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6

学校代码:10385 分类号:

研究生学号: 1511317016 密 级:

马基雅维利《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Virtù in Machiavelli’s Discourse on Livy

作者姓名:李晓英

指导教师: 李志强 教授
合作教师:无

学 科:伦理学

研究方向: 政治伦理

所在学院: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学 位 论 文 独创 性声 明

本 人声 明 兹 1 交 的 学位论 文是 本 人在 导 师 指 导 下 完 成 的 研 究 成

果 . 论文写 作 中 不 包 含其 他 人 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内 容 * 如参考

他 人或 篥 体 的 科 研 成 果 , 均 在论 文 中 以 明确 的 方 式 说明 . 本 人依法 享

有 和承 担 由 此论 文所产 生 的 权利 和 贵 任 

论文作 者 签 名 :
沐 噼 足签 名 日 期 

学 位论文 版权 使 用 授 权声 明

本 人 同 意 授 衩 华 侨 太 学 有 权保 留 并 向 国 家机 关 或机构 送交 学 位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版 , 允 讦 学 位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本 人授 权 华 侨 大

学 可 以将 本 学位论 文 的 全 部 内 容或部分 内 容 编 入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桧

索 ,
可 以 采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保 存 和 沢 编 本 学位 论 文 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 

签 名 日 期 : 签 名 日 期 


摘要

摘要

虽然被普遍称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和
《李维史论》中却呈现出甚至彼此相反的多重面相,从散播邪恶的“马基雅维
利主义者”到古典共和主义的代言人,学界以剑桥学派与施特劳斯学派为代表
对此展开了长久辩论。
马基雅维利《李维史论》的全名是《论提图斯·李维〈自建城以来〉前十
(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y),是对历史学家李维的《自建
卷》
城以来》的解读,主要探讨了自建城到公元前 292 年的罗马历史。
要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关键点之一是如何理解 virtù的含义,而《李
维史论》就是核心文本。可以看到,马基雅维利之所以能够颠覆从古希腊罗马
到基督教的德性学说,就在于他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造,即人性论上的怀疑论、
时间上的流变论和空间上的尘世主义。其中,人性论上的怀疑论是指,现实中
的人性是善恶混杂且以恶为主,否定了古典德性观所普遍认为的人性善;时间
上的流变论是指,时间是不断流变的,并没有固定的终极目的,人必须不断适
应外在形势的变化,否则就会失败;空间上的尘世主义是指,批判当时罗马教
廷所宣传的基督教信仰,而在尘世与天国的对比中仅仅重视尘世的荣耀,爱此
世的国家意大利,否弃了来生的存在和价值。
以罗马的强盛之道为镜鉴,我们可以把 virtù的含义大致划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是古典意义上作为原则的德性,包括节制、勇敢、正义、审慎、坚韧、守
信、不贪恋权力或财富等;二是实际操作层面上因时制宜的策略,包括行为上
装假、对士兵的严酷、军事上的欺诈、外交上的背信等,反对软弱或犹豫不决,
以致于古典德性都可以被用作手段,以实现国家内部和平稳固和外部扩张的目
的。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 《李维史论》 virtù 德性 策略


Abstract

Abstract

Although Machiavelli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he has different, even opposite, portraits in The Prince and Discourse on
Livy, from a Machiavllian disseminating evil to the modern speaker of classical
republicanism. During at least last five decades, the School of Cambridge fiercely
debates with the School of Strauss on these subjects.
Machiavelli’s Discourse on Livy is a reading of the first ten books of Livy’s Ab
urbe condita in a creative way, from the foundation of Rome city to the Roman
history before 292 B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achiavelli’s political view, one of the key points is to
grasp the meanings of virtù. As we can see, Discourse on Livy is the core text.
Machiavelli overthrows the classical meanings of virtue, i.e., virtue in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period and in Christianity, just because of his reformation on three aspects:
skepticism on human nature, alteration theory of time, and secularism of space.
Skepticism on human nature means that the real human nature is a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and even evil constitutes its main part, therefore Machiavelli rejects the
classical view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lteration theory of time means that
time always changes and there is not a fixed goal in our history; human beings must
adapt to these changes or they will fail in their career. Secularism of space means that
Machiavelli rejects the Christian belief of the Holy See; by contrasting this secular
world with the kingdom of heaven, he just loves his Italy in this world and denies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f the coming world.
Against the mirror of the growth of Rome, from a kingdom to a republic, and
then to an empire, we can divide the meanings of virtù in Discourse on Livy into two
sorts. The one sort is in keeping with its classical definition, including moderation,
courage, justice, prudence, tenacity, keeping one’s word, no desire for power or
fortune and so on. The other sort can called strategy, i.e., varying with times,
including hypocrisy, harshness to soldiers, cheating in military affairs, eating one’s
word. All of these is to serve only one goal: peace in the Roman entity and expansion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f its borders.

Key words: Machiavelli Discourse on Livy virtù virtue strategy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选题意义............................................................................................... 1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一、国外研究现状....................................................................................... 3
二、国内研究动态....................................................................................... 7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11

第一节 《君主论》和《李维史论》的内容与关系..................................... 11
一、《君主论》简介................................................................................... 11
二、《李维史论》简介............................................................................... 12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多重面相....................................................................... 13
第三节 马基雅维利解读《自建城以来》....................................................... 17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23

第一节 virtù: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 23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23
二、色诺芬与西塞罗................................................................................. 26
三、奥古斯丁与阿奎那............................................................................. 29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与 virtù新含义的理论基础.............................................30
第三节 virtù新含义的具体内容................................................................... 34
第四章 《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37

第一节 罗马强盛之道:virtù作为德性....................................................... 37
一、罗马的内政方面................................................................................. 37
二、罗马的外交和战争方面..................................................................... 39
三、单个罗马公民方面............................................................................. 39
第二节 罗马强盛之道:virtù作为策略....................................................... 41
一、罗马的内政方面................................................................................. 4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罗马的外交和战争方面..................................................................... 43
三、单个罗马公民方面............................................................................. 44
结语:virtù与罗马的强盛之道................................................................................ 47

参考文献...................................................................................................................... 49

致谢.............................................................................................................................. 57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9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 年)是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
外交家、政治思想家、戏剧家和诗人,其主要著作包括《君主论》、
《李维史论》、

《佛罗伦萨史》和《战争的艺术》等。 他出生于中等家庭,其父亲伯尔纳是律
师,爱好研究古典著作,曾经借阅西塞罗的作品,并在 1476 年设法购得李维的
《自建城以来》。马基雅维利从小聪慧,学习掌握拉丁语,熟识古典文学和史学,
受到同时代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
作为代表作,
《君主论》和《李维史论》究竟展现出马基雅维利的什么面相,
后世对此争论不休,从散播邪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到古典共和主义的代
言人,而现代研究越发试图建构出其正面形像,以至成为了检验现代政治哲学
发展路向的一块试金石。其次,从马基雅维利时代开始,作为民族国家的现代
国家开始成型,国际关系在战争与和平的交织中发展,如何维护国家的的独立
和统一,寻求国家的强盛,成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核心主题,而罗马的崛起和
扩张就是可资效仿的镜鉴。再次,在赤裸裸的利益诉求之外,现代国家仍然试
图为自己奠基道德合法性,而政体的形式究竟选用君主制还是共和制,成为其
制衡权力各方并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考量。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马基雅维利研究出现了范式转换。马基雅维利不仅被
尊称为现代政治科学的开创者,而且同情式理解和为其辩护成为研究界的主流,
其中剑桥学派就与坚持老派观点的施特劳斯学派进行了激烈论战。基于上述选
题背景,本论文以“《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为题,主要具有理论上和实践
上的双重意义。
与 fortuna、necessità、stato 一样,virtù是马基雅维利著作中的重要词汇,甚

①为了统一译名,本文只使用“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
《李维史论》”等译名,并将引文中的各
种不同译名统一改成上述译名。中译本使用《马基雅维利全集》
(包括《君主论》、
《李维史论》、
《书信集》

政务与外交著作、诗歌喜剧散文)
,潘汉典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版。

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至被看作其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正如惠特菲尔德(John Whitfield)所说,没有
哪个词比 virtù更让人为之兴奋或为之愤慨了。 而在《李维史论》中,virtù一词

的出现次数最多,其丰富而多变的含义勾连起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各个方面,
由此成为理解这一思想的绝佳入手处。正如有学者所说,“virtù的多种含义从某

个侧面体现了马基雅维利思想的隐晦与复杂。”
在理论层面上,考察《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可以品评 20 世纪研究范
式转换的意义,理解何种解释更能贴近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是要鼓吹君主专制,
还是要重振古典共和主义。其次,可以考辨古典德性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可能关
系,即究竟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色诺芬与西塞罗、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现
实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之间如何取长补短,以使得在与恶时刻为邻的现代
政治操作中实现国家强盛。再次,可以理解政治哲学中的古今之争问题,究竟
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马基雅维利轻希腊而重罗马、轻沉思而重实践,厚
古薄今,以罗马的文治武功对比意大利当前的分裂和弱小,号召同时代人重新
向罗马学习。
《李维史论》主要剖析罗马在内政和外交战争中的 virtù,探
在实践层面上,
究罗马的强盛之道,对于任何时代谋求富国强兵都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无论
是要在 16 世纪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还是要在 21 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基雅维利要求人们效仿罗马人的 virtù,尤其是“在整饬共和国、维护国家、

统治王国、整训部队和作战、审判属民、扩张帝国时”。 而对于罗马人的丰功
伟绩,现代人不能只是阅读和缅怀,而更是要脚踏实地效仿,否则“在阅读历
史时,既没有从它们获取其意蕴,也没有品味到它们所具有的趣味。由此导致
无数人阅读史书,沉湎于其中包含的各种历史掌故,却从不曾想去效仿,他们

断定这种效仿不仅困难,而且是不可能的。”
有鉴于国内外学界对 virtù概念的研究已经达到很高水准,本文主要关注,
马基雅维利在《李维史论》中如何论证 virtù在罗马的强盛过程中发挥作用,从

①参见 John Whitfield, Machiavelli,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 1964, p. 92.
《善恶抉择: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17
②谢惠媛,
页。
③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全集:李维史论》
,薛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
版,第 1 卷前言,第 142 页。以下引用《李维史论》
,皆仅标明本译本的卷数、章数和页码。
④《李维史论》第 1 卷前言,第 142 页。

2
第一章 引言

中考察到现代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差异,并寻求在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
情况下,如何重新寻求当代政治生活中的可能善道。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研究非常兴盛,是政治哲学中的显学之一,有
关 virtù学说的研究也多散布其间,以下仅梳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Machiavelli’s Virtue)的第一章,曼斯菲尔德(Harvey
在《马基雅维利的德性》
Mansfield)以书名为题,讨论马基雅维利如何使用 virtù概念,一开始就罗列出
了 20 世纪对之的主要研究。 对此,我们首先将总体性地考察现代学界对马基

雅维利政治学说特别是《李维史论》的研究,随后集中分析其中对 virtù概念的
解释,以期点面结合地把握国外研究现状。
(Thoughts on Machiavelli)中,施特劳斯(Leo
在《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
Strauss)认为,他开启了现代政治哲学和现代性,颠覆了支配古典政治哲学的古
典德性理论,也颠覆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将马基雅维利解
释为爱国者或政治科学家,而是重申了老派观点,即马基雅维利是在传授邪恶,
我们有理由认为,旨在向一个真实的君主进言的《君主论》比《李维史论》更
加直言不讳。由此可以推测,马基雅维利不过是从罗马的强盛中寻找历史论据,

去论证自己早已发现的君主宝鉴。
在《李维史论》方面,考比(Patrick Coby)的《马基雅维利的罗马人:
〈李
维史论〉中的自由与伟大》(Machivelli’s Romans: Liberty and Greatness in The
Discourse on Livy)试图在马基雅维利对罗马的憧憬与自己的革命性之间寻求平
衡,并且更强调其“罗马”的一面;虽然马基雅维利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哲
学的开创者,但他的思考其实深受古典罗马思想家如李维的影响。因此,马基
雅维利政治哲学中有着现代与古代的深刻张力,朝前指向启蒙运动,朝后指向
罗马共和。通过研究《李维史论》,作者论证说,很多研究忽略了马基雅维利思

①参见 Harvey C. Mansfield, Machiavelli’s Virtu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6, p. 315.中译文
“马基雅维里的 Virtue”
参见【美】哈维·曼斯菲尔德, ,载于任军锋主编,
《思想史研究第二辑·共和主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1 页,脚注 1。
古典与现代》
②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

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想中的古代因素,特别是关于罗马共和国的方式与秩序(modes and orders),而


无法解答其中的核心悖论,即马基雅维利为何力荐采纳罗马的方式与秩序,即

使它们会摧毁德性。
(Well-Ordered License:
在《良好秩序下的放纵:论马基雅维利思想的统一性》
On the Unity of Machiavelli’s Thought)中,费舍尔(Markus Fischer)通过将马基
雅维利思想中的世界观、对人性的观察以及政治行动的目的和手段结合在一起,
从而把马基雅维利思想中的君主制成分与共和制成分综合进一个国内与国外政

治的系统中。
不同于一般所认为的,马基雅维利是现代人文主义的先驱,发现了道德目
(Citizen Machiavelli)中,
的有时需要非道德手段来达成。在《公民马基雅维利》
赫利(Mark Hulliung)论证说,马基雅维利的人文主义植根于古典的伟大和荣耀
观念,他仰慕罗马共和国的主要原因是其征服了世界。简言之,恰恰当他言说
自己的“公民人文主义”时,他才最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作者还论证说,马
基雅维利拥抱欺骗和暴力并不能用爱国主义或对共同善的关切来解释,反而是
利用且滥用了历史来推进其目的,即获取权力。马基雅维利是一个信奉共和主
义的帝国主义者(a republican imperialist),拥抱英雄般的异教德性,且有意识地
推翻西塞罗的人文主义传统、基督教的宗教德性,且故意偏离传统上对罗马共
和国的解释。借助颠倒古典的斯多葛因素和基督教因素,他使得人文主义传统

促生了可怕的后果,即马基雅维利主义。
(Machiavelli’s Three
在《马基雅维利的三个罗马:宗教、人类自由和政治改革》
Romans: Religion, Human Liberty, and Politics Reformed)一书中,苏威廉(Vickie
B. Sullivan)发展了施特劳斯的若干论题,重新解释古典因素与基督教因素在马
基雅维利思想中的交织关系,并论证说,马基雅维利实际上描述了三个彼此不
同的“罗马”。其一是基督教的罗马,由教皇所统治;其二是异教的罗马,特别
是作为共和国的罗马;其三是理想化的罗马,这是马基雅维利的发明,超越了
前两者的政治缺陷。作者继续论证说,作为共和国的罗马没有能力防止有野心

①参见 Patrick Coby, Machiavelli’s Romans: Liberty and Greatness in The Discourse on Liv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1999.
② 参见 Markus Fischer, Well-Ordered License: On the Unity of Machiavelli’s Thought, Lanham: Lxington
Books,2000.
③参见 Mark Hulliung, Citizen Machiavell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4
第一章 引言

的人起来攫取权力,基督教和异教都最终不是政治上的有用工具,而马基雅维
利既反对基督教(罗马教会)又不满于罗马共和,预见到第三个罗马,即“非
宗教的共和国”(an irreligious republic),通过自己的学说创造一个全新的罗马,

使得基督教和异教相互颠覆,这样就会避免当前的和将来潜在的政治危机。
在“罪恶之城:奥古斯丁与马基雅维利为罗马重新赋予秩序”(Sin City:
Augustine and Machiavelli’s Reordering of Rome)一文中,斯科特(John T. Scott)
和韦纳(John M. Warner)认为,通过检审马基雅维利如何批判地借用奥古斯丁
对罗马衰亡的分析,可以理解他自己如何解释罗马且为成功的共和国提供哪些
教训。对于罗慕洛在罗马建城之后杀害雷穆斯一事,奥古斯丁认为,这代表了
异教德性和政治的局限,而认为早期共和国是以德性立国的观点不过是镜花水
月。马基雅维利虽然同意这一点,但认可奥古斯丁所批判的充满野心和榨取的
(ordering Rome),
政治学,不仅为杀兄弟一事脱罪,且认为这是“赋予罗马以秩序”
且成为不断重复的范型行为以“重新赋予秩序”(reordering),保证国家可以摆
脱腐败问题。由此,公民共和主义或新罗马主义的进路无法有效解释马基雅维

利的共和主义及其与古典资源的关系。
在“马基雅维利与罗马:作为理想的共和国与作为历史的共和国”一文中,
波考克(John Pocock)认为,基于历史偶然性与变动性的语境来考察各种政治
形式,意大利王国的环境是非常便利的。出于对西塞罗的崇敬,或者说对任何
其他拉丁语作家的崇敬,很容易产生对古罗马的崇敬,或者毋宁说这一点被视
为经常的、祖传的盛行;但是,这种崇敬也一直受到来自内部的挑战。这里有
奥古斯丁发起的基督教的挑战,他声称罗马的自由只不过就是对权力的热爱,
自由就是支配欲。对此可以用亚里士多德式的主张来回应,即政治生活必然要
接受公民之间的平等,因此统治与被统治须臾不可分离。但拉丁文学与阿提卡
文学不同,它传达并构成了一种关于兴与衰的伟大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在这种
叙事中导致罗马毁灭的不仅是世事的盛衰无常,而且还有内在于其自身伟大甚
至自由的因素。萨卢斯特追随希腊人波利比乌斯,发展了“自由与霸权”论题,
这一历史辩证法是共和罗马对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遗赠,超过了任何关于共享

①参见 Vickie B. Sullivan, Machiavelli’s Three Romans: Religion, Human Liberty, and Politics Reformed,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96.
②参见 John T.Scott&John M.Warner, “Sin City: Augustine and Machiavelli’s Reordering of Rome,” in
Journal of Politics 73 (July 2011): 857-71.

5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权威或公民美德的政治学。在最初的几位王的统治下,那些伟大人物的自由受
到了嫉妒的抑制;但在元老院和人民的统治下,他们的活力或者说公民精神,
作为征服性自由的一种力量爆发了,这种力量要么破坏了其他民族的自由,要

么在作为罗马自由之表达的霸权中支配了那些自由。
(Machiavelli’s Virtue)
具体到 virtù一词的专题研究,在《马基雅维利的德性》
中,哈维·曼斯菲尔德认为,《李维史论》的主题是复兴古代德性,但这一德性
是罗马人的,而不是希腊人的。马基雅维利重罗马而轻希腊,重政治和战争,
轻哲学和宗教,认识到人之中的人性与兽性并存,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
统道德哲学中的德性概念彻底决裂,同时利用但背离西塞罗和彼特拉克的德性
学说,抛弃“立誓行善”而回归“实效真理”(verità effecttuale/ effectual truth),
把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还原为政治化的德性,在不断“返回开端”的过程中确

保政治制度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在“探究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一文中,普拉梅纳茨(John Plamenatz)简要
描述了维拉里、梅尼克和惠特菲尔德对 virtù的解释,即“马基雅维利所理解的
virtù部分是指干劲或意志的力量(strength of will)”,随后以《君主论》和《李
维史论》为文本来说明其具体用法,英雄德性包括开创国家并使之强大的品性,
而公民德性包括作为公民而行动所展示的品性,前者体现在新君主、建国者、

中兴者和军事领袖身上,比后者更为重要。
在“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诸义”一文中,普莱斯(Russell Price)总结了学界
对 virtù的不同解释趋向,认可其中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美德,即个人修养的
道德情操,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指“政治或军事事务中的干劲、决断力、勇气、
技巧或能力”。对于 virtù是否包含伦理意味,或旨在以古罗马伦理观取代基督教
伦理观,普莱斯诉诸 virtù在马基雅维利著作中的具体用法,分为“政治的 virtù”、
“政治和军事结合的 virtù”和“军事的 virtù”;此外,virtù还指统治的技艺、艺
术或类似行当或思想、文学、艺术上的能力。作者认为,并非如伍德(Neal Wood)

①参见【英】约翰·波考克,“马基雅维利与罗马:作为理想的共和国与作为历史的共和国”,刘训练
,2014 年第 3 期,第 151-162 页。
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②参见 Harvey C. Mansfield, Machiavelli’s Virtu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6, pp. 6-52.中译
“马基雅维里的 Virtue”
文参见【美】哈维·曼斯菲尔德, ,载于任军锋主编,
《思想史研究第二辑·共和主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1-155 页。
义:古典与现代》
“探究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③参见【黑山】约翰·普拉梅纳茨, ,2013
年第 2 期,第 106-125 页。

6
第一章 引言

(uomini virtuosi)大都生活在古代, 而实际上,virtù从古


“有 virtu 的人”

所说,
到今具有广泛的含义,而马基雅维利并未首创新的含义,也非将之从道德观念

转变成非道德或不道德的观念。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对马基雅维利的研究也非常热烈,全集本已经翻译出版, 期刊论文和
硕士论文较多,专著也日渐增多。以下从综合研究和 virtù的专题研究分别展开
论述。
在《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一书中,周春生认为,马基雅维利终其一生所
思考的政治问题是,如何解决共和国稳定基础和统治方式。有关国家与国家权
力,李维表达了显明的观点,即开创和维持一个国家既要有法度,又要依赖有
才气、有威权的统治者,而这种融和法制和权威为一体的政治构想得到马基雅
维利的重视,甚至是其政治法律思想(包括国家权力思想)的基础。对于执政
者的作用,其发生的目的、限度、功能等应当以建设和保障某种制度如共和国
的存在和有效运行为前提。对于手段与目的,马基雅维利提醒说,政治家在法
治国家的范围内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对付人性主导下的政治世界,同时效法狮
子和狐狸。对于国家的稳定基础,他论及了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构设置、权力
制衡、军事机构组成、公民社会运作机制和社会综合协调方法等,注意权力分
配与利益兼顾原则。在共和政体下,共和国应该实现公民社会、法与自由的三
位一体,其中公民社会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其重要环节是公民自由,自由

的实现是由法律的性质和运作所实际支撑的。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陈华文在专著《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
学研究》中认为,审慎的德性是君主制和共和制都必须具有的,治国者应该洞
察和顺应必然性在具体情势下的命令,控制命运的无常,而在善行与恶行之间

①参见 Neal Wood, “Machiavelli’s Concept of Virtù Reconsidered,” in Political Studies, vol. 15, no. 2, 1967,
pp. 159-172.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诸义”,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②参见【英】罗素·普莱斯, ,2011 年第 4
期,第 116-135 页。
③参见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全集》
(包括《君主论》、
《李维史论》
、《书信集》
、政务与外交著作、
诗歌喜剧散文)
,潘汉典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版。
④参见周春生,
《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 年版。

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变通转换。
在《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与基督教》中,刘玮
论证说,马基雅维利批判基督教并认为其谦卑精神损害了罗马的尚武精神,宗
教的创立者实际上应该让位于不断从事对外战争的护国者,维护罗马和平的国

王努马的地位低于发动对外战争的国王图鲁斯。
在“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才气说和命运观析微”一文中,周春生比较了
英语学界和国内对 virtù一词的翻译,而主张将其译成“才气”,即德性与能力的
统一,前者可以包含各种具体的善,后者尤其体现在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必

要的手段,但可以各有侧重。
在“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一文中,傅乾首先梳理西方学界关于马基雅维利
的 virtù是否是一种体系化学说的争论,进而承认 virtù构成一套学说,并分析了
这一学说的人性论基础;其次把 virtù的含义划分为善与非善的两端,包括“能
力、男子气概、军人品质”、 “审慎:virtù的灵魂”、
“必然性要求下的残酷与狡诈”、

“爱国主义:最高德行”,展示了其作为实效真理仅仅以建国和护国为目标。
在《善恶抉择: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思想研究》中,谢惠媛认为,virtù一次
“事物的性质,如弓箭的自然属性(la virtu del loro arco);
至少有四种使用含义,
身心方面的能力;与强力、魄力或激情等相关联的美德,如勇敢、坚韧等;基
督教道德,如仁慈、慷慨等。第一种用意体现了古希腊意义上的自然德性的含
义,而第二、三种则基本上属于古罗马传统的用法。” 在 virtù的两重含义即能

力和道德发生冲突时,马基雅维利“更看重前者,并倾向于以能力上的优异来
为道德上的不完善辩护”,试图摧毁中世纪形成的基督教道德体系,并挑战由老
加图和西塞罗所确立的古罗马政治哲学中的道德信念,即道德内部的统一性和

①参见陈华文,
《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版。
②参见刘玮,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与基督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年版。
③参见周春生,
“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才气说和命运观析微”,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第 1 期,第 20-21 页。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载于韩潮主编,
④参见傅乾, 《思想史研究第八辑·谁是马基雅维利》,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03-142 页。
⑤参见谢惠媛,
《善恶抉择: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12-121 页。

8
第一章 引言


道德对政治的主导。
在政体研究方面,陈秀香在硕士论文《试论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中认
为,马基雅维利切断了政治和道德的关系,赞美罗马的共和制,但也出于政治

现实主义以君主制来创建新国家,从而调和这两种政体。
在硕士论文“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中,宋坤把 virtù划分为能力和道德德性
两层含义,其中能力含义包括:男人气概或勇力;因时制宜、刚柔并济和随机
应变,而审慎是 virtù的准则,即行为有效性统御下的能力与道德;之后论证,
这一学说反叛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典传统德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和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基督教道德;最后说明,马基雅维利“教君主作

恶”,不看重具体的政体形式,以实用主义使政治成为科学却忽视其合法性。
在硕士论文“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研究”中,吴琳娜将 virtù概念划分为
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寓于马基雅维利的共和主义语境中,比较了其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社会相关讨论的差异处,再探讨其对英美社会发展的影响,

包括刺激英国的重商主义和美国的法制性德性话语。
在硕士论文“从德性伦理学的视角解读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中,李娜首先
考察了麦金泰尔德性伦理学所论及的德性概念史,即把德性的历史传统划分为
英雄时代、古希腊时代和中世纪基督教时代,之后与马基雅维利所论及的德性
概念史进行比较,认为不同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划分开德性与政治,恰
恰使得政治失去了德性的约束而极易走向自己的反面,以致君主或潜在的君主

终将沦为遭人憎恨的僭主,难以实现国家统一和强盛的意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从整体上来说,国内学界对马基雅维利 virtù学说的研究基本延续了国外学
界的研究成果;而在具体研究这一学说时,也少有集中关注《李维史论》并探
讨其在罗马强盛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试图以《李维史论》作为核心文本,旁及《君主论》等其他著作,并

“马基雅维里的 virtù概念辨析”,载于《现代哲学》
①参见谢惠媛, ,2011 年第 3 期,第 112-116 页。
“试论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5 月版。
②参见陈秀香,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4 月版。
③参见宋坤,
“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年 5 月版。
④参见吴琳娜,
“从德性伦理学的视角解读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
⑤参见李娜,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年 5
月版。

9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李维的《自建城以来》相对比,以文本互涉对比、历史情境分析、观念史分
析为基本方法,来论证马基雅维利在军政事务上所阐发的 virtù学说。
其中,文本互涉对比方法主要是比较《君主论》和《李维史论》的相同与
差异,展示 virtù学说所展现出的两极性;历史情境分析方法主要是将 virtù概念
放回到罗马从王国到帝国的强盛过程中,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马基雅维利
的写作意图(intention),即以罗马的强盛之道为镜鉴来寻求意大利的统一和强
大;观念史分析方法则是将 virtù追溯到希腊时期的 arete 和罗马时期的 virtus,
探讨其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整个演变过程,从中发现马基雅维利对之的
继承、扬弃和创新。
显然,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学说不仅拓展了古代德性概念的含义,还将更丰
饶的含义纳入到现代政治哲学中,填充了政治理论与政治操作之间的空隙

10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在意大利剧烈变动的政治局势中,马基雅维利积极投身政治外交活动。在
1494 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政权因向法国出卖
国家利益而被人民起义推翻,宗教改革家萨沃纳罗拉开始执政,重建佛罗伦萨
共和国。在 1495 年或 1496 年,马基雅维利在共和国政府中开始担任助理员;
在 1498 年,萨沃纳罗拉被反对派和教皇迫害,当作异端被处死焚尸;同年起,
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二秘书厅秘书长和“自由与和平十人委员会”秘
书,主要职责是出使各邦,向“十人委员会”报告情况,并在战争期间负责军
事组织等,直至 1512 年西班牙军队入侵佛罗伦萨,共和国再度覆灭,美第奇家
族重新掌权。同年,马基雅维利被免职,次年被指控牵涉反对美第奇家族的阴
谋,被逮捕刑讯而入狱,不久出狱而隐居写作。从 1520 到 1527 年,他得到枢
机主教和教皇的委任,撰写历史、筹备国民军和巡查城防等。在 1527 年 5 月,
美第奇政权再次被人民起义推翻,佛罗伦萨共和国恢复,马基雅维利希望复官
却未能如愿,次月去世。
十四年的外交实践和政治观察使得,马基雅维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思
想,在 1513 年写成《君主论》,在 1515 年修改定稿,将之献给美第奇家族的小
洛伦佐,但未获回音,直至死后 1532 年出版;同时从 1513 年到 1517 或 1519
年写成《李维史论》,直至死后 1531 年出版。

第一节 《君主论》和《李维史论》的内容与关系
一般认为,《君主论》和《李维史论》是马基雅维利最为重要的著作,代表
了他的核心思想。然而,这两部著作似乎有着截然相反的理论取向,以致于使
他获得了截然相反的后世评价。

一、《君主论》简介

《君主论》是建议君主如何建立和治理国家的对策书,与历史上形形色色
的君主宝鉴属于同类,早至古希腊有色诺芬著的《论居鲁士的教育》
(Cyropaedia),
(De Clementia),晚至但丁写作《论世
古罗马塞涅卡写给皇帝尼禄的《论仁慈》

1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界帝国》(De monarchia),彼特拉克写作《论统治者应该如何统治》,还有同时
代乔万尼·庞达诺(Pontano)在 1468 年将其《论君主》题献给那不勒斯国王斐
迪南一世,弗朗切斯科·帕特里奇(Patrizi)在 1520 年代将其《王国和国王的
教育》题献给教皇斯图克斯四世(Sixtus IV),伊拉斯谟(1466-1536 年)在 1516
年出版《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Institutio principis Christiani)。

《君主论》是献给当任君主小洛伦佐即洛伦佐二世(Lorenzo II de’ Medici,


1492-1519 年),他在 1513-1519 年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对于其写作,马基
雅维利在 1513 年写给维托里的书信中说,“他们(指古人)的谈话对我大有助
益,我记下了一切,写成一本小册子《君主论》。在这本书里,我尽我所能专研
这个主题,探讨君主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类型、如何获得、如何维持以及为

何丧失。” 《君主论》共分为二十六章,其标题均为拉丁文。与此相对应,全
书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第 1-11 章是第一部分,讨论君主国的种类;第 12-14
章是第二部分,讨论军队的种类;第 15-26 章是第三部分,讨论君主的品质,即
君主维持国家所需要的德性(virtù),违背之则将会丧失国家。

二、《李维史论》简介

罗马的历史划分为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时间截点分别是公
元前 509 年和前 27 年。李维(前 59-17 年)在屋大维即奥古斯都治下撰写《自
建城以来》(Ab urbe condita),上起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来到意大利,下至公元
前 9 年。全书共计 142 卷,流传至五世纪,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 35 卷,即第 1-10
卷和第 21-45 卷,其余各卷除个别片段以外已经散失。其中,第 1 卷记叙了王政
时代的历史,第 2-134 卷记叙了共和国时代的历史。
《李维史论》的全名是《论提图斯·李维〈自建城以来〉前十卷》
(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y),探讨了截止到公元前 292 年的罗马历史,但

其中也涉及几乎所有现存各卷, 还涉及帝国时代的历史。《李维史论》分为三
卷,共计 142 章,与《自建城以来》的卷数相同。

①有关但丁、彼特拉克、伊拉斯谟和马基雅维利在写作主旨上的比较,参见周施廷,
“重新认识文艺
复兴时期的四篇《君主论》 ,2016 年第 2 期,第 122-128 页。
”,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②《书信》224,马基雅维利写给弗朗切斯科·维托里,1513 年 12 月 10 日。参见《马基雅维利全集·书
,段保良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版,第 511 页。
信集下》
③具体统计参见下文。
④施特劳斯热衷于使用数字命理学(numerology)来解释这类相同数字,认为其中隐含着马基雅维利

12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从写作目的上看,马基雅维利显然试图以李维的历史记载作为素材,探讨
罗马立国和扩张的制度原因和个人德行。也就是说,在结论先行、结论与史实
相互映照之下,《自建城以来》第 1-10 卷只是马基雅维利论证自己理论的外衣。
甚至可以说,他是将自己在实际外交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和在诸多罗马历史著述
中所汲取的政治观点应用于分析《自建城以来》第 1-10 卷。这就使得,在写作
方法上,《李维史论》通常是先给出结论,每章的标题时常是其结论,之后分析
得出结论的原因,最后再引用历史事例加以说明。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多重面相
《君主论》短小精悍,而《李维史论》则几乎是其五倍篇幅。在出版之后,
《君主论》迅速为马基雅维利赢得了“邪恶导师”的名声。在 1559 年,他的著
作被列入罗马教廷禁书目录。以其名字命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为散播阴

谋与邪恶、鼓吹专制与暴政的代名词。 然而,斯宾诺莎、卢梭和黑格尔等都试
图从意大利的历史政治处境来为马基雅维利辩护,证明其冷峻的思考背后有着
善良的用心。卢梭甚至说,“马基雅维利自称是在给国王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

民讲大课。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乃是共和党人的教科书。”
从《君主论》问世以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就长期被等同于书中所表达的
理论,与启蒙运动和现代民主制度形成反衬,就愈发显得邪恶之极和臭名昭著,
构成了他的传统面相。然而,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李维史论》得到更多研究,
从而更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相。《李维史论》以罗马共和国为例,赞扬权力制

所意图表达的隐微教诲。比如《君主论》共计 26 章,使我们注意到《李维史论》的第 26 章,其中讨论“新


的君主”
,而描述上帝的话被转用到暴君大卫王身上,实际上是在说,
“上帝是一个暴君”
;而《李维史论》
共计 142 章,也透露出马基雅维利的意图,
“不仅要揭示早期罗马历史,而且要揭示罗马历史从初期到奥
古斯丁皇帝那个时期的全过程。
”参见【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
,申彤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第 57-59、63-64 页;类似讨论亦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
“尼科洛·马基雅
维利”
,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
(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
京: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98-301 页;
【美】列奥·施特劳斯,
“马基雅维利与古典文学”
,载于【美】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刘振、彭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年版,第 475-482
列奥·施特劳斯,
页。
①有关“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含义辩驳,参见刘训练,
“马基雅维利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基雅维利
主义者’ ,2015 年第 1 期,第 91-96 页。
”,载于《探索与争鸣》
《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91 页。
②【法】卢梭,

1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衡与古典共和主义,以至为作者赢得了爱国主义者与共和主义者的美名。他甚
至被看作古典共和主义的现代代言人,向上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
向下开启现代共和主义,启发了孟德斯鸠和美国国父等。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将学界的观点大致归为三类。(一)马基雅维利是人文主义者、虔诚的
基督徒和爱国主义者;(二)他是政治现实主义者,以对现实政治的冷静观察和
记录来代替古代对完美政治的理想勾画;(三)他是敌基督者,破坏基督教的政

治规训,为异端生活方式辩护,是邪恶导师。
上述几乎相反的解释进路主要展现为施特劳斯派与剑桥学派的长久辩论,
但双方又都把《君主论》与《李维史论》视为一以贯之的。
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施特劳斯派继承了“老派的简朴观点”,即“马基雅维
利传授邪恶”,他不仅公开宣扬古典作家只敢借助笔下配角所阐发的邪恶信条,
还明目张胆且欣然自得地署上自己的名字。如果说他是爱国者,那么“他其实
属于一种类型独特的爱国者:他对于拯救他的祖国,比对于拯救他自己的灵魂,
更为牵肠挂肚”,其爱国主义“是一个族群的集体自私自利”;他也不是政治科

学家,因为其著作中充满着价值判断,而非纯粹的客观描述。
虽然施特劳斯直陈,“《君主论》还算不难理解,因为它有一个还算清晰的
计划。然而,《李维史论》一书的计划却极为模糊,以致人们禁不住要怀疑它究

竟有没有计划。” 显然,施特劳斯认为,《李维史论》之所以显得更难理解不过
是出于马基雅维利的伪装,不仅表现在使用特定数字,还表现在对核心概念的
曲意引申。例如 virtù概念,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从判断,马基雅维利心目中
所指的,是哪一种德行。这种朦胧隐晦,对于马基雅维利表述他的学说,是必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4 月版,第 3 页。有关其他更细


①参见宋坤,
致、更多种的解读,参见【英】以赛亚·伯林,
“马基雅维利的原创性”,载于【英】以赛亚·伯林,
《反
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年版,第 29-47 页;John Geerken 列出了后世
赋予马基雅维利的众多称谓, 参见谢惠媛,《善恶抉择: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思想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1 年版,第 21 页。
②【美】利奥·施特劳斯,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第
1-3 页。
③【美】列奥·施特劳斯,“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
主编, ,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90 页。他在前一页还
《政治哲学史》(第三版)
说,
“一旦我们从《君主论》转向《李维史论》,以求找到解决在《君主论》中不曾得到解决的这些困难的
办法,我们就像刚跳出油锅又入火坑,逃脱小难更遭大难。因为《李维史论》远比《君主论》更难于理解。

14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不可少的。它之所以不可或缺,是由于一个事实,即在他的策划之下,读者就
是要被诱导,从对于德行的普遍理解,上升到南辕北辙、截然相反的理解那里
去。” 虽然马基雅维利大量使用 virtù概念,不时称赞共和制优于君主制,但已

经暗暗偷换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完全不同于古代政治思想家,反而用以表达自
己的邪恶学说。
以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强调,应该以语境
(contextualization)来理解政治思想家,这一语境包括时代的大语境、思想家的
小语境和二者互动的整全语境,既不能以解释者的主观价值偏好来评价思想家,

也不能仅仅将之看作时代的应声虫。 对于《君主论》与《李维史论》的关系,
斯金纳认为,“两本书有颇为相似之处:《君主论》是希望向君王进谏,如何通
过建立‘伟业’赢取荣耀;《李维史论》是力图解释某些城邦为何能够崛起,罗

马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超级强权’,创立‘辉煌功业’。” 与此类似,他还
明确说,“尽管《君主论》与《李维史论》之间存在千差万别,这两部著作的根
本的政治教训却如出一辙。马基雅维利的基本立场的唯一变化来自于他的政治
忠告的重点的改变。在《君主论》中,他主要涉及的是构成君主个人的行为,
而在《李维史论》中,主要涉及的是向全体公民进言。然而,作为他们忠告的

根基的假设却与之前并无二致。” 既然前者是理论描述,后者是事例论证,双
方在理论实质上就是一体两面的。以罗马共和国为例,《李维史论》显然旨在复
兴古典共和主义,论证共和政体可以“在保障其公民个人自由的同时(使共和
国)获得伟大”,才是最为现实也最为理想的政体。由此,马基雅维利是古典共

和主义的人文主义传统的最杰出的代言人。
继承施特劳斯派的解释传统,曼斯菲尔德将隐微教诲的载体扩展到马基雅
维利文本中的“细枝末节的事情、意味深长的沉默和明显的错误”等,甚至声

①【美】利奥·施特劳斯,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第
56 页。
②任剑涛,
“序言”
,载于【英】昆廷·斯金纳,
《马基雅维里》,李永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年版。
《马基雅维里》,李永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年版,第 56 页。
③【英】昆廷·斯金纳,
④【英】昆廷·斯金纳,
《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奚瑞森、亚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第 284 页。
《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版,第 12-14
⑤参见陈华文,
页。

15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称“最伟大的发现要从细节中获得”, 更为激烈地批判剑桥学派的解释路径,
认为“其主要错误在于混淆了马基雅维利的共和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共和主义”,
即“马基雅维利已经与传统道德哲学的德性概念彻底决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道德德性是被作为政治的目的;而在马基雅维利那里,则是一种政治化的德性”;
即使认为共和国要优于君主国,但其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共和德性,也没有真正
的正义。 这是因为,正如罗马的崛起所证明的,一国的共同利益(common good)

不可能与另一国的相容,罗马共和国的自由一直是邻国自由的威胁;即使在罗

马共和国之中,这一共同利益也只是指向大多数人的,而不是所有人。
施特劳斯派和剑桥学派都认为,《君主论》和《李维史论》各自包含着马基
雅维利的所有知识,只是依从不同读者即现任君主和潜在君主、不同历史素材
即意大利当代史和古代罗马史而有所不同。对于这两条截然相反的现代解释路
径,我们似乎可以说,施特劳斯派使《李维史论》从属于《君主论》,即《君主
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马基雅维利的真意,而《李维史论》则潜在地宣扬《君
主论》中的邪恶学说;而剑桥学派使《君主论》从属于《李维史论》,即《君主
论》受限于其题献的读者,实际上与《李维史论》构成目的与方法的关系,即
潜在地试图复兴古典共和主义。
对此,刘训练试图借用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中产生的“三种政治话语的
竞争”来解释这种差异和矛盾,马基雅维利“主要纠结于绝对主义的国家理由
学说与古典共和主义的张力”,即“作为政治活动家、现时代洞察者的马基雅维
利与作为人文主义者、古典文化(尤其古罗马)追随者的马基雅维利之间的矛
盾。”而《君主论》和《李维史论》的一致性体现为“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非常
规或者非道德的手段(区别在于具体目的不同,在前者是君主获得与保有权力,
在后者是创建共和国与捍卫祖国);权力和权术本身构成政治的主要内容。”这

二者又统一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背景,即政治现实主义与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而潘汉典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制度观。
“《君主论》是《李维史论》的一个‘分支’。它和《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政

①参见【美】哈维·曼斯菲尔德,《新的方式与制度: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研究》,贺志刚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9 年版,第 5-6、10 页。
《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版,第 17 页。
②陈华文,
③参见 Harvey C. Mansfield, Machiavelli’s Virtu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6, p. 23.
《共和主义:从古典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 75-77 页。
④参见刘训练,

16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治制度观的两个方面。《君主论》讨论的主题是由于意大利腐败,内忧外患混乱
状态不得不采取的君主政体制。
《李维史论》则着重阐扬作者理想的以古罗马共

和国制度为楷模的共和制。” 要理解马基雅维利的面相,我们必须不断回到他

的写作意图,即寻找实现意大利统一和强盛的治国之道。
本文无力参与上述论战,但认可《君主论》与《李维史论》可以彼此融贯,
即共和制中混合着君主制的要素,《李维史论》论述了《君主论》所支持的大部
分观点。由此,本文试图以马基雅维利 virtù概念的双重含义为主线,探讨其如
何在《李维史论》中论证,罗马的兴盛之道反映了罗马人的双重 virtù,即在可
能的情况下坚持古典德性,但在必要的情况下果断地采取合宜的策略,增进国
家的共同利益而不必须基于道德考量;如同作为个人的君主,作为集体的国家
也必须同时具备狮子与狐狸的双重面相。

第三节 马基雅维利解读《自建城以来》
罗马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
根据罗马传说,王政时代是从公元前 753 年罗慕洛建立罗马城立国,到公元前
510 年高傲者塔克文被驱逐出罗马城,共 244 年。其间历经七王,分别是罗慕洛
(Romulus,前 753-前 716 年)、努马(Numa,前 716-前 673 年)、图鲁斯(Tullus
Hostilius,前 673-前 641 年)、安库斯(Ancus Marcius,前 641-前 617 年)、老塔
克文(Tarquinius Priscus,前 617-前 578 年)、塞尔维乌斯(Servius Tullius,前
578-前 535 年)和高傲者塔克文(Tarquinius Superbus,前 535-前 510 年)。
驱逐了高傲者塔克文,罗马在相对和平地于公元前 509 年进入共和国时代。
罗马共和国实行混合政体,国家权力分别由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分有。
其中,执政官每年选举两名,不得连任,平时行使最高行政权力,战时担任战
场指挥官;元老院控制国库收入,监督公共犯罪行为,如叛国罪、阴谋罪、投
毒和暗杀等,还负责外交事务,如接待和派出使节、受降和宣战等,在非常时
期任命独裁官;平民借助撤离运动获得选举保民官的权力,保民官有权否决侵
犯平民利益的法令、选举或元老院建议。

①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全集·君主论》
,潘汉典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
版,第 12 页。
②参见束锦,
“恶魔与天使之争:论马基雅维利的双重面相及其治国之道”,载于《江海学刊》
,2013
年第 5 期,第 107-115 页。

1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罗马共和国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早期从公元前 509 年到前 367 年,中期从


前 367 年到前 150 年,晚期从前 150 年到前 27 年,展现了罗马经历多次扩张战
争而从城邦国家到称霸地中海的过程。其中,以“第一次布匿战争”为分界线,
中期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从前 367 年到前 264 年,罗马逐渐统一
意大利;后期从前 264 年到前 150 年,罗马开始称霸地中海。由此可见,以公
元前 292 年为节点,李维《自建城以来》第 1 卷囊括王政时代,而第 2-10 卷囊
括共和时代中期的前期,罗马仍然在亚平宁半岛上与各个邻国交锋。
在共和国晚期,罗马逐渐征服地中海周边地区,使地中海成为“我们的海”
(mare nostrum)。贵族派与平民派的内争开始演变成内战,军事领袖开始控制
自己长期统率的军队,威逼元老院而强行出任总督或执政官。从马略与苏拉,
到前三巨头凯撒、庞培和克拉苏,再到后三巨头屋大维、雷必达和安东尼,屋
大维最终取胜内战胜利,集中国家权力于一身。在公元前 27 年,他被元老院授
予奥古斯都(Augustus)称号,但自称第一公民(Princeps)即元首,标志着帝

国时代的开始。
帝国时代又可以划分为元首制时期(Principate,前 27-284 年)和君主制时
期(Dominate,284-395 年), 在 395 年分裂为东、西罗马,其中西罗马帝国在

476 年灭亡,被蛮族国家取代而标志着中世纪开始,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
国,直到 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而灭亡。

罗马的历史书写始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从共和时代到帝国时代,罗马史家
主要包括皮克托(Quintus Fabius Pictor,前 200 年为盛年,第一部以希腊语写成
的罗马史,基本失传)、老加图(前 234-前 149,第一部以拉丁语写成的罗马史,
仅存残篇)、波利比乌斯(前 200-前 118 年)、凯撒(前 102-前 44 年)、萨卢斯
特(前 86-35 年)、李维(前 59-17 年)、普鲁塔克(46-120 年)、塔西佗(55-120
年)、苏埃托尼乌斯(约 69-122 年之后)、阿庇安(95-165 年)、卡西乌斯·迪奥
(约 155-235 年)、阿米阿努斯(325/330-391/400 年)。此外,教会史家有优西比
乌、拉克坦修、奥罗修斯等,异教徒史家有佐西莫斯、尤特罗比乌斯等。马基

①参见【德】克劳斯·布林格曼,《罗马共和国史:自建城至奥古斯都时代》,刘智译,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第 2014 年版。
②参见刘津瑜,
《罗马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234 页。
③参见【澳】克里斯托弗·凯利,
《罗马帝国简史》,黄洋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年
版。

18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雅维利广泛阅读罗马史著作,除了《自建城以来》,《李维史论》还论及了波里
比乌斯、萨卢斯特、普鲁塔克、塔西佗等史家的作品。
马基雅维利对李维的阅读源于其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父亲贝尔纳多在
1475 年签订出版合同,为李维著作提供地名索引,并在 1476 年 8 月完成这项工
作,作为回报而获得一部《李维十卷全本》(Le Decbe tutte di Livio in Forma)。
马基雅维利从 12 岁开始在佛罗伦萨著名学者龙奇廖内的帕戈罗先生(Ser Pagolo
da Ronciglione)指导下学习,在早期的政治短论中已经表现出对拉丁经典的熟

练掌握。
鉴于《自建城以来》第 1-10 卷所涉及的时间范围,马基雅维利对之进行札
记式评论显然不是纯粹出于对罗马史的兴趣,而是旨在为自己既有的写作意图
服务,即借用这十卷的基本史实来传达自己在外交实践、政治思考和历史阅读
中所获得思想心得。在第 1 卷前言中,他将这一事业比作“进入一条还没有人
走过的道路”,即“发现新的方式和体制”(modi ed ordini nuovi), 同时批判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爱好古代文物,却不能摹仿践行古人的德性,不能学习古代
人治国作战的辉煌事迹,以便“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实现意大利当下亟需
的统一和强盛。《李维史论》四次提及“罗马人的德性”,但从未说过“希腊人
的德性”或“基督徒的德性”,由此“他所说的古代人是指罗马人,拥有‘无数

最有德性的君主’的罗马人”。
依从《李维史论》的三卷分法,马基雅维利随意取用《自建城以来》中的
史料,与其说是从中“发现新的方式和体制”,不如说是用这些史料来论证自己
已经得出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并非是全新的,而是寓于历史之中却没有被前
人所重视和发挥。在结构上,《李维史论》是马基雅维利的谋篇叠加于李维叙事
的顺序,
“决定马基雅维利对李维史书段落的所有使用和择选的,不是李维的次
序,而是马基雅维利自己的谋篇。” 对于这三卷分法,根据第 2 卷前言所说,

马基雅维利划分为,第 1 卷是论罗马的内部事务(“关于城邦内部事务所做的那

①参见【英】约翰·惠特菲尔德,
“马基雅维利对李维的使用”
,刘训练译,载于《复旦政治哲学评论》

洪涛主编,2014 年第 5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41-43 页。
②《李维史论》第 1 卷前言,第 141 页。
“马基雅维里的 Virtue”
③【美】哈维·曼斯菲尔德, ,载于任军锋主编,
《思想史研究第二辑·共和主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7 页。
义:古典与现代》
④【美】列奥·施特劳斯,
“马基雅维利与古典文学”,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
《苏格拉底问题
,刘振、彭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年版,第 479 页。
与现代性》

19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些决定”),第 2 卷是论罗马外交和战争事务(“关于其帝国的领土扩张所做的那
些决定”), 第 3 卷是论“单个公民的行为如何使罗马变得伟大,并在那个城邦


产生很多好的效果”。
略微统计,虽然旨在评注《自建城以来》的前十卷,但马基雅维利从中所
取用的具体史料却不止如此,根据《李维史论》薛军译文的脚注可以统计出如

下章节。
第 1 卷:1,1-8,10,12,14-16,18-35,39-42,44,46-49,55-56,58-60
第 2 卷:2-14,18,20-21,23-24,26-47,55-60,64-65
第 3 卷:1-2,4,6,9-10,15-21,23,26-29,31-59,61-63,65,69-70
第 4 卷:6,8-10,13-16,23-24,26,28,31-34,37-41,45-47,56-57,
59-60
第 5 卷:1,4,8-12,14-16,19,21-26,30,32-41,44-49,51-55
第 6 卷:2,4,7-30,32,35-42,48
第 7 卷:1,3-15,19,26-27,29-42
第 8 卷:1-14,18-21,23-26,30-36
第 9 卷:1-4,8-12,14,17-20,22,26,27-29,31-41,43-46
第 10 卷:1,3-5,10,12,14,16,19-21,26-29,31-45
第 21 卷:1,5-19,26,32-38,45-46,58,整卷
第 22 卷:2-5,12,16-18,25-30,34-35,37-39,46-49,53,57-61,整卷
第 23 卷:2-5,11-13,25,30,35,41-42,44
第 24 卷:4-9,14-16,21-22,28
第 25 卷:2,5-11,19,24,36-39
第 26 卷:17,24,39,42-46,49-50
第 27 卷:15-16,20,25,40-51,54,61
第 28 卷:11-13,16,24-29,32-34,40-44
第 29 卷:34-35
第 30 卷:8-9,19-20,29-31

①《李维史论》第 2 卷前言,第 318 页。


②《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1 章,第 443 页。
③这一统计亦可以参见【美】费利克斯·吉尔伯特,
“马基雅维利《史论》的写作与结构”,刘训练译,
,第 2012 年第 2 期,第 160 页。
载于《政治思想史》

20
第二章 马基雅维利与《李维史论》

第 31 卷:1,14,26,31
第 32 卷:13,32-34
第 33 卷:18,24-25
第 34 卷:60
第 35 卷:13,35
第 37 卷:22-24,34-45
第 38 卷:7-10,39,50-60
第 39 卷:8-18,51
第 44 卷:15
而反过来,当统计《李维史论》的每卷每章中如何引证《自建城以来》前
十卷的章节时,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就展示了另一番景象,即前者很少在
不同章节中重复引证后者的同一章节。“马基雅维利显然意图将《李维史论》的
每一个章节或者连续的章节作为对来自李维的一个不同章节或故事的一项评

论”,即“《李维史论》的基础是对李维前十卷逐章逐卷的一项评论”。 而当惠
特菲尔德把《李维史论》的章节、使用李维的章节与该章节或若干章节的主题
依次列出时,虽然重申了上述立场,即“马基雅维利通常是遵循李维的顺序”,
但“并不受制于这样的结构”,可以经常松散地遵循,“直至第 3 卷的最后,这

种结构完全被放弃。”

①【美】费利克斯·吉尔伯特,
“马基雅维利《史论》的写作与结构”,刘训练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第 2012 年第 2 期,第 160-165 页。
②【美】费利克斯·吉尔伯特,
“马基雅维利《史论》的写作与结构”,刘训练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第 2012 年第 2 期,第 184-188 页。

21
22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第一节 virtù: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
正如学界研究所普遍指出的,马基雅维利频繁使用 virtù概念,其含义变化
多样,不仅不明确而系统地加以界定,反而故意借用古代的多种用法,杂糅进
自己所赋予的新含义,以致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意义谱系。
马基雅维利使用的 virtù一词,对应于拉丁文的 virtus 和英文的 virtue。这个
词在古典哲学中通常被译为“德性”。德性在希腊语中是 arete,在拉丁语中是 virtus,
而后者起源于 vir,即男人。由此,一般认为,virtus 的本义是男性气概, 同时

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功能的良好发挥,如军人的德性是勇敢,马的德性是奔跑,
土地的德性是肥沃。 不过,约翰逊(Penelope D. Johnson)分析认为,virtus 一

(magic or miraculous power),并在


词所具有的最古老的含义是“奇迹般地力量”
古拉丁语中衍生出三种用法:勇气和男性气概、土地的肥沃和物品的良好品质,

到了晚期拉丁语中则开始指用以获得荣耀的勇气、功德和一般化的能力。
在本节中,我们将简要考察德性概念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演变过程,
其中在古希腊时期集中关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色诺芬,在罗马时期集中关
注西塞罗,在基督教和中世纪时期集中关注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以期形成对该
概念的连续而完整的梳理,并作为背景去反衬马基雅维利对之的继承与颠覆。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对于德性的讨论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中,核心问题是德性与幸福
的关系,即何为幸福,获得幸福是否依赖于具有德性,个体的德性是否能够促
进城邦的和谐。
在第一卷中,凯帕洛就与苏格拉底讨论自己老年的幸福,将不进行欺诈、
对神祇不负欠献祭、对他人不负欠金钱且可以安然去到另一个世界称之为符合

①参见西塞罗,
《图斯库卢姆谈话录》2.18.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4 月,第 22-23 页。
②参见宋坤,
③参见 Penelope D. Johnson, “Virtus: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Latin to the De Civitate Dei”, in Dorothy F.
Donnelly, The City of Go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New York: Peter Lang, 1995, pp. 233.

2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义的生活。而其下,苏格拉底就与对话者论辩作为德性的正义是什么,否定
了正义是损敌益友或强者的利益等定义,而提出“灵魂的品德是正义”,且“正
义的人是幸福的人”(《理想国》353e-354a)。
从第二卷开始,在讨论何谓个体的正义时,柏拉图引入了城邦的正义,试
图以较大的字母来对应识别较小的字母。城邦的起源在于人们相互需要,从物
品生产、行政管理到军事保卫,各个行业各司其职,构成城邦的组织模式。与
之相对应,从事物品生产的是工匠,从事行政管理的是王,而从事军事保卫的
是护国者;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都各自对应自己的德性,即工匠应该具有节制
的德性,王应该具有智慧的德性,护国者应该具有勇敢的德性,而正义是统管
和衡量具体德性的德性。正义被定义为“从事属于自己本身的工作,而不去旁
骛许许多多其他的事情”
(《理想国》433a),即工匠、王和护国者应当各居其位,
各司其职。由此,这四种德性相互配合,使得城邦即使作为封闭的政治共同体,
也可以实现物品的生产交换,并获得有效的安全保障。

无论城邦的正义是否能够完美对应灵魂的正义,其中的论证是否恰当, 但
显然,柏拉图的重心还是停留在,个体灵魂如何消除内部纷争而实现自身的正
义。人的灵魂被柏拉图划分为三个从高到低的部分,即理性、意气和欲望,如
同三马战车,灵魂的正义就是理性能够联合激情而控制欲望;在城邦层面上,
这三个部分就分别对应王的智慧、护国者的勇敢和工匠的节制(《理想国》
440e-441b)。在实现了灵魂的正义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洞穴比喻,要求人类的灵
魂从物质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从现象上升到理念,从而把握住最高的善理念,
以实现灵魂的完善和自我拯救,重新回到神的世界(《理想国》514a-517a)。
可以看到,在作为原则或主德(cardinal virtues)的德目之外,柏拉图没有
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把四大德性划分为更细致的部分并一一探讨;其德性学说
也主要立足于个体层面,并不直接关涉政治伦理;其对理想城邦的设计是粗糙
的,主张废除家庭和私产,实现共产共妻。与马基雅维利相比,城邦应该采取
何种政体,如何实现内部和平和外部扩张,从城邦到帝国,都不是柏拉图的主

,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提出了尖锐批评。有关其中的争论,
①对于这一“意义类比”
参见吴天岳, ,2009 年第 3 期,第 84-90 页;
“重思《理想国》中的城邦-灵魂对比”,载于《江苏社会科学》
刘飞,
“论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一致性” ,2014 年第 4 期,第 69-76
,载于《哲学动态》
页。

24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要关切所在。
亚里士多德既关注个体层面上的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也关注城邦层面上
的政治德性,分别主要体现为《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在《尼各马可
伦理学》中,他把德性划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前者是“灵魂中欲求部分
的德性”,要求其服从理性而“产生恰当的情感和行动”,具体包括勇敢、节制、
慷慨、大方、大度、友善、温和、诚实、羞耻和机智等;后者是“灵魂中真正
拥有理性部分的德性”,具体包括科学、技艺、明智、努斯、智慧、理解和体量
等,而中庸则是统管和衡量具体德性的德性,要求德性具有中间状态,超过或
不足就会成为恶行。比如,勇敢是鲁莽和怯懦的中间状态,而慷慨是奢侈和吝
啬的中间状态。延续苏格拉底的“德性统一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性可
以通过普遍正义、豪迈或明智得到统一,使得其与理智德性在拥有智慧的哲学

家中得到最终统一。
不像柏拉图,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更多依从经验来论述政治事务。
首先,他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虽然城邦起源于家庭,但它却是个体公民的
目的,是其政治德性得以实现的场所;他批评柏拉图的政治理想,考察斯巴达、
克里特和迦太基的政体,把政体划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
贵族制和共和制,后者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后者是前者的败坏形式;
而可资实现的最佳政体包括:适合某些人的是王制,适合绝大部分城邦的是中
道政体(mese politeia),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都满足的“依靠祈祷”的政体,以

哲学家为王的依赖超凡德性的完全王制(pambasileia)。 其次,他以至善和幸福
生活为政治理想,以中庸之道来事无巨细地描画理想城邦的具体样态,包括人
口不太多也不太少,疆域不太大也不太小,海上交通既可以对外贸易也便于军
事防御,希腊民族具有温和的禀性,社会结构齐全,防卫、政务和祭祀分别由
青年、中年和老年司其职,城市规划合理美观,以音乐和体操对儿童和青年提
供公民教育。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兼顾个体层面和政治层面,但不像马基雅
维利,二者更多从哲学层面上来论述理想城邦的构成和发展,既没有集中到雅
典城邦的具体事务上,也不旨在为其对外扩张霸权出谋划策,以致于雅典在伯

①参见刘玮,
“亚里士多德论德性的四重统一” ,2016 年第 4 期,第 26-37
,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页。
②参见刘玮, ,载于《天府新论》,2014 年第 3 期,第 7-20 页。
“论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

25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其后臣服于马其顿,最终沦为被罗马共和国征服
的城市。从老加图到西塞罗,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化逐渐从被罗马排斥到被
接纳,但其作为独立的政治共同体却灭亡于罗马的崛起和扩张中。而面对着意
大利的分裂而虚弱的历史处境,马基雅维利显然不会欣赏希腊,而只会追寻罗
马的强盛之道。

二、色诺芬与西塞罗

柏拉图经历过苏格拉底之死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后的三十僭主制,而亚
里士多德则担任过亚历山大大帝童年时期的老师,显然熟识现实政治的实际运
作。但相比之下,作为“君主宝鉴”传统的滥觞,色诺芬在《居鲁士的教育》
和《论僭政》中则更为清楚直白地呈现了其政治现实主义的思考进路。
《居鲁士的教育》是关于波斯帝国创立者居鲁士一世(c. 580-530 BC)的虚
构传记,讲述应该如何培养出理想的统治者。这一君主宝鉴的体裁在文艺复兴
时期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其中的佼佼者即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却反其道
而用之。在第 2-7 卷中,色诺芬描述下的居鲁士在做廷臣时的经历,而第 8 卷则
描述居鲁士登上帝位之后如何治理国家。可以看到,居鲁士既是秉有古代德性

的模范,又不时展现为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如使用欺诈等;
在《希耶罗》中,色诺芬虚构了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与叙拉古僭主希
耶罗的对话,讨论僭主是否可以与平民一样获得快乐。希耶罗否定自己获得过
快乐,无论是视、听、吃、喝、性等身体性快乐,还是权力、安全、友谊、荣
誉等精神性快乐,甚至“那些最大的好,僭主们分享到的最少;那些最大的坏,
僭主们拥有的却最多”(《希耶罗或僭主》2.6)。②因为僭主不得不时刻防范外部
的敌人、内部的谋反者、兄弟妻子的谋害等,而且终身不能摆脱这些恐惧。虽
然西蒙尼德给希耶罗提出了治国建议,以期获得“被统治者的爱”,以实现“幸
福却不受嫉妒”。但显然,这种“君主宝鉴”式的教导恰恰反衬出,僭主或更广
义的君主在残酷的政治现实中不可能以古代德性来实现护身护国;与此相应,

《居鲁士的教育》,沈默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年 6 月版;
①参见【古希腊】色诺芬, 【美】塔
图姆,
《色诺芬的帝国虚构:解读〈居鲁士的教育〉
》,张慕、罗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 3 月版。
②【美】施特劳斯、【法】科耶夫,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
,彭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6 年 10 月版,第 24 页。

26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色诺芬给暴君们的劝告的要旨是,一个暴君应当努力像一个好国王那样统治”。

比较《希耶罗》与《君主论》,二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直接的文本关联,例如
《君主论》第 18、19、21 章都在摹仿《希耶罗》的行文,而且在“驯化僭主”
上具有类似的思路,即都建议僭主去自愿地追求荣耀以获得爱戴、安全和友谊

等快乐,从而被驯化成君主。 在这种驯化的过程中,古典德性成为追求荣耀、
获得快乐的手段。以荣耀为诱饵,以德性为手段,效仿摩西、居鲁士、罗慕洛
和忒修斯等伟大人物,僭主才能在追求自身私利的同时造福于国家,成为真正
的君主。与此同时,正如施特劳斯所见,马基雅维利引用色诺芬远多于提到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总和,而仅次于李维,成为“古典政治哲学的典
型代表”;而两相比较,“《希耶罗》是一位智者为僭主暴政所提供的经典辩辞,
而《居鲁士的教育》则描述了一个贵族集团,如何能够通过降低道德标准,被

改造成为一个统治巨大帝国的绝对君主政体。”
在拉丁语中,截至公元前 2 世纪,德性的主要含义已经从战场上的勇气和
技艺转变为公共生活中的能力。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不是政治
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罗马共和国晚期政治斗争的实际参与者,甚至为之而殉难。
在《论义务》第 1 卷中,西塞罗把希腊的四种基本德性即智慧、勇敢、节制和
正义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即智慧和审慎,另一类属于行
动范畴,包括正义及其善行即恩惠或慷慨,随后以正义来统管其他德性,将勇

敢扩充为心灵的伟大,把节制扩充为合宜。
相较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的希腊传统,西塞罗更重视罗马传统,认
为公民的公共生活高于哲学家的沉思生活,公民应该以德性服务于国家的利益,
并由之获得荣耀,而德性与荣耀的相互匹配可以防范伟大人物过分谋求更高的
政治地位。但是,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伴随着巨额的海外财富、执政官或将

①转引自【美】施特劳斯、
【法】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
,彭磊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2016 年 10 月版,第 100 页。
②参见刘训练, 《君主论》与《希耶罗:论僭政》的对勘”,载于《学海》,2015 年第 3 期,
“驯化僭主:
第 157-163 页。
③【美】利奥·施特劳斯,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第
465-466 页。
④参见刘训练, ,2017 年第 4 期,
“在荣耀与德性之间:西塞罗对罗马政治伦理的再造”,载于《学海》
第 73 页。

2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领治权的延长和风尚受到希腊影响,德性与荣耀的匹配关系开始破裂,个别公
民如凯撒可以舍弃德性,而以军事能力和政治权谋来“希望自己能凌驾于所有

人之上,或者更确切地说唯他独尊”(《论义务》1.19.64), 以致在法律辩论和
国家事务上败坏了共和体制。在重建荣耀与德性的匹配关系时,西塞罗认为,
“如
果你希望从高处俯瞰并观察这处居地和永恒的住所,那你就不要听从民众的意
见,不要把实现自己事业的希望寄托于人间的奖赏,而应该让美德靠自身的魅
(《论共和国》6.23.25)。②可以看到,西塞罗努力以“德
力把你引向真正的荣耀”
性限制、约束和提升荣耀”,将追求荣耀内化为公民的道德动机,关联到共和国
的福祉,再以灵魂不死、政治家在天庭上的永恒幸福来提升荣耀的价值,力图
驯化公民追求己利的政治野心,并最终挽救共和国。③
正如西塞罗所见,在罗马传统中,德性具有强烈的实践属性,必须付诸实
际行动且服务于公共事务,如罗慕洛建立王国和布鲁图斯(Lucius Brutus)建立
共和国,但并非只有贵族才能实际秉有。在把这一民主化推到极致时,萨卢斯
特认为,所有人都可以秉有德性,而罗马的败坏则开始于人们舍弃德性而追求
财富,使之堕落成了野心和贪婪。
但不同于马基雅维利,西塞罗坚持,在内政和战争事务上,德性的实践属
性并不能违背正义原则,罗慕洛以不正义的杀弟暴力来创建新的政治制度。“他
抛弃了亲族之情,抛弃了人之天性,以求得到他觉得存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
利益。尽管他以建造城墙为自己辩解,但这是高尚的表象,既不值得称赞,也

不合适。因此,他犯了罪”(《论义务》3.10.41)。 显然,西塞罗对罗慕洛的尖
锐批评也适用于凯撒及其甥外孙屋大维,后者是罗马帝国的缔造者。

①【古罗马】西塞罗,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
,王焕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50 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
,王焕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43 页。
③参见刘训练, ,2017 年第 4 期,
“在荣耀与德性之间:西塞罗对罗马政治伦理的再造”,载于《学海》
第 68-77 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
《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
,王焕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444 页。

28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三、奥古斯丁与阿奎那

在基督教兴起之后,基督徒应该如何处身在罗马帝国中,应该秉承什么样
的德性,就成为使徒和教父们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基督教把此世短暂的生命
与来世永恒的生命对举,要求信众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忍耐尘世政治的有限
性。基督徒虽然不完全排斥政治生活,但拒绝承认国家是个体生活的目的,把
原本追求此世荣耀的政治理想替换为追求上帝的荣耀的信仰旅程,使作为集体
的城邦的至善让位于作为个体的灵魂的救赎。作为德性的统领原则,正义得到
了大大固化,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因时制宜的策略转变,甚至反对出于善意的撒
谎,进而使政治生活绝对地处于正义原则之下。
在早期基督教中,教父们特别是奥古斯丁主要吸收了柏拉图主义的德性学
说,并在上帝创造论和救赎论的理论框架下加以重新解释,即把各种德性都解
释为对上帝的不同的爱,将人类的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纳入到其信仰生活之中。
具体来说,奥古斯丁熟悉 virtus 的拉丁用法,但从意图、动机和目标三个方面

进行了改造,以赋予其基督教含义。在意图上,只要人没有意图参与恶行,那
么他的德性就不受污损;在动机上,德性被定义为“爱的秩序”(ordo amoris),
即全然指向上帝的爱;在目标上,德性不再帮助人们来建构地上的幸福生活,
而是来建构天上的永恒幸福(beatitudo)。这就使得,奥古斯丁舍弃了西塞罗和
萨卢斯特所注重的 virtus 的政治意涵,替代以信仰意涵,公共事务或政治实践、

建国或护国、战争与扩张不再是人的核心关切,而心灵的永恒救赎才是。
与奥古斯丁倚重柏拉图主义相比,阿奎那对德性的讨论主要倚重亚里士多
德主义,为后者的德性分类赋予神学内涵,在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之外补充了
神性德性,也更加重视习惯在道德德性中的位置。阿奎那把德性定义为“一种
善的习惯,它能产生善的作为”。在德性的三分法中,理智德性可以划分为沉思
的理智德性和实践的理智德性,前者包括智慧、科学和理解,后者包括审慎和
艺术;道德德性主要讨论节制、正义、审慎和坚毅(fortitudo);而神性德性包

括信、望和爱,这些都是上帝浇灌给人的,不是凭借习惯所获得的。 可以看到,

①对于这一重大转变,参见包利民,“古典大序的变异:从希腊罗马到基督教政治理念的交替”,载于
,2001 年第 6 期,第 5-10 页。
《学海》
②参见 Penelope D. Johnson, “Virtus: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Latin to the De Civitate Dei”, in Dorothy F.
Donnelly, The City of Go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New York: Peter Lang, 1995, pp. 234-237.
③参见江畅, ,2014 年第 2 期,第 63-74 页;
“托马斯·阿奎那论德性”,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9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阿奎那实际上综合了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德性论,利用前者而细化和提升
了后者的论述。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与 virtù新含义的理论基础


Virtù一词的重要性表现在其在马基雅维利著作中的出现频次,据普莱斯统
计,名词 virtù、形容词 virtuoso 和副词 virtuosamente 出现了 602 次,其中在《君
主论》中出现 70 次,在《李维史论》中出现最多,为 248 次,但考虑到后者的
篇幅,其出现频率与前者大致相当。①基于其重要性、创新性和兼具善恶的两极
化含义,英语学界甚至保留 virtù的意大利语写法而不译出,或者不译成 virtue,
而依据语境译成别的单词,如英勇(valour)、能力(ability)、优点(merit)、勇
敢(courage)、天分(genius)、品格(character)、魄力(vigor)、机敏(ingenuity),

抑或译成双词组合,如德性与英勇、英勇与能力、天分与勇敢、军事能力等。

在中文研究中,通常的译法包括德性、德行、才气、才能、美德等。 可以说,
任何单一译名都无法涵盖 virtù在马基雅维利笔下的丰富意涵。
直面希腊和罗马两种传统,马基雅维利偏重罗马而非希腊,对古代传统有
延续,也有背离。延续的方面表现在,他继承了人文主义传统,以西塞罗为源
头,即注重人的“优越性和尊严”;也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以色诺芬和逍遥学
派为源头,注重 virtù的现实性。前者要求他,隐藏上帝并突出命运,之后恢复
命运的女性形像,再突出人作为男性形象的男子气概,即人类只要勇猛精进就
可以征服命运,而获得尘世的荣耀。后者要求他,区分哲学家的道德理想与现
实生活中的实际有效,并在重视道德的同时适时适当降低道德标准,以成就建

国和护国的功业。

龚群, ,2016 年第 5 期,第 43-47 页。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载于《伦理学研究》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诸义”,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①参见【英】罗素·普莱斯, ,2011 年第 4
期,第 116-117 页。
“探究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②参见【黑山】约翰·普拉梅纳茨, ,2013
年第 2 期,第 111 页。
③参见周春生,
“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才气说和命运观析微”,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第 1 期,第 20 页。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载于韩潮主编,
④参见傅乾, 《思想史研究第八辑·谁是马基雅维利》,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31-133 页。

30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与古希腊罗马的和基督教的德性理论相比,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背离,
是在于马基雅维利在三个层面上颠覆了传统进路,即人性论上的怀疑论、时间
上的流变论和空间上的尘世主义。
其一,正如斯金纳称马基雅维利是“霍布斯式怀疑主义者”,他对于人性持
有强烈的怀疑论,其对人类的总体论断包括:在论及君主应该如何处身于民众
之中时,马基雅维利说,“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因为关于人类,
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

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既然如此,君主要适当展现其残酷的手段,以使民众
畏惧,而不敢在任何时候背弃自己。在论及共和国初期贵族侵犯平民时,他说,
“这件事证明了我在上面说过的话,即除非出于必要,人从来不做任何好的事
情;但是在有充分的选择自由的地方,并可能利用放肆的时候,每件事都立刻

充满混乱和无序。” 在具体方面,可以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人权欲巨大,野
心无穷”,
“人重利轻义,为财而死”,
“人忘恩负义”,
“人易变,喜新厌旧”,
“人

重表象和结果”,“人的群体心理是合则强,分则弱”。 应该看到,马基雅维利
不是在抽象地谈论人性问题,而总是将之具体地置于立法和治国的现实语境中,
人性的善恶更多是人在做出不同决断之后的表现,其中有恶的成分并不等同于

人性本恶或人的自然是恶的。
马基雅维利认为,现实中的人性是善恶混杂且以恶为主。而这一论断就否
认或动摇了古希腊罗马哲学或基督教哲学的以人性善为基础的人性论和道德学
说。普通民众和君王将军不仅难以实现苏格拉底式的“美德即知识”或柏拉图
式的借助善知识而实现灵魂上升,也难以实现亚里士多德式的通过不断练习好
习惯而改过迁善或老加图和西塞罗所提倡的罗马朴素坚韧的个人品格,更难以
实现基督教所主张以爱邻如己为旨归的伦理教导,反而会竭尽所能地为了自己
的利益或权力而争斗不休。处身于这样的人群中,哲学家和宗教家在城邦或国
家中时刻面临着危险,不仅难以传扬自己的学说,反而更可能被杀害,诸如柏

①《君主论》第 17 章,第 65 页。
②《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3 章,第 155 页。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载于韩潮主编,
③具体引文可以参见傅乾, 《思想史研究第八辑·谁是马基雅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09-110 页。
维利》
④参见周春生,
“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才气说和命运观析微”,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第 1 期,第 18-20 页。亦参见 Patrick Coby, Machiavelli’s Romans: Liberty and Greatness in The Discourse on Liv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1999, pp. 226-227.

3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拉图的叙拉古之行以失败告终,亚里士多德和塞涅卡的帝师之责并没有塑造亚
历山大和尼禄的德性,西塞罗被后三巨头安东尼杀害,基督被犹太人和罗马巡
抚杀害,他们所宣扬的德性与信仰反而成了软弱的表征。
其二,马基雅维利认为,时间是不断流变的,并没有固定的终极目的,比
如柏拉图主义的神、基督教的天国或斯多亚主义的宇宙,也不会从时间进入永
恒;反而是外在处境在时间的流变中不断变化,表现为命运的好坏转换,人类
和城邦也必须不断适应,否则就会失败。在行为方式上,
“人们总是随本性行事”,
这使得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根据时机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动”,由此当
其行事方式不符合变化的时机时就会失败和毁灭。这不仅表现在君主身上,也
可以表现在军事将领等决策者身上。从这一方面来说,共和国因为每年度选举
执政官,可以借助公民性格的差异性而更好地适应各种时机,从而保证“有更

大的生命力和更长久的好运气”。 对于君主来说这样,“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
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改变”;②对于个人和城邦也
是如此,
“这便是为什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命运是不同的;因为命运改变了时代,
而他却没有改变行事方式。这也导致了城邦的毁灭,因为共和国没有根据时代
的变化而改变它们的制度。”③如果说,国家有暂时的目的,那就是要不断扩张,
一旦停止,就会衰败灭亡。
其三,以建国和护国为根本目标,马基雅维利坚持空间上的尘世主义,即
在尘世与天国的对比中仅仅重视尘世的荣耀,爱此世的国家意大利,否弃了来
生的存在和价值。1527 年,马基雅维利去世之年写给维罗利说,
“我爱我的祖国

甚于爱自己的灵魂”。 对于罗马教廷,马基雅维利进行了频繁而激烈的批判,
认为基督教是意大利当前状况的重要原因。首先,罗马教廷的贪婪不仅败坏了
宗教,使得意大利人没有信仰和邪恶至极。“由于那个教廷的邪恶例子,这块土

地已经失去所有信仰和宗教,这招来无数的弊病和无数的骚乱。” 其次,罗马
教廷为了维护自己的世俗权势而故意造成意大利的国家分裂。
“虽然罗马教会位

①《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9 章,第 480、481 页。


②《君主论》第 18 章,第 70 页。
③《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9 章,第 481 页。
④《书信》331,参见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全集·书信》
,段保良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2014 年版,第 782 页。
⑤《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12 章,第 186 页。

32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于那里,并把持着世俗的权力,但它既不是那么强大,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以至于能够独揽意大利的一切权力并使自己成为其统治者;而另一方面,它也
不是那么弱小,以至于在它担心失去自己对世俗事物的统治权时不能召集一个

强有力的人来保护它,对付那个在意大利已经变得过分强大的人。” 正如所评
论的,相较于随后的霍布斯《利维坦》和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对基督教的
批判,“马基雅维利已经在他的《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中为政治的世俗化、
政治哲学的去基督教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在批判基督教,宣扬世俗政
治的意义上,他开启了政治哲学从古代转向近代的大幕,标志着一个世俗化时

代的开端。”
时间上的不断流变和空间上的尘世主义使得,马基雅维利否弃了罗马教廷
所宣传的灵魂在来生的救赎,否弃了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和平主义,而鼓励追求
意大利在尘世中的国家统一和国力强盛,而对外战争是其必要的核心手段。他
要求人们效仿罗马的强盛之道,而强盛就表现为罗马从王国到共和国、从共和
国到帝国的不断对外战争。这使得,《李维史论》在第 1 卷讨论罗马如何整顿内
政,以适应于对外扩张,第 2、3 卷则讨论了罗马如何进行这种扩张和将领们为
此应该具有的品格。
与上述论述相映照,我们还应该注意马基雅维利的另外两个概念,即命运
(fortuna)和必然性(necessità)。马基雅维利批判古代哲学尤其是斯多亚主义
对命运的看重,认为人类自身才是真正的主宰力量,可以借助 virtù来征服命运

的变化,此外他时常用命运来替代宗教中的神。 施特劳斯评论说,命运属于准
神学的事务,“是一个有意志、有思想的存在”,取代了圣经中的上帝,比天空

中飘散的智慧精灵有更大的威力。
对于必然性,马基雅维利在论述国家时,认为所有国家都处于敌意的竞争
状态,所有国家都出于必然性而不断扩张,以进攻为最好的防御,以对外不断

①《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12 章,第 187 页。


②刘玮,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与基督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55 页。
③参见周春生,
“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才气说和命运观析微”,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第 1 期,第 22 页。
④参见【美】利奥·施特劳斯,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
第 335-337 页。

3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征服作为对内安享自由的前提,否则国家就会陷入腐败和懒散而灭亡。①“即使
组建了一个能够不扩张而维持自身的共和国,但必然性促使他扩张,便会逐渐
销蚀其根基,使它更快毁灭。所以,另一方面,如果老天对它如此仁慈,使它
不必进行战争,结果也可能是懒散使它变得娇气或者分裂。”②与此相较,古典
德性强调防御而不是进攻,勇敢作为护国者的德性只是用于保卫城邦,而不是
对外侵略和扩张;而马基雅维利认为,以罗马为例,这种消极德性不足以保卫
城邦和国家,只有在不断扩张中才能实现德性自身的保存和发挥,否则在恶邻
环绕下就会丧失德性而变得软弱可欺。

第三节 virtù新含义的具体内容
帕特里奇写给君主的教育宝鉴揉合了四大德性、基督教德性和尤其适合君
主的德性,如慷慨、仁慈和守信。与之相比,马基雅维利嘲笑这种理想主义,
即重道德而轻武力,反而把军事看作君主的唯一职责,使 virtù包括军人品质,
其中不再只是道德,而是建国和护国的实际能力。③“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

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 马基雅维利旨在为当任君
主和潜在君主提供建议,其 virtù概念显然都围绕君主、执政官和将军等展开,
并不像古代哲学或基督教那样关注普遍的、追求个人美好生活或灵魂救赎的德
性。
以建国和护国为行动目标,马基雅维利表明了自己的理论意图,而不惜与
传统道德学家的道路分道扬镳。
“我觉得最好论述一下事物在实际上的真实情况,
而不是论述事物的想象方面。许多人曾经幻想那些从来没有人见过或者知道在
实际上存在过的共和国和君主国。可是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
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

《马基雅维里》,李永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年版,第 79 页。
①【英】昆廷·斯金纳,
②《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6 章,第 166 页。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载于韩潮主编,
③参见傅乾, 《思想史研究第八辑·谁是马基雅维利》,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34-135 页。
④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全集·君主论》
,潘汉典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
版,第 14 章,第 56 页。以下引用《君主论》
,皆仅标明本译本的章数和页码。

34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论 virtù概念


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
政治哲学之前被看作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即要求德性在政治和公共领域中
来实现出来,或者要求公共生活遵循良好的德性。马基雅维利显然批判,传统
的道德学家都在讨论“人们应当怎样生活”,而没有切实关注“人们实际上怎样
生活”,没有注意到道德教化与政治事务之间实际上存在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假如对此视而不见,那么道德哲学不仅是无益于城邦或国家,反而会带来其毁
灭。
虽然施特劳斯指出,“可以保险地说,马基雅维利所知道的、或者说他所发
现并得以闻名的那些道德和政治现象,没有什么不是为色诺芬所深谙的,更不

用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了”。 然而,即便他们深谙这些道德和政治现象,提
出理想政治形态,并比较不同政体之间的优劣,也即便马基雅维利更亲近色诺
芬而非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希腊哲人们显然并没有像马基雅维利那样,不
仅赤裸直白地接纳恶行,认可“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还将自己的意图仅仅确
定为建国和护国。目标的集中性和现实性决定了,马基雅维利不是要改造实际
运作的政治现实,不是要从地上回到天上,而是拥抱真实大地上的美丑善恶,
(dirty hands in politics)的现实中寻求国家的强盛之道。
在这种包括政治“脏手”

与希腊人的德性或基督徒的德性不同,
“罗马人的德性体现在政治和战争当
中,这种德性不是哲学的或宗教中的理智或沉思德性。对于马基雅维利来说,
复兴古代人的德性,就是效仿他们的丰功伟绩,而不是敬仰他们的佳作,也不

是思考他们的高深思想,除非这些可以作为仿效他们功业的手段。” 由此,如
果他提出的学说可以被归为君主宝鉴,显然这一宝鉴对于在位的和潜在的君主
更具有实际可行的指导意义。

①《君主论》第 15 章,第 59 页。
《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年版,第 349 页。
②【美】利奥·施特劳斯,
正如施特劳斯所统计,
“《君主论》和《李维史论》加起来,只有一次提到亚里士多德,一次提到柏拉图。

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
“马基雅维利与古典文学”,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
《苏格拉底问题与
,刘振、彭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年版,第 475 页。
现代性》
③有关政治“脏手”理论与现代政治中的道德悖论,参见谢惠媛,
《善恶抉择: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215-254 页。
思想研究》
“马基雅维里的 Virtue”
④【美】哈维·曼斯菲尔德, ,载于任军锋主编,
《思想史研究第二辑·共和主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9-100 页。
义:古典与现代》

35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如普莱斯所论,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虽然包括古典的德性含义,但更多是
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而后者就要求,在相对奉行古典德性的同时,
要在政治捭阖和军事斗争的实际操作中随时准备突破上述限制,甚至不惜走到
其反面,以应付不道德的政治处境和残酷的军事处境,最终才能保证君主或共

和国自身的独立和强盛。 在对比了西塞罗与马基雅维利的德性学说之后,萧高
彦评论说,
“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去道德化,德性仅意味着达到政治目标必须具备
的个人能力及其特质。……是以,马基雅维利基于创建政治秩序所面临的政治
必要性,重新诠释古典传统之德行观,完全摒弃了西塞罗所建立用正义来规范

德行的主张。”
基于这种分疏,我们可以把 virtù的含义大致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古典
意义上作为原则的德性,包括节制、勇敢、正义、审慎、坚韧、守信、不贪恋
权力或财富等;其二是实际操作层面上因时制宜的策略,包括对士兵的严酷、
军事上的欺诈、外交上的背信等,反对软弱或犹豫不决,以致于古典德性都可
以被用作手段,以实现当下的政治和军事目的,从而征服反复无常的命运女神。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诸义”,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①参见【英】罗素·普莱斯, ,2011 年第 4
期,第 117-129 页。普莱斯总结说,
《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2016 年版,第 120 页。
②萧高彦,

36
第四章 《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第四章 《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李维史论》分为三卷,其中第 1 卷论述罗马的内政方面,第 2 卷论述罗


马的外交和战争方面,第 3 卷论述单个罗马公民方面,而 virtù的双重含义即德
性与策略都分布其间,以下将分别论述。

第一节 罗马强盛之道:virtù作为德性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关注 virtù作为德性的具体含义,即其符合古典德性学
说的部分。当然,德性与策略的双重含义在很多时候是彼此交织的。

一、罗马的内政方面

依照罗马的发展历史,它的强盛过程可以划分为建城阶段、王国阶段、共
和国阶段和帝国阶段。在建城阶段,罗马是由外人建立的城邦,且产生于自由
人,这保证了罗马的自由起源。
这一起源神话主要取材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其中,埃涅阿斯是特洛
伊之战中特洛伊城的英雄,在城破之后带领族人和儿子在地中海周边流浪,最

终来到意大利的拉丁姆地区,开始其结盟和征服的神圣事业。 后来,他的其孪
生子孙罗慕洛和雷穆斯建立了新城,而在建城中争执使罗慕洛杀死了弟弟,用
自己的名字把新城命名为罗马,成为第一位国王。作为建国者,罗慕洛在肥沃
之地上建立了罗马城,并为之组建元老院,制订了民事军事法律,这使得罗马

“充满如此多的德行,其数量是任何其他城市或共和国从未有过的”, 以至有
了不断扩张的基础。
第二位国王努马则为罗马王国建立了宗教制度,这一“和平的技艺”是如

此成功,以致于罗马公民在向神祇发誓之后绝对不敢再违犯之。 宗教制度是维
持和壮大国家所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派遣军队、集合平民、使人善良、使恶
人感到羞愧”,还可以在革新王国时从之获得神圣权威。这一功用持续到共和国

①参见【古罗马】维吉尔,
《埃涅阿斯纪》,杨周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②《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1 章,第 147 页。
③《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11 章,第 181 页。

3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代,贵族在与平民斗争时利用宗教,制造诸神愤怒和神谕来恐吓他们,以抵
制保民官的法律动议,使得元老院、平民、保民官三者形成权力制衡,和平而

非以暴力解决共和国的内部争端。
作为罗马的建国者,罗慕洛杀死了弟弟雷穆斯,又处死共享王权的萨宾王
塔提乌斯。对于前者,如同《创世记》中该隐杀死弟弟亚伯,要如何回应这一
杀弟者的指控。马基雅维利辩护说,罗慕洛就其行为应该被指控,但就其结果
应该被原谅,因为他是“是为了共同福祉而不是个人野心”。这具体表现为,罗
慕洛随即建立元老院,并让渡出大部分权力,这一具有共和特征的体制的稳固
性甚至延续到共和国的建立,
“只是以两个任期一年的执政官取代终身制的王”。

作为政治德性的古典阐发者,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论述了公民对城

邦的义务,即“一个善良人对其母邦的服事是没有界限和终点的”。 这就使得,
只要有利于城邦或王国的福祉,出于爱国主义,公民可以不择手段和不避荣辱,

正如在保卫祖国时一样。 对于建国者和革新者,马基雅维利更看重其爱国主义
的出发点,大权独揽或谋杀反对者都可以成为必要的手段,只要是为了国家的
利益。
相较于典型的三种古代政体及其堕落的变体,罗马在建立政体之初就具有
混合特征。罗慕洛设立了元老院,形成了王权与咨询权、君主与贵族的制衡。
而在进入共和国阶段时,元老院被贵族把持,王权被一年一任的两位执政官所
占有,为了满足平民的利益而新设立保民官,相互让渡部分权力,由此形成非
常完善的混合政体。其中,元老院对应贵族制,执政官对应君主制,而保民官
对应民主制,而保民官既可以防止贵族的傲慢无礼,又可以防止平民的暴虐无
度,平贵之间的斗争主要采取和平的、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各自的利益诉求,使

得共和体制没有沾染上派系暴力的弊端,保障了共和国的自由和强大。

①《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13 章。
②《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9 章,第 175 页。
③转引自 Augustine, Augustine: Political Writings, E. M. Atkins & R. J. Dodaro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3.
④《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41 章。
⑤《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2、3、4 章。

38
第四章 《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二、罗马的外交和战争方面

在第 2 卷一开头,马基雅维利就提问,罗马从王国到共和国的不断扩张称
霸,究竟是基于能力(virtù),还是基于命运或运气(fortuna)?在承认运气与
能力和审慎(prudenzia)混杂在一起后,他很快给出了结论,“对于获得霸权更

加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而不是他们的运气。” 在这里,德性主要表现为能力的
应用。
在自由人建立城邦之后,婚姻、生育、财产、政治权利都在自由政体之下
得到保护,罗马也就因其内部机制而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而要捍卫这种自由,
罗马就必须与其他城邦结成联盟,通过仁爱吸引外邦人到本城邦居住,还通过
武力强令邻邦的居民加入本城邦。具体来说,罗马不断结交新的盟友,保持独
立和主导地位,采取近交远攻的方式,逐渐包围周边的盟友,使之在不知觉中

变成了臣民。
在对外扩张中,罗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风格和方法”,其中包括动用大量
兵力使战争速战速决,以战利品充实国库,向新领土派遣殖民,既可以增加税
收,也可以充当边境卫士。如此循环,罗马就打败周围的城邦,统一意大利,

历经三次布匿战争和四次马其顿战争而征服迦太基和地中海东部。

三、单个罗马公民方面

基于罗马的强盛端赖于内政和军事,马基雅维利在论述单个公民的德性时,
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和军事将领,而国王和执政官则可以兼任二职。
虽然王国阶段由王权主导国家事务,但国王不仅要咨询和尊重元老院的建
议,还要遵守平衡各方利益的法律。而高傲者塔昆却破坏王国的法律,剥夺元
老院的所有权力而集于一身,
“在短时间内剥夺了罗马在其他国王治下得以维持

的全部自由”, 由此导致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愤怒,而其子塞克斯图斯强奸卢
克莱提娅就成为导火索,布鲁图斯等人诉诸罗马人民而放逐了国王,替代以执

①《李维史论》第 2 卷第 1 章。
②《李维史论》第 2 卷第 2-4 章。有关罗马为何不断对外扩张,学界提出了多种理论,如“防御性帝
国主义”
、侵略性帝国主义、出于维护“罗马的声誉、友邦的效忠以及‘国际’秩序”、出于“荣誉感和贵
族的行为准则”
、或“维护帝国的荣誉,压制僭越行为,震慑敌人及复仇”等。参见刘津瑜,《罗马史研究
入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181-187 页。
③《李维史论》第 2 卷第 6 章。
④《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5 章,第 451 页。

39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政官,使罗马进入了共和国阶段。
《李维史论》第 3 卷主要论述军事将领的 virtù,在对比中展示了,取得战
争胜利可以具有彼此截然差异的品格。其中,汉尼拔的残忍、暴力和背信弃义,
西庇阿的仁慈和同情心,曼利乌斯的严厉以致处死其违抗军令的儿子,瓦勒里
乌斯的仁慈以至从未伤害过任何人,二者形成显明对比,但都分别取得了卓越
的战功。而同一位将领甚至可以获得相反的评价,卡米努斯就是这样。“提图
斯·李维在谈到他的时候说:‘士兵们对他的德行是既痛恨又钦佩’。他令人钦
佩,是因为他勤勉、精明、精神高尚,在行为举止上以及在指挥军队时都奉行
好的方法;他令人痛恨,是因为他在惩罚士兵时的严厉程度更甚于他在奖赏士
兵时的慷慨程度。”①对此,普莱斯在描述了《李维史论》对军事领袖的 virtù的
“不妨这么说,卡米卢斯便是马基雅维利所谓的军事 virtù
大量列举之后总结说,

之化身。”
除了个人品格,本卷来论述了军事将领所应当具有的战争技艺。其中包括,
处变不惊(3.31);以德行鼓舞士兵的信心(3.33、3.38);审慎对待小规模战斗
并务求胜利(3.37);防范敌人的欺诈(3.48);预见敌人的阴谋(3.18);熟悉地
形(3.39);惩罚必须公正,即使是随机惩罚犯错者(3.49);造就有热情有纪律
的军队(3.36)。虽然与个人品格相关联,但上述技艺更加具体,更具有实践性,
以至使得品格必须体现在战争的实际操作中。
作为个人品格和战争技艺的结合,钦钦纳图斯、雷古鲁斯可以被看作古代
德性的集中体现者,即甘心保持贫穷,绝不贪恋财富和权力。当执政官和罗马
军队被埃魁人包围时,钦钦纳图斯被元老院紧急任命为独裁官,就舍弃耕犁而
召集军队,解救了执政官并打败劫掠了敌人,随后卸任而继续耕种自己的小田
产。雷古鲁斯在率军争战非洲时,甚至向元老院请假回乡处置雇工破坏其农庄。

在共和国阶段,以老加图为代表,保持贫穷和节俭被视为美德,使得罗马
公民可以节制欲望,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外扩张只增加国家的财富,而公民不

①《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23 章,第 523 页。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诸义”,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②【英】罗素·普莱斯, ,2011 年第 4 期,
第 128 页。
③《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25 章。

40
第四章 《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因为占有财富而道德腐化,或因为争夺权力而朋党斗争,最终以执政官的治权
延期和军事将领内战而分裂国家,正如罗马共和国晚期从马略、苏拉到凯撒、

安东尼所表明的。

第二节 罗马强盛之道:virtù作为策略
在权力与必然恶的关系上,马基雅维利看到,从古代罗马到现代意大利,
政治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恶,无论是被动地遭受来自敌人或同胞的恶,
还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而主动做出的恶,政治家必须在时刻面临恶的情况下来
做出政治决断,从以至善为终极目标的古典政治下降到以保有权力和建国强国
为现实目标的实际政治运作中,道德不再是目的,而成为可资利用但也可时刻
抛弃的手段,否则国家将难以维系。对此,正如谢惠媛所论,“如果说,对古典
自然目的论的抽离表明了,至善不再是政治的终极目标,那么,对权力的现代
阐释则表明,恶是政治无法避免的必然。政治‘质料’的不完善决定了政治离
不开恶。在政治生活中,令人悲观的不仅仅是政治与善的必然同盟被瓦解,而
且是政治与恶已然结成了天然联盟。这种联盟关系在现实政治中证据确凿。在

邪恶肆无忌惮的挑战下,道德似乎已被逼入尴尬乃至绝境。”
自罗马城诞生的神话开始,从王国阶段到共和国阶段,罗马面临着内部的
权利斗争和外部的强敌威胁。这种与恶为邻的政治现实使得,罗马的统治阶层
在注重德性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因时制宜,以不同的策略应对内外不同的挑战,
在必要的情况下果断抛弃德性,甚至同时又假装遵守德性,来实现国家的对内
和平和对外扩张。

一、罗马的内政方面

在来到意大利地区之后,埃涅阿斯及其族人就开始结盟和战争,而子孙努
弥托儿为阿尔巴隆戈城的国王,其兄弟阿穆利乌斯篡位,杀死其儿子,命其女
儿瑞亚·西尔维娅为维斯塔女祭司而不得结婚,战神马尔斯使之怀孕生下孪生
子罗慕洛和雷穆斯;阿穆利乌斯命令将婴儿抛入台伯河淹死,但母狼将之带回

①《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25 章。
《善恶抉择: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12
②谢惠媛,
页。

4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洞穴养大;两兄弟长大后实现了复仇,另选新址建造新城,建城中的争执使罗
慕洛杀死雷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把新城命名为罗马,随后谋划强抢了萨宾女
子来为新城生育后代。
虽然马基雅维利辩护说,建国者和革新者必须由一个人担任,罗慕洛的揽
权作为是“为了共同福祉而不是个人野心”,但显然谋杀弟弟违背了道德标准,
其后处死共享王权的萨宾王塔提乌斯也违背了誓言和正义,这种恶行在任何时
代都是无法让人认可的。对此,马基雅维利认为,为了国家的重大而长久的利
益,决策者可以以铲除内部阻力的方式实现大权独揽,高尚的目的需要卑鄙的
手段,这种暴力虽然无法得到赞扬,但应该得到原谅。“应该受斥责的是那些使
用暴力破坏的人,而不是那个使用暴力重整的人。”①
在创立宗教上,第二任国王努马是为了使凶悍的罗马人“变得温和并且顺
从”,以借助神的权威来团结国人、防范平贵斗争暴力化和进行战前动员。但鉴
于宗教的约束功能切实规范了罗马人的行为,公民尊重神过于尊重长官和法律,
以致于有时违背了创立宗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马基雅维利赞扬了执政官
的做法,即为了进行战前动员而违背宗教的征兆,但同时又假装遵守之,即“如
此精明地通过种种权宜之计使之有转机,以至于他们不像是在蔑视宗教的情况

下做这件事的”。
与古典政治理想相较,马基雅维利不仅没有批判罗马内部的政治不和,反
而认为这种不和为罗马因时制宜提供了契机,成为其不断完善政体结构、规范
政治斗争的必要推动力。贵族联合平民驱逐王权中,以两位执政官取代了国王,
之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加剧,于是设立了保民官,主要防范贵族侵犯平民的利
益,形成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的三权制衡。保民官的指控权可以释放平民
对某位官员的愤怒,以司法途径解决,而不使平民诉诸暴力,防范了朋党和叛
乱。对于平贵之争,马基雅维利甚至赞许说,“所有有利于自由而制定的法律,
都源于这两派之间的不和”,“它们带来的不是有损于公共利益的放逐或暴力,

而是有利于公共自由的法律和体制。”
在国内危急或对外战争等极端情形下,元老院还可以任命一位独裁官,使

①《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9 章,第 175 页。


②《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14 章,第 191 页。
③《李维史论》第 1 卷第 4 章,第 157 页。

42
第四章 《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其享有全权管理国家的所有事务,以适度的威权和专制保证国家转危为安。与
亚里士多德反对专制不同,马基雅维利认可,罗马共和国中有必要包含君主制
和专制的成分。对此,曼斯菲尔德评论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共和国中的专
制因素,是其完美性流失的表现。可是在马基雅维利看来,专制的作用恰好相

反,它使共和国臻于完美。”

二、罗马的外交和战争方面

在论及外交和战争时,古代政治哲学更多是依从道德德性来规范政治行为,
如保守信用和进行正义战争,无法为罗马的扩张提供正当理由。对此,马基雅

维利改换了这一理由,不仅国家出于必然性而要求进行对外战争, 而且统治者
的荣耀就在于以赫赫战功来彪炳史册。 相较于第 1、3 卷,《李维史论》第 2 卷

篇幅最短,马基雅维利在其中不是讨论如何预防和防御战争,而是以罗马共和

国的成功扩张为例,来为如何进行战争提供诸多建议。
罗马的对外战争要遵从古代的军事体制(2.16);大炮不能决定战局(2.17);

步兵胜过骑兵(2.18);要依赖本土战士,而不能使用雇佣兵或援军(2.20); 在
征服占领之后,不派遣官员直接统治(2.21),也不修建堡垒或依赖堡垒自卫
(2.24);对于被征服的属民,要不给予公民身份,要不进行殖民和迁移,使其
不会反叛(2.23);征服内部不和的城邦,不是使用武力,而是鼓动不合,使两
派都有求自己(2.25);不应该在战争中使用侮辱和谩骂(2.26);胜利之后不可
贪得无厌(2.27);要报复针对国家和公民的侮辱(2.28);国家之间的友谊不是
靠金钱,而是靠德性和实力(2.30)。
既然扩张是出于国家的必然性,那么德性就让位于实现征服所可以采纳的
策略,如欺诈,甚至欺诈比武力更为有效。君主和共和国都使用欺诈,甚至主
要是针对盟友。罗马借助盟友的武力征服了邻近民族而成为强国,以致于盟友

实际上也臣服于它了。

《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4 页。
①马基雅维利,
②《李维史论》第 2 卷第 19 章,第 386 页。
③《君主论》第 14 章,第 58 页。
④亦参见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全集:用兵之道》
,时殷红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年版
⑤亦参见《君主论》第 13 章。
⑥《李维史论》第 2 卷第 13、32 章。

4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单个罗马公民方面

延续罗马的内政和战争方面,单个罗马公民也需要因时制宜,可以是政治
家为了争取国家自由而装假,也可以是将军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择手段。而从罗
马共和国的诞生到其征服整个地中海地区,莫不如此。
塞尔维乌斯是王国阶段的第六任国王,被其女婿谋杀篡位,即第七任国王
高傲者塔昆。其儿子布鲁图斯年幼而幸免于难,就装疯而躲过国王的猜疑,在
理解神谕时假装跌倒而亲吻大地母亲,但时刻准备反抗国王和解放祖国。在卢
克莱提娅自杀事件中,布鲁图斯趁机鼓动同僚和罗马人民反对国王,舍弃假装
而明确表达自己对君主的不满,最终为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成为共和国的缔
造者。马基雅维利认为,在暴虐者的统治下,公民或独善其身或光明磊落都不
足以维护国家的自由,装假才是正确的应对策略,与君主建立友谊,讨他们的
喜欢,而在时机许可时才“公开宣称自己为他们的敌人”。①
与赞许共和国的基调不同,《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6 章长篇论述了,如何对
君主实施阴谋,讨论其风险,并间接地教导君主如何防范。马基雅维利认为,
“所
有阴谋都是由大人物或者与君主及其亲近的人策划的”,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接近
君主而执行。整个阴谋可以划分为执行前的、执行中的和执行后的。其风险包
括,阴谋在执行前会因为同伙泄密、行事不够谨慎或君主的猜测而败露;在执
行中会因为改变预定计划、执行者缺乏勇气、执行者不够谨慎、没有杀死所有

目标而失败;在执行后的风险是君主的亲信可能为之复仇。
针对君主或国家的阴谋虽然比比皆是,但真正将其纳入政治哲学的考量范
围却并不多见,君主宝鉴类的著作在论及阴谋时也难有如此细致分析其如何实
施和防范。可以看到,马基雅维利列举了历史上的众多阴谋事例,但没有表达
自己的立场,即是否支持策划阴谋或某些阴谋是否应该成功。克罗齐认为,这
是建立起了一门“自主性的政治学”;而其新特点是,“它容许对阴谋给予一种
新的或者至少前所未闻的关注。因此,它沉溺于可疑的道德观念中,而且它也

需要沉溺于其中,目的正是要表明它不受道德观念的束缚。”

①《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2 章。
②《李维史论》第 3 卷第 6 章。
③【美】哈维·曼斯菲尔德,
《新的方式与制度: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研究》,贺志刚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9 年版,第 439 页。

44
第四章 《李维史论》中的 virtù学说

在军事将领如何因时制宜取得战争胜利方面,马基雅维利给出了诸多建议,
包括不寻求避免作战(3.10);抵挡住第一轮攻击(3.11);知道如何鼓舞士气(3.12);
优秀统帅与精良军队相互需要(3.13);指挥官只能有一人(3.15);慎重选择指
挥官(3.17)。除此之外,将领还必须果断把自己的德性让位于策略,包括在战
争中应该使用欺诈(3.40);保卫国家不计荣辱不择手段(3.41);不遵守被迫做
出的承诺(3.42)。对于将领在治军时使用仁慈还是严厉,依赖于所管理的对象,
不可单一而论。如汉尼拔和西庇阿的行事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成果,但也都
带来弊端,太仁慈就会被轻视,太严厉则会被憎恶;而对于曼利乌斯和瓦勒里
乌斯,前者为严厉,对共和国或君主有利,不可能结成朋党;而君主自身则应

该学习后者的仁慈。

①《李维史论》第 2 卷第 19-23 章。

45
46
结语:virtù与罗马的强盛之道

结语:virtù与罗马的强盛之道

以罗马的强盛之道为镜鉴,马基雅维利《李维史论》阐述了 virtù的双重含
义即德性和策略,前者可以被看作是超越时间和个体的,而后者是应对命运或
时机的不断变化;君主或共和国应该既秉持德性,又可以在必要时候使之让位
于策略,才能够保障国家的权力稳固和对外扩张的顺利展开。
基于 virtù概念的上述新含义,马基雅维利究竟为自己描画了怎样的形象?
是邪恶导师,还是古典共和主义的复兴者?何谓“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
对于前者,施特劳斯认为,“《李维史论》的道德主张与政治主张从根本上
来讲,同《君主论》中的主张并无二致,不过有一个重要的差异:《李维史论》
极力渲染赞同共和国的事例,同时还教导人们说潜在的专制君主会如何破坏共
和国生活。然而,几乎无可怀疑的是,马基雅维利之偏爱共和国更甚于偏爱君

主政体(不论是专制性的还是非专制性的。)” 虽然施特劳斯承认他更偏爱共和
国,但其思想主旨仍然是邪恶导师,即马基雅维利实际上比他表现出来的更加
邪恶。
“一般认为,流俗意见中的马基雅维利思想向我们展示的马基雅维利并非
真正的马基雅维利;不过,笔者将会试图证明,真正的马基雅维利比流俗意见

中的马基雅维利更配得上马基雅维利式这个短语。”
然而,与《李维史论》中 virtù的双重含义相比较,施特劳斯派的观点就显
得过于极端。基于伯林对马基雅维利既有形像的三重划分,我们至少应当承认:
对意大利的热爱表明,他是爱国者;赞许共和制但不惜必要时牺牲德性表明,
他是内心充满痛苦的人文主义者;承认威权和专制的必要性表明,他是政治现
实主义者,有意保持政治与道德中立;批判基督教仪式弱化公民勇武之气而赞
许异教仪式表明,他并非虔诚的基督徒。 Virtù的双重含义展现出了马基雅维利

的多个侧面形像,而恰恰这种断裂和内在冲突使之开创了德性与策略混杂的现

①【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
《政治哲学史》(第三版)
,李洪润等译,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 301-302 页。
②【美】哈维·曼斯菲尔德,
《新的方式与制度: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研究》,贺志刚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9 年版,前言,第 7 页。
③参见【美】哈维·曼斯菲尔德,《新的方式与制度: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研究》,贺志刚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9 年版,译者前言,第 1 页。

47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政治哲学。

4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马基雅维利著作:
《马基雅维利全集》(包括《君主论》、《李维史论》、《书信集》、政务与外交著作、诗
歌·喜剧·散文),潘汉典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版。
《马基雅维利全集·君主论》,潘汉典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
版。
《马基雅维利全集·李维史论》,薛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年
版。
《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
《君主论》(拿破仑批注版),刘训练译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年版。
《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论李维罗马史》,吕健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版。
《佛罗伦萨史》,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曼陀罗》,徐卫翔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Machiavelli, The Chief Works and Other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llan Gilbert,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65.
Machiavelli, The Prince, A New Transl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rvey C. Mansfield,
J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Machiavelli,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H. C. Mansfield & N. Tarcov,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Augustine, Augustine: Political Writings, E. M. Atkins & R. J. Dodaro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古代作家作品:
【古希腊】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沈默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年 6 月版。
【古罗马】提图斯·李维, (第 1 至 10 卷选段),
《自建城以来》 【意】桑德罗·斯奇巴
尼选编,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古罗马】提图斯·李维,《自建城以来》(第 21 至 30 卷选段),【意】桑德罗·斯奇
巴尼选编,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49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杨周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文集:政治学卷》,王焕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年版。

现代作家作品: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91 页。

英文研究著作:
Bock, G; Skinner, Q. & Viroli, M. (1993), Machiavelli and Republica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tterfield, Herbert (1940), The Statecraft of Machiavelli, London: B. Bell.
Coby, Patrick (1999), Machiavelli’s Romans: Liberty and Greatness in The Discourse on
Liv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Donaldson, Peter S. (1988), Machiavelli and Mystery of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scher, Markus (2000), Well-Ordered License: On the Unity of Machiavelli’s Thought,
Lanham: Lxington Books.
Fleisher, Martin ed. (1972), Machiavelli and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Atheneum.
Hörnqvist, Mikael (2004), Machiavelli and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lliung, Mark (1983), Citizen Machiavell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nsfield, Harvey C. (1979), Machiavelli’s New Modes and Orders: A Study of the
Discourses on Liv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ansfield, Harvey C. (1996), Machiavelli’s Virtu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arel, Anthony ed. (1972), The Political Calculus: Essays on Machiavelli’s Philosoph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itkin, Hanna Fenichel (1984), Fortune Is a Woman: Gender and Politics in the Thought of
Niccolò Machiavell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cock, J. G. A. (1975),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0
参考文献

Rebhorn, Wayne A. (1988), Foxes and Lions: Machiavelli’s Confidence Me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Quentin (1981), Machiavell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Leo (1958), Thoughts on Machiavelli, Glencoe: The Free Press.
Sullivan, Vickie B. (1996), Machiavelli’s Three Romans: Religion, Human Liberty, and
Politics Reformed,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Whitfield, John (1964), Machiavelli,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

英文研究论文:
Jarrett A., Carty, “Machiavelli’s Art of Politics: A Critique of Humanism and the Lessons of
Rome”, in Geoffrey C. Kellow & Neven Leddy, On Civic Repulicanis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6, pp. 119-135.
John Geerken, Machiavelli Studies since 1969, 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76, 37.2,
pp. 351-368.
Penelope D. Johnson, “Virtus: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Latin to the De Civitate Dei”, in
Dorothy F. Donnelly, The City of Go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New York: Peter Lang,
1995, pp. 233-240.
John T.Scott&John M.Warner, “Sin City: Augustine and Machiavelli’s Reordering of Rome,”
in Journal of Politics 73 (July 2011): 857-71.
Neal Wood, “Machiavelli’s Concept of Virtù Reconsidered,” in Political Studies, vol. 15, no.
2, 1967, pp. 159-172.

中译研究著作:
【美】德·阿尔瓦热兹,《马基雅维利的事业:〈君主论〉疏证》,贺志刚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美】奥本海默,《马基雅维里传》
,梁雪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6 年版。
【美】菲利普·博比特,《朝服:马基雅维利与他所创造的世界》,杨立峰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年版。
【英】以赛亚·伯林,
《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年版。
【英】J. G. A. 波考克,
《马基雅维利时刻:弗洛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

5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克利、傅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年版。
【英】约翰·波考克,
“马基雅维利与罗马:作为理想的共和国与作为历史的共和国”,
刘训练译,载于《政治思想史》,2014 年第 3 期,第 151-162 页。
【德】克劳斯·布林格曼,
《罗马共和国史:自建城至奥古斯都时代》,刘智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2014 年版。
【美】马西娅·科利什,
“西塞罗的《论义务》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陈华文译,
载于《复旦政治哲学评论》,洪涛主编,2014 年第 5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7-40
页。
【英】约翰·惠特菲尔德,“马基雅维利对李维的使用”,刘训练译,载于《复旦政治
哲学评论》,洪涛主编,2014 年第 5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41-64 页。
【英】迈克尔·怀特,《马基雅维里:一个被误解的人》,周春生译,哈尔滨: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
【美】费利克斯·吉尔伯特,“马基雅维利《史论》的写作与结构”,刘训练译,载于
《政治思想史》,第 2012 年第 2 期,第 154-190 页。
【澳】克里斯托弗·凯利,
《罗马帝国简史》,黄洋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年版。
【加】罗斯·金,《马基雅维利传》,刘学浩、霍伟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年
版。
【美】加勒特·马丁利,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政治科学还是政治讽刺剧?”,宗
成河译,载于《政治思想史》,2015 年第 1 期,第 131-146 页。
【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马基雅维里主义》,时殷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年版。
“马基雅维里的 Virtue”
【美】哈维·曼斯菲尔德, ,载于《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
(思
想史研究第 2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1-155 页。
【美】哈维·曼斯菲尔德,《驯化君主》
,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年版。
【美】哈维·曼斯菲尔德,《新的方式与制度: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研究》,贺志
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年版。
【加】沃勒·纽厄尔,“马基雅维利与色诺芬的居鲁士:探索君主制的现代观念”,张
继亮译,载于《复旦政治哲学评论》,洪涛主编,2014 年第 5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 3-26 页。

52
参考文献

【美】帕特里夏·奥斯蒙德,
“萨卢斯特与马基雅维利:从公民人文主义到政治审慎”,
陈华文译,载于《复旦政治哲学评论》,洪涛主编,2014 年第 5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 65-94 页。
“探究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
【黑山】约翰·普拉梅纳茨,
2013 年第 2 期,第 106-125 页。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诸义”,傅乾译,载于《政治思想史》,2011
【英】罗素·普莱斯,
年第 4 期,第 116-135 页。
【美】利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
,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
《政治哲学史》
(第三版),李洪润等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
“马基雅维利与古典文学”,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
《苏
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刘振、彭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年版,第 473-488 页。
【美】利奥·施特劳斯,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年版。
【美】施特劳斯、【法】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彭磊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6 年 10 月版。
【英】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李永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年版。
【英】昆廷·斯金纳,
《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奚瑞森、亚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美】塔图姆,
《色诺芬的帝国虚构:解读〈居鲁士的教育〉》,张慕、罗勇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 3 月版。
【意】毛里齐奥·维罗利,《尼科洛的微笑:马基雅维里传》,段保良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版。

中文研究著作:
包利民, ,2001
“古典大序的变异:从希腊罗马到基督教政治理念的交替”,载于《学海》
年第 6 期,第 5-10 页。
陈华文,《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版。

5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文娟, ,2017 年第 3 期,第


“论马基雅维利的善恶辨证论思想”,载于《伦理学研究》
71-76 页。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5 月。
陈秀香,“试论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
“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载于《思想史研究第八辑·谁是马基雅维利》,上海:上
傅乾,
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03-142 页。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载于《伦理学研究》,2016 年第 5 期,第 43-47 页。
龚群,
郭峻赫,
“无支配与可论辩性:马基雅维利反对新罗马共和主义”,徐百军译,载于《政
治思想史》,2015 年第 2 期,第 73-94 页。
韩潮主编,《思想史研究第八辑·谁是马基雅维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
版。
“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疑难”,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17 年第 2 期,第
韩潮,
5-17 页。
贺志刚,“谈马基雅维利的几个概念:依据《新的方式与制度》”,载于《现代哲学》,
2009 年第 3 期,第 94-99 页。
侯玉忠,“马基雅维利共和思想简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5 月版。
黄梦晓,
“亚里士多德是公民共和主义的奠基者吗?:基于波考克的亚里士多德解释范
,2017 年第 1 期,第 50-77 页。
式”,载于《政治思想史》
“托马斯·阿奎那论德性”,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 年第 2 期,第 63-74
江畅,
页。
李猛,
“马基雅维利的世界的轻与重”,载于《现代政治与道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 220-243 页。
李娜,“从德性伦理学的视角解读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年 5 月版。
刘飞,
“论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一致性”,载于《哲学动态》
,2014
年第 4 期,第 69-76 页。
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刘玮,《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与基督教》,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刘玮,“为僭主出谋与为君主献策:亚里士多德与马基雅维利论政治现实主义”,载于
《政治思想史》,2011 年第 4 期,第 64-86 页。

54
参考文献

“论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载于《天府新论》,2014 年第 3 期,第 7-20 页。


刘玮,
刘玮,“亚里士多德论德性的四重统一” ,2016 年第 4 期,
,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第 26-37 页。
刘小枫、陈少明主编:《马基雅维利的喜剧》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年版。
“马基雅维利与古典共和主义”,载于《政治学研究》,2011 年第 4 期,第 77-84
刘训练,
页。
刘训练,“马基雅维利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载于《探索与争鸣》,
2015 年第 1 期,第 91-96 页。
刘训练,“驯化僭主:《君主论》与《希耶罗:论僭政》的对勘”,载于《学海》,2015
年第 3 期,第 157-163 页。
刘训练,
“在荣耀与德性之间:西塞罗对罗马政治伦理的再造”,载于《学海》,2017 年
第 4 期,第 68-77 页。
刘训练,“西方古代政体学说的终结”,载于《政治学研究》,2017 年第 5 期,第 23-34
页。
刘训练,《共和主义:从古典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
罗峰编译,《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年版。
马俊峰,《政治自由理念近代转向及批判反思: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
彭顺生,《影响西方近现代思想的巨人: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1995 年版。
宋坤,“马基雅维利的 virtù”,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4 月。
束锦,
“恶魔与天使之争:论马基雅维利的双重面相及其治国之道”
,载于《江海学刊》,
2013 年第 5 期,第 107-115 页。
王立峰,
《政治与道德:马基雅维里及其〈君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年
版。
王岭,
“共和国的建立、扩张和保全:
〈李维史论〉中的共和之道”,西南政法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6 年 6 月版。
王寅丽,
“马基雅维利与当代共和主义的两种典范阐释”,载于《政治思想史》,2012 年
第 4 期,第 55-71 页。
吴琳娜,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年 5 月版。
“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研究”
吴天岳,“重思《理想国》中的城邦-灵魂对比”,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9 年第 3

55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第 84-90 页。
萧高彦,《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版。
肖雪慧,《复合人格:马基亚维利》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马基雅维里的 virtù概念辨析”
谢惠媛, ,载于《现代哲学》,2011 年第 3 期,第 112-116
页。
谢惠媛,《善恶抉择:马基雅维利政治道德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于野、李强编著,
《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年版。
张广生,
“新君主与新共和:马基雅维利的‘新政治科学’”
,载于《政治思想史》
,2016
年第 1 期,第 99-116 页。
张昭,“君主政治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马基雅维利道德思想探究”,载于《道德与文
明》,2016 年第 2 期,第 99-106 页。
周春生,《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 年版。
周春生,“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才气说和命运观析微”,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1 期,第 18-23 页。
周施廷,
“重新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四篇《君主论》”,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
年第 2 期,第 122-128 页。

56
致谢

致谢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在华侨大学的读书生活即将告一段落,其中的辛苦
与甘甜都存于心中。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志强老师,李老师在学业上给予了很多指导,
在生活上也给与了非常关心。其次,感谢陈庆超老师、林壮青老师、魏燕侠老
师和张世远老师,我在他们的课程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一生受惠。再次,感谢
学院的其他老师和我的硕士班同学,他们的陪伴和关爱使我度过了幸福的三年
时光。

57
58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983 年 4 月 5 日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
2011 年 7 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自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2015 年 9 月入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专业攻读哲学硕士至
今。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