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116 ·文献考论· 图书馆杂志(2021年第8期 总第364期)

Library Journal(Vol.40 No.8)

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
残卷缀合研究
王招国(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图表扫码读取)

王 雪(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

摘 要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是《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注释书之一,由唐代河西僧人昙旷
所撰。根据普查,在敦煌遗书中,此书现存有76号,大部分为残片。本文通过对这些残卷的内容、
裂痕、行款、笔迹、书风、纸张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其中有38号残卷可以直接缀合,或间接缀合,
共可分为13组。这一缀合工作,为今后整理和研究《开宗义记》奠定了前期的资料性基础。
关键词  昙旷 开宗义记 敦煌遗书 缀合

DOI: 10.13663/j.cnki.lj.2021.08.014

Da Cheng Bai Fa Ming Men Lun Kai Zong Yi Ji : Identifiying


the Fragment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Wang Zhaoguo (College of Philosophy, Law &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Wang Xue (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Postgraduate Buddhist Studies)
Abstract Da Cheng Bai Fa Ming Men Lun Kai Zong Yi Ji written by Tan Kuang, a monk of Hexi in
the Ta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commentaries on Mahayana’s Bai Fa Ming Men Lun. According to our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ublished imag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there are 76 manuscripts
of Kai Zong Yi Ji in total and most of them are fragmen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textual
consistency, splicing broken characters, hang kuan accordance, handwriting, calligraphy style similarity
and paper quality, we patch up 38 fragments into 13 groups. This work provides a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basis for sorting out and studying Kai Zong Yi Ji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an Kuang, Kai Zong Yi Ji, Dunhuang manuscripts, Patching-up

0 前言 a 芳
 村修基于 1958 年发表论文《河西僧昙旷的传历》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印度唯识学派的重 (原题《河西僧昙旷の传历》)一文,载《印度佛教
学研究》7(1),1958 年 12 月,第 23-28 页。这是
要论书之一,自唐代玄奘(602-664)汉译以
最早专门讨论昙旷生平的文章。他通过梳理昙旷著
来,中国历代僧人为之注释者颇多。
《大乘百法
作内容以及敦煌写本的题记等,对昙旷的生平进行
明门论开宗义记》
(以下简称《开宗义记》)是 研究,内容涉及昙旷的生卒年以及求学和传教的经
唐代河西僧人昙旷为其撰述的注释书之一。关 历。
于此书作者昙旷,芳村修基 a、上山大峻 b 等 b 上山大峻对昙旷生平和著作的研究较为全面,他于

日本学者已有相关研究。他是敦煌人,约出生 1964 年发表题为《昙旷和敦煌佛教学》
(原题《昙旷
と敦煌の佛教学》),载《东方学报》第 35 册,敦煌
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早年在甘州与肃州
研究专刊,1964 年 1 月。这篇文章是其后来出版的
一带学习《成唯识论》
《俱舍论》,后至长安专
《敦煌佛教研究》
(原题《敦煌佛教の研究》,法藏
研《起信论》和《金刚经》。晚年,因避安史 馆,1990 年 3 月)第一章的原稿,在这篇论文中,
之乱离开长安,回归敦煌,直至去世。昙旷生 上山先生系统介绍了昙旷的著作和经历,并通过他
前撰写过多种佛教著述,就《大乘百法明门论》 的著作内容分析了其思想来源和特点。
王招国 王 雪: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残卷缀合研究
Wang Zhaoguo, Wang Xue: Da Cheng Bai Fa Ming Men Lun Kai Zong Yi Ji : Identifiying the Fragment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117
注释书而言,除《开宗义记》外,还有《大乘百 “…”连接,必要时用虚线标出拼接处。难以辨
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以及《大乘百法明门论 认或残字均用“□”标示,其后再用“
()”内
开宗义决》
(以下简称《开宗义决》
)两种。 的字推断其本字;补字则用“
〔〕”表示。
通过普查,敦煌遗书现存《开宗义记》写本
共 76 号,抄写年代大约集中在 8-10 世纪,这说 1 BD01861 + P.2988
明《开宗义记》在当时敦煌地区流传甚广,影响 (1)BD01861, 见《国 图 》025/383A-389Ab。
颇大。兹将 76 号写本的分藏情况列举如下: (26.5 + 2)×28 cm,首尾皆残,首纸不全,首
中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藏 25 号:BD01861、 行 空 白, 尾 纸 破 损。 一 纸 27 行, 每 行 24-
BD02025、BD02920、BD03885、BD04106、 30 字不等,字体为楷书,有乌丝栏,通栏书
BD04400、BD04406 背 1、BD04740、 写。 首 起“此 义 宽 故 ”, 尾 讫“能 障 不 疑
BD05798、BD06219、BD06757、BD09348 善 品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85/1054b03-
背、BD09843、BD10603 背、BD10605 1057a28,为 8-9 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背、BD10607 背、BD10809、BD11749 背、 (2)P.2988, 见《法 藏 》c20/333A-336A。
BD14671、BD14728、BD15104、BD15631 背、 262.7×(27.9-28.2)cm, 首 残, 尾 部 未 抄 完,
BD15635 背、BD15641 背、BD15651 背。 首 5 行不全,末尾 3 行空白,一行 24-30 字不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 18 号:S.00268、S.00464、 等, 字 体 为 楷 书, 有 乌 丝 栏, 通 栏 书 写。 首
S.01169、S.01923、S.02114、S.02317、S.02505、 起“言 疑 者 ”, 尾 讫“一 异 熟 生, 二 所 长 养,
S.02651、S.02731 背、S.03890、S.04227、 三者等流”,内容见于《大正藏》85/1057a26-
S.06038、S.08752、S.09514B 背、S.09954、 1060a22。
S.10487 背、S.10578 背、S.11936。 按: 如 图 1 所 示, 两 者 可 以 直 接 左 右 缀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12 号:P.2070、P.2161A、 合,BD01861 的底部倒数第二行,末尾为“我
P.2180A、P.2294、P.2366 背、P.2415P3、P.2589 德生处所”,正好可以和 P.2988 首行“言疑者”
背、P.2938、P.2988、P.3089、P.3094、P.3318。 衔 接,“言 疑 者”之后下缺几字,接 BD01861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东 方 文 献 研 究 所 藏 13 最后一行,最后一行末尾“故令慧”接 P.2988
号:Дx00384、Дx02398、Дx05528、 第二行“不决怀犹豫”
。除内容相契外,两者行
Дx05568、Дx07915、Дx10704A、Дx10704B、 款格式相近(天头地脚等高,每行字数相近,
Дx11055B、Дx11877、Дx11908、Дx11942、 字体大小相似,行、字间距相似,均有乌丝栏,
Дx11943、Дx12552。 且 均 为 通 栏 书 写, 每 纸 约 26 行 )
,用纸宽约
日本大阪杏雨书屋藏 1 号:羽 154 背。 28 cm,书风相同(字体楷书,笔画柔和)。
中国散藏共 7 号:北大 141、上博 55、上
图 066 背、津艺 098、津艺 107 背、津艺 109、 2 BD04400 + S.02651
敦研 348。 (1)BD04400,见《国图》59/194A-201A。
以 上 76 号, 首 尾 完 整 者 仅 2 号, 即 (23 + 220 + 1.5)×27 cm,首 11 行中下残,尾
BD14728、P.2180Aa。P.2161A 首部稍有破损, 脱,首题“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每行
尚存完整。除此之外,均是残卷,有些残损相
当严重,仅存若干文字而已。本文通过考察这 a 本号遗书《大正藏》卷
 85 作为《开宗义记》的底
些残卷的内容、裂痕、行款、笔迹、书风、纸 本有录文,同时校以 S.01923(甲本)、S.02651(乙
本)、P.2161A(丙本)。
张等情况后,发现其中至少有 38 号可以缀合,
b “《国图》025/383A-389A”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

并可分为 13 组。以下将按照《开宗义记》内容
遗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2012 年)第 25 册,
的先后顺序,对可以缀合的这些残卷进行介绍 第 383 页上栏至 389 页上栏。以下均按此体例。
分析,不同卷号可直接缀合者用“ + ”连接;判 c “《法藏》”指《法藏西域敦煌文献》
 ,上海古籍出版
定属于同一写本,但内容上不可以直接缀合者用 社,1995-2005 年。
118 ·文献考论· 图书馆杂志(2021年第8期 总第364期)
Library Journal(Vol.40 No.8)

22 字左右,字体为楷书,有折叠栏,首题全, 世俗门诸法皆有”
“若胜〔义〕门诸法□(皆)
尾讫“若依论说即有十”,内容见于《大正藏》 空”
“其体不异以从缘生”
。BD09843 首行末尾的
2810,85/1046a11-1048b14,为 8-9 世纪吐蕃统 “说”
“苦”的部分笔画残存在 P.2294 的末尾,
治时期写本。 BD09843 末尾“论”
“门”
“法”的部分笔画残存
(2)S.02651,见 IDPa 彩图。
1455×27 cm, 在 BD10809 上,拼合后笔画完整。此外,这三
首 残 尾 全, 首 纸 中 下 部 残, 尾 部 保 存 完 好, 者行款格式相同(天头地脚等高,字体大小相
尾 题“大 乘 百 法 明 门 论 开 宗 义 记 一 卷 ”, 字 同,每行字数、行距相近,都有上下边栏)
,书
体 为 楷 书, 首 起“分 即《瑜 伽 论 》 十 支 义 风一致(字体相同,笔体瘦削、笔锋较尖),用
也 ”, 尾 讫 尾 题,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纸均宽约 31 cm,为同一抄本无疑。
85/1048b14-1065b14。
按:如图 2 所示,这两号可以直接左右缀 4 BD10605 背 + BD10607 背
合,内容前后相承,BD04400 末尾和 S.02651 开 (1)BD10605 背,见《国图》108/049B。残
头可以连接为“若依论说,即有十分,即《瑜 片,下残,字体为楷书,正面抄《法门名义集》,
伽论》十支义也”
。而且这两号行款格式相同 首起“示弱丧于归方”,尾讫“二起胜”,内容
(天头地脚等高,行距、行字数相似,字体大小 见 于《大 正 藏 》2810,85/1046a28-1046b21,
相似,均为折叠栏,每纸 30 栏左右)
,纸宽均 为 8-9 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为 27 cm。书风接近(字体均为楷书,字形圆 (2)BD10607 背,见《国图》108/051B。残
浑,笔画结构疏密均匀)
,背面都有杂写。 片, 下残,字体为楷书,正面抄《法门名义集》

首起“通达离偏见”
,尾讫“□□(大乘)法毁”,
3 P.2294 + BD09843 + BD10809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85/1046b22-
(1)P.2294, 见《法 藏 》11/109B-110A。 1046c09,为 8-9 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85.2×(30.9-31.4)cm, 首 尾 均 残, 首 部 右 上 按:如图 4,这两号可以直接缀合,断痕
角有破损,首题不全,仅存四字“论开义记”, 基本吻合。缀合后,连接处的“遍达离偏见故
每 行 约 30 字, 字 体 为 楷 书, 有 折 叠 栏。 尾 三生圆照具”等字笔画可拼合完整。两号正面
讫“伊师迦等所说极微”,内容见于《大正藏》 内容均为《法门名义集》,并且行款格式相同
2810,85/1046a08~1047a16。 (每行字距及字体大小相同),书写时代、书风
(2)BD09843,见《国图》106/335A。
(2.5 + 一 致(都 为 楷 书, 字 体 端 正, 笔 画 饱 满、 圆
31.3 + 5.7)×30.8 cm, 首 尾 残 缺, 每 行 30 浑),《国图》叙录已指出两者可以缀合。
字, 字 体 为 楷 书, 首 起“等 法 一 切 ”, 尾
讫“其 体 不 异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5 BD11749 背 + BD10603 背…
85/1047a16-1047c05, 为 8-9 世 纪 吐 蕃 统 治 时 BD09348 背
期写本。 (1)BD11749 背, 见《国 图 》110/054B。
(3)BD10809, 见《国 图 》109/161B。 残 残片,字体为楷书,正面抄《开元新格》
(拟),
片, 字 体 为 楷 书, 首 起“诸 法 皆 有 ”, 尾 讫 录文为“眠故 / 识云 / 三受分 / 故所得无为苦乐
“了 义 者 以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不 / 故集论云谓离遍 / 无贪无”,内容见于《大
85/1047c02-1047c11, 为 8-9 世 纪 吐 蕃 统 治 时 正 藏 》2810,85/1064a22-1064b02, 为 8-9 世
期写本。 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按:如图 3,这三号可以直接左右缀合, (2)BD10603 背, 见《国 图 》108/048A。
内 容 前 后 相 承。P.2294 末 尾 和 BD09843 开 头 残 片, 字 体 为 楷 书, 正 面 抄 写《开 元 新 格 》
可以连接为“极微等法,一切常住,以前后际
物相续故”,BD09843 末尾和 BD10809 缀合后, a 指国际敦煌项目网站,全称
 International Dunhuang
可以补充残缺文字,缀合处的内容拼合为“若 Project,简称 IDP。网址为 http://idp.nlc.cn/。
王招国 王 雪: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残卷缀合研究
Wang Zhaoguo, Wang Xue: Da Cheng Bai Fa Ming Men Lun Kai Zong Yi Ji : Identifiying the Fragment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119
(拟 ), 首 起“名 为 不 动 ”, 尾 讫“灭 属 想 另 一 面 抄 有《诸 经 法 苑 》
(拟 )。 首 起“上 生
受”,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85/1064a28- 者”,尾讫“别迷四谛”,内容见于《大正藏》
1064b08,为 8-9 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2810,85/1057c20-1057c29, 为 8-9 世 纪 吐 蕃
(3)BD09348 背, 见《国 图 》105/287A- 统治时期写本。
288A。 首 尾 残 缺, 共 2 纸, 下 残, 字 体 为 (4)BD15651 背,见《国图》144/124A-125A。
楷 书, 正 面 抄 写《开 元 新 格 卷 三 》
(拟 ), 首 42.4×28.4 cm, 存 23 行, 字 体 为 行 楷, 另 一
起“此所现相”,尾讫“寻广论文”,内容见于 面 抄 有《诸 经 法 苑 》
(拟 )。 首 起“相 起 ”, 尾
《大 正 藏 》2810,85/1064b16-1065b13, 为 8-9 讫“诡诈为”,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85/
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1057c29-1058b09, 为 8-9 世 纪 吐 蕃 统 治 时 期
按: 如 图 5,BD11749 背 和 BD10603 背 可 写本。
以 直 接 缀 合, 两 者 裂 痕 吻 合, 缀 合 后“行 ” (5)BD15631 背, 见《国 图 》144/101A。
“遍”
“离”的笔画可以拼合完整,拼接处内容 12.5×28.2 cm,存 6 行,字体为行楷,另一面
可 拼 合 为“苦 乐 不 行 ”
“谓 离 遍 静 欲 ”
“无 贪 抄有《诸经法苑》
(拟),首起“性能障不诳”,
无 离 合 故 ”, 内 容 前 后 相 承。 两 者 无 法 与 尾讫“妒忌为性”,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
BD09348 背 直 接 缀 合, 中 间 仍 有 残 缺。《国 85/1058b09-1058b18,为 8-9 世纪吐蕃统治时
图 》 叙 录 已 说 明 BD10603 背 和 BD09348 背 为 期写本。
同一写本,将图 5 所示的不可缀合的左右两部 按:如图 6,上博 55 两部分不能和 BD15104
分字迹进行对比,见表 1。这三号行款格式相 直 接 缀 合,BD15104 不 能 和 BD15641 背 直 接
近(行、字间距相近,字体大小相近),书风 缀 合。BD15641 背、BD15651 背 和 BD15631 三
一致(字体相同,笔墨浓淡相近,字形结构相 号可以直接缀合,《国图》叙录已对可直接缀
同,笔画较纤细)。从字体上看,抄写年代相 合的三号写本进行了说明。BD15641 背的末尾
同,正面抄有同一文献。纸质较薄,正面文字 和 BD15651 背的起始缀合后内容相续,为“别
依稀可见。 谓别迷四谛相起”,BD15651 背首行字的部分
笔 画 残 存 在 BD15641 背 的 末 尾。BD15651 背
6 上 博 55…BD15104…BD15641 背 和 BD15631 背 缀 合 后, 连 接 处 正 好 可 拼 为 一
+ BD15651 背 + BD15631 背 行,文字残画可以拼接完整。这两处撕裂的痕
(1) 上 博 55, 见《上 博 》a2/88A-89B。 迹(如 图 6 中 虚 线 所 示 ) 以 及 BD15104 的 首
存 72 行, 字 体 为 行 楷, 另 一 面 抄 有《释 迦 尾边际比较齐整,不似自然断裂。考虑国图藏
谱 》。 首 起“各 别 有 种 子 所 依 ”, 尾 讫“由 此 敦煌遗书在从敦煌押运到北京过程中,或到北
三界通局亦异”,内容见于《大正藏》T.2810, 京之后,曾经遭人偷取,部分遗书被裁成数
85/1053B27-1055A02。首纸有错简,行文顺序 段以充其数这一因素,这两号写本不排除被人
在末尾之后,但不可缀合,中间缺落一段。首 为撕裂的可能。而且,上博 55 末尾钤有“德
纸内容从“九非碍令起缘”开始,至“由此三 化李氏凡将阁珍藏”朱印,表明原是李盛铎旧
界通局亦异”结束。 藏。因此,撕裂成两号或许是李盛铎或其周边
(2)BD15104, 见《国 图 》139/080A-081A。 人所为。从这五号写本来看,纸质较薄,国图
(44.5 + 1)×27.6 cm,存 27 行,字体为行楷, 所藏这四号,每纸均宽约 28 cm,另一面均抄
(拟)b。首起“忿等
另一面抄有《诸经法苑》 写相同文献。上博 55 与国图这四号的另一面
唯意识俱”,尾讫“及计后际五现涅槃”,内容 文献虽有不同,但字体相近。总之,这五号行
见 于《大 正 藏 》2810,85/1056c27-/1057b11, 款相似(天头、地脚等高,每行字数、行距、
为 8-9 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a “《上博》”指《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上
(3)BD15641 背,见《国图》144/115A。10× 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28.4 cm,存 5 行,每行约 30 字,字体为行楷, b 《国图》叙录拟名为《慈童女缘》
 。
120 ·文献考论· 图书馆杂志(2021年第8期 总第364期)
Library Journal(Vol.40 No.8)

字体大小等相似),书风一致(字体相同,笔 (2)S.11936,见 IDP 彩图。残片,存 7 行,


墨浓淡、字体结构疏密均匀,笔画较粗,棱 字体为楷书,首起“普洽演半满于言派”,尾
角 尖 锐 ), 纸 宽 相 近, 属 于 同 一 写 本 的 断 裂 讫“制论千部”,个别文字与《大正藏》录文
无疑。 有异,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85/1046a14-
1046a24。
7 S.02731 背 + S.10578 背 + S.10487 背 按:如图 8,这两号可以上下直接缀合,虽
(1)S.02731 背。 首 尾 均 残, 卷 首 最 初 两 然 S.06038 下半部有一部分文字看不清楚,但笔
行不全,卷尾左上残,行 22 字左右,字体为 画分属于两号的“前”
“圣”
“微”
,拼合后可成完
章草。正面用楷书抄有慧远的《大般涅槃经 璧。又,S.11936 每行末尾与 S.06038 的行首正好
义 记 》。 背 面 内 容 首 起“依 为 业 ”, 尾 讫“执 可以承接。这两号行款格式相同(每行字距、行
为 我 相 若 离 □ □ ”, 据 内 容 推 断, 末 残 二 字 间距、字体大小相同)
,书风一致(皆为楷书,
应 为“自 心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字体端正,笔墨浓淡均匀,字体结构疏密均匀)

85/1056a01-1065b10。 书迹无殊(可比较“有”
“论”
“于”等字)
,属于
(2)S.10578 背。 残 片, 存 3 行, 字 体 为 同一写本断裂无疑。
章草,正面抄有慧远的《大般涅槃经义记》,
背面仅存文字作“一切皆有是故二执皆缘自 9 S.09954 + S.08752
心 / 实不可得故人及法皆无我焉 / 繁广就略而 (1)S.09954,见 IDP 彩图。27.7×19.3 cm,
述 乐 博 闻 者 寻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存 11 行, 每 行 24 字 左 右, 字 体 为 楷 书,
85/1065b09-1065b13。 首 起“将 灭 能 引 后 念 起 故 ”, 尾 讫“生 彼
(3)S.10487 背。残片,存 2 行,字体为章 天 无”
,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85/1054c20-
草,正面抄有慧远的《大般涅槃经义记》。背 1055a06。
面内容仅存文字为“法二我义乃无边□□(恐 (2)S.08752,见 IDP 彩图。27.1×19.6 cm,
文 )/ 广 论 文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存 13 行,每行 24 字左右,字体为楷书。首起
85/1065b11-1065b13。 “味无段食故”,尾讫“犹如暴流因果法”,内
按: 如 图 7, 这 三 号 可 以 直 接 缀 合, 容见于《大正藏》2810,85/1055a05-1055a22。
S.02731 背 的 裂 痕 与 另 外 两 号 裂 痕 刚 好 吻 合, 按:如图 9,这两号可以左右直接缀合,
S.02731 背左上角文字“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二 两纸裂痕处有一部分吻合,拼合后内容可以承
种”,部分笔画分属在 S.10578 背上,文末倒数 接,分别见于两号的文字“无段食故眼等三识
第三行“一切皆有是故二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 不通无色”,拼缀后组合完整。其中“故”
“眼”
执为我相若离自心”,上下分属于 S.10578 背和 二字的笔画完全左右拼合。此外,这两号行款
S.02731 背,拼合后可成完璧。文末倒数第二行 格式相同(天头地脚等高,行间距、字间距、
和最后一行,S.10578 背与 S.10487 背可以拼合 字体大小相似,行字数相近),并且书风一致
连接。总之,这三号书风相同(均为草书,笔 (字体都为楷书并兼部分草书,笔体秀丽,笔
体浑圆丰满、笔画较粗),书迹一致(可比较 画细腻,笔墨浓淡均匀,字体结构疏密均匀),
“故”
“皆”
“者”等字),显然属于同一写本的 用纸宽约 27 cm。应为同一写本无疑。
断裂。
10 Дx11877 + Дx10704A + Дx10704B +
8 S.06038 + S.11936 Дx11055B…Дx02398 + Дx05528…
(1)S.06038。残片,下残,存 9 行,首题 Дx05568…Дx00384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京西明”,字体为楷 (1)Дx11877,见《俄藏》a15/348B。残
书,首起首题,尾讫“根浅性微”,内容见于 片, 存 21 行, 楷 书, 首 起“多 山 西 山 北 ”,
《大正藏》2810,85/1046a11-1046a25。 尾 讫“一 虚 实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王招国 王 雪:敦煌本《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残卷缀合研究
Wang Zhaoguo, Wang Xue: Da Cheng Bai Fa Ming Men Lun Kai Zong Yi Ji : Identifiying the Fragment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121
85/1047b13-1047c16。 字,Дx05528 最 后 一 个 字 到 Дx05568 首 行 的
(2)Дx10704A, 见《俄 藏 》15/4A。 残 最后一个字约 60 字,从字数来看,两号之间
片, 存 10 行, 楷 书, 首 起“小 乘 ”, 尾 讫 内 容 正 好 相 差 两 行,Дx05568 与 Дx00384 中
“虚 伪 世 俗 蕴 ”,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 间 内 容 缺 落 约 2 100 余 字。 这 八 号 残 卷 行 款
85/1047c03-1047c16。 格式相同(字体大小相同,每行文字间距相
(3)Дx10704B,见《俄藏》15/4A。残片, 近, 都 有 乌 丝 栏 ), 书 风 一 致(字 体 均 为 楷
存 10 行, 楷 书, 首 起“义 二 理 事 二 谛 ”, 尾 书,捺略长,字形较有棱角)。现将 Дx11877、
讫“然藏不同总”,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 Дx10704A、Дx10704B、Дx11055B 四 号 看 做
85/1047c17-1048a03。 一 个 整 体,Дx02398、Дx05528、Дx05568 看
(4)Дx11055B, 见《俄 藏 》15/159A。 残 做一个整体,将这两部分和 Дx00384 的笔迹
片, 存 2 行, 楷 书, 首 起“无 别 体 故 ”, 尾 进行比较,见表 2。此外,除了 Дx11055B 和
讫“若说法性圆”,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 Дx05568 所存文字不多外,其他六号卷面可见
85/1047c21-1048a03。 有界隔号“┓”,且书写特点相同,竖笔较长。
(5)Дx02398, 见《俄 藏 》09/182A。 残 综合来看,本组八号残卷属于同一写本无疑。
片,存 14 行,字体为楷书,有乌丝栏和边栏,
有较详细的界隔号“┓”,首起“严体义支”, 11 Дx11942 + Дx11908
尾讫“三有财释”,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 (1)Дx11942, 见《俄 藏 》16/8A。 残 片,
85/1048b18-1048c12。 正背面均抄有《开宗义记》,正面《俄藏》标
(6)Дx05528, 见《俄 藏 》12/172B。 残 号 Дx11942R,见图 12 左半部分,存 6 行,楷
片, 存 11 行, 字 体 为 楷 书, 首 起“名 从 物 书,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2810,85/1051b17-
故”,尾讫“心法有八心所”,内容见于 2810, 1051b28。背面《俄藏》标号 Дx11942V,见图
85/1048c14-1049a01。 12 右半部分,存 10 行,楷书,内容见于《大
(7)Дx05568, 见《俄 藏 》12/183B。 残 正藏》2810,85/1051a25-1051b16。
片, 存 5 行, 字 体 为 楷 书, 有 乌 丝 栏。 首 起 (2)Дx11908, 见《俄 藏 》16/2A。 残 片,
“慧 称 明 ”, 尾 讫“通 释 诸 经 如 ”, 内 容 见 于 正 面《俄 藏 》 标 号 Дx11908R, 见 图 12 左 半
《大正藏》2810,85/1049a05-1049a12。 部 分, 存 6 行, 楷 书, 内 容 见 于《大 正 藏 》
(8)Дx00384, 见《俄 藏 》06/265A。 残 2810,85/1051b18~1051b28。正背两面均抄有
片,存 11 行,字体为楷书,有乌丝栏。首起 《开 宗 义 记 》。 背 面《俄 藏 》 标 号 Дx11908V,
“云然诸”,尾讫“广辨法相辨前”,内容见于 见图 12 右半部分,存 9 行,楷书,内容见于
《大正藏》2810,85/1050a28-1050b07。 《大正藏》2810,85/1051a28-1051b16。
按:如图 10-1,为前四号缀合图,内容可 按: 如 图 11, 这 两 号 可 以 直 接 缀 合, 因
以直接缀合。Дx11877 与 Дx10704A 裂痕吻合, 为两面均为《开宗义记》,且内容连续,所以
裂痕处的“死”
“所”
“无”等,缀合后笔画完 应该是经折装。将此两号上下裂痕处空缺的字
整, 上 下 分 属 两 号 的 几 行 缀 合 后 内 容 连 贯。 补全后,内容可以承接。这两号行款格式相同
Дx10704A 的最后一个字与 Дx10704B 的首字 (每行间距、字距、字体大小相同),书风一致
中间缺“蕴处界等实为胜”几字。Дx10704B (字体都为工整楷书,字体方正,笔墨浓淡均
与 Дx11055B 缀合后,裂痕处的“非一无别体 匀,字体结构疏密有间),属于同一写本无疑。
故 ” 可 以 拼 合 完 整,Дx02398 和 Дx05528 可
以直接缀合,裂痕处吻合无间,部分文字的笔 12 Дx12552 + Дx11943
画可拼合完整。 (1)Дx12552, 见《俄 藏 》16/146B。 残
如 图 10-2,Дx05528 和 Дx05568 中 间 缺 片,存 8 行,字体为楷书,背面为与《大乘百
一行,从两种残片所存内容来看,每行约 30 法明门论》相关文献。首起“如来相续菩萨
122 ·文献考论· 图书馆杂志(2021年第8期 总第364期)
Library Journal(Vol.40 No.8)

见道”,尾讫“过失最”,内容见于《大正藏》 本文通过对《开宗义记》残卷的内容、裂
2810,85/1051a11-1051a26。 痕、字体、书风、笔迹等不同角度的分析,将
(2)Дx11943, 见《俄 藏 》16/8A。 残 片, 以上 38 号残卷缀合为 13 组,其中前 12 组可以
存 4 行, 字 体 为 楷 书, 背 面 为《大 乘 百 法 明 直接缀合。各收藏单位的缀合情况,既有国图
门论》相关文献。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 与法藏的缀合,也有国图与英藏的缀合,甚至
85/1051a12-1051a16。 国图、法藏、英藏、俄藏等各自本身之间也有
按: 如 图 12,Дx12552 和 Дx11943 的 首 一些残卷可以缀合,呈现出敦煌遗书破损及分
行 各 字 仅 存 一 半, 连 接 处“及 ” 字 的“丿 ”, 散的严重情况。
两号可以拼合完整,第三行连接处的“体”字 将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开宗
可上下拼合完整。这两号内容上下相承,行款 义记》残卷进行缀合,在文献学研究上,具有
(行、字间距相同)、书风(都为楷书,字体端 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写本断代。如最前面
正)相同,可以直接缀合。 的 3 组,法藏、英藏可以与国图藏相缀合,断
代时可参考《国图》叙录的描述。其次,还可
13 P.2938…P.3094 以对文献的定名提供线索,比如第 5 组,《国
(1)P.2938, 见《法 藏 》20/168B-169B。 图》叙录没有对“BD11749”的正面文献进行
30×101 cm, 首 尾 均 残, 共 3 纸, 每 行 22 字 定 名, 但 与“BD10603 背 ” 和“BD10603 背 ”
左右,有折叠栏,字体大部分为楷书。本卷 缀合后,这两号的正面文献既然可以定名为
书写前后书风稍有变化,从第三纸第 11 行开 《开元新格卷三》
(拟),那么“BD11749”的正
始,笔迹与前面稍有不同,偏行楷。背面写有 面文献也应为《开元新格卷三》
(拟)。再次,
壬辰年状稿和杂写,记有左慈、回纥侵略,及 可以进一步了解敦煌遗书的数量分布和完整形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等数条。正面内容首 态,如第 2 组将“BD04400” 与“S.02651” 缀
起“觉大师厥号玄奘”,尾讫“教既不多入声 合后,除部分文字依然残缺之外,首尾完整,
闻”,内容见于《大正藏》2810,85/1046c26- 有效地还原了写本的完整性,可以为今后校理
1048a05。 《开宗义记》提供更加完善的校本。最后,通
(2)P.3094,见《法藏》21/292B-293B,30× 过对这些残卷的缀合,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117.2 cm, 首 尾 均 残, 共 3 纸, 一 行 22-27 字 《开宗义记》在当时敦煌地区的影响及其流传
不等,字体为行书,背面有杂写,内容与《梁 情况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有关,还有社司转帖等社 现存的敦煌遗书,残篇断简居多。因此,
会文书。正面内容首起“广释名义如余处明”, 拾遗缀残始终是敦煌遗书整理过程中不可忽视
尾讫“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内容见 且必须面对的环节,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完
于《大正藏》2810,85/1048b13-1049c25。 整的历史总是由零碎的材料构建的。希望本文
按:如图 13,这两号不能直接缀合,中间 的缀残工作,能为今后整理和研究《开宗义
残缺约 761 字,但行款格式相近(天头地脚等 记》提供方便,打好前期的资料性基础。
高,行字数、行间距、字间距相近),均为行
书,书风一致(部分字体接近草书,与 P.2938 王招国  上 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
的尾部、P.3094 的首部字体相似,笔墨浓厚, 研究方向:佛教文献学、敦煌遗书与日本古写经。
细腻饱满,字体结构较紧密)。两号纸质相似, E-mail:dy21jp@163.com 上海 200234
王 雪  女,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生。研究方
每纸宽度约为 30 cm,且与背面书写内容有关。
向:佛教文献学、日本古写经。 日本东京都
IDP 网站相关文字介绍已指出两号字体相同。
两者部分字迹对照可见表 3。 (收稿日期:2021-01-24 修回日期:2021-04-02)
董大学:论唐代敦煌地区僧人的佛典学习——以BD0826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为中心
Dong Daxue: On the Study of Buddhist Scriptures by Monks in Dunhuang Area in the Tang Dynasty: Focusing on BD08263 Notes on Vajra Prajnaparamita Sutra 123

论唐代敦煌地区僧人的佛典学习*
——以BD0826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为中心

董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敦煌写本BD0826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是抄写者在原《金刚经》经卷行间增抄注解
内容二次加工而成。抄写者只是撷取《金刚经》经文中的部分语句或词语进行注释,释义简洁明
了,颇具禅风,并非对《金刚经》全文进行注解,其目的应该不是作讲经之用,更大程度上反映
的是其个人阅读《金刚经》时所留下的学习笔记。与敦煌文献中僧人诵经、试经等相对制度化资
料相比,此件经注属于一件个性化比较强的文献,对研究唐代佛典的阅读史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  唐代 敦煌 佛典学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DOI: 10.13663/j.cnki.lj.2021.08.015

On the Study of Buddhist Scriptures by Monks in Dunhuang


Area in the Tang Dynasty: Focusing on BD08263 Notes on
Vajra Prajnaparamita Sutra
Dong Daxue (College of Humanit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BD08263 named Notes on Vajra Prajnaparamita Sutra is the
second processing by the transcribers with the notes added between the lines of the original Vajra Sutra.
The transcribers only annotated some sentences or words instead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scriptures of
Vajra Sutra. The interpretation is concise and clear with quite a Zen style. Their purpose should not be to
lecture, but to a greater extent reflect their learning notes when reading Vajra Sutra.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vely institutionalized materials such as monks chanting and testing sutras in Dunhuang documents,
this annotation is a relatively more personalized document with a unique value for researching the reading
history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the Tang Dynasty.
Keywords Tang Dynasty, Dunhuang, Learning of Buddhist scriptures, Notes on Vajra Prajnaparamita Sutra

0 前言
* 本 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 文献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0&ZD080)、“英国图
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 书馆藏汉文敦煌遗书总目录” (项目编号:15ZDB034)
和上海师范大学“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战略创新团
之一。《金刚经》属于经藏般若部,在我国曾
队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多次迻译。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一卷; a 《金刚经》汉文的
 6 位译者都是中国佛教史上名重一
其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隋达摩笈 时的卓越翻译家,其中除了隋代的达摩笈多之外,
其余 5 位也都是某一佛教思想的弘阐者。他们所弘
多、唐玄奘和唐义净 6 种汉文译本并传,各本 阐的思想略如下列:(一)鸠摩罗什:般若、三论思
题目和文字略有异同。中国佛教的发展演变, 想。(二)菩提流支:地论宗。(三)真谛:摄论宗。
(四)玄奘:法相宗。(五)义净:说一切有部律。
宗派性极强,但对《金刚经》的极大关注则是
《金刚经》注疏书的作者,有些也是各宗派中的祖
一致的。各宗各派通过对《金刚经》的重译与 师,如天台宗智 、华严宗智俨、三论宗吉藏、法
注疏,消化、吸收这一经典的思想,并根据自 相宗窥基、禅宗惠能等人。详参蓝吉富《金刚经与
中国佛教》,载《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己的理解进行了重新阐发,使得这一经典广泛 集》上辑,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研
普及 a。正如蓝吉富先生所指出的,《金刚经》 究委员会,1995 年,第 71—7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