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

財產專題研究

論寵物之慰撫金請求於現行法體系下之解方

報告學生: 鄭宜傑 612605058

授課教師:謝哲勝 教授

中華民國 112 年 12 月 2 日
目錄
壹、前言

貳、現行損害賠償制度
一、損害賠償與利益
損害賠償者,以使被害人完全賠償為最高原則1。損害賠償可於三個階段觀察,

1
最高法院 87 年度台上字第 803 號民事判決
即責任成立、責任範圍與賠償方式。責任成立之階段,即何人應對具體生活中

特定人之財產上不利變動負責,其原因或為侵權行為或為債務不履行,須考量

到課與何種程度之注意程度始能合理地達成事前損害預防、事後損害填補之目

的。責任成立後再討論損害之範圍,舉凡民法第 216 條所定之所受損害與所失

利益而可歸因於賠償責任而言,可透過「是否可以金錢計算損害範圍」之標準,

區分為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須特別說明,非財產法益與財產法益、非

財產損害/財產損害,係不同概念,前者性質上係依照社會通念及法律所肯認值

得保護之抽象價值觀、概念,進而討論此一抽象概念是否具有屬人性、不可移

轉、專屬性及交換性而言,具有規制性而屬於責任成立之範圍;後者屬於具體之

損害是否可以為金錢計算之問題,屬於同一「交換價值」之標準適用於不同概

念而言2。最後便是賠償方法,於此討論應以何種賠償方法始能最大範圍地滿足

被害人之損害,現行民法制度即為「回復原狀優先主義」,在不能或回復原狀

原狀顯有困難時,始能使用金錢賠償方法。

完整利益與價值利益,雖以「利益」稱之,但二者並非一般大眾所理解的利

益、權利、法益或某種好處,而係從不同的切入點觀察被害客體的損害情形,

觀察角度而言。前者注重於被害客體「本身」的使用、享受及交換等等作用於

被害客體之性能,從該等性能之損失得出損害,即個別財產而言;後者即將被害

客體直接以金錢換算,換算方法以市價為準,即市場上潛在買家與賣價願意接

受並透過自由締結契約所形成之價額。確定以何種角度觀察損害後,進而對應

到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之賠償方法。須注意的是,完整利益與價值利益係損害

之觀察角度,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為賠償方法,兩組概念上不能同等視之進而

得出「回復原狀保護完整利益、金錢賠償保護價值利益」之結論,僅因觀察角

度與賠償方法間的層次觀係十分密切,一般使用上往往會有所混淆。在現行民

法體制下,為避免「回復原狀必由債務人為之時,對被害人有時可能緩不濟急,

或不能符合被害人之意願。為期合乎實際需要,並使被害人獲得更周密之保

2
黃松茂/物受侵害時之慰撫金請求權?/台灣法律人/第 10 期 /167-178 頁/ 2022.04
障3」,進而增訂的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之規定,即係以金錢賠償之方式保護被

害人之完整利益,蓋此一賠償方式僅係將回復原狀之施做者從加害人轉移到被

害人,由被害人先行修補、回復原狀,再將產生的費用向加害人請求,仍係注

重於被害客體完整性的回復,而屬完整利益之範疇。

又中文文獻中常見情感利益(Affektionsinteresses)用詞,其概念有所分歧。或

有見解4認為,此為被害人對被害客體之情感投射,屬於完整利益之內涵,而為

非財產上損害項目;亦有見解5認為,情感利益在德國文獻上非指被害人對於被害

客體之情感投射,而係被害人採行回復原狀所耗費的費用與金錢賠償市價間溢

額的表達方式,此一溢額因金錢賠償方法之採行以不能或顯難回復原狀為前提,

在回復原狀尚屬可能時產生而為被害人所享受,換言之,即回復原狀優先原則

與金錢賠償「顯難或不能回復原狀」要件夾反射,應以「偏好利益」稱之較為

妥當,如某物修復費用 15 萬,其一般市價為 10 萬,5 萬即為情感利益。兩者層

次上的不同在於,前者所認為的感情利益屬於責任範圍層次中的賠償項目,而

後者屬於賠償方法層次中所出現的現象。現行實務6多用以描述人類對於物的情

感投射,為避免行文分歧,暫定情感利益等於情感投射之用法。 以下以完

整利益與價值利益之觀點,簡單介紹我國現行損害賠償制度,並附帶解紹人格

權之保障。

二、完整利益的保護__回復原狀
按「負損害賠償責任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回復他方損

害發生前之原狀。因回復原狀而應給付金錢者,自損害發生時起,加給利息。

第一項情形,債權人得請求支付回復原狀所必要之費用,以代回復原狀。」民

3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總統(88)華總一義字第 8800085140 號令修正公布民法第
213 條立法理由參照。
4
陳汝吟/侵害陪伴動物之慰撫金賠償與界限(Recovery of the Owner’s Non-Pecuniary Loss and
Its Limitation When Companion Animals Are Wrongful Damaged)/東吳法律學報/第 30 卷 第
3 期 /45-96 頁/2019.01、吳瑾瑜/由「物」之法律概念論寵物之損害賠償/中原財經法學/
第 15 期 /175-224 頁/2005.12。
5
同前註 2。第 174-175 頁。
6
如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111 年度重訴字第 531 號民事判決
法第 213 條明文。

所謂回復原狀者,即保護被害客體完整利益之賠償方式,回復被害客體於損

害前之應有狀態,須考量一切損害發生前之因素7。具體言之,即錨定損害發生

時點,假設如該損害不發生,此一時點後自然運行下被害客體的發展狀況,可

能影響的所有因素皆因考量進去。如損害果樹,應考慮如果損害未發生,果樹

成長之狀態。回復原狀應考量之自然運行發生狀態,於被害人請求時即告確定,

故定標的之價格應以起訴時,或被害人請求時之價格為準8,惟被害人如能證明

在請求或起訴前有具體事實,可以獲得較高之交換價格者,應以該較高之價格

為準9。我國係採回復原狀優先主義,除非回復原狀限於不能或顯難回復原狀,

抑或當事人另有約定,又或者有其他法律特別規定10之下,否則應以回復原狀為

賠償方法。回復原狀優先主義之思維在於,維持受損害權利的繼續性係滿足被

害人填補損害的最佳方案,而回復原狀方法與維持功能的繼續性具有密切關係,

保障較為周全。

回復原狀之方法由加害人決定11,然加害人回復之方式未必為被害人所興許,

被害人對於加害人之信賴影響著加害人回復原狀之給付是否符合債之本旨;再者,

損害賠償往往具有後發性與繼續性,即不再一定的時間進行修補損害恐會逐漸

擴大,在修法之前,對於加害人之給付遲延,被害人雖可依照民法第 214 條請

求金錢賠償,惟須先催告加害人且於加害人逾期不為回復時始得請求,有緩不

濟急之疑慮,故增訂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賦予被害人代替權,選擇待加害人回

復原狀抑或係自行修補再請求費用,性質上屬於保護完整利益之金錢賠償。回

復原狀係求被害人對於被害客體享有的最大利益,則不得以回復原狀之費用高

7
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814 號民事判決
8
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342 號 民事判決
9
最高法院 64 年度第 6 次民庭庭推總會議決議
10
如國賠法第 7 條第 1 項「國家負損害賠償責任者,應以金錢為之。但以回復原狀為適當者,
得依請求,回復損害發生前原狀。」
11
最高法院 86 年度台上字第 1734 號民事判決。
於被害客體的一般合理市價,逕求金錢賠償12。

又實務上常見判決引用最高法院 77 年度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物被毀損時,

被害人除得依民法第 196 條請求賠償外,並不排除民法第 213 條至第 215 條之

適用。依民法第 196 條請求賠償物被毀損所減少之價額,得以修復費用為估定

之標準,但以必要者為限 (例如:修理材料以新品換舊品,應予折舊) 」之文義,

認為在請求回復原狀必要費用時應折舊13,以扣除新品換舊之修補增加損害客體

之價格,滿足「應有狀態」之要求外,並避免被害人獲得超除其損害之填補,

即得利禁止原則。然新品換舊品時被害人是否因此額外獲利須具體個案上判斷,

不能一蓋地允許折舊14;另有見解15認為,回復原狀不會因為修理的材料使用新品

而使被害客體整體價值提升,縱然有所提升,此一增加之利益,非出於被害人

之意思,對被害人而言乃屬「強迫得利」,亦不應據此強要被害人負擔非出其

所願之額外負擔。本文以為,最高法院決議係在討論適用民法第 196 條是否折

舊,彼時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尚未增訂,難謂決議當時有將回復原狀必要費用

是否折舊的問題考慮進去,且必要費用未必全然涉及零件的更換,如雇用車行

修補的工資16並無新舊之別。再者,更換零件之目的係在回復被害客體的「整體

價值」,而非回復相關零件之價值,新品換舊品後仍須探求是否有使被害客體

整體價值提升進而決定是否折舊,而非一概認為回復原狀必要費用皆應折舊17。

二、價值利益之保護
金錢賠償者,顧名思義即係以金錢賠償被害人之損害而言,現行損害賠償體

系中散見於民法第 196 條、民法第 213 條第 2 項、民法第 214 條及民法第 215 條。

如下分說。

12
王澤鑑/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損害賠償方法的基本架構/月旦法學雜誌/127 期/頁 196-
207/200512
13
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2 年度簡上字第 409 號民事判決
14
王澤鑑/損害賠償/第 200 頁/2017 年 3 月出版二刷/作者自版
15
蘇惠卿/物受侵害之損害賠償(About the Compensation Responsibility when Things Damaged)
/臺灣海洋法學報/第 29 期 /81-104 頁/2020.12
16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108 年度基小字第 739 號民事判決。
17
同見解,臺灣高等法院 108 年度上字第 926 號判決。
民法第 196 條之規定,就其「價額」之文義解釋,可得出係為保護被害客體

之價值利益,通說認為18應與民法第 213 條至第 215 條競合使用,而有力說認為

民法第 196 條之性質,係針對窮盡修補回復原狀仍無法回復之交換價值、使用

價值之損害予以金錢賠償,應以嘗試回復原狀做為適用前提,性質上屬對於民

法第 213 條之補充,並與方法上與民法第 215 產生競合關係。就其定義係對交

換價值、使用價值之財產上損害為規範,即排出非財產上損害之可能性。

民法第 213 條第 2 項之規範意義在於在被害客體為金錢時加害人返還原狀的

同時應加計利息,請求之標的為利息。謂利息者,即相當數額於市場中運用、

使用之價值,因該筆數額被侵奪而無法實現,以及該筆金額之幣值隨著時間而

有貶值之彌補,該等金錢使用價值之損失無法透過回復原狀予以填補,蓋金錢

價值之貶損牽涉到國家貨幣政策、經濟環境、國際貿易的連動等等宏觀繼繼之

因素,要回復該等經濟因素於損害發生時之狀況顯屬不能,故僅能透過估算利

息予以賠償,本文以為,性質上保護價值利益之金錢賠償。而民法第 214 條,

須於被害人定相當期限(過短亦可,自動延展至相當期限)催告,相當期限經過

加害人仍不為回復原狀,抑或是加害人明確表示不願回復原狀時免於催告,被

害人使得請求金錢賠償。此一規定主要任務為請求回復原狀的必要費用,隨者

民法第 213 條第 3 項的增修,而有被逐漸被架空的趨勢19。

民法第 215 條,旨在不能回復原狀時加害人責任不會因此豁免,以及在回復

原狀顯有困難,繼續要求回復原狀恐未能達到預期結果而徒增時間及相關費用

成本的浪費,故於前者情形繼續課與加害人繼續以金錢為賠償方法的義務,於

後者情形賦予被害人選擇是否應繼續回復原狀,抑或是直接換算購買同等被害

客體之市價為請求,為民法第 148 條誠信原則的具體實現20,兩者之規範目的不

盡相同。所謂的不能回復原狀,係指依照社會觀念回復原狀已屬不能,事實上

18
最高法院 77 年度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19
同註 12,頁 204。
20
同註 12,頁 204。
或法律上不能、自使不能或嗣後不能及加害人之主觀狀態皆非所問21;回復原狀

顯有困難者,即事實上回復上有困難,或回復原狀之費用顯然高過未發生事故

前應之價值而客觀上顯然不相當22。

圖一、從利益角度觀察損害賠償制度
角度 內涵 方法 規範
完整利益 維繫權利之繼續性、完整 回復原狀 §213I
性。屬被害人最大利益
(特定財產)
金錢賠償 §213III、214
價值利益 將損害直接以金錢換算。 金錢賠償 196、213II、215

圖二、損害賠償三階層圖
舉例(車禍,後座的人死掉,駕駛(同時為所有人)受傷
權利 184~191-2 機車所有權(財產權) 駕駛的身體權(人格權)
侵害
責任 216 車損 情感利益 不能工作所 精神痛苦
範圍 (財損) (非財損) 失利益(財 (非財損)
損)
賠償 192~196、 回復原狀 如果已經無法 回復原狀(完 往 215+193,
方式 213~215 (完整利 回復,則應該 整利益),或 不受 18II 的限
益),或金 以金錢賠償 金錢賠償(價 制
錢賠償(價 之。但因§18II 值利益)
值利益) 而不能請求

三、人格權之賠償
按「人格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時,得請求防

止之。前項情形,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得請求損害賠償或慰撫金。」民

法第 18 條第 1、2 項明文。人格權乃維護個人主體性及人格自由發展所不可或

缺,亦與維護人性尊嚴關係密切23,所謂人格自由發展,在使個人能夠自我實現

21
劉春堂,民法債篇通則(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 253,2021 年 2 月初版。
22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95 年度訴字第 4432 號民事判決。
23
司法院釋字第 664 號。
而形成其生活方式。人格權具有固有、專屬與絕對的特性24。固有者,即權利伴

隨著權利主體而生而滅,並非人為所創造,且無須結合其他條件或其他行為便

可享有;專屬者,即權利不得與權利主體分離而成為交易之課體,僅有該權利主

體才能享有;絕對者,即該權利具有對世性,無須向他人請求或假由他人協力便

可享有。

我國關於民法人格權之規定參照瑞士立法例,其中民法第 18 條參考 1907 年

瑞士民法第 28 條第 1 項規定:「人格關係受不當之侵害者,得請求法院除去

其侵害」,第 2 項規定:「關於損害賠償或給付慰撫金者,僅於法律就其事件

有規定時,始得以訴提起之」。就我國民法第 18 條第 2 項與瑞士民法第 28 條

第 2 項之文義觀之,看似指僅侵害人格權的損害賠償及慰撫金請求,於法律規

定時使得提起救濟,未若德國民法第 253 條25「非財產上損害以法定為限」之規

定,但卻為現行通說所採納26,文義上僅對於責任成立的限制,進一步對於責任

範圍限制,則民法第 18 條第 2 項之內涵,為「人格權之財產上損害及非財產上

損害、財產權之非財產上損害,以法定為限」。此一規定背後之思考27,我國立

法理由並未有闡述28,須回歸繼受法上的探討。我國人格權所參考的瑞士債務法

與民法關於損害(schaden)之定義,泛指任何生活素材之喪失,在損害認定採差

額理論下情感、精神上損害無法金錢計算而透過總體差額於損害事件前後的比

較、扣減體現出來,無法置於損害「填補」的邏輯下,進而改採滿足

(Genugtuung)理論,要求加害人提供金錢為被害人創造全新的情感體驗,藉以

撫平被害人受干擾的情緒,則非財產上損害慰撫金賠償之意涵無寧是種道德補

償,且帶著懲罰違約者、侵權行為者之內涵存在,為節制如此懲罰性權利的發

24
鄭冠宇/民法總則/新學林出版社/頁 120-121/2021 年 7 月 7 版。
25
中國法律文化網/德國民法典/2020-10-18/https://is.gd/1P2im8 (最後瀏覽日:2023-11-30)。
26
實務見解如最高法院 50 年台上字第 1114 號民事判例,學說如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
作者自版/頁 441/109 年 4 月修訂版。
27
同註 4。
28
民國 18 年 05 月 23 日之增訂理由「查民律草案第五十一條理由謂凡人格權受侵害者,使得向
加害人請求屏除其侵害,及損害之賠償,以保全其人格。此本條所由設也。謹按人格權者,個
人所享有之私權,即關於生命、身體、名譽、自由、姓名、身分及能力等之權利是。」參中華
民國法務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民法>法規內容>立法理由/更新日期 2023-11-24/https://
is.gd/wamZcq(最後瀏覽日:2023-11-30)。
動以及界定具有靈動性的道德概念,應透過法律限定在特殊情形方有適用29。須

注意的是,民法第 18 條所繼受之瑞士民法第 28 條已於 1983 年 12 月修法刪除民

法第 28 條第 2 項「非財產上損害之請求以法定為限」之規定,引發我國民法第

18 條第 2 項是否跟進修法,以及修法前現行法第 195 條解釋論的問題。

現行法關於非財產上損害之特別規定,民法體系下,財產上損害已於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為特別規定,而非財產上損害之特別規定,民法第 192 條關於

致他人死亡之醫療費及喪葬費支出、民法第 193 條侵害他人健康或身體之勞動

力損失、民法第 194 條親害他人致死時特定身分之人得請求之慰撫金,以及民

法第 195 條概括人格法益侵害之規定;民法之外,如於著作權法第 85 條第 1 項侵

害著作人格權的慰撫金請求30、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 19 條第 2 項)違法監察

他人通訊時的慰撫金請求31。有論者32認為,民法第 195 條於 1999 年修正,並對

於人格權採取更加寬泛的認定方式,「不宜限制過嚴,否則受害者將無法獲得

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33」,似可認為我國現採概括主義而非列舉主義,則非財產

上損害慰撫金之請求應與時俱進地放寬解釋,如在繼續秉持「避免訴訟浮濫或

避免行為人承擔過重之賠償」之空泛理由,恐違事理之平。

參、寵物賠償
一、前言

29
W.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s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ort and
Insurance Law Vol.2, Springer, 1 edition (December 6, 2001), at 302.【轉引自前註 4,頁 56-57。】;
Burckhardt, CC (1903) Die Revision des Schweizerischen Obligationenerecht in Hinsicht auf das
Schadensersatzrecht (The revision of the Swiss Law of Obligations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w of
damages)Zeitschrift fuer Schweizerisches Recht 23, 469-586. 轉引自 Stathis Banakas , Non-
Pecuniary Loss inPersonal Injury: Topography Architecture and Nomenclature in the European
Landscape, Journal ofComparative Law (JCL) 10:2, 291 (2015), at 296.【轉引自前註 4,頁 56-
57。】
30
著作權法第 85 條第 1 項「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雖非財產上之損害,被害人
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31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 19 條「違反本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監察他人通訊或洩漏、提供、使用監
察通訊所得之資料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32
林誠二/侵害他人飼養動物之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臺灣高等法院 106 年度消上易字第 8 號民
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 98 期 /20-28 頁/2020.08
33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總統(88)華總一義字第 8800085140 號令修正公布第 195 條
修法理由。
現行實務與通說對於寵物得否請求慰撫金之見解,應從兩個層次回答。第一

層次的問題是寵物乃至於動物之定性,實務有力見解認為動物係藉於人與一般

之物間的「獨立生命體」,應視情形類推適用民法相關規定,進而得以類推民

法第 195 條關於慰撫金的規定,財產上損害亦可請求價值利益及完整利益之回

復。學說對此皆採否定見解,認為寵物仍是一般之物而直接是用現行損害賠償

體系,於非財產上損害之請求受到民法第 18 條之限制。

第二層次的問題便是寵物受到侵害是否可請求慰撫金,以及請求權之依據為

何,通說上皆係將飼主對於寵物的情感投射,從非財產上損害(責任範圍)提升

成人格法益乃至於人格權(責任成立),與寵物本身獨立成為兩種權利被害客體,

便可直接適用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請求慰撫金。另有見解認為現行民法第 195

條之制定計畫中,立法者本就有節制慰撫金請求過廣之意思,並就人格法益限

定在「人」本身,雖肯認飼主對於寵物的情感投射值得保護,卻不認為現行民

法可以解決,應另尋法理與法官造法予以適用。仍有學者對飼主對於寵物的情

感投射持否定見解,認為不能請求慰撫金。

二、寵物定位
(一)獨立生命體34

實務上有力見解認為動物權(animal rights)之概念在日漸蓬勃發展,而有主

張動物具有知覺感受,為周全保應承認動物具有法律權利主體之性質。所謂權

利主體者,即法律上權利的享有者、支配者,規定於民法總則第二章,並又區

分為第一節「自然人」及第二節「法人」;權利客體者,即法律透過承認權利概

念所欲保護的特定對象或利益,規定於民法總則第三章「物」的規定。可知我

國民法採取權利主體、權利客體二元論。

 有民法第一篇至第五篇依序為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總則明確區

分人與物之概念,物權係針對物而建立之制度,親屬、繼承則係針對人而建立

34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109 年度訴字第 1469 號民事判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8 年度訴字第
1996 號民事判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3 年度簡上字第 20 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06 年
度消上易字第 8 號民事判決
之制度;另債篇各種契約規定「『當事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契約始為成立

(參民法第 153 條第 1 項)」,不當得利、侵權行為則分別以「他人」受損害、

侵害「他人」權利為要件(參民法第 179 條、第 184 條第 1 項、第 2 項),足見

我國整部民法典係以人為導向(people-oriented)。

 考量到動物(尤其是寵物)與人所具有之情感上密切關係,有時已近似於

家人間之伴侶關係(companionship),若將動物定位為「物」,將使他人對動

物之侵害,概念上理解為只是對飼主「財產上所有權」之侵害,目前損害賠償

體系架構下,財產上損害只能請求價值利益,無法請求完整利益,非財產上損

害因受到民法第 18 條第 2 項之限制而無法請求慰撫金及喪葬費用。此一適用結

果與目前將寵物視為家人的社會觀念相扞格,且可能變相鼓勵大眾漠視動物之

生命及不尊重保護動物。為周全保護動物,在現行法未明確將動物定位為物之

情形下,應認「動物」非物,而是介於「人」與「物」之間的「獨立生命體」。

現行動物保護法將動物第 3 條第 1 款將動物限定為「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

或管領之脊椎動物」,並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第 5 款

寵物係指犬、貓及其他供玩賞、伴侶之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第 6 款飼主

係指動物之所有人或實際管領動物之人。可見在動物保護法上將動物依照人類

需求做區分,顯見動物仍具有人為支配之性質,應依照其屬性及請求權利之不

同,類推適用現行法相關規定。如關於寵物所有權之移轉,應「適用」有關財

產移轉之規定,針對加害人侵害寵物之行為,飼主則得依其性質類推適用民法

第 184 條、第 195 條等關於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故對於寵物受侵害

之請求,財產損害類推民法第 213 條至 215 條之規定,不限於寵物市價之價值

利益而應包括回復寵物之完整利益,非財產上損害類推民法第 193 條及第 195

條規定,得請求慰撫金以及喪葬費用。

(二)一般之物
對此學說與實務多採否定見解。有有論35者認為,我國民法已就權利主體與

權利客體規範甚明,即自然人、法人外皆為權利客體,形成非主體即客體的規

範體例,並其他第三種可能。是否創建其他概念,亦或是提升部分權利客體的

地位,屬於立法政策、立法者價值取捨而非法律有無欠缺的問題,屬於立法者

之職權。實務有力見解所建構的動物獨立生命體說,已經是超出法釋義學的最

大框架,而有違反法官依法審判、權力分立的基本理念。

另有論者36認為,觀動物保護法所規範者皆為「動物於科學應用、管理、繁殖

買賣、寄養及食品管理時人類應如何處理的規定」,如一般保護係指飼養運送

之規格要求、騷擾虐待傷害展演之禁止、工作犬工作服務年限終老送養之要求、

飼主之防止義務等人類提供動物最低人道標準等,性質上係為追求「人類」的

公共利益而對於動物所有權使用、收益、處分的限制,不能因此推導出動物因

此具有權利主體的地位。廢棄物清理法亦為類似人類應如何處理廢棄物的規範,

卻未見承認廢棄物為權利主體之立論。再者,如肯認動物的主體性,當非人為

管理或非脊椎動物對人類產生侵害時,是否應建構加害人責任,如何認定責任

及實現賠償,是原審未思考的。其他學說見解37亦有認為建構獨立生命體的一大

立論在於德國、瑞士民法觀於「動物非物」之規定,然德國、瑞士民法亦未直

接賦予動物具有權利主體的地位,僅特別規定所有人對動物受侵害所得請求之

損害賠償較一般物的損害賠償範圍更廣38,只有動物非物之論證,很難將欠缺與

人類相同理性天賦之動物,可以做為與人類似之權利主體。

三、慰撫金
(一)理論基礎

35
同註 15。
36
同註 2。
37
吳從周/2019 年民事法發展回顧(Developments in the Civil Law in 2019)/國立臺灣大學法
學論叢/第 49 卷 特刊/1555-1588 頁/2020.11
38
如德國民法第 251 條「(1)如果不能回復原狀或回復原狀不足以賠償債權人所受損害時,賠償
義務人應以金錢賠償其損害。(2)如果只有支付不相當的費用才能回復原狀時,賠償義務人可以
金錢賠償損害。因救治動物而產生的費用,並不因其大大超過動物本身的價值視為是不相當
的。」即在動物上有回復可能時,排除因回復費用與市價顯然不相當時,適用金錢賠償的可能。
來源參註 25。
1.賦予動物準人格、人格法益地位

有見解39認為,我國民法人格權所參考的瑞士民法於 1983 年 12 月修正,已無

規定慰撫金之請求應以法定為限,然我國民法第 18 條卻未有所更動。在現行民

法第 18 條第 2 項未修法的前提下,可參考照瑞士債務法於 2003 年增訂第 43 條

第 1 項之 1 之立法例,透過對 195 釋義學上進行調整,而酌予遭受精神痛苦之

飼主相當之慰撫金,以實現因應現代社會發展之法律調整。申言之,

四、評析

肆、結論

伍、參考資料

39
同註 4。陳汝吟/寵物醫療糾紛之慰撫金賠償-臺北地方法院 107 年度北小字第 1216 號民事
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 76 期 /10-17 頁/2018.10.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