5 % 5 0 %

( b ) A C -

1 

图 4 -

3 1  RA P 掺量对 / i? r 的影响


图 4 -

3 1 反 映 了 RA P 掺 量 对 弯 拉 劲 度 指 数 z/? r 的影响 ,


两种 再 生混合料 7i ? r 总体都


表现 出 随 RA P 掺量提 高而上升 的 趋 势 。
当 RAP 掺 量达 到 5 0 %时 , EME 2 0 -

的 弯拉劲度


指数高 出 了近 倍 对于 AC 再生 混合料 当 RAP 掺 量达 到 %时 r 低于 RA P


1 0 , 5 0 , /i ? 

掺量 35 %时 的 /i ? r , 这应该 是 RA P 掺 量 过 高 时 新 老 沥 青 融 合程 度 不 足 ,
以及 旧 料的油


石比 、 级配变 异 性对再生 混合料 的 性 能影 响 增 大所导 致 的 




80

T T


60  

 二




 \这



 嶋
  —  — — 

40 

^


 

一  一
■ 一 一 

20
: (


 0 % 2 0 %  3 5 %  5 0 %

( a ) E ME 2 0


1 00  

  
  ̄  ̄ 


   — ?  

80
J X i

^

—   


    —   

, 60


s  lS

 I

  

40
—  — —
 

圈

2〇


 0 % 2 0 %  3 5 %  5 0 %

( b ) A C -

1 

不 同 R A P 掺 量对 断 裂 能 的 影 响
图 


3 2

图 4 -

3 2 显 示 了 两 种 不 同 沥 青 混 合料 的 断 裂 能 F 随 RA 掺 量 的 变化 规 律
P P ,
其结果


致表 明 随着 RAP 掺量 的 升 高 AC 再 生 混合料 与 EME 再生混合料 的 断裂 能


, ,

1 0

20

都逐渐 下 降 , 说 明 在材料破 坏 过程 中 , RA P 掺量越 多 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所 需 外 力 做




功越小 相 比于 EME 再生混合料 AC 的 断裂能略大 这 点 并不难理解 



20 ,

1 0 , ,

比图 4 27-

中 EME -

20 再生 混合料与 图 4 28 -

中 AC -

1 0 再 生 混 合料 的 破 坏 形态 可 以 发 现 

AC -

1 0 试件 中 出 现 多 条 宽 度 、 长短不均 的 裂缝 , 由 加 载 的 中 心 点 逐渐 向 周 边扩散 , 


件 的损伤范 围更广 、 扩散均 匀 程度 更大 , 环形加 载试件 能够承 受更大 的 极 限 变形 ,



现 出 较强 的 軔 性 ; 而 E ME -

20 再生混合料 的 损 伤范 围 相 较而 言 主要 围 绕在加 载 中 心 的

74


第 四 章 反应型 橡胶沥青再 生 混合料 路用 性 能研 宄

周围 ,
少 量 的 主裂缝产生后迅速 向 四 周 扩张 ,
损伤 没有 得到均 匀 的 扩散 ,
表现 出 了 


对较 强 的 脆性 

理论上 ,
材料 因 外 力 做 功 而积 蓄 的 能 量 除 了 包含 卸 载 时 可恢 复 的 弹性应变 能 部 分


夕卜 ,
大部 分被 己 有 的 微裂纹或孔洞 吸 收 ,
并释放 供其扩展 ,
或者通过产 生新 的 裂纹将


能 量转化 为表面 能 耗散掉 所积 蓄 的 能量是被单 或少 数裂缝吸 收 还 是被 多 数裂 缝


。 ,

吸 收并耗散掉 , 这 与 材 料 内 部 组 成 以 及 外 荷 载 激励 的 响 应 特 征 都 有 关 系 

4 2 2
. .
半 圆 弯 曲 试验

沥青混合料是 种 由 集料 沥青胶浆 和 空 隙 等 组成 的 典 型 非均 质 材 料 由 于设计


、 , 

施工等 多 方面原 因 实 际沥青路面会存在 定缺陷 沥青 混合料强度 和 刚度 的 试验 方





法通 常将 其 综合地看 为均 质 材料 , 以 揭 示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整 体 力 学 性 能 。 沥青路面 的 疲


劳开裂实 际 上是混合料 内 部 固 有缺 陷 及微观裂纹缓慢扩展 的 过程 ,
路面 的损坏常常 从


内 在 、 固 有 的缺 陷 中 开始发展 。 相 对于传 统 的 强 度 理论 ,
采用 断裂力 学观 点 更适合评


价混合 料 的 抗裂性 能 因而 些 研 宄 认 为 采 用 含 预 切 缝 的 试 件进 行 抗 裂 性 能 试 验 更 加


94 ]

合理 [



为了进 步 评价橡胶 改性 再 生沥青混 合料 的 抗裂性 能 并考察 环 形 加 载 试验检测




结论 的有效性 本研宄釆 用 了 前在 些 欧美 国 家应用 较 为 广泛 的 含 预切缝半 圆 弯 曲




, 目

试验 ( No t c he dS e mi -

C i rc u arB en d i n gt e s t
l , N S C B ) ,
用 预切 缝 的 方 式模拟 材料 固 有 的

内 在缺 陷 试验装置如 图 所示

95 ]

, 4 33-



2 嫌

( a ) 尺 寸 参 数 ( b ) 试件 及 加 载 装置


图 4 -

3 3 含 预切 缝 的 半 圆 弯 曲 试验


R i ce 于 1 968 年提 出 了J 积 分理论 , 该理论 以 能量 的 观 点 考察裂纹扩展 中 物 体 能量


的变化 对平面应 力 应变 问 题 有很好 的适 用 性 板上含
96

设有 均质板 条贯 穿 裂


[ ] 一 一

, 。 ,

纹 , 裂 纹 表 面无 外 力 作 用 ,
均 质 板所受 的 外 力 使裂纹周 围 产生二 维应 力 应变场 。
围绕


裂纹尖端取 回 路 r 由 裂 纹下表面任 点 开始按逆 时 针方 向 弧长 的 正方 向 沿着


, ( S )

r 环 绕 裂纹 尖 端 行 进 终 止 于 裂 纹表 面 上 任 点 如图 所示

, , 4 -

3 4 

7 5


东 南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

图 4 -

3 4J 积分示意 图

定 义积 分为 

j ^
Wdy f ds )  4 6)

- -

( .

( 

式中 , # 一

板 的 应变能密度 

f 

作 用 在 积 分 回 路 r 弧元 办 上 的 外力 矢量 

G —

回 路 r 上 的 位移 矢量 

在线 弹性 的 情况 下 , J 积 分与 应 力 强度 因 子 曷 的 关 系 如 下 


 為 



4 7 -



式中 ,
对于 平面应变 , 五

 =
 4





 ; 对于 平面应 力 ,


五 , £ 为弹性模量 , v 

示泊 松 比 。
在线弹性 的情况下 , J 积分就是 能量释放率 

对于 沥青混 合料 , 在 外 力 作 用 下 裂 纹 尖端 总 要 出 现 塑 性 区 , 当 裂 纹尖 端 附 近 发 生 大


范 围 或全面 屈 服 时 需 充 分考虑 裂纹体 的 弹 塑 性行为 。
在相 同 的 边界条件 下 , 比较两块


几 何尺 寸相 同 裂 纹长度相 差很 小 的板体 势 能 ,
积 分 的 负 值 等 于 裂 纹表 面相 差 单 位 面 积


的两块板势 能之差 ,
即 

J 

 (
4 8 -



B  da

其中 , 是 两块 板 势 能 之 差 , & 是 两块板 裂 纹长度之差 , 5 是板厚 。 / 积 分被认




为是弹塑性 断裂力 学 的 种 重要参数 可 以 用 于评 价材料 的 断裂 性能 B ag 



。 l ey

依 据 大 量试 验 建 立 了  / 积 分准 则 当 围 绕裂纹尖端 的 积 分达到 临 界值 时
97]
J Jc

L an d e S ? : 

裂纹开始扩展 。 Jc 被称 为 断 裂 初 度 , 代 表 材料 的 抗 裂 性 

L t i l e 等结合 断裂韧度 A 和 预 切 缝 的 三 点 弯 曲 梁 试验 评 价 了 硫 化 増 塑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抗裂 性 能 等 采用 弯 曲 梁 试 验评 价 了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低 温 抗 裂 能 力 结 果表面


9 8

D o ng r e
[ ]

。 ,

断裂 軔度 Jc 比 临 界应 力 强度 因 子 足 c /
X寸 沥青混合 料 的 刚 度 更为敏感 , 也 更适于 评价其


抗裂 性 能 等基于 含


99
[ ]


埃及 国 家研究 中 心 ( Na ti o n a l  R e s e arc h  C e n t er ) 的 Y eh i a 与 Mu l l

预裂缝 的 S CB 试件运用 ? / 积分 的概念分析研 宄 了 化学改性橡胶沥青混合料




抵抗裂 缝 扩展 的 能 力
6 5]
C M C RA

( C hem i c a l ymo di f
i e d  c ru m b  ru b b e r  a s p h a l t
l , ) 

76


第 四 章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路 用 性 能 研 宄

麵 

_
图 4 -

3 6 不同 NSCB 试 件 的 破 坏 形 态 图 4 -

3 7 UTM -

25 试验仪


本 文采 用 旋 转 压 实法 成 型 直 径 1 5 0_ 的 圆 柱体试件 , 将高度方 向 两端多 余 的 部分


切除 , 留 下 中 间 高度 8 cm 的部分 。 然后 ,
将 中 间 部分 切 割 为 四 个 厚 度 为 4cm 的半圆形


试件 , 并在 圆 心 位置垂 直切 缝 ,
切 缝深 度 分 别 为 l cm 、 2 cm 和 3 cm ( 见图 4 -

35

图 4 

3 7 ) 。
本文 N SCB 试验 基 于 UTM -

25 万 能 试验机完成 , 虽然基于 N S CB 试验 的 测试


方法 并没有规 定 标准 的 加 载参数 ,
但为 了 更好地 与 国 际上 已 有研 究 成 果 相 比 对 ,
本文


参考 了 目 前采用 比 较广泛 的 加 载参数 :
半 圆 弯 曲 试件 的 跨径为 0 . 8 D ( 1 2 0_ ) , 试验


°

加 载速 率 为 对三种 不 同 切 缝深度 的
QQ]
温度 设 定为 试件 进


C NSCB

25 , 0 5 mm / m i n 
. 。

行 弯 拉 破坏 试 验 ,
得 到 的 位移 一

荷载 曲 线如 图 4 -

3 8

图 4 -

4 1 所示 , 不 同 裂缝深 度 《 


NSCB 试件所 能 承受 的 最 大 荷 载表 现 出 显 著 的 区 别 , 裂缝深度越大 , 沥青混 合料 的 强


度越 小 , 破坏 时 间 越快 

0 .
8  r
—  AC 1 0

0 % -

l cm


0 6 .
 - 
 AC 1 0

0 /. 2 c m


* *

% \ AC

3 , , 1 0

0 % -

3 cm

 / /\ 、



。 4 +


° .




Q 
I  I
 | 
I  

0  2 4 6 8 1 

位移 / mm

图 4 -

3 8 新拌 AC -

1 0 混合料 NSCB 试件荷载


位移 曲 线

77


东 南大学 博士 学位论文

1 . 2r

AC  1 0

5 0

% ■

 1  cm

1  '

 

AC 1 0

5 0 % -

2 cm

z
0 8 .  ?

 / \ AC 1 0

5 0 % -

3 cm

雲 = :





。 2  .


 ̄ 

0   2 3 4 5 6

 1

位移 / mm

图 4 -

3 9 AC -

1 0 再生料 ( 5 0 % RA P ) N S C B 试件荷 载 一

位移 曲 线

0 8 .
 r

0 7 .  *


E ME2 0 -

0 % -
1  cm

 /


0 . 6

E ME2 〇 -

〇 % -

2cm


2〇 
 \

E ME2 0 V 3 cm


0 


^


    




I I I I 

0  2 4  6 8 1 

位移 / mm

图 新拌 E ME 2 0 混 合料 NS CB 试件 荷 载 位移 曲 线


4 40

- -

1 .
2  r
E ME 2 0 -

50 % -

l cm

EM E2 0 % 2 cm


5 0
- -

z
0 8 .
 # -

X


^ \ E ME 2 0 -

5 0 % -

3 cm



0 6


\\


//
_
隹 。 4
^



 
〇 :

  f 


I I I  




   | 

0   2 3 4 5 6

 1

位移 / mm

图 4 E ME 再生料 % RA P N S C B 试件荷载 位移 曲 线


4 20 5 0
- -

1 ( )

根据三种 不 同 深度 预切 缝 NSCB 试件 的 荷 载

位移 曲 线 ,
代入下 面 公 式 就可 以 得


到 混 合料 的 断裂韧 度 Jc 

=  (
4 9



B a


j

2 x 

其中 , t/ 为 试件 破 坏 时 吸 收 的 能 量 ,
5 为试 件 的 厚 度 , a 为 切 缝深 度 。 分别 计算不


同 N S CB 试件 的 断裂 能 ,
再 用 最 小 二 乘 法拟 合 单 位 厚 度 断 裂 能 与 切 缝 深 度 的 关 系 曲 线 

曲 线 的 斜率 即 为 该温度 下浙青混合料试件 的 Jc 。 部分浙青混合料单位厚度 断裂 能 与 切




缝深 度 的 关 系 如 图 4 -

42 所示

78


第 四 章 反应型 橡胶沥青 再生 混合料 路用 性 能研 宄

EME20 -

0 % :

 y 
= -

1 . 1 5 2 4x 
+  62 6 5 5.  EME 2 0 -

5 0 % :

 y 
= -

 AC 2 0 y
0 . 8 3 6 5 x+4 8
0 .
08 :


= -

. 655x  +  4 1 . 


R _ … 0
2=
R 0 9463
.  . 9 99 8



5 0


i 0


 ^
藤 k 


、 - >

S 
 ^



3 0 -

二 二二
?  浓
二 二




 了

t 

20

 * E ME 2 G

G %  * E ME 2 0 -

5 0 % *A C2 0


| 1 0  -

线性 EM E 2 0 %  线性 EM E 20 %  线性 AC2 0
  

0 5 0
- -

( ) ( ) ( 

Q   I  I 
|  I
 |  

5  1 0  1 5  2 0 2 5 3 0 3 5

预切 缝深度 / mm

( a )  E ME 2 0  -

与  AC -

20

AC  1 0

0 % :

 y
= -

1 . 66 8 5x + 7 8 3 4 6 A C 0 5 0 %
 


 
= -

1 .
3 7 5 5 x+6 1 . 45 4

R  R


 = 2=
 0 . 95 8 8  0 94 6 6


70

^ 


 


60  .


M  

5 0

藤 40  ■ ^


3 0  

t
f 20



AC  1 0

0 % 〇AC  1 0

5 0 


聲 1 0  '


线 性 AC %  线性 AC %

0 0 0 5 0

1 1
( ) ( 

5  1 0  1 5  2 0  2 5  3 0  3 5

预切 缝深 度 / mm

b A C 


( ) 1

图 4 42 -

单 位 厚 度 断 裂 能 与 切 缝深 度 的 关 系

图 4 43
- ?
4 44

显 示 了 不 同 再 生沥 青 混合 料 的 断裂 軔 度 Jc , Jc 的 数 值 越 大 代表 浙 青


混合料 的裂缝抵抗 能力 越强 。 在过去 的研 究 当 中 , 科研人 员 基 于 NSCB 试验对 Jc 指标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分析对 比 分析 结 论 表 明 当 混合料 的 断裂軔度

, , Jc 大于 0 6 5k J /m

时 

可 以 认 为沥 青 混 合料 具 有 较好 的 抗 裂 性 能 , 不 同 沥 青混合料 的 断裂韧 度 变异 系 数 约 在



1 0 % ?
25 %之 间 

1 .
4  r




1 .

謹聲  卜 .


  園 ■


 f

f :


° ' 8

S _ _ 

f  二 4 -





i f  y i ■i
AC 2 0 E ME 2 0 -

0 % E M E 2 0 -

20 % E M E 2 0 -

3 5 % E M E 2 0 -

5 0 

图 4 4 3E -

ME -

20 断裂初度 Jc 随 RA P 掺量 的 变化

79


东 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1 5 

園 鬧


 ■ 界

3 _
 ̄ : 



S H M ■


|








0 5 .

_
霾_ _ _


M  M





I 丨 .

AC 1 0

0 % A C 1 0

20 % A C 1 0

3 5 % AC 1 0

5 0 

图 4 4 4A C - -

1 0 断裂 扨度 Jc 随 RA P 

掺 量 的 变化

—  — ̄ ̄  ̄
' — —— — ̄   

0 E + 4
g 1 . 





 e e  M e as

u r ed


J  C  O 

校^

u W J T ^ T C E I =^ ^   ■  I I    H i  _ 1 「
_ ? —

U t+ o
1 1  n L l


. 丨 T t f l T ; I

s I  . 

I \  Q ? 




〇 E+ 2




0 E + 1 — —
R^ A ? = — —  ̄? —  

i1 .

. 



E
— —

 1 〇

0 0  0 1 2 


^ 0 .

5 1 .
. 5 .


Jc  ( k J/ m 

图 4 -

45 路 面 实测 裂 缝 率 与 Jc 的 相 关性


M o h am m a d 等通过长 期 的 路面观 测 与 室 内 试验 回 归 了 七 与 路面 开裂 率 的 关 系 ,


果表 明 , Jc 越大则 路面开裂率越低 ,
二者大致呈线性关系 ( 如图 4
_

45 ) 。 根据 图 4 43_ 

图 4 44-

所示 , 橡胶 沥 青 再 生 E ME 2 0 -

的 抗裂 性能 同 样 随 着 RA P 掺量 的 提 高 而 降低 , 

RA P 掺量 达 到 5 0 %时 Jc 下降约 28 % ; 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AC -

1 0 的 抗裂性 能 随着


R AP 掺 量 的 提高 而 总 体呈现 下 降 的 趋 势 , 当 RAP 掺量 增 长 到 50 %时 , Jc 下 降约 I S % 

不 同 种 类混合料相 比 , AC -

1 0 的 抗裂性 能优 于 E ME 2 0 -

, 这主要 是 由 于 AC -

1 0 的级配更

细且油 石 比较 E ME 2 0 -

更高 , 反 映 了A C -

1 0 橡 胶 浙 青 混合料在 抗 疲 劳 层 具 有 较 好 的 适

用性 。 相 比 于 普 通沥 青 混 合 料 AC -

20 , E ME -

20 的 抗裂 性 能 更 优 , 即 使在 5 〇 % RA P 

掺量下 , E ME -

20 的 Jc 从 1 . 1 52 下 降至 0 83 7 . , 依 然 高于 普通沥 青混合料 AC -

2 0 ( Jc


0 65. 5 kJ/ m

) , 表 明 了 橡胶沥青再 生 混合料 EME -

20 在 RA P 高 掺 量 下 抗裂 性 能 依 然 能

够满 足工程实 际 需 求 

4 3 . 沥 青 混 合 料 耐 久 性研 究

4 3 . . 1 再 生 混 合 料疲 劳 性 能 研 宄

( 1 ) N SCB 试 验 裂缝扩 展 寿 命 分析


抗疲劳 性 能 是沥青路 面抵抗荷 载 重 复作 用 的 能 力 , 再生混合料 的 抗疲 劳性能 受到

道路 工程师 的 高 度关注 。
如 再生沥青路面 的 抗疲劳性能差 ,
则 在反复荷载作 用 下路面

易 产生开裂等破坏 , 严重 限制 其使用 寿命 。 本 章 继续采用 N SCB 试 验 方 法对试 件 进 行




80


第 四 章 反 应型 橡胶沥 青 再生 混 合料 路 用 性能 研 究

半 圆 弯 曲 疲劳 试验 的 试件跨径 为直径 的
°

重复加 载 ,
环境温度为 20 C , 0 . 8 倍 ,
预设


1 0 mm 深 度 切 缝 来模 拟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固 有 缺 陷 。 基于 U TM -

25 万 能试验机在 试件顶部 施


加恒定振幅 的 半正 弦波 荷载 ,
各 种 再 生沥 青混 合料 分 别 在 三种 应力 比 ( 0 2
. 、 0 3
. 、 0 4
. 

水 平 下 进 行 应 力 控 制 模 式 的 疲 劳 试验 ,
计算机每隔 〇 〇4 s

记录试件顶部在 破坏 过 程 中 的

位移变化 。 NSCB 试验获得 的 典 型 加 载 点 位移 随加 载 次数 的 变 化 曲 线 如 图 4 46-

所示 

破 坏 点 

3 5 








3  -

 



A — i






2 . 5  -

起裂点

2
_




|







裂纹扩展 区

. …  一  ' ^ ̄
 ̄  ̄  ̄ 
^


0 3

Q
 I  I
 I 
1  1  

0 5 0 0 1 0 0 0 1 5 0 0 2 0 0 0 2 5 0 0 3 0 0 0


Nf

图 4 4 6N S C B

试件 顶 端 位 移 随荷 载 次 数变 化 曲 线


将两条切 线 交叉确 定 的 第 个 反 弯 点 定 义 为 裂缝 的 起裂 点 将第 二个


96]

相 关研 究

反弯 点 定 义为疲劳破坏 点 ,
从 而 较 清 晰 地划 分 了 沥 青 混 合 料 S CB 试件在循环 荷 载作 用

下 的 位移 发 展三个 阶段 :
在荷载施加 初 期 ,
试 件 出 现 了 塑 性 变形 ,
位移大 幅度 增 长 

在第 二 阶段 , 试件进入 了 稳 定 的 裂 纹扩展 区 , 裂纹稳 定发展 , 加 载 点 位移 大致呈现 线




性增 长 的趋势 ; 第三阶段 ,
位 移 迅速增 大 , 裂 缝 加 速扩 展 , 试 件会 快速 破坏 

图 4 47 -

微 裂 纹 稳 定 扩 展 图 4 48 -

材 料 加 速破 坏


实 际上 相 比 于不含切缝 的 CB 疲 劳试验 含预 切 缝 的 NS CB 疲 劳 试验第 阶段


, S ,

更加短 暂 ,
疲劳加 载 不 久 即 越过起裂 点 , 进入裂 纹扩展 区 。 因此 , NSCB 疲劳试验 所


测 得 的 寿命基本 不 包含材料疲 劳 寿命 中 的 裂缝 形 成 阶 段 , 而 主要 考 虑 裂 缝 扩 展 阶 段 的

寿命 因 为材料从 开始 就有 显 著 的 初始裂缝存在 通过 摄像机对裂 纹扩 展 的 过 程 进




, 。

行 了 拍摄 ,
裂 纹 稳 定 扩 展 阶段 及 失 稳 破坏 阶 段 如 图 4 47
- ?

图 4

4 8 所示 

在 NS CB 疲劳试验 中 , 通过计算机记录半 圆 形试件顶 部在疲劳破坏 过程 中 的 位移 



在 不 同 的 应力 比 水平 下 ( 0 2 . 、 0 3
. 、 0 4
. ) ,
各 种 沥 青 混 合料 的 疲 劳 试 验 加 载 点 ( 试件顶


部 ) 位移 随 时 间 的 变化 曲 线汇 总 如 图 4 49

图 4 -

5 1 所示 

8 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7

 AC 1 0

0 

 <^ AC 20 





6

AC 1 0

3 5 % 7
 / ,


7 AC %   / 

0 5 0

 X 


5 1

Q  ■

  ,
  i
 | 
  ,  |  ,   | 



0 5 0 0 0 1 00 0 0  1 5 000 2 0 0 0 02 5 0 0 03 0 0 0 03 5 0 0 04 0 0 0 0



加 载 次数


( a ) A C -

1 0 再生混合料


8 CH
EME2 0 



 -


 —

C —

EM E 2 0 -

20 


?

^ EME 2 0 -

3 5
°
/〇  f
 

6 ^ E ME 2 0 50 %





/ y i  

i  

Q
 i
 |  ,
         |
 

0  5 0 0 0 1 00 00  1 5 000  2 0 0 0 0 2 5 0 0 0 3 0 0 0 0

加 载次数


Cb ) E ME 2 0 -

再 生 混合 料


图 4 -

49 试 件 顶 端 位 移 随 加 载 次 数变 化 曲 线 ( 应力 比 0 . 2 

6

 AC 1 0 -

0 


 —
AC 1 0

20 % 

5
- 

 AC 1 0

3 5 % ^  i  

 J  一

AC 1 0

50 % | 



 Z  /  /

 I




Q

  I
   I
I ,
 I
  I
 ,  
   I  

0  2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 1 0000  1 200 0  1 4000



加载次数


( a ) A C -

1 0 再生混合料

82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胶沥青 再生 混合料路 用 性 能 研 究

^ EME 2 0 -

0 


[ _

 EME 2 0 -

20 %  I



 ^ E ME 2 0 % X

35





4 EME 2 0 %
/ 

十 5 。




 Z

E




^  






Q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8 0 0 0 1 0000  1 2000  1 40 0 0

加 载次数


( b )  E ME 2 0 -

再生混合料


图 4 -

5 0 试 件 顶 端 位 移 随 加 载 次 数 变化 曲 线 ( 应力 比 0 3)
. 

7 
_

AC 1 0

0 % 

, 

O -

AC 1 0 20-


  |




^ AC 1 0 35

% J  —
_
 I
 J




Q
    
I  ,   I
  I   

0  1 0 00  2 0 0 0 3 0 00 4 00 0 5 0 0 0 6 0 0 0

加 载次数


( a ) A C -

1 0 再生混合料



:  —

^ E M E2 0 -

0 % 

C— EME2 0 20% 〇
〇



- -


 —
^  EME2 0 -

3 5 % l   } \


/ 

 E M E2 0 %


5 0


:  _

| 


p
5  ' 乂

户 J

1  

Q
,      
|   | i |
 ,

0  1 000  2 0 0 0 3 0 0 0 40 0 0 5 0 0 0

加 载次数


( b ) E M E 2 0

再 生混合料


图 4 -

5 1 试 件顶 端 位 移 随 加 载 次数 变化 曲 线 ( 应力 比 0 4
. 

83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各 沥 青 混 合 料类 型 在 不 同 应 力 比 水 平 下 NS CB 疲劳试验 的疲劳寿命结果整理如表


4 -


表  4 _

9  

表 4 -

8 AC -

1 0 沥 青混合料 NSCB 疲 劳试验 结 果



沥青混合料
 I
—  — 

0 2 . 
—  _ 

0 3 .  0 4

 .


AC -

1 0

0 % 3 8 0 1 9  1 3 680  5 24 8

AC -

1 0

2 0 % 3 28 1 0  1 2 02 3  4 2 8 5

AC -

1 0

3 5  % 2 3 4 4 2  1 02 1 4 3 5 40

AC -

1 0

5 0 % 1 99 53  8 8l〇  3 5 89

表 4 -

9E ME -

20 沥青 混合料 NSCB 疲 劳试验 结 果





  
b匕

沥 青 混合 料 

 

0 2 0 3 0 4


. . .

E ME 2 0 - -

0 % 3 0 200  1 207 1  43 87

EME -

20 -

20 % 25 1 1 9  1 02 5 6 3 790

EM E -

20 -

3 5 % 1 949 8  7 5 8 6 3 0 8 0

EME -

2 0 -

5 0 % 1 4 1 25  6 0 2 6 25 84

从表 中 的 试 验 结 果 可 以 看 出 

( 1 ) 对 于 不 同 的 混合料种 类 , RA P 掺量越 高 , 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 加载 点 位移增 长速




率越大 疲 劳破坏 发 展越迅速 这 方面是 由 于再生料 的 疲劳性 能较差 另 方面也


一 一

, 。 ,

与 再 生料 的 强度 高于 新料有 关 , 在相 同 的 应 力 比 水平 下 , RA P 掺量越 高 , 需要施加 的



荷 载越大 

( 2 ) 比较 R AP 掺量对 于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疲 劳 寿 命 的 影 响 , 总 体而 言 ,



RA P 掺量 在 20% 时 , 对 混合 料疲 劳 性 能 的 影 响 较 小 ,
例如在 0 2

的 应力 比水平 下 ,
AC 

1 0 在掺入 20 % RA P 后 疲 劳寿 命 下 降越 1 4 % ,
而 EME -

20 下 降 了 1 7 %左右 ; 当 RAP 掺


量超过 %时 沥青混合料疲 劳 寿命 出 现较 显 著 的 下 降 以往的 些研 究成果建议将


3 5 , 。

RAP 掺 量控 制 在 40 %以 内 ,
以 保 障再生沥 青 路面具 有 较好 的 疲 劳 性 能 , 这 与 本 试验 的

结果相似 。
然而 , N C AT 环 道试 验 也 发 现 即 使 在 50 % RA P 掺 量 下 再 生沥 青 路 面有着 比

新沥 青 混合料更好 的 疲劳 性 能 可 能 是本研 究采用 的 新沥 青 为抗 疲 劳 性




64]

究其原 因

。 ,

能被证 实优 于 基质 沥 青和 SB S 改性沥青 的 反应 型橡胶沥青 ,


其本身 抗疲劳 性 能优越 

同时 , 在 再 生 混合料设计 时 ,
未掺入再生剂等特殊添加 剂对 旧 沥 青进行调 和 与 改性 

因此 RA P 掺量提 高对 再生料 的 抗疲 劳 性 能 产 生 了 较 明 显 的 消 极影 响 

国 内 外研 究表 明 同 应 力 比 下 若 干 试件 的 疲 劳 寿 命 表 现 为 正 态 分 布 且应力 比

, , 

应力 与 疲 劳 寿命 在 对数坐标 下 均呈 现 为 线 性关 系 ,
通 常 可 用 下 式来表 示 



N 

 k

n (

( f cT
J


4 . 1 〇


式中 N 荷载作 用 次数




84


第 四 章 反 应 型 橡胶沥 青 再生 混合 料 路用 性 能 研 宄


疲劳 试验 中 NSCB 试件 所 承 受 的 弯 拉应力 

应力 比 

灸 、 《 为 回 归 常数 

将 不 同 再生 沥 青 混 合 料 NSCB 试 验 疲 劳 方程 整 理 如 表 4 -

1 0

表 4 -

1 1 

表 4 -

1 0 AC -

1 0 再 生 混 合 料 疲 劳 方程

 ^


4 3 0(〇 〇 + 5 43 54


AC %

1 0

0 g 

/ ? ,
)
 .

 V


4 42 〇 cr + 5 4 02


l i
g .

( / m )
 .

AC -

1 0 -

20% 7

4 05 cr am + 5 20 7 


%
. 1 .

( / )
AC -

1 0

3 5

%

AC V =
3 72 5 〇r 〇 + 5 05 08



1 0

5 0

g 7

( / m )

表 4 -

1 1 EME 2 0 -

再生混合料疲 劳 方程


EME -

20 -

0 % l
g # =

4 . 1 8 92

〇 r


c r
m )
+ 5 . 3 24 


,

EM E % V -
4 06 8 cr cr + 5 22 83


20 20 l
g i 1


. .

( / m )
7

EM E % V =
4 0 0 7 2 ( cr 7 + 5 08 84


20 3 5 l
g i c
- -
.  .

, / m )

EM E % g A 7
^ =
3 6 8 8 5 cr cr + 4 8 8 73


20 -

5 0 l .

( / m )

随着 RA P 料的增加 , 混 合 料 疲 劳 方 程 中 的 参 数 h均 有 所减 小 , 混合料疲劳寿命下




降 ,
疲 劳 寿 命 对 应 力 的 敏 感性 有 所 降 低 

( 2 ) 基 于 能 量 原 理 的 疲 劳 性 能 分析


外 力 在 裂缝尖 端 所 做 的 功 包 括 :
弹性应变 能 、 裂缝生成所 需要 的 表 面 能量 以 及 不


可逆 的 塑 性变形 能 量 。 裂缝延伸 的 速率及路径完全基于裂缝尖端 能量 的 平衡 , 当 裂缝


尖端 弹性应变 能 的 释放超过产 生新裂缝所 需 的 能 量 ,
则 裂缝会沿 着 需 要 最 小 能量 的 路


径产 生新裂缝 。 材料在 承 受反 复 荷 载 作 用 时 , 虽 然 应力 并 未超过材料 极 限 强度 , 但材


料在 承 受 每 次 循 环 荷 载 作 用 后 并 无 法 完 全 恢 复 到 荷 载 作 用 前 的 原 始 状 态 

2* 







 ■ 
一 ‘ - 
, 『



1 


- r f
 |

 
      
  -
1 s



h t

i s
  
   
   —

i


I |

  f



l i "

  l 

i ,

 

I ,

 — _

I
i s
 i

    t 
 r I


卜 





  

售 : i r n

^ Z=P
— — … … —

q P


===r= == =: : _

L^ _


_


: \

, i -

 \ !


. .

J .



 : ;

 j




!  -

4 

1 00 0  〇 ci o  s od o  t A o  m m  oA i d qh o c ^  ni m u c a o i s do o

ee

Q C 

K b xA e
^ r a to r

^ —

- 〇5 C  泳L 〇 起 

图 4 5 2U T S 0

1 9 软 件数据输 出 结 果

8 5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 U TM 自 带的 UTS 0 1 9 软 件将 NS CB 试件顶 部荷 载及 位移 随加 载 次 数 的变 化 曲

线输 出 ( 见图 4 52

)  M,
i nL o a d 设置为循环加载峰值 的 1 0 % ,
而 变形部 分则 包含 了 可

以 恢复 的 回 弹变形 、 不可逆 的 塑 性变形 及 裂缝生成 所 引 起 的 变形 。


加 载 点 施加 的 正弦


波 荷 载及 试 件 顶 端 的 周 期 性 回 弹 变 形 如 图 4 -

53 所示 

。 D ace m en t  >
F o rc e

 ̄ — —




 i

l 

41 4 2〇

I 3 . 9 8

53 3 3


 533
ww


  


4
■ 

533

. 5  53 3
时 间/





6 533
 1


7 5 33

0 0



 .



图 4 -

53 试 件 顶 端 周 期 性 荷 载及 回 弹 变 形


在 循环 加 载 的 过程 中 ,
沥青混合料 内 部会产生微 小 的损 伤 ,
并逐渐 累 积 ,
其反复


加载 的应力 应变关系 曲 线 并非单纯 的 线性关系 加 载和 卸 载 时 的 曲 线路径 并不 重叠

, 

而是形成 了 迟滞循 环 曲 线 。
典 型 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加载初期 及末期 的 荷载 一

位移 曲 线


如图 所示 在每 个循环 中 的 正 弦加 载 阶段 加 载点 位移 随荷载 的增加而增 长

4 54

。 , 

在 卸 载阶段 ,
位移 随荷载 的 卸 载而逐渐恢复 。 由 于材料在荷 载作 用 期 间 出 现 了 粘塑性


变 形 和 裂缝生 长 , 位 移 不 能 完 全恢 复 到 原 始 位 置 , 形成 了 迟滞循环 曲 线 

迟滞 循 环 曲 线 所 围 绕 的 面 积 为 输 入 能量 与 释 放 能 量之 间 的 差 值 , 即 耗散 能 。 在重


复加 载过程 中 , 除 了 产生 热 能 需 要 耗散 部 分 能量 , 能量 主 要 是 在 材 料 内 部 产 生 损 伤 

疲劳 过程 中 的 耗散 能 可 由 如 下 公 式表示 

S l\ =
su + sr   

4 . 1 1


式中 n 为耗散 的 能量 为 粘 塑 性应 变 能 为裂纹 表 面 能 实 际计算 中 






t/ ;
r 。 ,

常 很 难 将 裂 纹 生 成 和 塑 性 变 形 消 耗 的 能 量 分开 , 可用 耗散 能指标分析沥青混合料在 疲


劳 过程 中 的 损 坏 情 况 

1 . 4

 

I :



Q 

1 . 3  1


4 1


5 
P 1


6  1


7  1 .

 Q

8 3 .

65

3 .

75

3 .

8 5

3 .

95

4 .


05

位移 / mm  位移 / mm

( a ) 加 载初 期  b 加 载 末 期 
 ( )

图 4 -

5 4 枥 青 混 合 料 疲 劳 试验 迟 滞 曲 线 示 意 图


86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路 用 性 能 研 究

如图 4 5 4( a

) 所示 , 在 疲 劳 试验 初 期 ,
随 着 位移 的 逐 渐 增 加 荷 载 持 续 小 幅 上 升 

以 达到 预设值 ;
迟滞 曲 线 间 距 变得 越 来越 密 集 , 表示 每 次 循 环 荷 载所产 生 的 永 久 变 形


逐渐 下 降 , 直至保持稳 定 ; 迟滞 曲 线 的 斜 率 越 来越 陡 , 表示每 次循 环 荷 载所 引 起 的 可

恢复 的 回 弹变形 也逐渐 下 降 至稳 定值 。 图 4

5 4( b ) 中 ,
在 疲 劳 试验 末 期 , 迟滞 曲 线 的

斜率逐渐 下 降 ,
每 次循环 荷 载 做 引 起 的 回 弹 变 形 越 来越 大 , 迟滞 曲 线 间 距越来越疏 

表 示 每 次循 环荷 载 所 产 生 的 永 久 变 形 逐 渐 增 大 , 直 至 试件 失 稳 破 坏 

将不 同 沥青混合料 的 NSCB 疲 劳 试验数据 加 以 整 理 ,


以 位 移 作 为横 坐标 ,
荷载作


为纵坐标 , 通过计算迟滞 曲 线 的 面积 ,
从 而 获 得每 周 期 耗 散 能 。
以 AC -

1 0 新拌橡胶沥


青混合料为 例 , 在不 同 的应力 比 水平 下 ( 如图 4 -

5 5 ) , 其加 载 点 的 荷 载 水平逐渐升 高 

每 周 期 加 载 所 耗 散 的 能 量 也 逐渐 增 长 

0 9 .

p

9 , , ?
08
:


0 .
7

 /
.  * /

〇 6.

 y /





〇 5
 y/


g

ZZ


指 。 .

:  X ^

 ’





0 2.

y z 

0 . 1  


0 0

  '  ■  '     '   '   

2 42 .
2 .
44 2 .
46 2 .
4 8 2 .
50 2 .
52 2 .
54

位 移 /m m

( a ) 应力 比 0 2

 .

1 . 4
p

1 2

i .
〇

 7 /


y /


8
2〇


S 0 .
6

 Z


靼 ■

 y .





0 4.

Z

 ,



02

: 二


0 0
   1  ■  1  ■    1  ■     1 

3 .
08 3 .
1 0 3 .
1 2 3 .
1 4 3 .
1 6 3 1 8 3 .
20

位 移 /m m

( b ) 应力 比 0 . 

87


东 南大学 博士 学位论文

1 .

p

1 6
;

1 . 4

 M ?





2

 ,
1 .

 y



i 〇 8

/


蹈0 6

 乂


 /




 ,
° 4 -

: z
z 

<二

0 2 . -

I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I I

Q Q 

3 .
90 3 .
92 3 .
94 3 .
96 3 .
98 4 .
00 4 .
02 4 .
04 4 . 06

位 移 /mm

应力 比 0 4

 ( c ) .

图 4 5 -

5 AC 0 新 拌浙 青 混 合料 迟 滞 循 环 曲 线
 
 -

如图 4

5 6 所示 ,
在 0 3 .
应 力 比 下 新 拌 A C 0 橡 胶 沥 青 混 合料 疲 劳 试 验 初 期 ,

1 ( 


加载 1 00 次时 ) 的 每周 期 耗散 能 高 于 5 00

1 0000 次 时 的 水平 , 从图 4 -

56 中可见在


5 00

1 0000 次重复荷载 下 ,
荷载 一

位 移 曲 线 的 形 状 较 为接 近 ,
每 次 消 耗 的 能 量 大致 呈 现


在 稳 定 的 水平 。 当加载到 1 3 5 00 次时 ,
试件 即 将失 稳 , 加载 点位移大幅增长 ,
其中永

久变形显 著提髙 , 迟滞 曲 线 面积 响 应扩大 ,


每 周 期 耗 散 能 超过 稳 定 水 平 的 两 倍 以 上 

1 . 4
 


1 2

 


/
1 - 2

 , 



 Z






: ,
, 1 .

/ *

 


 / /
° 8

 /
,

0 8


 ‘ 户 Z , ,


0 6

 /  /

06

 /  / 0 4


0 4

, , '
Z Z

 z

,
Z 

° - 2




9d
 0 .
0

0 0 .
       1 
  
1   1

  .  I    .      

0 64.
0 . 66 0 .
68 0 .
70 0 . 72 0 . 74  0 76.
0 . 78
 1 .
3 0  1 .
32  1 . 34  1 .
36  1 . 3 8  1 . 40

位 移 / m m  位 移 /m m

( a )  1 0 0次  ( b )  5 0 0 




4

1 .

2


 *
n令 2  /

1 .

■  

1 .
0  ,

 .  / 


y ?  〇

 /



/ /  -

 / 

0 8

 /  ‘ /



? 〇

^ 6  / ^ Z

_

/


/



翁  ^ 0 / .




0 4
 Z 

Z Z  0 4


0 2


〇 2




择 


0 0

 Q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36  1 .
38  1 .
40  1 . 42  1 . 44  1 . 46  1 .
48  1 .
7 6  1 .
78  1 . 80  1 . 82  1 . 84  1 .
86  1 .
88

位 移 / mm  位 移 / m m

( c )  1 000 次 ( d ) 3 0 0 0 

8 8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再 生混 合料路用 性 能研 宄

1 .




9 ^  1 . 2


A 


 , ?
 ^
 

1 .
2 


 / 1 .
0

 / /

/


1 . 0

’ ‘
 f 彳 /
 0 .
8

 , 产


0 8

 Z  , 2 / /


g

親0 . 6  / ^ ^

/

 
° ' 6


 x 梅
 1
 ■


z  Z , 





0 2
_

 *^  Z

〇2

 二一



#二 *

0 0


          
■ . ■ .  0 .
0
 ̄  ̄ 1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I  ̄

2 2 2 2  3 92 3 94 3 96 3 4 00 4 02 4 04 4 06


2 .
86 .
88 . 90 . 92 .
94 2 . 96 2 . 98


位 移 / m m  位 移 / mm

( e )  次 f 1 0 0 0 0 00 次

 ( ) 1 3 5 

图 4 -

56 新 拌 AC 0 沥 青 混合 料不 同 循环 加 载 次 数 时 迟 滞 曲 线

 -

在 疲劳加 载 全过程 中 ,
部 分 试件 每 周 期 耗 散 能 的 变 化 情 况 列 于 图 4 -

5 7 。 由 图 中可


见 ,
当 应力 比较 高 时 ,
每周 期 耗散 能通 常 会产 生较为 明 显 的 波动 ; 对于 不 同 混合 料类


型 , RAP 的 掺入会导 致每周 期 耗散 能平均 值 的 提 高 , 这也 就 意 味着 再生沥青混合 料 内

部 吸 收 了 更 多 的 能量 并 以 更快 的 速率 累 积损 伤 ,
最 终表现 为 其疲 劳 破 坏 的 的 显 著 加 快 

0 08


AC

0 /y 0 2


1 < .

〇 〇8
厂 




 *

AC 1 0

0 % -

0 3 .
  AC

1 0

5 0 % -

0 2


00 7
  AC   AC

0 50 % 0 3



°
- -

* 1
0 0 / 0 4

 r
- -

1 〇
〇 〇7

 .
 AC 1 0 5 0

% -

0 4
.

 

006

0 06


 卜 

_
g
 0 03

r  
i '

° -
03



w ,
. 
^  

 





0 02 ;

 ^ v   
0 0  
. 1
o o .
i  

0 00 〇
 1      1
 

i . i

〇〇



.    >  i

〇 〇 ?
0 -
2 0 .
4 0 .
6 0 .
8  1 .
0 0 .
0 0 .
2 0 .
4 0 6 .
0 . 8  1 . 

NN N/N

f 

( a ) A C -

1 0 新 料 ( b ) A C -

1 0 再生料 ( 50
°
/〇 R A P 

° °8 '

  EME2 0 %  o

0 0 2
- -



r


[

  E ME2 0 E E20 5 0 0 2

 M % 
%  
- -

? 


0 0 3

- -



n nn
0 0 7

EME2 0
4  
  EME2 0

5 0 -

0 3

* ° .



- -

/b .


  EME 2 0 % j

5 0 -

0 4 .



 j
0 0 8

〇 〇6

^





 0 0 4





 一— _
〇 〇3 :一
, 0 04


一 一

0 02
L 




… ^

0 02 .
^ 
— — 
 


0 0 .
1  

    
〇 〇〇
o
1 1
    1

 oo      , 
  , 

0 0 0 0 
0 .
0 .
2 . 4 .
6 .
8 1 .

 〇 〇 .
0 .
2 0 . 4 0 60 8 . .
 1 .


画 m
f  i


( a ) E ME 2 0 -

 新 料 ( b )  E ME 2 0  -

再生料 ( 50 % RA P 

图 4 -

5 7 NSCB 疲 劳 试 验每 周 期 耗 散 能 变 化 曲 线

89


东 南 大 学博 士 学位论文

在 0 3

的 应力 比 水平 下 ,
将 不 同 沥 青 混 合料 的 每 周 期 耗散 能 平 均 值 列 于 图 4 -

5 8



4 -

5 9 中 。 就周 期 循环加 载 的 耗散 能平均 值而 言 , X寸 于 AC -

1 0 橡胶沥 青混合料 , 当 RA P

掺量为 20% 时 , 试件在每个加 载周 期 中 由 于开裂及永 久 变形耗散 的 能量 与 新料相 比变



化很小 ,
仅提高 了 约 2 % 。 当 RA P 掺量为 3 5 %时 ,
试 件 疲 劳 开 裂 过程 中 每 周 期 的 耗 散


能 增 大 了 1 2% 左右 ,
当 RA P 掺量为 5 0 %时 , 每周 期 耗散能增 加 了 约 23 % 





0 04

^
0 03
.  

i 


_ 圍 
_

議 

_

_
_ _ _ 

_







〇 〇


I | 

  J
?   

: 1



I I I



   
  

0 %  2 0 % 3 5 % 5 0 %


RA P 掺 量

图 4 -

5 8 RA P 掺量对 AC -

1 0 每 周 期 耗散 能 平 均 值 的 影 响


 


0 .
05

論
—  ̄

00 4

| X 5 

圍 國 圍 纏








0 03
^

8 0 , 2  I I
- -


■ 







o園 
議霸




s? .
o i






圍 q

c ggau
fe
   |   i  

0 %  2 0 % 3 5 % 5 0 %

RAP 掺 量

图 4 -

5 9 RA P 掺 量对 E ME 2 0 -

每 周 期 耗散 能 平 均 值 的 影 响

对于 E ME -

20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 当 旧 料掺量为 20 % 、 3 5 %和 5 0 %时 ,
循 环荷 载每


周 期 耗散 能 的 平 均 值增 幅分别 达 到 5 % 、 9 %及 1 5 % 。 因此 ,
综 合 再生沥青混 合料疲劳


寿 命 及 疲 劳 破 坏 过 程 中 每 周 期 加 载 所耗 散 的 能 量 情 况 ,
认为较低 的 RA P 掺量 ( 20% 

并 不 会 对 混 合 料 的 疲 劳 寿 命产 生 显 著 影 响 ; 而当 RAP 掺量 达 到 3 5 %时 ,


虽 然 会 对 橡胶

沥青 的 疲劳性能产 生较 明 显影响 ,
但考虑 到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本身 具有 良 好 的 抗疲劳 能

力 ,
结合 NSCB 试验 中 断 裂 韧 度 Jc 的 分析 结 果 ,
综 合 表 明 旧 料对 疲 劳 性 能 适 量 的 削 弱

依 然 能 够满 足枥 青路 面 常 规 要 求 , 因 此在施 工 技 术 条件 允 许 的 情况 下 旧 料掺量 3 5 %依

然可 以 接受 

4 3 2
. .
再 生 混 合 料水 稳 定 性 研 究

由 于 沥 青混 合 料 的 水 稳 定 性 不 足 所 引 发 的 水 损 害会 严 重 影 响 沥 青 路 面 的 耐 久 性 

降低 沥青 路面 的 使用 寿命 , 从而 导 致 公路工 程养 护 维修成本增 加 。 薄弱 的 抗水损 害 能



力 不仅 会 导 致沥 青 路面坑 槽 、
松散等局 部 问 题 , 还可 能 诱 发疲 劳开裂等其他大规模 的

道路病 害 。
本研 宄 中 围 绕反应 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 的 抗 水 损 害 问 题 ,
采用 了 间接拉

伸 试验 ( I n d i r e c t T ens i l eT e s t , I DT ) 、 含预切 缝 的 半 圆 弯 曲 试验 NSCB 以 及环 形加 载




90


第 四 章 反应型橡 胶沥 青再 生混合料 路 用 性 能研 宄

试 验 等手段 对 不 同 RAP 掺量 的 再 生 混 合 料 进 行 了 水 稳 定 性 评 价 , 并与 70# 基质 沥青所




制 备 的 普通 AC -

20 沥 青 混合料进行 了 分 析 比 较 。
针对各 种 试验 方法采 用 了 相 同 的冻 融


循环条件 , 具 体 试验 过 程 如 下 

( 1 ) 基于 间 接 拉伸 、 NSCB 及环 形加 载试验采 取 不 同 指 标 分析 未冻 融 、 未浸水条




件 下 的沥青混合 料 力 学 性 能 

的 恒温 水槽 中 保温 然后 再


°

( 2 ) 将 试件置 于 -

1 8 C 下 保温 1 6h ,
取 出 放入 60 C 2 4h ,

放入 25 C 水浴 中 保温 2h 

( 3 ) 采 用 间 接 拉伸 、 NSCB 试 验 及 环 形 加 载 试 验测 试 冻 融 循 环 后 试 件 的 力 学 性 能 

( 1 ) 基 于 间 接 拉 伸 试 验 的 水 稳 定 性 评价

间接拉伸试验 的 圆柱体试件采用 马 歇尔 标准试验方法成型 , 试件尺寸 为



釣0 1 . 6 11 1 1^ 6 3 5 1 1 11 11 .
, 研 宄 中 分别对 八 ( :

20 、 八0 1 0 ( 狀? 掺量 0 % 、 20 % 、 3 5 %及 50

/〇 

以及 E M E 2 0( RAP -

掺量 0 % 、 20 % 、 3 5 %及 5 0 % ) 沥青混合料在 冻 融 循环 前 后 进 行 了

每 组 试验 不
°

间 接 拉 伸 试验 ( 见图 4 -

60 ) , 试验 温度 为 25 C , 加 载速率为 5 0 mm / m i n , 

少于 3 个有 效 平 行试件 。



p gg i i j pa

图 4 -

60 间 接拉伸 试验


马 歇 尔 试件 的 劈 裂 强 度 按 下 式 计 算 

i? 

 0 0 062 8 7P
. / /z
 (
4 . 1 2)

其中 , 及 为 试件 的 间 接拉伸 强度 , MP a  P ; 为 试验荷 载值 ( N  ) ;
/? 为 试件 实测 高


度 . mm 

冻 融 劈 裂 强 度 比 按 下 式计 算 

TSR  =  ^l x m (
4 . 1 3



i?


TSR

冻 融 劈裂 强 度 比 , % 

R^ 冻 融 循 环 后 试件 劈 裂 强 度 平 均 值 MP a
一 一

, 

^ 一 一

未 冻 融 循 环 试 件 劈裂 强 度 平 均 值 , MP a 

9 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 4 -

1 2 冻 融 劈 裂 强 度 试验 结 果

混 合 料 类 型 旧 料 掺 量 / % f / M P a  R ^ MP  TSR / %

 / ei

〇  U 7 8 1 . 03 0 87 . 42 %

20  1 3 3 2 1 . 1 76 88 . 25 


AC

°
_

3 5  L 4 9 3 1 . 3 64 9 1 . 33 

5 0 「 775  1 . 607 90 . 5 4%



〇  L20  1 1 . 062 88 . 45 %



20  1 33 0  1 . 1 62 87 . 3 6 


E MF 20


3 5  1 . 280  1 . 1 5 1 89 . 8 7 

5 〇  1 . 3 7 4 1 . 2 5 2 9 1 . 1 2%

AC -

20  〇 1 . 289  1 . 1 1 6 8 6 6 0 %

 .

将 冻 融 循 环 前后 试 件 的 劈裂 强 度 平 均 值 计 算 结 果 列 于 表 4 -

1 2 ,
并绘 于 图 4 -

6 1 当中 

由图 4 -

6 1 可见 ,
随着 RAP 含量 的 增 加 , AC -

1 0 和 E ME 2 0 -

的 劈裂强度 /D r 有 所增 长 

且不 同 RA P 掺 量 对 于 这 两 种 反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的 水 稳 定 性 并 未 造 成 明 显 负 面


影响 ,
情况正好相反 , 冻 融 劈裂 强 度 比 T XR 随着 RA P 掺 量 的 提 高 而 呈 现 逐渐 上 升 的 趋


势 , 50 % RA P 掺 量 的 再 生 沥 青 混 合料 T狀 值 比新料提高 了 约 3 个百分点 。 与 普 通沥 青


AC -

20 混合 料相 比 ,
不同 RAP 掺量 下 的 AC -

1 0 与 E ME 2 0 -

再生料 的 水 稳 定 性均 更优 

且 都满足 80 % 的 规 范要求 

3 I D T  TSR


2

9 3 %

a
U —



S 1 .

6   


90 

8 1 . 4



— 

pi 

_ —

茭


 1

1 —




〇 8 
 
i  蒙“ I
 | 

8 4 %

AC 1 0

0 % AC 1 0

20 % A C 1 0

3 5 % A C 1 0

50 

( a ) A C -

1 

mnm D T 睁 TS R


1 . 5       

93 

L4
 
     — — 一


3 

9 0 /。

] 2   
   : 

— :  ¥裘免 8 7 %

画 圍圖 邋 _



    —   :

g !

議 圓 國 圓 s
  
—  


。 9

% ? 路乾1   

 8 4 %


[ I I I

 
  |

〇 8

AC 2 0  E M E 2 0 -

0 % E M E 2 0 -

20 % EME 2 0 -

3 5 % E M E 2 0 -

5 0 

( a ) A C 2 0  -

与  E ME 2 0

 -

不 同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劈 裂 强 度 及 757 图 4

6 1 

因此 ,
根 据 冻 融 劈 裂试 验 的 rs 指 标 可 以 发 现 R A P 的 掺 入 并 没 有 削 弱 再 生 沥 青

 i? ,

混合料 的 水稳 定性 。 其 原 因 可 能 是 本 研 究 所采 用 的 AK -

1 3 回 收洇 青 混合 料在 工程建 设


时 期 采用 SB S 改性沥青 ,
因 此路用 性 能较优 越 ; 更重要 的 是 , 回 收混合料 中 较 多 的 沥


92


第 四 章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路 用 性 能 研 宄

青 质 和 树 脂 成 分 会 在 矿 料表 面 形 成 较 好 的 结 构 沥 青 裹 覆 层 ,
再生沥青 混合料 中 旧 料被


内 层 的老化 SB S 改性沥 青覆盖 , 在 矿 料表 面 形 成 了 粘 度 较 大 的 强 作 用 界 面 , 水分很难


渗入其 中 , 最 终 造 成 了 再 生 料 具 有 比 新 料水 稳 定 性 更 好 的 现 象 

( 2 ) 基 于 环 形 加 载 试验 的 水稳 定 性 评 价


些研宄认为 间 接拉伸 试验在 评价 水稳 定 性方 面具有局 限性 并指 出 对于再生


, ,

沥青混合料 , 由 于 老 化沥 青 包 裹 在 集 料表 面 形 成 了 稳定 的 结 构 沥青层 ,
导致再生混合


料劈 裂 强 度 更 高 ,
因 此用 7 ^ 判 断再生料 的 水稳定性具有误 导性 。
本 研 宄 在传 统


冻 融 劈 裂 试 验 结 论 的 基础 上 进 步采 用 环 形加 载试验及 NSCB 试验 对反 应 型 橡胶沥


青 再生沥 青 混合 料 的 水 稳 定 性进 行 综 合评价 

环 形 加 载 试 验 的 试 验 参数 与 上 文相 同
°


即 在 温度 l 〇 C 下 采用 5 mm/ m i n 的 速率 对 冻


融循环 前 后 的 试件进 行 勾 速加 载 , 环 形加 载 试件 的 尺 寸 依 然 为 ^ 1 5 0 mm x 4 0 mm 。
在冻


融循环前后 环形加载试验获得 的 荷载 位移 曲 线会 出 现 定 的变化 部 分试验数据



, ,

绘于 图 4 -

62 中 进行直观对 比 

1 8
p

6


1 4

 / \  —

 AC 1 0

0 

 

2 j
r\\ —

 AC 1 0

0 % W

 -

\




\  —

 AC 1 0

5 0 


/. W



0 AC

1 0 5 0



| I

                   
I ■ I , ■ I
I I ■


0 2 4 6 8 1 0  1 2  1 4  1 6  1 8 20

位移 / mm

( a ) A C -

1 0 橡胶沥 青 混 合料


1 6
p

1 4

: A


1 2 -

 \
 /

 ,' \

1 °  ;


/

^ \ \

 EM E 2 0 -

0 

 \ \
/\
g  
EM E 2 0 


0%
— - -



8
 / \ —

 EM E 2 0 -

50 


 7 / EME2 0 % W


鹊 5 0

- -

/ /

6

r/  ■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2 4 6 8 1 0  1 2  1 4  1 

位移 / mm

( b ) E M E 2 0 -

橡 胶 沥 青 混 合料

93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

\

 '

AC2 0 W

 -



 J
;  \ \

Q


           


 I 
, , I ,

0 2  4 6 8 1 0 1 2 1 4 1 6

位 移 /mm

( c ) A C 2 0 -

普通沥 青混合料


图 4 62 -

冻 融 循 环 前 后 环 形 加 载 试验 的 荷 载 一

位移 曲 线


“ ”

图中 , AC 1 0

0 % 表示 AC -

1 0 新料在未发生 水损害 的 的 荷载 一

位移 曲线 

“ ”
AC 0 0% W 则表示 AC 新料在水 损 害 后 的 荷 载 位移 曲 线



- -

1 1 

图 4

62 显示 了 不 同 混合料类型 ( AC -

2 0 / E M E 2 0 /A C - -

1 0 ) 以 及 不 同 旧 料掺 量 的 试件


在冻 融循环前后 的 荷载

位移 曲 线 ,
由 图 中 可 以 发现 : 在水损坏 前后 ,
环 形 加 载试验


的荷载

位移 曲 线轮廓 非常近似 ,
具 体 区 别 主要表 现在 试件 所 能承 受 的 极 限 荷载 下 降 

且试件破坏 的 时 刻提前 也 就 是 极 限 荷 载 所对 应 的 位 移 在 定 程度 上减 小 荷载 


一 一

, ;

移 曲 线 包裹 区域 的面积 ( 断裂能 ) 有所降低 



未 水 损 水 损 后 强度 比值


9 0%


 

1 8

 r
% %
a



—  

1 8 0

^6 -

8

 ̄  ̄

 mz
70 % 卣

賢 隊 _
一 一 一 



■r  騰 議
! 一 -

〇  H . i 丨 丨

6 。%

AC 1 0

0 % A C 1 0

20 % A C 1 0

3 5 % A C 1 0

50 

( a ) A C -

1 0 橡胶沥青混合料


=□ 未 水 损  水 损 后 @
强度 比值


一 一

1 8  

9 0 %

i aM
t AC20  EME 2 0 -

0 % E M E 2 0

20
zyf

% E M E 2 0 -

3 5 % E M E 2 0 -

50 





( b ) E ME 2 0 -

橡 胶 沥 青 混 合料 及 AC -

20 普通沥青混合料


图 4 -

63 冻 融 循环前后 极 限荷 载 的 变化

94


第 四 章 反 应型 橡胶 沥 青再 生 混合料路 用 性能 研 宄

针对 极 限 荷 载 图 4 -

63 显示 了 冻 融循环对不 同 RAP 掺量 AC -

1 0 及 EME 2 0 -




影响 情况 。 未经历冻 融循环 时 ,
含 〇 % 、 20 % 、 3 5 %及 50 % RA P 掺量 的 AC -

1 0 橡胶沥 青


混 合 料 环 形 加 载 极 限 荷 载 均 值分 别 为 1 0 4 9 KN. 、 1 2 9 7K . N 、 1 3 . 62K N 和 1 5 . 64 KN ,
冻融


循环 之后 ,
极限荷载均值分别 下 降至 7 24K . N 、 9 82. KN 、 1 0 . 5 9 KN 和 1 3 . 1 4 KN ,
冻 融循


环 前 后 的 强度 比 值分别 为 69 0 . % 、 75 7 . % 、 77 8 . % 以及 84 0 . % 。 这表 明 ,
RA P 掺量越 大 

AC -

1 0 橡胶沥 青 混合料在冻 融 循环 前 后 的 强度剩余 比 例 越大 , 强度 损 失越 小 ,


抗水损


害 能力 更强 。
对于 EME 2 0 -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 RA P 掺量从 0 % 逐渐上 升 到 50 %时 ,
冻融


循 环 前 后 的 强 度 比 值从 78 . 0 %提高到 82 2 . % ,
说 明 其 抗水损 害 能 力 也 有所加 强 。 工程 中

常用 的 AC -

20 普通沥 青混 合料 ,
在 未经 水损 时 的 极 限 荷载 约 1 1 KN ,
水损 后 为 8 . 6 KN 

强度 比 值为 77 4
. % 。 这表 明 ,
与 AC -

20 相比 ,
不 论是 以 环 形加 载试验 的 极 限 强度 还 是


水损 害 前后 强度之 比来评价 , E ME 2 0 -

再生料都有更为 出 色 的 抗水损 害表现 



! =□ 未水损 M 水损后 +
断裂 能 比 值


90  

9 0%


8 0  

- 腦 g


- 
(I 


-  —

5 〇

”  暑 麵
一 — —




3 s

— 


  —
 r%
7 0
- '

芦

H 皆 _

1 0  — 

 U

〇
 r 1 ■
::
bB _ I

60%

AC 
1 0

0 % A C  1 0 20-

% A C  1 0

3 5 % A C 
1 0

5 0 

( a ) A C -

1 0 橡胶沥 青 混合料


未 水损 ^
水损 后 断裂 能 比 值


80  
   —  ̄

 1 00 

£:


Z —


1



8 0

: 



2 0

疆 疆


画 ‘ _ _ 圓 ■ ' , 漏 70 

AC 2 0 E ME 2 0 -

0 % E M E 2 0 -

20 % E M E 2 0 -

3 5 % E M E 2 0 -

50 

( b ) E ME -

20 橡 胶 沥 青 混 合料 及 AC -

20 普通浙青 混合料


图 4 64 -

冻 融循环前后 断裂 能 的变化


针对断裂能 W 指标 ,
图 4 -

64 显示 了 冻 融循环对不 同 RA P 掺量时 的 AC -

1 0 


EME -

20 影响 情况 。 AC -

20 普 通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断 裂 能 从 未 冻 融 时 的 42 2J .
下 降 至冻 融 循


环后 3 0 . 5J ,
水损前后 断裂 能之 比为 72 2 . % 。 对于 E ME -

20 橡胶沥青 混合 料 ,


当 旧 料含
量从 0 %在增加 到 50 %时 ,
水损 前后 的 断裂 能 比值从 79 6 . %提高到 9 1 . 7 % , 比较这 两种


公称 最大粒径 相 同 、 且 同 被 用 作 中 面层 的 沥青混合料 , EM E -

20 的抗水害 能力更强 , 


RA P 的 掺 入对 其 水 稳 定 性 显 著 改 善 。 对于 AC -

1 0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 RA P 掺量从 0 %提

95


东 南 大学博 士 学位论文

高到 5 0 % ,
其水 损 前后 的 断裂 能之 比 从 75 4 . %提高到 87 . 1 % ,
水稳定 性也 出 现 明 显 的提


升 

( 3 ) 基于 NSCB 

试 验 的 水稳 定 性 评价
实 际工程 中 , 沥青路面产生 的 开裂 是 从其 内 部潜在 的 微裂纹汇集与 扩 展 开始 的 

这些 微裂纹可 能来 自 于材料 内 部 , 由 于 材料及 施工 等 原 因 而产 生 。 沥 青路面 的 开裂容




易 引 起 雨 水 的 浸入 ,
因 而加 剧 水损 害 的 发展 。
本 文对 含 不 同 深 度 预 切 缝 的 N S CB 试件


进 行 水 稳 定 性 试验 ,
测 试其冻 融 循环 前 后 的 力 学 性 能 衰 变情况 ,
以 反 映 RA P 的 掺 入 对


于 沥青 混合料 抗水损 害 性 能 的 影 响 规律 

与 前文相 同 ,
NSCB 试件 的 直径为 1 5 0 mm ,
厚度为 4 0 mm ,
预切缝分别 为 1 0mm 

2 0 mm 和 3 0 mm , 基于 UTM -

25 万 能 试验 机 采 用 三 点 加 载 , 试件底部 的支 点 距离为 0 8 . D 

将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混 合料 AC -

1 0 、 EME -

20 及 AC -

20 普 通沥 青 混 合 料 水 损 害 前 后 的 试 验


数据整理如表 4 -

1 3 所示 , 部分结 果绘于 图 4 -

65 

表 4 -

1 3 冻 融循环前后 NSCB 试件 极 限 荷 载 比 值 / 


AC EM
   ^

1 Q 2°
切缝长度 /c m
 n / f I

AC -

20


0 %  2 0 %  3 5 %  5 0 %  0 % 2 0 % 3 5 % 5 0 %



1 68 . 68 66 . 23 7 1 . 4 77 1 . 76 66 . 3 9 6 5 . 1 7 6 8 . 43 7 3 . 29 62 . 5 






2 63 . 46 6 7 3 6 9 1 . 54 7 3 . 80 6 5 . 89 6 9 . 25 6 7 . 53 6 8 . 84 63 . 93

3 6 1 . 2 1 5 8 . 07  6 0 2 4 5 9 8 5 5. . 1 . 64 5 3 . 3 1 60 . 44 6 9 . 43 3 0 9 6

 .

如图 4 6 5( a

) 、 ( b ) 所示 , 针对 N SCB 试验 的 极 限荷载 , 不论 是在冻 融 循




环之前 还是之后 , 再生料 能 够承 受 的 极 限 荷载都 高于 新料 , 这 说 明 旧 料 中 老 化沥 青对


于 再 生 混 合 料 强度 方 面 的 提 升 效 果 即 使 在 水 损 害 以 后 依 然存 在 。 同时 ,
从表 4 -

1 3 显示


的 N S C B 试 验 中 试 件 在 水 损 前 后 的 强 度 比 值来 看 ,
不论是 EME -

20 还是 AC -

1 0 沥青混


合料 ,
在三种 预切 缝深度 下 ,
RA P 掺量越高 的 再生料强度损 失普遍减 小 ,
水稳定性较


好 。
从图 4 6 5( c

) 和表 4 -

1 3 中 还可发现 ,
在不 同 RAP 掺量 下 , AC -

1 0 和 E ME 2 0 -




胶沥 青 再 生混 合料 水 损 前 后 的 极 限 荷 载 比 值 都 高 于 AC -

20 基质 混合料 , 表 明 在含有相


同 预裂缝 的 情况下 ,
橡胶沥青 再 生混合料 的 水稳 定性 比 AC -

20 更佳 

1 . 5  

T D AC 1 

1 . 2

m 

7  T  T
居  AC 1 0 -

50 


50 .
9  


麈 〒

i 

 A j 

^ e me 2 〇
1 ^


0 py 



 




〇 ,


 ^b 


I —

i w -


 da

UV

 c2°






1  2  

切 缝深度 /c 

( a ) 冻 融循环前

96


第 四 章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路用 性 能 研 宄

1 . 2  

□  AC 1 


〇 9  


1  ■ 匿  AC  1 0

50 

0 6  ? —
議4 A

 — —    

 謹 E ME 2 0



■ 隱20 -

5 0 


0 
| a

— . — — . - - 一


  
D AC2 0


I .

1  2 

切 缝深 度 /c 

( b ) 冻 融循环 后 凡 

80 % 

Q AC
S B
1 

°
70 %   - — —  


_
pi h n T
On B ac 


■ 〇 5 〇
%
- -

^ w — i

r
— —
— -

6〇 i

50 % — 

C I
EME20


義 丨

荸  4 0 % —  

 Rf


B 

? EM E 20 -

5 0 

%
 靈屬 圓 漏n a AC2 0
— —
— —

3 0




1  2 

切 缝深度 / mm

( C ) 冻 融循环 前 后 的 强度 之 比


图 4 -

65 冻 融循 环对 NSCB 极 限荷载 的影响




分 析 不 同 预切 缝深度对 于 水损 前后 沥青 混合 料 强度 的 影 响 ,
发 现在冻 融循环 后 

预切 缝深度 越大 的 试件强 度损 失越为 明 显 。 切 缝长 度 l cm 时 , 不 同 沥 青 混 合 料试 件 水




损 前后 的 强度 比 值平均 约 为 6 8 % ; 切 缝长度 2 cm 时 , 强 度 比 值平均 约 为 67 % ; 当切缝


达到 时 这 指标显著 下 降 至 % 如图  所示 水损 前后 NS CB 强度


3 cm 5 6 4 65 c

, 。 ( ) ,

比 值 随切 缝 的 增 加 显 著 下滑 , 且 易 见 水 稳 定 性 的 下 滑 随 预 切 缝深 度 增 长 表 现 出 加 速 趋


势 这 现象说 明 沥 青混合 料 内 部开裂 损伤等缺 陷越大 越容 易 诱 发 水损 害 问 题

。 , 、 , 

开 裂 与 浸 水 相 互 协 同 加 快 路 面 的 破坏 进 程 

表 4 -

1 4 冻 融循环前后 NSCB 试件 单 位 厚 度 断裂 能 比 值 / 


AC -

1 0  EME 20

 -

切 缝长 度 / c m     

A C -

20


0 % 2 0 %  3 5 %  5 0 % 0 % 2 0 % 3 5 % 5 0 %

1  8 1 . 78 8 5 . 20 8 2 . 43 8 8 . 76 7 0 . 3 2 7 8 . 82 8 1 . 80 86 . 82 6 7 . 4 

2 85 . 4 5 8 6 7 9 8 2 0 . . 5 8 1 . 20 72 . 70  7 4 J 9 8 L0 1 8 4 . 24 5 8 . 9 

3 73 . 42 7 7 . 94 79 . 25 74 . 95 5 6 . 5 5 73 . 2 T 6 6 . 1 7 8 1 . 4 2 4 2 .


1 

进 步分析 N S C B 的 断 裂 能 及 断 裂 韧 度 Jc 等指标 冻融前后 NSCB 试件 的 断 裂 能




比值列 于表 4 -

1 4 及图 4 66 -

中 。 从表 4 -

1 4 和 4 -

6 6( c ) 中 可见 , 在相 同 的 切 缝长度 下 

随着 RA P 掺量 的 提 高 , AC -

1 0 及 E ME -

20 橡胶沥青 混合料 的 单位 厚 度 断裂 能 比 值 总 体


呈现 出 上升 的 趋势 , 而根据冻 融 前后 的 断裂 能 比 值情 况 ,
AC -

1 0 及 EME 2 0 -

的 水稳定


性能显 著优于 AC -

20 普通 沥 青 混 合 料 。 对比图 4 -

6 6( a ) 、 ( b ) 可 以 发现 ,
水损害之


后 橡胶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AC -

1 0 及 E ME -

20 的 断裂能 下 降 , 而通过 图 4

6 6( c ) 可见 

RAP 掺量 越 高 断 裂 能 下 降 的 幅 度 相 对越 小 这再 次表 明 旧 料 中 的沥青质 和 树脂 成


。 ,

97


东 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分 能 够在 旧 矿料 表 面 形 成 较 好 的 结 构 沥 青 裹 覆 层 ,
在 矿料表 面 形成 了 粘度 较 大 的 强 作


用 界面 ,
水 分 很难渗 入 其 中 ,
使得再生料 比 新料水稳 定 性具有 更 好 的 水 稳 定 性 

8 0  

|   II


  ■  -
 ZZT二


适  AC 1 0 50%




— 

50 5
y t
鹚 ; 40  - 


p 9 b^ 


S 


e E ME 20

 z M lz z 幽

二 r kf
c jz
°
1 o eme2〇 -

5〇 


l〇  


 丨

 1
" D A C2 °

 l m  


[ i l

1 \

1  2  

切缝深度 / mm

( a ) 冻 融 循环 前 单位 厚度 断裂 能


70  


貂

60

^  0 AC 1 

 
^

)〇
M 歷  AC 
1 0

50 



40

I f B E ME 20

F 
一 5 °%


^ —

^ F
 d a c2 °


F I

1  2  

切 缝深 度 / mm

( b ) 冻 融循环后 单位厚度 断裂 能


90 %  — 

■ 80 % —


- -

? —

B   ̄


口 AC  1 


M I

%

f b AC 


? —
   ̄ 

70 0 50


i i i   1

S  6 0 % ? —
   

 O E ME20

讓 50 % 3 

 B E ME2 0 -

5 0 


顏 ^


 r wM  h ^ B l  r t la i   1
d ac 2°

1  2  

切 缝深 度 / mm

( c ) 冻 融循环 前 后 单位厚度 断裂能之 比



图 4

66 冻 融循环 对 N S CB 试件 断裂 能 的 影 响


在 不 同 切 缝深 度 下 ,
冻 融 循环 前 后 材料极 限 荷载 及 断 裂 能 剩 余 情 况 如 图 4 -

67 所示 

可 以 发现 , 随着 预切 缝深 度 的 增 长 , 冻 融 前 后 的 极 限荷载 比 值 和 单位厚度 断裂 能 比值


呈现 下 降 的趋势 。
其中 , 当 切 缝深度 为 l cm 、 2 cm 和 3 cm 时 ,
冻 融 循 环前 后 的 断裂 能


比 值平均 约 为 80 % 、 78 %和 69 % , 且 AC -

20 普 通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断 裂 能 比 值 随 切 缝深 度


增 长而下 降 的 幅 度 最 为 明 显 。 上述 结 果 说 明 , 随着切 缝深度 的 增 长 ,
材料遭受水份浸


入 引 发的危害进 步加剧 同时 AC 普通沥 青混 合 料水 稳定 性对 于 其 原 始 缺 陷 的


。 ,

20

敏感程度最大 ,
材料 开裂后 水分渗入极 易 诱 发 水损 害 问 题 。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混 合 料 在


不同 RAP 掺量下 ,
其 水 稳 定 性 能 均 显 著 优 于 普 通沥 青 混 合料 

98


第 四 章 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路 用 性 能研 宄

a 极限荷载 胃
单位厚度 断裂 能


%
 

1 00 


另 8 〇
 





e t
f e w Sm


4 。 %

B —

 

长 
^B


k 

2 〇 %

?H ;

H


 ;
j M 


Q y〇 
 i  i  

1  2  3

切 缝深 度 / cm

图 4 -

67 冻 融 循环 前后 的 极 限 荷载 比值 、
断 裂 能 比 值 与 切 缝深 度 的 关 系


如 前文 所述 当 个宽度为 S 的切 口 试件在加 载之后 裂纹长度 由 扩展到


, ,

a + Af
 l

时 ,
试 件 的 加 载 曲 线 所 包 裹 的 面 积 即 为 两 个 应 变 能 之 差 Aw , ^ / 积 分 就 是裂缝扩


展前后 的 单 位扩 展 面积 两个 等 弹 塑性 体之 间 的 总 势 能差 值 ,
美国 S H RP 计划 曾 将 断裂


依据 J 积 分 应 用 于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低 温 抗 裂 性 能 评价 之 中 

本文 将 不 同 预 切 缝 深 度 的 N S CB 试 件在冻 融循环 前 后 的 断裂 能 整 理并计 算其 断裂




韧度 Jc , 计算结 果绘于 图 4 -

6 8 。 由 图 中 可见 ,
在冻 融循环之 后 ,
部分材料 的 J〇 非但 没


有 下 降反而提高 , 导 致水损 害 前 后 的 断裂靭 度 比值 很 可 能 出 现大 于 1 00 % 的情况 。 断裂


韧度 越高 代表材料 的抵抗开裂 的 能 力 会越 强 且国外 些研 究通过现场与 室 内 对


Jc , ,

比 试验提 出


当 混合料 的 断裂韧 度 Jc 大于 0 6 5 . KJ / m 时 , 认为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 的


抗裂 性 能 。 显然 ,
材料 在 水 损 害 之 后 的 Jc 提高 ,
并 不 能说 明 其抗裂性 能 增 加 

=3 未 水 损 ^ 水 损 后 《
比值





 JC

! :
: :

! 〇

06

; = 
 f es 

 
M 

MB  d  卜丧
6〇

40




I


1 = 斷





I i


^ 
 
_= i


漏=


°
〇 /〇

AC 2 0 AC  1 0

0 % A C  1 0

50 % E M E 2 0 -

0 % E M E 2 0 -

5 0 

图 4 68 -

冻 融 循 环 对 Jc 指 标 的 影 响


° 5
AC 2 0

cm



〇 4 -  -


AC 2 0 -

2 cm

§ 0 3 .

 X A C 20

3c 



-   ̄ —

■ —

— 

t 
i i  I

 | 
i  

 2
0 1

   i
3 4  5 6

位 移 mm

 /

图 4 -

69 冻 融 循环 后 AC -

20 荷载位移 曲 线

99


东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 AC -

20 普通沥青混合料为例 , 前 文 的 研 宄 己 说 明 其水稳 定 性弱 于 AC -

1 0 


EME -

20 反应 型 橡胶沥青再 生混合料 。 当 预切 缝深 度 增 大 时 , AC -

20 所 能承受 的 极 限荷


载 以及最大变形都显 著 下 降 ,
综合体现在 其 断裂 能 的 大 幅缩 小 ( 见图 4 -

69 ) ,
在 断裂


提高

韧度计算 时 ,
得到 其 水损 害 后 Jc 比 未水损 时有所提高 ( 见图 4 -

70 ) ,
从 0 6 . 5 5 J/m 

到 0 . 7 2  J /m 

O  未 水 损  ^ 水 损 后


3 5   G ■



〇 6 5 5 x+ 4
 
=





y
- . .

3 0

 s

S 2 5 
' 、 ■

、-

 
f l 2 〇

- -

^


S ^ 5
: 1


扫
=
0 7 2 x+ 3 0 9 5 2 
 y


. . 、

] 〇 



^ 5  

Q   I  I  I  I  I  

5  1 0  1 5  2 0  2 5  3 0  3 5

切 缝长 度 / mm

图 4

70 水 损 前 后 单 位 厚度 断 裂 能 与 切 缝深 度 的 关 系


实 际上 这 现 象 出 现 的 根本原 因 是 不 同 切 缝深度 下 的 NSCB 试 件 所经 受 的 水


, ,

损 害 程度 不 致 切 缝 深 度 大 的 试 件 遭 受 的 水 分渗 透 及 破 坏 明 显 高 于 切 缝 深 度 小 的 试


件 因 此 二 者 的 势 能 差值无法模拟 同 个 试件 在 不 同 破坏 时 期 的 裂 缝扩展 情 形 也就


, ,

“ ”

不 能看作 为 等弹 塑 性体 。 因此 , 基 于 多 试 件 的 断 裂 軔 度 : 计 算 方法 对 于 冻 融 循 环


前后 水稳定性 的考察 并不适用 

4 4

本章小结

本 章 在 原 材料 性 能 评价 以 及 再 生 混 合 料 配 合 比 设 计研 宄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混合料常


规 性 能 试 验及 环 形 加 载 、 半 圆 弯 曲 等非 标准试验手段对 反应 型 橡胶沥青再生混合 料 的


各 项 路用 性 能开展 了 广泛而深入 的 研 宄 ,
并探讨 了  RA P 掺 量 变 化 对 于 再 生 混 合 料 性 能


的影响 规律 。 研 究 获得 的 主要 结 论如 下 

( 1 ) 随着 RA P 掺量 的 增 加 ,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的 动 态 模 量逐渐 增 大 

相 位角 随着 R AP 掺 量 的 提 高 而逐渐减 小 ; 在相 同 的 RA P 掺量 下及 试验条件 下 , E ME 

20 的 动 态模量 比 AC -

1 0 更高 , 而相位角 则 比 AC -

1 0 要小 

( 2 ) 反应 型 橡胶 沥 青 混合料 高温抗 车辙 性 能 良好 , 且增 加 RA P 掺量 有助 于 进


步提 高其 的 高 温 稳 定 性 ; 反 应 型 橡 胶 浙 青 混 合 料 低 温 抗裂 性 能 优越 ,
但 RA P 的 掺入 会


导 致其低温性 能 的 下 降 。
受 益 于 反应 型 橡胶沥 青 良 好 的 路用 性 能 及 较低 的 温度 敏感性 

EME 2 0 -

和 AC -

1 0 再 生 混 合料 在 髙 温 、
低 温稳 定 性都表 现 出 色 

( 3 ) 为 了 模 仿 实 际沥 青 路面 的 三 向 受力 状态 ,
采 用 环 形加 载试验研 宄 了 再生沥青


混合料 的 抗裂性能 。
针 对 环 形加 载 试验 提 出 了 四 项评价指标 , 包括 尸m ax 、 & m ax
、 弯拉


劲度 指 数 和 断裂能 并 对 试验 温 度 、 加 载速率 进行 了 研 究 比 较 ,
最 终 确 定试验


°

温度 为 1 〇  C , 加 载速率为 5 mm / m i n 

1 00


第 四 章 反 应 型 橡 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料 路 用 性 能 研 究

( 4 ) 结 合 环形加 载试 验 的 评 价指 标 ,
分析 了  R A P 掺 量对 于 再生 浙 青 混 合 料 性 能


的影响 。 结 果显 示 ,
随着 RAP 掺量 的 提 高 , Fm ax 及 /灯 逐渐 上升 , 而心 ^ 与 妒 呈下


降趋势 ,
说 明 掺入 RAP 提高 了 再生混合 料 的 弯 拉强度 和 刚 度 ,
但 导 致其 变 形 能 力 及 抗


裂性 能 下 降 。 相 较于 E ME 2 0  A C


1 0 表 现 出 更 好 的 抗裂 性 能 

( 5 ) 基于 N S CB 试验 , 结 合 断 裂韧 度 指 标 Jc 评 价 了 反 应 型 橡胶 沥 青 再 生 混 合 料


AC -

1 0 、 E ME -

20 及 普通 沥 青 混 合 料 AC ,
20 的 抗 裂性 能 。 结果显示 , R AP 掺量 的 提 高 会


引 起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抗裂 性 能 的 下 降 , 但 E ME -

20 再 生 料 的 抗 裂 性 能 优 于 基 质 沥 青新


拌 AC -

20 , 而 AC -

1 0 的 抗裂性 能 最 佳 

( 6 ) 基于 NSCB 疲 劳 试验 ,
采 用 传 统 疲 劳 理 论 分析 了  R A P 掺 量 对 于 再 生 混 合 料


疲 劳 开裂 的 影 响 。
随着 RAP 的増加 , 混 合料 疲 劳 方 程 中 的 参数 h  ? 均 减 小 , 当 RAP

掺量 超 过 35 %时 , 再 生 混 合 料疲 劳 寿 命 大 幅 下 降 。
从 能量角 度 出 发 , 分析 了 不 同 RAP

掺 量 下 再 生 混 合 料 每 周 期 耗 散 能 的 变化规 律 , 随着 RAP 掺量 的 提 高 , 再生混合料 的 疲




劳 损 伤 发 展 速率 逐 渐 加 快 

( 7 ) 结 合 多 种 试 验方 法全 面探 宄 了 再生 混 合 料 的 水 稳 定 性 , 研 宄 结 果表 明 , 随着


RA P 掺量 的 提 高 , E ME -

20 和 AC -

1 0 的 抗 水 损 害 能 力 逐渐增 强 。 这 主 要是 由 于 旧 料 中

较 多 的 沥 青 质 和 树 脂 成 分 在 矿 料 表面 形 成 较 好 的 结 构 沥 青 裹 覆 层 , 再 生 沥 青 混合 料 中

旧 料被 内 层 的 老化 SB S 改性 沥 青 覆 盖 , 在 矿 料 表面 形 成 了 粘度 较 大 的 强 作 用 界 面 ,



分 很难 渗 入 其 中 , 最 终 提高 了 再 生 料 的 水 稳 定 性 

1 0 


东 南 大学 博士 学位论 文

第 五 章 基 于 连 续 变 温 的 再 生沥 青 路 面 车 辙预 估

当 前关于沥青 路面再生技术 的 研 究 与 应用 多 集 中 于材料方 向 , 通过科 学 的 材料组




成 设 计及 有 效 的 性 能验证手 段 提 高 再 生沥 青 混合料 的 路用 性 能 ,
但 缺 乏对再生 路面 结


构 性 能 的深入研宄 沥青作为 种 典 型 的 温度 敏感 型 材料 其物理特征和路用 性 能 会


。 ,

随着温度变化而产生 显 著 差异 , 因 此气候环 境 的 影 响 对于沥青路面设计是必 要 的 考虑




因素 。 再生沥 青 混合料 的 室 内 试验 可 以 区 分 不 同 材料路 用 性 能 的 优 劣 , 但 难 以 定 量地


反 映和 预测 再生沥青路面在 设计使用 期 内 的 路面行为发展状况 。
本章 在深入研宄连续


变温条 件 下 沥 青路面 车辙预估模 型 的 基础 上 , 首 次提 出 沥 青路面 车 辙等 效温度 的 数值


计算方法 ,
将气候环境和 交通荷载纳 入再生路面结构 设计框架 ,
最终实现基于连续变


温 的 再生 路面车辙预 估 

5 . 1 沥 青 路面 车辙 形 成机 理 及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随 着 交通基 础 设施 建设 的 持 续 发 展 , 沥青混凝土路面 己 经成为我 国 高等级 公 路采




用 的 主要路面形式 = 然而 ,
由 于 我 国 交通量 发展 迅速 ,
车辆 的 重型 化及交通流渠化 使


得沥 青 路面 的 抗车 辙 能 力 面 临 着 严 峻考验 , 道路使 用 者对 沥 青 路面 结 构 的 使 用 性 能 提


出了 越 来越 高 的 要 求 。 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 ,
日 本道路 公 团 对所 承建和 管 理 的 高速 公 路


沥青路面运行状况进行 了 次较为全面 的普查 分析 发现车辙病 害 约 占 到调查病害总


数的 80 % ,
是养护 维修工作 中 急 需解 决 的 重 点 问 题 

车辙 的 危害 性主 要表现在 : ( 1 ) 车辙 变 形 处沥 青层 厚 度 减 薄 ,
削 弱 了 沥青面层 的

强度 , 进而 诱发 开裂 等病 害 , 严重影 响 路 面 结 构 寿命 ;
( 2 ) 沥青路面 平整度 受 到 影响 

且车辙槽 内 容 易 积 水 , 引 起轮胎 打滑 、 车辆偏 移 ,


行 车 安 全 性及 舒 适 性 难 以 保 障 ;
( 3 

维修 困 难 ,
车辙不仅 发生在表面层 ,
中 下面层也 受到波及 。
综上 ,
沥青路面 的 抗车辙


性 能 是路面 结构 设计时 需要重 点 关注 的 问 题 ,
不 仅 严重影 响 了 浙 青 路面 结 构 的 使 用 寿


命 更关系 到每 个道路使用 者 的 人身 安全

, 

根据 调 查 研 究 的 结 果 ,
车辙根据 其 形 成 原 因 大致 分 为 三 个 类 型 

( 1 ) 结构 型 车辙


这类车 辙主 要 是 由 于车辆荷 载作 用 超 过 了 路面各结 构层 的 承 载 能 力 ,
车辙发生 在


沥 青 面层 以 下包括路基在 内 的 各 结 构 层 ,
车 辙宽度 较大 ,
两侧 没有 隆起 ,
横 断面形成


“ ”

浅 U 字型 

( 2 ) 磨 耗 型 车辙


这类车辙 的 发生 是 由 于 沥 青 路面表面层 材料在 车轮磨 耗 和 自 然 环境综合作 用 下 持


续不 断地损 失 ,
尤其是在汽 车 使 用 了 防 滑链或胶 顶轮胎 后 

( 3 ) 失稳型车辙

1 02


第 五章 基于连续 变温 的 再生沥青路面车辙预估

我 国 主 要采用 半 刚性基层沥 青路面结构形 式 ,


半 刚 性基层 强度 高 、
板体 性好 , 


层及 以 下 的 变形极小 所以第 类 结 构 型 车 辙很少 发生 第 二类磨 耗 型 车辙也 较为 罕


, ,

见 , 主 要 是第 三类 , 即 失稳型 车辙 。
失稳 型 车辙是 由 于 沥青层在 车轮荷载作 用 下 引 起


的 剪 应 力 超 出 了 沥 青 混合料 的 抗剪 强 度 ,
使 其 内 部 材料 发 生 横 向 流动 变形 ,
随着变形


的不 断积 累 而 在轮迹带处形成车辙 。
在 高温条件 下 , 坜青处于 以 粘性为主 的 半 固 体状


态 ,
车辆荷载使得沥青及沥青胶浆发生流动 ,
进而 导 致 混 合 料骨 架 结 构 失稳 ,
特别 是


当 集料 间 沥 青 及 胶 浆 过 多 时 , 沥 青 润 滑 作 用 会 更加 明 显 

除此之外 在我 国 还有 类车辙是 由 于沥青面层 的 压密 而形成 这是 种 非正常




一 一

, ,

性 的 车辙 , 主 要 由 于施工 期 间 压实不充分造成 

当前 ,
关 于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的 研 究 主要 围 绕材料层 面 ,
却 在再生路面结构 设计


及性 能 预测 上鲜 有研 究 这 导 致道 路 工程 师对 于 再 生 沥 青 路 面 的 使 用 寿命 只 有 个定


性 的 模糊 认 识 ,
缺乏定量的理论分析 。
实 际上 , 沥 青 路面 车 辙深 度 的 影 响 因 素 包 含 很


多 见表 再生混合料 的 性能 是再生沥青路面设计 中 需要考虑 的 要素之 为路面



, 1 , ,

结构 设计提供 了 部 分关键参数 而 只 有将材料 的 设计与 沥 青路面 结 构 设计相 结 合


, 

并对 再 生浙青 路面 的 使 用 性 能 加 以 验证 ,
再生沥青混合料 的 功 能特 点 才 能够 真正 得 以

发挥 

表 5

1 沥 青 路 面车 辙 影 响 因 素

|  沥 青 含 量


主  沥 青标 号 及 高温粘度

  ̄ 

温度 敏 感 性

 改性剂



矿料最大 粒 径 

矿 料 碎 石 强 度 、 表面粗糙度 、
颗粒形状等

 

内 因  
 粗 集 料 含 量
级配类型 、 密 实程度


沥青 与矿料 间 粘 结力


混 枓


粉胶 比 


 外掺剂


结构层厚 度 :

铬 商 姅 构 


结构类型 ( 半 刚 性基层 柔 性基 层 组合 结 构 等 / / 

荷载大 小

 

_

交 通 荷 载 交 通 量 大 小 和 渠 化 程 度

交通量分布及持续 时 间


温 S 对寸 头 日寸
含 间
外 因 气 候 环 境  

其他气候 因 素 ( 日 照 、 风速 、 湿度等 




压 实 度
施 工 质 量 离 析



施工温度 
 
沥 青路面 的 抗车 辙 能力 除 了 受 到 材料 属 性及 路面 结 构 组合 的 影 响 之 外 , 还与 交通 

气候条件也密 不 可分 。
交通 条件主 要 是指 车辆荷 载 、
交通量分布 、 行 车速率 、
车 

1 03


东 南大学 博士 学位论文

化等 , 交通条件对路面车 辙 的 影 响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车辆 荷 载 决 定 了 沥青路 面结 构 层 内

部所承受 的 剪应力 ,
行车速率反映 了 荷载在路面 的 持续 时 间 ,
交通量分布 的 影响 则 与

温度 的 变 化共 同 作 用 例如在 天 中 的 高温 时段 内 交通量越大 则 车辙会在 短期 内 迅速




累积 

气 候条件主要包 括太 阳 辐 射 、 气温 、 风速 、 降 雨 量和 蒸发 量等 ,
其 中 太 阳 辐射和


大 气 温度 是 决定路面 结构 层 内 温度 状 况 的 两个主 要 因 素 , 而路 面温度 会直 接影 响 到 枥


°


°

青混合料 的粘弹性行 为 些研 宄表 明 路面温度每 升 高


8 9
C 的区间 内 



。 , 40 ?
60 ,

车辙变 形将 增 加 倍 路 面温 度不仅 受 到气 温 太 阳 辐^ 的影 响 同 时还与沥青




5 C , 2 。 、 ,

路面各结构层材料 的 热力 学参数有关 ,
如 热传导率 、 热容 量 以 及对热辐射 的 吸收和 反


射能力 沥 青 路 面 的 温度 会 随 时 间 空 间 而发生变化 是 个 场 量 的 概念 通常称为


。 、 , ,

温度 场 温度场 是种 种 气 候环 境 条件对 路面 温度 影 响 的 个综合反映 相 比 之下 




, 。 ,

内 试验通常 是在 个 恒 定 的 温度 下 对材料 性 能 进 行评价 例如我国 公 路 工 程沥 青 及




, 《

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
°

( JT G E20 -

20 1 1 ) 规定 车辙试验温度 为 60 C , 这虽可 以 区分不




同 材料 的 高温性 能优 劣 ,
但 并 不 能 模拟 实 际 路面 温度 分布 状况 ,
因 为 路面温度会 随 着


时间 、 空 间 连续变 化 

5 2 . 连 续 变 温 条件 下 沥 青 路 面 车 辙 模 拟 方 法


沥青材料是 种 典 型 的 温度 敏 感 型 材料 其力 学特征和 路用 性 能 随着 温度变化存


在显著差异 ,
沥 青路 面车辙 的 产生及 发 展 与 温度场 的 分布 关 系 十分密 切 , 因 此全面 掌


握沥 青 路面 温度 场 与 准 确 判 断材料 的 抗车 辙 性 能 同 样 重 要 , 二者 是沥青路面车辙预估


的基础 

5 2 . . 1 沥 青路 面 温 度 场 数值 模 拟 分析 理 论

路 面温度 场 的 分析 研 究 可 以 追 溯 到 上 世 纪 二 十 年 代 。 1 926 年 ,
美 国 就在 Ar li ng t
on

地 区 对 自 然 条件 下 沥 青路面 的 温度 状 态进 行 了 现场 实测 。
随后 ,
前苏联 、 日 本 、 德国

等 国 家 也 相 继对沥 青 路 面 的 温度 进 行 了 实验 研 究 。 从研 宄 方法来讲 , 沥青路面 的 温度




场 研 宄 可 以 分 为 统 计 分析法 和 理 论分 析法

1 Q 5]


所谓 统 计法 , 是指 以 大量路面 实测 温度 数据 和 气 象 资 料 为 基础 ,
采用 数理统计方


法建立路面温度场 与 各环境影 响 因 素之 间 的 相 互关系 , 回 归 获得 经 验 公 式 ,
用于路面


温度 场 的 分 析和 预测 。 理论法 , 主 要 是基于 热传 导 学和 气 象学 理论 ,
采用 数值方法或


解析法建立浙青 路面温度 场 预 估模 型 。 近三十年来 ,
半无 限层状体系 的 力 学模 型在沥

青 路面温度场 中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但 由 于难 以 得 到解析解 ,
大 多 数还 是采 用 以 有 限 元法


为代表 的数值分析方法 

我 国 对 于 路面 温 度 场 的 研 究 工 作 始 于 上 世 纪 年代 东 南大学
6]

利用 半无 限 体 的


1 ( )

80 ,

路面温度场 计 算 公 式 , 研 究 了 沥 青 路面 和 水泥 路面温度 随 气 象条 件 、 热力 学参数 以 及




路面厚度 的 变化规 律 并 在 此 基础 上 分 析 计算 了 路 面温 度 应 力 基于二维


7]
吴赣 昌 等
1 ()

, 。

1 04


第 五 章 基 于 连 续 变温 的 再 生 沥青 路 面 车 辙预 估

层状体系 理论 提出 了 套 系 统 的 温 度 场 预 估 方法 但 由 于 其计 算 过程过 于 复 杂 


, , ,

_
以 在 实 际 工 程 中 得 到 推广 。 同 济 大学 孙立 军 采用 统 计 学 方 法 , 分 析 了 大量路 面温度


实测 数据 , 建 立 了 路面特 征 温 度 的 预 估 模 型 ,
并 且 针对 不 同 地 区 的 差 异 提 出 了 模 型 修


正 方法 

实际上 , 统 计 分 析 法 是 从 现 象 层 面建 立 起路 面 温 度 场 与 各 影 响 因 素 之 间 的 统 计 学


关系 这 相 互 关 系 需 要 建 立 在 大 量 实 测 数据 的 基 础 上 因 而 必 然 需 要 消 耗大 量 的 人


, ,

力 、 物力 和 时 间 。 由 于 路面 温 度 场 受 到 许 多 因 素 交 叉 影 响 , 因 此 即 使在 严 格 的 现 场 组


织管理下 统 计研 究 中 也 难 免 忽 略 了 部分影响 因 素 从 而 对 模 型 的 预测 精 度 造 成 难


, ,

以估计 的误差 。 此外 , 统 计 分 析 法 的 区 域 适应 性 不 强 ,

个 地 区 的 实 测 数据 建 立 的


统计 学 公 式难 以 在 其他地 区 直接进行推广 。
综上 , 统计 分析法 的 主 要 难 点 及 问 题 不仅


在 于 数据 处 理 的 理 论 与 方法 , 还 包 含 数 据 采集 的 数 量 与 质 量 

理 论 分 析 法 能 够 更 好 地 透过 现 象 看 本 质 ,
在 掌 握各 种 因 素 对 于 路 面 温 度 影 响 机 理


的 基础上 , 通 过 输 入 环 境变 量 及 材 料 参 数 预 测 路 面 温 度 场 。 该 方法 建立 的 预 估 模 型 可


以 适 用 于任 何地 区 , 有很好 的 通用 性 , 在 获得 当 地气 象 资 料和 路 面材料 热力 学 参 数 的


条 件 下 即 可 对 温度 场 进 行 预 测 , 且 具 有 较 高 的 预测 精度 。 因此 , 理 论 分 析法 需 要 依 据


科 学 严 谨 的 理 论基 础 难 点 在于 模型 的 建立相 对复杂 路 面 温度 场 理论 分 析法 需 要
Q 9]



, 。

的 基 本要 素 包 括 :  

⑴ 热传 导 方 程


考虑 到路面 的 平面尺 寸较大 , 在 远 离 路 面边 界 的 广 大 区 域 内 ,
路面在任意 水平方


向 的 温度梯度很小 , 可 以 忽 略 不计 , 即 假 设路 面 温 度 在 水 平 方 向 均 匀 分 布 ,
其温度 场


可用 维 热 传 导 方程来 表 示



57
; p C .



5 7 


5 A )

式中 

7 第 层 结 构 材 料 的 温度 C

/ ,




距 离 路表 的 深 度 , m 

时间 h

t ,


第 层 结 构 材料 的 密 度

k g /m

P i
f , 

第 层 结 构 材料 的 热容量
°

C t
/ , J/

kg ‘ 
C )

第 层 材料 的 热传 导 率
? °

k W m 
C )

z , /
, (

( 2 ) 边界 餅


对于路面结构 ,
由 于 假 设 水 平 方 向 的 温 度梯度 为 零 , 因 此 侧 面 的 边 界 条件 不 必 考虑 

路 面 的 上 表 面 为 主 要边界 ,
底 部 无 限 深 度 为 次要 边 界 

1 05


东 南大学 博士 学位论文

按 照 热传 导 过 程 的 特 征 不 同 , 可 将 路 面 边 界 条 件 分为 三 类 : 已 知 路表温度 变 化 函 数


时称为第

类 边 界 条件 ; 已 知 路表 热 流 变 化 函 数 时 称 为 第 二 类边 界 条 件 ; 

已 知 与 路表

相 接触 介 质 的 温度 变化 函 数 时 第三类 边 界 条件 。 三 类 边界条 件 的 数 学 表 达 式 如 下 

第 类边界 条件




: u =
^(0  (
5 . 2)

第 二 类 边界 条件 




_

r U 〇

9 (0  (
5 3 -


oz

第 三 类 边界 条 件 


5 . 4)

0Z

式中 



— -

路 面 表 面 的 温度 ,
C 

路表 温 度 函 数



Pi



路表 热 流 函 数

q{


, W / m 

m 与 路表 相 接触 的 介 质 温 度 函 数 C

, 

介 质 与 路面 之 间 的 热 交 换 系 数


, W /


C 

路 面 结 构 温 度 场 在 自 然 环 境 中 承受 到 各 种 气 候 因 素 的 周 期 性 影 响 , 通常将太 阳 辐

射热分 为 两个部 分 , 即 包 括 短 波 辐 射 和 长 波辐 射 。 其中 ,
短 波 辐 射 包 括太 阳 直 接 辐 射

和 散射 辐 射 ,
以 及 地表 对太 阳 总 辐 射形 成 的 反射 , 二者统称为太 阳 总 辐射 , 可 以 将其

表示为 (
4 4

) , 式中 9 为福射热 ,
馬 为 路 表对 总 辐 射 的 吸 收 率 ; 长 波 辐 射 包 括路 表 对 空

气 发 出 的 长波 辐 射 以 及 大气 、 云 层 对 长 波 辐 射 的 反射 ,
二 者 之 差 称 为 地 面 有 效辐 射 和 

故 通 过 热 辐 射 传递 给路 面 的 热 流 量 可 以 表 示 为 

m h

< 5 5)


除 了 热辐 射之外 , 在 风 的 作 用 下 路 表 也 会 与 大 气 进行 热 交 换 , 这种 对流 交换 的 热

流量用 % 表示 

 6 =
h Ta T

 5
z =〇

c i  \ l ] ( 

在 温度 场 模 型 建立 时 , 假 设 路 面 的 各 结 构 层 之 间 接触 状 况 良 好 在 热 量 接触 面 上

 ,

传 递 时 并 无损 失 , 界面 上 下 两 层 的 温 度 r 及热流 9 是完全 连续 的 

Tn ^
C〇 nSt 5 7

( 


( 3 ) 周 期 性变 温 条 件 下 的 路 面温 度场 边界 理 论


由 于太 阳 辐射作用 ,
使 得大 气 温 度 在 昼 夜 间 会 产 生 周 期 性 的 特 征 , 这种 周 期 型 的

变化 对 于 路 面 结 构 温 度 场 的 影 响 可 以 通 过构 造 周 期 性 变 化 的 函 数 对 边 界 条 件 加 以 描 述



1 1 0]



①太 阳 辐 射

1 06


第 五 章 基 于 连 续 变温 的 再 生 沥青 路 面车 辙 预 估

天 中 太 阳 辐 射 汉 0 的 过程 可 以 用 下 面 函 数 实 现



0 0 < / < 1 2





='
o sm a 2
 2 < <1 2 +


5 8

t > t 1 \ t
q ( ) q 0 ( ) (




^ ^

0  \ 2 + -

< t < 24

{  

式中 中 午 最 大辖 射 吨 所 2

0 1 / 〇 

% % 3

= 1
. 1
, , ,


日 太阳 总辐射 

C 实 际有效 日 照 数

, A 

角 频率 2 ;r

w , w 

 / 24 , r ad ;  

为 了 将 上 式 的 分 段 函 数应 用 于 A B A Q U S 用 户 子 程序 中 以 定 义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热 流 

需 消 除 分段 函 数 中 不 光 滑 的 跳跃 点 , 故 将其 展 开 为 余 弦 三 角 函 数 形 式 的 F o ur
i er 级 数表


示 , 得 到 连续 函 数表达式 

ci r ,  k7 r (t

1 2)

砟 =
cos

5 9

Vo

( 


Z k =
1  

Z I

式中 

mn

sin m + k) + k =



— — -
— —

   
[ (

n  m + k 2 m2 m
 
 

a =
k
)  


s in ?

+ k) + s in ( w k) 2 

? 

k  关 m

 


tv  m  + k 2 m 2 m
 

② 气 温 及 对 流 热 交换


由 于太阳 辐射 的影 响 , 大气温度呈现 出 周 期 性 的 变化规律 , 而受到 日 照 时 间 的影


响 这 周 期 性规 律 通 常 难 以 使 用 单 的 正 弦 函 数表征 例如 华东地 区 最低 气 温



, 。 ,

通常 出 现 在 凌晨 4  ̄
6 时 , 日 最 高 气 温大 约 出 现 在太 阳 辐 射 最 大 的 时 期 内 2h , 即 下午 1 

时左 右 。 这样 , 由 日 最低 温度 上升 到 最 高 温度 不 足 1 0h , 而从最 高 气 温降低至最低 气温


则 需要 以上 为 了 模 拟这 实 际 变 温 过程 严作 人 采用 了 两个 正 弦 函 数 的 线 性


1 1 1
一 [ ]

1 4h 。 ,

组合对气 温 的 日 变化 情 况 加 以 模 拟 , 见公式 (
5 . 1 0) , 计 算结 果 显 示 与 实 际 吻 合 度 较 髙 


T a s in 〇> ( t +b s in 2 co

- -

t t 5 0)
Ta Ta ^ )] 1
    

〇 )

^ {
m i



( 

日 平均 气温 C
T T 分别 为 日 最高 最低 气 温

, , 7 、 T 、 


气 温 变 化 幅度
°


1 11 ?

日 C 二
— —



, , :

; ) 



初始相位 

a b 线 性 组合 系 数 需 要针 对 特 定 地 区 的 气 温 变化 曲 线进行 拟 合 回 归 李辉 _ 取

 ]

, , ,

a  为  0 96 . , f
t  为  0 . 1 4 

1 07


东 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

路表与 大气之 间 的 热交换系 数 & 主要受 到 日 平均风速 V , ,


的影响 , 有关文 献表 明 二

者呈线 性关系 为 



3 . 7v

 +  9 4

 (
5 . 1 1


③路面 有 效辐 射


路面 有 效辐 射 主 要 与 地 面温 度 、 气温 、 云量 、 空 气 湿度及透 明 度等 因 素有关 。


往 的 研 究通 常 是通过 改变路面放 热 系 数来达 到 修 正 气 温 的 目 的 ,


或 者对太 阳 辐 射 的 幅


值进行折减 ,
但这些 方 式缺 乏依据且存在较大误 差 ,
研 究 在 用 户 子 程序 中 采 用 式 (
5 . 1 2


定 义地面有 效辐射 知 的 边界条件 




e cj { { T T f T T: y  5 2
-  ̄


qF x  \
^〇 : ( a ] (



式中 

s 路面发射率 沥 青 路面 取

, 0 . 8 1 


S t e fa n

Bo l t z m a nn 常数 ( 黑 体福 射 系 数 ) 

T 路表 温 度 C







r=0

Ta 大气 温度 C

, 

。 °

Tz 绝对零度 C 即


, , 7;

2 73 

综合 以 上分析 ,
要正 确 地建立起变温条件 下 的 车辙预估模 型 , 首先要确 定路面材


料参数及结构 组合 ,
然 后 要 掌 握影 响 路面温度场 的 气 候环 境要 素 , 主要包括 当地 的气


温变化 、
太 阳 辐 射总 量 、
有效 日 照 时 间 和 风速等 , 此 外还 需 协 同 考虑 当 地 的 交通 量 分


布特点 , 这是在 连 续变温 条件 下 预估沥 青 路 面 车 辙 深 度 的 基 础 

5 2 2
. . 沥 青 路面 车 辙 预估 方 法

当前 , 国 内 外 研 究 形 成 的 车 辙 预 估 方 法 大致 分 为 三 类 : 经验法 、 半经 验半理 论法和




理论法 。 经验法又称 统计法 ,
根据 统计 学 理论 ,
以 大 量试验路 的 现场观测 数据 为 基础 

结合室 内 试验所建立 沥青层 永 久变形 与 荷 载 、


材料特性关系 的经验公式 ,
来确定沥青


路面在 长 期 荷 载作 用 下 的 车辙深度 。 由 于 经验模 型 的 建立 需 要 依 托实 体 工程 以 获得大


量试验数据 ,
因 而 该方法 的针对性较强 , 对依托工程 的 预估精 度较高 ,
缺 点 是适用 面


窄 、 通用 性差 ,
需 要 投入大量 的 人力 、 物力 ,
所 以 推广难度较大 。 半 经验半 理论法又

称理论统计法 ,
根 据 弹 性层 状 体 系 理 论 或 粘 弹 性 层 状 体 系 理 论 来 计 算 路 面 力 学 响 应 

再结合室外 有关试验 ,
统计 出 枥青层 的 永久变形与 路表 弯 沉 、
材料特性参 数及 荷 载 之


间 的 经验关 系 式 在 定 程度 上 降 低 了 使 用 范 围 的 局 限 性 使 得方 法 的 适 用 面 更 广

, , 

由 于 经 验 法和 半 经 验 半 理 论 法 都 需 要 大 量 实 际 路 面 车 辙 观 测 数 据 ,
存在 着 投入大 

耗时长的 问题 ,
因 此 当 前 的 车 辙预测 方法 以 理 论法 为 主 。 理论法利 用 弹 性或粘 弹性 层


状体系 理论计算路面结构 内 部应力 响 应分布 ,
并根据材料 的 永久变形 同 应力 的 关系 

求得沥青层 的 永 久变形 。
随着计算机技术 的 发展 , 理论法 己 从弹性层状理论体系 的解


析 解 向 着 有 限 元 等 数 值 方 法 迈进 , 从线 弹性理论 向 非 线 性 的 粘 弹 塑性理论 发 展 

1 08


第 五 章 基 于 连续 变 温 的 再生 沥 青 路面 车辙 预 估

采 用 有 限 元方法对沥 青 路 面 车辙进 行 预估 具 有 广 阔 的 发 展 前 景 东 南大学





8 9 1 1
[ ,


此进行过长 期深入地研 宄 。 国 内 以往的研宄
[ ]

常 常 忽 略 了 路面 结 构 内 连 续变化 的 温度


场 而 采 用 恒 定 的 温度 条 件 预 测 使 用 期 内 车 辙 的 发 展 过 程 这 方法 虽 然 简 单 但忽


, , ,

略 了 气 候环 境对 车 辙发 展 的 影 响 , 也 无 法 反 映沥 青 材 料 的 温度 敏 感 性特 征 。
随着研 究


的深入 ,
瞬 态温度场被应 用 到 车 辙计算 模 型 当 中 , 此 时基于 有 限元 方法 的 车辙预估模


型 可 以 同 时 考虑 各 种 气 候 参数对 于 路 面温度场 的 影 响 ,
但 由 于有 限元模 型 的 复 杂 性及


计算机运算 能力 的 限 制 , 基于 瞬态温度 场 的 车辙模 型 主 要 应用 于 短期 、
高温 、 重载条


件 下 的局 部车辙预估 ,
研 究 侧重 于 高温时段 的 短期 ( 数小时 ) 车辙预警 ,
难 以用 于沥

青 路面 使用 寿命 内 ( 如 1 5 年 ) 的 车辙预估 

再生浙 青 混合料 的 设 计 能 否 满 足性 能 需 求 , 最 终反 映在再生沥青路面 能 否 达到规 范




要 求 的使用 寿命 ,
路面车辙寿命计算是设计 中 的 重要环节 。
如 何将 瞬态温度场 从 高温


短期 车辙预警进 步 引 入沥 青路面长期 车辙 的 计 算 当 中 国 内 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


针对 这 问 题做 了 大量 的 工作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三 种 技术 路 线

1 1 1 1 5
[ ,

, 

第 种 是把路面使 用 寿 命 内 的 实 时路面温度 场 与 荷载作 用 下 的 力 学 响 应



一 

( 1 )

对应 ,
然 后 用 损 伤 叠 加 原 理进 行 车 辙 深 度 的 预 估 ,
如 美 国 各 州 公 路 与 运输工 作 者协会


在 
AA S H T O  2 0 0 2  路面设计指 南 ( Emp i ri c a l  P a v e m e nt  Des i
g nG u i d e , ME P D G ) 中引入

了 气候模型 , 该 模 型 收集 了 美 国 各州 道路 路表温度 及 区 域气 象数据 , 形成 了 庞 大 的 数




据库 , 基于 M i no r 损伤 叠加 原 理预估车辙深度 。 由 于 AA S H T 0 2 0 0 2 最 终建立 了 力 学经


验 路面 设计指 南 的 相 关软件程序 ,
所 以 使用 者实 际 计 算 起来并 不 复杂 

( 2 ) 第 二 种 是选用 沥青层 内 某个深度范 围 内 的 平均 温度 或某特定 深度位置 的 温度




作为沥青层 的 代表温度 代入模 型计算轴 载作 用 下 的 力 学 响 应 如 同 济 大 学 孙 立军

1 C) 8 

, ,

等 

( 3 ) 第三 种 是借助 等效温度 的 概念 ,
根据大量 、 长 期 的 数据 建立路面等 效温度 与


相 关 气 候参数之 间 的 关 系 , 然 后 基 于 车辙 等 效温 度 预估沥 青路 面 的 车辙深度 

分 析 比 较 上述 三种 技 术 路 线 第 种 计 算方 法 过于 繁 琐 且 MEPD G 收集 了 大 量 不


, ,

同 地 区 的 路面温 度场 数据 ,
建立 了 较为完 善 的 温度场 和 交通流数据 库 , 而我 国 目 前这


方面 的 工 作进展 缓慢 第 二种 方面 比较简单 但是沥青面层 的 平均温度 或者某 深度


; ,

处 的 温度 反 映不 出 实 际温度 的 分 布状态 ,
因 此产生 的 误差难 以估计 ; 第 三种 方法应用


了 等 效温度 ( E ffe c t v e  t e m p e r
i atur e ) 的 概念 ,
根据 S H RP A -

407 研 究报 告 对车辙 等 效温

全 部 车辆 在 该恒 定 温 度 下 所 引 起 的 车辙 与 这 些 车辆 在 变温 条 件 下 所 积 累

度 的定义 

1 1
[ ]

的 车辙深 度 相 等 即 根据 车辙损 伤 等 效 原 则 进行 换 算 该 方法可 以 认 为 是对第 种方




, 。

法的 简化 并 能够将交通量 气 候环境 的 影 响 综合考虑 在 内 为 车辙 预 估提供 了 




, 、 ,

新 的 思路 。
同时 ,
车辙等 效温 度 本 身 也 能 够 直观体 现 出 不 同 地 区 受车辙 危 害 的 程度 

针对于 不 同 地 区 以 车辙等 效温度 作 为 车 辙 试验 的 基准 温度 以 评价 不 同 气 候条件 下 的 沥




青 混合料抗车辙性 能 

1 09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在 汲 取 上 述 第 三 种 技术 路 线 研 宄 思 路 的 基础 上 , 为 了 有 效地预测 再生沥青 路 面 的

车 辙 深度 , 以 评 价 再 生 路 面 在 设 计 使 用 寿命 内 的 抗 车 辙 性 能 是 否 满 足 沥 青 路面 设 计 规


范 的要求 本研 宄 拟提 出 种 运 用 数 值 模 型 计 算 沥 青路 面 车 辙 等 效 温 度 的 方 法 根据


, ,

时 间 跨度 的 不 同 ,
分为 月 车 辙 等 效 温 度 和 年车 辙 等 效 温 度 

5 3
. 沥 青 路 面车 辙 预 估 模 型 及 车辙等 效 温 度


5 3 1
. .
车辙 数 值 计算 模 型

( 1 ) 蠕 变有 限元 分 析
 AB A Q U S 

研 应
本 宄 用 A B A Q U S 有 限 元 软 件来 模 拟 沥 青 路 面 在 瞬 态 温 度 场 下 的 车 辙变 化 过 程 

沥青混凝土是

种 粘 弹 性 材料 , 依赖 于 时 间 、 温度 与 应 力 水 平 。 沥青 混凝土 在 重复荷


载作 用 下 呈 现 出 弹 性 、 塑性 、 粘弹性和 粘 塑性 的 响应 ,
其 中 不 可恢复 的 粘性变形是车


辙 形 成 的 根本原 因 。
以 应变 来 表 示 如 式 (
5 . 1 3



在 5 . 1 3
( 

式中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总 应变
— —

: s 



弹性 应 变 可 以 恢 复且 与 时 间 无关




塑 性 应变 不 可 恢复 且 与 时 间 无 关

s , 

? 可 以 恢 复且 依 赖 于 时 间

粘 弹 性应变 ,


ev

二 —

粘 塑 性应变 蠕 变应 变 ( ) , 不 可 恢 复 且 有 时 间 依 赖性 

在 以 上 四 个 应 变 分量 当 中 , 显 然 只 有 塑 性应 变 和 粘 塑 性 应 变 能 够 产 生 永 久 变 形 

塑 性 变 形 在 材 料达 到 屈 服 点 后 瞬 时 间 产 生 且 不 能 恢 复 , 而 弹 塑 性应 变 是在 重 复 加 载 条


件 下逐步积 累 形成 的 , 较 小 的 应 力 并 不 会 使 材料 屈 服 , 瞬 时 塑 性 变 形 并 不 会产 生 , 


在 道 路 正 常 工 作 状态 下 ,
车 辙 主 要 是 随 着 荷 载作 用 次 数 增 加 而 增 长 的 粘 塑 性 变 形 

AB A Q U S 对 于 各 向 同 性 材料 的 婦 变特 征 采 用 Ba il ey -

N or t on  _变 规 律 进行 描 述 ,



青 混 合料 的 蠕变 应变 可 以 表 示为应力 〇 时间 及 温度 r 的函数 其关系 如 下

、 r , 

cr
s  (
a ,
t, T) (
5 . 1 4)

为 了 便 于 建 立 数学 模 型 , 通 常 将 各 个 参 数 影 响 分开 考 虑 , 艮P 

cr

e =
 U cr
) f 2 (

) f (T )
3 (
5 . 1 5


通过试 验 可 以 对 各 个 函 数 提 出 具 体 的 表达 式 ,
如 


f '

 Aa  (
5 . 1 6)

乂

 5  s inh

a cr)
 (
5 . 1 7)

_ /;

C ex
p Gf c r)  (
5 . 1 8


其中 , 丄 5 、 CM 、 CT 、 都 是 采 用 试验 确 定 的 材料 参数 

与 时 间 有 关 的 函 数表 达 式 有 

f 2


 (
5 . 1 9)

n 


第 五 章 基 于 连 续变 温 的 再 生 沥 青 路 面 车 辙 预 估

f 2

bt
 (
5 20.




/2 
= (
l +b t ) e xp ( m t
)  (
5 . 2 1


与 温 度 相 关 的 函 数表达式 有 

D exp AH
f
= RT)
 5 22


 / .

3 ( 

其中 , A // 为活化 能 , i? 为玻尔 兹曼 常数 ,
r 为 绝对 温 度 

般 简 化 的 蠕变应变表 达 式 如 下 即 通 常 所采 用 的 Ba N or
t on 轜 变规 律

e -

, il
y 

cr c Ci
s = C x
a H  (
5 . 23 )

式中 , C 2
、 0 3
为试 验 测 定 的 材 料 常 数 , 通 过 不 同 温 度 下 的 蠕 变 试验 来 考 虑 温

度 对蠕 变 的 影 响 

对 于 变应 力 的 情 况 ,
采 用 应变 率 的 形 式 表 达 为 好 , 即 对 上 式 进行 求 导 

cr cr

e =
ds
 (
5 . 24)

为 了 便于求解 , 通常 令


A 

 CC 3  (
5 . 25)
j 


n= 
2  (
5 . 26)


m=
 2 7)

 l 5 .

3 ( 

“ ” “ ”

在 AB A Q U S 中 ,
蠕 变 通过 等 效 的 单 轴 蠕变 定 义 被称 为 蠕变法 则 , 其中幂


函 数法较为常 用 

“ ”
( 1 )  时 间 f化 幂 函 数法 则


“ ”
当 材 料所 受应 力 保持 不 变 时 ,
蠕变法 则 可 以 采 用 时 间 硬化 模型表示 

cr cr n m
s A {a



 (
5 . 28)

式中 , 户 为 等 效懦变 应 变 率 , 当 采 用 轴 向 压 缩 试验 时 , 尹 =

钇 ; 当采用 轴 向 拉


| |

伸 试验 时 , 产 =

广 /力 ;
广 为 工 程剪 切 蠕变率 , ^ 为等效 蠕变应力 , ( 为加 载 时 间 

乂 、 《 、 w 为 材 料 蠕 变参数 

“ ”
( 2 )  应变 硬 化 幂 函 数法则


“ ”

当 材料所 受 应 力 变 化 时 , 可 以 采用 应变硬化 模 型 来 定 义 蠕变 



c cr
^ 5 29)
A{a y m + Tf


{ {(


£ ( 

式中 , X 和 a? 必 须为正 值 , 且 Km <0 -



在 瞬 态 连续 变 温 的 沥 青路 面 车辙 模 拟 中 , AB A Q U S 具 体 实 现 方法 如 下 , 具 体流 程


如图 5

1 所示 

( 1 ) 根 据 气 候 环 境数 据 库 确 定边 界 条 件 , 建 立 温度 场 计 算 模 型 , 进行 温 度 场 数 值


模拟 

( 2 ) 通 过 室 内 实 验 获 得 随 温 度 变 化 的 材 料参数 

( 3 ) 根 据 交 通 量 及 荷载 分 布 情 况 计 算 荷载 累 计 作 用 时 间 

i l 


东 南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4 ) 定 义 与 各蠕 变 分 析 步 对 应 的 路 面 结 构 温 度 场 , 将 响 应 时 间 的 温度场 分 析 计算


结 果 导 入 车辙 分 析模 型 当 中 

AB AQ U S 根据 每 个 节 点 的 温 度 值 通 过 差 值 获 得 材料 参 数 代 入 车 辙模 型


( 5 ) ,

进 行 蠕 变 分 析计 算 



温度 莫型 车 辙 计 算模 型

| —

 ^ ^ 

由 气 象数据确

各 类 边 界 条件 1  |
定 义 随 温度

化 的 材 料参 数

?/  ' 

 

稳态

析步  瞬 态 1


析步 1
 |
弹性

析步 |  蠕变?析步

 |

温 度 场 分析 I  |
交通荷 载


O D 文件


g 、


^ 导入 温 度场 对应 分 析步

根 据 节 点 温 度 差 值材料参数

变 温 的 蠕变分析 计 算 车辙

图 5

1 瞬 态连 续 变 温 的 沥 青 路 面 车 辙模 拟 方 法 原 理 及 流 程


( 2 ) 路 面 结构 模型


我国 自 上 世 纪 八 十年代 开始 兴 建 高 速 公 路 , 1 988 年 1 0 月 沪 嘉高速 公 路建 成 通 车 成


为 我过 第 条 高速 公 路 从 年到 年的 年间 相继建成 了 沈大 京津 塘 



1 98 8 1 99 7 1 0 , 、 、

渝 济青 京石 沪宁 广深等 大 批 具 有 重 要 区 域 性影 响 的 高速 公 路 工 程 突破了


、 、 、 、 ,

“ ”
我 国 髙 速 公 路 建 设 的 多 项 重 大技术 瓶颈 ,
积 累 了 设计 、 施工 、 监 理和 运 营 等 建 设


和 管 理全 过程 的 经验 。 截 至2 0 1 5 年底 , 全 国 高 速 公 路 通车 总 里 程 达 到 1 2 5

万公里 , 

居世
界 首位 。 其中 , 半 刚 性基 层 沥 青 路面 结 构 形 式 占 高等 级 公 路 的 9 0 % , 表5 -

2 为 我 国 高速


公 路主要 结 构 形 式 

表5 我 国 髙速 公 路典 型 结 构 组 合 

1 1 7]




路 名 面层及 厚 度 /c m  基层 及 厚 度 /c m 底基层及厚 度 / cm

沪 嘉 高 速 中 粒 式 + 粗粒式 + 沥 青贯 入式 ( 1 7 )  粉 煤灰 三 渣 ( 46 ) 砂砾 ( 20 

沈大 高 速 4 中 粒 式 +  5 粗粒式 + 6  沥 青碎 石 ( 1 5 ) 水泥砂砾 ( 20 )  砂 砾 或矿 渣 ( 20 

广 佛 高 速 仲 粒 式 + 5 雛式 + 6 沥辦 石 ( i 5 

广 深 高 速 4 A C -

20 II +  8A C -
3 0 +1 0A M -

3 0+I 0 AM -

40  水泥 碎石
级配碎 石 ( 23  

1 1 


第 五 章 基 于 连 续 变 温 的 再 生 沥 青 路 面 车 辙预 估

W 自 古 名

^  ZR 泥 稳定碎石 Z K 泥稳定碎石


厦 杲咼巡  4 S A C 6 + 6 A C 2 5 + 6 A C
o c T T .


25 6
- -

1   I  1 1 1
( )
( 3 〇 

沪 宁 高 速 4 A C -

1 6 B+6 AC -

2 5I+6 AC -

25 II  ( 1 6 )  二 灰碎 石 ( 20 ) 二灰土 ( 40 

4A K -

1 3 / 4 SM A -

1 3+ AC -

2 0I+ AC -

2 5I  泥稳定碎石


咖速 一
灰 土⑶ 

( 1 8 ) ( 3 6 ) 

沪 杭 高 速 4 中 粒 式 + 6 
粗 粒式 +7 粗粒式 ( 1 7 )  二 灰碎 石 ( 37 ) 水泥 碎石 土 ( 20 

沿 江 高 速 4 S M A -

1 3 + 6 AC -

20 II + 8 AC -

25 II  ( 1 8 ) 泥 碎石
二 灰土 ( 20 

南 京 机 场 高 速 4 . 5 AC -

1 6 B + 6 AC -

2 5I +6 A C 2 5 -

II  ( 1 6 5 . )  二 灰碎 石 ( 3 4 ) 二灰土 ( 20 

通过总 结长期 工程实 践 , 我 国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规 范 根 据 不 同 交 通荷 载 等 级 ,


提出 了

典 型 的 沥青路面厚度组合 ,
见表 5

3 

表 5

3 无 机 结 合料类 基层 ( 无 机 结 合料 类 底 基 层 ) 路面 厚度组合 单位 (
: cm


1通荷载等级

特重 、 极重
 重  中 等  轻


| |

面 层 2 2 0 -

1 2 0 1 80

1 00  1 50

1 00  1 00

20

基 层 4 0 0 -

3 00  400 -

3 00 3 50 -

1 50  450 -

200

底 基层 200

1 5 

综合 以 上 数据 我 国 高等 级 公 路 的 沥 青面层 通常 由 三个亚层组成 总厚度 般在




, ,

1 5 cm

1 8cm , 而 半 刚 性基层 由 无 机结 合料稳 定基层 与 底 基层 组成 ,
其 中 基层 厚度 约 为


3 0cm

40cm , 底基层 厚度 以 20 cm 左右居多 。 最 终 本 研 宄 车 辙 计 算采 用 的 基 准 路 面 结 构


由 1 8 cm 沥青 面层 、 40cm 水泥稳定基层 以及 20cm 二 灰 土 底 基 层 组成 。
同时 ,
参考 东 南


2]

大学 以 往研 究 将 的 均 布 荷 载 简 化 为 双矩 形 均布 荷 载 荷 载模 型 如 图 


1 1

KN

, 1 00 , 5

示 ,
轮胎接地宽度为 5 =
1 8 . 6 cm ,
轴载 P =
1 00 KN ,
接地压力 ;


0 7 . MP a ,
轮中 心距


Z= 3 1 . 4 cm  

I g 6 1 2 S .
S 6

| [ |   J 

L  > - ■ ?
 *  a
 


V b i v v


S MA -

I 3 4 



 Sup -

20  6

S wp 2 5 -

 ^

水_ & 石 枣 民  4 0

水 涯券 S 土




j gMg 



图 5

2 基准结构 ( 单位 : cm 

( 3 ) 模 型 参 数 取值


① 气 候 及 热 特 性 参数


1 1 


东 南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文

由 于 沥 青 混 凝 土 的 热 物 理 特 性 随 混 合料 类 型 的 变化 并 不 大 , 因 此 在 路面 温 度 场 分


析 当 中 将 浙 青 面 层 的 热 特 性参 数 取 为 统 值 见表 5 同 时 为 了 不使模型 过于 复杂


4 ) , 

计 算 时并 不 将 各 热 特 性 参 数 随 温 度 的 变 化 考 虑在 内 


在 路面 材 料 热 特 性 参数 确 定 的 基 础 上 , 路面 结 构 的 温度场 主 要 由 气 象条件 决 定 

为 了 采 用 数值 方 法 计 算 沥 青 路面 车辙 等 效 温 度 ,
先 以南京地 区为例 ,
将南京市 的有关


气象资料 中 国 自 然 资 源 数据 库 列 于表 主 要包含 年 中 各 月 份 的 日 最 高温度

5 5

( ) , 

日 最低 温度 、 日 太 阳 辐 射总 量 、 日 有 效 日 照 时 间 等参 数 

表 5

4 沥 青 路面 温 度 场 热 特 性 参 数


 ̄  ̄

M mm 水 泥 稳定 基层 水 稳 土 底 基层  ±1


| |

密度 /

? /

kg .

m )  2 3 0 0 220 0 2 1 00  1 80 0


热传 导率


A r /




_


C) )  4 6 8 0 56 1 6 5 1 48 56 1 

比热容 ^C 1


C /


Jkg y )  9 24 9 9 1 1 . 7  9 42 . 9  1 04 0

太 阳 辐射吸 收率 ^ 0 90

 .

路面发射 率 f  0 8 . 

°




热 对流 系 数 W
_

  (
W 

 (

 ? 
C) )  (
3 7 vw+ 9 4 )
. .

绝对零度 rz / v 5t 3

S t e fa n -

Bo l t z m a nn  常数

 "







4  -

2 04 . 1 092  x 1 0

〇 J h m k
- - -


( ( ) 

为风速

* 1

vw  m

s 

( )

表 5

5 南 京地 区 30 年 气 象数据平 均 值

月 份 1  2 3 4 5 6 7 8 9 1 01 1  1 

日 平均气温 / 0 2 . 5 4 . 4 9 . 1  1 6 0 . 2 1 . 5 2 5 . 6 29 . 22 8 82 3 91 8 01 0 9 4 7


. 
 . . . .

日 平 均 最 高 气 S TC  t 1 0 9 .  1 3 4 .  1 9 . 1 24 . 7 2 7 . 8 3 1 . 2 3 5 6 . 3 5 . 3 2 9 . 6 23 . 2 1 7 7 1 2 7

 . .

日 平 均 最 低 气 温 TC  -

5 9 .  -

4 6 0 8

. 7 . 2  1 5 2 . 20 . 1 2 2 . 8  22 . 3  1 8 3 .  1 2 7 . 4  . 1

3 . 

1 0 4 -  1 3 9 .  1 6 5 . 23 . 3 2 5 . 7 22 . 9 2 6 . 3 2 5 . 1 2 4 . 3  1 8 0 .  1 3 2 .  1 0 4

 .

有效 日 照 时 间 / h 7 . 1 6 . 9 7 . 2 8 . 4 9 3 9 8 1 0 71 . . . 1 . 5 8 . 7 9 . 1 7 . 8 7 . 

平均 风 速

日 /



) 2 . 4 2 . 7 3 . 0 2 . 8 2 . 7 2 . 7 2 . 6 2 . 7 2 . 4 2 2 2 . . 3 2 . 

②材料 蠕 变试 验 及 参数 获 取


沥 青 混 合料 的 蠕 变 参 数 通 过 动 态 三 轴 蠕 变 试 验确 定 , U TM 试 验机 自 带 的 UT S -

005

软 件 自 动 将 试件 的 蠕变 变 形记 录 下 来 ,
并 能 够 根据 所 输 入 的 试 件 尺 寸 计 算 出 自 动 计算


蠕 变 应 般 应变 变 化率 

相 比 于静态 蠕变试验 , 施 加 重 复 荷载 的 动 态 蠕 变 试 验 通 过 施 加 半 正 弦 动 态 荷 载 的

方式 次加 载周 期 为 其 中加载 间歇 记录 的 变形为去 除 弹 性 粘弹


, l s , 0 . 1 s , 0 9s .
, 、

性 变 形 之后 的 蠕 变变 形 。 时 间 硬 化蠕 变 模 型 的 基 本 参数 通 过 以 下 步 骤 完 成 

1 1 


第 五 章 基于连续变温 的再 生沥青 路面车辙预估

1 ) 针 对 每 种 沥 青 混 合 料在 不 同 温 度 、 不 同 荷载 水平 下进行 蠕变 试验 ,
将 U TM 


验 的 蠕 变应变 加 载 次 数 曲 线 导 出 -



2 ) 将 加 载 总 次 数乘 0 . 1 s 获得加 载总 时 间 ,
得 到 蠕变应变 随加 载 累 计 时 间 的关 系 

同 时将荷载水平乘 得 到 等 效矩 形 的 荷 载值 



3 ) 对 Ba i l e

Nor t on 蠕变计算 公 式取对数 ,









cr

S 二
 C '
C 7

cr

I n e 
=
I n  C + C


2
I n  cr  +  C 3
I n  

cr

u C C

h= n s \ 

l n 〇 v 

\ n t =
I n
1 0 

采用 Or i
g n8 0
i .
对上式进行 多 元线性 回 归 ,
得出 C 1 Q
、 C2 及 C 3 , 进而计算 ABAQU S

中 时 间 硬化蠕变模 型 的 参数 

乂 = n=  C w 2


 C 3



计 算沥 青 路面 的 车 辙 等 效温度 ,
需在 稳态 及 瞬 态温度 场 下 计算沥青路面车 辙深 度 

为 了 保证研 宄 具有代表 性 ,
故采 用 工程 中 常 见 的 沥 青混合 料类 型 , 沥青路面上 、
中 

下 面 层 沥 青 混 合 料 蠕 变 参 数 引 用 本课题 组 以 往 数 据 见表 重 复加 载蠕变试


1 ( ) 9


[ ]

5 6

( ) ,

° ° °

验的温度 区 间 为 20 C ?
60 C 的 ,
以 1 0 C 为间隔 

表 5

6 沏 青 混合料 懦 变 参数


 ]
°

沥 青 混 合 料 类 型 温 度 / C n m


0

2 0 6 5 3 6xl 〇 .
. 93 7  -

0 592
. 

0

3 0 3 . 3 2 5x l ( T . 8 6 2 -

0 5 87
. 

0

S MA -

1 3  4 0 1 . 4 4 6 xl 〇 . 792  -

0 5 77
. 

0

5 0  1 . 3 90 X l 〇 . 4 1 4

0 525
. 

0

60  1 .
4 6 4 X l 〇 . 3 3 6  -

0 5 02
. 


20 4 . 5 8 0 x  1 ( T 0 . 944  -

0 5 96
. 

0

3 0 2 . 46 1  X1 0 . 796  -

0 5 85
. 

0

Su

20  40 3 . 673 x1 0 . 773  -

0 570
. 



5 0 4 . 8 0 2 X1 0 0 . 5 9 5

0 5 3 2
. 



60 7 . 7 7 8xl O 0 . 3 8 4 -

0 44
. 

0

4 
1 1

20 5 9 0x O 922 0 5 8

. 1  . . 



3 0 3 . 46 1 xl 〇 0 . 8 5 9

0 5 76
. 

0

Su

25  4 0 1 9 5 6x1 〇 83 0  -

0 5 62



.  . .



5 0  1 . 2 0 0 Xl 〇 0 .
3 2 2 -

0 5 22
. 



6 0 3 . 75 5x 〇 l 0 2 . 1 0

0 4
. 1 

5 3 2
. .
车辙 形 成 规 律 及 车 辙 等效 温 度研 宄

沥青路面有 限 元模型 如 图 5


图 5

4 所示 ,
模型 宽度为 3 . 75 m ,
高度为 3 m 

1 1 


东 南大 学 博 士 学位论 文

二 一
」 丄 \
J X
j :  : ;







  t  k  a  t  ^  ?
7  > g i ?T i Tr r T r   ?  t  >  r  e  f 



r  
 ?  ,
  

二 」

7 上 」 二 二? ^ 二 二 二7

士 : :
' 二] , ? 二 二 : :

二 厂 7工 '
? 二 : 

圓馨



图5 -

3 沥 青 路面 车 辙 有 限 元 模 型

( 1 )
mm

 路 面 温 度场


( a )

图5
0 时

4 八 月 沥 青 路 面 结 构 温度 场


( b )  1 2 

图 所示 为 年 当 中 各 月 份代表 日 连续 的 温度 场 变化情 况 瞬 态温度场





5 ( 24h ) ,

由 南 京市近 3 0 年 气 象 统 计 数 据 的 各 月 份平 均 值 计 算得 到 。 由 于受到 气温和 太 阳 辐射 的



综 合影 响 , 沥 青路 面 不 同 深 度 的 温 度 变化 呈 现 出 周 期 性 的 变 化 规 律 。 由图 5

5 可见 , 


表 的 温度 变化 幅 度最大 , 同 时 也 是沥 青 路面 最 高温度 出 现 的位置 , 因 而 受 到 车辙 病 害




影响相对严重 。 随着 路面深 度 的 增 加 , 温度 变 化 幅 度 逐渐 减 小 ,
以 夏季温度 最 高 的 

月 为例 ,
路表 温 度 波 动 幅 度 达 到 3 0 C 左右 ,
而浙青层 底 部 ( 深度 1 8 cm 处 ) 温度变化


°

幅度不 足 l 〇 C ,
因此 ,
半 刚 性基层 的车辙贡献率 小 ,
除 了 与无机结合料稳定 材料 刚 度


大 、 板体性好 、 温 度 敏感 性 小 有 关 , 也 跟 温 度 在 路面 结 构 内 传 导 时 大 幅 衰 减 有 关 

由 于热量在路面 中 传导存在 时 效性 , 距 离 路表深 度 越 大 , 温度变化越 显滞 后 。





着 天 当 中 早晨太 阳辐射 的增 强 沥 青 路面 开 始 升 温 路表最 高温度 出 现在 下 午 


, , 2

附近 。 此后 ,
随着太阳 辐射 的 减弱 , 路表温度逐渐 下 降 , 但路面结构 内 的 温度 并未立

刻下降 而是存在 定 的滞后 在夜晚 由 于 不 受太 阳 辐 射 的 直接作 用 沥 青 路面 保




, 。 , ,

持 向 空气 中 散 热 ,
路面结 构 内 的 温度趋于 相 对平衡 

比 较不 同 季节 ( 月 份 ) 的 温 度场 , 1 月 份 路面 温 度 最 低 , 温度变 化 幅度 也 较 小 , 


° °

凌晨 4 时至 6 时 ,
路表温 度 降 至 0 C 以下 ,
午 间 最高温度不 足 1 7 C ; 而 7 月 份 ( 夏季 

路面温度 最 高 , 路面温度 变 化 最 为 显 著 , 温度最高 时逼近 60 C , 而黎 明 时 分路面最低




°

温度 约 在 28  C 

1 1 


第 五 章 基 于连 续变 温 的 再生沥 青 路面车辙预 估


2 —

O c m

 2cm  4 cm —

7cm  1 0cm  1 4 cm 

1 8 cm

20  r

i i  I

  |  |
 


 0 4 8   2 0 2 4

1 2 1 6 

时间 / 

( a )  1 


? ^
6 ? *
2 c m 0 cm 

4 c m 7 cm 4 cm
 ̄ —
— — — ■ —  ̄ —
— — 

0 cm 8 cm



— 1

1 1 1

  


i i i 


 

0  4 8 1 2  1 6  2 0 2 4

时间 / 

( b )  3月

Q —— ^
0 cm
6—
O c m 2 cm 4 c m 7 c m 4 cm


—  ̄ — — ■ — — —

8cm



1 1 1

46


4 1  _

 

1 6   1  1  1  1 
1  

0  4 8 1 2  1 6  20 24

时间 / 

( c ) 5月


^ ^
2 c m 0 c m

4 cm
 O c m

4 c m
— —

7 c m
— —  ̄ 

8 cm


 ̄  ̄
一 — ■

, 1 1 1

o U


25  '  1  1
 1
 1  *  

0  4 8 1 2  1 6  2 0 2 4

时间 / 

( d ) 7月

1 1 


东 南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

B ?
2 cm 4 c m 4 7 c m 0 cm

O cm 
— — —

4cm

8cm


—  ̄
— — ? —

1 1 1

5 0  r

n

uu

1 1

2Q  
?   |  i
 i
 |  

0  4 8 1 2  1 6  2 0 2 4

时间 / 

( e )  9月

4 * *
7 cm

0 c m 2 c m 4 c m 0 c m 4 cm 8 cm


— ? —
■ — — — — — — — — 
? *

1 1 1

29  r

0  4 8 1 2  1 6  2 0 2 4

时间 / 

( f)  l i 


图 5

5 各 月 路面 结 构 不 同 深度 处 24h 温度 变 化 曲 线


( 2 ) 月 车输 等 效 温 度 计 算


个 月 代 表 日 连 _ 2 4 h 的 瞬 态 温 度 场 导 入 车辙 分 析 有 限 元 模 型 温 度 随 计 算 分
将 1 2 
 ,

析 步 的 变 化 须 与 交通荷 ^ 的 分 布 严 格 对 应 车 轮在 实 际 路面 滚 动 时 对 于 路面而 言 是 
 。 ,

个频 繁 加 载 与 卸 载 的 过程 可将这 重 复作 用 看作 是 周 期 性 的 半 正 弦 波变化 相关


一 一

, ,

的 研宄给 出 了 不 同 车速下车轮作用 于路面 的 时 间 分析其 原 理 由 于路面 行车是非





1 1 9]
。 ,

连续 的 车辆 之 间 在 定 车速 下 必 须 保持最 小 安全距 离 故车辆之 间 的 行 车 间 隙 起码




, ,

应满足行 驶过 最 小 安 全距离 的 时 间 

根据 行车速率 v ,
由 下 式 可 以 确 定 轮 载 通 过 路表 的 作 用 时 间 

L P


^ =

^
5 . 3 0

( 

按 照 近似 的 处 理 方 法 ,
认 为轮 载对路面 的 循环加 载累 计作 用 次数可 以 用 累 计 荷载


作 用 时 间 表示 即 V , r
= i -





则可得 

NP



5 . j l
( 


O M n pB v w

式中 N 轮 载作 用 次数

, 

P 车辆轴 重 kN




nw

轴 的轮数 

1 1 


第 五 章 基于连续变温 的 再生沥青 路面车辙预估

轮胎 接地 压 力 MPa



p ,
; 

B 轮胎 接 地 宽 度
—  ̄

, cm 

行 车速 率 km / h

v , 

按设计时速 8 0 km / h 计算 ,
每 次荷 载 作 用 时 间 为 0 . 00 8 64s ,
车 辆荷 载参 数见 表 5

7 

表 车辆荷载参数 
 5


 ̄  ̄  ̄

行 驶 速 率 作 用 时 间 轮 胎 接 地 宽 度 轮胎 接 地 长 度 轴重 接地压力
| |



km 

 h
)  /s  / cm  /c m  kN  M P a

 /

80 0 . 00864  1 8^6  1 9 2 1 0 0  0 /7

考虑到实 际公路 日 交通量 的 时 间 分布存在 不均 匀 性 , 需将 日 交通量 的 变化 情况 考




虑在 内 ,
参考某 公 路 的 实 测 数 据 ,
如图 5

6 所示 。 日 交 通量 变 化 呈 现 白 天 交 通 量 较


“ ”
大 、 夜 间较少 ,
大致为 马鞍型 分布特征 

1 0  r
9  -

 


^ 8  n n 


 
另 7   门

_

^ 6

 n 


_ 

m  ]
n n


? 4

 门n


e 


 n 


2  -

 n
 

q  f l n  n  n  n  n  f l



1 2 34 56 78 9 1 01 1 1 21 31 41 51 61 71 81 92 02 1 2 22 32 4

时间 /h

图 5

6 日 交 通量 分 布


为 了 计算全年 的 车辙等效温度 , 首 先 应获 得 1 2 个 月 的 车 辙等 效 温 度 。 方法 的 思 路


是 

以 各月 中 代表 为研 宄 时 间 跨度 计算沥青 路 面 在 定 交通量及 瞬


( 1 ) 日 ( 2 4h ) ,

态 连 续变 温 条 件 下 的 车 辙 发 生 量 ,
路 表车 辙 分 布 如 图 5

7 所示 

( 2 ) 在相 同 的 时 间 内 ,
计 算 沥 青 路 面在 相 同 荷 载 条件 及 稳 态 温 度 场 下 的 车 辙 发 生


量 ,
并 得 到 车 辙深度 与 恒 定 路 面温度 的 关 系 曲 线 

( 3 ) 对 比 瞬态 、
稳 态 车 辙 深 度关 系 ,
反算 1 2 个月 的 车 辙等 效温度 

设沥 青路 面 每 天 承 受 50 万 次荷 载作 用 ( 对于 瞬态 、
稳 态 温 度 场 作 用 次 数相 同 ) 

则 根据表 5

7 中 的 荷 载参数 ,
得到荷 载 累 计作 用 时 间 为 4320s 。
将 日 交 通量 分布数据


( 图 5

6 ) 代 入计算 ,
即 可获得每 小 时 的 荷 载作 用 时 间 。
路表永久变形 如 图 5

7 ,
将各


月 代表 日 的 车辙 发展 过 程 绘 于 图 5

8 中 , 由于 1 2 月 ?

3 月 ( 冬季 ) 的 车 辙 发 生量 太 小 

完全可 以 忽 略 , 故 图 中 所示为 4 月 ?
1 1 月 的 代表 日 车 辙 发 展 过程 。 根据 图 5

8 可见 , 

月 和 月 的 车辙 发 生 量 最 大 接下来是 月 和 月 在 天 中 车辙发生 最严重




8 , 6 9 。 2 4h ,

的 时段是在 下 午 1 4 时 ?
1 6 时 ,
而中午的 1 2 时 ?

1 4 时 车辙 发 生 量 也 较 为 显 著 ,
为 了 防止

夏 季 高 速 公 路车 辙 病 害 过 于 严 重 , 可 以考虑在 下 午 1 4 B寸

1 6 时 这段 时 间 对重载车辆 实

1 1 


东 南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 文

行适 当 限流 。 除去 中 午 1 1 时至 下午 1 7 时 以 外 的其他时段 , 即 使 在 夏季 车 辙 量 发 生 也


非常小 

? 2 75 0

r .

. e ?


S 0^




3 .
I *

2 ,
1  ? 知的


3 0 7 2 t 〇3


- -

3 . ? 5 5 *

0  3     

  ̄




 
  


■ ■  —



 

T7    ^  T 

i S 5 S? -

0 3  '
 y  TV /

乂 
 :



: ; !



5 .
7 6 ^ -
0 3  :


5 56 ^ 0 3 

7 .

_  

3 4 £ 4 * 0
 - -

. 


£ 5 0 3





 -

9 .
2 *

图 5

7 路表 车 辙 分 布 图

A pr .

2vi s v
J 
. J ii n . M . 

Ao i 2

. 

 Se

. 

 O ct  N ov -



  
i - 〇
r 


°"

 P
。 °

0 .
S  -


 


s 0 . 6

/


m /


凝〇 .

 ir


w 1/

 ? 


 ? 


〇 2

之 B   x
    



 ̄ '

/  g rr  a?s ?  i 

 !

1 1 1


1 1 1 1
; J i

0 2 4  6 S  1 01 21 41 51 8  2 0  22  2 4



时间 li

图 5

8 各 月 份 中 代表 日 24h 车辙发展


J .

 

4 .
0   /


p v =
1 . 2 9E -

Sk
<  5
/ 



,  R

 =
 0 . 95 S /



  ,



3 0

翠 y


 y



2 0 .  .


y 




  ,

1 .




* …


 ̄  ^ 

D,

■ 應 ■ l
 I  I  

20  3 0 4 0 5 0 S O

!窒 , X:

图 5

9 路表车 辙 深 度 与 路 面 恒 定 温 度 的 关 系


将表 5 -

6 中 沥 青 混 合 料 在 不 同 温 度 下 的 蠕变 参 数 带 入 稳 态 温 度场 下 的 车 辙 有 限 元 模


° ° ° ° °

型 , 计算恒 定温度条件下 ( 20 C , 3 0 C , 40 C , 5 0 C ,
60 C ) 沥青路面在相 同 交通荷


载 作 用 时 间 下 的 车辙 发 生 量 ,
计算 结 果 如 图 5

9 所示 ,
车 辙 深 度 与 温 度 值大 致 呈 幂 函 数


沥 青 路面 的 车辙 随 着 路 面 温 度 的 升 高 而 加 速 发 展

关系 ( i?

0 95 . 8 ) , 。 将图 5

8 中 获得


的 不 同 月 代表 日 车 辙发 生 量 代 入 图 5

9 中 拟合 的 车辙深 度

路面 温 度 计 算 关 系 式 , 即可


反 算 出 各月 的 车 辙 等 效温度 ( 见图 5

1 0 ) 。 月 车辙 等 效温度 的 意涵 是 , 沥 青 路 面在 该


恒 定 温 度 下 的 车 辙 发 生 量 与 在 瞬 态 连 续 变 温 条件 下 的 车 辙发 生 量 致 由图 所示

5 9

。 

1 20


第 五章 基 于 连续变 温 的 再生 沥 青 路面 车辙 预 估

在 20 C 时 浙 青 路 面 车 辙 深度 几 乎 可 以 忽 略 。 所以 , 在图 5

1 0 中 , 冬季 的 车 辙等效温度


°

直接设 定为 20 C ,
表示 该 月 车辙 发生量 约 等于 0 

根据 图 5

1 0 的 结算结果 , 7 、 8 月 的 车辙等 效温度 高 于 40 C , 而 6 、 9 月 的 车辙等




" °

其他月 份都低于 车 辙等 效温度 可 以 非 常 直观


°

效温度在 3 0 C ?
40 C 的范围 内 , 3 0 C 。 月 

地 以 定量 的形式描述 年 中 各 月 份 的 车 辙病 害 严 重 程度 它 不 仅 是 计 算枥 青路面 车 辙


的 媒介 还是 个具有 实 际含 义 的 物理量

, 


 

40   .

3 55

■ 



3 5

〇  2 76
_圍 圖



l i i i y l

l i
| 

i k

mi
 2 3 4 5 6 7 8 9
l i ii 

m 1 0  1 1  1 

月 

图 5

1 0 沥青路面 月 车辙等 效温度




( 3 ) 年 车输等 效 温度 计 算


理论上 ,
年 车 辙 等 效 温 度 的 计 算 完 全 可 以 参 照 前 文 月 车 辙 等 效 温 度 的 计 算 方法 ,



考虑 到 时 间 跨度太大 ,
受到 周 期 性气 象条件 、
交通 量变化等诸 多 因 素综合影 响 , 这将


导 致计 算模型 及 过程过于 复杂 。 因此 , 研 宄 中 在获得 月 车辙等 效温度基础 之上 ,
将月

等 效 温 度 代 入沥 青 路面 车 辙 模 型 进 步 计 算年 车 辙 等 效 温 度

, 

根据 我 国 沥青 路 面设计规 范 , 沥 青 路 面 结 构 的 设 计 寿命 为 1 5 年 ,
借鉴 所调 查 的 年


交通量增 长规律 ,
将 高速 公 路 的 预测 交通量 列 于 下 表 。 在 公 路建 成通车初 期 ,
交通量


每年 以 8 % 左 右 的 速率增 长 , 随着 使用 年 限 的 增 加 ,
交通量 的 增 速放缓 , 逐渐 降低 至


5 % 。 在服 务期 内 , 累 计 当 量轴 载作用 次数为 2 1 29 万次 , 与 之 对 应 的 荷 载 累 计作 用 时 间

为 1 8 3 94 6 s 

表 5

8 路面使用 寿 命 内 交通 量预测


通 车 年 限   2  3  4  5  6  7 1


荷 载作 用 次数 /
x l 〇 8 4 9 1  9 8 1 0 6 1 1 4 1 22 1 3 1 



1 40

通 车 年 限 9 1 0  l i 1 2 1 3 1 4  I T


荷载作用 次数 /
x l O 1 50  1 6 1  1 6 9 1 7 7 1 8 6  1 9 52 0 5

1 2 


东 南 大 学 博士 学位 论 文



〇 〇




c>
〇 . 8

 窜

E/ 


/

° 6
§



赛 /

芻 4
  /

 0 .

卅  ? <


0 2 .  -

/




-  一 一 


0  1 000  2 0 0 0 3 0 0 0 4 0 0 0 5 0 0 0 6 0 0 0 70 0 0 8 0 0 0

作用 时间 / 

图 通 车第 年 车辙发展情 况


5 -

1 1

在 年车辙发生量 的 计算过程 中 , 各 月 的 车 辙发生量 以 当 月 的 月 车辙等 效 温度 为 依




据 ,
而 非完全基于 瞬 态连续变温 的 温度场 ,
但根据 车辙损 伤等效 原 则 ,
二者 的 计算结


果是 致的 这 使得 年 车辙计 算 过程 大大 简 化 通车第 年 的 车 辙发 展 情 况 如 图
一 一

, 。 5 -

1 

“ ”

所示 , 沥 青 路 面 车辙 发 展 按 阶梯 形 增长 ,
其中 7 、 8 月 份 的 车辙 发 生 量 占 当 年 总 车


辙量 的 绝 大 部 分 , 6 月 份 的车辙发生 量也较为 明 显 ,
而 其 他 月 份 的 车辙 发 展基本可 以 忽


略 

1 5 年 设计 寿 命 内 的 车 辙 发展 情 况 如 图 5

1 2 所示 ,
沥 青路面车辙主 要 发 生 在 公 路 刚



通车不 久 的 几年 内 在通车约 年以后 图 中 横坐标为荷载作 用 时 间 曲 线 个 


, 5 ( ,


阶 代表 年 车辙呈现 出 相 对稳 定 的 线 性增 长 与 月 车 辙 等 效温度计 算 采 用 相 同 的


) 。

方式 ,
针对 1 5 年 时 间 跨度 ,
将 变 温 条件 下 的 车 辙 计 算 结 果 与 恒 温 条件 计 算 结 果 对 比 分


°

析 ,
反算得到 沥 青 路面 年车辙等 效 温度 为 3 8 5 . C 




4 0 .



0

3


 ̄  ̄



_






 




_

赃 _

靈 
广  ^  3 S ro
_

*
厂 
 .

W 连续变遍


L〇




0    '  '  ' 

O O . E

OO 5 . 0E

04  1 .
0 E

05  J E^0 5  2 1 .
0 E

05

作用 时 间 

图 5

1 2 变 温 及 恒 温 条件 下 1 5 年 车 辙 发 展 过程


根据 计 算 , 如 果将研 宂 中 所采用 的 S MA -

1 3 、 S uP 2 0 -

及 S up 2 5
_

作 为 半 刚 性基层沥


青 路面 的 上 、 中 、 下面层 ,
则 沥 青 路 面基 准 结 构 在 设 计 使 用 期 末 的 车 辙深 度将 会达 到


3 1 . 7mm  ( 见图 5

1 2 ) , 超出 了 我 国 对 于 车 辙 深 度 的 容 许标 准 。 按照 该 容许标准 ,
本研


宄 车 辙计 算 采用 的 基 准 结 构 将 在 使 用 3

5 年 超 出 车辙容许深 度 。 世界各 国 对 于 车辙深


度 的 容 许标准 如 表 5

9 所示 

1 22


第 五章 基 于连续变 温 的 再生沥青 路面车 辙预估

表 5

9 各 国 车 辙 容许 深 度 标 准


标 准 制 定 者 道 路 等 级 车 辙 标 准 / mm

高速 级 公 路

、 1 

中 国 二 级 公 路 20

三级 、
四 级 公 路  2 5

美 国 地 浙 青 协 会  1 

英 国 

20

高 速 公 路 1 

壳牌 ( S HE L L ) 石油 公司 


― 

般 道 路

3 

千 线 公 路 1 


 次 级 公 路 1 

我国 《 公路技 术状况评 定标准 》 ( JTJ H2 0 -

2007 ) 按 照 车辙深 度将 车辙破损 分 为 轻




度和 重度 车辙 ,
规 定车辙深 度大于 1 5 _ 为重度车辙 ,
小于 1 5 mm 为轻度车辙 ,
以车


辙深 度 指 数 ( RD I ) 评价 ,
评 定标准见表 5

1 0 ,
计 算 公 式为 

l OO



R D  ( R D < R Da )  

R DI RD R Da  RD < RD < RD

60 a



( ) ( b )
5 . 3 1
' ( 


\

0  (
RD > R D b )

其中 车辙深度




RDa

车辙深 度 参数 , 取 2 0 mm 

RDb 车 辙 深 度 限 值 取 5 mm , 3 

% 为 模 型 参 数 取 2 0 q 为 模 型 参 数 , .

, 取 4 0 . 

表 5

1 0 公 £各 技 术 状 况 定 标 准


评 价 等 级 优 良 中 次 

MQI  及 各 级 分 项 指 标  >9 0 > 8 0 ,  < 9 0 > 7 0 < 8 0 > 6 0 < , , 7 0 < 6 0

根据 上式 , 可 得车 辙 深 度 与 RD I 评价等级 的 关系 ,
见表 5

1 1 

表 5

1 1
车 辙深度 与 RD I 评级对应关系


车辙深度 / m m 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RD I  1 00  9 0 8 0 7 0 6 0 4 0 2 0 0


评 价 等 级 1 I  ^ W i s

 ,

因此 ,
将路 面 车 辙 预 估 结 果 与 上 表 对 比 可 知 ,
设计使用 期 末 3 1 . 7mm 的 车 辙深 度 在


“ ”

公 路技术状况评 定 中 属 于 差 等 

需要指 出 的是 ,
在实 际工程 中 , 沥 青面层 随着使用 年 限 的增 长会发生热养老化 

沥 青 混 合 料 逐渐硬 化 失 去 可 塑 性 ,
而 AB A Q U S 车辙有 限元模型 中 采用 的 混合料蠕变参


数是在坜 青发生短期老化后测 试 的 ,
并未考虑沥 青混合料长期老化对 于车辙发展 的 影


响 , 因 此车辙模 型 的 预估 结 果 随着通车 时 间 的 增 长 会 略 高于 路面 实 际 情况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