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2023 年 02 月 Feb.

,2023
语境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
第1期 No.1

语境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①
杨稼辉 1 韩景泉 2 魏 政3
(1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1 3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摘 要]汉语光杆名词何时获得定指解读,这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最新研究指出,定指解
读与名词语义、谓语动词语义、情景语境等都密切相关。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上述三种因素的内
在关联,论证语境是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则是通过触发适当的语境间接实现
允准作用。并基于“共同背景”具体刻画相关语境,为光杆名词定指解读提供一个明晰的允准条
件。该允准条件还可以拓展到光杆名词回指性定指用法,成功解释该用法对篇章模式的敏感。
[关键词]光杆名词;定指解读;语境;共同背景

[中图分类号] H1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65(2023)01-0024-09

零、引言
汉语光杆名词不是语法定指(吴义诚 2018),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表达定指解读。早
期研究普遍认为,光杆名词的解读与句法位置密切相关,在主语位置上倾向于获得定指解读,
在宾语位置上则倾向于获得不定指解读(Chao 1968,朱德熙 1982,陈平 1987、2016,徐通
锵 1997)。例如:
①a.客人来了。
b.来了客人。
然而,最近不少研究对上述倾向性提出质疑,指出光杆名词的定指解读与句法位置并无
真正关联:在主语位置经常可以获得不定指解读(沈园 2003、周韧 2020);在宾语位置也
完全可以得到定指解读(黄南松 1989、王红旗 2014、完权 2015)。例如:
②a.老虎来了。(沈园 2003)
b.小伙子咧了咧嘴。(黄南松 1989)
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光杆名词的有定性与名词语义、谓语动词语义以及情景语境等因
素密切关联。如王灿龙(2017)认为,光杆名词为关系名词时更容易获得定指解读。吴义诚
(2018)认为,语境决定光杆名词的有定性:相关实体的存在隶属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时,
光杆名词获得定指解读。王红旗(2014)在讨论宾语位置光杆名词的解读时则提出,这三种
因素都会影响光杆名词有定性。
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诸多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存在的话是何种联系?透过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事件语义学框架下英汉语动词领域的有定性研究”(项目编
号:19YJC740102)和湖南省社科评审委课题“英汉语动词领域的有定性及其对比研究”
(项目编号:XSP19YBC142)
资助。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伍雅清、杨烈祥、朱福妹、胡明先等专家的指导。《汉语学习》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
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24•
2023 年 02 月 汉语学习 Feb.,2023
第1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1

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准确刻画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条件?本文尝试探讨这些问题,论证
语境是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以下允准条件:在说话人的信念世界中,会话双
方的共同背景φ包含命题 P“话题情境中存在符合光杆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基于这一允准条
件解释光杆名词回指性定指用法对篇章模式的敏感,为该允准条件的合理性提供进一步支持。

一、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决定因素:语境
最新研究指出,影响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主要因素有名词语义、谓语动词语义、情景语境等。
本文认为语境是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则是通过触发相关语境间接允准光杆名词定指解读。
1.1 名词语义与光杆名词的定指解读
光杆名词的定指解读与名词语义密切关联,关系名词容易获得定指解读,普通名词则容
易获得不定指解读(王红旗 2014、王灿龙 2017),分别如例③a-b 和例④a-b 所示:

③a.客人来了。
b.校长来了。
④a.强盗来了。
b.鬼子来了。
然而,把句子放到语境中会发现,名词语义与光杆名词的定指之间并无绝对对应关系。
一方面,关系名词并不一定总是得到定指解读,它也可以是不定指解读(周韧 2020)。下
文例⑤中的“客人”是关系名词,置于语境(一)时,对应主人小张和小李。然而,“客人”
得到的却是不定指解读。
语境(一):小张和小李今天结婚。他们没有邀请任何人,只是与家人一起举行简单仪
式。快要开始的时候,小张意外地发现有客人三三两两走来。小张对小李说:
⑤客人来了,(我们得准备一些糖果)。
另一方面,普通名词也能获得定指解读,而不一定总是不定指解读。例⑥中的“强盗”
是普通名词,置于语境(二)时,可以指称语境中已有的个体,获得定指解读。
语境(二):派出所民警抓住了强盗王五,所长让民警小李把王五带过来审问。看到王
五,所长说:
⑥强盗来了,(大家想想怎么处置)。
例⑤与⑥中光杆名词的解读显示,名词语义与光杆名词的有定性之间并无绝对对应关
系。光杆名词能否获得定指解读,关键在于语境中是否存在符合光杆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
如果语境中不存在相关个体,即便是关系名词也不能得到定指解读;反之,则普通名词也能
获得定指解读。
不过,仍然无法否认的是,相较于普通名词,关系名词确实更容易获得定指解读。那么,
关系名词与有定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联呢?王灿龙(2017)认为,关系名词会对应一个“所
有者”论元,由于所有者是明确的,被拥有的个体也就相应地得到确定,关系名词因而获得
定指解读。以“客人”为例,该名词在语义上对应“主人”,如果主人是确定的,客人也就
相应地得到确定,从而使得光杆名词“客人”获得定指解读。然而,关系名词“客人”在语
境(一)中的不定指解读也显示,确定的关联对象并不一定导致关系名词获得定指解读,关

本文后续讨论会指出,例③a-b和④a-b中光杆名词的解读并非绝对。
•25•
2023 年 02 月 Feb.,2023
语境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
第1期 No.1

系名词额外的论元并非它容易获得定指解读的真正原因。
进一步考察例③a-b 和例④a-b 中光杆名词的使用会发现,关系名词不但在词汇语义上与
另外一个名词关联,更重要的是,它容易触发某个事件或状态。比如,说“客人”时,往往
会触发某个邀请事件,而邀请事件预先存在就导致邀请对象的存在,从而使得语境中预先存
在客人。正是通过指称语境中已有的个体,关系名词获得定指解读。所以,关系名词容易得
到定指解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词汇语义容易触发适当的语境。需要指出的是,名词“客
人”和邀请事件之间也不是必然联系,如“不速之客”中的客人就没有受到邀请。这就意味
着,这种触发机制并非一定发生作用。没有触发时,语境中不存在邀请事件以及相关客人,
光杆名词只能获得不定指解读。名词“校长”也是类似。说“校长”时,容易触发某种状态,
如言谈双方身处特定学校。在这种状态下,校长作为学校的必要人员,其存在也就成为语境

的一部分。 同样,也是通过指称语境中存在的个体,光杆名词“校长”获得定指解读。
不同于关系名词,普通名词表达的是一种天然身份,并不触发某种事件或状态,也就难
以导致语境中存在符合光杆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没有相关个体供光杆名词来指称。在没有
其他语境辅助的情况下,光杆名词无法获得定指解读,所以只能得到不定指解读。
关系名词的词汇语义触发语境,类似于预设触发语触发预设。根据预设的语用分析,预
设是恰当地表达一个句子所要求的合适的语境(Keenan 1971),预设触发语的使用要以特
定类型语境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过来,在使用预设触发语时,它也就会自然地触发相关语
境。比如说,“张三也喜欢西游记”中的“也”就会触发语境“存在张三以外的人喜欢西游记”。
预设的典型特征是,在否定和条件句等特定环境中可以投射(Langendoen & Savin 1971)。例⑦
a-b 中,关系名词“客人”分别位于否定句和条件句,此时,我们都可以推断出语境中“存
在邀请事件”。这说明,关系名词“客人”确实能够触发预设,应当视为预设触发语。
⑦a.客人没有来。
b.如果客人来了,你要马上摆出点心。

一般情况下,预设异于会话含义,是不可取消的。 然而,上文也明确指出,关系名词
的语境触发作用在某些语境下其实可以被取消。这样的话,关系名词就与常见的预设触发语
存在明显差异。有趣的是,预设触发语内部其实也存在差异。早期研究就发现,英语中的预
设触发语“discover”在适当的语境中也可能不导致预设(Karttunen 1971)。例 ⑧ a 中,
“discover”触发预设“你没有说实话”。然而,在条件⑧b 中,“discover”却没有触发预
设“我没有说实话”。例如:
⑧a. Did you discover that you had not told the truth?
b. If I discover later that I have not told the truth, I will confess it to everyone.(Abusch 2010)
事实上,预设可以被取消在很多预设触发语中都有体现,包括焦点、问句、对比状态词、
“确认—否定”结构等,这类触发语被称之为软性预设触发语(soft trigger)(Abusch 2010,


也许有人会说,说“老师”时,也可以触发言谈双方身处特定学校的状态,此时“老师”应该也能获得定指解读,
而事实上“老师”并不如“校长”一样容易获得定指解读。我们认为,这只是语言使用的外在因素导致。如果语境
中存在符合光杆名词的个体,光杆名词会回指所有相关个体。这样的话,“老师”就会指全校所有老师,而这在大
多情况下并非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说话人会选择放弃这种语义。也就是说,“老师”也可以和“校长”
一样能获得定指解读,但是说话人一般不需要用到这种解读。
事实上,预设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被取消,如在复杂句中或后续有句子否定预设(Levinson 1983)。本文此处仅指

缺乏以上情况的简单句。
•26•
2023 年 02 月 汉语学习 Feb.,2023
第1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1

Abrusán 2016)。我们也可以将关系名词视为一种软性预设触发语,从而既可以解释它们为何
触发相关事件或状态,也可以解释这种触发行为在某些语境下为何可以被取消。
基于以上分析,现在可以总结光杆名词定指解读与名词语义的关系如下:光杆名词要获

得定指解读,需要语境中预先存在符合光杆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 关系名词容易触发相关
事件或状态,使得语境中存在相关个体,满足光杆名词定指解读对语境的要求,所以,相较
于普通名词,它更容易获得定指解读。如果创设出适当的语境,不但能使普通名词获得定指
解读,也可以使得关系名词获得不定指解读。
1.2 动词语义与光杆名词的定指解读
不止是名词语义,动词语义也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紧密相关(王红旗 2014)。王红旗
(2014)特别讨论了变化义动词与宾语位置上名词有定性的关联。他指出,如果动词的主体
是变化后新出现的,宾语位置的光杆名词不能获得定指解读,只能获得不定指解读,如例⑨
所示。如果动词的主体在变化前就存在,光杆名词的有定性则要借助宾语名词语义、背景知
识和情景语境等决定。依据相关个体是否可以识别,光杆名词既可能是有定,也可能是无定,
分别如例⑩和例○ 11 所示:

⑨迸火星了、开花了、裂缝/纹/口子了、生芽/锈了、长疙瘩/毛/锈/牙了
⑩丢孩子了、丢钱包了、丢钥匙了
11 来客人了、来小偷了、来警察了、来鬼子了、来水了(王红旗 2014)

王文的分析采用“主体在客观世界存在”这一义项对变化义动词进行分类。不过,这一
分析不能解释例⑩和例○ 11 中光杆名词有定性的差异,仍然没有明确动词语义与光杆名词定指

解读的关联。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动词与光杆名词有定性之间的关联。例如:
12 a.学生来了,老师们不要吃零食了。
○ b.学生走了,老师们可以继续吃零食了。
13 a.气泡冒出来了。
○ b.气泡消失了。
14 a.矛盾产生了。
○ b.矛盾消除了。
15 a.水渗出来了。
○ b.水干了。
例○
12 —○ 15 中,a 句谓语动词表示出现义,光杆名词获得不定指解读,b 句谓语动词表示

消失义,光杆名词获得定指解读。综合观察⑨—○ 15 中的谓语动词可以发现,光杆名词能否获

得定指解读,关键在于动词的主体是否存在于话题情境(topic situation)(Schwarz 2009),


而非客观世界。消失义动词的主体存在于话题情境中,光杆名词获得定指解读;出现义动词
的主体则不然,光杆名词就只能获得不定指解读。
然而,进一步考虑到语境后会发现,动词语义和光杆名词有定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是
绝对的。如下例○ 16 中,谓语为出现义动词,名词也不是关系名词。但是,当句子置于语境(三)

时,光杆名词“气泡”却能获得定指解读。
语境(三):小张吹了几个气泡,通过特殊方法把气泡压入水中。这种特殊方法能使气
泡像气球一样在水中不会破裂。撤回压力时,气泡从水里冒出来。此时小张说:
○16 气泡冒出来了。

这说明,只要有适当的语境,即便谓语是出现义动词,光杆名词也可以得到定指解读。


本文和吴义诚(2018)一样,都认为语境决定光杆名词定指解读。不一样的是,吴文只是提到,本文则进行了具体论证,并
且深入探讨语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第二节还将利用“共同背景”这一概念对语境进行具体刻画。
•27•
2023 年 02 月 Feb.,2023
语境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
第1期 No.1

例○
16 中的“气泡”在一般情况下难以获得定指解读,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百科知识:常见的

语境下气泡往往是新冒出来,而不是预先存在的。
我们发现,语境也可以超越动词语义对光杆名词有定性的影响。不过,和关系名词类似,
仍然无法否定的是,谓语动词语义和和光杆名词的有定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那么,这种关
联背后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表示消失义的动词和关系名词类似,也可以视为预设触发语,会触发某种语
境。此时,话题情境中存在谓语的动作主体。如,“强盗走了”中的“走”就会触发语境,
在话题情境中预先存在强盗。和关系名词稍微不一样的是,消失义动词对语境的触发作用一
般不会被取消,光杆名词定指解读对语境的要求总是能够被满足。所以,它更应该被视为常
规的预设触发语或 Abrusán(2016)所说的硬性预设触发语(hard trigger)。表示出现义的
动词不是预设触发语,不会触发这样的情境,语境中缺少符合光杆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光
杆名词只能获得不定指解读。所以,和名词语义一样,谓语动词语义也是通过触发适当的语
境来使得光杆名词获得定指解读。
基于以上论述,总结谓语动词语义对光杆名词有定性的影响如下:消失义动词容易触发
存在其动作主体的话题情境,从而满足光杆名词定指解读对语境的要求,所以句中光杆名词
容易获得定指解读。如果创设出适当的语境,即使谓语为出现义动词,句中光杆名词也可以
获得定指解读。
可见,语境是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决定因素。当语境中的话题情境里存在符合光杆名词
描述内容的个体时,光杆名词便可以指称这些个体,获得定指解读。关系名词或消失义动词
的语义都只是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间接原因。二者可以视为预设触发语,会触发“存在符合
光杆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的语境,从而满足光杆名词定指解读对语境的要求。这种触发作
用并非绝对:一方面,对关系名词而言,只要能构建出合适的语境,其触发作用也可以被取
消,光杆名词仍然可以获得不定指解读;另一方面,如果构造出适当的语境,其中存在符合
光杆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那么,即便名词是普通名词且谓语动词是出现义动词,光杆名词
也可以获得定指解读。

二、“共同背景”与语境的进一步刻画
前面提到,语境能够超越其他因素,是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决定因素。然而,我们对语
境的理解仍然是非常粗略的。大多情况下,我们把语境简单地视为会话时的情境,大致等同
于情境语义学中的情境。然而,接下来看到光杆名词在更多语境下的解读后,语境并不能简
单地等同于情境。
首先分析下例○ 17 中光杆名词“狗”在语境(四)和语境(五)中的解读。

语境(四):小张和小李养了一条狗。小张和小李带着狗来到公园玩耍。在他们视野中,
他们养的狗在追一只猫。
语境(五):小张和小李在公园玩耍。在他们视野中,一条陌生的狗在追一只猫。

17 狗在追一只猫,快去阻止。

置于语境(四)时,例○
17 中光杆名词“狗”可以获得定指解读,指称小张和小李养的狗。

然而,在语境(五)中,尽管有一条狗在会话人视野中,也就是在当前情境中,句中的光杆

•28•
2023 年 02 月 汉语学习 Feb.,2023
第1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1

名词仍然无法用来指称这条狗。这显示,客观世界存在相关个体并一定能确保光杆名词获得
定指解读。这意味着,汉语光杆名词定指解读并不等同于当前情境定指(immediate situation
definite)(Hawkins 1978)或物理同现定指(陈平 2016)。语境(四)和语境(五)的关键
区别在于,前者中的狗是言谈双方熟知的事物,其存在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信念世界的一部分。
后者则不一样,说话人完全可以认为,听话人的注意力并没有落到情境中的狗上,甚至不知
道这条狗的存在。所以,物理世界存在相关事物并不一定能使得光杆名词获得定指解读,关
键是信念世界中存在相关事物。
接下来看到例○ 18 中光杆名词在语境(六)中的解读。

语境(六):小李邀请小张来学院交流科研经验。参照自己单位情况,小张认为小李他
们学院肯定也有一位专管科研的秘书。事实却是,小李他们学院并没有科研秘书,科研工作
是行政秘书兼管。小张问小李:

18 科研秘书在现场吗?

显然,语境(六)中不存在科研秘书。不过,说话人仍然可以用光杆名词来指称自己心
中的科研秘书。同样的,在下面语境(七)中,尽管小李实际上并没有买书,但这完全不妨
碍小张用例○19 中的光杆名词“书”来指称他误认为小李买到的书。

语境(七):小张前天和小李一起在网上淘书。小张看到小李搜到了一些书准备买下来。
等小张离开后,小李却改变主意没有买。但是,小张却以为小李买了。第三天,小张见到小
李时问道:

19 书收到了吗?

例○18 —○ 19 中光杆名词的定指解读显示,要获得定指解读,客观世界并不一定需要存在相

关个体,情境也不是最终决定因素。甚至听话人的信念世界也不一定需要存在相关个体,而
只要说话人认为自己以及听话人的信念世界存在相关个体,光杆名词就可以获得定指解读。
简而言之,如果说话人的信念世界中会话双方的共同背景里存在相关个体,光杆名词就可以
获得定指解读。
所以,上述例○ 17 —○
19 中光杆名词的解读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出,影响会话行为的语境远远

不止情境,而是与上下文以及说话人的世界知识和心理状态相关。如果不对语境做明确的刻
画,我们就难以准确认识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条件。
根据 Stalnaker(2014),语境可以定义为言谈双方的共同背景(common ground)。共
同背景由命题集合φ构成:命题集合φ中每一个命题 P 被所有会话人接受,同时,所有会话
人都相信所有会话人接受所有 P,所有会话人都相信所有会话人相信所有会话人接受所有 P。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共同背景并不等于共同信念(mutual belief),而接受一个命题也不等
于相信一个命题为真。在实际会话中,为了使得当前会话顺利进行,会话人有时会假装一个
错误的命题为真,接受该命题。
根据以上定义,语境并非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是指会话人的心理知识。情境或上下
文对语境的贡献就在于它们会影响会话人的语境。基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对语境的要求以及
Stalnaker 对语境的定义,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条件现在可以刻画如下:
○20 在说话人的信念世界里:会话双方的共同背景φ中,命题 P“话题情境里存在符合光杆名词描

述内容的个体”是φ的一个成员。

•29•
2023 年 02 月 Feb.,2023
语境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
第1期 No.1

三、语境允准与光杆名词回指性定指用法
跨语言研究发现,定指用法可以分为唯一性定指和回指性定指,其中,唯一性定指指称
情境中唯一的个体,而回指性定指则指称上文无定名词短语引出的个体(Schwarz 2009),
分别如例 ○ 21 a-b 所示:

○21 a.The president shall arrive in ten minutes.

b.I have a dog. The dog has been living with me for six years.
上文主要是基于光杆名词唯一性定指用法,这一分析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回指性用法
呢?对于汉语光杆名词是否存在回指性定指用法,学界还存在争议。Jenks(2018)认为,
光杆名词不可以回指。在例 ○ 22 a-c 中,如果用光杆名词“男生”回指例 ○
22 a 中无定名词短语

“一个男生”,句子在语用上不能接受。要实现回指,需要用到指示词短语。例如:
○22 a.教室里坐着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

b.我昨天遇到#(那个)男生。
c.我带给#(那个)男生一个礼物。(Jenks 2018)
然而,Dayal & Jiang(2021)却提出汉语光杆名词也可以进行回指,并举出一系列例证,
如例○
23 所示:

○23 a.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男孩命令悠悠。悠悠顺从地把手递给男孩。

b.一只狗大概看他不顺眼,追着他咬。他不高兴,就回过身拼命追着狗打。(Dayal & Jiang 2021)


例○
22 和○ 23 显示,汉语光杆名词在有些句子中能够回指,在另外一些句子中又不能回指。

进一步观察例○ 23 以及 Jenks 和 Dayal & Jiang 两项研究中的其他例句可以发现,它们出现


22 和○

在不同类型的篇章模式。根据 Smith(2003),篇章可以分为叙事模式、论证模式、描写模
式、报告模式、以及信息模式。其中论证模式陈述一系列论断、评论或辩论,涉及的是事实
或命题,叙事模式则是陈述一系列事件或状态。不难发现,例○ 22 应该归属论证模式,而例○
23

则属于叙事模式。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何论证模式中光杆名词不可以回指,而叙事模
式中却可以?
显然,二者的差异在于事实或命题与事件或状态之间的不同。对于命题,听话人既可能
接受,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不接受,如怀疑命题的真假。而对于叙事模式中的事件或状态,
由于其本身是特定的(杨稼辉、韩景泉 2021),听话人只能感知,而无法评判真假。这种
差异可以通过多个方式显示。例如:
24 a.小张买了一本书。

b.小张递给小李一本书。
首先看到句子内嵌于命题态度谓词的情况。命题态度谓词论述的只能是命题,而不能是
事件。例 ○ 25 a-b 显示,论证模式中的句子可以内嵌于命题态度谓词,而叙事模式中的句子则

不可以(杨稼辉 2019)。例 ○ 26 a-b 显示,论证模式的句子可以添加“吗”变成疑问句,询问

命题的真假,而叙事模式的句子则不可以。最后,二者在能否被否定上也存在差异。论证模
式中的句子显然可以被否定,而叙事篇章中的句子则很难被否定,分别如例 ○ 27 a-b 所示。例

27 b 更适合否定“张三递给了李四一本书”。

25 a.我认为/相信小张买了一本书。

*b.我认为/相信小张递给小李一本书。

•30•
2023 年 02 月 汉语学习 Feb.,2023
第1期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o.1

26 a.小张买了一本书吗?

*b.小张递给小李一本书吗?
27 a.不,他没有买(一本书)。

#b.不,他没有递给小李(一本书)。
综合两类篇章模式的差异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条件,我们可以解释光杆名词在两
类篇章模式中的回指差异。例○
20 允准条件已经指出,如果光杆名词要获得定指解读,那么,

在说话人的信念世界中,会话双方共同背景中就需要存在命题 P“话题情境里存在符合光杆
名词描述内容的个体”。也就是说,说话人必须认为听话人接受了命题 P。在论证篇章中,
句子陈述的命题既可能被听话人接受也可能被否定,所以,说话人无法预期听话人一定会接
受该命题。如果听话人不接受该命题,命题中无定名词短语引出的个体也就不一定存在于共
同背景,光杆名词定指解读要求的语境就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光杆名词无法获得定指解
读。然而,叙事模式却不一样。它陈述的是特定事件或状态,而不是命题,其内容无法被否
定。所以,说话人会预期听话人接受其陈述的内容,同时也就认为无定名词引出的个体存在
于共同背景。这样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语境要求就得到了满足,该用法得到允准。所以,认
识到“接受”以及“共同背景”这两个概念在光杆名词定指解读允准条件中的关键作用,就
能很好地解释光杆名词回指用法对语篇模式的敏感。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光杆名词定指解读三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提出语境是根本原因,而名词
语义与动词语义则是通过触发相关语境间接允准光杆名词的定指解读。基于“共同背景”这
一概念,论文具体刻画了相关允准语境,为光杆名词定指解读提供了一个明晰的允准条件。
论文还将语境允准拓展到光杆名词回指性定指用法,解释了该用法对篇章模式的敏感。
本研究对相关课题也有重要价值。一方面,细致刻画光杆名词定指用法,有助于进一步
探讨光杆名词不同用法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光杆名词的语义本质探索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汉语光杆名词定指用法的深入挖掘,还可以为跨语言视野下定指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也可以
为有定性的语义等相关理论探讨提供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陈 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 1987, (2).
[2]陈 平.汉语定指范畴和语法化问题[J].当代修辞学, 2016, (4).
[3]黄南松.论部分宾语的有定性[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89, (3).
[4]沈 园.汉语中另一种“无定”主语[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完 权.话语互动中的光杆有定宾语句[J].当代修辞学, 2015, (4).
[6]王灿龙.试说“N 来了”与“来 N 了”句式[J].汉语学习, 2017, (2).
[7]王红旗.汉语主语、宾语的有定与无定[A].语言学论丛(第 50 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8]吴义诚.语法性与语用性—汉语名词短语作有定解读的实质[J].当代语言学, 2018, (4).
[9]徐通锵.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J].语言研究, 1997, (1).
[10]杨稼辉.基于事件的汉语时间解读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9.

•31•
2023 年 02 月 Feb.,2023
语境与光杆名词定指解读的允准
第1期 No.1

[11]杨稼辉,韩景泉.事件回指与光杆事件句的时间解读[J].世界汉语教学, 2021, (4).


[12]周 韧.什么样的“客人”来了?[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0, (2).
[1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4]Abrusán, M. Presupposition Cancellation: Explaining the ‘Soft–hard’ Trigger Distinction[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2016, (2).
[15]Abusch, D. Presupposition Triggering from Alternatives[J]. Journal of Semantics, 2010, (1).
[16]Chao, Y-R.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 Berkeley and Los-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17]Dayal, V. & L. J. Jiang, The Puzzle of Anaphoric Bare Nouns in Mandarin: A Counterpoint to Index!
[J]. Linguistic Inquiry, 2021. https://doi.org/10.1162/ling_a_00433.
[18]Hawkins, J. Definiteness and Indefiniteness[M]. London: Croom Helm, 1978.
[19]Jenks, P. Articulated Definiteness without Articles[J]. Linguistic Inquiry, 2018, (3).
[20]Karttunen, L. Some Observations on Factivity[J]. Research on Language & Social Interaction, 1971, (1).
[21]Keenan, E. L. Two Kinds of Presupposition in Nnatural Language[A]. Edited by Charles Fillmore and
Terence Langendoen. 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C]. New York: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1971.
[22]Langendoen, D. T. & H. Savin. The Projection Problem for Presuppositions[A]. Edited by Charles Fillmore
and Terence Langendoen. 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C]. New York: Holt, Reinhardt and Winston, 1971.
[23]Levinson, S.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4]Schwarz, F. Two Types of Definites in Natural Languag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2009.
[25]Smith, C. Modes of Discourse: The Local Structure of Tex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6]Stalnaker, R. Contex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Context and the Licensing of Bare Nouns’ Definite Reading


YANG Jiɑ-hui1 & HAN Jinɡ-quɑn2 & WEI Zhenɡ3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1 3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12

Abstract: The issue of when Chinese bare nouns can receive definite reading has long remained
controversial. Recent researches point out that semantics of nouns, semantics of predicate verbs
as well as the context or situation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such reading.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and proposes that context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while the
other two factors only license bare nouns’ definite reading indirectly by triggering appropriate
context. By employing the notion of ‘common ground’, the study further mak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xt concerned and provides an explicit licensing condition for bare nouns’
definite reading. The licensing condition can also be applied to bare nouns’ anaphoric definite use
and explain why such use is sensitive to modes of discourse.
Key words:bare noun; definite reading; context; common ground

•32•

You might also like