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COMM3750B 讀書報告,請選其中一本:3, 5, 6, 7, 8, 9, 10, 12, 16, 18, 20 或 21。

閱讀提示:
*每個人讀書口味各異,若然碰到,即管先讀目錄、引言、第一章,不喜歡的、無感覺的,
可先放下,也許此時此刻心情未到,未有共鳴,日後總有機會。
*大學讀不完,來日方長,畢業後繼續。
*閱讀時,請留意作者的說故事手法。

有關思考方法

1. 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從思考到思考之上》
、《哲道行者》
。香港:明報出版
社。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賣了超過六十版,李天命的書,不是小說不講投資不談飲食,
每本都再版又再版,是香港出版界的奇景。當一個記者,要學習分析問題、洞察別人談
話的漏洞,這些本領能學嗎?讀這本書就是了。假新聞盛行,歪理連天,更要讀這本書。

2. Lau, Joe. Y. F: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N.J.: Wiely, 2011.
思考方法與創意,正是這個凡事加速的年代,對新人類的基本要求。本書以精鍊
語言、簡潔文字,道出人人能學會的思考方法精要。

有關「生命規劃」

3. Gladwell, Malcolm: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New York: Hachette Book Group,
2009.
這本書談「成功的故事」,你們可讀到如何「成功」,也可以學寫「故事」,買一送一,
實在太好。作者也是記者出身,他的幾本書全球熱賣,他的寫故事方式,肯定值得參考。

4. Burnett, B & Evans, D.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6
兩位史丹福大學設計學院的教授合寫了《設計你的生命》一書,不談工業產品設計,不
講創意創新,而是把他們的設計原理直接用在生活中。首先要明白,設計是一個過程,
生活也是一樣。也許我們有明確目標,最後多數失敗,但實踐過程中,貪婪地學習,
Fail fast and fail forward,失敗中前行,事未如願,卻可以大有進境。用產品設計角度
教人生涯規劃,有意思。
有關書寫大時代

5. 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香港:天地圖書 2009


從小人物故事,讀懂一個大時代;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我們應記下什麼?讀這
本書,你知道什麼叫簡鍊文字、什麼叫說故事,還可以學習如何做一個精采的訪問。更
重要是書的內容,她填補了一段歷史的空白。

6.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紅色新聞兵》中文版終於面世,這本相集紀實文革,早已蜚聲國際。文革時,李
振盛是《黑龍江日報》攝影記者,舊行家看到這照片時說:我們一心一意聽黨的話,只
拍了歷史的一半;你三心兩意聽黨的話,就拍了歷史的全部。李振盛說:「記錄苦難是
為了不讓苦難再度發生,記錄歷史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7. 楊繼繩:《墓碑》。香港:天地圖書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記者的使命與追尋。作者窮一生之力,重塑一段被遺忘的
歷史:六十年代大飢荒,原因是人禍,不是天災。

8.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三聯, 1997
這本書的英文原著名稱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由「沒事發生的一
年」折射明朝的衰亡敗象,看中國朝代更替的循環。全書只寫幾個人物的遭遇,放射時
代的悲哀,既有閱讀趣味,亦是嚴肅學術著作。從幾個人物,看透一個時代,我們就是
要學這些。

有關瘟疫蔓延、世界大勢、人性本質

9. Garrett, L, (1994). The Coming Plagu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這本書很厚,很嚇人。作者是一位記者,寫的是全球衛生問題、傳染病爆發的故事。
這樣的題材,竟然寫得吸引,又是用什麼方法?大家也可參考,一個記者的眼界,可
以闊到什麼地步?

10. Alexiewich, S (2017). Secondhand Time, The Last of the Soviets (2017). New York:
Random House.
記者出身,白羅斯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知,她寫的口述歷史別樹一格,愛讀愛寫人
物傳記的記者必讀之選。阿歷舍維奇記俄羅斯不同階層、不同種族的蘇聯崩解記憶,夢
囈一樣的記錄,平實、真實、驚人。

11. Kahneman, Daniel.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這本書,顛覆了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告訴你人性真實的一面:人有理性,但大部分人
不用理性,只憑直觀。讀此書,你會明白為何假新聞盛行,為何大部分人不思考、情緒
主導、容易受騙。

12. Diamond, Jared (2005),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New
York : W.W. Norton. (中譯本:《槍炮、病菌與鋼鐵》)
一切問題,從一個新畿內亞人問作者 Jared Diamond 開始:「為什麼你們白人製造
了那麼多的貨物,並將它運到新畿內亞,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自己的貨物?」為什麼
不同大陸上的文化,以如此不同的速度發展?為何某些民族起步較快?為何某些民族
進步這般慢?為何地球上的財富分配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本書,竟然都解答了。

13. Dawkins, R (1989).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自私的基因》是我認為極少數最最重要的必讀之書,因為它頗徹底而極有理據地
解釋了生命的誕生及演化,洞察生命奧秘,掩卷而歎。而「演化」的概念,不僅能用於
生命演化,其規律隱隱然潛藏於萬事萬物之間,你可能有更深刻的啟悟。這本書,當然
有爭議,但讀過了往後的種種論辯,只覺 Dawkins的論述,真理愈辯愈明。

14. Axelrod, R (1984).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這本書是博奕論的經典之一,看「博奕論」幹甚麼?在錯綜複雜的多邊貿易關係、人際
關係中,隱然有規律可尋,博奕論教你一種有數學基礎的為人處事策略,而且本書寫
得精簡易讀。這本書,深深啟發我為人處事的態度。

有關新聞傳媒、寫作

15. 譚蕙芸:《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譚蕙芸新書《文字欲》,談人物專訪心得,開宗明義就說「別迷信言語」,很多被訪者的
身體語言與說話神態,比言語更可靠。就算很多記者都深明「核實消息」很重要,但不
少記者會以為,人物專訪都屬軟性故事,不算政治敏感,也多數不涉社會爭議事件,
況且被訪者無理由會騙人,就不需核實資料吧。那就錯了,人的記憶從來不可靠,也傾
向把希望發生的事情當作真的發生過。譚蕙芸做人物專訪,盡可能都會多問幾位認識被
訪者的人,以側訪形式,確認資料,也確認自己一些較主觀的形容是否合理,從多角
度了解被訪者,盡力接近真實。

16. 蘇美智:《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香港:三聯書店 2015。


從書名開始,蘇美智已提醒大家,陌生人有很多,而且就在你身邊。終於,有人書
寫了香港成功故事背後,那循環不息的悲歌,那無人言說的一群。大家可以從本書文字
與鋪排中,感受一個好記者的筆觸。
17. 區家麟:《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這是一本香港新聞自由血淚史,以學術角度探究,香港記者如何擁有自由卻失卻自主,
在種種捉不住、看不見的暗湧中,奮力前行。亦請留意其寫作方式,如何在相對枯燥的
學術框架中說故事。

18. 黎苑姍:《公義的顏色—王蕙芬與少數族裔的平權路》。香港:三聯書店 2017。


王蕙芬,也許未必很多人熟悉的名字,四十幾歲出自傳,而且是五百頁的磚頭書,
為你揭露香港的暗角,社會的麻木。王蕙芬是我遇過最懂說故事的被訪者,沒有之一。

19. 區家麟:《潮池》、《他他巴》、《亂流》 (旅人日誌三部曲)。香港:藍藍的天


2022
如果你喜歡旅行,又愛寫作,又有點記者的心,這三本遊記應可一讀。有人說:沒
有人這樣寫遊記的。首兩本可以在中大圖書館借到,三本書都可以在我辦公室找到。

20. 賽門.辛:《費馬最後定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因工作關係,這本書讀第三次,仍深覺吸引。我要多謝這位作者,作者也是一個電
視記者,用淺白的語言,趣味的例子,把破解「費瑪最後定理」的過程寫得如偵探小說
般吸引,並令我拋開了多年來對 matrix, module, abstract number 的惶恐,開始接觸其他
有關數學的科普書,並不禁對自己 求學時的數學老師搖頭嘆息:原來數學如此有趣,
你們誤了多少人的子弟!(這嘆息有點無情,但對不起,這是事實。)讀這本書,不是
叫大家讀數學,而是學習如何把一些沒有人會明白的東西,竟然寫得明白。(Singh,
Simon: Fermat’s Last Theorem)

21. Oliver Sack:《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或《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台北:天下文化 2008
腦部神經病患的故事,你會走進奇特的人腦,愛與科學,交織動人篇章。

22. Carr, E. H., What is History (1961). Toronto: Random House


這本小書是歷史學的經典,談歷史、事實有沒有客觀可言,談歷史與歷史學家的關
係,這本書提到的哲學問題,正是記者常常遇上的。記者也是紀錄「事實」的人,新聞
就是歷史的初稿,某程度上是一個歷史寫作人,甚麼是「客觀事實」?選擇的過程會否
扭曲了事實?如何確定某種說法為真?一切都不如想像般簡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