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鲁迅《伤逝》赏析

作者:冯石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25 更新时间:2008-6-2

鲁 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
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 5 月以<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
现 代文学的序幕,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朝 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 迅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讲解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子
君死亡、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故 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涓生与子君是在会馆(某
个地区的人在家乡之外某个地方建立的供家乡来的人活动和居住的场
所)里互相认识的,他们是同乡。 由于采用手记的形式,作者对于涓
生和子君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及外貌等没有详细的交代或描述。但
从作品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有关描述上看,涓生是一个青年知 识分子,
他在政府部门担任文员之类的职务,会写小品文、能翻译外文作品;
而子君大概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她没有工作,寄居在北
京的亲戚(叔叔) 家里。
两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男女同乡在会馆里相遇,很快陷入了爱情。
作者这样描绘两人的爱情开始不久后的涓生对子君的思恋:
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
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子 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
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
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 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
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
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
可见,当时的涓生的确是很爱子君的。
(我)迎出去时(她)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
窝。......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
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说话的主角总是涓生,而子君通常只是个听
者。在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子君的性格有点内向,而且,两人在
文化水平和视野、见识方面是有较大差距的。
交往了半年之后,在涓生的影响下的子君已经有了明确的婚姻
(或男女关系)自主的思想。她对涓生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是我自己
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见:当时的子君已经在一定程度
上接受了五四时期从西方传来的"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新思想。
听到子君说出这样的话,涓生感到"震动"、"狂喜",对子君和像子
君一样的中国妇女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充满了信心。此后,
涓生更爱子君了。终于有一天,在激动和慌乱中,涓生"身不由
己"地"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像子君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我含泪握
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当时,子君的反应是:
"她脸色变成青白,后来又渐渐转作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
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
去。然而我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
这对青年男女终于互相接受对方的爱情。甜蜜的热恋持续了一段
时间,子君表现得相当痴情:
对于涓生向她求爱的情景,她"什 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
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
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 薄的
电影的一闪。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
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由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
个丁等的学生。
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
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
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但我又知道,
她一定要看见,而且也非看不可的。
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
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为她爱我,是这样地热
烈,这样地纯真。"
子君对涓生爱得热烈、纯真,她陶醉于也满足于这样的爱情。
为了便于朝夕相守,他们在一个小官员家的四合院里找到了两间
房子;在那里,他们过起了同居生活。这种男女之间在不正式办理结
婚手续的情况下就同居的生活,在当时的许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
是会遭到非议的。但子君和涓生都表现得很勇敢:
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
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
了交。
尽管承受着相当沉重的社会压力,但由于有"爱情至上"、"爱情神
圣"的思想的支撑,他们顶住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同居,涓生觉得对子君有了更深入也更全面的了
解: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
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
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朝夕相处的同居生活,让涓生发现了子君身上的一些与自己不合
拍的东西:子君喜欢在家里养小动物——小油鸡、哈巴狗,而涓生并
不喜欢。他开始感觉到自己和子君之间的一些隔膜,所以跟她谈自己
对于爱情的看法: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只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或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我们就可以认识到:
涓生对于爱情的上述看法是相当深刻的。
但单纯的子君还不懂得涓生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虽然涓生
跟她这样说的时候,她也似乎有所领会地点点头,但后来发生的事情
表明:她实际上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
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
时(指住在会馆时互相争论而又和解)......的乐趣。
除了怀旧,两人不再有新的话题。而且,子君在家里只管忙自己
的家务,而
"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她每天在家里忙着"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这样地终日汗
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子君几乎将心思全都放在了生活琐事上(甚至还会因为自己养的
小油鸡与官太太养的小油鸡争食而与官太太暗斗),却忘了或不知道
怎么才能让自己与涓生一起过上丰富而有趣味的生活。
这种每日面对生活琐事而两个伴侣之间却无话可说、即使说也只
是旧话重提的情况,使得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
涓生感到郁闷。在此,我们看到:由于两人之间在文化水平、生活视
野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差距,涓生与子君之间的爱情已经出现了裂痕。

正当爱情出现危机的时候,新的生活打击又落在了涓生和子君的
头上:由于邻居("雪花膏")在上司面前的造谣、挑拨,涓生失去了在
局里的工作。涓生的失业,让自己没有工作、在生活上完全依赖涓生
的子君感到恐慌;对于生活,她变得怯弱起来:
"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
为怯弱了。"
面对失业的打击,涓生倒还不怎么惊慌,因为他自视有文化、有
才能,不愁找不到可以解决谋生问题的事做。涓生决定通过给杂志写
稿和提供翻译稿来谋求生活所需的金钱。而且,在他看来,通过写稿
和译稿来谋生比在局里上班更好。失业的打击倒使得涓生更加振作起
来。
但受到打击的子君却无法振作起来,反而越来越活得没有生气、
没有情趣:
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
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然而又加以阿随,加以油鸡们。
加以油鸡们又大起来了,更容易成为两家争吵的引线。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
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
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
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
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
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
也不够,虽然我因为终日坐在家里用脑,饭量已经比先前要减少得多。
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
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
样的奚落。
在 此,我们看到:受了涓生失业之事的打击后,子君变得一蹶不
振。她的精神生活空间日益窄小,她的心思越来越固着在日常琐事上。
她越来越不理解作为知识分子的 涓生的精神世界,不能理解从事精神
劳动的涓生的工作特点,甚至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他起码的照顾。这
种生活状态让涓生很失望。他开始觉得:子君已经不再能给 自己的生
活带来什么乐趣,反而已经成了自己的生活的一个累赘:
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
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
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但
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竞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涓生和子君之间因为心灵的隔阂而产生的
冷漠也加重了。
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涓生只好躲到有炉子可以取暖的通俗图书馆去。在图书馆里,涓
生反思大半年来与子君的交往和同居生活:
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
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
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 时的涓生认识到了:尽管爱情可贵,但却是需要有其他东西作
基础的。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共同的生活目标和符合对方的需
要或要求并为对方所欣赏的个人素 质,男女之间的爱情就会因为缺乏
基础而无法长久维持下去。这时的涓生心里已经明白:尽管青春、单
纯的子君有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为自己所欣赏的一面,但在其他 不少方
面,自己与子君之间实际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的,而且,这种差距
还在因为子君的故步自封和不思进取而在不断地拉大: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
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巳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
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
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
灭亡。
他 们两人之间的这种实际上难以克服的差距,决定了他们之间的
爱情是长不了的。因为心里明白爱情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善伪装的涓
生也就明显地对子君冷淡起来。子 君觉察到了这一点,但又不想也不
能放弃涓生(子君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看成涓生的妻子;在那个时代,
一个女人一生只跟从一个男性才是所谓正经的,否则,就会被 人看成
不正经的。子君虽然也能接受一些新观念,但在骨子里仍然是个按传
统观念生活的女性,是一个半拉子"个性解放"的人),所以,她竭力想
要将涓生拉回到 以前两人热恋的状态中去,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除非她本人的素质和志向都朝向着涓生靠拢的方向发生显著的变
化)。
看到涓生对自己冷淡,子君没有去反思(也不可能去反思)自己
这方面的原因,反而以一个无知的女人时常会有的思维方式去怀疑涓
生是否有了外遇:
"是的。"她又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
很两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这使得涓生彻底明白了子君最终是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在眼见
得一时乃至永远都不可能真正与子君心灵相通的情况下,涓生抱着与
其同归于尽不如各自自救的想法向子君提出了分手的要求:
我的意见和主张......: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
得一同灭亡。
......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
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
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涓 生是一个比较全面地接受了新思想的人,一个比较完全的"个性
解放"的人,而且,也有能力为自己开辟出新的生活道路。但子君可不
是。对于骨子里传统的子君来 说,自己的男人和他对自己的爱情就是
自己生活的全部;失去自己的男人,她的整个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她
的生存就会变得没有意义。所以,当子君听到涓生想要跟 自己分手的
决定后: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
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
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这时的涓生还并不怎么成熟(有点书生气)、乃至有点自私,他
还估计不到他与子君的分手到底会给子君带来多大的打击。他一厢情
愿地设想:
她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
神色。我便轻如行云,......
在决定要与子君分手后,涓生过着白天泡在共同图书馆里看书或
写译、晚上很晚才回住所睡觉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当他在昏黑的夜
色中回到家时:
屋子里......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
"没说什么。单是托我见你回来时告诉你,说她去了。"我不信;
但是屋子里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这时他明白为什么先前感觉异样。
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
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其实这是写涓生希望她
还在屋里。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
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
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现在她就郑重地将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
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几百块钱,给他留下
来。

我似乎被周围所排挤,奔到院子中间,有昏黑在我的周围;正屋
的纸窗上映出明亮的灯光,他们正在逗着孩子推笑。我的心也沉静下
来,觉得在沉重的迫压中,渐渐隐约地现出脱走的路径:深山大泽,
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
响的脚步……。他反复的重复这些画面组合,用这个来解脱自己眼下
的困境、走投无路。

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嘘一口气。从表面看,
涓生似乎是解脱了,但是真的解脱了吗?

躺着,在合着的眼前经过的豫想的前途,不到半夜已经现尽;暗
中忽然仿佛看见一堆食物,这之后,便浮出一个子君的灰黄的脸来,
睁了孩子气的眼睛,恳托似的看着我。我一定神,什么也没有了。其
实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子君,她用那些幻想想把子君排走,可是那些幻
想有想完的时候,想完了,子君又出来了。
但我的心却又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
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
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
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
的事呵!他对子君的命运概括得很好,叫“负着虚空的重担”。这样
的组合:是重担,但又是虚空的,用现在的话说叫不能承受之轻,在
严威和冷言中走着人生的路。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
也没有的坟墓。这一刻,想到了子君的死。

下面涓生开始内心的忏悔: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
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这里有一个“说谎”,在鲁迅看来,
“真”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真”就等于人,可这里涓生又讲“我应
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一个把“真”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想到自己
其实应该说慌,这就好像人们爬到泰山顶上忽然发现上面还有一个高
峰,突然又出来了一个新的境界,来探讨真实与说谎之间的关系,人
应不应该说谎,为了爱,能不能说慌。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
就不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
也不过这样地沉重。我觉得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深刻不到这个程度,来
探讨真和谎的关系。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
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
畏是因为爱。他说的一针见血:当初子君为什么那么勇敢呢,是因为
有爱,勇敢也是需要有所附丽的。勇敢附丽在爱上,因为有了爱所以
才勇敢,她就以为子君永远是勇敢的,可是现在,她告诉子君我已经
不爱你了,情况变了。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
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他在
忏悔。

我想到她的死……。我看见我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
的人们,无论是真实者,虚伪者。鲁迅在这里还提出一个强有力的人,
鲁迅反对卑怯的人,他赞扬强有力的人,赞扬强者。然而她却自始至
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子君走的时候仍然是非常爱他的。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我想,只要离
开这里,子君便如还在我的身边;至少,也如还在城中,有一天,将
要出乎意表地访我,像住在会馆时候似的。他其实是要离开当下,离
开当下的生活,要走。

然而一切请托和书信,都是一无反响;我不得已,只好访问一个
久不问候的世交去了。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以正经出名的拔贡,
寓京很久,交游也广阔的。

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
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其实人们
还关注他们的事情,在当时比较出格。“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
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
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罢,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我终于不自觉地问。

“哈哈。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可能子君
是个地主家的女儿。

“但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谁知道呢。总之是死了就是了。”这些人,从他对子君死的态度
可以看出他对他们这种爱情的关系是不屑的。

我已经忘却了怎样辞别他,回到自己的寓所。我知道他是不说谎
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像去年那样。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
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她的命运,已经决
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无爱的人间”!子
君是没有爱不能活的,涓生是没有真不能活的,涓生要活在真实的世
界里,子君要活在有爱的世界里,有了爱,子君就会干着干那的,只
要涓生不说我不爱你,她还会继续活下去,即便是很惨。

自然,我不能在这里了;但是,“那里去呢?”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
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所以我
们知道,鲁迅不是否定爱,它不是说爱是错的、爱是不对的,他没有
否定爱,他想得很复杂,他说“爱,要有所附丽”,但是他没有否定
“爱是人生的要义”。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无非
是死的寂静。这 种在绝望中等待,不知道生活有没有转机的、有没有
机会的这种心情,这个事情可能跟鲁迅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有类似
的经历。鲁迅在北京孤独的过了十年,过了 十年小公务员周树仁的生
活,我们不知道他,那时候他不是鲁迅。那个时候鲁迅也没有留下很
多材料,追知道那个时候鲁迅都干了什么,周树仁先生为了成为鲁迅,
把一切人生都准备好了,一切人生经验体会可能都准备好了,忽然有
一天他就成了鲁迅,这他才能写出这些文字来。鲁迅了不起。

一天是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
乏着。耳中听到细碎的步声和咻咻的鼻息,使我睁开眼。大致一看,
屋子里还是空虚;但偶然看到地面,却盘旋着一匹小小的动物,瘦弱
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

我一细看,我的心就一停,接着便直跳起来。

那是阿随。它回来了。这个阿随先前被写得那么不可爱的一个狗,
但是这里面,一个那么不可爱的一个狗都写得那么动人,这才显示他
生活之悲惨。如果这个狗是个本身很可爱的一个狗,一个惹人爱得狗,
那写不出它的悲惨来:就是现在这么一个惨的破狗,他看了心都跳起
来,这显示了他的悲惨。

我的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
大半就为着这阿随。其实我们知道涓生不喜欢这阿随的,他连他的名
字都不喜欢,但是现在他却很关心这个阿随,当然是为了子君。但是,
“那里去呢?”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
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有
时候人有远大的目标,但是缺乏方法、不知道怎么去,远大的目标要
和眼前的方法途径手段结合起来,你想考大学,你得好好看书学习,
一样。

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依
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回到小说
的开头,小说的开头依然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
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写得何等的凄凉,又一次回到会馆,还
是虚空。但这个虚空里面是用一个生命、一个真实的生命换来的。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
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
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
里了。这个长蛇写得什么?是他的欲望,鲜活的欲望、生存的欲望。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
式,就是葬礼,出殡的仪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
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截的事。就 是简
单,很多葬礼,中国人为什么要搞这么一套仪式呢,说是为了表达悲
伤不如说是淡化悲伤,通过这些仪式使人忘了悲伤。正像人们说话的
时候听不见自己的话一 样,人们在表达悲伤的时候就忘记了悲伤,人
先于这个仪式里了,人按照宗教意识去拜佛拜神拜上帝的时候,其实
已经忘了上帝忘了佛,因为那是别人给你规定的仪 式,不是你的真心。

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他由别人的葬礼想到子君的葬
礼,子君的葬礼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是一个精神性的——是独自负
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
冷眼里了。子君是这样的死去,他想。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鲁迅是个无神论者,但他
还要给人民保留迷信的权力,为什么反对以科学的名义扼杀迷信,迷
信是人民的精神需要,人民需要有鬼魂需要有地狱。你知道没有,那
是科学上的事情,那是知识,知是不是精神的全部,连涓生都希望有
鬼魂有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
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
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子君的真正的感情,
这个感情用爱用恨用什么那个现成的词是无法概括的。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这样一个悲欢、生离死别的一对爱人,涓生其实对子君是怀有这样的
感情的,你说他们到底有什么错?错在何处?他们的爱情到底出了什
么问题?好像这个问题可以永远想下去。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
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新的出路”这个
词组出现了很多次,其实就是新生。鲁迅在日本和他的同志们要办的
一本文学刊物的名字就叫《新生》,后来流产了、没有办成,这是鲁
迅的一个心病。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
君,为自己。这样的话像诗一样,像悼亡诗,像挽歌。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我要遗
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这个句子很
复杂,到底什么意思,涓生在这里有一种冲动,他要否定过往、向往
新生,要对过往、过去加以处理。正像我们无论多么悲伤,死去的亲
人也不能老把它放在屋里,要把它埋葬。埋葬是处理过去的一个方法,
要有一个仪式,要用一种东西表达或者期望、遗忘,然后去新生。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
伤中。小说就结束了。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http://www.zcdjw.com/djzt/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8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
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
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几方面首先,
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
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
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
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
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
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
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
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
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
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
“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
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
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
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
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
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
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1 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
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
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
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
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声中默默地死去。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
于封建的礼教下,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
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就是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
可以照顾自己两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
长的指甲”。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
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
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
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
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
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
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
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
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
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
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
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
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
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
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
“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
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
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他在 1906 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
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
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
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鲁迅也想到了这点,
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
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
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
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
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
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
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
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
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
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
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
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
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
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3。爱情是一种
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
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
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
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
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
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
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
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
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
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
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
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
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
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
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
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
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
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
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
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4 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
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与“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
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转变,从原来那个勇敢和坚强的子君变得如
此的软弱。一切都是因为她自身性格弱点和传统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
除了喂她的小油鸡和阿随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务,其他的事情都已经不再记得。随后渐渐陷入
了小市民的争斗中,为了那小油鸡而和邻居吵开了,为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她说,
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这样的生活和传统的
那些小市民有什么差别?人是会变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脚步,不再前进的话,那就变得消沉了很多,
记得路遥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实”,那的确不错,一个
人要想活得充实,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样把自己
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市民争斗中,那样只会磨灭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的社会中的一个觉醒者,她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声音:“我
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点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虽然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性格都被传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
成员。

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
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
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
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
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
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
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
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
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
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
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
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
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
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
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
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
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
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
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
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6。他告诉我们,不要让
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
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
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
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
减了锐气”。

《伤逝》的艺术特色: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
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
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
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叙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后 ,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
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
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
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

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
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饶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
哀。”
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式
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
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
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
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
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
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
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
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
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
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
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
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
善良的品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915793

小说赏析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在题材上,《伤逝》是鲁迅惟 一以青年的
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如果要用几句最简单的话客观地概括其内容,大致可以
这样说:《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 最初已经
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
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 生与子
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
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 迫害
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
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 维
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
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爱情和自由,到底哪 个
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
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 冗
余还是神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
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 醒仅仅是斗争的开
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
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 萨特的存在主义
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
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 义者的爱情,根
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
欲吧。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怀其实无可厚 非;好多大老爷
们叫嚷着孤独,那不正是驴子渴望马轭的哀鸣吗?

文中涓生与子君的结合导致了两个结果:疏离的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丧失。阅
读者心中是否包含着这样一种了然认定的观点:婚恋就是自由的对立物。我不知道
自由和自我的分别,也就不清楚爱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灭,自由如何在真挚的
爱情中崩塌。这湮灭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吗?孤独者渴望伴侣,是否随着伴侣的入
侵,自由就烟消云散?这些人们嘴里的必然对立与现实中的偶然和谐,到底有怎样
的玄机?是我们想太多,还是生活原本如此。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当
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
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
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小说的主人公
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
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
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
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
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
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
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
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
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
“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 步,
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
中消磨着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
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
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为社会
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艺术特色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
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
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
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
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叙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后,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
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
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
然生动起来呵!”“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 且
永远,永远地!......”

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

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
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
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
看见,还有挂在铁式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
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
全都逝去了。
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莫。

人物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作 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
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
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
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
妥协和 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
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
贤妻良 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
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
曾经背叛 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
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
有留下字 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
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2342340100h9an.html

《伤逝》

一、主要情节

《伤 逝》里的子君和涓生是比较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五四”时代的人物。子君争
取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 们谁
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但是,个性解放却不能够离开
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不幸子 君在获得幸福和安
宁的生活之后,便沉湎在日常琐事里,未能继续向前跨开步去,不久便让生命随着希望一
同幻灭。涓生对日常琐事感到烦厌。当失业的打击威胁着 他们同居生活的时候,他觉悟
到:“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正
如子君突破了家庭的阻挠一样,他也突破了朋 友的阻挠。烦厌的情绪恰好说明他没有力
量去粉碎社会的更大的压力,只是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急急忙忙地想“救
出自己”。然而易卜生式的个人奋 斗思想居然使他为自己而愿意埋掉一切,即使向新生
活“跨进第一步去”,也仍然只能抱着沉痛和愤激的心情,而以“遗忘和说谎”为“前
导”。

二、反思个人奋斗

这 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故事写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
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触目惊心地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 题:“人
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鲁迅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个人奋斗出路的回答。这明显
是为纠正易卜生的《娜拉》的缺陷而写的,并与鲁迅的杂文《娜拉 走后怎样》相映成趣。
娜拉走后回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家,还有就是毁灭——小说给出了第三条出路。涓生
与子君的爱情悲剧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广 大知识分子来说,绝不是出路。脱
离群众、脱离社会的孤军奋战,结果只能是失败,只能走回头路。要争取彻底的解放,必
须去寻求一条“新生的路”。

三、反思爱情

鲁迅指出了经济独立在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中的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爱情本身的内在规
律:“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伤 逝》之所以耐读,就因为鲁迅深刻表现了涓生在掩盖“不爱”的真相而说谎与坦陈
“不爱”而悔恨悲哀之间长久经受的灵魂紧张。鲁迅没有给灵魂的问题找出答案, 但他
的真诚书写,毕竟让那些王顾左右而言它的无谓的诠解纷纷落空,《伤逝》也因此一直以
其不容抹杀的灵魂问题傲立于百年文学史中。相比之下,“五四”时期 大多数恋爱小说
之所以给人轻薄幼稚的印象,也就因为它们未能正视现代恋人没有爱和无所爱的痛苦,未
能体会他们无可奈何地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之时和之后 灵魂中发生的变化。

四、艺术手法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
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
白描技法。

http://bbs.readnovel.com/read.php?tid=152002

解析: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 恋爱和婚姻为题
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
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 一般作为追求
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 涓生和子君
本身的思想弱点。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
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 出了在黑
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
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
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
有很浓的抒情性。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
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思考:

1.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答:《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
门题 材。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
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但鲁迅的《伤逝》
却以悲 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小
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
他们无所 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
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
和坚定的态 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 爱情悲剧恰恰发
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
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开一条新 路”,但都没有走
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
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 目光短浅的甚至
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
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 生活的压迫时,
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
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 的生活,整日
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 个不合理的社会
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
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 它启示人们:
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
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 幸福。

2.分析子君形象。

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洗礼,但还没有完全脱尽旧思 想影响的知识女
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
宣言,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她敢于 蔑视封建礼教,
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强烈。子君为了在两性关系上求得“纯真热烈 爱”,不顾
族长们的“威严和冷眼”,也毫不畏惧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 的眼光”,镇
静地、大无畏地走她的路。子君的反封建精神,显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妇女的初
步觉醒。

子君的根本问题在于:她作为反抗的主要动力仅是爱情,这 本身就决定了她
的悲剧。她除了追求个人的爱情幸福之外,没有什么政治理想或社会抱负。她把家
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整天忙碌于家务琐事,热心于养“小油 鸡”“叭儿
狗”,或者浪漫地回味过去爱情生活的乐趣。她与涓生同居以后,完全陶醉于平庸、
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先前在会馆里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破旧 习惯,谈男
女平等”的热烈气氛也全然消失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 和幸福,是很难
实现的。争取个性解放的子君终于未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子君走出封建
家庭,走进了小家庭,在旧势力压迫下,又回到封建家庭,在无爱 的人间抑郁而
死。子君的悲剧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
应该别寻出路。
3.分析《伤逝》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深重的抒情性是《伤逝》的主要艺术特色。

在结构上采用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以抒情主人公“我”的思想感情发展为主
线,将人物、事件等连缀起来,极富感情色彩。在描写方法上不重外貌描写,而是
采取多种形式,细腻逼真的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如心理描写、
内心独白等。

在语言上大量采用反复、排比、比喻等诗歌常用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以倒叙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
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把主人公的感情发展脉络清
楚地表现出来。

此外,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相呼应,
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4.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爱情小说。它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为自
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
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涓生
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子君及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
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
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
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
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
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
去掉唤醒,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273d90100lv5x.htm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