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9

20 18 届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 题 目 

“ ”

东 西画 界 : 通变 与 自 觉


陈 师 曾 画 学思 想 及 艺 术 实 践再研 究

作 者 姓 名 邓 锋 : 

学 号  :
1 1 1 3 0 6 0 0 0 0 4

专 、
丨 k : 美术学 

研 究 方 向 近现 代书 画 史 研 究


指 导 教 师  薛 1 年 教桴

 :

所属院 系 部 ( ) : 人立学院 

完成 日 期 :  20 蛛 5 月 1 

中决 X搿夸 I


版 权 声 明

本 人对 u
〈 论文 的 全部 研 宄 成 果 享 有著作

权 ,
并 保 留 所有 权利 。 除 本 人 己 授权 者 之 外 , 任何持有及 保存此论文 的 机 构 和 个

人 , 不得抄 袭 、 复制 、 拍照 、 转借 、 出 售本论文 的 全部或部分 内 容或通过其它 流



通渠道 向 外 传播 ,
否则 , 著 作 权所有 人将依法追 宄相 关机 构 和 人 员 的 法律 责 任 

签名 

曰 期 年:
泠 月 ,



学 术规范声 明

本人郑重声 明 :
所呈交 的论文 是本人在 中

央美 术 学 院 工 作 和 学 习 期 间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为教学 和 科研 需 要而创 作 的 作 品 本人

 。

系本作 品 的唯

作者 ( 第

作者 ) ,
即 著 作权人 。 论 文 中 除 了 特别加 以 标注 引 用

和致谢 的 部 分外 ,
不 包含 其他 人 已 经 发表或撰 写 的 研 究 成果 , 不 包含 他 人 为 获 得

中 央美 术 学 院及 其他教 育 机构 学位所撰 写 的研 究成 果 与我 同 工作 的 同 学对本




研 宄所做 的 任何贡献均 已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表示 了 谢 意 



作 者签名 : 日 期 :
年 / 月 / 

关 于 学 位 论 文和 毕 业创 作 ( 设计 ) 使 用 授权说 明

本 人完 全 了 解 中 央美 术 学 院 有 关 保 留 、
使用 学 位 论文及 毕业创 作 /设计 的 规

定 即 学 校有 权保 留 送 交 论 文 印 刷 本及 毕 业 创 作/设计作 品 的 电 子版 图 片 资 料
, : 

允 许论 文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允许毕 业创 作/设计作 品 以 画 册形式 出 版 。 学校可 以 公



布论文/毕业创 作 ( 设计 ) 作 品 的全部或部分 内 容 , 可 以采用 影印 、 缩 印 或其 他



复 制 手 段保存 论 文 和 毕 业创 作 ( 设计 ) 作品 

( 保密 的 论 文 在解 密 后 应遵 守 此规定 

作 者签名  导 师签 名 : r

l i
r t
l S 

唏 年< 月  牟 M  ̄
B


^ f

论 文 摘 要

“ 

本 论 文 作 为 陈 师 曾 的 个 案 再研 究 首 先 力 求避 免对其 早 己 有 之 的 各种 主 义 ,

和 派性 理论话语 的 遮蔽 重新将其放置 到 清末 民 初 生动 而 复杂 的 历 史 原 境 中
“ ”



从具体史料 的 剖 析 出 发 , 从其 具有 东 西 比 较性质 的 艺 术视野切 入 , 分析其画 学 思



前 后 以 唯科 学 主 义 为 基础 的 写 实 艺 术对 中 国 画 产


“ ”

想 的 生成 与 变化 。 随着 五四
“ ” “ ”

生 的 巨 大冲 击 ,
陈师 曾 的画 学思想从 进步 论 的 外在会通转 向 价值论 的内

在超越 , 回 归 到对于传 统文人画 重 内 在精神 和 写 意形态 的 价值挖掘 和 自 觉维护 



而 其 艺 术 实 践 的 多 样探索 和 丰 富 形态 , 也体现 出 对于 古今 的承变与 东 西 的 融 贯 



在 理 性 的 分 科推进 中 为 中 国 画 各 科 的 现 代 转 化 拓 展 了 崭 新 的 面貌 正 是 由 于 。 自 

地应时 转 向 ,
其 画 学 思 想及 实 践在生前 身 后 均 获得 呼应与 延续 ,
并对 二 十世 纪所

的 发展 理路 产 生 了 深远影 响

本文认为
“ ” “
谓 传统派 及 自 传统出 新 。
因而 , 

” “ ”

也 并不 是简单


陈师 曾 既 非 学 界 习 惯认 知 的 传统主义 或 文化保守 主 义者 ,


而 是 二 十世 纪 以 来最 早 具 有 开放艺 术 视野 和 文化 自
“ ”

意义上 的 融合改 良派 , 

觉 的先行者 

关键 词 

东西画界 会通适 变 自 


A b s t r a c t

A re -

e x a m i n at i o n  o f  C h e n S h i z e n g ,  t h e  d i s s ert at i o n  f i r s t  o f  a l l  t r
i e s  t o  av o i d  t h e

d i s c ur s i v e  e c l i
p s eo
f  v ar i o u s  e x i s t i n g  i s m s  an d  s c h o o l s ,  a n d  i n s t e ad  r e l o c a t e s  h i m  i n

t h e  l i v e  a n d  c o m p l i c a t e d  h i s t o r i c a l  c o n t e x t  i n  l a t e  Q i n g  a n d  e ar y  R e p ub l i c a n  C h i n a l


a n a l y s i n g  th e  g e n e r a t i o n  a n d  e v o l u t i o n  o f  h i s  p a i n t i n g  t h e o r y  t h r o u g h  d i s s e c t i o n  o f

i a l s  a n d  t hr o u g h  h i s  p e r s p e c t i v e  o f  e a s t e r n w e s t e rn  ar t  c o m p a r
h i s t o ri c a l  m a t er i s on -



 o n G u o hu a  b y  s c

W it h th e
 gr e a
t  m p ac t
i i en tis m b a s e d  r e al i s t  a r t  C h e n  S h i z e n g




p a i n t i n g  th e o r
y
tr a n s fo r m e d  f
r o m  t h e  e x t er
n a l  p r o g r e s s i v e  m e l t i n g  ( hu i t o n g )  t o  th e

i n t er n a l  tran s c e n d e n c e  o f  v a u e l
,  an d  r e t u r n e d  t o  t h e  e x c a v a t i on  a n d  c o n s c o u s

 i

m a n t ai n n g  o f
i i  t h ei nt er
n a sp i r l i t an d X i e y i  fo r m  o f  t r a c t i o n a l  l i t e r a t i
p
a nt i n g

,  wh i l 

t h e  d v e rs f
i i i e d  e x p l o r a t i o n s  a n d  r i c h  fo r m s  o f  h i s  a r t  p r a c t i c e  m a n i fe s t s  i n h e r i t a n c e  o f

tr a d i t i o n  a n d  m o d e m  v ar i a t i o n , 
an d  th e  m e l ti n g  b e tw e e n  e a s t  and  w e s t , 
w h c h  un fo l d s
i 

n e w  l o o k s  fo r  t h e  m o d e m  t r a n s fo r m a t o n  o f v a r o u s  g e n r e s  o f i  i  G u ohu a . Iti sdu et oh i s



c o n s c i o u sad a
p t i o n  t o  c h an g e s  o f  t h e  t i m e  th a t  h i s  p a i nt i n g  t h e o r y  an d  p r a c t i c e  h a v e

b e enw el d e d  a n d  c o n t i n u e d  n  h i s  l i fe  t i m e  a n d  a f
t er  h s  d em i s r o du c i n
r es
pon e
p 


l i i

e n o r m ou s  i n f l u en c e s  o n  t h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 t h e  t h e o r e t i c a l  t h r e a d s  o f  t h e  s o call ed


tr a d i t i o n a l i s t s  an d  t h e  s c h o o l  s e ek i n g  n e w n e s s  fr o m  t r a d i t i o n .  Th e d i ss e rt a t i o n

t h e r e fo r e  c o n c u d e s  b y  a s s e r t n g  t h a  C h e n  S h z e n g 
l i t i i s ne i t h e r a t ra d i t i o n a l i s t o r

cu l t u ra l  c o n s e rv a t i v e  a s  u s e d  t o  b e  c o n c e i v e d  b
y  t h e  s c h o l ar  c
i rc l e , n o ram e l t i ng

i o n e e r  i n  th e  X X th c e n tu r
r e fo r m i s t  n a s mp
i i l e  s en s e  b u ,
t r a t h e r  an  e ar l i e s t
p y w i than

o p e n  art  v i s o n  an d  c u l tu ra l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

K e yw o r d s 

o n  t o  c h an
e a t e m  an d  w e s t e rn
 p a i n t i n g  hu i t on g  a d ap ti
g e c o n s c i ou s n e s s


目 


版权声 明

学术规范声 明

学位论文 电子 网 络 出 版使用 授权声 明



摘要

A B S T RA C T

绪论 :  

1 、
研 宄 缘起 

2 、 陈 师 曾 研 宄 综 述 

3 、 问 题 与 反 思 1 

4 、 本论文 理 论 视 角 与 研 究 方 法 说 明  1 

第 章 思 想 底 色 与 艺 术视 野 


: ( 1 8 76 1 9 1 ) 1 9

第 节 世 家 门 风 与湖 湘 熏 染 下 的 旧 学新 知 


2 

“ ” “ ” “ ”

第 二节 : 从 新学 走向 留学 —

在 博物 与 文艺 之 间 3 

兼论 与 家 族成 员 中 西 文 化 观 的 思 想 渊 源 4

第 三节 : 画界 视野 的形成 —



小 结 49

“ ” “ ”
第二章 : 画学思想 的 会通 与 适变 ( 19 1 3

192 3 )  50

“ ” “ ”
第 节 全 面铺 展 的 画 学 思 考 图画 功 能与画 史 变迁 

52


“ ” “ ”
第 二节 :
转向 中 的 自 觉 —

从 进 步论 到 价值论 的 内 在超越 6 

第 三节 : 合力与异 同 —

陈 师 曾 与姚华 、 金 城 之 比 较 7 

新动 向 及 大村西 崖之 间 的 关 系
“ ”
第 四节 : 互动 与 呼应 —

陈师 曾 与 日 本研 宄 文人画 78

小 结 85

第 三 章 艺 术实 践 的 分 科 推 进 与 承 变 出 新


87

第 节 人物 画 亦 古亦 今 与 风 俗 俶诡
一 —

: 、 8 9

“ 

从漫 画 速写 到 时 装人物

、 、
“ ”

二 、 历 史风俗画 与 现实人文关怀


“ ” “ 


三 、 以汉画写人 与 纳妍妙于高古

第 二节 : 花卉 画 —

君子 、 博 物 与 笔 墨 意 态 95

“ ”
君子 之风 四 君子 题材绘 画 简 析


、 :

“ ” “ ”

二 、 写真 与写意 :
在 博物 与 金石之 间 的 笔 墨意态

第 三节 : 山 水画

博采 、 个 性与 写 生 、 写 意 1 02

“ ” “ ”

笔墨取径 从 四王 的 辩证到 五石 堂 的 博采 及个性追 求




、 :

“ ” “ 


二 、 庭院写生 与 诗意 山 水小 品

第 四 节 陈 师 曾 中 国 画 创 作 基 本特 点 
: 1 1 

“ ”

传统 出 新与 诗书画 印 四 绝 的 相 辅相 成


“ ”
二 、
中 西 融会与 《 国 画要诀》 中 的 画 法概 论 辨析

小 结 1 1 

“ ”
第 四 章 何 以 不朽 陈 师 曾 画 学 思 想 及 其 实 践 的 影 响 与 延 续
一 一

: 1 1 


陈 师 曾 与 鲁 迅 艺 事往 来 中 的 趣 味 与 主 张

第 节 和而不 同

: : 1 20

“ ” “ ” “ ” “ ”
第 二节 :
简 笔 而 注重意 义 :
陈师 曾 与 子悟漫画 中的 画 与 文  1 25

“ ” “ ”
第 三节 : 进退之 间 —

陈师 曾 与齐 白 石 衰 年变 法 关 系 再探 1 29

“ ”
第 四节 回 响 不绝 陈师 曾 与黄宾 虹 潘 天寿 等 传统派 的 呼 应 与 延 续

: 、 1 34

小 结 1 4 

结 语 如 何 重 新解读 陈 师 曾 及 其 当 下 启 示
: 1 43

附录 陈师 曾 画 学 理论译 著 及 相 关 文 献 遗 存 列 表

. 、 1 47

附录二 : 陈师 曾 年 表 修 订 1 5 

图 版 20 

参 考 文 献 228

后记


绪论 

1 、 研 究 缘起 

二 十世 纪三十年代 , 陈 寅 恪先生在 《 冯 友兰 中 国 哲 学 史上 册 审 查报 告 》 开 篇


就说 :
凡著 中 国 古代哲学史者 , 其对于 古人之 学说 , 应具 了 解之 同 情 , 方可下


” “ ”

笔 解之 同 情 体现其 治 史之态度 从某 种 程度 而 言 这 态度也就决





。 , ,

“ ”

定 了 方法 在具体研宄 中 陈 氏素重 环境之熏 习 家 世 之遗传 即 知 人论世


。 , , , 

深入 到 研 究对 象所 处 的 时代 背 景和 个人 境遇 。 诚如 章学诚在 《 文 史通义 ?
文 德 》

中所言 : 是 则 不 知 古 人之世 , 不可妄论古 人文辞也 。 知 其世 矣 ,
不 知 古 人之身


须 设身 处地 


处 , 亦不可 以遽论其文 也 … …

今则第为文人 , 论古必先设身 , ,

越具体时空 的 限制 ,
力 求达 到 心 境 之感 同 。
为此 , 在 或 散佚 而 仅 存 , 或 晦涩 而


” “ ” “ ”

难解 的遗存材料 中 ,
陈 寅 恪提 出 以 神游冥想 窥测其全部结构 ,
用 以重


建历 史 现场 。

方面 必 须备艺 术家欣 赏 古代绘画雕刻之 眼光及精神 , 然后古人




著 书 立说之用 意 与 对 象 始可 以真 了解 另 方面 若不具备此种 眼光和 精神


, ; , 

“ ” “

此种 同 情 之态 度 最 易 流 于 穿 凿 傅会 之 恶 习 、 不 意今古混淆 , 不知身在何处 

” “ ”

平衡此 两 点 的 关键则 是 取材谨严 持论精确




今夕 何夕 。 , 。


虽然陈 氏 所 言 及所主攻方 向 为 中 古 史 但正如有学者指 出 他 生基 本研 究


中 国 历 史 上 文 化碰撞和 文化 竞 争 明 显 的 时代和 议题 法后王 的取向 作为




‘ ’


以 ,

古为今用 之尝 试 希 望 能对 当 代 中 外 文 化融合有 所推进 体现 出 个 学 人极




‘ ’

, ,

爱 国 济世 之苦 心 显然 个研 宄 者 又 无法脱 离 展开 研 究 时


有分寸 的 任何
‘ ’

。 ,

自 身所处的 具体时代背景 。 在二十世纪 中 西 文 化 巨烈 碰撞 、 交流融会之 际 ,


陈氏


“ ”

含 蓄 而 又颇 有 深 意 地 平生为不 古 不今之学


自 谓 。

回 到对于二十世纪 中 国 画 的 研宄 。 时 日 虽近 , 材料丰 富 、 驳杂 , 虽少 了 


想 ,
但 却 陷 于 支 脉繁 杂 相 互 交错 以 及 历 史 时段 过于 短近 的 限 制 和 影 响 、 。 新旧 

古今 、 中 西 等 等 的 矛 盾 冲 突 成 为 我们 面对材料 和 现象 的 基 本观感 , 正如李大钊对



原载冯 友兰 中 国哲学 史》 书后 神 州 国 光 出 版社 民 国 二十年 年 初版 转 陈 寅恪 文集之




《 , ( 1 9 3 1 ) 。 引 自 《

三 ?
金 明 馆丛稿 二编 》 第 2 4 7 页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年版 1 980 

天 师道与 滨海地域之关 系 见载于 金 明 馆丛稿初编 》 第 生 活 读 书 新 知三联 书 店


陈寅恪 《 》 , 《 7 页 , 200 

年版 

桑士显 吴琦 董煊 点 校 史通 文 史通义 页 岳麓书社 年版


、 、 《

》 第 1 8 7 , 1 99 3 

同注

1 

“ ” “ ”

陈寅恪的 不 古 不 今之学 容提要 近代史研 宂 年第 6 期第 24 页


罗志田 《 》 之 内 ,
见载于 《 》 2008 

6 “

陈寅恪 《 冯友兰 中 国 哲学 史 下册 审 查报 告
〈 〉 》 , 全句为 平生为不古 不今之学 ,
思 想 囿 于咸丰 同 治 之世 

议论近乎 ( 曾 ) 湘乡 ( 张 ) 南皮之间 。 见载于 金 明 馆丛 稿 二 编 《 》 第 28 5 页 。 此语常被学 界视为陈 寅恪 治




学思想的 我写 照 但也有不 同之争议 可详见罗 志田 文

自 , , 




于 二 十世 纪 初社 会文化 生 活 的 概括 :
中 国 人今 日 的 生活 , 全是矛 盾 生活 ; 中 国



今 的现象 全是矛 盾 现 象 举 国 人都在 矛盾 中 讨生 活 观 感上升为 思维模


日 , 。 。 由

“ ” “ ” “ ” “

式 , 由 思 维模 式 衍 化 为 研 宄 方 法和 理 论 概念 。 冲击 与 反应 、 传统 与 


” “ ” “ ” “ ” “ ”

代 、 保守 与 革命 、 进步 与 落后 等等成为我们 观 照 二十世纪 中 国 画



的 基本视角 在这 渐 渐 形 成 了 模 式 化 的 近 现 代 艺 术 史 叙 事 结 构

视角 中

。 , 

清末衰败至 极 美 术革命 派的对抗 革命 美 术




守 旧 新 中 国 美术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

而其 中 的 传统派 ( 或传统主义 、 传统型 ) 则 长期 被看作 世 纪初 绘 画 变革 中




” w
的 保 守 营 垒 看 成 有 碍 艺 术 进步 的 惰 性 力 量 , 。
对 于 整个二十世纪 中 国 画 的 研 究 

“ ” “ ”
不少研 究者也更 多 注重 借西润 中 或谓 之 泛传 统 型 的作用 。 可 以看 出 ,


“ ” “ ”

方面 , 传统派 或谓 之 借古开今 在 长 时 段 成 为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画 发 展 进程 中

的 旁落与 缺席者 虽然 新世纪 以 来 通过 不 少 研 究 者 的 深 入 反 思 这 认知 偏




, 自 , ,

“ ” “ ” “ ”
向 已 有所扭转 但另 方面 在 主义 派 型 等 理论话语 的 笼罩 下
1 1


, 、 、 

同 派别 类 型 下 的 艺 术 家 个体 之 差 异 以 及 各 自 复杂 的 心 路 历 程 文 化 态 度 和 画


、 、

学 思 考 仍然 有 所遮蔽 , 因 为 我们 很难 穿 透惯 性话 语和 宏 大 理论 的 硬 壳 ,
真正做到


“ ”

了 解之 同 情 

“ ”

陈 寅 恪 的 哥 哥 陈 师 曾 或 许便 是我 们 所谓 传 统派 的典型 。 出 身传统文化世



家 ,
身 兼新/ 旧 知 识人文化身 份 , 既有 现 在 与 外 国 美 术 接 触 之机 会 更 多 , 当有


” 2 “ ”

采 取 融会 之 处 的 说法 更有力 倡 文人画价值 的专论 艺 术实践 上 则 更是




, ,

中 西 古今取径渊 博 , 面貌多 样 。 然而 , 却 由 于 英年早逝 、 遗存 多 有 散 佚 等 原 因 



李大钊 新的 新青年 第 四 卷第 5 号 年 月 5 日 载

《 !
旧的 !
》 9 , 《 》 ,
1 1 8 5 1 

以 上 术语大多 源 自 西 方哲学 政治 学及历史研 宂 由西方汉学研 究界影响至 中 国 韦 伯 最 早提




、 , 。 马 克斯 ?

“ ” “ ”

出 现代性 理论 费 正清在研 宄 中 国 传统文 明 与 西 方文 明 之 间 关 系 时提 出 冲击 回 应 理论架构和




一 一

“ ”

模 式 列 文森 进 传统 现代 模式 可 参见 他们 的 相 关著 作
步提 出

一 一

, 。 

“ ” “ ” “ 

姚 茫父编 年事辑 第 9 页 参 见 谈晟广 开创 现代


谈晟广 开创 《 现代 的 传统 艺苑重光 》 , 《 : 》 。 《

“ ”

的 传统 读 姚 茫 父编 年事 辑 〉 再 认 识 民 国 初 年 艺 术 史 《 艺 苑重光 姚茫 父编年事辑 第 9 页 故 

一 一

〈 》 , : 》 ,

宫 出 版社 年 9 月 版 另 可参鉴张涛 莫愁遮断 山 河影 论 民 国 北 京 画 界研 宂 》 所勾 勒 的 另 条认知





20 1 6 。 《



的 逻辑 脉络 摹古派 保守 文化停滞 兴 灭 断绝 南风北渐 传统


‘ ’ ‘ ‘ ’ ‘ ’ ‘ ’ ‘
' — — —



社会变迁 角 度来看

派 发展生力军 温和 渐进 条从文化 艺 术 总 体
 条 侧 重 从政 治
’ ‘ ’ ‘ ’

一 一 — 一

, 、 ,

评价来 归 纳 虽略 有不 同 , , 但 从后 者 脉络可 见 画 史 研 宄 的 发展 和 进 步 不 再 是 固 守 简 单 的 二 元 对 立 理论模



 ,

式 而 是 渐 趋 理 性 和 多 元 路径
, 


相 关论述可 参见 阮荣 春 胡 光华 、 《 中 华 民 国 美术史 1 9 1 1

1 949 》 ,
四川 美术 出 版社 1 99 1 年版及王 伯 敏 《 


国 绘 画 通史》 , 台 湾东大 图书公 司 1 99 7 年版 

薛永年 文 对北 京 画 坛传统派 的 历 史评价反 思 时 总 结 为此语 提 出 重


民 初 北 京 画 坛传 统派 的 再 认 识 》 

1 1

《 ,

新 认 识 并 就传 统 派 的 形 成 人 员 结 构 特 点 理 论 实 践进行 了 详 细 梳 理 概括 出 传 统 派借 古 开今 的 七种 取


 、 、 ,

向 此 文 可 谓 是 新 世 纪 以 来 提 出 重 新 认 知 和 评价 传 统 派 画 家 的 篇 重 要 论 文 其 后 有 不 少 学 者 循 此 路径 深


。 ,

化对北京画坛的再研究 。 另 关 于对 传 统 派 历 史 评价 的 形 成和 误 区 及 研 宄状况 可参 鉴杭春 晓 《 认知 眼光与 20



“ ”

世纪 中 国 画 传统派 之命运 》 、 张涛 《 莫愁遮断 山 河影


论 民 国北京画 界研 究 》 两文 


陈师 曾 《 中国 绘画史 》 第 页结语 ,
俞剑 华编 校 、 济南翰墨缘美术馆 1 92 5 年印行本 




直 缺 乏 足够 的 研 究 和 重 视 , 直到 二十世纪末新世纪初 ,
才伴 随 其 家族及 陈 寅恪

的研 宄而成为画 史研宄 中 的 个热 点 但令人深思 的 是 在被 戴上各种 派性大帽




。 ,

的同时 , 对其研 究 却 呈现 出 种种 不 同 的 理解 ,
甚或完 全相 反 的 论 断 ( 详 见 后 文对

陈师 曾 研 究 的综述 ) 。

记 得 笔 者在 年参加博士 研 究 生入学考试时 面对这样 道专业论述题


20 1 3 , 

请举例 说 明 二十世 纪前 半期 中 国 美 术史著述 中 所体现 出 的 画 学 自 觉意识 导师薛



 。

“ ”

永年先生所拈出 的 自 觉 概念 , 笔者 当 时不甚明 了 , 朦胧 回 忆 中 应是列举 了 陈




“ ” “
师曾 《 文人画之价值 〉〉 及黄宾虹 道咸 中 兴说 。 随着近五年 的 学 习 , 加之 


面复 兴传 统 文化 以 及 整个 学 界研 宄 理路 的 调 整 , 笔 者清 晰地 感觉 到 ,
二十世纪


“ ”

中国画中的 传 统派 获得 了 更 多 地关注 , 也有 了 更加全面而 客观 的认识 。 只有




“ ” “ 

将 传统派 置于 二 十世 纪 中 西 文化 比 较 的 世 界格局 中 ,
伴随着 自 信的 自 觉
“ ”

才会彰 显 , 也才有 了 论世 的 基础 ; 只 有将个体艺 术家重新还原 到 其 思 想 生成





变化 的 具 体 语境 中 我们 才 可 能 设 身 处地 地感 受 其文 化 脉 搏 的 应 时 张 力 所谓 知


 ,

人 是也 。
陈师 曾 研 宂或 许应 该 从这 里 再 出 发 




2 、 陈 师 曾 研 究 综述 

“ ” “
1 923 年 8 月 ,
自 号 朽者 的 陈师 曾 在 南 京猝然 离世 。
吴 昌 硕 为其题 曰 :



” “ ” “ ”

者不朽 梁启 超赞其为 真有不朽 之价值 在现代美术界 可称第 人 




, , , ,

评价 甚高 逝后近八十年 亦 有 不 少 学者 重 新 发 掘 其 艺 术 史 价 值

怀深切 


、 。 , ,


为 如 果 民初 北 京 画 坛少 了 位陈师 曾 中 国 近代美术史上不 可缺少 的 章将如


一 一

” “ ”
这段历 史恐 怕 要 显 得黯淡得 多 了 然而 这种 黯淡

何书写 至少 对于陈


, , 。 ,

师 曾 和 北 京 画 坛来说 ,
确 是存在且 己 持续 了 太长 时 间 。 无论是 出 于 二元史观 简单

对 立 的 矛 盾 发 展 观 的 认 知 逻 辑 还 是 随 着 二 十 世 纪 以 来政 治 语 境 对 于 文 艺 实 用 性

 ,

主张 日 趋强烈 的 现 实 需求 ,
陈 师 曾 和 民 国 北 京 画 界都 长期 处于 研 宄 的 边缘 ,
常被


“ ” “ ” “ ”

视为 革命 、 现代 等 流 行 话 语 的 反 面 而 存在 ,
再加 之被视为 传 统派 之代


“ ” “ ”

表和被选择性诠释 等 多 种 因 素 ,
本应 不朽 ,
却 略显 朽暗 。 不过 , 在历史的

遮蔽 与 去 蔽 的 相 互拉扯 的 缝 隙 中 我们 总 会窥 见那 些 不 可 埋 没 的 澄 明 。 正如有研 究


者指 出 关于 民初 北 京 画 界 的 学 术研 宄 也有 个 从 部 分遗 忘 到 整 体 重 现 从主


, 、

” “ ” “ ”

观臆 断到 客观 理性 的 认知 历 程 朽者 不朽 也伴 随这 历 程逐渐 浮 现



, 

陈 师 曾 遗存 文 献 的 搜 求与 挖 掘

由 于 陈师 曾 辞世突 然 生平著 述 作 品 尚 未 亲手汇集整理 , 、 ,


自 其逝后 数年 间 

师长 、
好友 、 弟 子 辈搜集散佚 、 编校印行 ,
以存芳泽 

1 923 年 1 0 月 1 7 日 追悼会 当 日 , 王云绘 《 师 曾 遗像 》 ,


姚华 书 师 曾 小传 

1 923 年 , 姚华集师 曾 绘 《 京俗 图 》 , 赋 词 合装 , 题名 《 绿骑室京俗词 题朽道



人画 》 影 印 出 版 

年 染仓室 印 存 》 周 大烈 姚华辑 张研农 董 理 钤印 函 八册


1 924 , 《 ( 、 , , , ) 


年 陈师 曾 先生遗墨 》 集 淳 菁 阁 主人张研农编 印 珂罗 版

1 924 1 928 , 《 1 2 ( , 

1 926 年 , 《 中 国 绘画 史 》 ( 门 人俞剑 华整理 、 点校 , 济南翰墨缘美术 院 印 行 



排印本 另 版本 为 门 人苏 吉 亨 于 年编 校 天津 百城书 局 出 版

) ;
1 9 34 ( ) 

“ ”
吴 昌 硕题 朽 者 不朽 见 载于 陈 师 曾 先生 遗 墨 第 集前 页 梁 启 超评价为 92 年 0 月 日 在陈师


1 3

《 》 。 1 3 1 1 7

曾 追悼 会 上 的 演 说 同 时 演 说者 还 有 周 肇祥 周 大 烈 凌 直支 姚 华 可 参 见 陈 衡恪诗 文 集 》 附 录 之 0

、 、 、 , 《 3 

页 


《 50 页 2004 年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出 版
万青力 美术文集》 第 这 样 的 评价 还见 于 阮荣 春 胡 光华 中华
 1 , 。 、 《

民 国美术史》 大村西 崖和 陈师 曾 近代为 文人画 复兴 的 两个异 国 奋 斗 者 更 是说到


。 刘 晓路 现在

_
_

》 :


也许 没 有 人 说 陈师 曾 不 是 艺术大 师 但 是 仅 仅承 认师 曾 是艺 术 大 师 还完 全不 足 以 说 明 师 曾 在近代 中 国 
 , , ,



美术 史 的 地位 和作 用 师 曾 在 近 代 中 国 美 术 史上 的 开 拓 性 作 用 大 大 被 忽 略 了 … …

张涛 莫 愁 遮 断 山 河影 论 民 国 北京画界研 究 北 方美术 》 年第



《 》 , 《 20 1 4 4 




1 9 26

1 928 年 , 《 北 京风俗 图 》 连续刊 载于 《 北洋画报 》 



1 930 年 , 《 陈 师 曾 先 生遗 诗 》 上 下 卷 ( 叶恭 绰 、 江南苹 编 印 ,
石印本 ) 

1 936 年 , 《 槐堂摹 印 浅 说 》 ( 王道远编 印 ,


石印本 ) 




1 936 年 , 《 染仓 室 印 存 》 1 函 4 册 ( 王伯 沆编 印 , 南 京 襄 社影 印 ) ;

以 上编 印 刊 载 当 是与 陈 师 曾 最为熟稔 的 师友弟 子们 的 份缅怀 也 是 留 给后




人 的 最为重要 的 原始文献 

但显然 师 著述与 作 品 远不 止于此 其 弟 子俞剑 华 直着手蒐集先 生 的传




, 曾 。

记 、 诗文 、 讲稿 、 图片 , 曾编有 《 不朽录 》 四 册 ,
并借得 先 生 诗 钞 手稿 , 与 《 

师 曾 先生诗 合编 为 槐堂诗钞 六十年 代 又编 撰


江南 苹手 写 石 印 本 


》 ( ) 《 》 。 《

师曾 》 ( 中 国 画 家丛书 ) ,
多 次改写 , 1 98 1 年 由 上海 人 民 美 术 出 版社 出 版 。 这本

薄薄小册 从亲历 受教者 的 角 度 出 发 , 简 要介 绍 师 曾 生平 ,


有 选择性地讲述 了 师 曾

与鲁迅 、 齐 白 石 的 交往之谊 ; 尤 为 难得 的 是 ,
从人物 、 山 水 、 花鸟 画 、 梅兰 竹菊 

书法篆刻 诗词 、 画 语录 、 论 著 七个方 面来整体 呈 现 陈 师 曾 的 艺 术成就 ,


其 中 对师

曾 画 作 的 多 种 面貌有 所注 意 并适 当 归 类 , 且 不 乏对 基 本 绘 画 风 格 的 精 彩 论述 , 

谓开后来陈师 曾 作 品 研 宄 的 先河 ; 而汇集画语 、 各家评价保 留 了 珍贵 文 献 , 对其



论著从画史 、 画 理分类 , 也 为 后 来研 宄 者 提供 了 内 容梗概 和 查 询 线 索 。 时 隔 二十



年 ,
朱 万 章 先 生循 此册 结 构 , 在 所供职 的 广 东 省 博 物馆 收藏基础 上 , 广泛查 阅 

多 方搜求 进 步 丰 富 了 陈师 曾 的 生平传略 补 充 名 家评 论 至 九 十 年代初 期 




, , ,




印不少未 曾 露面的作 品 可谓更进 步 积小流而成清 泉

, , 。

八十年代后 江南萍 李树声 茅子 良 邓 云 乡 等 先生开始 陆 续撰 写 些访




, 、 、 、

谈 、 回 忆 、 随笔性的文章 ,
多 为亲历 或耳 闻 的 拾零补遗 , 重启 对 陈 师 曾 的 缅怀与

交往 的 点 滴得 以 浮 现

追忆 尤其是 随着鲁迅研宄 的深入 陈师 曾 与其留


, , 日 、 。


陈师 曾遗 留 文献均为后来者整理此据 俞 剑 华 龚 产 兴 等 先 生 研 究

 且散见 于 各 公 立 图 书 馆和 私 人 收藏

, , 、

成果 ,
初步 整理 为上 年为 陈 师 曾 姚华刊 印 姚 陈 印 存
, 另 据刘经富
恐 仍 有遗漏 
 ,
如杨昭隽 曾 于 1 932 、 《 》 ,

先生 见 告 浙江省 图 书馆 藏有经 亨 颐编 陈师 曾 绘画 选 笔 者 另 查 台 北文 心 出 版 社 出 版 熊 念祖 主编 国 画 要

 《 》 , 《

诀 谓此 为 陈 师 曾 遗稿
》 , 由于 有 的 文献未 曾 亲见 还需查核 故未 列入 在此说 明 。 ,
, , 

此 两 个 重 要 文 献 均 见 于 俞 剑 华 陈 师 曾 弁 言 所 记 上海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98 年 6 月 版 但通 过 多 方 查

1 7

《 》 , 1 1 。

找 、 询问 , 至今下 落未 明 , 权记录于 此 

朱万 章 《 中 国 名 画 家全集

陈师 曾 》 ,
河北教育 出 版社 2003 年 8 月 版 。 此书在参考 俞剑华 《 陈师 曾 》 

龚产 兴编 著 《 陈师 曾年表 》 、 陈封雄 、
谷溪合编 《 陈 师 曾 画 铜 》 等书 基础上 , 又充 分利 用 广 东 省博物馆 、 

广
州 市 艺 术 博 物馆及 广东 中 山 图 书 馆等 多 所机构 收藏 勾 勒 出 陈 师 曾 的 生 平传 略 对其艺术 实 践也有 定的


, ,

分析 为 前较为 全面 介 绍 陈 师 曾 艺 术 人生 的 本书籍


目 


此 类文 章 包括江南 萍 缅怀 吾 师陈 师 曾 六十年前 从师学艺追忆 《壬戌罗 园雅集 南 萍 八十 自 述
一 一

》 、 《 》 、 《 》 

俞剑华 《 陈 师 曾 先生 的 生平 及 其 艺 术 李树声 近代著 名 画 家 陈师 曾 朱 金城 读 陈 师 曾 遗 诗 零 墨 》 , 《 》 , 《 < 〉 》 



茅子 良 《 关 于陈师 曾 诸事 邓 云 乡 记陈师 曾 艺事 兼谈与 鲁迅 的 友 谊 姚茫 父与 陈 师 曾


》 , 《 北 京 风

 《
_ _

》 、 《 》 、

俗图与 日 本 》 ,
蔡耕 《 峥嵘 出 笔底 一 一

近代 中 国 著 名 画 家 陈 师 曾 》 ,
刘曦林 《 谈陈师 曾 的文 人画观 》 以及龚





然 此 类文 章 大 多 并 非 严 肃 的 学 术 研 宂 ,
但在 积 累 点 滴 文 献 资 料 的 同 时 , 也为学界

提醒 着 陈 师 曾 重 新 进入研 宄 视 野 的 重 要 性 而 对 于 陈 师 曾 这样 位过早离世 


。 、

又于 民初 画 坛 有 着 极 为 重 要影 响 的 画 家 而 言 ,
其 原 始 文 献和 基本 史 实 的 厘清 、 

梳 显 得尤 其 重 要 但 分散 散佚等 原 因 又使 这 工 作颇有难度 自 年完成




, 、 。 1 979

《 陈 师 曾 年表 》 初稿 后 ,
龚产 兴 先生在近 四 十 年 间 数 易 其稿 , 不 断挖掘 搜集 、 

使 陈 师 曾 的 艺 术 生 平 有 了 相 对清 晰 的 脉 络 但 也 正 如 其 言

充完善 , , :
整 理 年表 

因 资 料缺 乏 在此基础 上
2°

几经调 查核 实 仍有挂 漏万 之感 徐文治 增 补 为




, , 。 ,

《 陈 师 曾 艺 术 年表 》 , 补充部分文献 出 处 , 将 部 分 有 年 款 作 品 放置 于 相 应 年 代 

钩沉相 应 的 艺 术活动 进 步将 艺 术 创 作 与 生平 年 表相 联 系
2 


, 。

进入 新 世 纪 以 来 对 于 陈 师 曾 遗 存 文 献 的 挖 掘 和 作 品 的 刊 印 达 到 了

个新 的

高度 , 尤其是 《 陈师 曾 书 画 精 品 集 》 ( 上下 ) , 出 版各 收藏机 构 作 品 三 百 二 十 余件

套 , 加上 1 992 年出版 《 陈 师 曾 画 选 》 中 刊 印 的 二 百 五十余件作 品 ( 基本为 黑 



印刷 , 主要 由 《 陈 师 曾 先 生遗墨 》 整 理而来 ) , 虽有部 分作 品 重复 , 但整体上构



建 出 师 曾 书 画 作 品 的 基本 风 貌 在 陈 师 曾 著 述 演 讲 译 著 等 方 面 也 有 李 运 亨 。 、 、 , 

张圣洁 闫 立 君三位 收集 编注为 陈师 曾 画 论 书 基本 呈现 了 陈 师 曾 画 学




、 、 《 》 ,

思想 论述 的 全貌 并 附录相 关研 宄文 章 年 陈衡恪诗文集 》 书由其同




, 。 2009 , 《

乡 后 学刘 经 富 先生辑注 出 版 ,
以 江南苹手写 石 印 本 《 陈 师 曾 遗 诗 》 所录三 百 五 十

首为底本 , 重 新按 照 年代 编 排 , 又披沙 沥 金 , 从 民 国 时期报刊 和 陈师 曾 画 作 中 辑



佚诗作七十余首 ,
词 作近三十首 , 遗文信 函 近三十通 , 联 语 二 十 余对 , 画作题记

十余条 并将 曾 过 眼 的 陈 师 曾 研 宄 资 料 列 诗文集
22

百 附后 可 以说 


一 一


目 。 , 《 》

辑注 出 版 极 大地丰 富 了 陈 师 曾 研 宄 的 原 始 资 料 尤 其 是从 诗 词 方 面 提供 了 认 知 其

 ,

作 为 新 旧 相 交 的 文 人 身 份 的 全面材料和 崭新 角 度 而 且据 此 亦 可探 究 其 内 心 情 感

 ,

与 精 神 世 界 的 底 色及 变化 。 由 文探 画 , 由 画观文 ,
两 者合辙 , 应是陈师 曾 研究 的

条 新径



产兴 和 陈师 曾 嗣 子陈封雄 的 系 列 文 章 在此不 列举

。 

据 陈师 曾 画 论 中 国 书 店 0 08 年 4 月 版 后 附 龚 产 兴 先 生 所 编 写 陈 师 曾 年 表 说 明 上世纪 


《 》 (
其 2 ) ,
自 7 0

代开 始 着 手 编 撰 年 表 三 易 其 稿 仍 感 阙 漏 舛 误 不 少 可 见 年 表 编 撰 考 辨 工 作 之 艰 难
, , ,
、 

陈 师 曾 艺 术 年表 》 刊 载 于 新 美域 此 年表 部 分 资 料 标 明 出 处

年第 期 引 出 原文 又补充 了

《 《 》 2 00 7 2 , 、 ,


部分私人 收藏 , 相对更为丰 富 , 也 利 于后 来研 究者 查考 

刘 经 富 辑注 《 陈 衡 恪 诗 文 集 》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 2 0 09 年 月 版 刘经 富 先生 身 为修水人 主 要从事 陈 寅
22



 1 1 。 ,

恪家 族 史 及 地 方 文 献 资 料 的 收 藏 其 多 年 来 发 掘 出 不 少 陈 氏 家 族 相 关 资 料 撰 写 多 篇 研 宄 文 章 综 合 观 之
, , 。 

这些材料和 研 究应可作 为 陈 师 曾 研 宄 的 重要基础 而此本 陈衡恪 诗 文集 考辨 详 实 材料 丰 富 为 研 宄 


 , 《 》 、 ,

陈师 曾 的 文 人修养 思 想情 感 交友往来 画 学 主 张等必 不 可少 的 工 具 书


、 、 、 




随 着遗 留 文 献 不 断挖掘 浮 现 值陈师 曾 诞辰 百 四 十周 年之 际 江 西美术 出


, ,

版社立 项 出 版 其 全集 四 卷 , 由 朱 良 志 先生 与 笔者担任主 编 , 尽 可 能地汇集 陈 师 曾



作品 , 包括海 内 外 公 私收藏 ,
并选编 少 量拍 卖作 品 以 资 参 阅 ,
按照作 品 类型分为

花鸟 、 山 水 、 人物 、 书法 、 篆刻 、 漫画 、 画铜 、 笺 画 八个部 分 ,
计两 千件左 右 

分编 为三卷 , 另 以刘经 富 先生 《 诗 文集 》 为底本 , 略加 调 整 ,


编入龚产兴先生所


“ ”

卷 全集难 全 但若 从八十年代开始算起 经三 十余年 来




2 3

修 订 年表 再成

, 。 , ,

不少专家学者 的苦心搜求 、 爬 梳整 理 ,
陈 师 曾 研 宄 的 基 石初步 成 型 。 只 有遗存文

献资 料 的 尽 可 能完备 ,
随 之展 开 的 各种 研 宄 方 能 有理有据 、 言 之凿凿 

陈 师 曾 研究 的 阶段 、 类型 与成果

个 艺术家 的 个案研 宄 方面 受 限 于 其所遗存 的 文献材料 另 方面也随




一 一 一

, ,

着学术 思潮 的 动 向 和 研 究风气 、 方法 的 转移 而 呈现 出 研 究面 向 的 不 同 。 尤其对于



近现代美 术史 的 研 宄而 言 ,
更是如此 。 陈师 曾 的研 究 也不例 外 

虽然在新 中 国 成立后 的 五十年代 中 期 ,


中 央美术学 院便设置 了 中 国 近现代 美

术 史课程 , 在六十 年代提 出 编 撰 教材 的 设 想 , 但直到 八十年代初 , 方有油 印 《 



国 近 现代 美 术选讲提 纲 》 真 正 意 义上 的 近现代美 术 史 研 宄 从 八十 年 代

可以说 

。 ,

“ ”

才开始 在这 阶段 更多 的是 以 纪念性 文 章 附带 出 对史料 的挖掘和 整理


。 , 

而 呈现方式 也 多 是 访谈 、 回忆 、 自 述 、 随笔等 , 撰文者 多 属艺术家 的 弟 子 子嗣 、 



或是经历 过 民 国 的 老辈 文 史 掌 故专家 , 文章 内 容 以怀念 、 追忆为主 ,


带有较为 强

烈 的感情色彩 如 前所述 江南 萍三 篇 述 追忆性文 章 凌叔华 回 忆 个画 会




。 自 、 , 《

和 几个老画 家 》 郑逸梅 江南萍 画 从陈师 曾 邓云乡 记陈师 曾 艺事 兼谈




一 一

, 《 》 , 《

与 鲁迅 的 友谊 》 、 《 姚茫父与 陈师 曾 》 ,
黄苗子 《 货 郎集 》 中 对 陈师 曾 与 李 叔 同 交

往轶事 的 记载 , 等等 ; 同时 ,
陈师 曾 三子陈封雄陆续撰写 多 篇文 章 , 内 容涉及 陈

师 曾 与 李叔 同 、 齐 白 石 的 交往 以 及其漫画 与 画 铜 艺术 ; 尽管 以 上文章 尚 未 能称得



上 是严谨客 观 的 史学 研 究 , 但情真意切 , 且 为 后 来 的 深入研 宄保存 了 大量 的 宝 贵



资料 。 此时 , 最 有 分量 的 研 究 当 属 俞剑 华苦 心 收集 多 年 、 反复改写 的 《 陈师 曾 

小册 , 虽生平叙述 简 略 ,
但就 陈师 曾 艺术创作 的 类型 、 基本 风格 以 及 成就 都有 着

陈 师 曾 全集 》 于 版 但编撰过程 中
2 3

《 20 1 6 年 1 1 月 出 ,
笔者参与 主编 , ,
深感陈师 曾 文献 、
作 品 搜求不 易 

仍有 不少 公 私 收藏 未 能编 入 。 另 有 不 少 上款人需考证 ,
不 少 未编 年作 品 需 比较风格 ,
以便纳入恰 当 的年代


序列 中 


参 见李树声 《 中 国近现代美术 史工作 的 回顾与 前瞻》 , 《 美术研宄 》 1 988 年第 3 期 




深入分析 ,
并谈及 其 融 会 西 方 画 学 的 作 品 ,
他 于 陈 师 曾 艺 术 评价 的 论 点 、 框架 及

材料 多 为后来研 究者所 引 用 ; 龚产 兴对 陈 师 曾 的 《 北京风俗画 》 及文人画 思想展





开研宄 的 同 时 , 开始着手整理其艺 术生平 、 出 版其艺 术作 品 , 最早编 撰 出 陈师



曾 年表 , 为陈师 曾 研 究 的 发展 打 下 重要 基础 ; 刘 犧林对 陈 师 曾 的 文 人 画 观进 行

了 客 观 的 评 价 将 其放 置 在 二 十 世 纪 传 统 派 发 展 的 进 程 中
, ,
视 其为 现代 文人 画 的

旗手 这些研 宄在发掘 史实 的 同 时 注 重对 陈 师 曾 为 文 人 画 价值进行 重 新 发 掘


25

。 , 

的肯定 , 同 时 也 逐渐 开 启 了 后 来视 陈 师 曾 为 传 统 派 代表 的 普遍认 识 

九 十 年 代 到 新世 纪 初 ,
随着陈师 曾 相 关书籍与 画册 的 出 版 , 以 及对于传 统派


“ ”

整 体研 宄 的 关注 ,
陈师 曾 被视 为 传统派 代表 , 受 到 学 界 的 重视 , 主要着 眼 点

虽 仍 为 其 文 人 画 价 值 理 论 但 研 宄 的 深 度 与 广 度 都 明 显 拓 展 究 其 大 致趋 向 如 下 , 。 

1 、
将 陈师 曾 的 文人画 理论与 日 本 画 坛相 联系 ,
颇 为 代表 的 是 刘 晓 路所撰 《 大村

西崖和 陈师 曾 近代 为 文 人 画 复 兴 的 两 个 异 国 苦 斗 者 》 以 及 陈 振 濂 所 著 近代


一 一

“ ”

中 日 绘 画 交流史 比 较研 究 》 , 都认为 陈师 曾 的 文人画 理论有 明 显 的 日 本影响 




前者认为 师 曾 受西崖 的影响 , 不久 以 白 话文完成 《 文 人 画 的 价值 》 , 成为 《 


” 26 “
人画 之复兴 》 的 姐妹篇 , 后者 也 断定 师 曾 之文 也 是 半 译 半 述性 质 一 一

至少 它


”27

是有参照 有底 本 的 而 陈池瑜在 陈 师 曾 中 国 画 进步论 之意 义 文中对




、 ; 《 》


文 人 画 的 价 值 》 思 想 来源 的 独 立 性

极力 维护 陈 师 曾
28

影响 说提 出 了 异议 , 《 

两种截然不 同 的 意 见成为 陈 师 曾 研 宄 中 难得 的 争 论 , 也 为 后 来 者 细 读 材料 、 综合

考量 留 下 了 深入探讨 的 空 间 。 2 、 对 于 陈 师 曾 文 人 画 价 值 理论 的 提 出 与 所针对 对


“ ” “

衰败论

象 , 几 乎所有 学 者 都将 其 与 康 有 为 的 、 陈独秀 的 革命 论 、 徐悲鸿




“ ”
的 改 良论 直接相 关 , 强调 了 陈师 曾 此文对抗 性 的 写 作 动机 , 但 同 时也 隐含 了

“ ” “ ” “

后 来学 界普遍 的 保守 、
传统 的 理论预判 , 正如郑 工在 《 中 国画学 传统

刘 曝林 二十世纪 中 国 画史》 第 上海 人 民 美术 出 版 社 年 版 除 此之外 刘曦林先生还




25

《 1 25 页 , 20 1 2 5 月 。 ,

先 后撰写 《 谈陈师 曾 的文人画 观》 、 《 陈师 曾 北京风俗 〈 〉 》 、 《 为 了 不能忘 却 的 纪念 》 纪念陈师 曾 诞生 1 20 




年所想 》 等文 ,
对陈师 曾 的文人画 观及实践 多 有剖 析 

大村西 崖和 陈 师 曾 近代为 文 人 画 复兴 的 两个异 国 苦斗 者 》 台北 故 宫 学 术季刊 年


26

刘 晓路

《 , 《 》 1 998 

月第十五卷第三期 。 此文认为 大村 西 崖在 1 92 1 年 1 月 7 日 写成 《 文人画之复兴 》 , 1 月 2 5 日 由 东 京巧艺社




出版 并 开始 出 版 文人画 选》 大力倡 导 时在 本 兴起文人画 热 而 师 曾 之文 是在 年 月

, 《 , , 日 。 1 92 1 1 0 27

日 两人会面后 而写 白话文 《 文人画 的 价值 发表于 绘学杂志 》 , 笔 者注 绘 学 杂 志 》 》 《 1 922 年第二期 ( : 《

故提 出 影响 说 但也认为追求文人画 复兴是两 人 的共 同 理想

第 二 期 实 际 发 行 时 间 为 92 年 月 日 1 1 1 1 ) , , 

陈振 濂 近代 中 日 绘画 交流 史 比 较研 究 第 2 页 安 徽 美 术 出 版 社 2000 年 0 月 版
2 7

《 》 3 3 , 1 

陈池瑜 陈 师 曾 中 国 画 进步 论之 意 义 东 南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 年 9 月 第 8 卷第


2 8

《 》 , 《 》 ( ) 6 

期 该 文详 考 了 大村 与 师 曾 两 文 的 写 作 时 间 认 为 影 响 说 不 能 成立 甚 至 间 接影 响 也 没有 直 接 证据 证

。 
 , ,

明 笔者 以为 两位 学者 的 这 不同意见 方面 需 要 放置到 中 日 绘 画 交 流关 系 的大 背景下 考察 另 方面




一 一 一

。 , ,

也还 需对陈师 曾 与多位 日 本画 家 、 学者 交往关 系 进行细 致考证 ,


期待更新 的 材料 




” “
论 》 中所言 : 这些 ,
使 陈师 曾 迅速 获 得近代 文 人 画 家代 言 人 的 形 象 , 似乎也沾


” 29 “ ”
上 了 文化 守 成 论者 的 色彩 胡 健博士论文 则 将其 定位为 文化保守 主义者
‘ ’




° “

但有意思的是 也 有研 宄 者注意 到 陈 师 画 学思想的 另 面 将其概括为 





, ,

” “ ”

良 之道 这些不 同 角 度 的研宄初步呈现 出 陈 师 画 学思想 的


或 融合主义


曾 

丰 富 内 涵 及 阐 释 上 的复杂 性 

在这 阶段 的 研 究 中 我们 还可 以 看 到 随 着 对北京地 区 传 统派历 史评价 的 重




新反省 , 传 统 型 画 家对于整个二 十世 纪 中 国 画 向 前 推进 的 作 用 获得新 的 认 知 。 



如薛永年 《 民 初 北 京 画 坛传 统 派 的 再认 识 》 在 对 北 京 画 坛传 统 派组 成人 员 特 点 以



及借 古 开今 的 七种 取 向 进行 详 实分析后 得出这 群体 己 超越 了 晚清 的 因 袭 守


旧 , 而 成 了 与 写 实 倾 向 的 融 合 派 争 流 互 补 共 同 促 进近代 中 国 画 发 展 的 生 力 军 

民 国 初年南方画 家主 导 的 北京画 坛 》 和

而万青力

南风北渐 文人画

一 一

《 《 

个 历 史概念 的 界 定 》 两 文 从梳耙清 理史 实 中 探 宄 民初 何 以 形成南方 画 家 主




一 一





导北 京 画 坛 的 局 面 其历 史动 因 时代 契机及文 化 意 义 为 何 从 文人画

, 、 ,

念如 何在 历史 中 生成 但又并非 种 绘 画 风格 的 理论 思辨 出 发 为 民初 陈衡恪所


、 ,

总 结 的 文人 画 要 素与 价值 的 合理性进 行 阐 释 这些 在 更新 的 文 化 思 潮 中 从 较为
3 3

。 

宏 观 的 角 度反 思 传 统 型 画 家 艺 术成就 的 论述 无 疑 突破 了 新 中 国 以 来长期 形成 的

 ,

“ ” “ ”
革命 保守 传统 现代 两两 对 立 的 艺 术 史 写 作 模 式 为此后 的 区


一 一
一 一

、 ,

域美 术 史及 艺 术 家 个 案研 宄 开 启 了 新 的 思路 尤其是为传统型 画 家 的重 新定位起

,

到 了 先导作用 

同时 , 随 着新世 纪 以 来 艺 术 史研 究 方法 的 多 元 化 与 跨 学科化 陈 师 曾 的 画 铜 , 

漫画 笺画 等也受到 些研究者 的关注 不过相 比 于对其 画 学 思想 的 研 究 这类




、 , ,

29 ”
“ 
郑工 中 国画学 年第 4 期 传统论 传 统 的 认 定 与 批判 之 二 下 福建艺术
一 一

《 ( ) 》 , 《 》 2 00 6 

胡健 朽者不朽 版社 20 2 年 5 月 版 该书 论陈师 曾 与清末 民初 画 坛 的文化保守主义 北京大学



 出

《 》 , 1 。

以 其 博士 论 文为基础 虽 然将陈师 曾 放置到 晚清 民 初 的 整体 文化语境 中 进行考察 但运用 史料较 为粗疏 , , 



“ ” “ ” “

且带有强烈 的预设理论模式 如其章节 陈师 曾 文化保守主义 的理论 陈师 曾 保守 的革新实践 陈师



 , 、 、

曾 文化保守 主义 的美术活动 等等 全然将 陈师 曾 视为 民 初 画 坛文 化保 守 主 义 的 领导者 和 实 践 者 而忽略



 , ,

了 这 理论概念潜 在 的 贬义 性和 危 险性 如 于洋在 民初画 坛传统派 的应变与 延展 以陈师 曾 的文人画




, 《

价值论与进步论为 中 心 》 注 所言 但 当 它 在 更 多 情况 下 处 于 种 失 去 了 相 对性 的 独立语境 时 这种 贬义



3 : ,

便 不 可避免地征 显 出 来 特 别 是 当 它 出 现在 有关 艺 术 创造 的描 述 的 时 候 笔者 以为 对于陈师 曾而言 这 


, 。 , ,

理 论话语 的 框括是 片 面 且 不 准确 的




参见 闫春鹏 上下求索 陈师 曾 的 中 国 画 改 良之道》 新疆艺 术学院学报 20 年 2 月 第 卷 第 4 一 一

《 , 《 》 1 3 1 1 1

期 有意思的是 该文注意到 了陈师曾 欧洲 画 界 最近之状况 》 文及 画学思 想 中 有关借鉴 西 画 的 言论


。 , 《 

而将其视为 文 化保 守 主 义 掉入 同 样 的 陷 阱
“ ”

者 笔 者 以 为 仅 取 此端 也 恐与

改良 。 , 


参 见注 3 

M “

两文均见于 万青 力美术文集》 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年 月 版 在后 文中 万青力 先生认 为 文人




《 , 2 0 04 6 。 ,

画 虽然 己经成为历 史 但 是 文 人画 传统 的精神及文人 画 理论 中 的精华 却 是 可能 也应 该有所继承 的 因此


, ,
, 

“ ” “ ”

他提 出 在 二十世纪 中 国 画 研 宄 中 , 以 文 人画传统 替代 文人画 的提法 ,


在感叹 中 不失客观 




研宄仍属 少数 也未 见新 意
34

, 。

到 年前 后 至今 陈 师 曾 研 究似 乎 成为传 统派画 家研 究 中 的 个热 点

20 1 0 , 

体现于 三个方面 是 硕 士 论 文 数量 增 加 二是其交游活动 的 考察成为关注重 点



; 

三是研 究 的 理论视 角 多 样 化 , 不 乏 具 有相 当 学 术价值 的 论述 。 整体而 言 , 陈师 曾



研 宄 随 着 文 献材 料 的 挖掘 和 研 究 方 法 的 日 益 更新 而 呈现 出 深入与 精微 的 特点 这

 ,

可谓 第三个 阶段 。 具 体说来 , 硕 士论文或着 眼 于 陈 师 曾 画 学 思 想 或 理 论著 作 的 阐



释 , 或 就 其 绘 画 类 型 与 风格进行 探讨 , 还有 的将其与 同 时 期 持相 似立场或相 反观



点 的 艺 术家 进行 比 较研 宄 , 应该说 , 拓展 了 陈师 曾 研宄 的 角 度与 面相 。 但 就笔 者

初步读来 觉得 以 上研 究 方 面在 新 的 材料挖掘 方面 仍 显 不 足 另 方面未能在




一 一

, ,

充 分 全 面 掌 握 陈 师 曾 文 献 和 图 像 材料 基 础 上 选 择 研 宄 视 角 故 于 宏 观 把 握 和 微 观

 ,

切入之 间 的转换上不够 自 如 , 虽有研 宄者注 意 到 了 陈 氏 交游 交 友 的 丰 富 与 复 杂 



但 也 未 能进 行 全 面梳理和 择 出 主 脉 并进而 恰 当 利 用 外 围 材料来切 入 陈 氏 画 学 思



 ,

“ ”
想 的 生 成 演 变过程 在交友活动考察方面
3 5

。 , 出 现了 郑工 《 五四 前后 的 鲁迅

与 陈师 曾 》 、 《 绘 画 中 的 历史细 节 一 一

李毅士两 幅 肖 像画 及其他 》 、 朱万章 《 



师 曾 与 齐 白 石 交游考 》 、 吕 作用 《 王梦 白 与 陈 师 曾 交游考略 》 、 高昕丹 《 陈师 曾



与 北 京大 学 画 法研 宄会 》 、 闫 春鹏 《 陈师 曾 与 北 京大 学 画 法研 究会 》 、
杭春晓 温

 《

和 与 激进 民 初 画 学 文 化姿 态 的 选 择 从 陈 师 曾 与 北 大 画 法 研 宄 会 的 关 系 谈 起 》
一 一

等系 列 文 章 ,
将 陈师 曾 重置于 民 初 北京 画坛 的 艺 术生态和 文化 交友 圈 , 通过陈 氏

不 同 的 交友人群及 其相 互关 系 的 研 究 为全 面 了 解其为 人及 思 想 提供 了 多 重角 度 , 

尤其是其在北 京大 学 画 法研 宄会任 导 师 的 经历 与 戛然离开成 为探讨 的 核 心 几位



 ,

研 宄者在详尽考察这 问 题后给 出 了 相似 的答案 即 陈师 曾 与 蔡元培在美术





一 一

教 育 理念及 具 体 教育 方法上 的 差 异 这样 的 考察 无疑 为 陈 师 曾 画 学 思 想 转 向 的 研

 ,


宄增 添 了 耐人寻 味 的 细节和 重新认 知 的 角 度 从研宄理论视角 来看
36

。 ,
由 于 

这类文 章 虽 多 是介绍 性质 如 陈封雄 陈 师 曾 的 画 铜 艺 术


34


谷溪 陈师 曾 画 铜 序 》 黄苗子 墨盒上
《 
 》 、 《 〈 〉 、 《

的刻铜画 》 , 包括 郭长海 、 郭 兮 君 编 著 《 陈 师 曾 漫 画 集 》 所 写 前 言 等 但也 呈现 了 陈 师 曾 的 另 个侧 面 提

 ,

供了

些资料 

近 几年来 围 绕陈 师 曾 展开 的 硕 士论文 明 显增 加 包括龙 昭 阳


3 5

, , 《 陈 师 曾 与 中 国 画 的 现代转型 》 中 央美术

(

学院 2005 年 ) 、 庞国达 《 居庙堂之高 , 怀草根之忧 北京风俗 研 宄 》 〈 〉 ( 南京艺术学 院 2 0 06 年 ) 、 施越 霞 陈


 《

师 曾 金城 比 较研 宄 》 ( 浙江大学 年 闰 春鹏 陈师 曾 画学思想研究》
2007 ) 、 《 ( 南京艺术学 院 2 0 1 0 年 郑钰

 ) 、

垚 《 以 精神 相 应 陈师 曾
一 一

的交游及其文人画 价值论 中 央 美 术 学 院 20 》年 赵 佳 清澈 雄丽 下 笔纯
( 
 1 1 ) 、 《 ,

如 陈 师 曾 人物 画 风研 宄 》 西 安美术学院 年 吕 颖梅 陈 师 曾 绘画 理论研 宄 江西 科技师范 学



( 2 0 1 1 ) 、 《 》 (

院 20 1 李子峰 中 国 画 改 良 与 守护
1 年 ) 、 《
一 一

以 徐悲鸿 与 陈 师 曾 为核心 中 国 艺 术研 究 院 20 3 年 杨柳

 》 ( 1 ) 、

《 陈师 曾 画 学思 想体 系形成探宄 》 西 安 美术学 院 ( 2 0 14年 等 在此不作过 多 分析 ) , 



如 高昕 丹 杭春晓 闫 春鹏三位 几乎 同 名 的 文 章 都对 陈师 曾 从北大画法研 究会 离职 的 原 因 进 行探讨


36

、 、 , 

均认 为 陈与 蔡两 人 于 艺 术 见解与 趣味上存在 差 异 ,
尤其 是在 科学与 美术之 间 的 关 系 上 ,
只 是各 自 论述 的 方


10


” “ ”

命 保 守 的对立结构渐被打破 以 现代 性 概念来 统观 成 为 新 的 理 论 视 角
一 一

, 

“ ” “ ”

如宋晓霞 《 对 中 国 现代 文化 的 自 觉

以 陈师 曾 为例 》 便 以 现代 性 为核


“ ” “
心概念 , 指 出 价值 理性 与 工 具 理 性 的 差 异 ,
肯定 陈 师 曾 通过 价值 论 和 进步


” “
论 重新 构 造 了 中 国 画 传 统 的 价值 主 线 , 是 在现代世界 中 创 造 中 国 画 自 身 的主


体性 守 护 中 国 画 独特 的 精 神 语 言 力 图 重 建 中 国 文化 的 人文精 神 故而 是


, , ,

“ ”

种 主体 的 于洋 民初 画 坛传统派 的 应变与 延展 以 陈师 曾 的文人




37

自 觉
一 一

。 《


画 价 值 论 与 进步 论 为 中 心 》 也 指 出 传 统 与 现 代 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 离开 了 传统
‘ 


这 主体 现代 化 根本无法 附丽 肯 定 了 民 初 传 统 派对 于 中 西 两 种 文 化 间
( ’



, ,

融合 的 审 慎 态度 应该 说 两文立论为解读传 统派 的 历 史价值辟开 了 新 的 角 度
38

。 , 

也 更为符合历 史事实和 传 统派 的 艺 术成 就 。 尤其 是后 文 ,
从 民初 思想 文化界 的 整


“ ”

体 时代语境 中 解读 陈 师 曾 文 人画 理论 借西诠 中 而体现 出 的主体 意 识和 精神 本




“ ”

体 , 在文 本细读 与 比较 中 显 现 出 理解之 同 情 

不能忽 略的是 ,
新世纪 以来 ,
台 湾与 海 外 学 者对 于 陈 师 曾 研 宄 也 着 力 甚 多 

尤其是 台 湾 学者卢 宣妃 以 重 点 作 品 为 研 究对象 ,


先后撰写 《 陈 师 曾 的 绘 画 新貌与

民初新 式知 识分子 的 文化实 践 :


以 〈北京风俗 图 〉 为 中 心 》 和 《 陈 师 曾 〈 北 京 风俗

图〉 中 的 日 本启 示 陈 师 曾 与 北 京 画 坛 的 重新评 价 自 其北京 时期

》 、 《 : ( 1 9 1 3 1 92 3 

3S

与 画 学 译 著 谈起 》 三 篇 文 章 。 前者针对陈 师 曾 未 曾 为人深入讨 论 的 中 西 融合 画


“ ”

论 、 画 史进行讨 论 ,
并以 《 北京风俗 图 》 这样 的 绘 画 新貌 来印证 ,
修正过去

画 史对 陈 师 曾 的 既 定 看法 一 一

即 传统 与 保守 形 象 ; 后 文持 续深 入探讨 《 北京风俗

图 》 的制作动机 、 陈 氏受 日 本 启 发 的 新 画 法 与 新观念 的 使 用 ,
以 大量 民初报刊 读


本 画 家创 作 作 品 相 比 较 从 图 式 关 系 和 描 绘手 法来 窥探风俗 图 中 的 融合


物及 日 ,

风格 宄竟为何 , 从何而 来 ,
在中 日 交流 的 复 杂 过程 中 来重新定位 陈 氏作为新式知

识 分子于 民初画坛 的 努力 与 贡献 。 头 两篇 文 章 小 中 见 大 ,
从具体作 品 的 图像分析

入手 方面探讨 这件 与 众不 同 的 作 品 与 陈 氏 画 学 思 想 之 间 的 紧密 联系 另 


一 一

, ,

式和 范 围 略有 不 同 ,
高 文认 为两 人合作 只 是 短暂 的 尝试 ,
杭文认为二者志不同道不合 , 闫 文推及 至 陈 与 徐


“ ” “ ”

悲鸿 、 李毅士之 间 的针锋相 对 , 得出 革 新派 与 国 粹派 的 对峙 就恰恰影射 在 陈 师 曾 与 北 京大学 画 法




研 究会 的 关系 中 。 笔者 以为 ,
陈 与 北 大 画 法研 宄 会 的 关 系 的 确 是探 析其 画 学 思 想 微调 变 化 的 重 要话题 ,



是 否还 需从 当 时 中 西 文化论战 的大背景 以及 陈 师 曾 贯 的话语方式 待人处世方面作 更为 全面 的 考察 


、 ,

不 能 斤 斤 于对 立 的 个 人 论 辩 

3 “ ”

见载于潘 公凯主编 觉 与 中 国 现代性 的 探 询


宋晓霞 对 中 国 现代文化 的 自 觉 以陈师 曾 为例 自


《 》 , 《 

第 296

3 04 页 ,
人民 出 版社 2 0 1 0 年 1 0 月 版 

3 S

于洋 民初画 坛传统派 的 应变与 延展 以陈 师 曾 的 文 人画价值论与 进步 论为 中 心 美术观 察


一 一

《 》 , 《 》 2 008

年第 4 期 

前者 为其硕士论文 着 眼于 具体作 品 受 面 的解读


后两文 本启 发的剖析 关 注 于 画 学主 张 趋新
一 一 一

, 日 , 

1 1


面 挖 掘 此种 特殊 性 的 来源 既确 证 了 陈师 曾 画 学 思想 中 趋新求变 的 另 面 同时


, ,

也 为 其 如 何巧 妙 吸收 、 转化 日 本影响 作 出 了 合 理 解释 , 研 宄视角 新颖 , 且颇 具 深

度 。
第 三篇文 章 承续前两文 的研 宄成果 , 重新 回 到对 陈师 曾 除文人画 理论 外 的 画


“ ”

学译著 的讨论 , 认为 陈师 曾 及 民 国 前十 年 的 北 京 画 坛 并非仅仅 囿 于 传统 的维




“ ”

护与 保守 的态度 , 而是在 回 应 西 方 中 呈现 出 丰 富 、 多 元 的 活泼气 象 。 可 以说 



“ ” “ ” “
这三篇 具有连续 性 的 深入研 宄 , 己 逐渐 为 我们 揭 开 了 在 革命 、 保守 、



” “ ”

良 等 理论 话语 诡谲 难辨 的 困 境 下 的 朽者 面貌 

1 2


3 、 问 题与 反 思

从上述文 献 大致梳 理 和 研 究 简 略综 述来 看 , 经过近 四 十 年 、 老 中 青几代学者



的共 同 努力 陈师 曾 研 宄 己 是取得 定成果 尤其是近几年来 遗存作 品 和 文献




, , ,

大量浮 出 ,
研宄角度 、 方法有所突 破 , 也显示 出 较高 的 学术水准 。 但显而 易 见 

无 论是 从 陈 师 曾 艺 术 生平 的 钩沉 , 还是 画 学 思 想 的 剖 析 , 以 及 对 其 历 史评价 定 位

而言 ,
都还存在不 同 程度 的 不 足 ,
需 要在反 思 中 继续推进 

通常来说 , 详尽 、 客观 、 准确 的 生 平年 表 是 展 开 深 入研 宄 的 基础 。 虽然龚产

兴 徐文治 己 大致勾 勒 了 陈师 曾 艺 术生平 的线索 但严格说来 这 年表 仍 只 是




、 , ,

粗线 条和 大轮廓 则 是其留 七 年及 教 育 部 任 职 十 年 情 况基本 不 详 二十五岁




。 日 ,

之前 的 人生 行迹和 留 日 归 来任 教通州 的 经历 也偏 于疏 简 这 当 然 与 史料 的 散佚直



 ,

“ ”

接相 关 因 此 仍 需 坚 持 上 穷 碧 落 下 黄 泉 动 手 动 脚 找 东 西
。 , ,
的 史 料挖掘 精神 

哪怕 是只 言 片语 、 点 滴记录 , 都有助 于 串 联和 完 善其 行迹 、 生平 ;
二则 是 目 前年

表中 的 些记述 互 见差错 且 多 无史实 出 处 因此 在对前面 学者所作 工作表




4 °

, 。 ,

示尊重 的 同 时 需要核查勘误 , 并利 用 目 前 已经出版的 《 全集》 和 《 诗文集 》 以及



其它 晚清 民 国 报刊 、 日 记 、 诗集 等新 发现材料 ,
综合排 比 , 进行 补充 ,
并在合适

且有可 能 的 条件 下 完善更 为 详 尽 全面 的 编 年 纪事 

查询 陈 师 曾 诗文 、 书 画及 篆刻作 品 的 题受人 ,
所 交往人群数量 非常 多 , 且呈

现出 不 同 的文化 圈 。 简单说来 ,
既有 与 祖 、 父 辈 交往 密切 的 故 旧 长 辈 , 也有共 同

留 日 的 新式知 识 分子 ; 既 有 民 初法政 、 财政 、 交通各系 部 的 官 员 , 也有戏剧 、 



画 界 的 文艺 人士 ; 从地域来看 ,
除江西 、 湖 南 两地之 外 , 还广 泛 结 交 贵 州 、 广东

友人 , 且与 日 本文艺 界 、 上海 画 坛来 往 也 颇 为 密 切 。 遗憾 的 是 ,
其交友 圈 研 宄长

期 以 来仅 限 于 鲁 迅 、 齐 白 石 、 姚茫父等少数几人 , 而且多未能深究 ,
如 其与 鲁迅

相 交有着 怎样 的 阶段性发展变化 ? 两人在 由 博物科转 向 绘画 由 学医转向文




一 一

学 的 过程 中 是 否 受到 日 本文艺思潮 的影响 ? 是否有着相通的 目 的 ?


两人早期 的

美术 思想 有 无相 互影 响 或异 同 ?
等等 ; 再如 其 与 齐 白 石 的 交往 , 在作为美谈的 同

时 是 否 还可 深入探讨 两人 结 交 背 后 共 同 的 湖湘文化 圈 的 作 用 ?
陈师 曾劝齐 白石

M ”

如徐表记载 陈师 曾 与 刘海粟等共赴 而陈师 曾


1 9 1 9 年九月 ,
日 本东京 , 考察 日 本美术与教育 , 1 922 





” “

再考察不 同 版本 的 刘海粟年谱

作诗 到 日 本用 前韵 注 予不到 日 本 己 十三年 矣 也是叙述不


自 , , ,

种 情况 则 不仅 需要 标注 史 实 来源 , 还 需 多种 资 料 比较勘 误 ;
再 比 如 龚表 中 记载 师 曾 六 岁 时游西湖 画 荷 ,



诗中 明确说 菊 花 书 画 卷 》

随 着 《 作 画 感成诗 》 的 发现 , 昔余八岁时 ,
学画 西湖莲 另所出 版画册均将 《

( 1 89 3 年 ) 视为师 曾传世最早作 品 ,
但 目 前 又 发现其 1 88 8 年学填词所 留 下 的 书法墨迹 , 等等 。 类似细 小


的 问 题还 比较 多 .
需要有志 者细 宄深 查 ,
研 究者在 引 述时也需格外留心 

1 3


变法 究竟 出 于 怎样 的 考虑 又起到 了 多 大 的 作 用 ,
? 齐 白 石对 陈 师 曾 的 艺 术创 作 是

否 也 有 某种 程度 的 影 响 呢 ?
等等 。 其他如 陈师 曾与 日 本画家 、 与李叔同 、 与在京

的西画家 、 与周 大烈 、 梁启 超 、 蔡元培 、 金城 、 周 肇祥等等 , 均 还有探讨 的 空 间



和必要 为 什 么 要 如 此 强 调 陈 师 曾 的 交 友 活动 在 笔者看来 方面透过他者 的




。 , ,

眼 光 可 以 更 好 地观 察 和 了 解 陈 师 另 方面在其复杂 的 交友活动 中 可 以 管 窥其


曾 ,

身 处变革时代 的 思想变化 能够从更为整体 的 文 艺 生态 中 捕捉其 画 学 思 想 上 的 动



 ,

态微变 

从前述可知 , 陈师 曾 的 画 学 思想 尤其是文人画 价值理论是研 究 的焦 点 , 但恰



恰是 因 为执其 端 而 忽 略 了 其 画 学 思 想 的 整体性和 变化性 从而 出 现对 陈 师 




, ,

“ ”

历 史评 价 的 单 性 长 期 将 其视 为 革新 的反 向 传统与保守 这显 然与 陈



一 一

, ,

师 曾 留 下 的 多 篇 理 论 著 述 相 去 甚远 如 何 在 整 体 关 照 中 寻 绎 出 这些 看 似 驳 杂 和 矛

 。

盾 的 著 述背 后 的 思 想基 点 , 以 及应时而变 的 内 在逻辑 , 则是 目 前 陈师 曾 研 宄及 画

史 定 位 的 关键所在 。 当然 , 同 时还要避免先入为主 的 理论模式套 用 , 避免仅仅 是



从文本到 文本 的 互诠 而 忽 略 了 个艺术实 践者 的创 作 与其 思 想 之 间 的 紧 密 联系

, 

事实上 , 陈师 曾 艺术实践除 《 北 京 风俗 图 》 、 《 读画 图 》 有研 究 者专 文探讨 外 , 




“ ” “ ”

它 作 品 研 宄甚少 或多 是 以 书卷气 文人气 简 要概括 如此 来 陈师




4 1

, 、 。 ,

曾 的 画 史形 象 的 确 仅仅 停 留 在 画 学 理 论方面 的 被 动 争辩 和 发表 宣 言 的 角 色 貌似

 ,

高大 ,
实 则 空 疏而 落 寞 , 缺 乏 丰满 而 有 温 度 的 体 感 

这种 单薄之感与 误读现象 即 陈师 曾 乃 是 位集诗书 画 印 为 体 的传统文人




一 一

“ ” “ ”
是 民初北京 画坛 传统派 或 国 粹派 的代表人物 从
42

画家 , 。 1 9 86 年张少侠 

李小 山 的 《 中 国 现代绘 画 史 》 、 1 992 年 阮荣春 胡 光华合 写 的 、 《 中 华 民 国 美术史 



到 年 台 北历 史博物馆 出 版 的 民 初 十 二家 北方画坛 以及


1 9 1 1 1 9 49 》 , 1 998 《 : 》 ,

年李铸晋 万青力 的 中 国 现代绘 画 史 民初之部 等近三




200 1 、 《 : ( 1 92 1 1 94 9 ) 》


十年近现代 书 画 通史 的 写 作 中 ,
大 都 表 达 出 类似 的 观 点 。 陈师 曾 的历 史意义 

于 他把 吴 昌 硕 的 画 风 带 到 北 京 , 并 介 绍 给齐 白 石 ,
使得齐 白 石得 以 晚年变法 , 


为 中 国 现代绘画 史上 闪 亮 的 巨 星 但如果仅是如此 我们 是 否 轻视 了 陈 师 曾
4 3

。 , 

对陈师 曾 的读画 图进行 了 较为深入的研宄 不仅解析 了


钟源 陈师 读画 图 图像研宄 未刊文

《 曾 〈 > 》 ( ) , 


” “ ” “ ”

本影响 , 且探讨 其借鉴 汉 画 像风格 的 可 能性 。 另 书卷气 、 文人气 的评价较早见 于周 作人 , 可参见 《 




迅 的 故家 》 第 所 载 陈 师 曾 的风俗画 》 文 北京 出 版集 团 公 司 北京十 月 文 艺 出 版社 20 年

25 1 2 52 《 , 、 1 3 

月 版 后 来 研 宂者均 沿袭此说 惜 并 未从其性情 气 质 诗文修养 以 及 唱 和 关 系等 多 角 度深入研 究


。 , 、 、 

4 2

此部 分可参见卢 宣妃 硕 士论文 导 言 

民初之部 台 湾 石 头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200 年 0 版

参 见李铸 晋 万青力 中 国 现代绘画 史 第 73 页


、 《 : 》 , 1 1 月 

14


留 日 七年 的经历 ,
其所 具 备 的 开放视野 ,
其在 画 学 主 张上 的 多 重 思考 ,
其在 艺 术



实 践上 的 多 元探索 正如 已有学者指 出 , :
吾人 宄竟该 如 何看 待 陈师 曾 如此多 元 

丰 富 且看似 相 互抵触 的 面 貌 ? 这 在 民 初 的 社 会 背 景 下 是 否 展 现 了 什 么 样 的 意 义 ? ,

并且又为何在 其过世之后 画 史对他 的 描 述与 定位仅符合其某 方面 的 贡献 





是 否 反 映 了 他个 人 或 友 人 或 外 在 环 境 在 不 同 时 空 下 的 不 同 选 择 ? 或 者 透 露 出 画

 ,


坛中 不 同 社 群 之 权力 的 消 长 与 转 换
4 4


? 

“ ”

作者境 愈 多 , 识者知无边 , 对于 陈 师 曾 的研究 , 虽然 己经取得 了 较为丰




“ ”

但又 正 如 其所说 吾 意 终难完 在笔 者看来 我们 的


4 5

硕 的成果 , 茫茫 览六合 , , ,


“ ”

研 究 的 确 还没有 真正地做 到 了 解之 同 情 。 前期 陈师 曾 研 究 的 最大不足 , 或许




“ ” “ 

正在于 对其 画 学 思 想 的 理论 阐 释 方 面 这种 阐 释 由 于 预 设 的 派 或 主义

, ,

“ ” “ ” “ ” “ ”

的 理 论 框架 和 传统 与 现代 、 革命 与 保守 等简 单 的 二 元对立 思 维模


“ 

式 , 常 常 出 现对 其 作 穿 靴 戴 帽 和 扁 平化 的 概括 , 既有研究者认为其是 传统派
“ ” “ ” “
的 发 声 者和 代表 ,
甚至认为是 文化保守 主义 , 也有定其为 改 良 派 或 


合主义 种 种 不 同 的 理论术语概括反而 易 使 其 面貌变得更加 混乱 不清 另 




, ;

“ ” “ ”

面 , 这种 阐 释大多 仅着重于对具有最 强发声 效果 的 进步论 与 价值论 进行



探讨 ,
而对其画 学 思想 的 形成 、 演变 的动 态过程 、 丰 富 的 内 涵及 内 在逻辑和 具体

的 语 境对应关 系 则 相 对 研 宄 不 足 。 可以说 ,
作为理论家 的 陈 师 曾 被高悬 于近代 画

史 的 整体叙 述 中 即 使 由 于我们 的 误读 略有变形 而作 为 个活泼泼 的独特生命




, ,

体和 复 杂 的 历 史 人物 却 显 得较为模糊 

4 1

同注 4 



陈师 曾 作 画 感成诗 最末四句 此诗从 个 画 家角 度谈及创作与 欣赏之 间 难 以 真正契 合 但无论有无


《 》 , ,

“ ” “ ” “ ” “

赏音 , 画者仍需 心 眼犹追研 ,
做到 媸妍 在吾 心 , 诋誉 由 人言 ,
真如他后 来给 齐 白 石所题 画吾 自


画 自 合古 ,
何必低首求 同群 ,
表现 出 独立与 自 信的个性 。 对于 陈师 曾 研 究来说 ,
识者仍 需努力 

15


4 、 本 论 文 理 论 视 角 与 研 究 方法 说 明 

从研 究 的 基 本性 质 来看 ,
本 选题 实 为 画 史个案 的 再研 究 。 但 由 于 此个案 又 并

非 个全新 且 未 曾 有 人研 宄 的 对 象 因此 在 综 合考 察 分析前 人研 宄 成 果 的 基础


, ,

上 ,
如 何选择合适 的 切 入 角 度 和 理论视 角 , 则 成为 本论文 首 先 要考虑 的 问 题 

虽然 自 明 中期 以来 , 西 方 艺 术便伴 随 着 传 教士 的 到 来而开 始 通过各种 途 径 在




“ ”

中 国 进行 传 播 但这 西 画 东渐 的 过程 并 非 帆风顺 而且在很长 段时 间


一 一 一

, ,

“ ” “ ” “

被视为 匠气 不入 画品 邹 桂 曾 这样 写 道 西洋善勾股法 故其绘 画




, 。 : ,

” “
但 笔 法全 无
4 6

与 阴 阳 远近不 差 镏 黍 … …

, 虽工亦匠 , 故不入画 品 , 惜少 书卷气




” “ ”
对 于 参 用 西 法 的 评 价 往往 均 是 如 此
47

然非雅 赏 也 好古 者所 不取

耳 


, , , 。

以说 , 此 际 西 法 的 传 入仅 限 于 宫 廷 、
民 间 绘画 和 外销 商 品 画 的层面 , 并未对主 流


“ ”

的 文人绘画 造成 太大 的 影 响 。 但 随着 晚清 国 门 打开 , 西画东渐 随着西 学全面



传播 的趋势 愈演 愈 烈 , 直至 与 整个 中 国 画 系 统 并 驾 齐驱 ,
甚至在 某种 程度 上 威胁


“ ”

到 中 国 画 的 存亡 。 陈师 曾 正 是在这样 的 时代背 景 下 睁 眼看世界 ,


成为最早对


“ ”
西 方艺术有所 了 解并转 而 思 考 中 国 画 发展 的 先 行 者之 东西 之 间 的 比较视


野 是其 画 学 思想和 艺术实 践全面展开 的 基础 , 也 是其不 同 于其他未 曾 留 学 、 对西




“ ”

方 艺 术完全没有 体验 的 中 国 画 家 的 眼 光所在 , 而作为 他者 存在 的 西 方 也 成 为



中 国 画 史 中 从未有 过 的 种 全新语境 这 语境伴 随 着整个 二 十世 纪 中 国 画 的 推




一 一

“ ”

演 , 直至 当 下 。 因而 , 笔 者在本文 中 拟从 陈 师 曾 关于 东西画界 比 较视野 的 形



成和 相 关论述作 为 切 入 点 这 视野 直接关 涉 到 其 画 学 思 想 的 基本 立场 和 深化 转


向 , 也 直接 导 致其 艺 术 实 践 的 多 种 探索 和 新貌迭 出 

此外 从陈师 曾 己 的 画 学 主 张及 去 世 时 时 人 的 致评 价 中 我们 可 以 发现


, 自 ,

“ ” “
也指 向

个惊 人 的 共 同 点 融合 贯通 这种 会通 既包括 古今之 间




一 一 一

。 ,


西画界 , 而 且 随着 具 体 时 势 变 化 呈 现 出 微妙 地 调 适 。 这正 与 中 国 古 典文 学创 作


“ ” “ ” “ ” “ ” “ 

中的 通变 思想相 暗合 , 在 适变 中 进行 会通 , 在 会通 中 把握 常
“ ” “
与 变 之 间 的 辩证关系 。 正如 刘 勰所 言 :
夫 设文之体有常 ,
变 文 之数无方 

何 以 明 其然耶 ?
凡诗赋书记 , 名 理相 因 , 此有常 之体也 ; 文辞气力 , 通变 则 久 

“ ”

邹 桂 小 山 画谱 所列 条 山 东 画报 出版社 年版
4 6

西洋画

《 》 , 2 00 9 

沪 游杂记 》 上海书 店 出 版社 年版
4 :

葛元煦 《 , 2006 


张庚 《 国 朝 画 征 录 》 评价 焦 秉 贞 参用 西 法 的 实 践 ,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2 002 年版 

可 详见梁 启 超 姚茫 父等 人在 陈 师 曾 追悼会上 的 演说 在陈师 曾 中 国 绘画 史 》 结语


凌直支 

、 、 周印昆 、 , 《

中 也 有 同样 的表达 

1 6


此无 方 之数 也 。 名 理有 常 ,
体必 资于故实 ; 通变无 方 , 数必酌 于新声 ; 故能骋无


”5 °

穷之路 饮不 竭 之源

, 。

“ ”
通变 之基础 又在 于什 么 呢 ? 在于对 自 身 民族文化 的 自 信与 自 觉 。 陈师 

的 自 信 既 不 是在 西 方 冲 击之初 的 狂 妄 自 大 , 也 并 非在 全面冲 击 下 的 固 执 保 守 , 



的 平等对待 中 立 足

是在 变化 的 时 势 中 客观 分析 东 西 方各 自 所长 , 在 系 统殊异 

自 身 民族文化之本 并在这种 ,
自 信中 自 觉 于挖掘 和 维 护 传统绘画 的 内 在 精神 价值 

“ ” “ ” “ ”

因而 ,
本 论 文 将 力 求 避开 各种 主义 和 派 、 性 的话语遮蔽 , 重新将

陈师 曾 放置到 清末 民 初生 动 而 复杂 的 历 史原 境 中 ,
从具体史料 的 剖 析出 发 , 从其

具有 比较 性质 的 艺 术视野切 入 ,
循着其画 学 思想和 文化心 理 的变化 , 探讨 其在 东

西 方 文 化碰撞 中 对 于 民族文化精 神 挖掘 和 守 护 的 自 信与 自 觉 在 实 践形 态上对 于


, 

“ 

中 国 绘 画 写 意 价值现代转化 的 会通与 拓 展 ,
以 及对于 20 世纪 以来 自 传统 出 新

发展 路 向 的深远影 响 

各章节主要 内 容如下 

第 章在简要勾 勒 陈师 曾 的 家族背 景和 所受世家 门 风与 维新时 风 的影 响 后




“ ” “ ”
转而 对其 留 日 情况进行详细考 察 , 如 何在 博物 与 文艺 的 选择 中 逐渐形成


“ ”

东西画界 的 比较视野 ,
而 这种 比较视野 又与 其整 个家族 的 中 西 文 化观 之 间 有

着 怎 样 的 紧密联系 和 呼应 

“ ” “ ”

第二 章将 围绕陈师 曾 画学思想 的 会通 与 适变 展开 。 以 其在 京 十 年 的

艺 术 活 动 为背 景 考察 其 画 学 思 想 如 何 由 融会贯 通和 全 面铺 展 ,
自 觉 而集 中 地转 向

对文 人画 价值似 旧 实新 的 阐 扬 并探讨 这 转 向 与 整个文化 思潮 之 间 的 关 系 




, ,

转向的中 日 合力 以 及 与 当 时 北 京 画坛 其它 画 学 主张之 间 或 同 或异 的 互动 张力



第 三 章 拟就其 艺 术 实 践 的 分科推进展幵探讨 ,
分析其在 人物 、 花鸟 、 山 水三

科 中 的 画 史认 知 以 及 如 何在 继承 与 创 变 中 形成 各种 不 同 的 创 作 新貌 这 新貌 中


既有 中 西会通 , 也有古今融变 ,
与 其 画 学 思想相 证相合 

° “ ”

刘勰 文 心雕龙》 第 水天 中 先生在

《 29 1 页 ,
中 州 古籍 出 版社 2 008 年版 。 《 通变 一 一

中 国 现代美术 的


文 中 也 曾 借用 这

核心问题》 传统概念 其言 通变 而不用 变革 或 革新 就是想要 强




我用
‘ ’ ‘ ’ ‘

, : ,

调这种本有的 发 的 性质 过去 百年来 不 同立场 不 同位置和不 同 观念 的 人士在谈论和 实




自 他认为

、 , , 、

践美术 的 时候 ,
实 际上 都是在变革 图 新 的 大前提下 展开 的
中 国 美术 的现代之路 实 际上是绵 延 几千年 的

 。 ,

中 国 美术发展 通变 之路
看 法 确 是 把 握 住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自 我 演 笔者认为
进 的核 心概念 对于近
 这

、 。 , ,

百 年 来 中 国 美术 发 展 的 基 本 判 断 也 有 很 强 的 涵 盖 性 但 也 正 因 如 此 其 普适 性过 于 宽 泛 故 笔者在 使 用 这 
 ;
, 。

“ ” ”

概念时 将其拆解为 会通 与 适变 两层涵 义 其 会通 不仅指 中 国 自 身 历 史时段之 间 的 会合变


“ ” “



, ,

通 也 指 近 代 以 来 中 西 文 化 间 的 碰撞 与 冲 突 尤其 强 调 异 同 之 间 的 融 贯 互补

, 适变 则 将 其限 于陈师 曾 如

 ,

何从 旧 学 根基走 向 追求新学 留学 并在 中 国 画 面 临争论 与 危机之 际 又如 何 自 觉转 向 维护传统价值这 




、 ,

殊的 时 代语境 。 后 文将 就 以 上 概念 具 体 所指 进 行 详 细 分 析 

1 7


第 四 章 将探讨 陈 师 曾 画 学 思 想 及 其 实 践 的 影 响 和 延续 。 其 中 既包括 其 与 鲁 迅


“ ”

的 艺 事往来 与 趣味影 响 , 对丰子 恺 漫画 的 直接启 导 , 对齐 白 石 衰年变法 的重



要影响 , 以 及其 画 学 主 张 的核 心 思想 如 何在黄 宾虹 、 潘 天 寿 等 那 里得到 呼 应 与 回



响 

“ ” “
文末将 附录 陈师 曾 画 学理论译 、 著 及 相 关文献 遗存 列 表 和 陈 师 曾 年表



修订 , 为 本 文 的 陈 师 曾 研 究 提供极 可 能 详 尽 的 文献参考和 背 景 资 料 

18


第 章 思想底色与艺术视野

9 2

: ( 1 876 1 1 

又先生 一

家三世 , 宓 夙 敬佩 , 尊之为 中 国 近世之模范 人家 。 蓋右铭 公受知于 曾 文正公 



为 维新事 业 之 前 导及 中 心 人物 , 而又湛深 中 国 礼教 , 德行 具有 根本 故谋 ;
国 施政 忠 而不私 , 

知 通知 变 而 不 誇诬矜躁 , 为 晚清大 吏 中 之麟凤 。 先 生父子 , 秉清纯之 门 风 , 学 问 识解 , 惟取



“ ”

其上 而无锦衣纨绔之 习 所谓 文化之贵族 非 宝 贵 人之骄奢 荒淫 降及衡恪 寅恪




, 。 , 。 、

辈 犹然如此 诚 所谓君子之泽也 故义 宁 陈 氏 门 实 握 世 运 之枢轴 含 时 代 之 消 息



… …

, , 。 , , 

而 为 中 国 文化 与 学术德教所托命者 也 

吴宓 读 散原精舍诗 笔记


一 一

《 〈 〉 》

虽然 , 1 943 年吴宓写 下这篇文 章 时 ,


陈 氏家族三世 中 祖 、 父 、 衡恪均 已去


世 仅 余 寅 恪及诸 兄 弟 整个家族 已趋衰微 但这 评价不仅揭示 了 寅 恪 当代




, , 。


通儒 第 人 的 家学渊源 而 且 也 代表 了 时 人对其整个 家 族之 于 中 国 文 化托命 的


高度 认 知 

” “ ”

陈 寅 恪 曾 在研 究 中 古 士族文化世家对于

何为 文化贵族 ? 何为 门风 ? 

中 国 文 化传承 发展 之贡 献 中 谈 到 :
夫 士 族之特 点 既在 其 门 风 之优 美 , 不 同 于凡


” “
而优美之 门 风实基于学业之 因 袭 家世信仰之至深且 固 不易湔


5 2

庶 , , 又说 : ,

明 乎此义 始可与 言 吾 中 古文化史也 虽然 这仅 是 其研 究 中


5 3

除 , 有 如 是者 。 , 。 ,

古 历 史文化之认识 但移 于近世之 比况 又何 尝不是对于 , ,


自 家 门风的切 身感悟呢 

“ ”

晚清 民初 实为 三千年 未有之大变局 ,
中 西 碰撞 由 器物 到 制 度 、 再到思想

文化 ,
动 荡 中 的逐层深入 ,
最终 引 发 了 古老 中 国 向 现代社会 的全面转 型 。 身 处这

时 代洪 流 中 陈 氏 家 族 与 时 浮沉 家 国 命运 紧密 相 联 从耕读起 家 到 镇 守 方
一 一

, , , 

“ ”

强变法 再到 退而 以 文化 学术 德教为 托命 在 个逐渐 崛 起 并积 淀 了




自 , 、 、 。


从孩童 到 青 少 年

家 族特 色 的 文化贵族 中 ,
陈师 曾 、 再至 出 国 留 学 ,
亲眼 目 

了 这种种 家 国 世运 的起落 。 他 的 成长和 思 想 的 源 起受到 家学 、 姻亲等多大 的影响 



在 由 其祖 、 父所主 导 的 湖 南 维新变法 中 ,
他是否 又受到

定 的 熏染 ? 这些影 响和

熏 染在铺 陈 其 思 想 底 色 的 同 时 又如 何确 定 了 其人 生走 向 ?
当他走 出 国 门 , 成为二

“ ”

十世纪初 睁眼看世界 的 先行者 , 成为 身 兼新/ 旧 知 识人两种 角 色 的 同 时 ,





吴宓 读散原精 舍诗笔记 见载于 袁 行霈 主编 国学研宄 第 卷第 页 北 京大学 出 版社


一 -

《 》 , 《 》 5 50 5 5 1 , 1 993

年版 

上海古 籍 出 版社
52

陈 寅恪 唐 代 政治 史述论稿 第 页 年版

《 》 69 7 2 , 1 9 9 7 

金明 馆丛稿初编
5 3

陈寅恪 《 天 师 道与 滨海地域之 关 系 》 ,
《 》 第 3 3 页 , 上海 古 籍 出 版社 1 98 0 年版 

1 9


如 何 面 对 东 西 文化 的 差 异 和 碰撞 ?
当 他在两个不 同 专 业 学 科 之 间 不 断 摇 摆 并 最

终确 定 自 己 的文艺路 向 之 时 他又如 何看待 东 西 绘画 之 间 的 异 同




在这种 比较研

宄 视 野 的 背 后 潜 藏着 其 怎 样 的 文 化 立 场 和 态 度 这 中 西 文 化 观 与 时 代 潮 流及


“ ”
其家族 的 托命 意 识又有着 怎样 的 呼应 与 渊源 

虽 然迄今为 止 ,
陈师 曾 早年受教 、 学 习 等情况缺 乏详尽 的 记录 ,
尤其是其 留

史 料 大 量 阙 佚 在 仅有 的 材 料 中 我 们 甚 至难 以 想 象其后 来会 以 位画家身份


日 。 ,

名世 。 但 通 过 点 滴 爬梳 以 及 围 绕 其 家 族成 员 、 交往 人 群 的 活 动 、 言行等 , 我们 可

以 依稀 窥探 到 传 统 古 典 教 育 和 维新 时 风对其 具 体 的 影 响 , 无论是在 综合学养还是



立身立志 ; 而 当 考察其 留 日 的前 因 后果 、 所 学专业 以 及在专修与 兼学 中 的 平衡 



汲取等 我 们 又 可 从其 不 断 打 开 的 艺 术视 野 中 看到 其 画 学 思 想 的 根本落脚 点 和 此
, 

后 完 全 着 力 于 推 动 中 国 画 发 展 的 基本 走 向 

20


第 节 世家 门 风 与 湖 湘 熏 染


义宁陈 氏 门 门 风缘 何而 起 有哪些潜在和 外化而 出 的 具体 内 容 又如何




? ?

不 断积淀深化 ?
伴随着家族的 兴起 ,
陈师 曾 又受到 了 怎样 的 教育 与 培养 

陈 氏 家族本籍福 建汀州 上杭 属客家系 统 雍正十 年 左右 由陈




, 。 ( 1 733 ) ,

宝箴 的 曾 祖 陈 鲲池 ( 1 7 1 1

1 795 , 字公 元 , 号 鲲池 ) 率族迁往江 西 义 宁 州 泰平 乡

七 都 竹锻 里 成 为 竹 锻 陈 氏 的 始 迁 祖 但 由 于 属 外 迁 之 户 不 能 入 籍 不 准 应试
, 。 , 、 

“ ”

不准 当 差 , 后被编 怀远都 ,
科举大 门 终 向 客家 子弟 敞开 。 据 陈 寅恪 的 学生罗


香林 回 忆 , 我在清华念书 的 时 候 , 陈 师 曾 对我说 , 这些 从 闽 粤迁 去义 宁 的 客家

人 多 数 以耕读为业 陈师 家 他 高祖腾远公 以 至他父亲伯 严先生都是 由





… …

, ,

”54

怀远籍 入的学 竹锻陈 家初 以 农耕立足 却 重耕读传家 尤其注 重培 养子




‘ ’

。 , ,

弟 教 育 人才 到 陈 宝 箴祖父祖 陈 克绳 76 0 84 字显 梓 号韶亭 又作绍




, 。 ( 1 1 1 , , ,

“ ”

亭 ) , 不仅营造 凤竹堂 ( 至 今仍 为修 水竹锻 陈 家 大屋 ,


图 1 ) , 而且凭借积极


“ 

参预家族及 地方 的 公 益事业开 始进入义 宁 州 名 人 士 绅 的 圈 子 沿用 的 义 门 家法 。

使 陈 家成为 当 地修 身 齐家 的 典 范 陈宝 箴 的父亲陈规銨 又名伟琳


55

8 54

。 ( 1 7 98 1 , 

“ ” 6

始六七 岁 授章 句 已 能通晓圣贤大意 才华 出 众 学识过




字琢如 ,
号子润 ) , , , ,

人 , 不仅执掌 整个家族 , 而且 自 学医术 , 惠及乡 里 。 中 医之学也成为义 宁 陈 氏历



代相传 的 家学之 尤 为难得 的 是 陈 规鉉信 奉 阳 明 学 说 不汲汲 于科考 功 名


。 , , 

“ ” “ ”

而是 慷慨怀 经世 志 在壮游后 立 诚欲兴起人才 学始 的信念 倡捐




5 7

, , 必 自 ,

“ ” “ ”

梯云书院 培养 陈 氏 子 弟 其子 陈 宝箴终成陈 氏家族第 位真正 的 贵族


, 。 


陈宝箴 ( 1 83 1

1 900 ,
谱名 观善 , 字相真 ,
号 右铭 ) , 生而 英毅 ,
顾视落落


” “

咸丰元年 年方二i 岁 的 陈宝箴应 乡 试中 举 使 陈家 彻底




58

然 年

。 1 85 1 ( ) , ,

”5 9

摆脱 了 文运不利 的 阴 影 。 随 着太平军 兴起 ,
陈宝箴 办 团 练 、 入幕府 ,
在 军旅生

涯和 四 处游幕 中 开始 了 近二十余年 的 下 层 官 吏 生涯 , 直至 1 8 70 年 ( 同 治 九年 ) 

“ ” “

其 以 知 府发湖南候补 遂举家迁至 长 沙 义 宁 陈 氏 的 历 次迁徙 中 恐 怕 这




, 。 ,

罗香林 忆陈 寅恪师 陈 寅恪 印 象 》 学林 出 版社 H 年版
5 1

《 回 》 , 《 , 1 9 , 第 5 3 页 

义 门 陈 氏家法并序 》 见 民 国三十 二年光 义 堂 重修


义 门 陈 氏 宗谱

《 , 《 》 

陈琢 如 先生墓碑铭 》 郭嵩 焘诗文集》
5 6

郭嵩焘撰 《 , 《 4 3 7 页 ,
岳麓书社 1 98 4 年版 


同上 

皇授光 禄 大 夫 头 品 顶戴 赏 花翎 原 任 兵部 侍 郎 侍 郎 都 察 院 右 副 都御 史 湖 南 巡抚 先 府 君 行 状 见载


5 S

陈三立 《 》 ,

于 李开军撰 《 陈三立年 谱长编 》 第 20 页 ,


中 华书局 20 1 4 年版 

从 耕读之家 到 文 化世家 》 陈 寅恪家族稀 见 史 料探微


刘经富 载于刘经富 著 华书 局

《 ,
《 》 第 1 9 8 页 。 中 2 0 1 

年版 

2 1


” “ ”

次迁移 意 义最为重 大
s°

。 从偏远 山 村 的 阡 陌 棚 民 到 领风气 之先 的 省 城都会 



“ ”
从 耕读 到 官僚士族 的 建设 陈 宝 箴成为 陈 氏 家族走 向 全 国 的 关 键人物 


, 。

面 , 在 陈宝箴 中 举后 的 1 862 年 ( 同 治元年 ) , 由 他和 族人陈文凤领衔主 修 了 大成




宗谱 , 此 次 修谱 以 宗族 成 员 科举 成 功 为 契机 , 理清 世 次 , 增 强宗族凝 聚 力 ,



” “
成从家 到 族 、 从族到 宗 的 认 同 建构 , 还 颁 布 了 三 恪 封 虞 后 ,
良 家重 海邦 ,




飞 占 远耀 , 振采 复 西 江 的 谱规 ( 图 2 ) , 这就是后 来 闻 名 于世 的 陈三 立 、 陈衡

恪 、 陈寅恪 、 陈 封 怀 三 代得 名 的 来 历 ( 图 3 ) 。 此谱规不仅 暗含 陈姓 出 自 有虞 的

典故 , 意 指 要 以 客礼相 待夏 、
商 、 周 三代 子 孙 , 而 且 以 昂 扬 振奋 的 语句 表达 了 对

宗族兴 旺 子 孙 腾 达 的 美好 期 许 方面 由 于起家 不 易 陈 宝箴 格外重视






、 。 , ,

反哺宗族 ,
承继 了 父 、 祖 兴 教 办 学 的 门 风祖德 , 设立 义 学 , 回 馈宗 亲 ; 而且更加


“ ”

加 强 了 对于 自 己 子孙 的 教 育 。 源 自 于悠久 传统 的 耕读传 家 进而不 断拓展和 深




“ ”
化 , 独立 、 优美 之 门 风逐渐 养成 , 三代承 风 的 文化世 家 由 此生成 

以 教育 开风气 ,
以 学业为根本 , 可 谓 是 陈 氏 家 风 得 以 形 成 的 关键 

年陈师 曾 出 生之时 正是整个家族兴起 之 际 祖陈宝箴于前 年终获




1 876 , 。

授实职 , 正 式开始其政 治 生 涯 ,
父 陈 三立 也 于 1 882 年 中 试成举人 。 由 于 五岁 丧


母 , 师 曾 很 小便 跟随祖父母南来 北往 , 于 是夫人躬抱持 , 夜 取 卧 衾侧 , 时其寒




” “
于是衡恪夕 依余母寝
62

燠溲溺 ,
辄 至三 四 起 ,
及将娶妇 始 别 寝 , , 朝 就余 父


”6 3

识字 ,
说训 诂 。 两老人顾视笑语 , 争寄 于衡恪 。 在祖父母 的 养 育 和 培养 下 , 



年 陈 师 曾 很早 就 显 示 出 聪 慧及对 于 笔 墨丹青 的 喜 爱 , 七至十 岁 ,
能作 擘窠书 

缀 小 文 断句 余父辄举 以 夸 示 宾 客 忘其为溺 爱也 至其八 岁 时


64

间 弄丹青 , , , 。 

陈 宝箴 调 任杭 州 就 浙江按 察使 职 ,
师 曾 随 祖母 到 杭 ,
乘轿游 西 湖 ,
见湖 中 荷 花盛

开 有感而 画 年正 月 不满 九 岁 的 陈 师 曾 便有 了 自 己 的第 位开蒙馆师


, 。 1 884 ,

“ ”
璞元馆余家 授衡儿读 历数年 所雅 故 不 减 纯伯 


6 5

何承道 ?)
一 -

( 1 856 ,  , , , ,

又延吴宗 实 为 馆师 十二岁 时 师 便 随父亲参 与 当 时 著名 的 碧浪湖 雅




66

年 , 。 , 曾

张求会 陈 寅恪 的家族史》 第 广 东 教 育 出 版社 年版
6°

《 65 页 , 2 000 

刘经富 谱派诗 介 于 文学 与 历 史 之 间 的 乡 土记忆 以陈寅恪家族行辈用 字为例 》 见载于 年 




6 1

《 : , 2009 《

屋 》 第 9 期 


陈三立 诰封 品 夫 人 先 妣黄 夫 人 行 状 》 陈 三立年谱长编 第 页

《 , 《 》 3 0 

散 原 精 舍文集 卷十三 长 男 衡恪状 散 原精 舍诗 文集 册下 上海古籍 出 版社 年版


63

《 》 《 》 , 《 》 1 026 页 , 2 0 03 

同上
64



陈 三立年谱长编
6 5

《 》 第 1 34 页 

陈三立年 谱 长编
6 6

《 》 第 1 44 页 

2 2



集 , 在湖湘 名 士俊杰 的 熏 染 中 ,
其与 寄禅上人 、 陈锐 等均 有 诗文 唱 和 ,
聪 慧文

雅 , 颇得两位父执前辈 的 赞 赏 和 期许 

寄禅 《 赠 陈童子师 曾 》 诗云 : 童龄具 耆德 , 头角 方峥嵘 。 频伽 发妙 想 , 



树敷新 荣 。 道 由 聚沙植 ,
义 以 分梨行 。 好古兴 不浅 , 鉴物智 自 明 。 善葆青 云 器 

” 67

相期黄 阁 名

“ ” “
陈锐 《 陈郎歌 》 更是谓 其 年未成而有父风 , 学诗学画 有笔 意 ,
力 虽未到


” “
气 己吞 , 并勉励其 男 儿得志立可须 , 小时了 了 非 真吾 。 勖哉 陈 郎甚勿疏 , 


” 68

作 吾家千里驹 。

另 从师 曾 遗存最早 的 件
69

年所 书 赋词 小作 更可窥 斑 图 片笺


一 一

1 888 。 ( 4 )

尺素 ,
小揩精纯 ; 虽谓学填 ,
却 己 是尽得 宋 词 风雅 , 选词 炼句 即 可显见对于 前人

典故的熟悉 , 又 能符合词 牌格套之规律 ; 尤为难得 的 是 ,


融所见所感入所 学 , 

画 事颇为倾心 。 小 小年纪 ,
既对诗 书 画 确 有 发 乎 本 心 的 纯雅之好 , 也亦 显示 出 不

凡 的 才情 禀 赋 

随着年龄 的 增 长 ,
师曾祖 、
父 又 先 后 根据 学 习 内 容和 文 艺类别 延请 不 同 的馆

师专 门 对之进行有针对性 的 培养 据 陈三立 清 故 山 东提学 使罗 君 墓 志 铭 。 《 》 所言 




独念 当 先 公 时 佐幕而课授子 弟 为 予道艺 相 切 磋之友 凡 四 人 , , , 曰 黄 笃 恭修 原 


赵启 霖芷孙 周大烈 印 昆 皆君县人也 看来 陈 宝 箴 当 时 的幕僚不仅为其佐
7 °

、 , 。 ,

政 , 而 且 还 根据每 人所长请授子 弟 。 其中 ,
尤 以周 大烈 、 尹和 伯 、 范钟 等对 陈师

曾 影响甚深 

为湖南湘 潭 官宦 世家 十 九 岁 便在本 乡 任


周大烈 书 香子 弟

86 2 934 

(1 1 ) 、 ,

教 , 约在 1 890 年前 后 入陈宝 箴幕府 ,


并课授 师 曾 文 学 ,
师生情谊深厚 ,
诗文书

画 酬 唱颇多 后来 直伴随师 曾 的 艺术生涯


, 

尤工 画梅
7 2

尹和 伯  为湖 南湘潭老 画 师 工 画 花卉 草虫 


(1 835 1 9 1 9 ) 。 、 , ,

释敬安 著 段 晓华 点 校 八指头 陀诗文集 上海 古籍 出 版社


6 7

、 《 》 第 7 3 页 ,
2 0 1 6 年版 。 集 中 所 载八指 头 陀 与


师 曾诗文唱和颇多 


陈锐 《 亵碧斋集 》 ,  1 930 年排印本 

69

词作 内 容为 :
柳浪石 鱼肥 ,
花阴燕子 飞 ,
暮春天气雨丝丝 : 堪 羡 嬾眠深巷客 ( 时 □ □ 生所居巷名 嬾眠 ) 

擅三绝 画 书诗 白 石 谱新词 青藤笔 枝 风流不减郑 当 时 可许玉堂清暇 展纨素 写胭脂 调寄




, 。 , , : 日 , , 。

唐多令 新雨送凉 落 花 委地 几砚饶有 清 趣 戏赋小词 解 録呈拍 正 并希斧 削 是幸 戊子暮春下




。 , , , , , , 。

浣 , 姪师 曾 学填 

散原精 舍诗文集
°

第 页

《 》 98 2 

字印 昆 别号夕红楼 其居 为 乐 三堂 可参 见张作奇 诗人周 大烈 二三事


周 大烈 又号十严居

, , , ,
名 。 《 》 

又名 金阳 作和伯 湖南湘潭人 晚年致力于湘




尹和伯 号完白 号完 白 山人 和光老人 应元叟



, , , , 、 、 。 。

绣 ,
湘绣 乃 得其扬 名 。
雷 鸣 等主编 《 湖 南近现代 书 画 家 辞 典 》 ( 文物 出版社 2007 年版 ,
第 1 1 页 ) 对其有所


简介 

2 3


元人 , 缜 密 工 雅 有 冷 逸神 韵 之趣 , ,
著称于时 ,
又善临摹古 画 。 师 曾 生长湖湘 

其幼 年喜 弄笔模仿湘 中 流 行之花卉画 ,
既与湘 乡 曾 氏姻连 , 曾 氏门 客湘 潭 尹 翁 和



金阳 以 画 名 于 楚南 师 曾 亦 尝 与 有 问 故之雅 从师 曾
7 3

白名 , 。 。 1 893 年 、 1 89 7

“ ”

年所作花卉 作 品 可 以 看 出 这 湘潭 画派 的渊源 图 图 除师 曾 外

。 ( 5 、 6 ) 

齐白石 曾 纪泽 杨钧 杨世 焯等均 先后 随 尹 翁 习 画 可谓 同 出 派 声气相应


、 、 、 , , 

此为后话 

范钟 生于南通范 氏 文儒世家 家学深厚 又 师 出 张裕 钊 




74

909 

( 1 856 1 ) , , ,

桐 城文学 见长 。 其于 1 89 1
年六 月 初 十 受 李有 棻之荐举 , 应 陈 宝 箴之邀 , 就聘课

授师 曾 ,
除诗文外 , 还于汉隶 、 魏 碑 等 多 有 教授 

据师 曾 追忆 


先大父 官湖 北按察使 时延馆署 中 ,
衡恪从受业 ,
朝夕 侍左右 。 而先生与吾

父相 契甚殷 , 倡和 讲论往往至夜分不倦 ,
衡恪侧 闻 余绪 , 多 所获 。
其后 , 妻以兄

子 , 盖 由 于是时见爱之笃也 。 当 壬癸之际 , 海 内 乂安 , 无兵革水旱之 患 , 南皮张



公 方 督 湖 广 儒 雅宏 达荟萃 时 先生尝 言 其诗早 岁 习 为绮靡 颇为 疚


自 自
… …

, 。 , 

乃废置不 作者数年 。 独取李 、 杜之诗 ,


沉思熟诵 ,
以 其气格 、 意境 、 声调所 以然

之故 尤致力 于太 白 肯堂先生 吴挚 甫 先生 复 以 惜抱 濂亭 两家 诗文 贯 之道


, 。 、 、

相 与 阐 发 乃 至 武 昌 与 吾 父 参 互 订 正 而 所会 益 深 故其 诗 闳 肆 瑰伟 不 可 端 倪
。 , , , 

”7 5

固 由 于 性情 之裴 笃 , 思 虑 之绵邈 ,
怀抱之高远 , 而得于 师友者不可没也 。

“ ”

又 频频 参 与 父 执 长 辈 的 文 雅 之 会 师 曾 所受 熏 染甚深
7 6

朝夕 侍左 右 , , 。


此段情真 意切 的 记述 中 , 可见 其在 为 人性 情 、 诗文气质 、 思虑 怀抱等方 面与 范 氏



的 脉相 通 不仅如此 还 由 范钟 牵 出 陈 范 两 家 的 姻 亲 之谊 时 隔两年 由 


。 , 、 。 ,

“ ”

钟 介绍 撮合 , 师 曾 与 范伯 子女孝嫦结 下姻缘 。 从 独 尚 范 氏文 学而托 以 孙 到与



范 氏结亲 , 足可见 陈 宝歲对 于 范 氏 诗文世家之敬重 , 也 暗 含着 对 于 自 身 家族人文




脉络 的 建构 陈公 云 我 己见君家 四 代诗文稿 为江南第 旧 家孝友相传



。 : , 。 

而尊 公 人 品 学 问 , 绝 非世俗 。 今我与 对亲 ,
真是喜极 !
我儿子 品 学 , 与 君家 兄弟

瞿兑之 铢庵 文存 》 第 辽宁教育 出 版社 年版
7 3

《 1 3 7 1 3 8 页 , 200 1 


范钟 , 字仲霖 ,
又字中 木 、 中 子 , 别 号蜂腰馆 。 生 于南通范 氏 文儒世家 ,
才力 颇高 , 且喜为诗 , 弱冠后


拜 师 武 昌 张廉 卿 , 师出桐城 。 先后在李有棻 、 陈宝箴家任教 ,
又任湖 北 武 昌 两湖 书 院教 习 。 光绪 二 十 四 年


( 1 898 年 ) 中 进士 ,
受 戊戌变法之 影 响 , 入河 南巡抚幕署 文案 , 光绪三十三年 ( 1 90 7 年 ) 赴河 南 鹿 邑县任


县令 ,
后 卒于任上 。 详参 夏文婕 《 范钟 年谱 》 ,
苏州大学 年硕 士论文 20 1 1 

陈衡恪 蜂 腰馆诗集跋 载 南 通范 氏 诗 文 世家 》 之十范钟 卷 转 引 自 陈三立年 谱长编


7 5

《 》 , 《 , 《 》 第 24 3 页 

1 892 年九月 九 日 ( 1 0 月 29 日 ) , 陈三立招游公桑 园 , 晚 归 饮乃 园 ,


来赴者为范钟 、
梁鼎芬 、 杨锐 、 江逢


辰 、 易 顺鼎 等 ,
师 曾 亦随侍 。 详见 《 陈三立年谱长编 》 卷三第 257 页 

24


”7 7

相类 我孙子 师 又与 彦 殊略 同 及 内 眷无不 相 似 真天假之姻 范伯子也




; 曾 ;

视师 亲 如 子 嗣 这种 姻 亲加 师承 的 亲密 关 系 不仅 使 师 曾 在 人 品 学 问 上 进 步直


曾 。

接得到 范 氏 家族 以 及 岳母桐 城姚 氏 家族 的 教 导和 熏 陶 , 而且在 面对西 学传入 、 



势 紧 张 时 的 文 化心态和 思 想观念上都有潜 移 默化 的 影响 。 在师 曾 遗诗 中 ,
有不少

是与 范 、 姚家族成 员 相 互唱 和 , 直至其去 世 。 在 1 9 1 8 年 为 姚 永概三 丈 所 画 《 





宜轩 图 》 中 ,
师 曾 这样写 到 :
姚婿渊 源 范 婿逢 ( 外 舅 范 肯 堂 先生 为姚 氏 之婿 ) 

家落落想遗踪 挂车 山 色未经 眼 三釜斋诗犹在胸 食得楹 书 窥世 运 表 阡手




。 , 。 ,


画 图 略输 金人 意

但恐谈玄起蛰 龙 历 经三个家 族 的 兴 衰 在面对


笔有宗风 。 , , ,

不 断变化趋新 的 时代 ,
陈 师 曾 从 中 感受到 的 或许是相 似 的 文化 身 世和 心态 , 在犹

记宗风之时感慨 良 多 ,
却 又无从说起 , 只 能 以 图 为记 

范氏 、 姚 氏 以 及 继母 俞 氏 、 由 俞 氏联姻 的 曾 氏 等 , 由 此姻亲关 系拓 展而 出 的

交游 、 僚属 、 师生 、 同 学等错综 复杂 的 社会 人 际 网 络 ,
构 成 了 陈 氏 家族 丰 富 而庞


“ ” “
大 的 人文 资 源背景 并形成 了 个极具影响 力 的 精英文化 圈 以 以 诗书立


, 。

门户 、 以 孝悌 为根本 为 治 家 原 则 的 陈 家 通过 不 断 地 吸 收 、 融合 , 重教重 学 , 

渐形成为 自 家 门 风 

钱穆先 生在 《 略论魏晋南北朝 学术文 化 与 当 时 门 第之关 系 》 中 曾 这样 论述 





当 时 门 第传 统共 同 理想所希 望 于 门 第 中 人 ,
自 贤父兄 ,
下 至佳 弟 子 , 不 外两

大要 则 希望 能 具 孝 友之 内 行 则 希 望 其 能 有 经籍 文 史 学业之修 养 此两


一 一

目 : , ,

种希望 并合成为 当 时共 同 的 家教 其前 项表现则 成家风 后 项表现 则 为家




一 一

, 。 ,

”7 9

学 而这 传 统 的 家 风 家 学 在 陈 氏 家族 中 得 到 很 好延承和 发 展 作为家族 兴起


。 。

“ ” “ ”

的第 代 陈宝箴生前便 以 吏能廉洁 气节文 章 颇负盛名 曾 国 藩称 赞其




, 、 ,

“ ” “ ”

志节嶙 峋 , 器识宏达 , 又 能虚怀取善 ,


兼揽众长 ,
誉其为 海 内 奇士 。 

学术思想 主要表现为 义理为体 经济 为用 明 体达用 力 求将诸家之 学 问




: 、 , , 。

会通 , 将道德 与 文章 之 学 贯通 。 二 、 知时达变 、 提倡 实 学 ,
开发 民智 。 在 具体事

在诗 文修养方面 虽然 陈 宝箴的 主

功 中 与 时 俱进 眼光远 大 处事 稳健有 方 

, , 。 ,

示儿 当 世 儿媳倚 云 书 转引 陈三立年 谱长编


范如松 第

《 》 ,
自 《 》 2 88 页 

刘经富辑注 《 陈衡恪诗文集 》 第 98 99 页 , 江西 人 民 出 版社 2 009 年版 



钱穆 《 略论魏晋南北朝 学术 文 化与 当 时 门 第 之关 系 》 , 《 中 国 学 术思想 史论丛 》 卷 3 第 1 59 页 ,


安徽教育


出 版社 2 00 4 年版 

汪叔子 、 张求 会编 《 陈宝箴集 》 ( 中 ) 第 1 799


1 8 50 页 , 中华书局 2 0 0 5 年版 


胡迎建 《 陈宝箴学 术思 想述 评 》 , 江西 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 1 2 年 1 2 月 第 4 5 卷第 6 期 

2 5


体 面 貌 为 政 治 家 和 改 革家 生 以救国济民 维新 图 存 为 己任 但其 亦 能作 诗


、 , 

陈三立作 为

且尤嗜黄 山 谷诗 , 诗风沉挚郁勃 ; 同光体 诗 派 的 领 军 人物 ,
秉承

家学 , 也嗜黄诗 , 并上追杜 、 韩 , 将江 西 派 的 源 头 远溯 陶 渊 明 , 强调在平淡 中 寓




“ ”

风雷 ,
反 映 时代与 社会 , 寄 寓 家 国 情怀 ; 而 散原诸子 , 多 能 文辞 ,
陈师 曾 更


“ ”

是 诗如鲁 直 词如石帚 其诗与 祖 父 样 深受江 西 派 的 影 响 当然 




, , 、 , 。 ,

诗文风格 的 背 后 更有 内 容 上 的 脉相 承 有 学者指 出 祖孙三代诗歌创 作 中 的


一 

, 。


些共 同 特征 如 家 国 兴亡主题的 脉 相 承 诗 歌 超迈脱 俗 的 人格化 倾 向 父子

, , ;


兄弟 、 夫妻 间 睽违契 阔 、 生离死别 的 际遇赋 予 诗歌 的 真挚动 人 的 情感 ; 艺 术表 现




致等等 在祖孙
82

形式 的 求新求变 力 避熟俗 以及 审美 旨 趣 定 程度 的 而且 

一 一

、 。 ,

三代 诗 文 创 作 形 成 的 过 程 中 我们 还可 以 看 到 个鲜 明 的特 点 那便是在发掘 个


, ,

性 、 感受 时代 的 基础 上 不 断 向 古 代传 统 和 当 世其他名 家 吸收和 融 会 , 既有 植根 

又 能 各 成体貌 ,
卓 然为 独立风格 

“ ”

这 家学风范 的传承被后世总 结为 讲理性 重节操


83

不泥古 不阿世

、 、 、 。

“ ”

陈 寅恪 曾 在 《 寒柳堂记 梦 》 中 多 次 谈 到 其祖 、 父的 气节文章 ,
再 三表 彰 , 

见此种深植于 传 统儒 家 的 人格教 育 在其整个家族文脉传承 中 的 重要 意 义 以 及深




“ ”
远影 响 。 余英 时从 听 其言观其行 的角度 , 追述 陈 寅恪早年特殊 的 家传儒 学 教

养 ,
分析其 史学研 宄 中 所体现 出 的文化观 ,
尤其是 中 西文化 的 论 断 ,
认为他整个


治 学人生 的 根 本精神 本源于儒 家 , 又 以 西 方 为 参 照 呈现 出 现代 的 面貌 , 即 独立





之精 神 之思想 这 考察角 度确 是独 具 慧 眼 为我们重新认识 和 评估传


8 4

自 由

, 。 ,

统 文 化 内 核 在 过渡 转 型 时 代 的 源 动 作 用 颇 有 启 发 。 以此而论 , 陈师 曾 又何尝不是

如此 ? 虽然我们 己很难细 究 除 诗文 书 画 外 陈 师 曾 早年到底还读过哪些 经史典籍 , 



但 寅 恪对儒 家 原 始 经 典 和 后 代 全释如 此 熟 稔 可 为 例 何况作 为 长 兄 师 曾 长期




i , ,

受袓 、 父 亲诲 ,
于 记 诵 之 外 应还受 到 更 多 的 言传身 教 , 于 气节 大义 也 既 有 活



生生 的 人格示范 , 也有着 自 己 的感 同 身受 。
据 朱德 裳 记载 :
国变 , ( 师 曾 ) 入京


师 汤 济武长教 育 将畀 以 司 长 辞曰 恐伤 父 心 也 居槐堂 与 人无町 畦


f ’

。 , : 。 , 


这显 然深 受其父在 戊戌被 革职 后 再不 肯接受清 廷 官职 的 行为之影 响 我们 也




85

, 。

第 1 0 8

1 1 3 页 

张求会 义 宁 陈 氏诗歌初探》 华南 师 范大学学报 社会 科 学版 年第 期第



《 , ( ) 1 999 2 1 0 1 

“ ”

文化保守 主 义情结 年第 期第
83

张求会 义宁陈氏 的 寻根 


《 》 , 《 》 2 0 0 1 5 4 1 3

年创 刊 号第

余英时 陈寅恪的 儒学实践》 见载于 中 大人文 学报 》



《 , 《 1 9 97 1 3 5 1 58 

朱德裳 三十年 闻 第 岳麓书社 版


见录 年

《 》 2 1 4 页 , 1 9 8 5 2 月 

2 6


“ ” “ ” “
不难 明 白 , 为何在 师 曾 生前 身 后 , 对其评价首 先 总 不 脱 人格 、 品性 、 行孝


友忠 等 , 这 是世 家所守儒 学传 统 长期 熏 染和 教化而 成 

或许 从陈宝箴于 年罢官 归 隐南 昌 时书示二孙 隆恪 的 幅扇 面更可看




, 1 899

出这 培养 的 良苦用 心和 寄 意深远



读书 当 先正志 。 志在学为圣贤 ,
则 凡所读 之书 , 圣 贤 言 语便 当 奉为 师法 

立身行事俱要依他做去 ,
务求 言 行无愧为圣贤之徒 。 经 史 中 所载 古 人 事迹 , 善者

可 以 为法 恶者可 以 为戒 勿徒 口 头读过 如 此立志 久暂不移 胸 中便有 




, ,
。 , ,

趋向 ,
如 行路者 之有 指 南针 , 不 至误入旁径 。 虽未遽 是圣 贤 , 亦 不 失为坦 荡之君

子矣 。 君子之心 公 ,
由 亲亲而仁 民 ,
仁 民而爱物 , 皆 吾 学 中 所应有之 事 。 故隐居

求志则 积德 累 行 ,
行 义 达道 则 致君泽 民 , 志定则 然也 。 小 人之心私 ,
自 私 自 利 


虽父母 兄弟 有不顾 ,
况 民物乎 ? 此则 亦痛戒也 。 ( 图 7 

“ ”

由 正志 到立 身 , 由 立身 到 言 行 ,
完全是按 照孔子所言 君子 之儒 的 理想人


“ ”

格来要 求 ,
再 由 己及群 , 到仁 民爱物 , 则 又 体现 出 兼济 天 下 的 责任担 当 。 

外在 的 声名 事 功 到 内 在 的 性情修养 , 虽然 自 陈宝箴后 ,
陈 氏子孙再未重走仕途 

且每个 人所选择 的 人 生道路 也 不 尽相 同 , 但殊途 同 归 , 均 沾概于传统儒家文化之



深 厚滋养 在应 时 之变 中 又体现 出 开放 的 视野和 会通 的 治 学 心 得 诚 如 吴宓 所 言


, 。 

“ ”

实握世运之机轴 含 时代 之 消 息 而为 中 国 文化 与 学 术德 教所托命者 也 , ,


然而 , 壬癸 ( 1 892

1 89 3 ) 之际 的 安 宁很快便被打破 。 正 是在 陈师 曾 完婚 的

1 894 年 , 甲 午海战爆发 ,
次年 , 《 马 关条约 》 签订 。 这场 以 中 国 战 败 、 北洋水师

全军 覆没 告 终 的 战 争不仅给 中 华 民族带来 了 空前严重 的 民族危机 而且使得 当 时



 ,

陈三立也 多 次 与 友人如 汪康年


“ 8 6

的 朝 野众 议 偾腾 陈 宝 箴痛 哭 曰 , 无以为国矣 , 

邹代钧 黄遵宪 等 书 信 往来 商 讨 此事 汪康年疾呼 吾国 自 甲 午 战败 于 




、 ?
。 : 曰

后 洞 明 时事之流 已佥知 非变法不足 以 图存 非将 教 育 政治 切经国家治人民




, , ,

之大经大法 改弦 易 辙 不 足 以 言 变法 变法之 心 已 是深入湖 湘 之 精英 陈三立




8 7

, , 。

为此感叹道 :
是故本 不 立而 俗 不 长 厚 , 即 果变今之法 ,
矫今之 习 , 欲 以 诱进天


” 8K

下 之人才 弭 外 侮 而 匡 世难 吾 知 其犹 不 可必 焉 年 月 这 历史重


, , 。 1 89 5 7 ,

陈三立 《 先府君行状 》 , 见载于 《 散原精舍诗 文集 》 下册第 85 2 页 



汪穰卿 先生年谱 》 见载于 近 代稗海 》 辑 十 二 第


s :

《 , 《 1 98 页 


廖笙 陔诗序 见载于 散原精舍诗文集 下册第 页

《 》 ,
《 》 8 3 2 8 3 3 

27


任落在陈宝箴 的肩 上 , 诏 授湖 南 巡抚 。 世运 与 时代将 陈 氏 家族推到 了 历 史 的 最前

沿 

关 于 陈 宝 歲父 子 与 湖 南 维 新 变 法 的 研 宄 颇 多 ,
在此摘 要 简 述 。 陈 宝箴就任之



初 迭与湘省 绅 士

便 互商 提倡 振兴 之法 积 极推 行 新 政 倡办 电信
89

, , , , 、 

河 小 轮船 、 矿务局 、 湘 粤 铁路等 实业 ,
设保卫 局 以 维持治 安 , 又创 办 南 学 会 、 

武备学堂 以 变士 习 开 民智

务学堂 、 。
次第而毕行 ,
行之两年 , 湖 南风气盛开 

” “

吏 治亦称最 其 改革 措施 董吏 治
9°

主 要 从 四 方 面入 手 二 辟利 源


。 , . 、 、
; 


变士 习 兴民权 为此 其 笼络汇集天下 英才 至湘 时人文荟萃



、 、 。 , , 


如谭嗣 同 、 黄遵 宪 、 熊 希龄 、 徐仁铸 、 梁启 超 、 唐才常 、 邹代钧 、 李 维格等 等 



所办 《 湘 学报 》 和 《 湘报 》 成为与 《 时 务报 》 、 《 万 国 公 报 》 等 鼎 足而 立 的 宣 传

变法之重要 阵地
“ ”
。 而 由 陈宝箴亲启 招 考示 的 时务学 堂更是新政 中 最为精彩之


篇章 ,
… …

内 地之讲求 西 学者 , 湘 人士 实 导其先 。 曾 文正 督两江 , 创 议 资 遣学



生出洋 ;
左 文 襄 建福 建船厂 , 招 子 弟 习 西 国 语 言 文 字及 新 奇 工 艺 , 以时出 洋 , 

识远谟 , 收明效 … …

盖知 彼知 己 , 乃谋 国 者之急 务 , 然 必 具朴诚 忠 勇 之质 , 


备折冲 樽 俎之用 庶不至沾染洋风 舍 己从人 艳彼教而 忘 根本也


9 2

, , , 。

陈宝箴 子在湖 南 发起 的 维新运动 实 是延 续 , 曾 、 左 郭等湘 省 前 贤 的 中 兴


、 

洋务而来 。 在全家迁居 长沙 的 二 十余年里 , 深受湖湘 前 辈 的 熏染 。 而陈师 曾 的整



个青少 年 时 期 也是浸润 其 间 

早在 陈 宝 箴 1 860 年进京会试 时 ,
便 与 湖 南汉寿 易 佩绅 易 实甫之父 ( ) 、 武宁罗


“ ”
享奎最相 要好 , 时有 三君子 之称 , 而 罗 享奎 之 女许 以 陈 三立 ,
陈师 曾 便为其

所生 芦 陈 宝 箴 两 入 曾 国 藩 幕府 又 随 湖 南 将 领刘 坤 席 宝 田 等 征 战 疆场 


。 , 、 ,

建奇功 ; 而自 1 869 年 以 知 府 发 湖 南候 补 之 时 , 陈 宝箴 的 官 场 背 景 便 是 以 湘 军 和 最

早 从事洋务运动 的 曾 国 藩 李鸿 章 沈葆桢 刘坤 等 中 兴名 臣为依托 而 且还




、 、 、 ,

有交情深 厚 的 湖湘在野 绅 士 ,
如易笏山 、 王阊运 、 王先谦 、 李元度 、 张力 臣 、 


“ ”

香称 吴南屏 罗 研生等等 以 道 义经济 相 切 摩 而 其对 于 时 事 之变 以 及




、 、 , 。

湖南巡抚陈宝箴折》
89

《 , 见载于 杨 家骆 《 戊戌变 法文 献汇编 》 第 5 册第 243 页 台 北鼎 文 出版社



1 973 


版 

9°

范当世 《 故湖 南巡抚义 宁 陈公墓 志铭 》 ,


见载于 《 陈三立年谱长编 》 第 26

28 页 

刘 梦溪 陈 宝 箴与 湖 南新政》 第 故 宫 出 版社 年 版

《 28 页 , 20 1 2 7 月 

陈宝箴 时 务 学 堂招 考 示 》
92

见载于 陈宝 箴集 》 中 第 页

《 , 《 ( ) 1 238 1 240 

陈 宝 箴集
93

汪叔子 、 张求会编 《 》 ( 下 第 ) 1 99 5 页 

2 8


变法 思 想 之 形 成又尤其 受 到 精 透洋 务 的 郭 嵩 焘 之 影 响 

陈三立 曾 言 :
( 陈 宝 箴 与 郭 公 嵩 焘 尤契厚 ) , 郭公方 言 洋务 ,
负 海 内 重镑 

独府君推为孤忠 闳 识 殆 无其 比 年前后 郭便 多 有交往 郭 氏对




94

, 。 1 8 70 , 陈 、 。

小 自 己 十三 岁 的 陈 宝 箴 颇 为欣 赏 ,
认为其才气 、 品性 、 学 术各方面都表现绝佳 

M “ ”

此后 ,
两人常纵论 国 政 时事 , 每过 ,
抵掌谈论 , 以 澄清 自 期 。
陈 寅 恪也 


回忆到 : ( 先祖 ) 后交湘 阴 郭 筠仙 侍 郎 嵩 焘 , 报相倾服 ,
许为孤忠 宏 识 。
先君


亦 从郭 公论文 论学 散原 精舍诗 文集 的 记载 中 我们更可 以 看 到 陈宝箴


96

。 从 《 》 

父子 与 郭 嵩 焘 来往之频繁 、 关系之密切 。
据此 ,
有研 宄者指 出 ,
陈 宝箴父 子在湖

南 的 维新变 法正 是 郭 氏 洋 务 思想遗产 的 继承 者和 实 践者 其 主要体现在 教 育 改革 , 




尤其是在教 育 思 想上力 主

吏 治整顿 富 强基业等诸 多 方面 科举 不废

、 。 日 

人才 无 之兴 创 办时务学堂和 湘学报》 使学子们达到 请求新学 





日 , 《 , 、

古 之外 兼可 知 今 的 实用 的 这 或许便是 陈 师 曾 不 再参加 科考 的 最 重要 原 因


目 。 

而 此 时 的 他侧 身 于 湖 湘 变 法趋新 的 时 局 中 在 旧 学 根底 的 基 础 上 似乎 也 打 开 了


扇 寻求新知 的 窗户 

而 这从 年陈三立 以 严复译 天演 论》 未 刊 本见示 范 罕 己 可初 窥 师曾


98

1 894 《 ,

显然也 从中 感受到 时代之变 至 年前后 其又先后 致 函 梁鼎 芬


。 1 89 7 , ( 1 859 1 9 1 9 ) 

汪康年 ( 1 860

1 9 1 1 ) 、 邹沅帆 ( 1 8 54

1 908 ) 等人 , 表 达对 于 新 知 的 渴 望 与 迫 切 

“ ” “ ” “

五洲地图 》 西 字林


99

得 日 闻 其所不 闻 英文 乞代买 幅 英文

、 《 , 、 《


同上第 2 00 3 页 

予读右铭疏广 论 以为兼有南丰 庐 陵之胜 右铭十余年踪迹


郭 嵩 焘 曾 这样评价陈宝箴 与 其学术


: , 、 。 ,

志行 略具于斯 其 才气诚不可 世 而论事理 曲 折 心平气 夷 虑之周 而 见之远 又足见其所学 与 养之




, 。 , , , ,

邃也 。 予不足 以知文 , 而要 知右铭之文 ,


非众人之所晓 。 因 其 文 而窥知其所建树 , 必 更有大过人者 。 


载于 《 郭 嵩 焘全集 ?
日 记二 九 ( ) 》 第 508 页 ,
岳麓书社 20 1 2 版 


陈寅恪 《 读 吴 其 昌 撰 梁 启 超传 书 后 〈 〉 》 ,
见载于 《 寒柳堂集 》 第 1 66

1 68 页 ,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


店 200 1 年版 


王俊桥 ,
郝幸艳 《 郭 嵩 焘洋务 思 想对 陈宝 箴启 动湖 南维新运动 的影 响 》 , 《 中 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年第 卷第 期第 页

) 2 0 1 4 20 2 28 8 289 

98 “ ” “

范罕 《 六十 自 忏诗》 《 天 演》 诚怪特 ,
严子诠道元 句 下注 :
予初游两 湖 , 于 陈伯 严先生处 , 见严又陵


先生新译赫 氏 《 天演论 》 ,
尚未出版 , 乃惊告先子 , 以 为卓越周 秦 诸子 。 ( 《 蜗牛舍诗 》 补遗 ) ,
见载于 《 


三立年谱长编 》 卷 四 第 296 页 


致 汪 康年信 函 内 容如下 

穰卿年伯先生左右 

久 不 以 书 奉起居 , 颇为歉仄 。 先 生 创 设 报馆 ,
为 中 国开风气之先 , 其 有益于黄 人 为 不 少 矣 。 报 中 所载诸 大


作 ,
皆宏 识伟论 。 衡恪僻居湘土 ,
得 日 闻其所不 闻 , 不胜欣幸 。 近有 德 意 志 人 谔 尔 福 来游 此地 , 颇精 格致


之学 。 昨 阅 第 十 九册报 ,
载有伯 灵造气 球人名 胡 尔 佛 ,
与谔 尔福音相似 , 不知 即 是此人 否 ? 合璧表 中 未 列

西文 , 不能审悉 ,
请转询 贵 馆翻 译 , 谨将谔 尔 福 西 文姓 名 开 列 于 右 , E U J C MW O L F ,
以 备 考校 

英文 五洲地图 》 乞代买 幅

《 , 



琐渎不胜惶悚 ,
惟为道 自 重 。 不宣 。 衡恪上 言 , 二 月 二 十八 日 。

见载于 《 汪康年 师友 书 札》 第 二 册 第 20 78 页 

29


我们 无法



报》 份 按 月 陆续寄送 购寄 英文文法义例 表》 等等 虽然

日 , , 《 。 ,

考证其 何 时 开始 学 习 英 文 ,
英 文 的 水 平达 到 怎 样 的 程度 ; 但毫无疑 问 , 通过 当 时

最 为 先进 的 报 刊 媒体 通过初 晓 西 学 的 变 法精 英 通过另 种语言 个全新 的




一 一

、 、 ,

世 界 己 经初 步 展 现在 他 的 面 前 只 不 过 对 于 这个全 新世 界背 后 的 文 化 如 何认 知 。 , 

与 自 身 所 受 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之 间 又 该 如 何 协 适 在 新 旧 更 迭的 剧 变 时 代 中 个

 ,

人 到底何去 何从 , 这都还 需要 陈 师 曾勇 敢地 向 前走去 。 个 中 艰难 ,


又正如 其父 陈


“ ” 


三立所 言 此 意 深 微俟 知 者 若论新 旧 转茫然

: , 。

致邹沅帆信 函 内 容如下 

年起 西字林 报 份

兹 有 三事 恳致书 时 务 报 》 馆 主 穰 公 先 生 代办 列于左 自 明 英文 日
一 一

, 《 , : 、 , 《 》 

按 月 陆续寄送 邵 友 濂讓 铁樵 言 有 英文 文法义例 表 本头甚少 不 知 此书 宄 竟确 与 否 于报




。 、 ( ) 《 》 , ,

馆 中 之精英文 者 询之 然后购寄三部 上海想 能购得三部 也 曾 请 汪社耆刻 图 章 三方 未来 併


一 


, ,
。 、 , ,



催之 。 沅帆先生惠鉴 。 衡恪顿 首 。

见载于 《 汪 康 年 师 友 书 札 》 第 二册第2079 页 


陈三立 衡儿就 沪 学 须过 其外 舅 肯 堂通州 率写 诗令持呈代柬 散原精舍诗文集 上册第 页

《 , , 》 , 《 》 8 

30


“ ” “ ” “ ”
第 二节 :
从 新学 走 向 留学 —

在 博物 与 文艺 之间

1 900 年 ( 光绪 二 十六年 ) ,
无论是对 晚清政府而 言 , 还 是对 刚 从戊戌政变 中

革职 南 归 的 陈 氏 家族来说 ,
均 可谓 是 多 事之秋 。 ( 图 8 

“ ” “

戊戌突变 , 陈 宝箴罪 名 是 滥保 匪人 , 实属 有 负 委任 ,
即 行革职 , 永不


” “ ” m
叙用 陈 三立 则 落得 招 引 奸邪 著 併革职 起于湖 南 却 又终于湖 南 的



, , 。

“ ”

陈 氏 父子不仅在政 治抱 负 上遭受重大打击 , 而且给素 以 气节操守 为重 的 整个




“ ”

家族 蒙 羞 。 迁回南昌后 ,
往往深 夜孤灯 , 父子相 语 , 仰屋 欷欽而 己 ,
真可谓


“ ”

家 国 牢愁 笼 匝万端 而更 不幸 的 是 年 的五月 十八
1 ( 1 2

, 。 ,
1 900 日 ( 6 月 1 4 日 ) 

陈师 曾 的 妻子范孝嫦 在生 下 次子封怀后 患 恶疾 不 治 而殁 ,
年仅二十 五 岁 ; 六月 

十六 日 月 仅 月 之隔 陈 宝箴又病 卒谢世 接 二 连三 的 打击让 陈 氏




( 7 1 7 日 ) , , ;


家族 陷 入最低谷 此时 的陈师 曾 方面 身 处至 亲逝 去 的 极度 悲 痛 中 另 方面


一 一

。 ,


也在感怀 时事 中 为 自 我 的 出 路而迷茫 ,
接连作 有伤 亲 忧怀之诗 ,
如 歌似哭风 中

叶 欲 断将连夜半 更 恨我千 心 劳 起灭 更谁 梦堕沉冥 江流到 海波难尽 




, 。 ,
。 ,

腐 成尘 质 有 熒 忍 忆深 灯 凄 切 处 天 漫 地渺 不 堪 醒 。 ,

除夕 之夜更是悲从 中 来 

风 云 黯黯趋今 日 ,
灯 火沉沉似去年 。 浊 酒漫 留 嘉客共 , 老茶 自 取小炉煎 。 迎春


送腊 天何意 , 论 旧 谈新我未 贤 。 惟 听邻 家諠爆竹 , 迟迴不敢 问 宵眠 ,


在这半


“ ” “

梦半醒之间 , 也 时而有感 庚子之乱 , 抒 发愤 世之志 ,


苍茫顾盼 国无人 ,



” “ ” 


兔纵横骇 战 尘 年年忧 患 叠 心头 不 见春华但 懔 秋

, , 。

正 如 前节所述 ,
陈师 曾 在青少年 时 期所受教育 主要是传统 旧 学 ,
在湖 南维新

的 时 变 中 才 逐渐对 新 知 产 生 了 兴 趣 这种 兴 趣 与 认 知 显 然 与 其 祖 父 陈 宝 箴 在 时 务

 。

“ ” “
学堂 招考示 所提 倡 紧 密 相 关 梁 启 超 也 多 次 回 忆 在 时 务 学 堂 之经 历 。 ,
认为 余

平生所历 镂 刻 于神 识 中 最 深者 莫如 丁 酉 戊戌 间 之在 长沙 时 义 宁 陈 公为抚 君 , , , 

其子伯 严随侍 , 江建霞 、 徐研父 ( 甫 ) 先后督学 ,


黄公度 、 陈臬 、 谭壮飞 、 熊秉


三 唐绂丞 以 乡 堂之秀左 右期 间 咸并力 致 以 提倡 当 时 所谓 新 学 




、 , , 。

""

陈三立年谱长编 上册第 页

《 》 5 1 0 5 1 4 

陈三立 《 先 府 君 行状 》 ,
引 自 《 散原精舍诗文集 》 下册第 856 页 

姻 亲 范 当 世 这 样描绘 当 时 之状 吾 夫妇 皆居父丧 其 舅 亦遭父丧 故 虽其 夫 与 其 兄 弟



女之殁 , ,
逾月 , ,


皆不得极哀 , 此尤可哀也 。 范当世 《 陈 氏 女墓碣铭 》 ,


见载于 《 范伯 子诗 文集》 第 5 2 5 5 26 页 


不寐 见载于 陈衡恪诗 文 集 第 页

《 》 , 《 》 1 0 

除 夕再次前韵》 见载于 陈衡恪诗文集 页


1 1 1

《 ,
《 》 第 1 2 

1 ( > 6

《 书愤 》 和 《 秋兴 八首之三 》 ,
见载于 《 陈 衡恪 诗 文 集 》 第 1 1 页 

H ”

饮冰室 合集 之四十 四

石醉六藏江建霞遗墨 第五册

梁启 超 见载于 文集 下 第 页

《 》 , 《 》 ( ) 3 1 ,



3 1


” “ ” “ ”

知 是 否就等于 新学 ? 当 时 所谓 新学 到 底为何 ?
仅是西 学之代名 词 么 

为 何后 来在 陈 寅 恪 的 回 忆 中 特 意 区 别 当 时 新 学 之代表康有 为 与 其祖 父 变法 之 间

 、

“ ”
的 不 同源头 ?
在 新 学 的 背 后 又有 着怎 样 的 学 理差 异 和 文 化立场 的 不 同 ? 等等 

这是 个颇 为 复 杂 的 问 题 其 所涉及 的 中 西 比 较 意 义推 定 和 时 人 的 理 路差 异 将 在


“ ”

下节专 门 讨 论 在此 笔者想 强调这里 的 新 首先是 种 立足于 时代性变化 的




。 ,


判定 是 种 变 其 当 变 的 开 放 视 野 和 积 极 作 为 确 如 陈 宝 箴 所谓 习 其利害 


, ,

” “ ”
其情变 。 陈师 曾 正 是 从 新 出发 , 走 向 留 学 的 更 宽 广 天地 

早在 戊 戌变法期 间 ,
陈 宝 箴 曾 与 湖 广 总 督 张之洞 会 商 ,
发布招 考 出 洋 学 生 告

示 ,
准备择录 五十人赴 日 本学 习 。 此时 的师 曾 若 不 是 尚 处病 中 , 或许 也 将报名 投

考 如 若 不 是变法失败 成行亦未可知 年4月 陈 三立 既为 生活所 迫


1 ( 1 8

。 , 。 1 900 ,


又为培养子 女考虑 , 携 家迁往 南 京 。 随后 在家 中 设塾 ,


请王景 沂 、 陶逊 、 王瀣 

萧俊贤等任 教 年 师 曾 赴上海 法 国 教会 学 校圣方济 学 院 就读 此际





1 ( 1

。 1 90 1 , 。 ,

始接受到 更 多 的 新知 , 但 新 旧 之 间 的 困 惑 之 感 似 乎 愈 加 强烈 。 其作诗云 :
欲说

文明 字无 偶 为 儿戏 聚方 隅 高谈孔 老 成糟 粕 何 处康 莊 利 走 趋 浑茫 未



… …

, 。 , 。

” u “ ” “ ”

各有 长怀念客途 在愈演愈烈 的 冲 突 间 如 何


°

识 中 原恨 , ,
文明 与 孔老
“ ”

妥善共存呢 ? 从上海 回 到 南 京 后 又感 慨 到 暂与 身 闲 新卷 帙 益 教神 往 旧 林 邱 , , 

新为 时势 所必然 , 而 旧 则 为 其所受传 统 教 育 之 托命 。 看似 不 可 相 容 ,
但处 于 剧 变


“ ” “
之 时代 ,
又必 须 要应 时 而变 。 陈宝箴 招 考示 中言 : 必 使兼通 中 外 , 勿坏厥


” “ ”

基 , 方足 以 期 振 兴 而求 精进 , 在 与 时俱进 中 要求 不忘根本 , 可 见 其在 面对

新 旧 冲突 间 的深思与 高笃 或许 我们 可 从师 曾 的 拔 树歎 诗 中 窥见其 与 祖


。 , 《 》

“ ” “

父用 心 良 苦 的 脉相 继 其根不 固 时 时 在倾 危 正是 言 传 统之危机 


。 自 , ,

” “

兹 中 心焦 扶救恨 不 逮 则 是焦 虑 万 分 然 话锋 转 栽培 益奋勉 人事与 天




, , , ,



… …

独立 谁可挠 ,
高标意 不俗 … …

。 即将由 新学走 向 留 学 的 陈师 曾 已 然保持




“ ” “ ” “ ”

着 自 我的 独立 与 高标 , 深 根 固 本 则 是 其不 断 求 新 的 根本 所在 

年 陈 师 曾 舅 父俞 明 震 出 任江南 陆师学 堂总 办 在 上海


1 900 , ( 1 85 1 1 9 32 ) 。

华书局 9 89 年版 1 

师 曾 此 半 年来似 大病 在 身 据七 月 六 日 8 月 22 日 黄遵宪 致 陈 三立 函 瓦 服鱼肝油有效



1 ( 1

, ( ) 《 》 :
曾 

喜慰之甚 此治 肺圣药 吐痰 晐 嗽 无 不宜 之 信 受奉行 甚获大益 既服之有效


。 , , , , 。 , 病瘛可稍 停 , 或百十


日 中 停半月 ,
或月 停数 日 ,
蓋 日 月 无间 ,
虑 其如瘾 ,
则 非增加 不 能 收效 ,
如增其不利 于 口 ,
或 似乎 胃 滞 

当 代 以鱼油 丸 。 以 此意 告 师 曾 知 之 。
详见 《 陈 三 立年 谱 长 编 》 第 498 页 

陈三立 年谱 长 编 第 页 另 见范罕 哭师 曾

《 》 559 560 。 《 》 


《 在法兰 西学堂 次彦 矧 赠保少浦韵 诒 彦殊》 , 《 陈 衡恪 诗 文集 》 第 1 2 页 

3 2


短暂学 习 的 陈师 曾 回 南京后 , 则 时 常 到 该校旁 听 。 而这为为其 留 学 日 本提供 了 有

利 的 契机 和 条 件 , 七年 留 日 生 涯就此展开 

1 902 年3月 24 日 ( 二月 十五 日 ) , 陆师 学堂总 办俞 明 震携学生赴 日 本送入学



堂 ,
师 曾 和 年仅 1 3 岁 的 陈 寅恪随 同东游 ,
同 行 中 还有 后 来享誉 文坛 的 鲁迅 。 ( 

9 ) 这是我们 对于 陈 师 曾 留 学时 间 的 普遍共识 。 然而 , 不得不说 , 我们对于其 留



日 的 具体情 况 实在 是 知 之甚少 , 且不 说其基本动 机 、 所 学 课程 、 日 常行迹 、 交往



人群等 , 就连其 以 何 身 份 、 何时真正 留 日 都还需要详考辨析 。 在此 ,


限于 资料 的

缺失 ,
笔 者仅就 陈 师 曾 留 日 身份 、 时 间进行补 充考证 ,
并依托 外 部材料 、 交往人

群 等对其所学 博物科和 自 身 文 艺创 作 之 间 的 关 系 进行初 步探讨 



针对 前 述 陈 师 曾 留 日 的 普遍共 识 刘 经 富 依据 当 时 , 日 本驻上海总 领事馆事 务



代理岩 崎三雄 的 通知 公 函 ,
确证师 曾 是作为文案 随行 。 但又指 出 到 1 90 2 年 1 1 月 

即 师 曾 到 日 本 八个月 之后 , 终于获得江 宁 官 费 留 学生 名 额 ,
依据 是 《 北 洋政府 教



育 部档案 ?

陈衡恪 登 记表 》 。 然而据 《 陈三立年谱长编 》 可 查 知 , 四月 四 日 ( 



” “

月 1 1 日 ) , 子衡恪 、 隆恪 ( 按 :
应为 寅恪 ) 等归 自 日 本 、 四 月 二 十七 日 ( 

偕 子衡恪等招 饮金 陵春 另 萧俊 贤 年谱 》 也记载 十月 陈



1 1

月 日
… …

3 ) , , 《 ,

过访 萧 氏 寓 所 留诗 赠书法 显然 初 次赴 只 是就其

师 首 幅 师 

1 1

曾 曾
一 一

, 、 。 , 日 ,

“ ” “

舅 父之便 托名 文书 身份 同 前往考 察 行前有诗云 远游非偶 然 所求辄




, , ,

微茫 , 虽然 早有 留 学 的 考虑 ,
但对于 日 本到底如何 、 自 己 又 能 有 怎样 的 收获还


是颇有忧虑 ; 又在 友 人招 饮送行 席 间 感慨到 :


前路正復波 涛汹 ,
后途淫潦方犇

M , 险 则 利 之安 则 凶 ,
更欲凌 驾 攀天龙 … …

昔 与 范 子盟厥衷 ,
今君 亦与 心魂通 

乐享 芳华谁最工 相视而嘻吾将东 远游 的 心情是复杂 的 有壮志 有忧怀


1 1 3

, , , 、 

最终成行 又总 是让人充满希 望和 憧憬 。 不到两个月 的 时 间 ,


师 曾 便随舅 父返 回 

但想必 感触与 收获颇大 ,


留 日 的 决心就此定 下 。 更有 机缘 的 是 , 此年7月 2 1 日 


“ ”
1 0 月 1 6 日 ,
开创 弘文学 院 、 专 门 接待 中 国 留 学 生 ,
被誉 为 日 本 柔道之父 的著



名 教育 家 嘉纳 治 五 郎 前来 中 国 实地考察教 育 现状 月 日 


( 1 860 1 938 ) 。 9 23 ,

三立 、 范伯 子 、 俞 明 震等在 陆 师 学堂 为其举行欢迎 宴会 ,
席 间 诸 人 交流甚欢 , 


《 陈全立年谱长编 》 1 9 02 年条 ,
第 5 9 2 页 

申 雄平编著 《 萧俊 贤年谱 》 第 3 6 页 , 天津人 民美术 出版社 2 0 1 4 年版 




赴 日 本之 前 数 日 扬州 方大招 饮 时 有 妓援 琴作 歌 感而有诗》 见载于 陈衡恪诗文集 第 页

《 , , , 《 》 1 9 20 

尹 贞姬 论嘉纳 治 五 郎 对 中 国 早 期 教育 现代化 的 影响 延边大 学学报 卷第


《 》 ,
《 》 2 0 1 4 年 9 月 第 4 7 5 期 

第 1 1 4 1 1 6 页 

3 3



有诗词酬赠 。
… …

觥觥 嘉 纳 君 , 人伦焕 斗 柄 。 创设师范章 , 捷速 日 还併 … …



陈三立赠 诗 中 流 露 出 对 嘉 纳 及

死海 外 方 抚我支那 病 本教育 的 敬


1 1 5


… …

, ,

仰 和 钦佩 而这或许也 同 样 坚 定 了 其让 师 曾 留 的想法 十 月 前 经 由 舅 父俞


。 日 。 ,

明 震 的 运作 , 由 时 两 江 总 督 兼南 洋 大 臣 魏 光 焘 派 遣 , 师 曾 终 获江 宁 官 费 留 学 生 名

额 ,
再 次赴 日 , 开始 了 其正 式 的 留 学 生涯 

再次东 游 , 师 曾 心愿遂 了 、 心 情颇好 ,


在 其诗作 中 尽有展现 , 且新词 迭 出 

辛 苦经营三十 年 竟 以 声 名 凌宇

如 … …

发 达 新机 若 未 央 ,
度 欧 絜 米难深 宄 。 , 

宙 … …

蓬壶 己 了 前年愿 ( 曾 有句 云 共访蓬 壶事 已 空 ) , 愈见繁 华愈 怆神 。 呼邻 取




醉不 须省 电 灯 夜 照 珊瑚 枕 然而 羁旅异 国 何况又 是凌辱家 国 之敌 国


1 1 6

, 。 , , 

个 中 滋味 实在是五 味杂 陈 难以名状 除 夕 之夜 与H 位 友人 围 炉剧 饮 




, , 。 , ,


诉衷肠 忧从 中 来 , ,
… …

寒 心酸鼻百 不说 惟惧 , 白 发生华巅 。 吁嗟座 中 皆少 年 



举足有若 忧 心 煎 … …

寒 风 侵 肌殊 凛凛 ,
佳 节 当 前 发深 省 … …

强起高 歌要有 人 , 

对 于前 路 的 迷茫 对 于新知 的渴望

须醉饱便星散 对 于 家 国 之痛 的 回 忆
1 1 7

。 、 、 

种 种 交 织 中 又夹 杂 着 深 沉 的 反 省 、 强忍 的 奋发 , 这构成 了 师 曾 留 日 期间 显著 的复

杂心态 , 也可谓 是其 文化焦虑 和 自 觉 意 识 的 萌 发与 坚韧 



在此 我们 还可就 嘉 纳 治 五 郎 的 教 育 思 想 作 番引 述 因 为陈师 曾 从最初 到




, ,

日 就读 的 弘文学 院 再至东 京 高等 师 范 学校 , 均 由 其创 办和 任校长 。


归 国 后长期 从

事教育 的 陈师 曾 显然 受其影 响 不 小 若 从较为宏观 的 层面考 察 则在于 中 国 教




。 :


育 的 基本 理路必 根植 于 传 统 儒 学 的 活 用 。
就此 ,
嘉纳 曾 言 :
振兴 中 国 教育 , 

进入 二 十世 纪 之文 明 固 不 必 待 求 于 孔 子 之道 之 外 而 别 取所 谓 道德 者 以 为 教 育 , , 

然其所 以 活用 之方法 则 必 深 明 中 国 旧 学 而 又能参合近世泰 西 伦理道德 学 说者 , , 



” “ ”

乃 分 别 其条理而 审 定 其 规律 而这 理路暗合于 中 体西 用 学说 也与陈




1 1 8

。 ,

师 曾 从 小 所 受儒 家 教 育 相 契合 , 故在 其 后 来 的 教 学 中 既不废 旧 、 也 不偏新 , 而是

活用 参透 尤注 重对于 教 育 主 体对 象 也 即 人 格 之 培 养 此为后 话 其二 则 可进


, , 。

步引 申 为 国 民精神 和 素 质 教 育 的 公私 问 题 这在嘉纳 与 杨度 的 对话讨 论尤可显 见 , 



嘉 纳 认 为 教 育 的 根本 意 义 在 于 养 成 国 民 精 神 ,
凡教 育 之要 旨 , 在 养成 国 民 之 公

本嘉 纳 治 五 郎 以 考 察 中 国 学 务 来江 南 既宴集 陆 师学堂 感而有赠 》 见载于 陈 三立 年 谱 长 编 》 第




1 1 3

《 日 , 《


5 99 6 0 0 

《 日 本游 》 , 见载于 《 陈衡恪 诗 文 集 》 第 20

2 1 页 

壬 寅 除夕 与 张棣生 江翊 云 黎伯 颜 仲 苏诸君饮集三王 山 赋此誌感 同上


1 1 7

《 、 、 、 , 》 , 


1 年 月 日 嘉纳在宏 文 学 院 结业会上所 言 转引 自 注 尹贞姬 文

902 1 0 2 1 , 。 64 

34


” “ ” “
德 … …

, 无公德之教育 ,
故有此不 成人格之种 类 ,
惟有通过精 神 教 育 


” n
其根性 而这 点 无论是 回 顾 陈 宝箴 教 育 子 孙 的 要 旨 还是展 望 后 来 陈 师 曾 力



“ ”
倡 文人画 的 精神感应 可 以 说都是 以 贯之 嵌 合无 间 若 从很 多 细 节 来看

, 、 。 

“ ”

我们 可从不少 研 宄 鲁迅和 嘉纳 治 五 郎 的文章 窥相 似之 处 如相对正规充 实




的 日 语教育 、 基本知 识体系 的转换和 更新 ( 主 要 指类似 日 本 中 学 程 度 的 各科基础



教育 ) 等等 。
尤其是后者 , 这从 《 弘文学 院 章 程 》 及 所开 设课程可 以 大致 了 解 

“ ”

师 曾 所修应是 普通科 三年 905 年 第 三年主修理科


( 1 903 1 ) ,


课程表如 下
1 2 

学 年 第 学 年 第 二 学 年  第 三 学 年


文 科 理 科

修 身 修 身 修 身 修 身

日 语 日 语 日 语 日 语

世 界 历 史 世 界 历 史 三 角 术 三 角 术

算 学  算 学 历 史 及 世 界 大 势  理 化 学

开 理 科 示 数  理 科 示 数  几 何 学

设 体 操 几 何 学  代 数 学

课 代 数 学  动 物 学

程 理 化 学  植 物 学

图 画 图 画

体 操 英 语

英语 任 意选修  体操

 ( )

( 此 表 根据 潘 世 圣 《 留 日 时期 的 鲁迅与 嘉纳 治 五 郎 》

文文字记载整理而成 

虽然我们 无法确 知 这些 课程 的 具 体 内 容 , 但正是通过这样 的 基础综合教育 



方面使 陈师 曾 初 步接触 到 最 新 的 知 识体 系 完 成 了 从传 统 旧 学 到 具 有 现代性质




的新学范畴 的转换 尤其是潜藏其后 的 思 想观念 的 重新建构 而另 方面 这或




, ,

“ ”

许也为陈师 曾 进入高 师 后 专 修 博物科 打 下 了 知 识 积 累 和 基本铺垫 。 1 906 年 



由 弘文学 院编辑 、
大关 久五 郎 讲述 , 东京东亚公司 发行的 《 地文学 》 讲义 , 后附


同上


°
潘世圣 《 留 日 时期的鲁迅与嘉纳治五郎》 ,
见载于 《 东岳论丛》 2 0 1 5 年第 3 期第 7 5 90 页 

同上
1 :



3 5


“ ”
的 编 译者 中 赫然 列 有 陈衡格 ( 恪 ) 的 姓名 , 还有 与 他 同 学 的 杨 昌 济 、 张 楚材 

徐寿 田 等 。 ( 图 1 0 

“ ” “ ”
陈 师 曾 为何在 进入 东 京 高师 后选择 博物科 当时的 博物科 到底是


门 怎 样 的 专业 ? 这 是师 曾 真 正 发 自 内 心 喜欢 的 专 业么 ?
在 专 修之余 他 又在关注

 ,


些什么 呢 

据 不 少研 宂表 明 , 晚清 留 日 学 生 主 要 学 习 的 专 业 以 法政科 、 师 范科和 军 事科

为 多 这主要是 由 于 这些专业人才为 晚清变革之急 需 在 师 曾 交往 的 留


, 。 日 友人 中 

姚华学法政 , 黎伯 颜 毕业 于 中 央 大 学法科 , 黎仲 苏入 东 京 帝 国 大 学 学 工 科 , 张棣

生为早稻 田 大 学政治 经济科 毕业 ,


陈 宝 泉为 弘文 学 院师 范科 , 江翊 云 毕 业于 早 稻


“ ”

田 大 学 师 范 部 法 制 经 济科 ,
等等 。
师 曾 为 何专 修 博物 科 呢 ?
依笔者 之见 , 

内 外 原 因 或 许有 以 下 几个 方 面 则 因 祖 父仕途 受挫 家族 中 已 断 然 再 不 从政

: 、 ,


二 是 早在湖 南 维新 变法 中 , 师 曾 已 通 过邹 代 钧 等对 近代地 图 学 、 矿务知 识有所 了



解 , 而其祖父在 变法 中 尤 重 实 业 之振 兴 ;
三是嘉纳 曾 就 中 国 教育 的 迫切 需要指 出

“ ” “

其最 宜 急者 ,
莫如 基础 和 实 业 二种 ,
非 先有 普 通 教 育 ,
不 能迳 习 专 门 , 



曾 选择 了 这 门 包括动 物 学 植物 学 和 矿 物 学
22

科尤其著 者 种种机缘 师 


。 , 、 、

“ ”

具有 现代 自 然科 学 性 质 的 大 学 科 , 成为 了 我们今 日 眼中的 理科生 



或许 我们还不 能 忽 略另 个较 为深层 的 原 因 博 物 学 科 中 涉及 到 大 量 的 图


, ,


种 重要方式

画练习 博物 画 也是 晚清 中 日 知 识传播 的 而这可 以 与 师 曾

, , 

小 喜欢 的 绘 画 结 合起来 。
如 果稍 加注意 ,
会发现在此时 日 本 所有 的 基础 教 育 和 大


“ ”

部 分专科教 育 中 ,
都开设有 图画 课程 。
鲁 迅 在 学 医 的 过程 中 便 曾 描 画 大 量 的

解剖 图 , 准确而扎 实 , 既 练就 了 其观 察客观 事 物 的 方法 , 同 时 可 能 也潜 在 地影 响

略晚于师 曾 游学 本 的 高剑
23

其后 来文 学创作 中 的 现实 关怀 更有 意 思 的 是 

了 。 , 日

的 方式 来训 练 自 己 的 艺术实 践

父就 以 博物 画 , 不仅在初 到 日 本 ( 1 906 年 ) 



在 太 平洋 画 会 作 写 生 《 东 洋 植物 》 , 而且 回 国 后 组织博览 会 ,
陈列 制生标本 

漏卮 不 塞

及古器 矿产甚 多 报道称 中 国 实业 不兴 漏卮 日 不塞


一 一

、 , 日 , , 

” 24

益国 益瘠 民 益贫 渐知 趋重于实业 博 物 确 与 实 业相 关 但好似科


日 日
… …


。 ,

同上
1 2



黄乔生 鲁迅 的 然科学修养 见载于 教育科学文摘 年第 期教育广览


1 3

《 自 》 , 《 》 2009 1 

提倡 实业 》 本梅涯在 广

年 版的 时事 画 报 》 第 二期刊 登时 事 画 转引 黄大德 

1 4

 1 907 3 月 1 3 日 出 《 《 ,
自 《 山

州 及 高剑 父在 日 本留学 的相关问题 》 ,
刊 载于 《 美术学报 》 2 0 1 1 年第 1 期第 82 96 页 

3 6


“ ”
学著 作 插 图 的 精确 动 植物 写 生 图 ( 即 博物 画 ) 却 又 奇 妙 地 和 高 氏 后 来地 艺 术

创 作 与 主 张相 融 合 , 目 前 尚 遗存 《 日 本鱗 翅 类泛 论 》 、 《 木 蠹 虫蛾科 》 、 《 鳞翅

类 幼虫模型 图 梅树头 木 菌 落 花遗芬 正 反面各 等 临 摹和 写




一 一

》 、 《 》 、 《 、 》


生稿 ( 图1 1 ) 。 他 以这种科学 图 画为参照 , 对 中 国 古 典 的 院体花鸟 画 从 自 然 写



生 格物 究 理 的 传 统 作 重 新 发 现 与 诠释 艺 术革新 的探索 终成
25

开始其 

‘ ’ 1

、 , ,

“ ” “
其饱受争议 的

折衷 派 同样 在国内 出 于对 日 趋 欧化 的反省

。 , , ,
1 905

“ ”
黄节 章 太 炎 等 人发起 成立

年初 由 邓 实 、 、 刘师培 、 国 学保存会 , 站在 助欧


” “
化而越彰 , 非敌 欧化 以 自 妨 的立场 ( 许之衡语 ) , 提出 欲结 东西洋两文 明 并


蒂 之花 的 理想 ( 邓实语 ) ,
发行 《 国 粹学报 》 。 从 1 90 7 至 1 9 1 1 年间 , 该刊物上


“ ” “ ”

刊登了 百 多 幅 以 中 国 本土 的动植物为对象 的 博物 图 画 并开设 博物 




“ ” “
目 , 在 特别 广 告 中 这样 写 到 :
本报今年 添入 博物 、 美术二 门 ,
其 中 插入 图


古色幽光 这批作 品 全部 出
26

画 皆是精细美丽之 品 至可宝 贵 学 保存


, , , ,
自 国

会成 员 蔡 守 之手 , 显 示 出 其对 于 动 植物 学 的 浓 厚 兴 趣及对于 新 兴 博物 知 识 、 绘图

技巧 的 广泛 吸纳 ( 图 1 2 ) 。 只 不过 , 1 9 1 1 年之后 , 他 再 也 没有 继 续绘制 这些 图 文


“ ”
并茂 的 博物 图 画 , 而是返 归 到 金石书 画 之学 。
自 然科学 的认知 凭借 美术 的图


“ ”

像化得 以 彰 显 , 而 美术 的 观 察和 训 练方法又潜移 默化地 从 自 然科学 中 得来 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 也推促 了 近代美 术史上实用 主义和 写 实主 义思潮 的 形成


1 2 7

“ ” “ ”

博物 与 美术 的 组合如 此奇妙 , 却 又如此短暂 。


高剑 父 、 蔡守 都做过短暂


“ ” “ ”

的 博物学 家 和 业余科学 家 ,
那么 ,
作 为 正式科班的 陈 师 曾 又是如 何面对


“ ” “ ”
博物 和 美术 的呢 

“ ”
很 遗憾 , 虽然师 曾 也有 到 酒井伯 爵 家族 的 金鸡 园 观 赏 园 林植物 , 到 日 


“ ”

山 採植物 、
行于 苗木道 中 ,
甚至 留 下 了 到 山 野采 集植物 标本 的 珍 贵 照 片 ( 

般采用 西 法方式所 作 的
2 8 “ ”

但我们 至今仍 未 发现其 如 高 蔡 博物 图 画



1 3 );  、 

据 笔者推测 , 这样 的 基本训 练完 全 是有 可 能存在 , 只 不 过师 曾 似乎 并 未将其与 对




“ ”

美术 的 促进作 更 多 的 迁想 和 融合 。
即 使在后来为 留 日 同 学 章鸿钊 《 三 灵 解 》

陈滢 岭南花鸟 画 流变 上海古籍 出 版社
2 5

第 年版

《 : 1 3 6 8 1 9 4 9 》 427 页 , 2 004 

国粹学报》 总第 年 程美宝 晚 清 国 学 大潮 中 的 博物 学 知 识 论

期 转引 国粹


月 自

《 , 29 ( 1 9 0 7 5 ) , 《 《

学报 》 中 的博物图 画 》 , 刊载于 《 社会科学 》 2 006 年第 8 期 ,


第 1 8 3 1 页 


同上 

陈衡恪诗 文 集 苗 木道 中 华严瀑
2 S

年条有 光 山 采植物 》 等诗 另 陈小从 图说义宁陈




《 》 1 908 《 日 、 《 》 、 《 》 。 《

氏》 ( 山 东画报 出 版社 2 0 04 年版 )
第 2 2 2 3 页 载有 陈 师 曾 在 山 野 采集植物标本 的照 片 

3 7


所 配 插 图 师 曾 也 仅 是遵 循 中 国 传 统 ,
自 身 的 博物知 识 体 系 将碑 身 纹饰勾 摹而 出 , 

犹 如 画 像 砖 石 的 图 案 化 效 果 其 背 后 的 博 物 理念 及 描 绘 手 法 均 与 带 有 写 实 性 质 的

 ,

29

西 方博物科 图 绘大相 径庭

。 ( 图 14 

赴 日 留 学 显然 并 未 中 断师 曾 对于 画 艺 的 继续探索 在其 。 1 904 年底致萧俊 贤信



其 中 有二 幅稍
” “

作画不过四纸

中 不仅提到 购西洋画 数张 , 秋 间旅行 四 日 , ,


可观 ,
皆 为教师持去 , 还在 赏析萧 氏 作 品 中 提 出 自 己 的 意见 

设色者乃 平 常之


今 在 慎修处拜读佳作 其 幅 干皴 大 有 蓬 心 之风 其
一 一

日 , ;

境 , 如 须 加 批评 ,
则 愚 以 为 大 点 树 之千 用 笔稍 率 。 此等 处唯香光 、 云林能 以遒劲

简 练 之笔 写 之 。 而上层 之 山 层垒太 多 , 平 远之 景 不 宜 堆 砌 故 也 , 法家 以 为 如 何 

慎修得此 二 幅 将 大吹于 本人之前 足 见 东 洋 美术 之祖 国 流 风余韵 尚 有 线之




, 日 ,

”1

故欲 发达于将 来 而此过渡 时代 不 能不 奋勉 也
3°

存 , 。 , 。

信 中 意 见具体而 中 肯 , 既 可 见 出 师 曾 于 传 统 山 水 技 法修 养 之 成 熟 , 又 可看 出

其与 萧 氏 画 友 系 之密切 而最为难得 的 是末句 体现 出 对于 中 国 画 的 。 自 信 以及对



于将来发展 的 长远之志 。 由 此不难看 出 ,


师 曾 在专修博物科之余 ,
始终心系 中 国

传统画艺 , 而且此 际 似 己 将其视为 毕 生 之追求 



稍 晚于师 曾 留 日 的杨度之弟 杨钧 , 曾 这样 回 忆 

尚 不能画

余在 日 本时 , 与师 曾 同居

室者三年 … …

师曾在 日 本时 , , 然喜

于 黑 板上 作 人物 、 驴 马 为戏 ,
后 币 范学油 画 及水彩画 。 归 国 之后 , 参以中法 

” 3

画 成形 矣
1 

且 不 说其对 师 曾 传 统 画 艺 评 价 是 否 允 妥 至 少 其 明 确 指 出 师 ,
曾 此 际对 于 西 方

绘 画 也致力 甚深 。
所谓 黑 板上戏笔 , 应是速写 、
漫 画 之类 ,
从其 遗存 的 《 铅笔 习

“ ”
画帖》 ( 1 907 年 ,
图 15 ) 、 1 909 年的 《 花 卉人 物 山 水 》 册 中 的 漫画 人物 , 

到 年 发表 于 太平洋画 报 的 六十 余幅 简 笔漫 画 我们 可 以 清 晰 地 看 到 这


1 9 1 2 《 》 ,

脉络 ; 而入 师 范 后 , 绘画似乎更成为其主业 , 水彩 、 油 画 不仅有作 品 传世 , 而且

也 巧 妙 融入师 曾 后来的 中 国 画创作 中 。 这些作 品 的 具体分析后 文将有专 论 



年8月 李叔同 留 经过 段时 间 的 日 语补 习 次 年 考入 东 京 美 术 学


1 905 , 日 , ,

年铅印 本 陈师 曾题书名 并钩摹汉代碑刻 图 像数幅


29

章鸿钊 三灵解

《 》 , 1 9 1 8 。 ,


萧俊 贤 年 谱 第
3°


《 》 44 

杨钧 草 堂之灵 》 第 3 岳 麓 书社 年版


1 1

《 3 3 4 , 1 985 

3 8


校油 画 科 , 成为 了 中 国 留 日 学 生学 习 美 术 的 先 驱之 一

。 虽然 己无从查知 师 曾 与 其

具体何 时 、 如 何相 交 , 但两人 的 交往不仅对 陈 师 曾 于 西 方绘 画 的 深入 了 解 大有影



响 而 且相 互 成 就 艺 术 友谊 持续 生 师 曾 此 际 不 仅 关注 李 叔 同 与 欧 阳 予 倩 等


, ,

“ ”

人组 织 的 春柳 社 活动 而且 还 与 叔 同 参加 其 它 本 文 艺 社 团 活动 如汉诗


1 3 2

, 日 ,

“ ” “ ”

社团 随 鸥 吟社 书 画 雅集 淡 白会 等
1 3 3




本书 画 大家创 立淡 白会 每 月 开会 次 七年前 淡 白 会场 多 在 汤 岛 天


日 , 。 ,

神 鱼 十楼 , 近年 移 至 京桥 出 云 町北 川 楼 。
… …

淡 白 会仅十 余人 , 人 品 皆属 闲 雅 

其作 品 亦 潇洒清 疏 ,
洵不愧淡 白 之名 矣 。 吾 国 人陈师 曾 、 曾 孝榖 、 李叔 同 诸 氏 留



学东京时 亦在此会 人 当 筵乞 书 画 者 尤 多
1 3 4

, , 日 。

“ ”
1 9 1 2 年 由 李叔 同 , 、 曾 孝榖等 发起 陈 师 曾 等海上名 家共 同 参 与 的 文美会 , 

“ ”

无疑 既是 淡 白会 这 文 艺 雅集形 式 的 引 入和 移植 同 时也是李 陈等人 留 




, 、

艺 术 理想 和 情怀 的 延续 和 拓 展 。 而最为 重要 的 是 ,
作为 以 美术为专业 的 李叔 同 在

此 际 不 仅 译述 西 洋画法》 水彩画 略 论 等 而且其随黑 田 清辉 藤岛武




1 3 5

《 、 《 》 , 、

二等 学 习 当 年 东 京 美 术 学 校渐 正 流 行 的 准 印 象 派 风格 对 西 方 现代 艺 术 颇 为 关 注 , 

而这些 都无 疑深深地影 响
3 6

陈师 曾 图 16

, 了 。 ( 

“ ”

在 博物 与 艺 术之 间 如 何选择 ?
文学与 美术之 间 如何相互生发 ?
东 西 方艺

术之 间 的 关 系 又应 该 如 何认 识 ?
等等 。 经过近 七 年 的 留 日 学习 , 陈 师 曾 不仅完成


“ ” “ ”

了 由 旧 学 问 到 新知 识 的 转化 成为 身而兼新 旧 两面 的 新知 识人 而且


, ;

凭藉 日 本 打 幵 了 崭 新 的 艺 术视野 ,
对上 述 问 题 逐渐有 了 自 己 明 晰而清醒 的 认识 


1 909 年 的初夏 ,
即将回 国 的师 曾作 《 留别范大》 、 《 归 鸟 》 二诗 ,
诗云 :



” “ ” 37

万狂花 笑空 更谁长袖 舞春风 浩荡辞沧海 从容返故林 与赴 




, 、 , , 日

“ ”

的 满心忧怀 、 迷茫 无 从相 比 , 满是豪气与 自 信 。
毕竟 ,
在 睁 眼看世 界 中 ,


完成 了 自 身 的 蜕变 

陈小从 图 说义 宁 陈 氏 》 第 页 载有陈师 曾 穿 戏装之照 据父亲 回 忆 期间 除与鲁迅同 学




3 2

伯父留

《 3 3 , ,
日 ,

夕卜 , 还 曾 获交李叔 同 、 欧阳 予倩等名 流 … …



北 京大学 出 版社 年版 页 载有师 曾 留 时所作词


3 3

神田喜 郎 本填词 史话》 第 原刊于


日 日 


《 ( 2000 ) 7 1 6 ,

本 随鸥吟社的机关杂志 随鸥集》 词栏中 神 田喜 郎 认为这五首词 为 陈 师 曾 留 日 时呈 本 著 名 词 人森 川




《 , 日

竹谿 , 可详见 《 陈衡恪诗 文集 》 第 1 7 1 1 7 3 页 , 另 还 可参见朱美禄 《 李叔 同 与 随 鸥 吟社 》 , 《 兰台世界》 2 0 1 



年第 7 期第 40 4 1 页 

3 1

年 太平 洋画 报》 所刊 登消 息

 1 9 1 2 《 4 月 1 5 日 

李叔 同 的译述著作

可参见王 中 秀 西洋画法> 美术研宄


年第 


《 〈 : 》 , 《 》 2 0 0 7 3


可参见刘 晓路 李叔 同在 东京美术学校 兼谈李叔 同 研 宂 中 的 几个误 区 吉川健 日 本 的 李叔 同



一 一

《 》 、 《

研究 对 日 本早 期研 究李叔 同 之 史料考察 等相 关研 究
一 一

》 


《 陈 衡恪 诗 文 集 》 第 3 2 3 3 页 

3 9


“ ”
第 三节 画界 视野 的 形成 兼 论与 家 族 成 员 中 西 文 化观 的 思 想 渊 源


归国后的 段时 间 里 除酬 应友朋 拜祭祖父 与 前 妻 外 师 曾 多 半处于 




, 、 ,

事躬耕 课 的 相对悠 闲 在 的 状态 直至 年 二 月 应 张 謇 邀请


38

聊以画

田 ,
自 自 , 1 9 1 1

到 南通县 师 范 及 中 学任 教 选择到 此任教 方面是 因 为通州 师 范 于


39

年创



。 , 1 902

办 , 为当时国 内 中 等 /歹范 学 校 之 嚆 矢 , 再加 之 1 905 年 又 由 校 内 公 共植 物 园 改 建 为



国 内第 个 公 共 博物 馆 初 名 动矿物 陈列 室楼 张謇 手 书 对 联 设为痒序 学校 以


( , :

教 ,
多 识 鸟 兽 草木之名 。
图 17 ) ,
专 设有博物科 , 与 师 曾 所学专科相 契合 ; 而且

张謇 为 陈 三立 同 年 挚 友 另 更为重要 的 原 因 是 此处为姻 亲范 氏 故里 师曾于




。 , ,

此最为熟悉不过 ; 虽然前妻 已亡 、 外舅 亦逝 , 但师 曾 与 外姑姚 氏及 范 罕 等诸兄 弟



都有着极为深 厚 的 感情 , 到 此任教 , 想来也有孝亲之思 



到校 的第 二年 ,
师 曾 就在 《 南通师范 校友会杂 志 》 第二期 ( 1 9 1 2 年4月 ) 

发表 译 述 《 欧洲 画 界最近之状况 》 , 文末 自 作按语 


按西洋画界 , 以 法兰西为 中 心 ; 东 洋画 界 , 以吾 国为 巨擘 。
欧亚识者 ,


有是言 。 东 西 画 界 遥 遥对 峙 , , 未可轩轾 。 系 统殊异 , 取法不 同 ,


要其唤起美感 

涵 养 高 尚 之精神 则 也 西 洋 画 输入吾 国 者甚少 坊 间 所售 多 属 俗笔 美术真




。 , , ,

相 鲜得而 睹焉 人久米 氏 有 欧洲 画 界最 近之状况 》 篇 今译之 以 介绍于




, 。 日 《 ,

吾学界 , 藉 以 知 其风 尚 之变迁 ; 且彼土 艺 术 日 新月 异 , 而吾 国 则 沉滞不前 , 于此




”

亦 可 以借鉴 矣
1 4 °

作 为 陈 师 曾 遗存 至 今 最早 的 篇完整 的 画 学 理论文 章 虽仅是译述 但无 论




, ,

从何种角 度 来看 , 均 可视为其开 放艺术视野和 成熟 画 学 思 想 的 奠基之作 。 以 此作



为 分水岭 师 曾 ,
自 此始 终 将 中 国 画 的 发展 置 于 东 西 比 较 的 视野 中 来进行 思 考 和 实

践 然而 由 于 发表较早 且在 地方师 范校友杂 志刊 登 又属 译文 直 以 来并




。 , , , ,

未 引 起 当 时 学界和 后 来研 宄者 的 太 多 注 意 笔者在此不揣 浅 陋 方面推揣此文




。 ,

写 作之原 因 背景 另 方 面 细 剖 文 中 所述 内 容 看 其 对 于 欧 洲 画 界 了 解 之深 浅

; ,


并将 其置 于 师 曾 整个 画 学 思 想 发 展脉络之 中 , 分 析其 意 义与深 远影 响 

同上 第 33 40 页
1 38

, 

“ ”
北洋政府教育 部档 案 宣 统三年 充江苏南通县师 范及 中 学 校教员
3 S

依据 陈衡恪登记表 


… … … …

《 》 ;

公毅 范婿 就通州 师 范学校 教 习

《 蕴素轩 诗 集序 》 师曾 , , 以 辛 亥二月 

通州 师 范校友会第 二 次 会开于 年 师 曾 到 校不 久 其 曾 在 会 上 讲 话 谈及 校 友 会 的 组 织 方 法 可 以
1 4 °

1 9 1 1 
 , , ,

日 本各学校进行参考 。 次年五月 , 《 校友 会杂 志 第 二 期 印 行 师 曾 译述 欧 洲 画 界 最 近之状 况 刊 载其 中


》 , 《 》 

可参见刘经 富 陈衡恪诗文集 》 第 页及 陈师 曾 全集 ?
诗文卷 第 页
- -

《 1 95 1 96 《 》 1 1 9 1 23 

40


“ ”

久米 氏 应为久米桂 郎 久米于 年到法 国 留 学



( 1 866 1 934 ) 。 1 886 , 1 893



年回 又于 年与 黑 田 清辉 起在 东 京美 术 学 校正 式成立西 洋 画 科 担任 艺


日 ;
1 896 ,

术解剖 学 与 考 古 学 教授 。 久米 、 黑 田 及藤 岛 武二等人为 日 本 西 洋画 最早 引 入欧洲



印象画派 、 走 向 现代 艺 术 的 先驱 , 李 叔 同 就读东京 美校时 曾 受诸人亲炙 。 虽然 



前 不 能 查 到 久 米 原 文 及 发表 时 间 但 据 笔 者 推 测 李 叔 同 于 , , 1 9 1 1 年3 月 毕 业该校 

年底赴沪 , 此际与师 曾 来往便利 而频繁 ,


极有 可 能 是 由 他推荐 师 曾 相 关书籍或托


“ ” “

其译介 而 师 。 曾 也 急 需 通过 了 解 欧洲 画 界 最近 风 尚 来 反 思 自 己所处 博物 与 

身 发展 的 可能性和 趋势 也 约 是在

术 之 间 的 纠 结关系 并 以 此反证 中 国 画 ,
自 。 1 9 1 

年前后 师 曾 与 吴 昌 硕相 识 并感受到 金石 写 意 路 的 独特魅力 于书画 印方面




, , ,

均着力 师事学 习 此 文 的 译 述在 某 种 程度 而 言 不仅是师 曾 向 国 学 界介 绍 欧




1 4 1

。 , 内

洲 画 界 之最近状况 也 是其借 西 洋 画 演 进之规律来证 实 中 国 画 , 自 身 存在 价值 的 初



步 思考 

由 于 是译述 , 故本文 写 作 完 全 不 同 于传 统 中 国 画 论相 对零散 、 感悟式的 随笔



方式 , 而 是 呈 现 出 层 层 递进 、 条理清 晰 的 逻辑 结 构 关 系 , 并从 中 抽 绎规律 、 总结

经验 而这也成为后 来师 曾 画 学 理 论讲述和 写 作 的 大特 点 兹将 文 中 所谈及 西




, 。

洋 画 派及 名 家整 理 列 表 , 以窥师 曾 于此 了 解之程度 

时 间 段落 画 派推演 各 派 名 家 特 点 趋 势 走 向

1 8 世 纪 华 托 、
布歇尔 、
饶趣味 , 炫 华 丽 1 8 世纪法兰 西 画

弗拉戈 ?

纳 尔 近 于 浮 华 ,
徒饰外 观 ,
毫 无 实 质 派 ,
能脱离 意 大利

之旧染 ,
发挥 法兰

西 之精神

1 8 世纪末 尚古主义 大卫 安 格 尔 唯 模 仿 古 代 之 制 作 重 形 而 不 重 色 自 1 8 世纪至 1 9 世纪



普 桑  写 实 最 为 优 长 之 初 ,
思想 、 社会

1 9 世 纪 浪 漫 主 义 致 力 色 彩 ,
重感情 ,
补 尚 古主义之缺 陷 皆有极端之变革 

者 也 何 莫 非 科 学 精 神 之

所发露

1 9 世 纪 中  自 然 派 库 尔 贝 勒 帕 热 以 自 然 为 依 归 凡 绘 画 惟 表现物体

关于 陈 师 曾 何时 师事吴 昌 硕 前 还 未 发现特 别 明 确 的 文 献证据 笔者根据师 曾 回 国在南京 上海 





目 。 、 、

州 几地 的 往来 以及 陈三立在 1 90 8 年 左 右 就 与 吴 昌 硕有交游往来 ,
初 步 判 定 师 曾 向 吴 昌 硕请益学 习 在 1 9 1 

年前后 

4 


外光画 卢 梭 柯 罗 米第 重视光 与 空气 诚 能 写 实 者 也 之 外 形 非 其 究竟


( , ,

家 勒 康斯太勃 尔
) 写 生渐趋精密 ,
观 察 亦 渐 细 致 之 目 的 , 故停滞而

波 宁 顿 不 前 , 不足进于道

也 

印 象 派马 奈 莫 奈 毕分 析 光 线 而 得 新 奇 之 境 矣  此 画 派 固 发 轫 于 法

 。

( 印象主 沙 罗 西 斯 莱 光 线 、 色彩之新感觉 ,
皆 能 求 而 得 之 兰 西 ,
其后德 、 比 

义  印 象派乃 种 之写 实 画 又可谓写实之 荷兰 瑞典 俄皆


) , 、 、

破坏 画  受其影 响
。 

点 笔 派 修 拉 格罗 西 先 以 彩笔芜杂 点 染 ,
然后施 以 精密细 点 最 近 欧洲 画 界 之倾

涅 克 雷 诺 阿于 其 上 向 , 此派之势力 为

新 印 象派 丹 尼 斯 高 更以 画 家 情 志 为 基 础 ,
其 态 度 乃 独 立而 不 著云 。 然徒然 真 

梵 高 塞 尚 马羁  则 褊 狭 。 , 徒然美 

蒂 斯 自 然 美 于 个 人 之 感 情 中 求 之  则 亦 不 完 全 。 

此 表 根据 师 曾 译 述 所 提炼 文 中 所列举画 派 人 名 按 照 今译进行 统

( , 、 

令我们 惊 讶 的 是 , 此文 所梳理 的 欧洲 自 1 8 世纪到 1 9 世纪末 的 艺术流派演变 



基本上与 我们 今天所掌握 的 基本 知 识谱系 相 致 不得不 感慨 本 画 坛对 于 西 洋




。 日

美术 了 解之深入和 精 准 , 也 惊 叹 师 曾 译述 的 准确 和 通达 。 由 于 无 法与 久米原 文进

行 比对 , 我 们 也 无 从 知 道 哪 些 是 师 曾 有 所增 删 或 自 出 己意 。 但翻 译 中 语 言 的 相 互

转化 显然 需 要对于语意 和 内 容 的 深刻 理解 , 对 于 信 息量如 此 巨 大 的 专业 译文 ,


难度 可想而 知 。 据 此推测 , 师 曾 对 于 西 洋 美 术 的 了 解 和 知 识 储 备 应远远 大 于 此文



的 限制 。 尤 其值得注 意 的 是 ,
译 文 中 对 于 画 派 推演 的 社会 背 景 、 为 何变化 、 各 

利 弊 等均 有 详 细 的 叙 说 如 然此 尚 古 主 义 与 当 时 共和 , ,
自 由 之精神 两相 比较 , 

” “
其 中 实有不相 容之 点 、 科学精神 现于 思想界 即 为 ,
自 由 平等之说 现于物质界 , 

” 42

即 为各种 之科学 世 纪乃 科学 时代也 而于绘画 亦无不然 等等 而这 





。 1 9 , ,

合联系 的 阐 述模式 也 深 深影 响 了 师 曾 后来 的 画 学 思考 考究这 阐述的核心 




。 ,

“ ” “ ”
以 西 方科学 和 艺术在发展 中 相 促相 生 、 再至相悖而行 ,
来说 明 真 与 美 

间 难 以 解决之难题 。 如文中所言 

“ 

然则 画 之美 ? 岂 仅在乎形而 已哉 ?

陈 师 曾 译述 欧 洲 画 界 最 近 之状 况
1 4 2

《 》 

42



画 之为物 , 不仅得 自 然 之真相 即 为 毕其 能事 , 盖画家对于 自 然物 所抱 之情

志 , 壹现之于 画 , 故作 画 徒然 写 实 不可也 。
… …

色也 ,
形也 , 不 过 画 家 发 表其 情





志 之手段而 已 。

“ 

所谓 美 术者 ,
奇妙不可思议 , 决非仅 以 写 实可 以 尽 之 。


以 照相 为基础之画 其价值薄弱 故必 求 照 相 术所不 可 能 之绘 画 


… …

, , 。




趣 味 断 非 无 生 命之 照 相 器 所 能 。

“ ”

然徒然 真 则 偏狭 徒然美 则 亦 不完全


1 4 3

, , , 。

这些论述 , 在笔者看来 , 既是久米 氏所 言 , 也是师 曾 译 述时所思考 的 重 点 



这些 思考在 其 时 隔 十年 之后 的 《 文人画 之价值 》 中


直延续 ,
并针对 中 国 文人画

的特点做 出 了 自 己的 回 答和 应对 。 如果说 , 这篇译述仅 仅 是借对 西 洋绘 画 的 发展




“ ”

近况打开 了 扇 他者 的窗 借这扇 窗 师 曾 看到 了 西方艺术发展 的特点 




, , ,

” “ ” “ ”
作 为基本 支撑 来推动

以 科学精神 直以 科学之观察 科学之眼光 



, 、

“ ”

绘画 之美 的追求 ,
但 随着 照 相 术之进步 ,
最 终发展 出 趋 向 情 志表达 为 主 的 趋

势 通过这 趋势 无形 中 增 加 了 师 曾 对于 中 国 画 自 身 特 点 的 返观 东西绘画在


。 , ,

“ ”

美感和 精神 性涵 养 的 共通性 中 呈 现 出 系 统殊异 、


取法不 同 的 差异性 。 师曾后

来 的 画 学 思 考和 实 践都 从这 东 西 比 较 的 基本认 知 和 判 断 出 发



有 学者指 出 ,
在 中 国 近代绘 画 发展 史 中 ,
无论在绘 画 创作 、 中 国 画 发展 

油画 的被引 进 、 美术理论 的 发展 、 美术展览会形 式 的 出 现 、


美术教育 的 起步等方


” “ ”

面 都存在 着 显 而 易 见 的 本模式 的确 中 国 现代美术形态 的 开 启 受




1 4 4

, 日 。 ,

“ ”

本影响 巨 大 但对于 陈师 曾 而言 笔者更愿 意把这种影响 称之为 启示




日 , , 。

方面 正 如其在致萧俊 贤信 中 及 欧洲 》 文最后所说 中 国 绘 画 为 东 方之最


, 《 , 

“ ”

东 方绘 画 的 兴起 必 以 中 国 画 为 巨擘 , 参鉴 日 本之 目 的乃是透过 日 本与 西洋对

话 另 方面 在 其后 来 的 画 学 思 考和 艺术 实践 中 虽 仍潜藏着 本所给 予 的 影


; , , 日

响 ,
但其 目 标指 向 均 是 以 本 民族为主体 , 并非亦步亦趋的按照 日 本 既有模式去吸


收和 消 化 。 尤 其 是对于 师 曾 这样 的 家 族 , 经 历 了 太 多 的 家 国 之痛 , 反而更 具 



立不可挠 , 高标意 不俗 的 自 信 自 强 的文化心态 。 而这 ,
或许可 以 从 陈 寅恪对于

祖 、 父变法 思 想 源 流 的 追 溯 谈起 


同上



陈振 濂 《 近代 中 日 绘画交流 史 比较研宄 》 ,
安徽美术出版社 2 0 0 0 年 〗 0 月 版 

43



当 时 之 言 变法 者 盖有 不 同 之二 源头 未可混 论之也 咸丰 之世 先祖


, , 。 ,

亦 应进士举 , 居京师 ,
亲 见 圆 明 园 干 宵 之火 ,
痛哭南归 。 其后 治军 治 民 , 益知 中

国 旧 法之不 可不变 。 后 交湘 阴 郭 筠仙 侍 郎 嵩 焘 ,
极相 倾服 ,
许 为孤 忠 闳 识 。 先君

亦从郭公论文论学 , 而郭公者 , 亦颂服美西法 ,


当 时 士大夫 目 为汉奸 国 贼 ,
群欲

得 杀 之而 甘 心 者 也 。 至南海康先 生治 今文公 羊 之学 , 附会孔子 改制 以 言 变法 。 



与 历 验 世 务欲 借 镜 西 国 以 变 神 州 旧 法 者 ,
本自 不同 。 故先祖 先 君 见 义 乌 朱 鼎 甫 先

生 新 无邪 堂答 问 》 驳 斥 南海 公 羊 春 秋之 说 深 以 为然 据 是可 知 余家之主变


《 , 。

法 其 思 想 源 流 之所 在 矣
1 4 5

, 。

“ ” “ 


在 陈 寅 恪看 来 ,
其祖 、 父 的 变法 为 历验世务 派 ,
而康 氏为 附会 改制

派 二 者有 何差异 呢 文 中提到 的朱 新 又与 陈 氏 家族 的 思想有着 怎样 的 共 鸣 呢



? 

“ ”

简 单来说 , 历 验世务 则是主张 以务实 、 稳健 、 折中 、 调和 的 方式在 现有体制



允 许 的 范 围 内 进行变法 虽倡 导 洋务 却 又始 终主 张不伤 国 体 所执 守 的 是 条自

, ,

“ ”

下而上 、 以 稳 健渐 变 之 法 立 富 强 根 基 的 改 革 之 路 ; 而 附会改制 则 属 于空想派 



主 张全盘设计 、 推到重来 , 具有 乌 托邦色彩 , 容 易 导 致对 国 体和 民 族 文 化 主 体 的



完全颠覆 。 故而 是 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变 法 理 路 

朱 新 字鼎 甫 号 蓉生 为清末 著名 学者 汉宋调 和 学派代




894

( 1 846 1 , , ) 、

表人物 之 其 通过梁 鼎 芬 与 陈 氏 父 子 相 识 早在 年 时方 岁 的 陈师 曾 就


。 。 1 89 3 , 1 8

参与 到祖 父与 梁鼎 芬 朱 新之 间 的 诗词 酬 唱 也 为我们 留 下 了 其 迄 今 存世 最


、 、 ,

“ ” “

早的 件 学画 之作 此作源于 陈宝 箴 先馈菊于 梁鼎 芬 梁氏 赋谢二首 




。 , ,

及 鼎 甫长 兄 , 以 托怀 想 。 翌 日 ,
丈特和 答 公子伯 严 亦 有 诗 乃 属 大孙师 曾 画 菊
, , 

画 上另 有 _ 杨 锐二 人再 题 唱 和 图 18 梁 氏有感于 陈 宝箴馈



1 832 1 90 1 ) 、 ( ) 。

菊 随后 回 赠梅花 而师 曾 也有 次韵 之诗存世 不到 朱鼎 甫便复信




4 6

月 时间

, 。 。 ,


答谢 , 前 月 中 旬 得手 札 并 菊 花 诗 卷 … …

卷 中 诸 君 过 爱之词 不敢 当 , 不 敗当 。 

复堂首 章末语 , 当取 以 自 警也 。 右 铭 丈 桥梓 、 叔峤 、
复 堂初 均 乞 为我代致 , 不作

别书 右丈文孙 已 能作 画 想 己 过 弱 冠 之年 三世共 此 图 而兼三绝 尤可珍




。 , 。 , ,

” 47

贵 并望代询

, 。

除 开这样 的文雅之 交 , 思 想 上 的 交汇和 砥碾 也是不少 。 1 894 年朱鼎 甫不幸病



读 吴 其 昌 撰梁 启 超传 书 后 》 寒柳堂集 上海古籍 版社 年版


4 5

陈寅恪 第 页

《 , 《 》 1 49 ,
出 1 98 0

H6
《 次 韵 祖父 谢 夕 厂 居 士餽 梅 作 》 、 《 再叠前韵 》 ,
见载于 《 陈衡恪诗文 集 》 第 8 页 


朱鼎 甫 复梁节堪编修 》 拙 盒丛稿 佩弦斋杂存 卷下 转引 陈三立年谱长编 》 第

《 , 《

( ) 》 ,
自 《 2 8 2 页 

44


放逐余生成 负 国

逝 ,
陈 三立撰联赋诗挽之 , 哀窈窕 , 思 贤才 , ; 息邪说 , 拒坡


” “ ” “ ”

低 徊 薄海 更何人 显然 其挽诗 中 所谓 坡行 应是有所特指


4 8

行 邪说

, 。 , 、 

“ ”

而朱

新也 曾 反复撰文 与 康有 为 争辩 新学伪 经说 之不 能成立 ,


明 确 反对康 有


” “ ” “
其实是

为 援儒 入 墨 , 用 夷变夏 的主张 , 指 出 康有为力证 伪经 , 阳 尊孔



康之 争背后 所涉及 的 恰恰是 陈


子 , 阴 祖耶 苏 , 是 为 了 彻底摧毁儒 家 经 典 。
朱 、 

氏 家族 直作 为立身 之本 的儒 学正宗 问 题 朱鼎 甫去 世后 翌年 即光绪二十 




一 一

。 ,

( 1 895) , 《 无邪 堂答 问 》 由 广雅书 局 刊 行 ; 光绪 二十二 年 ( 1 896 ) 七月 , 《 无邪 堂



答问 被 收入 朱 新著 作集 拙 盒丛稿 同年 有上海鸿 宝斋据广雅书 局 刊 本




》 《 》 , ,

缩印 的石 印本 ( 图 1 9 ) 。 此际 ,
陈 师 曾 又致信 梁 鼎 芬 

湘 友欲观 者 甚众 不 审 可先代



《 无邪 堂答 问 》 ,
敝 师 印 昆 先 生深 服此书 , ,

”

其 值 若干 併乞示知 为 幸



二部否

? ? 。

显然 在仔细 研读 中 师 曾 对于朱 新维护儒家传统 的 致性和 连贯性 以 及




一 一

, ,

对 于康 氏 的 批判 应深 有感触和 领会 。 陈 寅 恪在 回 忆 湖 南 维 新 变 法 之 初 时 还 指 出 

“ ” “ ”
父在 用 人 上 舍 康 而聘梁 康学 中 的 激进 思 想有所警 锡
5°

祖 早 已对 


、 , 。

到 变法 后 期 ,
1 898 年五月 末六月 初 ,
陈 宝 箴拟 《 请 厘 正 学 术造就人才摺 》 稿 , 


请 烧 毁康 有 为 孔子 改制考 刊版 其言 其 箸为此书 据 端之异 说 征引 西




《 》 , , ,

汉 以 前诸子 百 家 旁搜 曲 证 济之 以 才辩 以 自 成其 家之言 其失 尚不过穿凿




, , , ,

附会 其徒和 之 持之愈 坚 失之愈远 嚣然 命 号为 康学 




‘ ’
… … …


, , , , ,

在 持守儒 家 正 统 的变法人士


“ ”

所谓 康学 更是提 出 了 严 厉 的 批评 和 谴 责 。 显然 ,

中 ,
康 氏 之学 己激起公愤 

就此 余英时先生 曾 撰 陈 寅恪 的儒学实践 文 从家 学教化及 言 行 角 度




, 《 》 ,

“ ”

认 为 陈 寅 恪对 于 儒 家 思 想 信道之笃 、 守 道之严 , 具有无 比卓越的儒家资格 



” “ ‘

的 立场 而 不 动 摇 他认为

而在这种信 守 中 终其 生持 夷 夏之辨 


‘ ’

, 。 :

夏之辨 是儒 家最古 老 的传 统之 其源 至 少 可上溯 至孔子 如 前所述 陈寅






… …

, ,

恪并不是排斥 切 西方观念和 制 度 的 极端文化保守 主义者 相 反地 他 的基本态




。 ,



度是开放 的 即 所谓 方面 吸 收输入外 来之 学 说 方面 不 忘本 来 民 族之地位


‘ ’
一 一

, , 。


《 散原精舍诗文集 下册第 》 7 4 2 页 

M9
《 陈衡恪诗 文集 第 92 页 》 1 

“
先是嘉应黄公度 丈遵宪 力 荐南海先生于先祖 请聘其主 讲时 务 学堂 先祖 以 此询 之先君 先君对 以
5 [




, , 。 ,

曾 见新会之文 ,
其所论说 ,
似胜于 其师 不 如 舍康而聘梁 , ,
先祖许之 , 见载于 陈 寅 恪 《 寒柳堂集》 第 1 67 1 6 8

页 

45


“ ” “
并引 《 答龙榆生 》 七绝 其 二末句 更 愧蓉 生辟 老康 句 , 指出 到 了 晚年 , 陈寅


恪仍 不 忘 其 先祖先君 对朱 新 辟康 有 为 用 夷变夏

的赏识
‘ ’ ‘ ’ 1 


按照这 研 宄 理路 师 曾 与 寅 恪 何 其相 似 而 且 在 某种 程度 上 师 曾 所受儒


, , ,

“ ” “ ”
家 思想 的 熏染可 能更为深 刻 。 开放型 的 夷夏之辨 与 东西画界 之说有着 内

在 致 的 思想渊源




陈 寅 恪 晚年谈到 自 己 的 学术 思 想 时 ,
又说 : 寅恪平生为不古 不今之学 , 



想 囿 于 咸 丰 同 治 之世 议 论近乎 曾 湘 乡 张南 皮之 间 就此论而 言 多有研 宄
52



, 。 ,

“ ”
者将 陈 氏 三代 的 基本 文 化观纳入 到 张之洞 中 学为体 、 西 学为用 的范畴 

“ ”
的确 中 体西用 是 晚 清 时代 的 主流 思潮 和 流行话语 然而 这 思潮和


, 。 ,

话语 又 是 极 为 复杂 。 无 论 是 洋 务 派 还 是 维 新派 , 既有 着 内 在 的 相 似性联系 和 前后

承接 , 也 有着 因 各 自 知识体系 不 同 、 出 发 点 和 着 眼 点 不 同 以 及 具体语境差异 而 引


发 的 细 微差别 。 大致来说 , 早在 咸 丰 H 年 ( 1 86 1 年 ) 十月 , 冯 桂芬 就提 出 


” “ ”
中 国 之伦常名 教为 原本 辅 以 诸 国 富 强之术 中本西辅 思想 光绪二十


5 3


, 。

年 ( 1 894 年 ) 二月 , 郑观应 提 出 中 学其本也 , 西 学 其末也 a 主以中学 , 辅以西




” “ ” “ ” “ ”

学 的 中 本西末 思想 。 这种 本辅 、
本末 之分 的 思 考模 式 显 然源 于 传

统 的 道器 论 。 从事 洋务运 动 的 士人精 英 多 持此 论 , 故洋务 的 主要 手段便 是 仿 效 西



方 的 船 坚 炮利 兴 办 机器制 造 开 办 学 堂 等 主 要体 现 在 技艺 富 强 之 术 等 层 面 上 、 , 、 

“ ” “ ” “ ”

而 到 了 早 期 维 新派人士 ,
自 然而然地从 本末 和 道器 发展为 体用 关系 

“ ” “ 

所谓 见于 外者为用 具 于 内 者为体 在注 重本末 体 的 同 时也 强调 变易


, ,


的因素 , 如郭嵩焘言 :
时 之应有 常 有 变 , 而 功 之施有 本有 末 , 时 处乎变 , 则从

其变之数 以 治 其末而 匡 救之 , 而本有 不 暇顾 矣 ; 时 际乎常 , 则 审 其常之理 以 探其




” “ ”

本而厘正 之 ,
而末有不 足言 矣 , 同 时指 出 西 洋立 国 有 本有末 , 确有其认识 上



的独到 之处 薛福成 王韬 等也都看 到 中 西各有本末 且本末 是对立 统 之关



。 、 ,

“ 


系 , 在应 时 之变 中 可 以 相 互 转化 。 到 1 895 年前后 ,
维新 思潮 兴起之 际 , 体用
“ ” “ 


逐渐代 替 本末 而成为流行 口 号 。
郑 应观 的 融会 中 西 之学 ,
贯通 中 西 之理

余英 时 陈 寅恪 的儒学实践 中 大 人文 学报》 第

K 页
1 1

《 》 , 《 1 1 57 

52

陈寅恪 金 明 馆 丛稿二编 》 第 页 上海古籍 出 版社 年版


《 2 52 , 1 98 0 


郑大华 《 采西学议 : 冯 桂芬 马 建 忠 集 》 第 8 4 页 , 辽 宁 人 民 出 版社 1 99 4 年版 


夏东 元 《 郑观应集》 第 2 7 6 页 , 上海人 民 出 版社 1 98 2 年版 

“ ” “ ”

转引 体西用 中 国 社会科
S5

洋务运动 》 第 页 戚其 章 从 中 本西 末 到 



《 ( ) , 1 3 7 1 43 , 《 》 , 《

学 >1 995 年第 1 期第 1 90 页 

46


影响甚巨 梁 启 超在 时务报 》 上先后 发 表
5 6

学校总 论 西学书 表后序


。 《 《 》 、 《 目 》 

“ ” “
《 学校余论 》 等 , 也提 出 通古今 , 达中外 、 务使 中 学 与 西 学 不 分为 二 , 学者


” 57

身可 以相 兼

此际 , 影 响 最 大 的 当 属 张之洞 《 劝 学篇 》 。 光绪二十 四 年 ( 1 898 年 ) 三月 



劝 学篇 由 两湖 书 院 印 行 图 闰三月 二十 张之洞致 电湖 南巡抚




《 》 ( 20 ) 。 日 ,


陈宝箴 按 察使黄遵 宪 称 鄙人 撰有 劝学篇 卷 大意在正人 心 开风气


、 : 《 》 , 、

” 58

两义 送呈 并祈赐 教 初 至六月 十 创 办于湖 南 长沙 的


日 内 四月 

一 一

, , 。 日 日 ,

《 湘学报 》 第 三十七册 到 四 十 五册 连续 刊 载 《 劝学篇 》 。 四 月 二十三 日 ,


光绪下

是诏 书 拉 开 了 戊戌变法 的 序幕
“ ”

国 , , 其精神与 《 劝学篇 》 的 中 体西 用 思想息




“ ” “
息相 关 。 张之洞对 中 体西用 的 解释是 :
中 学为 内 学 ,
西 学 为外 学 ; 中 学治


” “
西 学 应世 事

身心 又言 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使偏废


59

新 旧 兼学 旧

… …

, , : , , 。

可 以说 张 氏 此说 兼取洋 务和 维新 之长 站 在政教之立场 更具 种折 中 


, , , , 、

会 宽泛 的 意味 故而 此说 举 由 精英思想转化为朝廷圣 旨 变 为 社 会 所认 同


、 。 , ,

的 统 治 思想 和 国 策理念 

身 处这 时代氛 围 中 陈 宝 箴父子 的 中 西文 化观念 显 然也 无法脱 离 这 主流





思潮 他们 在 以 己 的 亲 身 实 践和 开 拓 性探索 为这 思想 提供 行 为 支 持 的 同 时


自 

并对之进行修 正 这从陈 宝箴于



。 1 898 年五月 九 日 《 致张 之洞 》 电 中 可见 :


电谨悉 。 科举如 《 劝 学篇 》 所议极善 ,


惟 愚 意 不废 八股 则 学 者难捐 旧 习 , 志意不


” 6° “ ”
专 张 之洞 回 电 答 曰 佳 电 极佩 透彻之至

从某种程度而 言 



1 1

… …

, , 。 ,

氏 父子更具 文化和 教 育 上 的 开 明 之志 。 首先 ,
他们 保持务 实而开 放 的 视野 , 知其


“ ” “ ”
当变时 则变 , 夫 习 其利害 , 极其情变 , 所以 自 镜也 ,
变乃为 自 镜 ; 其次 

“ ”
他们 主 张

通变 之道 , 认为 :
蔽 者 为 之溺 而 不返 , 放 离圣法 , 因 损其 真 。 

俗之 士 至欲塞耳 闭 目 , 摈不 复道 。 二者 皆惑 , 非所谓 明 天地之际 , 通 古今之变 者





1 6 2

 。

6 “ ”

具体可参见 易 惠 莉 的本意及其演变》

中 学为体 西 学为用 河北学刊 》 年第 期 及戚


《 , ( 《 1 9 93 1 )


” ”


“ “

其章 《 中 本西末 到 中体西用 》 ( 《 中 国 社 会科 学 》 1 995 年第 1 期 )


等相 关 研 究 

5 7

梁启 超 湖 南时务学堂学约 见载于 梁启 超选集 第 上海人 民 出 版 社 年版 还可参 见


《 》 , 《 》 5 0 页 , 1 98 4 。 

《 饮冰 室 合集 》 文集之三 第 1 4 页 ,
中华书局 1 989 年版 

张之洞 《 致 长 沙 陈抚 台 、 黄臬 台 》 ,
转引 自 《 陈三立年谱长编 》 第 4 58 页 

张之洞 劝 学篇 第 中州 古籍 出版社 年版



《 》 1 2 1 、 1 6 1 , 1 998 

陈宝箴集 》 下册第

《 1 6 02 页 

张之洞 致长沙陈抚 台 转引 陈三立年谱长编


第 页

《 》 ,
自 《 》 4 72 


陈三立 《 振绮堂 丛 书 序 》 ,
转引 自 《 陈三立年谱长编 》 第 2 90 


47


“ ”

或许 , 我们 将 陈宝 箴 父子 思 想及 行为 都 纳 入 中 体西 用 思潮 中 进行讨 论是


“ ”

符合特 定 历 史 时 段 的 基本 事 实 。 由 于时代 的 局 限 ,
其 体 在政 治 方面仍 是着 眼


“ ”

于维护 满清封 建政权 的 统 治 但若 从文化层 面 来看 他们 的 明体 却 不 限于





朝 代 直接指 向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本体 比 如 在为学方面 陈 宝箴 治 学 宗 张载

, 。 , 

朱熹 , 兼治 陈亮 、 叶适 、 王阳 明 、 王夫之 、 魏禧之学 ,
力 求将诸家 之学 问 会通 

将 道德 与 文 章 之 学 贯 通 , 其提 出 是在 学者之善会而 已 。 不 以 文害辞 , 不 以辞害



志 , 以意逆志 ,
是为得之 ,
乃真 能读 古人之书者 。 是 故朱 子之 穷 理 、 阳 明 之致 良


” W3 “

知 , 要 皆 为 诚 正 修齐之 实 功 。
并 强调 会通在 于观 天 下 之事 理 :
天下之理 


正如 陈 三立所说

本万殊 不观其 意 无 以 会其通 而对于新 旧 之学 




, , 。 , :

” 64

君 独 知 时 变所 当 为 而 己 不 复较孰为新 旧 尤 无 所谓 新党 旧 党 之见 显示 出

, , 。 

知 时 达变 , 与 时俱进 的 学术态度 

对于 陈 师 曾 和 陈 寅恪这 代而 言 由 于 时势剧变 他们 方面在疏离 政 治 之




一 一

, ,

“ ” “ ” “ 

体 时坚 守 了 文化之 体 另 方面在 继承祖 父于文化学术上 的 通变


, 、

思想上 进 步 发挥 会 通 与 因 变 的 应 用 之法 显 示 出 更 为 开 放 和 包 容 的 文 化 心 态

, , 

依 笔 者 之见 ,
陈 寅恪所指在湘 乡 和 南 皮之 间 , 也 更 多 是 指其在文化与 学术总 体 践

行方 向 上 的 渊源有 是否将这 渊源就完全 限定在 个语义 语境 都极 为 复 杂




一 一

自 , 、

“ ”

的 中 体西 用 概念之 中 , 那倒 大可不 必 

年 陈 寅 恪在 冯 友兰 中 国 哲 学史 下 册 审 查报 告 》 文中 这样 写 到

1 934 , 《 , 


窃疑中 国 自 今 日 以后 , 即 使 能 忠 实 输入 北 美 或 东 欧 之 思 想 , 其结局 当 亦等

于 玄奘唯识之学 , 在 吾 国 思 想 史上 , 既 不 能 居 最 高之地 位 , 且亦 终 归 于歇绝者 



其真融于 思想上 成系 统 有所创 获者 必须 方 面 吸 收输入 外 来之 学 说 




一 一

自 , , ,

面 不 忘 本来 民 族 之地 位 。 此 二 种 相 反而适相 成之态度 ,
乃 道 教 之真 精 神 , 新儒家


”
之 旧 途径 而 二 千 年 吾 民 族 与 他 民 族 思 想 接 触 史 之所 昭 示 者 也
1 65

, 。

“ ”

这 学术理路 与 陈 师 曾 对于 东西画界 系 统殊异 取法不 同 之说 





… …

, ,

“ ”

及 后 来所言 , 但研 宄 之法 , 宜 以 本 国 之画 为主体 , 舍我之短 , 采人之长 完全




“ ”

如出 辙 此 二 种 相 反 而 适 相 成 之态 度 正可谓是文 化世家 的 脉相 承
一 一

。 

陈宝箴集
6 3

第 页

《 》 1 8 98 

陈 三立 先府君行状》 转引 陈 三 立年 谱 长 编 》 第
6 4


《 ,
自 《 2 5 


陈 寅恪 《 冯友兰 中 国哲学史下册 审 查报告 》 ,
陈寅恪 《 金 明 馆丛稿二编 》 第 2 5 2 页 , 上 海 古籍 出 版 社 1 98 0

年版 

48


小结

本章 以 陈 师 曾 年 的 人生行 迹为 时 间 段落 围 绕其 思 想底 色和 中 西


1 876 1 9 1 2 ,

比 较艺术视野 的 形成为 问 题 的探讨 点 , 从其所受 旧 学新 知 ,


如何走 向 留 学 、 在留


“ ”

日 期 间 如 何平 衡 自 己 的 专业选择 ,
如 何通过 留 学开 阔 眼 界 、 形成 东西画界 

较视野 中 的 会通 三 个方 面展 开 具 体论 述 。 通过 以 上分析 , 我们 可 以 看到 

“ ”

方面 陈 师 曾 天性温柔敦 厚 正 直谨慎 恬淡 闲 雅 勤 学而有异 禀 




, 、 、 , ,

着 旁 人难及 的 早 熟 和 聪 慧 ; 随着 自 身 家 族 的 崛起和 文化世 家 的 形成 , 深 具 儒家传



统 的 家 风 家 学对 其 教 化 颇深 祖 父 在 立 志 和 人格 方 面 又着 力 培 养 加 之 在 塾 师 , 、 , 

其在 诗 文 书 画 方面早 早体 现 出 不

姻亲等所构 成 的庞大 精英文化圈 的影响 下 , 


凡 的才情禀 赋 但有意 思 的 是 按 照 清代 官 宦 子 弟 的 般培养模 式 其应早早地




, ,

进入科考程序 , 但从 目 前遗存 的 所有 文献 资 料来看 ,


陈师 曾 并未参加任 何科考 

连秀才 的 功 名 也 未 曾 考 取 这或许 方面有 年之后 国 事 衰微 洋 务兴 起铺 垫




。 1 84 0 、

了 不 样 的 时代背 景 另 方面则 与 其祖 父长居湖 湘 洞 悉 时 势 变化 兴倡 维




一 一

, 、 , ,

新变法 息 息 相 关 受溉 于湖 湘转 而 引 领湖 湘 在 非 常 时 期 率 先 走 向
。 自 立 图 强 的 维新

变法 , 则 不 仅 让 陈 氏 家族站 在 了 中 国 近代 社会变革转 型 的 最 前沿 , 也让陈师 曾 较




“ ”

早地接触 到 西 学 新 知 。 随着 家 国 遽变 ,
陈师 曾 由 新学 走向 留学 ,
留 日 生涯既


“ ”

专 修 具 有 现代科 学 性质 的 博物科 , 了 解西方艺术发展趋势 , 又始终 心 系 中 国




“ ”

传统绘画 在译述 欧 洲 画 界最近之状 况 》 文中 初 步 形成其 东西画界 




, 《 ,

比 较认 知 视野 

的 认 知 既体 现在 东 西 方绘 画 艺 术 在 系 统 和 取

另 方面 陈师 曾 东西画界 

“ ”

法 的 差异上 又有 着 艺 术 唤起 美感 涵 养 高 尚 之精神 的会通性理解 而这




, 、 。

有 所 持守而 又开放 的 艺 术视野 既 与 其祖 父变法维新 的 思 想源 流 脉相 承 又与




、 ,

其 弟 陈 寅恪 后 来 的 学 术 理路保持着 高度 的 致 这 也 成为 我们 理解 陈师 曾 后来画


“ ”

学思想不断丰富 、 变化 的基本着眼 点 。 正 是从家族文脉里 不忘根本 而 又有所




“ ” “ ”
通变 的 思 想 底 色 出 发 陈师 曾 的 画 界 视 野 才 具 有 了 超越 般 的 比较眼光

, 

在参鉴 中 始终不忘根本 的 丰 富 内涵 , 也 由 此逐渐 展 开 了 其推动 中 国 画 自 身 向 现代



演进 的 自 觉 追求 

49


“ ” “ ”
第二章 : 画学 思想 的 会通 与 适变 ( 1 9 1 3

1 923 

“ 


名 理有 常 , 体必 资 于故 实 通 变 无方 数必 酌于新声 ; , ; 故能骋无 穷 之路 饮不竭之源 , 。

“ 

斯斟酌乎质 文之 间 , 而隐 括 乎雅俗之际 , 可与 言通变 矣 。

“ ” 6 6

刘勰 文心雕龙 通变 第

二 十九
一 一

《 》

留 日 回 国 的 陈 师 曾 在 短 暂 的 任教通州 师 范 后 , 于 1 9 1 3 年底应北洋政府教 育

部 之聘北 上 。 此际 ,
教育部多为 留 日 新学人士 , 范源濂 、 鲁迅 、
许寿裳 、
钱稻 孙



等俱 先后入部 ,
师 曾 此来 , 应是原 留 日 诸友荐举 。
寻入都 ,
充教育部不列为 官


” “
又据朱德裳记师 不为 官之原 因 恐伤父
67

者 主 图书编辑 累 十年 乃是 

, , , 曾 ,

“ ”

鼎移能养志

心也 。 其恪守 家训 , 以学术 、 文艺而立身 , 正可谓 , 艺好 是骈枝 

政务之余 师 曾 全 力 投入文 艺 活 动 方面结 诗社 参画会 与 素有传 统修养




1 68 一

, 。 、 ,

的 批友好共倡 文雅 另 方面又发挥 己 所 学 专 长 先 后 在 多 所 新 式 学 校任 教
一 一

; 自 , 

为 北 京 高等 师 范 学 校开办 的 三 年 制 手 工 图 画 科任 国 画 教 师 兼任 北 京 女 子 师 范及

 ,

女子 高等师 范 博物 教 员 等 。 1 9 1 8 年 3 月 , 又参与 筹建北京大 学 画 法研 究 会 , 



被聘为 首任 导 师 同 年 又在 新 成立 的 国 立 北 平 美术 专 门 学 校任 中 国 画 导 师;

。 1 920

年 5 月 , 他与 金城 、 周 肇样等发起 中 国 画 学研 究会 , 担任 画 学 评议 , 承担教学指

导 ,
并积 极推动 中 日 联合 画 展 ;
1 922 年又 与 金城共赴 日 本组织第 二 回 中 日 联合

画展 , 也 正 是 通 过此 次 展 览 ,
大 力 提携 和 推广 了 齐 白 石 。 1 923 年 ,
年仅 48 岁的

陈师 曾 因 病卒于南京 。 (
图 2 1 、 22 

在 京 的 十年 ,
是 陈 师 曾 艺 术生涯走 向 顶峰 的 十年 。 其画 学 思 想 的 主要论述都

产 生于 这 时段 其 艺 术创 作 的 全面探索 和 实 践也都于 此 际 展开 而更为 重要 的




, ,


是 以 他为代表 的 北京 画 坛进入 了 个全面繁 荣 的局 面 正如有学者指 出 


, 。 :

以 想像 如 果 民初北京画坛少 了 位陈师 曾 中 国 近 现代 美 术 史上 不 可缺少 的


一 

, ,

” 69

章 将如 何书 写 至少 这段 历 史 恐 怕 要 黯淡 得 多 了

; , 。

那么 , 陈师 曾 此 际 的 画 学 思 想 体现 出 怎样 的 特 点 ?
又经 历 了 怎样 的 变化 与 调

整 ? 与 民 国 十年 间 的 社会文化 思潮 之 间 又有 着 怎样 的 关 系 ? 等等 本章将 以 陈师

 。


以 其 在 京 十年 的 艺 术 活动 为 背 景 围 绕其画学 思想

曾 的 画界 视野 为 出 发 点 , , 

文 心 雕龙 第 29 页 中 州 古 籍 出 版社 008 年 版
6 6

刘勰

《 》 1 , 2 

长 男 衡恪状 《 散 原 精 舍 诗 文集
6 7

陈三立 下 册 第 02 页

《 》 , 》 , 1 6 

朱 德裳 三十 年 闻 见录 第 2 4 页 岳 麓 书 社 98 5 年 2 月 版
1 65

《 》 1 , 1 

万 青 力 南 风 北 渐 民 国 初 年 南 方 画 家主 导 的 北 京 画 坛 》 见 载 于 万青力美术文集》 第
69

页 人民


《 : , 《 1 50 ,

美术 出 版社 2 004 年版 

5 0


由 融会贯通和 全面铺 展 如 何 自 觉 而集 中 地转 向 对 文 人画 价值似 旧 实 新 的 阐 扬 在

 ,

“ ” “ ”

集 中 分析其从 进步 论 到 价值 论 的 微妙转变和 内 在超越 的 同 时 , 探讨 这 



转 向 与 整个文 化 思潮 变 化之 间 的 关 系 以 及这 转 向 的 内 外合力 与 彼此 间 的 异 同

, 

5 1


“ ” “ 



节 : 全面铺 展 的 画 史 思 考 —

图画 功 能与画史 变迁

古 重 文轻艺 故文 事 有 纪 载

美术 艺事 也 ,
非我 国 固 有名 词 也 。 我国 自 , , 

部 具有现代意


术无纪载 姜丹 书 在编撰 世纪 以来 中 国 第
1 7 °

。 ( 1 885 1 9 62 ) 20

概念 的 外来性及其编 写 的 困 难

义 的美术史 时 ,
便道 出 美术 这 一

。 这种 困 难 既


“ ” “
之别 以 及外 来概念与传 统 艺 术

包 括 相 关 史 料 的 缺 失 和 零散 ,
更有着 文 艺 

类型 功能 涵 义相 互对接 而 产 生 的 理解偏 差 而这 现象 在 晚清 民初西 学 大




、 、 。 ,

量传入 、 传 统 学 术 被重新命名 并 激活 的 过程 中 比 比 皆 是 

“ ”
正 如 前述李叔 同 所 发起 的 文美会 把文 学 与 美术相 提并置 方面仍 具


, ,

以 文 带 艺 的 传 统雅 集 性质 另 方 面 又 颇有 欲 凸 显 美 术 之 独 立 性 质 的 意 味 兼容


, 。

综 合 中 带 有 过渡 时 期 的 典 型 特 点 。 在其 另 文 中 , 李 叔 同 也提到 :
英儒 斯 宾 塞 曰 

” m
文学美术者 文 明 之花 又曰 理学 者 手 艺 之侍 女 美 术之基础 


‘ ’ ‘ ’

, 。 : , , ,

“ ” “ ”

时 的美术身处文 理之 间 也正是 由 于 美术 概念 引 入 时 的 语双关 的特




、 。

殊性 ,
民初 围 绕其概念所指 、 功 能指 向 以 及 可 能 的 发展方 向 等展开 了 各种 各样 的

讨论 处于这样 的 时代背景 中 陈师 曾 也 就此发表 了 己的 系 列见解 而且


。 , 自 , 

其 思 考 的 深 度和 广 度 远超 时 人 

在 展 开对 陈 师 曾 画 学 思 考 进 行 具体 分 析 之前 我们 先来简要 审视 下 其初 到


北京时 的 画 坛状况及其 日 常 生 活状态 



随着 中 华 民 国 的 成立 , 来 京 谋 幹者 日 见其 多 , 以 故 人才 辈 出 , 士 多 荟萃都

门 者不 知 凡几 兹 闻 警察厅确 实调 查 在 京 各会馆 及 各 客店 候事 者 已有十 




。 , ,

”m
人之谱 。 时北京画 坛 除姜筠 、 陈 衍庶等 己 颇 为过气 的 老派画 家 之外 , 新进的

几乎全是从南 方过来 的 画 家 , 而且 多 为政界 中 人 。


姚华 1 907 年十月 底从 日 本归

国 , 先在 邮传 部任职 , 民 国 后入交通部 、 任参议员 , 又担 任 北 京 女 子 师 范 大 学 校



长 ; 余绍 宋 1 9 1 1 年于 日 本留学回 国 , 先任外务部 主事 , 后 在 民 国 政府 司 法 部 任

职 ; 贺 良朴 汤 定之 陈半丁 林纾 金城 、 王云 、
凌文渊 、 周 肇祥 、 陶瑢等


“ ” “ ”

等 。 1 9 1 5 年组织 宣南画社 , 1 9 1 6 年参 与 西 山 画会 。
政事 之余 , 这批 国 学

撰 写 的 美术史 》 由 商 务 印 书馆 出 版 这 是 中 国 第 部现

7°

年 经教 育 部 审 定 姜丹 书 88

1 9 1

7 962
, 、 ( 1 5 1 ) 《 ,

代形态的 美术史著作 此 引 自 美术史 自序 见 载于 姜丹 书 艺术教育 杂 著 》 第 页 浙江教 育 出 版社 



。 《 》 , 《 1 ,

199 年版 1 

m “ ”

李叔 同 科学与 艺 术之关系 发表 于 女 学 生 》 合 订 本 上 的 艺 术 谈 》 收 录 于 郭 长 海 郭君 兮


, 《 《 ( ) , 、

编 李叔 同集 》 天津人 民 出 版 社
《 2 0 0 年版 , 7 


谋 官者之 人数 9《4 年 6 月 7 日 天津 大 公报 》 》 , 1 1 , 1 《 

5 2


根 基深 厚 又具有 定 社 会 地 位 的 政府 官 员 们 重 新 形 成 了 北 京 画 坛 的 崭 新 力 量

、 

不 过他 们 大 多 仍 然 延 续 着 传 统雅集 的 形 式 。
民 初 的 政 治 格局 动 荡 不安 ,
藉雅集 

古 物 之 趣 甚 至 将 绘事逐渐 的 职业 化 以 渡艰 难 之世 陈 师
, 。 曾 1 9 1 3 年底 来到 北 京 

除开教 育 部不太繁重 的 工 作 之外 , 其 它 全部精 力 都投入 到 了 文雅 艺事 。 据 《 鲁迅



记 》 记载 几乎 隔 三差五便 同 去 逛琉璃 厂 小市 在兼职任教之余 又与




1 7 3

日 , 、 ; ,

好友姚华 余绍 宋等 时 相 过从 诗词酬唱 每周 几乎都参加 各种 画 会雅集 




1 7 4

、 ,

该说 这 时段 的 北京 文 艺 界是相 对平 静而 安 宁 的 虽 然政 治 时 局 并不 见好转

, , 

又保持着 内 部 的 相 对开 放
75

但 画 坛 既 无 外 部 之冲 击


。 ( 图 23 

“ ” “ ”

再 回到陈师 曾 进步论 与 价值论 发表之 前 的 讲演 和 著 述 内 容来看 ,





“ ” “ ”

画 学 思考涉及 的 层面非 常 广泛 ,
既有关于 美术 和 图画 概念 的 辨析 , 也有

关于 艺 术功 能和 普通教学 的 思考 , 还有 中 国 绘 画 通史和 断代 、
分科 的讲述 ,
甚至


7 6

还有对 于 图 案 装饰等 最新 学科 的 分 析 现将其简 括为 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 。 

“ ” “ ” “ ”

文学 美术 与 图画 艺 术类型 的 区 分与 艺 术 功 能 的 明 晰


、 、 :

众所周 知 , 这 三个概 念都 是 二 十 世 纪 初 由 日 本传入 。 早期 三者之 间 往往是含




“ ” “ ”

混不清 , 相互包容 。 从前述 博物画 以及师 曾 参与 的 文 美会 俱 可看 出 。 



这 话题在 民 国 初 年 仍在 持续 师 曾 的 相 关 论述也 围 绕其展 开 并 隐 含地表达 出




, ,

种 区 别对待而又 内 在 贯通 的辩证 思维



我们 先 来看看鲁迅 的 美 术观 。 与 陈师 曾 同 时 留学 日 本 的 鲁迅 曾 在 1 907 年撰



写 《 摩罗 诗力 说 》 与 《 科 学 史教篇 》 , 均 谈及美术 问 题 。 前者 曰 :
由 纯文 学上言

之 则 切 美术之本质 皆在使观 听之人 为 之 兴 感怡 悦 文章 为美术之 




一 一

, , , 。 ,

” m “ ” “ ”

当亦然 ,
将文章 ( 文学 ) 纳入 美术 的范畴 , 此 美术 可简 单 理解 为美


“ ”

的艺术 ,
接近于今天 的 文艺 概念 , 并不专 指视觉造型 艺术 。 这种 广 义 美 术观


“ ”

在 当 时颇为流行 。 如王国维 1 904 年 《 〈 红楼 梦 〉 评论 》 就 可谓 开 用 美术 为文



本文第 四 章探讨陈师 曾 与 鲁迅艺事往来及趣味影响 时将有 详述


1 7 3



关 于 陈姚之 交 在 本 章 第 三节 有所探 讨 也可参见杜鹏 飞 艺 苑重光 姚茫 父编 年事辑 对二人交




7 4


。 《 : 》 ,

“ ”

往事宜有较为详细 的记录 ; 另 陈师 曾参加 宣南 画 社 活动情况 , 可参见 《 余绍 朱 日 记》 ,


北京图 书馆出 版


社 2 00 3 年版 


正 如 杭春 晓所 言 相反 众多 资料却 显现出 年之前 中 国 画 画坛 内部是相对平静的
7 5

北京


: , 9 8 1 9 1 7 1 1 , ,

青漪馆 书 画 会 等传 统文 人雅 集 性 的 社 团 及 画 家 活动 仍 是 中 国 画 之 主 导 力 量
“ ” “ ” ”

宣南画社 、 上海 。 


“ ”

载于 重读 蔡元培 实物写 生 论 引 自 新美术 年第4期第 页


《 》 , 《 》 2 00 6 3 2 3 3 

K6 " ”

详 见本 文 附录之 陈师 曾画 学理论著述列 表详辨 




《 鲁迅全集 》 第 1 卷 ,
第 7 0

7 1 页 ,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

5 3


学批评概念 之先河 , 1 90 5 年的 《 论哲 学家及美 术家之天职 》 也将 文字 、 绘画 



” 78 “ ”
雕刻 均视为美术 再如 前述李叔 同 发起 以 研 宄 文学美术 为 的 的 文美会


; 目

等 。 可见 , 这种 美 术观 显 然 沾 概于 当 时 日 本文 艺 美术界 的 影响 。 直至 1 9 1 3 年鲁


“ 


迅在 教 育 部 任职 发表 《 擬播布美术意见书 》 , 虽 从词 源 、
内 涵等层面为 美术

正名 , 却 仍 沿用 广 义美术观 , 可知 美术云者 ,
即 用 思 想 以 美化 天物之谓 。 苟合

于此 , 则 无 间 外 状若 何 , 咸 得谓 之美术 :
如雕塑 , 绘画 ,
文章 , 建筑 , 音乐 皆是


”

1 79

“ ”
正是 由于 美术 概 念传 入 时 所 具 有 的 广 义 性 , 即 使 是后 来 其逐渐 明 晰和 独


“ ”

也 仍然打下 了 深深 的 文艺 烙印 而这 烙印在 陈师 曾 鲁迅 李叔 同 等


, 。 、 、


留 曰 知 识 人 的 思 想 意 识 中 尤 为深 刻 。 正如有研 宂者指 出 :
鲁迅 弃 医 从文 的 故 事


”
是 个起源于 明 治 本 的 战 争美术 文 学与美术意识觉醒 的故事 鲁迅后 来


1 8°


、 。

“ ” “ ”
的 美术观 虽 有 无用 与 致用 的 功 能 之别 ,
但 以 文 艺 唤醒和 改造 国 民 精神 则

是其 生 的追求 李 叔 同 同 样将文 艺扩展为美 术 音乐 书 法等 多 个 方面 而且




。 、 、 ,

将其整个 艺 术教 育 贯 注入 种 人格培养和 身 心 素 养 的 全 面 拓 展 回 到 陈师 曾 


。 ,

关 于 美 术 论 述 的 遗存 不 多 , 且相对较晚 , 已 明 确指 向 视觉造型艺术 ,
但其 同 样将


美 术与 民 族文化 和 个 人精 神 相 联系 , 其言 个人之行 为 , 国 民 之特性 , 可 由 美术




” “ ”

而表现之 是美术者 所 以 代表各 国 国 民 之特 性 其重要可知 矣 惟其如




1 1

, , , 。


此 , 其才 倾 力 于 早 期 的 美 术 教 育 , 强 调 文人 画 中 作 为 主 体 的 人 , 落实于 人品 

” “
学问 、 才情 、 思想 的 内 在精 神 性要求 。 正所谓 盖艺 术 之 为物 , 以 人感人 , 

精神相应者也

我们 还会发现 其 在 论 述 中 国 画 史及历 朝 历 代 之 绘 画
82

同时 

。 , ,

“ ”

演进时 , 总 会将 文 学 与 美 术 并 论 , 如其谈及清代 王派 之所 以 最有势 力 , 乃是





将其与书 法 诗歌 发 展 状 况 相 互联系 而 之画 可 与 成联络之势 可知

四王 

、 , ,

文学 美 术 关系 之 故 亦 风 会 使然 ^ 同 样 清 代乾嘉年 间 花 鸟 画 以 工丽擅长
8 3

、 , , 

“ ”
美术 皆趋于雍 容华贵之
84

也是因 为 是 时海宇乂安 人 民殷富 文学 途 





, , 、 。

7 8

王国维 红楼梦 评论 》 《论哲 学家及美术家之 天职 分别 见载于 静安文集 王 国 维遗 书 第


《 < 〉 、 》 , 《 》 , 《 》 

册第 40

60 页 和 第 02 页 上海古 籍书 店 983 年版
1 , 1 

鲁迅 擬播布美术意见 书 鲁迅全集 第 8 卷 第 原载于 北京 教育部编纂


7 9

页 年 


《 》 , 《 》 , 45 46 《 1 9 1 3 2 《

处月 刊 》 第 卷第 册
一 一



“ ”

董炳月 文章为美术之 鲁 迅早 年 的 美术观 与 相 关 问 题 刊载于 文 学评论 年第 期
一 ^ -

《 》 , 《 》 2 0 1 5 4 

第 24 页 


陈师 曾 《 对于普通教授 图 画 科 的 意 见 》 

文人画 之价值
8 2

陈师

曾 《 》 


陈师 曾 《 清代 山 水之派别 》 


陈师 曾 《 清 代花 卉之派别 》 

5 


似 的 论述在 其 《 中 国 绘画史》 中 比 比 皆是 ,
既 显 见 其所受 日 本学 者研 究绘 画 史 的

影响 , 也 可 见 出 其对 以 文入 画 的 深切 关注 

“ ”

而另 方面 由于 美术 的 视觉特质 其 天 然 又 与 图 画 概念相 连 作为
一 

, , 。

“ ” “
门 与 实业紧密 相 连 的 课程 ,
图画 在 洋务运动 时 期 的 学堂 中 已 多 有 开设 , 这些

学堂 的 所设 的 绘画 、 画图 ,
实 际 上主 要培养 的 是 学 员 的 绘 画 制 图 能 力 。 而这里 的


” 85

图学 其教学 导 向 主要在于科学而非艺术 即使到 年 《 壬 寅学制 》 和



。 1 902 1 904

年 《 癸 卯 学制 》 的 改革 , 在 小 学 和 中 学 中 均 设有 作 为 基础 课程 的 图 画 课 , 而没有


“ ” “ ”

美术 , 课程要求 其 要 义在练 习 手 眼 ,
以 养成其见物 留 心 、 记其实 象之性情 

” “
但 主 要任务仍 是 以 备他 曰 



虽 也 提到 并令其 心 思 习 于精细 助其愉悦
1 86 1 8 7

, ,

以 讲 求 各项 实业之初基 直至 年 两江优级师范 学堂


88

画地图 机器 图

、 , 。 1 906 ,

“ ” “

设立 图 画手工科 起初 也仍 是强调 这 门 课程 的 实用 性 后 期才将其 美 的 , , 和 




用的 两种 功 能 并举 这种 情况 直持续到 民 国 初年 直到 出 现专 门 的 美 术 学校

。 , 

“ ”
这从李叔 同 专 门 为城东 女
“ ”

图画 的 性质 才 逐渐 归 并 到 更 大 的 美术 学科中 。 

“ ” “ ” “ ” 89

学所 写 系 列 文 章 谈及 关于 图 画 之研 宄 图 画 之种种 手工与 图案


、 、 ,

以及姜丹书所著 余之手 工教 育 改革经过谈 我 国 五十 年来 艺 术 教 育 史料 之




《 》 、 《

“ ” “ ”

李叔 同 此 际 己 然看


9°

页 》 等文 中 均可 窥见 美术 与 图画 的 交混 只不过

。 ,

到二者之 间 的 内 在差异 其言 惟 图 画 之注 意 在应用 在高 尚 故工艺之




一 一

, , , 。

” “
在实技 美术之志趣 在精神 于不识不知 间 导 人之性格于 高

的 

1 1

目 , ; , 。 ,

” %
尚 优美之境 近世 教 育 家所谓 美的教育 即 此方法也 初到北京高师 也是


‘ ’

。 , 。

“ ” “ 

在手工 图 画 科任教 的 陈师 曾 显 然对此也 有 着 自 己 的 理解 ,


并试 图 对 图 与 画

作 更 为细致 的 区 分 

其 《 意见》 与 《 实用 说 》 两 文 应均 是针对 北 大 画 法研 宄 会 学 生所讲 ,


其主要


“ ”

的 乃是为让 大学校之士子 对于 普通教授 图 画 科有 大致 了 解 在言及 图 画




目 ,

“ ” “ ”

教育 的 美感 和技能训 练外 ,
特强调 美术之于 国 民 之特性 的表现 ; 继而介

“ ”

清末新学 中 课程 的 性质 辨析 刊 载于 大学研 宄生学刊 社会科学 版


8 5

林晓照 图画 中 山 


《 》 , 《 》 ( ) 2 0 0 6

第 3 期 ,
第 34 38 页 

w ”

转引 林晓照 清末新学 中

奏定学堂章程 初等 小 学堂 章 程 图画 课程 的 性质 辨析》 文



。 《 


奏定学堂章程 ?
高等小 学堂 章程 。 转引 自 林 晓照 文 


中 国近代学制 史料 。 转引 自 林晓照文 

详 见李叔 同 艺术谈 郭 君兮编 李叔同集 天津人 民 出 版社


S 9

见载于 郭长海 第 页

一 -

《 》 ( ) , 、 《 》 5 2 5 4 , 2 00 7

年版 

两 文均 见载于 《 姜丹书 艺术教育 杂著 》 ,


浙江教育 出版社 1 99 1 年版 

见载于郭长海 李叔 同集

艺术谈》 工 艺之界说 郭君兮编


李叔同 美术 第 页
l l

《 ( ) 、 ,
、 《 》 48 4 9 

& “ ”

李叔 同 《 艺术谈》 ( 三 ) 图画之 目 的 ,
见载于 郭长海 、 郭君兮编 《 李叔同集》 第 5 7 页 

5 5


绍 在画 器械 画 应用 画 等 种 类 工具和 般画 法 有意思 的是 其将这 些源


自 、 、 、 ;

于 西 法 的 学 画 方法 和 临 摹 古 画 的 重 要 性 相 互 交 织 在 起谈论 故初 学 习 画

自 , 

方面应 与 其在 此会主要担任花鸟 画 和 山 水 画
93

固 重临 摹 又须 常 体 实物 这 


, ,

导 师相 关 另 方面 也 凸 显 出 其 新知 旧 学相 互交融 力 求融会贯通的特点 


, 、 。 《

用 说》 文 虽 主 旨 在 于 强调 绘 画 之 兴起源于 实 用 之 需 求 但通篇 下 来 却 是通过




, ,


对 古 代 图 画 发展 演 变 的 梳理考 证 将 实 用 与 审 美 相 区 别 所 谓 古 时 图 画 相 合 , , 、 

” “

现世文 明 日 甚 , 故区而为二 ,
今 通常 所 区 别 者 , 图 与画为二 ,
图 资记述 , 画资



追求美感之画 乃 是 前 发 展 之趋 势
94

玩赏 言 下之意

。 , 目 

“ ” “ ”

从 文美 不分到 图画 有别 , 再到 中 国 画 、 文人画 , 这些错纵 交织 的概




“ ”
念构成 了 民初 围 绕 美术 而展开 的 多种 碰撞和 多 样 理解 陈师 曾 的 思考 方面


受限于这 特殊 的 时 代语境 另 方面 却 又在 逐层解析 中 似乎 指 向 种 纵 向 深入




一 一 一

的 逻辑 递进 关系 , 画 学 思 考 也 相 应呈 现 出 越来越 明 晰 的 类 型 区 分 和 功 能 指 向 ; 

时 , 在这些细 微 的 区 分 中 ,
其对 于 中 国 画 审 美 功 能 的 认 知 己 经超越 了 晚 清 以 来 留


“ ” “ ”

更倾 向 于 强 调 中 国 画 尤其 是 文 人
95

行的 图 谱之学 与 图画 的 实用 性 主 张 

“ ” “ ” “ ”

画作为 画 的写意性的 面 而这 面又为其后 直接将 画 与 人 相 打通


一 一

, 

落脚 于创 作 主体 的 内 在精神 做 好 了 铺垫 

二 文化变迁 中 的 史观 意 识 通史之移植与 代 际和 分科 的 深 思


一 一

不用 讳 言 ,
1 925 年 由 俞剑 华编 校整理 出 版 的 陈 师 曾 著 《 中 国 绘画 史》 , 完全

是从 《 支 那 绘 画 史 》 译 述过来 并 略 加 改编 而 成 。 这在 陈振濂 《 近代 中 日 绘画 交流

史 比较研 宄 书 中 已将其与所译 录上进行 了 比 较


96

支那 绘 画 史 》 本在 



》 《 目 。

“ ”

俞氏 校后语 称此为先 师讲义之 种 生前并未 出 版 生后 署名 为师 曾 所著 也




, ,

并非 己愿 笔 者 更愿 意将此作 视 为师 曾 在 了 解 西 方近二 百 年 绘 画 发展 之 历 程后
1 97

。 

主动而 自 觉 地 投入对 中 国 绘 画 史 的 整体研 究 和 认 知 , 而 1 9 1 3 年 中村不折 、 小鹿



青云合著 的 《 支那 绘 画 史 》 无疑提供 了 很好 的 研 宄 范本 。 正如 1 936 年郭虚 中 译





本赘言 在 明 治维新 以前 本的学术界中 几乎 以研究 汉学 为中心 比来


‘ ’

: , 日 ;

亦 复不衰 再 加 他们 治 学 的 精 神 非 常 刻 励 每 个问题 都肯 费十年八年甚至


一 

。 , ,

93

陈师 曾 对 于普通 教授 图 画 科 意 见

《 》 


陈师 曾 《 图 画 原于 实用 说 》 

“ ”
的 研 究可详细 参考孔令伟 清末 民初 中 国 美术史 的流行观念
95

关于 晚清 以 来 图 谱之学 风 尚与 思潮

《 : 

“ ” “ ”

第 页第四章 视觉启 蒙 的第 节 图 谱之 学与 实学 实业 中 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 年版


 200 8

9 1 95 、 , 

96

可详 见 陈振濂 近代 中 绘画 交流 史 比较研 宄 第 页 安徽美术 出 版社 年版



《 》 204 2 08 , 2000 

年济 南 翰 墨缘美 术 院 印 行 本

陈师 曾著 俞剑 华编 校 中 国绘画史

、 《 》 , 1 9 2 5 

56


生 的 时光去研讨 , 以 求详尽 ,
所 以 凡举 我 国 的 各 种 学 术 ,
我们还不 曾 注意 到 的 

他们 都研 宄得有很好 的 成绩 了 。 于是 , 我们 对 这种 目 前 尚 缺 乏适用 的 绘画 史 , 


得暂求诸彼邦 了 在 中 国 尚 未有具有现代 意 义 的美术史之 际


9 8

师 也只好


只 。 , 曾

“ ”

暂 求诸 彼 邦 , 在 引 进 中 不 断理解 、 消化 、
修正 , 将 其 作 为 课程讲义 之 重要 参

考 

虽 然我们 已 无 法 考 证 这 份 讲 义 具 体译 于 何 时 ,
但通过将 其 与 师 曾 所谈 清代

花鸟 、 山 水 发 展情况 的 断代史进行仔细 比对 , 可 以 看 出 其应早 于这两 篇演 讲 , 



最迟应 在 年 前完 成 则 后 两文 在叙述逻 辑和 些 关键 词 汇 上 仍 带 有 讲义


一 一

1 9 1 7 。

本的习惯 ,
如 将绘 画 发展 与 政 治 、
社会 、 文 学 等背 景相 联系 ;
二则 后两文在讲义

基础 上删 繁 就简 ,
有所补 充和 发挥 。 比如清代 山 水派别 文后 增添石涛 、 朱耷 、 

谿 三 人 的 详 细 论述 , 为讲义本所没有 ; 又 比 如 清代 花卉派 别 文 末 也 对石 涛 、 朱耷

之花鸟 画 格 外推重 , 也为讲义本 中 所未录 ; 另 后 两 文在 史 实介 绍 基础 上 多 有 自 





生 发 的 论述 , 如谈到 :
山 水 画 可借 山 水 之景 致 ,
得其援助 ,
以 成境 界 ; 而花卉



之体制 狭 隘 全仗 笔墨 意态生 出 境界 确为真知 灼 见 此外 若将讲义本与


1 99

, , 。 ,

年郭虚 中 的 完全翻译本进 行 比对 我们 还可 看 出 些细微 的差异 如 凡原




1 936 , ,

著 中 谈及流传 到 日 本的 中 国 画情况 ,
在讲义本 中 则 完全不载 ; 另 凡涉及到 四君


子 题材时 ,
讲义本则 较原著更为详尽 , 而且 部 分 画 家 之生平考述 、 画语画跋也

较原 著有所修订 等等
2 ° °

。 。

笔者 以为 由 此 比较我们 方面 既可 以 管 窥师 曾 在画史意识方面的 觉


自 

即 知彼后 不 忘知 己 关注最新 学 术动 向 另 方面在 引 入别 国 友邦之研 宄 成果后


, 


不 断站 在本 国 立场 进行修 订 补 充 ,
取其大要 , 在 融会贯通 中 阐 发 自 我新 见 

可 以说 , 在 中 国 绘画 通 史 与 断代 史 的 讲述 中 , 师 曾 以 通 史为基 , 以 断代史

的不 同 画科 的 突破为 目 标 , 构建起 了 自 身 画 学 实 践 推 进 的 ?1 论 支 撑 。 在这样 的 画



史体 系 中 , 尤 其 值 得注 意 的 是 , 通史架构 中 的 时代推演和横 向 联系 可谓 是其整个



史观 的核心 代有 代之文艺精神 成为他重新发现 中 国 绘 画 身生命力 的 




一 一

, 自 自


村 不折 小鹿青云著 郭虚 中 译 中 国 绘画 史》 第 页译者赘 言 浙江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年

中 、 , 《 , 4 , 2 0 1 3 1 

月 版 


笔者 曾将陈 师 曾 《 清代山 水之派别 》 、 《 清代花卉之派 别 》 与其 《 中 国 绘画 史 》 ( 俞剑华编 校本 ) 所讲清


代 山 水和 花鸟 部分进 行仔细 比对 发现上述细微差异 , , 可作 为绘画 史 讲义编 写 在前 ,
断 代 类 别 史讲述在 后


的例证 另 此处所 引 之句 为 清代花卉之 派 别

末句 《 》 

笔者 也 曾将 陈 师 曾 中国绘画 史 俞剑 华编 校 本 《 》 C ) 与 中村不折 、 小鹿青云著 《 中 国绘画 史 》 ( 郭虚 中 译




本 进行过仔细 比较 限于篇幅 细微差异处不 列出
一 一

) , , 

5 


所在 , 变迁 中 自 然有 发 展 和 进步 。 故而 ,
其在 《 中 国 人物 画 之变 迀 》 及 《 中国画


是进 步 的 》 两 文 中 以 人物 画 的 历 史演 变 为 据 , 自 信地说 :
现在有人说西洋 画 是

进步 的 ,
中 国 画 不 是进步 的 , 我却 说 中 国 画 是进步 的 。
从汉 时 到 六朝 的 人 物 画 

进步 之速 , 已 如上述 ; 自 六朝 至 隋 唐 , 也有进步可见 ; 不 过 自 宋朝 至近代 ,


没甚

进步可 言 罢 了 。 然而 不能 以 宋朝 到 现今几 百 年 间 的 暂 告 停顿 ,
便说 中 国 画 不 是进


步的 。 有意思 的是 , 这 种 历 史进 步 观 又 与 其 所 学 习 和 了 解 的 自 然科 学进化理



论相 互混杂 和 印 证 ,
说 到 进步 的 原 则 就是 由 单简 进于 复杂 , , 由 混合进于 区 分 

不拘滞 , 善转变 。 动 植物 的 蕃殖 , 世 界人类之 文 化 以 及 各种 学 术 之 发达 , 都是 由



” “
这个 涂 辙
2° 2

, 经这种 阶段 ,
缓缓儿往 前进 ,
所 以 我 说 中 国 的 画 也 是 这样 。
以 


” “ ”
化 史观 来 印 证 中 国 绘画 身演进的 进步 性 这是 当 时史学界 的 种普遍趋


自 ,

虽然有 其 时代 局 限 但 却 对 当 时 社会 思 想 启 蒙有 着 重要 的 积 极作用 正是


2 ° 3

势 , , 。

“ “ ”
思 想 的 杂糅与 通融

通过传 统 思 想 中 穷 则 变 变则 通 与 线性 发展 的 , 进化论 

“ ” “

陈 师 曾 建立起 进步 的 绘 画史观 , 对 中 国 画 的 发展充满 自 信 , 在变通 中 转换




求新 , 而 且具 体体现于 其对 山 水 花 鸟 人物 各科发 展 分而 治 之 的 艺 术 实 践 中 、 、 

后 文将专 门 讨论 

在 这 些 画 学 思 考 的 论述 中 我们 还可 以 从 中 管 窥 这样 些特点

, 

几 乎 所 有 谈及 的 内 容都 暗含 着 种 比较 的 视野 背 后潜 隐着 陈师 曾 以 西 方艺



术为 参 照 的 学 术 思 考 如 其讲到 图 与 画 之外 另 有 种 西文 曰 日 


, , Des i
gn ,

而实早有 此种 画法 用 在装饰
2 °4

人译为 图案 画 。
中 国 虽 无是名 , , 。 又如 其谈到


“ ”

殆 亦有 然趋势 耶 还 比 如 在 讲授 图 画
2°5

中西山 水画 之后起 , 中 西 竟有相 同 , 自 。 




工具画 法时 , 国 人 习 惯用 毛 笔 , 故毛笔画似较为宜 ; 西 人常用 钢笔 , 故钢 笔 画

实为便 当 … …

水彩者 , 西 洋 之毛 笔 画 也 。 水彩 画 便于 写 田 野风景 , 墨笔画宜于作




” 2°6

想像画 意 , 其特 点 相 异 , 故用 笔亦不相 同 。 虽然 ,
严格 按 照 我们 今 日 对于 东

陈师 曾 《 中 国 人物 画 之变迁h


2°2

陈 师 曾 《 中 国 画 是进步 的 》 

 “ ”
进化 论 思 想 的传播 首 起 于 严 复所 译托 马 斯 赫 胥 黎编 写 的 天演 论 后梁启 超在 本更为广 泛接


2 ° 3



《 》 。

触到 西方和 日 本 的 资 产 阶级政治 学说 和进步史 学 思 想 ,


其 大 力 宣 传 社会历 史进 化 论 ,
并将这

思想 贯穿到


各类 学术研 宄 中 , 对史学 研 宄影 响 甚大 。 这 在 民 国 乃 至 当 下 的 中 国 美术 史研 究 中 也 有 鲜 明 的 体现 可 参 阅

 ,

林木 《历 史认知 与 历 史真 实 的严重错位 二 十 世 纪进化 论 史 观 在 中 国 美 术 史 研 究 中 的 千扰 与 失 误 》




2 °4

陈师 曾 绘画 原于实用 说 《 》 

M 5

同注 8 1 

20 5

同注 2 


5 8


西 艺术 的 理解来看 , 这样 的 名 实 比 附或许 并 不精 准 ,
但相 互参 照 不仅 使 两 者相 异

之处更加 明 显 相通之处也 可相 互融合 这 样 的 研 宄 视野 和 态度 使 之 既 有 别 于




, ,

味西化 也不 同 于 固 步 、 自 封 在 差 异 的 前提 下 相 互尊 重
, , 宜 以 本 国 之画 为主体 

” “ ”
这可谓是 陈师 视野不 同 于 后 来融 合派之根


2°7

舍我之短 , 采 人之长 , 曾 画界

本 

再细 宄陈师 曾 论述 中 的 语汇 和 概 念 , 典 型 地体现 出 民初 新 / 旧 知 识 人 的 知 识

特征 , 中 西 混杂 , 文 白相兼 。 《 中 国 人物 画 之 变迁 》 与 《 中 国 画 是进步 的 》 几全

出于 白 话 口 语 ,
明 白 晓畅 , 而且在后 文 中 还 以 当 时 流行 的 自 然 进化论 ( 也是陈 师


“ ”

曾 极为熟悉 的 博物知 识 ) 来 比 喻 各种 学 术 文 化 的 发 达变化 , 所拈 出 的 符号 



” “ ” “ ”

等概念完 全 出 于 西 方 当 时 前沿 的 哲 学与 美 学

象征 、
事物状态 、 感情移 人 

“ ” “ ” “ ” “ ” “ ”
立体派
“ ”

研宄 , 而 、 未来派 、 表现派 以及 美感 、
形式 、 立体 等西

方现代主 义流 派和 技法术语等 也 是 当 时 国 人最 早知 晓者 且 不说 陈 师 曾 对这些




2 °8

概念术语 的 实质 理解得有 多 么 深刻 , 但在 通晓和 意 会 中 认知 、 把握 到 艺 术之于 主



体精神 性表达 的 发展趋 势 和 重要 意 义 。 我们 还可 以 看 到 ,


在 围 绕 中 国 画 问 题展开

的 具体阐 释方式上 , 无论是 白 话 、 文言 , 还是演讲 、 撰文 ,


陈 师 曾 的 表述都具 有

现代议论文体 的 特质 , 夹叙夹议 , 观点与主题 明确 , 逻辑层 次清 晰 ,


层 层 推演 

显 示 出 较强 的 思辨性和 研 究性 。 这样 的文体写 作在 民初画坛极为少 见 



在 观 点 的 表达上 陈 文还 具 有 个很 大 的 特质 那 便是客观务实 中 正平和


, , 、 

这 不 仅 早 见 于 其 对 东 西 画 界 的 总 体 性评 述 而 且散见 于 其 它 各 篇 演 讲论 述 如 清

 , , 《

“ ”

代 山 水 之派 别 文 既承认 有清 代之 山 水 王派 实有左 右 画 界 之 势 力 


一 一

》 , ,

“ ” “

指出 惟学者 既众 ,
流弊遂滋 ; 在 传 统技法概念 的 阐 释 上 ,
同样如此 ,
如讲 


” “ ” “

真 和 写意 之间 , 纯正者 , 取 二 者 而 会通之 , 写 真 以 求形似 ,


写意 以求笔

墨 若趋于 极端 皆有 流弊 徒有形似 则 为标本 无趣 味 花匠 女工 皆优




。 , : , , , 、

” 2°9

为之 徒为 写 意 则 究 竟为何物和花 不能明 白 这些甚至进 步落实到 具




, , 。

2 ° :

同上 

可 以说 , 在 1 9 1 0 年前后 , 国 人对于西 方 自 1 9 世 纪 末 兴 起 的 各种 新 艺 术流派 几乎毫无所知 ,


仅少数留学


海外人士有所 了 解 ,
如陈师 曾 、 李叔 同 、
曾 孝穀 、 李毅士等 。 直至 1 920 年左右 ,
随着 留学人士较 多 回 国 

介绍 译述更 多 ,
如 陈树 人译述 新画 派略说
《 新画法 汪亚 尘撰 近代 的 绘 画
》 、《近 五 十 年

 吕 琴仲 写 《 》 、 《 》 、 、

来 西 洋画 的趋势 》 等等 ,
西 方现 代 艺 术 诸 流派 才逐渐 为 画 界所普遍认 知 也 才 成 为 借 鉴 反 思 中 国 绘 画 发展

 ,

的 重要参照对 象 。 陈师 曾 无疑 是 东 西 比较 视野 中 以 西 方 现 代 艺 术 的 发展趋 势 来 反 证 中 国 文人 画 重主 体精神




表达之 价值 的 先 行 者 。 可参 见李超 《 中国 现代油 画 史 》 及林晓照 《 沟通中西 :
1 9 2 0 年代 画坛 的 舆论转 向 

等 

同注 1 9 

5 9


体 的 笔 墨实践和 画 作经营 中 后 文将有详述 这 综合 的 辩证思 维 既是其所深


, 。 ,

受传 统儒 家 思 想 熏 染 的 体现 , 也 显 示 出 其受 到 现代 学 术 的 科 学 训 练 。 而且 ,
若将

其 文 风 语 调 与 民 初 政 论 家 的 艺 术 宣 言 和 纯粹 的 民 族保 守 主 义 的
、 自 我维护 之论相

比 , 则 尤可见其冷静 、 平和 , 不 激 不 厉 而 通 达透 彻 

然而 ,
耐人寻味 的是 ,
陈师 曾 早在 1 9 1 7 年 1 2 月 1 日 就 应蔡 元 培 之邀 到 北 大

讲演 , 又作 为 北 大 画 法研 宄 会成立之初 最为 倚 重 的 谋划 和 筹建者 , 参与 草案和 章



程审定 ,
接着 出 任 首批 导 师 , 从 1 9 1 8 年 3 月 28 日 该会正式成立到 1 9 1 8 年 1 

月 秋季式开始 , 陈师 曾 却 突然离职 , 仅 仅 只 在 这所最 高 学府 的 新 式画 会 中 出 任导



师七个月 转而在 年 半 后 与 大 学体制 外 的 画 家们 另 组 中 国 画 学研 宄会 而该会




。 ,

“ “ ”
精研古法

宗 旨 虽为 、
博采 新 知 ,
但显然 古法 为先 。 陈 师 曾 为何离 职 ? 与


“ ”

北 大 画 法研 宄会 的 教学 与 主张之 间 是 否有着 某种 不 同 之见

联系 前后
°

五四 

?

“ ”

以 北 大 为重要 阵地 的 新文 化运动 思 潮 以 及 各 界 对 于 中 国 画 的 批 评 与 否 定 之 声 

这 阶段陈师 曾 的 画 学 思 想 是 否 有着 个潜 隐 的 变化和 转 向 随 即 而起 的第
一 一 

“ ”

次世界大 战后 的 文化反思 以 及那 场持续数年 的 中 西 文化论战 是 否 又对 陈 师 曾



产 生 了 某种 影 响 ? 不 久之后 ,
他又发表 《 文人 画 之价值 》 , 是他真 的转 向 保守 了

么 ? 还是我们 后 来者解读有 误 ?
其写作 的动机 、 背 景 及 深 意 何在 

关 于 陈 师 曾 与 北 大 画 法研 宄 会 复 杂 关 系 的 讨 论 可参 阅朱青生 德 史 耐德 主动误取 关于 中 国
2 °



一 一

, 、 ( ) 《

绘画 西化过程 中 的 个史实的研宄 高昕丹 陈 师 曾 与 北 京大 学 画 法研 究会 》 闫 春鹏 陈 师 曾与北京大




》 、 《 、 《

学 画 法研 宄 会 杭春晓 温和 与 激进 民 初画 学文化姿态 的选择 从 陈 师 曾 与 北大 画 法研 究会 的 关 系 谈




》 、 《 :

起》 莫艾 蔡元培与 北大画 法研 究会 》 民初 画 坛致力 画



 孙瑜 从北大画法研 究会 到 中 国 画 学研 宄会 —

、 《 、 《

学进步 的 两种取 向 》 、 封加梁


徐悲 鸿 与北京 大学 画法研 宂会 赵盼超 北京大学 画 法研 究会始末 》 等相
《 
 》 、 《

关研 宄 。 以 上诸文 大 多 注意 到 陈 师 曾 与 蔡 徐在 画 学主 张上 的 差 异 只 是叙述方式各异 对于这种 差 异程


 、 , ,

度 的 评 价 也 各有不 同 本 文写 作 中 受到 诸文 启 发 在下 节 也将对这 复 杂 关系 展 开具体讨论


一 一

。 , 

60


“ ” “ ”
第 二节 :
转向 中 的 自 觉 一

从 进步 论 到 价值 论 的 内 在超 越

民 初 的 社 会 发 展 与 思 想 演 变完 全 可 以 用 日 新月 异来形容 。 而且 , 在其 中 发声

的 知 识 人 几 乎 都 是 新 旧 相 兼 在 有 意 无 意 间 构 成 了 民初 过渡 时 代 各 种 主 张混 融 杂

 ,

生而又矛 盾 冲 突 的 奇特 景 观
2 “
正 如 李大钊 所说 人今 的生活 全是矛


中 国

。 : 日 ,

盾生活 矛盾生活 就是新 旧 不 调 和 的 生 活 就是 个新 的 个旧 的 其间






… …

, , , ,


偏 偏凑在 分 立对 抗 的 生 活

相 去不知 几万 里 的 东 西 而这新 旧 的 矛 盾



, , 。 

“ ”

似 乎骤然而至 现 时吾 国 民 思 想 之冲 突 概 由 与 西洋 思 想接触而起 严格来




2 1 3

, , 。

说 与 西 方 的 接触 自 年鸦片 战 争后 便进入 了 个全面而加 速 的 时 期 





1 840 , ,

由 器物 、 制度层面 , 终 于在 民 初达至文化 思 想 层面 的 直接碰撞 



从 画 坛大 的 震动 来看 , 1 9 1 7 年 , 康有为 《 万木草堂藏画 目 》 从西 方科学 写 实




“ ”
主义 的 立场 出 发 , 断言 中 国 近世之画 衰败极矣 , 批评 墨 笔粗简 的 文人写 意风

主张 以 复远古之界 画 澂和 陈

格 院体 以 救近弊 年 


, 、 ;
( 24 ) 1 9 1 7 1 2 月 , 吕


新青年 》 上 以 书 信 问 答方式打 出 了

独秀在 《 美术革命 的旗帜 , 吕 澂所 言 乃 是

冷静客观研 究 东 西 方美 术史 以 推进 中 国 现代 美术之发展 而 陈独秀 则 以 政 论家特



 ,

“ ”

有 的 宣 言般激情提 出 革王画 的命 虽然这些外部言 论 尚不至于 危及到 中 国


2 5



画 内 部 肌体 但 舆 论压 力 和 与 时代 相 较确 己 存在 的 中 国 画 弊 病 使 中 国 画 界 开始进
, 

入反省和 争论 。 在 陈 师 曾 直接参 与 的 北 大 画 法研 究会 教 学 中 , 这

压 力 显 得是如

此 的 具体和 直接 。
围绕北大 画法研宄会 ,
陈 师 曾 与 蔡元培 和 徐悲 鸿等 人 的 美术思

想 有 了 直接 的 碰撞 

早在 1 9 1 6 年 ,
蔡元培就指 出 : ( 中国 ) 美术则 自 音乐 以外 ,
如图画 、 书法 

饰文等 , 亦 较为发达 , 然不 得科 学 之助 ,
故 不 能 有精密 之技 术 , 与 夫有系 统之理


”2 “ ” “ ”

论 此时其 概 念 仍 是广 义 的

可见 美术 美的艺术 而艺术与科学 的融


。 , ,

合为其 贯之主张 其于 年 月 就 设 想 创 立 画 法研 宄会 由 于 直缺 乏合


一 一

。 1 9 1 7 1 1 ,


林纾 的 认 同 危机与 民初 的新 旧 之争》 文 以林纾与 蔡元培 的 笔战揭示 了 民初新 旧 杂 处而相 互纠

罗志 田 

缠 的互动关系 个侧面生动 地折射 出 民初知 识人新/ 旧 身 份 社会发展与 思 想演变等 等 的 复杂性



, 、 

李大钊 新的 旧 的 载 新青年 第 4 卷第 号《 8 年 5 月 日 ! !
》 , 《 》 5 , 1 9 1 1 5 


远生 新 旧 思 想之 冲 突 载 东方杂志 第

《 卷第 2 号 民 国 五年 四 月 十 日 》 , 《 》 1 3 , 


康有 为 万 木草堂藏画 目 见载于 郎绍君 水天中 编 二十世纪中 国美术文选
《 上卷 第 2 2 5 页 》 , 、 《 》 ( ) 1 

上海书 画 出 版 社 999 年版 1 

同上
2 5

第 页

, 26 3 0 

华法教 育 会之意趣
2 6

蔡元培 载 高叔平编 蔡 元培教育 论集 第 页 湖 南教 育 出 版社 年


《 》 ,
《 》 9 1 9 3 , 1 98 7 

月 版 

6 1


“ ”
适 的 人选来 主 持 ,
致 延 缓至今 未 能进行 , 而 1 2 月 1 日 邀请陈 师 曾 演讲获得 了

热烈 反响 , 或许再加 之陈 师 曾 具有 留 学 学 习 博物 学 的 知 识背景 , 让 蔡元培觉得其



乃 是 最 为合适 的 合作 人选
2 1 

然 而 正 如 前 述 陈师 曾 对于科 学 之于 西 方艺术 的 发展推进早有深刻 的 认 识


, , 

方面 即 写 实 极 端 之进步 盖有科学 之精神 促进 自 然 之观 察 另 




一 一
… …

, , ,


面 , 他 己 敏锐看到 西 方 艺 术 的 发展趋势 , 乃是摆脱 由 科 学 推动 的 写 实绘画 , 


” “
谓美术者 奇妙不可 思议 绝非仅 以 写 实可 以 尽 之 印 象派乃 种之写 实画

, , , 

” “ “ ” “
又 可谓 写 实 之破坏 画 。 因而 ,
无论是 科学 , 还是 由 科学衍生 出 的 精神 、 


” “ ” 2

法 都有 了 相 对清 晰 的 判 断 而他所认 同 的 艺 术追求乃 是

观察 等 陈师 

、 , 曾 。

艺 术 之于 人在 性 情 、 感想 等 内 在精神 上 的 发抒与 完 善 


在 画 法 研 宄 会 的 成 立 大 会 上 蔡 元 培 提 出 科 学 美 术 同 为 新教 育 之 要 纲 , ,
… 

不可不 以研 宄科学 之精神 贯注之 师 曾 对此主 张并不排斥


美术 想来
1 9


( ) 。 , ,

方面 , 以 科 学 精 神 来研 究 美 术 也 是 其 研 宂 画 史 、 画 理 的 基 本态度 ,
二则 研 宄会最

初 的 课程 设 置 也 是 中 西 两 部 分 开 , 各 自 按照 自 身 规律 进 行 , 陈 师 曾 负 责 花卉班 教

传 统 的 师徒传 统模 式 与 现代 教 学 理念 正 处 于 尝试 的 磨 合 期 然而 在
22°

学 , 。 , 1 

月 25 日 画 法研 究 会第 二 次始业式上 ,
蔡元培演说则 明 确 提 出 要 于 中 国 画 中 输入



西 画 的 科学 方法 , 此后对于 习 画 , 余有 二种 希 望 ,
即 多 作 实物 的 写 生 , 乃持之

以 恒二者是也 。
… …

彼 西 方美术 家 能 采 用 我 人之长 ,
我人独 不 能采用 西 人之长乎 

故甚望 学 中 国 画 者 , 亦 须采 西 洋 画 布景 实 写 之佳 , 描 写 石 膏 像及 田 野风景 。
今后

诸君 均宜注意 此 予 之希 望者 也 又昔人学画 非文 人名 士任意 涂 写 即工




, 。 。 , ,

匠 技师刻 画 模仿 。 今吾 辈学画 , 当 用 研 宄科 学 之方法贯注之 。 除去 名 士派毫不经



年 陈 师 曾 应 蔡 元培 之邀在 北大讲演 清代 山 水 画 之源 流 派 别 》 后 分 期 刊 载 于 北

2 7

下午

1 9 1 7 1 2 月 1 日 , 《 、 , 《

京大学 日 刊 》 1 9 1 8 年 6 月 1 日 、 3 日 、 后 又定 名 为 清 代 山 水 画 之派 别

8 刊载于 绘学
日 
 、 1 0 日 号 。 《 》 , 《

杂志》 第 1 期 ( 1 9 20 年 6 月 1 日 ) 专 论第 3 8 页 此演 讲 后 蔡元 培 宣 布 陈 师 曾 应 北京大 学 的 正 式邀 请

。 , 

筹建画 法研宂会 。 1 9 1 8 年 2 月 4 日 、 5 日 蔡 元 培 与 陈 师 曾 互通 信 函 商 谈 画 法研 究 会简 章 草 案 及 相 关 事
, 
 ,

宜 , 陈师 曾 多 有建言 , 并 物 色合适导 师 人 员 。
具体信 函 内 容可 参见 《 蔡 先 生致 陈 师 曾 先 生 函 》 、 《 陈师曾先


生 复 蔡先生书 》 , 载 《 北 京 大学 日 刊》 1 9 1 8 年 2 月 2 1 日 号 

陈师曾 欧洲 画 界最近之状况 》
2 1 8

《 

北京 大学 画 法研 宄 会 蔡 元 培 美学 文 选 》 第 年版

趣书 载 北 京 大学 出 版社

蔡元培 页

《 旨 》 , 《 76 , 1 983 

画 法研 究会第 年 在 北 大校长办 公 室举 行 首批导 师有陈师 贺 履之


2 20

次导师会议于 月 曾 

1 9 1 8 3 8 日 。 、

名 良朴 号篑公 汤定之 名 涤 号 双 于 道人 徐悲鸿 名 寿康



- -

( 1 86 1 1 9 38 , , ) 、 ( 1 8 78 1 948 , , ) 、 ( 1 89 5 1 953 , ) 、

李毅士 名 祖鸿 钱稻孙 字介眉 号泉寿 和 贝季美 名寿同 





( 1 886 1 942 , ) 、 ( 1 887 1 962 , , ) ( 1 8 75 ? , )

位 其 中 陈 师 曾 贺 履之任 山 水 花卉两科导 师 汤 定之任 山 水 导 师 徐悲 鸿 任 国 画 人物和水彩画 导 师


, , 、 、 , , 

李 毅 士 任 水 彩 铅 笔 画 导 师 钱稻 孙 和 贝 季 美主 要 是 在 美术 理论 方面 作 临 时 讲演 在 3 月 8 日 的 成立 大 会
、 
 , 。 2

后 讲授 内 容 重 新 划 分 为 中 国 画 和 外 国 画 两 部 从第 批 学 员 选修 情 况 来 看 基 本还 是 以 中 国 画 的 山 水

, 。 ,


“ ” “ ”

花 卉 为 主 授 课方 式 也 是 按 照 陈 师 曾 主 张 的 分 别 学 习 , 分 门 担任 随其学 习 花卉 的有薛祥绥 楼巍 、 , 、 

欧 本鹏 欧嘉铸 四 名 学 员 参见 北京大学 日 刊
、 9 8 年 月 日 号 月 3 日 号 。 《 》 , 1 1 3 1 1 、 3 1 

62


心之习 ,
革 除 工 匠 派拘 守 成 见之讥 , 用 科学方法 以入美术 。
美 虽 由 于 天才 , 术则


” “
必兹练 习 此时 就 不仅仅 是 贯 注科学 之精神 还要 具体 到科 学方 法 的
22




。 , ,


写 , 而 且 文 人 画 与 工 匠 画 均 受到 其批 评 这 或 许 与 陈 师 曾 的 初 衷 已 是相 去甚 远 。 

同时 , 身 为康有为弟 子 的 年轻徐悲鸿 也积极响 应蔡元培 改革 中 国 画 的 构 想 



在 1 9 1 8 年 5 月 5 日 带 领 画 法研 宄会 学 员 参观 故 宫 文 华殿 古 画 展 后 ,
就感慨到 


特吾古 国 也 古文 明 国也 十五世纪 前世界 图 画 第 国也 衰落至 物 无存焉
一 一

, , , 

”2 2 2

不当 引 为深耻耶 ?  随即 , 又于 5 月 1 4 日 在 画 法研 究会作 《 中 国 画 改 良 之方


“ ” “ ” “ ”
法 》 的讲演 , 虽然其并未 完全否 定 中 国 画 的 价值 ,
以 守之 、 继之 、 改之 

“ ” “ ” “ ”

增之 融之 的 具体措施 凸 显 出 种批判 的 改 良 色彩 但 其 基 本立 足 点


、 ,

却 是 与 康有 为 以 物 质 文 明 为标准来评价 艺 术先进 与 否 同 出 辙 认为中 国画与西




“ ” “

方画相 比较 ,
以 物质 之故略逊 , 西 方 之物 质 可尽 术 尽 艺 ,
中 国 之物 质 不 能尽


” “
术尽艺 , 以 此 之故 略逊 , 并 以 此作 为进退之依据 ,
中 国 画退步甚多 , 中 国画学



至今 这样 的论断也就与 康有为形成 了 呼应之势
22 3

之颓败 , 日 已极矣 。 。 ( 图 25 

“ ” “ ”


_

伴随着 五四 新潮 的 愈演愈烈 ,
科学 不仅 获得 当 时 无上尊严 的 地位 ,

“ 

而 且 建立在 科 学 原 理基础上 的 写 实 之法 也成 为 了 救治 中 国 画 衰退 的 良 药 。
衰退
“ ”
之弊 与 写实 良 药两 者之 间 天然 构 建起 种 理想 的对应关系



陈师 曾 与 上述 四 人均有所交集 ,
但从交谊深浅而 言 ,
并不 在 长期往 来 的 交友

圈 。 不过这种 内 外 相 交 的 压 力 以 及 各 种 舆论对 于 中 国 画 内 核 的 直 接破坏 ,


陈师 曾

2 2

蔡元培 在北京大学 画法研 宄会之演说词 北京大学月 刊 号


《 》 , 《 》 , 1 9 1 9 年 1 0 月 25 日 

陈 师 曾 带 画 法研 宄会 学 员 赴 崇 效寺参 与 赏牡丹雅集
2 2 2

5 月 4 日 , ,
作有 《 北京大 学 画 法研 宄会 同 人崇效寺


赏牡丹》 、 《 携诸女友及 内 人崇效寺 赏牡丹 》 等诗 。 次 日 ,
徐悲 鸿 则 带 学 员 赴故宫 文华殿参观 古 画 展 , 而其


感想 也随 即 刊 载于 北京大学 日 刊 年 月 号 笔者 以 为 这 感 想 可 能无形 中 影响 了 学员对


《 》 1 9 1 8 5 1 0 日 。 ,

于中 国 画 的认知 第 批 名 学 员 中 选择 中 国 画 部 为 人 但 随后 几期 人数 明 显 减少 随着外 国 画 部专


, 3 7 3 1 , ,

业设置 的增 多 , 到 1 920 年 4 月 , 己设铅笔 画 水彩 画 擦 画 炭画 钢 笔画 六 门 导 师 也增 加为五


、 油画 
 、 、 、 、 ,

人 。 画 科 设置及 导 师人 数 的 变化 也 反 映 出 画 法研 宄 会创 办理念 艺术导 向 的转变 关 于 画 法研 宄会 的这 种



 、 。

转变 可详 见赵 盼超 《 北 京 大学 画 法研 宄 会始 末 》 ,
载 《 南京 艺术学院学报 ( 美 术与 设计版 ) 》 2 0 1 0 年第 3 


第 页

5 3 5 7 


徐悲鸿 的此次讲演后 改名 为 中 国 画 改 良论》 发表于 年 月 绘学 杂 志 》 第 期 而在第 二和第


《 , 1 9 2 0 6 《 。

三期上 , 则接连刊 载 了 陈 师 曾 《 文人画 的价值》 ( 白 话 ) 、 《 中 国 画是进步的 》 ,


俨然形成 了 隔 空 的 学术针峰 

再从陈 、 徐二人在 中 国 画 部演讲 内 容及 画 学思想来看 , 也 有 不 少 相 互抵牾之处 ,


如陈师 曾对于清代 四王


吴恽 六 家 山 水评价 中 肯 , 认 为 他们 虽较 元人 略逊 , 但亦有可取之处 ,
只 是后 学者积弊甚深 ; 而徐悲鸿认


清代 山 水惟徐扬最佳

为 四王 不足为道 , 。 从某种程度 而 言 ,
陈 、
徐都主 张 中 国 画 要有所发展和 改变 

只不过陈师 曾 首先肯定 中 国 画 自 身
“ ”

之优长 , 站在 以本 国 之 画 为 主体 立场 ,
取长 舍 短 ,
而徐悲鸿 则 从批


判中 国画的角度出发 ,
更 倾 向 于 以 西 方写 实绘画 来对中 国 画进行 改 良 ,
所谓学画 可 先用 石膏 模型练习 描


写 ,
然后再至野 外写 生 , 亦是 由简趋繁之道 ( 《 北 京大学 日 刊 》 1 9 1 8 年 6 月 28 当然 并没有 明 确
日 号 ) 。 ,

的证据表 明 两 人 有 直接 的 争论 和 交锋 。 但笔者 以为 ,
围 绕北大 画 法研 宄会 ,
陈师 曾 己 明 显感受到 中 国 画可


能面 临 的 生 存 危 机 故仅 在第 期结束后 便主动选择辞 去 导 师 职
一 一

, 

63


显然感受 到 了 。 尤其是身 处北大 画 法研 宄会 , 在 中 国 画 与 西 方绘 画 并置碰 撞 的 新

型 学 院平 台 上 陈 师 , 曾 着 实感受到基 于 科 学之上 的 写 实绘 画 对 于 中 国 画 的 巨 大冲

击 , 以 及在东 西 比较 之下 中 国 画 生 存 的 危机 。 虽然 由 于 具 体教学观 点 的 差异 , 

师 曾 辞去 导师 职 但 他 并没 有 保 持沉 默 在 退 出 画 法研 宄 会重 新深入 思 考 之后

, , 

他仍然 以 北大 绘 学 杂 志 》 这份 当 时 北 京 惟 的 画 学 理 论平 台 发 出 己的声音

《 自 

( 图 26 

最迟于 1 920 年底 ,
陈 师 曾 就 旗 帜 鲜 明 地 针对 中 国 画 衰 退 与 否 的 问 题 发 表 了 

己 的 看法 。 他 不 仅 在 清 华演 讲 中 面 对 学 生 谈 及 , 而且更是将其 写 成专文 《 中国画



是进步 的 》 ,
发表 于 1 92 1 年 1 1 月 《 绘学杂志 》 第 三期 。 文 中 开篇便谈到 上 次演 讲



言 不尽 意 此次 定 要 畅快 说 何 以 我 不 说别 样 的 东 西 单就这画 来说 呢
一 一

, , ,


则 这个 杂 志 本应 该 说 画 的 二 则 我常听着有 些人说 中 国 画 退步 不进步 所以我




, ,

” “ ”

却 以 为不 尽然 要 说 点 证 据 来 完 满我 的 意 见 有些人 到底是指谁呢
224

, 。 ? 

未名 言 ,
但上述 四 人 言 论 之影 响 显 然 已 成趋势 , 故在事关 中 国 画存亡之 际 , 平时

不 晔不伐 的 陈师 曾 不得不为之力 争 。
有 意 思 的 是 其首 先将其在博物学所掌握 的

 ,

“ ”
生物 进化 原 则 直接 转 译 为 进步 理论 ,
以 此来 比 附 中 国 绘 画 自 身 的 发展历史 

虽然 我们 今 未必 同 意 进化与 进步 的 等 同 但 凭 借这 科学 的 公器 陈师 曾 为


, 日 , ,

的立论找 到 了 能够使 时 人信服 的 理论武器


自 己 。 正如有研 究者指 出 :
在 民初关

于 中 国 画 现状 与 前 途 的 讨 论 中 被 提及 最 多 的 中 国 画 衰败 论观 点 的 逻辑基 点
‘ ’

, 

根植于 经 严 复译介近来 的 达尔 文进化 论 思 想 和 西 方 唯科学 主 义 康有 为 的 中 国 画



 。

改 良 说和 陈独秀 的 美术革命 论都不约而 同地指 责 中 国 画 是衰败 衰颓 而不 顺




‘ ’

应进化 原 则 徐悲鸿 更是 以 中 国 画 学 退步 论 为起 点 展开他 引 西 润 中 的 学说


‘ ’

, 

”2 2 5
进化论 在 世 人 的 印 象 中 由 此几乎成为 了 革新 、 融合派 的 专利 和支柱 。 陈师 曾

“ ”
也 巧妙地利 用 这 公器 并将其 与 传统 的 通变 论相 结合 以 中 国 画 史 的 变迁


, ,

史实作 为依据 

“ ”

在 其具体论述 中 , 他回到 画 作 为表意 的 符号本质 , 从文字 与 绘画 的 分途



来 展 开 中 国 画 尤 其 是人物 画 在 历 朝 历 代 的 自 我演 变 这 种 演 变 包 括 了 画 材 的 兴 衰
, 

“ ” “ ”
画 法 的进 步等 , 与 《 中 国 人物 画 之变迀》 演说 中 所讲人物 画 由 伦理 到 宗教 


陈师 曾 《 中 国 画 是进 步 的 》 

民 初 画 坛传统 派 的 应变与 延展 以 陈 师 曾 的 文 人 画 价 值 论 与 进步论 为 中 心 》 美术观察 》


225

于洋 《
一 一

, 《 2 0 08

年第 4 期第 1 04 页 

64


身 的 演进变化 中
“ ”

再至 玩赏 的 性质 变迁大致相 同 。 在强调 中 国 画 自 , 他认为这





正是 种进步 从汉 时 到 六朝 的 人物 画 进 步 之速 已如上述 六朝 至隋唐

, , , ; 自 

” “
也有进步 可见 而最 重 要 的 是通 过对 这种 演 进变 化 的 考 察 他 方面体现 出



, ,

代有 代之所胜 的 史学 发展观 意 识 另 方面也 为 当 时 中 国 画 的 向 前发展找 到




一 一

“ ”

了 转换求新 的 变通之理 。 正 是基于对本 民族文化 自 身 演进 的 考察 ,


他对于 仅


“ ”

将 中 西物质 科学进行简单类 比后 的 退步 之说进行反驳 , 在 正视 中 国 画 自 身弊




“ ”

安 知 中 国 绘 画 不 能于 最近 的 将来又进步起来呢
226

端 的 同 时也充满 信

自 ,
? 

可 以说 , 中 西 绘 画 碰撞 而产 生 的 各种 争论仅 仅 只 是 五 四 前 后 东 西 文化整体 论

战的 个 缩影 这 时期 既有 以 新青年 》 主编 陈独秀和 李大钊 为 方 以 




一 一 一

。 , 《 , 《

也有关于

方杂 志 主编杜亚泉 为 方 的 关于 东 西 方文化异 同 优 劣异 的 争论 


》 ,

” “ ”

和 还是 全盘 西 化 的 争论 而 随着第 次世界大 战 的 结 束 又展 开 了 中 国 应


, ,

该采用 何种 文 化 、 走什么 道路 的 争论 。 基于十年前对于 东 西 绘画 各 自 发展状况 的



认知 陈师 曾 在 中 国 画 身 发展 不 存在 危机 的 状况 下 以 种开放而 融合 的态度

, 自 , 

呈现 出 趋新 的 画 学 主 张和 实 践 形态 但 当 中 国 画 这 民族文化 的 主体受 到冲击且




难 以 保存 之 际 ,
他却 应时 的 转 向 。 正如章 士钊所言 :
凡欲前进 , 必先 自 立于 根

基 。 旧 者 , 根基 也 。 不有 旧 ,
决不有新 ; 不善于保 旧 ,
决不 能迎新 ; 不迎新 之弊 

止于 不进化 ; 不善保 旧 之弊 , 则 几于 自 杀 。
… …

新机不 可滞 , 旧 德 亦 不 可忌 ,



”2 27

挹注此 , 逐渐 改善 ,
新旧相衔 ,
斯成调 和 。 而恰在此时 ,
欧战结束 ,
自 旅欧

归来 的梁启 超 以耳 闻 目 睹 、 亲身考察 的 事 实 , 撰写 《 欧游心影录 》 向 国 人介绍 欧



洲 资 本主 义世 界在 第 次世 界 大 战 和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之后 凄惨衰败 的 景 象 提出


“ ” “ ”

科学万 能之梦 的破灭 ,


唤醒 中 国 人之 自 觉 , 主张 以 中 国 古代文 明 为主体 

“ ”

吸收 些西方文 明 来构成新 的 文 明 甚至 用 这种 新文 明 去 拯 救 西 方 行将破




, ,

年在 济南所作 的 讲演 东 西 方 文 化及 其 哲 学
2 2 8

产 的 物质 文 明 。 同时 , 梁漱溟 1 920 《 

“ ”
整理 出 版 , 其把欧洲 文化 、 中 国 文化和 印 度 文化 分为 三种 完全不 同 的 路向 

在 比 较之后 , 认 为在 西 方哲学基础上 建立 的 西方文化 已经弊端尽 显 , 正处于转 向




“ ” 2 29

意欲 自 为调 和 持 中 为根本精神 的 中 国 文 化 的 改革之路 。
类似 的 讨论甚多 

陈师曾 《 中 国 人 物 画 之 变迁 》 

章 士钊 《 东西文化调和论》 , 《 东方杂志 》 1 9 1 9 年 

详 见 陈崧编 《 五 四 前 后 东 西 文化 问 题论战文选》 ( 增订本 )


第 3 49 3 90 页 ,
中 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 989 


版 

同上 第 页

, 4 0 9 4 5 1 

6 5


时间 东 方 文 明 优 越感 倍 增 虽 然我们 无法找 到 陈 师 曾 对 于 以 上 重新评 估 中 国


, 。

文 化 的 言 论 是 否 有 直接 的 接触 ,
但 这 无 疑 也 会成 为 其 自 觉 转 向 的 重 要 思 想 背 景 

在这样 个纷争无序 的 历 史契机 中 年5月 日 中 国 画 学研 宄会于南




, 1 920 29 ,

池子 大街 的 石达子庙 欧美 同 学 会 成 立 陈 师 曾 为 发起人之 任评议 该会成立




, , 。

“ ” “ ”
的 最初动 机 则是 希从古人 抗衡异 域 提倡 风雅 保存 国 粹 从而抗


, , , 、 ,

衡不 断涌入 的西方文化思潮对 中 国 画 的冲击 其二则 是 由 于 ; 日 本 南 画 界对 于 中 国



传 统 画 界 的 交流

直采取较为积极主 动 的 态度 ,
曾 多 次 来 华 开 会 意 欲进 行 交 流 , 

2 3°

如果说 , 由 蔡元培执 掌 的 北 大 画 法研 宄会其 核 心 是 实 践科 学精 神 与 美 术 的 结 合 



“ ”
那么 , 由 金城 、 周 肇祥发起 的 中 国 画 学研 宄会则 是在 精研古法 、 博采 新 知 


“ “ ”
宗 旨 上保护 国 画

自 身 特 殊 之精 神 , 希冀 以 复古 为更新 。 陈师 曾 于两个画 会

之间 的迁转 , 正 反 映 出 其在 历 史 节 点 上对 于 民 族 文 化 主 体 的 自 觉维护 。 ( 图27 



“ ”

当然 , 最 能体现其转 向 与 回 归 的 文 化姿态 除 力 证 中 国 画 是 进步 之外 , 

首推对 中 国 画 之精粹 文 人 画 价值 的 挖掘 与 阐 发
一 一 一 一



正 如 不少 学者指 出 ,
陈师 曾 1 92 1 年 1 月 1 日 发表于 《 绘学杂 志 》 上 《 文人画 的

价值 》 文 是对 改 良 革命主 张矛 头 直 指 文 人 画 的 种 回 应 随后 改为文 言 版 《 文


一 一

、 。

人画 之价值 》 ,
更是 具 有鲜 明 的 论辩姿 态 。 此文 与 陈师 曾 所译大村西 崖 《 文人画

之复兴 连襟为 姊 妹篇 合编 为 中 国 文 人画 之 研 究 》 书 于 年5月 由 中




》 , 《 ,
1 922

华书局 出版 。 据统计 , 该 书 至今 再版十余 次 ,


并被其它 文集丛刊 多 次收入 , 影响


23

深广

。 ( 图 28 

“ ” “ ”
如 果说 , 陈师 曾 进步论 参 鉴 了 西 方 科 学 进 化 论 来 考察 中 国 画 之 变 

“ ” “ ”

以 历 史进程 展 开 的 次第 之 变 来确 证进步 ; 那么 , 其 价值论 则 凸 显 出 超越




“ ”
线性发展对 不变 的 主体精 神 价值 的 肯 定 回到了 种 基于 主体 的 内 在超越

, 

“ ” “
虽然这 肯定也 援引 了 西 方 艺 术 史在 20 世 纪初 的 现代转折 但 陈师 曾 之意


2 3°

相 关研 宄可 参 见 萧玮 文 金城研 宄 第 页 吕 鹏 湖 社研 究 第 页

《 》 1 0 1 1 02 , 《 》 2 6 28 

陈 师 曾 文 人 画 之价 值 及 前 所 写 白 话 文 版 均 被 收入姚渔湘 中 国 画 讨 论集
年 由 立达书 局 出
2 3 1

 1 93 2 , 《 
 》 《 》 ,

版 9 3 6 年 又 被 收 入 于 安 澜 所编

1 画 论丛 刊 出版 余绍 宋 书 画 书 目 解题 也 曾 评介 中 国 文 人 画 之研

 《 》 。 《 》 《


究》 书 认为 是书专论文 人之画 亦 南宗 之 派 文凡两篇 为 文人画之复兴 日 本人大村西 崖 

一 一 一

, : 。 , 《 》 ,

所作 师 曾 译录 二 为 文人 画 之价值

则 师曾 自 著也 日 人论画之书。 原 不在采录之例 兹 编 以 其为大
《 
 》 , 。 , ,

村 西 崖 与 师 曾 合撰 大村之 文又为 师 曾 所译 故仍 为 著 录 大 村之文 大 旨 谓 绘 画 必 离 于 自 然 始 极 其妙


, , 。 , 

而 甚 诋洋 画 之 写 实逼 真 持 论至 为透澈 足为 俗 学 针砭 吾 国 近 者 艺 术 之衰落 其 病 正 与 日 本 十 余 年前 相
, 
 , 。 ,

同 国 人乃无起而拯 救

以 发挥斯 义者 展读 此篇 曷 胜感愧 师 曾 之文则 发挥其 未尽之 义 于 文 人 画 之 , 
 , , 。 ,

研 宄 益 无遗 蕴 其于谢赫六法别 具 见解 亦可备 说也 前有姚华序


, , 


66


不在 中 西 艺 术 比较 而 是全 力 破 除对 形似 的 现代迷信 为 中 国 画 现代主体 的
( ’

, ,



建立与 展开奠定基础 创 作 主体 与 艺术本体之 间 的 叠 合恰恰是 中 国 文人 画 历


2 3 2

经千年 的 内 在精神 价值所在 ,


其 外 化形 式为 写 意 的 表达 , 其 内 在指 向 则 是 人格 的

自 我完 善 

“ ”

我们 先来看看陈 师 曾 文人 画 概念 的传 统渊 源与 新见 


正 如万青力 指 出 文 人画 是 个历 史 的 概念 文人画 是历史上文 人


‘ ’ ‘ ’

: 。

这 特 定 社会阶层 的 成 员 所作 的 绘 画 这是 文人画 最基本 的 定 义 回溯




‘ ’ 23 3

, 。

“ ”

历史 ,
宋太祖 兴文教 ,
抑武事 , 扩大科举制 ,
文 士应举 以 入仕途 ,
从而形成

了 中 国 历 史上空 前庞大 的 士夫 官僚阶层 苏轼 等人在此 时代背 景




。 ( 1 0 36 1 1 0 1 )

“ ” “ ” “ ”

下提 出 士人画 概念 ,
影响 后世甚深 ; 元初钱选称 士夫画 为 戾家画 

“ ” “

元代之后 为 与 画 工之画 区 别 ,
泛称 士 夫 作 画 为 文人画 ,
尤 以董其 昌 重倡 


” “ ”

人之 画 为 大家所熟悉 。 如果说 , 苏轼 的 取其意气所到 以及邓椿 《 画继》 提




“ ”

出 的 画者 ,
文之极也 着力解决 的 是绘画 的 文学化 , 为文人士 夫阶层 以 文学修


“ ” “

养助 益绘 画 进行 自 我表达寻找 到 了

条新 的 途径 ; 那么 ,
元代 的 士气 论 、 


” “ ”
意 说 逸笔 说则进 步 强化这 特质 并着力 解决 以书入画 扩展题材范


一 一

、 , 、

“ ” “ ”

围等问题 ; 到 明 代董其 昌 , 不仅 以 文人之画 代替 士夫画 , 而且对这




念进行 了 全面界 说 , 通过 梳 理 文 人 画 历 史 发 展 过程 中 的 宗 派谱 系 , 强化文人画 与




“ ”

笔墨之间 的关系 , 并从不 同 笔 墨风格来 区 分 审 美趣味 的 差 异 , 形成 南宗 之偏



好 。 虽然正如 万青 力 指 出 ,
自 晚清科举制 废 除 以 后 ,
真 正 的 文 人 阶 层逐渐 分化解


“ ”

体 终至完全消 除 被新起 的 新知识人 所代替 但 方面 晚清 民 初 处于 新




, , 。 ,

“ ”

旧 身 份转换之 际 ,
大多 新知识人 仍 受过传 统文 人士 夫文 化 的 熏 染和 培养 ,



师 曾 既是其 中 典 型 例 另 方面 文人画 虽然 己 经成为历 史 但是文人画传




一 一

, ,

”  2 3 4

统 的 精神 及 文 人画 理论 中 的 精华 , 却 是可 能也应该有所继承 的 。

陈师 曾 的 《 文 人画 之价 值 正是继承 并系 统 总 结 了 历 史 中 的 文 人 画 之精华 》 

“ ”

并有所 阐 发与 发扬 。 从概念 阐 释 而 言 , 在延用 文人画 概念 时 , 虽谈到作为 主



体的文人 但 并不偏重于这 阶层 的 历 史特殊性 也 不胶柱于笔 墨 风格和 流派之




, ,




宋晓霞 对中 国现代文化 的 转引 潘公凯主编 觉与 中 国现代性的探


觉 以 陈 师 曾 为例
: 1

自 自 自
一 一

《 》 , 《

寻 》 第 2 98 2 99 页 ,
人 民 出版社 2 0 1 0 年版 

“ ”

万青力 文 人画 个 历 史概念 的 界定 》 万青力美术文集》 第 页 人 民美术 出版社


《 : ,
引 自 《 2 3 , 2 0 0 

年版 

同上 .
第 3 2 页 

67


另j

, 而 是重 新返 回 到 创 作主 体 内 在表意 的精 神诉求 ,
即 在 陶 写 性灵 ,
发表个性


“ ”

立论深 入 到 主 体 身 份 的

与 其感想 文人画 首 重精神 不贵形式 等等 这 

, , , 。

“ ”

内 在精神 方面 既 突破 了 作 为历 史概念 中 的 文人画 的 特 定 阶层 的 局 限 



使

, ,

“ 


之具有 了 随 时而 变 的 对应主 体 的 可 能性 另 方面也为写 意 形式的 返古 出 新

“ ”

和 取人之 长 的 双 向 融会 留 下 了 足可探索 和 尝试 的 空 间 ( 这从 陈师 曾 自 身的艺

术实践可 以 看 出 ,
后 文 详述 ) 。 再 从此文 写 作 方式与 逻辑 思 路来看 

“ ”

首先 围 绕 文人画 概念及 特质 展 开 在简析这 概念 的 内 在 性 后 随即针




。 ,


对 般世 俗对于 文 人 画 的 批 评 进 行 反 驳 在 反 驳 中 进 步强调 文 人画 纯任 天 真
一 一

, 

独立 品 格 的重要 意义 接着 对文 人画 特 质 进 行 详 尽 阐

不假修饰 对 于 主 体个性 、 ; 

明 , 并 以 主 体感 想 、 性格之差 异 , 艺 术 练 习 程度 之 不 同 以 及 观 画 者 之 境 界 的 不 同

来说 明 欣 赏 文人画 可 能 出 现 的 偏 差 与 难 以 理解 

其 次对 文人 画 发展 历 史进行 简 要梳 理 。
从汉魏六朝 直至 明 清 , 涉及传 统文 人


“ ”

画 在 历 史 发展 中 与 诗词 文运之关系 , 在 兴 味与 意趣 中 如 何 寓 书 法于 画 法 , 


“ ”
何拓 展题材与 锤炼技法 , 如 何集 各种素养 、 各种 学 问 辏合得来 。 进而 围 绕形


“ ” “
象的 似与 不似 这 关键 问 题进行 讨论 方面从历 史演 变 角 度论证 不求形


一 一

“ ”

正 是 画 之进步 方面也 从学 画 之步骤



似 另 程序 证 明 写意 最为主要

, ;
、 

“ ”

因 其具有 象征 意味 

“ ” “ ” “ ” “ ” “
再次 , 又通过历 史之经过 , 从 符记 、 古拙 、 画 家法度 、 求工 、 


“ “ ” “
强调转 向
” ”
生 等 绘 画 技法和 风格 的 依 次 自 然 之趋 势 写意 的 必然性 , 



心 之 思想 无 不 求 进 进 于 实质 而无可 回 旋 无 宁 求 于 空虚 以 提揭 乎实质 之为 愈 也
, ,


“ ”
同时 借西 洋 画 流派演 变和 思 想 转变来进 步 旁证 写意 为 中 国 文人 画 的 发展


“ ” “ ”

趋势 。
对 于 如 何理 解文 人 画 写意 之精 神 , 则 强调 不能 适俗应用 , 须发挥

其精 英 的 引 领 性 而 不 是俯 就 与 普及 本 文 由 白 话 改为文 言 也 即 是强调 这 态度

, 。 

最后 , 回 到 对文人画 创 作 主体 内 在精神性 的 再次强调 , 与 开 篇相 呼应 , 并将




“ ”

其具 体化为 四 要素 人品 学问 才情 思想 认 为 艺 术之本质 正在 于 人



、 、 、 。

“ ” “ ”

格 之完 善 和 精神 之 感应 ,
将创 作者与 观 赏 者再次 以 感情 移 人 ( 移情论 ) 

内 在 相 通而 联系 

统观全文 , 围 绕创 作 主 体 的 内 在 精 神 诉 求 和 艺 术 本 体 的 发展 规律 两 个 主 要 问

题展开 , 既有历史 的 纵 向 梳理 , 也有 中 西 的横 向 观照 , 同 时不 乏 引 入西方最新 的



68


“ ” “ ”

理论概念 , 如 象征 、
移情 等 , 但 并非生硬移 植 , 而是 具有会通后 的 融贯 

整篇 文 章 逻辑清 晰 , 层层 推进 , 而又首尾照应 。 可以说 , 此文 既是对传 统文 人画



理论 的 系 统 性 梳理 和 总 结 , 又在 阐 扬 中 具 有 了 与 时 俱 进 的 现 代 意 味 

“ ”

我们 再 来分析此文 的 两个核 心 价值 

首 先来看创 作 主体 的 内 在精神 性价值 。 正如 有研 宄者指 出 :


陈 氏对于文人


“ ”

画 价值 的 阐释 由 主体 问 题 ( 文人画 的 文人性 ) 入手 , 最后 又复 归 于 主体 问 题

( 作画 与 欣赏 者 的 人格学养 ) , 这与 改 良 、 革命论者所 强调 的 画 种 衰败说 和 中 西




融合论者 强调 的 着 眼 于 客 体对 象 的 表现手法 存在 着 本质 的 差 别 这 主体
2 3 5



, 。

精神 的 认 同 可 以 说是 中 国 文 艺千年 以 来最 为 重要 的 命题 , 志于道 ,
据于德 ,



” “ ”

于仁 游于艺 画者 心印也 主体 既是 切文 艺 活动 的 发 出 者 又 是 所有


, , , , ,

“ ”
这些活动 的接受者 。 人是文化 的 存在 , 以文 化 人则 是 文 化之功 能 , 画 只 不过

是文 与 人 的 迹 化 陈 师 曾 对于 创 作 主 体 的 强调 既可显 见 为 传 统儒 家 思 想对其深 厚

 。

“ ”
的滋润 , 如 人品 为先 , 而 在 其 艺 文 活动 与 为 人处世 中 , 也 处 处体现 出 统 合为


的 品质 此种 天才 不 尽 属 于 艺 术方面 乃 个 人 人格 所表 现 而其作 品



… …

。 , , ,

的表现 ,
都有他 的 精神 。
… …

处于如今 的 浑浊社会 中 , 表面 虽无反抗之表示 ,





” “
不肯 随 波 逐流 在其作 品 上 师 曾 先生根
236

, 取悦于人 , , 处 处 皆 可观 察得 出 ,


”2

本的立足点 固 然在 于 性情 上 品格上 令人望尘莫及 当然 这


3 7




… …

, 、 ,
。 ,

归 主体 的 强调 应该还 与 陈师 曾 蔡元培 王国维 李叔 同 经亨 颐等等 大批精




、 、 、 、

“ ”

英 人 士 融传 统儒 家 教 育 和 现代 教 育 而 提 出 的 人格教 育 理念息 息相 关 ,
如王 国


“ ” “

维指 出 教 育 之宗 旨 在 于 培养完全之人格 ,
如 蔡元培 五 育 并举 中 列入 美感教


” “ 

育 , 也是为造就完全人格之个体 ,
再如 李叔 同 再三强调 的 先器识而 后 文 艺

等等 

再 从 民 初 社会现实 层 面而 言 社 会腐 败 国 事败坏 往往被 归 因 于 礼崩 乐


, 、 

坏 的 道德 沦 落所致 无论 是 革新派还 是保 守 派 均 以 在伦理层面打 击或维护传




, ,

” “
人格修养 论 主张 以后
2 38

统文化作为其发力 重 点 陈师 提揭文人画 的
‘ ’

。 自 曾 

陈 师 曾 的 文人画 价值论 与 进步论为 中 心 美术观察


2 3 5

于洋 民 初 画 坛传 统派 的 应变与 延展 以
_ _

《 》 , 《 》 2 008

年第 期 第 页

4 , 1 0 1 1 0 2 


梁启 超 在师 曾 先生追悼会上演说》 刊于 南通报 年

《 , 《 》 1 923 1 0 月 3 0 日 , 1 1 月 1 日 、 3 日 、 5 日 


凌文渊 在师 曾 先生追悼会上演说 刊于 南通报

《 》 , 《 》 

2 3 8

同 注  7 0 第 页

, 1 0 2 1 0 4 

69


很 多 持维护传 统观 点 的 论者都将画 家 的 主体修养作 为衡量 种 艺 术 的 高低或培



这从于 洋所列表格可 见

养画 家 的 关键 斑 我们 可 以 将这些 强调 主体人格
2 3



, 。

修养 的 相 似 论 述 看 作 是 守 护 传 统 人 士 的 集体 策 略 当 然 也 不 能 忽 视 这 或 许 是 这 批

 ,

既 受传 统 文 化 熏 染 、 又 身 处新 旧 过渡 时代 的 精 英群体 的 自 觉流露 

“ ”

对于 中 国 文 化主体而 言 , 对应 的 艺 术本体形 式便是 写意 。


从写 意 的 实质


“ ” “ ” “ ” “ ”

精神 与 内 涵 来看 , 它 正是主体 的 性灵 、 个性 、 感想 , 与 四 要素 完全

叠合 ; 从 写 意 的 纵 向 发 展 来看 , 它 是诗 书 画 印 的 结合 , 是 中 国 画 史 的 必然趋势 

“ ”

从横 向 比 较 而 言 , 它经 由 写生到写 意 , 经过形似之阶段 , 必 现不 形似之手腕 



陈师 曾 对于 文人画 艺术本体写 意 性 的 价值肯定 ,


既是对传 统 的 延 续 , 也 是对 于 五

四 前 后 激进 者 主 张 完 全 以 科 学 写 实 方 法 改 变 中 国 画 本 质 的 有 力 反 拨 更 为 文 人 画

 ,

随主体差异 与 时 代变化在 具 体写 意手法 的 多 样 性探索 留 下 了 足够探讨 的 空 间 这



 。

不仅在 他 的 多 种 艺 术 实 践 中 得 以 展 现 也 体现在其对于 中 西 具 体绘 画 技法 的 融合

 ,

“ ”
中 。 但这或许 也 恰恰成 为 不 少 研 宄 者视 其 为 融合 派的 内 在原 因 

几乎在 文 言 版 《 文 人画 之价值 》 改写 的 同 时 , 1 92 2 年 的 五六月 间 , 陈师 曾 在





曰 本 东 洋 》 杂 志发表 论南 画 》 文 对 东 西 融合表达 了 明 确 的 怀疑 东西


《 《 , :

方艺 术终 宄 是各 自 独立 的 ; 它们有着各 自 的 体系 、 历史 、 习 俗和 智 识基础 … …



然 , 它们 也分享 一

些共通 的特色 , 但是就绘画 而 言 , 它们 实 际是 如 何交集 的 ,




不确定 所以 我并不 主 张 东 西 艺 术 定得 走 上融合这条路 同时 我也不





… …

。 , 。 ,

”2 4 °

轻 易 断 言 东 西 艺术是绝对无法相 融 的 。

“ ” “ ” “ 

那么 陈师 曾 到底属 于 哪 类 主义 或 派性 呢 如 果我们 在 传统


“ ”
与 融合 间 各执 端 必 失其全 事 实 上 后 来 不 少 研 究 者 就 掉 入 到 这样 的 窠 臼


, ,

中 。
但就 陈师 曾 自 己 的 画 学 思 考和 实 践 而 言 ,
格高意远 , 早 己 在 立于 主体和 本 体



的 基 点 上 作 了 会 通 式 的 转 化 与 新变 , 正可谓 作者境 愈 多 , 识 者知无边 。 茫茫览



六合 , 吾 意 终难完 。
” 2
 

同上
2 3



陈师曾 《 论南画》 , 载 《 东洋》 1 922 年 1 0 月 第 1 3 1


1 32 页 。 转引 自 高昕丹 《 陈师 曾 与北 京大学 画法研 究




会 》 , 载 《 新美术 》 2008 年第 5 期第 47 页 。 此文 详细考证 了 围 绕北 大画 法研 宄 会 , 陈师 曾 如何从参与 筹建


到主动离去 的深层原 因 , 即 是 由 于 画 学立场和 思 想 的 差异
特此 说 明 , 持论 公 允 , 对 本 文 写 作 启 发甚 大 , 

作 画 感成诗据 刘 经 富 先 生 考 证 此 诗 应 作 于 90 3 年 前 载 刘 经 富 辑注 陈 衡 恪诗 文 集 第
24

陈师 曾 

《 》 , , 1 。 《 》


1 3 6 页 。
从 此 诗 尤 能 看 出 师 曾 对 于 作 画 者 和 欣 赏 者 之 间 精 神 感通 的 极 高 要 求 如 诗 中 所 言 作 者 固 匪 易 , 

” “ ” “ ” “ ”

识者亦 诚难 精神 与 质 性 皆能宣 来者不可期 媸妍在 吾 心 诋誉 由 人 言


捲 藏且 娱欢 等
一 一

、 , 、 , 、 , 

既可见师 曾 之于 文人画 内 在精神表达 的重视 也可 窥其在画 艺上 的 早 熟和 人格上 的 独立不挠


, 

70


第 三节 :
合力与异 同 —

陈 师 曾 与 姚华 、 金城之 比 较



民 国 十六年 以 前 , 北平是 中 国 文物艺术 的 宝库 那 时 书 家 , 、 画家 、
收藏家 

”24 “
全 聚在 那 里 又据黄濬详细 记载 京画史

。 , 旧 , 予所记者 , 庚子 ( 1 900 ) 后以

姜颖生 姜筠 林畏 庐 林纾 924 两 先生为 巨 擘 … …




847

( , 1 1 9 1 9 ) 、 ( , 1 852 1 )

国三四年 ( 1 9 1 4

1 9 1 5 ) 间 , 武进 陶 宝 泉 画 殊 有 名 。 至五六年 ( 1 9 1 6

1 9 1 7 ) 间 

陈师 曾 肆力 于 画 笔力高古 为 时推重 其 人温 雅而 有 特 行 友朋 星 聚 姚茫


, , 。 , ,

父 、 王梦 白 、 陈半丁 、 齐 白 石最数往还 ,
而 金 北楼 、 周 养庵 、
凌植 支 、
颜韵 伯 

萧谦中 、 罗 复堪 、
凌宴池次之 , 汤定之 、 汪慎生亦偶 来 … …

师 曾 以癸亥 ( 1 923 

”2 4

病 殁金 陵 后十年 间 画 家派别 分歧 诸子 亦 风流 云散

自 


, ( 1 92 3 1 933 ) , , 。

样 ,
俞剑 华在 《 七十 五年来 的 国 画 》 中 也 将 1 9 1 2 至 1 926 年 间 的 北京 画 坛描述为


“ ”

个万花齐放 的 局 面 正 是 这些 南 来旅京 画 家 群 体共 同 开创 了 北 京 画 坛 的
2 4 4



新局面 。 但有 意 思 的 是 ,
他们 也往往被后 来研 宄 者视为传 统和 保 守 力 量 。 直至新



世纪 以来 我们 才逐渐对这 群体有 了 相对清 晰 的 认 识 薛永年指 出 但以中


, , ,

国 画 学研 宄会 为代表 的 民 初 北 京 画 坛群体 ,
仍 以 真 知 灼 见维护和 发扬 民族 艺 术传

统包括文人画 传 统 。
他们 并 不 反对 中 国 画 的 起 衰振 兴 ,
甚至 也不拒绝西 法 的 为我

所用 ,
但反对全盘 西 化和 盲 目 崇拜 … …

他们在 中 西 比 较 中 对 中 国 文人写 意 画传统



与 西 方现代 艺 术相 通之 处 的 阐 发 、 对 明 清个性派 的 发扬 、 对海派 市 民 文化取 向 的



认同 、 对 古 代石刻造像 的 资 取 、 对通过 中 日 交流而 弘扬 东方艺术 的 努力 ,


都促成

了 2 0 世 纪传统派大师齐 白 石 的 异 军 突起 ,
从而表 明 民初 的 京派绘 画 群体 己 超越

了 晚清 的 因 袭守 旧 , 而成 了 与 写 实 倾 向 的 融合派 争流 互 补 共 同 推进近代 中 国 画 发


”24

展 的生力 军 中 国 画 学 研 宄会 的 成立 标志着北京 画坛 中 国 画

。 1 9 20 年 5 月 , , 

家群体面对传 统绘 画 危机 的 种 自 觉合力及对传统绘画 价值 的 维护 与 坚守 并进



而联合 日 本 画 坛 形 成对 整个 东 方 艺 术 协 力 发 扬 的 态 势 , 。 在 北 京 画 坛群体 中 , 

绍 宋组织 宣 南 画 社 陈师 曾 姚华被尊 为 领袖 金城被奉 为 广大教主 




‘ ’ ‘ ’

, 、 , ,

促成北京 画 坛 形成 确 立 的 关键人物 本节将 围 绕陈师 曾 与姚华 金城等人




2 4 6

、 。 、

凌叔华 忆 个画 会及 几个老画 家 时与潮 文艺 》


2 < 2

回 年第 卷 第 期第 页

《 》 , 《 1 943 1 , 3 23 2 7 


黄濬 画 家陈 师 曾 载黄 濬 著 李 吉 奎 整 理 花随人圣庵摭忆 》 下 第
《 》 , 、 《 ( ) 69 3 页 ,
中 华书局 20 1 4 年版 


俞剑 华 七 十 五年来 的 国 画 见周积寅《 耿剑 主编 《俞 剑 华美 术 史论集 》 , 、 》 第 1 72

1 7 3 页 ,
东南大学 出


版社 2009 年版 

薛永年 《 民 初北 京 画坛传统派 的 再认识 》 ,


载 《 中 国 现代 美 术 理论批评 文 丛 : 薛永年卷》 第 3 3 4 6 页 

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2 0 1 0 年 1 月 版 


万青力 南 风北渐 民 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 的北京画坛》 载于 万青力美术文集》 第 页

《 : , 《 1 3 9 1 6 1 

7 1


之 间 于 画 学 思 想 上 的异 同 比较而展开 

“ ”

先从 姚陈辉映 谈起 

据 两 人 生 平 年 表所记 ,
最 初 的交往 始 于 1 9 1 4 年师 曾 被聘为 由 姚华 任校长 的

北 京 女 子 师 范 学 校博物 科 教师 。 但从 两 人共 同 的 留 学 经 历 及 交往人 群 来看 , 应早

有 所 闻 或相 交 故 两 人来往 频繁 成为 志 同 道合
247

。 自 1 9 1 4 年后 , , 、 心 照神交 的

艺坛挚友 。 这期 间 , 两人互荐友好 , 在 同声 唱和 中 参加 各种 诗 文 书 画雅集 :




1 9 1 4 年三 月 王 阊 运 北 上来 京 就 职 国 史馆 长 ,
在法源寺举行 留 春宴 诗会 ,
师曾 

茫父等 百 余人 参 加 盛况空前 年春 姚 茫 父 陈 师 曾 陈 敬第
24 8



1 9 1 7 , 、 、 汤定之 、 

邵 章 周 大 烈 林 宰 平 等 为 共 同 好 友 陈 叔 通离 京 南 下 送 行
24 9

、 、 ;
1 9 1 8 年 九月 十五 日 

陈 、 姚 与 诸友 朋 会 与 江 西 会馆观赵 逸叟演 昆 曲 《 长生殿 ?


小宴》 , 席 间 钱稻孙与



陈师 曾 为茫父画 像 ,
师 曾 所 作 漫 笔 尤得 神 似 ;
1 9 1 9 年三月 廿 日 ,
陈 、 姚等集于

法源寺饯春 姚 罗 复堪 等
2S

年三月 陈 与 李释戡 齐如 山 罗 换东 


1 92 1 四 日 , 、 、 、 、

同 游潞河二 闸 ,
为补 修禊事 ,
同 日 , 还共 同 与 王梦 白 为 梅兰 芳 画 梅 、 兰 、 菊等 

同 年六 月 二十 四 日 应齐 白 石招 姚 陈与 凌文渊 等雅集庆祝荷花生
25 2 253

, , 、 日 。 

等 。 由 这些雅集活动 中 , 我们 可 以 大致推 断 , 姚 、 陈之 间 既有 由 共 同 好友 的 纽 带

联系 而 组 成 的 相 对 紧密 的 文 艺 圈 ,
如 周 大烈 与 姚华为 留 日 习 法政 同 学 、 又为师 

早年业师 故 法 政友人 为 小圈 同时 两人又各 将 己所 交好友 相 互介 绍


, ;

自 自 

如 姚 华对戏 曲 颇有研 宄 , 故两人 也 常参 与 戏 曲 界 的 文雅活动 ; 而师 曾 也将 白 石 



王云等 引 介加入 。 随着 姚华在 四 十 岁 前 后 将 主 要精力 由 诗文转 向 书 画 ,


姚 、 陈二

“ ”

人逐渐成 为 当 时 北 京 画 坛 诗 文 艺 事活 动 的 核 心 , 成为公认的 领袖 。 ( 图 29 

而就两 人之 间 的 交往来看 也最为相 契无 间 这 方面是 由 于两人在诗词文




, 。

赋 、 金 石 书 画 等 多 个领 域 均 有 相 似 高 度 的 综 合 素 养 和 共 同 认 知 , 姚 华被誉 为 


才 师 曾 则 是通 中 有专 另 方 面 则 是 由 于 两人生为 同 年 经历相 仿 于性情



; , , 

“ ”

气质 上最为 意气相 投 , 北京文艺界 曾 以 秋草诗人 誉姚华 , 意 指 其 性 情沉郁 多



陈师 曾 的 塾 师 周 大 烈 为 姚华
0 7 年 间 留 日 同 窗 兼好友 而 师 曾 此 际 也 在 日 本 留 学 且有诗作记录
2 4 7



1 904 1 9 , ,

与 姚 华 贵 州 同 乡 黎渊 字 伯 颜 黎迈 字 仲 苏 等 的 聚会 在 黎 氏 兄弟 归 国 时 姚华 也 曾 有诗送别 另 陈
( ) 、 ( ) , , 。 

姚 另 有 不少 留 日 的 共 同 好友 故 笔者 推测 二 人在 留 日 期 间 就应有所交往 , 

杜鹏 飞 著 艺 苑重 光 姚 茫父编 年 事 辑 第 24 25 页 故 宫 出 版 社 2 0 6 年 版
2 4S

《 : 》 1 1 , 1 

2 4 9

同上 第 页

, 1 65 1 6 6 

同上 第 页

, 1 90 1 9 1 


同上 , 第 1 9 8 页 

252

同上 第 页

, 2 1 8 2 1 9 

同上
2 5 3


第 2 2 1 页 

72


“ ”

思 幽怨低 回 中 寄寓 良 多 而这与 师 曾 摇风滴 雨 作秋声 的 心 境 完全 是 如 出




, ,

辙 。 具体来看 ,
两人在 金石碑 拓上过从甚 多 。 在这方面 ,
姚 华 于 金 石 碑 拓 收藏 应


“ 

比 师 曾 更为着力 , 同 时 也对师 曾 产 生 了 潜在 的 深刻 影 响 。
如 姚华首创 将 颖拓

之法 引 入绘 画 ,
早在 1 908 年 ,
其 便 曾 颖 拓 端 方 旧 藏埃及 古 刻 拓 本 , 生 前所作甚


多 。 茫父颖拓 实 古 今来 别 开生面 之奇 画 也 。 传拓本之神 , 写 拓本之照 ,


有如水


”2 5 4 “ ”

中 皓月 ,
镜底 名 花 , 玄妙空灵 ,
令 人 油 然而 生清 醒之感 。
而此般 奇画 



师 曾 画 作 中 也偶有 尝试 ,
1 92 1 年用 颖拓法临 兔二爷成扇 , 题曰 :
得见 旧 拓 《 嵩
” “
因 以 颖拓法 临 此 兔
255

山三阙 》 墨本 , 后 有刻 画 数事 , , 其称姚华颖为 点 石成


” “
金 , 在姚华 《 比丘法胜造像 》 画 上题 曰 :
茫 父颖拓精妙绝伦 往往于废纸零缣 , 



残画 剩 墨涂 改而成 竟泯 其涂 改 之迹 此扇 即 其 也 废物利用 点 石 成金 矣

, , , , 。

另 从金石碑 拓 的 收藏与 赏 鉴 中 两 人 都不 断挖掘 可 以 转 化 的 高 古 艺 术 资 源


25 6

, , 



曾 曾 在 《 题 弗 堂所藏仕 女 古 画 砖 》 中 题道 :
蛾眉 奇绝 内 家妆 , 粉 墨调零想汉唐 

” “

槐堂好古耽金石
257

好 古 别 开金石例 , 弗 堂 双 甓 费评 量 ; 姚华 又 言 : , 治 篆攻坚


”2 58 “ ” “ ”

今最名 。 纵笔 为花更奇绝 ,
如将史籀 化渊 明 。 汉唐 、 金石 便 是他们 汲

古开新 的 重要 审 美意 象 , 而这在 两 人 的 艺 术创 作 中 均 有 鲜 明 的 尝试 。 后 文将有详



述 。 ( 图 30 

在诗画 唱题 、 评 点 画 艺 与 相 互取益 方面 , 既 可看 出 两人之 间 的深知 及 姚华对



师 曾 的 极力揄扬 和 推崇 , 也 可看 出 师 曾 在 具 体 画 艺 上对姚华 的 帮 助和 提髙 。 徐传



法 《 姚 华书 画 交游二题 》 中 明确指 出 仅在 《 姚茫父画论 》 中 ,
以 陈 师 曾 为题 的


” 2 59 “ ”

篇 目 就有 3 7 篇之多 , 内 容涉及 陈师 曾 的更是不胜枚举 。 而 陈 画 姚题 最为



世人所见赏 或诗或词 从 姜 白 石词 意册》 北京 风俗 图 册 》 尤能 窥两 人唱




, , 《 、 《

和 之盛 仍有 不少 收藏者请 姚华题跋为 纪 在隶书节录 




26 °

, 甚至于师 曾 逝世后 , 。 《

子》 作中 姚华跋 云 师 曾 下笔 予谓其兼麓 台 石涛 之 长 予下笔 师 




, : , 、 。 ,

” 2 6

亦 谓其兼冬心 完 之长 似是标榜 实则各人胸 中 尚 有绝顶 师 谓姚华




、 白 。 , 。 曾

年 陈叔通编成 贵 阳 姚茫 父 颖拓 》 书 以珂罗版印制 此为郭沫若题 赞


1 957 , 《 , , 

5 5

徐文 治 陈 师 曾 艺 术年 表 载 新美域 年第 期第

《 》 , 《 》 2 007 2 1 4 3 页 

5 6

同注

83 ,
第 1 68 页 

同上 ,
第 1 66 页 

同上 ,
第 1 4 5 页 

2 5 9

徐传法 《 姚华 书 画 交游二题 》 ,
载 《 书法赏评》 2009 年第 4 期 

26°

这样 的作 品 非常之 多 ,
如 《 翠竹黄花》 ( 1 9 23 年 , 中 国 美术馆藏 ) 、 《 桃花 图轴 》 (1 92 3 年 , 故宫博物 院


藏 ) 、 《 芭蕉 山茶 图轴 》 ( 无纪年 ,
故 宫 博物 院 藏 )
等等 。 据 笔者初步统计 ,
陈画 姚题 作 品 约有 四十至五十件


套 。 具体可查 阅 由 朱 良志与 笔者主编 《 陈师 曾 全集》 , 江西美术 出版社 2 0 1 6 年版 


同注 8 3 ,
第 1 3 9 页 

73



在 乾 嘉诸家 脚 下 盘旋者 不 能 喻此

姚华又
262

山水 生 峭 肃爽之味从北宗得来 , , 

言 师 曾 画 极奔放 , 而 时嫌其野 , 然 老 拙 处 颇有 石 涛 之 致 。 予 太谨愿无 奇气 , 




从这些题记 中 不难看 出 两 人于 画 艺 上 的 互 知
26 3

病甚多 , 至笔力 远不 如 师 曾 也 。 

互解 。 姚华可谓 是师 曾 画 艺 的 最好知 音 ,
从稍 远来看 ,
他将 师 曾 视 为 陈 老 莲 、 


“ ” 264

士保之后 三 百 年 来鼎 足而三 矣 ; 从就近而 言 , 他评价师 曾 为 吴 昌 硕 、 尹和




“ ” “ ”
伯 之后 大才 在推重 的 同 时 姚华也 曾 反复临 写 师 曾 的 作


2 6 5

高视京 国 的 。 ,

“ ”
品 ,
不 断提髙 自 身 的 绘 画 水准和 笔 力 ,
并形成 自 身特点 ,
渐从 通才 脱颖而 为


书画名 家 。 在师 曾 逝后 , 邵章 曾 这样评 点 二 人 , 近时 京 师 画 家淹贯 学 萩 者 



有义宁 陈师 曾 、 贵筑姚 茫父 。 师 曾 画 以勾 勒胜 , 茫父则 以 点胜 。 钩 出 于篆 , 点源



于隶 古人云 不作 书 不 能作 画 信然 师 曾 往矣 茫父 则 方锐 意 作 画 


‘ ’

。 , ,

, ,

”266
之者 限 几 穿 。 指 出 两人画 艺 同 出 于金石 书 法而又有 不 同 取 向 的 渊源有 自 。 ( 

3 1 、 图 3 2 

陈 、 姚之间 , 最 为 重要 的 当 是两 人于 文人 画 学 思 想 的 相 互砥砺 。 《 中 国 文人


“ ”

画 之研 宄 》 序为 年姚 华在 师 曾 与 大村 西 崖 联翩 见 访 的 当 夜 未烬 炬 


1 92 1

千 二 百 字 中 提纲 挈 领地 呼 应

写就 意 既相 同 言必有合 就 其序 之要 旨 在 

, , 。 ,

“ ”

了 师 曾 与大村 西 崖 的 主 张 从 画 家 多 求 之形质 。 。
文人务 肖 其神 情 的 二 分 出 发 

“ ” “ ” “ ”

点 明 文人绘画 的特质 在 于 诗书 之华 情 性所锘 蕴藉 之妙 故不能 




、 、 ,


求真 ,
真则工 , 虽 能至善 , 却 不 能至美 ,
美之与 真 , 各 极其反 也 , 骛美则 离真 

则 是 在 比较 西 方 写 实 与 中 国 写 意 中 强调 文 人绘 画 对 于

求真则 失美 , 言 下之意 , 

“ ”

艺 术之美 的独特价值 , 而这种 价值乃在 于 文 人之 画 有人存 焉 , 通过创 作 主体




“ ”

文艺而达乎道 体现 出 其对 于 中 国 传统 艺 术


26 7

能够 至于 文而 变于道也 由

。 ,

“ ” “ ”

美 学精神 的深刻 理解 再从其论 美术 与 画 的 差 异 来看 更能 窥其在 中




。 ,

西 比较 中 的 自 觉坚 守 与 挖掘 , 其言 :
如谓 画 为美术 , 则 是贱吾 国 画 。 岂不大可

痛 心邪 !
鄙见谓 画 非术 也 , 学也 。 且非学也 ,
性灵也 ,
文章也 。 如 以 为术 , 则必

有 定 之授 受 是画 工而 己 耳 不惟非术 且非美也 何者  有美之见 则雕




一 一


。 , 。 ? ,

2 62

同上 ,
第 1 86 页 

同上
26 3


第 1 3 7 页 


同上 ,
第 1 7 5 页 

2 6 5

同上 ,
第 1 89 页 

266

同上 ,
第 250 页 


以 上所 引 均源 自 姚华为 中 国 文人画 之研 宄 》 所写序 载于 姚茫父画 论 贵州人民 出版


第 页

《 , 《 》 29 3 1 ,

社 1 996 年 5 月 版 

74


刻 、
涂饰据 画 之领域而 封之 矣 。 且 美亦 因 人而所见 不 同 ,
美术之美 , 则 尽人 皆识





之 矣 文 章 性灵 之美 则 非尽 人之所悦 。 、 ,
… …

盖尝反于 寻常 而 以不美为美者也 , 。

从某种程度 而 言 其对 文 人 画 民 族和 创 作 主 体精 神 价 值 的 强 调 比 师 还要强 烈
2 68

, 曾 

“ ”
和偏激 。 师 曾 的 主 张和 实 践相 对更 为通达和 温和 。 不过 ,
在 国 画将亡 的危机

下 两 人在 创 作 主 体 和 艺 术 本体 上 的 立场 是 高 度 致 同 声相和 图

, , 。 ( 33 

“ ” “ ”

接下来 我们 再将 为北京画坛 领袖 为 北平广 大教主 的 陈师 曾




一 一

, 、

与 金城 的 画 学 思 想 略作 比较 。 虽然两人 的 画 学主 张均 被视为对新潮 美 术 的 的 反驳

和对传统 中 国 画 的 维护 , 但 从二 人 交往 的 细 节 来 看 ,
在 1 920 年前 ,
并 未有特别

紧密 的联系 ,
而且在绘 画 实 践的 取 向 上 也有所不 同 。 不过 , 正 如有研 宄者指 出 

尽 管 陈 师 曾 与金城在 审 美情趣和 艺 术 风格 上存 在很 大 差 异 但 是 二 者 的 角 色构

 ,

成和 社会地位十 分相 似 , 这也造成 了 陈 师 曾 和 金城共 同 的 社会价值取 向


一 一



复兴传 统 为 己任 实现文化救 国 从南 方到 北 京入仕为 官 广 泛参 与 社会名




‘ ’

, : ,

流 的 书 画 雅集 , 进而疏政 治 亲绘 画 。 陈 师 曾 和 金城是深 受 文 化救 国 思潮 影 响 的 新

代知 识 分子 他们 的 社会认 知 结 构 十 分接近 笔者认为 这就是为什么 陈师 曾




, 。 ,

” 2 6 9

辞去北大画 法研 宄会导 师 职 与 金城共 同 倡 导 中 国 画 学 研 宄 会 的 原 因 




, 。

确 , 尽 管两 人在对传 统 的 具 体认 识 、 选择和 个人创 作 上均 有 较 大 差 异 , 但在 中 国




“ ”
画 学研 究会这 维护传统 画 学 的共建机构 中 却 仍是相 互支持与 砥砺 的 战友
27°


具 体来看 。 首先 , 在 艺 术视野及对待 西 画 的 态度 上 ,
二者 同 中有异 。 金城 曾


于 1 902 至 1 905 年 间 游学英 国学 习 法政 , 遇休沐 日 ,
或出游 , 凡经美 术 院 博物


馆 辄流连不 忍 去 对西洋美术有 定了解 年赴 欧美考 察期 间 




2 7


, , , 1 9 1 0 ,

留 心考察各美术馆 、 博物馆 。 故其对 于 西 方美 术有着 直接 的 观 察和 体验 ,


并认 为


“ ” “ ”

油 画 尤为独绝 布 景饰色 出 祌 入化 , , 西 法之油 画 实开 中 国 画 学 中 未有之境界 



272 “ ”
在 中 西绘画之 间 ,
他 认 为无 谓 孰新孰 旧 ,
不分优 劣 , 这与师 曾 系 统殊异 

法 致 在具体 的 比较 中 他认 为 西 方 古 典 写 实绘画 可 与 宋 画 媲美 西 方现代美




。 , ,

术 则 与 中 国 写 意 画 法 相 似 应 该 说 他 的 画 论 中 也 暗 含 着 许 多 西 画 的 视野和 眼 光 。 , 

268

姚华 再復邓 和 甫论书画 》 载于 姚茫 父 画 论 》 第 页

《 , 《 5 0 5 1 

2 a
施越霞硕 士论文 《 陈师 曾 与金城 比较研 宄 》 ,
第 2 5 页 

2 °

可参见云雪梅 金城和 中 国 画 学研宄 会 金城与 北 京画 坛 等 文


《 》 、 《 》 

语出 金拱北 先生 事 略
《 载 湖社月 刊 卜 0 册合刊第 2 页 》 , 《 》 1 

金绍 城著 谭苦 盒整理 十 八 国 游记 载于 中 国 近现代稀 见 史料丛刊 第二辑》 第


2 : 2

, 《 》 , 《

3 1 页 , 凤凰 出 版


社 

7 5


虽 然在 具 体论说 时并 未 引 证西 方话语和 流派风格进行鲜 明 的 比较 但 从其作 品 中

 ,

却 能 感 受 到 对 明 暗 光 感 和 立 体 及 水彩 效 果 的 巧 妙 融 入 这 与 师 曾 实 践 中 的 西 法 化 ,


合有异 曲 同 工之妙 , 只 不 过金城 似 乎 更注 重 于 画 与 技本 身 所体 现 出 的 形 感追 求 



( 图 3 4 )

这 从 二 人对 待 中 国 画 史 传 统 和 审 美 趣 味 上 的 各 有 偏 重 即 可 看 出 。 二者都强调


“ ” “ ” “ ”
画 史之 变 ,
师 曾 之 变 则 从代 际 变迁 中 推 导 出 中 国 画 进步 性发展 , 

重 于 论证 宋 元 以 来文 人 写 意 传 统 的 合 理性 和 未 来发展 的 可 能 性
“ 

; 而金城之 变
“ ” “
则 将 画 史分为三个阶段 , 以 中 世之画 ( 魏晋至元 ) 为 全盛 ,
侧重于 奉工 笔



为常轨 , 以 写 意为别 派 , 认为 明 清 以 来 ,
无论工 、 写 都走 向 末 流 。 故在 他 的解


“ ” “ ” “
决方案 中 则 为学画三要素 考察天然 之物 品 研 宄 古 人之成法 试验


, : 、 、

” “ ” “ 


与师 曾 的主体
273

己之心得 。 四 要素 相比 , 可 以看 出 , 金城更偏 重 于 站 在 画
“ ”
的基点 上 ,
不分 新旧 ,
综合 南 北 宗 、 作 家画 与文人画 、 工笔与写意 ,
以 面对


“ ”

自 然 的 写 生来激活 中 国 画 各 方面 的 传 统 , 其 更 带有全 面地 以 复古为更新 之性





质 正如郑工指 出 我 是创作 主体 但 陈师 曾 深入主体之性灵 以 趣味溢 出
‘ ’

。 : , , 

而 金城 深 入 主 体 之 思 想

益见 主 体之观念 以 知识道 出 益 见 客 观 之判 断
2 7 4

; , , 。

再从 些 细 节 来看 金城在 具 体 艺 术 实 践 中 提倡 宗法宋元传 统 对北 宗 山 水


。 ,

用 功 甚深 而 师 曾 则 更 多 取 法 明 清 以 来 的 个 性 派 画 家 直接 承 续 了 金石 写 意 传 统

, 

金城 论 画 更重 视绘 画 经验和 具 体技法 故于 临摹 途格外 重视 而师 曾 画论则 更




, ;

关宏 旨 , 在 临摹时也更 多主张 以 己 意 出 之 ; 在 具体作 品 中 , 金城 画 作 更倾 向 于 在




“ ”
严谨状物 中 得 写真 之形 而师 曾 则在诗画 体 中 得 画 外 之趣 等等 总体来


; ;

“ ”

看 陈师 曾 求 文 亦重 艺 而金城求 艺 亦重 文 在面对 中 国 画 危


‘ ’ ‘ ’ ‘ ’ ‘ ’

, , ,

机并转而 守 护 挖掘传统的 致追求 中 他们 的立足 点 还是共 同 的 即 营造


一 

、 , ,

”2 75

个有 生气 的有个性 的 中 国 现代绘 画 的创作局 面 。

“ ”
这 局 面 正 如 此节开 篇 所 言 是 个万 花齐放 的 局 面 既有姚 陈 的 辉 映

, 。 


也 有 基 于 共 同 民 族 文 化 立场 的 传 统 画 家 联盟 。 但 民 国 十年 以 后 ,
谦中 、 拱北 


师 曾 诸先生相 继 归 道 山 不过
276

, 北平气 象亦 日 趋没落 。 , 北 平气 象 的 没落 , 


《 金拱北讲演录 》 , 原 载于 《 绘画杂志 》 , 此引 自 《 二十世 纪 中 国 美术文选 》 第 4 3

46 页 


传统论 福建艺术

中 国 画学 传统 的认定 与 批判 转引
2 ; <

郑工 之二 下 自 年第 期第
— -

《 ( ) 》 , 《 》 200 6 4 1 1 1 

页 

同上
2 7 5



俞剑 华 七十五年 来 的 国 画 》 原 发表于 报 转引 俞剑 华 美 术 史 论 集 》第


《 , 1 94 7 9 月 2 1 日 《 申 》 。 自 《 1 7 2 1 7 4

页 东 南 大 学 出 版社 00 9 年版
, 2 

76


“ ” “
代之 以 个体 的 异 军 突 起和 扩展至全 国 的 国 画复兴 之 自 觉 。 尝谓 民 国 以来 


将来史家必须精 心 作 民 国 艺 苑传 以 传其人
2 7 7

艺 术之盛 突 过前代 , , 斯为笃 论 。

京 师艺 苑沧桑录之
7 ;

邱吾 从陈师 曾 齐 白 石说起 见黄萍荪主编 四 十年来之北京 第 




一 一
一 一

《 、 》 。 《 》 、

辑合刊 第 4 7 4 8 页 ,
香港 大 东 图 书 公 司 影 印 , 1 9 78 年 

77



互动 与 呼 应

第 四节 :

陈师 曾 与 日 本研宄 文人画 新动 向 及 大村 西 崖 之 间

的 关系

己有不少学者指 出 , 在 晚 清 民初 中 国 近现代社会转 型 的 关键 时 期 , 日 本扮演



着重要 的 角 色 , 这角 色 中 既有 甲 午 海 战 对 于 古 老 帝 国 的 沉痛 打 击 , 由此引 发晚清



精英士人痛苦 的 自 省与沉思 也有 , 日 本 明 治 维新 的 成功 典范 带给 国 人 的 启 示与 影



响 , 这决定 了 维新 的 目 标是针对 日 本 , 以 日 本为敌 国 。 但维新 的 方法却 又是完


”2 7 8 “ 


全向 本学习 正 如 笔 者 在第 章所言 虽 然陈 师 曾 也 是在这样 的 怪圈

日 。 ,

中留 学习 但其 于传 统 文 化 的 价值和 立场 直未变 基于此 其并未视 中 




日 , , , 日

“ ” “
化如 同 东西画界 那 般殊 异 和 隔 绝 , 相反 ,
他早 已 自 信地认为 东 方绘画 以吾


” “ ”
国为 巨擘 将大 吹于 日 本人 之前 足 见 东 洋 美 术之祖 国 流风余 韵 尚 有 线 之存

, , 

“ ”
因此 其 画 学 思 想和 主 张的 生成与 变化 是 否潜存着
2 79

个明确的 本模式

, 日 

值得商榷 。 当然 , 我们 不能 忽 视 日 本画坛 自 明 治 至大 正 时期 的 艺 术 巨变为此后 中



国 画 变革所提供 的 观 照 背景和 重要启 示 



大致说来 ,
明 治初期 , 日 本 社会各 方面趋于 全盘 西 化 。 到 了 明治 中期 ,
伴随


 西 方文化 的 不 断渗透和 写 实油 画 的 引 进 , 出 于对 民族文化 的 自 尊和 保护 意 识 ,




国 人费诺罗 沙 Em e t F e no 和 他 的 学生 丙 仓 天 心 开始致力


- -

( s l l o s a , 1 853 1 908 )

“ ” “ ”

于 日 本 自 身及 东 方传 统 艺 术 的 再发现 , 日 本画 作为 西洋画 的 对 应概念而



产生 虽然这 概念涵盖 的 范 围 甚广 包括浮世绘 狩野派 土佐 派和 圆 山 派等




, , 、 、


风格 并力 图将 本的 狩野派 绘 画 在 兼 取 西 方 绘 画 写 实 手法 的 基础 上 改 造


‘ ’

, 日

” “
为 新 本画 但 并不包括在 明 治 中 期 以 前仍然十分盛行 的 南画 以及 


‘ ’ ‘ ’ ‘

日 ,


的源头 江户 时代从 中 国 带去 的
28 °

文人画 而且 费 氏 还发表 了 不 少

画 

’ ’
一 一

。 ,


对 于 文 人 画 的 揶 揄 之词 和 批判 言 论 逐渐在 本 画 界形 成文 人 画 是 种 亡国特


, 日


色的艺术 的看法 而在 这 观点稍 后 另 批 深 受 中 国 文 化影 响 的 本学者基


一 一

。 , 日

于整个东 亚文化 体 化 的 观念 从 中 国 文 化 既 内 在 又 外 在 于 本文化 的 历 史渊源




, 日

“ ”

出 发 , 开 始 重 新 挖 掘 并探讨作 为 东 方 艺 术 精 神 代表 的 文人画 ( 南画 ) 的 发展



可能性 。 为 了 努力理解中 国 绘画 艺术的 内 在发展 , 内 藤湖 南和长尾雨 

KS
陈振濂 《 近代 中 日 绘 画 交流史 比 较研 宄》 第 4 6 页 -



期 间 致 萧俊 贤信 函 中 如 此说道 参见 申 雄平编著
2 79

陈师 曾 1 904 年留 日 萧俊 贤年谱 , 《 》 第 44

45 页 

28° “ ” “ ”

谈晟广 开创 现代 的 传 统 《

读 姚 茫 父 编 年 事 辑 再认 识 民 国 初年 艺 术 史
〈 〉 》 ,
引 自 杜鹏 飞 著 《 


苑重 光 姚 茫 父 编 年 事辑 》 第 2 页
: 1 

78


在关西 以 京都 大阪为 中 心 泷精 和 大村西 崖在 关 东 以东



( 1 864 1 9 42 ) ( 、 ) , (

京为 中 心 众 人 的 合 力 推动 下 从大正初年开始 开 启 了 现代 日 本 个通过研


) , , ,

文人画 重新发现 中 国 古代 艺术传统 的 黄金 时代 这也是在后 来陈师 曾 与


‘ ’

究 —


姚 华 之 所 以 合 力 倡 导 文 人 画

理念 的 个重要 时代背 景 此 我们 可 以
< ’ 2 8 1

由 

。 ,

看到 在 西 方文 化和 写 实 油 画 的 冲 击 下 日 本 较 之 于 中 国 更 早 地 进入 了 种 文化


, ,

变革 的 尴尬 语境 其 策 略 方面是 借 西 洋 画 而重 新 树 立 具 有 民 族特色 的
“ ”

本画


日 

而另 方面又 由 于 本文化 直 以 来受 到 中 国 文化 的 影 响 故而 另 策 略为 从更




为广 泛 的 东 亚 区 域和 更 为 深层 的 文 化精 神 源 发 地寻 找 重 新 激 活 的 可 能 性 就 这


点而言 日 本画坛 的 觉反应和 策略调 整确是有 种 先发 的 启 示作 用 图



自 。 ( 35 

陈师 曾 留 日 的数年 间 , 正处于 明 治后期 日 本学 界重新 回 到对 本土文 化研 宄 的




“ ”

重视 , 逐渐形成关注 东 方 、
以求 复兴汉学 的热潮 。 而且 ,
师 曾 还 曾 参与到 

本汉 学 家 的雅集活动 中 在诗词倡和之余 也 无 疑会进 步 强 化 其对 于 身 民族




, ,

文化 的 信与 陈 师 曾 仍然保持着对
2 8 2

自 自 觉 。 回 国后 , 日 本 画 坛 的 关注 ,
如 其译久

米桂 郎之文 参鉴 中 村不折 小鹿青云所著 中 国 绘画 史 》 作为北 京美 术 专科




, 、 《

学 校授课教材 等 。 从 《 鲁迅 日 记 》 所记载购 买 日 本 书 籍来看 ,


陈师 曾 想必 也有着

同样 的 资讯渠道 。 虽然至 1 922 年 5 月 时 隔 十三 载后 再赴 日 本 ,


但其对 于 日 本画

坛 的 最新动 向 应该

直有所 了 解 

“ ”

随着 日 本画坛对于 南画 研 究 的 重新重视 有两条路径促使这 重新研究




不断深入 是 欧洲 现代 艺 术 的 新 思潮 为其找 到 条外证之路 从 明 治 末到 大





。 。

正初 ,
不少 留 欧画家 归 国 ,
带 回 新 的 美 术思潮 ,
如前文提 到李叔 同 的 日 本老师黑

田 清辉 藤 岛 武二 陈师 曾 所译久米桂 郎之文等 在 年前后 西洋美术




、 , , 1 909 ,

的 新 思潮被 译 介 甚 多 。 如齐藤 兴 里 《 绘 画 的 新 思潮 和 我 之 见解 》 ( 1 909 年 ) , 





比较塞 尚和

日 本绘画 的 主观主 义 时谈到 :
再现 外 形 而表现 内 心 ; 同年 ,
森鸥外

把未来主义 宣 言介绍 到 日 本 ;
1 9 1 1 年 , 德 国 青骑士 所提倡 的 表现主 义被 日 本所

接受 年 木 下 工 太 郎 发表 洋画 中非 然主义的动 向 进 步借 西 方现



1 9 1 2 , 《 自 》 ,

词上


第 2 5 页 

28 2

据 1 9 1 2 年 4 月 1 5 日 《 太平洋报 》 所载文美会消 息 ,
陈师 曾 在 日 本时 曾与李叔同 、 曾孝穀诸位参加 由 日

本书画 大家创 立 的 淡 白 会 。 另 师 曾与叔同还参与 了 明 治时期 日 本最为重要 的汉诗社 团


随鸥吟社 , 与森


槐南 、
森 川 竹谿 、 日 下部鸣鹤 、 结城 蓄 堂 等 多 有诗词 唱 和 。 通过这些活动 ,
陈师 曾 应是对于 日 本整个文艺


界 的 思潮 有所 了 解 。
师曾留 日 时所赠森川 竹谿词作 曾 发表于 1 9 1 1 年 7 月 《 随鸥集 》 词栏 , 后 收录 于神 田 喜


郎所著 本填词 史话 北 京大学 出 版社 年版 刘经 富辑注 陈衡恪诗文集 》 第 有载


《 》 ( 2000 ) , 《 1 7 1 1 7 3 

79


代 艺 术各 运 动 流 派 来 反证主 观 主 义 和 内 心 表 现 的 合 理 性 这 系 列 的 外证正如
283




田 中 丰藏所说 :
构成 ( 南画 ) 这 种 新 倾 向 的 基础 与 近代 西 洋 艺 术 界 的 非 写 实 性


的 新运动 保持
284


“ ”

另 条 路径 则 是 循 着 南画 的 文化本源 向 着 中 国 文 人画 的 最新 发展进行 内



部探求 随着 年 以来 中 国 书 画 向 本 的 流散与 出 售 举填补和 消 除 以


。 自 1 900 日 。

” “ ”

往 日 本收藏 中 的 空 白 和 偏 向 ,
使 日 本研 究者 重 新 认 识 到 中 国 正宗 文人画 的

为 立场 的
“ ”

中 村不折与 小 鹿青 云合作完成 了 以 文人画


285

价值 。 1 9 1 3 年 , 《 中国

绘画 史》 ;
1 9 1 6 年 , 日 本博文 堂 出 版 《 南宗衣钵 》 , 罗 振玉作跋尾 , 长尾 雨 山 翻

译 同年 博文 堂又请 内 藤湖 南编 著 清朝书 画 谱》 年 泷精 在 国 华 》



, 《 ;
1 9 1 7 , 《

杂 志 发表 《 文人画 的 本意 》 , 随后 又发表 《 大和绘 以及南画 的 复兴 》 ;


1 9 1 7 年 

月 , 东 京 帝 室 博物 馆举 办南 宗 画 特别 展 ;
1 9 1 9 年 , 博文堂 出 版 富 冈 益太 郎 编 《 

王吴恽 》 内 藤湖 南 和 长尾 雨 山 分 别 作 序 言 同年 月 大村西 崖 联合 些同道






9 ,


创立 了 又玄 画 社


着手推动 文人画 复 兴运动 ;
1 920 至 1 923 年间 , 内 藤湖南

在 多 处举 办 系 列 关 于 中 国 绘 画 史 的 讲座 反对 专 业 画 家 崇 尚 文人绘画 并将


, , ,

文人画 视为东 亚 艺术 的 核 心 ,
为世 界上 最先进 的 艺 术 ;
1 92 1 年 ,
大村 西 崖撰写


“ ”
《 文人画 的 复 兴 》 , 由 巧艺社 出 版 , 极力 宣扬文人画 必大有 风动 我 国 画 坛者也 

年 泷精 发表 文 人画 和 表现主义 并 由 创造社 出 版其所著 文人画概




1 922 , 《 》 , 《

86


》 。 ( 图 36 

“ ”

无论 南画 概念 宄 其 内 涵有着 怎样 的 变迁 , 但其根本源头均 在 于对 中 国 传

统 文 人绘画 的 吸 收 与 转 化 本 画 界对 于 中 国 传


287


随 着 这两条 路径 的 外 证 内 求 , 日

“ ” “ ”

孙淼 近代 日 本 南 画 的 发展 之路 美术与 设计 

从 八宗兼学 复兴 国粹 《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报
2 3

《 到 : 》 ( (

版 年第 3 期第 67 页 文 对 明 治 末到 大 正初 日 本 画 坛 所 了 解 的 西 方 现 代 艺 术 新 思 潮 有 较 为 详



) 》 20 1 0 69 )

细 的介绍 , 此处多有征 引 

南 画 新论 》 该文 自 9
田 中丰藏 至 9 年 在 日 本 国 华 杂 志 连载 此 处 转 引 自 孙 淼 文
2 8 <

《 , 1 1 2 1 1 3 《 》 。 


 日 古原宏 申 日 本近八十 年来 的 中 国 绘 画 史研 宄
( ) 载 新美术 994 年 第 期 第 67 73 页
《 》 , 《 》 1 1



“ ” “ ” “

谈晟广 《开创 现代 的 传统 读 姚 茫 父编 年 事 辑 再 认 识 民 国 初 年 艺 术 史 》
28 6

文以 中国 现 



〈 〉

” “ ” “ ”

代 的 日 本 背 景 和 中 国 艺 术 正 统 价值观 在 日 本 的 再 发 现 两节对 日 本 研 宄 文 人 画 南 画 的新


’ ‘ ’

( )

动 向 有 着 较为 详 细 的 材料梳理 本 文 于 此参 考甚 多 特此 说 明 , ,


? ” ” ” “

关 于 南 画 概念 学 界 多 有探 讨 据 陆 伟 荣 日 本 绘 画 史散论
“ “ “

兼 答友 人对 水 墨 画 南画



日 , 《

、 、


本 画 的 质疑 文辨析 本 文 人 画 提 法 始 于 世 纪 但 由 于 没 有 形 式 和 内 容 高 度 统 的 概念 出


日 8 》 :
, 1 , ,

“ ”
现 了 各种 不 同 的 理解 明 治 以 后 的 曰 本文人画 又常 与所谓 的 南 画 混为 谈 其称 呼 的 演变 大致经 
 一

。 , , ,

历 了 南宗 画 文人画 南宗文 人画 南 画 这 过程 最 新 出 版 的 徐 小 虎 《 南 画 的 形成 中 国 文 人 画 东 
 — 一
一 一

、 。 :

“ ”

传 日 本初期研究 也认 为 文人画 词 第 次从 中 国 传入 日 本在 8 世 纪 弓 进者 是 桑 山 玉 洲 在她看




一 一

》 , 1 , I

来 中 国 文 人画 家 对 用 笔 极为 关注 而 日 本 的 文 人 画 她 以 南 画 概念代 替 更 关 心 如 何 表 达和 引 发情

, 
 , ( )

” “ ”

感 其它相 关研 宄还可参见王宏伟 《 日 本学者 内 藤湖 南对 南 画 研 宄 的贡献



。 孙淼 从 八宗 兼学 到 
 》 、 《

” “ 

复兴国粹 近 代 日 本 南 画 的 发 展 之路 等 文 但 无 论 用 哪 个 概 念 或 是 如 何强 调 并 区 别 中 国 文 人 画
‘ ‘

: 》 。 、

个基本 的 事 实 是 中 国 文人画 促发并 深刻 影 响 了 日 本文人 画 南 画 的 发 展


与 日本 南画 的差异

, , ( ) 

而且 从 明 治 时 期 西 方 文化先行对 日 本产生冲击开始

日 本 学 界 通 过 新 近 传 入 的 中 国 元 明 清绘 画 才更加

 , ,

80


“ ”

统 文化 有着 定 素 养 的 精英 人士 就此掀起 了 股 复 兴 文 人画 的潮流 如若从




一 一

1 897 年 ( 明 治三十年 ) 在 东 京 以 直 人和 富 冈 铁斋为 中 心 的 日 本 南 画 协会 成立 算



起 , 这股潮 流在 大正 年 间 愈 加 高涨 ,
作 为 先 发 的 潮流与 后 起 的 中 国 传 统 画 界之 需

求相 互 契合 成 为 整 个 东 亚 艺 术 面对 西 洋 美 术 的 种共 同 文化 自 觉 身 处这 


一 一

, 。

代潮流 中 陈 师 曾 可 以 说是通过 日 本这 文化 中 介打开 了 崭新 的艺术 眼界 对他




, ,

“ ”
者 的 理解 ,
确定了 自 我 的视野 , 并 由 此形成其 东 西 画界 的 基本认 知 。 而对于

文 人画 的 内 在探求 则 又有别 于 日 本 画 界 的 重返 中 国 因 为 作 为 出 生于 文化世家 的



 ,

中 国画家 ,
文 人画 是本源 于 自 身 的 血缘与 文脉 。
就此而 言 , 五 四 运动 后 , 中 曰 

文 人画 研 究 中 的 合流 , 虽有 中 国 画 坛受到 日 本先行的 启 示 , 但 中 国 画 坛 却 天然拥



有着 种 内 生性 本 画 界反而又成为 种 外在 的 呼应
一 一

, 日 

这种 呼 应在 陈 师 曾 与 大村 西 崖 的 耦合 中 得 以 体现 

年 月 五 日 晨 起稿 至七 仅仅三 天 大村西 崖 便完成 了 文人画 之复




1 92 1 ,
日 , 《

兴》 文 在 由 巧 艺社 出 版后便准备前来 中 国 寻 找 志 同 道合 的 中 国 画 家进行交


, ,

流 。 虽然 , 我们 目 前 无法确 知 大村 西 崖此次前来具体 到 京 的 时 间 , 是否早 已有与



中 国 画 家联系 或是与 年 月 在北京举行 的第 次中 联合 画 展有 无直接




? 1 92 1 1 1 日

“ ” “ ”

的关系 其写作 复兴 文与师 曾 价值 文 是纯 属 巧 合还 是有 着沟通后 的





呼应与 互动 从很 多 零散 资 料 的 拼凑 中 我们 可 以 依 稀 窥得这 巧合背后 的必然


? , 


大村 曾 在 《 中 国 游记 》 中 写 道 : 近来开始 画 文 人 画 ,
越发想 多 看 中 国 的 古代画 

”28 8 “

去年决定必须成行 。 而师 曾 1 9 1 7 年 曾 与 游京 的 结城蓄 堂畅聊 , 又有 题画




寄友 本 之诗 虽然 尚 不清楚所 寄何人 但显然透露 出 仍与 本 画 界保 持着




日 , , 日

定 的联系 。 1 92 1 年 7 月 间 , 小室翠云到京与 陈宝琛 、 林纾 、 金城等相 与研 宄交




换书画 , 而师 曾 同 年作诗 豉庵太 夫子招 饮 望海楼 ,


出 示所藏古 画 ,
同 座有 日 本


新发现 的 师 曾 为小室翠云所画 桃花流水鳜鱼 肥 正是作


289

人 ; 同时 , 《 》 ( 图 37 ) 

于七 月 , 显然 , 此际师 曾 与 日 本画 家 已有相 当 紧密 的 联系 。
随后 8 月 下旬 , 小室

翠云 、 竹 内 栖凤又到上到海与 吴 昌 硕等 中 国 画 家会晤 ,
商谈中 日 联合 画 展事 宜 

而这无疑是站在 东亚立场对

深刻 地 了 解到 中 国 文人画 不 断发展 的 历 史和 价值 ,
自 己 文化故 国 的 再次探


源 , 这在 内 藤湖南和 大村西 崖等人 的探 宄 中 体现得尤为 明 显 

( 日 ) 吉 田 千鹤子 《 大村 西 崖和 中 国 :
以他 晚年 的五 次访华为 中 心 》 ,
转引 自 《 艺苑 》 1 99 7 年第 1 期第



2 5 2 9 


陈衡恪 诗 文 集

《 》 第 1 09 页 

8 1


师 曾 应是陪 同 前往 此 际有与 王 亭 合作 竹石瓦雀 图 第
29°

月 



, 《 》 。 1 1 2 1 ,

中 日 画 展在 北京 欧美 同 学会开幕 ,
中 国 画 家方面 以 金城 、 陈师 曾 二人 出 品最多 

29 “
大 村 西 崖 正 是 借 此 展 机会 来 京 姚华 中 国 文 人画 之研 宄 》 序所署 时 间 为 


, 《


酉 大雪 乃 为此年 月 虽 由 金 城介 绍 得 识 师 曾 但 中 间 还有 位 极 为重


, 1 2 7 日 。 ,

要的中间人 ,
则 是小 万 柳 堂主 人廉泉 ,
廉 泉 早 在 民 国 初 年 便与 陈 三立 多 有往来 

292

在种种线 索 中 , 我们可 以 看 出 陈师 曾 与 日 本画 坛对 于 中 国 文人画 的 再 发现 、





“ ”

其 是大村 西 崖 的 复兴 说之 间 有着必 然而 内 在 的 联系 ,
但就 目 前材料而 言 ,


许 我 们 只 能 暂 将 其视 为 巧 合 背 后 的 互 动 与 呼 应 。 ( 图 38 

“ ”

再 回 到大村西崖 复兴 说译本 。 首先得说 明 的 是 , 由 于 是师 曾 所译 , 在遣




“ ”

词 用 句 与 语 言 风格上则 与 其 价值 说 有 颇 多 相 似 之处 。
故我 们 仅 从 文 本 内 容 来


“ ”
与 价值 说 文进 行 稍 作 比 较



“ ”

大村 西 崖开篇从 回 顾 自 己 所经 历 的 南宗文人画 盛 行 时期 谈起 , 随着 西洋


“ ” “ ”
文 化之流行 、 美术 之传入 , 文人画 渐渐远于新美术界 , 虽有 明 治二十年后




文 人 画 毫 不 包

国 粹运动 兴起 以 及美 国 费 那 罗 沙 ( 芬诺洛 萨 ) 提倡 东 亚 美 术 , 但

含在 内 , 且 以 为非美术 , 故 其浩 叹 不 已 

“ ” “ ”

接着 从 自 然主义 的 写生 角 度进行反思 , 认 为 完 全 应对 自 然 的 写 生 并


“ ”
非 艺 术 之本 质 , 而是 轻形似而退 却 自 然 , 终得 安主 美 术 之本域 , 其旁征 博 引 

“ ”

从雕 塑 、 小说 、 诗歌 、 戏 剧 等 多 种 艺 术类 型 来证 明 退却 自 然 的 必 要性 。 回到


“ ”
绘画上 ,
则 在东 西洋 的 历史 比较 中 提 出 东 洋绘画 离于 自 然 的 三次过程 :
舍阴


影之晕染 、 重骨 法用 笔 之描线 ; 放弃 彩色而 以 水墨 为 上 ,


文人画 之所 以 为最纯


” “

 净 高洁之美术也 摆脱 写 实之桎梏 以气韵为主 作者之感想 性格等实为 





, , 、

人画 之生命 


经过这样 的 梳理 , 其再 次 强调 文 人 画 作 为 艺 术 的 本质 : 在 于 己 意之 发挥 


气韵 之生动 , 创 作者须 学文 、 重修养 、
求学 问 , 并 以 诗书 画 三者 的 融合来说 明


“ ” “

何以为 文 , 文 人 画 正 是 通 过这样 的 融 合来 标 示 个 人 人格 , 净化其必 起之于 联





想 而 导 之于 高雅 

可参 见王 中 秀编 著 王 亭 年谱长编 》 第 页 上海 书 画 出 版社 年版

《 2 39 , 20 1 0 

2 9

鹤田武 良 公刊〈 华 中 绘画 联合展 览会 出 品 录 近百 年来 中 国 绘画 史研 究七 》 和 年


《 日 ( 日 ) 目 〉

1 92 1 1 

月 日 时 报 》 均 有 详细记录和 报道 均 可参见 王 亭 年谱长编 》 第 页



1 《 , 《 243 246 

292

据 《 陈三立年谱长编 》 卷十 第 0 3 页 和 0 ( ) 1 1 1 1 9 页 1 9 1 3 年条记 ,
其 曾 于此年三 月 二 十七 日 赴方 守 彝 

廉泉 小 万 柳 堂 之招 ,
观书画 竟 日 。 四 月 二十八 日 又 曾 携诸友前 去观廉泉所藏书 画 , 尽醉而 归 

82


“ ”

最后 , 其指 出 文人画 非流派样 式之 名 , 盖 由 作 者之身 分 区 别 之者也 ,





“ ”

列举中 日 画 史上 的 文人画名 家 。
紧接 着 反 思 日 本 南宗 之名 的 由 来 ,
认 为 新近

传入 的 中 国 明 清 绘 画 佳迹 , 必 将形成 日 本画坛新 的风 向 , 这也 是其欲 图 文 人 画 之



复兴 的原 因 

“ ” “

篇末再次 强调 南 宗 而 苟非文人 之专业 ,


则北宗而非真文人画 , 日 本 


” “ ”

谓南宗画 不 过 略似 明 末清初诸家 由 于 南宗 名 为其 占 用 又非文人 画




, , ,

“ ”

之真 意 , 故在 此专 门 标榜文人画 之名 ,
以 倡 复兴 

此文 洋洋 洒 洒近 一

万 三千 字 , 既结合 日 本绘 画 自 身 发展 的 近况 , 又具 有 东 西



洋艺 术 比较 的 视野 , 还回溯 日 本与 中 国 绘画之 间 的渊源 ,
在 中 国 才是 日 本文化


” 29 3

的故 国 的 基 调 上探讨 文 人画 的 概念 、 意义 。
宄其要 旨 ,
反对 自 然主义 的 写生

与 形似 ,
倡 导 文 人画 独抒胸臆 的 个性表 达 。 就此点 而 言 ,
与师 曾 对于文人 画 艺 术

本体 的 认 知 高度 致 但细 宄 之下 也 可看 出 二 者在 理解与 立 意 上 的 些不 同
一 一

。 , 

如 师 曾 更 为 强 调 创 作 主 体 的 精神 性诉 求 , 而 不 斤 斤 于形式 语 言 上 的 比较 ,
对于文

人画 内 在精神 价值理解更为深透 立意也更为高远 师 曾 文 更 具潜在 的 明 确针





“ ” “ ”

对性 , 虽 然 大村 此 文 也 既 有对 西 洋 画 冲 击 、 日 本画 兴起 、 南宗画 名 不符实

的反思 , 也 有 因 中 国 画 更 多 古迹佳作 传 入 日 本后 的 兴奋 ,
但 由 于文人画之根系 与


“ ” “ ”
主 脉在 日 本 的缺失 , 因 而其 复兴 说相 对 价值 说 也就缺 乏 明 确 的主体文化

作为支撑 而这 从两 文 发表后 在 中
2 9 4

点 日 所 引 发 的 后 续反应便可 得 知 另外

。 , 。 

“ ”

在细节 的 阐 述 中 大村西 崖 习 惯用 然主义 词来说 明 东 西 艺术之差 异 





自 ,

恰恰在 某种 程度 上 反 映 出 其深植 于 心 的 日 本美术特征 以 及 对 中 国 文人画 笔 墨精



神 理解 的 浅 表
2 9 5

但无论 怎样 , 在 东 西 文 化碰撞 与 冲 突 的 时 代语境 下 ,


中 日 画 坛均 出 现 了 重新


发现中 国 画 尤其是文 人画 精神 价值 的 重要趋 向 , 正所谓 导 正 偏 重物质 主 义 、 




2 93

( 日 ) 大村西崖 《 中 国 历游谈 》 , 《 东 京美术 学校校友会月 报 》 第 20 卷第七号 ( 1 99 2 年 ) 第 1 3 1 页 ,





引 自 陆伟荣 《 齐 白 石与 近代 中 日 联合绘 画 展 览会 一 一

被介绍 到 日 本的齐 白石》 , 《 东方艺术 》 2 0 1 3 年第 1 



期第 92 页 

M “

大村西 崖和陈师 曾
刘 晓路 近代为 文人 画 复兴 的 两 个苦斗者


》 指出 :
西崖 《 文人画 之复兴》 在 

本 的影响远不及 中 国 大 日 本 的 文人画不是画 界 的主流 并且 年 月 日 作为 日 本文人画泰




… …

, , 1 9 24 1 2 3 1 ,

斗的富 冈铁斋死去 ,
实 际上宣 告 了 日 本文 人 画 复 兴时代 的终结 ,
又 以大村西 崖 《 文 人画之 复兴 》 日 文 版甚


“ ”

难找 寻 为例 ,
说 明其在 日 本并未产生 多 大 的影响 ,
自 1 92 1 年出版以来 , 从未再版过 , 这与 《 中 国 文人画


之研 宄 书 的 再版十余次 形成鲜 明 对 比

》 

美术与 设计版 本美术 的三


2 9 5

陆伟 荣 《 日 本美 术 的特征 南京艺 术学院学报 》 ( 《 ( ) 》 20 00 年第 3 期 ) 指出 日 


大主 要特征 ,
分别为 自 然主 义 、 装饰美和 游 戏精 神 

83


视精 神 文 明 的 风 潮 实有其必要性 希望藉 由 艺术调和人心 培养优雅风气


296

, 。 , 。

“ ”
而且 本 画 坛 的 有 志 之士迈 出 了 先行 步 在 发现 中 不 断 回 到 其 文化 的 故 国

, 日 , 


寻求互动 与 呼应 。
据 渡 边晨 亩 回 忆 :
曩者大 正 七年冬 间 , 先生 ( 金城 ) 与周肇


” “

祥 、 颜世清 、 陈衡恪等 某某诸人 , 主唱 中 日 艺 术之提携 , 后 又提到 在政变多



端 民 心 动 摇 之漩 涡 中 毅 然 谋 美 术 之 发 展 对 于 吾 人曩 昔所 提 议 中
、 , 。 艺 术 提携 

极为赞成 。 因 商及 日 本 国 同 志 , 协 同 研 宄 东 洋美术 , 穷 其蕴 奥 ,
籍 以 发扬神 妙精


” “
在 基于 共 同 的 文 化根源 和 先 后 面对 西 洋美术 的 冲击 下
29 7

华 。 , 中 日 联 合为 


” “ 

洋 中 国 画 学研 宄 会正 是鉴 于这 背 景 以 及 我 国 画 家 散漫 无 团 体 不 易 集 会

。 ,

的 情况 , 于 1 920 年 5 月 29 日 成立 , 由 此展开 了 此 后 近十 年 间 中 日 画坛 实质 性 的

交流与 合作 。 ( 图 39 

当然 , 在中 日 画 坛联合 的 背后 ,
各 有 其不 同 的 政治 和文化 出 发 点 , 正 如 有研



宄者指 出 藤湖 南 依 托其 东 洋文化 中 心变化论 断定 本 定会取代 中 国
‘ ’

内 

: , 日

成为 东 方新 的 文化 中 心 , 这种 观 点 与 福 泽 谕 吉 、 冈 仓天 心 等人 的 主 张有 很 大 的 相


似性 这 是我们 在解读 内 藤 南画 研究时不 可忽视 的 而对 于 陈 师


298


‘ ’




, 。

“ ”

而言 , 正 如 本节 开篇 所 引 东洋画界 , 以吾 国 为 巨擘 , 其在 中 日 画 坛 的 互动 与

呼应 中 , 虽然 受到 启 示和 影 响 , 但基于对 自 身 民族艺术 的 自 信 ,
始 终在 平等对 话

中 保持着 自 我主体 的 从 容与独立 




29

辑 大 阪博 文堂 93 年
阿部房次郎 9 3 7 年 阿 部 去 世后 他 的 儿子继承遗
爽籁馆欣赏 

日 第

( ) : 《 》 , 1 0 。 1 ,

志 爽 籁馆欣 赏 第 二辑 大 阪 博文 堂 9 9 年

又编 《 》 , 1 3 

渡边晨 亩 《 湖 社 半 月 刊 出 版 感 言 兼 以 悼 慰 主 唱 中 日 艺 术 提携 者 亡 友 金拱 北先 生 》 引 自 湖 社 月 刊 合
297


 , 《 》

刊本第 期第 9 页 1 

? “ ”
王宏 伟 日 本学者 内 藤湖 南对 南画 研 宄 的贡献
《 清华 大 学学 报 哲学 社 会科 学 版 20 4 年第 4

 》 , 《 ( ) 》 1

期第 1 5 7 页 

84


小结 


的 认 知 可 以 说 是 民 初 中 国 画 坛将 中 国 画 发 展放置 于 更为


陈师 曾 东西画界

广 阔 的 东 西 文 化 比 较 视野 中 的 首 次 自 觉 思 考 

本 章将 陈 师 曾 在 京十年 的 画 学 思考置 于这 视野 下 考察其画 学思想 的 丰富




内 涵 和 多 元面 向 , 既涉及 到 其对 于 艺 术功 能尤其是 图 画 之别 的 辩证 区 分 , 也 分析


“ ”

其 在 中 国 绘 画 通 史 和 断 代 史 写 作 与 论 述 中 所体 现 出 的 变迁 意识 , 通过 以 进化


史观来观 照 中 国 画 史 的 演变 , 其进而得 出 中 国 画 处于 不 断地发 展演变 中 , 是 




” “

步 而非停滞不前 的 这 论述方 式 虽然有着 时代 的 局 限 但却 有 力 的 反驳 了 




, ,

国 画 衰退至极 的论断 ,
维护 了 传 统 中 国 画 的 生存 空 间 。 更为重要 的是 , 在唯西


“ ”

方科 学 主 义 主 导 的 写 实 艺 术 成为 时潮流之际 陈师 曾 转而从 进步论 升 化转




“ ”
向为 价值论 , 以 创 作 主 体 的 精 神 性和 艺 术本体 的 写 意 性 的 双重 叠 合来肯 定 传

统文人画 的 在超越价值 并 对 之进 行 了 似 旧 实 新 的 重新挖 掘 这 画 学思想理




内 , 。

路的调整 ,
既 显 示 出 其 对 于 东 西 方 艺 术 于 内 在 精 神 表达上 的 融 会 贯 通 , 又展现 出

其应 时 而 变 的 策 略 意 识 和 植 根 民 族 文 化 主 体 的 自 觉 。 当然 , 我们 不 能 忽 略其 画 学

思想所受到 的 日 本 启 示和 影 响 以 及在 与 北 京 画 坛 同 道 的 砥砺 中 又 为北 京 画 坛 的

,

整体性 崛 起所起 到 的 重要作 用 



可 以说 这 随 时 势 变化而 相 应 出 现 的 策略 调整 和 转 向 正 是我们 更为全 面而




深 刻 地认 知 和 把握其 画 学 思 想 整体面貌 的 关键 。 长期 以来 ,
大 多 研 究 者根据 陈 师


“ ” “ ” “

曾 进步论 和 价值论 所体现 出 的 对 于传 统 的 维护 , 而将其定 性 为 传统主




” “ ” “ ” “

义 、 甚至 文化保守 主义 , 而 又无法对其 舍我之短 ,


采人之长 、 采取融会


” “
之处 等主 张和 实 践进行 合 理 的 解释 ; 亦 有 部 分研 宄 者着 眼 于 其 融 合 中 西 的 


” “ ”
画 新貌 和 画 学论述 中 的 东 西 比较而 断章取义地认为其具 有 融合 东 西 的倾 向 

两种 理论概括似乎 都 言 之有 理 但却 均将 陈师 曾 的 画 学 思想作 了 简 单化和 扁 平




2 9 9

“ ”

等二 元对立 的 理 论 思 维
“ ”

化处理 ,
其基本 出 发 点 陷 于 传 统/现代 、 维新/守 旧 

框架 , 既 未对 其 画 学 思 想 进 行 整体和 全方位 的 观 照 , 也缺 乏联系 时 势 变化 的 动态




“ ” “ ” “

把握 。 在 笔者看来 ,
陈 师 曾 画 学 思想 的 精髓正 在 于 通变 与 自 觉 。 其 

把握住 主体精神 写 意 性表达 的


变 方面体现于对 东 西 和 古今 的 在融会贯通 

内 ,

” “ ”
思 想 上转 换求新

价值所在 ; 另

方面则 在于应势 适变 , 充分认识 到 在 



” ”
“ “

绪论 所谈到 的 争议 与 分歧
9 9

可参见笔者在 研 究综述

陈师 曾 中 

85


于 中 国 画 发展 的重要性 。 二者相辅相成 、 互为补充 , 而 共 同 的 前 提则 是 基 于 推进


民 族传 统 绘 画 的 现代演 化 正 如 有 学者指 出 。 :
陈 师 曾 对 中 西 画 理 的 精 神 性认 同 

使 他 超越 了 中 西 之 争 , 也 跨越 了 传 统 与 现代 的 双 重 界 限 , 既能 从容地 审 视 自 己的

文化 , 又能更 自 主 、 更宽容 、 更平 和 地 融入 现代世 界 ,


在知 己知 彼 的 前提下形成



中 国 现代 文化 主体 的
3 ° °


‘ ’

自 。

“ ” “
这种 自 觉 又 正 如 费 孝通先 生所 言 ,
是指 生活在

定 的 文化 中 的 人对其

文化有 自 知之明 ,
明 白 它 的 来历 ,
形 成 过程 、 所具有 的 特 色和 它 发展 的 趋势 ,



” m
带文化 回 归 的 意思 不 是要复 旧 同 时 也 不 主 张全盘西 化或全盘他化

, , 。
陈师

曾 的 画 学 思想 既非单 向 度 的 复 归 传 统 也不 是丧失 , 自 身文化 自 知 之 明 的简单融合 



“ ” “ ”
而 正 是在 会通 与 适变 中 体现 出 这样 的 文 化 自 觉 , 并将之 贯 穿 于 整个 艺 术

实践 的 多 方面探索 之 中 

“ ”

宋晓霞 对 中 国 现代文化 的
3 °°

自 觉 以 陈师 曾为例 转引 自 潘 公凯主 编 自 觉与 中 国 现代性 的探




一 一

《 》 , 《

寻》 第 页

3 00 30 1 


参 见 方 李 莉编 著 费 孝通 晚年思 想录 文化传统 与创造 长沙 岳 麓 书 社 年
一 一


《 》 , 2 00 5 

86


第三章 : 艺 术 实 践 的 分 科 推进 与 承 变 出 新

正 如 笔 者在 绪 论 研 宄 综述 中 所谈 陈 师 曾 研 宄往往集 中 在其 画 学 思 想 的 讨 论 , 

“ ” “ ”

尤其是 进步论 和 价值 论 上 ,
而对其 艺术 实 践 分析甚少 。 这

方面 造 成 了

其理论与实践 的脱节 而 且 在 某 种 程度 上 容 易 导 致 执 其 端 的认 识 难 以 整体把




, ,


握 如 仅仅 讨 论 其

, 《 文人画 之价值 》 ,
则 很 容 易 将 其视 为 单纯 的 传统派 , 而无

法对其 《 北 京风俗 图 》 《 读 画 图 》 等这样 的 人物 画 创 新之作做 出 合理 的 阐 释 ; 




“ ”

若 只 是挑选这类 绘 画 新貌 进行 考察 ,
我 们 又 很 容 易 将 其看 作 是 具 有 融 合 中 西

倾 向 的画家 同 时 忽 略 了 其它 大量 的 山 水 花卉作 品 方面 艺术


3 ° 2

另 陈师 曾

, 、 。 ,

实 践 的 多 样 面貌和 整体 成就 直被低估 虽然 由 于 其早逝 加之各科兼善 并未




。 , ,

如齐 黄 样达到 极 高 的 造诣 和 卓 绝 的 成就 但其在 继 承和 融合 中 所展现 出 的 创




、 ,

新 风 貌和 个 人特质 ,
尤 其是对金 石 写 意 画 风 的 北传 以 及对 于 齐 白 石 的 重要影响 

显 然 是我们 不 能 忽 视 的 

因此 在对陈师 曾 的 画 学思想有 了 个清 晰 完 整 且 相 对 宏 观 的 认 知 后 本章


, ,

将 结 合其具体作 品 、 绘画技法 的论述 以及题画 诗 、 画跋等 , 全 面而 综 合地 考 察 陈



师 曾 的 中 国 画 创作 。 其中 ,
会探讨 其 中 国 画 各科创 作 的 师 承渊源 , 如 何在博采 中

形成 自 我的 面貌 ,
如 何 面对现实 社会生活 , 又 如 何巧妙 吸 收西 法之长 、 却 又不失

中国画的 自 身特点 ,
如 何从传 统 画 史风格 中 进行主动 选择和 创 造性转化 , 如 何体


“ ”

现传 统 文人 画 四绝 合 并展现 出 新 旧 兼容 的 个人气质 等 问 题 也会涉及 到




、 ,

其 中 国 画 创作 在南 北 画 风交融之 间 所起到 的 作 用 , 又对 齐 白 石产生 了 怎样 的 具体



影响等等 。 当然 ,
最 为 重要 的 是考察 画 学 思 想 和 艺 术 实 践是 如 何与 创 作 主体 高度




由 于陈师 曾 所涉艺 术创 作类 型颇 多 ,
本章拟主要集中 于其 中 国 画创作 , 旁涉

书法 篆刻 诗词 以 及漫画 水彩画等 并最终 回 到 中 国 画这 主体 另外 




、 、 、 , 。 ,

陈师 曾 的 画 史论述 中 , 曾 就 人物 、 花卉 、 山 水三科分别 撰文 , 或是在通史 中 总结



其 发 展 规律 或 是 就前朝 清代 发展状 况进 行梳理 体现 出 种 觉且理性 的




, ( ) ,

卢宣妃 的硕士论文 《 陈 师 曾 的 绘 画 新 貌与 民 初新 式 知 识 分子 的 文 化 实 践 :
以〈北京 风俗 图 〉为 中 心》 和随


“ ”

后 发表 的 《 陈 师 曾 〈 北 京 风俗 图 〉 中 的 日 本启 示》 就 以这样 的 绘画新貌 —

《 北 京风俗 图 》 为重 点 分析


以 此扭转 学 界 长 期将 陈 师 曾 视为

对象 ,
传统派 的认知 , 并探讨 其在创作上到底受 日 本启 示有多 少 , 


新定 位 陈师 曾 作为新式知 识 分子对于 民 初画 坛 的努力 与 贡献 。 此两 文 对 本 文 写 作 启 发甚大 使笔者感 受到 
 ,

在传 统之外 的 陈 师 曾 的 另 面 但同时 由 于研宂题 目 所限 其 对 陈师 曾 的 其 它 大量创 作 并 未 予 以 观 照 和




。 ,

考察 春鹏 上下求索 陈师 曾 中 国画 改 良之道 文也注意到 了 陈师 曾 的这


另闫 面向 但所用 


一 一
一 一

。 《 》 ,

良 词 极 易 与 徐 悲 鸿 改 良 中 国 画 的 主 张相 混 同



87



分科推进 的 研 宄 理路 故本 章 也拟 循 其逻辑 在 采 取 分而 论之 的 方 式逐节 展 开

。 ,

后 ,
概括其整体全面面貌 的基本特 点 

这三 篇文 章 即 为 清代 山 水之派 别 清代花卉之派别 人物 画 之变迁


3°3

《 》 、 《 》 、 《 中 国 》 , 后 文将对 陈 师 曾 分科


推进的 理性 思 考进行 分析 

88


第 节 人物 画 亦 古 亦 今 与 风俗 俶诡



: 、

相 较于花鸟 、 山 水而 言 ,
陈 师 曾 的 人物 画 传 世 数 量 最 少 。 据 笔者所 见 , 其人

物 画 总 数 约 不 超 过三 十件 套 , 也 并 非其专擅 ,
但 却 最 为后来研 究 者所称道 。 尤其


“ ”
是 北京风俗 图 》 尤其生 前最得 意 之作 品
3°4

《 ,
被后来者称之为 , 《 读画 图》 被

誉为 中 西合璧 具有现实场景 的 纪 实感
3° 5

, 。

如 何对 陈 师 曾 的人物画进行分析 从 中 国 人 物 画 之变 迀 》 文中 或许最


? 《 ,

能 见 出 陈 师 曾 对于 人物画 如 何 发展 的 思考 。
其甚至 以 人物画 的 历史 发展来证 明


“ ” “
中 国 画 是进步 的 , 从汉 时 到 六 朝 的 人物 画 , 进 步 之速 … …

自 六朝 至 隋唐 , 

有进 步 可 见 ; 不 过 自 宋朝 至近代 ,
没甚进步可 言 罢 了 。 然而 不 能 以 宋朝 到现今 几



百年 间 的暂告停顿 ,
便说 中 国 画 不 是进 步 的 。
当然 , 正如 前述 , 这种 以变迁 的

历史来寻求与 自 然科 学之进化理论相 互 印 证 只 不 过 是其 当 时 为谋求 中 国 绘 画 ,




身独立价值 而采取 的权 宜 策 略 在 这样 的 表述 中 我们 也可看 到 师 曾 对于 人物 画 如



 。

何进 步推进 的 深 思 与 信 心



“ ” “

首先 , 其认为人物画 在绘事 中 最 为 发达 , 而且 很有研 宄 的 价值 ,


研宄


兴味愈浓 从人物 画 的 功 能性质 和 具体画 法两方面 来谈其 历 史


3 06

愈深 , 。
接着 ,



“ “
变迁 :
在功 能性质 方面 ,
他分 为三种 类 型
一 一

伦理 的 ( 自 三代至两汉 ) 、 


” “ ”

教的 ( 自 东汉至六朝 ) 、 赏玩 的 ( 宋朝 以 后 ) , 认 为 此三 者 的 转移 乃 是 随 着 思

想地变迁而发展 前 二 者 都渐 渐 衰 落

, , 而现在 的 人物 画 ,
讲究的是悦 目 的曼丽


” “ ”
之容 此 处所谓
3 °

失去美术的真谛 了 曼 丽之 容 的人物 画 到底是指什么 呢


, 。 

“ ”

师曾 吴派的 王小梅 般人
3°8

曾 说 顾西媚等 画很潇洒秀媚 则见赏于 




、 , , ,

显 然对 明 清 以 来渐趋婉约 柔靡 的 仕 女 类颇为不满 而 失去 的 美 术 真 谛 又 是 指 什



么呢 ? 师 曾 虽未明 言 , 却 将 之与 从前 ( 汉唐 ) 的 人物 画 相 比 , 认为 早期无论 


” “ ”

好老少 必 得其 真 此处之 真 当 不是 形之似 而是 种 内 在精神 的 表 达


, ,
肖 , 

“ ”
是师 曾 所推举 的 文 人 画 之要 义所在 ,
首重精神 , 不贵形式 。 故师 曾 的 人物 画 无

论是哪类题材 , 均有其 自 我精神 与 思 想 之 贯 注 




北洋画报 开始连载 北京风俗 图 编者在 前 面导语 中 有此评价

 1 926 年 《 》 《 》 , 

M5
故 宫 博物院编 《 故 宫 博物 院藏近 现代 书 画 名 家作 品 集 一 一

陈师曾 》 第 3 0 页 对此作有详细 图解 ,
紫 禁城


出 版社 2 006 年版 

06

中 国 人物 画 之变 迁 h

陈师 曾 《 

同上
( 1 7



同 上 

89



在从汉至唐人物 画 画 法 的 变迁 中 ,
师曾指出 汉 时 的 人物 画 , 笔 法粗 劣 而 不


” “ ” “

精致 到 了 魏 晋六 朝 的 时 代 人物 画 渐渐地进步 了 其显 著标志便是 


3°9

, , ,


法 的形成 在 具 体技法 上 则 分 为 两 大类 为骨法勾勒 为 没骨 晕 染 在师


一 一

, , , 。


曾 看来 , 前者为 中 国 人物 画 之根本 要 点 , 是有骨法 的 ,
是有笔墨古气 的 , 不像


今 之水彩 画 但 取 浓丽 生 态 以 定 品 ; 后 者则 与 水彩 画 法相 似 , 是从 印度西 域 的佛

画像来的 故师 曾 对之不 甚看重 而勾 勒之法又 随着文字 的 变格 出 现笔 线 粗细


°



3 1

, 。

的 不 同 最 终形 成曹仲 达和 吴道子 的 疏密 二 体 此二 种 体 势 影 响 至今 应该说


3 1 1

, , 。 

这样 的 认 识 虽然较为粗简 , 但 却 体现 出 师 曾 对于 笔 墨之于人物 画 重要性 的 强 调 



另 在 具体 的 描 绘 中 ,
其对人物 面部和 衣 纹 处理 也 格 外 关注 

基于 这样 的 史观 认 识 , 师 曾 的 人物画 在 风神 气质 上直接取法汉唐 , 在绘画语



言 上 则 或 取西 法写 生 或 融入简 括 意 笔 在题材 范 围 上 则 囊括 上述三种 功 能 性 质 、 , 



“ ” “
衍化 出 道 释 、 仕女 、 时装人物 、
风俗人物等 多 种 类型 , 面貌上 亦 古 亦今 , 



想 转换求新 , 为 人物 画 的 现代 转 型 展 开 了 多 方面 的 探 索 实 践 

“ ”
从漫画 速写 到 时 装人物
3 1 


、 、

目 前 所 见 陈 师 曾 最早 的 人物 画 作 品 为 1 90 9 年 ( 宣 统元年 ) 春二 月 ( 尚在 日

本留学 ) 所画 《 花卉 山 水 人物 》 册 ( 中 国 美术馆藏 ) 中 的四页 。 无 论是人物造型



感觉 , 还是线条 的 简率 、 断续 , 甚 至 衣饰 和 着 色 方 式 , 都带 有较为鲜 明 的 日 本浮


“ ” “

世绘特点 而其 中 逾墙 页题到 有所谓 漫 画 者 笔致简 拙 而迁意俶诡


。 , , 

涵 法颇著 , 日 本 则 北 斋而 外 无其人 ,
明 确表 明 其对于 葛饰北 斋 的 熟悉 以 及对于


“ ”
引 入 漫画 概念 的 认知 。 ( 图 40 、 图 41 

循漫 画 线 索 推移 ,
我们可 以 看到在 1 9 1 2 年陈师 曾 为 《 太平洋报 》 副刊所画

的 六十余幅作 品 中 , 约 有 近二 十 张有 人物 形 象 。 虽 然 从这些经过制 版 印 刷 的 作 品

己 难 窥 画 作 原 稿 样貌 ,
但却 有下笔 即 得 、
漫然 为 之 的 随 意 生 动 之 感 , 且多有寄寓

和 讽刺 意 味 , 如 《 乞食》 三幅 、 《 铜 像巍巍 , 此何人耶 》 、 《 无题 ( 添痔者 ) 》 等 



“ ”
( 图 42 ) 联 系 杨 钧 所记 师 曾 在 日 本时 喜于黑板上作人物 、 驴 马 为戏 , 我们 可

以作 个 大 胆 的 推 测 师 曾 的 人物 画 最 初 之 发 端 源 于 在 本所 了 解 和 学 习 的 简 笔


: 日

陈师 中 国 画 是进 步 的 》
3 09

曾 《 


同上 


同上



“ ”

俞剑 华先生将 读画 图 称之 为 时 装人物 此处延用


3 2


《 》 , 

86


漫画 或讽刺 画 透过 这 途径 其在 形 式语 言 上将 漫笔/速写 与 传 统 中 国 画 的


( ) , ,

“ ” “
写 意/简 笔/戏 笔相 互通 融 , 如其 逾墙 画 中 还 这样 比 附 , 吾 国 瘿瓢子 、 八大


” “

山 人近似之 ( 漫画 ) , 而非专家也 ; 在情感 寄 寓 上也 参鉴 了 漫 画 所独具 的 芘意




俶诡 特点 ,
从而 赋 予传统人物 画 题材在 意 味情趣上 的 出 新 , 在现 实 社会风貌 的

描绘中 寄寓 自 己 的 人文 关怀 

这种 戏 笔漫 画 之作 还 见 于 师 曾 1 9 1 8 年为好友姚华 四 十 岁 生 日 所写 小像 , 


“ ”

寥数笔 ,
仅 以 赭色 没骨涂绘 甲 字脸型 ,
再 以 墨勾眉 、 鼻孔 、 唇及八字胡须 

“ ”

点 上两个 黑 墨 充 当 眼 圈 ,
就达到 简 而有神 、
赏 玩有趣 的 艺 术效 果 。 姚华 以 为

极得神似 ,
再 三题 咏 ,
另 有周 大烈 、 罗 惇融 、 罗 惇曩 、 胡 嗣 瑗诸友 再三 唱 和 , 

为 艺 林妙笔 佳话 

可 以说 , 要理解 陈 师 曾 人物 画 创 作 的 思 想 动 机和 画 法背 景 , 这批 漫 画 作 品 不


“ ”

容忽视 而且 正是 漫画 这 艺术形式 折射 出 陈师 曾 在中西 古 今碰撞 中




。 , , 、

由 旧 式文 人 向 新 知 识 人过渡 的 身 份转换 意 识 和 复 杂 文 化情感 。


当 漫笔 为之 的 简 括

与 意 味深长 的 情 感 寄 寓 与 师 曾 对 于新事物 新现象 的敏锐感知 紧密 结合在 起


、 

“ ”

便 逐渐形 成 为 师 曾 人物 画 的 新貌 。 被誉为 时装 人物 的 《 读 画 图 》 即 为其 中 最

为典 型 的 代表 。 ( 图 43 

已 有 不 少 学 者对此作进 行 了 深入研 究 。 如 此 作 背 后 的 展 览 事件 、 创作 的 具体


“ ”

时间 ,
读画 的传统含义与 新兴展览 之 间 的 微妙差 异 ,
展览场景成 为绘画 主题

本 来源 等 等 而 最 为 大家 关注 的 是 画 作 本 身 在 技法语 言 上所体现 出 对于 西


3 3


日 。

法 的 吸 收和 消 化 俞剑 华认为 。 画 法参 合 中 西 ,
钩 线 以 后 用 色涂染 深浅浓淡 , , 

富 有立体感

颇似水彩画 层次分明 卢宣妃也指 出 仿 若 现场 写 生 将中


3 4



。 , ;
: ,

央 公 园 展场 印 象 收入 画 面 , 既如相片 , 也像报 导插 图 … …

先用 朽笔打稿再 以 墨线

勾绘 的 作法 , 与 稍 早完成的 《 北京风俗 图 册 》 如 出

辙 … …

上色方式依然如 《 


京风俗 图 册 》 般较为 随 意 其晕染与 混色 的 处理 极类似西 方水彩 确 是如此


3 1 5

, , 

至 少 从三个层 面来看 此作 都 呈 现 出 中 西 画 法 的 融汇 是场 景 的 截取 式构 图 和


, :

空 间 层 次 处 理 展 览场 景 截取犹如 摄影抓 拍 但 其 实 却 是从 两个视 角 捕捉 的 组合


。 , 

前 景观 画 人群应 是 略 带 俯视 角 度 , 后 面 背对观 者 的 围 观 人群 又 略 带仰 角 ,
随所观

可参见卢宣妃两文
3 1 3



俞剑华 《 陈师 曾 》 第 8 页 , 上海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1 98 1 年版 



卢宣妃硕士论文第
3 5



98 99 

87


之画 愈仰愈高 ; 前 后 空 间 层 次 明 晰而合理 ,
并无 突 兀 的拼合 之感 。 可以说 ,
很好

地将 西 法焦 点 透视 和 中 国 山 水 画 中 的 上仰 下 俯 的 游 动 视 点 相 结 合 。 二 是 人物 动 态

和 面 部 神 情 的 准确 生 动 在 个 相 对近距 离 的 空 间 中 要 安排 二 十 个人物 的 组合关




系 , 而且有正 、 有侧 、 有背面 、 有 遮掩 ,
若没有深入 的 观 察和 对于 西 法 的 借鉴 

几乎不可 能完成 , 而 师 曾 却 处 理得井然 有 序 、 主次分 明 ; 尤其 是人物 头 部 的 正反





转侧 各 得其 态 面部神 情更 是栩栩 如 生 审者 望脱 口 呼 其 姓 名 莫 不拊掌


, , , ,

” 6

绝 显示出 师 曾 惊人 的 观察和默忆 能力 三 是 墨彩混 用 的 面 线 关 系 以 及对




叫 , 。

于 质 感 的 表现 。 由 于场景复杂 、
人物 众 多 , 此 作 以 半 生 熟 纸 为 基底 ,
以墨色的大

块铺染形成体面关 系 , 依靠 黑 白 灰 的 相 互挤压 区 分 形 体和 前 后 ,
仅在 重要 结构处

略施 明 暗 ,
而轮廓 线 和 墨色挤压形成 的 白 线 隐于 其 中 , 略 具平 面装饰 意 味 , 画面

效果整体而统 与 汉 画 像 与 浮 世绘 的 平面装饰性有 异 曲 同 工之妙 墨 色 的 浓 淡







厚 薄 又很好地表现 出 每个人物所着服装 的 质 感 。
对此 ,
师曾 曾 言 : ( 但是 ) 著着

个人 的 意 见 觉到 以 前 的 老法画 衣褶 的 确 有欠 缺之处 欠 缺在 甚 么 地 方 呢 


, , ,

为不顾衣料性质 ,
二为 不 随动作变化 。
须知 衣料 的 性质 , 是种 种不 同 的 ; 譬如 

有 光滑 软 薄 的 特性 葛 布 有粗糙 厚实 的特性

丝绸 两相 比对

可证


… …

, , 。 ,

师 曾 对 于 人物 画 推 进 用 心 之 深 广 、 处 理 之细 微 

“ ”
二 、 历史风俗 画 与 现 实 人 文 关怀


此种 中 西 融贯 的 处理手法 同 样体 现在师 曾 对于 历 史风俗画 的 思考和 实 践 中 

在 中 国 画 是进步 的 》 文最末 师 曾 认为宋元 之后 佛 道绘 画 衰 弱 而明代




《 , ,


又有 风俗 画 出 现 , 周 东村 、 吴小仙 、 仇实父 、 唐子畏都 是 画 历 史风俗 画 有 名 的


” “ ”
人 故而 历 史风俗 画 这条道路大 可 发挥 北 京风俗 图 》 的 创 作 初 衷与
3 8



, , 。 《

动 机 当 源于 此 

但回溯中 国 画 的 发展历史 ,
风俗题材 并不 占 大宗 ,
传 统 文 人也 较 少 参 与 此类


题材 的 创 作 或许 正 如 卢 宣妃 所说 就传 统 风俗 图 的 制 作 脉络来看 


‘ ’

。 , : ,

论陈师 曾 以居 士大夫 阶层 却 描 绘 不 加 粉饰 的 首 都 或 陈 师 曾 以 其 士 大 夫
‘ ’ ( 

, ,

黄浚 花 随人圣庵摭忆 华书局 年版

第 页


《 》 ( ) 6 94 ,
中 2 0 1 4 

第 台 北文 心 出 版社

熊念祖主编 《 国 画要诀 年版 原为 陈师 曾 遗稿 是其在 北京美术






》 83 84 , 1 9 79 。 ,

专科 学校任教时 讲义 ,
出版时改名 为 《 国画要诀》 , 后 文将 专 门 对此 书 各 章 节 进 行 介 绍 和 考 证 

陈师 曾 《 中 国 画 是进步 的 》 

88



却 依循文人职业 画 家 的 风俗 图 传统来说 都显 得极为矛 盾 


3 9

的身份
‘ ’ 1

, , 。

照 我们 对于 传统风俗 画 的 理解 这 题材 显 然 与 文 人 画 的 传 统 不 相 兼容 但何以


, ,

却 出 现在 陈 师 曾 的 创作 实践 中 而且还 为 其 赢 得 巨 大 声 名 如 何看待这 题材与




, ,

陈师 曾 文人画 价值主张之 间 的 关 系 呢 

卢 宣 妃对 于 此册 有着 极 为 详 尽 的 考证 和 分析 , 包括此册 原 有状况 的 推测 、 

成的时间下限 ( 1 9 1 6 年初 ) 、 画 题 与 流传 、 题材 与 画 风 、 与 近代 中 国 民 俗研 究 之

兴起 的 关 系 等等 。 笔 者对 其 研 究 深表 钦 佩和 赞 同 ,
多 有参 引 的 同 时仅 就本论 文所

切 入 的 视 角 再 略加 探讨 。 ( 图 44 


从画 面 内 容来看 , 王秋湄 所跋可做注脚 , 北 京 旧 城为帝 王都 , 典 章 冠 冕今

成陈迹 , 唯 民 间风习 未尽变 易 , 犹有足资存纪 … …

此虽燕 京采风小景 , 直可 作 民


” “ ”

俗 图 志观 这 部 民俗图 志 可谓是 民初北京宣南 广 义 是 指 宣 武 门 以 南地




。 (

区 是 与 皇城文 化鼎 足 而 立 的 士 人文化 平 民 文化最 集 中 的 区 域



、 ,
今宣武 区 大部 

尤 以 琉璃厂 大栅栏 天桥 带为 中 心 地 区 社会 现 实 生 活 的 真 实 写 照 市 井街


、 、 ) ,

头 常 见 的 各色人物与 风 习 俱 收罗 笔 下 。 若将这些 图 像 内 容稍 作细 分 , 可 大致概括



为三类 第 类描 绘 北 京 的城市 贫 民及底层 民 众 的 生 活状 态 占 半数 以 上 如收




: , ,

破烂 、 赶大车 、 掏粪工 、
卖货 郎 、 山 背子 、 乞婆等 ; 第 二类描 绘北 京 的婚 嫁 习 俗 

民 间 娱 乐 以 及没落王孙 , 如 打执事 、 吹 鼓 手 压 轿娘 嬷 旱 龙 船 玩 鸟 、 、 、 、 说书人 



旗装少 妇 、 喇嘛僧 人等 ; 第三类描 绘不 安 的 时 局 ,


如 隔墙有耳等 。 整个作 品 的 内

“ ”

容 并 不 同 于传 统风俗 画 所惯 写 的 承平气 象 , 此册于 游戏之 中 ,


寓 警世之 意 ( 


“ ”

语舲跋 ) , 其向 下 的 眼光 、 对时 局 的 关怀 以及 伤 今怀 古 的 复 杂 情感 皆寓 于其


中 ,
其意 义正 如 俞剑华所言 :
陈 师 曾 的 这些 画 , 不仅 在绘画 史上少有 , 而且 富


有社会意 义 ; 至 于 人物 的 传神 ,
即 在 专 门 的 人物 画 家 中 亦 不 多 见 

从 画 法而 言 , 《 北京风俗 图 》 与 《 读画图 》 都适度 的 参酌 西 法 , 而源 自 于西




方 的 速 写 与 漫 画 的 影 响 在 两 作 中 均有 明 显 的体现 ,
如 观 此 风俗 画 之炭朽 ,
即为



西 法 之证 ( 张 志 鱼跋 ) ,
再 如 风俗 图 画 面极 为千净 、 明 亮 的 薄 彩施色 ,
犹如 水彩

画 般清 透 还 比 如 画 面 中 对 透视 法 的 巧 妙 运 用 对 人物 瞬 间 动 态 和 神 情 的 把 握

, , 

对 明 暗变化 的 微妙 处理 ,
以 及 在 构 图 上 的 不 完 整 性 和 破边截 取 等 等 , 都体现 出 陈


卢宣妃硕士论文 陈师 曾 的绘 画 新貌与 民初新 式知 识分子 的 文化实践 以 北 京 风俗 图 为 中 心

《 第 8 4 : 〈 〉 》

” “ ”

此论 文 对 于传 统 画 史 中 的 风俗 概念 近 代 民 俗 研 究 风潮 的 兴 起对 于 陈 师 曾 的 潜 在 影

页 。 风俗 图 及 
 、

响 以 及 陈师 曾此作 中 融 合 中 西 的 画 法 等 都作 了 非常深入 的 分析 可 具 体 参见其论文第 二 章 第 页


, , 49 8 7 

8 9


师 曾 对于 西法 的相 当 造诣 。 当然 ,
两作 的 基本体貌依然 保持着传 统水 墨 的 特质 

尤其前者 以 硬毫 中 锋 的 勾 勒 为 主 ,
在 快速 书 写 中 取形简 炼 、 意趣生动 , 显示出 渊



源有 自 的 写 意性笔墨功 力 , 诚 如 王 秋 湄 感 慨道 :
曩 见师 曾 绘 时妆 景物眇 肖 ,



有士气 。 时髦 漫画 讵可齐观 ?
盖其 书浑淳 厚 , 笔 简 而 意工 

从画 作背后 的 思想观念来看 方面有师 曾 对于 中 国 自 身 的 历 史风俗 画 的 理




“ ”

解 另 方面 也 与 民初 新 式 知 识 分子 普遍关怀 民 俗研 宄 的 风潮 相关联 正是


, 。

在 这 两种 力 量 的 推 动 下 陈 师 曾 以 旧 文 人 与 新 知 识 人 相 兼 的 身 份 赋 予 了 风 俗 画 新

 ,


的 表 现方 式 和 现实 内 涵 而这 现 实 内 涵 不 仅 仅 是 如 叶 恭绰 所谓 的 观者其 以为


” “
清 明 上河 也 可 ,
以 为 东 京 梦华梦 、 武林遗事之插画 也 可 , 也 不仅 仅 是借此 


” “ ” “ ” “

今怀 古 、 足资存纪 、
寓 警世 之意 , 在笔 者看来 , 它 颇似 师 曾 自 言的 伦理



的 功 能 性质 , 只 不 过 是将传 统 的 伦理转化为 直 面 现 实 的 题材取 向 和 面 向 底 层 的

人文 关怀 。 这种 潜 隐 的 内 涵在其另 外两幅 《 吴桥艺 人 》 和 《 猴戏 图 ( 与王梦 白 




作 ) 》 中 更有 明 确 的 显 露 , ( 图 45 ) 前者有徐彬应师 曾 索 题 :
… …

每逢年景不佳

或农 闲 季节 ,
离 乡 背 井 奔 赴 城 镇卖 艺 街 头 , 风餐露宿 , 甚是凄苦 。
今师 曾 兄偶 有


所见 戏作此 图 借徐题 点 明 对 于 底 层 生 活 的 哀 怜与 关切 后者师 曾 题


… …

, , 



沐猴起 舞 , 乃文乃 武 脱去假面 ; , 犬 羊为伍 ; 世 人注 目 , 尔 兴可鼓 ; 牵之 以 绳 

” “ ”

尔 身 何苦 ; 箧 中 何物 , 尔 伎可数 , 借猴戏 与 沐猴而 冠 之典 故发抒 嘲 讽 之 意 



似直接指 向 袁世凯 的 弄权篡位 



正 如 前面所述 , 在师 曾 的 诗文 中 也 多 有黍离 之悲 、 兴亡之 叹 , 而结合其 讨 论




“ ” “ ”

文 人画 价值文 白 二稿 易 艺术上的功夫 为 思想 , 我 们 不 难看 出 其 作 为 新 兴


“ ”
知 识 分子 面对 于 社会 变迁和 人 文 精 神 的 强 调 也 正是基于这样 的 思想 


切 他 方面从 中 西 融贯 的 绘 画 语 言上转化 拓 新 了 传 统 风俗题材 的 面貌 并将




, 、 ,

其置于 身 所 阐 释 的 文 人 画 价值系 统 之 内 另 方面又 以 超越于 历 史和 现实 的 内




自 ;

在 精神 将 二 者 打通 赋予 文人画 以 更新 的 时代 内 涵 并为后 来者探索 出 条具有




, ,

现实关怀 的 新径 

“ ” “ 


三 、 以 汉画 写人 与 纳 妍 妙 于高古

陈 师 曾 人物画 中 另 有 类 道释 仕女题材 就功 能性质 而言 可谓是 宗教




、 , ,

” “ ” “ 


的 和 赏玩的 。 此类题材 虽 古 已 有 之 , 但师 曾 却 能推古 出 新 。 这里的 新

90


除 前 述 西 法潜 移 默 化 的 影 响 外 更 多 地 体 现 出 师 曾 从 汉 画 人 物 造 型 中 的 吸 收转 化 , 

西 法 的影 响 大 多 体现在 头手 的 处理上 , 如 《 钟 馗读书 图 》 ( 1 9 1 6 年 ) 、 《 达摩



图》 ( 1 9 1 6 年 ) 等 , 主要汲取金农 、 石涛等 人 的 笔 墨布局 ,


气 质 上更为 豪纵 、 

朗 ,
但 于 头面手足 的解剖 结构和神情 刻 画 上 , 却 极 为准确 和生动 , 显示 出 潜藏 的



西法素养 。 俞剑 华先生还指 出 :
陈 师 曾 画 道 释 人物 的 画 法 与 众 不 同 。 他常把雕

塑 的 佛像用 写 生方法画 出 来 在上海博物馆就藏 了 幅佛像 不 但把 雕 塑 的 整 个




。 ,

座子 画 出 来 , 而 且把周 围 的 树林子 也 画 出 来 。 因 为 画 的雕塑 ,


所 以把 明 暗之 间 


也渗用 了 西洋画法 因 而 就 富 于 立体 感 这从 达摩 图 上博藏 雾明法


3 2 °

, , 《 》 ( ) 、 《

师造像 》 ( 1 9 1 7 年 ) 等作 品 中 约 略可见 。 ( 图 46 、 47 


对于 汉代 绘 画 , 陈师 曾 曾 这样评价 :
盖 汉 时绘画 及雕刻 不 如 后 世之精 巧 

笔法浑古 , 有雄厚之气 象 , 与书法 同 风 , 乃至砖瓦 、 偶像 、 工艺诸 品 , 皆可推知




” “ ”

贯 之特 征 也 然而 却 无后世卷轴 作 品 般明确可
32

其有 这种 浑厚高古 

一 一

。 ,

证 , 只 能 求诸 于 汉 画 像 石 、 砖等雕刻 和 各类造像拓本 。 早在 1 9 1 2 年 , 师曾就曾



“ ”

在 太平 洋 画 报 上发表 观者 漫画作 品 幅 但所采用 的 描 绘手法 却 是 取


《 》 ,


典 型 的 汉砖 画 像 拓 制 效 果 , 计 白当 黑 的 线 条粗 犷 有 力 , 造型 古 朴 而别 致 ; 其它 如

无题》 幅 直接取法汉俑 造 型 线条简 练 形 象生动 此类作 品 虽 然 以 简 笔方




《 , , ;

式将汉 画 像转化为 略 带 图 案 性质 的 漫 画 作 品 但 方面趣味 高古 另 方面在传




一 一

, ,

神 中 别有寓意 。 这样 的 独创 风格显示 出 师 曾 在漫画 、 图 案及传 统造像 资 源 中 自 由



转换 的 能力 而这 能 力 又源 于 其通过 留 所 打 开 的 艺术视野

, 自 日 

到 北 京后 ,
师 曾 通过与 姚华及北 京 画 坛朋 友 圈 的 的 金石之交获得 了 更为广泛

的 汉 画 图 像视觉 资 源 并开 始 尝试将 这 独创 风格转移 到 人物 画 的 创 作 中 在金




, 。

石 碑 拓 和 造像 拓 片 赏 鉴 与 收藏 方 面 ,
仅据 《 鲁迅 日 记 》 记载 ,
两人几乎 隔三差五

同游小市 、 逛琉璃厂 ,
相 互赠送拓本与造像 ; 除此之外 ,
姚华 以 颖拓作 画 的 方式

应是对师 曾 有所影响 前述师 曾用 颖拓 法 临 兔二 爷成扇 即 是 例 师 曾 常对姚华




, 。

的颖拓书画进行题写 点 评 , 对其 收藏 的 古 画 砖 也 是 大加 赞 赏 , 而 二 人 也 常 以 颖拓

与 书 画 相 结合 的 方式合作博古 图 ( 合作 《 古欢 图 》 ,
贵州 省 博物馆藏 ) 。 这样 的 好

古 之风还让 二 人合力 推 动 了 民 初 刻 铜 和 笺 画 艺 术 的 勃 兴 融画 刻 印为 体

, 、 、 

这样 的 艺 术 形 式 方面 直接源 于碑 拓 造像 的 启 发 在视觉 效果上简炼 单纯


、 , 、 

俞剑华 陈师曾 第 6 页

《 》 , 7 

俞剑 华编 校 中 国绘画 史 页右

陈师 曾 著 、 《 》 第 4 

9 


又具有 种 刚健 的气质 另 方 面又通过他 们 的 转 化 与 改造 使 古 雅 的 文 人意 趣


一 一


得 以 民 间 化和 普及化 。 可以说 , 正 是通过 与 姚 华 的 相 互切 磋 和 多 种 艺 术 形 式 的 拓




“ ”
展 陈师 曾 打开 了 条 以汉画写人 的 创 之路 图

, 自 。 ( 48 

在 老舍 收藏 中 正 有 这样 件 仿汉 画 像扇 轴 》 的 新奇之作 此作集三幅扇


, 《 。

面裱于 轴 均为师 曾 所作 创作年代为 年 赠孙琚之 恰 此 年春 姚华




, , 1 9 1 7 , 。 ,

以 重 金 购 得 唐墓 画 像 砖 五 方 ,
极得师 曾喜爱 ,
曾 反复赋诗 ,
姚华 也 极为珍重 , 


“ ” “ ”

为 千年论 画 惜无史 , 双甓 及 时 尚 此模 , 此唐砖 便如 金石 之于 三代 , 将其制



成 木 版水 印 笺 纸 这极有 可 能 便 是姚 陈 二 人此 后 经 常 研讨 汉 唐 人物 画 作 为 重要
3 2 2

。 

也 是师 曾 此作 创 作 的契机
3 23

资源参 照 的 开始 , 。
据舒 乙介绍 , 此作 1 92 4 年第二

次重装 , 题跋最早为 1 9 1 7 年 , 最晚为 1 948 年 , 前后共 1 4 人 1 9 次题写 , 包括姚



华 、 邵章 、 罗 复堪 、
林长 民 、 周 肇祥 、 张伯 英 、 陈伏庐 、 黄节 、 卓君庸等 , 足可


3 24

见 诸 人对 此 作 之 珍 重 。 ( 图 49 

上 幅无题 描绘两古装人物 左 右 各配有凤凰 飞鸟 大 象和 成熟 的 谷




一 一

, , 、 、

“ ”
穗 , 中 间 则 安 置 以 扇 面 和 植物组合 的 架 式 装饰 ; 下 幅题为 孔子 问 礼于老聃 

老子端坐席面 孔子 鞠 躬 求教 后有 位佩剑 弟 子 师 曾另题曰 拟汉 画 像而




, , , :

施 以彩色 , 不 必 前人所有 , 自 我创 之可 也 。 显然 , 两 幅 作 品 都应 是 取材 于 汉 画

像故事情节 整体造型 上古朴 稚拙 生动 天真 色彩 素 艳 在装饰意 味 中 又




一 一

, 、 , ,

颇 有 雅趣 。 这样 的 自 创 之制 的 确 古 之少 有 。
更有 意 思 的 是 ,
中 幅师 曾 更是洋 洋洒

洒题 写 满页 , 自 画 自 说 , 对 上 下 两 幅 进行 了 详细 的 阐 释和 论 述 , 择要 而 言 :
则是

古代装饰与 玩 赏 画 先 后 发展 , 继而分离 ,
但 近 世 欧 西 绘 画 又 渐 有 和 图 案装 饰 混 合


之势 , 自 己对汉画 特别 喜欢 ,
因 此 也 以 之进行 自 创 尝试 , 由 于 不知石刻颜色 , 


以 印 度埃及 画 之色彩施之 可 以看 出 这 探索 也 是有感 于 西 方现代艺




32 5

师 曾

。 ,

郑振 铎 曾 这样评价 姚茫 父先 生继 之作 唐
3 2 2

此笺 后 被 收入鲁 迅 、 郑 振 铎所 编 的 《 北平笺谱 》 , 广 为人知 。 :





画 砖笺 西 域古笺 虽仿古 不 同创作 然亦开后来 大派 北平笺谱 序

、 , , 。 《 》 

姚华 多 次题 写 汉 唐 画 像砖和 造像 拓 本 师 曾 也 常参与 讨 论 可参 见 姚 茫父 画 论 有关


3 23

第 页

, 。 《 》 1 47 1 67


人物 画 画 论 

24

收获真知享受精彩记 老舍先生 收藏 的 陈 师 曾 仿汉 画 像扇 轴及其题跋 文对此 作 有 较为详 



舒乙

《 、 》

细 的介绍 北 京观察 》 0
, 《年第 期 第 8 4 页 但 非 常 遗 憾 的 是 笔 者 曾 联 系 舒 乙 先 生 由 于 其 病 中
2 1 1 
 5 3

1 。 , ,

住院 未能 窥原作

, 

古者 衣裳 钟 鼓莫不有文采
25

师曾 题原文如下 宫室 器用 旃常 象山川 云雷 草木

自 : , 、 、 、 、 ,
以 、 、 、 


兽 、 人物 , 或 以涂垩 , 或 以 刻镂 ,
因 其物形 随 方布衍 , 或有色 , 或无 色 ,
亦 因 物而施 。
体制拙鲁 ,
不必 真


肖 ,
但 存其 意 。 后世因沿 , 益加 工 密 ,
宫 室器用 亦异于古 ,
障子屏风 多 施绘 画 ,
其意虽同 ,
其质 己稍别 矣 

前 者 谓 之装 饰 画 , 后者谓之玩赏画 。 装饰必施之于 宫室器用 , 若轴卷册子 , 则 专供玩赏 ,


屏 风障子 虽属 用


器 , 而 后 世画体 非古 , 己类画 轴册子 。
故用 于装饰者 , 谓之图案 ,
用 于玩赏者 ,
谓之绘画 。 盖后 世画 体变


迁遂 生 差 别 , 因 人智 技精巧 进而用 力 亦 分歧焉 。
古者诸事浑噩 , 故不尔 也 。
不独 中 国 为然 , 欧亚各 国 多 同


此轨迹 。 近世欧 西 绘画 渐又有 和 图 案混合之势 ,
往往求之埃及 、 印度 、 巴 比 伦之 古器物 , 而参用 其体制 

9 2


术 里 出 现 的 某 种 向 古 追 溯 的 装 饰 与 象 征趋 势 转 而 从 本 国 高 古 传 统 资 源 里 进 行 挖

 ,


掘 并在线 形 色 等 方 面进 行 了 别 具 格 的 融合 而更深层 的 是他 看 到 古人


, 、 、 ;


朴 厚之风 令人玩 味 极意工 反致索 然 这 是 东 西 美术 审 美 心 理在 发展 中 的



肖 ,

致追 求 师 曾 画 学 思 想 于 东 西 比 较视野 中 的 会通 与 。 自 觉 在 此件 图 文 并 茂 的 作 品 中

可谓 得到 了 最为 生动 的 体现 


显然 , 挚友姚华 也深懂 师 曾 心 意 , 不仅在创 作完成后大赞 :
其 古拙 直逼汉



成秀逸 此在韵 味上 辨之 与俗工 竞巧 乎哉
3 2 6

亥 !

, 不规规 于 工 媚 , 而 自 , , 岂 , 


“ ” “ ”

且 ,
次年更是长题 ,
借此 画 阐 释其对 形质 唯 肖 和 精神是求 之 间关系 的看


“ ”

法 故美不 于其形质 而 惟 精神 是 求 


32 7


其言 书 画 文 章 皆 精神 之所制 作 , , ,

他看来 ,
结 构姿态 和 围 绕形似 的 笔 墨追求 都 属 形 而 下 的 技 术层 面 ,
而表达主体 内


在精神气质 才见 高妙 ,
而师 曾 的 高妙 正在于 以 汉 画 像 石刻 为描绘对 象 时 ,
能 


” 32 8

化于 己 , 能 以不美为美 , 蓋纳妍妙于高古之中 , 形似逼 肖 之美显 然 不 能 与 意




“ ”

与 古会 的精神 发抒相 比 。 他进而把师 曾 纳入 自 己 所总 结 的 以汉画写人 的画史



其后有 张士保

现象中 ,
以汉画写人 , 自 陈老莲始 , ,
今则 陈师 曾 , 三百年鼎 足

但毫无疑 问

且不论这 画 史认知 是 否 准确 他和 师 曾 都看到早期


3 2 9

而三 矣

。 , ,

“ ”

汉唐 艺 术 资 源对于 中 国 画 借 古开今 的 重要 意 义 

陈 姚共 同 的 好友邵 章在 延 续 姚华 的 评述后 进 步 指 出 师 曾 仿汉 画 像 的 独


、 ,

到之处与开创作用 , 其言 :
… …

大抵汉画 笔 意 恒与 篆隶相通 , 故朴拙之 中姿态



横溢 ,
… …

陈老莲崛起 南 中 , 以 画 像笔 意 设 色独开蹊径 , 世咸 珍之 , 迄掖州 张鞠



如 上师 老莲题有 知 者 ,
然两家用 笔犹 是 画 家 真法 , 至 吾 友 师 曾 则 全脱离 画 法 , 


旨 以篆隶写之 ,
雄浑 古 茂 实 过两 家 , 茫父推之甚 至 , 与吾意正合 … …
( 画上题


“ ”

跋 ) 。 其所指 出 的 篆隶笔法 与 师 曾 认为 的 汉 画 与 当 时 书 法 同 风暗相 吻 合 , 




“ ”33 ° “

姚华评 价师 曾 纵笔 为 花更奇绝 , 如 将史籀 化渊 明 、 陈朽 嗜篆久 , 画中翻




”33

作书 也 高度 致 而这 点 从师 曾 的 篆 隶 书 法作 品 和 画 中 带有 金石 意 味 的勾



一 一

色彩 。 古 人朴 厚 之 风 令 人玩 味 , 极意 工 肖 反致索 然 , 心理东西相 同 , 亦 美术含 蕴之秘 奥也 。 吾素喜汉画 



僭 皆石刻 ,
无 由 知 其色彩 , 乃 以印度 、 埃及 画 之 色彩施 之 ,
似与 古合 。 夫印度 、 埃及 自 有印度 、
埃及之 色




彩 要其时代久远 古意差 同耳 扇 之器用 之 以稍近 图案之 画 画 之 更有 当 乎体制 矣


, , 。 , , 。

3 2 6

见 画 上题跋 另 。 《 姚茫父 画 论 》 第 1 52 页 有载 

2 7

同上



3 2 8

同上 

同上
3 2



3 3 °

《 姚茫父 画 论 》 86 页 

姚茫父 画 论 》 第

《 1 7 4 页 

9 3


勒 线 条均 可看 出 

从 图 像造 型 来看 , 上述老舍 收藏扇 轴 作 品 取 自 汉画像 ; 在笔墨风格上 , 又以



篆隶笔法将汉 画像 的 图 案化性质 转 化为 书 写 意 味 ; 在设色方式上 , 又 融入古 印 度



埃及 的 色彩 ; 整体上 形 成 了 亦 古 亦 今 、 中 西 融会 的 独特面貌 , 确 为前所未有 之 



“ ”

创 。 虽然 ,
从 目 前 师 曾 存世作 品 来看 , 此类 以汉画 写人 的作 品 并不多 , 但据

姚华记载其还 曾 写 莱子娱亲 图 , 邵 章又说社稷坛 公 园所陈 设汉 画 像砖甚多 , 而师





曾这 创 必 能排倒 切俗画 为我 国 画 家开 绝大宗 派 且 使人人 知 汉 画 之


一 一 一

自 , ,

由 此可 以推想

可贵 ( 均 见 姚华 邵 章 在 画 上题跋 、 ) 。 ,
师 曾 心有所思 , 目 有 所及 

应 还 曾 创 作 有 不 少 此类 作 品 并将 其视 为 发展 人物 画 的 条新径 或许 从某种


, 。 ,

程度上 来看 其刻铜作 品 也 是这种 风格 的 另 种呈现





94


第 二节 :
花丼 画 一 一

君子 、 

博 物 与 笔 墨 意态

就 陈师 曾 存世 画 作进行粗略统计 ,
花卉 ( 包括极少 禽鸟 题材 ,
多 是与王梦 白

合作 作 品数量最多 几乎达 半 以上 为其创 作 中 最 主 要 的 题材方 向 且多 以




) , , ,

写 意手法为之 , 工 笔 极少 

根据 俞 剑 华 先 生 对 其 花 卉 作 品 类 型 的 划 分 ,
我们 可 以 大致将 其概括 为 四君


” “ ”

题材 与 花 草 杂 卉两 大 类 其中 梅兰竹菊 占 到 整 个花卉作 品
3 3 2

子 。 , 四 君子 又 

总数 的近 半 可 见 师 曾 对此类文 人专 属 题材有着 格外 的 偏好和 擅长 其花 草杂




, 。

卉所涉 具体题材有 松树 、 水仙 、 荷花 、 芙蓉 、 牡丹 、 萱草 、
月 季 、 桂花 、 芭蕉 

凌霄 、 山茶 、
紫藤 、 秋葵 、 玉兰 、 石榴等 五十 余种 ,
甚至包括螃蟹 、 虾 、 鳜鱼 

佛手 、
萝 卜 、 白 菜 、 南瓜 、 玉米 、 茄子 、 柿子 、
荔 枝 等生活气 息浓 厚 的 品 类 。 

些题 材大 多 沿袭扬 州 画 坛和海 上 画 派 发 展而来 也 有少 数为 以 前 画 史 中 所未 曾 表



 ,

现 , 如将南瓜 、 茄子 、 石榴 、 白 菜绘为

幅 ( 《 蔬果扇 面 》 ( 1 922 年 , 北京文物



公司 藏 ) , 如 《 携酒与鱼 》 ( 1 922 年 , 上海朵云轩藏 ) 、 《 铁钳芋 子 》 等等 。 此外 



陈师 曾 又善于在 博 古 图 上补 画 花卉 ,
颇能将 高古 意趣与 写 生新机相 结合 ,
由 古趣

中见生意 , 配合 自 然 , 且 能 以 颖拓之法作 画 , 均 是 时 风 的 体现 。
自 作禽鸟较少 

多 是 与 王梦 白 合作 。 ( 图 50 

我们 再来看看其对于花鸟 画 历 史 发展 的 认 知 清代花卉之派 别 》 文不仅




。 《

只 谈清 代 而 是在上 下 连贯 的 变迁追溯 中 反 映 出 种 历 史 经验 而 得来 的 创 作 体


, 自

悟 其要 义 有 二 是体现 出 极 为 强烈 的 历 史推演 时 代 递进 的 史 学 意 识 虽谈


。 : 、 。


清代 , 必溯 明 代 ,
而 明 代又 自 元代而来 , 如其言 : 吾 若 论 明 代之花卉 , 必由受


元人之影响 言 元人花卉 而亦 必 言 受宋人之影响 盖人事如 此 几成 公例矣



, 。 , 

“ ”

又说 盖 时代之关 系 画 者 不 能 舍 元 明 而 直 追宋代 在 他看来 画 史 的 变化




3 3 3

: , 。 ,

推进乃 是 然之趋 势 故当下也 定会变 而 此变 必 要 参 考 和 了 解清代 那么


自 。 , 。 

在他眼 中 当 下 的 种趋势应该是怎样 的 呢 此文仅谈到 八大 石涛和扬州 诸家



? 、 

“ ”
认为此为 潜在发展动 向 而在 中 国绘画史》 清代 花鸟及杂画 文末 俨然


。 《 ,


推 出 陈若木 吴让之 赵之谦 吴 昌 硕诸人 尤其是赵 吴二人 则 有金石


、 、 、 , 、 ,

” “ ” “
考据 之 学 其画 宏肆奇崛 内 蕴秀丽 能 创格局而 不 失古法 则 古味


, , ,
自 ;

3 3 2

俞剑华 《 陈师曾 》 第 1 6 2 9 页 


陈师 曾 《 清 代花卉之派 别 》 

95


” “ ”

盎然 金石 篆 籀 之趣 皆 寓 于 画 想 必 这便是师 所认为应该延续发展 的 方


3 3 4

, 。

“ ” “ ”

故而 他提 出 花鸟 画 全仗笔墨意态生 出 境界 这里 的 笔墨意态 则包


335

向 , 。

括写 意潮 流和 金石入画 。 二 是花 鸟 画 技法 的梳理及 形似与 笔 墨之 间 的 关 系 。 师曾



“ ” “ ” “ ”

从 黄徐 二派 开始 分析 , 归纳为 钩 染派 和 没骨 派 , 此后 明 代 周 之冕 自

“ ” “ ”

创 钩花 点 叶派 ,
林 良创 写意 派 , 各种 技法派别 之 间 在 时 代变迁 中 又相 互渗


“ ” “ ”

化 融会 其举 例 李輝 学 蒋 廷锡 化板为 活 此又 写意派也 但这 写意


一 一

、 , 、 ,

“ ”

类 型 与 明 人 之所谓 写 意 派又有 不 同 在 形 式上 不 易 见 实 则 写 意 而 兼 勾 勒 者 也 , , 

可见 师 曾 并不 拘 守 技法派别 的 限 制 , 而 是充 分 地看 到 因 时 流 变 的 特 点 。 在 纵观 花


鸟 画历 史变迁 的 同 时 , 师 曾 特拈 出 形似与 笔 墨之 间 的 关系 进行讨 论 , 指出 写真




” “ ” “
以 求形似 写 意 以 求笔 墨 若各执 端 徒有形似 则 为标本 徒为写 意

, , , , , 

” “ ”

则 究 竟为 何物何花 , 不能明 白 , 而 纯正者 , 取 二 者 而 会通之 , 并举陈淳 、 




“ ” “ ”
治 , 恽南 田 、 蒋 廷锡等 人在 真 与 妙 之 间 的 长 短优 劣 , 来说 明 要 二者兼备

的 困 难性 。 ( 笔者 以 为 :
形似 与 笔 墨 之 间 的 会通 调 和 正 是 师 曾 在 吴 昌 硕 与 齐 

石之 间 所起到 的 修正 与 传 递作 用 。 后 文 将有 详 述 

从师 曾 的 花 鸟 画 史观 认 知 中 , 我们 可 以 看 到 :
其花鸟 画 创 作取 向 与 明 清 以 来

写 意 花鸟 衍为主 流 的 发展趋势 相 致 近取赵 之 谦 吴 昌 硕 以 金 石入 画 的 雄肆 之




。 、

风 , 远承林 良 、 陈淳 、 徐 渭 以 来 的 写 意 路径 , 又 博采 扬 州 画 派 和 海 派 诸 家 之 长 

在博观 约 取 中 渐成 自 家 风骨 尤其是其具有 西 方博物 学 的 科学知 识背景 在物 理


。 , 

物情 、 物 态 的 把 握 上 有 着 过 人 之处 , 又 能将之与 书 写 的 笔 墨 意 态很好 的 会通 ,


成 真妙相 兼 、 奇正相 合 、 怪雅 不 悖 的 审 美趣 味 

下 面 将 围 绕 其 两 大 类 花 鸟 画 题 材 及 风 格特 点 作 详 尽 分 析 

“ ”
君子 之 风 四 君子 题材绘 画 简析


、 :

“ ” “ ”

君子 是 中 国 传统文化 中 的 种 理想人格 所谓 君 子 之儒 是也 在 


, 。 《

“ ” “

语》 中 , 于此论述 比 比 皆 是 ,
如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
文质 彬彬 , 然后


” “ ”

君子 , 君子义 以 为质 , 礼 以 行之 , 孙以出之 ,
信 以 成之 , 君 子哉 ,
等等 

这种 理 想 人 格 的 化 育 渗 透 于 传 统 的 各 种 文 艺 形 式 中 。 人是文 化 的 存在 ,
以文 


陈师 曾著 、 俞剑 华编校 《 中 国 绘画 史》 第 5 0 页 

3 3 5

同注 3 3 

同上
3 3 6



96


“ ”

而 逐渐 演 变 而 出 的 绘画 则 是文 与 人 的 迹化 


人 则 是文 化之功 能 , 四 君子 。

“ ”

某种 程 度 而 言 ,
文人画 亦 可 作 此解 

“ ”

从大 的 历 史段落 来看 ,
梅兰竹菊 入 画 之发端 最 早可推至 晚唐 , 全兴于两

宋 , 流行于 元 明 清 ,
并 成 为 文 人绘 画 中 最 为 经 典 的 题 材样 式 s 当然 ,
作为文学 意


象 ,
甚至可 以 追溯 到 《 诗经》 与 《 楚辞 》 ,
后 世 大量 的 诗词 文 章 又不 断赋予 


“ ” “
如苏东坡

君子 题材 众 多 的 品 格 象 征 和 意 象 内 涵 ,
如陶渊 明 采菊 东 篱 下 , 


” “
可食无 肉 , 不可居无竹 。
无 肉 令 人瘦 ,
无竹令人俗 ,
如 陆游 咏梅之 无意苦争


〃 〃

不 因 清寒而萎琐 之 高 洁 等等

春 任群芳妒 如 兰花 不 为 无人而 不 芳

, , , , 

“ ”

明 代黄凤池辑 《 梅竹兰菊 四 谱 》 , 则可谓 四君子 绘画在笔墨语言 和 图 形样式



上 的完备 。 在 这些题材 的 发展演化 中 , 文 学化手法 的 注入 ,


如拟人 、 比德 、 象征 

兴怨等 , 以 及书法性笔 墨 的 旁 参 ,
如 竹之撇 叶如 隶 、
钩花 圈 点 以 篆等 ,
使 四君

其中 必然还有创 作 者个人性 灵才


子 绘画 成为诗书 画 合 的 综合文化体 当然

。 ,

情和 当 时 心情状态 的 贯注与 参与 

“ ” “ ”

陈师 曾 出 身 文 化世 家 , 具有 高 尚优美之人格 ,
对于 文人画 之价值又


“ ” “
首重 人品 ,
其作 品 的表现 , 都有他 的精神 。 有 真 挚 之情感 ,
有强 固 之意志 

有雄浑之 魄 力 ; 而他 的 人生观 , 亦 看得 很通达 。 处于 如 今 的 浑 浊社会 中 ,


表面 虽


无 反抗 之表 示 , 而 不肯 随波 逐流 , 取悦于 人 ,
在 其作 品 上 ,
处处 皆可观察得 出 

“ ”

品 性 之体现
3 3 7

固 探讨 其 四 君子 题材绘 画 首 当 从此着 手 理解 乃是其人格


一 一

、 


正 如 其 弟 子 俞 剑 华所 言 ,
其 把 那 种 孤 傲磊 落 的 情 感 ,
籍 刚 健挺拔 的 笔 墨 ,
使人


” “

见就可 以 想见画 家是 个矫然特 出 绝 不 同 流合 污 的 人


33 8

陈师 曾 的 四君


一 一

, 。

子 绘画 尤应作 如 是观 

“ ”

从现存遗作 来看 ,
陈师 曾 的 四 君子 绘 画 不仅 数量 多 ,
而且脱 出 晚清 以 来

般 文 士 渐 趋颓逸 简 化 的 程式化 习 气 既 能在 图 式上翻新 出 奇 又在 其 中 托 寓




、 , ,

了 自 身 感 时 伤怀 的 个性情感表达 ; 在语言方式上 , 陈 氏延 续 了 明 清 以 来渐 为 主 流

的 写 意手法 强化 图 式 的 疏简和 书 写 的 由 并进 步将金 石笔 墨 与 体物 之生很





自 ,

好地 结 合 , 丰 富 和 拓 展 了 此类题材 的 笔 墨 语汇 

“ ”

陈师 曾 曾 自 我评价道 :
画第

, 兰竹为尤 ; 刻 印 次之 ,
诗词 又次之 , 对 


梁启超 在 师 曾 先生追悼会上演 说 》 原刊 于 南通报 转引 于 陈衡恪诗文集 第 页

《 , 《 》 , 《 》 3 0 1 3 02 

俞剑 华
3 8

陈师曾 第

《 》 20 页 

97



己 的 兰 竹作 品 视甚 高 从兰草画作题诗来看 也多 幽

既有讽喻 况 在取
3 3




自 。 , , ,


兰君子德 , 香草美人 心 的秀 、 幽 之意 的 同 时 ,
含有狷介 自 立 , 不 同 流合污 的 品


“ ”

性 比拟 ,
如 自 题 楚泽 多 兰人未辨别 , 尽 以清香为 比拟 ,
又以 自 作 《 移 居 诗 》
“ ”

题于 画 兰之作 上 , 岂 为丹砂 勾 漏令 ,
巢林聊 可迁鹪鹩 , 以 表不 慕权 贵 、 洁身 

好之心 志 。 在 图 式上或枝 或丛 ,
或兰竹 并置 , 或兰石相 间 ; 行 笔潇洒流利 , 均是

放笔 直 写 ,
或是 以 宛转 圆 润 之行 草 求摇 曳 姿态 , 或是 以 圆 厚劲挺之草篆发勃 然 豪


“ ”

兴 。 正 如 俞剑 华所谓 越过吴 昌 硕而 上溯 汪之元 、 郑板桥 、 李晴江而直接石涛 



终 自 成面
34 °

目 。 ( 图 5 1 )

其画竹 , 也是广泛 吸收历代专家 的 方法 , 加 之仔细观 察真竹 , 既 能得形 肖 逼



似 , 又不 失 篆 隶 笔 法 的 精妙 , 尤其是 能 展现竹在风晴 雨 露下 的 不 同 情态 , 其所画



向 上新竹竹 叶短厚撇脱 ,
极 得勃 发 生 气 , 竹竿 玉立 ,
有 清 逸 之趣 。 陈 氏 虽言 至京

方开始 画 竹 , 但基于 文 人情 思 与 笔 墨 素 养 , 数 年 间 便 写 出 新貌 。 姚 华 多 次题 师 曾

“ ”

画竹 , 谓 :
君从何处 得 资 粮 ,
清湘汲尽生惯 楚 , 甚 至认 为 其竹 可 与 文 同 和 东 坡


“ ” “
并提 ,
落笔能争 与可奇 ,
清气 中 有 奇态 , 在 师 曾 去 世后 , 还再三惋 叹 : 画史



几人 同 写 竹 槐堂 去 后 不堪看
34 

, 。

陈 师 曾 对于 画梅极有研 宄 , 在画 中 多 次长篇题詠 ,
体现 出 极强 的 画 史 、 画理

意识 。 《 画 梅歌 》 与 《 梅花 》 ( 1 922 年 , 故 宫 博物 院 藏 ) 自 题 从华光 、 扬 补 之梳



理至元 明 诸家 , 拈 出 钩勒 设色 、 淡墨晕染 、 圈 点 直写 等画梅方法 ,
并 从观 赏 


” “ ” “ ” “

园 、
晨光 阁 等处真梅花提 出 画 梅形态 宜 瘦不 宜肥 ,
精神 趣味须 奇不伤


怪不伤雅 在其笔 下 梅
3 42

正 , 。
因而 , , 红梅 、 白 、 墨梅乃 至腊梅 , 品类多 样 

“ ”

形态丰富 , 表现手法 上 尤 不 拘 成法 ,
取益 扬州 八怪 之金农 、 李方膺及湖湘 名

家 尹和伯 等尤多 或繁 枝密 蕊 或疏影横斜 或清逸 或孤冷 均 内 含着 股挺




, 、 , 、 ,

拔 峻洁 的 神 采 。 ( 图 52 、 53 

《 菊花书画 卷 》 ( 1 8 93 年 , 浙江 省 博物馆藏 , ) 为 目 前所见师 曾 最早 的 




” “ ”

君子 题材 学画 而赠 鼎 甫 朱 新 先生 参与 祖 父辈 之 间 的 文雅唱 和

。 ( ) , 、 

笔 墨 尚 是 明 末周 之冕 以 来钩 花 点 叶 的 小 写 意 手法 之 后 其 画 菊 多 参鉴 融合 陈淳 ; ,


339

吴眉 孙 在 《 陈 师 曾遗诗 》 跋 中提到此句 师 曾 自 言 , 转引 自 《 陈衡恪 诗文集 》 第 1 30 页 




俞剑 华 陈师 第

《 曾 》 25 页 


姚华此类题 画 诗甚 多 , 如 《 师 曾 十七竿竹 画 扇 》 、 《 师 曾 墨竹 卷子 》 、 《 题师 曾 墨竹遗幅 》 等 ,
参见 《 姚茫


父画论 》 第 2 1 8 、 224 、 226 页 

3 < 2

可参见师 曾 梅花》 作题记


《 

98


徐渭 、 恽南 田 、 扬州 画 派及 吴 昌 硕 等 多 种 画 法 , 钩点 、
没骨 、 染写 随机而变 ,


将行 草化 的 钩 写 与 写 生 性 的 构 图 相 结 合 , 或仅取折枝 ,
或菊石搭配 , 或与兰草 

雁来红 、 秋芙蓉组合 ; 情感 寄 寓 更为丰 富 , 既取其 高风亮节 的 象征 , 也不 时 抒发



秋来孤寂 的 感慨 ; 尤其 是在 1 900 年前后 , 曾 多 次 画 菊为亡妻 范孝娥写 照 , 并题




“ ”
悼亡诗 大有 凄凉三径梦 中 存 的 悲 思之意
343

, 。 ( 图 54 

“ ”

概括而 言 , 其 四 君子 绘 画 不仅继承和 发扬 了 笔墨语 言 的 书 写 意 味 , 笔态



多样 , 笔 势 活脱 , 颇含动 感 ; 时 以 墨色相 融 ,
清丽 中 见鲜 活 , 且不 失沉厚 ; 而且

构 图 灵活 ,
多 出 奇构新意 , 显示 出 在 章 法布 局 上 高超 的 变通和 生发 能力 ; 加之诗

画 体 多所寄寓 使得这 传 统题材类型 在在托物 言 志 和 人格 比 拟 的 表达 中 增




一 一

, ,

“ ”

添 了 新 的 时代特 点 与 个 人气 质 。 整体风格 书卷 袭人 、
淳 厚雅正 ,
内 敛为矫然

拔俗 的 君子 风骨 ,
外拓 为潇洒 自 如 、 体貌 多 变 的 雅逸情怀 

“ ” “ ”
二 、 写真 与写意 :
在 博物 与 金 石之 间 的 笔墨 意态

在陈师 曾 的花鸟画作 品 中 我们 会 发现还有 类偏 工 笔 画 法或是 以 没骨和 相




对工细 的勾 勒 相 结 合 的 作 品 ,
尤其是在其 1 9 1 0 年之前 ,
后 来偶有 所作 。
据瞿兑


“ ”
之 《 齐 白 石翁画 语录 》 记载 ,
陈师曾 幼年喜 弄笔模仿湘 中 流 行 之花卉 画 ,



“ ”
湘潭 画 派 尹 氏 工 画 花卉 前述师
34

跟随 家 尹和 伯 学 画 草虫 尤工 画梅 

名 。 、 , ,

曾 画 梅就从其取益甚 多 同时 尹 氏 的 工细 路也对师 曾 早期 画 风有着较大 的影




。 ,

响 。 将师 曾 1 897 年 为 邹 代钧 所作 《 花鸟 册 》 与 尹 氏 的 《 花卉草 虫 图 》 ( 藏于湖南



省 博物馆 ) 进行 比较 ,
便可看 出 二 者 之 间 的 渊 源所在 ( 见图 5 、 图 6 ) 。 应该说 

此类风格并非特别 严谨 工细 而 是 融没骨 点 a和 小 写 意手法为 体 尚 有恽南




, 、 ,

田 清 雅秀逸之 风 。 在师 曾 1 9 1 3 年所作 《 花 卉册 》 中 ,
我们 还 能 看 到 其取法蒋 廷


“ ”

锡 、
恽南 田 的两 页 , 全 用 颜色泞 染 , 只 不 过 由 于 此 时 己接受过西 法 尤其是 水彩

画 的 熏染 没骨 体在视觉效果上也就与 水彩画 效果 略类 同 样近似 的 风格还 见




, 。

于师 曾 在南通 时 期 所作 , 《 竹笋花果 图 团 扇 》 与 《 黄蜂册 页 》 ( 均 藏 于 南通博物 苑 



( 图 55 、 56 、 57 ) 俱是如此 ,
尤其是后 者 , 水色 交融 中 难辨 是 吸 收 了 李觯 的 用

水 之法 还 是 巧 妙 地 融 入 了 水 彩 画 法 。
更有 意 思 的 是 , 相 对较为细致 的黄蜂与 水色

位妻 子 范 孝 嫦 乳 名 菊 英 菊 儿 故 在 其 去世 后 师 曾 数度 以 菊 为 题 吟 诗 作 画 而继妻汪 春绮


因师曾第

、 , ,

故师 曾 画 梅也 是 多 有所寄 并 度将 自 己 的 书房命名 为 菊梅双影盒


“ “

字梅未 另刻朱 白文印各 制 菊



一 一

, 。 , ,

梅双影 图 铜盒 以志不忘 可 见其用 情至深 诗画 中 乃 为 自 然流露 , , , 




瞿 兑之 铢庵 文存 》 第 页 辽 宁 教育 出 版社 年版

《 1 3 7 1 38 , 2 00 1 

99


淋漓 形 成 了 极大 的 反差 这种 工 写 结合 的 手 法是 否 对后 来 白 石 老 人 的 创 作 产 生 了

 ,

影响 ?
或者说 由 于 自 己 有着 相 似 的 探 索 , 故对 白 石老人 工 写 结 合 画 法 有 着 理解 性

的支持呢 这是后 话 而约在 同 时期 陈 师 曾 还 曾 临 写 李輝 花卉册 四 帧 



仿

。 。 , ( 《

李輝册 页 四 开 》 私 人藏 陈师 曾 全集 》 花鸟 卷 第 页 并 开 始 取 法金


, , 《 ( ) 23 26 ) ,

农 、 罗 聘等扬州 画 家 。 ( 图 58 

由 此可 以 看 出 师 曾 花鸟 画 乃 是 以 钩花 点 叶 的 小 写 意 和 偏 于 工细 的 没骨 


为发端 。 约在 1 9 1 0 年前后 , 也 即 其 回 国 在 南 通任教期 间 , 由 于 常往来于 上海 



开始 向 吴 昌 硕请教学 习 , 故师法范 围 开始不 断拓展 , 有 迹 可 寻 的 取法对 象包 括沈



周 、 周 之冕 、 陈淳 、 徐渭 、 朱耷 、 石涛 、 李_ 、 金农 、 罗聘 、 高凤翰 、 张赐 宁 

赵之谦 、 吴 昌 硕等 ,
甚至远追 易 元 吉 本 和 赵孟頫法 。 但有 意 思 的 是 ,
即 使是不少

标 明 拟仿对象 的作 品 , 在 图 式方面也 与 原 作有所不 同 ,


仅 是从笔 墨语 言 的 某些特

点 能够 窥 出 端倪 。 这 是 师 曾 博采 前 贤 却 又 能 化 归 自 我 的 学 习 方法 。 俞剑华先生 曾


“ ”

具体的 画法 此言确为


34 5

指出 师 曾 学古往往是 精神 相 似 并不 定相似

, , , ,

笃评 。 这样 的 例 子可 以 举 出 不少 , 如 其极为推崇徐渭 , 曾 梦见 自 己年谱至七十 三


岁 时上书 致 虽 不 少 画 作 并未题 写 学

天池物化 与徐渭 卒时年岁 徐渭


34 6

, ,
自 

“ ”

但 墨气 淋漓 、 酣畅纵肆 ,
又确 乎 有 天池 山 人 的 气 息 ,
诚可谓 物化 相通 。 另在


“ ” “
幅 竹石鸡冠 题云 于 梦 中 见大滌子 画 如 此 越二 追忆摹之 采用 


《 》 : , 日 ,


忆 之法 摹 写 就 突破 了 亦步亦趋的 局 限 完 全进入 内 在 精神 气 息 的 脉相 通

, , 

而其拟 易 元吉 本则 尤为 耐人寻 味 , 易 本 究 竟面貌 如 何 , 又是否 为真本 , 目 前 已难



查证 师 曾 以 简 拙 之勾 勒 平铺之渲染 对 比之色彩 确出另 番古拙 妍妙之




, 、 、 , 、


意 可 以说 这 种 学 古 之法 正 是师 曾 文 人 画 之价 值 所主 张的 以 人感人
3 4 7

。 , , 《 》 

” “ ”

以 精神 相 应者也 或许 其 学吴能变 最能说明 这 问题


。 , 

虽然 , 目 前 已 很难 明 确 师 曾 师 从吴 昌 硕 的 具体 时 间 , 但其对吴 氏 的 尊 崇处处


“ ”
可见 。 不仅 自 篆 染仓 室 印 , 表 明 受吴 氏 熏染 ; 而且在 印 文 、
篆法甚至斋号上

都追拟 吴 氏 年 又 为缶 翁七十寿 诞 画 大 幅 山 水 


34 8

; ( 图 59 ) 1 9 1 3 , 。
应该说 ,

在 花 鸟 画 方面 受 吴 昌 硕 影 响 尤 巨 。 胡 佩衡 曾 言 :
他的作 品 , 以 花卉最 突 出 。 

俞剑 华
3 < 5

《 陈师曾 》 第 1 9 页 


偶述》 诗 见载于 陈衡恪诗文集》 第 页

《 , 《 1 1 6 

w “ ”
北 京 文物 公 司 藏有 陈 师 曾 《 花卉 四 屏 》 ,
无纪年 ,
每幅 以 篆书题写 画 名 , 自 称 拟易 元吉本 ,
颇有 古拙


J开 妙 之 意 

8 ” “ ” “ ” “ ”

为吴静庵刻 


34

如 在瓦砾 印文 。 为周 印 昆刻 三十 称 髯 边款 云 :
仿 缶 老 晚 年之 作 ; 静居士
“ ”

款云 :
缶老 学让翁为 多 ,
特加 苍劲 耳 , 兹擬其意 等 

1 00


专 画 大写 意 花卉 曾 得吴 昌 硕 的 亲传 后 来又追踪徐青藤 扬 州 八怪




, , 、 白阳 、

的画法 但 是他 并不 是 味追踪 而 是经过写 生 的 功夫 融 化 成为 另 种大写意




一 一

。 , ,

” “
这种 风格在 于 用 笔 既能飞 舞健爽 用 墨又能燥


349

的面貌 , 有它 独特 的 风格 , ;

用 色 厚 郁 而 又娇艳 绮丽 俞剑华先生 曾 就吴 陈二人花


3 5°

湿浓淡 , 任情挥 洒 ;
。 、 

鸟 画 比较 出 四 点 不 同 , 分别 为 : 师 曾 学 过博 物 科 ; 吴 氏惯 用 羊 毫软笔 ,
师 曾 惯用

狼毫硬笔 ; 吴构 图 己 具公式化 , 陈则变化多端 ; 吴 画 纵横 ,


气 势雄伟 ,
陈画则相


“ ”

对有 种 中和 之美 笔 者 对 此深 表 赞 同 尤其是所举第 点 更是体现 出 两


一 一

。 , ,

人 艺 术视野 的 差 异 , 从而 导 致 审 美追求 的 不 同 。 由 于 有博物科 学 习 的经历 , 加之



对西 方 写 实绘画 的 了 解 ,
师 曾 对 于 各种 花卉 的 形状色彩 、 组织结构 ,
都有着较为

仔细 的观察 ,
甚至 不少 题材 是 写 生得来 ,
只 不过采用 传 统 写 意 笔墨 进行提炼和 表


达 如 梨花 幅 故 宫 博物 院藏 题 寓 斋梨花 株 焯约 可爱 对此写


一 一

。 《 》 ( ) 自 , ,


照 ,
再如 《 木石图轴 》 ( 原题 《 松芝 图 》 ,
有误 ,
美 国 私 人藏 ,
载朱 万 章 《 陈师

曾 》 第 1 47 页 ) 写 中 央公 园 之奇景 ( 图 60 ) ;
还 比 如 其为小 室 翠 云所画 《 桃花流


水鳜鱼肥》 乃是因 小室翠云 未 尝 见 鳜之 形 也 乃为购 尾示之 临 去 画 此见




, , ,

赠 鱼 鱗 及 体 表 似 还 用 拓 包 特殊 处 理 形 态和 质 感均 极 为生 动逼真 另在 


, , 。

《 四 时花卉册 》 ( 八开 佳士 得香港有 限 公 司
, 20 1 6 年春季拍 卖 会第 1 230 号拍 品 

的题识 中 ,
最能见 出 师 曾 的 博物科背景 : ( 选录如 下 ) ( 图 6 1 )

” “
苞有鳞片

花蕊雄者 ,
聚为平头 。 雌者

丝独 出 , 。 山 茶 叶 须得其硬 厚之


态 , 与 木犀 叶 同 , 但 木犀 叶稍 长 而 薄 。 木犀 叶对生 , 山 茶叶互生 , 此尤宜辨 ( 





山 茶 页 月 季 蔷 薇相 似 而花之大小 不 同 花瓣 皆 圆 而 多 叶如卵状 


、 , ,
, ,

往 五 叶 连属 , 所请复 叶也 。 近画者 ,
则三叶 ; 其五 叶者 , 前三 大 , 后二小 , 茎有


” “
刺 题月 季 页 菊品最多画法 不 外 双钩 点 彩两种 钩笔须提起轻灵

( ) ;
, 、 , 

不宜重浊 ,
或尽 向 背 、 反正 之态 , 则非写生不可 

从这些 题 写 中 既可看 出 师 曾 观 察之严谨 、 分析之细 微 , 又可管窥其从 自 然对



象抽绎 艺 术 美感 、 并与 笔 墨 书 写相契合 的 苦心经 营 。 故而 , 陈 师 曾 的 花卉作 品 在



吸收 并活化 吴 昌 硕 的 大 写 意精神 及金石 笔 墨 的雄强笔 力 的 同 时 , 并不偏废物形 



在 继承 并 综 合 明 清 以 来双 钩 、 点虱 、 没骨 、 小 写 等 多 种 技法 的 基础 上 , 还巧 妙地

融入 写 生观 察 和 西 画 技法 ,
致力 于达到 形似与 笔 墨之 间 的 会通 


胡佩衡 《 陈师 曾和他的画 》 ,
见载于 《 陈师曾画选》 前言 ,
人 民美 术 出 版社 1 9 5 9 年版 


同上 

1 01


第 三节 : 山 水画
一 一

博采 、 个性 与 写 生 、 诗意

相 较人物 与 花鸟 而 言 陈 师 ,
曾 并未 明 确指 出 山 水画 发展 的 趋势 与 方 向 但 清

 , 《

代 山 水之派别 》

文 中 我们 似 乎 也 能 窥 出 些 许端倪 。 此文 与 其对于 花鸟 、 人物 历

史变迁 的梳理 同 样体现 出 些相 似特 点




首先 ,
也 持代 际 差 异 来看待 山 水 画 历 史 的 自 然演变 , 并将其与 西 方 山 水 ( 

景 ) 稍作 比较 , 指 出 二者 山 水画 后起 的相 同 性 

“ ” “
其次 详 细 论述清代 山 水 四王 派兴盛之原 因 随即指出 欲详 王派之


, ,

” “

根源 , 宜 审 明 代之派 别 。 由 此上溯 明 、 元 , 追踪 南 宗 发展 之谱 系 。 认为 清之

既承 明 末余风 故其 家 法 仍宗 元 代 四 子 或融铸二家 开 面貌 或私


四王

, 。 ,
自 ,

” “ ”


人 , 略加 变化 , 要 皆不 外 出 于南 宗 , 此 论可谓深得 四王 笔 墨 之渊 源 与



要旨 。 但同时 , 师 曾 在 充 分肯 定 王翬 与 王 原 祁 二 人之 优 长 后 , 也指 出 ,
惟学者


” “
既众 流 弊遂滋 学王晕之末流 秀润 之弊 软弱 随之 致招 搔首 弄姿 以取


, 。 , , ,

” “

悦庸众 之俏 超 旷 拔俗 之风 替 矣 学王原祁 之末流 则 专事堆 砌 崖壁林木


, ; , , 

悉 为扁 平 ,
徒有形 式 , 而无 笔法 、 气韵 。 师 曾 此评 ,
客观而尖锐 

“ ” “

再次 ,
回 到 对 明 代及 明 末清初诸家 的 分析 。 于 笔 墨 与 间 架 并重 、 以文学


” “ ”

著 称 而 兼 擅丹 青 的 沈周 、 文徵 明 等甚为推重 , 又对 品格隽逸 ,
神 韵超妙 

恽南 田 极为称 道 旁及 成 派的蓝瑛


自 

“ ”

最后 师 曾 提到 飘然世 外 而 画 名 并垂 不 朽 者 三人 石涛 朱耷 石谿
一 一

, 、 、 

“ ”

评价极高 ,
将 他们 提 到 可 与 王派 势 力 相 提并论 的 高度 ; 另 对脱 离 王派而 自 


“ ”

名家的 金 陵八家 ,
尤其是龚贤 , 也甚为首肯 

通 过 这 样 的 逐层 剖 析 我们 可 以 看 到 师 曾 对于 画 史认 知 以 贯 之 的 变迁理路

, 

“ ”

而 在 就近 的 清 代 山 水 画 史 中 , 他 既肯 定 王派 兴 盛 的 史实 并解析其盛衰 之 因 , 


但 显 然 并 不 认 同 沿 此 路径 有 继 续 发 展 的 可 能 其 言 , : 王派流裔甚众 , 流弊 亦 多 


如 于王 画 中 寻生涯 , 必 不 能得其佳处 ; 同时 ,
他也看到 了 有别 于王派之外 的 新

而这应便是其所认 同 的 发展方 向
3 5

趋势


, 。

有 点 不 能忽视的 是 在 师 曾 的 山 水画认识观 中 西方山水 指风景 同样




, , ( )


有着重要 的参照 意义 。 例如我国 山 水画 ,
光线 远近 ,
多 不 若 西 人之讲 求 。 此处

宜 采 西 法 以 补 救之 。 风景雨景 , 我 国 画 之特长 , 宜保守其法 , 而 更加 以 深 心 之研



清代 山 水 画 之派别
3 5

以 上所 引 均 出 自 陈 师 曾

《 》 

102


宄 ,
使 臻 于 极佳 境 界 而 后 可 。 他如 树法 、 云法 ,
亦 不 若 西 法画 之真确精似 , 故观


” “ 

察方 面 当 更须 留 意 此段论 说 常 被 不 少研 宄 者拿 来作 为 证 明 师 曾 为 融合
3 5 2

派 的 根据 听 来似 乎颇有 道理 但若细 细考察 方 面此句 前 面 句 己 明确指出


一 一




, , ,


此句 也着


但研 究之法 , 宜 以 本 国 之画 为主体 , 舍我之短 ,


采 人 之长 , 何况 ,

“ ” “ ”

重强调 了 我 国 画 之特长 , 不仅要延 续发展 , 而且要 更加 以 深 心 之研 宄 ; 



方面 对 于师 曾 的 各种 言 说 我们 必 须 既要 将其放置于 具体 的 前 后语境 也需


, , ,

全盘 考虑其文 化 心 态和 通变 思 想 ,
如此 ,
方不至 于 陷 入理论先行 的 缘木求鱼 、 

穿

靴戴帽 

那么 , 在 参鉴 西 方 山 水 画 具体技法 的 背后 实 质 是什 么 呢 ?
那便是观察 与 写 生 

“ ”

故初 学 习 画 ,
固 重临摹 ,
又须 常体实物 。 学 习 古 人之成法和 体会实物之

写生 两者并行不悖 ,
如 此 方 能 逐渐达 到 形似 与 神 韵 兼 备 , 这是 师 曾 对于 学 习 并推


“ 


进 中 国 画各科发展 的 致性要 求 值得注 意 的 是 在 国 画要诀》 画 法各论

。 , 《

“ ” “ ” “ ” “ ” “ ”

中 师 曾专设 风景 的 画 法 节 将 山 水 树木 建筑物 天空 


, , 、 、 、

“ ”

成为具体 的实指 也许 这里 的概


3 5 3

为 四 类描绘对 象分别 谈及 , 这里 的 山 水 。 ,

念 混 用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也 展 现 出 东 西 艺 术 碰撞 交 融 的 过 渡 特 质 以 及 师 曾 此 际 于 具

体画 法和 概念 使用 上 的 左 右 为难 。 但凭藉个人 的 才情和 学养 , 他确 在参酌 古今 中




“ ” “

使清代 已 达末路 的 山 水 画 有 姚茫父 曾 言 至其用 笔 之轻 重


35<

复 兴机会

, 。 : 

颜色之调 和 , 以及 山 水之勾 勒 不 知 者 以 为 摹仿清湘 其实参 酌 西 洋 画 法甚 多, , 





尤须我们细细 体察 
355

此种 微妙之处 , 。

那么 ,
面对陈师 曾 山 水画 的 取途渊 博和 面貌 多样 ,
我们 应 该从何入手 、 如何


“ ” “ ” “ ” “ ” “

把握 呢 俞剑 华先生 曾 从 反 四王 学半千 学石 田 学右涛 




‘ ’

? 、 、 、 、

” “ ” “

其他 各 家 、 庭院写生 等多 个角 度进行分析 ,
并概括 其 基本 风格 为 ?


树木 的

穿插似黄子久 , 山 势 的 重迭似王叔 明 ,
苔 点 的 圆 混似吴仲 圭 , 笔 力 的 坚 强似沈石


皴法 的 简 单似李流芳 集合诸家 之长而 独 具 面 并不 专似某


356

田 家 


, , 目 , 。

此看 来 , 取径确 实较 为驳杂 , 但却 仍 有 自 家本色和 新貌拓展 。 依笔者之见 ,


从其

山 水画的笔墨语言来看 , 重钩勒 、 求笔力 , 皴擦 中 见笔 、 笔笔相生发 ,


或钩后便

3 5 2

陈师 曾 《 对于普通 教授 图 画 科 意 见 》 

3 5 3

同注 1 7 ,
第 6 7 74 页 

3 5

俞剑华 陈师 第

《 曾 》 9 页 

55

姚茫父 先 生 追悼 会 上 演说 南通报 转引于 陈衡恪诗文集 第


《 在师 曾 》 .
原刊于 《 》 , 《 》 3 04 页 

3 5 6

同注 54 ,
第 1 4 页 

103


染 显 丹青 或拖泥 带水见 墨华 从 画 面构 图 与 精神 趣 味而 言 大小尺 幅 自


, 由 转换 

尤 其擅长 简 率 小 品 , 但所 营造画 面 空 间 却 能 见 高见 远 , 画小境大 , 画 面格调 既有



近于 元人 的清冷绝俗 类 也不 乏生机勃 发 田园 自 适 的 生 活气 息 而 且 几乎每




, 、 ;

“ ”
画必题 诗画相合 正 如 苏轼所云 穿源 本 律 天工与清新 画有 画之


一 一 一

, , , ,

新境 

下面 ,
笔者将删拔大要 ,
就其 山 水 画 两 大取 向 中 所呈现 的 主 要风格面貌进行

讨论 

“ ” “ ”

、 笔墨取 径 :
从 王派 的 辩证 到 五石堂 的 博 釆 及 个 性追 求


“ ” “ ”

严格 说来 陈师 曾 的 反 四王 并 非 针对 四王 本身 这不仅见诸其



, 。

论述 , 在其实践 中 也有 明 显 的体现 

“ ”

早在 其 1 90 5 年留 日 期 间 与 萧 俊 贤 的 通 信 中 就 曾 与 之探 讨 蓬 心 之 风 ( 王宸 

对于 董其 昌 倪 云林等人笔 墨 也均有精妙分析 可见其之于传


3 57

王原 祁 曾 孙 ) , 、 。 

统 山 水入 门 甚早 于笔墨 途也早 有 见地 这或许与 亦师亦 友 的 湖 南老 画 师萧俊




、 。

“ ” “

贤有 定关系 萧 氏所师承 的 苍岩法师 沈翰等 均是以 四王 尤其 是 小四




, 、 ,

” “
王 的 王 宸 为 主 要 取法对 象 在另 件 仿古 山 水 扇面中 师 曾 还题到 


。 《 》 , :

痴 派 娄 东 诸王 皆 从之得法 而 各有 面 不 同 此作在椒 畦 蓬 心之 间

… …

, , , 目 。 、 

“ ”
显然 身 处笼 罩整 个清代 并 直 有 所延 续 的 王派 势力中 师 曾 也无法避免受


, ,

“ ”

其影 响 。 在 1 9 1 0 年 前后 的 数件 山 水 作 品 中 ,
我们 还 能看到 师 曾 对于 四王 的取

法 , 如 《 秋岩 晚 翠 》 ( 1 909 年 , 中 国 美 术馆藏 ) 、 《 山 水 》 ( 无纪年 北京荣宝斋藏 , ) 



“ ”

为彦 和五弟 所画 《 山水》 拟王司 麓设色 等等 ,


后来仍偶 有仿拟 , 如 1 920 年所


“ ” “ ”

作 《 山 水扇 面 》 ( 中 国 美术馆藏 ) 拟麓 台 司 农笔 ,
差不 多 同 期为 畹华 所作

大痴 黄 鹤 皆 有 此 妙

《 山 水成扇 》 ( 私 人藏 ) , 上题 : 墨渴而气润 , 局 密而笔松 , 

娄东王 氏 家 终 身 服膺 可知此诣 未 易 到也 夏窗欲雨 写 此为 畹华存之 亦足




, 。 , ,

以 见 吾之艰苦耳 。 ( 图62 、 图63 



“ ”
至此 , 师 曾 已 不是简 单地 以 王派 笔墨 图 式为 限 , 而 是在不 断追溯 中 探 究

他们 与 元 四 家 之 间 的 笔 墨渊 源 透过 山 水 画 史 笔 墨 技法 的 叠 加 和 演变 。 , 师 曾 将元


四 家 与 明 清诸家 进 行 了 勾 连 ,
如 其 学 梅清 , 言 :
其松法殆 本黄鹤 山 樵 , 虬 枝偃

《 萧俊 贤年谱》 第 4 4 页 

104


幹 , 纵横 自 在 , 山 石亦 同其姿态 ; 学子久者未有脱其面貌 , 独著菁英如 瞿 山 者 


若徒牛毛细皴 ,
纤弱 堆砌 , 自 命学子 久者 , 终堕甜俗恶道耳 ( 《 拟 梅清 山 水 》 

1 920 年 , 上海朵 云轩藏 ) ; 如 自 题 《 江天空 阔 》 ( 《 山 水册 之 四 》 ,


1 92 1 年 ,
中 国美


“ ”
术馆藏 ) :
擬 到 大痴翻 棘 手 , 间 容 吾 道 更 痴顽 ; 又如在 《 山 水扇 面 》 ( 1 923 年 

“ ” “
中 国 美术馆藏 ) 感慨 :
松秀二字未 易 到 ,
叔 明 大痴不 □ 外 乎此 ; 又说 :
梅花

北京市文物公司 藏

道人 墨气 酣 畅 , 惟石 田 能 得 其 法 ( 《 山 水扇 面 》 , 无纪年 , ) 

这样 的 精辟 论 述 和 笔 墨探 索 实 在 不 少 。 并直接师法元 四 家 ,
如 《 拟吴仲 圭 山 水 

( 1 920 年 , 北京市文物公 司 藏 ) ,
取其沉郁 磊落 ;
《 槐堂读书 图 扇 面 》 ( 无纪年 

“ ”

中 国 美 术馆藏 ) 拟倪 高 士狮子林 图 大意 , 不 斤斤于形式 ,


将手卷构 图 转化 为扇

面 ,
笔 墨清疏 ,
尤似 白 描 , 可谓 深 得倪瓒 笔 墨 的 简 逸韵 致 。 ( 图64 、 65 、 66 

从 以 上分析可 以看 出 ,
师 曾 的 山 水 画 早 期 其 实 主 要 是 从 四 王入 手 , 继而辨 明


其优 劣 四王 的 画 并不是不好 但好处不 容 易 学 却 很容 易 学 出 毛病来 


‘ ’

, , , 。

画何尝只 有软 的 不 过是把硬来藏在 软 中 所谓 百 炼钢 化 为绕指 柔 后人只 看




‘ ’

, ,

”3 58
见它 的 秀媚 柔软 便 点 笔力 都没有 堕入 甜 熟恶道 就不可救药 了 这样


, , ,
! 

“ ”


的 真 知 灼 见与 陈独秀等激倡 革王画 的命 何 啻 天壤 之别 。 在 辩 证 地 吸 收优 长 与 

反拨弊端 的 同 时 , 师 曾 既 在 笔 墨 上 追根探源 , 又在 纵横 比 较 中 博采 诸 家 之 长 。



“ ”
采 中 又尤 以 五石堂 为最多 

“ ”
陈师 曾 刻有 五石堂 印 图 表达对石 田 沈周 石天 沈颢

( 67 ) , ( ) 、 ( ) 

石虎 ( 蓝瑛 ) 、 石涛 ( 原济 ) 、 石谿 ( 髡残 ) 五家 的 推 崇 。 其中 ,
对石 田 和石涛 


石谿着力 最深 。 师曾 曾 言 : 画 山 水要 先从硬 笔入手 ,
俟笔力 强健 , 结构谨严 以


以 助其神 韵 柔中有刚
3 5 9

后 ,
再画 软笔 , ,
自 然刚 中 有柔 、 , 不落甜熟恶道 。 

取 法 沈 周 更 多 是 师 法 其 笔 线 的 刚 硬 笃 实 和 墨 气 的 酣 畅 淋漓 先 后 临 写 沈 周 作 品 多

 ,

幅 , 如 《 拟沈周 夏 日 山居》 ( 1 9 1 5 年 , 北京文物公司 藏 ) 、 《 拟沈周 湖柳远 山 图 




( 1 920 年 , 故 宫博物院藏 ) 等 ( 图 68 ) ,
后者 于儿辈啼唤 、
僕 归喧嘈 中 泚毫急


” “ ”

写 , 虽 自 谦 幽 间 之趣 , 盖 己离之 , 远无 ,
但不仅完全按 原 作 写 来 , 连款 识 题

写都照 临 ,
极得 简 淡 苍 远之 味趣 。 其它 不少作 品 虽未标 明 取法石 田 ,
但从笔线 的

简括苍劲 来看 实是得益不少 当然 师 曾 也看到石 田 味枯硬之弊 曾在 




, 。 , , 《


水册页之三 》 ( 1 92 1 年 , 中 国 美 术馆 藏 ) 中 指 出 , 石 田 生 峭 沉 厚 从梅花道 人得

58

同注

54 ,
第 3 4 页 


同上 

1 05


来 ,
惟少 润 耳 。 如 何真正达到 笔性 的 刚柔相 济 , 石 涛则 成为 其化刚 为柔 的 有益

补 充和 重要参鉴对 象 。 师 曾 尝 说平 生 获见 石 涛 画 作 颇 多 , 又在 为 俞剑 华所作 习 画


示范作 品 《 仿清湘 笔 意 》 题诗 中 明 确 说道 :
清湘笔力 回 万 牛 ,
中 含秀润 杂 刚 柔 

” “
千笔万笔无 笔 须在有意 无意 求 不是 味秀 润 而 是 刚 柔 相 济 更道 出 石涛


一 一

, , ,

还从石涛师法造化 变化多 端 的 章 法构 图 中 获

艺术 的三昧 不仅如 此 

36°

。 ,
师 曾 、

得启 发 , 在 众 多 山 水 小 品 中 展现 出 造境奇 _ 、 章法 多变 的 能 力 。 在其 山 水画创作

晚期 , 石 涛 的 潜 在 影 响 越来 越大 ,
早 期 笔力 的 刚硬 也渐趋柔和 , 笔 墨 的 相 互生 发

也更加整合统 巧拙 生熟 软硬 干湿 粗细 浓淡 等笔 墨 因 素在 出 于 己意


, 、 、 、 、 、

的 自 然状态 中 达 到 更 高层 次 的 相 反相 生 。 同时 , 在 取 其 意 与 师其迹 的 博采 综合 中



也生发出

种 似 旧 实新 的 面貌 ,
如 其画 中 题道 : 此 幅 意 在 石谿而似石涛 , 二师

固 吾 所服膺 者 也 异代 高僧 是我师 离 切 相 是 天机 请看 带 水拖 泥 处 正是迷




。 , 。 ,


时 即 悟时 

从石 田 到 石 涛 ,
再加 之旁及龚 贤 、 蓝 瑛等 , 陈 师 曾 的 山 水画 笔墨演变在博取

与专 学 间 呈现 出 内 在 有 机 的 逻辑推 进 其 师 法 龚 贤 也 是 采取 分为 二 的 辩 证态 度

。 

“ ” “ ”

在指 出 龚半亩点画精能 , 皴 染但 备 , 可 由 此入手 ,
先质 实后虚 空 , 就可避


“ 

免板 刻 少 韵 之 弊 正 是 基 于 对 山 水 画 史 和 笔 墨 理 法 的 辩 证 思 考 陈 师 曾 从 王 派
。 ,

之 外 具 有 个 性追 求 的 画 家 中 方面 感悟到 山 水 画 变迁 的 新 的 可 能 另 方面 又


一 一

, ,

拈 出 浑 融 生 发 的 笔 墨 方 法 对 于 四 王 末 流 的 层 层 因 袭 和 反 复 皴擦 可 能 出 现 的 制 作

 ,

习 风确 是有 效 的反拨 

“ ” “ 


庭 院写生 诗意 山 水 小 品
36


二 、

在陈师 曾 的 山 水画 中 还有两 种 颇为独特 且 引 人关注 的 类 型 类便 是俞剑




, 。

“ ” “ ”

华先 生称 为 的 庭院写生 另 类笔者 将其称之为 诗意 山 水小 品 多 为册页




, ,

形制 ,
尺 幅较 小 , 且 多 是 围 绕古 人诗词 或 自 作 诗再造画 境 。 这两种 类 型 之 间 有着

怎样 的联系 ?
或 者 说代表着 师 曾 怎 样 的 创 作 思 考 呢 

“ ”

我们 先 来看前者 。 庭院写生 , 顾名 思义 , 应 该是 指 以 庭 院 小 景 为对 象 , 

有较为 强烈 的 写 生性和 实景感 。


但从师 曾 画 作 中 具体描 绘 的 对 象来看 ,
并不仅 限

360

同上 第 2 页, 1 

庭园写生 此处延用

俞剑 华先生将师 曾 的 园 林小景作 品 称之 为 , ,
在文 中 将 其题材范 围 稍作扩展 , 


水化 的 风景 写 生

者称之为 山 

106


于庭 院 题材 。 笔者认为 , 我们 可 以 将 这类偏 重 于 吸 收 西 法而 又 有 具 体 实 景 作 为 基


“ ”

础 的 作 品 统称 为 山 水化 的风景写生 。 具体而 言 , 《 鱼乐亭 》 、 《 瀛台 》 、 《 桂堂 》 



《 石坊 》 、 《 园 林小 景 》 四 幅等均是 以 京城庭 院 、 园 林 为 描 绘对 象 ; 《 趣 园 雅集 图 》 

《 听秋图》 、 《 怀园归憩图 》 、 《 益香书屋 》 、 《 藤 瓦精舍 》 等均 是为友人所作 斋室 图 



也 呈 现 出 园 林化景致 应有 定 的 实景参照 且描绘 的 手法确 与 明 清 以 来相 对程




, ,

式化 的 书斋名 号 图 大不相 同 ; 其它 如 《 碧 霞元 君 祠 图 》 ( 1 9 1 5 年 , 北京市文物公



司藏 ) 追想 登泰 山 观 览之景 , 《 山 水 四 条屏 》 ( 天津人 民 美术 出 版 社 藏 ) 以相对写




“ ” “ ” “ ” “ ”

实 的 方法描绘 山 原行旅 、 溪流浣衣 、 江 乡 秋穫 、


村 醪 泥 醉 等 乡 村场 景 

以及 1 920 年 与 友 人徐森玉 登 妙峰 山 归 后 记 写 的 《 山 水人物扇 面 》 , 另 外还有 想 象



成图 的 浅 间 余焰 临写图片的 挪威海峡》 等 均可 归 于此类 图 图


《 》 、 《 , 。 ( 69 75 

此类作 品 初 观之 下 ,
极不 同 于传统 山 水 画 的 程式化描绘 ,
取景新颖 ,
场景单

纯而集 中 , 尺幅 以册 页 形制 的方形居多 ,
即 使 是立轴 , 也未采取传 统 山 水画 山 重

水复 的 多 视角 组合 若 稍 作概括 有 以 下 特 点 所有取景 应 都 以 实 景 为基础


。 , : 、 

或是单取 景 略加 增 删 或是 多 景组合 缘情再造 虽未见得是从现场写 生得




、 , 、 。

来 ,
但 无论 是 记 写 、 想象 , 还是临 写 图 片 ,
实景化 因 素 的渗入都使 画 面具有 了 直

面现场 的观感 ;
二 、 画 面几乎都 或 多 或少 地采取 了 西 法 中 的焦 点 透视 ,
使画 面景

象相 对集 中 , 远近层 次 明 了 清 晰 。
尤其 是 画 面 中 的 建筑场景 ,
如其在 《 国 画 要 诀 》
“ ” “ ” “
画 法 各论 中 风景 的画法 节所言 画 建筑物 最好 能理解透视 学 


: ( ) ,

” “

为透视 学是根据 远近 的 法 则 来观 察物 形 的 ,
同时 要 保持我们 东 方 建 筑 的 特殊


所 以 用 色要 素净 雅洁 才能显得 出 简洁古 朴 的精神来 有 的近景


3 6 2

风味 , , ; 三 、

作 品 适 当 而 微 妙 地 处 理 了 明 暗 和 光 线 在 设 色 上 也 根据 实 景 所 见 考 虑 到 中 间 色 调

 ,

的 丰 富 变化 和 适 度 的 冷 暖对 比 , 且 不 类传统 的 青绿或浅 绛法 , 而是 更接近水彩 画



法 , 有 的 作 品 甚 至 直接采用 了 水彩颜 色 ,
形成透 明 、 轻薄 的 色层 叠加 效果 ; 四 

从作 画 程序 来看 ,
稍微 复 杂 的 景 象会 以 铅笔 或炭 条 先 行勾 划 轮廓 ,
确 定 基本形状

和 位置 ,
完成后 并不擦去 

当 然 这些 西 法 的 融入处理得 极为 适度 和 巧 妙 并 未 落入 西 方风景 画 般 的 真


 ,

” “ ” “ ” “ ” “ ” “ ”

确精似 。 这从 树木 、 山 水 、 建筑物 、 天空 、
堤岸 等具体 的 画 法论

述中 也可以看 出 虽然用 了 些新 的 概念 以及新 的 观察视角 强调 不 可 离 却 实物




, ,

3 K
同注 1 7 ,
第 7 3 页 

1 07


的 写生方法 ,
但基本 前 提 仍 是遵循传 统 中 国 画 笔 墨 造 型 的 规 律 , 如 其谈到 , 画树



枝无论怎样用 笔 都应用 ,
中锋 ; 山水中 浓笔宜分明 ,
淡笔 宜有 力 繁笔 宜检静 , 

简笔宜沈 湿笔宜爽 朗
36 3

( 沉 ) 着 ,
燥笔宜润泽 , ; 等等 。 《 山 水扇 面 》 ( 1 9 1 6 年 

中 国 美术馆藏 陈 师 曾 全 集 》 人物 山 水 卷 第 页 绘 片 丛林 取景满密 


, 《 47 ) , ,

间 关 系 上 由 近及远逐层推 进 ,
繁复 中 不失 明 豁 , 显 然 有对 自 然对 象 的 观 察 和 对 西

法远近空 间 处 理 的 参 鉴 但 笔 墨 上 的 简 整 与 质 实 又 显 然 源 出 于 对沈周 和 龚 贤 的 化

 ,

合 。 《 秋 日 清晖 》 ( 无纪年 , 北京文物公司 藏 , 《 陈 师 曾 全集 》 人物 山 水卷第 1 34



“ ”

页 ) 展 现 了 秋 季 山 水 特有 的 明 净 ,
体貌上似 以 王派 为主 ,
兼 以 沈周 骨力 ,


层层敷染 、 分 出 阴 阳 的 山 石和 前景 主 次 分 明 的 丛树 以 及 点 景房屋等 ,
又很好地 体

现 出 特定季节 、 明 暗光感 的 情境氛 围 和 各物 象 的 实体感 。


在 引 入写 生观察和 融入


“ ”
西 法方面 ,
除 前 面所谈 到 的 山 水化 的 风景 写 生 类型有特 出 之处外 ,
其实在师

曾 不 少 看似 古 貌 的 作 品 也 多 少 有 所 体 现 只 是 整 体 上 更 以 传 统 笔 墨 韵 致 的 书 写 和

 ,

诗词 意 境 的 表达为 主 而 已 

“ ”

我们 再来看 诗意 山 水小 品 。
叶 恭 绰 在 为 好 友 陈 师 曾 遗 诗 作 序 时 这样 写 道 


君 以 文 人之画 , 而发为 画 家之诗 , 探 之胸 臆 , 而师乎造化 , 虽无意 与 苦吟者较


” 64 “ ” “

其 短长 要 大异 乎 纂 繍 锓 刻 之徒存 形 貌 则 可信也 文人之画 与 画家




, , 。


之诗 恒相 系 属 , 此可为知者之言 。 而在 陈 师 曾 《 文人 画 之价值 》

文中 , 也反

复 论 及 诗 词 文 运 与 绘 画 之关 系 并将 其视为 文 人 画 历 史演 变 中 的 重 要 特征 这


, 。

特征 同 样 在 他 的 山 水 画 作 品 中 得到 淋漓 尽致 的 展现 

其实 ,
相 较 于父亲 陈 三立 的 诗文大名 而 言 ,
陈 师 曾 并不 以 此专长 ,
所作 诗 词


“ ”
盖称心而 出 之也 。 但 正 由 于 出 之性情 , 不 为唐宋所 囿 ,
反而在清末 民初 诗坛

占有 席之地 诗评家普遍认 为 其 诗风冲 和 萧澹 清刚劲上 情 真语挚 思深




, : , ; ,

味隽 诗笔疏 朗 悼 亡诸 作 尤 工 由 于 前两妻先后 早逝 师 曾 每有感念 必怆


3 6 5

; , 。 , ,


“ “
感情深挚

然于怀 , 深 知 身在情 常在 ,
作悼亡之诗数十首 , ,
缠绵 悱恻 , 真悲


哀者 也 

景语含情 , 皆 由 生活与 造化 中 感受而来 , 这 可 谓 是 陈 师 曾 诗 画 互相 映 发 , 



同上 第
3 63

, 7 2 页 

384

叶恭绰为 陈 师 曾 遗诗 》 作序 转 引 自 陈衡恪诗文集 第 6 7 页

《 , 《 》 

36

陈 师 曾 诗名 见 载于 汪辟疆 光宣诗坛 点 将录 钱仲 联 《 近百 年诗坛 点 将录 另 陈衍 石遗室诗话》 对




《 》 、 》 , 《

师 曾 诗词 评价 极 高 可参 见刘 经 富 深 知 身 在情长在 陈衡恪 的悼亡诗 》 陈衡恪诗文集代序 》 及朱金




一 一

, 《 ( 《 )

城 《读<陈 师 曾 遗诗 零墨 载 学 林 漫录 第 十集 〉 》 ( 《 》 ,
中 华书 局 98 年版 1 1 ) 

10 8


具清新隽 逸气 质 的 根本 。 其 几乎每 画 必 题 , 或长 篇 阐 发 , 或短句 吟咏 ; 俱 能感怀

时事 ,
触景生情 ,
得画 外之思 ,
含弦 外 之音 , 蕴无 穷 之 味 。 如 借姜 白 石词句 别 构

画境 的十二开册页 ( 中 央美术学 院 美术馆藏 ) ,


所选 词 句 皆 有情 、 有景 、 有声 

有色 , 且 暗含动 态 意 象 , 如 何 以 画 面呈现 ,
确 是难事 。 淮南 皓月 冷千 山 , 冥冥


” “ ”

归 去无人管 画 以 数座青峰掩映 于 月 下 烟 云 间 凸 显其 青冷 帆烟波


一 一

, , 

“ ”

浓云惨雾 孤寂 中 却 含 豪壮之气 簑烟 雨 以 米家 点 墨层层积叠 虽是烟 雨


, , 


却也 明豁 ; 此册可谓 化诗句 为 画 作之精 品 ,


每幅不 同 , 却 能达诗意 、 拓新境 , 

冲淡 融和 中 发 出 种 抑 郁精悍之气 加 之师 友周 大 烈 姚华诗 词 唱 和 确 是充溢




。 、 ,

“ ”

着 思接千载 、 视通 万 里 的 典 型 文人绘画 特质 。 除借 前人诗 意 别 造新境 外 ,




师 曾还多 自 作 题 画 诗 有 些读 来 虽 是 行 云 流水 明 白 晓 畅 但其 意涵 却 发人 幽 思
, 、 , 

“ ”

如 平林策策秋为此 , 那 有 长 空送雁 来 ; 有些 又是诗 中 有 画 境 , 极 为 重视 空 间 



“ ” “

颜色和 景物 , 如 秋意烘成浅 绛 山 , 不容下笔即荆关 、 游 云湿空 山 ,


苍翠若可


画 ( 《 山 水诗意画册 》 书 画 对题十六开 ,
中 国 美术馆藏 ) 等等 。
但无论是暗含清

冷绝 俗 乃 至 孤 愁 绵 绵 的 幽 然 之 情 , 还是抒写 生机勃 发 、 田 园 自 适 的 生 活气 息 , 

师 曾 皆 能达到 诗 画 浑然 , 甚至无诗无题 , 也成妙境 。 ( 图 76


图 78 

“ ”

就 图 式而 言 此类 诗意 小 品 方面似 吸 收 了 金农 石涛等 人 的 小 品 风貌

, 、 

又或 从前 贤整 幅 中 截取 角 加 以变化 或略带实景化 的处理 但在 我文 心 与 诗




, ,

意 的 统合 下 又显 得浑然天成 ; 在 笔 墨语 言 又似参揉 石 田 和 石涛 二 者之长 ,


提取 

“ ”

化合得更 为劲炼 ; 尤其值得注 意 的 是 ,


从画 意 诗情 的 趋 向 来看 ,
秋 气最为其


“ ”

所偏 好 借秋感怀 整体上 虽冲淡融和而 种抑郁精悍之气 尤可从姚华


, , , 


周 大烈 题 画 的诗词 唱 和 中 感受到这 点 时有 点 醒之意 如周 大烈所题 南渡 山


, ,

” “ ”

水值 卧 游 , 烧灯 画 杀义 宁州 ; 春 明 梦醒 皆尘土 , 白 昼孙公对汝愁 , 黍离之悲 



“ ”

兴亡之 叹 溢于言表 

综上来看 师 曾 的这两类作 品 俱 从传 统 山 水程 式 中 脱 颖 而 出 方面借 写




, , ,

“ ”

生观 察 复 启 与 激活传 统 的 师造化 方式 ,
使 山 水题材得 以 更新 , 打破 了 晚清 以


来 山 水 图式的层层相 因 另 方 面重 新 将诗 文 与 书 画 结 合 的传 统加 以 强化 


; ,

挥其性灵与 感想 , 使之在意境和 内 容上 以 古翻新 。 可 以说 , 前者 更 具 学 术研 宄



的 理 性特质 ,
后 者 更 有 传 统 文 人 性情 气 质 的 应 时 转化 。 当然 , 两者 又相 互混融交

织 ,
难 以 截然 区 分 

109


第 四节 :
陈 师 曾 中 国 画 创 作 基 本特 点


“ ”
传 统 出 新与 诗书画 印 四 绝 的 相 辅相 成


“ ” “ ”

诗书画 印 四全 或 四绝 是传统文人绘画在 其发展历程 中 逐渐形 成 的




套系 统性素养 , 在这些方面 ,
陈 师 曾 皆臻上乘 , 而且其 《 文 人 画 之 价值 》 亦从文

人 画 的 历 史事实 中 专 就诗 、
书 、 画 三者密不 可 分 的 关系进行 了 论述 , 但恰恰 由 于

其画 学理论 的影 响甚著 以 及 画名 的 显赫 , 诗 、
书 、
印 的 艺 术成就往往有所遮蔽与

忽视 

先 言其诗 


关 于 其 诗 文 之渊 源 , 好 友 叶恭 绰 指 出 , 君少 承散原 先 生 之训 , 又濡染于妇


” “

翁范肯堂 先 生之诗 学者至深 钱仲 联进 步说到 他 早 年 曾 学 选体 以后学




366 一

, , ,

江西 派主 要 是 学 陈 与 义 , 又 旁 及 梅尧 臣 、 王安石 , 后 来则 多 随情而 发 , 称心而





出 颇与 二谢风韵相 类 又具 家面 陈衍 石遗室诗话》 卷二十 曾 云 


, ,
自 目 。 《 :

原诸子 多 能文辞 余赠 陈师 曾 诗 所谓 诗是 吾家 事 因 君父子 吟 者也 




‘ ’

, , , , 。

真挚处 几欲突过乃父

曾 近作 可以看出 师 曾 诗文 方面有家 学渊 源 


一 一

, 。 , ,

“ ”

面又有 突 过之处 正 如 钱仲 联 说 炼词 深刻 仍衍西江 派 但又不 似散原


367



, , ,

“ ”
之生涩奥 衍 易 其雄杰倔 强之概 而 出 以 冲 和 萧檐 冲 和 萧 澹 中 含清 刚之



3 6 8

, , 。

劲 ,
情 真语 挚 而又 思 味深 雋 ,
尤 以 悼亡诗和犀 画 诗最为 突 出 , 这可谓 是 民 国 时期

诗评家 的 总 体评 价 

古 人之学 诗 ,
多 以 之 导 性情 , 言志向 。
师 曾 性情 平和 谦 抑 , 平 易 通达 ,
实为

谦谦君子 ,
故其冲 淡 、 清切 诗风乃 与 其 性 情完全契合 。
其悼 亡诗最 见 情真 意 切 


如 《 至前妻范 氏墓所 》 ( 图 79 ) 云 : 酹酒对 荒 山 ,
泉枯草亦 乾 。 封兹

怀大 

” 3 69

迟我十年看 。 人事只 如此 , 悲 怀耿未殚 。 驰晖背云去 , 怆立又 空 还 。 从墓地



环境入手 切 出 十年悲 思 耿耿 于 心 ; , 、 思而不绝 ,


结语更是背对而泣 , 空还无语 

令人悲从 中 来 , 却 又无 可 奈 何 。 而 1 9 1 3 年底 因 继妻汪春绮病逝 ,
则 更是连作 感


怀悲 切之诗数首 其中 首五言长诗云 我居西 城 闉 君殡 东 郭 门 迢迢 白 杨




, : , 。

道 ,
萋萋荒草原 … …

念我棺 中 人 ,
欲呼声 已吞 。 形影永乖 隔 ,
目 渺平生魂 … …





哭有 己 时 , 我辈郁难宣 。 藕 断丝不绝 ,
况此绸 缪 恩 。 苦挽 己残 月 , 留 照 心 上痕 

36 6

同注 64 

钱仲联 近 百 年 诗坛 点 将录 》 梦 菩 庵论集 年版
3 6

华书局 第378 页


《 , 《 》 , 中 1 993 , 

3 6 8

同 注 64 


《 至前妻范 氏墓所 》 ,
见载于 《 陈衡恪诗文集 》 第 3 8 页 

1 1 



甚至此时 的 月 花都成 了 其倾诉 的 对 象 如 丛竹绿到地 影斑斑 不照


3 7 °

、 , , 月 明 。

” “

死者 心 , 空 照 生人颜 … …

; 我心 不 能春 , 春色 忽 到 眼 。 兀 立禅 堂 下 ,
猶带 泪痕


” “ ”

潜 触类感通 本是传 统诗词 的 大特 点 师 曾 由 景及情 悲秋 之作尤 多


3 7 1

。 , 。 , 

配 以 画 中 秋色 , 颇有荒寒 凄清 之 意 ;
偶 尔 表 露 时事感怀 ,
真挚 中 尤有骨鲠之气 

师 曾 自 己也 曾 以诗 言 画 故其题 画 诗也 极具特 点 方面融形 声 色 




, 。 、 、 、

为 体 达到 诗 画 律 的 高度 如 写秋景 水天空 阔 如无色 树石 嶔 奇若有情


一 一

, , , , 

激浪排 云 能送客 , 摇风滴 雨 作 秋声 ( 山 水诗 画 册 页 之三 ,


中 国 美术馆藏 , 《 陈师

曾 全集 》 人物 山 水 卷第 1 48

1 49 页 ) , 每句 有景 ,
景 中 含情 ,
情化秋声 , 画 外有

音 复归 空阔 图文 间相互映发 另 方面题 画 诗或借典 寓 意 或疏证 画 史 




, , ;
、 ,

者见于 《 题黄 九烟 画 》 、 《 题 〈 濠梁观鱼 图 〉 代 》 等 ,
后者有 《 画 梅歌 》 、 《 题齐濒生

均 显示 出 其深 厚 的 文 史修养和 画 学 思 考
3 72

画册》 等 , 。


试 问 文 人之事何 事耶 ?
无 非 文 辞诗 赋而 已 。 文辞诗 赋之材料 ,
无非山 川 草

木 、
禽兽 虫鱼及寻 常 目 所接触之物 而 已 。 其所感想 ,
无非人情世故 、 古 往今来之


”3 7

试 问 画 家所 画 之材料 是否与 文人 同 此段诗 画 关 系 之论述


变迁 而 已 。 ,
?  , 


“ ” “ ”
显晓畅 , 可视 为 陈 师 曾 文 人之画 与 画 家之诗 之 间 关系 最好 的 说 明 。 诗画


“ ”

同 构 不仅 最 能 见 出 创作 主体 的 四要素 ( 人品 、 学 问 、 才情 、 思想 ) , 而且相 互


补益 ,
成 为 中 国 艺 术创 作 的 特长 。 师曾 曾言 :
尝 谓 西 人之画 ,
目 中之画也 ; 


” “ ” “ ” “

国 人之画 , 意 中 之画也 , 在以 意 为主 体 的 基础 上 ,
吸收 目 之所见 ,




而会于 意 发于 意 而现于 这正 是理解 师 曾 诗 画 关 系 的 关键所 在
3 7 4

入于 目 , 目 。 

陈师 曾 的书法 ,
真行草隶 ,
钟鼎 甲骨 , 石鼓秦杈 , 汉隶魏碑 ,
无不擅长 ,


以篆隶为多 , 也 最 有特 点 

他的 篆书 与其身为篆刻 大家是分不开 的 ,
他曾言 : 学刻 印 须 先学 篆 书 ,



其临写 范 围包括 甲 骨文

能佳 金文 秦 篆和 诏 版权量


刻印 石鼓文


自 易 。 、 、 、

文等等 。 受吴 昌 硕 的影响 ,
对石鼓文 曾用 功甚勤 ,
但与 吴用 羊 毫书 写所形成 的绵

里裹针 如 屋漏 痕不 同 ,
陈师 曾 用 狼毫秃颖 ,
刚 柔 曲 折似折钗股 。 而 且 借 此摆 脱 秦


“ ” “
法小 篆 的 窠 臼 、 上溯两周 金文 以 求古 , 正 如 李瑞清所言 求分于石 、 求 篆于


春绮 卒 后 百 日 往哭殡 所 感成三 首 之 见载于 陈衡恪诗文集》 第 页
一 -

《 , 》 , 《 48 4 9 


月 下 写怀》 法源 寺 看 花 两诗 见 载 于 陈 衡恪诗 文 集 第 页

《 、 《 》 , 《 》 4 9 50 

以上诗作均 见载于 《 陈衡恪诗 文集》 



3 7 3

陈师 曾 《 文 人 画之价值 》 


陈师 曾 学 画 之 心得 演讲辞 录 自 南美校友 会杂 志 年第 期

《 》 , 《 》 1 9 2 3 

3 : 5

俞剑华 《 陈师 曾 》 第 3 6 页 

1 1 1


” “ ”

金 ,
陈师 曾 更提 出 求金 即 以 求古 ,
求古 即 以翻新 ( 《 金文扇 面 》 自 题 ,
无纪

年 , 上海 朵 云 轩 藏 ) , 取法高古 而 意在 出 新 。 由 于取法 的 多 样 以 及 自 然淳 厚 的 秉

性 其篆 书风格 既迥异 前人 又有别 于吴 昌 硕 的 味艰涩 古拙 总 体上 呈现 出 严




, , ,

峻 、 浑朴 、 沉穆 的 流美气 息 。 ( 图 80 )

“ ”
求篆 三代金 , 求隶两汉石 ,
陈师 曾 早 年 从 范 钟 霖 学 魏碑 、 汉隶及楷书 

尤致力 于六朝碑碣 。 其隶 书 曾 临 写过 《 开通褒斜道刻 石 》 、 《 石 门颂》 、 《 西狭颂 》 



《 裴 岑纪功碑 》 、 《 三公 山 碑》 等 气 格 高 古 的 汉隶 顺延 至魏晋 六朝 之 爨 宝 子碑 》 , 《 

《 张 黑 女墓 志 》 、 《 泰 山 经石 略摩 崖 》 等 多 种碑褐刻 石 。 故其隶书体式多 样 , 用笔

饱满 厚重 ,
波磔飞 扬 而笔 势 内 敛 , 形成 了 朴 厚雄强 的特 点 。 这种 用 笔风格也影 响

到他的楷书 , 体参唐法 , 笔含隶 意 , 小楷尤精谨 , 从魏碑 中 运 化 而 出 , 显得坚 实



沉著 、
精气 内 涵 

在其 遗存 书 法作 品 中 , 以 篆隶笔意作对联 、 横额为 多 ,
内 容上 或集句 、 或自

撰 , 对仗 工 稳 、
浑然 , 语意典雅 、 深隽 ,
书 风 上 或气 势 酣 畅 磅礴 , 或古朴 中 寓 刚

健 。 而在诗文手稿 、 题画 、 信札中 ,
以 行书为 多 ,
脱胎 于 王铎 , 又参鉴李 邕 、


凝式 、
黄庭坚 、
八大 山 人等人 ,
从而 形成姿 态横 生 、 舒放遒劲的体式面貌 , 而用

笔 上仍 是狼毫 秃 颖 , 运转 自 然 , 曲折随心 , 愈至后 期 愈趋苍老遒健 , 纯任 自 然 



显然 ,
陈 师 曾 的 书法受 到 了 晚清 民 初碑 学 大盛 的 影 响 , 此外 , 家学 的 传承 

师友 的 相 互 熏 染等都促成 了 其 书 风 阶 段性 的 变化 。 需要注 意 的 是 , 他 的 书风如 同



他 的绘画 样 并没有径取 习 碑常见 的 味 霸 焊和 过 于 强怪之气 而是在碑主 帖




一 一

, ,

辅 的 融合 中 以 刚 健蕴婀 娜 别有 番 然 淳厚 朴质 的气息 同时 他深窥 书





自 、 、 。 ,

画 体 的 文化渊源 以 篆隶笔法入画 使其画 作在 写 物之生 中 透 出 种源 于传




一 一

, , 自

统书 写 的 朴茂生命活力 ,
精神 意 蕴上 与 古会通 , 而形式语感上 又具有强烈 的 时代

与 个 性特 征 

相 比较而 言 , 学 界对 于 陈 师 曾 的 篆 刻 有 着 较高 的 评价 , 虽然其取法主 导 也是

自 吴 昌 硕而来 ,
但在吴派弟 子 中 ,
陈 师 曾 的 篆刻 被认 为 是最有 个性 , 成就也最高

的 位



具体来看 , 其 篆 刻 早 期 从 浙派奚 网 、 黄 易 等入得 门 径 ,


但 随着 视野 的 开 阔 和

学识 的增长 ,
其 转 向 主 要 取法赵 之谦 、 吴昌硕 , 在为周 明 锦所作 《 恧厂 印谱》 所

衡恪生

写 跋语 中 就 曾 说 : 赵 悲 庵朴 茂 精严 ,
吴缶庐 奇古苍浑 ,
可谓 前无古人 , 

1 12


平 最 服膺 者 也 他 虽入赵 吴 之 室 却 并 非徒袭其貌 而 是从师 其迹到 师其 意


3 7 ( 5

。 , , 


并进而学 习 二 者 的 变革精 神 。 正如 知 己 姚华所 言 : ( 师曾 ) 导源于吴缶翁 , 泛滥

于汉铜 , 旁 求于 鼎 彝 , 纵横于 砖 瓦 陶 文 , 盖 近代 印 人之 最 博 者 。 又不张 门 户 , 





己 的其 它 艺术创 作 样 陈师 于篆刻上 同 样博采兼收 不拘
3 7 7

矜秘 与 曾 

自 。 自 , ,

门户 , 参互正变 , 进而在 笔 意 、 章法 、 刀 法 的 熔铸 中 贯 注 自 我 的 性情趣 味 ,


其晚



期篆刻 己渐远缶庐 , 忘年知 己齐 白 石 己看 出 端倪 , 曾言 吾友师 曾 ,
篆刻之道师

缶庐 ,
惟朱 文之拙 能 肖 其神 ,
自 谓学缶庐稍得之 , 故 以 染仓铭 其室 。 学无二 心 

知 者於篆 中 可能见之矣 予独知师 。


曾 在戊午 ( 1 9 1 8 ) 己未 ( 1 9 1 9 ) 之 间 渐远缶庐 

3 8

可惜时 所限 未 能走得更远

日 , 。 ( 图 8 1 、 图 82 

但即使如此 ,
陈 师 曾 的 篆 刻 已 是得诸 家精髓而 卓 然 成 家 。 在 印 文 内 容 和 字体

选择 上 ,
除姓名 、 字号 、 斋 室 之外 , 应友朋 索 请刻 印 甚 多 ,
其不少 闲 章 用 语源 出

“ ” “ ” “ ” “ ”
有典 ,
如 守骏莫若跛 、 游于艺 、 宁丑毋媚 、 美而不芳 等等 , 由 此可管

窥其 人生态度 和 艺 术追求 图 图 此外 他强调文字 的和 谐与 统 




( 83 、 84 ) 。 , ,

“ ” “ ”
印 文字 既不可 朝代悬隔 杂凑 处 又 不 可造作 在 章 法布 局 上 他因字


, , 。 ,

制宜 ,
随形变化 , 或错落 出 奇 ,
或粘边借边 ,
处 理手法极为 多 样 , 且将 画 面 留 

与 印 章 的 分朱布 白 巧妙结合 ,
往往形 成醒豁而 强烈 的视觉 张力 ,
但又不 失 自 然 


生动 在刀 法与 笔 意 上 他注重运 刀 如 笔 喜用 中 锋 主张 刻阴文印 刀为最


。 , , ,

” “ ”

佳 , 至多也不过两刀 , 刻 阳 文 印 多 为两刀 ,
并常采用 吴 昌 硕 的 钝刀 之法 

得其 古茂 , 有时又单刀 、 双刀 并用 , 冲 切 兼施 , 但 决不 因 显 露刀 法而丧 失笔 意 

所有 用 刀 均 是 为 了 展现 书 写 的 笔 性和 线 条 的 形 质 其 印 章 边款 亦别具 格 


。 , ,

“ ”

蹈袭缶翁 的 倒丁 法 ,
而是 自 然趋力 ,
单刀 浅冲 为主 , 体 式上楷 中 带 隶 , 格调

耐人 寻 味
379

高古 , 。

总 体而 言 其 印 风与书风 画风高度 统 艺术才情 书卷气质 和 文人风骨




, 、 , 、

是其创 作 的 内 在支撑 , 外 化 出 苍劲 中 含 秀逸 ,
古 拙 中 寓 浑 厚 的 丰神 流动 之感 

正 是于 诗 词 、 书 法及 篆 刻诸 多 才艺 的 综合修养 与 融会 贯 通 , 师曾 的中 国画才

有 了 深 厚 的 根基 在对文 人 画 价值 的挖掘 与 坚 守 中 也 才形 成 自 身创 作 的 主体面貌 , 



7 6

陈师 曾 跋周 迥章 恧厂印谱

《 》 ,
见载于 《 陈师 曾 全集 》 诗 文卷第 1 1 0 页 

3 7

姚华 染仓 室 印 存 》 序 谷溪先生藏

《 , 1 9 24 年 原钤 印 本 , 


齐白石 1 9 39 年为王道远辑录 《 槐堂 摹 印 浅说 所作跋语 转 引 于 》 , 1 96 2 年台湾印本 

关于陈师 曾 书法篆刻艺术 的研 宄 还可参 见 石 剑 波 腹 有 诗 书 气 自 华 略论陈衡恪 的 书法篆刻艺 术 》



, 《 

见载于 中 国书法 年第 期第 页

《 》 2 00 1 6 1 4 1 6 

1 13


而且 这 主 体 面貌加 上其在 宽 广 艺 术视野 中 所 吸 收 的 西 法 更推动 了 传 统文人


, ,

画 应 时而 变 的 新貌 

“ ”
二 、 中 西 融会 与 《 国 画要诀》 中 的 画 法概 论 辨析

在第 二 章 中 我们 对 陈师 曾 画学 思想进行 了 分析 , 主 要 看 到 的 是 其 在 比 较视 野

中 较为宏 观 的 中 西 文化观 ,
以 及 如 何 回 到 对 自 己 民 族 文 化 主 体和 文人绘 画 本体特

点 的深入挖掘 。 这 其 中 也 略微涉及 到 其 对于 西 方及 日 本绘 画 的 了 解 但对 于 西 法

 ,

如 何 融 入 其 中 国 画 创 作 并 未 作 深 入 的 讨 论 虽 然 在 本 章 前 三 节 我 们 又 按 照 分科 方

 。

式 结 合 具 体 作 品 进 行 了 探讨 已 然 对 其 中 国 画 创 作 中 的 中 西 融 会 贯 通 有 了 深 入 的

 ,


认知 而且这 认 知 在 其生前好友 中 都 已相 当 统 就是专 以 画 论 先生 以为


一 一

, , ,

二十世 纪世界研 宄 画 学 者 , 非先 知 物体 内 容之生性与 构造 ,


就 不 足讲 画 学 , 先生

所 以 专攻博物 学 。 因为画 的范 围 , 不外 属 于矿物植物 动物之 三者 ,


既然专攻博物

学 则 矿植 动 内 容 之生 性及 构 造 无不 了 然于胸 中 故能 举笔 即 驾 驶前贤而上


, , ,

之 先生 的 画乃系 创造 的
” “
。 , 而非 因袭 的 。 姚茫父也 明 确 指 出 ,
师 曾 之画 , 

途渊 博 用 笔得 之于 书 法

, , 参之 以西 洋画法 , 于 其作 品 中 ,
随处均可寻 出 , 


“ ”
至说 不 知 者 以 为摹仿清湘 其 实 参 酌 西 洋 画 法甚 多
38

但对 于后 来大 多 研 究


, 。


由 于 忽 视 对 其 具 体 作 品 的 探讨
“ ”
者而 言 直 陷于其为 传统派 中 纯粹 借古


, ,


开今 者 。 因此 , 笔 者 在此不 厌 其烦 , 再次 强 调 其创 作 中 融 贯 中 西 的 特质 , 而更

为重要 的是 在 搜集 师 曾 散 佚 文 献 时 本署名 为 其遗稿 的 国 画 要诀 》 为 我们




, , 《

提供 了 个从画 理 画 法层 面佐证这 特质 的 详尽 材料 图

、 。 ( 85 

该 书 由 熊 念祖主 编 , 台 湾文 心 出 版社 1 979 年出版 。 虽然笔者 目 前仍未找到





该书原稿 , 但据编 者所说 , 此稿 为 陈 师 曾 先 生在 北 平美 术 专 门 学 校 之讲 义 , 



配名 家 画 稿五十 四 幅 分 门别类
38 2

改编 成 国 画要诀》 册 可知 书名为


, , 《 。 ,

编 者 所加 、 图 为 从别 处选配 。 此 书 是 否 确 为 师 曾 授 课之 讲 义 呢 

首先从 次来看
” “
全书 分为两章 第 章为 画 法概论 第二章为 画法


目 , , ,

” “ ” “
各论 第 章 又分为三节
” “

依次为 学习 的要 旨 学 习 的方法 学 习 的程


。 , 、 、

” “ ”
第 二 章 则 分类讲述
“ ” “ ” “ ”
序 ; 花丼 、 风景 、 鸟兽 、 人物 各科具体画法 。 


凌文渊 《 在 师 曾 先 生 追悼会 上演说 》 , 原刊于 《 南通报 》 ,
转引 于 《 陈衡恪诗 文集 》 第 3 02

3 03 页 

同注
3 8 1

5 5 

382 “ ”

《 国 画要诀》 第 1 2 页 编者的话 

1 14


们在 此着 重分析第 章



“ ” “ ”

第 一

章开篇解释何为 中 国画 , 简单 的 回答是 :
用 毛 笔来画 的 画 ,
随即



以西洋画来 比较 , 指出 西 洋 画 中 虽 也 有用 毛 笔来 画 的 , 但在 习 惯上不 叫 做 毛 笔



画 却 叫 做水彩 画或油 画 这与师 曾 在 对于 普通教授 图 画 科意 见 》 文中 以


, , 《

材料来 区 分 画 种颇为相 似 。 接着 总括介绍 研宄大纲 : ( 从原 书 摘录 其表格 



练习 观察
— 

经营 位置


_
_

学 习 的要 旨 这 四 项 是 学 画 的普遍常 识


一 —  一

研求圆 理 

_

活泼勾 勒 

立意



_

用笔
一 

_

二 学 习 的 方法 这 四 项 是学 画 的 主要方法



— 

用墨



设色



临画


_

写生


三 学 习 的 程序 这 四 项 是 学 画 的 必 经阶段



— 

写意


_

L -

发明


笔 者接 下来将按 照此大纲逐 简析 既是为考证此文 是 否 确 为 师 曾 讲义 




, ,

也可在确证 中 管窥师 曾 如 何在 绘 画 理法上 融通 中 西 



“ ” “ ” “
在 学习 的要 旨 中 首重 正确观察 ,
研 究绘 画 之人 必须 随时 随地观察


然界 切 物 体 的 形态 并 举梅花桃 花花瓣 之 圆 尖之别 水仙 花为六瓣而非




自 , 、 、

五瓣为例 来说 明 细 细观察 的 重要性


在注意物体形态 的 同 时
ts 3

还要应用 远近


, ,

3S

笔者 曾 就陈师 曾 画 作 中 的 梅花 与桃花形态 的 区 别 以 及 水仙 花 的 瓣数进行过细致 比对 确如讲义所言 




. .

义 中 所 言其 它事物 及 画法也在其作 品 中得到 确证 



1 1 5


” “ ”

法 来 观察 物 体 的 多 方 面 , 而 远近法 虽 似乎从西 洋画 方面来 的 ,


但传 统 山 水画


“ ” “ ” “ ”

中的 丈 山 尺树 、 寸 马 分人 也 是 很 合 理 的 远近 法 。 经 营 位置 最重 思 字 

“ ”

要把 全部物态 的 大要 融化于 心 为此 方面要 多 看名 家 范 本 另 方面




一 一

, , , ,

“ ” “ ” “ ”
要多作 写生画 可以 先用 种容易去掉的东西 轻轻作 稿 即 粉本 


, , ,

“ ” “ ” “
朽笔 , 这在 师 曾 较为 复杂 的作 品 中 常可窥见作稿 痕迹 。 研求画 理 则 指 出 


” “ ” “
理 是 画 的 生命 , 要做到 合情合理 则需 随 处 留 心 各 种 物 体 的 光 线 地位 时



” “ ” “
令等等 并借 古 人 知地
38 4


四知 ( 知天 、 、 知人 、 知物 ) 来 具体 阐 释 。 活泼


” “ ” “ ”

勾勒 则 强调 中 国 画 本来就 有 没 骨法 与 勾勒法 两种 , 在 以 线 条勾 勒 时更

要 注 意 与 物 体 的 形 状色彩及光 线 的 变化相 结 合 , 这样 才 能 形 成 自 然 活 泼 

“ ” “
学 习 方法 节 则 侧 重 于 技法 的 研 宄 先 以 石涛 画受墨 墨受笔 笔受


。 , ,

腕 , 腕受心 为例 ,
认 为有 思 想 、 立意 、 意境 、 笔 墨 四 个方面 。 在 具体讲授 中 

“ ” “ “
则 略有变 化 立意

先讲 有意才有画 立 意之道 不 外 二法 求高 尚

, , , , , 

” “
二求新颖 而要达到这 的 则 与 人格 与 思 想 攸 关 并且 须反复锤炼 意生


, 目 , , ,

“ ” “ ”

意 熟錬 之使 生

錬之实熟 , 。 用 笔更重于立意 , 国 画 最重用 笔 ,
用 笔与 书法


“ ” “
相同 , 要做到 简 、 健 、 生 、 雅 、 到 、 圆 、 重 、 变 八要 , 避 乱 、 弱 、 草 、
俗 

” “ ” “ ” “ ” “

火 、 匠 、 结 、 呆 八病 。
用墨 四要为 浓 、 淡 、 焦 、 积 , 和墨 四 法为 


” “ ” “ ” “ ”
墨 、 赭墨 、 绿墨 、 紫墨 , 即 把其 它 颜 色 与 墨相 混合 , 形 成更为 微妙 的 墨


“ “ ”
笔墨 总 的 要法是

色 变化 。 落 笔要轻重 合度 , 用 墨要浓淡适宜 。
设色 最为 困


“ ” “

难 但却 关系 画 的大局 水 墨 之妙 只 能见 其精神 经设色 即 可形质 宛




, , , , ,

肖 。 在列举 了 洋红 、 胭脂 、 花青 、 石青 、 藤 黄等 近十种 国 画 颜色后 , 又着重讲




“ ”
述了 色彩 的 混合 , 将原色混合 、 原 色与 间 色混合 、 格 色混合详细 列 表 ,
并总


“ “ ” “ ”
三种 设色方法

结出 点 、 染 、 烘晕 , 以 十 四 项物体 的 具体描绘为例 

“ ” “
无论做什么 事情 , 必 须 要 有 程序 , 然后循序 渐进 ,
容 易 成功 。 学 习 的程


” “
序 节 更反 映 了 此讲义 在 教学 上 的 严 谨 与 科 学 其主张 要先 从 临摹入手 


。 ,

摹 到 相 当 程度 , 再练习 写生 、 写意 , 写 生 写 意 熟练 以 后 ,
就可 自 由 创作了 。 


“ ” “
于 写生 , 讲义认为 写 生这个名 称 ,
好像 是 西 洋 画 方 面 的 专 有 名 称 , 其实 中


” “ ”“ ”

国 画 也 早 有 写 生 的 方法 了 ,
并 以 谢赫 六法 传移模写 为 比较 。 在 列 举静物



与 野 外 写 生两 种 方 式后 更进 步强调 写生 的古意 不 知 古 人所谓 写 生 即是


, , ,

? “ ”

四知 出 于邹 桂 小 山 画谱》

《 

116


描 写物体 , 要力 求生动 的 意 思 。 古 人 所谓 写 意 , 是描 写 物体 的 意 象 的 意 思 , 并不

是分甚么 写 生 写 意 两种 派别 所 以 上面 段 写 生 的 叙述 不要 当它是西洋 画



… …

、 ,

” “ ”

法 ,
我们 所 说 的 还是 中 国 画 的 老 法子 。
对于 写意 , 怎样才 叫 描 写物体 的 意 象


“ ”

呢 ?  就 是在作 画 的 时 候 , 推想 到 所 画 物体 的 生性和 动 作 ,
为此 ,
要不 断加 强


“ ”

观察力 和 记忆力 的 训 练 。 最后 , 方 能进入 发明 的 阶段 ,


随 心 所欲 的 进入 自 

的创 作 

“ ”

从 画 法概论 的 三大纲 十二 目 来看 , 结构非常 明 了 , 逻辑层次清 晰 , 具有



很强 的教学指导 性 ; 而在 具体 的 讲述风格上 ,
以 白 话为主 ,
稍 间文言 , 与师 曾 其

它演讲文稿 的 浅近平 实 、
循循善 诱 、 逐层推进颇为相 似 ; 在术语使用 上 ,
既有传


“ ” “ ” “ ” “ ” “ ” “ 

统惯用 术语 ,
更有 西 法 的 写生 、 透视 、 静物 、 风景 、 原色 、 间色
“ ”

等概念 , 也 有 晚 清 民 初 以 来 中 西 碰撞 后 正 在 形 成 、 并 有 新 解 的 概念 , 如 意境 

“ ” “ ”
意象 、 写意 等 ; 虽然有 些 理解 并不 充 分 准确 ,
有些 比 附也稍 显牵强 ,
但这

比 较 中 的 驳杂 正 是 民 初 中 国 画 学 向 现代转 型 的 特 点 也 体现 出 师 曾 将这些 概念


及 内 涵 充 分化解和 融入 到 中 国 画 原 有框架 体系 中 的 尝 试和 努 力
38 5

因而 , 笔者认为 , 就基 本 内 容来 和 写 作 方 式来 看 , 《 国 画 要 诀 》 应确 证为师


“ ” “ ”
曾 在 艺专授课之讲 义 , 而其 中 的 画 法概 论 正 可作 为 其 参酌西洋画法 进行

融会 贯通 的 最好技法 理论注脚 , 也 是 其 中 国 画 实 践 通变 出 新 的 理法所在 



本 小节 所 引 除标注 外 其它 均源 恕不
3 S 5

国 画 要诀 注出


, 《 》 , 

1 1 7


小结 

本 章 通 过对 陈 师 曾 中 国 画 创 作 实践 的全面考察 , 按照人物 、 花卉 、 山 水 三科


分而论之 的方式 ,
将 其 人 物 画 从 描 绘 对 象和 风 格 面 貌 的 角 度 分 为 三 种 类 型 :




装人物 画 中 的速写 笔法与漫画 感 、 风俗 人 物 画 的 人 文 寄 寓 与 现 实 关怀 、 道释仕


“ ” “ ”

女及 以汉画 写人 的汲古 出 新 ; 其花卉 画 在 分为 四 君子 题材与 其它 花草杂





卉两类 中 探讨个人精神 气质 与 人生境遇 的 寄托 分 析 其 如 何通 过 笔墨意态




调 和 形似 ( 写真 ) 与不似 ( 写意 ) 之 间 的 关系 ; 其 山 水 画 如 何在 综合 博采 中 以取


“ ”
径 个性派 的 方 式进行 突破 ,
如 何在 实 景 与 诗境 中 进 行 协 调 与 平衡 

当然 , 无论是 从其创 作 中 题材 的 广 度 、 艺术语 言 的 多 样性 以 及意涵表达 的 丰



富 性来看 , 这样 的 分类都难 以 穷 其全貌 。 因此 , 在本 章 末节 , 笔 者又从其通博 的



修养和 主体性情之 间 的 关系 、 以 及 中 国 画 绘画 理法 的 专 门 讲 义所呈现 出 的 中 西会



通 的 两 个 角 度 来概括 其 中 国 画 创 作 的 基本 特 点 :
即 从主体 个性 出 发 ,
在立足文人

画 创 作本体 的 基础上 , 将 古今/东 西 融会贯 通 , 既有 求 古 翻 新 的 继承 性 发展 , 



有 参酌 西法 的 融贯 性新变 ; 既体现 出 晚清 民初新 旧 兼容 的 时 代性特 点 , 又 自 觉地




“ ”
体现 出 画吾 自 画 的 个 人 性创 造 。 虽然 由 于 中 道辞世 ,
未 能形成更为 明 确 而 强

烈 的 大家 风貌 , 但 却 在 多 个 方面开 启 了 后 来传 统 派 画 家 探 索 求新 的 路径 :
如直面


“ ” “ ”

生活 的 现实 关怀 ,
如以 反 者道 之动 的 辩证思 维取法 四僧 以 突 破清 末 衰弊

山 水之风 的 先 行 实 践 ,
如 写 生观察之法与 写 意笔 墨表达之 间 的调 和 ,
等等 

因而 笔 者认为 对于 陈师 曾 中国 画创作实践 的研宄 既不 能 只 看到 其某




, , ,

“ ”

方面或类 型 的 新貌 ,
形成 以 偏概全 的 认 知 也不 能脱离与 其 画 学思 想 的 联系 ;






导 致无法 整体把 握 只 有在 思 言 行三者 的 合 中 我们 才 能 真正 认识 到 陈 师




。 、 、 ,

” “ ”
对于二十世 纪 中 国 画 发展 的 重要影响

曾 的 通变 与 自 觉 

1 18


“ ”
第四章 : 何以 不朽 一 一

陈师 曾 画学 思想及其实践 的影 响 与 延续

1 92 3 年 8 月 , 师 曾 在京接到家信 ,
告 继母 俞淑 人病 , 急切 南 归 侍奉 。 8 

“ ” “
1 1 日 , 继母卒 于 南 京 散原别墅 。 子五人 ,
衡恪 ,
罗 淑人 出 , 淑 人屡举其行


” 386 “
谊为诸弟 率 , 所最 笃 爱者也 。 但未 曾 想到 , 正是在此次尽孝 中 , 师 曾 哀劬


寝苔侵地气 距 俞淑 人之 丧逾
387

触宿痞 又冲 雨 市棺 病甚 亦卒 月 


, , , , 。 。

初七 与其 期七十 三相 去 甚远
38 8

期为 旧 历八月 年仅 四 十八 岁

9 月 1 7 日 ( ) , ,
自 。

对于师 曾 的 遽然辞世 北 京文艺界和 画 坛 片震动 月 北京艺术




, 。 1 0 1 7 日 ,

界著 名 人士 三 百 余 人在 京 江 西 会馆举行 追悼 纪念 , 并 陈 列 其 百 余幅遗作展览 , 


“ ”

志哀慕 。 梁启 超痛挽 :
如 今 陈 师 曾 之死 , 可 说是 中 国 文化 界 的 的 地震 ,
誉其为


“ ”
现代美 术 界第 人 周 肇祥 周 大烈 姚茫父 凌文渊 等 先后致哀悼词 


、 、 、
; ;

白 石 、 杨天骥 、
萧友梅 、
吴 绩凝 、
叶玉麟 、 陈宝琛 、 陈衍 、 夏敬观 、 蔡公湛 、 


“ ”

宗 元等前 辈及好友均作 挽联 与 哀诗 王 梦 ; 白 追 写 其遗像 吴 昌 硕题挽 朽 者 不朽 ;




3 89

( 图 8 6 

“ ”

那么 ,
陈师曾 的 不朽 表 现在 哪 里 呢 ?
除之于 民初北京 画坛 的振兴之外 

在 艺 术教 育 方面 ,
其先 后培 养 了 俞剑 华 、 江南蘋 、 苏吉亨 、 何秋江 、 汪星伯 、


希舜 、 王雪涛 、 王子云 、 李苦禅 、 刘 开渠等众 多 学生 弟 子 ; 而在 画 学 思 想 与 实践



方面 , 生 前 受其影 响 的 还有 鲁迅 、 丰子恺 、 齐 白 石等 ,
尤其 是他对 于 齐 白 石的提

他所 开 启 的 东 西 画 界 的 比 较视野
“ ”
携 与 推广 更 是成 为 艺坛佳话 在其 身 后 ;
, 由 

由 他所 倡 导 的对 于 文人绘 画 内 在精神 价值 的 自 觉维护 又对随后 的传统型 画 家产



 ,

生 了 怎样 的 深远影 响 呢 ?
或者说 与 其有着相似 画 学 理路 的后来者又是如 何与 其

 ,

遥相 呼应 并进 步延续 发展 的



本 章 将 围 绕 陈 师 曾 画 学 思 想 及 其 实 践 的 具体影 响 展开 论述 也 希 望 能通过 这

 ,

样 的 历 史梳理 方面考察其 主 要作 为传 统 主 义 者 的 画 史 形 象 是如 何被确 立 的


, 

另 方面藉此促 发 我们 对 陈 师 曾 研 宄 的 重视 以 及对 于 当 下 中 国 画 发展 的 再 思 考



散原精舍诗文集
3 8 6

陈 三立 《 继妻俞淑人墓志铭 》 ,
见载于 《 》 (
下 ) 第 1 02 4 页 


陈 三立 《 长 男 衡恪状 》 ,
见载于 《 散 原精 舍诗文集 》 ( 下 ) 第 1 02 7 页 

“ ”

师 曾 曾 梦 见 自 己年谱至七十三 岁 时上书 天池物化 徐渭 卒时年 岁


3 8 8

如第三章所述 与 致 而其父陈


, , 。

“ ”

三立也 曾 在 年春 得 梦 见 纸 书徐天 池物化 五 字 疑师 曾 为其 后 身 也 聂其 杰 耕心斋随笔 





… …

1 92 3 , , 《 》

记 ,
见载 于 《 聂 氏家 言选刊》 1 9 28 年第五期 ,
转 引 自 《 陈三立年谱长编 》 第 1 2 7 8 页 

M “ ”

上述 详细 记录 可 参 见 本 文 附录 陈师 曾 年表修订  1 9 23 年条 

1 1 9


“ ”
第 节 和 而不 同 陈 师 曾 与 鲁 迅 艺 事 往来 中 的 趣 味 与 主 张


一 —

正如第 章 所述 陈师 曾 与 鲁迅 早在矿 路学 堂 时 便 己 相 识 只 不 过此 时 鲁 迅


, ,


为学生 , 师 曾 为 总 办 俞 明 震 之侄 ,
鲁迅对师 曾 起初并无太 多 好感 , 由 称其为 


” “
随着两人 同在 逐渐 建立起 同 学 之 谊 


39 °

亲 徽号可见 日 本留学 共处 室

。 , , 。

时 商 量推 敲文 字 渴求新知 有 时 共抒雄 图 志 在 光 复 有 时 浊 醪痛 饮 高歌 狂


, , ,
; ;

论 室诸友 不仅 共 同 致信 沈瓞 民 发抒对于 俄 战 争及 国 际形 势 的 意 见
’ 3 9 1

。 同 , 日 

而且陈 师 曾 还与 鲁 迅 许寿 裳等人计划 出 版 新生
392

苏 曼殊 杂志 在这 


、 、 《 》 。

间 , 鲁迅 自 弘文 学 院毕业后专修 医 学 ,
师 曾 进入 东 京 高 师 专 修 博物科 , 在专修之

余 两人却 都有 着 共 同 的 文 艺 爱好 鲁 迅渐渐转 向 文学 师 曾 则 心致力 于 绘画


, , , 

“ ” “ ”

然而 , 此时 的 美术 与 文学 概念并无 明 显 的 区 别 , 正 如 鲁 迅在 《 摩罗 诗力



说》 所言 由 纯文学上 言 之 则 切 美术之本质 皆 在 使观 听 之 人 为之兴感


: , , ,

怡悦 文章 为美术之 质 当 亦然 二 者之 质 直接指 向 人


393

间同 性的 内
一 一
… …

。 , ,

的精神 与 心灵 。 就此而 言 。 两人 由 科学学科转 向 文艺 , 又有着 何其相 似 的 时代背




“ ”

景和趋 同 的 文艺救 国 的 自 觉追求 。 正 是缘于此 , 1 909 年鲁迅和 周 作 人 出 版




“ ” “ ”
《 域外 小 说集 》 , 则 是 由 师 曾 作 篆字为封面 , 两人的 文 与 艺 就这样产 生

了 奇妙 的 碰撞和 结合 。 ( 图 87 

1 9 1 2 年 , 鲁迅赴京在教 育 部任职 , 1 9 1 3 年底 , 师 曾 也进教育 部任编 审 , 




日 的 室友 、 同 学再成 同 事 。 这时 师 曾 的 书 画 篆刻 已 大成就 , 很 为 鲁 迅所 重 ,


” 39 4

人 的 交谊 也 就更深 层 了 在 鲁 迅 日 记 》 中 所记载两人此 际交往 的 第 




一 一

。 《

“ 

事 却是 得 陈 师 曾 室汪 讣 与 许季上 钱稻孙合制 挽送之 人出 元四角


一 一

, , 、 , 。


件事

而两人之 间 合作 的第 则 是共 同 负 责 从 全 国 儿童 艺术展 览会 中 评选 优



秀作 品 送 巴拿马 博 览会展 出 。 ( 图 88 ) 1 9 1 4 年 6 月 2 日 , 与 陈师 曾 就展览会诸


”3 9 5

品 物选 出 可 赴 巴那 马 者 饰之 尽 此后 十年 间 两人来往密 切 而频繁

, 日 。 , 

据 《 鲁迅 日 记 》 所记事 条 , 两人 交往 达两 百 余 条 , 而其 中 , 艺 事往来为 最重 要 的

“ ”

北京 十月 文 艺 出 版 社 0 3 年版
39°

周 作人 自 编集 鲁迅 的 故家 》 第 页 俟堂与 陈师 曾

《 249 250 , 2 1 

沈瓞 民 回 忆鲁迅早年在 弘 文学 院 的 片段》 见载于 《 鲁迅 回 忆录 上 第 4 页 北 京 出 版社 




3 9 1

《 , 》 ( ) 2 , 1 99 9

版 

许寿裳 答覆 鲁迅事迹考》 作 者林辰 的信 中 说 计划 出杂志 新生 我确 是 参


392

1 944 年 2 月 4 日 《 : 《 》 问题 :


其 余大概为 袁文薮

加的 人 毓麟 陈师 曾 衡恪 不大记得 了 林辰 鲁迅事迹考 》 对于创 办 


, ( ) 、 ( ) ,
。 《 《

生 》 杂 志 的动机 、 人员 以及 最终 未能成功创 办 的 原 因 有 详考 , 人 民 文学 出 版社 1 98 1 年版 

3 9 3

鲁迅 摩罗 诗力说 鲁迅全集》 第 卷第 页 人 民文学 出 版社 年版


《 》 , 《 1 70 7 1 , 1 98 1 

同注
3 3 4

5 

以 上均参见 鲁迅 记 人民文学 出 版社 年版
3 3 5

《 日 》 , 1 976 

1 20


内 容 。
大致梳理 , 可 以 分 为两 类 

类为 相 约 共 同 逛 小 市 和 琉璃厂 购 买金石碑 帖 并 时有相 互赠 送 如


, , 。 1 9 1 

“ ” “

年3月 8 日 , 午后 同 陈师 曾 、
钱稻 孙至益 昌 饭 , 汪书堂亦至 , 饭毕 同游小 市 ;


” “ ”

师 曾 遗小铜 印 枚 文曰 师 曾 为代买寿 山 印 章三方



月 月

1 4 日 , ,

8 7 日 ,


“ ” “

午后 同 陈师 曾 往小市 师曾赠 后子孙吉 专拓本二


‘ ’

9 月 5 日 , ,

1 0 月 27 日 ,

” “ ” “

枚 ,
贵 筑 姚 华 所藏 ;
1 0 月 29 日 ,
晚 同 陈 师 曾 至 留 黎厂游 ;
1 1 月 1 6 日 , 晚 ,



师 曾 来看汉 画 像拓 本 等等 这 年来往次 数 多 达三十余 次 至 年间





。 ,
1 9 1 6 1 9 1 8

均 是如 此 鲁迅赠 给 陈 师 曾 的 计 有 建初摩厓 》 永 明 造像》 拓


396

。 其中 , : 《 、 《 

本 、 《 百 喻经》 、 《 唐 邕 写 经碑 》 拓 本 、 《 三老碑 》 、 《 张奢碑 》 、 《 徂 嫌山 摩



厓 》 及家藏专拓 帖 陈 师 曾 赠 鲁迅 的 计有 爨 龙颜碑 》 拓 本 后 子 孙 吉 》


。 : 《 、 《


专拓 强 独 乐 为 文 王造像
397

古专拓十八枚 好大王 陵 专拓等



、 、 《 》 、 《 》 。

第 二 类为 师 曾 或赠 、 或应鲁迅所请绘制 书 画 作 品 、
篆刻 印章 。 查阅 《 鲁迅 

记》 , 所记师 曾赠画共 1 0 幅 :
其中 山 水 5 幅 , 花卉 4 幅 ,
赠所刻 印 章 为 6 枚 。 ( 

89 、 9 0 

值得注 意 的 是 ,
两人之 间 的 交往 自 1 9 1 9 年起锐减 。
据 《 鲁迅 日 记 》 所载 


年与 年均 仅 有 条 年空缺 年也 只 有 师曾


1 9 1 9 1 920 , 1 922 , 1 923 9 月 1 0 日 ,

” “ ”

母 夫人 讣 至 , 赙二 元 、 1 2 月 1 2 日 ,
陈师 曾 讣来 ,
赙二元 两条 

有 学 者根据鲁迅 年所言 我们 的 绘画 从宋 以 来 就盛 行 写意 


‘ ’

1 936 : , ,


点是眼 不知是长是 圆 画是鸟 不 知 是鹰 是燕 竞 尚 高简 变成 空虚 


, ; , 。 , ,

锐地指 出 陈 、 鲁 二 人 是 否 在 艺 术观念上 意 见 相 左 ,
或者说 ,
鲁迅与 陈师 曾 的关


” M8
系是 和 而不 同 么 笔者在此无意深 究 陈 鲁在艺术观念上 宄竟有何异 同
‘ ’

?  、 

“ ”

但 五 四 前 后 两人来往减少 的 事 实确 实 说 明 存在着 某 种 取 向 上 的 不 同 应 该 说 。 

鲁迅的 美术思 想是复杂 的 正如有研 宄者指 出 致用 与 无用 之用 的悖论




‘ ’ ‘ ’

, :

” “
同 样存在 于 鲁迅 的 美 术观 与 美 术 活动 之 中 总 体上看
39 9

, , 鲁迅从五 四 时期 开

始 注重 致用 的美术 倡 导 木刻 运动 但在他这里 美 与 用 的悖论始终




‘ ’ ‘ ’ ‘ ’

、 ,

” “ ” “ ”

存在 他 直保持着对纯粹 美 的 兴趣 当然 美 与 之间 的关系 也


‘ ’


, 。 ,

3 M
同上 

淦小炎 载于
9 :

鲁迅与 陈师 曾 及其 艺 术交往 》 九江师专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期第


《 , 《 ( ) 》 1 985 年第 4 48

页 

98 “ ”

郑工 前后 的 鲁迅与 陈师 曾 参 见其新浪博客

《 五四 》 , 

M “ ”

董炳 月 文 章 为美术之 鲁迅早年 的 美术 观 与 相 关 问 题 文 学 评论 》20 年第 期第 页


 -

《 》 , 《 1 5 4 2 7 28 

1 2 1


“ ” “ ” “ 

在 陈师 曾 的 画 学 思 想 中 有所反映 ,
如 其讲述 绘 画 原 于 实用 ,
将 图 与 画
“ ”

从实用 与 审 美 的 角 度进行 区 分 。 但显然 ,


师 曾 更强调 绘画 的 无用 之用 , 而鲁

迅 则 逐渐 转 向 美 以 致 用 的 社 会 功 能 ,
其极致便 是 木 刻 ( 版画 ) 运动 的提倡 

回 到 本 文所梳理 的 两 人 艺 事 交往 , 笔 者感 兴趣 的 是师 曾 是 否 对鲁迅产 生 了 某

种影响 ? 这 种 影 响 又 具 体 体 现 在 哪 里 ?

毫无疑 问 , 这种 影 响 是存在 的 。 虽然 鲁迅对 于 美术 的 爱好 起源 很 早 , 早期对



小 说 的 绣像刻 本很 感 兴趣 六 岁 时 所 见 江浙 流 行 的 民 间 木板年 画 就给他 留 下 ,


了深


4 °°

刻的印象 而且持续其 生 但 真 正 对 于 碑 拓 金石和 文 人绘 画 的 认 知 却有不




, 。 ,


少 是来 自 陈 师 曾 潜移默化 的影响 。 如 郑工指 出 , 只 是 与 陈 师 曾 的 这段交往 ,


几 方面 的 因 素 融 合 起来 ,
使 鲁迅对绘 画 、 雕刻 、 印 制 等诸种 技术及相 关材质 有 了

更 为深切 的 感性认 识 这种 认识 最初停 留 在单 的 品 类上 如篆刻 如汉画像




。 , , ,

” W
画 像砖 的 拓本 如 碑刻铭记 涉及 到 金 木 纸等材质 品 性 而这


石 、 , , 、 石 、 、 。

些感性认 识 直深潜 于 鲁 迅 的 审 美趣 味之 中 即 使在 提倡 木刻 运 动 时 也 建 议木


, ,

刻家们 取法古人 ,
惟汉人石刻 ,
气 魄深 沈雄 大 , 唐 人线 画 , 流动如生 , 倘 取入


”4 “
木刻 或可另 辟 境界也 如果刻 印 章 的人 以 铁笔 兼刻 绘画 大概总 也


°2


, , , ,

新生面 的
4°

能够开 对汉唐气 势 的 推 崇 显 然 与 师 致 甚至有研宄者




曾 取向
一 一

, 。

“ ”

指出 , 这种 力 之美 不 仅 体 现在 他 对 木 刻 线 条 的 要 求 上 , 而且反 映于其文学作

品 的 遣词 造句 和 形象描 绘上 

我们 再来看看鲁迅对 于传 统文 人 画 的 态度 与 喜好 。 正如 前面所言 ,
鲁 迅对于


“ ”
文人画 竞 尚 高简 变成空虚 的 弊端是持否 定 的 但另 方面他也肯 定 其历 史


, 。

“ ”
的 价值 , 称其为 国粹 , 且在 个人 审 美层 面 上 不 能 舍却 。 据 孙伟根据 其 日 记所


记购 买 美术 书 籍统计 , 在 他 关 注 的 中 国 书 画 类 的 94位 画 家 中 ,
其 中 清 代 的 有 4 9

位 , 近代 1 3 位 ,
明代 1 3 位 , 宋代 7 位 , 元代5位 , 唐代 6 位 ,
晋代 3 位 , 五代 位 1 

出 现 次 以上的画家中 陈洪 绶9 次 石涛6 次 文徵 明 和 吴友如 各3 次 戴熙


, , , , 

改 王奇 、 金农 、 龚贤 、 任熊 、 梅清 、 李 墨巢 、 吴昌硕 、 陈淳 、 仇英 、 沈周 、
顾恺之

?“
我 的 窗 前 就 贴 着 两 张花纸 是 八 戒招 赘 满纸长嘴大耳 我 以 为不甚雅观 老 鼠成亲





‘ ‘

, , ,

却可爱 新 郎 新妇 以 至傧相 宾客 执事 没有 个 不 是 尖腮 细 腿 像 煞读 书 人 的 但 穿 的 都是红衫绿





自 , , , , ,

裤 。 鲁迅 《朝花 夕 拾 狗 猫 鼠 》 ? ? ?
, 《 鲁 迅全集 》 第 2 卷第 237 页 ,
北京人 民文学 出版社 1 98 1 年版 

同注 1 3 

M2
鲁迅 1 9 3 5 年 9 月 9 日 致李桦信 ,
见载于 《 鲁迅书 信集 》 第 8 73 页 ,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 9 76 年版 


鲁迅 《 集外集 ?
〈 奔流 编 校 后 记 》〉 ,
见载于 《 鲁 迅全集 》 第七卷第 1 84 页 , 人 民文学 出 版社 1 98 1 年版 

方麟 鲁迅 的 审 美趣味 以绘画 为 中 心 文化与诗学 第 页



《 》 , 《 》 1 82 1 88 

122


各2 次 。 由 此可见 , 鲁 迅对 文 人 画 的 喜 爱 不 仅 贯 穿 北 京 和 上海 两 个不 同 阶段 , 



且 涉及 的 画 家 也遍布各个历 史 时 期 从这份 统 计 中 我们 可 以 看 出 鲁迅对 于
4 ° 5

, , 

文人 画传统不仅有所关注 而且有 明 显 的 偏重 是对 高古 的 白 描传 统非 常 推崇

, : 

二 是喜欢 具有 个性和 创 新 的画家 , 以 陈 洪绶和 石涛为 最 。 而这两个 审美取 向均与





陈师 曾 完全相 似 。 就题材而 言 ,
他 比 较 关注 人物 画 , 其次是花鸟 画 ,
最后 是 山

” 4°6 “

水画 这也与师 曾 在 各科着力 的 情况颇为 暗合 再加 之其 对米 点 山 水 




, 。

” “ ”

的 写 意 持拒 绝态度 也 曾 在 画 中 题道 余雅不 学米 画
4 ° 7


师 曾 , 恐流入率 易 

这又是 何其相 似 因此 在 笔者看来 陈 师 曾 对于鲁迅 的 文人 画 审 美趣 味影 响


4 °8

。 , ,

甚大 这从鲁迅所藏仅 有 的 20 余件文 人 画 家作 品 有

半 为 师 曾 所赠 中 就可

窥端

倪 

鲁 迅又对 师 曾 的 作 品 作 何评价 呢 ?
先来看周 作人 的评价 ,
陈师 曾 的 画世上

已 有 定评 , 我们外行 没有什么 意 见可说 。 在 时 间 上他 的 画 是 上 承 吴 昌 硕 ,


下接齐


却 比 二 人似 乎 要 高 因 为 是有书 卷气
4 ° 9

白 石 等 相 比而言 鲁迅 的评价则


, , 。 ,

“ ” “

低 调 而含 蓄得 多 。 据 徐梵澄 回 忆 ,
鲁迅说 陈 师 曾 的 画 是好的 ,
其刻 图 章 也 


坏 。 这样 的 评 价 看 似 低 调 , 但对于 苛 刻 的 鲁迅来说 , 己是非常难得 的认可 , 




“ ”

为在其眼里 像沈 尹 默 的 字 像 彷徨 》 的技术 也只是 不坏 鲁迅




4 °

而已

, , 《 , 。


的激 赏在 其 《 北平 笺谱 》 序 中 可 见 , 及中华 民国立 ,
义宁 陈君师 曾 入北京 , 

为镌铜者作墨合 ,
镇纸画 稿 ,
俾 其 雕镂 ; 既成拓 墨 ,
雅趣 盎 然 。 不 久 复廓 其技 于

笺纸 才华蓬勃 笔简意饶 且又顾及刻工 省 其奏刀 之 困 而 诗笺 乃开 




, , , , ,

境 这 高度评价在近世 画 家 中 仅 见于对 陈 师
4 1 1


。 

虽然 , 我们 至今 仍将五 四 之后 的 陈 、 鲁视为是两个不 同 的 文化营垒 。


但宄其


者 在 美 术 思 想 上 的 共 通之 处 却 是 甚 多

二 。 比如师 曾 提 出 文人画 四 要素 , 主张


美术作 品 要有进步性 的 鲁迅也说 :


美术家 固 然须有精熟 的技工 ,
但尤须有进步

的 思 想 与 高 尚 的 人格 他的制作 表面上是 张画或 个 雕像 其实是他 的 思 想




一 一

。 , ,

?5 “ ”

孙伟 如 何保存 论 鲁 迅对 文 人 画 的 摄 取 》 中 国 现代 文 学研 宄丛 刊 期第

国粹 年第
一 一

《 , 《 》 20 1 5 1 2 1 42

页 

4 D 6

同上第 1 4 1 页 


同上 

俞剑华 陈师
4 s

《 曾 》 第 1 3 页 

鲁迅 的 故家

周作人 《 》 第 2 5 1 2 5 1 页 陈师 曾 的风俗 画 '

徐梵澄 星花 旧影 鲁 迅 回 忆录 散篇
°

见载于 江弱 水 朱墨春 山 鲁 迅与 陈师 曾 载于

转引 

《 》 , 《 : 》 , 自 《 :
》 ,

《 光明 日 报》 20 0 1 年 5 月 1 0 日 第 C03 版 

鲁迅 年 北平笺谱 序 见载于西泠印 社 出版社


作 年影印 本
1 1

月 日

1 9 33 1 0 30 《 》 ,
2 00 7 

12 3


” W “

与 人格 的 表现 ;
还说 :
我们 所要 求 的 美术 品 ,
是表记 中 国 民族知 能最高 点


不 是水平线 以 下 的 思 想 的 平均 分数 陈 师 曾 对于 要 求文 人 画 降 格普 及

的 标本



“ ” “
之说 , 也认为属 于 不 求其本 而舍 其末 , 要 发挥个性 , 振起独 立 之精 神 … 

以 保 其 可远观 不 可 近玩之 品 格 均体现 出 对于美术 绘画


之于观者精神 引
1 4

, ( ) 

领作 用 的 强 调 ; 再 比 如对于 西 方艺 术 的 态度 ,
陈 师 曾 在开放 的 视野 中 有所持 守 

“ ” “
鲁迅成 熟 后 的 美 术 思 想 中 也 主 张在新貌 中 仍有 中 国 向 来 的 灵魂 , 那便是 


族性 两 人美 术 思 想 的 根基 均 在 于 民 族 绘 画 的 主 体 地位
4 1 



鲁迅说 采用 外 国 的 良规 加 以 发挥 使我们 的 作 品 更加 丰满 是 条路

: , , , 


择取 中 国 的 遗产 融 合 新 机 使将来 的 作 品 别 开生面 也 是 条路 虽然他与 陈
4 6




, 。

师 曾 在 后 来 的 取 向 上 各有所侧 重 , 但两人在 交往 的 重叠期 间 却 相 互砥砺 ,


最 终在

和 而不 同 的 君子之 交 中 殊途 同 归 为 民族 美术 的 现代发展做 出 了 各 , 自 的努力与贡



献 


鲁迅 热风 随感录 四 十三 》 见载于 鲁迅全集 卷第



, 《 》 第 1 404 页 


同上 


陈师 曾 《 文 人 画 之价值 》 


当 陶 元 庆君绘画 展 览时 我所要 说 的 几句 话 这样说遒 尤 其 是新 的 色 来 写

鲁迅 他 以新 的 形

曾 

《 》 : ,

出他 自 己的世 界 而其 中 仍 有 中 国 向来 的 灵魂 赵 明远 鲁迅和 陈师 曾 文认 为 两 人美术 思 想 在





… …


。 《 》

民族性 的 坚 守方面是 致的



鲁迅 《 木刻 纪 程 小 引 》 ,
见 载于 《 鲁 迅全集 》 第 六卷第 48 页 

1 24


“ ” “ ” “ ” “
简 笔 而 注重 意 义



第 二节 :

陈师 曾 与 子 恺漫 画 中的 画 与 文
“ ”

现代 汉 语 漫画 词舶 语 对译于西方 的 和

自 日 , c ar t o o n c ar i c a t ur e 

“ ” “ ”

指 的是 种 讽刺 幽默 的小画 于 具 体 的 语 言 形式 并 没 有 限 制 而典型 的


、 , 。

“ ” “ ”
子 恺漫画 在评述者 的 眼 中 , 却 是这样 的 , 丰子 恺 的 漫 画 是诗与 画 的 结合 

4 “ ”

是 富 有和 平愉悦诗 意 的 漫 画 诗 是借西 洋 画 的 笔调 写 中 国 诗境 显然 


1 7 4 1 8

, 。 ,

“ ” “

内 容和 形态上 子恺漫画 都独树 帜 而 丰 子恺 本 人又 是作 何解 释 呢  




, 。 ?

” “
画 是 简 笔而注重 意 义 的 种 绘画 漫 画 这个 漫 字 同 漫笔 漫谈等 的 漫
‘ ’ ‘ 


。 , 、

字用 意相 同 漫笔 漫谈 在 文体 中 便是 种 随笔或小 品 文 大都 随 意 取材 


。 、 , , ,

”4

幅短小 而 内 容精粹 漫画 在画体 中 也可 以说是 种 随笔或小 品 画


这 



一 一

, 。 。

释显然与 前述陈师 曾 于 年在 逾墙 幅所题 有所谓 漫 画 者 笔致简 拙




1 909 《 》 ,

” “ ”

而託意俶诡 , 涵 法颇著 … …

有着极大 的相似 。 对于 子恺漫画 与 陈师 曾 漫画




作 品 之 间 的 关系 ,
丰子恺 自 己 曾 这样记到 : 人都说我是 中 国 漫画 的创始者 。 

话未必 尽然 。 我小时候 , 《 太平 洋 画 报 》 上 发表 陈 师 曾 的小 幅 简笔画 《 落 日 放船



好》 , 《 独树老人家 》 等 ,
寥寥数笔 ,
余趣无 穷 , 给我很深 的 印 象 。 我认为这算是

中 国 漫画 的 始源 不过那 时候不用 漫画 的名 称 所 以 世人不 知 师 漫画 




‘ ’

。 。 曾 ,

只知 子恺漫画 漫画二字 的 确 是在我 的 画 上开始用 的 但也不是我 称


‘ ’

, , ,
自 

”@
却 是 别 人代 定 的 。 1 9 1 2 年 《 太平洋 画 报 》 刊 行 时 , 丰子恺仅 1 4 岁 , 而 1 6 

他便考上浙江 省 立第 师范学校 受 到 李 叔 同 和 夏丐 尊 的 教诲 此二 人均为师 曾




, ,

留 日 时 好友 我们 可 以 推想 正是在这 时 期通过李 夏的指点 丰 子 恺对 陈 师




。 , 、 ,

“ ”

曾 的 简笔画 产 生 了 浓 厚 的 兴趣 只 不过他应 没 有 看到 师 曾 逾墙 作及题




, 《 》

记 这种 印 象和 兴趣 直对丰子恺产 生着极大 的影响 约 年 丰子 恺 买 了




。 。 1 934 ,

本鲁 迅和 郑振铎编 的 北平笺谱 》 并在 年后 写 下 读画 漫感 以 种散文




一 一 一

《 , 《 》 ,

的 笔调 评价 了 陈师 曾 的 画笺 ,
尤其是 陈师 曾 先生 ( 朽道人 ) 的几幅 , 《 野航恰 受

两三 人 独树老夫家 》 层轩 皆面水 以及无题 的 三张绿 叶 和 只 红橘子


》 , 《 , 《 》 , , 

孤零零 的 朵蒲 公 英 两三片 浮萍和 只 红蜻蜓 太 白 曾 取作封面 画 使我久




一 一

, ( ) ,

看不倦 陈先生 的 画 所 以 异 于其他诸 人者 是 不 用 纯粹 的 中 国 画 风 而 略加 




。 , ,


泰戈尔 对丰子恺漫画 的评价 ,
转引 自 魏风江 《 我的 老师泰戈尔 》 第 1 1 8

1 1 9 页 ,
贵 州 人 民 出 版社 , 1 9 86

年 8 月 版 

n ■

俞平伯跋 子恺漫画 原载于文学周 报社 年 版 转引 孔耘 竹久梦二 丰子恺漫画 艺




月 自

《 》 , 1 92 5 1 2 。 《

术 的阶梯 》 ,
见载于 《 杭州 师范 学院学报 》 1 996 年第 2 期第 90 页 


《 丰子 恺 文集 》 第 四 卷第 26 2 页 ,
浙江 文 艺 出 版社 、 浙江教育 出版社 1 99 0 年版 

同上 ,
第 38 7 页 

1 2 5


西洋画风 ( 听 说他是东 京美术学校西洋 画 科毕业 的 ) 。 然而 加 得很 自 然 ,
使我 只


中 西合璧 的 痕迹 其不仅欣 赏 评价
42

觉 画 面更加 坚 实 更加 稳 定 而不见
‘ ’ 1

, , 。 

而且还 不 断 临 仿 学 习 据毕克官 李叔 同 陈师 曾 丰子恺 》 文 记载 有 次


一 一

? ?
。 《 , 

他在 向 丰子 恺请教时 丰子 恺在笔记本上用 钢 笔勾 了 幅题为 独树老夫家 




, 《 》

草图 并说这是 陈 师 曾 张画 的 印 象 虽然此幅无觅 但 从另 两 件 同 名 落 


, 。 , 《 日


船好 》 可 以 窥见 陈 、 丰 二 人在 漫 画 笔 意 上 的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 ( 配图 ) 即 兴创作 

这 是丰子 恺 对 陈 师 曾 简 笔作 品 特征 的 概括

着墨不多 而 诗 趣横 溢
4 22

小型 , , , 

“ ”

其实 , 又何 尝 不 是 子恺漫画 的 夫子 自 道呢 。 ( 图 9 1 、 92 

当 然 这样 的 简 单梳理 并不足 以 揭 示 两 人 之 间 在 影 响 背 后 的 文 化立场 和 心 态


, 

“ ”
上的 同

性 。 而且 子恺漫画 无 论 是在个人性 情特 质 、 还是 取法途径 ( 受竹久




梦二 的深刻影响 ) 、 随 时发展而变 的 多 样 面貌等方面 ,


都与师 曾 偶尔涉笔 的 

笔 者 在 此仅 拟

笔 作 品 有 所不 同 。 已 有不 少 研 宄 者 从 多 个 角 度进行 了 深入研 宄 ,


“ ”
和表达 内 容
“ ”
就陈 、 丰 二 者就 漫画 概念 中 所体现 出 的 语 言 形 式 ( 即 画 ) ( 

并进而探讨 两 人在 文 艺 思 想 上 的 相 似 性 延 续
“ ”

文 结 合具 体作 品 稍 作 分析

) 、 ,


“ ” “ ”

具体而 言 。
两者都拈 出 漫画 的 简 。 这里 的 简 不 仅 是笔致上 的 单纯和

朴拙 , 寥寥 几笔便要 写 出 对 象 的 特征 , 如 二人漫 画 中 的 人物 形 象要么 仅 是简 单 的



身 体轮廓 ,
要么 无 眼没耳 ,
但 往往在 整 体 感 中 有 生 动 传神 之妙趣 ; 而且 也包括构

图上的简练 , 经营布 白 、 破边 出 框 、 画 外画 、 景 中 景等手 法为 两 人常 用 ,


在师 曾

的 六十余幅 漫画 作 品 中 ,
构 图简而多变 ,
如 《 无题 》 ( 《 陈 师 曾 漫画 集》 第 1 9 号 

第 页 幅仅用 四 根主线 结构 画面 点 缀枝 丫 桥墩 共不超过 根长短




一 一

39 ) , 、 ,
20

线条 , 却 在 巧 借 四 边 框括 中 营 造 出 宁 静 而 蕴 含 生 机 的 景 象 。 《 乞食 ( 三 ) 》 ( 《 陈师

曾 漫画集》 第 48 号 ,
第 97 页 ) 与 丰子 恺 的 《 F I R S TS T E P 》 更是异 曲 同 工 , 以破

边 出 框 的 处 理手法 方面扩展 画 境 另 方面 突 显人物 的 运动 感 图 94


一 一

, 。 ( 93 、 

“ ”

相 似 的 处理在两人 的 作 品 中 还可找 出 不少 值得注 意 的 是 两人 的 简 方面




。 ,

“ ” “ ” “ ”

将工具 归 于毛笔 方 面在 简 中求 漫 从而 将 漫画 这 外来艺术形




一 一

, ,

“ ” “
意味 丰子 恺 曾 言 但据我知道 本的 漫画

式赋予 了 中 国 画 的 写意

。 : , 日 

乃 谦称 中 国 的 急 就 画 ,
即兴画及西洋 的 c ar t o o n 和 c ar i c a t ur e 。 但中 国 的急就

即 兴 之作 , 比西洋的 c ar t o o n 和 c ar i c at ur e 趣味大异 。 前者 富 有笔情墨趣 , 



丰子恺文集 第 三卷 第
4 2


《 》 , 1 90 

漫画 的描法 见 丰子恺文集》 第 四卷第


2 2

丰子恺


《 》 , 《 2 74 2 7 5 

12 6


”4 23

者注重 讽刺 滑稽 。 前者 只 有 寥寥数笔 , 后者 常 有 用 钢 笔细描 的 。 因而 , 在经




“ ”

历 了 西洋画 的 学 习 后 ,
丰子 恺 发现最好用 的 还是 平常 写 字用 的毛笔和纸 ,



“ ”

书 法用 笔 来勾 写 画 面形 象 。 而师 曾 同 样如此 , 1 909 年就 以 中 国 画 方式 漫写 

1 9 1 2 年发表 的 漫画 作 品 应都是 以 毛 笔 画 就而制 版 印 成 , 至 1 9 1 5 年前后 的 《 北京




“ ”

风俗 图 更 可 见 其 融 合 二 者 的 得心 应 手 甚至在谈到 漫画 这 概念 时 师曾


》 。 ,

还 以 黄瘿瓢 、 八 大 山 人相 比 附 , 显 然认 为两者在 作 画 状态和 语 言 形态 上有相 似之




“ ” “ ” “ ”

处 ,
故在 其不 少 作 品 的 题 写 中 ,
多以 漫写 、 漫而应之 、 戏笔 自 称 。 陈 

“ ”

丰两 人对于 漫画 的 文化解读确 可谓 心有 灵犀 

“ ” “ 

更为重要 的 是 在形 式 的 引 入和 借鉴 的 背 后 , ,
二 者更注 重 意义 与 托意
“ ” “ ” “ ” “ ” “ 

的 民族化 和 本土化 。
师曾初以 俶诡 称之 ,
可谓得 讽刺 、 幽默

之真谛 , 后将 其化解于文人 画 的 性灵 趣 味与 感想之 中 、 ; 丰 子 恺 把漫 画 分为三 种 



“ ” “ “ ”

宣传漫画 讽刺 漫 画 和 感想漫画 而 其 终其 生最为 坚持和 特 出 的便




、 ,

“ ” “
是 感想漫画 吾 人 见 闻 思 想 所及 觉得某 景 象 显 示着 种 人生相 或世 间 相

, , 

心 中 感动不 已 。 就用 笔描 出 这景象 , 以 舒展 自 己 的 胸怀 。 这 叫 做感想漫画 。


… 

故倘 其情 感合 乎 理 与 义 , 则 必 能在看 者 的 心 中 引 起 同 样 的 感动 ,
而使 心与 心相 共


”4
这 理解与 陈师 曾 文 人画 的 性质 几乎 同 出 辙 而就两人漫 画 作 品 的 意
2 4

鸣 

一 一

。 。

“ ” “ ” “

义表达来看 ,
无 论我们 将其 称 为 感想 漫画 还是 抒情漫画 ,
抑或是 古诗


” “ ”

新画 、 文人漫画 ,
除讽喻 的 本色 ,
加 之个 人性情 、 人生 际遇等所形成 的 具体

题材 的 差异 外 ,
最为 突 出 的共 同 点 便是 文学诗意化 。 如 《 落 日 放船好 》 、 《 野渡无

人舟 横》 独树老夫 家 我醉欲 眠 君 且 去 春江水暖 鸭 先 知 等 致的画




自 、 《 》 、 《 》 、 《 》

题 , 都可视 为 丰子 恺对 师 曾 的 致敬 ; 而 几乎每 画必题 ,


借题 点 睛 , 画意隽永 ,


人寻 味 又是两人作 品 脉相 承之处

, 

两 人之 间 值得注意 的 同 性 比较还有很 多 比如 丰 子 恺 敏 锐 的 看 到 师 曾 作 品


中 的西洋因素 但又化合无痕 他 同 样 面对这 问题 调动 身 的 主体情志和 才




, , ,

智进行解决 并如师 曾 般 不断扩展 己 的研 宄视野 在 中 西艺术 比较中 确证




。 , 自 ,

“ ” “

中 国 美术 的优胜 他曾指出 从所描 写 的 题材 上看 来


2 5

绘画 可分两种

, : , , 

丰子怊 漫画创作 二十年 见 丰子恺文集 第 四卷第 页


《 》 , 《 》 38 7 388 


同注 3 7 

卷第 中 国 美 术 的 优胜 》
2 5

丰子恺在 东方杂志》 号 发表 长 文 从中 西 比较的 角度提




 1 9 30 年 1 0 月 , 《 2 7 1 《 ,

“ ”

在 艺术 的 根本 的 意 义上 西洋画 毕竟让 中 国 画 见载于 丰子恺 文集》 第 卷 浙江文 艺 出



出 

, 。 《 2 ,

版社 、 浙江教育 出 版社 1 990 年 9 月 版 ,
第 5 1 5 页 。 类似的表达 ,
还见于丰子恺其它文章 ,
如 《 中 国 画 的特


色 画 中 有诗》 年 西 洋画 的 看法》 年 桂 林艺 术讲话之 年 等等

一 一

( 1 927 ) 、 《 ( 1 9 2 7 ) 、 《 》 ( 1 9 38 ) 

127


种 是注重 所描 写 的 事物 的 意 义 与 价值 的 即注重 内 容的 还有 种 是注 重所描


一 一

, 。

写 的 事物 的 形状 、 色彩 位置 神 气 而 不 讲 宄 其 意 义 与 价值 的
、 、 , , 即 注重画 面 的 

”4

前者 是注重 心 的 后 者是注 重 眼 的 这 看法与 师 曾 年在南 京美 术 学 校




2 6

, 。 1 922


的 演讲所述如 出 辙 师 曾 言 尝谓 西 人之画 中 之画 也 中 国 人之 画 


, : , 目 ;

中 之画 也 ,
先入于 目 而会于 意 ,
发于 意 而现于 目 ,
因 具 体而得抽 象 ,
因 抽 象而完

此其所 以 妙也

其具体 丰子恺还 曾 撰写 西 洋 画 派十 二 讲 》 将 师 曾 所译介




4 2 7

, 。 《 ,

的 欧 洲 画 界 之 情 况进 步 向 前 推进并 深化 但对于 中 国 文 化 的 主 体 地位 丝 毫 未 变

, 

“ ” “
再 比 如 对 于 文艺功 能和人格教 育 的 强 调 ,
陈 丰 两人 都主 张 、 以 精神相应 的 


” “ ”
情移人 ,
侧 重 于 文 艺对于 创 作者 和 欣 赏 者 内 在 心 灵 的 润 化 , 即 无用 之用 


“ ”
用 于 人格 的 培养 所谓

。 先器识而后 文艺 是也 。 而这正 是李叔 同 的 寄 寓 , 


使文艺 以 人传 不 可人 以 文 艺传
428

, 。

“ ”

可 以说 陈师 , 曾 与 丰子 恺之 间 既有 漫画 引 入 的 先 导 与 后 继 间 的 直接影响 

也 有 在 艺 术 视野 文 艺 思 想 等 多 方 面 的 承 续 发展 从 二 十世 纪 初 开 始 由 陈 师 曾
、 。 , 


李叔 同 、 丰 子 恺 三者 之 间 串 联起来 的 中 国 艺 术 发展 方 向 , 为 中 国绘画在 艺术与



人生 之 间铺展 了 条别有意 味 的道路



4 26

余连祥 《 中 国 现代美学 名 家文丛 :


丰子 恺卷 》 第 1 1 9 1 20 页 , 浙江大 学 出 版社 2009 年版 

学画 之心得
42

陈师 年 在南 京 美 术 学 校 的 演 讲 陈师 曾 全集 诗文卷 第 9 页


《 》 , 1 9 22 。 《 》 ( ) 7 99 

丰子恺 《 李叔 同 先生 的 文艺观 —

先 器 识而 后 文艺 》 ,
见 载 于 杭 州 日 报 》 年 4 月 《 1 9 5 7 1 9 日 版 

128


“ ” “ ”
第 三节 :
进退 之间 :
陈师 曾 与齐 白 石 衰 年 变法 关 系 再探


陈师 曾 和齐 白 石 957 的 艺 术 交游 是近 代 美 术 史


— —

( 1 876 1 923 ) ( 1 863 1 )


也 是谈论最 多 的 艺坛佳话 已有很多学者 围绕这
4 29

上 个耐人寻 味 的 话题
一 

, 。

交游进行 了 多 角 度深入而有趣 的探讨 。 如 有 的 研 究 者着 眼于 两人 的 翰墨 因 缘 , 



陈 师 曾 对齐 白 石 的 提携 推广 和 宣 传 两 人 诗 文 篆刻 之 交往 等 方 面进 行 细致梳 理 、 ,



这种貌似 高 山 流水遇知 音 的 和 睦 印 象与 融洽表现 大多 来

也 有研 宄者指 出
4 < >




齐 白 石 后 来 发 表 于 公 共 领 域 的 个 人 自 述 与 题 跋 之类 的 文 字 表达 ,
… …

也许在 某种


程度 上 ,
我们 都 陷入 了 由 齐 白 石所刻 意 设计与 引 导 的 印 象 陷 阱 中 ,
通 过对 两 者

身份 、 理念及 其 内 在 心 理 的 细 致分析 ,
认 为他们 之 间 的 交往 存 在 不 少 晦涩 地 带 

彼此 的 互动 也 呈现 出 复杂 的 关 系 张力 还有研 究者认 为应 该 把二人放入历史




4 3 1


的 潮 流 中 用 发 展 的 眼 光来看待 陈齐二 人对 中 国 画 革新 的 路径 的探 索 ,
并指 出 要


重视 陈 在 齐 艺 术 生 涯 中 的 意 义 与 影 响 另 有不 少 研 究 者 在讨 论齐 白 石 衰年变


4 3 2

” 4 3 3

法 时 都多 少 涉及 到 陈 师 曾 的影响 。

笔者 也 曾 撰 文 指 出 齐陈相 交乃 是 出 于 湖湘 大儒 王 阖 运 的 门 第渊源和湘 中 名

家 尹和 伯 的 笔 墨师承关 系 加 之于各种 交错编 织 的 湖 湘 地缘人文关 系 网 络 的 共 同



 ,


在此
34

才得 以 实现 并对 两 者 艺 术相 互影 响 关 系 略有 谈及 笔者认为

推动 , , 。 , 


无论从哪 个角 度进行研 究 个不可否认 的事实是 陈师 曾 在齐 白 石 的 衰年


一 一

, :

变法 乃至整个艺术生涯有着重要 的 影 响 和 启 导作用 



t




我的画 , 虽是追步八大 山 人 , 自 谓 颇得深似 ,
但在北京 ,
确 是不很值钱 的


”4 35

哩 师 曾 劝我 自 出 新意 变通画 法 我听 了 他话 创 红花 墨 叶 的 派 


。 , , ,
自 。

“ ” “ ”

是齐 白 石对于 衰年变法 的 述 而 红花墨 叶 便 是这 变法的结果 变法




自 , 。

的动 因 既有市场 的 外在 原 因 也有 个人 的 内 在动 力 而 其 中 关键人物便 是 陈 师 曾 , , 

君无我不进 陈师 曾 与齐 白石 的翰墨因缘》
2 9

朱万 章 我无 君 则 退 见 美 术 学报 》 年第 期

一 一

《 , , 《 2 0 1 1 2 

同上
< 3°



张涛 两字槐堂 如 写 上 无群鉴 赏 买相 争 齐 石 陈师 曾 关系新考 北京 画 院编 齐 白 石研 宄 》 第




< 1


一 一

《 、 》 , 《

五辑第 页 广西 美术 出 版社 年 月 版

30 5 4 , 2 0 1 7 9 

包卉 《 陈师 曾 齐 白 石研 宂综述 》 , 附录 于王洪义 、
杨桦编著 《 6 个 台 阶 艺 术类 论 文 写 作攻 略 :
》 第 1 63

1 73

论齐

页 ,
哈 尔滨工业大学 出 版社 20 1 4 年 7 月 版 。
另 包卉就研 究综述提到 的 问 题 另 撰 《 白 石 衰年变法 


以 从 生活 为 本 到 艺 术探 索 再到 精神 追求 的逻辑 方 式对 陈 师 曾 之 于齐 白 石 衰 年变法

原因 文 的重要


》 ,

性进 行 了 浅 述 此文刊载于 新 视觉 艺 术 》 年第 期第 页

。 《 2 0 1 2 6 2 9 3 1 

“ ” “ ”

郎绍 君 齐白石的 记及其它 》 林木 齐白石 衰年变法 研 宄》 等文 涉及 到 齐 石 衰年变法


< 3 3

《 日 、 《 白 


原因 、 时 间 阶段 、
变法期 间各题材的 具体变化 、 内 外影 响 因 素等 ,
虽对陈师 曾 在其 中 所起 到 的作用 也有所


谈及 ,
但并 未展 开深入论述 

” ”

陈相交背后 的地缘 文化背景与 艺术相互影响关系 再探


“ “

邓锋 《 显隐 与 进退 —

齐 、 》 ,
见载于北京


画 院编 《 齐 白 石 研 宄 》 第 五辑第 8

2 9 页 , 广西美术 出 版社 2 0 1 7 年 9 月 版 

齐璜 口 述 、 张 次溪 笔录 《 白石老 人 自 传 》 ,
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1 962 年第 7 2 页 

1 2 


标 的确立

正如 郎 绍 君指 出 变法动 机 与 目 , 与 陈 师 曾 的 点 拨分不开 ,
但过分夸大


陈师 曾 在其 中 到底起到 了 什么 样 的作用 呢
4 36

陈 师 曾 的 作 用 不符合事 实 。 那么 ,


对 于 他而 言 ,
仅是 点 拨么 ? 对于齐 白 石而 言 ,
又吸收到 了 些什 么 呢 ?
在陈师 曾 影

响 下 的 这 次变法对 于 齐 白 石 的 整个 艺 术生 涯 又有着 怎 样 的 意 义 

就这些 问 题 ,
笔 者 拟 结 合 陈 齐 相 交五 年 间 的 画 学 思 想 、 创 作 之 间 的 互动 与 呼


“ ” “ ”
应再稍 作 讨 论 首 先 在 陈 师 曾 的 点拨 中 最为重要 的 句 话便是 画 吾 画

。 ,
自 


此语首次 出 现于 1 9 1 7 年在 《 借山 图 》 上 的题诗 , 画吾 自 画 自 合古 ,
何必低 首求


” “ ”
同群 ; 同 年题 《 墨梅 图 》 又说 : 酒后 尝为尽情语 , 何须趋 步 尹和 翁 , 即 使对


“ ”

于 二 人都 曾 共 同 师 事 取 法 的 乡 贤 前 辈 , 他也直 言 何须趋步 , 强调 自 有 我在 

而 且在 其 后 的 书信 往 来 中 更加 提醒 并画 印 示之 图 图 如 此数番 的 劝


, 。 ( 95 97 )

告 在 笔 者看 来 则 是针对 白 石 早年侧 重 于 临摹 古 人 未有 家 面貌 二则是




, , ,
自 ;

期 许 其在 创 作 面 貌 中 能 够 挖 掘 和 发 现 自 我 性 灵 。
简 单说来 ,
便是如 何处理师 古与

存我 的关 系 。 这 一

观 点 既 暗合 于齐 白 石骨 子里 的 倔 强和 自 立 ,
同 时 又使其 自 觉的

思考与处理学 习 古人和 保持 自 我 的难题 , 可 谓 是奠 定 了 齐 白 石变法 的基调 。 试看




“ ” “

白 石 此后 题跋 : 我 是 学 习 人家 , 不 是摹仿 人家 、 学古人 , 要学到恨古人不见




” “ ” “

我 ,
不要恨时 不知 我耳 、 余每作 画 , 意欲 自 立 门 户 , 以 似 古 人深 为 耻 、 删去


” “ ”

临 摹手 双 不用 人 间 偷窃 法 这样 的 我宣 言 比 比 皆是 再 看其 实 践

… …


自 。 

无论 是 自 西 安之行后 持 续近十来年师法八大 , 还是 听取师 曾 建议转学吴 昌 硕 ,





“ ” “ ”

所立足均 在 有 古 人之微妙在 胸 中 , 学 的 是笔 墨精神 , 不管外 形像不像 



“ ”

其实 师 曾 所强调 的 画吾 画 方 面 是承 继 明 清 以 来文 人个 性派 画 家 的



主张 另 方 面也 应与 其受到 西 方个性主 义 思潮 影 响 有关 而 在绘 画 上则 尤其是




, ,

“ ”
近受 吴 昌 硕 之 熏 染 。 吴 昌 硕不仅作 诗 云 :
不知何者为正变 , 自 我作 古空群雄 


高扬 个性 , 心存雄志 , 而且又说 学我 , 不 能 全像 我 。 化我者生 , 破 我者进 , 


” “

我者死 , 并将学 习 与 自 立 之难 易 概括为 ,


小 技拾人者 则 易 。 创作 者则 难 。 欲自

” “
立成家 , 至少 辛苦半世 , 拾者 只 多 半年 , 可得皮毛也 。 白 石 后 来所 言 学我者


” “
生 ,
似我者死 可谓 与 之异 曲 同 调 。 故 白 石 学 吴 正 是采 取 了 这 样 的 方 式 。 老人

这个 时期 学 习 吴 昌 硕 的 作 品 与 以 前 的 临摹大有不 同 , 对着 原 作 临 摹 的 时 候 很 少 

般都是仔细玩味他 的 笔 墨 构图 色彩 等 吸 收他 的 概括力 强 重点突 出 




、 、 ,
、 、

年版
43 6

郎绍君 《 齐 白 石 的世 界 》 第 1 85 页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 1 6 

13 


胆删 减 、 力 求精炼 的 手法 。
仔细玩味后 , 想了画 , 画 了 想 … …

有时要陈师 曾 和我

说 ,
究竟哪 张好 , 好在哪里 , 哪 张坏 , 坏在什 么 地方 ,
甚至要 讲 出 哪 笔好 , 哪笔


”4 3 7
坏 的 道理来 有意思的是 齐 白 石 并 未放弃源 自 湘 潭 画 派 的 工 细 路 并在


。 , ,

写 生 观 察 中 逐渐 形 成 自 我特 点 , 时而操笔 , 应喜 欢之人而 作 。 可 以说 ,
齐 白 石对

于 陈师 曾 在创 作 总 体原 则 上 的 指 点 做 出 了 积 极而肯 定 的 回 应 但 同 时充 满着 


“ ”
的睿智 在 综合平衡 中 实现 了 条最适合 画吾 画 的道路 也为其后来工写



自 ,

结合 的 独创 面貌埋 下 了 伏 笔 。 由 陈师 曾 连接 并传递 的 文 人独创 精神 , 形成 了 吴 



陈 、
齐三人 之 间 的 次第 相 连 , 而又各 呈家法 

“ ”

落实到 齐 白 石写 意花鸟 的变法上 , 已 有学 者指 出 齐 白 石乃 是 扫 除 凡格 




“ ”

过 于 形似 , 通过 吴 昌 硕 转而体会 写 意 笔 墨 的 表现性效 果 。 我们 似 可 从 两 个方


“ ” “ ”

面来考察 :
写形的 似与 不似 和笔 墨语 言 的金石 意味 。 似与不似 于 今 似乎



已成为 白 石老人 的专属 名 句 , 但正如有学者 :
从历 史上看 , 这种对造型 与 笔墨

的统 性 的追求 似与 不似 的追求都并非齐 白 石 的 独创 我们 可 以 轻 易 地在 陈淳

, , 

徐渭 两位水 墨 大 写 意 花 卉 画 法创始 人那 里找 到 大量 的 成 功 的例 子 也 可 以 在扬 州

 ,

八家诸人如 郑板桥 、 李銲 、 李方膺 处 得到 证 实 ,


吴 昌 硕 这方面 的 实 践 也不 少 。 

于 似与 不似 句 的渊源 至 少 可 以 从托 名 明 代 王 绂 书 画 传 习 录 》 到 清初 石


‘ ’

, 《

涛等 多 人处找到 直接 的 使用 该句 的例子 对于 文 人 写 意 在造 型 方面 的
4 38

。 其实 ,

辩证 思考 陈师 曾 显然有着更先 步 的 思考和 实 践 而且极 可 能对齐 白 石产生 了




, ,

重要 的 引 导和示范作用 。 何 以 见得呢 ? 陈师 曾 早年也 曾 打 下 工 笔实 写 的 基本功 



留 所学 又为博物课 对于 动植物 山川 自 然都暗含着 种理性科学 的认知 




日 , 、 ;

且 , 对 于 由 西 方 艺 术 中 所 引 入 的 写 生 观念 , 他有 着 切 身 的 体验 和 清 醒 的认 识 , 


“ ” “ ”

其 画 学 琿 论 中 反 复 彡虽 调 正确观察 和 写生 ,
在 其 写 意 花卉创 作 中 , 又 几乎



全从写 生得来 且题跋 中 时 有对客观对 象 的 科 学 分 析 上所题

借山
4 3

, 。 《 图 》 


” “ ”

似不似 可谓 是 似与 不似 的先导 , 而 劝 白 石 学 尹 和 伯 需 弃 工 从 写 等 若 千细 节

也正反映 出 陈师 曾 的有意 引 领 。 我们 甚至 可 以 说 ,
齐 白 石在 20 年代初期 画 作上

u;
胡佩衡 齐 白 石画 法与欣赏 》 第 页 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年第 二版

《 2 1 22 , 1 992 

衰年变法


3 8

林木 齐 石 研究 中 华书画 家》 年第 期

引 自 《 白 》 , 《 20 1 4 1 


这些画 学理论 见于 熊念祖主编 《 国 画 要诀 》 ,
台湾文心 出 版社 1 9 7 9 年 出版 。 编者称此书据陈师 曾 在北平


” ”

画 法概论
“ “

美术专 门 学校之讲 义 改编 而成 书中在 章 开篇便提 出 正确观察 的重要性 而且指 出 学




。 ,

四 个阶段

习 的 程 序 必 须要经历 临摹 、 写生 、 写意 、 发明 。 而在陈 师 曾 花卉作 品 题跋 中 也可看到其对于


“ ”

描绘对 象 的深 刻 了 解 如 四 时花卉册 八开 佳 士 得香港有 限 公 司 年春拍 第 号作品 其 




, ( 20 1 5 1 2 3 0 ) ,

花蕊雄者 聚为平头 雌者 丝独 出 苞有鱗 片 山 茶 叶须得其硬 厚之态 与木犀叶 同 但木犀 叶稍长




, , , 。 , ,

而薄 木犀 叶对生 山 茶叶户 互生 此尤宜辨 每开 有 题 不 摘录


一 一

。 , , , , 

1 3 1


“ ” “ ”

时而 出 现 的 要写 生而后 写 意 , 写 意而后 写 生 、 写 意 画 非写 照不可 等题句均



与 陈师 曾 这 时期 对他 的 影 响 紧密相 关



在齐 白 石 学 吴 由 工转写 的 过程 中 ,
陈 师 曾 可谓 是 极为 重要 的 桥梁和 转 译者 

“ 

他 方面 以 更新 的 视野调 和 修正 味 大 写 可 能 出 现 的 矿悍 和 空 率 强 调 形 似
一 一

、 ,

” “ 


生重视

与 不求形似 之 间 的妙合 直接启 导 了 齐 白 石 妙在似与 不似之间

的 创 作 道路 同时 也 为 齐 白 石转 向 与 摸索 套有 效 的 写 意 笔 墨进 行提 点

, 


1 9 1 9 至 1 920 年 前 后 齐 白 石 不 断 的 以 八大 和 吴 昌 硕 风格为 体探索 笔 墨 的 书 写


, 

感和 对形似 的 突破 , 并加 强 了 笔 墨 中 的金石 意 味和 画 面整体形 式上 的 视 觉 张力 



这 变法过程 方面得力 于其相 对早熟 的 篆刻 功 力 另 方 面 则 是源于 以 姚 陈 为





一 一

领袖 的 北 京 画 坛整体画 风取 向 的 潜在 影 响 以 及 陈师 曾 的 点 醒 正 如 有研 究者指 出 , 

觉 程度 远 比 绘 画 要高 准 确 地 说

齐 白 石在治 印 方面所表现 出 的 要求创新 的 自 , , 



他对 印 学 传 统 发 展 方 向 的 认 知 程 度 比 绘 画 更 为 明 确 虽 然 齐 白 石 在 此 间 绘 画 实 践

 。

中 也表现 出 很 强 的 风 格 创 造 的 诉 求 但 是对 于 具 体 朝 哪 个 方 向 突 破 似 乎 并 不 明 晰 , 

”4 4 °

这 也 就 体 现 了 陈 师 曾 从 外 在 点 醒 齐 白 石 的 意 义所 在 。 这种 点 醒 既 可 从 陈 师 曾

题 《 借 山 图 》 诗 句 中 对其 画 印 关系 的 阐 述看 出 , 还 可 从齐 白 石 1 920 年所 画 粗 竿 大

陈 师 曾 及 罗 氏 兄 弟 均 为 如 此戏笔 性 的
“ ”
叶的 吾友 之竹 窥见其金石笔 墨 的 强肆 , 

“ ” “ ” “ ”

作品 题赞 ,
谓 其 遒劲 、 超 旷 有 逸气 ,
尤 其 是 师 曾 所题 非 芦 非柳 从 人 说 

完全是从 自 己所主 张和 提倡 的 文人 画 理

持 比 南唐铁钩锁 ,
齐 翁力 可窥生铁 , 

论及 当 时 其 所 践 行 的 金 石入 画 角 度 来评价 。 ( 图 98  

如 果再将 审 鉴 的 眼光集 中 于 齐 陈相 处 几年 的 具体作 品 的 比 照 我们甚至可 以



 ,

“ ”
发现 齐白石 谓的 红花 墨 叶 派 其实 也 与 陈师 曾 的 某些作 品 有着较大 的 相



似 在 些题材 的开拓和 处理上也 多有相 关 如 笔者 曾 见 年两 人 同 为 梅兰




, 。 1 920

芳 所画 成扇 面为齐 白 石绘枇杷 荔枝 桃 间 以绿叶 构 图 饱满 红黄绿三




, 、 、 , , ,

44

色鲜 活 润 泽 师 曾 则 绘红 白 萱花 满铺蓝灰 墨 叶 两作 并置 可谓艳美相 映


, 。 , 。


的 变 法 之始 由 此 可 见 端 倪 即 在师 曾 的影响 下 强调 了

白 石老人 红花墨 叶 , 色彩

的 浓艳与对 比 。 相 比之下 ,
其浓 重 设 色 的 平 面对 比 感 甚 至 比 师 曾 的 作 品 更 为 强 烈

泼辣 , 而这 既是其本色 , 也 逐渐 发展 出 他 后 来 最 为 典 型 的 面 貌 。 而 在 雁 来红 、 

引 自 丛涛 因 治 印 引 起北京艺坛关注 的齐 白石 《 载 荣宝 斋 20 3 年第 期 第 228 页 》 , 《 》 1 I I ,

w “

此 作 曾 出 现 于 北 京 翰海 拍 卖 有 限 公 司 20 4 年 秋 季拍 卖 会上 拍 品 编 号 为 306 白 石署 款 1 , 1 。 :
庚申 ( 1 9 2 0

” “ ” “ ”

年 六月 二十 日 为浣华仁弟 画 兄璜 下钤 木人 朱文 印 另 面仅落 师 曾 朱文 印

) , , 。 ;


13 2


花 、 牡丹等花卉 的 设色方式 以 及 花 叶 的 勾 勒 处理 、
构 图 的 间 搭层 次上 , 白 石老人

也显示 出 对于 陈师 曾 的 直接汲 取 , 或是通过师 曾 转而 对吴 昌 硕 进行 吸 收 ,


只 不过

在整体面貌上转化得更为单纯 明 快 平直有力
442

( 图 图

、 。 99 1 0 1 )

“ ”

齐 白 石将 自 己 与 陈师 曾 的 艺术交往关系 概括为 君无我不进 ,


我无君 则 退 

“ ”
进退 的 表述 或 许 有 着 白 石 老 人 的 倔 傲 与 自 尊 但 是 否 同 样存在着 些 当 事者


的清醒与客观 的真实呢 ? 虽 然我 们 无 从 查找 到 陈 师 曾 于 此 说法 的 明 确 论述 但其

 ,

“ ”
对 白 石作 品 欣 赏 的 态度 和 从容谈艺 的 期 望本 身 便说 明 其必 有所取 。 ( 图 1 02 

1 9 1 7 年二次到 京 ,
齐白石曾以 《 借 山 图 》 作为 自 己 的 代表面貌 ,
托请 不 少 文

人名 士为之题跋 。 而陈师 曾 所题 也 是两 人相 交最 早 的 文字记录 。 又据 白 石言 , 



借去 部分 还来 时 已 少 去 数 张 检视陈 师 曾 的 山 水 早年发端于 四 王
4 4 3

曾 曾

, 。 , 

后后 受吴 昌 硕影响 ,
将 写 意花鸟 笔墨转入 山 水 ,
并 习 沈周 、
梅清 、 石涛等 , 又重

写生 , 画 面取景构 图越趋简率 , 在笔者看来 ,


陈师 曾 观齐 白 石借 山 图所题 , 不仅

体现 出 其对 白 石 的 欣 赏 , 这种欣赏 里面也包含着 与 自 己主 张与 意 趣 的 高度 吻 合 

同时 , 可 能背 后 也 多 有 参考和 借鉴 试看 陈 师 曾 于 。 1 9 1 7 年所画 姜 《 白 石词意册 》 



胜在 构 图 之新奇 多 变 诗 景 画 小境大 其 造境将 明 清 个 性 派 图 式 与 造化体




一 一

, , ,

悟相 结合 在 古 意 今情 间 极 富 文 思 笔 墨 简 练而 诗 意浓郁 用 笔则是 改前期 刚




, ,

硬率 直为 中 锋 圆 笔 , 且 墨 气 沉郁 , 整 体 风格浑 厚 而 空 灵 。 如若将其与 白 石 《 借山

图 》 册或部 分 山 水 图 稿相 比 较 不 难感 受 到 二 者在 图 式 与 笔 墨气 息 上 的 息 息 相 通 , 

“ ”

由 师 在其 中 页 所题 平淡 见奇 不 难 看 出 两 人于造化 中 各得 天性 的 同 声 相


曾 ,

应 , 这或许正 是 白 石见赏于师 曾 的 深层 原 因 , 而师 曾 山 水也应受到 白 石 这种 明 



心 而 见 于 笔 的 天 才 表达 的 直 接 启 发 吧 。 ( 图 103 、 10 4 

“ ” “ ”

综上所述 , 在齐 白 石所评价 的 进退 之间 , 陈师 曾 对其 的 点拨 不仅是



多 重 而立体 的 , 更 为重要 的 是将他带入 由 自 己所 力 倡 和 阐 释 的 新 的 文 人画 价值 系




“ ” “ ”

统中 而 正是沿着这 路径 齐 白 石在 画师 与 文人画家 的 身份纠 葛 中 保




。 ,

持住 了 身 实 写 的 天 然 特 性 和 出 身 农 民 的 朴 素 情 感 逐渐 走 出 条独属 却 又暗 合


自 ,

时代趋 向 的 自 我之路 

此类作 品 可 以 齐 白 石 1 920 年 秋色图


《 》 ( 北京市 文物 公 司 藏 ) 、 1 9 24 年 《 老少年 》 ( 中 央工艺美术学 院藏 ) 

1 925 年 《 老少年》 ( 辽 宁 省博物馆藏 ) 与陈师 曾 1 9 2 3 年 《 花卉立轴 》 、 《 菊花红 叶 》 ( 无纪年 ) 、 老来颜色


《 

似花红 》 ( 无纪年 ) 等作 品 进行 仔细 比对 。 以 上所列 举作 品 分见于 《 齐 白 石全集》 第 二卷和 《 陈 师 曾 全 集 》
花鸟卷 


关于借 山 图 数量和 陈 师 曾还回 数量 白 石老人 己 说法 不 可 详 见 郎绍 君 齐 白 石早期 的绘画


自 。 《 》 

1 3 3


“ ”
第四节 回 响 不绝 陈 师 曾 与 黄 宾虹 潘 天 寿等 传统 派 的 呼应与 延 续


: 、

“ ” “
虽然 , 在 五四 前后 , 随着 西 学更 多 的 传入和 时势 的 变化 , 整个社会进


”444 “
入 个 巨烈动荡 充满着矛盾 冲突 混乱 恐慌 的 时期 现时吾 国 民思



, 、 、 、 。

”4 4 5
想 之冲 突 ,
概 由 与 西 洋 思 想 相 接触 而起 。 由 矛 盾 引 发怀疑 , 由 怀疑 引 发批评 

对于 传 统 文 化 的 全面 质 疑成 为 时之风潮 中 国 画 的 危机便是此 中 例 然而
一 一

, 。 

时 势 的 变化与 时 论 的 反转总 是 出 人意料 。


仅仅几年 时 间 之 隔 , 对于文人 画 的 评价

却 有 了 明 显 的 舆论转 向 年 月 日 艺术 杂 志第二十 期 杂 感 》


。 1 923 1 0 7 , 《 》 《


文就说 当 两三年 以 前 的 时 候 画 坛 的论调 都还是偏重在 西 洋 的 方面
一 一

: , , 


现在 由 般 的舆 论看来 己倾向 到揭扬 国粹 的 方面 作为 国 粹之 的 文人


44 6
一 一 一

, 。

画 没有 消 亡

反而重新受到 了 重视 正如有研究者指 出 在 科学 的大旗下


‘ ’

, 。 : 

画 坛风气 崇 尚 写 实 ,
文 人 画 备受诟 病 , 大有摇 摇欲坠之势 。 1 92 1 年 ,
陈师 曾 发

表 《 文人 画 的价值 》 ,
阐 发文 人 画 的 特 征及 艺 术 价值 , 特 别 是在 充 分 了 解 西 画 流

派发展 脉络 , 及 最新 发 展 的 基础 上 , 沟通 中 西 ,
以 文人 画 对应 西 画 新派 , 认为文

人画 直 写 画 家胸 中 丘壑 , 正 好 与 后 期 印 象派有相 合之处 , 从而 肯 定 文人画 是进步



的 这 思 维逻辑 时 成 为扭转舆论方 向 的 重 要武器 否 定文人画 的 蔡元培 




一 一

。 。 、

海粟 汪 亚 尘等近代 教 育 界 画 界重要人物 改此 前 看法 从否 定转为肯定


、 、 , , 


画 坛 舆 论 从 批判 传 统 转 向 了 揭 扬 国 粹 文 人 画 在 西 风 凛冽 之 中 得 以 站 稳 脚 跟 。 , 

当然 从较为 宏 观 的 层 面来看 陡转 的 原 因 还有第 次世 界大 战 后 中 国 整 个知




4 4 7

, ,

识 阶层对 于 西方文化 的 反思和 对 中 国 传 统文化 的 再 认识 也有 画 坛 中 西 比 较视野



 ,

在 广 度 和 深 度 上 的 拓 展 以 及 随 之 而 产 生 的 每个 个 体 于 画 学 理 路 的 我调 整 但毫


自 ;

“ ”

无疑 问 ,
作为最早 睁 眼看 世 界 , 既 具 有深 厚 的 传 统文 化素养 ,
又在 中 西 比 较

的 宽 阔 视野 中 将 西 方 最 新 艺 术趋势 与 中 国 画 在 内 在精神 上进行沟 通融合 的 先 行



者 ,
陈师 曾 《 文 人画 之价值 》 的 振臂疾 呼 ,
无 疑在 此 次 舆 论 转 向 中 起 到 了 重 要 的

引 领作用 

对于传 统 的 中 国 画 家 群体而 言 , 虽大 多 不 太具 备像 陈 师 曾 这样 的 艺 术视野 





也 缺 少 西 法 训 练 的 切 身 体验 ,
更无法从深层 进行 中 西 艺术 的 沟 通和 调 和 6 但 陈 师

二十世纪 中 国 画研究》 第 广西美术 出 版社


4 < 4

林木 《 1 页 , 2 0 0 0 年 1 月 版 

黄远生 新 旧 思想之冲突 载 东方杂 志 第 卷第 民 国五年 四 月 十


4 4 5

《 》 , 《 》 1 3 2 号 ,
日 


转引 自 林晓照 《 沟通 中 西 : 1 920 年代画坛 的舆论转 向 》 ,
见载 于广 州 美术 学 院 《 美术学报 》 20 1 5 年第 

期第 页

6 9 76 


同上 ,
本节对其 文 章 多 有参考 

13 


曾 对 于 文 人 画 价值 的 挖 掘 与 肯 定 , 对于他们而 言 无 疑是增 强 了 对 中 国 画 的信 心 , 


而这也正是随 即 在北京成立 的

返归 传统 , 精研古法 成为大 多数画 者的 共识 ,




“ ” “ ”

中 国 画 学研宄会 与 湖社 的指导思想之 诚然 陈师 曾 文 人 画 之 价 值 》


。 , 《

所提揭 的 视野 方法和 主 张 方面 在世纪初 的 中 国 画坛 在 当 时 沉溺 于 唯




、 , , ,

科学 主 义 之 唯 写 实风潮 中 的 中 国 画 坛 确 实有 当 门 之棒 喝 的 警醒之效
‘ ’ 4 4 8

, ; 


“ ” “

方面 其 内 含 的 比 较视野和 研 宄 理路 无论 是对新 旧 两 派还是 传统 与 




, ,

都起 到 了 极大 的 启 发和 引 导 作 用 甚 至影 响 到整个 民 国 时 期 中 国 画 的 发展

合 , , 

“ ”

但同时 , 这

特殊 时代 语境 下 的 论辩宏 文 , 也 使其迅速成 为 传 统派 和 近代 文


“ ”

似乎也沾上 了 论者 的 色彩
4 4 9

文化守成

人画家 的代言形象
‘ ’

, 。

” “ ”

是后 来研 宄 者认为概括 陈 师 最 为 安 全且适用 的 关键

传统 与 传统派 曾 


理 论概念 然而 正 如 有研宄者指 出 在中 国 传统 意识 不仅仅蕴含在 传统


。 , , ,

现代 的 二 元对立 中 同 时 也 是体现在 不 同 民族 的 文 化冲 突 之 中 这便 是近



, 。

” 5° “

代 以来中 国 学者长年聚讼 不休 的 古 今 中 西 之辩 即 使是 余英时 提 出 现代


4 ‘ 

、 。

即是 传统 现代化 以 现代 不在传 统之 外 而在于传统之 中 的观 点 来打





‘ ’ ‘

, 、

“ ”

破传统 与 现代 二元对立 的 思维模式 ,


但只 要先发 的 、 他者 的 现代 作为参照存


“ ”

传统派 由 特定精 英 人群在特


“ ”

在 传统 总 会被作为其 附带 的 阴 影 而 这 

, 。

“ ”

殊历 史 时 期 对 中 国 画 发 展 所作 出 努 力 也 往往 被 先入 为 主 的 冠之 以 保守 这



具有价值评判 的 术语 直至今天 的 常叙述甚至 学 术 话语 中 这 派往往被称


, 日 ,

为 国粹派 延续派 甚至 保守 派 进而在 很 多 语境 中 被 默认 为 与 现代


‘ ’ ‘ ’ ‘ ’ ‘ ’

、 , 

进步

相对 的势力
‘ ’ 4 

限于篇幅 , 笔 者 并 不 打 算 在这些 理 论话语和 概念 中 反 复 纠 缠 。 无论是将陈师




“ ” “

曾 继续 安 全 地放置 于 传统派 概念 中 , 还是 按 照 本 文梳理所 认为 的 通变 与 



” “ ”

觉 ,
陈 师 曾 都 为 二 十世 纪 中 国 画 变古 为今 、 借洋 兴 中 的 自 我演 进 留 下 了 宝

贵 的遗产 这 遗产 在其 生 前 与 身 后 都获得 了 不 同 程度 的 呼应 与 延续 除前文




4 5 2

。 。


林木 《 二十世纪 中 国画研宂》 第 2 6 页 

w “ ”

郑工 中 国画学 传统论 传统 的认定 与 批判之二 下 载于 福建艺术》 年第 期第


《 ( ) 》 , 《 2 006 4 1 

页 

孔令伟 近代 中 国 美术史 中 的传统观念 以黄宾虹为重 点 注释 见载于孔令伟 尤莉 an e N o t h


一 一

《 》 3 , 、 Ju l i 

主编 《 黄 宾 虹与 现 代艺 术 思 想 史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文 集 》 第 1 9 0 页 ,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出 版社 20 1 4 年 4 月 版 

文人 画 价值论与 进步论为 中 心 载于

于洋 民 初 画 坛传 统派 的 应 变与 延 展 美 术 观 察 》

以陈师 曾 的

一 一

《 》 , 《

2 0 08 年第 4 期第 1 00 页 

把二十世纪 中 国 画演进路向 归 纳
5 2

薛永年 变古为今 借洋兴 中 世纪中 国 水墨画演进 的 回 顾 文 




《 、 : 2 0 》

陈 师 曾 的艺 术 实践在 立 足于 中 国 画 身 艺术特点 的 基础


“ ” “

为 变古为今 和 借洋兴 中 两类 。 笔者认为 , 自

上 ,
在古/今与 中 / 西 两组对应关 系 中均有所融贯 ,
且对 后 来者 产 生 了 启 示与影响 

1 3 5


谈到 的 姚 华 、 金城等 , 在 本 文 的 最后 部 分将 主 要侧 重 于 与 陈 师 曾 有 所 交集 、
有明

显 画 学 思 想 参鉴 、 应和 及传承 的 诸家进行 简 要讨 论 

“ ”
1 9 1 2 年 , 在 由 李叔 同 等人发起的 文美会 上 , 陈 师 曾 与黄 宾虹初 次相 交 


黄 朴 存 氏 慕朽 道 人 古 梅 幅 垂 涎特甚 未 几 发表 应得 是 画 之 主 人竟 是黄 氏

, , 


阖堂喝彩 而黄之得 意 虽 然 很 快两人 天各 方 但 却 通过共
4 5 3

尤不 可形容 

, , 。 ,

同 的 友人 直保持着诗 画 唱 和 金石墨缘 年底 由 陈石遗 罗換东 




、 。 1 9 1 4 , 、 、

瘿公 、 黄晦闻 、 杨增荦 、 夏剑 丞 、 诸贞长 、 陈师 曾 、 黄 秋岳等人在 北 京法源 寺 组



织会祭 陈 后 山 活动 , 赋诗作文 ; 次 年春夏 , 远在 沪 上 的 黄 宾 虹应黄 晦 闻 之请 , 



《 祭后 山 图 》 和 《 后 山 诗意 图册》 , 遥相 呼应 中 以 画 和 诗 。 1 9 1 8 至 1 9 1 9 年间 

“ ” “ ”

两人书 信 往来 、 互赠 金石 书 画 , 时 时 想望 、 时常通 问 , 以 当 面谈 , 知 己之情



溢于 言表 。 ( 图 1 05 )1 9 22 年秋冬 赴 日 组织 中 , 日 联合 画 展归 来 的 师 曾 道经沪 上 



逗留月 余 , 并在上海 日 本俱 乐 部举 办 小 型 展 览 , 想 必 此期 两 人必 有 会 晤 长谈 ; 


“ ” “ ”

时 , 以 保存 国 粹 、 发扬艺术 为宗 旨 的 中 国 书 画 保存会 创立 , 两人 均 参 与



发起 不及 年 师 曾 病逝南京 据 王 中 秀记 到 多年以后 老 人还 叨念着 陈


。 , 。 : ,

氏 那本 文人画之研宄 》 也许纯熟巧合 黄 宾 虹这 年以 宾虹 画 语 》 为滥觞


《 。 , 《 


开始 重理 中 国 画 学 理论 显然 这并非巧 合 两 人在 艺 事 交游 中 对 于 画 理
4 5 4

。 , , 

画 学必然有着相 当 深入 的探讨 。 虽 然 我 们 已 无 法 找 到 更 多 直 接 的 文 献 材料 ,
但比

如 面对西 学 , 两人都保持着相对开放 的 心 胸 与 视野 。 黄 宾虹不仅早在 1 9 1 4 年为




“ ” “
陈树人译述 、 高奇 峰校 阅 的 《 新画法 》 作序 ,
提出 沟 通欧亚 , 而同时需明 


” “ ”
可于善 因 者深 明 所守 而 善 变者会观其通 也
4 55

变 之理 , , ;
1 9 1 8 年又亲 自 以 文


“ ” “ ” “ ” “
言 方式译述 《 新画 训 》 ,
阐明 美术源 起 、 绘画 定义 、 绘画变迁 、 绘画进


” “ ”

及 方法 上 的 分 析与 综合
456

步 等 ,
行文 中 处处可 见 中 西 绘 画 之 比较 。
再 比如


“ ” “ ”
其在 《 精神重于物质 说》 中 将 图 与 画 相 区分 ,
分别 指 向 物质 与 精神 , 


“ ” “

与师 曾 图与画为二 的 用 意甚为相似 , 且 更具有侧重文人 画 写 意 性 以 振兴 




” 57 “
神文明 无论是后 来其进 艺术是最高 的 养生法

的 明确指 向 步指 出 不但



” “
足 以 养我 中 华 民族 , 且 能 养 成 全 人类 的 福 祉 寿 考 也 ;
还是提升 中 国 画 之于 

回 开会之 盛况 》 李叔 同集
5 5 3

文美会第 转引 第 页


《 , 《 》 1 00 1 0 3 


王 中 秀编著 黄 宾虹年谱 第 《 》 9 0 页 , 上海书画 出 版社 2005 年 6 月 版 

黄 宾虹美术文集
55

黄 宾虹 《新画法》 序 见载于 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年 版


, 《 》 第 1 3 页 ,
1 994 1 0 月 

黄宾虹 黄 宾 虹文集 译述 篇 鉴藏篇 上海 书 画 出 版社 浙江省 博物 馆


4 5 6

《 新画训 》 , 《 》 ( 、 )
第 5 22 页 , 、 1 999

年 6 月 版 

黄宾虹 期合刊 年 版
5 7

精神 重于物质 说 国画月刊

《 》 , 《 》 第 1 1 、 1 2 , 1 935 8 月 出 

1 3 6


” “ ” 8 “
学 的重要性 民 学重在精神 在 于 发挥 这些功 能论 的 阐 释 


4 5


, , 自 。 ,

面可 以 被看作 是 陈 师 曾 提 出 文人画 价值论后 的 自 然延伸 另 方面 也 显 现 了 社会




” “ ”

的 外在情境对 于 中 国 画 内 在本体 的雕琢 作 用 还体 现 在 很


4 69

。 这种 自 然延伸 

多 方面 无法 详述 呼 应 与 延 续 既源 于 两 人 生 前 过往 的 志 同 道 合 又源 于 对


一 一

, 。 ,

“ ” “
东 方文化 千 古 不 磨之精神 的 高度


自 信和 自 觉 维 护 而对 于 ; 中 国 画 内 在本体
“ ” “
的 高度 重 视 , 则 体 现 于 两人 均 在 通变 中 将中 国 画 的 发展 基 点 紧 紧地 维系 在


艺术及 艺 术家 的 精 神 本质 上
4 6 °

在 中 西 文 化剧 烈 碰撞 的 20 世纪 , 潘 天寿最为 引 人注 目 的 画 学主 张 , 或许就


“ ” “

是 中 西绘画 ,
要拉开距离 。 他在 比 较 中 西 之异 同 时 指 出 :
同者 ,
人类之本 性 

艺 术之本质 ; 不同者 , 环境之相 异 ,


传 习 之相 殊 , 将世界绘 画 明 确 分为东 西两


“ 

大统系 , 中 国 传 统绘 画 则 是东方 之代 表 。 这些主 张可谓 是对 陈 师 曾 东西画界


“ ” “ ”

说最为精准和 详细 的 阐 释 。 同样 , 在 距离 和 殊异 中 ,
潘 天寿 从未排 斥 和

拒绝 向 西 方艺术学 习 , 在其 1 926 年 出 于 教学之急 需 同 样参考 中 村不折 、 小鹿青




“ ”
云 支那绘画 史》 而编写 的 中 国绘画 史》 中 域外绘画 流入 中 土考略 


《 《 ,

“ ” “

g明确
意识到 混交 与 固 有特殊 的 民 族精 神 互相 作微妙 的 结 合 , 产 生异 样 的


直至 五十 年代
” “ ”

光彩 , , 他仍 原 则 上认为 系 统与系统 间 ,
可互相 吸 收所长 。




在保持开放艺 术胸 襟 的 同 时 ,
他更 多 是 强调 系 统各 自 的独立性 , 强调 保持东 方


特色 是 中 国 绘 画 赖 以 在 世界立足 的 根本 可以说 他的这 宣 言 式 的主 张正如




。 ,

“ ”

陈师 曾 是美术者 , 所 以代表各 国 国 民之特性 的 理性辨析 , 也 如 陈 氏 在 面对 中




“ ”

国画 衰退 及西 方科 学主义大 兴之 下 以 文 人画 精神价值 的挖掘 和 发扬进行 反驳



般 只 不过在 随 后 时势 的趋迫 中 潘 天寿 的 理性思辨 如 同 他 的 奇崛之诗 骨力




。 , 、

之画 , 显得更为 明 确有力 。 而对于创作主体与 画 品 之 间 的 关系 ,


潘天寿更是在承


继陈师 曾 、 李叔 同 等人格教 育 理念 基础 上 , 视 画 格 为 人格 的 直接 投影 ,
力倡 


” “ ” “ ” “ ” “ ” “ ”

调 之说 ,
天资 、 功力 、 学养 、 品 德 、
精神 之 自 由 独立 等等均与 师

曾 所言 脉相 承 更 以 其特有 的 个性气 质 和 奇绝 的 独造精神 将 文 人画 推 向 至大


; , 

至刚 、 至中 、 至 正 的 现代形态 

分别 见于黄 宾虹 《 艺 术是最 高的养生法 》 、 《 国 画之民学 》 , 见载于 《 黄宾虹美术文集 》 第 7 2


7 7 页 , 


民美 术 出 版社 1 994 年 1 0 月 版 

4 5 9

于洋 返 本 开新 的 策 略选择 以黄 宾虹上海 时期 的 画 学思想为 中心 见载于孔令伟 尤莉



《 》 , 、 Ju l i a n eN o t 

主编 黄 宾虹与 现代艺术 思想 史 国 际学术研讨 会 文集 第


《 》 3 4

3 6 页 ,
中 国 美术学 院 出 版社 2 0 1 4 年 4 月 版 

卢 甫 圣 黄 宾 虹 文 集 序 上 海书 画 出 版 社 999 年 版
< 6 °

《 》 ,
1 

1 37



据冯霭然 回 忆 ,
在 1 920 年代初 , 潘天寿 任过两年小 教 ,
乃在上海 美术专


科 学校担 任抄 写 讲 义职 司 。 意 在 接近 国 画 系 教授 , 而 陈 师 曾 也 时 常往来沪 上 

当 时 他得 亲 炙于 陈 衡恪 字思 曾 ( ) 先 生 在 中 国 美术史方面 有 系 统 的 史学 知 识
, 


近名 家 作 品 的 鉴 赏 能力 提高不 小 若此忆 未误 的 话
46

对古 我们 就可 明 


、 。 , 白


人绘画 史著 述为 何相 似 的 内 在 原 因 。
又据 陆 坚 回 忆 潘 天 寿 的 亲 口 讲 述 ,
在 上海

美 专 教课 时 有 个暑假 上海 天马会 开画展 我 潘天寿 与诸闻 韵负 责




‘ ’

, , , ( )

指 挥布 置 中 国 画 部 分 布置好 后 我和 闻韵说 这次展 品 中 陈师 曾 先生 的花




。 , : ,

卉如 墨蕉 梧桐 诸条 幅 都 很精彩 闻 韵说 这 次 陈 先 生 的 作 品 不 但 花 丼好
’ ‘

、 , 。 : 

”4 6 2

几 幅 山 水 也 十分好 还谈到 潘 天 寿 如 何 先后 三次体 会 陈 师 曾 山 水好在





… …

何处 , 到 第 三次看到 的 时 候 ,
觉得好 以 外 ,
并知 道师 曾 先生 的 来龙去 脉 , 工夫

深沉 兼 以 天分高超 故 能 骎骎地独辟行 径 于 当 时 画 坛 实非 般画 家所 能望其




, , ,

”4 “
项背 潘 天寿 也 曾 十 分感 慨地说过 如果陈师 享 高寿 成就 定在吴 昌 硕
6 3

曾 

。 , ,


之上
464

。 联系 前面所述陈 、 潘之 间 画 学 思 想 的 延 续和 发展 , 我们 更 可 以 从这些

隐含 的交往 中 窥两 者于 内 在文化 心态和 立场上 的 脉相 承


一 一



“ ”
陈师 曾 的 影 响 不 仅 见 诸 于 与 其 有 过往 来与 交 集 的 传统派 大家 , 而且还 以

种潜在而深沉 的 方式成为后 来者 的 学术源头 其亲授弟 子 在 绘事 之余 以 中 国




, 、

绘 画 史论研 究 为主 的 俞剑 华 以及史论研 究 与 绘 画 实 践 并重 且为师 曾 同 籍又 曾 留



 、


学 曰 本 的 傅抱石 均 是 沿 着 陈 师 曾 所开 拓 的 路径 前行 。 正 如 有研宄者指 出 :
顺着

他们 的 画迹我们 溯 根 穷 源 , 追索 到 二 人 绘 画 观 念 层 面 上 来 。
若 以 他们 的 中 国 画 创

作 立场 来看 ,
俞剑 华 、 傅抱石 无疑 都 具 有 强 烈 的 民 族 自 尊和 坚定 的传 统信念 , 

他们 作 品 中 注入 了 西 画 痕迹也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 只 是在 中 西 融通 的 时候他们 更注 意

方 法 的 机变 和 含 蓄 ,
既 坚 持 中 国 画 民 族特 性 的 主 体 意 识 , 又适度 掺入 西 法 以 求创

新 面貌 。
… …

但在对 中 国 画 理解 的 思 想 资源和 研 宄 方式上 二人必 然有着 暗合之处 



此 暗合 处 即 为 俞 、 傅二 人画 学思 想 的 交集处 , 也 就是俞剑 华 、 傅抱石 画 学 理念 的



出 处和 根源 根据 这 思路 我发现共 同 影 响 俞剑 华 傅抱石 画 学 研 宄 的 关键性




。 , 、


冯霭然 《 纪念 同 学潘天寿 院 长 》 ,
见载于 《 潘天寿研 究 》 第 20 2 1 页 。
浙江 美 术 学 院 出 版 社 1 9 8 9 年 1 

月 版 


陆坚 启发 ?
鞭策 ?
鼓舞 访 潘 天寿 先 生 见载于 潘 天寿研 究 》 第 页 浙 江美术学 院 出


一 一 -

《 》 , 《 1 6 2 1 6 3 。

版社 1 98 9 年 1 2 月 版 

4 6 3

同上 


严善鋅 、 黄专 《 二 十世纪 中 国 画 家 研 宄丛书 ?

潘天寿 》 第 42 4 3 页 ,
天津杨 柳青画 社 1 999 年 2 月版 

138


人物 陈师 曾
4 6 5

: 。

俞剑 华 方 面 在 陈 师 曾 逝 后 做 了 大 量 的 资 料搜集 汇 编 和 研 宄 工 作 图

、 ( 1 06 ) 

这为 后 来研 宄 者提供 了 持续深入研 宄 的 基 点 另 方面 他也继承 了 陈师 曾 的未





竟 之业 , 并始终在 应 时 之变 中 持 守 陈 师 曾 通变与 自 觉 的 画学理路 。 他将先 师 治




” “

学 的观 点 、 立场和 方法创造性地应用 到 自 己 的 艺术史论研 究 当 中 , 同时 , 亦关



注文学 的研究 , 强调在治 学 的 同 时不 能放弃作 画 , 作 画 要重视写 生 ,


以 求触 类旁


消 解艺 术史论研宂 画 地为牢 在其广博而深入 的 史论




4 6 6

通 , 、
作茧 自 缚 的 弊病 。

研宄 中有 条贯 穿始终 的 思想主脉 那 便 是在视野 开 阔 立场 坚定 按 照 现代 学




: 、 ,

术 思 想 理路不 断构 建 中 国 绘画 史论体系 在这种 构 建 中 为 中 国 画 的 持续 发 展 寻找



 ,

立足与 支撑 在 坚持 中 国 艺 术 民 族特性 的 主 体 意 识 的 同 时 又适度地 引 入 西 方 学术


; 

“ ”
规范与 理念 ,
体现 出 返古 出 新 的 历史 眼光和直面现实 的 文化 自 信 。 从画 学 思

想 、 艺 术 实 践 到 史论研 宄 , 虽 然 移 形 换貌 ,
但何 尝不 是更深层 次 的 同 声相 应 、 

气相求呢 

傅抱石在 民 国 以 来 国 画 之史 的 观 察 》 文 开 篇便认 为 文人画 的 确 是代表




” “

中 国 的绘画 ,
又说 :
作文人画 ,
要有 必 需 的 几个条件 。 清代 的 画 论 ,
讨 论这条

件的很多 陈师 曾 作 中 国 文 人画 之价值 》 文 见 中 国 文人画 之研 宄 》 




。 《 ( 《 ) ,

文人画家 第 是要有 人品 第二 是要有 天才 第三是要有 学问


‘ ’ ‘ ’ ‘ ’

… 

, , , 。

可 见 陈师 曾 的 说法 , 并 不 是没 有理 由 和 根据 的 。 因为中 国 自 元 以后 , 己把绘画看


”4

切 的 寄托 是 画 家 人格 思 想 的 再现 是纯粹 的艺术 而其本人也正




6 7

作画家

, , 。

是凭藉过人 的 才情 、
史 学 的 癖 好 很 早 便把 握 住 中 国 画 精 神 的 整 体 性 和 本 质 性 。 



然 其 国 画 源 流述概 》 与 中 国 绘 画 变迁史纲 》 两 文均 如 师 曾 样 受到 新史


, 《 《

” “ ” “ 

学 与 进化 论 的 时代影 响 ,
但又都 同 样在 中 国 绘 画 普遍 发 扬 永 久 的 根源
“ ” “ ”

这条线 中 认知 到 民族性 和 三大要素 ( 人品 、 学问 、 天才 ) 的 内 在超越性 



“ ”

而在其绘画 创 作 中 , 也 曾 大胆 的 吸收 了 日 本 画 和 水彩 画 的 某 些 技法 , 但又正


“ ” 4 68

如陈师 曾 般 在 采人之长 中 逐渐将其 消 化 得 不 见 痕迹 在 重视 写 生观 察




, 。

黄戈 民 国 时 期 俞 剑 华 与 傅抱 石画 学 研 宂 的 比较研 宂 见载于 书 画 艺术 年第
6 5

期第 页

《 》 , 《 》 20 1 6 4 2 2 29 


陈瑞林 《 从陈师 曾 到 俞剑华 :
探索 中 国 画 现代转型 的 新路 》 ,
载于 《 南 京艺 术学 院学报》 ( 美 术与 设计版 

2 0 09 年第 3 期第 47

5 2 页 


傅抱石 《 民 国 以 来 国 画之史 的观 察》 , 原发表于 《 文 史半月 刊 》 1 93 7 年 7 月 第 34 期 。 此转 引 自 《 傅抱石


谈中 国画》 第 1 23 1 34 页 , 中国 青年 出版社 2 0 1 1 年 1 月 版 

 ̄ “ ”

李松 《 最后摘 的 果子总更成熟些  一 一

访 问 傅抱石 笔录 》 ,
载 《 中 国画研宄

傅抱石 专辑 》 总 第 8
集第 25 页 1 。 人 民美术 出 版社 1 994 年 。 另 董庆生 《 怀念抱石 师 》 也有 同 样记载 ,
载 《 傅抱 石 先生 逝世二 十 周


年纪念集》 

1 39



方面 ,
傅抱石与 陈师 曾 也有相 似之处 , 正如有研宄者指 出 , 我们 不难发现 陈 师

曾 与 傅抱 石 在 绘 画 思 想 上 的 渊 源 关 系 ,
他们 不 是要 以 科 学 的 原 理推理 出 写 实 的 技


” 69

而 是 运用 理 性 的 观 察 为 文 人 画 的 创 新提供 科学 的 依 据 就此而 言 傅抱


巧 , 。 ,

石 完 全 继 承 了 陈 师 曾 所 发 掘 的 文 人 写 意 精 神 并 以 天 才 豪 纵之 气 和 面对 , 自 然的写

生创 造将 其 推 展 出 新 的 时 代 面 貌 


虽然 ,
俞剑华 曾 感慨 :
民 国 十年 以 后 , 谦中 、 拱北 、 师 曾 诸 先 生相 继 归 道


” “ ”

北平 气 象 亦 趋没落 大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叹息 但 以 陈师


°




4 7

山 , 日 , 。

代 表 的 北 京 画 家 群体 在 20 世 纪 初 面 临 中 国 画 危 机 所 提供 的 文 化 思 考 范 式 和 实 践

探索 却 以

种 持久 的 力 量影 响 到 民 国 以 来 的 中 国 画 发 展 , 也获得 了 黄 宾虹 、 潘天


“ ”

寿 、 俞剑 华 、 傅抱石 等诸多 有 识之士 的 呼应与 延续 。 这是 陈师 曾 的 不朽 ,





“ ”
是 中 国 绘 画 不 息 的 内 在 生命 力 的 不朽 


黄戈 《 从 陈 师 曾 到 傅抱石 的 中 西绘画 比较观 》 ,
载于 《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报 》 ( 美 术与 设计 版 ) 2007 年第 

期第 1 1 7 页 


俞剑华 《 七十五年来 的 国 画 》 , 见载于周 积 寅编 《 俞剑 华美术论文选 》 第 6 1 67 页 , 山 东美术 出 版社 1 986

年版 

140


小 结 y 

本 章 从 陈 师 曾 去世之 际在 北京 文 艺 界所 引 发 的 震 动谈起 分别 就其 生前 身 后

 ,

“ ”
对鲁迅 、 丰 子恺 、
齐 白 石 以 及黄 宾 虹 、 潘 天寿 等 传 统派 画 家 的影响进行 了 逐

探讨



这 种 影 响 有 的 是 相 互 砥 砺 交流 中 的 潜 在 熏 染 如 其 在 与 鲁 迅 长 达 二 十 余 年 的

 。

“ 

交往 中 ,
既有 同 学 之情 、 同 事 之谊 , 也 有 在 国 事 艰 难 之 际共 同 转 向 以文艺救国

的 致追求 更有在 中 西 文化和 新 旧 冲 突 间 各 不 同 的 选择 但美术上 的 同 好和




, 自 ,

艺事往 来是两 人关 系 的 紧密 纽 带 。 笔者认为 , 正是在京十年 的密切 交往 , 陈师 曾



直接影 响 了 鲁 迅对于金石 书 画 的 爱好 使 其 方 面对 于金石碑 拓 和 汉 唐 艺 术有 了




丰 富 的 视 觉 经验和 独特偏好 另 方面 也使其受 到传 统文人画 的 熏 染 从而使 其




, ,

对 于 中 国 画 中 的 个性创 造和 审 美趣 味有 了 定 的认知 而这些都无形 中 成为鲁迅




美术思 想和 艺术感受 中 的丰 富 滋养 虽然两人在具体 的 艺术类 型和 取径方式上 各



 。

有侧 重 , 但致力 于 民族美 术 的 现代推进成为两 人君子之交 的 共周 基础 



“ ”

这 种 影 响 有 的 是在特定 艺 术类 型 上 的 引 入与 开启 。 作为最早 引 入 漫画 

术概念 并 结合 中 国 画 传 统 对其进行创造性译介和 转化 的第 人 陈师 曾 直接


, , ,

“ ” “ ”

影 响 和 促 发 了 子 恺 漫 画 的 形成与 发展 。 其简 练 的 笔 墨形 式和 托意俶诡 

丰富 意涵在丰子恺 的 笔 下得到进 步 的 发扬 而丰子 恺也在 其后 中 西 比 较 的 艺 术




“ ”

视野 和 强 调 人生 的 艺术功 能上与 之呼应 ,


从而 既拓 展 了 文 人 画 个 人 诗 意 抒情

的崭新形态 也 内 在勾连 出 条始 终注 重 人格修 养 的 中 国 文 艺 之路


, 

“ ”

这种影 响 当 然还有其对 于 齐 白 石 衰年变法 的 直接 启 导 。 在 以 前 学 者对 于



二人关系研宄 的 基础上 笔者 方面 认 为 两 人 的 交往 既有湖 湘 大儒 王 间 运 的 门 第




渊 源和 湘 中 名 家 尹 和 伯 的 笔 墨 师承关 系 再加 之各种 错综编 织 的 湖 湘 地缘 人脉 网



 ,

络 的共 同 推动 方得 以形成 另 方面在 本 文 中 着重 从创 作 中 的 个性 意 识 写生


, 、

设色处 理等方面探讨 陈 师 曾

与写意间 的 似与 不似 以及 笔 墨语言 的 金石意 味 、 


“ ”

对于齐 白 石 衰 年变法 的 重 要影 响 , 以及其在吴 昌 硕与 齐 白 石之间所起到 的 中



介与 转译作用 ,
并 简 略谈及齐 白 石对于 陈师 曾 的 反 向 影响 , 而这 也 正 是齐 白 石所


“ ”

谓的 进退之 间 

当然 陈师 曾 的影 响 更体现 于其 画 学思 想在后 来者 的 遥相 呼应 中 方面

, 。 

” “ ”

的 比 较视野 逐渐推衍

在 其逝后 不 久 ,
东西画界 , 文人画 与 西 方现代 艺 术 之

1 41


“ ”
间 的 相 通 相 融 渐成 共 识 从对 文人画 的 批评转 向 了 倡 导 和 更新 的 发展 另



方面 ,
其对 中 国 画 主体 地 位和 本体价值 的 维 护 与 坚 守 又 成 为 后 来黄 宾 虹 潘 天 寿

 、

“ ” “

等所谓 传统 类型 画 家 的 思 想 资源 ,
推 动 中 国 画 不 断 深 研传 统 、 自 传统 中 求


变 这 内 在 理 路 影 响 至今

, 

142


结语 : 如 何 重 新 解读 陈 师 曾 及 其 当 下 启 示


“ ”
正如 本文绪论所言 ,
作 为 晚清 民 初 最 早 睁 眼看世界 、 且 自 觉 地将 中 国 画

纳入到 个全新 的 中 西 比较视野 中 来 思考其发展 的 先行者 陈 师 曾 到 底 是如 何认




知 中 西 古今 的关系 、 ?
又是 如 何在 外在会通与 内 在超越之 间 形成 自 己极富 张力 而

又具 有鲜 明 立场 的 画 学 主 张 并 实 践 于 ,
自 己 的 中 国 画 创 新性探索 中 ?
其艺术史意

义和 价值 究竟应 该 如 何解读 ?
等等 。 这些 问 题 都还有 待深入挖 掘 与 探讨 。 而且 

“ ”

作为 他者 的西方 自 此 成 为 整个 二 十世 纪 中 国 画 发 展 不 可 回 避 的 存在 , 直至 当

下 我们 依 然绕不开这 话题 陈师 曾 再研 宄 的 意 义或许正 在 于此

, 。 

然而 , 陈师 曾 画 学 思想 本 身 所呈 现 出 来 的丰 富 复杂 以 及微妙 的 转 向 变化 , 

有其艺 术实 践所展现 出 来 的 多 元面貌和 不 断拓展 都使我们 的研 宄极 易 陷入顾 此



 ,


失彼 、 难 以 全面认知 。 比 如 其 既谈到 现在 与 外 国 美 术接触机会更 多 ,
当有采取


融会 之 处 , 又在 文 人 画 受 到 责 难 与 批评 时 转 而 极 力 维护 其价值 ; 既在 创 作 中 坚

持继承 并发扬文人 写 意 精神 , 又处处 融入 西 法 以 开掘 新貌 。


其到底是新是 旧 , 

保守 还是 融合 , 是传统还是 现代 … …

如 果 执 着 于 这 样 二 元对立 的 派性 定 位 ,
陈师

曾 的 画 史 形 象必 然 是残缺而模糊 的 

事 实 也确 是如 此 我们 可 以 简 要 回 顾 般认 知 中 的 陈 师 曾 画 史形 象是如 何生


成的 。 不 管 其 如 何谈论 融合 中 西 ,
并在实践 中对油 画 、
水彩等 都有所 尝试 , 


” “ 


国画家 是 时 人对其角 色 的 基本判 断 。 1 9 1 2 年的 《 太 平洋报 》 以 文学书画家
“ ” “ ”

称呼他 ; 钱稻孙在 花荫会 展 览报道 中 称其为 中 国画家 ; 在其过世后 , 




“ ” “ ” “ ”

道将其作 品 归入 国粹画 ; 《 湖社月 刊 》 创刊 时 以 书 卷气 、 士夫画 



文 人画 之价值 益影 响 加 之其逝
4 7

评价其作 品 随着其 和 研宄 书的 

。 《 》 《 》 日 ,

“ ” “ ” “ 

后对应于 西洋画 的 中国画 概念及 实 践群 体 的 日 益 自 觉 ,


自 传统 中 求变

渐衍为 中 国 画 发展 的 股重要趋势 陈师 曾 也伴 随着 这种 重要影 响 以 及 外 在 时 势




的 变化而成 为 这 趋势 的代表 即 旧 式文 人 维护 传 统 的 形 象得 以 凸 显 这种 凸


, 、 。

显在 随后 的对其研 究 中 得到 进 步 的 强化 甚至 伴 随 着 以 其 为代表 的群体 性价值




判 断于其中 。
北 京确 为五 四 运动 新 文化 之策源地 ,
而在美术上为最封建 、 最顽

固 之堡 垒 ,
四 十年来 , 严格 言 之 , 颇少 足述者 ; 因 其 于 新 艺 术 之开展 , 殊少关系


文美会第 回 开会 之盛况》 太平洋报》 年 月 日 号 钱稻孙 花荫会底洋 画 晨报

《 , 《 1 9 1 2 5 1 6 ; 《 》 , 《 》 1 920

年 6 月 6 日 第 7 版 : 《 画 家陈 师 曾 逝世 》 ,
《 晨报 》 1 9 23 年 9 月 2 2 日 第 6 版 : 《 吴 昌 石与陈师 曾 》 、 《 湖社周


年 画 会 参 观记 》 , 《 湖社 月 刊 》 ( 合订本 ) 第 1 期第 66 页 、 第 1 0 3 页 

143


”4 7 “ ” “ ” “ 

陈 师 曾 及整个北 京 中 国 画 坛有 了 被视为 封建 顽固 守旧

也 。 、 、

“ ” “ 

的危险 随着二十世 纪 五六 十年 阶级对立 思 想 的 统 五四 之 美 术革命


。 ,

“ ” “ ” “ ” “ ” “

为 新 ,
国粹派 为 旧 ,
二元对立 的 艺 术争论 由 此形成 , 形成 了


” 4 73

革新派 与 国 粹派 两 大美术 阵营 虽然 在 九 十年代 以 来 的 百 年 美术




‘ ’ ‘ ’

。 ,

“ ” “ ”

重新审视 中 , 传 统派 或 传统 主义 成为 更为 流 行 的 理论术 语 .


但仍然不 能


“ 


二元对立 的 思 维 模 式潜 隐 其 中
“ ”

摆脱 作 为 现代 的 陪衬 , , 而且 , 由 于 现代
“ ” “ 

这 概念 的 西 方 先 发 性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又 在 与 传 统 的 拉 扯 中 造 成 了 对 传 统

陈 师 曾 及 其 所 代 表 的 北 京 中 国 画 坛 被 理 所 当 然 地 视 为 了 传 统


种挤压
4 7

的另

” “ ”

派 ,
大 多 沿袭清 末 余绪 ,
以 师法古 人为 宗 , 少 有 嬗变 创 新 ,
伴 随而来 的 便


“ ” “ ”
是 文化保守 主义 虽然 近几年来 已 有 不少 研 宄者重新 思考


4 7 5

和 守旧 。 , ,

“ “

现代 化 离开了 


“ ” ”
传统 与 现代 的 关系 现代 即是 传统 的
‘ ’ ‘ ’ ‘ ‘

” “ ”

这 主体 现代 化根本 无法 附 丽 重新探讨 和 重新考量传




认知 眼光
4 7



, ;

如 若 从二元对立


47 7

统派画 家 的 文化策 略 以 及实 际贡献 。 但对于 陈 师 曾 研 宄 而 言 ,

“ ”
的 派性定 位 中 跳 出 , 我们 又应 该从何角 度切 入 ?
如 何看 待 其 东西画界 的艺术

视野 ?
如 何考察 其 画 学 思 想 及 实 践所体现 出 的 应 时 而变 与 融会 贯通 ?
如 何认知

其 文化心 态和 立场 的 以 贯 之 ?

“ ” =
本 文 首 先 通 过对 义宁陈 氏 如何 步 步 形 成 为文 化世家 进行 考察 分析


伴 随家族 成长 的 陈 师 曾 如 何在 传 统 旧 学 方 面 打 下 坚 实 基础 并在趋新 的 时 代 潮 流

 ,

中 走 向 留 学生涯 在这 过程 中 其沉淀 了 怎 样 的 思 想底 色 通过 留 七年 其如


, ; 日 ,

何 在 博 物 科 学 和 文 艺 追 求 中 进 行 平衡 协 调 , 形 成 了 怎 样 的 艺 术观念和 画 界视野 

“ ”

而这 视野 的 基本立场 便是 东 西 之 间 系 统殊异 表达精神 追求 同 通 过对





、 ;

徐悲鸿 四 十 年 来北 京 绘 画 略 述 》 见载 于黄萍荪 主编 四 十年来之 北京 》 第 二辑合刊 第


4 7 2


《 , 《 、 99 

阮荣春 胡光华 中 华 民 国 美术史 》 第 四川 美术 出 版社 年版


4 7 3


、 《 46 47 , 1 9 9 2 

m “ ” “ ” “ 

传统 现代 模式源 自 于列 文森 其在 费 正清 模 式 基础 上提 出 来 其用 传 统 冲击 回应

一 一

, ,

“ ”
与 现代 两 词 将 中 国 漫长 的 历 史 年代 以 十 九 世纪 区 分 强 调 了 西 方文 明 对 中 国 之影 响 认 为 中 国 传 统 社

 , ,

会 内 部 始 终无法产 生 走 向 近代 化 的 条件 需 要西 方 的 示 范 和 帮 助 此 模式 带 有 典 型 的 西 方 中 心观 可 详 

, , 。

见 列 文 森 儒 教 中 国 及 其现代 命运 及其相 关研 宄 《 》 

阮 荣 春 胡 光 华 中 华 民 国 美 术 史 及王伯 敏 中 国 绘 画 通史 》 台 湾 东 大 图 书 公 司 99 7 年 版 均 有 这 

1 7 5

、 《 》 《 ( 1 )

“ ”

般论述 。 而后来不少 研 宄者也沿此路径


本文 绪论 陈 师 曾 研宄综述 中 有所列举 , 


此句 引 自 余英 时 现代 危机与 思 想人物 总论第 8 页 三联 书店 2005 年版 余英 时先生虽 然参 鉴 了 马
《 
 》 ( ) 。

克 斯 韦 伯 关 于 资 本 主 义 与 现 代 性 的 历 史 研 宄 方法 但 在 研 宄 中 国 问 题 时 始 终 注 意 中 国 自 身 的 文 化 背 景

, , 

元 对 立时 强调 二 者 之 间 相 辅相 成
“ ” “ ”
避免套用 西方理论 , 其 在处 理 传统 与 现代 二 、 相 互通融 的 关 系 

” “

从而激活 了 中 国 传 统文 化 自 身 转化 的 可 能性 尤其是其提 出 内 向 超越 这 充 分肯 定 了 儒 学 中

概念 


。 ,

中 国 思 想 传 统 的 现 代诠释 》

性 理 论 的 合 理价 值 可 详 见 余英 时 论 天 人之 际 士与 中 国 文化 。 《 》 、 《 》 、 《 、 《 

在超越之路 余英 时 新儒 学 论 著辑要 中 国文化的重建 等著作 : 》 、 《 》 



“ ”

对二十世纪 中 国 画 传统派 及北 京 中 国 画 坛 的 相 关研 宄可参见本文绪 论部 分


4 77



14 4


于 西 方 最新 艺 术 发 展 趋 势 的 了 解 转 而 增 强 了 其 对 于 中 国 画 书 写 ,
自 我性灵 的 自 信 

其 画 学 思 想 也 正 是立基于 此 方 面主 张吸收西 方艺 术 之长 进行大胆 的 融会贯




, ,

“ ”
通 另 方 面 也 深 研传统 寻求 多 种传统 资源 的转化创 新 当 五四 前 后 整体


; , ;

“ ”
文化 思潮 趋于 全盘西 化 ,
传统文化遭受冲 击 ,
尤其是 文 人画 受到 批判 之际 

“ ” “ ”
其从 中 西 之 间 的 简 单性 比 附 即以 进化论 观念转证 中 国 画 之 进步
一 



转 向 为 从创 作主 体精 神 性诉求 和 艺术本体写 意性表达 的 叠 合角 度论证文人 画 的




“ ”

价值及 其存在 的 合理性 这 转 向 体现 出 其对于传 统 心性 文化 的 深 入挖掘 和




适变 的 文 化 策 略 也 由 此 开 启 了 后 来 中 国 绘 画 从 自 身 传 统探 索 现代 转 化 的 画 学 理

 ,

路 ,
影 响 甚为深远 

自 十 九世 纪末 与 二 十 世 纪初 以 来 中 西 文化 的 碰撞 与 交汇 己 然 成为 中 国 艺 术

 ,

中 国 文 明 的 价值世 界 与 历 史世 界在 传 统


发展 的必然历史背景 在这 背景下

。 ,

在 关联 在现代 出 现 了 断裂 迫使文 明 必 须从 在走 向 为 这种
4 7 8

中的 自 , ,
自 自 。 

为便是 种 觉 的 体现 是 我 内 在发现与 外在创新 的 统 正 如 有研 宄者 指 出


一 一

自 , 自 。 

在 民 国 时期 , 这种 文 化 的 自 觉 自 为确 实取得 了

些进步 , 无 论 是新文化运动 的

倡导者胡适 、
鲁迅 、 陈独秀 、 李大钊 等人 , 还是后 来被称为 国 学大师 的 王 国 维 

梁启 超 、 赵元任 、 陈 寅恪等 ,
都 是批判 地继承 中 西 文 明 的 成 果 ,
走 出 了 不 同 文化


” 79

相 互交流 相 互 融通 的 道路 无 论我们 将 陈 师 曾 视 为 何派 何类 都不


、 。 同样 , ,

能 忽 视其 画 学 思 想 中 的 文化 自 觉 意 识 这种 ,
自 觉 不仅 体现 于 其 在 比较视野 中 对 东


的 文 化立


西 方艺术异 同 的理性认知 ,
更在 于 研 宄之法 , 宜 以 本 国 之画 为主体

场 , 在时 变之际 ,
又 自 觉 地转 向 对 这

立场 的 主 动 选择 与 坚 守 维 护 。 这正是 费孝


“ ” “ ”

通先生所谓 文化 知之 明
4 8 

°

自 觉 中 的 自 。

“ ”

以 自 知之明 为基础 陈师 曾 方 面 通过对 本 国 绘 画 通 史 与 断代 史 的 辩证




梳理 寻 找 内 在变迁 的 规律 另 方 面通过 西 方现代 艺 术转 向 重精神 性 的 表达来




, ;

比 证文 人 画 主体 写 意 的 存在 价值 并在语 言层面上进行有机 的 融会贯通 如此




, 。

张志强 《 哲学 ?

文明 ?
现代性
一 一 “
古今 中 西 之争 中 的 中 国 哲学 》 ,
见载于 《 中 国 哲学年鉴 》 2 0 07 


卷第 64 页 

谢地坤 哲学动态》

文化保 守 主 义 抑或文 化批评主 义


4 7 9


_ _

对当前 国 学热 的哲学思考》 ,
见载于 《 20 1 

年第 1 0 期第 1 0 页 

M “
自 自 主能力 取 得 决 定 适应新环境 新 时代对 文化选择 的 自 主地位
知之 明 是 为 了 加 强对文 化转型 的 , 、 

文化 自 觉是 首 先 要 认 识 自 己 的 文 化 理解所接触 到 的 多 种 文化 才有 条 件在这个 正在 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