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中国航空学会 2007 年学术年会 气动专题 27

三维复杂涡流动显示和测量

刘国政,李周复,唐敏中,多 勐,明 强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 150001

摘 要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十五”期间在 FL-5 风洞进行了三维复杂涡流动显示和测量试验研究。新研

制了能产生扫描式 6 片光的旋转镜平行多片光装置,可用于定常和准定常空间流场显示和测量;新研制了能产生连

续、均匀的示踪粒子且粒子浓度可调的气压式粒子发生器,能广泛应用于流动显示和测量如片光流动显示、PIV 测

量等试验中产生示踪粒子;开发了测量涡跳动频率的光学方法和用应变天平测量模型抖动频率的方法,并对大迎角

和大滚转角时涡跳动和模型抖动频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α、φ=42°时模型抖动频率(7.2Hz)和涡跳动频率

(7.75Hz)接近,模型的抖动可能是由前缘涡的非定常跳动引起的;开发了流动图像处理的相位平均技术,用于动

态流动显示和测量,并对动态迟滞效应进行了定量说明;开发了流动显示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显示空间涡的

结构以分析其机理。另外,对多个涡的绕合过程、涡的破碎过程、涡流动与气动特性的相关分析等进行了机理分

析。

关键词 平行多片光 粒子发生器 涡跳动频率 模型抖动频率 相位平均 三维重建

0 引言

在大幅度俯仰和滚摆流动显示试验中,在不同周期相同相位角(α、φ和运动方向)时,流动图
像不一样,尤其是俯仰下程和滚摆背风侧[1-5]。类似于动态试验气动载荷和压力分布的相位平均[1-
5],研发了动态流动显示图像处理的多帧相位平均技术,用于分析动态气动特性和定量确定前缘分
离涡位置。
在大迎角和大滚转角静态试验中,当姿态角大于某个值时,前缘涡相对模型的高度和展向位置
是变化的[3-5];同时,模型出现抖动,应变天平信号也随之脉动。确定涡跳动与模型抖动之间的关
系对了解大迎角气动特性和模型气动弹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关系的确定建立在分别测量涡
跳动和模型抖动频率的基础上。因此,研发了测量涡跳动频率的光学方法和应变天平测量模型抖动
频率的方法。
在以往的单片光流动显示试验中,激光片光一般垂直于模型表面某个位置,仅能得到流场中该
平面内的流动图像。为获得流动的空间显示,需要静止多片光或扫描式多片光,流动显示试验后经
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得到三维流动图像。因此,研发了流动显示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研制了平行
多片光装置,能产生和光源强度相同的 6 片平行光,用于多片光流动显示;研制了气压式粒子发生
器,用于产生连续均匀的示踪粒子。
为此,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在“十五”期间研发了新的低速风洞流动显示技术,包括涡
频率测量技术、动态流动图像相位平均技术、平行多片光流动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粒子投放技术、
气压式粒子发生装置和平行多片光装置等。采用上述新研制的流动显示技术对三角翼模型、Λ翼模
型、飞机模型,在 FL-5 低速风洞中进行了三维复杂涡流动显示和测量试验研究。

1 试验装置和流动显示技术
1
中国航空学会 2007 年学术年会 气动专题 27

1.1 平行多片光装置
旋转镜平行多片光装置采用时间分割原理产生 6 片平行片光。在转轴上均布 6 个槽、每槽安装
一个与轴线成 45°角的平面镜,沿转轴轴向的激光点光源依次入射到转轴不同轴向位置的平面镜
上、反射后经柱镜形成扫描式 6 片光,片光在模型区的厚度为 1~2mm(与激光光源有关);通过
调节各平面镜的间距可以调节片光间距,通过调节转轴的转速可以调节片光的行进速度(0~
180rpm,受常规摄像机 PAL 制 25fps 的限制,实际使用的转速为 0~80rpm)。该装置已经获得国家
专利,专利号为 ZL200320111805.0。
1.2 气压式粒子发生器和粒子投放装置
气压式粒子发生器采用高压气体雾化介质油的原理产生粒子。介质油在高压空气作用下雾化喷
出,在粒子稳定器中减压、稳定后进入流场成为示踪粒子。该粒子发生器能产生连续均匀的示踪粒
子,粒子浓度可调。该装置已经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 ZL200320111804.6。
在进行三角翼和Λ翼流动显示时,采用烟流从模型内部经前缘附近约 1mm 厚的缝隙卷入前缘
剪切层中,获得清晰的流动图像。为同时进行流动显示和测力(风速 30m/s),新研制了粒子投放
装置。它位于风洞前室,烟嘴安装在具有 3 个自由度的支架上,便于调整烟投放位置。
1.3 涡频测量
涡频测量的光学装置示意图如图 1 所示。前缘涡图像经透镜成像在暗盒(相机)底版的小孔
(Φ1mm)上,光电管置于小孔处。当涡跳动时,光电管感受到光强变化,将其转换变成电压信号
输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可以获
得涡跳动频率。在涡频测量时,模型安装
在直径为Φ32mm 的刚性假天平支杆上,可
以认为模型是静止的。
为测量模型在大迎角时的抖动频率,
模型安装在直径为Φ32mm 的六分量天平
上,对天平采集的力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可
图1 涡频测量光学装置示意图
以获得模型抖动频率。用自由振动衰减法
测定模型和天平的固有频率为 22.5Hz,远大于涡频(7Hz 左右)。
1.4 图像相位平均技术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
流动显示图像受激光强度、粒子浓度和片光的均匀性等因素影响,表现为图像中的噪声信号;
模型大迎角动态运动时流场非定常,相同的α、φ和运动方向(上程或下程)时,流动图像不一样,
利用任何单帧图像都不能准确确定涡核位置。类似于气动载荷测量的相位平均技术(在多周期大幅
度振动中对应同一相位角时的气动载荷值进行平均,作为模型动态试验中该角度下的气动载荷
值),对不同周期相同相位角的流动显示图像进行平均,作为该相位角的流动显示图像。
类似于核磁共振图像处理,将各片光位置的流动显示图像按其真实位置经图像处理重现在三维
空间中,同时将计算出来的涡核位置依次连接起来,显示涡核的空间状态,得到三维重建的流动显
示图像。
1.5 风洞和模型
试验在 FL-5 风洞中进行的,其试验段直径为Φ1.5m,长 1.95m。最大风速 45m/s,紊流度为
1%。试验所用模型为 80°三角翼模型(根弦长 400mm)、Λ模型和倒Λ模型(根弦长 300mm,前缘
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均为 40°)、飞机模型(具有前体边条、鸭翼、主翼和 V 形立尾)。模型安装在

2
中国航空学会 2007 年学术年会 气动专题 27

一个双自由度机构上[5],可作静态和动态、单自由度和双自由度、同相和不同相运动,运动的频率
和振幅可调。

2 试验结果

2.1 涡频测量
风速 v=5m/s 时,80°三角翼α、φ=42°时模型抖动频率和左侧前缘涡跳动频率的测量结果如图 2
所示:应变天平测量模型抖动频率为 f=7.2Hz,光学方法测量涡跳动频率为 f=7.75Hz;直接计算涡
核位置随时间变化[6],1 秒钟涡跳动 7.5 次,与光学方法测量的结果接近。在相同试验参数下,模
型的抖动频率(7.2Hz)与涡跳动频率(7.75 或 7.5Hz)接近,分析认为,在大姿态角时模型出现的
抖动可能是由前缘涡的非定常跳动引起的。这些结果的测量对研究大姿态角非定常气动特性和气弹
效应以及抖振抑制有重要作用。

(a) 光学方法测量涡跳动频率 f=7.75Hz (b) 应变天平测量模型抖动频率 f=7.2Hz

图2 涡频光学信号与天平应变信号的 FFT 值分布

图3 动态上程 5 帧图像的相位平均 图4 动态下程 5 帧图像的相位平均

表1 相位平均前后涡核的位置

1 2 3 4 5 averaged max-min
up x 149.83 149.31 150.39 149.50 149.88 149.84 1.08
3
中国航空学会 2007 年学术年会 气动专题 27

y 173.84 174.88 172.55 174.94 174.83 173.90 2.39


x 144.76 144.71 145.47 144.42 145.04 145.45 1.05
dow
n y 147.28 141.53 143.54 143.80 145.92 144.08 5.75

2.2 图像相位平均
图 3~4 是 80°三角翼动态 5 帧图像的相位平均,风速 v=5m/s,α=27.6°、φ=27.2°,图像取自
5 个连续周期的上程和下程,大小为 350×450;表 1 是相位平均前后涡核的位置。平均后噪声信号
大大减弱、流动图像更加清晰,涡核位置更加准确的显示了该状态下的真实流场;下程与上程相
比,不同周期同相位的流动图像差别更加明显,表现为涡核位置的竖向(y 值)变化幅度更大
(5.75>2.39);与下程相比,上程左侧前缘涡在竖向更加靠近机翼表面,表现为 y 值更大(173.90
>144.08),在展向更靠近根弦部位,表现为 x 值更大(149.84>145.45)。这些结果定量的表明了
动态运动迟滞效应的存在。
2.3 图像三维重建
图 5 是 80°三角翼 6 片光流动显示图像三维重建结果,α=22.9°、φ=0°,风速 v=5m/s。从三维
图像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涡的空间分布,此时模型背风侧上前缘涡还未破碎;而且,涡核位置从第 3
截面开始在展向向外偏折,该位置对应三角翼中心部位的机身头部,是由于机身对机翼涡干扰造成
的。

图5 80°三角翼 6 片光流动显示的三维重建

4
中国航空学会 2007 年学术年会 气动专题 27

(a) Λ翼和倒Λ翼表面油流图像 (b) Λ翼升力曲线与片光流动显示

(α=22 88° V=30m/s) (V=30m/s)

图6 Λ翼和倒Λ翼油流显示和升力曲线

2.4 Λ翼油流显示与气动特性
Λ翼和倒Λ翼表面油流图像示于图 6(a),α=22.88°,V=30m/s。图中黑线表示片光流动显示位
置。在该迎角下,Λ翼面上前缘分离涡清晰可见,靠近后缘处涡发生破碎。倒Λ翼由于具有较复杂
外形和前掠后缘,因此翼面可见六个前缘涡和二个后缘涡。与Λ翼相比,倒Λ翼由于其翼面的涡升
力缘故,在α大于 22°之后其升力应比对应的Λ翼稍高,这被气动载荷测量所证实。
图 6(b)表示Λ翼升力曲线与片光流动显示的相关性。Λ翼在α=20.53°之后失速,而倒Λ翼的失速
迎角为 22.55°。在小迎角时Λ翼涡升力覆盖较大面积,因此升力线斜率稍大。失速迎角与前缘涡在
翼面上开始破碎相关。

(a) 鸭翼上流动显示(V=30m/s, (b) 主翼面上流动显示(V=30m/s,

α=6°~27°,X=350mm) α=6°~34°,X=500mm)

图7 飞机模型流动显示(V=30m/s,α=6°~34°)

5
中国航空学会 2007 年学术年会 气动专题 27

图8 边条涡、鸭翼涡和主翼涡的绕合(α=13°~36°)

2.5 飞机模型流动显示和多涡绕合特性
飞机模型具有前体边条、鸭翼和前缘后掠角为 45°箭形主翼以及 V 形立尾。图 7(a)给出鸭翼上
的片光流动显示,V=30m/s,α=6°~27°。在α=6°时,鸭翼面上即可清晰见到边条涡。α=9°时出现
鸭翼涡,到α=20°时边条涡和鸭翼涡开始绕合。主翼面上流动显示(图 7(b),X=500mm)表明,
α=13°时才出现主翼涡。主翼面上的流动显示可以清楚看到紧靠机身的边条涡,靠外偏上的鸭翼涡
(鸭翼位于主翼水平面上方)和最外侧下方的主翼涡。在α=36°主翼涡与边条涡及鸭翼涡卷绕在一
起,而此时的边条涡和鸭翼涡已经破碎。这与飞机模型升力曲线在α=36°开始失速的结果相吻合。
为进一步观察多个涡的绕合现象,单侧主翼面上(X=465mm)边条涡、鸭翼涡和主翼涡的流
动图像示于图 8,迎角α=13°~36°。先是边条涡和鸭翼涡在α=20°开始绕合,而主翼涡仍在独自发
展。多涡绕合是一种吞并、相互融合的过程,与涡的强度、位置等因素有关。

3 结论

新研制的平行多片光装置、气压式粒子发生器、涡频测量技术、动态流动显示图像的相位平均
技术和静态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 FL-5 风洞中三维复杂涡流动显示和测量,包括
80°三角翼模型大迎角时前缘涡跳动频率和模型抖动频率测量,80°三角翼模型、Λ翼和倒Λ翼模型静
止多片光和扫描多片光的流动显示,飞机模型的流动显示,并由 6 个平行的平面流动图像重建得到
三维图像。
频率测量结果表明,模型在大迎角时的抖动可能是由前缘涡的非定常跳动引起的。动态流动显
示中图像相位平均技术是大迎角动态试验中发展的一种新概念和新技术,对于涡流场特性研究和定
量确定涡位置是一种必要和有效的试验技术,从而为定量地分析涡的动态迟滞特性及其涡核位置迟
滞环提供了工具。对于准定常涡流场采用多片光技术三维重建获得三维图像,得到流动的空间显示
效果,在研究空间涡的破碎、绕合、再附等现象中是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唐敏中, 李周复, 于文勇, 范洁川. 三角翼低速动态大迎角气动特性试验研究[J].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4, 12(4):

367~374.

[2] 唐敏中, 王铁, 张伟, 徐忠利. 振动鸭翼复杂流场测量[J].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6, 14(4): 408~415.

6
中国航空学会 2007 年学术年会 气动专题 27

[3] 唐敏中. 低速三角翼滚摆试验研究[J].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7, 15(4): 436~443.

[4] 唐敏中. 机翼滚摆非定常的 PIV 测量[J].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9, 17(3): 271~278.

[5] 唐敏中, 张伟, 何宏利. 俯仰-滚摆耦合复杂流场试验研究[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01, 19(1): 47~55.

[6] 唐敏中. 滚摆非定常流场的定量流动显示[J].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2000, 14(2): 61~66.

[7] 唐敏中, 王铁, 张伟, 徐忠利. 翼面动态压力测量[J]. 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 1996, 10(3): 53~58.

[8] 唐敏中, 王铁, 张伟, 徐忠利. 动态复杂流动显示[J]. 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 1996, 10(4): 68~73.

[9] 唐敏中,李周复,张伟,刘国政, 多勐. 三维非定常流场显示和测量[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05, 23(1): 118~122.

[10] 刘国政, 唐敏中, 张伟. 80°三角翼流动显示和涡频测量试验研究. 实验流体力学, 2006, 20(1): 62~66.


[11] Woods M.I.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Lambda Wings. The Aeronautical Journal, Vol.104, No.1034, Apr. 2000.

作者简介:刘国政(1978.01~),男,湖北省嘉鱼县人,工学硕士。 研究方向:风洞试验技术、动态气动特性、

复杂流场显示和测量。通信地址:哈尔滨第 88 号信箱气动所 邮编:150001 联系方式:0451-82539344

手机:139 3640 6898 E-mail:jiang_feng8@sina.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