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史

古代(ANTIQUITY)
*史前時代 (距今 6 千年以前)
1.舊⽯器
2.新⽯器(7、8 千年前到 6 千年前)
-----⽂字發明---------
*歷史時代 (距今 6 千年開始)
3.青銅時代(夏、商 / 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臘)
4.鐵器時代

*研究⾳樂史證物:
1.實物-樂器 / 演出空間(古希臘-露天劇場演出悲劇)
2.視覺圖像-圖畫 / 雕刻(牽涉到每個時期的⾳樂家 或是⾳樂做的時期)
3.⽂字記載-了解⾳樂的歷史細節(歷史時期後才有)
4.⾳樂本⾝-記譜(牽涉到⾳樂的旋律以及節奏)/ ⼝耳相傳(⺠間⾳樂)
5.錄⾳-20 世紀初才開始

*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樂發展慢,許多東⻄是⽤推測的,主要留下⼀些圖像與樂器,數⽬非常少,⼀萬年之後開
始發現的東⻄較多,約 42000 年左右(笛⼦)舊⽯器時代的晚期,他是在⽬前德國南部的地⽅發現
的,⽬前放在當地的考古博物館內,笛⼦是⽤鷹較長的骨頭做的,可能是⽬前歐洲出⼟最古老的樂器

*兩河流域古⽂明(⻄元前 3500-1500)
位於地中海波斯灣之間,⼜稱美索不達米亞沖積平原,兩河就是幼發拉底河 / 底格⾥斯河
•實物證據:
1.樂器:lyre ⾥爾琴 / 豎琴
2.圖像
3.記譜:黏⼟曬乾-泥板(Ugarit 出⼟-讚歌歌頌⽉亮女神)
4.⽂字記錄:楔型⽂字(蘇美⼈)
•兩河流域⾳樂:
1.結婚歌曲
2.送葬哀歌
3.軍隊⾳樂
4.⼯作歌
5.搖籃曲
6.舞蹈⾳樂
7.客棧⾳樂
8.宴會⾳樂
9.宗教⾳樂
10.史詩(傳奇故事 / 歷史故事)
•Enheduanna(⻄元前 2300 年)—專⾨作讚歌,歌頌⽉亮男神 / ⽉亮女神
•兩河流域⾳樂以⾃然⾳(diatonic)使⽤為主,且是功能性⾳樂

*古希臘⽂明:

•古希臘的歷史分期:
-暗晦時期:3000-800 B.C.E.(未有⽂字記錄)
-古拙時期:800-450 B.C.E.(建築 / 雕刻較為粗糙笨 )
-古典時期:450-330 B.C.E.(希臘古⽂明黃⾦時期)
古希臘三⼤哲學家
1.斯格拉底
2.柏拉圖
3.亞⾥斯多德
建築標竿-帕德嫩神殿
古希臘三⼤悲劇作家
1.埃斯庫羅斯
2.索福克勒斯
3.歐⾥庇得斯—奧蕾斯特(他與姐姐艾蕾克特拉的⺟親原本是⼀位皇后,他⺟親卻跟⼀位情夫私奔,他
與情夫謀害國王並且篡位,他與姐姐逃出皇宮,最後他打回皇宮並且殺掉了篡位的情夫)
-希臘化時期:330-30 B.C.E.(亞歷⼭⼤成為⾺其頓的國王率領軍隊統⼀希臘,亞歷⼭⼤軍隊最遠到
印度⻄北⽅,希臘⽂化東傳影響統治的領⼟)

•實物:
1.圖象(陶畫-⿊底紅⾝ / 紅底⿊深的較早出現)
2.⽂字記載

•主要樂器:
1.aulos(auloi 複數)-奧羅斯管(管樂器代表)—兩個管⼦平⾏的綁在⼀起,雙簧的,兩端管⼦都要演

2.lyre-⾥爾琴(弦樂器代表),最早的共鳴箱常常是烏⿔的殼,然後被改成⽊材做的,最常⾒的有 7、
8 條弦,吟詩的時候經常⽤⾥爾琴伴奏(室內活動)
3.kithara-基塔拉琴(由⾥爾琴改良,比⾥爾琴⼤,共鳴箱也較⼤)古希臘有⼤型的⼾外⾳樂比賽,阿
波羅神殿⾳樂比賽最為有名,為適應⼾外場合⽽改良成基塔拉琴,共鳴效果較好,除了⾳樂比賽還有
古希臘悲劇⾳樂,常在露天劇場演出,會有歌隊合唱 chorus

森林之神-⾺爾斯亞斯 Marsyas,他擅長演奏奧羅斯管
詩神-阿波羅,演奏⾥爾琴或基塔拉琴
他們兩個舉辦⾳樂比賽,森林之神有⼀天在森林裡撿到奧羅斯管,然後就學著演奏,根據古希臘傳
說,奧羅斯管為雅典娜所發明,她在河邊時候看到河邊長了蘆葦,於是把蘆葦做成奧羅斯管,她在吹
奏樂器的時候,雅典娜看到她⾃⼰在⽔裡的倒影,覺得吹奏樂器時很難看,於是就把他丟在⽔邊,在
此之前,詩神阿波羅已經發明了⾥爾琴了,阿波羅有⼀天在海邊散步時踢到⼀個⿔殼,於是有了靈感
並且製造了⾥爾琴,森林之神向詩神發起挑戰,他們請來⼀個國王當裁判-米達斯,看起來不分勝負,
於是阿波羅就使了⼀個詭計,他把⾥爾琴倒過來演奏,最後取得勝利

•⾳樂思想(美學):對⾳樂的看法
柏拉圖:
1.理想國(共和國)-崇尚簡易單純的⾳樂
2.蒂邁歐篇
亞⾥斯多德:政治學
歌詞是最 要的,⾳樂不要太複雜,也沒有太複雜的演唱技巧

•⾳樂與數學的關聯(協和):
與單純的數學比例相對應,例如 1:1/2:1/3:4,189:201 就是不單純的,⾳程 / 節奏不符合單純比
例就是不好的⾳樂,偏好協和的⾳程,泛⾳列上的協和比例,推崇簡單的節奏,例如:短短長 / 長短短
-古希臘有七種調式,每種都符合協和的⾳階⽽且有不同的性質,例:Mixolydian 較為溫和,Dorian 較
為積極正向,Phrygian 內⼼充實飽滿
-亞⾥斯多德:Ethos
⾳樂的道德 / 教化的作⽤(廣義)
性質 / 性格(狹義)例:節奏也有不同的特質
-The doctrine of imitation(⾳樂的模仿):⼤⾃然 ⾳樂 ⼈⼼

•天⽂學 v.s ⾳樂
-托勒密(古希臘晚期天⽂學家,⻄元前 127 年 ~ ⻄元前 48 年),他認為古希臘可以觀察到天體,運⾏
的非常規律,符合數學協和的比例
-柏拉圖著作裡提到 music of the spheres—天體的⾳樂

Music 源⾃於希臘,在古希臘指的是綜合的藝術,包括⾳樂 / 戲劇 / ⽂學 / 舞蹈等等.......統稱為 music,


music 是源⾃於 muse(謬司女神),傳說古希臘中部有⼀個帕納斯⼭,是藝術的⼭阿波羅的⼭,他⼿
下有 9 位謬司女神,每個女神掌管⼀⾨藝術。古希臘⼈⽤ melos 表⽰狹義的⾳樂,往後這個字演變成
melody,unison (古希臘時期未出現) 許多⼈演奏同⼀條旋律(單旋律⾳樂)

•⾳樂理論:在⾳樂實踐上的樂理
1.畢達哥拉斯(⻄元前 500 年左右)數學家 / ⾳樂理論家
2.亞⾥斯替安努斯(⻄元 300 多年):把古希臘的⾳樂理論加以整合
-interval(⾳程)—探討⾳程的協和,⾳樂有固定的⾳程(diastematic ⾳程的)語⾔沒有⾳⾼⾳程
-Tetrachords(四⾳組)—可分為三類(符合協和)最⾼與最低⾳相差完全四度
Diatonic ⾃然⾳四⾳組—在⽩鍵上彈出的,由下往上為 半全全
Chromatic 半⾳的四⾳組—連續使⽤兩個半⾳,由下往上為 半半全
Enharmonic 微分⾳四⾳組—連續使⽤兩個微分⾳加上⼀個⼤三度
-⼤完全系統(The Greater Perfect System)—涵蓋兩個八度,四個四⾳組
Hyperbolaion 上四⾳組
Diezeugmenon 上中四⾳組
此⼆為 conjunct 疊接
mese 中間⾳
Meson 下中四⾳組(與上中為 disjunct)
Hypaton 下四⾳組
此⼆為 conjunct 疊接
proslambanomenos 附加⾳
⼩完全系統(The Lesser Perfect System—涵蓋⼀個八度半,三個四⾳組
Synemmenon 上四⾳組
mese 中間⾳
meson 下中四⾳組
Hypaton 下四⾳組
proslambanomenos 附加⾳
全部為 conjunct 疊接
-metabole 四⾳組轉換

Species of consonances 協和⾳組分類


1.Species of fourth 四度協和⾳組—最低⾳與最⾼⾳形成完全四度,沒有全全全,因為 F—B 是增四度
(半全全)
(全全半)
(全半全)
2.Species of fifth 五度協和⾳組—最低⾳與最⾼⾳形成完全五度,減五度被排除在外
(半全全全)
(全全全半)
(全全半全)
(全半全全)
3.Species of octave 八度協和⾳組—四度加五度形成不同排列
mode 調式—各式各樣不同排列⽅式的⾳階
教會調式(與現在的教會調式不同)為八度協和⾳組
判斷調式要看最後⼀個⾳
•tonos/tonoi—同⼀條旋律種種不同的移位

•⾳樂型態
以單旋律單曲調為主,沒有複⾳⾳樂
-heterophony ⽀聲複⾳;襯腔;同旋律變異的
-lyric poetly 抒情詩(古希臘最 要⾳樂種類,⾥爾琴伴奏,樸素單純的)

•古希臘⾳樂不喜歡浪漫,喜歡古典—⼤⾳希聲(好的⾳樂不複雜)

•古希臘注 ⾳樂 music(內⼼)以及體育 gymnastics(⾝體),兩者平衡才是最理想的教育,例:雅


典城邦 / 斯巴達(注 ⾝體訓練,從⼩不論男女都要接受軍事教育,⾝體強悍但較沒有⽂化),《孔
⼦》-⽂勝貧則史,貧勝⽂則 ,⽂質彬彬,⽽後君⼦
•古希臘記譜(notation)
⽬前留下 45 種記譜⽂物,最早從⻄元前 5 世紀到⻄元 4 世紀,不同⽂物材質不⼀樣,例:⽯碑 / 歷史上
最早的紙—莎草紙
短⾳是基本實質,符號代表長度

*古羅⾺時代(⻄元前 146 年,⻄羅⾺帝國⻄元 476 結束,被北⽅來的⺠族滅亡,東羅⾺帝國⻄元


1453 年結束,被回教徒滅亡):

•古羅⾺時代的⾳樂:
⼀、傳承古希臘的⾳樂思想
⼆、娛樂性⾳樂變得越來越盛⾏—上流社會的⼈不演,由奴隸來演奏
三、⼾外⾳樂的普遍
四、管樂器的⼤ 使⽤:
1.tuba 直銅號
2.lituus 彎銅號
3.buccina ⼩型號⾓
4.cornu ⼤型號⾓
5.tibia 提比亞管:源⾃古希臘的奧羅斯管 - 複管(兩根⽊管)

*中世紀時期(始於⻄元 476 年到⻄元 1453 年結束,同時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基督教的興起—最


要的事

•中世紀最 要的基督教⾳樂—葛利果聖歌,基督教興起於以⾊列地區(古代稱⻄伯來⼈ / 猶太⼈),


耶穌在古羅⾺時期傳播新的宗教,但並不是完全新創的,猶太⼈傳統的宗教叫猶太教,但到耶穌的時
代已經不合時宜,所以要與時俱進,由於基督教符合新時代的精神所以深得⼈⼼,所以傳播快速,但
羅⾺當局會害怕政權受到影響,於是將基督教視為異端,並且禁⽌基督教,但仍然無法阻⽌傳播

•⻄元 313 年-基督教傳播普遍,君⼠坦丁⼤帝(⻄元 280-337 年)將基督教合法


⻄元 392 年-基督教成為羅⾺帝國的國教
⻄元 476 年-北⽅⺠族南侵滅亡⻄羅⾺帝國,且慢慢佔據整個歐洲,進入中世紀初期(⿊暗時期)

•地下墓窟 atacombis,最初是採⽯場,開採完畢有很⼤的坑洞,利⽤來埋葬,基督教徒⼀開始因為被
視為異端,所以都偷偷在地下墓窟做禮拜,⾳樂很多都來⾃於猶太教,宗教⾳樂通常是⽤唱的,後來
合法化有了教堂,最初的基督教教堂是使⽤古羅⾺較⼤的建築—basilica 聚會所(本來不是宗教會
所),中世紀時期變成新建的教堂,中世紀初期的建築—羅⾺風格 Romanesque style(蓋的厚 /圓
拱⾨窗為主),基督教初期的聖歌—⾳樂不複雜,⽯頭建築會與⼈聲產⽣很好的共鳴

•最初的基督教聖歌(chant)是沒有被統⼀的,有地⽅性唱法,中世紀初期,各種地⽅性的聖歌:
東羅⾺
1.拜占庭聖歌:byzantine chant
⻄羅⾺
2.安布羅斯聖歌(米蘭聖歌):ambrosian chant
-根據傳說,米蘭的聖歌被⼤主教安布羅斯整理過,義⼤利北部
3.舊羅⾺聖歌:old roman chant
4.⾼盧聖歌:gallican chant
-⾼盧為⽬前法國附近的地⽅
5.摩爾阿拉伯聖歌(舊⻄班牙聖歌): mozarabic chant
-伊比利半島之後⼤部分會被伊斯蘭教佔領,伊斯蘭教起源於摩爾⼈(北非)佔領伊比利半島
6.凱爾特聖歌:celtic chant
-凱爾特⺠族在英國北邊(愛爾蘭)
7.⾙內⽂托聖歌:beneventan chant
-義⼤利南邊

•分歧狀態的聖歌,如何被統⼀?最初是教廷的統治者教皇,需要有政治上的勢⼒相配合才能統⼀聖
歌,查理曼⼤帝(⻄元 800 年加冕-中世紀盛期)是北⽅⺠族的⼀⽀—法蘭克⼈,越來越強⼤征服了其
他⺠族,統⼀了⼟地,查理曼是⼀個虔誠的信徒,查理曼⼤帝與教廷合作,統⼀了聖歌,中世紀在查
理曼的統治下會擺脫中世紀初的⿊暗時期,中世紀晚期-⻄元 1300 之後
葛利格⼀世(⻄元 590-604 擔任教皇),傳說是葛利格統⼀了聖歌,但事實上不是,是到查理曼才被
統⼀,他在任時的教皇為 Leo 三世,統⼀後的聖歌,稱為葛利果聖歌(素歌)
葛利格⼀世想要整理聖歌,是因為受到神的啟⽰,鴿⼦象徵聖靈,教皇讓書記做紀錄,把歌詞以及記
譜法做整理(傳說中)

•中世紀記譜法
聖歌演唱普遍以及聖歌的統⼀,因聖歌內容豐富且繁雜,也不容易傳播,所以產⽣了記譜法(整理、
傳播)沒有記譜法前,聖歌只能透過⼝耳相傳的⽅式進⾏傳播,最初的記譜符號通稱為紐姆譜
1.紐姆(neumes)
⻄洋中世紀記譜法剛開始發展時被⽤指稱⼀種,備忘性的、指⽰旋律上昇下降趨勢的⼀些特號。當時
的領唱者可能根據這些記號,以⼿勢表明旋律進⾏的⽅,因此這種紐姆記譜法也可稱之為⼿勢記譜法
(chironomy)
(1) 初期紐姆譜—約 9 世紀左右,沒有固定⾳⾼,但學唱過的⼈可以跟著上⾯的⾳樂走向,喚起旋律的
記憶,有備忘的作⽤
(2) ⽅形紐姆譜—12 世紀開始,會有⼀個⻄⽅書寫的變化,早期是⽤蘆葦筆書寫,之後鵝⽑筆漸漸取代
蘆葦筆,順應鵝⽑筆的興起,因⽽發展出⽅形紐姆,譜線的發明也讓當時的記譜有明確⾳⾼
最初的譜線只有⼀條,是⽤⾦屬筆在⽺⽪紙上刻出⼀條線,代表 A ⾳,最後發展成 4 條
-索雷姆修道院 Solesmes 在法國中部,在 1900 年前後把葛利格聖歌做了現代的整理,是根據中世紀有
明確⾳⾼的記譜,⻄元 1903 年教皇將修道院整理出的東⻄整理出版
-譜號 clef 在中世紀也漸漸產⽣
-素歌的⾳域不⾼,旋律、節奏單純,幾乎每個⾳是⼀樣的長度,根據不同的 8 種教會調式 echos 做成
例:升階經
•為何宗教儀式中,經常使⽤⾳樂?
- 唱的比説的好聽?
⾳樂的飄忽、不可捉摸、抽象,
渲染出難以⾔喻的、超脫平凡現實的
精神性、靈性,
引領信眾們去嚮往、憧憬著
不可知的神秘境界。

•⾳樂思想
了解中世紀的⾳樂思想及理論著作:
1.Martianus Capella 卡佩拉(⻄元 5 世紀中世紀早期)
-《The Marriage of Mercury and Philology》,提到中世紀的教育制度,在修道院裡學習的時候,學
習的東⻄分成七種⼈⽂學科 seven liberal arts,七個科⽬再細分成兩組—三藝 + 四藝
三藝跟語⽂表達有關
(1) ⽂法 grammar
(2) 辯證法 dialectic
(3) 修辭學 rhetoric
四藝跟⾳樂有關
(1) 幾何 geometry
(2) 代數 arithmetic
(3) 天⽂學 astronomy
(4) ⾳樂 harmonics(music)
2.Boethius 波伊修斯(⻄元 480-⻄元 524)
-《The fundamentals of music ⾳樂原理》呈現古希臘的⾳樂,體現古希臘—模仿說
(1)misic of mundana 宇宙的⾳樂(柏拉圖-天體的⾳樂)無聲的⾳樂
(2)musica humana 跟⼈⾝有關的⾳樂
符合協和的原則,⾎液的運⾏,無形的⾳樂
(3)musica instrumentalis 實際的⾳樂

查理曼把中世紀帶入繁榮的年代(⻄元 800 年後),很多跟⾳樂有關的東⻄都在這個年代被研發出來

•⾳樂理論
1.⾳樂⼿冊 Musica enchiriadis(9 世紀)(不知道作者)
2.⾳樂詳論 Mictologus(1025~1028 左右)—桂多•達賴左 Guido Arezzo,沿⽤波伊修斯的書
這兩本書都有提到—⾳名,⽤⻄⽅字⺟代表⼀個⾳,⼀直到今天還在使⽤,後來才產⽣唱名,中世紀
的⾳域不會太寬,⼤約 2 個八度多,最低⾳以及⾼八度的⾳都是 G 但如果兩個⼀樣會搞混,所以⽤⼀個
希臘的字⺟代表(gamma),升降記號在此時已經產⽣,降記號為(p.35,圓形—降低半⾳ / ⽅形的 b
—還原),中世紀⾳樂主要是⾃然⾳的,幾乎不加升降記號,除了 b
#期末要葛利格聖歌的分析(調式)
葛利格聖歌(素歌 plam)根據八種調式做成的旋律,這些調式被稱為教會調式,因為是在教會被研發
出來的,每種調式各⾃有特性,調式有正副,結束⾳會是⼀樣的

•為什麼不⽤ b ⾳?
因為他本⾝不穩定,並且會與 F 產⽣三全⾳(增四減五的⾳程),要看實際演唱的狀況還原或是降低,
b ⾳的記譜如果要唱降低也不會記譜,如果有碰到有些地⽅三全⾳,唱的時候就要降低半⾳

•如何判斷不同調式?
⼀, 先找結束⾳(Final)。
⼆, 正調式:吟誦⾳(reciting tone)在結束⾳上五度;碰到 B ⾳時,迴避到 C ⾳。例:Phrygian
三, 副調式:吟誦⾳為正調式吟誦⾳的下三度;碰到 B ⾳時,迴避到 C ⾳。例:Hypomixolydian
四,正調式的整個⾳區,都在結束⾳上⽅;結束⾳下⽅,可能有⼀或⼆個附加⾳。
五, 副調式的結束⾳,在整個⾳區近中間處,其上、下各有幾個⾳。
六, B ⾳有時必須降低半⾳(Bb), 以避免聽起來不協和的效果;例如「三全⾳」 - 「⾳樂的魔⿁」
( diabolus in musica).
七, 正副 Dorian, Lydian, 可以移⾼五度。(⼀種是原位,⼀種是移⾼五度的)
八, 正副 Phrygian, Mixolydian 不提⾼五度。(因為移⾼五度會從 B 開始,另⼀個移⾼五度會 複)

•metabole 轉調式

•Solmization 唱名
桂多•達賴左的書裡有提到,他在講唱名的時候舉了⼀⾸素歌的例⼦,例如 C ⾳唱 ut,D ⾳要唱的時
候,建議⼤家唱 re,E ⾳唱 mi,以此類推,只有六個⾳有⾳名(CDEFGA ⾃然六⾳組)
B ⾳是⾳樂中的魔⿁,所以沒給正式名稱,例 B,C 唱成 mi、fa(硬的六⾳組),A,Bb 唱成 Mi,fa(軟
的六⾳組)
桂多為了解釋⾳名跟唱名之間的關係,所以有了桂多的左⼿,每個⾳名都牽涉到三種六⾳

*中世紀最 要的儀式
中世紀以基督教為主,什麼儀式就要唱什麼歌
1.彌撒 Mass,使⽤彌撒曲 mass
2.⽇課 office
-什麼是⽇課?
中世紀有很多教堂以及修道院,中世紀信基督教很虔誠,所以修道院就很多,很多⼈到修道院當神職
⼈員,中世紀的神職⼈員地位崇⾼,他們是社會的上階級,很多都是上層社會的⼈,修道院裡⼀天會
做 8 次不同的⽇課,做⽇課的時候修道院的⼈要聚集在⼀起,⼀起祈禱崇拜上帝,有⼀個主持⽇課的
神⽗帶⼤家讀聖經,不同⽇課要讀的經⽂以及朗誦的詩篇不⼀樣,特殊節⽇也不⼀樣,整個內容在葛
利格聖歌統⼀後,教廷有嚴格的規定
-⽇課分類:
1.晨課 (matins)—⽇出之前,⼀年四季都不太⼀致
2.晨禱 (Lauds)—太陽剛出來的時候
3.早課 (Prime,第⼀時辰課)—約 6 點
4.第三時辰課 (Terce)—約 9 點
5.第六時辰課 (Sext)
6.第九時辰課 (Nones)—約 15 點
7.晚禱 (Vespers)—太陽下⼭的時候
8.晚課 ( Compline)—約 21 點
-⽇課的⾳樂
教堂有唱詩班,唱詩班要唱與⽇課有關的⾳樂,有三種唱法
(1)responsorial 應答式—⼀唱眾和,先由領唱獨唱,接下來唱詩班附和唱同⼀條旋律
(2)antiphonal 對唱式的—唱詩班分成兩個部分,彼此對唱
(3)direct 直接式—整個唱詩班從頭到尾⿑唱 unison 在儀式裡唱出來的聖歌,旋律與歌詞的關係有種
種不同的變化,歌詞與旋律對應的關係 text setting 分成三類
(1)syllabic ⾳節式—⼀個⾳節配⼀個⾳符
(2)neumatic 紐姆式—⼀個⾳節可能對兩個⾳到六個⾳之間
(3)melismatic 華彩式的(花腔)—⼀個⾳節對好幾個⾳,5、6 個⾳以上
Psalmody 詩篇吟誦:從 psalms(詩篇)演變⽽來,詩篇是舊約聖經的⼀章,做⽇課的時候需吟誦詩
篇,因為要吟誦很多不同的詩篇,有些吟誦詩篇的公式稱為 psalm tones 詩篇吟誦調
⼀個⽇課經常吟誦三⾸詩篇吟誦調,要挑不同的詩篇吟誦調,不然會很單調,不同吟誦調的吟誦⾳不
⼀樣,每⾸詩篇的句⼦不⼀樣,詩篇的句⼦有彈性,吟誦調⾳域窄,像是講話,聖誕節的晚禱有三篇
詩篇吟誦,是詩篇 110
詩篇吟誦調結構:
1.Intonation 起⾳—只在第⼀句會有起⾳
2.Reciting tone 吟誦⾳—⼀直反覆
3.Mediant 句中
4.termination 結尾
1~8 句都是詩篇,9、10 為⼩頌讚段 Lesser Doxology,歌詞與光榮頌 Gloria 的類似,但規模比光榮
頌短⼩很多,不管甚麼⽇課,每⾸詩篇吟誦完都要加這兩句歌詞,唱的時候⼀樣套詩篇吟誦調的旋律
Office antiphon 交替唱段(詩篇疊句)—整個詩篇吟誦開始之前,以及結束的時候,前後的交替唱段
是⼀樣的,有旋律的效果,有吟誦⾳及結束⾳,主要是詩節式,教廷規定,什麼詩篇疊句要接什麼詩
篇吟誦
在⽇課中經常會有⼀⾸讚歌 Hymns,讚歌比 antiphon 旋律性更強⼀點,長度比 antiphon 還長,讚歌
是詩節式的,不同詩節歌詞不⼀樣但使⽤相同的旋律 複
•lesson 讀經(⽤吟誦的,同⾳反覆)+respond 應答唱段(紐姆式的,較有旋律感)
強調宗教的靈性 / 莊嚴
• ⼤節⽇的時候修道院的彌撒會有兩次,早⼀次晚⼀次,教堂裡⾯沒有⽇課,教堂每天接近中午會做
⼀次彌撒
-彌撒的構成
基督教最 要的儀式(⼀般教堂 / 修道院都會做),是基督徒⽤來紀念耶穌基督的最後晚餐(告別的晚
餐—聖餐),因為他知道他⾺上要被羅⾺⼈抓去除死刑,告訴⾨徒要去傳承他的精神,彌撒典禮最初
有⼀個聖餐的儀式 communion,主祭的神⽗會把麵⽪跟⼀⼩杯的葡萄酒給現場做禮拜的⼈食⽤,麵⽪
象徵耶穌基督的⾁體,葡萄酒象徵耶穌基督的⾎,最後擴張開來,發展成全套彌撒的儀式
福⾳禮儀:
1.進台經 (Introit)—唱詩班邊唱邊走進來
2.慈悲經 (Kyrie)
3.榮耀經 (Gloria)
4.特⽤祈禱⽂ (Collect)
5.使徒信書 (Epistel)
6.升階經 (Gradual)
7.哈利路亞 (Alleluia)
8.績唱(sequence)
9.福⾳書 (Gospel)
10.講道(sermon)
11.信經 (Credo)
領受聖體禮儀
12.奉獻經 (Offertory)
13.prayers
15.序禱 (Preface)
16.聖哉經 (Sanctus)
17.
18.
19.羔⽺經 (Agnu dei)
20.聖餐經 (Communion)
22.會眾散去 (Ite Missa est)
•專⽤彌撒 proper,不同時節歌詞會不⼀致 / 常規彌撒 ordinary,歌詞全部不變
•彌撒中的⾳樂是根據統⼀後的葛利果聖歌下去唱
•Mass(整個彌撒儀式)/mass(彌撒曲)
•常規彌撒有五⼤段落,最後那個段落很短,但長度都差不多,根據歌詞調整⾳樂
1.Gloria and credo 榮耀經 / 信經—歌詞長,全年歌詞都⼀樣,⼤部分是⾳節式,很長的歌詞,旋律就不
要太複雜,歌詞 credo>Gloria
2.Sanctus and Agnus Dei 聖哉經 / 羔⽺經—歌詞長度適中,作成有相當的旋律性但⼜不會太華彩(紐
姆式)
3.Kyrie 慈悲經—歌詞最短,所以要唱長⼀點,採⽤華彩式 melismas,且要把每個句⼦加以 複
•專⽤彌撒最華彩的段落是 Alleluia

*統⼀後的聖歌,增添或改寫
-時間:9 世紀末 ~13 世紀初
⼀、「改寫段 (trope),原有存在的禮拜歌曲的擴充、改寫,他們不被教會當局所承認。「改寫段」可分
成五類:
1.「歌詞改寫段」(trope d'adaptation,prosula 拉丁⽂),將「⼀節多⾳」(melisma 性質的華彩旋律,
配上新的歌詞 (⾒譜例 31) 此⼿法為法國盧昂附近朱米耶吉修道院 (Jumieges) 所創⽤。
2.「發展改寫段」(tropede developpement),瑞⼠聖加爾 (St-Gall 修院的修⼠ Notker,由上述「歌詞改
段」獲得的靈感⽽另創的⼿法。除了增添新歌詞之外,還將原旋律的各個⾳型加以延伸、發展但此⼿法
只限於“阿利路亞“(Alleluia) 的改寫上 (譜例 32,33)。
3.「插句改寫段」(trope dinterpolation 在原有旋律之間,數次插放具有新歌詞的新旋律 (譜例 34)。
4、前後加句改寫段,(trope dencadremen 在原旋律前各⾃加上⼀新樂句
5.「取代改寫段」(trope desubsttti 原經過⼤幅度改寫之後,已喪失原來⾯⽬,⽽宛如⼀⾸新曲 (譜例 35)
⼆、「續唱 (squnce) 上的「發展改寫段」形獲得廣泛的模仿,⽽形成獨立的樂種,稱為「原始續唱」
(sequnceprimt 例 32);原始續唱更進⼀步發展成種種較複雜,被充份擴充的形式,如“AA',BB',CC”的形
式。
1.發展改寫曲
2.原來聖歌的句⼦加以反覆呈現新的歌詞
教廷原本禁⽌續唱,但因為有些寫的太漂亮了,例如:繼抒詠
•安魂曲(Requiem)死亡彌撒:裡⾯有⼀段著名的續唱—神怒之⽇(末⽇經),旋律來⾃安魂曲的
Libera me 改寫(上主,求你從永死中拯救我),歌詞是新的,每段都有三個句⼦(AA BB CC/AA BB
CC/AA BB C/D E),在浪漫時期變得有名,有些作曲家會拿來當創作的材料,例:⽩遼⼠—幻想交響
曲第五樂章 / 李斯特—死之舞 / 聖桑—骷髏之舞
•Liturgical drama 儀式劇:⼩型的宗教戲劇,在教堂前的祭壇演出,長度規模⼩,例:
1.Quem queritis in sequlchro(你們在墓裡找誰?),旋律來⾃復活節的進台經加以改寫擴充⽽成,
這是⽬前⻄⽅可以找的到最早的作品(10 世紀初),在彌撒典禮中演出
劇情與新約聖經有關:耶穌在⼗字架上後不久就死亡,他的遺體被親友放到墓窟裡,幾天後與耶穌比
較親密的女⼈—三位瑪利亞,就到墓裡來找耶穌,結果發現遺體不⾒了,他們很疑惑,這時出現了⼀
個天使問他們你們在墓裡找誰呢?三位女⼈與天使對唱,天使告訴他們耶穌死亡後復活到天上去了
2.Christmas trope Quem queritis in presepe(10 世紀末)這裡找誰,根據聖誕節的彌撒曲進台經改

劇情:耶穌出⽣在伯利恆,天主告訴附近的牧⽺⼈已經向他們報信說那天會有救世主降⽣,那天牧⽺
⼈要找耶穌究竟降⽣在哪裡?結果找不到,天使就問他們你們要找誰,他們說要找降⽣的救世主,天
使就告訴他們在不遠處的農家⾺槽
因儀式劇演出效果不錯,因此得到發展,⼀樣在教堂裡演出,13 世紀初找到的儀式劇規模就⼤很多,
例:Play of Daniel(但以理之戲),在法國 Beauvais 的教堂發現的,到後來在教堂裡演出已經不符合
需要,於是就搬到教堂外演出演變成 mysteres 神秘劇(14 世紀以後),會在教堂外搭有佈景—並置式
佈景(同時搭建好幾個佈景)
•Hildgard of Bingen 希德嘉•馮•賓根(1098-1179,12 世紀)—女修道院長,⽣於富有的家庭,因為
他對宗教著迷所以把她送入女修道院,後來他到外⾯⾃⼰創了⼀個修道院,他終⽣做了很多⽂學 / 醫
學 / 植物學 / ⾳樂創作,來探討宇宙間的神秘,經常研究藥草植物,他經常⾃稱創作受到上帝啟⽰,他
有非凡的外交⼿腕,比他⾼級的神職⼈員都非常欣賞他,因此他的創作就得到廣泛的流傳,在當時神
職⼈員幾乎都是男性,且當時女權也未被 視,對於當時來說,他是⼀個奇特的存在,在中世紀過後
就被慢慢遺忘,直到 20 世紀才再度被挖出來
⾳樂:他會為⾃⼰的修道院創作聖歌,有些是改寫的也有新創的,例:Ordo virtutum 諸般美德(宗教
戲劇),戲裡有不同的 美德的⾓⾊
-與葛利格聖歌的不同:因他是詩⼈,所以是以⾃⼰的詩來配上⾳樂,詩的風格特別,會根據曲⼦的意
思與風格來創作寫不同的調式
下學期 p.63

*⻄元 800(查理曼⼤帝加冕的年代)~1300 年-中世紀盛期(中世紀的舞蹈、⾳樂)

*中世紀⺠間⾳樂
中世紀注 宗教,宗教⾳樂 要,教堂、修道院是學術、藝術的中⼼,使⽤拉丁⽂,⼤部分是神職⼈
員從事藝術⼯作,中世紀⼤部分是農業社會,中世紀盛期社會太平繁榮,在教堂、修道院以外的地
⽅,平⺠百姓間也有些通俗⾳樂,他們⼤部分都不識字,主要分為兩種,⼀種是歌曲,⼀種是舞蹈的
⾳樂,但⺠間的東⻄⼀般是受到輕視的,所以保留到今天的資料非常少
· 世俗⾳樂(secular music)
1.拉丁⽂歌曲:
是⼀些有受過教育的⼈所唱(宗教界、貴族界)的通俗歌曲,非教堂⾳樂,是以拉丁⽂為歌詞,非普
通底層農⺠的歌曲
-versus:拉丁⽂歌曲,裡⾯的歌詞是宗教性的,非儀式⽤的歌曲,經常在教堂外歌唱的,有蠻多是在
歌頌聖⺟瑪利亞,盛⾏於 11~13 世紀左右,主要是在法國⻄南部的⼀個地區-阿基甸(Aquitaine)
-conductus:也屬於拉丁⽂歌曲的⼀種,孔杜克圖斯,原始的孔杜克圖斯只有單旋律,在教堂外歌唱
的宗教性歌曲,12 世紀開始有原始的孔杜克圖斯,留下的資料位於法國北邊,歌唱內容有時是宗教性
的,有時是通俗性的歌詞(與⽇常⽣活有關),歌詞經常注 押韻,⾳樂單純,節拍明確
-Goliard songs:稱為浪蕩歌曲,歌詞為拉丁⽂,歌詞意義通俗,但也是有學問的⼈所唱的,主要是修
道院中較為年輕的修道⼠在外⾯放鬆時會歌唱的,裡⾯有些甚⾄會歌頌愛情、⽣活中吃喝玩樂,神學
院裡有些學⽣到外⾯旅⾏娛樂時,他們作出的歌曲,著名的流傳下來的⼀組浪蕩歌曲—Corinna
burana 布蘭詩歌(英⽂為 Song of Beuren ),其中著名的⼀⾸為 In tabernacle 在客棧裡,為單旋律
的曲⼦,經常有相同句⼦片段⼀直反覆出現,這在葛利果聖歌中較為少⾒,且歌曲節奏較為輕鬆,歌
詞中有嘲諷修道院中的詩篇吟誦,應該出來尋歡作樂才是⼈⽣。布蘭詩歌是於德國南邊 1281 年
Beuren 發現的⼀個⼿稿,故稱為布蘭詩歌,於 1937 年,德國作曲家 Carl Orff(希特勒的御⽤作曲
家)⽤這⾸浪蕩歌曲的歌詞作了-布蘭詩歌
2.⽅⾔歌曲 Vernacular song :
每個地⽅有不同的⽅⾔,在這個時期每個地區的⽅⾔未被統⼀,像是德國主要有兩個地區的⽅⾔:上
⽇耳曼、下⽇耳曼
-Epics 史詩
法國:
Chanson de geste(功勳歌) ,為法國的史詩,裡⾯有些是⽤唱的有些是⽤講的,使⽤法國的⽅⾔當
歌詞,史詩與歷史有關,但傳說常不符合史實,是被誇⼤的,古希臘最有名的史詩作家為荷瑪,功勳
歌為史詩的⼀類,但經常是在歌頌英雄,例:Chanson de Koland 羅蘭之歌,約 1100 年所流傳的歌
曲,主要是在歌頌羅蘭這位英雄,羅蘭為查理曼下⾯的勇將,⻄班牙在查理曼⼤帝時期已經被回教徒
佔領,查理曼⼤帝想要統⼀⻄班牙,他帶領軍隊要越過庇⾥⽜斯⼭,軍隊在進入⼭裡後,發現有回教
徒已經埋伏在那邊了,羅蘭率領的先鋒部隊⼈數很少,回教徒的軍隊⼈數眾多,最後寡不敵眾⽽戰死
英國:
⻄元 8 世紀⽤古英⽂寫成的 Beowulf ⾙武夫,⾙武夫到某個貴族統⼀的地區,那邊有非常多的妖魔⿁
怪,他憑藉⾃⼰的英勇消滅了那些妖魔⿁怪的故事
北歐:
於⻄元 800~1200 年流傳於北歐-Norse Eddas 艾達之歌
德國:
於⻄元 13 世紀的 Song of the Nibelungs 尼⾙龍之歌
—華格納根據兩個歐洲北⽅的史詩作成尼⾙龍根的指環(1848-1874)
· ⺠間史詩歌⼿:
1.Bards :是凱爾特(Celtic )地區的史詩歌⼿
2.Jongleurs :在英國也有類似的性質,稱為(jugglers )巡演藝⼈,表演包括⾳樂、雜耍各種各樣的
3.minstrel:吟遊樂⼿,演出聚焦在⾳樂上
4.吟遊詩⼈:主要是在貴族的圈⼦裡演唱,南北⽅⽅⾔不同
-Troubadour:法國南⽅的吟遊詩⼈(較早興起,於 11 世紀末~13 世紀初),法國南⽅⽅⾔稱為 oc 奧

-Trouvere :法國北⽅的吟遊詩⼈(12 世紀末~14 世紀初)是受到法國南⽅吟遊詩⼈的影響,法國北
⽅⽅⾔稱為 oil 奧伊
南⽅的貴族吟遊詩⼈:
(1)Guillaume (1071~1126 威廉九世)是阿基甸的公爵,同時也是⼀位吟遊詩⼈
(2)Contessa de Dia 是⼀位女伯爵也同時是⼀位吟遊詩⼈
平⺠吟遊詩⼈:
(1)Bernart de ventadorn ,原本是凡塔多恩的吟遊樂⼿,後來因為有天份就慢慢打入貴族的圈⼦
&當時會將吟遊詩⼈的詩與歌記載並且整理成冊,稱作 chansonniers(歌本) ,法國南⽅留下的有
2600 ⾸,其中⼗分之⼀是有旋律的,南⽅的詩篇創作傳到北⽅後,北⽅吟遊詩⼈留下的詩有 2100
⾸,⽽其中三分之⼆是有旋律的,經常是吟遊詩⼈本⾝⾃⼰作詩⾃⼰譜⾳樂,有些吟遊詩⼈不擅長歌
唱會找別⼈幫忙唱
contrafactum:填詞,根據先前創作的⼀些旋律,有些旋律寫的很好,會被 新拿來⽤,並且填上新
的歌詞,
&詩本⾝不是⽂學的作品,是跟⾳樂結合在⼀起的
· 吟遊詩⼈的詩與⾳樂
在正式歌唱之前吟遊詩⼈都需要先⾃我介紹稱為 vidas,也是⽤唱的
題材
吟遊詩⼈的詩根據歌詞有許多不同的題材,最 要的題材是跟愛情有關(canso 情歌,法國南⽅)最
為常⾒,在 12 世紀左右,⻄⽅發⽣了⼗字軍東征,⼗字軍的領導者通常是貴族,⽽裡⾯也有些吟遊詩
⼈,所以有些也會以描寫⼗字軍作為題材,另外也有些政治的題材,其中情歌的歌唱是客觀的(逢場
作戲),在當時被吟遊詩⼈選中歌訟的⼈是莫⼤的榮幸,就算有另⼀半,吟遊詩⼈在歌頌愛情的時候
稱為 fin’amors (⾼雅的愛情、憧憬之愛)流傳到今天著名的情歌 例如:Ventadorn—當銀雀⿎動雙翼
Can bei la lauzeta mover (詩節式)、Comtessa de Dia—A chantar 我必須說出我不該說的
(p.72)
曲式
吟遊詩⼈的詩歌通常是詩節式(strophic )的,每個句⼦的長短差不多,每段旋律⼀樣但詞不⼀樣,
couplet:主段,歌詞旋律較為複雜
refrain: 副歌,也稱為疊句,歌詞、旋律都⼀樣
伴奏
⾄今沒有任何樂譜留下來,但從當時的圖畫中可以看到是有器樂的出現,所以可能是有樂器伴奏的
樂曲特⾊
⾳域窄,經常在⼀個八度內,與葛利果聖歌相似,節奏變化不多,記譜沒有分長短但實際演唱不呆
板,歌詞本⾝有強弱的變化,在唱的時候把歌詞的韻律感唱出來,像是講話⼀樣,兩個⾳的級進稱為
plica ,在曲⼦裡⾯經常出現
北⽅吟遊詩⼈的時代較為後⾯,除了歌詞⽅⾔不同其他部分很類似,但後來北⽅的吟遊詩⼈發展出了
Musical plays ⾳樂戲劇(Jeu pastoral ⽥園劇)是⽤⾳樂表達⼀些鄉下⼈的愛情,最有名的⽥園劇—
The play of Robin and Marion 羅賓與⾺絨之戲 Adam de la Halle(劇情:他們都是鄉下的牧⽺⼈以及
牧⽺女,當時有個貴族來到當地打獵並且想要誘拐⾺絨,羅賓想要捍衛愛情的故事)整齣戲串連了很
多⾓⾊的歌唱,會⽤當時的歌曲來填詞,歌唱中間會穿插有對⽩,是往後⻄⽅⾳樂戲劇(例:法國喜
歌劇 opera comique )的傳統,⾺絨唱的第⼀⾸歌曲是輪舞歌 rondeau ,吟遊詩⼈的歌唱也會傳到英
國、⽇耳曼(德國、奧地利)
—傳入英國的吟遊詩⼈
背景:
(約 11 世紀)1066 年哈雷彗星在歐洲出現,開啟了⼀場戰爭,Norman 諾曼⼈(諾曼第的⼈,原本住
在北⽅,因地處寒冷⽣活不易,所以向南侵略並且設立據點在諾曼第)佔領了英國,⽬前諾曼第是法
國的⼀塊,所以法國形成的吟遊詩⼈⾃然就被諾曼第照單全收,此時諾曼⼈⼜佔領了英國,故⽽傳到
英國,北⽅吟遊詩⼈不僅影響諾曼第更影響了英國
要⼈物:
King Richard I(獅⼼王理查)—他是吟遊詩⼈,同時也是英國國王,參加過⼗字軍東征,當時有個藝
術作品(拜悠掛毯 70x0.5)是在講述諾曼⼈征服英國⼈的故事,他作的曲⼦也是以法⽂為歌詞
當時的通俗歌曲:
不同於吟遊詩⼈的歌曲,是以英⽂為歌詞,這些不是宮廷裡的⾳樂,是當時中下階層的⼈⺠所唱的,
由於沒有受到 視,故沒有流傳下來
—傳入⽇耳曼的吟遊詩⼈:
背景:
約在 12-14 世紀的時候傳入,傳入⽇耳曼後有不同的名稱—情歌詩⼈ Minnesingers -他們唱的歌曲叫
做 Minnelieder 情歌,其中最有名的情歌詩⼈叫作 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1170-1230)他應該
是騎⼠,另外還有⼀位情歌詩⼈ Tannhäuser 唐豪瑟(1245-1265)其故事被華格納寫成歌劇-唐懷瑟
特⾊:
此時的情歌是以德⽂為歌詞,⽇耳曼的情歌詩⼈偏好 AAB 的歌曲形式,稱做巴體歌曲 bar Form 是分段
歌曲,當 A 段 複出現時,歌詞不⼀樣旋律⼀樣,B 段與 A 段的旋律跟歌詞都不⼀樣,在 B 段結束時會
讓 A 段的旋律 現⼀下
A 段為 Stollen,稱為前段
B 段為 Abgesang ,稱為後段
著名曲⽬:
Palästinalied 巴勒斯坦之歌(Vogelweide)-與⼗字軍東征有關,但⼀⽅⾯也是情歌,是⽤ bar form
寫成
—⺠歌⼿ Meistersinger 的興起
背景:
14 世紀-⽂藝復興時,是受到情歌詩⼈的影響,但整個性質跟情歌詩⼈不⼀樣,情歌詩⼈的歌唱傳統到
14 世紀時社會產⽣了變化,已經擺脫了中世紀封建的型態(整個社會都有貴族的統治,每個貴族都有
⼀塊領地,貴族會在各⾃的領地上建城堡,各⾃為政),慢慢會興起城鎮 bourg ,城鎮裡的居⺠稱為
中產階級 bourgeois ,他們會在城鎮裡⾯從事各⾏各業,就有了⾏會,情歌詩⼈慢慢變的不合時宜,
在⽇耳曼城市裡產⽣了新的歌唱傳統稱為⺠歌⼿,⺠歌⼿與⾏會 guilds 息息相關,當時有歌唱的⾏
會,⺠歌⼿都是業餘的,也是必須經過下⾯的這些流程,經過充分訓練,早期的情歌詩⼈是活躍在宮
廷裡,甚⾄有些也是貴族,作的曲⼦也會比較⾼雅,⽽⺠歌⼿是活躍在城鎮裡,他們都是中產階級,
他們寫的東⻄會較為通俗化
&各⾏各業都有⼀定的標準,是從學徒到徒⼯才能成為師⽗ Meister ,要從學徒到徒⼯必須經過⾏會考

著名歌唱師⽗:
Hans Sachs (1494-1576)
創作:
從法國的吟遊詩⼈到情歌詩⼈旋律⼤部分是新創,但是到了⺠歌⼿的創作⼤部分是根據現成的旋律下
去填詞像是宋朝的詞牌,⺠歌⼿較 視作詞
· 義⼤利的通俗歌曲
早在 1300 年興起的歌唱,經常是在教堂外的但⼜具有宗教性質,因為教堂外的宗教活動也需要唱歌例
如:宗教式的遊⾏,這樣的歌曲稱為 Laude 讚歌,歌詞是義⼤利的⽅⾔
· ⻄班牙的通俗歌曲
以⻄班牙⽅⾔為歌詞的 Cantigas 聖⺟讚歌,是在歌頌聖⺟瑪利亞,這類的歌曲有相當的數 ,⻄班牙
某個⼩地⽅ Whether 的國王 Alfonso,他讓屬下把聖⺟讚歌加以整理,⼿稿流傳到後世
· 中世紀的器樂
中世紀以聲樂為主,器樂是被貴族所排斥的,他們認為聲樂是純粹⾼雅的,是⽤來歌頌神的好媒介,
當時的器樂都還沒有被改良,是粗糙的,由於這個原因,中世紀留下的器樂譜非常的少,但還是有圖
像留下來
弦樂器:
1.Vielle(英⽂稱為 fiddle )原始提琴 / ⺠間提琴,形狀沒有統⼀起來,每個地⽅長的不太⼀樣
2.Hurdy-hurry 搖弦琴:演奏⺠間的⾳樂,各地長的不太⼀樣,⽬前歐洲⼀些地⽅可能還有使⽤,搖動
搖桿帶動⽊頭的輪⼦,擦動琴弦發出聲⾳,中世紀就有了,中世紀的搖弦琴沒有鍵盤,是直接⽤按的
產⽣⾼低⾳的變化,弦分為兩類
持續低⾳弦(Drone strings)-CG&CGC ,在共鳴箱右側,簡單的伴奏,輪⼦帶動弦 複相同的⾳
旋律弦(melody string 是受到琴鍵的控制)
3.psaltery ⻄洋古琴(鍵盤樂器的前⾝):共鳴箱上⾯有弦,⼀條弦⼀個⾳,越長的越低,⽬前歐洲
⼀些地⽅可能還有使⽤,在不同地⽅有不同稱呼
管樂器(中世紀的管樂器沒有按鍵):
1.transverse flute 橫笛:
最初是⽤⽊頭做的,19 世紀後半才會⽤⾦屬做,是長笛的前⾝
2.shawm 蕭姆管:
雙簧管的前⾝,看起來有點像東⽅的嗩吶,⼀根⽊頭做的管⼦且有⼀個喇叭⼝,上⾯有開指孔⽤來控
制⾼低⾳
3.pipe 哨管 and tabor ⼿⿎:
直吹,⼀⽀⼿按指孔,⼀⽀⼿打⿎,哨管與直笛的發⾳原理⼀樣,聲⾳比長笛柔和,現在法國南部普
羅旺斯就有類似這樣的演奏
4.nature trumpet(⼩號的前⾝):直直的⼀根銅管,吹出來較容易就是泛⾳列的幾個⾳,沒有按鍵也
沒有指孔,靠演奏者去掌控吹嘴改變⾳⾼,往後⻄⽅會為他加上指孔或按鍵,較容易改編⾳⾼
5.bagpipe(En.) 風笛:有袋型風箱,風箱是⽤⽜或⽺的胃處理過揉製⽽成,在風箱上插上管⼦,按
⾳孔產⽣變化,把風箱按著擠壓,空氣會震動在管⼦⼝的簧片,有持續長⾳管,旋律管,現在在蘇格
蘭地區使⽤滿多
敲擊樂器:
1.bag 鐘
2.tabor ⼿⿎
管風琴:
在中世紀已經開始使⽤,主要是在教堂使⽤,但教堂仍然是以聲樂為主,有時候才會使⽤管風琴,在
中世紀演出的⾳樂都滿簡單的
1.portative organ 攜帶式的管風琴:
體積⼩,構造簡單,管⼦只有兩排,⾳域不寬,前⾯有風箱
2.positive organ 定置式管風琴:
體積⼤,構造較為複雜,所以定點放在某個位置
· 中世紀的歌曲
⼀、固定形式的歌曲
1.Ballade 舞歌(Bal 舞蹈):
分成三⼤段落 aab C/aab C/aab C(⼩寫的部分稱為 stanza(主段 couplet ) 出現時旋律⼀樣歌詞不⼀
樣,⼤寫是副歌,歌詞旋律都⼀樣)
stanza 會有⼀位領唱者,並且帶領⼤家跳舞
2.Rondeau 輪舞歌:
AB a A ab AB(⼩寫部分是主段,⼤寫是副歌,⼩ a/ ⼤ a 旋律⼀樣,歌詞不⼀樣)
3.Virelai 維爾萊歌曲
A bba A bba A bba A
⼆、舞蹈⾳樂
中世紀舞蹈⾳樂分為器樂演奏以及聲樂演唱
聲樂演唱:
舞歌(上⾯介紹過),另⼀種是 Carole 卡羅爾舞歌,中世紀經常圍成⼀圈跳輪舞,較早的記載有⼀種
叫做 Carole,接下來才有 Ballade、Rondeau…另外有⼀類就不是聲樂演唱的舞蹈⾳樂
器樂演奏:
器樂演奏的舞蹈⾳樂稱為舞曲,但留下來的資料有限,艾斯唐比舞曲 estampie 是中世紀⽤器樂演奏的
舞蹈⾳樂,是留下資料較多的,甚⾄有記譜的留下,構造簡單,演奏時經常有相同的句⼦⼀直出現,
不管演奏多久,有分成開放式結尾 open(結尾不落在結束⾳上)以及封閉式結尾 closed(結尾是落在
結束⾳),通常第⼀句是開放式結尾第⼆句則是封閉式結尾
· 中世紀盛期複⾳⾳樂的發展(複⾳⾳樂 polyphony
最初複⾳⾳樂的產⽣:
在 9 世紀之後,會開始嘗試根據葛利果聖歌疊上兩個以上的聲部,讓他比較不無聊,幾條不同的旋律
交織在⼀起,同時進⾏,中世紀作曲家在做複⾳⾳樂的時候要考慮聲部間的和諧關係,因為中世紀的
教堂建得很⼤,若是演奏單旋律特葛利果聖歌會顯的單薄,與教堂不相稱,葛利果聖歌的處理⽅向分
為兩種:⼀種為改寫段的處理,⼀種為複⾳⾳樂的處理,現在要了解中世紀的複⾳⾳樂主要是根據兩
本著作:
1.Musica enchiriadis ⾳樂⼿冊:不知道作者,最早的記載(9 世紀),開始提到複⾳⾳樂,所以保守
估計複⾳⾳樂產⽣的時間約在 9 世紀前⼀點點
2. Mictologus ⾳樂詳論:桂多 · 達賴左著作,約 1025-1028 年 11 世紀時,記載會更加詳細
最初最簡單的複⾳⾳樂稱為 organum 奧⼲農(Organic 為條理有指⽰的),泛稱早期的各種的複⾳⾳
樂,還有分成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稱法
⼀、Parallel organum 平⾏奧⼲農:
有兩條旋律,第⼀條是葛利果聖歌原本的旋律,為主要聲部,稱為 principal voice ,⼀定是在上⽅,
⽽根據原本的旋律拉出⼀條平⾏的旋律稱為 organal voice 最常⾒的是五度平⾏(五度講究的是和諧的
⾳響,最和諧的⾳響是八度,但是唱八度就沒什麼變化,因此為五度平⾏)
⼆、doubled at octave 八度 複的奧⼲農:
⾳域拓寬,要四個⼈演唱,是根據平⾏五度的奧⼲農更進⼀步的發揮
三、mixed parallel and oblique organum 平⾏與斜⾏混⽤的奧⼲農:
句⼦頭先斜⾏再平⾏,到句⼦要結束時再斜⾏
四、note-against-note organum ⾳對⾳的奧⼲農(⾃由奧⼲農):
11 世紀末-12 世紀初,⾳樂詳論裡有記載,兩聲部的奧⼲農,作的較為複雜
1.⼀個⾳對⼀個⾳,主要是要跟後⾯的奧⼲農做出分別
2.先前的奧⼲農主要聲部是在上⾯,⽽現在變成在下⾯,往後的複⾳⾳樂的主要聲部也主要會是在下

3.不再是以平⾏為主,混⽤同向 similar 、平⾏ parallel、反向 contrary、斜⾏ oblique ,造成奧⼲農旋
律進⾏上較為曲折
4.兩聲部的⾳程還是強調和諧的⾳程(1458 度)
5.兩條旋律⾳域較寬
6.兩聲部可能交錯
· 阿基甸複⾳
⻄元 1100-1150(12 世紀前半)-阿基甸
⾥摩吉 Limoges 的聖瑪霞修道院 St.Martial 的複⾳⾳樂更有豐富 / 複雜的變化,他們的⼿抄本有被保留
下來,保留下來的歌曲種類是 polyphonic versus,有兩類複⾳:
1.Discant 迪司康特(法⽂:d’echant,拉丁⽂:discantus )
-不強調華彩的效果,定旋律對上⾯ 1、2、3、個⾳,從⾳對⾳奧⼲農處理的較為⾃由,句⼦的結尾強
調誇張,⼀個⾳對好幾個⾳,是倒數第⼆個⾳節
2.florid organum 華彩奧⼲農
-主要聲部稱為 tenor (⽀撐著的意思)為定旋律的意思,演唱複⾳⾳樂時,原來聖歌的旋律,上⾯新
產⽣複雜的旋律稱為奧⼲農旋律,定旋律中的幾個 要的⾳節適度拉長,唱延長⾳ drone ,對上新聲
部的多⾳,產⽣華彩的效果(⼀⾳對多⾳)

⼀⾸曲⼦每個句⼦都可以有不同唱法,⼤致分為這三種
1.單旋律
2.華彩奧⼲農
3.迪司康特

⾥摩吉聖瑪霞修道院保留的⼿稿是⽤總譜記譜法,也是最早出現的總譜記譜,基本上是以 1458 度為主


要⾳程,會少 的使⽤ 3、6 度,⽤了的話要解決到完全協和⾳程

· 巴黎聖⺟院的複⾳⾳樂 Notre dame polyphony (12 世紀中葉 1150-1300)


是由巴黎聖⺟院發展出的複⾳⾳樂,以下為其特⾊:
1.以前聖⺟院的複⾳只有兩聲部,往後有三聲部到多聲部
2.⾳樂的時值變化:以前記譜上每個⾳都⼀樣長,以前是沒有明確度時值,在巴黎聖⺟院樂派的⾳樂
家會原創出有明確⾳符長短的變化
3.原始複⾳⾳樂可以即興演唱,但聖⺟院複⾳⾳樂作的滿複雜,牽涉到了作曲的現象,有了理性思考
的介入,作曲開始被強調也是從此時開始
4.複⾳種類的多樣化
巴黎聖⺟院成為與⾳樂息息相關的建築,巴黎聖⺟院的建造時間是 1160-1182 年教堂靠近祭台的部分
已經完成,可部分使⽤,到了 1258 年時全部完⼯,在當時是很⼤的建築,巴黎聖⺟院是哥德式的建築
&羅⾺式 Romanesque style—哥德式 Gothic style
哥德式建築較為複雜較⾼,可容納較多⼈,基本構造為尖拱,先前的羅⾺式建築較為樸素,基本構造
為圓拱,尖拱可以解決許多⼒學上的原理,故可以讓教堂蓋的較⼤,哥德式教堂裡有許多的柱⼦來⽀
撐,⾨窗也可以開的較多,但羅⾺式的建築主要是以牆壁作為⽀撐,所以牆壁很厚,也沒有太多光線
的進入,巴黎聖⺟院有⼀⾯玫瑰窗,玫瑰窗是彩繪玻璃窗,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燦爛神秘的效果
聖⺟院樂派:
聖⺟院的複⾳會開始套⽤⼀種節奏模式 rhythmic modes

主要節奏有長與短之分,此時的記譜已經有 ligatures 連⾳符,有兩個⾳或三個⾳的連⾳符,聖⺟院樂


派的⾳樂會透過節奏模式、連⾳符製造變化
著作:
*The Magnus Liber Organi 奧⼲農⼤全:
⼤致在 1285 年被創作出版,本書作者不詳 Anonymous IV(無名⽒ 4),因當時有很多書都不知道作
者是誰,所以以順序來排列,此書在描繪聖⺟院樂派相關的複⾳⾳樂,有提到兩位作曲家(與阿基甸
複⾳⾳樂有傳承關係)
(1)Leoninus 約活躍於 1150-1201,12 世紀後半
(2)Perotinus 約活躍於 12 世紀末到 13 世紀初
整個聖⺟院樂派的⾳樂分為兩個作曲家的時代來分別,12 世紀後半複⾳⾳樂類別:
1.華彩奧⼲農
分為兩聲部,下⾯稱為 tenor 上⾯稱為奧⼲農,在聖⺟院樂派右可稱為 duplum (第⼆聲部),tenor
的聲部也是演奏葛利果聖歌,他們是使⽤即興演唱來製造華彩奧⼲農的效果
2.迪司康特
與阿基甸不⼀樣讀是有使⽤節奏模式,不同的節奏模式建立起韻律感,與⼀般平靜的感覺不同,因此
被稱為 蠻,使⽤即興演唱,但較為複雜
·substitute clausulae 代換複⾳段:
根據葛利果聖歌的旋律所作的迪司康特,不同時間累積下來迪司康特的段落的記譜,會有不同的版
本,不同版本有不同的效果,這個東⻄在巴黎聖⺟院樂派的前段已經有這種現象出現
·13 世紀前半的複⾳⾳樂會更有變化更為複雜,兩聲部繼續使⽤但會有更多聲部的出現
organum duplum 兩聲部奧⼲農
triplum 三聲部奧⼲農
quadruplum 四聲部奧⼲農
1. 孔杜克圖斯 conductus:
有 2、3、4 聲部,他的不同聲部比較傾向於垂直風格,也就是和聲的現象比較明顯,和聲以 1458 度為
主,節奏沒有錯開來,歌詞每個聲部⼀樣,歌詞配合旋律,比起經⽂歌是比較清晰比較單純的織體
(texture ),句⼦結尾的部分稱為 caudae(尾腔) ,在結尾的部分會做的較為華彩,歌詞⼀個⾳節
拉出幾個⾳,讓⼈感受到句⼦要結束,他還有⼀個特點是在三個聲部裡沒有引⽤葛利果聖歌當定旋
律,三個聲部都是當時的作曲家所創作
2.經⽂歌 motet :
經⽂歌是由迪司康特的代換複⾳段並 新填上⾯聲部的歌詞⽽成,填的詞要跟原來葛利果聖歌的歌詞
性質有關聯,現在變成⼀個⾳節對⼀個⾳(syllabic),不同聲部歌詞不同,歌詞為拉丁⽂,之後會被
慢慢加入⽅⾔,最原始的經⽂歌是兩聲部的,節奏也較為⼀致,⾳樂若有三個聲部的話,最下⾯的聲
部是套節奏模式,上⾯兩個聲部寫的較為複雜,但節奏較為 疊、⼀致,第⼆聲部會和第三聲部做比
較充分的共鳴,較傾向於對位的織體
·13 世紀後半(1250-1300 年)
節奏有長短的變化,會更加充分,地點不在限於巴黎聖⺟院,但還是以巴黎聖⺟院為中⼼,cantus
firmus 會取代 tenor 這個字,為定旋律的意思,⾳符實質上短⾳符是最基本的(⼀個⽅形),再來是
長⾳符,倍長⾳符是長⾳符的倍數,比短⾳符更短的稱為細⾳符,分為兩種細分,⼀種是三分法(相
當於現在的三四拍)⼀種是⼆分法(相當於現在的四四拍),⼀個短⾳符可以再分成三個細⾳符,⼀
個長⾳符可以分成兩個短⾳符,⼀個短⾳符可以分為兩個細⾳符(⼆分法),三分法被稱為完美節
拍,⼆分法被稱為不完美節拍,三分法之所以被稱為完美節拍的原因:在基督教裡 3 是神聖的數字,
因為基督教裡聖⽗、聖主、聖靈是三位⼀體的,所以在⾳樂的使⽤上三分法較常被⼈使⽤,後⼈根據
⼀本著作是 Franconian notation 科隆的法蘭柯寫的 The Art of Measurable Music (定值⾳樂)了解
當時的節奏
Adam de la Halle(1240-1287)
上兩聲部是法⽂
Petrus de Cruce
上⾯兩個聲部各⾃獨立,最下⾯的聲部是拉長⾳,最上聲部的節奏變化做的很充分
· 英國複⾳⾳樂(直接受到法國受到聖⺟院樂派的影響)
1066 年英國被諾曼⼈征服,諾曼現在法國⼟地的⼀部分,容易受到法國的⽂化影響,因此法國的複⾳
⾳樂興起很快就傳到英國,英國複⾳⾳樂凸顯出的特⾊是三度、六度的使⽤,在英國會使⽤的比較
多,同⼀個樂句在不同地⽅⼀直出現,這樣⾳樂統⼀感會較好,在英國的複⾳⾳樂裡,也會強調聲部
轉換 voice exchange ,在不同聲部裡根據旋律的片段做反覆式的排列,稱為旋轉法 rondellus,⼀直
做排列組合,整個⾳樂聽起來像輪⼦在轉,另外有⼀種作曲⼿法 canon 卡農,⼀個聲部先出現然後另
⼀個聲部遲⼀點出現去模仿前⼀個聲部,每個聲部模仿很嚴謹,在英國 rota (羅塔輪唱曲)強調卡農
的作曲⼿法,他的特點就是輪唱曲
p106
· 中世紀晚期 14世紀的⾳樂的發展(1300-1400)
會做的非常複雜,在聖⺟院樂派以後,發展主要還是法國,還有義⼤利,14 世紀的⾳樂稱為新藝術的
⾳樂
⼀、時代背景
中世紀晚期跟先前的中世紀盛期相比是較為混亂的時代,甚⾄還有兵荒⾺亂、天災⼈禍,藝術也做的
越來越複雜,整個歐洲的天氣變得非常寒冷,農作物⽋收產⽣了飢荒(1315-1322 年),1347-1350
年蔓延出了⿊死病,⼜稱為鼠疫,許多⼈病死,百年戰爭也在此時爆發(1337-1453 年),英國的軍
隊會入侵法國並佔領法國北部,雙⽅軍隊僵持不下,在當時藝術發展-法國是很 要的國家,因此百年
戰爭造成了很嚴 的影響,社會混亂往往跟⼈,尤其是統治者有極⼤的關係,1305 年有⼀位國王-菲
利浦四世,這個⼈的統治有點昏庸,他過世後百年戰爭⼜爆發導致社會更加混亂,在菲利浦四世統治
期間,他不服從教廷的指⽰,甚⾄背叛了教皇,他在法國境內立了另外⼀個教皇(1309-1377 年),
他在普羅旺斯亞維儂蓋了教皇宮,於是歐洲產⽣了兩個教皇,法國⼈也就不服從羅⾺的教皇,混亂的
時代會慢慢興起擺脫宗教且在⺠間發展的藝術,稱為通俗的藝術
⼆、 要的⽂學創作
1.柏迦丘(1348-1353,義⼤利):⼗⽇談,這是在講⿊死病爆發期間的故事,在講義⼤利城市裡的有
錢⼈,去到鄉下去避難,有⼀群⼈在鄉下住了下來,他們覺得非常無聊,於是他們在鄉下開始做⼀個
消遣,每天聚會時每個⼈講⼀個故事,他的⼩說就是這些⼈講的故事的合集
2.喬所(英國):坎特伯⾥故事集,那裡有⼀座⼤教堂,經常有⼈朝聖,晚上會住在客棧裡⾯,他們
住在客棧裡會輪流講故事因此形成了這本⼩說
3.Dante 但丁(1307 年,義⼤利):神起,講述⼀個非常獨特的愛情故事,根據⾃⼰的愛情故事進⾏
改編,他愛上了⾙雅翠絲,但還沒在⼀起女⽣就死亡了,⾙雅翠絲就到了地獄,但丁幻想到地獄去找
⾙雅翠絲的故事
4.作者未知(約 1317 年,法國):畜⽣傳奇,是⼀部通俗⽂學,主⾓是⼀隻驢⼦,(p.108 諂媚、貪
財、卑鄙、善變、善妒、脆弱)驢⼦被擬⼈化,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他是引設法國國王菲利普四
世,驢⼦在⻄⽅被認為屬性不好,有⼀天驢⼦被幸運之神眷顧,於是⼀路平步青雲最後當了⼀個⼩地
⽅的國王,在這樣的⼀個國王的統治之下,地⽅會很亂,驢⼦當成國王後跟⼀個女⼈希龍結婚了,他
們⼜⽣了⼀堆後代,整個國家在他們的統治下越來越亂,整部畜⽣傳奇有 169 ⾸⾳樂,是根據裡⾯⼀
段⼀段的詩加上⾳樂,這些⾳樂⼤部分是單旋律的,⼩部分也有複⾳⾳樂-經⽂歌(2、3 聲部)
4.作者未知(14 世紀初):新藝術,理論著作,介紹 14 世紀初的⾳樂,經常會提到⼀個作曲家-維特
利,經常有很多他的譜例(古藝術 alsantiqua 指的是 13 世紀之前的複⾳⾳樂),新藝術是從古藝術出
發做更複雜的⾳樂
三、新藝術的特點
1.時值上有更加細緻的變化,節奏上處理的越來越複雜
(1)節奏、拍號
短⾳符是基本時值(⽅塊),細分成細⾳符(菱形)的話有⼆分法(不完美節拍)跟三分法(完美節
拍),細⾳符可以再細分(⼩劃分)極細⾳符,如果是三分(主要的劃分)就是三個極細⾳符(菱形
加符桿),⼆分法為(次要的劃分)
⼤劃分 mode 就是⼀個長⾳符可以細分成比較短的短⾳符,也有 2 分跟 3 分,三個短⾳符形成⼀個長⾳

拍號:不同的節拍會⽤不同的拍號,24 拍,半個圈圈(4+6)
法蘭克的定值記譜
(2)hocket :在歌唱時節奏上獨特的效果,英⽂翻譯為打嗝,稱為斷續唱法,實⾳符跟休⽌符交錯
出現,會造成節奏變化,若⼀⾸曲⼦的斷續唱法做的很充⾜,可以稱作-斷續歌,例:⼤衛斷續歌(G.
de Machaut ⾺修),慢慢到 14 世紀開始器樂會慢慢被使⽤,但整個中世紀還是以聲樂為主
2.同節奏的使⽤
新藝術時期的作曲家會在曲⼦裡套兩種模式
(1)節奏模式 Talea :在聖⺟院樂派只有節奏模式
(2)旋律模式 color:
⼀段旋律讓這段旋律反覆出現,若是宗教⾳樂,旋律經常是葛利果聖歌的片段)
稱為同節奏的效果,在這個⾳樂複雜的時期,歌詞也不被 視,在⾳樂裡反覆出現讓⾳樂有條理感,
使⽤同節奏來整合,經過作曲家統⼀規範曲⼦就不會雜亂無章
3.旋律的形容詞:有稜有⾓
新藝術時期的旋律,尤其是上兩聲部的旋律,經常不有不規則節奏以及休⽌符,不是很平順,⼜經常
有跳進的⾳程,聽起來感覺會滿活潑奇怪,是波浪狀⽽非圓弧形,歌唱式的旋律會比較平順⾃然
4.偽⾳ musica ficta
旋律被加上變化⾳記號,都是⾃然⾳,除了降 B,變化⾳的記號經常是使⽤升記號,升記號會影響到整
個⾳響效果,聽起來假假的,升記號經常被加在終⽌式的地⽅,為了要讓終⽌式的地⽅聽起來較為明
顯,雙 導⾳ double leading-tone cadence 的效果比單⼀的導⾳效果更好,以 E 為終⽌式
(phrygian)⼀般就不加升記號(因為是 F-E,有半⾳效果),稱為弗⾥吉安終⽌式(phrygian
cadence)
5.⾳樂跟歌詞的關係
新藝術的⾳樂形成滿複雜的複⾳效果,⾳樂的 要性被凸顯到很⾼的層次,作曲家也都把 ⼼放在⾳
樂上⽽忽略了歌詞,⽽旋律太複雜,導致歌詞也較難被聽到
6.樂器
最初創作的出發點是聲樂曲(聲樂 唱),把⾳樂寫的非常複雜,有⼈在演唱這種⾳樂的時候嘗試開
始把樂器帶進來,第⼀種⽤器樂來 複聲樂的聲部,第⼆種是原本聲樂的曲⼦但每個聲部都⽤器樂演

四、新藝術時期作曲家
Machaut ⾺修(1300-1377):法國⼈
(1)宗教⾳樂
因時代關係,較年輕時以創作宗教⾳樂為主,有 motet 、mass ,他創有 23 ⾸經⽂歌,以葛利果聖歌
為材料,⼤衛斷續歌就是其中的⼀⾸,他創作⼀⾸很 要的彌撒曲-聖⺟院彌撒曲 Nostre Dame 1360
(非巴黎聖⺟院),是為法國北邊蘭斯 Reims 的聖⺟院所創作,複⾳⾳樂興起後,修道院裡開始有⼈
為普通彌撒的某幾個段落譜成複⾳⾳樂,各個作曲家譜寫不同的片段,風格語法也不⼀致所以就沒有
統⼀感,⾺修的彌撒曲 要的地⽅在於,整⾸彌撒曲的五個樂章全部出⾃於⾺修之⼿,統⼀感非常
好,新藝術的特⾊也都可以在曲⼦裡⾯看到,為四聲部的曲⼦,整個複⾳的效果比較隆 ,共鳴充
分,定旋律上有兩個聲部,較為複雜,特別的是定旋律下也有⼀個聲部,稱為 contratenor 對應聲部,
意思是他跟定旋律是習習相關的,歌詞較簡單的幾個樂章,⾺修會採⽤經⽂歌複⾳的語法,複⾳的效
果會被處理的較複雜,經常有⼀⾳節多⾳的效果(例如:聖哉經 sanctus 、慈悲經 Kyrie、羔⽺經
Agnus Dei),另外歌詞較長的兩個樂章就採⽤迪斯康特風格,使⽤⼀個⾳節對⼀個⾳,四個聲部的節
奏基本上都沒有錯開來,較偏向和聲效果(例如:榮耀經 Gloria 、信經 Credo )
(2)通俗⾳樂
由於是亂世,從 14 世紀開始有通俗性質的歌曲,從 chant 到 chanson ,⾺修也是⼀位詩⼈,把⾃⼰的
詩配上⾳樂來歌唱,⾺修寫的通俗歌曲分為兩⼤類:
1 單旋律歌曲 monophonic song
2 根據⾃⼰寫的詩譜成複⾳的歌曲 polyphonic song
他在創作時會套⽤⼀些固定形式 formes fixes,他作有 42 ⾸ Ballade,其中⼀⾸是單旋律的,22 ⾸
rondeaux,33 ⾸ virelais 維爾來舞歌,有 25 ⾸是單旋律的
· 複⾳法⽂歌曲
treble-dominated style 上聲部主要風格,最⾼⾳部可稱為 cantus/treble,是最為 要的,與⼀般複
⾳宗教⾳樂不同(定旋律較為 要),所有的歌曲都是新創的,複⾳法⽂歌曲會去套複⾳形式,擺脫
舞蹈的形式,他是通俗性質的,經常跟愛情有關,歌頌⽣活、愛情的美好,例:最初的複⾳法⽂歌
曲,rose liz printemps verdure 玫瑰薔薇春天綠地為四聲部的輪舞歌,⾳樂簡單但歌詞⼀直在做變
化,旋律節奏豐富變化,有稜有⾓
· 精微藝術 art subtilior (14 世紀末,1370-1400)
⾳樂更加複雜,是從法國南部普羅旺斯亞維儂教皇宮發源,在宗教機構有很多 要的⼈物,他們儘管
都是宗教界的的⼈⼠,但他們很懂的享受⽣活,也 視藝術,宗教有點漸漸腐化,新藝術在亞維儂的
教皇宮被做的非常細緻微妙,代表性的作曲家:caserta ,他寫了⼀個三聲部的複⾳法⽂歌曲,先寫上
⾯,再配上下⾯的旋律,上兩聲部較為複雜,下⾯主要為拉長⾳,裡⾯包含很多不規則的節奏,把新
藝術的傾向發揮的更加複雜,還有⼀位是 Baude Cordier -Belle Bonne Sage 美麗 善良 乖巧,為三聲
部的曲⼦,是以愛情為題材
-義⼤利也有類似 art nova 的創作,Italian trecento music 14 世紀藝術歌曲,14 世紀的牧歌 madrigal
⼀樣會套固定形式,是法國那邊沒有的,也跟法國那三種固定形式不⼀樣,牧歌的形式:分成三⼤段
落,第⼀段是 a(主段),第⼆段 a(主段)與第⼀段旋律⼀樣,歌詞不同,第三段 b(ritornello 相當
於法國的副歌,⼜可稱為 現段),有新的旋律,新的歌詞,另⼀種形式為 ballata 舞歌,固定形式為
A b b a A,⽽在法國稱為 ballade 舞歌,主段分為前段、後段,義⼤利作曲家 Landini (1325-1397)
為 14 世紀中最 要的作曲家,他是盲⼈,他的⾳樂是與法國新藝術的風格有點類似,旋律跳來跳去
的,他的歌曲中有⼀個較為特殊的處理-蘭迪尼中⽌ Landini cadence ,他不會直接解決,他會先下⾏
⼆度再到三度
·caccia 獵歌
是採⽤模仿 imitation 的作曲⼿法,他的歌詞是在描繪打獵的情形,看⾒獵物時獵狗會先去追,然後獵
⼈再跟上,使⽤卡農的⼿法,同樣旋律不同時間出來,歌詞⽣動,描繪打獵的情景,例如:Firenze’s
- Tostitos che l’alba describles,也有作曲家⽤相同的⽅式在描繪⽇常⽣活中較熱鬧的情景
· 中世紀樂器的使⽤
會使⽤器樂來演奏聲樂的聲部,在這個時期器樂沒有受到 視,⻄⽅歷史上開始注意到器樂的存在,
會為其分類,最初是在法國分為兩類
1.haut:⾳響效果喧鬧,例:管樂、擊樂
(1)蕭姆管 shawms
(2)⼩號 trumpets
(3)⾓號 cornetts (最初是⽤⾓做成的,有個吹嘴,把⽜⾓或⽺⾓的中間鑿空,與⼩號⼀樣有吹
嘴,往後也有⼈⽤⽊頭製作)
2.bas:⾳響效果柔和,例:弦樂
· ⽂藝復興時期 (15世紀,1400-1600)
可分為初期、盛期以及晚期
⼀、背景:
1.新時代會產⽣新藝術, 要的社會變化為封建制度瓦解,城堡已經沒有辦法很有效的抵禦外⼈的侵
略,東⽅發明的火藥會被傳到⻄⽅(⼗字軍東征),有火藥就有⼤砲,⼤砲可以轟掉城牆,因此產⽣
了新型態的社會,邁向更⾃由的社會型態,中世紀盛期到晚期城鎮數 增加,住在城市裡⾯的居⺠為
中產階級,從事各式各樣的⾏業,城鎮的繁榮產⽣了富裕的社會
2.航海:⽂藝復興時期開始⼤幅度擴展航海,擴展殖⺠地,哥倫布發現新⼤陸是在 1492 年,所有這些
航海的活動會發現新的地⽅,經常會發現很多的資源,例如:礦產、香料,這與東⽅指南針(羅盤)
以及火藥的發明也有深刻的關聯
3.印刷術的發明:在中國宋朝畢昇(990-1051)發明了印刷術,相當於⻄⽅的中世紀時期,歐洲⼈的
印刷術是 gutenberg 古騰保(德)在 1440 年代發明活版印刷,讓知識的傳播有蠻⼤的進步,最初只是
⽂字的印刷,後來發展出⾳樂的印刷,最初是在威尼斯出現(1501 年),第⼀本樂譜印刷-百⾸複⾳曲
集,⽂藝復興是知識起⾶的時代
4.humanism ⼈⽂主義:注 ⼈本⾝的思想,因為在中世紀時期⼈並不是很 要, 要的是神(宗
教),從新藝術時期開始已經有很多作品聚焦在通俗藝術上,這個時期會研究古希臘古羅⾺的藝術以
及思想,⽂藝復興時期的⼈發現古希臘古羅⾺是注 ⼈本⾝的思想,古希臘古羅⾺的藝術也是以⼈為
中⼼,有很多地⽅可以學習
5.patronage 藝術贊助:有錢⼈挺喜歡藝術,就花錢贊助藝術的發展,藝術會變得越來越普遍、繁榮
⼆、藝術特⾊
中世紀時期的藝術是發展的比較⾃由的,⽂藝復興時期會尋求藝術中的-對稱平衡條理清晰,古希臘古
羅⾺ 視古典精神,古希臘的神殿經常是對稱平衡,⽂藝復興也受到了古希臘的影響,會與中世紀⾏
成對比,中世紀為浪漫的極端,中世紀時期的話是平⾯的較畫⾯較沒有深度,⽂藝復興會開發出-景深
perspective (透視法)⼈物會因為遠近⽽有不同⼤⼩,⽂藝復興時期 要的雕刻家-()
三、⾳樂特⾊ / ⾳樂演變
通俗⾳樂得到充分的發展,複⾳⾳樂會被探究的更多,會以新藝術為極端,但會整理的較有條理,不
像中世紀較為隨性,⽂藝復興盛期晚期後,變的有單⼀的風格-國際風格(各個地⽅風格差不多)
1.英國特質
英國的⾳樂 14、15 世紀會跟歐洲很不⼀樣,稱為英國特質,英國⾳樂(3、6 度的 ⽤)會影響歐洲⼤
陸,英國 要的作曲家-敦斯達布爾 (JohnDunstable,1390-1453),法布登 (Faburden,平⾏ 3、6 度的
即興演唱),當時的複⾳⾳樂經常有三部,最⼩跟中間⾏成 3 度,最⼩⾯與最上⾯呈現 6 度,使⽤較多
級進的⾳程,透過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英國入侵法國,因此⾳樂影響了歐洲(14 世紀
中-15 世紀初)
a.坎替列納風格的經⽂歌:
14、15 世紀英⽂創作的經⽂歌經常會有這個風格,不引⽤現成的旋律,經常有三聲部,三聲部節奏沒
有明顯的錯開
b.讚歌分成三個時期:
c. 要作曲家:丹斯達布爾(1390-1453)活躍於英法百年戰爭最後的幾⼗年,透過他的創作把英國
特質傳播到歐洲⼤陸,有⼀個帶領軍隊到法國去打仗的貴族,把他帶到法國去,他為貴族⼯作,隨著
軍隊到法國北部去發展,所有英國特質的特⾊在他的⾳樂裡都有,⼤部分還是以級進⾳程為主,⼩部
分跳進,節奏上適度變化,會有波浪狀的起伏,著名曲⽬-(你多麼美麗 p164)是⼀⾸三聲部的經⽂
歌,歌詞是在讚美⼀位女孩⼦,他選了舊約聖經的詩篇,所羅⾨王是猶太教的神,所羅⾨王寫的⼀些
詩篇裡經常會去歌頌⼀些道德非常好,長的也很好的女⼈,這⾸歌就是所羅⾨王的詩
·15 世紀前半歐洲⼤陸的⾳樂
1.勃艮第樂派(過渡時期)
勃艮第是當時⼀個公爵統治的地⽅,位於法國東北邊,他的勢⼒非常強⼤,也會陸續擴充他的領⼟,
整塊法蘭德斯、盧森堡、荷蘭南部、比利時等….都是他的領⼟,因為公爵很喜歡⾳樂,他花了很多錢
在藝術上,所以在這個時期他的宮廷⾳樂非常發達,公爵所在的宮殿是第戎,第戎是勃艮第較⼤的城
市,
15 世紀前半有兩位公爵:
善⼈⾶利浦(Phlippe leBon,1419-1467)
魯莽的查理 (Charles le Temeraire, 1467-1477)
*因有很多⼈都取同樣名字,所以會取綽號來辨認的問題?
著名的作曲家:
狄懷 Guillaume Dufay、1400-1474(受英國特質影響較多 p174,定旋律彌撒曲-在創作彌撒曲的五個
段落,會拿⼀個現成的旋律來當五個樂章的創作材料,有可能是通俗歌曲或是宗教歌曲的⼀段旋律,
會放在每個樂章的定旋律裡,例:是⽤當時的歌曲武裝者的旋律下去做改寫,這樣創作出來的⾳樂,
五個樂章會有相呼應的地⽅,統⼀中有變化)
班舒瓦 Gilles Binchois,1400-1460(受新藝術影響較多)
諾瓦 Antoine Busnois, 1430-1492
基傑該姆 Hayne Van Ghizeghem(15 世紀後半)
⾳樂特⾊:
A. 較傾向於活潑的通俗性
B.「新藝術」的遺留尚未完全擺脫
*四聲部的複⾳⾳樂(和聲較為飽滿)
C.跳進的⾳程、偽⾳」複雜的節奏……等節奏⼿法還被應⽤,但已較少⾒
D.完全協和諧⾳程甚多,逐漸受到英國傳統的影響,使⽤三、六度⾳程與「假低⾳」(faux-bourdon)
E.「新藝術」時期以⾳樂為主,忽視歌詞的狀況,稍獲得改進:不同聲部之間的節奏還不太⼀致 (聲部與聲
部之間節奏錯開的情形存在)
F.主要樂曲種類:
複⾳經⽂歌 (Motet)
彌撒曲 (Mass)-標題彌撒曲
複⾳法⽂歌曲(Polyphonic Chanson)
tenor 本來是定旋律,bassus 原本是稱為定旋律下的聲部,是對應聲部,在⽂藝復興時期還不是我們
現在的意思
原本為愛延長只有 2 拍但是把他延長幾倍,是爭執⽤法,根據原來的複⾳法⽂歌曲,使⽤原來的東⻄
但是適度的加以改寫
法蘭德斯樂派:
比勃艮第樂派更受到英國的影響,新藝術的風格消失,法蘭德斯樂派達到⽂藝復興時期的⾼峰,他還
被傳到整個歐洲,稱為國際風格,勃根弟公爵所統治的 Flanders 地區為今法國極北邊,以及荷比盧附
近,15 世紀中葉興起,⼀開始⾳樂較為活潑,通俗⾳樂以及宗教⾳樂也同時發展,但是是較為優美的風
格,旋律上較多級進的⾳程,掛留⾳的普遍化(使旋律變的流暢),節奏簡單,休⽌符減少,三度六
度更加普遍,和聲式效果的強調,寫的不再是複⾳的法⽂歌詞
· 作曲家:
伊薩克:
比較創新的貢獻-和聲語法的段落發揮的較為充分,開始嘗試⽤德⽂創作複⾳歌曲,在⽂藝復興時期德
⽂的的複⾳歌曲就不稱為 chanson ,改稱為 Lieder (與德⽂藝術歌曲不同)
這時候的複⾳⾳樂會有不同性質組成,主要有模仿性段落、和聲段落、⾃由對位段落
德普瑞(1450-1521):
注 歌詞的變化,⾳樂反映歌詞相當完美,每個聲部的旋律蜿蜒起伏很好,對稱平衡也做的非常好,
他把⽂藝復興的 唱⾳樂推向完美風格
通俗歌曲:百般懊悔(法蘭德斯樂派處理⾳樂較為深沉)
與德普瑞同時期畫家(兩世紀之交):
達⽂⻄(1452-1519)
-宗教⾳樂的創作:最後的晚餐
-通俗畫作:夢娜麗莎的微笑
拉維爾(1483-1520)
譜例 9.9(祥和的聖⺟)
· 標題彌撒曲種類:
1.定旋律彌撒曲:使⽤的定旋律會放在 tenor
2.定旋律模仿彌撒曲(在勃艮第樂派已經形成,材料來⾃於現成的複⾳⾳樂)
3.演繹彌撒曲
做較為⾃由的處理,與第⼀類有點類似,引⽤的定旋律會處理的較為⾃由
-海上彌撒曲(葛利格聖歌-海上之星為材料,原曲在歌頌聖⺟瑪利亞,彌撒曲有五個樂章),葛利格
聖歌不會呆板德放在第三聲部
4.定旋律仿作彌撒曲 invitation mass
(2、4 的材料來⾃於現成的複⾳⾳樂,整⾸拿來再利⽤,處理的較為⾃由)
法蘭德斯的⾳樂教育很發達,在法國北邊,有很多聖歌學校,培育出很多法蘭德斯的作曲家與歌唱
家,法蘭德斯⼈才過剩,於是到外地發展,義⼤利是⾸選,因為是羅⾺教廷也在那裡,可能晚年⼜會
回到法蘭德斯,國際風格也因為這樣⽽更明確,國際風格的源頭就是法蘭德斯

⽂藝復興⾳樂的「國際風格」

義⼤利
Orlande de Lassus (1532-1594; p. 223)
C. de Rore (1516-1565; p. 213)
A. Willart (1490-1562, pp. 211, 272)
G. P. da Palestrina (1525/1526-1594; p. 245)

法國
N. Gombert (?1500-1556, pp. 222, 242, 249) 到法國發展(影響到法國本⼟的作曲家,是德普瑞的
學⽣)
Cl. de Sermisy (1490-1562, p. 220)
Cl. Janequin (1485-1558, p. 220)

⻄班牙
N. Gombert (p. 249) 後來到了⻄班牙
Cr. de Morales (1500-1553, p. 249)
Th. L. de Victoria (1548-1611)

英國
Th. Tallis (1505-1585, p. 240)
W. Byrd (?1540-1623, p. 240)

· 宗教改⾰ (Reformation,1517 年以後到 16 世紀中葉,p22) 會影響到宗教⾳樂的創作


背景:
基督教内部的腐化激起了宗教改⾰,形成了新教的三⼤教派:路德教派、喀爾⽂教派英國國教新教的簡
约、樸素與舊教(天主教,Catholicism) 的講究排場、奢華形成對比新教的聖詠 (Chorale)、讃美歌等,
是提供信眾⿑唱的簡易單纯的宗教歌曲,聖詠與讃美歌也被當成素材,譜成複⾳的宗教⾳樂。神職⼈員
有很⾼的權限,就會做⼀些貪腐的事情,神職⼈員不能結婚,所以很多神職⼈員都有情婦,⾸先進⾏
宗教改⾰的是⾺丁路德在德國的中北邊創立路德教派,再來是在瑞⼠創立喀爾⽂教派,再之後就有英
國教派,這三個稱為新教,被改⾰的基督教就稱為舊教,新教強調簡約,不要太花俏,就連禮拜儀式
都從簡,注 內⼼虔誠的感覺,舊教比較 視排場、儀式,舊教被改⾰後也會較為收斂,⾳樂也會因
此⽽改變,不會做⼀些花俏的效果
p.230
藍⾊—⾺丁路德 1517 年開始在德國倡導,很快就有很多⼈響應,路德教派最初是在德國的中部以及北
部,主要會往北擴充,⽬前丹麥、北歐的地⽅,整個德國的南⽅還是繼續信舊教
咖啡⾊—喀爾⽂教派是在瑞⼠⾏成,會傳到部分法國的地區,但基本上都還是舊教,傳到法國後,法
國⼈稱他為胡格諾教派,之後也會傳到英國北邊(蘇格蘭)
灰藍⾊—英國國教派是亨利八世創立的,亨利八世已經結婚了但他後來⼜有⼀個情婦,想要跟他結
婚,但教廷不允許,所以他⾃⼰就成立了英國國教派,英國國教派的勢⼒就沒有那麼⼤,主要是在英
國的地⽅,少部分愛爾蘭那邊
新教的勢⼒範圍基本上在歐洲的北邊,整個歐洲的南邊以及東邊都還是舊教的勢⼒範圍,會影響南北
的政治,引起宗教戰爭,在宗教改⾰的趨勢下,北⽅⼈較為樸素,⽽南⽅較為講究排場
新教的⾳樂:
新教強調內⼼的感覺,不喜歡太鋪張的東⻄,就會把鋪張的東⻄移除
1.彌撒分成專⽤跟普通彌撒,改成德⽂,經⽂歌也是繼續創作但是加以德⽂化
2.聯合有能⼒的⾳樂家,會創作路德教派的宗教⾳樂稱為 chorale 聖詠,讓路德教派的信眾可以在儀式
中共同演唱的歌曲,聖詠的⾏成有不同的處理⽅式,分為新創跟根據現有的曲⼦改編,改編曲⼦的來
源有舊教的葛利果聖歌 / 德國的⺠間歌曲(p.233) 例:降臨吧!救世主,是根據葛利果聖歌中讚歌的⼀
⾸所改編,歌詞也會改編成德⽂,信眾要比較好唱的特⾊:
(1)斷句清楚
(2)
(3)

亨利八世(1509-1547),在他之後英國宮廷經常滿混亂,他的繼任者是愛德華六世、⽽在瑪麗皇后
統治時⼜改信舊教,⽂藝復興最明智的統治者是伊莉莎⽩⼀世,這時⼜回到新教
在亨利八世的統治上的⾳樂以及儀式沒有太⼤的改動,到繼位者愛德華六世才有新教儀式的改⾰,即
使有改⾰創新,但跟舊教較為類似,並沒有太⼤的變化,但新教統治時會把歌詞改成英⽂,儘管⾳樂
還是很複雜,例:anthen 複⾳⾳樂的 唱但有英⽂的歌詞,英國國教的儀式融合⽇課與彌撒,簡化的
儀式,16 世紀後半英國國教的作曲家:
1.卡利斯
2.波德
⾳樂風格類似德普瑞的風格,適度的英國化加上英國的風格,但回到舊教時還是會回到創作複⾳⾳樂

下學期

· 反宗教改⾰ Counter reformation ,⼜稱為天主教復興的運動(16 世紀末,17 世紀初)


天主教是⼀個延續滿久的基督教,受宗教改⾰刺激後,舊教⾃⼰會有深刻的反省,⾃⼰會改⾰,所以
就有了天主教復興運動,⾰除之前種種不好的跡象,主教召開了特蘭特主教會議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特蘭特位於義⼤利),在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也有新的措施,做的滿有效率,整
個舊教的國家宗教勢⼒⼜變的強盛起來,且固守原本的地區,不讓新教入侵,舊教的禮拜儀式跟⾳
樂,也受到了改⾰的影響
1.儀式
原本儀式做的太複雜,所以適度調整儀式,調整的不太會脫離現實,較為親⺠及接地氣
2.⾳樂
(1)基督教⾳樂⼀直是以葛利果聖歌為主,在改⾰前⾳樂已經做的很好了,在⾳樂上其實沒有太多要
改⾰的空間,但複⾳⾳樂的對位的語法太為複雜,導致歌詞沒有辦法聽的太清楚,改⾰的 點要建立
在譜寫這種複⾳⾳樂的時候,要注意想辦法讓複⾳⾳樂的歌詞能夠聽的更清楚,和聲風格的對位⾳樂
比起較⾃由的複印⾳樂,歌詞聽的更為清楚
(2)標題彌撒曲常常⽤通俗歌曲拿來做材料發揮,例:為愛憔悴彌撒曲 dufay ,在反宗教改⾰時,認
為這不倫不類,盡 不要拿通俗⾳樂當材料,但沒有禁⽌,只是要處理的含蓄⼀點
羅⾺樂派
在反宗教改⾰上⾳樂的典範—帕樂斯替那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 ,他是當時
教廷最 要的作曲家,1551 年擔任過聖彼得⼤教堂的樂長,1555 年,擔任過教皇的御⽤教堂-⻄斯汀
教堂的樂長,後來結婚以後就不能在這個地⽅了,他⼜回到聖彼得教堂,他透過他的創作,把改⾰的
要求充分表現,把對位的部分寫的清晰,讓⾳樂裡不要有太多通俗⾳樂的成分,著名作品:pope
marcellus mass 教皇⾺切努斯彌撒(1567),是六個聲部的 唱,⾳響豐滿,下⾯的聲部比較厚 ,
上⽅的聲部不會做的太華麗太亮,整體非常穩 樸實且⾼雅,但節奏還是會做改變不會太呆板,加入
和聲外⾳,旋律經常以級進為主,每條旋律都有蜿蜒型波浪曲折,假設碰到跳進後,很快就會有連串
的級進下來,和聲比較不會有太複雜的變化,和聲的節奏沒有太快,他⼤部分的曲⼦是 22 拍,他⽰範
改⾰做成這種宗教⾳樂,是純⼈聲的 唱,非常純粹,符合舊教的⾳樂風格,被稱為 A cappella 教堂
風格,這時候的女⾼⾳以及女中⾳聲部都不是女⽣唱的,此時沒有女性在教堂中,有⼀種是⽤童聲去
唱,另⼀種則是假聲 falsetto (把聲⾳的共鳴集中在頭腔),閹唱者 cantrato 的使⽤,在此時會被使
⽤在教堂的唱詩班,他們在⼩時候就被閹割了,不會變聲,所以唱出來的還是童聲
普通彌撒這三個樂章會傾向對位風格,因為歌詞較短:垂憐、聖哉、羔⽺
普通彌撒採⽤和聲風格,因為歌詞很長:信經、榮耀
G.Allegri (1582-1652) 他後來成了⻄詩丁教堂的樂長,寫了 Miserere ,因為寫的很好,教廷當即阻⽌
這⾸曲⼦流到外⾯去,在他過世好幾年後,莫札特到了⻄詩丁教堂聽了這⾸曲⼦,就把曲⼦帶到外⾯
去了,他是 A cappella ,但有些地⽅會飆⾼⾳,非常優雅、漂浮的感覺
威尼斯樂派
海港城市,與東⽅有很充分的貿易來往,所以很富有,觀念較為開放,因此講究排場,所以把宗教⾳
樂做的很盛⼤,有較為創新的觀念
有別於帕勒斯替那的純粹的風格,他不只⼈聲,加入了器樂,在 16 世紀末當時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協
唱奏效果 stile concerto ,讓聲樂與器樂對話,經常把教堂裡的唱詩班分成幾個部分,稱為複合唱團
cori spezzati ,放在不同的地⽅做對唱的效果,最初是聖⾺可教堂 san marco 裡,他是威尼斯最為
要的的教堂,有盛⼤的宗教儀式,開發出了複合唱團 polychoral (義⼤利⽂:cori spezzati) 的效果,
下⾯也會有器樂的部分,會有複合唱團經⽂歌 polychoral motets ,著名的經⽂歌為:喬凡尼 · 加布⾥
耶利:經⽂歌《在天堂裡》in ecclesiis (1608 年),共 14 聲部,為協唱奏風格,還有另外⼀位蒙台
威爾第的寫作風格也是協唱奏風格-聖⺟晚禱曲 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
聖⾺可教堂的圓頂會影響到威尼斯的作曲家,也導致了複合唱團的產⽣,⾳樂演奏會與圓頂產⽣共
鳴,會有立體空間感的效果
A Willaere(1490-1562) 把法蘭德斯的風格傳入威尼斯,把威尼斯樂派發揚光⼤,Andrea Gabrieli
(1510-1586 ),他是威拉爾特的學⽣,Giovanni Gabrieli (1555-1612)
樂曲:
在威尼斯樂派,晚期三種類型的曲⼦
1.ricercar ⾥卻卡爾
2.canzona 坎左那
為器樂 奏曲,⽂藝復興復⾳法國歌曲,威尼斯樂派的作曲家把這種樂曲改為器樂演奏,坎左那本⾝
就是器樂的歌曲的意思,加布⾥耶利寫了⼀⾸-canzon septimi toni a 8,是⽤第七種調式寫成的,共
8 聲部,第⼀組有四把樂器,⼤⼆組也有四把樂器,
3.sonata 奏鳴曲
義⼤利牧歌 madrigal (純粹聲樂 唱)的興起:
從⽂藝復興時期最 要的法國法蘭德斯樂派的復⾳歌曲,到 16 世紀中義⼤利牧歌的興起,14 世紀的歌
曲經常是固定形式,牧歌這個詞相距 200 年相繼被使⽤,兩者不同,早在 16 世紀中興起之前,有⼀種
更早的 唱歌曲 frottola 弗羅托拉,時間約為 15 世紀末-16 世紀初,在義⼤利也會慢慢受到法蘭德斯的
影響,義⼤利本⼟的作曲家就譜寫出了 frottola 弗羅托拉,義⼤利⼈創作出這種歌曲風格較為簡單,較
為容易演唱且帶點鄉村風格,傾向於合聲風格,避開較難的對位,聽起來歌詞清晰,較為著名的作曲
家 Marcheytto Cara(1465-1525)以及 Bartolomeo tromboncino (1470-1534)El Grillo 蟋蟀,他
是在描寫得普瑞認識的⼀位很會唱歌的⼈,傾向合聲的語法,偶爾會有對位,節奏活潑⽣動,下⾯會
有器樂簡單的伴奏,義⼤利⻄北邊地區,女性統治者伊莎⾙拉 Isabella 的宮廷裡,frottola 弗羅托拉會
被創作的滿多,但弗羅托拉始終較為簡單,後來到 16 世紀中才慢慢發展成較為複雜的牧歌

最早的發展時期是在 1520-1550 年,剛開始創作的時候是來到義⼤利的法蘭德斯⼈創作的,法蘭德斯


⼈來到義⼤利後,經常會在此停留⼀下,他們⽤類似法⽂藝術歌曲的⽅式來創作義⼤利⽂的 唱歌
曲,於是⾏成牧歌,Arcadelt 以及威拉爾特是寫牧歌初期的 要⼈物,整個牧歌在世紀中以後到巴洛
克初期,變成 要的複⾳演唱歌曲
Arcadelt:il bianco e dolce cigno 溫柔的⽩天鵝,⾳樂上滿傳統,但詩已經寫的滿⼤膽,往後很多牧
歌跟愛情有關的,會有很多情⾊的暗⽰,例如像裡⾯讓我死⼀千次我也願意,會讓⼈聯想到⻄⽅的⼩
死亡(做愛⾼潮的時候)
Petrarca(1304-1374),14 世紀的義⼤利詩⼈,他曾經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作,看到⼀個女⼈便
愛上了勞拉,這個愛情並沒有修成正果,他受愛情的影響很⼤,於是寫了⼀本詩集都在歌頌他,天使
般的⾯孔就是其中⼀⾸,要表達⼀些比較柔美的臉孔的時候,某些地⽅會加滿多降記號,(在中世紀
到⽂藝復興時期升降記號各有各的代表,升記號代表比較光亮的,降記號則較為黯淡)在這⾸曲⼦裡
使⽤較多降 B 去描繪臉孔,在當時很少有⼈像他⽤詩歌表⽰愛情,寫的非常有情感,在義⼤利有⼈發
起向他⼀樣去效仿較為⾃由,較有情感的詩,稱為 Petrarca 運動,其中較有名的⼀位是 Torquato
Tasso(1544-1595),
這種詩被拿來創作復⾳⾳樂,這種詩相比⼀般的法⽂詩,較有表情,在寫⾳樂時也會受到的詩的影
響,較有表情且⾃由,有獨特的風格,與複⾳法⽂歌曲不同,through composed 應詞式(通體式)
歌詞已經寫的非常⾃由有表情,作曲家為他譜上⾳樂時,也會順著歌詞的表情變化,所以也會寫的非
常⾃由,⽤⾳樂來表達歌詞,與傳統的詩節式的不同(⼀再反覆,旋律性較強),牧歌專注於應詞式
的發展,

第⼆個時段(1550-1570)
還是有法蘭德斯的作曲家在此時創造牧歌,義⼤利本⼟的作曲家也受到影響,也加入創作牧歌的⾏
列,例如 Cipriano de Rore 德羅爾(1516-1565)是法蘭德斯作曲家,以及 Nicola
Vicentino(1511-1576),從這個時段開始,牧歌漸漸進入成熟時期,為了增加旋律上的變化,經常使⽤
半⾳,會形成 chromaticism 半⾳效果(變化⾳效果),牧歌是複⾳⾳樂,有很多聲部,有時候各個聲
部的半⾳堆疊在⼀起,會有不協和的刺耳⾳程,這個效果經常使⽤在比較強烈的歌詞,例如:失戀、
⾃殺……,Cipriano de Rore 著名歌曲:Da le belle contra de d’oriente 你來⾃遙遠的東⽅,是以女⽣
為主⾓唱出對走掉的男⼈的感傷與思念,為五聲部的 唱,Nicola Vicentino 有⼀⾸微風輕搖的桂樹
Laura che lverde lauro ,是描繪⼀個風景⼀個視覺的效果,⾒景⽣情,他順著歌詞做了非常多的半⾳
效果,來表達⼀個視覺的感受

第三個時段(1570-17 世紀初,⽂藝復興晚期過度到巴洛克)
到後⾯表情做的越來越誇張,歌詞越來越 視,巴洛克時期的精神已經被表達出來了,主要作曲家:
Luca Marenzio (1553-1599),Carlo Gesualdo 的 e non pie dissi 我走了也是在描繪男女相會,男
孩⼦走掉了的故事,但旋律和聲更豐富的變化,不同聲部的休⽌符也越加越多,以及蒙台威爾第
Claudio Monteverdi ,Carlo Gesualdo 是貴族,個性非常強烈的⼀個⼈,他結婚後發現他老婆跟別⼈
有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就抓住⼀個機會抓姦在床,把他們都殺了但他非常有藝術的休養,⿎勵詩的創
作且⿎勵⾳樂的活動,很多⾳樂是根據 tasso 的詩作的,他比較不會受到限制,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所以他寫出來的牧歌非常的⼤膽,推到最⾼點,像是他的作品 Maro Lasso 我死,哎,由於痛苦,蒙台
威爾第 Claudio Monteverdi 的作品:La Piaga ch’ho nel core 我⼼所受的創傷,牧歌的演變延續了將
近⼀個世紀,慢慢從⽂藝復興過度到巴洛克的風格

巴洛克時期(從 1600 年前後開始


⽂藝復興時期以及巴洛克時期的風格會有明顯對比
⽂藝復興較強調古典精神,特⾊為:
1.勻稱、清晰、和諧
2.理性與平穩
3.靜態與⼩幅度的變化
4.內斂、含蓄
5.同質性 (homogeneity)(例如都是聲樂的表達)
6.較⼩規模的
7.對比與張⼒較⼩
8.較少裝飾性
9.線條輪廓 (旋律) 的主導性(例如:拉威爾線條輪廓很清楚)
10.曲線的節制應⽤(直線相交會較為穩定)
11.⾊彩的節制應⽤

巴洛克時期較傾向於浪漫精神,其特⾊為
1.差異、繁複、不協和
2.感性與戲劇性(莎⼠比亞為巴洛克初期的劇作家)
3.動態與⼤幅度的變化
4.外爍、誇耀
5.異質性 (heterogeneity)(各個不同性質的東⻄湊在⼀起)
6.較⼤規模的
7.強調對比與張⼒
8.充分的裝飾性
9.⾊彩 (⾳⾊) 與⾊調 (和聲) 的主導性
10.曲線的發揮(畫作注 ⾊彩所以輕忽了線條,曲線較為不穩定,較為⼤起⼤落)
11.豐富的⾊彩變化(⾳樂上和聲、

巴洛克時期背景:
新教-歐洲北邊的國家(宗教改⾰)
舊教-歐洲南邊的國家(反宗教改⾰)
對立會產⽣不滿,例如 1618-1648 三⼗年戰爭,新教與南⽅舊教勢⼒對抗爆發出的戰爭,儘管爆發戰
爭,宗教不管在南北邊都是 ⼤的事情,這個時代會推動巴洛風格興起,義⼤利是巴洛克風格興起的
地⽅,他形成的初期與舊教息息相關,義⼤利義⼤利本⾝是舊教 要的國家,反宗教改⾰發展出積極
的非常有動⼒的,好像獲得勝利,就促成了巴洛克風格,在這個時期的經濟也會比先前⽂藝復興時期
更繁榮,海外殖⺠地開發的越來越多,⼤航海時代是從⽂藝復興開始到巴洛克時期,把礦產黃⾦香料
等等殖⺠地⽣產的東⻄帶去歐洲,歐洲的國家開始越來越富有
Baroque 原指畸形的珍珠,這個時代的美術跟⾳樂沒有像先前⽂藝復興以及往後的古典時期對稱平衡
⼀樣完美,這個時代做出來的效果都與完美相反,做出來的東⻄有種種不同的變化,有獨特的審美精
神,所以在巴洛克的建築常常可以看⾒不規則的裝飾,裝飾經常很花俏、華麗,巴洛克在建築與美術
的 點是曲線,是有彎來彎去的東⻄交織⽽成,裝飾性強烈,巴洛克初期(p285v.s141) 在羅⾺最 要
的教堂-聖彼得教堂,這是⼀般⼤眾使⽤的,1657 年才完成,很強調反宗教改⾰獲得勝利後,⼀種強⼤
的情感,巴洛克時期是⼀個威權的時代,宗教的威權發⽣在義⼤利,政治的威權發⽣在法國,在教堂
廣場旁邊兩邊的迴廊蓋的很⼤,樓梯是⽤來展⽰威權,樓梯越⾼就會越渺⼩,宗教就越來越 要
米開朗基羅有些作品到晚期會越來越巴洛克,⼤衛像(1501-1504)是早期屬於比較⽂藝復興風格的
作品,這個雕像做的非常完美,他會注 ⼈體的勻稱的比例,表情上滿沈著,但⼜不會太呆板,整個
巴洛克時期,義⼤利最 要的雕刻家,⾙爾尼尼 Bernini ,他的作品較為動態,把整個故事最緊張的瞬
間呈現出來-⼤衛使⽤投⽯器時,巴洛克時期強調不穩定
聖泰雷莎的狂喜(迷醉),把狂喜表達的非常充分,聖泰雷莎的衣服有種種的層次,光線照下去會形
成強烈明暗的對比

巴洛克時期的特⾊:
情感論 affetti (o),這時候是注 情感表達的時代,情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巴洛克有些時期的思想
家對情感有不同看法,稱為情感論,這時候注 情感的研究,也會影響到⾳樂,最有名的⼀本關於情
感的書,是法國思想家 Rene Descartes 笛卡爾所作-⼼靈的種種情感的變化 The passions of the soul
(1649),他對哲學、科學的研究滿有興趣,這時候科學還沒有很發達,但慢慢在起步中,雖然情感
很獨特,但情感⼤致可分為四⼤類,稱之為四種氣質 temperements ,每種氣質都有特殊的個性或是
脾氣,每個⼈體液分泌不同會有不同氣質
1.choleric 膽汁質
膽液分泌較多的⼈
衝動 / 體⼒好
2.多⾎質
⾎液分泌比較多的⼈
熱⾎ / 社交性
3.憂鬱質
腎液分泌特別多
4.phlegmratic 黏液質
⼝⽔、痰分泌比較多
冷靜

巴洛克時期不只喜怒哀樂,還有很多其他的,從勒布蘭 Le Brun(1619-1690) 的畫中可以看到例如:憂


鬱的、憧憬的、沈思的、怒髮衝冠的……

second practice,最初產⽣在義⼤利,義⼤利在這時候會把通俗⾳樂分成兩種風格
1.first practice 第⼀種⽅式
2.seconds practice 第⼆種⽅式
作曲家在寫作通俗⾳樂時會使⽤上述兩種⽅式,第⼀種比較保守,比較偏向⽂藝復興的靜態、純粹的
風格,以聲樂的對位為主的⾳樂,第⼆種比較注 情感表達,⾳樂語法做的比較創新,有比較⼤膽的
和聲對位,這兩個名詞的產⽣會牽涉到蒙台威爾第的⼀些創作,他是跨時代從⽂藝復興晚期到進入巴
洛克時代,是巴洛克時期最 要的作曲家,蒙台維爾第在寫作這些比較創新的⾳樂時,有比較保守的
⼈會出來反對,引發了⼀場論戰,其中有⼀位較有名-阿圖⻄,蒙台威爾第有⼀位弟弟朱⾥歐 · 凱撒 ·
蒙台威爾第,出來為他哥哥講話,去回應阿圖⻄的觀點,新時代就要有新時代的潮流,於是他提出了
上述的兩種⽅式,在這場論戰裡阿圖⻄⽤⼀⾸牧歌 Cruda Amarilli 殘忍的阿瑪莉莉來攻擊蒙台威爾
第,這⾸曲⼦蒙台威爾第寫了很多犯規的地⽅,蒙台威爾第會把和聲外⾳的使⽤寫的不符合⽂藝復興
時期的規定

巴洛克時期⾳樂語法:
basso continuo (continuo) 持續低⾳,聲樂加器樂是巴洛克時期最常⾒到演出的⽅式,甚⾄到之後會
有純粹的器樂,經常會有⼀個低⾳部,是由連串的和弦銜接,由器樂演奏,整個巴洛克時期也被稱作
為持續低⾳的時代,只有少數的例外,例如器樂的獨奏曲:⼤鍵琴的獨奏曲、管風琴的獨奏曲,進入
巴洛克時期的記譜,持續低⾳不會把和弦的每個⾳寫出來,只會把不同和弦最下⾯的⾳寫出來,串連
出旋律,彈奏持續低⾳的樂器必須要可以演奏和聲,在當時適合彈奏和聲的樂器主要有⼤鍵琴、管風
琴、魯特琴,另外有⼀種撥弦樂器-theorbo ⼤魯特琴,把原本的魯特琴加以改良,共鳴箱加⼤,上⾯
的弦增多,低⾳共鳴非常充分,可以彈出和聲的樂器幾乎有⼀個缺點,就是 legato 的效果比較缺乏,
⾳跟⾳之間無法較柔和的連貫,所以會在下⾯加個弦樂器例如古⼤提琴,另外也可以把效果調整的較
柔和,有調⾊的作⽤不會那麼單調,彈奏持續低⾳的要根據記譜⾳樂需要,把他發揮的更充⾜,有適
度的變化,不能全部照譜彈
協唱奏風格 stile concertato 在巴洛克時期會慢慢發展開來,⽂藝復興⾏成的牧歌原本是聲樂 唱,進
入巴洛克時期後,會變成聲樂獨唱加器樂伴奏—concerted madrigal 協唱奏風格牧歌
調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調律 temperaments ,最早期從古希臘時期⼀直到中世紀主要都是單旋律的⾳
樂,要把每個⾳的調律寫出來,這時的調律主要以旋律為主,裡⾯也不會有太多泛⾳或是變化⾳,畢
達哥拉斯律的 點就是以旋律為主的調律,主要是依據泛⾳列前⾯⾃然的⾳調成的,符合協和的原
則,到中世紀晚期會有和聲的效果出現,到⽂藝復興 3、6 會⽤的越來越多⾏成三和弦的⾳響,
just intonation 純律開始被 ⽤,使三和弦聽起來圓滿,到巴洛克時期的全⾳平均律 Mean tone
temperaments 是把所有的全⾳的距離調到⼀樣,半⾳的距離就會變窄,聽起來較不⾃然,⽤來解決
巴洛克時期的⾳樂語法,有很多⾳樂注 轉調,和聲變化越來越複雜,平均律的⾳響是很不⾃然的調
律,吉他、魯特琴因樂器的關係需調成平均律,
合宜調律
和聲的效果是對位的附屬產品,越往後⾯垂直的和聲效果越受到 視,在巴洛克時期和聲取得獨立的
地位,巴洛克時期和弦的概念變的越來越 要,就會有協和以及不協和的和弦做對比,巴洛克是⼀個
注 對比的時代,對比會產⽣張⼒

巴洛克時期歌劇
recitativo 朗誦調:⼈講話的效果
aria 詠嘆調:拍⼦較為規則,反覆出現
前奏曲強調即興演奏的特⾊

歐洲滿⼤的,巴洛克時期的⾳樂,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變化,不能說完全沒有類似的地⽅,但會有地
域性,最 要的兩個⾳樂國家-義⼤利、法國,因為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背景所以做出的⾳樂還是滿不同
的,整個 17 世紀稱為巴洛克時代,17 世紀的⾳樂表演者地位滿 要,在當時他們有很多⾃由發揮的空
間,當時的記譜是⼀個概念的記譜,會留給表演者很多⾃由發揮的空間,同⼀⾸曲⼦給不同的⼈演
奏,差別會滿⼤的
蒙台威爾第:
最有名的歌劇-奧菲歐,最有名的男主⾓的獨唱(294)巴洛克的⾳樂滿華麗,但其實原本的記譜很簡
單,根據簡單的旋律把他加花,也就是裝飾法
義⼤利那邊的裝飾⾳稱為 ornaments ,裝飾法-ornamentation ,做的誇張華麗,⽽法國的裝飾⾳稱
為 agr’ements ,較為內斂
alterations 改變變更,與演奏者的即興發揮有關,出現了 cadenza ,是給演奏者⾃由發揮的段落,段
落前常出現延長記號,常做的較誇張,不能說是脫稿演出,要與樂曲有關

調式特質 modality(modal)
中世紀 8 種調式,⽂藝復興 12 種調式,在巴洛克前期調式還是被沿⽤但被簡化
調性特質 tonality(tonal)
但調性的概念會發展,和聲語法有條理、邏輯,會慢慢把調式的語法簡化,簡化到只剩兩種(⼤⼩
調),根據⼤⼩調設計出非常有條理的和聲的語⾔,主要是配合和聲的興起,在兩世紀之交
(1653-1713/1632-1687)被柯賴⾥,盧立整合出來

歌劇 opera
最初誕⽣於義⼤利,歌劇的誕⽣⼤約是 1600 年左右,定義為⽤⾳樂來演出⼀齣戲劇,整部戲劇從頭到
尾有⾳樂介入,不同於⼀般的戲劇
歌劇的前⾝:
在⽂藝復興晚期已經有⼀些痕跡,但還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歌劇,裡⾯使⽤的⾳樂部分沒有那麼全⾯
性,經常有很多講話的部分,主要有三個種類
1.pastoral drama ⽥園劇:
故事與⽥園有關,古希臘古羅⾺有⽥園詩,⽂藝復興時期注 古希臘古羅⾺的藝術成就,所以經常⽤
這些⽥園詩來當做創作題材,⽥園詩⽥園劇以鄉下為題材,呈現鄉下⼈的愛情故事,尤其古希臘古羅
⾺有⼀位傳奇⼈物-奧菲歐,奧菲歐是⼀位牧⽺⼈,他的⾳樂非常深情,奧菲歐愛上⼀個少女尤麗狄
采,創作⽥園劇的時候是以話劇為基礎,裡⾯有⼀些⾳樂的介入,份 不是很充分,⾳樂頂多是戲劇
的附屬,奧菲歐的故事是 1471 年演出的⼀部⽥園劇
2.madrigal comedy/madrigal cycle 牧歌喜劇:
是⼀個話劇,這樣的喜劇在義⼤利⽂藝復興時期已經出現,他裡⾯會加入零星⾳樂的片段,加入的⾳
樂就是當時盛⾏的牧歌,是牧歌式的演唱,vecchi (1550-1605)寫的⼀部牧歌喜劇 L’Amfiparnaso
(the slopes of parnassus、1594 )帕勒斯⼭的⼭坡,保留的很完整,是牧歌喜劇的代表作
3.intermedio 幕間插劇:
正式的話劇在換場空檔時演出,正戲的情節與故事是有連貫性的,幕間插劇是另外的,兩部戲同時演
出,演出時間滿長,比正戲⽤的⾳樂比 還要多,1589 年佛羅倫斯有個貴族,家中的婚禮的場合演出
了 intermedio ,正戲叫做 la pellegrina 朝聖的女⼈,幕間插劇叫做 harmony of the spheres 天體的和

⽂藝復興時期⼀路過來,他們很熱衷古希臘的⽂化,他們覺得古希臘悲劇是很了不起的東⻄,裡⾯是
有使⽤⾳樂的,但留下來的東⻄不是很多,儘管非常嚮往古希臘悲劇但對他的了解仍不是太清楚,所
以對於古希臘如何使⽤⾳樂他們會分成兩種派別:
1.使⽤⾳樂是從頭唱到尾
2.⼀齣劇⼤部分是⽤對⽩,只有少數段落使⽤⾳樂,⽤歌隊合唱唱出來
在之後發現更多的證據,發現第⼆個派別才是實情,有⼀位學者 Girolamo Mei 梅伊非常熱衷古希臘悲
劇,到處去傳播宣揚他的看法,他是第⼀派的⼈,他在當時滿有影響⼒,他當時把他的學說帶到義⼤
利北邊佛羅倫斯,於是那邊的⼈就有些聽信了他的說法,他們想 建古希臘的悲劇,於是發明了歌
劇,但其實這是⼀個錯誤的推測,但也間接促成了歌劇的誕⽣,佛羅倫斯有⼀批知識份⼦對藝術滿熱
衷的稱為 Camerata 同好會,他們會去原創滿獨特的⾳樂、獨特的歌劇,他們的同好會⼤約分為兩個
階段,⽽歌劇是在第⼆階段被研發出來的,第⼀階段則是在為原創歌劇⽽做準備
1570-1592 第⼀階段:
在當時他們原創出的還不稱為歌劇,但原創出了⼀種歌唱⾳樂的⽅式-主曲調⾳樂 monody ,⼜分為
solo madrigal 獨唱牧歌 以及 aria 詠唱調,solo madrigal 是從牧歌加以改進的,之前的牧歌比較複
雜,情感表達不太清晰,現在的歌唱旋律單純化,下⾯使⽤樂器伴奏,但他延續了牧歌的型式—應詞
式,旋律⼀直在做變化,⽽詠唱調則是詩節式,他們當時受到古希臘⾳樂(例:抒情詩)的影響,
monody 就是上⾯有⼀條旋律,下⾯有器樂的伴奏,與⽂藝時期的複⾳⾳樂⼤不相同,在同好會第⼀
階段主導的是佛羅倫斯的⼀個貴族 Bardi 巴爾地,底下有⼀批⽂⼈以及⾳樂家,例如:伽利略 Galilei
(天⽂學家的⽗親)Caccini 是歌唱家、⾳樂家,他們也是當時的主導⼈物
1592-1602 第⼆階段:
巴爾地伯爵離開,同好會暫時群龍無⾸,但後來立刻有⼀個貴族跳出來取代他—Corsi 柯爾⻄,第⼆階
段主要的藝術家主要有:⾥努契尼 Rinuccini 是⼀位劇作家,也是為這個階段的歌劇寫劇本,Peri 裴利
是⾳樂家,他們研發出的第⼀部歌劇於 1598 年在佛羅倫斯演出—達芙妮 Dafne (史上第⼀部歌劇),
⼭林⽔澤女仙⼦有⼀位叫達芙妮,有⼀天阿波羅來到古希臘鄉間遊玩,看到了美麗的達芙妮並且追求
她,但達芙妮沒有經歷過愛情他跑掉了,阿波羅追著他來到河邊,達芙妮要跳進河裡,阿波羅為了要
就她把他變成了⼀棵⽉桂樹,後來這部歌劇的樂譜沒有傳到後世,於 1600 年,也是同好會的⼈做出來
的歌劇—尤麗狄彩,這是第⼀部完整保留下來的歌劇,到現在有時還會有⼈演出,阿卡笛亞有牧⽺⼈
以及牧⽺女,男主⾓是奧非歐,是使⽤⽥園劇的題材,梅迪契家族裡有⼀位女兒-瑪莉亞梅迪契是佛羅
倫斯最顯赫的家族,他女兒要嫁到法國,在婚禮上演出了尤麗狄彩,這部歌劇的作者也是 Rinuccini 以
及 Peri,這部歌劇裡⾯的歌唱還是 monody ,但 Peri 特別注 歌詞,所以把⾳樂寫的比較接近講話的
效果,稱為 recitative(recitativo 義⼤利⽂) 朗誦調,就可以把歌詞表達的更加清楚,只有少數幾個段
落寫的較輕鬆,較有旋律的效果,canzonetta 舞歌-⼤家⼀起跳舞唱出來的歌曲,是詩節式,比較有
韻律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