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9


納 仁

" '



雞 : =




又 舞 户 / 1


硕 ± 研 究 生 学 位 论文

唯 物 史 观 视域 下 安 克 施 密 特 历 史 哲 学 研




申 请 人 :
黎君

学 号 : 2 13 00 0 7

培 养单 位 :
哲学学 院

学 科专 业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学

研巧方 向 :
马 克 思 主 义 文化 哲 学

指 导 教师 :
郭 艳 君 教授

完成 日 期 : 2 0 16 年 3 月 25 

-

 
- ?

} 

k 
独创性声 明

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人 在 导 师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究工作 及 取得 的 研

巧成果 。 据 我所 知 ,
隙 了 文 中特 别加 标 注 和 致谢 的 地 方 外 ,
论文 中 不包 含 其他

人 已经 发 表 或 撰 写过 的 研 究 成 粟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黑 龙江 大 学 或其 化 教 嘗 化 构 的

学 位 或 证书而 使 用 过 的材 料 

学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 變 若签 字 曰 期 :

^ / ^ 年 女 月之 |



学位 论 文版 权使 用 授权 书

本 人 完今 了 解 黑龙江 大学有关瓶 留 、
使用 学位论文 的 规定 ,
同 意 学校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口 或 化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
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 借 阅 。


人 授 权 黑 龙 江 大 学 可 別各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L 

可 ^采
[ 用影 印 、 缩 印 或 其 他 复 剌 手 段 保存 、 汇编 本 学 位 论 文 

学 位论 文 作 者 签名 导 师签名 :

舒 

签字 日 期 > / 年 5 月之^ 日签 字 日 期 :
年 月 


方 若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毕 业后 去 向 

工作 单 位 : 电 话 

通 讯地 址 : 邮 编 


分类号
U D C
密 级 公 开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研

申 请 人: 黎君
学 号: 2130007
培养单位: 哲学学院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指导教师: 郭艳君 教授
完成日期: 2016 年 3 月 25 日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历史哲学在后现代的发展是伴随着近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进行的。其集大
成者海登·怀特的历史哲学理论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而安克施密特在继承
了海登·怀特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论,
在当代历史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唯物史观的视域出发,本文试图对安
克施密特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理解和反思。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海登·怀特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思想,
同时也受到了哲学领域语言学的影响。他的历史哲学起始于“叙述实体”,经过
“历史表现”,最终发展到“崇高历史经验”,体现了其理论不断成熟,并具体
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理论发展过程,同时也表达出了其最终的理论诉求。从唯物史
观出发能够便于我们发崛其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一点
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唯物史观 历史叙述 历史表现 崇高历史经验

I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history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ilosophy of linguistic turn performed. A master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
which Hayden White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discussion. The Anchorage
Schmidt inherited Hayden White describ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unique theor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history caused extensive discussions.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view,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chorage Schmidt were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History Philosophy Anchorage Schmidt mainly from Narritivism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yden White, but also affected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 His
philosophy of history begins "narrative entity", after the "historical performance" and
eventually to "a sublime historical experience," reflects the theory continues to mature,
and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is applied to real life, but also expressed
a its final theory demands. So that we can send the rise of the theory of the best pa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e some new perspectives and ideas.

Keywords : Materialism ; Historical narrative ; Historical performance ; Sublim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I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II
绪论.......................................................................................................................................... 1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1
二、研究现状........................................................................................................ 2
第一章 历史哲学发展的演变考察......................................................................................6
第一节 从思辨到分析的批判:近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状况...............................6
一、思辨的历史哲学............................................................................................6
二、分析的历史哲学............................................................................................7
第二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8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8
二、唯物史观在后现代的发展........................................................................... 9
三、唯物史观对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 9
第三节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转向............................................................................... 10
一、后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10
二、海登·怀特与历史叙述主义.....................................................................11
第二章 历史叙述:语言学视域下的历史编篡.............................................................. 13
第一节 “叙事实体”与“历史叙事”...................................................................13
一、海登·怀特的“历史叙事”.....................................................................13
二、安克施密特的“叙事实体”.....................................................................14
第二节 历史叙述与“隐喻”的发展.......................................................................16
一、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篡................................................................................. 16
二、隐喻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17
第三章 历史表现:美学立场下的历史编篡...................................................................19
第一节 从“叙述”到“表现”............................................................................... 19

II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发生转向的原因..........................................................................................19
二、对“representation”的词源探索..............................................................19
第二节 基于美学立场的“表现”........................................................................... 21
一、表现的认识论和指谓理论.........................................................................21
二、表现的替代理论..........................................................................................22
第四章 崇高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理论的主体......................................... 24
第一节 安克施密特对历史经验理论的重建.......................................................... 24
一、后现代历史经验理论的困境.....................................................................24
二、对历史经验的考察......................................................................................25
第二节 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的内容.......................................................................27
一、客观历史经验.............................................................................................. 27
二、主观历史经验.............................................................................................. 28
三、崇高历史经验.............................................................................................. 29
第五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的评析..............................................33
第一节 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理论的意义.............................................................. 33
一、对文本的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33
二、对于历史经验的研究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情怀................................... 34
第二节 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理论的局限性.......................................................... 34
一、否认历史的真实性,即客观历史是否为真........................................... 34
二、转向崇高历史经验,着眼于碎片化历史................................................35
结语........................................................................................................................................ 37
参考文献................................................................................................................................38
致谢........................................................................................................................................ 42
独创性声明........................................................................................................................... 43

IV
绪论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历史哲学作为具有历史与哲学双重特点的特殊学科,致力于以哲学的思维方
式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历史哲学虽然并不似其他学科那样起步较早,
但自从 18 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第一次把历史学与哲学这两个在过去被截然划分
的学科结合起来构建新科学开始,历史哲学的发展就引起了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关
注,包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狄尔泰,柯林伍德等。而当代历史哲学亦在前
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突破。随着海登·怀特《元史学》的发表,
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凭借其独特的理论特点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发展起
来。安克施密特(又译安克斯密特)作为继海登·怀特之后的后现代历史哲学的
集大成者,其理论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尤其是其从历史叙述到历史表现最
后到崇高历史经验的理论演变过程的叙述也成为我们探究后现代历史哲学发展过
程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企图从其历史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这一视角出发,通过
对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思想内容的探究,试图阐明历史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这
一理论探究也为我国历史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二)选题意义
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随着其哲学发展的变化而发生新的理论转向。这一新的
理论发展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
义。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哲学以历史叙事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结合艺术、美学等
学科的特点,重新建立历史叙事的规范,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塑对历史文本的
理解。这对我们重新理解历史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文本研究也起了推动
作用。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哲学理论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只有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深度研究,加深对其的认识,才能从中汲取养分,从而推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相关论文 34 篇。其中期刊文章 32 篇,硕士论文一篇,
博士论文一篇。其中顾晓伟 2013 年发表于文艺研究第 9 期的《创伤记忆与历史表
现的悖论——评安克斯密特崇高的历史经验》和王志华于 2011 年发表于商丘师范
学院学报第 27 卷第 7 期的《试析安克斯密特的叙述实体理论》等论文,从哲学角
度对安克施密特相关的的理论内容进行了研究论述。除此之外,在上述发表的文
章中,绝大多数主要是对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叙述、历史表现和崇高历史经验等几
个概念进行了论述。另外还有少数研究者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整体发展做了阐述。
1.历史叙述
安克施密特关于历史叙述的理论,最早见于其在 1983 年发表的《叙述逻辑—
—历史学家语言的语义分析》一书中,在这之后于 1994 年其本人又在发表的《历
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一书中更为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在国内,原理于 2007
年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叙述实体:理解安克施密特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关键概
念》和发表于新视野 2006 年第 3 期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厉史编幕学—读安克施密
特的<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以及李恒发表于史学史研究 2013 年第 11 期总 149
期的《安克斯密特叙事实体理论探析》等几篇文章,对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叙述理
论进行了讨论。
原理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厉史编篡学—读安克施密特的<历史与转义:隐喻的
兴衰>》中主要对安克施密特的《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一书的内容进行了梳
理,他通过以对后现代历史编纂学的现状描述为出发点,陈述了自己关于历史编
篡的观点,安克施密特试图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段来分析我们的历史事实,并认
为心态史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心态史是
历史主义或实证主义历史编篡学发展的现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趋向,它见证了
隐喻的兴衰。
2
绪论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叙述实体:理解安克施密特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关键概
念》中,原理从“叙述实体”这一概念入手,分析了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叙述理论。
她认为安克施密特由于身处后现代,所以理论也受到了后现代的影响,具有后现
代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特性,其理论核心“叙述实体”意在将“个体性”反映到
语言实体中。
李恒在《安克斯密特叙事实体理论探析》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安克施密特“叙
事实体”作用的发挥,分别是认识历史的视角,认识历史的手段,和对历史的解
释。
2.历史表现
安克施密特关于历史表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历史表现》这本书中。历史表
现是对历史叙述的发展。以表现代替叙述,说明安克施密特对历史哲学的理解进
一步加深,开始建立自己的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周建漳,朱志杰在《历史叙述:从表现的观点看——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
观述评》中对安克施密特围绕“历史表现”这一核心概念对史学叙述文本进行的
深入论述与分析这一内容进行了阐述。其理论核心认为历史叙述并不是简单地对
历史事实的复写,历史表现与历史事实是同时在场的。我们对于历史叙述的理解
不应仅仅停留于其所表现出的真实性,因为“真”只是历史叙述的起点而绝非其
终点。作者认为,安克施密特的这一理论为历史哲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引
领我们对历史叙述进行重新的认识。
李恒在《表象与本体——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理论》一文中提到安克施密
特认为,历史表现继承了叙事实体的整体性和实体性,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
他强调表现与被表现者在本体论上的地位是相等的,甚至本体的存在和对于本体
的认识均有赖于其表象。
陈书焕在《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替代理论》一文中,认为安克施密特的历
史表现理论是一种替代理论。其首先论述了其他的历史表现理论,然后“通过对
艺术和历史的类比阐释”,重点论述了安克施密特的历史表现的替代理论并“认
为该理论切近地关联起了艺术和历史编纂的和睦状态的可能,因此是目前为止深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历史研究中心要义的最佳途径”。
3、崇高的历史经验
崇高历史经验作为安克施密特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可见于其所著的《崇
高历史经验》一书中。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为期刊文章。
顾晓伟发表于文艺研究的《创伤记忆与历史表现的悖论——评安克斯密特崇
高的历史经验》一文作为书评,主要论述了安克施密特的《崇高历史经验》一书。
作者尝试在安克斯密特的学术历程和问题情境中探讨其“历史经验”概念的内涵,
并认为,他并没有发生激进的彻底转变,“崇高的历史经验”是他回应大屠杀创
伤记忆引发的历史表现悖论的自然调整,“历史表现”与“历史经验”之间有内
在的连续性。
张安玉在发表于史学理论研究 2011 年第 1 期的《安克斯密特历史经验理论—
—历史哲学的新视角》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历史经验理论的内容。他认为安克施密
特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历史经验理论,分别是客观历史经验,主观历史经
验和崇高历史经验。作者认为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旨在弥补哲学与历史实
践的分裂,为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道路。作者认为,虽然安克斯密特
的历史经验理论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却为历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董立河在《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述评》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安克
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的语境,抱负和内涵。并以安克施密特的一段话“历史经
验指的是某种关于过去本身的经验……那一种当下性和直接性所经验到的实在。”
概括了他的几个主要观点:1、拒斥再现主义;2、超越主客二分;3、崇高历史经
验。并且再次强调了崇高历史经验是一种最吊诡的经验。作者同样认为,安克施
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如果不能独立构筑一个新的史学理论范式,起码也会成为新
范式或新话语中的关键词。”
(二)国外研究现状
安克施密特作为后现代历史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每一部著作的发表,
每一个新观点的提出,都在学术界引起学者们的反复探讨,成为热门话题。凯尔
纳(HansKellner)认为他是当代最为引人争议的历史哲学家。国外对其理论的研究

4
绪论

主要围绕其几部重要的著作,并对其历史叙述、历史表现等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
研究。
在 1983 年,安克施密特发表了第一部著作《叙述逻辑——历史学界语言的语
义分析》。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叙事实体理论,这是他引以为荣的第一本专著,多
年以后仍坦言:“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那本书之上又增添了多少东西;自那时
以来我写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都不过是将那本书中的主要论点用之于新的问题。”
但在这本书中,安克施密特关于叙事实体的理论尤为激进,学界对此褒贬不一,
其中麦卡拉是最严厉的批评者。麦卡拉发表在 History and Theory 上的“Review”
一文挑战了叙事实体理论的适用范围,认为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历史撰述;质疑
了叙事观念论的合法性,认为它不足以支撑叙事实体;拷问了衡量历史叙事优劣
的标准,提出了相关性和可理解性作为客观性的重要补充。其他文章有
EwaDomanska 的 Frank Ankersmit : From narrative to experience , HeikkiSaari 的
OnFrankAnkersmit'sPostmodernistTheoryofHistoricalNarrativity 等;对历史表现理论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评论主要有 PaulA.Roth 的 Whistling history:Ankersmit's
neo-Tractarian theory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EugenZelenak 的 Exploring holism in
Frank Ankersmit's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 BrankoMitrović 的 Opacity and
transparency in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s 等文章;对崇高历史经验理论的评论主要有
MarcinMoskalewicz.Sublime experience and politics: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Frank
Ankersmit 等。这些文章都对安克施密特的理论进行了探索与讨论。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历史哲学发展的演变考察
一般来说,成系统的历史哲学是近现代的产物。历史哲学兴起于 18 世纪,并
且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得到较大发展。自黑格尔之后,近代西方历史哲学主要走
向了两个方向,一是从思辨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发展道路,另一个便是马克思的唯
物史观。

第一节 从思辨到分析的批判:近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状况

一、思辨的历史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从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康德、费希
特、黑格尔,直到近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他们都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做
了突出的贡献。曼德尔鲍姆认为,曾经有两种不同的历史解释方式是思辨的历史
哲学所采用的。一是‘历史规律’,它通过‘线性的’或者‘形态学的’规律来
解释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两种规律都具有一定的解释性,说明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即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不论方向如何,过程都不可避免。另一个是‘概念的解释’,
它主要解释决定历史进程发展方向的每一次转折要点。综上,我认为,思辨的历
史哲学是通过历史哲学家主观的意识,根据其经验,或凭空的想象来对历史进程
的发展进行阐述和说明。
黑格尔的理论核心是绝对精神,其历史观也从绝对精神出发。他认为历史的
发展过程就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绝对精神自由发展,穿梭于各个不同的历史
阶段,历史的变换体现着绝对精神的自由发展。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写道:
“精神是万物的绝对的决定者”,“世界历史表现原则发展的阶程,那个原则的
内容就是‘自由’的意识,这些阶段进一步的肯定,依照它们的普遍的本质,属
于逻辑,但是依照它们的具体形态,却属于‘精神哲学’”①,“世界历史表示‘精


何兆武:从分析到思辨的历史哲学

6
第一章 历史哲学发展的演变考察

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或观念的发展过程的体现,“精神”在时间中的发
展便是“世界历史”,构成世界历史的主要线索就是“观念”和“人类的热情”。
黑格尔虽然将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与其他思想家都存在
着共同的理论诉求,那就是试图用理性的规律、原则等来定义历史。而从这些思
想家的论述中我们却发现他们的形而上学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最为缺乏的就是科
学的,严谨的和富有逻辑性的理论构建。这种情况就使得思辨的历史哲学不能建
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不论在思想上还是理论上都存在着不严谨的情况,使反对
者更易于抓住其弱点。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的分
析手段逐渐渗透到哲学领域,分析哲学的兴起使传统的自然哲学逐渐没落。同样
的,在历史哲学领域,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兴起给思辨的历史哲学带来了冲击,于
是思辩的历史哲学逐渐势弱,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兴起。

二、分析的历史哲学

1874 年,英国唯心派 F.H.布莱德雷(1846 一 1924)撰写了《批判历史学的前提》


一书。该书的发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分析历史哲学的开端。布莱德雷批判了当时
的两种理论,分别是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的怀疑主义,以此来论
证历史客观性理论的合理性。自此以后,历史哲学家们的讨论热点逐步转移到了
对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分析的历史哲学坚决反对之前的思辨的历史哲
学,认为他们的理论毫无用处。分析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哲学的首要任务不再
是对历史事实的研究,而应该是对历史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的历史哲
学将历史哲学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对方法的研究。因为分析的历史哲学认为,要理
解历史事实,必须要从理解历史知识出发。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析的历史
哲学由单纯的对历史的研究转向与认识论研究。历史著作本身是包含历史学家主
观思想的表述,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已经不能亲身感受,因此我们对于历史的认


何兆武:从分析到思辨的历史哲学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多半来源于历史学家的论述。正因为这样,分析的历史哲学将研究重心由历史
本身转向了历史文本,将更多地关心放在了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而不是
历史发展本身。
分析的历史哲学认为,对历史学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对历史本身的探讨。由于
受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在学术界也出现了这样一种思潮,即哲学是否应该
成为科学的科学。而历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分析
的历史哲学认为,应该用哲学的方法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批判和反思。1907
年德国历史学家齐美尔(1858 一 1918)提出了康德式的问题:历史科学是怎样成为
可能的?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构成了本世纪以来历史哲学文献的主体,包括像是卡
西勒(1874 一 1946)的《近代哲学与科学的认识问题》,亨佩尔(1905 一)的《历史
学中普遍规律的作用》以及诸如 W.德拉伊的《历史学中的规律与解释》,P.加尔丁
纳的《历史解释的性质》,L.贝林的《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之类层出不穷的著作,

其内容实质可以说都是环绕着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的。

第二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历史理解的理论成果,是其理论框架的重要结构。唯物
史观是伴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成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性质一直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本是人在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历史
哲学界一直存在着这样两种历史观,即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而马克思的唯
物史观并不是其中任意一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生成论,其本质在于
将人、历史、人类历史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在一起。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对于唯物史观的定义,我们通常引用恩格斯的论述,即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
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试图证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


何兆武.从分析的到思辨的历史哲学

8
第一章 历史哲学发展的演变考察

行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力(包括物质与精神)向更高级发展,
也必然要推动人们互相之间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
展,而且都必然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
普遍规律。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并没有专门的论述,而是在其理论建构的过程中逐
渐形成,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才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由于马克思著作的
发表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唯物史观。随着马克思的
一些手稿和著作的发表,人们对唯物史观才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之所以说唯物
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因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人,
终点也是人,因此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就是人类在不断发展
的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二、唯物史观在后现代的发展

唯物史观是近代历史和近代科学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在刚产生的时候,它对
人类历史的反映还不那么全面,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还不那么确切。简单
地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动力和规律,也包括人的发展,这些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唯物史观作为
哲学世界观,它研究的只能是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社会发展的一切方面、
一切关系的内部联系,而不是社会发展的个别过程和个别方面。

三、唯物史观对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意味着知识的不确定性,体现的则是社会的不确定性。
它在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同时,极大地强化了批判性;同时它并没有否认历史的意义,
显示出对历史哲学的最初梦想以及思辨的历史哲学的高层次复归。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后现代社会呈现出了一种不稳定性,反映到学术界,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反映了这种情况。后现代历史哲学表现出了一种思辨的历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哲学的特质,即不否认历史是有意义的,但是它强调了批判性,同时否认了历
史的惯性。唯物史观与后现代历史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实践的理解,唯物史观
对实践的理解是人的行为,是客观实在,历史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但后现代历
史哲学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尤其是后现代历史叙述主义,他们认为历史叙述,
即所谓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著述并不是客观的,我们并不能回归到历史发生的当时,
因此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存在怀疑。但唯物史观和后现代历史哲学同样都是具有批
判性的。他们都认为对于历史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当下乃至以后的发展。

第三节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转向

一、后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对哲学研究方式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
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崇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注重的是一种客观性与科
学性。但是,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其影响逐
渐渗透到了历史哲学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这就是历史哲学的语言学
转向。
放眼当今的西方历史学,我们不难看出,十九世纪以来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的
那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已经不再具有统治力了。人们曾经相信,对过去进行科
学的或客观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恢复历史文本的真正意义,从而发现历史真相。但
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在批判性的争论中我们也开始对这种研究方式产生
了怀疑。
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对于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前由
于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历史学的研究重心一直是历史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而
后现代历史哲学由于发生了语言学的转向,将研究重心转向了历史叙述的生产者,
即历史学家。后现代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文本并不能这样表现历史事实,而历史
学家的表述,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从根本上反对了朴素客观主义
和抽象经验主义。抽象经验主义认为历史事实和历史著作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重

10
第一章 历史哲学发展的演变考察

现,认为历史著作可以像录像机一样重现历史事实,但是他们忽略了历史著作是
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重现,其中包含着复杂的主观思想,甚至从文学角度出发,
对于一些隐喻的使用,语言语境的不同,都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事实。

二、海登·怀特与历史叙述主义

尽管“历史不过是一个个建构起来的故事”这一观念已经变得非常流行,但
只是在最近的五十年间,历史哲学家们才开始对研究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关系显现
出热烈的兴趣。最初,这种解释方式并非来自历史哲学本身,而是从语言学理论
和叙述理论中获取动力的,它来自盎格鲁——美洲世界的文化理论家诺瑟罗普·弗
莱和弗兰克·科默德以及法国大陆的结构主义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尔
特。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说明历史文本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成为叙述主义历史
哲学家的中心任务。海登·怀特作为激进的叙述主义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确定文
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因为所有的文化都处于语言之中。
对于激进的叙述主义者,世界就如文本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历史文
本与其他世界的展现仅仅是种类上的不同而已。正如海登·怀特所说,“历史并
没有规定他只能以一种唯一的形式出现。关于过去究竟是如何构成的这一问题,
历史写作不过是一种诗性的想象之间的竞争而已。”①如果世界总是在语言中显现
的话,我们就没有非语言性的经验来判别历史叙述的准确性了。明克认为,我们
根本不能谈及事件本身,我们所能谈论的只是对事件的描述。相应的,叙述的表
现功能可以存在,但它永远也不能够被证明。这样一来,激进的叙述主义的一个
重要的后果就是,它破坏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真理”的基础。
关于史学文本内在的叙述性,海登·怀特曾有过一段经典的表述:史学是具
有叙述性散文话语形式的语言结构。史学(以及历史哲学)兼有特定数量的“数
据”,“解释”这些数据的理论概念,以及将数据在过去事件中发生了的时间序
列作为画卷加以再现的叙述结构。此外,史学还具有某种深层次的结构性内容,

伯恩斯,皮卡德.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M].张羽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 389 页

1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内容一般而言是诗性的,具体来说是语言性的。它作为前批判的被接受了的
范式决定“历史”的解释应该是怎么样的。
叙述绝非是历史的表面装饰性特点,相反,叙述是历史编篡的本质,而非偶
然的特点。历史哲学家们在研究一系列复杂的事件过程时就开始观察其可能构成
的故事类型,而后再以故事模式展开叙事,但读者达到对特定历史叙述理解的关
键,则是逐渐辨认,识别出其中所包含的某种类型的故事。在此,叙述不是一种
简单从而可以替换的的表面语言形式,而是与历史本身在本质上唯一相匹配从而
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话语方式即认知方式,正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海登·怀
特将他关于历史叙述的著作命名为《形式的内容——叙述话语与历史的表象》。

12
第二章 历史叙述:语言学视域下的历史编篡

第二章 历史叙述:语言学视域下的历史编篡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哲学继承了海登·怀特的语言学传统,首先从使历史呈现
在我们面前的工具——历史文本出发,建立自己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体系。

第一节 “叙事实体”与“历史叙事”
安克施密特对于历史文本的理解方式主要来自于海登·怀特,但由于其有着
很大不同。他们的所理解的历史编篡主体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海登·怀特的“历史叙事”

海登·怀特始终坚称自己是一个彻底的结构主义者。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海
登·怀特已经成为我们所称的激进的叙述主义立场的最著名的阐述者和劝诱者。
对于海登·怀特来说,历史的作用在于制造故事以揭示现实的状况的。他并不考
虑故事的真理性,而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提供新的视角来给我们的生活注入
活力。因此,历史学的任务在于“积极地投身于是人摆脱历史束缚的解放运动之
中”。海登·怀特的这种论调直接来自尼采,尼采曾为其时代的“历史病”而倍
感哀悼,并鼓吹“历史为生活服务”。在这里,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必须揭示非
连续性,因为非连续性、断裂性和混乱性是我们的命运。
海登·怀特在其著作《元史学》中提出,历史叙述是以三种形式运作的:情
节的形式、讨论的形式和暗示的形式。同时提出了四种“情节的形式”:罗曼提
克型、悲剧性、喜剧型和讽刺型。这些类型决定了一个历史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
而“讨论的形式”决定如何解释一段给定的历史在故事中的发生过程。海登·怀
特列出了四种讨论的形式:形式主义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个历史细节,而不考
虑历史的整体;机械主义用行为法则构建历史;有机论将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
而情境主义则在形式主义和有机论之间寻求平衡。最后,这四种“具有意识形态
暗示的模式”——无政府主义、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决定了历史

1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所传递的“教训”或“信息”。海登·怀特以表格的形式展开了所有的主题,
这与结构主义的表格化简化方式有相通之处。
海登·怀特声称,我们已经找到了决定我们历史口味的最基础的修辞性语言
结构:即四种比喻,隐喻、转喻、提喻与讽喻。隐喻的结构把历史学引向艺术的
神话,其代表作是尼采;转喻的结构主张还原和纲要性的分类,其代表人物是马
克思;提喻的结构预先看到了整个历史并重演它的各个部分,其代表人物是兰克;
讽喻的结构,海登·怀特将其视为所有的历史哲学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种对
历史真理与真实性所持有的怀疑论态度。以此方式,海登·怀特试图既勾画出历
史的表层结构,又揭示出历史意识的深层语法。
海登·怀特对修辞的分析回避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决定一个既定的修辞的
深层结构是什么。海登·怀特坚决抵制诱惑,反对将此问题诉诸心理学与传记学。
无论如何,这一问题透露了海登·怀特分析的弱点:由于修辞并不能解释如何对
给定的历史意识进行选择,而只是描述了历史写作的可能性,那些最基本的问题,
如历史意识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仍旧没有得到解答。

二、安克施密特的“叙事实体”

安克施密特的“叙事实体”理论同时反映了其历史哲学理论中“去本质化”
和“美学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安克施密特作为叙述主义的代表,是叙述观
念论的捍卫者。安克施密特意图提出一套关于西方史学发展的叙述,同时将他的
历史理论与启蒙史学、历史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发展相结合。其主要理论内
核是将“个体性”与其“叙事实体”理论相结合。
安克施密特的叙事实体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其所独创的,而是带有浓重的后现
代主义史学中“叙述转向”的色彩的。“叙事实体”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
转变,才逐渐形成。其理论发展脉络主要包括赫伊津哈的“历史感觉”与“历史
形式”、沃尔什的“综合概念”与明克的“整合形态”等,其理论共同点在于,
他们都主张: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所面临的不是一系列互不相联系的事实。
历史学家必须掌握历史的整体性,提供一个特定的观点,是过去得以被理解。
14
第二章 历史叙述:语言学视域下的历史编篡

“叙事实体”理论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历史理论的几个转向。首先是哲学领
域的“语言学转向”向历史哲学领域的渗透,使历史哲学家们从历史解释转向了
历史叙述。其次,是历史思维从历时性向共时性的转变。最后,是思辨的历史哲
学的复苏。因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中将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过程的概念,是历史
哲学中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
安克施密特的“叙事实体”理论就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安克施密特
试图提供给人们看待过去的特定观点,把我们由过去本身、历史学家的认知程序
与策略,转移到历史事件与历史文本当中。安克施密特的理论认为,历史学的重
点应当在于历史学叙述文本的生成过程,以及历史学家如何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叙
述的过程中实现在现实中的立场。历史文本间的差异,才应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安克施密特认为,在历史学专业化后,各种历史作品是过度生产的状态。面
对历史学过度生产的状况,使得我们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著作作出全面概括都已变
得十分困难,更何况对整个历史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于历史事实,我们已经无
从考证,现下我们所面对的,都只是各历史学家本身对于历史的解释。因此,以
目前这种状况来看,以往的传统历史哲学,如覆盖率模式,都忽略了这一重要问
题,即叙述的的解释。“一个历史著作的史学价值不在于他所揭露的事实,而在
于对这些事实的叙述、诠释。”
安克施密特是一位主张叙述观念论的历史哲学家。他认为,在历史实践中,
历史学家所处理的对象并不是过去实在本身。安克施密特否认历史过去的实在性,
他认同莱布尼茨的“观念”原则中的谓词命题理论:谓词总是被包含在命题的主
词之中,并将这一命题理论融入到了历史叙述之中。
安克施密特将历史学家的历史作品与著作称为“历史叙事”,而历史叙事是
与叙述哲学相关联的。叙述哲学是处理一些我们在讨论过去时所使用的语言实体
的逻辑性质,而没有描述一个国家或思想运动在时间中的发展,这些语言实体就
是安克施密特所说的“叙述实体”。
安克施密特的叙述实体理论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一个区别于主语和谓语这两个
逻辑实体的“第三逻辑实体”,即

1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N1 包含 q”,“N1 包含 q”,p、q 是 N1 的性质;


当“N1 是 P”,“N1 是 Q”,P、Q 是 N1 实物属性;
而当我们列举出 N1 所包含的所有陈述,那么相关陈述如 p,q,r 等,就可以被
阅读为“N1 是 p”、“N1 是 q”、“N1 是 r”,N1 被个体化。这就是安克施密
特的主张,即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个叙述实体所包含的陈述的完全列举,来识别该
叙述实体,从而使其个体化。
通过对叙述实体的这一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现行诸多历史学家所讨论的,
只是被个体化后的某一叙述实体,是同一叙述实体的某些性质。当某一历史学家
撰写关于某一历史的著作或文章时,是通过其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等
各方面的影响下感受到的这一历史的某一性质。而读者也同样经历着这一过程。
因此叙述实体的个体化也就包括着两个形式,书写者和阅读者。二者并不能孤立
的存在,而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由以上可知,历史的意义之源,也同样是历史书写者和历史阅读者。因为当
历史实在已经不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历史文本都表明的是历史书写者的态度。书
写者通过各种各样的修辞与词语的使用,将他们所认为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阅读者通过对各种描述和隐喻的理解去重新理解他们所认为的历史。因此,历
史的意义不在于历史实在本身,而在于历史学家的诠释和阅读者的理解。

第二节 历史叙述与“隐喻”的发展
安克施密特阐述了自己关于“叙事实体”理论后,继续论证了历史编篡的手
段。安克施密特认为,隐喻的发展,正好对应了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篡

安克施密特在其《历史编篡学和后现在主义》一文中曾明确提出“我的出发
点是我们学科内当今的过度生产”。随着历史哲学的发展,各种对于历史文本的
研究呈现井喷状不断涌现出来,而这种过度生产将会带来两个结果。首先,对历
史的理解从历史本身转向了对历史的解释;其次,由于历史本身就存在多种可解
16
第二章 历史叙述:语言学视域下的历史编篡

释性,这就导致了历史失去了作为各种争论的仲裁者的作用。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不再是关于历史本身的文本,而是各种各样对历史的解释。“历史编篡学本身妨
碍我们关于过去的观点的情境,似乎已经变成现实。”
为了消解过度生产造成的这一现象,安克施密特列举了两条道路。其一是荷
兰历史学家罗迈恩。罗迈恩认为,“理论历史学”能够帮助消除因特殊化所引起
的我们领悟过去的尘埃化,但安克施密特认为整合主义的历史编篡与其说是导致
整合不如说是导致了碎裂。其二是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采取的策略,其主要方法是
将研究视点落在发现过去新的探究对象之上。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
是巧妙的规避了问题的实质。
由于上述两种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过度生产问题。因此,
安克施密特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安克施密特认为历史编篡对后现代主义有一定适
用性。当今历史文献的过度生产在所有领域以一种及其可怕的速度在扩散,在实
质上是畸形可怕的。今天的历史编篡已经冲破了传统的、自我合法化的、理论的
外衣,因此需要新的服装,即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篡。

二、隐喻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界定,隐喻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
使用现象。它是一种普遍现象,人的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隐喻。隐喻不仅仅是
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安克施密特进一步分析
了历史叙述与隐喻之间的关系,他提出:“隐喻表明的是隐喻性话语以别的东西
来谈及的是什么(比如‘约翰是头猪’);类似的是,历史叙事一并非过去的东
西(也即,某个叙事性解释)来表明过去”。安克施密特的目的是向我们展示,
历史叙事和隐喻都是通过某种语言机制来赋予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以某种观点的。
其共同性在于两者都不是描述,而是某种提议;而且这些提议不可能根据当前的
经验本判定为真或假。安克施密特认为,隐喻已经脱离了真假、是非的范畴,而
代表的是一种立场,一种观点,即我们前面所说的叙述实体的个体化。虽然只是
其一种性质,但却不改变其本质。隐喻具有三重含义:一、猪和约翰表面看起来
1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但是隐喻的成立必须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二、我们在
如此便利使用隐喻的时候,应该明白隐喻内部所包含的问题,即范畴错置(category
mistake);三、以上推论是建立在虚实实在论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隐喻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进行一些字面上的语言表达
形式,而是综合了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一种语言维度。“一旦我们丢弃了隐喻,
我们由于自己的历史意识而赋予世界的一致性和我们在现实中识别同一性的能力
也将随之而去。”

18
第三章 历史表现:美学立场下的历史编篡

第三章 历史表现:美学立场下的历史编篡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叙述”理论一经发表,在理论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人
们对他的理论有赞赏,也有批评,而他最不被认可的就是对“叙述”一词的使用。
同时,随着他理论研究的深入,他逐渐远离了海登·怀特,渐渐走向了自己的道
路。

第一节 从“叙述”到“表现”
安克施密特迈向自己的道路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理论内核,使
用一套自己的理论范畴。

一、发生转向的原因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叙述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
列反对的声音,主要在于其对于“叙事”一词的使用,同时,安克施密特也注意
到了这一点。安克施密特的理论承继与海登·怀特的“历史叙事”理论,使用了
大量文学理论的理论研究方法,因此往往被人诟病是叙事史。但是,“历史学在
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在大多数时候的话,并不具备讲故事的特性,因而叙事主义
有可能导致的与讲故事有关的一切联想,都应该避免掉。叙事主义更应该与(历史)

解释联系在一起。” 出于这样的考虑,安克斯密特为了避免其理论出现这种不必
要的误会,逐渐以“表现”和“描述”取代了原先的“叙事实体”和“陈述” 的
概念。安克施密特的这一转变说明安克施密特的理论旨在探讨历史文本本身的特
点。

二、对“representation”的词源探索

Representation,在这里翻译成“表现”,最初是应用于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概

彭刚.当代史学理论中的安克施密特[J]. 史学理论研究,2001,(3).

1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念,有“表象”、“再现”、“表述”等几种译法。从这些翻译中可以看出,历
史叙述对历史事实本身的服从。而在一众历史哲学家的理论中,表现一词则被赋
予了不同的含义,而从词源的角度看,这种理解更为合理。
Representation 产生于十四世纪,其词根是 present,其前缀“re”有重复、循
环、再一次的意思。Representation 的常用译法为“使……在场”,这种在场不仅
仅代表着空间意义上的在场,同样也有理论在场这层含义。在历史哲学理论界,
该词还被用作“象征”、
“代表”。伽达默尔在其著作中曾使用过德文词“darstellen”,
该词同样译为“表现”,其词源意义有向……设定”、“把……设定到……”等
意义。如此看来,二者到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安克施密特看来,我们要从本体
论角度讨论“表现”一词,即通过替代物是本来不在的重新出现(re-present)。
从历史哲学的研究来看,历史已经发生,我们不可能经历历史的每一个事件,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只能通过历史学家叙述,即历史文本。通过
历史文本,让已经不可能在场的历史“重新在场”。
Representation 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许多种译法,如“代表”、“代议”、“代
识”等,但考虑到文中的表达等原因,最终译为表现。由于中文语境语义的复杂
性,虽然还有很多类似的翻译如“表象”、“再现”等,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表
现”这一用法。对 representation 的理解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分别为工具性和
自在性,“表象”、“再现”这两种用法体现的都是历史叙述对历史事实的依赖。
但安克施密特对于历史叙述的理解是这样的,历史叙述独立于历史事实,而不再
是历史事实的影子,它的目的是使历史事实得以到场。正因如此,安克施密特认
为历史叙述是对历史事实的“表现”。“历史编篡学……目标不再是指向表现背
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①。安克施密特的这种理论
体现了一种现象学本体论。
从安克施密特所认为的“表现”理论来看,艺术与历史殊途同归,有着共同
的特点,因此,安克施密特提出了:从美学的观点看历史编篡。


周建漳,朱志杰.历史叙述: 从表现的观点看——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观述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1,(1).

20
第三章 历史表现:美学立场下的历史编篡

第二节 基于美学立场的“表现”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表现理论认为,历史表现有三种形式,以指称为目的的指
谓理论,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形式,以及他自己所认同的表现的替代理论。
历史表现的替代理论是置于美学及绘画艺术的互动关怀之中的。

一、表现的认识论和指谓理论

表现的认识论强调的是将表现置于认识论当中。认识论认为,语言的目的是
要准确描述出言语对象,使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认识对象,在这一前提下,
究竟使用了怎样的词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语义语境是否准确。但安克施密特认
为,表现具有独立性,表现物与被表象物是同时在场的。当然,表现依然要遵从
于客观历史事实,但安克施密特同时认为真理固然非常重要,我们对于历史的研
究要始于真理,但并不应该仅仅终于真理。对于历史学来说,真实性虽然是其必
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安克施密特之所以否定了表现的认识论思想,是为了割断传统历史哲学与后
现代历史哲学,尤其是分析的历史哲学与后现代历史哲学之间的联系。安克施密
特认为,分析得是哲学应该划分到近代以来的认识论传统之中,应该是我们扬弃
的对象。分析的历史哲学与作为叙述主义历史哲学范畴的表现应该是两条互不相
交的平行线。
关于表现的指谓理论,在安克施密特的论述中主要指古德曼的关于表现的理
论,即他在其著作《艺术的语言》中所说的:“指谓(denotation)是表现的核心,
它独立于相似性。”安克施密特认为古德曼的理论虽然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
着很大的缺陷。古德曼的指谓理论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艺术表现存在的困难,但
在解释其虚构性时,又再次陷入了表现的认识论当中。安克施密特认为历史叙述
更像一篇散文,而不是说明文,虽然它是基于历史事实本身,但又高于真实历史。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历史表现的理论形式都不足以在历史哲学领域和艺术领
域得以延伸。因此,他开始研究他关于历史表现的替代理论。

2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表现的替代理论

表现的替代理论最早见于《对人类崇高与美的观念之起源的哲学探讨》一书。
该书作者为十八世纪英国的思想家埃德蒙·伯克。表现的替代理论最早是应用于
美学的一个概念。当代的贡布里奇(代表作为《木马沉思录》)和丹图将其发扬
光大,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使用。他们认为艺术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
的模仿,而是希望通过艺术的手段替代实在。安克施密特的“表现”概念“成了

贯穿审美、政治和历史三个不同领域的最为核心的概念。”
贡布里奇对于替代理论的论述可以这样总结:由于人的感知过程具有一定的
复杂性,通过艺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作品与实际存在不能被准确辨认,如栩栩如
生的画作,生动形象的雕刻等。在这种情况下,画作本身与画中的物品,雕刻物
语被模仿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模糊。安克施密特认为贡布里奇的这种理论并没有达
到他的预期,其最致命的一点就在于没有区分表现物与被表现物之间的差别。安
克施密特认为的替代理论应该是这样的,它“并没有要求被表现的东西与其艺术
表现之间的类似性或相似性,所以就没有任何一种退回到认识论模式的危险。”
由于贡布里奇的理论是认为艺术品与它所要表现的物品之间是替代物与被替
代物的关系,安克施密特转向了对丹图的研究。他指出丹图由“贡布里奇阶段”
又前进了一大步,因为丹图认为表现物不能与被表现物互换,二者不是替代与被
替代的关系,因为二者都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全新的创造物。丹图认为,表现物与
被表现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对称轴两侧的图形一样,是对等的,享有同等独立的权
利。由于二者同时是独立个体,才会产生联系,否则二者就会像物与他的影子一
样,始终有一方在另一方身后。
至此,安克施密特认为丹图的理论已经接近他理想中的替代理论。他认为只
有艺术与哲学关注了表现物与被表现物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指出,传统的分析哲
学认为语言“只是基于实际语言运用中最初级的用法,那些更复杂的用法则没有
涉及”,但他认为语言的复杂用法已经在历史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因此,对于历


彭刚.当代史学理论中的安克施密特[J]. 史学理论研究,2001,(3).

22
第三章 历史表现:美学立场下的历史编篡

史文本的研究表的尤其重要,因为它包含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阶段。正是由于
历史表现具有的这种性质,历史表现理论在历史哲学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2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崇高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理论的主

伴随着历史学界对大屠杀记忆的研究,安克施密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
时也为历史哲学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一节 安克施密特对历史经验理论的重建

一、后现代历史经验理论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哲学领域逐渐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伴随着研究方法
的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研究理论,如微观史,心态史,日常生活史研究等。
他们具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呈现出了后现代哲学的共性,即碎片化历史研究。安
克施密特对于这种历史研究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想要一种更加让人满意的说明, 能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它们与传统
历史写作关联起来。其结果就是这样一种看法: 传统历史写作体现了语言对于世界
的胜利 ( 既然统一性乃是历史学家语言而非世界的属性) , 微观史则给我们以对
于过去的经验 ( 在其中, 语言令其自身服从于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方式)。因为微观
史所要做的, 似乎是暂时地打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樊篱, 让我们感受到, 生活在 13
世纪的蒙塔尤或者 16 世纪末的弗留理必定是个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说起来, 微
观史可以说是给了我们一种对于过去的经验。”①
同时,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也寻求着突破,希望能挣脱认识论的束缚,由
语言哲学转向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安克斯密特注意到,“如果考虑到近十年来英美
国家所撰写出来的有关意识的著作的数量, 这似乎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期待”。在他
看来,“当代历史写作可以给史学理论家们提供一个绝好的起点, 来提出这种取语
言哲学而代之的有关经验的理论”。②安克施密特认为,历史著作内容的不断变化,


彭刚.从“叙事实体”到“历史经验”:由安克斯密特看当代史学理论的新趋向[J].历史研究,2009,(1).

彭刚.从“叙事实体”到“历史经验”:由安克斯密特看当代史学理论的新趋向[J].历史研究,2009,(1).

24
第四章 崇高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理论的主体

写作手法的不断更新,可以逐渐凸显出历史经验与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进而为历
史哲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二、对历史经验的考察

安克施密特在《崇高历史经验》一书中曾说过,对于历史经验,他主要经由
两条不同的途径获得,分别是历史、历史理论与哲学。从语言向经验的转向在历
史和哲学中都有迹可循,或许是对我们当代文化中更普遍的转向的反应。这种转
向可以描述为意义从综合体系到具体处境和事件的过渡。
与以前有所不同,意义不再能自由地,轻易的脱离时间和地点,它和缘起之
处的关联变得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强固。意义倾向于弱化与“理论”的联系曾几何
时,我们依靠着理论工具大胆的扩展文化、叙事和文本意义的边界。现在,意义
更满足于世界在经验中向我们呈现的方式。“理论”与意义不在同行,在经验中,
意义已经找到更有前途的伙伴。我们应该做好准备,在“理论”和经验的关系中
承认后者的自主权。
在历史理论领域,经验再非昔日那个令人敬而远之的范畴,在历史学方面,
精神史、日常生活史和许多文化史都可以看作经验史。就历史写作的这些不同类
别来说,其重心在于过去的人们如何经验自己的世界,这些经验与我们谈及我们
世界的方式有何不同。在这里,经验位于客体一边,位于历史学家考察的对象一
边。
但随之而来,历史学家对语言的强调最近催生了这样的问题:历史学家是否
曾成功逃脱“语言的牢笼”(借用尼采的著名隐喻),逃脱语言对我们指过去概
念的限定?从我们对过去的言说方式中,我们能否拯救过去本身?进一步来说,
历史学家能否进入一种同过去的真实、本然、“经验”的关系之中——如海登·怀
特在 1973 年的《元史学》中界定的那样,一种未曾被历史编撰传统、学科假设、
语言结构污染的关系?提出这类问题后,我们便不得不面对“主体经验”,即历
史学家对过去的经验。这样,问题的关键就成了(历史)经验能否帮我们打破“语
言牢笼”。不仅如此,在历史学和历史理论中,从语言到经验的转向还令人欣慰
2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携起手来,互相支持。在哲学领域,当代哲学有两种发展趋势引领者我们脱离
语言独大状态的可能性,而安克施密特认为,美学地位的上升,是哲学有意于远
离科学,转向艺术领域。
听到“经验”一词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感官经验,即通过观看、倾听、品
尝、触摸、嗅闻,我们是如何接近这个世界的。科学可以将之看做感官认知能力
的拓展——在我们观看、倾听等的经验中,世界是如何呈现给我们的?上述有关
科学的事实进一步促使我们按照世界呈现的方式建构经验。然而,本书将提出一
个不寻常的论题,即认为还有一种“智识经验”,并且我们的心智同眼、耳、手
指一样,也是经验的接收器。我们的心智居住在一个作为智识经验潜在客体的世
界。这些客体既可以界定为智识经验的客体,如波普尔借其“观念第三世界”论
所清楚地构想的那样;也可以如卡尔·贝克曾粗略但广为人知地描述过的那样,
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舆论(the climate of opinion)”。就像感观世界的客体构成了
我们身边的日常现实一样,在那个“第三世界”中,客体也正是(智识)经验中
的潜在客体。有异议认为,这些智识经验的客体不过是由更基本的成分建构而成,
因此从来不会被以那样的方式经验。这就像是说感官经验是一种幻觉,应被化约
及解释为发生在大脑中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生物学过程一样,没有什么意义。那不
是我们经验世界的方式。讨论经验概念时,我们应该永远不要被还原论的幽灵吓
住。
那么以这种方式,在历史学我们也可以把经验的官能归之于心智,即使后者
并不具备像眼睛或耳朵那样的明显对等物,不能像它们那样展示给我们的东西。
而且,如果像实证主义者和主流科学哲学家或许会被诱使做的那样,有人竟由此
把智识经验化约为感官经验的某种复杂的结合,那将是一种可悲的、不可原谅的
错误。本书集中研究历史经验,亦即我们经验过去的方式,通过同时发现和恢复
过去,以及这种过去经验产生的方式,我将尽力护卫我所提出的“智识经验主义”。
首先,历史经验关涉到一种形态转向,它从无时间的现在转到一个包括了过去与
现在之事的世界。这让我们发现了作为现实的过去,它已多多少少“挣脱了”无
时间的现在。这就是“失去的时刻(the moment of loss)”,与此同时,凭借对分

26
第四章 崇高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理论的主体

隔过去与现在的鸿沟的再次超越,历史经验也希望恢复过去。这可以描述为“愿
望或爱的时刻”。发现(失去)和恢复(爱)过去的互补运动共同构建了历史经
验的地域,一切历史写作都处在被这些运动圈围着的地带。在谈到性的起源时,
柏拉图讲过一个神话,即本书卷首第二段引语: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就如那神话中
的夫妻。当我们谈及过去时,失去与爱的感受奇特地交织在一起——一种结合了
痛苦和愉悦的感受。历史经验的崇高性正是来自这种结合。

第二节 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的内容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三种历史经验,即客观历史经验,主观历史
经验和崇高历史经验。

一、客观历史经验

安克施密特在对历史经验的现实运用进行论述之前,首先区分了三种历史经
验,分别是客观历史经验、主观历史经验和崇高历史经验。对于客观历史经验,
安克施密特是这样认为的,在过去本身,也就是在历史考察的对象那里,人们如
何经验他们的世界,这就是客观历史经验。
安克施密特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对于“做一只蝙蝠是怎样的”,我们能否
有任何的观念?①当我们走在自己的日常世界时,眼睛传给我们的视觉信息决定这
我们在自己世界中的定位,而蝙蝠为了在它们的世界发现它们的路,不得不依赖
他们类似与雷达的感官。此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感觉器官的不同,我们与蝙
蝠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经验世界,那么,对于做一只蝙蝠是怎样的,我们能否有任
何的观念?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虽然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但由于个体具有
其独特性,因此,每个人经验世界的方式都不同,那么,我们如何能够获得别人
对这个世界的经验?我们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所认为的世界,也就
是“我觉得他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我们所获得的就是客观历史经验。

① F·R·安克施密特.崇高历史经验[M].杨军,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

2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种历史经验产生于历史主义出现,并主导着历史学家的兴趣;事实上,甚
至早在十六世纪,对过去的这一维度,另类历史学家埃迪安·帕斯基和拉·波普
里尼等已经有所感受。在由语言向经验转变的时期,客观历史经验首先进入了各
位历史学家的视线。在这一时期,语言并未完全消失,还仍然是过去与现在相遇
的唯一地方。由于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因此已经发展的非常全面,同时其
弊端也显而易见,那么我们为了追求历史哲学的新发展必然不能再走客观历史经
验的老路。

二、主观历史经验

主观的历史经验主要存在于那种语境,其中过去已经获得其相对于现在的独
立性:先是有一种历史学家考察的过去,接着突然地,似乎不知从何而来,便入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拥抱所提示的,过去与现在实现了突然的融合。这就是安克施
密特认为的主观的历史经验,即历史学家也就是历史主体对历史的考察。
这种历史经验的代表人物是赫伊津赫。在赫伊津赫的文集中有两处谈到了历
史经验这一概念,但却非常有意义。他很清楚这个概念对他有多重要,而由于他
的解说非常简洁,他不得不尽可能紧密的接近他的直觉,接近这个概念对他来说
的实际意义。赫伊津赫是如何考虑历史经验或历史感的“典型”对象的?为理解
此处他心中所想的内容,安克施密特从这个问题入手开始对他进行研究。安克施
密特认为,这一对象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我们不应把它们与个体人的思想或所
作所为关联起来。他也不是人们或许会从中察觉到的某种深层次结构。历史经验
对象向我们呈现先于历史学家有意识地思考;它跟任何思考过程都没有关系,跟
历史学家组合过去留下的证据一建构有关过去的某种假说的方式没有关系——那
种做法是建构主义者一直念念不忘的。相反,它应关联于发生在历史学家和过去
之间的东西,发生在两者之间的分界面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离开这一分界面后去
的地方,无论是向着过去本身黑暗幽深的入口,还是向着历史学家的认知工具。
这里,赫伊津赫提到了狂喜,我们可以说它是历史学家的一种运动,历史学家与
之一起超越自身,拥抱过去。这就是赫伊津赫的历史经验与尼采的 Rausch 概念相
28
第四章 崇高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理论的主体

类似的地方。后者在英语中没有确切的对应词,或许可以描述为狂喜的时刻,因
强烈的经验而失去自制的时刻。对它的意义和影响,尼采本人曾经做过阐释“空
间与时间的限制改变了;遥不可及的距离只在这个时候被穿透,在整体的一瞥中
被把握;扩展后的视界包容了既远又近的许多东西”①在一瞬间,一切空间与时间
的界限消失了;就像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一条时间轨道,它没有分隔两者,而是成
为两者相遇的中心所在。历史经验将过去和现在拉到一起,使两者有了短短的但
令人着迷的相遇。这样看来,历史经验是一种“表面”现象,它发生在历史学家
与过去相遇的表面或分界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进入了神秘主义和非理
性的领域。

三、崇高历史经验

在论述了上述两种历史经验理论后安克施密特提出:崇高的历史经验是过去
挣脱现在的经验。当历史学家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无可挽回的失
去了先前的世界,这一创伤性经验就催生了过去。此时可以说,历史学家的心灵
是上演着世界历史的舞台。这样,在历史学家的心中,一种文明的命运回响着,
对于西方历史意识的进化,崇高历史经验的事例具有决定性意义。于是,“世界
的智慧”首要的是由历史学家表达的,对于这些人的心灵与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历
史世界的搏斗,人们的兴趣将不亚于对这个世界本身之问题的兴趣。历史学家感
到,自己成了自己所描述内容的一部分,亦即现在与过去背离的一部分,而他们
对于失去一个熟悉的世界的绝望感将推动其写作,激发其最深刻的思想。历史学
家写自己所属文明的命运,写它被抛进深不可测的强力漩涡的情况,然而归根到
底,历史学家表达的是自己对过去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说,崇高的历史经验实
际上是对过去的主客观经验的融合。
安克施密特试图从两种视角去谈论对过去的崇高经验。崇高其实就是“创伤”
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哲学对应者。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许多问题都会变得很清

F·R·安克施密特.崇高历史经验[M].杨军,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第 95 页

2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楚。进一步说,创伤虽然挑战了我们的身份,但最终我们对它还是尊重的;崇高
则要求我们放弃以前的身份。创伤之所以服务于记忆的目标,而崇高倾向于遗忘,
原因就在这里。最后,人们会明确地认识到,所有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神话,理解神话在我们现代主义的历史意识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崇高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首先区分了四种遗忘类型。
首先,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得知,过去的大量内容可以毫无顾忌的忘掉,它同
我们现在和未来的身份没有任何关系。昨天我们去商场看了什么衣服,和朋友吃
了什么食物,对于我们的身份或我们将在生活中做出的重要决定,诸如此类的问
题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的存在中有那么一些方面,忘记它们不会危及我们的
精神健康——就我们集体的、社会的或政治的行动而言也是如此。这极有可能就
是你才心中所想的东西,也是我们只能表示赞同的地方。当然,我承认有些内容
最初没什么相干,但从以后的观点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相关性。或许在带着狗散
步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某个人,而在稍后的阶段他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所不同—
—这样,我们就很有理由记住我们昨天去商场看了什么衣服,和朋友吃了什么食
物。类似的,由于日常生活史的贡献,在转向集体性层面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日
常生活有其自身的历史,而这一历史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集体身份。
这就自然地将我们逮到了第二种遗忘类型。如日常生活史的事例所暗示的,
我们可能忘记了与我们的身份和行动真的相关的东西,而我们就是没有意识到。
就个体层面而言,我们认为那些显然是生活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精神分
析证明,它们对于我们的人格极其重要。而在历史写作中,这也有它的对应者。
有时候,历史学家“忘记了”过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但不是故意要歪曲历史,
而是他们不知道某些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一部历史只讲述一个国家的政治,
不涉及社会与经济史,那将是及不完整的。由于历史写作史中这些主题的转移 ,
这部历史完全可以比作精神分析:它让我们注意到过去一些方面只意想不到的意
义,而在它之前,这些方面一直被普遍地忽略了。
然而,就第三种遗忘形式而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忘记我们过去的一部分或
一个方面——比如说,当记忆太过痛苦,以至于我们的集体意识不予认可的时候。

30
第四章 崇高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历史经验理论的主体

二战后的最初二十年,在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大屠杀被“遗忘”就是一个典型
例子。无论对于牺牲者还是执行者,有时甚至于旁观者,这段记忆都太可怕、太
痛苦,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退出了有意识的记忆,其结果是压抑
(repression)和一种奇怪的悖论:这一创伤的记忆既被忘记了,又被记住了。它被
忘记了,因为它被成功的从有意识的记忆中赶了出去;它又被记住了,因为这一
创伤性经验的主体受到了它的严重妨碍。
自我分离为有意识地和无意识的之后,“不忘记忘记”的可能性得以保证。
通过将创伤性经验归类于无意识区域,我们真的可以忘掉它。然而,正因为将它
存储在了那里,我们也将它保留为无意识的记忆。而且作为无意识记忆,它不断
地提醒我们应该或希望忘记的某事。例如康德的事例,康德的助手没能抗拒诱惑,
偷了康德的物品,康得非常生气,认为这种行为违背了他的原则,当场就开除了
他的助手。但他的助手为他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又有些于心不忍,时常担心他。
康德被这种情绪困扰,便在桌子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清楚地写着“不要忘记忘
记兰珀”。他跟他的助手的问题在于,他未能将一种意识转入无意识记忆。而原
因可能是无论和他助手的事件有多么痛苦,对康德来说它还算不上创伤。如果他
的助手对他做了更显著的更痛苦的事,康德也许就不需要桌子上的纸条,而成功
的在他的有意识记忆中将事件压制。
最后,安克施密特还注意到有第四种遗忘。他举例说:“想想法国大革命后
的欧洲;想想在每一个可以察觉到的方面,工业革命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西欧人的

生活;想想上帝之死对我们的精神禀赋意味着什么。”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
以清晰地认识到,在一个西方人所经历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剧烈的转型属于最具
决定性、最为深刻的变化。在所有这些事例中,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
且首要的一点是,他需要忘记以前的世界,摆脱以前的身份,这样他才能进入这
个世界。进入新世界的人自动的放弃了先前的世界,永远地放弃了,在此,忘记
总是新身份获得的条件。在所有这些事例中,不得不放弃传统的,熟悉的先前世
界是极其痛苦的,他也一直被这样经验者。就此而言,这种转变是创伤性的,丝

F·R·安克施密特.崇高历史经验[M].杨军,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第 231 页

3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毫不亚于我们在前一种遗忘类型中遇到的那种集体经验。不过,这里也存在着重
要的区别。关键的问题是在前一种遗忘类型中,对创伤的闭合是可能的,而在第
四种类型中,创伤将是持续的、永久的存在。在第三种类型中,有意识的与无意
识的呈现的内容之间的矛盾总是可以消解的,记住还是忘记之间的紧张状态总是
可以消解的,虽然有时非常困难。一旦创伤性经验可以做叙事处理,一旦创伤性
经验可以成功地归入一个人的生活史,他就会失去它的威胁性,尤其是创伤性特
征。这样,创伤性经验适应了身份,身份也适应了创伤经验。或者,用正确术语
来说,经验和身份实现了和解,而这一和解既尊重经验,也尊重身份,由此确保
了两者的持续存在。的确,只有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只有在最为痛苦的坠入个人
或一种集体性的过去时,两者新平衡局面的形成才有可能。然而即使和解未能实
现,那也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某个人的存在或先前身份的失去。如我们从精神病理
学中所知道的那样,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两种身份(前一个身份和来自创伤经验
的新身份)的共存是最后的结果。不过,即使在这种时候,先前的身份仍是主导
性的那个;创伤会动摇身份的根基,但它不会导致先前身份的放弃,不会产生一
个全新的身份。它甚至都不能这样做,因为创伤总是发生了创伤的的身份所特有
的,因此它必然的预设了身份的延续。

32
第五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的评析

第五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的评析

第一节 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理论的意义

一、对文本的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纵观安克施密特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还是在于对于历史文本的研究。
分析的历史哲学主要致力于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探讨,而叙述主义历史哲学致力于
对历史文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是文本的研究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解释范畴。
海登·怀特在其著作《元史学》中曾经指出,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主要从情节化模
式、论证方式、意识形态蕴涵三个方庙对历史进行解释。海登·怀特始终坚持一
种结构主义传统,主要是对历史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而安克施密特则是从
隐喻入手,旨在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范式。二者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以历史文
本为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的
变迁,面对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思潮,唯物史观应该从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
养分,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状。安克施密特对于文本的理解为唯物
史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文献研究方式。安克施密特认为,我们对于历史文本
的态度应该是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而不仅仅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工具。历史文本的
生成,关于同一历史片段的不同历史编纂,同样可以反映当时历史的真实情况。
因为历史著作不仅仅包含着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还包括了撰写者,也就是历史
学家本身的主观意愿,而历史学家的主观意愿又受到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影响,
包括出身,学历,甚至宗教信仰,这些都会影响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因
此,对于历史文本本身的研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唯物史观在对历史进
行研究时也可以参考这种理论。同时,安克施密特认为,历史事实与历史表现同
时在场,表现物与被表现物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者同样是全新的创作。我们对
历史的追求虽然始于真理,但却不仅仅终于此。

3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对于历史经验的研究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情怀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继承了其历史叙述与历史表现理论的核心,即对
历史的考察,要从历史中的人出发。不管是主观历史经验,客观历史经验还是崇
高历史经验,都是从历史当中的现实的人出发。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安克施
密特对于历史哲学的研究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情怀。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哲学理论主要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表现和历史经验三个部
分,每一部分都充分体现了人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的重要作用。在历史叙述中,
我们之所以要转向对历史文本的研究,就是因为历史文本包含了作者本身的主观
思想,它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产物。面对同一段历史,资本家
与无产阶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为其身处地位,利益分属都不同,那么分别由
这两方面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描述,其重点必然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在历史
经验理论中,安克施密特崇尚的崇高历史经验更是将人放在了历史编篡的重要地
位。因为历史经验首先是人的思维对历史事实的反映,而崇高历史经验更是第一
手的历史经验。安克施密特的理论从人出发,对历史进行理解与解释,强调了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凸显了安克施密特的人本主义情怀。

第二节 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理论的局限性

一、否认历史的真实性,即客观历史是否为真

安克施密特理论的核心还是对文本的理解,即其“叙述实体”的思想。不论
是“历史表现”,还是最新的“崇高历史经验”,都没有脱离对于叙述实体的理
解。安克施密特将历史叙述与美学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本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
史文本,但是他忽略了美学和艺术对历史真实性的不同态度。美学与艺术虽然也
会遵从历史的真实性,但其并不以真实为标准。同时,安克施密特认为,我们所
看到的历史文本都是经过了历史学家加工的二手材料,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已经
不可能接触到第一手的历史事实。 历史学要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意义,是完全依

34
第五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的评析

赖它主张的真实性。即便历史学著作可能包含许多假的或者错误的陈述,并且有
可能在有着非常复杂的证据的情况下提出具有争议的解释,但是,这些历史学著
作最基本的、规定的原则之一就是广泛意义上的真实性。与文学和美学不同,历
史学家在各种确定的限制种工作,这些限制来自 于他们使用的证据的性质和种种
限定因素。虽然在写历史著述的时候,是由历史学家来考虑采用什么证据,但是
在他们做这种决定时,证据会对他们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历史学家并不能无约
束地忽视证据或随心所欲地使用证据,他们知道他们可能被要求证明各种特定的
陈述,解释甚至整个叙述是真实地、合适的和可靠的,所以他们的写作方式是在
论述过去时恰当地提供许多具体材料,证明自己做出判断、表达的见解和展示的
描述和分析是合理的。

二、转向崇高历史经验,着眼于碎片化历史

安克施密特认为,当今的历史学家,不必像现代科学的历史学一度期望和自
称去做的那样,可以不再论述大问题或不再寻求重构或发现过去的模式。他认为,
“目标不再是整合、综合和全局”,小题材现在开始占据人们关注的中心。
新史学家把兴趣从研究客观结构和过程转向研究文化,研究过去人们日常意
识的现实内容。安克施密特认为,心态史是一种“从内部研究的历史”,心态史
不研究客观结构过程,而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的日常意识的现实内容、心态现象、
符号系统、习俗和价值观、心理目标、理解定式和行为模式。新史学已经不再局
限于主题目录,也放弃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争,而走向研究对象的碎化。这
里可以回到格尔茨对文化象征系统的理解,他把新史学和新社会史的中心任务规
定为: “了解某一社会集团成员的‘主观的心态史界’和弄清任何人类行为的‘思
想和概念体系’”。他的研究导致了文化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新“格式化”,
也使得文化研究从单纯的叙述转向解释和更细密的描述。众多的“符号”、无数
的“表象”、多样的历史资料,从国家、阶级、革命等宏大叙事的废墟中脱颖而
出,扶摇直上地生长出自己的个性与多元的历史:从沙龙中的妇女到英国的童工,
从睡眠状况到纪录片,从内衣、 厕所到新闻漫画……巨细无遗, 搜罗备至。宣
3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称这是一种史学的进步,自然有一定道理:历史学家已经从简单的清理和描述,
过渡到更有生气的史观,更关注精神制作的过程,不论这种精神制作是富于首创
性还是走向没落的模仿性。正如米歇尔·伏维尔所言,研究领域的细化与重建信
仰体系和表象体系的想法并不相互排斥。但是,如果说这是史学发展的最终结局,
似乎显得为时尚早。因为不止一位历史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缩小并扭曲
了历史,它是社会临时共识的平庸反映,抹杀了事实的差异,掩盖了新事物的出
现。
而且,与安克施密特的信念相反的是,由于专业化与历史眼界的拓展,历史
学在扩张和碎化的同时,也暗含着要求更大整合与综合的呼声。佩雷斯·扎戈林
说得很坦诚,历史学无意于达致一种世界史或历史过程的总体概念,但这并不排
除以下可能:“在一个相当普遍的层面上,专注于大规模的题材和那些超越特定
专家和学科界限的问题,以便提供一种对过去整个社会和文明,以及各广阔的领
域和众多方面的理解。现代历史学的文献,不仅大量包含这类著作的例子,而且
始终总有历史学家,怀有这种理智的抱负,去对付异常广阔和意义非凡的题材。”
虽然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西方社会有时被说成正在迅速失去与过去的联
系,但是不可否认地,它仍然重视历史,并且相信历史是重要的。赫伊津哈曾经
说过:“适合于我们文明的历史学只能是科学的历史学。现代西方文明对这个世界
进行理智的理解的工具是批判的科学。我们不能在不伤害我们文明良心的情况下
牺牲科学确定性的要求。”如果安克施密特所代表的后现代历史学真的盛行起来,
那么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历史学将不能再履行重要的智力责任,也就是说它将不
能给每一代活着的人关于他们自己社会和文明过去的知识,给他们关于自己的社
会只是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更大的人类社会过去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必须是广泛的
和最可靠的知识。后现代主义主张放弃的这种义务,正是历史学基本的文化职责。
在这比以往都更加迅速变化的时代中,历史学的这种职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36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哲学主要内容从早期对历史经验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对个人
历史经验的研究。创伤记忆和崇高历史经验都凸显的是个人的经验,并不具有一
般意义。但他认为这正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从这种所谓的“真实的历史”出发
进行研究。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没有真正客观的历史,或者说没有真正
客观的历史叙述。历史的创造者是每一个活在历史当中的个体,历史是实践的产
物。即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历史主体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个体对事物的反映
都是不同的,包括创伤记忆在内,所有为人表述的都是个人对某一历史的反映,
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历史事实。因此,对于历史的认识应该从实践出发,因为实践
是客观的,而实践的主体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停变换的。

3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F·R·安克施密特.叙述逻辑——历史学家语言的语义分析[M].田平 原理,译.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 F·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M].韩震,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3] F·R·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M].周建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F·R·安克施密特.崇高历史经验[M].杨军,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
[5] Burns,R.M.Pickard,H.R.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M].张羽佳,译.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8.
[6]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述学[M].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
[7] 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9.
[8] 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董立河,译.北京:文津出版
社,2005.
[9] 伯恩斯,皮卡德.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M].张羽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
[10] 埃娃·多曼斯卡.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M].彭刚,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7.
[11]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 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韩震.20 世纪西方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赵家祥.历史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5] 周建漳.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6] 陈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8
参考文献

期刊类
[1] 陈新.论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J].文史哲,2002,(1).
[2] 陈新.20 世纪 60 年代转向语言学的西方历史哲学研究[J].求是学刊,2002,(2).
[3] 陈新.哲学与哲学史[J].学术研究,2008,(4).
[4] 陈新.论 20 世纪西方历史叙述研究的两个阶段[J]. 史学理论研究,1999,(2).
[5] 陈书焕.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替代理论[J].理论界,2014,(5).
[6] 董立河.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2).
[7] 董立河.关注政治现实,创新历史思维——谈安克施密特的学术追求[J].史学理
论研究,2011,(3).
[8] 董立河.关于后现代历史哲学中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6,(1).
[9] 顾晓伟.创伤记忆与历史表现的悖论——评安克斯密特崇高的历史经验[J].文艺
研究,2013,(9).
[10] 韩震,董立河.论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9).
[11] 韩震.叙述、解释与历史编纂[J].山东社会科学,2001,(6).
[12] 韩震.关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衰落[J].哲学研究,2000,(10).
[13] 李恒.安克斯密特叙事实体理论探析[J].史学史研究,2013,(11).
[14] 李恒.表象与本体——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理论[J].史学理究,2013,(1).
[15] 李恒.范围、观念与标准——麦卡拉对安克斯密特叙事实体理论的全面质疑[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3).
[16] 王志华.试析安克斯密特的叙述实体理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7).
[17] 彭刚.当代史学理论中的安克施密特[J].史学理论研究,2001,(3).
[18] 彭刚.从“叙事实体”到“历史经验”:由安克斯密特看当代史学理论的新趋
向[J].历史研究,2009,(1).
[19] 原理.后现代语境下的厉史编幕学—读安克施密特的《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
衰》[J].新视野,2006,(3).
3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周建漳,朱志杰.历史叙述: 从表现的观点看——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观述


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1] 张安玉.安克 斯密 特历史经验理论——历史哲学的新视 角 [J].史学理论研
究,2011,(1).
[22] 张耕华.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
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7,(2).
[23] F. R. Ankersmit.Hayden White's Appeal to the Historians[J].History and Theory,
2002, Vol.37 (2).
[24] F. R. Ankersmit.An Appeal from the New to the Old Historicists[J].History and
Theory, 2003, Vol.42 (2).
[25] F. R. Ankersmit.An Appeal from the New to the Old Historicists[J].History and
Theory, 2003, Vol.42 (2).
[26] F. R. Ankersmit.“PRESENCE” AND MYTH[J].History and Theory, 2006, Vol.45
(3).
[27] F. R. Ankersmit.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J].History
and Theory, 2003, Vol.42 (3).
[28] F. R. Ankersmit.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J].History
and Theory, 2002, Vol.37 (4).
[29] F. R. Ankersmit.Comments on Bevir's The Logic of the History of
Ideas[J].Rethinking History, 2000, Vol.4 (3).
[30] Eugen Zelenak.Exploring holism in Frank Ankersmit's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J].Rethinking History, 2009, Vol.13 (3).
[31] Ewa Domanska.Frank Ankersmit: From narrative to experience[J].Rethinking
History, 2009, Vol.13 (2).
[32] Heikki Saari.On Frank Ankersmit's Postmodernist Theory of Historical
Narrativity[J].Rethinking History, 2005, Vol.9 (1).
[33] Marcin Moskalewicz.Sublime experience and politics: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Frank Ankersmit[J].Rethinking History, 2007, Vol.11 (2).
[34] Paul A. Roth .Whistling history:Ankersmit's neo-Tractarian theory of historical

40
参考文献

representation[J].Rethinking History, 2013, Vol.17 (4), pp.548-569.

硕博论文类
[1] 原理.叙述实体:理解安克施密特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关键概念[D].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2007.

41
致谢

致谢

时光荏苒,七年的学习生活已经接近尾声,生活也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随
着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束,我们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告别。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出现
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艳君教授。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老师给与了我非
常大的帮助。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老师都成为了我一直追逐的目标,成为了我
前进的动力。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从选题,到定稿,老师在百忙之中也没有
忘记对我的论文给与指导,提出意见。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老师也能时时指导
我,成为照亮我道路的明灯。
其次,我还要感谢李楠明老师,康渝生老师,姜海波老师和朱振林老师。感
谢他们在三年的学习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对待我们的学习。不论是治学的严
谨,还是工作的认真都值得我学习。尤其是李楠明老师,通过李老师的讲授,提
升了我对哲学认识,开启了我的哲学之路的大门,在这里,我要非常认真的对老
师说一声谢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父母给与了我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
感谢同学和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带来的帮助与扶持,感谢他们在我困惑时倾听我
的烦恼。
论文已经接近闻声,感谢各位审稿老师在百忙之中给与我的论文一些意见与
建议!

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