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7

中图分类号: G243 密级: 公开

UDC: 900 学校代码: 10094

硕士学位论文
(学历硕士)

从文化记忆理论看《塔纳赫》对现代以色
列的影响

About the Impact of Tanakh on Modern Isra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Theory

作 者 姓 名 : 耿浩男

指 导 教 师 : 赵克仁 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 世界史

研 究 方 向 : 中东史

论文开题日期: 2015 年 1 月 8 日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日
中图分类号: G243 密级: 公开

UDC: 900 学校代码: 10094

硕士学位论文
(学历硕士)

从文化记忆理论看《塔纳赫》对现代以色
列的影响

About the Impact of Tanakh on Modern Isra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Theory

作 者 姓 名 : 耿浩男

指 导 教 师 : 赵克仁 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 世界史

研 究 方 向 : 中东史

论文开题日期: 2015 年 1 月 8 日

I
学 位 论文 原 创 性 声 明

本 人所 提交 的 学 位论文 《 从 文化 记 忆 论 看 < 塔 纳 赫 〉 对 现 代 W 色 列 的 影 响 》 

是在 导师 的指 导下 ,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得 的 原 创 性 成果 。
除文 中 已 经注 明 引

用 的内 容外 , 本 论 文 不 包 含任 何 其 他 个 人或 集体 已 经 发 表 或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对 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 体 , 均 己在文 中 标 明 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后 果 由 本 人 承担 

论文 作者 ( 签名 ) :
指 导 教师 确 认 ( 签名 ) :




6 月 ^ 日 Z 口 名 f 年 ^ 月 少 曰

学 位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有 权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口 或 机 构

送 交 学 位 论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磁 盘 , 允 许 论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本人 授 权 河北 师 范大 学

可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可 W采用 影 印 、 

印 或 其 它 复 制手 段 保 存 、 汇 编 学位 论 文 

( 保密 的 学位 论文在 
年解 密 后 造 用 本 授 权 书 

论 文作者 ( 签名 ) :

节巧 . 指 导 教 师 ( 签名 ) :
起 4枉


年 月 夕 曰 乂 年 月 主




如八 ^ ^
摘 要

《塔纳赫》亦称《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经典。《塔纳赫》经历
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正典化过程,到公元前后基本形成了完整、封闭的文本,并在
之后对犹太民族产生了广泛而又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超
越了宗教经典的范畴。本文主要运用文化记忆理论来探究古老的《塔纳赫》在现
代以色列(以 1897 年第一届“犹太复国运动大会”召开为开端)发挥了哪些作
用,而《塔纳赫》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首先,本文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中关于记忆的三个维度——神经维度、社会维
度和文化维度来分析《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人的影响,论述了《塔纳赫》在塑
造以色列人品性、沟通以色列人交际、为以色列人继承和延续犹太文化三个方面
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探讨过《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人的影响之后,本文论述了
《塔纳赫》作为犹太人集体记忆媒介在建立和发展现代以色列国家中的作用。分
别指出了《塔纳赫》的存储功能构建了以色列的国家认同、暗示功能促使“复国
主义运动”的产生、传播功能使以色列国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塔纳赫》
对现代以色列的影响还包括它凝聚现代犹太民族的作用,《塔纳赫》是犹太民族
认同的核心,它构建了现代犹太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理念。《塔纳赫》中有关
节日和风俗的描述也为现代犹太民族提供了丰富的节日习俗。
本文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方面论述了《塔纳赫》对现
代以色列的重要作用。《塔纳赫》通过影响犹太个人,为现代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提供了理论和精神上的支撑,为犹太民族的传承和凝聚持续发挥着作用。着眼当
下,《塔纳赫》对解决现代以色列面临一些难题也有所启示。文章最后从民族矛
盾、政教关系、领国争端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塔纳赫》能为解决这些难题提
供哪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塔纳赫》 ;文化记忆理论;犹太人;以色列

III
Abstract

Tanakh,which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Hebrew Bible, is the Holy Scripture of


Judaism. Tanakh has experienced a long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anonization and
has formed basically a kind of integrated and closed text around the beginning of
Christian era. Moreover, it has exerted an extensive and lasting influence beyond time
and space upon Jewish people as much more than just a religious classic.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role of ancient Tanakh in the modern Israel---starting with the convening
of the 1st The Zionist Movement in 1897 and how it work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Memory Theory.
At first, this thesis employ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lture Memory
Theory”---psychological dimension, social dimension, and cultural dimension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anakh on modern Israelis, to expound its great impact on
creating the characters of Israelis, communicat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heriting the culture of Israel. After tha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it made in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modern Israel countries as Jewish people’s collective
memory medium. The functions include that, the stored function in constructing the
identity , the implicate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Zonism”,and the spreading
function which made the Israel countries be accepted and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influence also includes its function in concreting the
modern Israel nation as a core of the national acceptance. The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ethnic conception of modern Israel was constructed by Tanakh. Moreover, the
description in Tanakh about the festivals and customs provides rich and colorful
customs for modern Israel.
The thesis explains the effects of Tanak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ividual,
country and nation. Through affecting the individuals, it proffers a theoret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modern Israel country. From a present point of view,
Tanakh can enlighten people when they are facing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end, the
thesis points out its benefits and rev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ional

IV
contradic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and the disputes with
neighbor countries.

Key words: Tanakh Cultural Memory Theory Jew Israel

V
目 录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目 录............................................................. VI
绪 论............................................................ 1
一、选题意义 ...................................................... 1
二、研究概况 ...................................................... 3
一 、文化记忆理论评介及其与《塔纳赫》的联系......................... 6
(一)扬・阿斯曼、阿莱达・阿斯曼与哈布瓦赫 ........................ 6
(二)《塔纳赫》与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 8
(三)《塔纳赫》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模式 ......................... 10
二、《塔纳赫》对塑造现代以色列人的作用.............................. 12
(一)神经维度:《塔纳赫》对以色列人个体的塑造 ................... 12
(二)社会维度:《塔纳赫》是以色列人的交际纽带 ................... 14
(三)文化维度:《塔纳赫》使犹太文化得以传承 ..................... 17
三 、《塔纳赫》对建立现代以色列国家的作用.......................... 20
(一)《塔纳赫》是犹太人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 ....................... 20
(二)《塔纳赫》作为文化文本建构了国家认同 ....................... 21
(三)《塔纳赫》促使复国主义运动建立国家 ......................... 22
(四)《塔纳赫》及相关著作使以色列获得更多支持 ................... 25
四 、《塔纳赫》对构建现代犹太民族的作用............................ 27
(一)《塔纳赫》是构建现代犹太民族认同的核心 ..................... 27
(二)《塔纳赫》对现代犹太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 28
(三)《塔纳赫》对现代犹太人创新求异思维的影响 ................... 31
(四)《塔纳赫》中的节日仪式固化了犹太传统 ....................... 33
五、《塔纳赫》是解决以色列现实问题的钥匙........................... 36
(一)以色列民族认同的困惑:如何处理民族矛盾? ................... 36
(二)以色列国家认同的难题:如何处理政教关系? ................... 38

VI
(三)战争与和平:如何与“邻里”和谐相处? ....................... 42
结 语............................................................. 45
参考文献........................................................... 46
(一)英文文献: ................................................. 46
(二)中文文献: ................................................. 47
致 谢............................................................. 49

VII
绪 论

一、选题意义
希伯来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京大
学的徐新教授在《犹太文化史》中提到“犹太文化本身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聚
合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其文化发展的历史性特征和传统性内涵在世界各民族文
化的整体发展中变得十分突出。从这一意义上讲,犹太文化自然成为世界文化研

究领域中的一个范本,而对它的研究显然有助于对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自诞生以来,犹太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灾难性的的战争。作为战争的牺牲品,
犹太人长久以来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与其争战的许多民族和文
明许多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的犹太人不但没有被逐渐的同化而灭
绝,反而在各个领域中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并最终依靠自身的努力于 1948 年
5 月 14 日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以色列,通过大大小小多次与阿拉伯国家的战
争,打下了江山后更守住了江山。一个长久以来无家可归的民族何以迸发出如此
巨大的能量呢?这个坚忍不拔、充满智慧的民族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闪光点,
正是这些闪光点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犹太人身上的智慧之光来自于独特的宗教、独特的文化甚至来源于不幸的遭
遇。作为犹太教经典的《塔纳赫》是千百年来犹太人的力量和智慧源泉,无论用
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塔纳赫》对犹太人的影响都不为过,大到整个民族,小到
每一个犹太人,巨如国家政策,细如个人言行。这种影响来源于宗教而又超越了
宗教,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本经典在这个民族身上留下的清晰痕迹,可以说《塔
纳赫》犹如犹太人的阳光和空气。
从另一方面来看,与犹太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又灿烂
的文明。而且两个文明都是从一而终、延续至今,并没有过明显的中断。现代以
色列国家建立于 1948 年,而新中国建立于 1949 年,新中国同以色列一样是一个
年轻的国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又都有着悠久历史、灿烂的文明。虽然
我们中华民族没有像犹太民族那样有着自始至终的、唯一的宗教信仰,但是儒家
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作用如同《塔纳赫》对犹太人的影响一样,它们都是一种不易


徐新著《犹太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前言。

1
被察觉却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影响的文化,它们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对本民族
的每一个人产生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
也应该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良品质和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
的世界里,只有互相学习才能真正进步。《塔纳赫》作为犹太人的经典,体现了
犹太人的民族特性,包含了犹太民族的优良基因,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甄别和学习。
因此,研究《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的影响不但能够准确把握犹太民族的特
性,而且能够对其他国家、民族,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和新中国提供一些借鉴,积
累一些经验。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文化记忆论为这类选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
视角。
“《塔纳赫》原文为古希伯来语,原无书名,犹太人称它为‘托拉、纳比、
纪图宾’,意思是‘律法书、先知书、圣书卷’,三卷书的首字母缩写为‘塔纳
赫’,含义相同。”①《塔纳赫》英译为 Tanakh。在经历了漫长的正典化后被确
定下来,之后被基督教作为其经典《圣经》中的《旧约》部分。由于犹太教和基
督教一脉相承,并且都认可经典的神启性,不可随意更改。因此,《塔纳赫》基
本完全等同于《旧约》。本文采用“中文和合本”《圣经・旧约》,文中所涉及
对“上帝”的称呼也采用“中文和合本”中“神”的称呼。在“中文和合本”的
基础上适当参考注重希伯来语直译的 ESV 英文标准版 HOLY BIBLE 来探讨《塔
纳赫》对犹太人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里,《塔纳赫》对犹太人、犹太民族、犹太国家的意义非凡,这
一点毋庸置疑。对于千年后的现代以色列,《塔纳赫》还能够发挥以往那样巨大
的影响力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鉴于学界还少有
人利用文化记忆理论来分析《塔纳赫》,本文意在借助于文化记忆理论的相关知
识来解答《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于
现代以色列遇到的一些困惑进行解答。
关于犹太人的名称,作如下解释:摩西建立犹太教之前,即从亚伯拉罕至摩
西时代为希伯来时期,其族群称之为希伯来人(渡河而来的人),这是古迦南地
区当地民族对外来的犹太人的称呼;摩西建立犹太教后,尤其是王国分裂后北方
十支派消失,只剩下南方犹大国,因此外界普遍称希伯来人为犹大或犹太人,之
后犹太人逐渐成为这个族群(民族)的统称。希伯来文明特指摩西建立犹太教之


梁工著《圣经解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年版,第 59 页。

2
前的文明,犹太文明在广义上包含了希伯来文明。至于以色列人,是因为其祖先
雅各得神赐名以色列(与神角力之人),王国分裂后北方十支派也建立过以色列
国。到 20 世纪建立现代以色列国家后,以色列人特指以色列国民。

二、研究概况

针对论文的具体情况,将学术史的回顾分为三个部分:

(一)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概况

文化记忆理论是形成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跨学科理论,社会学、人类学、历
史学、文学等学科都有所涉猎。文化记忆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德国,代
表人物为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哈布瓦赫有关记
忆的论述,系统地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用以研究人类群体发展和文化传承
的现象。

文化记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学科的研究之中,但
是,目前国内对这一理论的专门研究却并不充分,具体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由德
国文学教授、文化记忆理论学者阿斯特莉特・埃尔和四川外语学院的冯亚琳德语
教授主编的《文化记忆理论读本》①是国内这一理论的唯一基础性读本,搜集和
整理了多位文化记忆理论学者的论文和观点,包括阿斯曼夫妇和哈布瓦赫的主要
观点,全面地介绍了文化记忆理论的基本原理,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有着非
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通过对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论集

体记忆》 的学习,有助于对有关“记忆”概念的理解,让读者对集体记忆的产
生和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国内学者王霄冰教授关于文化记忆理论的相关著
作,使我们能够直观地学习到如何在分析问题时运用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的理
解,比如她的论文“文化记忆、传统创新和节日遗产保护”③,就是运用文化记
忆理论来分析传统节日保护的佳作。

现将这一理论的一些专有名词作一个简要介绍:

文化记忆:一个群体(通常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其他群体,比如共同地域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

3
的群体、家族等)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一些文化形式,如仪式、文本等使本群体
成员对已发生的事件、人物等产生共同记忆,从而达到文化认同的的作用。

集体记忆:一个群体对于自身所经历的事件(或传说)的共同记忆,它能够
增强这个团体的归属感,起到凝聚这个群体的作用

文化文本:是一种能够超越时间和代际的,通过文字对阅读者产生身份认同
(包括宗教的、社会的、民族的、个人的)的文本。犹太民族的经典《塔纳赫》
就是典型的文化文本。

(二)有关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研究

犹太民族因其特殊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阿伦・布雷格
曼在他的著作《以色列史》①中,以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为起点详细介绍了从复
国主义运动到建立以色列国家,再到建国后的战争和国家的发展,是一部完整
的以色列近现代史。以色列前总统,被誉为以色列政坛“常青树”的西蒙・佩
雷斯所著《为和平而战》②从一个以色列人的视角,全面地介绍了以色列建国后
的历次战争,并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布雷格曼的著作不同,国内研究以色
列的著名学者张倩红教授的著作《以色列史》③以圣经中的犹太民族起源为起点,
概括了犹太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南京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教授的《犹太
文化史》④以文化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以色列的文化特点和内涵,强调犹太文化
在现代以色列中发挥的突出作用。

(三)对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塔纳赫》的研究

犹太教影响巨大,是基督教的“母体”,因此,对犹太的宗教信仰及其经典
《塔纳赫》的研究也十分广泛。以色列著名记者、作家唐娜・罗森塔尔在其著作
《以色列人》⑤中对犹太教各教派的分化和特点有详细描述,包括正统派和极端
正统派等教派的教义和其教徒的生活方式。德国著名思想家、宗教学家利奥・拜
克在《犹太教的本质》⑥中从宗教学的角度对犹太教做了深刻剖析,使读者能够
更加深入地了解犹太教。美国《圣经》学者约翰・柯林斯的《希伯来圣经介绍》


Ahron Bregman,A History of Israel,New York:Palgeave Macmillan,2003.

Shimon Peres,Battling for peace, London:Orion Books Led,1996.

张倩红著《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徐新著《犹太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Donna Rosenthal,The Israelis: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Land,New York:Toronto Sydney
Singapore ,2003.

[德]利奥・拜克著《犹太教的本质》,傅永军、于健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4

是介绍《塔纳赫》的一本通俗易懂的基础性著作,全面介绍了《塔纳赫》的产

生发展和具体内容。国内著名《圣经》学者梁工教授所著《圣经解读》 是对《圣
经》的全面介绍,其中对《旧约》(《塔纳赫》)部分解读对深入理解《塔纳赫》
的宗教含义很有启发。

前辈学者的辛勤耕耘,为笔者对现代以色列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启发和丰富资
料。完成这篇论文,充分利用理论,合理运用史料是关键,对文化记忆理论的掌
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笔者在学习了前辈的研究成果之后,希望通过
自己的努力完成一篇完整、充实、严谨的论文。


John J.Collins,Introduction to the Hebrew Blble,Minneapolis:Fortrees,2004.

梁工著《圣经解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年版。

5
一 、文化记忆理论评介及其与《塔纳赫》的联系

如上文提到,文化记忆理论是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跨学科理论,是在文
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产生的理论。不同于生理学上的“记忆”概念,“文化
记忆”将记忆的视野扩展到了群体的广度,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文化记忆”
是关于一个群体或者民族通过一些文化载体,如文字、图画、仪式等,对其过去
发生过的事情的一种追忆和仪式性的重现。这种记忆包含了文化和历史的内容,
而又不等同与这两者,它起到了集体认同和向心凝聚的作用。通过对这种“文化
记忆”的研究,可以为对一个群体的现状研究提供原因分析,并对这个集体的发
展提供建议。通过对文化记忆理论的简要介绍可以得出结论,用这一理论来分析
《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的影响有其合理性。

(一)扬・阿斯曼、阿莱达・阿斯曼与哈布瓦赫
作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由于
自身研究范畴的不同,他们也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作为“文化记忆”这一概念提
出者的扬・阿斯曼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古埃及学教授,他同时在宗教学和文化学
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基于他的研究方向,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扬・阿斯
曼提出了一系列“文化记忆”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成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核心所在,是文化让这个群体能够延续下去。就好比一
个人的经历和记忆塑造了这个人,文化记忆塑造了这个群体,遗忘这些文化记忆
就会导致群体的消散。一个文化群体中必然存在一个文化的文本,这个文本是这
个群体文化的核心所在,它不一定是文字形式的,甚至不一定是语言形式的,它
是这个群体的文化的载体,是这个群体文化的“记忆”。这个群体不同时代的个
人都可以通过对这个文化文本的接触和学习,获得这个群体的“记忆”,它可以
超越时间和空间,持续对身居各地的每一代群体成员产生影响,从而产生文化认
同和身份认同,使这个群体能够获得内在的统一和内在的联系。
阿莱达・阿斯曼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英美文学教授,因此她在文化记忆理
论的研究中的主要贡献是文学与“文化记忆”的关系,她提出了“文化文本”这
一重要概念,拓展了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范围,使文化记忆理论具备了跨学科、

6
跨领域研究的特点。对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发展,还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文化记忆”
研究专家——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阿斯特莉特・埃尔,他也是《文化记忆理论读
本》①的主编之一。与阿莱达・阿斯曼一样,他也是英美文学的研究者,因此他
同样注重文学在“文化记忆”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文学文本作为“文化记忆”
媒介的作用。
在文化记忆理论这一概念提出之前,突破个人来到集体基础之上的记忆模式
的研究已经经过了八十年的发展。把记忆模式扩展到集体的范围之上,这是一项
创举,完成这一创举的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经历了两次世
界大战的哈布瓦赫是涂尔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尊重涂尔干的学说的基
础上又大胆创新,提出了新的主张。哈布瓦赫研究范围很广,他在统计学上有很
深的造诣。但是,有关记忆模式的研究让他注定被后人所重视。他有关集体记忆
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记忆的社会框架》这本书中,这本书是哈布瓦赫本人最满意
的一本著作,它被收录在中译本《论集体记忆》②之中。哈布瓦赫认为,虽然记
忆肯定是属于个人的,群体和机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只有记忆的载体。
但是,由于人的社会性,处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人不可能只有有关自己的记忆,他
的记忆必然参与到群体之中,必然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生活在特定
群体的人,对于这个群体共同经历过的事情就会有着共同的记忆。这个共同的记
忆可以因为这个群体的导向而不完全等同于事件本身,但是却成为这个群体中的
每个人都相信的“既定事实”。这种集体性的记忆一旦产生,就会对这个集体中
的个人产生集体认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这个集体的凝聚和认同。
当然,哈布瓦赫有关集体记忆的观点也有其局限性,他的“集体”仍限于具
体的团体和机构之中,没有扩展到群体、民族、国家的文化范畴上。但是,哈布
瓦赫有关集体记忆的观点仍是开创性的,扬・阿斯曼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观点,
提出了“文化记忆”这一范围更广的概念。
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发展迅速。由于文化记忆理论跨学科、
跨领域的特性,它受到了国内外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这一新生理论还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它的一些理论还没有完整、明确、毫无
争议的定义。加上文化记忆理论的跨学科性,各方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出发为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7
它的发展和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促进理论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歧义。
尤其是国内还没有足够关于这一理论的译文和介绍研究,笔者对这一理论的应用
必然会有许多不甚恰当之处,但是对于这个发展中的理论的运用也是本文的创新
点所在。

(二)《塔纳赫》与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
将文化记忆理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就是
基于历史学的框架。由于犹太民族和《塔纳赫》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理论与之天
然契合,用文化记忆理论来研究《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的影响是非常合适的,
原因有二:
其一,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有过辉煌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在世界范围内
并不罕见。但是,这些民族之中能够从一而终将自身延续下来,而没有丢失自己
民族之魂的却屈指可数。尤其是考虑到犹太人在历史上受到比所有其他民族都要
多的苦难,它能够在几千年后重新焕发生机,建立新的民族国家,这不得不让人
惊叹。惊叹之余,或许更多地是引发我们的好奇和思考。是什么让犹太民族认同
和国家认同历经磨难而保存至今?那些古老的经典是否仍在现代以色列社会中
发挥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前人留下来的记忆?
如果将犹太民族比作一个成长中的人,一个真正的人,那么犹太文化就是这
个人的记忆。他从出生并在磕磕绊绊中成长,之后度过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但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年少轻狂的他又因忤逆“父”(神)而遭到长年流放,
在流落他乡的日子里他瘦弱而又萎靡,但却从没有忘记他是谁、从哪来,要到哪
去,那些儿时的快乐时光和有关故乡的美好回忆总是在他心间缭绕,“父”对他
的淳淳教诲仍在他耳边回响:你们是亚伯拉罕、雅各的子孙。终于,赎罪的日子
走到尽头,在一次“最寒冷的黑夜”(发生在二战过程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到了自己家乡,有了相对平稳的生活。这时,他仍然
能够称自己为犹太人,因为他通过不断重温自己的记忆,让自己没有迷失在异国
他乡的富足和磨难之中,他从一而终。是这些记忆让他始终心存归乡的梦想,并
在合适的时候实现这个梦想,这些记忆也是他归乡过程排除万难的原动力,尽管
拥有自己的家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回到家之后,这些过去或美好或痛苦
的记忆就可以被忘却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论他是否选择忘记,我们知道有

8
些记忆将会伴随人的一生,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经历和记忆塑造了一个人。况
且,他的日子还不安稳,他需要这些记忆来让他寻找自我、认识自我、避免那些
过去苦难的再次发生。
因此可以说,用文化记忆理论来分析有着记忆的群体是合适的。现代以色列
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其原因和必然性;生活在以色列的民族主体也不是
简单的各地移民,而是历史悠久、经历丰富的犹太人。用一个人的经历和记忆来
分析他在一段时期内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上也很常见。
其二,既然犹太民族作为个人是可以用记忆来分析他在不久前的状况,那么
他的记忆我们从何而知呢?历经沧海桑田,犹太民族的记忆在现代以色列是否仍
能准确表述并历久弥新?由于犹太民族长久而又丰富的经历,仅仅依靠回忆和口
头转述是不现实也是不准确的,必定会造成记忆的偏差和遗漏。尤其是考虑到犹
太人经历了漫长的流散,口头转述和交际记忆对于保存犹太民族的记忆是不够稳
定和持久的。
犹太民族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媒介:它把这些记忆物质化、文本化、经典化,
并固定下来流传万代。《塔纳赫》的存在添补了这个空白,完美地充当了媒介的
角色,成为犹太文化的核心文本。阿莱达・阿斯曼明白的说,“《圣经》是文化
文本的典范。它其中包含着超越时代的真理,并与集体身份认同的保障功能相联

系。” 《塔纳赫》作为犹太人的“圣经”,正是犹太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它
包含这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几乎包含了古代犹太
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几乎每一个犹太人都会从《塔纳赫》中了解整个民族的记忆,
这些民族的记忆就通过这种同《塔纳赫》接触复刻在后代犹太人的记忆之中,他
们成为那些过往的见证者,让他们知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个共同的神、
一个共同的故乡、一门共同的语言以及一个共同的名字——犹太人。
继续上面提到的比喻,如果犹太民族是一个人,而文化是他的记忆,那么《塔
纳赫》就好像是他的“回忆录”或者“传记”,记述了他的生平大事,也记述了
他的点滴小事;记述了他的辉煌岁月,也记述了他的苦难回忆;更重要的是,记
述了“父”的训诫和教导。即使时间流逝,这本回忆录也会一直存在并确定不疑。
尽管这些记忆中有一些可能并不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但是对于一个人来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版,第 136 页。

9
说,他能够回忆起的就是唯一发生过的,他不会被那些被遗忘的“事实”所影响,
只会被那些发生在他记忆里的事件所影响。因为《塔纳赫》,他不必过于担心那
些久远的记忆会被遗忘,事实上,他甚至更愿意借助《塔纳赫》来回忆往事,他
也更习惯于这样做。他至今仍然相信,《塔纳赫》里包含着解决他所处困境的钥
匙。尽管《塔纳赫》已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他唯一的精神依靠,但是他毕竟曾深受
《塔纳赫》的影响,他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处处有着这本经典的痕迹。《塔纳
赫》包含了他对过去的回忆,而过去总是能对现世和未来产生影响。
《塔纳赫》作为犹太文化的核心文本,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主要内容。对犹太
文化的研究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塔纳赫》,它之中包含了整个犹太民族的过往,
是犹太民族记忆的主要载体。由于这些特性,
《塔纳赫》成为文化记忆理论中“文
化文本”这一概念的典范,因此,用文化记忆理论来研究《塔纳赫》对现代以色
列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塔纳赫》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模式
哈布瓦赫认为人的回忆是集体性的,并且需要由相关的其他人从我们的记忆
中将其唤醒。即使这些记忆是独自所闻所见所经历,也交织在社会的网中。众所
周知,人具有社会性,人不是孤立的,同样,他的记忆也不是。基于这个前提,
哈布瓦赫认为人的记忆是作为他所处的集体的成员来完成的,是这个集体记忆的
一个组成点,一种个体的反映面。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于
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①这些集体成员的个体记忆共同融合为这个集体的
共同记忆,这是这个集体的灵魂所在。集体记忆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从
而保证了集体认同,形成一种向心力,使这个集体得以长期独立存在。
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的眼光来看待《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的影响,那么
《塔纳赫》就是犹太民族的集体记忆文本。当然,它首先是一部宗教经典,但它
对犹太人的意义又超乎宗教。从《塔纳赫》著就之时,它就是每个犹太人的必备
读物,从辉煌的王国到凄惨的流散、再到重建国家,始终如一。现代以色列,《塔
纳赫》所包含的宗教属性正在慢慢退化,与世界接轨的年轻人不再像从前一样热
忱的投入到它之中去寻找神的神秘面容和只言片语。但是《塔纳赫》的另一种属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9
页。

10
性却不曾衰减,那就是它作为犹太人集体记忆的作用。犹太人先祖的记忆被记录
在《塔纳赫》之中,每一代犹太人通过与《塔纳赫》的接触将先祖的集体记忆转
化为自己的记忆,从而不断形成新的集体记忆,这种新的集体记忆的延续依赖于
《塔纳赫》的稳固存在并被人们一直接受。
流散时期,一个生活在东欧或者任何地方的犹太人儿童,接触到的书本无外
乎《塔纳赫》和《塔木德》。《塔木德》篇目繁多,但是作为对《塔纳赫》的阐
释说明,它的核心意义应由《塔纳赫》所包含。因此,除却有些不太“正统”的
犹太教家庭会给孩子读应用书籍外,多数犹太儿童的整个世界都是《塔纳赫》。
通过《塔纳赫》和父母及周边人们的传授,他学会了以犹太人的方式生活、工作,
他明白了他们真正的家远在耶路撒冷。这些记忆将会伴随他们一生,他们带着这
些记忆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发展。无论他们日后是富有还是贫困,也无
论他们会去到何方,他们同他们周围的犹太人让这些记忆组成了他们所在社区的
记忆,社区的记忆组成了他们所处国家犹太人的记忆,各国犹太人的共同记忆,
又超越空间组成了犹太人的集体记忆,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促使他们在合
适的条件下重建家园。在这个新的家园里,犹太人是民族主体,他们不再担心国
内的民族压迫问题,却仍然面对周边邻国的敌视,但毕竟他们在空间上更像一个
集体了。虽然,他们的集体记忆增加了很多《塔纳赫》中没有的内容——那些流
散后的经历和建国后的各种新思潮和新事物,但是有关犹太民族起源和形成的记
忆却永远存在于《塔纳赫》之中:神对亚伯拉罕和摩西的眷顾和指引,让犹太人
得以出现并有了生存的家园;大卫王和所罗门王的荣耀又激励着犹太人卧薪尝
胆、重建家园。这些最初的记忆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基础性的,涉及到“我是谁”、
又该何去何从的根本问题。这些根本性的集体记忆通过《塔纳赫》得以保存、并
重现在后世犹太人的眼前,从而不断形成新的集体记忆,《塔纳赫》成为了犹太
人集体记忆的源泉。
诸多征服过犹太人的民族都消失在了时间长河的冲刷之下,弱小的以色列却
在千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那片“流淌着奶与蜜”的贫瘠土地之上,建国立业,并
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正是得益于犹太人对其集体记忆有意识的保存和主动接近。
而《塔纳赫》在这一过程其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它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记忆并
将之串联起来,形成了集体记忆;通过让每一个犹太人不忘初衷,保证了犹太民
族的延续。

11
二、《塔纳赫》对塑造现代以色列人的作用

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认为人类的记忆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神经维度、社
会维度、文化维度。通过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来分析《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人、
现代以色列人的交际、现代以色列文化的传承三个层面的影响。

(一)神经维度:《塔纳赫》对以色列人个体的塑造
第一个有机体层次的重点是作为神经网络的记忆,脑电波穿过它流动,神经
突触在那里交汇,由文字和图像等物质信息载体构成的社会交流能刺激此类记
忆。①由于人的社会性,第一层次的神经维度记忆必须借助文字和图像等物质信
息在社会交流中实现。这里的物质信息载体即为我们要谈到的《塔纳赫》,社会
交流即犹太民族和社会。也就是说《塔纳赫》对犹太个人记忆的作用,进而影响
到整个民族的性格和品质,并最终影响到了犹太人在犹太社会中的表现及发挥的
作用。
《塔纳赫》是犹太人一生的伴侣、导师,如果学会融会贯通,犹太人可以从
《塔纳赫》里找到他们想得到的一切问题的答案。对于把《塔纳赫》作为精神指
南的犹太人来说,这些语言文字从幼时就深刻于脑海当中,即便可能由于年龄限
制,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就像古诗词之于我们中国人,幼时所记将会在日后
的生活中反复被有意无意的唤醒,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行为处事的方式。犹
太人对于《塔纳赫》的接受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生在这样一个由宗教左右的社
会里,活在一个由宗教支配的文化中。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受其影响,
从初生时的割礼到死亡时的葬礼都由《塔纳赫》来决定,他的外在活动和内心养
成都在受到《塔纳赫》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因此,《塔纳赫》的字句及其含义通
过各种方式、在各种时间地点给每个犹太人留下深刻记忆,当他在做任何事、说
任何话、思考任何问题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取用留在脑海中大量的《塔纳赫》因
素。在这里,我们以现代以色列的“国父”——戴维・本-古里安为例,探讨《塔
纳赫》通过神经维度对犹太人的一些优良品质养成的影响,以供我们非犹太民族
借鉴和学习。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43 页。

12
戴维・本-古里安是以色列的“国父”,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袖,是以
色列的第一任总理。他为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奉献了一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获
得了全世界犹太人的最高敬仰,以色列现在仍保留着以本-古里安命名的机场和
大学①。这位犹太伟人身上有着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色列政坛“常
青树”——以色列前总理、总统西蒙・佩雷斯对本-古里安的评价中来了解本-
古里安:“他有着许多优秀品质——超凡的意志力、非凡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决
心和智慧,并把这些品质都运用到了这个民族的政治、国家斗争中,并在其中不
断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不管面对多么严峻的挑战都从不退缩,也从不会屈服于残
酷的命运。他随时准备着对一些问题进行再次考虑,尽管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很
明朗了,他还会本能地拒绝那些可有可无说不到重点的无趣答案。他是一个资深
的改革者,他也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人。他巨大的智力天赋让他能够长久地保持
这样一种能力——直达问题核心,做出深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最让人
信服的方式表达出他的结论和最终决定。”②
本-古里安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相对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这个家庭有着浓烈的
犹太复国主义氛围,受家庭影响,他自幼就熟读《塔纳赫》并研习希伯来语,从
小就立志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贡献力量。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正是受到《塔
纳赫》中关于神赐亚伯拉罕迦南地,又带领摩西及犹太各部回到故土的启示。年
幼的本-古里安有着浓厚的“锡安”情结,他日后为以色列建国鞠躬尽瘁必然与
幼年时候读《塔纳赫》中的相关章节有深刻联系。虽然日后他曾在公共场合否认
他是犹太教徒,但无法否定宗教对他的影响以及宗教热情在他工作中起到的巨大
作用。当他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遇到种种困难时,他或许会回想到“永不陷落”
的“马萨达”精神;想到“巴比伦之囚”回到故土后,回归犹太教、重新建起圣
殿;想到摩西在上帝的帮助下排除万难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自己却没能回到故
土;这些有关《塔纳赫》极其文化内涵的记忆会长久地影响他的行为性格。《塔
纳赫》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犹太人,也许其他犹太人并不能每个人都拥有本-古里
安这样纯粹的优秀品质,但是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仍然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
有益于犹太民族。
每个犹太人都与《塔纳赫》联系紧密,《塔纳赫》或多或少地被保存在了每


注:本-古里安机场位于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大学位于贝尔谢巴。

Shimon Peres,Battling for peace, London:Orion Books Led,1996,p.7.

13
个犹太人的记忆当中,这种精神维度的记忆强大到能够构建犹太人的性格、品质,
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气质,促使犹太人在犹太民族和社会生活中的发展中发挥巨
大积极作用。下面我们就要写到《塔纳赫》维系犹太社会交际的作用。

(二)社会维度:《塔纳赫》是以色列人的交际纽带
“社会维度记忆的重点首先是作为交际网络的记忆,并且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借由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得以构建和维持。” 在流散期前的犹太社会,语言基
本是通用的,可以作为维系民族的纽带,但更深层次的力量是统一的宗教,统一
的《塔纳赫》。在大流散时期,由于地域剧变,统一的希伯来语荣光不再,支撑
犹太人“流而不散”的强大力量只剩下了共同的信仰,还有不论用何种语言写就,
也不失本来精神的《塔纳赫》。在 1948 年以色列建国后,以色列人有意识的恢
复统一的希伯来语作为官方语言,也是得到了古老的《塔纳赫》的希伯来文本的
帮助,这得益于近代圣经考古学的丰硕成果。
《塔纳赫》对以色列人社会交往的凝聚作用,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方式。
有形方式主要是指《塔纳赫》规定了犹太民族的一些宗教社交活动和场所促使犹
太人聚集到一起,进行交流和增进感情,传承民族的记忆,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无形方式是指《塔纳赫》作为犹太人共同信仰的唯一经典,通过历史传说、传统
风俗和宗教信仰使犹太人明显区别于周边其他民族,保留独特的民族记忆、保持
民族独立和完整,在宗教感情、民族认同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
1. 有形方式:从圣殿到犹太会堂再到“应许之地”
从圣殿到犹太会堂,《塔纳赫》规定了犹太人的交际核心场所。圣殿虽然已
经不复存在,但是在犹太人心中却是永恒的,因为那是神在人间的居所。在充满
荣光的第一圣殿时期,犹太人就聚集在圣殿周围参加献祭。
《塔纳赫》中写到“那
时,所罗门和以色列众人,就是从哈马口直到埃及小河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聚集
成为大会,在耶和华我们的神面前守节七日,又七日,共十四日。”②由此可以
看出,在圣殿的宗教活动规模很大,几乎包含了整个民族。这种聚集作用,必会
对犹太人产生直接的民族认同心理。在处于被征服被压迫的第二圣殿时期,圣殿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44 页。

《圣经旧约・列王纪上》 8:65

14
对犹太人的凝聚作用则显得更为珍贵,“这殿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①第
二圣殿建于“巴比伦之囚”回归故地之后,故国萧败,民心不稳,创建家园的难
度可想而知。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犹太人依靠信仰的力量在公元前 516 年建起
了圣殿,并在之后风雨飘摇的二十年里成为犹太民族的聚集地和精神圣所。它象
征着犹太民族不屈不饶的再生精神,象征着遭受灭顶之灾的犹太民族具有重新崛

起的能力。
在第二圣殿被毁之后,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那个神应许但又战乱频发
的以色列地。从此,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经历了长达 1800 年的寄
人篱下的大流散时期。分散各地的犹太团体无力筑起新的圣殿,但是无论居于何
地,犹太人都能够迅速的建立起自己社团组织,并基本独立于其他民族之外,进
行自治。每一个犹太社团都找到了圣殿的替代物:犹太会堂。犹太会堂成为了犹
太人聚会的中心,犹太人的一生都与这个地方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以美国为例,
1880 年时,美国大约有 270 个犹太会堂;到 1890 年,这个数字是 553;1906 年
时,犹太会堂的数量达到了 1769 个;1916 年又增加到了 1901 个。这些数字还
不包括那些可能没有统计到的会堂。③可以说,犹太会堂凝聚了处于世界各地的
每一个犹太团体,大家在各自的会堂里追思过往,思念家乡,憧憬未来,在会堂
里明白自己是谁,来自何处,又将要到哪里去。犹太会堂成为了犹太人大流散时
期维系宗教信仰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
时至今日,现在的以色列国家中犹太教会堂仍是以色列人重要的社交场所,
因为会堂不仅用于宗教活动,还会作为一些公共活动和学龄儿童教育的场所。
犹太人社会交际的另一个存在就是《塔纳赫》中神赐予犹太人祖先的“应许
之地”,在许多犹太人心目中,它是“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但事实上,这片
土地贫瘠、布满岩石,它是中东唯一没有石油的地区,不像沙特和伊拉克那样石
油资源丰富。这里只有少量珍贵的水,除了碳酸钾和磷酸盐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
的矿物质。占国土大半的内盖夫沙漠,简直是不毛之地。“它作为一个模糊的地
域早在 1517 年就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了。 在这片位于地中海东海岸的狭长
地带上,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相邻生存。当第一届复国主义运动大会在巴
塞尔开幕时,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大约四十万名阿拉伯人,而作为少数民族的犹太


《圣经旧约・哈该书》 2:9

徐新著《犹太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21 页。

Nathan Glazer,American Judai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the Chicago Press,1972,p.62.

15
人只有大约五万人生活在这里。”①但就是这样一块土地,由于《塔纳赫》中神
的赐予,成为了犹太人魂牵梦绕的故土,以至于可以说他们在流散时期所做的所
有努力都是为了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来,最终他们成功了。在这片土地上成立的
以色列国家,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如今数百万犹太人
生活在这里,在这里生存、交往、发展,漂泊千年的犹太人终于有了家园。
2. 无形方式:《塔纳赫》作为以色列人共同信仰和共同语言的作用
犹太人只信仰犹太教,犹太教只有犹太人信仰。在上世纪建立以色列国之初,
移民问题成了新兴国家的首要问题。面对来自各大洲甚至各人种汹涌的移民潮,
怎么来鉴定这个移民是不是犹太人呢?这个问题曾在犹太人中引起了激烈的讨
论,然而最终获得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确十分简单明白:凡信仰犹太教的人都可
以作为犹太人移民到这个充满希望的国度中。由此可见,以《塔纳赫》为中心的
犹太教成为了犹太人最清晰也是最高的标志。
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框架内,经历着不同生活境遇,经受着不同民族统治,操
着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在今天又重新聚集起来、建立统一的国家,犹太人成为了有
“家”的以色列人,这并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事实上,全世界的犹太人共用一
本《塔纳赫》,“同样的信仰体系、同样的律法、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共用延
续至今的民族象征、形象和概念体系;以及对所有犹太人都影响巨大的统一实体

——他们的故乡,巴勒斯坦地区。” 基于《塔纳赫》的共同的信仰让犹太人心
灵相通,促使他们排斥其他信仰集团而团结在一起,他们相信自己是神的“选民”,
这是一项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美国著名犹太思想家摩迪凯・开普兰在其著作《犹太教:一种文明》中点明
了语言和民族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文明的显著的独特标志。一种共同的语
言赋予一个民族以个性,这一点似乎在很早的年代里就已经为人们所认可。”③《塔
纳赫》中就写到,天下人的语言本来是一致的,神担心人们团结起来力量过于膨
胀,就变乱了人的语言,使人们分离成为了不同的民族。④
希伯来语对于以色列人的意义尤其重要,而《塔纳赫》则在保留和复活希伯
来语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自第二圣殿被毁,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逐渐淡忘


Ahron Bregman,A History of Israel,New York:Palgeave Macmillan,2003,p.7.

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150.

[美]摩迪凯・开普兰著《犹太教:一种文明》,黄福武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版,第 219 页。

《圣经旧约・创世记》 11

16
了本民族的语言希伯来语,说起了当地民族的语言。但是,凭借对神和宗教的热
忱,犹太人始终保持了对《塔纳赫》的研究和阐释,而正是在对《塔纳赫》的研
究和阐释中,希伯来语作为书面语言保存了下来,这才为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希
伯来语的复活保留了希望。来自俄国的犹太人埃利泽・本・耶胡达是希伯来语复
活的开拓者,他积极向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各种犹太移民推广希伯来口语,并
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以色列建国后,确立希伯来语为国家官方语言,终于完成
了绝无仅有的语言复活。可以这样说,《塔纳赫》促进了希伯来语的复活,希伯
来语的复活促进了犹太社会交往,并最终帮助了以色列完成了国家建构。当然,
联系日渐紧密的以色列社会也最终反过来帮助希伯来语确立了犹太民族语言和
国家官方语言的地位,而这一切力量的根源就是《塔纳赫》。

(三)文化维度:《塔纳赫》使犹太文化得以传承
文化记忆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说如果一个
民族丧失了他自身的文化记忆,它也就不再是原本的民族了。以现代埃及为例,
作为生活在灿烂古埃及文明土地上的人民却不能被称作古埃及文明的继承者。这
是因为古埃及文明末期遭受了其他文明的文化侵略。如果说希腊文明还只是一个
开始,那么伊斯兰文明则彻底埋葬了古埃及文明,伊斯兰教代替了古埃及宗教,
古兰经成为唯一的经典,埃及人失去了古人遗留下来的所有仪式、文字、传统,
只留下了一座座跨越千年的金字塔。
文化记忆对民族文化的作用模式大致可以描述为:民族形成时期的宗教、神
话和仪式规范等代代传承,只到文字的出现将它们文字化,形成民族经典。随着
时间的推移,经典指导下的仪式规范和经典对民族历史的记述重新参与到社会活
动中,伴随这个民族不断发展,并在民族的发展中不断更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
共同的文字、宗教、民族历史起源等共同形成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对于犹太
民族而言,民族文化记忆的核心就是《塔纳赫》,是《塔纳赫》让现代以色列人
仍能够接触到悠久的犹太文化,并能够从中获益。
以犹太复国运动文化为例,它从它的根源——《塔纳赫》中产生和发展,在
必要的时候产生作用,在此之后又成为复兴犹太国家文化的基石。通过对犹太人
和“应许之地”之间的契约的重建,思想家们把一些空想主义的概念融入到了“复
国主义”运动早期艰苦的探索中。在新的以色列国在故土上重生的过程中,在希

17
伯来文化和希伯来语的复兴中,在重回最初的国家源泉的历程中,到处都充满了
信仰的力量。他们努力地为他们的民族同胞寻找如何应用犹太文化的知识,让犹
太文化能够指导他们的现实生活。“这些努力后来成为了对新的以色列国家文化
的反思。”①尽管,新的以色列国家文化尚处于成型时期,但是它必然会受到犹
太复国运动文化的影响,且是非常关键地影响。而犹太文化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
《塔纳赫》之上,即使是从外部传播进来的文化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印上《塔纳赫》
的痕迹。
从广义上来说,《塔纳赫》对犹太文化的传承包含了两条历史轨迹。
其一,对于犹太人自身来说,他们千年的“大流散”没有使《塔纳赫》遭到
遗失,《塔纳赫》一直伴随着犹太人度过了无数艰难时光,在他们最无助、最绝
望的时候给予他们力量和指引。在这期间,《塔纳赫》总结和保存了犹太人的宗
教和历史、规定了犹太人的行为方式,支撑着犹太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确保犹太
民族没有被同化。可以说《塔纳赫》是犹太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不同的时代的不同需要都可以从《塔纳赫》中找到答案,它永不枯竭。
其二,是对于世界文化来说,希伯来文化通过《塔纳赫》产生了长久而又深
刻的影响。作为“两希文明”之一的希伯来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根源,对欧洲文明
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犹
太教文化的元素,基督教经典《圣经》和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都大量直接或
间接的吸收了《塔纳赫》的内容。基督教《圣经》的大部分章节——《旧约》在
内容上几乎与《塔纳赫》完全一致,耶稣最初也是作为犹太教信徒出现的。《古
兰经》中也有许多内容与《塔纳赫》一致,穆斯林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教导阿拉
伯人是亚伯拉罕的另一个孩子,而且自始至终是他的长子,阿拉伯人的祖先以实
玛利,是由撒拉的使女夏甲(也是亚伯拉罕的埃及妻子)所生。②伊斯兰教的许
多仪式律法比如割礼、不吃猪肉,以及《古兰经》25 位先知中的 19 位都是出自
《塔纳赫》。《塔纳赫》通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大世界宗教对世界产生持续
影响。
另外,分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把《塔纳赫》及其阐释作品直接带到了各国
人民的面前。尤其是由于犹太人在各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世界各国都不约而


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205.

Donna Rosenthal,The Israelis: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Land,New York:Toronto Sydney
Singapore ,2003,p.268.

18
同地出现了研究和学习《塔纳赫》和犹太文化的热潮。
通过上述这些方式,《塔纳赫》成为犹太文化不断传承的核心所在,犹太文
化以《塔纳赫》为基础和中心向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传承下去,让无论处于
何地的现代以色列人,甚至未来的以色列人都能够触碰犹太文化、受益于犹太文
化并将犹太文化传承下去。

19
三 、《塔纳赫》对建立现代以色列国家的作用

《塔纳赫》不只能够对以色列个人产生影响,它在建立以色列国家的过程中
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中阿斯特莉特・埃尔认为集体记
忆的媒介有三种功能:作为文化文本的存储功能、暗示功能以及传播功能。① 《塔
纳赫》正是通过这三种功能来发挥它在建立以色列国家过程中的作用。

(一)《塔纳赫》是犹太人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
关于集体记忆的概念在本文第一部分已有介绍。集体记忆包含了前人总结的
二次经验,不同于历史,集体记忆是比较丰富的,由于参与者的不同,它可以存
在不同的版本。但是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不能够一直通过生物遗传得到延续,它
需要一个媒介来完成超越时间的传承,集体记忆需要通过这个媒介来对个人记忆
产生作用,让前人的经验转换为自己的经验,以使今人能够站在比前人更高的位
置上。这个媒介同样需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来持续对不同时代、不同地
域的个人产生影响。《塔纳赫》完美地扮演了这个媒介的角色。
自先祖亚伯拉罕开始,犹太人有着丰富的集体经历,但是由于犹太民族迁徙
频繁的特性,他们没有留下足够的历史书来记载和传承所发生的事件。关于早期
犹太人的集体记忆几乎全部包含在《塔纳赫》中,犹太人的集体记忆通过《塔纳
赫》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同时,《塔纳赫》也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作为
犹太教的经典,它具有神启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只能对《塔纳赫》做出
解读和阐释,而不能随意变动。因此,《塔纳赫》就成为了犹太人关于民族起源、
发展的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必须说明的是,在集体记忆被不断唤醒的过程中,
必须要求个人参与其中,个人的记忆必然包含着文化和集体记忆,这些文化和记
忆也不会脱离受众而只存在与媒介当中。换句话说,只有当同时具备了集体记忆
和处于特定文化中的个人时,集体记忆才能产生作用。幸运的是,犹太人对《塔
纳赫》充满热忱,一代一代的犹太个人通过《塔纳赫》获取了犹太人的集体记忆,
了解到亚伯拉罕带领他的族人来到迦南地,了解到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了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227 页。

20
解到充满荣耀的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期的以色列国,了解到他们的圣殿两次建立
又两次被毁灭……《塔纳赫》在历代犹太人和犹太人的早期集体记忆之间搭建了
一个稳定的可以相互沟通的桥梁,有意无意中犹太人都会通过这个桥梁获取他们
的祖先在两千前所经历的事件。得益于关于这些事件的集体记忆,犹太人得知他
们是谁、从哪里来又最终会到哪里去,这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塔纳赫》作为文化文本建构了国家认同
阿莱达・阿斯曼认为,“《圣经》是文化文本的典范。”①《塔纳赫》作为
文化文本的典范,它存储了有关犹太人集体记忆的大量事件、活动,并且能够对
每一代接触《塔纳赫》的犹太人完成记忆的重建。对于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不能
获得直接记忆的现代犹太人,这种作为文本的存储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
一功能,《塔纳赫》能够对犹太人产生一种身份上的认同,让他们在经历千年风
雨飘摇的流散时期以及以色列建国之后都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身份认同超越了血缘的、部族的认同,它也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民族认
同、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在此,重点介绍《塔纳赫》作为文化文本对以色列
国家认同的作用。
《塔纳赫》中关于古代以色列国家的记载主要有:神为亚伯兰赐福,并更名
为亚伯拉罕时说: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

国度从你而立,君王因你而出。” 在神的庇佑下,摩西和约书亚带领犹太人走
出埃及,击败迦南地上各族诸王,获得迦南全地,并将土地分配给了犹太的十二
个支派,犹太人的历史从此进入士师时代。③士师时代末期,由于士师撒母耳年
迈就立其儿子为士师,但是他的儿子却非常不合格,于是犹太人向撒母耳要求一
个王来统治他们,神十分不悦且警告了犹太民众,但民众执意如此,最终神答应
了民众的请求。便雅悯支派的扫罗被膏为以色列的王,以色列正式进入王国时期。
以色列王国初期在三位国王:扫罗、大王、所罗门的统治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高度,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④尤其是伟大君主大卫王统治期间的
以色列被认为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以至于以后每当犹太人遇到无法忍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136 页。

《圣经旧约・创世纪》 17:4-6

参见于《圣经旧约・出埃及记》、《圣经旧约・约书亚记》。

参见于《圣经旧约・撒母耳记》、《圣经旧约・列王纪》。

21
受的苦难时,总会希望神会支派一个大卫王一样的人来拯救他们,建立充满公义

的国家。这种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弥赛亚” 的思想。
《塔纳赫》中这些关于古代以色列国的直接描述,作为经典化了的文化文本,
成为犹太人对于国家集体记忆的媒介。它跨越历史长河为现代的犹太人提供了国
家的认同感,他们不单是犹太民族的人,他们还是以色列的国民,正如两千多年
前一样。由于特殊的《塔纳赫》通过犹太教而保持活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
生新的文化内涵,它适用于每个时代的犹太人,这也是文化文本的特性。《塔纳
赫》的存在并不是让人享受,而是使犹太人对它进行产生信仰的情感,并对它进
行反复的学习和探究,从而让犹太人在需要时从中获取他们自身的信息,获得身
份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塔纳赫》不仅是犹太人的信息存储器,更是犹太人的
心灵归属。在建国之前、建国之中和建国之后,《塔纳赫》都为犹太人提供毫无
保留的国家认同。身居他国的犹太人或许有着寄居国家的国籍,但是他们从不把
自己当做本国人,事实上所属国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公民。因此,当建立国家
的机会来临之时,《塔纳赫》中有关那些充满荣耀的王国的记忆开始被唤醒,大
多数犹太人都对此积极响应。
事实证明,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对一个国家的建立和稳固是十分重要的,那
些最终分裂的国家的一个共性就是分裂各方没有统一的国家认同,虽然称为一个
国家,但在各方民众心中统一的国家并没有被承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分裂的苏
联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逐步分裂最终彻底解体的南斯拉夫都是如此。大流散期
间,犹太人没有国家只有民族,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国家的认同感,因为他们有
着自己国家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以文字的形式存储在《塔纳赫》之中,并得益
于《塔纳赫》的稳固性而长久保存。这些记忆通过《塔纳赫》这一稳定的媒介使
每一代犹太人都保有古老国家的记忆,从而让国家认同感得以延续至今,并在国
家建构中发挥作用。

(三)《塔纳赫》促使复国主义运动建立国家
根据心理学有关记忆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到作为集体记忆媒介的《塔纳赫》
在大多时候并不是直接向犹太人发出信息,而是阅读者通过《塔纳赫》中相关文
本记载的事件完成记忆的唤醒,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内容。媒介的这一功

注:意为“受膏者”,即国王,并逐渐发展出“救世主”的思想

22
能就是暗示功能。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产生就是得益于《塔纳赫》的暗示功能。
如上节所述,《塔纳赫》中大量有关以色列国家的描述让许多事物变得不再
平凡,而具有了非凡的意义——破败的西墙成为了神圣的“哭墙”、锡安山成为
了圣山、贫瘠的巴勒斯坦成了所有犹太人心之所向的故乡。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
人每每阅读到《塔纳赫》中有关昔日故乡的字句心中无不波澜起伏,流浪的孩子
渴望回到故乡,尤其是当他们受到欺辱的时候。19世纪末期欧洲持续高涨的反犹
浪潮终于促使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和运动诞生,当时身处欧洲的犹太人对重回故
土的渴望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放到了所有工作的首要地位。在十九世纪
八十年代早期开始,一波又一波的“阿利亚”①,大量来自俄罗斯和东欧的犹太人
回到巴勒斯坦。随着运动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大量的来自西欧、美国和北非的
犹太人也移民到了这里。1880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总数估计在2.5万;到2014
年,以色列国家的犹太人已经超过600万。②一个问卷调查显示,有94%的犹太人
想要长久地居住在以色列这片土地上。③复国主义运动建立的以色列国,成为世
界各地犹太人的家园,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犹太复国主义思潮最初起源于1789年至1848年文化解放的先驱——自由
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一些概念之上,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
动的一个分支。”④可以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一场包含了宗教和世俗需要的运
动,宗教因素和世俗力量相互支持,共同作用。虽然犹太复国主义的目的更多具
有现实意义,但是它的产生的确主要得益与《塔纳赫》的暗示功能——这里(巴
勒斯坦地区)曾经存在过以色列的国家,犹太人有必要再次在这里建立国家,而
且只能是这里,不是阿根廷,也不是马达加斯加。正因如此,当一些复国主义运
动的先驱标志性地移民到这片土地之上时,尽管他们为重回故土所做的准备和促
进工作十分有限,但是却具有超越现实影响的象征意义。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到《塔纳赫》中有关“巴比伦之囚”的记载,因为这
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基础性的暗示作用。《历代志下》中写到,新巴比
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陷了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一圣殿,并将犹太国王和大量犹太
社会精英带到了巴比伦。这就是犹太历史上著名“巴比伦之囚”事件。这对于犹


注:指犹太人早期移民巴勒斯坦地区的运动。

Bernaed Reich,A Brief History of Israel,Washington D.C: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5,p.14.

Asher Aria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Opinion,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8,p.111.

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203.

23
太人来说是个屈辱性的事件,但是“巴比伦之囚”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对于日后犹
太人在大流散时期(公元135年-1948年)的处境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南京
大学徐新教授的说法,“‘巴比伦之囚’事件可以看作第二圣殿被毁后犹太人大
流散的演练。”①正是被囚于巴比伦的这一段时期,犹太人产生了强烈的思乡归
国的情绪,对于犹太人的这种乡愁,《诗篇》中有着精彩的描述:“我们曾在巴
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
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
贴于上膛。”②这种情绪加上犹太教所宣扬的救赎观和“弥赛亚”思想,逐渐演
变成一种统一的“锡安”情结、一种归乡观、一种复国思想。在巴比伦做俘虏的
日子里,犹太人学会了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生活,也使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
同得到了增强,也让他们学会要保留回归故乡的希望并为之努力。苦难让人学会
成长,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如此。经历了这次事件后,犹太人在漫长的大流散时期
得以“流而不散”,始终没有被同化。
当波斯帝国允许犹太人回归故土,“巴比伦之囚”结束。回到故乡的犹太人
面临重建国家和重整犹太教典籍并引导民众回归犹太教信仰的艰巨任务,昔日的
耶路撒冷是一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在先知以斯拉和尼希米的
带领下,从巴比伦回来的以色列人排除万难建立了第二圣殿,修建了耶路撒冷的

城墙,并重新编撰典籍、恢复了犹太教。 虽然此时的以色列仍处于波斯帝国的
统治下,但是在波斯人相对宽松的统治氛围里,犹太人仍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
了家园的重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段重建家园的经历也可作为大
流散结束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建立以色列国家的预演,犹太复国主义先驱和领导
者赫尔茨、魏兹曼、本-古里安等人扮演了犹太先知的作用,只是他们没有先知
们的宗教行为。
《塔纳赫》中记载的犹太人的这一次被囚和重回故乡并重建家园,为后世的
犹太人提供了经验和希望,给处于流散中的各地犹太人以启示,唤起他们回归故
土、重建家园的集体记忆,并在特定环境下产生了复国主义思想和运动。每一个
犹太人个体通过这种集体记忆的唤醒,团结在一起,为复国行动增砖添瓦。因为
他们有这样一个信念:以色列地是我们曾经的家园,我们想要回到那里,而且能


徐新著《犹太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7 页。

《圣经旧约・诗篇》 137:1-6

参见于《圣经旧约・以斯拉记》、《圣经旧约・尼希米记》。

24
够回到那里。这个信念的来源就是《塔纳赫》中关于以色列地和以色列国的记载,
《塔纳赫》存储了这些古老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唤起了现代犹太人的记忆,
在这些信息的暗示下,他们最终采取了行动,并取得了成功。这个成功不是偶然
的,有产生的根源,有努力的过程,有外力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依靠犹太人自身
的努力。就像他们曾经做到过的那样。

(四)《塔纳赫》及相关著作使以色列获得更多支持
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不同于只具有存储功能的媒介,虽然都是描述过去发生
的事,但是它更多的着眼于现实,带有明显的时代性,有更强的目的性和更广泛
的受众。《塔纳赫》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所以,有多少人阅读《圣经》
就有多少人阅读《塔纳赫》,而《圣经》是这个世界上传印次数最多的书籍。世
界各国出版的与《塔纳赫》相关的书籍更是层出不穷。在我国这样一个基督教信
徒数量不甚庞大的国家,让我们在某图书网站搜索《旧约》时仍能搜索到超过一
百种相关书籍。①基于此,我们可以想象《塔纳赫》的影响力多么广泛。
《塔纳赫》中记述的各类事件,完全是以犹太人为中心的,是站在犹太人的
立场上叙事的。犹太人因为《塔纳赫》成为了引人关注的民族,世界各地的《塔
纳赫》阅读者都会关注犹太人的命运。犹太人作为神的“选民”,肩负着引导世
界各族人类接近神、走向公义的重任。相对应的,神也给予了犹太人很多恩赐,
包括将迦南地赐予犹太人,让他们建立国家。《塔纳赫》的这些叙述,为犹太复
国主义运动建立以色列提供了一种“合法性”,这一点对于其他国家的基督教徒
来说尤其意义非凡。他们认为:犹太人虽然时常背离神的道路,但是经过大流散
的考验,尤其是在经历了纳粹对他们的种族大屠杀之后,他们或许应该像从前发
生过的那样,得到神的宽恕,重新回到家园。对《塔纳赫》的阅读,使人们不自
觉地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上考虑以色列的现状,从而让以色列在国际社会获得了更
多基督教国家的支持。虽然,这其中更多的是利益关系的作用,但是来源于宗教
和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虽然《塔纳赫》是从一而终没有改变的,但是与它相关的文章和著作却是随
着时代在一直发展。“可以把《塔纳赫》比作没有边际的海,它的延伸作品让犹


信息来源于亚马逊网上购物商城,http://www.amazon.cn/.

25
太文化变成一个宽广丰富的海洋。”①这些文章和著作以《塔纳赫》为研究对象,
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当地的现实情况。加上犹太人在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
功,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塔纳赫》,带着“取经”的目的向犹
太人学习,期望从《塔纳赫》中获取犹太人成功的密码。
以上的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犹太人的尊敬和好感,许多
西方国家选择直接支持以色列。这对于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和国家后续的发展都有
着积极作用。以美国为例,为了支持以色列建国,在1946年,犹太联合募捐会筹
集到了1.01亿美元,这个数字在1948年达到了峰值1.48亿美元。②更多的国家乐于
与以色列展开合作,并学习以色列在各方面的先进经验。这也是以色列处于阿拉
伯世界包围下仍能够生存并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作为犹太人集体记
忆的媒介,
《塔纳赫》及其相关作品在传播犹太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作用非常突出,
它为新生的以色列国家在世界各国中赢得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239.

Nathan Glazer,American Judai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the Chicago Press,1972,p.115.

26
四 、《塔纳赫》对构建现代犹太民族的作用

犹太民族历史悠久,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仍能够延续至今。但是,现代犹
太民族,尤其是以色列国家建立之后的犹太民族与最初的犹太民族已经有了很多
不同之处。现代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得益与《塔纳赫》在延续和凝聚
犹太民族方面的作用;而现代犹太民族的一些特性也可以从《塔纳赫》中找到一
些源头。《塔纳赫》中蕴藏着能够超越时代的影响力,使古老的民族得以延续并
能够不断适应新的时代。

(一)《塔纳赫》是构建现代犹太民族认同的核心
犹太教对犹太民族的影响显而易见。总体而言,犹太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
也不仅仅是一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犹太教是犹太民族所有精神需要的总和,所
有这些精神需要都被固定在一个统一的宗教基础之上。整个国家的世界观,都由
一个宗教的道德伦理体系来支撑。正因为如此,由《塔纳赫》所确立的伦理道德
规范深入到了每个犹太人的生活中,从国家大事到个人小事,无一不深深地受到
《塔纳赫》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它却真实地、有力地存
在着。“犹太教的生活方式是整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所有犹太人都被这一国家宗
教和它对个人的伦理规范所围绕,他们生活在其中但并没有被吞没。”①
世界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者文明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它们或多或少都
与其他文明有着交集。但是无论从空间角度还是历史角度,世界上都没有任何民
族像犹太民族一样被卷入到如此多的民族团体和文化中。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
看,“世界公民”一词很好的总结了犹太民族的情况,他们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
国家。世界上只有为数很少一部分民族的历史完全不同于犹太文化。犹太民族的
历史与多种其他民族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文化相连接,并互相渗透。这导致犹太人
自己和他们的邻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参与方式和隔离方式改变了本民族的特性。
通过这些方式,犹太人的影响不断被一层层的复制,不断扩大范围,直至影响到
整个世界。
但是,尽管交织渗透了这么多其他国家的历史,犹太人却一直能够保留自身


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205-206.

27
的身份特征,这个现象在很久之前就成了人们惊叹目光的焦点。这个现象直接得
益于犹太教,尤其是《塔纳赫》的影响。在寄人篱下的艰苦日子里,犹太人依靠
《塔纳赫》所带来的精神力量顽强生存;依靠《塔纳赫》区别于其他民族,不被
同化;依靠《塔纳赫》延续自己历史,等待着被神救赎。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或是未来,无论是在祖先生活过的故土上,还是在之
后流散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国家在犹太人的意识当中都是一个统一的单位。在
《塔纳赫》中,神将迦南地赐予了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又引导帮助摩西和约
书亚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回到迦南地。《塔纳赫》记述了犹太民族生活的地域
和他们在那片地域上生活时政治、经济、宗教等各种情形。在以色列建国后,提
倡使用希伯来语,犹太人的语言也获得了统一。希伯来语的通用,在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塔纳赫》和犹太人对它的研究在文本上由始至终地保留了使用希伯来文
的习惯。
在以色列建国初期的移民问题上,《塔纳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长期
的流散,犹太民族发生了许多或主动或被动的改变。来自世界不同地方、操着不
同语言、甚至有着不同肤色的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很让人头疼。其中一个主要的
鉴别犹太人身份的方法就是他是否信仰犹太教,是否信仰《塔纳赫》。《塔纳赫》
在犹太民族认同方面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关于犹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下面章
节中将会详细探讨。
斯大林认为,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
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但是在现实
情况中,这些民族需要具备的要素并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塔纳赫》中的描述
为犹太民族的认同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地域;《塔纳赫》中也描绘了犹太
人在大流散前的共同生活情况,包含了犹太人的共同文化;记述了犹太人从部族
发展成为民族的过程。虽然,分散的犹太民族没有了共同生活的地域,但是在每
个犹太人心中都有着共同的“故土”。由此可见,《塔纳赫》构成了犹太民族存
在的要素,是犹太民族认同的核心。

(二)《塔纳赫》对现代犹太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1.契约精神


《斯大林全集》第二卷 “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年版,第 294 页。

28
《塔纳赫》中神多次与犹太先民立约。神与挪亚以及他的儿子、后裔,并与
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立约:“我与你们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
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①,并以虹为立约的凭证;神与亚伯拉罕立约:“你向天
观看,数算众星……你的后裔将要如此”②。之后又与雅各、摩西等多次立约。
从广义上来说,《塔纳赫》中凡是神直接或间接晓谕犹太人的话语,都可以理解
为神与犹太人立的约,同时包含指示和应许,相辅相成。
契约的精神已经被深深的根植于遥远的过去,犹太人所有的祖先的经历都被
打上了契约的历史印记。这可以追溯到犹太民族的历史最遥远的开端,亚伯拉罕
与神的契约在每个时代都以某种形式复兴,不断上演。在那个时候由于与神订约,
古代希伯来人在西奈的荒野中飘荡数年而不能进入到应许之地,他们却对此毫无
怨言,坦然接受。这种契约精神不仅仅超越了宗教仪式,更超越了对法律和公正
的关注,是一种自我约束。“契约精神体现在当代犹太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商业
行为到国家外交,再到个人婚约,我们都能看到犹太人对契约的重视。”③现代
以色列建国后多次与各国缔结各类条约,例如:1994 年 7 月 25 日,以色列和约
旦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在美国白宫签署了著名的《华盛顿宣言》,其中的第五、
六条写到:
“5.两国期望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以确保两国之间的长久安全,避免
威胁和使用武力。
6.两国之间长久以来的军事对抗现在走向终结。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双方
国家: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交战宣告结束。”④
而在此之前的 1979 年 3 月 26 日,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和平
协议,两国得以和平相处。“1400 名政界人士见证了卡特总统、贝京总理以及
萨达特总统签署了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协议并相互握手。”⑤
这些来源于《塔纳赫》中最初的契约精神随着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的
迅速发展,而传播到了全世界各民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从特定角度
来看,犹太人的这种对契约精神的重视也对法律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包容与宽容


《圣经旧约・创世记》 9:8-17

《圣经旧约・创世记》 15:5-6

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85.

Shimon Peres,Battling for peace, London:Orion Books Led,pp.444-445.

Ahron Bregman,A History of Israel,New York:Palgeave Macmillan,2003,p.188.

29
神在与犹太人订立《十诫》后,还对犹太人做出了道德上的要求,其中有一
条影响深远,对于当今处于民族融合的犹太人则更意义非凡:
“不可亏负寄居的,
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①
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北非的犹太人带着不尽相同的文化、思想、经济水
平来到这片“故土”并坚忍不拔地在这里生存发展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惊
叹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比如德国犹太人、美国犹
太人与东欧犹太人、北非犹太人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正统派犹太教和非正统犹
太教之间的宗教冲突,以及犹太人与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等等。
面对这些难以彻底解决的矛盾,犹太人首先学会了包容与共存,并在此基础上不
断融合,做到了所谓的“和而不同”。犹太人能做到这些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动力
就是,他们信仰一个神,拥有同样一本经典——《塔纳赫》,有了这个前提,他
们有再多的矛盾都是可以谅解、可以包容的。
对于这些现代以色列人来说,他们觉得更加适当合理的形式是:信仰应该有
一部分来源于宗教,但是更多、更常见的应该依赖于他们对来源于犹太人生活的
公共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解释为一种民主主义,男人都是兄弟相称之类
的思想,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比知识更重要。②现代以色列人这种根植于《塔纳
赫》的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对现代犹太民族的构建意义重大。
3.女性地位
《塔纳赫》中的犹太先民生活在母系社会之后的父系社会,与其他文明一样,
男性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女性。这在《塔纳赫》开篇便奠定了基础:夏娃是神从
亚当身上取下的肋骨所创造,夏娃的名字也是亚当所取。但是从《塔纳赫》中我
们也可以看出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比其他文明,比如华夏文明,较高一些:
夏娃被称为“众生之母”;《塔纳赫》中有“不可苦待寡妇和儿童”③的训诫;
《塔纳赫》中有许多光辉的女性形象,她们对犹太民族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士师记》中,共出现19位女性,女性在整篇叙事中处于中心地位。”④波
斯帝国统治下犹太民族出现了一位美貌、智慧、善良的波斯王后——以斯帖,以
斯帖与养父末底改挫败了波斯权臣哈曼灭绝犹太人的阴谋,成为犹太民族的英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 22:21

Nathan Glazer,American Judai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the Chicago Press,1972,p.136.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 22:22

游斌著《希伯来圣经的文本、历史与思想世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37 页。

30
雄。《塔纳赫》中专门为以斯帖立篇《以斯帖记》;在《创世纪》中还有一位女
性为自己争取到了本属于自己的权利:犹大的儿媳他玛接连嫁给了犹大的两位儿
子,但两人都死了,犹大便让他玛嫁给小儿子示拉,但又以示拉年纪尚小为由让
他玛回到本家待示拉长大再去迎娶他玛。但许多年后示拉长大了,犹大却没有让

他迎娶他玛,他玛就用计迫使犹大承认她的儿媳地位。 这个事例对当代犹太女
性争取自身权利有一定启示作用。此外,还有耶利哥的妓女喇合帮助约书亚的两
位探子逃脱了耶利哥王的搜查,使约书亚得知了耶利哥的情况,最终得以攻下耶
利哥。②《列王纪 22》中还记载了犹太民族中为数不多的一位女先知——户勒大。
《塔纳赫》中这些有关女性的正面描述,在古代社会可能不会对女性地位产
生实质性地影响,但是对现代犹太民族中的女性地位问题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现代犹太民族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这在现代以色列国家社会中也有很多表现。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施行女性义务兵役制的国家,以色列的犹太女性至少要
服役两年,她们在建国以来的历次战争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说这
也与国家所处的安全形势有关,而且随着形势的好转,犹太女性也从战争前线退
居到了非战斗部队”③,但是把女性当做男性一样看待仍需要参加以色列国防军,
为国家贡献力量,也是重视女性能力的表现。
另外,以色列的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的男性大多数是不参加工作的,他们全
身心得投入到了学习《塔纳赫》和《塔木德》中,全然不顾家庭的经济负担。因
此,家庭经济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们的妻子身上,这些女性注定一生操劳,终日为
养家糊口奔波劳累。④虽然极端正统派是一种特例,但是这也体现了犹太教和《塔
纳赫》对犹太社会的影响:女性相比较而言承担了更多的家庭重担,也相应获得
较为独立的社会地位。

(三)《塔纳赫》对现代犹太人创新求异思维的影响
犹太人超凡创造力的根源是他们对新原理、新方法的推崇,对思想和原理的
创新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重新组合,比如说,犹太人的


《圣经旧约・创世记》 38

《圣经旧约・约书亚记》 2

Donna Rosenthal,The Israelis: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Land,New York:Toronto Sydney
Singapore ,2003, pp.53-55.

Donna Rosenthal,The Israelis: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Land,New York:Toronto Sydney
Singapore ,2003, pp.146-147.

31
口传律法就是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律法之长,改变了许多古犹太教义的法律结
构。“《塔木德》文化就清晰而又明显地表现出它既来源于古犹太教又包含了古
希腊的文化。”①犹太人认为《塔纳赫》是永恒经典,但是对它的阐释要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就像犹太人对待《塔纳赫》的态度一样,犹太人总能够顺
应时代,并在各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
《塔纳赫》中写到“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智慧胜过得银子,
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②《塔纳赫》
中也不乏犹太人用创新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记述:起初,创造是神的行为,《创世
纪》中记载神创造了光、空气、大陆和海洋、植物、天体、动物,并照着自己的
样子创造了人。从《塔纳赫》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新”是为
夏娃和亚当不顾神的旨意偷食禁果,之后便知善恶、有智慧。虽然亚当和夏娃被
逐出了伊甸园,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亚当和夏娃却是从此时离开了神,成为了
真正的人类,成为了人类的祖先。③这个事例虽说从宗教学角度看有一些负面因
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启迪了后来的犹太人作为人类重视智慧、勇于创新,
因为人类不再生存在伊甸园,不再衣食无忧,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不断发
展,满足越来越多的要求。
由于自身条件极其有限,以色列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研发事业,国家用于支持
创新的研发的资金占 GDP 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一。1985 年,以色列政府颁布了《产
业创新促进法》,以法律形式鼓励支持国家的创新事业,还相继开展了“标准性
研发支持计划”、“磁石计划”和“技术孵化器项目”。不仅国家支持创新,以
色列民众也相信创新才是民族的立足之本,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如果以色列
选择购买他国的武器系统,那么就会节省大量研究和发展武器的资金,这已经被
其他国家证实过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以色列自己生产武器系统,那么就会
花费更多的资金。但是这样一来,以色列就能够减少对武器进口国的依赖,并且
能够让国家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在你看来,哪种方法更可取? ”,最终有 79%
的民众选择了支持以色列自己发展武器系统。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色列人
民在各行业掀起了创新的浪潮,在农业节水、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等项目上均


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2-3.

《圣经旧约・箴言》 1:13-15

《圣经旧约・创世记》 3

Asher Aria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Opinion,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8,p.102.

32
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美国、欧洲都积极与以色列建立创
新方面的合作。2014 年 5 月 19 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耶路撒冷与以色
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以色列国政府关于成立中以
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的备忘录》。①可以看出,犹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世界各
国的普遍肯定。
此外,在《塔纳赫》中神赋予了犹太人“选民”的身份,他们肩负引导其他
民族接近神、走向善良的重任。《塔纳赫》正典化的几百年间,犹太民族经常遭
受其他民族的侵略和奴役,处于弱势地位的犹太人明白,只有保持国家的独特性,
立于贫瘠一隅的以色列才能确保存在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犹太人虽然成立了
独立的国家,但“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以色列国家有许多国内国外的难题要
解决,然而条件有限,犹太人面对的生存压力并没有明显减轻。创新在生存环境
非常严峻的现代以色列国家身上,显得尤为重要。

(四)《塔纳赫》中的节日仪式固化了犹太传统
虽然颇受争议,但是“割礼”确实是犹太人最具标志性的特征。犹太人受割
礼在《塔纳赫》中有明确规定:“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你们所
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

割礼是犹太人与神立约的标志,犹太教认为行过割礼的新生儿才能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犹太人,成为犹太民族的一员。“因此,割礼便在事实上成为犹太人身份

的一种认定。”
犹太人的另一显著特征即为守安息日,这在塔纳赫中的开篇即提到“到第七
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
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④至今,守安息日
的传统在犹太社会仍然十分普遍,到了这一日,连商铺都不再营业,在安息日营
业的商铺有时甚至会遭到虔诚的犹太教信徒的抵制甚至打砸。犹太教信徒们停下
一切工作,从身体和精神上去接近神。
逾越节,又称无酵节,犹太教历尼散月十四日黄昏的时候开始,为期七或八


信息来源于 CCTV 新闻

《圣经旧约・创世记》 17-9

徐新著《犹太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94 页。

《圣经旧约・创世记》 2:1-3

33
日。这一节日让人追忆起一次神对犹太人的偏爱:在摩西带领犹太民众走出埃及
的过程中受到埃及法老的重重阻挠,神向法老数次施以神威警示,法老仍不为所
动。终于,在第十次施展神威时,神在一夜之间杀死了所以埃及的头生,包括人
和牲畜。犹太人以在自家的门楣上涂抹羔羊血为号,让神的在对埃及挨家挨户惩
罚时能够越过犹太家庭。经历了这次惨痛教训,法老终于同意并催促犹太人离开,
犹太人离开埃及之前还带走了埃及人的许多财物。①
住棚节,犹太教历提斯利月十五日开始,持续七或九日。届时,所有身体健
康的信徒都要搬到用树枝搭建的临时棚屋中居住,并为神献上祭品。古代犹太人
在摩西的带领下走出埃及之后,在旷野中漂泊了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犹太人
的住所就是这种用树枝搭建的棚屋。住棚节就是为了纪念犹太人这段特殊的住棚
经历,并追念神在艰苦的日子里为犹太人提供了饮食,让犹太人得以生存下来。
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圣日。在犹太新年过后的第十天,从前一天
的日落到当天的日落。犹太人彻底斋戒,停止所有工作,聚集在会堂内祈祷神赦
免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所犯的罪过。直至今日,赎罪日当天的整个以色列国家都
会停止运转。
婚礼是犹太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犹太婚礼体现了很强的宗教性和仪式性。
以色列犹太人的婚礼通常在户外举行,在一种称之为“天堂之棚”的帐篷之下举
行,新人需要守在这些专为他们搭建帐篷里。这是为了纪念和感激上帝曾许诺亚
伯拉罕的子孙会多如天上的繁星。有犹太教拉比解释说,搭在户外的新人帐篷象
征着古代希伯来人在荒野里游荡时搭建的帐篷,这也是追忆和纪念往昔艰苦岁月
的一种方式。
正统派的拉比会按照以色列的犹太人结婚所必须的所有规定来主持结婚仪
式,这个仪式叫做“盟约”,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由上帝做见证的神圣盟约。婚
礼开始之前,新郎和两位见证人要签署一份名为“可图巴”的协议,明确了一个
丈夫和他的妻子之间律法和道德方面的责任,只有死亡才能分开他们。这是世界
上最早的婚前协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 年。在此之后,新郎手持一
个象征着来世循环的简单的金戒指,向他的新娘说:
“根据摩西和以色列的律法,
这枚戒指代表你被上帝认定成为我的妻子。”他会把这枚戒指戴在新娘的右手食
指上,并开始祈祷和祝福,然后喝下第二杯酒表示完婚。新郎要对新娘说:“你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 12

34
要像个妻子一样坐在我的旁边。”接着,新郎要踩碎一个玻璃杯,大多数人认为
这个形式是追忆圣殿被毁灭,这也是在提醒年轻的夫妇,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充满乐趣的。①
这些传统的犹太风俗或节日无一例外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塔纳赫》。节
日仪式是民族文化记忆在犹太人中延续的重要方式和媒介之一,通过这些外在的
节日和仪式,犹太人可以追溯和再现自己的历史和经历,明确自己的身份,犹太
民族得以明显区别与其他民族。节日仪式的周期性重复举行使犹太教经典文本、
思想和历史建筑等文化记忆的表现形式在犹太人心中反复重现,使它们所代表的
特殊含义和记忆不断被人接受,从而得以延续。就像汉民族要过春节、西方基督
教国家要过圣诞节、阿拉伯国家要过开斋节一样,这些节日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
和象征,千百年来的传统得以保留和巩固。内在的民族认同需要借助一些外在形
式来支撑和表现,这些特点鲜明的犹太节日在犹太民族延续和认同方面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成为宣扬犹太人特征的鲜明旗帜。


参见于 Donna Rosenthal,The Israelis: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Land,New York:Toronto Sydney
Singapore ,2003,pp.327-328.

35
五、《塔纳赫》是解决以色列现实问题的钥匙

尽管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但是,他们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国内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国家和宗
教的矛盾也无法忽视,不过以色列最大的挑战仍然是他们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紧张
的邻里关系,随时可能爆发的恐怖袭击和边境冲突就像悬在以色列头上的“达摩
克利斯之剑”。这些问题有着复杂的起因和更加复杂的利害关系,不是一朝一夕
能够彻底解决的。在此,仅从理论上借助《塔纳赫》的精神内涵为解决这些现实
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一)以色列民族认同的困惑:如何处理民族矛盾?
以色列的《回归法》(修正案)中明确说明:“母亲是犹太人或已经皈依犹
太教而不属于另一宗教的人,则被认为是犹太人。”①可以说,这个关于犹太人
身份的说明清晰而又宽泛,从血统和宗教文化两方面做出规定,而且是只有符合
其中一条就可以被认为是犹太人,也就有了移民到以色列的权利。这样的规定符
合散落在世界各地受尽苦难的犹太人“回家”的迫切愿望,也符合新生以色列国
家的现实情况,但大量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同属犹太人,
但是他们仍难以团结一致、和谐共处。
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犹太国家,公民的绝大多数是犹太人。但他们有着
不同背景和习俗,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分散在世界各地。在这些犹太人中,一般有三
个主要的派系。德系犹太人主要分布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中期,德系犹太人大量移民巴勒斯坦;西班牙系犹太人是在 15 世纪被逐出中东后
移民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犹太人,他们也居住在其他欧洲国家如荷兰、保加利亚、
希腊和土耳其;东方犹太人,其起源是古老的北非犹太社区和中东的伊斯兰国家。

这三个派系的犹太人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东方犹太人和西方犹太人。这些不
同派系的犹太人带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思想文化、不同的生活背
景和不同的经济水平来到以色列,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像一道


《参考消息专辑 27——以色列内外》,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 1986 年 12 月,第 39 页,1970
年以色列“回归法(修正案)”。原载于 1982 年出版的《以色列国的历史》。

Bernaed Reich,A Brief History of Israel,Washington D.C: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5,p.66.

36
无法逾越的鸿沟。面对这一鸿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变得十分迫切且棘手:到
底谁才是真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他们应该如何和谐共处?
在以色列成立初期,那些为“复国主义运动”奔走终身的实干家们又迎来了
一个新的挑战:国家成立了,那么民族问题呢?戴维・本-古里安就曾发出这样
的担忧“我们必须自问:我们是一个民族吗?我认为,我们还不是一个民族……

这一刚刚开始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进程将是长期的。” 以色列的移民来自一百
多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以色列与美国的情况很相似,那些来自西方的犹太人就像
美国的白人群体——富足而优越,而东方犹太人则处于很困难的境况,就像美国
的黑人群体、黄种人群体、南美人群体以及印第安原住民。事实上在以色列,西
方犹太人对东方犹太人的歧视是不可否认的,后者的反抗也是存在的。东方犹太
人由于来自比较落后的国家而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他们面临着就业困难、工
资水平低、教育水平低等现实问题,他们对西方犹太人控制着国家感到不满;西
方犹太人虽然条件相对优越,但也因为东方犹太人不断增多和影响力扩大而倍感
压力。另外,他们自感优越,认为东方犹太人是国家的负担、社会的累赘。以色
列前总理西蒙-佩雷斯在他的著作《为和平而战》中写到,“事实上,我时常感
觉以色列国家中最重要的分歧不是各个政治派别之间的分歧,而是各种移民团体
之间的巨大分歧,包括宗教方面的、也包括政治方面的,更包括经济上的巨大差
异。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看,移民群体是影响以色列社会并塑造以色列民主体
系的最重要的政治因素。”②
所幸的是,他们拥有同一个神,同一本《塔纳赫》。《回归法》(修正案)
中关于“谁是犹太人”的规定在这些移民到来之前承认了他们犹太人的身份。
“当
他们‘回归’故土以后,以色列政府又实行了融合这些来自各地移民的‘熔炉政
策’。”③尽管这些移民千差万别,但他们有着相同的根,从这个民族之根出发,
或许就能够找到解决民族内部问题的钥匙。
如上文提到,《塔纳赫》对希伯来语的复兴意义重大,统一了以色列各派系
的语言从而成为犹太人的官方语言。以色列的大多数节日也由《塔纳赫》来确定,
以色列的各派系犹太人在同一天庆祝逾越节、住棚节,都在安息日停止工作走到


《参考消息专辑 27——以色列内外》,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1986 年 12 月,第 99 页。原载
于《今日以色列》,纽约德拉科特出版公司,1982 年版。

Shimon Peres,Battling for peace, London:Orion Books Led,1996,p.332.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意识形态、族群、宗教因素的探讨”,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 4 月,第 65 页。

37
犹太会堂祈祷。以色列几乎所有犹太人的婚礼都由犹太教拉比来批准和住持,这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派系犹太人之间的相互融合。虽然以色列的犹太教分裂成
为了许多派别,但他们在维护民族团结、帮助贫困移民方面基本都是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在以色列政坛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宗教政党也在积极地利用自身影响力
来谋求对比较落后的东方犹太人的政策支持,比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正教党
中分裂出来的沙斯党就是代表东方犹太人利益的宗教党派,该党派致力于关注和
解决东方犹太人的贫困问题。以上这些事实都说明宗教因素在民族融合、共同发
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塔纳赫》中不难发现这种民族认同和帮扶贫弱
的理念:雅各的儿子们使犹太部落分为了十二个支派,虽然分居各地但他们仍然
是一个整体,在对外交战时能够一致对外;而兄弟相残是要受到神严惩的,亚当

的儿子该隐杀了兄弟亚伯,神就将该隐流放了。 在对待贫弱同胞方面,《塔纳
赫》也有明确的规定:“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
的向他取利。”②
我们不得不称赞《塔纳赫》在犹太民族融合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塔纳赫》
呈现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特性、一种求同存异的理念,虽然这种包容性大多数时
间都只适用于犹太人内部。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也是迫于现实的需要,以色列
国家逐渐形成新的国家文化来包容来自于不同文化的国民,他们各自的文化也随
之消退③。正由于《塔纳赫》的存在,使得犹太人各派系间的矛盾成为了能够解
决的内部矛盾,即使分隔许久、变化巨大,当他们在外面受到欺辱而返回家园时
他们仍然是一家人。事实上,凭借各方的努力,以色列各犹太派系之间的民族之
殇正在逐渐愈合。

(二)以色列国家认同的难题:如何处理政教关系?
自从有了国家,宗教就与之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这种
政体和宗教之间的密切联系是非常普遍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这些灿烂
的文明都是所谓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兴起后,宗教对更多
的政权产生作用。在这些国家中,宗教在政治活动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支
配着整个国家的权力,两者联系紧密,谁也不能把宗教从政治中完全分离出来。

《圣经旧约・创世记》 4:8-12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 22:25

注:这种新的国家文化更多地以西方犹太人的文化为主体。

38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和政治逐渐沿着不同的道路向前发展,政教逐渐
分离,世俗的权力都挣脱了宗教的束缚,政教分离成为大势所趋。如在欧洲大部
分国家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教皇和教会的权利被严重削弱,宗教力量逐
渐被排除在了国家政治活动之外。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再是政教合一的
国家,以色列也不例外,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在以色列成立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先驱赫尔茨在《犹太国》中就确定了
国家的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建国后,以色列标榜自己是中东地区唯一的民主制
国家。尽管如此,却没有人能够否认犹太教对以色列政治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
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表现为宗教党派如国家宗教党、“圣经犹太教
联盟”和沙斯党等,直接参政议政。虽然没有执政的经历,但是他们仍然在以色
列政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拥有为数不少的议员席位。在工党和利库德集团相继
执政的时期,这两个执政党都十分重视这些宗教政党的作用,极力拉拢他们支持
自身上台执政,作为交换条件,这些宗教党派获得了许多有利的政策支持来开展
他们的活动。可以说,以色列政坛的这些宗教党派在历届政府中都起到了平衡作
用。犹太教对以色列的巨大影响的另一种形式是间接的但又是显著的,那就是通
过对以色列人民的影响,包括那些政治家,来对国家政治发挥作用,这也是以色
列政治的特点。犹太教和《塔纳赫》对犹太人的巨大影响无需赘述,它能够影响
犹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当这种影响普遍存在的时候,就成为国家的性格和行
为方式。在以色列的各种官方文件中都可以看到宗教的痕迹,以色列国家“独立
宣言”的结尾写到“我们相信万能的上帝……”①。虽然历任以色列的领导人都
不被认为是犹太教徒,但是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些宗教对他们的影响。
比如 2012 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贵宾云集,时任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却没
有出席,不是因为他公务繁忙不能出席。原因很简单,因为开幕式正值犹太教安
息日,依据教义安息日不能够启动任何机器,他不能乘坐汽车去开幕式场馆,而
场馆附近并没有能够步行到达的宾馆。他不是一个宗教人士,却十分注重保持犹

太传统习俗,尤其是在出国访问期间。 在这样一个宗教力量越来越多的从国家
政权分离出来的时代背景下,犹太教仍然在世俗政权中扮演重要角色,宗教思想
也难以置信地影响着所有犹太人的思想。这种情况或许也能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


《参考消息专辑 27——以色列内外》,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1986 年 12 月,第 39 页,以色
列国家“独立宣言”。原载于 1982 年出版的《以色列国的历史》。

Shimon Peres,Battling for peace, London:Orion Books Led,1996,p.1.

39
家中找到,但是两者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宗教与政治的并存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以色列执政党虽极力拉拢宗教党
派,但面对宗教党派提出的近乎漫天要价的条件也深恶痛绝。非宗教党派也一直
没有放弃过在政府中去宗教化;正统犹太教的一些教义在现代社会看来已经十分
不合时宜了,比如安息日当天举国停止工作的习俗就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正统
犹太教徒的生活方式也与时代格格不入,他们完全脱离生产工作,专心研习宗教
经典,甚至可以免除兵役。调查显示,宗教因素对人民的服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的。40%的女性因为宗教原因声称自己不会参加服役(这个比例在男性中是 8%)。
那些不参加服役的女性中有 95%被认定是由于宗教原因,这个比例在那些没参加
服役的男性中是 30%。在那些自认为教职人员的人群中,21%的男性和 54%的女

性没有参加过服役。
虽然矛盾重重,但是现实却无法改变。任何试图在以色列政治中去宗教化的
企图都是徒劳的,而以色列也不会放弃民主制而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承认这样
的现实并寻找两者能够共处并相互促进的模式,是处理政教矛盾的唯一方法。
以色列王国时期的神权和政权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两种权力事
实上是分离的。祭司和先知代表的神权与国王代表的王权是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的关系,尤其是王权受制于神权,国王个人的权力受到限制。根据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博士研究生乔飞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以色列王国是主权在神的‘宪政’
国家。”②《塔纳赫》中以色列王国的记载为当代政教关系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
验:“‘教俗二分’与‘法律至上’,‘王在法下’”,③依照神的律法来治理
国家,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些宝贵的经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发光
辉夺目,成为近代西方国家“宪政”体制和“三权分立”的精神源头。
这种神权和政权独立存在、分别发挥作用的经验为现代以色列的政教难题提
供了一些启示。通过《塔纳赫》关于犹太人由扫罗建国后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
神所代表的宗教在犹太人建国战争和初期选国立王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
用,扫罗和大卫都是获得神遴选和恩准才受膏为王。但在扫罗执政后,最后一位
政教统一的领袖——士师撒母耳退出了历史舞台,表明当时的以色列国家不再由


Asher Aria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Opinion,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8,p.60.

乔飞:“从《圣经》看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宪政’特色”,《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 年春季卷,第 219
页。

乔飞:“从《圣经》看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宪政’特色”,《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 年春季卷,第 234
页。

40
宗教领袖执政,政教开始分别专注于各自的事业,尽管宗教仍与政治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但此时的以色列不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无所不能的神并没有完
全退隐,他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显现神迹,也会在国王或者人民背离律法和道义
的时候采取严厉惩罚,在政治中更多地扮演监督者的身份。
这些记载于《塔纳赫》中的古老历史或许是犹太人有关宗教与政治的“启示
录”,在两千多年后以色列重新建立起国家的时候仍然能够发挥作用。这也是《塔
纳赫》的特殊之处,它总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源源不断地为犹太
人提供精神食粮和现实指导。
笔者认为应解决当今的政教矛盾的关键是宗教和政治应该有所分工并专注
于各自的事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相互支持、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一味地打击
对方,争取更大的权利只会产生更多的内耗。宗教党派应当利用宗教和文化方面
的优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和社会救济工作等方面,
比如上文提到的民族融合问题。对于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不相关领域要充
分信任世俗政权。着力提高以色列社会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更多地以软实力
来影响政治。宗教党派和势力也应当重视自己政治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神”
的监督作用。除了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广大普通教徒应当积极融入现实社会,
参与生产并支持社会和国家的政策,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更好的家园贡献力量;相
对应的,世俗政治应该承认宗教的作用,积极与各种宗教组织展开合作,而不只
是为了自身执政拉拢宗教势力的支持。在适合宗教发挥作用的领域,适当放权,
提供便利,用实际行动支持宗教组织开展有益社会发展的活动。在制定事关国家
和社会重大的重大决策之前,世俗政权也应当积极听取各方建议,重视宗教党派、
宗教组织和广大教徒的呼声。
犹太教本身就存在着顺应时代变革的因素。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宗教日渐
式微的时代,犹太教更应当重视自身的发展,重新审视宗教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
作用,在保留宗教信仰和精神本质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发挥自身对社
会的积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整个以色列都需要认识到犹太教和它的经典是
“神”给予犹太人的宝贵财富,而不是过时的、不合时宜的事物,不是社会发展
的阻碍。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宗教对社会有利的因素,宗教将会展现超出政治家们
最好预期的效果。

41
(三)战争与和平:如何与“邻里”和谐相处?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难以让以色列称之为大国,然而自国家成立以
来,以色列就频繁见诸于报端和电视新闻,不成比例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不
幸的是,这些新闻大多都是在报道以色列与邻国的战争。以色列建国以来经历了
五次中东战争,还有更多的小规模冲突、数不清的恐怖袭击。这些大大小小的战
争和冲突虽然看起来支离破碎,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系列的战争,那就是以色列和
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争端。当面对像以色列遇到的那样长期的外部威胁和政治的紧
张局势时,很少有国家能像以色列一样始终得以生存并快速发展。以色列取得这
样的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以色列人民随时准备着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
展而努力奋斗,甚至不惜做出牺牲;时刻准备面对非常艰难的军事形势。在这种
局势下,以色列政府是和以色列人民站在一起的。
然而,为了取得这个成就,以色列已经付出了太多:平民死亡和战争伤亡触
目惊心;一个扭曲而又不稳定的经济系统;让步于国防安全而不断延期的社会工
程;对支持自己的大国的严重依赖;以色列民众漫长的军事服务周期;弥漫在整
个国家的一种紧张而又好斗的行为习惯;以及对这个世界狭隘又充满敌意的看
法。①时至今日,虽然以色列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然而针对犹太著名人士
甚至平民的恐怖袭击仍频繁发生:2015 年 4 月发生在耶路撒冷法国山(French
Hill)的一个公共汽车站的恐怖袭击造成了一个犹太男子死亡和一个妇女重伤,

这样的恐怖袭击在此地时有发生; 而另一方面,犹太定居点的犹太极端分子也
在对巴勒斯坦的平民实施恐怖行为,同样是最近的事例:2015 年 7 月 31 日,约
旦河西岸杜马村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在熟睡中被犹太极端分子纵火,造成一名幼
儿当场死亡,一名四岁的儿童严重烧伤,他们的父母也于几天后在医院不治身亡。
这一系列惨案发生后,巴以局势持续动荡,多次冲突造成上百名以色列人和巴勒
斯坦人死亡。③这样的新闻几乎每隔几周都会出现,仿佛人们都习以为然,其他
国家也不再关注此类事件。但是对于以色列来说,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不但在目前
影响着整个国家,而且在未来也会长久的影响以色列的发展。如此看来,这一系
列的战争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它给以色列留下了很多难缠的“后遗症”。
一方面,以色列受到阿拉伯世界的严重威胁和敌视,受到极端组织的恐怖袭

Asher Aria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Opinion,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8,p.80.

信息来源于“美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网站,http://www.zoa.org.

信息来源于 CCTV 新闻频道。

42
击;另一方面,以色列却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军
事优势在巴勒斯坦占领更多的土地。这或许是一个恶性循环:扩张引发冲突——
解决冲突进一步扩张——引发更多的冲突。巴以冲突长久以来就是国际政治的难
题,至今仍悬而未决。多少出色的政治家都试图为解决中东问题出谋划策,然而
冲突仍频繁发生。难道必须一方彻底消灭另一方才能结束争端吗?答案是否定
的,不管怎样一个国家都要学会与邻国和平相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消灭所有邻
国。既然战争不是出路,自然需要争取和平。下面仅从与本文相关方面为以色列
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从宗教和历史角度讲,根据《塔纳赫》记载,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与埃及
使女夏甲所生的儿子以实玛利因为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的嫉妒而被驱逐。被逐后
的夏甲和以实玛利迷失在旷野中,神的使者来对夏甲传达神的旨意说:“……起
来!把孩子抱在手中,我必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①”在《古兰经》中以实玛利
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如此说来,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有着共同的祖先。从宗
教教义上来看,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相信只有一个神或者安拉。
《古兰经》中也大量吸收了《塔纳赫》的记载和思想。两个源自共同祖先的民族、
两个联系紧密的宗教为了领土争端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让人唏嘘不已。曾长
期寄居人下、饱受强族侵略之苦的犹太人肯定清楚作为弱者的酸楚,但如今在巴
勒斯坦地成为主人后为何不能宽待处于弱势地位的巴勒斯坦人呢?神在西奈山
上晓谕摩西说:“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做过寄
居的。”②“知道寄居的心。”③如今,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家园,不能够忘记苦难
的经历,不能够忘记家园被强族侵占、无处安身的苦。以色列应当在保证生存空
间的基础之上,放弃谋求过分的土地,适时适当地放弃那些分散的定居点,给予
巴勒斯坦人以生存空间。坚决打击危害以色列民众安全的势力,也要停止任何破
坏和平的占领行为。经历了太多战争的以色列民众大多数也殷切地期盼着和平,
调查显示,只有 8%的以色列人认为当以色列军事实力远超阿拉伯国家时应当发

动战争;有 74%的以色列人不同意因为对抗阿拉伯国家而使用核武器。 以色列
政府或许应当更多地倾听民众的呼声。


《圣经旧约・创世记》 21:18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 22:21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 23:9

Asher Aria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Opinion,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8,pp.95-97.

43
中东问题的解决或者缓和也有成功的经历。1978 年以色列和埃及在美国华
盛顿签署了《戴维营协议》,结束了两国长达 30 年的敌对状态,建立了正常的
外交关系。两国在“戴维营协定”签署至今也没有发生过重大冲突。更重要的是,
《戴维营协议》的签署是一个突破,一个阿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开端,以色
列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相信谈判桌可以解决枪炮解决不了的问题。《戴维营协议》
的核心是以色列撤出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以荒凉贫瘠的土地换来与一个国家的
和平是值得的。事实上,根据《塔纳赫》记载,西奈不过是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
及后的暂时容身之所,这个贫瘠的荒野不值得以色列为之牺牲众多人民的生命。
以色列人必须学会舍弃不必要的占有欲,才能赢得和平。参加签订协议会后举行
的白宫晚宴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回忆道:“今晚魏
兹曼①的孩子和萨达特②的孩子一同分享这里的喜悦。当魏兹曼跟我说起萨达特拥
抱了他的孩子时,他颇为动情。我也能够体会当以色列的孩子和埃及的孩子握手
并拥抱时,作为孩子的家长会受到多么深的触动。”③也许未来通过各方努力,
以色列的孩子能够和所有阿拉伯孩子握手拥抱。
《传道书》中写到“喜爱有时,憎恨有时;争战有时,和平有时。”④有战
争就总会有和平,尽管这一切都有所谓的定数,但现世的人们更应当积极地争取
和平。就像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⑤说的:“只有一种方法能从根本上保护
人们的生命,不是坦克,也不是飞机。是和平,而且只能是和平。”⑥遗憾的是
和平和安定仍未实现:拉宾于 1995 年在总理任上被刺身亡,以色列人的和平之
路任重而道远。《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中国儒家始祖孔子的一句名言:“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曾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应该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以色
列政府和人民在面对争端的时候应当尽量避免战争,即便是在己方更有优势的情
况下,也要积极寻求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争端,坚信《塔纳赫》中的一句话:“智
慧胜过武力⑦”。


注:埃泽尔・魏茨曼 (Ezer Weizman,1924-2005 年),以色列前总统,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以色列第
一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之侄。

注: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Mohamed Anwar el-Sadat,1918-1981 年) ,埃及政治家,时任埃及总
统。

Ahron Bregman,A History of Israel,New York:Palgeave Macmillan,2003,p.189.

《圣经旧约・传道书》 3:8

伊扎克・拉宾(Yitzhak Rabin,1922-1995 年),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

Donna Rosenthal,The Israelis: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Land,New York:Toronto Sydney
Singapore ,2003,p.74.

《圣经旧约・传道书》 9:16

44
结 语

本文旨在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从不同角度来探究《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的积
极因素,以期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塔纳赫》,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在本文中,笔者更多地指出和强调了《塔纳赫》对现代以色列的积极意义,
这并不意味着《塔纳赫》对现代社会完全是有益的。比如长期以来犹太人对耶路
撒冷偏执占有欲的根源正是来自《塔纳赫》中对犹太人对耶路撒冷的定位,规定
了耶路撒冷是犹太国的首都。这种不肯让步、甚至咄咄逼人的强硬态度使耶路撒
冷问题成为一个死结,成为了解决“巴以问题”①中的难点。2000 年在美国主持
下举行的举世瞩目的“戴维营和谈”之所以夭折,普遍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正是
由于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不合时宜地提出了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过分要求,使得谈
判陷入僵局,最终没能达成任何协议。
本文强调《塔纳赫》的积极作用,也不意味着与《塔纳赫》直接关联的宗教
能够起到完全相同的作用。比如文中提到的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脱离生产、逃避
兵役的现象,以及犹太教徒对穆斯林的仇视都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这些现象的
根本是对宗教的狂热,而不是对《塔纳赫》的狂热。正如上文所说,《塔纳赫》
对犹太人的意义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塔纳赫》是宗教的,也是文化的。
事实上,即使从《塔纳赫》的宗教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它的作用。
在这个宗教逐渐式微、现代化成为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往往会忽视或排斥
与宗教相关的所有事物,认为它们应当被完全排除在现代社会之外,应当被埋藏
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然而,存在既是合理,宗教及其相关事物在现代社会仍能够
存在并发展,说明它仍有着存在的价值,也在对社会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应
该没有偏见地指出它们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规避它们的不利因素,发挥它们的积
极意义。宗教就像一片日渐贫瘠的土地,我们的先辈已经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多年,
它表面的土地已经没有太多的养分。看似我们应该遗弃这片土地,迁移他处。然
而,这片贫瘠的土壤下面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这些矿藏或许比覆盖其上的土壤
更有价值,理当将其挖掘出土,为我们所用。我们对待《塔纳赫》当是如此,对
待其他宗教方面的文本、思想理念或者物质存在也当是如此。


注: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争端。

45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1] Ahron Bregman,A History of Israel,New York:Palgeave Macmillan,2003.
[2] Ahron Bregman,Israel’s Wars,1947-93,NewYork:Routledge,2000.
[3] Asher Aria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Opinion,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88.
[4]Bernaed Reich,A Brief History of Israel,Washington D.C: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5.
[5] Colin Shindler, A History of Modern Israe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6] Donna Rosenthal,The Israelis: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Land,New
York:Toronto Sydney Singapore ,2003.
[7]Efraim Shmueli,Seven Jewish cultur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Garfinkle Adam,Politics and Society in Modern Isreal:Myths and
Realities,Armonk:M.E.Sharpe Publishers,1997.
[9]Holy Bible: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UK:Good News Publishers and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2001.
[10] Mazie Steven V,Isreal’s Higher Law:Religion and Liberal Democracy in the
Jewish State,New York:Lesington Books,2006.
[11]Nathan Glazer,American Judai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the Chicago
Press,1972.
[12] Norman K.Gottwald,The Politics of Ancient Israel,Louisville,Kentuc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2001.
[13] Shimon Peres,Battling for peace, London:Orion Books Led,1996.
[14] Smooha,Sammy,Arabs and Jews in Isreal: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Mutual
Intolerance,Boulder:West View Press,1992.
[15]Weissbord Lilly.Israeli Identity:In Search of a Successor to the Pioneer,Tsabar
and Settler,London:Frank Cass,2002.

[16] Yael Zerubavel, Recovered Root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Making of Israeli

46
National Tra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
[17]Benjamin Schlesinger: “The Jewish Famliy and Relig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Autumn.1974.
[18]Hannah Mockel-Reieck: “Introduction:Media and Culture Memory”,Amerian
Studies,1998.
[19]Herbert C.Brichto, “The Unity of the Hebrew Bible by David Noel Freedm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Jan-May.1994.
[20]Jeffrey K.Olick: “Collective Memory:The Two Cultures”,Sociological
Theory,Nov.1999.
[21]Wulf Kansteiner: “Finding Meaning Memory: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Collective Memory Studies ”,History and Theory,May.2002.

[22]Yuval Jobani: “Three Basic Models of Scular Jewish Culture”,Israel


studies,Fall.2008.

(二)中文文献:

[1][意]姜・埃・瓦洛里著《犹太人的大灾难》,罗晋标、陆素珍译,北京:世界
知识出版社,2007 年版。

[2][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2 年版。

[4][以]阿巴・埃班著《犹太史》,闫瑞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5][美]摩迪凯・开普兰著《犹太教:一种文明》,黄福武等译,济南:山东大学
出版社,2002 年版。

[6][德]利奥・拜克著《犹太教的本质》,傅永军、于健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02 年版。

[7]张倩红著《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8]徐新著《犹太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47
[9]游斌著《希伯来圣经的文本、历史与思想世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年版。

[10]刘洪一著《犹太文化要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

[11]梁工著《圣经解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年版。

[12] 《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年版。

[13] [德]扬・阿斯曼:“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 年第 6 期。

“文化记忆、传统创新和节日遗产保护”,
[14]王霄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 期。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15]王霄冰: ,《江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

“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
[16]王霄冰: ,《励耘学刊》,2008 年第 1 期。

“以色列犹太民族心态探析”
[17]赵克仁: ,《世界民族》,1995 年第 2 期。

[18]赵克仁:“犹太复国主义两重性对以巴和平的利弊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6 年第 6 期。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
[19]刘亚秋: 《社会》

2010 年第 5 期。

“犹太教的世俗化进程”,《世界知识》,2000 年第 3 期。
[20]徐向群:

“犹太教正统派”,《世界宗教文化》,2006 年第 1 期。
[21]黄陵渝:

“论犹太人的尚异性”,《世界宗教文化》,2010 年第 2 期。
[22]傅有德:

“希伯来《圣经》正义:观念、制度与特征”,
[23]傅有德: 《文史哲》,2014 年第
1 期。

“希伯来语复兴与犹太民族国家建立”,
[24]钟志清: 《历史研究》,2010 年第 2 期。
“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意识形态、族群、宗教因素的探讨”,西
[25]李志芬:
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 4 月。
“犹太认同问题及现代以色列的犹太认同现状与前景研究”,山东大
[26]张长红: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5 月 6 日。
[27]乔飞:“从《圣经》看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宪政’特色”,《南京大学法律评
论》,2010 年春季卷。

48
致 谢

时光总是向前看漫漫无期,回首时匆匆而过。
从 2013 年入学至今,我仍觉得我是一个历史学的初学者,对自己的论文也
难说满意,但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这篇论文仍是让我感到自豪的事。现在已是
2016 年,听起来仿佛是在未来。坐在电脑前准备写后记的此刻,论文已经大体
完成,后记寥寥几百字却拖了又拖。不是没有思绪,是思绪太多不知道从何说起。
千头万绪中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成为赵克仁老师的弟子,是我读研期间最正
确的选择。赵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在世界史专业是有口皆碑的。赵老师为我们的
论文提供了太多的指导、耗费了太多的心血,每每想来都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愧
对老师的期望。赵老师因为我们任务完成的不好而着急担心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赵老师关心询问我们生活的话语也仍萦绕耳旁。在这里,我要对赵老师衷心的说
一声感谢,您不仅指导了我们的论文和学习,我们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必定因
您的指导而时时受益!
在我的感谢名单上,还须有世界史专业的倪世光老师、骆继光老师、王立新
老师、刘向阳老师、刘雅军老师以及所有我有幸听过课、为我们作过讲座的中国
史的老师们。听了各位老师的课,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这对我的知识积累、
论文选题以及品格养成都意义重大。世界史的各位老师在开题报告会上的建议对
我完成论文十分重要。总之,我很荣幸听过各位老师的课,成为你们的学生。另
外,我的三位师兄师姐和两位同门都在论文和生活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的人
生之路因你们而精彩,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切顺利。
三年的求学生活临近终点,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但是,相较于
本科毕业时,如今的我多了一些坦然。路都是走出来的,每个人都只走一次人生
路,不可能见识到所有的风景。既然选择了,就坚信选择是正确的,把这条路走
得精彩、走得坦坦荡荡。
再见,难为的三年;再见,三年中我遇到的所有人。愿我们再见时都更好!

耿浩男
2016 年 2 月 27 日

4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